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购物 网址 日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视频推荐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日历2023  日历2024  日历2025  日历知识  | 每日头条  视频推荐  数码知识 两性话题 情感天地 心理咨询 旅游天地 | 明星娱乐 电视剧  职场天地  体育  娱乐 
日历软件  煮酒论史  历史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春秋战国 三国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哲学 厚黑学 心理学 | 文库大全  文库分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钓鱼 双色球 戒色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足球 nba 象棋 体操
    
  首页 -> 煮酒论史 -> 评论随笔·三国真历史 -> 正文阅读

[煮酒论史]评论随笔·三国真历史

作者:皮唐先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三国时代,是我们历史上英雄辈出的年代,三国人物,也是我们中国最家喻户晓的一群人,就是小学生都能毫无压力地随口谈论几句,可谓千百年来盛行不衰,经典永远流行,可是很多人受演义影响,对很多人物历史上的真实形象却有点模糊,以至于把文学作品中虚构的情节和真实的历史混为一谈,往往引发一些不必要的争论。
    其实皮唐以前主要是写唐史的,不过对三国也有点兴趣,打算通过几篇文章,大概写一下文学和历史的主要区别,讲一讲那些人物的真实形象在历史中到底是怎样的。当然了,三国的人物太多,皮唐的水平也有限,不可能全部讲完,只能先捡几个主要的讲一下。请大家批评指正。
    刘备篇
    一个不爱哭的人

