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购物 网址 日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视频推荐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日历2023  日历2024  日历2025  日历知识  | 每日头条  视频推荐  数码知识 两性话题 情感天地 心理咨询 旅游天地 | 明星娱乐 电视剧  职场天地  体育  娱乐 
日历软件  煮酒论史  历史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春秋战国 三国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哲学 厚黑学 心理学 | 文库大全  文库分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钓鱼 双色球 戒色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足球 nba 象棋 体操
    
  首页 -> 煮酒论史 -> 《当年北宋》——历史并不遥远(连载) -> 正文阅读

[煮酒论史]《当年北宋》——历史并不遥远(连载)[第1页]

作者:在你心河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公元976年十一月,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一位传奇帝王突然离世。他的死因遂也成为中国历史最大迷案之一。
    在此之前两个时辰,带着七分醉意的他,在自己的宫城里,在月色与雪色之间,回眼望去,看见的都是自己过往的人生。
    第一章.童年
    一切事情都从927年3月21那天开始讲起。
    家住洛阳夹马营里的中级军官赵弘殷虔诚的跪在家族宗亲牌位前诚心祷告,随着一声男婴的啼哭,他如释重负,叹息道:“祖宗保佑,赵家有后矣”。
    孩子出生一个月后,父母为这名新生的婴孩取名——赵匡胤。
    按照惯例,伟人都得讲究出生,如天现异象啊,电闪雷鸣啊,仙人托梦啊等等,反正就是要告诉你他的不平凡从出生那刻就已经不平凡。
    赵匡胤同志的出生也不例外,据《宋史》记载,他出生时是红光满产房,全身金黄三天不变,奇异的香气久不能散。因此小名也被唤做“香孩儿”。
    不管“香孩儿”还是“臭孩儿”在父母眼里都是好孩儿,赵匡胤小朋友一出生便被父母奉若珍宝。这倒并不是赵弘殷夫妇多有先见之明,而是在此前战乱动荡的生活中,他们已经失去了两名孩子,这种巨大的悲痛让他们把生活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赵匡胤身上。
    所以作为父亲的赵弘殷时常感到焦虑,焦虑的问题并不在于我们今天的奶粉,学区房等问题。他焦虑的是如何才能让自己孩子健康茁壮的成长。
    其实赵匡胤的家庭出身并不算差,曾祖、祖父都曾做过地方官员,赵弘殷此刻也为国家军队军官。按说这样的家庭似乎并不用过多的担心人身财产等问题,但凡事总有例外。
    此刻时局不同,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
    那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呢?
    后世的大文豪、史学家欧阳修曾对这个时代总结出一个专业的称谓——五代十国。
    此时距离繁华一世,万邦来朝的大唐帝国已经过去二十年,在这几十年里,藩镇林立,政权更替十分频繁,没人关心老百姓的死活,这些军阀都只专注于一件事——抢地盘,做皇帝。
    众所周知,抢地盘靠的是人和武器装备。那么这些东西从哪里来呢?答案很明显,自然是从上至下一层一层收刮压榨而来。
    当时的统治者将盐、茶、酒、牛皮等物品一律收归国有,严禁私人收藏贩卖以来增加军费开支。此外他们还无节制的增加赋税徭役,征抓男子服兵役。
    赋税的名目五花八门,除开正经田赋外,还得加收“省耗”和“雀鼠耗”,这一来就已经把你一年来的收成上交了三分之二。除此外穿鞋有鞋钱,用娟有娟钱,头子钱、地钱不胜枚举。那你说我家人口多,我把男子送去服兵役把女子婚嫁出去以来减少家庭人口从而减轻家庭负担可不可以?对不起,婚嫁你还还得给政府交一笔婚嫁钱。
    反正是大开脑洞,用尽一切办法让你交钱。这就是当时中国底层人民的生活。
    底层人民如此,那国家编制内“公务员”总归好些吧?我们再来看看公务人员的生活。
    事实上,百姓虽然生活是艰苦了点,但好歹勒紧裤腰带还能想想办法继续升生活,不至于丧命。但这些国家公职人员却不同,他们时刻都得准备真刀真枪的去抢地盘或者谨防别人来抢。
    斗争必然会有伤亡,输了就是亡国的屠杀,赢了则可能缺胳膊少腿,而那时也没有什么“战斗英雄”,“革命烈士”的勋章颁发,一切你都只能自认倒霉,既所谓的命苦不能怪政府就是这个道理。
    当时的百姓与士兵们都在期盼一个人的出现,一个能拯救这乱世,带领他们脱离这苦海的人。
    其实这个人就在他们身边。只不过此刻的他正天真懵懂,顽皮捣蛋。
    再等等吧,天降大任与斯人是注定先让他历经磨难的。
    尽管面对时代的混乱,赵匡胤的童年生活过得还算是不赖。此时的中原政权为五代时期中的第二代——后唐。
    后唐明宗李嗣源是这个时代的例外,他是一个懂得修养民息,注意民间疾苦的皇帝,在位七年,期间停止了对外征战,开始整顿官吏,减免赋税。史载相比于五代,是五代中的小康社会。赵匡胤小朋友的童年就在这样稳定的环境里成长起来。
    这期间父母也曾为年幼的赵匡胤找过老师,教他识文断字。但赵匡胤从小生长在军营,每天碰见的都是些研讨战术的将军,和整日口中都是“老子当年在战场时...”的大兵。这使得他渐渐的不爱学习,反而对军队里的一切情有独钟,加上还有一个熟通兵法,武艺高超的父亲亲自指点,于是,他逐渐展露出自己的军事天赋与武学才能。
    这段经历让他受益匪浅,他学到了很多别人用鲜血与生命换来的军事经验,并从小奠定了自己的个人武学基础,其后来开创的太祖长拳至今仍是中华武学上的瑰宝,我曾有幸在大学期间选修过,虽不能一招制敌但也实是强身健体的好方法。
    在此时,赵匡胤的梦想是就这样平稳的生活下去,等到成年后也在军中谋个一官半职,然后组建自己的家庭,之后再教自己的儿子习武从军这样代代相传。
    这就是赵匡胤所向往的未来生活,但就在他九岁这年,因为一个人的出现而终止了这一切。
    此人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罪人之一,他的名字叫石敬瑭。
    石敬瑭,山西太原人,沙陀族(突厥分支)。从小他的偶像便是李牧、周亚夫之流,但事实证明他终究慕名将之名,未行名将之事。
    后唐清泰三年(936),身为河东节度使的石敬瑭公然举兵造反,为了满足自己的荣华富贵,他引援北方另一个民族建立起来的强大国家—契丹。将北方险要之地燕云十六州拱手割让给契丹,并恬不知耻的做了年纪比他还要小七岁的契丹皇帝耶律德光的儿子。
    他的个人行为我们暂且不论,但就其割让燕云十六州行为而言从此让中原王朝在与游牧民族的军事斗争中从此处于无险可守的地位。
    燕云十六州,自古以来便是长城修建地,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分界线。跨过此线,游牧民族铁骑将可以肆意冲击中原平原,而中原步兵则只能用血肉之躯抵挡侵略。历来的统治者们无不牺牲一切,耗尽人力财力修建屏障,派重兵把守此地,然而石敬瑭用他无耻的人格,低劣的行为彻底的断送了这一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终其后世四百年,无数人的生命都倒在了他的手中,包括宋朝的国运。
    有了契丹帮助的石敬瑭很快发兵攻破后唐都城洛阳,建立晋朝,史称后晋。
    五代时期军队陋习,覆灭旧政权必先放纵士兵肆虐抢夺一番。此刻家在洛阳城里九岁的赵匡胤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感受到战争的残酷,看着面目狰狞的后晋士兵,他感到这似乎与平日里在父辈们口中的教导不太一样,什么宽厚、仁义、爱民这些都没有,取而代之的是无尽的烧杀抢掠。
    他幼小的心灵里产生了一个疑问,难道战争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吗?皇位的宝座就那么重要吗?他不明白。
    此刻的赵匡胤的确想不明白,但让他想不到的是,这个答案,要等到二十四年后。
    我们不得不佩服父亲赵弘殷的生存能力,在后晋军队入城后他及时加入了后晋的军队编制,保全了自己的家庭,我们也无从考究他是怎么做到的,但他的这一特殊能力也将在之后的变局中一直保持下去。
    石敬瑭将他的都城选择在了开封,由于工作调动的关系赵弘殷也举家迁往开封城,就在这里,赵匡胤将做出他人生中最大的一次转变。
    在开封此后的几年,父亲为他相了一门亲事,妻子贺氏知书达理,温柔贤惠,两人十分恩爱。如果不出意外,相信此时的赵匡胤最大的梦想就是和家人平淡的过完此生,什么功名利禄,什么王权富贵,都是粪土。
    然而事情往往经不起如果,“命运之神”绝不会让他的选择如此平凡,只有历经万千险阻的人才能真正获得那打开命运之门的钥匙,凤凰涅槃,才能在欲火中重生。
    转变
    石敬瑭在没当几年皇帝后便离开了他不惜用尊严换来的人世,继承他皇位的儿子石重贵是一个比他要有骨气的人。老子一死后他便立即拒绝对契丹称臣,拒绝再装耶律德光的“孙子”。
    这一行为极大的刺激到了耶律德光,爷爷想认这个孙子,孙子却不听话。没办法,不听话那就打吧。事实证明敢于当别人爷爷的人实力还是要强大一些,契丹军队很快攻入后晋都城,杀死了石重贵,耶律德光就此宣布入主中原,中原从此成为他的天下并改国号为“辽"。
    耶律德光做了他们契丹人梦寐以求的事,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这个人的脑回路让人深感迷惑,成为”主人“的他并没有反应过来这一事实,依旧把自己当作远道而来的”客人“。于是主人家的东西可以随意抢夺,主人家的臣民也可以随意杀害,他们为自己的行为取了一个专业的名称,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打草谷。
    如果说世界上最可怕的是什么,那应该是对未知的恐惧。城内的赵匡胤不知道这些 契丹士兵会在什么时候闯进他的家门,夺走他的家人,他整日都生活在这种未知的恐惧之下。
    面对着母亲与妻子整日的佛前祈祷,他知道这并没有用,佛祖是不会显灵来拯救他们的。
    恐惧之中,他逐渐的开始领悟到了权力的规则,这个世界的实质本就是强者才能生存,不能适应和掌控这一规则就注定会被规则所淘汰。能改变这一切的从来都不是佛祖,只能是自己,只有自己强大,才能不被威胁,只有足够强大才会没有人剥夺我们做人的尊严和生存的权力。
    是的,我们每个人都在这个世界进行着永不平等的竞争,世界并不公平,有的人无比尊贵,有的人命如草芥,但这并不是我们甘于接受的理由,我们仍然存在种种跃跃欲试的可能,当自己和家人的尊严与人格都遭到藐视时,我们应当倾其所有,勇敢的打破格局,去开启自己生命的无限可能。
