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购物 网址 日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视频推荐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日历2023  日历2024  日历2025  日历知识  | 每日头条  视频推荐  数码知识 两性话题 情感天地 心理咨询 旅游天地 | 明星娱乐 电视剧  职场天地  体育  娱乐 
日历软件  煮酒论史  历史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春秋战国 三国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哲学 厚黑学 心理学 | 文库大全  文库分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钓鱼 双色球 戒色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足球 nba 象棋 体操
    
  首页 -> 煮酒论史 -> 【古印度列国志】〈长篇连载〉 -> 正文阅读

[煮酒论史]【古印度列国志】〈长篇连载〉

作者:麟剑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列国时代十六雄国(一):鸯伽

    印度列国时代(梵语:???????,Mahajanapada,意为“大国”,约前600年—约前300年),是印度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前承印度吠陀时代。主要是十六大国并立争霸,这些大国主要分布在印度中北部的印度河-恒河平原。
    摩揭陀国实力最强,经诃黎、幼龙、难陀、孔雀四个王朝的发展与扩张,最后由孔雀王朝在公元前4世纪末统一了印度大部,结束了印度列国时代。
    十六大国,又称十六雄国,有多种说法与翻译,一般采用的版本是南传大藏经增支部,部分文献将喻尼、苏摩/苏噏摩列为十六大国。十六国中,跋耆和末罗是贵族共和国,其余为君主制国家。除了十六大国外,还有释迦、蓝摩等小国。
    摩揭陀的王舍城、跋耆的毘舍离城、拘萨罗的舍卫城和阿逾陀城、迦尸的婆罗痆斯城、鸯伽的瞻波城、跋蹉的憍赏弥城和犍陀罗的呾叉始罗城,是当时的八大商业城市。此时期冶炼的铁器开始得到广泛使用。在考古学领域,此时期与北方磨光黑陶文化(Northern Black Polished Ware)相对应。
    列国时代是印度文化重要的发展时期,宗教与哲学蓬勃发展,剧烈的社会动荡伴随着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沙门思潮,诞生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家,有佛教的创始人悉达多?乔达摩和耆那教的创始人伐达摩那,另外还有持无作论的富兰那?迦叶,持宿命论的末伽梨?瞿舍罗,持不可知论的删阇夜?毗罗胝子,持顺世论的阿耆多?翅舍钦婆罗,持七元素说的波拘陀?迦旃延。这一时代也被佛教称为“佛陀时代”。婆罗米文出现于此时代。
    1.鸯伽
    鸯伽(梵语:???),也译瞻波国,是公元前12世纪到前6世纪位于今印度次大陆东部孟加拉国一带的国家。相传该国得名于开国君主鸯伽王子。据《大唐西域记》记载,其国周四千余里,气候炎热潮湿,民风淳朴。其首都瞻波城因遍植瞻波树而得名。鸯伽与摩揭陀国相邻,曾经在抵抗摩揭陀国的侵略中取得过胜利,但最终仍为频毗娑罗所灭。在《摩诃婆罗多》中,迦尔纳统治该国。佛教典籍《增支部》将其列为十六雄国之一。
    鸯伽(鸯掘多罗国、A?ga),都城为恒河南岸边上的瞻波(Campā)城,印度公元前6世纪时的十六大国之一。该国西邻摩竭陀国,佛祖在世时即已被摩竭陀国所灭。该国疆域包括今印度国比哈尔邦、贾坎德邦和尼泊尔国东南部平原地区,都城位置,根据《大唐西域记》卷十“瞻波国”的记载,推定在今印度比哈尔邦帕格尔布尔(Bhagalpur)市。
    瞻波城名称的由来,传说是因为这里遍植瞻波树(瞻卜树Campaka),花开金色,香气袭人。梵语音译还有:赡博迦、赡葡、赡波、赡卜等,义译为香花树、金色花树等,即黄果兰树,英文名称:MicheliaCampaka,学名:Michelia alba DC.,属木兰科含笑属植物。
    另外,佛典《阿含经》中多次提到“弥萨罗”(梵语:??????, mithilā),即指古代印度“随提国”的首都,也是国家的名称。经考证,弥萨罗国的疆域与瞻波国基本相同,但是都城位置在现今尼泊尔的贾纳克布尔(Janakpur)市,印度古代国家迁都情况非常普遍,但该国迁都的先后时间顺序还待考证。
    鸯伽(鸯掘多罗国),位处十六大国的最东部,恒河中游的平原地区,东、南两面是恒河下游尚未开发的蛮荒之地,西部以恒河为界线,西南边与摩揭陀国相接,西北边与跋阇国相接,北至喜马拉雅山脚。
    都城为瞻波(Campā,Campa)城,位于恒河南岸,在今印度国比哈尔邦帕格尔布尔(Bhagalpur)市附近,是当时南亚次大陆八大商业城市之一。
    鸯伽国(瞻波国),佛陀在世时,即已被摩竭陀国频婆娑罗王所灭,因此有些典籍记载为摩竭陀-鸯伽国。据考证,鸯伽国的一些部族逃亡到了当时更为落后的恒河下游地区,并在此地区建立了各自的国家,构成东印度主要国家。孔雀王朝时期,这些在列国时代没有被记录的新国家也被纳入摩揭陀国的版图,随着孔雀王朝的结束,各国又再次独立。直到公元八世纪,东印度强势崛起,并建立了大一统的波拉王朝。
    君主列表:
    鸯伽(瓦里王之子,该国的同名建立者)
    迦尔纳
    巨车
    Vrishasena
    Samudrasena
    Chandrasena
    多摩梨
    毛足王(萨罗十车王的朋友)
    Chitraratha
    Vrihadratha
    Vasuhoma
    Dhatarattha(摩诃婆罗多中记载)
    Dhadivahana(摩诃婆罗多中记载)


    
    列国时代十六雄国(二):摩揭陀1

    2.摩揭陀
    摩揭陀(梵语:???,Magádha,或译为摩揭、摩竭陀、摩羯陀)古代中印度的一个重要王国。佛陀一生多半在摩揭陀:佛教史上的王舍城结集,华氏城结集,都在摩揭陀,因此摩揭陀是印度重要佛教圣地之一。唐朝贞观年间,高僧玄奘往印度取经,曾路经此地,在《大唐西域记》一书中专辟二卷详述。
    摩竭陀国,在列国时代初期,为恒河南岸国家,东部与鸯伽国(瞻波国)相接,南至山地,西部与迦尸国相接,北面与跋阇国隔河而望。
    都城:王舍城(Rājag?ha,Rajagrha),当时南亚次大陆的八大商业城市之一。佛陀在世时,王舍旧城在山中;佛陀去世后该城因火灾被毁,搬入新城,遗址在今拉杰吉尔(Rajagrha)镇,现有(新)王舍城遗址公园。公元前450年,优陀夷王统治期间迁都华氏城(Pā?aliputra),今印度国比哈尔邦的首府巴特那(Batna)市。
    摩竭陀国实行君主制。列国时代初期,摩竭陀国与憍萨罗国、跋阇国、跋蹉国(憍赏弥国)并称4大最强国,该国经过诃黎王朝、幼龙王朝、难陀王朝、孔雀王朝四个王朝的发展与扩张,最后由阿育王第一次统一了南亚次大陆的大部分地区,结束了列国时代。
    佛陀在摩竭陀国的伽耶(Gaye)城外得道,这里是佛教的四大圣地之一。佛陀得道后,最先到达的都城是王舍城,长期在旧城外的竹林精舍等处居住和宣道,因此这里也是许多原始佛教典籍的诞生地。佛陀生前,与摩竭陀国王频婆娑罗王(瓶沙王)、和其子阿阇世王(未生怨王)过从甚密,去世后,阿阇世王参加了葬礼并与八王共分佛舍利,后建塔供养(现有考古遗址)。阿阇世王还襄赞在旧城郊外的石窟中举行了佛教第一次结集。阿育王统一南亚次大陆后,以敕令的形式使佛教成为南亚地区的宗教并向全世界传播。
    (1)历史
    摩揭陀位于恒河中下游地区,大体相当于今印度东部的大部分地区。在不同王朝统治下,摩揭陀王国的疆域有很大变化,有时以摩揭陀为核心区域的政权会扩张为囊括整个北印乃至南印部分地区的大帝国。在早期吠陀文化时代,摩揭陀尚被视为落后地区。摩揭陀的早期王朝世系均不可考,虽然往世书中保留一份极不可信的王表;史诗摩诃婆罗多中,摩揭陀国王妖连也曾作为一个强大的反面人物出现。摩揭陀真正清晰的历史开始于频毗娑罗(瓶沙王)统治时期,这主要是由于佛教和耆那教文献保留许多关于他的资料。频毗娑罗统治下的摩揭陀是北印的一大强国,也是所谓“印度十六雄国”之一。
    频毗娑罗时代的摩揭陀都于王舍城(今拉杰吉尔)。由于摩揭陀具备易守难攻的地理条件,它逐渐在十六雄国中取得优势地位。频毗娑罗在位时已经开始向外扩张,向东吞并同为十六雄国之一的鸯伽,并与西北方的憍萨罗和东北的弗栗恃建立联姻关系。在频毗娑罗之子阿阇世(未生怨王)统治时代,摩揭陀进一步扩张,利用阴谋夺取弗栗恃,并迫使憍萨罗臣服。频毗娑罗和阿阇世广泛关注当时印度活跃的思想界,佛教和耆那教文献都声称他们是本教的支持者。佛教历史上的第一次结集据说就是在阿阇世赞助下举办的。阿阇世之子优陀夷将都城迁至华氏城。优陀夷之后的国王据说都是些杀父篡位者,统治昏庸残暴,终于被贵族和市民所推翻。一个大臣悉输那伽被选举为新国王,开始幼龙王朝的统治。悉输那伽之子黑阿育王扶持佛教(注意--勿将他和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弄混),并赞助举行佛教的第二次结集。在黑阿育王死后,他的年幼的儿子们被大将摩诃帕德摩?难陀推翻,后者建立难陀王朝。
    难陀王朝是摩揭陀又一次大扩张时代,其扩张所及远远超出了摩揭陀的核心范围。尽管关于这个王朝的一切都晦暗不明,历史学家仍然确信,至少在大红莲难陀统治时期摩揭陀进行大规模的武力开拓边土。这包括彻底征服憍萨罗,向东南扩张至今奥里萨邦;根据铭文显示,大红莲难陀的权威甚至及于德干。根据传统说法,在大红莲难陀死后,王位由他的8个儿子先后继承;在他们的统治下,政权的能力逐渐衰弱。难陀王朝的最后一个统治者是达那?难陀,一般认为他就是亚历山大大帝入侵时的摩揭陀国王;根据希腊人的说法,这个国王拥有相当可观的军事实力。但由于他的统治非常残暴,终于导致民众暴乱,一个叫旃陀罗笈多的冒险家乘机推翻难陀王朝。
    旃陀罗笈多建立的王朝叫孔雀王朝。孔雀王朝是印度第一个可以明确确定年代的王朝,这是由于该王朝与希腊化世界保持着密切联系,使现代研究者可以通过能够明确确定年限的各希腊化国家留下的资料来推断孔雀王朝的情况。孔雀王朝以前的印度各王朝的具体存在时间只能靠估计,而不同学者的估计结果可能相差数百年之多。旃陀罗笈多在获得政权后立刻派兵攻打亚历山大在印度河流域留下的一些军队,夺取旁遮普,迅速统一整个北印度。之后,他阻止企图恢复希腊人在西北印度的统治的亚历山大诸继业者之一塞琉古;旃陀罗笈多与塞琉古签订和约,使孔雀王朝获得了部分中亚,实际上形成孔雀王朝对亚洲希腊化国家的优势地位。
    (2)历代君主
    ①传说中的诸国王
    巨车,妖连,偕天
    ②诃黎王朝
    第一个完全可信的国王是频毗娑罗;频毗娑罗以后诸王的世系,来自斯里兰卡《大史》
    频毗娑罗(在位52年)
    阿阇世(在位32年)
    优陀夷(在位16年)
    阿兔楼陀
    文荼(阿兔楼陀与文荼合在一起在位8年)
    那伽都沙迦(都沙迦,在位24年)
    ③幼龙王朝
    悉输那伽(龙种,在位18年)
    迦罗输伽(黑阿育王,在位28年)
    黑阿育王的十个儿子(在位22年)
    非常混乱的历史;大红莲难陀也许没有立刻篡位,而是继续以黑阿育王的某个儿子为傀儡
    ④难陀王朝
    据《大史》,难陀王朝总共只统治了22年;大红莲难陀的儿子的数量,是通过《大史》将整个王朝称为“九难陀”推出来的
    摩诃帕德摩?难陀(大红莲难陀)
    大红莲难陀的8个儿子:
    达那?难陀
    (3)偕天
    偕天(梵语:?????,IAST:Sahadeva),印度古代史诗《摩诃婆罗多》人物。他是般度族五子中最小的一位,为般度的第二位妻子玛德利召唤双马童所生,与第四子无种为双胞胎兄弟。
    ①早年
    偕天之父般度遭紧陀摩仙人诅咒,无法与女性交欢;为避免绝嗣,其妻贡蒂使用从敝衣仙人处学得的神术向神明求子,并教给第二位妻子玛德利。玛德利向双马童求得二子,第二子便是偕天。之后,俱卢族与般度族跟从德罗纳接受训练。
    在般度族五人娶得黑公主后,每人都与黑公主育有一子,其中偕天之子名为闻军(????????,?rutasena)。
    在般度族与俱卢族的骰子赌局中,般度族最终满盘皆输,导致五人被流放十三年,其中一年须隐姓埋名。偕天发誓要亲手击败骰子赌局的始作俑者沙恭尼。在第十三年,偕天乔装打扮为吠舍牧牛人,在摩蹉国照看牛群。
    ②俱卢之战
    战前,偕天希望由摩蹉国国王毗罗吒担任般度一方主帅,但长兄坚战提名猛光。为期十八天的俱卢之战中,偕天驾驶的战车旗帜上的图样为银色天鹅。他击败了敌方多名参战者,其中有难敌的四十位兄弟、沙恭尼以及沙利耶之子。战后,偕天被封为摩德罗国国王。
    ③逝世
    争斗时开始之际,般度族五人偕同黑公主及一条狗前往喜马拉雅山,欲升入天国。偕天在五人中第二位倒下逝世。


    
    列国时代十六雄国(六):健驮逻

    13.阿槃提
    阿槃提国(梵语:Avanti),又译为阿槃底、摩波槃提,释迦牟尼时代印度十六大国之一,大致上位于印度摩腊婆地区。在释尊时代,它是极为强大的国家,与憍萨罗国、摩揭陀国和跋蹉国并为四强。
    它是佛教的主要中心之一,有许多著名佛教僧侣皆出身此国,分别说部在这个地区形成。耆那教的始祖大雄也曾经在此国修行,因此成为耆那教圣地之一。
    阿槃提拥有两个分国,在西北方以邬阇衍那为首都,在南方以摩酰昔摩地为国都。
    阿般提国,东面与支提国隔山而望,南、西面皆为德干高原,北面与苏罗娑国、婆蹉国隔昌巴尔河而望相接。
    都城为邬阇衍那(Ujiayani,Ujjaini)城,意译最胜城,音译又作:优禅尼、乌贾尼城等,今在印度国中央邦乌贾因(Ujjain)市。
    在列国时代,阿般提国是南亚次大陆中西部地区最强大国家,实行君主制。公元前410年,摩揭陀国进入幼龙王朝时期,同年新国王悉输那伽(Sisunaga)征服了阿般提国,如是南亚次大陆列国时代结束。此后,随着亚历山大东征等一系列政治变化,此区域又不断恢复国家建制,到公元7世纪,玄奘《大唐西域记》卷十一记录此地区存有邬阇衍那、摩腊婆等国家。
    佛陀生前未到过此地,其十大弟子之一的迦旃延(梵语:????????,转音Kātyāyana,标准英译Mahakatyayana),以“论议第一”为人所尊崇,出生和传道于此。
    14.阿湿波
    阿湿波(梵语:A?maka)是印度列国时代十六雄国中最南面的国家,位于戈达瓦里河上游地区,都城为补怛洛迦(梵语:potalaka)。佛教经典《撰集百缘经》提及过它的一位国君——梵豫王。《往世书》中记载了它的二十五位国君,与摩揭陀国的幼龙王朝为同一时代。在《本生经》五中,以阿湿波与阿槃提的关系类比于鸯伽与摩揭陀的关系,因此佛教学者推测阿湿波可能是阿槃提的附属国。由于地理位置原因,该国也较晚才被摩揭陀国所灭。
    阿湿波国,位于十六国最南部,温迪亚山脉断裂带、讷尔默达(Narmada)河以南的德干高原地区,是相对于其它十五个印度河-恒河地区的国家完全独立的文明体系,与其距离最近的是其北面的阿般提国。
    都城为补怛洛迦(梵语:Potalaka或potali)城,音译又作:补多勒迦城、波坦那(Potana)城。史诗《摩诃婆罗多》则言都城名为Paudanya。无论此国都城为何,其今址均未考定。
    关于列国时代的阿湿波国情况,历史记载有限,仅能推知此时当地人的语言属于泰米尔语系,而其它十五国的语言属于印欧语系。公元前三世纪,孔雀王朝时期,阿湿波国被摩揭陀国收入版图,此后很快又独立。公元七世纪,玄奘法师《大唐西域记》卷十一记录此地为摩诃剌他国,都城在今纳西克(Nashik)市,位于戈达瓦里(Godavari)河南岸,属印度国马哈拉施特拉邦。
    佛陀生前未到过阿湿波国。随着阿育王弘扬佛法,德干高原地区佛教开始兴盛,此情况有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保护遗产名录的阿旃陀石窟(Ajanta Caves)为证,玄奘法师记录此地为阿折罗伽蓝及石窟。
    15.健驮逻
    健驮逻(梵语:??????),又译“犍陀罗”(犍:汉语拼音qián;注音符号ㄑ|ㄢˊ)、“乾陀罗”、“香风国”等。有的学者认为健驮逻是今日阿富汗坎大哈的前身。
    乾陀罗国,东南方向是居楼国,西北面与剑洴沙国相接,这里是印度河上游的五河交汇之地,南亚次大陆历史发源地之一,因处在东西文明的交汇之地,在吠陀时代已经达到高度文明。
    都城为呾叉始罗(Taksasila,Takkasila)城,当时南亚次大陆八大商业城市之一,今为巴基斯坦国旁遮普省塔克西拉(Taxila)市。
    列国时代,乾陀罗国为君主制。公元前五世纪,被波斯帝国所灭。孔雀王朝时,重新划入印度版图。
    佛陀在世时,未到过此地。公元1世纪,这里佛教兴盛,并形成了融合西方雕塑艺术的佛陀造像制作中心,犍陀罗艺术对中国影响很大。
    (1)地理位置
    健驮逻是阿富汗东部和巴基斯坦西北部的一个古国,位于喀布尔河的南方,东抵印度河并包括喀什米尔的部分地区。故王城布路沙布逻(Purusapura)在今巴基斯坦喀布尔河南白沙瓦的西北。布路沙布逻东南几公里处,曾有大菩提树,相传过去四佛曾坐在此菩提树下。菩提树西南有如来舍利窣堵坡。窣堵坡西有迦腻色迦王佛寺。
    从吠陀时代起健驮逻从喀布尔河的南方到喀布尔河口以至印度河流域都有人居住。后来健驮逻人渡过印度河扩张到旁遮普西北一些地区,因此健驮逻曾居北疆大道要冲,成为和波斯和中亚交通的中心。
    (2)吠陀时代和列国时代
    公元前五世纪希腊历史家赫卡塔埃乌斯就提到迦湿弥罗国是健驮逻国的一个都市。
    由于雅利安人迁移到来,中亚青铜时代文化融入健驮逻文化。健驮逻人骁勇善战,在《摩诃婆罗多》的战争中健驮逻国王曾帮助俱卢族人对抗般度族(Pandavas)人。
    根据健驮逻文《佛本生经》,古时健驮逻曾是迦湿弥罗国的属国。
    健驮逻国的主要都市是白沙瓦和呾叉始罗。呾叉始罗曾是健驮逻国的首都,也是古代的学术中心;《波腻文法》的作者文法家波腻尼仙和《论政治》的作者政治家考铁利亚都出自呾叉始罗大学。
    (3)波斯统治时期
    健驮逻和甘菩遮很快在居鲁士二世(公元前558年-530年)在位期间(或在大流士一世在位的第一年)被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所征服,组成了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第二十个并且是最富裕的行省。
    据说居鲁士二世毁坏了位于Paropamisadae的迦毕试国(现在的贝格拉姆)的著名城市甘菩遮。
    (4)马其顿—希腊统治时期
    在公元前327年, 马其顿王国亚历山大三世入侵健驮逻国,传入希腊文化。但亚历山大的部下没有记录健驮逻和甘菩遮的名字,但却记录了其他数十个小国的方位。这排除了健驮逻和甘菩遮在公元前四世纪中叶发展成大的王国的可能性。
    公元前326年,大多数位于从前健驮逻和甘菩遮的政权都被马其顿人征服。 一些学者认为健驮逻人和甘菩遮人是同一族群。
    公元前3世记由于位处丝绸之路交通的要道,健驮逻国力鼎盛。这时候希腊人和健驮逻国王族通婚,另一方面孔雀王朝阿育王派遣佛僧人到健驮逻国传道。希腊文化和佛教文化在健驮逻国得以融合而产生特有的健驮逻文化。
    (5)公元前二世纪之后
    公元前二世纪,原居中国河西走廊的大月氏部落于前176年和前162年两次败于匈奴,不得不循天山北路西迁到伊犁河流域,并逐走当地斯基泰人(塞人),而斯基泰人就南下逐步灭亡了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大夏);后月氏于约前135年左右间再败于乌孙迫使他们渡楚河南下占据大夏,原居大夏的斯基泰人(Sakas)被迫南迁健驮逻。
    公元前1世纪,安息国王冈多法勒斯(Gondophares)统治健驮逻。
    此后又百余年,贵霜帝国开国国王丘就却从安息手中夺取健驮逻。公元58年贵霜王朝第三代国王迦腻色伽一世在布路沙布逻(Purusapura)(今巴基斯坦喀布尔河南白沙瓦的西北)建立王城。迦腻色伽一世铸币使经济繁荣,这时期佛教大盛,并传入中国。
    公元三世纪萨珊王朝入侵,健驮逻衰落。公元五世纪,嚈哒王多逻摩那侵略印度,毁灭健驮逻。
    16.剑浮沙
    剑浮沙(梵语:Kamboja)是印度列国时代的十六雄国之一,又译为甘菩遮国。该国位于印度次大陆的最西面,首都为多门城(梵语:Dvārakā)。其统治阶级原本是一个刹帝利种姓,梵文和巴利文文献经常提到。
    他们是说伊朗语的雅利安人部落,在公元前二至公元五世纪跟塞种入侵印度,并控制各王国(他们有时也被认为是塞人王室)。
    剑洴沙国,位于十六大国最西部,印度河上游与斯瓦特河交汇处的平原地带,西南部与乾陀罗国相接,其它各方向以兴都库什山脉山脚为界。
    都城为陀跋利迦(Dvārakā,Dvarika)城,意译多门城,今址不详,可能在今巴基斯坦西北边境省马尔丹市附近。
    据考证,这里是说伊朗语的雅利安人部落的居住地,剑洴沙(Kamboja)人是阿育王石刻敕令所列各民族之一。在列国时代,该国保留着游牧民族的习性,虽然实行君主制,但国王只是名义领袖,实际由各部落首领管理,贵族都是刹帝利种姓。此地以出好马和骑手闻名。公元前五世纪,被波斯帝国所灭。公元前三世纪,孔雀王朝时期,归入摩揭陀国版图,阿育王在其都城附近刊布了遵守佛法的敕令。公元前二世纪,剑洴沙人与塞种人(大夏,也有观点认为剑洴沙人是塞人的王族)联合占领了南亚次大陆,建立了贵霜王朝,直至公元五世纪初,笈多王朝兴起后式微。根据公元七世纪,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二)的记录,原剑洴沙人的居住地此时归在健驮逻国(即乾陀罗国)名下,但此时健驮逻国也是王族绝嗣,役属迦毕试国。
    佛陀在世时,未到过此地。



    
    孔雀王朝(二):旃陀罗笈多

    (2)早年时期
    公元前4世纪20年代,有一个名叫旃陀罗笈多的年轻人,他来到旁遮普地区,见过亚历山大,因语言冒犯而差点被处死,后来侥幸逃脱。雄心勃勃的亚历山大根本没有把这个年轻人放在心里,他想继续挥戈插向印度的腹心,但思乡心切、水土不服、疲惫不堪的亚历山大的将士们拒绝继续前进,使这个高傲的征服者不得不第一次屈从了部下,在留下了代理人之后,心有不甘地离开了这块热土,一去而不再复返。
    亚历山大前脚一走,印度人民就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起义,王公们乘机推波助澜,企图恢复原来的统治。但在这些起义中成为坚强领导核心的,正是上文所述的名叫旃陀罗笈多的年轻人。旃陀罗笈多出身于印度一个世代养孔雀的家族,名叫莫里亚家族(另一种说法,“孔雀”的名称只是出于对“莫里亚”的音译)。
    旃陀罗笈多出身于寒微还是富贵家族有不同的说法,从他能够亲会亚历山大来看,地位应该不低,但不管如何,当时的旃陀罗笈多已相当落魄,从亚历山大那里逃跑之后,一个叫桥底利耶的婆罗门的帮助又使他时来运转。桥底利耶看中了旃陀罗笈多的才能,便在他身上投资,帮他弄到了第一桶金,又利用这些钱财招募了一支军队。在旃陀罗笈多的出色领导下,这支军队发展壮大,终于在反马其顿人的斗争中成为主力。
    面对印度人的反抗浪潮,亚历山大留下的代理人终于抵挡不住,带领大部分兵力跟随亚历山大的脚步撤走了。旃陀罗笈多成为这里新的统治者,建立了孔雀王朝,时间是公元前324年。他同样雄心勃勃,下一个征服目标是恒河流域的摩揭陀王国。
    摩揭陀王国当时正处在难陀王朝的统治下,已经统一了恒河流域,国势正盛,据说有20多万军队,还有数千战象和战车。在气势如虹的孔雀王旃陀罗笈多的进攻下,难陀王朝的防线一溃千里。首都华氏城很快成为旃陀罗笈多的战利品。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在历史上第一次统一在同一帝国的统治下,旃陀罗笈多成为这一历史荣誉的拥有者。
    (3)统治时期
    旃陀罗笈多很快又遇到了另一个强劲对手。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死后,他庞大的帝国被他几个部将瓜分,亚洲部分主要被亚历山大的部将塞琉古取得。塞琉古想恢复马其顿人在印度西北部地区的的统治,于公元前305年带兵入侵南亚次大陆西北部地区。
    已入暮年的旃陀罗笈多依然宝刀未老,打败了马其顿——希腊入侵者。双方签订了和约。和约明显对获胜方孔雀帝国有利,塞琉古的军队撤走,并将印度河西北部地区的的一些土地也让给了旃陀罗笈多。双方缔结婚约,结成世代友好邻邦。
    旃陀罗笈多打下的基业,由他的儿子宾头沙罗和他的孙子阿育王继承并发扬光大。
    到阿育王时代基本统一了印度(半岛最南端除外),孔雀王朝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基本统一了印度的政权。
    (4)宗教信仰
    旃陀罗笈多是个虔诚的耆那教信徒。耆那教是筏陀摩那在公元前6世纪所创立的宗教,同印度教和佛教一样,相信灵魂解脱,业报轮回,主张非暴力、不杀生、行善积德,而对禁欲和苦行的提倡则远超过佛教和印度教,其部分教派甚至主张信徒裸体修行,以示一文不名。
    旃陀罗笈多在俗世间的业绩已圆满,便转而追求灵魂上的价值。为了更好地以一个耆那教信徒的方式生活,他抛弃了王位出家,最后竟至绝食而死,时间在公元前300年。旃陀罗笈多的以身作则,也对耆那教的传播起到了作用。
    (5)社会评价
    孔雀王朝统一印度的时间不长。印度在历史传统上向来分多合少,即使在统一时代也存在着众多维持半独立状态的地方土邦。但政治上的分裂并不能掩盖印度各地在文化上的同一性。种姓制度、宗教信仰等都为印度所共有。
    旃陀罗笈多抵制了希腊人的入侵,在文化上、政治上避免了印度成为又一个希腊化的地区,他的胜利也是印度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本土政权抗击外来入侵的重要胜利之一。
    4.宾头娑罗
    宾头娑罗(梵语:?????????,IAST:Bindusāra,或译为宾头沙罗、频头娑罗,意译为适实王;?~前272年)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二位国王(约前297年~前272年在位)。
    关于宾头娑罗,现代研究者掌握的资料十分有限。他是孔雀王朝建立者旃陀罗笈多的儿子,一些文献说他的母亲叫杜陀罗。旃陀罗笈多在晚年时成了一名耆那教徒,因之放弃王位到南印迈索尔一带去修行;他将王位传给了宾头娑罗,时在约前297年。据说旃陀罗笈多后来按照耆那教的习俗绝食而死。
    据一些希腊古典作家模糊不清的记载,宾头娑罗承继了父亲的扩张政策,为帝国增添许多领土。希腊文献称宾头娑罗为“阿利特罗卡得斯”(Αλλιτροχαδε?),这个词来自梵语“阿密多罗揭多”,意为“杀敌者”,这说明他一定有过战功。他可能曾经对印度南部用兵,攻占了温迪亚山脉以南、直到本内尔河的广大地区。
    宾头娑罗与各希腊化国家维持良好关系。他曾经接待过塞琉古帝国国王(可能是安条克一世)派来的使节代马库斯。埃及的托勒密王朝也曾向他派出过使节。
    与父亲不同,宾头娑罗青睐正命论(“邪命外道”)学派的哲学。正命论者也受到宾头娑罗的妻子达摩王后的恩宠,并在她怀孕时预言了将有一个伟大的儿子(显然是指阿育)诞生。
    宾头娑罗去世于前272年。在他死后,他的两个儿子阿育和修私摩展开了争夺继承权的斗争,最后阿育获胜,并成为了印度历史上最伟大的国王——阿育王。


    
    孔雀王朝(三):阿育王1

    5.阿育王
    阿输迦?孔雀(梵语:???? ?????,IAST:A?oka Maurya,约公元前304年-前232年),常被简称为阿育王(????,A?oka,音译阿输迦,意译无忧,故又称无忧王)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是频头娑罗王之子。他是一位佛教徒,也带来佛教的繁荣,后世称为佛教护法。
    阿育王是印度伟大的国王之一。在多次的战争之后,阿育王在公元前269年至232年的期间统治了印度次大陆大部分的土地。王朝的版图扩张到现在的阿富汗及今天的孟加拉,也可能达到伊朗的东部,东边则到印度的阿萨姆邦,南方则到喀拉拉邦及安得拉邦的北部。王国的首都是塔克西拉、邬阇衍那及巴连弗邑。
    (1)即位之初
    根据佛教文献记载,前273年频头娑罗逝世,阿育王在大臣成护的帮助下,与其兄苏深摩争夺王位取胜,并把王族政敌全部杀死,在统治初期被认为是一个暴君。不久阿育王笃信佛教(有人说是受佛教徒的异母弟影响;也有说是受沙门的影响)。在约前261年征服羯陵伽国;有15万人被俘,10万人被杀,死伤数十万。继而,除迈索尔地区外,统一印度全境。其统治时期成为古代印度历史上空前强盛的时代。
    根据小摩崖法敕,阿育王在接触佛教后,曾经有两三年的时候不太积极,之后与僧团深入相处,约于即位后第七年皈依佛教。根据阿育王刻文中的十四章法敕记载,阿育王在即位第8年,征服羯陵伽国,当亲眼目睹了大量屠杀的场面,深感悔悟,在即位第9年开始虔诚信仰佛教,想要以和平方式扩张势力。
    但似乎阿育王之后亦没完全改变暴力与专制,北传记载他曾将数以万计的分那婆陀那国的拜偶像外道屠杀,导致误杀了自己敬重的佛教长老,亦即其同母弟弟毘多输柯。据南传记载阿育王曾因佛教僧侣不与外道一起和合说戒,而屠杀了都城内的佛教僧侣,阿育王后悔之后,再没有迫害各宗教的具体记载,对佛教、婆罗门教和耆那教都予以慷慨捐助。所以后来的人都认为阿育王强调宽容和非暴力主义,称他在民众的欢呼声中统治了长达41年的时间。
    (2)一生业绩
    阿育王统治的孔雀王朝,是一个君主专制的国家,阿育王本人在行政、军事、司法等方面都有绝对的权威。全国被分为若干行省,行省总督通常由王子担任,但行省内部仍有着许多保持自治或半独立的部落,孔雀王朝还不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国家。他是孔雀王朝的第三位君主,是该王朝的创始人旃陀罗笈多之孙。旃陀罗笈多是一位印度军事领袖,他在亚历山大大帝远征后的岁月里,征服了印度北方的大部分地区,由此在印度历史上建立了第一个主要的帝国。
    他一生的业绩可以明显分成两个部分,前半生是“黑阿育王”时代,主要是经过奋斗坐稳王位和通过武力基本统一了印度,在约在公元前261年征服羯陵伽国时,有15万人被俘,10万人被杀,死伤数十万。继而,除迈索尔地区外,印度全境得到统一。据说,阿育王由于在征服羯陵伽国时亲眼目睹了屠杀的场面,深感悔悟,于是停止武力扩张。
    后半生是“白阿育王”时代,在全国努力推广佛教,促成了这一世界性宗教的繁荣。阿育王统治时期成为古印度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强盛时代。使佛教成为国教,也没有迫害其他教派,相反对婆罗门教和耆那教也予以慷慨捐助。由于阿育王强调宗教,政治宽容和非暴力主义,他在民众的欢呼声中统治了印度长达41年的时间。
    (3)宣扬佛教
    阿育王为了推广佛教,并为了要求人们遵守理法,在国内建立了许多石柱,刻上敕令和教谕,称为“法敕”。法敕多为一些道德方面的律令,例如孝敬父母,为人诚实等,他自己也身体力行。在敕令中阿育王通常自称为“天亲仁颜大王”。
    阿育王作为佛教徒大力宣扬佛法。他禁止无益的杀生,为平民建立医院,为旅客建立休息的场所,对贫民施舍,并且亲自朝拜佛陀的圣迹,建立了许多佛塔。据传说,阿育王在位期间 ,共建造八万四千座佛塔。在他即位第17年,在华氏城由帝须长老举行第三次佛教结集,使佛教成为了印度全国性的宗教。他还向周边国家派出许多传教团,使佛教开始成为世界性的宗教。尤其是派人去锡兰的传教,使斯里兰卡至今都是南传佛教的中心。依据语言学家季羡林的考据,阿育王对外所传播的佛教,只限于上座部派别。依据北传佛教的记载,阿育王后期转而信奉大众部。
    阿育王在结束战争之后,开始专注于礼佛,他广修寺庙,召集四方僧人,编撰,完善和整理了许多佛经,佛教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段时间可以说是印度佛教的黄金时期,此外他还派僧人外出传教。
    阿育王宣布他将不再主动发动战争,即使不得已的战争也将尽量减少伤亡。他定佛教为国教,将他的诏令和“正法”的精神刻在崖壁和石柱上,成为著名的阿育王摩崖法敕和阿育王石柱法敕。这些“正法”的内容体现了佛教的基本精神,也包含了阿育王本人的政治需要。
    阿育王向佛教僧团捐赠了大量的财产和土地,还在全国各地兴建佛教建筑,据说总共兴建了84000座奉祀佛骨的佛舍利塔。为了消除佛教不同教派的争议,阿育王邀请著名高僧目犍连子帝须长老召集1000比丘,在华氏城举行大结集(此为佛教史上第三次大结集),驱除了外道,整理了经典,并编撰了《论事》。阿育王开始向边陲地区和周边国家派遣了包括王子和公主在内的佛教使团以传播佛教,斯里兰卡、缅甸,甚至叙利亚、埃及等地都有他们辛勤的足迹。这是佛教走出印度,迈向世界性宗教的开始。
    阿育王所倡导的正法,包括以下这些基本内容:
    对人要仁爱慈悲,包括孝顺父母和对待亲戚朋友;
    对动物也要尊重它们的生命,因为它们也是众生平等的一部分;
    要多做有助于公众的好事;
    要对其他宗教宽容,和平共处。
    阿育王在全国修了84000座佛舍利塔,多次帮助僧团,布施供养三宝。阿育王又派许多大德高僧,到全国各地乃至国外弘扬佛教,这些传教高僧及大臣,东从缅甸,西到埃及、希腊化世界,都有他们的足迹,由于阿育王后来幡然悔悟,并且积极的爱护人民,保护生命,护持佛教,所以他被人们尊为——护法名王。
    公元前232年,阿育王枕着“护法名王”的尊号离开了他的子民。孔雀王朝的国祚不长,在他死后日渐衰败,只延续了半个世纪便告终了,印度又重新陷入了分裂割据的局面。但是,由于阿育王对佛教的支持,使他在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阿育王死后不到五十年,孔雀帝国便土崩瓦解,此后从未恢复。但是佛教得到过阿育王的支持,他对世界的长期影响是巨大的。他登基时,佛教只在印度西北的一弹丸之地流行,但在他死去时,佛教的教徒遍及印度各地,而且迅速传向邻国。除了乔达摩?悉达多本人以外,阿育王对佛教发展成为一种主要的宗教所起的作用比任何其他人都大。


