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购物 网址 日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视频推荐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日历2023  日历2024  日历2025  日历知识  | 每日头条  视频推荐  数码知识 两性话题 情感天地 心理咨询 旅游天地 | 明星娱乐 电视剧  职场天地  体育  娱乐 
日历软件  煮酒论史  历史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春秋战国 三国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哲学 厚黑学 心理学 | 文库大全  文库分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钓鱼 双色球 戒色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足球 nba 象棋 体操
    
  首页 -> 煮酒论史 -> “顶硬上”的民族脊梁袁崇焕 -> 正文阅读

[煮酒论史]“顶硬上”的民族脊梁袁崇焕

作者:大器烧猪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
    一个南方人,巴巴地自荐并跑到水土极其不服的大北方去戍边,是非功过一大堆,最惨的是却死于非命,连肉都被吃瓜群众给吃了!这说的就是明末名将袁崇焕也。由于历史原因,位于北方的袁的纪念馆冷冷清清,唯南方人却专门为他塑造了“丢那马,顶硬上”的将军像,以粗俗的俚语挺其“力挽国难,一夫当关”的英勇。
    那么,袁崇焕毁誉参半的戎马生涯究竟是怎样的呢?让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来看看。
    我错了??!我的题目应该改为《震惊!怎么那么多人非议未看懂的袁崇焕》
    我错了??!我的题目应该改为《震惊!怎么那么多人非议未看懂的袁崇焕》
    ?
    1、袁崇焕是怎样投笔从戎的
    袁崇焕祖籍广东东莞。明朝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正是萨尔浒战役、大明惨败于后金的那年,袁崇焕进士及第,后被任命为福建邵武知县。
    由于战败的影响,即使僻处南方,袁崇焕“位卑未敢忘忧国”,在任上喜与人谈论兵法,遇见从东北退伍的老兵时,更详细探讨边塞战事,由此对戍边积累了相当的了解,并自认为有镇守边关的能力。
    天启一年(1621年),努尔哈赤发飙,广宁、沈阳相继失守,明军败退山海关,关外之地尽失。第二年袁崇焕赴京述职,趁势一个人单骑前往关外查阅地形。这个举动正说明了有心人做有心事。回到京城的袁崇焕已经“成竹在胸”,便向御史侯恂倾诉了自己愿意投笔从戎的抱负和才情。当时边防正急等人用呢,袁崇焕简直就是“自投罗网”,于是果然得到后者的赞赏和破格提拔,并向当时的皇帝明熹宗朱由校做了举荐(御史的职责之一)。袁崇焕自己也上书给皇帝称自己能够“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于是再次获得破格提升为兵部佥事,拨给帑金二十万,让其招兵买马,立即赶赴前线。
    所以袁崇焕为国戍边完全是自找的。他就好这一口。那一年他38岁。
    孙子兵法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他一介书生,他来了,他做到了。而且他是从理论到实践做的,换句话来说,他从“纸上谈”到“真兵干”。
    ?

    