    在看清世界的本质后,赵匡胤知道他是时候该做出选择了,他要去掌控这一规则,不能永远躲在父母的庇护之下,人生本来就是一场选这题,怎样选都会有遗憾,不如倾尽所有去向命运挑战,去改变这个世界。
    二十岁这一年,赵匡胤选择离家出走,去开创属于自己的未来。
    第二章.历练
    客观的讲,我曾分析过赵匡胤离家出走的路线,发现他并不是漫无目的的闯荡,他对自己的选择是有方向的。
    赵匡胤第一站南下来到了复州(湖北天门),复州军阀王彦超是他父亲多年好友,他以为凭借着父亲与王彦超的交情再讲点感情,自己一定可以在这里大展宏图。然而王彦超的做法很绝,他直接了当的拒绝了赵匡胤的请求,您哪儿来回哪儿去得勒。
    出门找工作连实习的机会都没获得的赵匡胤并没有心灰意冷,他接着来到了第二站随州。
    随州刺史董宗本似乎是一个比较厚道的人,他接纳了赵匡胤并给他安排了相应的工作。
    正当赵匡胤满怀热情准备投身于工作时,他发现他在这里开展时工作处处受到排挤,时常遭到打压。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嫉妒。
    嫉妒一向是某些器小之人的天性,董宗本的儿子董遵诲就是其中一个。当他看见外来的赵匡胤不管是在言语谈吐,还是兵法武艺上都要优胜于自己的时候,他的心里极其不痛快。
    凭什么所有的风头都让赵匡胤一个人抢光了,我才是一州之长的儿子,这个地方最优秀的那个人应该是我才对,而且只能是我。
    于是在他充分发挥二世祖不学无术努力排挤他人的坚持下,随州这个地方赵匡胤也待不下去了。
    离开随州的赵匡胤彻底没了方向,就连父亲最好的朋友也如此不待见自己,赵匡胤始终难以想明白为什么我一身的报复与本领却难有施展之地,我满腔的热血换来的却是冰冷的人情世故。
    后世的史书上写到这总是夸张的书写英雄的赵匡胤因此回到北方开始了他的皇图霸业,但我并不这么认为,所有的失败都是痛苦的,对于年轻的赵匡胤而言一样是难以接受的,他此刻的精神世界正随同他的身体失去了方向。
    命运似乎注定还要继续磨练他的意志,失去方向的赵匡胤在流浪中思考人生的同时,另一个现实的问题也在侵扰着他——他得吃饭。
    星辰大海也需要门票,理想不能当饭吃。在流浪的生活中,赵匡胤没有多余的钱住旅馆,那时也没有警察派出所可以帮助他回家,是名副其实的"穷游“,于是我们就可以看见一个满面尘垢,面黄肌瘦的少年频繁的出现在荒郊野外,地痞流氓之间。
    当然,这并不是他所期望的,他也想有尊严的活着,但现实却是选择尊严就有可能被饿死,选择生存那就没有尊严可言(这好像是从古自今都在面临的问题)。
    这期间,他白天四处游荡混饭,夜晚只能住在残破寺庙里,有时夜深他也难以找到一个栖身之地,陪伴着他的只有他人的冷嘲热讽和自己仅剩的尊严。
    流浪的期间赵匡胤还参与了赌博,他想要赢些钱财做路费,可赌博注定是一个思维骗局,结果是他输得很彻底。我曾经与一位沉迷赌博的朋友谈过心,他告诉我,赌博里的人分两种:一种是沉陷在刺激的博彩世界里无法自拔直到倾家荡产,妻离子散的。另一种是在赌博里的大起大落中看透生活的本质,选择回归人生意义的人。(那些牌技高超的反赌专家大多就是后一种)
    赵匡胤毫无疑问属于后一种,也正因为他是后一种,他才没能一直流浪。
    长期的磨练与困难生活,这让赵匡胤的心开始转变,他明白现实很残忍,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就必须经历种种考验,而这期间就不能在命运面前向它低头。
    如果说,在离家之前,他还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年,那么在他经过这段时间的挫折与磨难之后,他已经成为了一个沉默少言,可以战胜一切的人。
    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转变,有的人穷极一生也无法完成,只有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世界宛如一盘棋,所有的人都在其中进行厮杀博弈,有的人会在中途被淘汰,有的人则顽强的一路坚持到最后。
    只有坚守信念者,才能被时代所留下。
    人生没有无用的经历,正是这段经历让赵匡胤从外在的转变真正转换到心的转变,对他而言,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所谓成长,就是当我们经历伤痛或者挫折时并不是一味的退缩和逃避,而应该是从中寻求各种方法去接纳,去抚慰这些生命中的不完美时刻,而那些看似的伤痛都会潜伏在你的潜意识里不断的鞭策着你。
    是的,容颜会老去,金钱会流失,而别人永远不能左右你的正是你那颗富有顽强生命力的心。人生哪有不坎坷,但我们依旧要坚守信念,选择希望。出海的渔民并不知道鱼群在哪里,但他们依然选择出发,是因为他们相信会满载而归,人生很多时候坚持才有机会,有了机会才会有希望。
    正是这一切的转变,让赵匡胤决心回到北方,重新开始当初离家时的理想。这一次他将不再依靠父辈的资源,从自己做起,从一步一步开始做起。
    当赵匡胤准备回到北方的那个夜晚,他环视着周边的一切,回想着在这里所发生的总总经历,他想到,也许有一天我还会回来,但待到那一天,这里的一切都将改变。
    我踏上这条路,就将永不回头。
    谢谢你的认可,将会持续更新
    公元947年,这一年注定是一个不平常的年份,赵匡胤离家出走后,他的家乡紧接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变化来源于耶律德光。
    入主中原后的耶律德光终于迎来了他放任士兵烧杀抢掠的恶果,在他的思维里,这些汉人只能默默的忍受他们的折磨并无条件的屈服,他认为他已经彻底的征服了这个国家和它的民众。
    可他错了,原来在他眼里的这些下等人,这些奴隶也会反抗。当生存成为一种奢望,愤怒达到极限时,反抗是唯一的道路!
    于是各地军民揭竿而起,纷纷以将契丹人赶出中原为己任,这使得他们空前的团结在一起,仅仅几个月时间各地发生了上百起暴乱,成千上万的人参加了反抗,这其中包含各地农民与士族。墙倒众人推,破鼓万人捶,耶律德光终于不堪重负,无力挽救危局,只得无奈撤兵返回契丹本土。
    (历史再次证明,只要我们民族自己不折腾自己,团结在一起是没有什么困难不能解决的)
    契丹人走了,后晋也亡了,时任河东节度使的刘知远见中原无主,政治空白,便立即于太原登基称帝,定国号为“汉”。这就是五代中的第四代,史称后汉。
    这里我有必要说一下耶律德光的结局,回国之前,耶律德光瞭望南国大好河山,发出了汉人为何如此难以治理的感慨,带着无限的不甘与落寞他病死在了回国途中(杀胡林),再也没能活着回到自己的国家。
    这位辽朝的第二位皇帝就这样以悲剧的方式结束了他的一生,后世的多数史学家认为他的功绩已经超越他的父亲—辽朝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但这并不是我们讨论的范围,是非功过,公道自在人心。他的确是一个很好的“开拓者”,但他也的确不能算做是一个优秀的“管理者”。
    直到死亡的那一刻,他也没能想明白汉人为何如此难治,明明我的骑兵才是当世最强,我的军队是天生的战争机器,可为什么?我还是输了。
    其实答案很简单,暴力从来都不是彰显强大的方式,只有尊重他人,他人才能尊重你,当我们这个民族在受尽凌辱时,我们骨子里的坚毅,我们的不屈服,我们的风骨,都在我们心底深处呐喊!
    可惜的是,耶律德光如果能早点明白这个道理,倒也不用客死他乡,但他永远不会知道了,不光他不知道这个道理,他的子子孙孙们也没明白,他们将带着仇恨的眼光在今后继续对中原虎视眈眈!
    947年夏,耶律德光的尸体被以腌制契丹肉干的方法成为干尸运回辽国,史称帝羓!他也光荣的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且唯一一个干尸皇帝。
    第三章.征途
    离家两年后的赵匡胤重新回到了家乡,看着幼年在青石板上刻下的棋盘,他知道自己已经不是当年的那个少年。
    后汉乾佑元年(948),河中地区三镇联合叛乱,身为国家三军统帅的郭威正在营帐里苦苦思索平叛对策。
    就在此时,手下军士前来报告,一位自称是禁军护圣都指挥使赵弘殷儿子的人前来投军。
    嗯?赵弘殷的儿子?他老子就是禁军军官,不去投靠他老子,跑我这里来干嘛?这让郭威顿时来了兴趣,他决定见见这个人。
    于是他走出自己的营帐,看见了一个衣衫褴褛,面黄肌瘦(饿的)但眉宇之间颇有几分英气的人。郭威很纳闷,这个人怎么看都不像是一个高干子弟,他来我军的目的在哪里?莫非是个奸细?
    带着疑问郭威走到赵匡胤的身前,问他:
    你是赵弘殷的儿子?来干什么?
    赵匡胤平静的答到:
    是的,我来这里只为投军,上阵杀敌,建功立业。
    郭威有些吃惊,他明白战场意味着什么,但眼前这个年轻人语气坚定,并不像是随口而答。于是他接着问出:
    行军打仗可不是儿戏,随时可能战死沙场,你不后悔?
    郭威希望用这样的话语吓唬这个年轻人,让他知难而退。
    赵匡胤回答:
    大丈夫为国效命,马革裹尸,有何后悔。
    郭威有些意外,他盯着这个人的眼神,看见的全是坚定。这让他不敢小看眼前的这个人,接着说出:
    我的军队里并没有可以提供给你的军职,你求何位?
    只求能做一名普通的士兵。再听到这样的回答后,郭威明白了,眼前的这个人并不是投机取巧,不知所谓的,而是真正前来投军的。
    由于赵匡胤给他的印象实在太深,他并没有把赵匡胤随手安排在那个部队,而是让他放在身边,做自己的亲兵。
    就这样,赵匡胤开始踏入军伍,成了一名军人,等待着他的将是无尽的传奇。
    自从军以来,赵匡胤很快在部队里展现出了他的天赋与才能,相比于其他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士兵而言,他在军中显得是格外突出。
    这一路他不仅作战沉稳冷静,勇猛精进,此外他还是一个熟知兵法谋略的人,在每一个重要的关口他都有自己独到的分析与见解,从不莽撞行事。
    更为重要的是,他还是一个讲义气,明事理的人,即便是自身拥有着一身高超的武艺(这一点很重要),他也从不会自视清高喊着兄弟们向前线冲,自己原地不动。
    这所有的一切都让他在军中树立了崇高的威信,很多人都佩服他。在这里他还结识了另外九个与他一样胸怀大志,颇有才干的人,此九人与他结拜为异性兄弟,史称“义社十兄弟”(不是电影里的十兄弟)。
    当然我们也不得不佩服赵匡胤的眼光,这九人素质之高,他们都是后来大宋的开国功臣,国家高级干部。
    郭威
    身为直属领导的郭威算得上是赵匡胤的第一位贵人,也算得上是赵匡胤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这里赵匡胤在他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下面我们将着重讲解一下这个人。但要想读懂郭威与他之后干的事,我们就得先知道什么是孤独,因为郭威一生从未从里面逃离出来。
    孤独是什么呢?
    每个人几乎时常都会孤独吧,比如黄昏时分在房间里醒过来,那种被世界遗忘的感觉让你感到心慌,表情呆滞,眼神空洞的会想清楚自己存在的意义在哪里?再比如下班的地铁上,全是人,但是没有一个人认识你,没有人懂你在工作中的劳累,你就想弄明白这天工作的意义到底在哪里?