    
    孔雀王朝(四):阿育王2

    (4)治国方针
    阿育王的后期治国方针是基于佛教的精神,通过和平的方式实现国家的统一。他的这种政策并不是空想主义的,具有相当的现实性。对于羯陵伽国的征战虽然对其惨状深有感触,但是仍然将其土地编入了帝国的版图。他虽然禁止杀生祭祀,但是没有废除死刑和酷刑。在屠杀分那婆陀那外道后,他的宗教政策变为宽容。
    他虽然是上座部佛教徒,但后期容许其他宗教的存在,婆罗门教、耆那教都得以共存。他的这种宗教政策,也成为了以后印度君主的传统。
    (5)晚年
    佛教传说,阿育王曾问优波毱多谁是最大施主,优波毱多说是布施了真金百亿的须达多,阿育王晚年病重,计算一生所布施为九十六亿,要把国库财产布施出来凑齐百亿,因而被所立太子软禁,每天供给少量食物。他病死后,孔雀王朝陷入了无休止的战乱,并在四十多年后就灭亡了。
    阿育王原本指定他的儿子鸠那罗为王储,但鸠那罗不久即被刺瞎。于是王位便由鸠那罗的侄子达沙拉沙继承,鸠那罗的儿子三钵罗底被指定继承达沙拉沙。
    6.达沙拉塔
    达沙拉塔(梵语:???? ?????)是古印度孔雀王朝君主(公元前232年至公元前224年在位)。达沙拉沙是阿育王的孙子,公元前232年,阿育王去世时,达沙拉沙年仅20岁左右。阿育王生前曾指定其儿子、达沙拉沙的叔父鸠那罗为王位继承人,但鸠那罗很早就双目失明。因此,大臣们便拥戴达沙拉沙为王。8年后,达沙拉沙死,由鸠那罗的儿子三钵罗底即位为王。
    达沙拉沙在位时曾经向婆罗巴岩(Barabar Caves)布施。
    7.三钵罗底
    三钵罗底(公元前224年—公元前215年在位)是古印度孔雀王朝第三位君主阿育王的孙子,鸠那罗的儿子。他继承了堂兄达沙拉沙的王位,成为孔雀帝国第五任君主,统治着几乎整个南亚次大陆。
    鸠那罗是阿育王的首席王后Padmavati的儿子。鸠那罗年轻时即被父王指定为继承人,但却在一次阴谋中被刺瞎双眼。于是他的侄子达沙拉沙便取代了他的继承权。传说鸠那罗成为王储多年后,一次带着自己的儿子三钵罗底觐见阿育王,阿育王感到不能将王位传给盲眼的鸠那罗,又看到小孙子三钵罗底不仅勇武健壮而且善于管理,于是决定让三钵罗底在达沙拉沙死后继承王位。公元前232年,阿育王去世;公元前224年,达沙拉沙死,三钵罗底正式登基。公元前215年,王位传于舍利输迦。
    三钵罗底和他母亲以及孔雀家族的先祖一样,是个耆那教教徒,并且致力于其宗教的传播。据耆那教传说,三钵罗底在位长达53年,用三年半时间在全国建立了12.5万座耆那教寺庙,可以功盖阿育王。目前在邬阇衍那以及古吉拉特邦等地还留存有三钵罗底所建的庙宇。他的影响所及体现在公元2世纪的南印度克里希纳河谷地Vadam?nu地方的Samprati Vih?r。
    8.舍利输迦
    舍利输迦,古印度孔雀王朝第六任君主(前215年-前202年在位),于前215年继承三钵罗底成为国王。据传舍利输迦偏袒耆那教,是一个暴君。前202年,王位传给提婆伐摩。
    9.提婆伐摩
    提婆伐摩 (Devavarman或Devadharman)是孔雀王朝第七任君主(约前202-约前195年在位)。根据往世书,他继承了舍利输迦的王位,并统治了七年。其后,萨塔陀拉继承了王位。
    10.萨塔陀拉
    萨塔陀拉?孔雀(IAST:?atadhanvan Maurya)是孔雀王朝第八任君主(前195-前187年在位)。根据往世书,萨塔陀拉继承了提婆伐摩的王位并统治了八年。在统治期间,国家由于入侵失去了一些领土。其后,巨车王继承了王位。
    11.布里哈德拉塔
    布里哈德拉塔,摩揭陀王国国王(公元前187年—公元前185年),属于孔雀王朝。
    布里哈德拉塔,在公元前187年摩揭陀王国国王萨塔陀拉去世后开始统治。公元前185年,布里哈德拉塔被普希亚密特拉?巽伽杀死,孔雀王朝结束。普希亚密特拉?巽伽成为摩揭陀王国国王,巽伽王朝开始。


    
    巽伽王朝

    巽伽王朝(???? ??????)是古印度摩揭陀王国的一个王朝。建于前185年,亡于前73年。其主要范围包括印度东北部恒河下游地区。巽伽王朝共历10帝,首都位于华氏城。
    前185年,孔雀王朝最后一任国君坚车王(或译为巨车)为手下将军华友(或译为差友)刺杀,孔雀王朝被巽伽王朝取代。王朝初,华友压制佛教,致力复兴婆罗门教。另外,他亦一改孔雀王朝的亲塞琉古帝国立场。巽伽王朝的统治范围远远小于孔雀王朝,而且据说孔雀王朝仍然有后代在摩揭陀作为藩王留存下来。在玄奘访问印度的时代(627年—645年),摩揭陀地区有一个叫满胄王的小王公据说就是孔雀王朝的末裔,虽然可信度很低(因为当时有许多王公都冒充孔雀家族后代)。
    前73年,巽伽王朝为甘婆王朝取代。
    1.历代君主
    华友王
    火天友
    婆苏逝瑟吒
    婆苏密多罗(世友)
    案达罗迦
    Pulindaka (122 - 119 BCE)
    瞿沙(妙音王)
    伐折罗密多罗(金刚友)
    婆伽跋陀罗
    提婆菩提
    2.华友王
    普希亚密特拉?巽伽(?—公元前149年),亦称华友王,摩揭陀王国巽伽王朝建立者(公元前185年—公元前149年),阿耆尼密多罗之父。
    普希亚密特拉?巽伽,在公元前185年杀死摩揭陀王国孔雀王朝国王布里哈德拉塔,成为国王,建立了巽伽王朝,孔雀王朝结束。普希亚密特拉?巽伽数次举行马祭,以维护统治。普希亚密特拉?巽伽统治时期,佛教被残酷镇压。公元前149年,普希亚密特拉?巽伽去世,子阿耆尼密多罗上台统治。
    3.火天友
    阿耆尼密多罗(现代印地语:??????????,意译为火天友;?~约前141年)古印度摩揭陀王国巽伽王朝的第二个国王(约前149年~约前141年在位)。
    关于阿耆尼密多罗,没有任何严格意义上的历史资料保存下来。历史学家掌握的关于他的情况完全来自笈多时代的大诗人迦梨陀娑的文学作品《摩罗毗迦与火友王》以及非常不可靠的、历史与神话混杂的印度教文献往世书。所有这些材料的编纂时间都距离巽伽王朝很远。
    风神往世书与梵卵往世书中说阿耆尼密多罗共在位8年。他的具体在位时间不详,因为整个巽伽王朝的存在时间都无法精确确定。根据《摩罗毗迦与火友王》,他是巽伽王朝创立者华友王的儿子。在华友王在世时,阿耆尼密多罗是毗底沙(在今中央邦)的总督。就在这一时期他已经表现出某种独立性(待考)。在华友王死后,阿耆尼密多罗继承了王位。
    阿耆尼密多罗所在的巽伽王朝已经丧失了孔雀王朝的帝国地位,直接统治范围收缩至恒河下游的摩揭陀本土,只是一个地方强国(另有一些藩属)。《摩罗毗迦与火友王》中描述阿耆尼密多罗与另一个从孔雀帝国独立出来的国家毗达婆(今马哈拉施特拉邦东部)发生战争,阿耆尼密多罗获胜,并迫使对方承认了巽伽王朝的宗主权。
    阿耆尼密多罗在统治了8年之后死去,王位由他的一个儿子继承。关于这个儿子的名字,鱼往世书记载为婆苏逝瑟吒,风神往世书则记为苏逝瑟吒。
    4.婆苏逝瑟吒
    瓦苏基耶什塔(?—公元前131年),摩揭陀王国国王(公元前141年—公元前131年),属于巽伽王朝。
    瓦苏基耶什塔(?—公元前131年),摩揭陀王国国王阿耆尼密多罗之子。公元前141年,阿耆尼密多罗去世,瓦苏基耶什塔成为国王。瓦苏基耶什塔统治10年,公元前131年去世,瓦苏密特拉上台统治。
    5.婆苏密多罗
    婆苏密多罗(世友)(Vasumitra 或Sumitra,根据Matsya Purana d稿) (前131-前124年在位),巽伽王朝第四任君主。阿耆尼密多罗和Dharini之子,婆苏逝瑟吒的兄弟。
    在Mālavikāgnimitram, act 5, verse 14中, 迦梨陀娑称,婆苏密多罗看守着华友王放出的献祭马,并在印度河边打败了喻尼(印度-希腊人)骑兵。
    巴纳的Harshacharita 提到Sumitra(即婆苏密多罗)在参加一次戏剧活动时,被米特拉提婆(Mitradeva或Muladeva)杀死。根据不同的往世书记载,之后登上王位的是Andhraka, Antaka, Bhagabhadra或Bhadra。
    6.提婆菩提
    提婆菩提(Devabhuti,前83-前73年在位)是巽伽王朝末代君主。提婆菩提被他的大臣(Amatya)婆薮提婆?甘婆(Vasudeva Kanva)刺杀,据称他过度迷恋女性。在他死后,巽伽王朝被甘婆王朝取代。



    
    甘婆王朝

    甘婆王朝(Kanva dynasty),又译甘华王朝,是古印度摩揭陀王国的一个取代巽迦王朝的印度王朝。建于约前75年(一说约前73年),末于约前30年(一说约前26年),其创建者为婆薮提婆(婆苏提婆)。甘婆王朝共历4王,最后为南印安达罗(百乘王朝)所灭。
    1.历史
    约前75年(一说约前73年),巽加王朝发生宫廷政变,巽伽王朝末王(提婆菩提)为一女奴所杀,出身婆罗门的伐苏迪跋(即婆薮提婆,属甘婆族)夺得王位,建立甘婆王朝。甘婆王朝是一个苟安于一隅的小朝廷。它的领土只有摩揭陀的附近地区,统治也不稳定,仅统治45年。
    约前30年(一说约前26年),甘婆王朝为南印的安达罗(Andhra dynasty)灭亡。此后一个时期,北印政治情况一片模糊。
    甘婆王朝同巽迦王朝一样,信奉婆罗门教。如《印度通史》在描写甘婆王朝时写道,惟其人民,则信婆罗门教。
    公元前2世纪初以后,北印先后为外族入侵:大夏希腊人、安息人、斯基泰人。
    公元前232年,阿育王去世。不久,位于印度半岛南部的安度罗(百乘王朝)和羯陵伽宣布独立,脱离孔雀王朝,从此孔雀王朝衰落,版图缩小。此时,安度罗和羯陵伽曾一度强盛,但他们的统治难于达到北印。
    2.历代君主
    甘婆王朝共历4王:
    婆薮提婆 (Vasudeva, c. 75 – c. 66 BCE)
    菩弥密多罗 (Bhumimitra, c. 66 – c. 52 BCE)
    那罗衍那 (Narayana, c. 52 – c. 40 BCE)
    苏沙尔曼 (Susharman, c. 40 – c. 30 BCE)
    3.婆薮提婆
    婆薮提婆?甘婆(约前75-约前66年)是甘婆王朝开创者。婆薮提婆是婆罗门出身。他原先是巽伽王朝末代君主提婆菩提的大臣(Amatya)。 巴纳在其所著Harshacharita中称,在提婆菩提死后,婆薮提婆掌握了政权,他让一个女奴的女儿假扮成王后。他的儿子菩弥密多罗继承了王位。婆薮提婆热衷于赞助艺术。

    
    百乘王朝

    百乘王朝(泰卢固语: ??????? ???????????, ?ātavāhana Sāmrājya?, 摩揭陀俗语: ???????, Sālavāha?a,英语:?ātavāhana Empire),又译为等乘王朝、娑多婆诃王朝、案达罗王朝,是南印度德干高原的一个王国。一般认为百乘王朝存在于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2世纪,另有说法认为王朝始于前3世纪。范围包括今日的安得拉邦、泰伦加纳邦、马哈拉施特拉邦。在不同时期,百乘王朝有不同的首都,包括阿马拉瓦蒂和普拉提须萨纳(今派坦)。此外,势力范围也曾到部分的中央邦、古吉拉特邦、卡纳塔克邦。在孔雀王朝灭亡后的时期,百乘王朝维护了德干地区的和平,并长期的抵抗来自塞种西萨特拉普王朝的入侵。
    1.历史
    百乘王朝的前期历史尚存争议,一说首任君主须慕迦于前1世纪推翻甘婆王朝后立国,另说他于前3世纪从孔雀王朝独立,推翻甘婆王朝的则是他的后裔。百乘王朝亦大力发展海军,更在东南亚建立了多个殖民地。[来源请求]在1世纪,他们与贵霜帝国形成南北分治的局面。王朝在瞿昙弥子娑多迦尼和其子伐色湿底布陀罗?普鲁摩夷时达到极盛。
    王国末期,在封建制度的冒起之下产生了地方割据的局面。普鲁摩夷四世死后,王国分裂成五部分,北部有一支百乘王朝的后裔到4世纪时才灭亡,东部案达罗地区由甘蔗族人建立了案达罗甘蔗王朝,西部地区由Abhira部族统治,东南部为原封臣帕拉瓦王朝统治,西南部地区为原封臣Chutu王朝统治。
    2.历代君主
    依据古印度往世书,百乘王朝共有30位君主:
    须慕迦/西穆卡,Simuka (r.?228 –?205 BCE)
    黑暗王,Krishna (r.?205 –?187 BCE)
    室利?摩罗迦罗尼/室利?娑多迦罗尼一世, Satakarni I (r.?187 –?177 BCE)
    Purnotsanga (r.?177 –?159 BCE)
    Skandhastambhi (r.?159 –?141 BCE)
    娑多迦罗尼二世,Satakarni II (r.?141 –?85 BCE)
    Lambodara (r.?85 –?67 BCE)
    Apilaka (r.?67 –?55 BCE)
    Meghasvati (r.?55 –?37 BCE)
    室伐底,Svati (r.?37 –?19 BCE)
    塞建陀室伐底, Skandasvati (r.?19 –?12 BCE)
    Mrigendra Satakarni (r.?12 –?9 BCE)
    贡多罗?娑多迦罗尼,Kunatala Satakarni (r.?9 –?1 BCE)
    娑多迦罗尼三世, Satakarni III (r. 1 BCE-1 CE)
    普鲁摩夷一世,Pulumavi I (r.?1 –?36 CE)
    Gaura Krishna (r.?36 –?61 CE)
    Hāla (r.?61 –?66 CE),印度文学的经典之作Gathasaptasati的作者。
    曼陀罗迦/普鲁摩夷二世,Mandalaka aka Puttalaka or Pulumavi II (r.?69 –?71 CE)
    Purindrasena (r.?71 –?76 CE)
    Chakora Satakarni (r.?77 –?78 CE)
    Sundara Satakarni (r.?76 –?77 CE)
    湿婆室伐底,Shivasvati (r.?78 –?106 CE)
    乔达谜布陀罗?娑多迦罗尼/瞿昙弥子娑多迦尼,Gautamiputra Satkarni (r.?106 –?130 CE)
    伐色湿底布陀罗?普鲁摩夷/普鲁摩夷三世,Vasisthiputra aka Pulumavi III (r.?130 –?158 CE)
    伐色湿底布陀罗?娑多迦罗尼,Shiva Sri Satakarni (r.?158 –?165 CE)
    湿婆塞建陀?娑多迦罗尼,Shivaskanda Satakarni (r. 165–172)
    Sri Yajna Satakarni (r.?172 –?201 CE)
    毗阇耶,Vijaya Satakarni (r.?201 –?207 CE)
    Chandra Sri Satakarni (r.?207 –?214 CE)
    普鲁摩夷四世,Pulumavi IV (r.?217 –?224 CE)
    3.萨陀迦罗尼一世
    萨陀迦罗尼一世(Sātakarnī I),萨陀伐诃那王朝(百乘王朝Satavahana dynasty)第3代王。
    据纳纳卡德铭文(Naneghat inscription)载,他是西穆卡(Simuka)之子。
    但据往世书传说,则是该王朝第2代国王克里希纳(krisna)之子,西穆卡(Simuka)之侄。
    萨陀迦罗尼一世曾与马哈拉施特拉的恩干亚王朝(Amgiya (Ambhiya) family)联姻,娶其国王(又称摩诃刺特,Maharathi)女儿纳竭尼迦(Naganika或Nayanika),从而扩大了政治影响和军事实力,然后征服了整个德干高原地区和东、西马尔瓦高原。
    又据纳纳卡德铭文载,他曾举行两次马祭,向婆罗门布施牛、马、象、村庄和黄金,以庆祝征战的胜利。据诃提衮帕铭文(Hathigumpha inscription)载,羯陵伽(Kalinga)国王喀罗吠剌(Khāravela)曾率大军进攻穆西卡城(Musika),将其战败。
    萨迦迦罗陀一世在位期间,萨陀伐诃那王朝国力强盛,疆域广阔,首都仍设在波罗底湿陀那(Pratishthana,今奥兰加巴德附近的Paithan)。他死后,因受塞种人侵犯,王朝渐衰。
    4.诃罗
    诃罗,萨陀伐诃那王朝(百乘王朝)第七代王。该王无显赫武功,但以酷爱文学艺术著称。据说他曾创作一部700句的艳情诗集,名曰《萨波陀萨陀伽》(Sap-tasataka)。在位期间奖掖文人学士,如《故事广记》(Brihatkatha)的作者德富(Gunadhya)等人即住在其宫中。
    5.乔达密补特罗?萨陀迦罗尼
    乔达密补特罗?萨陀迦罗尼,百乘王朝(娑多婆诃王朝/萨陀伐诃那王朝)第23代王。从纳西克铭文可知,他曾抗击塞人(西萨特拉普王朝)、希腊人(印度-希腊王国)、安息人的入侵,恢复该王朝对整个德干地区的统治。
    其领土包括黎西克(Risika,哥达瓦里河与克里希纳河之间地区)、阿湿摩迦(Asmaka,哥达瓦里河沿岸地区)、阿波朗德(阿波兰多Aparanta,孟买附近)、木勒迦(Paithan派坦周围地区)、阿努帕(Anupa,尼马尔县)、苏拉什特拉(索拉什特拉)和古古尔(Kukura,卡提阿瓦半岛北端)、毗德尔帕(Vidarbha,贝刺尔县)、阿卡尔(Akar,东马尔瓦高原)、阿般提(Avanti,西马尔瓦高原)等地。
    生前极力推行婆罗门教,维护种姓制度。
    6.婆私吒补特罗?波洛摩耶
    婆私吒补特罗?波洛摩耶(Vashishtiputra Satakarni),萨陀伐诃那王朝(百乘王朝)著名国王,乔达密补特罗?萨陀迦罗尼之子。大约130年即位,统治15年左右。他曾与塞人联姻,娶优禅尼(乌贾因Ujjain)的塞种总督楼陀罗达曼一世(Rudradaman I)的公主。
    但据朱纳格铭文载,不久后楼陀罗达曼一世(Rudradaman I)两次进攻德干高原,占领乔达密补特罗?萨陀迦罗尼生前从塞种人手中收复的中印度和古吉拉特等地。
    他还抗击了波斯(安息)和希腊人(印度-希腊王国)的侵略,最后使萨陀伐诃那王朝的领土扩展到整个安度罗国。曾大力提倡和扶持婆罗门教。约于155年去世。
    7.耶若师利?萨陀迦罗尼
    耶若师利?萨陀迦罗尼,百乘王朝(萨陀伐诃那王朝)国王,在位时间约167—195年。据塔纳和纳西克铭文载,即位后扩张领土,重建对德干地区的权威。从其钱币在南印分布的地域来看,马哈拉施特拉和安度罗等地均在其统治之下。在位期间商业兴盛。其钱币上镌有船只图像,可见海路贸易初具规模。
    他的后继者均软弱无力,无所作为。
    至3世纪初,萨陀伐诃那王朝开始衰落,逐渐分裂成许多小公国。



    
    笈多王朝(二):海护王

    5.海护王
    海护王为印度笈多王朝第二任君主(335—380年在位),他向海上发展势力,远至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和爪哇等地,都有他的使臣的足迹。海护王为代表的笈多王朝创业者,尽管在军事上雷厉风行,但在内政上却是宽刑缓政的实践者。他本人也谙熟文艺,有“诗人国王”之称。而他军事上的成就,又使他拥有“印度的拿破仑”之称。
    人民殷乐,无户籍官法,唯耕王地者乃输其利,欲去便去,欲住便住。王治不用刑罔——法显对笈多国的描述
    4世纪初,曾经辉煌的贵霜王国已经四分五裂,北印度又处在政治上的自由竞争阶段。最后是恒河上游比哈尔地区的一个小国乘机兴起,经过三代人的努力,逐渐统一了北印度,这个国家由笈多家族统治,历史上将其称为笈多王朝。笈多王朝第二任君主海护王(又译沙摩陀罗?笈多)是这个家族的佼佼者,以其文治武功获得了“印度的拿破仑”、“诗人国王”等雅号。
    第一代君主是旃陀罗?笈多(320—335年在位),他的国家位于孔雀王朝龙兴旧地摩揭陀,也许是受到孔雀王朝英雄前辈冥冥中的感召,旃陀罗?笈多也立下了雄心壮志。他通过跟梨车王国公主鸠摩罗提蓖的婚姻合并了这个国家,华氏城及附近地区是公主的嫁妆。旃陀罗笈多定都华氏城,他给了笈多王国一种蒸蒸日上的战斗氛围,附近许多小邦纷纷归顺了笈多。
    海护王正是这个强强联合的婚姻的结晶。他继位之后,开始大规模扩张笈多王国的领土。他首先西征,征服了恒河上游及印度河流域东部地区,然后向东沿恒河而下,吞并了富饶肥沃的恒河三角洲。第三步是向南发展,征服了奥里萨和德干东部,势力一度扩张到帕拉瓦王国的都城,德干高原诸文明程度相对落后的小国纷纷向他称臣纳贡。海护王的重臣诃梨先那所作赞颂词的阿拉哈巴石柱刻文,至今仍留存,记述了海护王以暴力毁灭了印度西部9个部落共和国,因此震撼了整个印度的事迹。但有史论者认为,这9个国家的覆没使笈多王朝失掉了西部的屏障,后来无以抵御白匈奴人的入侵,更理智的做法是让他们称臣纳贡,或派总督去接管。当然,这是事后诸葛亮的话了。
    海护王还向海上发展势力,远至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和爪哇等地,都有他的使臣的足迹。印度文化以贸易和宗教为媒介,随着他们传布到东南亚众多尚待进一步开发的土地,并扎下了根。4世纪是印度文明进军东南亚的一个关键期,除了越南北部之外,整个东南亚都几乎为印度文明所重塑。
    建立了庞大国家的海护王,志得意满地举行了一次马祀,这是唯有完成大征服的国王方可以举办的婆罗门教大型祭祀,以马为牺牲,夸示征服者的巨大业绩。海护王以其军事上的成就被欧洲学者称为印度史上的拿破仑。
    笈多王朝的政治制度在海护王时期也基本稳定了下来。帝国的中央地区孟加拉、比哈尔实行中央集权制,其他地区由总督或地方王公治理,维持半独立的状态,婆罗门高级僧侣在各级行政机构中占有一定地位。同印度历史上其他王朝或同时代世界其他国家相比,笈多帝国的官僚机构比较简单,往往一人兼任几个职务,而且文武不分,中央政权没有固定的军队,打仗时由各地藩臣提供兵源。但另一方面,笈多帝国的人民赋税负担低,刑罚宽缓,民风比较淳朴。
    海护王文武全才,他的时间除了安排军政大事之外,还给诗情雅兴留下了闲暇,创作了不少诗作,因此获得了“诗人国王”的雅号。他重用文人,奖掖学术,扶持文化,其宫廷大臣中有不少就是著名的学者,如著名天文学家彘日和梵文诗人兼戏剧作家迦梨陀娑等。海护王信奉婆罗门教,对包括佛教在内的其他宗教也采取宽容态度。
    公元380年,海护王驾崩,其子超日王(旃陀罗?笈多二世)继位。超日王同样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帝王,他继续南征北战,完成了统一北印度的大业,并将笈多王朝推向了繁荣的顶峰。不过,笈多王朝全盛时的版图面积略逊于孔雀王朝,在南部和西北部没有达到孔雀王朝那么远的地方。笈多王朝时代是婆罗门教复兴并走向繁荣的时代(复兴后的婆罗门教又称印度教),婆罗门教哲学、艺术、文学、雕塑等都留下了无数瑰宝。5世纪中叶之后,笈多帝国在白匈奴人的打击下走向衰亡。作为笈多王朝最有作为的君主,海护王在《影响世界的100帝王排行榜》中位列第55位。
    笈多王朝崛起的模式同孔雀王朝十分相似,都是以恒河上游的华氏城一带为中心,首先进军印度河流域,然后征服恒河中下游,最后是尽力向南发展。这也许是中古之前印度的状况决定的:华氏城周围一带是最具政治活力的区域,印度河流域与它的文化同一性较大,其次是恒河中下游,而印度南方则文化距离最远。值得一提的是,以海护王为代表的笈多王朝创业者,尽管在军事上雷厉风行,但在内政上却是宽刑缓政的实践者。


    
    笈多王朝(三):旃陀罗?笈多二世1

    6.旃陀罗?笈多二世
    旃陀罗?笈多二世(梵文:??????????? ????????????;英语:Chandragupta Vikramāditya;?-415年),即超日王,一般认为是传说中的“毗克罗摩阿迭多”,印度笈多王朝第三代君主,380年到413年在位。沙摩陀罗笈多之子,母亲是达妲维。
    超日王在位期间,笈多王朝达到鼎盛时期,该时期也被认为是印度的黄金时代。继承其父沙姆陀罗笈多王大远征之伟业,灭亡西萨陀普诸省,并吞马拉瓦、乌詹、普拉雅格等地,入笈多王朝。除印度半岛南部及西南部外,版图及于印度大部分地区。期间东晋僧人法显到访印度,并三进当时的都城华氏城,在城外的大乘寺庙学习律法3年。
    (1)人物生平
    维克拉马提亚,在印度语中意为超日王。他曾是印度神话中的英雄人物,素以勇武豪迈的先驱者形象在印度民间流传。因其蜚声海内的知名影响,历史上曾有多位印度地区的国王将其名用作头衔以提高自己的声望,其中最著名的一位,就是笈多王朝的第三代伟大国王——旃陀罗笈多二世。
    旃陀罗笈多二世生活在公元4世纪中期的印度,大约在公元376年成为笈多王朝的国王。他的父亲是奠定笈多王朝帝国霸业基础的强力君王萨摩陀罗笈多,母亲则是王后达多?德维。
    根据中国传统的宫廷观点,他是一位纯粹的嫡皇子,出身不可谓不尊贵。在他很小的时候,很可能就已目睹或耳闻过父亲南征北战的辉煌业绩,从而奠定了他日后作为王朝领导者继续开疆拓土、创建盛世的雄心。
    超日王的帝王生涯从一开始就颇具传奇色彩。年轻时的旃陀罗笈多,并非萨摩陀罗笈多所立王储,继承后者王位的是他的长兄罗摩笈多。但此君在与毗邻的西部总督区的斯基泰人交战时失败,被围困在一座山间堡垒中,最后不得不以献出自己美丽的王后德鲁瓦德维为条件得以让塞王撤围。
    被激怒的笈多王后,向正在军中服役的王弟旃陀罗笈多求助。智勇双全的超日王便带领麾下的数百名将士,全部化妆成女人前往敌营。之后,旃陀罗笈多更是自己假扮为王后,借机将斯基泰国王刺杀。他的英勇无畏赢得了臣民的拥护,也促成了自己之后的篡位之举。至于美丽的王嫂德鲁瓦德维,则顺其自然地嫁给了英武不凡的小叔,她还为后者生下了未来的王储鸠摩罗笈多一世。
    超日王继承其父沙摩陀罗?笈多大远征之伟业,笈多帝国在其统治下,臻于极盛。他采取与南北邻国修好之策,集中力量征服印度西部的塞迦国家(起源自塞种人),合并了马尔瓦、古吉拉特等地,领土扩至阿拉伯海沿岸,控制北印度东西海岸的城市及港口,并将邬阇衍那城(马尔瓦,今印度国中央邦乌贾因(Ujjain)县城)作为行都,将都城迁从毗舍离城迁移至华氏城。笈多王朝的版图从印度河扩展到孟加拉湾,从北部山区扩展到纳巴达河,除印度半岛南部及西南部外,领土扩大到印度大部分地区,成为该王朝最盛期。
    另外超日王还大力提倡文化艺术,优待学者诗人。其宫中有九位著名学者,号称后宫“九宝”。这九位学者是:剧作家和诗人迦梨陀娑、天文学家彘日、名医丹文塔里、耆那教圣人克沙帕纳卡、字典学者阿马拉?辛哈、数学家桑库、诗人贝塔拉?巴塔和加塔?卡尔帕拉、文法学者瓦拉鲁奇。
    在超日王时期,中国高僧法显游历印度,著有《 佛国记》(原名《历游天竺记传》),有些印度僧人也在此时来到中国。
    (2)对外
    由于曾经雄霸北印度的贵霜帝国衰退,纳伽人(贵霜人后裔)势力被超日王的父亲海护王征服,让长期面临北方威胁的恒河印度人,得以腾出手来,对付西面的对手。
    在西方面对三大势力,分别是西北印度河流域以东地区的马拉瓦人及卡提阿瓦人(卡提阿瓦半岛),他们臣服于笈多王朝。西部沿海地区古吉拉特的塞种人(西萨特拉普王朝),与笈多王朝敌对。
    这些来自北方的征服者后裔,是笈多王朝扩张之路上最难对付的敌人。他们是在公元前2世纪中期从中亚迁徙至印度河流域,曾力压南印度强权安度罗王朝长达两个世纪,具有强大的战斗力。即使如今早已势衰,依然有实力仍然让笈多王朝不敢小觑。
    为了打败这一强劲的对手,旃陀罗笈多二世采取了拉拢盟友共同对敌的政治策略。他娶了库伯拉纳伽的公主作第二任王后,以安抚印度中北部的诸纳伽省长。后者是萨摩陀罗笈多时代被征服的地区首领。不久又把女儿普拉巴瓦蒂笈多嫁给了南印度强国瓦卡塔卡(伐迦陀迦王国)国王鲁德拉塞纳二世(楼陀罗西那二世)。此举不仅为自己在进攻西部总督区,消除了来自南方的隐患,也让两大强国从此建立起同盟关系。
    公元388年,旃陀罗笈多二世正式发动了对斯基泰人的西征。长期以来,西部总督区的武装以中亚斯基泰骑兵为核心,并有少量印度-希腊人的武装作为辅助。随着征服区域的扩大,大量印度本土的刹帝利武士与普通步兵也加入进来。但长期的印度式生活,却让斯基泰人和希腊人逐渐被消磨掉了祖上所为人称道的强大战斗力。而旃陀罗笈多二世手里的笈多军队,却在一波波北方大兵的入侵洗礼下,改进了自己的武装系统。
    相比过去依赖大象与战车作战的古典式印度军队,笈多王朝在很大程度上发展了自己的骑兵力量。虽然印度人从孔雀王朝开始,就已经在很多地方引进了中亚式的骑兵部队。但这些地方大都位于印度河流域,时常被外族的强势君主吞并或笼络。笈多王朝则在争取他们的同时,发展了自己的骑兵大军。过去让印度人难以应付的重装骑兵与游牧式轻骑兵,也开始在以恒河流域为中心的笈多壮大起来。笈多王朝的将领们, 也借此依靠恒河地区的充沛资源,维持着远多于西部总督与末代贵霜的骑兵队伍。
    当然,传统的印度步兵与战象,依旧在笈多王朝的军队中占据着不小的比重。由于骑兵这一战场机动力量的提升,他们也不会像过去一样,经常遭到对手的分进合击。在此情况下,战象无与伦比的正面威慑力与印度步兵的弓箭远射火力优势,得以充分施展。那些曾经被波斯帝国、希腊将军和贵霜大王们征召的辅助部队,越来越多地投靠到恒河中心之下。
    正是依靠先进的军队,旃陀罗笈多二世与末代西部总督,进行了长期拉锯战。388年起,超日王先后征服马尔瓦(摩腊婆)、古吉拉特及卡提阿瓦半岛,领土扩至阿拉伯沿岸,控制北印度东西海岸的城市及港口。到公元409年时,基本上消灭了斯基泰人的地区王权。许多斯基泰地方大员,也成为了笈多治下的小共同体。在笈多军队此后的征战中,他们也将上马持枪,为超日王而战。
    吞并西部总督区,是超日王一生事业的巅峰。胜利同时也给笈多王朝国库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可观财富。
    由于西部总督区掌控着印度西北海岸的贸易路线,后者可直接通往遥远的地中海世界。征服该地也意味着将北印度东西部的贸易线全部掌握在手中,从而刺激经济迅速增长。旃陀罗笈多二世此后发行的大量铸造精美的金币即为明证。
    此时的超日王,声望达到了高峰。从恒河口到印度河口的广大北印度地区直接为其掌控。旁遮普和拉贾斯坦的部落向他称臣纳贡。德干高原上的大瓦卡塔卡王国则间接听从他的号令。笈多王朝几乎再现了600年前阿育王时孔雀王朝的极盛版图。这也是笈多王朝国力最强盛的时期。
    为了加强对整个帝国的控制,超日王将首都迁至华氏城(今巴特那),并在马尔瓦(马尔瓦高原)建立行宫。


    
    笈多王朝(四):旃陀罗?笈多二世2

    (3)政策
    超日王治下,北印度一带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文明高度发达,印度古典文化表现得灿烂辉煌。
    东晋时著名佛教僧侣法显,曾在此期间访问印度。亲眼见识到旃陀罗笈多属下印度人民的富足安乐的生活。他在自己的《佛国记》中,描述了一个拥近乎乌托邦的理想国度。当地不仅有好的政府和大量慈善举措,人民本身的行为也很节制。虽然他对当时北印度民间生活的记载,不可避免带有过度美化之处。但仍然在很大程度上真实反映了超日王时期当地的社会风貌。
    旃陀罗笈多二世在文学领域同样建设很大,继承了父祖对古典梵文文学的庇护,十分鼓励作家的创作。他在宫中雇有一群诗人,号称九大宝石。这九位学者是:剧作家和诗人迦梨陀娑、天文学家彘日、名医丹文塔里、耆那教圣人克沙帕纳卡、字典学者阿马拉?辛哈、数学家桑库、诗人贝塔拉?巴塔和加塔?卡尔帕拉、文法学者瓦拉鲁奇。
    其中最著名的是文学巨匠迦梨陀娑。此人既擅长史诗描述,又精通戏剧创作。流传最广的作品便是浪漫的古代爱情故事《沙恭达罗》。该剧还因歌德的推崇,而在后来的西方文学界广受好评。
    旃陀罗笈多二世的宗教政策也很宽容。虽然他本人是一个虔诚的耆那教徒,但并不反对佛教、印度教的传播。他曾委任一些佛教徒担任宫廷顾问,还慷慨捐资修建佛教寺院和大学。这才有了法显以及后来的玄奘,在印度当地目睹的佛国盛况。
    甚至在当时,印度的科学发展也可圈可点。当代被应用于各行各业的阿拉伯数字,很可能就是在旃陀罗笈多二世时期被发明出来的。只不过后来通过入侵的阿拉伯征服者,传播到东西方各地,才被命名为阿拉伯数字。印度的天文学也在这个时期,得到了井喷式发展。
    文化娱乐方面,关乎两性问题的神作《印度爱经》,在其统治时期被整理出来。后来传遍世界的国际象棋游戏,最早也诞生于笈多时代的印度。
    旃陀罗笈多二世的上述文治武功,让他在笈多王朝诸王中独树一帜。尽管他的父祖和子孙在某一领域上的成就或许还在其之上,但综合比较都没有如后者般深刻地影响着印度历史。
    他建立的许多政治框架,在两个世纪之后仍然被更著名的戒日王所沿用。他的文学政策更是为世界培育出一幕幕经典的作品。无怪乎有些现代评论者叹息,在其漫长的统治生涯结束后,虽然笈多王朝依然延续了一个世纪,但它那显赫的黄金时代却终究一去不复返。
    7.鸠摩罗?笈多一世
    鸠摩罗?笈多一世,古印度笈多王朝国王。旃陀罗?笈多二世之子。号称摩哂陀迭多。曾一度向南扩张,并举行马祭仪式,保持了帝国的完整。国家繁荣兴盛。统治后期受到纳马达河流域布什耶密多罗部落的进攻。幸有王子塞建陀?笈多挽救,方免于难。此为导致王朝衰落的最初一击。
    8.塞建陀?笈多
    塞建陀?笈多,古印度笈多王朝国王。在其父鸠摩罗?笈多统治后期,曾挫败纳巴达河流域的布什耶密多罗部落的进攻,并因此被立为王位继承人。即位后忙于对付哒人频繁的军事侵略,多获胜利并收复失地。为此他效法先王旃陀罗?笈多二世,号称超日王。还曾指派大臣波罗那达多(PARNADATTA)负责维修位于卡提阿瓦吉尔纳尔丘陵的大水库,该水库曾因长期受雨水冲刷而决口。与哒人的战争耗尽了帝国的人力物力,不得不靠降低金币的纯度来维持财政。死后帝国转衰。
    9.佛陀?笈多
    佛陀?笈多,古印度笈多王朝国王。系普鲁?笈多(PuruGupta)之子。在位期间除卡提阿瓦、班德尔汗德等边境省份外,基本上保持了帝国的完整。后期因宫廷权力之争、边区省督割据自立和哒人等外敌入侵,加上对外贸易衰落等,帝国迅速崩溃。
    10.那罗僧诃?笈多
    那罗僧诃?笈多(Narasimha Gupta),古印度笈多王朝国王。约于6世纪初继其兄佛陀?笈多(Buddha Gupta )之后即位。号称幼日王(Baladitya )。
    在位期间因王室内乱、藩臣割据、外族入侵,其直接控制区仅限于摩揭陀及其邻近地区。曾一度向嚈哒王米希拉古拉(Mihirakula,又名摩酰逻矩罗)称臣纳贡。
    后在马尔瓦(摩腊婆国)统治者耶输达尔曼(Yasodharman,耶输逵尔曼)及穆克里人(穆克里王朝)等帮助下,将嚈哒人逐出印度。扶持佛教,曾在那烂陀建一佛寺。死后帝国即告瓦解。



