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购物 网址 日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视频推荐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日历2023  日历2024  日历2025  日历知识  | 每日头条  视频推荐  数码知识 两性话题 情感天地 心理咨询 旅游天地 | 明星娱乐 电视剧  职场天地  体育  娱乐 
日历软件  煮酒论史  历史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春秋战国 三国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哲学 厚黑学 心理学 | 文库大全  文库分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钓鱼 双色球 戒色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足球 nba 象棋 体操
    
  首页 -> 煮酒论史 -> 《大国雄心》——以轻松的语言,历数全球化以来世界头号强国的兴衰更替史 -> 正文阅读

[煮酒论史]《大国雄心》——以轻松的语言,历数全球化以来世界头号强国的兴衰更替史[第1页]

作者:多维Dovic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写在前面】

    美国之前哪些国家成为过世界霸主?
    世界头号强国的交椅如何发生了一次次的更替?
    历史上最为强大、最具世界影响力的大国是哪个国家?
    除了英帝国,还有哪个国家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又是为何迅速衰落?

    公元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是人类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个阶段,从那时起,人类通过航海第一次有了“世界”的概念,人类开始了“全球化”。
    在此之前,人类虽然已形成了文明与国度,各地也诞生了很多的灿烂辉煌的文明,甚至产生了诸如元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等横跨大洲的庞然大物,但它们的影响终究是区域性的。人类生活在相互隔绝的土地上,没有谁知道地球究竟是方的还是圆的,偶有冒险精神的人走出熟悉的土地,也只是比以往更多地知道了一点点未知的区域,因为当时的人类认识局限于此。
    大航海时代的开启,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看待世界的方式,让人类得以从更全面的视角认识我们生活的世界的模样。从那时起到现在的五百多年间,诞生了一些有着世界影响力的大国,他们有着各自的雄心:有的韬光养晦,借助历史的机遇成为了雄霸世界的巨人;有的盛极一时,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头号强国,却盛极而衰,一蹶不振;有的受各种因素的限制,销声匿迹,湮没在了历史的尘埃中……
    出人意料的是,全球化以来率先崛起成为世界头号强国的,竟是土地贫瘠、人口也不到两百万的葡萄牙。我们的故事,就从这个看似不起眼的西欧小国开始。


    作者简介:历史爱好者,曾出版《嗜血的老狐狸司马懿》。


    【第一卷 大航海时代】

    【第一章 从私生子到伟大的国王】

    古代的葡萄牙是一个位于西欧海岸线上的小国,适宜耕种的土地不多,人口稀少,发迹前的历史几乎是一部被征服的历史,在欧洲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存在。恐怕再聪明的头脑也很难想象到,这样的葡萄牙会成为全球化以来率先崛起的头号强国,如果把这改编成电脑游戏,那绝对是地狱难度的。这一切,因为一个人的存在而变得不那么困难,这个人就是被称为葡萄牙历史上最伟大国王的若昂一世,他的诞生,要从一场浩劫开始谈。


    

    若昂一世

    
    现在的葡萄牙



    
    葡萄牙帝国鼎盛时期
    从公元前11世纪开始,葡萄牙先后遭到伊贝洛人、塔尔提西奥人、腓尼基人、希腊人、凯尔特人、迦太基人、罗马人、西哥特人、阿拉伯人的侵入。阿拉伯人占领伊比利亚半岛后,不愿接受这些伊斯兰教徒统治的西班牙人退缩到北部的山区,那里出现了一些抵抗运动的中心,由此开始了长达7个多世纪的收复失地运动。葡萄牙本为西班牙的一部分,1093年,西班牙尚处于卡斯蒂利亚王国统治之下,是阿拉伯人的殖民地。1143年,葡萄牙与卡斯蒂利亚王国签订《萨莫拉条约》,宣布正式独立。并于1147年从阿拉伯收复里斯本,并建都于此。1249年,葡萄牙国王阿方索三世收复南部的阿尔加维,完成了葡萄牙的收复失地运动,同时奠定了今天葡萄牙的疆域。
    又不温不火又过了一百年,人类遭遇到了历史上最严重的瘟疫之一——黑死病。如今,正经历着新冠疫情的我们,对如黑死病一般的全球性瘟疫一定更能感同身受。不难想象,在科学水平和医疗条件远不如今天的七百年前,瘟疫是怎样一种可怕的存在。从1347至1353年,席卷整个欧洲的被称之为“黑死病”的鼠疫大瘟疫,夺走了2500万欧洲人的性命,占当时欧洲总人口的1/3,在当时受灾最为惨重城市佛罗伦萨,有80%的人因此丧生。


    
    黑死病
    1346年,克里米亚半岛上的卡发城——当时热那亚共和国在黑海上的一个商业殖民地突发瘟疫,并迅速传播开来。很快,人们成片地倒下并死去。政府用木杆把无处掩埋的尸体就近推入大海,港口也迅速废弃。这种疾病被感染者面部、颈部、腋下、腹股沟长出大肿块,皮肤出现黑斑,大多会在感染48小时内死去,当时的人给这种瘟疫起了个形象的名字——黑死病。卡发城沦陷后不久,瘟疫乘坐热那亚商人的船,沿着黑海航道来到西西里岛的墨西拿港,很快热那亚和威尼斯中招,热那亚政府只得禁止外来船只入港,无处容身的商船又携带着病毒辗转到马赛登陆。
    1348年,瘟疫已经席卷了欧洲大部分地区,除了被海峡阻隔的不列颠群岛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外,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幸免。这一年10月,黑死病首次侵入葡萄牙,这是一段当年关于里斯本社会的描述:“整个城市,男女相避,亲属陌路,弃童与日俱增,妇女被弃生死由己,死亡人数明显增加。死亡气氛笼罩着整个城市,人口剧减,妻离子散,社会和经济陷入混乱。从这个历史上来看,这是里斯本在葡萄牙繁盛时期的第一次重大浩劫。”
    几乎所有欧洲国家都没能幸免,受灾难最严重的是意大利、法国、德国、俄罗斯等国家,英国、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家受灾难程度相对较小。当时欧洲很多国家的城市,街道、公园、房屋等地方,到处都是黑死病人的尸体,有很多尸体停放了很多天都没人敢去理会,整个欧洲仿佛处于人间地狱。被誉为中世纪文学三杰的意大利作家薄伽丘亲历了这场黑死病,他在小说集《十日谈》中如是写道:“佛罗伦萨突然一下子成了人间地狱:行人在街上走着走着突然倒地而亡;待在家里的人孤独地死去,在尸臭被人闻到前,无人知晓;每天、每小时大批尸体被运到城外;奶牛在城里的大街上乱逛,却见不到人的踪影……”
    之所以黑死病如此来势汹汹,和当时欧洲整体卫生习惯较差有很大的关系。那时在欧洲,人们很少洗澡,西方人体味又比较重,加之当时几乎没有排水与垃圾处理设施,也没有科学的医疗体系,这就为鼠类和跳蚤提供了天然良好的生存环境。病毒通过老鼠、跳蚤、臭虫以及人们的飞沫快速传播,以致于鼠疫传染“如入无人之境,自由自在”。
    为了避免疫情全面失控,葡萄牙政府积极应对,通过向一些富有防疫经验的国家学习,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一是增加粮食供应,二是市内公共区域早晚点香料火把,三是及时清理街道,四是避免注射器血液暴露在空气中,五是关闭公共浴池,六是焚烧受污染衣物,七是隔离运输船只,八是将污物排放入海中,九是雇佣家庭医生专门护理,十是尸体入坟并泼洒生石灰。此外,政府积极鼓励市民在家做好几种主要措施,包括:太阳升起后再开窗通风,闭门不出,在室内喷醋等。
    人们在与疫情抗争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着经验,在爆发6年后的1353年,疫情逐渐销声匿迹。4年后,就在整个欧洲大陆还尚未完全从疫情的阴影中恢复过来时,若昂一世,这个日后建立了葡萄牙阿维什王朝、被称为“若昂大帝”、葡萄牙历史上最伟大国王的男人,降生到了这个世界上。作为私生子,他最终逆袭成为了葡萄牙最伟大的国王,这个过程和葡萄牙这个小国成为全球化以来首个头号强国有着相似之处,那就是难度都堪称“地狱”模式。
    若昂的爸爸佩德罗一世是葡萄牙勃艮第王朝阿方索四世的儿子,也是勃艮第王朝的王储。1340年,阿方索四世为当时还是王子的他找了一个王储妃,也就是西班牙的前身卡斯蒂利亚王国的女贵族康斯坦萨·曼努埃尔,两人顺利结婚。王室之间的通婚,感情是最次要的因素,王子公主们的“结合”,最看重的,就是能否完成“传宗接代”任务,还有国家之间的利益博弈和交换。这位来自卡斯蒂利亚王国的公主,按血缘来算,跟佩德罗王子还是表兄妹关系。佩德罗的老妈,阿方索四世的王后,也是卡斯蒂利亚王国的西班牙公主。但佩德罗却觉得自己并没有嫁给爱情,看新婚妻子哪哪都不顺眼,相反,妻子曼努埃尔的侍女伊内斯反倒将他迷得神魂颠倒。可是王子爱上灰姑娘,不管在哪个时代、哪个国度都注定会非常艰辛,由于他们的关系并不被世俗特别是宫廷中的传统派所接受,他们开始在瓜达附近秘密见面。
    这件事还是让国王知道了,但他并不认可这种关系,于公,这可能影响到葡萄牙与曼努埃尔的祖国卡斯蒂利亚的外交关系,于私,佩德罗与伊内斯的兄弟费尔南多和阿尔瓦罗关系密切。在深思熟虑之后,国王将伊内斯流放到卡斯蒂利亚边境的阿尔布克尔克城堡。然而,距离并不能消磨佩德罗和伊内斯之间的爱情,他们经常通信,彼此思念。这件事让曼努埃尔悲痛欲绝,在曼努埃尔与佩德罗结婚的第五年,她为他诞下了未来的葡萄牙国王费尔南多一世后就去世了。
    妻子的离世,让佩德罗更加放飞自我,私自将伊内斯从流放地接回来,接来下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和伊内斯黏在一起。他为伊内斯在科英布拉建造一座豪华宅邸,取名玫瑰庄园,用来金屋藏娇。


    
    玫瑰庄园遗址
    看到这番情景,老国王也很是恼火,但倒也没有采取过什么过激的举动。毕竟,整个中世纪甚至是近代欧洲,虽然受基督教教义影响,大家认真的坚守着一夫一妻制,但欧洲的上流社会,贵族王室成员们搞婚外情、诞下私生子的情况都非常普遍,考虑到一般情况下只有婚生子才能继承爵位或者王位,情妇生下的私生子都不具备继承权,国王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不过这么下去毕竟不是长久之计,未来的国王不能没有皇后,于是国王希望给佩德罗找一位有血统的贵妇结婚,可佩德罗拒绝了这一计划,他声称自己对失去妻子康斯坦萨仍感到非常遗憾,而且他还不能考虑新的婚姻。可是这位王子的言行似乎不太一致,几年内,伊内斯继续为佩德罗生下了几个孩子,1357年,第二个孩子若昂降生了。
    随着这件事情在王室逐渐发酵,已经开始产生了严重的政治影响。葡萄牙宫廷的贵族们感到受到了皇位未来继承人的潜在影响,于是向国王施加压力,国王也是非常苦恼,只是一时没找到合适的办法。就在这时,机会来了。
    @wtwtwt01 2021-08-29 14:13:34
    大航海带来的是什么?货币,不管是抢的还是赚的。
    -----------------------------
    是的,那个时代是个掠夺的时代。殖民侵略者们通过航海,进行殖民和掠夺,获取了资源、金银和奴隶。
    摩尔人(地中海沿岸的阿拉伯人)跟葡萄牙人发生了地区冲突,前线战事在即,于是国王顺势把佩德罗王子支去前线“历练”。等儿子走远后,1355年1月7日,国王派佩罗·科埃略、阿尔瓦罗·贡萨尔维斯、迪奥戈·洛佩斯·帕谢科等人闯入了科英布拉的玫瑰庄园,残忍地杀死了伊内斯和她的两个女儿,并把仅存的私生子若昂关进了修道院。传说伊内斯死后在蒙代戈河中流下的眼泪会创造出眼泪之泉,而生长在那里的一些红色藻类就是她流下的血。
    前脚刚打退摩尔人,后脚就收到如此噩耗,佩德罗被彻底激怒了,他调转枪头,直接率军攻下了数座城池,并包围了当年的葡萄牙首都波尔图,誓言要让自己的父亲血祭伊内斯母女。就在即将破城之时,看着城墙下尸横遍野的情形,佩德罗又突然心软了,毕竟里面是自己的父亲,流血牺牲的都是自己国家的子民。于是,在比阿特丽斯王后的调停下,佩德罗选择了同父亲和解。国王背着儿子除掉了伊内斯和自己两个的亲孙女,原本就心虚,他认为儿子的造反也不过是一时冲动,所以也就接受了佩德罗德忏悔。可是,在佩德罗的心底里,他始终记得那个因他而惨死的爱人伊内斯,还有他们的孩子。
    两年后,国王驾崩,37岁的佩德罗继任为国王,史称佩德罗一世。次年6月,他发表了《坎坦赫德宣言》,声明他于1354年在布拉干萨与伊内斯秘密结婚,追封伊内斯为王后,并宣布自己将要举行一场盛大的婚礼,给葡萄牙子民一个美丽的王后。可这场迎娶仪式,气氛则却相当诡异,甚至可以说是惊悚。
    婚礼仪式开始,面对众臣、贵族和嘉宾们,佩德罗一世掀开了新娘的头纱,里面竟然一具穿着华丽婚服、顶着王冠的骷髅。看着“心上人”终于能名正言顺的以王后的身份出现在公众面前,佩德罗一世激动得泪流满面,拉起骷髅的手,为它戴上了结婚戒指,然后用充满喜悦的对着在场的大臣和贵族们招呼:“快来参见你们的王后吧!”这番骇人的景象让在场的葡萄牙宗教领袖科英布拉大主教大受惊吓,当场昏厥。
    新国王的命令,无人敢违抗。最先上去的,是王储费尔南多,佩德罗一世和前妻康斯坦萨·曼努埃尔的儿子。费尔南多王子强忍住恶心,将嘴唇轻贴在那只腐烂的手骨上,而更令他厌恶的,是这具骷髅生前的身份——她曾是爸爸的小三,让妈妈郁郁寡欢的情敌。这场古怪的葬礼,参加的人都很煎熬,唯有佩德罗是真心欢喜,因为他终于名正言顺的迎娶自己的心上人,让她能以王后的身份葬于葡萄牙王室专享的阿尔科巴萨修道院。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或许会感到欣慰的人,便是年幼的若昂。