    你弄不明白,在你质问你自己的那刻起就注定弄不明白,因为这就是孤独,孤独是常态。
    我们几乎都见过家人或者朋友在酒后忧郁、痛哭的样子,这时你才发现原来面对孤独,我们每个人都没有办法,但至少,我们还有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可以倾述此类问题的困扰,他们会安慰你,会守护你,所以你时常也会感觉到这个世界很美好,你并不孤独。
    但对于郭威来说,这一切都是奢望,他从幼年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都是一个孤独的人,虽然这一切并不是他造成的,但他终究孤独终老。
    这里再插个题外话,如果有人向你倾诉孤独之类的困扰时,请别在敷衍或者嘲讽他的忧郁,必要时请给他一个拥抱,我们都是这个世界的远行客,告诉他:“这个世界很美好,你并不孤独”,答应我,做你们彼此的最好的苏格拉底。
    言归正传
    郭威,河北刑州人,绰号郭雀儿(脸上纹身所来)。原本他是顺州刺史郭简的儿子,由于父亲兵败被诛杀后,他的母亲只能被迫带领他踏上四处逃亡的道路。
    在一般的古装影视作品中,我们都会看到这样的剧情:主人公全家被诛杀,只剩下他母亲乘乱将他带出逃亡,然后在成长道路中各种属性加成,最终为父报仇,故事圆满结局。
    但对于郭威而言,他并没有这么幸运,现实是残酷的。在逃亡的过程里,他的母亲也在颠沛流离中去世,他成了一名名副其实的孤儿,逃亡生活的风餐露宿让他受尽了嘲讽、奚落与孤独。
    这样的经历足以改变一个人对世界的看法,在受尽了欺凌与嘲讽后,他开始学会伪装,开始用凶狠、暴力来掩盖自己内心的脆弱,用强势来使得自己不被欺负,他甚至还在自己的脸上刺青,来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
    但这些种种,终究欺骗得了他人,却骗不过自己。我时常能够联想到千年前一个个孤独的夜晚,孤独的郭威也会在某个残败的寺庙角落里望着天空偷偷哭泣,想念着自己的父母,希望有人陪伴,有人能给他爱,渴望有家。
    尽管现实无情的摧残着他,但现实并没能抹去他的内心,他的心中还有爱,因为郭威还是一个爱打抱不平的人,他深知被欺负的滋味,知道自己这一路走来也有很多好心人帮助,所以他常常义不容辞,拔刀相助。我始终坚信在他凶恶的外貌下,藏着的是良知与感恩。
    上天并没有遗弃他,他的种种行为都让他在这个武人当道的世界里获得了青睐,在成年后他应募成为了一名士兵,并凭靠着自己的能力迅速成长为如今后汉的第一军人。
    此刻的郭威很满足,他再也不会担心有人欺凌自己,并且在成长过程中他也拥有了自己的家庭,有着自己深爱的妻儿子女。
    但命运紧接着又跟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在平定完河中三镇叛乱之后,他的妻儿子女全都葬身于开封的家中,仅在一夜之间,郭威感觉又回到了幼年时孤独,无助的自己,举目无亲。
    而这一切,都要从此刻的后汉皇帝开始说起。
    此时的后汉皇帝是开国皇帝刘知远的次子,刘承佑。
    建立后汉的刘知远这个皇帝并没有什么政绩,原因很简单,因为他有一个不可抗拒的弱点——短命,在建立后汉一年后便因病离世。我曾考究过五代皇帝,五代历经短短54年,却有14个皇帝,这就意味着平均一个皇帝在位时间仅三年半,要知道皇帝这个稀有物种一般是不会主动退位的,谁都想在这个位置上多享受几年,而这一时期平凡换皇帝除了兵变被杀外,他们还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短命,包括后来的郭威,柴荣都是如此。
    说实话,我也不太清楚为何如此,毕竟短命又不传染,唯一可以解释这一现象的也许是常年的征伐掏空了他们的身体,但在我看来,我更愿意选择相信这是天意,一个给赵匡胤机会的天意。
    短命的刘知远在临终前选择传位给他的次子刘承佑,在今天看来,这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刘承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简单来讲,粗人。
    这里的粗人并不是指他的受教育程度,而是说明他是一个头脑简单,行为处事欠缺考虑,属于想了就做,做了再想的人。
    后来的事实也已经证明,性格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以他的性格,迟早不在这件事上出问题,终会在另一件事上捅娄子。
    事情是这样的,刘知远死前也深知年轻的儿子会控制不住当下的政治局面,所以他给刘承佑留下了几名托孤大臣用来辅佐他,郭威就是其中之一。
    父亲安排好了一切,但在刘承佑的眼里,这些人都是用来束缚他的,是他权利和地位的威胁。他每天看着这几位顾命大臣就来气,自己想要做什么得先去请示他们的意见,自己安排个熟人上位得通过他们的同意,而偶尔搞点娱乐活动也得告诫你什么国家社稷之类的话,他感到自己这个皇帝实在毫无存在感,阻碍这一切的原因正是父亲留下的这几个人,只有除掉他们,自己才能高高在上,才没有人再敢拒绝自己。
    当这个念头频繁的出现在他脑海里时,行动就将是他的下一个动作。
    从政治立场上讲,凡事都应该先谋而后动。
    但这些在刘承佑的人生准则里似乎都不重要,在他眼里,心黑手狠,暴力可以解决一切事情,看不顺眼的人杀掉就可以,至于地点,方式,这些都不在考虑范围内。
    别人不敢杀顾命大臣,我敢。别人不会在皇宫大殿内杀人,我会。而他后来的行为也的确是胆大妄为。
    这一天很快到来了。
    公元950年十一月的一个清晨,天下着蒙蒙细雨,几位顾命大臣如往常一样正赶往广政殿准备上早朝,没有人觉得有任何异样,当他们来到大殿之内,刘承佑正坐在他的皇位之上没有说话,一番跪拜礼之后刘承佑也没有要让他们起来的意思,气氛多少有点尴尬。
    面对这样的沉默,几位顾命大臣也不知道刘承佑的心思,大殿之内空前的宁静,紧接着卫士突然冲出,用预先准备好的刀剑砍死了他们,在倒下的那一刻,看着刘承佑冰冷的眼神他们仍然带着不解和疑惑。
    没有任何交谈,也没有任何宣判,只不过平时话多了点,管的事宽了点,他们就倒在了血泊之中,真是够狠。
    但事情还没完,因为郭威并没在这其中,此时的郭威在平定国内叛乱后被封为天雄军节度使(河北地区)留守邺州防御契丹,也正因为他不在朝中,方才逃过一劫。
    秉承着做事就要做绝的理念,在被杀者的鲜血还没擦净时,刘承佑已经把目光锁定在了郭威身上。
    等待着郭威的,将会是什么呢?
    郭威在得知同僚被杀的消息后大感震惊,直觉告诉他,很快到来的将是对自己命运的一次挑战。
    刘承佑的确很快,他迅速以密诏的形式派遣亲信李宏义前去刺杀郭威,方式虽然简单粗暴了点,理论上还是有可行性。但就是这个一开始的决定却是他此次事件犯下的最大错误,他不知道的是将在外,军令可以不受。
    到底错在了哪里呢?
    答案是他忘了在用人之前应该先调查其社会关系,
    这个亲信,只是他自认为的亲信。
    李宏义在接到密诏后很纠结,做起了漫长的思想斗争,到底是听命去刺杀呢?还是将这个消息告诉自己的好朋友郭威呢?这是一个问题。
    原来李宏义与郭威是多年好友,刘承佑派他去杀人真是荒谬至极。经过一番思想挣扎后的李弘义最终还是选择了后者,他决定将这个消息告诉郭威。
    决定了就去做,当他连夜赶到澶州把消息告诉郭威时,郭威的表现是并不相信,在郭威眼里,刘承佑不会这么决绝,于是在李弘义拿出皇帝密诏蜡丸之后,郭威才彻底的相信。
    郭威始终想不通自己为后汉立下赫赫战功,绝无半点反叛之心,为何这个新皇帝一定要置自己于死地。可事态容不得他细想,因为李宏义迟迟没有动手刘承佑一定会有所察觉,还会有第二批刺客前来,到时可就没这么幸运。
    形势危急,这下不得不反。反之前,还有一个事要做,那就是如何让自己的属下死心塌地的跟着自己去对抗他们的皇帝,做为政治老手的郭威自然不会就此莽撞起兵,他只偷偷做了一下手脚就让事态完全倾向了他这一边。
    郭威更改了皇帝刘承佑要杀他的密诏,他把这封密诏更改成为皇帝命他去杀他的部将。这下事情闹大了,当郭威以一种大公无私,大义灭亲,彻底表现出不惜违抗皇命也要坚决和部下站在一起的心态时,这些部将大为感动,纷纷表示只要郭威一声令下,便在所不辞杀回开封,找皇帝问罪。
    群众的基础是有了,可郭威此刻依旧没有下定决心,事实上郭威心中是有顾虑的,此刻他的妻儿老小都在开封城中,如果刘承佑用他们来威胁自己,对他而言,这场斗争将会是必输无疑。于是他提前给皇帝写了 ,信中内容无疑是阐述着自己绝无反叛之心,这样做对大家都不好,陛下只是受了小人的蒙蔽,我们可以坐下来好好谈谈之内的话。
    实话实说我到至今也没想明白刘承佑看到这封信后的处理办法,他似乎是一个思维很奇特的人。接到信后,他直接残忍粗暴的把郭威留在开封的家人一个不留的诛杀完,其中还包括郭威还在襁褓之中的幼子。
    这样做好像是除了泄愤之外找不到任何合适的理由来解释他的做法,不过以他之前的处事风格来看其实也不难理解,头脑简单,不考虑后果的用暴力解决一切这就是他的风格。于是在他的任性下,他把自己仅有的底牌给毁了,这下他连最后谈判的机会都失去了。
    冲动是魔鬼,暴力解决不了任何事情。这一次,郭威已没有任何的后顾之忧。
    郭威的所有退路都被断绝了,此刻的他已经不在惧怕什么,复仇的种子在他心里燃烧,他决心一反到底,带领大军杀回开封。
    在最后的誓师大会上,他看着眼前追随自己多年征战出生入死的兄弟,奋力喊出:“纵将士在外拼杀,浴血奋战多年,立下汗马功劳,可如今皇帝听信谗言,欲将我们除之而后快,我们不能任由欺凌,让我们一起杀回开封,夺回我们的一切”!
    说完,他想起了自己惨死在开封的妻儿,悲从中来,暗自发誓,刘承佑,这一切都是你逼我的,我一定会让你品尝什么叫做代价。
    兵贵神速,郭威从接到密诏到抵达开封城外只用了七天时间。
    这所有的一切都让刘承佑措手不急,他只能仓促应战,但面对长期以来在边关敌对游牧名族骑兵的边军而言,刘承佑的禁军显得是不堪一击,于是一场实力悬殊的战争就此开始。
    虽然过程很无趣,但结局很有意思。刘承佑由于不放心在城外作战的士兵,于是他决定亲自出城观战,以鼓舞士气。按说这一行动会极大激励他的军队,但事实证明,差距就是差距,郭威三两下就将刘承佑的军队击溃,直逼城内宫城。
    看到这一情况的刘承佑第一时间想到的是逃跑,他想进入城内扼守,但守城的士兵拒绝给他开门,堂堂皇帝进不了城有家不能回,做皇帝做到这份上也的确是悲哀。
    没办法,他只能带领少数的随从向西北方向逃亡,在逃亡过程中,部将郭允明见跟着这样弱智的人实在是没有前途,倒不如用他人头作为觐见礼投降郭威,遂猛然上前,一刀刺死了他,年仅二十二。
    历史再次证明:暴力之人,终会倒在暴力之下,暴力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战争的胜利并没有让郭威感到多少喜悦,相反,站在庭院内,眼前的萧瑟、冷清,让他有一种置身它地的错觉。
    这里是他的家,一个月之前这里还充满着欢声笑语,妻子的嘱托叮咛,孩子的纯真笑脸此刻都在他的脑海里浮现,而此刻眼前剩下的只有紧闭的门窗与地上斑驳的血迹。
    家的尽头是他两手空空,悲痛时握不住一颗泪滴,他很后悔,后悔出门时没有好好抱抱自己的妻子,亲吻自己的儿女,原来所有的离别都是在不经意之间。
    而这所有的一切都拜刘承佑所赐,可刘承佑已死,家恨已报,国仇谈不上,我还能做的是什么呢?
    结束了吗?
    不,没有结束,已经走到这一步,就如离弦之箭,不能回头,我生来孤独,一路走来所有的挫折苦难都历经过来,如今老来无妻无子我也不能认命,是命运?是世道?总在无情的捉弄我?好,既然这一生你都不肯放过我,那就跟你命运,世道决个高低,斗个胜负。
    想到这里,郭威擦干了眼泪,双眼向家投去了最后的温柔,随后转身独自向皇宫深院里走去。
    理由
    进入宫城内的郭威第一件事是去见了老领导刘知远的老婆李太后。他在路上已经想好了所有的说辞和理由。
    两人一见面,郭威便凄苦的述说着自己有多惨,此举实在是逼不得已,迫于无奈。而李太后也当即表示自己教子无方才酿就今日大错,怨不了别人。
    流程是必要的,但结果才是必须的,此次双方会谈的结果如下:
    一.充分证明郭威绝无反叛之心,仍以拥立刘氏宗亲为帝。
    二.李太后临朝听政,皇帝的人选由文武大臣共同推举选出。
    相信读到这里会有很多朋友发出疑问,从后面郭威称帝的种种行为来看,他做的这一切不是多此一举吗?此刻直接强行称帝不就完了吗,为何还要整这么多事儿?
    其实答案很简单:当时刘家的实力还很强,条件不允许郭威这么做,郭威也清楚此刻强行改朝换代那么接踵而至的将会是无限的麻烦,而弑君篡位的骂名更是他不愿背负的,古人就是这样,通俗点说就是事情要办,牌坊也要立,而且还要立得合情合理,所以他需要一个理由,一个让所有人都无法驳斥的理由。
    天才导演
    为了这个理由,郭威决定自导自演一场好戏,演员的阵容是他和他的全部将士,而观众则是全天下人。当然这些演员除了郭威之外,其他人并不知道他们没有经过面试挑角就扮演了龙套甲,士兵乙的角色。不过郭威倒也厚道,在杀青那天他也都为这些演员们发放了片酬(加官晋爵),皆大欢喜。
    值得一提的是,赵匡胤此时也被分配到了一个龙套角色,虽然没多少戏份,但从之后看来,他才是这部戏的最大收益人。
    如果郭威此刻知道自己精心筹划的这出戏如今只是一场彩排,轮当表演老师,真正上映的时间要延迟到十年后由此时刚入自己帐下的士兵赵匡胤来翻拍,不知他会作何感想。而那时的那场戏,在历史上有着一个无人不知的名字——陈桥兵变。
    好戏开始!
    后汉的皇位继承人终于被文武大臣推举出来了,此人叫刘赟,他的成功选举其实并不是偶然。
    他的父亲刘崇是刘知远的亲弟弟,此刻身为河东节度使的他正准备为大哥报仇,讨伐郭威。
    为了稳定时局,安抚刘崇受伤的心,郭威不得不安排他的儿子来做这个皇帝,而也正是这个安排,从后面事情的进展来看也属实是一出悲剧。
    正当刘赟激动万分的出发前往开封准备继承皇位的同时,郭威也正式开始了他的进程,此前有情报告知,契丹大军正南下入侵,声势浩荡。(背锅侠,每次找的借口都是它)
    这一情况来得突然,而郭威也自告奋勇的表示要做回老本行,领兵前往抵抗。
    两全其美,即有人自愿去打仗,同时又送走了这尊大佛,所有的人都很高兴,只不过他们仅仅高兴几天后就又会重新在开封见到他,而那时,郭威就坐在皇帝宝座上。
    一般按照常理来说,领兵打仗,受命的将领大都会火速集结大军昼夜奔袭,不惜一切代价把敌人抵挡在国门之外。
    可郭威正好相反,他的行军速度极慢,其心态不像是拉着部队抵御入侵,反倒是像随意找个地方搞野战拉练演习。
    而这也正是郭威老练厉害之处,他在等待。
    等待的不是时机,也不是契丹军队,他在等待军心。几十年的军旅生涯让他清楚的明白,想要名正言顺的登位,靠的不是强硬和死皮赖脸,而只能是靠军心,靠将士的拥立。这样才能呈现出自己是顺应民意,是被迫的无奈之举,才不至于成为众矢之的。
    不得不说这样的心计,的确非同一般。在心理上,郭威抓住了这些部下的心!
