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联合国军的以战促和
为获得停战谈判的有利条件,联合国军和韩国国军于1951年8月18日-9月18日和9月29日-10月22日分别发动夏季攻势和秋季攻势,分别进攻朝鲜西线和东线防线。
朝鲜人民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转入防御,同时还遭到洪水灾害,很多防御工事被毁。经过两个月的激战,联合国军占领646平方公里土地,平均每个月推进约2公里。10月25日,联合国军代表同朝中方面重开谈判,地点改在位于开城东南8公里之板门店。
2、志愿军对联合国军“以战促和”的回应
10月30日至11月下旬间,志愿军发起局部反击战,夺回280平方公里土地,并巩固开城地区的防御。
11月27日,双方就军事分界线及非军事区问题达成协议:“以双方现有实际接触线为军事分界线,双方各自由此线后退两公里以建立停战期间的非军事地区。如军事停战协议在本协议批准后30天之后签字,则应按将来双方实际接触线的变化修正上述军事分界线与非军事区。”
3、正式谈判的开始
12月11日,开始谈判战俘问题,朝鲜和中国方面主张依照日内瓦公约规定遣返全部战俘,美国则称“自愿遣返原则”,拒绝全部遣返。12月12日朝鲜和中国方面代表提出全部遣返双方战俘之方案,但联合国军方面3个星期不予答复;1952年2月,朝鲜和中国方面又建议全部战俘被遣返后不再参加朝鲜战争,以便让他们回家过和平生活。
由于双方的条件悬殊,停战谈判整整进行两年。
1952年5月7日,克拉克将军在随从参谋白纳特中校陪同下,飞抵日本东京羽田机场,准备接替李奇微将军担任美国远东军司令官、联合国军司令官。5月12日,李奇微将指挥权移交给克拉克将军。
王树增提到:“在这两年中,在双方的防御线上,密集地部署着200多万人的大军,构筑世界战争史上最漫长的、最复杂的、最坚固的防御工事。联合国军的防线由部署严密的火炮阵地、坦克群以及步兵组成,数层阵地使其纵深达300公里,每一层防线都构筑永久性的工事和堑壕,每一层防线都制定周密的空军支援预案,形成一个火力强大的立体防御网络,这条防线被称做‘一道不可逾越的死亡深渊’。
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防线上,数十万官兵开始建设世界上最浩大的地下防御工程,其土石方总量能开凿数条苏伊士运河、沿着对峙线自西向东,数百公里的防线上,深埋在地下的永久式坑道和交通壕蛛网般四通八达,前沿的数十万中国人民志愿军官兵设施齐全地生活在地下,他们所布置的火力陷阱能令任何进攻的敌人立即遭到毁灭性打击,这些在地下枕戈待旦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官兵被王树增称为‘闭居洞中的龙’。”
5月,朝鲜停战谈判取得重要进展,在朝鲜境内实现停火与休战的具体安排向双方有关各国政府建议事项,双方达成协定;至此,只剩下关于战俘的安排问题没有解决。朝鲜和中国方面为谋求战俘问题解决,两次提出折中调整方案,都遭联合国军代表拒绝;7月13日,联合国军代表提出一个遣返方案,其中遣返人民军战俘占应被遣返总数80%左右,遣返志愿军战俘只占应被遣返总数32%。
10月8日,朝鲜停战谈判联合国军首席代表哈里森单方面宣布无限期中断板门店会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