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购物 网址 日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视频推荐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日历2024  日历2025  日历2026  日历知识  | 每日头条  视频推荐  数码知识 两性话题 情感天地 心理咨询 旅游天地 | 明星娱乐 电视剧  职场天地  体育  娱乐 
日历软件  煮酒论史  历史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春秋战国 三国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哲学 厚黑学 心理学 | 文库大全  文库分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钓鱼 双色球 戒色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足球 nba 象棋 体操
    
  首页 -> 煮酒论史 -> 秦代象郡考 -> 正文阅读

[煮酒论史]秦代象郡考

作者:孤独的戈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众所周知,秦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其版图较之夏商周三代有了极大的扩展,但对于秦国的南疆,由于史书上记载不详,一直存在争议,争议的焦点就在于象郡的具体位置在哪以及赵佗灭蜀泮到底发生秦灭亡前还是秦灭亡后,这里从另一个角度进行考量,希望能还原一段真实的历史。


    根据《史记》记载,秦的版图已经南至北向户,北向户是一个什么概念呢?根据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注释,北向户指打开窗户太阳出现在北方.即房屋在太阳的南面,这也是日南郡名称得来.那么这个北向户到底在什么位置呢?我们可以参照一个叫做比景的地方,这是汉代的一个县,这个县名的得来就是因为一年之中太阳正好在屋顶之上,好了,有了比景的参照,我们就可以大致知道秦代南疆的位置,这个位置一定是在比景的南边.比景的南边正好是日南郡.

    

    
    根据《汉书》记载,班固作注,汉代的日南郡为故秦象郡,我们可以很清楚知道,汉代日南郡在今天的越南中部,可以反推,秦朝的时候已经在汉日南郡的土地上设置了象郡,秦的南疆在越南中部位置,即北纬17度附近。
    秦将赵佗与安阳王子(蜀冸)的战争到底发生在公元前214年前还是发生在公元前214年后,这是确定秦象郡的一个关键,因为根据《史记》的记载,秦朝于公元前214年置南海,桂林和象郡.如果赵佗与蜀冸的战争发生在公元前214年之后,那么秦象郡就不可能置于越南中部,因为此时越南中部正被蜀冸所控制,越南吴士连所作的《大越史记》给出了自相矛盾的记载,先说秦象郡即安南(今天的越南中北部,意即公元前214年之前秦军已经征服越南中北部),又记载赵佗与安阳王子的战争发生过两次,第一次是在公元前210年,因为安阳王子有一次能射杀上万人的神弩而击退了佗军,后赵佗派间谍盗出了神弩,在公元前209年之后再次与安阳王子发生战争,这次获得胜利,但我认为神话传说并不可信,秦律严苛,赵佗 任嚣在接替屠睢后就应当击灭了蜀冸,不可能给蜀国残余势力的机会.神话传说所指代的具体内容是第一次司马错伐蜀之时并没有将蜀国的势力清除干净,安阳王子才有机会逃到了越南北部,而等到赵佗南征的时候,安阳王子再也没能逃脱亡国的厄运.
    认为秦象郡不在越南境内的一般都是认为汉象郡就是秦象郡,其郡治在临尘(今广西崇左),但是在秦汉,保留郡的名字,其辖区范围发生大的改变是常有的事,况且象郡在赵佗的南越国时期的具体范围现在并不清楚,很有可能汉王朝仅保留了其名,在今天崇左地区以及贵州南部重新设置了一个象郡,而这个象郡在不久之后就被废除,《昭帝记》:“(元凤五年)秋罢象郡,分属郁林, 柯”从位置上分析,这个象郡离贵州南部较近,与今天广西玉林接壤,大致范围应为今天广西百色、崇左、越南的谅山一带.这片地区到处都是崇山峻岭,并不属于被南越国,因为南越国控制的地方基本都为河海平原以及交通便利的地方,对于广西西部山区而言,并没有实际控制,那里当时还是百越族聚居的地方,处于夜郎国与南越国 交界的地方,之所以废除或许是因为土著太多,难以管理,类似海南岛上的珠崖,而汉武帝灭南越国后设置了九个郡,其中越南地区三个郡交趾、九真、日南.因为废除的这个象郡本就不属于南越国控制,所以汉武帝灭南越国后设置的九个郡也就没有出现象郡.
    秦代象郡考
    另一个维度上来说,秦时越南的红河三角洲已经有了发达的文明,并且疆域广大,理应设置高级别的行政机构进行管理,如果郡治设在临尘(广西崇左),其交通极为不便,并且崇左没有成片的平原,粮食供给不上,不适合大规模驻兵,反之越南中部就不一样,海路发达,其日南郡本身就是古港,是中国联系东南亚的重要港口,自日南郡以北都是富饶的平原地区,而日南郡由于扼守了北部湾的咽喉地带,就其对越南中北部而言,地理位置有如广州之于广东.秦在这里设置象郡理所当然.

    
    一、秦象郡的范围
    根据《旧唐书?地理志》中的记载,我们可以把所有提到秦象郡的地方列举出来,然后串接成一幅秦国象郡地图,因为《旧唐书》成书于五代十国的后晋时期,此时越南尚未脱离中国独立,所以完全不存在人为因素捏造历史的情况,但也不排除引用的第一手资料有误的(比如司马迁史记中关于商王世系的记载,90%以上与甲骨文相符,少数错误属于传抄导致,并不是司马迁在编造历史),如果将多方资料加以整合比对,那么秦代的象郡的大致面貌勾勒出来
    ① 峰州:嘉宁为州所治 在今天的越南河内的西北面,居于红河三角洲平原上

    
    ②合浦 在今天广西的合浦县

    


    ③汤泉 在今天越南的谅山一带

    
    ④ 石龙 今广东阳江一带

    

    加上《汉书》中记载的日南郡为秦故象郡,以及《大越史记全书》中记载的交趾(也与《旧唐书?地理志》记载的峰州相符)九真二郡。那么秦代象郡的疆域就已经非常明显。
    秦象郡即今广东粤西沿海,广西合浦,越南中北部

    
    秦象郡北置说认为秦象郡就是汉象郡,但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疆域并不明确,汉象郡只提到了郡治在临尘(今广西崇左),同时在《汉书·昭帝纪》提到:“元凤五年(前76)罢象郡,分属郁林、牂柯。”..那么可以推断出汉象郡在当时的郁林郡、牂柯郡之间,也就是今天广西百色,崇左,合浦一带,可能还包括越南的谅山,广西河池南宁等地;但不会到达越南的红河三角洲以及广东的阳江一带,这必将与《旧唐书?地理志》的记载产生矛盾,二者只能取其一,而秦象郡南置说的疆域范围则可以与之前的文献记载如《汉书》、《水经注》全部无缝对接,不会产生任何问题。


    二、为什么会设置秦象郡?
    在秦军进入岭南之前,当时的岭南社会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当地人会由于战争、疾病、自然灾害或者环境改变而进行迁徙,没有形成固定的城邑,那么秦人来到岭南学选择什么样的地方建城呢?我认为有如下几个方面,其一是要有平原适合耕种,能够养活军队和移民,当时的岭南还是化外之地,许多稻田还没有进行耕种,如果仅靠灵渠从北方运送粮食过来的话其统治是很难持久的,其二是交通要方便,便于移民,运粮和征兵。其三是当地的土著已经臣服或者对秦军不构成威胁。在广州设置南海郡就完全符合这三个条件,如果在崇左设置象郡,那么则完全不符合这三个条件,崇左既没有成片的平原用于支撑,而且交通也极不方便,再则周边都是蛮夷,直至今天崇左地区的壮族人口都居于绝对地位,西北南三面都是崇山峻岭,深山老林,遍布夷獠,秦军在这里设置象郡没有任何战略意义的。相反,如果把象郡建在北部湾沿海就大不一样了,中国自古就有北人骑马,南人乘船之说,由于岭南三郡疆域面积广大,且沟壑纵深,遍地瘴气。秦人初来的时候一定会通过水路进行经营,那么这个象郡的设置就很有必要了,北部湾沿海遍布了大量中小平原,可以支撑移民的开垦需求,海里有大量鱼和海鲜,可以不用粮食就能生存下去,据史书记载合浦以西还有一个珠海,盛产珍珠,在当时也是极具战略价值,并且在海边如果一旦受到百越族的袭击可以迅速退至海上。

    
    三、象郡的存在感为什么不强?
    对于悬疑历史问题的考证,目前一般多采用的是二重证据法,即既要有文献记载又有地下文物出土辅证,其中以出土文物最为重要,但我认为除却二重证据法之外,大概率推定法也显得极为重要,即在出土文物和文献记载都不足以证明的情况下,大概率推定法作为一种辅助工具,可以补上盖棺定论最为重要的一环。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又船行可四月,有邑卢没国;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谌离国;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卢国;自夫甘都卢国船行可二月余,有黄支国,民俗与珠崖相类,其州广大,户口多,多异物,自武帝以来皆献见。有译长,属黄门,与应募者俱人海市明珠、壁琉璃,奇石异物,黄金杂缯而往。所至国皆禀食为耦,蛮夷贾船,转送致之。亦利交易,剽杀人。又苦逢风波溺死,不者数年来还。大珠至围二寸以下。平帝元始中,王莽辅政,欲耀威德,厚遣黄支王,令遣使献生犀牛。自黄支船行可八月,至皮宗,船行可(八)月,到日南象林界云。黄支之南,有已程不国,汉之译使自此还矣”
    从这篇文章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在秦象郡管辖下的日南、徐闻、合浦都为中国对外交流的重要港口,而这几个港口的开辟都不是偶然的。在广州南越王墓里还发现了产自波斯的琉璃,可推断南越国时期就已经开辟海上丝绸之路,具体航线即如文中所述,由第一句话可知,日南港的地位本高于徐闻、合浦,但由于发生过海水夺陆的现象,日南港已逐渐废置,其地位被后来居上的徐闻、合浦所取代,加上北部湾海域在中国古书上还有一个称呼叫做涨海,意即海水有涨落,那么我们可以产生这样的联想,秦象郡初置于日南,这里是南北交流的重要港口,自日南起便进入了秦帝国南界,在这里设置象郡,便于收取赋税,后南越国期间日南发生了海水夺陆现象,秦象郡逐渐废置并北移,汉武帝灭南越国之后并没有在秦象郡原址上重置象郡,而是将南越国分为九郡进行管理,因而秦象郡逐渐被人淡忘,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秦象郡一直没有文物出土以及稳定的人口。
    秦象郡应当为海上丝绸之路而生,由北部湾沿岸的日南(今越南承天顺化一带)合浦(今广西合浦)徐闻(今广西徐闻)湛江(今广东湛江)等沿岸小港以及越南中北部平原和雷州半岛 组成,秦象郡将北部湾变为了秦帝国的内海,类似欧洲的地中海,郡内各地的交通主要由海路而来
    日南港(后曾称宋平)的重要地位史书中早有记载,公元166年,罗马帝国的使者访问中国,就是日南古港登陆,日南港一度被称之为交趾,下文中可看到东南亚,西亚,欧洲到中国必经日南港,堪比中国南海的马六甲

    
    四、汉象郡为什么不是秦象郡
    结论:汉象郡与秦象郡没有任何关系,汉象郡的设置应在汉武帝灭南越国时,五路大军中的巴蜀那一支,史书记载这路军还未到南越国,南越国都已经被攻破,而这路军已经走了一段距离,应该在崇左地区设置了一个象郡,属西南夷羁縻郡,后不久就由于土著太多难于管理终于罢弃,类似海南岛的珠崖。
    1.汉象郡能够补上初17郡之谜
    ①《史记》卷三十《平淮书》:“汉连兵三岁,诛羌灭南越。番禺以西至蜀南者,置初郡十七
    ② 《史记?西南夷列传》:西夷後揃,剽分二方,卒为七郡。
    ③ 《史记?南越列传》戈船、下厉将军兵及驰义侯所发夜郎兵未下,南越已平矣。遂为九郡。
    ④ 《汉书?武帝纪》遂定越地,以为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止、九真、日南、珠厓、儋耳郡。
    ⑤ 《汉书?武帝纪》定西南夷,以为武都、牂柯、越巂、沈黎、文山郡。
    ⑥ 《汉书?武帝纪》又遣将军郭昌、中郎将卫广发巴、蜀兵平西南夷未服者,以为益州郡。
    汉武帝在番禺以西至蜀南设置的十七郡必须符合两个条件即“连兵三岁”,即公元前111-前109年,而且位置上必须在番禺以西至蜀南,那么满足条件的有南越九郡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止、九真、日南、珠厓、儋耳郡,西南夷七郡武都、牂柯、越巂、沈黎、文山郡、益州郡,加上公元前111年置的零陵郡,总共17郡,然而问题出在西南夷那里,怎么凑都只有6郡,而犍为郡是公元前135年,唐蒙通南夷时设置的,不符合此项条件,应当剔除,这个初十七郡中还有一郡就是汉象郡。
    2.汉象郡仅保留秦象郡这个地名,其管辖区域范围已经有了改变,在秦汉时期,将地名张冠李戴的事情常常发生,比如汉武帝灭掉南越国之后设立的苍梧郡,比起秦代的苍梧郡位置已经大大南移,秦代的苍梧郡是在今天湖南南部苍梧山一带,而汉武帝所设置的苍梧郡却在今广西的梧州一带,可以说一点都不搭边。
    3.汉象郡与秦象郡位置不符
    根据《汉书·昭帝纪》:“元凤五年(前76年)罢象郡,分属郁林、牂柯。”.我们罗列出郁林、牂柯的古今郡县对比,红色标识的为肯定为汉象郡,黄色标识的可能为汉象郡。因为这段记载已经明确指出了罢汉象郡后,其所辖地划入了郁林、牂柯,原则上不会有太多增减,那么汉象郡的大体位置只局限于桂西地区,再往东已经是秦桂林郡的范围了,这就无法解释《旧唐书?地理志》提到的合浦、徐闻、高凉、越南谅山、日南等地的归属问题。

    