    大军在行军至十五日之后终于按耐不住了,哗变已经初见雏形,出来这么多天不要说契丹人,契丹马,连根契丹毛都没看见一根,而迎立的新皇帝刘赟此刻正在马不停蹄的赶往皇宫准备登基为帝。
    眼见所有的努力都即将功亏一篑,当初共同奋力杀回开封准备共享富贵的幻想即将破灭时,焦躁让他们坐不住了,这些部将极其不甘心。
    说实话这并不能怪他们,仅一步之遥,郭威如果称帝他们就是开国功臣,荣华富贵自然不能少,反之现在什么都不做等待他们的就是刘赟称帝以后的秋后算账,造反杀帝这在古代来说不管哪个朝代都是灭族大罪!
    这笔帐无论怎么算都不划算,于是他们决心以他们的方式来成就郭威,成就他,也成就自己。
    而郭威一直等待的就是这个机会。
    时来易失,赴机在速。
    最后的结局不用多讲也知道是历史上的那套把戏,一大群将士拥立在郭威面前。
    “当吧!”
    “不当”
    “求求你,为兄弟们想想,当吧!”
    “求我,我也不当”
    一番僵持之下,就好像郭威当皇帝比要他命还严重,而这群将士达不到让郭威当皇帝的目的比死了亲人还痛苦。
    最后实在有人看不下去了,在一名不知名的士兵机智的解下黄色军旗披在郭威身上后,众人下跪齐喊万岁这场运动才圆满结束。
    戏演到这也差不多该杀青了,再演就稍显做作,于是众人立即后军做前军,调转方向大张旗鼓朝开封走去……
    公元951年正月,郭威正式于开封称帝,定国号为周,建立五代中的最后一代,史称后周。
    这就是五代有名的“黄旗加身”,比“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要早,但名气没后者大,后者将会呈现得更完美,更饱满,后面会详细讲解。
    这期间一直在讲郭威的故事,不是我偏离了赵匡胤的主线,而是这期间赵匡胤同志实在职位太低,大事基本没他的份,但不可否认的是,正是他一直都是局外人,所以他能更清晰的明白这其中的奥妙,从而在之后能更熟练的掌握这一技巧。这种技巧我们把它称做——权谋!
    差点把我们还在路上的皇帝候选人刘赟遗忘了,此时还在一路狂奔,兴奋的他刚走到宋州(河南商丘)便接到自己被废的诏令,一念天堂,一念地狱,还没来得及伤感,他便被郭威永远的留在了宋州这个地方。观其一生,他只是在纷扰复杂的历史长河中一个政治牺牲品。
    刘贇的父亲刘崇彻底的成为了一个冤大头,刘姓江上被篡,儿子被杀,太上皇的美梦破灭,实在忍无可忍!
    同年,刘崇割据河东地区在太原称帝,继续延用后汉年号终身抵抗后周,史称北汉。
    其实他的这一行为放在今天我们能够理解,以他个人角度而言的确可以这么做,但从后面的历史进程来讲,他自知实力不足,主动依附契丹,坚决反对全国统一也确实是阻碍了历史的进程,耗尽了河东地区十二州黎明百姓的心血。(这是后话,后面详细讲解)
    第四章.一代明君
    此刻赵匡胤在部队已经混了好几年,混的好不好?
    虽算不上大好,但他俨然是一个称职的士兵,由于他本人宽宏大度,不拘小节,抢来的战利品或是得到的赏赐都能与他人分享,加上能力强,武功高还无公害这使得他拥有极好的人缘。
    除开我们之前讲到的高素质的九个结拜兄弟之外,在军队里还有一个人十分赏识他,这个人是他生命中遇到的最重要一个人,也是他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直属领导。
    这个人的名字叫—柴荣。
    五代十国中公认的最有能力的皇帝,一代明君。
    实事求是的说,正是因为他才成就了赵匡胤的一切,成就了大宋。
    后梁贞明七年,柴荣出生在刑州尧山(河北隆尧),父亲柴守礼本是当地名门望族,但当时正是全国各地闹革命的时期,兵荒马乱中柴家日渐没落。为了生存,少年的柴荣选择投奔到嫁给同乡郭威的姑母柴氏。
    在姑母的家中,由于他从小乖巧懂事,又天资聪颖,时常能够帮郭威处理各种事物,深得郭威的喜爱,于是郭威收养他为养子,改名郭荣。
    但此时的郭威也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家境并不富裕,为了补贴家用,年幼的柴荣从小便开始跟人外出做起了生意——贩茶。
    茶,这在封建时期是国家一门重要的财政收入。未经政府允许,一般禁止私人买卖,做为古代唯一的饮料,它火的程度并不亚于今日的可口可乐,自从唐代开始征收茶税以来,各朝各代都严格把控这一商品。
    根据经济学的理论来讲,商品的垄断经济必然造成行业的退化与腐败,这并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事实也正是如此,官府在征收茶叶时往往把价格压得极低,然后再以高昂的价格转手卖出,赚取贸易差价。
    这种方式造就了茶农的不满,于是他们偷偷将好茶卖给茶商,将劣质茶上交政府,反正茶花每年都开,茶叶就在那里,买卖高利润,不卖百不卖,于是很多人铤而走险做起了茶商这个高危行当。
    由此我们可以分析得出:柴荣并不是一个墨守陈规的人,至少在这一点上他是一个敢与追求回报,不牺牲的人。(记住这一点)
    但做茶商躲避官府进货这只是危险的第一环,更危险的还在第二个环节—卖茶!
    由于北方不产茶,许多茶商在南方进货后都会选择在北方倒卖,但山高路远,路途坎坷,当时也没有刷卡支付或是现金支付,他们都是带着“现金”出门进货,再以“现金”进账,于是这一路上他们会被另一伙人盯上—强盗!
    所谓贼不走空,有钱就抢你钱,没钱就抢你货,如果遇上孙二娘的那种黑店还有可能把你人都抢了做包子,面对这样的高利润行业你卖得快不如他抢的快。
    所以当时的茶商一般都是成伙结队,一人担茶,几人武装,到后来的宋朝时期,甚至还出现过贩茶的武装力量,足以可见这个行业的危险性。
    所以我们还可以得出柴荣在打群架和个人武装素质上至少是优与常人的。
    不怕死,外加异于常人的军事天赋(打群架也是一种军事能力)和强悍的个人能力,这就已经足够了,至少在这个时代足够了,足以能够让他成功!
    但这些能力至多可以让他成为一代枭雄,又如何能成为一代明君呢?
    事实上,长期走南闯北的经历让他深知这个社会的弊病与丑陋,他见识过最真实残酷的底层生活,没人比他更清楚这个世界怎么了,种种经历都在他登基之后对他今后的执政观念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不得不夸赞柴荣的生意头脑,他的经商之路应该算是成功的,由于后来做了皇帝,民间便把他当作财神爷来供奉(柴财神爷),说实话我也不清楚这中间有什么关联,中国的百姓就这样,需要一个信仰,历来都是。
    但就算再好的经商天赋也得需要时代的认可,此刻天下民不聊生,饥荒四起,我们的柴老板也不得不由衷感叹,年景不好,生意不好做啊。
    而此刻正值养父郭威凭借自己的努力一路做到刘知远的偏将,在接到郭威的邀请后,他毅然决然选择闹革命,弃商从戎开始进入部队。
    这就是柴荣的早年经历,在战火中生,在征伐中死,这似乎成了他一生的宿命。
    古人有云:善用刀剑者,死于刀剑下。
    论功行赏
    作为郭威的亲兵,赵匡胤在后周建国后终于迎来他人生中的第一个官职,提拔为东西班行首。
    这个官职说大不大,来头却不小,相当于今天的中央警卫班班长,虽然这个官没什么权力,但也算是个美差,平日接触的都是国家高层领导,权力的中心,照这结果发展下去,就算不能混到风生水起,至少也能在领导面前混个眼熟。
    但此时的赵匡胤又做出了一件出人意料的事,由于郭威让柴荣做澶州的地方澶州刺史,管理澶州,赵匡胤也同样选择放弃中央职位,跟随柴荣到地方上去历练。
    这让所有人感到意外,也不被很多人理解,其中包括赵匡胤在开封的家人,一家难得可以团聚可又要分离,他们都不明白。
    但赵匡胤依旧坚信他的选择是正确的,他再一次固执的跟着自己的直觉向前走。
    我们不得不佩服赵匡胤的远见,从离家出走的抉择到漂泊流浪心性的转变,再到此刻的主动下放,每一步都是那么的独到准确。这是我们一般人很难做到的,因为眼前的利益是可见的,而未来是不可预见的,放下手中的利益而选择不知的未来是需要决心的,这绝不是一种政治投机,因为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柴荣就是未来的天子。
    敢于放手,遵从内心的人是值得我们尊敬的,很多人宁愿攥着手里的那点老底等死也不愿放手去改变,在后来大宋的变法中,保守派明知国家烂的已经不行,依然不愿放开手中仅存的利益去改变,如果他们能明白此刻赵匡胤的道理,估计北宋还可以撑几年。
    物质、名利、快乐固然美好,但总归是短暂肤浅的,荆棘、困难、痛苦虽然不堪,但总归深刻,只有历经挫折,悲痛洗礼的人,才能越发变得淡定,从容与坚韧。
    初露锋芒
    赵匡胤就这样在地方上吃了三年的灰,这三年里他并没有多少表现,而改变正是要等到三年后的一天。
    后周显德元年(954年),做了三年皇帝的郭威终于走到了他人生的尽头,死因依旧是病逝。回顾他的一生,他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幸运的是他凭借着自己对命运的抗争坐上了自己的宝座,开创了自己的国家,不幸的是这一切都是用他妻儿子女的生命换来的,他深爱着自己的妻子,终身没再续娶,没有子嗣。
    离去对他而言,又何尝不是一种解脱。
    但这时就又面临着一个问题,皇位的接班人问题。
    无妻无子的他在临走前,选择养子柴荣成为他的继承人。这是一个他很满意的结果,柴荣的才略、仁德、稳重都让他相信自己的选择没有错。
    但这个选择并不能让所有人满意,至少李重进不满意。(记住这个名字)
    李重进,此时的后周禁军高官,皇位的有力争夺者,他还有另一个身份——郭威幼年出嫁出去姐姐的儿子。也就是说,他是郭威的亲侄子,与郭威带着血缘关系,对于古代宗亲制讲究血统而言,他才是合理的继承人,但郭威没有选择他,此人虽然勇猛过人,但莽撞,不稳重的性格难以堪大任,为了让他死心,郭威在临死之前特意把他叫到床前向柴荣行君臣之礼,以免他觊觎皇位。
    郭威的直觉没有错,李重进终将会反,不过不是此时。
    看着自己挑选的接班人,郭威很满意。孤独、挣扎、拼杀一辈子,终于能和家人团聚了。954年正月,郭威含笑而终,年五十一,死前遗愿“丧葬一切从简,不修陵,不立碑”。
    郭威,这一个生于乱世,成长与军伍的人似乎一生都在经历磨难,仅有的幸福却也只是暂时的,从底层摸爬滚打起来的他全凭着自己坚强的意志成就一方霸业,其黄旗加身的政变更是开创历史先河。他一生都崇尚节俭,在位期间制定一系列的利民措施,这些都为后来的统一之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为难得的是以其独到精确的眼光传位与没有血缘关系的柴荣,历史也已经证明他的选择是正确的,他不负为这乱世中的一代枭雄。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郭威,你可以安心的走,身后事就交给柴荣吧。
    此刻的刘崇见到柴荣的布阵,他明白柴荣的心思,他也主动放弃久攻不下的潞州,主动南下直逼开封。他的心思和柴荣一样,寻求决战,一决雌雄。
    此前几年的小打小闹让他彻底的失去了耐心,来吧,柴荣,是时候解决我们之间的恩怨了,我所失去的定要让你来偿还。
    决战在即
    三月二十八日,两军终于在高平县巴公原相遇,狭路相逢勇者胜,这是一片天然的战场,广阔的平原让两军列阵呈南北对峙。
    巴公原,这个被历史铭记的地方如今坐落在山西高平市内,虽如今已经荒芜,但我们依然能想象当年金戈铁马,气吞山河的画面。两个国家,一个为了自己的尊严而战,一个为了复仇而战,历史悉心的为他们挑选了战场,做个了断吧,成王败寇,赢的那个人将赢得一切,而输掉的那个人会被历史永远的定格在这里,历史是残酷的,而历史也是公平的。
    决战前夜,柴荣看着对面一眼望不到尽头的北汉契丹联军思虑万千。他深知自己已经押上了一切,不成功便成仁,输了将会一无所有,包括自己的性命。但他也清楚的知道,自己不能回头,为了黎明百姓,为了郭威,更为了自己,无论从哪一点看都不能回头。
    为了这些我只能是奋死一战,一定会胜利的,我还有更大的信念,还有更大的报复在等着我,柴荣这样想到!
