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购物 网址 日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视频推荐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日历2023  日历2024  日历2025  日历知识  | 每日头条  视频推荐  数码知识 两性话题 情感天地 心理咨询 旅游天地 | 明星娱乐 电视剧  职场天地  体育  娱乐 
日历软件  煮酒论史  历史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春秋战国 三国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哲学 厚黑学 心理学 | 文库大全  文库分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钓鱼 双色球 戒色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足球 nba 象棋 体操
    
  首页 -> 煮酒论史 -> 《孙子》注释及典型战例分析 -> 正文阅读

[煮酒论史]《孙子》注释及典型战例分析[第1页]

作者:叶仲录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孙子》注释及典型战例分析
    -----作者;叶仲录

    《孙子》注释及典型战例分析,第一章:
    《孙子》序①(代)
    曹 操
    操闻上古有弧矢之利②,《论语》曰“足兵③”,《尚书》八政曰“师”④,《易》曰“师贞丈人吉”⑤,《诗》曰“王赫斯怒,爰整其旅”⑥,黄帝、汤、武咸用干戚以济世也⑦。《司马法》曰:⑧“人故杀人,杀之可也。”⑨恃武者灭⑩,恃文者亡,夫差、偃王是也○11。圣人之用兵,戢而时动○12,不得已而用之。
    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孙子者,齐人也,名武,为吴王阖庐作《兵法》一十三篇○13,试之妇人○14,卒以为将○15,西破强楚入郢○16,北威齐、晋○17。后百岁馀有孙膑○18,是武之后也。
    审计重举○19,明画深图○20,不可相诬○21。而但世人未之深亮训说○22,况文烦富,行于世者失其旨要○23,故撰为略解焉○24。

    【注 释】
    ①本文选自《曹操集》。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曹操,对《孙子兵法》十三篇作了整理和注释,本文便是他整理和注释时所写的序言。
    ②弧矢:弓和箭。《易?系辞下》:“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威行天下。”剡(眼yan),削。
    ③《论语》:儒家经典之一,记载了孔子及其部分弟子的言行,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足兵:兵力充足。《论语?颜渊》:“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心之矣’。”
    ④《尚书》:亦称《书经》,儒家经典之一,是我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相传是孔子精选而成的。八政:古代的八种政事。《尚书?洪范》:所记八政是食(粮食)、货(财货)祀(祭祀)、司空(建筑)司徒(民政)、司寇(刑法)、宾(外交)、师(军队)。
    ⑤《易》:亦称《易经》,儒家经典之一,是殷周时期占卦用的书。师贞丈人言:出师正义,主帅就吉利。贞:同“正”,正义。丈人:大人,也是对老人的尊称,这里指主帅。引文见《易?<师>卦辞》。
    ⑥《诗》:亦称《诗经》,儒家经典之一,是我国古代的诗歌总集。王赫斯怒,爱整其旅:引自《大雅?皇矣》。这首诗是西周统治者叙述其开国的历史,引用的这两句写密国出兵攻打阮国(周的属国),周文王勃然发怒,于是整社军旅去讨伐密国。王:指周文王。赫(he贺):盛怒的样子。斯:而。爱(yuan员):于是。
    ⑦黄帝:名轩辕,传说中我国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他曾打败炎帝和蚩尤,被拥戴为部落联盟领袖,汤:商朝开国的君主,是他伐桀,灭掉夏朝。武:周武王,是他伐纣,灭掉商朝,建立周朝。咸:都。干戚:盾牌和斧,古代兵器。济:救助。
    ⑧《司马法》:古代兵书,相传是战国时期齐威王命大夫整理而成,其中附有齐景公的名将大司马穰苴的兵法,定名为《司马穰苴兵法》。
    ⑨人故杀人,杀之可也:有人故意杀害别人,别人就可以把他杀掉。这两句在现存的《司马法》中为:“是故意人杀人,杀之可也。”意思是说:所以为了安定民众而杀人,这种杀人是许可的。
    ⑩恃(shi侍):依靠。
    ○11夫(fu扶)差:春秋末年吴国的国军,吴王阖庐之子。他曾经打败越国,攻破越都,释放越王勾践。后来,只凭武力争强斗胜,不修明政治,结果被越王勾践所灭。偃(yan眼)王:徐偃王,周朝的诸侯,据说他好行仁义,不尚武力,结果被楚文王所灭。
    ○12戟(ji集):收藏,这里指平时作好战争准备。
    ○13阖庐(helu合驴):吴国的国君,名光。他用专诸刺杀吴王僚而自立。曾灭亡徐国,攻破楚国,一度占领楚国的国都。后来在与越王勾践作战中受伤而死。
    ○14试之妇人:指吴王阖庐命孙武用他的兵法试着操练宫女。
    ○15卒:终于。
    ○16郢(ying影):楚国的国都,在今湖北江陵县西北。
    ○17威:威胁。齐、晋:春秋时的两个大国,齐在今山东省一带,晋在今陕西省一带。
    ○18孙膑(bin殡):战国时期齐国人,著名的军事家,孙武的后代。他曾任齐威王的军事,设计先后大败魏军于桂陵和马陵。著有《孙腾兵法》。
    ○19审计:周末地思考。审:详尽,细密。重举:慎重地行动。
    ○20画:谋划,筹划。图:谋划。
    ○21诬:诬蔑,这里指随意曲解。
    ○22亮:明亮,透彻。训说:解释。
    ○23旨要:主要精神实质。
    ○24撰(zhuan赚):著述,编著。略解:简略的解说。
    【译 文】
    我听说远古时候就有弓箭的利用,《论语》上说过治理国家需要“充足的兵力”,《尚书》所说的八种政事中有一种就叫“军事”,《易经》上说:“出兵正义就会使主帅吉利”,《诗经》上说“周王赫然大怒,于是整顿他的军队出战”,轩辕黄帝、商汤王、周武王都使用过武力拯救社会。《司马法》说“谁故意杀害别人,别人就可以把他杀掉。”只依靠武力的灭亡,只依靠仁义的要灭亡,吴王夫差和徐偃王就是这样的例子。圣智的人用兵,平时作好准备,必要时才出动,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用兵作战。
    我读过的兵书和战策很多,觉得孙武所著的兵法论述深刻。孙子是齐国人,名武,他味吴王阖庐作《兵法》十三篇,吴王阖庐命他按照兵法操练妇女,后来终于用他为将军,结果吴国向西打败了强大的楚国,攻入楚国的国都——郢,并对北方的齐国和晋国造成很大的威胁。一百多年以后,齐国又出了个著名军事家孙腾,是孙武的后代。
    《孙子兵法》中表现了孙子周末地思考,慎重地才去军事行动,谋划明确而深刻,这是不容曲解的。但是,世人对《孙子兵法》没有作深入、透彻的解说,况且该文字烦多,在社会上流行的一些本子失去了原作的主要精神,所以我为它撰写了简略的解说。

    【作者申明:本文为叶仲录原创,任何人员和机构不得以任何方式进行转帖、分享、流转和使用,否则均被视为侵权。】

    《孙子》注释及典型战例分析
    -----作者;叶仲录

    《孙子》注释及典型战例分析,第一章:
    《孙子》序①(代)
    曹 操

    叶仲录简历:
    叶仲录,男,1947年出生于陕西,2002年定居深圳。中国核工业技校讲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新媒体制作人。目前出版的主要著作:《都市 爱情密码》城市青春诗歌集,花城出版社出版;《都市打工妹日记》都市女性小说,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老师,您好!》青春校园成长诗歌集,海天出版社出版。《监理工程师》长篇悬疑小说,中国文史出版社。联系方式:646650918@qq.com(同时为微信号)

    欢迎读者阅读叶仲录作品:

    

    
    

    

    
    《孙子》注释及典型战例分析[连载2]
    -----作者;叶仲录

    《孙子》注释及典型战例分析,第二章:
    孙 子 传①
    司马迁
    孙子武者②,齐人也③。
    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④。阖庐曰:“子之十三篇⑤,吾尽观之矣,可以笑试勒兵乎⑥?”对曰:“可。”阖庐曰:“可试以妇人乎?”曰:“可。”
    于是许之,出宫中美女,得百八十人。孙子分为二队,以王之宠姬二人各为队长,皆令持戟⑦。令之曰:“汝知而心与左右手、背乎?”妇人曰:“知之。”孙子曰:“前,则视心;左,视左手;右,视右手;后,即视背。”妇人曰:“诺⑨”约束既布⑩,乃设鈇钺? ,即三令五申之。于是鼓之右,妇人大笑。孙子曰:“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复三令五申而鼓之左,妇人复大笑。孙子曰:“苏越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既已明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乃欲斩左右队长。吴王从台上观,见且斩爱姬?,大骇,趣使使下令曰?:“寡人已知将军能用兵矣?。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愿勿斩也。”孙子曰:“臣既已受命为将,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遂斩队长二人以徇?。
    用其次为队长?,于是复鼓之。妇人左右前后跪起皆中规矩绳墨?,无敢出声。于是孙子使使报王曰:“兵既整齐,王可试下观之,唯王所欲用之? ,虽赴水火犹可也。”吴王曰:“将军罢休就舍?,寡人不愿下观。”孙子曰:“王徒好其言○21,不能用其实”
    于是,阖庐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22。西破强楚○23,入郢○24,北威齐、晋○25,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

    【注 释】
    ①本文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是现存关于《孙子兵法》十三篇作者的最早记载。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西汉人,所著《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
    ②孙子武:孙子,名武。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③齐:四周姜姓封国,在今山东、河北一带。
    ④吴:四周姬姓封国,在今江苏、安徽一带。阖(he盒)庐:即阖闾,春秋末年吴国的国军,公元前514年——前496年在位。
    ⑤子:您。十三篇:指《孙子兵法》十三篇。
    ⑥小试:小规模地试演。勒兵:指挥军队。勒,约束,统率。
    ⑦戟(ji挤):古代兵器,在长期的一端装有青铜或铁制成的枪尖,旁边附有月牙形锋刃。
    ⑧汝:你。而:尔,你。
    ⑨诺:应诺,答应声。
    ⑩约束:节制人们行动的约言,指纪律。布:公布,宣布。
    ○11鈇钺(fuyue府阅):同“斧钺”,古代军法用以杀人的斧子。
    ○12吏士:下级士官,指两个队长。
    ○13且:将要。
    ○14趣(cu促):急促,赶快。使使:派遣使者。
    ○15寡人:古代国君对下的自称。
    ○16徇(xun训):对众宣誓,示众。
    ○17用其次:选用宠姬之下的人。
    ○18中(zhong众):恰好合上。规矩:校正圆形和方形的两种工具。绳墨:木匠画直线用的工具。规矩绳墨,指规则、纪律。
    ○19唯:只,任凭。
    ○20就舍:回馆舍去。
    ○21徒:徒然,只是。好(hao号):喜爱。
    ○22卒:终于。
    ○23楚:在今湖北、湖南一带。
    ○24郢(ying影):楚国的国都,在今湖北江陵县西北。公元前506年,吴国打败了楚国,一度攻入郢。
    ○25威:威胁。晋:西周姬姓封国,在今山西一带。北威齐,指公元前484年吴国为了援救鲁国而攻打齐国,在艾陵大败齐军。北威晋,指公元前482年,吴、晋相会于黄池,争为长。

    【译 文】
    孙子,名武,齐国人。
    孙子带着自己所著的兵法去进见吴国国王阖庐。阖庐说:“您的十三篇兵法,我都看过了,可以小规模地试一下指挥队伍吗?”孙子回答说:“可以。”阖庐说:“可以用妇女来试一下吗?”孙子说:“可以。”
    于是吴王许可,派出宫中的美女,共得一百八十八人。孙子把她们分成两队,用吴王宠爱的妃子分别担任两队的队长,并命令大家都拿着戟。孙子下令说:“你知道你的心口、左手、右手和背心吗?”妇女们回答说:“知道。”孙子说:“向前,就看心口所对的方向;向左,就看左手方向;向右,就看右手方向;向后,就看背心所对的方向。”妇女们回答说:“是。”纪律已经宣布,就摆好用来行刑的斧钺,三番五次地把纪律交代清楚。孙子说:“纪律不明确,交代不清楚,这是将帅的罪过。”又三番五次地反复告诫,然后击鼓命令向左,妇女们又哈哈大笑起来,孙子说:“纪律不明确,交代不清楚,这是将帅的罪过,那就是下级士官的罪过了。”于是要斩杀左右两队的队长,吴王从台上观看这场操练,看见将要斩杀自己宠爱的肥仔,于是大吃一惊,便赶快派人传下命令说:“我已经知道将军善于用兵了。我如果没有这两个妃子,吃起东西来都觉得没有味道,请你不要斩杀她们。”孙子说:“我既然已经受命为将军,将军在军队中,对国君的命令有的可以不接受。”便斩了两个队长示众。
    挨次选用第二名为队长,于是重新击鼓法令。妇女们向左向右向前后跪下站起,所有的动作都符合规定的要求,没有人敢作声。于是孙子派人报告吴王说:“队伍已经训练得整整齐齐,国王可以下来看看,任凭国王想怎样用久怎样用,即使赴汤蹈火也是可以的。”吴王说:“将军结束训练回馆舍休息去吧,我不想下来看了。”孙子说:“国王只是爱好兵法的词句,不能在实际中运用它。”
    从此阖庐知道孙子善用于兵,终于命他为将军。向西打败了强大的楚国,一度攻入郢都,向北对齐国、晋国造成很大的威胁,吴王的名声在列国诸侯中大为显扬,孙子在这些方面是有功劳的。
    【作者申明:本文为叶仲录原创,任何人员和机构不得以任何方式进行转帖、分享、流转和使用,否则均被视为侵权。】
    叶仲录简历:
    叶仲录,男,1947年出生于陕西,2002年定居深圳。中国核工业技校讲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新媒体制作人。目前出版的主要著作:《都市 爱情密码》城市青春诗歌集,花城出版社出版;《都市打工妹日记》都市女性小说,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老师,您好!》青春校园成长诗歌集,海天出版社出版。《监理工程师》长篇悬疑小说,中国文史出版社。联系方式:646650918@qq.com(同时为微信号)
    《孙子》注释及典型战例分析【连载3】
    -----作者;叶仲录

    《孙子》注释及典型战例分析,第三章:

    孙子的军事思想

    《孙子兵法》成书于春秋末期,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最完整、最著名的军事著作。它在中国军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军事思想对中国历代政治家、军事家以及军事理论家的影响非常深远。三国时的曹操曾说:“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唐太宗李世民也说:“朕观诸兵书,无出孙武。”不仅如此,《孙子兵法》也受到世界上众多的外国军事家的重视。英国著名军事学家利德尔?哈特在其《战略》一书的序言中说:“在导致人类自相残杀、灭绝人性的核武器研制成功以后,就更需要重新而且完整地翻译《孙子兵法》这本书了。”美国的军事理论家约翰.柯林斯在《大战略》一书的序言中说:“孙子是古代第一个形成战略思想的伟大人物……孙子十三篇可与历代名著,包括2200年后克劳塞维茨的著作媲美。今天没有一个人对战略的相互关系、应考虑的问题和所受的制约比他有更深的认识。他的大部分观点在我们当前的环境中仍然有其和当时同样重大的意义。”可见,《孙子兵法》以其对战争规律的科学总结和对战略战术所作的精辟论断,不仅受到了中国军事家的推崇,而且得到了外国军事家们的极高评价。因此,我们在向普通读者介绍《孙子兵法》原文和介绍武生平的同时,介绍一下孙子的军事思想也是十分必要的。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兵书的奠基之作。孙武在这部军事学圣典中,系统地揭示了战争的客观规律,提出了一套十分完备的军事思想体系和战略战术原则。
    首先,孙子对于战争胜负有着十分科学的、整体的认识。他认为战争是“国之大事”,关系到国家的存亡与人民的安危,因此,必须慎重地对待。孙子认为,进行战争要从政治、经济、军事、自然条件、气候条件等各个方面出发,立足于国家的全局,认真地分析战争的利弊,“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交战前,要通过这种对战双方利弊的分析,先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孙子为了阐述战争与国家全局的关系,在《孙子兵法-始计篇》中详尽地论述了战前进行“五事”、“七计”的衡量和比较的重要,并指出:“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要求战争的决策者必须在战争前首先分析敌我双方的各种基本条件,从而把握战争的全局。除此而外,孙子认识到战争的胜负还决定于军队与国家(国君)的密切协同。孙子认为:国君应做的事是修道而保法;国君不可“怒而兴师”,不可以随便干预军队的事务。如果国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其结果只能是自乱其军。可见,孙子对决定战争胜负受多方面因素影响这一点,有较深刻而全面的认识。
    其次,孙子对于战争与经济的关系有较深刻的理解。孙子认识到,战争必须以国家的经济实力为基础,没有强大的经济力量做后盾,战争是无法取胜的;同时,战争还会给国家的经济造成破坏,给人民增加沉重的负担。基于这种认识,孙子提出了三个重要观点:①兵贵胜,不贵久:战争需要“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其“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因此,为了尽量减轻战争对于国家经济造成的负担,就应当取胜速战速决。②取粮于敌:孙子指出,国家在战争中会因为远道运粮而导致贫困。因此,战争中应当就地征粮,以解决粮食的补给问题。③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孙子指出,为弥补战争中物质供应以及兵源的不足,可以将缴获的敌方战车和我方车辆掺杂在一起使用,对俘虏的敌军士卒给予优待,让他们为我所用,以补充自己兵源的不足。从以上三点可见,孙子2500年前对于战争与经济的关系就已有相当的认识了。
    还有,孙子对战争与政治的关系也有独到的见解。战争会给经济造成破坏,这是战争不利的一面;然而,军事家孙子在那个时代看到的不仅仅是战争有害的一面,同时,也看到了战争的有利的一面。战争的胜利能实现政治目的,可以弥补国家土地与资源的不足,能够暂时解决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政治集团与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总之,战争的最终取胜与政治的关系十分密切。开明的政治观点、能得到大多数人民拥护的政治主张,会为战争的胜利奠定坚实的基础。所以,孙子在兵法中将“道”列在“五事”的首位,指出国君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需要“令民与上同意”。孙子还说“善用兵者,修道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可见,孙子不仅认识到了战争与经济的关系,同样,他也认识到了战争与政治的关系。
    在《孙子兵法》中,孙子还以朴素的辩证的观点,论述了战争的胜负与主观、客观之间的关系。孙子一方面指出,战争的胜负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在战争中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做到“先为不可胜”,因为“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这里,孙子指出,战胜敌人的关键之处在于客观条件,在于敌人是不是有隙可乘,我方能做的事只是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等待、捕捉有利的战机;另一方面,孙子又指出,在战争中如果充分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做到了“致人而不致于人”,那么,客观条件也是可以改变的。“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我不欲战,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因此,“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这里,孙子又论述了在战争中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指出人们如果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能成功地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那么,客观条件也是可以改变的,不利的条件也可以变为有利的条件。孙子总结出了胜败之间诸因素的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孙子的军事思想时时处处闪烁着哲学的智慧与光辉。
    孙子的军事思想是博大精深的,其战略战术原则也是备受人们推崇的。孙子在《孙子兵法》中,对于战争战术的总结主要有:
    ①避实击虚。
    在《孙子兵法》中,孙子指出,战争中兵力的布置是战争指挥者依照所掌握的实际情况而定的,其兵力必定是有强有弱。我方在作战中应当避开敌人兵力强大的部分,而重点进攻敌军兵力薄弱的部分,这样就能夺取战斗的胜利。这一点,孙子在其兵法《虚实篇》中有精辟而形象的阐述。孙子说:“夫兵形像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同时,对于如何实施这一作战原则,孙子也提了一些具体的办法。如集中优势兵力,攻其所不守;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总之,这一原则的关键是集中力量,寻找弱点并迅速出击。
    ②致人而不致于人。
    《孙子兵法》的另一作战要点是:致人而不致于人。“致人”,即调动敌人,让敌人依照我的意图行事;“致于人”,即被敌人调动。孙子指出,在战争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要掌握战斗的主动权,没有主动权,便会被人牵着牛鼻子走,就会陷入被动、消极防御甚至处处挨打的境地。而掌握了战斗的主动权,则能改变不利的形势,让敌人“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这一点是取胜的必备条件。
    ③先胜而后求战。
    孙子在其兵法的首篇写道:“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由于孙子认识到战争是关系到国家、民族存亡的大事,因而他提出了以慎重的态度对待战争的观点。孙子提出,在战争前,应认真地分析敌我双方的优势与弱点,力求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善于作战的人,总是打有把握之仗,而不打无把握之战。孙子说“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古之所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这些话的意思、立意均在于此。
    ④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孙子指出,在战争中要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了解自己,也了解敌人。知己知彼,才能去实施避实击虚之计,才能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变不利为有利因素,最终战胜敌人。同时,孙子还指出,要真正做到“知彼知己”,就必须舍得花大力气去探知敌情,掌握敌情,这是进行“庙算”的基本前提。
    ⑤以正合,以奇胜。
    孙子在其兵法理论中,提出了一个“奇正”的命题,即在作战的战术部署中,兵力部署以承担正面作战的为正,进行侧击、包围、迂回的为奇;担任钳制敌人主力的为正,列阵对敌、明攻的为正;承担突击的为奇,采用机动、偷袭或特殊战法的为奇。孙子提出,作战必须有“正奇”的变化,要“以正合,以奇胜”,才能最终赢得主动。孙子的这一军事思想,已为后来众多的军事家所运用。以此战略战术为指导而赢得战争胜利的战例几乎俯拾即是。
    ⑥识众寡之用者胜。
    在《孙子兵法》中,孙子还总结出了兵多与兵少的不同用法。孙子一方面指出了兵力的多少在作战运用时的一般规律,孙子说:“凡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众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这是使用兵力的一般原则。另一方面,孙子又说:“兵以诈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他指出,打仗、用兵应视不同的情况而灵活地使兵力分散或集中,在我方兵力不如敌军时,要设法分散敌人的兵力,这样,在局部造成“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一”的相对优势,给敌人以有力的打击。孙子在他的兵法中总结了兵多与兵少的不同用法后,指出:“兵非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可见,孙子提倡兵力的部署要以敌我力量的对比为依据,在作战中要采取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来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从以上孙子提出的战略战术中可以看出,孙子战略思想的精髓在于他的“避实击虚”的观点,其军事战术的立足点在于如何卓有成效地打击敌人。孙子强调必须在对敌情、作战地理条件等情况有充分了解的前提下,选择适宜的作战形式,出奇制胜。这些战略战术思想,对后世均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作者申明:本文为叶仲录原创,任何人员和机构不得以任何方式进行转帖、分享、流转和使用,否则均被视为侵权。】
    叶仲录简历:
    叶仲录,男,1947年出生于陕西,2002年定居深圳。中国核工业技校讲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新媒体制作人。目前出版的主要著作:《都市 爱情密码》城市青春诗歌集,花城出版社出版;《都市打工妹日记》都市女性小说,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老师,您好!》青春校园成长诗歌集,海天出版社出版。《监理工程师》长篇悬疑小说,中国文史出版社。联系方式:646650918@qq.com(同时为微信号)
    《孙子》注释及典型战例分析【连载4】
    -----作者;叶仲录

    《孙子》注释及典型战例分析,第四章:

    孙子的军事思想

    《孙子兵法》成书于春秋末期,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最完整、最著名的军事著作。它在中国军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军事思想对中国历代政治家、军事家以及军事理论家的影响非常深远。三国时的曹操曾说:“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唐太宗李世民也说:“朕观诸兵书,无出孙武。”不仅如此,《孙子兵法》也受到世界上众多的外国军事家的重视。英国著名军事学家利德尔?哈特在其《战略》一书的序言中说:“在导致人类自相残杀、灭绝人性的核武器研制成功以后,就更需要重新而且完整地翻译《孙子兵法》这本书了。”美国的军事理论家约翰.柯林斯在《大战略》一书的序言中说:“孙子是古代第一个形成战略思想的伟大人物……孙子十三篇可与历代名著,包括2200年后克劳塞维茨的著作媲美。今天没有一个人对战略的相互关系、应考虑的问题和所受的制约比他有更深的认识。他的大部分观点在我们当前的环境中仍然有其和当时同样重大的意义。”可见,《孙子兵法》以其对战争规律的科学总结和对战略战术所作的精辟论断,不仅受到了中国军事家的推崇,而且得到了外国军事家们的极高评价。因此,我们在向普通读者介绍《孙子兵法》原文和介绍武生平的同时,介绍一下孙子的军事思想也是十分必要的。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兵书的奠基之作。孙武在这部军事学圣典中,系统地揭示了战争的客观规律,提出了一套十分完备的军事思想体系和战略战术原则。
    首先,孙子对于战争胜负有着十分科学的、整体的认识。他认为战争是“国之大事”,关系到国家的存亡与人民的安危,因此,必须慎重地对待。孙子认为,进行战争要从政治、经济、军事、自然条件、气候条件等各个方面出发,立足于国家的全局,认真地分析战争的利弊,“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交战前,要通过这种对战双方利弊的分析,先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孙子为了阐述战争与国家全局的关系,在《孙子兵法-始计篇》中详尽地论述了战前进行“五事”、“七计”的衡量和比较的重要,并指出:“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要求战争的决策者必须在战争前首先分析敌我双方的各种基本条件,从而把握战争的全局。除此而外,孙子认识到战争的胜负还决定于军队与国家(国君)的密切协同。孙子认为:国君应做的事是修道而保法;国君不可“怒而兴师”,不可以随便干预军队的事务。如果国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其结果只能是自乱其军。可见,孙子对决定战争胜负受多方面因素影响这一点,有较深刻而全面的认识。
    其次,孙子对于战争与经济的关系有较深刻的理解。孙子认识到,战争必须以国家的经济实力为基础,没有强大的经济力量做后盾,战争是无法取胜的;同时,战争还会给国家的经济造成破坏,给人民增加沉重的负担。基于这种认识,孙子提出了三个重要观点:①兵贵胜,不贵久:战争需要“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其“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因此,为了尽量减轻战争对于国家经济造成的负担,就应当取胜速战速决。②取粮于敌:孙子指出,国家在战争中会因为远道运粮而导致贫困。因此,战争中应当就地征粮,以解决粮食的补给问题。③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孙子指出,为弥补战争中物质供应以及兵源的不足,可以将缴获的敌方战车和我方车辆掺杂在一起使用,对俘虏的敌军士卒给予优待,让他们为我所用,以补充自己兵源的不足。从以上三点可见,孙子2500年前对于战争与经济的关系就已有相当的认识了。
    还有,孙子对战争与政治的关系也有独到的见解。战争会给经济造成破坏,这是战争不利的一面;然而,军事家孙子在那个时代看到的不仅仅是战争有害的一面,同时,也看到了战争的有利的一面。战争的胜利能实现政治目的,可以弥补国家土地与资源的不足,能够暂时解决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政治集团与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总之,战争的最终取胜与政治的关系十分密切。开明的政治观点、能得到大多数人民拥护的政治主张,会为战争的胜利奠定坚实的基础。所以,孙子在兵法中将“道”列在“五事”的首位,指出国君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需要“令民与上同意”。孙子还说“善用兵者,修道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可见,孙子不仅认识到了战争与经济的关系,同样,他也认识到了战争与政治的关系。
    在《孙子兵法》中,孙子还以朴素的辩证的观点,论述了战争的胜负与主观、客观之间的关系。孙子一方面指出,战争的胜负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在战争中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做到“先为不可胜”,因为“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这里,孙子指出,战胜敌人的关键之处在于客观条件,在于敌人是不是有隙可乘,我方能做的事只是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等待、捕捉有利的战机;另一方面,孙子又指出,在战争中如果充分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做到了“致人而不致于人”,那么,客观条件也是可以改变的。“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我不欲战,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因此,“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这里,孙子又论述了在战争中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指出人们如果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能成功地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那么,客观条件也是可以改变的,不利的条件也可以变为有利的条件。孙子总结出了胜败之间诸因素的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孙子的军事思想时时处处闪烁着哲学的智慧与光辉。
    孙子的军事思想是博大精深的,其战略战术原则也是备受人们推崇的。孙子在《孙子兵法》中,对于战争战术的总结主要有:
    ①避实击虚。
    在《孙子兵法》中,孙子指出,战争中兵力的布置是战争指挥者依照所掌握的实际情况而定的,其兵力必定是有强有弱。我方在作战中应当避开敌人兵力强大的部分,而重点进攻敌军兵力薄弱的部分,这样就能夺取战斗的胜利。这一点,孙子在其兵法《虚实篇》中有精辟而形象的阐述。孙子说:“夫兵形像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同时,对于如何实施这一作战原则,孙子也提了一些具体的办法。如集中优势兵力,攻其所不守;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总之,这一原则的关键是集中力量,寻找弱点并迅速出击。
    ②致人而不致于人。
    《孙子兵法》的另一作战要点是:致人而不致于人。“致人”,即调动敌人,让敌人依照我的意图行事;“致于人”,即被敌人调动。孙子指出,在战争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要掌握战斗的主动权,没有主动权,便会被人牵着牛鼻子走,就会陷入被动、消极防御甚至处处挨打的境地。而掌握了战斗的主动权,则能改变不利的形势,让敌人“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这一点是取胜的必备条件。
    ③先胜而后求战。
    孙子在其兵法的首篇写道:“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由于孙子认识到战争是关系到国家、民族存亡的大事,因而他提出了以慎重的态度对待战争的观点。孙子提出,在战争前,应认真地分析敌我双方的优势与弱点,力求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善于作战的人,总是打有把握之仗,而不打无把握之战。孙子说“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古之所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这些话的意思、立意均在于此。
    ④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孙子指出,在战争中要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了解自己,也了解敌人。知己知彼,才能去实施避实击虚之计,才能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变不利为有利因素,最终战胜敌人。同时,孙子还指出,要真正做到“知彼知己”,就必须舍得花大力气去探知敌情,掌握敌情,这是进行“庙算”的基本前提。
    ⑤以正合,以奇胜。
    孙子在其兵法理论中,提出了一个“奇正”的命题,即在作战的战术部署中,兵力部署以承担正面作战的为正,进行侧击、包围、迂回的为奇;担任钳制敌人主力的为正,列阵对敌、明攻的为正;承担突击的为奇,采用机动、偷袭或特殊战法的为奇。孙子提出,作战必须有“正奇”的变化,要“以正合,以奇胜”,才能最终赢得主动。孙子的这一军事思想,已为后来众多的军事家所运用。以此战略战术为指导而赢得战争胜利的战例几乎俯拾即是。
    ⑥识众寡之用者胜。
    在《孙子兵法》中,孙子还总结出了兵多与兵少的不同用法。孙子一方面指出了兵力的多少在作战运用时的一般规律,孙子说:“凡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众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这是使用兵力的一般原则。另一方面,孙子又说:“兵以诈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他指出,打仗、用兵应视不同的情况而灵活地使兵力分散或集中,在我方兵力不如敌军时,要设法分散敌人的兵力,这样,在局部造成“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一”的相对优势,给敌人以有力的打击。孙子在他的兵法中总结了兵多与兵少的不同用法后,指出:“兵非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可见,孙子提倡兵力的部署要以敌我力量的对比为依据,在作战中要采取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来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从以上孙子提出的战略战术中可以看出,孙子战略思想的精髓在于他的“避实击虚”的观点,其军事战术的立足点在于如何卓有成效地打击敌人。孙子强调必须在对敌情、作战地理条件等情况有充分了解的前提下,选择适宜的作战形式,出奇制胜。这些战略战术思想,对后世均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作者申明:本文为叶仲录原创,任何人员和机构不得以任何方式进行转帖、分享、流转和使用,否则均被视为侵权。】
    叶仲录简历:
    叶仲录,男,1947年出生于陕西,2002年定居深圳。中国核工业技校讲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新媒体制作人。目前出版的主要著作:《都市 爱情密码》城市青春诗歌集,花城出版社出版;《都市打工妹日记》都市女性小说,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老师,您好!》青春校园成长诗歌集,海天出版社出版。《监理工程师》长篇悬疑小说,中国文史出版社。联系方式:646650918@qq.com(同时为微信号)