    如果有人问我,刘备是个什么样的人?那么皮唐会首先告诉他,刘备是一个不爱哭的人。
    拜四大名著的三国演义所赐,为了突出刘备宅心仁厚的高大光辉形象,书中把刘备描述成了一个很爱哭鼻子的人(例子),见关羽、张飞的时候,哭一场,关羽、张飞离开了,再哭一场,见诸葛亮的时候,哭一场,送诸葛亮的时候,再哭一场,赵云来了,哭一场,走了,再哭一场......哭着哭着,就让人觉得腻歪了,觉得这家伙真是虚伪透顶,哭哭啼啼,像个女人一样,怎么就不能痛痛快快的,爷们儿一点呢?
    但是皮唐要告诉大家,这个印象是错的。据有人统计,见于正史记载的,其实刘备只哭过6次,远低于曹操的12次。这6次当中,有4次是哭死人的(可以理解),只有剩下2次是哭活人的(实在不多)。所以我们可见,刘备的确是一个不怎么爱哭的人,他的哭其实都是文学作品中脑补的。
    在这2次哭活人当中,一次是送别一个不太出名的人(田豫)的时候哭的,而另一次,也不是儿女情长那种哭,而是最让人印象深刻的。
    那是刘备中年以后,在荆州刘表的地盘上,寄人篱下的时候哭的,当时大家都在刘表的办公室,坐在一起谈论公事,刘备忽然起身离席,去了一趟卫生间,恍然之间,鼻子一酸,涕泗横流,眼泪止不住下掉。
    回来之后,刘表看刘备的眼角有些发红,非常奇怪,问他说:“玄德你这是怎么了呀?”
    刘备擦了一把眼泪,跟刘表说:“没什么,我就是刚才如厕的时候,看到大腿上髀肉复生,觉得有点难过。”
    所谓髀肉复生,就是大腿上长了肥肉的意思,要知道刘备前半辈子是很能折腾滴,戎马倥偬、东征西讨,一直骑在马上打仗,起到了体育锻炼和健身举铁的效果,身材一直保持的很好,那时候人都是瘦瘦的,腿上也没有赘肉,到刘表这里之后,整天寄人篱下,无所事事,身体自然就开始发福了。
    这个哭,不是儿女情长的那种哭啊,而是壮志未酬、没有建功立业,感慨自己一把年纪还一事无成的哭!男儿有泪不轻弹,这是英雄的哭!豪杰的哭!但刘备到底是一个坚韧不拔的人,就是在这样的处境下,仍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后来把握住机遇,终于成就了帝王大业。
    野心
    讲到帝王之业,就要说到刘备的另外一种性格了,他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记得不久前有位网络红人窃·格瓦拉,他说过一句名言: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这辈子都不可能打工。
    听到这话,皮唐当时就心有戚戚焉,心想这说的不就是刘备吗?毫无疑问,刘备就是一个不想打工的人。大家都知道,三国时期是一个英雄辈出、豪杰辈出的时代,很多人都有自己光芒四射的时刻,但是坦白说,你要是没有曹操、袁绍那样的高干子弟背景,没有孙策、孙权那样生猛的老爹,想单打独斗混出头来是很难的,所以我们看到,如荀彧、郭嘉、诸葛亮、关羽这样的人杰,也要找个老板跟着,才能一起成就大事。但是刘备不一样,明明一个贩履织席的个体户家庭,就是不想给别人打工,非要自己创业,想自己当老板。在我看来,这就是他成就霸业、问鼎天下,主宰自己命运的野心!甚至说,这已经不是野心了,而是胸怀大志,是帝王气概。
    俗话说三岁看老,其实这一点,从刘备小时候就可以看出来了。
    刘备小时候,家中院子边长着一棵桑树,有五丈多高,长势喜人,十分茂盛,远远望去,就像一个巨大的车盖一样。有一天,小刘备正跟小伙伴们在树下玩耍,忽然看着这棵大树,眼睛里迸发出了奇异的光芒,他抬手指着面前的大树,跟小伙伴们说了这样一句话:
    “吾必乘此羽葆盖车!”(我将来一定要坐上这样的车)
    所谓羽葆盖车,简单来说,就是皇帝出行时乘坐的公车,平民百姓是没有资格坐的,你老百姓坐这种车子都属于逾制,是要杀头的。当时刘备的叔叔刘子敬在旁边听到这句话,急忙一把捂住他的嘴:
    “小孩子不要乱说话!会灭族的!”
    很明显,刘备很小的时候,就有一个帝王梦了。他这句话,跟老祖宗刘邦看到秦始皇后说的那句——丈夫当如是也,想来也是不遑多让。刘备这辈子想干什么,从这时候起,也就有个大概的轮廓了。
    当然您要是说,小孩子说话,当不得真,我小时候还想当联合国秘书长呢,现在还不是一样早九晚五出去搬砖,那么咱来看看刘备成年之后做过什么事也是可以的。小孩子说玩笑话,成年人做的事情总能算数吧?
    刘备这辈子有过两个儿子,他给起的名字就很有意思,一个叫做刘封(养子),一个叫做刘禅(亲儿子),而这两个字组合起来,就是“封禅”。
    关于封禅这个词,我想应该不用做太多解释了,那是帝王到泰山去跟老天爷汇报工作的时候,才采用的一种仪式,那是刘备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的弟弟汉武帝,率先搞出来的,要不是帝王中的出类拔萃者,你去封禅都没有这个资格,连刘秀这样中兴汉室的东汉开国皇帝去封禅,都被人损了几句,只能说是勉强够格。所以刘备想当的还不是简单的帝王,而是一个伟大的,达到封禅资格的帝王。
    气质
    再说下去,刘备还是一个有气质的人,喜怒不形于色,沉默寡言,身上有种冷漠神秘的气质,让人猜不透他心里想什么,却又不由自主地被他吸引。虽然大家都把曹操称为奸雄,说他城府极深,但是通过史书上记载来看,刘备是比曹操有城府的,客观来讲,曹操其实是一个性格很外向、很热情的人,喜欢哭也喜欢笑,并不是太善于掩饰自己的情感,而刘备笑的时候就不多,平时总是一副冷冰冰的样子,看起来酷酷的,非常神秘。
    如果说刘备是天蝎座的,那么曹操就是狮子座的。狮子男和天蝎男,一边惺惺相惜,一边相爱相杀,就这样为我们演绎出了精彩的三国故事。
    大家都知道,刘备小时候家里很穷,要跟母亲一起干个体户做服装生意(贩履织席)谋生,但是他身上就是有这种神奇的魔力,天生具有领袖气质,跟他交往的都是些有钱人、大商人和黑道人士,而且人家还反过来愿意听他招呼,很多人都以能跟着刘备一起混社会为荣(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
    汉末天下大乱,各地起兵风起云涌,很多人都聚众乡里,结寨自保,当地有两个做马匹生意的大老板,见到刘备之后,大为称奇,一次性就奉上了一大笔钱——一千金,成了刘备后来起兵的第一桶金。
    当然了,喜怒不形于色不见得脾气就好,那些有城府的人,其实只是善于隐藏自己的情绪而已,一般来说,他不会主动惹你,但你要是敢去招他,那后果也是很严重的。后来,刘备通过参加镇压黄巾起义当上了安喜县尉,就在任上爆发了一次。
    当时上级领导督邮下来安喜县视察工作,刘备想去求见,却吃了个闭门羹,被拒之门外。刘备的暴脾气顿时就上来了。因为在此之前,朝廷早已出了政策,要淘汰那些因军功当上公务员的人,刘备心里早犯了嘀咕,意识到这家伙可能是来让自己下岗的,想想自己这几十年,出生入死,把脑袋提在裤腰带上为朝廷卖命,到头来,竟要落到这个地步!刘备登时怒发冲冠,也不管自己喜怒不形于色的人设了,也不管三七二十一了,勃然大怒,一脚踹开门去,把督邮打翻在地,绑起来狠狠揍了一百棍子。直到督邮痛哭流涕,磕头求饶,才放了他一条小命。(是的,在真实的历史记载中,督邮就是刘备打的,而不是张飞,千百年来,多少人被这个张冠李戴的故事误导了呀,还总以为刘备是个人畜无害的好好先生。)
    可以看出,刘备身上的气质,和演义中那种唯唯诺诺、优柔寡断的形象是截然不同的。这种类型的气质,我想看过无间道、教父、英雄本色等黑帮题材电影的朋友,想一想马龙白兰度老爷子和发哥那英姿勃发的形象,应该可以从中找到一些刘备的影子。
    仁义
    说了这么多,刘备性格中最主要的部分,最核心的精神内核还是要明确的,这个核心叫做仁义。
    仁义二字,顾名思义,就是仁德+讲义气。说起来容易,可做起来却何其难也。
    无论史书上,还是演义中,刘备都是一个宽厚仁义,很得人心的形象,必须承认,这并不是文学作品的虚构,也没有一点夸张,而是刘备本来就是这个样子。
    在这里皮唐还要告诉大家,史书上从来没有说过刘、关、张是结义兄弟,只是说他们感情很好,寝则同床复,恩若兄弟,或者譬犹一体等等,至于桃园结义什么的,都是文学作品里的虚构,根本不见于正史记载。
    什么叫恩若兄弟呢,按皮唐的理解,意思很可能就是三人并没有结为兄弟,但是他们的关系却像兄弟一样好,而实际上,只是上下级关系。(史书上有句话叫做“稠人广坐,侍立终日”,就是说在公共场合,关羽、张飞都是在刘备背后给他站岗的,很明显是他的部下)当然,也有可能他们悄悄结拜过了,只是保密工作做的好,没让大家知道,反正正史上是没有说这件事情。
    不过在我看来,这件事早已经不重要了,不管结拜与否,刘关张三人即使没有兄弟之名,也早有了兄弟之实。没结拜又如何,上下级又如何,能做到情同手足,恩若兄弟,在当时人看来,在我们这些后人看来,他们就是兄弟!与此同时,皮唐也深深地感到,刘备做到这样其实比结拜更不简单,兄弟之间好的像兄弟,没什么奇怪的,上下级好得像兄弟,那才是真牛比!
    当年关羽败走麦城,被孙权杀害之后,曹操的谋士们都在一起讨论刘备接下来会怎么应对,当时很多人都认为,刘备不会报复孙权,毕竟大敌当前,孙刘两家还要联合抗曹,他怎么可能为了一个部下,去破坏和孙权的盟友关系呢?
    但是他们都不了解刘备,了解刘备的只有一个人,就是一个跟他同姓的人,叫做刘晔,当时他这样对大家说:
    “刘备关羽,义为君臣,恩犹父子,他一定会出兵的!”
    情况果如刘晔所料,后来刘备果然就出兵了,且不说这一仗有没有冲动的成分,打的结果如何,为了这个情同手足的兄弟,刘备算是押上了自己的全部筹码,赌上了自己的国运。古往今来,能像刘备这样,把兄弟义气放到个人利益之上的,能有几个?你就去想吧,可劲儿了想,看看还能想出谁来。反正我一时半会是想不起来。
    所以,如果你将来参加工作,走上职场,选择老板的话,最好的选择,就是跟刘备这样的人,其次是曹操这样的人(会杀人,但比较大度),最次的,是孙权这种人(喜欢猜忌)。
    而仁义这个概念,要想达到标准,也不是只能针对自己兄弟的,黑社会老流氓对兄弟也很好,但并不妨碍他们出去杀人放火,而刘备对普通人的仁义,也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大家在多少年前可能听说过这样一个词——“以人为本”。是的,这是我们国家当年的一句政治口号,可是它的出处却要追溯到刘备这里。
    那是在当年曹操南下荆州,刘备带着百姓逃跑,有人劝他把百姓撇下自己先走的时候说的,当时刘备这样告诉别人:
    “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
    要想成就大事,要以人为本啊,这些百姓都跟着我,我怎么忍心抛弃他们呢?!
    在三国时期,动辄屠城,烧杀抢掠,不把老百姓当人的各类群雄军阀之中,刘备的做法是可以算得上是一股清流的。为什么曹刘孙三家,就属刘备的疆域最小,后人却偏偏把他当主角?除了他以大汉正统自居,我认为仁德义气是最关键的。
    如果你是一个普通百姓,要选皇帝的话,最好的选择,也是刘备这种人。其次,是孙权这种人(不折腾),最次的,是曹操这种人(屠过城)。
    欢迎大家批评指正,更多内容,请关注在下的微信公众号:皮唐
    关羽篇
    说起关羽关二爷,可以算是我们历史上英雄的化身了,提起三国英雄,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关羽,武艺高强,忠肝义胆,光明磊落,千百年来,都被各行各业和各界人士奉为偶像。不管是做生意的、卖苦力的、黑社会的、闹革命的......很多都要摆个关公的画像、塑像才像个样子。开香堂、拜兄弟,也要面朝关公对天发誓,自觉接受二爷在天之灵的监督。
    在后人不断拔高、神化之下,关羽在身后地位一路攀升,直到在明清时期成了神仙(关圣帝君)、圣人(武圣),形成了一种华人文化圈中独有的文现象——关公崇拜。在我们中国这种相对世俗的国家来说,实在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比起老好人刘备和暴脾气张飞,可以说是三兄弟中混得最好的。
    这当然是有原因的,因为关羽身上有一种不世出的英雄气,在后人看来,他就是英雄的代名词。
    忠义无双
    因为三国志是以魏为正统的,在某些篇目中,甚至把蜀国的将士们称为“贼”,所以在正史当中,对蜀国这些人包括关羽的记载都比较简略,早期的事迹我们知之甚少,只有一句“河东解人也,亡命奔涿郡,先主於乡里合徒众,而羽与张飞为之御侮”。考虑到汉朝时期游侠之风盛行,而关羽又是一个喜欢打抱不平的人,所以罗贯中给他加了点戏,说是在老家杀了横行乡里的豪强恶霸,所以亡命天涯,似乎也是符合常理的。
    当然,这只是关羽人生的起步阶段,此时他还不知道,自己真正的命运才刚刚开始。