    天很快明亮,在最后的军事会议上,柴荣抱着死战到底的目的下达了最后的军事安排。
    右路樊爱能,何徽对阵敌军张元徽部(猛人),左路由李重进对阵契丹军杨衮,中路则由自己亲率禁军压阵,殿前司指挥使张永德与赵匡胤伴我左右上阵杀敌。这是后周所有的家底,安排完这一切,最后柴荣以最为真挚的眼神望向随他出征的将领,他知道也许这一战之后很多人永远也不会再相见,于是他用最温柔的口吻说出: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望各位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建功立业,国家就交给你们了,待到还来时,再共享富贵,各位珍重!”
    三月二十九日,高平之战正式开始!
    刘崇已经彻底的失去了理智,他只想以最快的速度击垮后周军队,在他看来兵力少于自己的后周是不堪一击的,一定要在后周援军到来之前将他击溃。
    但战场上保持冷静的还有一个人,当他看到后周排兵布阵之后就清楚的知道此战没那么简单,绝不可轻敌冒进。这个人就是契丹北汉联军中领导契丹大军的契丹将领杨衮,当他找到刘崇提出自己的见解后,刘崇以为杨衮是来与自己抢功的,胜负欲已经冲昏了他的头脑,随即转头便对杨衮说到:“这是击败后周的最好时机,你不用再说了,都不需要你出手帮忙,你就在一旁看着我是怎么胜利的吧”(时不可失,请公勿言,试观我战)
    好心劝导惹来一身骚,杨衮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之后他的表现十分具有黑色幽默,从战争开始到战争结束他至始至终都没有出过手,这其中包括刘崇战败逃亡。只能说认真的人惹不起啊。
    上午九时,北汉大军突然开始发起冲锋,此时战场正刮着南风,逆风冲锋这似乎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但刘崇久经沙场,能生存至今必定不简单,他深知兵法在于一个“奇”字,以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必能收获奇效。此刻逆风作战虽对我军不利,但后周军队一定疏于防备,能够打个措手不及。
    果然,面对北汉的冲击后周大为慌乱,他们没有想到刘崇会在此刻发动攻击,急忙仓促应战。,而北汉左路的军中之胆张元徽更是锐不可当,所向披靡。
    要问当世第一猛将何人,唯张元徽是也。张元徽带领四千骑兵以不要命的方式冲击后周右路,他的勇猛让后周右路的士兵傻了眼,仅一瞬之间,毫无抵抗的后周右路便被冲垮。
    怕死的人总有不少,后周右翼主将樊爱能与何徽便是此刻的代表人物,当他们看见张元徽越战越勇,砍人如切菜之后,权衡利弊,还是觉得保命要紧,便完全不顾此刻还在战场的皇帝柴荣,就带领着手下逃跑了,而剩下的步兵见主将逃跑,也不战而降,右路全面崩盘。
    这一局面让柴荣始料未及,他没想到自己的部下是如此的不堪和无能,这是一记致命的打击。
    胜利的天秤开始向北汉倾斜,柴荣所在的中军也即将面临溃败。
    后周危在旦夕。
    正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在一般剧情中,危机关头总有英雄人物站出来。此刻的后周也需要这样的一个英雄,而恰巧赵匡胤就是这样的英雄。
    一直在观察战争形势的赵匡胤冷静的分析了战局,面对颓势他,以他独特的军事天赋分析出此刻北汉军队只是在气势和右路上占据优势,并不是完全不能反败为胜。
    冷静的他对同样陪伴在柴荣身旁的张永德说:“张将军,此刻你我各带两千精骑从敌军左右两路包袭,偷袭敌军,定能稳定军心,重振局势“!
    紧接着,他便一马当先,回头对着身后士兵们喊出:“我们食君之禄,为君分忧,如今皇上处于危难之间,我们可以做的也只能是拼死杀敌,为国尽忠了”!(主危如此,吾等何得不致死)
    说完便只身跨马,向敌军冲去。
    赵匡胤带着一死护主的决心淹没在了战争中的人海里,由于他武艺的确高强,加之坚决贯彻轻伤不下火线的原则,来回冲杀,这让北汉士兵大为震撼,深觉此人如有神助。而分配在右路的张永德也并非无能之辈,他也深受鼓舞,来回冲杀,奋勇杀敌。
    这一系列举动致使降到冰点的后周军心士气得以重新受到鼓舞振作,战争开始进入僵持状态。
    但后周军队人数要少于北汉,柴荣清楚的明白,援军如果再不见辞辞不见踪影,他们撑不了多久。
    扑吃
    在围棋博弈对局中,有一专业术语名叫——扑吃。意为故意往对手虎口填子,让其被吃来达到减弱对手棋气的目的。此招乃置之死地而后生之意!(详情可参照天龙八部虚竹破珍珑棋局)
    此刻在战场上深受赵匡胤感染的不仅只有张永德,还有柴荣。当他看着自己的部下不顾生死保护自己时,他心中的热血告诉他不能坐以待毙。他自知兵力不足经不起消耗,而唯一能快速致胜的方法只有一个——擒贼先擒王!
    柴荣将目光锁定在了刘崇的身上,他并不糊涂,他更是清楚的知道这一举动的危险性,但要想挽救战局,只能是一招制敌,别无他法。
    就让我来完成吧,我身为后周的皇帝,后周的一切我都应该为其献身,正所谓我不下地狱何人下地狱。或许我会战死沙场,或许我并不能成功,但为了子民,我值得一搏。
    百万军中取敌将首级这是一个技术活,这一招在历史中曾多次出现,但身为皇帝这么去做的只有柴荣。而且这一动作的难度系数大,几率小,运气成分高,别人又不是傻子等着你来砍。但这的确是战争最直接的胜利方法,屡试不爽。此招也是一记险招,成则胜,败则亡。
    来吧,刘崇,一决高下,也决生死!
    其实柴荣也并不盲目,他知道这一技术的要领在于快和突然,在对手没有反应和防备之前迅速解决方可功成身退,而此刻的赵匡胤与张永德正牵制着敌军的注意力,这是最好的擒王时机。
    一声大喝之下(必要动作,起震慑作用),柴荣便带领着自己的骑兵冲向了敌人中军指挥的刘崇。(后来经调查,由于亲军都分给了赵匡胤与张永德,跟在他身后的只有五十余人,勇猛啊!)
    北汉军队的前锋部队正如他所想,他们没能想到后周皇帝亲自带头冲锋,杀声震天,声势浩大(当然顾不及去数人数),来不及反应便纷纷避让。这让刘崇大为慌乱,这种自爆的方式是他万万没有想到的,他还想多活几年,急忙命令在前线杀得正起劲的张元徽回防护驾。
    这位北汉的军中之胆此刻正杀得兴起,得到命令后便急忙冲忙上马往回赶。俗话说,心急成不了大事,在一片混乱之中,他的坐骑中箭倒地,他也随着跌下马来,还没来得及起身,随即便被迎上来的后周士兵乱刀砍死。
    这下北汉军队彻底炸开锅了,这样的打击是他们所承受不起的,他们的精神支柱垮了!军中之胆都破了!这仗还怎么打?
    仅一瞬之间北汉这些士兵也充分发挥五代军队的“优良品质”——逃跑。
    兵败如山倒,话说柴荣都没反应过来,他本来是抱着必死的决心冲向刘崇,怎么此刻所有的人都在跑,难道我有这么可怕?纳闷!
    虽然他没能完成自己的目标,但他却用他的举动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战争就是这样,没人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堪称戏剧!
    此时的高平巴公原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杀声与逃跑声整天动地,火光与鲜血共成一色,无数的士兵在此丧命。他们互不相识,他们也有着自己的家庭,自己的思想,他们也许也不明白自己为了什么而战,但命运还是将他们安排在了这里,义无反顾的举起兵器,直到倒下的那一刻。不管战争结局如何,这对他们人生而言,不知是成功还是失败。
    这些士兵不明白,但刘崇明白,看着发疯一样逃跑的士兵,他知道他彻底的输了,无力回天,于是他也只能向着国家的方向逃跑,逃跑前他恶狠狠的看了杨衮一眼,喊你不帮忙,你还真就袖手旁观啊!而杨衮这一次彻底的充当了一回搏击观众,然后率军回国。
    停下来的柴荣明白他胜利了,胜得这么惊险,他不敢相信,仿佛一切都在梦中,但看着眼前倒下的北汉军旗,他明白自己的确是胜利了。
    但该完的事情还没结束,自从他与刘崇踏上这场赌局后,就注定只能是有一人生还。
    事实证明柴荣的确是一个不好惹的人,高平之战刚打完他便带军前往山西把北汉都城围了个水泄不通,决心一扫北汉,收复山西(报复心实在是重)。但由于这次后周准备不足,加之北汉引援契丹军队,最后也只能收兵回国。
    同年十一月,油尽灯枯的刘崇带着仇恨在一片哀叹声中死去,年六十,虽然他死去了,但这场恩怨并没有结束,他的后人仍将秉承着他的遗志与仇恨继续与后周与大宋殊死抵抗下去。当然,这是后话。
    至此,高平一战全面胜利!柴荣与赵匡胤名声大噪,他们让全天下人记住了他们的名字,并在此后几年时间里让所有人闻风丧胆。
    柴荣也通过这一仗迎来了无限的威望,没有人再敢质疑他,他也认清了自己的实力,自此开始他的抱负走上全国统一道路,至于那个冯道,他也在羞愧中引咎辞职,没再继续自己的老油条生涯。
    后世的史学家也普遍认同这一战为赵匡胤的皇业奠基之战,回京后他被升任为殿前都虞候,继续开始书写他的传奇人生。
    这就是赵匡胤霸业的开始,一旦开始,就不会停止。
    第五章.三征南唐
    战争的胜利并没有给柴荣带来多大的喜悦,相反,他是一个能在事物的发展中善于总结的人。
    他始终想不明白樊爱能,何徽等人为何能在自己亲自主持的战争上众目睽睽的逃走,他很生气,结果是一气之下他将逃跑的七十多名军官全部斩首示众,以示军纪。
    杀人固然解气,但发泄并不是目的,解决事情的根本才是目的。其实我们也不能全怪樊爱能等人,因为他们的作风正是五代以来军队的风气,打不过就跑,跑完之后再打,没有任何人会责怪这种做法,军人的尊严在他们那里固然不存在。
    但柴荣是个例外,他追求的军队是在于精,而不是在于多,因为他清楚的知道,这样的军队不是他心中想要的军队,他要的是一支军纪严明、士气高涨、不畏惧、有气势敢于决战的一支军队。
    所以,他决定整军。
    当思想开始萌芽后,行动就将是下一步动作。
    所谓整军,自然是要将军队的作战能力、士气、风气、素质等方面大为提升的整理改变。而作为领导整军的人,就一定要是一个优秀的军人,这个人必须要观念正,思想高,能力强,有威信,这样才能够有能力让这些老兵油子佩服,从而改变底层将士整体居面。
    柴荣思来想去,能符合这些要求的就只有是在这次高平之战中大放异彩的赵匡胤,此人能力强,素质高,一身正气,临危不惧,由他堪任是最好的选择。
    在赵匡胤整军前,我们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下后周的军事制度,这也能让我们更加清楚的知道赵匡胤是如何走上的人生巅峰。
    后周的国家军制由两部分构成,禁军(中央军队)和厢军(地方军队)。厢军就是各地节度使所管理的军队,后面我们会详细介绍节度使。这里先讲赵匡胤所在的禁军。
    禁军
    后周中央禁军由两个系统组成,大致类似于我们今天公司部门下面的两个工作分队,它们分别是侍卫司和殿前司。
    一支军队为何又要分为两个队伍呢?