    
    不给回复了?
    碰到敏感词了,发不了了
    2、辽东前-线的形势
    袁崇焕第一次到辽东的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明军因接连大败,已经全线龟缩到了山海关的后面。而后金兵也得胜回老巢而去。中间丢下大片“关外失地”在明军犹自簌簌发抖中,被蒙古的哈剌慎诸部趁虚所据。
    后来好不容易用钱贿-和了蒙古人,明军正发愁该派谁去认领失地和安置辽东的难-民呢。正好袁崇焕请战,经略王在晋大喜过望,立即命其领兵前出宁远。袁崇焕当即于夜间出发,冒着被虎豹流寇袭击的危险穿行于山林草莽间,四更天摸黑入城顺利接防,军心因而大振。
    但经略王在晋志不在攻而在于守。他认为(前任)东北连败之后,东北已经从“败局”到“无局”,所以他的战略是全军退守山海关,并申请巨款修筑长城,行“坚壁清野”之计。这实在与袁崇焕的观感和进取相去甚远。反过来袁也瞧不起上司退守山海关并重复筑长城的龟缩大法,认为王在晋“无远略”。
    因此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孙承宗巡边时,袁崇焕就趁机越级向孙承宗请示,说的是在锦州附近的十三山还有被遗弃的难-民十万,不如在宁远驻扎五千兵力,以壮十三山的声势,然后再遣将领兵去救援十三山。宁远距离十三山有两百里,与锦州差不多距离,还可以顺道收复锦州,如果不行再退守宁远也不失为良策!怎么能放弃十万难-民?孙承宗于是问策于总兵王象乾,王象乾也不说不可,只是说山海关的部队是败仗之兵,士气低落,不如调动插部护关的军队三千人前往宁远。孙承宗于是部署袁崇焕领兵前驻宁远,同时让王在晋带兵去救难民,但王在晋却救援不力,十万难-民只救回来六千人。
    孙承宗与文武将官商议防守策略,有人主张驻守觉华岛,袁崇焕主张驻守宁远,(觉华岛与宁远同在一个位置,一个在海里感觉安全,一个才是真正的为国守土)而王在晋等多数派均都持反对意见,认为应该退守山海关。但孙承宗力排众议采用了袁崇焕的主张。随后驳斥了王在晋在山海关重复修长城的建议,不久还将之调去了南京。
    孙与袁臭味相投在四个字:步步为营。
    从此孙承宗坐镇山海关。袁崇焕则去了宁远,开始了他的宁远故事。
    ?
    袁崇焕修筑的宁远古城

