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购物 网址 日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视频推荐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日历2023  日历2024  日历2025  日历知识  | 每日头条  视频推荐  数码知识 两性话题 情感天地 心理咨询 旅游天地 | 明星娱乐 电视剧  职场天地  体育  娱乐 
日历软件  煮酒论史  历史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春秋战国 三国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哲学 厚黑学 心理学 | 文库大全  文库分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钓鱼 双色球 戒色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足球 nba 象棋 体操
    
  首页 -> 煮酒论史 -> 闲谈四书五经之《大学》(一)(转载) -> 正文阅读

[煮酒论史]闲谈四书五经之《大学》(一)(转载)[第1页]

作者:梨花居士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四书五经”中国人既熟悉又陌生的名词,熟悉是因为中国人没有不知道“四书五经”的,陌生是因为现如今还了解“四书五经”的中国人已经所剩不多,算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略知皮毛的我决定从今天开始闲谈四书五经,不是为了给谁招魂呐喊,只是为了记忆,记忆中华民族曾经走过的点点滴滴与跨越的江河湖海。因此请将此系列文章当做泛黄的老相册欣赏,愿您在回忆往昔的同时也能开卷有益。今天我们讲述《大学》的第一部分,《大学》这本书的真正含义。

    
    南宋著名理学家,《四书》的官刊定稿人时朱熹认为学习《四书》应当先从《大学》开始,以定其规模。既是说,朱熹认为《大学》如同人生地定着读书人未来的格局,不可不读。这便牵扯出人因何而读书的问题,为功名利禄还是一日三餐?但无论为什么求学目的都决定着读书人未来的格局。为功名利禄而读书的人至多官至将相,为一日三餐而读书人至多富甲一方。但这个世界上有一些人注定是不平凡的,因为他们的读书目的与众不同。王阳明为做圣贤而读书,认为人生第一等大便是读书做圣贤。

    
    周总理为中华举崛起而读书,青春年华便远赴重洋追寻理想。

    
    最难能可贵的是两位伟人都矢志不渝,终身践行着自己少时立下的读书志向。而《大学》便是阐述中国古代,确切的说是孔子诞生前华夏读书人志向的书籍,那时的华夏祖先为了‘明明德’,章明上天的德行而读书;为了‘亲民’,亲和教化,共筑大同而读书;为了‘止于至善’,社会和谐,天下无讼而读书。

    
    千万不要认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是空洞的口号,如果只是口号《大学》原文中也不会记载:“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学》中记载的这段话其实是《庄子》《孟子》《尚书》等先秦经典都阐述过的“内圣外王”之道的实施步骤,“齐家”“治国”“平天下”指作治平天下的王道作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指达成王道应具备的修身品德。

    
    总的来说外王是能力作为,内圣是修身品德,内外兼修才可治平天下,才可施行“明明德”,宣扬上天的德行。否则小家小国都治理不好纷争不断,所宣扬的德行注定不会是能够治平天下,能使天下无讼无争的大道公理。因此古者认为“明明德”只能取法于生养万物的自然,通过推究事物的内在原理法则获得。

    
    但非常可惜《大学》中“格物致知”的记载失佚,直至公元939年,“白云先生”陈抟游历峨眉山期间拜民间一位不知名的麻衣相者为师,才有幸重得“河图”“洛书”“太极”上古三图。

    


    后来陈抟将上古三图传于弟子种放,种放传穆修、李之才,穆修传北宋理学开山鼻祖周敦颐,周敦颐依根据“太极”写出《太极图说》等作品,开宋明理学之先河。

    


    李之才则传邵雍,天才绝伦的邵雍根据“河图”“洛书”写出《皇极经世》、《梅花书》等大作,重开上古象数玄门。

    



    这才牵扯出王阳明与朱熹关于《大学》的两桩公案。

    
    
    我猜测,早在孔子删述六经前古人取象自然的方法“格物致知”便已失佚,加之孔子早年对上古易学并不精通,所以史书记载孔子“晚年喜易”,应该是在人生的最后几年,至少是在六十三岁完全断绝了为官治世的念头才意识到上古伏羲易学对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这才开始韦编三绝,并感慨的说“加(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孔子说假如他五十岁就学习了易学,人生就不会有大的过错。我想说的应该就是孔子五十岁任鲁国大司寇后施行“堕三都”“杀少正卯”等一系列过激行为。总之孔子的经历应验了老子的劝告,人不栽跟头永远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或许是周游列国的失败是让孔子终与想明白了老子当年的劝告,意识到治世的根本在教(教育),这才开始关注上古易学。

    
    正是因为“格物致知”注释的失佚,《大学》的不完整,所以在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中对“格物致知”乃至《大学》只字未提。因为孔子教学素来有四不说原则,既闻名天下的“子不语怪力论神”。

    
    一,怪异之事不说,所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古者认为面对未知应当心存敬畏,谨言慎行。何况孔子职业特殊,肩负着开蒙解惑重大的责任,更要对自己的言行高度负责,如果将自己都不懂、不能的事情传授给学生,那就是误人子弟。先秦时期另外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老子也说:“知不知,尚也;不知知,病也”知道自己有所不知是高尚的品德,不知道却装作知道则是一种病。

    
    二,勇力之事不说,孔子坚信社会无法通过勇力征服,只能靠仁德教化。孟子也阐述过相同的观点:“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孔孟等圣贤均认为一时的卑躬屈膝不过是力不如人,唯有德行可以令人心悦诚服。

    
    三,违乱之事不说,例如谋夺家产的恶事就不宜宣说,因为这样的教育方式可能会适得其反,为心思不纯的人开启奇思邪窍。老子也说‘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请相信“恒使民无知无欲”绝非是愚民之策,而是自然而然的价值导向,古今中华无为之治的例子有很多,古有孙叔傲巧施无为改制矮车——春秋时期楚国有坐矮车的习俗,马大车小车速缓慢,楚庄王便想改造这种车子,当时的楚国令尹(国相)孙叔傲虽然赞同,却不赞同以政令的方式强制推行,而是建议抬高乡间门槛,使矮车无法通行,结果不出半年矮车便自然而然的在楚国消失。司马迁在《史记·循吏列传》中盛赞此治为:“不教而民从其化”,这便是曾在汉初施行的无为之治。