    这看似让人很不理解的行为,其实答案很简单。当初郭威在兵变夺权之后,他深知一支军队的领导人权利极大,对皇位会存在莫大的威胁。所以他将禁军分为两个系统,分设五位高级军官,让他们互相制约,相互牵制,以达军队平衡。这样做的好处是哪怕之后军队再起兵变,中央也还有另一支军队可以制约。
    从《论法的精神》上来讲,这就是权力的制约与平衡原则。
    殿前司与侍卫司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其殿前司一把手为殿前都点检,侍卫司一把手为侍卫亲军指挥使。
    虽然郭威当初要求他们各司其职位,互不干涉,但从后面的结果来看,他们一直都在明争暗斗中争夺权利,都希望自身壮大从实力上压制对方。
    此时的侍卫司实力要强于殿前司,而赵匡胤此刻的军职为殿前司的殿前都虞候(领导之一),但从赵匡胤接任整军后,这一情况就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开始整军
    接到命令后的赵匡胤成为了整军的负责人,一般一个公司要想改变风气都是从裁员开始,军队也一样,赵匡胤首先是把那些兵痞和战斗力不足的老弱病残士兵进行淘汰(反对他的自然也在其中),其次是全天下招募新兵,精心挑选那些年轻气盛,体魄强健的士兵进入禁军队伍,同时还抽调侍卫司的部分精英进入自己所在的殿前司,以壮大自身实力(不太地道)。
    当然,最后安排一些自己的结拜兄弟,亲朋好友进入领导班子这也是合情合理可以理解的。
    这一系列的选拔与提升让赵匡胤经理从这时起开始拥有自己的派戏,为自己在军中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这也能够理解,人都是会对赏识自己的人感恩)。而也正是这一次的整军,一大批兴新将领开始成长起来,他们都是后来大宋朝早期的重要将领,这其中有被誉为天下第一良将的曹彬,还有勇猛过人被我们在荧幕里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
    潘美。
    这里再多说一下整军这个东西,事实上整军这一方式在历史中百试不厌,无数人通过这种方式搅动风云,其中在近代中最出名的也有着这么一位通过整军,建立军校,任命大批中下级军官而迅速成长起来的风云人物。
    他的名字叫蒋中正,字介石。


    柴荣是一个好皇帝,不是小好,是大好。简单来说,他敢为别人之不为,敢做别人之不敢做的事。
    别人不管百姓死活,他管,别人不敢毁佛像不敢让和尚还俗,他敢,更为重要的是,没人在乎全国统一,但他在乎!
    事实上,如今柴荣虽已君临天下,但他从没有一天忘记过早年经商时游历各地看到的惨境。而他也清楚导致“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现象是因为分裂。
    因为分裂,神州各地战火四起,无数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而唯一能够阻止这种现象继续发生就只能是全国统一。
    虽然他知道这是一条漫长而艰苦的道路,但这是他心中的信念,因为信念,才无所畏惧。
    秉承着这样的信念与抱负,他为自己制定了一个计划:
    “当以十年拓天下,十年致太平,十年养百姓”。
    这是一个伟大的计划,这就是著名的周世宗柴荣三十年计划,类似于今天的经济计划,都是为了达到一个目的。
    后周显德二年(955),柴荣在检阅完赵匡胤整治过的军队后十分满意,看着眼前精神饱满,军纪严明,军荣整齐的军队,他知道时机已到,一个实现自己抱负统一全国的机会。
    一个先着的时机!
    世界宛如一盘棋,所有的人都在里面进行博弈,在柴荣之后的三次征伐南唐的军事行动中,我们也以围棋中的三个阶段来介绍,它们分别是围棋术语——布局,中盘,官子。
    布局,原指围棋的开局规划与走法,指引着棋局最终的走向。
    战争也需要筹划与布局,从哪里开始下手,怎么打,派谁去打这些都是需要斟酌的问题。
    于是柴荣在整个后周的高级知识分子里搞了一场考试,类似于我们今天的公务员晋级考试,考试的方式为命题作文。
    这篇作文题目在历史中很出名,名《平边策》。
    在众多考生将答卷交上来之后,阅卷老师柴荣很不满意,这些答卷中大都考生都主张内敛,希望通过自身国家的修养与仁德来使四周国家归顺。
    这是典型的理论脱离实际的看法,也是典型的应试教育答法。以当时情况来看,统一只能是吞并与被吞并的问题,还使别人归顺于你?真是滑稽之谈。
    不过,这其中还有一篇文章策论深中柴荣下怀,他发现还有人的想法可以跟他站在一起,这就是当时刑部官员王扑提出的先南后北平边策。
    这篇论文文辞华丽却不脱离实际,简要明了的阐述出当前天下局势,并明确指出接下来的走向。
    我们不得不佩服历史上的很多谋士,在形势尚不明了,无法预知未来之前,他们坐在家中就能通过自己的见解分析出天下形势,比如在深山里答出《隆中对》的诸葛孔明和此时的王朴,他们都是这样的人才。
    翻开五代的中国地图,我们可以清晰的看见处于中原腹地的后周国境线上四面危险重重,诸国林立。
    北面有着契丹与北汉,西南有后蜀,南面有南唐,东南有吴越。这每一个方位都在时刻威胁着后周的国家安全。
    试想你在睡觉时一群人拿着大棒在你身旁随时准备敲打你,这怎能让人心安?这也是一个问题。
    而王扑所谓的先南后北平边策,正是用他独到的眼光和理论为柴荣解决了统一全国该从哪里先下手的问题。
    在这篇文章中,王扑指出:
    契丹与北汉过于强大,这两个国家如同连体婴儿,从这里下手动一发而牵全身,不适宜。吴越,荆南过于弱小,不足为虑,后蜀地形复杂,短时间内不易取胜。
    说到最后强的不能打,弱的不能打,远的也不能打,那还打个啥?打个寂寞吗?
    别慌,还有一个地方。
    这个地方国土面积大,人口多,关键是还特别有钱,而且军事能力也不是特别强。
    最好的目标
    只能是它了——南唐。
    南唐,这是由李昪在公元937年建立起来的国家,最初它的国号并不叫唐,而是叫做齐。但两年之后李昪觉得他的出身太低,说出去不好听,很没有面子。于是,他在后来某一天突然醒悟过来自己也姓李,大唐国姓也是李,于是他就攀上了亲戚,就这样成了唐宪宗李纯的后人,从此改国号为唐,沿用唐朝纪年,历史为了区分它,史称南唐。(注意和后唐区分开)
    这是五代十国,十国中,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它与后周国境线高达两千多公里长。而且在李昪不兴兵士,注重生产与文化教育的发展带领下,南唐的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总结一下就是人傻钱多。
    除此之外,这个国家还占据着长江以北淮河流域十四州地区,这十四州紧邻中原,随时可以对后周发起攻击,实在是后周的眼中钉,肉中刺。
    此时南唐在位的皇帝为李昪的长子,南唐元宗李璟,这是一个很有战略野心的人,从继位之后就开始不断发动战争,吞并弱小。是时候该教训教训他让他听话了,历史后来证明李璟的确是听话了,但南唐历经三主,最听话的,也是最出名的,曾无数次出现在我们课本中并要求背诵全文的,是他的儿子,那位最有艺术天赋而最不该做皇帝的——南唐后主李煜。

    征伐开始
    柴荣选定了对手与方位,就从南唐的江淮十四州开始,但让他没想到的是这次战争耗时三年,更是三次亲征才得以胜利,不可不谓之艰苦。
    这是柴荣发起的战争,按说主角应该是他,但历史的确很有趣,在战场上主角永远都不是固定的,结束这场战争的正是逐渐成长的赵匡胤,奇迹的缔造者。
    后周显德二年十一月,周世宗柴荣命大军向南唐江北地区开赴。出发前,柴荣照样拟定了作战计划,整个后周的精英几乎全部参与了此次行动。
    这次他选中的第一个目标是南唐淮河南岸坚城——寿州(今寿县)。
    寿州,这是一个看似不太坚固的城池,此刻的寿州守将名叫刘仁赡。
    不重要的城池外加一个不出名的将领,柴荣相信,当他大军压境时,便是寿州城破时。
    而寿州在战略位置上是极其重要的,是名副其实象棋中的象眼位置,只有攻破此地才能顺利展开后面的一系列军事行动。
    选择是好选择,但柴荣也估算错了一点,那就是寿州城守将刘仁赡的实力。
    这次的军事行动可以用出师不利来形容,让柴荣万万没想到的是,征伐开始就遇上了钉子,不光是一颗锋利的钉子,而且还是一个十足的钉子户。
    刘仁赡,字守惠,彭城人(今徐州)。他的特长如他的字一样——善守。守到从面对柴荣的进攻以来,自始自终都没有放弃寿州城,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这一守就是两年。
    自从后周大将李谷率大军猛烈围攻寿州城一月有余后,战局依旧如初,毫无进展,寿州还是那个寿州,整个后周大军没往前挪动一步。
    刘仁赡选择的战略方式很简单,坚壁清野,固守待援。
    这的确是当时最好的选择,他在等待援军。
    而国与城池的较量因为他的坚守,随后将上升为国与国之间的较量。
    南唐这边在得知寿州被围后,反应也是相当迅捷,火速派遣两万水师乘战舰沿淮河流域西进救援寿州城。
    李谷的难处
    当后周主将李谷得知南唐水师前来救援后,陷入了困境。
    由于南方多江河湖泊,此时的南唐水军兵种已经十分完善,一个在岸边攻城,一个在水上救援,你拿你有的兵种和我没有的打,这不欺负人吗?这仗还怎么打。
    没办法,于是李谷决定向柴荣求援。
    在开封城的柴荣得知战争形势不容乐观后,决定御驾亲征,自己的事情自己动手解决。
    就此第一次亲征南唐正式开始。

    出发前,柴荣命令大将李重进(希望大家没有忘记郭威这个侄子)星月兼程赶往前线阻击南唐援军,而他则亲率大军随后增援。
    李重进的确是一个很有军事才能的将领,估计孙子兵法没少读,明白击敌于半渡的道理,他在南唐援军还在淮河正阳段时就大败南唐军队,斩杀援军万余人。
    由于南唐水军久不经战事,估计也没见过这么生猛的人,李重进一进入江南地区就在这里杀出了威名。由于李重进本人皮肤比较黑,这些南唐士兵给他取了一个形象的绰号—黑大王。而有幸逃脱的士兵也是逢人就说来了个黑神仙,凶猛至极,劝人别去招惹他。
    致使南唐军队不再敢轻易救援寿州,纷纷据守关隘观望。
    柴荣是956年正月二十二日到达的寿州前线,他默默的看着眼前这座残败的古城,始终都想不明白到底是什么样的力量在支撑着刘仁赡的意志。
    他决心攻下这座城池找到刘仁赡的答案,摧毁他的意志来彰显自己的强大。于是他下达了最强攻城令,征调各州数十万壮丁结合部队四面围攻寿州城。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小小的寿州城外面被几十万人围了个水泄不通是个什么样的情景。
    这看似用手指头扣城墙也能把城墙扣垮咯,但三个月之后这座城池依然屹立不倒,没被攻破。
    柴荣有些绝望。
    奇迹的开始
    绝望之余的柴荣看着大军滞留寿州城外,进展缓慢,而寿州城外的南唐各个据点重镇军队时刻都在盯着这里,随时准备伺机进行反包围。
    明明是自己围别人,可一旦外围包围圈形成,自己就将会遭受里外夹击,到时就将深陷重围,形成战略被动。
    郁闷的柴荣看着手底下闲着的将领,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不如给他们找点事做。
    于是他做出了一个决定——分兵
    但柴荣毕竟也是当世一流的将领,深知围城之际分兵乃兵家大忌,所以他能给手下的兵力十分有限,仅为五千人。
    而柴荣选中的这个人正是赵匡胤,奇迹的缔造者。
    按说柴荣应该也没想着赵匡胤能够带来多大的捷报,在我看来,只是让他出去转转,起到疑兵的作用,因为五千兵力实在少了点。
    更为重要的是,他没给赵匡胤布置明确的战略任务,怎么转,去哪里转都没说,因为他自己也不相信区区五千人能干出什么来,这种做法最多算作破罐子破摔,让他出去碰碰运气。
    但兵力从来都不是决定战争的因素,这五千人要看用在谁的手里,怎么用。
    在赵匡胤的手里就用出了名堂。
    赵匡胤是一个神奇的人,他的确是一位不世出的天才将领,他没有经过系统的军事理论学习,也没有什么名将指导他。他的一切都来源于从小耳濡目染的战争生活与自己得天独厚的军事天赋。
    但这一切都已经足够。
    在我看来,一个优秀的将领从来都不在于带兵的多少从而取决战争的胜负。
    我认为一名优秀的将领应当是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依据战场的变幻,从而最大程度的整合出自己的资源,根据自己的兵力、物力、地形、天气、士气等综合因素来发挥出自己士兵的战斗能力。
    这是作为一名名将必要的战争能力问题。
    除此之外,我认为一名名将在心理上还应当具有更为重要的一点——心存畏惧。
    畏惧不是自大,不是藐视,而是一种尊敬,只有对世界心存畏惧才能尊敬所面临的一切,这其中包括对手,包括自己,包括万物,心中包罗万象方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孙子兵法有云:“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
    从后面的战况看,赵匡胤的确做到了这一点,打法花样繁多,计策千奇百出。
    赵匡胤没有因为自己的兵力少而龟缩不前,在判断各地局势后,他选择了主动出击。
    下面我们将分别介绍赵匡胤是如何利用五千人马,勇冠三军缔造奇迹的:
    一战,赵匡胤选择的是淮河涂山地段守军,此地守军两万人,他采用战术是伏击。
    他利用一百多名骑兵前往敌人阵地门口叫嚣、挑衅,结合“一阳指”与“狮子吼”的绝技向南唐守军大喊:“你过来呀!”(用手指着别人,嘴上大喊)。
    按说这种方式实在过于老套,只要南唐守将脑子不傻也能知道这是典型的诱敌深入。
    但事实证明南唐守将要么是真傻,要么是后周士兵的言行举止实在太过讨打,让这些南唐将士实在按耐不住,他们不顾一切的将这一百多名骑兵追击到涡口地段,而在此设伏的赵匡胤却早已等候多时。
    南唐军队毫无心理准备,战事一触即溃,赵匡胤在几乎没有损耗的情况下击败敌军一万余人。史称涡口大捷。
    一胜。
    二战,进攻方向为淮河重镇清流关。清流关是位于南唐江北门户滁州城前的一座关隘,此地崇山峻岭,易守难攻,城寨位于两山之间,扼守天险,守军有十万之众。
    相信看到这里,大家会怀疑这回是赵匡胤脑子短路,五千对十万?算数没问题的都可以算一下比例问题,更何况敌人还占据天险,这不是典型的找死吗?
