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购物 网址 日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视频推荐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日历2023  日历2024  日历2025  日历知识  | 每日头条  视频推荐  数码知识 两性话题 情感天地 心理咨询 旅游天地 | 明星娱乐 电视剧  职场天地  体育  娱乐 
日历软件  煮酒论史  历史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春秋战国 三国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哲学 厚黑学 心理学 | 文库大全  文库分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钓鱼 双色球 戒色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足球 nba 象棋 体操
    
  首页 -> 煮酒论史 -> 《五代风云》(长篇连载)—让我们一起回望这最坏的也是最好的时代 -> 正文阅读

[煮酒论史]《五代风云》(长篇连载)—让我们一起回望这最坏的也是最好的时代[第1页]

作者:佟佳明毅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五代风云

    自序

    “五代”,又称“五代十国”,是在强盛的唐朝灭亡之后,一段从大分裂重新走向大一统的气势恢弘的历史时期。所谓“五代”,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中原王朝;所谓“十国”,是指建立在南方的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南平、前蜀、后蜀等九个政权,再加上割据于今山西省的北汉。
    对五代那段历史的兴趣,是源于杜文玉先生的《夜宴》一书。杜文玉先生学界泰斗,却在学术研究之余,将五代那段“人们未必耳熟能详的故事”用通俗的语言娓娓道来,令人仿佛置身其中,欲罢不能。五代十国,金戈铁马,风云变换,其精彩程度不逊三国,轶闻趣事、草莽英雄俯拾皆是。
    五代十国的君主们,出身大多低微。梁太祖朱温,原来是一个给地主家放猪的牧童;南吴太祖杨行密,本是盐贩出身;南唐烈祖李昇,年幼漂泊流浪,甚至不知其生父为谁;楚国开国国君马殷,早年以木匠为业;前蜀高祖王建,年轻时是个无赖之徒,以杀牛、偷驴、贩卖私盐为业,被乡人称为“贼王八”。这些人出身微贱,而终成大业,颇值得我们研究与思考。
    我常常遐想,我的祖先在那个时代在做些什么。所谓祖先的概念,其实是很广阔的。譬如每个人都有父母二人,而父又有父之父母,母又有母之父母,是为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合计四人,以此类推,当N代之前的那个时代,我们的祖先当有2的N次方了。五代距今一千一百多年,以二十年一代计算,当为五十五代之前,2的55次方为3.6亿亿,可是全世界也没有那么多人口,这又成为困扰我的一个问题。思考数日,终于得到答案,原来一人可以成为多人之父,一人也可称为多人之母,合并之后,便没有那么多人了。但不管怎么说,我们每个人的祖先在那个时代是成千上万的。他们有的可能是贩夫走卒、歌儿舞女,有的可能是王侯将相、赳赳武夫,更多的是在田间劳作的农人与辛勤劳作的工匠,不管怎样,他们都是伟大的,因为不论他们中的哪一位出现意外,都没有现在的你。
    五代乱世,纷纭复杂。鄙人只是一名历史业余爱好者,随笔漫谈,聊做谈资。如有疏误,还请诸位老师和同好不吝赐教。那么,就让我们一起回望那个距离我们不算遥远的时代,听听那些或让人血脉涌动、或让人扼腕叹息,而又未必人人耳熟能详的故事吧。
    醉后乱语,是为序。

    京城春雨洗新柳,故国丁香笑枝头。
    竹杖芒鞋轻胜马,何必千里觅封侯
    红尘万丈谁看透,人间百岁转瞬休
    花前竹下且饮酒,明朝散发弄扁舟

    花竹散人
    2020年春于北京东直门


    第一章 前传

    皇皇大唐,凡二百八十九年。隋末大乱,高祖李渊起于太原,扫灭群雄,一统海内。此后历经太宗贞观之治,二圣永徽之治,玄宗开元盛世,期间虽前有武后临朝,后有韦后、太平公主乱政,但都是宫廷政争,并未波及民间。百姓安居乐业,天下晏然。诗圣杜甫有诗云:忆昔开元全胜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但玄宗晚年承平日久,日益骄奢,宠爱杨贵妃,亲近李林甫、杨国忠等小人,罢黜贤相张九龄,重用安禄山,致有安史之乱。安史之乱以后,藩镇割据之势已成。后经肃宗、代宗、德宗、顺宗、宪宗、文宗、武宗、宣宗等朝,虽国事沉浮,但时有中兴之势,大唐犹有可为者。
    直到传至懿宗,皇帝荒淫无道,官吏贪污成风,各地水旱蝗灾,百姓流离失所,农夫饿死沟渠。懿宗崩后,宦官又矫诏立僖宗。僖宗继位之时,年仅十二,不知国政为何物,每日游玩不息,宦官田令孜专权,百姓生无所赖。官逼民反,王仙芝起兵于长垣,黄巢响应。
    广明元年,黄巢占长安,僖宗奔蜀,黄巢终于实现了他“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夙愿。黄巢覆灭之后,大唐根基已摇,藩镇跋扈,各专租税。此后内乱迭起,光启四年,僖宗驾崩,年仅二十七岁,昭宗继位。大唐如同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中华历史渐渐进入残唐五代时节。
    唐哀帝天祐四年(公元907年),朱温接受唐的禅让(实则是抢来的皇位,谁家皇位又不是抢的呢),定都汴梁(今开封),改元开平,国号梁,史称后梁。唐虽亡于907年,但事实上,从三年前天佑元年的那个秋夜开始,大唐就已经名存实亡了。

    第一节 三年前的那个夜晚

    洛阳城的风儿在轻轻的吹,炎热的夏季渐渐远去,正是一个爽适的夜晚。晴朗的夜空上散落着颗颗晚星,星星们眨着眼,仿佛要说话似的。皇城内椒殿院的烛火忽明忽暗,传来微微的鼾声。大唐天子昭宗皇帝刚喝了点闷酒,已经沉沉睡去。沉静的空气里,传来两声梆子响,已经是二更天了。突然宫外传来一片吵嚷声,宣武军节度使朱全忠的两名部将,蒋玄晖和史太带着一百多名士兵来到宫门外,声言军前有要事上奏,欲面见皇帝。宫门道道开启,蒋玄晖每门留下10名士兵把守,直接闯至皇后寝宫椒殿院。昭宗的妃子河东夫人裴贞一起身开门,见蒋玄晖带着一众士兵,慨然问道:“急奏何以兵为?”蒋玄晖无言以对,史太一急,抓住河东夫人,手起刀落,河东夫人登时倒在血泊之中。
    叛军杀死河东夫人后,一拥而入闯至院内。昭宗皇帝刚喝了点闷酒,正在沉睡,听到殿外人生嘈杂,一惊而起。蒋玄晖大声喝问:“至尊安在?”昭仪李渐荣在窗前大呼道:“宁杀我曹,勿伤大家!”(古时称皇帝为大家)
    史太瞥见皇帝躲在柱后,二话不说,提刀向皇帝追去。皇帝刚刚酒醒,只得穿着单衣绕殿柱四处躲藏,由于太过惊慌,一不小心跌倒在地。史太几大步追上,一刀猛地砍下,不想这时,昭仪李渐荣大喊一声,覆在皇帝身上,用自己娇柔的身躯替皇帝挡了这一刀。史太紧接着又是一刀下去,正砍在皇帝身上。昭仪李渐荣与昭宗皇帝相拥而亡。(正二品昭仪李渐荣,由于唐末政治动荡,宫档缺失,身世已无从查考。)
    在这刀光剑影之中,裴贞一、李渐荣用生命向世人讲述了什么叫忠贞不贰、宁死不屈,同时却也有另一个人,她活了下来,告诉我们什么叫苟且偷生,她就是昭宗皇帝的正妻—何皇后。

    第二节 何皇后

    昭宗皇后何氏,东蜀人。在昭宗还是寿王的时候,就嫁给了昭宗。她婉丽多智,为昭宗生下德王、辉王两个儿子。昭宗即位,册立为淑妃。乾宁年间,在华州被册立为皇后。在昭宗皇帝蒙尘薄狩、颠沛流离的时候,她尝膳御侮,不离左右。昭宗遇弑之后,宰相柳璨、独孤损诈宣皇后令:“帝为宫人害,辉王祚宜升帝位。”于是她又被尊为皇太后。皇室频遭变故,何皇后却只能在宫中哭泣,不敢声闻于外。
    对于何皇后,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在昭宗皇帝与河东夫人裴贞一、昭容李渐荣遇难的那个夜晚,她活了下来。而有一点是不好确认的,那就是她活下来的原因。
    这段公案,有三种猜测。
    猜测一:
    因为朱温只令蒋玄晖弑杀昭宗,并未命令杀何皇后,而何皇后又乞命于蒋玄晖,蒋玄晖懂了恻隐之心,因此皇后得以免死。《资治通鉴》的记载较为客观,“(史太)又欲杀何后,后求哀于玄晖,乃释之。”胡三省评论说:何后祈生于蒋玄晖而卒以玄晖死,屈节以苟岁月之生,岂若以身殉昭宗之不失节也!
    猜测二:
    另外一种说法比较八卦,说的是何皇后见到皇帝被杀后,跪倒在蒋玄晖脚下苦苦哀求饶命,并表示愿意以身相奉。蒋玄晖淫念大动,于是饶何皇后不死。这种说法不大合乎情理。试想当时除了蒋玄晖之外,还有史太及一帮士兵在场,蒋玄晖是不大可能在这种情况下搞什么桃色事件的。而且何皇后与昭宗皇帝感情颇深,“尝膳御侮,不离左右”,在皇帝和嫔妃被杀的情况下,出于求生的本能求饶企命是可能的,但是当不至于“以身相奉”。这种说法主要源于《旧唐书》关于何皇后的记载:“宣徽副使赵殷衡素与张、蒋不协,且欲代(蒋玄晖)知枢密事,因使于梁,诬告云:玄晖私于何太后,相与盟诅,誓复唐室,不欲王受九锡。全忠大怒,即日遣使至洛阳,诛玄晖、廷范、柳璨等,太后亦被害于积善宫,又杀宫人阿秋、阿虔,仍废太后为庶人。”也就是说,赵殷衡是为了得到蒋玄晖枢密使的位置,向朱全忠诬告蒋玄晖与何太后私通,于是朱全忠派人杀掉了何太后与蒋玄晖。既然是诬告,实际上当无此事。
    猜测三:
    蒋玄晖实乃大唐忠臣。这种说法好像惊世骇俗,实际上来源于近现代史学大家吕思勉,与钱穆、陈垣、陈寅恪并称为“现代中国四大史学家”。他在著作《隋唐五代史》中认为,蒋玄晖效忠唐室,当时并未参与弑逆之谋,只是当时官居枢密使,龙武军入宫而不能拒,所以人们大都认为蒋玄晖参与了谋逆之事,并且史太等人皆是蒋玄晖选用。吕先生认为蒋玄晖参与弑杀昭宗不实,而其救何皇后则为真,所以后来才与何皇后一同谋划复兴大唐;亦或蒋玄晖之前早就与唐室有密谋,所以何皇后才哀求于玄晖;亦或何皇后并未尝向玄晖哀求,而是玄晖特意保全何皇后以为后图也。所以蒋玄晖乃“一时之忠臣义士”,亦可见昭宗之能得人心。
    不管怎样,斯人已逝,一了百了,生前功过都将随风逝去,成为后人的谈资罢了。读史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读者也会有自己的思考吧。
    第三节 昭宗皇帝血泪史

    唐昭宗简历
    姓名 李晔
    曾用名  李杰  李敏
    父亲     唐僖宗李儇   母亲  恭宪皇太后王氏
    出生时间  咸通八年(公元867年)
    属相   猪
    配偶   皇后何氏  
    子女   17子11 女
    去世时间  天佑元年(公元904年)
    享年   37岁
    在位 16年
    特长   读书  音乐 写诗  骑马  
    梦想   复兴大唐
    工作经历:
    1至6岁 学龄前儿童
    6岁 封寿王(是不是眼熟?杨贵妃的前夫也封寿王)
    22至37岁 大唐皇帝