    建安五年(200年)春,刘备在徐州被曹操击败,然后自己脚底抹油,撒腿跑去河北,投靠了袁绍。为了保护大哥的老婆孩子,关羽迫不得已,投降了曹操(备大惊...自将数十骑出望公军,见麾旌,便弃众而走。曹公尽收其众,虏先主妻子,并禽关羽以归)。
    在曹操的阵营里,关羽混得不可谓不好,虽然是个降将,曹操对他却奉若上宾,几乎是有求必应,视为最倚重的武将之一。在这不算陌生的新单位里,关羽也结交了自己的朋友,与张辽、徐晃意气相投,惺惺相惜,关系极好。
    如果从现实的角度考虑,关羽在曹操这里待下去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当时曹操家大业大、兵强马壮,挟天子以令诸侯,是群雄中仅次于袁绍的第二大集团。而刘备则是一个寄人篱下,没有尺寸之地的落毛凤凰。更何况当时君臣约束不比后来那么严格,主公和手下双向选择都是很正常的。
    关羽为人称道的忠义就是在这时体现出来的,在荣华富贵的包围当中,他不为所动,做出了另一种选择,身在曹营心在汉,始终念念不忘自己的大哥,终于在刺杀颜良,报答曹操之后,封金挂印,留下一封书信,义无反顾地离开曹营,踏上了寻找刘备的漫漫征途。千里走单骑的传奇佳话,就此载入史册。
    这段记载在正史和演义中基本差不多,不过如果我们仔细看一下史书的话,就会发现这其实远非传奇故事的全部。
    很多人以为,关羽不留在曹营的动机是没有那么单纯的,演义和民间故事没有告诉大家的是,关羽和曹操之间,曾经有过一段很不愉快的经历,这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他无论如何也不会留在曹操这里。
    横刀夺爱
    那是在刘备联合曹操一起攻打吕布的时候。战争开始之前,关羽找到曹操,提了一个请求,如果能把吕布灭掉,你要把秦宜禄的老婆给我。当时关羽的老婆没有生育子女,秦宜禄则是吕布的手下,如果能打胜仗,要一个敌将的女人,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吧,当时曹操很痛快就答应了。不过接下来关羽却好像有点沉不住气了,临近城破,竟然又找上曹操,再次提出想要秦宜禄老婆。这下曹操就动歪脑筋了。众所周知,曹操的一大爱好就是别人老婆,看到关羽这么接二连三的念叨,立刻意识到这个女人可能有些姿色,打完仗后一看,果然如此,曹操大喜,干脆瞒着关羽,派人把秦宜禄的老婆送到了自己住处,霸占了她。
    曹操这辈子在女人身上犯过无数错误,也伤害过很多人,一来二去,终于伤到了二爷头上。
    无论如何,关羽又岂是个好欺负的人,被曹操涮这一顿,勃然大怒,在一次结伴打猎的时候,便暗中跟刘备商量,大哥,我们不如趁此机会,把曹贼做掉!刘备的个性终归还是冷静一些,沉吟片刻,否决了关羽的建议——不听。