    
    1、宁远的“故事”
    有关守宁远,“后世”争议非常大,特别是近年来博出位的“历史翻案”风。翻案风的核心观点认为前出宁远,有分兵的嫌疑,并且耗费巨大以致拖垮了明帝国的财政,特别是从宁远延伸到收复锦州之后,又因锦州而最终拖垮了全国。由此,宁远方案是一种军事冒进,也由此,主张守宁远的袁崇焕便是历史罪人无疑(最后这个是很多反袁党的高潮)。——按这种财政垮台论,边防是不是应该以宋朝的无限退缩法为荣呢?可惜历史不能假设。用假设来抹杀历史已有的功绩更加是“丢那马”的事。
    的确,如果说山海关代表防守,代表一种以长城和中间缓冲地带来拖垮敌人的可能性。那么宁远就是一种进取姿态,一种以守为攻、攻防兼备的进攻,不仅是可能性更是史实。
    那么,为什么选宁远?
    宁远(今兴城市),北出山海关116公里,再向北距离锦州也约莫100公里,正好处于辽西走廊的中间位置。还有一个中间就是,它正好处于西边的燕山山脉与东边的渤海裹夹的正中间,可谓握咽喉之要道。孙子兵法多处提到山川地形的重要性,宁远绝对就是这样的地方。而且不要忘了,当时的明军已经装备了世界级先进的火炮的,这个咽喉要道大部在其火炮射程范围内。如果这样的地方都不敢守、不能守,还枉论什么保家卫国?
    而且守宁远,既“开疆复土二百里”(孙承宗语),成为山海关前置屏障,进还可攻锦州、辽北。而且沈阳失守之后,大量的难民流离失所、南望王师泪汪汪,急需一个地方接收和安置他们。如果守土之军仅以节省开支为荣,而弃土弃民于不顾,历史又会怎样评价他们?(补充说,史实是守山海关与守宁远的花费是一样的。)
    不过袁崇焕的着眼点不是骚包的历史,而是乱世军人的使命。以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策杖只因图雪耻,当兵不为觅封侯”。
    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九月起,袁崇焕守宁远之后做了几件证明自己和让后世翻案党不敢非议的事:
    天启三年袁崇焕到任当时,即发现之前修筑的城墙不合格,原因是大家心思都以逃跑为主策,觉得宁远守不住,所以城墙就随便应付了事。不料袁崇焕对宁远是认真的,大发脾气之下,制定城建标准责令重修。次年竣工的宁远城,终于以“坚城利炮”被倚为关外重镇。
    天启四年(1624年),与祖大寿一起开始操练后来名动江湖的关宁军。将狠则兵勇,将士们开始乐于为其效命,商旅百姓以及流民则将宁远视为了乐土。
    同年九月,袁崇焕偕同大将马世龙、王世钦率水陆马步军一万二千巡视广宁,拜谒北镇祠,经过十三山,抵达右屯,再由水路在三岔河乘船而回(辽北旧地绕了一圈)。随后袁崇焕以守土有功,晋升为兵备副使、右参政。
    ——不要以为巡视广宁(锦州北边)是小事,作为大明辽东总兵府所在地,广宁的失陷曾经震动朝野,此地可以说是后金让明军闻风丧胆的地方。所以巡视广宁,等同于振军威壮军胆。当然这些地方被劫掠屠戮之后已成废墟,也是被后金放弃了的弃地。
    天启五年(1625年),在孙承宗支持下,袁崇焕调兵遣将,一举收复了锦州及其周边松山、杏山、右屯及大、小凌河等地,并修缮城防长期驻守,宁锦防线由此形成,宁远也因此成为了“内地”。
    哦,上面宁远的故事应该是第3节
    4、宁远保卫战是怎么来的
    天启五年(1625年)十月,孙承宗因无战绩被魏忠贤阉党诬陷,又不胜言官在背后的各种嘴仗,因此弄了个柳河小败而辞官。
    不料接任者高第又是一个退守山海关的保守派。与王在晋一样,高第也认为关外一定会守不住,所以命令军队全部撤出锦州及右屯等地。督屯通判金启倧上书给袁崇焕说:"锦州、右屯、大凌三城都是前锋要地,如果撤兵,已经安居的百姓将再次被迁徙,收回的疆土再次沦陷,关内外经得住几次退守?"袁崇焕也向高第极力争辩:"兵法上说,有进无退,收回的疆土怎么能轻易放弃?锦州、右屯动摇,宁远便会难保,进而使关门失去了保障。这些地方只需要派遣良将守卫,就不需要太多的顾虑。"但高第执意要撤离,并且还要撤掉宁远的军队,但硬汉袁崇焕表示“丢那马”、“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以死抗命留守宁远。后锦州等地军民撤离时,丢弃粮食财物无数,哭声震野,怨声载道,在迁徙路上更有无数死伤,宁远仅以一城因袁崇焕抗命得免于难。年底,袁崇焕不降反升为按察使(可见恶人不好惹)。
