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购物 网址 日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视频推荐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日历2023  日历2024  日历2025  日历知识  | 每日头条  视频推荐  数码知识 两性话题 情感天地 心理咨询 旅游天地 | 明星娱乐 电视剧  职场天地  体育  娱乐 
日历软件  煮酒论史  历史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春秋战国 三国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哲学 厚黑学 心理学 | 文库大全  文库分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钓鱼 双色球 戒色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足球 nba 象棋 体操
    
  首页 -> 煮酒论史 -> 古代战争观赏指南(想看中国古代军队如何作战,就请进来探讨) -> 正文阅读

[煮酒论史]古代战争观赏指南(想看中国古代军队如何作战,就请进来探讨)[第1页]

作者:李幺傻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这个帖子是技术探讨帖,会写到古代战争的方方面面,会写到野战、城战、水战,会写到战场、后勤、侦察……您慢慢看,我慢慢写。

    第一节:选择什么地方安营扎寨

    行军打仗,到了夜晚,就得驻扎。驻扎在哪里,很有讲究。
    古代将军安营扎寨,有四忌:天灶、龙头、背水、向坡。
    天灶,指的是大谷之口;龙头,指的是大山之端;背水,指的是背靠江河;向坡,指的是面朝山坡。
    这是吴起说的。
    吴起是比孙子稍晚几十年的军事家,他一生作战,从无败绩,从虎狼之师秦国的口中生生夺下了黄河以西的大片土地;他训练出的魏武卒,是中国古代第一支特种部队。魏武卒在那个时代所向披靡,依靠刚勇建立了不世功勋,硬是把山西腹地的魏国打造成了最强帝国。可惜,后来魏国来了个人叫庞涓,把当时最强军队葬送在齐国的马陵道上。
    这就是孙庞斗智的故事。孙是孙膑,庞是庞涓。孙膑带领齐国军队,一路故意示弱,把庞涓带领的魏武卒引到了黄昏时分的马陵道上,然后,万箭齐发,射死了庞涓,也终结了魏武卒近百年的辉煌历史,战国最强大的魏国,此后沦为末流国家。
    孙膑是孙子的后代,孙膑兵法和孙子兵法一脉相承。庞涓手下是吴起留下的魏武卒,吴起有兵法流传后世,这就是吴子兵法;庞涓有没有兵法?他是个性格张扬的人,估计当时也写了兵法,但没有流传下来,你都打了败仗了,还好意思把你的兵法拿出来示人?所以,庞涓的兵法就消失了。
    孙氏兵法是阴柔,吴子兵法是阳刚。孙氏兵法是长剑,吴子兵法是大刀。孙氏兵法多诡道,吴子兵法尚操练。
    这两种兵法,到底哪个更好?
    兵法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用兵法的人才有优劣之分。

    
    这是楼主出版过的历史类书籍,欢迎朋友们阅读指导。
    继续上面吴起说的扎营四忌。
    首先,你不能选择山谷口扎营,你停下脚步,埋锅造饭,刚刚吃上了一口热饭,敌方千军万马奔驰而来,会将你赶入山谷中,你连反抗的机会都没有。你既不能选择在险峻的山峰上扎营,也不能背靠大江大河扎营,敌方汹涌而来,你退无可退,要么会四面合围而困死,要么被敌方赶入河流中喂鱼。你还不能在山坡下扎营,敌方要是居高临下进攻,把势能改成动能,你将无可抵挡。
    除了上面吴起大将军说的四点外,还有两点需要补充。
    你还不能在干枯的树丛中扎营,敌方一通火箭射过来,营地就会变成人间地狱。火箭,是古代的一种兵器,指的是带火的箭镞,不是今天那种升上太空的火箭。你还不能扎在低洼的地方,敌方一旦引水来攻,你就会被灌成地鼠。
    翻开古代战争历史,善用兵法的将军,都是善于用水用火的高手。
    风水学中有种说法,给逝者选择坟地,要选择这样的,背山面水。背山,寓意为有靠山;面水,寓意为花钱如流水。这样的坟地就是风水宝地,荫及后世。
    这样的地形,也是扎营的风水宝地。
    营寨前面有水,可以防备敌军偷袭;营寨后面有山,可以居高临下阻击。有了水,就解决了军队的水源问题;有山,山中就会有小路,小路可以为奇兵出入提供通道。如果万一营寨遭受敌军进攻,无法防御,那就把军队拉到营寨后的山中,派出奇兵抄小路下山突袭敌军。
    古代军队行军打仗,夜晚扎营,也不会只扎一处。如果只扎在一处,就有可能被人包了饺子。所以,夜晚扎营,最少也要分两三处扎营。分两处的,就扎成掎角之势,两个营寨保持畅通,互相照应,如果一个受到攻击,另一个立即赶去增援。两个营寨之间,通常都有壕沟相连。分三处的,就扎成品字形的鼎足之势,如果一个营寨遭受攻击,另外两个就以最短的时间,沿着最短的路线来救援。
    冷兵器时代,交战双方动辄都是几万几十万人,安营扎寨的时候,连绵数十里很常见。
    不论你连绵多少里,不论你扎下多少营寨,但都必须遵循一条规律:所有营寨之间必须保持畅通。畅通的目的,还是为了救援。营寨和营寨之间,不能有山川河流进行阻隔,否则就是自掘坟墓。
    地址选好了,那就开始把帐篷竖起来,帐篷阻挡寒冷和潮湿,就是一座移动的房屋。
    营寨防御,也有讲究。
    为了防备敌军夜晚偷袭,营寨外广泛撒下蒺藜。
    蒺藜,是一种野生植物,圆形,四周都是尖刺。小时候,我在西北农村割草,最害怕踩上这种东西,那时候的农村孩子都穿着布鞋,而且鞋底也磨穿了,才上了蒺藜,脚板就会被乍得血肉模糊。
    古代士兵也穿着布鞋,穿着布鞋长途跋涉,脚上的鞋子肯定也残破不堪,鞋底也磨穿了,他们行军打仗,和我们山间割草一样,也害怕踩上蒺藜。
    小小的蒺藜,满山满野都有,它成为了防御营寨的利器。

    蒺藜可以防步兵,但防不住骑兵。骑兵骑着马,马脚上打着铁掌。
    骑兵冲过了蒺藜阵,但却迎头碰上了拒马枪。拒马枪是防骑兵的武器。
    拒马枪,就是插在大圆木上的一排排长枪,用来阻挡骑兵冲锋。
    拒马枪现在还在战争中广泛使用,不过,它的外形发生了变化,它也不再叫拒马枪,而叫铁丝网。
    敌方要想趁着夜色进攻,用脚绰开了蒺藜阵,搬开了拒马枪,前面却又碰上了鹿角木。
    蒺藜阵挡步兵,拒马枪挡骑兵,鹿角木既挡步兵,也挡骑兵。要破除鹿角木,只有一种方法,就是挖开地面,把鹿角木搬走。
    一切章法都和攻城一样。
    好容易移走了鹿角木,来到了营寨外,却发现想要进入营寨,仍然很难。
    为什么?营寨外还树立了栅栏,栅栏像城墙一样拦住了偷袭的道路,栅栏把营寨围城了一座城池。你想要攻打一座营寨,基本上跟攻打一座城池一样费力。
    城池有城门,营寨也有寨门,想要进城池,只能走城门,想要进营寨,也只能走寨门。
    寨门后,是强弓硬弩。一旦发现有敌人进入寨门,寨门后的箭镞就会飞蝗而至。
    强弓硬弩后,是守卫营寨的士兵。士兵像蚂蚁一样密密麻麻,纷至沓来,想要攻入营寨,千难万难。
    即使侥幸进入了营寨,想要攻占,仍然困难重重。
    因为守护营寨的将军,严明纪律,把营寨打造成了一块钻不透的铁板。
    首先,将军命令士兵要成建制住宿饮食,不准乱串门子,不准散步溜达,每个士兵的活动范围只有几十步远。
    如果有人确实有事,比如传递命令,那么在距离主将三百步之外,就必须止步,盘查清楚后,才能靠近将军。
    士兵们呆在营寨里,总要吃饭吧,总要喝水吧,你不让走动,那怎么办?营寨也有规定,每天定期定人出外打柴取水。出营寨的时候,颁发身份证;回营寨的时候,检查身份证,拿上身份证才能进入营寨。
    这是为了防备奸细混入。
    如果奸细杀死了出外砍柴取水的士兵,偷偷混入营寨里,怎么办?怎么才能辨别奸细?
    也有办法。营寨有规定,所有人不得私下打听营寨情况,不得谈论营寨情况,一旦发现,立即抓捕。所以,即使有奸细混入了营寨,也别想套问出有用的情报。
    世人都知道刘备的五虎上将,关张赵马黄,但很少有人知道曹操也有五虎上将,陈寿做《三国志》,将这五人列在一齐作传,这就是张辽、张郃、徐晃、乐进、于禁。
    很多人认为,前三个当之无愧,都是不世出的良将,曹操军队战将如云,后面两个怎么能进入五虎良将呢?怎么说,也得加上庞德和许诸吧。
    有这种想法的人,肯定是《三国演义》看多了。
    咱就先说庞德。
    庞德是一员勇将,然而他也只是一员勇将。将在谋而不在勇,兵在精而不在多,白起状如妇人,确是战国第一将领;韩信手无缚鸡之力,却击败了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陈庆之是个白面书生,“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军万马避白袍。”白袍,是陈庆之和他的军队所穿的衣服,当世人叫他们白袍军。
    曹操曾经对勇将庞德抱有极高的希望,派遣他去攻打关羽的荆州军,可是,庞德不懂兵法,安营扎寨的时候,居然让军队驻扎在地势低洼的地方,关羽掘开汉水,水淹七军,庞德身首异处。
    再来说许诸。
    许诸在《三国演义》中威风八面,实际上他只是曹操的一名侍卫而已。出外领军打仗,他连机会都捞不上。
    回头再说乐进和于禁。
    乐进身高不及常人,但是勇猛远超常人,他每战必奋勇争先,凶悍无比。官渡之战中,守卫乌巢粮草的袁绍大将淳于琼,就是他杀的。
    乐进善攻,于禁善守。曹操多次除外征战,都派遣于禁守营,于禁总是能够出色完成任务。
    曹操的“五子良将”,个顶个的厉害。
    张辽能够排在首位,自有的道理。张辽作为曹操账下一员将军,出兵合肥,杀得孙权军队尸横遍野,小儿不敢夜啼。这样威武的将军,世所罕有。
    说张辽扎营的事情。
    有一天夜晚,张辽的营寨里有人叛乱。这些人鼓噪说,敌军来劫营了,大家快跑。营寨里人心惶惶,混乱不堪,黑暗中又不知道谁是自己人,谁是劫营的,所以人人自危。就在这时候,张辽出现了。
    张辽骑着马,喝令所有人靠着帐篷站立,不准喧哗,不准走动。士兵们照做了。营寨里的喧嚣停歇了,而天色愈来愈亮,叛乱的人担心天亮后收到惩罚,就偷偷溜出来,想要逃走,结果被张辽抓个正着,阴谋败露了。
    从扎营这件事情上,就能够看出名将和庸将的区别。
    还是说三国。
    马谡是个夸夸其谈的人,他是三国新时代的赵括。这厮口才很好,他在诸葛亮面前口若悬河,连诸葛亮都被他骗了。
    马谡和张郃在街亭对垒,马谡带领军队驻扎在山上,准备以逸待劳,居高临下进攻张郃。这就是犯了兵家大忌。伟大的军事理论家吴起说过,扎营有四忌,其中第二忌就是龙头,不能在山顶上扎营。
    马谡肯定看过吴起写的《吴子兵法》,可惜他临场发挥的时候,忘记了。
    张郃肯定也看过《吴子兵法》,因为他一看到马谡的扎营地点,就恶狠狠地笑了。张郃断绝水源,堵塞道路,活活困死了马谡。
    和迂腐书生马谡相比,司马懿就是个老江湖。
    司马懿和诸葛亮在陇西交手,诸葛亮先到,抢得先机,登山立营。司马懿后到,他一看到诸葛亮的扎营位置,就知道这仗没法打了。为什么?因为诸葛亮留给他的扎营地点是“向坡”。
    向坡,就是面对山坡。《吴子兵法》中扎营四忌的“第四忌”。
    老江湖司马懿知道自己难以取胜,于是就软破硬泡,装神弄鬼,装死装蒜,生生耗干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
    那么问题来了。都是上山结寨,都是居高临下,为什么马谡失败了,而诸葛亮成功了。
    水源!水源!水源!重要的事说三遍。
    诸葛亮山顶扎营,控制了水源;马谡上山结寨,放弃了水源。在酷热难耐的季节,谁掌握了水源,谁就掌握了胜利。
    水无常形,兵无常势。
    为将者应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因地制宜,活学活用。如果尽信兵法,则不如无兵法。

    依然是三国。
    说道安营扎寨,则就不能不说夷陵之战。这场战争的失败,直接就是安营扎寨的失误引起的。
    刘备讨伐吴国,队伍浩浩荡荡,绵延七百里,扎营七百里。消息传到魏国,魏王曹丕就很不客气地笑了,他说:“哪里有连营七百里打仗的?”他预言刘备肯定会失败的。
    刘备也是一代枭雄,也不可谓不会打仗,他的作战技术远在著名诗人曹丕之上,可是他糊涂了,军队绵延七百里,光送情报就得骑着快马奔跑几天,这仗还怎么打?果然,因为连营七百里,七百里营寨缺乏联系,刘备轻易就被吴国军队打败了,气得他在白帝城一命呜呼。
    相同的战例还有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和夷陵之战是一样的,看起来声势浩大,绵延几百里,但军队之间缺乏联络,故一战而败。
    依然是那句老话,兵在精而不在多,将在谋而不在勇。
    还有一个问题,上面说的是依山傍水安营扎寨,如果没有山川河流,你该如何安营扎寨?
    用战车。
    卫青出击匈奴,深入草原上千里。草原一望无际,坦荡如砥,匈奴骑兵,来去如风,非常擅长闪电战,卫青的军队随时都会遭受匈奴的攻击,怎么办?怎么安营扎寨?
    夜晚住宿,卫青将所有战车围成一圈,组成堡垒,将士们睡在战车圈内,战车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
    卫青一生出击匈奴七次,取得七战七捷的惊人战绩。靠的是什么?
    靠的是奇袭。
    卫青是中国第一个将奇袭发挥到极致的将军。他带领大汉骑兵,舍弃后勤,长途奔袭,突然出现在匈奴面前,杀得匈奴措手不及,只能狼狈逃窜。
    匈奴作战靠的是快,他们呼啸南下,劫掠而去,等到汉军想要反击,他们早就跑得无影无踪。卫青作战靠的是更快,事先侦察好匈奴所在地,然后带领轻骑,深入不毛,神兵天降,匈奴想要逃跑都来不及了。
    卫青以快打快,次次获胜。
    现在换位思考。
    如果敌方在选择合适的地方,把营寨扎好了,而且做好了防备,我方要进攻,如何能够夺取敌方营寨?
    只有一种办法:偷袭。
    首先选派体壮胆壮士兵,组成敢死队,人数不能太多,一般以几百人为宜。
    其次选择一个黑暗的夜晚,悄悄接近敌营。而攻击的时间,一般都在夜半之后。夜半之后,人体松懈,处于深睡阶段,反应迟钝。
    其次准备劫营器械,一般包括大盾牌、引火物、长砍刀、白布条。
    夜半过后,开始出发,白布条缠在头上,以分辨敌我;双脚擦地前行,就可以扫开营寨外的蒺藜;移开拒马和鹿角,就可以接近敌方营寨。然后,加火焚烧栅栏,或者挥斧劈开栅栏,一拥而入,就会出其不意,占尽先机。
    进了营寨后,所有人聚集在一起,见到营帐就烧,制造混乱,越乱越好,乱中取利。敌营火起,一定会乱作一团,自相残杀,我方趁机杀向中军,直取敌军主帅。
    主帅的营帐在哪里?很好找,在中军。最中间的就是主帅营寨。
    古代安营扎寨有讲究,大营套小营,一环套一环,只要进入了营寨,就能够找到主帅的营帐。这是为了主帅指挥和联络的方便。
    此时,敌军虽然实力强大,但如牤牛掉入陷阱里,有力使不上。我方如同孙悟空钻入铁扇公主肚子里,腾转闪挪,想怎么干就怎么干。
    安营扎寨,最担心的是被人劫营。
    出外劫营,最担心的是中人埋伏。
    你兴冲冲地前来劫寨,兴冲冲地杀入营寨,可是进了营寨,却发现这是一座空寨,等到你想退出去,突然火把齐起,喊杀声起,你中计了,你被包围了。
    所以,劫营最关键的只有一点:保密。
    保密工作,重中之重,一定要做到万无一失。
    劫寨前夕,除了主帅,几乎再没有人知道今晚要去干什么。甘宁百骑劫魏营,这天晚上只要要去劫营的,只有孙权和甘宁。一百名骑兵没有一个人知道。
    甘宁让他们吃饱喝足,一个个喝得微醺,酒壮怂人胆,体力自然生出蛮力。临出发前,甘宁才说:“今晚大家给我干一票,劫魏营。”
    一百个人吓坏了。
    魏国军队有十万人,甘宁只有一百人。一百人扑向十万人,无异于飞蛾扑火。
    但是甘宁胆子很大,他是个江湖人,以前是个海盗,人称锦帆贼,他抢劫的时候,把绫罗绸缎挂在船上做船帆,人们一看到这种别具一格的船帆,就惊呼:“锦帆贼来了,快跑!”
    甘宁对这一百个吓坏了的人说:“我作为主将,都不害怕,你们怕了卵子?”
    甘宁带着这一百人,出其不意,打了大胜仗。孙权高兴地向人炫耀:“孟德有张文远,孤有甘兴霸。”
    张文远是张辽,甘兴霸是甘宁。
    岳飞是一代悍将,韩世忠同样是一代悍将。
    韩世忠在历史上暂露头角的时候,才只有十几岁,是名小队长。宋军与西夏军交战,相持不下,韩世忠第一个爬上西夏城墙,斩杀了守城将领,将人头掷下城墙。
    战争中,能够第一个登上敌军城墙,并斩杀敌将的人,那一定是极为悍勇之人。甘宁曾经做过这事,韩世忠也做过这事。后来明朝有一个武状元叫刘綎,也做过这事。
    韩世忠因为作战凶猛,就升为中队长,手下有了五十人。
    有一次,韩世忠带着五十个人在滹沱河巡逻,突然遭遇了金国两千名骑兵。韩世忠让其余人按兵不动,自己带着几名死士,冲入金军中,专找打旗的下手。打旗的被刺翻了几个后,剩下打旗的吓坏了,不敢把旗帜举起来。其余的宋兵趁机冲杀,杀得金军狼狈逃窜。
    悍勇!异常悍勇!
    更悍勇的还在后面。
    公元1126年,36岁的韩世忠已经成为抗金名将。这年冬天,数万金兵围攻赵州城,守将王渊形势危急。韩世忠顾不上召集大军,只带着随从就去增援。金军听说韩世忠进了赵州城,欢呼雷动,他们将赵州城围得里三层外三层,扬言要让韩世忠葬身于此。
    这天夜晚,天降大雪,雪花纷飞,对面看不到人。
    韩世忠精选了三百名精壮死士,缒城而下,摸进金军大营中,见人就砍。金军乱成一团,自相残杀。天亮后,金军逃走,赵州城之围自解。
    几天后,韩世忠又打了一场胜仗,俘虏了大量金兵,他们回忆说,那天夜晚下大雪,他们遭到偷袭,大部分首领都死在了那天晚上。
    雪天是劫营的好时机。
    三国有两个劫营的经典战例,一个是甘宁百骑劫魏营,一个是丁奉雪天奋短兵。短兵,指的是短兵器,腰刀之类的兵刃。在冷兵器时代,短兵器只是护身用的,打仗用的是长枪大戟。
    然而,老将军丁奉却依靠短兵器把事弄成了。
    公元252年,孙权去世,魏国趁着孙权新丧,兵分几路,叩关犯境,进攻东吴,其中一路魏军进攻到了东兴,也就是今天的安徽含山。这路魏军有七万人,而仓促迎击的吴军,只有丁奉率领的三千人。
    老将军丁奉赶到东兴的时候,天降大雪,异常寒冷,魏国将帅们围着火炉饮酒,借以驱寒。
    丁奉看到魏军毫无防备,营门大开,就脱掉铠甲,全身赤裸,一手挽着盾牌,一手握着腰刀,高声喊道:“建功立业,就在今天。”。三千名战士看到老将军如此神勇,也全都脱光了衣服,拿着盾牌和腰刀,跟着他的身后,走向魏军大营。
    寒风呼啸,大雪纷飞,躲在营寨里的魏军看到来了一群赤身裸体的人,他们全都笑了,他们笑话这群吴国人是二杆子,不怕冷。可是,等到这群吴国人跑进营寨里,他们再也笑不出来了。
    老将军带着三千名裸体,一路砍杀,营寨逼仄,长枪大戟没有用武之地,腰刀反而游刃有余。魏军没想到这群二杆子吴国人真的不要命,赶紧逃跑。他们逃到桥梁上,桥梁都被踩踏了。魏军尸体在河流里堆积如山,后面的人踩着前面的尸体逃走。七万人死了一多半。
    这路魏军一败退,其余各路吓破了胆,也烧毁营寨退走了。老将军丁奉以一己之力,扭转了孙权去世后东吴的第一场危机。