    
    印度-希腊王国(一):历史

    印度-希腊王国(Indo-Greek Kingdom)有时又称希腊-印度王国。
    于公元前180年到公元10年间,建立在古印度西北部和北部的诸多国家,起源于希腊-巴克特里亚国王德米特里一世在公元前二世纪初年入侵印度北部,之后巴克特里亚王国的印度部分与王国分裂,建立许多松散的且不同王朝的小国,并统称希腊-印度王国。疆域横跨今日的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各一部分,而像是旁遮普的呾叉始罗、今日的锡亚尔科特和查萨达 (Pushkalavati) 皆为当时的重要都市,印度-希腊王国历任30多位希腊化君主,并且经常相互交战。
    经历两世纪的统治,印度-希腊王国在语言、符号、宗教艺术和建筑上把古印度、古希腊两个丰富文化融合一起,之后再扩散影响其他地区,时至今日仍可以感受到这种印度-希腊式文化,尤其在佛教艺术上。
    1.历史
    当马其顿帝国的亚历山大大帝公元前326年在印度西部取得一系列胜利后,并建立许多希腊殖民地如布西发拉斯(今日的杰赫勒姆)。之后,更企图准备继续向印度东部的难陀王朝进军,但他的军队由于长年战争早已精疲力竭而不肯东进,被迫撤退的亚历山大留下一部分军队保卫在印度的疆土。在亚历山大逝世后,其中许多留守部队随总督欧德摩斯和培松离开印度,去参予继业者战争。这给了新兴的孔雀王朝一个大好机会,旃陀罗笈多随即攻占许多希腊建立的军事要塞和城市,前305年,更迫使塞琉古帝国的塞琉古一世放弃兴都库什山脉以南的区域从阿拉霍西亚直到印度的原属希腊的领地,让当地许多希腊移民受到孔雀王朝的统治。直到前200年左右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德米特里一世继位,乘着孔雀王朝衰败之际大举南侵印度,包括阿拉霍西亚、健驮逻和喀布尔河河谷都回归希腊人统治,奠定了印度-希腊王国的基础。
    当时的印度人称呼希腊人为Yavana(可能是从爱奥尼亚转化而来,当时泛指希腊化时的希腊人),并记录当时Yavana入侵西北印的马图拉、无敌城(Saketa),甚至入侵到印度恒河流域如、般遮罗(Pancala)、华氏城。根据印度史料记载,当Yavana国王Dimita(德米特里一世)在华氏城以南七十公里处的王舍城时,听到羯陵伽国王迦罗卫罗(Kharavela)军势强大和英勇,随即撤退至马图拉来保存它意志消沉的军队。
    尚未把新征服领土整合在一起,德米特里在公元前180年左右随即逝世。似乎经过一段混乱时期,王国可能陷入内战,曾可能是德米特里的一位将军阿波罗多特斯一世在印度宣布独立于巴克特里亚之外,他统治著西旁遮普到犍陀罗,可算是第一个真正仅统治印度地区的印度-希腊国王。之后,巴克特里亚国王欧克拉提德一世击败一位印度-希腊君主,于公元前170到公元前150年统治印度北部一部分,而米南德一世是下一阶段相当重要的印度-希腊国王,似乎发起第二次对印度地区的入侵,他在印度-希腊诸国中统治疆土最大,已发掘出的钱币也是数量最多最广。希腊历史学家斯特拉波记载:
    “ 希腊人不仅占有巴塔林(Patalene,印度河三角州)一带并连绵到海岸,包括索拉什特拉和信德的那些国家
    ”
    在印度也记载许多米南德的事迹,并描述他最终皈依佛教,佛教经典《弥兰陀王问经》即是他向一位僧侣那先比丘问道的集子。
    公元前130年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遭受游牧民族塞克人和大月氏入侵而灭亡。虽然印度-希腊诸国有兴都库什山脉相隔而幸免,但米南德逝世后的一连串内战,进一步削弱希腊人的力量,使许多区域渐渐遭印度人夺回,推测之后西部的印度-希腊国王可能跟巴克特里亚欧西德莫斯王朝或欧克拉提德王朝有关,东部则可能是米南德的后代。又因从公元前130年游牧民族入侵巴克特里亚,断绝与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的联系,之后也几乎没有历史文献记载有关印度-希腊诸国的事迹,现代对这之后的历史重建主要靠考古和钱币发掘。
    约公元前100年到前80年间,塞克人开始从德兰吉亚那入侵今日巴基斯坦南部并逐渐侵入印度-希腊王国,约公元前80年年间塞克人首领毛伊玆更建立印度-塞人王国,此后印度-希腊人只能在旁遮普西部残喘,直到在公元前10年左右最后一位君主被印度-塞人灭亡。
    2.艺术
    印度-希腊王国的艺术达到相当高的水平,除了在钱币上保持着希腊在人物雕刻上的优秀工艺外,还有生动的希腊式佛教艺术,并把古典希腊文化和佛教文化结合为一体,促成了犍陀罗佛教艺术的发展,例如犍陀罗的雕塑揭示了希腊艺术对它的影响,“人神”的概念明显地是从希腊神话文化中启发出来的。
    在艺术上来说,犍陀罗的风格以曲发、盖着双肩的披衣、鞋子或凉鞋和叶型装饰板为主。而希腊佛教艺术更受到接下来的印度-帕提亚人、印度塞人、贵霜帝国、印度—萨珊人和笈多王朝的继承和发展。之后这种佛教艺术扩散至南亚、东南亚、中国、韩国、日本,直至今日。


    
    印度-希腊王国(二):阿波罗多特斯一世

    3.重要君主
    (1)阿加托克利斯
    阿加托克利斯(公正者),(古希腊语:?γαθοχλ??, Δ?καιο? )印度-希腊王国国王。
    阿加托克利斯统治期间约为公元前185年到公元前175年间,统治在印度到巴克特利亚间的帕洛帕米萨达(Paropamisade)省。阿加托克利斯或许是德米特里一世之子亦可能只是个副王,甚至可能是个篡夺者。统治期间与潘达雷昂同期或可能继承他的王位。关于他的史料很少,大多从钱币得来。
    阿加托克利斯曾发行一套有关王朝家谱的钱币,把它与从亚历山大大帝到Antiochus "Nikator"(可能指的是塞琉古安条克一世)到巴克特利亚王国开创者狄奥多特一世、狄奥多特二世、欧西德莫斯一世、德米特里一世到潘达雷昂连结一起,来强调他的正统性。而有一说阿加托克利斯其实可能是个篡夺者,因为很显然的狄奥多特血缘上与欧西德莫斯一点关连都没有,甚至还推翻掉它的王朝。
    就像同期的潘达雷昂和欧西德莫斯二世一样,他曾发行白铜合金的钱币,但此技术之前仅中国持有。
    最终阿加托克利斯似乎遭受已篡夺巴克特利亚的欧克拉提德一世攻击而被杀。
    (2)阿波罗多特斯一世
    阿波罗多特斯一世(救主)(希腊语: Απολλ?δοτο? ο Σωτ?ρ),印度-希腊王国国王。统治印度-希腊王国西部和南部,范围从旁遮普的塔克西拉到信德,甚至可能到巴利加萨。
    ①印度-希腊王国统治者
    阿波罗多特斯一世并不是首次统治印度的国王,但他是第一位统治范围仅在印度的君主,因此可视为印度-希腊王国的建立者。根据学者W.W. Tarn的论述,阿波罗多特斯原为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国王德米特里一世的一位将军,在前180年左右跟随德米特里一世入侵印度,不确定阿波罗多特斯有没有皇家的血统,但后来的学者们大多数同意W.W. Tarn的分析。目前对于这位国王的身世还相当模糊,毕竟他的钱币没有提供很多线索。
    阿波罗多特斯可能把王位传给安提玛科斯二世,或是这两位国王同时并存,安提玛科斯二世统治的范围靠近西部,更接近巴克特里亚。另外,在庞培?特罗古斯(Pompejus Trogus)的著作中提到这两位国王是相当重要的印度-希腊王国统治者。
    ②钱币
    阿波罗多特斯一世和后来的米南德一世两者钱币发行量是印度-希腊王国统治者中最为庞大的,阿波罗多特斯所发行的钱币主要发现在旁遮普、信德、古吉拉特一带,显示出希腊人最南扩张至古吉拉特。同样在一份有关于一世纪印度洋商业贸易上的文献《厄立特里亚海航行记》(Periplus of the Erythraean Sea)提到,古吉拉特境内的巴利加萨战略要地上,遗留许多希腊人曾经到来的建筑,如神庙、军营、城墙等等。斯特拉波也记载希腊人占领印度河三角洲的巴塔林(Patalene)一带。同时很可能信德也在阿波罗多特斯一世的手中,但不清楚阿波罗多特斯是否进军至古吉拉特,当时那里归百乘王朝管辖。
    阿波罗多特斯发行许多双语的印度式四方硬币,上头除了常用的王室头衔外,还刻着有象征意味的动物,虽然不太清楚这些动物代表什么意思,上头的圣象很可能是塔克西拉的象征物,或是那可能是头白象,在佛教中据说摩耶夫人梦见一头白象进入她的腹中,从而怀了释迦牟尼,因为当时佛教是印度-希腊王国境内的主要宗教之一,因此很可能与佛教有关。
    相同地,钱币上另一头圣牛很可能是Pushkhalavati这座城市的象征物,或者可能是头神牛,祂是湿婆的坐骑,象征印度教,当时印度教也是重要宗教之一。公牛往往代表男性的勃起状态,加强湿婆“创造”的象征。若是如此,那之前钱币上的大象也加强它是宗教象征上的解释。另外,根据佛学专家阿勒弗莱德?福舍表示,公牛也可象征佛陀的诞生,因佛教徒的卫塞节是在发生在太阳行至金牛宫处的满月期间,同时也是纪念释迦牟尼诞生、成道、涅槃的节日。
    一些阿波罗多特斯一世较早的钱币直接与佛教象征的大象有关,像是如窣堵坡顶上有一颗明星,这图形在孔雀王朝和后来的古宁陀王国(Kuninda kingdom)钱币上也可看到。阿波罗多特斯一世还尝试发行许多不同重量标准的银币,直到他决定一个比阿提卡标准轻点的币制,此币制被称为印度标准,盛行约一世纪之久,尽管后来的统治者用敲打压印的圆形钱币取代阿波罗多特斯式的传统印度四角钱币。他还发行若干铜币,上头有阿波罗和祂的三脚架,这也流通了几百年。
    ③巴克特里亚式钱币
    阿波罗多特斯也发行一小系列的四德拉克马,他打算运用在巴克特里亚境内,且为单一希腊语的阿提卡币制。为了达成目的,阿波罗多特斯一世明确雇用了巴克特里亚的希腊刻模师,来打造自己精美写实的肖像,肖像透露出当时阿波罗多特斯已步入中年,头戴马其顿式小帽(kausia)。钱币反面是雅典娜女神的坐姿,手上有着尼刻栖停。从亚历山大大帝的继业者利西马科斯首创之后,这样的钱币模式在希腊化世界相当普遍。另外,在这种钱币上,他并没有使用他的称号“救主”。
    (3)安提玛科斯二世
    安提玛科斯二世(胜利拥有者),印度-希腊王国国王。统治范围包括旁遮普和喀布尔河河谷。目前统治年代仍有争论,Osmund Bopearachchi建议应为公元前160年到公元前155年间,且米南德一世可能继承其位。
    安提玛科斯二世可能与把他父亲废黜的欧克拉提德一世相互对抗。


    
    印度-希腊王国(三):米南德一世1

    (4)米南德一世
    米南德一世(救主)(希腊语: Μ?νανδρο? ο Σωτ?ρ),或译弥兰王,为印度-希腊王国国王。约在公元前155年到公元前130年间统治印度-希腊王国,他统治下的印度-希腊王国国势来到最高峰,他也是最为重要的印度-希腊国王,任内希腊式佛教蓬勃发展,可能增信佛教。
    米南德出生于高加索的亚历山大,他成为国王后掌握了印度旁遮普地区全境,他的王国从东边的喀布尔河谷至西边拉维河流域。古印度的作家记载了米南德一世曾发起远征拉贾斯坦邦,向东远攻至恒河流域巴特那华氏城。古希腊地理学家斯特拉波记载了米南德征服的印度部族比亚历山大大帝降伏的还多。
    由于大量出土米南德的钱币,可以推测他的王国商业繁荣且在位长久。另外他也是佛教的资助者,佛教经典《弥兰陀王问经》又译《那先比丘经》,就是记录米南德一世与那先(Nāgasena)比丘有关佛教教义的问答集。米南德约在前130年逝世,佛教经典认为他晚年皈依佛门,并把王国交给儿子后出家,但西方作家普鲁塔克却说米南德是在征途中于军营中辞世,因为米南德受人爱戴,王国境内的城市均分他的骨灰,分别各建纪念塔安置,很可能类似窣堵坡(佛塔)。
    ①征服印度
    米南德出身于希腊移民家庭,也因为印度-希腊王国从巴克特里亚王国分裂出来,西方史料多称这些国王是巴克特里亚人或希腊人。据佛教经典《弥兰陀王问经》记载,米南德自述出生于高加索的亚历山大邻近的小城。然而,关于他的身世和统治时间学者们有些分歧,猜想他可能是德米特里一世的王族或是原本是位将军,然而《弥兰陀王问经》提到米南德据有王家血脉,父亲也是国王。一些学者猜想阿波罗多特斯一世可能是他的前任者,但从钱币学上推测,米南德更有可能从安提玛科斯二世手上继承王位。佛教经典描述米南德自幼就博览全书,相当聪敏,懂得各式各样的知识,也对兵法相当熟习,精通战斗作战技巧。并说他从父亲手上接下王位后以正法治理国家,对国家管理之事明察通达。
    米南德在即位不久发动对印度中部的远征。学者塔恩(W.W.Tarn)认为他攻至印度孔雀王朝旧都华氏城,企图以此地做为他的新帝国首都。古希腊文献对远东希腊人的记载相当少,但米南德是少数被古希腊作家提起的远东希腊国王,其中斯特拉波引述阿提米塔的阿波罗多罗斯的文章,说那些巴克特里亚的希腊人征服的超过亚历山大大帝所征服的,并说米南德一世与另外一位巴克特里亚的希腊人国王德米特里一世并列,他们把领土深入了印度。
    “ 那些在巴克特利亚独立的希腊人,在这个富饶的国度很快的变得相当强盛,主宰的领土不仅包含阿利亚,还远至印度。就像阿提米塔的阿波罗多罗斯所说的,他们降服的部族超过亚历山大时所降服的,尤其是米南德,有些部族是他亲自降伏,其他部族的是在德米特里时,他是巴克特里亚国王欧西德莫斯之子。他们所占领的土地不只到巴达利拿(Patalena)一带,还甚至连绵到海岸,包括索拉什特拉和信德的那些国家。总之,阿波罗多罗斯说那些巴克特利亚人所拥有的阿利亚不过是全部领土的一个小陪衬,他们的领土甚至远到与丝国和弗林尼相接。
    ”
    ——?斯特拉波 11.11.1
    斯特拉波同样也认为这些希腊人远攻到孔雀王朝旧都华氏城,该城又称巴连弗邑。
    “ 那些亚历山大之后的人,攻至恒河和巴连弗邑(Pataliputra)。 ”
    ——?斯特拉波 15.698
    印度史料另一方面也记录了希腊人攻击萨基(Saketa)、般庶(Panchala)、马图拉和华氏城的事迹。尤其是印度哲学家波颠阇利于前150年左右于《瑜伽往事书》(Yuga Purana)提到一些入侵的记载,该书以预言的形式来描述印度的历史事件。
    “ 在征服了萨基特、般庶地区和马图拉之后,邪恶且英勇的耶婆那人(指希腊人)将兵临花座之城(Kusuma dhvaja,指华氏城),那时巴连弗邑的厚土墙将会倒塌,整个国度无疑将陷入混乱,最终一场大战将会来到,伴随着树似的机具(指攻城机具)。 ”
    ——?波颠阇利 瑜伽往事书 5章
    ②与欧克拉提德对抗
    然而,北方巴克特里亚王国欧克拉提德一世开始发动战争入侵米南德北方的疆土[2],迫使米南德放弃印度中部的征服。从《瑜伽往事书》中,记下了希腊人短暂统治印度中部的内容,但之后因自身本土动乱而被迫自征服地彻离,并且陷入残酷的内战。然而,米南德似乎无法立即把欧克拉提德的军队击退,失去部分国土,其中包含米南德的家乡高加索的亚历山大。尽管失去兴都库什山脉、喀布尔河谷以及一部分印度的领土,米南德仍就保有足够的力量与欧克拉提德一世继续对抗,学者波比拉赫奇(Bopearachchi)认为很可能此时米南德是以北旁遮普繁荣的城市奢羯罗为首都,波比拉赫奇推测这个时期米南德与比丘那先(Nāgasena)进行对话。在佛教经典《弥兰陀王问经》中米南德提到很想念家乡亚历山大的一切,暗示他无法回去,因为此时该地掌握在欧克拉提德手里。
    “ 那先问王:“王本生何国?”
    王言:“我本生大秦国,国名阿荔散。”
    那先问王:“阿荔散去是间几里?”
    王言:“去二千由旬合八万里。”
    那先问王:“曾颇于此遥念本国中事不?”
    王言:“然恒念本国中事耳。” ”
    ——?那先比丘经 下卷
    最终米南德趁著欧克拉提德被刺杀,巴克特里亚动乱之刻大举反攻,不仅收回原先的失土,还把疆域往外至帕洛帕米萨达(Paropamisadae),并巩固印度-希腊王国在北印度的疆土。
    米南德一世的统治相当长久且成功,大量发现他的钱币出土显示国土辽阔且繁荣,甚至远至巴克特里亚境内也出土他的钱币,同时他的钱币也是全印度-希腊国王中最多且范围最广。一、二世纪间的《厄立特里亚海航行记》(Periplus of the Erythraean Sea)提到米南德一世对印度的影响。
    “ 到了今日,古老的德拉克马仍在巴利加萨(Barygaza)流通,从这边来的钱币上刻着希腊字母的铭文,这些事物是亚历山大、阿波罗多特斯、米南德统治之后所留下的。。 ”
    ——?厄立特里亚海航行记 47章
    米南德也是第一位印度-希腊君主在钱币上引进雅典娜?阿尔基德摩斯(Athena Alkidemos,人民保护者雅典娜)肖像。雅典娜?阿尔基德摩斯是马其顿王国首都佩拉的守护神,而后来的印度-希腊君主许多采用米南德这种形式的钱币设计。
    ③米南德与佛教
    a.弥兰陀王问经
    在该经文中,记录了国王米南德向那先(Nāgasena)比丘询问有关佛教教义上的问题,阐扬许多佛教教义与哲理,是佛教重要经典。最初梵文版有关米南德问道的集录已经散失,流传今日的有中文的《那先比丘经》及巴利文的《弥兰陀王问经》两种版本,其中中文的《那先比丘经》被认为与初始版最为接近,虽然巴利文版本经文在最初段与后半经文可能是后人所添加,但前半主体经文与中文本大致一致。经文中提到,米南德外出有500名耶婆那人(指希腊人),有一位朝臣可能希腊原名叫德米特里。在经文中,米南德被描述成很有智慧的国王。
    “ 有前世故知识一人在海边,作国王子,名弥兰。弥兰少小好读经,学异道,悉知异道经法,异道人无能胜者。弥兰父王寿尽,弥兰立为王。王问左右边臣言:“国中道人及人民谁能与我共难经道者?”。边臣白言:“有学佛道者。人呼为沙门。其人智慧妙达。能与王共难经道”...........其王弥兰以正法治国。高才有智谋明于官事。战斗之术无不通达。能知九十六种道。所问不穷人适发言,便豫知其所趣。 ”
    ——?那先比丘经 上卷
    巴利文版本的《弥兰陀王问经》更具体描述米南德的才艺,包含律法、天文、哲学、数学、音乐、医药、兵法、数论、因果论、诗歌、魔术、历史等等十九项杂学。另外他也擅长辩论,是难以驳倒的辩论者。在巴利文版最末,提到米南德因那先的智慧而大澈大悟,决定出家皈依佛门。随后他把国政交给儿子后遁世出家。
    “ 复次,因欢喜长老的智慧,他将国政交与儿子,离家而出家,既增进正观,他遂证取阿罗汉果。 ”
    ——?弥兰陀王问经 跋
    然而,这很难相信米南德最后皈依佛教出家,较早翻译的中文经文并无此段内容,加上巴利文经文多处经过不同时代地添加改写,一些学者认为很可能此段巴利文经文遭到后世佛教徒添加。但无疑,如同其他希腊化时期君主,米南德会尊崇当地信仰,并资助佛教信徒寺庙与建筑。
    b.其他印度资料
    在印度中央邦东部巴路特(Bharhut)的佛教窣堵坡,有着前二世纪浮雕,呈现一名非印度籍战士人像,他有希腊人般的卷发,头系着象征王家的头带,很可能是一名印度-希腊国王,很可能是米南德一世的雕像。这浮雕右手持常春藤,而常春藤是希腊酒神狄奥尼索斯的象征符号代表,另外他身上的衣物上有一排层状几何图形,是典型的希腊化风格。他的配剑上有佛教三宝的符号。浮雕今藏于加尔各答印度博物馆(Indian Museum)。
    一个在巴焦尔特区所发现的佛教舍利子圣物箱上,有一段敬献的铭文上写着:“于迦剌底迦月(Kārttika)14日,在米南德大王(Mahārāja Minadra)的统治下(某年),释迦牟尼的(肉体遗物),这曾赐予生命.....被建立。
    在米南德统治时期希腊佛教传教似乎蓬勃发展。根据古代斯里兰卡的史料《大史》记载,记载着前二世纪高加索的亚历山大有一位希腊籍大法护(Mahadharmaraksita)带着三万名比丘来到斯里兰卡,参加该国国王建造大窣堵坡的奠基仪式。
    “ 从耶婆那人的城市阿荔散(Alasanda)来了一位耶婆那人长者大法护(Mahadharmaraksita),他带着三万比丘。
    ”
    ——?大史 XXIX
    虽然三万名比丘有点夸张,但这代表当时在印度-希腊王国内具有相当庞大的希腊佛教徒团体,且希腊佛教徒具有显赫地位,可能是在米南德时期发展而来。


    
    印度-希腊王国(五):吕西阿斯

    (5)祖罗斯一世
    祖罗斯一世(公正者),他是印度-希腊王国国王之一,统治时间有些歧异,学者Bopearachchi认定他统治时间大约在前130年-前120年间,是在米南德一世逝世以后。但后来两枚祖罗斯一世的钱币出土,显示米南德一世曾把他的钱币拿来造币(overstruck)[1],因此祖罗斯一世应与米南德一世同期,且两人是敌对关系。学者R.C. Senior修正他的统治时间约在前150年-前135年间。
    祖罗斯一世可能从米南德一世手中夺取帕洛帕米萨达、阿拉霍西亚等一带,统治范围在北印度。他可能属于欧西德莫斯王朝。
    祖罗斯一世的银币样式与德米特里一世之子欧西德莫斯二世相似,两者反面同样都是海克力斯直立像,右手持月桂花环或是头冠,左手拿的橄榄木棒,左手臂上披着涅墨亚狮子皮。然而,另一款祖罗斯一世的钱币作工没那么精细,在这一款中海克力斯头上有一个小的尼刻女神。祖罗斯一世也打造稀有的镀金银币,上头同样有他的肖像和海克力斯。
    祖罗斯一世也发行印度式的双语钱币,正面是希腊文,并刻上自己的称号“公正者”,反面以巴利语对应,称号是用"Dhramikasa",意味“法的拥护者”,可能与佛教的法(巴利语:dhamma)有关,这个巴利文称号是首次出现在印度-希腊王国的钱币上。另外,也发现少量单语式、阿提卡标准的四德拉克马钱币。
    他的青铜钱币是印度式,四方形,特别是上头有海克力斯的木棒和塞种式弓袋出现,这种弓袋适合较短的反曲弓使用,这代表祖罗斯一世很可能与游牧的塞种人有交流,或是有结盟关系,很可能这些塞种人是大月氏或是日后进入印度的印度-塞人。
    (6)特奥菲卢斯
    特奥菲卢斯(公正者),是印度-希腊王国国王,他短暂统治过帕洛帕米萨达一带。他很可能是祖罗斯一世的亲属,目前只能从钱币考古上得知特奥菲卢斯的一切。另外,在巴克特里亚有一些同样署名为特奥菲卢斯的钱币,很可能是另外一个同名同期的君主,但有争论。
    关于特奥菲卢斯的统治年代,学者Bopearachchi认为应在前90年左右,而学者R.C. Senior则把特奥菲卢斯置于前130年间,这两位学者一致认为特奥菲卢斯与尼西亚斯大致上同个年代。
    就像祖罗斯一世一样,特奥菲卢斯在他的印度银币上有着海克力斯的木棒,海克力斯是欧西德莫斯王朝很常见的象征。他的称号是希腊语的“公正者”,巴利语“法的拥护者”。钱币上的花押字大部分与尼西亚斯相同。
    然而,在巴克特里亚发现一款截然不同的钱币,这种钱币数量稀少,阿提卡标准,署名同样是特奥菲卢斯。钱币反面是女神雅典娜和尼刻,称号是另一个完全不同的称号Autokrator,“统领”,钱币上也使用不同的花押字。这些现象在印度-希腊人的钱币中很少发生,而学者们多认为这些属于同一个君主特奥菲卢斯,学者Bopearachchi指出,必须认知到这两种钱币的肖像相似,且对头带有相同的刻画处理法。
    但学者Jakobsson不同意这个观点,并反对印度-希腊国王特奥菲卢斯为了境外巴克特里亚流通他另一款钱币,如果要境外要流通,特奥菲卢斯会使用国内、境外都相同的钱币。他认为称号“统领”的钱币不是为了境外流通才制作,而是属于另一个同名的巴克特里亚国王特奥菲卢斯所有。Jakobsson认为存在一个短暂的巴克特里亚青年王公特奥菲卢斯,在游牧民族入侵时,他还统治巴克特里亚的一部分。
    (7)特拉索
    特拉索(大帝)(希腊语: ΘΡΑΣΟΝΟΣ),是是印度-希腊国王,统治旁遮普中部和西部一带。学者Osmund Bopearachchi初步判断他的统治时间在前95年 - 前80年,但学者R.C. Senior却认为他的年代较前,可能是米南德一世之子或是其继承人,因为发现他钱币时跟它一起出土的都是早期印度-希腊国王的钱币。
    直到1982年学者R.C. Senior在印度Surana发现特拉索的钱币才确认这位国王的存在。他的钱币样式类似米南德一世,它同样跟米南德相同样式的雅典娜女神,钱币上的画押也与米南德其中一个画押相同。钱币上特拉索的称号是“大帝”,这个称号之前只有欧克拉提德一世才敢使用,然而用在特拉索身上实在名不其实,从单一款式的钱币暗示这位年轻国王特拉索的政权弱小且在位短暂。
    似乎在米南德一世逝世后的混乱局面中某位将军扶持特拉索登上王位,并且认为选用这种夸大的称号可以扩大势力。
    (8)尼西亚斯
    尼西亚斯(救主)(希腊语: Νικ?α?),是印度-希腊国王,统治帕洛帕米萨达一带。他稀少的钱币中多数在今日的巴基斯坦北部发现,可推论他的政权在喀布尔河谷算是弱小。尼西亚斯很可能是米南德一世的亲属。
    关于他的统治时间有歧异,学者Bopearachchi认为在前90年 - 前85年,主要是从尼西亚斯缺少阿提卡标准的钱币推论。而学者R.C. Senior从钱币贮藏地发掘来推测尼西亚斯的统治年代在前135年 - 前125年。无论哪一个说法是对的,从尼西亚斯钱币上的肖像得知他统治时已经上了年纪。
    尼西亚斯的钱币是印度本位,正面是他的肖像,反面有三种:
    一个步行国王,面部朝右。.
    正面的雅典娜女神,根米南德一世钱币上雅典娜的相似。钱币上还描绘闪电。
    骑上马背上的国王像,安提玛科斯二世的钱币曾经使用过相似的图案。
    另外,虽然尼西亚斯统治印度-希腊人在西部的疆域,但没有阿提卡制的钱币被发现。他钱币上的画押与特奥菲卢斯和菲洛克塞努斯(Philoxenus)相同。
    (9)吕西阿斯
    吕西阿斯(不败者),他是印度-希腊国王,有关他的记录全靠考古。钱币考古学学者Bopearachchi认为他的统治年代在米南德一世和祖罗斯一世之后,约在前130年 - 前120年间,而另一位学者R.C. Senior也差不多如此认定。
    ①统治
    学者Bopearachchi认为吕西阿斯的统治区域从帕洛帕米萨达到阿拉霍西亚一带,然而吕西阿斯的钱币曾在旁遮普被发现,可能吕西阿斯的疆域在一段时期内遍及印度-希腊人范围,或者,早期的学者认为可能他与安提奥西达斯(Antialcidas)有某种程度联合,毕竟他与安提奥西达斯的钱币有共同的画押。
    吕西阿斯很明显宣称是德米特里一世的子孙,他的钱币反面与德米特里一世同样有戴冠的海克力斯,他的称号“不败者”也仿效德米特里,钱币正面同样也是头戴大象头套。吕西阿斯的钱币样式跟米南德一世的截然不同,稍前十多年的祖罗斯一世的钱币反面与吕西阿斯相似,加上祖罗斯很可能是米南德一世的敌人,因此吕西阿斯与祖罗斯一世很可能属于另一个不同米南德的王朝。吕西阿斯统治开始的年代,大约是米南德一世的幼子特拉索被杀之时,很可能就是吕西阿斯所为。
    尽管他的钱币象征意味雄厚,但在政策上可能趋向防御性质。当时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刚因游牧民族入侵而灭亡,虽然印度-希腊人设法避免相同遭遇,但巴克特里亚灭亡的结果让印度-希腊人更孤立于希腊化世界。
    ②钱币样式
    吕西阿斯发行许多双语的钱币。在他不同款式的银币中,吕西阿斯的头饰在之前几任国王钱币中都有出现过,如大象头套、可能是公牛角的头盔或是有鳞甲的科林斯式头盔、马其顿式圆帽(kausia)。他也以投持长枪的姿态出现过。他发行的钱币反面通常是戴冠的海克力斯,手持木棒,还持象征胜利的棕梠叶。
    吕西阿斯也发行安提卡本位的四德拉克马钱币,并发行一些小面额的钱币做巴克特利亚境内流通用,如他曾发行半德拉克马钱币。另外,他的印度式方形铜币上有海克力斯和大象。
    ③与安提奥西达斯
    在吕西阿斯的铜币中,发现它的正面是吕西阿斯的币式,而背面采用安提奥西达斯的币式。在早期一些学者如W.W. Tarn等,以两位国王曾经某种程度上结盟来解释这种情况,然而后来发现安提奥西达斯一种新铜币有相反的安排,抵触这个假设。
    近来有观点认为这一款钱币是骡币(mule Coin),代表其中一位国王拿着另一位国王一个面的钱币模具,与自己另一个面的钱币模具一起打造,可能是不正确的overstruck,因此这不能算是有同盟关系,但仍可提供这两位国王统治时间是相近的。


    
    印度-帕提亚王国

    印度-帕提亚王国为公元1世纪前后的一个王国,由冈多法勒斯王朝及其他一些中亚君主统治,疆域约为今阿富汗部分、巴基斯坦以及印度西北部。大多数时期,冈多法勒斯王朝都居于塔克西拉(今巴基斯坦旁遮普省),但在王朝最后几年里,首都在喀布尔和白沙瓦之间变动。虽然王国铸造的硬币多启发自安息帝国,但他们本身可能属于居住在帕提亚以东的伊朗人部落。并无证据显示所有国王都冠以“冈多法勒斯”(意为“荣耀获得者”)。此外,王国还以世界遗产——佛教僧院塔克特依巴依而知名。
    1.历史
    冈多法勒斯一世起初可能为今伊朗东部锡斯坦统治者。大约在公元前20年代,其征服了原印度-塞西亚王国的领土,这一切可能发生于印度-塞西亚王国重要统治者阿泽斯离世之后。冈多法勒斯所统治的区域囊括了阿拉霍西亚、锡斯坦、信德, 旁遮普以及喀布尔谷,但应未超过旁遮普地区东部。他自称为“众王之王”,此头衔恰当地反映出王国内部松散的结构:许多小王朝仍旧存在其中,得以保全,来换取他们对冈多法勒斯及其继任者承认与效忠。西萨特拉普王朝踞于古吉拉特,可能就与王朝相邻。
    冈多法勒斯去世之后,王国开始分裂。Sarpedones(可能为前者之子)成为“冈多法勒斯二世”。尽管冈多法勒斯二世宣称自己为主要统治者,但其统治仍旧摇摇欲坠。他在信德、旁遮普东部、阿富汗南部的阿拉霍西亚发行了货币。之后冈多法勒斯的侄子Abdagases继位,但不久之后即为Orthagnes篡位,后者成为冈多法勒斯三世“伽达纳”。之后伽达纳的儿子Ubouzanes继位。公元20年后,Sases夺回Abdagases的位置,成为“冈多法勒斯四世”。塔克特依巴依的题字正是他所书。
    此外,还有一些不甚知名的国王,如曾短暂篡位的Sanabares,再如也叫做Abdagases的国王等。
    但是印度-帕提亚王国再未企及冈多法勒斯一世的高度,公元1世纪中期,丘就却治下的贵霜帝国开始蚕食印度北部的领土。到最后一任国王Pacores(约在公元100年之前)时,仅残余锡斯坦及坎大哈。
    2.文学记载
    在一些古老的文学作品中对印度-帕提亚王国亦有所提及。在圣经《新约》有关多马的故事中提到,多马曾在印度宫廷中为国王冈达法尔做过木匠。其中冈达法尔应该即为冈多法勒斯。
    古希腊哲学家提亚纳的阿波罗尼乌斯曾前往印度,并于约46年到往塔克西拉。他描绘了此处希腊风格的建筑。在交谈中,冈多法勒斯提及自己从其父那里学得一口流利的希腊语。
    《厄立特利亚海航行记》提到,冈多法勒斯于信德地区作战,在印度河河口一带,斯基提亚的重要城市明纳伽拉落入在帕提亚人手中,后者驱逐每一个异邦人离开。
    对于战争的时间,塔克特依巴依题词中有两个记法,其一为Guduvhara国王26年(推测为冈多法勒斯),另一个为未知纪年103年。
    3.考古研究
    在其货币及犍陀罗艺术品中,印度-帕提亚人被描绘为身着交叉的短夹克及宽松的长裤。他们的夹克装饰有一排排奖章等。他们通常头发浓密,并带有头带(这种做法在公元1世纪主要由帕提亚人采用)。
    在犍陀罗发现了许多石制带有雕刻的圆盘,代表着印度-帕提亚王国的艺术。这些雕刻结合了希腊和波斯的风格,被认为是帕提亚艺术特征的表现形式。但其只在印度-希腊王国、印度-塞西亚王国和印度-帕提亚王国相对应的考古层中发现,在之前的孔雀王朝及之后的贵霜王朝并未发现。
    4.冈多法勒斯一世
    冈多法勒斯一世为巴基斯坦西部印度-帕提亚王国的建立者。根据现代研究,其统治时间应该为公元前20年至前十年。但Bopearachchi认为应当是公元21年至40年。
    通常所给的都是后一个日期。根据巴基斯坦马尔丹附近的塔克特依巴依佛院一块由冈多法勒斯铭刻的石头记述,他于公元20年即位。
    冈多法勒斯自印度-塞西亚王国的阿泽斯手中夺取了喀布尔谷、旁遮普地区及信德省。事实上,还有许多附庸国倒向了冈多法勒斯。其王国疆域虽广阔,但是只维系在一个松散的框架内,在其死后即开始瓦解。王国都城为犍陀罗城市塔克西拉。塔克西拉位于旁遮普,今日伊斯兰堡以西。
    恩斯特?埃米尔?赫兹菲尔德认为,冈多法勒斯代表着苏伦家族。



    
    贵霜帝国(上):建立

    贵霜帝国(梵语:????? ??????;巴克特里亚语:ΧΟ?ΑΝ;英语:Kushan; 亦称“库沈”或桂霜帝国) 是曾存在于中亚的古代盛国(约公元1世纪至3世纪),在其鼎盛时期(105年—250年)疆域从今日的塔吉克斯坦绵延至里海、阿富汗及恒河流域。贵霜帝国在迦腻色伽一世和其承继者统治之下达至鼎盛,曾拥有人口千万,被认为是当时亚欧四大强国之一,与汉、罗马、安息三个同一时期的帝国并列。
    1.建立
    前130年,月氏人南下征服大夏,把大夏分给与五个部族,每个部族有一个酋长,称为翕侯,前一世纪初,五翕侯中的贵霜翕侯丘就却(约16—65年)消灭其他翕侯,统一五部落,建立起贵霜国,丘就却打败了开始衰落的安息,又南下攻击喀布尔河流域和今喀什米尔地区,后定都为高附(今喀布尔),初步奠定了帝国的基础。
    2.强盛
    丘就却死后,其子阎膏珍(65—75年)继位,又南下进兵印度,占领了恒河上游地区,任命一个将军进行统治,帝国仍定都中亚,当中《汉书》说是监氏城,《后汉书》说是蓝氏城,具体地点不详,有说即是大夏首都巴克特拉。阎膏珍还铸造金币,从货币上的人像看,他是信奉印度的湿婆神。
    之后,迦腻色伽一世(约78—102年)继位,他是贵霜帝国最著名的君主,根据罗巴塔克铭文记载,他是阎膏珍之子。迦腻色伽一世时,又南征印度,占领了娑枳多(Sāketa)、桥赏弥(Kau?āmbī)和华氏城(Pataliputra)并远至室利?瞻波(?rī-Campā)。令贵霜帝国的疆域西起伊朗边境,东至恒河中游,北起锡尔河、葱岭、南至纳巴达河,迦腻色伽一世又将都城迁至犍陀罗地区的富楼沙(即今巴基斯坦的白沙瓦),使这一地区成为帝国的统治中心。在100年时贵霜帝国的统治下的人口达到一千零二十万人,在180年时,贵霜帝国统治下的人口达到1380万人。
    迦腻色伽一世曾与东汉发生过一次战争,据《后汉书?班梁列传》著,汉和帝永元二年(90年),贵霜副王谢会率兵七万人攻班超,汉军人少,坚守不战,谢攻班超不下,四处搜掠又无所得,粮草出现问题。班超推断谢会向龟兹求援,就派兵埋伏要道,谢果然不出所料,结果求援士兵全被杀掉,班超将消息告知谢,谢自知已无出路,便派使者向班超请罪,要求放还,班超同意,两国关系又重修好,自此贵霜军退回葱岭以南,两国保持和平关系。
    3.经济和文化
    贵霜帝国地处中亚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是中国丝绸、漆器、东南亚香料、罗马玻璃制品、麻织品等贸易中转站。从其铸造的金币可以知道其与罗马帝国的商业关系。另外,这些金币所表达的各种希腊宙斯和胜利女神奈基、罗马、祆教祭坛、耆那教的公牛、印度教和佛教神祇可以证明贵霜对发扬于当地的宗教和艺术的宽容和融合的关系。凭借贵霜在中亚丝绸之路上的活跃,他们也为发源自古代伊朗的摩尼教和基督教聂斯脱里派教会东传中国开通了道路。语言文字方面,早期使用希腊文字和语言,后来创制自己的婆罗米文与吐火罗语。一些学者认为,贵霜皇朝是希腊后裔建立的帝国。
    贵霜帝国前三位国王,丘就却信佛教,阎膏珍信婆罗门教,迦腻色伽一世又信佛教,其中以迦腻色伽一世对佛教的支持和宣扬最大。由于迦腻色伽一世是通过暴力使帝国达到极盛期,为了巩固统治,需要缓和社会上的种种矛盾,因此强调种姓的婆罗门教就不如不承认种姓差别的佛教有效,又因为迦腻色伽一世不是印度贵族出身,在婆罗门教的种姓制度下不能占有适当的位置,因此迦腻色伽一世就选取以佛教管治帝国。迦腻色伽一世下令修建富楼沙的大讲经堂,还雕刻了一批佛像,又把一批出色的佛教学者招到自己身边,包括胁尊者,世友,众护,马鸣等。迦腻色伽一世又在胁尊者的提议下召开了一次佛教结集大会,因为当时佛教内部已有许多不同学派,对教义解释不尽相同,这次会议由世友主持,经过讨论,对经、律、论三藏都重新作出了解释。贵霜帝国一时成为了佛教中心,由于贵霜帝国扼丝绸之路的要冲,与东方汉代中国有密切商业来往,佛教也由此传入中国。
    贵霜帝国时期也是佛教开始发生重大变化的时间,由于皇家鼓励书面写作和文字文学,大量之前一直以口诵传承的经典开始书面化。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客观上为大乘佛教的传播打下基础。此时大乘佛教兴起超过小乘佛教成为佛教主流。然迦腻色伽一世对佛教采取大小乘兼容的政策,其中世友尊者就是部派佛教学者,马鸣菩萨则是大乘佛教学者,佛教从贵霜帝国传入中国时也是部派佛教和大乘佛教一同传入。不过,总的来说,以后大乘佛教主要从北方传入中国,再进而传到朝鲜和日本,而上座部佛教则向南传入斯里兰卡,再而进入东南亚诸国。
    4.衰亡
    贵霜帝国内有着许多社会结构不同的地区,包括商业发达的城市,也有农业及游牧的地区,贵霜帝国面对不同地区,只得采取不同统治方法,对中亚的一些小邦,如花剌子模,只要其纳贡称臣,就允许其保持半独立的状态,对于印度河、恒河流域各邦,征服后往往杀其君长,再命副王统治,可见贵霜帝国本身不是一个高度集中统一的政治实体,要靠经常的反复征服来维持。迦腻色伽一世晚年时欲北进,然国内人民已对战争政策无法容忍,相传当他卧病在床时,人们用被闷死了他。迦腻色伽一世死后,贵霜帝国实力大减,在2世纪时,帝国仍勉强维持统一,3世纪时,受到萨珊王朝攻击和印度北部的地方势力兴起而渐渐衰弱,最终帝国瓦解成若干小邦。现在印度贾特人是他们后人。
    5.历代君主
    由于过去历史学家不能解读佉卢文,而各国的史料的内容又有矛盾,所以,过去一直都未能就贵霜王朝的各个君主整理出一个有系统的列表出来。
    赫拉欧斯(1年—30年)
    丘就却(30年—80年),首位贵霜皇帝(45年~77年)
    阎膏珍(80年—105年)“无名王”索特尔?麦格斯(意为“伟大的救世主”)
    阎珍(105年—127年)
    迦腻色伽一世(127年—147年)
    婆湿色伽(151年—155年)
    胡毗色伽(155年—187年)
    韦苏提婆一世(191年—最少至230年),贵霜王朝最后一个君主
    迦腻色迦二世(226年—240年)
    婆什色迦Vashishka(240年—250年)
    迦腻色伽三世(255年—275年)
    韦苏提婆二世(290年—310年)
    Chhu(310年?—325年?)
    Shaka I(325年—345年)
    Kipunada(350年—375年)