    《孙子》注释及典型战例分析【连载5】
    -----作者;叶仲录

    《孙子》注释及典型战例分析,第五章:
    孙子的生平史迹
    《孙子兵法》是春秋时期齐人孙武所著的古代军事理论名著。孙武,字长卿,春秋末年齐国乐安(今山东广饶)人,其生卒年月已不可考。据史学家推算,他生活的年代大约与孔子(前551—479年)同时。孙武出生于齐国军事世家的田氏家族,其祖先原是陈国的公子完,因避乱,公子完逃到齐国。齐桓公闻知其年轻有为,让他担任了管理百工的工正之职。公子完在齐国定居后,因陈与田在古代音同义通,故又称为田完。田完的五世孙即是孙武的祖父田书。田书因伐莒立有战功,被齐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于乐安。孙武所生活的年代正是春秋时期社会动荡加剧、兼并战争激烈而频繁的时代,也是各种学术思想及流派兴起、发展的时代,加之孙武军事世家的出生,使得他从小就受到浓厚的军事战争知识的熏陶,也受到各种进步的社会思潮的影响。
    大约在公元前532年,齐国的贵族田、鲍、国、高四族之间发生了较大的矛盾与斗争。孙武是田氏的后裔,在贵族阶层的家族斗争中,当然应站在田氏一边。其他家族对田氏的危害与打击,必然也危及孙武。面对这种复杂而险恶的形势,孙武却不愿纠缠其中,做卿大夫之间倾扎斗争的牺牲品,因而产生了投奔他国、另谋出出路的念头。
    大约在公元前518年,孙武离开了齐国,到了春秋末期崛起的南方强国—吴国。作为普通的云游之士,孙武在吴国避隐深居,一面浇园种地,一面潜心钻研兵书,写作兵书。同时他也在观察吴国的政治形势,等待施展自己才能和抱负的时机。
    在隐居期间,孙武结识了由楚国流亡至吴国,在吴王宗室公子光门下做宾客的伍子胥,两位流亡异乡的年轻人很快成了知心朋友。从与伍子胥的交往中,孙武了解到公子光是一位具有卓越的才能和胆识、性格倔强、谋略过人的王公贵族,不禁对他产生了钦仰之情。公元前515年,伍子胥得知公子光图谋击杀吴王僚后,便向公子光推荐了勇士专诸。在伍子胥、专诸的帮助下,公子光成功地策划了刺杀吴王僚的行动而夺取了王位。公子光自立为王之后,号为“阖闾”。阖闾雄心勃勃,立刻致力于巩固统治的大计。他一面改变作风,勤俭治国,发展生产,一面扩揽人才。阖闾首先启用了伍子胥。在伍子胥等大臣的辅佐与治理下,吴国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生产得到了很大发展,国力也在不断增强。孙武看到吴国百业俱兴、欣欣向荣的景象,心中十分兴奋,自然地产生了在吴国施展其军事才能的强烈愿望。为了在日后得到阖闾的赏识,他抓紧时间完成了十三篇兵法的写作。
    吴王阖闾在政权得到巩固、国力不断增强的形势下,向外扩张自己的势力以求称霸一方的野心也越来越大。吴王十分清楚,要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战胜在当时已十分强大的楚国。为此,他十分渴求得到一位良将的辅助。这时,伍子胥向他推荐了孙武。伍子胥在吴王面前极力称赞孙武将是真正可以“折冲销敌”的大将和人才,于是吴王召见了孙武。孙武以他的十三篇兵法进献吴王。吴王研读之后,提出要孙武以宫女来演示一下怎么训练军队。孙武说:“宫女多不严肃,恐怕认真演练起来,君王会后悔。”阖闾当时只想以兵法做做游戏,同时也戏耍一下宫中的妇人,没想到会有什么严重的后果,因此答应孙武说:“没有什么可后悔的。”于是,孙武便和吴王约定了练兵的时间,并挑选了一批宫女。
    当约定的时间到来时,孙武与吴王同时来到吴宫的园囿中。孙武把选来的180名宫女分作两队,以吴王宠爱的二名妃子担任两队的队长,并指定了负责执行军法的人。随后,孙武站在指挥台上指挥二队宫女向右操练。鼓声响起之后,宫女们觉得新鲜、有趣,都嘻嘻哈哈地大笑起来,没有听从孙武的指挥。孙武见此情景,自责了自己的规定不明确,又把军法军令和操练要领仔细交代了一遍,还特意训示了两位队长,要求她们带头听从号令。交待完毕后,孙武亲自操槌击鼓,发令向左前进。两队宫女仍然嘻笑不已,视操练如儿戏。
    孙武面对着宫女们的嘻笑,严肃地说:“规定不明确,说明不清楚,这是将帅的罪过;既然已经反复地说明了,你们仍不执行命令,那就是下级士官的罪过了。”说完孙武问执法官,不服从军令应该判什么刑,执法官答道:“斩首。”于是,孙武下令处斩左、右二位队长。吴王在看台上看到要杀自己宠爱的妃子,大为惊骇,急忙派人传下命令说:“寡人现在已知道将军善于用兵了。没有这两个美姬侍候,寡人就会食不甘味,还是不要斩首吧!”孙武严肃地说:“臣既然已受命为将,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说完便杀了两个队长示众,并用另两名宫女担任队长,继续进行演练。宫女们这时便不敢再将操练视如儿戏了,随着鼓声的响起,宫女们前、后、左、右,进退回旋,跪下站起,都合乎规范要求。于是,孙武向吴王报告说:“队伍已训练整齐,君王可以下来视察。这支军队君王无论怎么调遣都行,就是赴汤蹈火也不成问题。”吴王示意请孙武回去休息。孙武听了这话,知道吴王怒气未消,便淡然说道:“君王似乎只是爱好兵法的词句罢了,并不想真正去实行。”说完,便回到自己的馆舍。
    吴王失去了二姬,好几天心情不悦。伍子胥向吴王进谏说:“用兵是件关系到国家安危的大事,是不可当作游戏的,现在君王欲讨伐强楚以求争霸诸侯,正求贤若渴,而孙武又是不可多得的将兵之才,要想远涉千里作战,非孙武不行。”经过伍子胥的开导,吴王抛却了杀姬之恨,亲自去挽留孙武,请他充当统帅三军的将军。孙武见到吴王后,也向吴王谢了罪并解释说:“令行禁止、赏罚分明是兵家的常法,为将治军的通则。用众以威,责吏从严,只有三军遵从法令,听从指挥,才能克敌制胜。”吴王听了孙武的解释,不仅怒气烟消云散,而且深信孙武确实是难得的将兵之才。此后,吴王便经常与孙武一起讨论治军治国之道。
    当时,对于吴国来说,楚国是十分强大的对手。吴王阖闾在发展生产、增强国力的同时,经常与孙武、伍子胥等人一起商议如何加强战备,谋划破楚大计。伍子胥就如何加强战备的问题,向阖闾提出在国都附近建筑坚固的城堡来防御邻国的侵略,同时建议将吴军编为三军,轮番骚扰楚国,以疲惫楚军;而孙武则加紧训练吴国的军队。孙武训练军队时认真刻苦,使用真正的锐利武器,因而使士兵经受了实战的考验,培养出了勇敢顽强的精神;在军队的管理方面,孙武接受伍子胥的建议,调整了吴国军队的编制,将吴军改编成三军,加强了陆战奔袭的训练,以适应战争的要求。公元前512年,阖闾为巩固自己的政权,清除余党,决定要将在自己发动政变时投奔徐和钟吾(今江苏宿迁县东北)未回的二位王室公子掩余和烛庸追杀掉。阖闾下令让徐与钟吾将他们两人拘捕送给自己发落,但这两个小国没有从命,而是将二位公子驱逐出境。二位公子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投向敌国楚国。楚人得此二人后,如获至宝,把他们安顿在养(今河南沈丘县东南),同时还为他们筑城,并将城父与胡(均在养之东)的土地给二公子,作为他们的封邑。吴王阖闾十分清楚,楚国此举的用意是想利用二位公子,把养邑作为牵制抵抗、进攻吴国的前沿阵地,因此,吴王决定发动攻克养城的战争。
    阖闾以孙武为将,下了攻克养城的决心。这一仗是孙武初试身手的一场战斗,因此,孙武在战前认真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形势。孙子认为,养城一战,阖闾的目的一方面是擒杀掩余和烛庸二公子,消除自己统治的隐患;另一方面还在于清除淮水北岸的楚军势力,为日后破楚入郢扫清障碍。因此,孙武向阖闾提出了“肆楚疲楚、攻克养城”的战略方针。在战术实施时,孙武将吴军分编成三军,同时将战斗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为佯攻潜、六(今安徽六安县一带),同时伐夷(城父),孙武以第一军兵力佯攻伐夷来拉开攻克养城的帷幕。吴军从本国出发,向城父进军。在佯攻不克后,吴军便兵锋一转,南下渡过淮水,直驱五百余里,攻打潜、六二地;当楚军的增兵即将到达时,吴军便撤退待命,不与楚军正面交锋。
    楚军见吴军撤走,便将部队驻扎在南冈(今安徽潜山县)。孙武这时调动他的第二军人马自淮水而上,疾行军数百里直扑楚之战略要地弦邑,将弦邑包围。这样,楚军不得已再次派援军急救弦邑。当楚军即将赶到弦邑时,孙武见已成功地调动了敌人,便命部队撤退待命。
    由于吴军的两支部队成功地调动了敌军,使敌人疲惫不堪,士兵士气沮丧。这时,孙武开始了第二阶段的行动。他命令吴军的第三军投入攻克养城的战斗。吴军一举攻下养城,擒杀了二公子,取得了胜利。
    从这场战斗中可见,孙武兵锋初试,即已显示出他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孙武是站在争取早日破楚入郢的战略高度指挥这场战斗的。因此,孙武力求在运动中寻求有利的战机,以争取全胜。这场战斗的胜利确立了孙武作为吴军不可多得的军事指挥者的地位。
    孙武指挥吴军初战告捷后,吴王阖闾便想乘胜进入楚地,攻打郢城。孙武和伍子胥都感到时机尚未成熟。这时的吴军一方面师劳兵疲,另一方面,吴军背后还有楚国的盟国越国威胁着自己。阖闾经孙武、伍子胥分析后,觉得颇有道理,便命令吴军收兵回国了。
    吴军回国后,孙武一面命令军队抓紧时间休整、训练,一面与伍子胥等武将文官们一起商议如何对付背后的越国。越国是楚国的盟国,在公元前544年,越国便开始参加以楚为首的攻打吴国的战争。三十多年来,只要楚国发兵攻吴,越国便总是出兵配合,呼应楚国的行动。因此,吴国君臣都十分清楚,越国将是吴国争夺霸业,攻克楚国的劲敌。公元前510年,阖闾为早日制服越国,以消除日后攻楚地隐患,决定攻伐越国。战前,阖闾派人去越国与越王允常谈判,希望越国站在自己一边,从吴伐楚,越王允常拒绝了。这一年,根据当时星象学的“测定”,天上的岁星恰好与地下的吴越两国相呼应,这种岁星与国家呼应的现象“表明”,两国都可受到天命的保佑,但是两国中如果谁先动兵,就会反受其害。鉴于此,吴王阖闾对是否用兵伐越举棋不定。这时,孙武以他朴素的唯物论思想批驳了天命观。孙武指出:“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因此,他劝说阖闾为缩短破楚争霸的历史进程而行征伐之事。孙武的观点,得到了吴王的首肯。于是,阖闾、孙武、伍子胥等一同率领吴俊突入越国境内与越军作战,大败越军。吴军的胜利,使越对吴的威胁降到最低程度。
    经过几年的吴楚战争,吴国已将自己边境的一些楚国的势力铲除或控制。这时,孙武、伍子胥开始与吴王阖闾一起谋划大举进攻楚国的计划。孙武鉴于大别山以东江淮之间的豫章地区还在楚国的控制之下,因而决定先摧毁这道阻止吴国将来长驱直入楚国的障碍。于是,在公元前508年,孙武出色地指挥了吴、楚豫章之战。
    在豫章地区附近一带,还存在一些独立的小诸侯国。这些国家每年都要想楚国交纳大量赋税,才能获得楚国暂时的保护。孙武利用这些小国对楚国的不满,使桐国背叛了楚国,同时争取了舒鸠国为吴所用。孙武设下了一个诱敌之计。他让舒鸠人到楚国对楚人说:“吴人很害怕楚国,他们说,若是楚国攻打吴国,吴国只能用代楚国讨伐叛逆的桐国的方法来讨好楚国。”楚令尹囊瓦果然经不住坐收渔利的诱惑,率领楚军去讨伐吴国。楚军进入豫章后,便观望吴军“伐桐”的行动。孙武见敌人中计,便一方面将吴军舟师开往豫章南部的江面上,做出要讨伐桐国的架势,继续迷惑楚军;另一方面,孙武暗中指挥吴军主力,将其调至豫章地区中段的巢城附近集结,等待有利战机的出现。最后,楚军驻扎豫章达数月之久,征伐吴国没有任何成果,又不见吴军攻打桐国,以至于士气丧失,军心涣散。吴国主力这时突然进抵豫章,将楚军包围,只留一个缺口,对楚军发起了猛攻。楚军措手不及,拼命朝缺口逃窜。吴军乘势掩杀楚军,大获全胜。回师时,孙武又指挥吴军一举攻克了巢城,活捉了楚公子繁。这一仗,孙武以其诱敌、骄敌、待敌的谋略大获全胜,帮助吴王阖闾打通了入楚地通道,为吴国破楚入郢的战略计划得以顺利实施创造了条件。
    豫章之战后,吴、楚之间的形势对吴国愈来愈有利。吴、楚之间长期争夺的一些军事要地,基本上都被吴国占领;楚国统治阶级内部亦予矛盾重重,经济萧条,政治腐败,军队疲惫,士气沮丧。而正当此时,蔡国国君蔡昭候来到吴国,请求吴王出兵楚国,以报自己被楚无理囚禁三年之仇。吴王阖闾觉得攻打郢城的时机已经到来,便召来孙武、伍子胥,共同商讨伐楚大计。
    孙武此时也感到伐楚地条件已趋于成熟,他见吴王破楚心切,便和伍子胥一起认真研究了破楚的构想。首先,孙武、伍子胥决定动用全国的兵力与楚军进行战略决战,同时联合唐国和蔡国,“三国合谋伐楚”,以保证战斗的胜利;其次,孙武在深入研究了吴、楚之间的地形之后,以“避实击虚”为原则,确定了千里破楚地进军路线;最后,为避免攻打坚城郢都,孙武选择了柏举为决战地。孙武提出,以蔡、唐军对作先导,以舟师沿淮水西上,经由黄邑(今河南潢川县)、弦邑,然后舍舟登陆,自章豫地区北边沿地段南下,沿大别山的交汇处大隧、冥阨、直辕三隘口进入楚国腹地,渡过清发水(今涢水),穿过雍澨地区,再渡过汉水,即可直通郢都。这条线路由于避开了楚军主力,而且有利于沿途合唐、蔡之军攻楚,因而得到了阖闾的赞同。
    吴军经过充分的准备,于公元前506年秋九月举师伐楚。吴军按孙武的既定线路,从淮河平原越过大别山,长驱深入楚境千余里,直奔汉水,威逼郢城。
    吴军的行动,完全出乎楚国的意料。楚令尹囊瓦俄和左司马沈尹戌匆忙调集军队到夏州(今湖北武汉市汉口)以西的汉水南岸布阵防御,与吴军隔汉水对峙。左司马沈尹戌看到吴军来势汹汹,便向令尹囊瓦建议说:你依托汉水阻击吴军,不使其渡过汉水,以保证郢都得安全;我立刻去方城,调集那里的主力部队抄袭吴军的后路,毁坏吴军舟船,阻塞三关,断其归路。到那时,你再渡过汉水从正面进攻吴军,我率军从侧后袭击,一定能大败吴军。囊瓦同意了他的意见,派沈尹戌北上调集援军,自己在汉水于吴军对峙,等待援军到来。可是,再沈尹戌出发后,武城大夫黑和大夫史皇的一番话使囊瓦改变了主意。武城大夫黑指出,吴国多水军,楚军则多用皮革包制的战车,因而不宜在水中久浸,我军利在速战。大夫史皇也认为,如果沈尹戌把淮河吴军船只毁掉,回军阻塞三关隘口,截断吴军退路,他就会独得成功,声望也会盖过令尹了。因此他也劝囊瓦速战。囊瓦听了二位大夫的话,利欲熏心,便置既定战略于不顾,开始指挥楚军渡过汉水与吴军决战。
    孙武开始见楚军与自己的军队对峙不战,便推测到楚军将调集方城的军队夹击自己。当他正在策划如何诱使敌军过河决战时,手下向他报告说楚军渡过汉水与吴军决战。孙武大喜过望,指挥军队先摆出决战的架式,在小别山交战一场。吴军与楚军刚一交战,孙武就指挥吴军佯败后撤,从小别山到大别山,孙武都指挥吴军边打边退,引诱楚军一直追到了预定的决战地—柏举。
    这一年十一月十九日,正当吴军与楚军在柏举列阵对峙,准备决战时,随军作战的吴王阖闾对于决战时机是否成熟突然产生了怀疑。这时,阖闾的弟弟、吴将夫概认为,这时吴军士气旺盛,而楚军一直处在勉强应战的地位,而且楚令尹囊瓦一向不得人心,如果这时发起进攻,楚军必然溃逃,这时吴军再以主力投入战斗,必将大获全胜。但是,吴王阖闾仍然不同意发起进攻。夫概记得孙武十三篇兵法中所言:“料敌制胜……上将之道也……故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孙子兵法-地形篇》)他以此为依据,认为做部下的应把握时机,见机而行。于是,夫概已率领自己的五千人马向囊瓦的军队发起了猛攻。孙武见夫概已率先发起猛攻,便赶紧抽调三千多名精兵增援夫概,同时调集主力随后掩杀楚军。楚军一触即溃,主力随之大乱。孙武指挥吴军全部兵力投入战斗,大败楚军。楚令尹囊瓦弃兵逃奔到郑国,史皇等人战死,柏举决战以吴胜楚败而告结束。
    囊瓦所属残军战败后,由苏延率领向郢城方向溃退。孙武指挥吴军实施了战略追击,到清发水(即涢水)追上了楚军。吴王阖闾正要下令攻击,吴将夫概又以孙子兵法所言的“令半济而击之”来阻止了阖闾。阖闾接受了夫概的建议,待楚军半渡清发水时,才发起攻击,因而大败楚军。
    楚将苏延率领的残兵败将马不停蹄地西逃,而连连获胜的吴军亦在孙武的指挥下紧追而来。吴军在雍澨地区追上了楚军,将囊瓦的余部彻底地击溃了。这时,孙武向西望去,只见汉水绕城而过,渡过汉水,郢都几乎近在眼前了。然而,就在这时,左司马沈尹戌的援兵也自北南下,赶到了雍澨地区。原来,沈尹戌从方城外调出楚军主力后,就依先前商定的作战计划率军抄袭吴军的后路。途中,他得知囊瓦率军贸然渡河决战的消息后,就临时改变了计划,想率军南下,以便抢在吴军前面守备郢都。在雍澨地区,两军相遇。双方在这里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吴军士卒身陷死地,皆拼死作战以求生;楚军在沈尹戌的指挥下,也挺戟挥戈,浴血奋战。双方经过三场激烈的战斗,最终吴军获胜,楚军主将沈尹戌阵亡,属下大败而逃。
    雍澨一仗结束后,吴军已基本消灭了楚军的主力,攻陷郢都可以说是毫不费力的事了。十一月二十九日,阖闾、孙武、伍子胥率领吴军攻陷了郢都。吴王终于实现了破楚入郢的夙愿。
    孙武指挥的这场破楚入郢之战,历史上亦称之为“柏举之战”。在这场战争中,由于孙武事先创造了大举袭楚的有利条件,选择了有利的进攻方向,成功地避开了“攻城”这一最大的难关,因而能使吴军最终胜利地进入了郢都,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吴军占领楚国的都城后,阖闾被眼前的胜利冲昏了头脑,竟然鼓励吴军在郢城中大肆掠夺,因而引起了楚人的不满。公元前505年,楚大夫申包胥到秦国求援,借来了秦军配合楚军对吴作战。秦军打败了吴将夫概所率军队,使夫概受到阖闾的痛责。夫概便偷偷溜回了吴国,自立为吴王。在种种不利形势下,阖闾、孙武、伍子胥等率吴军撤离了郢都回到吴国。
    吴军撤兵后,秦、楚联军终于收复了郢城。此后,楚国渐渐地走向衰落。在以后的几十年间,吴国已经不再把楚当作强敌,转而与齐国、越国、晋国争夺霸主地位。
    随着孙武辅助吴王西破强楚创造的辉煌,孙武显赫的名声达到了顶点,同时孙武似乎也走到了功名的尽头。此后,孙武的名字便从各种史料中消失了。人们猜测孙武从此便远离了各种争斗,隐居于江南的青山碧水之间了;也有人认为孙武可能是在伍子胥被吴王夫差错杀以后才隐居山林之中的。总之,孙武从此远离了人们的视线,不再理会谁胜谁负,谁输谁赢。然而,他的兵法著作却留传下来,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作者申明:本文为叶仲录原创,任何人员和机构不得以任何方式进行转帖、分享、流转和使用,否则均被视为侵权。】
    叶仲录简历:
    叶仲录,男,1947年出生于陕西,2002年定居深圳。中国核工业技校讲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新媒体制作人。目前出版的主要著作:《都市 爱情密码》城市青春诗歌集,花城出版社出版;《都市打工妹日记》都市女性小说,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老师,您好!》青春校园成长诗歌集,海天出版社出版。《监理工程师》长篇悬疑小说,中国文史出版社。联系方式:646650918@qq.com(同时为微信号)
    《孙子》注释及典型战例分析【连载6】
    -----作者;叶仲录

    《孙子》注释及典型战例分析,第;六章:
    《孙子兵法之一》 始 计 篇
    【原 文】
    孙子曰:兵②者,国之大事③,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⑤,校之以计而索其情⑥:一曰道⑦,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⑧,五曰法⑨。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⑩,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11。天者,阴阳○12、寒暑○13、时制○14也。地者,远近、险易○15、广狭○16、死生○17也。将者,智、信、仁、勇、严○18也。法者,曲制○19、官道○20、主用○21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22。知之者胜○23,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24?将孰有能○25?天地孰得○26?法令孰行?兵众孰强○27?士卒孰练○28?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29。
    将听吾计○30,用之必胜○31,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32。
    计利以听○33,乃为之势○34,以佐其外○35。势者,因利而制权也○36。
    兵○37者,诡道也○38。故能而示之不能○39,用而示之不用○40,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41,利而诱之○42,乱而取之○43,实而备之○44,强而避之○45,怒而挠之○46,卑而骄之○47,佚而劳之○48,亲而离之○49。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50,不可先传也○51。
    夫未战而庙算○52胜者,得算多也○53;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54?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55。
    【注 释】
    ①计:预计、计算的意思。这里指战前通过对敌我双方客观条件的分析,对战争的胜负作出预测、谋划。 ②兵:本义为兵械。《说文》:“兵,械也。”后逐渐引申为兵士、军队、战争等。这里作战争解。 ③国之大事:意为国家的重大事务。 ○4不可不察:察、考察、研究。不可不察,意指不可不自习审察,谨慎对待。 ⑤经之以五事:经,度量、衡量;五事,指下文的“道、天、地、将、法”。此句意谓要从五个方面分析、预测。 ⑥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校,衡量、比较。计,指筹划。索,探索;情,情势,这里指敌我双方的实情,战争胜负的情势。全句意思为;通过比较双方的谋划,来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 ⑦道:本义为道路、途径,引申为政治主张, ⑧将:将领。 ⑨法:法则。 ⑩令民与上同意也:令,使、让的意思。民,普通民众。上,君主、国军。意,意愿,意志。令民与上同意,意为使民众与国军同意意志,拥护君主的意愿。 ○11不畏危:不害怕危险。意为民众乐于君主出生入死而丝毫不畏惧危险。 ○12阴阳:指昼夜、晴雨等不同的气象变化。 ○13寒暑:指寒冷、炎热等气温差异。 ○14时制:指春、夏、秋、冬四季时令的更替。 ○15远近、险易:远近,指作战地域的广阔或狭窄。 ○16广狭:指作战地域的广阔或狭窄。 ○17死生:指地形条件是否有利于攻守进退。死,即死地,进退两难的地域;生,即生地,易攻能守之地。 ○18智、信、仁、勇、严:智,智谋才能。此句是孙子提出作为优秀将帅所必须具备的五德。 ○19曲制:有关军队的阻止、编制、通讯联络等具体制度。 ○20官道:指各级将吏的管理制度。 ○21主用:指各类军需物资的后勤保障制度。主,掌理、主管;用,物资费用。 ○22闻:知道,了解。 ○23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知,知晓,这里含有深刻了解、确实掌握的意思。此句意思说,对五事(道、天、地、将、法)有深刻地了解并掌握运用得好,能胜任,掌握得不好,则不胜。 ○24主孰有道:指哪一方国军政治清明,拥有民众的支持。孰,谁,这里指哪一方;有道,政治清明。 ○25将孰有能:哪一方的将领更有才能。 ○26天地孰得:哪一方拥有天时、地利。 ○27兵众孰强:哪一方的兵械锋利,士卒众多。兵,此处指的是兵械。 ○28士卒熟练:哪一方的军队训练有素。练:娴熟。 ○29吾以此知胜负矣:我根据这些情况来分析,即可预知胜负的归属了。 ○30将听吾计:将,作助动词,读作“江”(jiang),表示假设,意为假设,如果。此句意为如果能听从、采纳我的计谋。 ○31用之必胜:之,语助词,无义。用,实行,即用兵。 ○32去之:去,离开。 ○33计利以听:计划,计谋为利。听,听从,采纳。 ○34乃为之势:乃,于是、就的意思。为,创造、造就。之,虚词。势,态势。此句意思是造成一种积极的军事态度。 ○35以佐其外:用来辅佐他对外的军事活动。佐,辅佐,辅助。 ○36因利而制权:因,根据,凭依。制,决定、采取之意。权,权变,灵活处置之意。意为根据利害关系才去灵活的对策。 ○37兵:用兵打仗。 ○38诡道也:诡诈之术。诡,欺诈,诡诈。道,学说。 ○39能而示之不能:能,有能力,能够。示,显示。即言能站却装作不能站的样子。此句至“亲而离之”的十二条作战原则,即著名的“诡道十二法”。 ○40用而示之不用:用,用兵。实际要打,却装作不想打。 ○41用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实际要进攻近处,却要装作进攻远处;实际要进攻远处,却显示要进攻近处,致使敌人无法防备。 ○42利而诱之:利,此处作动词用,贪利的意思。诱,引诱。意为敌人贪利,则以利来引诱,伺机打击之。 ○43乱而取之:乱,混乱。意谓对处于混乱状态的敌人,要抓住时机进攻它。 ○44实而备之:实,实力雄厚。指对待实力雄厚之敌,需严加防备。 ○45强而避之:面对强大的敌人,当避其锋芒,不可硬拼。 ○46怒而挠之:怒,易怒而脾气暴躁。挠,挑逗、扰乱。言敌人易怒,就设法激怒他,使他丧失理智,临阵指挥作出错误的抉择,导致失败。 ○47卑而骄之:卑,小,怯。言敌人卑怯谨慎,应设法使其骄傲自大,然后伺机破之。也有另一种解释,是说已方主动卑辞示弱,给对方造成错觉,令其骄傲。 ○48佚而劳之:佚,同“逸”,安逸,自在。劳,作动词,使之疲劳。此句说敌方安逸,就设法使它疲劳。 ○49亲而离之:亲,亲近;离,离间,分化。此句意为如果敌人内部团结,则设计离间,分化他们。 ○50兵家之胜:兵家,军事家。胜,奥妙。这句说上述“诡道十二法”乃军事家指挥若定的奥妙之所在。 ○51不可先传也:先,预先,事先。传,传授,规定。此句意即在战争中应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决断,不能事先呆板地作出规定。 ○52庙算:古代兴师作战之前,通常要在庙堂里商议谋划,分析战争的利害得失,制定作战方略。这一作战准备程序,就叫做“庙算”。 ○53得算多也:意为取得胜利的条件充分、众多。算,计数用的筹码。此处引申为取得胜利的条件。 ○54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胜利条件具备多者可以获胜,反之,则无法取胜,更何况未曾具备任何胜条件?而况,何况。于,至于。 ○55胜负见矣:见,同“现”,显现。言胜负结果显而易见。

    【译 文】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是军民生死安危的主宰,是国家存亡的关键,是补可以不认真考察研究的。
    因此,必须审度敌我五个方面的情况,比较双方的谋划,来取得对战争情势的认识。(这五个方面)一是政治,二是天时,三十地利,四是将领,五是法制。所谓政治,就是要让民众认同、拥护君主的意愿,使得他们能够做到死为君而死,生为君而生,而不害怕危险。所谓天时,就是指昼夜晴雨、寒冷酷热、四时节候的变化。所谓地利,就是指征战路途的远近、地势的险峻或平坦、作战区域的宽广或狭窄、地形对于攻守的益处或弊端。将领,就是说将帅要足智多谋,赏罚有信,爱抚部署,勇敢坚毅,树立威严。所谓法制,就是指军队组织体制的建设,各级将矢的管理,军需物资的掌管。以上五个方面,作为将帅,都不能不充分了解。充分了解了这些情况,就能打胜仗。不了解这些情况,就不能打胜仗。所以要通过对双方七种情况的比较,来求得对战争情势的认识:哪一方君主政治清明?哪一方将帅更有才能?哪一方拥有天时地利?哪一方令能够贯彻执行?哪一方武器尖利精良?哪一方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公正严明?我们根据这一切,就可以判断谁胜谁负。
    若能听从我的计谋,用兵打仗就一定胜利,我就留下。加入不能呢个听从我的计谋,用兵打仗就必败无疑,我就离去。
    筹划有利的方略已被采纳,于是就造成一种态势,辅助对外的军事行动。所谓态势,即使依凭有利于自己的原则,灵活机变,掌握战场的主动权。
    用兵打仗是一种诡诈之术。能打,却装作不能打;要打,却装作不想打;明明要向近处进攻,却装作要打远处;即将进攻远处,却装作要攻近处;敌人贪利,就用利引诱他;敌人混乱,就乘机攻取他;敌人力量雄厚,就要注意防备他;敌人兵势强盛,就暂时避其锋芒;敌人易怒暴躁,就要折损他的锐气;敌人卑怯,就设法使之骄横;敌人休整得好,就设法使之疲劳;敌人内部和睦,就设法离间他。要在敌人没有防备处发起进攻,在敌人意料不到时采取行动。所有这些,是军事家指挥艺术的奥妙,是无从事先呆板规定的。
    开展之前就预计能够取胜的,是因为筹划周密,胜利条件充分;开战之前就预计不能取胜的,是因为筹划不周,胜利条件缺乏。筹划周密、条件具备就能取胜,筹划不周,条件缺乏就不能取胜,更何况不作筹划、毫无条件呢?我们依据这些来观察,那么胜负的结果也就很明显了。

    【战 例】

    越灭吴之战
    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为争夺霸权,在公元前506年至公元前473年三十多年间发生过多次战争。在公元前494年的一次战争中,越国在会稽受挫,力量大大削弱,几乎遭受了灭国之灾。越王勾践在受挫后,一面卑身事吴,一面反省思过,制定了休养生息、抚慰人民的一系列政策,取得了民众的支持。勾践经过“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走后复仇灭吴。越灭吴之战是我国古代史上弱国打败强国的一个范例,从许多方面印证了《孙子兵法?始计篇》的合理性与正确性。
    吴国和越国是春秋后期在长江中下游崛起的两个国家。在此之前,他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共同依附楚国,是楚国的盟国。春秋中期,吴国通过兼并战争取得了大量土地,疆域不断扩大,实力不断增强,在大国争霸的局势中逐渐展露头角并开始叛楚攻楚,以求中原争霸。这时的越国较为弱小,在吴楚战事频繁时常常策应楚国、牵制吴国,成为吴之大患。吴国为了在中原争霸中除掉后患,在柏举之战击败了楚国以后,开始发动吴越之间的战争。公元前497年,越王允常去世,其子勾践继位。吴王阖闾乘越国允常之丧,率军攻越。吴越两军在木携李(今浙江嘉兴西南)对阵时,越军两次用死士攻击吴军严整的阵势,均未能奏效。最后越王勾践驱使犯了死罪的囚徒,列为三行一起在吴军阵前自杀,使吴军军心涣散,越军乘其不意,突然发起攻击,大败吴军,吴王受伤而死。
    吴王阖闾死后,其子夫差即为。夫差按照其父“必母忘越”的遗嘱,在伍子胥、伯嚭的辅助下,日夜加紧练兵,准备出兵攻越。越王勾践也重用楚人文种、范筹,改革政治,增加国力。越王勾践于即为后的第三年(前494年)春得到夫差准备攻越的消息后,在准备还不充分,兵力还不够冲粗的情况下,决定先发制人,出兵攻吴。吴王夫差尽发吴国精兵,迎战越军于夫椒(今江苏苏州西南)。连由于吴军实力较强,越军战败。越军损失巨大,最后只剩五千人,退守会稽山(今浙江绍兴东南)。吴军乘胜追击,把会稽包围得水泄不通。在这危急存亡关头,勾践采纳了范畴的建议,决定以屈求生。勾践一面死战,一面派文种去向吴王夫差求和,以美女、财宝疏通吴太宰伯嚭,要他劝说夫差允许越国作为吴的属国存在下来,那时,勾践愿做吴王的臣仆,忠心侍奉吴王;不然,勾践将“尽杀其妻子,燔(烧)其宝器,悉五千人触站。”在伯嚭的劝说下,吴王夫差准许议和。吴军撤军回国。
    越国战败后,越王勾践将治理国家的大权交给文种,自己和范畴一道去吴国给夫差当奴仆,越国的王后也做了吴王夫差的女奴。勾践为吴王驾车养马,他的夫人为吴国打扫宫室。他们住在囚室,秽衣恶食,极尽屈辱而从不反抗。由于勾践能卑事吴王,同时又贿赂伯嚭,最后,勾践终于取得了吴王的信任,三年后被释放回国。
    越王勾践回国后,首先下了一道“罪已诏”,检讨自己与吴王结仇,使很多百姓在战场上送命的失误。他还亲自去慰问受伤的平民,抚养阵亡者的遗族。他在坐卧的地方悬挂了苦胆,吃饭的时候也要先尝尝苦胆的滋味。他“身子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勾践还针对越国战败,人口减少,财力耗尽的情况,制定了修养生息的政策以恢复国家的元气。他明确规定:妇女怀孕临产时,要报告官府,由官府派医生去看护;生了男孩奖给二壶酒和一条狗;生女孩奖给二壶酒和一只小猪。生三胞胎的由官府出钱请乳母,生双胞胎由官府补贴粮食。凡死了嫡子的人家,免除三年劳役,死了庶子的,免除三个月劳役。由于改革内政,减轻刑罚、赋税,提倡百姓开荒种地,越国在十年中没有向人民征收赋税,百姓每家都有三年的粮食储备。由于勾践实行了一系列“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的政策,越国百姓亲近他的感情,如对父母一般。对吴国,他继续实行以退为进的战略,麻痹腐蚀夫差。经常地送给夫差优厚的礼物,表示忠心臣服,以消除他对越国的戒备,助其娇气;同时又破坏吴国经济,用高价售卖吴国的粮食,造成吴国粮食困难;他用离间之计使夫差对伯嚭偏听偏信,对伍子胥更加疏远,挑起其内部争斗。这些措施的实施,壮大了自己,削弱了敌人,为伺机灭吴奠定了基础。
    吴王夫差战胜越国后,领土得到扩展,势力日益强大,夫差也因胜而骄,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力量,看不到勾践决心灭吴的意图。他奢侈淫乐,穷兵默武,急于以武力威胁齐、晋,称霸中原。公元前484年,夫差闻齐景公已死,便决定出兵北上伐齐。吴军击败齐军于艾陵。公元前482年,夫差又越晋定公和各国诸侯七月七日到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会盟。夫差为了炫耀武力,元气称霸中原之梦,带去了吴国三万精锐部队,只留下一些老弱的军事同太子一起留守国内,夫差的空过远征,给了越国以可乘之隙。越王勾践在吴军刚,离国北上时,就想出=出兵攻吴。范畴认为时机未到,他分析说,“吴王北会诸侯于黄池,精兵从王,国中空虚,老弱在后,太子留守,兵始处境未远,闻越击其空虚,兵还不难也。”他劝勾践暂缓出兵。数月之后,范畴估计吴军已到黄池,便同意勾践出兵。勾践调集越军四万九千人兵分两路,一路由范畴、后庸率,由海道入淮河,切断北去吴军的归路;一路由大夫畴无余、讴阳为先锋,勾践亲率主力继后,从吴国南面边境吴直逼姑苏。
    五台子友得知越军趁虚出击吴国,急忙率兵到泓上(今江苏苏州近郊)阻止越军的进攻。太子友根据国内精锐部队全部北上黄池的现实,决定采取的不与越军交战,坚守待援的策略,同时派人请夫差尽快回军。然而,当越军先锋军到达时,吴将王孙弥庸一眼望见了被越军俘获的他父亲的“姑蔑旗”在空中招展,不由得怒火中烧,也得顾不得太子友坚守疲敌的主张了。他率领他的部署五千人出击,打败了越军的先锋部队,俘虏了越大夫畴无余、讴阳。首战小胜,使吴将更加骄傲轻敌。不久,勾践的主力到达,向吴军发起了猛攻。越军一举击败吴军,俘虏了太子友,进入吴国国都姑苏。越军缴获了大批物资,取得了这场袭击战的胜利。
    夫差在黄池正与晋定公争做霸主,听说越军攻下姑苏,太子被俘,恐怕影响霸业,就一连杀掉七个来报告情况的人,封锁这一不利消息,并用武力威胁晋国让步,勉强做了霸主。随后夫差就急忙回军。在回国耳朵途中,吴军连连听到太子被杀、国都被围等一系列失利的消息,军士完全丧失了斗志。夫差感到现在回国立即反击越国没有必胜的把握,就在途中派伯嚭向越求和。勾践和范畴估计自己的力量还不能马上把吴国消灭,于是同意议和,撤兵回国了。
    夫差回到吴国,本想马上报复越国,但是吴国由于连年战争,生产遭到破坏,经济消耗很大,国内又闹灾荒,因此,他感到一时还没有实力对越实施报复。于是他宣布“息民散兵”,企图恢复力量,待机再举。
    文种见吴国开始致力于增强国内经济实力,便觉得越国应抓住有利那个时机及时完成灭吴大业们如果等到吴国经济实力得到恢复,那么战胜吴国将更加困难。于是文种向勾践建议,应抓紧目前吴军疲惫,国内防务松弛的机会再次攻吴。勾践采纳了他的建议,于公元前473年乘吴国大旱,仓廪空虚之时,准备大举攻吴。
    战前,勾践征求并采纳了群臣关于明赏罚、备战具、严军纪、演士卒等建议,做了充分的临战准备。为了争取人民的支持,他以为果复仇为号召,鼓励出征者奋力作战,留乡者专心生产,并规定独子及体弱u病者免服兵役,兄弟二人以上的留一人在家奉养父母。出师攻吴时,又宣布吴王夫差的罪状,号召吴国人民反对夫差。
    这年三月,越军进军到笠泽(苏州南面,与吴淞江平行的一条江)。吴国也发兵迎击,两军夹江对峙。越国把军队分为左右两翼,勾践亲率六千精兵为中军。黄昏时,勾践命左右二军分别隐蔽在江中;半夜时,二军鸣鼓呐喊,进行佯攻。夫差误为越军两路渡江进攻,连夜分兵两翼迎战,勾践率主力偃旗息鼓,潜行渡江,出其不意地从吴军两路中间的薄弱部位展开进攻。吴军大败。越军乘胜猛追,再战于没(今苏州南),三站于郊(今苏州郊区)。越军三战三捷,占领了所到之地,使吴国军事力量土崩瓦解,改变了吴强越弱的形式。
    吴军笠泽战败后,退而固守姑苏。姑苏城坚,越军一时未能攻下。勾践才去长期围困战略,使吴军在二年后终于势穷力竭。这时,越军再次发起强攻,打进姑苏城。夫差率残部逃到姑苏台上,又被越军包围。他派人向勾践求和,但越国君臣灭吴之心已定。夫差在无望之中自杀而死。越国终于取得了吴、越之战的最后胜利。
    越国作为一个较弱小的国家,能战胜实力强大的吴国,首先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越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改革政治,争取了民众的支持。勾践在会稽战败后,指定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同时,勾践以复仇雪耻为号召,激发民众积极参与灭吴战争,这正顺应了越国人民要求摆脱处于吴国臣属地位的愿望,因而获得了越国人民的支持。其次,在战略上,面对强敌,越国能够避其锋芒,制定以退为进、休养生息的政策,以保存自己的实力,增强国力,为最终战胜强敌作好充分的准备;同时,针对吴国君臣的弱点,采取“利而诱之”、“强而避之”、“亲而离之”等策略,使吴王夫差妄自尊大,放松警惕,穷兵默武,削弱了自己的实力。最后,越国在袭击吴国条件成熟时,才去了乘虚捣袭的作战方针,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给吴军以致命的打击,最终战胜了吴军,取得了灭吴之战的胜利。
    从越军最站战胜、消灭吴国的全过程中可见,越国用以战胜敌国的许多政策都与《孙子兵法?始计篇》所述的思想相符合,因此,我们说越灭吴之战,正式孙子军事思想合理性与正确性的极好佐证

    【作者申明:本文为叶仲录原创,任何人员和机构不得以任何方式进行转帖、分享、流转和使用,否则均被视为侵权。】。
    叶仲录简历:
    叶仲录,男,1947年出生于陕西,2002年定居深圳。中国核工业技校讲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新媒体制作任。目前出版的主要著作:《都市 爱情密码》城市青春诗歌集,花城出版社出版;《都市打工妹日记》都市女性小说,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老师,您好!》青春校园成长诗歌集,海天出版社出版。《监理工程师》长篇悬疑小说,中国文史出版社。联系方式:646650918@qq.com(同时为微信号)
    叶仲录近照:

    

    

    

    
    


    【作者申明:本文《《孙子》注释及典型战例分析》为叶仲录原创,任何人员和机构不得以任何方式进行转帖、分享、流转和使用,否则均被视为侵权。】。
    叶仲录简历:
    叶仲录,男,1947年出生于陕西,2002年定居深圳。中国核工业技校讲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新媒体制作任。目前出版的主要著作:《都市 爱情密码》城市青春诗歌集,花城出版社出版;《都市打工妹日记》都市女性小说,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老师,您好!》青春校园成长诗歌集,海天出版社出版。《监理工程师》长篇悬疑小说,中国文史出版社。联系方式:646650918@qq.com(同时为微信号)
    《孙子》注释及典型战例分析【连载7】
    -----作者;叶仲录

    《孙子》注释及典型战例分析,第;七章:

    《孙子兵法之二》 二、 作 战 篇

    【原 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①,驰车千驷②,革车千乘③,带甲④十万,千里馈粮○5,则内外⑥之费,宾客之用⑦,胶漆之材⑧,车甲之奉⑨,日费千金○10,然后十万之师举○11矣。
    其用战也贵胜○12,久则钝兵挫○13锐,攻城则力屈○14,久暴师则国用不足○15。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16,则诸侯乘其弊而起○17,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18。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19。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20。故不尽知○21用兵之害○22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23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24,粮不三载○25;取用于国○26,因粮于故○27,故军食可足也。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28,远输则百姓贫。近于师者贵卖○29,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30。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31。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33,破车罢马○34,甲胄矢弩○35,戟楯蔽橹○36,丘牛大车○37,十去其六。
    故智将务食于敌○38。食敌一钟○39,当吾二十钟;芑秆一石○40,当吾二十石。
    故杀敌者,怒也○41;取敌之利者,货也○42。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43,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44,车杂而乘之○45,卒善而养之○46,是谓胜敌而益强○47。
    故兵贵胜○48,不贵久。
    故知兵之将○49,生民之司命○50,国家安危之主也○51。


    【注 释】
    ①用兵之法:法,规律、法则。 ②驰车千驷:战车千辆。驰,奔、驱的意思,驰车即快轻便的战车;驷、原指一车套四马,这里作量词,千驷即千辆战车。 ③革车千乘:用于运载粮草和军需物资的辎重车千辆。革车,用皮革缝制的蓬车,是古代重型兵车,主要用于运载粮秣、军械等军需物资。乘,辆。 ④带甲:穿戴盔甲的士兵,此处泛指军队。 ⑤千里馈粮:馈,馈送、供应。意为跋涉千里辗转运动粮食。 ⑥内外:内,指后方;外,指军队所在地,即前方。 ⑦宾客之用:指与各诸侯国使节往来耳朵费用。 ⑧胶漆之材:通常制作和维修弓矢等军用器械的物资材料。 ⑨车甲之奉:泛指武器装备的保养、补充开销。车架,车辆、盔甲。奉,同“俸”,指费用。 ○10日费千金:每天都要花费大量财力。金,古代计算货币的单位,一金为一镒(二十两或二十四两),千金即千镒,泛指开支巨大。 ○11举:出动。 ○12其用战也胜:胜,取胜,这里作速胜解。意谓在战争耗费巨大的情况下用兵打仗,就要求做到速决速胜。 ○13久则钝兵挫锐:言用兵旷日持久就会造成军队疲惫,锐气挫伤。钝,疲惫、困乏的意思。挫,挫伤。锐,锐气。 ○14力屈:力量耗尽。屈,竭尽、穷尽。 ○15久暴则国用不足:长久陈师于外就会给国家经济造成困难。暴,同“爆”(pu铺),露在日光下,中文指在外作战。国用,国家的开支。○16屈力殚货:殚枯竭。货,财货,此处指经济。此言力量耗尽经济枯竭。 ○17诸侯乘其弊而起:其它诸侯国便会利用这种危机前来进攻。弊,疲困,此处作危机解。 ○18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意谓即便有智慧超群的人,也将无法挽回既成的败局。后,后事,此处指败局。 ○19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拙,笨拙,不巧。速,迅速取胜。巧,工巧,巧妙。此句言用兵打仗宁肯指挥笨拙而求速胜,而没见过未求指挥巧妙而使战争长期拖延的。 ○20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长期用兵而有利国家的情况,从未曾有过。 ○21不尽知:不完全了解。 ○22害:危害,害处。 ○23利:利益,好处。 ○24役不再籍:役,兵役。籍,本义为名册,此处用作动词,即登记、征集。再,二次。意即不二次从国内征集兵员。 ○25粮不三载:三。多次。载,运送。即不多次从本国运送军粮。 ○26取用于国:指武器装备等从国内取用。 ○27因粮于敌:因,依靠、凭籍。粮草给养依靠在敌国就地解决。 ○28国之贫于师者远输:之,虚词,无实义。师,指军队。远输,远道运输。此句意为国家之所以因用兵而导致贫困,是由于军粮的远道运输。 ○29近于师者贵卖:近,临近。贵卖,指物价飞涨。意为临近军队驻扎点地区的物价会飞涨。 ○30急于兵役:急,在这里有加重之意。丘役,军赋,古代按丘为单位征集军赋,一丘为一百二十八家。 ○31中原内虚于家:中原,此处指国中。此句意为国内百姓之家因远道运输而变得贫困、空虚。 ○32去:耗去、损失。 ○33公家之费:公家,国家。费,费用,开销。 ○34破车罢马:罢,同“疲”。罢马,疲惫不堪的马匹。 ○35甲胄矢驽:甲,护身铠甲。胄,头盔。矢,箭。驽,弩机,一种依靠机械力量射箭的弓。 ○36戟楯蔽橹:戟,古代戈、矛功能合一的兵器。楯,同“盾”,盾牌,用于作战时防身。蔽橹,用于攻城的大盾牌。甲胄矢驽、戟楯蔽橹,是对当时攻防兵器与装备的泛指。 ○37丘牛大车:丘牛,从丘役中征集来的牛。大车,指载运锱重的牛车。 ○38智将务食于地:智将,明智的将领。 ○39钟:古代的容量单位,每钟六十四斗。 ○40忌秆一石:忌秆,泛指马、牛等牲畜的饲料。石,古代的容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 ○41杀敌者,怒也:怒,激励士气。言军队英勇杀敌,关键在于激励部队的士气。 ○42取敌之利者,货也:利,财物。货,财货,此处指财货奖赏的意思。句意为若要使军队勇于夺取敌人的财物,就要先依靠财物奖赏。 ○43已上:已,同“以”,“已上”,即“以上”。 ○44更其旌旗:更,更换。此句意为在缴获的敌方车辆上更换上我军的旗帜。 ○45车杂而乘之:杂,掺杂、混合。乘,驾、使用。意为将缴获的敌方战车和我方车辆掺杂在一起,用于作战。 ○46卒善而养之:卒,俘虏、降卒。言优待被俘的敌军士兵,使之为己所用。 ○47是谓胜敌而益强:这就是说在战胜敌人的同时使自己更加强大。 ○48贵:重在,贵在。 ○49知兵之将:知,认识,了解。指深刻理解用兵之法的优秀将帅。 ○50生民之司命:生民,泛指一般民众。司命,星名,传说主宰生死,此处引申为命运的主宰。 ○51国家安危之主:国家安危存亡的主宰者。主,主宰之意。