    赵匡胤脑子没短路,但他依然固执的选择了这里,这是为何?
    原因很简单,赵匡胤看中的其实并不是清流关,而是清流关背后的重镇滁州。
    滁州为南唐都城金陵的西北门户,一旦打通这条道路南唐帝都金陵将会面临直接的威胁,从而可以缓解寿州战事,此不得不为是一个一石二鸟的好计谋。
    什么叫自信,这就叫自信,虽然兵力不多,要打就打大的。(颇有李云龙的风格)
    虽然赵匡胤很猛,但他并不傻,五千人对阵十万人正面硬刚的结果是什么他很清楚。其实从选择清流关开始他就没打算光明正大的进攻。
    所谓兵不厌诈就是这个道理。
    这一次他选择的作战计划是——奇袭。
    他把大军安顿在凊流关关隘之下安营扎寨,生活作饭,一副我来了就不走,准备长期作战的派头。这一举动让清流关守将皇甫晖大为疑惑,咦,这是干什么?旅游观光来了?由于摸不清赵匡胤的虚实,他也不敢冒然出兵。
    夜幕降临,皇甫晖见城下赵匡胤依旧没有动静,他悬着的心终于放松了下来,你旅游就旅游吧,只要我不出来你拿我也没辙。
    皇甫晖做出了他军事生涯中最错误的判断。
    此刻赵匡胤与他的部队并没有在营帐之内,他们留下营帐就是要给皇甫晖一个错误的信息。
    那他们此刻在干嘛呢?
    赵匡胤和这五千人此刻正在深夜里搞极限运动——爬山。
    要说这一行为在极其危险的,当时没有导航也没有手电,当然更不能打火把,而且当时的那些大山是纯粹的原始森林,迷不迷路不说,半路遇到个凶禽猛兽也能把人吓个半死。
    这一路所有的士兵都在沉默,荆棘将他们的脸颊划破,露水将他们衣衫湿透,但没有任何人有怨言,他们都在向着目标攀爬,一支沉默的军队是一支蓄势待发的雄狮。
    幸运的是他们没有迷路,也没有遇到突发情况,他们成功的进入了城寨之中。
    终于爬上来了,等待着南唐军队的将是他们的恶气。
    当熟睡中的南唐守军,惊奇的看着城中莫名其妙出现的后周军队时,他们还没来得及想通这些衣服被划破,满脸是土的大兵们到底是怎么进来的,就做了他们的刀下魂。
    清流关一片混乱,这些穿着睡衣的南唐士兵与呲牙咧嘴把他们当做出气筒的后周士兵显得格外显眼,呼喊声与杀声一片。
    守将皇甫晖还是有些能力的,至少在逃跑上来讲是如此。夜色之中,没有多少迟疑,他成功的找准了方向并带领少数士兵逃回了滁州城中,清流关城内十万人马不战而溃。
    二胜。

    柴荣有些懵,本来让赵匡胤出去转转却转出了大名堂,确实难以置信。但他也就此真正看清了赵匡胤的实力,接下来他交给赵匡胤的将是一个更为艰巨的任务。
    此刻更懵的南唐军队,他们此时陷入了深度的恐慌与崩溃之中。他们到处听说除了一个“黑大王”外,还有一个叫赵匡胤的疯子带着五千人,哪里人多就出现在哪里,砍人当切菜。纷纷祈祷,唯恐这个疯子来找自己的麻烦。
    攻破滁州后,战争形势果然如赵匡胤所预料。南唐皇帝李璟感觉到了战事的严峻,门户大口,士兵人心惶惶,这实在不是一个好的征兆。
    于是李璟决定向柴荣求和。
    他准备拿出江北十四州中的其中六州以及部分赔款来请求柴荣退兵。
    按说仗打到这个地步,都把人家打得割地赔款了,而且自己想要的威信、金钱、领土都打出来了,也该收兵回国了,何况那寿州围了一年不也没有被攻下来吗?
    但柴荣是一个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一个人,其处事的原则一贯都是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底,这是他一向的处事风格。我征全国之力,陪你玩这么久,就这些?明显不是。
    所以他拒绝了李璟。

    三战
    凊流关大捷后赵匡胤冒着被摔死的风险终于兵临滁州城下。
    败逃到城内的皇甫晖此刻也终于看清了赵匡胤的兵力,仅仅五千人竟然让带领十万大军的自己溃败而逃,好歹我也是一名悍将,他觉得很没面子。
    丢脸的同时他也决定用他的方式找回军人的尊严,面对赵匡胤的进攻,他竟然让人主动给赵匡胤带话,希望给他点时间在城门前排兵布阵,双方以正规的方式来场男人之间战场的对决。
    这是一个错误的决定,此时的他唯一反败为胜找回尊严的方法就是固守城池,只有五千人的赵匡胤无论如何也是不可能攻破城池的,但他放弃了。
    皇甫晖,面子不仅不值钱,面子还有可能会丢掉性命,尊严固然重要,但我们也不得不认清现实,在绝对实力面前有时我们不能不低头。
    隐忍绝不是丢失尊严!相反,它是一种厚积薄发的方式。
    接到这一消息的赵匡胤有些吃惊,他正愁无法攻破滁州,他不理解世界上怎么会有这么蠢的人,但他知道能做的就是成全皇甫晖。
    战争结束的很快,两军对峙城前,赵匡胤以他高超的武艺与极具观赏性的个人艺术,抱着马脖子藏在马肚之下冲到皇甫晖身前将其斩杀。(太祖拥马项直入,手刃晖中脑)
    兴许是受到柴荣的启发,不得不说这一招百万军中取敌将首级的确是好用,成本不高还节省时间,行军打仗必备,我们都用它。
    至此滁州被攻破,南唐西北门户大开,赵匡胤以极少的兵力和他的个人天赋三战三捷,是典型的以少胜多战例,有爱好军事的同学可以下来深入研究。
    李璟的发怒
    求和遭到拒绝的李璟彻底被激怒了,堂堂一国之君,屈身求和竟被冷酷拒绝,连一丝商量的余地也不留。
    真当我南唐无人?你要战,那便战。
    愤怒的李璟随即组织六万南唐精锐由其皇弟李景达亲自任主帅,直扑被后周大将韩令坤攻破的失地——扬州、泰州。
    李景达,李璟胞弟,南唐皇室中最有军事才能的人,熟知兵法布阵,军事谋略。之所以李璟迟迟不用他的原因正是因为他是皇室之人,此人不仅军事能力强,而且在南唐颇有威望,据说开国皇帝李昪就曾有意要将皇位传与他,所以此人在南唐深受李璟忌惮。
    客观的讲,李璟选择他是有破釜沉舟之意,连国都快没了,还在乎什么皇位,还要什么自行车。
    来者不善
    李景达的确是一个有能力的人,在他的带领下南唐军队迅速收复了泰州,直逼扬州。奉命驻扎在扬州的韩令坤有些慌乱,这个赵匡胤儿时的伙伴并没有如他那样勇敢,面对来势汹汹的南唐大军他决定放弃扬州,不战而退。
    在滁州的赵匡胤接到柴荣告急军情,命他火速赶往扬州外围之地——六合,以来支援韩令坤,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因为这一次他给赵匡胤的兵力只有两千。
    形势严峻,赵匡胤知道此刻面对的不再是此前的那些乌合之众,他面对的将是南唐最精锐禁军。
    刚抵达六合,他便下达了在六合的第一道军令:“凡有扬州前线退后到六合的韩令坤部队士兵,一律斩断双脚!”(扬州兵敢过六合者,折其足)
    而李景达在得知赵匡胤前来支援后,他也深知此战不容小嘘,随即便分兵两万前往六合,他要会一会这个被传得成神的赵匡胤,他清楚的知道,打破神话重振军心的唯一办法就是战胜神话。
    两千对两万,实力悬殊,这是对赵匡胤军事生涯最大的一次挑战,而这一次不会再有任何策略可言,唯一的办法就是正面决战。
    但赵匡胤依旧没有退宿,他下达了在六合的第二道命令:
    凡有怯懦不战者,斩!凡有临阵逃脱者,斩!凡有畏敌不前者,斩!
    正是这两道命令,挽救了这一场实力悬殊的对战!
    在扬州的韩令坤深知赵匡胤是一个说到做到的人,与其败退被斩断双脚成为残废,还不如奋死杀敌,战死沙场。而在六合士兵也是一样的想法,进也是死,退也是死,横竖都是一刀,倒不如死得轰轰烈烈,临死前也好拉几个垫背的。
    无形之中赵匡胤虽然人数少,但他在无意之间组成了一支敢死队,一支无谓生死的部队。当生死已经置之度外,就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
    于是六合的这两千名士兵如打了激素一般,拼死杀敌,在战场上上演着这样的一面:你砍我一刀,我就要还你两刀,你杀我战友,那我就杀你。
    这种不要命的打法让南唐士兵感觉不是在跟人打仗,而是在和一群疯子对决,见过不要命的,但没见过整个军队都不要命的,结局是南唐军队纷纷丢盔弃甲,仓皇逃回岸边找船跑路,边跑边哭喊这实在不是人待的地方,都是些什么人啊。
    赵匡胤再一次以绝对劣势的兵力大败南唐两万精锐,阵斩五千余人,史称六合大捷!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让人叹服!
    回国
    至此江北战区打到如此,后周虽然节节胜利,但总体战局并无实质性突破,南唐依旧还有很强的实力,如同一把利剑只击中身体却并不伤及要害,两国战事进如了僵持状态。
    这样的情况下,柴荣决定回国,走前命令李重进总管江北事物,继续攻打寿州。
    柴荣是一个善于在战争中总结的人,这半年时间里他一直在寻找战事进展缓慢的原因,当他看到南唐战舰纵横江上气势磅礴时,他找到了答案。
    对,南唐命门并不在于他的城池有多坚固,士兵有多勇猛,而是只依赖于一个原因——水军。
    只要南唐水军还在,补给就会源源不断,只要有船,南唐士兵就会随时被派往前线,所以战胜南唐的唯一方式,就是破其水军。
    道理说来容易,但还有一个更现实的问题,后周没有船,也没有水军,几条小破船用来当别人的救生船都嫌破,总不能让士兵们边拿刀边游泳的去砍人吧。
    所以柴荣这次回国的主要目的就是组建水军!
    他相信待到再来之时,便是断剑重铸之日。
    让人啼笑皆非的是,柴荣组建水军的方式比较特别,用今天话来说叫做“绝”。他把这次战争的南唐俘虏悉数带回国做了教练和船工,让他们来帮忙建造战船和训练士兵水上战略。
    不知道这些昔日的南唐水军成员在上课时知道自己的学生毕业后是去攻打自己的国家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感受。
    回国的柴荣自然不会忘记带上用得顺手的赵匡胤,而此刻的赵匡胤由于奉命驻守滁州,现在正在城里焦头烂额。
    事情是这样的:由于战乱,城里每日盗贼四起(这好像怪他自己),在抓捕一百多名盗贼后赵匡胤实在没有心情审理,他决定一律斩首。
    命令下达没多久,一个书生模样的中年人走进了他的营房,用坚定的语气对他说出:“请将军收回命令,容我一一审理之后再做定夺”
    三军之中竟敢有人反驳我的决定?这对于一个在外统兵征战的将领而言是一种侮辱,赵匡胤很生气,可他在面对这个书生坚定平静的眼神后竟然妥协了,他居然一时找不到拒绝的理由。
    这名书生是柴荣体谅赵匡胤派来滁州管理民事的判官,在此之前他已经做了七八年的地方幕僚,拥有丰富的阅历。
    他的名字叫赵普。
    在经过赵普的一番审讯后,这一百多名盗贼果然大多是蒙受冤屈,被人诬陷,当赵匡胤拿到审判报告之后他也体现出了自己仁厚大度的一面,一律释放。
    赵普的精明能干,政务上的公正严明这些都极大的引起了赵匡胤的注意,
    赵匡胤认为这是一个可以托付的人,恰逢此时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也在这次征南唐行动中随军出战,但不幸的是他在途中染上恶疾,此刻正在滁州城里养病。赵匡胤正愁此次跟随柴荣回国,重病的父亲没人照料,滁州城里的一堆政务没人管理。
    当一切都托付给赵普之后,赵匡胤安心的踏上了回国组建水军的道路。
    但他不知的是,他这一走,永远也没能再见到自己的父亲。
    赵弘殷病死在了异国他乡,滁州城中!