    
    贵霜帝国(下):迦腻色伽一世2

    (4)征战四方
    对一个军事帝国的新任君王而言,迅速站稳脚跟、安抚贵族势力并攫取国民威望的最好手段,就是对外战争。迦腻色伽自然亦不能免俗。如果不能在战争中表现强势,那么他很可能被内部的贵族集团和地方上的实力派所共同抛弃。历史上,他之所以为佛教势力所推崇,很大程度与其军事征伐也是分不开的。
    在新国王的心目中,最适合他扩张势力的对象首先是富裕而又软弱的北印度诸邦。因此他显然沿袭了先王的政策,继续对印度特别是恒河流域的各邦国施加影响。相对于曾经诞生过孔雀王朝的印度文化核心区,贵霜人所在的西北方在军事技术上有着一定优势。
    巴克特里人本土贵族、斯基泰游牧部落、大月氏传承的力量,都是驰骋一时的骑兵好手。一些不断投靠北方势力的印度地方贵族武装与所剩不多的希腊遗民团体,也很好地适应了这种军事革新。坐拥这些军事资源的贵霜人,不仅可以有地区内最多的具装铁甲骑兵部队,更可以调集大量游牧轻骑兵与步兵,甚至是印度人赖以作战的大象。凶悍的刹帝利武士、犀利的印度步弓手与希腊步兵,很好的成为了主力骑兵的辅助力量。
    所以在即位伊始,迦腻色伽就在著名的拉拔塔克铭文上向北印度诸邦宣告贵霜国王对后者无可匹敌的支配权。他首先将帝国首都从北方的巴克特里亚城,搬迁到印度河流域不远的白沙瓦。此后数年,不断组织对恒河流域腹地的远征,兵锋直抵华氏城下。在此之前,仅有希腊人的德米特里一世(战绩存疑)和米南德一世,曾经从西北方攻入恒河流域。那些盛极一时的帕提亚人与斯基泰人,则根本没有摸到恒河流域。
    值得一提的是,迦腻色伽在军事上的最高成就,并非征服那些看似孱弱的北印度王公。在与同为世界强国的两大邻居博弈中,他也获得了值得一书的胜利。
    首先与贵霜军队对垒的是西面的帕提亚人。虽然这时的帕提亚帝国,已经因为罗马入侵和内部纷争,成为了四分五裂的贵族领地联邦。但任何帝国内七大家族的任何一家,都还保有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
    帕提亚国王沃洛吉西斯四世(沃洛加西斯四世)在公元148-151之间,发动了针对贵霜帝国的东征。显然这是在西部面对强势罗马进攻后,希望从东方弥补损失的结果。历史上,七大家族之一的苏伦家族,就曾经在北印度地区建立过霸权。但此时的贵霜帝国,已经在军队数量和军事技术上,都反超了江河日下的帕提亚。面对步骑兵完整,势力雄强的迦腻色伽,沃洛吉西斯四世的东征自然一败涂地。
    在西部顶住了帕提亚人的进攻后,迦腻色伽又推动了向东的势力扩张,目标定为费尔干纳以东的广大西域地区。
    西域诸部自从西汉宣帝以来,就一直被纳入汉朝的都护府之下,被视为两汉王朝的直属禁脔。虽然至东汉中期中原对西域的控制日渐松弛,但能取得至少是西域西部一些城邦国家的称臣纳贡。这里同样也是丝绸之路南路的必经之路,对依靠贸易为重要收入手段的贵霜来说,意义重大。迦腻色伽的祖父维玛?塔克图,就曾派遣大宛的副王谢,领兵数万入侵帕米尔高原以东。但因为后勤问题与东汉方面的坚壁清野战术,最后不了了之。
    但随着迦腻色伽的新一轮攻势展开,曾经不得不在汉朝与匈奴间改换门庭的西域小国,纷纷开始承认贵霜的宗主权。汉朝与匈奴双方,则再也没有足够实力将贵霜人从西域驱逐。
    (5)佛教名王
    当然,作为佛教徒所尊崇的一代名王,迦腻色伽的声望更多来自于其扶持佛教的精神领域。他一直热心资助僧侣去建造寺庙、解读佛经,并以一个佛教保护者的形象出现。
    当时的贵霜宫廷,还广聘佛教大家来教育自家的王子。迦腻色伽的某位老师僧伽罗叉,就是一位佛教法师。贵霜军队进攻恒河地区的华氏城后,也强迫城主交出佛教大师马鸣。
    迦腻色伽甚至在克什米尔召集众多僧侣,亲自主持了一次佛教结集大会。这种大型宗教会议的目的,在于帮助出台具有统一规范的佛学经典。对《发智论》的注解,就是这次大会的成果。其意义就好比后来基督教的尼西亚大会。
    得到大力支持的佛教,也在当时成为了帮助宫廷控制帝国的重要助力。首先是提倡和平的宗教本身,有了安定人心的作用。其次,大量开建的佛寺,成为了铜矿贸易与葡萄酒贸易的中转站。这种重要的资源与商品,从印度河口的港岸出口。也会从首都白沙瓦附近的开伯尔山口,流通于次大陆与中亚之间。大量贸易收入充裕了佛寺,也为贵霜提供了丰厚的收入。
    但值得注意的是,迦腻色伽并非仅仅尊崇佛教这一种宗教。在众多贵霜国王当时发行的钱币上,经常会出现很多伊朗系与希腊人的神祗。既有某地区信奉的守护神,也有来自波斯的拜火教神。他本人登基时的石刻铭文,就用希腊语宣称,权力来自于伊朗的娜娜女神。
    当然,这并不妨碍佛教在单方面上对迦腻色伽的传奇加成。其中最著名的故事,就是关于他降服恶龙的传说记载。据说当时在兴都库什山中存在恶龙,因为前世孽缘,经常兴暴风雨,摧拔树木。迦腻色伽大怒,兴兵讨伐,准备将龙池填埋。龙王显出神通,声震雷动,沙石如雨,军马惊骇。迦腻色伽请求佛法加护,随即两肩起大烟焰,吓得龙王臣服。
    (6)时代红利的受益者
    相比出众的军事资历和传奇的宗教体验,迦腻色伽时代的经济繁荣却往往被世人忽略。除了由佛教寺院们控制的铜矿与葡萄酒贸易,还有更多其他商品从帝国内外流动,这其中就有著名的奢侈品——丝绸。
    由于贵霜王朝的发源地巴克特里亚,正好位于东亚、中亚与南亚三个地区的交界处,所以丝绸之路的大部分贸易都需要经过当地。北印度的谷物、水果、手工艺品和武器,通过商路和干道运抵遥远的北方中亚地区。作为交换,南方富庶的印度河流域则获得了皮毛、乳制品、牲畜和纺织原料。贵霜人正是利用这笔财富,组建了强大的军队,并在帝国盛世享受着便捷的国内物流。
    但让贵霜人更上一层的财富,源自当时的国际地缘政治发展。自公元1世纪晚期以来,由于罗马人为了避开帕提亚主导的高税额陆路商贸,加大了对海路贸易的投资。一船船的西方金银,从地中海沿着红海和印度洋季风航道,直接流入贵霜境内,从而促进了帝国的经济发展。包括迦腻色伽在内的几代贵霜国王,能在当地缺乏黄金的环境下,不断发行足量优质的金币,就是得益于从罗马输入的大量贵金属。
    随着帕提亚帝国在罗马人的攻击下衰退,陆上贸易的成本进一步提升。地中海与阿拉伯地区的商人,更多地利用海路到东方贸易。这种国际经济动脉迁徙,也进一步促成了贵霜人的繁荣与帕提亚人的衰退。迦腻色伽的盛世,很大程度上来说,就是吃这层时代红利的结果。
    (7)繁华落幕
    不过,和阿育王一样,尽管迦腻色伽的成就达到了他那个时代的巅峰,但后代子孙并没有继承他的勇猛果敢的精神。在他死后,贵霜帝国虽然仍然保持了一段时间的富强,但积极发展向上之势却不曾再现于世。王朝内部的倾轧和斗争,逐渐取代了团结向外的开拓行为,边远属地乘机纷纷独立。
    迦腻色伽死后不足百年,国际形势又发生了巨大变化。因为贸易份额流失与持续战乱,帕提亚帝国已经虚弱到无法压制地方势力的地步。随着新的萨珊王朝在波西斯的山区崛起,穷困潦倒的帕提亚王朝被推翻。受到威胁的亚美尼人派出使节,准备同贵霜联合夹击这个新波斯帝国。
    结果,在穷疯了的波斯军队打击下,亚美尼亚与贵霜纷纷战败。志在夺回丝绸之路控制权的波斯人,甚至一路东征到印度河流域。贵霜帝国至此从世界霸权的位置上跌落。巴克特里亚本土被各山头的当地贵族把持,集体倒戈为萨珊波斯的附属国。
    原先的贵霜王庭,则成为退守旁遮普农业区的一个地方小国。失去压制的恒河流域,则在外部文化与技术的洗礼下,诞生了新一代的笈多帝国。
    最终,在公元5世纪中期。贵霜帝国中央的最后势力,被从北方入侵的新征服者白匈奴消灭。这块地方也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北方白匈奴与南方笈多王朝的拉锯战现场。今人对于这些纷乱嘈杂的往事,已经记忆模糊。但迦腻色伽王的盛世,却依然在佛教经典中流传。


    
    喀布尔-夏希王朝

    夏希王朝(天城文:????),或称沙希王朝、沙希亚王朝,是公元三世纪贵霜帝国衰落开始统治著喀布尔地区及健驮逻(今巴基斯坦北部)的一个印度中世纪王国,直至公元九世纪初。该王朝在565年至879年又以喀布尔-夏希王朝(波斯语:????????? ?? ????? ?????、Kabul-shāhān、Ratbél-shāhān)见称,因为他们以卡比萨和喀布尔为首都,后来王朝又以洪德(Hund)为首都,故又称印度夏希。
    喀布尔-夏希王朝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佛教夏希及印度夏希,相信转捩点是在公元870年。
    波斯裔穆斯林学者比鲁尼在11世纪的杂乱描述称居住在喀布尔的印度皇帝是突厥人,具有藏族血统。王朝创立者巴拉哈塔金由西藏来到喀布尔,他进入了一个洞穴,数天后他由洞穴里爬出来,看到他的人们描述他是穿上突厥服饰的“新生婴儿”,人们认为这是一个奇迹,认为他是命中注定的皇帝。他将当地一些国家纳入他的统治下,获得“喀布尔的沙希亚”的称号。他的统治一直延续了六代,直到被一位印度官员取代,当中的卡尼克据说建造了布路沙布罗的毗柯罗窟。
    比鲁尼有关喀布尔-夏希王朝早期君王的传说记述将他与突厥人连上了关系,这些记述同时又认为“第一位国王是来自西藏,并藏身在喀布尔一处狭窄的洞穴”,任何人都可能认为这些记述相当怪诞和就像幻想故事,这些综合资料令人困惑、不协调而且带有民间传说的特征,因此对于喀布尔-夏希王朝的早期历史没有多大的可信性。喀布尔-夏希王朝第一位国王是突厥人的指称纯粹是由民间传说而得,因此比鲁尼的说法并不合理。
    根据比鲁尼的记载,学者史密斯猜测早期的夏希人是贵霜人(月氏)的分支,贵霜人在萨法尔王朝崛起之前一直统治著喀布尔和健驮逻。印度学者亨利?米耶尔斯?埃利奥特(Henry Miers Elliot)认为早期的夏希人与卡托人有关联,并进一步将卡托人与贵霜人联系起来。另一名学者奥尔德姆也无独有偶地将夏希人与卡托人连上关系,他认为卡托人是崇拜太阳一族的后裔,他又指出达拉达人、健驮逻人、堪波佳斯人等都属于西北边境崇拜太阳一族。学者潘迪则倾向认为早期的夏希人是嚈哒人的后裔。
    来自中国的朝圣者玄奘曾经来到喀布尔,他形容喀布尔的统治者是虔诚的佛教徒和刹帝利(印度四种姓的第二等),而不是突厥人。这明显与比鲁尼那个荒诞的传说互相矛盾。玄奘明确地指出喀布尔统治者是刹帝利的事实对早期夏希人与贵霜人的潜在关系提出了疑问。在古印度的传统里,不管是贵霜人、嚈哒人或突厥人都没有被认为是刹帝利,因此认为夏希王朝统治者是贵霜人、嚈哒人或突厥人的说法都是一个显著的错误。


    
    普西亚布蒂王朝

    普西亚布蒂王朝(印地语:????????? ??????,IAST:Pu?yabhūti-va??a),也称伐弹那王朝,为6至7世纪印度北部的一个王朝。其疆域在最后一位统治者曷利沙伐弹那治理下达到顶峰,占据了印度北部及西北许多土地,向东延伸至迦摩缕波,向南拓展至了讷尔默达河。王朝统治中心起初位于坦尼沙城(今印度哈里亚纳邦塔内萨尔),但曷利沙将都城迁移至了曲女城(今北方邦卡瑙杰),并在此一直统治到公元647年。
    1.名称
    根据宫廷诗人巴纳所著的《赫夏查利陀》, 王朝名为Pu?yabhūti或Pu?pabhūti。在《赫夏查利陀》手稿中,其写法为后者,但乔治?比勒认为正确写法应该为前者,后者为抄写错误。现代学者多使用后者,但也有部分人使用前者。
    也有一些现代书籍称其为“伐弹那王朝”,因为其国王名字的后缀为“伐弹那”。但也有其他王朝的国王名字里拥有相同后缀,故有可能造成混淆。
    2.起源
    王朝的起源已不可考。公元7世纪巴纳所著的《赫夏查利陀》中对其起源的描述颇为传奇,并称普西亚布蒂为其建立者。普西亚布蒂定都于坦尼沙城,他是湿婆追随者之一,因受到一位来自“南方”的老师Bhairavacharya影响,在一次仪式后皈依了怛特罗密教。之后一位女神为其灌顶加冕,并祈愿王朝光辉伟大。
    《赫夏查利陀》中的普西亚布蒂可能为虚构形象,因为这个名字在其他来源中未有提及。
    3.历史
    普西亚布蒂王朝起初只统治着首都萨他泥湿伐罗周围的一小片土地。阿底亚伐弹那娶了后笈多王朝统治者的妹妹,其继任者——光增王波罗羯罗伐弹那通过武力扩张了领土,并将女儿曷逻阇室利嫁给穆克里国王伽罗诃伐摩,此后普西亚布蒂王朝与穆克里王国关系日渐紧密。
    根据《赫夏查利陀》记载,光增王死后,摩腊婆国王在高达国王支持下进攻曲女城。穆克里国王伽罗诃伐摩被杀害,王妃曷逻阇室利被囚于城内。巴纳未提及其名字,但历史学家推测他是后笈多王朝统治者提婆笈多。光憎王长子曷罗阇伐弹那将其击败,但遭到高达国王杀害。
    《赫夏查利陀》又记载道,次子曷利沙伐弹那发誓要为兄长报仇,并消灭高达国王及其同盟。同样,书中未记载高达国王的名字,但历史学家认为他就是设赏伽。曷利沙还与迦摩缕波国王拘罗摩结成军事同盟,东西两面夹击设赏伽,迫使其撤退。606年,曷利沙伐弹即位,是为戒日王。其统治了印度北部的广大区域。
    曷利沙伐弹那最终定都曲女城,612年,伐弹那王朝与穆克里王国合并,是为戒日王朝。曷利沙伐弹那一直统治到647年,但他死后并无子嗣,导致王朝终结。
    4.统治者
    以下列出了普西亚布蒂王朝统治者的姓名及称号:
    普西亚布蒂(可能为传说)
    那罗伐弹那 (约500年至525年)
    曷罗阇伐弹那一世(约525年至555年)
    阿底亚伐弹那(日增王,约550年至580年)
    波罗羯罗伐弹那(光增王,约580年至605年)
    曷罗阇伐弹那(王增王,约605年至606年)
    曷利沙伐弹那(戒日王,约606年至647年)


    
    高达王国

    高达王国(孟加拉语:???? ?????,转写:Gāu? Rājya),古称金耳国,为古典印度后期的一股势力。其起源自孟加拉地区。
    “高达”一词最早出现于公元5世纪左右,但是何时用于指代此地区已不可考。公元6世纪末,笈多帝国封臣设赏伽于此建立了高达王国。
    设赏伽首次将孟加拉地区各独立的政治实体统一,是为高达王国。他在位时间为7世纪,一些历史学家推测为590年至625年。王国首都金耳城,位于今巴哈拉姆普尔西南9.6千米(6.0英里)。
    中国高僧玄奘曾游历高达王国,自金耳城至今奥里萨邦一带。并明确记载道奔那伐弹那国为高达王国一部分。
    606年,普西亚布蒂王朝的曷利沙伐弹那即位后,紧接着便与迦摩缕波的拘罗摩夹击高达王国。后者甚至想要进攻金耳城。设赏伽被击退。
    设赏伽离世后,其子摩那伐继位,但只掌权了八个月即遭推翻,孟加拉地区再次陷入群龙无首的状态。
    波罗王朝皇帝被称作“文格帕地”(意为“文伽之神”)或“高地夕伐罗”(意为“高达之神”),犀那国王也自称“高地夕伐罗”。自此之后,两个名称在孟加拉地区开始等同。
    1.设赏迦
    设赏迦,可能原为后期笈多王朝封臣,乘王朝衰落在高达(西孟加拉)独立称王,都羯罗拏苏伐刺那(Karnasuvarna,意译金耳,今穆尔希达巴德Murshidabad附近)。
    向外扩张,征服南比哈尔与奥里萨,意图建立北印帝国。与摩腊婆结盟对抗穆克里王朝与萨他泥湿伐罗(塔内萨尔/坦尼沙)的联盟。摩腊婆杀死穆克里王,设赏迦则将打败摩腊婆的萨他泥湿伐罗的王增(戒日王之兄)用计谋害。王增弟曷利沙伐弹那(Harshavardhana,戒日王)为报兄仇与设赏迦在东方的对手迦摩缕波王结盟,前后夹击高达。
    设赏迦退回东方,但直至619年仍能控制奥里萨,力量并未减弱,去世时(大概在637年前不久)还占有摩揭陀。
    他发行的钱币表明他为湿婆信徒。他的都城佛教也兴盛,说明玄奘称他仇视佛教,可能言过其实。他的统治为孟加拉以后的波罗王朝兴起奠定了基础。


    
    戒日王朝(上)

    戒日王朝(606-647年)又称曷利沙王朝(Harsha Empire),是印度历史上一个短但重要的王朝,由曷利沙伐弹那所建立,死后其大臣阿罗那顺篡位。阿罗那顺扣留唐朝使团,正使王玄策出奔吐蕃,请求讨伐天竺。松赞干布随即调兵1200人,又征调泥婆罗军队8000人借给王玄策。王玄策将阿罗那顺击败并将其俘虏,献于长安。帝国遂陷入分裂状态,北方诸邦变成吐蕃的附属国。
    1.背景
    被嚈哒人灭了后,嚈哒帝国又被萨珊波斯及突厥所灭,在六世纪末和七世纪初,北印度又呈分裂状态,各地诸侯割据,经过一段时间后,只剩下四个较强的王国,结成两个军事集团,其一是坦尼沙王国(萨他泥湿伐罗国)的普西亚布蒂王朝,它于六世纪初由原笈多王朝的纳罗伐弹所建,领土于阎牟那河及恒河流域,都于坦尼沙城,于光增王(586-606)统治时最强盛。另一王国是穆克里王国(羯若鞠阇国),于六世纪中叶由穆克里族伊桑那伐尔曼所建,领土于恒河中游,都于曲女城。第三个王国是高达王国(金耳国),于七世纪由笈多王朝封臣高达族设赏迦所建,领土于恒河三角洲地区,都于金耳城。第四个王国是摩腊婆王国,由笈多王朝旁支马尔瓦的提婆笈多所建,领土于中部昌巴尔河流域。四个王国中前二者与后二者形成两个敌对的军事集团。
    2.建立
    604年,坦尼沙国王国光增王派长子王增及次子喜增攻旁遮普一带之嚈哒人残余势力,当他们得知父王病重班师回朝时,父王已经仙逝,母后也殉葬。此时,高达国王设赏伽联合摩腊婆国王提婆笈多攻曲女城,穆克里国王伽罗诃伐摩战败被杀,城陷,王妃曷逻阇室利(坦尼沙公主)被提婆笈多囚于城内,联军亦已迫近坦尼沙城。
    605年,坦尼沙国王长子王增毅然即位为王,亲兵征曲女城,迎击提婆笈多,本国由次子喜增守卫,虽然成功击败提婆笈多之军队,解放曲女城,但王增却被设赏伽所杀,坦尼沙军队退回本国。606年,喜增在大臣婆尼拥护下即位,是为戒日王。即位后,立时再赴曲女城迎战联军。途中与高达国北方宿敌迦摩缕波国王拘摩罗结盟,前后夹击高达国。提婆笈多提前释放曷逻阇室利,戒日王亦顺利将联军逐出曲女城。
    曲女城收复后,穆克里国由曷逻阇室利统治,实则形成了两国的联邦。六年内先后剿灭北印度诸国。612年,穆克里国的贵族和群臣请求下,戒日王继承曲女城的王位,两国合并形成戒日帝国,定都曲女城,北印度政治重心由华氏城西移至曲女城。
    3.征讨
    戒日王朝建立后,戒日王继续北伐、东征西讨,又在往后数年企图征服南印度,完成次大陆统一霸业,但受到南印度遮娄其王朝的补罗稽舍二世击退,620-634年间,戒日王曾进军德干,在纳马尔达河与补罗稽舍二世守军相遇,戒日王战败回退北印度,南北两王朝故以纳尔马达河为界线。
    然而戒日王在东西征讨方面非常成功,高达国王设赏迦以孟加拉为根据地对抗戒日王东进,637年设赏迦去世,孟加拉地区归入戒日王统治。东北印度的迦摩缕波王国,早与戒日王结盟,并且承认戒日王在北印度的宗主权。643年,戒日王又征服康戈达地区,领土向东南发展。在西方,戒日王朝最远及古吉扑特及信德地区,戒日王征服摩腊婆国及西北的伐腊毗国,伐腊毗国国王常叡(常军王二世)迎娶戒日王之女,两国结盟。在其去世的647年,人口达到2150万人。
    4.衰亡
    戒日王朝实施封建制度,帝国境内有三十多个封建藩国,戒日王就是联盟的盟主。由于封建关系得到发展,各地封臣藩王不断扩张势力,帝国末期地方割据加剧,地方分权更为明显。647年,戒日王去世,其臣下阿罗那顺篡位。阿罗那顺扣押唐朝使团,正使王玄策出逃吐蕃。吐蕃赞普松赞干布闻讯,派出吐蕃军队1200人,又征调泥婆罗军队8000人借给王玄策。王玄策大破天竺军队,俘虏阿罗那顺,献俘长安。帝国随即瓦解,北印度重新分裂,北方诸邦变成吐蕃的附属国。
    5.戒日王
    戒日王(589—647年),印度戒日朝国王(606—647年在位),戒日王朝的建立者,印度古典文化的集大成者,印度历史上的著名国王、剧作家兼诗人,最后一个统一了北印度的本地人国王。他的统治时期(606—647)是印度历史上的一个光辉的时代。
    印度塔内萨尔王国普湿婆提王族第六代国王。音译曷利沙(Hars!a)、曷利沙伐弹那(Hars!avardhana),意译为喜增王。戒日王是其德称,意为“持戒的太阳神”。
    606年,戒日王因其兄罗贾伐弹那(王增)为邻国所杀而嗣位。他励精图治。6年后,誓师复仇,进而以首都曲女城为中心,征伐四方。当时领土包括恒河流域,旁遮普和拉其普特的大部分地区,直到西印度卡提阿瓦尔半岛一带。
    他是继笈多王朝之后统一印度的著名国王,曾多次派遣使臣与中国唐朝通好;唐太宗亦派王玄策等人多次使印报聘。在他统治的40余年间,北印度相对稳定繁荣。死后,帝国开始分裂,出现了王朝林立的局面。
    戒日王乃印度戒日王朝的建立者,印度古典文化的集大成者。他为中国人所熟悉主要是玄奘西游的缘故,而单就印度历史而言,他也是最具影响的帝王之一。
    戒日王信奉印度教湿婆派(S/iva),但对其他宗教也都采取扶政策。他修建了许多佛塔、伽蓝,供养佛教僧众。每五年举行一次无遮大会(各个教派都可以参加的宗教大集会),鼓励各教派进行宗教学术交流。
    中国玄奘访印期间,正值戒日王治世,颇受礼遇。戒日王奖掖文艺,在宫廷中供养了一批著名文人。他自己也是一个文学传记作家。著有《龙喜记》(Na^ga^nanda)(有吴晓铃之中译本)、《璎珞记》(Ratna^vali^)、《钟情记》(Priyadars/ika^)3部剧本传世(一说这些剧本系他人所写)。
    另外,他创作的《八大灵塔梵赞》和《野朝赞》表现出强烈的佛教情趣。由于戒日王对佛教的扶西支持,佛教徒把他看作与阿育王、迦腻色迦齐名的护法名王。
    (1)临危即位
    自笈多王朝在白匈奴人打击下瓦解之后,印度又恢复了四分五裂的局面。在北印度,主要有四大强国:以德里附近为中心的坦尼沙王国,以曲女城附近为中心的穆里克王国,恒河三角洲的高达王国和昌巴尔河流域的摩腊婆王国。在长期的合纵连衡之后,逐渐形成了两大阵营:坦尼沙和穆里克为一方,高达和摩腊婆为另一方。
    戒日王是坦尼沙国王波罗?瓦尔那的次子,王国的来历不明,传说王朝的缔造者名叫布湿波菩地,由于信奉湿婆神而起家。到了戒日王的父亲光增王时,逐渐吞并邻近的小国,开始强大起来,进入了诸雄争霸的行列。
    由于自称属笈多王族的旁系后裔,因此也有人将戒日王朝视为笈多王朝的延续。戒日王之上有一兄一姐,兄长罗贾伐弹那原为王国的继承人,英勇善战,姐拉芝修黎嫁给了穆里克国王格拉巴伐尔曼,以加强两国的联盟关系。
    604年,年仅15岁、尚为王子的戒日王随兄长罗贾伐弹那率军征伐王国西部的白匈奴人残余势力,此时国内发生了大变局,父王波罗?瓦尔那突然病逝,母后以身殉葬。与此同时,夙敌高达和摩腊婆两国联合起来,大举发兵进攻坦尼沙的盟国穆里克,穆里克国王格拉巴伐尔曼兵败被杀,王后拉芝修黎(即戒日王之姐)被俘。两国军队还准备进攻坦尼沙。
    值此危局,戒日王随兄罗贾伐弹那快速返回国内,罗贾伐弹那立即继承王位,任命戒日王留守国内,自率万余骑兵进援曲女城,在取得节节胜利之时,却被高达国王设赏迦派人暗杀,群龙无首的坦尼沙军队由胜转败。
    (2)合并两国
    此时已是公元606年,戒日王在重臣婆尼为首的群臣拥立下继承了王位,随即以倾国之力进攻曲女城,为了战胜比他势力雄厚的设赏迦王,戒日王一方面与慑于设赏迦王的扩张势力的阿萨姆王结盟,造成两面夹攻设赏迦的形势;另一方面,针对设赏迦王迫害佛教的行径,采取了敬礼佛教的政策,邀请摄铠王从小的好友、在当时拥有众多信徒的佛教大师日友入朝参政,使他获得莫克利王国的臣属及民众的好感,从而有助于他将设赏迦王驱逐出莫克利王国的领地。
    在取得一系列胜利之时,戒日王得知其姐拉芝修黎已从高达国王设赏迦那里逃脱,便率部分人马离开战场寻找拉芝修黎,最后在文迪亚山林中找到其姐。回到战场的戒日王更加英勇,在婆尼的辅助下大获全胜,赶跑了两敌国军队,恢复了穆里克国,由拉芝修黎担任名义上的女王,实际上由戒日王统治。
    经过六年战争,他不但收复了莫克利王国及后笈多王国的领地,而且征服了恒河流域其它一些小王国。他统一的国土已从奔罗伐弹那(在今孟加拉西北部)延伸到比阿斯河。至此,戒日王在北印度的霸主地位基本确立。 后来在612年坦尼沙和穆里克两国正式合并,戒日王任国王,迁都曲女城,历史上将这一年作为戒日王朝的开端。


    
    戒日王朝(下)

    (3)统一北印
    为了维系这个靠武力征服的帝国的统一,戒日王建设了一支庞大的军队,分为象、马、步三个兵种。和以往的朝代相比,戒日王更重视象军的建设。他初继位时只有象军五千,到了公元612年,将象军扩大了十二倍,其数目由五千一跃而为六万。这是因为象军的来源及其使用更适合于印度古代多森林的地理环境。依靠这支庞大的军队,以此为基础,开始了轰轰烈烈的一统印度的战争。
    公元620年左右征服信德地区,622年左右兼并孟加拉,630年使富饶的海岸王国伐腊比臣服。 东北印度的迦摩缕波王国和西印度的伐腊比王国先后承认了戒日王朝的宗主权,而夙敌高达王国则进行了顽强的抵抗,最后在637年设赏迦死后,戒日王控制了这个地区。
    公元633年,戒日王聚集了全部兵力,打算征服南方之雄的遮娄其王朝(其都城约在今纳而克,马哈拉施特拉邦)。英勇善战的摩诃刺陀人奋起反击,使他未能取胜。这是戒日王的征服史上唯一的一次败仗。这一仗将其势力范围的南部疆界限定在纳巴达河。戒日王没有因此而放弃战争,又将征伐的矛头指向奥里萨地区。公元637—638年,征服乌荼国,642年左右将繁荣的海港王国恭御陀划入其帝国的版图。这是戒日王进行的最后一次战争。至此,戒日王达到了其统治的极盛时期。他已经拥有恒河流域的全部,他的势力范围东达布拉玛普特拉河,西临印度河,北到雪山,南至纳巴达河。达到除古吉拉特和西旁遮普之外的整个北印度地区,统治人口据称达到2150万人,成为继孔雀王朝、笈多王朝之后又一个基本统一北印度的政权。尽管如此,戒日王并没有建立起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他的庞大的帝国只是个依靠武力结成的松散联盟。萨他泥湿伐罗、卡脑季、摩揭陀、羯朱嗢祇罗国在其直接控制之下。其余三十余个王国各有其君主、军队,各有其官僚制度及法律制度。它们只是屈从于戒日王的威力,承认他的霸主地位,向他称臣纳贡。
    戒日王是个勤勉的国王。玄奘记载道,他“每以一日分作三时,一时理务治政,二时营福修善,孜孜不倦,竭日不足矣。”他以卡脑季为都,但经常在其境内游动,收纳番臣的贡物,颁布教令,并树碑立坊,旌扬战绩。
    (4)三大剧本
    戒日王文武双全,不但会领兵打仗,而且擅长赋诗作剧,留传下来的戒日王的剧本有三部:《钟情记》、《璎珞记》和《龙喜记》。
    《钟情记》取材于印度民间传说故事集。剧本分四幕,主要情节如下:国王与王后身边的美貌侍女一见钟情,引起王后的嫉妒,侍女受到王后虐待。后来真相大白,侍女不但是一位吉祥的公主,谁娶了她就可以成为大地的统治者,而且是王后的亲侄女。最后国王与公主结亲,王后与大家皆大欢喜。
    在《璎珞记》中,戒日王视愿“众神联合,与世共存,造福人类”,表达了他希望众王国联合的愿望,体现了戒日王对统一的追求。
    《龙喜记》是五幕戏,取材于印度故事集《故事广纪》中的云乘故事和现已失传的佛典《持明本生活》。剧中主人公也是国王,戒日王在这部剧中赞美了自我牺牲的崇高品德。 前三幕描写持明本云乘太子与悉陀国公主相爱结婚。后两幕描写云乘太子生怜悯之心,为解救他人的性命,牺牲了刚刚得到的爱情,以自己的肉身喂食大鹏鸟,后被高利女神救活。是一部佛教和印度教教义相混合的戏剧,在剧本开场的祈请诗中,戒日王将佛尊为首要的神,这在印度古代梵文戏剧中是极少见的。他把佛列入印度教诸神的行列,不仅表现出希望宗教团结的愿望,而且反映出他的时代印度教与佛教的融合倾向。此剧在中国有藏语译本和汉语译本。
    (5)封建国体
    戒日王朝时代是印度封建制度最后确立的时期。国王为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不仅直接占有大部分土地,还赐封给寺院、官吏、王公贵族以采邑。封建赐地分为两类:一类是割免国家赋税的教田或“福田”,是封建帝王永久赐赠给高级婆罗门、佛教高僧、印度教神庙、佛教寺院的封邑土地。另一类是封赐给世俗高级官僚贵族,作为俸禄或服务报酬的职由或禄田份地。被封赐的村社变成新兴封建领主的私有领地,原来由国家直接管辖和控制的自由农成已经沦为向封建领主交租纳税、受其管辖的封建依附农民。封建采邑制行以确立。
    国有土地的大量分封和再分封造成王权削弱,促使封建领主脱离中央权力的控制。戒日王朝建立一套“刑政甚肃”的等级制官僚机构。中央政府由大臣会议辅佐戒日王进行统治。戒日虽以“文治、仁政”闻名于世,但刑法比笈多王朝严酷。他重视利用宗教进行封建统治,倾向于大乘佛教,并支持中国唐朝玄奘在印度的宗教活动。在位40余年中,在钵罗耶迦举行过6次五年一度的佛教“无遮大会”。采取佛教与印度教兼容并包的宗教政策。当时占优势的是印度教,佛教开始衰落。封建制度的确立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各地出现“稼穑殷盛”的景象。沿海港口和与对外贸易有密切联系的城市工商业仍继续保持繁荣,但恒河流域许多古城的工商业和货币经济更加萧条。
    (6)多神信仰
    戒日王本人信仰婆罗门教湿婆神,但容许其境内各种宗教派别自由发展,并且特别尊重在当时还拥有大批信徒的佛教。这也许是受他的姐姐拉芝修黎这位虔诚的佛教徒的影响,但实际上印度教和佛教之间有诸多相通之处,而且在伊斯兰教进入印度之前,印度基本上保持宗教宽容的氛围,很少出现君主因为信仰一种宗教而去压迫另一种宗教的情况。他后期效仿阿育王,接受了佛教的信仰,更加采取了扶植佛教的政策。他封赏僧人土地、村庄,布施寺院,“圣迹之所并建伽蓝”,于恒河两岸建立数千座佛塔。著名的那烂陀寺在他的扶植下得到极大的发展。
    公元631年,一位满面风尘的高僧来到了印度,他游历印度各邦国,宣讲大乘佛教的教义,名声鹊起,引起了戒日王的注意,他就是来自东土大唐的陈玄奘。戒日王特意在642年于首都曲女城为玄奘举行了无遮大会,20多个王公和5000多名大小乘佛教、婆罗门教高级学者参加了大会,由玄奘宣讲大乘佛教教义,与会者没人能驳倒他,因而获得了“大乘天”的尊号。会后戒日王请玄奘骑象巡游天下,宣讲说法,一时间在印度掀起了“中国热”,实际上也借此以统一佛教教义,排除纷争。玄奘还受邀参加了公元643年第六次佛教无遮大会。玄奘将《道德经》等中国国学经典翻译成梵文,并从印度带回了大量佛教经典,回国后还撰写了《大唐西域记》介绍了印度的文化。
    玄奘不是中国第一个赴印求经的人,也不是最后一个,但像他这样得到戒日王如此热烈的礼遇却是绝无仅有的,两人共同为中印文化交流写下了浓重的一笔。玄奘访印促进了中印两国人民的了解。从公元641年开始 ,戒日王朝多次遣外交使臣通聘唐朝,唐太宗也四次派王玄策等率外交使团访印。
    (7)社会评价
    公元647年,戒日王于恒河溺水而亡,没有留下嗣子。靠武力维持的庞大帝国很快土崩瓦解了。古代印度从未有中央集权的观念和传统,而戒日王征战打下的帝国,实际上也近似于众多封建王公组成的联盟,戒日王只是担当盟主的角色。此后印度历史进入了长达五百多年的无序状态,直到12世纪末信仰伊斯兰教的阿富汗的封建主入侵,德里苏丹国建立以后才得重新统一。总的来说,戒日王虽然对印度政治统一的进程贡献不大,但在文化统一方面则影响甚大。
    戒日王是特定的历史环境造就的英雄。他的帝国仅仅延续了三十多年,但在这短暂的时期中,他使北印度统一,他大兴文化事业,产生出以波纳为代表的一代文豪,他促进了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使那烂陀寺名扬四海。应该说,戒日王是个有作为的君主,他的统治时期是印度历史上的一个光辉的时代。