    【译 文】
    孙子说:凡兴师打仗的通常规律是,要动用轻型战车千辆,军队十万,同时还要越境千里运送军粮。前方后方的经费,款待列国使节的费用,维修器材的消耗,车辆兵甲的开销,每天能耗资巨大,然后十万大军才能出动。
    用这样大规模的军队作战,就要求速胜。旷日持久就会使军队疲惫,锐气受挫。攻打城池,会使得兵力耗竭;军队长期在外作战,会使国家财力不继。如果军队疲惫、锐气挫伤、实力耗尽、国家经济枯竭,那么诸侯列国就会乘此危机发兵进攻,那时候即使有足智多谋的人,也无法挽回危局了。所以,在军事上,只听说过指挥虽挫但求速胜的情况,而没有见过为讲究指挥工巧而追求旷日持久的现象。战事久拖不决而对国家有利的情形,从来不曾有过。所以不完全了解用兵弊端的人,也就无法真正理解用兵的益处。
    善于用兵打仗的人,兵员不再次征集,粮草不多回运送。武器装备由国内提供,粮草给养在敌国补充,这样,军队的粮草供给就充足了。
    国家之所以因用兵而导致贫困,就是由于远道运输。军队远征,远道运输,就会使百姓陷于贫困,临近驻军的地区物价必定飞涨,物价飞涨,就会使得百姓之家资财枯竭。财产枯竭就必然导致加重赋役。力量耗尽,财富枯竭,国内便家家内虚。百姓的财产将会耗去十分之七,国家的财产,也会由于车辆的损坏,马匹的疲敝,盔甲、箭弩、戟盾、大橹的制作和补充以及丘牛大车的征调,而消耗掉十分之六。
    所以,明智的将帅总是务求在敌国解决粮草的供给回题。消耗敌国的一钟粮食,等同于从本国运送二十钟。消耗敌国的一石草料,相当于从本国运送二十石。
    要使军队英勇杀敌,就应激发士兵同仇敌的士气;要想夺取敌人的军需物资,就必须借助于物资奖励。所以,在车站中,凡是缴获战车十辆以上的,就必须借助于物资奖励。所以,在车战中,凡是缴获战车十辆以上的,就奖赏最先夺得战车的人,并且换上我军的旗帜,混合编入自己的战车行列。对于敌俘,要优待和保证供给。这就是说愈是战胜敌人,自己也就愈是强大。
    因此,用兵打仗贵在速战速决,而不宜旷日持久。
    懂得用兵之道的将帅,是民众生死的掌握者,是国家安危存亡的主宰。

    【战 例】

    北魏与大夏统万城之战,发生于我国历史上东晋十六国时期。当时,我国南方为东晋政权统治,而北方则出现了众多的由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以及汉族建立的独立割据政权。北魏与大夏便是这些众多的割据政权中的两个少数民族政权。在这些割据政权中,北威由于能够接受汉族的先进技术与文化,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因而逐渐强大起来。北魏在将自己的势力向南方发展、推进的同时,也开始着手统一北方。发生于公元427年的北魏与大夏国统万城之战就是北魏为统一北方而发动的。在这次战争中,鲜卑族北魏主拓跋焘(音稻)对于孙子“兵贵胜,不贵久”的作战思想有较深刻地理解,面对所要攻打的统万城,作战指挥果断灵活,避免了陷入旷日持久、进退两难的境地,较好地完成了这次攻坚战,推动了北方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进程。
    大夏国建立于公元407年。当时,北方已有南燕、后燕、北燕、北凉、北魏、后秦等独立的割据政权。夏主赫连勃勃是匈奴族人,在建夏之前,曾经投奔后秦的高平公破多罗没弈于(鲜卑族),谋得后秦骁骑将军的官职,并被没弈于招为女婿。后来,赫连勃勃以在高平打猎为由,阴谋袭杀了岳父,将其领地及手下并为自己的势力,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大夏国。赫连勃勃建国后,没有将高平作为自己的根据地,而是以流动袭击的办法蚕食后秦疆土,不断扩大了自己的统治范围。不久,东晋刘裕灭了后秦,赫连勃勃趁势占领了后秦岭北镇戍郡,夺取了长安,在较强的军事力量支持下,其统治得到了巩固与发展,成为北魏的劲敌,阻碍着北魏对西北地区的统一。
    赫连勃勃在其统治得到巩固,疆土逐渐扩大的基础上,决定将其国都定在统万城(在今内蒙古乌审旗南白城子)。公元413年,赫连勃勃征发岭北胡汉各族人民十万人筑都统万城。他驱使人们用蒸熟的土筑城,筑城后他用铁锥刺土,如果刺进一寸,就杀掉筑城的人。在他的暴力与高压下,统万城筑城后非常坚固,其“城高十仞,基厚三十步,上广十步,宫墙五仞,其坚可以砺(磨)刀斧”。赫连勃勃妄图以此坚城抵御外族侵略,延续其残暴的统治。
    北魏政权由鲜卑族拓跋氏建立于公元386年,那时,后燕是当时黄河流域最强大的国家,北魏则处于后燕势力的包围之中,北魏通过与后燕的多次艰苦作战,削弱了后燕的势力,使自己逐渐强大起来。北魏统治者注意军事与生产双管齐下,稳定其统治范围内的农业经济,吸取中原先进的文化和生产知识,重用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因而发展成为一个较强大的政权。公元396年,北魏攻占了后燕重镇晋阳、常山、信都、中山,给后燕以近乎毁灭性的打击。不久,后燕灭亡,北魏开始进一步实施其统一北方的计划。公元428年八月,夏主赫连勃勃病死,诸子争位,互相攻战。次年,赫连昌争取到王位继承权,但大夏内部矛盾更为尖锐,北魏便乘此机会发动了灭夏之战。
    公元426年九月,北魏主拓跋焘命大将奚斤率兵五万,攻夏之蒲坂(今山西永济西),进袭关中、长安(今陕西西安);自己亲率骑兵两万出平城(魏都,今山西大同市),渡黄河袭击统万城。夏主赫连昌率军迎击,战败退回城内固守。魏军分兵四掠,驱牛马十余万,掳夏居民万余而归,进行了一次试探性的战略进攻。
    北魏政权由鲜卑族拓跋氏建立于公元386年,那时,后燕是当时黄河流域最强大的国家,北魏则处于后燕势力的包围之中,北魏通过与后燕的多次艰苦作战,削弱了后燕的势力,使自己逐渐强大起来。北魏统治者注意军事与生产双管齐下,稳定其统治范围内的农业经济,吸取中原先进的文化和生产知识,重用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因而发展成为一个较强大的政权。公元396年,北魏攻占了后燕重镇晋阳、常山、信都、中山,给后燕以近乎毁灭性的打击。不久,后燕灭亡,北魏开始进一步实施其统一北方的计划。公元428年八月,夏主赫连勃勃病死,诸子争位,互相攻战。次年,赫连昌争取到王位继承权,但大夏内部矛盾更为尖锐,北魏便乘此机会发动了灭夏之战。
    公元426年九月,北魏主拓跋焘命大将奚斤率兵五万,攻夏之蒲坂(今山西永济西),进袭关中、长安(今陕西西安);自己亲率骑兵两万出平城(魏都,今山西大同市),渡黄河袭击统万城。夏主赫连昌率军迎击,战败退回城内固守。魏军分兵四掠,驱牛马十余万,掳夏居民万余而归,进行了一次试探性的战略进攻。
    这年十二月,魏军南路奚斤率军夺取了长安。次年正月,赫连昌派其弟赫连定领兵二万南下,企图夺回长安,恢复关中。两军相持在长安附近。魏主拓跋焘乘夏军兵力被牵制在关中的有利时机,决定动用十万大军再次袭击统万城。5月,拓跋焘率军西进,以三万骑兵为前驱,三万步兵为后继,三万步兵运送攻城器具。北魏军从君子津渡过黄河,至拔邻山(今内蒙杭锦旗境内)筑城休整。原附属于夏的今内蒙南部与陕北地区各游牧民族首领纷纷降于北魏。这时,北魏主拓跋焘改变步、骑兵齐进的原进军计划,决定率轻骑三万以最快速度直抵统万城,然后诱敌出战,将敌人消灭。对这一决定,拓跋焘部下有所不解,他们认为统万城坚固,敌军必定固守城内,三万骑兵先驱到达不足以攻破坚城,最好还是等步兵到达后,带上攻城战具,再行攻打。拓跋焘解释说:“用兵攻城,在军事上是下策,是不得已才用的。现在若等步兵、攻具齐备,再去攻城,敌军见我势众,必然据城固守,不敢出战,我军攻城不下,旷日持久,食尽兵疲,外无所掠,反而会形成进退两难之势。因此不如现在以轻骑决战,以争取速胜,还因为我军离家二千余里,又隔黄河,粮草运输困难。以现有的三万骑兵攻城虽不足,而决战则有余。”拓跋焘说服了部下,遂督军前进。
    六月,魏军至统万城。拓跋焘将大部队隐蔽在城北山丘深谷中,以少数兵力至城下挑战。夏军坚守不与北魏军决战。这时,夏军一将领狄子玉前来投降魏军,并泄露夏军的作战意图,夏主赫连昌已派人调赫连定回援,赫连定认为统万城非常坚固,魏不可能一下攻克,因此他打算战败奚斤于长安后,再回援统万城,到时内外夹击北魏军,将魏军一举歼灭。因此,夏主赫连昌采取了固守待援的方针。
    恰巧,此时魏军中有一犯罪的士兵出逃至夏军内,告诉夏军说:“魏军粮尽,辎重在后,步兵亦未到,宜速击之。”赫连昌听了此话,深信不疑。于是他亲率步骑三万出城迎战。拓跋焘见敌军出迎,喜不自禁。为诱夏军深入并助长其骄气,魏军向西北方向佯作退却。夏军出城追击北魏军。这时,天气突变,骤然刮起东南大风,飞沙满天,雨随风至,赫连昌之军利于顺风追击,便趁势猛攻魏军,形势对魏军很不利。但拓跋焘坚定地指挥作战。他除派兵正面迎击敌军外,又将骑兵分为左右两队,绕道截断夏军后路,从背后顺风向夏军反突击,将不利变为有利。激战中,拓跋焘身先士卒,虽身中飞箭,仍带伤奋勇杀敌。在魏军的前后夹击、拼死力战下,夏军被杀一万余人,赫连昌来不及回城,率残部逃往上邽(今甘肃天水市)。北魏军乘胜攻下统万城。赫连定却没能攻下长安,他听说统万城失守,也退逃至上邽。北魏军取得了统万城之战的最后胜利。
    不久,北魏军进军上邽,夏国灭亡。
    在北魏与大夏的统万城之战中,我们不难看到在古代不仅仅是汉族的军事统帅将孙子的军事思想作为指挥作战、克敌制胜的指导,而且,受到汉民族文化影响的少数民族将领也对其十分推崇。我们从拓跋焘对于攻打坚城的弊端的认识中,从拓跋焘为尽量避免自己军队屯兵坚城而不下、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而作出的决策中,都能够清楚地看出这种情形。正是因为拓跋焘对于长途奔袭敌国的弊端有所认识,因此他采取了诱敌出城的策略,抓出了敌人援军未到的有利时机,以速战取得了这次战斗的胜利,既避免了攻坚战,又避免了受到敌军的内外夹击,可以说是运用孙子《作战篇》指导思想克敌制胜的成功范例。
    反观夏军之失败,其主要原因固然是因为其本身奴隶制政权及其恐怖统治的不得人心,军事、经济实力弱于北魏,但仅就其军事统帅而言,赫连昌指挥作战的缺陷也是十分明显的。在北魏军第一次越过黄河袭击统万城之后,夏军仍没有注意加强黄河天险一带的战略防御,反而分散兵力去攻打长安,使北魏有了发动袭击统万城的间隙;在北魏军逼近统万城之时,赫连昌没有认真分析出城速战之利弊,听信诳语,中了北魏军诱敌之计,临时改变以逸待劳、固守待援的作战计划,出城轻率迎战,结果造成兵败城破、丧师灭国的遗恨。其教训是值得后代兵家深思。

    【作者申明:本文为叶仲录原创,任何人员和机构不得以任何方式进行转帖、分享、流转和使用,否则均被视为侵权。】
    叶仲录简历:
    叶仲录,男,1947年出生于陕西,2002年定居深圳。中国核工业技校讲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新媒体制作人。目前出版的主要著作:《都市 爱情密码》城市青春诗歌集,花城出版社出版;《都市打工妹日记》都市女性小说,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老师,您好!》青春校园成长诗歌集,海天出版社出版。《监理工程师》长篇悬疑小说,中国文史出版社。联系方式:646650918@qq.com(同时为微信号)

    推荐阅读下列著作:

    

    
    

    

    
    《孙子》注释及典型战例分析【连载8】
    -----作者;叶仲录

    《孙子》注释及典型战例分析,第;八章:
    《孙子兵法之三》

    三、 谋 攻 篇
    【原 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①;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②。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③;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④。
    故上兵伐谋⑤,其次伐交⑥,其次伐兵气,其下攻城。攻城之法⑧,为不得已⑨。修橹轒辒○10,具器械○11,三月而后戒,距闉○12,又三月而后已○13。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14,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15,此攻○16之灾也。
    坆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17,拔人之城而非攻也○18,毁人之国而非久也○19,必以全争于天下○20,故兵不顿而利可全○21,此谋攻之法也○22。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23,五则攻之,倍则分之○24,敌则能战之○25,少则能逃之○26,不若则能避之○27。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28。
    夫将者,国之辅也○29,辅周则国必强○30,辅隙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32: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为谓之进○33,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34。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35,则军士惑矣○36。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37,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38。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39;上下同欲者胜○40;以虞待不虞者胜○41;将能而君不御者胜○42。此五者,知胜之道也○43。
    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44;不知彼而知已,一胜一负○45;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注 释】
    ①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完整。国,春秋时,主要指都城,或者还包括外城及周围的地区。破,攻破,击破。此句言以实力为后盾,迫使地方城邑完整地降服为上策,而通过战争交锋,攻破地方城邑则稍差一些。 ②军、旅、卒、伍:春秋时军队编制单位。12500人为军,500人为旅,100人为卒,5人为伍。 ③非善之善者也:不是好中最好的。 ④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屈,屈服、降服。此句说不战而使敌人屈服,才能说是高明中最高明的。 ⑤上兵伐谋:上兵,下乘用兵之法。伐,进攻、攻打。谋,谋略。伐谋,以谋略攻敌赢得胜利。此句意为:用兵的最高境界是用谋略战胜敌人。 ⑥其次伐交:交,交合,此处指外交。伐交,即进行外交斗争以争取主动。当时的外交斗争,主要表现为运用外交手段瓦解敌国的联盟,扩大、巩固自己的盟国,孤立敌人,迫使其屈服。 ○7伐兵:通过军队间交锋一决胜负。兵,军队。 ⑧攻城之法:法,办法,做法。 ⑨为不得已:言实出无奈为之。 ○10修橹轒辒:制造大盾和攻城的四轮大车。修作、建造。橹,藤革等材料制成的大盾牌。轒辒,攻城用的四轮大车,用桃木制成,外蒙生牛皮,可以容纳兵士十余人。 ○11具器械:具,准备。意为准备共械用的各种器械。 ○12距闉(yin):距,通“具”,准备;闉,通“堙”(yin),土山。为攻城作准备而堆积的土山。 ○13又三月而后已:已、完成、竣工之意。 ○14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胜,克制、制服。忿,忿懑、恼怒。蚁附之,指驱使士兵象蚂蚁一般爬梯攻城。 ○15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士。士卒,杀士三分之一,即使三分之一的士卒被杀。拔,攻占城邑或军事据点。 ○16攻:此处指攻城。 ○17屈人之兵而非战:言不采用直接交战的办法而迫使敌人屈服。 ○18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意为夺取敌人的城池而不靠硬攻的办法。 ○19毁人之国而非久也:非久,不是旷日持久。指灭亡敌人之国毋需旷日持久。 ○20必以全争于天下:全,即上言“全国”、“全军”、“全旅”、“全卒”、“全伍”之“全”。此句意为一定要根据全胜的战略争胜于天下。 ○21故兵不顿而利可全:顿,同“钝”,指疲惫、挫折。利,利益。全,保全、万全。 ○22此谋攻之法也:这就是以谋略胜敌的最高标准。法,标准、准则。 ○23十则围之:兵力十倍于敌就包围敌人。 ○24倍则分之:倍,加倍。分,分散。有一倍于敌人的兵力,就设法分散敌人,造成局部上的更大优势。 ○25敌则能战之:敌,指兵力相等,势均力敌。能,乃、则的意思。此处与则何用,以加重语气。此句言如果敌我力量相当,则当敢于抗击、对峙。 ○26少则能逃之:少,兵力少。逃,逃跑躲避。 ○27不若则能避之:不若,不如,指实际力量不如敌人。 ○28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小敌,弱小的军队。之,助词。坚,坚定,强硬,此处指固守硬拼。打的,强大的敌军。擒,捉拿,此处指俘虏。弱小的部队坚持硬拼,就会被强大的敌人所俘虏。 ○29国之辅也:国,指国君。辅,原意为辅木,这里引申为辅助、助手。 ○30辅周则国必强:言辅助周密、相依无间国家就强盛。周,周密。 ○31辅隙则国必弱:辅助有缺陷则国家必弱。隙,缝隙,此处指有缺陷、不周全。 ○32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君,国君。患,危害。意为国君危害军队行动的情况有三个方面。 ○33谓之进:谓,使的意思,即“使(命令)之进。” ○34是谓縻军:这叫做束缚军队。縻,束缚,羁縻。 ○35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不了解军事而干预军队的政令。三军:泛指军队。春秋时一些大的诸侯国设三军,有的为上、中、下三军,有的为左、中、右三军。同,此处是参与、干预的意思。政、政务,这里专指军队的行政事务。 ○36军士惑矣:军士,指军队的吏卒。惑,迷惑、困惑, ○37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不知军队行动的权变灵活性质,而直接干预军队的指挥。权,权变,机动。任,指挥、统率。 ○38是谓乱军引胜:乱军,扰乱军队。引,失去之意。此言自乱军队,失去了胜机。 ○39识众寡之用者胜:能善于根据双方兵力对比情况而采取正确战法,就能取胜。众寡,指兵力多少。 ○40上下同欲者胜:上下同心协力的能够获胜。同欲,意愿一致,指齐心协力。 ○41以虞待不虞者胜:自己有准备对付没有准备之敌则能得胜。虞,有准备。 ○42将能而君不御者胜:将帅有才能而国君不加掣肘的能够获胜。能,有才能。御,愿意为驾御,这里指牵制、制约。 ○43知胜之道也:认识、把握胜利的规律。道,规律、方法。○44殆:危险、失败。殆(dai)。○45一胜一负:即胜负各半,指没有必胜的把握。

    【译 文】
    孙子说:一般的战争指导法则是:使敌人举国降服为上策,而击破敌国就略逊一筹;使敌人全军完整地降服为上策,而击溃敌人的军队就略逊一筹;使敌人全旅完整地降服为上策,而打垮敌人的旅就略逊一筹;使敌人全卒完整地降服是上策,而用武力打垮它就次一筹;使敌人全伍降服是上策,用武力击溃它就次一等。因此,百战百胜,并不就是高明中最高明的;不经交战而能使敌人屈服,这才算是最高明的。
    所以,用兵的上策是用谋略战胜敌人,其次是挫败敌人的外交联盟, 再次就是直接与敌人交战,击败敌人的军队,下策就是攻打敌人的城池。选择攻城的做法实在于不得已。制造攻城的大盾和四轮大车,准备攻城的器械,费时数个月才能完成而构筑用于攻城的土山,又要花费几个月才能完工。如果主将难以克制愤怒与焦躁的情绪而被迫驱使士卒像蚂蚁一样去爬梯攻城,结果士卒损失了三分之一,而城池却未能攻克,这就是攻城带来的灾难。
    所以,善于用兵的人,使敌人屈服而不是靠交战,攻占敌人的城池而不是靠强攻,毁灭敌人的国家而不尺靠久战。一定要用全胜的战略争胜于天下,这样既不使自己的军队疲惫受挫,又能取得圆满的、全面的胜利。这就是以谋略胜敌的标准。
    因此,用兵的原则是,拥有十倍于敌的兵力就包围敌人,拥有五倍于敌的兵力就进攻敌人,拥有两倍于敌的兵力就设法分散敌人,兵力与敌相等就要努力抗击敌人,兵力少于敌人就要退却,兵力弱于敌人就要避免决战。所以,弱小的军队如果一直坚守硬拼,就势必成为强大敌人的俘虏。
    将帅是国君的助手,辅助周密,国家就一定强盛,辅助有缺陷,国家就一定衰弱。
    国君危害军事行动的情况有三种;不了解军队不能呢个前进而硬使军队前进,不了解军队不能后退而硬使军队后退,这叫做束缚军队;不了解军队的内部事务,而去干预军队的行政,就会使得将士迷惑;不懂得军事上的权宜机变,而去干涉军队的指挥,就会使得将士产生疑虑。军队既迷惑又心存疑虑,那么诸侯列国乘机进犯的灾难也就随之降临了。这叫做自乱其军,自取覆亡。
    预知胜利的情况有五种:知道可以打或不可以打的,能够胜利;了解多兵和少兵的不同用法的,能够胜利;全军上下意愿一致的,能够胜利;将帅有才能而国君不加掣肘的,能够胜利。凡此五条,就是预知胜利的方法。
    所以说: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百战都不会有任何危险;虽不了解敌人,但是了解自己,那么有时会胜利,有时会失败;既布了解敌人,又不了解自己,那么每次用兵都会有危险。

    【战 例】
    晋楚城濮之战
    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是春秋时期晋、楚二个诸侯国争霸中原的一次战争。在这场战争之初,楚国的实力强于晋国,而且楚国有许多盟国,声势浩大。城濮之战以楚国出兵攻宋,宋成公派人来晋求救为引子展开。但宋国并不靠近晋国,远道救宋,必须经过楚国的盟国曹、卫,形势于晋不利。可是,晋军制订了正确的战略战术,运用谋略争取了齐、秦二个大国的援助,取得了“伐交”、“伐谋”方面的优势,最终击败了楚军,争得了中原霸主的地位。城濮之战中晋军的胜利,是《孙子兵法?谋攻篇》中“战胜策”的印证,晋军的取胜,不胜在实力,而胜在谋略。
    春秋时期,地处江汉之间的楚国日益强盛,它控制了西南和东面的许多小国和部落。在楚文王时期,楚国开始北上向黄河流域发展,攻占了申(今河南南阳北)、息(今河南息县西南)、邓(今河南漯河市东南)等地,并使蔡国屈服。楚成王时期,齐国崛起,齐恒公称霸中原,楚国难以再向北扩张。齐恒公死后,齐国内乱,霸业衰落,这时楚国乘势向黄河流域扩展,控制了鲁、宋、郑、陈、蔡、许、曹、卫等小国。公元前638年,楚国在泓水之战中打败了宋囊公,开始向中原发展,期望成就霸业。
    正当楚国图谋中原称霸之时,在今天的山西西南的晋国也逐渐强盛起来。公元前636年,流亡在外十九年的晋公子重耳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国即为,称晋文公。晋文公即位后,实施一些改革出措施和外交活动,逐步具备了争夺中原霸权的强大实力。
    早在晋文公即位的那年,周囊公遭到他兄弟叔带勾结狄人的攻击,王位被夺,文公及时抓住了这个尊王的好机会,平定了周室的内乱,护送周囊公回到洛邑。囊王以文公勤王有功,便赐以阳樊、温(今河南温县西)、原(今河南济源西北)等地。晋文公遂命赵衰为原大夫,狐溱为温大夫,经营这一对争霸中原有战略意义的地区。由于晋文公抓住了“尊王”这块招牌,在诸侯中的地位大为提高。晋国势力的迅速发展,引起了楚国的不安。楚国急于想阻止晋国的进一步向南发展,而晋国想要夺取中原霸权,就非同楚国较量不可。因此,晋、楚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起来。
    公元前634年,鲁国因和莒、卫两国结盟,几次遭到齐国的进攻,便向楚国请求援助。而宋国因在泓水之战中被楚国击败,囊公受伤而死,不甘心对楚国屈服,看到晋文公即位后晋国实力日增,也就转而投靠晋国。楚国为了保持其中原的优势地位,便出兵攻打齐、宋,并借以制止晋国的向南扩展。晋国也正好利用这一机会,以救宋为名,出兵中原。这样,晋楚两国的军事交锋便不可避免的发生了。
    公元前633年冬,楚成王率领楚、郑、陈、蔡多国军队进攻宋国,围困宋都商丘;宋国的司马公孙固到晋国告急求援。于是文公和群臣商量是否出兵如何救宋。大夫先轸力劝晋文公出兵救宋,他认为,救宋既能够“取威定霸”,又报答了以前晋文公流亡到宋国时,宋军赠送车马的恩惠。但是宋国不靠近晋国,劳师远征救宋,必须经过楚国的盟国曹、卫;而且楚军实力强大,正面交锋也恐怕难以取胜。晋国的狐偃针对这一情况,建议晋文公先攻曹、卫两国,那时楚国必定移兵相救,那样宋之围便可解除。晋文公采纳了这一建议。尽管如此,晋国感到真这个的敌人是楚,要对付如此强大的敌人,必须进行较充分的准备。晋国按照大国的标准,扩充了军队,任命了一批比较优秀的贵族官吏出任军队的将领。
    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晋文公于公元前632年1月,将军队集中在晋国和卫国的边境上,借口当年曹共公侮辱过他,要求假道卫国进攻曹国,遭到卫国拒绝,晋文公迅速把军队调回,绕道从现河南汲县南黄河渡口渡河,出其不意地直捣卫境,先后攻占了五鹿及卫都楚丘,占领了整个卫地。晋军接着又向曹国发起了攻击,三月间,攻克了曹国都城陶丘(今山东定陶),俘虏了曹国国君曹共公。
    晋军攻打曹、卫两国,但楚军却依然全力围攻宋都商丘,宋国又派门尹般向晋告急求救。晋文公开始感到左右为难了。不出兵救宋吧,宋国国力力不支,一定会降楚绝晋;出兵吧,自己兵力单薄,没有必胜的把握,何况直接与楚发生冲突,会背忘恩负义之名。(当初流亡路过楚国时,楚成王招待他非常周到,不仅留他住几个月,最后还派人护送他到秦国。)这时,先轸分析了楚与秦、齐两国的矛盾,建议让宋国表面上同晋国疏远,然后由宋国出面,送一份厚礼给齐、秦两国,由他们去请求楚军撤兵,晋国则把曹、卫本是结盟的,看到曹、卫的土地赠送给宋国一部分。楚国同曹、卫本是结盟的,看到曹、卫的土地为宋所占,必定会拒绝齐、秦的劝解。这样楚国就将触怒齐、秦,他们就会站在晋国一边,出兵与楚国作战。晋文公对此计十分赞赏,且马上施行。楚国果然上当中计,拒绝了秦、齐的调停。而齐、秦见楚国不听劝解,大为恼怒,便出兵助晋。齐、秦的加盟,使晋、楚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楚成王看到齐、秦与晋联合,形势不利,就令楚军从前线撤退到楚地申,以防秦军出武关袭击它的后方。同时命令戍守的谷邑的大夫申叔迅速撤离齐国,命令尹子玉将楚军主力撤出宋国。子玉对楚成王回避晋军很不满意,他对成王说:“你过去对晋侯那么好,他明明知道曹、卫是楚的盟国,与楚关系密切,而故意去攻打它,这是看不起你。”楚成王说:“晋侯在外流亡了十九年,遇到很多困难,而最后终于能够回国取得君位,他尝尽艰难,充分了解民情,这是上帝给他的机会,我们是打不赢他的。”但是子玉却骄傲自负,听不进楚成王的劝告,仍要求楚王允许他与晋军决战,并请求增加兵力。楚成王勉强同意了他的请求,但不肯给他多增加兵力,只派了少量兵力去增援他。于是,子玉以元帅身份向陈、蔡、许、郑四路诸侯发出命令,相约共同起兵。他的儿子也带了六百家兵相随。子玉自率中军,以陈、蔡二路兵将为右军,许、郑二路兵将为左军,风驰雨聚,直向晋军扑去。
    子玉逼近晋军后,为了寻求决战的借口,派使者宛春故意向晋军提出了一个“休战”的条件:晋军必须撤出曹、卫,让曹、卫复国,楚军则解除对宋都的围困,从宋国撤军。中军元帅先轸提出一个将计就计的对策,以曹、卫与楚国绝交为前提,私下答应让曹、卫复国;同时,扣押楚国的使者,以激怒子玉来战。晋文公采纳了他的计策。子玉得知曹、卫判己,使者又被扣,便恼羞成怒,倚仗着楚国的优势兵力,贸然带兵扑向晋军寻求决战。
    晋文公见楚军来势凶猛,就命令晋军后撤,以避开它的锋芒。有些将领不理解文公的意图,问文公:“我以前在楚的时候曾对楚王说过,如果晋楚万一发生了战争,我一定退避三舍。我是遵守诺言的。”实际上,晋军的“退避三舍”,是晋文公图谋战胜楚国的重要方略。晋军“退避三舍”(九十里)后,推倒了卫国的城濮,这里距离晋国比较近,后勤补给、供应方便,又便于齐、秦、宋各国军队会合;在客观上,“退避三舍”也能起到麻痹楚国、争取舆论同情、诱敌深入、激发晋军士气等多重作用,将晋军的不利因素变为了有利因素,为夺取决战奠定了基础。
    晋军退到城濮停了下来。这时,齐、秦、宋各国的军队也陆续到达城濮和晋军会师。晋文公检阅了军队,认为可以与楚军决战。这时,楚军追了九十里也到达城濮,选择了有利的地形扎下营,随后就派使者向晋文公挑战。晋文公很有礼貌地拍了晋使回复子玉说:“晋侯只因不敢忘记楚王的恩惠,所以退避到这里,既然这样仍得不到大夫(指子玉)的谅解,那也只好决战一场了。”于是双方约定了开战的时间。
    公元前632年4月4日,晋楚两军决战开始。晋军针对楚军中军强大,左右翼军薄弱的部署特点,和楚军统帅子玉骄傲轻敌、不谙虚实的弱点,发起了有针对性的攻击。晋下军佐将胥臣把驾车的马蒙上虎皮,出其不意地首先向楚军中战斗力最差的右军——陈、蔡军进攻,陈、蔡遭到这一突然而奇异的进攻,惊慌失措,弃阵逃跑,楚右翼就这样迅速崩溃了。
    晋军同时也把进攻的矛头指向楚左军。晋上军主将狐毛在指挥车上故意竖起两面镶有彩带的大旗,非常醒目,远远就可望见。狐毛和许、郑联军一接触,就故意败下阵来。在逃跑时,在车的时候拖了很多树枝,树枝刮起的尘土,遮天蔽日,给在高处观阵的子玉造成了错觉,以为晋军溃不成军了,于是急令左翼部队奋勇追杀。晋中军元帅先轸等见楚军已被诱至,便指挥中军横击楚军,晋上军主将狐毛回军夹击左右两翼军都已失败,急忙下令收兵,才保住中军,退出战场。城濮之战最终以晋胜楚败而告终。
    晋在城濮之战的胜利,首先在于晋国君、臣能够准确分析交战之初的客观形势及利弊,制定出了先胜弱敌、避免过早与楚正面交锋、争取齐、秦二国支持的谋略。随后,在决战之时,晋军敢于先退一步,避开楚军的锋芒,以争取政治、军事上的主动,灵活地选择主攻方向,先攻敌人的薄弱环节,各个击破,因而获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纵观城濮之战的整个过程,我们不能不得出这样的结论:克敌制胜的上策在于以谋略战胜敌人。

    烛之武退秦师
    公元前630年,晋国晋文公在城濮之战中战胜楚国之后,已在诸侯中赢得了霸主地位。这一年,晋文公因记得郑国在城濮之战曾加盟楚国,出兵参战与他为敌的新仇,加之他曾在流亡时期经过郑国而没受到郑君的礼遇的旧恨,于是极为恼怒,联合了秦穆公进攻郑国。
    郑国是一个小国,在秦、晋两个大国的军队兵临城下的危急时刻,郑国国君郑文公连夜召集文武百官商量对策。文官武将们一致认为,以郑国的实力,是不足以抵抗秦、晋两国军队的联合进攻的,最好的方法是派出使者,从秦晋二国的关系上做文章,晓之以利弊,说服秦国退兵。这样,晋国便孤掌难鸣,自然可能会停止对郑国的进攻了。
    郑文公采纳了这一退兵方略,决定派出富有外交经验,善于辞令的大臣烛之武前去说服秦国退兵。
    当时,秦国的军队驻扎在城东,晋军驻扎在城西。当夜,郑国守城的官兵用绳子系在烛之武的腰上,将他送下城后,直奔秦军营前,要求见秦穆公,便开门见山地对秦穆公说:“秦、晋二国的军队包围了郑国,郑国知道他即将灭亡了,如果郑国灭亡对秦国有好处的话,我就不用来见穆公您了。”接着,烛之武从晋、秦、郑三国的地理位置入手,分析灭郑对秦、晋之利弊。他接着说:“您知道,我们郑国在东,秦国在西,中间隔着晋国。郑国灭亡以后,秦国能越国晋国的国土来占领郑国吗?我们的疆土将只能被晋国占领。秦晋两国本来力量相当,势均力敌。如果晋国得到了郑国的土地,它的实力就会比现在更强大,对贵国只有百害而无一利,将来只会反受其害。况且,晋国的言而无信您难道忘了吗?当年晋惠公逃到梁国,请求穆公您的帮助,答应在事成之后以黄河以外的五座城作为酬谢。于是您帮助他回国做了国君,晋惠公回国后不仅赖掉了这些许诺,而且修筑城墙准备与秦对抗。现在晋国天天扩军备战,其野心根本不会有满足的时候。他们今天灭了郑国,往东面扩大了自己的疆土,难保明天不会向西边的秦国扩张。您如果肯解除对郑国的包围,我们郑国将于秦国结好。今后,贵国使者经过郑国的时候,我们一定尽主人之道,好好招待贵宾。这对你们有何危害呢?”
    烛之武的一番话,讲得有理有据,利害分明,使秦穆公意识到灭郑确实是与己无利了。于是秦穆公答应立即撤兵,并且和郑国订立了盟约。秦国军队悄悄地班师回国了,还留下了杞子等三将军带领两千亲兵,帮助郑国守城。
    晋文公见秦穆公不辞而别,非常气愤,无奈于孤掌难鸣,于是也偃旗息鼓,撤军回国了。
    在《孙子兵法?谋攻篇》中,孙子提出夺取胜利的两种策略,一种是不战而胜的策略,即“不战而屈人之兵”;另一种是战胜略,即通过交战夺取胜利。《烛之武退秦师》就是不战而胜的战例。烛之武之所以能顺利地说服了秦穆公退兵,关键在于抓住了灭郑对秦、晋的利害关系。烛之武通过他的分析,让秦国看到了灭郑于秦不仅无利,而且有害;同时,烛之武在秦、晋关系上做文章,指出晋国言而无信,谋求霸权,贪得无厌,是不可合作、共事的,从而破坏了秦、晋的联盟。烛之武在论说灭郑之害时,始终从秦国的立场出发,处处为秦设想,以事实为依据,把秦、晋联合灭郑的害处分析得十分透彻,终于使得秦穆公撤兵回国。由于郑国在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成功地实施了“伐交”策略,因而取得了使秦、晋两国不战自退的效果,解除了灭国之危。
    【作者申明:本文为叶仲录原创,任何人员和机构不得以任何方式进行转帖、分享、流转和使用,否则均被视为侵权。】
    叶仲录简历:
    叶仲录,男,1947年出生于陕西,2002年定居深圳。中国核工业技校讲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新媒体制作人。目前出版的主要著作:《都市 爱情密码》城市青春诗歌集,花城出版社出版;《都市打工妹日记》都市女性小说,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老师,您好!》青春校园成长诗歌集,海天出版社出版。《监理工程师》长篇悬疑小说,中国文史出版社。联系方式:646650918@qq.com(同时为微信号)
    《孙子》注释及典型战例分析【连载9】
    -----作者;叶仲录

    《孙子》注释及典型战例分析,第;九章:
    《孙子兵法之四》

    四、 军 形 篇
    【原 文】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①,以待敌之可胜②。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③。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④。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⑤。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⑥。守则不足,攻则有余○7。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⑧。故能自保而全胜也⑨。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10,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11,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12。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13。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14。不忒者,其所措必胜○15,胜已败者也○16。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17,败兵先战而后求胜○18。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19,故能为胜败之政○20。
    兵法:一曰度○21,二曰量○22,三曰数○23,四曰称○24,五曰胜。地生度○25,度生量○26,量生数○27,数生称○28,称生胜○29。故胜兵若以镒称铢○30,败兵若以铢称镒。胜者之战民也○31,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32,形○33也。
    【注 释】
    ①先为不可胜:为,造成,创造。不可胜,使敌人不可能战胜自己。此句意为先创造条件,使敌人不能战胜自己。 ②以待敌之可胜:待,等待、寻找、捕捉的意思。敌之可胜,指敌人可以被我战胜的时机。 ③不可胜在已,可胜在敌:指创造不被敌人战胜的条件,在于自己主观的努力,而敌方是否能被战胜,取决于敌方自己的失误,而非我方主观所能决定。 ④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能够创造自己不为敌所胜的条件,而不能强令敌人一定具有可能被我战胜的时机。 ⑤胜可知而不可为:知,预知,预见。为,强求。意为胜利可以预测,却不能强求。 ⑥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意为使敌人不能胜我,在于我方防守得宜;而战胜敌人,则取决于我方进攻得当。 ○7防守不足,攻则有余:采取防守的方法,是因为自己耳朵力量处于劣势;采取进攻的办法,是因为自己的力量处于优势。 ⑧“九地、九天”句:九虚数,泛指多,古人常把“九”用来表示数的极点。九地,形容地深不可知;九天,形容天高不可测。此句言善于防守的人,能够隐蔽军队的活动,如藏物于极深之地下,令敌方莫测虚实;善于进攻的人,进攻时能做到行动神速、突然,如同从九霄飞降,出其不意,迅猛异常, ⑨自保而全胜:保全自己而战胜敌人。 ○10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见,预见。不过,不超过。众人,普通人。知,知识。 ○11举秋毫不为多力:秋毫,兽类在秋天新长的毫毛,比喻极轻微的东西。多力,力量大。 ○12闻雷霆不为聪耳:能听到雷霆之声算不上耳朵灵敏。聪,听觉灵敏。 ○13胜于易胜者也:战胜容易打败的敌人(指已暴露弱点之敌)。 ○14不忒:忒,音“特”,失误,差错。“不忒”即没有差错。 ○15其所措必胜:措,筹措,措施。此处指采取作战措施。 ○16胜已败者也:战胜业已处于失败地位的敌人。 ○17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胜兵,胜利的军队。先胜,先创造不可被敌战胜的条件。句意为能取胜的军队,总是先创造取胜的条件,然后才同敌人决战。 ○18败兵先战而后求胜:指失败的军队总是贸然开战,然后企求侥幸取胜。 ○19修道而保法:道,政治,政治条件。法,法度,法制。意为修明政治,确保各项法制的贯彻落实。为胜败之政,即成为胜败上的主宰。 ○21度:指土地幅员的大小。 ○22量:容量,数量,指物质资源的数量。 ○23数:输了,数目,指兵员的多寡。 ○24称:衡量轻重,指敌对双方实力状况的衡量对比。 ○25地生度:生,产生,言双方所处地域的不同,产生土地幅员大小不同之“度”。 ○26度生量:指因,度的大小不同,产生物质资源多少的“量”的差异。 ○27量生数:指物质资源多少的不同,产生兵员多寡的“数”的差异。 ○28数生称:指兵力多寡的不同,产生军事实力的对比强弱的不同。 ○29称生胜:指双方军事实力对比的不同,产生、决定了战争由何方取胜。 ○30以镒称铢:镒、铢,皆古代的重量单位。一镒等于二十四两,一两等于二十四铢;铢轻镒重,相差悬殊。此处比喻力量相差悬殊,胜兵对败兵拥有实力上的绝对优势。 ○31胜者之战民也:战民,指统军指挥士卒作战。民,作“人”解,这里借指士卒、军队。 ○32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七尺(也有说八尺)为一仞。千仞,比喻极高。溪,山涧。 ○33形:指军事实力。

    【译 文】
    孙子说:从前善于用兵打仗的人,先要做到不会被敌方战胜,然后捕捉时机战胜敌人。不会被敌人战胜的主动权操在自己手中,能否战胜敌人则取决于敌人是否有隙可乘,所以,善于打仗的人,能创造不被敌人战胜的条件,但却不可能做到使敌人一定被我战胜。所以说,胜利可以预知,但是不可强求。
    想要不被敌人战胜,在于防守严密;想要战胜敌人,在于进攻得当。实行防御,是由于兵力不足;实施进攻,是因为兵力有余。善于防守的人,隐蔽自己的兵力如同深藏于地下;善于进攻的人,展开自己的兵力就象自九霄而降(令敌人猝不及防)。所以,既能够保全自己,而又能夺取胜利。
    预见胜利不超越一般人的见识,这算不得为高明中最高明的。即使是普天下人都说好,也不算是高明中的最高明的,这就象能举起秋毫称不上力大,能看见日月不算眼明,能听见雷霆算不上耳聪一样。古时候所说的善于打仗的人,总是战胜容易战胜的敌人。因此善于打仗的人打了胜仗,既不显露出智慧的名声,也不勇武显赫的名声。他们进行战争的胜利不会有差错,之所以不会出现差错,是因为他们作战的措施建立在必胜的基础上,是战胜了在气势上已失败的敌人。善于作战的人,总是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同时不放过任何击败敌人的机会。所以,胜利的军队总是先创造获胜的条件,而后才寻求同敌决战,而失败的军队,却总是先同敌人交战,而后企求侥幸取胜。善于指导战争的人,必须修明政治,确保法制,从而能掌握战争胜负的决定权。
    兵法的基本原则有五条:一是“度”,二是“量”,三是“数”,四是“称”,五是“胜”。敌我所处地域的不同,产生双方土地幅员大小不同的“度”;敌我地幅大小——“度”的不同,产生了双方物质资源丰瘠不同的“量”;产生了双方军事人员多寡不同的“数”;敌我军事人员多寡——“数”的不同,产生军事实力强弱不同的“称”;军事实力强弱——“称”的不同,最终决定了战争由何方取胜。胜利的军队较之于失败的军队,有如以“镒”比“铢”那样,占有绝对的优势。而失败的军队较之胜利的军队,就好象用“镒”比“铢”那样,处于绝对的劣势。胜利者指挥军队与敌作战,就象在万丈高的山洞决开积水一样,这就是“形”——军事实力。