    甚至在现代战争中,雪天仍是作战的好时机。
    1933年,日军进攻草原城市赤峰,这天恰逢大雪。
    守卫赤峰的,是孙殿英,就是那个挖了皇帝坟墓的东陵大盗。
    孙殿英是土匪出身,手下也都是土匪。孙殿英抽大烟,手下也都抽大烟。孙殿英生冷硬憎,手下也没有一个善茬。这叫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日军进攻赤峰,赤峰形势危急,孙殿英带着土匪抽大烟,烟瘾过足了,孙殿英喊一声:“操家伙,上!”
    然后,孙殿英就带着上千名土匪,穿着单衣单裤,一人一把大刀片子,打开城门,向着鬼子逆袭。
    鬼子在热河一路畅通无阻,势如破竹,想着赤峰很快就会攻下。当时,日军正在营帐中休整,突然遭到了这股悍匪的攻击。
    据说,过足了烟瘾的人,力气倍增。
    双方在赤峰城下杀得难解难分,刀光与雪光闪烁,血花与杀声飞溅,孙殿英带着一群凶猛无比的悍匪,硬是将日军赶出了赤峰郊外。
    赤峰血战,成为长城抗战中最精彩的一章。
    雪天是劫营的好时机,雨天同样是个好机会。
    雪天雨天,能见度降低,户外活动难度增加,人体也显得懒惰松懈,这种天气,只适合享乐,不适合劫营,然而,名将反其道而行之,总是能够收到奇效。
    还是南宋将领,这次说刘锜。
    刘锜的经典之战是顺昌保卫战。顺昌,是今天的安徽阜阳。
    公元1140年,金军再次进犯,宋军迎击,双方在顺昌遭遇。金军主帅金兀术亲自率领金军最精锐的特种部队“铁浮图”,进行攻城,但却遭到刘锜的坚决回击。
    金军对顺昌久攻不下,就把营寨移到东面二十里,想要引诱刘锜出来打野战。
    这天晚上,雷雨交加。
    刘锜手下有一员猛将,名叫阎充。刘锜命令阎充今晚趁着大雨带领五百名壮士去偷袭金军大营。金军有十万之众,而且还有金国最为精锐的铁浮图。
    古代偷袭,讲究的是衔枚疾行。枚,是一种筷子样的东西,放在嘴里,可以防止喧哗和叫喊。
    五百个人去偷袭金军大营,就需要五百个枚。有人对刘锜说:“没有这么多枚。”
    刘锜说:“不要枚了,用竹子代替。”
    安徽是南方,盛产竹子。刘锜让人砍断竹枝,做成竹哨,噙在口中,作为联络暗号。
    这天晚上,阎充带着五百名壮士,踩着哗哗的雨声,潜入了金军营寨。电光一闪,五百人一跃而起,口中吹响竹哨,看到头上扎辫子的,就挥刀砍杀。电光过后,五百人爬在地上,一动不动。
    竹哨声让偷袭者分清了敌我,竹哨声让金军肝胆俱裂。
    这一天晚上,金军惊惶万状,乱成了一锅黏粥,好容易等到天亮,金军仓皇后退,留下了几千具尸体。

    劫营,讲究的是胆量。不是胆量过人者, 不能胜任。
    第二节:精锐特种军队

    中国古代,还有一种非常特殊的军队,他们人数稀少,但是装备精良,战斗力惊人。他们是精锐中的精锐,精华中的精华,他们在战斗中,以一当十,甚至以一当百,他们在双方相持不下,战局处于胶着状态时,突然出击,一击而扭转战局,决定胜负,甚至决定历史的走向。
    他们是帝王手中的长剑,轻易不能使用,一旦长剑出鞘,就日月变色,江山易手。
    他们的名字,就叫精锐特种部队。

    中国最早的精锐特种部队,可以上溯到战国初期的魏武卒。
    魏武卒是和军事家吴起的名字连在一起的。
    那个时代,兵民合一,出则为兵,入则为民。魏国将军吴起认为这样半兵半民的军队,缺乏战斗力,他要打造一支职业军队,这就是魏武卒。
    想要成为魏武卒,先要经过体能测试,只能最强壮的人,才有可能成为魏武卒。吴起对魏武卒的要求是,穿三层铠甲,持戈挎剑,操十二石的弓,箭囊里装五十支箭,背三天干粮,负重50公斤,从日出到日中,要行走一百里。
    由于魏武卒的选拔和训练极为严苛,所以这支部队人数最多的时候,也只有五万人。
    当时的秦国,有六十万军队。
    魏国和秦国,以黄河为界。黄河以西,是秦国,黄河以东,是魏国。秦国是公认的虎狼之师,而魏国,是公认的弱国。
    然而,吴起带领魏武卒,渡河而西,硬生生从虎狼秦国的口中夺取了五百里土地。史书记载,公元前389年,吴起带着五万名魏武卒,击败了五十万秦军。史称阴晋之战。
    吴起带领魏武卒征战三十年,大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其余均解。也就是说,在七十二次大战中,取得全胜的是六十四次,仅有八次打成了平手。
    当然,每次吴起都是以少打多。
    五万魏武卒,已经是中国古代精锐特种部队的极限了。
    精锐特种部队,更准确地诠释了“兵在精而不在多”的道理。
    魏武卒之后,是秦锐士。
    魏武卒把秦军打得找不着北,秦军也想建立自己的一支精锐特种部队,可是,总是不成功。为什么?因为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吴起只有一个,他是魏国的,不是秦国的。
    吴起死后,秦国出了一名战将,叫司马错。司马错也是一名不世出的名将,他替秦国建立了一支梦寐以求的特种部队,这支部队不叫秦武卒,而叫秦锐士。
    传说,司马错是最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的远祖。他最辉煌的战绩,就是把巴蜀纳入了秦国的版图。他也是秦国有史以来第一位响当当的将军。
    秦锐士的选拔标准,比魏武卒更为严酷。
    司马错照搬吴起的魏武卒标准,再外加一把匕首和一面盾牌。即使士卒通过了严酷的身体测试,后面等待他们的,还有三关:教武关、战阵关、兵器关。
    教武关,指的是徒手搏斗;战阵关,指的是排兵布阵;兵器关,指的是器械搏杀。
    因为秦锐士的标准异常严苛,所以,司马错麾下的秦锐士只有一千六百人。
    然而,这一千六百人的战斗力,却是整个春秋战国最强的。
    荀子说过:“齐之技击不如魏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如秦之锐士。”
    秦锐士中曾经出过一个千人长,这个人的名字叫白起,后世称他“人屠”,他是春秋战国时期,斩杀敌军人数最多的将军。
    既然能当秦锐士的千人长,那么一定孔武有力,威势赫赫,错了!蔺相如陪着赵王参加渑池会,看到秦王后站立着白起,他说白起长得瘦小,容貌像个女人。
    相书上说:文人武相,武人文相,必堪大用。
    秦锐士的历史,一直绵延半个世纪,创造了半个世纪的传奇。
    秦军的征战史,最辉煌的是长平之战。仅仅战后,白起就坑杀赵国降卒40万。强大的北方帝国赵国,名存实亡。
    长平之战的关键,是白起派出的五千人,将赵国军队一分为二,彼此无法救应。
    战争之初,白起示弱于敌,引诱赵括走出坚固的堡垒,追击自己。赵国军队距离营寨堡垒愈来愈远,五千名秦军精锐突然闪出,截断了赵国军队返回营寨堡垒的道路。
    赵国军队的后路被截断,肯定会全力反击,要回到营寨堡垒里。可是,人数占据绝对优势的赵国军队,居然攻不动五千名秦国精锐。万般无奈下,赵国军队只好露宿在星光旷野。从这一刻起,他们覆灭的命运就已经注定了。
    攻打秦国五千精锐的赵国军队有多少人?司马迁没有说。我们打个对折,保守估计有二十万。由主将赵括带领的二十万军队,居然在五千人面前讨不到便宜。
    秦国精锐的战斗力,可见一斑。

    秦代之后是汉朝,汉朝最精锐的军队叫羽林郎。
    羽林郎,一个非常富有诗意的名字,它的寓意是,要成为帝国的羽翼,带动帝国飞腾。
    羽林郎的前身叫郎中骑兵,诞生于楚汉相争时期。
    楚汉争霸,长达四年,四年来,刘邦一直在打败仗,他像只断了爪子的螃蟹一样东躲西藏,岌岌可危。然而,却在最后一战中,逼得项羽乌江自刎。
    最后一战中,因为刘邦拿出了自己的杀手锏:郎中骑兵。郎中骑兵将项羽追杀到乌江岸边,杀得项羽全军覆灭,西楚霸王此后走入了历史。
    刘邦一战而定天下。
    定了天下的刘邦,需要建立一支绝对忠于自己的军事力量,他将郎中骑兵带入宫中,作为自己的宫廷侍卫部队,也就是自己的贴身侍卫。
    这支军队此时有一千人。
    一千人的军队守卫在刘邦的身边,还让刘邦觉得不安全。刘邦需要更多的人来保卫自己和自己的皇位,保卫自己的荣华富贵和荫及子孙,所以,他又建立了一支南军和一支北军。南军两万人,驻扎在未央宫之南,北军四万人,驻扎在长安以北。
    这三支军队,是帝国的核心力量。郎中骑兵保卫宫室之内,南军保卫宫室之外,北军保卫长安城。
    有了六万强有力的军队,刘邦在剪除诸王的战争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保证了刘家江山不容别人染指。

    汉室江山,最大的威胁不是内部诸王,而是外部匈奴。
    刘邦登基不久,匈奴就在白马围住了刘邦,刘邦不得不依靠诡计,才得以逃脱。此后的几代汉室帝王,都被迫依靠和亲,才换来暂时的安宁。
    公元前141年,刘彻登基,这就是汉武帝。
    汉武帝参照刘邦的近卫军制度,想要建立一支更加精锐的部队,他把这支军队叫做期门卫士。期门,就是等在门口,随时准备出动。
    期门卫士最初是从郎中骑兵中挑选,也许是因为长期的养尊处优,不事锻炼和实战,郎中骑兵并不能让汉武帝满意,他开始从关东、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两河等六郡中招收良家子弟,选入期门卫士。
    六郡都是天高地阔,草长马肥的地方。良家子弟,指的是家族中没有劣迹的富裕农家子弟。
    这支名叫期门卫士的军队,有一千五百人。
    汉朝的历史,就是和匈奴交战的历史。
    汉武帝登基后,一改过去软弱的和亲政策,派出大军,向匈奴出击。
    匈奴和汉室,是当时世界上并存的两个强大帝国。匈奴仅仅一次南下,就可以集结三十万军队。
    在出击匈奴的战争中,无数汉家将士浴血奋战,壮烈牺牲,留下孤儿寡母,汉家收养这些孤儿,编入军营,从小接受严酷的军事训练,长大后,挑选最优秀的,进入期门卫士。
    然而,这时候,期门卫士已经换了名字,叫做羽林郎。
    羽林郎有二千五百人。

    期门卫士和羽林郎中,将星闪烁,我们随口就可以说出一串名字:卫青、霍去病、李广、李敢、李陵……
    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李敢是李广的儿子,李陵是李广的孙子。家族血缘关系,让御林军的战斗力更强。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何况,羽林郎里,多的是在于匈奴交战中牺牲了的烈士遗孤,同仇敌忾,万众一心。
    卫青是个放羊的奴隶,他跟着姐姐卫子夫进入皇宫,卫子夫后来成为皇后,卫青进入了羽林郎。
    在羽林郎,卫青卓越的军事才能很快就显露出来,汉武帝派他领兵出征,他对强大的匈奴七战七捷,创造了绝世战绩。
    几百年来,对匈奴作战的将军很多,秦开、李牧、蒙恬……而卫青是最负盛名的那一个。
    卫青的出身很不堪,霍去病的出身更不堪。
    卫青有两个姐姐,一个叫卫子夫,做了皇后;一个叫卫少儿,给公主做丫鬟。那时候的官场宫廷,还没有太肮脏的裙带关系。
    卫少儿有个相好的,是个姓霍的小公务员,这个小公务员和卫少儿私通,生下了霍去病。勾引公主家的丫鬟,是大罪,所以这个小公务员就跑了,把儿子留给了情人。
    情人卫少儿没法带儿子,就丢给了弟弟卫青。卫青带着私生子外甥霍去病,整天泡在羽林郎。让人没有想到的是,这个私生子居然是绝世奇才。
    霍去病最匈奴作战,和他的舅舅一样,从无败绩。而他最为人称道的,则是“封狼居胥”。南宋著名词人将军辛弃疾说,他做梦都想取得霍去病“封狼居胥”的战绩。
    狼居胥,是今天的蒙古境内肯特山。
    公元前119年,年仅二十一岁的霍去病率兵出征,长驱直入两千里,斩杀匈奴七万余,俘虏匈奴王侯将相八十三人,在狼居胥举行了祭天仪式。
    然后,霍去病带着羽林郎八百健儿,一路向北追赶,一直将匈奴赶到了瀚海边。如果不是瀚海挡住了去路,他们还会继续追入北极圈内。
    瀚海,今天的名字叫贝加尔湖。这是中国军队出兵北方最远的地方。
    八百羽林郎中,有一个人叫李敢。
    李敢是飞将军李广的三儿子。
    李广少时,汉武帝从六郡招收良家子弟,组成期门卫士,李广入选了。李广根正苗红,他的祖上是亲国将军李信,燕国就是他率兵灭的。
    李广在期门卫士中迅速成长,在多次与匈奴交战中,战绩辉煌。有一次,他在战场上俘虏了一名匈奴大当户,班师回长安,听闻妻子刚刚产下一子,他就将儿子名叫李当户。大当户,相当于万户侯。
    李广有三个儿子,最有名的是三儿子李敢。
    一次李广出击匈奴,带着十几岁的李敢。李广只有五千人,突然与五万名匈奴遭遇。别人劝李广赶紧跑,李广豪迈地说:“匈奴再多,又有何惧!”
    五万匈奴将李广的五千汉军包围了,准备进攻。
    李广让儿子李敢带着几十个勇敢少年,旋风般地冲入匈奴阵营中,三进三出,匈奴对这支彪悍的小分队,毫无办法。
    汉军士气大振,围城圆圈,和匈奴交战,杀敌数千。天亮后,援军赶到,匈奴逃走。
    飞将军李广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很广,这得之于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他激情飞扬的描写。
    李广骁勇异常,可惜命运多舛,他在历次远征中,要么是碰不上匈奴,要么就是遭遇匈奴重兵,所以导致他战绩有限,难以封侯,郁郁而终。司马迁担任好好的史官,只因为替李陵说好话,就遭受宫刑。司马迁从自身的遭遇,联想到一辈子遭遇坎坷的李广,他对李广寄予了深深的同情。
    《史记》中,最精美的华章,是项羽本纪、飞将军列传、刺客列传。项羽是刘家的死对头,飞将军李广和司马迁一样经历悲惨,所以司马迁写作的时候,满怀激情。在铁板一样的官场文化中,遭受奇耻大辱的司马迁连个倾诉的人都没有,他幻想着自己像刺客一样,用手中的利刃划破沉沉铁幕,他笔下的刺客列传,同样文采飞扬,令人心驰神往。
    飞将军李广的大儿子李当户早早去世了,他留下一个遗腹子,这就是李陵。
    李陵自小就在羽林郎长大,和他的爷爷李广叔叔李敢一样,浑身是胆。
    公元前99年,李陵带着五千名步兵,深入北地,被匈奴十万人围困。李陵与匈奴血战,杀敌数万,箭镞用尽,枪折刀断,李陵和战士们拆开木车车轮,用车辐作为兵器,与匈奴血战到底。
    最后,李陵力竭被俘,五千步兵几乎全军覆没,仅逃回四百人。
    就在此时,长安城中疯传着一个消息,一个姓李的汉军校尉在替匈奴练兵,汉武帝想当然地认为这个人就是李陵,他要将李陵灭族。史官司马迁为李陵争辩,被打入牢狱,身受腐刑。
    悲愤异常的司马迁,奋笔疾书,这就是流传后世的《史记》。
    实际上,替匈奴练兵的人叫李绪,而不是李陵。
    被俘后囚禁在北地寒彻入骨的牢狱中的李陵,听闻全家被杀,愤怒异常,投降了匈奴。
    李陵在匈奴,依然心系汉室,他从不领兵与汉军交战,而且,他还刺杀了投降匈奴并替匈奴练兵的李绪。
    此时,那个持节牧羊的苏武还在边地,他写信呵斥李陵投降匈奴,满腔悲愤的李陵给苏武回了 ,这就是文学史上著名的《李陵答苏武书》。
    两千年过后,我们阅读《李陵答苏武书》,仍然会泪流满面。

    历代的文人骚客们,对羽林郎毫不吝啬溢美之词,比如“长安年少羽林郎,骑射翩翩侍武皇。”又比如“汉家官兵名羽林,臂鹰走马长楸阴。”又比如“少年出猎出长扬,禁中新拜羽林郎。”还比如“十八羽林郎,飞腾事朔方……王庭须远遁,卫霍在边疆。”
    羽林郎,是大汉最精锐的军队,是大汉武力的象征。
    李陵之后,羽林郎就走向了没落。
    没落的原因是晚年的汉武帝彻底变了,他不再是那个雄才大略的帝王,而是一个疑神疑鬼的糟老头,那些护卫在他身边意气风发的良家子,渐渐被油嘴滑舌阿谀奉承的宦官所代替。
    羽林郎在征战匈奴中,完成了自己的辉煌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

    两汉过后是三国,三国为英雄们纵横驰骋提供了最广阔的舞台,它在短短的几十年里,就走完了别的朝代几百年也无法走过的辉煌。它的精彩和惊心动魄,绵延了后世几千年。
    史书中记载了这个时代多支精锐部队,其中为人最熟知的,是白马义从、虎豹营。
    白马义从是三国时期出现最早的精锐部队,共三千人,全是骑兵,全骑白马,每逢交战前,必大声齐呼:“义之所至,生死相随。苍天可鉴,白马为证。”然后发起排山倒海的冲击。
    白马义从的首领叫公孙瓒。在刘备还没有暂露头角的时候,他已经成为了一方诸侯,镇守边关四郡。
    边关以北,就是乌桓人。乌桓人长于骑射,战力剽悍,他们经常南下劫掠,中原人深受其害。
    公孙瓒决定成立一支顶级骑兵,战斗力更要求在乌桓人之上,以快打快,以强攻强,这样才能免除边疆之患。
    这就是三千人的白马义从。因为公孙瓒青睐白马,所以这支部队里人人都骑着白马。
    白马义从最初只有十几个人。有一次,公孙瓒带着十几个骑士,在边境巡逻,突然遭遇了几百名乌桓骑兵。公孙瓒的武器是双头枪,就是说,枪杆的两边都安装有枪头。公孙瓒挥舞双头枪,向着乌桓人冲击,居然将乌桓人打败了。
    此时的公孙瓒,担任的是长史的职务。长史,就是掌管文书的官职。此后,乌桓人称呼他“白马长史”。
    三千人的白马义从就是从这十几个人发展起来。白马义从在对乌桓人的作战中,保持全胜。乌桓人相互转告,见到白马义从,赶紧躲开;见到白马长史,赶紧躲开。
    白马义从在三国历史中,昙花一现,转瞬即逝,它败给了袁绍的弓弩手。
    这场战役叫做界桥之战。
    袁绍布置好了埋伏,让上万弓弩手藏在树林中和盾牌下,只留少量人暴露在公孙瓒的视线里。公孙瓒以为袁绍兵力稀少,就命令白马义从突袭,白马义从如狂飙一样席卷而来,双方即将接战时,袁绍的上万名弓弩手突然一齐闪出,箭去如蝗,白马义从成为了历史和传说。
    此战后,白马义从中的一名少年死里逃生,他辗转上千里,投奔了刘备。
    他的名字叫赵云。
    史书中留下过三国多种精锐部队的记载,比如吕布的陷阵营,刘备的白毦兵,马超的西凉铁骑,诸葛亮的无当飞军……但其中最精悍的,则属于曹操的虎豹骑。
    史书中没有过关于虎豹骑人数的记载,但却有一句,虎豹骑都是天下骁锐,如果需要补充人数,就从“百人将”中补充。在别的部队中做将领,在虎豹骑中只能做士兵。
    估计虎豹骑中,人数不会很多。有人推测五千人。
    曹操极为看重这支军队,他让堂弟曹纯担任这支军队的首领。曹纯的亲哥哥叫曹仁。
    虎豹骑的第一战是南皮之战。
    曹操带着军队,奔波千里,从河南到河北,和袁绍的大儿子袁谭展开厮杀。袁谭据险坚守,曹操屡攻不下,又加上粮草不济,军中人心惶惶,曹操就想退兵。
    曹纯说:“让我试一次。”
    曹纯带着虎豹骑,一举攻入了袁谭的大营里。袁谭仓皇逃遁,虎豹骑衔尾追赶。袁谭落下马来,求饶道:“放了我,我给你富贵。”虎豹骑斩下袁谭首级。
    虎豹骑一战成名,威名大震。
    虎豹骑的第二战,是北征乌桓。
    白马义从在对乌桓作战中,占据上风,乌桓远远躲避;而虎豹骑在对乌桓作战中,直捣黄龙府,更是斩下了单于的首级。
    最能够表现虎豹骑战斗力的,是长坂坡一战。
    刘备依附刘表,积蓄力量,文有诸葛孔明,武有关羽张飞,刘备准备好好干一番事业,突然,曹操攻击刘表。刘表的儿子和部下投降曹操,刘备看到形势不利,赶紧就走。
    刘备带着手下一路狂奔,想着早就摆脱了追击,诸葛亮也说,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然而,有一支军队一昼夜追击三百里,咬住了刘备。
    生死存亡关头,关羽和张飞舍命力战,仍然被杀得大败,只好护着刘备一路奔逃,就连刘备的两个女儿都跑丢了。这是刘备一生中最狼狈的时候。
    这支追击的军队,就是虎豹骑。
    虎豹骑差点给刘备带来灭顶之灾。至于张飞断桥怒喝,赵云大战长坂坡,只是《三国演义》中的演义。
    真实的赵云,不是战将,只是刘备的侍卫。