    
    四,鬼神之事不说。众所周知中国人的世界观起源于‘盘古开天辟地’,孔子出于教学严谨的考虑对‘怪’‘力’‘乱’‘神’四类无法亲身检验的事情从不说不教(子不语怪力论神),因此在教学中孔子从来不提“盘古开天辟地”,中华古人的世界观。

    


    孔子就这么一位可爱可敬的长者,抱定还乱世以太平的梦想周游列国,却处处被世人误解,德国哲学大师黑格尔在《哲学史演讲录》中甚至这样评价《论语》与孔子:“我们看到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谈话(论语),里面所讲的是一种常识道德,这种常识道德我们在哪里都找得到,在哪一个民族里都找得到,可能还要好些,这是毫无出色之处的东西。

    

    那么现今流行的《大学》出自何处?出自《礼记》,而《礼记》并非是孔子当年删定六经所作的那本《礼经》,而是西汉礼学家戴圣为《礼经》所作的注释。既是说,孔子整理的《礼经》同样失佚,只留下西汉礼学家戴圣为《礼经》做的读书笔记《礼记》。

    
    @我也不想这个样子 2020-03-17 17:00:18
    还有吗?求看!
    -----------------------------
    有,天天都在写,有时间就更新
    最早发现《大学》版本不完整的是第一位为《大学》做注释的东汉经学家,刘备的老师郑玄。郑玄注释《大学》时发现,《礼记》中有关“八目”的解释直接从“意诚”“正心”讲起,而之前“格物”“致知”只字未提。于是郑玄给出了自己的,也是有据可查的最早的格物解释:格,来也。物,犹事也。其知于善深,则来善物。其知于恶深,则来恶物。言事缘人所好来也。言事缘人所好来也。此致或为至。”。

    
    简单明了的说,郑玄的解释唯心,认为事物的好坏在于人性观察,心存善念的人能从事物中看出善,心怀恶毒的人则也会从事物看出恶。好比刀剑,心存善念的人握在手中可以造福大众,心存恶念人手中一旦有了刀剑便会为非作歹。这便是君子与小人的区别。也是历朝历代各大名家对“格物致知”的主流解释,郑玄之后的孔颖达,陆九渊,王阳明都属唯心解释的发越(发展、超越),唯心解释的大成者是王阳明,因为王阳明为唯心界定了标准——致良知。

    
    王阳明一生受孟子影响极大,‘良知’一词最早便见于《孟子·尽心》:“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也,良知也。”。孟子的意思是说,不经考虑便能做出的认知就叫做良知,例如看到有人掉到水里几乎所有人第一个念头都是救人,之后才会权衡该不该救,能不能救,那么救人的念头便是不虑而知的良知;还比如看到有人在忍饥挨饿,绝大多数人的第一个念头都是吃穿,这人需要吃饭,需要穿衣的基本认知,之后才会权衡利弊采取下一步的行为;同理,看到有人体重超过400斤,人们的第一个念头肯定都是胖,这也是不虑而知,良知的一种。那么良知到底是什么?为什么王阳明是说它是上天赋予每个人心中的本性?其实它就是孔子说的“仁”,老子说的“弗”,子思说的“中庸”,上天赋予万物生灵平衡发展的天性。

    
    看到有人落水,所有人的第一个念头为什么都是救人?因为救人代表着生,落水则意味着死,反之如果这人是下去游泳,没人会多管闲事。同理,看到有人挨饿就想到这人需要吃饭,看到有人受冻就想到这人需要穿衣。看到有人体重400斤就想到这人太胖了,需要减重恢复身体机能的良性平衡。孔子说的“仁”也是一种微妙的平衡,《晏子春秋》中也说,古时的明君具有“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的品德。

    


    关于良知,佛经中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说释迦牟尼在世传法时有位刺客向他忏悔,忏悔自己为了钱财刺杀频婆娑罗王,被擒后频婆娑罗王非但未杀他还释放了他,因为频婆娑罗王曾经答应释迦牟尼要学会宽容。因此刺客来找佛陀皈依,寻求心灵上的解脱。佛陀是这样回答刺客的:“我的孩子,当你察觉到自己犯下罪恶的时候,就已经走上了自我解脱的道路。”言下之意,当刺客良心发现,意识到为了钱财伤害他人的行为不对时,便已找回了良知,走上了自我解脱的道路。

    
    王阳明也说过“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哪种行为可取良知早已告诉了世人,偷窃的人都知道偷窃不对,赌博的人也都知道赌博不好,但在欲望的驱使下良知会被蒙蔽。因此王阳明说良知是行为的主张,指明了行为的方向,行为是恪守的良知的功夫,是克制欲望控制自己不退转的操守。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谁偶尔有良心发现的时候,难在终身恪守良知。

    
    若没有五代宋初发生了一件大事儿,“格物致知”也不至于成为千古第一学案。因为如果这桩事发生,引起因诸家聚讼的格物学案不过是高兴与喜悦,哪个对愉悦心情的描述更为贴切的分内之争,但这桩事一出儿,却演变成高兴与悲伤,唯心与唯物的本质冲突。

    心有灵犀的朋友应当猜到我将要说什么,没错,那便是引起少年王阳明格竹格到吐血的朱熹有关格物致知的唯物解释,这种解释看似荒谬,但2012年版《现代汉语词典》依然采用此解:“格:推究;致:求得。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也因此,清末洋务学堂将西洋的物理与化学统称为“格致”,格物致知的简称。

    
    因为王阳明的大名,世人多知王阳明与朱熹的格物之争,却未留意朱熹的格物解释传承于二程的洛学,而洛学乃至两宋理学都源于周敦颐的发端之功——《太极图说》。

    
    在《太极图说》中“濂溪先生”周敦颐通过阐明太极的运行原理,提出了一个无论在当时还是现代都匪夷所思的齐物观点——圣人与天地合德。

    