    【战 例】

    秦赵邯郸之战
    在公元前262年,韩国遭到了秦国的进攻,秦攻占了韩国的陉(今河南济源西北)、高平(今河南济源西南)、少曲(今河南起源西)、野王(今河南沁阳)地区。韩王非常恐惧,忙派使者入秦,表示愿献上党郡求和。但上党郡太守冯亭不愿献地入秦,他为了转移矛盾,减轻秦国对韩国施加的压力,就将上党郡献给了赵国。赵王贪利受地,引起了秦国的不满,于是出兵攻赵,引发了长平之战。长平之战最终以秦胜、赵败而结束。秦国以赵国割地六城羽秦而撤军,但是,赵国在秦国撤兵后,又不愿如约割地,因而激怒了秦国,秦国便出兵邯郸,引发了邯郸之战。
    邯郸之战可以说是秦赵长平之战的继续。在邯郸之战,赵国吸取了长平之战失败的教训,改变了军事战略,在强敌面前,力求做到“先为不可胜”。他们制定了坚守邯郸、持久防御、避敌疲敌的作战方针,使秦军处于劳师远袭,顿兵攻坚的困难境地。最后,各诸侯国援赵的救兵到达,在“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的有利形势下,秦军兵败邯郸,赵国则以弱胜强,取得了邯郸之战的胜利。
    公元前260年,秦、赵在长平决战,秦将白起针对赵括只知纸上谈兵、鲁莽轻敌的特点,制定了后退诱敌、包围歼灭的作战方针,全歼赵军四十余万。白起取得胜利后,还想一鼓作气,灭掉赵国。他将秦军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攻占邯郸以西的要冲武安(今河北武安西)等地,一部分北上夺取太原郡(今山西中部地区),白起亲自率领一部分兵力留驻上党,准备进攻邯郸。
    秦军的进攻势头,引起了赵国及周围诸侯国的恐惧。赵国为了免于灭亡,与韩国合谋,派苏代携带重宝赴秦游说秦相范睢。苏代从范睢的个人利益及秦国的得失两方面来动摇其灭赵的决心,同时提出割地求和。范睢为苏代的分析所打动,便向秦王建议准许赵国割地求和。秦王考虑长平之战相持三年,秦军虽然战胜,但士卒死者过半,国虚民饥。于是同意韩割垣雍,赵割六城给秦国,达成合议。秦王于公元前259年正月撤兵。
    秦国撤兵后,赵国国王准备按照和割约让六城与秦。赵相虞卿不同意割城。他分析说,秦国撤兵是由于师老兵疲,力量不足,如果现在用他没能攻取的土地送给秦国,这与鼓励秦国攻打赵国无异。如果每年割六城给秦,那么赵国地有尽而秦贪婪之心无尽,那样的话赵国必亡。他向赵王建议以六城贿赂齐国,因齐与秦结怨较深,齐得到赵国的六城后,必愿与赵合力攻秦,这样,赵国虽失地于齐,然而可取秦地以补损失。那时秦必反向赵求和,韩、魏也会尊重赵国,从而形成赵、齐、韩、魏结成联盟。赵王采纳了虞卿的建议,同时料定秦国不会善罢甘休,便积极进行抗秦准备。
    赵国吸取了长平之战的教训,制定了一些列内政外交策略。对内,赵国君臣努力缓和内部矛盾,合力同心,治理国家。他们努力发展农业生产以增强国力,抚养孤幼以增加人口,整顿兵甲以增强战斗力,同时,还利用人民对秦军在长平坑杀赵军降卒暴行的愤恨激励全国军民同仇敌忾,这样便造就了全国上下奋起抗秦的有力态势;对外,赵国积极开展合纵活动。赵王拍虞卿东见齐王,商议合纵抗秦的计划;利用魏国使者来赵谋议合纵的机会,同魏国签订了合纵的盟约;同时以灵邱(今山西灵邱)作为楚相春申军的封地,结好盟国;此外,还对韩、燕两国极力拉拢。所有这些互动,促成了反秦联合力量的形成,使得反秦统一战线建立起来。
    秦昭王果然因赵国没有如约割地,反而联合各诸侯国与之为敌而愤恨不平,遂于公元前259年九月伐兵攻赵。秦王派五大夫王陵率兵攻赵,军队很快达到了赵国国都邯郸。赵国鉴于敌强己弱的客观态势,采取了坚守疲敌、持久防御、避免决战、以待外援的方针。赵国人民对秦军的残暴记忆犹新,秦军的入侵,激起了赵国军民坚持抵抗、以保卫国家誓死抗秦的决心,他们坚守邯郸,英勇作战。在坚守防御的过程中,还经常派出精锐部队伺机袭击秦军,给秦军以沉痛的打击。秦国军队进攻邯郸的行动受到挫败,秦王又增兵换将,继续对邯郸发动攻势。经过八九个月的作战,秦军伤亡惨重,仍然攻克不下邯郸。秦王对此十分愤怒,亲自出面请秦将白起出来带兵攻赵。当初,在秦王于辅臣商讨出兵攻赵之时,白起便反对在这个时候出兵攻找,他对秦王说:赵国自长平战败后,亲未能乘胜灭赵,给了赵国以喘息的时间,赵国得以努力耕种以增强积蓄,整顿兵甲以加强战斗力,修补城池以巩固守备。目前,赵国在内政方面,全国上下同仇敌忾,正努力增强国力,加强战备;在对外方面,赵国在积极联络诸侯各国共同对付秦国。在这种形势下,是难以战胜赵国的。现在白起的预言得到印证之时,秦王又出面请白起为将去邯郸指挥作战,白起仍不从命,表示“宁伏受重诛而死,不忍为辱军之将”。秦王听了勃然大怒,最后赐以利剑逼他自杀了。
    秦国军队久攻邯郸不下,处于师老兵疲、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这时,赵国在固守邯郸的同时,积极从事合纵活动。平原君赵胜率毛遂等人赴楚求援,毛遂以秦军曾经攻破郢都、焚烧夷陵、迫楚迁都的旧怨来激怒楚王,使楚王答应出兵北上救赵。魏王也即答应救赵,并派出军队十万向邯郸进发。秦王听到这个消息后,派使者威胁魏王说:谁要是出兵救赵,等我攻下邯郸后就调兵打谁。魏王惧怕秦国日后报复,就命令主将晋鄙将十万大军屯驻在邺(今河北临漳),观望不前。
    平原君赵胜见魏军停止前进,就派人去魏国,让自己的内弟、魏公子信陵君想法说服魏王让军队赴邯郸。信陵君多次劝说魏王,魏王仍然不肯下令进军,信陵君没有办法,又不能眼看着赵国灭亡,便决定带着自己仅有的一班人马去和秦军决一死战。临出发前,他遇到了他的朋友侯赢,侯赢劝他不要去硬拼,他说,如果那样做,就好象把一块肉投入饿虎之口,又能取得什么效果呢?他为信陵君出了一计,要他去求魏王的爱妾如姬,让她以出入魏王寝宫之便,偷取魏王调兵易将的虎符,然后夺取魏将晋鄙的兵权,带领军队去救赵。因为信陵君曾为如姬报了杀父之仇,这次信陵君请如姬窃虎符的计划进行得十分顺利。信陵君窃得虎符,赶到邺地,凭着虎符,假托魏王之命要取代晋鄙的职务。晋鄙对此表示怀疑,不肯交出兵权,信陵君不得已杀了晋鄙,夺得兵权,率领军队直赴邯郸。
    在赵国的邯郸,秦军又一次发起了猛烈的攻势,邯郸形式危如累卵。这时,平原君让自己的妻妾婢奴也参加到守城的劳役中,把加重的资材全部拿出来馈赠给士兵,鼓励士兵拼死作战。平原君还招募得三千奋不顾身的战士,向秦军发起反击。秦军出于意外,一时招架不住,向后退却了三十里。正在这时,信陵君率领的魏军救兵和春申君率领的楚军先后赶到,秦军在内外夹攻的形势下战败了,秦将王龄衰残部逃回汾城,另一部分被联军包围,最后投降赵国。
    魏楚赵三国联军乘胜进至河东(今山西西南),秦军退回河西(今山西、陕西间黄河南段之西),放弃了以前所侵占的魏地河东、赵地太原和韩地上党,邯郸之战到此以赵胜秦败落下帷幕。
    在邯郸之战中,赵国能以弱胜强,关键在于他制定了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的策略。如缓和国内矛盾,争取人民的支持,即孙子所说的“修道而保法”同时制定了以守为主,攻守结合的战略。在敌军出现了师劳疲敌、顿兵挫锐的情形下,赵国又能及时抓住这一有利时机,配合援军的进攻,一举击败秦军,赢得胜利。而秦军的失败,则是秦昭王不了解兵法原则,在客观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贸然发动战争而造成的恶果。孙子曰:“胜可知而不可为。”邯郸之战的胜败得失,足以启迪后世的军事家们。

    【作者申明:本文为叶仲录原创,任何人员和机构不得以任何方式进行转帖、分享、流转和使用,否则均被视为侵权。】
    叶仲录简历:
    叶仲录,男,1947年出生于陕西,2002年定居深圳。中国核工业技校讲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新媒体制作人。目前出版的主要著作:《都市 爱情密码》城市青春诗歌集,花城出版社出版;《都市打工妹日记》都市女性小说,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老师,您好!》青春校园成长诗歌集,海天出版社出版。《监理工程师》长篇悬疑小说,中国文史出版社。联系方式:646650918@qq.com(同时为微信号)

    《孙子》注释及典型战例分析【连载10】
    -----作者;叶仲录

    《孙子》注释及典型战例分析,第;十章:
    《孙子兵法之五》
    五、 兵 势 篇
    【原 文】
    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①,分数是也②;斗众③如斗寡,形名是也④;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⑤者,奇正是也⑥;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7者,虚实⑧是也。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⑨。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10。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11。声不过五○12,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13。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14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15,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16,如循环之无端○17,孰能穷之○18?
    激水之疾○19,至于漂石○20者,势○21也;鸷乌○22之疾,至于毁折○23者,节○24也。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扩弩○25,节如发机○26。
    纷纷纭纭○27,斗乱而不可乱○28也;浑浑沌沌○29,形圆而不可败也○30。乱生于治○31,怯生于勇,弱生于强○32。治乱,数也○33;勇怯,势也;强弱,形也。故善动敌○34者,形之○35,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36。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37,故能择人而任势○38。任势者,其战人也○39,如转木石。木石之性○40,安○41则静,危○42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者,势○43也。


    【注 释】
    ①治众如治寡:治,治理、管理,意为管理人数众多的部队如同管理人数很少的部队一样。 ②分数是也:分数,此处指军队的编制。把整体分为若干部分,就叫分数,这里是指分级分层管理之意。 ③斗众:指挥人数众多的部队作战。斗,使……战斗(使动用法)。 ④形名是也:形,指族旗;名,指金鼓。古战场上,投入兵力众多,分布面积也很宽广、临阵对敌,无从知道主帅的指挥意图和信息,所以设置旗帜,高举于手中,让将士知道前进或后退等,用金鼓来节制将士或进行战斗或终止战斗。 ⑤必受敌而无败:必,“毕”的同音假借,意为完全、全部。 ⑥奇正是也:奇正,古兵法常用术语,指军队作战的待殊战法。就兵力部署而言,以正面受敌者为正,以机动突击为奇;就作战方式而言,正面进攻为正,侧翼包抄偷袭为奇;以实力围歼为正,以诱骗欺诈为奇等。 ⑦以蹚投卵:蹚,《说文》:“蹚,厉石也”,即磨刀石,泛指坚硬的石头。以蹚投卵,比喻以坚击脆,以实击虚。 ⑧虚实:古兵法常用术语,指军事实力上的强弱、优劣。有实力为“实”,反之为“虚”;有备为实,无备为“虚”,休整良好为“实”,疲敝松懈为“虚”。此处含有以强击弱、以实击虚的意思。 ⑨以正合,以奇胜:合,交战,合战。此句意即以正兵合战,以奇兵制胜。 ⑩无穷如夭地,不如枉江海:喻正奇之变化有如宇宙万物之变化无穷,江河水流之不竭尽。 ○11死而复生,四时是也:去而复来,如春、夏、秋、冬四季更替。 ○12声不过五:声,即因为之最基本耳朵音阶。古代的基本音阶为官、商、角、徴、羽五音。故此言声不过五。 ○13五音之变,不可胜听:即宫、商、角、徵、羽五声的变化,听之不尽。变,变化;胜,尽,穷尽之意。 ○14五味:指甜、酸、苦、辣、咸五种味道。 ○15战势不过奇正:战势,指具体的兵力部署和作战方式。言作战方式归根结底就是奇正的运用。 ○16奇正相生:意为奇正之间相互依存、转化。 ○17如循环之无端:循,顺着,.环,连环。无端,无始无终。言奇正之变化无始无终,永无尽头。 ○18孰能穷之:孰,谁。穷,穷尽。之,指奇正相生变化。 ○19激水之疾:激,湍急。疾,快,迅猛,急速。 ○20漂石:漂,漂移。漂石即移劝石头(冲走石头)。 ○21势:这里指事物本身态势所形成的内在力量。 ○22鸷乌:鸷(音yin),凶猛的乌,如鹰、雕、鹫之类。 ○23毁折:毁伤、捕杀。这里指捕击乌、兔之类动物。 ○24节:节奏。指动作爆发得既迅捷、猛烈,又恰到好处。 ○25势如犷弩:彍,弩弓张满的意思。彍弩即张满待发之弩。发机即引发弩机的机纽,将弩箭突然射出。 ○26发机:机,即弩牙。发机即引弩机的机纽,将弩箭突然射出。 ○27纷纷坛坛:纷纷,紊乱无序。纭纭,众多且乱。此指族旗杂乱的样子。 ○28斗乱而不可乱:斗乱、言于纷乱状态中指挥作战。不可乱,言做到有序不乱。 ○29浑浑沌沌:馄乱迷蒙不清的样子。 ○30形园而不可败也:指摆成圆阵,首尾连贯,与敌作战应付自如,不至失败。 ○31
    如乱生于治:示敌混乱,是由于有严整的阻止。另一说:弱可以由强转化。 ○33治乱,数也:数,即前言之“分数”,指军队的组织编制。意为军队的治或乱,决定于组织编制是否有序。 ○34动敌:调动敌人。 ○35形之:形,用作动词,即示形、示敌以形。指用假象迷惑欺骗敌人,使其判断失误。 ○36以卒待之:用重兵伺机破敌。卒,士卒,此处可理解为伏兵、重兵。 ○37求之于势,不责于人:责,求、苛求。此句言应追求以利的作战态势,而不是苛求下属。 ○38择人而任势:择,选择。任,任用、利用、掌握、驾驭的意思。 ○39其战人也:指指挥士卒作战。与前《形篇》中之“战民”义同。 ○40木石之性:木石的特性。性,性质、特性。 ○41安:安稳,这里指平坦的地势。 ○42危:高峻、危险,此处指地势高峻陡峭。 ○43势:是指在“形”(军事实力)的基础上,发挥将帅的主观作用,因而造成的有利作战态势。


    【译 文】
    孙子说:通常而言,管理大部队如同管理小部队一样,这属于军队的组织编制间题;指挥大部队作战如同指挥小部队作战一样,这属于指挥号令的问题;整个部队遭到敌人的进攻而没有溃败,这属于“奇正”的战术变化问题;对敌军所实施的打击,如同以石击卵一样,
    这属于“避实就虚”的正原则的确运用间题。
    一般的作战,总是以“正兵”,用“骑兵”取胜。所以,善于出奇制胜的人,其战法变化无穷,象江河那样奔流不息。终而复始,就象日月的运行;去而复来,如同四季的更替。乐音的基本音阶不过五个,然而五个音阶的变化,却是不可尽听;颜色,不过五种色素,然而五味的变化,却是不可尽尝。作战的方式方法不过“奇”、“正”两种、可是“奇”、.“正”之间的相互的转化,却永远未可穷尽。’“奇”、“正”之之间的相互转化,就象顺着圆环旋绕似的,无始无终,又有谁能够穷尽它呢?
    摘急的流水迅猛地奔流,以致能够把巨石冲走,这是因为它的流速飞快形成的“势”;
    乌高飞迅疾、以致鸷乌高飞迅疾,以致能捕杀乌雀,这就是短促迅猛的“节”。因此,善于指挥作战的人,他所造成的态势险峻逼人,他进攻的节奏短促有力。险峻的态势就象张满的弓弩,迅疾的节奏犹似击发弩机把箭突然射出。
    战旗纷乱,人马混杂,在混乱之中作战要使军队整齐不乱。在兵如潮涌,浑沌不清的情况下战斗,要布阵周密,保持态势而不致失败。向敌诈示混乱,是由于己方组织编制的严整。向敌诈示怯懦,是由于己方其备了勇敢的素质。向敌诈示弱小,是由于己方拥有强大兵力。严整或者混乱,是由组织编制的好坏所决定的。勇敢或怯懦,是由作战态势的优劣所造成的。强大或者弱小,是由双方实力大小的对比所显现的。所以善于调动敌人,敌人便会听从调动;用好处引诱敌人,敌人就会前来争夺。总之是用利用引诱敌人上当,再预备重兵伺机打击它。
    善于用兵打仗的人,总是努力创造有利的态势,而不对部署求全贵备,所以他能够选择人才去利用和创造有利的态势。善于利用态势。善于利用态势的人指挥军队作战,就如同滚动木头、石头一般。木头和石头的特性是,置放在平坦安稳之处就稳住,置放在险峻陡峭之处就滚动。方的容易停止,圆的滚动灵活。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所造成的有利态势,就象将圆石从万丈高山上推滚下来那样,这就是所谓的“势”。

    【战 例】
    官 渡 之 战
    官渡之战发生在东汉末年三国鼎立局势形成之前。当时,东汉王朝已经名存实亡,各地、州豪强官吏以镇压黄巾起义为名占据地盘,扩大、发展实力范围,形成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这些割据势力之间连年争战,互相兼并,全国上下出现了军阀混战局面。
    当时割据武装集团主要有:河北的袁绍,兖豫的曹操,徐州的吕布,扬州的袁术,江东的孙策,荆州的刘表,幽州的公孙瓒,南阳的张绣等等。在这些割据武装势力中,袁绍与曹操的势力较强。袁绍出身于世代官僚地主家庭,人称“氏四世三公”(三公:是指当时掌握最高军政大权的三个官以太尉、司徒、司空,袁氏四代都做这三个官,故称四世三公)。他是东汉末年官僚大地主的代表人物,在公元195年,袁绍经过几番征战,已经占有冀州、青州、并州、幽州,是一支地广兵多、势力很强的割据力量。
    曹操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公元184年,他参加了镇压黄巾军起义,后升为西园新军的典军校尉。他曾经参加反对董卓之战,在镇压黄巾起义的战斗中,曹操组成并发展了自己的武装力量,与袁绍势力分离。至公元196年,曹操已占有了兖州、豫州地区,成为黄河以南的一支较强的割据势力。
    曹操与袁绍两大割据集团,到公元199年夏,大致形成了沿黄河下游南北对立的局面。袁绍在击败了河北的公孙瓒后,就已将整个河北地区都控制在自己的手中,为了进一步称霸中原,袁绍准备南下与曹操决战。当时,袁绍拥军十万,具有较强的实力;曹操不仅兵力不如袁绍众多,而且南面有荆州刘表、江东的孙策与他为敌,处于不利的地位。但是曹操客观地分析了袁绍兵多但内部不团结,而且袁绍性格疑忌、骄傲轻敌、常常贻误有利战机的情况,决定以自己所能集中的近万兵力抗击袁绍的进攻。公元200年,袁,曹两军在官渡作战。在这场战斗中,曹操善于捕捉战机,能够根据战场势态的发展灵活地变换战术,以正兵抵档袁军的进攻,以奇兵袭击袁军的屯粮库,烧毁了袁军的全部粮草,使袁军军心动摇,内部分裂,最后击败了袁军,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公元199年,袁绍谋划南下进攻曹操的通知中心许昌。袁绍手下的谋土诅授、田丰以为袁军与公孙瓒作战了三年,军队已相当疲劳,应先“务农逸民”,休养生息,以增吸经济与军事力量。他们主张哲时不急于攻打曹操。但是,袁绍的另外两个谋士审配、郭由则力主马上出兵攻曹。袁绍采纳了审配、郭图的意见,挑选精兵十万,战马万匹,陈兵黄柯北岸,准备伺机渡河,同曹操决战。
    袁绍举兵南下的消息传到许昌,曹操手下的一些部将为袁绍表面的优势所吓倒,认为袁军墙不可敌。但曹操很了解袁绍,他对将士说,袁绍野心虽大,但缺少智谋,表面上气势汹汹,而实际上胆略不足;他疑心重且忌人之能,兵虽多但组织指挥不明而且将帅骄傲、政令不一。因此,战胜他是有把握的。曹操的谋士荀或也分析了袁绍军队的情况,认为袁军内部不团结,将帅、谋士之间矛盾重重,并非坚不可摧。曹操与苟或的分析,增强了曹军战胜袁军的信心。曹操经过对敌我双方兵势情况的分析,决定采取以逸待劳,后发制人的战略方针。他将主力调到黄河南岸的官波(官渡是夺取许昌的必经之地),以阻挡袁军的正面进攻,同时派卫凯镇抚关中地区,以魏种守河内,防止衰绍从西路进犯;又派臧霸等率兵从徐州入青州,从东方钳侧衰绍军队;派于禁屯守黄河南岸的重要渡口延津(今河南延津北),协助扼守白马(今河南滑县东,在黄河南岸)的东郡太守刘延,阻滞袁绍的军队渡河和长驱南下进攻。
    公元199年12月,正当曹操布置对袁绍的作战计划时,刘备起兵,占领了曹操征服吕布后占驻的徐州及下邳等地,并派关羽驻守。东海及附近郡县亦多归附刘备。刘军增值税数万人,并与袁绍联系打算合力进攻曹操。
    曹操为了避免两面作战,打算首先击破刘备。公元200年正月,曹操亲率精兵东击刘备,将刘备击败。当刘、曹作战时,袁绍的谋士田丰建议袁绍袭击曹军的后方,袁绍犹豫不决,投有采纳田丰的建议。因此,曹操顺利地击败了刘备,使刘备只身逃往河北投靠了袁绍,然后及时返回官渡继续抵御袁绍的进攻。
    公元200年正月,袁绍发布声讨曹操的檄文。2月,衰绍大军开进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把这里做为指挥部,企图渡河寻求曹军主力决战。袁绍首先派大将颜良进攻白马的东郡太守刘延,夺取黄河南岸要点,以保障主力渡河。颜良率军渡过黄河,直扑白马与刘延交战,刘延在白马坚守城池,士兵伤亡严重。这时,曹操的谋士荀攸向曹操献计说:我
    军兵少,集结在官渡的主力也只有三四万人,要对付袁绍众多的兵力,正面交锋恐怕不易得手,应设法分散袁绍的兵力。他提议曹操引兵先到延津,佯装要渡河攻击袁绍后方,这样,袁绍必然分兵向西;然后我军再派轻装部队迅速袭击进攻白马的袁军,攻其不备,一定可以击效颜良。曹操采用了荀攸这一声东击西之计,袁绍果然分兵增援延津。曹操见袁绍中计,立即调头率领轻骑,派张辽、关羽为前锋,急趋白马。曹军在距白马十余里路时,颜良才发现他们。关羽迅速地迫近颜良军,乘其措手不及,刺颜良于军伍之中。袁军大乱,纷纷溃散。
    袁绍围攻白马失败,并丧失了一员大将,十分恼怒。曹操解了白马之围后,便沿黄河向西撤退。袁绍率军渡河迫击曹操。这时沮授又谏阻袁绍说:军事上的胜负变化应仔细观察。现在最好的办法还是驻黄河北岸,分兵进攻官渡,若能攻下,大军再过河也不为晚;如果贸然南下,万一失败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袁绍骄傲自负,根本不听他的劝告。沮授见袁绍如此固执,便推说有病向袁绍要求辞职,袁绍不准,还把他统领的军队交给了郭图指挥。
    于是,袁绍领军进至延津以南,派大将文丑与刘备率兵追击曹军。曹操命今士卒解鞍放马,又故意将辎重丢弃道旁,引诱袁军。待袁军逼近争抢辎重时,曹操才命令上马,突然发起攻击,打败了衰军,杀了文丑,顺利地退回官渡。
    白马,延津两次战斗是官渡大战的前哨战。袁军虽初战失利,但乒力仍占优势。7月,袁绍进军阳武(今河南中牟北),准备南下进攻许昌。这时沮授又劝袁绍说:我方士兵虽多,但不及曹军舅猛。曹操的粮食、物资不如我们多,速战对曹军有利而对我们不利,我们应用旷日持久的办法消耗曹军的实力。但是袁绍仍然不听。衰军于8月逼近官渡,双方在官渡相对峙。
    曹军在官渡设防,想寻找时机打击袁军。9月间,曹操向袁绍军发起了一次进攻,但未能取胜。此后,曹操便深沟高,.坚守阵地。袁绍见曹军坚壁不出。使命令士兵在曹军营外堆起土山,砌起高台,用箭射击曹军。曹营士兵来住行走都得用盾牌遮蔽身体或匍匐前进。曹操发明了一种抛发石块的车子,发射石块将袁军的璧楼击毁。袁军又挖掘地道以攻曹军,曹操则命令士兵在营内挖掘长沟来截断袁军地道。这祥双方之间你来我挡地相持了大约三个月。在相持的过程中,曹操产生了动摇,他觉得自已兵少,粮食也不足,士卒为疲劳;后方也因袁绍派刘备攻击于汝南、颖川之间而不大稳定,这祥长期与袁绍周旋相当危险。因此曹操便想退还许昌。他写信给留守许昌的荀或,征求他的意见。荀或回信建议曹操坚持下去,他指出:曹军目前处境困难,同样,袁军的力量也几乎用尽,这个时候正是战势即将发生转折的时刻,也是用奇之时,不能失去即将出现的战机,这时谁先退却谁便会陷入被动。曹操听取了他的意见,一方面决心坚持危局,加强防守,命负责供给粮秣的官员想法解决粮草补给间题;另一方面则积极寻求捕捉战机,想给袁军以有力的打击。
    曹操决定以截烧袁军粮食的办法争取主动。他先派人把袁绍将领韩猛督运的数千辆粮车截获烧掉了。不久,袁绍又把一万多车粮食集中在乌巢,派淳于琼等率军守护。沮授鉴于前次粮草被烧,便建议袁绍另派一支部队驻扎在淳于琼的州,两军互为椅角,防止曹军抄袭。袁绍觉得此举多余,没有采纳。
    袁绍的另一谋士许攸向他献策说:“曹操兵少,集中力量与我军相持,许昌一定空虚,我们可以派一支轻骑日夜兼程袭击许都。这样可以一举拔取;即使许都拿不下来,也会造成曹操首尾不相顾,来回奔命的局面,进而可以打败他。”
    袁绍却傲慢地说:“不必,我一定出此擒住曹操。”他拒绝这一出奇制胜的建议,继续与曹操相持。
    恰巧在此时,许佼的家属在郊城犯了法,被留守邺城的审配关押起来了。许枚一怒之下,星夜离开袁营,投降了曹操。曹操热情地迎接他。许攸见曹操重视自己,就向他介绍袁军的情况并献计说:“袁绍的辎重粮草有一万多车在故氏、乌巢,屯军防备不严。如果以精兵袭击,出其不意烧掉他的粮草、不出三天,袁绍必定失败。”这时,粮食是关系到双方胜败的关键,曹操当时只有一个月的军粮,许攸的建议,正符合曹操寻找战机出奇制胜的作战意图。因此,曹操把奇袭乌巢当着是关系全局胜败的重要一着,毫不迟疑地立即实行。他留着洪、荀攸等守大营,自己亲率步骑五千前往攻打乌草。
    曹军一行一律改穿袁军的服装,用袁军的旗号。夜间从偏僻小道向乌巢进发。途中,他们遇到袁军的盘问,曹军鬼称是袁绍为巩固后路调派的援军,骗过了袁军。到达后,他们立即放火烧粮。袁军大乱,淳于琼等仓促应战。黎明时,淳于琼见曹军人少,就冲出营垒迎战曹军。曹操挥军冲杀,淳于琼又退回营垒坚守。袁绍得知这一情况后,又作出了错误的决策。他不拍重兵增援淳于琼,反而认为这是攻下官渡的好机会。他命令高览、张郃等大将领兵去攻打曹军大营。张郃指出这样做很危险,曹操领精兵打工乌巢。如果乌巢有失,事情就不好办了。张郃主张先救乌巢。但袁绍手下的谋士郭图迎合袁绍的意图,坚决主张攻打曹营,他认为攻打曹营,曹操必定引兵回救;这样,乌巢之围就会自解。于是袁绍只派少量军队救援乌巢,而以主力攻官渡的曹营,曹营十分坚固,一时攻打不下。
    曹操得知袁军进攻自己大本营的消息后,并没有马上回救,而是奋力击溃淳于琼的军队,决心将袁绍在乌巢积存的粮食全部烧掉。这时,袁绍增援的骑兵迫近乌巢,曹操左右的人请求他分兵去阻挡。曹操没有分兵,说:“等敌人到了背后再报告!”这样,曹军士卒都与敌军殊死决战,最后打破淳于琼军,杀淳于琼并将其全部粮草烧毁。
    乌巢粮草被烧光的消息传到袁军前线,袁军军心动摇。原来反对张郃用重兵救援乌巢主张的郭图等害怕袁绍追究自己的责任,就在袁绍面前说张郃为袁军失败而高兴。张郃遭到了中伤,既气愤又害怕,便与高览一起焚毁了攻战器具,投降了曹操。这使得袁绍军心更加惶惑,军队不战自乱。这时,曹操趁机率军全面发起攻击,迅速消灭以曹胜袁败而告结束。
    官渡之战中,曹操之所以能够以弱胜强,首先在于他在谋略上高于袁绍。在袁绍以绝对优势的兵力来进攻他时,他能够客观地分析敌我双方的优势与劣势,制订出以逸待劳,后发制人的作战方针。在具体实施时,也能够抓住要害。这一点可以从曹操选择官渡作为主战场看得出来。曹操一开始就把主力布置在官渡,而不是沿黄河处处设防,这是因为官渡地处鸿沟上游,濒临汴水。鸿沟运河西连虎牢、巩、洛要隘,东下淮泗,为许昌北、东之屏障。因此,官渡是袁绍夺取许昌的必争之地。守住了官渡,就能呃其咽喉,使袁不得进,为反攻歼敌创造了条件。其次,曹操的胜利还在于他精通兵法,并能够灵活运用。在白马、延津前哨战中,曹操以佯攻示形于敌,调动袁军并分散了他们的兵力;在白马初战告捷领兵撤退时,能以利诱敌,以卒待敌,最后击败了袁军,顺利地退回官渡。在决战中,曹操善于听取部下的正确意见与建议,懂得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只有灵活地变换战术,正奇并用才能变被动为主动的道理。因此他积极创造有利于自己的战略态势,在得知袁军将全部粮草聚集在乌巢又疏于防守的信息后,及时抓住这一有利战机,果断地决定派精兵奇袭乌巢粮库,一举烧毁了袁军的全部粮草,为主力部队战胜敌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官渡之战是孙子兵法所说用兵作
    战“以正合,以奇胜”的极好印证。
    从官渡之战袁绍失败的原因上,也能从反面印证《孙子兵法?兵势篇》中要点的合理性与正确性。袁绍的失败,败在他不知择人而任势,不懂战术的变换。他只知正面作战,不懂正奇并用;同时又骄傲自负,不能听取下属的正确意见,以至于常常坐失良机,最后将原有的兵力优势丧失贻尽。官渡之战中的这些经验与教训,至今仍可给我们以深深的启迪。

    【作者申明:本文为叶仲录原创,任何人员和机构不得以任何方式进行转帖、分享、流转和使用,否则均被视为侵权。】
    叶仲录简历:
    叶仲录,男,1947年出生于陕西,2002年定居深圳。中国核工业技校讲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新媒体制作人。目前出版的主要著作:《都市 爱情密码》城市青春诗歌集,花城出版社出版;《都市打工妹日记》都市女性小说,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老师,您好!》青春校园成长诗歌集,海天出版社出版。《监理工程师》长篇悬疑小说,中国文史出版社。联系方式:646650918@qq.com(同时为微信号)
    《孙子》注释及典型战例分析【连载十一】
    -----作者;叶仲录

    《孙子》注释及典型战例分析,第;十一章:
    《孙子兵法之四六》


    六、 虚 实 篇

    【原 文】
    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①,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②。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③。能使敌自至者,利之也④;能使敌不得至者,害之也⑤。故敌佚能劳之⑥,饱能饥之,安能动之○7。
    出其所不趋⑧,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⑨;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10;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11。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12。微乎微乎,至于无形○13;神乎神乎,至于无声○14。故能为敌之司命○15。
    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16;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17。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18;我不欲战,画地而守之○19,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20。
    故形人而我无形○21,则我专而敌分○22;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23,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24。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25,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26。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27。寡者,备人者也○28;众者,使人备己者也○29。
    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30;不知战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求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31?以吾度之○32,越人之兵虽多○33,亦奚益于胜败哉○34?故曰:胜可为也○35。敌虽众,可使无斗○36。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37,作之而知动静之理○38,形之而知死生之地○39,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40。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41;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42。因形而错胜于众○43,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44,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45。故其战胜不复46,而应形于无穷○47。
    夫兵形象水○48,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49。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50。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51;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52。故五行无常胜○53,四时无常位○54,日有长短,月有死生○55。


    【注 释】
    ①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逸:处,占据。佚,即“逸”,指安逸、从容。此句言在作战中,若能率先占据战地,就能使自已处于以逸待劳的主动地位。 ②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趋,
    奔赶,此处为仓促之意。趋战,仓促应战。此句意为作战中若后据战地仓促应战,则疲劳被动。 ③致人而不致于人:致,招致、引来,致人,调动敌人。致于人,为敌人所调动。 ④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利之,以利引诱。意谓能使敌人自来,乃是以利引诱的缘故。 ⑤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害,妨害、阻挠之意。此言能使敌人不能到达战地,乃是牵制敌人的结果。 ⑥劳之:劳,使之疲劳。 ⑦安能动之:言敌若固守,我就设法使它移动。 ⑧出其所不趋:出,出击。出兵要指向敌人无法救援的地方,即击其空虚。不,这里当作“无法、无从”解。 ⑨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无人之地,喻敌虚懈无备之处。意谓我行军千里而不致劳累,乃因行于敌虚懈无备处之故。 ⑩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言出击而必能取胜,是由于所出击的是敌人防守空虚之地。 ○11守其所不攻也:所守之处是敌人无法攻取的地方。 ○12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此句谓善于进攻的军队,敌人不知防守何处;善于防守的军队,敌人不知进攻何处。 ○13微乎微乎,至于无形:微,微妙。此句谓虚实运用微妙极致,则无形可睹。 ○14神乎神乎,至于无声:神,神奇,神妙。意为虚实运用神奇之至,则无声息可闻。 ○15司命:命运之主宰者。 ○16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御,抵御。冲,攻击,袭击。虚,虚懈之处。此言我军进击而敌无法抵御,是由于攻击点正是敌之虚懈处。 ○17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速,迅速、神速。及,赶上、追上。此句意为我军后撤而敌不能追击,是由于我后撤迅速,敌追赶不及。因此,撤退的主动权也操于我手。 ○18故我欲战……攻其所必救也:必救,必定救援之处,喻利害关攸之地。此句意为由于我已把握了作战主动权,故当我欲与敌进行决战时,敌不得不从命,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所选择的攻击点,是敌之要害处。 ○19画地而守之:画,界限,指画出界限。画地而守,根据地而守,喻防守颇易。 ○20乖其所之也:乖,违,相反,此处有改变、调动的意思。之,往,去。句意谓调动敌人,将其引往他处。 ○21故形人而我无形:形人,使敌人现形。形,此处作动词,显露的意思。我无形,即我无形迹(隐蔽真形)。 ○22我专而敌分:我专一(集中)而敌分散。 ○23是以十攻其一也:指我军在局部上对敌拥有以十击 一的绝对优势。 ○24匆吾之所与战者约矣:约,少,寡。此句言能以众击寡,则我欲击之敌必定弱小有限,难有作为。 ○25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即我准备与敌作战之战场地点敌无从知晓。 ○26不可知,则敌欲战之地敌既无从知晓,就不得不多方防备,这样,敌之兵力势必分散;敌之兵之既已分散,则与我局部交战之敌就弱小且容易战胜了。 ○27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即言如果处处设防,必然是处处兵力寡弱,陷入被动。 ○28寡者,备人者也:言兵力之所以相对薄弱,陷入被动。 ○29众者,使人备己者也:言兵力所以占有相对优势,是因为迫使对方分兵备战。 ○30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如能预先了解掌握战场的地形条件与交战时间,则可以赴千里与敌交战。 ○31不知战地……近者数里乎:言若不能预先知道战场的条件与作战之时机,则前、后、左、右自顾不暇,不及相救,何况作战行动往往是在数里甚至数十里方园范围内展开的。 ○32以吾度之:度,推测,推断。 ○33越人之兵虽多:越人之兵,越国的军队。春秋时期,晋、楚争霸,晋拉扰吴以牵制楚国,楚则利用越来抗衡吴国,吴、越之间长期征伐无已。孙子为吴王论兵法,自然以越国为吴的假想作战对象。 ○34亦奚益于胜败哉:奚,何,岂。益,补益,帮助。谓越国军队人数虽众,然不能知众寡分合的运用,则岂利于其取胜之企图? ○35胜可为之:为,造成、创造、争取之意。即言胜利可以积极造成。《军形篇》中,孙子从战争之客观规律角度发论,认为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胜利是可以造成的,即言“胜可为”,两者之间并不矛盾。 ○36敌虽众,可使无斗:言敌人虽多,然而因我拥有主动权,因而我方能创造条件,使敌无法与我较量。 ○37策之而知得失之计:策,策度,筹算。得失之计,即敌计之得失优劣。此言我当仔细筹算,以了解判断敌人作战计划之优劣。 ○38作之而知动静之理:作,兴起,此处指挑动。动静之理,指敌人的活动规律。意为挑动敌人,借以了解其活动的一般规律。 ○39行之而知死生之地:形之,以伪形示敌。死生之地,指敌之优势所在或薄弱环节。致命环节。地,同下文“处”,非实指战地。言以示于敌的手段,来了解地方的优劣环节。 ○40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角,量、较量。有余,指实、强之处。不足,指虚、弱之处。 此言要通过对敌作试探性较量,来掌握敌人虚实强弱情况。 ○41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形兵,指军队部署过程中的伪装佯动。言我示形于敌,使敌不得其真,以至形迹俱无。 ○42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间,间谍,深间,指隐藏极深的间谍。窥,刺探,窥视。示形佯动达到最高境界,则敌之深间也无从推测底细,聪明的敌人也束手无策。 ○43因形而错胜于众:因,由,依据;因形,根据敌情而灵活应变。错,同措,放置、安置之意。言依据敌情而取胜,将胜利至于众人面前。 ○44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人们只知道我克敌制胜的情况。形,形状、形态,这里指作战方式方法。 ○45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可是无从得知如何克敌取胜的内在奥妙。制胜之形,取胜的奥妙、规律。 ○46故其战胜不复:复,重复。言克敌制胜的手段不曾重复。 ○47应形于无穷:应,适应。形,形状、形态,此处特指敌情。 ○48兵形象水:此言用兵的规律如同水的运动规律一样。兵形,用兵打仗的方式方法,亦可理解为用兵的规律。 ○49兵之形,避实而击虚:即言用兵的原则是避开敌人坚实之处,攻击其空虚薄弱的地方。 ○50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制,制约,决定。制胜,制服敌人以取胜。此句意为水之流向受地形高低不同的制约,作战中的取胜方法则依据敌情不同来决定。 ○51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即言用兵打仗无固定刻板的态势,似流水一般并无一成不变之形态。势,态势。常势,固定永恒的态势。常形,一成不变的形态。 ○52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意谓若能依据敌情变化而灵活处置以取胜,则可视之为用兵如神。 ○53故五行无常胜:五行,.木、火、土、金、水。古代认为这是物质组成的基本元素。战国五行学说认为这五种元素的彼此关系是相生又相胜(相克)的。孙子此言谓其相生相克间变化无定数,如用兵之策略奇妙莫测。 ○54四时无常位:四时,指四季。常位,指一定的位置。此言春、夏、秋、冬四季推移变换永无止息。 ○55日有长短,月有死生:日,指白昼。死生,指月盈亏晦明的月相变化。句意谓白昼因季节变化有长有短,月亮循环因而有盈亏晦明。此处孙子言五行、四时及日月变化,均是“兵无常势”之意。