    
    骷髅新娘
    举办完婚礼,接下来就该复仇了。此前参与杀害伊内斯母女的三个主谋早就被老国王安排定居在了西班牙卡斯蒂利亚王国,十几年过去了,人的音容相貌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加之当时更没有现在这般完善的户籍制度,这个“追凶”的难度,真的是非常大。即便如此,佩德罗还是派出了最精干的手下,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在圣塔伦抓到了其中的两个人佩罗·科埃略和阿尔瓦罗·贡萨尔维斯成功捉住了其中的两人,而第三个听到风声后,潜逃至了法国,佩德罗又派人去了法国接着“追凶”,但直到他去世,也没再寻觅到第三人的踪迹。根据传说,国王让人从胸口掏出一个人的心脏,从后背掏出另一个人的心脏,他一边吃饭一边观看处决。另一个人迪奥戈·洛佩斯·帕谢科成功地逃到了法国,后来在临终前被国王赦免。
    年幼的若昂在那场劫难中幸存,作为和挚爱伊内斯唯一幸存的结晶,他从小便得到了父亲佩德罗的万般喜爱,在年仅6岁时就被封为勃艮第王朝战斗力最强的军队阿维什骑士团的首领,给了他最好的教育和生活。尽管如此,但囿于若昂的私生子身份,佩德罗一世的王位继承人只能是他跟王储妃的儿子费尔南多一世,而不能是若昂。在中世纪的欧洲,贵族中盛行的是“长子继承制”,即土地财产等不动产不可分割,由长子继承;而其他现金、珠宝等动产可由子女们分割继承,虽然也有重男倾向,但对女性不完全排斥。当时的王位继承也基本遵循这一原则。所以整个中世纪私生子一直备受歧视,甚至有一些贵族和君主,有私生子存在还是要宣布绝嗣。那时欧洲的封建制度实际上是一种等级森严的制度——一方面君权天然受到神权和贵族的压制,而无法像东方国家那样无限扩张;另一方面底层人民注定要受各级贵族的统治,所有晋升通道都被堵死。而私生子被基督教视为是卑贱的,因为他们是其父违背了在上帝面前许下的婚姻誓言而诞生的,如果允许一名私生子继承祖先的爵位和财富将对神权和封建制度的根基产生动摇,这是教会和各级贵族领主无法接受的。
    1367年,佩得罗一世驾崩,若昂的异母兄费尔南多一世继承王位,若昂仍然是阿维什骑士团指挥官。虽然若昂很清楚自己的私生子身份,但身怀雄心的他仍然默默蛰伏,细心观察,等待时机。
    在位的费尔南多一世并不是一位好皇帝,有记载说他较为穷兵窦武、用人多疑、较为昏庸,很多贵族和臣民对他都多有不满。然而,这并不足以动摇他的皇位,毕竟有根深蒂固的封建制度为他背书。就这样,一晃又过了十几年。1383年,费尔南多一世去世了。十多年来一直积蓄力量的若昂敏锐地意识到,机会来了。
    费尔南多一世没有儿子,所以王位便由他年幼的女儿比阿特丽斯继承,他的王后莱昂诺尔摄政。看到这里很多人会产生疑惑:为何女性还能继承皇位?其实在封建时期的欧洲,这并不是罕见的现象。在欧洲,宗教有着非凡的影响力,由于基督教提倡一夫一妻制,使得即使贵为国王、公爵也不能三妻四妾,所以每个国王的子嗣都不会太多,而非妻生子即私生子一般不具有继承权,因而如果仅限于男性,欧洲王室的绝嗣现象会普遍得多。而中国古代主要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王和皇帝,在王后、皇后外,还拥有众多妃子,可以有很多儿子,盛行的嫡长子继承制也并非排斥当没有嫡子的情况下庶子的继承权。另一方面,在那时的欧洲,女性的继承权得到了《圣经》的明确认可,《圣经·民数计》有言:“一个人时候应该由女儿继承。”而相比欧洲,中国古代女性的地位在继承中更为卑微,比如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就说过“唯小人与女子为难养也”,将女性与小人视为同样,体现了对女性的轻视。因此,相比而言,在欧洲,嫡女比私生子的继承顺位更加靠前。
    可是,比阿特丽斯的丈夫是西班牙卡斯蒂利亚的国王胡安一世,很多葡萄牙人担心这会导致卡斯蒂利亚吞并葡萄牙,威胁葡萄牙的独立;同时,由于费尔南多一世在位时并不是很得人心,也有葡萄牙人担心莱昂诺尔摄政意味着他的政策的延续,从而对自己不利。于是,若昂抓住这个时机,在一些贵族的股东与青年将领阿尔瓦雷斯及阿维什骑士团的支持下,领导起义军,揭竿而起。
    得知妻子比阿特丽斯有危险,卡斯蒂利亚的胡安一世立刻带兵前来镇压。但事实证明若昂的军事才能远在胡安一世之上,在阿尔茹巴罗塔战役中,他的阿维什骑士团打败了胡安一世的卡斯蒂利亚军队,不但维护了自己抢夺王位的行动,也挫败了胡安一世企图吞并葡萄牙,维护葡萄牙的独立。2004年葡萄牙欧洲杯足球赛,葡萄牙各大媒体都将西葡两队的生死战比喻为“阿尔茹巴罗塔战役”,可见此战在葡萄牙人心目中的重要性。1385年,若昂把侄女贝娅特丽丝赶下王位,送她回夫家卡斯蒂利亚,在议会推举下成为葡萄牙国王,史称“若昂一世”。因为若昂一世是阿维什骑士团的指挥官,依靠阿维什骑士团取得王位,所以他建立的朝代称为阿维什王朝,正式国号依然是葡萄牙,按西方的观念,私生子继位就意味着改朝换代了。

    若昂一世的登基是葡萄牙历史上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件,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一是强化国王的权力,葡萄牙史学家萨拉依瓦曾所说“在若昂一世那个时期,国王的意志就是国家的最大权力,没有任何东西能够限制它”。二是巩固盟国关系,因为前面改朝换代触碰了邻国西班牙卡斯蒂利亚的利益,若昂一世在登基第二年便与英国订立了“温莎条约”,确立了英葡同盟,此后数百年英葡同盟一直以各种形式维持着,成为世界史上罕见的长期有效的国家同盟。三是开展政治上的换血,旧贵族垄断高官的局面被打破,提拔重用一批出身较低但有丰富学识与经验的法律学家和官僚。尽管如此,作为一个僻处欧洲西南一隅的弱小国家,发展的空间仍然非常受限,似乎一眼便能看到天花板。如何让国家在强敌环伺中崛起,寻找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甚至有更多的可能,新国王若昂一世陷入了思索。
    不知道为什么,一直说有敏感词,只好一小段一小段发了……
    【第二章 穷则思变】

    若昂一世知道,此时的葡萄牙,还是欧洲一个仅有一百万多人口的小国,以渔业和农业为主要产业,偶有航海活动,也只是主要向英国、地中海和摩洛哥等地区出口盐、鱼、葡萄酒、橄榄油、水果及兽皮等商品,甚至还不能铸造属于自己的金币。经过深思熟虑,富有冒险精神的若昂一世做出了一个决定,这个决定让葡萄牙开始走向振兴之路,也让自己跻身葡萄牙最伟大的帝王。这个决定,便是全力往海上发展。
    这是一个非常大胆的决定。要知道,那时的科技并不发达,人类对于海洋的了解也非常有限。那时的人们,只知道陆地的尽头是大海,大海的那边还是海,但更远处是什么,却无人知晓。有人猜想海洋的尽头是无尽的深渊,也有一些有远见的人提出地球是圆的,即大地球形说,但究竟是怎么样的,却从未有人亲眼见过。人类对未知的恐惧是本能,能突破恐惧敢于探索未知领域的便是勇士,而敢于全力支持探索海洋、发展航海的若昂一世,无疑是一位充满智慧与勇敢的君主。
    那么,为什么若昂一世会积极主张航海?
    首要原因还是“穷”。自从金银成为欧洲的货币之后,西欧的国王贵族和商人开始大量追求黄金和白银,在社会上形成一股贵金属热潮。在黑死病逐渐远离后,经济开始复苏,人口逐渐恢复,商业重新繁荣,社会对于货币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金银货币和我们现在普遍使用的纸币不同,纸币可以无限印制,但金银货币的储量是有限的。但欧洲的矿藏并不丰富,很少有金银矿的储量,因此人民便将目光瞄向了遥远的东方。
    为什么是东方?讲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那就是闻名遐迩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马可·波罗于1254年出生在著名水城威尼斯。他出身于一个商人家庭,父亲和叔叔都是当地有名的大商人,他们经常到世界各地经商,还曾经来到中国。中国的发达和富庶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所以经常对马可·波罗讲起中国的事,也就引起了他对中国的好奇心。1271年,马可·波罗的父亲决定再次到中国经商,年轻的马可·波罗渴望到中国一游,他就请求父亲带他到中国去。父亲也想让他见见世面,就答应了。这一年的11月份,马可·波罗在父亲和叔叔的带领下,兴高采烈地踏上了漫长的旅途。据后来马可·波罗自己回忆,他们一行从威尼斯出发,途中经过地中海、小亚细亚半岛、两河流域、伊朗、阿富汗来到中国的西部边界的喀什,然后通过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经甘肃、宁夏等省,最后到达大都,即元朝的首都。这次远行共走了三年多,行程上万里。一路上,他们遇到了很多的艰难险阻,有时甚至是生命危险。例如经过沙漠时,有时连走几天都滴水不见,好不容易找到一点点水,也是苦涩的咸水,人喝了就得拉肚子,有的人就因此而死。马可·波罗在途经阿富汗时病倒了,他习惯于海边生活,对高原寒冷气候极不适应,只好暂停旅行,休养了一年之久。尽管如此,他们还是坚持着,终于到达了目地。
    元朝皇帝忽必烈在宫中设丰盛的宴席为马可·波罗一行接风洗尘还邀请他们留在中国的朝廷之中。马可·波罗年轻好学,很快掌握了东方的多种语言,并且对中国的风俗习惯也知道了不少。他的聪明好学得到了皇帝的赏识,皇帝派他到中国各地进行走访。他曾到过西藏、云南等边远地区,也到过繁华的江南,并且在鱼米之乡的扬州当了几年的地方官。时间飞逝,马可·波罗在中国一晃十几年过去了,思念家乡的情感越来越浓。但是皇帝不让他返乡,作为臣民的马可·波罗只能绝对服从。