    周敦颐研究失而复得的太极图后发现,圣人的品德与天地的运行规则竟然完全相同,因此在《太极图说》中言简意赅的阐明了这样一种匪夷所思的修身路径——天地生化本体就是人能够实践道德成为圣贤的根据。又将此修身路径传承给弟子二程,二程以此创立洛学,洛学传至南宋的朱熹,朱熹写了一本集两宋理学诸多名篇的大作——《近思录》。而《近思录》开篇,收录便是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并将《太极图说》更名为《道体》,奠定了周敦颐两宋理学开山鼻祖的学术地位。

    


    ‘天地生化本体”的概念便与孔子刻意回避,中华民族的世界观起源‘盘古开天辟地’有关。古代的中国人认为世间万物均出自盘古开天辟地,由‘天之阳气’与‘地之阴形’构成,闻名遐迩的《系辞传》中也记载:“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便是如今,中医的基础‘形神论’依然是遵循“天之阳气,地之阴形,同根互化”的原则养生诊病。周敦颐大意是说,从构成实物的本质原理当中能够证明做人处事的太极理论。认为,失而复得的太极图就是构成大千事物的基本法则。

    

    两宋理学的高峰与上古三图的失而复得不无关系。

    后晋天福四年,既公元939年之前上古三图“河图”“洛书”“太极图”处于失佚状态,虽然《尚书》《系辞》《庄子》等先秦古籍中多有记载,但具体图示却早已不知所踪,直至公元939年“白云先生”陈抟游历峨眉山期间,拜民间一位不知名的麻衣相者为师(也有说是源于盗墓),才有幸重得上古三图。后来陈抟将上古三图传给自己的学生种放,种放传穆修、李志才,穆修传周敦颐,周敦颐依此传承写出《太极图说》等大作,开北宋理学之先河。李志才则传邵雍,邵雍著《皇极经世》与《梅花书》等作,重开上古象数玄门。接下来要讲述的内容便于这两本书有关。
    王阳明的朱熹的格物之争其实是王阳明与周敦颐的学术分歧。因为写《近思录》之初朱熹就认为将《太极图说》列为首章恐有不妥,并说这篇文章犹如顿兵坚城之下,恐怕很少有人能看的懂。要知道,首章有奠基之效,要点明两宋理学的学术基础,而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明显是纯粹的唯物主义,从事物的构成原理,既从现代科学所说的分子与原子等微观粒子的构成规则中总结理性知识,这不荒谬吗?于是朱熹请吕祖谦为《太极图说》做了一些说明,并引用了周敦颐嫡传弟子二程的解释,并更名为《道体》,作为首章牵强附会的收录到《近思录》中。
    但二程的解释我也仔细研究过,已经不能算是的唯物观点,最多算是客观唯心,有条有理的唯心论。
    但朱熹决然想不到,几百年后有个死脑筋,自小便立志做圣贤,并蠢兮兮的实践了周敦颐的唯物解释,那便是盯着竹子傻看了七天,看到吐血的王阳明。


    
    王阳明的一生颇为传奇,传奇在做事情固执异常,但他的固执有别于死脑筋,而是喜欢钻研,迷恋下棋就废寝忘食的天天下棋,迷恋养生哪怕是耽误了婚期也要跟路遇的高人练习打坐吐纳。但最为迷恋当属做圣贤,王阳明曾询问先生人生的第一等大事是什么?先生回答当然是考取功名,王阳明则认为是读书做圣贤,先生愕然的说你的志向太过远大,一般人做来。言下之意认为王阳明不能脚踏实地。但后人都记得王阳明其人其事,而这位先生是谁已无人记得,诚如朱熹所言读书的目的决定着未来的格局,更如孟子所言“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王阳明立志做圣贤的远大志向,便源于《孟子·离娄章句》。

    
    “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的本意是说,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舜是人我也是人,舜帝可以传法于天下并留于后世成为天下效法的榜样,而我却是默默无闻的普通人。这个才是值得忧虑的事情。但后世却把“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简单的理解为君子思虑的是长远的大事,而不是眼前的小事。如此解释虽然没错,但却掩盖住了先秦君子以天下为己任的至高人格理想。掩盖住了大人之学(《大学》)的首要宗旨——明明德!
    那么什么是尧舜之法?无他“天下无讼,国泰民安”,能使天下无争少讼的价值理念便是尧舜两帝施行的明君之法。也只有得到广泛共识的价值理念,才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至高社会理想——大同。但这样的价值理念存吗?存在,那便是自然科学,失传的上古象数文化。如果有一天物理公式可以开口说话,告诉我们那种行为更合理,更有效,更加符合自然变化,我想从那一天开始几千来的纷争都将偃旗息鼓,共创大同。

    
    “象数”为分“象”与“数”两个部分,失传的只是其中的“数”,而“象”一直未曾失传。《大象传》中记载的“天性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阐述的均是中华祖先取象自然,效法自然现象原生价值理念。《道德经·三十五章》也阐述过此取象自然的问题,所谓“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中的“大象”,指的便是《大象传》中“天行健”等自然形象。
    象数文化认为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认为自然变化均可形象后效法,比如一颗小小种子从生根发芽成长为参天大树的过程,便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取象的自然现象。“滋”指的便是生发改变的过程,这并不难理解,难在滋后有数,对自然形象的数字计算。
    说到古人计算自然数字变化的方法,首先要了解古人所使用计算构架,如同现代数学使用加减乘数等规则作为构架进行运算,古人的运算构架是太极三要,对立、统一、互化。
    “对立”既我们之前讲述的阴阳平衡之理,阳与阴,天与地的对等对称的数字形态。既阴除算阳或阳除算阴。得数为一。
    “统一”说的则是阳与阴,天与地虽然对等对称(对立),但言天既地,言地既天,天地阴阳是无法分割的统一整体,数字形态为阳乘积阳,或阴乘积阳,得数同样为一。
    这时您肯定糊涂了,怎么乘积与除算得数都为一?怎么可能?没错,这就是上古象数文化现代科学的最大不同,因为古者认为阴阳反背,阳与阴,天与地,是同一事物的正反两面。