    【译 文】
    孙子说:凡先占据战场,等待敌人的就主动安逸,而后到达战场仓促应战的就疲惫被动。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总是能够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能够使敌人自动进到我预定地域的,是用小利引诱的缘故;能够使敌人自动进到我预定地域的,是用小利引诱的缘故;能够使敌人不能抵达其预定地域的,则是设置重重困难阻挠的缘故。敌人休整得好,就设法使它疲劳;敌人粮食充足,就设法使它饥该;敌人驻扎安稳,就设法使它移动。
    要出击敌人无法驰救的地方,要奔袭敌人未曾预料之处。行军千里而不劳累,是因为行进的是敌人没有防备的地区;进攻而必定能够取胜,是因为进攻的是敌人不曾防御的地点;防御而必能稳固,是因为扼守的是敌人无法攻取的地方。所以善于进攻的,能使敌人不知道该如何防守;善于防御的,能使敌人不知道该怎么进攻。微妙啊,微妙到看不出任何形迹!神奇啊,神奇到听不见丝毫声音!所以,我能够成为敌人命运的主宰。
    前进而使敌人无法抵御的,是由于袭击敌人懈怠空虚的地方;撤退而使敌人不能追击的,是因为行动迅速而使得敌人追赶不及。所以我军要交战时,敌人即使高垒深沟也不得出来与我交锋,这是因为我们攻击了敌人所必救的地放;我军不想交战时,据扎一个地方防守,敌人也无法同我交锋,这是因为我们诱使敌人改变了进攻方向。
    要使敌人显露真情而我军不露痕迹,这样,我军兵力就可以集中而敌人兵力却不得不分散。我们的兵力集中在一处,敌人的兵力分散在十处,这样,我们就能以十倍于敌的兵力去进攻敌人了,从而造成我众而敌寡的有利态势。能做到集中优势兵力攻击劣势的敌人,那么同我军正面交战的敌人也就有限了。我们所要进攻的地方敌人很难知道,既无从知道,那么他所需要防备的地方就多了;敌人防备的地方愈多,那么我们所要进攻的敌人就愈是单薄。因此,防备了前面,后面的兵力就薄弱;防备了后面,前面的兵力就薄弱;防备了左边,右边的兵力就薄弱;防备了右边,左边的兵力就薄弱。处处加以防备,就处处兵力薄弱。兵力之所以薄弱,是因为处处分兵防备;兵力之所以充足,是因为迫使对方处处分兵防备。
    所以,如能预知交战的地点,预知交战的时间,那么即使跋涉千里也可以去同敌人会战不能预知在什么地方打,不能预知在什么时间打,那么就会导致左翼救不了右翼,右翼救不了左翼,前面不能救后面,后面不能救前面的情祝,何况想要在远达数十里,近在数里的范围内做到应付自如呢?依我分析。越国的军队虽多。但对于决定战争的胜负又有什么补益呢?所以说,胜利是可以造成的,敌军虽多,可以使它同我较量。
    所以要通过认真的筹算,来分析敌人作战计划的优劣和得失;要通过挑动敌人,来了解敌人的活动规律;要通过佯动示形,来试探敌人生死命脉的所在;要通过小型交锋,来了解敌人兵力的虚实强弱。所以佯动示形进入最高的境界,就再也看不出什么痕迹。看不出形迹,那么,即使是深藏的也窥察不了底细,老谋深算的敌人也想不出对策。根据敌情变化而灵活运用战术,即便把胜利摆放在众人面前,众人仍然不能看出其中的奥妙。人们只能知道我用来战胜敌人的办法,但却无从知道我是怎样运用这些办法出奇制胜的。所以每一次胜利,都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适应不同的情况,变化无穷。
    用兵的规律就象流水,流水的属性,是避开高处而流向低处;作战的规律是避开敌人的坚实之处而攻击敌之弱点,
    水因地形的高低而制约其流向,作战则根据不同的敌情而制定取胜的策略。所以,用兵打仗没有固定刻板的态势,正如水的流动不曾有一成不变的形态一样。能够根据敌情变化而灵活机动取胜的。就可叫做用兵如神。五行相生相克没有固定的常胜,四季轮流更替也没有不变的位置,白天有长有短,月亮也有圆有缺。

    【战 例】

    齐魏桂陵、马陵之战
    齐魏挂陵、马陵之战,发生在战国中期,是齐、魏两国争夺中原霸权的战争。在这两场战争中,由于齐国军事家孙膑将孙子兵法的“避实击虚”、“攻其所必救”、“致人面不致于
    人”的战略思想进行了创造性的运用,因而一举击败了实力强大的魏国军队,使魏国的实力逐渐减弱,最终丧失了霸主地位。
    战国初年,魏国在齐、魏、韩、赵、秦、楚、燕七国中首先成为强盛的国家。一方面是由于魏国在三家分晋时,分得了今山西西南部的河东地区,这一地区,原本生产较发达,经济基础较好;另一方面,是由于魏国在魏文侯时期。任用了李俚、吴起、西门豹等人,进行了各方面的改革。魏国在政治上逐步废除了世袭的禄位制度,实行“食有劳而禄有功”的
    制度,建立起比较健全的封建地主政权。在经济上,魏国推行“尽地力”和“善平籴”的政策,并且兴修水利,鼓励开荒,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在军队建设上,建立了“武卒”制度,
    考选勇敢有力的人加以训练,大大地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这些措施的实施,使魏国日益强盛起来。魏惠王时期,魏国将国都从安邑(今山西夏县北)迁到河南中部的大梁(今河南开封),从而使魏国的国力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
    齐国在当时也是较大的诸侯国。公元356年,齐威王即位后,任用邹忌为相,改革政治,加强中央集权,进行国防建设,国力逐渐强盛。在魏国不断向东扩展的形势下,齐国为了同魏国杭衡,便利用魏国与赵、韩之间的矛盾、展开了对魏的斗争。
    公元前354年,赵国为了同魏国抗衡,向卫国发动了进攻。企图夺占位于赵、魏之间的领土,取得战略上的有利地位。卫国原是魏国的属国,现在赵要将它变为自己的属国,魏国当然不允许。魏国借口保护卫国,即出兵包围了赵国的国都邯郸,赵与齐是盟国,当邯郸告急时,赵国派使者于公元前353年向齐国求救。齐国此时正在图谋向外发展,.因此答皮救赵。
    齐威王召集大臣商讨救赵的办法。齐相邹忌主张不去救赵,齐将殷干朋则认为不救不仅对赵国失去信用,而且对齐国本身也不利。他从齐国的利益出发,提出了一个先让赵、魏两国相互攻战,使之两败俱伤的,然后齐国“承魏之弊”出兵救赵的战略方针。齐威王同意了殷干朋的意见。齐国以少量兵力南攻襄胶,以牵制、拖住魏国,坚定赵国抗魏的决心。齐军主力则按兵不动,静观事态发展,准备在时机成熟时出兵救赵。
    公元前353年,魏国攻破了赵都邯郸。这时,齐威王认为出兵救赵的时机已径成热,
    于是就命令田忌为主,孙膑为军师,统率大军救援赵国。
    孙膑原是《孙子兵法》作者、令秋时期著名军事家孙武的后裔。年轻时他曾和魏国人吃一起学习过兵法,后来庞涓在魏国做了将军,他自知能力不及孙膑,便不怀好意地将孙膑请到魏国。魏惠王对孙缤的欣赏,加重了他对孙膑的嫉妒。庞涓伪造了罪名,私用刑法割断孙膑的两脚,并在他的脸上刺字涂墨,妄图使他永远不能够出头露面。孙膑忍辱负重在魏多时,直到有一天他听说齐国使者来到魏国,才得以犯人的身份偷偷地见了使者。齐使了解到孙膑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就暗地把他藏在车子里,带回了齐国。不久,孙膑得到齐将军田忌和齐威王的赏识。这次齐军救赵,威王是打算派孙膑为主将发兵前往的,但孙膑不想把自己的名字暴露出来,以免引起庞涓的注意,于是孙膑推说自己是受刑身残的人,不宜为将。齐威王遂改用田忌为主将,孙殡为军师,大举伐魏救赵。
    田忌打算直奔邯郸,同魏军主力交战以解邯郸之围。孙膑不赞成他这种打法,提出了“批亢捣虚”、“疾走大梁”的正确策略。他说:“要解开乱成一团的丝线,不能握拳去打;而要排解别人打架,自己不能帮助去打。派兵解围的道理也一样,不能以硬碰硬。而应该避实击虚,避强击弱,冲其要害,使敌人感到行动困难,有后顾之优,自然就会解围了。现在魏、赵相攻,已经相持了一年多,魏军的精锐部队都在赵国,留在自己国内的是一些老弱残兵。
    我看你应该统率大军讯速向魏国都城大粱进军。这样一来,魏军必然回兵自救,我们可以一举而解救赵国之围,同时又能使魏军疲于奔命,便于我们打败它。”田忌采纳了孙膑的意见,率齐军主力向魏国国都大梁进军、。大梁是魏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庞涓得知大梁危急的消息,大惊失色。魏军不得不以少数兵力控制历尽艰辛刚刚攻下的邯郸,而以主力急忙回救大梁。这时,齐军已将地势险要的桂陵作为预定的作战区域,迎击魏军于归途。魏军由于长期攻赵,兵力消耗很大;长途跋涉使士卒更加疲惫不堪。而齐军则是占有先机之利,以逸待劳,士气旺盛。因此,面对齐军的阻击,魏军完全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地位,终于惨败而归。
    魏军虽然败于桂陵之战,但魏国仍具有一定实力,并未因此放弃邯郸。后来,因为秦国不断问魏国进攻,魏国没有力量同时与东方的齐、赵和西方的秦国进行战争,才放弃了吞并了赵国的打算。真正使魏国遭到严重削弱的是十年后发生的马陵之战。
    公元前342年,魏国攻打韩国.韩国急忙向齐求救。齐相邹忌主张不救.田忌认为如不救韩,韩将有被魏吞并的危险,主张尽早救之。孙膑既不同意不救,亦不同意早救。他认为:现在韩、魏两军均未疲惫,如果不考虑到利害得失发兵去救,将陷入政治上被动听命于韩、军事上代韩受兵的地位,胜利亦无把握。魏国此次出兵,意在灭韩,我们应因势利导,首先向韩表示必定出兵相救,促使韩国竭力抗魏。等到韩国处于危亡之际,再发兵救援,韩国到那时必然感激齐国,齐国既能“深结韩之亲”,又可“晚承魏之弊”;既可受韩重利,又可得到尊名,一举两得。齐威王采纳孙膑的建议,并亲自接待韩国使者,暗中答应出兵帮助。韩国仗恃着齐国的帮助,坚决抵抗。韩、魏先后五次交战,韩国均失败了。这时,韩国又向齐告急。齐威王在韩、魏俱疲的时机,又任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率倾齐军攻魏救韩。孙膑又使出“围魏救赵”的老办法,直向魏都大梁进军。魏国主将哦昂听到这个消息,立即把军队从韩国撤回来,这时,齐军已经越过齐国边界,进入魏国的国境了。孙膑知庞涓已从后口赶来,于是对田忌说:“魏国的军队素来强悍英勇,看不起齐国,我们应因势利导,装着胆怯而逃亡的样子,诱使魏军中计。兵法上说,乘胜追赶敌人,如果超过百里以上,就会因为给养路线太长,使上将有受挫折的危险;如果超过五十里以外,因为前后不能接应,也只有一半军队能够赶上。现在我军进入魏境内已有很远了,可用减灶之计。我们齐军今日进入魏地,在宿营地做十万个灶,明日只做五万个灶,日后到宿营地只做三万个灶,逐日减灶,使魏军认为我们怯战,逃亡士兵很多,他们必然趾高气扬,日夜兼程前来追逐。这样,既消耗了他们的力量,又麻痹了他们的斗志,然后我们再用计来打败他们。”田忌采纳了这个计谋。
    庞涓回兵进入国境,得知齐军早已前进,于是急起直追,一路之上,庞涓仔细观察了齐军安营地方的遗迹,了解敌情。追了三天,虽然还没有追上,庞涓却喜形于色,很有把握地认定齐军怯战,逃亡士兵已过半数。他当机立断,决定甩下步兵,只统率一部分轻装的精锐部队,以一天走两天的路程,快速追赶齐军。孙膑估计了庞涓追兵的行程,认定晚上必然到达马睦陵河北大名东南)。马陵道路狭窄,在两山中间,险阻重重,便于埋伏军队。孙膑命士卒将道路两侧树木统统砍侧,只留下最大的一裸树,其余的树乱七八糟地横在路上,以阻塞交通。在留下的那裸树的东面,剥去一大块树皮,露出白色的树身,在上面写上几个大字:“庞涓死于此树下”。孙膑又在军中抽调最会射箭的士卒一万人,分成两队埋伏在道路两旁的阻险之处,并吩咐他们只要看到树下的火光一亮.就立即朝树下放箭。他又调一部分军队隐蔽在离马陵不远的地方,只等魏军一到,便从后面截断退路。果然,那天晚上庞涓率领轻骑进入马陵道,他隐隐约约地看到一棵大树露出白木,上面有一行字,但瞧不清楚,于是他叫士兵点起火把来看。上面写的是:“庞涓死于此树下”,庞涓心里一惊,知道又上当了。这时,齐军万箭齐发,魏军大乱溃散,庞涓自知败局已定,便愤恨自杀。齐军在庞涓自杀之后,乘胜进攻,大败魏军,俘虏太子申。
    马陵之战使魏国遭到从未有过的惨败。接着,齐、秦、赵从东西北三面夹攻魏国。公元前340年,秦商鞅用计抓到魏公子印,大破魏军,魏国又一次惨败。后来到“会徐州相王”时,强盛一时的魏国终于向齐国表示了屈服。战国的形势由此发生重大转折,齐国代替魏国而称霸诸侯。
    在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中,孙膑都成功地运用了《孙子兵法?虚实篇》中所提出的“避实而击虚”、“攻其所必救”的作战原则,将实力强大的魏军屡次击败。在具体实施这些原则时,齐军善于选择魏赵、魏韩双方精疲力竭的有利时机攻击大梁,迫使魏军回师救援而进入齐军事先预计的战场,使魏军完全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地位。齐军则因“知战之地、知战之日”而以逸待劳,一举获胜。从桂陵、马陵之战中,我们看到孙子的“避实而击虚”、“攻其所必救”、“先处战地而待敌”、“致人而不致于人”等军事理论由孙膑进行了富有创造性的运用,其合理性与科学性经受了事实的检验与历史的印证。

    【作者申明:本文为叶仲录原创,任何人员和机构不得以任何方式进行转帖、分享、流转和使用,否则均被视为侵权。】
    叶仲录简历:
    叶仲录,男,1947年出生于陕西,2002年定居深圳。中国核工业技校讲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新媒体制作人。目前出版的主要著作:《都市 爱情密码》城市青春诗歌集,花城出版社出版;《都市打工妹日记》都市女性小说,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老师,您好!》青春校园成长诗歌集,海天出版社出版。《监理工程师》长篇悬疑小说,中国文史出版社。联系方式:646650918@qq.com(同时为微信号)
    《孙子》注释及典型战例分析【连载十二】
    -----作者;叶仲录

    《孙子》注释及典型战例分析,第;十二章:
    《孙子兵法之七》


    七、 军 争 篇
    【原 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①,交和而舍②,莫难于军争③。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④。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⑤,后人发,先人至⑥,此知迂直之计者也○7。
    故军争为利,军争为危⑧。举军而争利则不及⑨,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10。是故卷甲而趋○11,日夜不处○12,倍道兼行○13,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14,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15;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16,其法半至○17;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18。是故军无辎重则亡○19,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20。
    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21;不知山林、险阻、沮泽○22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23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诈立○24,以利动○25,以分合为变○26者也。故其疾如风○27,其徐如林○28,侵掠如火○29,不动如山○30,难知如阴○31,动如雷震○32。掠乡分众○33,廓地分利○34,悬权而动○35。先知迂直之计者○36胜,此军争之法也。
    《军政》○37曰:“言不相闻,故为金鼓○38;视不相见,故为旌旗○39。”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40。人既专一○41,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42。故夜战多火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43。
    故三军可夺气○44,将军可夺心○45。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46。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47,此治气者也○48。以治待乱○49,以静待哗○50,此治心者也○51。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52,勿击堂堂之陈○53,此治变者也○54。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55,背丘勿逆○56,佯北勿从○57,锐卒勿攻○58,饵兵勿食○59,归师勿遏○60,围师必阙○61,穷寇勿迫○62,此用兵之法也○63。

    【注 释】

    ①合军聚众:合,聚集、集结。此句意为征集民众,组织军队。 ②文和而舍:两军营垒对峙而处。交,接触;和,和门,即军门。两军军门相文,即两军对峙。舍,驻扎。 ③莫难于军争:于,比。军争,两军争夺取胜的有利条件。 ④以迂为直,以患为利:迂,曲折、迂回。直,近便的直路。意为将迂回的道路变成直达的道路,把不利的(害处)变为有利的。 ⑤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其”、“之”均指敌人。迂,此处用作使动。前句就我军而言,此句就敌而言。军争时既要使自己“以迂为直,以患为利”,也要善于使敌人,使其行迂趋患,陷入困境。 ⑥后人发,先人至:比敌人后出动,却先抵达要争夺的要地。 ⑦此知迂直之计者也:知,这里是掌握的意思。计,方法、手段。 ⑧军争为利,军争为危:为,这里作“是”、“有”解。此句意为军争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 ⑨举军而争利则不及:举,全、皆。率领全部携带装备辎重的军队前去争取先机之利则不能按时到达。不及,不能按时到达预定地点。 ○10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委,丢弃、舍弃。辎重,包括军用器械、营其、粮秣、服装等。捐,弃、损失,句意谓如果扔下一部分军队去争利,则装备辎重将会受到损失。 ○11卷甲而趋:卷,收、藏的意思。甲,恺甲。趋,快速前进。意谓卷甲束杖急速进军。 ○12日夜不处:处,犹言止、息。“日夜不处”即夜以继日,不得休息。 ○13倍道兼行:倍道,形成加倍。兼行,日夜不停。 ○14擒三将军:擒,俘虏,擒获。三将军,三军的将帅。此句意为若奔赴百里,一意争利,则三军的将领会成为敌之俘虏。 ○15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意谓士卒身强力壮者先到,疲弱者滞后掉队,这种做法只有十分之一兵力能到位。 ○16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奔赴五十里而争利,则前军将领会受挫折。蹶,失败,损折。上将军,指前军、先头部队的将帅。 ○17其法半至:通常的结果是部队只能有半数到位。 ○18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奔赴三十里以争利,则士卒也仅能有三分之二到位。 ○19无辎重则亡:军队没有随行的兵器、械具则不能生存。 ○20无委积则亡:委积,指物资储备。军队没有物储备作朴充,亦不能生存。 ○21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谋,图谋、谋划。则不宜与其结交。 ○22诅泽:水草丛生之沼泽地带。 ○23乡导:即向导,熟悉本地情况之带路人。 ○24兵以诈立:立,成立,此处指成功、取胜。此言用兵打仗当以诡诈多变取胜。 ○25以利动:此言用兵打仗以利益大小为行动准则。 ○26以分合为变:分,分散兵力;合,集中兵力。言用兵打仗自炙,活处置兵力分散或集中。 ○27其疾如风:行动迅速,如狂风之疾。 ○28其徐如林:言军队行列整肃,舒缓如林木之森然。徐,舒缓。 ○29侵掠如火:攻击敌军恰似烈火之燎原,不可抵御。侵,越境进犯。掠,掠夺物资。侵掠,此处意为攻击。 ○30不动如山:言防守似山岳之固,不可撼动。 ○31难知如阴:隐蔽真形,使敌莫测,有如阴云蔽日不辨辰象。 ○32动如雷震:行动犹如迅雷。 ○33掠乡分众:乡,古代地方行政组织,此句说,凉取敌乡粮食、资财要兵分数路。 .○34廓地分利:此句言应开土拓境,扩大战地,分兵占领扼守有利地形。廓,同“扩”,开拓扩展之。 ○35悬权而动:权,秤锤,用以称物轻重。这里借作衡量、权衡利害、虚实之意。此言权衡利弊得失而后采取行动。 ○36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意为率先掌握“迂直之计”的,能取得胜利。 ○37《军政》:古兵书,已失传。 ○38言不相闻,故为金鼓:为,设、置。金鼓,古代用来指挥军队进退的号令设施,擂鼓进兵,鸣金收兵。 ○39视不相见,故为旗旌:旌旗,泛指旗帜。 ○40所以一人之耳目也:意谓金鼓旌旗之类,是用来统一部卒的视听、统一军队行动的。人,指士卒、军队。一,统一。 ○41人既专一:专一,同一、一致。谓士卒一致听从指挥。 ○42此用众之法也:用众,动用、驱使众人,也即指挥人数众多的军队。法,法则、方法。 ○43夜战多火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变,适应。此句意为根据白天和黑夜的不同情况来变换指挥信号,以适应士卒的试听需要。 ○44故三军可夺气:夺,此处作“失”解。气,指旺盛勇锐之士气。意为三军旺盛勇锐之气可以挫伤使之衰竭。 ○45将军可夺心:夺,这里是动摇之意。指将帅的意志和决心可以设法使之动摇。 ○46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朝,早晨。锐,锋锐。昼,白天。惰,懈怠。暮,傍晚。归,止息,衰竭。此句言士气变化之一般规律:开始作战时士气旺盛,锐不可挡,经过一段时间后,士气逐渐懈怠,到了后期士气就衰竭了。 ○47避其锐气,击其惰归:避开士气旺盛之敌,打击疲劳沮丧、士气衰竭之敌。 ○48此治气者也:治,此处做掌握解。意谓这是掌握运用士气变化的通常规律。 ○49以治待乱:以严整有序之已对付混乱不整之敌。治,整治。待,对待。 ○50以静待哗:以自己的沉着镇静对付敌人的轻燥喧动。哗,鼓噪喧哗,指骚动不安。 ○51此治心也:此乃掌握利用将帅心理的通常法则。 ○52此治力者也:此乃掌握运用军队战斗力的基本方法。 ○53无邀正正之旗:邀,迎击,截击。正正,严整的样子。意为勿迎击旗帜整齐、部署周密的敌人。 ○54勿击堂堂之陈:陈,同“阵”、。堂堂,壮大。即不要去攻击阵容壮大、实力雄厚的敌人。 ○55此治变者也:言此乃掌握机动应变的一般方法。 ○56高陵勿向:高陵,高山地带。向,仰攻。即对已经占领了高地的敌人,我军不要去进攻。 ○57背丘勿逆:背,倚托之意。逆,迎击。言敌人如果背倚丘陵险阻,我军就不要去正面进攻。 ○58佯北勿从:佯,假装。北,败北,败逃。从,跟随,士气旺盛的敌军。意谓敌人的精锐部队。 ○59锐卒勿攻:锐卒,士气旺盛的敌军。意谓敌人的精锐部队,我军不要去攻击。 ○60饵兵勿食:此谓敌人若以小利坐饵引诱我军,则不要去攻取它。 ○61归师勿遏(e扼):遏,阻击。对于正在向本国退却的敌军,不要去正面阻击它。 ○62围师必闕(que缺):闕,同“缺”。在包围敌军作战时,当留有缺口,避免使敌作困兽之斗。 ○63穷寇勿迫:指对陷入绝境之敌,不要加以逼迫,以免其拼死挣扎。



    【译 文】
    孙子说,大凡用兵的法则,将帅接受国君的命令,从征集民众、组织军队直到同敌人对阵,在这中间没有比争夺制胜条件更为困难的了。而争夺制胜条件最困难的地方,在于要把迂回的弯路变为直路,要把不利转化为有利。同时,要使敌人的近直之利变为迂远之患,并用小利引诱敌人,这样就能比敌人后出动而先抵达必争的战略要地。这就是掌握了以迂为直的方法。
    军争既有顺利的一面,同时也有危险的一面。如果全军携带所有的辎重去争利,就无法按时抵达预定地域;如果丢下部分军队去争利,辎重装备就会损失。因此卷甲疾进,日夜兼程,走上百里路去争利,那么三军的将领就可能被敌所俘,健壮的士卒显到,疲弱的士卒掉队,其结果是只会有十分之一的兵力到位。走五十里去争利,就会损折前军的主将,只有一半的兵力能够到位。走上三十里路去争利,而只有三分之二的兵力能赶到。须知军队没有辎重就会失败,没有粮食就不能生存,没有物资储备就难以为继。
    所以,不了解诸侯列国的战略意图,不能与其结交;不熟悉山林、险阻、沼泽的地形,不能行军;不利用向导,,便不能得到地利。所以用兵打仗必须依靠诡诈多变来争取成功,依据是否有利来决定自己的行动,按照分散或集中兵力的方式来变换战术。所以,军队行动迅速时象烈火,实施防御时象山岳,隐蔽时如同浓云遮蔽日月,冲锋时如迅雷不及掩耳。分遣兵众,掳掠敌方的乡邑,分兵扼守要地,扩展自己的领土,权衡利害关系,然后相机行动。懂得以迂为直方法的将帅就能取得胜利,这是争夺制胜条件的原则。
    《军政》里说道:“语言指挥不能听到,所以设置金鼓;动作指挥不能看见,所以设置旌旗。”这些金鼓、旌旗是用来统一军队上下视听的。全军上下既然一致,那么,勇敢的士兵就不能单独冒进,怯懦的士兵也不敢单独后退了。这就是指挥大部队作战的方法。所以夜间作战多用火光、锣鼓,白昼作战多用旌旗,这都是处于适应士卒耳目视听的需要。
    对于敌人的军队,可以使其士气低落;对于敌军的将帅,可以使其决心动摇。军队刚投入战斗时饱满,过了一段时间,士气就逐渐懈怠,到了最后,士气就完全衰竭了。所以善于用兵的人,总是先避开敌人初来时的锐气,进而等到敌人士气懈怠衰竭时再去打击它,这是掌握运用军队士气的方法。用自己的严整来对付敌人的混乱,用自己的镇静来对付敌人的轻燥,这是掌握将帅心理的手段。用自己不对接近的战场来对付远道而来的敌人,用自己不对的安以休整来对付疲于奔命的敌人,用自己部队的粮饷充足来对付饥饿不堪的敌人,这是把握军队战斗力的秘诀。不要去拦击旗帜整齐的敌人,不要去进攻阵容雄壮的敌人,这是掌握灵活机变的原则。
    用兵的法则是:敌人占领山地就不要去仰攻,敌人背靠高地就不要正面迎击,敌人假装败退就不要跟踪追击,敌人的精锐不要去攻击,敌人的诱兵不要企图消灭,对退回本国途中的敌军不要正面遭遇,包围敌人时要留出缺口,对陷入绝境的敌人不要过分逼迫。这些都是用兵的法则。



    【战 例】
    魏、蜀争夺汉中之战


    赤壁之战后,刘备占据了荆州、益州,与占据黄河流域的曹操、占据江南的孙权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形势。公元215年,曹操消灭了西北的马超、韩逐势力后,亲率大军进军汉中的张鲁,占据了汉中。汉中地处益州,曹操进军汉中,使刘备感到自己在四川的统治权及其稳定性受到影响,而且,由于汉中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刘备也不甘心它落于曹操手中,于是曹操、刘备争夺汉中之战发生了。在汉中之争开始时,刘备在争夺战中处于不利的地位,但由于刘备用“知迂直之计”,善于将不利因素化为有利因素,成功地抢占了军队要地——定军山,从而争得了这场战胜的制胜权,最终占据了汉中,迫使曹军退出四川,取得了这场争战的胜利,也巩固了自己在四川的统治权。
    公元215年,曹操率大军进攻汉中的张鲁。
    张鲁是东汉时期“五斗米教”的道教传教人,被东汉统治者封为镇民中朗将后,领汉宁太守,成为封建统治者。张鲁得知曹操进攻汉中,自思以汉中一隅之地,不足与曹操对抗,想投降曹操,但他的弟弟张卫不同意。张卫在曹军到达平阳关(今陕西勉县西北)时,率领一万多多人拒关坚守,平阳最终还是被曹操攻破,张鲁及巴中地区的赏人首领均投降了曹操。因此,曹操基本上控制了汉中及巴中地区。
    刘备对于曹操势力进入汉中,而且深入巴中地区十分担心。他派部将将黄权出兵击败了曹军在巴中地区的势力,控制了这一地区。
    这是曹操的军队在汉中休整。他的丞相马懿曾向他建议,要他抓住时机进攻益州。曹操鉴于西蜀守备不易攻破,且自己后方还不稳定,因而没有采取军事行动。不久,他把原驻守在长安的大将夏侯渊调来驻守汉中,自己领兵回到了中原。
    汉中的地理位置对于刘备、曹操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它是四川东北的门户,曹操占据汉中,可以使益州北方无险可守,这对占据四川不久的刘备无疑形成了极大的威胁;而汉中如果被刘备占据,那么刘备则进可以攻关中,退可以守益州。因此,刘备决心将汉中夺回自己的手中。
    公元217年,刘备亲率主力进攻汉中,留诸葛亮守都,负责军需供应。刘备大军进攻阳平关,想攻下这一战略要点。他选精兵万余轮番攻占,始终没能得手。双方在阳平关相峙一年有余。
    公元219年正月,刘备充分的准备与策划,决定采取行动以改变这种长期相持的局面。
    他率军避守严密的阳平关,沿南岸山地东进,南渡汉水,沿南岸山地下地势险要、防守严密的阳平关,南渡汉水,沿南岸山地东进,一举抢占了军事要地定军山。定军山是仅中西面的门户,地势险要,刘备占领了定军山。就打开了通向汉中的道路,井且威胁粉阳平关曹军侧翼的安全。复侯渊被迫将防守阳平关的兵力东移,与刘备争夺定军山。为防止刘备进军和北上,曹军在汉水南岸和定军山东侧建营垒,修围寨,设鹿角(一种栅栏式的防御工事)。刘备军夜攻曹营、火烧南围鹿角。夏侯渊会张郃守东围,自率轻骑往救南围。刘备军又急攻东围,并派黄忠率精兵埋伏在东、南围之间的险要地段。张郃不支,夏侯渊又急忙率军回夏侯渊。夏侯渊军毫无防备,战败溃逃,夏侯渊本人也被黄忠斩杀,张郃率军退守阳平关。
    夏侯渊死后,曹军由张郃统领。曹操得知汉中战场失利,亲率主力从长安出斜谷,迅速赶赴阳平关前线救援汉中。这时,蜀军士气旺盛,刘备通过定军山争夺战改变了以前的被动局面,也信心十足。他对随从的部将说:“曹操虽然再来,也将是无能为力了,汉中必然归我所有。”待曹军到达汉中,刘备利用有利地形,拒守险要之处而不与曹操决战。同时,刘备遣游兵扰袭曹军后方,劫其粮草,断其交通。曹军攻陷不胜,求战不得,粮食缺乏,军心恐慌,并无斗志,士卒逃亡不少。一个多月后,曹操不得不放弃汉中,全军撤回了关中。刘备如愿占据了汉中,不久,他派刘封、孟达等攻取了汉中郡东部的房陵(今湖北房县)、上庸(今湖北竹山西南)等地,势力得到了扩大与巩固。汉中争夺战以刘备的胜利而告结束。
    孙武在《孙子兵法?军争篇》中提出,用兵作战最困难之处在于争夺制胜条件。从刘备、曹操争夺汉中之战中,确实证实了孙子这一观点的正确性。交战之初,曹操据汉中扼守阳平关这一军事要地,打退刘备军队的多次进攻,使得刘备处于长期顿兵坚城要塞之下而毫无进展的被动状态之中;而后来,当刘备抢占了另一更为有利的军事要地定军山时,形势便完全发生了逆转。刘备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受制于人变为制人——能够以逸待劳,调动曹军,使曹军疲于奔命,来回奔走,以至于最后陷入了求战不得,进退两难的境地。从曹、刘两军前后所处的决然相反的地位中,可以看出争夺制胜全的重要。
    刘备之所以能变被动为主动,最主要的一点是他在关键时刻能够做到“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在初战不利的情况下,刘备放弃了以硬碰硬的作战方法,通过长途迂回,占领了另一军事要地定军山,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此后,刘备便反客为主,调动曹军并在运动中设伏歼灭了曹军。最后,刘备面对曹操的援军,采取以主力守险不战,以游兵扰其后方的战略,迫使曹军撤出了汉中。所以,我们可以毫不过分地说,刘备夺取汉中,是运用孙子“迂直之计”而成功的。

    【作者申明:本文为叶仲录原创,任何人员和机构不得以任何方式进行转帖、分享、流转和使用,否则均被视为侵权。】
    叶仲录简历:
    叶仲录,男,1947年出生于陕西,2002年定居深圳。中国核工业技校讲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新媒体制作人。目前出版的主要著作:《都市 爱情密码》城市青春诗歌集,花城出版社出版;《都市打工妹日记》都市女性小说,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老师,您好!》青春校园成长诗歌集,海天出版社出版。《监理工程师》长篇悬疑小说,中国文史出版社。联系方式:646650918@qq.com(同时为微信号)
    《孙子》注释及典型战例分析【连载十二】
    -----作者;叶仲录

    《孙子》注释及典型战例分析,第;十二章:

    《孙子兵法之八》
    八、 九 变① 篇
    【原 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圮地无舍②,衢地交合③,绝地无留④,围地则谋⑤,死地⑥则战。涂有所不由○7,军有所不击⑧,城有所不攻⑨,地有所不争⑩,君命的所不受○11。故将通于九变之地利者,知用兵矣○12;将不通于九变之利者,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13。治兵不知九变之术○14,虽知五利○15,不能得人之用矣○16。
    是故智者之虑○17,必杂于利害○18。杂于利而务可信也○19,杂于害而患可解也○20。
    是故屈诸侯者以害○21,役诸侯者以业○22,趋诸侯者以利○23。
    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24;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25。
    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26;必生,可虏也○27;忿速,可侮也○28;廉洁,可辱也;○29爱民,可烦也○30。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31,必以五危○32,不可不察也。
    【注 释】
    ①九变:九,数之极,九变,多变之意。这里指在军事行动针对外界的特殊情况,灵活运用一般原则,做到应变自如而不是墨守陈规。
    ②圮地无舍:圮(pi),为毁坏、倒塌之意。圮地,指难于通行之地。舍,止,此处指宿营。圮地无舍即在难以通行的山林、险阻沼泽等地不可宿营。
    ③衢地交合:衢地即四通八达之地。交合,指结交邻国以为后援。
    ④绝地无留:绝地,难以生存之地。句意为遇上绝地,不要停留。
    ⑤围地则谋:围地,指进退困难、易被包围之地。谋,即设定奇妙之计谋。在易于被围之地,要设奇计摆脱困难。
    ⑥死地:进则无路,退役不能,非经死战则难以生存之地。
    ⑦涂有所不由:涂,即途,道路。由,从,通过。此言有的道路不要通过。
    ⑧军有所不击:指有的军队不宜攻击。
    ⑨城有所不攻:有的城邑的不应攻取它。
    ⑩地有所不争:有些地方可以不去争夺。
    ○11君命有所不受:有时君主的命令也可以不接受。此句至前提,指上述“涂有所不由……”等四种情况。
    ○12故将通于2九变之地利者,知用兵矣:将帅如果能通晓九种地形的利弊及其处置,就懂得如何用兵作战了。通,通晓、精通。
    ○13将不通于九变之利者,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将帅如果不能通晓九变的利弊,即使不了地形,也不能从中获得帮助。
    ○14九变之术:九变的具体手段和方法。
    ○15五利:指“涂有所不由”至“君命有所不受”等五事之利。
    ○16不能得人之用矣:指不能够充分发挥军队的战斗力。
    ○17智者之虑:聪明的将帅思考问题。虑,思虑,思考。
    ○18必杂于利害:必然充分考虑和兼顾到有利与有害两个方面。杂,混合,掺杂,这里有兼顾之意。
    ○19杂于利而务可信也:务,任务,事务。信,同伸,伸张,舒展,这里有完成之意。句意为如果考虑到事物的有利的一面,则可完成战斗任务。
    ○20杂于害而患可解也:意谓在有利情况下考虑到不利的因素,祸患便可消除。解,化解,消除。
    ○21屈诸侯者以害:指用敌国听厌恶的事情去伤害它从而使它屈服。屈,屈服,屈从,这里作动词用。诸侯,此处指敌国。
    ○22役诸侯者以业:指用危险的事情去烦劳敌国而使之疲于奔命,穷于应付。业,事也。此处特指危险的事情。
    ○23趋诸侯者以利:趋,奔赴,奔走,此处作使动用。无句意指用小利引诱调动敌人,使之奔走无暇。(一说以利动敌,使之追随归附自己。)
    ○24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恃,倚仗,依赖,寄希望。意为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来,而要依靠自己所作的充分准备。
    ○25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来进攻,而要依靠自己具备强大实力,使得敌人不敢来进攻。
    ○26必死,可杀也:必,坚持、固执之意。句言坚持死拼,则有被杀的危险。
    ○27必生,可虏也:言将帅若一味贪生,则不免成为战俘。
    ○28忿速,可侮也:忿,愤怒,忿懑。速,快捷、迅速,这里指急躁、偏激。 句言将帅如果急躁易怒,遇敌轻进,就有中敌人轻侮之计的危险。
    ○29廉洁,可辱也:将帅如果过于洁身清廉,自矜名节,就有受辱的危险。
    ○30爱民,可烦也,将帅如果溺于爱民,不审度利害,不知从全局把握问题,就易为敌所乘,有被动烦劳的危险。
    ○31覆军杀将:使军队覆灭,将帅被杀。覆,覆灭、倾覆。覆、杀均为使动用法。
    ○32必以五危:必,一定,肯定。以,由,因的意思。五危,指上述“必死”、“必生”等五事。言“覆军杀将”都是由这五种危险引起的,不可不充分注意。



