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购物 网址 日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视频推荐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日历2023  日历2024  日历2025  日历知识  | 每日头条  视频推荐  数码知识 两性话题 情感天地 心理咨询 旅游天地 | 明星娱乐 电视剧  职场天地  体育  娱乐 
日历软件  煮酒论史  历史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春秋战国 三国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哲学 厚黑学 心理学 | 文库大全  文库分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钓鱼 双色球 戒色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足球 nba 象棋 体操
    
  首页 -> 煮酒论史 -> 红楼梦贾府的失败,怕不就是大明的失败? -> 正文阅读

[煮酒论史]红楼梦贾府的失败,怕不就是大明的失败?

作者:汉朝-女子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乱侃红楼,闲说明史,正史野史,好看就行!欢迎同好者参与!
    《红楼梦》是一部爱情书,里面有十几岁的少男少女,纯粹而浪漫的爱情,也有凤姐和琏二哥哥那样的世俗夫妻。
    《红楼梦》是一部风月书,有男欢女爱,有娇妻美妾,有“偷着不如偷不着”,也有龙阳之兴,有那指头告了消乏的事。
    《红楼梦》也是一本历史书,它把一段明亡清兴的真实历史隐藏在风花雪月之中,用一个家族的兴衰演绎出来,为消亡的最后一个中原封建王朝,唱一首挽歌。
    《红楼梦》的版本很多,现存的主要有一百二十回本,和脂评八十回本,大多数学着认为,要看红楼里隐藏的真实故事,要看后者。
    脂评本中,除了有脂砚斋的批语,还有其他人的批点、释义,这些点评也被看作是本书的一部分,甚至说,作者想要表达的真实意思,就隐藏在这些点评里。
    所谓“真事隐”,就是将真人真事隐藏于其中的意思。

    然而,这里面究竟隐藏的什么,却见仁见智。
    鲁迅先生说: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既然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看法,那么我们不妨把它当做一部浓缩的明史来看:偌大的贾府,就如同整个大明的缩影。
    大明的兴衰完全符合一个典型封建王朝的脉络:开国之雄主、中兴之明君、亡国之庸才……
    而贾府的发展也完全符合这一规律:开创基业的祖先、势力壮大的二代、败家的子孙。
    明朝的一大怪事:明明是马上得天下,终其一朝却是重文轻武,文人的地位明显高于武将,而文人的思维、精神又被八股取士制度控制的畸了形,文臣和武将在如何辅弼皇帝的问题上,一直难以协调统一。
    贾家发展方向上的一大矛盾亦是如此,明明是祖荫的武属家庭,却偏偏要转型,重文轻武,又不懂思想教导,只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教训子孙像审贼。这样的结果也是,尽管兴盛了五代,家族人口众多,却只出了一个进士,却还出了家。
    大明,很多重要战役都是文人带兵,像平定宁王判乱的王阳明、土木堡之变后率军保卫京师的的于谦,后期的熊廷弼、袁崇焕等人也都是进士出身。
    而大名鼎鼎的抗倭英雄戚继光,其家族是从明初就世袭罔替的武将,尽管他的部队令倭寇和蒙古部闻风丧胆,尽管他的显赫战功足以彪斌史册、光耀千秋,尽管他亦有许多诗文传世,也仍不免晚景凄凉、死后家徒四壁,连丧葬费都没有。
    而差不多与他同时期又权倾一时的文臣们,严嵩不用说了,比皇帝还有钱,搬到严嵩的所谓“清流领袖”徐玠,也是良田万顷、奴仆千余。倡导了“万历新政”的张居正,曾被认为带来了中兴之光,其生活却也极其奢靡,出门要做32人抬的轿子,比戚继光可风光多了。
    贾府的仆从,从死人堆里救过主子的焦大,因为只懂得拼命、挥刀子,到晚年仍然是最底层的奴才,主人厌烦、下人看不起,生活没有一点保障。而仅仅是伺候过主人的赖嬷嬷家,却因为善于察言观色,又会奉承家主,不仅大肆获取厅堂房厦、土地田产,还像明末那些江南文人一样,掏空了国家,丰腴了自己,造成了贾府同晚明一样,官方没钱、私人有钱的局面。
    贾宝玉,一个被寄予厚望的男孩子、一个曾经以赫赫战功赢来功名和富贵的家族的继承人,竟然完全没有一点治世之能,甚至不愿去探索一点立世之道。
    这就如同大明的皇族,后世的皇帝,已经没有一点太祖、成祖的雄才伟略。
    明太祖和明成祖都是马上皇帝,都是靠武力军功征服的天下,就连促织皇帝朱瞻基也是文武双全。可是到了正德皇帝,他很想当个将军,当个可以提刀上马、上阵杀敌的人,可惜大臣们不给他机会。
    后面的皇帝,嘉靖、隆庆、万历、天启,其实原本都有些才能,可惜总是因为这样那样的事情和大臣们有矛盾,导致,一个个不是早死,就是不上朝,大明才一点一点的落败下来,最后成了“死而不僵”的百足之虫。
    到了天启、崇祯朝,大明已经病入膏肓了。
    崇祯倒是有中兴之志,可是却无中兴之才,又不懂的用人,属于一个刚愎自用,又烂忠厚没用的昏君。
    他也很像贾宝玉,虽然善良,但立身处世的本领一点也无,纨绔公子的毛病却一点不缺。崇祯很节俭,但一点用人之道也不懂,管理天下全靠自己的任性,以为除掉阉党就天下太平,殊不知东林党人比阉党还难对付。
    一个童年不幸、没受过好的教育、又年幼敏感的穷皇帝,面对一群饱读诗书、老谋深算、自私贪婪,手里又有钱的老油条,崇祯在苦苦支撑十七年之后,仍然想的是“朕死……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宝玉一心希望能护佑天下所有之女子,希望自己能化作灰、化作烟同身边的女孩子一起离去,最后却发现自己连身边人也保护不了,晴雯、芳官、四儿等相继离去,他能做得也只是背后痛骂那些“比男人更可杀”的“死鱼眼睛”。
    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书写大观园的色彩斑斓,却极少使用主观故意,每个人物的优缺点、贾府整个管理体系的长处和弊端,作者只以客观的形态写出,好坏优劣,全凭看客自己去判断、去发现。
    这也正是历史记录者应该有的态度:用尽量客观的笔触去描绘,个中悲欢,要靠读者自己去体会。
    但是,作者又不是无情的写作机器。明末清初的文人大多都是有亡国之愤的,对于入侵的外族,有切齿之恨,对于大明的孱弱,又充满悲愤,对于国土沦丧、家园被占,精神被奴役,他们有切肤之痛,民族主义被激发,尤其是“剃发易服”的强制推行,让许许多多普通人的民族精神都高涨了起来,很多人忍辱偷生,都是为了“反清复明”,尽管对大明王朝未必满意。
    但是因为当局对汉族知识分子的杀戮和镇压,使得很多人记录历史不能直抒胸臆,借助风花雪月的故事来掩盖,是最好的装饰。
    作者对大明怀着很深的感情,但也并没有吝惜对它的批判。他把大明,尤其是南明政权时期的一些社会弊端,浓缩在一百余回的故事里,在嬉笑怒骂间像我们讲述。
    作者所写的时间线是比较乱的,黛玉出场的时候只有五六岁,宝钗的第一个生日就是十五岁的及笄之年,但两人却又相差一两岁;十五岁又是古代贵族女子的适婚年龄,但是直到八十回结束,宝钗也未曾议及婚嫁;贾母的生日忽而正月忽而八月,年龄也是刚刚七十出头,很快就是八十大寿。
    作者这样写,应该一是规避清初的文字狱,同时更是重视史论,将不同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错综排列出来,来论证自己要表达的观点,让不同时段的历史来互辩、互证,并互相服务成为一个完整的故事。
    明末天灾人祸、内忧外患,各地蜂盗四起,很多农民军纷纷起义,战乱频仍,但主要矛盾还是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和拥有财富的大地主之间的矛盾,统治阶级和农民之间的矛盾,大地主和农民之间的矛盾,是造成社会动荡的主要因素。