    
    4.汉象郡没有秦代文物出土 从目前已知情况来看,南海郡的广州有大量南越国时期的文物出土,而桂林郡郡治虽有争议,但无论是贵港还是象州都发现有秦代遗迹,如果汉象郡就是秦象郡的话,崇左应该有文物出土才对,然而事实上并没有发现蛛丝马迹,而秦象郡南置说考虑到在秦汉时期曾出现过涨海夺陆的情况,暂且估计其遗迹已经沉入海底或是越南方面并没有发掘。
    5.秦代设置的郡,郡名和郡治都有很大的关系,36郡中就有不少郡名取自郡治,而汉象郡的郡治在临尘,与象郡这一地名没有任何关系,相反如果秦象郡郡治放在日南郡象林县的话,就说得通了,因为日南有个象林县,正是象郡郡治。
    6、汉象郡符合阴谋论,越南人的历史是奉南越国为正统的,如果承认汉象郡即秦象郡,秦象郡位于中国境内是符合这一思路的,但如果秦象郡南置于越南境内,那么赵佗就是从秦国的手中夺取的越南土地,也就是承认越南自古以来就是中原王朝的一部分,这一点估计越南人是很难接受的。
    目前的中学教科书,把象郡标注在中国境内,这是一种错误的作法
    7、象郡北置说的主要论据有四条,对汉象郡的范围、郡治位置以及罢黜年代均作了说明,鉴于南置说没有这方面的明确内容记载,所以此四条互为犄角,对北置说形成了一条完整的证据链,全面否定象郡南置说。
    甲、《山海经·海内东经》“沅水出象郡镡城西,入东注江,入下隽西,合洞庭中”。
    乙、《山海经·海内东经》“郁水出象郡,而西南注南海,入须陵东南。”
    丙、《汉书·高帝纪》臣瓒注:“《茂陵书》:象郡治临尘,去长安万七千五百里”。
    丁、《汉书·昭帝纪》:“(元凤五年)秋,罢象郡,分属郁林,牂柯”。
    对于这四条记录而言,我认为第四条的可信度最大,这一条是《汉书》的原文,《汉书》是官方修的史书,编纂的时候有一整套的系统来保证史书的准确性和权威性,就其参考的史料而言,有官方文档,也有地方史志,很多书籍是私人所接触不到的,《汉书》的成书也不是一时兴起,作者班固花了20年时间来写,直到他死的时候这部著作都还没有完成,可想而知,其严谨性非一般史书所能比,这一条告诉了我们汉象郡的范围,前面已经谈到,按照分属郁林,牂柯,再将《汉书》中郁林,牂柯两郡中的县一一列出,加以比对分析,就可以确定汉象郡的主体在今天广西的崇左,百色附近,不会远到广东阳江和越南中部等广大地区。
    关于第三条,因为不是《汉书》的原文,姑且信其一半,在西晋时期,臣瓒在注释《汉书》时提到过一种名为《茂陵书》或《茂陵中书》的文献,前人对此没有作过深入考究。所谓《茂陵书》,是指在西汉茂陵出土的一批汉武帝时期的公牍,这批公牍或许就像半成品,并没有经过仔细的比对、分析、考证就进入了官方文档。我认为这段话前半句说的汉象郡,后半段说的是秦象郡,关于秦象郡距离长安的距离,许多人说一万七千五百里根本不可能,从而全面否定秦象郡南置说,但是根据《旧唐书?地理志》的记载是完全经得起推敲的,其中提到驩
    
    州离京都长安的水路距离为一万七千里,由于水路是沿海岸线而行,必然是曲曲折折,道路狭长,根据历史沿革,我们可以清楚的知道汉朝在这里置日南郡,吴分日南郡为九德郡,隋朝改为驩州。而前半句话说的是汉象郡郡治为临尘,应当没有什么问题,至于临尘离京都的距离,一直没有个确切的说法,这一点可以参照《旧唐书?地理志》中关于临江(今广西崇左地区)附近的记载;而史官估计是张冠李戴,误将秦象郡距离京都的距离认为是汉象郡距离京都的距离。

    

    关于前两条,不确定的因素则太多了,如果强行把这两条作为证据来论证象郡北置说的话,则表明除了《山海经》,其他的古书记载都要否定掉。事实上,就其本身来说,存在许多自相矛盾的地方,比如学界普遍公认《山海经》成书于战国末期,此时还没有秦象郡一说,为何存在了象郡的记录,如果认为是后人补充进去的,按文中的说法,象郡的管辖范围到了湖南湘西与贵州交界的地方,而这一片地区与从古至今和南越国都没有关系。而根据第二条,如果认为书中说的郁水就是今天的西江流域的话,那么是不可能西南注入南海的,如果不是,则能西南注入南海的江河,则将要到越南境内去寻找了
    《淮南子?人间训》

    又利越之犀角、象齿、翡翠、珠玑,乃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一军塞镡城之岭,一军守九疑之塞,一军处番禺之都,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结余干之水。三年不解甲驰弩,使临禄无以转饷。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以与越人战,杀西呕君译吁宋。而越人皆入丛薄中,与禽兽处,莫肯为秦虏。相置桀骏以为将,而夜攻秦人,大破之。杀尉屠睢,伏尸流血数十万,乃发谪戍以备之
    这篇记载,是关于秦始皇平南越的最早记录,较为详细的描绘了战争的全过程,可以清楚的看到战争的全过程是五路大军进军岭南→三年不解甲驰弩→开通灵渠→杀西呕君译吁宋→越人偷袭杀屠睢→发谪戍以备。这里可以与《史记·秦始皇本纪》里“三十三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適遣戍”相互关联起来。也就是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发谪戍以备。秦军的战役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进军岭南三年不解甲,战役进入相持阶段,第二阶段开通灵渠杀西呕君译吁宋,越军主力被消灭,第三阶段是不肯屈服的越人偷袭杀屠睢,秦始皇发谪戍以备。象郡的设置为公元前214年,北置说认为文中丝毫看不出战争发生在越南,所以否定象郡南置说,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在桂林、象郡、南海三郡建立前,岭南地区是没有建制的,也没有固定的城市,因此屠睢被杀的地方,由于谁都说不清楚,所以也就没有被记入史书中。而西呕君则似乎与汉武帝所开交趾郡的西于县关联起来
    8、其他史书关于象郡的记载:
    ⑴严州修德郡,《禹贡》荆州之域,汉武平南越,即象郡地,唐乾封二年置严州,地在严岗之侧,因为名。(《御览》卷一七二《州郡部?严州》)
    今广西来宾

    ⑵横州宁浦郡,古越地。秦象郡地,汉为合浦郡之高凉县地。隋于此置简州,又改为缘州,唐改为横州。 (《御览》卷一七二《州郡部?横州》)
    今不详,貌似前面所说有误,汉合浦郡高凉县在今茂名阳江一带,而后面所说横州在今广西横县

    ⑶峰州承化郡,古文朗国,有文郎水。亦陆梁地。秦属象郡,二汉属交趾郡。吴分置新兴郡,晋改为新昌,陈置兴州,隋平陈改为峰州,炀帝初废,唐复置峰州。 (《御览》卷一七二《州郡部?峰州》)
    今越南永富省白鹤县南凤州西北

    ⑷陆州玉山郡,秦象郡地,汉以来属交趾郡,梁分置黄州及宁海郡,隋平陈郡废,改黄州为玉州。炀帝初州废,唐复置玉州。上元二年改为陆州,州有陆水。 (《御览》卷一七二《州郡部?陆州》)
    今广西钦州

    ⑸驩州日南郡,古越裳氏国九译所通者也。秦属象郡,二汉属九真郡,吴分置九德郡。晋宋齐因之,隋置驩州,后为日南郡,唐为驩州。(《御览》卷一七二《州郡部?驩州》)
    今越南中部

    ⑹汤州汤泉县,秦属象郡,唐置汤州,或为汤泉州。 (《御览》卷一七二《州郡部?汤州》)
    今越南谅山

    其中第一条严州修德郡为今天广西来宾,从上下文看是汉武帝平南越国后置,郡名为象郡,而后面几天象郡前面都加上了秦所置,因而汉象郡与秦象郡只是名字上雷同而已。

    
    大家看一下2000年前的广州是否处于岭南的漏斗口位置,
    博罗 中宿 龙川 四会 揭阳 构成第一层包围圈
    贺州,韶州构成第二层包围圈
    地势由北向南逐渐倾斜,直至海平面
    背山面海构成上上佳的风水
    当时的中山大部分地区还在海平面下,一出番禺不远就能看到南海,而且由于有广州湾的眷顾,番禺还无台风之忧

    
    日南(有争议,暂定越南会安一带)在秦象郡的位置则位于一个南北狭长的漏斗口处
    左边是沿海的中小平原,右边则是一望无际的南海与大洲
    8. 从《汉书》与《史记》对南越国记载的差别看越南中北部并入南越国的时间
    《汉书》成书晚于《史记》,对于南越国的历史又参照《史记》记载复述了一遍,并增加了陆贾的诏书和赵佗的还诏书,后世普遍认为内容上更加详细精准,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地方个别字有所增减,为我们探讨南越国的疆域提供了一些线索,特别是任嚣托孤时说的话,话外之意显示此时赵佗攻越南中北部的战争已经结束(越南史书记载先后有两次战争,第一次发生在前210年,秦军战败,任嚣负伤。第二次在前208年,任嚣死后,赵佗再次进攻才打下的越南中北部,纳入象郡版图),同时也显示出,南越国时期越南中北部大概实行的土司制度或秦人与土著混居的局面。

    
    公元前221年,当六王毕,四海一普天之下都沉浸在庆祝秦始皇大一统的丰功伟业之际,有一群急匆匆的远征军,正行走在帝国的边缘, 他们是一群被秦帝国遗弃了的人,拖着疲惫的身躯向前走着,他们不知道明天将去往哪里?也不知道有什么样艰难的际遇正等待着他们,他们只知道他们将要去完成一项为秦帝国开疆拓土的重大任务,去往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很多人更没有想到的是,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再也没能回到出生的故土,不是战死,就是永远的留在了中国的南方,还有一些人则融入了土著,成为了今天越南人的先民。
    2000年之后,当那批远征军亲手开拓的这片土地成为世界经济引擎,并引领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之时,人们又试图在这片曾经被认为是文化沙漠的土地上去寻找那场激烈的战争,寻回记忆中残缺的点点滴滴….
    我们又回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在结束了六国的战斗之后就迫不及待的发动了对岭南的大规模战争,五路大军约50万人马浩浩荡荡杀向岭南,彼时的岭南,正处在原始社会末期,统一的国家虽然没有出现,但各个民族之间已然形成了统一的基础,他们被统称为百越民族,就是今天的越南北部和中国的广西,广东以及海南岛.百越民族的战斗力毋庸置疑,上个世纪的越战就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当年美军拥有着武器装备上的绝对优势,在越南战场上却占不到半点便宜,不是被偷袭,就是深陷战争泥潭不可自拔,在烧光了美元之后,不得不拍拍屁股走人.当初最早一批秦军来到岭南的时候也遇到了同样的情况,他们经常深夜被偷袭,地形不熟,加之粮草补给困难,战争进展得十分缓慢,淮南子人间训曾说士兵三年不懈盔甲,而作为主帅的屠睢也在一场偷袭战中一命呜呼.战事的不利彻底激怒了秦始皇,后续增援部队正源源不断的赶来,其中还不乏作为水利专家的史禄,在他的精心设计下,一条沟通湘江和漓江的水渠被挖掘出来,这条河渠不仅沟通了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后面更是将岭南地区甚至越南北部融入了中华文化的大家庭。灵渠的开通,使得远征军再无粮草之困,远征军沿着漓江一路向南,最终拿下了整个岭南地区,作风彪悍的原始文明最终还是输给了强大的农业文明,岭南的历史也从此翻开了新的篇章,公元前214年,秦置桂林,象郡和南海郡,实现了对岭南地区的控制。关于这场战争的惨烈,淮南子人间训曾记载,战败的百越族人逃入山林,与野兽同出没,而秦军的死伤也不少于十几万,相比秦灭六国的战争,这场战争的死伤可以说是空前绝后,战争耗时之长,伤亡之惨重,付出的代价之大,在秦灭六国的兼并战中没有那一场是可以比拟的。后世越南民间也曾流传,当年的这场战争,将百越地区的男人基本上都打光了。
    我时常在想,是什么一群人会参加这样一场惨烈的消耗战,穿越历史的时空,我们回到秦与六国之间最大规模的一场决战——长平之战,如虎狼般的秦军,将四十万赵军团团包围,赵军不得不缴械投降,这四十万赵军留作俘虏,既要消耗大量的粮食,又要防止他们造反,管理起来极为不便,于是秦军主将白起一声令下,将四十万赵军俘虏坑杀在了长平,惹得天怒人怨,若干年后,在这个灭亡了的国家之中走出了一个年轻人,踏上了南征的战场,乘中原大乱时封关锁国,成为枭雄,开创了第一代南越国。没错,南下的远征军主体并不是土生土长的秦人,他们或者是六国降军以及六国招募的新军,或是流放的六国权贵,重刑犯等等。是的,这群人是秦帝国的弃民,类似于近代中国下南洋的那批人,这样做的目的很简单,秦始皇主要并不是为了岭南的丰富资源,而是为了将不利于帝国安全的危险份子驱逐出境,为什么这样说呢?在秦夺取了岭南之后,南下的远征军并没有而且秦始皇也不准回到中原换防,而是永远的留在了中国的南方,甚至在秦气数将近之时,这批远征军也没有踏出岭南半步,回救暴秦,而是欢呼雀跃,拥立赵国出生的赵佗为南越王,与中原王朝分庭抗礼。与之相对应的秦在北方驻守的主力却积极回救,与项羽大军在亥下发生了一场遭遇战。百越一词,最早出自吕氏春秋,书中说到自会稽至交趾,皆为百越之地。而现代基因学的成果显示,两广百越族的父系来自华夏族,也即中原人,但母系却不是来自中原,而是马来人种,可见位于两广的百越族与中原人并不是系出同一血脉,今天在香港博物馆展出的先秦时期出土文物可以清晰的看到,先秦时期的出土文物,岭南与中原有较大区别,而在香港出土的那件器物,在海南岛和越南北部都能找到原型,与中原造型相差较远,可见负山隅海的岭南,独成一派,作为涓涓细流在秦时融入了中华文明的滔滔大河之中,直至今天,只要是生活在广东以北省份的中国人,一入岭南都会感受到一种别样的文化风情。百越一词,不过是当时秦始皇为了进攻岭南杜撰出来的宣传机器罢了,从兵力上推算也大致可以猜测出,南征军的主体不是秦人,为什么呢?在秦灭楚的战斗中,秦先是派出了20万兵力出征,结果吃了败仗,后面倾其国力,出动了60万大军进攻楚国,最终拿下了楚国,也就是说60万大军是秦能动员兵力的极限,而南征岭南发生在紧接着秦灭楚之后,算上战争减员,再加上北方驻防的30万秦军主力,秦是无论如何都拼凑不出一支50万纯秦军的队伍。因而,南征军与其说是秦军,不如说是拼凑出来的中原杂牌军。
    五、秦象郡的郡治位置
    (1)《汉志》日南郡下班固注曰:“故秦象郡,武帝元鼎六年开,更名。”
    (2)《水经·温水注》引应劭《地理风俗记》:“日南,故秦象郡,汉武帝元鼎六年开”。
    (3)《史记·秦始皇本纪》象郡下《集解》引韦昭注:“今日南郡”。
    (4)《温水注》引王隐《晋书地道纪》:“(日南)郡去卢容浦口二百里,故秦象郡象林县治也。”
    (5)《温水注》“寿泠水自城南,东与卢容水合,东注郎究究水,所积下潭为湖,谓之狼湖
    浦。有秦时象郡,墟域犹存。”
    (6)《温水注》:“浦西即林邑都也,治典冲……秦汉象郡之象林县也”。
    ⑺《初学记》卷六《地部?海》象林海中有小洲,生柔金。自北南行三十里。有西属国,人自称汉子孙。有铜柱。云汉之疆场之表。
    这六条材料可分为两类,1~3为较早材料,4~7为晚出史料。
    根据前三条记载,我们可以清楚的锁定秦象郡郡治在汉日南郡内,汉日南郡共辖5县,分别为西卷、朱吾、象林、比景和卢容,其中第4条和第5条都已经提到了秦汉时期的象林县,其地理位置在卢容浦口南200里,并且从上下文可以看出这个象林县在秦朝时已经存在,而且这个象林县还有一个名字叫做林邑(取象林邑的后两个字),其地理位置极为重要,一度是林邑国国都,后来的占城也曾在这里建都,我们还可以清楚的知道,汉代日南郡的郡治并没有沿袭秦代象郡的郡治,而是搬到了更为北边的西卷。唯一不足的第五条记载仿佛是来搅局的,按照第5条的说法,秦象郡在西卷北卢容水和寿泠水汇合处。我们先暂且不管,在看看第7条记载,象林海中有小洲,再根据康泰《扶南记》云,从林邑到卢容浦口200余里,是卢容浦口远在林邑之北。那么我们可以轻易的锁定,象林县的具体位置在今天的越南会安附近,其距离北边的卢容浦口也正好是200里,在众多记载中秦代象郡的地名只出现了一个象林县,那么毫无疑问,这个象林县就是秦代象郡的郡治。
    而第5条的说法,我认为这里表达的意思是西卷属于秦代象郡,并没有指明秦象郡郡治,似乎也并不矛盾。