    以上事迹,道出了关羽不愿跟曹操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横刀夺爱。因为自己中意的女人被曹操抢走,关羽心里有了芥蒂,所以后来无论曹操对他多好,心里也总是觉得难以释怀。
    但是这是否就能说明关羽是一个不够忠义的人呢?皮唐认为,可能会打点折扣,但本质是不会变的。
    无论如何,这都是曹操有错在先,在男女问题上出尔反尔,就是很让人窝火的一件事情。再者,如果关羽在归降曹操之后还依然记恨他的话,他大可以找个机会开溜,索性走了就完了。然而张辽受曹操之命去试探他的时候,关羽却这样回答:
    “我知道曹公待我很好,但我早已发誓要和刘将军同生共死,我早晚是要走的,但是在走之前,我会立功报答曹公。”(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
    即使曹操曾那样对他,即使已经决定要走,现在关羽记得的还是曹操的厚爱,还是想着要报答他,然后才会离开,可见二爷做事是讲究的,是恩怨分明的。这样做,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知道,关羽有离开曹营的念头是非常危险的,当时刘备所在的袁绍阵营是曹操的死对头,一旦他的想法被人察觉,就可能招来灭顶之灾,杀身之祸。而关羽毫不避讳,坦坦荡荡,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这无疑也是冒着生命危险,需要很大的勇气。
    最后,我们也可以思考一下,如果没有秦宜禄这件事情,关羽就会死心塌地留在曹操这里吗?这个问题很难假设,但综合关羽一生的经历来看,皮唐认为,他还是很可能会走的,因为关羽说过了,他早已经发誓,要和刘备同生共死。
    恩怨分明,有恩必报,不说假话,重情重义。可以看到,正史中的关羽虽然不像演义中那么完美无缺,却依然是我们熟悉的那个关羽。
    @qilin1230 2020-06-05 17:42:55
    写三国离不开四个字,匡扶汉室
    -----------------------------
    哈哈,有道理,我也没想写成书什么的,就当随笔了,欢迎交流探讨
    关羽的武力
    前面说到关羽刺杀颜良,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故事,我们也由此引申出了另一个问题,也可能是很多朋友比较好奇的一个问题——关羽的武力,在三国时期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水平?
    这方面,民间早有一个排名,叫做“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当然,这个排名主要是根据演义来的,并不怎么符合历史。在皮唐看来,关羽真实的武力水要比民间的排名高得多,他并不是第四,而是很可能是三国时代首屈一指、独占鳌头的水平。
    换句话说,关羽很可能是三国第一勇将。
    为什么皮唐敢这么说?请看记载,在白马之战中,关羽杀掉颜良,用的是一种非常特别的方式:
    “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於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
    大家不要小看这段记载,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类似的事迹在小说演义中司空见惯,但在历史记载中却是非常罕见的。整本三国志当中,这样明确记载阵斩大将的记录只有一个:就是关羽斩颜良。
    其他像什么孙坚斩华雄,徐晃斩文丑,乐进斩淳于琼,黄忠斩夏侯渊等等,事实上都没有明确记载被本人所杀,所以很有可能,只是死在他们的部下手里而已。这样看来,关羽这段记载就变得弥足珍贵了。
    我们现在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看,颜良可能只是一个被刷人头的短命鬼,打酱油一样的配角。但在当时,袁绍是公认的实力最强者,而颜良则是他麾下第一大将,当时很多人都以“勇冠三军”来评价颜良。可以说对手越牛比,你就被衬托得越厉害。在几千年的正史记载当中,能做到关羽这样的人物也是凤毛麟角,很多人都认为,关羽斩颜良,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级别最高和时代最早的骑兵冲阵斩首打击战术的记录。
    白马之战,关羽在万军之中突入敌阵,取了颜良首级,如入无人之境,自己毫发无伤,给人的冲击是相当震撼的。从那以后,大家伙对关羽,连带兄弟张飞的评价就成了这样两个词:
    三个字——“万人敌”,四个字——“熊虎之将”。
    万人敌,一个顶一万个,直接超越了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的常规要求,投送到战场上就是大杀器。熊虎之将,像老虎和熊一样威猛,那时候恐龙早已经灭绝,史前巨鳄什么的大伙也没见过,在古代中国,就没有比这个更凶猛的动物了。
    而在接下来的两晋南北朝时期,关羽更是成了猛将的代名词。大家在形容一个人厉害的时候,都干脆说“古之关张也”“关羽之斩颜良,不是过也”这样的话。
    《魏书》:宝夤大悦,谓官属曰:崔公,古之关张也。今年何患不制贼。
    《魏书》:长孙肥结发内侍,雄烈知名,军锋所指,罔不奔散,关张万人之敌,未足多也。
    《宋书》:安都望见爽,便跃马大呼,直往刺之......斩之而返,时人皆云关羽之斩颜良,不是过也。
    像吕布、赵云、马超,固然勇猛,却都没有阵斩大将这样的硬核记录,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就像传武大师不上擂台却总吹自己天下无敌一样,那是不能算数的,你得有过硬的战绩才能服众。典韦和许褚,厉害倒是厉害,不过理论上来说也属于曹操的保镖,杀的人多是一些无名小卒,和关羽的对手不可相提并论。而两兄弟之间,张飞又比关羽差那么一点点(雄壮威猛,亚于关羽),所以我们据此推断,很有可能,关羽就是当时的NO.1。
    关羽的武器
    说完了关羽的武力,很多人可能感兴趣的另一个问题摆在了眼前——关羽的武器。
    先说结论,不是青龙偃月刀,皮唐可以肯定地说,在真实的历史上,且不说关羽的武器究竟是什么,反正总而言之,肯定不是青龙偃月刀。
    这个问题涉及到了冷兵器演化的历史,按宋代《武经总要·器图·刀八色》上记载,宋代的刀有笔刀、凤嘴刀、眉尖刀、戟刀、偃月(掩月)刀、屈刀、棹刀和手刀”八种。而宋之前的朝代,偃月(掩月)刀从未见于典籍记载。所以可以确信,二爷的武器绝不是演义中说的那样。
    当然这样问题也来了,既然关羽的武器不是青龙偃月刀,那又该是什么呢?对此皮唐也只能说,没有标准答案。因为史书没有明确记载,咱也不能乱讲。不过让我们来大概猜测一下的话,关羽的武器很有可能是长矛。
    据说街头斗殴的时候有个原则,看见砍刀还可以比划比划,看到匕首就得赶紧逃跑,原因无他,砍死人很难,而捅死人却很简单!而按照科学的格斗技术和汉末三国的战争形式来说,当时在马上使用最普遍的也是矛这种刺杀型武器。理由也很简单:两点之间,直线最短,两人交锋的时候,不管是劈、砍,都不如刺来得快。
    关羽杀颜良的记载,正是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这个刺,应该不用太多解释,只有矛、戟等等武器才能这么玩的,而戟这种武器本来是在战车和步战中使用的,经过上千年的演变,早已经不适合骑兵作战,所以很多人都认为,关羽的武器长矛的可能性比较大。
    至于斩颜良首级用的什么,当时贵族和武将一般都有随身佩刀,刺杀完之后,抽出佩刀,砍下首级也符合常理。而汉代的佩刀,就是环首刀。
    顺便说一句,赤兔马是吕布的坐骑,吕布死后,史书上并未记载马的下落,至于关羽骑的是什么,后人是不知道的。
    综上所述,关羽关云长,骑着战马,威风凛凛,手执长矛,腰跨环首刀,横扫敌阵,这个应该更符合历史中的真实形象。
    一些事迹
    说了这么多,还要更正几个比较常见的说法,这些说法在聊演义的时候是没有问题的,但要是谈论历史就不要讲了,因为那都是虚构的。
    温酒斩华雄,假的,真实的历史中,华雄是被孙坚所部杀的(坚复相收兵,合战於阳人,大破卓军,枭其都督华雄等。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第一)。
    三英战吕布,假的,真实的历史中,就没有这回事儿。
    诛文丑,假的,真实的历史中,文丑是被徐晃所部杀的(乃纵步骑击,大破之,斩其骑将文丑......太祖曰:“谁可使?”攸曰:“徐晃可。”乃遣晃及史涣邀击破走之,烧其辎重。三国志·魏书·荀彧荀攸贾诩传第十)
    过五关斩六将,假的,真实的历史中,关羽是被曹操放走的(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第六)。
    华容道放曹操,假的,真实的历史中,是刘备去截胡却没有追上(引军从华容道步归......军既得出,公大喜,诸将问之,公曰:“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无类矣。”备寻亦放火而无所及。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第一)。
    单刀赴会,假的,真实的历史中,发起赴会的反倒是鲁肃(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请将军单刀俱会。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第九)。
    ......
    以上种种,要么是假的,要么就是移花接木,功劳加到了关羽头上,可见罗贯中不愧是一个蜀汉的真爱粉,什么好事都往刘关张身上靠,但是我想,就是刨除掉这些事迹,关羽的形象也并不会受到什么损害,因为关羽有一个现实中最光辉的,同时也是演义中没有强调的最光彩夺目的事迹——威震华夏。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秋,荆州都督关羽在樊城水淹七军,打败了曹操大军。此一战中,关羽生擒于禁,斩杀庞德,给了曹操集团巨大打击。当时,曹仁被围困在襄阳城里,北方救兵却已被歼灭,刘备集团的势力达到有史以来的最顶峰。史称“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得此消息,曹操也是忧愁不已,在家里长吁短叹,一度跟谋士们商量,要不要把首都从许昌迁走,避开关羽的锋芒。
    这是关羽一生中的高光时刻,也是刘备集团从没有过也再没有回去过的巅峰。
    在关羽击败的对手当中,于禁,是曹操第一外姓将,五子良将(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之首,五人当中,只有于禁获得过假节钺的大权;曹仁,是曹操第一家姓将,有统兵之才,状态稳定,善于进攻;庞德,是马超当年麾下骁将,号称白马将军,天下知名;七军,原本是拱卫首都许昌的近卫军,属于曹军精锐之一。这几个人带着曹军精锐一起上的结果,是被关羽打败了。
    身为一个北方人,骑兵玩的猛就可以了,没想到打起水战来也是个天才,陆战和水战都会玩也就得了,在三大集团犬牙交错的襄樊地区,竟然可以一个人围殴一群人,打的敌人抱头鼠窜。
    关羽的名气不是后人演义虚构就能忽悠得了的,他是靠着自己的硬仗打出了赫赫威名,然后别人才有的吹。
    在襄樊之战当中,关羽的统军才能和临场捕捉战机的水平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某种程度来讲,关羽的失败和项羽的天亡我非战之罪是同样的道理,他不是败在了战场之上,而是败在了战场之外。
    如果不是孙权在背后反戈一击,关羽绝不至于落到后来的下场,之所以最后失败了,其原因部分来讲是源于地缘斗争的不可调和,看到刘备坐大,孙权心里就嫉妒,另一方面,也是关羽的性格导致的。
    大家都知道,关羽的性格是很高傲的,一身傲骨,很难服人,并且不会掩饰。当北伐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孙权曾向关羽求亲,要他把女儿嫁给自己的儿子,关羽给骂了回去,虽然没有说“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那么精彩的话,但骂人了是肯定的(羽骂辱其使,不许婚)。包围樊城之后,孙权一方原本要配合作战,结果来的晚了,关羽又发怒,说“樊城要是拿下,我还灭不了你们?”(如使樊城拔,吾不能灭汝邪!)当时糜芳和傅士仁在后方给关羽搞后勤工作,也是供应军粮有点不及时,关羽也再次发了火,“走着瞧吧,回去就收拾你们!”(还当治之)
    可以说因为性格过于高傲,不善处理人际关系,关羽把敌人和自己人全都得罪了个遍,而当孙权发起偷袭,后方队友又叛变的时候,关羽就陷入了众叛亲离的局面。
    关羽的失败导致的后果是极为严重的,事后刘备不顾一切向孙权发动报复,结果再次大败,直接影响了后来蜀国的发展,北伐中原、兴复汉室的希望几乎再无可能。想象一下,如果关羽不是那么高傲,如果孙权不那么背弃盟友,如果刘备能给他派一个性格稳重的助手的话,蜀国的局面绝不会是后来的样子。
    无论如何,历史早已经过去,而关羽的个性也不会改变,在千里走单骑的那个夜晚,在威震华夏的那一刻,关羽都像一颗绚烂至极的流星划过三国的夜空,让人永远不会忘怀他的光芒。
    张飞篇
    关于张飞这篇,字数要少一些,因为三爷身上虚构的事迹,在演义中本来也不算多,如张飞打督邮其实是刘备干的,三英战吕布是虚构的等等,前面文章都已经讲过,写的太长也是凑字数,没有什么意义。不过有一点我们还是要注意,那就是尽管演义中虚构的事迹不多,张飞的真实形象与文学作品中的反差,却可能不比刘备小。而这一点,也是可以适当展开一下的。