    
    马可波罗


    
    马克波罗游历线路猜想
    据说有一年,伊利汗国的王妃去世了,忽必烈要把一名蒙古公主作为新王妃许配给伊利汗阿鲁浑,忽必烈决定派马可·波罗护送公主远嫁,并且答应了马可·波罗顺路回乡的请求。马可·波罗率领一支庞大的送亲队伍,带上大量的嫁妆和皇帝亲手颁发的两面通行金牌,从福建省的泉州出发,经过艰苦的海上和陆路旅行,平安地将公主送到伊利汗手中。马可·波罗也在随后回到了阔别二十几年的家乡。此时他已经41岁了。家乡的父老乡亲见到马可·波罗回来,都十分惊喜,人们争先恐后来登门拜访。乡亲们听说马可·波罗从中国带回大量的金银财宝,甚至衣服的褶缝中都藏着珠宝,都羡慕不已,大家把马可·波罗称作“百万富翁”。
    1298年,马可·波罗的家乡威尼斯与意大利另一个城市热那亚爆发了战争。马可·波罗自己出钱,武装了一艘战船,还亲自披挂上阵,当上了舰长。但打仗不是他的专长,经过激烈的战斗威尼斯人失败了,他本人也做了俘虏,被关进热那亚的监狱。马可·波罗在监牢中十分寂寞,就向难友鲁斯梯谦讲述自己在东方的见闻,打发时光。鲁斯梯谦是一个小说家,他把马可·波罗对东方的口述记录下来,这就是后来闻名世界的名著《马可·波罗游记》。
    《马可·波罗游记》分4卷29章,描述了东方的种种奇闻轶事。马可·波罗在游记中对东方尤其是中国的神奇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描述。比如,他描述了元代都城大都的浩大和雄伟,认为大都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城市。他还描绘了中国南方的风景和物产,讲到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景。他在书中记述了中国的纸钞,说一张银票就可以兑换大量的白银;又讲述了中国的煤炭,把煤炭说成黑色的石头,它燃烧起来,放出来的热量比木材大得多。但是,《马可·波罗游记》有些地方的描写显然过于夸张了,例如说东方遍地都是黄金,人们用黄金铺地,用宝石造房子,金银财宝多得不得了。又说东方遍地都长着香料,香料多得唾手可得。香料在当时的西欧是一种十分贵重的商品,当时的欧洲人听到他的话,惊讶得几乎不敢相信。
    后来的一些学者对《马可·波罗游记》中的一些叙述有怀疑,比如他自己说曾经在中国扬州当过几年地方官,可从扬州的地方史料中,查不到任何记载。他也没有提到过中国的长城和筷子。尽管可能有不实和夸大之处,书中的记载仍然是非常珍贵的。它证明了在蒙古和大元帝国时代,东西方贸易文化的交往频繁,各类人员通过海上和陆地来往的事实。马可·波罗的书出版之后,很快引起欧洲人的关切。书中对东方繁华富有的描写,使得西方人对东方的财富垂诞三尺,总想有朝一日到东方来寻找金银财宝。
    来到遥远的东方千里迢迢,如果走陆路,必须要考虑运输成本、安全性等等一系列的问题,一路上无数个大国小国,三天两头换皇帝,过路费一天一个样,战乱不断,动不动就有军队或土匪来抢劫,而且速度也比较慢,与之相比,航海或许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第二个原因是对香料的需求。用现在眼光来看很难理解当时的欧洲人对于香料的追捧,可以说,香料几乎是当时欧洲人,特别是贵族生活中的必需品。香料一般指的是胡椒、丁香、肉桂、豆蔻等,这四大香料主要产于印度和亚洲南洋诸岛。在当时的欧洲,肉类占据食物结构的主要部分,但由于冷藏和烹调技术的单一,人们常常吃的肉不是坏掉的就是毫无味道的,香料的出现一方面可以消除食物的异味,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食物的美味,同时当时的人们相信香料可以防腐,阻止他们没吃掉的肉变坏。
    有一种观点认为,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崛起逼迫欧洲国家另辟航路。这种说法认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崛起后,坐地起价,对东西方商旅课以重税,使得欧洲人的一些生活必需品比如香料价格暴涨,严重阻挠了东西方的文化和商品交流,逼迫欧洲人另寻新航路。君士坦丁堡是先进的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尔,它横跨欧亚大陆,是欧亚通商交流的咽喉,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攻克象征西方基督教宗教圣地君士坦丁堡后,伊斯兰文明终于染指了基督圣地。一方面,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坐拥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伊斯兰教育天主教水火不容,所以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便坐地起价,征收高额税赋,客观上切断了欧洲向东方交流的通道。而此时西欧诸国,早已是各怀鬼胎,外加资产阶级已初步萌芽,再也不能利用宗教组织起像中世纪那样象征意义的十字军东征了。与其坐以待毙,还不如殊死一搏,开拓海上贸易之路。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其实仔细思考,便不难发现这个结论不太能站得住脚。一是时间对不上,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攻克君士坦丁堡,但欧洲有组织的航海开始的时间却比这个时间更早;二是,奥斯曼帝国拼命西扩打下拜占庭所控制的“东西方贸易十字路口”之后,原本可以互惠互利,东西方的交流越频繁,他们作为咽喉要道的得利就越多,而此时他们却主动切断了这个财富的源头,有些难以解释;还有一点,历来中东崛起的强权有很多,他们大多和欧洲国家不太对付,还有包括很多中亚、西亚的国家,这些国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相互厮杀、相互吞并、分分合合、兴衰轮回,为什么大航海时代没再其他时代到来,偏偏是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强盛的时代到来了?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说,这锅我们不背!传统的东西方商路在很大程度上与中国古代的陆地和海上丝绸之路相融合,这两条路均经过叙利亚和埃及,显然,只有控制这里,才有可能“阻滞商路”。然而在奥斯曼土耳其征服叙利亚、埃及的二十多年前,葡萄牙人达伽马已经胜利到达印度,西班牙的哥伦布则开辟了通往美洲的新航路。此外,这时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船队正整装待发。那么,奥斯曼帝国在占领了这些要地之后,是否对商旅征收重税呢?并没有。奥斯曼帝国并没有征收过多的商税,也不是地中海贸易的破坏者。相反,奥斯曼帝国在征服埃及后,反而重新打通了陆上香料贸易的路线,至于后来香料贸易逐渐衰落,主要是因为欧洲人对香料的需求减少。于是,“奥斯曼帝国阻滞商路”顺理成章成为殖民者开辟新航路、争夺殖民利益的绝佳借口。正如某学者指出的,西方人为了殖民需要,非常善于“生产”借口。而奥斯曼帝国就是这么不幸躺着中枪了。
    那么,西方人为什么要倾向于“奥斯曼帝国阻滞东西商路”的观点呢?其实,在奥斯曼帝国控制东西方商路之前,东西方贸易主要被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商人所垄断,他们获得了巨额利润,这让西欧商人非常眼红。可是,如果把原因推到好朋友意大利人身上,这显然太不厚道了。正在这时,奥斯曼帝国兴起了。由于宗教信仰的不同和奥斯曼帝国对欧洲的军事威胁,欧洲人认为把新航路开辟的原因算到奥斯曼帝国头上再合适不过了。事实上,奥斯曼帝国一度实行比欧洲更加开明的宗教政策,并且帝国的赋税也并不比欧洲国家重,这些事实被欧洲国家选择性遗忘了。于是,“奥斯曼帝国阻滞商路”顺理成章成为殖民者开辟新航路、争夺殖民利益的绝佳借口。正如某学者指出的,西方人为了殖民需要,非常善于“生产”借口。而奥斯曼帝国就是这么躺枪了。


    
    第三个原因是为了更好地传播宗教。基督教在欧洲有着巨大的影响力,而他们时刻感受到伊斯兰世界的威胁。当时欧洲盛传在东方有一个叫约翰王的基督教国家,他是一个在传说中的东方神秘帝国,不仅拥有大额的财务,更有无匹的军事实力。如果可以与约翰王联手,那么突破伊斯兰教便指日可待。而对于葡萄牙来说,信仰伊斯兰教的摩尔人就隔着一条海峡的距离。所以传播基督教对于葡萄牙来说有百利而无一害。黄金、香料和基督教三大动力都指向了东方,东方便向吸铁石一样吸引着葡萄牙人不断地前往探索。
    第四个原因是当时的造船水平和航海技术发展到初步具备了远洋的水平。
    造船技术方面,地理大发现初期所采用的探险船只并不是当时欧洲最先进的舰艇,而是普通的商船。这说明到地理大发现前夕,普通的欧洲商船便足以应付远洋航海,这无疑标志着欧洲造船技术的发展与成熟。欧洲造船技术的飞跃出现在15世纪,这是欧洲内部长期的技术积累以及东西方交流的结果。在欧洲,航海技术变革的中心舞台是地中海。地中海仿佛一个庞大的内陆湖,将地中海沿岸的各个地区连接起来。这里的居民在很早的时候便通过水路进行贸易。地中海的传统船只是桨帆船。这种船将方形的横帆和人力操纵的桨结合起来。横帆只有在顺风时才能使用,风不顺时便只能落帆划桨。桨帆船无法进行远洋航行,因为桨帆船需要大量的人力来驱动,给养便成了难以解决的问题况且,人力很难在长时间内不间断地使用。中世纪时,阿拉伯的三角帆被引入地中海,到11世纪时,这种帆已经基本取代了原来的横帆。阿拉伯的三角帆船,通常航行于印度洋上。三角帆有诸多好处,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大大提高了船的机动性和灵活性。与横帆不同的是,三角帆使船只在逆风的条件下依然可以行驶。当时,北欧有一种船名为柯克船。这种船也使用横帆,因此机动性比较差,但是其优点也十分突出:船体坚固宽敞、设计简单,并且只需要很少的人就可以操控它。因此,它在地中海地区也得到了广泛的使用,一般被用来运输大宗商品。正是在阿拉伯的三角帆船和北欧的柯克船的影响下,地中海地区逐渐发展出了新型帆船,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卡拉维尔帆船和卡瑞克帆船。15世纪时,欧洲人已能制造多桅快速,载重数百吨甚至千吨适宜远航的大船。新式帆船迅速被欧洲各国广泛采用,并成为大航海时代的主角。
    航海技术方面,中世纪的船只一般都是沿岸航行,这样做虽然有搁浅的危险,但好处是有各种参照物辅助航行,从而不至于在茫茫大海中迷失方向。当时,欧洲一些地区,特别是地中海地区便已经出现了内容非常详实的航行手册。然而,这种手册对于远洋航行毫无帮助,因此人们不得不开发新的工具来确定船只的航向、速度以及位置。最重要的变革是指南针的使用。指南针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后来通过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到13世纪后期,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航海活动。罗盘在地里大发现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图中的罗盘是历史上第一个出现在地图中的罗盘。这张地图就是非常有名的卡塔兰地图。卡塔兰地图绘制于1375年,绘制者是西班牙犹太绘图师亚伯拉罕·克列斯克。有了指南针,水手们就不至于在茫茫大海中迷失方向。
    本来,要论航运条件最成熟、经验最丰富的,应该是意大利的那些城市共和国。事实上,欧洲人对于外海的探索,早期也是以意大利人为主的。他们航海经验最丰富,虽说主要是从地中海里获得的经验,但是在近海的地方,也勉强够用。几百年来,他们航行到非洲海岸,也发现了一些近海的岛屿。而“大航海时代”初期的大航海家,很多也都是意大利人,比如哥伦布。但是作为大规模航海时代的开局,意大利就显得动机不足——既然传统的东方商路上已经有了足够的利益,为什么要费尽千辛万苦地去开辟新航路呢?动机最足的,就是在地中海商圈之外的国家,是一些面向大西洋的国家。这些国家的共同特点是,在托勒密的世界地图上都处于西边边缘的位置。既然已经处于地图的边缘了,东边的利益好像跟他们都没有什么关系。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地图之内没有位置,那就只能往地图之外去寻找了。迈出第一步的就是伊比利亚半岛上的两个国家:葡萄牙和西班牙。
    可是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步调并不一致,葡萄牙要走在西班牙的前面。为什么呢?因为它小。因为体量小,所以它早于西班牙200年,就完成了收复失地的任务,此后它的本土疆域就基本没变过,因此它可以更早地腾出精力来干点别的。而因为它小,相较于他在半岛上的邻国西班牙来说,就显得尤其小,它在半岛上的扩张空间基本上就被封死了。因此对于葡萄牙来说,它唯一的出路就只能是在海上。
    第五个原因就是对未知的渴望。人类从出现至今的历史,就是一部探索史。对未知的恐惧是人类的本能,能克服这种本能前往探索未知的,是真正的勇士。人类之所以发展到今天这般繁盛,便是因为有无数前人敢于探索未知领域。茫茫大海的那边究竟是什么,我们脚下的海洋和土地的尽头又是什么样子?这些问题让一批又一批的航海爱好者为之疯狂。
    既然选定了方向,那葡萄牙的小伙子们就要准备起航了,茫茫大海,前方等待他们的会是什么?
    【第三章 征服休达】

    前面提到,当时欧洲航海的中心在地中海,葡萄牙虽然是个沿海国家,但沿的不是地中海而是茫茫的大西洋,且又处于欧洲边缘地带,所以很少能参与到繁荣的地中海贸易中,只能在荒凉的角落里喝西北风,听着东方商人发大财的故事,然后找机会从商人手中花大价钱购买一些不知道转手了多少道中间商的东方特色货物,比如香料、丝绸等。这种糟糕的环境让葡萄牙的统治者和商人们痛苦不已,他们决定改变现状,期望能参与到繁荣和地中海贸易当中。于是在若昂一世的心里,一个关于国运的尝试开始酝酿。
    1409年,葡萄牙国王若昂一世接受了内政大臣若昂·阿方索开始向提出攻占休达的计划,并开始一步一步地为这个计划的实施做各种准备。1413年,若昂一世向教皇提议以秘密方式批准他的征服计划,这个计划获得了教皇宗教方面的支持。
    休达是什么地方?为什么葡萄牙要选择这里作为他们航海武力扩张的第一站呢?


    
    现在的休达
    休达是一个位于直布罗陀海峡南岸的港口城市,与葡萄牙所在的伊比利亚半岛隔海相望,扼大西洋和地中海的咽喉,仅以宽12海里的海面连接西欧和北非,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被誉为“非洲城市之花”。公元七世纪时,休达被罗马占领,因为有七座山峰被取名“休达”,意为“七”。当时的休达处于北非摩尔人的控制之下,是伊斯兰世界在北非最西端的贸易站,同时还是撒哈拉沙漠贸易的重要起始点,聚集了大量的财富。当时的葡萄牙编年史家这样描述休达:“全世界的商旅云集于此,他们来自埃塞俄比亚、亚历山大港、叙利亚、巴巴利和亚述,同样有居住在幼发拉底河另一端的东方人,和来自东印度的人,以及来自轴线另一端的许多其他国度和我们不曾见识其土地的人”。这样优越的地段、繁荣的商贸,自然吸引了葡萄牙人的垂涎。但是,葡萄牙人也知道,他们的对手并不好对于,当时的休达处于北非地区强盛的摩洛哥王国的控制之下,号称为地中海地区最坚固要塞之一,而彼时的葡萄牙只是欧洲角落里一个不起眼的小国。如果贸然出击,稍有不慎,好点的话偷鸡不成蚀把米,要是糟糕一点,说不定会把国运都搭上。因此若昂一世花了很多年来做准备,并交由一个十分信赖的人来安排,这个人,便是日后赫赫有名的恩里克王子。
    恩里克王子(1934--1460),又称恩里克王子,全名唐·阿方索·恩里克,维塞乌公爵,是葡萄牙亲王、航海家。葡萄牙国王若昂一世与兰开斯特的菲莉帕的第三子。像很多其他有名的人一样,传说他诞生时的星象预示他“必将进行伟大而高贵的征伐,更为重要的是,他必将发现他人无法看到的神秘的东西”。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描述还是有点东西的,正如他诞生时候的星象所预示的那样,恩里克王子从小便博览群书,对战略战术、外交艺术、国家管理、历史、天文和数学知识等都有所涉猎。更难能可贵的是,虽然身为贵族,但他却有着一颗不甘平庸、拒绝安逸生活却向往历险和战斗的心。他的母亲菲利佩王后是一位极度虔诚的天主教徒,在母亲的谆谆善诱下,恩里克从小就深受宗教精神和骑士精神的感染,憧憬那种提着长枪为了祖国和信仰而舍身沙场的骑士生涯,将对摩尔人进攻、到未知的地域探索并把基督教带到那里是一个基督徒的职责。同时,他也渴望自己能像父亲若昂一世那样,在辉煌的征战中赢得至高的荣耀。
    提到骑士精神,很多人第一印象便会想起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长篇著作《唐·吉诃德》,小说主角唐·吉诃德这个沉迷于骑士小说、爱幻想的角色深入人心。在故事发生的一个多世纪以前,正是骑士精神盛行欧洲的时期。所谓骑士精神,是西欧民族远古尚武精神的发展,体现了一种富有浪漫色彩的侠义精神,包含了谦卑、荣誉、牺牲、英勇、怜悯、诚实、公正、灵性等八大美德。当然,后期骑士精神发展得与绅士精神更为接近,而在当时,恩里克王子所接触的骑士精神则更与最初的本义相似——代表了探索与征服。
    在恩里克王子的积极推动下,葡萄牙国王若昂一世终于下定决心对休达开战。说实话,当时的欧洲对这场战争并不看好,葡萄牙在整个西欧历史中的存在感就不强,他们的对手摩尔人亦非等闲之辈,其实连若昂一世自己心里也有些打鼓,虽然他们为此准备了好几年,但这第一次出征他们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倒是恩里克王子信心满满,这次出征也是他积极推动的结果。
    1415年7月,葡萄牙国王若昂一世带队,年仅21岁的恩里克王子担任主帅,葡萄牙出动战船200艘、海军1700人、陆军1.9万名向休达进军。