    历史评价:《新唐书》卷十,“自古亡国,未必皆愚庸暴虐之君也。其祸乱之来有渐积,及其大势已去,适丁斯时,故虽有智勇,有不能为者矣。可谓真不幸也,昭宗是已。昭宗为人明隽,初亦有志于兴复,而外患已成,内无贤佐,颇亦慨然思得非常之材,而用非其人,徒以益乱。自唐之亡也,其遗毒余酷,更五代五十余年,至于天下分裂,大坏极乱而后止。迹其祸乱,其渐积岂一朝一夕哉!”
    1、青年昭宗
    唐昭宗李杰为唐僖宗之弟,唐懿宗第七子。咸通八年(867年)生于大明宫,母亲王氏出身低微,而且在他出生后不久母亲便去世了。李杰六岁封寿王,长期住在十六宅内(十六宅源于唐玄宗时期,玄宗在长安建十六宅,以供诸王聚居)。
    少年时期的李杰喜欢读书,在文学、音乐方面都有比较高的造诣。当时的皇帝唐僖宗经常到十六宅与兄弟们一起玩乐,平易近人,没有一点儿皇帝的架子,兄弟之间相处甚欢。可以想见,昭宗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应该是幸福快乐的。
    而且李杰写得一手好诗词。其中有一首《巫山一段云》,摘录如下:
    蝶舞梨园雪,
    莺啼柳带烟,
    小池残日艳阳天,
    苎萝山又山。
    青鸟不来愁绝,
    忍看鸳鸯双结,
    春风一等少年心,
    闲情恨不禁。
    注:苎萝,山名。在浙江省诸暨市南,相传西施为此山鬻薪者之女。

    从唐昭宗的大作里是否能感受到多情种子李后主的韵味呢?看来亡国之君的性情和心境大多是相同的。唐昭宗不仅诗歌写得好,还能谱曲。史籍中这方面记载颇多,有时还能与臣下谱曲同乐。
    昭宗不仅颇有文艺青年的才华,而且他在即位前曾饱经颠沛流离之苦。在黄巢之乱中与僖宗一起逃往西蜀,对乱世艰难有比较深刻的认识。为此他对骑射也颇有兴趣,而且射箭技能颇佳,曾经一箭射下一只秃鹫。因此,称昭宗能文能武也并非夸大其词。

    2、昭宗即位

    人的命运真的有许多偶然因素,昭宗即位亦是如此。昭宗之兄僖宗死时并未留下遗诏确定继承人。僖宗虽然也有二子,但皆年幼,朝臣和宦官不约而同地倾向于拥立长君。而在懿宗诸子中,僖宗排行老五,吉王李保老六,寿王李杰老七。朝臣们都认为吉王李保贤德,年纪也较长,因此朝臣倾向于拥立吉王。朝臣拥立吉王,宦官们一定要反其道而行之,否则就失去了“拥戴之功”。因此,宦官们偏偏要立寿王。
    文德元年(888年)三月五日,在僖宗弥留之际,大宦官杨复恭做主立寿王李杰为皇太弟,监军国事。次日,僖宗驾崩,皇太弟李杰即位,史称唐昭宗。时年二十二岁,先改名李敏,后改名李晔。

    3、昭宗与宦官集团的斗争
    昭宗在做王爷时,本来没有参与政治的想法,每日填词作诗,听曲观舞,逍遥自在。只是在僖宗奔蜀期间,由于缺乏人手,才掌管随侍禁卫。然而昭宗并非碌碌无为之辈,他喜欢读书,时常研读经史,对朝中乱象洞若观火,也深知宦官专权之弊。
    大宦官杨复恭拥立昭宗以后,自以为功劳大,狂妄非常,专断朝政,毫无人臣之礼。杨复恭任枢密使时,居然在宰相的堂状后面贴黄,以皇帝自居。唐制,宰相处理公文,有堂帖和堂案两种公文。“宰相盘四方之事有堂案,处分百司有堂帖”(《唐国史补》)。所谓堂状,是对上述两种公文的统称。宰相所处理的重要公事需要报皇帝裁决,皇帝在公文上贴黄纸,并写上裁决意见,类似于现在的领导批示,称为“贴黄”。 杨复恭竟敢贴黄,直接威胁到皇帝权威,这是有志于兴复唐室的昭宗所无法容忍的。
    杨复恭不仅专断朝政,而且还以六军十二卫观军容使的身份掌管禁军(唐朝后期宦官掌禁军已成定例,这也是宦官得以专权的主要原因)。杨复恭还收养大批假子(即干儿子,太监当然不会有“真子”),任命他们内任禁军将领,外任各地节度使,还将一些宦官派到各地担任监军使。杨复恭以假子杨守立为天威军使,杨守信为玉山军使,杨守贞为龙剑节度使,杨守忠为武定节度使,杨守厚为绵州刺史,其余假子为州刺史者甚众。传言杨复恭共有假子六百多人,号称“外宅郎君”。
    而且杨复恭还与当时的强藩河东节度使李克用关系密切(五代中的后唐即由李克用之子建立)。
    昭宗登基以来,志在恢复祖宗旧业,他厉行节约,注意纳谏,提倡儒学,重视对人才的选拔,故旧史称:“帝攻书好文,尤重儒术,神气雄俊,有会昌之遗风。以先朝威武不振,国命浸微,而尊礼大臣,详延道术,意在恢张旧业,号令天下。即位之始,中外称之。”(《旧唐书  昭宗本纪》)。
    在昭宗希望恢复大唐皇室威严的同时,杨复恭却狂妄之极。他上朝时竟敢承肩舆入宫,直至太极殿前方才下舆,这是严重的逾制行为。有一次昭宗与宰相谈到四方的反叛者,宰相孔纬说:“陛下左右就有反叛者,何必言及四方呢?”昭宗自然会问是谁反叛。孔维答曰:“复恭陛下家奴,乃肩舆造前殿,多养壮士为假子,使典禁兵,或为方镇,非反为何?”杨复恭急忙说:“子壮士,欲以收士心,卫国家,岂反邪?”昭宗反问杨复恭:“卿欲卫国家,何不使姓李而姓杨乎?”问得杨复恭哑口无言。
    到这时,昭宗与杨复恭的矛盾已经公开化了。

    4、计除大阉

    昭宗的舅舅王瓌工作认真负责,在朝中颇具影响力,这引起了杨复恭的不满。杨复恭先是奏请将王瓌任命为黔南节度使,在王瓌赴任的路上,行至吉柏江时,暗中派人将其乘船弄沉,使王瓌死于非命(好像武侠小说里的情节,不禁令人想起金庸先生《射雕英雄传》里的黄河四鬼)。昭宗心中悲愤异常,但是由于杨复恭掌管禁军,又奈何他不得。
    正在这时,昭宗心生一计,感觉昭宗似乎是受了三国时期王允利用吕布铲除董卓的连环计的启发。其实历史就是人间往事的不断循环重演,现实就是历史的种种再现,这也正是读史的现实意义所在!看来昭宗的书没有白读,熟读经史有文化就是好。
    杨复恭的养子天威军使杨守立勇武过人,统领禁军。昭宗为了拉拢他,将杨守立召入宫中,厚加赏赐,赐姓李,名顺节(赐国姓是一种殊荣),命他随侍皇帝左右。不久,又任命李顺节为天武都头、领镇海军节度使、加同平章事,但是暂不莅任,并命他掌管六军。李顺节恩宠日隆,得意非常,便开始与杨复恭争权,并向昭宗告发杨复恭干的种种不法之事。昭宗此举一石二鸟,此消彼长,极大地削弱了杨复恭的势力。
    大顺元年(890年)四月,传来了一个令昭宗振奋的消息,实力强大的河东节度使李克用被朱全忠打得大败。昭宗对李克用没有好感,而且对李克用与杨复恭的关系非常反感。于是在朱全忠、李匡威、赫连铎等人的一再请求下,昭宗决定派宰相张睿率禁军五万,与这些藩镇联合进攻李克用。希望在击败李克用后,再回头收拾杨复恭。但是事与愿违,官兵不堪一击,短短几日便被李克用的沙陀铁骑打得大败。这在昭宗实在是一招昏棋,一方面削弱了朝廷的军事实力,另一方面降低了朝廷的威望。

    5、杨复恭的败亡

    大顺二年(891年)八月,昭宗下诏解除杨复恭的观军容使、神策中尉的官职,命其去凤翔监军。杨复恭不肯从命,要求致仕回家(也就是退休)。昭宗顺水推舟,马上同意,命杨复恭以上将军的名义致仕。为了防止杨复恭反悔,昭宗专程派人去其家中宣旨,并赐给几杖。但在使者回宫途中,杨复恭又派人将使者杀害(看来杨复恭很喜欢搞暗杀)。
    这年十月,杨复恭闲居在家,其养子玉山军使杨守信经常到家中探望。杨守信经常往来于杨复恭家,很快被人发现,并向昭宗报告两人密谋造反。昭宗正要铲除杨复恭,一听此言,马上命令天威都头李顺节、神策军使李守节率领禁军攻打杨府。因为长安城中杨复恭党羽众多,为防不测,昭宗登上安喜楼,并派兵严加护卫。
    杨复恭率家丁与禁军对抗,玉山军使杨守信也带兵参战,双方一时相持不下。直至次日凌晨,战斗仍在继续。守卫含光门的禁军看到城中大乱,想趁乱抢劫两市财物(长安有东市和西市两个市场,东西一词或由此出)。宰相刘崇望斥责说:“天子正在街东督战,你们作为宿卫之士,应杀贼立功,不要贪图小财,自取恶名!”这些士兵被忠义感召,应命赶赴杨府参战。杨守信部下见禁军兵力增加,自知不敌,溃散而逃。杨守信保护杨复恭杀出通化门,向兴元府逃去。兴元是山南西道的治所,山南西道节度使是杨复恭的从弟杨复光的养子杨守亮。杨复恭到达兴元后,指使杨守亮与其养子武定节度使杨守忠、龙剑节度使杨守贞、绵州刺史杨守厚以及杨守信等联兵造反。
    杨复恭被逐出京后,天威都头李顺节难逃兔死狗烹的命运,,被设计斩首。
    大顺三年(892年),昭宗大赦天下,改元景福。凤翔节度使李茂贞联合静难节度使王行瑜、镇国节度使韩建、同州王行约、秦州李茂庄等五节度使共同上表,请求皇帝下诏讨伐山南西道,并任命李茂贞为招讨使。李茂贞的真实目的是想扩充地盘,取得山南西道。
    对于李茂贞的真实目的,昭宗了然于胸。李茂贞为凤翔节度使,地理位置离长安甚近,本就跋扈难制,如果让他取得山南西道,将对朝廷构成巨大威胁。因此,昭宗下诏和解,不准其进攻山南西道。李茂贞不从,擅自兴兵,昭宗无法约束,也只得授予他招讨使的头衔,这样李茂贞就师出有名了。
    乾宁元年(894),在李茂贞、王行瑜等强大兵力的进攻下,杨复恭等屡战屡败,只得放弃山南,前往河东,想去投靠李克用。路经华州时,被韩建擒获。韩建不待朝命,当即处死杨复恭和杨守信,将杨守亮等人押送长安,被昭宗下诏处斩。

