万年历 购物 网址 日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视频推荐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日历2023  日历2024  日历2025  日历知识  | 每日头条  视频推荐  数码知识 两性话题 情感天地 心理咨询 旅游天地 | 明星娱乐 电视剧  职场天地  体育  娱乐 
日历软件  煮酒论史  历史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春秋战国 三国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哲学 厚黑学 心理学 | 文库大全  文库分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钓鱼 双色球 戒色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足球 nba 象棋 体操
    
  首页 -> 煮酒论史 -> 稻城海子山就是歷史上河源星宿海的真正所在地理考證, 兼論帝之下都崑崙 -> 正文阅读

[煮酒论史]稻城海子山就是歷史上河源星宿海的真正所在地理考證, 兼論帝之下都崑崙[第1页]

作者:拯隨君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前言

    【史記《大宛列傳》】: "太史公曰:《禹本紀》言「河出崑崙。崑崙其高二千五百餘里,日月所相避隱為光明也。其上有醴泉、瑤池」。"

    【山海經《西山經》】: "崑崙之丘,是實惟帝之下都"

    作為天帝在人間的代表, 崑崙山在中國上古史中一直佔據著一個中心位置。 而河出崑崙, 河水之源一直滋養著上古帝都, 河源亦同樣地自自然然就成為中華文化搖籃之源。 黃河在現今一直被表述為中華文明的母親河, 而歷史上的河水之源更是自古以來一直就是人皇伏羲帝都崑崙丘的所在地, 是人類文明誕生的終極源頭。 加上歷史上對北方黃河中、下游的治理需要, 對河源的確實位置所在, 歷代以來一直就是所有帝主在追尋探究的重點課題之一。

    雖然今天的黃河源頭在青海, 但卻不表示古代的河源必然要在同一地方。

    青藏高原是由喜瑪拉雅山造山運動所形成。 最高點當然就是東西向的喜瑪拉雅山脈本身, 之後向南和向北兩方向減低高度。 所以, 在喜瑪拉雅山脈北坡理應是一個南高北低的基本形態。 不過, 在北坡的青藏高原卻在不停增高, 據說現時是以每年七里米的速率在增高。 以這個速率, 十萬年就可以增高七千米了。 當然現時的這個速率是很快的, 肯定遠超歷史平均速率, 但青藏高原在歷史的長河裡在不停地增高, 這點卻是可以肯定的。 而且, "天傾西北, 地陷東南", 青藏高原在歷史中不停地出現間歇性的劇烈地層運動, 也是可以肯定的。 在這兩個因素下, 改變了青藏高原分水嶺的位置, 而原本位於高原南方的河源星宿海, 最終斷流不再流入黃河, 而黃河源亦由此作出改變。 這個時間點, 當在元清之間出現。

    而從唐宋開始, 開始將河源之所在命名為星宿海。 對星宿海這個名詞的解釋, 亦有不一的說法。 一個最普遍的說法是河源星宿海是一個水池星羅棋佈的海子, 從山上觀望, 池水閃爍如天上繁星而得名。 而另一個說法是, "星宿"兩字是從藏語而來, 原語"錯盆", 意思是"花海子"。

    本人認為, 這兩個解釋都沒有不對。 歷史上的河源星宿海, 確實應當是一個水池滿佈、閃爍如天上繁星而又同時繁花展現的山花海子。 而這個花海子, 就是今天理塘縣以南、稻城縣北的海子山。

    本文在追述歷代對河源的提法進行辨識之餘, 亦會對史籍中所記的河源星宿海進行一個全方位的地理考證。 而最後, 亦會對這個圍繞萬千中國人的"帝之下都,崑崙之丘", 提出一個有力說法。

    



    〈漢代和現今的胡蠻攪纏〉

    今天的黃河, 源頭在青海唐古拉山與崑崙山之間地帶, 但這並不表示上古河源就須要是在同一地區。 今天將塔克拉瑪干沙漠南沿的一條巨大山脈錯誤地稱為崑崙, 主要是緣於漢代張騫被武帝派往探索河源時, 一個錯誤所做成。

    【史記《大宛列傳》】:
    "于窴之西,則水皆西流,注西海;其東水東流,注鹽澤。鹽澤潛行地下,其南則河源出焉。多玉石,河注中國。"
    "而漢使窮河源,河源出于窴,其山多玉石,采來,天子案古圖書,名河所出山曰崑崙云。"
    "今自張騫使大夏之後也,窮河源,惡睹本紀所謂崑崙者乎?"

    張騫使西域, 其中一個任務就是去尋找河源。 但張騫的回報則是于寘, 南山之水出于寘後注入鹽澤, 而張騫認為于寘水入鹽澤後潛入地下, 再從甘肅地區冒出形成黃河。 雖然史籍沒有明述張騫為何會有這種想法, 但本人認為其中一個重要原因, 是于寘產玉。 在石器時代, 玉石不單止是上古先民最重要的工具, 玉器更成為君王的權力象徵。 而毫無疑問, 文明的創始地就必然會是一個玉石的產出地。 張騫以于寘產好玉而附會上是歷史中的河源所在地, 看似是一個重要理由。

    武帝基於張騫的這個回報, 才將于寘背後的南山按古籍命名為崑崙。 很明顯地, 武帝的這種命名法是一種本末倒置的措舉。 漢代所犯的這個錯誤, 不單止在其後的好幾百年內影響著國人對河源的認知, 其害甚至延至今天。 相信現今仍然會有不少人, 以為上古崑崙帝都河源, 就在西北方向。

    不過漢代所犯的這個錯誤, 其實最遲在唐代就已經得到抖正。



    ~ 待續 ~


    〈唐宋的記載〉

    在未做進一步探索前, 有一個問題很值得討論。就是,為甚麼漢代竟然會沒有了河源崑崙的資訊,而要去重新探索河源, 這本身就是一個很值得深究的根本問題。

    上古河源崑崙, 是人皇伏羲氏的隆興之地。 後世的君王如黃帝, 都有西遊河源崑崙的記載。就是遲至西周, 《穆天子傳》亦表明了周穆王亦曾西遊。 但但很明顯, 到了漢代, 這些資訊已經失佚, 漢朝人已經完全不知道河源崑崙在那裡。 這表明, 先秦年代曾發生過最少不止一次的文化知識、甚至科學技術層面上的可能斷層。 這是關心中華上古史的人們所須要僅記著的。


    而漢代張騫的這個于寘論,到了南北朝時更變本加厲。

    北魏人酈道元曾撰寫一部《水經注》。 但可以肯定地說, 酈道元本人肯定沒有親身到過河源。 而他的水經注, 對河源的論述, 坦白說一句, 就有點荒誕不經了。 除了于窴的南山外, 酈道元同時將蔥嶺定為河源的出處, 理由是因為蔥嶺東流之水同樣流入鹽澤。 即是, 酈道元認為有兩個河源。 不止如此, 在書中酈道元將蔥嶺西流之水, 不知透過何種方法, 同樣都變成滙入了黃河。

    《水經注》:
    “河水重源有三,非惟二也。一源西出捐毒之國,蔥嶺之上,西去休循二百餘里,皆故塞種也。南屬蔥嶺,高千里,《西河舊事》曰:蔥嶺在敦煌西八千里,其山高大,上生蔥,故曰蔥嶺也。河源潛發其嶺,分為二水,一水西逕休循國南,在蔥嶺西。”

    本人將《水經注》的河水篇翻閱數遍, 都不能攪清酈道元是如何將蔥嶺西流之水最終東流滙入鹽澤的。 對這部《水經注》, 本人認為這部書的最重要價值, 其實是保留了前朝歷代對各個水系的論述這些原始資料。 而對於酈道元的”理論”, 就不宜再過多評論了。


    其實, 重源從來都是位於內陸湖泊海子的一種基本事實。 海字的本義, 就是百川滙聚之地。 一個內陸湖泊海子, 自然亦會滙聚四方八面而來之水。 不過, 《水經注》將蔥嶺之水定為河源, 反而可以影照出張騫于寘論的不是之處。

    如果潛行論是成立的話, 蔥嶺其實要比于寘作為河源更加合理。 畢境, 由蔥嶺流入鹽澤, 無論水量或里程, 肯定要比于寘更合適作為河源。 如果張騫認為鹽澤之水會潛行至甘肅才湧出成為黃河, 而張騫又肯定有抵達過蔥嶺, 張騫不可能不知道蔥嶺東流之水會滙入鹽澤, 那張騫為什麼不直接將蔥嶺定為河源, 而要攪出這個于寘論?

    這就是為什麼本人會認為, 因為基於于寘出產好玉, 張騫才會作出這個謊報。 在于寘拿兩塊美玉, 說那裡就是河源, 就不容易再有人會說三道四了。

    看似酈道元不敢否定漢朝所下的定論, 才因而攪出這個重源論。

    潛行論的最大硬傷, 就是歷史上包括了張騫自己, 竟然從來沒有對那個甘肅出水口處有過任何記錄。 在漫長的歲月裡竟然會沒有人曾經看過一次這個位於甘肅的出水口? 又或者沒有去記錄下來? 河西走廊長期在中原王朝控制之下,而單單基於治水的需要王朝必然對河源作出估量。 如果說沒有人曾看過這個位於甘肅的出水口, 或只是沒有記錄下來, 都不可能說得通的。 唯一的合理解釋, 根本就是沒有這個位於甘肅的出水口。 一個內陸湖泊之水, 通過潛行再露出水面而最終流入大海, 在全世界範圍內有多少個這種案例? 本人一個也想不出來。

    可見于寘論, 一起首就只是一個想像, 甚至是一個虛構。


    而到了隋代, 因與吐谷渾的戰爭關係, 煬帝在青海積石地區設置了一個河源郡。

    【隋書·地理志】:
    “河源郡置在古赤水城。有曼頭城、積石山,河所出。有七烏海。統縣二。”

    這個隋代開設的河源郡的位置, 大致就在今天青海西靈市、海南藏族自治州附近地區; 而這個河源郡, 在繼後的幾個朝代都一直在沿用。 這個河源郡的設置不單止固化了河源在西北的這種觀念, 更由於唐代的征伐吐谷渾, 在這個隋代開設的河源郡地區有大量用兵的記錄。 所以即使到了今天, 不明事理的論者, 將頻繁出現於唐代史籍中的河源(郡)兩字, 簡單粗暴地說成河源星宿海。

    所以, 當爬考隋代之後的史書時, 當遇上”河源”兩字, 就有必要分清是”河源郡”這種行政區域的觀念, 定還是指真正黃河源頭這種地理觀念。 不過對於自漢晉以來河源在西北的這些論述, 其實亦同時在唐代已開始了獲得一定的糾正。


    唐代對河源的記載, 最早出現於貞觀九年討伐吐谷渾時。

    【新唐書·西域傳】:
    “道宗曰:「柏海近河源,古未有至者..., 君集、道宗以一軍趣南,出其左..., 君集、道宗行空荒二千里,盛夏降霜,乏水草,士糜冰,馬秣雪。閱月,次星宿川,達柏海上,望積石山,覽觀河源。”

    這是一個很多人會引用的資料。

    就正如今天長江上游的水道叫金沙江而非長江一樣, 古代河水上游也並不叫作黃河, 這也是其中一個將河源星宿海混淆的重要原因。 一般史籍所記的河湟地帶, 確實只是青海地區這一個黃河段。 但河、湟, 從來都不是真正的河源星宿海。

    對這次西征, 王道宗向南深入二千里地, 但他所到達的只是星宿川。 星宿川就是星宿海流入黃河前的那一段水道當時的名稱(土人或當有另外的名稱)。 王道宗在這個位置所觀看的”河源”, 就不會是真正的”星宿海”, 而只會是那個河源郡地區。


    而過後幾年, 文成公主入藏, 也由王道宗護送, 曾經有過一番記載。 諸般史籍對這一段經歷有一定出入, 但當以正史為準。

    【新唐書·吐蕃傳】:
    “十五年,妻以宗女文成公主,詔江夏王道宗持節護送,築館河源王之國。弄贊率兵次柏海親迎,見道宗,執婿禮恭甚,”

    雖然有很多論述將這一段經過說成王道宗抵達了河源。 但”築館河源王之國”這句, 表明了在河源王的國土範圍內構築館邸, 卻不表示真的抵達了河源星宿海。 唐太宗曾召封吐谷渾諾曷缽為河源郡王。 所以, 王道宗文成公主應該只在河源郡跟弄贊會面, 卻不表示這次送嫁經歷真的是抵達了河源星宿海。


    唐代真正對河源星宿海的位置做出交代的, 其實是在另一條被後人刻意所忽視的資料。

    唐德宗曾任大理卿劉元鼎為盟會使與吐蕃定盟, 劉元鼎本人曾親身到訪吐蕃, 對河水上游的概況曾有過一番細緻描述, 記載在【新唐書】之中。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下  吐蕃下》】:
    “元鼎逾湟水,至龍泉穀,西北望殺胡川,哥舒翰故壁多在。湟水出蒙穀,抵龍泉與河合。河之上流,繇洪濟梁西南行二千里,水益狹,春可涉,秋夏乃勝舟。其南三百里三山,中高而四下,曰紫山,直大羊同國,古所謂昆侖者也,虜曰悶摩黎山,東距長安五千里,河源其間,流澄緩下,稍合眾流,色赤,行益遠,它水並注則濁,故世舉謂西戎地曰河湟。河源東北直莫賀延磧尾殆五百里,磧廣五十里,北自沙州,西南入吐谷渾浸狹,故號磧尾。隱測其地,蓋劍南之西。元鼎所經見,大略如此。”

    在以上的一段對黃河上游概況的描繪中, 可以歸納出以下重點:

    (一) 從河湟地區出發, 跟隨河水往上游行, 要向西南方行而非西北方向行;

    (二) 上游是一個秋夏能行舟的地方;

    (三) 曾提及水道開始混濁, 這個要點跟後世對河水上游的描述完全相符;

    (四) 而最重要的一點, 就是劉元鼎估算河源的真正具體位置, 就在唐代劍南道的西方, 唐代劍南道就是今日的四川。

    而劉元鼎, 他是對的。


    除此之外, 唐代亦保留了一段與”星宿山”有關的記載。 這是在唐懿宗與西南方的南詔戰爭時所發生:

    【新唐書· 《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中  南蠻中》】:
    “是時,帝遣東川節度使顏慶復為大度河制置、劍南應接使,兵次新都,博野將曾元裕敗蠻兵,斬二千級。南詔騎數萬晨壓官軍以騁,大將宋威以忠武兵戰,斬首五千,獲馬四百尾。南詔退屯星宿山,威進戍沱江。”

    雖然唐史中的這個星宿山是一個孤例, 不一定與星宿海有必然的關聯, 本人也不認為這個星宿山會真的就在稻城海子山附近地區。 但自唐代開始這種與星宿有關的地名在西南地區頻繁出現的這種現象, 還是應當給予一定的關注。


    而到了宋代, 與河源有關的史料雖然就只得一條, 但當中還是包含了好些有價值而為後世所忽視的資訊在裡頭。

    【宋史·志第四十四  河渠一】:

    “大元至元二十七年,我世祖皇帝命學士蒲察篤實西窮河源,始得其詳。今西蕃朵甘思南鄙曰星宿海者,其源也,四山之間,有泉近百泓,匯而為海,登高望之,若星宿布列,故名。流出復瀦,曰哈刺海,東出曰赤賓河,合忽闌、也裏術二河,東北流為九渡河,其水猶清,騎可涉也。貫山中行,出西戎之都會,曰闊即、曰闊提者,合納憐河,所謂「細黃河」也,水流已濁。繞昆侖之南,折而東注,合乞里馬出河,復繞昆侖之北,自貴德、西寧之境,至積石,經河州,過臨洮,合洮河,東北流至蘭州,始入中國。”


    【宋史】是由元代人脫脫所撰。 以上這段引文很明顯是套用了元代的資料所寫作而成。 當中對河源流域的描述會留待元朝才細說。 但這段記載在【宋史】的文字與後世河源有關的最大不同處在以下兩點:

    (一)“今西蕃朵甘思南鄙曰星宿海者,其源也”。 後世一般多將河源位置放在朵甘思西鄙, 唯獨是宋史記為”南鄙”。 不過本人認為, 無論是”西鄙”還是”南鄙”, 兩者都對。 但這個”南鄙”的表述, 應當可以減少了世人將星宿海放到極西地區的衝動, 而且肯定可以進一步強化星宿海要往南方去找這種事實;

    (二)“四山之間”, 這是對河源星宿海附近環境的一個非常重要描述。 表明了星宿海是一個被群山圍繞的地區, 其他不能符合這個特徵的任何地區都有問題。


    〈元代對河源進行親身實地考察的地理考證和完整記錄〉


    【元史·本紀第十一世祖八】:

    “己丑,命都實窮黃河源。”


    元世祖忽必列召封都實為招討史, 並配金虎符, 往求河源。 而都實亦不辱使命, 他抵達河湟地區後, 再經四個月到達河源, 都實並將整段行情回報。 其後翰林學士潘昂霄, 從都實之弟闊闊出處得到都實的資料, 將這段完整經歷, 寫成一部名為《河源志》的文章。 這篇《河源志》, 是現今對河源地理考察的最完整記錄。