    
    海中有小岛,距卢容浦口200里的地方就只会是今越南会安一带
    《水经注》原文
    应劭《地理风俗记》曰:日南故秦象郡,汉武帝元鼎六年开日南郡,治西卷县。《林邑记》曰:城去林邑步道四百余里。《交州外域记》曰:从日南郡南去,到林邑国,四百余里。准径相符,然则城故西卷县也。《地理志》曰:水入海,有竹可为杖。王莽更之曰日南亭。《林邑记》曰:其城治二水之间,三方际山,南北瞰水。东西涧浦,流凑城下。城西折十角,周围六里,一百七十步,东西度六百五十步,砖城二丈,上起砖墙一丈,开方隙孔。砖上倚板,板上五重层阁,阁上架屋,屋上架楼,楼高者七八丈,下者五六丈。城开十三门,凡宫殿南向,屋宇二千一百余间。市居周绕,阻峭地险。故林邑兵器战具,悉在区粟。多城垒,自林邑王范胡达始。秦余徙民,染同夷化,日南旧风,变易俱尽,巢栖树宿,负郭接山,榛棘蒲薄,腾林拂云,幽烟冥缅,非生人所安。区粟建八尺表,日影度南八寸,自此影以南,在日之南,故以名郡。望北辰星,落在天际,日在北,故开北户以向日,此其大较也。范泰《古今善言》曰:日南张重,举计入洛。正旦大会,明帝问:日南郡北向视日邪?重曰:今郡有云中、金城者,不必皆有其实。日亦俱出于东耳。至于风气暄暖,日影仰当,官民居止随情,面向东西南北,回背无定。人性凶悍,果于战斗,便山习水,不闲平地。古人云:五岭者,天地以隔内外,况绵途于海表,顾九岭而弥邈,非复行路之径阻,信幽荒之冥域者矣。寿泠水自城南,东与卢容水合,东注郎究,究水所积,下潭为湖,谓之郎湖浦口。有秦时象郡,墟域犹存。自湖南望,外通寿泠,从郎湖入四会浦。元嘉二十年,以林邑顽凶,历代难化,恃远负众,慢威背德。北宝既臻,南金阙贡,乃命偏将,与龙骧将军、交州刺史檀和之,陈兵日南,修文服远。二十三年,扬旌从四会浦口,入郎湖。军次区粟,进逼围城,以飞梯云桥,悬楼登垒。钲鼓大作,虎士电怒,风烈火扬,城摧众陷,斩区粟王范扶龙首,十五以上,坑截无赦,楼阁雨血,填尸成观。自四会南入,得卢容浦口。晋太康三年,省日南郡属国都尉,以其所统卢容县,置日南郡,及象林县之故治。《晋书地道记》曰:郡去卢容浦口二百里,故秦象郡,象林县治也。永和五年,征西桓温遣督护滕畯、率交、广兵伐范文于旧日南之卢容县,为文所败,即是处也。退次九真,更治兵,文被创死,子佛代立。七年,畯与交州刺史杨平,复进军寿泠浦,入顿郎湖,讨佛于日南故治。佛蚁聚连垒五十余里,畯、平破之。佛逃窜川薮,遣大帅面缚请罪军门。遣武士陈延劳佛,与盟而还。康泰《扶南记》曰:从林邑至日南卢容浦口,可二百余里。从口南发,往扶南诸国,常从此口出也。故《林邑记》曰:尽纮沧之徼远,极流服之先外,地滨沧海,众国津径。郁水南通寿泠,即一浦也。浦上承交趾郡南都官塞浦。《林邑记》曰:浦通铜鼓、外越、安定、黄冈心口,盖藉度铜鼓,即骆越也。有铜鼓,因得其名。马援取其鼓以铸铜马。至凿口,马援所凿,内通九真、浦阳。《晋书地道记》九德郡有浦阳县。《交州记》曰:凿南塘者,九真路之所经也,去州五百里。建武十九年,马援所开。《林邑记》曰:外越纪粟。望都纪粟出浦阳,渡便州至典由,渡故县至咸驩。咸驩属九真。咸驩已南,獐麂满冈,鸣咆命畴,警啸聒野。孔雀飞翔,蔽日笼山。渡治口,至九德。按《晋书地道记》有九德县,《交州外域记》曰:九德县属九真郡,在郡之南,与日南接。蛮卢舆居其地,死,子宝纲代,孙党服从吴化,定为九德郡,又为隶之。《林邑记》曰:九德,九夷所极,故以名郡。郡名所置,周越裳氏之夷国。《周礼》九夷,远极越裳。白雉象牙,重九译而来。自九德通类口,水源从西北远荒,径宁州界来也。九德浦内径越裳究、九德究、南陵究。按《晋书地道记》,九德郡有南陵县,晋置也。竺枝《扶南记》,山溪濑中谓之究。《地理志》曰:郡有小水五十二,并行大川,皆究之谓也。《林邑记》曰:义熙九年,交趾太守杜慧度造九真水口,与林邑王范胡达战,擒斩胡达二子,虏获百余人,胡达遁。五月,慧度自九真水历都粟浦,复袭九真。长围跨山,重栅断浦,驱象前锋,接刃城下,连日交战,杀伤乃退。《地理志》曰:九真郡,汉武帝元鼎六年开,治胥浦县。王莽更之曰驩成也。《晋书地道记》曰:九真郡有松原县。《林邑记》曰:松原以西,鸟鲁驯良,不知畏弓。寡妇孤居,散发至老。南移之岭,崪不逾仞。仓庚怀春于其北,翡翠熙景乎其南,虽嘤欢接响,城隔殊非,独步难游,俗姓涂分故也。自南陵究出于南界蛮,进得横山。太和三年,范文侵交州,于横山分界。度比景庙,由门浦至古战湾,吴赤乌十一年,魏正始九年,交州与林邑于湾大战,初失区粟也。渡卢容县,日南郡之属县也。自卢容县至无变越烽火,至比景县,日中,头上景当身下,与景为比。如淳曰:故以比景名县。阚駰曰:比读荫庇之庇,景在己下,言为身所庇也。《林邑记》曰:渡比景至朱吾,朱吾县浦,今之封界。朱吾以南,有文狼人,野居无室宅,依树止宿,食生鱼肉,采香为业,与人交市,若上皇之民矣。具南有文狼究,下流径通。《晋书地道记》曰:朱吾县属日南郡,去郡二百里。此县民,汉时不堪二千石长吏调求,引屈都乾为国。《林邑记》曰:屈都,夷也。朱吾浦内通无劳湖,无劳究水通寿泠浦。元嘉元年,交州刺史阮弥之征林邑,阳迈出婚,不在。奋威将军阮谦之领七千人,先袭区粟,已过四会,未入寿泠,三日三夜,无顿止处。凝海直岸,遇风大败。阳迈携婚都部伍三百许船,来相救授。谦之遭风,余数船舰,夜于寿泠浦里相遇,暗中大战,谦之手射阳迈柁工,船败纵横。昆仑单舸,接得阳迈。谦之以风溺之余,制胜理难。自此还渡寿泠,至温公浦。升平三年,温放之征范佛于湾分界阴阳圻,入新罗湾,至焉下,一名阿贲浦,入彭龙湾,隐避风波,即林邑之海渚。元嘉二十三年,交州刺史檀和之破区粟,已,飞旍盖海,将指典冲,于彭龙湾上鬼塔,与林邑大战,还渡典冲。林邑入浦,令军大进,持重故也。浦西即林邑都也,治典冲,去海岸四十里。处荒流之檄表,国越裳之疆南,秦、汉象郡之象林县也,东滨沧海,西际徐狼,南接扶南,北连九德,后去象林、林邑之号。建国起自汉末,初平之乱,人怀异心,象林功曹姓区,有子名逵,攻其县,杀令,自号为王。值世乱离,林邑遂立,后乃袭代,传位子孙。三国鼎争,未有所附。吴有交土,与之邻接,进侵寿泠,以为疆界。自区逵以后,国无文史,失其纂代,世数难详,宗胤灭绝,无复种裔。外孙范熊代立,人情乐推。后熊死,子逸立,有范文,日南西卷县夷帅范椎奴也。文为奴时,山涧牧羊,于涧水中,得两鲤鱼,隐藏挟归,规欲私食。郎知检求,文大惭惧,起托云:将而石还,非为鱼也。郎至鱼所,见是两石,信之而去。文始异之。石有铁,文入山中,就石冶铁,锻作两刀。举刀向鄣,因祝曰:鲤鱼变化,冶石成刀,斫石鄣破者,是有神灵,文当得此,为国君王。斫不入者,是刀无神灵。进斫石鄣,如龙渊、干将之斩芦藁,由是人情渐附。今斫石尚在,鱼刀犹存,传国子孙,如斩蛇之剑也。椎尝使文远行商贾,北到上国,多所闻见,以晋愍帝建兴中,南至林邑,教王范逸,制造城他,缮治戎甲,经始廓略。王爱信之,使为将帅,能得众心。文谗王诸子,或徙或奔,王乃独立。成帝咸和六年死,无胤嗣。文迎王子于外国,海行取水,置毒子中。饮而杀之,遂胁国入,自立为王。取前王妻妾,置高楼土,有从己者,取而纳之,不从己者,绝其饮食而死。《江东旧事》云:范文,本扬州人,少被掠为奴,卖堕交州。年十五六,遇罪当得杖,畏怖因逃,随林邑贾人渡海远去,没入于王,大被幸爱。经十余年,王死,文害王二子,诈杀侯将,自立为王,威加诸国。或夷椎蛮语,口食鼻饮,或雕面镂身,狼裸种,汉魏流赭,威为其用。建元二年,攻日南、九德、九真,百姓奔迸,千里无烟,乃还林邑。林邑西去广州二千五百里,城西南角高山长岭,连接天鄣岭,北接涧。大源淮水出郍郍远界,三重长洲,隐山绕西,卫北回东,其岭南开涧,小源淮水出松根界,上山壑流,隐山绕南曲街回,东合淮流,以注典冲。其城西南际山,东北瞰水,重堑流浦,周绕城下。东南堑外,因傍薄城,东西横长,南北纵狭,北边西端,回折曲入。城周围八里一百步,砖城二丈,上起砖墙一丈,开方隙孔,砖上倚板,板上层阁,阁上架屋,屋上构楼。高者六七丈,下者四五丈。飞观鸱尾,迎风拂云,缘山瞰水,骞翥嵬崿。但制造壮拙。稽古夷俗,城开四门,东为前门,当两淮渚滨,于曲路有古碑,夷书铭赞前王胡达之德。西门当两重堑,北回上山,山西即淮流也。南门度两重堑,对温公垒。升平二年,交州刺史温放之,杀交趾太守杜宝别驾阮朗,遂征林邑,水陆累战,佛保城自守,重求请服,听之。今林邑东城南五里,有温公二垒是也。北门滨淮,路断不通。城内小城,周围三百二十步,合堂瓦殿,南壁不开,两头长屋,脊出南北,南拟背日。西区城内,石山顺淮面阳,开东向殿,飞檐鸱尾,青琐丹墀,榱题桷椽,多诸古法。阁殿上柱,高城丈余五,牛屎为埿。墙壁青光回度,曲掖绮牖,紫窗椒房,嫔媵无别,宫观,路寝,永巷,共在殿上,临踞东轩,径与下语。子弟臣侍,皆不得上。屋有五十余区,连甍接栋,檐宇相承。神祠鬼塔,小大八庙,层台重树,状似佛刹。郭无市里,邑寡人居,海岸萧条,非生民所处,而首渠以永安,养国十世,岂久存哉?元嘉中,檀和之征林邑,其王阳迈,举国夜奔窜山薮。据其城邑,收宝巨亿。军还之后,阳迈归国,家国荒殄,时人靡存,踌蹰崩擗,愤绝复苏,即以元嘉二十三年死。初,阳迈母怀身,梦人铺阳迈金席,与其儿落席上,金光色起、昭晣艳曜。华俗谓上金为紫磨金,夷俗谓上金为阳迈金,父胡达死,袭王位,能得人情,自以灵梦,为国祥庆。其太子初名咄,后阳迈死,咄年十九,代立,慕先君之德,复改名阳迈。昭穆二世,父子共名,知林邑之将亡矣。其城隍堑之外,林棘荒蔓,榛梗冥郁,藤盘筀秀,参错际天。其中香桂成林,气清烟澄。桂父,县人也,栖居此林,服桂得道。时禽异羽,翔集间关,兼比翼鸟,不比不飞,鸟名归飞,鸣声自呼,此恋乡之思孔悲,桑梓之敬成俗也,豫章俞益期,性气刚直,不下曲俗,容身无所,远适在南,《与韩康伯书》曰:惟槟榔树,最南游之可观,但性不耐霜,不得北植,不遇长者之目,令人恨深。尝对飞鸟恋土,增思寄意。谓此鸟其背青,其腹赤,丹心外露,鸣情未达,终日归飞,飞不十千,路余万里,何由归哉!九真太守任延,始教耕犁,俗化交土,风行象林,知耕以来,六百余年,火耨耕艺,法与华同,名白田,种白谷,七月火作,十月登熟;名赤田,种赤谷,十二月作,四月登熟,所谓两熟之稻也。至于草甲萌芽,谷月代种,穜早晚,无月不秀,耕耘功重,收获利轻,熟速故也。米不外散,恒为丰国。桑蚕年八熟茧。《三都赋》所谓八蚕之绵者矣。其崖小水,常吐飞溜,或雪霏沙涨,清寒无底,分溪别壑,津济相通。其水自城东北角流,水上悬起高桥,渡淮北岸,即彭龙、区粟之通逵也。檀和之东桥大战,阳迈被创落象,即是处也。其水又东南流径船官口,船官川源徐狼外,夷皆裸身,男以竹筒掩体,女以树叶蔽形,外名狼,所谓裸国者也。虽习俗裸袒,犹耻无蔽,惟依瞑夜,与人交市睹中,奥金便知好恶,明朝晓看,皆如其言。自此外行,得至扶南。按竺枝《扶南记》曰:抉南去林邑四千里,水步道通。檀和之令军入邑浦,据船官口城六里者也。自船官下注大浦之东湖,大水连行,潮上西流。潮水日夜长七八尺,从此以西,朔望并潮,一上七日,水长丈六七。六日之后,日夜分为再潮,水长一二尺。春夏秋冬,厉然一限,高下定度,水无盈缩,是为海运,亦曰象水也,又兼象浦之名。《晋功臣表》所谓金潾清径,象渚澄源者也。其川浦渚,有水虫弥微,攒木食船,数十日坏。源潭湛濑,有鲜鱼,色黑,身五丈,头如马首,伺人入水,便来为害。《山海经》曰:离耳国、雕题国皆在郁水南。《林邑记》曰:汉置九郡,儋耳与焉。民好徒跣,耳广垂以为饰,虽男女亵露,不以为羞。暑亵薄日,自使人黑,积习成常,以黑为美。《离骚》所谓玄国矣。然则信耳,即离耳也。王氏《交广春秋》曰:朱崖、儋耳二郡,与交州俱开,皆汉武帝所置,大海中,南极之外,对合浦徐闻县,清朗无风之日,径望朱崖州,如囷廪大。从徐闻对渡,北风举帆,一日一夜而至。周回二千余里,径度八百里。人民可十万余家,皆殊种异类。被发雕身,而女多姣好,白皙,长发美鬓。犬羊相聚,不服德教。儋耳先废,朱崖数叛,元帝以贾捐之议罢郡。杨氏《南裔异物志》曰:儋耳、朱崖俱在海中,分为东蕃。故《山海经》曰:在郁水南也。郁水又南,自寿泠县注于海。昔马文渊积石为塘,达于象浦,建金标为南极之界。俞益期《笺》曰:马丈渊立两铜柱于林邑岸北,有遗兵十余家不反,居寿泠岸南,而对铜柱。悉姓马,自婚姻,今有二百户。交州以其流寓,号曰马流。言语饮食,尚与华同。山川移易,铜柱今复在海中,正赖此民以识故处也。《林邑记》曰:建武十九年,马援树两铜柱于象林南界,与西屠国分,汉之南疆也。土人以之流寓,号曰马流,世称汉子孙也。《山海经》曰:郁水出象郡而西南注南海,入须陵东南者也。应劭曰:郁水出广信东入海。言始或可,终则非矣。
    《水经注》的这段文字,对于象林县的描述较为详细,今天我们仅根据地图就可以确定秦象郡象林县的具体位置了
    Ⅰ“康泰《扶南记》曰:从林邑至日南卢容浦口,可二百余里。从口南发,往扶南诸国,常从此口出也。故《林邑记》曰:尽纮沧之徼远,极流服之先外,地滨沧海,众国津径。”
    Ⅱ“浦西即林邑都也,治典冲,去海岸四十里。处荒流之檄表,国越裳之疆南,秦、汉象郡之象林县也,东滨沧海,西际徐狼,南接扶南,北连九德”