    
    伐迦陀迦

    伐迦陀迦王朝(IAST:Vākā?aka)是3世纪至5世纪时存在于印度中部和南部的一个重要王国。
    1.历史
    伐迦陀迦的统治区域包括今印度中央邦和马哈拉施特拉邦的部分地区(主要在德干)。他们是在南印强大的百乘王朝(统治中心在案达罗)分崩离析后趁势崛起的。有些学者认为,伐迦陀迦人可能是来自北方的入侵者塞人的后代。往世书提到伐迦陀迦政权的建立者叫文底耶沙克提,关于此人,历史学家掌握的的史料很少,只是在阿旃陀石窟的第16窟的铭文上提到他出身于婆罗门种姓,是“伐迦陀迦家族的旗手”。对于文底耶沙克提的继承者贵军一世,人们同样所知甚少。他似乎曾与纳加人交战过。由于他的征服活动,伐迦陀迦的领土扩张至北到本德尔肯德,南抵海德拉巴,是南印最大的国家。根据铭文和往世书里半历史半神话的描述,学者们推断在贵军一世死后,伐迦陀迦就分裂了。他的儿子和孙子们分成4个独立的支系。关于其中两个,人们一无所知。另两个支系,分别以其重要中心或都城命名,可称为补罗婆罗补罗-难提伐弹那支系和婆蹉瞿尔摩支系。补罗婆罗补罗-难提伐弹那支系是贵军一世的孙子楼陀罗西那一世建立的,统治中心包括补罗婆罗补罗(在今沃尔塔)和难提伐弹那(在今那格浦尔)。这个支系与北方强大的笈多王朝有联姻关系,这种联姻里最著名的是笈多王朝的旃陀罗笈多二世(“超日王”)的女儿波罗婆嚩底笈多与伐迦陀迦的楼陀罗西那二世结婚。很可能,在这次联姻之后的一段时间里,伐迦陀迦失去了独立性,成了笈多帝国的一部分。补罗婆罗补罗-难提伐弹那支系的最终结局不明,可能是被婆蹉瞿尔摩支系吞并。婆蹉瞿尔摩支系的建立者是贵军一世的次子萨婆西那,其都城在婆蹉瞿尔摩(今沃希姆)。这一支系因与阿旃陀石窟的关系而出名。他们可能是佛教的庇护者,阿旃陀石窟(印度现存最宏伟的佛教石窟群)中有许多部分(第1、2、16和17窟)是在他们的资助下建成的;伐迦陀迦诸王的名字也大多发现于阿旃陀石窟。在5世纪末诃梨西那统治时期,该支系进行了一次大规模扩张,东西两侧都扩张到沿海地区,但似乎之后就立刻衰落了。婆蹉瞿尔摩支系灭亡于6世纪初,原因不明。
    2.文化
    伐迦陀迦王朝的君主似乎都是印度教(尤其是湿婆派)信徒。他们举行过传统的马祭。然而从阿旃陀石窟的情况看,他们无疑也资助佛教,这说明他们采取的是一种兼容政策。伐迦陀迦诸王也支持梵语文学的发展,据说笈多时代最伟大的梵语诗人迦梨陀娑曾在他们的宫廷居住过。
    3.历代君主
    文底耶沙克提(250年 - 270年)
    贵军一世(波罗婆罗西那一世,270年 - 330年)
    (1)补罗婆罗补罗-难提伐弹那支系
    楼陀罗西那一世(330年 - 355年)
    普利色毗西那一世(地军一世,355年 - 380年)
    楼陀罗西那二世(380年 - 385年)
    地婆诃罗西那(385年 - 400年)
    波罗婆嚩底笈多(旃陀罗笈多二世的女儿;摄政,385年 - 405年)
    达牟陀罗西那(400年 - 440年)
    那烂陀罗西那(440年 - 460年)
    普利色毗西那二世(地军二世,460年 - 480年)
    (2)婆蹉瞿尔摩支系
    萨婆西那(330年 - 355年)
    文底耶西那,文底耶沙克提二世(355年 - 400年)
    贵军二世(波罗婆罗西那二世,400年 - 415年)
    名字失传(415年 - 450年)
    提婆西那(天军,450年 - 475年)
    诃梨西那(475年 - 约500年)


    
    卡尔科塔王朝

    卡尔科塔王朝(英语:Karko?a Empire)是源于喀什米尔的印度王朝。拉利塔迭多?穆克塔毗达是卡尔科塔王朝最强势的君王,在唐朝的帮助下征服了旁遮普、阿富汗、中亚的部分地区。迦尔诃纳编纂的史书《王河》记载,拉利塔迭多?穆克塔毗达在约740年击败了曲女城国王耶输跋摩以及突厥人、吐蕃人,但部分学者认为迦尔诃纳夸大了拉利塔迭多?穆克塔毗达的功绩。卡尔科塔王朝的君主大多信仰印度教,并于王城Parihaspur建造宏伟的印度教寺庙。佛教也在王朝统治下繁盛发展,王城遗址存在不少窣堵坡、佛教精舍。印度安南塔那加县的Martand太阳神庙为拉利塔迭多?穆克塔毗达所建,是现存已知最古老的印度太阳神庙,也是当时最宏伟的建筑之一。
    公元885年,该王朝为阿槃提跋摩建立的Utpala王朝所取代。
    1.历史
    卡尔科塔王朝,又名那加王朝,约627年由杜尔拉巴伐弹那在迦湿弥罗(今克什米尔)所建。
    统治地区包括迦湿弥罗以及旁遮普西部和西北部部分地区。都拔逻勿逻布逻城(今斯利那加)。
    王朝在其孙拉利达迪蒂亚?穆克塔皮陀时代甚为强大。他曾战胜曲女城和高达,击退入侵的阿拉伯人。又大兴土木,建造城镇、寺庙。
    王朝衰落始自阇耶皮陀?毗纳亚迪蒂亚,他虽有战功,但财政搜刮引起民怨。后代无能,终至855年由乌特波罗王朝取代。
    2.杜尔拉巴伐弹那
    杜尔拉巴伐弹那,迦湿弥罗(今克什米尔)强国卡尔科塔王朝的创建者。唐僧玄奘曾于他统治时往访。
    据《大唐西域记》记载,有五国臣属,即呾叉始罗(今塔克西拉)、僧诃补罗国(Sihapura,今开达斯)、乌剌尸(今哈扎拉)、半笯嗟(今蓬奇县)与曷逻阇补罗(今拉乔里Rajaori)。
    3.拉利达迪蒂亚?穆克塔皮陀
    拉利达迪蒂亚?穆克塔皮陀,卡尔科塔王朝名王,为伟大的征服者和建筑师,据《王河》记载,他曾战胜曲女城王耶输跋摩,又曾在王国北边与西北边破吐蕃与山地部落达尔德人、甘蒲阇人和突厥人。
    东征远至高达(今孟加拉西部),西达索拉什特拉(即卡提阿瓦半岛),南抵哥达瓦里河。记载可能有夸大,但仍应是笈多王朝后印度最强大的国王。
    他建造了许多美丽的城市和寺庙,其中最著名的是奉祀日神的马尔丹德寺,内有以日神崇拜为主题的浮雕。其遗迹在克什米尔古代建筑中始终是最引人注目的。
    4.阇耶皮陀?毗纳亚迪蒂亚
    阇耶皮陀?毗纳亚迪蒂亚,印度古代卡尔科塔王朝名王,即位初年曾远征东方各国,击败高达和曲女城国王。在离国远征时,其族弟贾杰篡位。凯旋归国后将贾杰战败处死。
    他赞助学术事业,宫廷中罗致名流学者,如克希拉斯瓦密、乌德巴塔、达摩达罗?笈多、瓦马纳等语法修辞学家、诗人。但晚年课税甚重,人民不满。
    801年时为婆罗门阴谋所害。卡尔科塔王朝从此衰落,在公元855年告终。


    
    瞿折罗-普腊蒂哈腊王朝

    瞿折罗-普腊蒂哈腊王朝(英语:Gurjara-Pratihara Dynasty),又称普腊蒂哈腊王朝(Pratihara dynasty),或译瞿折罗-波罗提诃罗王朝,是由瞿折罗族建立的一个印度教王朝,支配印度的西北部,大致位于今天的古吉拉特邦、拉贾斯坦邦一带,首都卡瑙杰。
    1.历史
    王朝由瞿折罗族建立,一般认为他们是拉其普特人的一支。同时期的大国还有印度东北部的波罗王朝、德干高原的罗湿陀罗拘陀王朝,与瞿折罗-普腊蒂哈腊王朝鼎足三分。8世纪时,倭马亚王朝数度入侵印度,都被纳加巴塔一世击退,使伊斯兰教势力难以进入信德地区以东。纳加巴塔二世统治时是王朝的极盛时期,经战争从罗湿陀罗拘陀王朝夺取了摩腊婆,从帕拉王朝夺取了东抵比哈尔的广大领土。王朝末期底下的封建领主逐渐坐大,中央的力量逐渐衰落。公元1018年,罗阇帕拉被伽色尼王朝的伽色尼的马哈茂德赶出卡瑙杰,王朝至此已经名存实亡。
    2.历代君主
    纳加巴塔一世 750年-780年
    瓦特萨罗阇 780年-800年
    纳加巴塔二世 800年-833年
    拉玛哈德拉 833年-836年
    波荷加一世 836年-890年
    马罕德拉帕拉一世 890年-910年
    波荷加二世 910年-913年
    马希帕拉一世 913年-944年
    马罕德拉帕拉二世 944年-948年
    德帕拉 948年-954年
    维纳科帕拉 954年-955年
    马希帕拉二世 955年-956年
    维贾亚帕拉二世 956年-960年
    罗阇帕拉 960年-1018年
    特罗里钱帕拉 1018年-1027年
    加萨帕拉 1024年-1036年


    
    昌德拉王朝

    昌德拉王朝(英语:Chandela dynasty)是9-13世纪中印度的一个拉其普特人王朝,大致位于历史上的本德尔坎德地区(Bundelkhand),介于今天的北方邦和中央邦之间,首都在克久拉霍。
    1.历史
    瞿折罗-普腊蒂哈腊王朝衰落后,底下的拉其普特王公纷纷宣布独立,建立起自己的王国,昌德拉王朝就是其中的一支。同时的还有帕拉玛拉王朝、特里普里的卡拉楚里人,这些王朝大多处在彼此不断的征战中。11世纪开始,王朝面临来自西北方穆斯林王朝的劫掠,包括强大的伽色尼王朝和古尔王朝。公元1203年,穆罕默德?古尔(Muhammad of Ghor)手下的将领库特布丁?艾伊拜克(Qutb al-Din Aibak)征服了本德尔坎德地区,王朝至此已名存实亡。13世纪,昌德拉王朝最终亡于库特布丁?艾伊拜克创建的德里苏丹国。
    2.历代君主
    Nannuka,831-845年
    Vakpati,845-865年
    Jayashakti 和 Vijayashakti,865-885年
    Rahila,885-905年
    Shri Harsha,905-925年
    Yasho-Varman,925-950年
    Dhanga-Deva,950-999年
    Ganda-Deva,999-1002年
    Vidyadhara,1003-1035年
    Vijaya-Pala,1035-1050年
    Deva-Varman,1050-1060年
    Kirtti-Varman,1060-1100年
    Sallakshana-Varman,1100-1110年
    Jaya-Varman,1110-1120年
    Prithvi-Varman,1120-1128年
    Madana-Varman,1128-1165年
    Yasho-Varman II,1164-65年
    Paramardi-Deva,1165-1203年
    Trailokya-Varman,1203-1245年
    Vira-Varman,1245-1285年
    Bhoja-Varman,1285-1288年
    Hammira-Varman,1288-1311年
    Vira-Varman II,1315年


    
    帕拉玛拉王朝

    帕拉玛拉王朝(英语:Paramara dynasty)是9-14世纪中印度的一个拉其普特人王朝,位于历史上的摩腊婆地区,大致对应今天的拉贾斯坦邦东部和中央邦西部,首都在达尔(Dhar)。
    1.历史
    瞿折罗-普腊蒂哈腊王朝衰落后,帕拉玛拉王朝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王国。同时期的拉其普特人王朝还有昌德拉王朝、特里普里的卡拉楚里人,这些王朝彼此之间征战不断。除此,帕拉玛拉王朝与南方德干高原的西遮娄其王朝、雅达瓦王朝也互有争战。这些印度教王朝之间的内耗,极大的削弱了彼此的力量。公元1234年,德里苏丹国奴隶王朝的伊勒杜迷失攻占了维迪斯哈。1305年,末代君主Mahlakadeva在与德里苏丹国卡尔吉王朝的阿劳德丁?卡尔吉(Alauddin Khilji)的战争中战死,帕拉玛拉王朝灭亡。
    2.历代君主
    Paramara, 传说中的君主
    Upendra, 9世纪
    Vairisimha I, 9世纪
    Siyaka I, 9世纪
    Vakpati I, 9-10世纪
    Vairisimha II, 10世纪
    Siyaka II, 948-972
    Vakpati II, 972-990s
    Sindhuraja, 990s-1010
    Bhoja, 1010-1055
    Jayasimha I, 1055-1070
    Udayaditya, 1070-1086
    Lakshma-deva, 1086-1094
    Naravarman, 1094-1130
    Yashovarman, 1133-1142
    Jayavarman I, 1142-1143
    Vindhyavarman, 1175-1194
    Subhatavarman, 1194-1209
    Arjunavarman I, 1210-1215
    Devapala, 1218-1239
    Jaitugideva, 1239-1255
    Jayavarman II, 1255-1274
    Arjunavarman II, 13世纪
    Bhoja II, 13世纪
    Mahlakadeva, 死于1305年


    
    波罗王朝

    波罗王朝又称帕拉王朝(现代孟加拉语写为???),8世纪~12世纪时统治印度东北部的一个重要王朝。 其统治者的名称均以帕拉为后缀,在古普拉克里特诸语言意为“保护者”,他们是大乘佛教和密宗的信徒。其主要据点位于孟加拉和今印度比哈尔邦,包括巴连弗邑、蒙格埃尔、多摩梨帝国等当时的大城市。9世纪初期,波罗王朝是北印度一强大的政治势力,其领土由比哈尔、孟加拉进一步扩展至尼泊尔、恒河流域中部。在公元810年时,波罗王朝领土上的人口达到1030万人。
    波罗王朝被视为伊斯兰教传入前孟加拉历史的黄金时期。此王朝曾结束孟加拉地区持续不断的战乱和割据,对内为当地带来安定与繁荣,对外与西藏吐蕃王朝、印尼三佛齐和阿拉伯阿拔斯王朝维持良好的关系。在此时期,透过阿拉伯地区与孟加拉的频繁贸易,伊斯兰教首度于孟加拉出现,阿拔斯王朝的货币亦可于波罗王朝的考古遗址中找到。该王朝历代国王修建了大规模的佛寺,并赞助那烂陀寺、超戒寺等佛学研究所。12世纪,信仰印度教的斯那王朝推翻了波罗王朝,正式结束最后一个建立于印度本土的佛教王国。
    波罗王朝在其领土内推行一种封建制度,即王室将土地赠给受封者,同时受封者获得对该片土地的税收、行政和司法权。但这种封地现象只是表面上与西欧的封建制度类似。波罗王朝的封地对象几乎只限于宗教集团,表现为将大量土地捐赠给寺院(如提婆波罗国王曾赠给著名的那烂陀寺5个村庄);世俗官僚获得封地的现象非常少见。
    1.王朝建立
    波罗王朝以今孟加拉为中心,在戒日王的帝国崩溃后北印群雄并起的形势中迅速崛起。王朝的首位君主瞿波罗一世约于750年在西孟加拉Gaur被一众地区首领推举为王。历史证据表明瞿波罗是由地区首领推举所出,并非由当地人民直接选举产生。
    2.王朝在达摩波罗和提婆波罗统治下的扩张
    瞿波罗死后,其儿子达摩波罗和孙提婆波罗大幅扩展了王朝的领土。达摩波罗原本被瞿折罗-普腊蒂哈腊王朝的君主瓦特萨罗阇击败。随后达摩波罗和瓦特萨罗阇均被罗湿陀罗拘陀君主陀鲁婆击败。陀鲁婆离开德干地区后,达摩波罗得以向西扩展王朝至北印度,包括卡瑙杰(古称曲女城)。
    然而,瓦特萨罗阇之子纳加巴塔二世随后占领了卡瑙杰,并进军至蒙格埃尔。达摩波罗被逼投降,并与罗湿陀罗拘陀君主瞿频陀三世结盟。瞿频陀三世入侵北印,并打败纳加巴塔二世。罗湿陀罗拘陀的记录显示达摩波罗曾承认罗湿陀罗拘陀为宗主国。在瞿频陀三世离开后,达摩波罗得以恢复北印度的领土。
    达摩波罗死后,其子提婆波罗登位,并被视为波罗王朝最强大的君主。他曾入侵迦摩缕波(今阿萨姆邦)和今奥里萨邦的小王国。其中迦摩缕波的君主没有与达摩波罗战斗就屈服于波罗王朝,奥里萨的国王则逃离首都。除了上述的征伐外,他的继任者亦有记载他曾占领其他的领土,但有不少记载实际上是夸张失实。
    3.首度衰退
    提婆波罗死后,波罗王朝开始逐步瓦解。提婆波罗外甥毗羯罗诃波罗一世在短暂统治后退位,并成了苦行僧。他的儿子那罗衍波罗继任为王,此时罗湿陀罗拘陀王阿目佉跋沙一世击败了波罗王朝,阿萨姆和奥里萨更恢复独立。
    那罗衍波罗之子罗阇耶波罗至少统治了12年,并兴建了一些公共设施和寺庙。他的儿子瞿波罗统治数年后失去了孟加拉,此时波罗王朝的领地只剩下比哈尔邦一带。继任的毗羯罗诃波罗二世亦受到来自中印度的Chandela和Kalachuri王国的侵略,波罗王朝在他统治时期分裂为数个小王国。
    4.两度短暂中兴与衰亡
    约988年,摩酰波罗一世登位。在三年内,他收复了孟加拉北部和东部的失地,并收复了今西孟加拉邦的北部地区。于1021-23年,朱罗王朝君主罗贞陀罗入侵孟加拉。他努力的成果很快被来自南印的侵略者朱罗王朝所终止。摩酰波罗一世的儿子那耶波罗在奋力抵抗后击败了Kalachuri 国王,两国后来在佛教高僧阿底峡调和下签订和约。
    约于1077-1130年在位的罗摩波罗是波罗王朝最后一位明君。他减轻税收、推动农业,并建造了一些公共设施。他恢复了迦摩缕波的管治,并与朱罗王朝君主维持友好的关系,以争取支援对抗遮娄其王朝。罗摩波罗死后波罗王朝继续衰退,领土逐步缩小。
    摩陀那波罗在位(约1143-1161)时,来自南印、 信奉印度教的斯那王朝吞并了波罗王朝在孟加拉的所有领土,波罗王朝消亡前的领土只缩减至比哈尔邦南部一带。约于1161年,名为瞿频陀波罗的一位国王统治著加雅,但没有确切史据证实他与波罗王朝君主的关系。
    5.文化
    波罗王朝以其对佛教的支持和庇护而闻名;该王朝是最后一个信奉佛教的印度王室。在波罗王朝中后期,印度西部的佛教已经被伊斯兰教入侵者消灭,只在东印还得以留存。历代波罗国王都是虔诚的佛教徒(所谓“波罗七代护法”),他们长期出资建设北印度著名的佛教综合大学那烂陀寺和超戒寺。其中以研究密宗为主的超戒寺是波罗王朝国王达摩波罗主持修建的,据说规模比笈多王朝时修建的那烂陀寺还大。达摩波罗还建立了另一座密宗大寺飞行寺。这几座宏伟的佛教研究机构都在12~13世纪的穆斯林入侵时期被彻底毁灭。波罗王朝的佛教主要是大乘佛教,尤其是密宗。
    作为统治佛教诞生地的君主,波罗王朝的国王在佛教国家中得到很高的名望。来自爪哇夏连特拉王国的使节就曾请求波罗国王给予5座村落,让他们得以在那烂陀寺兴建一座寺院,此请求得到国王提婆波罗答允。提婆波罗亦修复、扩大了索玛普利大寺的建筑。摩酰波罗一世亦曾下令修复及建造那烂陀寺和菩提迦耶的宗教建筑。波罗王朝与中国亦有交流,北宋曾派遣使者西行求佛法,辽朝西夏亦有印度僧之纪载。
    波罗王朝和斯那王朝(约1070-1230年)时期,比哈尔和孟加拉的艺术影响了尼泊尔、缅甸、斯里兰卡和爪哇的艺术发展。
    6.历代君主
    以下君主的在位时间只是印度史学家Dineshchandra Sircar(1907-1985)于1975-76年根据各史料所作出的推测,并非确切的在位时间。
    瞿波罗一世(750-775年)
    达摩波罗(法护王,775-812年)
    提婆波罗(天护王,812-850年)
    输罗波罗一世(破魔护王,850-858年)
    毗羯罗诃波罗一世(858-860年)
    那罗衍波罗(860-917年)
    罗阇耶波罗(917-952年)
    瞿波罗二世(952-972年)
    毗羯罗诃波罗二世(972-977年)
    摩醯波罗一世(地护王,977-1027年)
    那耶波罗(1017-1043年)
    毗羯罗诃波罗三世(1043-1070年)
    摩酰波罗二世(1070-1071年)
    输罗波罗二世(1071-1072年)
    罗摩波罗(1072-1126年)
    鸠摩罗波罗(1126-1128年)
    瞿波罗三世(1128-1143年)
    摩陀那波罗(1143-1161年)
    瞿频陀波罗(1161-1165年)
    7.提婆波罗
    提婆波罗,波罗王朝国王,在位时间长达约40年,为波罗王朝最盛时期。他依靠文臣武将的智谋与勇敢,不仅战胜嚈哒人,而且在对波罗提诃罗人与达罗毗荼人的斗争中也占有优势,使得从喜马拉雅山至文底耶山,东西各至海滨的整个北印各国均称臣纳贡。他以蒙吉尔为政治军事中心,号“胜利营地”。阿拉伯商人苏莱曼曾提到他的军力强大,拥有5万战象,军中缝洗战衣的人就有1万—1?5万人之多。他提倡佛教,十分关心那烂陀寺务。声名远播海外,曾接待苏瓦尔纳洲(即苏门答腊)统治者巴拉普特拉提婆的来使,允其请求赐5个村庄供养那烂陀寺。



    
    西恒伽王朝

    西恒伽王朝(公元350-1000年,卡纳达语:?????? ??? ???????)是古代印度统治卡纳塔克地区的一个重要的朝代。它被命名为“西恒伽”是为了与后几个世纪统治今天奥里萨地区的东恒伽王朝相区分。一般认为西恒伽人兴起时,南印度婆腊伐王朝的力量由于沙摩陀罗?笈多的南侵已经削弱,一些本地的部族开始争取独立。西恒伽王朝的主权自350年开始,550年结束,最初在戈拉尔建立政权,后来迁都至今天迈索尔县高韦里河畔的塔拉卡德。
    巴达弥的遮娄其人兴起后,恒伽人臣服于遮娄其人,并帮助他们打击建志的婆腊伐人。公元753年,罗湿陀罗拘陀人取代遮娄其人成为德干的主导力量。在经过一个世纪的争取自治的抗争后,西恒伽人承认了罗湿陀罗拘陀的宗主权,并与他们联手攻打坦贾武尔的朱罗人。到了10世纪晚期,栋格珀德拉河以北罗湿陀罗拘陀已被西遮娄其王朝取代,而高韦里河以南朱罗王朝的势力也得到了恢复。公元1000年左右,西恒伽人被朱罗人打败,他们在该地区的影响力也就此终结。
    虽然版图不大,西恒伽王朝却对今天卡纳塔克南部地区的政治、文化及文学做出了重要贡献。西恒伽国王们表现出仁慈的宗教宽容,尤其对耆那教颇为支持,坎巴达哈里和斯洛凡那比拉葛拉的一些耆那教古迹就是在这时期建筑的。国王们还鼓励美术创作,卡纳达语和梵语文学也因此繁盛。查文达拉亚于978年写的《查文达拉亚?普拉纳》是卡纳达语散文的重要作品。这时期出现的许多经典著作涵盖了从宗教到大象管理的广泛主题。
    关于西恒伽王朝创立者的先祖世系(4世纪之前)有多种不同的观点。一些耆那教文献记载他们源自印度北部,也有一些理论假定他们来自南部。而持南部起源说的史学家对西恒伽王室家族的早期成员最初是来自今日卡纳塔克南邦部地区、泰米尔纳德邦的孔谷地区还是安德拉邦的南部地区又有争议。理论上讲恒伽人利用了北印度国王沙摩陀罗?笈多在公元350年之前入侵南方所造成的混乱,建立出自己的王国。他们控制的区域称作恒伽伐蒂,包括今日卡纳塔克邦的迈索尔、哈桑、查马拉贾纳加尔、杜姆古尔、戈拉尔、班加罗尔、曼迪亚等县份。那时他们还控制了今日泰米尔纳德邦(6世纪开始通知孔谷地区)、安德拉邦(5世纪中期开始通知阿嫩达布尔地区)的部分地区。王朝的建立者康伽尼跋摩?马德哈瓦在350年左右将戈拉尔定为首都,统治了大约20年。
    到了公元390年诃黎跋摩统治时期,恒伽人已迁都塔拉卡德,并巩固了政权。迁都可能具有战略意图,即意图联合崛起中的卡丹巴王朝的力量。到了公元430年,他们的东部领土已包括今天的班加罗尔、戈拉尔和杜姆古尔县,470年他们控制了孔谷(在现在的泰米尔纳德邦)、森德拉卡(今天的奇克马加卢尔和贝鲁尔)、普纳塔和普纳达地区(今天的海格德代文戈德和南占古德)。529年,杜尔维尼塔发动了一场针对其弟的战争夺取了王位,后者更受老国王阿维尼塔的青睐。有资料表明,婆腊伐人支持阿维尼塔对王位继承人的选择,而遮娄其国王毗阇耶阿迭多支持杜尔维尼塔。据文献记载,这些战役发生在栋代曼达拉姆和孔谷地区(泰米尔纳德北部),历史学家们因而推测杜尔维尼塔成功打败了婆腊伐人。杜尔维尼塔被认为是最成功的恒伽国王,对艺术颇有早已,如音乐、舞蹈、阿育吠陀和驯化野生大象。有不少称颂他的铭文,将他比作印度神话中的代表智慧和公正的人物尤帝士提尔和玛努。


    
    帕拉瓦王朝

    帕拉瓦王朝(275年-897年),《旧唐书》译作拔罗婆,是古代南印度的一个王朝,在宗主国百乘王朝衰退后逐渐崛起。首都是建志补罗(今甘吉布勒姆),统治泰卢固地区和北部泰米尔地区长达约600年。帕拉瓦王朝长期与北部巴达米地区的遮娄其人和南部的泰米尔人王国朱罗王朝、潘地亚王朝作战。最终在9世纪被朱罗击败。
    帕拉瓦人以对建筑的赞助而知名,最著名的是马马拉普拉姆的海滨庙(Shore Temple)。帕拉瓦人给后世留下了壮丽的建筑与雕塑,是中世纪南印度建筑艺术的基础。他们还基于古兰塔文发展出了帕拉瓦文,是东南亚诸文字的始祖。
    1.记载
    唐高僧玄奘《大唐西域记》:“达罗毗荼国周六千余里,国大都城号建志补罗,周三十余里。土地沃壤,稼穑丰盛,多花果,出宝物。气序温暑,风俗勇烈。深笃信义,高尚博识,而语言文字,少异中印度。伽蓝百余所,僧徒万余人,皆遵学上座部法。天祠八十余所,多露形外道也。如来在世,数游此国,说法度人,故无忧王于诸圣迹皆建窣堵波。建志补罗城者,即达磨波罗菩萨本生之城。菩萨此国大臣之长子也,幼怀雅量,长而弘远。年方弱冠,王姬下降。礼筵之夕,忧心惨凄,对佛像前殷勤祈请。至诚所感,神负远遁,去此数百里,至山伽蓝,坐佛堂中。有僧开户,见此少年,疑其盗也,更诘问之。菩萨具怀指告,因请出家。众咸惊异,遂允其志。王乃宣命,推求遐迩,乃知菩萨神负远尘。王之知也,增深敬异。自染衣已,笃学精勤,令问风范,语在前记。城南不远有大伽蓝,国中聪睿同类萃止。有窣堵波,高百余尺,无忧王所建也。如来在昔于此说法,摧伏外道,广度人天。其侧则有过去四佛坐及经行遗迹之所。”
    2.历史
    帕拉瓦王朝(Pallava dynasty),南印度古王朝。起源不详。据传3世纪建帕拉瓦王国。
    已知最早的国王为4世纪的毗湿奴瞿波(Vishnugopa),曾被笈多王朝的沙摩陀罗?笈多所俘,后获释。从6世纪后半期的僧诃毗湿奴(Simhavishnu)起,王朝的历史比较清楚。都建志(今康契普腊姆Kanchipuram)。
    鼎盛时期势力范围为沿东海岸北起奥里萨,南到彭纳河以南包括今阿尔科特、马德拉斯、特里契诺波利和坦焦尔在内的广大地区。
    为争夺南印霸权,与遮娄其王朝有长期激烈的战争。初摩哂陀跋摩一世(Mahendravarma I约600—625年在位)战败,割让文吉。其子那罗僧诃跋摩一世(Narasimhavarma I约625—645年在位)兴兵复仇,大胜遮娄其,并一度征服锡兰(今斯里兰卡)。
    帕拉瓦是著名的印度教王国,国王信奉毗湿奴或湿婆,对其他宗教也能宽容。奖励文学艺术,特别是建筑和雕刻,开创了达罗毗荼风格。其代表作是马默拉普拉姆(Mahabalipuram)的拉塔寺。建志为王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名胜有凯拉萨纳塔等著名寺庙。玄奘曾到此访问。约740年,国王南迪跋摩一世(Nandi varma III为遮娄其王朝击溃,后又遭南方的潘地亚人袭击,势力不断削弱。
    到公元893年,末代国王阿帕拉吉塔?帕拉瓦(Aparajita Varman)为朱罗国王阿迪蒂亚征服,王朝灭亡。
    3.历代君主
    印度学者Nilakanta Sastri整理的君王世系:
    (1)早期帕拉瓦
    Simhavarman I (275–300)
    Skandavarman (unknown)
    Visnugopa (350–355)
    Kumaravishnu I (350–370)
    Skandavarman II (370–385)
    Viravarman (385–400)
    Skandavarman III (400–436)
    Simhavarman II (436–460)
    Skandavarman IV (460–480)
    Nandivarman I (480–510)
    Kumaravishnu II (510–530)
    Buddhavarman (530–540)
    Kumaravishnu III (540–550)
    Simhavarman III (550–560)
    (2)晚期帕拉瓦
    Simhavishnu (575–600)
    Mahendravarman I (600–630) 摩哂陀跋摩一世
    Narasimhavarman I (Mamalla) (630–668) 那罗僧诃跋摩一世
    Mahendravarman II (668–672)
    Paramesvaravarman I (670–695)
    Narasimhavarman II (Raja Simha) (695–722)
    Paramesvaravarman II (705–710)
    Nandivarman II (Pallavamalla) (730–795)
    Dantivarman (795–846)
    Nandivarman III (846–869)
    Aparajitavarman (879–897)
    4.摩哂陀跋摩一世
    摩哂陀跋摩一世,古代印度帕拉瓦王朝名王,绰号“好奇的人”,在圣者阿帕尔(Appar)影响下放弃耆那教改宗湿婆教派,重视文学艺术,写有滑稽剧《醉游》。建洞窟式寺庙,岩洞神龛中绘有图画。在位时与遮娄其王朝的长期争霸斗争开始,在战斗中被补罗稽舍二世击败,国都被占,国土沦陷。
    5.那罗僧诃跋摩一世
    那罗僧诃跋摩一世,帕拉瓦王朝名王,摩哂陀跋摩一世之子。即位不久即兴兵为父王复仇,多次战败遮娄其王朝的补罗稽舍二世,夺回北方失地,并一度占领敌都巴达米,威震南印。承袭其父重视文学艺术的政策。宫廷文人有著名诗人日辉。建马默拉普拉姆城。城中建有石窟寺与率堵波,及独石凿成的著名的“七宝塔”。中国唐僧玄奘在他在位期间曾来访问,盛赞其物产丰富,寺庙众多。


    
    遮娄其王朝

    遮娄其王朝(卡纳达语:???????)是遮娄其人于6世纪到12世纪在印度中部和南部建立的王朝。实际上有三个遮娄其人国家,即遮娄其王朝也称巴达米遮娄其或早遮娄其,和后来的西遮娄其王朝及东遮娄其王朝。
    1.历史
    遮娄其人是广义上的拉其普特人的一支(有些研究者认为他们就是瞿折罗人),即古代入侵印度的北方民族的后代。但遮娄其人自己则声称他们是半传说式的古印度王朝月种王朝的后裔,或者说是“土生土长的印度人”。实际上,拉其普特人普遍将自己的起源追溯到传说中的日种王朝和月种王朝,这或许是为了掩盖他们从域外迁入印度的事实。显然遮娄其人最初居住于北印度(传统上认为是在阿逾陀城),后来才迁徙到印度中南部的德干地区。
    遮娄其人在他们的领袖补罗稽舍一世率领下,约在543年至544年之间在德干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定都于婆塔比(今卡纳塔克邦比贾布尔县的巴达米)。此后,遮娄其人不断卷入与其他南印王国(主要是跋罗婆)的战争。在这个王朝最伟大的君主补罗稽舍二世统治时期(610年~642年),遮娄其王朝达到了最大疆域,其领土北达今日的中央邦,南到喀拉拉邦与泰米尔纳德邦。北方的瞿折罗人和摩腊婆都承认了补罗稽舍二世的权威;他并且击退了所向无敌的戒日王的进犯(约630年),使后者从此停止了南进。但补罗稽舍二世在与跋罗婆人的战斗中失败身亡,国家也被占领(642年)。过了13年后,补罗稽舍二世的儿子超日王一世打败了跋罗婆人,恢复了遮娄其王朝的政权;他并且洗劫了跋罗婆人的都城建志城。另一位伟大统治者是超日王二世,他再次打败跋罗婆,并率军抗击业已征服了信德的阿拉伯军队对德干的入侵,使南印免于被伊斯兰化。
    在8世纪,由于新兴的罗湿陀罗拘陀王朝的压力,遮娄其王国一度崩溃。750年,罗湿陀罗拘陀推翻了遮娄其王朝。
    2.遮娄其王朝战争
    遮娄其王朝战争,古印度遮娄其王朝建国和对外扩张过程中的一系列战争。古印度的第一个封建王朝-笈多王朝覆灭后,群雄四起,小邦林立。543年, 自称有王公血统的补罗稽舍一世领兵攻占伐卡塔卡王朝治下的法塔皮山堡,转战德干西部,并于550年建立遮娄其王朝。566年后,其子继位,他继续扩展领土,并领兵北伐,攻占贡根海岸(今孟买)一带。620年,曷利沙?伐弹那率领印度北方大军南下。接着,遮娄其人乘胜进占古吉拉特,今卡提阿瓦半岛和马尔瓦部分地区,开始向东扩张领土。
    3.文化
    遮娄其人与其他拉其普特人一样是虔诚的印度教信奉者。但该王朝的君主们对佛教和耆那教采取宽容态度,允许其在自己的领土内传播。遮娄其王朝以它的宗教建筑而闻名。遮娄其诸王在各地修建了大量令人印象深刻的印度教神庙和石窟。这些神庙建筑中最著名的有艾霍莱(Aihole)的庙宇群,该庙宇群包括125座以上的神庙,它们密集分布在马拉布拉巴珀河岸边一块500×500米的区域内。艾霍莱的神庙主要属于印度教,然而至少有一座(梅古蒂神庙)是属于耆那教的。就是在梅古蒂神庙里,考古学家发现了描述补罗稽舍二世的辉煌统治的铭文。在都城巴达米也有许多宏伟的庙宇,通过铭文得知它们是在国王吉祥主在位的第12年(约608年)时修建的。帕塔达卡尔遗迹群是另一处遮娄其人的杰作,铭文指出这些神庙是在超日王二世时期修建的,目的是纪念这位君主攻占了跋罗婆人的首都建志城。
    早期遮娄其诸王主要是毗湿奴派,他们似乎以毗湿奴的野猪化身为王室的族徽。但同时湿婆等大神也受到广泛崇拜,在艾霍莱神庙群中发现了最早的难近母神庙之一。
    遮娄其王朝统治时间最长的君主超日王六世是克什米尔大诗人比尔诃那的庇护者。比尔诃那写了一部18章长的长诗《遮娄其王朝史》(Vikramankadevacharita)来为他歌功颂德,诗中保留了一些关于遮娄其王朝的史料。
    4.历代君主
    补罗稽舍一世(543-566)
    称铠王一世(566-597)
    吉祥主王(597-609)
    补罗稽舍二世(609-642)
    超日王一世(655-680)
    律日王(680-696)
    胜日王(696-733)
    超日王二世(733-746)
    称铠王二世(746-757)
    5.补罗稽舍一世
    补罗稽舍一世,遮娄其王朝的开国君主,在摩诃剌佗(相当今马哈拉施特拉邦)建国,都瓦塔比。550年即位时举行马祭,向外扩张,其子基尔蒂跋摩(一译称铠)与曼加莱萨(一译吉祥主)均能用兵,战胜周围邻国孔坎,马尔瓦等,国力大为增强。



    
    西遮娄其王朝

    西遮娄其王朝(卡纳达语:???????,英语:Western Chalukyas)是南印度的遮娄其人王朝,在10至12世纪时统治大部分的西部德干高原。也被称为后遮娄其或第二遮娄其王朝,用来区别于6至8世纪的早遮娄其和文耆地区(Vengi)的东遮娄其王朝。
    1.历史
    公元973年,在罗湿陀罗拘陀王朝的首都被摩腊婆的Paramara王朝洗劫后,逮罗二世自比贾布尔起兵击败他的宗主罗湿陀罗拘陀,并以Manyakheta为首都建立西遮娄其王朝。他的后裔娑密室伐罗一世将首都迁至巴萨瓦卡尔延。
    南印度的两个强权西遮娄其王朝和朱罗王朝为了肥沃的文耆地区数度交战,当地的东遮娄其王朝是西遮娄其的远亲,但却与朱罗同盟并联姻,令局面更加复杂化。尽管遮娄其王朝多次动员大军进攻文耆和朱罗王朝领土,但无一例外都被击败。而朱罗王朝则多次入侵遮娄其的领土,在1008年攻克遮娄其首都曼耶凯达,迫使遮娄其王朝把首都迁至远离边境的卡里亚尼(巴萨瓦卡尔延)。但此后,朱罗王朝仍然两度攻克遮娄其新都卡里亚尼,一度让遮娄其王朝有灭国风险。连年的战争削弱了两国实力,朱罗一直都保住了对文耆的控制,但后期逐渐丢失领土,而遮娄其王朝的附庸却趁势发展,最后被附庸瓜分。
    遮娄其王朝在超日王六世统治时期王朝疆域达到了颠峰,控制了讷尔默达河以南、栋格珀德拉河以北的广大地区。娑密室伐罗一世时期也曾北伐,进攻比哈尔邦与孟加拉地区。12世纪后半叶,西遮娄其王朝衰弱后,原先的附庸国曷萨拉、卡卡提亚、雅达瓦、Kalachuris纷纷走向独立。
    2.历代君主
    逮罗二世 Tailapa II (957–997)
    娑底耶室罗耶 Satyashraya (997–1008)
    超日王五世 Vikramaditya V (1008–1015)
    阇耶僧诃二世 Jayasimha II (1015–1042)
    娑密室伐罗一世 Someshvara I (1042–1068)
    娑密室伐罗二世 Someshvara II (1068–1076)
    超日王六世 Vikramaditya VI (1076–1126)
    娑密室伐罗三世 Someshvara III (1126–1138)
    阇迦得卡摩罗二世 Jagadhekamalla II (1138–1151)
    逮罗三世 Tailapa III (1151–1164)
    阇迦得卡摩罗三世 Jagadhekamalla III (1163–1183)
    娑密室伐罗四世 Someshvara IV (1184–1200)