    文艺青年
    不少人印象中的张飞,可能都是一个经典的粗犷威猛形象,虽然有时候不乏计谋,总得来说,却是一个鲁莽没有文化的人。这个印象当然是错的,很多史料记载都已经表明,张飞的文化修养是很高的,并且很可能在至少两个领域——书法和绘画方面,达到了比较高的艺术水准。
    建安二十年(215年)十二月,张飞在汉中击败曹操大将张郃,保卫了蜀中的巴西郡。这一战中,身为五子良将之一,号称通晓地势、善于机变的张郃,被张飞打败了。乱军之中,张郃丢下自己的部众,连马都顾不上骑,只带着十几个随从翻山越岭,落荒而逃。
    如同关羽在樊城击败于禁一样,这也是张飞生命中的高光时刻,打出了风采,打出了水平,十分了不起。战后,张飞心情大好,在一个叫八濛山的地方(四川渠县),登高远望,感慨万千,即兴创作了一副书法作品,命人刻在了山崖上:
    八濛山铭
    “汉将军飞,率精卒万人,大破贼首张郃于八濛,立马勒铭。”
    这个铭文一直都有保留,原本当地还有一个供奉张飞的碑庙,清朝光绪年间,因原文字迹破裂,有人根据拷贝下来的拓本,把铭文重新印了上去。不过后来到了某不可说的年代,却没能躲过一劫,被人打碎埋入了地下。谈及此事,似乎可为一叹。
    此外,张飞的绘画水平历史上也有人记载,明代文人卓尔昌的《画髓元诠》中就说,张飞画画很不错,并且有自己擅长的题材——美人。
    民间有句俗语叫张飞绣花,形容人有粗有细,张飞画美人,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当然了,关于张飞绘画这个事情,目前来看还属于孤证,在明代之前和之后都没有人提及,出处我们都不知道是哪里来的,所以这个问题可以暂时搁置争议,总之至少,张飞在书法上的造诣是有目共睹的。他的确是一个如假包换的文化人。
    张飞的外表
    关于张飞的外表,演义中出场的描写是这样的:“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这个先声夺人的描写可谓精彩,短短十六个字,就道出了一个粗犷威猛、气魄豪迈的英雄豪杰形象,笔力非常强劲。
    那么张飞是不是真的长这个样子呢?很遗憾,这个问题,史书上并没有记载,后人也没有记载,所以演义中张飞的外表肯定是作者想象的,或者是早期流传的话本故事中想象的。不过要说男孩随妈,女孩随爸这句话,很多人都应该觉得有些道理。与此同时,皇帝老婆的相貌应该不会太丑,这应该也算是常识。而史书记载,张飞的女儿就当了刘禅的皇后,而且还不是一个,是两个。这就很说明问题了。
    张飞这辈子就生了两个女儿,两个女儿全部当了皇后。姐姐去世以后,妹妹接过班来,继续给刘禅当皇后。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张飞却能两次当皇帝的岳父,这是一个十分引发人哲学思考的问题。
    当然,您要说皇帝娶功臣的女儿当老婆,应该算是政治婚姻,说明不了什么,那刘禅娶一个意思一下也就得了,为什么两个全娶呢?我想应该还是张飞的女儿本身素质也很高,气质修养外貌等等符合标准。而我们也可以推导出,张飞本身的相貌不会太差。因为女儿总得有点随他呀。
    当然,不排除意外基因突变的可能。

    
    图 张飞演员和女儿

    以上是老三国中张飞的扮演者,李靖飞老师和他的女儿,如此豪迈威猛的李老师,竟然会有如此美丽动人的女儿,似乎也不能说女儿就一定随爹......写到这里皮唐也是有点迷惑了,深深感到自己知识结构和人生经验还太不丰富,所以郑重宣布,关于张飞长相这个问题暂且打住,索性就留给感兴趣的后浪们继续研究去吧。
    性格
    无论如何,演义在塑造人物方面是极其成功的,远比史书上要丰满得多,我想关羽和张飞应该都是最成功的形象之一。某种程度上,关羽高高在上,让人觉得高不可攀,我们只能放下自己的膝盖,崇拜就完了,张飞却让人觉得很亲切,很接地气,甚至很可爱。
    问题在于,历史上的张飞,是否是演义中那个脾气呢?
    皮唐认为,有点形似,却没有神似。看起来很像,事实上却恐怕大相径庭,甚至很可能是相反的。
    先来看一段大家很可能都已经耳熟能详的记载,对关羽和张飞个性,史书上有两段极为传神的描述:
    “羽善士卒而骄于士大夫,飞敬君子而不恤小人”。
    可以看出,关羽对基层小兵是很好的,十分关心那些弱势群体和低端人口,丝毫没有架子,而对那些当官的、文化人,所谓士大夫们,却嗤之以鼻,不怎么瞧得上眼。张飞则恰恰相反,对那些有文化的名流人士,十分尊敬、喜爱,而对那些小兵小卒却随意打骂,不当人看。
    关张二人待人接物的风格可谓截然相反,神奇的是,他们竟然还能像兄弟一样亲密(羽年长数岁,飞兄事之),可能这就是传说中的性格互补吧。
    兄弟俩口味之所以如此不同,究其原因,可能还是跟人生经历有关系,要知道关羽年轻时是吃过苦的,他曾经在老家犯下命案,亡命跑到了涿郡,这样的坎坷经历使他在内心中始终保持着对阶级兄弟的淳朴感情,对有钱有势的人有种天然的疏离感和敌意。
    张飞的人生经历则跟二哥不一样,他家是涿郡的地主豪强,是个风雅的富户,打小就练书法、学艺术,没吃过什么苦,跟那些底层人士是没有共同语言的,只有和那些有文人名流打交道,他才会觉得亲切。很多年以后,张飞跟随刘备,平定益州的时候,曾专程去拜访过蜀中的名士刘巴,没想到门倒是进去了,刘巴却在那端着,闭口不言,连正眼都没瞧他一下。这是一个肥肠失礼的举动,刘备听说以后都感到十分生气,想要给刘巴教训一下,有意思的是,张飞这种暴脾气竟硬是忍了下来,到底也没有把刘巴怎么样。
    所以我们可知,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张飞这个角色是不容易亲近的,他真正喜欢的是文人、名士,而关羽则正好相反。如果哪位朋友能穿越到三国时代,要是遇上被人敬若神明的关羽,其实大可不必紧张,如史书中所说,关羽是非常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咱们这些普通人要是去签个名、合个影的话,估计都没啥问题。而张飞却可能根本不稀得理你,你不知分寸、冒冒失失往他跟前凑,反倒可能惹他性起,大喝一声,给你一顿胖揍(官二代、富二代和砖家叫兽,请反其道而行之,要不然揍你的就是关羽了)。
    以上说法,当然不是在开玩笑,而是有依据的,是有血淋淋教训的,因为张飞对基层人民的态度就是这个样子,赶上心情不好或者心情很好,尤其是喝上几杯以后,就容易虐待士兵,一点小事惹到他,往往就是一顿鞭打。
    明明是个文化人,对普通人却那么狂暴,正是三国志中评价的“暴而无恩”是也,也正如文章标题所说,是一个优雅的暴力狂。
    对张飞这个坏毛病,刘备也告诫过不知多少次,你平时喜欢打打杀杀,又让人家跟随左右,就不怕他们报复你啊?(卿刑杀既过差,又日鞭挝健儿,而令在左右,此取祸之道也)对这些话,张飞根本就听不进去,还是我行我素,对自己的暴力倾向毫不收敛,结果到关羽死后,刘备调集大军讨伐孙权,本该自己出力的时候,意外发生了。
    当时刘备在出发之前,忽然有人报告,张飞的都督府送来一封奏表,刘备闻知,大惊失色,顿足而叹:
    “唉呀,一定是张飞死了!”(噫!飞死矣)。
    打开一看,里面果然是这么说的,张飞已于昨夜被部将范强、张达刺杀,连夜带着首级投降了孙权。对这个兄弟的脾气,刘备是太了解了,这时候会出什么事,他早已料到了最坏的可能。
    顺便说一句,正如关羽的武器不是青龙偃月刀一样,张飞的武器也不是什么丈八蛇矛,理由很简单,不符合力学原理。兵器史学者韦镇福就认为,那种弯曲的矛头,不管是杀伤力,还是牢固性,都不如直矛头,在真正的战争中,是不会有人用这种武器去冲锋陷阵的。所以可知,张飞的武器绝不是什么丈八蛇矛,而是和关羽一样的长矛。(飞将二十骑拒后,据水断桥,瞋目横矛曰:“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敌皆无敢近者)