    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努尔哈赤得知“善战者无赫赫之功”的孙承宗被罢免,觉得机会来了,于是率领大军西渡辽河,二十三日,后金军抵达和包围了宁远,袁崇焕在城中写下血书,与大将满桂,副将左辅、朱梅,参将祖大寿,守备何可纲等将士盟誓,以死守城。袁崇焕一面坚壁清野,一面整理内务,派人盘查奸细,遣将守护粮草,又传檄给前屯守将赵率教、山海守将杨麒,称如有宁远士兵逃到这里,可将其全部斩杀,以示死守宁远的决心。明军最高统帅高第和总兵杨麟乐得看戏,拥重兵于山海关,不发一兵去救援宁远。
    努尔哈赤将抓到的明朝百姓放回宁远,并让其劝袁崇焕投降,但遭到拒绝。于是后金六万大军发动攻击,拉开了宁远之战的序幕,后金兵用各种办法进行攻城,包括投石器,攀城梯,又举着盾牌冲击城门和挖墙脚。城上袁崇焕面无惧色坐镇中军,指挥诸将捣鼓他的“大杀器”,——11门红夷大炮以对阵后金军的铁骑兵,后金军在不长眼的火炮的攻击下溃不成军,连续攻城两天,损失惨重(损兵2000-3000),连努尔哈赤本人也受了伤,所以才打了两天就匆忙下令撤军。曾经听到名字就能让明军脚软的努尔哈赤就这样第一次遭到败绩。明军这边的损失主要是偏將金启倧因为点火开炮引起自燃而死,以及觉华岛遭到了后金军的血洗,参将金冠及军民数万人被屠戮,军粮物资被抢走无数!从血洗觉华岛的行径来看,努尔哈赤时期的后金军跟匪军差不多。
    觉华岛离宁远仅30里,是明辽东水军的一个基地,但却因冬天封冻而失去天然屏障,上百艘战船因冰封动弹不得而被焚毁,基地则因没有“坚城利炮”而陷落。袁崇焕没去救援觉华岛,主因说是部队守城力竭,当然可能还考虑到野战不敌金兵,但见死不救终归是败笔。从觉华岛的损失来说,宁远保卫战不能算是大捷,只能算“惨胜”。
    积极一面来看,宁远之战打破了金兵不可战胜的神话,顶住了后金第一次挥师入关的企图,也打出了明军渴望已久的胜利和自信心。所以宁远“惨胜”后,明廷举朝欢欣,袁崇焕因此升为右佥都御史。而经略高第和总兵杨麟因为不发援军而被罢官。
    作为一个文官,第一战或许也就只能打成这样了。
    5、经营宁锦防线,袁崇焕是认真的
    宁远之战后,明廷重新部署了辽东的人事,由王之臣领衔经略一职,又设立辽东巡抚,由袁崇焕担任(第二把手了)。这时魏忠贤得势,也派其阉党党羽刘应坤、纪用代表皇上前来巡边监军。
    牛人袁崇焕本来就不是等闲好商议之辈,此时因战功而有些本性流露。所以上疏请求将阉党监军调离,埋下了与阉党不和的祸根。后又与大将满桂闹意见,袁崇焕又上疏请求将满桂调走,明廷不得不召满桂回朝。其上司经略王之臣奏书请求留住满桂,因此又得罪了袁崇焕。明廷担心这两个人闹矛盾会影响大局,想了个法子将两人分开,王之臣督关内,袁崇焕守关外(分庭抗礼了!)。
    但牛人除了脾气大,本事也是大的。袁崇焕在真正实战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认为辽东的败局,虽然是人心不稳固,也因为失去了有形的城防,没有东西可以固守和巩固人心。同时明军不利野战,只有依凭坚城利炮这种战法最有效的。这个结论催生了让后金头疼不已的宁锦防线的诞生。
    天启六年(1626年)冬十月,袁崇焕领刘应坤、纪用、赵率教等将巡视锦州、大小凌河等地,并收复了高第放弃的疆土,再一次实现“开疆复土数百里”。——实际情况是锦州离后金老巢较远,而且天寒地冻属于不毛之地,所以后金军掠夺之后也是放弃了的。但对于大明来说,锦州毕竟是“故土”。拿下锦州后袁崇焕上书皇帝,请兵请粮守锦州、修缮城堡,并大兴屯田以养军民。由于此举国家得益,戍边各方包括阉党监军均“雨露均沾”、“官升一等”,因而获得各方支持。皇帝也回书袁崇焕支持了他的“宁锦防线”的建设。
    当时敌方的形势,同年的八月,努尔哈赤病死,袁崇焕派使者前往吊唁,以侦虚实。继位的皇太极则遣使回报,这样一来一回就产生了袁崇焕与后金议和的事。(议和这个事在明末诸将中几乎是当半明牌来打的,没事的时候也就没事。)与后金议和的事袁崇焕是事后汇报给了明帝的,皇帝认为不妥,但袁崇焕还是坚持当一个计策来用。
    天启七年(1627年)正月,皇太极同意了袁崇焕的请和,原因他也不傻,因为他要巩固自己后方,决定与明军休战,先举兵东渡鸭绿江征服朝鲜。适值明廷觉得袁崇焕与王之臣不能相互协作,于是将王之臣召回,不再设立经略一职,关内外尽属袁崇焕管理(第一把手了)。袁崇焕于是趁皇太极举兵朝鲜之际,派人修缮锦州、中左、大凌三城。所以讲和只是表面,底牌都是在备战。