    另一方面, 元代地理學家硃思本又從元代帝師處, 得到其所收藏的梵文圖書, 經翻譯後亦對河源的地理狀況得出了另一種認識。

    編寫【元史】的宋濂, 將這兩種從不同方面所得到的河源資料, 同時記載到【元史·地理志】中的《河源附錄》裡頭。

    後世有不少人誤以為, 《河源志》與硃思本所留下的資料有一定的出入, 就認為必定有一方記載不確。 但真實情況剛好相反, 只要經細心整理, 就會發現兩者只是從不同的面相去對同一個河源進行表述。 兩種資料之簡不單止沒有任何絕對不能調和的矛盾, 而且兩份資料更可以互為補充, 對河源詳細可以得出更深刻的認識。 當有兩種不同來源的資料, 同時都認定河源的具體位置都在同一個地方時, 能同時出錯的機會就很微了。 這是對論證河源位置, 一個不可多得的最堅實認證。


    要考證河源星宿海, 那一段今天已不存在的從南往北流的河道是最重要的。 當”星宿川”向北流至崑崙山腳(實際上是崑崙山餘脈阿尼瑪卿山)折而向東後, 基本上就是沿著今天的河道繼續前行。 所以本文的考證重點, 只會放在由星宿海到阿尼瑪卿山的這一段里程, 後續河道將會略過不表。

    由於《河源志》與〈河源附錄〉中的都實資料高度重合, 下文主要對〈河源附錄〉中所記的都實資料和朱思本資料進行地理考證。 只有當〈河源附錄〉中的都實資料出現與《河源志》中所記不符、而又與硃思本資料吻合時, 才會再引用《河源志》本文。





    現先行將【元史·地理志】中的這段〈河源附錄〉和潘宵昂的《河源志》, 全篇引述, 以供參考。



    【元史·地理志〈河源附錄〉】:

    "
    河源古無所見。《禹貢》導河,止自積石。漢使張騫持節,道西域,度玉門,見二水交流,發蔥嶺,趨於闐,匯鹽澤,伏流千里,至積石而再出。唐薛元鼎使吐蕃,訪河源,得之於悶磨黎山。然皆歷歲月,涉艱難,而其所得不過如此。世之論河源者,又皆推本二家。其說怪迂,總其實,皆非本真。意者漢、唐之時,外夷未盡臣服,而道未盡通,故其所往,每迂回艱阻,不能直抵其處而究其極也。

    元有天下,薄海內外,人跡所及,皆置驛傳,使驛往來,如行國中。至元十七年,命都實為招討使,佩金虎符,往求河源。都實既受命,是歲至河州。州之東六十里,有寧河驛。驛西南六十里,有山曰殺馬關,林麓穹隘,舉足浸高,行一日至巔。西去愈高,四閱月,始抵河源。是冬還報,並圖其城傳位置以聞。其後翰林學士潘昂霄從都實之弟闊闊出得其說,撰為《河源志》。臨川硃思本又從八里吉思家得帝師所藏梵字圖書,而以華文譯之,與昂霄所志,互有詳略。今取二家之書,考定其說,有不同者,附注于下。按河源在土蕃朵甘思西鄙,有泉百餘泓,沮洳散渙,弗可逼視,方可七八十里,履高山下瞰,燦若列星,以故名火敦腦兒。火敦,譯言星宿也。思本曰:「河源在中州西南,直四川馬湖蠻部之正西三千餘里,雲南麗江宣撫司之西北一千五百餘里,帝師撒思加地之西南二千餘里。水從地湧出如井。其井百餘,東北流百餘里,匯為大澤,曰火敦腦兒。」群流奔輳,近五七里,匯二巨澤,名阿剌腦兒。自西而東,連屬吞噬,行一日,迤邐東騖成川,號赤賓河。又二三日,水西南來,名亦裡出,與赤賓河合。又三四日,水南來,名忽闌。又水東南來,名也裏術,合流入赤賓,其流浸大,始名黃河,然水猶清,人可涉。思本曰:「忽闌河源,出自南山。其地大山峻嶺,綿亙千里,水流五百餘里,注也裏出河。也裏出河源,亦出自南山。西北流五百餘里,始與黃河合。」又一二日,歧為八九股,名也孫斡論,譯言九渡,通廣五七里,可度馬。又四五日,水渾濁,土人抱革囊,騎過之。聚落糾木乾象舟,傅髦革以濟,僅容兩人。自是兩山峽束,廣可一里、二里或半里,其深叵測。朵甘思東北有大雪山,名亦耳麻不莫剌,其山最高,譯言騰乞里塔,即昆侖也。山腹至頂皆雪,冬夏不消。土人言,遠年成冰時,六月見之。自八九股水至昆侖,行二十日。思本曰:「自渾水東北流二百餘里,與懷裡火禿河合。懷裡火禿河源自南山,水正北偏西流八百餘里,與黃河合,又東北流一百餘里,過郎麻哈地。又正北流一百餘里,乃折而西北流二百餘里,又折而正北流一百餘里,又折而東流,過昆侖山下,番名亦耳麻不莫剌。其山高峻非常,山麓綿亙五百餘里,河隨山足東流,過撒思加闊即、闊提地。

    河行昆侖南半日,又四五日,至地名闊即及闊提,二地相屬。又三日,地名哈剌別里赤兒,四達之沖也,多寇盜,有官兵鎮之。近北二日,河水過之。思本曰:「河過闊提,與亦西八思今河合。亦西八思今河源自鐵豹嶺之北,正北流凡五百餘里,而與黃河合。」昆侖以西,人簡少,多處山南。山皆不穹峻,水亦散漫,獸有髦牛、野馬、狼、包、羱羊之類。其東,山益高,地亦漸下,岸狹隘,有狐可一躍而越之處。行五六日,有水西南來,名納鄰哈剌,譯言細黃河也。思本曰:「哈剌河自白狗嶺之北,水西北流五百餘里,與黃河合。」又兩日,水南來,名乞兒馬出。二水合流入河。思本曰:「自哈剌河與黃河合,正北流二百餘里,過阿以伯站,折而西北流,經昆侖之北二百餘里,與乞里馬出河合。乞里馬出河源自威、茂州之西北,岷山之北,水北流,即古當州境,正北流四百餘里,折而西北流,又五百餘里,與黃河合。」

    河水北行,轉西流,過昆侖北,一向東北流,約行半月,至貴德州,地名必赤裏,始有州治官府。州隸吐蕃等處宣慰司,司治河州。又四五日,至積石州,即《禹貢》積石。五日,至河州安鄉關。一日,至打羅坑。東北行一日,洮河水南來入河。思本曰:「自乞里馬出河與黃河合,又西北流,與鵬拶河合。鵬拶河源自鵬拶山之西北,水正西流七百餘里,過札塞塔失地,與黃河合。折而西北流三百餘里,又折而東北流,過西寧州、貴德州、馬嶺凡八百餘里,與邈水合。邈水源自青唐宿軍穀,正東流五百餘里,過二巴站與黃河合,又東北流,過土橋站古積石州來羌城、廓州構米站界都城凡五百餘里,過河州與野龐河合。野龐河源自西傾山之北,水東北流凡五百餘里,與黃河合。又東北流一百餘里,過踏白城銀川站與湟水、浩亹河合。湟水源自祁連山下,正東流一千餘里,注浩亹河。浩亹河源自刪丹州之南刪丹山下,水東南流七百餘里,注湟水,然後與黃河合。又東北流一百餘里,與洮河合。洮河源自羊撒嶺北,東北流,過臨洮府凡八百餘里,與黃河合。」又一日,至蘭州,過北卜渡。至鳴沙州,過應吉里,正東行。至寧夏府南,東行,即東勝州,隸大同路。自發源至漢地,南北澗溪,細流傍貫,莫知紀極。山皆草石,至積石方林木暢茂。世言河九折,彼地有二折,蓋乞兒馬出及貴德必赤裏也。思本曰:「自洮水與河合,又東北流,過達達地,凡八百餘里。過豐州西受降城,折而正東流,過達達地古天德軍中受降城、東受降城凡七百餘里。折而正南流,過大同路雲內州、東勝州與黑河合。黑河源自漁陽嶺之南,水正西流,凡五百餘里,與黃河合。又正南流,過保德州、葭州及興州境,又過臨州,凡一千餘里,與吃那河合。吃那河源自古宥州,東南流,過陜西省綏德州,凡七百餘里,與黃河合。又南流三百里,與延安河合。延安河源自陜西蘆子關亂山中,南流三百餘里,過延安府,折而正東流三百里,與黃河合。又南流三百里,與汾河合。汾河源自河東朔、武州之南亂山中,西南流,過管州,冀寧路汾州,霍州,晉寧路絳州,又西流,至龍門,凡一千二百餘里,始與黃河合。又南流二百里,過河中府,遇潼關與太華大山綿亙,水勢不可復南,乃折而東流。大概河源東北流,所歷皆西番地,至蘭州凡四千五百餘里,始入中國。又東北流,過達達地,凡二千五百餘里,始入河東境內。又南流至河中,凡一千八百餘里。通計九千餘里。」
    "


    《河源志〔(元)潘昻霄 撰〕》:

    "
    延佑丁卯春,聖天子以四海萬國之繁軫,念庶民艱虞,罔控告也,分使諸外郡諸道宣布德音,休戚興替之清濁,激揚之畿甸密邇,獨不得均其澤。越五月,詔前翰林學士承旨臣庫庫楚,翰林院侍讀臣昻霄,奉使宣撫京畿西道。臣昻霄奉命驚悖,罔措唯務,罄竭忠赤,盡求民瘼而後已。

    庫庫楚一日語昻霄曰,餘嘗從餘兄榮祿公都日,抵西域窮河源。昻霄聞之不覺矍然,駭曰:有是乎哉,請筆書其語。公曰:世祖髙皇帝至元十七年,歲在庚辰,餘兄欽承聖諭曰:黃河之入中國,夏後導之知自積石矣,漢唐所不能悉其源,今為吾地,朕欲極其源之所出,營一戍俾蕃賈互市規置航傳,凡物貢水達京師,古無有也,朕為之以求後來無窮利益,葢難其人。都實汝舊人,且 諸國語,往圖,汝諧受金虎符招討使以行。

    是歲四月至河洲,東六十里有寧河驛,驛西南五六十里山曰殺馬闗,林麓穹隘,譯言秦石逹巴,啟足浸髙。一日程至巔,西邁愈髙,四閱月約四五千里始抵河源。冬還。圖城傳位置以聞。上恱往營之,授吐蕃等都元帥,仍金虎符,置寮寀督工師,悉資內地,造航為艘六十,城傳措工物完,遣庫庫楚驛。聞適僧格征袞噶蔵布不回,力阻遂止。

    翌歲,兄都實旋都河源,在吐蕃朶甘斯西鄙,有泉百餘泓,或泉或潦,水沮洳散渙,方可七八十里,且泥淖弱不勝跡,逼觀弗克,傍履髙山,下視粲若列星,以故名鄂端諾爾。鄂端譯言星宿也。群流奔輳近五七里,匯一巨澤名鄂楞諾爾,自西徂東,連屬吞噬,廣輪馬行。一日程迤邐東騖成川號齊必勒河。二三日程,水西南來名伊爾齊合齊必勒。三四日程南來名呼蘭。又水東南來名伊拉齊,合流入齊必勒,其流浸大,始名黃河,然水清人可涉。又一二日,岐裂八九股,名伊遜鄂羅木,譯言九度。通六七里,馬亦可度。又四五日程,水渾濁,土人抱革囊乘騎過之,民聚落,糾木乾象舟,傅毛革以濟,僅容兩人。繼是兩山峽東,廣可一二里或半里,深叵測矣。朶甘斯東北鄙有大雪山,名曰伊拉瑪博囉,其山最髙,譯言騰格哩哈達,即昆崙也。山腹至頂皆雪,冬夏不消。土人言逺年成氷時,六月見之。自八九股水至昆崙行二十日程。

    河行昆崙南,半日程地。又四五日程至地名庫濟克特,是也相屬。又三日程至地名哈喇伯勒齊爾,四達之衝也。多寇盜,有官兵鎮防,昆崙迤西人簡少,多處山南皆不穹峻,水亦散漫,獸有髦牛野馬狼包羱羊之類。其東山益髙,地亦漸下岸狹隘,有狐可一躍越之者。行五六日程,有水西南來名納琳哈喇,譯言細黃河也。又兩日程地,有水南來名竒爾穆蘇,合流二水入河。河北行,轉西至昆崙兩日程地。水過之北流少東又北流,約行半月程,至貴德州,地名必齊勒始有州事,官府隸河州署司吐蕃等處宣慰司所轄。又四五日程,至積石州即禹貢積石。五日程至河州安鄉闗。一日程至打鑼坑。東北行一日程,洮河水南來入河。又一日程至蘭州下過北卜渡至鳴沙河過。應吉里州正東行至寧夏府南,東行即東勝州界,隸西京大同路。地面自發源至漢地,南北溪澗,細流傍貫,莫可紀極,山皆草石,山至積石方林木暢茂。世言河九折,彼地有二折,葢竒爾穆蘓及貴德州必齊勒也。

    漢張騫使絕域,羈聮拘執,難危百罹,曆大宛月氐等數國,其傍大國五六,皆傳稱之以為窮河源,烏能睹所謂河源哉。史稱河有兩源,一出於闐一出蔥嶺。于闐水行合蔥嶺河注蒲類海流狀至臨洮出焉。今洮水自南來,非蒲類明矣。詢之土人,言於闐蔥嶺水其下流散之沙磧。又有言與天河通,尋源得織女支機石而歸,亦妄也。昆崙出嵩,髙五萬里,閬風玄圃,瑤草華葢,仙人所居,又何邪。唐史吐蕃傳河上流,由洪濟梁,上南二十里水益狹,春可涉,秋天可勝舟,其南三百里三山,中髙而四下,曰紫山右所謂昆崙,其言頗類,然止稱河源其間云。國家蔽天威亙,天地所覆幬,無間海內外,冠帶萬國,罔非臣妾視漢唐為之不足訝,故窮河源,去萬里,若涉閨闥,嘻盛典也,不可不志,因志之都實族女真蔡氏,統烏藏路暨招討都元帥凡三百里,至吐蕃任甘肅行省參知政事,是歲八月初吉謹述。
    "



    下文將會開始對河源附錄進行一個詳細的地理考證。


    首先要做的, 當然就是去確定河源星宿海的具體位置。

    〈河源附錄〉對此記載如下:
    “按河源在土蕃朵甘思西鄙,..., 思本曰:「河源在中州西南,直四川馬湖蠻部之正西三千餘里,雲南麗江宣撫司之西北一千五百餘里,帝師撒思加地之西南二千餘里。”

    按都實資料, 河源在朵甘思西鄙。 朵甘思在元史地理志中沒有條目, 所以不能完全確定朵甘思的確實位置所在。 但元史對朵甘思的表述有以下一條。

    【元史·《本紀第三十四  文宗三》】:
    “丙申,立行樞密院討雲南,賜給驛璽書十五、銀字圓符五。以河南行省平章徹里鐵木兒知行樞密院事,陜西行省平章探馬赤、近侍教化為同知、副使。發朵甘思、朵思麻及鞏昌諸處軍萬三千人,人乘馬三匹。徹里鐵木兒同鎮西武靖王搠思班等由四川,教化從豫王阿剌忒納失裡等由八番,分道進軍。”

    元朝征討雲南, 自然就要大發川兵, 當中就包括了這個朵甘思。 按今天一般所述, 依然會將朵甘思與今天川西的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埧藏族自治州等地區都會扯上關聯。 事實上元後的眾多地圖中都有標示出這個朵甘思, 位置亦大致在今天的四川西北一帶, 後文亦自然會附上這些地圖作為佐證。 所以, 說河源在朵甘思西鄙是合理的。 而且, 不要忘記在【宋史】中的記載是”朵甘思南鄙”。 無論是西或南, 海子山都能符合這種表述。


    而硃思本資料對確認河源位置的, 就更為豐富了。

    硃思本資料說:
    ”河源在中州西南,直四川馬湖蠻部之正西三千餘里,雲南麗江宣撫司之西北一千五百餘里,帝師撒思加地之西南二千餘里。”

    硃思本資料明確指認河源在中國的西南方。

    四川馬湖蠻部就在今天的四川宜賓以西屏山縣一帶。 麗江當然就是今天的麗江古城。 而文中的”帝師”, “撒思加”只是元代帝師在藏傳佛教之中的派別名稱。 硃思本年代的”帝師”, 當就是桑結貝。 桑結貝又名相家班, 歷任元成宗、武宗、仁宗各朝帝師, 而桑結貝本人是以前的西夏王族之後。 黨項人源自漢朝時的西羌, 根據地就在青海湖一帶地區。 即使後來黨項人東遷, 但青海一直仍然是這個族群的根據地。 現時找不到桑結貝的出生地, 所以, 很難去斷言文中的”帝師地”確切指的是在那裡, 由寧夏到臨夏到青海湖都有可能。

    打開地圖, 將上文放到地圖上去進行考核, 可以看得更加清楚。
    

    對這個”帝師地”, 選取了臨夏作為基本點, 並加上寧夏作為補充。 稻城海子山在麗江的北方偏西位置, 在馬湖的西方, 在臨夏或銀川的西南方。 這些地理方位, 完全符合硃思本資料所述。