    
    恩里克王子
    在这次远征中,教皇也给予了葡萄牙王室很大的支持。“入侵、搜索、捕获、战胜和征服所有撒拉森人(基督教世界对阿拉伯人的称呼)和形形色色的人,以及基督的其他敌人……并将其永远奴役。”以基督的名义,教皇允许葡萄牙王室对遥远陌生土地的占领与侵略奴役,这在很大程度上鼓舞了葡萄牙远征军的士气。
    船在海上航行了一个月,8月下旬,葡萄牙海军大军压境。见敌军来犯,休达港内的市民们也积极备战。国王胡安一世任命儿子佩德罗带领军队保护子民们,佩德罗拿着一根名为“阿里奥”的棍子,以上帝起誓道:“主啊,我用这根棍子足以保卫休达,使他免受所有敌人的侵害。” 经过军事动员,休达港内的市民点燃了很多蜡烛,以营造守军很多的假象,意图迷惑葡萄牙人。尽管休达的市民做到了他们所能做的,但无奈准备太过仓促、实力也太过悬殊,葡萄牙远征军分海陆两路对休达发起突然袭击,仅用了一天的时间就攻克了号称为地中海地区最坚固要塞之一的休达港。在这场战争中,据说时年21岁的恩里克王子表现地非常英勇,他身先士卒冲击敌阵,并被敌人多次包围,但恩里克王子无所畏惧,他凭借远超常人的武力和护卫们的舍生往死得以脱险,只有一名护卫在保护他的过程中战死,而葡萄牙军队只有8人阵亡。

    攻陷休达后,葡萄牙人开始了大肆的烧杀抢掠。休达不仅是塞内加尔河跨越撒哈拉沙漠运送黄金商队的目的地,同时整个伊斯兰世界和东印度的香料贸易也汇聚于此,商业发达,居民富足。他们打开仓库的大门,亲眼看到了大量胡椒、肉桂和丁香等香料,还有撒哈拉以南非洲的黄金;他们洗劫了满是各类商品的商铺,来往客商几乎无一幸免;他们闯进富商们富丽堂皇的家中,疯狂掠夺着目之所及的一切。一名葡萄牙士兵在日记里写道:“和休达的房子相比,我们的家园简直就像猪圈。”葡萄牙军队在占领休达城后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劫掠活动,这些基督教征服者以圣战和天主的名义肆意的抢劫和屠杀城内的穆斯林,将休达港的一些城区化为废墟。
    攻占休达港让葡萄牙人尝到了航海殖民的甜头,从这一刻开始,葡萄牙走上了不断殖民扩张的道路,并最终成长为人类史上首个全球性殖民帝国,开创了欧洲人的大航海时代和地理大发现时代。但同时也应当看到的是,这是建立在被掠夺、被殖民地人民深重苦难的基础上的,对于欧洲人来讲是崛起的起点,而对于无数被掠夺、被殖民地的原住民来说,这是苦难的起点。
    与沉醉于掠夺的官兵们不同,此刻的恩里克王子有更关心的事情。通过审讯战俘,他了解到了非洲的一些信息,比如撒哈拉大沙漠的南面还存在着河流、肥沃的土地、富饶的黑人国度和通往东方的贸易要道。这些信息是他以前不曾了解过的,它们让一直有着宗教使命与责任感的恩里克王子这个如获至宝,他的心里已经有了更大的盘算,如果可以绕过中东世界的阻碍,沿非洲海岸南下,将会获得难以想象的财富机会;他期望获得非洲南部地区一些国家的支持,一起对抗摩洛哥等国家;或是从这些地方绕过北非的国家到达马可波罗笔下的东方,然后摧毁传统的贸易模式,控制整个印度洋乃至世界的贸易。这些价值连城的信息,远不是一个小小的休达港能够比拟的。这些想法在现在看起来似乎有些疯狂,但在哪个时候,没有人知道世界是什么样的,既然远方是一片未知的蓝海,为什么不可以是我们来定义与书写呢?
    恩里克王子把他的想法告诉了父亲,他对若昂一世说,有一条古老而繁忙的商路可以穿过撒哈拉大沙漠,经过20天就可以到达树林繁茂、土地肥沃的“绿色国家”,即当代的几内亚、冈比亚、塞内加尔、马里南部和尼日尔南部,从那里可以获得非洲胡椒、黄金、象牙。葡萄牙人对陆路穿过沙漠是没有经验的,恩里克王子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要从海路到达“绿色国家”,甚至可以有更长远的企图。这一主张得到了国王若奥一世的赞同和支持。年轻有为的恩里克王子在仅仅21岁的年纪,便在葡萄牙对外扩张的伊始立下了赫赫战功,在休达城里的教堂里被自己的父亲也就是若昂一世册封为骑士,并因功当上了葡萄牙天主教骑士团(宗教军事组织)的总团长,就任葡萄牙天主教团总团长,和阿加维省的总督。这正和他的心意,他对政治丝毫不敢兴趣,阿加维省位于葡萄牙最南部,远离政治中心里斯本,来到靠近圣维森特角的一个叫萨格里什的小村子定居下来,这个地方成了他以后几十年中到陌生地方进行探险的策源地。
    圣维森特角在葡萄牙的海港拉古什以西的20英里处,这里怪石嶙峋,是俯瞰大西洋的绝佳位置。从中世纪早期开始,欧洲人就将此地作为世界的尽头,认为此地是天涯海角,事实上圣维森特角也确实是欧洲大陆的最西南角,现在被称之为“欧洲的船首”。而萨格里什距离大陆架的边缘仅数英里远,此海域拥有大量的鱼,可以用来制作鱼干,附近的岸边则分布着优良的海港,海船可以在这里安全地抵御季节性的北方暴风雨。恩里克王子认为这里离大海很近,能够更好的开展航海活动。
    可是要大力发展航海事业,有了国王的支持,有了经费有了技术,当前的葡萄牙还最缺一样东西——人才。意识到这一点,恩里克王子用自己的资产在那里创办了一所航海学院,培养本国水手,提高他们的航海技艺,并为此请来世界著名的数学家、地理学家、物理学家来此进行研究和授课;设立观象台,网罗各国的地学家、地图绘制家、数学家和天文学家共同研究,制订计划、方案;广泛收集地理、气象、信风、海流、造船、航海等种种文献资料,加以分析、整理,为己所用;建立了旅行图书馆,其中就有《马可·波罗游记》,还收集了很多地图,并且绘制新的地图。他对于航海事业的这些贡献远比攻占几片土地要大得多。
    为了改进造船技艺,他采取了许多优惠措施鼓励造船:建造100吨以上船只的人都可以从皇家森林免费得到木材,任何其他必要的材料都可以免税进口。在当时货币不足的情况下,免税进口是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的。经过努力,到1440年,终于造出了适宜在大西洋上航行的船舶——卡拉维尔帆船。卡拉维尔帆船用阿拉伯三角帆和欧洲方形帆混搭,长宽比为1:3.5。这种船船体小吃水浅轻便灵活速度快,这使它可以在紧靠海岸的地方航行,不必为了躲避暗礁和沙洲而远离海岸,这一点在以探索陌生海岸为目的的航行中尤为重要。为了提升航海水平,他资助数学家和手工艺人改进、制作新的航海仪器,如改进从中国传入的指南针,象限仪(一种测量高度,尤其是海拔高度的仪器),横标仪(一种简易星盘,用来测量纬度)。为了吸引到更多的人才,往日里对宗教极其虔诚的他甚至也变得更加包容起来。除了基督徒之外,恩里克王子冒着争议和风险,吸收了摩里斯科人和犹太人以及改宗基督徒作为自己的参谋团。因为摩尔人可以自由的往来于北非和西非地区,而且他们有很多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双重知识,所以为了做到知己知彼,亨利唯才是举,吸收加泰罗尼亚、几内亚、摩尔人在内的各种族群。这些需要极大的经费以及精力的投入,并且短期内产出效益并不明显,做出这些决定并为之投入需要高瞻远瞩的判断、极大的勇气以及坚持的恒心。事实证明,这些未雨绸缪的举措在接下来的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中,都源源不断地支持着葡萄牙的航海事业,无论是人才的输送和理论研究,当时的葡萄牙都在世界上遥遥领先,无出其右。从后视镜来看,恩里克王子这些努力都是值得的,这些在当时看起来投入产出比极地的工作,放到更长的维度来看,却反而是投入产出比诱人地高。
    此外,他还支持发展手工艺、捕鱼业、磨坊业、珊瑚业、制糖业、印染业,他将基督骑士团的土地租给农民并收取地租,还增开了渔业和肥皂业赚钱,他还通过王家的赏赐在阿尔加维获得捕捞金枪鱼的特权,为休达的驻军提供额外的给养。
    葡萄牙攻占休达的消息传到欧洲大陆,让整个欧洲为之震动,欧洲各国宫廷中的贵族们难以想象,葡萄牙这样一个国力羸弱的小国,居然能够率先染指欧洲以外的地方。而尝到航海殖民甜头的葡萄牙自此一发不可收拾,吃下休达后,葡萄牙人一发不可收拾。在若昂一世的大力支持下,恩里克王子将目光瞄向了非洲更远处,开启了“非洲计划”。


    
    纪念恩里克王子的“航海大发现纪念碑”
    1418年,恩里克王子和他的舰队向南寻找几内亚。提到几内亚,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目前世界上有四个名字叫“几内亚”的国家,分别是几内亚、赤道几内亚、巴布亚新几内亚、几内亚比绍。“几内亚”是什么意思?有一种说法是,当初欧洲探险者初次登陆时遇到一位妇女,他们就向她打听这个国家的名字,这个妇女听不懂他们的问话,就说“几内亚”意思是:我是妇女,有事请问男人我不懂。而欧洲人误以为这就是国名,并一直沿用至今。还有一种说法是,“几内亚”一词来源于柏柏尔语,意思大约是“黑人的国家”。言归正传,当时,恩里克王子的船被风吹向了西方,抵达了马德拉群岛中的桑托斯港岛,马德拉群岛就这样被“发现”了,亨利王子随后宣布该群岛属葡萄牙所有。马德拉群岛亦称丰沙尔群岛,位于大西洋,距摩洛哥海岸约640千米,由两个有居民的岛屿(马德拉和圣港岛)和两个无居民的岛群组成,目前仍属于葡萄牙。一年后,葡萄牙在岛上建立了葡属马德拉的首府,这里土地肥沃,气候湿热,适合种植小麦和甘蔗。其实几个世纪以前为了和威尼斯人竞争地中海贸易,也曾经来到过这里,但是最后不了了之,从而被人遗忘。此后,马德拉群岛成了葡萄牙探险队的落脚点和物资供应站。
    恩里克王子随即又把目光瞄向了加那利群岛。但航海殖民不是探囊取物,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在尝试占领加那利群岛时,葡萄牙人遭到了当地土著的顽强抵抗,几次进攻都宣告无果。这次失利给恩里克王子原本发热的脑袋泼了一盘冷水,也让他可以冷静下来仔细想一想下步的安排。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双管齐下:一方面,派人向西挺进,往大西洋的深处探索;另一方面,沿非洲海岸南下,继续原先的计划。
    1427年,向西南探险的舰队发现了亚速尔群岛,亚速尔群岛位于葡萄牙以西1450公里的大西洋上,由9个主要岛屿组成,气候温润,水土丰美,岛屿附近的洋流是从西向东流淌的,所以有利于从非洲返程的船只回到欧洲大陆。可以作为远洋航行的补给站点。1431年,葡萄牙人又发现了亚速尔群岛东面的福米加岛,后面又陆续发现了圣米迦勒群岛和圣玛丽亚岛。
    1432年,亨利王子派出16条船、数百人、一名牧师,带着几十头牲畜殖民亚速尔群岛。亚速尔群岛的发现和殖民对以后葡萄牙探险和殖民事业有重要影响,因为它离葡萄牙的距离几乎相当于葡萄牙跨越大西洋到美洲距离的1/3,这里种植的小麦也可以补充葡萄牙本土。
    葡萄牙的航海事业蒸蒸日上,可此时有一个人却已是日暮西山了,这个人就是葡萄牙国王若昂一世。在若昂一世之前,葡萄牙统治者一直醉心于国内或是伊比利亚半岛上的权力争夺,虽然之前葡萄牙已经有不少航海人不断尝试探索,奠定了一些基础,但若昂一世以异于常人的远见将向海上发展确立为国家重要的决策,从他开始,葡萄牙的面貌焕然一新,国力逐渐强盛。
    1433年,国王若昂一世逝世,恩里克王子的哥哥杜阿尔特一世继位。
    就在葡萄牙如火如荼地张罗着航海的时候,在世界的东方,有一个大国也有一支远洋舰队蓄势待发。
    【第四章 东方也在航海】

    明朝初期,中国的海洋政策还是比较保守的。那时,日本诸侯割据,互相攻伐,因为日本地方很小,打了败仗的封建主就组织武士、流氓之类的来到中国沿海地区搞一些诸如武装走私、抢掠骚扰之类的非法活动。为了维护沿海地区的安定,当时的皇帝朱元璋下令实施海禁政策。海禁主要是禁止商业,既禁止中国人到外国做生意,也禁止外国人到中国做生意。
    1402年,明朝发生靖难之役,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从明建文帝朱允炆手中夺得权力,攻下帝都应天(今南京),在奉天殿接受了以兵部尚书茹瑺为首的群臣朝贺,正式即帝位,改元永乐,是为明成祖。朱允炆则在火烧皇宫后下落不明。
    明初中国的外交政策总体上是宽松而平和的,明太祖积极、主动发展与藩国的邦交关系,对周边国家采“不侵占”的态度,并在《皇明祖训》中开列了十五个“不征之国”,试图构建一个以中国为主导,有等级秩序的、和谐的理想世界秩序,这奠定了明朝百年的外交基础。靖难之役后上位的朱棣,也积极与域外国家沟通,并派遣尹庆先后于1403、1404年出使了古里、满剌加爪哇和苏门答腊。经过数十年的励精图治,此时的中国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了一定的发展,造船和航海技术也达到了一定水准。
    1405年,在明成祖朱棣的支持下,宦官郑和准备开始第一次远洋航行,由于目的地。关于郑和的早年经历并无具体记载,但有猜测他在明平云南之战中为明军所掳。1384年,郑和随军至南京,入宫服役,后又被调入燕王朱棣府邸中服役。1399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郑和在靖难之役中立了功勋。1402年,郑和以太监身份,受命祭祀朱棣的乳母冯氏,表明他已获得了朱棣的信任与器重。在朱棣决策下西洋时,曾询问高参袁忠彻郑和是否是合适的人选,得到了肯定的答复,袁忠彻认为,郑和正当壮年,身材魁伟,具备军事才能,得到朱棣的信任,并且兼涉佛教和伊斯兰教的宗教背景,是担任下西洋正使太监的合适人选。
    关于出航的原因,主流观点普遍认为主要是为了宣扬国威。一方面,明成祖本人一定程度上以天朝上国自居,派舰队远航有助于展示天朝大国的实力,以炫耀、威慑远洋上的诸多国家邦城,让他们对明朝俯首称臣、自觉纳贡,与有一定实力的国家交好,对于有想法想要寻衅滋事的知难而退;另外一方面,远洋也可以及时了解周边国家与城邦的情况,开展相互间的交流,宣扬中国的道德观与价值观。此外,还有一种流传的说法认为,朱棣派郑和有寻找建文帝的用意。1399到1402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最后攻下国都应天(今南京),建文帝朱允炆火烧皇宫后不知所踪,有传言称建文帝朱允炆亡命海外,因此这也成为了郑和出海可能的原因。
    好了,说了这么多,让我们来看一看郑和这一伟大的壮举吧。