    6、李茂贞进攻京师

    李茂贞,本名宋文通,深州博野人(今属河北省)。早年为博野军人,唐僖宗年间博野军奉命宿卫京师,宋文通也逐渐提升为队长。后来在与黄巢军作战时立功,升任为神策军指挥使。后来认田令孜为义父(田令孜是僖宗朝的大宦官),改名田彦宾。在僖宗出幸兴元时,护驾有功,被赐姓李,改名茂贞,并升任检校太保、同平章事、洋蓬壁等州节度使,后来又改任凤翔节度使,封陇西郡王。由此看来,李茂贞早年对唐朝廷立功颇多,唐朝廷也并未亏待他。
    可是随着李茂贞地位不断升高,野心也逐渐膨胀,招兵买马,扩充军队。而且由于李茂贞是凤翔节度使,而凤翔离长安很近(现在从凤翔到西安开车大约2个多小时,172公里),使他更加方便干预朝政。
    李茂贞在击败并驱逐杨守亮后,攻占了山南地区,遂向昭宗请求兼领山南西道节度使。昭宗将计就计,当即下诏任命他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兼武定节度使,同时命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徐彦若代替李茂贞为凤翔节度使,以图消除肘腋之患。
    李茂贞原本没有放弃凤翔节度使的打算,他要求兼领山南西道节度使只是为了扩大地盘。因此,李茂贞接到诏书后勃然大怒,认为这都是宰相杜让能的主意,写信大骂杜让能。昭宗也不示弱,见李茂贞如此跋扈,竟敢辱骂当朝宰相,蔑视朝廷,遂商议讨伐李茂贞。这个消息很快被李茂贞知道了,于是直接上书昭宗,并在上书中讽刺挖苦昭宗。
    《资治通鉴》记载,李茂贞恃功骄横,上表及遗杜让能书,辞语不逊。上怒,欲讨之,茂贞又上表,略曰:“陛下贵为万乘,不能庇元舅之一身(指王瓌被害事);尊及九州,不能戮复恭之一竖。”又曰:“今朝廷但观强弱,不计是非。”又曰:“军情易变,戎马难羁,唯虑甸服生灵,因兹受祸。未审乘舆播越,自此何之?” 上益怒,决讨茂贞,命杜让能专掌其事,让能谏曰:“陛下初临大宝,国步未夷,茂贞近在国门(凤翔东距长安仅二百八十里),臣愚以为未宜与之构怨,万一不克,悔之无及。”上曰:“王室日卑,号令不出国门,此乃志士愤痛之秋。药弗瞑眩,厥疾弗瘳。朕不能甘心为孱懦之主,愔愔度日,坐视陵夷。卿但为朕调兵食,朕自委诸王用兵,成败不以责卿!"让能曰:"陛下必欲行之,则中外大臣共宜协力以成圣志,不当独以任臣。"上曰:"卿位居元辅,与朕同休戚,无宜避事!"让能泣曰:"臣岂敢避事!况陛下所欲行者,宪宗之志也;顾时有所未可,势有所不能耳。但恐他日臣徒受晁错之诛,不能弭七国之祸也。敢不奉诏,以死继之!"上乃命让能留中书,计画调度,月馀不归(杜让能月余不归私第,可见勤谨忠国之心)。
    昭宗忍无可忍,决心讨伐李茂贞。宰相杜让能认为朝廷的军事实力尚不足以对抗李茂贞的久战之兵,主张暂时忍让。加之凤翔距离京师太近,一旦兵败,后果不堪设想,苦劝昭宗不可意气用事。但是昭宗为了维护天子的尊严,已经下定决心讨伐李茂贞。昭宗任命覃王李嗣周为京西招讨使,率禁军三万与李茂贞开战。
    景福二年(893)九月,李嗣周率三万禁军驻扎在长安城西八十里,李茂贞与静难军节度使王行瑜率兵六万布防。叛军不仅兵力超过禁军一倍,而且是久战之兵。而禁军皆为新招募的市井少年,战争尚未开始,结果已可预知。十七日,李茂贞向禁军发起进攻,尚未接仗,禁军即望风而逃。
    李茂贞乘势兵临城下,上书要求昭宗处死杜让能。宰相杜让能对昭宗说:“臣固先言之矣,请以臣为解。”昭宗涕下不自禁,曰:“与卿诀矣!”昭宗无奈,先将杜让能贬为梧州刺史,后再贬为雷州司户。但是李茂贞仍然不依不饶,非要置杜让能于死地。在李茂贞的逼迫下,昭宗只得赐杜让能及其弟户部侍郎杜弘徽自尽,并任命李茂贞为凤翔节度使兼山南西道节度使、守中书令,这样李茂贞获得了凤翔、山南、洋、陇、秦等十五州之地,实力和地盘得到很大扩充。朝廷的威望一落千丈。

    第三节 昭宗皇帝血泪史(续)


    

    唐昭宗皇帝像

    7、昭宗出幸华州
    乾宁二年( 895),河中节度使王重盈死,王氏子弟开始争夺河中节度使之位。王重盈死后,三军拥戴王重荣之子行军司马王珂为节度留后,王重盈之子保义节度使王珙、绛州刺史王瑶举兵攻打王珂。其中,王珂获得了李克用的支持(王珂是李克用的女婿),而王珙获得了朱全忠的支持。
    朝廷为了避免卷入这场纷争,任命朝臣崔胤为河中节度使。但是当李克用为王珂求情的表章到达长安后,昭宗又改任王珂为河中节度使。王珙见求助于朱全忠无效,便转而向距京师更近的李茂贞、王行瑜、韩建三镇求助。三镇联合上表,请求让王珙任河中节度使。昭宗因为已经答应了李克用,不好朝令夕改,于是拒绝了他们的请求。
    这三人对昭宗的怨气越来越大,于是率兵入京,图谋立吉王李保为帝。昭宗登上安福门,义正言辞的责问道:“卿等不奏请俟报,辄称兵入京城,其志欲何为乎?若不能事朕,今日请避贤路!”
    三人没想到昭宗如此镇定,一时间瞠目结舌,无言以对。王行瑜、李茂贞流汗不能言,独韩建粗略的说了说入朝的事由。三人此行虽然没有达到逼迫昭宗退位的目的,但是却诛杀了他们一贯反感的宰相韦昭度、李溪以及枢密使吴承泌、康尚弼等人,并迫使昭宗任命王珙为河中节度使。
    李克用闻讯大怒,率领兵马南下,上表声称要讨伐李茂贞等三镇胁迫朝廷,杀害大臣之罪。李茂贞等三镇大惧。
    当时在长安的各派势力各怀鬼胎,右军指挥使李继鹏,是李茂贞假子,谋劫昭宗至凤翔;中尉刘景宣与王行实,欲劫昭宗至邠州。一日晚间,李茂贞与王行瑜留在长安的军队攻打皇宫,抢夺皇帝。昭宗闻乱,登承天楼,捧日都头李筠率领本军于楼前侍卫。李继鹏以凤翔兵攻打李筠,箭矢如蝗,甚至有的箭矢从昭宗身边擦过。众人扶昭宗下楼,李继鹏又纵火焚烧宫门,烟炎蔽天。当时盐州有六都兵屯驻京师,昭宗急令入卫,盐州兵至,叛军退走,各归邠州及凤翔。长安城中一片混乱,互相剽掠。
    为了不被劫持,昭宗在李筠、李居实两都禁军的护卫下出启夏门,向南山逃窜,宿于莎城镇。当时士民追从车驾者数十万人,等到达谷口,中热而死者已有三分之一。到了夜晚,又有盗贼劫掠百姓,哭声震山谷。
    此时,李克用已到达同州,昭宗派内侍郗廷昱到李克用军中宣诏,令李克用与王珂发兵新平讨伐王行瑜。此时李克用正在率兵攻打华州的韩建,韩建登城对李克用说:“仆于李公未尝失礼,何为见攻?“李克用派使臣对他说:”公为人臣,逼逐天子,公为有礼,孰为无礼者乎?“此时刚好内侍郗廷昱奉诏到来,说李茂贞、王行瑜准备劫夺昭宗,兵马将至,于是李克用释华州之围,移兵营于渭桥。
    昭宗在南山躲了十多天,跟随车驾的百姓每天惶惶不可终日,一日数惊,都传言说李茂贞、王行瑜的兵马就要到了。昭宗遣延王李戒丕到李克用营中,催促李克用进兵。昭宗又派供奉官张承业到李克用处担任监军。请大家记住张承业这个名字,此后张承业尽心辅佐李克用父子,终成霸业。
    于是,李克用一面派军队保护皇帝,一面进军攻打李茂贞、王行瑜。李茂贞知道自己不是李克用的对手,心中惧怕,于是归罪于假子李继鹏,将其斩首并传首行在。又把责任全部推到王行瑜身上,一面上表请罪,一面遣使向李克用求和。昭宗见李茂贞屈服,同时也不希望李克用的势力发展过大,于是又派遣延王李戒丕、丹王李允诏谕李克用,赦免李茂贞,削夺王行瑜官爵,命令李克用全力攻打王行瑜。
    李克用上表请求昭宗还京。于是昭宗令李克用派遣三千骑兵防卫京师,起驾回到长安。
    李克用大军势如破竹,王行瑜抵挡不住,逃入邠州城内,并且遣使向李克用请降,李克用不予理睬。王行瑜登城号哭,对李克用说:“行瑜无罪,迫胁乘舆,皆李茂贞及李继鹏所为,请移兵问凤翔,行瑜愿束身归朝。“李克用说:”王尚父何恭之甚?(王行瑜赐号尚父,时已削夺,李克用在戏弄王行瑜)仆受诏讨三贼臣,公预其一,束身归朝,非仆所得专也。“王行瑜无奈,只得弃城逃跑。李克用入邠州城后,封府库,抚百姓,并上奏请新任节度使苏文建赴镇。王行瑜逃到庆州时,被部下所杀,传首京师。李克用要求再接再厉,顺道将李茂贞、韩建灭掉。昭宗虽然痛恨二人,但是担心沙陀族势力过大(李克用是沙陀人),所以始终不同意对两镇用兵。
    李克用因功进爵为晋王,派遣掌书记李袭吉入朝谢恩。
    李克用通过李袭吉对昭宗密奏道:"比年以来,关辅不宁,乘此胜势,遂取凤翔,一劳永逸,时不可失。臣屯军渭北,专俟进止。"昭宗谋于近臣,有人说:"茂贞复灭,则沙陀大盛,朝廷危矣!"于是昭宗赐李克用诏书,褒其忠款,并说:"不臣之状,行瑜为甚。自朕出幸以来,茂贞、韩建自知其罪,不忘国恩,职贡相继,且当休兵息民。"克用奉诏而止。既而私下对诏使说:"观朝廷之意,似疑克用有异心也。然不去茂贞,关中无安宁之日。"此后朝廷又颁诏免李克用入朝,将佐有人不满道:"今密迩阙庭,岂可不入见天子!"李克用犹豫未决,盖寓(李克用重臣)对克用说:"向者王行瑜辈纵兵狂悖,致銮舆播越,百姓奔散。今天子还未安席,人心尚危,大王若引兵渡渭,窃恐复惊骇都邑。人臣尽忠,在于勤王,不在入觐,愿熟图之!"李克用大笑说:"盖寓尚不欲吾入朝,况天下之人乎!"于是上表称:"臣总帅大军,不敢径入朝觐,且惧部落士卒侵扰渭北居人。"于是,李克用引兵东归。表至京师,上下始安。诏赐河东士卒钱三十万缗。李克用既去,李茂贞骄横如故,河西州县多为李茂贞所据,以其将胡敬璋为河西节度使。(按:盖寓是李克用的谋主,爵封成阳郡公。)
    昭宗不准李克用入京觐见,李克用不愿留下胁迫皇帝的话柄,于是率兵返回河东。当初,李克用屯兵渭北,李茂贞、韩建惧怕,于是事朝廷之礼甚恭。李克用一走,李茂贞、韩建又恢复了往日的骄横之态。
    这里不得不说是昭宗的重大失策,李克用有大功于朝廷,但是却不能对其推心置腹,百般猜疑。反之,李茂贞以下犯上,逼迫朝廷、屠杀大臣,却轻轻赦免,如此赏罚不明,怎能成大事呢?此时即便不杀李茂贞与韩建,也应将他们逐离京师之地,怎么能继续让他们在左右掣肘呢?所以,后来李克用哀叹说:“听我之言,岂有今日之患!”
    昭宗回到长安后,感到之所以被强藩欺凌,都是由于禁军战斗力不足,于是重新组建禁军,于神策两军之外,又增设安圣、捧宸、保宁、宣化等军,招募数万人,并诸王率领。延王李戒丕、覃王李嗣周又自行招募数千人。对于朝廷加强军事力量的举动,李茂贞非常不安,认为这是在为讨伐自己做准备,于是扬言要入京申冤。京师士民争相逃匿于山谷。
    昭宗于是命令通王李兹、覃王李嗣周、延王李戒丕分别率领诸军防卫近畿,延王李戒丕屯兵于三桥。李茂贞认为这是讨伐自己的举动,于是上表说:“延王无故称兵讨臣,臣今勒兵入朝请罪。”昭宗赶忙遣使告急于河东,向李克用求救。
    乾宁三年,李茂贞逼近长安,禁军战败,昭宗决定移驾河东,投靠李克用。当昭宗行至渭北,华州节度使韩建派其子李从允奉表面见皇帝,请求移驾华州。昭宗起初不允,后来韩建奉表相继,再三请求,昭宗动摇了。
    当昭宗车驾行至富平,遣宣徽使元公讯召见韩建,面议去留。在富平的这次谈话,是一次重要的谈话,昭宗最终还是被韩建的表象蒙蔽,最终酿成大错。
    韩建见到昭宗后,顿首涕泣,说道:“方今藩臣跋扈者,非止茂贞。陛下若去宗庙园陵,远巡边鄙,臣恐车驾济河,无复还期。今华州兵力虽微,控带关辅,亦足自固。臣积聚训厉,十五年矣,西距长安不远,望陛下临之,以图兴复。”昭宗以为韩建出于真心,最终决定,听从韩建的建议,驾幸华州,以府署为行宫,韩建视事于龙兴寺。这样,韩建达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目的。李茂贞遂入长安,自中和年间以来所葺宫室、市肆,燔烧俱尽。
    韩建控制了皇帝以后,移檄诸道,要求把税赋钱粮全部输送到华州。李克用在得到檄文后,仰天长叹,说道:“去年听我之言,岂有今日之患!”又说:“韩建为李茂贞张目,弱皇室,不为李茂贞所擒,必为朱全忠所掳。”此后果如李克用所言。李克用在这一时期与朱全忠作战失利,心有余而力不足,一时无力勤王。
    昭宗初到华州,韩建还是比较恭敬的,时间一长,就逐渐露出了真面目。他频频干预朝政,因为不喜欢宰相崔胤,就逼迫昭宗罢去其相位,于是崔胤求助于朱全忠,并且劝说朱全忠在洛阳营建宫室,把皇帝迁到洛阳。朱全忠认为这是一个好主意,于是一边上表请求迁都洛阳,一边要求恢复崔胤的相位。朱全忠是强镇,韩建当然非常惧怕,于是让昭宗恢复了崔胤的相位,但同时表示不愿迁都洛阳。
    昭宗心里明白,之所以走到今天这步田地,都是因为中央没有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昭宗到华州时,禁军也随同来到华州,虽然军事力量仍然不是很强,但是仍然由亲王掌典禁军。对此,韩建心中十分不安,于是开始密谋解散禁军,铲除诸王。
    韩建向昭宗提出解散禁军,昭宗当然不会同意。一日,昭宗登齐云楼,西北顾望京师,作《菩萨蛮辞》三章以思归,其卒章曰:
    野烟生碧树,
    陌上行人去。
    安得有英雄,
    迎归大内中。
    酒酣,与从臣悲歌泣下。
    昭宗久在华州,一心想要回宫,与韩建的矛盾不断激化。韩建视随驾而来的诸王和禁军如眼中钉、肉中刺。乾宁四年(897年)正月,韩建与李巨川合谋,指使城将张行思、花重武诬告睦、济、韶、通、彭、韩、仪、陈八王谋杀韩建,再劫驾去河中,并将张行思所告奏于昭宗。昭宗大惊,召见韩建,希望与他申辩,韩建却称疾不出。于是昭宗又派诸王造访韩建府上自陈,韩建也是闭门不见。
    韩建又上表称:“诸王忽诣臣理所,不测事端。臣详酌事体,不应与诸王相见。”又举七国之乱及西晋八王之乱的例子称:“诸王当自避嫌疑,不可轻为举措。陛下若以友爱含容,请依旧制,令(诸王)归十六宅,妙选师傅,教以诗书,不令典兵预政。” 并且请求解散诸王所率的军队,只留殿后兵三十人为控鹤排马官,隶飞龙坊。韩建担心昭宗不从,率麾下精兵包围行宫,连续上表。昭宗不得已,当夜诏令诸王所领军士放归田里,勒令诸王回归十六宅,其甲兵都交给韩建掌管。韩建又奏称:“陛下选贤任能,足清祸乱,何必另置殿后四军?而且招募的都是坊市无赖奸猾之徒,平时就想着惹是生非,临难必不能用,却让他们张弓挟刃接近皇帝,臣私下感到寒心,乞求都罢去。”昭宗不得已只得听从。于是殿后四军二万余人全部被解散,天子至此没有了亲军。
    捧日都头李筠昔日在王行瑜、李茂贞图谋劫驾时护驾功居第一,韩建又率精兵数千包围行宫,逼昭宗下诏杀李筠。昭宗害怕,不得已下诏同意,韩建就在大云桥斩杀了李筠。至此昭宗悉散殿后及三都卫兵,幽诸王于十六宅。
    韩建已将诸王幽禁,又奏请立皇长子德王李祐为太子、拜未封王皇子为亲王,试图以此缓解与昭宗的关系,掩盖恶名。昭宗乃立李祐为皇太子,更名李裕,打破了唐武宗以来不立储君的惯例。
    昭宗后悔来到华州,于是遣延王李戒丕出使河东李克用,以谋兴复。李戒丕还,韩建得知李克用近期遭败而无暇西顾,便更加肆无忌惮地剪除昭宗的羽翼。他上表称李嗣周、李戒丕等诸王谋反,请杀之。昭宗不予回复。韩建便与宦官知枢密刘季述矫诏发兵围十六宅,诸王披头散发,或登上墙头,或爬上屋顶,呼曰:“宅家(唐末宫中称天子为宅家)救儿!”韩建抓捕十一王(李嗣周、李戒丕、丹王李允、通王李滋、皇兄仪王、皇弟睦王李倚、嗣济王、嗣韶王、皇叔祖彭王李惕、嗣韩王李克良、嗣陈王),将他们及侍者驱赶到石堤谷,无论老少通通杀死,并诬以谋反之罪。昭宗无可奈何,还要为韩建立德政碑,屈辱无以复加。
    韩建已杀诸王,于是营南庄,起楼阁,欲邀昭宗游幸,并趁机废掉昭宗而立太子德王李裕为皇帝。其叔父韩丰对韩建语重心长地说:“汝陈、许间一田夫尔,遭时之乱,蒙天子厚恩至此,位至方镇,不能感君父之恩惠,而欲以同、华两州百里之地行废立,覆族之祸,吾不忍见,不如先死!”泣下歔欷。李茂贞、朱全忠皆欲发兵迎天子,韩建畏惧,这才作罢。
    光化元年(898年),韩建和李茂贞为了防止朱全忠西征,决定修复长安宫殿,迎昭宗回京,并同李克用讲和。昭宗终于回到长安,昭宗拜韩建为守太傅,升华州为兴德府,以韩建为府尹;亲自为韩建画像,封韩建为颍川郡王,并赐铁券及御笔“忠贞”二字。韩建屡次上表辞王爵,昭宗于十月改封他为许国公。此时韩建炙手可热,身兼宣力兴复功臣、镇国匡国等军节度、开府仪同三司、守太傅、兼中书令、兴德尹、使持节同州诸军事、兼同州刺史、上柱国、许国公、食邑四千户、食实封一百户,获铁券所赐恕九死,子孙恕二死,如犯常刑,有司不可加责,诏付史馆,颁示天下。