    做个简单的计算或许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2X4=8,那么2除以多少同样等于8?除以四分之一:2/(1/4)=8。
    同理,3X4=12,3/(1/4)=12;5X6=30,5/(1/6)=30;7X8=56,7/(1/8)=56。为什么乘积与除算答案相同的原因是前者是后者的倒数(颠倒分数关系),因为数字只有建立在分母为1前提下才是原有的数字,3之所以为3是因为“3/1=3”,4之所以为4同样是因为“4/1=4”。现代科学最大弊端就是务求走捷径,走任何捷径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代价就是现代科学至今没能明白以上的浅显道理:一者数之始而非数也。“参天两地而倚数”中的“倚数”说便是数字倚靠谁而生的问题。
    4倚靠1而生才是4,倚靠2而生则会变为2。
    或许因为内容违规,上层被删,写的是关于数学的问题,再发一次
    数学作为检验世界秩序的通用语言,运算构架必然是自然规则的完美复刻。为什么数学运算的主要构架是乘积与除算,或加法与减法?因为乘积与加法表述的是自然规则中殊途同归的统一特性,因此计算它们时次序的先后不会改变最终结果。如5X6,6X5答案都是30。但除算与减法则不同,因为它们表达的是自然规则中的对立性,必须清晰的区分谁相对谁而言的相对性问题。如4/2与2/4的结果完全不同。
    但如上文所示,可以通过转换乘积与除算,同时颠倒倚数构成的次序(分母颠倒),达成殊途同归,答案统一的目的。这么做之所以有效是因为数学作为检验世界秩序的通用语言,其运算构架必然是自然规则的完美复刻。数学规则为什么先乘除后加减?因为自然的内涵是“对立”“统一“”互化“,加减阐明不了这三个问题,不能言简意赅的阐明“颠颠倒,二十四山有珠宝;顺逆行,二十四山有火坑”的象数使用规则。反观上文,倚数分母的颠倒运用,原理一目了然。
    应该是前文配的图片有打广告的嫌疑,以后尽量少发图片。任何地域都有适合该地域生存的规则,想要本文存在下去必须适应规则,但不是规则为你而改变,而是我们的行为方式去适应规则。

    古语有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哪天规则能为我们改变时我们就成功了。
    据孔子保存的《易传》记载,上古伏羲从微观与宏观两个方向观察自然(近取诸物,远取诸神),可以取得相同的结果(以类万物之情),如此得出“万物同源,大小无别”的结论。既是说,进行绕心运动的天体与同样进行绕心运动的原子差别仅在大小,天体是放大了无数倍的原子,原子是缩小的无数倍的天体。如此一来便可从微观与宏观两个方面验证周敦颐在《太极图说》阐述的太极理论,既在天文学中进行“对立”“统一”“互化”运算。
    本文讲述到这里史前文明的话题已经无法回避,因为接下来进行的天文计算只有建立在史前文明存在的基础上才不违和,否认认定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女娲兄妹是旧石器时代晚期,茹毛饮血的山顶洞野人,那么本篇文章您没就必要再看下去。吾生有涯而知无涯,何必要把有限的生命浪费在无限的求知中,何况你心中早已有了答案,需要的仅仅是对自我的认同。但史前文明认为探索未知的前提条件是承认自己无知,否则未知何以为未知?
    与现代科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线性认识不同,古文化尤其是中华文化认为世间万物都是周而复始的循环,岁月如此,季节如此,朝代如此,人生亦然如此,包括文明是也一样,比如我们正在讨论伏羲易学,班固的《汉书·艺文志》记载,在传承的过程中易学至少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历史时期与人群,首先是伏羲、女娲所处在的上古,其次是黄帝与蚩尤所处的中古,之后才是文王与孔子所处的近古。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将此过程总结为八个字:“世历三古,人更三圣。”.。
    如同前文介绍的倚数原理,上古伏羲文明仰观天文得出天文数字建立在倚靠谁而生的基础上,如火星时间单位,公转周期倚靠着地球公转周期而生,便是1.88075/地球年。倚靠着金星公转周期而生,则会转变为3.058/金星年。既是说,火星每公转一周,地球公转1.88075周,金星公转3.058周,水星公转7.808周……以此类推。但我们选择以地球轨道参数作为倚数换算得出的天文结果,因为这是现行天文参数的计算构架,我相信您也一定没见过哪颗天体是以火星或金星的天文参数作为分母进行换算的吧。其实一样,无论使用哪颗天体的天文参数作为倚数换算,都不都影响验证太极三要,对立,统一,互化的自然特性。
    如此通过倚数规则换算好天体的时间单位后,再以相同方法换算出天体的空间单位,既天体轨道半长轴的比例。以地球轨道平均半长轴(与太阳的平均距离)作为倚数(分母)换算,可得出任何天体的空间天文参数的比例,既现代天文学所使用空间距离单位——天文单位Au。

    需要注意的是,伏羲象数所说的倚数与分数构架虽然类似,但内涵却要比分数丰富,其内涵建立在“一者数之始而非数也”的前提下。既是说,任何数字都建立在相对性原理之下才有效,4之所以是4是因为它的倚数分母是1,4倚靠着1而生才是4。但代数却忽视数字的相对性问题,对捷径的极尽务求以使得科学渐行将远,本质也变的越来越扑朔迷离。