    
    郑和七下西洋大体路线图
    1405年7月11日,郑和受明成祖朱棣之命率船队第一次出使西洋。船队从苏州的刘家河出海,沿海岸线南下到了福建,从福建的五虎门转而向占城(今属越南)进发。占城是后面郑和数次下西洋的必经之处,当时,明政府帮助占城免受安南的入侵与吞并,所以据说郑和每次到达占城时,占城国王都要头戴三山金花冠,身披锦花手巾,腰挂八宝方带,骑着大象,率领大小官员、酋长五百多人,身穿节日盛装,载歌载舞到码头上夹道欢迎。郑和用船上带去的丝绸、瓷器、工艺品等和当地人进行了一些小规模的贸易互换,除此之外,还将耕耘工具分送给当地人民,并派人传授耕种及引水灌溉的方法;赠送中国药物种子,帮助占城人民培植中国药材;还教占城人民学会了制作豆腐、豆腐皮、豆腐干;派出专门技师雕刻钱模,传授炼铜和浇铸铜钱币。占城国王为答谢郑和使团,将本国的奇珍异宝赠送给中国皇帝。在赠送的宝物中,有一件名叫“宝母”的,据传每月十五日晚置于海边可招来诸宝。还有一件珍宝名叫“水火二珠”,水珠放在浊水中其水立即澄清;火珠置于中午当天夜里便会燎香烧纸。另有一件珍宝名叫“避寒犀角”,将它放在金盘里可以满屋温暖。最稀罕的珍宝要数“象牙席”了,它用象牙抽成细丝,然后编制成象牙席,据说睡在上面可祛除疾病。
    离开占城后,郑和船队往太平洋深处继续前行,到达了麻喏巴歇国(今印度尼西亚爪哇附近)。恰逢该国东西两国的交战,郑和船队等岸和部族开展贸易时,因为语言也不通,被误认为是东王的军队,结果有170多名船员被西王杀害。事情发生后,意识到闯下大祸的西王连忙派使者前来谢罪,考虑到确实是一场误会,郑和也没有再深究。
    随后,郑和船队来到了三佛齐国,在听说有海盗陈祖义在该地附近四处横行作乱时,郑和派人对陈祖义加以劝谕,陈祖义嘴上顺服,身体却很诚实,来了一招诈降之术,想要反过来袭击郑和船队。幸好郑和及时识破,兴兵剿灭贼党五千多人,烧贼船十艘,俘获贼船七艘,生擒海盗陈祖义等三贼首。这个海盗的名字很像中国人,其实,这个三佛齐和中国还是很有渊源的。三佛齐是位于巽他群岛的一个信奉大乘佛教的海上强国,在其鼎盛时期,势力范围包括马来半岛和巽他群岛的大部分地区,是东南亚古代最强大的王国之一。1397年,东爪哇满者伯夷国灭三佛齐旧王朝,三佛齐王子逃往马来半岛建立满剌加王朝,当时旅居巨港的华人一千多人拥戴广东南海人梁道明为王,建新三佛齐王朝,此时郑和途径的,便是这个华人国度新三佛齐。
    接下来,郑和船队先后途径苏门答腊、满刺加、锡兰等国家,到达了此次航行的终点站古里国。古里大概位于今印度西南部喀拉拉邦的科泽科德一带,为古代印度洋海上的交通要塞。在明朝初期,人们以婆罗洲(今文莱附近)为界,以东称为东洋,以西称为西洋。那时候,明朝和东洋的一些国家比如日本、朝鲜、琉球等的交流比较密切,但和西洋的很多国家却联系不多,所以郑和的使命主要是和西洋的国家开展交流。古里地理位置当属西洋,郑和每次航海到达的区域都到达了西洋,因此郑和的这一壮举被后世的人们称为“下西洋”。在古里国,郑和赐其王国王诰命银印,并起建碑亭,树立石碑,碑文称古里国“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咸若,熙嗥同风,刻石于兹,永示万世”。
    1407年10月,郑和率船队以及多国使者、交换的物品、他国的贡品以及战俘等回国。明成祖下令斩杀陈祖义等三人,并褒赏了郑和及船员。
    郑和回国后稍作歇息,便马不停蹄地在当年开始了第二次远航。这次远航的主要是送外国使节回国,规模较小。此次主要访问了占城、爪哇、暹罗(今泰国)、满剌加、南巫里、加异勒(今印度南端)、锡兰、柯枝(今印度西南岸柯钦一带)、古里等国。这次航行过程中,郑和专程到锡兰,对锡兰山佛寺进行布施,并立碑为文,以垂永久。碑文有汉文、泰米尔文及波斯文三种,三种文字的碑文分别针对佛陀、毗湿奴和真主表示敬意。其中汉文记有“谨以金银织金、纺丝宝幡、香炉花瓶、表里灯烛等物,布施佛寺以充供养,惟世尊鉴之”等语。此碑于1911年在斯里兰卡被发现,现保存于斯里兰卡科伦坡的国家博物馆中。1409年夏天,郑和船队班师还朝。第二次下西洋总体氛围温馨友好,郑和也于数月后开始了第三次远航,但此次航行却是九死一生。
    1409年10月,郑和奉命和副使王景弘、候显及官兵二万七千余人,带领48艘海船组成的庞大船队,从太仓刘家港启航,敕使占城、宾童龙、真腊、暹罗、假里马丁、交阑山、爪哇、重迦罗、吉里闷地、古里、满剌加、苏门答剌、锡兰山、柯枝、竹步、木骨都束、苏禄等多国。
    在途径满剌加时,郑和听说此地饱受暹罗侵扰,便奉命赐给当地酋长双台银印,冠带袍服,树碑并建立满剌加国,暹罗迫于明朝的威严,从此不再侵扰满剌加。满剌加国王感恩明朝的帮助,后来在1415年时亲自来到明帝国朝觐。满剌加九洲山盛产沉香、黄熟香,郑和便派船员入山采香,采到了直径八九尺、长八九丈的标本6株。
    在经过锡兰山国时,锡兰山国王亚烈苦奈儿“负固不恭,谋害舟师”,郑和发觉形势不对,便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绕道去别的国家了。回程的时候,郑和想想,此行是来交好的,不管有什么误会,大家还是当面说清比较好,于是便再一次前往访问锡兰山国。和上次相比,这次亚烈苦奈儿的态度好多了,打开城门,让郑和船队来到国中。没想到知人知面不知心,这原本是亚烈苦奈儿的一出计谋,在郑和深入后,他秘密下令发兵五万围攻郑和船队,又伐木阻断郑和归路。深陷对方包围圈,此时又寡不敌众,郑和船队处境非常危险。经过敌我形势的研判,郑和对属下说:“贼寇主力已经出动,国都内一定空虚,并且他们会以为我们远道而来,力孤胆怯,不能有所作为。若是出其不意进攻他们的国都,则胜利可期。” 于是,郑和趁敌军倾巢而出,国中空虚,便带领精锐官兵两千人,趁夜突袭锡兰山王宫,活捉亚烈苦奈儿,化解了危局。
    1411年7月,郑和带着被活捉的亚烈苦奈儿回朝,明成祖赦免了亚烈苦奈儿,不过下诏为锡兰山国另择贤君,进一步提高了明帝国在东南亚一带的威望和影响力。
    1411年7月,郑和带着被活捉的亚烈苦奈儿回朝,明成祖赦免了亚烈苦奈儿,不过下诏为锡兰山国另择贤君,进一步提高了明帝国在东南亚一带的威望和影响力。
    每次出海好几年,回国休整几个月,然后又再次踏上征程,让人不得不感叹,郑和不管在什么时代都是妥妥的劳模啊,也让人不得不为之担心,这么用,他的身子骨能承受得住吗?好在这次回国后,郑和休整了一年多的时间,在次年也就是1412年12月18日受命第四次下西洋。此次出行由王景弘担任副使,使团中包括官员868人,兵26800人,指挥93人,都指挥2人,书手140人,百户430人,户部郎中1人,阴阳官1人,教谕1人,舍人2人,医官医士180人,正使太监7人,监丞5人,少监10人,内官内使53人,共计两万七千余人,乘坐四十余艘船舶,出使满剌加、爪哇等十多国。
    郑和船队先到占城,奉帝命赐占城王冠带,封赐了当地国王。到访苏门答剌时,苏干剌刚刚弑君篡位,与原先政权交好的明朝不承认苏干剌,这让他大为恼怒,将怒火发泄到了郑和船队的身上,于是率大军进攻郑和船队。郑和船队和当地的一些残余部队一起抵御了苏干剌的进攻,随后反败为胜,一路追击到喃渤利国,生擒了苏干剌。船队还在三宝垄(今印尼境内)休整一个月,后来郑和又命哈芝黄达京掌管占婆华人教徒。
    与之前下西洋不同的是,此次郑和船队到达的地方更远了,他们绕过阿拉伯半岛,首次到达了位于非洲东部的麻林国(约在今非洲索马里、肯尼亚、坦桑尼亚一带),使明朝对世界的认识又扩大了一步。双方的交流非常愉快,同年,麻林国的使者向明朝进献了“麒麟”等兽,这个“麒麟”可能就是长颈鹿。


    
    进贡的“麒麟”
    1415年8月,郑和率船队回国,明成祖处决了苏干剌,赏赐了立功将士,并于次年御制碑文,树立“天妃宫碑”以示对天妃庇佑下西洋船队的感谢,看得出明成祖朱棣对于郑和下西洋非常重视。
    郑和第5次下西洋起始于1416年12月,这次他带回了不少沿途国家进贡的异兽:忽鲁谟斯进贡的狮子、金钱豹、西马;阿丹国进贡的长颈鹿;祖法尔的进贡长角马;木骨都束进贡的花福鹿、狮子;卜剌哇的进贡千里骆驼、鸵鸡;爪哇、古里进贡的麾里羔兽。1421年3月,郑和第6次下西洋,此次的使命主要是送前来参觐的十六国使臣回国。
    1430年6月,年近花甲的郑和受命第7次下西洋。此次出行的船队有27550人,奉此时皇帝明宣宗朱瞻基的命,船队出使西洋忽鲁磨斯、锡兰山、古里、满剌加、柯枝、卜剌哇、木骨都束、喃渤利、蘇门答剌、剌撒、溜山、阿鲁、甘巴里、阿丹、佐法儿、竹步、加异勒等二十国及旧港宣慰司。1431年3月20日,明宣宗因为听说满剌加国王想要亲自前来朝贡但却被暹罗阻碍,便让郑和向暹罗国王带去命令,要求他与邻为善,不要欺负满剌加,彰显了大国的风范。这次航行,据说郑和最远到达了非洲南端,接近了莫桑比克海峡。
    郑和七下西洋堪称人类十五世纪航海史上的壮举。政治上,向西洋各国展示了国家实力,增进了相互的扩展了明朝为主体的朝贡体系,强化了明朝在海内外的影响力;经济上,客观上拓展了贸易,也加强了相互之间农业、工商业之间的学习交流;文化上,让中国和西洋诸国有了更广泛的交流。
    第七次航海之后,郑和去世了(也有一说在第七次航海中去世)。在郑和死后,明朝没有再继续这样的海洋政策,没有再组织大规模的官方航海活动。即使是在明永乐年间,虽然有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但是放开的也只是朝贡贸易,民间私人仍然不准出海。后来随着倭寇活动不断滋扰,明朝的海禁政策愈加严格,直到隆庆年间才调整政策,允许民间赴海外通商,史称“隆庆开关”。既然航海有这么多好处,为什么明朝在相当长时间内对航海都不像西方国家那样热衷,官方航海也在郑和去世后迅速衰落、逐渐不再受重视了呢?
    如果我们从更高的维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可能会得出一些思考。郑和下西洋,是建立在当时明朝相对宽松的海洋政策的基础上的。航海战略不仅仅是开船那么简单,其实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与远见的体现。除了资助郑和船队之外,疏通运河、建设造船基地、建立补给港口、建立海外补给基地、海外军事冲突的军费等无一不是巨额开销,考虑到这些支出,再与船队贸易所得一比,便显得相差巨大了。这是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未得到内部官僚、豪强的支持。当时的海外贸易采取官方独营政策,与宋朝时期鼓励私人海外贸易、元朝时期官私合营的“官本船”体制相比,造成了官方“吃独食”的局面,这大大损害了豪强和商人的利益,也使得当时沿海地区走私盛行。而另一方面朝廷“吃独食”又吃不完,为了处理进口过剩带来的商品价格走低的局面,采用直接扣工资的方式向官员倾销,也让朝廷官员颇为反感和厌恶。
    第三个原因,在于这一活动是官方主导的,与民间产生了脱节。船队带回来的多为昂贵的奢侈品,只能共上流社会把玩。同时,大量白银和黄金通过贸易顺差流入明朝,在解决中国自唐宋以来贵金属紧缺问题的同时,也使得永乐年间货币贬值近30%;由于造船任务繁重,使得南方造船地区的手工匠户大量逃亡,南京区域的船工匠户甚至锐减了四分之三以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生计。
    第四个原因是战略重心的转移,有观点认为,通过郑和的数次下西洋,明朝已经确认了,在能力可及的范围内,海上并没有非常强大的力量可以对帝国形成实质性的威胁,当时的情况客观上也确实如此。于是,明朝的统治者们便将安全战略重心锁定在了内陆的北方。当然,这也与当时农业社会人们的认识的局限有关,毕竟那时的人们的视野还不足以覆盖太远,在当时的农业帝国,再有远见的黄帝,可很难洞悉未来数百年后人类的大势。
    除此之外,还有人认为以郑和死后,以他为代表的宦官集团在与文官集团的争权中逐渐处于下风,也是导致他们主张的航海政策逐渐边缘化的因素。
    今天是九一八事变90周年。让我们牢记那段屈辱的历史,放眼看世界,一起努力,让国家和民族越来越强,立于世界不败之地!
    同样是航海,但郑和的航海和欧洲殖民者的航海却有着诸多的不同。
    从时间和规模来看,在同一时期,郑和下西洋在规模和次数上要胜于欧洲航海者,但后者的后劲更足,相比之下郑和下西洋有如昙花一现,后面便很难有大规模的航海活动了。当时明朝的国力强盛,也拥有先进的造船与航海技术,各方面的条件甚至优于同一时期的西方国家,但终究没能把握好这一地理大发现的契机,没能坚持下去。
    从目的来看,郑和下西洋政治的目的大于经济的目的,更多的在于政治秩序的建立与维护、文化和贸易的交流,他向沿海国家展示了当时明朝的强盛;而欧洲国家的航海更多地有侵略与殖民的性质,他们通过航海与“发现”,依靠武力上的优势,通过侵略、掠夺、殖民、开拓市场、强迫合作等方式,攫取巨额利润,只是肥了自己的口袋。
    从产生的影响来看,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和西洋各国之间的了解,总体上是一个互惠互利的举措;但欧洲国家的航海更多的是一种单向的收益,只有利于强势的航海者,那些“被发现地”的人民得到了只有战争、死亡和苦难。
    从推进发展进程来看,客观来讲,郑和下西洋相对而言产生的影响只是区域性的,而欧洲国家的大航海引发的商业革命,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的成长,同时推动了全球化的浪潮,让人们看待、思考世界的方式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遗憾的是,无论如何,郑和之后,中国也就此和人类史上一次伟大的转折与变革擦肩而过了。
    让我们将目光投回欧洲西南海岸吧。就在郑和逝世的1433年,远在地球那端的葡萄牙的国王若昂一世也去世了,恩里克王子的哥哥杜阿尔特一世一世继位。国王的变化会对葡萄牙的航海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
    【第五章 “非洲计划”进行时】