    現再看看各自的距離量度。
    

    根據【元史】中的記述:
    “河源在中州西南,直四川馬湖蠻部之正西三千餘里,雲南麗江宣撫司之西北一千五百餘里,帝師撒思加地之西南二千餘里。”

    史籍中的里程, 指的是實際行程里數。 所以, 同一個里程, 放到在山區或平原地帶, 在地圖上所看到的直線距離可以相差甚遠。

    由馬湖從東往西走, 要翻過不少五、六千米高的祟山峻嶺, 就算是在今天走國道省道從宜賓到理塘, 里程也已經上千公里。 所以文中的從馬湖到河源要”三千餘里”, 是合理的。 而從麗江北上, 雖然仍然是山路, 但有不少地方可以順著河谷走, 比起要翻過橫斷山脈要容易得多, “一千五百餘里”這個里程也很合理。 而海子山的對外交通, 唯一的相對平坦路途就在北方, 從海子山向北走出青海, 基本上就只是在順著河谷走。 所以即使地圖上的直線距離最遠, 但里程數反而比不上從馬湖要不停翻過山嶺來得那麼艱辛。



    〈星宿海、阿刺海〉


    而對星宿海的描述, 都實資料與硃思本資則有一定的出入。


    都實資料的說法是, 泉眼湧水而出的所在地, 就叫做星宿海:

    “有泉百餘泓,沮洳散渙,弗可逼視,方可七八十里,履高山下瞰,燦若列星,以故名火敦腦兒。火敦,譯言星宿也。”


    而據硃朱思本資料, 要當泉水湧出、向東北流過百餘里後滙入一個海子後, 那個海子才稱為星宿海:

    “水從地湧出如井。其井百餘,東北流百餘里,匯為大澤,曰火敦腦兒。”


    元史中對這段都實的記載, 還有一定的補充:

    “群流奔輳,近五七里,匯二巨澤,名阿剌腦兒”


    而這又與潘昂霄的《河源志》的記載有一定的出入:

    “有泉百餘泓,或泉或潦,水沮洳散渙,方可七八十里,且泥淖弱不勝跡,逼觀弗克,傍履髙山,下視粲若列星,以故名鄂端諾爾。鄂端譯言星宿也。群流奔輳近五七里,匯一巨澤名鄂楞諾爾”


    【元史】中的阿剌腦兒, 當就是《河源志》中的鄂楞諾爾。 而元史中的”匯二巨澤”, 明顯是《河源志》中的”匯一巨澤”的抄寫錯誤。 但在百餘個泉眼水湧出流近百里後, 泉水滙入了一個海子的這種描述, 其實卻與硃思本資料並無二致, 唯一分別就只是名稱問題。 是泉眼地區本身就稱為星宿海, 定還是泉水要流經近百里後所滙入了的那個海子才是名為星宿海, 這裡沒有辦法能夠去探究。

    姑勿論那個才是星宿海這個名稱的最終歸屬所在, 但百餘個泉眼湧出之水流過百里後滙入一個海子的這種描述, 能否在現實中找到這個存在? 大家不妨觀看以下地圖:

    

    在海子山的北方數十公里外, 有一個很明顯的平坦開闊地塊。 這裡現時主要是一個沙蹟雜草叢生的地域, 直到今天仍然沒有一個特別的名稱。 川藏南線省道 g318 就從這裡穿過。 這個地塊四周為高地所包圍, 很明顯這個地塊是一個曾經的湖泊海子。 如果海子山的泉眼本身就名為星宿海, 那這個曾經的海子當就是【元史】中的”阿剌腦兒”。 如果按硃思本從藏人所得的資料, 這個地塊又才會是真正的星宿海。 但無論是那一個名稱, 兩份資料都能與地理實情吻合, 這才是考證史料的最重要一點。


    <赤賓河>


    當泉水滙入了這個名為”阿刺腦兒”的海子後, 水向東流, 史料中有如下記述:“自西而東,連屬吞噬,行一日,迤邐東騖成川,號赤賓河。”

    現在就來看看何謂”自西而東,連屬吞噬”。

    

    當附近所有的水源都滙入這個個海子後, 一道水流先向東行, 成為了那條赤賓河。 直至河水成為黃河前, 赤賓河就是這條水道的名稱。 而唐代所記下的”星宿川”, 當就是這條赤賓河。

    當泉水最終滙聚成河後, 有數條從南方而來的支流滙入。 這些支流, 大多是發源於文中的”南山”, 亦即大雪山或橫斷山脈。 這些支流, 今天已不可復見, 不過有不少古地圖, 仍然展示著這些當年從南向北流的支流。 這些古地圖, 亦會在後文向大家展示。


    <九渡>


    下一個明顯的地理特就是那個很著名的九渡。 先看資料是如何說。

    “又一二日,歧為八九股,名也孫斡論,譯言九渡,通廣五七里,可度馬。”

    在上圖海子的的北方, 當年的赤賓河繞過山岰繼續向北流後, 進入了另一個同樣是四山圍繞的盆地。 這個盆地, 即使今天仍然是一個龐大的水漬地, 那裡水道縱橫, 無數水溝將整個盆地分割。

    而當過了九渡後, 又進入了一個濁水之地:

    “又四五日,水渾濁,土人抱革囊,騎過之。”

    同樣地, 在那個水漬盆地的東北方, 今天的甘孜縣城的西南方, 有一灘很明顯的污泥地帶, 當就是歷代史料所記的水渾濁之處。 下圖將這個九渡盆地與濁水之地一併展現。

    


    <兩山夾束>


    過了濁水之地後, 水道從兩山之間穿過。 元史的用字是:

    “自是兩山峽束,廣可一里、二里或半里,其深叵測。”

    這個”兩山峽束”, 同樣在甘孜縣的西北方就可以輕易地找到:

    


    過了”兩山峽束”之地後, 下一個地點特點就已經是崑崙山餘脈阿尼瑪卿山。 而根據硃思本資料, 這段水道是時而向北、時而向東的走向:

    “自渾水東北流二百餘里,與懷裡火禿河合。懷裡火禿河源自南山,水正北偏西流八百餘里,與黃河合,又東北流一百餘里,過郎麻哈地。又正北流一百餘里,乃折而西北流二百餘里,又折而正北流一百餘里,又折而東流,過昆侖山下,番名亦耳麻不莫剌。”

    今天已很難考究文中所示的水路, 但文中展示了由兩山峽束之後, 仍然不停向北流這個表述, 對理解當年的河道走向這一點, 就已經很足夠。 而到了阿尼瑪卿山後河道折向東流, 與今天的黃河水道並無二致。

    對那條現今已消失了的”赤賓河”, 或”星宿川”的考證, 基本上可以完成。 對這段現已消失不見了的水道, 現不妨來看個完整表述:

    


    @苜蓿09 2019-10-06 12:01:25
    楼主解释以下,山海经里写昆仑在西北。
    你所说的位置,从山西,陕西看过去,都是正西,甚至正西偏南。
    方位就不对。
    -----------------------------

    苜蓿09:
    2019-10-07 19:04:34 评论
    评论 拯隨君:海内西经曰: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 连书都不读,就跑这卖弄。还道听途说。哥懒得搭理你。
    拯隨君:
    2019-10-07 19:25:57 评论
    评论 苜蓿09:是在那裡的西北方?
    苜蓿09:
    黑名单 举报 2019-10-07 19:36:29 评论
    评论 拯隨君:那你认为呢?就看山海经的作者及其所处位置。如果山海经是商周时代的作品,那就超不出山西,陕西,河南那一带。

    >>>

    【山海經】·《海內西經》:

    "
    海內西南陬以北者。
    ,...,
    海內崑崙之墟,在西北,帝之下都。崑崙之墟,方八百里,高萬仞。上有木禾,長五尋,大五圍。面有九井,以玉為檻。面有九門,門有開明獸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巖,赤水之際,非仁羿莫能上岡之巖。
    ,...,
    "

    單以海內西經言, 已經開宗明義, 指的是西南一偶的北邊地帶。 而崑崙是在這個地區的西北部。 從這點出發去理解, 不正就是今天的甘孜海子山地區?

    要從山海經去找崑崙地點的論證, 應該是《西山經》的〈西次三經〉。 不過亦可以告訴你, 不容易玩得轉。 一來你首先要找到原點, 即祟吾之山的所在位置, 又或者是當中任何一個山的確實地點。 二來涉及實際里程, 須要對每個山頭做實地考察才能論斷山經裡頭的描述, 單靠地圖是不可能論證得了山海經的。

    歷史論證, 絕不是靠張嘴就隨意去做憶測。


    <地圖>

    元代都實親身實地考察河源星宿海, 並回報元世祖忽必烈, 除了留下文字記述外, 還繪製成圖上獻。

    【元史】對此的記載是:”是冬還報,並圖其城傳位置以聞。”

    有所謂, 一圖抵萬語, 有圖有真相。 說得再多, 都不如一張地圖來得有說服力。 但潘昂霄的河源志並沒存有這張地圖, 這卻不難理解。 圖冊從來都是機密資料, 絕不會輕易向外人透露。


    而硃思本亦曾經花十年時間製成一張〈輿地圖〉, 原圖不知是否已經失佚, 現時留傳下來的, 是明代人楊子器所曾題跋的一張〈輿地圖〉, 所以一般被稱為〈楊子器跋輿地圖〉。 這幅〈楊子器跋輿地圖〉, 亦當然標示了星宿海的位置。

    不過現時相信年月最久, 而又最為可信的元朝河源圖, 是在元末明初的一部名為【南村輟耕錄】的書, 當中錄有一幅〈黃河源圖〉。 對這幅圖, 有認為是當年的都實原圖。

    

    這圖的方位, 是以古代坐北朝南所定。 所以南上北下, 左東右西。 星宿海就在圖的右上角西南方位。 而這幅圖會被認為是元代所製的原圖, 主要是因為當中採用了元代人的叫法如”阿刺腦兒”,”赤賓河”等。 就算不是都實原圖, 亦肯定是元代人所製成。


    而〈楊子器跋輿地圖〉則已經改為現時普遍的北上南下作法:

    

    在圖中最左方偏下黃框的地方, 就是星宿海的位置。

    雖然沒有能夠在網上找到高清版本因而不能看清圖中的文字, 但仍然不難測出最下方三個圓形之處, 所寫的是”星””宿””海”三字。 而三圓上方的那一個劃成一個海子的地方, 如果不是那個”阿刺腦兒”, 就是”九渡”。

    這兩幅〈黃河源圖〉和〈楊子器跋輿地圖〉, 都非常明確標示了河源星宿海在中國的西南方這種事實。



    <明清繼後的演變>



    到了明代, 有兩幅重要地圖亦都顯示了星宿海的位置。

    第一幅是於洪武年間所製的〈大明混一圖〉。

    現時能於網上找到的該圖, 圖中文字都被覆蓋。 但可能的”星””宿””海”劃法, 與〈楊子器跋輿地圖〉的還是相當一致。
    

    而最重要的一點是, 先前元史之中, 無論是都實資料定還是朱思本資料所描述的那些從南而來的支流, 在這幅〈大明混一圖》有清楚展示, 能引證元史所記的資料。 如果以現代考核一條河水源頭的方法, 以”最遠的一個出水點”作為標準, 從〈大明混一圖〉之中, 可以明顯看出那些從”南山”而來的支流, 位置很大可能還要比星宿海更南。
    


    河源, 在中國歷代史籍之中, 從來都只是一個地理觀念。 而且在【宋史】之中, 亦曾明確記下河源所在之地是位於”四山之間”。 所以, 討論歷史上的河源, 其實就是在討論整個河源地區, 而絕非單一出水點。 而圍繞河源四周的山嶺, 北流之水亦必然最終會滙入同一條水道。 所以, 將圍繞星宿海的四山包合入”河源地區”這個地理觀念, 是合理的, 實際上這更能符合河源昆侖是中華文明發源地區的這種觀念。

    河源依然定位在星宿海, 而整個河源地區就要將圍繞四周的山嶺納入。
    


    最後還有一幅重要地圖, 就是〈坤輿萬國全圖〉。

    這幅〈坤輿萬國全圖〉, 現時最可信的說法是以永樂年間鄭和船隊的資料所繪製而成。 這幅〈坤輿萬國全圖》同樣表示了星宿海的位置:
    

    雖然對鄭和船隊是否真的有深入內陸考證各山川地理不得而知, 不排除內陸部份會用上當時的歷史資料去繪製而成的這種情況出現。 不過圖中的星宿海位置, 深入山中; 對照周邊各個地理位置如成都、松藩、岷洮、越雟等這些今天完全可以考證的地名, 毫無疑問星宿海就在橫斷山脈的北坡上。

    而這幅〈坤輿萬國全圖〉對星宿海附近地區的表述, 甚至可以直接與現今地圖做一個直接對比:
    

    坤輿圖中的”董卜”, 就是今天的大小金川。 而越雋, 就是今天的西昌。 這些地名與松潘、岷山、成都等, 都可以輕易在衛星地圖標點出來以作一個對比。 可以看見, 在這部份坤輿圖的繪製高度準確, 山川與各個地點之間的方位地望, 都能夠與現今真實地理概況高度吻合。

    而坤輿圖的另一個最珍貴之處, 是星宿海傍邊的那個”加湖”。

    在坤輿圖中這個作為古代金沙江、瀾蒼江、怒江、和很可能的雅魯藏布江下游(即印度布拉马普特拉河)共同源頭的”加湖”, 很明顯是一個曾經深入山中的堰塞湖。 看地望, 最大可能是位於橫斷山脈、喜瑪拉雅山脈之間的南坡地帶。 加湖雖然與星宿海沒有直接關聯, 但這個今天已經徹底消失了的四水源頭的湖泊海子, 可以從另一個側面去證明, 在古代該地區必定曾經出現過重大地理事件, 讓該地區的水系統出現了一次徹底的顛覆。 不單止這個加湖現今已經消失不見了, 金沙江亦向北延伸並在雲南地區折向東行流入江水而成為今天的長江源, 而原本流入孟加拉灣的金沙江下游河道成為了今天怒江的出海口。 當然, 星宿海亦不再成為黃河之源。



    最後到了清朝, 清庭派人從新探索河源。 現今留有兩部有關的記錄, 分別是《崑崙河源考》和《河源紀略》。

    當清人從新考察河源時, 原本從四川星宿海北流之水早已斷絕, 清人認定河源在青海地區一個名為”茂必爾徹伯爾山”的地方。 這個河源位置未必與現今的相同, 但基本上已經不會有區域上的大分別。 雖然清人考察了當代的黃河源頭, 但他們沒有現代人的資訊條件, 基本上沒有任何能力去論證可能曾經出現過的河道變遷, 所以他們對前代河源論述進行駁斥的那些詳細, 在此不贅。



    〈困難〉


    看過元代都實考察河源的資料、兼硃思本所得到的藏人資料以作為核對後, 對河源星宿海的確實位置的認定, 已經可以得出答案。 但這個考核的最大一個疑慮亦顯而易見, 就是如何認定明代曾出現過如此天翻地覆的一個地理大變動, 足以令致分水嶺的位置向北移動, 改變了原有的黃河源頭(還有長江源)。

    確實, 這種規模的地質調查, 只能夠交與專業人士去做研究, 本人沒有能力在這裡對此一命題做出一個地質證明。 不過, 明朝, 是一個有記錄以來地震出現最為頻繁的年代。 歷史上有記錄出現死傷人數最多的一次地震, 就發生在嘉靖年間。 現附上一個明代地震發生年表, 以作參考之用:

    
    資料來源: 臨滄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第20卷 第4期 2010年12月 - 《明代地震災害的時空分布及其特點》童鵬飛 西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重慶


    從以上資料可以看到, 明代尤其是中業以後, 地震的頻繁出現遠超任何可考的時段。 而這種頻繁地震的出現, 表明了當時的地殼運動正處於一個非常活躍期。

    除了這些地震記錄外, 另一個可資證明, 明代曾出現大規模的地理變動的文獻記錄, 就是坤輿萬國全圖。

    現時坤輿圖廣泛被認為是基於鄭和船隊的資料, 所繪製而成。 而坤輿圖當中所顯示的地理水文資料, 與今天其實存在著不少重大分別。 例如, 在歐洲有兩條從波羅的海橫穿大陸貫入黑海的水道。 同樣情況也可以在北美洲發現, 有一條水道從北冰洋貫入今天的聖羅倫斯河, 將整個東北部從北美洲大陸切割開去。 很明顯, 當年的北半球水位, 遠比今天的為高。

    
    

    除此之外, 在星宿海的的旁邊, 有一個上文曾提及今天亦已經不能再看到的加湖。

    這個加湖, 看地望應位於喜瑪拉雅山脈與橫斷山脈的交界處。 而最重要的一點, 是該地區的水文河道資料, 亦與今天的大相庭徑。 這個曾經的加湖是四江源頭, 金沙江不單止還未向東流入長江成為江水源, 出海口更在孟加拉灣。 金沙江以西的河道亦同樣向西流入孟加拉灣印度洋。

    這些地理水文詳細與今天的明顯不同, 反映了曾經出現過的一次地質大變動, 不單止改變了喜瑪拉雅山脈北坡的河源星宿海的流向, 亦同時改變了南坡的水道走向。 加湖的消失和這些在山脈南坡的水道改變, 也是一個明代曾經出現過的重大地質事件的有力佐證。