    马超的西凉铁骑,是支异常精锐的部队。
    西凉民风剽悍,史书记载“悍不畏死”;西凉盛产良马,史书记载“凉州大马,横行天下”,西凉铁骑是西凉骑兵中的精骑,每一个人都骑术精湛,每一个人都战力爆棚。
    然而,西凉铁骑仍然不是虎豹骑的对手。
    曹操对马超和这支西凉铁骑极为忌惮,他说:“马儿不死,我无葬身之地。”
    曹操带着军队与马超的西凉铁骑对攻,双方杀得难解难分,关键时刻,曹纯带着虎豹骑在后攻击,西凉铁骑大败。
    后来,马超投奔刘备,
    三国魏蜀吴,最强大的是魏国,但魏国却早早灭亡了。
    因为魏国出了一个名叫司马懿的妖人。这个妖人装腔作势,装神弄鬼,把自己装成了一个忠心耿耿的绝世良臣,全心全意为曹氏儿皇帝服务。儿皇帝把他当成了唯一的依靠。有一天,他抽身而走,儿皇帝从高高的皇位上掉了下来,这个妖人的儿子顺势坐了上去。
    也许是上天为了惩罚这个妖人,他的后代是麻袋换草袋,一代不如一代,白痴、脑残、呆傻、二球……绵绵不断,层出不穷。
    偏偏这时候,北方的游牧民族渐渐强大,他们的铁蹄呼啸而下,席卷中原,司马家族抵挡不住,只好跑到长江以南躲避。
    没有受到文明教化的游牧民族,在长江以北肆虐践踏,汉人遭受空前浩劫,据记载汉人最少的时候,仅剩二百万人。
    为了躲避屠杀,汉人纷纷渡过长江,寻求安身之处。在当时,这种人叫做流民。
    家破人亡的流民,背井离乡的流民,深仇大恨的流民,很快就组织在一起,他们向北方的游牧民族展开了复仇之战。
    这支由流民组成的军队,叫做北府兵。
    不忘阶级很,牢记血泪仇的北府兵,横空出世,如一颗流星,划破了东晋黑漆漆的天幕。
    公元376年,历史上和诸葛亮齐名的东晋宰相谢安励精图治,决心振兴已经坠落到崩溃边缘的半壁江山,他推荐自己孔武有力的侄子谢玄担任兖州刺史,掌管江北军事。江北,是东晋都城建康唯一依靠的门户。建康,就是今天的南京。
    谢玄开始广泛招募从北方远道而来的流民,北府兵中名垂青史的猛将,都是这时候入伍的,比如彭城人刘牢之、东海人何谦、琅琊人诸葛侃、乐安人高衡、东平人刘轨、西河人田洛、晋陵人孙无终……
    后来,王镇恶、檀道济、刘裕也加入了北府兵的队伍中。
    这些名重一时的将军中,刘牢之名气很大,他是将门之后,天生异相,面色紫赤,眼睛眉毛都异于常人。他胆识过人,足智多谋,为谢玄所器重。谢玄任命刘牢之做自己的帐下先锋。
    王镇恶是前秦丞相王猛的孙子,前秦灭亡后,他也跟着他叔父投奔东晋,他将以前的所有兵书都读完了,读透了,所以他打仗很有计谋。
    檀道济的名气,估计没有上面这些人大,但是他写的一本书却影响极大,这本书就叫《三十六计》,后人把它和《孙子兵法》并列在一起。
    在北府兵所有人中,最成功的是刘裕,他不但北伐取得辉煌战绩,剿灭了多个游牧民族建立的国家,而且还是南朝的开国皇帝。
    风云际会,群英荟萃。

    公元378年,北方的前秦出兵十余万进攻东晋,东晋出兵五万迎击,北府兵担任主攻。
    双方第一战在彭城,前秦大队人马围攻彭城,彭城几千名东晋守军危在旦夕。北府兵大张旗鼓要去攻打留城,而暗地里把精兵派往了彭城。留城是前秦粮草所在地,不容任何疏忽。
    前秦大队人马急匆匆赶往留城,想要和北府兵决一死战,然而他们赶到留城,却连北府兵的人影也没有见到。北府兵趁着彭城城下前秦兵力稀少,将彭城中的守军救了出来。
    前秦大队人马听闻北府兵赶到了彭城,又急匆匆从留城赶到彭城,却发现彭城是一座空城,前秦扑了两次空,鼻子都气歪了,他们挥兵南下,一直打到了三阿。
    三阿,在今天的扬州西北。
    在三阿,十几万前秦军队遭遇了北府兵,北府兵这次和他们真刀真枪地干。
    北府兵的人数占据绝对劣势,甚至,他们还是以步兵为主。
    前秦骑兵将领都颜号称天下第一猛将,可是,在第一回合的冲锋对砍中,都颜的头颅都被砍落。
    前秦丢下几万具尸体后,退往盱眙,北府兵猛攻盱眙,前秦丢下盱眙狼狈逃窜。北府兵在后猛追不舍。
    前秦逃到了淮阴,闭门坚守,北府兵继续猛攻,斩杀了前秦大将邵保。淮阴又被攻下了。
    前秦一路败退,北府兵一路狂追。前秦一直退到了彭城,北府兵也追累了,不再追赶。
    无论是城战,还是野战,人数稀少的北府兵都占据上风。
    四年后,前秦决心复仇,这次,他们同意了北方,纠集了九十万人,怒气冲冲地杀奔南方,想要一举消灭东晋。
    可是,这次前秦败得更惨。
    还是败在北府兵的手中。
    这场战役是一场决定了历史走向的战役,这场战役是历史上最经典的以弱胜强的战役,这场战役也是在文学史上极为有名的战役,因为它诞生了一大堆成语: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这场战役就是淝水之战。
    淝水,在今天的安徽寿县。

    公元383年,强大到不可一世的前秦兵分四路,从北面和西面向东晋进攻。东晋的东面是茫茫大海,在造船业极不发达的古代,大海就是难以逾越的障碍。
    前秦的第一路有二十五万人,集中了前秦的精锐,目标直指寿阳,也就是今天的安徽寿县。第二三路也将目标对准了寿阳。第四路是从四川出发的水师,沿江而下,前秦的军队水陆并进,最后在东晋都城建康会师。
    这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庞大的一次进攻。前秦出兵九十万人。
    这也是人类有史以来力量最悬殊的一次对决,一方是九十万人,一方仅有七万人,兵力对比超过了十倍。
    与强大的前秦军团作战的,就是北府兵。
    第一战,双方在洛涧激战。洛涧,位于今天的安徽淮南以东,洛水与涧水之间。
    前秦出动了前锋中最精锐的五万人,主将是梁成,梁成是氐族名将,他战功显赫,是前秦战将中数一数二的人物。东晋派出五千北府兵迎击,主将是刘牢之。
    双方展开了一场硬碰硬的血战,双方都是精锐中的精锐,农耕文明的东晋,以五千名兵力,强攻十倍于己的游牧民族的前秦。
    一场对攻下来,前秦打败,梁成被砍落马下,数以万计的前秦精锐被赶入了涧水中。一场本该一边倒的战役,真的出现了另外的一边倒。
    这只是淝水之战的揭幕战。更精彩的还在后面。
    一场揭幕战上的惨败,并没有动摇前秦王苻坚对自己异常膨胀的信心。尽管氐族人苻坚已经统一了北方,但他并没有自封皇帝,而是自称天王。
    苻坚认为只要自己的大军排山倒海地压过去,把马鞭投进江水里,江水都会为之断流,更何况区区的数万北府兵。成语“投鞭断流”就是打这里来的。
    苻坚带着自己的前锋部队十五万人,来到了淝水边,他站立在猎猎的秋风中,心中充满了急切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尽管这一年他已经年过不惑,但他心中时时涌起毛头小伙一样的冲动。
    双方的军队,隔水而望。
    北府兵首领谢玄明白,东晋能够凑起来的军队,现在全在这里,满打满算只有七万人。而淝水对岸的前秦军队已经有了十五万,后续的部队还在源源不断地开过来,时间拖得越长,越对苻坚有利,越对自己不利。
    他想出了一条妙计,他写信给苻坚说,你往后退一退,腾出地方,让我渡河,我们好好干一仗。
    苻坚站立在淝水岸边阅读到这封信,他的眼光落在对岸的八公山上,他看到深秋淡淡的雾霭中,山上山下都站满了整装待发的东晋士兵,苻坚想,如果贸然渡江,对岸一定会倾巢反击,不如放他们过来,我们趁其半渡而击,大功可成矣。
    苻坚不知道,对岸的八公山上,并不是东晋的士兵,而是生长整齐的树木。自小生长在北方的苻坚,只见过北方光秃秃的山岭,从不知道南方的山峰上树木可以长得这么整齐,这么有序。他把草木当成了士兵。这就是“草木皆兵”的来历。
    苻坚让前秦士兵后撤。

    在通讯极不发达的古代,十几万大军在江南水网稠密的地带可以绵延几十里,即使骑着快马传递命令,也需要一个时辰才能把命令传达到十几万人的耳朵中。
    苻坚显然没有想到这一点。
    前秦的后队开始后撤,军队里有人趁机叫喊:“打败仗了,打败仗了。”十五万前秦军队乱成了马蜂窝,有的恐惧,有的观望,有的打听,有的犹豫,唯独没有人想到要积极备战。
    北府兵趁机渡河,发起勇猛攻击。
    前秦一揍即溃。一场说好了的大决战,变成了一场长跑比赛。
    在长跑比赛中,前秦士兵惊慌失措,他们把道路两边山上的风吼声和鹤鸣声,当成了北府兵的喊杀声。这是“风声鹤唳”的来历。
    苻坚带着吓破胆的军队,一口气逃回了京城长安。

    淝水之战后,前秦的属国纷纷叛乱,树倒猢狲散,墙倒众人推,重锤擂破鼓。统一了北方的苻坚被部下杀死,统一了的北方再次四分五裂。
    四分五裂的北方,让南方的东晋有了可乘之机。
    东晋开始了气吞万里如虎的北伐,北伐的军队,就是那支令人闻风丧胆的北府兵。
    四分五裂的北方,出现了很多个国家,历史上把这段时期叫做五胡十六国,五胡指的是五个游牧民族,十六国指的是北方先后出现的十六个国家。事实上,混乱的北方远不止十六国。
    司马光在写《资治通鉴》时,认为南方的东晋是正统,北方的五胡十六国是叛乱。嗜血的游牧民族在北方肆意杀戮,把富饶的黄河流域变成了人间地狱,搁谁谁心里都不好受。
    所以,东晋北府兵北伐,是正义之举。
    北府兵的首领是刘裕,这是一个从农家子弟成长为著名战将和开国皇帝的人物,他的一生都是传奇。
    和东晋接壤的是南燕和后秦。
    公元409年,北府兵出击南燕。南燕是慕容氏建立的政权,满朝文武都是金庸笔下的“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慕容复的祖先。
    江湖传言,慕容家族容貌出众,当年两个姓慕容的人来到长安,面见苻坚,长安城万人空巷,争着抢着要一睹慕容家族的风采。
    慕容家族不但长得好,而且有钱,他们依靠劫掠掌握了极为庞大的财富,他们用这些财富打造出了一支重装骑兵,依靠这支重装骑兵,他们驰骋北方,未逢对手。
    这是中国第一支重装骑兵,不但人穿盔甲,马也披着重甲。他们像很多年后的坦克方阵一样,无坚不摧,所过之处,一片齑粉焦土。
    慕容家族的重装骑兵和精锐甲兵,猬集在临朐城外。临朐城,在今天的山东半岛。
    和慕容家族武装到牙齿的精兵悍将来比,北府兵就寒酸到了极点,他们是步兵。
    据说,一个骑兵的战斗力相当于十个步兵。
    北府兵的五万步兵和慕容家族的十万骑兵和重装骑兵展开厮杀,双方杀得难解难分,突然,临朐城上浓烟滚滚,烈焰张天,慕容家族无心恋战,掉头逃窜。
    北府兵不仅战力强悍,而且智谋出众,他们看到慕容家族倾巢出动,就派遣一支精兵偷袭防守薄弱的临朐城,一战而下。
    这场战役,不仅攻占了南燕重要城市临朐城,还斩杀了南燕十几名大将。

    一千年后,南宋著名词人军事家辛弃疾对北府兵仍然心驰神往,他在词中写道:“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北府兵确实是“气吞万里如虎”。
    慕容家族战败后,逃回了南燕都城广固。广固,是今天的山东青州。
    北府兵将广固团团围住。《孙子兵法》总结战争的规律说:“十则围之。”你有十倍的兵力就可以围困它,然而,北府兵的兵力远远少于南燕,却将南燕的都城包围了,这简直是战争史上的奇迹。
    因为强悍的北府兵以一当十,以一当百。
    广固有外城,有内城,慕容家族在这里经营多年,把内城修建得极为高大坚固,城墙全部用石头搭建。北府兵轻易攻下了外城后,慕容家族的残兵败将全部退进了内城。
    从遥远的南方而来,一路跋山涉水的北府兵,缺乏高大的攻城装备,他们攻不下内城。攻不下就不攻了,他们围绕内城,建起了三丈高的围墙,挖掘了三丈深的壕沟,你不想出来,那就别出来。
    内城里,慕容家族吵成一团,南燕皇帝慕容超愤怒地呵斥着他手下那些将军:“我早就说过,让你们不要南下抢掠,不要招惹北府兵,你们不听,现在看看,现在看看。”
    南燕皇帝慕容超高瞻远瞩,明察秋毫,他一下子找到了挨打的原因。刘裕带着北府兵北伐,第一战先打南燕,就是因为南燕自从建国后,就经常南下劫掠东晋的老百姓。
    南燕的将军们问:“现在怎么办?”
    慕容超说:“等等吧,他们劳师远征,很快就会粮草无继,不得不退走。”
    慕容超和南燕的将军们等呀等,等呀等,等了大半年,北府兵依然没有退兵的迹象。满腹狐疑的慕容超登上城墙,他看到了惊讶的一幕:无数南燕国的百姓排着长队,推着小推车,小推车上堆满了岗尖岗尖的粮食,送进了北府兵的军营里。
    慕容超忘记了,山东这块地方,自古以来都是炎黄子孙的,不是慕容家族的。

    慕容超知道局势危如累卵,他派出工程专家张纲去往后秦求救。张纲在半路上被北府兵抓住了。在强大的爱国政策感化下,张纲弃暗投明,成为了北府兵的攻城器械总设计师,他帮助北府兵批量制造出了冲车、飞楼、云梯等大型攻城器械。
    愚蠢的慕容超急来抱佛脚,你派谁搬救兵不好,偏偏要派一个科学家。
    内城被围困八个月后,终于被攻破,慕容超被捉到南京砍了头。
    曾经在中国历史上风光了九十年的慕容家族,四代人建立了前燕、后燕、西燕、南燕四个国家,他们的光荣和梦想,他们的骄傲和辉煌,随着慕容超头颅落地而戛然而止,此后,慕容家族的历史消散在历史漫漫无际的长风中,只有一个名叫慕容复的人走进了1700年后一个写武侠小说的人的视线里。
    南燕灭亡后,北府兵的下一站是后秦。
    前秦的苻坚在淝水之战后,狼狈逃回长安,降服了氐族人苻坚的羌族人姚苌趁机起兵,砍掉了苻坚的头颅,然后就地取材,建立了后秦。
    苻坚自称“大秦天王”,姚苌自称“万世秦王”,自称万岁的,都没有好东西。

    北府兵兵分四路,大举讨伐后秦,主力是王镇恶和檀道济率领的这一路,他们从河南入境,每战都以绝对的压倒性优势击败拦截的后秦军队。后秦军队不是像羊群一样四散逃窜,就是被全部宰杀。
    这路北府兵仅有两万,而拦截的后秦军队,每次都没有少于十万的。
    著名扪虱宰相王猛的孙子王镇恶不是吹出来的,写有《三十六计》的那个人也不是吹出来的。
    后秦姚苌把残余兵力纠合在长安城里,想要依靠高大的城墙来困兽犹斗。王镇恶和檀道济乘船逆流西进,先走黄河,后走黄河的支流渭河。世代生活在北方的渭河两岸的人从没有见过这么高大巍峨的船只,也从没有见过无人的大船会自己走动。他们相信了这是老天爷帮助他们,帮助他们来剿灭后秦。
    他们不知道,此时南方的造船业已经很发达了,船夫们都站在木船里划船。
    王镇恶和檀道济带着北府兵,弃舟上岸,他们的双脚踏在渭南坚实的土地上,任由滔滔的渭河水冲走了船只,冲出了他们的视线。王镇恶拔剑在手,大呼道:“如今有进无退,冲进长安城,就有生机,退后一步,无处葬身。”
    后秦皇帝姚苌听说北府兵来了,就登上长安斑驳的古城墙,他看到北府兵只有那么一点点,连长安守城军队的十分之一都不到,而且连粮草都没有,就很恶毒地笑了。他相信没有后勤供应的北府兵,超不过三天就得逃走。
    然而,他低估了关中老百姓的智商。
    关中老百姓很念旧。他们听说当年的扪虱宰相王猛的孙子王镇恶回来了,就箪食壶浆,把热腾腾的油泼面和一拃厚的锅盔送给了北府军。吃饱喝足的北府兵向着长安城发起凶猛攻击,很快就攻破了平朔门。
    平朔门,今天叫北门。是出入西安城的主要交通要道之一。
    后秦皇帝姚苌和南燕皇帝慕容超一样,都被押到南京,斩首示众。

    北府兵实施北伐,高歌猛进,剿灭南燕后秦,收入山东、河南、淮北、关中大片土地,东晋的版图几乎扩大了一倍。
    然而,这是北府兵的绝唱。
    刘裕建立南朝后,尽管中国仍是南北对立,但局势逐渐缓和,飞扬跋扈了半个世纪的北府兵,在温煦的风中渐渐苍老,渐渐凋零。
    《三国演义》第一句说:“纵观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是历史发展颠扑不破的真理。
    春秋战国,秦汉一统。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一统。
    唐朝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强大的帝国,疆域辽阔,万国来朝,国力强大,空前富裕。唐王朝的鼎盛时期,仅仅拥有骑兵就多达七十万六千,步兵比这个数字更多。
    在数百万军队中,却有一支一千人的军队最为威武,最为凶悍,最为炫目。这支千人队的首领,是秦琼和尉迟敬德。就是北方过年的时候,贴在大门门扇上的那两个人,民间称他们门神,可以抵挡所有妖魔鬼怪。
    大唐的将军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最凶猛强悍的,也是秦琼和尉迟敬德。
    这支千人队叫做玄甲军,他们骑黑马,穿黑甲,戴黑盔,和当年赵云所在的白马义从一样,一出场就惊艳四方。

    少年时代,有一本叫做《兴唐传》的评书在学校流传,很多同学都能随口说出隋唐十八条好汉:李元霸、宇文成都、裴元庆、雄阔海。伍云召、伍天锡、罗成……排在最后三个是秦琼、尉迟敬德、单雄信。
    事实上,武功高强的仅有后面三个,前面的十五个,要么是虚构的,要么是添盐加醋的。什么天下无敌的李元霸,什么文武双全的宇文成都,一直到青春偶像罗成,都是虚构的。
    世界上有两种人的话不可信,一个是媒婆的,一个是说书人的。