    1433年,若昂一世因为瘟疫去世,他的儿子杜阿尔特一世继位。他是一位很有文艺细胞的国王,爱好是写书,比如教导人们如何保持良好节操和杜绝恶习的《忠诚顾问》、讲述骑马经验的《如何用好马鞍的骑乘艺术》、《慈善之书》以及一些诗集。在葡萄牙,人们有给帝王取外号的习惯,有点像我们国家给帝王的谥号,杜阿尔特一世的外号叫“演说家”和“哲学家”,可见他鲜明的特点。
    在航海方面,杜阿尔特一世继承了父亲的遗志,积极推动航海业朝非洲进行探索,也大力支持自己的弟弟,也就是恩里克王子的航海事业。葡萄牙的航海事业在杜阿尔特一世的任期内又有了新的进展。此时的恩里克王子,将目光投向了当时欧洲人已知世界的尽头、为诸多航海前辈谈之色变的“魔鬼之海”博哈多尔角。
    博哈多尔角位于非洲西海岸,位于今西撒哈拉一带,周边海域荒凉无比、险礁林立、暗流涌动,被当时的西方人的称为“死亡之角”,据说在中世纪的欧洲地图上,博哈多尔角附近的海域被画上了一个魔鬼的手。既然要探索更远的未知世界,那博哈多尔角就是必须逾越的地方。效力于恩里克王子的葡萄牙航海家埃阿尼什从拉古什出发,在沿非洲大陆西岸进行了多次尝试之后,于1434年一举成功穿越博哈多尔角并成功返回,攻克了地理大发现路上的一个重大阻碍。一年后,他再接再厉,越过博哈多尔角继续前行,航行到了博哈多尔角以南约200公里的非洲海岸,成为最先航行到北回归线以南地区的欧洲人。


    


    
    杜阿尔特一世在对航海的战略远见上不输给父亲,但在作战战术上却暴露的短板。在葡萄牙攻占休达后,骆驼商队将其贸易路线出海的目的地转移到了离休达不远、同样位于直布罗陀海峡口的丹吉尔。就这样,没有了贸易流量的休达便被架空了,失去了活力,成为了一座“死港”。于是,葡萄牙人又将目光转移向了丹吉尔。
    1437年,杜阿尔特一世在弟弟在弟弟恩里克和费尔南多的劝说下,决定向摩洛哥的丹吉尔发动进攻。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支持这一决定,宗教主教、科布英拉公爵佩德罗王子和若昂王子都建议不要和摩洛哥发生进一步冲突,在思考之后,杜阿尔特一世仍然决定出兵。
    这一次的葡萄牙人并没有得到幸运女神的眷顾,葡萄牙军队多次进攻未果后,反而自己的营地被摩洛哥人的援军包围,后续支援部队无法跟进,造成很多葡萄牙士兵被饿死。
    见胜券在握,摩洛哥人提出,以指挥官费尔南多王子当人质,只要葡萄牙人归还休达港,就可以让他们全身而退。于是国王杜阿尔特一世召集大臣们开会,商讨应对之策。可是与会的贵族们却不同意归还休达港,因为那是葡萄牙人在北非的唯一据点,且地理位置极其优越。无奈之下,杜阿尔特一世只得佯装答应摩洛哥人愿意归还休达港,可在平安回国后,又背弃了对摩洛哥人的承诺,拒绝从休达港撤军。于是,费尔南多王子一直被摩洛哥囚禁,直至去世。直到其于1443年去世时,摩洛哥王国才将王子的遗体交还给葡萄牙。葡萄牙把费尔南多王子安葬在战役修道院内,并尊称他为“圣王子”。
    此次战败让杜阿尔特一世元气大伤,加上又染上了瘟疫,身体虚弱,在仅仅继位5年后,便病逝了,杜阿尔特一世的长子阿方索五世即位。看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杜阿尔特一世的儿子叫阿方索,那阿方索应该叫阿方索一世或者阿方索二世啊,为什么会是五世呢?前四世又是谁?杜阿尔特一世和杜阿尔特二世又是什么关系?
    其实,这里存在着一个中西文化的差异。历史上的名人很多,欧洲人又比较喜欢用有名望的名字来给自己的孩子取名,这就造成了很多名人也存在重名的现象,比如有好几个伊丽莎白、好几个亚历山大,就好比我们国家,有不少李刚,历史上也有不少朝代用同样的国号,比如唐、宋、汉等。名字重复了就不好区分,所以后人就会想办法对他们进行区分。我们国家对于国号比较喜欢用方位进行区分,比如南唐、北宋、西汉等,而西方国家比较喜欢用数字对重名的历史人物进行区分,这里就存在翻译的问题,其实更好理解的、中国式的翻译可以翻译成“一号伊丽莎白”、“二号亚历山大”,而因为习惯更多地翻译成了“伊丽莎白一世”、“伊丽莎白二世”了,至于“伊丽莎白一世”和“伊丽莎白二世”之间是否有直系血缘关系,是没有必然联系的。
    阿方索五世继任为葡萄牙国王的时候才5岁,这个年龄显然不能行使权力。根据杜阿尔特一世的遗嘱,本该由其母亲埃莉诺摄政,但因为其母亲是外国的阿拉贡人,贵族们颇有微词,便拥戴杜阿尔特一世的另一个弟弟佩德罗王子摄政。这个佩德罗王子有一个外号,叫“七次向世界出发之王子”,人如其名,他是一个非常喜欢到处游历的人,对于航海事业自然也是十分支持。1441年,在从丹吉尔之战的阴影中走出来之后,恩里克王子继续沿着非洲沿岸向南进发,这一年探险队创造了向南航行的新纪录——布朗角(今毛里塔尼亚的努瓦迪布角),也是在这一年,另一支探险队带回来十个俘虏,这标志着葡萄牙人首次开始了奴隶贸易。
    葡萄牙人继续南下,1442年,探险队抵达了奥罗河口,1443年,葡萄牙人抵达了佛得角、塞内加尔、冈比亚一带。在这里,葡萄牙人试图降服当地的黑人部落,但因为当地土著黑人人数众多,葡萄牙人较少,权衡之后葡萄牙人决定在各个部族之前挑拨离间,让其互相残杀,于是战败者就成为了葡萄牙人可以卖钱的奴隶。尝到了贩卖奴隶甜头的葡萄牙人忽然心中萌生了一个想法。旷日持久的航海、武装殖民军队以及维持殖民地秩序需要巨量的资金,虽然殖民掠夺也可以获得一些收益,但在贪婪的殖民者眼里这些还远远不够,长期的资金紧平衡也让国内批评声不断,这让航海者倍感压力,他们开始将眼光瞄向了黑奴。1444年,特里斯唐到达了布朗角的塞内加尔河口附近,这里的海岸由原先黄色的沙漠与褐色的礁石变成了植被繁茂的绿色,经过十几年航海的不懈努力,葡萄牙终于到达了他们曾经梦寐以求的“绿色国家”。
    也是在这一年,恩里克王子组织了以掠夺奴隶为目的的航行,一次带回了两百多名奴隶,并在拉古什郊外出售,这便是延续四百年的罪恶的欧洲规模奴隶贸易的开端。据统计,从1455年起,每年就有至少八百个黑奴被卖到葡萄牙本土为奴。当时,时任摄政王的佩德罗王子授予亨利王子在博哈多尔角以南的海域和陆地的航海、战争、贸易的特权,将其用于航海事业,并免除航海所得收益的一切税金。后来亨利王子还在萨格里斯前面的海角上修建了一个小镇,这里就是著名的圣维森特角,他将在这里修建教堂、烽火台和欧洲本土第一个奴隶市场,这一模式也影响着后来欧洲人对于黑非洲的经营模式和态度。从此以后,葡萄牙人的航海除了探险、殖民之外又多了一项任务,那就是奴隶贸易。
    其实,最早开始黑奴贸易的是阿拉伯帝国,从建朝开始,阿拔斯王朝就不断从东非输入黑奴,然后运到南美索不达米亚地区进行农业生产。马克思说过一段耐人寻味的话:“当我们把自己的目光从资产阶级文明的故乡转向殖民地的时候,资产阶级文明的极端虚伪和它的野蛮本性就赤裸裸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因为它在故乡还装出一副很有体面的样子,而一到殖民地它就丝毫不加掩饰了”。从15世纪后半叶开始,葡萄牙人从西非沿海贩运黑奴去本国充当家务和农业劳动力,或贩运至马德拉群岛、加那利群岛和佛得角群岛等大西洋岛屿新辟的甘蔗种植园中工作,每年贩奴大约500—1000名。据统计,在400年的黑人贸易过程中,非洲黑人被杀了上千万;圣多明各岛在十八世纪上半期共输入奴隶280万人,而到1976年仅剩下65000多人,平均每年要死亡四万多人;按照每运至美洲一个奴隶,最少要牺牲10个左右非洲黑人的计算方法,奴隶贸易使非洲损失一亿人口,这个数字相当于1980年非洲人口总和。有一首美国诗歌这样写道:

    大海的深处,
    泥泞的沙里,
    躺着被人遗忘了的、
    锁着铁链的人骸。
    在死沉沉的黑暗里,
    闪烁着不幸的奴隶的白骨,
    他们从漆黑的巨浪里,
    大声呼唤:“我们是证人”!