    

    
    又碰到敏感词了,啊啊啊

    战罢文场笔阵收,客途不觉遇中秋。
    月明银汉三千里,歌碎金风十二楼。
    竹叶喜添豪士志,桂花香插少年头。
    嫦娥必定知人意,不钥蟾宫任我游。
    ——这是袁崇焕进士及第时的赋诗,完全没有火药味。
    
    到了这一首《辽中送别》,就成了火药味十足的边塞诗——
    五载离家别路愁,
    送君寒浸宝刀头。
    欲知肺腑同生死,
    何用安危问去留。
    杖策只因图雪耻,
    横戈不为觅封侯!
    故园亲侣如相问,
    愧我边尘尚未收。
    天涯很冷清,还要搞那么严的审查制度,我可以说粗话吗
    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
    死后不愁没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楼上所言极是,哥忍一下先
    楼上,改朝换代了!袁崇焕是康熙大帝给平反昭雪的,所以他家后代在新时代里出仕叫不上投降。而且是康熙大帝发圣旨叫查找袁的后人的。你有本事把清朝从历史上给抹掉呗。

    宁远古城是一座方形卫城,
    城墙设有东南西北四门,
    城门外筑有半圆形瓮城,
    城墙四角仍筑有炮台,用来架设红夷大炮

    
    6、“丁卯之役”的观望者
    ?
    天启七年(1627年)元月,皇太极委派其六个兄弟举兵入-侵-朝-鲜,史称“丁卯之役”。
    “丁卯之役”的起因是什么呢?众所周知,朝-鲜因为明帝国的“再造之恩”而成为后者的忠实属国,同时对野蛮的后金从无好感,因此之前是派兵参加过明朝对后金的讨伐战的,其中萨尔浒战败后,朝-鲜军团过万人投降给了后金。同时朝-鲜境内也发生了内乱,“仁祖反正”的仁祖又被属下大臣造反,然后反贼逃去了后金“请外援”(历史剧情大多类同),正好碰到刚上台的皇太极需要搞业绩,于是决定惩戒朝-鲜,以剪去大明的羽翼,而且刚好用上手里过万的朝-鲜-带路-党......
    战争是在元宵观灯节前夜以偷袭的形式打响的,后金军4万人(近半数系朝-鲜叛军)夜渡鸭-绿江,而对岸还沉浸在节日的一片好梦中。后金军以闪电战拿下了对岸的新义州,随后仅半个月又拿下了义州、定州、安州,并渡过大同江,兵峰直逼汉城!这个势如破竹的态势来看,朝-鲜出奇的弱而后金军不是一般的强。这期间后金军还顺手“招呼”了一把东江的明军,把毛文龙赶下海打成了“皮岛岛主”。
    6、“丁卯之役”的观望者(续1)
    ?