    数学作为检验世界秩序通用语言,其构架内涵必然是自然规则完美复刻,请相信相对性原理不止是纯粹的物理问题,同时也是数学与哲学问题。邵雍在《皇极经世书·天地河图全数》中以非常浅显的数学语言指出过这个问题:“三四十二,二六亦十二也。”那么三乘四等于十二,二乘六同样等于十二,两者如何排中?这便是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最大的不同,我们求同存异,相信殊途同归。但某些人却坚信真理只有一个。
    讲解完“一者数之始而非数也”之后,邵雍继续详解上古数术的使用方法时说:“故二二为四,三三为九,四四为十六,五五为二十五,六六为三十六,七七为四十九,皆用其变者也。”。、
    《天地河图全数》中邵雍讲解的是规则,不是计算。那么二二为四,三三为九,四四为十六……皆为其变,是什么变化,什么规则?次方,二的次方,三的次方,四的次方……这是才是邵雍想要表达的原意,数术使用次方。但我们不能因为邵雍没有提到“次方”这个词汇,就认定他讲述不是次方构成的原理。这就如同英国人发现新大陆之前新大陆肯定不叫美洲,具体叫什么我们先不去考究,但如果印第安强调他们世代居住的土地叫什么时,我们不因为他们说出名不是“美洲”,就将他们的土地宣判给为“美洲”命名的英国人。早在春秋时期,齐国大夫晏子便说“橘生于南则为橘,橘生于北则为枳”,老子也说“道可道,非恒道,非可名,非恒名。”春秋时期的华夏祖先便已知道规则与名称,因人而异!
    下面说说我对象数文化使用次方的理解。或许您并不清楚神秘的《周易·六十四卦》有两个首卦,而且不分先后彼此,那便是天卦与地卦。《周易》如此设置也与中华民族的创世传说“盘古开天辟地”有关,传说中,盘古破开混沌清者上升成为“天之阳气”,浊者下降成为“地之阴形”,那么是先有天,还是先有地?古者认为先有“混沌”,混沌既天地的最初的形态,气与形的统一体。因此,在阐述世界万物变化的规律的《周易》中才有两个不分先后的首卦,天与地,气与形,能量与质量。或许您认为将气与形比作能量与质量并不恰当,这个问题我不想过多解释,因为本文宗旨是闲谈,无意学术,如果您非要证据那么抱歉没有,我只知道我们脚下踩的土地是华夏先祖所说“地之阴形”,至于只是不是你们口中的质量我不能力也学历却确认,就好比我无力确认“天之阳气”可能是自然科学所说的能量,因为我人微言轻。看您就耐心继续看下去,梨花知无不言,绝不藏私。
    抱歉,发现之前的文章有不少错字漏字的地方,希望大家理解,有些章节是送外卖的路上用手机写的。
    我是送外卖的,十分抱歉。
    书接上文,根据伏羲的倚数原理,也是为了验证的方便我们选择地球轨道时间参数(地球轨道公转周期)与空间参数(地球轨道半长轴)作为倚数分母进行换算,换算出其他天体的时间与空间参数,其实就现代天文学所使用的以“年”为单位的行星公转周期参数(时间参数),与天文单位Au参数(空间参数)。
    以火星为例,换算后火星的公转周期约为1.88075/年,轨道半长轴约为1.52366Au。既是说,火星环绕太极每公转一周,地球会公转1.88075周;火星距离太阳的平均距离是地球距离太阳平均距离的1.52366倍。之后引入次方,并添加立卦之数,“参天两地”比例。
    孔子虽然不怎么精通象数,但有一点不得不承认,他做人不但有原则,还活的异常真实。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而且在转述经典的过程中从来不添加的自己的见解,用他自己的话讲“述而不作”。孔子仿佛在对弟子们说:“这些内容都是我抄别人,不是我自己写的。”不知道诸位作何感想,反正令我汗颜,想想起几年前刚开始整理本文中的内容时如藏珍宝遮遮掩掩,难怪话说不尽,理述不清,因为心中有私,生怕被人偷了去。但如今知无不言,文中的内容任君采摘行刊,哪怕挂上您自己大名我也万分感谢,总比曲高和寡埋骨荒蛮的好。或许是尘世的物欲让我们都迷失了初心吧。

    言归正传,孔子晚年喜易,在先秦文化中收集整理了十篇注释《周易》的文章,其中一篇名为《说卦传》,字数虽然不多,讲的确是象数卦式的由来。
    《说卦传》开篇道:“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拜邵雍所赐,“倚数”与次方的问题已基本解开,那么“参天两地”是什么?
    参者,三也。
    两者,二也。
    天者,上下四方。
    地者,古往今来。
    诸多先秦古籍早有记载:“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以喻天地”古人所说的创造世界的“天之阳气”与“地之阴形”,不止是猜测中的能量与物质,按照古人的说法能量与物质的基础,是空间与时间。若以数字论,既我们先前设置好的天文学空间与时间参数,只不过需要在这两个参数基础上,分别为空间参数添加三次方,时间参数添加两次方,如此便出现了古学版的——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

    
    古学与现代科学区别在于古学认为时间与空间的对比结果对等、对称,既数字化后的结果为一。但现代科学则认为它是某种时空常态,并以这种常态的发现者开普勒命名为开普勒常数K。而古学认为这种常态的内涵非常简单,所谓大道至简,常态表现的不过是时间与空间,时刻保持此消彼长的均衡态势!既,空间与时间的乘积结果,同样为一。
    但在验证这一步之前,我们先来看看时空各点的时间与空间比例,是否定对等对称。
    长话短说,将地球空间与时间参数分别设置为倚数,既分母后,换算火星轨道空间与时间参分别为1.52366Au与1.88075/地球年。如此1.52366的三次方(参天),除以1.88075的两次方(两地),结果约等于一。
    比对关系中不存在绝对的一,只存在无限接近,因为人类对自然的探索尺度也只存在无限的接近,比如不存在百分之百的纯粹物质,更不存在绝对没有误差的米容器单位。所谓的绝对只在在一定范围中,比如小数点后多少位绝对。之后便会进入无尽的循环。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数的循环结果是算不出来的,那便是圆周率π,因为任何运算速度都没有足够的时间计算完圆周率π,便会进入下一个循环,万物复始。
    为了节省时间,其他天体空间与时间参数对等对称的问题这里就不一一验证了,因为原理非常的简单,有心的验证的朋友一学就会,动动指头而已,如果连学都懒得学我验证多少次也没用,不是吗?但我不得不提醒大家,不要执迷与天体本身,满天星斗如同撒在浩瀚时空中的浮标,真正在运动的其实是天与地,空间与时间,能量与质量周而复始的循环,天体的运动不过随波逐流的浮萍效应。
    那么时间与空间,质量与能量循环的基础是什么?《易经·恒卦》记载:“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利有攸往,终则有始也。“