    河源星宿海的消失, 絕對不是一個孤例。 元代實都對河源星宿海的實地考察, 是一個曾經的真實存在。 加上一個完全獨立的硃思本從藏人所得的資料, 今天的稻城海子山就是曾經的河源星宿海, 具有完全的可信性。



    按中國地勢, 喜瑪拉雅山脈本是水系統的南北分界線。 而山脈向東伸延形成橫斷山脈, 而東北方又分岐出岷山秦嶺一線而形成三大系統。 再加上雲貴高原粵北江西一帶山嶺將東方的廣闊地面分隔, 最終形成北、西、南、東四大水系統。

    中國自古以來的四海, 當就是這四大水系統的各自出海口。
    

    這個四大水系統, 其實在坤輿圖中依然可以得到認證:
    

    但自古以來一直在發生的"天傾西北、地陷東南", 在橫斷山脈南北向的一段被打開一個缺口後, 這個完美水系統才被打破。



    將以上兩幅"四海圖"來個並排, 以便做一個直觀對比:

    


    @漫观云扰 2019-09-07 19:57:31
    
    来,看一看一个已经消失的湖,叫潴野泽。
    -----------------------------

    也是現在才想起, 對漢代張騫所發明的這個潛行論, 現在可以蓋棺論定了。 其實只須要一個非常、非常、非常簡單的物理常識, 就已經可以完全推翻。

    對這個張騫認為是在甘肅的”出水口”位置, 現時唯一可以看見的相關史籍記載, 其實也是在《河源志》中的一個間接描述:

    “史稱河有兩源,一出於闐一出蔥嶺。于闐水行合蔥嶺河注蒲類海流狀至臨洮出焉。今洮水自南來,非蒲類明矣。”

    按《河源志》所述, 這個出水口位置看似就是位於臨洮。 臨洮大致是洮水滙入黃河的那個地區, 今天洮水滙入黃河的這個位置是劉家峽。 可以看看劉家峽當地的地勢圖:

    


    從劉家峽沿黃河向上游行, 就是積石地區。 這一大段的黃河河道, 都是在山中峽谷穿行, 任何一次大山崩, 都足以將河道封睹形成堰塞湖而形成暫時斷流, 直至堤缺後河道從新回復暢通。 這或者可以解釋了這個潛行論-甘肅出水口的由來。 但也要注意的是, 《河源志》說入水口是”蒲類海”, 蒲類海被指為今天的巴里坤湖, 位於哈密以北的天山北塶。而鹽澤, 被認為是”蒲昌海”, 亦即今天的羅布泊。

    這裡不再探究《河源志》為何說成是”蒲類海”, 但無論如何, 于闐北流之水是萬萬不能流入天山北塶地區的。 而羅布泊, 其實單看簡單地理介紹, 只須要再加上一個簡單物理常識, 就已經知道這個潛行論的問題出在那裡, 和其不可能性。

    資料來源自某百科:
    “罗布淖尔系蒙古语音译名,意为多水汇集之湖,海拔780米左右,位于塔里木盆地东部的最低处,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最东缘,若羌县北部,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东南部,中心位于北纬40.5°,东经90.3°。塔里木河、孔雀河、车尔臣河、疏勒河等汇集于此,为中国第二大咸水湖,面积约2400-3000平方公里。”


    推翻張騫湣行論的一個關鍵數字就在上文之中, 大家現在應該不難看出, 那個物理上的不可能性, 是在那裡。



    <稻城海子山>

    考證了歷代史料對河源地理方位的記錄後, 現將會對稻城海子山做一個直接審視, 看看海子山自身是否有足夠條件, 成為歷史中的黃河真正源頭。

    海子山位於理塘與稻城兩縣之間, 是每位從理塘到訪今天的旅遊勝地稻城亞丁的必經之處。 現先看看海子山的地質資料。

    海子山地區是現存世界上最大的一個古冰帽遺跡, 總面積愈三千平方公里, 平均海拔愈四千米, 亦是青藏高原上最大的古冰體遺留。 這裡有著角峰、冰斗、 冰斗湖、U形槽谷、冰蝕注地等完整冰蝕地貌。 而整個地區亦充斥著各種古冰川堆積而成的地貌如終磧堤、側磧堤、冰川基磧、蛇形山丘、羊背石、冰川漂礫等。 而海子山這個名稱, 本就是來自佈滿了整個山原面過千個由冰蝕岩盆所形成的湖泊海子。

    海子山是青藏高原面積最大的高寒濕地之一, 亦是四川平均海拔最高、湖泊最多、密度最大的一個濕地, 其生態系統非常完整。 區域內是一個以灌木叢為主的木本沼澤濕地, 而草本沼澤濕地只分布在溝谷之間。 區內高寒地帶物種資源非常豐富, 自然景觀和生物均具獨特的多樣性, 是四川麝類種群密度最大的地區。


    對海子山地區的物種資源, 將會留待下章討論昆侖時才作出跟進。 本章只會對海子山是否能夠符合歷代對河源”星宿海”的描述進行探究。 現先不妨再將【元史】和《河源志》中所記有關的資料擇錄出來。

    在【元史】中, 都實資料是做如下記述:

    “有泉百餘泓,沮洳散渙,弗可逼視,方可七八十里,履高山下瞰,燦若列星,以故名火敦腦兒。火敦,譯言星宿也。”

    這段文字基本上就是《河源志》所記, 不過《河源志》中多了一個”泥淖弱不勝跡”的描述:

    “有泉百餘泓,或泉或潦,水沮洳散渙,方可七八十里,且泥淖弱不勝跡,逼觀弗克,傍履髙山,下視粲若列星”

    而【元史】中硃思本的記載則非常簡單:

    ”水從地湧出如井。其井百餘”

    據都實資料, 星宿海是由泉水從地湧出而成。 直接向北流入海子的泉眼約有百餘個。 這些泉眼的一個特點是”弗可逼視”, 即不能靠近觀看, 在《河源志》中被記為”泥淖弱不勝跡”。 當走上高山, 從高向下望時, 這堆泉眼就顯得”粲若列星”, 星宿海因而得名。 而這種表述完全可以從現實中的海子山找出根源。


    單以全世界最大的一個古冰帽遺跡這個銜頭, 就足以令海子山有足夠條件成為全世界最長的一條河流(從星宿海計起)的源頭。 海子山地區沼澤滿佈, 就是《河源志》中的”泥淖弱不勝跡”, 因而不能走近泉眼所在位置。 而海子山冰蝕海子愈千, 整個地區亦同樣充斥著各種冰蹟遺留, 走上高山向下望海又山, 尤其是北邊高地冰帽依然遺留的地區, 那些帶冰的海子, 在反光之下自然會是”粲若列星”了。

    現在仔細去看海子山那些與史籍記載相符的地貌。

    首先看看整個海子山山原的本貌:

    


    可以看見整個山原地區基本上也是一大塊泥灘地。 現時的海子山本身就是一塊高原濕地, 當海子山依然是黃河源時, 整個地區必然比現在水量更為充沛, 這大塊山原泥灘地也必然會成為一個泥淖地。

    現局部放大看看這大塊泥灘地可以是如何”泥淖弱不勝跡”:
    

    又看看何謂”或泉或潦,水沮洳散渙”:
    

    當然亦少不了要看看星宿海本身是如何會"粲若列星”。 在海子山北部, 那裡現在依然是一個冰帽遺留。 在冰雪反光之下, 那些冰中海子自然俱是””粲若列星”了:
    



    星宿海解釋的另一個說法, 星宿兩字是藏文, 意思是花海子。 那這個海子山自然保護區能否符合”花海子”這種描述?

    從理塘進入稻城亞丁, 每個走過這段路的人都知道, 途中經過一個山花滿佈的谷地, 就是在溫帶山區河谷所常見的紅、黃葉樹林。 海子山是一塊高原濕地, 這些溫帶樹林滿佈著公路兩旁, 跟現今藏區一般乾旱氣候、黃沙紛飛的狀態形成一個巨大對比。 這裡是每個遊人, 都會必然停下拍照之地。

    在網上搜了一下海子山自然保護區的照片。 雖然這些照片都只會是千中選萬中揀後所得出來的, 不過依然可以從一個側面去瞭解當地的氣候水文條件。 當古代當氣候更為溫暖, 該地水量更充足, 整個地區更要比現今更為濕潤的條件下, 大家可以自行想像該地會是如何的一副光景。

    這才是一個花山海子應有的一幅光景:


    
    
    
    
    
    
    
    
    
    
    
    
    
    
    
    



    接下來要說的, 將會就是昆侖。


    但昆侖這個命題, 實在太大。 本人也是在不停地思考中...




    華宿、花也。


    花字的本義, 是低矮灌木樹叢所生的花。 而華, 則是高大喬木上所生的花朵。 這是華與花的最大分別。


    而紅黃兩色, 一直就是中國人的主色。


    本人以前一直不太能夠明白原因何在, 但現在終於可以理解得出, 中華民族的真正根源了。

    
    



    〈帝之下都、昆侖之丘〉


    河源在歷史中之所以重要, 其實是因為昆侖。 河出昆侖, 找到了河源, 自然亦找到了昆侖所在。 河源昆侖, 從來一體。 這個道理, 其實也不是錯的; 武帝只不過因為錯信了張騫, 才誤認昆侖。

    任何對河源的論述而不涉及昆侖的, 都不完整, 反之亦然。 要找昆侖, 就要同時去找河源; 要考證河源, 就有必要同時對昆侖做出一個最簡單的考核, 兩者缺一不可。 任何只得單一吻合的論述, 都有明顯缺失。 所以找出來的河源地區, 亦同時必須要符合歷史中對昆侖的描述。

    不過, 現先不妨嘗試探討昆侖這個名稱的由來。




    何謂昆侖?

    本人認為, 昆侖這個名稱, 其實就是伏羲的其中一個變異。 將伏羲這個名稱的字根, 以舌根音再加上喉音尾輟, 就會變成昆侖。 伏羲, 往往被用於與人群部族相關的明目。 而昆侖, 則被作為為地名使用。

    這種人群族稱與地名相互交替使用的情況, 在歷史之中非常普遍。 例如, 一般認為古公亶父帶領族人遷徙到一個名為周原的地方, 該個族群從此稱之為周。 又例如西域波斯古國這個名稱, 其實是源自月氏這個族群的稱號, 這是一個以族群作成地名國號的顯著例子。
    今天稻城海子山所在的甘孜地區, 甘孜這個名稱, 雖然主要是源自歷史之中的”朵-甘思”, 但其實無論是甘思或甘孜, 這些名稱, 當然也就是源自伏羲。 甘孜這個名稱, 甚至可以說是現今仍然得到保留, 最為接近當年伏羲這個名稱的原音了。

    雖然現在不好考是先有伏羲後有昆侖, 定還是先有昆侖後有伏羲; 但昆侖-甘孜-伏羲這些高渡同源的名稱, 亦顯示了甘孜地區與昔日伏羲昆侖的關聯性。



    〈昆侖, 是丘, 不是山〉


    如果要對昆侖做一個論述, 無論如何簡單, 總不能繞過【山海經】。 這是一部仍然留傳至今, 對相對保有較多昆侖僅餘地理資料的一部著作。 但解構【山海經】的困難, 也是很明顯的。

    單就內容來說, 昆侖在書中明顯位於西方部份, 即表明【山海經】已不會是伏羲年代的產物。 否則, 人皇制八輔、定九囿, 昆侖當是位居中央。 在【山海經】一書的產生年代, 重心已經東移。 而書中有不少涉及黃帝事跡的論述, 所以【山海經】也應該是黃帝之後的事情。 最大的可能, 【山海經】原書是夏朝前後年代的產物。 很明顯, 書中有好些部份往往會以神話形式去表達, 要如何將神話還完為事件本身, 已經就是一個極大難題。

    不單如此, 現今通行的版本, 有不少非常明顯是漢朝年代所寫下的內容。 例如, 《海內東經》最後就有一大段論述兩湖江浙的描繪, 並且留下”建平元年四月丙戌,待詔太常屬臣望校治,侍中光祿勳臣龔、侍中奉車都尉光祿大夫臣秀領主省。”的明確記載。 很明顯當中有好一大段的文字是漢哀帝年代所添加上去的。 這些直接改動原書而又沒有留下注明的情況, 會做成混亂, 令至今人對書經內容的有效性要作出一定的保留。 如何辨別後世對原書的添加改動, 做成了一個可以是不可能的任務。

    所以, 要討論昆侖, 【山海經】不得不用, 但也要非常小心謹慎地去運用。


    那昆侖是甚麼樣的一種地方?

    正如文首所言: "崑崙之丘,是實惟帝之下都".... 【山海經】《西山經》

    昆侖, 本身是一個地名。 參考歷代所保留下來對昆侖描述的史籍資料, 毫無疑問, 相信所有人都會認同, 無論從任何角度, 昆侖這個地方是位於深山之中。 但即使昆侖位於深山, 昆侖卻不是一坐山。

    山字的象形, 是將三個或多個山頭並聯在一起, 表達出峰巒這種突出地表的部份:
    
    資料來源: 漢典

    說文解字謂山: “宣也。”,”有石而高。”


    而丘字的象形, 只得兩個山頭, 而且兩個山頭之間往往有一定程度的分隔, 突顯出山與山之間相連接的地表。 這塊山與山之間的地面, 稱之為丘, 這才是丘字的本義:
    
    資料來源: 漢典

    《說文解字》對丘的其中一個解釋就是:“一曰四方高,中央下爲丘。”

    山是地表的突出部份, 而丘則是山與山之間的相連接低位之處。 這就是”山”與”丘”的最基本分別。 當然, 山丘山丘, 亦要有山才會有丘。 一個丘的所在之處, 亦必然是一個位於山區地方。 而將山區所有地方籠統地說成是山, 亦往往是一個常見的作法。



    【山海經】裡頭的四大山經, 對山巒走勢均有非常明確的記錄。 山經裡頭對每一坐山的名稱記錄都非常明確, 會表明如 “xx之山”一類而從來不會有任何混淆。 例如在未抵達”昆侖之丘”之前, 就有”槐江之山”, 再之前的就是”泰器之山、鍾山... 等等。 但當記錄到昆侖時, 卻明確地將昆侖表述為”昆侖之丘”, 有別與其他以山為名的地方。

    而”昆侖之丘”這個名詞還曾出現過在《大荒西經》:

    “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後,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崑崙之丘。”

    上文中的”有大山”, 可被理解為在山中、 在山間這種觀念。 而昆侖, 作為一個在山嶺之間的開闊坡地或山原面, 符合了昆侖是一個深入山中的地區這種最基本事態, 這亦符合了昆侖作為文明發源地的這種可能性。 文明, 總不會在山峰上吹風就可以吹出來的, 除非是文化買辦去刻意弄歪。


    而這些在山之間下處的山原坡地面, 高度集中在橫斷山脈北坡、 夾於雲南西藏交界的大雪山與四川西部阿霸甘孜地區的這個夾縫位置。 如下圖所示:

    


    【山海經】裡頭涉及昆侖的章節很多, 但將昆侖與”帝之下都”相提並論的, 除了《西山經》外還有以下一段:

    《海內西經》: “海內崑崙之墟,在西北,帝之下都。”

    墟是一個滙聚四方人群以作為貨物交易的地方, 也同時必然是位於交通孔道之上。 所以, 這個昆侖之墟的位置, 也不可能處在山峰之上, 昆侖墟也只可能位於《西山經》裡頭的”昆侖之丘”上。

    除了昆盒墟, 在昆侖這個地區裡頭, 有著其他的地點如醴泉、瑤池、縣圃... 等, 當然亦少不了河出昆侖的河源星宿海。 昆侖當是一塊位於山與山之間的山原坡地, 而“昆侖之墟”亦當是整個”昆侖之丘”的重心所在。

    很明顯, 作為”帝之下都”的昆侖, 是丘, 不是山。


    將昆侖表述成為一坐山, 其實是由漢朝開始。

    由於漢朝當時已經缺失了相當部份的歷史資料, 已經不知道河源昆侖的位置, 而又由於錯將于闐定為河源, 從而認定昆侖是一坐山, 崑崙山這種稱謂開始誕生, 文字亦開始由昆侖變成崑崙, 並且一直留傳至今。

    當然,在先前曾提及的《海內東經》裡頭, 也曾出現過”崑崙山”這個記錄。 雖然這個”崑崙山”未必一定是由漢朝人所改動而致, 但很明顯, 這個出現在論述東方地帶的篇章裡頭所出現的”崑崙山”,也只會是對昆侖一個很籠統的描述。

    現在應該要替昆侖正名。

    昆侖, 是一個地名。 即使山丘山丘, 有山才有丘, 昆侖也確實是位於深山之中; 但作為”帝之下都”的”昆侖之丘”, 肯定不會是任何單單的一坐山嶺。



    對昆侖位置留下記錄的史籍記載, 現時就只得【山海經】。 但基本上, 現時要單以【山海經】去認定昆侖的確切位置, 困難重重。 昆侖的確切位置出現在《西山經》的〈西次三經〉裡頭。 但要對此進行考證, 卻有非一般的困難。

    首先, 書中各山經對每一坐山與山之間的距離量度, 精確到要用里程計算, 這樣就涉及了大量實地考量的需要。 這與一般在地圖上只看個大概估算描述合理與否, 完全是兩碼子事。 單靠地圖是永遠做不來確切測量的。