    【译 文】
    孙子说:大凡用兵的法则是:将帅接受国君的命令,征集民众、组织军队,出征时再沼泽连绵的“圮地”上不可驻扎,在多国交界的“衢地”上应结交邻国,在“绝地”上不要停留,遇上“围地”要巧设奇谋,陷入“死地”要殊死战斗。有的道路不要通行,有的敌军不要攻打、有的城邑不要攻取,有的地方不要争夺,国君有的命令不要执行。所以将帅如果能够精通各种机变的利弊,就是懂得用兵了。将帅如果不能精通各种机变的利弊,那么即使了解地形,也不能够得到地形之利。指挥军队而不知道各种机变的方法,那么即便知道“五利”,也是不能充分发挥军队的战斗力的。
    所以,聪明的将帅考虑问题,必须充分兼顾到厉害的两个方面。在不利的情况下要看到有利的条件,大事便可顺利进行;在顺利的情况下要看到不利的因素,祸患就能预先排除。
    要用各国诸侯最厌恶的事情去伤害它,迫使它屈服;要用各国诸侯感到危险的事情去困扰它,迫使它听从我们的驱使;要用小利去引诱各国诸侯,迫使它被动奔走。
    用兵的法则是,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来,而要依靠自己所作的充分准备;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进攻,而要依靠自己拥有敌人无法进攻的力量。
    将帅有五种重大的险情:只知道死拼蛮干,就可能被诱杀;知顾贪生活命,就可能被俘虏;急躁易怒,就可能中敌人侮辱的圈套;不分情况“爱民”,就可能导致烦劳而不得安宁。以上五点,是将帅的过错,也是用兵的灾难。使军队遭到覆灭,将帅被敌擒杀,都一定是由这五种危险引起的,这不可不予以充分地重视。
    【战 例】
    周亚夫平七国之乱
    公元前154年(汉景帝时期),吴楚等七个诸侯国连兵发动叛乱。这次叛乱的规模相当大,发动这场叛乱的主谋和首领是吴王濞。他倚仗吴国封土广大,财力富足,蓄谋夺取皇位。汉景帝在获得吴楚等七王发动叛乱的情报后吗,决定迎击叛军,平息叛乱。汉景帝任命周亚夫为太尉,率军东进。受命于危难之际的周亚夫在全面分析了敌我双方兵力及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梁疲敌的作战计划,即避免过早地与敌正面交锋,暂时舍弃梁国的部分地区,以此消耗敌军的实力;同时以截其粮道为辅助。这一作战计划的实施,使吴楚联军力疲粮尽,周亚夫率军一击而胜,使西汉王朝化险为夷,转危为安。从周亚夫平定七国叛乱的战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周亚夫对《九变》中提出的作战原则既有灵活运用,又有创新发挥。在整个战争进程中,他都力争主动制敌,最终以较小的代价,换取了最大的胜利。
    自刘邦战胜项羽,建立西汉王朝以后,为了巩固封建家族的统治地位。他实行大封同姓子弟为王的政策,企图以家族血绛维护其统治,杜绝异姓篡权。他所封的同姓王,主要有齐、燕、赵、梁、代、淮阳、楚、吴等。他们的封地共有九郡,占整个疆土的大半,而皇帝直辖的不过十五郡。朝廷规定封土内经济由诸王支配,而法令、军队则由朝廷统一管理、掌握。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这些王国财富日增,势力日强,逐渐形成了割据状态。到了汉景帝时期,诸侯国的割据势力几乎到了要与朝廷分庭抗礼的地步,严重影响了西汉王朝的统一。这时,忠于朝廷的官吏提出了削弱割据势力的主张,被汉景帝采纳。汉景帝先削夺了诸侯国 在赵的常山郡、楚的东海郡、吴的会稽、豫章郡等几个郡县的统治权,将这些领地收归朝廷管辖。削地政策的实施,加剧了各诸侯王对朝廷的不满,公元前154年,吴、楚等七个诸侯王国联兵发动了叛乱。
    在七国之中,吴王刘澳是最先起兵的,也是叛乱的首领。起兵之初,他亲自去胶西说服并约定了胶西王出兵参加反判朝廷的行动。接着又派遣使者游说齐、菑川、胶东、济南等诸王参加。在他的游说、动员下,胶西、胶东、济南、楚、赵等五国先后起兵又对 朝廷。吴王经过一番奔走,认为联盟已成,于是开始筹划如何占据汉王朝的统治中心长安,夺取统治权。
    吴王计划让诸王国的军队从南、化、东方这几个方向三面合击关中。他向各诸侯王提出,由越兵先攻占长沙以北地区,再西趋巴蜀、汉中;越、楚、淮南,衡山、济北者王会同昊军西取洛阳;齐、菑川、胶东、胶西、济南诸王与赵王先攻占河间(今河南献县)、河内(今河南武陟),再入临晋关(今陕西大荔东),或与吴军会师洛阳;燕王北取代郡(今河北蔚县东北)云中(今内蒙托克托东北)后,再联合匈奴南下,入萧关(今宁夏固原东南),直取长安。吴、楚军主力先占荥阳,与齐、赵军会师,直取长安。吴王这一战略进攻计划如果真能够实现,它对汉王朝的统治中心长安将产生很大的威胁力。然而,吴王对诸王联盟的稳定性估计过高,其他诸王并没有完全按他的计划行事。公元前154年正月,吴王野心勃勃地亲率二十万军队,从吴都广陵出发,北渡淮河,会合楚军一同西进准备攻打梁国。汉景帝得知吴王起兵,便命令周亚夫东进前向攻吴、楚,同时另外派兵对付齐、赵。周亚夫东进前向景帝请求说:吴军士气正盛,剽悍轻捷,难与他们正面争锋。我们可以哲时把梁国舍弃给吴国,然后断绝敌军的粮道,这样就能制服他们。汉景帝同意了周亚天的计划,于是周亚夫率军从长安出发,准备向洛阳进军。
    周亚夫原准备经崤(今函谷关南崤(崤山)、渑(渑池)至洛阳。这时,他的属下赵涉提醒他说,吴王知道将军的动向,必定会在崤、渑之间安置间谍,设法阻止军队东进。他建议周亚夫放弃原路线,改走经蓝田出武关至洛阳的路线,这样虽比走原路线多用一二天时间,但却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安抵洛阳,控制军械库。周亚夫听从了这一建议,立即改变了进军路线,迅速由蓝田出武关,经南阳至洛阳,并派兵抢先占领了荥阳要地,控制了洛阳的武库和荥阳的敖包。这时,吴、楚联军在已开始向梁国发动进攻。吴、楚联军在棘壁(今河南永城西北)与梁王的军队交战,歼灭梁军数万人,占领了梁国的部分地区。梁军退保睢阳(今河南商丘南),又被吴、楚联军包围,梁国在这非常危急的时刻,请周亚夫派兵救援,但周亚夫却领兵向东北进发,在昌邑(山东金乡县西北)深沟高垒,修筑起坚固的防御阵地,准备坚守。吴、楚联军一再进攻睢阳,梁王天天派使者去请求发兵,周亚夫按照原定的策略,没有同意发兵救梁。梁王为此上书景帝,景帝派使者去给周亚夫下达命令,要他率兵救梁。周亚夫仍然坚守营垒,不肯发兵。但是他派出轻骑兵迁回到吴、楚联军的背后,绝其粮道。梁军面对吴四面包围,一面竭力坚守,一面派出精锐部队袭扰吴军。吴、楚联军久攻睢阳不下,军队又缺乏足够的粮食,军中的士气受到挫败;西取荥阳、洛阳的企图亦无法实现,退路又收到周亚夫军队的威胁。于是吴、楚联军调转兵力进攻下邑,寻找周亚夫军队的主力决战。周亚夫则深沟高垒,不理采敌军的挑战。吴、楚联军多次挑战,终不能如愿,便使出声东击西之计:吴、楚派部分兵力到汉军的东南角佯攻,周亚夫识破敌军诡计,派兵加强西北角的时候,西北角汉军即时给予吴、楚联军以有力的打击。吴、楚联军在攻汉营垒不克,引汉军出来决战又不得,兵疲粮尽,只好引军撤退。这时,周亚夫立即派情锐部队追击,大破吴、楚联军,楚王刘戊被迫自杀,吴王刘澳丢弃了大部分军队,带着几千名亲兵将士逃到丹徒(今江苏丹徒),企图依托东越作最后的挣扎。周亚夫在乘胜追击中,全部俘虏了吴国将士,并悬赏黄金千斤捉拿吴王。一个多月后,东越王在汉军的威胁和利诱下,诱杀了吴王。周亚夫用了三个月的时间,终于将七国密乱联军的主力一一吴、楚联军叛乱平息了。
    当吴、楚联军向梁进攻时,其他诸王都各怀异心。齐王背约不出兵,越王则观望吴、楚联军战事;只有胶东、胶西、菑川、济南四王举兵。四王军队在胶西王的统一指挥下,改变了进攻洛阳与吴、楚联军会师长安的计划,而去围攻齐王郡城临淄。结果,临淄没有攻下,却遭到景帝所派汉军的打击,四王军队全部被汉军击败。最后,胶西王、赵王自杀,其余诸王被杀,七国叛乱彻底失败。
    在西汉王朝平定七国叛乱的战争中,周亚夫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平叛中,周亚夫指挥军事行动、指挥作战都显得十分灵活,他能够根据实际情况与敌军的特点制订相应的策略,以达到战胜敌人的目的。如周亚夫临时改变行军路线,遵循孙子所说“涂有所不由”的原则,避免了在不利的地形下遭到吴王军队的袭击,以保证军队顺利地到达目的地。在吴军进攻梁国时,周亚夫能坚定地执行既定的“委之以梁”的策略,让吴、楚联军攻梁而消耗实力;坚持不分兵救援梁王,做到了孙子所说的“.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周亚夫还根据敌我双方兵势情况,灵活地处理进攻与防守的关系,在对吴、楚联军的作战中,能以防御的战略手段,完成了战略进攻所能够完成的任务,最终使敌人兵败身亡。可见,周亚夫是孙子所说的那种“通于九变之地利”的杰出的军事指挥者。

    【作者申明:本文为叶仲录原创,任何人员和机构不得以任何方式进行转帖、分享、流转和使用,否则均被视为侵权。】
    叶仲录简历:
    叶仲录,男,1947年出生于陕西,2002年定居深圳。中国核工业技校讲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新媒体制作人。目前出版的主要著作:《都市 爱情密码》城市青春诗歌集,花城出版社出版;《都市打工妹日记》都市女性小说,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老师,您好!》青春校园成长诗歌集,海天出版社出版。《监理工程师》长篇悬疑小说,中国文史出版社。联系方式:646650918@qq.com(同时为微信号)
    《孙子》注释及典型战例分析【连载十三】
    -----作者;叶仲录

    《孙子》注释及典型战例分析,第;十三章:
    《孙子兵法之九》
    九、 行 军 篇
    【原 文】
    孙子曰:凡处军①、相敌②:绝山依谷③,视生处高④,战隆无登⑤,此处山之军也。绝水必远水⑥;客○7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⑧,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⑨;视生处高,无迎水流⑩,此处水上之军也。绝斥泽○11,惟亟去无留○12;若交军于斥泽之中○13,必依水草而背众树○14,此处斥泽之军也。平陆处易而右背高○15,前死后生○16,此处平陆之军也。凡此四军○17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18。
    凡军好高而恶下○19,贵阳而贱阴○20,养生而处实○21,军无百疾,是谓必胜。丘陵堤防,必处其阳而右背之○22。此兵之利,地之助也○23。上雨,水沫至,欲涉者,待其定也○24。凡地有绝涧○25、天井○26、天牢○27、天罗○28、天陷○29、天隙○30,必亟去之,勿近也。吾远之,敌近之;吾迎之,敌背之○31。军行有险阻○32、潢井○33、葭苇○34、山林、翳荟者○35,必谨复索之○36,此伏奸之所处也○37。
    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其所居易者,利也○38;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39。鸟起者,伏也○40;兽骇者,覆也○41。尘高而锐者,车来也○42;卑而广者,徒来也○43;散而条达者,樵采也○44;少而往来者,营军也○45。辞卑而益备者,进也○46;辞强而进驱者,退也○47;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阵也○48;无约而请和者,谋也○49;奔走而陈兵车者,期也○50;半进半退者,诱也○51。杖而立者,饥也○52;汲而先饮者,渴也○53;见利而不进者,劳也○54。鸟集者,虚也○55;夜呼者,恐也○56;军扰者,将不重也○57;旌旗动者,乱也○58;吏怒者,倦也○59;栗马肉食○60,军无悬缻○61,不返其舍○62者,穷寇也。谆谆翕翕○63,徐与人言者○64,失众也;数赏者,窘也○65;数罚者,困也○66;先暴而后畏其众者○67,不精之至也○68;来委谢者○69,欲休息也○70。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71,又不相去,必谨察之。
    兵非益多也○72,惟无武进○73,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74;夫惟无虑而易敌○75者,必擒于人。
    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76,不服则难用也;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77,是谓必取○78。令素行以教其民○79,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80。
    【注 释】
    ①处军:行军、宿营、处置军队,即在各种不同地形条件下,军队行军、作战、驻扎诸方面的处置对策。处,处置、安顿、部署的意思。
    ②相敌:相,觇视、观察。相敌即为观察、判断敌情。
    ③绝山依谷:绝,越度、穿越。指通过山地,要傍依溪谷行进。
    ④视生处高:视,看,审察,这里是面向的意思。生,生处、生地,此处指向阳地带。处高,即居高之意。视生处高,指面朝阳,居隆高之地。
    ⑤战隆无登:隆,高地。登,攀登。言在隆高之地与敌作战,不宜自下而上仰攻。
    ⑥绝水必远水:意谓横渡江河,一定要在离江河稍远处驻扎。
    ○7客:指敌军,下同。
    ⑧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迎,迎击。水内,水边。济,渡。半济,指渡过一半。此句谓不要在敌军刚到水边时迎击,而要让敌军渡到一半时发动攻击。此时敌军首尾不接,队列混乱,攻之容易取胜。
    ⑨无附于水而迎客:不要在挨近江河之处同敌人作战。无,勿;附,靠近。
    ⑩无迎水流:即勿居下游。 此指不要把军队驻扎在江河下游处,以防敌人决水、投毒。
    ○11绝斥泽:斥,盐碱地;泽,沼泽地。绝斥泽即通过盐碱沼泽地带。
    ○12惟亟去留:惟,宜,应该。亟,急,迅速。去,离开。意谓遇到盐碱沼泽地带,应当迅速离开,切莫停留驻军。
    ○13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如果在盐碱沼泽地带与敌作战。交军,两军相交,指同敌军交战。
    ○14必依水草而背众数:指一定要依近水草并背靠树林。依,依近。背,背靠、依托之意。
    ○15平陆处易而右背高:指与开阔地带,也应选择平坦之处安营,并把军队翼侧部署在高地之前,以高地为依托。平陆,开阔的平原地带。易,平坦之地。右,指军队翼侧。右背高,指军队翼侧要后背高地以为依托。
    ○16前死后生:即前低后高。生、死,此处指地势高低,以高为生,以低为死。本句意谓在平原地带作战,也要做到背靠山险而面向平地。
    ○17四军:指上述山地、江河、盐碱沼泽地、平原四种地形条件下的处军原则。
    ○18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这就是黄帝所以能战胜四方部族首领的缘由。黄帝是传说中的汉族祖先,部族联盟首领的缘由。黄帝是传说中的汉族祖先,部族联盟首领。传说他曾败炎帝于阪泉,诛蚩尤于涿鹿,北逐獯鬻(荤粥),统一了黄河流域。四帝,四方之帝,即周边部族联盟的首领,一般泛指炎帝、蚩尤等人。
    ○19好高而恶下:即喜欢高处而讨厌低处。好,喜欢;恶。讨厌。
    ○20贵阳而贱阴:贵,重视。阳,向阳干燥的地方。贱,轻视。阴,背阴潮湿的地方。句意为看重向阳之处而卑视阴湿地带。
    ○21养生而处实:指军队要选择水草和粮食充足、物资供给防备的地域驻扎。养生,指水草丰盛、粮食充足,能使人马得以休养生息。处实,指军需物资供应便利。 生,指水草丰盛、粮食充足,能使人马得以休养生息。处实,指军需物资供应便利。
    ○22必处其阳而石背之:指置军于向阳之地并使其主要侧翼背靠高地。
    ○23地之助:意谓得自地形的辅助。
    ○24上雨,水沫至,欲涉者,待其定也:上,指上游;沫,水上草木碎沫。涉,原意为徒步淌水,这里泛指渡水。定,指水势平稳。
    ○25绝涧:指两岸峭峻、水流其间的险恶地形。
    ○26天井:指四周高峻、中间低洼的地形。
    ○27天牢:牢,牢狱。天牢即是对山险环绕、易进难出的地形的形象描述。
    ○28天罗:罗,罗网。指荆棘丛生,军队进入后如陷罗网无法摆脱的地形。
    ○29天陷:陷,陷井。指地势低洼、泥泞易陷的地带。
    ○30天隙:隙,狭隙,指两山之间狭窄难行的谷地。
    ○31吾远之,敌近之;吾迎之,敌背之:意谓对于上述“绝涧”等“六害”地形,我们要远离它,正对它,而让敌军去接近它,背靠它。
    ○32军行有险阻:险阻,险山大川阻绝之地。
    ○33潢井:潢(hung黄),积水池;井,指内涝积水、洼陷之地。潢井即指积水低洼之地。
    ○34蔑苇:芦苇,这里泛指水草丛聚之地。
    ○35山林、翳荟:指山林森然,草木繁茂。
    ○36必谨复索之:一定要仔细、反复地进行搜索。谨,谨慎。复,反复。索,搜索、寻找。
    ○37此伏奸之所处也:指“险阻”、“潢井”等处往往是敌人伏兵或奸细的藏身之处。
    ○38其所居易者,利也:敌军在平地上驻扎,是因为有利(进退便利)才这样做。易,平易,指平地。
    ○39众草多障者,疑也:在杂草丛生之处设下许多障碍,是企图使我方迷惑。疑,使动用法,使迷惑,使困惑之意。
    ○40鸟起者,伏也:鸟雀惊飞,是其下有着伏兵。伏,埋伏,伏兵。
    ○41兽骇者,覆也:野兽受惊奔跑,这是敌军大举袭来。骇,惊骇、受惊。覆,倾覆、覆役之意,弓申为铺天盖地而来。
    ○42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尘土高扬笔直上升,这是敌人兵车驰来。锐,锐直、笔直。车,兵车。
    ○43卑而广者,徒来也:尘土低而宽广,这是敌人的步兵开来。卑,低下。广.宽广。徒,步兵。
    ○44散而条达者,樵采也:尘土散漫而有致,时断地续,这是敌人在砍薪伐柴。条达,指飞扬的尘土分散而有致。
    ○45少而往来者,营军也:尘土稀少而此起彼落,是敌军在察看地形,准备安营扎寨。
    ○46辞卑而益备者,进也:敌人措辞谦卑恭顺,同时又加强战略,这表明敌人准备进犯。卑,卑谦、恭敬。益,增加、更加之意。
    ○47辞强而进驱者,退也:敌人措辞强硬,在行动上又示以驰驱进遥之姿态,这是其准备后撤。
    ○48轻车先出居其侧着,陈也:轻车,战车。陈,同“阵”,即布阵。句意为战车先出摆在侧翼,是在布列阵势。
    ○49无约而请和者,谋也:敌人还没有陷入困境却本动前来请和,其中必有阴谋。约,困屈、受制之意。
    ○50奔求与我进行作战。期,期求。
    ○51容半进半退者,诱也:敌人似进不进,似退不退,是为了诱我入其圈套。
    ○52杖而立者,饥也:言倚着兵器而站立,是饥俄的表现。杖,同“仗”,扶、倚仗的意思。
    ○53母汲而先饮者,揭也:取水的人自己先喝,这是干渴的表现。汲,汲水,打水。
    ○54见利而不进者,劳也:眼见有利可图而军队不前进,说明敌军已疲劳。
    ○55鸟集者,虚也:鸟雀群集敌营,表明敌营空虚无人。
    ○56夜呼者,恐也:军卒夜间惊呼,这是敌军惊恐不安的象征。
    ○57军扰者,将不重也:敌营惊扰纷乱,是因将领不够持重的缘故。
    ○58簇旗动者,乱也:敌军旗帜不停地摇动,表明敌.人已经混进了。
    ○59吏怒者,倦也:敌军官烦躁易怒,表明士卒已疲倦,不听指挥了。
    ○60粟马食肉:粟,粮谷,这里作动词用,意为喂马。粟马食肉,拿粮食喂马,杀牲日食肉。○61军无悬缻:缻同缶,汲水用的灌子,泛指炊具.此句言敌军已收拾起了炊具。
    ○62舍:指军营。
    ○63谆谆翁翁:恳切和顺的样子。
    ○64徐与人言者:意谓语调和缓地同士卒商谈。徐,徐缓温和的样子。人,此处指士卒。
    ○65数赏者,窘也:敌军一再稿赏士卒,说明其处境窘迫。数,多次、反复。宭,窘迫、困宭。○66数罚者,困也:敌军一再处罚士卒,表明其已经陷入困境。
    ○67先暴而后畏其众者:指将帅开始对士卒粗暴,继而又惧怕士卒者。
    ○68不精之至也:不精明到了极点。
    ○69委谢者:委派人质来赔礼的。谢,道歉、谢罪。○70欲休息也:指敌人欲休兵息战。
    ○71久而不合:合,指交战,久而不合即久而不战之意。
    ○72兵非益多也:兵员并不是越多越好。益,更加。益,更加。益多,即很多。
    ○73惟无武进:意为只是不要恃武冒进。惟,独,只是。武进,恃勇轻进。
    ○74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指能做到集中兵力、正确判断敌情、争取人心则足矣。并力,集中兵力。料敌,观家判断敌情。取人,争取人心,善于用人。
    ○75无虑而易敌:没有深谋远虑而无端蔑视敌手。易,轻视,蔑视。
    ○76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在士卒还未亲近依附之前就施用刑罚,士卒就会怨愤不服。
    ○77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令,教育。文,指政治道义。齐,整饬,规范。武,指军纪军法。此句的意思是用政治、道义来教育士卒,用军纪来统一、整部饬队。
    ○78是谓必取:指用兵打仗一定能取胜。
    ○79令素行以教其民:令,法令,规章。素,平常,平时。实行,执行。民,这里主要指士卒、军队。
    ○80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意谓军纪军令平素能够顺利执行的,是因为军队统帅同兵卒之间相处融洽。得,亲和。相得,指关系融洽。


    【译 文】
    孙子说,凡是处置部署军队和观察判断敌情,都应该注意:通过山地,要靠近有水草的山谷,驻扎在居高向阳的地方,不要去仰攻敌人占领了的高地,这是在山地部署机动军队的原则。横渡江河,必须在远离江河驻扎;敌人渡水来战,不要在他水边时予以迎击,而要等它渡过一半时再进行攻击,这样才有利;如果要同敌人决战,不要紧挨水边步兵列阵;在江河地带驻扎,也应当居高向阳,不可面迎水流,这是在江河地带部署处置军队的原则。通过盐碱沼泽地带,应该迅速离开,不要停留;倘若同敌人相遇于盐碱沼泽地带,那就一定要靠近水草并背靠树林,这是在盐碱沼泽地带部署机动军队的原则。在平原地带要占领平坦开阔地域,而侧翼则应倚托高地,做到前低后高,这是在平原地带部署机动部队的原则。以上四种军队部署原则运用带来的好处,正是黄帝之所以能战胜其他“四帝”的原因。
    在一般情况下驻军,总是喜欢干燥的高地,厌恶潮湿的洼地,重视向阳之处,轻视阴湿之地,靠近水草丰茂、军需供应充足的地方,所以将士百病不生,这样,克敌制胜就有了保证。在丘陵堤防地域,必须占领朝南向阳的一面,而把主要侧翼背靠着它,这些对于用兵有利的措施,是利用地形作为辅助条件的。上游下雨涨水,洪水骤至,若想要涉水过河,得等待水流平稳后再过。凡是遇上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这六种地形,必须迅速离开,不要靠近。我军远远离开它们,而让敌人去接近它们;我军应面向它们,而让敌人去背靠它们。行军过程中如遇到有险峻的道路、湖沼、芦苇、山林和草木茂盛的地方,一定要谨慎地反复搜索,这些都是敌人可能设下伏兵和隐藏奸细的地方。
    敌人逼近而保持安静的,是倚仗它占领着险要的地形;敌人离我很远而前来挑战的,是想引诱我军入其圈套;敌人少所以驻扎在平坦地带,是因为它这样做有利可图;许多树木摇曳摆动,这是敌人隐蔽前来;草丛中有许多遮障物。这是敌布疑阵。鸟雀惊飞,这是下面有着伏兵;野兽骇奔,这是敌人大举突袭。尘土又高又尖,这是敌人的战车驰来;尘土低而宽广。这是敌人的步兵开来;尘土四散有致,这是敌人在砍伐柴薪;尘土稀薄而又时起时落,这是敌人正在结寨扎营。敌人的使者措辞谦卑又在加紧战备的,这是想要进攻;敌人使者措辞强硬而军队又做出前进姿态的,这是准备撤退;敌人战车先出动,部署在侧翼的,这是在布列阵势;敌人尚未受挫而主动前来讲和的,必定是有阴谋;、敌人急速奔跑并摆开兵车列阵的,是期待同我决战;敌人半进半退的,抢并摆开兵车列阵的,是期待同我决战;敌人半进半退的,是企图引诱我军。敌兵倚着兵器站立,这是饥饿的表现;敌兵打水的人自己先喝,这是干渴缺水的表现;敌人明见有利而不进兵争夺,这是疲劳的表现;敌军营寨上方飞鸟集结,表明是座空营;;敌人夜间惊慌叫喊,这是其恐惧的表现;敌营惊扰纷乱,这表明敌将没有威严;敌阵旗帜摇动不整齐,这说明故人队伍已经混乱;敌人军官易怒烦躁,表明全军已经疲倦;用粮食喂马,杀牲口吃肉,收拾起炊具、不返回营寨,这是打算拼死突围的穷寇。敌将低声下气同部下讲话,这表明敌将失去人心;接连不断地搞赏士卒,这表明敌人已无计可施;反反复复地处罚部属,这表明敌军处境困难;敌方将先对部下凶暴,后又害怕部下的,是最不精明的将领;敌人派遣使者前来送礼言好,这是敌人希冀休兵息战。敌人逞怒同我对阵,可是久不交锋而又不撤退,这就必须审慎地观察它的意图。
    兵力并不在于愈多愈好,只要不是轻敌冒进,而能够做到集中兵力、判明敌情、取得部下的信任和支持,也就足够了;那种既无深谋远虑而又自恃轻敌的人,一定会被敌人所俘虏。
    士卒还没有亲近依附就施行惩罚,那么他们就会不服。不服就难以使用;士卒己经亲附,而军纪军法仍得不到执行,那也无法用他们去作战。所以,要用怀柔宽仁的手段去教育他们,用军纪军法去管束规范他们,这样就必定会取得部下的敬畏和拥戴。平素能严格贯彻命令,管教士卒,士卒就会养成服从的习惯。平素不重视严格贯彻命令,管教士卒,士卒就会养成不服从的习惯。平时命令能够得到贯彻执行,这表明将帅同士卒之间相处融洽。

    【战 例】
    东、西魏沙苑、谓曲之战

    东晋时期,刘裕北伐灭南燕、后秦之后,于公元420年6月迫晋恭帝让位,自立为帝,国号为宋,史称刘宋。刘宋政权占领了中国黄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区,而北方则被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北魏政权所占领,形成南北对立的两个政权。而后,刘宋经历了齐、梁、陈等朝代的更迭;北魏则分裂为东、西魏,后变为北齐、北周。沙苑、渭曲之战即发生在北魏分裂后的东、西魏之间。
    公元534年,统一了我国北方的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两个政权。西魏建都长安(今陕西西安),政权为丞相相宇文泰所把持。东魏都邺(今河北临漳南),政权为丞相高欢所把持。双方政权为吞并对方,进行过多次的战争。发生于公元537年的沙苑、渭曲之战只是其中的一次。在这次战争中,东魏出动二十万大军进攻西魏,西魏军则以七千精骑迎战。由于西魏军统帅宇文泰在处军相敌方面高出东魏高欢一筹,因而西魏军能够以弱胜强,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公元534年,东魏依仗地广人多,军事上占有相对的优势,便出动军队企图占领西魏重要关口潼关,但被西魏击退。此后,东魏两次出军攻战潼关未成。宇文泰对于高欢多次袭击西魏要地愤愤不平,便于公园537年八月率军东进,攻占了东魏的军事要地恒农(今河南三门峡市西)。没过多久,东魏高欢就命大将高傲曹领兵三万,由洛阳向西反攻恒农;同时自率主力二十万,由太原、临汾南下,从蒲坂(今山西永济西)西渡黄河,进袭关中,从而拉开了沙苑、渭曲之战的序幕。
    从高欢行动的趋向看,他是想分二路向长安方向推进。一路由高傲曹军从洛阳出发打恒农,夺回恒农后向潼关、渭南方向推进;另一路由高欢亲自带领,从蒲坂西渡黄河,占领军事要道华州,然后向前推进,争取与高傲曹军会合。
    西魏宇文泰得知高欢西进的消息,决定尽全力阻止敌军西进。他一面命大将王熊坚守华州(今陕西大荔),阻止魏军西进;一面派人到各地征调兵马,并从恒农抽调出近万人回救关中。东魏高傲曹趁势包围了恒农;高欢军渡过黄河后,即攻华州城。然而华州城坚难攻,于是高欢命军队在距华州北三十余里的许原屯驻。
    宇文泰军回到渭南后,便欲进击高欢。部将们认为,各地征调的兵马还未赶到,敌我兵力悬殊较大,还是暂不迎战为好。宇文泰坚持已见。他解释说:现在东魏军远道而来,首攻华州不下,便屯兵许原观望,说明他们军队人数虽多,但没战斗力,也没有苦战克敌的精神,我们趁他们立足未稳,地理不熟,趁机迎击。如果让其占稳脚跟,继续西进,逼近长安,那就会动摇人心,形势对西魏将更为不利。宇文泰的解释打消了部将的疑虑。西魏军抓紧做好北渡渭水的准备。
    九月底,西魏军在渭水上搭好浮桥。宇文泰亲率轻骑七千,携带三天的粮秣,北渡渭水。10月1日,宇文泰军进至距东魏军六十里处的沙苑(今陕西大荔南)驻扎下来。
    宇文泰率军在沙苑扎营后,立即派人化妆成许原一带的居民,潜入东魏兵营附近活动,侦察高欢军队的情况。经过侦察,宇文泰证实了自己的判断。在人数对比上,宇文泰认识到敌军确实强于自己,但东魏军战斗力不强,而且骄傲轻敌。这时,宇文泰部将李弼建议利用十里渭曲(渭河弯曲部分)沙丘起伏、沼泽纵横、芦苇丛生的有利地形,采取预先埋伏,布设口袋,诱敌深入的伏击之计,一举消灭敌人。这个建议正符合宇文泰出奇制胜的想法,于是,宇文泰欣然采纳此建议,决定利用渭曲曲复杂的地理环境打一场歼灭战。
    高欢听说西魏军已进至沙苑,便决定寻找宇文泰所率的西魏军决战。高欢取胜心切,在未作认真部署的情况下便从许原率兵前来交战。西魏军见敌军出动,便依照先前的谋划在渭曲布设了埋伏,并规定伏兵以击鼓为号,以突然袭击的战法,围歼东魏军于既设阵地。高欢军行进至渭曲附近,大将解律羌举见到渭曲沼泽、沙丘伏起,茂密的芦苇纵横于沼泽地深处,觉得这苇深泥泞的地形不利野战,便向高欢建议留下部分兵力在沙苑与宇文泰相持,然后另以精骑西袭长安。高欢急于寻找宇文泰军决战,没有同意他的意见。高欢提出放火烧芦苇,以火攻的办法攻击西魏军。但是他的部将候景提出异议说:“我们应当活捉宇文泰以示百姓,如果火烧芦苇,把他一起烧死,尸体不好辨认,谁能相信呢?”高欢的另一部将彭乐也附和说:“以我军的兵力,几乎是以一百个队他们一个,还怕打不赢吗?”在下属的盲目乐观与自信面前,高欢利令智昏,放弃了火烧芦苇的主张,下令挥军前进,进入沼泽沙丘搜索宇文泰军。东魏军自恃兵多势众,混乱地深入沼泽地,甚至毫无战斗队形。宇文泰待东魏军进入伏击圈后,擂鼓出击。西魏军从左右两翼猛烈冲击东魏军,将其截为数段。东魏军遭到突然袭击,本来乱糟糟的队形更加混乱不堪,在陌生而又复杂的地形中无法展开,穷于应战,自相践踏;西魏军趁势拼死奋战,杀东魏军六千余人,俘敌八万。东魏军大败溃散,高欢逃至浦津,渡河东撤。沙苑、渭曲之战以西魏的胜利与东魏的大败宣告结束。
    沙苑、渭曲之战在东、西魏多次交战中算不上是大的战役,但我们仍可以从这一次战役中窥视出东、西军在复杂地形条件下行军作战、处军相敌方面的长短优劣。从战争的全过程中可以看出,西魏宇文泰在军事部署及“处军”、“相敌”方面,均深得兵法要领。孙武在《孙子兵法-行军篇》中提出,处军的要领在于善于用地形将军队布置好,地形的选择应于已有利而于敌不利;相敌的要领则在于正确地分析判断敌情,在于善于透过敌军的现象看到其本质。沙苑、渭曲之战决战前夕,宇文泰不为东魏的兵势所吓倒,还从高欢攻华州不下而屯兵许原的现象中,分析、判断出东魏军人多势众却无战斗力的情况,制定了伏击制敌的计划。为了更准确地了解敌情,将敌军引入伏击圈,宇文泰将军队驻扎在许原敌营附近,并派人化装侦察,摸清了敌军的基本情况,最后歼敌人于事先布好的伏击圈中,一举击败敌军。东魏军的失败,一方面是由于骄傲轻敌,另一方面也在于他们的贸然轻进。临战前,高欢及部将明知地形不利,易遭伏击,然主帅决策时听不进正确意见,反依错误建议行事,违背孙子所说的处军、相敌原则,最终导致了这次战争的失败。
    《孙子兵法-行军篇》说:“兵非益多也,惟无武进……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对照东魏军的失败,孙子处军、相敌原则的重要价值,可见一斑。

    【作者申明:本文为叶仲录原创,任何人员和机构不得以任何方式进行转帖、分享、流转和使用,否则均被视为侵权。】
    叶仲录简历:
    叶仲录,男,1947年出生于陕西,2002年定居深圳。中国核工业技校讲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新媒体制作人。目前出版的主要著作:《都市 爱情密码》城市青春诗歌集,花城出版社出版;《都市打工妹日记》都市女性小说,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老师,您好!》青春校园成长诗歌集,海天出版社出版。《监理工程师》长篇悬疑小说,中国文史出版社。联系方式:646650918@qq.com(同时为微信号)
    《孙子》注释及典型战例分析【连载十四】
    -----作者;叶仲录

    《孙子》注释及典型战例分析,第;十四章:

    《孙子兵法之十》
    十、 地 形 篇
    【原 文】
    孙子曰:地形有通者①,有挂者②,有支者③,有隘者④,有险者⑤,有远者⑥。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阳○7,利粮道⑧,以战则利⑨。可以住,难以返,曰挂;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敌若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10。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11,曰支;支形者,敌虽利我○12,我无出也;引而去之○13,令敌半出而击之○14,利。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15;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不盈而从之○16。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17;若敌先居之,引而去之,勿从也。远形者○18,势均○19,难以挑战○20,战而不利。凡此六者,地之道也○21;将之至任○22,不可不察也。
    故兵有走者○23,有驰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乱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之灾,将之过也。夫势均,以一击十,曰走○24。卒强吏弱,曰驰○25。吏强卒弱,曰陷○26。大吏怒而不服○27,遇敌怼而自战○28,将不知其能,曰崩○29。将弱不严○30,教道不明○31,吏卒无常○32,陈兵纵横○33,曰乱。将不能料敌○34,以少合○35众,以弱击强,兵无选锋○36,曰北。凡此六者,败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37。料敌制胜,计险阨、远近○38,上将○39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40,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故战道必胜○41,主曰无战,必战可也○42;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43。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44,而利合于主○45,国之宝也○46。
    视○47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麿○48;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49,乱而不能治○50,譬若娇子,不可用也○51。
    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52;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53。故知兵者○54,动而不迷○55,举而不穷○56。故曰:知彼知已,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57。

    【注 释】
    ①地形有通者:地形,地埋形状、山川形势。通,通达,指广阔平坦、四通八达的地区。
    ②挂者:悬挂、牵碍。此处指前平后险、易入难出的地区。
    ③支者:支撑、支持。指敌对双方皆可据险对峙,不易发动进攻的地区。
    ④隘者:狭窄、险要之地。这里特指两山之间的狭谷地带。
    ⑤险者:险,险恶、险要,指行动不便的险峻地带。
    ⑥远者:指距离遥远之地。
    ⑦先居高阳:意为抢先占据地势高且向阳之处,以争取主动。
    ⑧利粮道:指保持粮道畅通。利,此处作动词。
    ⑨以战则利:以,为也。此句承上“先居高阳,利粮道”而言,意谓在平原地区,若能先敌抵达,占据高阳地带,并保持粮道畅通,如此进行战斗则大为有利。
    ⑩挂形者……难以返,不利:在“挂”形地带,敌方如无防备,可以主动出击夺取胜利;如果敌人已有戒备,出击不能取胜,军队归返就会很困难,实属不利。○11彼出而不利:敌人出击也同样不利。
    ○12敌虽利我:敌虽以利诱我。利,利诱。
    ○13引而去之:引,带领。去,离开,离去。引而去之即指率领部队伪装退去。
    ○14令敌半出而击之:令,使。句意为在敌人出兵追击前进一半时再回师反击他们。
    ○15必盈之以待敌:一定要动用充足的兵力堵塞隘口,来对付来犯的敌军。盈,满,充足的意思。
    ○16盈而勿从,不盈而从之:从,顺随。此处意谓顺随敌意去进攻。在“隘”形之地,敌若先我占据,并已用重兵堵塞隘口,我方就不可顺随敌意去攻打;如敌方还未用重兵扼守隘口,我军就应全力进攻,去争取险阻之利。
    ○17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意谓在险阻之地,我军应当抢先占据地高向阳的要害之处以待敌军,争取主动。
    ○18远行者:这里特指敌我营垒距离甚远。
    ○19势均:一说“兵势”相均;一说“地势”相均。后一说更合本篇之情理。
    ○20难以挑战:指因地远势均,不宜挑引敌人出战。
    ○21地之道也:道,原则,规律。意为上述六者是将帅指挥作战利用地形的基本原则。
    ○22将之至任:指将帅所应但负的重大责任。至,最,极的意思。
    ○23兵有走者:兵,这里指败军。走,与以下“驰、陷、崩、乱、北”共为“六败”之名称。
    ○24走:跑、奔,这里指军队败逃。
    ○25驰:涣散、松懈的意思。这里指将吏软弱无能,队伍涣散难制。
    ○26陷:陷没。此言将吏虽勇强,但士卒没有战斗力,将吏不得不孤身奋战,力不能支,最终陷于败没。
    ○27大吏怒而不服:大吏,指小将。句意为偏裨将佐恚怒,不肯服从主将的命令。
    ○28遇敌怼而自战:意为恚怒忿懑的“大吏”,遇敌心怀怨愤,擅自出阵作战。怼,怨恨,心怀不满。
    ○29崩:土崩瓦解,比喻溃败。
    ○30将弱不严:指将帅懦弱无能,毫无威严以服下。
    ○31教道不明:指治军缺乏法度,军队管理不善。
    ○32吏卒无常:无常,指没有法纪、常规,军中上下关系处于失常状态。
    ○33陈兵纵横:指布兵列阵杂乱无章。陈,古“阵”字。
    ○34料敌:指分析(研究)敌情。
    ○35合:指两军交战。
    ○36选锋:由精选而组成的先锋部队。
    ○37地形者,兵之助也:地形的观察利用,是用兵作战的重要辅助条件。助,辅助,辅佐。

    ○38计险阨、远近:指考察地形的险要,计算道路的远近。
    ○39上将:贤能、高明之将。
    ○40知此而用战者必胜:知此,懂得上述道理。用战,指挥作战。
    ○41战道必胜:战道,作战具备的各种条件,引申为战争的一般规律。战道必胜,指根据战争规律分析,具备了必胜的把握。
    ○42必战可也:即言可自行决断与敌开战,毋需听从君命。
    ○43无战可也:根据战争规律,没有必胜把握,那么拒绝君命,不同敌人交战,是可以的。
    ○44唯人是保:人,百姓、民众。保,保全。此句谓进退处置只求保全民众。
    ○45利合于主:指符合国君的利益。
    ○46国之宝也:即国家的宝贵财富。
    ○47视:看待、对待的意思。
    ○48深谿:谿,同“溪”,山涧河沟。深溪,极深的溪涧,这里喻危险地带。
    ○49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只知厚待而不能使用,只知溺爱而不重教育。厚,厚养,厚待。令,使令,教育。意谓只知溺爱而不重教育。
    ○50乱而不能治:指士卒行为乘张不羁而不能加以约束惩治。治,治理,这里有惩处之意。
    ○51譬若娇子,不可用也:此句言为将者,仅施“仁爱”而不济以威严,只会使士卒成为娇子而不能使用。
    ○52胜之半也:胜利或失败的可能性各占一半。指没有必胜的把握。
    ○53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如果不知道地形不适宜于作战,得不到地形之助,则能否取胜同样也无把握。
    ○54知兵者:通晓用兵打仗之道的人。
    ○55动而不迷:迷,迷惑、困惑。
    ○56举而不穷:举,行动。穷,困窘、困厄的意思。句意为行动自如不为所困。
    ○57胜乃不穷:指胜利不会有穷尽。


    【译 文】
    孙子说:地形有“通”、“挂”、“支”、“隘”、“险”、“远”等六种。凡是我们可以去,敌人也可以来的地域,叫做“通”;在“通”形地域上,应抢先占领开阔向阳的高地,保持粮草供应的畅通,这样对敌作战就有利。凡是可以前进,难以返回的地域,称作“挂”;在“挂”形地域上,假如敌人没有防备,我们可以突然出击战胜他们;倘若敌人已有防备,我们出击就不能取胜,而且难以回师,这就不利了。凡是我军出击不利,敌人出击也不利的地域叫做“支”;在“支”形地域上,敌人虽然以利相诱,我们也不要出击,而应该率军假装退却,诱使敌人出击一半时再回师反击,这样就有利。在“隘”形地域上,我们应该先敌占领,并用重兵封锁隘口,以等待敌人的进犯;如果敌人已先占据了隘口,并用重兵把守,我们就不要去攻击;如果敌人没有用重兵据守隘口,那么就可以进攻。在“险”形地域上,如果我军先敌占领,就必须控制开阔向阳的高地,以等待敌人来犯;如果敌人先我占领,就应该率军撤离,不要去攻打它。在“远”形地域上,敌我双方势均力敌,就不宜去挑战,勉强求战,很是不利。以上六点,是利用地形的原则;这是将帅的重大责任所在,不可不认真考察研究。
    军队打败仗有“走”、“驰”、“陷”、“崩”、“乱”、“北”六种情况。这六种情况的发生,不是由于天然的灾害,而是将帅自身的过错。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以一击十而导致失败的,叫做“走”。士卒强悍,将吏懦弱而造成败北的,叫做“驰”将帅强悍,士卒懦弱而溃败的,叫做“陷”。偏将怨愤不服从指挥,遇到敌人愤然擅自出战,主将又不了解他们的能力,因而失败的,叫做“崩”。将帅懦弱缺乏威严,训练教育没有章法,官兵关系混乱紧张,列兵布阵杂乱无章,因此而致败的,叫做“乱”。将帅不能正确判断敌情,以少击众,以弱击强,作战又没有精锐先锋部队,因而败北的,叫做“北”。以上六种情况,均是导致失败的原因;这是将帅的重大责任之所在,是不可不认真考察研究的。
    地形是用兵打仗的辅助条件。正确判断敌情,积极掌握主动,考察地形险厄,计算道路远近,这些都是贤能的将领必须掌握的方法。懂得这些道理并去指挥作战,必定能够胜利,不了解这些道理去指挥作战的,必定失败。所以,根据战争规律进行分析,有着必胜把握的,即使国君主张不打,坚持去打也是可以的;根据战争规律进行分析,没有必胜把握的,即使国君主张一定要打,不打也是可以的。进不谋求战胜的名声,退不回避违命的罪责,只求保全百姓,符合国君利益,这样的将帅,是国家的宝贵财富。
    对待士卒就像对待婴儿一样,那么士卒就可以同他共赴患难;对待士卒就像对待爱子一样,那么士卒就可以跟他同生共死。如果对士卒厚待而不能使用,溺爱而不能教育,违法而不能惩治,那就如同娇惯子女一样,是不可以用来与敌作战的。
    只了解自己的部队可以打,而不了解该敌不能去打,取胜的可能只有一半;只了解该敌可以打,而不了解自己的部队不宜去打,取胜的可能只有一半;既知道敌人可以打,也知道自己的部队能够打,但是不了解地形不利于作战,取胜的可能性仍然只有一半。所与,懂得用兵的人,他行动起来不会迷惑,他的作战措施变化无穷,而不致困窘。所以说,了解对方,了解自己,争取胜利也就不会有危险。懂得天时,懂得地利,胜利也就可以永无穷尽了。