    8、幽废风波
    昭宗回到长安后,壮志消沉,他已经意识到,扭转乾坤几乎已经不可能了。
    尽管唐朝已经到了穷途末路,可是内斗却一刻也没有停止。朝臣之间有党争,朝臣与宦官之间还有激烈的南衙北司之争(南衙是朝官,北司是宦官)。
    此时的昭宗皇帝,外受制于强藩,内被困于朋党,意志消沉,不复当年的雄心壮志,每日沉湎酒色,喜怒无常,甚至于草菅人命,暴怒烦闷时随意砍杀小宦官和小宫女。
    此时的宦官首领左军中尉刘季述和枢密使王彦范等密谋拥立太子为皇帝,尊昭宗为太上皇,然后投奔李茂贞、韩建等藩镇。
    光化三年(900)十一月,昭宗在禁苑狩猎并大摆宴席,君臣们一直畅饮到半夜。昭宗大醉,又一次挥剑杀死几个小宦官和小宫女,方才睡去。直到第二天日上三竿,昭宗也未酒醒,宫门紧闭未开。刘季述找到宰相崔胤,说:“宫中必有变,我内臣也,得以便宜从事,请入视之。”于是刘季述率禁军千人破门而入,看到昭宗又一次随意杀人,遂出宫对崔胤说:“主上所为如是,岂可理天下?废昏立明,自古有之,为社稷大计,非不顺也。”然后刘季述以崔胤的名义写了联名状,请太子监国,崔胤等百官手中无兵,不敢违抗,一一签名。
    当时昭宗正在乞巧楼。刘季述做好一切准备之后,命甲士千人伏于宣化门外,自己率宣武进奏官程岩等十余人入宫面见昭宗。刘季述等人刚刚登殿,埋伏在宣化门外的士兵就大喊着冲入宫来,突入宣化门,至思政殿前,逢宫人,辄杀之。昭宗突然见士兵杀来,大惊失色,跌坐于地,又赶紧爬起来想要逃走。此时刘季述来到昭宗面前,拿出百官的联名状,对昭宗说:“陛下厌倦大宝,中外群情,愿太子监国,请陛下保颐东宫。”昭宗说:“昨与卿曹乐饮,不觉太过,何至于是!”刘季述却把责任推给朝官,说:“此非臣等所为,皆南司众情,不可遏也。愿陛下且之东宫,待事小定,复迎归大内尔。” 何皇后劝道:“请皇上听从季述吧!”即取传国玉玺给刘季述。随后,刘季述将昭宗和皇后送往少阳院关押。刘季述以银檛画地数落昭宗说:“某时某事,汝不从我言,其罪一也。”如此数落昭宗数十件事。然后“手锁其门,熔铁锢之”,派兵把守,禁止一切人看望。
    然后刘季述矫诏立令太子监国,迎太子入宫。又矫诏令太子即皇帝位,尊昭宗为太上皇,皇后为太上皇后,改少阳院为问安宫。刘季述又给百官加官进爵,将士皆受优赏,以求获得百官和将士的拥护。对昭宗宠信的宫人、僧道等人,皆杀之。每夜杀人,白天再以十辆车载尸运出,欲以立威。
    皇帝被囚禁的消息很快传遍全国,此时的朱全忠正在河北前线指挥战斗,听到消息后急忙返回汴州。此时刘季述担心朱全忠起兵讨伐,于是派其养子刘希度来到汴州,表示愿意将唐朝社稷献给朱全忠,并派供奉官李奉本送来了伪造的太上皇诰命。朱全忠犹豫不决,遂召集幕僚商议。幕僚天平节度副使李振将朱全忠比作唐室的齐桓公和晋文公,劝道:“王室有难,此霸者之资也。今公为唐桓、文,安危所属。刘季述不过是一个宦竖,竟敢囚废天子,公不能讨,何以复令诸侯!而且太子年幼,如果继承大统,则天下之权尽归宦官矣,后果不堪设想。”朱全忠恍然大悟,此时的朱全忠虽然有称帝的野心,但意识到时机尚不成熟。于是囚禁了刘希度和李奉本,并派亲信蒋玄晖到长安,与宰相崔胤商议恢复昭宗帝位。
    太子即位以来,天下藩镇皆持观望态度,没有贺表送达,使得宦官们异常惶恐。左神策指挥使孙德昭自从昭宗被囚禁以来愤愤不平,崔胤得知这个情况后,派遣判官石戬与孙德昭联络。石戬见到孙德昭每酒酣必泣,心知其诚,于是劝说道:“自上皇幽闭,中外大臣至于行间士卒,孰不切齿!今反者独季述、仲先耳,公诚能诛此二人,迎上皇复位,则富贵穷一时,忠义流千古;苟狐疑不决,则功落他人之手矣!”孙德昭答道:“德昭小校,国家大事,安敢专之!苟相公有命,不敢爱死。” 石戬回报崔胤,于是崔胤割衣带,手书以授之。这年除夕之夜,孙德昭等将领率军埋伏在安福门外,专等宦官上朝时下手。
    天复元年(901年)正月初一清晨,右军中尉王仲先首先来到安福门,被孙德昭杀死。然后孙德昭便赶到少阳院迎接昭宗。昭宗自从被囚禁以来,衣食不周,“穴墙以通饮食,凡兵器针刀皆不得入,上求钱帛俱不得,求纸笔亦不与。时大寒,嫔御公主无衣衾,号哭闻于外。”每天都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孙德昭一行来到少阳院时,大声呼喊昭宗出来面见将士,说到:“逆贼已诛,请陛下出劳将士。”何皇后并不相信,说到:“果尔,以其首来!”直到孙德昭将王仲先的人头抛进院内,何皇后方命宫人推倒门扇,与昭宗一同从院中走了出来。此时崔胤已率百官赶到,共同拥戴昭宗驾临长乐门楼,拜舞称贺。不久,周承诲擒刘季述、王彦范赶到,昭宗刚刚责问几句,二人就被军士乱棍打死。
    参与囚禁昭宗的宦官有的闻讯自杀,有的被抓来处死,共杀死大宦官及其同党二十余人,并灭四人之族。
    宦官将太子藏于左军,并献传国玉玺。昭宗说到:“太子幼弱,为凶竖所立,非其罪也。”命太子还于东宫,罢黜为德王。此次平乱,授孙德昭同平章事、充静海节度使,赐姓名李继昭;周承诲为岭南西道节度使,赐姓名李继诲;董彦弼为宁远节度使,赐姓李,并同平章事,时人称为“三使相”。三人所任节度使皆为遥领,并不莅任,仍在京师统领禁军。
    这场风波总算过去了,但是更大的灾难在等待着残破的李唐皇室。