    其次, 即使想找出昆侖, 要考量的也絕對不止一條〈西次三經〉, 甚或整篇《西山經》。 對任何一條單一的山經做考量, 是會有可能出現偶合、甚至因主觀喜好而產生的附會情況出現。 要考量【山海經】, 就必須對書中所有山經做出一個綜合全面考量。 只有將書中描繪的所有山脈做出一個全面測量, 從而確立出整個大框架, 才可避免因任何偶合因素而出現錯誤認定某一條山經這種情況出現。

    要完整實地考證【山海經】一書裡頭所有山川地理, 這個工作量, 無論如何也不會是任何個人能單憑一己之力, 在地圖上指指點點就可達成。

    所以, 要單憑【山海經】就去論定昆侖的準確位置, 基本上辨不到。

    雖然也不是不能根據【山海經】裡頭的其他篇章所述, 去推測昆侖的地望方位, 但由於一來缺乏一個客觀的標的物, 書中裡頭的所謂南北西東各種方向因失去參考點而不好作出準確推算; 二來昆侖這個名詞, 在書中南北西東各個篇章之中都曾出現過; 即使也不是完全不能去解釋當中的原因為何, 但總不會是一件可以完全說得清楚明白的事情。 對不能完全說得清楚明白的事項, 應該還是少說, 最好就不說, 否則, 只會徒招話柄。

    所以, 在正文中去論證【山海經】中的昆侖, 未免不大合適。 或者, 在文結後以討論形式進行, 未嘗不可。


    雖然要將 【山海經】暫時擱下, 但既然河出昆侖, 找到河源星宿海, 昆侖亦自然就在當地。 至於昆侖的具體範圍會有多大, 坦白說, 也不好考。

    甘孜這個名稱來源自朵甘思。 而在唐代, 除了甘孜, 朵甘思還曾包括了今天的昌都和玉樹地區。 直到元代, 才因地理範圍過大, 而將昌都玉樹地區分拆成朵思麻。 昆侖之丘是河所出之處, 既然河源星宿海就在稻城海子山, 那這個昆侖之丘, 理所當然就位於當地。

    根據【爾雅·釋丘】: ”三成為崑崙丘”

    又根據漢代鄭玄所註【周禮注疏】:
    “鄭司農云:「三成,三重也。《爾雅》曰:『丘一成為敦丘,再成為陶丘,三成為昆侖丘。』謂三重。」”

    依據漢人所記, 昆侖是三重之丘。 我們從先前的<丘圖>中看到, 該地區山丘密集滿佈, 以海子山作為河源所在, 亦不難估算出這個三重的昆侖之丘大致上會是甚麼竟況:

    



    海子山所在的甘孜地區在西、南、東三個方向均為祟山峻嶺所包圍。 對外交通唯一相對平坦的地域就只有往北方向。 從這裡往北基本上只要順著河谷走, 當中並無多少不可跨越的險關。 昆侖人向外發展, 一個大方向也必然會是向北, 甚至直抵河湟地區。 這或者多少可以合理地解釋了, 為何後世河湟地區在古代也佔據著一個重要位置的原因所在。

    河湟地區其實是在西北方的一個交通要道。 河湟地區左出右入, 在西北無論東西向或南北向, 都必停經該地, 是任何在該地區扎根的王朝都必須控制的地方。 但河湟地區本身, 就正如跟後世所有須要被把控的交通孔道一樣, 本身卻不大有成為文明誕生所必須要的地理條件。

    所以, 本文將會從一個則面:物產, 去論證甘孜地區, 是否有足夠條件成為歷史之中的昆侖這個角色。


    〈河源昆侖 - 物產〉

    歷代史籍文獻資料對昆侖的描述繁多, 不一而足。 由於伏羲氏要比文字出現得更早, 所以後世這些對昆侖的描述, 往往充滿神話色彩。 雖然說, 神話當中往往也是包含著一些寓寓意, 但這些寓意一般都不容易掌握, 強行附會的話, 出現曲解的機會甚高。 所以, 本文將會嘗試從另一個角度去考核昆侖這個大命題: 物產。

    伏羲氏不單止是全體中國人的共同祖宗, 更是人類文明誕生之地的真正總源頭。 文明, 是絕不可能從沙漠裡頭誕生的。 由於遠古時代生產能力條件有限, 能掌握的工具無非就是土木石; 所以, 作為一個能產生文明的地區, 亦同時必然要是一個物產豐富、資源充沛的地區。 如果該地區不擁有能提供文明發展所需要的自然資源, 即不符合能成為昆侖的所必須條件。

    所以, 在論證河源昆侖的所在之處時, 這個特點必須考慮在列。


    黃河之所以被稱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 是因為河源, 而絕非後世所引領現代人去相信的黃河下游沖積平原部份, 原始文明絕不可能在任何沖積大平原之上所誕生。 原因則很簡單, 玩不轉。 原始文明沒有經過千萬年的積累, 絕不可能誕生。 在沖積平原上, 只要一個大水, 就可以將任何原始族群抹走了, 那還談何積累? 當人類族群能征服大河平原, 文明必然已經走過了相當的一大段歷程, 要有足夠的工具在大河平原上築堤挖渠, 才有可能在大河平原上扎根。

    原始文明能誕生的地方, 必然是天然條件非常優越的一塊土地。 氣候適中, 各種物產如動植物, 水、土、木石...等等各種資源非常充沛; 一個原始文明所須要的各種物質, 不單止要應有儘有, 而且還要隨手可得, 在沒有多少工具可用的情況下就可以毫不費力地自然採集, 而且這種地理條件還要有最少上千過萬年的穩定狀態, 人類的第一個文明才有可能在該地區誕生。

    那河源所在的這個海子山地區, 能否符合成為昆侖的要求?


    大家亦想必知道, 在歷史長河之中, 氣候是會作出改變的。 現在這個階段一般被表述為處於一個間冰期的末端。 即是, 在以往除了其他的間冰期的間歇出現外, 在古代大多數時候, 氣溫要比今天為高, 更為濕潤。 而當海子山地區仍然是黃河源的時候, 水量亦當可肯定要比現在更為充沛。

    正如先前說了, 河源並不是某個泉眼這種狹隘觀念, 而是一整個地區地域範圍, 河源地區基本上也就代表了昆侖這種觀念。 【宋史】之中對河源位於”四山之間”的這種描述, 可以作為河源觀念的一個地理基礎。 而這個”四山之間”的地域, 主要大致相等於今天的四川理塘和稻城兩縣。 而昆侖可以作為一個比河源更大的範圍, 則更應同時將傍近的鄰縣如甘孜等同時一併考慮在列。

    


    現在首先要做的, 是先將歷代史料對昆侖所出的物產作出一個歸納, 之後就去看河源地區能否符合這種要求。

    如果翻看史料, 不單止在大西北地區被武帝定命了一個崑崙山, 事實上你還會發現, 歷史上曾出現過更多的不同以”昆侖”這個名稱命名的地方在四處出現。 甚至遠在南方的扶南, 亦曾經有過一個昆侖。 所以, 要爬考史料時, 當只擇取真正河源昆侖的相關資料。 雖然歷代史籍文獻資料對河源的記載繁雜, 但在唐代有一本名為【藝文類聚】的書, 將前代資料一一收錄並注明出處, 可以免除不少繁瑣。 現去這部看書中對昆侖物產的相關記載。


    【藝文類聚 (唐)】

    ?《卷四十四》《樂部四》《笙》: “爾乃採桐竹,翦朱密,摘長松之流肥,咸崑崙之所出”

    ?《卷八十五》《百穀部》《禾》:“《山海經》曰:崑崙墟上,有木禾,禾長五尋。木禾,穀類。”

    ?《卷八十六》《果部上》《李》:“《抱朴子》曰:五原蔡綖,入山而還,其家人云,到崑崙山,有玉李,形如世間者,但光明洞澈而堅,以玉井水洗之,便軟而可食。”

    ?《卷八十六》《果部上》《果部上》:《甘樝列於崑崙》:。

    ?《卷八十七》《果部下》《瓜》:“五原蔡誕,入山而還,欺家人,云至崑崙,崑崙山有玉瓜,光明洞澈而堅,須以玉井水洗之,便軟而可食。”

    ?《卷八十九》《木部下》,
    《楊柳》:“《莊子》:支離叔觀於冥伯之丘,崑崙之墟,黃帝之所休,俄而柳生其左肘。”
    《朱樹》:“《山海經》曰:崑崙山上有朱樹。”
    《若木》:“《山海經》曰:灰野之山,有赤樹青葉,名曰若木。生崑崙西附西極,其光華赤炤下也。”

    ?《卷九十》《鳥部上》《玄鵠》:“《瑞應圖》曰:玄鵠者,王者知音樂之節則至,,, 又曰:黃帝 樂崑崙,以舞眾神,玄鵠六翔其右。”

    ?《卷九十七》《蟲豸部》《蟻》:“《山海經》曰:朱蟻,其狀如蟻。蟻蚍蜉也。在崑崙墟。”

    ?《卷九十八》《祥瑞部上》《木芝》:“《抱朴子》曰:,,, 又曰:月芝,生於名山之陰,崑崙之山,大谷源泉,金石之中。”


    除了這本【藝文類聚】, 還有其他散見於如以下的各種史籍的記載。

    【呂氏春秋 [戰國] 呂不韋著】:
    “菜之美者:崑崙之蘋,壽木之華。”

    【西京雜記】《第一》:
    “棗七:弱枝棗、玉門棗、棠棗、青華棗、梬棗、赤心棗、西王棗。出崑崙山”

    【楚辭 [戰國】】《九章》《涉江》:
    “登崑崙兮食玉英,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同光。”

    【爾雅 [秦 - 西漢]】《釋地》:
    “西方之美者,有霍山之多珠玉焉,西北之美者,有崑崙虛之璆琳琅玕焉”

    【山海經】:
    “有獸焉,其狀如羊而四角,名曰土螻,是食人。有鳥焉,其狀如蜂,大如鴛鴦,名曰欽原,蠚鳥獸則死,蠚木則枯。有鳥焉,其名曰鶉鳥,是司帝之百服。有木焉,其狀如棠,華黃赤實,其味如李而無核,名曰沙棠,可以禦水,食之使人不溺。有草焉,名曰薲草,其狀如葵,其味如葱,食之已勞。”


    從以上各種引文可以看出, 昆侖物產之豐富, 包含了各種動植物甚至礦產。 現將以上史籍中對各種昆侖物產的記錄, 進行一個歸納。

    水: 玉英/玉泉(甘甜泉水)、華池(即花海子)
    木石: 朱密, 長松, 若木, 沙棠, 璆、琳、琅、玕
    五穀: 木禾
    花草: 桐竹、楊柳、薲草
    菰菌: 月芝
    瓜果: 蘋果、玉李、甘樝、玉瓜、棗
    飛鳥: 玄鵠、欽原、鶉鳥
    走獸: 土螻
    虫蟻: 朱蟻

    能被寫入史籍資料的, 當然只會是知名產物。 其他沒有記載的一般物產, 相信不能儘錄。 但單單以上這串列單, 已經可以看出昆侖有著一個完整生態系統, 水土木石、草菌花果穀物、鳥獸虫蟻, 應有儘有。 只有這種物產豐富的完整生態系統, 才有足夠條件成為第一個文明的誕生地。


    那海子山這個地區, 能否符合以上條件?



    現在不妨去看看今天理塘和稻城兩縣的物產資料。


    資料來源自某百科。


    理塘縣物產

    “
    土壤

    理塘县土壤有9个类,13个亚类,其中以高山草甸土、暗棕壤、高山灌丛草甸土为主。
    土地资源大部分在海拔3600米至4600米之间,呈垂直分布,由低到高依次分布着耕地、林地、草地。


    水文

    理塘县河流较多,分为雅砻江与金沙江两大水系,主要有无量河、热依河、君坝河、桑多河、呷柯河、霍曲河、白拖河、那曲河、拉波河,章纳河等11条支流,有8条注入雅砻江,有3条注入金沙江、总长度1534公里。
    理塘县河流面积786930亩,占水域面积的96.39%,大小河流遍布全县,县境内河流总长达52462公里,年径流量76亿立方米。


    气候

    理塘气候属高原气候区,基本特征为:气温低、冬季长、日照多、辐射强、风力大、
    水热同期、蒸发量大、干湿季节分明。平均气温3.0℃,极端最高气温25.6℃,最低气温-30.6℃,年平均地面温度5.9℃,年降雨量为722.2毫米,无霜期仅50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637.7小时,日照多,辐射强,年太阳辐射量为159.4千卡/平方厘米,冬季干冷漫长,暖季温凉短暂。


    土地资源

    至2010年底,理塘县总土地面积为1435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约4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0.8%。其它面积为204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3.99%。 [2]?
    水力资源
    理塘县水能资源丰富,水资源总量约108.5万立方米,电力理论蕴藏量80万千瓦。全县已建电站12座,总装机容量4965千瓦。 [2]?


    林木

    理塘县森林面积275636亩,活立木畜积量为51391343立方米,全县森林覆盖率为7.4%,组成该县的森林主要树种有冷杉、云杉、其次是红杉、高山松、柏树、杨树、高山栎、桦树、柳树等

    牧草
    理塘县草地植物资源比较丰富,能作牧草利用的有200余种,主要牧草品种有高山嵩草、四川嵩草、黑花苔草等。人工草地种植的优质牧草有七种,主要是披碱草、燕草、白山叶、红山叶、黑麦、老芒麦、鸭茅。理塘县天然草地总面积1235.77万亩,其中可利用面积为989.16万亩。

    药用和经济植物
    理塘县有较多的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种类,主要有虫草、川贝母、黄芪、大黄、党参、秦艽、木香、羌活、独一味、三颗针、一枝蒿、雪莲花等。既有名贵的药材品种,又有大宗的粗药材品种,蕴藏量也较可观。
    野生经济植物主要有沙棘等,同时有一定数量的野生食用菌种,主要有松茸、白菌、刷把菌、樟子菌、猴头菌和黑木耳等。


    动物资源

    饲养动物
    理塘县饲养动物主要有牦牛、黄牛、犏牛,绵羊、山羊马、猪、鸡等,以牛羊为优势畜种。

    野生动物
    理塘县生态资源丰富,主要有白唇鹿、豹、猴、扭角羚、林麝、水獭、熊、兔及重唇鱼等,既有国家规定的一、二、三类保护动物又有经济价值、科学研究价值较高的珍贵稀有动物。

    “


    “
    稻城縣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稻城县位于四川省西南边缘,甘孜州西南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南部,横断山脉东侧,稻城县跨北纬27°58'~29°30'、东经99°56'~100°36',南北长174公里,东西宽63公里。东与九龙县相接,西与乡城县相邻,北接理塘县,南与木里藏族自治县接壤,西南与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相邻,面积7323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稻城县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境内最高海拔6032米,最低海拔2000米,垂直高差达4032米。
    北部为高原宽谷区,其中的海子山为青藏高原最大的古冰体遗迹,素有“稻城古冰帽”之称。其冰蚀地表发育完全,冰蚀岩盆星罗棋布,3200多平方公里内便有大小海子1145个。中部为山原区,包括俄初山和东义河。


    土壤
    稻城县土地总面积7323平方公里,其中自然土965648372亩,占全县总面积的99.36%。由于全县地处高原的高山区、山原区和丘原区,多峡谷、沟壑。平坝,岩层复杂,成立母质成分多样,垂直地带性明显。全县土壤多为物理风化土,质地差,岩石碎块多,石灰性的土壤面积较大,土壤中普遍偏砂,土层薄,缺磷、少氮、富钾,养分缺乏。
    稻城县土壤普查结果,全县土壤共有12个土类,15个亚类,18个土属,27个土种。


    水文
    稻城县境内有三大河流--稻城河、赤土河、东义河。支流有巨龙河、俄初河等,均汇入木里县的水洛河注入金沙江,属金沙江水系。稻城河源于海子山西南麓,河叉发育,阶地宽广,流长104公里;赤土河源于波瓦山西北麓,流长121公里;东义河源于俄初山南麓,流长111公里。


    气候
    稻城县地处亚热带气候带,受青藏高原复杂地形的影响,呈现出高原型气候和大陆性气候特点,属高原季风气候,一年之中绝大多数时间天气晴朗,阳光明媚,全年有效光照达1750小时左右,夏多雨雾,午后多雨。就是有雨雪也多在夜间降落。稻城县高原地带,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至2004年底,稻城县土地总面积971.9万亩,耕地面积46359亩,占土地总面积的0.48%,林地面积312.2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32.12%,草地面积575.57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59.22%。

    矿产资源
    稻城县矿产资源有金、钨、钼、铜、水晶、铝、锌、银等,其中耳泽金矿储量为西南地区第一。


    生物资源

    植物资源

    稻城县有木本植物千余种,主要为松、柏、杉、栎等。稻城县野生中药材有虫草、贝母、黄芪、大黄、秦艽、雪莲、灵芝、红景天等。野生食用菌品种达57种之多。稻城县由于受山岭南北走向和北高南低地特殊地理环境的影响,汇集了温带植物区系,亚热带植物区系、和喜马拉雅植物区系。