    
    Ⅲ“林邑西去广州二千五百里,城西南角高山长岭,连接天鄣岭,北接涧。大源淮水出郍郍远界,三重长洲,隐山绕西,卫北回东,其岭南开涧,小源淮水出松根界,上山壑流,隐山绕南曲街回,东合淮流,以注典冲。其城西南际山,东北瞰水,重堑流浦,周绕城下。东南堑外,因傍薄城,东西横长,南北纵狭,北边西端,回折曲入。城周围八里一百步,砖城二丈,上起砖墙一丈,开方隙孔,砖上倚板,板上层阁,阁上架屋,屋上构楼。高者六七丈,下者四五丈。飞观鸱尾,迎风拂云,缘山瞰水,骞翥嵬崿。但制造壮拙。稽古夷俗,城开四门,东为前门,当两淮渚滨,于曲路有古碑,夷书铭赞前王胡达之德。西门当两重堑,北回上山,山西即淮流也。南门度两重堑,对温公垒。

    
    Ⅳ“按竺枝《扶南记》曰:抉南去林邑四千里,水步道通。檀和之令军入邑浦,据船官口城六里者也。自船官下注大浦之东湖,大水连行,潮上西流。潮水日夜长七八尺,从此以西,朔望并潮,一上七日,水长丈六七。六日之后,日夜分为再潮,水长一二尺。春夏秋冬,厉然一限,高下定度,水无盈缩,是为海运,亦曰象水也,又兼象浦之名。”
    Ⅳ“按竺枝《扶南记》曰:抉南去林邑四千里,水步道通。檀和之令军入邑浦,据船官口城六里者也。自船官下注大浦之东湖,大水连行,潮上西流。潮水日夜长七八尺,从此以西,朔望并潮,一上七日,水长丈六七。六日之后,日夜分为再潮,水长一二尺。春夏秋冬,厉然一限,高下定度,水无盈缩,是为海运,亦曰象水也,又兼象浦之名。”
    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知道,海水经常进入象林县(林邑)附近的水道,由于古今之间的水道存在一定的差异,Ⅲ段文字中三重长洲如今已经看不到,Ⅳ段文字中的东湖也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成片沙洲,所以极有可能发生过涨海夺陆的现象,秦象郡初治象林县,这个地方在当时应该是即有亚洲象又有大片原始森林的地方,而且还适合停靠船舶,后河道淤塞,汉朝时,其港口已经搬到了北面的卢容浦口,也就是古文献中经常提到的日南港…

    Ⅴ自林邑王范胡达始。秦余徙民,染同夷化,日南旧风,变易俱尽,巢栖树宿,负郭接山,榛棘蒲薄,腾林拂云,幽烟冥缅,非生人所安。
    这段文字再次印证了秦朝时就有移民到达了越南中部的林邑、日南等地,由于道路险远,荒流檄表;估计去的都是一群重刑犯,去了很难有人再返回中原,这些人也逐渐被夷化,从文明社会又回到了原始社会
    《水经注》卷三十七 秦并天下,略定扬越,置东南一尉,西北一候,开南海以谪徙民。


    其实这短短24个字已经把岭南三郡的情况说得很清楚

    东南一尉 南海郡尉 郡治番禺
    西北一候 桂林郡候 郡治 ?? (由西北这个方向来看只能是今天的象州)
    沿南海沿岸置象郡 开南海以谪徙民(注意这个南海不是指南海郡,而是指的海)

    象郡就是沿南海置的,而且是流放罪犯的地方,秦皇果然有手段,将帝国的危险分子流放到了海边去自生自灭,北上的路已经被堵死

    交趾那里就没怎么管,要不然东汉有声势浩大的二征叛乱
    千古一帝秦始皇

    北却匈奴筑万里长城 子孙万代永受用

    南徙谪戍开万里海疆 海丝之路自此始

    自此华夏版图固若汤 中华之名播宇内

    可怜陈涉摇旗一声吼 阿房寸瓦成焦土
    秦象郡郡治(今越南茶乔遗址)的历史沿革

    秦 → 两汉 → 东汉末年137年→ 三国两晋南北朝
    象郡 象林县(或称林邑) 象林县(或称林邑) 僧伽补罗(Simhapura)
    属秦 属南越国,两汉 属林邑国 属林邑国

    →隋唐(7世纪后期废)
    林邑浦,象浦(中国称)
    属占婆国(即林邑国)
    天涯上一打就成乱码了,重新再发一次

    秦象郡郡治(今越南茶乔遗址)的历史沿革

    秦?象郡(属秦) → 两汉? 象林县或称林邑(属南越国,两汉) → 东汉末年137年?象林县或称林邑 治典冲(属林邑国) →三国两晋南北朝?僧伽补罗/Simhapura/象浦 治典冲(属林邑国)→隋唐(7世纪后期废)? 林邑浦/象浦/僧伽补罗(属占婆国即林邑国)
    不知道是巧合还是冥冥之中自有安排,如今的秦象郡郡治属于越南的广南省,虽然这个省比广东广西小的多,大有山寨的味道,但正好对应了秦置的岭南三郡,南海为广东,桂林为广西,而象郡则为广南。秦象郡郡治象林县自公元前214年见诸史籍,至7世纪后期废,近千年时间,城址一直未变,分别经历了中国和林邑国的统治,在林邑国统治时期,长期为林邑国都,而林邑国即后来占城国的前身,属马来人种,信奉印度教。今天这里属于越南广南省南茶桥,法国人对这里进行了考古发掘,被称之为茶桥遗址,出土了不少占婆国时期的文物,至于再往下挖掘是否有秦代遗迹出土,这就不得而知了,由于越南的历史学家坚持认为秦代象郡在中国境内,而越南中北部领土是粤赵佗立国后扩张所获,历史是否是任人打扮的小菇凉,还是浓妆艳抹的老妇人,中国的史书早已给出了详尽的答案…

    
    为什么秦象郡郡治不是卢容浦口,而是象林县
    1. 郦道元的《水经注》中关于汉日南郡只提到了两个城市,分别是郡治西卷和最南边的象林县,并且象林县的规格面积均大于郡治西卷,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表明象林县在秦代时是一个很重要的城邑,而卢容浦口并没有提到有城市,只是有秦代墟域,这个墟域或许只是一个港口。
    2. 秦代郡名和郡治有很大的关联性,秦36郡中有不少郡名都是根据郡治的名称来的,如果象郡郡治放在象林是符合这一规律的。
    3. 在描述象林县时,分别为:“故秦象郡象林县治也”和“秦汉象郡之象林县也。”特别是“故秦象郡”四个字表明这里非同一般,同班固的《汉书》对日南郡的注解一致,这里想表达的意思即日南郡的象林县为秦象郡的初治。而对卢容浦口的描述为“秦时象郡”,或许只是秦象郡下辖的一个港口。
    4. 秦朝时对岭南的控制,是一种松散的点状分布,比如广州就在南海郡的最南边,北边5个县大多分布在地形险要的交通要道,主要作为广州的屏障存在。同样我们也有理由相信象郡的郡治在其疆域的最南边,因为象郡是沿海所置,所以构筑城市的地方多为港口,将象郡郡治放在最南边还有一个好处是防止流放的罪犯逃跑。
    5. 从《水经注》原文可以看出,汉代的日南港是通过卢容浦口进入浪湖,再通过寿冷水到达郡治西卷的,到了西卷之后上岸再通过陆路到达交趾,之后通过海路转运至合浦,广州等地,最后到达中原。这个日南港存在的目的是为了便于海外贸易,接受外国朝贡的。和秦象郡的功用并不相同(秦主要为军事布防,贸易少),而象林县与卢容浦口隔了一个海云关的天险,陆路运输极为不便,所以汉代日南港登陆点也就放弃了象林。
    6. 从地理位置上来讲,象林县要优于卢容浦口,象林县海中不远有小岛,与对岸的大陆形成犄角之势,俨然一座军事要塞,成为秦朝南疆的重要屏障,在秦汉时期,由于海船只能沿着海岸行驶,所以控制了象林就好比控制了进入中国南方海域的必经之路,如同今天的马六甲海峡,这样既方便军事布防,又可以收取赋税。反之卢容浦口就没有这样的地理条件,只是一个入海口而已。
    六、为何南征军在征服象郡之后就停止了前进的步伐?
    这应当和一个古国相关,这个古国的名字叫做越裳,在交趾之南,大致汉日南郡的位置,越裳国在中国周朝的官方档案中留下了明确的记录,文献记载越裳氏重译献白雉,由于道路险远,来一趟要一年时间,越裳的使者回去的时候竟然忘记了回去的路,甚至还使用了指南车..后世将这一典故也多加引用,越裳的裳指的是衣服的下半部分,也就是越的下半部分,相对于越的上部今浙江一带。今天的越南人也认为越裳氏是他们的祖先。

    《竹书纪年》记载:“十年,王命唐权督虞为候越裳氏来朝”
    《尚书大传》曰:交址之南有越裳国。周公居摄六年,制礼作乐,天下和平。越裳以三象重译而献白雉,曰:"道路悠远,山川阻深,音使不通,故重译而朝成王以归。"周公曰:"德不加焉,则君子不飨其质;(质亦贽也。)政不施焉,则君子不臣其人。何以获此赐也?"其使请曰:"吾受命吾国之黄耇日久矣;天之无烈风淫雨,意者中国有圣人乎?有则盍往朝之?"周公乃归之於王,称先王之神致,以荐于宗庙。周德既衰,於是稍绝。
    《册府元归》载:“南蛮林邑国,古越裳之界也,南交州南,海行三千里,北连九真。”

    越裳氏为什么会不远万里到中原进贡目前尚不得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越裳国在周朝之前就已经知道了中国的存在,并且有过交往,按照人类基因学的研究,或许,中国境内的部分黄种人是从古越裳国地迁徙过来的。我猜想这里是禹会诸侯,执帛者万国中最南边的一国,双方早在三代之前就有过交往,也是中华文化影响下的极南之地,强大的秦朝建立之后,自然也会不远万里去南方寻找这个曾经在中国官方留下过记录的越裳国,干脆就把越裳国纳入了秦帝国的版图,而越裳国南界就在秦象郡的象林县

    

    天涯有高人能解释一下玉璋文化吗?是否是禹会诸侯,执帛者万国中的帛?

    玉文化起源于良渚,而禹会诸侯为何会选在远离黄河流域的会稽,二者之间是否有联系?

    我觉得玉璋文化代表了中国的朝贡体系,出土了玉璋的地方就是被中华文化所影响下的亚文化

    早在商代,香港,越南等地已经出现了和中原极其相似的玉璋

    三星堆的玉璋和越南冯原文化出土的玉璋更像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玉璋文化或许是破解中华早期文明的一把钥匙





    补充前面的:
    四、汉象郡为什么不是秦象郡
    9、根据唐代史书的记载,在今天广西崇左附近(即汉象郡治)设置了两个州,分别为瀼州和笼州,这两个州都是招夷獠所设置的,设置时间在唐朝,而且笼州为南越的西界,而西边的瀼州为《禹贡》扬州之分,可以清楚的看到汉象郡郡治临尘绝对不是秦象郡的郡治,也不是南越国所直接控制的领土。
    《十道志》曰:瀼州,临潭郡。《禹贡》扬州之分。春秋属楚,在郁林之西南,交趾之北。隋大将军刘方始开此路,为镇守,寻又不通。唐贞观二年,清平公李弘节遣钦州首领宁师宗招慰开拓,寻刘方旧路得达交州。为州在瀼水之东,故以为名。(瀼音而章反。)
    《十道志》曰:笼州,扶南郡。古越地,在南越之西界。唐贞观十二年,大使清平公李弘节招降獠,置笼州,以笼洞为名。

    