    李世民是一代明君,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后人认为这四个人是中国历史上最了不起的帝王。李世民就是唐太宗,他不但治国有方,更是一位智勇双全的将帅。
    在初唐的开国之战中,李世明经常手持双刀,冲入敌阵砍杀,围绕在他身边的,就是这支玄甲军。
    李世民不但武功了得,而且箭术高超,他曾经豪迈地对尉迟敬德说:“吾执弓矢,公执槊相随,虽百万众若我何!”
    @亳州烟草 2019-03-07 13:17:13
    楼主写的太好了!
    -----------------------------
    谢谢你。
    @爱的小溪 2019-03-07 22:58:15
    看了一宿李幺傻的书正准备睡觉呢,想起来好久没关注您动态了,微博找一圈竟然没找到,是没开微博吗?只好上天涯了,竟然看到开新帖了,高兴,支持
    -----------------------------
    谢谢你,微博积攒了近百万粉丝,在十九大前夕, 突然被封了,所有微博内容全部被删除了。
    我的微博写的是真实的历史,总有人不想让大家看到真实。
    欢迎你光临。
    玄甲军的恐怖战力,表现在李世民对王世充的战役中。
    王世充是西域胡人,是隋朝的一员大将,他的手下都是隋朝的精锐部队。隋朝灭亡后,他拥兵自立,占据河南,自称皇帝,国号为郑。
    大唐要以长安城为中心,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与陕西接壤的“郑国”,首当其冲成为攻击的目标。
    公元620年8月,双方开始大战前的准备。
    李世民带着五百名玄甲军,进入河南境内侦察地形,被郑军发现,王世充亲率一万骑兵,向李世民的五百玄甲军发起攻击。五百玄甲军奋起迎击。激战中,王世充账下最骁勇的战将单雄信挺着长槊,单枪匹马刺向李世民,尉迟敬德匹马单枪迎了上去,与单雄信展开单挑。双方都使用长槊,都力大无穷,都有极高的槊技,交战片刻,尉迟敬德将单雄信一槊刺于马下。单雄信被蜂拥而上的郑兵救走。
    没有了第一猛将单雄信,郑军的战斗力大打折扣,李世民和尉迟敬德带着五百名玄甲军,在一万名郑军中往来冲杀,郑军被杀得四分五裂,难以招架。
    唐将屈突通听说李世民被围困,带着后援部队前来解救,郑军仓皇逃遁。这一战,郑军居然有六千多人被俘。
    这是玄甲军的第一次登场亮相,一登场就技惊四座。

    郑军和唐军交战多次,每次都被唐军打败,王世充决定固守洛阳,向河北的窦建德发出求援。
    窦建德,和王世充一样,他占据河北,建立“夏国”。
    窦建德知道李世民收拾了王世充后,下一个就会收拾他,他懂得唇亡齿寒的道理。他一接到王世充的求救信后,就带着夏国的十二万精兵南下救援。
    李世民让大部队继续攻打洛阳,自己只带着三千五百名骑兵迎击窦建德。这三千五百名骑兵中,包括一千名玄甲军。
    窦建德要进入洛阳,必经虎牢关。虎牢关在洛阳以东百里处,是一道天堑关口,刘邦和项羽曾在这里血战过,《三国演义》中的刘关张三英也在这里和吕布激战过。
    西方学者把虎牢关称为温泉关。公元前480年,波斯帝王薛西斯率领波斯大军进攻古希腊,在温泉关遭到300名斯巴达武士的阻击,薛西斯在付出两万名波斯士兵的代价后,才占领了温泉关。
    而在虎牢关,李世民带领着三千五百名骑兵,要对抗的是窦建德十二万大军,形势和当年的温泉关同样凶险。
    公元621年3月,这一天载入了史册中,因为这一天,李世民的胆识和凶猛,达到了顶峰。
    这一天,李世民率领五百名玄甲军走出虎牢关,侦察窦建德的营寨,走在队伍最前面的李世民和尉迟敬德被一名夏军将领发现。
    这名夏军将领呼啦啦吆喝了三千名骑兵,要将李世民活捉。
    李世民让五百名玄甲军埋伏在身后的树林里,他自己只带着尉迟敬德上前迎战。
    夏军发现李世民身边只有一个人,一齐鼓噪着杀来。李世民手腕长弓,一箭射落了跑在最前面想要争功的夏军将领,然后又射杀了几名骑兵。
    夏军都知道眼前这个骑在马上的人就是秦王李世民,抓住了他就换取了荣华富贵,他们像决堤的洪水一样涌过来,涌到了李世民的身前。尉迟敬德挺着长槊迎上去,一连刺翻了十几名夏军骑兵。
    然后,李世民和尉迟敬德拨转马头,带着夏军跑进了玄甲军的包围圈里。五百名玄甲军从树林里一齐冲出,打得三千名夏军骑兵落花流水,连两名带队的将领也被俘虏了。
    然后,踩着汩汩流淌的血泊,李世民豪迈地对尉迟敬德说:“吾执弓矢,公执槊相随,虽百万众若我何!”

    窦建德的十二万大军,屡次与李世民的三千五百精骑交战,屡次败北。由于李世民占据着狭窄的虎牢关关口,十二万大军只能排成长队,一队跟着一队进攻,就像当年薛西斯率领的波斯大军一样,始终无法攻破三百名斯巴达死士把守的温泉关。
    当年的薛西斯是依靠叛徒带路,走山间小路迂回包抄,才通过了温泉关。窦建德的谋士也献计绕过虎牢关,渡河向西,抄掠关中,李世民自然会从虎牢关退兵。然而,窦建德没有同意。
    窦建德没有把李世民区区三千五百人放在眼里,他总认为再发起一次冲锋,就可以攻破虎牢关,就像赌徒总相信自己下一把会赢一样。然而,那三千五百人像一块坚硬的石头,窦建德的十二万大军总是被碰得头破血流。
    李世民在河南境内鏖战两年,关中情势危急,传说中北方的突厥正在集结兵力,想要攻占长安,而眼前的窦建德对虎牢关久攻不下,万一听从谋士建议,渡过黄河,抄掠关中,那么虎牢关的坚守就变得毫无意义。
    李世民想赶快击败窦建德,用手中仅有的三千五百名骑兵。
    公元621年5月28日,李世民故意走出虎牢关,将一千匹战马放牧在黄河岸边,引诱窦建德出战。
    窦建德果然迎战了,十几万大军一字排开,绵延十几里,鼓声震天,杀声震天。
    窦建德精选了三百名骑兵,一直奔突到虎牢关前一里处的开阔地带,大声叫嚣:“有种的就出来三百骑,一对一交战。”
    李世民派出了玄甲军中的二百骑。双方在虎牢关前杀得难解难分,骤进骤退,日月变色。最终难分高下,各自回营。
    窦建德账下大将王琬又带着一小队人马上前挑战,他骑着隋炀帝的坐骑青骢马,穿着崭新的盔甲,像个新郎官一样耀武扬威,志得意满,李世民看到王琬胯下的战马,赞叹道:“真是一匹好马。”
    尉迟敬德说:“我去夺过来。”
    李世民说:“我才不会为了一匹马而让我的战将冒险。”
    尉迟敬德不听,他带着两名玄甲军冲过去,活捉了王琬,斩杀了那一小队人马,把青骢马牵到李世民的面前。
    夏军士气受挫。
    中午时分,夏军的战鼓也不敲了,喊杀声也消失了,他们从早晨喊到了现在,嗓子干哑,饥肠辘辘,疲惫不堪,军心浮动。
    李世民悄悄唤过三百名玄甲军,让他们从夏军阵营的西边掠过,如果夏军阵营不动,三百玄甲军就退回来。如果夏军阵营浮动,立即冲杀过去。
    三百玄甲军贴着夏军阵营跑过,夏军阵营果然人人惶惶,纷纷躲避。三百玄甲军果断发起攻击。李世民带着其余的七百名玄甲军从另外一个方向发起进攻,后面是另外的骑兵。
    夏军外围一片慌乱,但是窦建德的万人亲兵卫队训练有素,他们丝毫也不慌乱,反而迎着玄甲军冲过来。
    战争立即陷入了炽热化。
    玄甲军兵分几路,卷起旗帜,杀入了夏军阵营后,这才将旗帜高高竖起。夏军看到唐军旗帜高扬,阵地被攻占,一下子溃不成军。
    在这天的激战中,至少有上万名夏军被刺死,五万名夏军被俘虏。李世民当天就遣返了这些俘虏,让他们回家继续当农民。窦建德在乱军中被长矛刺中,在奔逃的路上落马被俘。
    三千五百人击败十二万人,玄甲军创造了军事史上的奇迹。
    窦建德一败,没有指望的王世充只好打开洛阳城门,拱手投降。此前,洛阳粮尽,军民以浮土充饥。
    玄甲军虎牢关一战,灭掉了郑国和夏国,解决了王世充和窦建德两个强大的对手。
    李世民回到长安。
    外乱扫平,内乱又起。
    李世民有个哥哥,名叫李建成,有个弟弟,名叫李元吉。弟兄两个看到李世民功劳最大,就联合起来排挤李世民。李世民不愿意受制于人,就起了杀心。
    这就是宣武门之变。
    太子李建成和各个王子都有自己的私人军队,李世民也有自己的私人军队玄甲军,他之所以敢于在长安城中下手,就因为他掌握着一千名横绝当世的玄甲军。
    结果,李建成被李世民一箭射死,李元吉被尉迟敬德一箭射死。李世民顺理成章地做了太子。
    丰功伟绩,尽为争权夺利;尸横遍野,都是农家子弟。
    李渊死后,太子李世民当了皇帝。

    当了皇帝的李世民,将一千名玄甲军一分为二,一部分做了自己的御林军,一部分交给了兵部尚书李靖,去征讨突厥。
    突厥是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国家。北方游牧民族一直是中原农耕文明的心腹大患,匈奴走了,来了鲜卑;鲜卑走了,来了柔然;柔然走了,来了突厥……
    李世民决心一劳永逸地解决来自北面草原民族的威胁。
    公元630年正月,朔北大雪纷飞,呵气成冰。李靖带着包括玄甲军在内的三千名精锐骑兵,从马邑出发,一路向北,突然出现在突厥可汗所在的定襄。突厥可汗听闻账外的喊杀声,大惊失色,连衣服都顾不上传,裹着棉被,骑着千里马逃走了,一口气逃到了铁山。
    铁山距离定襄几百里,突厥可汗想着唐军不会赶到这里。可是,他刚刚来得及喘口气,就看到浓浓的大雾中,唐将苏定方带着二百名玄甲军追来了。
    突厥可汗转身再逃,一直逃到了灵州西北,想投靠吐谷浑,然而,被玄甲军追上来,生生活捉。
    突厥可汗空有几十万军队,却没有时间组织抵抗,玄甲军千里奔袭,擒拿突厥可汗。可汗被捉,突厥土崩瓦解。
    大唐北方一片安宁。
    大唐过后,是富裕的宋朝。
    唐宋代表了中国经济文化的顶峰。灿如繁星的唐诗宋词,它们的艺术成就至今没有哪个朝代能够超越。杜甫白居易的诗歌中写道,大唐府库里的钱堆积如山,穿钱的麻绳都朽断了。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施耐庵的《水浒传》,描绘了大宋安静祥和的市井生活,就连武大郎这样的残疾人,也能够靠卖馒头养活一家,还买了临街的两层房屋。然而,风和日丽的那一天,潘金莲一开窗,这一切都改变了。
    大唐大宋,万千气象,国富民强,令人神往。
    一个国家的强大,不是看他的土地面积,而是看百姓的富裕指数。

    宋朝的钢铁冶炼业极度发达,设备完善,技术先进,而周边的辽国金国、西夏蒙元等游牧民族,在大宋的影响下,冶炼业也迅速兴起发展。蒙元落后野蛮,血腥残暴,每到一地,就实行屠城,但却留下工匠,迁居和林,制造兵器。和林,在今天的内蒙古哈尔和林。
    正因为这个时代的冶炼锻造工艺极度发达,所以,大宋和各个游牧民族都拥有了一支重装特种部队。
    辽国的重装部队叫铁林军,西夏的重装部队叫铁鹞子,金国的重装部队叫铁浮屠。另外,蒙元有怯薛军,大宋有背嵬军,虽然不像上面三种部队那样人戴盔马披甲,武装到牙齿,但在防护方面比普通部队强出很多。

    先说铁鹞子。
    铁鹞子最初不是西夏重装部队的称呼,是辽国契丹的。
    铁鹞子是辽国契丹最精锐的部队,因为身披铁甲,奔突迅疾,如同鹞子搏击鸟雀一样,所以命名为铁鹞子。
    铁鹞子曾横行北方二十年,后来被后晋军队击败。后晋,是大唐解体后,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朝代。
    铁鹞子和后晋军对决。后晋军在地上遍布鹿角拒马,鹿角拒马本是城战中的重要防御器械,但用在野战中,发挥了奇特功效。
    凶悍的无坚不摧的铁鹞子来到了鹿角拒马面前,停下脚步,因为马身上披着铁甲,人身上穿着铠甲,他们无法翻越。不得已的请示下,这些重装骑兵从马背上滑下来,放下兵器,脱掉铠甲……
    就在这时候,后晋军突然发起了疾风暴雨般的攻击,辽国契丹铁鹞子猝不及防,全军覆灭。
    辽国铁鹞子覆灭了,西夏铁鹞子诞生了。西夏王李继迁曾经担任过辽国官职,对铁鹞子心驰神往,他回到西夏,也把铁鹞子的名字带到了西夏。
    西夏的铁鹞子,其战斗力远胜辽国铁鹞子。
    @晋垣皋 2019-03-09 12:36:36
    精彩,傻哥新帖必须支持
    -----------------------------
    欢迎兄弟到来。
    西夏地处西北一隅,属于古代鲜卑部落的党项族,国土面积都远不如宋蒙辽金广阔,此处环境恶劣,生活苦焦,民风极为剽悍。西夏上至六十一岁的老汉,下至十六岁的少年,全民皆兵,极能苦战。
    古代的西北和现在的西北不一样,现在的西北一片荒凉,而古代的西北水草茂盛,盛产良马,盛产良马的地方,肯定盛产骑兵。
    西夏骑兵有三十万,而百里挑一的三千人,就是铁鹞子。
    西夏不但骑兵强大,步兵同样很强大。他们的步兵,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山地特种部队。这支步兵部队的名字叫做步跋子。
    步跋子和铁鹞子,是西夏战斗力最强悍的两支部队。步跋子“上山下坡,出入溪涧,最能瑜高超远,轻足善走。”铁鹞子“百里而走,千里而期,最能倏忽往来,若电击云飞。”
    铁鹞子人马都披着铁甲,这种铁甲刀砍不破,枪扎不进,这种重装骑兵,其实就是古代的坦克。而且,每一位铁鹞子上了马背,“钩索绞连,虽死马上不落。”
    很多人误以为铁鹞子是几匹马用铁索相连,发起集团冲锋,这种说法显然是错误的。再笨的指挥官也不会用铁链把几匹马连在一起冲锋,一匹马如果倒下,别的马就无法冲锋。真正的铁鹞子是,用铁链子把骑者连在马背上,人马一体,不使跌落。
    西夏的铁鹞子这样作战,金国的铁浮图也是这样作战。铁浮图编成的战阵叫做拐子马,《水浒传》中,双鞭呼延灼讨伐梁山,带着拐子马。而电视剧《水浒》中,呼延灼指挥的拐子马,居然是几匹马用铁链子连着,这实在太荒谬了。
    真正的拐子马应该是什么?《宋史》记载:“以铁骑分左右翼,号拐子马。”

    西夏每次作战,都会先派遣铁鹞子冲击阵营,三千名铁鹞子排成方阵冲过去,摧枯拉朽。这种坦克集团的冲锋战法,一千多年后的德国坦克之父古德里安也用过。古德里安用这种战法打得苏军落花流水,光俘虏就抓了几百万。
    铁鹞子冲破了敌方阵营后,步跋子就出动了,这种步骑战法,也和二战时期的坦克步兵联合作战如出一辙。
    西夏党项族是一个游牧民族,此前长期处于原始社会,茹毛饮血,结绳记事,他们在宋朝时候,才开始有了文字。所以,铁鹞子和中国各个时期的王牌部队都不一样。羽林郎、北府兵、玄甲军……都是选取最优秀的人才,不断补充,而铁鹞子是父死子继,兄亡弟承,他们依靠血缘关系维系着这支西夏王牌部队。
    西夏全民皆兵,人人能战,甚至连妇女都被征召入伍。
    他们是中国古代的斯巴达人。
    公元1082年九月,西夏围攻大宋刚刚建成的永乐城。永乐城,今天的名字叫银川。
    守卫银川城的宋朝将领叫徐僖,带着一万名士兵在银川城下列阵。西夏军队尚未集结完毕,部将建议像西夏发起攻击,徐僖不听。铁鹞子开始渡无定河,部将又建议半渡而击,徐僖还是不当一回事。
    徐僖完全没有把铁鹞子放在眼里。
    铁鹞子集结完毕,立即向宋军阵营发起攻击,宋军阵营瞬间垮塌,西夏军队将银川城团团围住,城内军民只能绞马粪汁为饮水,渴死大半。一个名叫沈括的人,从米脂带兵援救,也被西夏击败。
    后来,银川城被攻破,宋朝军队役夫死亡二十万人,连主将徐僖也死于乱军当中。
    那个名叫沈括的人也受到株连,被贬到江西一个县做了公安局副局长,连降六级,他在江西写了一本著名的书,这本书叫《梦溪笔谈》。

    在宋朝的北面和西面,有四个游牧民族建立的国家。这四个国家都对宋朝构成了威胁。
    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中,北方游牧民族一旦强大,就会向南进攻农耕民族。它们的强大注定了就会血流成河,尸横遍野,注定了就会给农耕民族带来灾难。
    宋朝的灾难尤为深重。
    这四个国家,最早建立的是辽国,然后是西夏,再后来几乎同时出现了金国和蒙元。四个游牧民族建立的国家,个个都不是善茬,个个都战力强悍。而最强悍的那个,注定要要在血泊中建立新的帝国。
    这个新的帝国,就叫元帝国。

    蒙元在辽阔的草原上喝着马奶子渐渐强大,它像见风就长的菟丝子一样,骤然长成了巨人。
    而在同一时间里,西夏、金国却在互相厮杀,厮杀的结果是,让两个国家都变得衰弱。
    最终,西夏和金国,都灭于蒙元之手。曾经威风凛凛的铁鹞子和步跋子,成为了传说。
    公元1227年六月,成吉思汗攻打西夏都城中兴府时,身患重病,他立下遗嘱,如果中兴府被攻破,或者西夏皇帝投降,可以杀死城内所有人。一月后,西夏最后一任皇帝投降,成吉思汗死亡,西夏皇帝被杀死。中兴府军民,无一幸存。包括最后守卫的铁鹞子。
    然后再说说铁浮图。
    铁浮图是金国的重装部队,它的战斗力超过西夏的铁鹞子。
    铁浮图的战斗力有多强?看看这个战例。北宋末年,金军大举南下,当时任东道总管的宋朝将领胡直孺,率领一万兵将,前去东京开封勤王,在襄邑遇到一百名金国的铁浮图。一百名铁浮图攻击一万名宋朝军队,宋朝军队“不战自溃”。
    金国铁浮图和西夏铁鹞子一样,都是三千人。
    三千铁浮图,只听命于金军统帅金兀术一个人。
    评书中经常出现的拐子马,其实指的是铁浮图的战阵。“东西拐子马阵系大阵之左右翼阵。”大阵,指的是中军阵。也就是说,把铁浮图重装骑兵,部署在主帅所在的中军阵两侧,从左右两侧发起冲锋,这便是拐子马。《宋史》也记载:“以铁骑分左右翼,号拐子马。”
    拐子马在金国不叫拐子马,叫常胜军。每当战事处于胶着状态,金兀术就派出拐子马,从两翼攻击,收获奇效。
    拐子马这种战法因为冲击力强,屡战屡胜,后来传入宋朝,被宋朝军队使用。

    如果没有南宋那些抗金名将,铁浮图就会一直横行下去。它万里挑一的精骑,全副武装的防护,疾风暴雨的攻击,无坚不摧的战力,令对手胆寒。
    铁浮图是当世最强悍的军队,然而它却碰到了更为强悍的对手,这就是背嵬军。
    铁浮图的装甲和武器都是经过精心打造,是当世最先进的武器,然而它却被最原始的武器打得全军覆灭,这就是长柄斧和麻扎刀。
    背嵬军的长柄斧和麻扎刀,是铁浮图的克星。

    铁浮图三千人,背嵬军人数更少,比如,岳家军的背嵬军只有八百人。
    背嵬是西夏语,意思是骁勇善战。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旗队浑如锦绣堆,银装背嵬打回回。
    背嵬军是韩世忠首创。当年,金兵南侵,铁浮图无可阻挡,韩世忠便在南京招募了一匹敢死之士,“教以击刺战射之法,号背嵬。”
    背嵬军是一支针对金军的铁浮图而建立的军队。金军的铁浮图已经登峰造极,马是良马,人是精锐,宋朝偏居南方,缺乏良马,再怎么努力,也装备不出一支能够与铁浮图抗衡的重装骑兵。怎么办?韩世忠就另辟蹊径,不用骑兵,用步兵来抗击当世最强的军队铁浮图。
    背嵬军都是蹈死不顾的勇士,背嵬军的装备是长柄斧和麻扎刀。遇到铁浮图正面冲击,他们“上椹其胸,下捎马足,百遇百克,人马具毙。”
    大道至简,返璞归真。最简单的,往往是最实用的。