    无论如何,无论张飞有多少缺点,无论他对咱们这些普通人会怎么样,他的忠义和才能都是不容置疑的,关羽和张飞,两个万人敌和熊虎之将,就是刘备在军事上敢跟曹操、孙权抗衡的底气。关羽和张飞,自年轻时就跟随刘备,千里周旋,不避艰险,一个给他镇守荆州,一个随他平定益州,称得上是刘备集团的双子星座,在三国的夜空中交相呼应,熠熠生辉。
    长坂坡前,一声怒吼;溯流入蜀,义释严颜;汉中之战,大败张郃。不管单挑还是群殴,都是当世一流水准。这个优雅的暴力狂,其实是刘备集团的顶梁柱之一。
    曹操篇

    托这些年来翻案风的福,曹操的形象已经有了很大改善,以前的时候,很多人把他叫做奸雄,现在则更多人叫他“英雄”。曹操的奸诈,已经被某些人称为智慧,任性,被叫做可爱,甚至好色,也被说成了真性情。这当然不能说是错的,一千个人眼里有一个哈姆雷特,曹操这样性格复杂的人,自然能带给很多人不同的观感。
    问题在于,真实的曹操到底是怎样的?和演义里比起来,差别大吗?


    基本差不多,演义中文学虚构的主要还是刘备集团里人物的事迹,美化较多,相对来说,曹操基本没有太大改动,而且总得来讲是丑化了的。真实历史中的曹操,比演义中要正面不少。
    我们要明确,三国志是以魏国为正统的,虽说那时候的史官还算比较客观,但是对这个太祖武皇帝,怎么也不能写得太差劲了。
    要说三国时代谁爱哭,如皮唐前文所说,链接刘备其实是排不上号的,事实上最能哭的人是曹操,据有人统计,曹操在正史记载中共哭过14次,比刘备(6次)的两倍还要多。
    这说明什么呢?对一个有泪不能轻弹的男儿来说,这是一种感情丰富,富有同理心的表现。

    与此同时,曹操也是一个爱笑的人,高兴了笑(不用举例,正常人都这样),生气了也笑(绍又尝得一玉印,於太祖坐中举向其肘,太祖由是笑而恶焉)。听别人夸自己笑(子将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太祖大笑),听别人骂自己也笑(太祖大笑,告四坐曰:本欲辱[祢]衡,衡反辱孤)。见老朋友笑(公闻攸来,跣出迎之,抚掌笑曰:子远,卿来,吾事济矣),遇到敌人还笑(公笑谓贼曰:汝欲观曹公邪?亦犹人也,非有四目两口,但多智耳),更可怕的是,杀人的时候也笑(太祖笑曰:何不相语,而诉明使君乎?...於是缢杀[吕]布)。
    以上事迹,可以说是非常真性情了。我不知道曹操的生日是哪天,总之用现在很多人都熟知的星座观点来看,这个特质可能比较像狮子座的,坦率、热情、直接,很有亲和力和领袖气质。结合曹操一生的经历来看,他确实是一个这样的人。
    曹操的才能
    相比起三国同时代的其他人,就不说那些谋臣武将文人名士了,就是跟刘备、孙权这些同等级的人物比起来,曹操的才能也是最厉害、最全面的。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绝非夸大之词。
    而首先来说,曹操其实是一个武功高强的人。
    真实的曹操,并不是一个只会搞阴谋诡计,人身安全都要靠别人保卫的弱鸡主公,他是有真功夫的。
    年轻时的曹操,喜读兵书,崇尚侠义,史称“才武绝人”,武功非常之好,虽然没有刺杀过董卓的壮举,孟德献刀只是小说虚构,却真真切切去招惹过另一个大人物——张让。
    出于一个有点好笑的缘故,年轻的曹操有次竟心血来潮,悄悄潜入了这位十常侍大boss的卧室(宦官张让,富贵而多妻妾,孟德年少无行,袁绍等与之游,激以言辞,孟德自倚武勇,欲人财两得,遂行)。
    不想走进屋里的时候,被张让察觉了,张让身边平时养着很多亡命之徒,听到动静,立即拿着武器,一起围逼过来,虎视眈眈。危急关头,曹操表现得非常淡定,沉着冷静,挥舞手戟,退到庭院,然后一个转身,跳墙而走。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没有一个人能伤害到他(乃舞手戟於庭,逾垣而出。才武绝人,莫之能害)。
    在高手环绕的张让家中,曹操竟能全身而退,这一身硬功夫,比起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关羽如何?很多人据此推断,演义中孟德献刀的情节,可能就是根据曹操去招惹张让的事件改编的。
    关于曹操的功夫,后来还有一段记载,那是在起讨伐董卓募兵的时候,曹操曾赶上过一次叛乱,大晚上乱兵闹事,烧了他的军营。睡梦中的曹操听到外面有变,一个鲤鱼打挺,持剑而起,亲手杀了数十个人(兵谋叛,夜烧太祖帐,太祖手剑杀数十人)。可见其单挑能力是极为强悍的。这些上得了三国志的人物,个个都是身怀绝技。

    当然,相比起武功,曹操的政务才能是更加被人熟知的,年轻时,曹操曾在首都当公安分局长(洛阳北部尉),一上任就雷厉风行,整顿秩序,造了五色大棒,立在衙门左右,宣布有触犯禁令的,一律杀之。
    当时蹇硕的叔叔愣头愣脑,犯了宵禁,就被曹操抓起来,直接下令打死了。
    而蹇硕是什么人?那是皇帝的贴身宦官,宫里非常得宠的红人。曹操一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竟然不问青红皂白,一顿把他叔叔打死了,这绝对是能臣中的能人。太能了他!
    当然,归根结底,曹操家里也是有背景的,老爹曹嵩是当朝太尉,而蹇硕的叔叔也的确犯了法,蹇硕也只能自认倒霉,但不管怎么说,曹操这个行为是让京城权贵非常忌惮的。或许就是因为这次事件,曹操上了权贵们的黑名单,后来就被调出了首都。
    再后来,曹操去济南当了济南相(行政一把手)。不想到了地方,还是初心不改,再次使出霹雳手段:奏免其八,禁断淫祀,很快就奸宄逃窜,郡界肃然。
    可以看出,在治理国家方面,曹操是有两把刷子的,赏罚分明,不徇私情,雷厉风行。一经他手,政务就被打理得井井有条,是一个当之无愧的治世能臣。
    此外,曹操的才能还有很多,和刘备、孙权相比,曹操是唯一一个可以称得上军事家的人(常识),北方大部分地盘都是他亲自打下来的,业余时间还搞理论创作,写过兵法(注孙武十三篇,皆传於世)。然后他还是一个文学家,写的诗在三国属于一流水平,《观沧海》《龟虽寿》这些作品,我想大家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时候应该都背过,文学方面成就,刘备、孙权给他当学生都不够看的。同时曹操还是一个书法家,流传下来的真迹(衮雪),很见功力。
    此外,业余时间,喜欢音乐、围棋,和当时的名家都能你来我往,应付几下(桓谭、蔡邕善音乐,冯翊山子道、王九真、郭凯等善围棋,太祖皆与埒能)。
    总而言之,这是一个几乎无所不能,无所不通,几百年才能出一个的伟大人物。除了那几个完成大一统的开国皇帝,没有几个人能和曹操相提并论。
    这就是曹操在中国历史上的分量。
    曹操的理想主义时代
    一个人光有才能是不够的,还得有足够好的品德,这才能保证他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要不然满身都是负能量,就是再有才能,也不过是越有才能越反动而已,不会对社会有什么积极贡献。
    那么问题来了,曹操的品德到底如何?
    四个字,亦正亦邪。
    曹操实在是一个神奇的人,身上兼具英雄和奸贼两种气质,而且哪一种都被他玩到了极致。如果不是历史上真实存在过这样的人物,贸然写进文学作品当中,恐怕读者看了都会觉得作者是在胡编乱造,根本不会相信。
    因为常人真的很难理解,一个连刘备都不肯杀的人,怎么会去杀孔融呢?一个连关羽都能放走的人,又怎么可能害死荀彧?这简直就不是正常人类,是活脱脱的精神分裂。
    但这都是史书上明明白白记载的,我们不得不信,不得不相信这世界上,真的存在过这样一个神奇的人。

