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中途岛海战》以日文公开出版于1957年,很快被译为英文。1979年,商务印书馆的中文版面世。时至今日,翻开已经发黄的书页,仍让人感到历史的厚重,让人思绪翩翩。
作者是两位日本海军“大佐”,其中一位曾任日军偷袭珍珠港时航空编队的领队。他目睹了中途岛海战的全过程,战后又受命调查中途岛海战的失败原因。《中途岛海战》一书,就是由他的调查报告扩充改写而成。作者参阅了交战各方在战后出版的资料,并广泛地访问了战时日方的指挥官。全书资料详实准确,叙事清晰全面,剖析深刻,得到多方的重视。一位参战的美国中将和一位日本上将为之作序。迄今为止,此书仍是关于中途岛海战的最权威最重要的著述之一。
1942年12月,美国和日本马拉松式的和平谈判最终破裂了,战争开始了,蓄谋已久的偷袭珍珠港的计划付诸实施了。在和平之下的美军没想到战争会这样突然降临。美军没有发现在夜幕掩护下悄悄接近珍珠港的庞大的日本特混舰队。当遮天蔽日的日本0式战斗机飞临珍珠港上空时,有人还以为是美军在演习。停泊在珍珠港的美军军舰几乎全部被击沉。飞机还没有起飞,就被击毁在跑道上。措手不及的高射炮群刚刚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就被一波又一波的攻击催毁。日本人在这次赌博中赢了。这次袭击中,他们以微小的代价使美国海军实力大损,原本对日处于优势的兵力变为劣势。唯一值得美军庆幸的是,他们的航空母舰由于出航不在港内而幸免于难。本来,美军的航空母舰是日军这次最重要的攻击目标,为此,日军进行了大量的准备。
在随后的半年里,日军达到了他的全盛时期。在东南亚,几乎没有遇到有力的抵抗,他们顺利的侵入了马来西亚、文莱、菲律宾,控制了马六甲海狭,日军的舰队出入于太平洋和印度洋。在大陆,他们早已占领了满州,作为基地,然后攻城略地,占领了中国最重要的华北、华南、华东。中国的国民党政府在战争中损失残重,退守偏远的重庆,而且并更注重于防共而不是抗日,还一度传出和谈的传闻。国民党的副总裁汪精卫则公开投降了日本并在南京成立了亲日的傀儡政府。后来,日军又攻入缅甸。
一切都是那么顺利,胜利出乎了全世界,甚至最狂热的日本军官自己的预料。从天皇到平民,日本上下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然而隐忧萦绕着深孚众望的日本海军最高指挥官山本五十六上将。毕竟,美军的实力没有被全歼,美军还有大量的军舰,特别是他们的航空母舰丝毫没有受损。山本早年在美国学习、工作、考察过,他了解美国巨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由此而来的潜在的军事实力。他反对对美宣战,甚至宣称,对美作战的胜利,无法持继两年以上。现在,作为最高指挥官,他认为在这些条件下,对日最有利的方法是速战速决,一旦开战,就给对方以致命的打击,尽快消灭美军的主力,然后逼迫对方和谈。这种赌徒的心理,在偷袭珍珠港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现在,他需要再一次的珍珠港式的战斗,以彻底地击垮美国。
就这样带有争议的中途岛海战计划出台了。南云中一中将是日军众望所归的优秀将领,他也是珍珠港之战的指挥官。这一次,仍由他作为先头部队的指挥官,带领四艘航空母舰和十多艘战列舰、驱逐舰进攻中途岛,诱使美军海军支援他们在岛上的守军。山本大将率领海军大本营垫后,一旦美援军出现,立即进入战场倾全力将之全部消灭。
战后,日军反省了他们这一计划。计划是由崇尚战列舰的“战列舰万能论者”制定的,他们把战列舰作为海战最重要的力量设计他们的计划——就像甲午中日海战以及日俄战争中的那样。按照后来的看法,航空母舰已经取代了战列舰成为海战成败的决定性的力量。航空母舰的舰载机又是重中之重,因为在后来的战争中,双方的军舰还没有相遇互射一炮,战争的胜负就已经由舰载机的交战决定了。
毫无疑问,这一事后诸葛亮的看法在作战的武器上有它的接近真理之处。它没有否定这一计划的战术的设计,即:围点打援。而这一战术被中共纯熟的使用,从解放战争到朝鲜战争。事后的战争也证明,一切都是按作战计划进行的——那灾难性的五分钟除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