    农民军起义造反,就是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但当崇祯帝自缢而死,李自成草草称帝,在关外兴起的满清向长城以内发起猛攻,这时候阶级矛盾,已经变成了民族矛盾。
    但此刻,不管是农民起义军还是大明遗民,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而被满清钻了空子。他们举起大旗,自称“义师”,喊出口号要为大明的皇帝报仇,驱逐李自成的大顺军。
    此时此刻,别说大明遗老,就算投降了李自成的吴三桂也根本不相信大顺,投降也不过是他的权宜之计。所以,他很容易就倒了戈,别说他“为红颜”,或者是为了老父亲。
    不过,就算吴三桂不叛变,大顺也抵挡不住当时士气正盛的满清,而且当时的大明的副都南京,也把大顺军当成第一敌人,把满清当义师。
    当满清驱逐大顺军,占领了帝都以及华北,这时候的民族矛盾已经公开化了。而南明最初的弘光政权却仍然没明白这个问题,自己内斗不断,文臣和武将之间、正规军和归化的农民军之间互不信任、矛盾重重,几乎没人重视北方虎视眈眈的满清。这就导致了弘光朝廷的草草收场。
    但南明后面的几个政权并没有吸取教训,自己内部问题一直没有解决,所以也难以成功。
    最后,南明四帝中唯一有贤名的隆武帝绝食而亡,被正史认定为忠臣的史可法尸骨无存、抗击清军最后的主力李定国死不瞑目……被老朱家统治了二百七十余年的万里江山,十几年的时间就拱手送了人。
    在作者看来,大明的国运,就如同贾府的家运,从一开始就错了方向。明太祖从立国之初就制定的那些自认为完美的规矩,其实在明中期已经不出现了各种水土不服,但后代的皇子皇孙们依然要遵循祖制。况且太祖之后的皇帝中,也少有他那种精力充沛、心狠手辣的工作狂,却有很多玩物丧志、不愿意上朝的不屑子孙。
    而贾府在受封国公、敕造府邸时讲究起来的排场、规矩,在最后爵位递减、收入降低的时候仍然要死撑门面,不懂的改革与规划,不懂的收敛于节俭,甚至不懂的好学和上进,最终必然一败涂地。
    《红楼梦》后面的章回之所以被禁,个人认为是触及了当时的官方禁忌。作者心系的大明亡了,入侵者满清的象征者,作者估计也不会给他们安排好下场,最后索性来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结局。
    当然,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也有一千个红楼梦。作为普通读者,没有能力与精力在浩如烟海的帝国过往中探究历史的真相,只能根据故事本身来挖掘一些趣事。或沉重、或轻松、或调侃、或怒骂,作者既然用“史笔”写风花雪月,我们不妨用风花雪月的心来读史。
    贾府与大明的失败原因其实一模一样,主要是:教育失败,内斗不断,祖宗规矩可怕
    《红楼梦》的故事本身来说,虽然很多人分析贾府之败是因为政治问题,是站队问题,但个人认为,作者写的很清楚的一点就是:教育问题。
    贾府是以武力军功立家,世袭将军,但承平之世,未立新功,中间试图走科举之路,未果。文未习成,武亦荒废,子孙们一个个成了善良却无用的纨绔。
    初代的宁荣二公,贾家第二代的贾代化曾是京营节度使,贾代善仍是公爵,说明这时候家族还有军功和兵权等实力。
    到了第三代,贾赦虽袭了一等将军身份,却从没见他有什么军事才能,还被亲妈吐槽“官儿也不好生作去,成日家和小老婆喝酒”;贾敬已是走了科举之路,成为家族中唯一一个中进士者,却不恋红尘,出家修道去了。
    第四代,贾珍是“哪肯读书,只是一味高乐不已”,贾琏是“不喜读书,于世路上好机变、言谈去的”,唯一的读书人贾珠,却还不到20岁就死了。
    贾政其实对宝玉是寄予厚望的,只是完全不善教导,除了打骂,根本不懂如何跟儿子沟通。宝玉见了他只有害怕,出门都要绕开他的书房走。
    他自己不善教导,能给宝玉请个好的老师也行,可惜也没有。前八十回,宝玉似乎从未正式学习过。
    看看贾府之亲——林家,是怎么教育子女的?
    林黛玉一个女孩子,林如海给她请了贾雨村做家教。
    贾雨村中过进士,也做过官,而且曾给甄宝玉当过老师,既有资历又有经验,而且本身也是仕宦之族出身,虽然后来他人品不佳,但是学问是没问题的。
    而且,林家对老师非常客气。
    贾雨村要托林如海通过贾府谋出路,林如海热心帮忙,且非常周到,不仅准备了推荐信,安排了启程时间、路径、船只,随行人员等,又提前跟大舅哥通气,连盘缠、打点上下需要的钱物都给准备好了。
    如此周到,说话还非常客气,完全给老师留足了面子。可见,平时应该对老师也很尊重。要知道,林如海父祖辈四代侯爵,他自己是前科探花,又是皇帝钦点的巡盐御史,不管为官还是做学问都是佼佼者,但他完全没有一点架子,对老师全程谦逊有礼。
    而这么重视、尊重,只是为了林黛玉——这一个当时不到六岁的小女孩和两个陪读丫头。
    相比之下,贾府中,宝玉似乎原本有自己的老师,但是一出场他就回家了,贾政就一直没有给他请私教,好不容易去了几次学堂,里面是乌烟瘴气,文化知识没看到他学,却把学堂闹了个天翻地覆。
    贾代儒是个老腐儒,自己唯一的孙子都教育不好,能教出什么好学生?而且,他虽不是贾府嫡派,但也是贾政长辈,贾政对他完全没有林家对老师那种尊重。
    有次贾政问宝玉学了啥,宝玉的奶哥李贵说什么“呦呦鹿鸣,荷叶浮萍”,把贾政逗笑了。紧接着,贾政说:“那怕再念三十本《诗经》,也都是掩耳偷铃,哄人而已。你去请学里太爷的安,就说我说了: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
    对于自己本家的长辈兼儿子老师,他竟然没有一点客气,甚至说话都是贾府家主的态度、做派,如何给儿孙做榜样?后来宝玉在学堂里和人闹矛盾,是凭势力压制对方取胜,连学堂代理人贾瑞也要低声下气来赔礼。宝玉的人性,和贾政的态度如出一辙。
    贾政自己也未上过考场,却还对教学内容指手画脚。
    贾代儒为什么要教《诗经》?
    就像为什么我们现代的孩子要学古诗,陶冶性情,培养开阔的视野,建立正确的审美,是一切知识的基础。
    教条类的文章,只要下功夫,谁都能学会,真正的才能、眼界、格局,都不是通过教条能学来的。
    贾政后面把陆游诗斥为“淫词艳曲”,可见他不懂美、也不能体会美,他读书和要求孩子们读书的目的性很强,就是求取功名,根本不管是你是否喜欢。
    唐宋时期,从官场到民间,从皇族到百姓,对人的艺术才华极为重视。李白因诗才被选翰林,贺知章、张九龄等既居高位又是文豪;欧阳修、晏殊、范仲淹等既是国之重臣,又是文坛领袖;王勃、杜甫、李商隐,苏轼、辛弃疾、陆游等诗词巨匠,虽几经沉浮,却也都有机会在朝堂为国发光发热。
    历史上文学、艺术造诣深厚者,大都是忧国忧民、胸怀天下的仁人志士。
    但,到了明朝,八股文的推行,不仅钳制了读书人的思想,更是将儒家文化向“犬儒文化”推进了一大步。
    文人们学习和考试的内容是四书五经,不但远离现实,也绝不允许接触现实。“当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须讲汉唐”,诗词等陶冶性情的学问成为“杂览”。《儒林外史》中的魏好古,八股文章做的不错,但因为跟考官说了句自己对诗词也颇有心得,就被当面斥责,还被压低名次,录取到最低等里面。
    明太祖朱元璋夺取天下之后,生怕别人也有样学样,造反起义,想尽一切办法加强集权,同时给文人洗脑,把儒家思想中有利于统治的拿出来推广,不利于统治的全部剔除。
    他甚至因为知道孟子有“民贵君轻”的说法,而曾经把孟子从文庙中请出去。
    他通过控制考试内容,控制文士的学习内容。《儒林外史》中范进那样虚伪、刻板又贪婪的死脑筋,成了大明官场的典型代表,也成了贾政等人追求的“科第出身”成功者。
    “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也说:“自贡举法行,学者知以摘经拟题为志,其所最切者惟四子一经之笺,是钻是窥,余则漫不加省。与之交谈,两目瞪然视,舌木强不能对。”
    文人的脑子,被训练成生产教条文章的机器。
    天下文风如此,皇族子弟也不能幸免。
    明朝皇帝的学历大多无考,但他们的奇葩喜好,史书却多有记载。譬如:明宣宗爱蛐蛐,被后世称为“促织皇帝”;明宪宗有恋母情结,独宠大17岁的万贵妃;武宗沉湎“豹房”,世宗酷爱炼丹,熹宗是个木匠……
    好像唯独没有哪一任皇帝喜欢读书。当然了,这也不是他们的错,毕竟枯燥的四书五经,没几个人能喜欢的起来。教育不能因势利导,皇帝无法成为一个合格的管理者,如何担当天下大任。
    文既不行,武力却也荒废。
    土木堡之变中的英宗,当初执意御驾亲征,真的仅仅是受了王振的蛊惑吗?