    9、李茂贞劫持昭宗

    此次宦官虽被铲除,但是宦官统领禁军的弊端还是没被打破。于是宰相崔胤想要借助藩镇的力量来制约宦官力量。
    我对于这个崔胤的智商真是无语了,身为宰相理应熟读经史,看没看过汉末袁绍召董卓进京的下场?曹孟德不是早就说过:“宦官之祸,古今皆有,但世主不当假之权宠,使至于此。若欲治罪,当除元恶,但付一狱吏足矣。何必纷纷召外兵乎?”
    就是这个宰相崔胤,请求李茂贞派一部分军队驻扎在长安。李茂贞当然求之不得,派其假子李继筠率三千人驻扎京城。左谏议大夫韩偓以为不可,崔胤狡辩说:“兵自不肯去,非留之也。”韩偓反问道:“始者何为召之邪?”问得崔胤哑口无言。韩偓继续劝说道:“留此兵则家国两危,不留则家国两安。”崔胤仍不听从。
    崔胤自以为有了军队做靠山,遂急于向宦官下手。
    为了削弱宦官势力,崔胤下令取消了酒曲专卖权,规定自天复元年(901)七月之后,卖酒者可以自造酒曲,只要向朝廷缴税即可。而且崔胤取消两军的酒曲专卖权,并临近藩镇一同禁之,这一措施不仅损害了宦官的利益,同时也侵害了凤翔等藩镇的利益,引起了李茂贞的不满。李茂贞上书争论不已,又入朝当面陈奏。宦官韩全诲等趁机拉拢李茂贞,与李茂贞往来甚密。崔胤见势不妙,就抓紧勾结朱全忠,以对抗李茂贞和宦官。
    崔胤志在尽除宦官,韩偓屡次劝说道:“事禁太甚。此辈亦不可全无,恐其党迫切,更生他变。”崔胤不从。一次,昭宗单独召见韩偓,问道:“敕使(宦官)中为恶者如林,何以处之。”韩偓答道:“东内之变(指刘季述幽废昭宗之事),敕使谁非同恶?处之当在正旦,今已失其时矣。”昭宗又问:“当是时,卿何不为崔胤言之?”韩偓对答道;“臣见陛下诏书云,自刘季述等四家之外,其馀一无所问。人主所重,莫大于信,既下此诏,则守之宜坚。若复戮一人,则人人惧死矣。然后来所去者已为不少,此其所以忷忷不安也。陛下不若择其尤无良者数人,明示其罪,置之于法,然后抚谕其余曰:‘吾恐尔曹谓吾心有所贮,自今可无疑矣。’乃择其忠厚者使为之长。其徒有善则奖之,有罪则惩之,咸自安矣。今此曹在公私者以万数,岂可尽诛邪! 夫帝王之道,当以重厚镇之,公正御之,至于琐细机巧,此机生则彼机应矣,终不能成大功,所谓理丝而棼(音焚,意为纷乱)之者也。况今朝廷之权,散在四方。苟能先收此权,则事无不可为者矣。”听得韩偓此言,昭宗深以为然,说到:“此事终以属卿。”可惜的是,韩偓知道这番道理,最终却未能实施,所以胡三省注曰:“呜呼!世固有能知之言之而不能究于行者,韩偓其人也。”
    崔胤屡次密奏昭宗,要尽诛宦官,以宫人掌管内诸司事。宦官的耳目遍布宫中,得知崔胤的企图后,韩全诲等人在昭宗面前痛哭流涕,反复哀求。昭宗于是令崔胤“有事封疏以闻,勿口奏。”就是为了避免昭宗与崔胤之间的密谈被宦官窃听。宦官又访求得到读书认字的美女数人,置于昭宗身边,刺探情报,于是宦官尽得崔胤密谋,而昭宗却惘然不知。韩全诲等宦官知道自己死期将近,每次宴聚都痛哭流涕,互相诀别,日夜谋划铲除崔胤。
    当时李茂贞和朱全忠都有挟天子以令诸侯之意,朱全忠想让昭宗迁都洛阳,而李茂贞却想让昭宗到凤翔去。崔胤知道自己诛杀宦官的密谋已泄,于是紧急给朱全忠写信,称奉昭宗密诏,令朱全忠发兵长安,并说道:“昨者反正,皆令公良图(指刘季述幽废昭宗事),而凤翔先入朝抄取其功。今不速来,必成罪人,岂惟功为他人所有,且见征讨矣。”朱全忠得信,决定率大军向长安进发。
    九月,昭宗得知朱全忠大军将要进入关中,担心与李茂贞发生战争,则长安必将再次涂炭。于是急忙命韩偓转告崔胤,令其给两镇写信调解。可这种事岂是 所能解决。
    十月二十日,朱全忠正式发兵向关中进发,宦官韩全诲得知朱全忠将至,急命李继筠(李茂贞养子)、李彦弼等率所部军队劫持昭宗前往凤翔,宫中诸门派禁军把守,人员及文书出入搜阅甚严。
    当初崔胤请李茂贞留李继筠的军队留在长安,本来是为了对付宦官,没想到他们反与宦官勾结,成为一党,酿成大祸。昭宗在给崔胤的密诏中说:“我为宗社大计,势须西行(凤翔),卿等但东行也。惆怅,惆怅!”并命崔胤催促朱全忠尽快进兵,营救自己。
    二十九日,李继筠派人把内库的宝货、帷帐、法物等抢掠一空,宦官韩全诲命人将诸王与宫人秘密送往凤翔。次日,朱全忠的表章传到长安,请皇帝移驾洛阳。长安百姓知道大乱将至,纷纷逃往山谷。诸军在城中趁乱抢掠,甚至将百姓的衣裤也都扒去,百姓只得穿着纸糊的衣服遮羞。只有崔胤所居开化坊因为有李继昭的保护而幸免,官吏百姓多逃往开化坊避难。
    宦官韩全诲等陈兵殿前,对昭宗说:“全忠以大兵逼京师,欲劫天子幸洛阳,求传禅;臣等请奉陛下幸凤翔,收兵拒之。”昭宗不许,杖剑登乞巧楼。韩全诲等人逼迫昭宗下楼,昭宗刚刚走到寿春殿,李彦弼已经开始放火焚烧后宫。这一天正好是冬至,昭宗独坐思政殿,翘一足,一足踏阑干。庭无群臣,旁无侍者。天子落到如此地步,当真是凄惨悲凉。昭宗不得已,与皇后、妃嫔和诸王百余人上马离开宫中,恸哭之声不绝,出得宫门以后回望禁中,熊熊大火、浓烟蔽天。次日,李茂贞亲自从凤翔赶来迎驾,与昭宗一行返回他的老巢凤翔。
    朱全忠大军一路势如破竹,他先是派司马邺入华州,对韩建说:“公不早知过自归,又烦此军少留城下矣。“韩建自知不是对手,于是遣节度副使李巨川请降,献银三万两助军。朱全忠的谋臣张浚进言道:“韩建,茂贞之党,不先取之,必为后患。”朱全忠听闻韩建曾经有表章劝天子幸凤翔,于是以此为由,兵临华州城下。韩建自知不敌,单骑迎谒。朱全忠责问韩建为何要劝天子幸凤翔,韩建推脱道:“建目不知书,凡表章书檄,皆李巨川所为。”朱全忠知道李巨川是韩建的重要谋臣,经常为韩建出谋划策,于是借机将李巨川斩于军门。朱全忠又对韩建说:“公是许州人,可衣锦还乡。”于是,朱全忠将韩建改任为忠武节度使,以前商州刺史李存权知华州,徙忠武节度使赵珝(读许,玉的一种)为匡国节度使。于是朱全忠顺利将华州据为己有。当年昭宗车驾驻于华州二年,商贾多聚于此,韩建横征暴敛,得钱九百万缗(读民,成串的铜钱),到得此时,尽为朱全忠所获。
    取得华州后,朱全忠继续向长安进军。由于昭宗西幸凤翔时,百官大多不愿前往,留在长安。此时崔胤赶紧派人与朱全忠联络,希望他尽快派军队往凤翔迎回皇帝。朱全忠至长安,宰相率百官迎于长乐坡。朱全忠赏李继昭之功,先是令李继昭权知匡国留后,后来又留为两街制置使,赐与甚厚。李继昭尽献其兵八千人。朱全忠入长安的次日,便与崔胤商议决定立即向凤翔进军。
    李茂贞派遣大将符道昭屯驻武功,抵御朱全忠,被朱全忠的大将康怀贞击破。朱全忠大军于十月二十日到达凤翔,扎营于凤翔城东。李茂贞自知不是朱全忠的对手,登城辩解说:“天子避灾,非臣下无礼;谗人误公至此!”朱全忠说到:“韩全诲劫迁天子,今来问罪,迎扈还宫。岐王(李茂贞封岐王)苟不预谋,何烦陈谕!”劝他早日送出昭宗,免受宦官牵连。
    在陈兵凤翔城下的同时,朱全忠派兵攻打邠州。邠州和凤翔,乃是辅车之援,唇齿相依,邠州的静难节度使李继徽请降,复其本名杨崇本。朱全忠又以杨崇本之妻为人质(实际上是杨崇本之妻貌美,朱全忠好色),令杨崇本仍镇邠州。
    朱全忠向西进军时,已经攻取了李茂贞在关中的大部分州县。西川王建又趁李茂贞势穷之机,派军队攻其山南西道,据为己有。李茂贞虽然是强镇,但却不是最强大的藩镇。此次劫持皇帝,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赔了夫人又折兵。
    李茂贞为了解围,曾亲自率军与朱全忠的汴军在凤翔城南决战,结果大败,损失一万多人。李茂贞的弟弟保大节度使李茂勋来救,也被打得大败而逃。天复二年(902)八月二十日,凤翔兵倾巢出动,欲与汴军决一死战,再次大败,凤翔西门险被攻陷,从此李茂贞再也不敢轻易出战。
    时至九月,大雨连绵,士卒多病,朱全忠召集诸将商议退兵。亲从指挥使高季昌和左开道指挥使刘知俊进言道:“天下英雄,窥此举一岁矣;今茂贞已困,奈何舍之去?”朱全忠担心李茂贞坚壁不出,高季昌请求以计诱之。于是在军中招募能入城为间谍者,骑兵马景慨然应募,并说道:“此行必死,愿大王抚恤妻子。”朱全忠闻之恻然止之,劝马景不必如此,但马景志向已定。
    当时刚好朱友伦奉朱全忠之命从开封调兵前来,明日将至,当出兵迎之。于是朱全忠命诸军厉兵秣马,将士饱餐,放下旗帜潜伏起来,营中寂如无人。马景与其他一些骑兵出营,忽然马景跃马西去,诈为逃亡,一路奔驰进入凤翔城,向李茂贞报告说:“全忠举军遁矣,独留伤病者近万人守营,今夕亦去矣,请速击之。”李茂贞信以为真,大开城门,倾巢而出攻打朱全忠营寨。朱全忠见李茂贞中计,鼓于中军,百营俱出,纵兵击之,又遣数百骑据其城门,断其归路。凤翔军进退失据,自相践踏,伤亡殆尽。李茂贞从此只能闭城死守不战,汴军在城外挖掘长壕,彻底隔绝了凤翔城与外界的联系。此战高季昌立首功,朱全忠表高季昌为宋州团练使。高季昌,硖石人,本来是开封富人李让的家奴,朱全忠见他机灵,收为养子,更姓名曰朱友恭。
    朱全忠穿蚰蜒壕围凤翔,又设犬铺、铃架隔绝内外。蚰蜒俗称“钱串子”、“千足虫”,天阴雨则出行,地上留下痕迹。蚰蜒壕如同蚰蜒行地之状,故此得名。所谓犬铺,就是行军下寨四面设犬铺,以犬守之,敌来则群吠,为军中警备。所谓铃架,就是绕营设架,挂铃其上,敌来触之则鸣。
    到了如此地步,不断有士兵出城投降,甚至李茂贞的养子也陆续率部出城投降。朱全忠先是遣使向皇帝进献熊白(熊肉当心有白脂如玉,味甚美),之后进献食物和衣物不断。朱全忠又再次遣使与李茂贞议和,民出城樵采者皆不抄掠,然后又奉表请修宫阙并迎车驾。
    李茂贞还在负隅顽抗,做最后的挣扎。他出兵攻击朱全忠驻扎在城西的营寨,却大败而还。朱全忠让降兵穿上绛红色的袍子,命他们招降城中人,凤翔军夜间缒城而出及樵采不返者甚众。
    不久,保大节度使李茂勋率万余人来救凤翔,屯于城北,与城中遥相呼应。朱全忠将计就计,派遣孔勍(读情)、李晖率兵乘虚偷袭李茂勋的大本营鄜州、坊州。先拔坊州,是日大雪,汴军冒雪乘夜色急进,五鼓时分抵达鄜州城下。鄜州守军毫无防备,汴军入城之时,城中兵尚有八千人。双方展开激烈巷战,一直到中午,鄜州兵战败,擒守将李继璙。孔勍入城后,安抚李茂勋及将士之家,并无侵扰,命李晖权知军府事。李茂勋得到战败的消息后,引兵遁去,后来投降了朱全忠。胡三省评论道:重战轻防,此李茂勋之所以败也;厚抚其家以携之,茂勋所以归心于朱全忠也。
    至此,李茂勋坚守的鄜州也被朱全忠攻破,李茂勋本人投降。李茂贞在关中的地盘除了凤翔孤城外,已经全部被朱全忠占据。汴军每夜鸣鼓角,城中地动。攻城的人诟骂城上的人是“劫天子贼”,守城的人诟骂城下的人是“夺天子贼”。
    凤翔成为孤城后,最苦的还是百姓。这年冬天大雪纷飞,城中食尽,居民冻死饿死者不计其数。人们甚至以人肉为食,市场上人肉卖每斤一百文,狗肉每斤五百文。有的人奄奄一息尚未断气,就被人割肉吃掉,甚至出现了父子相食的惨状。读史至此,不禁掩卷叹息,文字尚不忍足视,当时悲惨的画面更不忍在心中勾勒。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信夫!
    昭宗贵为皇帝,生活也极其艰难。李茂贞只能供应一点猪肉和狗肉,皇子、公主、嫔妃只能喝粥喝汤,后来竟然连汤也供应不上,昭宗只能拿出自己的御衣和小皇子的衣物到市场上卖掉,换回一点粮食,命宫人用小磨磨面,做粥给皇子、公主食用。
    凤翔当真是守不下去了,
    在这种情况下,李茂贞为了自保,不得不向朱全忠求和。十二月,李茂贞遣使请降于朱全忠。此时李茂贞在山南的地盘皆入王建之手,关中的州镇皆入朱全忠之手,李茂贞只有凤翔一座孤城。李茂贞于是密谋诛宦官以自赎,在给朱全忠的信中说:“此番祸乱,都是因为韩全诲这些宦官。我迎驾至此,以备他盗。公既志在匡扶社稷,就请公迎驾还宫,我以弊甲凋兵,跟随您出力效劳。”朱全忠回信说:“我举兵至此,正是因为乘舆播迁。公能协力,固所愿也。”凤翔城的士兵和百姓每次看见宦官必大骂,把全城生灵涂炭的罪过归于宦官。
    天复三年(903)正月二日,昭宗派朝臣与李茂贞的使者一同出城议和。六日,李茂贞瞒着宦官偷偷面见昭宗,表示愿意诛杀宦官,奉车驾返京。昭宗大喜,当时授命收捕宦官韩全诲、禁军将领李继筠、李继诲、李彦弼等人,全部处死。然后命人将这些首级拿出城去给朱全忠验视。
    经过谈判,正月二十二日,李茂贞打开城门,送出昭宗一行来到汴军营寨。朱全忠素服待罪,跪伏于地,泪流满面。昭宗令人将其扶起,好言相慰,亲解玉带以赐之。接着,昭宗在汴军的护送下,终于又一次回到了长安。