    和许多少年英雄一样,曹操也曾有过热血青年时代。那时候,他是一个真正的英雄。
    年轻时的曹操,是亲身经历过董卓之乱的。当时董卓对曹操很看重,让他当上骁骑校尉,想跟他合作,但是曹操不肯,怀着匡扶汉室的理想,他逃出洛阳,散尽家财(老爹贪了很多钱),和袁绍、袁术等人一起,招募义军,讨伐董卓。
    然而曹操很快就会看到,现实是残酷的,人心是凉薄的,起兵不久,他就惊讶地发现,自己和这些人的思想竟然格格不入,简直就不是一个世界的人。
    这帮心怀鬼胎的家伙,心里根本就没有一点讨伐汉贼,匡复汉室的想法,十万大军聚在一起,就是日夜置酒高会,不图进取,满脑子都是招兵买马,扩充实力,唯独不去干该干的事情。
    在这帮没有信念的人群中间,曹操感到非常无助,非常失落。
    尤其让他寒心的是,像袁绍这样从小玩到大的伙伴,跟这帮人也是一丘之貉,不仅不想打仗,还试图干一件更加无耻龌龊的事情——另立皇帝(袁绍与韩馥谋立幽州牧刘虞为帝,太祖拒之)。
    搞了半天,所谓讨伐董卓,不过是这些伪君子打出的一个幌子,只有曹操当真了。
    在这种形势之下,曹操没有放弃心中的理想,虽然势单力薄,也要挑起盟军的大梁,期间,真正和董卓打过硬仗的,除了孙坚,就只有曹操。
    不久,董卓烧毁洛阳,西入长安,曹操再次劝说大家,要乘胜追击,并力西进,把董卓一举歼灭,结果当然一点也不意外——没有一个人响应,曹操一不做二不休,索性独自出兵,追击敌军,却终归是独木难支。
    在荥阳一战,曹操中了埋伏,被董卓部下徐荣击败,自己身中一箭,战马也受了伤,要不是曹洪把马让给他,恐怕曹操就要交待在荥阳,壮烈殉国了。
    就冲这股义无反顾,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劲头,如果这都称不上英雄,什么是英雄,这要不是英雄,袁绍、袁术那种就只能叫狗熊了。
    前两天发了两段,今天一看,竟然被吞了,也不知道是抽了什么风 = =
    宽宏大量
    一个理想主义的人,必然也是一个胸怀宽广的人,这方面,当年的曹操不是一个例外。
    很多人都不知道,曹操在年轻时,和刘备是认识的,汉灵帝末年,刘备在洛阳京漂,两人曾有过短暂的交往,后来,两人还一起回到曹操的老家沛国,招募军队(灵帝末年,备尝在京师,后与曹公俱还沛国,募召合众)
    我们都知道,曹操看人的眼光是非常准的,可能就是在这时候,他已经看出刘备绝非池中之物,是将来要跟自己争天下的对手。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当刘备被吕布打败,真的送上门来的时候,曹操竟然放过了他。
    关于这个事情,程昱劝过他(程昱说公曰:观刘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终不为人下,不如早图之)
    郭嘉也劝过他(嘉言于太祖曰: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张飞、关羽者,皆万人之敌也,为之死用。嘉观之,备终不为人下,其谋未可测也。古人有言:一日纵敌,数世之患。宜早为之所)
    但是曹操最后都放弃了。当然你可以说,曹操这么做是有私心的,他是怕杀了刘备,会让天下英雄失望,影响自己的名声。那明的不行,暗的总可以吧?像曹操这样的人,要是他想弄死一个人,总可以有一万种方法。之所以放过刘备,归根结底,还是他有容人之量。
    说句诛心之论,如果把曹操和刘备的位置反转一下,我不敢肯定刘备是否能用同样的方式对待曹操。