    
    东遮娄其王朝

    东遮娄其王朝(英语:Eastern Chalukyas),或称文耆遮娄其(Chalukyas of Vengi),是7至12世纪南印度的一个遮娄其人王朝。首都在文耆(Vengi),旧称瓶耆罗(Vengipura),位于案达罗地区,即今天的安得拉邦。
    1.历史
    东遮娄其王朝是遮娄其王朝的一个分支,补罗稽舍二世在624年征服了案达罗地区之后,任命其弟拘阇?毗湿奴伐弹那为首任总督。一般认为在补罗稽舍二世死后,东遮娄其逐渐演变成独立的王朝。同时期在南印度还有两个强权,卡纳塔克地区的西遮娄其王朝是东遮娄其的远亲,泰米尔地区的朱罗王朝与东遮娄其有联姻关系,在两强权的交战中,东遮娄其选择与朱罗同盟,数度击退来自西遮娄其的入侵。在1070年,东遮娄其王子甚至继承朱罗王位,是为朱罗-遮娄其王朝,两国正式合并。东遮娄其王朝约5个世纪的统治,对泰卢固地区的文学与艺术起到了积极正向的作用。
    2.记载
    玄奘《大唐西域记》:“案达罗国周三千余里,国大都城周二十余里,号瓶耆罗。土地良沃,稼穑丰盛。气序温暑,风俗猛暴。语言辞调异中印度,至于文字,轨则大同。伽蓝二十余所,僧徒三千余人。天祠三十余所,异道寔多。”
    3.历代君主
    拘阇?毗湿奴伐弹那 Kubja Vishnuvardhana (624 – 641 CE)
    阇耶僧诃一世 Jayasimha I (641 – 673 CE)
    因陀罗?婆多罗迦 Indra Bhattaraka (673 CE)
    毗湿奴伐弹那二世 Vishnu Vardhana II (673 – 682 CE)
    优婆罗阇 Mangey Yuvaraja (682 – 706 CE)
    阇耶僧诃二世 Jayasimha II (706 – 718 CE)
    Kokkili (718–719 CE, six months)
    毗湿奴伐弹那三世 Vishnu Vardhana III (719 – 755 CE)
    胜日王一世 Vijaya Aditya I (755 – 772 CE)
    毗湿奴伐弹那四世 Vishnu Vardhana IV (772 – 808 CE)
    胜日王二世 Vijay Aditya II (808 – 847 CE)
    毗湿奴伐弹那五世 Vishnu Vardhana V (847– 849 CE)
    胜日王三世 Vijay Aditya III (849 – 892 CE) 和他的兄弟超日王一世 Vikram Aditya I与 优陀摩罗一世Yuddha Malla I
    遮娄其毗摩一世 Chalukya Bhima I (892 – 921 CE)
    胜日王四世 Vijay Aditya IV (921 CE)
    Amma I和Vishnu Vardhana VI (921 – 927 CE)
    胜日王五世 Vijay Aditya V (927 CE)
    Tadapa (927 CE)
    超日王二世 Vikram Aditya II (927 – 928 CE)
    遮娄其毗摩二世 Chalukya Bhima II (928 – 929 CE)
    优陀摩罗二世 Yuddha Malla II (929 – 935 CE)
    遮娄其毗摩二世 Chalukya Bhima III (935 – 947 CE)或称 毗湿奴伐弹那七世 Vishnu Vardhana VII
    Amma II (947 – 970 CE)
    檀那摩婆 Danarnava (970 – 973 CE)
    阇多?朱陀?毗摩 Jata Choda Bhima (973 – 999 CE)
    性力铠一世 Sakti Varman I (999 – 1011 CE)
    毗摩罗阿迭多 Vimaladitya (1011–1018 CE)
    罗阇罗阇?那烂陀罗 Rajaraja Narendra (1018–1061 CE)或称 罗阇罗阇一世 Raja Raja I、 毗湿奴伐弹那八世 Vishnu Vardhana VIII
    性力铠二世 Sakti Varman II (1062 CE)
    胜日王六世 Vijay Aditya VI (1063–1068 CE, 1072–1075 CE)
    罗阇罗阇二世 Raja Raja II (1075–1079)
    Vira Chola Vishnu Vardhana IX (1079–1102)


    
    雅达瓦王朝

    雅达瓦王朝(英语:Yadava dynasty),或译耶达婆,也称苏纳王朝(Seuna)。是南印度的一个印度教王朝,鼎盛时期疆域包括了今天的马哈拉施特拉邦、北部卡纳塔克邦和部分的中央邦。首都德瓦吉里(Devagiri),位于今奥郎加巴德西北。
    1.历史
    9-12世纪时,雅达瓦王朝为西遮娄其王朝的附庸国。12世纪中叶以后,西遮娄其逐渐衰落。1190年,Bhillama V攻克了西遮娄其的首都巴萨瓦卡尔延,并以德瓦吉里为首都建立起独立的雅达瓦王朝。Sinhhana II统治时期,王朝北抵讷尔默达河,南至栋格珀德拉河,是王朝的鼎盛疆域。雅达瓦王朝的周围都是侵略性强的邻国,北方是摩腊婆的帕拉玛拉王朝,东方是卡卡提亚王朝,南方是曷萨拉王朝,西方是古吉拉特的索兰奇王朝。Ramachandra时期,德里苏丹国的阿拉?乌德?丁发动了征服南印度的战争。1296年,阿拉?乌德?丁劫掠了德瓦吉里。1307年,阿拉?乌德?丁征服了雅达瓦王朝。
    亚达瓦王朝(Yadava dynasty,Seuna dynasty雅达瓦王朝),1191年,即在卡利亚尼(Kalyani,今巴萨瓦卡尔延Basavakalyan)的遮娄其帝国(瓦塔比的遮娄其王朝Western Chalukya Empire)解体后的次年,比拉马五世(Bhillama V)在德干高原建立的王朝,都德瓦吉里(今道拉塔巴德)。
    其孙辛卡纳(Simhana II)1210年即位。国力强大,征服瞿折罗及其他邻邦,奖励学术,沙楞伽提婆在其执政期间任宫廷乐师,著作有《乐艺渊海》等。
    但后代罗摩旃陀罗(Ramachandra)于1294年不能抵御德里苏丹国的阿拉乌德丁?卡吉尔军队的袭击,被勒索大量财物(阿拉—乌德—丁远征德瓦士里)。
    1307年被迫向再次来犯的苏丹军投降纳贡。其子与婿(哈拉波罗?德瓦)企图反抗但先后被杀。1317年王朝灭亡。
    本朝统治时期印度教法理学与梵语文学均有名作问世。
    2.历代君主
    (1)西遮娄其王朝附庸国时期
    Dridhaprahara
    Seunachandra,850–874年
    Dhadiyappa,874–900年
    Bhillama I,900–925年
    Vadugi(Vaddiga),950–974年
    Dhadiyappa II,974–975年
    Bhillama II,975–1005年
    Vesugi I,1005–1020年
    Bhillama III,1020–1055年
    Vesugi II,1055–1068年
    Bhillama III,1068年
    Seunachandra II,1068–1085年
    Airamadeva,1085–1115年
    Singhana I,1115–1145年
    Mallugi I,1145–1150年
    Amaragangeyya,1150–1160年
    Govindaraja,1160年
    Amara Mallugi II,1160–1165年
    Kaliya Ballala,1165–1173年
    (2)独立王朝时期
    Bhillama V 比拉马五世,1173–1192年
    Jaitugi I,1192–1200年
    Sinhhana II 辛卡纳,1200–1247年
    Kannara,1247–1261年
    Mahadeva,1261–1271年
    Amana,1271年
    Ramachandra 罗摩旃陀罗(Ramadeva),1271–1311年
    (3)卡尔吉王朝附庸国时期
    Singhana III(Shankaradeva),1311-1313年
    Harapaladeva 哈拉波罗?德瓦,1313–1317年

    3.辛卡纳
    辛卡纳(Simhana II),印度古代亚达瓦王朝(Yadava dynasty,Seuna dynasty雅达瓦王朝)最强大的国王,征服瞿折罗及其它地区,建立了包括德干中部与西部广阔领土的王国,在德干高原称霸一时。
    奖励学术与文艺,赞助天文学的研究。创办天文学院,研究著名天文学家作明轨范师(巴斯迦罗?阿阁梨Bhāskaracārya)的作品《顶上珠悉昙多》。又支持占星学者金格提婆(Changadeva)与阿难陀提婆(Anantadeva)。受他庇护的瑟尔格塔拉(沙楞伽提婆Sarangadeva)写了音乐论著《乐舞渊海》,并由他亲自撰写评注。他的文治与武功大大提高了这个王国的地位。
    4.哈拉波罗?德瓦
    哈拉波罗?德瓦(Harapaladeva),印度中世纪信奉印度教的亚达瓦王朝(Yadava dynasty,Seuna dynasty雅达瓦王朝)国王,罗姆金德拉?德瓦(罗摩旃陀罗Ramachandra)的女婿、继承人。
    先王已于1294年被迫向哈尔吉王朝(卡尔吉王朝)称臣纳贡。1309年继位后,停止交纳贡税,恢复独立。
    1317年,苏丹穆巴拉克(Qutubuddin Mubarkshan)率大军远征其首都德瓦吉里。出逃途中被俘,活活剥皮而死。其王国再度被穆斯林控制。


    
    卡卡提亚王朝

    卡卡提亚王朝(泰卢固语:?????? ???????????)是公元1083年至1323年统治现今印度大部分安得拉邦的一个印度王朝,王朝信奉湿婆教。卡卡提亚王朝是一个持续了多个世纪的泰卢固人王朝。
    1.早期历史
    冈迪亚是卡卡提亚王朝史上的首位知名历史人物,他在罗湿陀罗拘陀统治者克里希纳二世麾下效力,并在抵抗东遮娄其王朝的战争里里牺牲。克里希纳二世为表感激,让冈迪亚的儿子埃里亚管治瓦朗加尔附近的库拉瓦迪。埃里亚在罗湿陀罗拘陀东部边界建立卡卡提亚王朝,以监视遮娄其王朝,他设卡卡提普拉为首都。埃里亚的孙儿卡卡提亚?冈迪亚纳罔顾他的兄弟阿马二世而代表君主克里希纳三世去帮助遮娄其王朝君主达纳尔纳瓦,并登上了文吉遮娄其王朝的王座。
    冈迪亚纳的儿子及继承者贝塔拉贾一世在遮娄其王朝与朱罗王朝大战之际占了便宜,俨然成为了公国君主。贝塔二世在1076年至1108年成为了卡卡提亚王朝的统治者,改首都为奥鲁加卢。遮娄其王朝开始衰落时,贝塔二世的弟弟普罗拉二世乘着混乱形势而宣布独立,他击败和杀死了克里希纳地区的统治者,并兼并了他的领土。不过,普罗拉二世在试图吞并韦兰纳蒂王国的时候战死。
    2.鲁德拉德瓦时期
    普罗拉二世的长子鲁德拉德瓦(1158年-1195年)继承王位,他又被称为普拉塔帕鲁德拉一世(Prataparudra I)。到1162年,鲁德拉德瓦征服了众多敌人,使他的细小公国转变成一个辽阔的王国。在他的统治晚期,鲁德拉德瓦致力于征服海岸地区,巩固并把王国东扩至哥达瓦里河(Godavari River)三角洲。
    1163年,鲁德拉德瓦在赫讷姆贡达(Hanumakonda)建造千柱庙。1176年至1182年在巴纳杜爆发了战争,鲁德拉德瓦向那罗迦摩(Nalagama)提供军事支援,挫败贝拉纳杜(Velanadu)。为了进一步占据优势,鲁德拉德瓦领军进袭安得拉邦海岸地区,征服斯里赛拉姆(Srisailam)和特里普伦塔甘(Tripurantakam)。
    在他的统治时期的最后一年,他与德瓦吉里的雅达瓦斯王朝(Yadavas)发生冲突,雅达瓦斯王朝国王杰伊特拉帕拉一世(Jaitrapala I)击败及杀死了鲁德拉德瓦。由于鲁德拉德瓦的逝世和他的甥侄加纳帕蒂(Ganapati)被雅杜人(Yadu)俘虏,其弟马哈德伐继承王位,开始其短暂的三年执政。马哈德伐为营救加纳帕蒂及为鲁德拉德瓦报仇而向雅达瓦斯王朝策动远征,结果在战事中丧生。
    3.加纳帕蒂德瓦时期
    马哈德伐死后,王国陷入一片混乱,卡卡提亚王朝最高统帅雷赫尔拉?鲁德拉力挽狂澜。雅达瓦斯王朝的杰伊特拉帕拉一世出于要对抗南部曷萨拉王朝对瓦朗加尔的威胁而决定释放加纳帕蒂。加纳帕蒂返国后登基为王,在他的长期统治下,北自格里姆讷格尔(Karimnagar)及阿纳卡帕(Anakapalle)、南至昂哥尔(Ongole)一线的泰卢固语族人都被统合起来。虽然他在1269年才去世,但他在1262年就把管治权交给女儿鲁德拉玛德瓦,不再干预政务。
    加纳帕蒂被誉为卡卡提亚王朝最伟大的君王,他是继百乘王朝后第一个统一泰卢固地区的国王。加纳帕蒂在国内建立秩序,鼓励通商,高康达(Golkonda)要塞及瓦朗加尔城外、别具卡卡提亚风格的罗摩寺大抵是在这个时期建造的。
    4.鲁德拉玛德瓦时期
    1262年至1289年在位的鲁德拉玛德瓦是王朝最突出的统治者,她是印度历史上少数女王的其中一人。她的原名是鲁陀罗巴,加纳帕蒂德瓦是她的父亲,加纳帕蒂德瓦膝下无儿。她透过古老的补特利迦(Putrika,“傀儡”)仪式成为了加纳帕蒂德瓦的儿子并成为女王。她嫁给东遮娄其王朝尼德德沃莱(Nidadavole)亲王韦茹阿巴德茹阿。虽然她麾下的将军对于这位女王有所疑虑,鲁德拉玛德瓦成功平定了内部动乱和外来威胁,抵抗朱罗王朝和雅达瓦斯王朝的入侵,赢得了他们的尊重。鲁德拉玛德瓦仍是印度南部女权的象征人物之一。
    5.普拉塔帕鲁德拉时期
    1289年11月,鲁德拉玛德瓦在对抗叛变的卡亚斯塔人酋长安巴德瓦时战死。她在早前按照父亲加纳帕蒂德瓦的建议纳其孙儿普拉塔帕鲁德拉为她的儿子和继承人,普拉塔帕鲁德拉遂在1290年初登基。在他的整个统治时期,普拉塔帕鲁德拉致力于抵抗内叛外侵,将边界延伸至西方的赖丘尔(Raichur)。他又进行了许多的行政改革,部分还被后世的毗奢耶那伽罗王朝沿用。
    6.地位与姻盟
    在加纳帕蒂德瓦统治时期,一些安得拉地区的小国如查吉(Chagi)、佩里车底(Pericchedi)、科塔跋蹉(Kota Vamsa)、韦兰纳提柯陀(Velanati Chodas)都是卡卡提亚王朝的附庸。自加纳帕蒂德瓦统治时期开始,王朝开始与东遮娄其王朝、查吉、佩里车底和奥里萨的庞吉王朝缔结姻亲。
    加纳帕蒂德瓦迎娶卡卡提亚王朝军事指挥官贾亚帕?纳宇都(Jayapa Nayudu)的姐妹纳拉玛姆巴和派拉玛姆巴。加纳帕蒂德瓦的姐妹梅林比卡则下嫁给纳塔瓦迪的统治者查吉?布达拉朱的次子。鲁德拉玛德瓦嫁给东遮娄其王朝尼德德沃莱(Nidadavole)亲王韦茹阿巴德茹阿,而加纳帕蒂德瓦的次女根纳彭芭则嫁到科塔跋蹉。随着与刹帝利部族的结亲,卡卡提亚王朝以贡土尔地区找到的刻文为证据以取得地位。由于鲁德拉玛德瓦的丈夫韦茹阿巴德茹阿来自东遮娄其王朝的摩滕戈特拉家族,故此后的卡卡提亚王朝统治者都在他们的铭文上自称为摩滕戈特拉的刹帝利。
    7.王朝瓦解
    1296年,德里苏丹国苏丹贾拉勒丁的女婿阿拉丁?卡尔吉(Alauddin Khilji)侵袭和洗劫德瓦吉里,开始了德里苏丹国对印度南部的征服。阿拉丁?卡尔吉后来杀害了贾拉勒丁,掌控苏丹国,卡卡提亚王朝的财富和繁荣吸引了他的注意。1303年,马利克?法赫尔丁(Malik Fakruddin)率领苏丹国的军队入侵卡卡提亚王朝,双方在格里姆讷格尔交战,结果因卡卡提亚王朝军队的奋勇抵抗而彻底失败。德里苏丹国的另一位将领马利克?卡富尔(Malik Kafur)在1309年再次举兵入侵卡卡提亚王朝,占领修利普拉及赫讷姆贡达,瓦朗加尔在长时期的围攻下亦告失陷。马利克?卡富尔放纵部下在这些港口城市大肆杀人和破坏,促使普拉塔帕鲁德拉达成协议,向德里苏丹国输贡。德里苏丹国在1320年进行权力交接,普拉塔帕鲁德拉伺机重申卡卡提亚王朝的独立。吉亚斯?乌德?丁?图格鲁克继承了德里苏丹国的王位,他在1323年遣其子穆罕默德?宾?图格鲁克讨伐反抗的卡卡提亚王朝。穆罕默德?宾?图格鲁克虽被击退,但他在一个月后卷土重来,准备不足和疲惫厌战的瓦朗加尔军队终被击败,普拉塔帕鲁德拉成为了阶下囚,他在被转移至德里途中纵身投入南摩多河自尽。
    卡卡提亚王朝的瓦解使国内陷入一片混乱,本来在王朝当中担任军职的穆松努里?纳亚克斯(Musunuri Nayaks)联合泰卢固人重夺瓦朗加尔,并维持统治达半个世纪。
    8.遗产
    在泰卢固人的历史里,卡卡提亚王朝被视为一个黄金时代,该王朝由泰卢固语族的统治者统治,鼓励文学、艺术和建筑。位于赫讷姆贡达的千柱庙可证明这一点。在这个时期,在奎师那河河畔的科鲁尔(Kollur)发掘出著名的光之山(Koh-i-Noor)钻石,光之山在王朝瓦解后作为赃物带到德里。罗摩寺至今仍完好无损,它是卡卡提亚艺术和雕刻的代表作。


    
    朱罗

    朱罗王朝(泰米尔语:????? ?????, 宽式IPA:/'?o???/)),又名注辇,是1世纪至13世纪时印度半岛古国,其地在今泰米尔纳德邦。朱罗王朝最早起源于高韦里河流域,以欧赖宇尔(Urayur)为国都。朱罗王朝的统治者们曾经征服印度半岛南部,吞并斯里兰卡,并占领了马尔代夫,甚至还成功地入侵马来群岛的王国。在公元1010年至1200年期间,领土南到马尔代夫群岛,最北到安得拉邦的达戈达瓦里河沿岸。朱罗王朝在13世纪进入衰退,随着潘地亚王朝的崛起而最终灭亡。
    1.早期历史
    早期朱罗的历史来自泰米尔参淦(Sangam)文献,两位国王喀里佧剌(Karikala)和克僧干楠(Kocengannan)较有名。
    7世纪初,唐代高僧玄奘《大唐西域记》称朱罗为珠利耶国:“周二千四五百里。国大都城周十余里。土野空旷,薮泽荒芜…城东南不远,有窣堵波。无忧王之所建也。如来在昔曾于此处现大神通,说深妙法……城西不远,有故伽蓝。提婆菩萨与罗汉论议之处。”
    2.中世纪
    9世纪中叶韦迦亚剌雅王(Vijayalaya 在位848年-871年)奋起,夺取坦贾武尔(Thanjavur),设为国都,建立朱罗韦迦亚剌雅王朝。 985年罗茶罗乍(Raja Raja Chola I)登位,雄才大略,扩展朱罗疆域,南至锡兰,北达羯陵迦(Kalinga),统一南印度。罗茶罗乍还征服溜山国。
    3. 罗茶罗乍一世
    罗茶罗乍一世(泰米尔语:??? ??? ?????),出生时姓名Arunmozhi Thevar[5](或称Raja Kesari Varman Raja Raja Devar[6],敬称Peruvudaiyar),一般叫大罗茶罗乍,印度淡米尔族的注辇国最杰出的帝王之一,他在公元985年到1014年间御宇近30年。罗茶罗乍在征服南印诸国之后,注辇国包含了南方的斯里兰卡,东北的羯陵伽。他和北边的遮娄其王朝以及南边的潘地亚交兵数次。
    在征服了位于哥达瓦里河流域的文耆王国(Vengi)之后,罗茶罗乍遂得以奠定晚期朱罗王朝的基础。罗茶罗乍入侵了斯里兰卡,并开始了对这个国家一个世纪的占领。 通过将国家分割成若干地区,并系统化地丈量土地来标准化税收,罗茶罗乍精简了行政体制。作为湿婆的虔诚的信徒,罗茶罗乍在坦贾武尔兴建了宏伟的布里哈迪希瓦拉神庙并通过神庙向他的臣民分配财富。罗茶罗乍的成功使得继任者拉真陀罗一世能再开疆拓土下去。
    4.拉真陀罗一世
    罗茶罗乍去世后,其子拉真陀罗继位,他雄才大略,而且善于征战,将朱罗领土扩张到极致。他不但全取了斯里兰卡全岛,攻占了羯陵伽、南乔萨罗地区,还挥师北上战胜孟加拉的帕拉王朝,占领恒河下游。他出动了众多人力物力,用大象将恒河水运到了南印度的高韦里三角洲,装满一个湖,并在此地建立新都恒伽孔达-朱罗普兰。
    1017年,三佛齐王国征服爪哇后,开始借着垄断东西海上贸易的地利,向来往商船征收重税,对朱罗王朝的东西方贸易带来不小影响。拉真陀罗派遣使者向三佛齐交涉不果,又派出舰队向三佛齐示威,但三佛齐拒不让步。拉真陀罗一怒之下,派出舰队跨海远征三佛齐,成功攻占了马来半岛,攻克了三佛齐首都巨港,占领了苏门答腊岛和爪哇岛的一部分。朱罗王朝成功灭亡了南洋历史上的首个强权--三佛齐,随后将势力范围又进一步扩张到缅甸和柬埔寨海岸。
    5.罗阇帝罗阇、拉真陀罗二世和毗罗罗贞陀罗
    1044年,在拉真陀罗去世后,其子罗阇帝罗阇?朱罗一世继承了王位。他是一个非常出众的战士,是朱罗王朝最强大最勇敢的战士之一,而其父拉真陀罗也非常注重军事,因此早年获得了父亲的赏识,还在1018年就被立为共治皇帝。他协助父亲南征北讨,经常身先士卒,如同项羽,但他处理内政的能力在兄弟当中相对较弱。因此他继位后,就将自己的弟弟立为共治皇帝和继承人,让弟弟负责管理全国内政,自己则负责征战。但在1052年征讨遮娄其王朝的时候,身先士卒的罗阇帝罗阇不慎战死沙场,其弟兼共治皇帝马上继位,是为拉真陀罗?朱罗二世,并马上接过战场指挥权,击溃了敌人,赢得了战争的胜利,可见他不但善于内政治理,也是一个出色的统帅。
    拉真陀罗?朱罗二世统治了不到12年,他稳定了朱罗的内政,同时他出众的军事才能也让他多次击退了强敌。但在其长子rajamahendra去世后,尽管他还有5个儿子,2个孙子,但还是决定把自己的弟弟——曾经担任过锡兰总督的毗罗罗贞陀罗立为继承人。毗罗罗贞陀罗曾经担任包括锡兰总督在内的多个地方主官,内政治理经验十分丰富,也是一个出色的军事家。在他继位后,也和自己的哥哥一样稳定了内政,还北上出征遮娄其王朝,攻克了其首都卡里亚尼,扶持了维克拉玛蒂亚六世为遮娄其皇帝。但他的统治只维持了不到7年的时间,就因为年迈而去世。
    在毗罗罗贞陀罗去世后,朱罗王朝出现了王位继承争议,因为毗罗罗贞陀罗的两个哥哥子女众多(拉真陀罗二世有6个儿子,罗阇帝罗阇儿子数量甚至还更多),而毗罗罗贞陀罗制定的继承人阿迭?拉金德拉被杀,引发了朱罗王朝的内乱。此时,锡兰的僧伽罗人、南印度的潘地亚等地的复国势力趁机作乱,西遮娄其王朝也趁机干涉。最终,来自东遮娄其王朝的罗阇罗阇?纳兰德拉赢得了胜利,平定了潘地亚的乱军,驱逐了西遮娄其帝国,登上王位,但锡兰的朱罗驻军并未阻止僧伽罗人统一全岛,导致朱罗王朝失去锡兰的控制权。
    6.晚期历史(公元1070-1279年)
    公元1070年,毗罗?拉金德拉?朱罗(Virarajendra Chola)的儿子阿迭?拉金德拉?朱罗(Athirajendra Chola)在内乱中被暗杀,库罗通伽?朱罗(Kulothunga Chola)的儿子罗阇罗阇?纳兰德拉(Rajaraja Narendra)登上了王位,朱罗与东遮娄其王朝合并,又称朱罗-遮娄其王国。朱罗王朝后期开始。
    朱罗王朝的统治和领土完整,直到库罗通伽?朱罗(Kulothunga Chola三世)之前都非常稳定。但到了1215年,在他的统治下朱罗王朝被1190年复国的潘地亚的摩罗伐摩?孙达罗(Maravarman Sundara Pandiyan II)所击败。随后,朱罗王朝也失去了斯里兰卡的控制,被复兴的僧伽罗人赶走。
    此后,南方的潘地亚实力逐渐增强,并最终导致朱罗王朝于公元1279年灭亡。当时的潘地亚国王是查太伐摩?孙达罗(Jatavarman Sundara)。
    7.历代君主
    (1)早期朱罗 约前400年-200年
    Ellalan
    Kulakkottan
    Ilamchetchenni
    迦厘迦罗 Karikala 约190年
    Nedunkilli
    Nalankilli
    Killivalavan
    Kopperuncholan
    Kochchenganan
    Perunarkilli
    (2)中期朱罗 约200年-848年
    维阇耶洛耶?朱罗 Vijayalaya Chola 848–891(?)
    阿迭多?朱罗一世 Aditya Chola I 891–907
    婆兰多迦?朱罗一世 Parantaka Chola I 907–950
    健陀罗阿迭多?朱罗 Gandaraditya Chola 950–957
    阿邻阇耶?朱罗 Arinjaya Chola 956–957
    孙陀罗?朱罗 Sundara Chola 957–970
    优达摩?朱罗 Uttama Chola 970–985
    罗阇罗阇?朱罗一世 Rajaraja Chola I 985–1014
    罗贞陀罗?朱罗一世 Rajendra Chola I 1012–1044
    罗阇帝罗阇?朱罗一世 Rajadhiraja Chola 1018–1054
    罗贞陀罗?朱罗二世 Rajendra Chola II 1051–1063
    毗罗罗贞陀罗?朱罗 Virarajendra Chola 1063–1070
    阿提罗贞陀罗?朱罗 Athirajendra Chola 1067–1070
    (3)晚期朱罗
    俱卢同伽?朱罗一世 Kulothunga Chola I 1070–1120
    维罗摩?朱罗 Vikrama Chola 1118–1135
    俱卢同伽?朱罗二世 Kulothunga Chola II 1133–1150
    罗阇罗阇?朱罗二世 Rajaraja Chola II 1146–1173
    罗阇帝罗阇?朱罗二世 Rajadhiraja Chola II 1166–1178
    俱卢同伽?朱罗三世 Kulothunga Chola III 1178–1218
    罗阇罗阇?朱罗三世 Rajaraja Chola III 1216–1256
    罗贞陀罗?朱罗三世 Rajendra Chola III 1246–1279


    
    哲罗

    哲罗王朝(泰米尔语:?????,古译名为鸡罗)约前4世纪-12世纪间长期存在于印度南方的一个泰米尔人古国。
    哲罗位于印度次大陆最南端,是通常所说的泰米尔三国(朱罗,哲罗,潘地亚)之一。今天印度喀拉拉邦的名字可能起源于该国的国名。该国从孔雀王朝时代就已存在,并至少持续到公元12世纪。
    哲罗的历史可分为两个明显的时期:桑伽哲罗王朝(得名于泰米尔语的诗体名字)和巴克提哲罗王朝(得名于印度哲学流派“虔爱”)。前者大约从前3世纪持续到3世纪,后者开始于8世纪。在这两个时期之间的历史模糊不清。哲罗的疆域从印度西南海岸的科泽科德延伸到特里凡得琅,占有沿海的一条狭长区域(大体相当于今喀拉拉邦),还拥有今泰米尔纳德邦的一部分。
    由于地理位置的遥远,哲罗很少受到北印政治形势的影响,和它发生互动的主要是其他两个泰米尔人国家。阿育王的铭文中提到了哲罗,并指出它独立于孔雀帝国之外。作者未知的重要希腊语文献《厄立特里亚航海记》(写成于1世纪-3世纪之间)也提到了哲罗。


    
    潘地亚

    潘地亚王朝(泰米尔语:?????????)古代印度南部长期存在的一个泰米尔人国家。
    潘地亚位于今泰米尔纳德邦境内,核心区域在马杜赖地区。它至少在公元前4世纪就已经存在,当时塞琉古帝国派往印度孔雀帝国的使节麦伽斯提尼在其著作(原著已失传,只有后人引用的部分可以利用)中提到了潘地亚;按麦伽斯提尼的描述,当时的潘地亚似乎是一个母系社会的国家。阿育王的铭文也提到了潘地亚,并指出她不属于孔雀帝国管辖。公元前后的古典作家们将潘地亚描述为一个富裕的商业国,主要依赖海路经商;据说她曾向罗马皇帝奥古斯都派遣过使节。
    潘地亚人在7世纪末期变得非常强大,国王阿梨稽娑梨?摩罗跋摩在位时,潘地亚击败了她在南印的主要对手、另一个泰米尔人国家哲罗。8世纪至9世纪之间,潘地亚还曾攻击因遭遮娄其人打击而严重衰落的原南印大国帕拉瓦王朝。


    
    曷萨拉王朝

    曷萨拉王朝(Hoysala ??????)是印度南部的王朝,建立于十一世纪,1346年被毗奢耶那伽罗王朝所灭亡。首都是现今卡纳塔克邦哈桑县的贝鲁尔村。
    1.历任国王
    尼聂巴?加玛一世 (978 - 1006)
    门打 (1006 - 1026)
    尼聂巴?加玛二世 (1026 - 1047)
    凯萨拉?芬拿也矢也 (1047 - 1098)
    伊利仁加 (1098 - 1102)
    域拿?巴拿那一世 (1102 -1108)
    域斯奴核哈拿 (1108 - 1152)
    拿那森哈一世(1152 – 1173)
    域拿?巴拿那二世(1173 – 1220)
    维拿?拿那森哈二世(1220 – 1235)
    维拿?森沙华那(1235 – 1254)
    拿那森哈三世(1254 – 1291)
    拿文那打(1254 – 1295)
    域斯云那打 (1295 - 1300)
    域拿?巴拿那三世(1292 – 1343)
    域拿?域罗不沙?巴拿那(1343 – 1346)
    哈里哈拉一世 (1342 - 1355)(他灭曷萨拉后,登基为毗奢耶那伽罗王朝首任国王)
    2.尼聂巴?加玛一世
    尼聂巴?加玛一世(英语:Nripa Kama I)是古印度曷萨拉王朝的首任国王,于976年至1006年在任,子为门打。
    3.门打
    门打,又称敏打(英语:Munda),是古印度曷萨拉王朝的第二任国王,于1006年至1026年在任,父为尼聂巴?加玛一世,继承他的政权。

    
    毗奢耶那伽罗帝国

    毗奢耶那伽罗帝国(卡纳达文:???????;拉丁化:Vijayanagara;又译为维查耶纳伽尔)是印度历史上倒数第二个印度教帝国(马拉地帝国是最后一个印度教帝国),建立于1336年,直至1565年被德干高原的伊斯兰教苏丹国所侵略。“毗奢耶那伽罗”这个名字来自于其首都毗奢耶那伽罗城,这座城的废墟依然耸立在卡纳塔克邦的现今亨比村。
    1.历史
    在14世纪初,穆斯林侵略者依次打败了耶陀婆(Yadava)、卡卡提亚、潘地亚等印度南部的印度教国家 ,但始终没有长期占领这些地区。他们所导致的破坏引起了当地人的不满,加强了有印度色彩的民族主义。两个名叫哈里哈拉(Harihara)和布卡(Bukka)的兄弟拜了一位名叫Vidyaranya的印度教隐士为师,放弃了伊斯兰教:几年之前,在1327年,他们曾被德里苏丹国的军人所俘虏,并被迫接受伊斯兰教。
    在迈索尔的曷萨拉(Hoysala)国王V?ra Ballala III 的帮助之下,诃里诃罗一世建立了毗奢耶那伽罗帝国的第一王朝桑伽马王朝(Sangama,1336年-1486年)。1343年,Ballala III被马杜赖苏丹所谋杀,布卡趁机占据了曷萨拉地带。十年之后,毗奢耶那伽罗的军队击败了马杜赖苏丹并辅佐本应继承王位的Sambuvaraya登位—尽管实际权利把持在布卡一世的手中。从1358年起,在毗奢耶那伽罗帝国与巴曼尼苏丹国之间爆发了一系列的边境战争。为了加强中央政权并提高国家团结,布卡一世宣布平等对待毗奢耶那伽罗帝国的所有宗教,包括印度教、耆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另外,布卡把各种官位赐给儿子和亲信的将军,废除当地的小君主。
    诃里诃罗二世(1377年-1404年)继承父亲布卡的王位,1378年他趁著北方巴赫曼尼苏丹国阿拉丁?穆贾希德沙阿的死亡,派兵占领果阿、Chaul和Dabhol等关键的贸易枢纽地区,把帝国向西北部发展。然而,毗奢耶那伽罗军队被巴曼尼人所击败,被迫撤退,受到了极大的损伤。1399年,在德干高原上饥荒遍野,民不聊生,毗奢耶那伽罗帝国被迫签订了不利于己方的和平条约。
    《明史?西域传》称其为西天阿难功德国。洪武七年(1374年) 其王卜哈鲁曾遣使来朝。《明史》不置于外国传而置于《西域传》,列于乌斯藏之后,似因其使臣取道西藏而来之故。
    (1)建立
    在14世纪初,穆斯林教的侵略者依次打败了Yadava、Kakatiya、Pandya等印度南部的印度教王朝 ,但始终没有长期占领这些地区。他们所导致的破坏引起了当地人的不满,加强了有印度色彩的民族教主义。两个名叫哈里哈拉(Harihara)和布卡(Bukka)的兄弟拜了一位名叫Vidyaranya的印度教隐士为师,放弃了伊斯兰教:几年之前,在1327年,他们曾被德里苏丹国的军人所俘虏,并被迫接受伊斯兰教。
    在迈索尔的曷萨拉(Hoysala)国王V?ra Ballala III 的帮助之下,哈里哈拉一世建立了毗奢耶那伽罗帝国的第一王朝”桑伽马王朝(Sangama,1336年-1486年)。1343年,Ballala III被马杜赖素丹所谋杀,布卡趁机占据了曷萨拉地带。十年之后,毗奢耶那伽罗的军队击败了马杜赖素丹并辅佐本应继承王位的Sambuvaraya登位—尽管实际权利把持在布卡的手中。从1358年起,在毗奢耶那伽罗王朝与巴曼尼素丹国之间爆发了一系列的边境战争。 为了加强中央政权并提高国家团结,继承哈里哈拉一世王位的布卡一世宣布平等对待毗奢耶那伽罗王朝的所有宗教,包括印度教、耆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 另外,布卡把各种官位赐给儿子和亲信的将军,废除当地的小君主。
    (2)发展
    1374年,卡什一世占领了西边的港口果阿、Chaul和Dabhol,这些地区是贸易的关键枢纽。然而,毗奢耶那伽罗军队被巴曼尼人所击败,被迫撤退,受到了极大的损伤。1399年,在德干高原上饥荒遍野,民不聊生,双方签订了无利和平条约,这个条约对毗奢耶那伽罗王朝不利。
    王朝在克里希纳?迪瓦?拉亚统治的时代(1509-1529)达到顶峰,中央集权巩固,进军至巴赫马尼王国腹地,夺取赖丘尔,置比达尔苏丹于其保护之下,并与果阿的葡萄牙人建立贸易关系,实行宗教兼容政策,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在与巴赫马尼王国苏丹交战胜利使维贾亚纳加尔王国领土从通加巴德拉河扩张到半岛南端,跨东西两海岸。他死后,中央集权削弱。
    (3)衰落灭亡
    阿拉维杜王朝时代,大臣拉马?拉亚掌握实权,参与干涉德干穆斯林苏丹间的内争,并进攻阿马德纳加尔苏丹领土,捣毁清真寺,侮辱《可兰经》,激起德干所有穆斯林苏丹联合发动圣战,进攻维贾亚纳加尔王国。
    1565 年的塔利科战役(塔利哥达之战)中,穆斯林四国联军击溃维贾亚纳加尔军队,拉马?拉亚被俘杀,维贾亚纳加尔城遭洗劫,印度教徒被屠杀,辉煌的文化艺术中心化为废墟。此后,坦焦尔、马杜赖、迈索尔等地的纳亚克省长纷纷独立,王国陷于瓦解。
    2.文学
    毗奢耶那伽罗帝国的君主大力支持梵文与卡纳达语的文学的发展。Kumara vyasa把摩诃婆罗多翻译了成卡纳达语。
    3.君主列表
    (1)桑伽马王朝 Sangama -(1336-1485年)
    国王 在位年份 备注
    诃里诃罗一世 Harihara(Deva Raya) 1336年-1356年 又称Hakka ????
    布卡一世Bukka Raya I 1336年-1356年 定都毗奢耶那伽罗
    诃里诃罗二世 1377-1404年
    Virupaksha Raya 1404-1405年
    布卡二世 1405-1406年
    Deva Raya I 1406-1422年 尼科洛?达?康提曾在此段时期探访当地
    Ramachandra Raya 1422年
    Veera Vijaya 1422-1424年
    Deva Raya II 1424-1446年 把帝国推向黄金时代
    Mallikarjuna 1446-1465年 软弱、腐败的国王
    Virupaksha II 1465-1485年 软弱、腐败的国王
    Praudha Deva Raya 1485年