    10、强迫迁都
    昭宗回到长安后,崔胤与朱全忠加紧讨论彻底铲除宦官的问题。崔胤上奏:“国初承平之时,宦官不典兵预政。天宝以来,宦官浸盛。贞元之末,分羽林卫为左、右神策军以便卫从,始令宦官主之,以二千人为定制。自是参掌机密,夺百司权,上下弥缝,共为不法,大则构扇藩镇,倾危国家;小则卖官鬻爵,蠹害朝政。王室衰乱,职此之由,不翦其根,祸终不已。请悉罢诸司使,其事务尽归之省寺,诸道监军俱召还阙下。”崔胤奏请昭宗罢免宦官所任官职,并下令召回在各道监军的宦官。昭宗按他们的意思下诏,朱全忠将宦官七百余人全部集中到内侍省杀死,冤号之声,彻于内外。
    各地监军宦官除少数与节度使关系密切的得以免死,其余大多数也被就地处死,其中河东监军张承业被李克用藏匿,此后竭忠尽力辅佐李克用父子。自此,荼毒唐朝中后期的宦官专权问题终于解决,可笑的是居然是这种解决方式。宰相崔胤如愿取得了禁军的兵权,然而这时禁军也没有多少人供其统领了。
    此时的朱全忠志得意满。朝廷赐朱全忠称号为“回天再造竭忠守正功臣”,赐朱全忠的僚佐敬翔等人称号为“迎銮协赞功臣”,诸将朱友宁等人称号为“迎銮果毅功臣”,都头以下称号为“四镇静难功臣”。昭宗欲以皇子为诸道兵马元帅,以朱全忠为副元帅。崔胤请求以皇子李祚为诸道兵马元帅,昭宗认为李祚年幼,应以濮王为诸道兵马元帅。但是崔胤秉承朱全忠的意图,固请不已(李祚年幼更好控制)。昭宗无奈,以李祚为诸道兵马元帅。接着,又加朱全忠守太尉,充副元帅,进爵梁王,以崔胤为司徒兼侍中。
    此时的朱全忠已经不满足于挟天子以令诸侯,他也想当皇帝了。在铲除宦官后,朱全忠把目光转向了朝臣。他利用崔胤,贬逐大臣,安插亲信,先后将跟随昭宗到凤翔的朝臣三十余人贬逐出京(原因是这些人大多是忠于昭宗的),又留步骑万余人驻扎长安。朱全忠逼迫昭宗将韩偓贬为濮州司马,昭宗悄悄与韩偓泣别,韩偓说:“是人(指朱全忠)非复前来之比,臣得远贬及死乃幸耳,不忍见篡弑之辱!”
    朱全忠命其子朱友伦为左军宿卫都指挥使,统领驻长安的军队,命张廷范为宫苑使,王殷为皇城使,蒋玄晖为巡街使,从而朱全忠的亲信已经遍布京城,掌握要津。做好这些安排后,朱全忠才离京返汴。
    李克用的使者回到晋阳,说到崔胤的骄横之状,李克用说:“崔胤作为人臣,外倚贼势,内胁其君,既执朝政,又握兵权。权重则怨多,势侔则衅生,破家亡国,在眼中矣。”可见李克用的见识果然非同一般,事情的发展正是如此。
    崔胤与朱全忠的合作,其目的截然不同。朱全忠是为了代唐称帝,而崔胤只是为了专擅朝政,并不希望唐朝灭亡。所以,面对朱全忠的咄咄逼人之势,崔殷也开始担忧起来。崔胤认为,朝廷要想安身立命,必须要有一支忠于朝廷的军队(这是对的,枪杆子里出政权嘛)。可是,他又深知朱全忠不会让朝廷增强军事实力。于是,崔胤对朱全忠说:“长安离凤翔(李茂贞)太紧,禁军有名无实,我想招募一些士兵补充禁军,防范凤翔,使您没有西顾之忧。”朱全忠是何等人物,他对于崔胤的意图洞若观火,却佯作不知,表面很痛快地表示赞同,暗地里却派手下军士数千人化妆成平民前去应募。崔胤对此毫无察觉,共招募六千六百人,每日训练,修缮兵甲。
    天复(903)年十月,朱友伦在打马球时不慎摔死,朱全忠闻讯悲伤不已,心中怀疑是崔胤做了手脚。于是朱全忠另派其侄朱友谅代替朱友伦的职务,并密切监视崔胤的动向。崔胤为了摆脱朱全忠的控制,密劝昭宗远幸荆襄,投靠忠于朝廷的赵匡凝兄弟。朱全忠闻讯大怒,对崔胤动了杀机。
    天佑元年(904)正月,朱全忠上密表,说崔殷专权乱国,离间君臣,请求诛杀崔胤及其同党。昭宗自知无法与朱全忠相抗,为了自保,只得下诏罢去崔胤相位,贬为太子宾客。当时崔胤所居开化坊由新募禁军护卫,其实里面有许多朱全忠的汴军混杂其中。朱全忠密令朱友谅率军包围开化坊,纵兵攻打,混在禁军中的汴军自内杀出,里应外合,一举攻下崔胤府第,将崔胤擒杀。接着又铲除了崔胤同党,并解散了新募禁军。
    胡三省评论说:崔胤有误国之罪,无负国之心。崔胤阴狡险躁,其罪固多;然本召全忠,欲假其兵力以除宦官耳。宦官既诛,全忠兵势益强,遂有篡夺之心。胤复欲以谲诈并图全忠,故全忠觉而杀之。若云唐室因胤而亡则可矣;旧传云“胤为全忠画图王之策”,实录云“胤志灭唐祚”,恐未必然也。
    这段评论应该算是公道的,崔胤在唐已经位极人臣,灭唐立梁,对崔胤并无好处。但是崔胤作为宰相,却对唐朝的灭亡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昭宗自登基以来,多次试图努力增强中央军事力量,重振大唐雄风,都没有成功。组建的中央军不是被藩镇打垮,就是被迫解散。这次禁军被再次解散,使朝廷彻底丧失了防卫能力,成为案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
    朱全忠杀掉崔胤以后,担心李茂贞再次劫持皇帝,遂决心将昭宗迁往洛阳。朱全忠令东都留守张全义加紧修缮洛阳宫室,以便安置昭宗和百官。
    天佑元年(904)正月十三日,朱全忠移兵河中(今山西永济西南),派部将寇彦卿奉表入京,督促昭宗迁都。二十一日,寇彦卿到达长安,称李茂贞所部凤翔兵已经逼近长安,请皇帝迁往洛阳。与此同时,汴军强迫百姓也迁往洛阳,百姓们不愿意背井离乡,被驱赶着,号哭之声不绝于耳,并大骂崔胤勾结朱全忠,倾覆家国。二十六日,昭宗被迫离开长安,在汴军的保护下(实为监视)启程东行。
    朱全忠下令拆毁长安宫室、百官衙署、百姓住房,把拆下的木料顺渭河漂流,运到洛阳以修建宫室。长安,辉煌的长安,曾经是世界文明中心的长安,曾经为世人向往的长安,虽经无数次战火摧残却仍然规模尚存的长安,从此不复存在了。呜呼哀哉!
    当昭宗一行抵达华州时,百姓夹道欢呼“万岁!”昭宗流着泪说:“不要再喊万岁,朕已经不再是你们的天子!”当夜昭宗住在华州兴德宫,作了一首诗,名为《思帝乡》:
    纥干山头冻杀雀,
    何不飞去生处乐?
    况我此行悠悠,
    未知落在何处。
    (纥干山位于大同城东20公里处,系阴山余脉,素以山峰峭拔,高寒异常,冬夏积雪而著称。)此诗大意为:纥干山头冷的可以冻死小鸟,为什么不飞向能活命的生处使得自己开心些?我此行前途未卜,不知下场如何。”
    昭宗吟罢此诗泪流不止,臣僚皆莫能仰视。
    继续东行至陕州时,昭宗借口洛阳宫室尚未完工,遂滞留陕州。此前昭宗曾经派人向河东李克用、西川王建、淮南杨行密告急,希望他们兴兵勤王,匡扶社稷,因为昭宗知道,一旦进入洛阳,就完全在朱全忠控制之下,想要脱身再无可能。
    朱全忠见昭宗滞留陕州,便亲自来到陕州朝见,昭宗邀他入内室见何皇后,何皇后哭着说:“从今以后,我们夫妻便全靠你了。”朱全忠深知昭宗滞留陕州的意图,于是决定亲赴洛阳,督建宫室。临行时昭宗设宴款待,宴会后独留朱全忠、韩建继续饮酒。这时晋国夫人来到昭宗耳边低语了几句,韩建见状,暗中踩了一下朱全忠的脚。朱全忠会意,担心昭宗图谋自己,假装喝醉离开。
    四月十六日,洛阳宫室修缮完毕,朱全忠奏请皇帝早日起驾,表章相继。昭宗以皇后刚刚产下皇子行动不便为由,想继续拖延时日。朱全忠大怒,命寇彦卿速到陕州,催促昭宗启程。昭宗无奈,只好动身出发。
    朱全忠为了完全控制皇帝,将跟随昭宗东迁时尚存的击球供奉、内园小儿二百余人全部缢杀,又挑选二百余年龄相仿的人,换上相同的衣服,代替他们侍候在皇帝身边。开始昭宗还没有察觉,过了一段时间以后,才发觉自己身边已经全部是朱全忠的人了。
    闰四月十日,昭宗终于到达洛阳,坐朝于正殿,接受百官朝贺。五月二日,昭宗设宴于内廷,召朱全忠宴饮,朱全忠心疑,拒不前往。昭宗又说:“全忠不来,可令敬翔来。”敬翔是朱全忠手下第一谋士,朱全忠怕起意外,也以酒醉为由不令入宫。不久,朱全忠要离开洛阳前往汴州,任命亲信蒋玄晖为宣徽南院使兼枢密使,王殷为宣徽北院使兼皇城使,张廷范为金吾卫将军,韦震为河南尹兼六军诸卫副使,朱友恭为左龙武统军,氏叔琮为右龙武统军。
    昭宗已经完全落于朱全忠的掌中。