    要说曹操对刘备已经够仁至义尽了,不杀他就不错了,不可思议的是,曹操对刘备的死党也是一如既往的宽宏大量。
    如前所述,过五关斩六将在真实的历史中是不存在的,事实上就是关羽要走,曹操没有强留,自己做主放走了他。而我们要知道,当时关羽要去找的刘备,是在给曹操的敌人袁绍打工的。那时候刘备奉了袁绍的命令,去汝南联络当地黄巾军,正准备给曹操的后方捣乱,可谓是一个心腹大患。
    当时也有人觉得这样放走关羽,由着他去找刘备实在不像话,于是跟曹操进言,坚决要求把关羽追回来。
    曹操不为所动,只是淡淡一笑,说了一句:“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算了算了,他也只是为了自己的主公而已,你们就不要追啦。
    当时的关羽,可是刚刚刺杀颜良,名声大噪的万人敌啊。而他要去找的刘备,正打算给曹操后方捣乱。在已经预感到刘备的威胁,同时又清楚了解关羽实力的情况下,曹操还能干出这种为死对头如虎添翼的事情,这时候的曹操,就是英雄,真英雄也。
    三国时代,英雄辈出。刘备是英雄,关羽也是英雄,既然如此,能放他们走的曹操,当然也是英雄。
    类似的英雄事迹还有很多,我们就不一一列举了,可以说,中国历史上最英雄的人做过的最英雄的事,也不过曹操这样而已。
    可与此同时,我们也知道,曹操也是一个很奸诈,很残暴,甚至很狠毒的人,他宽宏大量对待过很多人,也心狠手辣杀掉过很多人。
    历史上被曹操杀过的人,可以列出一个很长的名单,在此就不再列举了,这其中最说不过去,也最遭人诟病的就是——孔融。
    杨修这种,还可以说是他掺和立储之争,自己作死;边让那种,骂了曹操,让他很不爽,不杀难解心头之恨;华佗,借着自己医术,漫天要价,摸老虎屁股,造成了医患矛盾;吕伯奢的家人,可能是想把曹操抓起来送官,引起了曹操的误会。总而言之,这都有一些说得过去的理由,但孔融无论如何是罪不至死的,他之所以被杀,只不过是对曹操干的事情吐过几次槽而已。
    曹操打败袁绍后,曹丕抢了人家的儿媳妇,孔融讽刺了几句(曹操攻屠鄴城,袁氏妇子多见侵略,而操子丕私纳袁熙妻甄氏。融乃与操书,称“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操不悟,后问出何经典。对曰:以今度之,想当然耳)。
    曹操北征乌桓,孔融说劳师动众(操讨乌桓,又嘲之曰:大将军远征,萧条海外。昔肃慎不贡楛矢,丁零盗苏武牛羊,可并案也)。
    曹操禁酒,孔融写信批评他,言辞不太礼貌(操表制酒禁,融频书争之,多侮慢之辞)。
    总得来说,有点像现在一些知识分子,喜欢跟当权者唱反调,但未必就是真想颠覆曹操的政权,想把他怎么样。
    可孔融没想到,因为这些事情,他早已经被曹操当成了眼中钉,一定要除之而后快。积怨越积越深,终于到了无法收拾的地步。后来,曹操便授意孔融的仇敌郗虑,给他罗织了四大罪名,从图谋不轨到招合徒众,从妄议朝政到衣冠不整,几乎全都给扒了个遍,而最搞笑的还是这一条——不孝。
    孔融说过“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缶中,出则离矣。”
    父亲对孩子有什么亲的,不过就是当时□□□□......感觉上来了,然后就制造出来一个人。孩子对母亲,也不过是像一个东西装在瓶子里,到了瓜熟蒂落的时候,自己就出来了。
    这些话在当时看来是有些惊世骇俗,但怎么说也到不了负刑事责任,甚至死刑的程度。
    但这一条,却恰好是最致命的,因为古代讲究孝道,孝就是天下人必须遵守的道德,不容一点置喙。
    而孔融虽然说过这些话,其实本人还是很孝顺的,年轻时是有名的孝子,但曹操就抓住这个话柄,把一个天下闻名的孝子,打成了一个不孝子,然后株连全家。
    孔融的一个儿子,九岁,一个女儿,七岁,都被杀掉了。斩草除根,不留后患。这样残忍狠毒的手段,估计就是董卓再生,也得自愧不如。
    有意思的是,被曹操深恶痛绝的孔融,却被曹丕仰慕不已,曹丕非常喜欢孔融的文章,每读一篇,经常掩卷而叹:“扬、班俦也。”(扬雄、班固一样的才华)继位之后,还拿出钱来搜集孔融的文章,有送上的,重重有赏。某种程度上,孔融的文集,还是曹丕帮他整理下来的。
    写到这里,曹操的性格也讲得差不多了,对喜欢的人宽容,对对手有骑士风度,对不喜欢的除掉,不管怎么讲,也算人之常情,不可思议的是,曾帮过曹操大忙,对他有恩的人,竟然也照杀不误。
    这其中最突出的人,就是许攸。必须承认,演义中把许攸说成是被许褚杀的是给曹操开脱了,事实上许攸就是被曹操杀的,根本没有借别人的手。
    仗着自己在官渡之战立有大功,许攸对自己的感觉一直特别良好,没事就拿曹操开涮,说话也没大没小,有时候竟然叫着曹操的小名,说:“阿瞒,没有我,你可得不到冀州啊。”(某甲,卿不得我,不得冀州也)
    这说的都不是孟德,而是阿瞒,搞得曹操心里十分讨厌,表面上却不好意思发作,赔笑着说:“是啊,是啊,没有你,我可不是得不到冀州嘛。”(太祖笑曰:汝言是也)
    许攸没想到的是,一次两次,曹操还能忍,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说,曹操就烦了。
    后来曹操打下邺城,许攸带着随从出城,左右一看,又得意洋洋地跟人说:“要不是我,这家人进不了邺城。”(此家非得我,则不得出入此门也)
    这下许攸麻烦了,很快有人向曹操打了报告,曹操终于逮到机会,眼睛不眨一下,立刻下令:杀掉。
    要知道许攸可是曹操的老朋友,年轻时经常在一起游玩,人家也没有什么恶意,就是帮过你的忙,讨个嘴上便宜而已,你要真不爽,大可以给他教训一顿,哪怕骂一顿,打一顿,都没什么问题,可是就这么杀掉,确实太狠毒了。这已经不是不英雄了,简直就是忘恩负义,没有人性。
    第二突出的,是狗或,哦不,是荀彧。
    大家都知道,荀彧这个人,其实是曹操夺取天下最大的功臣,这位颍川名门出身的文士年轻时被人称为“王佐之才”,称得上是曹操集团的首席战略大师。迎回献帝、攻灭吕布、打败袁绍等等一系列大手笔的战略谋划,基本都是按照荀彧的构想来的。荀攸、郭嘉、钟繇、陈群、戏志才这些出类拔萃的文臣谋士,也都是荀彧举荐的。在曹操的谋臣当中,荀彧的地位是最高的,功劳也是最大的。当年两人初次见面的时候,曹操就曾这样感叹:“吾之子房也。”
    那时候的曹操,是多么器重荀彧,把他比作汉朝的开国功臣张良。
    那时候的荀攸,也是一个怀着匡扶汉室理想的理想主义者,想要和曹操并肩战斗,一起讨伐各路群雄,兴复汉室。
    但是到了晚年,曹操变了,在被现实教育过无数次的同时,他也向现实妥协了。
    当初的少年英雄,早已不可逆转地踏上了一条由英雄到奸贼的不归路。
    在击败各路群雄,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后,膨胀的实力已经不能满足曹操的野心,参拜不名、剑履上殿、丞相之位,已经不能让填补曹操内心的欲望,此时的曹操,有了一个更高的目标——魏公。
    这是荀彧无法接受的,荀彧和曹操不一样,他是一个彻底的理想主义者,他把自己的理想主义贯穿到了生命始终。
    荀彧知道,此时曹操手握大权,要颠覆汉室易如反掌,一旦当上魏公,下一步就是魏王,当上魏王,下一步可能就是称帝,大风起于青萍之末,荀彧这样聪明的人,当然有见微知著的本领。
    因为曹操昭然若揭的野心,两人产生了裂痕。荀彧的内心也很痛苦,终于鼓起勇气,上书告诉曹操:
    “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明确告诉他,不要对改朝换代有想法。
    却没想到,曹操已然动了杀机。
    同年,曹操讨伐孙权的时候,忽然从前线下了一道命令,让荀彧到附近的谯县劳军。事实上,是把他调离中枢,剥夺了实权,荀彧到达以后,曹操乘机把他留在了军中。
    这样过了一段时间,荀彧收到了曹操送来的一样礼物——食器(盛食物的器皿),打开一看,却发现里面空空如也,根本就没有食物。荀彧是何等聪明的人,立刻明白了曹操的意思,就在当天,他服毒自尽。
    兴复汉室理想的破灭了,荀彧这是在以死明志,以死向曹操抗争,荀彧死后,曹操也一度感到很懊悔,或许他终其一生没有称帝,也是忘不掉荀彧临死前那忧郁的眼神。
    但在荀彧死后的次年,曹操还是称魏公了。
    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操杀掉了伏皇后。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称魏王,大家都知道,这已经是事实上的皇帝。
    晚年的曹操,与那个匡扶汉室的理想已经渐行渐远了,这个时候,他想的已是谋朝篡位,取而代之。
    曹操曾经说过,自己年轻的时候,并没有什么野心,只是想当一个郡守,教化一方,博个好名声(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后来当了典军校尉,又想当个将军,哪天自己死了,墓碑上刻一个“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就心满意足了。再后来赶上董卓之乱,又不得不举义兵、讨黄巾、战群雄。不料造化弄人,多少年后,竟然位极人臣,成了宰相。这是他从来没有想过的。回顾一生的经历,曹操颇有些得意,沾沾自喜地跟人说:
    “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言下之意,保全汉室,是我曹操的功劳。
    可归根结底,曹操还是变了。在汉室保全之后,下一步就是要取而代之了。年少时的英雄,到老还是不免成了一个奸雄,干起了和董卓、袁绍同样的事情。即使曹操自己说,他没有废掉汉室的想法,只是想当周文王,但话外之音还是明显的。
    我不想背谋朝篡位的黑锅,但是我的儿子可以当周武王。改朝换代,我并不反对。
    为了这一切,曹操做了很多事,杀了很多人,直到害死了跟自己最亲近的人——荀彧,从功臣到汉贼的惊人转变,不禁让人想起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条恶龙,每年要求村庄献祭一个处女,每年这个村庄都会有一个少年英雄去与恶龙搏斗,但无人生还。又一个英雄出发时,有人悄悄尾随。龙穴铺满金银财宝,英雄用剑刺死恶龙,然后坐在尸身上,看着闪烁的珠宝,慢慢地长出鳞片、尾巴和触角。
    ——《在缅甸寻找乔治·奥威尔》
    屠龙勇士总会成为恶龙,晚年的曹操,最终还是活成了自己曾经最讨厌的样子。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保卫司马南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07-13 13:30:42  更:2022-09-15 02:43:15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