    英宗是宣宗之子、成祖(太宗)之曾孙,他的父亲和曾祖都是马上皇帝,都曾亲自带兵打过仗,都曾指挥过千军万马,把敌人打的落花流水。
    所以,英宗的血液里其实有好斗的基因,心底有对战场的渴望。
    但,事实很残酷!
    他亲征的后果,只是为明史添了一件耻辱的记录,也差点使大明提前一百多年灭亡。
    他没有一点点军事知识,没有接受一点点关于带兵打仗的教育,如同人工娇养的雄狮,有好斗的本能,却在温室的成长中,丧失了战斗的能力。
    但是,他的教训,后世的皇帝和军民似乎没人记得。他的子孙后代们继续接受着和他一样枯燥、无用的教育。
    明武宗也喜欢打仗,他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做了皇帝,又封自己为大将军的人。
    许多人说大明之败,就是从明武宗正德帝开始的。但是,想想,他喜欢打仗有错吗?整个大明重文轻武,武既不行,文又僵化,却没有人想个改变之策。
    如果皇帝自己就是个太祖、成租那样能上马指挥,懂军事、擅攻守、有主见的人,英宗怎么可能受王振蛊惑?就算去了前线,又哪会那么容易被擒!
    如果正德皇帝从小能够文武兼修,有一个好的武学、军事学老师来指导他,也许后来就不会自己在内宫搞什么“豹房”了,如果他能学习一下军事知识,会对天下的局势有更清醒的认识,既满足了自己,又能提高大明和北方马背民族抗衡的能力。
    可惜,没有人教他,大臣们也不允许他这样做。
    作为帝国的最高领导人,他渴望军功,半夜从京城偷偷跑出去,却不得不被文臣“劝”回来。他渴望与敌人在战场上一较高下,却受到各种阻拦、规劝,甚至是威胁。他冲破一切阻碍,以大将军的身份上阵杀敌,却被文人作为反面典型,记录在史书里。
    皇室的教育成了他的囚笼,做皇帝而无法感知天下的危险,他不再是最高权力的拥有者,而只是文士集团统治天下的工具。
    而文士集团的精气神,早没了,只剩了僵化的外衣和俗烂的躯壳。
    就像贾政,表面是谦恭、厚道、正直、迂腐的读书人,背后却宠爱无脑、庸俗的赵姨娘,中秋夜宴讲男子舔女人脚的笑话,更是烂俗恶心又下流。
    贾宝玉是聪明的,诗词歌赋,一学就会,书法也不错,动手能力还强。但是他始终没有一个合格的老师,学业就荒废着,好容易遇见相投的男同学,一同进了学堂。但贾府之义学,显然并不适合学习。
    贾政外放,宝玉便任性玩乐,整天在内帏厮混,全无一点上进之心,临期还要姐妹们帮忙作弊,文字作业才算勉强凑成。他把别人称为“国贼”“禄蠹”,却忘了,文人也有文天祥、于谦这样的铮铮铁骨,文人也有王阳明这样的思想大家。
    玩物丧志的爱好样样俱全,当家立业的本事一样也无,又全无危机感,连客居在此,不管外务的林黛玉都感觉到整个贾府入不敷出了,宝玉还大喇喇的说“再怎么后手不继,也短不了咱们两个的”。
    明世宗嘉靖到神宗万历时期,南倭北虏、连年灾荒,国库已经亏空不少,但皇帝们还是大修宫殿,又举全国之力修建陵墓,使国家经济雪上加霜。
    经济凋敝的同时,皇族的教育没有精进,反倒是越来越差。万历的长子朱常洛,即后来的光宗,因为得不到父亲的喜欢,一直没有正式、系统的接受教育。与一般朝代的皇子四五岁就开始读书不同,光宗直到二十岁(虚岁)被立为太子,才正式出阁读书。
    不过,就算被立为太子,朱常洛的日子也不好过。
    1615年5月(农历),一名三十多岁的男子手持枣木棍,闯入太子朱常洛居住的慈庆宫,逢人便打,伤及守门官员多人,一直打到殿前的房檐下,才被拿住。太子虽未受伤,却着实受到惊吓,日子更加惶恐不安。
    战战兢兢熬到父亲死,朱常洛精神忽然松弛下来,本来想全身心投入娱乐,放松放松,享受一下做皇帝的乐趣,没想到,张弛失度,29天就一命呜呼。
    光宗如此,他的儿子,后来的天启帝和崇祯帝,更加不受待见。
    一个月内,爷爷和父亲两任皇帝相继去世,原本备受冷落的朱由校被推上皇帝位,即熹宗天启皇帝。然而天启如同他父亲一样,几乎没受过正规教育。据说他喜欢木匠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自己是个文盲,也因此,他才特别喜欢并信任同是文盲出身的魏忠贤。
    朝堂上满是圣人语言、刻板迂腐的奏对他都听不懂啊。
    崇祯帝比他哥哥好一点,有机会学习,可惜开蒙太晚,自己半瓶子水平,在哥哥的护佑下做个闲散王爷足够,做皇帝却远远不及。
    然而,哥哥意外早亡,年轻的他,不得不在自身的惶恐和大明的风雨飘摇中担起皇帝之责。
    他勤奋好学,信任文官集团,可到底年轻,面对一群从教条文章和人情世故中杀出重围的老油条,他几乎是被牵着鼻子走。
    他很像贾宝玉,善良、有正义感,怜贫惜弱、爱惜人才。但也因为自己水平不够,他既多疑又轻信:对于真正的刚正之士多有疑心,对于能言善辩的圆滑之人却多信任。
    他在位17年,换过51位内阁阁员、14位兵部尚书,杀死总督11人,曾把145位大臣关进过大牢,做首辅时间最长的是庸碌无为,却善于挑事的温体仁。
    然而,他自己却认为“朕非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满朝文武泄泄杳杳,徒尚门户之争,无一忠心谋国之臣。”临死前,仍认为“皆诸臣误朕”。
    所以,有人说崇祯帝就是一个勤俭好学的昏君加心地善良的败家子。
    就像贾宝玉,他招惹金钏、结交蒋玉菡、提拔四儿、纵容晴雯和芳官,可是当这些人被撵或被卖,他只会骂无情的“死鱼眼睛”,而完全不知自己的行为曾为错误铺路。
    当探春为没机会“立一番事业”而苦恼,为家族的烦难而忧心的时候,他想的是“和姐妹们过一日是一日,死了就完了”。

    崇祯和贾宝玉,被国和家选为当家人,却能没习得当家人的本领,缺乏大局观,不能发现家国衰败的深层次原因,亦没被培养出能当家的强大意志力和高超有段,最后都难免走向家败人亡。
    而他们的命运,在家国初定,教育方向走势的摇摆中就已经定下了。
    崇祯帝比他哥哥好一点,有机会学习,可惜开蒙太晚,自己半瓶子水平,在哥哥的护佑下做个闲散王爷足够,做皇帝却远远不及。
    然而,哥哥意外早亡,年轻的他,不得不在自身的惶恐和大明的风雨飘摇中担起皇帝之责。
    他勤奋好学,信任文官集团,可到底年轻,面对一群从教条文章和人情世故中杀出重围的老油条,他几乎是被牵着鼻子走。
    他很像贾宝玉,善良、有正义感,怜贫惜弱、爱惜人才。但也因为自己水平不够,他既多疑又轻信:对于真正的刚正之士多有疑心,对于能言善辩的圆滑之人却多信任。