    背嵬军是岳家军中的一支奇兵,由岳飞的儿子岳云和猛将张宪率领。岳云和张宪也是岳飞账下最凶猛的两员战将。在这一点上,评书《岳飞传》没有说谎。
    背嵬军战力有多强悍?史书记载:“凡遇坚敌,遣背嵬军,无有不破者。”
    公元1140年七月,数万岳家军和金兀术率领的十三万金军,在郾城和颖昌全面接战。颖昌,今天的名字叫许昌。
    这是岳飞对金的最后一战,也是他职业生涯中最辉煌的一战。此战,成为抗金绝唱。
    这一年,全国形势一片大好,抗金主力在各条战线上都打了胜仗,岳家军更是深入到故都开封附近。
    然而,软弱的皇帝赵构不愿意看到北地收复,二帝回京。先皇帝回来了,他这个皇帝还怎么当?所以,赵构就让宋军各路人马退回去。
    岳飞没有退回,他决心趁着目前这种大好形势,痛痛快快和金军干一仗。
    岳家军占据了郾城和颖昌,岳飞故意只带着一万五千人留在郾城,其余的大部队守卫颖昌。而且,他把这个消息故意让金兀术知道。
    这叫诱敌深入。
    金兀术恨岳飞恨得牙痒痒,他和岳飞交战,就没有胜过,所以他早就想找个机会,一雪前耻,现在机会终于来了,金兀术带着一万五千名先锋部队,急急忙忙奔向郾城,后续部队还有十一万人。金军进攻郾城的部队,多达十三万。
    金兀术的一万五千名先锋,全是骑兵精锐。
    岳飞看到金兀术来了,就命令儿子岳云出击,并且说;“打不赢,我就砍了你的头。”
    岳云带着精锐骑兵冲锋而去,他们在金军阵营中穿进穿出,金军后续部队越来越多,岳云在十万金军中往来穿梭,无可阻挡。
    岳飞账下著名战将杨再兴单人独骑,扬言要活捉金兀术,向着中军帐冲击。金军上前阻挡,杨再兴杀金军上百名,自己也负伤几十处,回到营寨中。
    岳飞看到金军阵营有所浮动,就带着四十骑准备冲入敌营。负责训练的部将霍坚阻止他,拉住他的马头说:“将军是国家重臣,怎么能以身犯险?”岳飞用马鞭打着他的手,说道:“你懂得什么!”然后,岳飞带着四十骑,咆哮着冲入敌阵。
    宋朝军队看到主帅如此骁勇,人人奋勇争先。

    十三万金军被一万五千名宋军阻挡在郾城外,金兀术异常焦躁,派出他此前从来没有吃过败仗的拐子马战法。
    披着重铠的铁浮图从两翼包抄,岳飞派出背嵬军迎击。
    背嵬军手持长柄斧和麻扎刀,分成小队,专斩马足。马匹倒地,身披重甲的骑者半天爬不起来,背嵬军“手拽厮劈,鏖战数十回合,杀死贼兵满野,不计其数。”

    郾城战役仅仅打了一天,就结束了,金军全面告输。
    输了的金军,实力并没有遭受所答损失,金兀术纠集兵将,准备进攻颖昌。
    岳飞早早判断出了金兀术的企图,他派遣儿子岳云带着背嵬军,前去增援颖昌。
    郾城和颖昌之间有一个地方,叫小商桥。在颖昌战役爆发前,宋军和金军在这里先进行了一场激战。
    这一天,著名猛将杨再兴带着三百名哨骑,突然在小商桥和上万名金军相遇。双方展开对攻,杨再兴和三百名哨骑,在杀死了两千名金军后,最后全部壮烈牺牲。
    金军死者中包括一名万夫长和五十名千夫长、百夫长。
    杨再兴牺牲后,宋军找到他的遗骸,看到全身中满羽箭。焚烧后,得到箭镞两升。
    颍昌之战,金兀术率军十万,宋军仅有三万。
    这本该是一场城战,宋军守城,金军攻城,然而,异常骁勇的岳家军硬是把城战变成了野战。
    十万金军来到颖昌城下,岳云率领背嵬军从中央向金军冲击,寻找金兀术的主力骑兵决战。岳家军另外的军队分别从左右两翼包抄。
    这是一场以小搏大的攻击战,两万人向十万人展开进攻。
    金兀术带着十万金军,全力反击。
    双方交战了整整一个上午,杀得难解难分,颖昌城外,血流成河,双脚踩在粘稠的血液中,难以起足。
    午后,交战双方都感到异常疲惫,颖昌城里突然又冲出了两支岳家军,一接战,金军就伏尸上千。金兀术支撑不住,带进带着残兵败将仓皇逃遁。
    这一仗,金兀术的女婿都被杀死了,金军副统帅,也就是金兀术的副手受了重伤,在抬回开封的路上,一命呜呼。

    岳家军连赢两场,向开封进逼,来到朱仙镇。开封,是金国都城。朱仙镇距离开封,只有三十里。做饭的时候,站在朱仙镇,都能看到开封上空升起的袅袅炊烟。
    金军在朱仙镇布置了十万军队,阻击岳家军逼近开封。
    岳家军的前锋是八百背嵬军,他们一看到十万金军,就发起进攻。经过反复冲杀后,十万金军如同决堤的洪水,哗然崩溃。
    岳飞率领大军,随后跟进,金国都城开封指日可下。
    然而,就是这时候,宋朝皇帝赵构接连发出十二道金牌,威逼岳飞立即班师。万般无奈的岳飞,只好带着儿子岳云和战将张宪回到临安。
    后来的事情,所有人都知道了,为大宋建立了盖世奇功的岳飞父子和张宪在风波亭惨遭杀害。
    背嵬军分崩离析。

    最后再说蒙元的怯薛军。
    在当时所有的精锐部队中,怯薛军成立最晚。
    @晋垣皋 2019-03-09 12:36:36
    精彩,傻哥新帖必须支持
    -----------------------------
    谢谢兄弟。
    最后再说蒙元的怯薛军。
    在当时所有的精锐部队中,怯薛军成立最晚。
    怯薛是蒙古语,意思是轮番宿卫。怯薛军最初是蒙古贵族的护卫,他们来自于别的氏族部落,效忠蒙古贵族,保护他们的安全,事实上他们就是蒙古贵族的藏獒。蒙古贵族答应这些藏獒,在对外掠夺中,可以分给他们财富和女人,还有奴隶。
    最初的怯薛军和铁鹞子、背嵬军、铁林军的组成成分都不一样。怯薛军带着那块土地特有的荒蛮和血腥,他们的恐怖和黑暗震惊了整个十三世纪。
    公元1206年,铁木真被拥戴为成吉思汗,他将此前的千人护卫扩充到了万人,这支万人军队被蒙古人称为“大中军”,直接受成吉思汗管辖。
    这时期,怯薛军的人员组成也发生了变化,成吉思汗要求,蒙古贵族的子弟必须服役,不许替代。成吉思汗从这些贵族子弟中挑选优秀者,纳入怯薛军。
    这些贵族子弟包括从十夫长到万夫长的子弟们。
    成吉思汗的这一变革,保证了怯薛军的战斗力。

    怯薛军最残酷的一战,是对花剌子模。
    花剌子模,位于今天的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在成吉思汗的这个时代,花剌子模是突厥统治的国家。而在更早以前,它是波斯帝国的一部分。
    花剌子模是中亚的一个大国。
    成吉思汗和辽国打仗的时候,想和花剌子模通商,就派了一支由450人和500匹骆驼组成的商队,携带大量金银财宝,想建立友好的贸易协作关系。然而,花剌子模总督杀死了450人,抢夺了金银财宝和驼队。
    成吉思汗还在忍让,他当时忙着和金国打仗,就派使者去花剌子模,让交出凶手就行了,两国继续和好。可是,花剌子模苏丹摩诃末杀死了成吉思汗的正使,把两名副使剃光胡须,驱逐出境。
    苏丹,就是国王。
    那时候信息不同,花剌子模苏丹摩诃末还不知道成吉思汗有多恐怖。
    成吉思汗屡次受辱,他咽下了这口气,因为这时候,他还在和西辽打仗。
    等到西辽战事结束,蒙古全境和西域接壤,这时候,成吉思汗才对花剌子模用兵。
    蒙古军队进入花剌子模,接连攻占很多城市,花剌子模大半版图丧失,苏丹摩诃末仓皇逃遁,蒙古一路轻骑兵连续追击,摩诃末从伊朗伊拉克一路逃窜,最后逃到了里海一座岛屿上,忧郁而死。
    摩诃末单身逃走后,太后带着后妃、王子、公主也一路奔逃,最后跑到伊朗的城堡里。蒙古军队攻破城堡,杀死了所有王子,后妃和公主做了蒙古贵族的性奴。
    花剌子模的都城叫玉龙杰赤,现在位于土库曼斯坦境内。
    摩诃末和王后们从玉龙杰赤逃走后,玉龙杰赤尚有军队九万人,而且花剌子模最富有战争经验的名将帖木尔灭里也来到了玉龙杰赤。玉龙杰赤尚有力量和蒙古大军一战。
    兵精粮足,城高墙厚,而皇帝先仓皇逃走,这种事情在整个人类历史上都很少见的。
    攻击玉龙杰赤的蒙古军队,有数万人,其中包括怯薛军。
    蒙古军队先派出上千人,在玉龙杰赤郊外骚扰,他们赶走牲畜,焚烧房屋。城墙上的守军看到原来蒙古军队只来了这么一点,就打开城门追击。上千名蒙古军队把守军引到了城外六公里的伏击圈里。双方展开一场激战。
    日落时分,花剌子模守军被砍杀上千人,其余的仓皇逃往城中,蒙古军队紧紧追赶,但在日落时分被赶出城门。
    花剌子模也是草原民族,也很有战斗力。生活在大漠狂风中的民族,都性格剽悍。
    天亮后,蒙古军队来了援军,他们开始了又一轮进攻。随同蒙古援军来到的,还有大型攻城武器投石机。然而,玉龙杰赤周边没有石头,蒙古人就把桑树砍倒,锯成短节,浸泡水中,代替石块。投石机投出的桑木击塌了城墙上的瞭望塔。
    随后的十天里,蒙古军队逼迫俘虏填平了壕沟,然后挖掘地道,企图攻入城池,但一次次被击退。
    玉龙杰赤地下有石油,蒙古军把燃烧的石油桶用投石机投到城中,城中变成一片火海。
    玉龙杰赤跨阿姆河两岸,河上有桥梁,守军从阿姆河中取水灭火。蒙古军队看到桥梁是关键所在,就派三千人去夺取桥梁,结果,三千人全部被杀死。
    攻打玉龙杰赤已经半年,还没有进占,成吉思汗大怒,命令怯薛军参战。
    怯薛军拼死攻打,终于攻破城墙,蒙古军队蜂拥而入,可是,守军异常顽强,他们逐条街道逐条巷子坚守,甚至连妇女都投入了战斗。蒙古军队没攻占一条街巷,都要付出惨重代价。
    怯薛军再次投入战斗,他们在前面攻打,蒙古军队在后面跟随。每逢怯薛军攻下一条街巷,蒙古军军队就将街巷房屋全部烧毁。
    七天之后,玉龙杰赤仅剩三条街道。守军此时饥困交迫,连刀都举不起来,只好宣布投降。
    成吉思汗命令,把所有人赶出城外,留下十万工匠,押往蒙古境内做奴隶,年轻女子分赏为王公贵族做奴隶,其余的人全部杀死。
    这一次就杀了一百二十万人。
    玉龙杰赤是中亚重要城市,是丝绸之路上的明珠,在那个时代高度发达富裕,然而,成吉思汗掘开阿姆河堤坝,将玉龙杰赤淹没了。
    成吉思汗是人类历史上杀人最多的屠户之一。他带领的军队如同地狱之火,把灾难带给了经过的每个国家,每座城市,包括大宋。
    然而,大宋的子孙们却把成吉思汗当成了自己的祖先和民族英雄,实在荒谬。这就像玉龙杰赤的子孙们把成吉思汗当成自己的祖先和民族英雄一样荒谬。
    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们,依靠野蛮的杀戮和屠城,建立了人类有史以来最庞大的帝国——蒙古帝国。这个帝国东起日本海,西到地中海,北跨西伯利亚,南到波斯湾,横跨欧亚大陆,面积达三千多万平方公里。
    然而,野蛮民族长于征战,拙于治国,蒙古帝国在短短的几十年后就哗然崩溃了。
    在蒙古帝国东面的疆土上,诞生了一个新的朝代,叫明朝。
    明朝将蒙古人赶到了北面的草原上,本以为此后游牧民族对农耕民族的威胁一去不复返了,农耕民族过上了安宁祥和的日子,可是,来自东面海洋孤岛上的民族,却对大明构成了新的威胁。
    人们把这群来自海洋上的人,叫倭寇。

    倭寇的主要来源是日本中下级武士,他们训练有素,性格刚硬,个体战斗力都很强劲。
    公元1554年,有一百多名倭寇从浙江绍兴上岸,与明军交战,明军击溃了这股倭寇,残余的五十三名倭寇,趁着山形和夜色,潜入内陆,他们在此后的八十多天里,沿着浙皖苏线路,一路飞奔,出其不意,转战三千里,骚扰了二十多个州县,逼近南京,准备攻打。
    五十三人攻打一座帝国的都城,这在历史上从来没有过。
    南京城墙坚固,金城汤池,虎踞龙盘,五十三个毛贼当然无法攻占,他们便转到常州,逃到无锡。无锡官兵打败了这股流寇,他们为了逃命,一昼夜居然狂奔一百八十里。
    这股流寇攻打南陵县的时候,明军射箭,倭寇居然手接飞箭,这种情形让明军大为骇异。
    这股流寇虽然最终在苏州被全歼,但给沿海地区造成的恐慌持续了几十年。
    倭寇强,强在单兵作战能力强,意志品质强,所用兵器强,采用战术强。
    倭寇从小就接受严格的搏击训练,身体素质和意志品质都远超此时太平盛世的明朝士兵;倭寇手中的武士刀相比于明军手中的长枪,更具有杀伤力;倭寇擅长突袭、夜袭等小部队作战战术,让明军疲于奔命,难以应付;倭寇可以各自为战,可以小团队作战,可以在田间屋后、陡坡丛林中作战,他们的作战不受地形影响,而明军最基本的作战单位是二十五人,适合平原狂野的大集团作战,适应性和灵活性都远不如倭寇。
    通过以上比较,就明白明军在数量上占有优势,为什么却打不过一小撮倭寇了。几百名倭寇进攻浙江嘉定县,朝廷调来六千名山东长枪手,和本地明军一起抗击倭寇。倭寇将明军引入芦苇荡中,杀死上千名明军,连总指挥都落水而死。
    由于明朝军队素质低劣,常常上千人被几十名倭寇追着打,戚继光就请求重新组建一支军队。这就像三百年后的太平军把清朝绿营兵打得满地找牙,曾国藩重新招募训练了一支湘军,最终剿灭了太平军一样。
    戚继光得到了三千个士兵名额,他从倭寇经常犯境的浙江招募士兵,深受倭寇之苦的浙江百姓,自然对倭寇恨之入骨。
    戚继光熟读兵书,他结合前辈军事家的练兵心得,写了一本《纪效新书》,这本书是中国最详细的军事著作,连扎营后士兵怎么上厕所,都写到了。
    公元1558年,浙江义乌发生了械斗,矿工乡民等参斗者累计三万人,死伤共计两千五百人。戚继光认为义乌人“彪勇横霸,善战无畏”,更胜过倭寇,在征得上级同意后,戚继光又从义乌招募了四千名士兵。
    这支军队叫做戚家军。

    戚家军的首战,是花街之战。
    公元1561年四月,两千名倭寇登陆上岸,准备攻占台州府。戚继光得到消息后,带领戚家军一昼夜急行军一百一十里,抵达台州城外,当时,倭寇已经距离台州只有二里,戚家军在长途奔袭后,顾不得休息,立即投入战斗。
    倭寇看到戚家军,立即蜂拥而上,戚家军用火器轮番射击,然后与倭寇展开拼杀。倭寇抵挡不住,被赶入水中。此战,倭寇死伤一千多人,而戚家军仅仅阵亡三人。
    这一战,戚家军参战人数仅有一千五百人。一千五百人对阵两千人,在人数占据劣势的情况下,戚家军居然打了一个大胜仗。战后清点倭寇首级,达三百四十四颗。
    举世震惊。

    此战也震惊了倭寇,倭寇害怕了,他们不敢骚扰浙江,转而奔向福建。
    戚家军在随后的战斗中迎来了十二战十二捷,在收复平海的战斗中,斩杀倭寇首级二千二百五十颗。
    在仙游保卫战中,上万名倭寇进攻仙游,现仙游城中仅有明军二百余人和民兵二百五十人。戚继光亲率六千名戚家军增援仙游,抵达仙游,正值午夜,戚继光派二百名战士,缒城而入,加强城中防护。另外,派出几支敢死队,每队五百人,不时偷袭倭寇。
    几天后,来自浙江的援军五千人赶到仙游,但兵力还是不及攻城的倭寇。当天大雾弥漫,倭寇加紧攻城,几百名悍勇的倭寇武士藏身在吕公车里,准备登城。突然,戚家军趁着大雾来到城下,放火焚烧吕公车,数百名倭寇被活活烧死。
    油松做成的吕公车烈焰张天,照亮了倭寇一张张惊恐的脸。戚家军和浙江援军发起冲锋,倭寇逃往同安和漳浦。
    漳浦县有个蔡丕岭,一股倭寇盘踞在悬崖上,据险顽抗。戚家军携带短刃,从悬崖峭壁上攀附而上,没想到遭受了倭寇伏击。
    倭寇蜂拥而上,将戚家军包围。戚继光下令,不得退后一步,并亲自擂鼓,鼓舞士气。经过一番激战,倭寇惊恐万分,被戚家军赶下悬崖。
    十二战十二捷,上万倭寇在福建被消灭。
    福建倭患,自此绝迹。
    倭寇自古悍勇异常。蒙古大军横扫欧亚大陆,但登上东瀛列岛,却被日本人赶下大海。而戚家军自成立后,每次都以劣势兵力进攻倭寇,无一败绩。
    戚家军当列为中国精锐部队之首。
    戚家军的战斗力为什么这么强?会在“各种阵法面面观”中详细写到。
    大汉羽林郎征服匈奴
    
    怯薛军攻打玉龙杰赤
    
    花剌子模国的玉龙杰赤,被成吉思汗屠城。
    
    第二节:天时之战(夜战、暑战、寒战、雨战、风战、烟雾战)

    古人讲天时、地利、人和,认为做一件事情,只要符合了这三样,没有不成功的。荀子说:“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
    如果兵力众多,又天气晴好,那么一定要在白天作战。如果兵力稀少,又加上怪异天气,那么夜战就是最好的交战时间。白天交战,对方的兵力部署、排兵布阵,一目了然,发起排山倒海的攻击,成功的概率非常大;而夜晚交战,视线不佳,兵力再多,也无法全部投入使用。
    兵力多的将帅只会白天交战,不会选择夜晚;而兵力少的将帅,只能在夜晚寻找战机。
    至于遇到极端天气,刮大风下大雨,酷暑炙热,滴水成冰,漫天雾霭,兵法上都认为这不是交战的好时机。然而,如果主将能够反其道而行之,而会收到奇效。

    先说说夜战。
    夜战,当然是兵力少的一方,抓住夜晚的有利时机,攻击兵力多的一方,转劣势为优势,反败为胜,绝地求生。如果等到天亮,兵力少的一方,如果遭到强有力的攻击,失败几乎是注定了的。
    夜战的关键在于虚张声势,广设疑兵,让敌方不知道我方兵力多少;让敌方人人自危,不知道我方攻击方向;让敌方最松懈的地方遭受突然打击而惊慌失措;让敌方败退时,进入我方的伏击圈。
    这样,就能够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以小搏大,从绝境中杀出一条血路,将敌军击退。
    看到煮酒里有那么多人在吹嘘国共内战,我才明白我写的这本书多么珍贵。
    打日本的,才是民族英雄。
    