    秦象郡的基本资料:
    时间:前214年-前204年
    郡治:象林县(今越南广南省南茶桥)
    管辖范围:汉代合浦、交趾、九真、日南四郡
    今广东粤西海岸(阳江以西,包括阳江)、广西沿海(合浦、钦州、防城港)越南中北部地区
    汉苍梧郡以南,沿南海所设置
    基本情况:秦朝在建立之后即开始了对南越的征伐,其中赵佗一路进攻广州非常的顺利,在拿下广州之后,兵分两路,一路沿陆路协助屠睢进攻桂林郡,另一路沿南海一路向西,再折向南,并最终占据了象林县(今越南会安附近),根据前219年的琅琊石刻关于秦朝南疆的记载,此时秦军已达到了南尽北户的地方,但并未设郡。前214年,在象林县正式设置象郡,并从中原迁徙对秦帝国统治有威胁的危险分子到岭南三郡,其中象郡在最南边,迁徙的大多为重邢犯,这就是史书上说的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象郡为沿海路而开,对内陆控制力非常薄弱,只是在海边建立了一些据点,如合浦、徐闻、阳江、卢容浦口、象林,主要为移民流放犯人所用,当时的交趾虽然大致属于秦象郡的管辖,但实际仍以土著自治为主,汉越杂居而已,同时此时象郡辖区内还存在着大量的野人,如史书记载的文朗夷、乌浒蛮、徐狼等等,象郡划分的依据主要为汉苍梧郡以南,有文朗夷的地方,且沿南海所置。
    七、其它一些问题
    (一)秦象郡划分的依据:
    秦象郡划分的主要依据为文朗夷所居住的地方,也即史书上记载西瓯骆
    骆活动的范围,东汉的二征起义主要发生在交趾,日南,九真,合浦四郡,因为这四个郡在秦时同属象郡管辖,境内主要为骆越,而二征本就为骆将之后,对境内的民众有较强号召力,所以叛乱只发生在秦象郡原辖区内,并未波及到同属岭南的南海,桂林与苍梧等郡,同时这一片区域属于化外之地,同中原相比没有得到开发,不仅道路险远,而且还存在着诸如乌浒蛮、徐狼、屈都夷等原始部落野人,基本上就是有去无回,适合流放。《太平御览》“苍梧已南,有文郎野人,居无屋宅,依树上住宿,食生肉,采香以为业,与人交易,若上皇之人。”前面已经提到了秦象郡的设置主要目的是流放犯人,在古文献中能够找到相应的记载如《水经注》卷三十七 “秦并天下,略定扬越,置东南一尉,西北一候,开南海以谪徙民。”开南海所置的郡就是象郡;在《史记?南越王传》我们也可以找到这样的记载“且番禺负山险,阻南海,东西数千里”我认为这一段断句应为“且番禺负山险阻,南海东西数千里”表达的意思是番禺有重峦叠嶂的山作为阻挡,南海东西数千里有广阔的大海可以开发。如果按照传统的断句,其意思为番禺有山势之险作为屏障,阻断了南海,而且东西有数千里。这样的话明显不通,番禺怎么可能东西有数千里呢?又为什么要去阻断南海呢?所以我认为这里实际上是两个地理方位,一个说的番禺,一个说的南海。把这个南海套到“开南海以谪徙民”中就可知道,沿南海设置的这个郡就是用来以谪徙民的,谪的本意为被罚戍边的罪人。
    (二)秦发动百越战争的缘由
    我们知道秦王朝建立后,帝国的统治基础并不牢固,有大量的六国降军、俘虏,还有失势的六国权贵、中下层官吏以及不服管的民众,这些都是秦王朝不稳定的因素。秦的发展壮大很大程度上是依据《商君书》的策略来进行的,即不断的扩张,获得粮食,土地和人口,再利用这些资源去获得更多的粮食,土地和人口。秦征伐巴蜀初尝甜头,为歼灭六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秦本身也有短板,以当时的土地和人口只有六国的1/3不到,如何来管理六国,成为了秦政权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商君书》的基本思想是民强则国弱,国强则民弱,为了让民众不与国家争夺利益,就得不断疲民。因而南边的人往北迁抵御匈奴,修筑长城,阿房宫,始皇陵。北边的人往南迁与百越部落发生战争,借力打力,消耗掉潜在的反秦势力,实在不服管的迁到最为偏远的南方,这个是秦始皇南征百越的根本动机,而不是史书上所说的仅为了越部落的犀牛和象角就发动战争,可以说虽然秦始皇的这一举动透支了国力,直接导致了秦的灭亡,但间接为汉统一天下扫除了障碍,此时六国上层的反秦势力在秦王朝短短的十几年时间内被扫除得所剩无几,所以直到大泽乡摇旗呐喊的时候,第一个站出来的陈涉竟然是草根农民出身。在一些地方志里甚至里耶秦简里都提到了南征的士兵有不少来自灭亡的楚国,从南越王赵佗的祖籍中也依稀能看到当年中原士兵的身影,南越的这场旷日持久的消耗战为中国能在此后的2000多年内保持政治上的高度统一实际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秦朝在占领六国之后,初期沿用了六国的地方官吏进行官吏,但后期肯定撤换了不少不听话的官员,这些人后来到了那里?根据《史记》的记载“三十四年,适治狱吏不直者,筑长城及南越地。”不少的官员被流放到了南越
    (三)百越战争的起始时间
    关于秦征百越的开始时间,由于史书上记载不详,一直以来众说纷纭。根据前219年琅琊石刻碑书,此时秦朝的南疆已经到达了南尽北户的地方,很明显,这个地方是在越南中部,那么说明秦征百越的时间不会晚于前219年,再根据《史记》与《汉书》的记载“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秦时已并天下,略定杨越,置桂林、南海、象郡,以谪徙民,与越杂处十三岁。”如果按照这段话推断以秦朝建立起(前221年),到后段文字任嚣病死的年代(前208年)正好是13年,同时《史记?秦始皇本纪》提到秦朝建立时(前221年)其疆域已经南至北向户,这个北向户也是在越南中部,说明此时秦征百越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而秦初征百越的下限时间应该在更早的前221年,再根据楚国的灭亡时间为前224年,按照常理,秦应当先把劲敌楚国征服之后才能腾出手去攻打百越,所以秦征百越的时间不会早于楚灭亡的时间即前224年,那么我们可以推断得出,秦初征百越的时间为前224年-前221年之间。在公元前179年,陆贾再次出使南越国时,赵佗在还诏中提到 “老夫处粤四十九年,于今抱孙焉。” 按照这个时间推算,赵佗参加南越战争的时间为前228年,这一年正好是赵国灭亡的时间,此时楚国正雄踞秦国的南方,不可能是秦征南越的开始时间,同时根据史书记载的赵佗年龄推算,此时赵佗仅仅只有十几岁(12岁左右),我估计这是赵佗参军的年龄,当时的赵国已经是四面楚歌,压上了全部家当,连十几岁的小孩都参军作战,而赵佗应当是被秦军俘虏或投降,为秦军征战。
    (四)象郡在秦汉之际到底发生了什么?
    在风云激荡的秦汉之际,好戏连台,精彩一幕接着一幕。此时的秦象郡刚成立后不久也山雨欲来风满楼,遍布乌云,秦象郡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在随后汉武帝所置的岭南九郡中彻底的消失了呢?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结合当时实际的政治局势,或许我们能还原一段真实的历史。
    在《旧唐书?地理志》关于象州的记载中我们可以找到这样一段话:“非秦之象郡,秦象郡今合浦县”这段文字把我们又引入了一片沼泽地,因为根据《汉书》、《水经注》、《晋书》等众多古文献的记载,秦象郡在日南是明确无误的,为什么《旧唐书?地理志》会多上这么一段话,而且根据众多地方史志,秦象郡也确实曾管辖过合浦地区,难道秦象郡不仅有北置说,南置说更还有合浦说吗?
    在秦末,帝国即将覆灭之际,处于南粤的赵佗曾封关锁道,不与中原往来,静候时机以图称王,而岭南三郡内部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不得而知,《史记》、《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吏,以其党为假守。”然后“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那么我们可不可以产生这样的联想,既然赵佗以其党为假守,那么岭南三郡的郡治是否也会发生变化呢?根据今天的考古发现,秦桂林郡郡治并不是汉代郁林郡郡治,而汉代的郁林郡就是来源于秦代的桂林郡,汉代郁林郡治布山,这个布山在今天的广西贵港,这里出土了南越国时期高等级的墓葬,墓中还找到了布山二字,但就是找不到城址,也没有秦朝的遗迹。反而在北边的广西象州找到了秦朝城墙遗址,并出土了秦代的钱物。这个地方在秦朝的时候叫做桂林县,极有可能就是秦桂林郡的郡治,这样说来,秦代的桂林郡应当在秦末或南越国时期发生过迁移,或许这次迁移就是赵佗为了驱逐秦朝旧势力,而换上自己的党羽所致,无疑假传圣旨更改郡治是为成本最低的方法。那么既然桂林郡的郡治可以改变,那么处于南面的象郡郡治更应该改变,毕竟象林县离广州太远,而合浦则离广州近了不少,合浦的地理位置处于秦汉时期通往交趾的必经之路,赵佗曾以合浦为基地派水军攻打过交趾,这个地方应该属于赵佗的掌控之下,那么将象郡迁至合浦也就顺理成章了,这个事发生在前207年或前208年,距离秦设置象郡仅仅过去6-7年,而合浦至今未发现有秦代遗迹(秦代遗迹在象林县),倒是有南越国时期的文物出土,似乎也在述说着那段历史。

    
    这是合浦汉墓中出土的南越国时期印章
    或许当时的合浦被叫做劳邑
    劳或者是通牢,因为这个地方在秦朝就是流放犯人的地方
    这里还是去往秦象郡象林县的必经之路和始发港
    (五)西瓯国、安阳王与南越国之间的关系
    先看看正史中对西瓯的记载,在陆贾出使南越国时,赵佗为了给自己称帝找台阶下,就提到了西瓯裸国亦称王(意即赵佗作为南越蛮夷的共主,位置应当在王之上,称皇帝聊以自娱))《史记》记载 “其东闽越千人众号称王,其西瓯骆裸国亦称王。老臣妄窃帝号,聊以自娱,岂敢以闻天王哉!” 而《汉书》记载就更为详细,意思差不多,但增加了一些内容“蛮夷中西有西瓯,其众半羸,南面称王;东有闽粤,其众数千人,亦称王;西北有长沙,其半蛮夷,亦称王。老夫故敢妄窃帝号,聊以自娱。”这段文字告诉我们西瓯国在广州的西南面,且人比较矮小,应当在红河三角洲一带,此时西瓯国与南越国的关系是一种役属的关系“佗因此以兵威边,财物赂遗闽越、西瓯、骆,役属焉”,在南越国灭亡之后,西瓯国与汉之间没有经历过战争便投降了汉朝《史记》“越桂林监居翁谕瓯骆属汉”《汉书》的记载更为详细一些: “粤桂林监居翁谕告瓯骆四十余万口降”这里仿佛可以与另一本古书《交州外域记》的记载联系起来“越王令二使者典主交趾、九真二郡民,后汉遣伏波将军路博德讨越王。路将军到合浦,越王令二使者赍牛百头,酒千钟,及二郡民户口簿,诣路将军。乃拜二使者为交趾、九真太守。诸雒将主民如故”。无论地理位置上还是人口上来看,西瓯国就是瓯骆国,位于交趾、九真两郡,因为从《汉书?地理志》对岭南地区人口的统计发现,只有交趾一郡的人口超过了40万,而赵佗完全控制下的南海、郁林、合浦以及苍梧四郡加起来都不到40万人。《交州外域记》又记载:“交趾昔未有郡县之时,土地有滩田。其田从潮水上下,民垦食其田,因名为雒民。设雒王、雒侯,主诸郡县。县多为雒将,雒将铜印青绶。后蜀王子将兵三万,来讨雒王、雒侯,服诸雒将,蜀王子因称为安阳王。后南越王尉佗举众攻安阳王…”既然空间上定了,那么时间上我们也可以理出一个脉络来:交趾昔未有郡县之时,设雒王、雒侯,主诸郡县→安阳王征服瓯骆国→赵佗平安阳王→越王赵令二使者典主交趾、九真二郡民,这里仿佛没有秦象郡的任何事情,而且赵佗平安阳王只能发生在汉文帝时期,因为传说中出现了赵佗儿子与安阳王女儿谈情说爱的事,不可能发生在秦朝,一是《史记》记载中的西瓯国役属南越国发生在前180年,二是根据赵佗的年龄推算,秦时赵佗即便有儿子也不到谈情说爱的年龄。由此看来,如果秦象郡设置在交趾南面的象林县,那么必然要经过瓯骆国控制的区域,秦与瓯骆之间是否有战争,如果有,为什么又没有记载?如果没有,秦与瓯骆之间又是什么样的关系?如果抛开《交州外域记》的记载,只相信《史记》,仿佛可以得到一个解答,但是南置说认为秦象郡在日南就是根据《水经注》来的,而《交州外域记》的记载也是来自于《水经注》,否定《交州外域记》就相当于变相否定《水经注》,那么南置说也难以成立。事情突然变得麻烦起来。而越南史书《大越史记全书》更把这瓯骆国、安阳王与南越国三者之间的关系引入了死胡同,《大越史记全书》记载安阳王于前257年占据交趾,改国号为瓯骆国,但在前214年,秦始皇置象郡的时候把交趾划给了象郡,中间没有战争,然后前210年,任嚣、赵佗率大军进攻瓯雒国,任嚣犯土神染病,赵佗被带神力的神弩所败。后赵佗派儿子做间谍盗出神弩,于前208年再次征讨安阳王,这次击败了安阳王,书中记载安阳王在瓯雒国总共当了50年的王。
    其实稍加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虽然《大越史记全书》给出了很多详尽的时间和人物故事,但其实错误百出,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比如安阳王统治时间为前257-前208年,没有记载与秦有战争,为什么在前214年秦置象郡的时候突然被划入了秦象郡?再有前210年的时候,赵佗即便有儿子也远不到谈情说爱的年龄,如何能作为间谍盗出神弩?再则蜀国灭亡于前316年,安阳王为什么直到前257年才来到交趾?再则任嚣犯土神染病,赵佗被神弩所败更是带有神话色彩外加感情色彩,看来《大越史记全书》根本就不可信。而《水经注》引的《交州外域记》也有关于神弩和安阳王的传说。我认为神话传说之所以成其为神话,是因为没有文字加以固化,现实世界中的原型,在掺杂了个人感情色彩之后加以夸张放大从而变得面目全非,所以经常会出现张飞打岳飞这种时空上的错位,往往还会出现超越人的局限而进入神的世界。我也赞同法国人鄂卢梭的一些基本观点,即早出现的史籍记载往往更为可信。如果我们把各类史书记载排个序,就可以发现:早出的《史记》、《汉书》都没有关于安阳王的记载,当然也更不可能出现神话故事,直到《水经注》引的《交州外域记》开始出现了安阳王的神话故事,后面的《大越史记全书》更是荒诞不经,但其基本素材也是来源于《交州外域记》。如果撇开神话故事,历史正确的打开方式又该是怎样的呢?安阳王的故事能否放在西瓯国的历史之中,秦象郡又能否与西瓯国同时存在且不产生矛盾呢?如何能在神话、现实与史书加载三者之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呢?我认为是可以的,那么这里就必须要理清几个关系,即一、西于王=安阳王=西呕君,二、瓯骆国=西瓯国=西瓯骆裸国 三、西瓯王=西于王
    下面我们先把史书上关于南越国的记载排个序