    【战 例】
    东晋灭南燕之战
    淝水之战后,前秦政权为姚苌、姚兴建立的后秦所取代。北方原在前秦控制下的各族上层又建立起十几个割据政权,出现了再度分裂的局面。他们互相争夺,战乱不已。这些割据政权主要有后燕、西燕、南燕、北燕、大夏、西秦、北魏、南凉、后凉、西凉、北凉等。南燕恭容德原是后燕的范阳王,久镇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公元396年北魏南下,后燕被截割为南北两部。南部的恭容德屡被魏军所困,于公元398年迁往滑台(今河南滑县)建立南燕,又因滑台四面受敌,于次年将都址迁往广固(今山东益都县西北)。在这些割据政权中,比较强大的政权是北魏,与东晋接壤的是南燕和后秦。东晋在淝水之战后收复了保、兖、青、司、豫、梁六州(今山东、江苏、河南、陕南),但不久因东晋内部争权夺利,这些地方得而复失,为南燕、后秦占领。在不久爆发的孙恩起义、桓玄叛乱中,平民出身的刘裕因镇压起义和平息叛乱而官至车骑将军,掌握了东晋朝廷的军政大权。
    刘裕当权后,在政治上实行排除异己,强化自己势力的措施;经济上,他迫于农民起义的压力,不得已减轻征调、徭役、田租,以缓和阶级矛盾;军事上以恢复中原为号召,训练军队,积极准备北进。这些措施的实行,使刘裕在东晋政权中的地位得到巩固,东晋的经济实力也逐渐增强。这时,刘裕开始酝酿北伐战争的战略。刘裕将北伐战争的第一个目标列为南燕,欲一举灭南燕,收复失地,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声望。在灭南燕之战中,刘裕准确地判断敌情,慎重选择了北伐的路线,利用地形之变灵活地变换战术,取得了北伐的胜利。
    公元409年,南燕主慕容超派将军慕容兴宗率骑兵攻陷东进的宿豫(今江苏宿迁),俘虏豫的阳平太守和济阴(今山东定陶西北)太守而去。不久又派将军公孙归陷济南,俘太守及百姓男女千余人而去。彭城以南的广大民众纷纷助坞堡自卫,抗击南燕军,刘裕为争取广大民众的支持,提高自己的威望,决定北伐南燕,恢复故地。
    刘裕进攻南燕的主张,除得到左仆射孟昶、本骑司马谢裕等少数人的支持外,多数朝臣对灭燕的信心不足。刘裕分析了南燕国土幅员较小,政治腐败及没有长远的战略眼光等弱点,决心北伐灭燕。刘裕制定了沿途筑城,分兵留守,巩固后方,长驱北进的作战方针。同年4月11日,刘裕率兵十余万从建康出发,由水路过长江,由淮水至泗水前进。5月,刘裕抵达下邳(今江苏邳县西南),留下航船辎重,率步骑向琅琊(今山东临沂北)进发。刘裕在所过之处沿途筑建城堡,分兵留守,以防南燕骑兵的袭击和切断后路。不久,晋军到达南燕境内的琅琊。晋军到达时,南燕已风闻晋国北伐军将至,急忙将营城(今山东莒县)、梁父(今山东泰安)的守军撤走。晋军继续向前开进,欲从琅琊至广固直捣南燕都城。当时,自琅琊至广固有三条路:一是由琅琊经莒城,越大岘山(今山东沂水北)直奔临朐、广固。这是条捷径,水路运输比较方便。但大岘山很险峻,山高七十丈,周围二十里,其上关口(今穆陵关)仅能通一车,号称“齐南天险”。二是向东北经营城、东武(今山东诸城)入潍水北上,再转而西往广固。这条路比较迂远,劳师费时。三是向北越泗水经梁父,转而向东北达广固。这条路山路过长,不利行军,运输困难。刘裕根据南燕鲜卑人战前曾利用其骑兵优势二次攻入东晋首领定是没有远谋的贪婪之徒,又从南燕弃守莒城、梁父等要地的情况,判断燕军定是不准备在大岘山以南作战,而意在让晋军主力深入南燕腹地,以便依托临朐、广固等坚城,在平坦地区同晋军作战,以发挥他们的骑兵优势。刘裕通过对南燕的分析,决定走第一条线路。刘裕手下的部将有些疑惑,提出:“如果南燕军据大岘山之险伏击我军,或坚壁清野绝我粮资,我军孤军深入,恐怕不仅无法灭燕,而且还将败无归路。”刘裕向他们解释道:“我已经谨慎考虑过了。鲜卑人贪得无厌,不知深谋远虑,进则专思抢掠,退则吝惜禾苗,他们一定以为我孤军深入,不能持久;他们进不会过临朐,退不会守广固,我敢断定,他们绝不会守险清野。”刘裕的解释,坚定了部将北越大岘山、直捣南弱腹地同燕军作战的决心。
    在南燕,慕容超听说东晋军北上,便召群臣商议与晋军作战的对策。征虏将军公孙五楼向慕容超提出上、中、下三策。他认为,晋军远道而来,利在速战,我军不要与之争锋,宜扼守大岘,阻其深入;旷日持久,挫其锐气;然后选精骑沿海南下,绝其粮道,另命兖州(州台梁父)之兵缘山东下,腹背夹击。这是上策。命令各地郡守依险固守,坚壁清野,毁掉田里的庄稼,使晋军无粮可掠,求战不得,旬月之间即可获胜。这是中策。纵敌入岘,然后出城拒战,此为下策。公孙五楼的上策是比较可取的,如采取这一方略,燕军可凭险固守,阻晋军进入南燕腹地;即使退却,也有利于发挥燕军骑兵的作用。这一计策可谓是可攻可守,可以坚持较长时间的作战。但是,慕容超没有采纳。他认为东晋远道而来,一定疲弊,势不能久。而自己据五州(南燕设并、幽、徐、兖、青五州)之地,拥富庶之民,铁骑万群,麦禾布野,为何先除苗徙民,使自己受损失呢?慕容超采纳了公孙五楼的下策,不听手下将领的谏阻,调回莒城梁父的守军,修筑广固城池,整顿兵马以待晋军。
    6月12日,晋军到达东莞,接着兵过大岘山。刘裕见晋军已过险地,高兴地对左右说:“现在我们已顺利过了危险地带,深入敌人腹地,可以拼死作战;原野上到处是成熟的庄稼,我军无缺粮之忧,可以说,胜利离我们不远了。”不久,晋军临近临朐。南燕、东晋军交相争夺水源城,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晋军以死力争,夺取了水源。于是刘裕布置军队准备与南燕军争夺临朐。6月8日,晋军主力到达临朐城南附近,慕容超出主力骑兵夹击晋军。刘裕针对南燕骑兵在平川作战时所具有的优势,布置晋军以车兵四千名分布在步兵的两翼,以骑兵列于车后机动,组成一个步、骑、车兵相互配合的阵势。这种阵势有效地抵御了燕军骑兵对晋军步兵主力的冲击,兵车上的长矛还阻碍了骑兵的进攻。双方激战半日,未见胜负。参军胡藩向刘裕建议出奇兵走偏僻的小道去袭击临朐城。刘裕接受他的建议,派兵奇袭临朐。临朐守城兵力薄弱,被晋军一举攻下。慕容超惊慌失措,率领余部逃到了广固城中,晋军首战告捷。
    晋军在临朐取胜后,连夜乘胜发起追击,直逼广固城下。广固城四周绝涧,一时难以攻取。刘裕命晋军修筑长墙围困敌军,同时就地取粮,不再从后方运送粮草。慕容超不是积极防御,而是一心指望后秦的援兵到来,消极地等待援兵。晋军一方面对敌展开了强有力的政治攻势,瓦解敌军,一方面利用敌降将张纲善于制造攻城器具的特长,让他设计出新的攻城器具。公元410年2月初,晋军四面攻城,尚书悦寿开门迎降。慕容超率数十名骑兵突围逃走,后被晋军追获,送建康城斩杀。至此,东晋与南燕之战以晋胜燕亡而告结束。
    东晋灭南燕之战,刘裕能够取胜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了解敌人,了解自己,同时也了解地形对于己方的利弊。他正确地分析了南燕政权贪婪、知近利而无远虑的特点,料定目光短浅的慕容超不会凭险固守大岘山,果断地选择了一条捷径直入敌国腹地。刘裕在这次战争中,不仅“料敌制胜,计险阨远近”,而且做到了孙子所说的“动而不迷,举而不穷”。他善于根据敌情制定相应的作战措施,采取灵活的战术,而晋军步兵在平川作战又容易被骑兵冲垮的情况,将车阵这一古老的作战队形与战法运用到作战中,组成了一个步、骑、车兵相结合的阵势,在作战中有效地扼制了燕军之所长。在两军相持时,刘裕及时运用奇兵袭击敌人薄弱的后方,有力地打击了敌人,为取得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
    反观燕军之所以失败,除了慕容超目光短浅与骄横自负外,另一重要原因还在于慕容超不懂得如何利用地形的便利克敌制胜。孙子在《孙子兵法-地形篇》说:“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慕容超违背了孙子所说的这些原则,弃大岘山之险不守,放弃了能有力地阻击敌人进攻的地形而过早与敌军决战,结果首战失败,丧失了战场的主动权,军队的士气受到严重影响,因而导致了最终失败。这一历史教训,值得后辈认真总结。

    【作者申明:本文为叶仲录原创,任何人员和机构不得以任何方式进行转帖、分享、流转和使用,否则均被视为侵权。】
    叶仲录简历:
    叶仲录,男,1947年出生于陕西,2002年定居深圳。中国核工业技校讲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新媒体制作人。目前出版的主要著作:《都市 爱情密码》城市青春诗歌集,花城出版社出版;《都市打工妹日记》都市女性小说,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老师,您好!》青春校园成长诗歌集,海天出版社出版。《监理工程师》长篇悬疑小说,中国文史出版社。联系方式:646650918@qq.com(同时为微信号)
    《孙子》注释及典型战例分析【连载十五】
    -----作者;叶仲录

    《孙子》注释及典型战例分析,第;十五章:

    《孙子兵法之十一》
    十一、 九 地 篇
    孙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围地,有死地。诸侯自战之地,为散地①。入人之地而不深者,为轻地②。我得则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③。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地④。诸侯之地三属⑤,先至而得天下之众者,为衢地⑥。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地○7。行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圮地⑧。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为围地⑨。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⑩。是故散地则无战○11,轻地则无止○12,争地则无攻○13,交地则无绝○14,衢地则合交○15,重地则掠○16,圮地则行○17,围地则谋,死地则战○18。
    所谓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19,众寡不相恃○20,贵贱不相救○21,上下不相收○22,卒离而不集○23,兵合而不齐○24。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25。敢问:“敌众整○26而将来,待之若何?”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27。”兵之情主速○28,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29,攻其所不戒也。
    凡为客之道○30,深入则专○31,主人不克○32;掠于饶野○33,三军足食;谨养而勿劳○34,并气积力○35,运兵计谋,为不可测○36。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37。死焉不得○38,士人尽力。兵士甚陷则不惧○39,无所往则固○40,深入则拘○41,不得忆则斗○42。是故其兵不修而戒○43,不求而得,不约而亲○44,不令而信○45。禁祥去疑○46,至死无所之○47。吾士无余财,非恶货也;无余命,非恶寿也○48。令发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49,偃卧者涕交颐○50。投之无所往者,诸、刿之勇也○51。
    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52;率然者,常山○53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敢问:“兵可使如率然乎?”曰:“可。”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是故方马埋轮,未足恃也○54;齐勇若一,政之道也○55;刚柔皆得,地之理也○56。故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将军之事○57,静以幽○58,正以治○59。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60;易其事,革某谋,使人无识○61;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虑○62。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63。帅与之深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64,焚舟破釜,若驱群羊,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此谓将军之事也○65。九地之变,屈伸之利○66,人情之理,不可不察。
    凡为客之道,深则专,浅则散○67。去国越境而师者,绝地也○68;四达者,衢地也;入深者,重地也;入浅者,轻地也;背固前隘者,围地也○69;无所往者,死地也。是故散地,吾将一其志○70;轻地,吾将使之属○71;争地,吾将趋其后○72;交地,吾将谨其守;衢地,吾将固其结○73;重地,吾将继其食○74;圮地,吾将进其涂○75;围地,吾将塞其阙○76;死地,吾将示之以不活○77。故兵之情,围则御○78,不得已则斗,过则从○79。
    是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预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80。四五者,不知一,非霸王之兵也○81。夫霸王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82;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83。是故不争天下之交○84,不养天下之权○85,信己之私○86,威加于敌,故其城可拔,其国可隳○87。施无法之赏○88,悬无政之令○89。犯三军之众○90,若使一人。犯之以事,勿告以言○91;犯之以利,勿告以害○92。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93。故为兵之事,在于顺详敌之意○94,并敌一向,千里杀将○95,此谓巧能成事者也。
    是故政举之日,夷关折符,无通其使○96;厉于廊庙之上,以诛其事。敌人开阖,必亟入之○97。先其所爱○98,微与之期○99。践墨随敌(100),以决战事(101)。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102)。

    【注 释】
    ①诸侯自战之地,为散地:言诸侯在自己领土上同敌人作战,遇上危急就容易逃散,这种地域叫做散地。
    ②入人之地而不深者,为轻地:进入敌地不深,官兵易于轻返的地区叫做“轻地”。
    ③争地:我军占领有利、敌军占领也有利的地区。
    ④交地:指道路纵横、地势平坦、交通便利的地区。交,纵横交叉。
    ⑤诸侯之地三属:三,泛指众多。属,连接,毗邻。三属,多方毗连,指几个诸侯国国土交界之处。
    ⑥先至而得天下之众者,为衢地:谁先到达就可以得到四周诸侯的援助,这样的地方叫做“衢地”。
    ⑦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地:进入敌境已远,隔着很多敌国城邑的地区,叫做重地。
    ⑧行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圮地:凡是山林、险要隘路、水网湖沼这类难行的地区,叫做“圮地”。
    ⑨围地:意为道路狭隘,退路迂远,敌人能以少击众的地区。
    ⑩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地势险恶,只有奋勇作战才能生存,不迅速力战就难免覆灭的地区,叫“死地”。
    ○11散地则无战:在散地不宜作战。
    ○12无止:止,停留、逗留。无止即不宜停留。
    ○13争地则无攻:遇到争地,我方应该先行占据;如果敌人已先期占领,则不要去强攻争夺。
    ○14交地则无绝:绝,隔绝、断绝。句意为在“交地”要做到军队部署上能够互相策应,行军序列不可断绝。
    ○15衢地则合交:合交,结交。在衢地上要加强外交活动,结交诸侯盟友,以为己媛。
    ○16重地则掠:掠,掠取,抢掠。在敌方之腹地,不可能从本国复运粮,要就地解决军队的补给问题,故“重地则掠”。
    ○17行:迅速通过。
    ○18死地则战:军队如进入“死地”,就必须奋勇作战,死里逃生。
    ○19前后不相及:前军、后军不能相互策应配合。及,策应。
    ○20众寡不相恃:众,指大部队。寡,指小分队。恃,依靠。此言军中主力部队与小分队不能相互依靠和协同。
    ○21贵贱不相救:贵,军官。贱,士卒。指军官和士卒之间不能相互救助。
    ○22上下不相收:收,聚集、联系。言军队建制被打乱,上下之间失去联络,无法聚合。
    ○23卒离而不集:离,分、散。集,集结。言士卒分散难于集中。
    ○24兵合而不齐:虽能使士卒集合在一起,但无法让军队整齐统一。
    ○25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意为对我方有利则战,不利则不战。合,符合。动,作战。止,不战。

    ○26众整:人数多且阵势严整。
    ○27先夺其所爱,则听矣:爱,珍爱,引申为要害、关键。听,听从,顺从。句意为要首先攻取敌人的要害之处,敌人就会不得不听从我的摆布了。
    ○28兵之情主速:情,情理。主,重在、要在。速,迅速、疾速。此句言用兵的主旨重在迅速。
    ○29由不虞之道:由,经过,通过。不虞,不曾料想,不曾意料到。句意为要走敌人预料不到的路径。
    ○30为客之道:客,客军,指离开本国进入敌国的军队。这句的意思:离开本国进入敌国作战的规律。
    ○31深入则专:专,齐心、专心。此言军队深入敌境作战,就会齐心协力、意志专一。
    ○32主人不克:即在本国作战的军队,无法战胜客军。主,在本地作战。克,战胜。
    ○33掠于饶野:掠取敌方富饶田野上的庄稼。
    ○34谨养而勿劳:认真地搞好休整,不要使将士过于疲劳。谨,注意,注重。养,休整。
    ○35并气积力:并,合,引申为集中、保持。积,积蓄。意谓保持士气,积蓄战斗力。
    ○36为不可测:使敌人无从判断。测,推测,判断。
    ○37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将士兵置于无路可走的境地,虽死也不会败退。投,投放,投布。
    ○38死焉不得:焉,疑问代词,何、什么的意思。此句意谓士卒死且不惧,那还有什么不能做到呢?
    ○39兵士甚陷则不惧:士卒们深陷危险境地就不再恐惧。甚,很、非常的意思。
    ○40无所往则固:无路可走的情况下军心就会稳固。

    ○41深入则拘:军队进入敌境已深,则军心凝聚。拘,拘束、束缚,这里指凝聚。
    不得已则斗:迫不得已就会殊死战斗。
    ○42是故兵不修而戒:修,修治、修明法令。戒,戒备、警戒。指士卒不待整治督促,就知道加强戒备。
    ○43不约而亲:指不待约束就做到内部的亲近团结。约,约束。亲,团结。
    ○44不令而信:不待申令就能做到信任服从。信,服从、信从。
    ○45禁祥去疑:禁止占卜之类的迷信,消除疑虑和谣言。祥,吉凶的预兆。这里指占卜之类的迷信活动。
    ○46至死无所之:即使到死也不会逃避。之,往。
    ○47吾士无余财,非恶货也;无余命,非恶寿也:我军士卒没有多余的钱财,这并不是他们厌○48恶财宝;没有第二条命(却去拚死作战),这也并不是他们不想长寿。余,多余。恶,厌恶。货,财宝。寿,长寿。
    ○49士卒坐涕沾襟:坐着的士卒热泪沾满衣襟。涕,眼泪。襟,衣襟。
    ○50偃卧者涕交颐:躺着的士卒则泪流面颊。偃,卧倒。颐,面颊。

    ○51诸、刿之勇也:像专诸、曹刿那样英勇无畏。诸,专诸,春秋时吴国的勇士。公元前515年,专诸在吴公子光(即阖庐)招待吴王僚的宴席上,用藏于鱼腹的剑刺死吴王僚,自己也当场被杀。刿,曹刿,春秋时期鲁国的武士。在齐鲁柯地(今山东东阿)会盟上,他劫持齐桓公,迫使齐同鲁订立盟约,收回为齐所侵的鲁国土地。
    ○52率然:古代传说中的一种蛇。
    ○53常山:即恒山,五岳中的北岳,位于今山西浑源南。西汉时为避讳汉文帝刘恒的“恒”字,改称“常山”。
    ○54方马埋轮,未足恃也:言将马并排地系缚在一起,将车轮埋起来,想用此来稳定部队,以示坚守的决心,是靠不住的。
    ○55齐勇若一,政之道也:使士卒齐心协力、英勇杀敌如同一人,这才是治理军队的方法。齐,齐心协力。政,治理、管理的意思。
    ○56刚柔皆得,地之理也:言使强者和弱者都能各尽其力,这在于恰当地运用地形。
    ○57将军之事:将,用作动词,主持、指挥的意思。此句意为指挥军队打仗的事。
    ○58静以幽:静,沉着冷静。以,同“而”,幽,幽深莫测。
    ○59正以治:谓严肃公正而治理得宜。正,严正、公正。治,治理、有条理。
    ○60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愚,蒙蔽、蒙骗。句意为能够蒙蔽士卒,使他们不能知觉。
    ○61易其事,革奇谋,使人无识:变更正在做的事情,改变计谋,使他人无法识破。易,变更。革,改变、变置。
    ○62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虑:更换驻防的地点,行军迂回,使敌人无法图谋。虑,图谋。
    ○63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期,约定。句意为主帅赋予军队作战任务,要断其退路,犹如登高而去梯,使之勇往直前。

    ○64帅与之深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统帅与军队深入敌国,就如激发弩机射出的箭一般(笔○65直向前而不可复回)。机,弩机之板机。
    ○66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此谓将军之事也:集结全军,把他们投置到险恶的绝地,这就是指挥军队作战中的要事。
    ○67九地之变,屈伸之利:对不同的地理条件的应变处置,使军队的进退得宜。屈,弯曲。伸,伸展。屈伸,这里指部队的前进和后退。
    ○68深则专,浅则散:言作战于敌国,深入则士卒一致,浅进则士卒涣散。
    ○69去国越境而师者,绝地也:离开本国而越过边界进行作战的地区,就叫绝地。此篇中对“绝地”未深究,此文是按上句“浅则散”引发而言。
    ○70北固前隘者,围地也:背后险要,前面道路狭窄,进退易受制于敌人的地区,叫做围地。
    ○71散地,吾将一其志:在散地作战,我们要使全军的意志统一起来。
    ○72吾将使之属:属,连接。使之属,使军队部署相连接。
    ○73争地,吾将趋其后:在争地作战,我们要迅速进兵,抄到敌人的后面,以占据其地。
    ○74衢地,吾将固其结:遇上衢地,我们要巩固与诸侯国的联盟。
    ○75继其食:继,继续,引申为保障、保持。继其食即补充军粮,保障供给。
    ○76进其涂:要迅速通过。涂,通途。
    ○77塞其阙:堵塞缺口。意在迫使士兵不得不拼死作战。
    ○78示之以不活:向敌人表示死战的决心。○79围则御:被包围就会奋起抵御。
    ○80过则从:过,甚,绝。指身陷绝境士兵就会听从指挥。
    ○81“是故”至“不能得地利”句:此段话已见于前《军争篇》,处重复,以示重要.另一说认为此处系衍文.
    ○82四五者,不知一,非霸王之兵也:此言九地的利害关系,有一不知,就不能成为霸主的军队。四五者,泛指。
    ○83其众不得聚:指敌国军民来不及动员和集中。聚,聚集、集中。
    ○84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国家强大的实力形成了压力、兵威施加到敌人头上,使他在外交上无法联合诸国。
    ○85不争天下之交:指没有必要争着和其他的国家结交。
    ○86不养天下之权:没有必要在其他的国家里培植自己的势力。养,培养、培植。
    ○87信已之私:信,伸,伸展。私,指私志,引申为意图。意为伸张自己的战略意图。
    ○88隳:音灰,毁坏、摧毁之意。
    ○89施无法之赏:无法,超出惯例,破格。施无法之赏即施行超出惯例的奖赏。
    ○90悬无政之令:颁布打破常规的命令。无政,即无正,指不合常规。悬,悬挂,引申为颁发、颁布。
    ○91犯三军之众:犯,使用,指挥运用。句意为指挥三军上下行动。
    ○92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用。之,代词,指士卒。事,指作战。言,指意图、实情。
    ○93犯之以利,勿告以害:使用士卒作战时,只告诉士卒有利的条件,而不告诉他们任务的危险性,意在坚定士卒信念。

    ○94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只有把军队投置于险恶境地,才能取胜。害,害处,指恶劣环境。胜败,指取胜、胜利。
    ○95在于顺详敌之意:顺,假借为“慎”,谨慎的意思。详,详细考察。句意为用兵作战要审慎地考察敌人的意图。
    ○96并敌一向,千里杀将:并敌一向,集中主要兵力,选定恰当的主攻方向。杀将:擒杀敌将。
    ○97政举之日,夷关折符,无通其使:政,指战争行动。举,实施、决定。夷,意封锁。折,折断,这里可理解为废除。符,通行证。使,使节。句意为决定战争行动之时,要封锁关口,废除通行凭证,不同敌国的使节相往来。
    ○98敌人开阖,必亟入之:敌方出现疏隙,已方须不失时机地予以突击。阖,门窗,此处借喻敌方之虚隙。亟,急。
    ○99先其所爱:指首先攻取敌人的关键、要害之处,以争取主动。
    (100)微与之期:微,不。期,约期。即不要与敌人约期交战。
    (101)践墨随敌:践,是遵守、遵循的意思;墨,意为原则。句意为遵守的原则是随敌情而变化。
    (102)以决战事:以解决战争胜负问题。即求得战争的胜利。
    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开始如处女般柔弱沉静,使敌人放松戒备;随后如脱逃的兔子一样迅速行动,使敌人来不及抗拒。


    【接上页:  《孙子》注释及典型战例分析【连载十五】
    -----作者;叶仲录

    《孙子》注释及典型战例分析,第;十五章:

    《孙子兵法之十一》
    十一、 九 地 篇】
    【译 文】
    孙子说:按照用兵的原则,军事地理上有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围地、死地。诸侯在本国境内作战的地区,叫做散地。进入敌国不远而易返的地区,叫做轻地。我方得到有利,敌人得到也有利的地区,叫做争地。我军可以前往,敌军也可以前来的地区,叫做交地。同几个诸侯国相毗邻,先到达就可以获得诸侯列国援助的地区,叫做衢地。深入敌国腹地,背靠敌人众多城邑的地区,叫做重地。山林、险阻、水网沼泽这一类难于通行的地区,叫做圮地。进军的道路狭窄,退兵的道路迂远,敌人可以用少量兵力攻击我方众多兵力的地区,叫做围地。迅速奋战就能生存,不迅速奋战就会全军覆灭的地区,叫做死地。因此,处于散地就不宜作战,处于轻地就不宜停留,遇上争地就不宜强攻,遇上交地就不要断绝联络,进入衢地就应该结交诸侯,深入重地就要掠取粮草,碰到圮地必须迅速通过,陷入围地就要设谋脱险,处于死地就要力战求生。
    从前善于指挥作战的人,能够使敌人前后部队不能相互策应,主力和小部队无法相互依靠,官兵之间不能相互救援,上下之间无法聚集合拢,士卒离散难以集中,集合起来阵形也不整齐。至于我军,则是见对我有利就打,对我无利就停止行动。试问:“敌人兵众多且又阵势严整,将向我发起进攻,那该用设么办法对付他呢?”回答是:“先夺去敌人的要害之地,这样他就不得不听从我们的摆布了。”用兵之理,贵在神速,乘敌人措手不及的时机,走敌人意料不到的道路,攻击敌人没有戒备的地方。
    在敌国境内进行作战的一般规律是:深入敌国的腹地,我军的军心就会坚固,敌人就不易战胜我们。在敌国丰饶的田野上掠取粮草,全军上下的给养就有了足够的保障。要注意休整部队,不要使其过于疲劳。保持士气,积蓄力量,部署兵力,巧设计谋,使敌人无法判断我军的意图。将部队置于无路可走的绝境,士卒就会宁死不退。士卒既能宁死不退,那么,他们怎么会不殊死作战呢?士卒深陷危险的境地,心里就不再存有恐惧;无路可走,军心自然就会稳固;深入敌境,军队就不会离散。遇到迫不得已的情况,军队就会殊死奋战。因此,这样的军队不须整饬就能注意戒备;不用强求就能完成任务;无须约束就能亲密团结;不待申令就会遵守纪律。禁止占卜迷信,消除士卒的疑虑,他们就至死也不会逃避。我军士卒没有多余的钱财,这并不是他们厌恶钱财;我军士卒置生死于度外,这也不是他们不愿长寿。当作战命令颁布之时,坐着的士卒泪沾衣襟,躺着的士卒泪流满面。把士卒投置到无路可走的绝境,他们都会像专诸、曹刿一样勇敢。
    善于指挥作战的人,能使部队自我策应如同“率然”蛇一样,“率然”,是常山地方的一种蛇,打它的头部,尾巴就来救助;打它的尾巴,头就来救助;打它的腰身,它的头尾都来救助。试问:可以使军队像“率然”一样吗?回答是:“可以。”那吴国人和越国人是互相仇视的,但当他们同船渡河而遇到大风时,他们相互救援,配合默契就如同人的左右手一样,所以,只是用把马并缚在一起、深埋车轮这种显示死战决心的办法来作战,那是靠不住的;要使部队能够齐心协力奋勇作战如同一人,关键在于管理教育有方;要使优劣条件不同的士卒都能够发挥作用,根本在于恰当地利用地形。所以善于用兵的人,能使全军上下携手团结,指挥起来如同一人,这是因为客观形势迫使部队不得不这样。
    在指挥军队这件事情上,要做到考虑谋略沉着冷静而幽邃莫测,管理部队公正严明而有条不紊。要能蒙蔽士卒的视听,使他们对于军事行动毫无所知;变更作战部署,改变原定计划,使人无法识破真相;不时变换驻地,故意迂回前进,使人无从推测我方的意图。将帅向军队赋予作战任务,要像使其登高而去掉梯子一样,使军队有进无退。将帅率领士卒深入诸侯国土,要像弩机发出的箭一样一往无前。要烧掉舟船,打碎锅子,以示死战的决心。对待士卒,要能如驱赶羊群一样,赶过去又赶过来,使他们不知道要到哪里去。集结全军官兵,把他们投置于险恶的环境,这就是指挥军队作战的要务。九种地形的应变处置,攻防进退的利害得失,全军上下的心理状态,这些都是作为将帅不能不认真研究和周密考察的。
    在敌国境内作战的规律通常是:进入敌国境内越深,军心就越是稳定巩固;进入敌国境内越浅,军心就容易懈怠涣散。离开本土,进入敌境进行作战的地区,叫做绝地;四通八达的地区,叫做衢地;进入敌境纵深的地区,叫做重地;进入敌境浅的地区,叫做轻地;背有险阻面对隘路的地区,叫做围地;无路可走的地区,叫做死地。因此,处于散地,要统一军队的意志;处于轻敌,要使营阵紧密相连;在争地上,要迅速出兵抄到敌人的后面;在交地上,就要谨慎防守;在衢地上,就要巩固与诸侯列国的结盟;遇上重地,就要保障军粮的供应;遇上圮地,就必须迅速通过;陷入围地,就要堵塞缺口;到了死地,就要显示殊死奋战的决心。所以,士卒的心理状态是:陷入包围就会竭力抵抗,形势逼迫就会拼死战斗,身处绝境就会听从指挥。
    因而,不了解诸侯列国的战略意图,就不要预先与之结交;不熟悉山林、险阻、沼泽等地形情况,就不能行军。不使用向导,就无法获得有利的地形。这些情况,如有一样不了解,都不能成为称王争霸的军队。凡是称王争霸的军队,进攻敌国,能使敌国的军民来不及动员集中;兵威加在敌人头上,能够使敌方的盟国无法配合策应。因此,没有必要去争着同天下诸侯结交,也用不着在各诸侯国里培植自己的势力;只要伸展自己的战略意图,把兵威施加在敌人头上,就可以拔取敌人的城邑,推毁敌人的国都。施行超越惯例的奖赏,颁布不拘常规的号令,指挥全军就如同指挥一个人一样。向部下布置作战任务,但不说明其中的意图。动用士卒,只说明有利的条件,而不指出危险的因素。将士投置于危地,才能转危为安,使士卒陷身于死地,才能起死回生。军队深陷绝境,然后才能赢得胜利。所以,指导战争这种事,在于谨慎地观察敌人的战略意图,集中兵力攻击敌人之一部,千里奔袭,擒杀敌将。这就是所谓巧妙用兵,实现克敌制胜的目标。
    因此,在决定战争方略的时候,就要封锁关口废除通行符证,不允许敌国使者往来;要在庙堂里反复秘密谋划,作出战略决策。敌人方面一旦出现间隙,就要迅速地乘机而入。首先夺取敌人的战略要地,但不要轻易与敌约期决战。要灵活机动、随机应变,以决定自己的作战行动。因此,战斗打响之前要像处女那样显得沉静柔弱,诱使敌人放松戒备;战斗展开之后,则要像脱逃的野兔一样行动迅速,使得敌人措手不及,无从抵抗。

    【战 例】
    李愬血夜袭蔡州
    唐朝在安史之乱后,国家开始从鼎盛走向衰弱,各地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各地节度使割据一方,独揽军政、财政大权,营造自己的独立王国,并在实力雄厚之时抗拒朝廷。藩镇割据势力的发展,进一步消弱了唐王朝的统治。唐王朝为了维护统一的局面,恢复中央集权,便在国家财力比较丰厚和边疆形势逐渐缓和的情况下,开始致力于削平藩镇割据之事。公元807年,唐宪宗顺利地平定了西川、夏绥、镇海三镇的叛乱,开始向淮西、成德的割据势力讨伐。李愬奇袭蔡州就是唐军平定淮西节度使吴元济割据势力的战例。在这场奇袭战中,李愬针对士兵因屡战屡败而产生的厌战心理,制定了利用险峻的地形、恶劣的天气袭击敌人的策略,以此稳定士兵的情绪,坚定他们殊死作战的决心。最后,他的军队在雪夜攻下了蔡州城,活捉了吴元济。这场战斗的胜利,对平定淮西、成德的藩镇割据势力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元和九年(公元814年),淮西节度使吴少阳病死,其子吴元济世袭吴少阳之职,拒纳唐朝吊祭使者,并且发兵在今河南舞阳、叶县、鲁山一带四处烧杀掳掠。唐宪宗决定对他用兵讨伐。朝廷调集军队从四面进攻淮西,其南、北方向的军队曾稍有进展;东、西路军则被淮西军击败。公元815年至816年间,朝廷曾多次调整征伐淮西的东、西路军的统帅。朝廷派唐邓节度使高霞寓接任原西路军将领严绶,而高霞寓在郎山的一次战斗中击败了淮西军后,不久就在文城栅(今河南遂平西南)大败。其后,再换袁滋接替高霞寓,在仍没有什么进展的情况下,李愬作为唐、邓、随节度代替袁滋,继续执行从西面进攻淮西的任务。可以说,李愬是在西路军屡战不利的情况下上任的。
    公元817年正月,李愬到达蔡州。当时,唐军在连败之后,士气低落,士兵都十分惧怕作战。李愬上任后对士兵说:“天子知道我李愬柔懦,能忍受战败之耻,所以派我来安抚你们。至于攻城进取,那不是我的事。”士卒们听了李愬的这些话,才稍稍安下心来。
    李愬针对官兵们的这种心理状态,首先做了许多安定军心的工作。他亲自慰问士卒,抚恤伤病员。当地由于战乱频繁,大批老百姓逃往他乡。李愬派人安抚当地百姓,以他的军队保护他们。在军中,李愬也不讲究长官的威严,不强调军政的严整。他的这些行动,一方面安抚了士兵,另一方面也是向敌人佯示无所作为。他的行动果然麻痹了吴元济,吴元济对这位上任前地位不高、也没有什么名气的唐军将领放松了戒备。
    在将士情绪稍稍稳定一些后,李愬开始着手修理器械,训练军队,以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他制定并实行了优待俘虏及降军家属的政策,在先后俘获了吴元济手下的官员、将领丁士良、陈光洽、吴秀琳、李祐等人后,对他们给予信任,并且委以官职,并通过他们逐渐摸清了淮西军的虚实。
    同年5月,李愬夺占了蔡州的一些外围要点并占领了蔡州以南的白狗、汶港、楚城等地,切断了蔡州与附近申州、光州的联系。五月二十六日,李愬派兵攻打郎山,淮西军队前来救援,唐军遭到内外夹击而失利。他手下诸将都懊丧不已,但李愬并不气馁,他说:“我如连战皆胜,敌必戒备。此次败北,正可麻痹敌军,为以后攻其不备奠定基础。”他在战后招募了敢死的勇士三千人,早晚亲自训练,以增加军队的突击力,为袭击蔡州做准备。
    九月二十八日,李愬周密准备,率军出其不意地攻占了关房(今河南遂平)外城,淮西军千余人被歼,其余人退到内城坚守。李愬命军队佯退诱敌,淮西军以骑兵五百追击,官兵受惊欲退。李愬下令道:“敢后退者斩。”于是官兵又回军力战,击退敌军。将士们要乘胜追击,攻取其城,李愬不同意。他认为,如不取此城,敌人必分兵守之,而敌人兵力分散,正好利于夺取蔡州,因此他下令还营。这时,降将李祐向李愬建议:“蔡州的精兵都在洄曲及周围拒守,蔡州城内都是些老弱兵卒,可以乘虚直抵蔡州城,等外边的叛军听到消息,吴元济就已经被擒了。”李的意见,正好与李愬的想法不谋而合。
    十月,李愬见袭击蔡州的条件已经成熟,便开始做战斗部署:李愬命随州刺史史愬镇守文城栅;命降将李祐、李忠义(即李宪)率三千士兵为前驱,自己率三千人为中军,李进城率三千人为后军,奇袭蔡州。为严守行动秘密,军队从文城栅出发时,李愬不告诉他们行动的目的地,只命令说:往东前进。这一天天气阴晦,风雪交加,军队行六十里后,到达张柴村。李愬率军迅速拿下了这个村子,全歼淮西军布置在这里的守军及通报紧急情况的烽火兵,抢占了这一要地。李愬命令士兵稍事休息,吃点干粮,并布置留下五百人截断桥梁。以防洄曲方面的淮西军回救蔡州;另留五百人以警戒郎山方向的救兵。布置完毕后,李愬亲自带领部队乘夜冒雪继续向东急进。将领们请示去哪里,李愬告诉他们:去蔡州城捉拿吴元济!将士们听了都大惊失色,以为此去必死无疑。这夜的天气异常寒冷,大风夹送着大雪,旌旗也被风撕裂,沿路都可看见冻死的兵士和马匹,军队所经的道路非常险峻,官军从未走过。因为李愬宣布了严格的军纪,因而没有人敢违抗。军队继续行进了七十里,赶到蔡州时,天还没亮。近城处有个鹅鸭池,李愬命令惊打鹅鸭以掩盖军队行进的声音,分散淮西军的注意力。
    自从吴少阳抗拒朝廷以来,官军不到蔡州城下已有三十多年了,因此,蔡州城的戒备松弛,淮西军未作防范。李愬的军队很快进入了蔡州城并占领了战略要地。天明雪止之时,有人告诉吴元济说,唐军已至并占领蔡州。这时,吴元济根本不相信唐军回来得如此迅速,后来听到李愬的号令,才仓促率亲兵登上牙城(内城)抗拒。蔡州民众帮助唐军火烧内城南门,唐军破门擒获吴元济。当时,吴元济的部将董重拥有精兵数万据守洄曲,李愬派人厚抚董重的家属,叫董重质之子前往招降董军,使这部分淮西军归降朝廷。申、光二州的守兵见蔡州已破,也先后投降。平定吴元济之战至此宣告结束。
    淮西藩镇平定后,成德方面的割据势力慑于唐军的压力,也先后上表归顺朝廷。淮西、成德为唐代藩镇割据势力中的强镇,这两个方面割据势力的削平与归顺,使唐王朝又获得了暂时的统一。
    从李愬奇袭蔡州而取胜的过程可以看出,李愬不仅通晓孙子所说的一些重要的用兵原则,如示弱惑敌、速战速决、避实击虚等等,而且他还善于根据士兵的心理状态,利用地形、气候等作战条件对士兵心理的影响,确保军队战斗力的充分发挥。这就是《孙子兵法-九地篇》所说:“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李愬很清楚他所率领的是一支多次战败、士气受到影响的军队,要想让这支军队有战斗力,就必须将士兵置于恶劣的环境中,那时,“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不得已则斗”。因此,他选择了风雪严寒之夜,让士兵“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最后一举成功。李愬的因势利导、因情用兵以及他将兵法原则与地理条件相结合的出色作战指挥,奠定了他在中国军事史上的地位。