    @人之初性本恶ABC 2019-03-12 23:19:36
    又是一个太监贴
    -----------------------------
    哈哈,欢迎老朋友。现在是新社会,早就没有太监了。
    夜战最经典的战例,是田单的火牛阵。
    火牛阵的故事,说的是燕国攻打齐国时期的事情。
    燕国和齐国疆土紧挨着,以前关系非常好。燕国北面就是游牧民族山戎国,和此前此后的游牧民族一样,山戎国总是南下欺负弱小的燕国,燕国打不过,就向当时最强大的齐桓公求救,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为人又古道热肠,他觉得农耕民族是一家,游牧民族杀人抢掠就不对了,所以他帮忙攻打燕国。
    齐桓公在攻打燕国的时候,有一次误入了沙漠中,迷路了,后来找到几匹老马,放开缰绳,跟着老马走出了沙漠。成语“老马识途”就是打这儿来的。
    齐桓公帮助燕国赶走了山戎,燕庄王非常感激,就一路送齐桓公回去。燕国本来就很小,这一路不知不觉就走到了齐国境内。当时诸侯国之间有规定,国君送人不能送出自家的国境。齐桓公看到燕庄王情真意切,就大手一挥,把燕庄王送到的这个地方,都划归给燕国。
    齐国和燕国的关系,一直亲密到齐威王时代。齐威王也是个明君,他手下有个谋士叫孙膑,一下子就把当时最强大的魏武卒给灭了,乱箭射杀了自己的仇人、魏武卒的主帅庞涓。
    齐威王后,是齐宣王,这个人是个昏君。
    齐宣王时代,燕国发生内乱。燕王哙的相国叫子之,此人居心不良,成天给燕王哙说尧舜帝多么伟大,连王位都不要了,让给别人,你要是把王位禅让给我,你也就和尧舜帝一样伟大了。燕王哙是个愚蠢又没有主见的人,他居然真的把王位让给了相国子之。
    相国子之当了燕王后,高兴得不得了。燕王哙突然醒悟了,想要回王位,子之不给他。当然不会给他的,搁谁谁都不会给的。
    王子平和大将市被就起兵反抗,攻打子之。然而,子之现在手中掌握着燕国最强大的军队,王子平打不过,就连大将市被都被子之杀了,王子逃往国外。
    燕国陷入了空前的混乱中。
    齐宣王看到这种情形,就决定趁火打劫,他派出齐国军队,深入燕国境内。因为齐军打着平叛的旗号,燕国百姓箪食壶浆,迎接齐国军队。齐军很顺利地攻占了燕国都城,燕王哙被杀。子之被愤怒的燕国百姓剁成肉酱。
    燕国这边的事情到头了,按理说齐国军队该回去了,可是,齐国军队赖着不走了,他们在燕国境内到处杀人放火,而且连燕国的宗庙都拆毁了。
    燕国眼看着就要灭亡了,附近的赵国和远处的秦国等国不答应了,齐国已经够强大了,如果吞并了燕国,以后就成了他们的劲敌,今天燕国的处境,就是明天他们的遭遇,于是,这些国家联合起来,共同赶走了齐国军队。
    齐国军队离开了,留下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燕国。赵武灵王从韩国把公子姬职迎回来,让他坐上了王位。
    赵武灵王,历史上非常有名,胡服骑射的倡导者,让赵国一跃而成北方强国。
    公子姬职,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燕昭王。

    燕昭王即位后,一直没有忘记他爹是怎么死的,他决心要向齐国复仇。
    可是,齐国太强大了,燕国远远不是齐国的对手。
    燕昭王明白,当今世界上,最珍贵的是什么?人才。燕国要振兴,离不开人才。
    可是,小小的偏居东北一隅的燕国,哪里有什么人才。
    有个叫郭隗的人,就给他讲了千里马的故事。说是从前有个人喜欢千里马,找呀找呀,找到一个死了的千里马,他用重金买了千里马的马骨,供奉起来。这件事情一传十,十传百,人人都说他是真心诚意喜欢千里马。一年后,有三个人牵着千里马来找他。
    春秋战国时期的人说话,都喜欢用隐喻,什么“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什么“输车相依,唇亡齿寒”,太多了。大家都是读过书的人,你一说,我就知道说的是什么意思。
    燕昭王就给郭隗修建了黄金台,用最尊贵的礼仪对待他。
    这事情很快就在诸侯国传开了,大家都感到纳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郭隗,居然受到燕昭王这么的厚待,那我们呢?于是,各个国家的人才都奔赴燕国,包括从魏国赶来的乐毅。
    人才有了,燕国很快就强大起来,兵精粮足,万事俱备。
    但是,乐毅提出,要攻打更为强大的齐国,还得联手别的国家。经过一番运作,乐毅率五国军队,攻入了齐国,连下齐国七十多座城池,只剩下即墨和莒城没有攻下。
    即墨城里有个人叫田单,这是一个邪恶的天才。
    田单先行驶反间计,说乐毅之所以不攻打即墨和莒城,是在收买人心,他想在齐国称王。
    燕国这时候的国君是燕惠王,他中了田单的计策,就令乐毅回来,派骑劫代替乐毅攻打齐国仅剩的两座城池。
    乐毅知道燕惠王中计了,他不敢回去,就去了赵国躲避。
    庸将骑劫一来到即墨城外,田单就知道即墨得救了,齐国得救了。
    这天,田单派人给骑劫说:让我们收拾收拾东西,就这两天投降。
    骑劫相信了田单的话,围城的军队丝毫不加防范。
    晚上,田单派人偷偷在城墙上开凿了几个洞,把一千头牛赶在洞口里,牛角上绑着尖刀,你身上披着布匹,布匹上画着鬼符,然后,点燃了浸透油脂的牛尾巴,牛受疼,拔足前奔,以排山倒海之势,冲向燕国阵营。燕军阵营天塌地陷。
    这就是火牛阵。
    火牛阵后跟着的,是五千名齐国士兵,他们赶着火牛阵一路反击,很快就收复了齐国的七十多座城池,保全了齐国。
    燕国和齐国的战争,哪一方是正义的?没有正义。
    古人说,春秋无义战。战国也是这样的,因为都是内战,抢粮抢钱抢女人,所以,没有一个是值得同情和尊敬的。

    田单是个牛人,依靠火牛阵,一人保全了一个国家。
    但是,还有一个人,比田单还牛,他也是依靠火牛阵,一人灭掉了一个国家。
    这个人叫王玄策。

    唐太宗的时候,南亚出现了一个新国家叫中天竺国。西游记中把它叫做天竺国,班超出使西域的时候,把它叫做身毒,它现在的名字叫印度,或者叫印度的一部分。因为当时的天竺国分为东西南北中五个国家,中天竺国是其中的一个。
    公元647年,王玄策带着三十个人出使五个天竺国,途径中天竺国时,中天竺国国王阿罗那顺派兵抢劫唐朝使者的财物,王玄策尽管只带着三十个人,但毫不畏惧,和中天竺国军队交战,结果,三十一个人全部被俘。
    夜晚,王玄策单身逃出,决议复仇。
    孤身一个人,怎么向一个国家怎么复仇?这是听起来太天方夜谭了。
    不要紧,王玄策身后站立的,是一个威风凛凛的大唐。大唐,那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
    王玄策逃到吐蕃国,向吐蕃借兵。吐蕃就是现在的西藏。
    吐蕃是唐朝的属国,当时吐蕃国王是松赞干布,对,即使娶了唐朝文成公主的那个人,中学历史课本上有这一章。松赞干布一听说大唐使者受了欺负,这还了得,那是我岳父家的人啊,欺负他就是欺负我,松赞干布立马就派了一千二百名名吐蕃兵。吐蕃和泥婆罗离得近,泥婆罗也派了七千名士兵,交给王玄策。泥婆罗,就是现在的尼泊尔。
    王玄策带着借来的八千二百名士兵杀回中天竺国,交战三天,就杀死三千名中天竺国兵,还把一万名中天竺国兵赶下了恒河。
    阿罗那顺逃到北天竺国,他不甘心失败,就借来北天竺国的大象兵,找王玄策复仇。当天晚上,王玄策效仿田单的火牛阵,找到几百头耕牛,点着尾巴,赶入了阿罗马顺的阵营中,巍峨高耸的大象,居然被火牛踩踏而死。
    阿罗那顺被王玄策活捉了,一同被俘虏的,还有中天竺国一万两千人,牲畜三万头。
    王玄策带着阿罗那顺向着长安走,一直到第二年才走到长安。史书记载,长安距离身毒三万里。古代测绘不精确,实际上,长安距离印度有五千多里。但五千多里,这一路上走来也不容易。
    王玄策押着阿罗那顺来到长安,唐太宗非常高兴,奉他做了大夫。
    这就是一个人灭掉一个国家的故事。
    兵法上说,夜晚不适合用兵。兵法上还说了,酷暑也不适合用兵。
    古代打仗,将士们要穿着铠甲,在酷暑时节,光着身体站在炽热的太阳下,都会一身汗水,更何况穿着铁铠甲,分分钟会把人蒸熟的。
    《水浒传》的黄泥岗上,因为天气炎热,杨志带领那群军士假扮的挑夫,都不愿意向前走一步。他们因为口渴,结果争抢着喝了白胜偷放蒙汗药的酒,一个个被麻翻了。
    酷暑天气,不要主动进攻,谁主动进攻,谁就会失败;谁积极防守,谁就会胜利。
    进攻的人汗流浃背,气喘吁吁,半截舌头吐出来,连路都走不稳,怎么能不打败仗?而防守的人躲在树荫下,喝着凉白开,吃着肉夹馍,以逸待劳,又怎么能不打胜仗?
    暑天作战,最关键的一点是,让对方动,自己不要动。谁动,谁就是一身汗,谁就处于劣势。谁不动,谁就占尽先机。

    《三国演义》中有个精彩的篇章,叫做“定军山”,在这里,夏侯渊被黄忠斩杀。
    夏侯渊和曹操是连襟关系,民间叫挑担。夏侯渊在曹军中地位很高,曹操“五子良将”中的张郃和徐晃都要受他指挥。在攻打汉中的时候,张郃战败,夏侯渊亲自出马,向占据了定军山的黄忠挑战。当日天气炎热,深谙兵法的黄忠避而不战。夏侯渊的士兵从早晨一直骂到中午,一个个喊得口干舌燥,骂得头昏脑涨,夏侯渊想让士兵回去吃饭的时候,黄忠突然从山上冲下来,夏侯渊措手不及,被黄忠砍下人头。
    《三国演义》带有色彩浓郁的艺术加工,真实的夏侯渊是不是死于暑天大战,《三国志》中没有写。《三国志》中只是说,夏侯渊死于和刘备争抢汉中的战争中,遭刘备袭击,至于他死亡的细节,那只有天知道。
    但是,就连《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这样一个写书的人,也知道暑天不能进攻,谁进攻谁就遭殃。

    罗贯中懂得的道理,金兀术不懂得。
    南宋名将刘锜对金作战,最精彩的战例就是顺昌战役,也是宋军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顺昌战役中,金兀术带着十万精兵前来进攻顺昌,顺昌就是阜阳。
    金兀术进攻顺昌的时间是公元1140年六月上旬,这个季节的南方,异常炎热,连狗在这个季节都不会轻易出门的,可是金兀术却出门了。
    金军把顺昌团团包围,叫嚣着要和刘锜决一死战。
    刘锜置之不理,让士兵们坐在房檐下吃饱喝足,把马匹牵在大树下养足精神,金兵喊着喊着,喊得没趣,就回去了。
    到了晚上,金军刚刚睡着,顺昌城里突然鼓声大作,金军赶紧披甲迎战,可是,城墙上的鼓声突然停止了。
    金军意识到上当了,又脱了盔甲睡觉,快要睡着了,突然城墙上又金鼓齐鸣,金军在鼓噪中再次披甲上马,城墙上突然又偃旗息鼓。
    金军折腾了好几次,一次次感觉狼来了,但狼总是没有来,但谁也不敢保证狼在哪一次会来,所以,聪明的金军就不脱盔甲了,穿着盔甲睡觉。
    穿着硬硬的盔甲怎么睡觉?肯定睡不踏实。
    而城墙里的宋军轮番休息,想睡在床上就睡在床上,想睡在地上就睡在地上。
    到了第二天早晨,金军又列队出来挑战,城里的宋军还是置之不理。金军一直喊到了中午,个个一身臭汗,满身疲惫,摇摇晃晃地回到军营里,刚刚端起饭碗,突然,几百名宋军从西门冲出,几千名宋军从南门冲出,他们一声不吭,只管抡起板斧向着金军劈头盖脸地砍下来。
    为什么一声不吭?因为发出喊声会耗费力气。
    金军猝不及防,死尸遍地,仓皇逃走。
    暑天作战,谁动谁就处于劣势,谁进攻谁就处于劣势。
    天气炙热,汗出如雨,这时候,连庄稼地里的活路都停止了,野草都被晒得叶片卷曲,何况太阳下面一个大活人。
    然而,在滴水成冰的数九寒天作战,却与暑天作战刚好相反。
    北方的冬天异常寒冷,空中的乌鸦正飞着,一个倒栽葱掉下来,落在地上,脚一踢,脚趾都被硌痛了,乌鸦冻得梆硬梆硬。
    人在这样的冬天里,就需要不断活动,促使全身血液循环,身体就会暖和。身体暖和,四肢舒展,就占据了战场上的主动权。如果身体僵硬,动作都不到位,又如何作战。
    寒冷的季节里,敌方躲在营寨里,想要战胜他们,不需要大张旗鼓地进攻,只需要突袭就可以。
    突袭,是解决战斗最有效的方法。等到敌方发觉,刀刃架在脖子上了。即使仓促抵抗,已经落于下风。

    在寒冷的天气进攻,最经典的战例就是李愬雪夜入蔡州。
    天气奇寒无比,大雪纷飞,蔡州城里的叛军瑟缩成一团,官军在李愬的率领下,乘着大雪,抵达了蔡州城下,从墙上挖出脚窝,爬上城墙。等到太阳升起来,已经占领了半个蔡州城。有人说:官军打进来了。叛军首领吴元济不相信,他不相信官军会乘着昨夜的大风雪前来作战。
    大风雪是极不利于作战的,但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则可以建立奇功。
    李愬雪夜入蔡州的故事,上面写过了,这里详细写另外一个寒战的故事。

    公元1626年正月,辽东天气异常寒冷,这个时期被气象学家称为明朝小冰河时期。
    正月二十六日,努尔哈赤攻打觉华岛。
    觉华岛是个孤悬于大陆的小岛屿,岛屿上堆积着辽东明军的八万石粮草,有明朝的七千名水军看守,还有七千名百姓。
    把粮草堆放在海岛上,这真是一个馊主意。如果岛屿被围,就四面受敌,想逃都逃不出去。
    也许,明朝将领想的是,后金没有水军,粮草放在与大陆隔绝的岛屿上,是最安全的。
    然而,关外的冬天,呵气成冰,这年的冬天又特别寒冷,从觉华岛通往大陆的海水早就结了几丈后的坚冰,后金军队走在冰上,如履平地。
    这一天,后金军队突然袭击觉华岛。
    袭击觉华岛的后金多达数万人。
    当时民间流行一句话:辫子不满万,满万不可敌。
    后金人都留着奇怪的发型,前面剃光,后面扎条辫子。当时的汉人就把后金军队叫做辫子军。
    数万后金人踩着坚冰攻打觉华岛上的明军水师,明军水师一开始就处于劣势。因为水军只适合打水战,不会打陆战。而后金人以长攻短,自然就稳操胜券。
    后金人进进攻一天,就攻占了觉华岛,岛上水军和百姓尽遭屠戮,八万石被后金人抢走了一部分,其余的放火焚烧。岛上的两千条舟船,也全部被焚毁。
    @万家之侯 2019-03-14 10:04:28
    夏侯渊与曹操并非连襟
    -----------------------------
    夏侯渊娶了曹操的妻妹子
    严寒进兵,明军在守,后金在攻。明军人数稀少,又不习野战,失败在所难免。然而,战斗仅仅持续了一天,觉华岛就被占领,这实在让人想不通。
    更想不通的,还有两点。一个是山海关的明军为什么不增援?为什么眼睁睁地看着觉华岛守军全军覆没?一个是觉华岛上的守军,为什么不使用“冰城”?
    史书记载,觉华岛的守军知道后金即将攻打,他们把岛屿周围的坚冰凿开,想要阻挡后金,然而,天气寒冷,凿开的海水很快又被冻住了,结果,后金踩着坚冰攻了上来。
    既然天气如此寒冷,那就泼水成冰,借助岛屿的斜坡地形,和陡峭的城墙,用水建成一座座冰城。滑溜溜的冰城,既不适合骑兵作战,也不适合步兵爬行,守城收兵以逸待劳,以静制动,即使不能保证胜利,也可以迟滞敌人的进攻。
    说到底,还是觉华岛上的守军没有谋略。不会借助天时。

    滴水成冰的季节,泼水建冰城是最好的防御方法。

    相同的战争案例,以前就有过。人家就能够依靠冰城打败敌人。
    公元1371年冬天,在辽阳,就发生过修筑冰城击败元军的故事。比后金攻打觉华岛早了二百多年。觉华岛距离辽阳并不远,莫非守卫觉华岛的明军就没有听到二百年前辽阳的守卫战。
    辽阳守卫战的主角叫叶旺,是辽阳指挥使。
    元朝太尉纳哈出兵进犯辽阳,第一站先攻打盖州。叶旺命令盖州指挥严密防守,不要交战。
    元军看不到盖州有了防备,就离开了,去攻打金州。
    然而,当时的金州城墙还没有建成,兵力也很稀少。怎么办?金州指挥名叫王富,他命令士兵把水浇灌在城墙上,风一吹,金州就变成了一座冰城,明军躲在城墙上,手持弓箭,专门射杀靠近的敌军。元军在滑溜溜冰上无法进攻,留下了一大片尸体,连骁勇善战的大将乃刺吾都被射伤,然后被活捉了。
    纳哈看到金州虽然稀少,但因为他们把城墙变成了冰城,缺少攻城武器的他们,又再多的马匹,也爬不上城墙,只好撤军。
    但是想要撤军,又不能从来路上撤,因为来路就要经过盖州。盖州军队如果出击,就有了麻烦。
    纳哈左思右想,就决定沿着盖州城南十里的柞河河道逃跑。
    柞河河道边有十几座城堡营寨,辽阳指挥使叶旺因为担心元军攻占这些城堡营寨,就下令所有城堡营寨,全部用水浇筑,变成了冰城。
    纳哈攻不下尚未建好的冰城金州,当然也更攻不下早就建好的这些城堡营寨。纳哈只能一路沿着干枯的柞河河道奔逃。而叶旺预测到元军只会沿着这条道路,所以在道路上挖了很多陷马坑和陷阱,让元军遭受了惨重损失。
    元军好不容易爬上了柞河河道,向前行走不远,突然前方山上战鼓齐鸣,旌旗竖立,喊杀声一浪高过一浪,元军只要沿着一条道路奔向连云岛。
    通往连云岛的路上,到处是陷阱,元军伤亡大半。叶旺又带兵在后追赶,最后逃回去的,仅有纳哈和身边的几十个人。

    酷暑季节,不要进攻。
    严寒季节,泼水筑城。
    大雨季节,可以偷袭,但不可以大张旗鼓地进攻。
    偷袭能成功,但大部队进攻,必定失败。偷袭可以出其不意,突然来到目的地,杀敌人一个措手不及。而大部队进攻,雨水如注,道路泥泞,遭遇到比平时多得多的艰难困苦。
    更重要的还有一点,大雨天,浸湿了的弓会开胶,开胶了的弓就不可用,进攻部队的战斗力大大降低。
    东汉初年的昆阳之战,最终败在天气,败在大雨天强行进攻。

    昆阳之战,是一场决定两个王朝命运的战役,一方是那个好大喜功的王莽的四十三万大军,一方是东汉政权开创人刘秀的两万人。
    王莽的军队里,除了四十三万士兵,还有一些莫名其妙的玩意,比如号称精通六十三家兵法的谋士,有身高两米多的统帅巨毋霸,还有虎豹犀牛等猛兽。王莽军队里的这些玩意和他本人一样不靠谱。世界上哪里有六十三家兵法?个子高的就能打仗?要这样说姚明就应该当大将军了?虎豹犀牛战场上也能分清敌我?猛兽们也有这种智商?
    公元23年六月一日的这一天,成为了决定王朝命运的一天。
    王莽的四十三万大军围攻昆阳城,昆阳城里的数千人坚守了一个月,终于迎来了刘秀搬来的上万救兵。然而,这上万人丢在四十三万中,转眼就会像浪花一样淹没。可是,当天刮大风下大雨,房顶上的屋瓦被揭起来,吹得漫天飞舞,地面积水高达几尺,这是一个不利作战的时节。
    然而,刘秀带领着三千名精兵,冲入了攻城部队的营寨中,斩杀了攻城主帅。攻城部队失去主帅,像那天飞满雨滴和稻草的天空一样混乱不堪。三千精兵逢人就杀,无可抵挡。
    更要命的是,闪电雷雨惊扰了关押在木笼里的虎豹犀牛,这些受到恐吓的猛兽冲破木栅栏,在阵地上横冲直撞,庞大的攻城部队像决堤的洪水一样四散奔逃。一场说好了一边倒的战争,变成了马拉松比赛。
    昆阳城旁边有条河流叫嵫川,攻城部队的尸体把这条河流都填满了。王莽的军队在这场战役中损失殆尽。刘秀带人很快就攻入洛阳,王莽被杀。
    中国历史上最短命的王朝新朝就此终结,仅存活十五年。
    第四节:各种阵法面面观