    
    罪恶的黑奴贸易
    为了进一步鼓励航海,葡萄牙政府为一些民间探险队颁发了许可,允许他们获得他们所发现的一切,政府从中获取一定比例的抽成,这等于是在告诉民间探险者,只要他们敢冒险,就有机会发大财,这进一步刺激了民间探险的热潮,而对于官方来说,可以充分激发民间的力量,在有重大发现时也可以及时共享成果。很快,每年都有近三十艘船开往非洲海岸“探险”,他们源源不断地将攫取到的财富运回国内。
    阿方索王子渐渐长大,他也想要重新要回属于自己的权力。1446年,阿方索王子重新掌握权力,佩德罗王子则命丧于与之相关的叛乱。虽然王室的权力一直在更迭,但葡萄牙的航海事业一直在有条不紊地发展。1448年,恩里克王子派人在布朗角的阿尔金岛建立永久性的堡垒,以此为中心修建港口、市政厅、修道院,作为葡萄牙探险的贸易中转站,后来的葡萄牙海上帝国就是由这一个个散布在各个战略要地的贸易站,和贸易站之间的海域组成的。恩里克王子在这里以黄铜、铁器、小麦、马匹交易非洲内陆的黄金、象牙和奴隶。他的理想是用几内亚湾地区的葡萄牙贸易站作为闸口,将印度洋到红海、埃及、阿拉伯等地的贸易线路穿过非洲牵引到几内亚湾,进而构建葡萄牙与东方的联系,这样不仅可以绕开威尼斯共和国等海上共和国,还有希望减少马穆鲁克埃及的贸易量,进而削弱其实力,最后减少十字军收复埃及的阻力。以武力垄断海上贸易路线、进而削弱对手经济的思路,就是从恩里克王子这里开启的,垄断印度洋贸易的思路则指引着迪亚士、达伽马、卡布拉尔等人前赴后继,在印度洋上浴血奋战。
    这一时期,葡萄牙航海者又“发现”了塞拉利昂,并开始对亚速尔群岛和马德拉进行殖民统治,以攫取其在蔗糖和酒类生产上的利益,飞速获得的资本特别是来自黄金等贵金属极大刺激了葡萄牙的商业能力。告诉增长的黄金储备和飞速发展的经济贸易让葡萄牙在欧非贸易和欧洲贸易中的话语权逐渐提升,他们开始尝试铸造货币,用于贸易和战略储备,更好地把握在贸易中的主动权。据说当时葡萄牙曾打造过一款叫“克鲁扎多”的高纯度金币,因为做工精美、纯度上佳,直到百年之后都没有发生贬值。“贸易”越做越大,财富越来越多,葡萄牙国内对航海批评的声音越来越少,赞美和支持开始占据了主流。
    1449年以后,恩里克王子组织的航海的主要目的,就由地理发现转变为勘探一些已经发现的大河,从而寻找“约翰王”和黄金。
    在殖民地不断扩大的同时,葡萄牙的国力也快速增长,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赢得了君士坦丁堡战役,灭亡了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土耳其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的率领下持续东进,令整个欧洲为之震动。教皇尼古拉五世赶紧号召各国组织十字军对抗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可是很多国家慑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强大的军事实力,都是唯唯诺诺、不敢发兵。葡萄牙看准这一时机,是提升自己国家在西方世界中地位的好时机,便积极响应这一号召,摩拳擦掌,开始组织军队,并购置武器和船只,着手准备讨伐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当时,这一决定也引发了国内反对的声浪,很多葡萄牙人担心陷入战争的泥潭,特别对手是像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这样强大的对手。恰好就在这时,教皇与世长辞,于是出兵计划便不了了之。军队组织好了,武器也买好了,但这仗不打了,做了这么长时间的准备总不能浪费吧,于是葡萄牙人调转枪口,开到了北非,占领了阿尔卡塞尔·瑟盖尔。
    1460年,葡萄牙航海的旗帜恩里克王子去世了。作为大航海时代的先行者,葡萄牙人的“大航海时代”虽然比中国明朝的“郑和下西洋”玩了几十年,但以他为代表的葡萄牙航海家将世界更近地联系在了一起。尽管他们采取了野蛮残酷的武装政府、殖民统治、黑奴贩卖,但也应客观地看待他们在促进世界贸易与发展进程中所做的划时代的贡献。他的去世,标志着葡萄牙海上探险一个伟大时代的结束。
    虽然恩里克王子去世了,但葡萄牙的航海工作还在继续。1463年,葡萄牙占领北非城市卡萨布兰卡。1469年,葡萄牙将几内亚湾的贸易权都交给了一位叫费尔南·戈麦斯的商人,条件是每年要为国王开发至少一百海里远的海岸线,并上缴一定数量的贸易收入。民间力量的进一步参与使得殖民地的开发进程大大加速,港口、码头、货站、要塞一时间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合同签了5年,合同期满后,为了表彰费尔南·戈麦斯在开发殖民地方面的贡献,王室授予了他新的贵族封号,他的族徽也换成了新的:一个盾牌上面刻着一个黑人的头像,黑人的耳朵、鼻子和脖子上都是黄金饰物。这个标志的意思很清楚:戈麦斯为国王找到了黑奴和黄金。后来,这个商人甚至当上了御前大臣。1472年葡萄牙人第一次穿越了赤道线。
    前线的捷报接连传来,此时的国王阿方索五世又再次将目光投向了丹吉尔——那个伤心之地。其实,自上次进攻丹吉尔失利之后,阿方索五世就一直耿耿于怀,此番“发现”非洲形势一片大好,国王将目光再次投向了这里。1471年,阿方索五世再次御驾亲征,率军包围了丹吉尔,这一次葡萄牙的国力与上次相比又有了很大的提升,很快便拿下了丹吉尔和另一座城市阿尔吉拉,摩洛哥被迫与葡萄牙签订了和约。
    葡萄牙的航海事业开展得如火如荼,国力蒸蒸日上,而他们的邻居——日后在航海事业上的建树不输于他们的邻居西班牙,形势却岌岌可危,正处于内战的边缘。
    1475年,葡萄牙国王阿方索五世收到了邻国卡斯蒂利亚刚刚去去世的国王恩里克四世的女儿胡安娜的求援。通过她阿方索五世得知,卡斯蒂利亚已故国王并没有留下合法的男性继承人,胡安娜作为国王恩里克四世的女儿,是国王指定的皇位继承人,但她母亲葡萄牙人的身份引起了卡斯蒂利亚国内一些贵族的非议。于是恩里克四世的妹妹伊莎贝拉趁机加入了皇位的争夺,而她的身后,则是被称为“西地中海霸主”的阿拉贡国。如果葡萄牙出手相助,很有可能有机会趁机吞并卡斯蒂利亚,一举奠定葡萄牙西欧乃至欧洲大国的地位;但是如果他们出手,那么阿拉贡国很有可能也会干涉,与这样一个强大的对手冲突后果是很难预料的。风险与机会并存,葡萄牙国王阿方索五世会如何选择?
    【第六章 半岛混战】

    卡斯蒂利亚、阿拉贡和我们所熟悉的西班牙又是什么关系呢?
    其实,十五世纪中后期,在伊比利亚半岛上还未有西班牙,那时整个半岛大约由5个国家占据,分别是西海岸的葡萄牙王国、南海岸的格拉纳达王国、东北海岸的纳瓦雷王国、东海岸的阿拉贡王国以及中间广大土地及北海岸的卡斯蒂利亚王国。其中,国力相对较强的便是占据伊比利亚半岛最广大土地的卡斯蒂利亚王国和势力范围延伸至地中海的阿拉贡王国。

    
    15世纪的伊比利亚半岛
    谈到卡斯蒂利亚王国的继承权之争,还要从老国王恩里克四世说起。前面我们曾经提到,欧洲有不少女王掌权的现象,就是因为很多国家的国王在位时无男性子嗣,因此便将王位传给了女性的继承人,恩里克四世便是这样一种情况。恩里克四世的外号叫“无能者”,这或许和他在继承人方面的“无能”有一定关系。他一生结了四次婚,却只有唯一一个女儿胡安娜,即使是这唯一一个女儿,也被当时的人们怀疑有可能是他的第二任妻子(葡萄牙人)和别人的私生女,而非恩里克四世亲生。原因很简单,他和第一任妻子长达15年的婚姻中,从未诞下过子嗣。而更让人们怀疑胡安娜非国王亲生的,是因为国王的第二任妻子——也就是胡安娜的母亲被休的方式,正是因为红杏出墙。胡安娜出生的时候国王恩里克四世37岁,国王“老年”得女,胡安娜一出生便被定为王位继承人,但正是关于她是否是国王亲生女儿的猜测让她继承人的身份不那么稳固。尽管恩里克四世反复强调这是谣言,坚称胡安娜是自己的亲生女儿,但贵族们仍然不依不饶,要求取消胡安娜的继承权,更有甚者呼吁恩里克四世本人退位,让有“能力”的人上。
    随着矛盾不断激化,1464年9月,反对派贵族们发表声明,要求恩里克四世让位,并开始以武力相要挟。无奈之下,恩里克四世被迫于11月30日宣布废除女儿胡安娜的继承权,立自己同父异母的弟弟阿方索为王储。权力让人眼红,反对派的贵族们似乎等不及了,仅仅半年后,反对派贵族们便在阿维拉召集会议,宣布废黜恩里克四世,改立阿方索为卡斯蒂利亚国王。这下可不得了,恩里克四世立即派兵镇压,反对派贵族也起兵反抗。可就在一个月后,事情又突发转折,被反对派扶上位的阿方索忽然死去了。群龙不可无首,于是,反对派又将新王的目标人选锁定在了阿方索的姐姐——伊莎贝拉。


    
    伊莎贝拉一世
    作为皇亲国戚,伊莎贝拉的童年过得并不是优渥,这和当时的国王恩里克四世有一定的关系。1454年,当时的卡斯蒂利亚国王、伊莎贝拉的父亲胡安二世去世,伊莎贝拉的异母哥哥恩里克四世继位,他把一向与自己不和的继母连同年幼的伊莎贝拉和阿方索赶出了皇宫,当时,伊莎贝拉只有3岁,而弟弟阿方索只有8个月大。伊莎贝拉跟着母亲来到农村,在阿雷瓦诺城堡住了下来,生活上一落千丈、背负屈辱和贫困的母亲渐渐变得精神失常,最后成了疯子。伊莎贝拉不得不肩负起照料弟弟和母亲的责任。
    尽管如此,但伊莎贝拉却不愿意对王位取而代之,她表示只要兄长恩里克四世,任何人也无权篡夺王位。可她身后的利益集团却不乐意了,花费了那么多周章、动了那么大干戈,到头来一场空?况且,如果恩里克四世继续掌权,难保后面不被秋后算账。于是,大家各退一步,1468年9月,反对派与恩里克四世达成《托罗斯·德·吉桑多协定》,伊莎贝拉承认恩里克四世为国王,恩里克四世立伊莎贝拉为王储,并强调伊莎贝拉的婚事必须由他本人亲自决定和安排,这个约定为日后埋下了一个隐患。
    很快,婚事这个潜藏的雷便引爆了。恩里克四世准备安排伊莎贝拉嫁给卡斯蒂利亚国王阿丰方索五世,但是伊莎贝拉却和阿拉贡的王储费尔南多相恋了。恩里克四世知道后非常生气,他立即强调,作为王储,伊莎贝拉的婚姻必须由他亲自作出安排,否则将取消她的继承权。可强扭的瓜不甜,伊莎贝拉权衡利弊之后,派人秘密前往阿拉贡王国,与王储费尔南多暗中商量对策。两人合计之后,秘密订立了婚约,费尔南多在婚约中保证遵守卡斯蒂利亚王国的法律,永不背叛妻子,半年后,两人在巴利亚多利德的胡安·比维罗宫举行了隆重的婚礼。这一切都是瞒着卡斯蒂利亚国王恩里克四世进行的,但纸终究包不住火,1470年10月,得知这一消息的恩里克四世非常愤怒,废除了伊莎贝拉的继承权,并宣布胡安娜是他的亲生女儿,恢复为王储,同时要求伊莎贝拉嫁给法国国王路易十一的兄弟。有了靠山的伊莎贝拉自然也不甘退让,他立即公告全国,谴责恩里克四世背弃了当初的协定,并表示绝不会屈服。这样一来,朝中的贵族们也根据自己的利益与立场分裂为两派,一派支持胡安娜公主,一派支持伊莎贝拉。这样紧张的局面一直持续了数年,直到1474年12月,卡斯蒂利亚国王恩里克四世去世了。继承人的问题还未很好地解决,国王又去世了,这成为了卡斯蒂利亚陷入混乱的导火索。
    老国王一去世,伊莎贝拉便抓住这一时机,在塞戈维亚举行了登基加冕仪式,宣布自己为卡斯蒂利亚王国新国王伊莎贝拉一世,她的丈夫费尔南多为共治国王。此消息一出,立即引发了反对派贵族的强烈不满,他们立即出谋划策,让胡安娜公主向她母亲的母国——葡萄牙的国王阿方索五世求助。在反对派贵族们的撮合夏,胡安娜公主和阿方索五世结婚了。
    这样一来,伊比利亚半岛上形成了非常微妙的局面:卡斯蒂利亚的两个王位继承人,一个的丈夫是葡萄牙国王,一个的老公是阿拉贡国的王储。葡萄牙经过长期航海殖民的经营,国家实力已经今非昔比;而阿拉贡国控制着伊比利亚半岛东海岸及地中海西岸乃至亚平宁半岛的部分土地。为确保万无一失,胡安娜公主还向素来与阿拉贡关系紧张的法国求援,获得了法王路易十一的联盟承诺。卡斯蒂利亚国内分裂的两派背后各有强大靠山,两派之间势如水火,整个伊比利亚半岛有如炸药桶一半,紧张的局势一触即发。
    1475年5月,葡萄牙阿方索五世率先发难,带领两万人左右的军队进入卡斯蒂利亚境内,战争正式打响。伊莎贝拉立即赋予她的丈夫费尔南多极大的权力以调动军队及各方面资源积极应战,很快,他们便组织起了4万人的军队。战争之初,葡萄牙军迅速占领了邻近的埃斯特雷马杜拉和加利西亚的很大一部分地区,进而占领了托罗和萨莫拉。此外,布尔戈斯等地控制在反对派手中;法军则开始攻击卡斯蒂利亚的北部边境。但初步取得战果的葡萄牙人反倒采取了守势,这与他们的指挥官国王阿方索五世不无关系。长期以来,葡萄牙人的作战经验更多地是在海上,为数不多的路上作战经验也主要是在北非,且更多的是依仗先进武器(如火枪)及重装骑兵的优势。在欧陆,与他们的对手——在伊比利亚山地作战经验丰富的阿拉贡及卡斯蒂利亚人来说,无论是陆军数量还是陆地作战经验方面都处于下风,相反,西班牙人拥有更多的山地作战经验以及更适合在伊比利亚山地作战的轻骑兵。
    很快,战局开始朝着不利于葡萄牙人的方向发展,卡斯蒂利亚人的部队对葡萄牙军队进行了反包围。无路可退的葡萄牙人被迫与西班牙对手决战。但由于地形和恶劣天气,这一战实际上成为了相对独立的两个战场。阿方索五世与王子若昂,分别率领一支部队,迎战同样分隔两地的卡斯蒂利亚-阿拉贡联军。率领葡萄牙左翼士兵,成功击破了当面的西班牙右翼分队,在激烈的骑士对战中不落下风,但指挥中路与右翼作战的国王阿方索五世反倒缺乏放手一搏的勇气,很快便被对手击退。
    在战役中还涌现了一名可歌可泣的英雄,他的名字叫做阿尔费雷斯·杜阿尔特一世·德·阿尔梅达。当时卡斯蒂利亚骑兵冲乱了葡萄牙的阵型,试图一举夺取葡萄牙王旗,从而迅速结束战斗。旗手阿尔费雷斯面对几名敌人的包围,还是死死地握紧王旗。敌人挥剑削下了他的右手,他便用左手继续高举大旗;敌人挥剑又削下了他的左手,他便用两个手腕护住王旗,同时用牙齿紧紧咬住旗杆,宁死也不让敌人夺去这面旗帜。周围的士兵见状深受感动,奋力拚杀,保护着这位英雄旗手和王旗突出了重围。
    然而这还是难以扭转葡萄牙人在整体战场上的颓势,见葡萄牙人已经无力挣扎,西班牙军便开始劫掠葡萄牙营地里的财物,这时葡萄牙的若昂王子又率军折回,打了西班牙人一个措手不及,并收回了一些土地。于是,双方都宣布自己是这场战役的最后胜利者。阿方索五世因为在战场上拙劣的表现,逐渐失去了卡斯蒂利亚反对派的支持。
    在战场上陷入劣势的葡萄牙人开始敦促盟友法国加大支援的力度,而在战场上取得了优势的西班牙人很快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他们知道法军的介入会很轻易地改变战场上的平衡,于是阿拉贡宣布放弃对它与法国存有严重争议的罗塞永管辖权的要求,法军由此停下脚步开始选择观望。随后,伊莎贝拉一世将宫廷迁到古都托莱多,举行王国会议,而后奔赴南方,整饬那些地区的封臣关系,北方战事交由丈夫全权指挥。
    在基本稳定了陆地上的局面后,信心大增的西班牙人开始将目光转移到了葡萄牙人更有优势的领域——海上,他们希望对葡萄牙人的“自留地”开展打击,以动摇葡萄牙人的根基,收割战争的果实。双方海上的较量也如火如荼。伊莎贝拉下令组织本国商人和船队,鼓励他们进攻阿方索五世开拓的几内亚沿海基地。葡萄牙人自恃海战经验丰富,不断袭击卡斯蒂利亚的沿海城镇,并经常劫掠出海的渔船。这样的分散兵力,给了伊莎贝拉的舰队以很大活动空间。他们顺利抵达几内亚地区,并首次将西非黑奴带回了西班牙宫廷。阿方索五世原本期望路易十一的法军能从北方进攻半岛,但后者却在两年内被勃艮第公爵和英国军队所牵制,根本无心顾及南方战场。一直到1476年春季,才有小股部队尝试翻越比利牛斯山脉。但在他们并不熟悉的山地战场,遭到西班牙军队的成功阻击,立刻选择撤退回国。唯一的协助,来自活跃在比斯开湾的海盗船队。他们成功拦截了一些去往卡斯蒂利亚北部的商船,却对全局没有任何影响。
    这期间,在大西洋上发生了一场足以载入史册的著名的海战——圣玛利亚角海战,可交战的双方却是葡萄牙和拥有他们的“盟友”法国的通行证的船队之间,这又是怎么回事呢?这一切,都还得追溯到一个叫老哥伦布的葡萄牙军队指挥官身上,没错,他和那个享誉全球的航海家哥伦布还是近亲。这个老哥伦布是职业船员出身,但因为祖国热那亚的贸易萎缩不得不下海做了海盗。在那个时代,这可是个风险高收益也高的行当,老哥伦布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爬滚打,不长时间便成为了一个拥有独立船只资产的跨国大盗。他选择在法国西海岸的比斯开湾扎根,伏击从附近经过的伊比利亚或西北欧船只,经过一段时间的经营,成功地海盗船的数量增加到了8艘。树大招风,他引起了葡萄牙国王阿方索五世的关注,虽然他的船队很强,但远没有到可以和国家抗衡的地步,很快便被俘获。在那个航海大发展、人才奇缺的年代,阿方索五世并没有严惩他,反而在第二年便将他任命为国王直属舰队的指挥官。在这场战争中,西班牙人准备在直布罗陀海峡设伏,阻挡葡萄牙人在地中海到大西洋之间的活动,而阿方索五世也不含糊,出资让规模更大的全装帆船力量出动,在老哥伦布的指挥下,对卡斯蒂利亚劫掠者实施反追杀。可是,在战场上取得了一定成绩的老哥伦布并没有改掉原先当海盗时的利欲熏心的坏毛病,1476年8月,他在圣玛利亚角伏击了一支拥有法王颁发的通行证的舰队,老哥伦布以在对方船上找到了勃艮第公爵旗帜、对方属于西班牙的盟友为借口,下令对所有商船展开袭击。那个时代,还未有现代意义上“海战”的形式出现,侧舷炮门技术尚未出现,依然还是要靠身披重甲的战士站在艏楼、尾楼和瞭望塔充当堡垒,发射手中的十字弓、投石或标枪进行战斗,因此官方舰队和民间舰队战力的差别不大。结果一番混战之后双方都损失惨重,葡萄牙这边有约500名士兵丧生,老哥伦布也狼狈地落水,九死一生地游到岸上;而商船队则损失更为惨重,有约800名热那亚船员和500个法国人死亡。这场尴尬的“海战”,让葡萄牙人开始逐步意识到自己必须改变,他们逐步尝试将更多火炮装上舰船,并增加作战时的远射依赖比重,某种意义上,圣玛利亚角之战正式开启了持续400之久的欧洲海权时代。