    他在位17年,换过51位内阁阁员、14位兵部尚书,杀死总督11人,曾把145位大臣关进过大牢,做首辅时间最长的是庸碌无为,却善于挑事的温体仁。
    然而,他自己却认为“朕非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满朝文武泄泄杳杳,徒尚门户之争,无一忠心谋国之臣。”临死前,仍认为“皆诸臣误朕”。
    所以,有人说崇祯帝就是一个勤俭好学的昏君加心地善良的败家子。
    就像贾宝玉,他招惹金钏、结交蒋玉菡、提拔四儿、纵容晴雯和芳官,可是当这些人被撵或被卖,他只会骂无情的“死鱼眼睛”,而完全不知自己的行为曾为错误铺路。
    当探春为没机会“立一番事业”而苦恼,为家族的烦难而忧心的时候,他想的是“和姐妹们过一日是一日,死了就完了”。

    崇祯和贾宝玉,被国和家选为当家人,却能没习得当家人的本领,缺乏大局观,不能发现家国衰败的深层次原因,亦没被培养出能当家的强大意志力和高超有段,最后都难免走向家败人亡。
    而他们的命运,在家国初定,教育方向走势的摇摆中就已经定下了。
    崇祯帝比他哥哥好一点,有机会学习,可惜开蒙太晚,自己半瓶子水平,在哥哥的护佑下做个闲散王爷足够,做皇帝却远远不及。
    然而,哥哥意外早亡,年轻的他,不得不在自身的惶恐和大明的风雨飘摇中担起皇帝之责。
    他勤奋好学,信任文官集团,可到底年轻,面对一群从教条文章和人情世故中杀出重围的老油条,他几乎是被牵着鼻子走。
    他很像贾宝玉,善良、有正义感,怜贫惜弱、爱惜人才。但也因为自己水平不够,他既多疑又轻信:对于真正的刚正之士多有疑心,对于能言善辩的圆滑之人却多信任。
    他在位17年,换过51位内阁阁员、14位兵部尚书,杀死总督11人,曾把145位大臣关进过大牢,做首辅时间最长的是庸碌无为,却善于挑事的温体仁。
    然而,他自己却认为“朕非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满朝文武泄泄杳杳,徒尚门户之争,无一忠心谋国之臣。”临死前,仍认为“皆诸臣误朕”。
    所以,有人说崇祯帝就是一个勤俭好学的昏君加心地善良的败家子。
    就像贾宝玉,他招惹金钏、结交蒋玉菡、提拔四儿、纵容晴雯和芳官,可是当这些人被撵或被卖,他只会骂无情的“死鱼眼睛”,而完全不知自己的行为曾为错误铺路。
    当探春为没机会“立一番事业”而苦恼,为家族的烦难而忧心的时候,他想的是“和姐妹们过一日是一日,死了就完了”。

    崇祯和贾宝玉,被国和家选为当家人,却能没习得当家人的本领,缺乏大局观,不能发现家国衰败的深层次原因,亦没被培养出能当家的强大意志力和高超有段,最后都难免走向家败人亡。
    而他们的命运,在家国初定,教育方向走势的摇摆中就已经定下了。
    首先说一下贾府以及大明失败的原因。
    当然,原因很多,我也只是分析、讲述我自己的观点,大家如有补充,欢迎留言!
    大明的最后,国库亏空,皇帝穷的只能穿旧衣服,财富却被大量集中在一些大资本家、大地主手里。国家没钱,前线打仗的士兵连饭都吃不饱,许多大臣却肥的流油。
    据说,崇祯朝最后国家要招安农民军,李自成要价四百万两白银,国家没有,崇祯帝让大家凑钱,所有大臣都哭穷,凑不出来。
    后来,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几天的时间就搜刮了七千万两。
    贾府也正是如此,从“白玉为床金做马”,到王夫人典当东西为贾母祝寿、凤姐当首饰打发小太监,贾府这个小家公账上早已没钱了。但府内的各房主人并不缺钱,私房体己、衣服首饰都足以度半生,那些所谓的奴才们更不得了。
    作为国公府的贾家,在元春省亲之前,并没有大观园这等奢华的私家园林,而几年以后,作为奴才,赖家的却有了原先主子都不曾有的、半个大观园那么大的园子。而且,他们比贾府善于经营,自己的园子不仅没有支出,反倒每年都有几百两银子的收入。
    如此好的管理手段,他们却没用在为主子服务上,而是眼看着贾府的衰落毫不在意,只顾挖墙脚,偷偷壮大自己的腰包。
    探春作为贾府临时的管理者,看到赖家的境况,要对大观园深入改革。
    但很遗憾,她看似轰轰烈烈的行动,最终失败了。她的无奈和不甘,却又像极了崇祯为了光复大明,做得最后挣扎——看似一切向好,其实只是加速了衰亡。
    阉党的倒台,让东林党集团缺少了制约,迅速加深了大地主阶层和农民阶层的矛盾。大观园实行承包制之后,一草一木都有了利益,让更多的婆子、丫鬟们撕破了脸。
    地主和农民是大明之下人,拿到承包权的婆子们和一个果子都吃不到的怀恨者是贾府之下人。
    正如探春所说:“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
    大明之亡,正是因为内部矛盾的不可调和,才被后金乘虚而入。
    宝玉身边,美丽活泼、勇补雀金裘立了大功,也是唯一清白的晴雯,被当做狐狸精撵走了,聪慧伶俐、大胆勇敢,被宝玉所喜爱的芳官、四儿等也被处置了。
    大明最后能打仗的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孙传庭等人也无一善终。宝玉只能哭着表达对袭人等的不满,崇祯帝也只能大骂“皆诸臣误朕”之后,以发覆面而自缢。
    世上没有完美的人,就像世上缺少没有副作用的药。大观园的女孩子们不完美,亦没有话语权,当被阶层压制,她们没有翻身的机会。
    晚明时期的能臣也不完美,他们能帅军抵御外敌,却无力抗衡背后挖坑的同僚。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不管一国还是一家,那些出类拔萃者,总是首先成为攻击的目标。当专权者,如王夫人、如崇祯帝,主导了内乱,家国离败亡也就不远了。
    贾府的子孙,除了贾兰,几乎都没能好好接受教育;贾珍、贾琏、贾蓉等都是典型的纨绔公子,没有振兴家族的本领;宝玉思想超脱、憎恨虚伪黑暗的官场,却没有改变的勇气,更没有改变的方法。
    大明后期的泰昌、天启、崇祯都一样没机会好好读书,天启帝知道自己本事不够,就把天下交给魏忠贤打理;崇祯帝虽有中兴之心,却总是找不对出路。
    宝玉这个贾府祖宗选定的继承人,虽善良,却并不合格,也不甚负责,大明的的天启、崇祯等同样不具备力挽狂澜的能力。
    贾敬死后,贾珍等因为不能玩乐,就在家搞个东西射箭。名为射箭,实为赌博喝酒,甚至聚众淫乱,但是贾赦、贾政两兄弟一点不知,也不去调查、了解一下,还把宝玉、贾环等送过去学习,只能说是昏聩至极。
    有这样的家长、这样的当家人,这样的家庭不败,简直天理难容!