    战-争,爆发之初,朝-鲜和皮岛的毛文龙就已向明廷告急,但这边国家大、扯皮的事情多因而行动迟缓,搞半天还是落实在袁崇焕调兵前往救援。袁崇焕立即派出了觉华岛的水军三千,从水路绕行辽东半岛,后汇入山东登莱水军,在太监胡良辅率领下到达朝-鲜。该军到达时,朝-鲜主要的战事已基本结束,后金军大获全胜之余,正好请明军帮忙打扫战场。
    袁崇焕派出的真正援军主力,是由左辅、赵率教、朱梅等人率领的九千精兵,用的却是“围魏救赵”之策。这支军队摆出要进攻沈阳的架势(后金此时已定都沈阳),但却陈兵三岔河(辽河南部)踌躇不前,实际只是虚晃一枪的牵制,后被讥为“纸上之兵”。
    ?
    6、“丁卯之役”的观望者(续2)
    那么袁部为何这样布置呢?有人说袁早通过内应获知了后金进攻朝-鲜的消息,但他与皇太极有和议制约所以是不准备真打的。这是一种可能性,但另一种可能性即使真打也未必有胜算。因为袁部前出的这一点兵打沈阳肯定是不足的,或者可以局部交锋,以牵制后金进攻朝-鲜的兵力。但实际上后金派往朝-鲜的兵力并不多,按二万算的话,也只占后金常备军十万的五分之一,那么皇太极手里是还握有数万重兵以待战的,而且他本人也在沈阳。所以沈阳并非什么空城。所以真说不好,袁崇焕这九千兵马过了辽河,可能还不够皇太极“包饺子”的。即使袁的宁锦防线的兵力全部押上也不过4-5万,拿去进攻后金还是少了点的。参考萨尔浒之战的话,其被消灭的可能性非常大。而一旦这支部队被消灭,宁锦防线就完了,接下来就是危及帝国的大事。
    6、“丁卯之役”的观望者(续3)
    但另一方面唇亡齿寒,失去朝-鲜这个忠实的属国盟友,失去的也很多,虽然朝-鲜其实帮不上多大忙,但总比推朝-鲜去帮敌人的忙强啊。(史实是后金此时崛起,生产能力赶不上人口增加,解决境内物资供应有时就靠战争和抢掠,而朝-鲜之战确实让他们收获颇丰,几乎等于朝-鲜给他们送军粮做后勤了,所以从朝-鲜撤军的后金几乎立即就来打锦州了!)
    但那又能如何呢,以袁当时的权限和兵力,显然无力改写"丁卯之役"的战局,假使他进攻就可能被歼,假使他“驰援朝-鲜”后防就会空虚,而自己可能会成为千古罪人。所以与其越过辽河去吃西北风,袁崇焕还是想清楚了,不如回去保全自己。

    ?
    6、“丁卯之役”的观望者(续完)

    历史来说,明帝国已经过了“三大征”的强盛期,而此时的后金却是更积极运筹的一方,他们侵明界、战蒙古、降朝-鲜,一番操作猛如虎,悄悄实现了国运的逆转。而大明这边其实连决战的决心都没有,有的只是一堆主张退守山海关的保守派。所以此时袁崇焕能够守得住已经不能太苛求了。
    ?

    
    7、不完美的宁锦大捷
    从三岔河无功而返的赵率教回到锦州,继续督建城防工程,这是当年(1627年)四月的事。幸亏他回防得快,五月,锦州即被皇太极包围。朝鲜一失,唇亡齿寒就是这么快!
    后金军是四月中才从朝鲜撤军的,五月十一即包围了锦州,说明皇太极其实是有备而来的。也说明了这时的战局后金才是主导方。
    如果说之前的宁远保卫战还算不上恶战,那么恰恰一年后的宁锦大战就真的险恶了。
    锦州被围,赵率教与纪用(阉党)一方面撤周边防务进城坚守,一方面派遣使者假议和,以此拖延时间等待援军。双方使者来回跑了三圈仍然没有“定夺”,皇太极知道有诈,遂命令后金军发动进攻!一时间“万箭齐发”,炮石横飞,然后是攻城部队冲锋……
    此战皇太极志在必得,因为他上台以来还没有拿得出手的战绩呢。
    身在宁远的袁崇焕也在调兵遣将,他的第一着眼点是“宁远的守军不能轻易调动”,这个念头事实上挽救了明军的全局,——因为皇太极用的正是“围锦攻宁”、“声东击西”之计,他就等着袁崇焕兵发锦州他好来偷袭宁远呢。因为打宁远胜于打锦州,一旦拿下宁远,等于断了明军后路,锦州可能会不战而降!这叫不战而屈人之兵对不对!但皇太极没想到的是袁崇焕对宁远看得辣么紧!
    袁的部署是:宁远守军不动,调关宁骑兵四千到城外集结作为援军准备出发。另又派遣水军赴东北面进行牵制,并请求蓟镇等地发兵东护关门。——明廷因此命山海关的满桂移驻前屯,三屯孙祖寿移往山海关,宣府黑云龙移往一片石,蓟辽总督阎鸣泰移到关城,又调动昌平、天津、保定的部队奔赴上关,并传檄山西、河南、山东等地的守将整备好兵马听候调遣。
    当尤世禄、祖大寿把操练成熟的四千关宁骑兵拉出来,在宁远城外集结还没完,不期而遇地就碰到了皇太极派来打宁远的分兵!袁崇焕与刘应坤、毕自肃急忙率将士登上城楼防守,在炮台上战壕边排兵布阵,继续用火炮远距离轰击御敌。而满桂、尤世禄、祖大寿部在城外则与后金军直接发生了遭遇战!后金军野战确实了得,冲突中明军死伤比较多,满桂也中箭负伤。幸得袁崇焕在城上用火炮支援,“城上城下相结合”才收到一定战果。眼看守军早有预备而且兵力不弱,后金军“奇袭”不成遂匆忙撤去。这边虽然打退敌人,但野战的惨烈也让宁远裹足不前,考虑到既需防备后金军再度偷袭,又怕在支援锦州的路上被“围城打援”,所以后续袁崇焕取消了大部队支援锦州的打算,只派出小量部队“前出扰敌”。
    