    
    其中1-11条是早出的史料,12-15条晚出,出现了神话传说
    前面已经分析了第二个等式的前半部分,无论从时间空间上看还是从人口上来看,西瓯国就是的瓯骆国。根据上表中的第2,3条,由于这两条都是讲的同一个事,只是出自不同人之笔,可以认为西瓯骆裸国就是西瓯国,而且在南越国统治时期,能称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时的闽越占据福建地区也仅仅是称王,如果把西瓯骆拆分成两个国家西瓯和骆,根据表中的第3,6,7条,结合人口与方位分析,西瓯的位置应在越南的红河三角洲,那么骆只能在今广西地区称王,方位上在广州的西面。如果是这样的话就与第3条所说的西有西瓯产生矛盾,再结合后面汉武帝灭南越国后分封的情况8,9条来看,整个南越国地区只有一个蛮夷部落的国家即瓯骆国,而瓯骆国又是西瓯国,那么骆自然不会成其为一个国家。所以第二个等式得证。关于第三个等式,我们可以根据第8,9条来看,从时间序列上,先是瓯骆左将黄同斩西于王,然后桂林监居翁谕瓯骆属汉,说明此时还有一个西于王,到底这个西于王是不是瓯骆国的国王呢?那么我们可以根据第10,11条知道,汉武帝时期的西于县在交趾,到了东汉分为封溪,望海二县,且人口稠密。西于王到底是不是在西于县称的王,我们不得而知,只能说可能性很大,并且从第8 条以故瓯骆左将黄同斩西于王来看,黄同是属于瓯骆国的,既然这样那么肯定是斩自己国家的国王,前面已经分析了,蛮夷中只见了一个瓯骆国,也就是西瓯国,没有其他的国家敢称王,这在《汉书?功臣表》中也可以得到验证,如此看来,西于王就是瓯骆国的国王,也就是西瓯的国王,第三个等式得证。第一个等式证明有点困难,涉及到神话传说,我们还是从地理位置出发,根据第11条,东汉的西于县分为封溪和望梅两县,再看14条可以知道安阳王定都封溪,这两个地方是不是一个地方呢?答案是肯定的,直到今天这里都还有古螺城的遗址,流传着安阳王的传说,也正是东汉时封溪县所处的位置,现代考古发现这里曾发生过激烈的战争,出土了不少战国末期的中原兵器,在秦汉时期应当是一处重要的城邑,甚至王都也是不无可能的,根据第12条,越王典主交趾一共发生了两次,再结合13-15条综合分析,第一次应当是与赵佗战败后,第二次是在汉武帝平南越时,其中第二次的越王不可能是南越王,因为史书记载南越王赵建德一直负隅顽抗到最后,自然不可能投降。那么这个越王只能是当地自治的王,管辖范围是交趾、九真二郡。而根据正史的第6-11条综合分析,此时交趾地区只有一个西于王,而且是被黄同所斩,没有发生战争就选择了投降,由此看来,第12条只能基本符合事实,由于12-15条属于晚出的史料,且夹杂着神话传说,所以可信度并不高,但神话传说一般都是真实世界的反映,因为没有文字加以固化,只能通过民间的口口相传,不可避免夹杂了常人的感情色彩和价值取向。事实的本来面目变得模糊不清,如果说神话传说真的能够对应上实际发生的历史的话,空间上和时间上都能勉强对得上,那么就只有一种可能,即神话传说中的安阳王就是西于王,再有在古代骆和雒相通,因而史书记载的瓯骆国就是神话传说中的瓯雒国,文理上相通,毫无障碍。而西呕君中的呕是一个音译词,也作“瓯”、“欧”、“沤”,在秦征岭南的过程中,如果不是遇到强大的对手,史书是不会加以记载的,纵观《史记》、《汉书》后面蛮夷中能称王的,也只有西瓯国,所以认为西呕君就是西瓯君应当没有问题,从第1条还可以看出,当时西呕君是没有完全被征服,虽然王被杀了但还是推举得有首领,之后红河三角洲土酋治之的可能性比较大,直到汉武帝平南越时都还有西于王,这样看来,神话传说中的安阳国也就是一直活跃于红河三角洲的西瓯、西瓯骆。而安阳王也就是西于王,由于音译的原因产生了多个名称而已。
    综上,如果在现实世界、神话传说和史籍记载中找到一个平衡点话
    历史正确的打开方式是这样的:
    前316年,司马错灭蜀国,蜀安阳王子南逃交趾
    安阳王子在红河三角洲建立起瓯骆国,也作瓯雒国,号西呕君或西于王
    秦军来到红河三角洲与瓯雒国发生激烈战争,杀西呕君即安阳王
    秦乘胜挥师南进,一直到达日南的象林县
    躲入丛林的古蜀人推桀骏为将,大败秦军杀屠睢
    任嚣赵佗赶来增援,战胜古蜀人的残军败将
    古蜀人只得与赵佗求和,瓯雒国保留其地和王,以羁縻治之
    赵佗和辑百越,娶越女为妻,或为古蜀部落的瓯骆人
    (赵佗与古蜀人对秦国一个新恨,一个旧仇,同是天涯沦落人,双方一拍即合,赵佗出面报中央说土著部落已基本扫清,略定扬粤,完全不提古蜀人的事,古蜀人也求得生存空间)
    前214年,秦置岭南三郡,中原大量移民迁至岭南
    秦亡,赵佗建南越国,交趾一带封西于王
    汉武帝征南越,西于王被部下所杀,古蜀人投降
    前111年,南越国亡(期间跨200年时间,西于王应该不止一位)
    以秦之强大,能大败秦军的会是使用石头和骨器的土著部落?
    秦军大败的战场在广西?为什么没发现大量兵器?
    而越南古螺城(传说中的安阳王都)外出土了上万件铜镞,时间正好是战国末年至秦汉
    (古螺城址在河内东北部17千米的东英县境内。该城由外城、内城和宫城三部分组成,共筑三重夯土城垣,城外有护城河,外城周长8千米,内城周长6.5千米,宫城周长1.65千米。经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东山文化时期的铜鼓、铜钺、铜锄、铜矛、铜斧等,特别是上万件铜镞和100多件铜锄的发现令人震惊,这在其他东山文化遗址中也是少见的)
    或许这就是传说中安阳王所使用的神弩
    此外这附近还出土了大量带有明显古蜀特色的三角形戈
    同一时期的越南海防出土了船棺墓,当时红河三角洲普遍使用干栏式建筑
    其源头仿佛指向了1986年开始发掘的古蜀国十二桥文化(据说有文字)
    1989年,中越恢复建交的秘密会谈在成都举行
    ………………
    安阳王国不仅是神话传说,正史中也有记载
    《后汉书?郡国志》载“交趾郡,武帝置即安阳王国”
    当然,安阳国的传说是否能否坐实还有待后续的考古发掘
    毕竟,三国时期士燮主政交州的时候养了一大帮御用文人
    为了给当时偏远落后的交趾增加点文化氛围
    杜撰出一个安阳王的故事也不是不可能的
    补充前面的
    四、汉象郡为什么不是秦象郡
    10.北向户问题
    《安南志略》“宋文帝元嘉中南征林邑,五月立表,望之日在表北九寸一分,交州影在
    表南二寸三分,交州去洛阳水路七千余里,盖山川回折使之然也,以表取其弦直当下
    千里,唐开元十二年测交州夏至影在表南三寸二分,与元嘉所测畧同,王充论衡曰日
    南郡去洛且万里为日南,李筌曰安南府至长安七千二百五十里,孟錧云以四方揆之,
    安南通当中国末地耳,今自罗城至京师约一百一十五驿计七千七百余里”
    《水经注》“区粟建八尺表,日影度南八寸,自此影以南,在日之南,故以名郡。望北辰星,落在天际,日在北,故开北户以向日,此其大较也。”
    《旧唐书?地理志》“遂于其国五月五日立表,北景(比景)在表南,九寸一分,故自北景以南,皆北户以向日。”
    《水经注.温水注》:“自卢容县至无变,越烽火至比景县,日中头上,景当身下,与景为比”

    北户问题是一个物理现象,由于黄道与赤道之间存在23.5度的夹角,因而热带区域内每年都有一定时间能观测到北向户现象,所谓北向户就是太阳处于地面的北方,为了得到阳光的照射,居民窗户开向北方。其实中国古人很早就已经发现即使同一地方,不同的时间测量太阳角度,得到的值都是不同的,这是由于地球公转的原因,近日点和远日点之间的变化,赤道地区半年北向,半年南向,北回归线以北地区观测不到北向现象,北回归线以南越往南观测到北向户现象的时间越长,到了赤道时间最长为半年时间。

    
    要观测到明显的北向户现象,必须要满足两个条件:
    1. 天气晴好,因5-7月正好是北半球热带地区的雨季,所以必须保证理论北户时间大于一周以上。
    2. 角度问题,如果太阳北向与地面的角度过小,是无法感觉到太阳在北边的,同时房顶有屋檐,会挡住部分太阳光,所以太阳由北射向地面的倾角要足够大才能观测到北户现象,这个倾角应不小于5度。而比景被中国古人认为是北户现象的分界点也是可信的,因这个地方在夏至太阳北向的倾角正好是5度左右。

    综上,能明显感觉到北户现象要到了越南中部的会安,一年中6月的下半月有明显的北户现象(即倾角大于5度),广西崇左地区不仅角度太小,而且时间很短,基本上观测不到北户现象,这也与实际观测情况一致,包括越南北部的河内都没有窗户朝北开的习惯。

    结合琅琊石刻,秦朝疆域南尽北向,可以肯定秦象郡已经到达了越南中部的会安一带,再加汉武帝所置的日南郡不可能是充话费送的,唯一的解释就是这是秦朝开拓的领土。
    《水经注》“范泰《古今善言》曰:日南张重,举计入洛。正旦大会,明帝问:日南郡北向视日邪?重曰:今郡有云中、金城者,不必皆有其实。日亦俱出于东耳。至于风气暄暖,日影仰当,官民居止随情,面向东西南北,回背无定。”

    从这段也可看出,日南郡并不是一年都能观测到北户现象的,理论时间为5月21日至7月21日,能明显看到北户的时间只有6月的后半个月,实际去观测一下就能够发现
    日之南在古人眼中是一件很重大的事情,黄河长江流域的古人在传统认知中认为太阳是恒定在南边的,之后才有山南水北为阳之说,这是阴阳五行和风水学的基础,但日之南的发现改变了人们的认识,当第一批秦军到达这个日之南的地方,他们或许认为已经到达了世界的尽头,或者触犯神灵,也就没有继续南行,这也是中华文化所能到达的南极,比起今天徐闻的南极村和海南三亚的天涯海角,秦象郡却实为中华文化所能到达的地理南极,此后东汉的马援曾在象林南界立若干铜柱,上书铜柱折,交趾灭。中华文化地理四极,在我的理解中,北有封狼居胥,西有碎叶城,东至大海,南达马援铜柱。如今西极和北极已经坐实,而南边的马援铜柱或许却永远的淹没在了历史的滚滚红尘中……

    山南水北为阳

    

    
    中国带阳字的地名,基本上都与山南水北为阳有关,也就是认为人处在太阳北边,太阳恒定在南面
    上面红线标出的都在北回归线以南,在这些地方,人们还是认为太阳在南面,人在日之北
    甚至到了海南三亚,北纬18度左右,都出现带阳的地名,越南也有带阳字的地名,如海阳
    可见,北向户一定要到了北纬18度的南面才能看得到
    It was a sunshine morning in late June 221BC when Chinese soldiers wake up from deep sleeping. Suddenly they found something different which they had never seen before.The light went straight from north window.It was unbelivable. they thought strangely. Did our eyes cheat us bigly or the sun is a fake one? No, we must figured it out immediately.So they went out the house briefly and amazing thing came after.they saw the sun is in north from the sky while their hometown the sun is always in south.It was amazing.our eyes were right.
    This army had a long journey from China continent.In their memories of hometown.The sun was always in the south.So they got used to open the window from south side so as to get enough light for keeping warm.There was no exception although they lived in different places and these places might be far away from each other.Did we get to the end of the world? A brave thought emerged from their minds.we must told our empire at the first time .so the general wrote a letter and arranged a fast ship to capital. By the way.the distance to capital is nearly 8500 kilometres long yet they lived 2200 years ago.
    The letter said: Dear King(Qin shi huang ). We sail straight to south all the time and After a long long journey finally we find a beautiful place.There are a lot of elephants at the river bank. The land is covered by green plants and most importantly the sun is in the north way.we sit on the south side of the sun and the house we built opens window in north way.It is most properly we get to the end of the earth. It is also a good place to live.so we would like to set up a all new city to live and this city is only belonged to you my king. The name of this city should be elephant city………
    (七)补充:
    甲. 前面“四.汉象郡为什么不是秦象郡 1.汉象郡能够补上初17郡之谜”的再探讨
    《汉书?地理志》“本秦京师为内史,分天下作三十六郡。汉兴,以其郡太大,稍复开置,又立诸侯王国。武帝开广三边。故自高祖增二十六,文、景各六,武帝二十八,昭帝一,讫于孝平,凡郡国一百三,县邑千三百一十四,道三十二,侯国二百四十一。”
    从这一段可以知晓,汉武帝广开三边,总共新开设了二十八个郡。仔细看《汉书?地理志》其实武帝时期置的郡远不止28个,但这里面分为两类,一类是新开的,班固用了“武帝**年开”这几个字,而第二类则是新置(一般在原郡的基础上稍分而来)班固用了“武帝**年置”这几个字,那么我们可以发现,这28郡有:
    东边:朝鲜4郡乐浪、玄菟、临屯、真番
    南边:南越国9郡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止、九真、日南、珠厓、儋耳郡。西南夷7郡武都、牂柯、越巂、沈黎、文山、益州、犍为
    北边匈奴7郡:朔方、五原(汉书秦置有误,实为汉武帝所开)、酒泉、张掖、敦煌、武威、金城(汉昭帝始元六年,以边寨阔远、取天水、陇西、张掖郡各二县,置金城郡,其中张掖为汉武帝新开的可认为金城郡实为汉武所开)

    至于像零陵这样武帝置的郡不在少数,但都不是武帝所开,而是稍分原来的郡所来,如零陵是分桂阳郡所来。

    这样算下来只有27郡,最后应该还有一个郡就是汉象郡
    乙、关于《汉书?地理志》中“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的翻译
    按照常规翻译,一般认为日南障塞是一个地名,和徐闻、合浦一样。但有两点一是纵观《汉书》、《后汉书》中从来没有出现日南障塞这样的地名,即便要称要塞,也是称为某某塞,如朔方郡的鸡鹿塞。二是从日南出发和从徐浦合浦出发的出发点是大不同的,徐闻与合浦之间大概是一两天的距离,而徐闻合浦到日南在当时的航行条件下没有十天半个月是肯定到不了的,甚至航行一个月以上也不足为奇,这样到都元国就不会只有船行五月这样一个时间。
    所以这句翻译成日南港河道淤塞比较合理。
    (六)秦汉之际岭南七郡的人口
    
    1. 秦末至西汉汉人入岭南的数量:
    秦朝时汉人入岭南史书记载主要有4次:
    ① 屠睢率“50万”大军进攻岭南。
    ② 秦置岭南三郡,迁中土人以谪徙民。
    ③ 迁吏治不直者入南越。
    ④ 赵佗上书求三万寡妇织补,秦始皇批准了一万五千人。
    由上表可知,西汉时除开交趾与九真两郡,其他几个郡的人口在7-15万左右,这几个郡的人口应该主要以北方移民为主,同时也包括了部分归顺的越人,也就是所谓的熟獠。具体比例如何,尚不得知。这5个郡的人口总数为397500人。
    2. 西汉时瓯雒国人口数:
    交趾人口众多,实际上是因为将瓯雒国的人口计算在内了的。其中交趾郡的户均人口达到了8.1,明显偏离均值,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是瓯雒国的人口不是以户计的。《后汉书?任延传》载“又骆越之民无嫁娶礼法,各因淫好,无適对匹,不识父子之性,夫妇之道。”可见瓯雒人当时并没有户口的概念,西汉时交趾九真二郡的人口总数为912250,汉武帝平南越时,瓯雒人口总数为40万人,参考西汉至东汉人口平均增长率为100%,瓯雒人口在汉武平南越后至汉平帝元始二年也翻倍的话,那么交趾九真二郡汉人数112250,如果假设瓯雒人口只增长了50%,那么交趾九真二郡汉人数为312250。
    3.南越国建立时纯汉人数量推算:
    综合1,2,至西汉汉平帝元始二年,岭南汉人的总数在50-70万之间。根据《汉书》“南海尉它居南方长治之,甚有文理,中县人以故不耗减,粤人相攻击之俗益止,俱赖其力。”可知南越国时期汉人的人口总数总体是呈增长趋势的,那么赵佗建立南越国时的汉人总数应当少于50-70万人。如果参考西汉至东汉人口平均增长率为100%,秦末南越国建立时,岭南汉人数量的下限应当在25-35万之间。上限则为50-70万,综合估计在25万-70万之间,这个数据还有削减的空间,因史书记载秦末入岭南的汉人几乎都为成年男性,大部分汉人都是娶的越女为妻,25万-70万再对半砍,也就是秦末入岭南的纯汉人在12.5万-35万之间.考虑到汉武平南越时瓯雒40万人口有部分是属于汉人与瓯雒人通婚的后代, 秦末时入岭南的纯汉人应当不会超过50万人,20-40万之间的可能性比较大。
    中国上古的文献记载虽然多,但处处布满雷区,一不小心就会踩雷,如果不仔细加以辨别直接加以引用的话会出现自相矛盾,寸步难行的局面。