    所以说,贾府之败,败在自己的教育和内耗,外部原因也有,却反倒是次要原因。
    同理,大明之败,从严嵩、张居正的大权独握,到阉党和东林党的内耗,都造成了朝堂内部的不稳定。而失败的教育,又让这种不稳定,雪上加霜。
    当内忧外患加没钱,遇上一个缺少大局观又没什么霸气的领导,大明王朝终于败在了满清的铁蹄之下。
    因为万历帝的偏心,泰昌、天启、崇祯三父子,都是十几岁了还不能正式出阁读书,所以,空有中兴之治的天启、崇祯,因为才学配不上地位,只能眼看着大明走向衰灭。
    贾府的管理者,贾政、贾珍、贾琏等,没一个人能看出家族的病症,天天还沉浸在世家大族的美梦里。
    大明的朝堂大臣,直至亡国,也没忘记内斗。甚至那些活到清初,负责编修《明史》的人,在秉笔著述的时候,也没忘把对手党派狠狠地踩上几脚。
    明,亡了;贾府,败了。
    明末的屠杀和文字狱
    满清占领帝都之后,又对残余的南明势力,进行了严酷的绞杀。
    在扬州,因为汉人不愿剃发易服,被屠城十日,仅被僧人埋葬焚烧者就达80万人;嘉定人因为反抗遭到血腥屠杀,死人被扔进河里,河水都流不动了;江阴几十万人顽强抵抗81天,最后被屠城,仅剩53人幸存;四川人“死伤殆尽,千百不存一二”,后来不得不“湖广填四川”来解决四川的人口缺失……
    有数据说满清初期,因为不愿剃发易服,不愿接受满清奴役而被杀的人,约有五千万,要知道那时候全国人口也才1.2亿,这些人不仅是汉人,是整个大明统治下华夏子民。
    王秀楚在《扬州十日记》中记载:城中四周火起,近者十余处,远者不计其数。赤光相映如雷电,辟卜声轰耳不绝。又隐隐闻击楚声,哀顾断续,惨不可状。
    诸妇女长索系颈,累累如贯珠,一步一蹶,遍身泥土。满地皆婴儿,或衬马蹄,或籍人足,肝脑涂地,泣声萦野。行过一沟一池,堆尸贮积,手足相枕,血入水碧赭,化为五色,塘为之平。
    清初湖南巡按巡视后再揭帖中说:自壬午(1642年)以来,无岁不被焚杀,无地不为战场。加以今春奇荒,骼胔盈道,蓬蒿满城。职自岳(阳)至长(沙)……村不见一庐舍,路不见一行人,惨目骇心,无图可绘。
    1654年一位商人经过江西时写道:广信一府,县无完村,村无完家,家无完人,人无完妇。余以业盐,持引穿横卒而过,无敢呵者。入贵族大家,皆闭户团坐待死,得吾升粟撮盐,则大喜唯吾所欲而不较。予闻此言,掩耳急去。
    如此种种,顺治朝、康熙前期,大部分国民都生活在惶恐和饥荒之中,尤其是江南地区,真是国破山河碎,民贱性命忧,多数人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活到明天。
    待南明灭亡,在军事上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后,为了抑制反清思想,满清统治者又大兴文字狱。
    仅康熙二年的“庄氏明史案”,辅政的鳌拜等四位大臣假借幼主之命,残酷地凌迟、重辟和处绞了七十人(其中不少为名士和贤才),造成了极为恶劣的清初第一文字狱大案。
    从此以后,历代文人传承的脊梁被打断了,读书不能再为人的傲骨补钙,天下不再“民贵君轻”,而做官,只是为了能成为皇帝的“奴才”。
    《红楼梦》的结局是“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因为贾府败、大明亡,文人的风骨不再,再也没有了自由的思想。
    所以,《红楼梦》的“贾王薛史”就是一个亲历了明亡清兴家族的血泪兴衰史,是整个大明王朝的“家亡血史”,这里面有对大明风华的怀念,亦有对国败家亡的反思。
    在军事上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后,为了抑制反清思想,满清统治者又大兴文字狱。
    就是一字方针:杀!
    大量屠杀有思想的文人,不听话、不合作的文人!
    能武力抵抗的人杀完了,有思想的文人就成了重点对象。这时候的大明子民之于满清,就像秀才遇到兵。
    或者说满清之于大明,就是一个文盲暴发户,遇见书香世家。
    四肢发达的暴发户靠拳头夺了人家的田产,杀光了敢于反抗的下人,对于家人中的领袖,靠拉拢、收买、威逼利诱降服一批,剩下的那些一直高高的仰着脖子,不肯下跪的人,他们恶狠狠的举起手中的屠刀……
    顺治年间的“顺天科场案”、“江南科场案”,大量汉族士子被杀。并且颁旨:士子不得妄立社名、纠众盟会,其投刺往来,也不许用同社同盟字样……违者灭门。
    (《红楼梦》中的姑娘们却偏偏起了诗社,这是曾是大明的灿然景象,如此风雅的事,却不能继续,作者一恨也。)
    康熙时期,又把文字狱推向高潮,康雍乾三朝,文字狱比明初更为严重,杀的人也更多。这其中因为史书引起的、最重要的莫过于“庄氏明史案”。
    康熙二年(1663年),统治者便蓄意制造的庄廷龙《明史》案,辅政的鳌拜等四位大臣假借幼主之命,残酷地凌迟、重辟和处绞了七十人(其中不少为名士和贤才),造成了极为恶劣的清初第一文字狱大案。
    明朝天启时内阁首辅朱国桢编撰整理了《明书》一部,朱国桢死后,后人将之卖给富户庄廷龙。庄廷龙聘请江浙名士茅元铭、吴之铭等十多人,对此增删润色,且加史评,又补写天启崇祯朝和南明史事,编成《明史辑略》。
    不久后,庄廷龙死。父亲庄允城为了却儿子的遗愿,便邀请名士李令皙(崇祯十三年进士)为该书作序,并将“参订”者十八人姓名,列于书中,以图提高声价。这本书由庄廷龙岳丈朱佑明出资刊印,于顺治十七年冬印刷完毕并开始发行。
    《明史辑略》一上市就受到追捧,尤其是那些对大明有灭国之痛的人们,争相购买这本书。但是仍有部分胆小怕事和出卖灵魂给清廷的人看出了其中的不妙,这其中有个人叫査继佐(特意指出这个名字,是因为这个人是现代某(武侠)文学大师的先辈)。
    这个人和其他一些人认为《明史辑略》写了很多冒犯清廷的话,所以就上报给了地方官员,从来拉开了这“清初文字狱第一大案”的序幕。
    其实,《明史辑略》所谓的错误,不过是真实记录了历史,而被某些人抓住把柄的无非以下几点:一、就是秉直书写了建州女真曾是大明臣属的事实。而且直写了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名字和官衔(明建州都督),直写努尔哈赤祖父之名教场(即觉昌安)和父亲之名他失(即塔克世),而不将他们尊称为景祖翼皇帝和显祖宣皇帝。
    二、一直以明朝的年号为纪年。崇祯帝死亡之前,皇太极在关外称帝,自己起了年号,而本书一直没用,仍然用明朝皇帝的年号。就是在清入主北京之后,仍然使用了南明四帝的年号,并真实记录了他们的历史事迹。
    三、站在大明的立场上写明清之战。把大明奉为正统,如实的记录明末清初的一些战争和人物。
    四、将尚可喜、耿精忠等做了满清“王”的人称为“贼”,将“清”仍写作“后金”,将满清称为“夷寇”“酋奴”等。
    就是根据以上的部分内容,加上部分小人的煽风点火,和某些没骨气文人的谄媚讨好,造成了轰动一时的“庄氏明史案”。
    满清以“诋毁朝廷”的罪名,将参与编修的人员及其家族全部逮捕,凡与此书有关之人,甚至是购书藏书之人,全部受到牵连。被逮捕入狱者达到2000多人,被处死者70多人,其中凌迟者达18人之多(这一点简直创出了历史新高)。而被没官为奴及发配流放者不计其数。
    想想刑场上血肉横飞的惨状,谁不会为之颤栗,普通百姓还有几个敢于发声?!