    古者认为天地之所以往来不息,是因为它攸往。攸是会意字,由攵、人和水组成。本意象水一般平稳地流动。往则指往来运动。攸往是说,象水一样平稳的运动。那么水的特性是什么?老子说水利万物而不争,任何事物在阻挡在水的面前水都绕行,从而保持此消彼长的太极统一特性,唯一形态。因此老子强调圣人抱一为天下势,治世要保持天下的均衡发展态势。孔子也说“文胜质则野,质胜文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君子之道如同孔子推崇备至的“仁”,无过无不及之名的中庸而已。


    不好意思,上面又出现错别字了,维是维持的维,不是唯一的唯,“维一形态”指在之后的计算中时间与空间的总量维持不变,计算结果恒等于一。无论时间参数是多少,空间参数于它乘积结果都恒等于一。也如同能量守恒定律,在一个封闭(孤立)系统内,总能量保持不变。
    之前曾经提过,数学是检验世界秩序的通用语言,之所以用哪里都有效是因为数学是自然形态的完美复刻。而数学运行的主要构架乘积与除算,其中除算表达太极三要中的对立性,因此通过除算可以检验自然中的对立性,既我们之前计算的时间除以空间得数为一。之后我们将验证太极三要中的统一特性,但现代科学在此认识上存在思维短板,止步于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能量等于质量乘积光速的平方“,什么是等于,依然在使用除算,依然没能摆脱黑格尔的对比排中的思维模式。其实质能方程可以颠倒为"能量的倒数乘积质量的平方的结果,恒等于一",既在能量的基础上,加分号,上标1。转变为”某能量分之一,乘积质量,再乘积光速的平方,结果维一“。如此计算可以与量子力学的基本现象”波粒二象性'相互吻合。
    既是说,空间与时间,能量与质量,波动性与粒子性,确实同时存在。与《周易》将天地二卦共同设为众卦之首的原理相同。
    同理,验证时空统一性的方法,也是在任意时空参数的基础上添加分号,并上标一,将形成参数的路径颠倒过来,如将火星时间参数颠倒为(1/1.88075)的平方,空间参数则保持1.52366三次方正向不变,再颠倒运算符号除算为乘积,结果便为时间与空间的统一性(结果为一,寓意时间与空间是个整体)。
    颠倒空间参数的运算结果完全相同,1.88075的平方,乘积,(1/1.52366)的三次方,结果也是一。
    如此运算不但揭示出时间与空间是同一个整体,还揭示出时空是个循环形态,当空间按照"A→B"的路径运行,时间同步按照”B→A“路径运动,这就如同身处在东方的中国按照从东向习的路径运动,中国背面的美国,按照从西向东的路径同步运动。古学中,此形态被称作“阴阳反背”。


    当然,确定以上一系列结论,不止通过之前篇幅介绍的类似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的简单计算。还通过了天体质量比,天体轨道转速比,小行星轨道质量比与转速比,卫星轨道质量比与转速比,完美的解决了三体问题。
    还通过了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时空扭曲的严苛检验,总之,将所有计算结果综合起来分析,我才做出了以上认定。比如天体质量比,以地球质量作为倚数一,可以把太阳系主要天体的质量与地球质量比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因为我之前说过物质有可能是时间的结晶,地之阴形,所以才使用古学记载的特殊方式,将时间倚数为物质,结果大大出乎我的预料,竟然可以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但为什么之后会出现误差我还没想明白,答案待解,但我已经象到去找谁有可能解决这个问题,但为了避免给老人家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这人是谁暂时不便透露,来日有时间定当登门拜师,现在不去是因为我还要养家糊口。
    将轨道转速比能精确到小数点后可计算的极限位置,天体运动中的速度变化规律原因符合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预测,有别于牛顿绝对时空的认识,
    在我的验算中,可以将轨道转速比,精确到小数点后极限位置,天体运动中的速度变化规律完全符合爱因斯坦的时空扭曲的预测,有别于牛顿绝对时空的认识。
    既是说,在这个问题上牛顿错了,爱因斯坦对了 ,时空确实不是平坦的,而是扭曲的。
    时空扭曲的现象本质是什么?是时间的流速速率不同,比如2014年出品的科幻电影《星际穿越》便引用了时空扭曲作为剧情,描述主角与同伴被迫进入某时空扭曲的天体完成任务,结果主角等人只在该天体逗留了数小时,但在飞船上等待他们归来的黑人博士却度过了十几年。同时主角留在在地球上的一双儿女也大成人,女儿成了丁克,儿子成了酒鬼,如此大的变故而对主角而言只过了短短数小时。难怪主角痛哭流涕。这种科幻出来的自然现象您相信吗?不要着急,让我用简单的天文计算来告诉您时空扭曲如何发生,发生的后规律又是什么。放心,不谈相对论,比之前的计算更加简单易学。但我有求与大家,帮忙点赞推广一下,不管看得懂看不懂回复给后朵小红花总行吧,要不总觉得自己是在自言自语,谢谢。
    好了,明天送完外卖见,今晚大家有条件就恶补下《星际穿越》中的剧情,方便康丽洁明天的讲述。再见,晚安。
    天文学中与时间和空间有关的参数还有行星轨道转速,如地球轨道平均转速大约为29.78公里每秒。火星轨道平均转速大约为24.13公里每秒,金星轨道平均转速35.03公里每秒等。如果将太阳系八大行星的轨道平均转速按照由快及慢的次序排列,那就是八大行星以太阳为中心点由近及远的排列次序。如距离太阳最近的水星轨道转速也最快,达到47.8公里每秒,其次是在它之后,距离太阳第二近的金星,轨道平均转速为35.03公里每秒。之后便是地球,29.78公里每秒,再后来是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那么是什么原因推动了日月星辰的运转,牛顿认为是引力,是天体因为具有质量,而质量间具有相互吸引力,天体在此吸引力的作用下产生了运动。这才给出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但近代物理学奠基人爱因斯坦认为,质量引发并不是吸引力,而是时间与空间的弯曲,既前文讲述的时间流逝速率不同状况。
    如果爱因斯坦的预言的时空弯曲存在,《星际穿越》中的剧情成立,那么假设滞留在飞船上的黑人科学家使用某种科技仪器时刻关注着男主角一行人的冒险,会出现什么状况?会出现,男主角视角中,非常迅速的逃难动作,在黑人科学家的仪器中,却异常缓慢,可能一天都播放不了几帧。此状况类似观看视频因网速问题出现的卡顿现象,往往下载一天都下不了几M。能否理解?
    那么爱因斯坦认为,出现在天体轨道上转速差异,就是由这种现象引起的,不是质量间的相互吸引力,是时间与空间弯曲。
    火星为什么比地球走的慢,因为它的时间流逝速率比地球慢。
    金星又为什么比地球走的快,因为它的时间流逝速率比地球快。
    时间流逝速率沿着绕心点,古学所说的无极点,由近及远,会变的越来越慢。因此天体运行中才会出现“近快远慢”的变速规律。这也是,为什么天体在近日点的轨道速度要比远日点的轨道速度速快的根本原因。
    时间如同河流,距离无极点越近,它的流速越快!
    物理学中除了时间与空间两个基本单位外,还有一个物理单位包含了时空两者,那便是速度单位“m/s”。上过学的都知道m代表距离,s代表时间。而在天文学中“时间”“空间”“速度”这三个物理单位都有表达,“时间‘’的表达既之前重点讲介绍的天体公转周期,天体环绕绕心点公转一周所需的时候;“空间”的表达则是天体轨道半长轴,天体环绕绕心点的平均距离。比如地球环绕太阳公转的平均距离约为1.495亿公里,之前我们便是将这个距离倚数为分母1,换算得出其他天体的空间距离单位,如火星的空间倚数约为1.52366,既1.52366乘积1.495亿公里,答案就是以亿公里计的火星平均日距2.27亿公里。