    (2)萨卢瓦王朝 Saluva -(1485-1505年)
    国王 在位年份 备注
    Saluva Narasimha Deva 1485-1491年
    Thimma Bhupala 1491年 在政治动乱时期中被杀
    纳拉辛哈二世 1491-1505年 无实际政权

    (3)图卢瓦王朝 Tuluva -(1503-1570年)
    国王 在位年份 备注
    Tuluva Narasa Nayaka 1491–1503年 摄政王
    Viranarasimha 1503-1509年
    Krishna Deva 1509年7月26日-1529年 期间帝国处于极盛时期
    Achyuta Deva 1529-1542年
    Sadasiva 1542-1570年 无实际政权
    罗摩(Rama) 1542-1565年 罗摩在一次政变中监禁Achyuta Deva,另立Sadasiva为帝,自己开始当摄政王,常干涉北方苏丹国的事务。
    在摄政晚期,他触发北方德干高原的五个苏丹国组成联军侵略帝国,最终首都被攻占、屠城,帝国崩解,Rama亦于战场上死去

    (4)阿拉维杜王朝 Aravidu -(1570-1646年)
    (该皇朝经常不当是帝国的统治时段,因为迈索尔等地已开始自治,只纳贡予中央)
    国王 在位年份 备注
    蒂鲁马拉 1565-1572年 罗摩的弟弟,战乱时携Sadasiva逃走,在安得拉邦南部Penukonda重新
    定都,尝试恢复帝国的统治,续当摄政王至1570年
    Sriranga I 1572-1586年
    Venkata II 1586-1614年 再迁往最后的首都Chandragiri
    Sriranga II 1614年
    Ramadeva 1617-1632年
    Venkata III(Peda Venkata) 1632-1642年
    Sriranga III 1642-1646年


    
    阿洪姆王国

    阿洪姆王国(阿萨姆语:???? ?????)是印度东北阿萨姆地区中古时期的一个傣族王国,1228年建国,首都位于西布萨加尔。建国者苏卡法原为中国云南德宏地区孟卯王国的傣族王子,由于引入相对先进的农业技术(水稻种植),傣族人口超越当地土著,进一步傣化了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的政治和社会生活风俗。该国的统治持续近600年,身为傣族最西方的王国,曾成功抵制莫卧儿帝国的扩张。阿洪姆人在十六世纪信仰印度教性力派,取代了原先精灵信仰。
    虽然被称作阿洪姆王国,但它很大程度上是多民族的,到最后阿洪姆人仅占其中不到10%的人口。阿洪姆人把王国称为勐顿孙罕(Mong Dun Sun Kham,意为“富饶和充满黄金的国家”或“黄金棺材”),当地的波多人把阿洪姆人建立的勐顿孙罕王国称为Ha Siam,在波多语中,Ha意为“土地”,Siam(或Shan)则是他们对所有傣、掸、泰民族的称呼。Ha Siam的发音逐渐演变为阿萨姆与阿洪姆。十七世纪后受蒙兀儿帝国与缅甸攻击(莫卧儿王朝先后17次发动对阿萨姆的战争,缅甸3次),统治末期因摩亚马里亚叛乱元气大伤,1817年和1826年期间缅甸入侵阿萨姆,扶持傀儡国王乔格斯瓦尔辛加,后被英国废除。1826年《杨达波条约》后,王国灭亡。
    1.历史
    (1)傣族西迁
    13世纪初,生活在伊洛瓦底江流域、萨尔温江(怒江)流域的傣族,因人口增长,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开始向周边寻求宜居的土地移民。此时,南面的缅人已经兴起,东面也有大理强权,只能向西面寻找新的领土。
    1215年,勐雅、勐卡(今保山昌宁)一带的傣族头人苏卡法,带着象征傣族王权的“梭陀”,带领9000人的男女,两头大象,三百多匹马,经勐卯(今瑞丽)、户拱(今缅甸北部)等地,花了十三年时间从胡贡(Hukawng)河谷越过帕凯(Patkai)山脉,进入到布拉马普特拉河谷地区。
    1228年,苏卡法在布拉马普特拉河谷地区的迪潘(Tipam)建立城邦,开垦稻田,修建水利系统,与布拉马普特拉河谷的原住民摩兰人(Morans)、那加人(Noga)、勃拉人(Borahis)交好,并鼓励傣族与当地民族通婚,扩充人口,逐渐壮大起来。
    (2)阿洪立国
    1251年,苏卡法将城邦迁至布拉马普特拉河(雅鲁藏布江)北岸的查莱碉(Charaideo),建立“勐顿顺罕”(即“顿顺罕国”),又译“阿洪王国”或”阿萨姆王国“。
    “勐顿孙罕”国王自称“诏法”(Chao-pha),“诏法”以下有 “邦勐”(Phang Mong)、“陶勐”(Thao Mong)、“陶”(Thao)、“录令”(Ru Ring)、“录百”(Ru Pak)、“录少”(Ru Sao)、“普坎”(Phu Kan)、“普克”(Phu Ke)、“普津勐”(Phu Kin Mong)、“纽勐”(Niu Mong)等各级官员。“勐顿孙罕”复制了祖地“勐雅勐哈”的制度,加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建设,对外征服周边各部族,到第四代王苏康法时,已经控制了整个布拉马普特拉河谷地区。
    (3)臣服麓川
    14世纪初,“勐顿孙罕”东部的“勐卯弄”(即“大卯国”、汉译“麓川国”)兴起,企图建立统一的傣族帝国,吞并周边各国,起兵西征“勐顿孙罕”。1316年,“勐卯弄”集结90万兵力,以国王胞弟混三弄为总兵,刀思云,刀帕洛、刀思汉盖等为大将,率兵西征“勐顿孙罕”,“勐顿孙罕”举国归附,混三弄大军大部分留在“勐顿顺罕”,“勐顿孙罕”派“混干”、“波勐”组成使团随部分“勐卯弄”军队,携金银贡品到“勐卯弄”(麓川国)王都“允姐兰”称臣纳贡。
    “勐顿孙罕”臣服“勐卯弄”后,年年到“允姐兰”朝贡,与“勐卯弄”所属各“勐”的泰族交往渐增,伊洛瓦底江上游地区不少泰族开始移民到土地肥沃的“勐顿孙罕”,增强了“勐顿孙罕”的实力。
    (4)印度化
    1397年,深受印度婆罗门教思想影响的苏党法王继承“勐顿孙罕”王位,婆罗门教在“勐顿孙罕”的地位得到提高。苏党法执政期间,逐渐疏远“勐卯弄”向印度靠拢,“勐卯弄”也忙于应付中原汉族的入侵,无暇顾及遥远的西方,“勐顿孙罕”开始印度化。
    此后,“勐顿孙罕”国王开始用印度教的头衔来作为自己的称号,“诏法”、“陶勐”等傣语称谓,逐渐被“布拉哥?哈因”(Burago hain)、“巴尔哥?哈因”(Bargo hain)、“巴帕特拉?哥哈因”(Barpatra Gohain)以及“拉吉科?瓦斯”(Rajkho was)、“巴鲁阿”(Barua)、“哈扎利卡”(Hazarika)、“塞基亚”(Saikia)、“博拉”(Bora)等带有印度色彩的头衔所取代。傣语里融入了大量的外来词汇,“勐顿顺罕”也慢慢被称作“阿萨姆(Assam)”。
    (5)战争与冲突
    17世纪开始,逐渐印度化的“勐顿顺罕”开始被印度的王朝视为势力范围。1615年,印度莫卧儿王朝派塞克瓦希姆(Sekwashim)将军率兵入侵“勐顿顺罕”,经过多次战役后,“勐顿顺罕”渐渐处于下风,只好提出和解,划定国境线,以布拉马普特拉河北岸的支流巴那底河(Bamati)到南岸的阿苏里亚里(Asuleoari)作为两国的边界。
    此后,“勐顿顺罕”不断被周边的达夫拉(Dafra)、坎腾那加(Khamten Naga)等山地民族的入侵。1662年,印度莫卧儿王朝的孟加拉副王米尔?朱姆拉赫(Mir Jumlah)又远征“勐顿顺罕”,从高哈蒂、森拉加尔(Simragar)和科利亚巴尔三处进军,占领了当时的“勐顿顺罕”首都噶尔贡(Garhgaon),“勐顿顺罕”军退到了查莱雕。莫卧儿军攻势正猛时,恰逢雨季来临,补给困难,不得不后退,“勐顿顺罕”军才得以喘息,重新组织进攻并夺回首都噶尔贡。莫卧儿军和“勐顿顺罕”军最后缔结和约,退到孟加拉。
    1671年,莫卧儿王朝再次入侵“勐顿顺罕”,傣族将军腊西特?波甫坎(Lacit Borphukan)率领傣族军民在高哈蒂郊外大败莫卧儿军队,成功遏制了莫卧儿王朝势力的扩张。莫卧儿军撤退后,“勐顿顺罕”恢复元气,开始整肃周边民族,征讨战争期间侵扰“勐顿顺罕”的山地民族,疆域反而有所扩大,地位也得到加强。
    1672年,第三十代王苏牙法被鸩杀,之后登基的国王不断被废黜或弑杀,阴谋、反叛、暗杀、内乱使“勐顿顺罕”陷入混乱。高哈蒂再次落人印度莫卧儿军队之手,周边山地各族又反复入侵。
    1681年,贾达达尔?辛格国王即位,定都于帕尔科拉(Palkora),平息了内乱,驱逐占据高哈蒂的莫卧儿军队,把“勐顿顺罕”与印度莫卧儿王朝的国境线划定在玛纳斯(Manas)河。
    贾达达尔?辛格国王执政期间,拥护萨克塔教派迫害瓦斯纳瓦教派,导致两个教派之间冲突不断。到1769年,拉克什米?辛格国王即位时,教派冲突越来越严重,印度教的摩亚马里亚(Moamaria)派反叛,境内各部族纷纷自立,“勐顿顺罕”再次走向衰弱。
    1792年,时任国王高利纳特?辛格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求助于英国,威尔什(Walsh)大尉率部进入“勐顿顺罕”,帮助“勐顿顺罕”平叛,混乱的局面暂时得以平息。英军的撤退后,高利纳特?辛格国王放弃了朗普尔,迁都于约哈特(Jorhat)。不久,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勐顿顺罕”驻扎军队,开始介入“勐顿顺罕”的内部事务。
    (6)英缅角逐
    1822年,缅甸趁“勐顿顺罕”衰败之际,出兵攻占“勐顿顺罕”,并扶持约郭什瓦尔?辛格担任傀儡国王。1824年,早就将“勐顿顺罕”纳为势力范围的英国以协助“勐顿顺罕”驱逐入侵的缅甸军队为名,趁机控制了“勐顿顺罕”,废除了由缅甸扶持的傀儡国王约郭什瓦尔?辛格。
    1826年2月24日,英国与缅甸签订了杨达波条约(Yandabo Treaty),确立了英国对“勐顿顺罕”的实际支配权,“勐顿顺罕”沦为英国的附庸。1833年,英国在“勐顿顺罕”另外划出一块土地,让前国王普兰达尔? 辛格(Purandar Singh,1818—1819年在位)直接管理。1836年,英国以不交税为由,突然罢免了普兰达尔?辛格。
    1838年,英国正式宣布将“勐顿顺罕”纳入英国版图。从此,傣族结束了对布拉马普特拉河谷地区长达600年的统治,成为英属印度的一个省。为了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傣族人不断反抗,但屡屡以失败告终。
    1947年,印度宣告独立后,印度从英国手中继承了“勐顿顺罕”的统治权,之后将“勐顿顺罕”拆分为阿萨姆、梅加拉亚、特里普拉、米佐拉姆、曼尼普尔、那加兰等六个邦,2015年又划出部分地区与占领的藏南地区成立了阿鲁纳恰尔邦,“傣阿洪”、“傣罕底”、“傣皑短”、“傣罕章”、“傣都弄”等傣泰群体主要生活在阿萨姆邦和阿鲁纳恰尔邦。
    2.阿洪姆王国系谱
    由苏卡法至普兰达尔.辛格传王三十八代,所有王也是苏卡法后人但亲疏不定。不一定是单线继承的,通常国王从少数的几个王室家庭中选出,由五大臣拥立。
    苏卡法 Sukaphaa 1228–1268
    苏多发 Suteuphaa 1268–1281
    苏宾发 Subinphaa 1281–1293
    苏汉发 Sukhaangphaa 1293–1332
    苏杭发 Sukhrangpha 1332–1364
    空位期 1364–1369
    苏图发 Sutuphaa 1369–1376
    空位期 1376–1380
    陶汉底 Tyao Khamti 1380–1389
    空位期 1389–1397
    苏当发 Sudangphaa 1397–1407
    苏章发 Sujangphaa 1407–1422
    苏帕发 Suphakphaa 1422–1439
    苏森发 Susenphaa 1439–1488
    苏恒发 Suhenphaa 1488–1493
    苏平法 Supimphaa 1493–1497
    苏混发 Suhungmung 1497–1539
    苏肯法 Suklenmung 1539–1552
    苏汉法 Sukhaamphaa 1552–1603
    苏森法 Susenghphaa 1603–1641
    苏兰法 Suramphaa 1641–1644
    苏廷法 Sutingphaa 1644–1648
    苏坦拉 Sutamla 1648–1663
    苏厐蒙 Supangmung 1663–1670
    孙亚发 Sunyatphaa 1670–1672
    苏兰发 Suklamphaa 1672–1674
    苏混 Suhung 1674–1675
    戈巴尔罗贾 Gobar Roja 1675–1675
    苏京发 Sujinphaa 1675–1677
    苏多法 Sudoiphaa 1677–1679
    苏力法 Sulikphaa 1679–1681
    苏帕法 Supaatphaa 1681–1696
    苏混法 Sukhrungphaa 1696–1714
    苏坦法 Sutanphaa 1714–1744
    苏嫩发 Sunenphaa 1744–1751
    苏伦发 Suremphaa 1751–1769
    孙耶发 Sunyeophaa 1769–1780
    苏希厐法 Suhitpangphaa 1780–1795
    苏钦法 Suklingphaa 1795–1811
    苏丁法 Sudingphaa 1811–1818
    普兰达尔辛加 Purandar Singha 1818–1819
    苏丁发 Sudingphaa 1819–1821
    乔格斯瓦尔辛加 Jogeswar Singha 1821–1822
    普兰达尔辛加 Purandar Singha 1833–1838
    3.苏卡法
    苏卡法(阿萨姆语:????????? ?????? ????????,Sw?rg?deu Sa?lung Syukapha,泰语:??????????????????,Chaoluang Seuakafa,印地语:?? ???? ?????,英语:Chaolung Sukaphaa,1189年-1268年),或译素卡帕、纠康发、苏卡发,苏卡帕,或称昭龙苏卡法(昭龙意为“大王”),他是阿豪姆王国开国之君。苏卡法是中国云南与缅甸接壤之傣族孟卯王国王子,1215年初他与三个皇后,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几个贵族和他们家庭,另带9000男女、大象两头,马三百匹离开王国。花了13年时间越过缅甸西北帕凯山,并在1227年于潘哨山口附近征服当地的那加族建立了第一个勐,1228年进入布拉马普特拉河定居。最先在迪潘(Tipam)建国,1251年迁至查莱碉并建都于此。之后在平地低湿之地种植水稻,人口大增。
    尽管苏卡法在通过帕凯山途中时对手下非常严厉,但到了布拉马普特拉河谷后则采和解的和非对抗性的政策,他娶了当地部落首领的女儿和他们建立了友好关系,当他开始建立他的王国领域时,他避免了人口密集的地区。他鼓励他的士兵以及阿豪姆人精英成员在当地结婚。
    苏卡法因建立的王国长达六百年而被当地阿豪姆人称为昭龙,意为“大王”。每年12月2日,阿萨姆地区的傣族都为召思汗法(即苏卡法)举行纪念仪式。有人认为他可能是元、明时期云南麓川首领思可法之叔。


    
    德里苏丹国(三):拉兹亚特丁?苏丹娜

    (6)拉兹亚特丁?苏丹娜
    拉兹亚特丁?苏丹娜(Raziyyat-din Sultana,1236–1240)是印度德里苏丹国奴隶王朝(1206-1290年)的女苏丹。
    ①早年经历
    拉齐亚是沙姆斯-乌德-丁?伊勒图特米什的女儿,她的母亲是德里苏丹国第一任苏丹艾伊拜克的女儿,因此她在宫廷中享有特殊的地位。她的大多数兄弟是女奴的儿子,与权力中心相距遥远。
    拉齐亚五岁时外祖父去世了,父亲成为了德里的新苏丹。因为她的能力和勤奋,使她成为了父亲的最爱。因此她父亲在处理国家事务时允许她在身边。
    ②掌权过程
    沙姆斯-乌德-丁?伊勒图特米什的长子纳西尔-乌德-丁.马茂德在代其父统治孟加拉期间,于公元1229年4月去世。苏丹存活下来的儿子都不能胜任治国的重任。所以伊勒图特米什临终指定他的女儿拉齐亚为继承人。但是宫廷的贵族们异常高傲,不愿在一个女人面前卑躬屈膝,他们不顾已故苏丹的遗愿,把伊勒图特米什的存活下来的年龄最大的儿子鲁肯丁?菲鲁兹扶上王位。但鲁肯丁?菲鲁兹沉溺于荒淫的生活,不理国事挥霍钱财,她的母亲独揽大权,整个国家陷于混乱。各地的总督都不服从中央政府的权威。于是拉齐亚决定夺取苏丹的位置。
    在一个聚礼日,鲁肯丁去清真大寺做礼拜,拉齐亚便登上了紧挨大寺的古宫平台,她在平台上同人们讲话,并谈到她父亲的时代,父亲的一切善政以及关怀。这时大家一拥而起造了鲁肯丁的反,并杀死了鲁肯丁,太后也被囚禁起来。在鲁肯丁被杀后,军队同意让拉齐亚继位。
    ③统治挑战
    统治年轻的女苏丹面临的任务并不是轻而易举的,王国的宰相和其他一些贵族不愿接受一个女人的统治,联合起来反对她。但是,拉齐亚不乏一个统治者应具备的才能,不久她就以机智和高超的外交手段制胜敌人,确立了他对印度斯坦和旁遮普的权威,孟加拉和信德等边远省份也承认了她的统治。她经常像男人一样挎带宝弓箭囊骑马外出,近侍前呼后拥,她也不戴面纱。
    然而,女苏丹的统治注定不得安宁。她把阿比西尼亚黑人奴隶雅库特提拔到马厩总管的职位,她对他的过分宠幸触怒了突厥贵族。第一个公开叛乱的是受到宫廷某些贵族暗中煽动的萨尔欣德总督阿勒图尼亚。女苏丹率军去镇压叛乱,但在随后发生的战斗中,叛乱的贵族杀死了雅库特,并囚禁了她。她的兄弟穆仪兹丁?巴赫拉姆被宣布为德里苏丹。
    ④最后结局
    拉齐亚试图通过和阿勒图尼亚结婚来摆脱困境,但没有奏效。她和阿勒图尼亚一同向德里进军,当到达盖特尔附近时,她被阿勒图尼亚的追随者所抛弃,并于1240年10月13日被穆仪兹丁?巴赫拉姆打败。次日,她和阿勒图尼亚一同被处死。
    ⑤人物评价
    拉齐亚具有非凡的才干,费里希塔写到“她以准确的语言通读古兰经,在她父亲在世时就操持政务”。她作为一个女苏丹,力图更突出地显示其才德。据当时的穆斯林编年史家明哈杰说,她“是一个伟大的君王,精明正直而仁慈,赞助学者,主持正义,爱护臣民,具有军事才能,并赋有帝王所必备的一切令人钦佩的德行和条件”。她亲自率军讨伐敌人,卸下红妆,扯去面纱,“身着戎装,裹上男子的头巾”,以卓越的才能在觐见式中处理政务。但是高傲的突厥贵族不甘心受一个女人的统治,而以卑鄙的手段使她垮台。拉齐亚的悲惨结局清楚地说明克服流行的偏见并往往不是容易做到的。
    (7)吉亚斯丁?巴勒班
    吉亚斯丁?巴勒班(乌尔都语:???? ????? ??????;?-1287年),是印度库特布沙希王朝第9位苏丹。他是前一位苏丹纳斯尔的维齐尔,他减少了叛逆的贵族的力量,并提高了苏丹的地位。尽管只有少量的军事成就,但他却是伊勒杜迷失至阿拉乌丁?卡尔吉之间最强大的统治者。
    他原是中亚钦察玉里伯里部人,是一位贵族之子。他幼年时被蒙古人俘获带到伽色尼卖为奴隶。他被卖给一位来自伊拉克巴士拉的苏非霍加?贾拉勒丁,被改名为巴哈?乌德丁。在1220年他被带到印度德里苏丹伊勒杜迷失处。
    他最初的工作是为苏丹带水壶,但很快就被苏丹擢升为个人随从。他成为德里四十名突厥贵族中最值得注意的人物之一。在1266年成为苏丹。
    他统治时代打败了骚扰德里的拉杰普特人,并重新征服了孟加拉,同时成功地面对蒙古察合台汗国的威胁。
    他长子穆罕默德汗死于1285年的比亚斯河战役,他另一个儿子,布格拉汗,不愿继承王位,而是试图成为孟加拉的独立统治者。因此,巴勒班选择了他的孙子凯?库斯鲁作为继承人。 但是,他的死后,他的贵族提名奎尔巴德为苏丹。
    在奎尔巴德统治时期(1287-1290),而他的父亲布格拉汗在孟加拉宣称独立。奎尔巴德非常虚弱,无能,最终陷入中风,不得不把他的统治权交给他三岁的儿子沙姆斯丁?凯乌马尔,后者最终在1290年被监护人贾拉勒?菲路兹?卡尔吉所废除,结束了奴隶王朝。


    
    德里苏丹国(四):卡尔吉王朝

    2.卡尔吉王朝
    卡尔吉王朝(1290-1320)是德里苏丹国第二个王朝。其王族为阿富汗突厥人的一支(这支与葛逻禄人有关)。人种上与文化上已伊朗化与普什图化(普什图人)。
    卡尔吉王朝的创建者为菲鲁兹?卡尔吉。菲鲁兹本为奴隶王朝的一名将领﹐并于1290年取代了当时的奴隶王朝苏丹。菲鲁兹死后,其子阿拉丁?卡尔吉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并整顿了财政和行政。军事上,他向南面的德干苏丹国发动进攻﹐并派遣马利克?卡富尔四次南征德干高原,大大扩张扩张了王朝的领土。但这王朝捣毁了孟加拉超戒寺与那烂陀寺。
    1320年,卡尔吉王朝的最后一任苏丹被刺杀﹔王朝逐殁。
    (1)苏丹世系
    贾拉尔丁?菲鲁兹?卡尔基 1290~1296
    鲁肯丁?伊卜拉欣 1296
    阿拉乌德丁?卡吉尔 1296~1316
    希哈布丁?奥马尔 1316
    穆巴拉克 1316~1320
    (2)菲鲁兹?卡尔基
    菲鲁兹?卡尔基,卡尔吉王朝缔造者,自称第二个亚历山大大帝。1290 年6月13日,菲鲁兹?卡尔基发动政变,建立卡尔吉王朝,奴隶王朝灭亡。卡尔基是印度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帝王之一,曾在抵抗蒙古人入侵的历次战争中表现极为活跃,并在连年战争中征服了南印度王朝。
    (3)阿拉乌德丁
    阿拉乌德丁被称作是德里苏丹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苏丹,他缔造了德里苏丹国军事上的辉煌成就。
    ①军事政治
    阿拉乌德丁?卡吉尔(Alauddin Khalji)通过扩充军队,包括奴隶部队,奴隶部队是由从小被卖为奴隶并严格接受军事教育的人组成。阿拉乌德丁给他的军官支付现金,亲自牢牢控制着军队。
    1294年,阿拉乌德丁率领八千穆斯林骑兵进进入德瓦吉里(今道拉塔巴德,参见阿拉—乌德—丁远征德瓦士里)。
    1296年10月3日,阿拉乌德丁在德里红堡就位。阿拉乌德丁在袭击德干高原时带回了大量的战利品,并用这些战利品收买了他的舅舅查拉乌德丁周围的人,然后依靠谋杀舅舅而篡位登基的。
    1297年,阿拉乌德丁率领穆斯林军攻占古吉拉特(阿拉—乌德—丁征服古吉拉特)。但是军队开回德里途中,因抗议战利品不均而叛变,叛乱受到了残酷的镇压。
    阿拉乌德丁于公元1299年派遣乌卢格汗和努斯拉特汗去占领兰桑波尔(阿拉—乌德—丁征服兰桑波尔),经过一年的围攻,最后占领,同时在布东、奥德、德里又发生了严重的叛乱,最终叛乱被平息。
    阿拉乌德丁即位不久,柴法尔(扎法尔汗Zafar Khan)在贾朗达尔附近击退了一次蒙古人的侵略。
    公元1299年,顾特卢格克瓦查(忽都鲁火者Qutlugh Khwa-jah)率领一支号称多达二十万人的蒙古军队驻扎在朱木拿河(亚穆纳河)两岸,威胁德里。阿拉乌德丁率军与蒙古军对峙,基利战役爆发。柴法尔汗发动突击,击退了蒙古人,但自己也战死。
    公元1303年 [1] 征服齐图(阿拉—乌德—丁征服齐图),十二万蒙古大军掠夺德里和邻近地区(蒙古人攻打德里之战)。打退了蒙古人后,阿拉乌德丁不断地进攻德干高原,并一度打败了拉杰普特人。
    1305年,蒙古人袭击到阿姆罗哈(蒙古人入侵阿姆罗哈之战)。
    1305年,阿拉乌德丁征服马尔瓦(阿拉—乌德—丁征服马尔瓦)。
    公元1306—1307年,德瓦吉里投降。
    1306年由卡卜克率领的一支蒙古军队掠夺了喜马拉雅山地区(蒙古人入侵喜马拉雅地区之战),五万名侵略者被德里的伽齐马利克俘虏。
    1307—1308年一名叫伊克巴尔曼德的蒙古酋长渡过了印度河,可是他战败被杀。在阿拉乌德丁统治最后的年代里,蒙古人再也不敢来进攻德里苏丹国了。
    1306年,卡富尔第一次远征德干。
    公元1308—1310年,卡富尔第二次远征德干,于1310年华朗迦城投降。
    公元1310年卡富尔第三次远征德干。
    1311年征服南方的曷萨拉王朝和潘地亚。
    公元1313年,卡富尔第四次远征德干雅达瓦(亚达瓦王朝)和曷萨拉王朝,整个南印度就这样归于德里的有效管辖之下。
    ②抗击蒙古侵袭
    蒙古军的入侵使阿拉乌德丁?卡吉尔再次修缮要塞,加固凯塔尔(Kaithal)城。通过考证昂西(Hansi)巴斯城门(the Barsi Gate)上的雕刻纹饰,我们能够确定修葺的时间大约在1303年12月。阿拉乌德丁?卡吉尔还颁布了大量的财政和行政管理措施来提高军备投入,避免重蹈覆辙。经验丰富的贵族们考察了蒙古人的进军路线并在沿途安置哨点(iqtas),由警惕性极高的心腹将领把守,以防不测。
    不过,这些措施还未完全见到成效,伊斯兰教历703年(公元1304年)阿里?贝格和塔塔克(Tartaq)就再次率领蒙古军队沿瑟穆尔(Sirmur)山麓挺进达比阿斯河(Beas)河岸。他们的一支分队洗劫了纳戈雷(Nagore)。蒙古主力军行进到恒河和亚穆纳河河间地带时受到马利克?卡富尔(Malik Kafur)和加齐?马利克(Ghazi Malik)的阻击,很多蒙古士兵被俘。另一支由康德(Kang or Gung)带领的蒙古军队攻克了克格尔河(克格尔河Ghaggar)上的合卡尔(Khekar)地区。阿拉乌德丁?卡吉尔派马利克?卡富尔和加齐?马利克前去指挥作战,成功俘获了康德并押回德里。
    此时,阿拉乌德丁?卡吉尔?卡尔吉采取的措施已经开始发挥作用。他任命加齐?马利克为行军保卫长,总部设在迪帕普尔(Dipalpur),加齐?马利克一直守卫在那里直到阿拉乌德丁?卡吉尔去世。在伊克巴尔?曼达赫(IqbalMandah)的带领下,蒙古军队又掀起新一轮进攻,但很快被击败且多人被俘。据说,加齐?马利克改用主动进攻的策略,加兹尼成为蒙古人首个沦陷城市。在此期间,尽管蒙古人不再袭击印度,但是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伊斯兰教君主控制了拉维河以外的地区。有记载说,加齐?马利克得到了阿老丁的真经(khutba,又译“呼图白”),曾在加兹尼诵读。学者们对这个提法颇感疑惑。巴拉尼对每年冬征讨伐蒙古军的加齐?马利克评价很高,称他是抵抗蒙古军的长城(Wall of China)。伊本?白图泰看到木尔坦清真寺里的碑文上写着图格鲁克(Tughluq)声称一共打败蒙古军二十九次。
    据一位伊朗使节的说法,伊利汗国的君主完者都(Oljaitu)曾命令阿拉乌德丁?卡吉尔投降并要求与卡尔吉公主(Khalji)成婚。但是,阿老丁拒不同意,最后导致使节被拘,十八名随从惨死在象群脚下。
    巴拉尼认为,正是因为阿拉乌德丁?卡吉尔所采取的政策才缓解了蒙古人的侵占,这种局面一直维持到顾特卜乌德丁?穆巴拉克沙(Qutubuddin Mubarkshan)统治末期(伊斯兰教历720年,即公元1320年)。诗人阿米尔?库思老认为穆巴拉克沙曾筹划攻打加兹尼,但他受到异密们的劝阻。不过也有史料记载,伊斯兰教历721年(公元1321年)蒙古军队进攻未能成功的原因在于德里军队囚禁了大量蒙古人和他们的首领。最后一次提到入侵是在穆罕默德?宾?图格鲁克(Muhammad Bin Tughluq)统治时期,答儿麻失里(Tarmashirin)率军攻入印度边境。后来,有文献提到德里和伊朗互换使节,建立起友好关系,这也改变了图格鲁克王朝和答儿麻失里的敌对状态。就此,蒙古人征讨印度暂告一段落,直到1398年帖木儿卷土重来。
    ③经济文化
    在帝国的经济上,阿拉乌德丁废止了国家内部穆斯林贵族的定期津贴,消除了他们的政治影响,让他们完全臣服于自己。皇家手工业工场规模很大,阿拉乌德丁?卡尔吉的大型作坊有 17000名劳动者。
    阿拉乌德丁的权利基础是他提高到每项收成价值50%的土地税及对奶牛和房屋征收的新税种。德里苏丹国的农民要向苏丹政府缴纳的田赋称为“卡拉吉”。旱田赋额占总产量的 1/3~2/3,水田占2/3。随着村社内部封建剥削关系的发展,村社内无社员权利的农民或外来户还受到村社头人征收特别税的剥削。
    阿拉乌德丁还强制管制德里的工资和物价,禁止私人存有金银,同时要求商人申请执照,对他们的利润加以限制并课税。农民只能把他们的产品卖给持有执照的商人,留下一部分产品自用。
    这些措施把物价压得很低,使他的士兵和工人用他们的薪水至少在德里可以生活,尽管所有的商人和农民对这些措施极为憎恨,可是,这些强制性的措施却使阿拉乌德丁有能力派出一支军队迎击并打退了外来者的进攻。
    ④宗教政策
    阿拉乌德丁统治下的德里苏丹国的宗教政策与阿拉伯帝国基本保持一致,国家内部的非穆斯林被称为“第米”,他们需要交纳每年个人净产值的6%作为“人头税”,这样,他们的信仰就会得到保护。
    ⑤去世
    阿拉乌德丁的高压统治是令人恐惧的,但是在他的有生之年,他的个人的坚强决心和专横权力却使得印度斯坦避免了被蒙古人掠夺。他的经济管理能力是出众的,特别对任何近代前国家更是如此,然而依靠的却是印度农民难以承受的高税收,这必然引起印度人民的反抗。
    阿拉乌德丁当政的晚年,由于身体衰弱,他成了马利克?卡富尔手中的傀儡。接着阿普汗的军队在古吉拉特叛变。哈拉巴尔在德瓦吉里宣布独立。1316年阿拉乌德丁去世死前废黜了基兹尔汗长子的继承权,指定他年幼的儿子希哈卜乌德丁为继承人,卡富尔拥立幼主,他就成了帝国的实际统治者。
    ⑥王朝灭亡
    1316年,阿拉乌德丁去世,其长子被自己的士兵谋杀,次子放弃权位,其家族在德里的统治终结。
    穆巴拉克贿赂了卡富尔手下并劝诱他们刺杀卡富尔。卡富尔死后1316年穆巴拉克正式即位当了苏丹。平息了古吉拉特的叛乱。1317年镇压了德瓦吉里的叛乱,1320年穆巴拉克被胡斯鲁手下的人刺死。于是胡斯鲁登位。提帕勒浦尔的省长伽齐马利克得到有权有势的贵族的支持,1320年9月在德里杀死胡斯鲁,继位为苏丹逐渐被称为吉亚斯乌德丁图格鲁克沙。


    
    德里苏丹国(六):赛义德王朝

    4.赛义德王朝
    赛义德王朝(Sulalah Sayyid) 15世纪印度德里苏丹国第四代王朝(1414~1451)。创建者为原旁遮普总督黑兹尔汗(Khizrkhan,1414~1421在位)。因其家族自称是先知穆罕默德的后裔,故称赛义德王朝。
    王朝管辖的领土包括信德、旁遮普以及印度北方邦的西部。王朝历史达37年,历经4代苏丹。王朝缔造者黑兹尔汗曾是察合台突厥人帖木尔任命的木尔坦、拉合尔等地的总督。
    帖木尔离开德里后,黑兹尔汗于1414年占领德里,建立赛义德王朝。在位期间,由于在其王朝周围兴起许多独立并敌视的国家,故黑兹尔汗仍以征服者帖木尔的名义进行统治。
    其继任者穆巴拉克?沙(1421~1434在位)当政期间正式启用赛义德王朝称号,并提出在伊斯兰教聚礼日诵读“呼图白”时,要为王朝苏丹祝福。穆巴拉克?沙曾平定叛乱,稳固领土。
    在穆罕默德?沙和阿拉姆?沙执政期间,王朝政务日趋混乱,实权落入拉合尔和信德总督巴赫鲁勒?洛迪手里。1448年,阿拉姆沙离开德里去巴唐。
    1451年,巴赫鲁勒?洛迪夺取德里,建洛迪王朝/(罗第王朝),赛义德王朝遂亡。
    (1)苏丹世系
    黑兹尔汗?赛义德 1414~1421
    穆仪兹丁?穆巴拉克 1421~1434
    法里德汗?穆罕默德?沙 1434~1445
    阿拉丁?阿拉姆?沙 1445~1451
    5.罗第王朝/洛迪王朝
    罗第王朝/洛迪王朝(1451-1526)是德里苏丹国第五个王朝﹐其创建者为巴赫鲁尔.罗第。
    巴赫鲁尔?罗第原为赛义德王朝信德总督。
    1451年﹐巴赫鲁尔夺取了德里﹐成立了罗第王朝。王朝共历3代苏丹﹐管辖范围包括信德﹑旁遮普﹑北方邦等地区。
    1526年,莫卧儿帝国巴卑尔在第一次帕尼帕特战役击败洛迪王朝,随后攻入德里,洛迪王朝灭亡。
    (1)苏丹世系
    巴赫鲁勒?洛迪(布卢尔汗?洛迪) 1451~1489
    希坎达尔?洛迪 (西甘达尔沙?洛迪)1489~1517
    伊卜拉欣?洛迪 (Ibrahim Lodi)1517~1526
    (2)布卢尔汗?洛迪
    布卢尔汗?洛迪,印度德里苏丹国的洛迪王朝建立者、苏丹。出身于阿富汗的洛迪部落。萨伊德王朝末年,任拉合尔和锡尔欣德总督。
    1451年,趁苏丹阿拉姆沙无力控制局势之机,进军德里。在前宰相哈米德汗的支持下夺取德里王位,建立王朝。
    在位(1451—1489)期间缓和同阿富汗贵族的关系,大力分封扎吉尔(扎吉尔达尔,扎吉尔制)。迫使绍纳福儿(绍纳福尔,今江布尔)、梅瓦特(哈里亚纳Mewat)、桑巴尔(拉贾斯坦Sambalpur)、雷瓦里(哈里亚纳Rewari)等独立王国和河间地的首领归顺,并占领瓜廖尔。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德里苏丹国的安定和威望。赞助学术。1489年在贾拉利城附近去世。
    (3)西甘达尔沙?洛迪
    西甘达尔沙?洛迪,一名尼扎姆汗。洛迪王朝第二代苏丹。布卢尔汗?洛迪次子。
    1489年在贾拉利登上王位。执法严格,乐善好施,奖励学术。致力于消除苏丹国的混乱状况,清查主要的阿富汗扎吉尔达尔的帐目,充实国库。出征蒂鲁特(Tirhut)和比哈尔,迫使其罗阇交税纳贡。
    与孟加拉的阿拉—乌德—丁?胡赛因沙缔结互不侵犯条约(1495年)。为了更有效地控制多普尔、昌德里及其邻近地区,于1504年在位于今亚格拉的地方建立一座新城。
    他的努力使德里苏丹国恢复了一定的实力与威望。1517年病死于所建新城。