    而且自此之后,满清的文字狱一发不可收拾,越来越严厉,越来越惨无人道。
    又有一些宵小无赖之徒,专门查找人们文字的漏洞,以此为利刃,对他人极尽诬陷、威胁、勒索之能事,直至置人于死地。此恶例一开,后来越发而不可收,终于在乾隆朝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此种文字狱对扼杀人才、禁锢思想,对社会的发展,起了恶劣的阻碍作用,直至影响了整个大清朝,更是阻碍了整个中国的发展。
    我们看现代的《明史》,有很多优异之处,体例严谨、叙事清晰、文字简洁、编排得当,公正的记录了一些问题,例如,清太宗皇太极使用反间计杀害袁崇焕一事,关于熊廷弼功过也能客观记载,所以史评家对它有很高的评价。
    但是它也隐藏了很多事实。譬如,隐藏了建州女真(满清的前身)曾臣属于大明的事实,入关之后满清对南明诸帝的残酷打击和杀戮,更是讳莫如深。
    而对于《明史》记录的缺失点,后代史学家总结了几条:
    第一条,就是“毁灭不利清廷之史实”,对于建州女真曾臣属于大明的历史完全删除,努尔哈赤曾是李成梁手下的事实,也不予承认;南明四帝的历史也一并抹去。
    第二条,是对于明初之事记录不详细,因为建州女真为了争取蒙古人的支持,一直宣扬满蒙一家,所以对于大明驱逐蒙古之事,也是比较忌讳;
    第三条,主观的将建文帝记录为亡国之君,并认为他死于大火;
    第四条,除了李自成、张献忠等其他农民军均记载极少,且极尽歪曲之能事;
    第五条,就是《明史》多出于东南文人之手,对于江浙文人尤其是东林党人多多颂扬,而对于其对立一派则多贬责。
    而这最重要的第一条,本来我们是能从《明史辑略》中看到详细记录的,现在却完全没有了。
    因为满清也知道修史的重要性,所以一边残酷的焚禁大明子民所修撰的“明史”,一边又自己组织人员编修统治者授意下的《明史》。
    除了“庄氏明史案”比较著名的还有“南山集案”。
    戴名世是康熙年间的进士,后任编修,因工作关系,网罗散佚、走访遗老,收集了许多明代的历史,遂著为《南山集》一书,因为用了南明永历年号。结果被人弹劾,戴名世被判斩,给他的书做序的方苞等人被牵连者达十余人。该案被杀者虽然比庄氏明史案少,影响却不小,相关文章好像还被选入过课本。
    正因为有如此残酷的文字狱,官修《明史》者岂敢违背统治者的意思,将不可触及的内容直白的记录在正史中,就算秉刀斧之笔记载了,除了招来杀身之祸外,所记载的内容还是会被统治者抹去。
    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红楼梦》的作者(应该是作者们)才花费几十年的心血(光改就改了十余年,写的时间估计更长),以风月为外衣,隐晦的记录了一段真实的历史。所以“字字看来皆是血”,所以书之本旨本是本来可以补天(记录历史)的,却无材入选(入不得正史)。
    也所以才“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能理解书中意思者,才有辛酸之泪!如果只是几个风月故事,如何能得到这些文学大儒的十年辛酸泪?
    另外,本书最初的记录者,是石头,是那块无才补天的石头。空空道人,看到他的故事之后,说了几个理由“恐世人不爱看呢”。
    石兄自我解释说“历来野史皆蹈一辙,莫如我不借此套者,反倒新奇别致……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书者甚少,爱适趣闲文者特多。历来野史,或讪谤君相,或贬人妻女,奸婬凶恶,不可胜数。更有一种风月笔墨,其婬秽污臭,涂毒笔墨,坏人子弟,又不可胜数。至若佳人才子等书,则又千部共出一套……”
    这几句就是说,首先承认所写的就是“史”,非官方的自然是“野史”,又说了自己所写之于“历来野史”的不同,再讲原因,是因为没人爱看“理治”之书,所以自己要写一部不同于普通风月小说,也不同于才子佳人之书的“另类”史书。
    紧接着后面“……(本书)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今之人,贫者日为衣食所累,富者又怀不足之心,纵然一时稍闲,又有贪婬恋色、好货寻愁之事,那里去有工夫看那理治之书?所以我这一段故事,也不愿世人称奇道妙,也不定要世人喜悦检读,只愿他们当那醉婬饱卧之时,或避世去愁之际,把此一玩,岂不省了些寿命筋力?就比那谋虚逐妄,却也省了口舌是非之害,腿脚奔忙之苦。再者,亦令世人换新眼目,不比那些胡牵乱扯,忽离忽遇,满纸才人淑女、子建文君、红娘小玉等通共熟套之旧稿。”
    这一大段,很多看书人,都不愿意看,最早看书,我也不看。现在看看,却句句是作者的心声:本书所讲“离合悲欢,兴衰际遇”,绝不敢“稍加穿凿”,绝不会为了迎合人的口味而改了历史的真面目。并再次提到,这是一本“理治”之书。
    @xx28xx28 2021-09-13 14:04:57
    楼主,现在的人,追星后都傻,你说的历史是真相,傻子们不懂
    -----------------------------
    没关系的,喜欢扒历史的人,脑子都不太清楚!
    因为没人爱看(或者没工夫,或者看不懂),所以自己以故事的形式,来书写,来呈现,不需要人称奇道妙,只愿人们在“醉婬饱卧之时,或避世去愁之际”能换换新眼目就好。
    对于作者来说,“醉婬饱卧之时”应该就是自己的前半生,作为生活在大明末年的世家子弟,每天琴棋书画,吟诗、赏花、煮酒、烹茶,好不惬意。
    可是,女真人打来,国亡了,家败了,人散了,后半生只能“避世去愁”发愤著书,作者也知道官修史书有很多虚假和不足,所以自己呕心沥血,为得就是为世人留下一本“不敢稍加穿凿”的历史实录。
    第一个传抄的空空道人,听这段话有理,又自己检阅了一遍“其中大旨谈情,亦不过实录其事,又非假拟妄称”,所以才“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的。
    所以作为《红楼梦》来说,其第一作者应该是“空空道人”,《石头记》的作者,自然就是石兄自己了。
    石兄在红尘中所历之事,应该主要是贾府之事,我猜,空空道人加了甄士隐的故事,作为引子,曹雪芹等其他编纂者,就加上了甄士隐出场之前这一大段。嘻嘻!
    从空空道人到曹雪芹,又经历无无数磨难,包括吴地的遭遇、东鲁的遭遇,在反复的修修补补中,这本书总算流传了下来。
    奇奇怪怪,终于打开了,好多天,竟然打不开自己的帖子
    “开卷即云‘风尘怀闺秀’,则知作者本意原为记述当日闺友闺情,并非怨世骂时之书矣。虽一时有涉于世态,然亦不得不叙者,但非其本旨耳,阅者切记之。”
    其中不得不叙者太多了,没法不写,所以只好借助闺情“怨世骂时”。还有诗云:
    【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
    【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
    【谩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这诗也好理解,前两句写世情:人们苦苦追求的名利,到最后都会繁华散尽,不过是过眼云烟,千百年来,不管人世的繁华还是朝代的兴盛,到头来都会走向衰落,如同大梦一场。
    后两句写本书:不要说女孩儿(红袖代指女子,此处应该也指前明的人们)的眼泪多,就算活着的人(指作者,也指苟活于满清的人,也可借指宝玉,宝玉不是情痴谁是情痴?)也是怀抱长恨。本书的内容写来、读来字字都是血泪,十年(应该是虚数,大概指本书光改就改了大约十年左右)的辛苦,岂是一般作者可比?
    作者“曹雪芹”(应该与原作者有些渊源,属于晚辈,生活在康乾时代,但受长辈影响,身为汉人对满清的统治非常不满),是在原来《石头记》的基础,进行再创作,改改写写,“批阅十载”。
    这么长久的改改写写,就是为了既能规避文字狱,又能将部分历史隐藏在里面。假借一些生活小故事,把真实历史隐晦的表现出来。
    然后空空道人看到的刻在石头上的正文之前,又有一偈子:无材可去补苍天,【甲戌侧批:书之本旨。】枉入红尘若许年。【甲戌侧批:惭愧之言,呜咽如闻。】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无才补天,是书中之石头,批书人言为书之本旨,其实有何尝不是作者之本旨!