    稻城县约有维管束植物121科,430属,1118种;其蕨类植物20科,34属,103种;种子植物101科,396属,1015种。其中特有种属:长苞冷、急尖长苞冷杉、川滇冷苞、黄果冷杉、丽江杉、油麦吊杉、大国红杉、干香柏、滇油杉、旱冬瓜、柴、序鹅掌、扁核木、鞭打绣球、丛菔、滇黄苓、丝瓣芹、豹子花等;属国家二、三级保护重点保护植物有玉龙、长苞冷杉、丽江铁杉、桃儿七、八角莲、四川牡丹、金铁锁等8种。


    动物资源

    稻城县主要珍稀野生动物有豹、白唇鹿、毛冠鹿、獐、熊、藏羚羊、岩羊,林麝,小熊猫、猕猴、穿山甲、藏马鸡、贝母鸡等。

    稻城县亚丁保护区内野生动物种类繁多,约200余种,其中受国家保护的有20种。主要以高山动物、森林动物为主,南北动物种类混杂明显,尤以兽类为突出。属南方动物系区的有小熊猫、豹猫、林麝、白臀麂、牛羚等,属北方动物区系的种类有狼、猞猁、岩羊、藏鼠兔等。鸟类中属国家保护动物有藏马鸡、金鸡、藏雪鸡、雉鸡、血雉等。

    鱼类种类较丰富,主要种类有四川裂腹鱼、厚唇裸重唇鱼、短尾高原鳅、梭形高原鳅、黄石爬等。

    "


    看過理塘、稻城兩縣地理物產的簡單介紹, 相信已不難看出, 兩縣地區跟古代昆倫一樣, 水土木石、草菌花果穀物、鳥獸虫蟻, 也是一樣應有儘有。 尤其是考慮到遠古要比今天更為濕潤溫暖的氣候, 和當時仍然作為黃河源的海子山水量要比起現今肯定更為充沛這兩個要點; 可以推斷, 海子山地區有著完全足夠的各種自然地理水文氣候資源的充分條件, 成為古代人類文明的發源地, 亦即昆倫的真正所在。



    〈 後記 〉


    這篇論證文其實寫得非常倉促。 這個命題確實很大, 理應要經過長期思考摸索才適合發表議論。但沒有辦法, 當本人能考證得了黃河源的確實所在位置時, 就按捺不住, 而要發表了。

    第一稿寫得非常之差。 差幸因個人失誤丟失了原稿而要重寫, 所以亦順勢將時間拖長; 現在所發表了的, 總算是有板有眼。 雖然現在回看當中好些部份已經不大洽當, 如果現在重寫, 必定將漢朝的潛行論直接否定。這段時間又有了一些古地圖新資料, 可以為黃河源蓋棺論定。

    一起首本來不想去寫昆侖的, 因為資料確實不夠。但正如內文所言, 河源昆侖一體, 說黃河源而不對昆侖說上兩句, 總說不過去。原先只寫下昆侖與文產有關的部份, 認為這已經足夠; 因為這樣做可以為昆侖地望立下了一些資源上的先決條件, 足以掃走那些胡亂將昆侖四處擺放的傳銷騙語。 但最後還是加上了其他能論證得了的地理部份, 成為現在的模樣。

    當能夠斷定黃河源、從而認定昆侖的地望時, 卻發現這個地點份屬昆侖, 當中原來大有道理。這個位置, 可以完整並合理地解釋後世所有一齊中華民族的發展源流。 雖然本人不會因為這個原因去認定昆侖, 但既然能夠解釋得了後世的源流演變, 自然就為該地就是昆侖提供了額外的論據, 雖然這些後續論述不能說得上是甚麼論證, 有些甚至只會是一些猜想; 所以這對些猜想, 其後都將會以一些隨筆形式去發表。 但歷史的源流演變過程, 終歸還是要有一個合情合理的真正解釋的。


    先補充上一些地圖資料。

    於洪武年間所製的〈大明混一圖〉, 現時在網上能找到的版本, 圖中的文字資料都被覆蓋。 但祟貞十六年出版了一本名為《今古輿地圖》的書。 該書是由吳國輔根據沈定之的資料所編制而成。 現時在網上未能一時方便找出沈定之的具體資料, 但憲宗成化五年有位名為沈銳的進士, 他的祖父就是沈定之。 沈定之應該是一位明朝初年的人物。

    這部書留下了明代的地理資訊。 圖中的明朝當代地名, 相信就是〈大明混一圖〉上被遮蓋了文字。 這些地圖能完全引證元代〈河源志〉和【元史〈河源附錄〉】裡頭所記下的文字資料, 而明朝人卻肯定不會盲目為元代人所記下的資料背書。

    再看一次這段〈河源附錄〉:
    “按河源在土蕃朵甘思西鄙,..., 思本曰:「河源在中州西南,直四川馬湖蠻部之正西三千餘里,雲南麗江宣撫司之西北一千五百餘里,帝師撒思加地之西南二千餘里。”

    上文中的”黃河源/星宿海”、”馬湖”、”麗江”... 等都可以在〈今古輿地圖〉中找到, 並且與元史的描述完全一致:

    


    不單止黃河源, 圖中還標明了”江源”、”漢源”等各處江河源頭。


    “河發昆侖、江起岷山”

    這句話, 出自東漢王充所著的【論衡】。


    今天被稱為岷江的一段水道, 事實上就是一直以來所說的江水。 金沙江不單止當時還未滙入江水成為今天的長江源, 如果參考〈坤輿萬國全圖〉, 古代發源於橫斷山脈南坡的金沙江更要向西流入孟加拉灣。 這些與長江水有關的地理資訊, 由漢代至明代都一直一脈相承。

    足以證明, 古代的的水系統與今天的面貌, 是大相徑庭。




    至於昆侖, 除了【山海經】的〈三次西經〉中有一個地理行程記載外; 在【穆天子傳】一書中, 昆侖在周穆王西征的整段行程中, 亦佔據著一個中心位置。 雖然【穆天子傳】就正如【山海經】一樣, 書中所出現的好一些地名, 即使在今天某些地方仍在使用; 但古地名與今天的地名是否就此等同, 則絕對不會是一個必然。 但即使【穆天子傳】一書當中所載的內容, 亦絕不容易考究; 但如果比起【山海經】, 則反而有更大可能可以推想昆侖的地望所在。

    所以, 在這裡會將〈西次三經〉和【穆天子傳】當中那段西遊行程, 全文引述。有興趣的, 不妨去發揮想像力, 即使只是猜想, 也未必不無可能解開昆侖這個最大迷題。

    由於這是古籍, 尤其是【穆天子傳】中有非常之多的僻字, 本來就已經文字難認, 所以會以繁體展示原文。



    〈西次三經〉


    《西次三經》之首,曰崇吾之山,在河之南,北望冡遂,南望?之澤,西望帝之搏、獸之丘,東望?淵。有木焉,員葉而白柎,赤華而黑理,其實如枳,食之宜子孫。有獸焉,其狀如禺而文臂,豹虎而善投,名曰舉父。有鳥焉,其狀如鳧,而一翼一目,相得乃飛,名曰蠻蠻,見則天下大水。

    西北三百里,曰長沙之山,泚水出焉,北流注于泑水,無草木,多青雄黃。

    又西北三百七十里,曰不周之山。北望諸毗之山,臨彼嶽崇之山,東望泑澤,河水所潛也,其源渾渾泡泡。爰有嘉果,其實如桃,其葉如棗,黃華而赤柎,食之不勞。

    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峚山,其上多丹木,員葉而赤莖,黃華而赤實,其味如飴,食之不飢。丹水出焉,西流注于稷澤,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源沸沸湯湯,黃帝是食是饗。是生玄玉。玉膏所出,以灌丹木。丹木五歲,五色乃清,五味乃馨。黃帝乃取峚山之玉榮,而投之鍾山之陽。瑾瑜之玉為良,堅粟精密,濁澤有而光。五色發作,以和柔剛。天地鬼神,是食是饗;君子服之,以禦不祥。自峚山至于鍾山,四百六十里,其間盡澤也。是多奇鳥、怪獸、奇魚,皆異物焉。

    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鍾山,其子曰鼓,其狀如人面而龍身,是與欽?殺葆江于崑崙之陽,帝乃戮之鍾山之東曰??崖,欽?化為大鶚,其狀如鵰而黑文白首,赤喙而虎爪,其音如晨鵠,見則有大兵;鼓亦化為鵔鳥,其狀如鴟,赤足而直喙,黃文而白首,其音如鵠,見即其邑大旱。

    又西百八十里,曰泰器之山。觀水出焉,西流注于流沙。是多文鰩魚,狀如鯉魚,魚身而鳥翼,蒼文而白首,赤喙,常行西海,遊於東海,以夜飛。其音如鸞雞,其味酸甘,食之已狂,見則天下大穰。

    又西三百二十里,曰槐江之山。丘時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泑水。其中多蠃母,其上多青雄黃,多藏琅玕、黃金、玉,其陽多丹粟,其陰多采黃金、銀。實惟帝之平圃,神英招司之,其狀馬身而人面,虎文而鳥翼,徇于四海,其音如榴。南望崑崙,其光熊熊,其氣魂魂。西望大澤,后稷所潛也;其中多玉,其陰多榣木之有若。北望諸毗,槐鬼離侖居之,鷹鸇之所宅也。東望恒山四成,有窮鬼居之,各在一搏。爰有淫水,其清洛洛。有天神焉,其狀如牛,而八足二首馬尾,其音如勃皇,見則其邑有兵。

    西南四百里,曰崑崙之丘,是實惟帝之下都,神陸吾司之。其神狀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時。有獸焉,其狀如羊而四角,名曰土螻,是食人。有鳥焉,其狀如蜂,大如鴛鴦,名曰欽原,蠚鳥獸則死,蠚木則枯。有鳥焉,其名曰鶉鳥,是司帝之百服。有木焉,其狀如棠,華黃赤實,其味如李而無核,名曰沙棠,可以禦水,食之使人不溺。有草焉,名曰薲草,其狀如葵,其味如葱,食之已勞。河水出焉,而南流東注于無達。赤水出焉,而東南流注于氾天之水。洋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醜塗之水。黑水出焉,而西流于大杅。是多怪鳥獸。

    又西三百七十里,曰樂游之山。桃水出焉,西流注于稷澤,是多白玉。其中多滑魚,其狀如蛇而四足,是食魚。

    西水行四百里,曰流沙,二百里至于蠃母之山。神長乘司之,是天之九德也。其神狀如人而犳尾。其上多玉,其下多青石而無水。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髮戴勝,是司天之厲及五殘。有獸焉,其狀如犬而豹文,其角如牛,其名曰狡,其音如吠犬,見則其國大穰。有鳥焉,其狀如翟而赤,名曰胜遇,是食魚,其音如錄,見則其國大水。

    又西四百八十里,曰軒轅之丘,無草木。洵水出焉,南流注于黑水,其中多丹粟,多青雄黃。

    又西三百里,曰積石之山,其下有石門,河水冒以西流。是山也,萬物無不有焉。

    又西二百里,曰長留之山,其神白帝少昊居之。其獸皆文尾,其鳥皆文首。是多文玉石。實惟員神磈氏之宮。是神也,主司反景。

    又西二百八十里,曰章莪之山,無草木,多瑤碧。所為甚怪。有獸焉,其狀如赤豹,五尾一角,其音如擊石,其名如猙。有鳥焉,其狀如鶴,一足,赤文青質而白喙,名曰畢方,其鳴自叫也,見則其邑有譌火。

    又西三百里,曰陰山,濁浴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蕃澤,其中多文貝。有獸焉,其狀如狸而白首,名曰天狗,其音如榴榴,可以禦凶。

    又西二百里,曰符愓之山,其上多椶柟,下多金玉,神江疑居之。是山也,多怪雨,風雲之所出也。

    又西二百二十里,曰三危之山,三青鳥居之。是山也,廣員百里。其上有獸焉,其狀如牛,白身四角,其毫如披蓑,其名曰????,是食人。有鳥焉,一首而三身,其狀如??,其名曰鴟。

    又西一百九十里,曰騩山,其上多玉而無石。神耆童居之,其音常如鍾磬。其下多積蛇。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黃。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湯谷。有神焉,其狀如黃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渾敦無面目,是識歌舞,實惟帝江也。

    又西二百九十里,曰泑山,神蓐收居之。其上多嬰短之玉,其陽多瑾瑜之玉,其陰多青雄黃。是山也,西望日之所入,其氣員,神紅光之所司也。

    西水行百里,至于翼望之山,無草木,多金玉。有獸焉,其狀如狸,一目而三尾,名曰讙,其音如??百聲,是可以禦凶,服之已癉。有鳥焉,其狀如烏,三首六尾而善笑,名曰鵸鵌,服之使人不厭,又可以禦凶。

    凡《西次三經》之首,崇吾之山至于翼望之山,凡二十三山,六千七百四十四里。其神狀皆羊身人面。其祠之禮,用一吉玉瘞,糈用稷米。


    【穆天子傳】:卷一

    飲天子蠲(音涓)山之上。

    戊寅,天子北征,乃絕漳水(絕,猶截也。漳水,今在邺縣)。

    庚辰,至于□觞天子于盤石之上(觞者,所以進酒,因雲觞耳),天子乃奏廣樂(《史記》雲:趙簡子疾,不知人七日而寤曰:我之帝所,甚樂,與百神遊于鈞天,廣樂九奏萬舞,不類三代之樂,其聲動心。廣樂義見此),載立不舍(言在車上立不下也),至于钘常之下(燕趙謂山脊爲钘,即井钘山也,今在常山石邑縣。钘音邢)。

    癸未,雨雪,天子獵于钘山之西阿(阿,山陂也)。于是得絕钘山之隊(隊,謂谷中險阻道也,音遂),北循虖沱之陽(虖沱河,今在雁門鹵城縣陽水北。沲,音橐駝之駝)。

    乙酉,天子北升于□,天子北征于犬戎(《國語》曰:穆王将征犬戎,祭阝公謀父谏,不從,遂征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歸,自是荒服不至。《紀年》又曰:取其五王以東),犬戎□胡觞天子于當水之陽,天子乃樂,□賜七萃之士戰(萃,集也,聚也,亦猶傳有七輿。大夫皆聚集有智力者,爲王之爪牙也)。

    庚寅,北風雨雪(《詩》曰:北風其涼,雨雪其雱)。天子以寒之故,命王屬休(令王之徒屬休息也)。

    甲午,天子西征,乃絕隃之關隥。(隥,阪也。疑此謂北陵、西隃。隃,雁門山也,音俞)。

    己亥,至于焉居愚知之平(疑皆國名)。

    辛醜,天子西征,至于崩阝人。(崩阝,國名。音叵肯切)。河宗之子孫崩阝柏絮(伯爵,絮名,古伯字多從木),且逆天子于智之□先豹皮十,良馬二六(古者爲禮,皆有以先之,《傳》曰:先進乘韋),天子使井利受之(井利,穆王之嬖臣)。

    癸酉,天子舍于漆澤(一宿爲舍),乃西釣于河,以觀□智之□。

    甲辰,天子獵于滲澤,于是得白狐玄狢焉,以祭于河宗(以将有事于河、奇此獲,故用之。漢武帝郊祀,得一角白鹿,以爲祥瑞,亦将燎祭之類)。

    丙午,天子飲于河水之阿(阿,水崖也),天子屬六師之人于崩阝邦之南,滲澤之上(屬猶會也)。

    戊寅,天子西征,鹜行至于陽纡之山(鹜猶馳也。纡音嘔),河伯無夷之所都居(無夷,馮夷也。《山海經》雲冰夷),是惟河宗氏(河,四渎之宗,主河者因以爲氏)。河宗柏夭逆天子燕然之山(伯夭,字也),勞用束帛加璧(勞,郊勞也。五兩爲一束,兩,今之二丈)。先白□天子使祭阝父受之(祭阝父,祭阝公謀父,作《祈招》之詩者)。

    癸醜,天子大朝于燕然之山,河水之阿(蓋朝會,群官告将禮河也)。乃命井利梁固(梁固大夫),聿将六師(聿猶曰也)。天子命吉日戊午(《詩》曰:吉日庚午)。天子大服:冕袆(冕,冠。袆,衣,蓋王後之上服。今帝服之所未詳。袆,音晖)、帗帶(帗,韠也,天子赤。帗音弗),搢曶(曶長三尺,杼上椎頭,一名珽,亦謂之大圭。搢,猶帶也。曶音忽)、夾佩(左右兩佩)、奉璧,南面立于寒下(受河宗也。寒下,未詳)。曾祝佐之(曾,重也。《傳》曰曾臣偃),官人陳牲全五□具(牛羊之品曰牲,體完曰全。或曰全,色純也。《傳》曰:牲全肥腯)。天子授河宗璧。河宗伯夭受璧,西向沉璧于河(河位載昆侖),再拜稽首(稽首,首至地也)。祝沉牛馬豕羊,河宗□命于皇天子(加皇者,尊上之)。河伯号之(呼穆王)帝曰:穆滿(以名應,謙也。言谥,蓋後記事者之辭),女當永緻用旹事(語穆王當長幹理世事也)。南向再拜(穆王拜)。河宗又号之帝曰:穆滿,示女舂山之珤(《山海經》舂字作锺,音同耳。言此山多珍寶奇怪),诏女昆侖□舍四,平泉七十(疑皆說昆侖山上事物),乃至於昆侖之丘,以觀舂山之珤(皆河伯與穆王詞語),賜女晦(月終爲晦,言賜女受終福),天子受命,南向再拜(受河伯命)。己未,天子大朝于黃之山(将禮河而去)。乃披圖視典,周觀天子之珤器(省河所視禮圖),曰:天子之珤(曰《河圖》辭也)、玉果(石似美玉,所謂女果者也)、璿珠(璿,玉類也,音旋)、燭銀(銀有精光如燭)、黃金之膏(金膏,亦猶玉膏,皆其精汋也)。天子之珤萬金,□珤百金,士之珤五十金,庶人之珤十金(自萬金以下,宜次言諸侯之珤千金,大夫之珤百金。此書殘缺,集錄者不續,以見阙文耳)。天子之弓射人,步劍牛馬,犀□器千金(步劍,疑步光之劍也。犀似水牛,庳腳,腳有三蹄,黑色)。天子之馬走千裏,勝人猛獸(言炁勢傑駭也)。天子之狗走百裏,執虎豹(言筋力壯猛也)。柏夭曰:征鳥使翼,曰□鳥鸢(音緣也),鶤雞飛八百裏(即鹍雞,鴻鹄屬也)。名獸使足,□走千裏,狻猊□野馬走五百裏(狻猊,師子,亦食虎豹。野馬,亦如馬而小。狻音俊,猊音倪),邛邛距虛走百裏(亦馬屬。《屍子》曰:距虛不擇地而走。《山海經》雲:邛邛距虛。并言之耳),麋□二十裏(自麋已上,似次第獸能走裏數遠近)。曰:柏夭既緻河,典(典,禮也。自此以上,事物皆《河圖》數載,河伯以爲禮,禮穆王也)。乃乘渠黃之乘,爲天子先(先驅導路也),以極西土(極,競)。