    【作者申明:本文为叶仲录原创,任何人员和机构不得以任何方式进行转帖、分享、流转和使用,否则均被视为侵权。】
    叶仲录简历:
    叶仲录,男,1947年出生于陕西,2002年定居深圳。中国核工业技校讲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新媒体制作人。目前出版的主要著作:《都市 爱情密码》城市青春诗歌集,花城出版社出版;《都市打工妹日记》都市女性小说,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老师,您好!》青春校园成长诗歌集,海天出版社出版。《监理工程师》长篇悬疑小说,中国文史出版社。联系方式:646650918@qq.com(同时为微信号)

    《孙子》注释及典型战例分析【连载十六】
    -----作者;叶仲录

    《孙子》注释及典型战例分析,第;十六章:

    《孙子兵法之十二》

    十二、火攻篇
    【原 文】
    孙子曰: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①,二曰火积②,三曰火辎③,四曰火库④,五曰火队⑤。行火必有因⑥,烟火必素具○7。发火有时,起火有日⑧。时者,天之燥⑨也;日者,月在箕、壁、翼、轸○10也,凡此四宿者,风起之日也○11。
    凡火攻,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12。火发于内,则早应之于外○13。火发兵静者,待而勿攻,极其火力○14,可从○15而从之,不可从而止。火可发于外,无待于内○16,以时发之○17。火发上风,无攻下风○18。昼风久,夜风止。凡军必知五火之变,以数守之○19。
    故以火佐攻者明○20,以水佐攻者强。水可以绝○21,不可以夺○22。
    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23。命曰费留○24。故曰:明主虑○25之,良将修○26之。非利不动○27,非得不用○28,非危不战○29。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30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主慎之,良将警之○31。此安国全军之道也○32。
    【注 释】
    ①火人:火,此处作动词,用火焚烧之意。火人即焚烧敌军人马。
    ②火积:指用火焚烧敌军的粮秣物资。积,积蓄,指粮草。
    ③火辎:焚烧敌军的辎重。
    ④火库:焚烧敌军的物资仓库。
    ⑤火队:焚烧敌军的后勤补给线。队,通“隧”,道路的意思。
    ⑥因:依据,条件。
    ⑦烟火必素具:烟火,指火攻的器具燃料等物。素,平素、经常的意思。具,准备妥当。此句意为发火用的器材必须经常准备好。
    ⑧发火有时,起火有日:意谓发起火攻要选择有利的时机。
    ⑨燥:指气候干燥。
    ⑩箕、壁、翼、轸:中国古代星宿之名称,是二十八宿中的四个。
    ○11凡此四宿者,风起之日:四宿,指箕、壁、翼、轸四个星宿。古人认为月球行经这四个星宿之时,是起风的日子。
    ○12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因,根据、利用。五火,即上述五种火攻的方法。应,策应、对策。句意为根据五中火攻所引起的敌情变化,适时地运用军队进行策应。
    ○13早应之于外:及早用兵在外面策应(内外齐攻,袭击敌人)。
    ○14极其火力:让火势烧到最旺之时,极,尽。
    ○15从:跟从,这里指用兵进攻。
    ○16无待于内:不必待内应。
    ○17以时发之:根据气候、月象的情况实施火攻。以,根据、依据。
    ○18火发上风,无攻下风:上风,风向的上方。下风,风向的下方。
    ○19以数守之:数,星宿运行度数,此指气象变化的时机,即前所述“发火有时,起火有日”等条件。句意为等候火攻的条件。
    ○20以火佐攻者明:佐,辅佐。明,明显。指用火攻效果明显。
    ○21绝:隔绝、断绝的意思。
    ○22不可以夺:夺,剥夺,这里有焚毁之意,指焚毁敌人的物资器械。
    ○23不修其功者,凶:言如不能及时论功行赏以巩固胜利成果,则有祸患。
    ○24命曰费留:称为赏不及时。指若不及时赏赐,军费将如流水般逝去。命曰,名为。费留,吝财,不及时论功行赏。
    ○25虑:谋虑、思考。
    ○26修:治,处理。
    ○27非利不动:于我无利则不行动。
    ○28非得不用:不能取胜就不要用兵。得,取胜。
    ○29非危不战:不在危急关头不轻易开战。
    ○30愠:恼怒、怨愤。
    ○31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所以明智的国君要慎重,贤良的将帅要警惕。慎,慎重。警,警惕、警戒。
    ○32此安国全军之道也:这是安定国家保全军队的根本道理。安国,安邦定国。全,保全。

    【译 文】
    孙子说,火攻的形式共有五种:一种是焚烧敌军人马,二是焚烧敌军粮草,三是焚烧敌军辎重,四是焚烧敌军仓库,五是焚烧敌军粮道。实施火攻必须具备条件,火攻器材必须平时即有准备。放火要看准天时,起火要选好日子。所谓天时,是指气候干燥;所谓日子,是指月亮行经“箕”、“壁”、“翼”、“轸”四个星宿位置的时候,凡是月亮经过这四个星宿的时候,就是起风的日子。
    凡用火攻,必须根据五种火攻所引起的不同变化,灵活机动部署兵力策应。在敌营内部放火,就要及时派兵从外面策应。火已烧起而敌军依然保持镇静,就应持重等待,不可立即发起进攻,等待火势旺盛后,再根据情况做出决定,可以进攻就进攻,不可进攻就停止。火可以从外面燃放,这时就不必等待内应,只要适时放火就行。从上风放火时,不可从下风进攻。白天风刮久了,夜晚风就容易停止。军队必须掌握这五种火攻方法,灵活运用,等待放火的时日条件具备时再进行火攻。
    用火来辅助军队进攻,效果为显著,用水来辅助军队进攻,攻势必能加强。水可以把敌军分割隔绝,但却不能焚毁敌人的军需物资。
    凡打了胜仗,攻取了土地城邑,而不能及时论功行赏的,就必定会有祸患。这种情况叫做“费留”。所以说,明智的国君要慎重地考虑这个问题,贤良的将帅要严肃地对待这个问题。没有好处不要行动,没有取胜的把握不要用兵,不到危急关头不要开战。国君不可因一时的愤怒而发动战争,将帅不可因一时的愤懑而出阵求战。符合国家利益才用兵,不符合国家利益就停止。愤怒还可以重新变为欢喜,愤懑也可以重新转为高兴;但是国家灭亡了就不能复存,人死了也不能再生。所以,对待战争,明智的国君应该慎重,贤良的将帅应该警惕,这是安定国家保全军队的根本道理。




    【战 例】
    赤壁之战
    曹操在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中击败袁绍后,分别于公元204年、207年取得了攻取邺城、北征乌桓的胜利,一举消灭了袁绍集团的残余势力,占领了司隶、兖、豫、绿、青、冀、幽、并等州,统一了北方。接连而来的胜利,坚定了曹操早日统一天下的雄心,他开始积极准备南下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统一全国。曹操咄咄逼人的攻势,促成了南方两个主要割据势力——东吴孙权与荆州刘备的联合。孙、刘联军精确地分析了曹军的兵力、作战特点及长短处、战场条件等客观情况,找出了曹军不善水战的致命弱点,决定采取以长击短、以火助攻的作战方针,出其不意地以火攻战胜强敌的典型战例。
    公元208年春,曹操在邺城修建玄武池训练水军,准备向南方进军。同时派人到凉州拉拢马腾及其子马超,分别授以他们卫尉和偏将军之职,以避免南下进军时他们父子作乱,使其侧后受到威胁。
    曹操南下进攻的目标是荆州的刘备和东吴的孙权。荆州牧刘表年老多病,无所作为,只求偏安一方。其子刘琦、刘琮为争夺继承权而相互争斗,内部不稳。在官渡之战时投奔袁绍的刘备这时投奔了刘表,刘表让他屯兵新野、攀城,为自己据守阻止曹军南下的门户。这时的刘备虽寄人篱下,但仍是雄心勃勃。他乘此机会积极扩充军队,访求人才,争取荆州地主集团的支持。当时他已经拥有了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谋士、猛将,想在时机成熟时取代刘表,占据荆州,夺取天下。曹操南下进攻的另一重要目标就是东吴的孙权,孙权当时占有扬州的吴郡、会稽、丹阳、庐江、豫章、九江等六郡,国力较强。孙权拥有精兵十万,在周瑜、鲁肃、张昭、程普、黄盖等人的支持辅助下,其统治基础牢固,内部也比较团结,加上他们拥有长江天险,因此成为曹操统一天下的主要障碍。
    当曹操还在忙于消灭袁氏残余势力时,孙权的手下鲁肃便提出应乘曹操忙于北方战争的时机去消灭江夏(郡治金湖北新洲)太守黄祖,占领荆州,以控制长江流域。公元203年,孙权按照鲁肃的建议,开始讨伐黄祖。黄祖退守夏口(今湖北武汉),孙权围攻不克。至公元208年,孙权突破黄祖军防线,打败了黄祖,占领了江夏。这时,曹操怕荆州被孙权抢先占领,遂出兵荆州。这年7月,曹操率步骑十数万大举南下。曹军一部分兵力向宛、叶(今河南叶县西南)进行佯动,吸引刘表军队,另一部向新野方向出其不意直下荆、襄。8月,刘表病死,其子刘琮继位。当曹军逼近时,刘琮不战而降。
    这时,刘备正在与襄阳仅一水之隔的攀城训练军队,准备应战。他听到刘琮投降的消息时,曹操的军队已到达宛城,离攀城很近了。刘备自知自己的力量抵挡不了声势浩大的曹军,便率领随行人员向江陵退却。曹操怕江陵被刘备占领,便亲率轻骑五千日夜兼程猛追,一昼夜行三百余里,在当阳长坂追上刘备。刘备猝不及防,被曹操打败,仅同诸葛亮、张飞、赵云等几十骑向夏口方向退却,与刘表长子刘琦会合。这时,他们总共仅有一万水兵,一万步兵,退守在长江南岸的攀口(今湖北鄂城西北)。
    曹操顺利地占领了江陵,除获得刘表的降兵八万外,还获得了大量的军事物资。曹操意欲顺流而下,占领整个长江以东地区。这时他的谋士贾诩建议利用荆州的丰富资源,休养军民,巩固新占地区,然后再以强大优势破降孙权。曹操由于一路进展顺利,滋长了轻敌情绪,没有听取贾诩的意见,坚持继续向江东进军。
    曹操占领江陵后,不仅刘备感到了即将被吞没的危险,东吴的孙权也感到了战火即将烧到他的身边,局势的发展,迫使刘备、孙权都产生了联合抗曹的意向。这时,东吴派鲁肃以为刘表吊丧为名,急切地前往荆州探听虚实。鲁肃到达夏口时,听到刘琮投降、刘备南撤的消息。鲁肃在当阳遇见刘备,建议刘备与孙权联合抗击曹操,刘备欣然同意,并派诸葛亮同鲁肃一起去拜见孙权。
    诸葛亮见到孙权后,看出孙权对刘备的实力有所怀疑,便说服孙权说,刘备虽然在长坂坡战败,但是还有关羽、刘琦率领的水陆精锐二万多人。曹军远道而来,经过长途跋涉,已经很疲乏了,几战之后,其势成强弩之末,没有多大劲头了,而且北方人不习惯水上作战;荆州民众也不是真心归附曹操。如果孙、刘两家能同心协力,联合抗曹,一定能击败曹军,造就三足鼎立的形势。孙权听了诸葛亮的分析,增强了联合抗曹的信心,决定与刘备合作,携手抗曹。
    但是东吴内部在如何对付曹操的问题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态度。以张昭为代表的东吴官员主张不抵抗曹军,而鲁肃等人则坚决反对投降。鲁肃劝孙权将周瑜从鄱阳召回商讨对策。周瑜赶回来后,和鲁肃一起力劝孙权坚定抗曹决心。他认为,曹操虽然统一了北方,但是他的后方局势并不稳定。现在曹操舍弃北方军队善于骑战的长处,登上战船与我们作水上争斗,是以其短击我之长;况且现在适值隆冬,曹军必然会出现给养不足;北方士兵远涉江湖之间,水土不服,必生急病。这些都是用兵的大忌。曹操不顾忌这些不利因素,必然会导致失败。针对曹操的兵力情况,周瑜也做了分析。周瑜说:曹操号称拥有水军陆军八十万,据我分析,曹操能从北方带来的军队不过十五六万,而且已经疲惫不堪;所得刘表的军队,最多七八万,他们心存疑惧,没有斗志。这样的军队,人数虽多但并不可怕。周瑜请求孙权给他精兵五万,便足以打败曹操。孙权听完周瑜对曹军兵力、作战特点、战场条件的分析,决定与刘备联合抗击曹操。孙权拨精兵三万,任命周瑜、程善为左右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率领军队逆江而上,和刘备军队会合,共同抗击曹操。
    这时在夏口的刘备面对日益逼近的曹军,心中非常焦急,每天派人探听孙权军队的消息。公元208年10月的一天,他得到了孙权水军到来的报告,就急忙派人慰劳,并且亲自乘船迎接周瑜。刘、孙联军会合后,继续沿长江西上,到赤壁(今湖北嘉鱼东北)与曹军的先头部队遭遇。联军击败了曹军的先头部队,曹军退回江北的乌林与主力会合,双方在赤壁一带隔江对峙。
    曹军的情况正如周瑜、诸葛亮所预料的那样,军中正流行疾病,同时曹军多半不习水性,受不了江上风浪的颠簸。曹操针对这一情况,命令手下将战船用铁索连结在一起,在船上铺上木板,以减少船身的摇晃。这样做船上确实平稳多了,但却彼此牵制,行动不便。曹军铁索连船的弱点,被周瑜部将黄盖发现了,他向周瑜建议说:我军兵力少,不宜与曹军长期相持,必须设法破敌。现在曹军把船首尾相接,我们可以采用火攻的方法将他们击败。黄盖的建议使周瑜受到启发,他制定了以黄盖诈降接近曹营,然后放火奇袭曹军战船以乱曹军的作战计划。他要黄盖写了封降书,派人送到江北曹营。曹操接到降书后深信不疑,还与送信人约定了投降的时间与信号。公元208年十一月的一天,黄盖带领十艘大船,向北岸急驶而去,船上装满干柴草,里面浸上油液,外面用布裹上伪装,插上约定的旗号,同时预备好快船系在大船之后,以便放火后换乘。快接近曹军水寨时,黄盖命士兵举火,并齐声呼喊:“黄盖来投降了!”曹军以为真的是黄盖来投降了,纷纷走出船舱观望。这时,黄盖的船只已经靠近了水寨,十艘大船的士兵同时放火,冲向曹军水寨,然后跳上小艇退去,这时的天空正刮着猛烈的东南风,顷刻间,曹军的战船都燃烧起来。火势一直蔓延到了岸上,曹营的官兵被这突如其来的大火烧得惊慌失措,在一片慌乱中,曹军士兵被烧死、溺死、互相踩死的不计其数。孙、刘联军乘势猛杀过来,将曹军杀得人仰船翻。曹操被迫领残兵败将从陆路经华容向江陵方向撤退。在泥泞的道路上,曹军战马陷入泥潭之中,曹操派人到处寻找枯枝杂草垫路,才使骑兵勉强通过。孙刘联军水陆并进实行追击,一直追到南郡(今湖北江陵境内)。曹操留曹仁、徐晃驻守江陵,乐进驻守襄阳,自率残余部队退回北方。赤壁之战以孙权、刘备联军的胜利和曹操的失败而告结束。
    纵观赤壁之战全过程,可见曹操的失败绝非偶然。曹操依仗其优势兵力,在一路进展顺利的情况下难以保持清醒地头脑,产生了骄傲轻敌的情绪,以己之短击敌之长,使自己的优势丧失;在受降的过程中又疏于戒备,面对奇袭惊慌失措,猝不及防,最终导致了失败。而孙、刘联军善于利用自己的有利条件,在发现敌军的弱点时,果断实施火攻,一举战胜强敌。在实施火攻过程中,周瑜、刘备完全遵循了《孙子兵法-火攻篇》中提出的实施原则、步骤与方法,即事先准备好火具,选择干燥而有风的天气。放火之后,乘敌混乱之时以主力配合进攻敌军,做到了“火发于内,则早应之于外”。赤壁之战的以弱胜强,成为《孙子兵法?火攻篇》作了成功的史证。

    【作者申明:本文为叶仲录原创,任何人员和机构不得以任何方式进行转帖、分享、流转和使用,否则均被视为侵权。】
    叶仲录简历:
    叶仲录,男,1947年出生于陕西,2002年定居深圳。中国核工业技校讲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新媒体制作人。目前出版的主要著作:《都市 爱情密码》城市青春诗歌集,花城出版社出版;《都市打工妹日记》都市女性小说,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老师,您好!》青春校园成长诗歌集,海天出版社出版。《监理工程师》长篇悬疑小说,中国文史出版社。联系方式:646650918@qq.com(同时为微信号)
    叶仲录近照:
    
    

    
    
    

    



    【作者申明:本文为叶仲录原创,任何人员和机构不得以任何方式进行转帖、分享、流转和使用,否则均被视为侵权。】
    叶仲录简历:
    叶仲录,男,1947年出生于陕西,2002年定居深圳。中国核工业技校讲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新媒体制作人。目前出版的主要著作:《都市 爱情密码》城市青春诗歌集,花城出版社出版;《都市打工妹日记》都市女性小说,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老师,您好!》青春校园成长诗歌集,海天出版社出版。《监理工程师》长篇悬疑小说,中国文史出版社。联系方式:646650918@qq.com(同时为微信号)
    《孙子》注释及典型战例分析【连载十七】
    -----作者;叶仲录

    《孙子》注释及典型战例分析,第;十七章:

    《孙子兵法之十三》
    十三、 用 间 篇
    【原 文】
    孙子日: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①,日费千金;内外骚动②,怠于道路③,不得操事④者,七十万家⑤。相守数年⑥,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7,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将⑧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⑨也。故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10,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11者,不可取于鬼神○12,不可象于事○13,不可验于度○14,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故用间有五:有因间○15,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五间俱起,莫知其道○16,是谓神纪○17,人君之宝○18也。因间者,因其乡人而用之○19。内间者,因其官人而用之○20。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21。死间者,为诳事于外○22,令吾间知之,而传于敌间也○23。生间者,反报也○24。
    故三车之事,莫亲于间○25,赏莫厚于间○26,事莫密于间○27。非圣智○28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29,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30。微哉微哉,无所不用间也!间事未发○31,而先闻者,间与所告者皆死○32。
    凡军之所欲击○33,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杀,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34之姓名,令吾间必索知之。
    必索敌人之间来间我者○35,因而利之○36,导而舍之○37,故反间可得而用也。因是而知之○38,故乡间、内间可得而使也○39。因是而知之,故死间为诳事,可使告敌。因是而知之,故生间可使如期○40。五间之事,主必知之,知之必在于反间,故反间不可不厚也○41。
    昔殷○42之兴也,伊挚在夏○43;周○44之兴也,吕牙○45在殷。故惟君贤将,能以上智○46为问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军之所侍而动○47也。
    【注 释】
    ①奉:同“俸”指军费开支。
    ②内外骚动:指举国上下混乱不安。内外,前方、后方的通称。
    ③怠于道路:怠,疲惫、疲劳。此言百姓因辗转运输而疲于奔波。
    ④操事:指操作农事。
    ⑤七十万家:比喻兵事对正常农事的影响之大。
    ⑥相守数年:相守,指相持、对峙。相守数年即相持多年。
    ⑦而爱爵禄百金:而,如果。爱,吝惜、吝啬。意指吝啬爵位、俸禄和金钱而不肯重用间谍。
    ⑧非人之将:不懂用间谍执行特殊任务的将领,不是领导部队的好将领。非人,不懂的用人(间谍)。
    ⑨非胜之主:不是能打胜仗的好国君。主,君主,国君。
    ⑩动而胜人:动,行动,举动,这里指出兵。句意为一出兵就能战胜敌人。
    ○11先知:指事先侦知敌情。○12不可取于神鬼:指不可以通过用祈祷、祭祀鬼神和占卜等方法去求知敌情。
    ○13不可象于事:象,类比,比拟。事,事情。意为不可用与其他事情类比的方法去求知敌情。
    ○14不可验于度:指不能用征验日月星辰运行位置的办法去求知敌情。验,应验,验证。度,度数,指日月星辰运行的度数(位置)。
    ○15因间:间谍的一种,即本篇下文所说的“乡间”。即依赖与敌人的乡亲关系,获取情报,或利用与敌军官兵的同乡关系,打入敌营从事间谍活动,获取情报。
    ○16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此言五种间谍同时使用起来,使敌人无法摸清我军的行动规律。道,规律,途经。
    ○17神忌:神妙莫测之道。忌,道。
    ○18人君之宝:宝,法宝。句意为“神忌”是国君制胜的法宝。
    ○19因其乡人而用之:指利用与敌国将领之同乡关系作间谍。因,根据,引申为利用。
    ○20内间者,因其官人而用之:官人,指敌方的官吏。句意为:所谓内间,就是指收买敌国的官吏为间谍。
    ○21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所谓反间,就是指收买或利用敌方的间谍,使其为我所用。
    ○22为诳事于外:诳,欺骗、瞒惑。此句意为故意向外散布虚假情况,用以欺骗、迷惑敌人。
    ○23令吾间知之,而传于敌间也:意思是让我方间谍了解自己故意散布的假情报并传给敌方间谍,诱使敌人上当受骗。在这种情况下,事发之后,我方间谍往往难免一死,所以称之为“死间”。○24生间者,反报也:反,同“返”。意思为那些到敌方了解情况后能够活着的间谍是回来报告敌情的人。
    ○25三军之事,莫亲于间:三军中最亲信的人,无过于委派的间谍。
    ○26赏莫厚于间:言赏赐没有比间谍所受更优厚的了。
    ○27事莫密于间:军机事务,没有比间谍之事更为机密的。
    ○28圣智:才智过人的人。
    ○29非仁义不能使间:指如果吝啬爵禄和金钱,不能做到以诚相待,则无法用好间谍。
    ○30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微妙,精细奥妙。这里指用心精细、手段巧妙。实,指实情。意谓不是精心设计、手段巧妙的将领,不能取得间谍的真实情报。
    ○31间事未发:发,举行、实施之意。此言用间之计尚未实施开展。
    ○32而先闻者,间与所告者皆死:先闻,事先知道,即暴露。即言事情先行暴露,则间谍和知情者必须杀掉,以灭其口。
    ○33军之所欲击:即“所欲击之军”,此句为宾语前置句式。下文“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杀”句式同此。
    ○34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守将,主将。左右,守将的亲信。谒者,指负责传达通报的官员。门者,负责守门的官吏。舍人,门客,指谋士幕僚。
    ○35必索敌人之间来间我者:索,搜索。句意谓必须查出前来我方进行间谍活动之敌间。
    ○36因而利之:趁机收买、利用敌间。因,由,这里有趁机、顺势之意。
    ○37导而舍之:设法诱导他,并交给一定的任务,然后放他回去(为己所用)。
    ○38因是而知之:指从反间那里获悉敌人内情。

    ○39乡间、内间可得而使也:意谓通过利用反间,乡间和内间才能有效地加以使用。
    ○40可使如期:可使如期返报。
    ○41故反间不可不厚也:厚,厚待,有重视之意。五间之中,以反间为关键,因此必须给予反间以十分优厚的待遇。
    ○42殷:公元前17世纪,商汤灭夏,建都亳(今河南商丘县北),史称商朝。后来,商王盘庚迁都到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因此商朝又称为“殷”。
    ○43伊挚在夏:伊挚,即伊尹。原为夏桀之臣,后归附商汤,商汤任用他为相,在灭夏过程中,伊尹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夏,夏朝,大禹之子夏启所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共传十七世,至夏桀时为商汤所灭。
    ○44周:周朝,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后所建立的王朝,建都于镐京(今陕西西安)。
    ○45吕牙:即姜尚,姜子牙,俗称姜太公。曾为殷纣王之臣。周武王伐纣时,任用吕牙为“师”,打败了纣王。
    ○46上智:具有很高智谋的人。
    ○47三军之所恃而动:军队要依靠间谍所提供的情报而行动。


    【译 文】
    孙子说,凡兴兵十万,征战千里,百姓的耗费,公室的开支,每天都要花费千金,前方后方动乱不安,民夫疲惫地在路上奔波,不能从事正常耕作生产的,多达七十万家。这样相持数年,就是为了决胜于一旦。如果吝惜爵禄和金钱,不肯重用间谍,以致因为不能掌握敌情而导致失败,那就是不仁慈到极点了,这种人不配作军队的统帅,称不得是国家的辅佐,也不是胜利的主宰着。所以,英明的君主和贤良的将帅,他们之所以一出兵就能战胜敌人,功业超越普通人,就在于能够预先掌握敌情。要事先了解敌情,不可用求神问鬼的方式来获取,不可拿相似的事情做类比推测得出,不可用日月星辰运行的位置去做验证,一定要取之于人,从那些熟悉敌情的人口中去获取。
    间谍的运用方式有五种:即因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这五种间谍同时使用起来,使敌人无从捉摸我用间的规律,这就是使用间谍的神秘莫测的方法,也正是国君克敌制胜的法宝。所谓因间,是指利用敌人的同乡做间谍。所谓内间,就是利用敌方的官吏做间谍。所谓反间,即是利用敌方间谍为我所用。所谓死间,是指故意制造散布假情报,通过我方间谍将假情报传给敌间,诱使敌人上当受骗,一旦真情败露,我间则难免一死。所谓生间,就是侦察后能活着回来报告敌情的人。
    所以在军队中,没有比间谍更为亲近的人,给予奖赏,没有比间谍更为优厚的,没有什么事情比间谍更为秘密的了。不是才智超群的人不能使用间谍,不是仁慈慷慨的人不能指使间谍,不是谋虑精细的人不能分辨证实间谍提供的情报。微妙阿,微妙,没有什么时候不能使用间谍!间谍的工作还未开展,而秘密却已泄露出去的,那么间谍和了解内情的人都要处死。
    凡是要准备攻打的敌方军队,要准备攻占的敌方城池,要准备刺杀的敌方人员,都须预先了解其主管将领、左右亲信、负责传达的官员、守门官吏和门客幕僚的姓名,指令我方间谍一定要将这些情况侦察清楚。
    一定要搜查出敌方派来侦察我方军情的间谍,从而用重金收买他,引诱开导他,然后再放他回去。这样,反间就可以为我所用了。通过反间了解敌情,这样,乡间、内间也就可以利用起来了。通过反间了解敌情,这样,就可以使死间传播假情报给敌人了。通过反间了解敌情,这样就能使生间按预定时间返回报告敌情了。五种间谍的使用,国君都必须了解掌握。了解情况的关键在于使用反间,所以对于反间不可不给予优厚的待遇。
    从前殷商的兴起,在于重用了在夏朝为臣的伊尹,他熟悉并了解夏朝的情况;周朝的兴起,是由于周武王重用了了解商朝情况的姜子牙。所以,明智的国君,贤能的将帅,能够任用智慧高超的人充当间谍,就一定能建立大功。这是用兵中的关键步骤,整个军队都要依靠间谍所提供的敌情来定军事行动。

    【战 例】
    石勒用间胜王浚
    东汉以来,我国大西北一带的各少数民族便逐渐向长城以内迁徙,开始在辽西、幽州、并州以及关陇等地生活。到了西晋时期,这些少数民族贵族已与汉族人民杂居在一起,许多少数民族贵族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不同程度地走上了封建化道路。西晋统治集团建立在剥削与压榨人民基础上的腐朽统治,激化了当时的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随后不久爆发的“八王之乱”,使得汉族与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更加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人民纷纷起来反抗西晋政权的统治。这一时期,四川爆发了流民爆动,流民起义的队伍在公元304年占领了成都;北方一些少数民族的首领这时也趁着西晋政权的摇摇欲坠而起兵反晋。匈奴贵族刘渊便是在流民占领成都的同年起兵的。当时他已自立为汉王,集结军队,立志要创立如冒顿单于一般的事业。与他几乎同时起兵的还有汉人王弥、羯人石勒。他们共同推举刘渊为主,给西晋统治者以有力的打击;同时,他们也都拥有自己的割据势力,想在打败晋军的同时,发展自己的势力,以便有朝一日取代西晋王朝的统治。他们当中的石勒后来吞并了王弥,战胜了拥兵幽州的西晋大臣王浚,摆脱了刘氏集团自立为赵王(历史上称为后赵),成为中国北方出现的十多个少数民族政权之一(即历史上“十六国”之一)。石勒用间智取王浚之事发生在他自立为赵王之前。
    石勒字世龙,羯族人,其家族世为部落小帅,到石勒这一代,部落小帅已无什么待遇可言,为了生活,石勒给商人与地主当过田客。后被西晋并州刺史司马腾捉住并送到冀州,贩卖到一个叫师欢的地主家里当耕奴。师欢见这个人二十几岁的胡人相貌不俗,善于骑射,又勇敢有谋,怕他鼓动其他耕奴造反,就把他放了。石勒离开师欢家,投奔了西晋朝廷的养马地——马牧的小头目汲桑,并在茌平县一带组成“十八骑”。他们常常出入于专门繁殖名马赤龙、骐骥的场地,到远处劫掠缯宝,拿回来贿赂汲桑。
    当成都王司马颖挟持晋慧帝失败被废后,他的部将公师藩等起兵赵、魏,要为司马颖报仇。石勒和汲桑就率牧人乘马场马匹数百骑前往响应。公师藩攻打邺城失败被杀,石勒与汲桑逃回马牧。他们在马牧劫掠郡县,释放囚犯,集山泽亡命之徒,其势力得到扩充。石勒、汲桑在一次战斗中失败,汲桑被晋军杀死,于是石勒带领自己的队伍投奔已在左国城称汉王的六渊。
    石勒投奔刘渊后,在三四年时间内东征西讨,攻城夺地,为汉国立下汗马功劳,成为维护汉国统治的一支劲旅。石勒的势力也在征战中不断发展、壮大。公元311年,投奔刘渊的王弥在其势力得到扩大后,密谋要杀掉石勒,想吞并他的势力。石勒知道后,设计杀掉王弥,兼并了他的全部人马。随着实力的不断增强,石勒称王的野心渐起。但是他表面上仍然遵从汉主,同时在他的统治范围中实行优待汉族地主及汉族知识分子的政策,把一批富有统治经验的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吸收到自己麾下。他的军师张宾就是其中之一,张宾为石勒建立“后赵”政权起了极重要的作用。
    石勒火并王弥后,将攻击目标转向了西晋幽州刺史王浚。王浚在与石勒交战失败后,曾求助于鲜卑、乌桓人的支持,但鲜卑、乌桓人没有响应。这时,石勒军师分析了王浚兵势衰弱的境况,指出如果石勒表示归顺王浚,那他一定会喜出望外。因此,张宾建议石勒智取王浚,而不要硬拼。张宾要石勒写一封措词谦恭的信,表示与他和好的诚意,并愿意隶属他扶助他当皇帝。等到王浚对石勒疏于防备时,再乘其麻痹一举消灭他的势力。石勒同意了他的建议,并且马上开始依计行事。
    石勒派他的门客王子春、董肇等人带书信和许多珍宝,去见王浚。石勒在信中推崇王浚为天子,而自己只是一无名小胡,“我所以投身于义兵除暴乱的事业,正是要为您扫除障碍。所以诚心希望您顺应天意民心,登基称帝。我石勒崇敬拥戴您就像对自己的父母一样,您也应明察我的诚意苦心,将我像儿子一样看待”。在给王浚上书献宝的同时,石勒还要王子春以重金笼络了王浚的心腹枣高。王浚见石勒归顺于他十分高兴,把王子春等人封为列候,并派使者以地方特产答谢他。王浚的司马游统阴谋叛变王浚,派使者骑马向石勒请降,石勒杀了使者,并送给王浚,以此表示自己的诚实无欺。王浚此时更加信任石勒,对他不再存有什么疑心。
    不久,王子春等人与王浚的使者一同回来,石勒下令隐藏起强壮的精兵和武器,显示出仓库空虚而军队软弱的样子,面向北败见王浚的使者,接受王浚的书信。王浚送给石勒拂尘,石勒装做不敢拿,把它挂在墙上,每天早晚都要敬拜这拂尘。石勒还派董肇向王浚上书,约定日期亲自到幽州去奉拜皇帝的尊号。王浚的使者回到幽州,就其所见陈述了石勒将寡兵弱和对王浚诚心不二的情况。王浚大喜,认为他确是可信任的。
    石勒见王浚已相信了自己,便开始准备袭击王浚。他先叫回王子春,打听幽州的情况。子春说:“幽州自从去年遭了大水灾后,人民吃不到一粒粮食,而王浚却把百万粮食屯聚在仓里,不用来救济百姓。他的刑罚又极为苛刻残酷,对百姓征税纳赋十分频繁,残害贤臣良将,诛杀排斥进谏的谋士,下属因不能忍受,逃亡叛变的很多。鲜卑、乌桓在外与他离心离德、枣高、田矫等人在内贪婪横暴,人心忧惧而动摇,军队虚弱而疲敝,而王浚却还要高筑台阁,排列百官,大言不惭地说汉高祖、魏武帝都不足以与他并论。”石勒听王子春谈了幽州饥荒贫困,王浚众叛亲离的情况,决定发兵袭击幽州。但他又怕并州刺史刘琨从背后袭击他,于是他与张宾商量如何应付刘琨。张宾建议利用刘琨与王浚的矛盾,写信与刘琨讲和,请求刘琨允许他以伐王浚来将功补过。石勒按张宾说,办妥了这件事,稳定了刘琨,解除了后患。
    公元314年,石勒发兵袭击幽州。石勒率领轻骑兵日夜兼程向幽州进发。石勒军到达易水时,王浚的督护孙纬立即派人给王浚送消息,请示准备抵抗。王浚对他们说:“石公到这儿来,正是要拥戴我当皇帝的,谁再说抗击的话,立刻杀头!”于是,王浚设筵等待石勒的到来。石勒在早晨赶到蓟县,喝叱守城的人开门。石勒因怀疑城内有埋伏,就先驱赶几千头牛羊,声称是献给王浚的礼品,实际上是堵塞街巷,使王浚的军队不能出战。王浚这时才意识到大势不好,开始坐卧不安了。石勒派手下抓住了王浚,将他送回襄国(石勒的都城,在今河北省邢台市西南)杀死。石勒占据了幽州,吞并了王浚的军队,为不久以后自立赵王奠定了基础。
    石勒吞并王浚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连续用间的过程。石勒的门客王子春作为生间,被石勒派往王浚营中,一方面投书结好王浚,一方面侦察王浚在幽州的政治、军事情况;石勒还以重金笼络、收买了王浚的心腹枣高,枣高作为石勒的内间,巩固了王浚对石勒的信任,使王浚对石勒的归顺更加深信不疑;石勒在王浚使者来访时,制造了一些假相让使者回去报告王浚。由于石勒较成功地连续用间,使得王浚完全陷入了错误的认识与判断之中。石勒则因用间而比较全面地掌握了敌军的情况,把握了战机,为他最后的出奇制胜奠定了基础。从石勒战胜王浚的史实中可见,孙子所说的用间的重要性、要领以及方法,石勒都能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于战争的实践之中,正因为如此,石勒才取得了幽州之战的胜利。
    【作者申明:本文为叶仲录原创,任何人员和机构不得以任何方式进行转帖、分享、流转和使用,否则均被视为侵权。】
    叶仲录简历:
    叶仲录,男,1947年出生于陕西,2002年定居深圳。中国核工业技校讲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新媒体制作人。目前出版的主要著作:《都市 爱情密码》城市青春诗歌集,花城出版社出版;《都市打工妹日记》都市女性小说,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老师,您好!》青春校园成长诗歌集,海天出版社出版。《监理工程师》长篇悬疑小说,中国文史出版社。联系方式:646650918@qq.com(同时为微信号)

    【作者申明:本文为叶仲录原创,任何人员和机构不得以任何方式进行转帖、分享、流转和使用,否则均被视为侵权。】
    叶仲录近照;
    

    

    

    
    


    叶仲录简历:
    叶仲录,男,1947年出生于陕西,2002年定居深圳。中国核工业技校讲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新媒体制作人。目前出版的主要著作:《都市 爱情密码》城市青春诗歌集,花城出版社出版;《都市打工妹日记》都市女性小说,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老师,您好!》青春校园成长诗歌集,海天出版社出版。《监理工程师》长篇悬疑小说,中国文史出版社。联系方式:646650918@qq.com(同时为微信号)
    叶仲录简历:
    叶仲录,男,1947年出生于陕西,2002年定居深圳。中国核工业技校讲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新媒体制作人。目前出版的主要著作:《都市 爱情密码》城市青春诗歌集,花城出版社出版;《都市打工妹日记》都市女性小说,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老师,您好!》青春校园成长诗歌集,海天出版社出版。《监理工程师》长篇悬疑小说,中国文史出版社。联系方式:646650918@qq.com(同时为微信号)
    推荐阅读叶仲录出版的著作:

    

    
    

    

    
    《孙子》注释及典型战例分析http://bbs.tianya.cn/post-no05-511137-1.shtml

    传说中的《孙子兵法》其实就是《孙子》一书。

    《孙子》一书仅十三章。

    古时候,书写材料十分昂贵,书写贵如用金,因此用言极简。

    《孙子》注释及典型战例分析http://bbs.tianya.cn/post-no05-511137-1.shtml

    战争计谋,自古为政治家所追求。

    战争计谋,当今亦为政治家所追求。

    所以,追求政治变谋的·读者不得不进行研究和思考。
    《孙子》注释及典型战例分析http://bbs.tianya.cn/post-no05-511137-1.shtml
    

    

    
    
    

    
    
    《孙子》注释及典型战例分析http://bbs.tianya.cn/post-no05-511137-1.shtml
    
    
    
    
    《孙子》注释及典型战例分析http://bbs.tianya.cn/post-no05-511137-1.shtml
    
    
    
    
    

    
    
    
    @无为VB 时间:2020-01-10 10:32:39
    赞,学习!
    ===========
    感谢朋友的赞誉和支持!
    @大钟919 时间:2020-01-10 10:45:29
    学习,欣赏!
    =================
    感谢朋友的赞誉和支持!
    @玥姐玥玥 时间:2020-01-11 20:32:38
    支持大作!
    ==================
    感谢朋友的赞誉和支持!
    @孔庙门童 时间:2020-01-14 08:22:51
    欣品,问好!
    ===================
    感谢朋友的赞誉和支持!
    @天地蛟龙abc 时间:2020-01-14 09:51:51
    欣赏佳作!
    ===============
    感谢朋友的赞誉和支持!
    @海州书生 时间:2020-01-14 15:49:22
    孙子思维超前,兵家代表人物。
    ===============
    感谢朋友的赞誉和支持!
    @春光辉耀 时间:2020-01-14 18:51:56
    ============
    感谢朋友的赞誉和支持!

    《孙子》注释及典型战例分析http://bbs.tianya.cn/post-no05-511137-1.shtml

    由于题目中少了“连续发表,正在陆续添加中”几个字,所以是否考虑需要继续发帖的问题。

    
    
    
    
    
    
    
    @玥姐玥玥 时间:2020-01-19 08:41:09
    支持顶起!
    ==============
    新春快乐!
    @无为VB 时间:2020-01-19 09:55:25
    赞,学习!
    ============
    新春快乐!
    @春光辉耀 时间:2020-01-19 18:22:05
    ============
    新春快乐!
    @大师兄已注册 时间:2020-01-19 23:17:07
    拜读老朋友大作!问候楼主!新年快乐!
    ==========
    新春快乐!
    @孔庙门童 时间:2020-01-20 09:24:03
    新年好!
    =========
    新春快乐!
    @大钟919 时间:2020-01-20 12:13:00
    春节临近,年味更浓!
    ==========
    新春快乐!
    新春快乐!
    
    @玥姐玥玥 时间:2020-01-26 19:19:32
    恭贺新春!
    =====
    春天的问候!
    @无为VB 时间:2020-01-25 10:18:37
    新年新气象
    发财又健康
    好梦又好运
    幸福又吉祥

    --新年快乐!
    =====
    春天的问候!
    @大钟919 时间:2020-01-25 10:37:39
    庚子大钟来点赞
    初一好友早支持
    万事如意!
    =========
    春天的问候!
    @春光辉耀 时间:2020-01-26 18:29:21
    ====
    春天的问候!
    @孔庙门童 时间:2020-01-31 11:12:57
    叶兄,春节七天乐!
    =====
    春天的问候!
    @海州书生 时间:2020-02-09 19:18:22
    欣赏支持。
    =======
    春天的问候!
    @黑夜里的影子2019 时间:2020-01-25 21:16:45
    @叶仲录 :本土豪赏1个18一枝花点击图片查看幻灯模式(18赏金)聊表敬意,对您的敬仰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我也要打赏】
    ==========
    春天的问候!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保卫司马南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07-13 13:30:42  更:2021-07-13 13:57:00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