    作者无力改变天下之形式,满清已经彻底代替了大明,无力回天,作者才觉得自己是无才补天的顽石,认为自己无用,所以枉入红尘才是惭愧之言。

    第一回,作者说写作本书的缘由,就是荒唐,因为用女孩来书写历史人物,以闺阁故事来书写历史,大概自古没有第二个,所以自称荒唐。
    但为了避免文字狱,也只有这样了。
    故事的缘起于一块女娲补天剩下的石头,这个补天脂批就告诉我们是【补天济世】,因世道不平,天塌了,国家灭亡了,所以才要补天。作者自己无才补天,是说自己苟且偷生,没有选择去为国捐躯,与天下共进退。
    补天之石的大小是高十二丈,方二十四丈,批点指出这是对应的“金陵十二钗”和“副二十四钗”,也就是宝玉在幻境中看到的册子中的人物。
    很多人认为全书最后会有一个“情榜”,会有一部册子,收录108位女性,我却觉得未必。
    这里分明说的很清楚,就是只有正册、副册、又副册,又何须添加出那么些人来凑数,难道只为了和梁山好汉人数相等嘛!
    还有补天用的三万六千五百块石头,正好合周天之数。
    明末,更先进的格里高利历已经传入了中国,人们已经知道了,阳历的一年有365天。
    因为这一点,也有人认为前面的“十二”和“二十四”除了照应金陵十二钗之外,还应该对应一年12个月,和24节气,这两点应该是和一年365天一样,是天象数字。
    (另外,这里也有点和《西游记》相呼应,《红楼梦》和《西游记》的主角都是石头,不过一个化成了美玉,一个化成了美猴。《西游记》开篇记录了孕育猴子的石头,是高三丈六尺五寸,二丈四尺围圆,作者明写是符合周天365度和24节气。)
    作者这块无才补天的石头,被扔在“青埂峰”下,很多人认为这个青是“情”的意思,就是说这部书以“情”为切入点。但个人觉得也可以说通“清”,满清的清,说明此刻已经是满清的天下了,作者没有被拿去补天,只能在此“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这也正是清初一些大明遗民的状况,不能为国捐躯,因为种种原因只能苟活,又觉得无颜面见世人,所以像张岱那样“披发入山”隐居写书。
    然后,还有本书的主旨,不过是“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
    还有脂批所言的【佛法亦须偿还,况世人之债乎?】这个债,应该就是情债,爱国之情,家国天下之情的情债。后面又说“无才补天,幻形入世”是【作者一生惭恨】,也是强调,作者不能为国战斗,而要苟活于世,这是作者一生的“意难平”啊。
    作者强调本故事“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却反失落无考”,脂批就提醒我们【据余说:却大有可考】,其实就是提醒,所讲的故事全部都是经得起考证的,都是以史实为依据书写而成的,所以自然都有所考,有其来源。
    正文一开篇就说了“帝现东南”(哦,是地陷东南),就是指朱重八在南京称帝啊,南京,对于古代的中原大地来说,正好是在东南方向。
    批书者还怕我们忽略,不忘提醒:姑苏即金陵!当然,姑苏是今苏州,金陵,我们一般认为是南京。但作者强调这里,应该是将金陵指为金陵省,明朝称南直隶,清朝改为江南省,也就是现在的江苏、安徽、上海,以及浙江和江西的部分地区。
    甄士隐出场的时候,除了介绍是谐音“真实隐去”之外,还特别注明“真。后之甄宝玉亦借此音,后不注。”就是说甄宝玉就是真宝玉,本书记录的是真假宝玉,或者真假政权之争。
    原著中有个“阊门”,十里街在阊门之外。苏州有个老城门就叫“阊门”,不过,这个字还有另外的两个意思,一个是“天门”一个是“皇宫的正门”。所以作者写这个“阊门”可不仅仅是点出这故事发生在姑苏,更想说明,这个故事完全就是暗喻皇宫内的事。
    还有作者明写,从一僧一道度化石头去历劫,到空空道人抄录故事,“不知又过了几世几劫”,应该是经过的时间不短,而且不是本世(本朝)的故事了,是“陈迹旧事”。
    而甄士隐梦中遇到这一僧一道,才是一开始,那时候将要下世历劫的这些人,包括宝玉在内,半数还没下凡。
    这一僧一道后来又约定,故事完结之后在“北邙山”碰头。
    这个“北邙山”是,真实存在的一个地方。
    邙山又名北邙,位于洛阳城北郊,黄河南岸,为崤山支脉,是新石器时期黄河中游地区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由于邙山山川绚丽,风光宜人,山虽不高,但土厚水低,宜于殡葬,所以邙山上多古代帝王陵墓。当时有“生在苏杭,死葬北邙”之谚语。
    所以两人约定此处碰头,说明,一,这些人最后可能都死了;二,这些人中有帝王将相,三,这些人是汉人,是中原地区上最早的居民。
    这一点与后面宝玉自称“大舜之正裔”是一致的。
    图片又发不出去,抓狂ing

    
    势力街、人情巷 既然势力何来人情?又或者有人势力(贾雨村、小沙弥)有人有人情(甄士隐)。假语存、真实隐,反正真真假假你自己看着看吧,文字狱太厉害我不能说的太多,能理解多少全靠你自己啦。
    其实,十里街,也可以看做是“失利”街,甄士隐代表的人物在此失利,仁清巷,也可能是“认清”巷,甄士隐在此失利,也在此认清了一些事。
    大明政权也是在南京,才真正认清了满清的嘴脸。最初,满清自称“义师”,来帮助大明打击农民军,但一直到自己坐上皇帝宝座,还是不肯放过大明,此时退守南京的南明政权,才意识到,自己真正的敌人是满清,而非农民起义军。
    甄士隐的故事,是本书的引子,但同时他也承担着另一任务,就是开头的“凡例”中所说的“甄士隐言”。书,本来是石头言,又是甄士隐言,那么甄士隐,另一个任务就是也代表作者。
    对他性格的描写“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批语曰【自是羲皇上人,便可作是书之朝代年纪矣】。这个“羲皇上人”一般是指隐士。“士隐”反过来就是“隐士”!
    晋陶渊明《与子俨等疏》:“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鲁迅《热风·随感录五十八》:“他们和外界毫无交涉,也不受别民族的影响,还是原始的状态,真不愧所谓‘羲皇上人’。”
    这个初作者也像甄士隐一样,前半生是富贵闲散的生活,后半生穷困潦倒,做了隐士。批语强调凭这一点就可以确定本书的朝代年纪。
    也正是大明灭亡之后,很多人拒绝为满清服务,做了隐士。当然也未必隐居山林,大隐隐于市,也有可能的。

    
    甄英莲(真应怜)这时候才三岁真是粉妆玉琢十分可爱。英莲眉心的一颗红胎记,是后来被门子和贾雨村认出的重要道具。后来把她弄丢了的那个家人叫霍启——祸起(也可以预示‘火起’)!哎作者这名字起的。
    原著里的僧道弟子好像都不大好,虽然每次神仙出场都是一僧一道,但是猪脚一般好像都是道士。其他的佛家弟子,什么铁槛寺的、水月庵的都不是好人。
    另外,甄士隐虽善良、恬淡,却有一个致命弱点,就是识人不明。他没看出贾雨村是个伪君子,也不知道自己的岳父是个势利鬼,会算计自己。
    最重要的就是,他竟然把自己年仅四岁的女儿交给一个男仆,而且是个不太靠谱的男仆,独自抱着上街。他既然是本地的望族,又只有这么一个女儿,一定会有奶妈的,还会有几个伺候的老嬷嬷吧。怎么可以让霍启一个人抱着英莲出去呢!