    11、昭宗之死
    昭宗自从离开长安,每日忧心忡忡,担心遭遇不测,与何皇后终日饮酒,相对而泣。朱全忠命枢密使蒋玄晖观察昭宗的动静,有一次昭宗对蒋玄晖说:“德王朕之爱子,全忠何故坚欲杀之?”边说边哭,恨得咬破了自己的中指。蒋玄晖报告给朱全忠,朱全忠亦不自安。
    朱全忠强迫昭宗迁都,引起天下藩镇的强烈反响。李茂贞(凤翔)、杨崇本(邠州)、李克用(河东)、刘仁恭(幽州)、王建(四川)、杨行密(江淮)、赵匡凝(荆襄)等书信往来,皆以匡扶唐室为辞。
    朱全忠打算亲自率军讨伐,又担心昭宗乘机在后方行动,于是决定杀害昭宗,另立幼主。
    就这样,发生了本章第一节的那一幕。天佑元年(904年)八月十一日夜,蒋玄晖率兵弑昭宗,夫人裴贞一殉国,昭仪李渐荣以身蔽帝,殉国,何皇后苦苦哀求,得以免死。
    次日,蒋玄晖宣称昭仪李渐荣、夫人裴贞一谋害皇帝,矫诏立辉王李祚为太子,改名李柷,权监军国事。接着又以何皇后的名义立太子为皇帝,史称唐哀帝,当时年仅十三岁。
    从蒋玄晖走的这套官样程序来看,他对篡权夺位的流程是熟悉了解的,环环相扣,一步不差。由此可见,他后来劝朱全忠按照程序,经过封大国、加九锡、享殊礼等程序,再行禅让确实是替朱全忠着想,而不是因为与何皇后有私情而保全唐室。

    12、几个人的下场
    昭宗死了,那些杀死昭宗的人下场如何呢?在此简略 交代一下。
    朱全忠得知昭宗已死的消息后,假装大惊,哭倒在地,说:“奴辈负我,令我受恶名于万代!”
    十月,朱全忠从前线赶回洛阳,先在昭宗灵位前痛哭流涕,后又在唐哀帝面前自我表白。然后,以对部下约束不严,骚扰百姓的罪名,将参与杀害唐昭宗的朱友恭、氏叔琮等人贬官,接着又赐自尽。朱友恭是朱全忠的养子,原名李彦威,他在临死前大呼曰:“卖我以塞天下之谤,如鬼神何!行事如此,忘有后乎?”
    至于蒋玄晖,前文已经提过,他后来被朱全忠以其与何皇后有私情、欲延唐祚为由,将其处死,何皇后也被杀害。

    13、唐灭梁立
    唐哀帝在位仅有三年,这一时期唐朝已经名存实亡。
    天佑二年(905)二月,朱全忠命人将昭宗除了唐哀帝以外的诸子,灌醉后全部缢死,投尸池中。
    在杀死昭宗诸子后,朱全忠认为宗室已经不是其称帝的障碍,于是准备清理朝臣。
    天佑二年(905)五月七日,天有彗星出现,卜者认为天降大灾,需要杀一批人以消灾。宰相柳璨及第后,不到四年时间就成为宰相,因为性格倾巧轻佻,又对朱全忠奴颜婢膝,因此在朝堂上被其他几位宰相裴枢、崔远、独孤损等朝廷宿望所轻,于是柳璨借机对朱全忠说:“此曹皆聚徒横议,怨望腹非,宜以之塞灾异。”朱全忠的谋士李振早年屡试不第,对朝廷公卿恨之入骨,也对朱全忠说:“朝廷所以不理,良由衣冠浮薄之徒紊乱纲纪;且王欲图大事,此曹皆朝廷之难制者也,不若尽去之。”
    朱全忠深以为然。于是,贬独孤损为棣州刺史,裴枢为登州刺史,崔远为莱州刺史,贬吏部尚书陆扆为濮州司户,工部尚书王溥为淄州司户,贬太子太保致仕赵崇为曹州司户,兵部侍郎王赞为潍州司户。其余人等或门胄高华,或科第自进,居三省台阁,以名检自处,声迹稍著者,皆指为浮薄,贬逐无虚日,搢绅为之一空。此后,再贬裴枢为泷州司户,独孤损为琼州司户,崔远为白州司户。
    六月,令裴枢、独孤损、崔远、陆扆、王溥、赵崇、王赞等自尽。朱全忠聚裴枢等及朝士贬官者三十余人于白马驿,一夕尽杀之,投尸于河。当初,李振屡次参加科举,都不中第,所以对搢绅之士恨之入骨,他对朱全忠说:“此辈常自谓清流,宜投之黄河,使为浊流!”朱全忠笑而从之。
    朱全忠诛杀了宦官,又清洗了朝官,中原地区的藩镇都被他击败,就连实力强大的李克用此时也不敢与他正面交锋,在这种情况下,朱全忠已经迫不及待要当皇帝了。朱全忠令蒋玄晖、张廷范、柳璨等人商议禅让办法,他们认为自古以来的禅让都要经过封大国、加九锡、享殊礼等一套程序,最后再行禅让之礼。但是这个方案不但没有赢得朱全忠的赞赏,反而引起了他的震怒。朱全忠认为这是他们有意拖延。加之赵殷衡等人的挑唆,朱全忠对蒋、柳二人更加怀疑。蒋玄晖听说朱全忠震怒,非常惧怕,面见朱全忠百般解释。朱全忠说:‘汝曹巧述闲事以沮我,借使我不受九锡,岂不能做天子邪?”
    蒋玄晖、柳璨等人见朱全忠动怒,连忙在一日之间加封朱全忠为相国、封魏王(跟曹操一样)、加九锡,并派蒋玄晖赴大梁(今开封)宣旨。但朱全忠毫不领情,拒绝了这些加封,仅接受了天下兵马元帅的职务。在这种情况下,蒋、柳二人的下场已经决定了。柳璨又奏称:“人望归梁王,陛下释重负,今其时也。”当日便派遣柳璨赴大梁传达禅让之意,又遭到拒绝。
    天佑二年(905)十二月,朱全忠杀蒋玄晖,并且聚众焚尸。仅过了几天,又贬柳璨为登州刺史,接着又把他斩于洛阳东门外,柳璨临刑时大呼:“负国贼柳璨,死其宜矣!”“
    至此,哀帝已经对延续国祚彻底死心,做好了随时禅让的准备。只是由于朱全忠忙于在前线作战,才使唐朝又延续了一年多。
    天佑三年(903)十月,朱全忠进攻幽州刘仁恭,刘仁恭向河东李克用求救。李克用与刘仁恭有宿怨,但从大局考虑,仍出兵潞州,以牵制朱全忠对刘仁恭的进攻。潞州守将丁会是朱全忠的爱将,因为不满其弑昭宗、篡帝位,出于忠义,开城投降李克用,使得汴州所在的河南地区门户洞开。此时朱全忠正在进攻沧州,闻得后院失火,连忙烧营而退。
    朱全忠回到汴州后,由于战场失利,威望大受影响,害怕中外离心,迟则生变,于是加紧篡位,以维系人心。天佑四年(904)正月,朱全忠向哀宗表示愿意接受禅让。哀帝无奈,下诏表示二月举行禅让。到了二月,哀帝命百官劝进,朱全忠假意推辞。三月,哀帝再次表示逊位之意,依附朱全忠的藩镇也上表劝进。
    其实朱全忠早在汴州修好了宫殿,他见戏已经演够了,于是在四月五日,端坐在大殿之上,接受百官朝贺。十八日,正式举行禅让仪式。数日后,大赦天下,改元开平,国号大梁,历史上称之为后梁(因为在南北朝时期还有一个南朝梁)。以汴州为开封府,作为东都,以洛阳为西都。封唐哀帝为济阴王,幽居与曹州,次年二月被害,时年十七岁。
    唐朝自公元618年建立,至公元907年灭亡,共二十二位皇帝,享祚二百八十九年。自此,历史进入了分裂割据,战火连绵的五代十国时期。  
    第四节 乱世枭雄—朱全忠


    

    后梁太祖朱温像

    后梁太祖 朱温
    姓名 朱温
    曾用名  朱晃  朱全忠(其实一点也不忠)  
    父亲  朱诚(民办教师)  母亲 文惠王皇后(农妇朱王氏,皇后为朱温称帝后加封)
    出生时间  大中六年(公元852年)十月二十一日(农历)
    家庭关系 兄弟三人,老大朱全昱,老二朱存,老三朱温
    配偶  张惠(确实非常贤惠)   子女  若干(干儿子数不过来)
    去世时间  后梁乾化二年(公元912年)
    享年  60岁 在位 6年
    特长  权谋
    性格 心狠手辣  
    爱好 好色,非常非常好色
    梦想  自己做皇帝
    工作经历:
    25岁前:给地主刘崇放猪
    25岁至30岁 跟黄巢一起造反,先后封东南面行营先锋使、同州防御使等职
    30岁 承制拜左金吾卫大将军、河中行营招讨副使,天子赐名朱全忠
    31岁 拜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封检校司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沛郡侯。
    36岁 封王爵,徙封吴兴郡王,兼任淮南节度使(杨行密为节度副使)
    37岁,封东平王
    49岁,封梁王
    55岁,皇帝