    
    红圈中为圣玛丽亚角,毗邻卡斯蒂利亚边境
    1477年,也就是开战后的第三年,卡斯蒂利亚的舰队已经占领了原本属于葡萄牙殖民地的几内亚沿岸。当然,拥有丰富海战经验的葡萄牙人也不愿意轻易认输。他们利用季风南下,避免在大西洋岛屿间进行消耗战,直击西班牙的堡垒埃尔米纳。见到突然出现的葡萄牙军队,停泊在河口的西班牙船只乱作一团,很多人根本没在船上,很快便被葡萄牙人全部歼灭和俘虏。
    这场你来我往、时断时续的战争一直从1475年持续到了1479年,战争让双方都消耗巨大。在交战过程中,伊莎贝拉也一直在不断对内进行着治理。1477年,她开始在全国设立宗教法庭,并设最高宗教法庭;1478年,她和丈夫费尔南多与法王路易十一签订了一份和平协议,解除了来自法国方面的军事威胁。双方谁也无法完全击败对方,于是便尝试开始和平谈判。
    经过一个夏天的讨价还价与罗马教廷的从中斡旋,双方终于在1479年9月签订了《阿卡科瓦条约》。解除阿丰索五世与胡安娜的婚约,葡萄牙军撤出卡斯蒂利亚,胡安娜也选择退隐去修道院过完余生。这场历史四年的战争最终以伊莎贝拉一方的惨胜而告终。条约签订后,伊莎贝拉则顺利登基为卡斯蒂利亚女王,是为伊莎贝拉一世。她的丈夫也于同年登上王座,成为了阿拉贡国的国王,是为费尔南多二世。卡斯蒂利亚王国和阿拉贡王国成为了事实上的联合状态,虽然两国仍然各有自己的议会、政府、法律、军队、税制和货币,但实际上两国的所有决策都是由伊莎贝拉一世和费尔南多二世共同决定,这成为了日后西班牙的雏形。
    《阿卡科瓦条约》也让葡萄牙失去了加纳利群岛。在葡萄牙航海“发现”加那利群岛之前,已经有一些卡斯蒂利亚商人在岛上开始活动,此前关于这个群岛双方一直争议不断,条约也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卡斯蒂利亚对群岛的所有权。在不久之后,这里将会成为西班牙人通向美洲大陆的中转站。作为交换条件,卡斯蒂利亚人也承认了葡萄牙对其他大西洋沿岸的占领权,这进一步促使葡萄牙船队沿着几内亚湾南下,探索非洲更多的领域。整个战争期间,位于半岛南部的格拉纳达穆斯林都选择作壁上观。他们在战前就拒绝了阿方索五世的联盟要求,也就此坐视卡斯蒂利亚-阿拉贡联合君主国的顺利形成。恐怕用不了几年,他们就会为自己当初的短视而后悔。
    这场战争被后世称为“卡斯蒂利亚王位争夺战”,它并不是一场关乎国家生死存亡的战争,参战双方都是伊比利亚再征服运动的主力,在交战时多少有所克制,但却基本奠定了伊比利亚半岛的格局,这种格局甚至基本延续至今日。这场战争中的参战双方,葡萄牙以及日后的西班牙,都乘上了航海的快车道,先后成为了左右世界格局的大国,考虑到航海对于世界的重大影响,可以说这场战争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全球化以来世界近代史的开端,因此足可称得上是意义深远。
    在这场战争中一直不怎么得志的葡萄牙国王阿方索五世在不久之后便退下了王位,让他的儿子,在战争中表现突出、更富有进取心的若昂二世继位,他也接过了葡萄牙扩张的大旗,继续阔步向前。虽然阿方索五世的战争才能并不怎么样,但葡萄牙人对他的评价依然不低,这得益于他在探索非洲方面所作出的贡献,他也因此获得外号“非洲的”。
    1481年,葡萄牙新国王若昂二世继位后,继承了前人的衣钵,继续大力发展航海事业,他想在父亲成果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寻找到传说中的祭祀王约翰,并发现通往东方的海洋道路。
    一年后,若昂二世派遣迪奥戈·阿桑布雅为首的船队前往黄金海岸建立殖民据点,他们后来在黄金海岸一个金矿附近建立了米纳堡。接着,探险船队中一艘船的船长迪奥戈·康即继续南下,绕过赤道附近的洛佩斯角,来到了非洲第二大河刚果河的河口。康在这里竖起一个石柱,刻上了葡萄牙国徽、若昂二世、自己的名字以及发现的日期,声明已代表葡萄牙国王占有了这片土地。接着,康派遣几个水手驶入刚果河,溯流而上不远到达了刚果王国,并与该国建立了联系。接下来,康继续向南航行,到达今天安哥拉海岸的圣玛利亚角,并在这里竖立了第二根石柱后返航。在返航途中,他还发现了几内亚湾内的火山岛安诺本岛。回国后,他受到若昂二世的重赏,被封为王家骑士、授予家族纹章。两年后,为了寻找传说中的基督教国王长老约翰之国,康肩负国王的使命再次启程,这一次,他在比上一次更远的地方——克罗斯角树立起了石柱,此次航行又将欧洲人已发现的非洲西岸向前推进了1400公里。康最终还是没能到找到祭祀王约翰,也没能到达非洲的最南端,但他有将葡萄牙人对非洲的认知往前推进了不少,他们离心中的目标其实已经很近了。
    这次挫折给了若昂二世和葡萄牙王室一次打击,但他们并没有灰心丧气,而是继续大力选拔人才,不看出身地位,只看能力,于是身边聚集了新一代才华横溢、忠心耿耿的航海家与水手。于是,国王重整旗鼓,重新安排了新一轮的大规模航海活动,这一次他们将兵分三路:第一路继续沿着非洲西海岸南下,寻找绕过非洲的路线;第二路派遣会说葡萄牙语的非洲土著深入内陆打探、寻找祭司王约翰;第三路派遣会说阿拉伯语的人,进入东印度腹地,打听香料产地、祭司王约翰及通往印度洋的可能航线。
    其中,第二路人马由迪亚士率领,于1787年7月出发,船队由两艘王室提供的卡拉维尔帆船和一艘横帆补给船组成。船队在越过了之前迪奥戈·康树立的最后一根石柱后,为防止不测,迪亚士让补给船停靠在纳米比亚海岸,等待另外两艘船返航时再汇合。两艘卡拉维尔帆船继续南下。航行了一段时间,船队便遭遇到了风暴,逆风与逆流让船队寸步难行,原因是船队恰好处在了由南向北的本格拉寒流上。为了摆脱这种困境,船队开始向西航行,之后再转向南航行。在向南航行不久遇到了,进入到了西风环流带,就这样船队顺风顺水地飘向了东方。由于他们是一只沿着非洲大陆的西海岸南下航行,如果此时一直往东,应该很快能看到非洲大陆。但他们航行了很久,一直没有见到,此刻迪亚士心中有了一个大胆的猜想:他们可能已经越过非洲大陆最南端了。于是,迪亚士下令船队改为向北航行,不久之后便再次看到了非洲大陆。1488年2月3日,船队在非洲大陆莫塞尔湾登陆后,继续向北航行了200海里。这时,迪亚士和他的船员们发现,海岸线开始折向东北,海水也开始变得温暖,方向也向延伸向了印度。他们非常兴奋,大胆猜测这里便是驶向印度的航向,此时经过长距离的航行,船员们已是筋疲力尽,补给也不多了,于是他们决定开始返航。在返航的途中,迪亚士船队又经过了上次遇到了风暴的地方,回想来时的路,虽然这里暴风难行,但越过了这里——非洲大陆的最南端,便是风平浪静的好天气,与看到更多世界的好希望,后来这里便被命名为“好望角”。
    和平稳定往往成就快速的发展,在半岛混战结束后,葡萄牙开始了一个航海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国王若昂二世也终于实现了他的“小目标”。而此刻他们伊比利亚半岛上的邻居西班牙,也正如火如荼地收复失地,开始了他们“追赶”葡萄牙的步伐。
    【第七章 嫉妒的邻居】


    

    (这部分不知道怎么回事总是发不出来,改为截图来发吧)
    前面曾经提到,葡萄牙在13世纪左右就基本完成了收复失地运动,那么这个“收复失地”到底是谁从谁手里失去,又为什么会失去?
    其实,在很早以前,伊比利亚半岛上是有西班牙王国的。大约在将近一千年前的7世纪起,阿拉伯半岛上逐渐兴起了一个强盛的国家——阿拉伯帝国,阿拉伯帝国的倭马亚王朝建立后,其势力便开始进一步影响西亚、北非等地,并将目光瞄准了西班牙王国。711年,由塔里克·伊本·齐亚德所组织的远征军越过直布罗陀海峡,向伊比利亚半岛进攻。同年7月19日,侵略者在瓜达莱特河一带击溃西班牙人,而西班牙国王罗德里克战死。罗德里克死后,西班牙王国后继无人,而倭马亚王朝便趁著西班牙人内部的混乱而开始扩大其支配范围。大约714年左右,伊比利亚大部份的土地已经落入外族人的手中。征服者在一开始采取了宽容的宗教政策,实现和当地的西班牙人共存。但因为信仰上的差异,问题逐渐累积,于是入侵者开始强迫西班牙原住民改信伊斯兰教。718年,西班牙贵族佩拉约率领阿斯图里亚斯的西班牙人举旗反抗,并建立了阿斯图里亚斯王国,这便是收复失地运动的开端。所以,这个“收复失地”讲的是伊比利亚半岛的原住民(葡萄牙和西班牙)反抗外国入侵者(阿拉伯帝国)并从其手中夺回原本属于自己的土地。
    格拉纳达在12世纪时被阿拉伯人征服,称为穆瓦希德王朝,到1238年时建立了奈斯尔王朝,一直到卡斯蒂利亚王位继承战时已经延续了两百多年,是伊比利亚半岛最后的伊斯兰王朝。要完成轰轰烈烈的收复失地运动,实现西班牙的统一与复兴,这里是伊莎贝拉一世和丈夫必须啃下的硬骨头。然而出人意料的是,率先发难的却是相对弱小的格拉纳达王国。


    
    收复失地运动的过程

    
    收复失地运动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保卫司马南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09-03 15:57:51  更:2021-09-29 18:11:35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