    正因为甄士隐自己的疏忽,才导致了女儿的失踪,也拉开了家败人亡的序幕。
    正因为甄士隐就是讲故事的人,所以他能梦见一僧一道,也能见到一僧一道。
    对于英莲,这僧道对着英莲说的话“有命无运,累及爹娘”,批语云“八个字屈死多少英雄?屈死多少忠臣孝子?屈死多少仁人志士?屈死多少词客骚人?今又被作者将此一把眼泪洒与闺阁之中,见得裙钗尚遭逢此数,况天下之男子乎?看他所写开卷之第一个女子便用此二语以定终身,则知托言寓意之旨,谁谓独寄兴于一“情”字耶!武侯之三分,武穆之二帝,二贤之恨,及今不尽,况今之草芥乎?家国君父事有大小之殊,其理其运其数则略无差异。知运知数者则必谅而后叹也。”
    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人,自古都不会少,多少忠臣良将被冤、被杀、被株连亲人,或者因为生不逢时而一生坎坷、得不到重视。
    所以批书人说这八个字屈死多少“忠臣孝子、仁人志士、词客骚人”,现在作者也是通过一些闺阁女孩来映射这些能人异士,并非仅是谈情。而这本书的总体,就是书写一些像香菱一样“有命无运”的末世人士。
    后面紧接着说“武侯之三分,武穆之二帝,二贤之恨,及今不尽,况今之草芥乎”,诸葛亮死后,三分天下的局面终结,岳飞死后,大宋迎回徽钦二帝的希望也没了,这些恨事“及今不尽”。
    生活在清初的汉人,南明还没灭亡,就像诸葛亮在的时候,蜀汉还没被曹魏所灭,岳飞在的时候,大宋光复北方还有希望。
    作者和批书者,自谦为草芥,但正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仇家恨,谁也不会少。家事和国事虽有大有小,但道理是一样的,再次强调是用家族兴衰来映射国家的兴亡。
    “有命无运”屈死的是胸怀家国的英雄和百姓,识人不明、用人不当,带来的却是国破家亡、妻离子散、田园荒芜。
    甄士隐家的落败,是贾府落败的缩影,也是大明亡国的缩影。
    另外,甄士隐的岳丈叫封肃,谐音“风俗”。这个人呢,外孙女丢失、女儿、女婿落魄之后,他不是伸出援手,而是落井下石,乘机算计女婿,根本没有一点骨肉亲情。
    后来对于贾雨村的态度也是前后转变很大,从惊慌失措到“喜的屁滚尿流,巴不得去奉承”,再到撺掇女儿把娇杏拱手送为贾雨村为妾,这种趋炎附势的奴才相,其实也是人性中最真实的一面,人世上太多太多这样的人,甚至这样的做法都成了一种“风俗”。
    这种就是那些在明亡之际,不仅不出力,还发战争财,见风使舵,最后向反动势力献媚的人吧。
    “喜的屁滚尿流”这句,是脂批《石头记》的描述(本文所有引用原文皆为“脂批石头记”内容),后来的程高本《红楼梦》将这句改为“喜得眉开眼笑”。而“喜的屁滚尿流”正是《金瓶梅》惯用的修辞,粗俗,却更形象,讽刺意味更浓。
    后来的作者,这么一改,不仅切割了《红》传承于《金》的痕迹,更淡化了某些人谄媚的嘴脸,笔刀的功力浅了些。
    与英莲“有命无运”相对应的是她家的丫头娇杏(侥幸),“命运两济”“偶因一着错,便为人上人”。此处脂批云:可知守礼俟命者,终为饿殍。
    甄士隐一家都是“守礼俟命者”,却不得善终,英莲最后成了香菱,虽为奴为妾,却也一直知礼守礼,连凤辣子那样的破落户也觉得,“一般的主子姑娘也比不上”她。
    在甄士隐家这一段“小荣枯”的故事中,甄氏父女代表大明,娇杏就代表满清,贾雨村则代表那些叛明投清的汉奸,封肃代表趋炎附势的普通人,甄氏娘子代表被动接受命运,但依然心怀南明的人。
    甄士隐因为自己的错误,导致后代南明也没保住,娇杏却因为不守礼(不该隔着窗户看陌生男人,更不该回头再看。这在当时是礼法不允许的,你看贾府里,那时候的男女之别还了得呢,女子,尤其是未婚女子,就算是丫头,也不能随便被男人看到的,走了之后再次回头,更是不合礼教),而获得了机会。
    建州女真,原本只是大明的臣民,是属于大明管辖的半自治部落。因为地处苦寒的东北,觊觎大明的温暖和富饶,就找借口起兵,一开始其实并没能预料会取大明而代之。开始,努尔哈赤也不过想多捞点好处,自己能独立统治大东北地区罢了,没想到最后,子孙们会一直打到北京。
    而满清能打到北京,其实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了汉奸的力量,像范文程、洪承畴等人,尤其是出谋划策的范文程和打开山海关的吴三桂,作者认为,没有这些人,满清是很难取代大明的。
    娇杏“命运两济”,就是女真人收服了一些汉奸,还抓住了农民起义军大顺集团和大明打架的机会,侥幸的从还不怎么开化的蛮夷状态,一下子取代大明成了正主。
    娇杏不仅因为“一回头”就做了“本府太爷”的夫人,还一年就生下了儿子,简直运气爆棚。满清得天下,与努尔哈赤重用范文程,有很大关系,范,经历清初四朝,从最初为女真打天下出谋划策,到后来拉拢汉族文人,推行开科考试,等等,他都是重要参与者。
    而努尔哈赤,后来也幸运的生下了几个有用的儿子。
    后来贾雨村“乱判葫芦案”,那时候娇杏已经是他的正房夫人了,但对于曾经的旧主英莲,却没有一点关爱,一点帮助。甚至,正是他们两夫妻的不管不问,才使英莲变成香菱,最后惨死在薛家。
    好

    
    贾雨村,这个人的名字:假话、假语存、假时飞。假以时日就飞???批语说是:实非!
    还有他著名的两句诗:玉在匮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有人说这是钗黛的最终结局也有人说,这说明最后薛宝钗改嫁了贾雨村!!!(这就有点扯了)
    玉就是大明,这时候他们还被装在“匮”中。
    匮,古代同“柜”,一般指装贵重物品的箱子,此刻的大明朝廷还在柜子里。
    中国人的习惯是报喜不报忧,我们对父母是如此,古代大多数臣子对上级也是如此,除非真正捂不住的情况,才会上报。所以朝堂中枢很难看到天下真正的局势,有什么天灾人祸,有什么混乱疾苦,中央都未必知道。
    尤其是明朝中晚期,嘉靖和万历皇帝都不喜欢上朝,有些大事,就算内阁知道了,皇帝也不一定知道,而内阁知道的了,想的首先也是自保,糊弄皇帝,而不是据实而报,所以天下矛盾就越积越多。
    这话就是说,天下已经大乱了,百姓的不满情绪已近接近失控,明廷还蒙在鼓里,还被装在箱子里,还希望能被臣民善待。
    同时,这个“匮”又有“乏”的意思,也暗示,大明已经空虚了。
    钗为满清(此刻还是后金),他们却在等待时机腾飞,飞出那一片小小的荒蛮之地。另外,觉得宝钗最后嫁给贾雨村很狗血,但是后金人,却是等到了范文程、吴三桂等人,也就是雨村所代表的汉奸。
    作为故事来说,我觉得后来不是宝钗嫁给了雨村,而是因为贾雨村的出现,改变了一件事,导致二玉婚姻无望,宝钗才有了机会。而宝钗的机会,显然是辛辛苦苦等来的,从出场第一个生日就15岁了,已经是可以婚嫁的年龄,一直等到最后,雨村才带来了机会。
    而黛玉,作为雨村的学生。贾雨村对她的容貌和才学一定是非常了解的,后来林如海死后,他们还曾同行过一次,这时候黛玉出落的更美了,雨村也一定知道。
    后来,很可能贾雨村为了自己的前途(也可能夹杂着荣国府的前途),把黛玉介绍给别人(像装在匣子里的礼物一样送出去了),别的位高权重之人。黛玉不能拒绝,否则会给贾府带来灭顶之灾,所以能做得,也就是自求被善待了。
    而黛玉被迫嫁人之后,宝玉无可奈何,不得已娶了宝钗。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保卫司马南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09-06 15:57:13  更:2021-12-11 17:07:37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