    赵弘殷,这位屹立几朝不倒的禁军将领其生存能力可见极其不一般,我们有理由相信,他的这种生存能力也是保护家人的方式。这乱世之中他的一生都在战火中征伐,此刻倒在征途之中也许是他最好的宿命,但他除了是一位将领,他同时也是一位父亲,一位最普通的父亲。
    赵弘殷自知没有给予赵匡胤太多的陪伴与照顾,但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里和儿子的相处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看着儿子如今能够在这乱世里生存,有能力保护家人时,他为儿子今天的成长与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
    他终究没能等到历史的那一天,但他没有遗憾,在欣慰中含笑而去!
    是的,这也是我们天底下所有父母的期望,不求出人头地,只求安康喜乐。但我们却往往只是后知后觉在子欲养而亲不待中伤感缅怀。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第一次征南唐结束。
    中盘,指的是围棋对局中的中间阶段,棋局变化莫测,形势难料,而中盘正是锁定胜局的中坚力量,是一名优秀棋手棋艺的关键。
    后周显德四年(957),被围攻一年多的寿州城依然在继续坚守,此时的城内早已弹尽粮绝,援军杳无音信。
    这样的情况下寿州城内此时已有不少的人萌生投降之意,其中就包括守将刘仁赡的儿子。得知这一情况的刘仁赡为以示决不投降,以死抵抗之决心,他含泪腰斩了自己的儿子以告诉众人自己的信念。
    虽然他能用行动来重塑他人的信念,但刘仁赡自己清楚的知道,这座孤城再不救援,那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很快就会到来。
    其实刘仁赡不知道的是国家一直没有放弃他,此时李璟已经命令皇弟李景达重组五万大军驰援寿州。
    卷土重来
    同年二月十七日,柴荣率大军二次南下抵达正面战场,这一次,他带来的是水军!决心在水上消灭敌人援军有生力量。
    狭路相逢,后周水军与李景达援军在淮河江上相遇,大战一触即发。

    当南唐军队在江上见着后周舰队时有一种置身他地的幻觉,他们不敢相信后周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训练出水军并建造成船舰。
    在惊愕之间,还是我们的赵匡胤同志身先士卒,一船当先,率先带兵冲了过去。这一次,赵匡胤似乎心情不大好,他把父亲的死全都泄愤在了南唐身上。事实证明南唐这些久不经战事的士兵战斗力的确不如后周,几次冲锋下来就又溃不成军,纷纷逃命。而赵匡胤这次似乎还没发泄够,一口气追击敌人二百多里地,将南唐五万援军杀了近四万才洋洋收兵回师。
    南唐士兵极其郁闷,什么深仇大恨啊追着不放,但他们也只能自认倒霉,惹上这么个狠人。
    历史再次向我们证明:郁闷的人惹不得。

    援军被灭,那压死寿州这匹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也就此落下。
    刘仁赡很绝望,但他依然没有选择投降,他一直在秉承一个原则——城在人在,城亡人亡。哪怕战至最后一刻,他也会用自己的身体补上城墙的缺口。
    这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好觉,每天都在殚精竭虑中充当着带头大哥的角色,奔波于各城墙之间,时不时还兼任着施工队队长的职责(修补城墙),堪称劳模。
    一年多的高强度战事耗尽了他的精力,拖垮了他的身体,这位做了一年多的钢铁战士终于在伤痛绝望中一病不起,倒在了岗位上。(领导的确不好做啊)
    病倒的他再也没有精力去指挥战争,这个时候,他的属下明显没有他死守的决心与忠诚。在他病倒昏迷后的第二天便被属下打开城门抬着出城投了降。
    至此,历经一年多的寿州攻城战终于结束。
    刘仁赡这样的忠臣良将得到了柴荣最大的尊重,他很佩服这个衷心为国,誓死坚守的人。寿州攻下来后他没有报复这个让他头疼一年多的人,反而是给予他武将的最高地位,加封为天平军节度使,可具有嘲讽意义的是在投降第二天刘仁赡便在昏迷中死去。
    这也许是他最好的归属,到最后他也不知道寿州投降了,他真正做到了与城池共存亡,履行了城在人在,城亡人亡的诺言。
    到此柴荣也找到了他当初想要寻找的答案,这是一个不为金钱,名利所动容的人。因为从第一天起,刘仁赡就在自己的心里种下了属于自己的信念与决心,一颗坚定不移,为国尽忠的决心,至死不渝。
    他早已经与寿州融为了一体,他就是寿州,寿州亦是他。
    寿州城破,对于后周而言眼前战争形势一片大好,但出人意料的是柴荣却在此刻选择退兵回国,这是为何?
    答案很简单,后院起火!当柴荣正在南方大施拳脚时,北汉与辽国正在北边搞小动作,不时骚扰后周边境,牵制南面战场。不得已之下,柴荣只得回国预防强敌。
    第二次征南唐结束。
    官子
    官子,围棋对局中的最后阶段,又称为收官,是确立进逐边界的收官之战。
    后周显德四年十月,柴荣在解决北方边境问题之后再次将矛头对准了尚未完成的南唐江北地区,开始了第三次征南唐之旅。
    有了前两次奠定的基础与威名之后,这一次的进展十分顺畅,势如破竹,连克连捷。
    赵匡胤带领军队沿淮河流域的寿州城一路东下,相继攻下今天的凤阳,盱眙,淮安等十个州,南唐军队毫无招架之力。
    战争打到这里,李璟是彻底被打怕了,再继续抵抗下去只是徒劳,得不尝失。于是他派遣使者再次向柴荣求和,而这次的求和条件要比第一次更为丰厚。
    条件如下:
    1.割让长江以北淮河十四州给后周。(割地)
    2.去除自己南唐帝号,改称国主,并沿用后周纪年。(去帝号)
    3.犒师后周军队银钱娟各十万,茶五十万,米麦一百万。(赔款)
    至此,三征南唐完美收官。后周扩大了一大部分国土疆域与南唐分江而治,同时给后周增加近一千万的人口,南方威胁就此肃清。
    柴荣也就此可以真正放心的去面对北方宿敌,那个一直在背后小偷小摸的强大敌人。
    这一次,他将一雪汉人之耻,收复燕云十六州!事实也已经证明,柴荣一生之中从未有过对手,他真正的对手是他自己的宿命!
    第六章.北伐
    柴荣终于处理完南唐江北的问题,对他而言,这一切都是在为即将做的事做准备,因为他接下来要面对的对手才是真正的敌人——辽国。
    平心而论,柴荣三征南唐确实具有必要性,但从他个人情感上而言却不具备必然性,一直让他如鲠在喉的问题正是燕云十六州。
    自从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之后,辽国的蹄铁随意践踏中原大地,残害百姓,无数的人家破人亡,流离失所,这对柴荣这样要强的君主而言,是不能忍受的,他时刻都埋藏着对辽最刻骨的仇恨。
    在三征南唐的战争中,辽国与北汉还时不时地在背后搞些小动作,这更加促使柴荣在扫平江北后直接将矛头对准了他们。
    可让人大出意料的是,辽国对此一切竟然毫无防备,他们即将迎接的将是怎样的一场战争呢?
    开打之前,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柴荣强大的对手——辽。
    辽是北方游牧名族契丹建立起来的政权。契丹这是个历史悠久的名族,契丹,镔铁之意,寓意他们如钢铁一样坚硬,公元907年,天选之子耶律阿保机于漠北登基称帝,代表着契丹族进入鼎盛时期。
    之所以这个民族迟迟没有登上历史舞台,是因为自身的分裂,早期其内部并不团结,分为八个部落,这也是阻碍他们进程的最大屏障,当耶律阿保机解决这一问题后他们如狂风暴雨般席卷整个亚洲大陆。
    事实证明,他们是天生的勇士和战争机器,影响力极广,直至今日俄罗斯语中对中国的发音仍为“契丹”,不可不谓不一般。

    立国之本
    值得说明的是,这个强悍的名族国祚长达二百一十九年,并不单单只是因为他们超强的军事能力,相反,而是因为文化与经济的进步。
    这的确让人有些匪夷所思。在我们的印象里,相对落后的名族不接受教育,生产能力低,都是些野蛮人,他们天生只能用来行军打仗,怎么可能短时间内文化与经济突飞猛进呢?
    其实这中间存在一个误区,那就是军事发展往往与制度发展是脱离的,而契丹发展如此迅速的原因正是因为他们国家制度的改变和历史的必然性。
    历史无数次证明,一个名族的削弱必然导致另一个名族的壮大。
    第一点,外因。这其中有绝大部分是我们这个名族自己导致的,五代时期中原混乱,战争不断,统治者更换频繁,昏庸残暴,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少汉人不堪重负,纷纷北迁逃亡契丹安身立命,这些人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智慧和强大的生产力极大的增强了契丹实力。
    @情景旅游俱乐部 2020-09-21 09:15:12
    m
    -----------------------------
    谢谢支持
    @币熬裁26557 2020-09-22 12:37:34
    .阁下写得真好,不得不赞!!
    -----------------------------
    谢谢你的支持
    第二点.内因,国家制度,最早的一国两制制度。
    在面对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在生活、文化、习俗互不相容的情况下,当时的契丹统治者体现了他们兼并包容的一面,实施胡汉分治,一国两制的政策。
    一国分设南北两院,北院分管契丹本族,南院分管汉族,并设立北院大王与南院大王分别管理契丹本族军民事务与汉人租赋,文化、军事之事,这一制度极大地激发了汉人的积极性,从而变相的完成了契丹本国的经济发展与国家建设。此外,他们还大幅度的招募汉人定居本国,鼓励生产,开垦荒地,这些都是形成契丹全盛的重要因素。
    当然,除此之外,他们还有一项重要的立国之本——军事。
    与中原相反,这个强悍的民族军事能力如此强悍并非因为他们有着完善的军事体制和系统的军事理论。
    之所以他们能够成为征服者,靠的是士兵的英勇善战和一套极其简单的军事制度。
    这套制度虽然简单,却很实用,他们没有汉人那些复杂繁琐的战争程序与官僚机构,开战前也没有周密详细的作战计划,他们甚至连军备、军饷都没有。
    除开精锐部队以外,作战时的士兵大多也是临时组建而成,一有号令便自发的从家里带上装备、武器,战马走上战场。
    好勇斗狠,争强好胜是他们身体里流淌着的血液。

    在战术上,契丹军队很少进行大军正面冲锋,大多采用袭击、伏兵、断粮道等策略优先进行攻击。两军对峙时,则又会派出上万骑兵支散游弋在敌军左右两侧薄弱部位采取骚扰和突然袭击,这就是威震一时的“拦子马”。而当拦子马一旦攻击受挫后,便会立即撤走,然后再次寻求最好时机。
    灵活、机动,这是契丹军队的最大特点,其大开大合的近乎疯子的打法足以让人急躁,把人逼疯。
    但这一切都依赖于一个前提条件——骑兵。
    骑兵,这是契丹军队的最大优点。契丹骑兵自幼成长在草原,个个精通骑射,他们一般每人配置两到三匹战马,随时可以进行更换,续航战斗能力。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他们还有一颗爱护动物的心,对马匹比对自己还好,在没有遇到敌军之前他们从不骑马,不过路途多么艰辛漫长,旨在把马的精力全部发挥在战场上。
    充足的机动性使得契丹士兵从不近身作战,要想与他进行刀剑厮杀,决个武艺高低我劝你趁早打消这个念头,因为他们有一个更加趁手的兵器——弓箭。
    根据《武经总要》记载,契丹人在作战时常常是在一定的距离之外进行猛烈的箭雨攻击,偏攻大阵一面,所谓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射完就跑,跑完再射,无时无刻的放箭,等你还没近身就已经成了刺猬,你打也打不着,追也追不上,只能是干着急。
    这种近乎无赖的打法的确是把无数人逼死,逼疯。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保卫司马南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07-13 13:30:42  更:2021-07-13 14:03:04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