    中国古代有多少种阵法?没有人能说清楚。
    传统的说法是,古代有八阵、六花、五行。八阵出自于诸葛亮,分别指:洞当、中黄、龙腾、鸟飞、折冲、虎翼、握机、连衡。六花阵出自于唐朝名将李靖。五行阵,则出自于戚继光。

    诸葛亮不是传说,他是传奇。
    《三国志》、《晋书》等古代历史著作,和古代地理著作《水经注》中,都有关于“八阵”的记载。唐代大诗人杜甫也写有“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这样的诗句。
    杜甫认为,诸葛亮的一生有两大功绩,一个是三分天下,为汉室江山保存了一缕余脉;一个是创立了八阵图。
    八阵图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八阵图是个内圆外方的大型阵营,八阵图里面,大阵包小阵,大营包小营,各个营阵之间,又有小路相连,曲曲折折,回环往复,无穷无尽,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敌人贸然闯入八阵中,就会晕头转向,想逃也逃不出去。
    就像蚊虫撞上了蜘蛛网一样。
    蜀国的都城是成都,如果站在空中鸟瞰,就能够看出来,整个成都的街巷就是一座八卦阵。据说,这就是当年诸葛亮设计的。

    六花阵,其实是八阵图的变种,将诸葛亮阵法外围的八个阵,简化为六个阵。
    六花阵,类似于蜂巢,指挥者居于中央,外面是六个方阵。六花阵的图案是一个六边形,而蜂巢也是六边形。
    六花阵,攻守兼备。无论敌人从哪一面进攻,相邻两边的两个阵,都可以实行左右包抄;而我方如果实施进攻,则就形成了一把犀利的三尖两刃枪。

    五行阵,是按照金木水火土而排列的阵法。
    金木水火土,对应的是圆阵、直阵、曲阵、锐阵、方阵。
    我方占据险要地势,层峦叠嶂,可以布置成圆阵,让敌方不知道从何方攻击。
    我方处于低洼之地,不利于进攻,又要防备敌方进攻,可以布置成直阵,让敌方无法对我突然袭击。
    我方与地方对峙,我方左右两侧地势较高,可以布成曲阵。如果敌方进攻,则会陷入三面包围中。
    我方占据高处,敌方处于低处,可以采用锐阵,像一把锐利的尖刀,在地方尚未做好防御准备,就发起冲击。
    我方处于平原,四面皆是空旷之地,那就结成方阵,让敌军不知道如何进攻。
    结合地形,想想看,确实很有道理。
    所以,古代阵法绝不是故弄玄虚,而是隐藏着极深的奥妙。
    然而,人是活的,阵是死的,无论用哪种阵法,都不可能生搬硬套,画地为牢。否则,那就成了赵括和马谡。赵括夸夸其谈,引经据典,连他爹战国赵奢都辩不过他。赵奢可是位于战国四大名将的人。但赵奢总是说,这个儿子不行,千万不敢让他带兵,他要是带兵,国家就有灾难。但是,赵王被赵括蒙蔽了,拜赵括为大将军,举全国之兵与秦国作战,后来,长平之战,赵国元气大伤,不久就亡国了。
    马谡同样是这样,他熟读兵书,口若悬河,比诸葛亮都骗了。在街亭,他照搬兵法,认为与敌人交战,应该占据高处,居高临下,如同水银泻地,胜券在握,没想到被张郃断了水源,自取灭亡。

    战争就像水流一样。
    水流是没有规律的,哪里地势低洼,水就会流向哪里。
    战争也是这样。战场形势瞬息万变,主帅必须及时应对,根据形势变化,选择不同的战法。如果墨守成规,抱残守缺,拿着一本兵法生搬硬套,那么肯定是要失败的。如果能够根据敌情变化而灵活机动采取对策的,那就是用兵如神的良将名将。
    阵法,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即使面对同样的战场形势,夷陵之战中,陆逊摆出了锐阵,就可以击败刘备。而马谡也摆出了锐阵,却被张郃击败。同样都是背水结阵,韩信背水结阵,击败了数倍于己的敌人。南北朝时期,也有人仿效韩信的背水结阵,结果全军覆灭。
    这场战争是南齐叛臣萧衍和南齐官军的一场战役。南齐官军的总指挥是太监王宝孙,他自诩熟读兵书,自己认为自己懂得“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道理,所以把官军放在南京秦淮河边,背水结阵,等到战争打响了,官军们就会奋力反击,取得胜利。
    然而,战争一开始,官军行动拖沓,畏敌如虎。官军中有个将军,是员猛将,看到叛军攻来了,立即催动坐骑,一马当先,可是,他跑得越快,士兵越跟不上。结果,他被叛军踩成了肉泥。
    猛将被踩成肉泥,官军越发害怕,纷纷退却,掉入秦淮河中。此战中,十几万官兵,倒有一多半被淹死了。
    同样都是结成锐阵,为什么陆逊成功了,而马谡失败了?
    为什么都是背水一战,为什么韩信成功了,而王宝孙失败了?
    这就是没有考虑当时的实际情况。
    刘备攻打东吴,抱着给关羽和我张飞报仇的目的,万众一心,形如哀兵。古人说:哀兵必胜。本来刘备即使不成功,也距离成功不远了,可惜的是,他碰见的是东吴的青年才俊陆逊。
    陆逊说:“刘备是一代枭雄,连曹操都忌惮他。他刚来吴国,如果我们迎击,肯定会吃败仗。现在,他们深入东吴几百里,天气炎热,饥渴难耐,粮草不济,士卒疲惫,如果这时候反击,正当其时。”结果,陆逊命令攻击,东吴军队摆出反击阵型,一战而胜,刘备被活活气死在白帝城。
    马谡的情况,和陆逊不同。
    马谡自选死地,跑到山上,被张郃截断水源,士卒们没有水喝,连刀都举不起来,又能有什么战斗力?
    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喝,一切都是白搭,摆出再好的阵型,都没有攻击力,都会失败。
    韩信伐赵,带领的是精兵强将,这支军队和项羽的军队交战多年,个个都是身经百战。所以,韩信有信心知道这帮老兵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可以迸发出极大的潜能,反败为胜。
    再看南齐的太监王宝孙这边,十几万军队几乎都是老爷病,在南京城里养尊处优,抢劫百姓很在行,要上战场打仗就很不在行。所以,这样的军队背水结阵,那就等于把自己往鬼门关里送。
    孙子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如果主将连自己有几斤几两都不知道,那肯定会打败仗的。
    下面,逐个分析说明古代那些著名战将使用过的阵法。
    这些阵法包括握奇阵、武刚阵、却月阵、鸳鸯阵……
    握奇阵,是一种古老的战阵,越国的范蠡、燕国的乐毅、西楚霸王项羽、汉将韩信,都曾经使用过这种阵法。
    握奇阵,分为一个大阵,八个小阵,大阵居中,小阵卫拱,主帅居大阵,将军守小阵,形同握起的拳头,所以叫握奇阵。
    大阵兵力是全军十分之三,八小阵兵力是全军十分之七。
    大阵因为是主帅所在地,是中枢神经,所以一定要保证万无一失。大阵中央竖起帅旗,经过精挑细选的护旗卫士分列两边。帅旗插在高台上,高台边建有营垒,营垒有人把手,禁言随意进入,严查奸细破坏。
    帅旗的作用非常大,他就是主帅的象征,只要帅旗不倒,那就说明战斗还在进行。如果帅旗倒了,那就说明失败了。如果帅旗更换了,那就说明抵抗是徒劳无益的,只能束手就擒,免得无谓牺牲。
    古代中国形容战将的英勇,会用到一个成语“斩将刈旗”,也有人叫做“斩将搴旗”。这个成语的出处在《史记》。
    项羽被几千名汉军包围在垓下,身边仅剩二十七骑,项羽知道走不脱,就对士兵们说:“我起兵至今八年,身经七十余战,无坚不摧,未尝败绩,可是今日受困于此,这是老天爷要亡我,不是我不会作战。今天我注定要死于此地,请跟我痛快一战,斩杀敌将,抢夺敌旗。”
    项羽面对的,是汉军中最为强悍的郎中骑兵,后来的羽林郎。依靠二十七个人,和几千名精兵交战,肯定难以取胜,但他依靠抢夺对方旗帜和斩杀对方将领来鼓舞士气。
    项羽果然斩将搴旗,实现诺言。
    郎中骑兵虽然强悍,但项羽更为强悍。项羽是谁?他是西楚霸王,是力能举鼎的大力士。他曾经带着八千人在巨鹿击败了秦国最精锐的,由章邯率领的军队,其中就包括著名的秦锐士。秦锐士,那可是一战就让陈胜吴广的几十万军队灰飞烟灭的特种部队。
    项羽虽然强悍,也难以挽狂澜于既倒,最后乌江自刎,让一千年后的诗人李清照感慨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项羽是个悲剧英雄。
    人生感觉最悲剧的事情,就是英雄末路,美人迟暮。

    继续说握奇阵。
    握奇阵的外围是八个小阵,分别叫天地风云四阵,和龙虎鸟蛇四阵。
    天地风云四阵,是“四正”;龙虎鸟蛇四阵,是“四奇”。
    八小阵正奇搭配,环拱着主帅大阵,每一个正阵的两边,是两个奇阵;每一个奇阵的两边,也有两个正阵。
    孙子兵法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孙子认为,打仗前,需要把兵力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正兵,一部分是奇兵,互相配合,按照战场形势,正兵和奇兵也可以互相转换。比如,一支正面交锋,一支敌后偷袭。正面交锋的就是正兵,敌后偷袭的就是奇兵。再比如,派出一支军队,和敌交锋,手中留一支预备队,在双方胶着时,突然杀出。和敌交锋的是正兵,突然杀出的预备队就是奇兵。
    握奇阵有四正四奇,无论敌方从哪个点攻击,防御攻击点的就变成了正兵,地方都会遭到左右两边奇兵的分割和反包围。
    这就是握奇阵的精妙所在。

    比握奇阵更精妙的,是八阵图。
    八阵图是从握奇阵发展而来的。
    诸葛亮的八阵图具体是这样的:西北乾位,所以名为天阵;西南坤位,名为地阵;东南巽位,名为风阵;东北艮位,名为云阵。东方属青,名为龙阵;西方属白,名为虎阵;南方属火,名为鸟阵;北方属水,名为蛇阵。
    八阵的内面,是大将的中军,坐镇指挥。
    而八阵的外面,还有游骑二十四阵。在八阵受到攻击时,从背后出击,两面夹击。
    而且,八阵中的每一个阵,还可以根据当年形势,变换成方阵、圆阵、直阵、曲阵、锐阵、滚阵、前阵、后阵八种阵法。
    诸葛八阵,奥妙无穷,变化多端。无论攻击哪一个点,都会遭受四面反击。只要把敌方放入阵中,只会有来无回。因为敌方在任何一个点上,都会遭受几倍兵力的攻击。
    马隆的战法很有意思,他除了精研诸葛亮的八阵图,制造出能攻能守的偏厢车,还在作战中使用匪夷所思的武器——磁石。
    为了对付马隆特种部队的箭镞,树机能组建了一支重装部队,这支部队穿着很厚的铁铠甲,羽箭无法射穿。他们等在西北狭窄的道路上,要和马隆决一死战。
    可是,马隆不和他们决战,马隆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他带着这支特种部队,奔走几千里,才从都城洛阳来到这里,他们个个都是西晋的宝贝,马隆不会让他们做无谓的牺牲。
    马隆让士兵们把偏厢车上面运载的磁石拿下来,放在路边,摆了长长的一排。
    树机能的重装部队冲过来,冲到了磁石旁边,他们东倒西歪,站都站不稳,穿着厚厚的铁铠甲的重装部队倒在地上,穿着犀牛皮铠甲的马隆的特种部队冲上去,砍刀切瓜一样地切掉了他们的脑袋。
    树机能最引以为傲的重装部队,刚刚走上战场,就全军覆没。

    马隆带着三千五百名特种战士,深入荒凉的西北凉州,他像一缕风一样沿着草稍疾行,在山谷中穿行,哪里有叛军,他就会出现在哪里。
    遥远的都城洛阳,人们在等待着他的消息,没有人知道他在哪里。过了快一年,这支特种部队依然音信杳无,人们都认为马隆和这支特种部队战死疆场了。
    这年冬天,马隆和树机能带来的最后一支叛军交战,他用八阵图绞杀了这支叛军,而且杀死了树机能。
    西北无战事。
    直到这时,马隆才派出使者,向晋武帝司马炎报告平叛得胜的消息。消息传到都城洛阳,已经是夜深,晋武帝司马炎听到这个消息,一夜未眠,天亮后,他对满朝文武说:“当初要是听了你们的话,就没有凉州了。”

    八阵图奇妙无比,马隆带着三千五百人长驱直入,没有后方,没有根据地,居然剿灭了几万人的叛军。
    八阵图又是如何作战的,阵型是如何变换的,史书中没有记载。
    如何破八阵图,同样没有记载。
    八阵图就是一个巨大的谜团,藏身在漫漫无边的历史中,也许永远也不会有人破解。

    史书记载,自创立者诸葛亮之后,使用过八阵图的人,只有马隆。
    历史中还有一种阵法,从创立到使用的,也只有一个人,这就是却月阵。
    用却月阵打胜仗的是刘裕,他同样生活在动乱的两晋南北朝时期。他比马隆晚出生了一百多年。
    公元417年,刘裕带着东晋的军队北伐,他北伐的目标是后秦。
    后秦是先秦的私生子,先秦就是那个在淝水之战中唱主角的国家,百万大军南下,气势汹汹,想要灭亡东晋,没想到草木皆兵,风声鹤唳,被打得大败。
    先秦的残兵败将回到都城长安,发现长安已经“换了人间”,先秦没有了,有人就地取材,盖起了后秦。
    刘裕北伐,要打的就是这个后秦。
    刘裕带着船队,沿着黄河西去,要经过北魏的领地。北魏是北方非常强大的一个国家。
    刘裕向北魏提出借道,但是北魏不答应。不答应也要走,因为东晋的陆军已经深入陕西关中,在长安城下和后秦激战正酣,刘裕带领的水军必须赶去增援。
    北魏三万骑兵,沿着山东聊城的黄河边布防,不让刘裕的船队通过。
    船队沿着黄河逆流而上,岸边需要拉纤的船夫。北魏军队杀死拉纤的船夫,把尸体丢在河水中,向刘裕示威。
    刘裕带着军队上岸,想要复仇,而北魏的军队躲得远远地,不与交战。等到刘裕的军队回到船上,想要启程,他们又杀死拉纤的船夫。
    刘裕决心狠狠地教训北魏这帮不讲道义的鲜卑骑兵。
    这一天,刘裕在黄河岸边摆出了却月阵。

    却月阵是一个形状像半月的阵型,中间向外弯出,阵型两边是无法逾越的障碍,或者是河流,或者是山岗,或者是城垣;阵型中间却又笔直如同弓弦。
    却月阵是适合在狭窄地带设置的营阵。黄河岸边,山石嶙峋,河汊纵横,正好可以摆出却月阵。
    这一天,朝霞映照着河面,河面铺金碎玉,天空如火焰一般燃烧,四野一片静寂,这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天。
    刘裕看到黄河岸边辽阔无际,远处有一群鲜卑骑兵在游弋,就派遣七百人上岸。
    七百人推着战车上岸了。他们把战车首尾相连,排成了一个半圆,半圈的两边都是河流。那时候的战车都是木车,外面包着铁皮铁钉。
    马隆的偏厢车是一面有挡板,刘裕的战车是两边都有挡板。
    每一辆战车配备七名士兵,共有一百辆战车。
    鲜卑骑兵远远望着黄河岸边的东晋军队,不知道他们想要干什么。
    太阳越来越高,远处看热闹的鲜卑骑兵也越来越多,他们都不知道东晋军队这是想要干什么。
    七百个士兵站好位置后,刘裕又派两千人上岸了,每辆战车后又站立了二十个人。现在,一辆战车配备了二十七人,战车和战车中间的空隙处,树立起一张大弩。
    在冷兵器时代,弩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杀伤力远远超过弓,弩是连射。大弩的杀伤力更大,相当于现在的重机枪。
    两千七百人站位完毕后,再给战车前竖起了大盾牌。
    大盾牌竖起来,鲜卑骑兵这才看明白,原来这伙东晋军队是来结阵的。
    于是,鲜卑骑兵发出了集结信号,三万精骑全部啸聚而来,发起攻击。
    三万骑兵对两千七百名步兵,一场不对等的实力悬殊的战争,就此打响。

    和八阵图一样,却月阵也是一个防御阵型。如果鲜卑骑兵不进攻,刘裕的却月阵就白摆了。就像当年的诸葛亮一样,忙忙碌碌上百天,摆好了八阵图,可是老奸巨猾的司马懿就是不进攻,就是不往圈套里钻,诸葛亮心急如焚,用尽各种方法,司马懿都不上当,诸葛亮生生把自己给急死了。
    司马懿比诸葛亮还大两岁。诸葛亮去世了,司马懿还顽强地活了十八年。而且还把偌大一个魏国强拆了,给自己的子孙盖了一座晋朝。
    然而,今天,鲜卑骑兵不是司马懿。
    鲜卑骑兵一进攻,却月阵的威力就显示出来了。
    却月阵的两边都是河流,鲜卑骑兵要进攻,只能从两条河流中间的开阔地通行。三万骑兵,从这么一片狭窄的地方进攻,那就只能等排长队。
    长队排得再长,正面交锋的也只有最前面那一排人。东晋军队以逸待劳,鲜卑骑兵长途奔袭。
    刘裕还担心鲜卑骑兵不愿进攻,他故意让却月阵后的士兵时不时地放出一波稀稀拉拉的箭镞,诱惑鲜卑骑兵上当。鲜卑骑兵看到东晋军队人少箭稀,就会冲上前来。
    果然,鲜卑骑兵中计了。
    鲜卑大将阿薄干命令大举压上,鲜卑骑兵就催动战马,像平地上卷起一股乌云,向着却月阵冲过来。
    就在他们冲到了弓弩的有效射程之内,却月阵外围大盾牌之间的强弩一齐发射,箭镞如蝗虫一样呼啸而至,最前面的鲜卑骑兵人仰马翻,挡住了后面骑兵前行的道路。
    鲜卑骑兵横行北方,他们依靠疯狂的杀戮建立了北魏政权,现在在东晋步兵面前,交战只有一个回合,就倒下一大片。阿薄干火冒三丈,他命令鲜卑骑兵全线压上,将这一小撮东晋士兵踩为肉泥。
    鲜卑骑兵踩着尸体,呼啸而来。
    鲜卑骑兵像蜂群一样,铺天盖地,东晋的一百张大弩已经无法阻挡他们的疯狂攻击。猛将朱超石命令把长槊截为三四尺长的短槊,用大弩射出。这种短弩杀伤力极大,一槊可以贯穿三四名鲜卑骑兵的身体。
    只要用大弩射出短弩,弩不虚发。因为鲜卑骑兵都拥挤在狭窄的两条河相夹的开阔地中。
    鲜卑大将阿薄干都被射死了。
    阿薄干一死,鲜卑骑兵开始退却。刘裕派朱超石带着士兵,挺着长槊向前追赶。
    地面上到处都是鲜卑士兵的尸体,和马匹的尸体,穿着盔甲的鲜卑骑兵行动不便,被轻捷的东晋士兵追上,用长槊捅倒了一大片。
    神奇的却月阵,让两千七百名步兵,战胜了三万名骑兵。
    后来,流域的水军和另一路先期到达关中的陆军汇合,灭掉后秦和南燕。
    东晋疆土深入北方。