    7、不完美的宁锦大捷(续完)

    锦州方面,后金军从宁远撤退后增加了锦州的攻势,但仍旧无法攻克,导致伤亡惨重。锦州其实是一个可以四面围攻的小城,所谓“四战之地”,本是不利于防守的。但后金兵四面包围锦州,多方位多次强攻,还玩策反,玩“围城打援”,什么招式都用上了,就是对付不了明军的“坚城利炮”的战法。打了差不多一个月,付出惨重代价又占不了便宜的情况下,后金军劫掠了锦州周边的几个小城堡后撤围而去。此战史称"宁锦大捷"。
    宁锦大捷,争议点在于袁崇焕为何不救援锦州?其最大可能性是当时的锦州不需要救援,而救援实际会落入后金军“围城打援”的陷阱中。或许在袁看来,在锦州还能顶得住的情况下就没有必要冒这么大的风险了吧。但不救援又确实让“宁锦防线”在实战中看起来缺乏某种功能和互动。
    后世翻案党眼里,"宁锦大捷"当然也算不了什么,但比对朝鲜势如破竹的惨败,这些人又选择性地失声了。而十五年后,另有一个人甚至渴求一场“宁锦大捷”而不可得,那个人就是下一场锦州大战中葬送大明王朝的洪承畴......
    宁锦大捷后,满桂、赵率教等人都得到了应有的赏赐。在明知道总指挥功劳不小的情况下,魏忠贤却让他的党羽弹劾袁崇焕不救援锦州,因而论功行赏时亏待了袁。七月,袁崇焕辞官回乡(这应该看做是以退为进的为官之道)。明廷则以王之臣接替袁崇焕为新任辽东督师,驻扎宁远(此地已经绕不过去了)。
    袁崇焕之所以没派兵援锦,最好参考一下15年后洪承畴被清军伏击的惨败,以及脑补一下后金军的虎狼实力再做判断。