    乙醜,天子西濟于河。□爰有溫谷樂都(溫谷,言冬暖也。燕有寒谷,不生五谷),河宗氏所遊居(伯夭之别州邑)。

    丙寅,天子屬官效器(會官司閱所得珤物)。乃命正公郊父(正公,謂三上公,天子所取正者,郊父爲之)受敕憲(憲,教令也。《管子》曰:皆受憲),用伸八駿之乘(八駿名在下),以飲于枝洔之中(水岐成洔,洔,小渚也,音止),積石之南河(積石,山名,今在金成河關縣南,河出北山而東南流)。天子之駿(駿者,馬之美稱):赤骥(世所謂骐骥)、盜骊(爲馬細頸。骊,黑色也)、白義、踰輪、山子、渠黃、華骝(色如華而赤,今名骠赤者爲棗骝。骝,赤馬也)、綠耳(《紀年》曰:北唐之君來見,以一骊馬,是生綠耳。魏時鮮卑獻千裏馬,白色而兩耳黃,名曰黃耳,即此類也。八駿皆因其毛色以爲名号耳。案《史記》造父爲穆王得盜骊、華骝、綠耳之馬,禦以西巡遊,見西王母,樂而忘歸,皆與此同,若合符契)。狗:重工、徹止、雚猳、□黃、喃□、來白(皆駿狗之名,亦猶宋鵲之類)。天子之禦:造父、三百(下雲:三百爲禦者)、耿翛、芍及(造父善禦,穆王封之于趙城,馀未聞也)。曰:天子是與出□入薮,田獵釣弋(弋,繳射也)。天子曰:於乎!予一人不盈于德(盈,猶充也),而辨于樂(辨作遊樂之事),後世亦追數吾過乎(穆王遊放過度,行辄忘歸,故作此言以自警也)!七萃之士□天子曰:後世所望,無失天常(奉天時也)。農工既得(歲豐登也),男女衣食(無饑寒也),百姓珤富(富者,安也),官人執事(各視職事)。故天有旹(四時),民□氏響□(音國),何謀于樂(言不規樂而樂自及)!何意之忘(常慎德也)!與民共利,世以爲常也。天子嘉之(善其有辭),賜以左佩玉華也(玉華之佩,佩之精也)。乃再拜頓首。



    【穆天子傳】:卷二


    □柏夭曰:□封膜晝于河水之陽(膜晝,人名。膜音莫),以爲殷人主(主,謂主其祭祀,言同姓也)。

    丁巳,天子西南升□之所主居(似說古之賢聖所居)。爰有大木碩草(碩,大也)。爰有野獸,可以畋獵。

    戊午,□之人居慮(古疇字,居慮名),獻酒百□于天子(百下脫盛酒器名)。天子已飲而行,遂宿于昆侖之阿,赤水之陽(昆侖山有五色水,赤水出東南隅而東北流。皆見《山海經》)。爰有鳥之山(音甄,一音栴),天子三日舍于鳥之山。□吉日辛酉,天子升于昆侖之丘,以觀黃帝之宮(黃帝巡遊四海,登昆侖山,起宮室于其上。見《新語》),而封□隆之葬(隆上字疑作豐,豐隆,筮禦雲得大壯卦,遂爲雷師。亦猶黃帝橋山有墓。封,謂增高其上土也,以标顯之耳),以诏後世(诏謂語之)。

    癸亥,天子具蠲齊牲全,以禋□昆侖之丘(蠲者,潔也。潔齊祭神曰禋。《書》“天子禋于六宗”。蠲,音圭)。

    甲子,天子北征,舍于珠澤(此澤出珠,因名之雲。今越巂平澤出青珠是),以釣于氵不水。曰:珠澤之薮,方三十裏(澤中有草者爲薮)。爰有萑葦、莞蒲(莞,蔥蒲,或曰莞蒲,齊名耳。關西雲莞。音丸)、茅萯(萯今菩字,音倍)、蒹(蒹,薕也,似萑而細,音兼)葽(莠屬。《詩》曰“四月秀要”)。珠澤之人乃獻白玉,□隻,□角之一,□三,可以□沐,乃進食,□酒十,□姑劓九,□亓味中麋胃而滑(中猶合也)。因獻食馬三百(可以供廚膳者),牛羊三千。天子□昆侖(此以上似說封人于昆侖山旁),以守黃帝之宮。南司赤水而北守舂山之珤(欲以崇表聖德,因用顯其功迹)。天子乃賜□之人□吾,黃金之環三五(空邊等爲環),朱帶貝飾三十(《淮南子》曰“貝帶鵕鸃”,是也),工布之四。□吾乃膜拜而受(今之胡人禮佛,舉手加頭,稱南膜拜者,即此類也。音模)。天子又與之黃牛二六(以爲犠牲種)以三十□人于昆侖丘。

    季夏丁卯,天子北升于舂山之上,以望四野,曰:舂山,是唯天下之高山也。孳木華不畏雪。天子于是取孳木華之實,持歸種之(孳音滋),曰:舂山之澤,清水出泉,溫和無風(炁條适也),飛鳥百獸之所飲食,先王所謂縣圃(《淮南子》曰:“昆侖去地一萬一千裏,上有曾城九重,或上倍之,是謂阆風;或上倍之,是謂玄圃。”經相及。《山海經》雲:明明昆侖玄圃各一山,但相近耳。又曰:實爲帝之平圃也)。天子于是得玉榮枝斯之英(英,玉之精華也。《屍子》曰“龍泉有玉英”,《山海經》曰“黃帝乃取密山之玉榮而投之鍾山之陽”,是也),曰:舂山,百獸之所聚也,飛鳥之所栖也。爰有□獸食虎豹,如麇而載骨,盤□始如麕,小頭大鼻(麕,獐是也)。爰有赤豹、白虎(《詩》曰“赤豹黃罴”)、熊罴、豺狼、野馬、野牛、山羊、野豕(今華陰山有野牛、山羊,肉皆千斤)。爰有白鶽青雕,執犬羊,食豕鹿(今之雕亦能食麕鹿)。曰:天子五日觀于舂山之上。乃爲銘迹於縣圃之上,以诏後世(謂勒石銘功德也。秦始皇、漢武帝巡守登名山,所在刻石立表,此之類也)。

    壬申,天子西征。

    甲戌,至于赤烏。赤烏之人丌獻酒千斛于天子。食馬九百,羊牛三千,穄麥百載(穄,似黍而不黏)。天子使祭父受之,曰:赤烏氏先出自周宗(與周同始祖),大王亶父(即古公亶父字也)之始作西土(言作興于岐山之下。今邑在扶風美陽是也),封其元子吳太伯于東吳(太伯讓國入吳,因即封之于吳),诏以金刃之刑(南金精利,故語其刑法也),賄用周室之璧(賄,贈賄也),封丌璧臣長季綽于舂山之虱,妻以元女,诏以玉石之刑(昆侖山出美玉石處,故以語之),以爲周室主。天子乃賜赤烏之人丌默乘四(周禮,大夫乘墨車),黃金四十镒(二十兩爲镒),貝帶五十,朱三百裹。丌乃膜拜而受(裹,音罪过之过。丌,名。赤乌,人名也),曰:□山,是唯天下之良山也。珤玉之所在。嘉谷生之,草木硕美。天子于是取嘉禾,以归树于中国(汉武帝取外国香草美菜种之中国)。曰:天子五日休于□山之下。乃奏广乐,赤乌之人丌好献二女于天子(所以结恩好也),女听、女列,以为嬖人(一名听,名失,一女名下文)。曰:赤乌氏,美人之地也。珤玉之所在也。己卯,天子北征,赵行□舍(赵,犹超腾。舍,三十里)。

    庚辰,济于洋水(洋水,出昆仑山西北隅而东流。洋,音详)。

    辛巳,入于曹奴之人戏,觞天子于洋水之上(戏,国人名也),乃献食马九百,牛羊七千,穄米百车。天子使逢固受之(逢固,周大夫)。天子乃赐曹奴之人戏□黄金之鹿,白银之麕(今所在地中,得玉肫金狗之类,此皆古者以赂夷狄之奇货也),贝带四十,朱四百裹。戏乃膜拜而受。

    壬午,天子北征,东还(从东头而还归)。

    甲申,至于黑水(水亦出昆仑山西北隅而东南流),西膜之所谓鸿鹭(西膜,沙漠之乡。以言外域,人名物与中华不同。春秋叔弓败莒师于濆水,《穀梁传》曰“狄人谓濆泉失名,号从中国,名从主人”之类也),于是降雨七日,天子留骨六师之属(穆王马骏而御良,故行辄出从众前)。天子乃封长肱于黑水之西河(即长臂人也。身如中国,臂长三丈,魏时在赤海中得此人裾也。长脚人国,又在赤海东,皆见《山海经》),是惟昆仑鸿鹭之上,以为周室主。是曰留胥之邦(因以名之)。

    辛卯,天子北征,东还,乃循黑水。癸巳,至于群玉之山(即《山海经》:玉山,西王母所居者),容成氏之所守。曰:群玉田山,□知,阿平无险(言边无险阻也),四彻中绳(言皆平实),先王之所谓策府(言往古帝王以为藏书册之府,所谓藏之名山者也),寡草木而无鸟兽(言纯玉石也)。爰有□木,西膜之所谓□,天子于是攻其玉石,取玉版三乘,玉器服物(环珮之属),载玉万只(双玉为瑴,半瑴为只。见《左氏传》)。天子四日休群玉之山(休,游息也),乃命邢侯待攻玉者(待留之也。邢,今广平襄国县)。

    孟秋丁酉,天子北征,□之人潜旹(潜旹,名也),觞天子于羽陵之上,乃献良马牛羊。天子以其邦之攻玉石也,不受其牢(重慎费其牢牲,礼也)。柏夭曰:□氏,槛□之后也。天子乃赐之黄金之罂三六(即盂也,徐州谓之罂),朱三百裹。潜旹乃膜拜而受。

    戊戌,天子西征。

    辛丑,至于剞闾氏(音倚)。天子乃命剞闾氏供食六师之人(天子六军。《诗》曰“周王于迈,六师及之”)于铁山之下。壬寅,天子登于铁山,祀于郊门。乃彻祭器于剞闾之人(以祭馀胙赐之)。温归乃膜拜而受(温归,名也)。天子已祭而行,乃遂西征。

    丙午,至于鄄韩氏(鄄,之然切)。爰有乐野温和,穄麦之所草(此字作下早,疑古茂字),犬马牛羊之所昌(昌,犹盛也),珤玉之所□。

    丁未,天子大朝于平衍之中(衍,坟之下者,见《周礼》),乃命六师之属休。己酉,子大飨正公、诸侯、王、吏、七萃之士于平衍之中。鄄韩之人无凫乃献良马百匹,服牛三百(服,可服用者),良犬七千(良调习者),牥牛二百,野马三百,牛羊二千,穄麦三百车。天子乃赐之黄金银罂四七,贝带五十,朱三百裹。变□雕官。无凫上下乃膜拜而受(疑古上下字,今夷狄官多复名)。

    庚戌,天子西征,至于玄池。天子三日休于玄池之上,乃奏广乐,三日而终,是曰乐池(因改名为乐池,犹汉武改桐乡为闻喜之类)。天子乃树之竹(种竹池边),是曰竹林(竹木盛者为林)。

    癸丑,天子乃遂西征。

    丙辰,至于苦山,西膜之所谓茂苑。天子于是休猎,于是食苦(苦,草名,可食)。

    丁巳,天子西征。己未,宿于黄鼠之山,西□,乃遂西征。

    癸亥,至于西王母之邦。



    【穆天子傳】:卷三


    吉日甲子。天子賓于西王母(西王母如人,虎齒,蓬發戴勝,善嘯。《紀年》“穆王十七年,西征,至昆侖丘,見西王母。其年來見,賓于昭宮”)。乃執白圭玄璧,以見西王母(執贽者,緻敬也)好獻錦組百純,□組三百純(純,匹端名也。《周禮》曰“純帛不過五兩”。組,绶屬。音祖)西王母再拜受之。□。

    乙醜,天子觞西王母于瑤池之上。西王母爲天子謠(徒歌曰謠),曰:白雲在天,丘陵自出。道裏悠遠,山川間之(間音谏),将子無死(将,請也),尚能複來(尚,庶畿也)。天子答之曰:予歸東土,和治諸夏。萬民平均,吾顧見汝(顧,還也)。比及三年,将複而野(複反此野而見汝也)。西王母又爲天子吟曰:徂彼西土(徂,往也),爰居其野。虎豹爲群,於鵲與處(於,讀曰烏)。嘉命不遷(言守此一方),我惟帝女(帝,天帝也)。彼何世民,又将去子。吹笙鼓簧(簧在笙中),中心翺翔(憂無薄也)。世民之子,惟天之望(所瞻望也)。天子遂驅升于弇山(弇山,弇茲山,日入所也),乃紀丌迹于弇山之石(銘題之)而樹之槐。眉曰:西王母之山(言是西王母所居也)。

    丁未,天子飲于溫山。□考鳥(《紀年》曰“穆王見西王母,西王母止之曰,有鳥人”,疑說此鳥,脫落不可知也)。己酉,天子飲于溽水之上(溽,音淑)。乃發憲命(憲,謂法令),诏六師之人□其羽。爰有□薮水澤,爰有陵衍平陸(大阜曰陵,高平曰陸),碩鳥解羽。六師之人畢至于曠原(言将獵也。下雲“北至曠原之野,飛鳥之所解其羽”,《山海經》雲“大澤方千裏,群鳥之所生及所解”,《紀年》曰“穆王北征,行積羽千裏”,皆謂此野耳)。曰:天子三月舍于曠原,天子大飨正公、諸侯、王,勤七萃之士(勤,猶勞也),于羽琌之上(下有羽陵,疑亦同),乃奏廣樂。□。六師之人翔畋于曠原(翔,猶遊也),得獲無疆(無疆,無限也),鳥獸絕群(言取盡也)。六師之人大畋九日,乃駐于羽陵之□,收皮效物(物,謂物色也。《詩》雲“九十維物”),債車受載(債,猶借也)。天子于是載羽百車(十羽爲箴,百羽爲縳,十縳爲緷。見《周官》)。己亥,天子東歸,六師□起。

    庚子,至于□之山,而休以待六師之人。

    庚辰,天子東征。

    癸未,至于戊□之山。智氏之所處,□智□往天子于戊□之山,勞用白骖二匹(骖,騑馬也),野馬野牛四十,守犬七十(任守備者)。乃獻食馬四百,牛羊三千,曰:智氏□。天子北遊于子之澤。智氏之夫獻酒百□于天子,天子賜之狗采(疑玉名),黃金之罂二九,貝帶四十,朱丹三百裹,桂姜百□,乃膜拜而受。

    乙酉,天子南征,東還。己醜,至于獻水,乃遂東征,飲而行。乃遂東南。己亥,至于瓜纑之山,三周若城(言山周匝三重,狀如城壘)。阏氏胡氏(阏,音遏)之所保。天子乃遂東征,南絕沙衍(沙衍,水中有沙者)。

    辛醜。天子渴于沙衍(沙中無水泉),求飲未至。七萃之士曰高奔戎刺其左骖之頸,取其清血以飲天子(今西方羌胡刺馬咽取血飲,渴亦愈)。天子美之,乃賜奔戎佩玉一隻,奔戎再拜稽首。天子乃遂南征。