    这是历史上仅有的一次却月阵。
    正因为它是绝无仅有的一次,所以被后世铭记。
    八阵图和却月阵都是防御性的阵营,己方不占主动,如果敌方不进攻,那就劳而无功。可是,鸳鸯阵确实攻击极为犀利的进攻性阵营。
    鸳鸯阵是戚继光所创,他认为此阵杀敌必胜。鸳鸯阵练成后,上阵杀敌,果然从无败绩。
    而且每次都是以少击众,以弱胜强。
    戚家军之所以战无不能,是因为他们依靠团体作战,对付单打独斗、各自为战的倭寇,肯定不是团队作战的戚家军的对手。这就像足球比赛一样,足球是十个人的运动,一个人的能力再强,也无法在球场上与十人对抗。
    戚家军中,最基本的作战单位是队,一队有十一人。五队为一哨,五哨为一旗。
    这十一人,所持的是不同的武器。长短互补,远近相济,虽然只有十一个人,但是作战面积却可以达到数十米。
    这十一人所使用的武器,分别有藤牌、狼筅、长枪、镗鈀、火绳枪。
    具体部署是这样的,与敌交战,最前面是两名藤牌手,然后是两名狼筅手,再然后是四名长枪手,再然后是两名镗鈀手,最后是一名火枪手。
    狼筅,是戚家军针对倭寇的一种特制武器。狼筅周围蔓生枝节,以笨拙制轻快,以繁复制简捷,这种重达七斤的武器,对付倭寇的倭刀极为有用。镗鈀,是一种从农具中发展出来的兵器,可架可刺,看似笨重,极为实用,类似于猪八戒手中的钉耙,不同的是,猪八戒的钉耙,利齿向下,而镗鈀利齿朝前。
    除此之外,这十一人还都带有腰刀,可以护身,可以短距离攻击,另外,还带有六副标枪,六副弓箭,六副拒马,和四百八十颗铁蒺藜,一幅布城,这是为了扎营所用。
    如果与倭寇相遇,相距一百米时,火绳枪先射击;相距六十米时,弓箭手射击;相距二十米时,标枪手投掷。
    短兵相接时,十一人分工明确,分步骤作战:
    1、 最前面的两个藤牌手架住倭寇的刀枪,如果倭寇从下面刺击,则用藤牌压住刀枪。
    2、 藤牌手两边闪出两名狼筅手,手持长长的狼筅,将倭寇的刀枪绞锁。
    3、 狼筅手身后闪出四名长枪手,突刺倭寇。
    4、 镗鈀手从长枪手旁边冲出,保护长枪手,刺杀倭寇。
    5、 火绳枪手装弹,准备下一轮射击。
    每一队战斗人员的正面,只有两个藤牌的宽度,每一名倭寇想要实施进攻,先要越过藤牌手,而一旦与藤牌手相触,就会遭到长长的狼筅的攻击。只要狼筅绞锁住了兵器,就只剩下挨打的份了,后面的长枪手和镗鈀手,六件长兵刃一齐照着身上招呼。
    鸳鸯阵的妙处在于,它是整体作战。倭寇人数虽多,但是在单位面积上作战,戚家军占据人数上的上风。
    比如,在宁台温大捷中,戚家军和人数占有的倭寇交手,打出了三比一千的悬殊比例。倭寇死亡一千,而戚家军仅仅阵亡三人。
    依靠鸳鸯阵,戚家军在浙江九战九捷,在福建十二战十二捷。
    这些具体战例,会在后面写到。
    第五节:地利之战

    将帅用兵,除了考虑到天气因素,地理同样是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块大石头,放在山坡上,它就能以雷霆万钧之势,呼啸而下,砸断山脚的树木。如果把这块大石头放在山脚下,则就无法砸断树木。
    一只老鹰从天空中直扑而下,瞬间就能够抓住漂游在水面的鱼,然后腾空而起,鱼毫无反抗能力。如果老鹰也漂浮在水面上,再如何努力,也无法抓住鱼。鱼在水中,远比老鹰灵活。
    地势增强力量。
    石头是这样,老鹰是这样,军队也是这样。
    足智多谋的将帅,都会依靠有利地形,增强战力,取得胜利。也会根据地形,确定战法。

    《孙子兵法》将地理分为九种。
    在自己的土地上作战,叫散地;进入敌国境内不深,叫轻地;谁得到谁有利的,叫争地;敌我双方都可以往来的,叫交地;处在多国交界,谁先到谁就得到援助的,叫衢地;深入敌国腹地而背靠众多城邑的,叫重地;山林险阻、水网稠密而难以通行的,叫圮地;进军道路狭窄,退兵道路迂远,敌人可用少量兵力进攻我众多兵力的,叫围地;迅速奋战就能生存,贻误战机就会覆灭的,叫死地。
    孙武已经把战争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地理形势都考虑到了。
    处于散地,就设伏歼灭敌人;处于轻地,就不要停留;遇到争地,就赶快占领有利地形;遇到交地,不要断绝联系;遇到衢地,就要施展外交手段;遇到重地,就要掠取粮草;遇到圮地,就要赶快通过;遇到围地,就要想方设法脱险;遇到死地,奋力死战,方能求生。
    有谋略的将领,不会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有时候,放弃是为了更大的获取。敌人占据更多的地盘,就需要派遣更多人来防守,兵力分散,刚好给我提供了反击的机会。
    有的城池没有必要去攻占,比如,没有处在交通要道上的城池。
    有的地方没有必要去争夺,比如,经济落后土壤贫瘠的地方。
    争夺这些城池和地方,反而会背上沉重的包袱。

    中国多山,山地战在古代战争中经常遇到。
    《尉缭子》说:“背水阵为绝地,向阪阵为废军。”背水结阵,就是把士兵置于死地;向着山坡扎营,就是白白送掉军队。
    如果与敌军在山地中相遇,第一件事情,就是赶快占领高坡,在高坡上安营扎寨。
    占领了高坡,就占据了地理优势,敌人的一举一动都能够看得清清楚楚,可以居高临下攻击敌人。
    但是,占领了高坡,并不一定就稳操胜券,还需要有两个保证:一是保证粮道畅通,二是保证水源充足。
    即使粮道畅通、水源充足,还要加强戒备,防止敌人偷袭。军队的左右两边,山的背面,都要防备。
    如果敌人占据了高坡,我就就处于极为被动的局面。
    如果不是战略要地,能不攻打,就别攻打,因为强攻只会增加己方死亡。
    如果一定要攻打,那么就首先选择围困,断绝高坡上敌人和外界的所有来往,没有粮食没有水源,敌人自然就混乱崩溃。
    如果时间不允许等候太久,如果高坡需要在短时间内拿下,那么就只有一种方法:偷袭。
    选择敢死队,趁着月黑风高夜,手持短刃,从山后的断崖峭壁攀援而上,潜入山顶。等到天亮,山脚大部队发起进攻,上下夹击,里应外合,方能取得胜利。
    @毛一鸿 2019-03-20 09:47:26
    亲,定西域还写吗?很精彩啊,能不能继续写啊。还是出书了?
    -----------------------------
    谢谢你,书籍可能很快就出版了,交给了出版社。
    《三国演义》写到魏蜀吴国很多将领,如果统计的话,估计有几百位。但是,魏蜀吴三国,各有一位极为突出的将领,《三国演义》却没有写。
    魏国的曹纯,曹操最精锐部队虎豹营的首领,一次次救曹操脱险,《三国演义》没有写。
    蜀国的陈到,刘备最精锐部队白毦兵的首领,诸葛亮称这支军队为“西方上兵”,《三国演义》也没有写。
    吴国的贺齐,刘策和孙权都极为倚重的将领,孙权在合肥逍遥津被曹操第一员猛将张辽杀得大败,差点丢了性命,幸亏贺齐带着三千名壮士拼死反击,才挡住了张辽,救出了孙权。贺齐的名字,同样没有出现在《三国演义》中。
    吴国的猛将其实不少,只是《三国演义》没有过多着墨而已,太史慈、甘宁、丁奉、徐盛、周泰、凌统、陈武、董袭……而贺齐是其中颇具特色的一个。
    史书记载,贺齐这个人喜欢讲排场,好炫耀,盔甲一定要鲜亮的,舟船一顶要华丽的,但这些都不是问题,对于一个将领来说,能打仗就是良将。
    贺齐就是一个能打仗的良将。
    公元208年,孙权在夏口和黄祖交战,夏口在今天的汉阳。
    东吴境内丹阳郡的豪强趁机发生叛乱,丹阳郡包括现在安徽的宣城一带。
    当时,黟县大地主陈仆纠集了两万人,占据了黟县的林历山,与东吴军队对抗。
    孙权后院失火,赶紧命令贺齐去灭火。
    贺齐来到林历山,秘密观察了一个月,走遍了林历山周边的所有地方,想寻找登山路线,却没有找到。他得出结论,林历山无法强攻,只能智取。
    林历山异常陡峭,四面都是悬崖峭壁,如同刀砍斧削一样,只有石缝中的一条小径通往山顶,而且这条小径仅容一人通过。
    这是真正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以,陈仆带着两万人,备足粮食,高枕无忧。他认为,孙权无论用多少兵将,也无法攻占林历山。

    这一天,贺齐挑选了一百名健壮敏捷的士兵,手持铁?,趁着夜色,潜入了林历山中。最前面的那名士兵,用铁?在石头上开凿出脚窝,爬上了悬崖,然后把用布条捆绑而成的绳子垂下悬崖,把剩下的九十九人吊上去。
    一百名士兵,在夜色的掩护下,披荆斩棘,向上攀爬。曙光来临后,他们就藏身在密密的树丛中,一动不动,像一条蛰伏的蛇。而等到暮色降临,他们又开始向上攀爬。
    几天后,这一百勇士爬上了山顶。
    然后,他们在山顶吹响了号角,擂响了战鼓,把磨盘大的石头从山顶上推下来。山上的叛军大为震惊,混乱不堪,争相逃命,上山的道路都没有人防守了,他们毕竟是一群乌合之众。
    贺齐带领士兵,沿着天堑向上攀登,剿灭了这股叛军,斩首七千,其余的投降了。
    孙权把包括黟县在内的,最喜欢发生叛乱的六个县,合为新都郡,任命贺齐做太守。
    在贺齐任期内,这些地方再没有发生叛乱。

    林历山之战,被称为山地战的经典战例。
    而六百年后的大兰山之战,同样是山地战的典范之作。
    公元859年,唐宣宗去世,唐懿宗继位。
    此年距离安史之乱已有百年,大唐百年没有大的战争。唐朝军队在太平盛世中,渐渐失去了战斗力。浙江地区的士兵还不到三百人,武器盔甲堆积在仓库中,都生锈了。
    这一年,浙江发生战争。一个叫裘甫的私盐贩子,纠集了三万人,占据浙江东部多个县境,自己封号,铸造印章。唐军多次清剿,都被打得大败。
    唐懿宗把在南方边境线上任职的王式叫回来,问他对策。王式在安南任职,屡次将叛乱挫败于萌芽状态。安南,就是今天的越南,那时候属于大唐,大唐在南方设立有安南都护府。
    王式说:“只要给我军队,我就可以剿灭叛乱。”
    有个太监立在唐懿宗身边,说:“要调拨军队,得花很多钱啊。”
    王式说:“如果调拨军队给我所用,可以很快平复叛乱。如果不给军队,叛乱蔓延,则损失更大。”
    唐懿宗说:“好的,就给你军队。”
    王式挑选了四千人,开赴浙江,又在浙江当地招募了二千人,以总数六千士兵,和裘甫的三万人交战,将裘甫打得大败。
    裘甫一路奔逃,王式在后紧紧追赶。裘甫令士兵把抢劫的金银财宝绫罗绸缎丢在地上,延缓唐军追击。王式下令:“谁敢低头捡拾,立即斩首。”
    叛军一路奔逃,逃入剡县。裘甫和大部队跑丢了,不知道去了哪里。唐军前锋追到剡县,才听说裘甫刚刚逃进去。有人惧怕裘甫人多,不敢攻打,王式说:“他自投罗网,我们正好生擒他。”
    剡县就是今天的嵊州。
    剡县地势高耸,城墙坚固,裘甫想着只要自己坚守,王式就毫无办法。
    可是,王式切断了通往城里的水源,逼迫裘甫出城交战。
    城里没水喝,裘甫只好带人出城交战。可是,三天内,双方交战八十三次,裘甫都被杀败。
    裘甫看到打不过,就向王式诈降。唐军已经异常疲惫,王式说:“最后的关头,一定要坚持,大功即将告成。”
    裘甫出城诈降,唐军严阵以待,双方又交战三次,裘甫全部失败。
    至此,走投无路的裘甫才正式提出投降,王式将他解往京城斩首。
    裘甫步卒五百余人,在刘从简的带领下,逃到了奉化县西北的大兰山,占山为王,山高林深,道路曲折,刘从简依此负隅顽抗。
    王式带着唐军来到大兰山,命令封锁山中道路,只围不攻。山上没有食物,没有水源,饥渴难耐,想要下山抢劫,又被堵塞道路。山上发生内讧,刘从简被部下杀死。

    山地战,第一要点是抢占高地,谁抢占到高地,谁就抢占了主动权。
    如果敌方抢占了高低,那就不能强攻,强攻只会增加无谓牺牲。
    要智取。
    首先,围而不攻。其次,精兵偷袭。
    只要有这两点,就保证在山地战中稳操胜券。
    @四处瞎逛逛 2019-03-21 15:58:48
    孙子兵法是一本权谋书,可以当兵法看,但如果你有志于成为一个阴谋家,也可以把孙子兵法当成人生指南。
    而吴子兵法则是一部正经的兵法,你可以按照它的具体指引去打仗。
    可以说,吴子兵法是一部步兵学院的教程,告诉你如何行兵布阵,引逗埋伏,而孙子兵法则是国防大学的教程,说的全是大战略上的东西。
    两者的程度和重点完全不同。
    -----------------------------
    高手,谢谢,膜拜。
    丛林战和山地战又不同。
    《六韬》中记载,周武王曾经问过姜太公,如果我和敌人在森林中相遇,双方都占据着一片森林,如何击败敌人?
    姜太公回答说,让我们的军队列为四武阵型,强弓硬弩布置在外面,大戟盾牌布置在最里面,并斩断草木,开辟道路,便于我军战场行动。
    四武阵型,就是防备敌人从前后左右袭击的阵型。
    姜太公上面说的是与敌人相遇的情况。那么如何战胜敌人呢?
    姜太公接着说,把军队分成很多小分队,寻找战机,如果发现有利的战机,那么就打;如果发现战机不利,那么就撤走。我们的军队要轮番作战,轮番休息,

    姜太公的话,道出了丛林之战的真谛。
    丛林地带,树木茂密,对部队的行进、展开都有极大的限制。所以,在丛林中作战,适合小部队,而不适合大部队。
    在丛林中行进,视线受到障限制,隐蔽条件很好,所以非常适合执行迂回穿插、包围突袭等作战任务。
    在森林中作战,把部队分成多个小分队,兵器以矛戟为主,力求速战速决,各小分队之间要有联系,以防迷路走失。

    中国古代,关于丛林作战的战例很少。
    抗战时期,中国军队新一军和日军最善于丛林战的第18师团在缅北原始森林中捉对厮杀,新一军完胜第18师团等日军,在两年的战争中,日军死亡高达三万三千人,第18师团补充达十五次之多。
    为什么?因为新一军战术得当。
    新一军刚刚开进缅北丛林时,因为面对的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而中国也从来没有一本关于丛林作战的书,新一军新22师师长廖耀湘就写了一本丛林作战的小册子,教给士兵们作战的方法。
    要穿过缅北丛林,从缅北回到中国,只有一条道路,日军在这条道路上层层设防,布置重兵,拦截中国军队。
    新一军在缅北丛林中作战,他们采取的是孙子兵法中的“以正合,以奇胜”的方法,分成了很多小部队,迂回穿插,最大的作战单位是团,在原始丛林中开路,一直插到日军的后方。
    新一军在整个缅北作战的时候,都是采取这种战法,日军也知道这种战法,但一直没有找到破解之法。
    比如这场战斗——
    缅北丛林里有个地方叫拉加苏,是个易守难攻的地方,日军在这里和新一军新38师112团第三营展开了拉锯战,谁也赢不了谁。中国驻印军总指挥史迪威就派新一军新22师第65团前去增援拉加苏。
    可是,65团没有赶往拉加苏,而是带着斧头,在丛林中砍出一条路,绕过激战正酣的拉加苏,迂回穿插到了日军的大后方大洛。
    大洛的日军是拉加苏的好几倍,大洛没有天堑可以防守,大洛是日军的粮草和弹药库。65团攻占了大洛后,没有了后方支援和粮草弹药的拉加苏,很轻易就崩溃了。
    迂回穿插,是丛林战的制胜法宝。

    关隘战,和丛林战的战法很相似。
    丛林战要用奇兵,关隘战也要用奇兵。
    敌人守住了关隘天堑,我如果正面进攻,势必会造成极大损失。而要夺取关隘,唯有用奇兵偷袭。
    这就是孙子兵法所说的:以正合,以奇胜。正面部队牵制,侧背奇兵偷袭。奇兵占据了有利地形后,居高临下,突然攻击,羽箭齐发,敌人躲无可躲,一定会溃败。
    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种雄关天堑太多了,函谷关、虎牢关、大散关、潼关、紫荆关、娘子关、山海关、剑门关、雁门关……每一道关口,都发生了很多次战争。
    潼关是中原通往陕西关中的要道,过了潼关,直到长安,都是一马平川,无险可守。所以,自古就有“潼关在,长安在;潼关失,长安失”的说法。
    安史之乱时,唐朝将领哥舒翰奉命守护潼关。
    哥舒翰是唐朝有名将领,在与突厥和吐蕃交战中,屡屡获胜,当时还有诗人给他写诗:“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诗歌说,因为有哥舒翰拿着刀,吐蕃人不敢进攻大唐。
    哥舒翰带着二十万大军,在灵宝县的西原遇上了安史之乱的叛军崔乾佑。
    哥舒翰带着二十万大军,驻扎潼关。安禄山打了多次,打不下潼关,就准备回洛阳,他这时候已经在洛阳称帝了。他留下崔乾佑带着一万人殿后。
    崔乾佑守的是函谷关。函谷关和潼关都是天下雄关,相距只有几十里。
    哥舒翰占潼关,崔乾佑守函谷关,都是易守难攻的地方,谁进攻谁就落于下风,这是任何有点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的。
    可是,唐皇宫里的那些人不知道。他们看到哥舒翰挡住了安禄山的进攻,郭子仪又在洛阳北面切断了安禄山的北归路,如果哥舒翰和郭子仪两面夹击,安禄山就死无葬身之地。皇宫里的那些指挥纸上谈兵的人,下令哥舒翰向东进攻,夺取函谷关,直捣洛阳,生擒安禄山。
    唐玄宗连下三道命令,令哥舒翰向东追击安禄山。
    唐军和叛军在潼关和函谷关之间的狭长道路上展开决战,这条道路狭窄,长七十里,南面是大山,北面是黄河,而崔乾佑的军队早就占据了险要路段,以逸待劳。
    这些情况,哥舒翰都不知道。探子来报,叛军只有几千老弱病残,在前方奔逃。哥舒翰命令五万精兵在前,十万大军在后,自己亲自带着三万人,驻足黄河边的土山上,擂鼓助威。
    唐军浩浩荡荡追上了崤函古道,尘土飞扬,遮天蔽日,还没有追到函谷关,突然路边的山岗上石头滚滚落下,唐军死伤惨重。接着,叛军派出骑兵,对着唐军肆意践踏。道路狭窄,长枪大戟无法施展,唐军互相拥挤,死伤极多,很多人被挤入黄河中。崔乾佑又推出几十辆干草车,一齐点燃,烈焰腾空,浓烟滚滚,对面看不到人,唐军极度惊恐,自相残杀,对着烟雾中放箭。到了夜晚,火焰燃尽,月亮升上来,这才看到周围没有一个敌人。
    皓月当空,万籁俱寂,唐军思谋着退到潼关,才可以活命,突然,崔乾佑的骑兵又出动了,对着唐军一阵砍杀,唐军鼓噪拥挤,很多人又落入了黄河中。
    此战,唐军大败,死亡无算,哥舒翰带着几百人逃向潼关。
    潼关外挖掘有三条壕沟,本来是阻挡叛军进攻的,现在,溃散的唐军逃到潼关城外,互相拥挤推搡,唐军的尸体填满了三条壕沟,后面的人踩着尸体逃回来。
    哥舒翰二十万大军出征,仅回来八千人。
    在潼关,哥舒翰还没有来得及喘口气,崔乾佑就追来了。哥舒翰被部下捆绑,送给崔乾佑,天堑潼关丢失了。
    潼关大战是一场大惨败,二十万人被一万人击败。杜甫在《潼关吏》中写道:“谨嘱关防将,慎勿学哥舒。”
    潼关大败撼动了唐王朝,唐玄宗带着一家子逃往了四川,在半路上,赐死了杨玉环。一月后,唐玄宗就把皇位让给了儿子。
    安史之乱对大唐的打击是致命性的,安史之乱后,大唐就开始走上了下坡路。此后的唐王朝,再也没有了开元盛世时期的万千气象。
    再说说三国时期的剑门关。
    诸葛亮去世后,姜维担当起了保卫蜀国的大任。
    公元263年,魏国进攻蜀国,魏国将领钟会带领十五万人,与姜维率领的四万人在剑门关交战,剑门关地势险要,钟会无法攻占。
    剑门关,是进入四川的必由之路。
    魏国将军邓艾突发奇想,带着本部一万人,翻山越岭,绕过剑门关,从阴平出发,长驱七百里,攻占江油,直取蜀国都城成都。
    从阴平到江油,高山险阻,层峦叠嶂,有的地方从来就没有人走过。邓艾带着本部一万人,携带绳索和铁?,凿脚窝,砍树木,攀藤附葛,缒绳而上。来到悬崖上,没有去路,邓艾身先士卒,裹着毛毡,从悬崖上滚下去。
    一路七百里,没有人烟,邓艾带着步卒,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绕过剑门关,来到了江油。江油守军看到邓艾,以为神兵天降,赶紧投降了。
    深入蜀国腹地的邓艾,只剩下一条路,这就是拼死向前,他带着仅有的几千名步卒,猛打猛冲,居然一直打到了成都,后主刘禅手握几十万兵力,慌忙投降,蜀国就此灭亡。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保卫司马南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07-13 13:30:42  更:2021-07-13 13:55:34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