    1. 地名动态
    比如苍梧就是动态的地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指代,其抽象意义泛指中国的南疆,在尧舜禹三代时期,苍梧指的湖北的房县一带,在秦时,苍梧指代的湖南的苍梧山,而到了汉武帝平南越之后,苍梧这个地名则跑到了广西的梧州。苍梧地名的动态变化也昭示出中国南疆从汉江到湘江再到珠江的渐次变化过程。
    再如我上文中提到的象郡,就分了秦象郡和汉象郡,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2. 国名张冠李戴:一国两名/多国一名
    比如出现在先秦文献中的蜀国,如果认为就是今天四川的蜀国的话,那么会闹出不少笑话,《后汉书》说:“长社有长葛,有蜀城,有蜀津。” 《史记·魏世家》:“惠王元年,韩、赵合伐魏,战于蜀泽。”这里面所说的“蜀”都可以肯定不在四川,
    关于先秦时蜀的地望,有山东的“蜀”,陕西、川西北的“蜀”,安徽的“蜀”,江苏的“蜀”等多家说法,如果生套进四川的蜀,那么必然寸步难行
    又如发现编钟的曾侯乙墓,学界一直很迷惑,因为遍翻史书都找不到曾国,但出土文物实在太打眼,完全不像是一个小国,而且史书上记载得到缯国在山东,显然和曾侯乙墓没有关系,直到后面发现这个国家其实还有一个名称叫做随,在史书上能够找到印证,再后来才发现,这个国家其实是一国两名,随为地名,曾为国名,有时地名也作国名用,所以出现了一国两名。
    3. 人物穿越
    比如将老聃和李耳混为一谈,史记记载老子活了200岁,穿越到了孔子时代,但可以明确的是他的著作晚于孔子的著作。
    以前一直不清楚孙子兵法是谁写的,甚至还有人认为孙子兵法是孙膑的著作,战国人一下又穿越到了春秋。

    三星堆的考证也一样,文献只有参考的辅助价值,没有下结论的拍板价值,不过我认为山海经的母本来源于古蜀国,因为山海经中提到了地之中在都广之野,那个地方基本可以肯定就是在成都平原,同样是没有文字,西方也有荒诞不经的志怪故事,如奥德赛,描写的是特洛伊战争后,希腊人在海上漂泊所见到的奇闻怪事,很可能山海经就是古蜀人在迁移的过程中所见所闻加以夸张放大并神话话后所形成的著作,毕竟从考古发掘来看,古蜀文化与最初兴起于两河,继而扩张到埃及,印度,地中海等地的文化有种说不清的亲缘关系。
    (七)越南【秦象郡】古代神话之我见
    越南的祖先为炎帝神农氏实际上是一种穿凿附会,因中国的古书中炎帝主管南方,所以越南人就把炎帝当做了自己的祖先,至于泾阳王让位一说,实际上也表明主管南方的泾阳王在中国的版图中话语权不够,按照儒家的说法就是让位于兄长,而泾阳王娶洞庭女则源于越南早期的北方移民对洞庭湖的一种记忆,史载,最早一批从中原来到越南的北方移民,除了军队,大多是罪犯,商人,官员等政治成分不好的人,无论他们来自中原的哪个地方,进入岭南必然要从洞庭湖经过,洞庭湖也就是他们告别中原华夏文化的最后一站,因而残存在了先民的记忆之中,而泾阳王名字叫做禄续也影射出了史禄开凿灵渠的故事,正因为有了史禄,这群北方移民才不至于死在岭南的荒山野岭之中,禄续这个名字也代表着史禄让他们的生命得以延续,而泾阳王同时也被他们当做神一样的先祖所追崇。貉龙君则是越南历史的开创者,貉即骆越的“骆”,也通“雒”,他们来自古蜀国,今天的越南语,其底层语言来自于南亚,实际上就是骆越人带来的,骆越人在古蜀国生活的地方叫做“雒”(越南语n??c的发音,意思为水或国家)即今天的广汉三星堆一带,族群以地方命名,他们来到越南之后也被称之为“骆越”,因为当时的中原人不知道他们是古蜀人,仍以为骆人是百越的一支,所以有了骆越这个新的名字。在这里,越南神话把他们的祖先骆越人假借到了中原的文化体系之中,又加上了龙的图腾,就有了貉龙君这个名字,表明他们也是中原文化的衣钵传人,或者貉龙君代表着越南的先民是由骆人与南迁的汉人(龙族)相结合所形成的新民族。当然在三星堆出土的文物中,同样也有不少的龙图腾文化存在,或许骆人在三星堆时代就已经融入了不少的华夏族,但不管怎么说,这个貉龙君是来自于北方图腾为龙的民族的复合体,妪姬则代表的是当时迁入红河三角洲的西瓯人(妪与瓯上古为通假字),骆龙君与妪姬的联姻则构成了今天越南的主体民族京族,京族实质上是由底层语来自南亚的雒人与从广西迁入的属百越族的西瓯人所构成,今天我们会发现越南语实际上是用百越口音去读的南亚底层词汇,语言学家告诉我们,越南语最开始是没有声调的,自从接触过西瓯人之后,越南语就开始出现了声调,也加入了部分百越词汇,但越是底层的词汇却越偏向南亚语系,今天的人们普遍认为京族是为百越的一支,其实和历史上大量西瓯人南迁进入红河三角洲有关,越南语的调调与两广粤语极为相似,如果叫一个中国北方人来听越南语和粤语,从发音上根本就听不出其中的差别。貉龙君和妪姬生百卵的传说则是附会百越一词,百越一词最早出自吕氏春秋,指的是中国东南沿海的土著民族,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春秋时期的越国,从北往南依次还有于越,东瓯,闽越,西瓯和越南的骆越。百卵中五十从父归中原,五十从母归南海是为了凸显越南独立的合理性,实际上这个传说也在一定程度上也在影射秦征岭南时,将百越的青壮年男子几乎都打光了,秦军士兵和北方移民(貉龙君)与越女(妪姬)结合的故事,但貉龙君的雒来自于古蜀国,龙则来自北方中原移民,如果在越南古代,貉龙君通常理解为秦军士兵和北方移民,但现在来看这个貉龙君真实的身份其实是古蜀国的遗民,放在这里有一点含混不清的感觉。今天人类基因学的成果显示,两广地区的父系主要来自中原,而母系则基本都来自于百越,越南的情况也应该类似,神话传说与真实世界的写照不谋而和。接下来就是雄王的故事了,雄王当是属于百越的西瓯族,所建立的文郎国是越南历史半神话半信史的开端,雄王的历史所对应的时代是越南的冯原文化直至东山文化时期。蜀王向雄王求婚的故事昭示出古蜀人曾经与雄王有过密切的联系,甚至是在红河三角洲上生存过也不是不可能的,由于冯原文化遗址略早于三星堆,从出土文物的精细程度和文化序列上来看,冯原文化与三星堆的出土文物存在着时间上的连续性。因而古蜀人很有可能就是从红河三角洲出发沿红河,元江,金沙江最终到达三星堆的。山精与水精争婚的故事似乎也在告诉人们古蜀人在红河三角洲上放弃了大海而向着北方大山深处迁徙的历史,只不过后来人们把这件事又张冠李戴到了雄王身上。紧接着是安阳王的故事,其真实性正在逐步被人们所认知,这一次,古蜀人从盆地回来顺势灭掉了文朗国,蜀泮并不是蜀王的真实名字,它所具体指代的意思是半个蜀国,泮字由三点水加一个半字构成,在越南语中,有水的地方就有国家,越南语中n??c这个单词既可以指国家,也可以指水,所以泮应当指代的是半个国家,意即古蜀人丢掉了四川盆地,尚还有红河三角洲。金龟筑城的故事与成都建城的故事也极为类似,都是由神龟带路才得以筑城成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两地文化上的相似性。安阳王的神弩对应的是《淮南子》所记载的秦军大败,出土文物有古螺城附近的上万枚箭镞,而仲始与媚珠联姻的故事则有可能搞错了,故事的男主角是赵佗而不是赵佗的儿子仲始,因为通过史记汉书的记载分析出赵佗当时就算有儿子也不到结婚的年龄,很有可能是民间口口相传的过程中弄错了,当时赵佗为副将很年轻,而主将为任嚣,年龄应该较大,由于双方语言不通,当时的瓯雒人可能误认为赵佗是任嚣的儿子,而民间又不知道秦将任嚣,只知道南越王赵佗,所以后来就以讹传讹,将赵佗与媚珠结婚的故事穿凿附会到了赵佗的儿子身上。南越王赵佗在越南人的心目中威望很高,今天的越南河内有以赵佗命名的道路,越南史学家黎嵩在《越鉴通考总论》的卷首云:赵武帝乘秦之乱,奄有岭表,都于番禺,与汉高祖各帝一方,有爱民之仁,有保邦之智,武功慑乎蚕丛,文教振乎象郡,以诗书而化训国俗,以仁义而固结人心,教民耕种,国富兵强 ……真英雄才略之主也。而越南的信史几乎都是从赵佗所建立的南越国开始的,后世尊赵佗为越南的开国皇帝,从一定程度上为越南脱离中国独立找到了合理性,因为南越国时期,赵佗与中原王朝就是分庭抗礼的,而越南正是脱胎于南越国,继承了南越国的衣钵。赵佗与瓯雒国在当时实际上没有发生大规模战争的,这从《三国志 薛综传》中也能看到“赵佗起番禺,怀服百越之君,珠官之南是也”珠官指的广西合浦,珠官之南就是今天的越南,当时的越南实际上是有君主的,就是安阳王,赵佗与安阳王女儿的联姻免去了双方的战争之灾,也带去了中原文明的火种。安阳王与秦军发生的战争主要集中在与屠睢之间。而后面神弩已失则应当为汉武帝征南越时,由于赵佗与瓯雒国之间的融合,瓯雒人对赵佗所带来的北方汉人已经没有了防备,所以汉武帝一来的时候,西于王就被部下所杀,而随后赵佗的后人赵建德也被汉武帝所杀,对应的是赵仲始投井,或者真的有赵佗的后人在西于王手下,也投井而死。安阳王也不是具体指代的某一位瓯雒国国王,而是国王的一种称号,就如同蜀王开明一样。
    由于神话传说中的时空观与真实世界的时空观并不是并行的,所以神话传说经常会出现人物在不同的时空中穿梭,或是将张三的故事安插到李四的头上,抑或是凭空编造出一些只具有象征意义上的故事以补足历史的完整性,这是一种潜意识作用下的混沌弯曲的时空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历史事实的同时也折射出当时人们对历史事件所寄托的一些看法,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通过人们口口相传的过程中难免出现偏差,又或者人们都喜欢将故事加以夸大变得神乎其神或者带上自己的主观臆断,抑或有些事实民间接触不到也并不清楚,或是遥远的回忆,因而逐渐偏离了真实世界的出发点。经过岁月的洗条,愈是久远的历史愈变得遥不可及,有些历史事实消失了,但有一些却通过神话传说的形式保留了下来。
    在两千多年前,到达岭南的路途崎岖而又艰难,第一批来到岭南的汉人,除了军队,还有监狱里的罪犯,商人以及敖胥。后续还有部分被罢免的官员以及过来传宗接代的寡妇。可以说每一个来到岭南的人都是迫不得已,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故事。有的是没有土地,有的被是逼犯罪,有的在家乡无法立足,还有政治成分不好的商人,政治犯,六国士兵等等。当他们迈开第一步离开中原那片曾经生活过若干年的热土时,他们的内心注定是苍凉的,他们的脚步是迟缓的,他们的身体是疲惫的,从中原出发,无论是北边的燕国人,赵国人,还是东边的齐国人,南方的楚人,都先要在洞庭湖集合,乘着南下的小舟经湘江入灵渠,对于燕赵人来说,北边那片熟悉的黄土地渐行渐远,取而代之的是满眼苍翠的绿色和河网密布的田野,迁徙之初的恐惧并没有完全丧失,他们只知道要去往偏远而又荒凉的南方,那是一片人迹罕至的地方,充满了野兽、野人和崎岖的山路,稍有不慎就会连命都丢掉。时间在蹉跎中缓缓逝去,慢慢的已经没有人在计算着走了多久,也没有人知道还要走多久,天开始变得越来越蓝,大地也变得立体起来。在经过了灵渠之后,就进入了漓江,瘴气开始在四周弥漫,一些在北方生活惯了的人开始变得不适应,有的人也卧床不起,随之而来的是岭南湿热的气候,还有粮食的短缺,喧闹的人海已经渐行渐远,取而代之的是空旷的鸟鸣和树林里蠢蠢欲动的野兽,为了防止逃跑,他们的手都被捆绑在一起,士兵们像对待俘虏一样的对待着这群南迁的移民,在士兵的的吆喝声中移民们对家乡的思念开始浮上心头,尽管两岸景色秀丽,却丝毫也不能抚平他们内心的伤痛,顺漓江一路南下,他们来到了入粤的第一站:梧州,在这里他们第一次感受到了岭南的风情,瘦矮的岭南人操着一口听不懂的鸟语,独特的干栏式建筑,许多珍稀的动植物也开始映入眼帘,好多都是在北方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就仿似进入了国外一般。士兵们也渐渐变得和善起来,欺负人的现象开始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包容的态度,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包容,因为他们都知道,他们所代表不仅仅是各个出生的国度,而是代表着整个华夏民族,任何人想要单打独斗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生存都是困难的,物资的匮乏,百越族的偷袭,充满毒雾的瘴气时时刻刻都在觊觎着他们的生命,然而他们又是幸运的,幸运的是在没有被丢弃在路上,他们隐隐的感觉到他们的后半生将和这片土地结下不解之缘,在告别了北方动荡的政治局势之后,内心久违的激情开始涌上心头,因为他们没有了牵绊,变得自由了………
    再次补充前面的内容,顺序有点乱,我尽量理一下
    11.文献记载中的秦象郡
    关于秦象郡的记载,以日南说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被各种典籍收录的最多,其中不仅有官方的地理志,还有各种地方志,其记载的内容有的详细,有的仅寥寥几字,如《汉书?地理志》仅在日南郡下备注故秦象郡四字,同时这是对秦象郡地望的最早记载,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此后的《晋书》、《宋书》、《旧唐书》均沿用了这一说法,而《旧唐书》记载的较为详细,不仅有历史沿革,还有风俗,物产等描述,甚至连秦象郡的具体范围都能一一勾勒还原出来,关于日南说的各种记述,尽管有详有略,各有侧重,其关注的点和面均不相同,但它们都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且相互印证,互不抵触,没有丝毫人为编造的痕迹。从班固的“故秦象郡”四字记载开始,到唐代杜佑的《通典》秦象郡的记述开始变得丰满起来,具备了一定的体系化和完整性。如果说班固一开始就弄错了的话,那么后世关于秦象郡的解读必将是多元化且混乱不堪的,然而后世对于“故秦象郡”四字的延伸,拓展和补充,却基本没有根本性的矛盾(班固仅在日南郡下备注故秦象郡,而后世文献多载秦象郡分为汉代的交趾,九真,日南,合浦四郡),这些延伸或拓展或许来自各地一直保留下来的地方志,丰富和完善了日南说。
    越南的文献也都记载安南在秦代属象郡,而《山海经》《汉书?昭帝纪》的记载实为汉象郡,《茂陵书》的记载前半句为汉象郡,后半句为秦象郡,前面已提到。
    从文献记载的数量对比上来看,南置说与北置说也能看出个大概。