    毛 的评价:朱温处四战之地,与曹操略同,而狡猾过之。


    1、童年和少年
    公元852年,大唐大中六年,正是被后世称道的“小太宗”唐宣宗在位,百姓生活虽然比不上贞观盛世,但是大部分家庭也足以温饱。
    这一年的十月二十一日,已入深秋,天气微微有些凉意。宋州砀山(今安徽省砀山)午沟里,教书先生朱诚家里有一个男婴呱呱落地了。因为是将来要当皇帝的人嘛,所以按照史书记载,当天夜里,朱家房顶上有赤气上腾。村里人看见了,都惊慌地跑过来,边跑边喊,“老朱家着火啦!”等跑到地方一看,“咦!?”房子安然无恙。朱家的邻居说,你们慌啥哩,人家家里生了个男孩!于是,众咸异之。这个男孩被爸爸朱诚取名叫朱温。朱温是老三,还有大哥朱全昱和二哥朱存。
    不管屋顶发光的事情是真是假,不过老朱家这哥儿几个命是真够苦的。“昆仲三人,俱未冠而孤”。也就是说,在老朱家这仨小子还没成年的时候,他们的父亲就去世了。
    在古代社会,男人是家里的经济支柱。乡村教师这个职业虽然不算富贵,但总可维持温饱。父亲去世后,一个妇女拉扯三个孩子,着实不易。迫于生计,母亲朱王氏带着三个儿子流落到了萧县地主刘崇家帮佣为生。朱温从小就负责为刘财主家放猪。
    牧猪儿童朱温渐渐长大了,长得膀大腰圆、孔武有力。
    老朱家哥仨,老大朱全昱老实本分,每日辛勤劳作,而老二朱存、老三朱温每日游手好闲,仗着一身力气自命不凡。尤其是老三朱温,更是凶狠霸道,十里八村儿的人见他就躲。
    史载“帝既壮,不事生业,以雄勇自负,里人多厌之。”(旧五代史卷一)“全昱无他材能,然为人颇长者。存、温勇有力,而温尤凶悍。”(新五代史卷一)
    地主家也没有余粮,更不养闲人。刘崇看见朱温每天不事生产,好吃懒做的样子,打心眼儿里来气,有时候拿起棍子上去就要揍他。只有刘崇的母亲刘奶奶从小就可怜这没爹的孩子。看见朱温乱蓬蓬、脏兮兮的头发都打结了,而且满头虱子,刘奶奶就把朱温叫到身旁,亲自拿出篦子,帮他篦头。朱温在刘奶奶面前从来不耍混蛋,乖乖听话,这大概是朱温小朋友童年难得的温馨回忆吧。刘奶奶看见家里人欺负朱温,就教训他们说:“朱家老三可不是一般人,你们要好好相处,不准欺负她。”家里的几个年轻人不服气:“他不就是我们家的长工,放猪的吗?有什么了不起?”刘奶奶就神秘兮兮地告诉大家:“我有一次看见朱三在熟睡的时候,变身成一条红通通的大蛇!”大伙儿听了哈哈大笑,“奶奶,您眼花了吧!”
    史载,崇以其慵惰,每加谴杖。唯崇母自幼怜之,亲为栉发,尝诫家人曰:“朱三非常人也,汝辈当善待之。”家人问其故,答曰:“我尝见其熟寐之次,化为一赤蛇。”然众亦未之信也。
    关于这段历史记载,我的感受是:
    第一:朱温确实是苦命的孩子,小小年纪就跟着母亲寄人篱下,干着脏活累活,还要受人白眼,挨人欺负。所以,他绝不是天生凶残而狡诈的,在这种环境下,他不仅从小心中就埋下了怨念,而且学会了见机行事。
    第二:刘奶奶确实是个好人,他对朱三好,一定不是看见他变成什么赤蛇,而是真心疼这个苦命的孩子。而朱温成就事业之后,也没有忘记她,好人有好报。
    第三:历史上的开国之君真的没有几个正经人。

    朱家老三就是这样每天过着与猪为伍的生活,直到他二十五岁的那一天。
    第四节 乱世枭雄—朱全忠(续)

    2、革命无罪、造反有理


    

    黄巢像

    朱温出生在唐宣宗当政的相对太平的年份,可是经过唐懿宗的折腾,到了唐僖宗即位时,社会矛盾已经非常激化了。大小官员贪污成风,大批农民失去土地,四处流亡。官府不知安抚,却将逃亡百姓的税赋加在未逃之人的头上,从而引起新的逃亡。
    唐僖宗即位时只有十二岁,每日只知玩乐,将政事全部交给臣下,国家更加混乱不堪。僖宗即位的次年,改元乾符,这一年爆发了给唐王朝最后一记重击的王仙芝、黄巢起义。
    乾符元年(公元874年),史载:上年少,政在臣下。南牙(朝臣)、北司(宦官)互相矛盾。自懿宗以来,奢侈日甚,用兵不息,赋敛愈急。关东连年水、旱,州县不以实闻,上下相蒙,百姓流殍,无所控诉。相聚为盗,所在蜂起。州县兵少,加以承平日久,人不习战,每与盗遇,官军多败。是岁,濮州人王仙芝始聚众数千,起于长垣(今河南省东北部)。乾符二年(公元875年)6月,冤句人黄巢亦聚众数千人应仙芝。(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二)
    黄巢,曹州冤句人(今山东荷泽西南),出身盐商家庭(私盐贩子),史载:巢少与仙芝皆以贩私盐为事,巢善骑谢,喜任侠,粗涉书传,屡举进士不第,遂为盗,与仙芝攻剽州县,横行山东,民之困于重敛者争归之,数月之间,众至数万。
    黄巢第一个身份,应该是诗人。
    宋朝张端义的《贵耳集》记载,黄巢五岁时侍奉在爷爷身旁,黄巢的父亲和爷爷以菊花为题连句,爷爷思索未至,黄巢却随口应曰:
    堪于百花为总首,
    自然天赐赫黄衣。
    黄巢的父亲听到如此小儿,竟然口出悖逆之语,扬起手来就要给他一个耳刮子。因为黄袍是唐代的天子服饰,怎能胡乱拿来比喻?
    黄巢的爷爷劝道:孙能诗,但未知轻重,可令再赋一篇。黄巢随即应之曰:
    飒飒西风满院栽,
    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
    报与桃花一处开。
    如果宋人的记载属实,黄巢在五岁时能做出此等文采飞扬同时又霸气外露的诗来,着实令人惊叹,其才思之敏捷堪比三国曹植。但是令人叹息的是,如此才华横溢的人才,在成年之后却屡试不第。
    在落榜之后,黄巢又作了一首非常有名的诗《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后来,他号称“冲天大将军”,而且真的实现了自己“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梦想。
    黄巢的第二个身份,是江湖上的黑社会老大。
    名落孙山后,黄巢继承祖业成为盐帮首领。贩卖私盐是一个充满风险、刺激、挑战、随时掉脑袋的行业,但是利润非常丰厚。因为在我国古代,国家往往实行盐铁专卖以获取厚利,因此严禁民间贩卖私盐。对私盐贩子一旦抓获,往往处以极刑。因此,私盐贩子通常都会组织自己的私人武装与政府对抗。黄巢干的这个行业,既有资金又有武装,天然具备造反的基本条件。
    黄巢的第三个身份,是冲天大将军、大齐金统皇帝。
    唐僖宗乾符元年(874年),全国各地连年发生水旱灾,河南最为严重,“麦才半收,秋稼几无,冬菜至少”。但朝廷却“用兵不息,赋敛愈急”,各州县又不上言灾情,致使“百姓流殍,无处控诉”。 于是濮阳的私盐贩子王仙芝等聚众数千人,于长垣县揭竿而起。乾符二年(875年)六月,黄巢与兄侄八人聚众数千人,响应王仙芝,攻剽州县,横行山东,民之困于重敛者争归之,数月之间,众至数万。
    在这种情况下,朝廷的官员们依旧欺上瞒下。乾符二年秋,七月,蝗虫自东而西,遮天蔽日,所过赤地。京兆尹杨知至却奏称“蝗入京畿,不食稼,皆抱荆棘而死。”宰相皆贺。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蝗灾的厉害,百姓颗粒无收、饿殍遍野,百姓的父母官却睁眼说瞎话,向皇帝禀告蝗虫不吃庄稼,皆抱荆棘而死!? 满朝公卿,你们都是来搞笑的吗?就算哄皇帝小孩子玩,也编个稍微像样点儿的谎言好不好?你们是在侮辱天下人的智商么?肮脏、卑鄙、龌龊、冷血、没人性,你们这些恶人都死有余辜。
    僖宗乾符五年(878年),官军大破王仙芝于黄梅,杀五万余人,斩王仙芝。尚让率王仙芝余部归附黄巢,推黄巢为主,号称“冲天大将军”,改元王霸(总是那么直接、霸气)。
    广明元年(880年)十一月十七日,东都留守刘允章迎黄巢军入东都洛阳。十二月一日,兵抵潼关。十二月十三日,兵进长安,黄巢于含元殿即皇帝位,国号“大齐”,建元金统,大赦天下。
    历代史家对黄巢褒贬不一,有一首《秦妇吟》记录了这段历史。《秦妇吟》是唐末五代诗人韦庄创作的长篇叙事诗。借一位逃难的妇女之口描述了唐末黄巢起义时的社会乱象。全诗情节曲折丰富,结构宏大严密,语言流丽精工,为中国古代叙事诗树立了一座丰碑。后人把此诗与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北朝乐府《木兰辞》并称为“乐府三绝”;也有人认为它是继杜甫“三吏三别”和白居易《长恨歌》之后唐代叙事诗的第三座丰碑。现录之于下,各位读者可以体会当时的乱世。

    秦妇吟(节选)
    …………

    家家流血如泉沸,处处冤声声动地。
    舞伎歌姬尽暗捐,婴儿稚女皆生弃。
    东邻有女眉新画,倾国倾城不知价。
    长戈拥得上戎车,回首香闺泪盈把。
    旋抽金线学缝旗,才上雕鞍教走马。
    有时马上见良人,不敢回眸空泪下;
    西邻有女真仙子,一寸横波剪秋水。
    妆成只对镜中春,年幼不知门外事。
    一夫跳跃上金阶,斜袒半肩欲相耻。
    牵衣不肯出朱门,红粉香脂刀下死。
    …………

    四面从兹多厄束,一斗黄金一斗粟。
    尚让厨中食木皮,黄巢机上刲人肉。
    东南断绝无粮道,沟壑渐平人渐少。
    六军门外倚僵尸,七架营中填饿殍。
    长安寂寂今何有?废市荒街麦苗秀。
    采樵斫尽杏园花,修寨诛残御沟柳。
    华轩绣毂皆销散,甲第朱门无一半。
    含元殿上狐兔行,花萼楼前荆棘满。
    昔时繁盛皆埋没,举目凄凉无故物。
    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
    …………

    《秦妇吟》是一首长诗,在此不录全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查阅。诗中“天街踏尽公卿骨”成为千古名句。
    说了半天黄巢,朱温同志闹意见了,我是主角,该说我了!好的,咱们现在就说说此时的朱温同志。



    3、朱阿三的冒险之旅

    公元877年,唐僖宗乾符四年,朱温25岁了。这个时候,正是黄巢起兵、天下大乱之时。朱温、朱纯兄弟俩坐不住了,他们辞别自己的老东家刘崇,辞别自己的老母,辞别慈爱的刘奶奶,踏上了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造反之旅。(唐僖宗乾符四年(877年),黄巢起曹、濮,存、温亡入贼中。《新五代史卷一 梁本纪第一》)。
    我在地图上查了一下,从朱温兄弟所在的萧县到黄巢起事的荷泽曹州,距离为200多公里。开始我心想,这朱温兄弟的造反决心也真够大的,在没有现代交通工具的情况下,奔波二百多公里参加造反队伍,真是革命意志坚定的好同志。后来再细一看,不是那么回事。史载乾符四年,王仙芝、黄巢围攻宋州(朱温的老家),并与唐政府军发生激战,朱温兄弟很有可能是在宋州之战期间加入黄巢队伍的。
    朱温、朱存参加造反后,不怕牺牲、战斗勇敢,“以力战屡捷,得补为队长。”后来,老二朱存在黄巢进攻岭南的战斗中战死,可老三朱温却越战越勇,如日中天,一发不可收拾。
    唐广明元年(880年)十二月,黄巢攻陷长安。
    中和元年(881年)二月,黄巢任命朱温为东南面行营都虞侯,令朱温率军攻邓州,朱温很快就将邓州攻了下来,驻军在邓州并控扼荆、襄。六月,朱温回到长安,黄巢亲自到灞上迎接慰劳。七月,黄巢又派遣朱温在西线兴平抗拒唐朝廷邠、岐、鄜、夏等州的政府军,所到之处皆立战功。
    中和二年二月(882年),黄巢任命朱温为同州刺史,命朱温自行攻取。唐朝的同州刺史米诚弃城逃往河中,朱温遂占据了同州。由此,朱温获得了一只受自己控制和支配的武装力量,而且获得了自由行动的授权。
    就在朱温同志要放开拳脚大干一场的时候,唐朝河中节度使王重荣屯兵数万,纠合诸侯,前来征讨。朱温的队伍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比不上王重荣的政府军,连战连败。于是,朱温向自己的皇帝黄巢请求救兵,形势危急,以至于“表章十上”。可是黄巢身边的心腹大将孟楷与朱温不合,朱温的求救表章被孟楷扣留,并没有送达黄巢手中。史载“巢中尉孟楷抑而不通”(《新五代史卷一 梁本纪第一》)。
    朱温见黄巢兵势日衰,知其将亡,在此情况下,朱温的手下谢瞳劝朱温说:“黄家起于草莽,幸唐衰乱,直投其隙而取之尔,非有功德兴王之业也,此岂足与共成事哉!今天子在蜀,诸镇之兵日集,以谋兴复,是唐德未厌于人也。且将军力战于外,而庸人制之于内,此章邯所以背秦而归楚也。”《新五代史卷一 梁本纪第一》
    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朱温权衡利弊,经过深思熟虑,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杀掉黄巢派来的监军使严实,向唐朝的河中节度使王重荣投降,并且认王重荣为自己的舅父(因为朱温的母亲也姓王,这种攀亲模式在当时颇为流行)。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保卫司马南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07-13 13:30:42  更:2021-07-13 13:40:35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