    但当然袁崇焕不是神,他肯定有个性的问题,当然也有策所不及的问题。
    8、复出与五年平辽策
    就是这么巧,袁崇焕前脚刚走呢,明熹宗后脚就驾崩了!明思宗朱由检即位(即崇祯也),魏忠贤下台并被诛杀。在朝中旧臣力争下,新君主决定重新起用“不怕死,不爱钱,打败过后金”(同僚的荐语)的袁崇焕,并一口气任命其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蓟辽督师,兼督登莱、天津军务!可见重视到什么程度。
    ——插一段,看看当时兵部左侍郎吕纯如对袁崇焕的举荐挺有意思:
    “旧辽抚袁崇焕吊孝建祠二案,即爱袁崇焕者岂能为之讳?而臣持议必欲朝廷用袁崇焕者只认定不怕死、不爱钱、曾经打过十字耳。强敌压境人方疾呼而望援兵,而袁崇焕乃置母妻于军中,纸上甲兵人人可自命也,而实实从矢石锋刃中练其胆气而伎俩较实。此臣所以谓始终可用也。”
    ——吕纯如认为袁崇焕不怕死、不爱钱、曾经打败过后金,所以认定袁崇焕是守辽的不二人选。这是同代人快评,比后世的污蔑准确得多了。
    ?
    但一下子就“位极人臣”,其实不是什么好事。而且还遇到末代之君,名字上还犯讳!
    但袁崇焕还是回来了......所谓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也......
    8,复出与五年平辽(续)
    崇祯元年(1628年)七月,相隔一年后袁崇焕返回京城,上疏给新皇帝陈述兵事,崇祯在帝宫召见了他——“慰劳甚至,咨以方略”。袁对曰:“方略已具疏中。臣受陛下特眷,愿假以便宜,计五年,全辽可复。”此时的袁已经不是初哥,原本无须太“峻急”,但是他还是轻言惹祸了。面对想有一番作为的新君主,袁崇焕也有一点“急了”,声称自己可以五年复辽,果然引得龙颜大悦。

    “帝退少憩”,茶歇间,给事中许誉卿问袁五年复辽怎样可以做到?袁崇焕说其实还没想好,只是用这种话安慰皇上而已。许誉卿说,你死啦,皇上英明你怎么可以随便许诺?将来按照期限追求成效,如果你做不到,你这可是欺君之罪啊!袁崇焕也觉得自己失言了,等皇帝回来,又奏说:“东事本不易竣。陛下既委臣,臣安敢辞难。但五年内,户部转军饷,工部给器械,吏部用人,兵部调兵选将,须中外事事相应,方克有济。”崇祯帝二话不说就答应了并命四部大臣按照袁崇焕的话来办。
    鉴于此前熊廷弼、孙承宗受到的种种排挤陷害,袁崇焕考虑到自己去往边关以后,朝廷中难免有人会诽谤中伤自己(这是明朝官场的现实了),于是又言:“以臣之力,制全辽有余,调众口不足。一出国门,便成万里。忌能妒功,夫岂无人。即不以权力掣臣肘,亦能以意见乱臣谋。”帝谕之曰:“卿无疑虑,朕自有主持。”大学士刘鸿训等请收还之臣、桂尚方剑,以赐崇焕,假之便宜。
    少年皇帝言听计从,并赐崇焕酒馔而出。妥妥的君臣和谐景象。
    袁崇焕出京后又陆续上书,说:“恢复之计,不外臣昔年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这里的辽人是指的去辽土发展而深受后金迫害的汉人)。”
    又说“守为正著,战为奇著,和为旁著。法在渐不在骤,在实不在虚。此臣与诸边臣所能为。”
    论及用人不疑:“至用人之人,与为人用之人,皆至尊司其钥。何以任而勿贰,信而勿疑?盖驭边臣与廷臣异,军中可惊可疑者殊多,但当论成败之大局,不必摘一言一行之微瑕。事任既重,为怨实多。诸有利于封疆者,皆不利于此身者也。况图敌之急,敌亦从而间之,是以为边臣甚难。”
    帝均“优诏答之”,又赐蟒玉、银币等。
    这些许多看似索然无味的细节,实际上反映了袁意识到自己处境的险恶,以及对五年平辽策的反思。
    今人有解读袁的“守为正著,战为奇著,和为旁著。(防守是正规的策略,攻战是变通的策略,和议是辅助策略)”说是袁崇焕在暗示崇祯帝“和议”也算“五年平辽”策之一的。实际这未必一定不可。日后来看,满清虽然日渐强大,但要问鼎中原,取明而代之绝非易事,实际他们也是一直挨到明亡和吴三桂开关才进来的。而明这边也太自大,与其“内忧外患”两线作战,真不如考虑与后金议和的好。毕竟帝国的真正问题是内忧。议和+袁崇焕式的防守,挨过明末的危机应该不成问题。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保卫司马南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09-06 15:57:13  更:2021-09-22 11:20:40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