    甲辰,至于積山之,爰有柏。曰:餘之人命懷(命懷,人名)獻酒于天子。天子賜之黃金之罂。貝帶朱丹七十裹。命懷乃膜拜而受。

    乙巳,□諸飦獻酒于天子(諸飦,亦人名。音犍牛之犍),天子賜之黃金之罂,貝帶朱丹七十裹。諸飦乃膜拜而受。



    【穆天子傳】:卷四


    庚辰,至于滔水。濁繇氏之所食(《山海經》曰“有川名曰三淖,昆吾之所食”亦此類)。

    辛巳,天子東征。

    癸未,至于蘇谷。骨飦氏之所衣被(言谷中有草木皮,可以爲衣被),乃遂南征,東還。

    丙戌,至于長,重氏之西疆(疆,界也)。

    丁亥,天子升于長,乃遂東征。

    庚寅,至于重氏黑水之阿。爰有野麥(自然生也),爰有荅堇(祇謹二音),西膜之所謂木禾(木禾,谷類也。長五尋,大五圍。見《山海經》)。重氏之所食。爰有采石之山(出文采之石也),重氏之所守,曰:枝斯,璿瑰(璿瑰,玉名。《左傳》曰:贈我以璿瑰。旋回兩音)。瑤(亦玉名,瑤音遙),琅玕(石似珠也。琅幹兩音),玪(皆玉名,字皆無聞。玪音钤瓆),玗琪(玉屬也,于其二音),尾(無聞焉),凡好石之器于是出(尽出此山)。

    孟秋癸巳,天子命重氏共食天子之属(音供,言不及六师也)。五日丁酉,天子升于采石之山,于是取采石焉。天子使重之民,铸以成器于黑水之上(今外国人所铸作器者,亦皆石类也)。器服物佩好无疆,曰:天子一月休。秋癸亥,天子觞重之人,乃赐之黄金之罂二九,银乌一只,贝带五十,朱七百裹,箭桂姜百,丝雕官。乃膜拜而受。

    乙丑,天子东征,送天子至于长沙之山。□只,天子使柏夭受之。柏夭曰:重氏之先,三苗氏之□处,以黄木银采,□乃膜拜而受(三苗,舜所窜于三危山者)。

    丙寅,天子东征,南还。

    己巳,至于文山,西膜之所谓□,觞天子于文山。西膜之人乃献食马三百,牛羊二千,穄米千车,天子使毕矩受之,曰:□天子三日游于文山。于是取采石(以有采石,故号文山)。

    壬寅,天子饮于文山之下,文山之人归遗(归遗,名也)乃献良马十驷(四马为驷),用牛三百,守狗九十,牥牛二百,以行流沙(此牛能行流沙中,如橐驼)。天子之豪马豪牛(豪,犹髦也。《山海经》云“髦马如马,足四节皆有毛”),尨狗(尨,尨茸,谓猛狗。或曰尨亦狗名)。豪羊,(似髦牛)以三十祭文山。又赐之黄金之罂二九,贝带三十,朱三百裹,桂姜百,归遗乃膜拜而受。

    癸酉,天子命驾八骏之乘,右服骝(疑华骝字)而左绿耳,右骖赤(古骥字)而左白亻莪(古义字)。天子主车,造父为御,为右。次车之乘(次车,副车),右服渠黄而左踰轮,右骖盗骊而左山子。柏夭主车,参百为御,奔戎为右,天子乃遂东南翔行,驰驱千里(一举辔千里,行如飞翔),至于巨蒐氏,巨蒐之人奴,乃献白鹄之血,以饮天子(饮血所以益人炁力),因具牛羊之湩(湩,乳也。今江南人亦呼乳为湩。音寒冻反),以洗天子之足(令肌肤滑),及二乘之人(谓主天子车及副车者也)。

    甲戌,巨蒐之奴觞天子于焚留之山。乃献马三百,牛羊五千,秋麦千车(秋麦,禾也),膜稷三十车(稷,粟也。膜未闻)。天子使柏夭受之。好献枝斯之英四十(精者为英),珌佩百只,琅玕四十,十箧(疑此纻葛之属), 天子使造父受之,□乃赐之银木采,黄金之罂二九,贝带四十,朱三百裹,桂姜百。奴乃膜拜而受。乙亥,天子南征阳纡之东尾(尾,山后也)。乃遂绝之谷。已至于河之水北阿。爰有溲之□河伯之孙(今西有渠搜国,疑渠字),事皇天子之山。有模堇,其叶是食明后(模堇,木名。后,君也。堇,音谨)。天子嘉之,赐以佩玉一只,柏夭再拜稽首。

    癸丑,天子东征。柏夭送天子至于崩阝人。崩阝伯絮觞天子于澡泽之上,多之汭(汭,水涯),河水之所南还(还,回也。音旋)。曰:天子五日休于澡泽之上。以待六师之人。

    戊午,天子东征。顾命柏夭归于丌邦。天子曰:河宗正也。柏夭再拜稽首(辞去也)。天子南还,升于长松之隥(坂有长松)。

    孟冬壬戌,天子至于雷首(雷首,山名,今在河东蒲坂县南也),犬戎胡觞天子于雷首之阿,乃献食马四六。天子使孔牙受之,曰:雷水之平寒寡人具犬马羊牛。爰有黑牛白角,爰有黑羊白血(记异也)。

    癸亥,天子南征,升于髭之隥(音訾)。

    丙寅,天子至于钘山之队,东升于三道之隥,乃宿于二边。命毛班(毛班,毛伯卫之先也)、逄固先至于周,以待天之命。

    癸酉,天子命驾八骏之乘,赤骥之驷,造父为御,南征翔行,迳绝翟道(翟道,在陇西,谓截陇坂过),升于太行,南济于河。驰驱千里,遂入于宗周。官人进白鹄之血,以饮天子,以洗天子之足(亦谓乳也)。造父乃具羊之血,以饮四马之乘一(与王同车,御右之属。《左传》所谓四乘是也)。

    庚辰,天子大朝于宗周之庙。乃里西土之数(里,谓计其道里也。《纪年》曰“穆王西征,还里天下,亿有九万里”)。曰:自宗周瀍水以西(瀍水,今在洛西。洛即成周也。音缠)。至于河宗之邦,阳纡之山三千有四百里。自阳纡西至于西夏氏,二千又五百里。自西夏至于珠余氏及河首,千又五百里。自河首襄山以西,南至于舂山、珠泽,昆仑之丘,七百里。自舂山以西,至于赤乌氏舂山三百里。东北还至于群玉之山,截舂山以北(截,犹阻也)。自群玉之山以西,至于西王母之邦三千里。□自西王母之邦,北至于旷原之野,飞鸟之所解其羽(所谓解毛之处),千有九百里。□宗周至于西北大旷原(案《山海经》云“群鸟所集泽有两处,一方百里,一方千里”,即此大旷原也),万四千里。乃还东南,复至于阳纡,七千里。还归于周,三千里。各行兼数,三万有五千里。吉日甲申,天子祭于宗周之庙(告行反也。《书·大传》曰“反必告庙”也)。


    ......
    ~ 之後略 ~


    【山海經·西次三經】, 如正文中所說, 不做真實里程考證, 任何說法都不足取; 所以, 這裡就不再對山海經去做進一步的考究了。

    反而, 那部【穆天子傳】, 雖然要去做一個確切論證也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但如果簡單地只做一個粗略估計, 仍可以看出一點意思。


    【穆天子傳】裡頭, 記載著很多地名。 有些地名, 可以輕易在今天仍然找到; 例如”積石”, 也當就是今天的積石地區, 無須懷疑。 但又有好些其它的地名, 卻不一定就等同於今天的位置所在。 一個顯著例子, 就是那個燕然山。

    【穆天子傳】中的燕然山在河西, 而今天在外蒙古也有一個同樣被稱為燕然山的抗愛山。 外蒙抗愛山會被稱為”燕然山”, 主要是因為在當地出土了一塊後漢北伐時所留下的燕然山碑。 但我們已經知道, 既然漢朝已不知道昆侖的確切位置, 那正如所謂的崑崙山一樣, 同樣地漢朝所定的燕然山, 也就不一定是【穆天子傳】中的燕然山了。


    【穆天子傳】全文的精華所在, 就在引文中的最後一段。 那是周穆王西征歸來後所做出的一個行程總結:

    “
    自宗周瀍水以西(瀍水,今在洛西。洛即成周也。音缠)。至于河宗之邦,阳纡之山三千有四百里。自阳纡西至于西夏氏,二千又五百里。自西夏至于珠余氏及河首,千又五百里。自河首襄山以西,南至于舂山、珠泽,昆仑之丘,七百里。自舂山以西,至于赤乌氏舂山三百里。东北还至于群玉之山,截舂山以北(截,犹阻也)。自群玉之山以西,至于西王母之邦三千里。□自西王母之邦,北至于旷原之野,飞鸟之所解其羽(所谓解毛之处),千有九百里。□宗周至于西北大旷原(案《山海经》云“群鸟所集泽有两处,一方百里,一方千里”,即此大旷原也),万四千里。乃还东南,复至于阳纡,七千里。还归于周,三千里。各行兼数,三万有五千里。
    “

    這裡的總行程共三萬五千里, 是周里。 如果對周里沒有印象, 最接近的可比較數字是:

    一周里約等如406.8米(推算值), 而一漢里約等如415.8米(标准值), 即相差不超過三個百分點;

    而漢里的一個可參照點是:

    【漢書·西域傳】: “疏勒國,王治疏勒城,去長安九千三百五十里。”

    疏勒, 即今天的喀什。 漢朝從今天的西安走到喀什, 要走九千三百五十漢里, 亦即約等同於九千一百五十周里。

    做出這些折算後, 大家可對【穆天子傳】中的總行程共三萬五千里, 自行作出一個估算。

    又當然, 里程與落差是緊密關聯的。 同一間距, 要經常上山下山繞路走, 總里程數比起一馬平川自當更為長遠。


    要考究【穆天子傳】中的地理, 自然只能夠先去找出今天仍然可考證地點, 就例如積石。 【穆天子傳】中的積石, 與更早前的夏禹治水的積石, 又或是今天仍在的積石, 當在同一地點。 所以, 以積石作為出發點去對【穆天子傳】做考證, 應是一個最合理的方法了。

    【穆天子傳】中與積石相鄰的, 就是河宗。 河宗是河伯所居住之處。 河伯, 當就是先夏年代一個被分派到河宗地區鎮守、 兼負治理河水使命的重要官員了。 穆滿, 到了河宗地區拜訪河伯, 也必恭必敬。 也就是這位河伯, 向周天子出示昆侖地點, 周天又才能到昆侖一遊。

    至於這個河伯所駐守的河宗地區, 既與積石相近, 個人意見是, 只可能是今天的甘肅蘭州一帶地。

    穆滿在河宗得到河伯的指示去拜訪昆侖, 你道要往那個方向走?


    穆滿從河宗出發, 向那個方向走, 才可達到昆侖?

    “
    丁巳,天子西南升□之所主居(似說古之賢聖所居)。爰有大木碩草(碩,大也)。爰有野獸,可以畋獵。

    戊午,□之人居慮(古疇字,居慮名),獻酒百□于天子(百下脫盛酒器名)。天子已飲而行,遂宿于昆侖之阿,赤水之陽(昆侖山有五色水,赤水出東南隅而東北流。皆見《山海經》)。“

    從河宗出發到昆侖, 就是要往西南方向走: “丁巳,天子西南升□之所主居”

    有意思不?



    現在算一算從宗周到昆侖的里程數。

    自宗周至河宗、陽紆之山三千四八里。 而自陽紆至西夏二千五百里, 自西夏至河首(即河源)一千五百里, 再經七百里到昆侖之丘。

    穆天子傳中的西夏, 無疑就是後世宋朝時的西夏國的源頭, 當在青海地區。 這個西周年代的西夏國, 具體位置雖不好考, 但考慮到是從河宗向西南行, 西寧可排除。 玉樹, 這個青藏的政治重地, 相信很大可能就是古西夏國所在之處。

    現在不妨去看看, 今天由洛陽到蘭州、再到玉樹、海子山的里程數。

    由宗周(今洛陽)到河宗(今甘肅蘭州), 行程三千四八周里(約一千四百公里):
    


    之後轉向西南行, 二千五百里(約一千公里)後到西夏(今玉樹?):
    


    再過一千五百里(約六百公里)到河首(即河源, 今稻城海子山):
    


    之後再過七百里(約三百公里)抵達昆侖。

    即使在這樣簡單的比較之下, 都可以輕易看出種種吻合之處。 而且大家不要忘記, 地圖中的里程數是以今天的交通條件下去計算的。 如果不走高速, 這個由洛陽經蘭州到玉樹再到稻城的里程數, 跟穆天子是非常吻合的了。

    真的可能會是巧合嗎?

    現在完全可以相信, 已經解開了歷史的一個大迷題了。



    而周穋王這次西征歷程, 當然不是在昆侖完結。


    周穋王抵達昆侖後, 還將會拜訪一位歷史名人。 而這位歷史名人的居地, 又一向歷來眾說紛紜。


    坦白說, 雖然這位歷史名人的居地, 確實位置依然不好考; 但, 要去爬出他(看清楚, 是他, 不是她!)居地的位望所在, 不應該會是多大的一個困難了...



    這位歷史名人, 就是大名鼎鼎的西王母。

    西王母, 絕對不是如後世流行文化產品所表述的, 玉皇大帝的皇后娘娘這種樣子。 西王母更不是一位女生。

    當中的西字, 就如【穆天子傳】中的西夏國代指西方的夏人一樣, 表示的是方位。 西王母, 就是位處西方的王母。

    而王母, 更不是指”王上的母后”這種望文生義式的胡猜亂想, 而只是一個簡單的部族名稱。

    像王母這種部稱名稱, 在古代實在太普遍, 隨手可舉。 就例如〈楚世家〉的昆吾、 甚至後世漢晉年間遠在東北的烏恒等, 都與”王母”一樣, 帶有相同的部族名稱印記。 很明顯這些部族都是同源, 而這些名稱的最終源頭, 當然就只會是昆侖了。


    大致上, 從昆侖地區往西走, 經約三千里後, 就抵達西王母之邦:

    “自河首襄山以西,南至于舂山珠澤昆侖之丘,七百里。自舂山以西至于赤烏氏舂山,三百里。東北還至于群玉之山,截舂山以北。自群玉之山以西至于西玉毋之邦,三千里。”

    關於這個西王母的地望所在問題, 後世史籍中還有以下一段資料:

    【魏書】:
    “大秦國,一名黎軒,都安都城。從條支西渡海曲一萬里,去代三萬九千四百里。其海傍出,猶勃海也,而東西與勃海相望,蓋自然之理。地方六千里,居兩海之間。
    ,,,
    東南通交趾,又水道通益州永昌,郡多出異物。大秦西海水之西有河,河西南流。河西有南、北山,山西有赤水,西有白玉山。玉山西有西王母山,玉為堂雲。從安息西界循海曲,亦至大秦,回萬餘里。[22]於彼國觀日月星辰,無異中國,而前史雲條支西行百里日入處,失之遠矣。”

    這個漢晉年間的海西大秦國的位置, 就在今天孟加拉灣的東西兩旁。 這點不單止早已為有識之士所洞識, 更已被充分論證:

    

    詳情請參閱敝帖《圖說西域》:
    http://bbs.tianya.cn/post-no05-487329-1.shtml



    而這個漢晉年間位於孟加拉灣東西兩岸的大秦國, 往西走就是白玉山, 再往西就是西王母山。


    【魏書】所記與西王母有關的資料, 跟【穆天又傳】所記西王母的所居之處, 竟然大致能相符合!


    現時唯一未能肯定的, 這個歷史中曾經的西王母邦是在喜瑪拉雅山的南麓還是北麓。 但個人估計, 在山的北麓, 亦即今天素有西藏江南之稱的林芝地區, 是最大的可能。

    西王母在當年的海西大秦國亦即今天的孟加拉地區以西, 同時在歷史之中的昆侖以西三千里 (約一千二百公里)。 現在不妨即管看看, 從海子山地區往西走一千二百公里, 可以去到那處:

    


    工布江達位於今天的林芝地區。 但歷史上工布江達是拉薩建都之前, 藏區的的古王都所在地。

    工布江達, 是否就是歷史上的西王母所居之處?



    西王母邦之後, 下一個地標, 是那個”飛鳥解羽”之處的西北大曠原之野:


    “□自西王毋之邦,北至于曠原之野,飛鳥之所解其羽,千有九百里。”


    穆滿在抵達這個曠原野地後, “載羽百車”而還。



    很明顯, 這個西北大曠野, 是一個侯鳥滙集之地。 侯鳥在這裡群集棲息, 繁殖下代, 雛鳥換毛, 穆王車隊滿載而歸。

    而侯鳥遷徙所選的棲息地, 往往有一個重大特徵, 都必然是水池湖泊所在之處。

    從雅魯藏布河谷往西走到今天的拉薩, 再往北出, 就是被稱為萬里羌塘的阿里、那曲地區。 這裡水池湖泊星羅棋佈, 基本上都是侯鳥群集之處。 而阿里地區, 更至今依然是一個人跡罕至的荒原地帶。 萬里羌塘, 無論方位、地理、侯烏群集... 等諸多原素, 都完全符合【穆天子傳】中對這個西北大曠原的所有特徵描述。

    萬里羌塘:
    

    "飛鳥解羽":
    


    周穆王離開西王母邦後, 要經一千九百里(約七百六十公里)抵達這個西北大曠原之野、飛鳥解羽之所, 之後才東還宗周。 不妨看看今天從工布江達, 向西向北走, 到達藏北地區交通樞紐那曲市的行程: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保卫司马南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07-13 13:30:42  更:2021-07-13 13:39:18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