    接下来我们便以这种倚数规则,直接换算天体轨道转速。地球轨道平均转速约为29.784公里/秒,那么火星轨道平均转速如何计算?使用地球轨道平均转速29.784公里/秒,直接除算火星日距比的根号即可:29.784/√1.52366≈24.128。

    火星轨道平均转速是24.128公里/秒左右,当然我们的计算有一定误差,因为我们使用都是近似值。
    金星比地球的日距短,倚数结果小于1,大约为0.7233,如此:29.784/√0.7233≈35.02公里/秒。
    水星更短,倚数结果只有0.387,换算的转速为:29.784/√0.387≈47.87公里/秒。
    其他天体的平均转速按照此方法换算全都有效。我依然主张简说,因为任何物理计算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揭示自然规律,弯弯绕绕的反复计算毫无意义,我直接告诉您答案您信也好不信也罢,自有天定。信了说明你我有缘,不信则无缘,佛法尚且难度无缘,何况你我尽皆凡夫俗子。
    原因我在之前已经说的非常明白,是时间流逝的速度被改变了,也就是爱因斯坦预言的时空扭曲,双生子实验的效果在起作用。从地球观察火星,如同是在观察时间流逝速率慢的自然状况。反之,观察金星,水星,则是在观察时间流逝速率快的自然状况。如同观看会变速的影片,如果不计算时空扭曲,围绕太阳公转的其他天体,其实是在一同进行自由落体运动。否则为什么各天体的运动速度不同,运行了这么多年,也没有哪颗天体甩开其他天体的状况发生。
    但我不是想说牛顿错了,而是想说牛顿将天体运动引入力学体系恐怕不太恰当,否则万有引力定律为什么解释不了在重力作用下不同质量的物体同时落地的自由落体实验?一句“重力是引力的分力”就完了?有没有想过,天体运动可能是自由落体运动的可能?
    我确定“时空扭曲”依据是源于对古学的信任,对立,统一,互化,之前已经讲过对立与统一,唯独“互化”未讲。互化的宗旨是阴阳互根,时间与空间互为彼此变化的根本,质能方程已经为人类揭示出物质可以转化为能量,但物质从何而来却没有讲,但按照阴阳互根理论,地之阴形必然来源于天之阳气的循环,从而保持天长地久,不生不长,不死也不灭的恒久状态。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回头再看看“能量守恒”: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只能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而且能量的形式也可以互相转换。
    难道不是周而复始的循环吗?
    我当时想法非常简单,既然天体力学中的空间单位方式了改变,时间单位但也必然随之相应改变,但经过计算发现两者改变的程度并不均衡,无论统不统一两者的运动速度,都不均衡。但古学明明说这种改变均衡对等的,我相信古学,于是寻找答案发现时空变化时间与空间共同变化,不是两者的单独变化。
    以火星为例,既然火星与地球的时空变化比是1.52366,那时间比的变化就应当是此数值的开方,根号。
    古者也说“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时空两者要变一起变,地球也不可能只是一面转动。这才发现,天体进行的其实是同步伴飞的自由落体运动。
    为什么是开方,根号?因为时空的一半是空间,另外一半是时间,如果用A与B表达时空关系,就会形成纯A,绝对的空间,四象中的老阳;纯B,绝对的时间,四象中的老阴;AB,从阳向阴的流动过程,四象中的少阴;BA,从阴转阳的翻转过程,四象中的少阳。
    但纯阴纯阳只是相对概念,并不存在,真正存在的是时时刻刻都在变化阴阳比例,易。
    其实还有更外一种更加具有说服力的计算方法,可以证实天体在进行同步的自由落体运动,那便是对非平均转速的计算,比如天体在近日点与远日点转速,就不能照搬之前计算平均转速的方法。不是说算不出来,而是会有误差,并且误差与距离的长短成正比,说实话,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长时间,差不多三年,直到某天看到一位与我境地差不多的民间天文爱好者晏吉军的帖子,是他的繁琐计算启发了我,让我解开了这个难题。
    但具体的计算我不能说,因为天之道君子得之躬固,小人得之轻命,包括质量的换算方法我也不便透露,因为这些东西我会传授给德才兼备的人,德不配位,必遭其殃,我希望自己的传人的人生格局也能是造福社会,而不谋取私利。了解我的人应当清楚我的人品,我一般不说谎,所以请相信我说的都是真话。不信我可以简单的说一说解决非平均转速的方法思路。
    要想改错,先要知错,知道自己错在哪里,才能改正错误。于是我开始思索为什么计算天体的非平均转速时计算方法会出现误差,而且误差与距离的长度成正比,长度越大,误差也越大。
    这时我已经初步意识到天体运动有可能是自由落体运动,于是按照此思路分析,发现在自由落体运动中如果设立测速点,再从不同高度抛下不受空气阻力影响的物体,那么在测速点时,从更高高度抛下的物体的速度会更快,因为它加速度比后者要大。