    
    《通典》卷一百七十二:“象郡。(南越之地,今招义、南潘、普宁、陵水、南昌、定川、宁越、安南、武峨、龙水、忻城、九真、福禄、文阳、日南、承化、玉山、合浦、安乐、海康、温水、汤泉郡皆是。)其馀郡府,自汉已后历代开拓四夷之地(今陇右道武威、张掖、西平、宁塞、酒泉、晋昌、敦煌、伊吾、交河、北庭、安西、武都、临洮、怀道、合川,山南西道顺政,剑南道犍为、阳安、安岳之西境、仁寿、通义、和义、资阳、南溪、同昌、阴平、江油、交川、通化、临翼、江源、归诚、静川、蓬山、恭化、维川、云山、越巂、云南、洪源,黔中道涪川、播川、夜郎、义泉、溱溪,岭南道临潭、扶南、正平、乐古、珠崖、昌化、延德、琼山、万安郡地,皆是。)。
    其中的临潭郡即汉象郡的临尘一带,文中已指出其为汉以后开拓四夷之地,不在南越象郡之列。
    12.关于岭南的产象地
    象郡的最初得名,顾名思义,必然和大象有关,而岭南产象的地方,林邑一直是出贡象的地方,两广之地鲜有记载,成书于唐代的《岭表录异》中记载“广之属郡潮、循州,多野象。”但这种象是没有驯化的野象,后面跟着有介绍了“乾符四年,占城国进驯象三头。当殿引对,亦能拜舞。后放还本国”晋代的《博物志》上记载了“昔日南贡四象,各有雌雄。”但不论是广东的潮、循州还是南边的日南郡都与临尘无关,宋代成书的《岭外代答》中记载“(占城国)地产名香、犀、象”有关占城(即林邑,汉日南郡)国王的记载中无不乘坐巨象督战,此外《岭外代答》还记载交趾人驯象的方法。亦载 “(驯象)钦州境内亦有之”元代成书的《安南志略》中专门有关于象的记载“林邑出象,其出还于占城,俗以象驼载,今有布政郡乃古日角(角为南,估计为传抄所误)象?县也,土豪杀令立国曰林邑,宋理宗时安南贡象,公卿上表贺太学生献诗:三象都来八尺髙,江潮万里防民劳,公卿尽上升平表,惟有鲰生诵旅獒”这里更是指明安南产象的地方在林邑。从这些记载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岭南产象的地方主要集中在海边的钦、潮、循州以及日南,其中日南提到的次数最多。是贡象、驯象的主要产地,这也与秦象郡沿海而置相符。可见如果真能找到一个因盛产大象而得名的秦象郡,那么这个地方非日南不可。

    
    下面是关于日南郡(占城)大象的一些记载:
    林邑野生大象分布很广,《酉阳杂俎》续集卷八《支动》就曾记载:“环王国野象成群,……国人养驯,可令代樵。”大象在东南亚印度教国家的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国王的坐骑,其中《梁书》卷五十四《林邑国传》就载:“其王著法服,……出则乘象,吹螺击鼓。”
    林邑国在自立后成为中原王朝藩属国,常常前往中原朝贡,而贡品中最常见的就是大象。史书记载东晋成帝咸康六年(340年)林邑王就进献驯象一头,这头大象已被驯化“知跪拜”。
    在唐朝时林邑国改称为环王,后期又改称占婆(占城),一直与中原王朝保存朝贡关系。在唐朝时期占婆(林邑)数次向唐朝进攻大象,多达17次之多。
    越南古代战争中使用大量象军
    由于广泛分布大象,古代早就驯化大象为自己所用,并将大象训练为战争武器。在古代林邑就有象军。
    林邑的象军也常常运用在作战中,再和邻国扶南作战时,大象有很大的威慑力。不过象军也曾因为灵活性和机动性不行,在战斗中效果很差。如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隋朝与林邑发生战争,隋朝驩州道行军总管刘方对战占婆,林邑王梵志领导的林邑兵乘巨象出战。刘方最初战不利,于是在战场挖小坑,在坑上用草覆盖,诱导林邑象军,最终大象多陷入坑中,受到惊吓后大象转相,林邑军于是大乱。刘方趁机以弩射象,象败走,蹂林邑阵,林邑大败,象军被俘虏。唐朝时和环王之间发生战争,环王象军出战,最终安南都护张舟依然打破环王,获其王子五十九人,器械、战船、战象。
    五代十国后,昔日郡县的安南自立,自立后安南国也利用境内有大象的优势,成立了象军。在对占婆及宋朝战争中使用象军助阵。而且越南在战争描述中都有象军的描述,如越南后世描述二征夫人起义等。
    如越南最早的史书《越史略》就曾载宋越熙宁战争中,越军使用象军攻城:
    知州苏缄以城固守。我为飞梯以临城,彼施以火炬,飞梯不能近;又以毒矢射之,城上人马死者相枕。彼以神臂弓发,我之象军多有殪者。
    安南自立后,与占婆战争最为频繁,为了抵御安南南下,占婆加强了对象军的武装,率先为象军装备了从中国引进的重弩,使得占婆的象军实力加强。

    《旧唐书》卷一九七《南蛮传·林邑》载:
    林邑国,汉日南象林之地,在交州南千余里。其国延袤数千里,北与驩州接。……王之侍卫,有兵五千人,……乘象而战。王出则列象千头,马四百匹,分为前后。
    目前流传下来的林邑梵文史料也记载了占婆王的出场,文中描述林邑王在大象头上坐着,前前后后簇拥着无数的军队,出行时巨大而美丽大象的吼叫声,林邑王威严显赫,凸显了林邑王的光辉就如同太阳的光辉一样。
    《山海经》一直被视作上古奇书,尽管内容荒诞不经,充满了神怪的上古神话,而地理方位以今人的视角来看也完全不知所云,但是从这本书诞生的那天起,就一直拥有一大帮忠实的粉丝, 信者无数,历代都有学者呕心沥血去研究《山海经》,企图破解中国的上古神话密码,然而,种种迹象表明《山海经》是有解,但是这个解却和大多数人所期待有所不一样。
    《山海经》的切入点在于建木,知道了建木的具体位置,其余方位就可以顺藤摸瓜的依次排开。建木史实际上和秦象郡也是有很大关系的,这里从一个全新的视角进行推论,且看:

    〔1〕《山海经·海内南经》: “有木,其状如牛,引之有皮,若缨、黄蛇。其叶如罗,其实如欒,其木若蓲,其名曰建木。”〔1〕
    〔2〕《山海经·海内南经》: “氐人国在建木西,其为人人面而鱼身,无足。”
    〔3〕《山海经·海内经》: “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爰有膏菽、膏稻、膏稷,百谷自生,冬夏播琴,鸾鸟自歌,凤鸟自舞,灵寿实华,草木所聚,爰有百兽,相群 爰处。此草也,冬夏不死。南海之内,黑水、青水之间,有木名曰若木,若水焉。......有九丘,以水绕之。名曰陶唐之丘,有叔得之丘,孟盈之丘, 昆吾之丘,黑白之丘,赤望之丘,参卫之丘,武夫之丘,神即之丘。有木,青叶紫茎,玄华黄实,名曰建木,百仞无枝,上有九欘,下有九枸,其实如麻,其叶如芒,大嗥爰过,黄帝所为。有窫窳,龙首,是食人。有青兽,人面,名是曰猩猩。”
    〔4〕《吕氏 春秋·有始》讲:“白民之南,建木之下,日中无影,呼而无响,盖天地之中也。”
    〔5〕《淮南子·墬形训》则讲:“建木在都广,众帝所自上下。日中无景,呼而无响,盖天地之中也。”

    从上面三段话,我们可以清楚的知道,建木在都广之野,后稷葬的地方,在《山海经》的方位中处于南方,并且我们还可以清楚的知道都广之野这个地方有水稻,百谷自生,冬夏都是播种的季节,日中无影,是众帝上下,天地之中的地方。
    首先我们看一下“日中无影”,要产生日中无影的现象,太阳必然要直射这个地方,应为北回归线以南的地方,这一点也和“冬夏播琴”(由于光热条件好,冬夏都是播种的季节,成都平原一年一播,可以排除)相符,同时也符合建木在《山海经》中的方位即南方,结合63楼对北向户的分析,北纬18度的比景是北户现象的分界点,那么建木就只能位于北纬18度-北纬23.5度之间,而这个纬度范围历史上曾经属于中国,而且物产丰饶,答案其实已经呼之欲出。
    我们再看一些都广,
    〔6〕《九叹·远游》:“绝都广以直指兮,历祝融于朱冥。” [1]
    〔7〕《淮南子·墬形训》:“东南方曰大穷,曰众女。南方曰都广,曰反户。”高诱注:“都广,国名也。山在此国,因复曰都广山。”
    〔8〕《空青赋》:“都广之国,番禺之野,皆咫尺八极,镜见四荒。”
    63楼已经详细阐述过,反户现象只出现于秦象郡的日南一地,都广这个地方或许就是秦象郡更为古老的地理名称。
    如果这还不够,我们再看一下第〔3〕条中“有窫窳,龙首,是食人。有青兽,人面,名是曰猩猩。”的描述, 这个窫窳应该指的是鳄鱼,在南方地区较为常见,
    〔9〕《水经注》说交趾平道县:“县有猩猩兽,形若黄狗,又似狟豚,人面头颜端正。善与人言,音声丽妙如妇人好女,对语交言,闻之无不酸楚。其肉甘美,可以断榖,穷年不厌。”也是人面,连名字也叫猩猩。
    这些应该已经足够了,至于对建木特征的描写,也就没有必要再详细论述了

    


    
    三星堆爬龙,有四足,有尾巴,有血盆大口,有犄角
    
    鳄鱼,除了无犄角,其余都和三星堆爬龙极其相似

    《山海经·海内南经》:窫窳龙首,居弱水中,在狌狌知人名之西,其状如龙首,食人。
    《山海经·北山经·北次一经》:又北二百里,曰少咸之山,无草木,多青碧。有兽焉,其状如牛,而赤身、人面、马足,名曰窫窳,其音如婴儿,是食人。敦水出焉,东流注于雁门之水,其中多魳魳之鱼。食之杀人。
    《山海经·海内西经》:贰负之臣曰危,危与贰负杀窫窳。
    《山海经·海内西经》:窫窳者,蛇身人面,贰负臣所杀也。

    由于海内经与五藏山经不是一个体系,所以对于窫窳的描述略有差别,但海内经的几处描述较为统一

    《舆地志》:“交趾周时为骆越,秦时曰西瓯,文身断发避龙。”

    百粤纹身之俗实为避龙,这个龙或许就是水中的鳄鱼
    广东下川岛观日出——传说中的扶桑
    
    《山海经.海外东经》曰:“下有汤谷。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汤谷就是上下川岛之间的海域,日出时太阳就仿佛在海里沐浴了一般
    黑齿是越人的习俗,这里指海南岛的越人
    如果把黑齿放日本,扶桑将无解(高大的树木一般只存在于一年四季温差较小的热带区域,下川岛北纬21.6度在北回归线内)




    
    《山海经》中,《海内经》与《海外经》是同一体系,也就是坐标相同,扶桑,建木和若木的位置关系固定,代入有唯一解。《大荒经》则是另一坐标系,不能完全吻合《大荒南经》中说十日生于甘渊,《大荒东经》又说汤谷上有扶木。有逻辑上的矛盾在此略过


    在《海内经》与《海外经》中,扶桑(日出),建木(日中),若木(日落)三者必须满足以下关系:
    1.三者在一条直线上,且与纬线平行 (《淮南子》中有记载古人定纬线的方法)
    2.建木在扶桑和若木的正中间位置 (也就是或建木到扶桑与若木的距离相等)
    3.扶桑在水中(即海岛中),若木在若水附近(若水的推导可参见天涯帖子“稻城海子山就是歷史上河源星宿海的真正所在地理考證, 兼論帝之下都崑崙”)
    4.三者都是冲天的高大树木(可知只能位于北回归线内)
    5扶桑正东方向很远距离都不会有海岛,否则古人不会认为太阳从最东边的扶桑升起

    翻开地图,唯一解是:
    扶桑在广东上下川岛
    建木在越南冯原附近
    若木在缅甸景栋附近










    若木的位置还隐藏了一个惊天的秘密
    以前我一直搞不清楚三星堆“祭祀坑”一至五号坑西南35度的偏角指向哪里?
    一度我还以为是在西双版纳
    直到我通过建木的位置找到了若木
    两条线在时间上和空间上不谋而合

    这是我推算出的建木位置
    

    这是越南冯原文化仁村的位置坐标
    

    在地图中的大致位置
    

    注意了:和三星堆造型几乎一致的玉璋就是在这里出土的
    



    下面来看一下山海经的首山招摇山
    《山海经 南山经》南山经之首曰?山。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花,其名曰祝馀,食之不饥。有木焉,其状如榖而黑理,其花四照。其名曰迷榖,佩之不迷。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丽麂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佩之无瘕疾。

    可知招摇山在西海上,多桂多金玉,有狌狌,岛上有一条河西流注于海
    下图中提出了6种可能

    
    因为狌狌和桂都是热带才有的,所以锁定印度至东南亚的热带区域
    其中2岛上没有终年长流的河流
    3,4,5都太小,流入海的充其量就是小溪,应当不能视作河流,而且山也不会太大,周边都是大荒之地,很难与招摇山联系起来
    6海南岛是在南海上,南海无论如何都没有叫做西海的可能
    只有1斯里兰卡所有的条件都满足(直到今天都有猩猩,产肉桂,首都科伦坡附近就有西流的河注入印度洋),而且不远处就是印度次大陆的建志补罗(汉书称黄支国),要过海来是很容易的。



    
    《山海经·大荒西经》说:"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有人珥两青蛇,乘两龙,名曰夏后开,,开上三嫔于天,得九歌九辩以下此天穆之野,高二千仞,开焉得始歌《九招》。"

    黄支国的地理位置符合山海经中夏后开的描述,其中流沙指的是黑水。
    下面我们就可以与汉书地理志那段仿佛凭空而出的海上丝绸之路联系起来了(蜀身毒道)

    蜀身毒道海上航线早在汉书地理志记载之前一千多年前早已存在
    

    《汉书 地理志》“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又船行可四月,有邑卢没国;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谌离国;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卢国;自夫甘都卢国船行可二月余,有黄支国,民俗与珠崖相类,其州广大,户口多,多异物,自武帝以来皆献见。有译长,属黄门,与应募者俱人海市明珠、壁琉璃,奇石异物,黄金杂缯而往。所至国皆禀食为耦,蛮夷贾船,转送致之。亦利交易,剽杀人。又苦逢风波溺死,不者数年来还。大珠至围二寸以下。平帝元始中,王莽辅政,欲耀威德,厚遣黄支王,令遣使献生犀牛。自黄支船行可八月,至皮宗,船行可(八)月,到日南象林界云。黄支之南,有已程不国,汉之译使自此还矣”


    
    三星堆漏斗:三千多年前的建木南望

    上古时期的地图以南为上,北为下,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中国最早的实物地图,时间为西汉初期,标注为上南下北。
    三星堆,青丘国与扶桑,若木构成HA的四至
    《尔雅 释地》觚竹、北户、西王母、日下,谓之四荒。
    其中北户就是青丘国,也就是后来的秦象郡,汉日南郡,占城国
    日下为扶桑
    觚竹不详
    西王母为若木plus

    一千年之后漏斗发生了反转

    
    秦象郡漏斗:两千多年前的中原北望
    秦象郡初建时大约有几万中原移民,后来被赵佗迁走了一部分,一部分剩下的融入了土著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保卫司马南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10-08 17:53:15  更:2022-10-17 13:27:06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