    之后的难点在于宇宙中的重力加速度是多少?或者说真空环境下存在重力吗?
    恍然间我明白了天体进行的只是类似自由落体的同步伴飞运动,比如绕日天体伴随太阳同步飞行,卫星伴随各自的主星同步飞行,于是我将计算进步一引入木星系统,土星系统,天王星系统等拥有诸多卫星的小系统,为解决三体问题初步建立起基础,既绕心点不相同的系统间力如何作用。但因资源的问题无法实际检验,此问题也始终停留在纸面计算,无法进一步拓展。机会允许的话想把它贡献给国家,就怕国家不要。
    当我意识到惯性思维让我把不该有的环境限制带入计算后,所有问题迎刃而解,解决的方法还是太极,关键在“此消彼长”四个字。这么说吧,可以把误差纠正为零,就此确实误差确实是由同步伴飞状态下的加速度问题引起。
    自然科学的部分基本讲述完毕,听没听得懂其实并不重要,因为普通人一生中都很少有实践科学的机会,我觉得对普通人而言更重要的是科学背后带来的哲学启迪。
    儒学为什么提倡礼义仁智信?因为礼义仁智信的取法源头是天道自然,来而不往非礼也,言而无信亦非礼也,如同之前的计算,设置只有付出没有回报,无法形成犹如自然般周而复始的良性循环,言而无信的行为如何立足,如何恒久存在。不可能,因为言而无信有违自然法则。
    礼的最初原型就是上文计算的周而复始,呼而有应的天地规则,一个人如果我们呼唤他千年此他都不回应,我们还会继续呼唤吗?一个人如果我们相信他千百遍,他还是言而无信,我们还继续相信他吗?再傻再善良的人被欺骗一百此也会焕然醒悟,所以不要透支你信用,更加不欺骗信任你的人。
    信任源于付出,他人的付出只有在收到应有的回报后才会继续。
    夫妻之间如果总是一方付出,夫妻的关系会崩盘。合作关系一样如此,皆为自然之道。

    请相信礼义仁智信不只是哲学说教,哲学的源于自然,自该如此的因果定律就是自然科学。
    义的繁体字形为義,是会意字,古人把“羊”作为和善的象征。“我”本来是指一只有棱有角,还具有锯齿状的刀刃的兵器,后假借作第一人称的代词,指自己。因而有的学者认为由“羊”和“我”构成的“义”的意思是像羊一样与人为善,一切好事、善事应从“我”做起。于是把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做好事、肯牺牲的精神称为“义”。
    義实指,符合礼仪的行为,字形中“羊”代表祭祀礼仪,因为牛、羊、诸古时祭祀必不可少的三牲。那什么行为合礼?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上天给我们的使命与责任,义不容辞。
    作为士兵,保家卫国就是義。
    作为老师,教化弟子就是義。
    作为君王,治平天下就是義。
    作为百姓,独善其身就是義。
    作为人,见义勇为,见到该你去做,也合适你的事情勇于当担就是義。

    更如同我们先前计算,如果空间的刻度某一数值,那么时间的刻度义不容辞会的会与它匹配维一。这就是自然彰显的,华夏祖先效法的天地之義。
    见人落水,救人并非是绝对的義举,还需因时,因地,因人。考虑清楚自己的情况适不适合去救人,如果水性好救人义不容辞,如果不会游泳就下去救人那是送死,非但不是義举,还是蔑视自然适生之道的莽撞行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什么叫合适?无过无不及,止于至善,趋近完美的境界。
    什么叫完美?饿了吃不是完美,吃多吃少都不合适,只有吃到恰到好处才叫合适。
    仁的概念前文已经讲的比较清晰,还没理解的话可以查看前文。
    智是分别是非的能力,更是执行良知的功夫,那种行为合理良知时时刻刻都在提醒我们,比如看到橱窗里喜爱的物品良知会提醒我们想拥有它需要照章办事,需要付钱,只有良知泯灭的人会去偷。
    所以说大智若愚,真正的智慧是恪守本分。
    真正的智慧是恪守本分,敬畏规则,因为自然有道,守道方能有德,而品德是无往不利的命运,与人为善,必有后报的自然规律。
    “信”的概念讲“礼”的时候举过例,大道至简,中华传统文化一通具通,一旦开悟犹如水银泻地,不但能通儒、道,还能通禅宗佛法。如禅宗推崇的摩诃般若智慧?何名般若?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
    “般若”既观一知万,融化贯通之意。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保卫司马南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上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08-31 12:41:13  更:2021-08-31 12:48:04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