    
    巴赫曼尼苏丹国

    巴赫曼尼苏丹国,中世纪印度德干北部的伊斯兰教国家(1347~1526)。亦译“巴赫曼王朝”(巴曼尼素丹国)。1347年,由原阿富汗的突厥人贵族后裔哈桑(Hasan,1347~1359在位)创建。他宣称其祖先系波斯王巴赫曼,故名。
    巴赫曼尼苏丹国(1347年-1518年 泰卢固语:?????? ???????????)?????? ??????)是处于印度德干高原的古代苏丹国。
    1347年,阿富汗君主阿拉丁?哈桑?巴赫曼沙赫摆脱了德里苏丹的束缚,建都古尔伯加。1425年移都比达尔。1518年巴赫曼尼苏丹国的统治瓦解,取而代之的是五个独立的苏丹国,所谓的德干苏丹国:比达尔、比贾布尔、艾哈迈德纳格尔、比拉尔以及果尔贡德。五个苏丹国纷争不休,战乱不断。最后莫卧儿帝国入侵,各苏丹国逐一沦陷。
    1.建国
    德干地区原为德里苏丹国领地,在图格鲁克王朝苏丹穆罕默德统治末期,国家开始分裂。当时任古尔巴加地区军事将领的哈桑趁机宣布独立,自称苏丹,取号为阿拉?穆扎法尔?丁?巴赫曼?沙,建都于阿萨拉巴德(即古尔巴加)。以古尔巴加地区为基地,先后征服了果阿、达波尔、科尔哈普尔和德林加纳等印度教王公统治的小邦,迫其称臣纳贡。将领地划分为古尔巴加、德拉塔巴德、比拉尔和比达尔4省,派总督管理。王朝信奉伊斯兰教什叶派教义,实行伊斯兰教法,将伊斯兰教传播到新征服地区。
    2.发展
    穆罕默德?沙(1357~1373在位)执政时,多次与南部信奉印度教的维查耶那伽尔国等抗衡,巩固了王朝的疆土。穆罕默德?沙二世(1378~1397在位)执政时,王朝由征战转入安邦治国。他励精图治,健全国家制度,始设宰相和大臣会议,休养生息,减轻赋税,发展农业和商业,修建清真寺,开办宗教和世俗学校,资助和庇护穆斯林学者,兴办伊斯兰文化教育,尊奉苏菲派著名学者为朝廷宗教导师,在各地敕建“扎维耶”,传经布道’,使苏菲主义学理得到广泛传播。
    3.鼎盛
    艾哈迈德?沙(1422~1435在位)统治时,再次征讨维查耶那伽尔国,兼并瓦兰加尔国部分领土,并征服了德林加纳的印度教王公,掳获大量战利品。1424年,迁都于新城比达尔,后发展为伊斯兰教文化中心。自苏丹胡马雍执政时,任用军事将领马赫穆德?加万(1463~1481在位)为宰相,连续辅佐3代苏丹,握有实权,励精图治,在政治、军事、经济和外交等方面政绩卓著,此时,为王朝的鼎盛时期。国土横跨印度中部,东西均达于海,其势力伸入南北部分地区。
    4.灭亡
    1490~1518年间,地方割据势力崛起,王朝无力控制,各行省总督相继宣布独立,国力日衰。王朝分裂为比贾布尔、阿赫马德拉加尔、戈尔康达、贝拉尔、比达尔等5个独立小邦。1526年,王国大臣阿米尔?巴里德推翻苏丹,自立为王,巴赫曼尼王朝灭亡至1687年,5个小邦先后被莫卧儿帝国皇帝奥朗则布征服。
    5.历代苏丹
    阿拉丁?哈桑?巴赫曼沙赫(阿拉—乌德—丁?巴曼沙/阿拉-乌德-丁一世苏丹) 1347年 - 1358年
    穆罕默德沙赫一世 1358年 - 1375年
    阿拉丁?穆贾希德沙赫 1375年 - 1378年
    达乌德沙赫 1378年
    穆罕默德沙赫二世 1378年 - 1397年
    吉亚斯-丁 1397年
    沙姆斯-丁 1397年
    塔杰-丁?菲鲁兹沙赫 1397年 - 1422年
    艾哈迈德沙赫一世 1422年 - 1436年
    艾哈迈德沙赫二世 1436 - 1458年
    阿拉丁?胡马雍?扎利姆沙赫 1458年 - 1461年
    尼扎姆沙赫 1461年 - 1463年
    穆罕默德沙赫三世 1463年 - 1482年
    穆罕默德沙赫四世 1482年 - 1518年
    艾哈迈德沙赫三世 1518年 - 1521年
    阿拉丁沙赫 1521年 - 1522年
    瓦里-阿拉沙赫 1522年 - 1525年
    卡里姆-阿拉沙赫 1525年 - 1527年
    6.阿拉—乌德—丁?巴曼沙
    阿拉—乌德—丁?巴曼沙,印度巴曼王朝(巴赫曼尼苏丹国)建立者、苏丹。又名哈桑。原是德里苏丹穆罕默德?宾?图格鲁克的将领,因功封为扎法尔汗。
    1347年任道拉塔巴德驻军司令。同年,被德干叛乱贵族推举为王。自称是著名波斯英雄巴曼的后裔,故其王朝被称为巴曼王朝(1347—约1527)。定都阿桑纳巴德(即古巴加)。
    在位期间(1347—1358),清除德干地区政治上的混乱,将王国版图扩展到北起韦恩甘加河,南抵克里希纳河,西自道拉塔巴德,东到邦吉尔的广大地区。将全国分为4个省(“塔拉夫”):古巴加、道拉塔巴德、贝拉尔和比达尔。建立了有效的扎吉尔封地制。


    
    苏尔王朝

    苏尔王朝是一个普什图人在印度次大陆北部建立的一个伊斯兰教王朝,定都于德里。比哈尔地方的阿富汗封建主舍尔沙趁着莫卧儿帝国统治者胡马雍出征古吉拉特邦时,扩充实力,并于1539年击败莫卧儿军队。1540年舍尔沙占领德里,建立苏尔王朝,统治着西起今阿富汗喀布尔,东到孟加拉国的广阔地区,称雄一时。在统治期间,建立了高效完善的管理制度,任用各种不同民族和宗教担任官吏。废除旧币,铸造新币,发展经济。1545年,胡马雍在波斯萨非王朝的沙阿(国王)塔赫玛斯普一世的支持下,重返印度,占领旁遮普、德里、阿格拉,恢复了莫卧儿帝国的统治。1557年王朝终为莫卧儿帝国所灭。
    1.历史
    苏尔王朝是一个伊斯兰教王朝,由普什图人在印度次大陆北部建立,定都于德里。创建者是舍尔沙(Sher Shah,约1486~1545),原名法里德(汗),系今阿富汗的苏尔部落人,信仰伊斯兰教逊尼派,1539年末,在比哈尔自立为王,1540年占领德里,建立苏尔王朝,统治著西起今阿富汗喀布尔,东到孟加拉国的广阔地区,并实施了强有力的改革,但最终于1557年被莫卧儿帝国所灭。
    舍尔沙原名法里德汗,是南比哈尔阿富汗酋长。他利用印度莫卧儿皇帝胡马雍征伐古吉拉特的巴哈杜尔沙的机会,扩充实力,迫使孟加拉统治者向他割地纳贡,许多阿富汗贵族纠集在其麾下。此后,他率阿富汗人组成的军队在乔萨和卡瑙季两战役中重创了莫卧儿军队,迫使胡马雍放弃印度斯坦,逃往拉合尔。1540年,他据有德里后,自称舍尔沙,建立苏尔王朝。后进驻亚格拉,并逐步把势力扩张到旁遮普、木尔坦、信德、拉贾斯坦和马尔瓦。他创建了较完善的国家行政制度,实行高度集权的官僚政治体制。他将国家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中,并设由贵族、军人、学者、长老组成的咨询会议协助自己决策。把全国划分为47个省;省下设县,称“帕尔加纳”,设各级军政长官和教法官实行管理。他遵奉逊尼派教义,实行伊斯兰教法,废除贵族法律特权,推行宗教宽容政策,允许其他宗教徒按其教规进行宗教活动,任用印度教徒担任各级军政官员。他改革田赋制度,重新丈量土地,土地按质分等征税。采取措施保护农田,发展农业。为鼓励商业贸易,废除苛捐杂税,只征收海关税和市场交易税。他修干道34条,设驿馆,以利商旅和邮传。废除旧币,重新铸造金、银、铜币,一直沿用到1835年。1545年5月舍尔沙在对拉杰普特人的征战中阵亡。此后,相继即位的有:赛利姆沙、菲鲁兹沙、阿迪尔沙。王朝在阿富汗军事贵族争夺王位的内战中陷于瓦解。1555年,胡马雍在波斯军队的支持下重征印度平原,占领拉合尔、德里和亚格拉,苏尔王朝灭亡,莫卧儿王朝继续统治印度。
    2.舍尔沙
    舍尔沙(Sher Shah,约1486~1545) ,印度北部伊斯兰苏尔王朝的创建者,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他曾大破莫卧儿王朝第二代皇帝胡马雍,将其赶出北印度,他的政治经济改革为以后莫卧儿王朝阿克巴的体制准备了范式。史学家称他是“驱逐莫卧儿入侵者,领导印度穆斯林复兴运动的领袖”。
    舍尔沙去世后,舍尔沙的儿子萨利姆也在统治了8年之后英年早逝。舍尔沙的孙子继位时不到10岁,苏尔王朝幼主临朝,结果国家被小皇帝的舅舅阿德尔篡夺,但阿德尔不能服众,帝国很快分崩离析,而被舍尔沙赶走的胡马雍也得以在萨法维波斯的支持下卷土重来。
    舍尔沙原名法里德。系今阿富汗的苏尔部落人,后全家移居白沙瓦,生于比哈尔的萨萨拉姆。为养马人哈桑汗之子。早年在贾马尔汗军中服役。后投靠比哈尔莫卧儿统治者巴哈尔汗,在军中供职。1522年,因作战勇敢、才干出众而获得“舍尔汗”称号,不久又擢升为军队副统领,兼巴哈尔汗之子的老师和保护人。巴哈尔汗死后,成为比哈尔的实际统治者。
    巴布尔去世之后,东部的阿富汗人试图反抗莫卧儿帝国的统治,舍尔因为能力出众,被推举为他们的领袖,整合起东北印度的反莫卧儿势力。
    舍尔于1539年初征服孟加拉和罗赫达斯堡。
    当时胡马雍面临三股敌人,西面是梅瓦尔等地(今拉贾斯坦邦)的拉杰普特人,曾经被他的父亲巴布尔在坎奴战役中予以重创,但仍保存了一定实力。西南方向是古吉拉特邦的统治者巴哈杜尔沙,东面是舍尔为首的阿富汗反抗者。
    胡马雍继位后,首先攻打了古吉拉特,取得胜利,夺走不少土地。随后梅瓦尔土邦为首的拉杰普特人向他发难,进攻莫卧儿帝国的国都阿格拉。
    拉杰普特人曾经被巴布尔重创,因此实力强大的胡马雍没费多少力气就将他们击退,赶回到拉贾斯坦邦的沙漠和群山当中。胜利之下,胡马雍和他的兄弟们都狂欢作乐,军务变得杂乱无章,结果古吉拉特苏丹借机收复了之前被胡马雍夺取的领土。
    胡马雍大怒,马上准备再次发兵教训古吉拉特人,但是舍尔已经带领阿富汗军队从东面逼近。胡马雍凭着一腔血勇和兵力、资源的优势,逆击舍尔的军队,竟然将舍尔打得大败,胡马雍一路追杀到恒河流域的乔萨。
    舍尔逃到山上碉堡中避难,胡马雍则率军在山下与舍尔对峙,热爱享受的胡马雍在军营中狂欢作乐,他坚信凭着资源的优势,先撑不住的必然是阿富汗人。
    然而印度的雨季很快到来,恒河河水陡涨,低洼地带被淹没,舍尔趁机派出别动队,借着水势截断了胡马雍的粮道。
    粮道被断之后,胡马雍的军队惊慌失措,舍尔趁机率军冲杀而下,向胡马雍的大军发起突击。阿富汗勇士们纷纷以一当十,势如破竹。
    胡马雍无力抵挡,只得与舍尔汗讲和,接受舍尔汗提出的条件,承认舍尔汗为孟加拉一带的王。
    讲和后,胡马雍整顿军队,准备返回阿格拉。他的军队到达恒河边,因为人困马乏,便解甲休息,预备翌日渡河。
    四更时分,胡马雍的军队都在营帐中熟睡。这时,舍尔汗的军队如同天神下凡一般再次逼近了!舍尔汗并不以和解为满足,他要把胡马雍置于死地,以便自己做整个北印度的至高主宰。
    胡马雍的军队从睡梦中惊醒,猝不及防,被杀无数。莫卧儿皇帝胡马雍丢下妻妾,落荒而逃,在仓促中带了仅仅几个随从,骑上马背,向恒河对岸逃去。
    恰逢恒河水涨,又阔又深,水势又急,马匹不易泅渡。胡马雍的坐骑被水冲向下游,他从马背上跌入水中,几乎淹死。这时,来了一个背着羊皮袋的灌水夫,把皮袋吹饱,叫胡马雍伏在浮起的皮袋上,用劲划水,才从万分危急中捡了一条命。
    情急之下,胡马雍向灌水夫许诺,如果自己能活着回到阿格拉,将让灌水夫在他的王座上做3个小时的皇帝。之后,胡马雍果真活着回到了阿格拉,这位灌水夫也骑着牛,带着他的灌水袋来到了莫卧儿帝国的都城。胡马雍并没有忘记当时的窘困,所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更何况皇帝金口玉言,更无后悔的理由。胡马雍热情的接待了这位出身低贱的救命恩人,并按照承诺,让这个下等人坐上了自己的王座,取代自己做了3个钟头的皇帝。当然,精明的灌水夫没有浪费这3个小时的宝贵时光,他下令把他曾经用来拯救胡马雍生命的羊皮袋,分割成一个个小圆块,并打上纪念印记,作为钱币使用。接着,他赏赐了很多金银财宝给自己的穷亲戚们。胡马雍都照着灌水夫“皇帝”的命令,毫不掺水的执行了。
    舍尔汗在乔萨之战中把胡马雍打得丢妻弃子、落荒而逃后,其势力威震北印度,于是,舍尔汗于 1539年 12月于比哈尔自立为王,称号舍尔沙,建立了历时15年的苏尔王朝,并开始以自己的名字铸造钱币。铸币权是穆斯林世界证明政权强大和独立的最主要象征之一。
    1540年5月 17日,舍尔沙又在卡瑙季(曲女城)之役重创了莫卧儿军队,4万莫卧儿军队几乎被全歼。战败的胡马雍放弃印度斯坦,逃往拉合尔。后舍尔沙进驻德里和阿格拉,并逐步把势力扩展到旁遮普、木尔坦、信德、拉贾斯坦和马尔瓦。
    他曾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建立了行政管理机构,严格治军,重整军事组织和纪律,广泛吸纳印度教徒加入统治阶层,掌管军政事务,来化解宗教之间的矛盾。在经济上,实行丈量土地,按质分等,统一税额,国家直接向农民征收土地税,田赋被规定决不能超过收成的四分之一;向农民发放被战争破坏的土地赔偿金,保护农田;减轻繁杂商税,仅收入境和销售两地课税,以鼓励工商业发展;修筑道路和驿站,以利商旅和邮传;废除贬值旧币,以其名字重新铸造统一的金、银、铜币。实行宗教宽容政策,允许印度教徒按自己的教规进行宗教活动,保护寺院及其财产,并吸收印度教徒在政府机构中任职。在司法上,实行伊斯兰教法,选派教法官主持管理各地的司法和宗教事务,废除各地穆斯林贵族法律特权,不许以法徇私。
    舍尔沙以伊斯兰教逊尼派的虔信者和保卫者自诩,本人严格履行宗教功课,尊重伊斯兰学者和诗人,曾修葺和扩建了各地著名的清真寺和苏菲派谢赫的陵墓。1545年5月舍尔沙在对拉杰普特人的征战中死于一次火药爆炸。


    
    莫卧儿帝国(一):建立帝国

    莫卧儿帝国(波斯语:????? ???????? Shāhān-e Gūrkānī;乌尔都语:????? ??????;英文:Mughal Empire,1526年-1857年),是突厥化的蒙古人帖木儿的后裔巴布尔在印度建立的封建专制王朝。在帝国的全盛时期,领土几乎囊括整个南亚次大陆以及阿富汗等地。莫卧儿帝国上层建筑是穆斯林,而基础则是印度教,波斯语是宫廷、公众事务、外交、文学和上流社会的语言。
    帖木儿帝国崩溃后,其皇室后裔巴布尔率军入侵南亚次大陆建立莫卧儿帝国,帝国在其子胡马雍时期曾一度衰落,后在第三代皇帝阿克巴时期进入全盛时期,这一时期莫卧儿帝国内部实行文化融合和宗教宽容政策,但这一政策在第四代皇帝贾汗吉尔时期因叛乱而被抛弃。到了第五代皇帝沙贾汗时,莫卧儿帝国空前强大,但由于沙贾汗大兴土木和赋税繁重而发生内部纠纷,1657年沙贾汗被其子奥朗则布推翻。奥朗则布时期的莫卧儿帝国领土达到最庞大的时候,但沙贾汗时期遗留下来的一系列问题导致莫卧儿帝国衰落。
    莫卧儿帝国衰落后,大英帝国、法兰西殖民帝国、荷兰殖民帝国和葡萄牙殖民帝国等殖民帝国在印度争夺殖民地,最终英国胜利,使莫卧儿皇帝成为傀儡。1858年,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被授予印度女皇称号,成立英属印度,莫卧儿王朝灭亡。
    1.建立帝国
    帖木儿帝国灭亡后,巴布尔自从被驱逐河中之后,翻山越岭进入阿富汗,夺取喀布尔,在喀布尔建立了一个小王朝,他率领伊斯迈尔借给他的军队匆忙赶回河中,胜利地进入了撒马尔罕城(1511年10月)。继撒马尔罕之后,布哈拉又向他敞开了大门,而蒙古乌兹别克人退到塔什干。巴布尔又去占领塔什干,成为塔什干和中亚的统治者。以伊朗人在呼罗珊的胜利为支柱,帖木儿王朝在河中的复辟似乎是完成了。但是,巴布尔开始碰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他曾求助过的、并接受其宗主权的波斯人是十叶派穆斯林。布哈拉和撒马尔罕居民信奉的是逊尼派,他们斥责他与异端邪说者谈判,并与他断绝关系,他们的宗教热情比他们对帖木儿朝诸王的忠诚更加强烈。由于受到这些宗教骚乱的鼓动,乌兹别克人又卷土重来。波斯将军纳吉姆?沙尼和巴布尔在布哈拉以北的加贾湾发生的一场大战中与他们交锋,这次被他们打败了(1512年12月12日),纳吉姆被杀。巴布尔放弃了对河中的所有企图,退回到他的喀布尔王国,七年以后,他从喀布尔出发,前往征服印度。于是,布哈拉、撒马尔罕和整个河中地区又转到蒙古乌兹别克人手中。
    巴布尔曾尝试在中亚扩展自己的疆土,受挫后就把目光投向南方人心涣散、四分五裂的德里苏丹国。恰在这时巴布尔有了一个方便的借口:旁遮普省总督邀请他出兵把他从其领主苏丹的手中“解救”出来。于是,他向南方进行了“圣战”。
    印度的德里苏丹国遭受严重的打击,名存实亡,北部印度陷于分裂状态。1510年时,蒙古贵族巴布尔就已经统治着印度北部。1525年,巴布尔南下进攻印度,次年攻占德里,屡败印度诸侯联军,征服北印度大部分地区,建立莫卧儿帝国。可见莫卧儿帝国最初是外族在印度建立的政权。从此,印度的不同教派,分散的村社走上了民族统一的道路,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富有、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巴布尔开始转战于整个印度次大陆,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占领了大半个印度半岛。他采用“以印治印”的手法,把印度半岛北部尚未征服的地盘划分给每一个印度的封建主,不管他们采用什么方法,只要管理那就是他们的领地。不久,印度北部就基本统一了。1527年春天,巴布尔与拉那?桑伽两军交火。经过十分激烈的拼杀,拉那?桑伽身受重伤,身上又添13处伤,全身受伤总数突破百块大关。尽管如此,拉其普特人最终还是被巴布尔打败了。1528年,马茂德召集10万阿富汗联军于比哈尔,准备与巴布尔争一雌雄。在恒河与哥桥拉河交汇处,两军摆开战场。巴布尔亲自指挥蒙古人在强大炮火掩护下强渡哥桥拉河,分兵夹击敌军。两军相遇勇者胜,阿富汗人全线崩溃,马茂德逃亡孟加拉。这一仗成了巴布尔一生中征战之绝笔。1530年12月26日,巴布尔英年早逝,年仅48岁。著有《巴布尔回忆录》。巴布尔在一生的征战中,占领了东起哥桥拉河,西至阿姆河,南起瓜廖尔,北至喜马拉雅山脉的大片领土。
    2.中断与改制
    1530年,巴布尔因病去世后,其子胡马雍继承皇位。企图以察合台的突厥人、蒙古人、波斯人、阿富汗人和印度人组成的混合军队,征服全印度,以实现父亲的遗愿。其三位异母兄弟卡姆兰、欣达勒和阿斯卡里出兵攻击他,与他争夺王位。分散在各地的许多阿富汗贵族纷纷起兵反叛。1539年,起兵谋反的东部阿富汗王公舍尔沙,在乔沙战役中胡马雍全军覆没,本人逃走。舍尔沙占领德里,建立了苏尔王朝。不但把领土扩展到孟加拉、比哈尔和马拉佤邦,而且在政治、社会和经济上多有建树。他实行开明政治,对印度教采取宽容政策;它建立了有效力的君主集权制,执法公正;他改革税制,计田优劣征收,发行银卢比;兴修道路,设立驿站,联系首都阿拉格与孟加拉、拉齐普坦等地的“大干道”当代仍是印度的主要干道之一。他的田赋改革是以后阿克巴改革的蓝本。
    1545年舍尔沙在战争中被炸死。1555年,胡马雍重征印度平原,占领德里和阿格拉,恢复了莫卧儿帝国在印度的统治。在流亡伊朗期间,他进一步受到伊朗文化的影响,由逊尼派信徒改奉什叶派,并带回了对莫卧儿帝国有深远影响的伊朗文化。在伊朗的帮助下,1556年,阿克巴继位,实行了进步的内政改革,采取宽容的宗教政策,扩大了莫卧儿帝国统治印度的社会、政治基础。他建立中央集权制,开疆拓土,统一了次大陆广大地区,推动了印度社会经济的向前发展。将全国划分为若干伊克塔(省),下设47个萨卡尔(行政区),萨卡尔又划分为帕尔加纳,各设阿明(法官)、希克达尔(税务官)、司库、文书等地方官吏。为了防止任何腐败行为,规定按时向官员支付薪俸,官员每隔2-3年调动一次。但是之后不久自图书馆失足而死。


    
    莫卧儿帝国(四):巴布尔1

    9.巴布尔
    巴布尔(波斯语:???? ??? ???? ????? ?;拉丁字母:Zahir-din Muhammad Babur,1483年2月14日-1530年12月26日)或译巴卑尔,统治南亚次大陆的莫卧儿帝国的开国君主。其名字“巴布尔”的意思是“老虎”。是帖木尔帝国帖木尔的六世孙。
    巴布尔生于中亚费尔干纳。1494年继费尔干纳王位。1497年夺取撒马尔罕。1501年被乌兹别克人击败,流窜喀布尔。1510年昔班尼汗兵败阵亡。巴布尔趁机与波斯萨法维帝国结盟,打回撒马尔罕。由于得不到人民的拥护,巴布尔再次退往喀布尔。1519年进入北印度。1526年在帕尼帕特战役中,大破德里苏丹国军,1527年在阿格拉以西的击溃印度的诸侯联军。1529年,在巴特那打败比哈尔的阿富汗人首领。最终建立莫卧儿帝国。
    (1)流浪的王子
    印度莫卧儿帝国的创始人巴布尔是突厥化蒙古人。巴布尔系绰号,意为老虎。巴布尔的父亲奥马尔?沙伊赫?米尔扎,母亲是中亚费尔干那(中国史书称大宛)的统治者。这里原是帖木尔帝国的一个藩国,帖木尔死后,帝国为他的子孙分割,费尔干那独立。1483年2月,巴布尔出生于费尔干那,11岁时其父卒,他成功挫败了来自四方的吞并阴谋,在中亚锡尔河上游称王,成为费尔干那的统治者。
    巴布尔非常早熟,即位后又野心勃勃,立志仿效先辈帖木尔成吉思汗,成为一个大帝国的统治者。巴布尔的父亲死后,他的伯父和叔父也相继死去,帖木尔的后裔开始争夺帝国首都撒马尔罕。
    1494年,巴布尔继费尔干纳王位后,与其他几位帖木儿王朝的王公发起喜萨尔围攻战,试图夺取阿富汗北部,但遭到挫败。1497年他夺取了帖木尔帝国的首都撒马尔罕。但与乌兹别克人酋长昔班尼汗发生冲突。1501年昔班尼汗在萨尔普勒之战和阿克西之战两次战役中,打败了年青的巴布尔,将其驱逐出中亚。1504年,巴布尔在其余众的支持下南进占领喀布尔,1507年占领坎大哈。两地均在今阿富汗斯坦境内。不久,昔班尼汗进攻喀布尔,巴布尔被迫向南亚撤退。昔班尼汗因本土发生叛乱撤回撒马尔罕,于是巴布尔返回喀布尔称王。1510年12月,昔班尼汗南下波斯的霍拉桑一带,准备配合兴起于亚洲西部地区的奥斯曼帝国苏丹塞利姆一世东西夹击新兴的波斯萨法维帝国,但兵败阵亡。巴布尔趁机向波斯人赠送礼物,要求与伊斯玛仪一世的红头军结盟,复以恢复在中亚的势力。波斯人同意了他的要求,并将被昔班尼汗霸占去的妹妹归还给他。巴布尔十分感激。借助波斯军的援助他于1511年10月收复撒马尔罕和布哈拉。但由于巴布尔屈服于波斯的什叶派,得不到逊尼派的河中人民的拥护,不久就被反攻的乌兹别克人打败。巴布尔再退往喀布尔。这样他就成了一个流浪者。此后三年内的生活,正如他在自传里所说:“象在棋盘上一样,在格子之间移来移去。”
    帖木尔后裔,印度莫卧儿王朝的创建者。1483年生于费尔干纳,其父乌马尔?沙黑?米尔扎1494年去世,巴布尔继位。他企图统治整个河中,一度于1497年夺取了帖木尔王朝的首都撒马尔罕,但因费尔干纳故地发生叛乱,使其进退失据,被迫流浪于撒马尔罕与安集延之间。这时,锡尔河东北的乌兹别克人,乘帖木尔后裔因内争互相削弱之机,在昔班尼汗的率领下,南取河中地区(即锡尔河与阿姆河之间的地区),巴布尔在其逼迫下,无处立足,乃离开费尔干纳,经希萨尔,南渡阿姆河,于1504年南下阿富汗,入据喀布尔。昔班尼汗攻赫拉特,巴布尔赴援,亦因后方喀布尔发生篡位阴谋,不得不返回。昔班尼汗灭掉赫拉特的帖木尔帝国以后,统治整个霍拉桑。
    1510年12月梅尔夫会战(谋夫战役)中,昔班尼汗兵败阵亡。巴布尔趁机与萨法维帝国伊斯玛仪一世结盟,反攻河中。但由于巴布尔屈服于波斯的什叶派,得不到信奉逊尼派的河中人民的拥护,不久联军在1512年的加兹德万战役被反攻的乌兹别克人打败。巴布尔退往喀布尔。
    1523年,受阿拉姆汗之邀,巴布尔进军旁遮普,攻打德里苏丹易卜拉欣?洛迪,1525年进入北印度1526年在第一次帕尼帕特战役中,以一万之众,打败伊卜拉欣?洛迪的十万大军。宣布自己为印度皇帝。1527年,巴布尔又在阿格拉以西的康努亚村击溃印度的诸侯联军。1529年,巴布尔在巴特纳打败比哈尔的阿富汗族首领和伊卜拉欣?洛迪的嗣君,从而奠定莫卧儿王朝的基础。1530年12月26日,巴布尔死于阿格拉。
    巴布尔不但是一个著名君主,而且是一个诗人和察合台语大师。他写的回忆录《巴布尔纳玛》是研究15~16世纪中亚史和印度史的第一手资料。
    (2)南亚冒险
    动荡不定的战争生活,锻炼了巴布尔的军事才能,使他特别富于冒险精神。巴布尔在同波斯军联合时学会了使用火器,又在同乌兹别克人的作战中学会运用侧翼进攻的战术。他组织了一支受过高度训练的骑兵部队和弓箭队,他本人就是一个出色的射手。这些条件,是他在后来征服北印度的战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的主要原因。在中亚地区的不断失败,使巴布尔放弃了在那里建立统治的企图,转而征服南亚。1514年,他支持表弟苏丹?赛义德汗打回东察合台汗国,建立了叶尔羌汗国,1516年至1519年,巴布尔忙于整编部队,生产火器,伺机进攻印度。
    当时的印度,德里苏丹国的政权已经崩溃,北印度处在阿富汗人建立的洛迪王朝统治之下。伊卜拉欣?洛迪,是该王朝第三代皇帝。他性情暴虐,杀戮廷臣殆尽,引起国内强烈忿恨,其统治摇摇欲坠。1519年,巴布尔发动第一次征服印度战争,翌年又远征旁遮普。原旁遮普总督莱特?汗?洛迪,因不满伊卜拉欣?洛迪残暴和不断剥夺他的权力而归顺巴布尔。巴布尔以帖木尔继承人的名义,占领旁遮普。1524年,巴布尔通过开伯尔山口,横渡杰卢姆河和杰纳布河(均在今巴基斯坦境内),进入拉合尔。在莱特?汗?洛提等人的合作下,继续向德里方向推进。后因莱特?汗?洛提倒戈,巴布尔战败,不得不退回喀布尔。

    
    莫卧儿帝国(五):巴布尔2

    (3)三战定南亚
    1525年11月,巴布尔率领一支12000人的军队,再次攻入印度西北部的旁遮普地区,大败道莱顿?汗?洛迪守军。1526年初,进而向德里进军。年轻的洛迪王朝皇帝伊卜拉欣?洛迪亲率大军40000人,勇敢的从德里出发迎战。1526年4月21日,两军在德里北帕尼帕特遭遇,发生了著名的第一次帕尼帕特战役。巴布尔以其军比洛迪军少,面露惧色,他却对部下宣扬,对面那个孩子进攻挤成一团,退却不讲章法,凭那点不可以同昔班尼汗和伊斯玛仪一世的军队相提并论。帕尼帕特一带地势平坦,适于使用骑兵和运用侧翼进攻战术。战斗开始时,密集的洛迪军向巴布尔进攻,为巴布尔的火器提供了很好的射击目标。巴布尔命两个火器专家操纵火器,用一道战车加强了防线,把阿富汗人牵制在一道漫长的防线上。然后命骑兵迂回到敌军侧翼,出其不意地发动攻击。受过训练的骑兵与火器的有效配合,使巴布尔获得辉煌的胜利。伊卜拉欣战死,德里和阿格拉随即被占领。4月27日在大清真寺的礼拜仪式上,他自行宣布为“印度斯坦皇帝”,以德里作为他的新首都,结束了德里苏丹国在印度320年的统治,建立莫卧儿帝国。帕尼帕特之战是一个转折点,为巴布尔征服整个北印度奠定了基础。
    攻陷德里后,巴布尔仍需要对付两个方面的敌人,即占据恒河平原的阿富汗人和南方的拉杰普特人。巴布尔一面派儿子胡马雍进攻东方,八个月内,势力扩张到比哈尔境内。一面亲率大军同美华尔(今印度拉贾斯坦境内)的拉其普特人作战。拉其普特人信奉印度教,骁勇善战,富于牺牲精神,有“印度武士”之称。其首领拉那?桑伽身经百战,负伤70余处,远远比没落的伊卜拉欣?洛迪军队强大。当他得知巴布尔留在印度后,立即同阿富汗人结成联盟,并组织一只8万人的军队开赴阿格拉,1527年3月,巴布尔同拉其普特同盟在阿格拉以西的坎努村进行决战(坎努战役)。
    巴布尔发表了演说,他砸碎了金杯,对自己的部下说:“拥有荣誉,即使我死了,我也感到满足。我的身体既然属于死神,那么请让荣誉属于我。”这次演说使军心涣散的巴布尔军队又一次团结起来,经过10小时的激烈战斗,拉其普特人抵挡不住莫卧儿军的猛烈炮火,饮恨败北。1528年,巴布尔以重大代价夺取拉其普特人堡垒钱德里,尽杀守军。
    同年胡马雍在奥德为阿富汗人击败,巴布尔由钱德里前往奥德支援他。1529年,巴布尔取道阿拉哈巴德、贝纳勒斯(今瓦拉纳西市)、加齐帕尔,向东方进军,占领比哈尔全部。1529年5月6日,巴布尔军队在炮火掩护下,强渡阿格拉河,再次运用侧击战术消灭了盘踞在孟加拉的阿富汗人,赢得了第三次也是他最后一次重大的胜利,接着又回军西进,歼灭据有拉合尔的阿富汗族反叛部落。到此时为止,巴布尔已经征服整个印度斯坦,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
    (4)统一的雏形
    但是,巴布尔缺乏行政才能,被征服地区仍沿用古老的行政及经济制度,仍由互相矛盾、互相争吵的部族首领统治着。帝国只是依靠军事统治,才不致于分裂。巴布尔十分凶狠、残暴、贪婪,在征服过程中,伴随着掠夺、屠杀和破坏,给当地人民带来极大的痛苦。但是,这毕竟是印度走向统一的第一步。巴布尔的征服活动为后来统一、强盛的莫卧儿帝国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巴布尔晚年还企图越过温德亚山,进一步征服南印度和西印度,未能如愿。1530年12月26日患疟疾卒于德里。遵照他生前愿望,葬于喀布尔。他疼爱的长子胡马雍继位。 巴布尔有较好的文学修养,能用波斯语和突厥语写很好的文章,生前曾用突厥语写有自传《巴布尔回忆录》,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一定的文学价值,1589年后被译成波斯语,1921年被译成英语。


    10.胡马雍
    胡马雍(Humayun, 1508年 — 1556年 ),又被写作胡玛云或者胡默元,印度莫卧儿帝国皇帝。是莫卧尔王朝的第一任皇帝巴布尔之子。在位时间为1530年-1556年,但由于后来被舍尔沙打败,使得这个阿富汗人统治了印度北部15年之久。胡马雍在死前一直致力于收复失地,1556年死于意外,随后他的王位传给了13岁的长子阿克巴。
    (1)人物生平
    胡马雍是大莫卧儿巴布尔之子。 1530年继承其父的印度领地。胡马雍征服了古吉拉特邦,但被比哈尔的统治者舍尔汗击败,不得不逃亡波斯。
    1540年,胡马雍在曲女城战役中为比哈尔阿富汗族酋长舍尔沙击败,流亡波斯和阿富汗,莫卧儿王朝在印度的统治暂告中断。走投无路之下,他西逃到了波斯,在波斯萨法维帝国宫廷做了客君,这一做就是10多年。舍尔沙年老病逝之后,胡马雍向波斯皇帝借兵,重新夺回了宝座和领土。
    1542年初与一个波斯学者的女儿结婚的。在波斯皇帝塔赫马斯普一世支持下,他招募到一支波斯军队,在 1545年 攻占喀布尔。1555年胡马雍打败了舍尔汗的继承人之一扎堉达尔汗,并占领了德里。
    1555年,胡马雍重征印度平原,占领德里和阿格拉,恢复了莫卧儿王朝在印度的统治。翌年死於意外,由其子阿克巴继位。1556年,阿克巴继位,实行了进步的内政改革,采取宽容的宗教政策,扩大了莫卧儿王朝统治印度的社会、政治基础。他建立中央集权制,开疆拓土,统一了次大陆广大地区,推动了印度社会经济的向前发展。他就是世界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阿克巴大帝。
    (2)历史评价
    巴布尔曾经形容过某些莫卧儿王子,称他们为Dreamers who move through dreams. 这句话虽然不是用来形容胡马雍的,但是放在胡马雍身上却是异常的贴切。
    史学家记载说:胡马雍喜怒不形于色,从来不会未开言先笑,也不会对人恶言相向,他说过最恶毒的一句话是:蠢货。当然,这个不是说他阴险,相反,他是个品德很好的人。
    胡马雍的流亡,那得完全归咎于他自身的软弱和优柔寡断。在他的身上,我们看不到遗传基因的影响。他的父亲巴布尔是莫卧儿帝国的奠基者,而胡马雍虽然像其他莫卧儿帝王一样知书达礼而且喜爱文化,甚至在流亡波斯期间仍在研究中国和波斯的艺术,却缺乏他父亲所具有的智慧、谨慎以及坚强的决心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这一切在当时的情况下是极端需要的。一生忙于流亡和征战的巴布尔虽然在1526年建立了莫卧儿王朝,但他无暇制订新的法律和整顿行政,因而他留给长子胡马雍的是一个既不完善又不稳固的政权。
    (3)胡马雍陵
    胡马雍陵是阿克巴时代莫卧儿建筑风格发展中一个突出的里程碑。它巧妙地融合了伊斯兰建筑和印度教建筑的风格,开创了伊斯兰建筑史上的一代新风。这组建筑群规模宏大,布局完整。整个陵园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四周环绕着长约2千米的红砂石围墙。陵园内景色优美,棕榈、丝柏纵横成行,芳草如茵,喷泉四溅,实际上是一个布局讲究的大花园。
    胡马雍和皇后的墓冢在墓室正中,两侧宫室有莫卧儿王朝5个帝王的墓冢。


    
    莫卧儿帝国(八):沙?贾汗

    12.贾汉吉尔
    贾汉吉尔,印度莫卧儿帝国第四位皇帝,生于1569年,死于1627年。贾汉基尔原名萨利姆,贾汉基尔有“世界征服者”的意思,贾汉基尔是他登基以后才用的名字。他是一个爱好艺术文化的皇帝。贾汉基尔原名萨利姆,是印度莫卧儿帝国的第三位皇帝——阿克巴大帝幸存的三个儿子中的长子。母亲是拉齐普特族公主,信仰印度教。
    (1)生平
    贾汉基尔有“世界征服者”的意思,贾汉基尔是他登基以后才用的名字。贾汉基尔更像他的祖父,残酷易暴,贪图享乐。有时又和蔼可亲,拥有才干,并且有幽默感,对酒和鸦片有很大的兴趣,他在他的《回忆录》中告诉我们从最早的普通酒到后来的亚力酒(一种蒸馏两次的烈酒),不到30岁时,每天就要饮20瓶加鸦片的亚力酒,同时,又是一个很有修养的人,从《回忆录》中,就能了解到他对艺术和自然有着很大的兴趣。
    在贾汉基尔时期,一直对莫卧儿帝国有威胁的乌代普尔政权被解除,乌代普尔的首领罗那最终答应归顺莫卧儿帝国,但乌代普尔政权仍保持独立性,贾汗基尔还对德干的一些伊斯兰教王国发动了一系列战争。
    1616年,艾哈迈德纳贾尔王国最终被征服,此时,帝国的领土在南方扩大了许多。
    (2)爱好艺术
    印度莫卧儿王朝早期的统治者都像他们的帖木儿人祖先一样,爱好艺术并且热情地提倡和赞助文学艺术。
    贾汉吉尔(1569~1627年),这位莫卧儿王朝的第四代皇帝,不唯如此,他还是个杰出的鉴赏家和艺术批评家以及画家。
    因为贾汉基尔对艺术的喜爱,莫卧儿绘画又在同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当时,帝国画院大师云集,贾汉基尔每天身旁都要有这些人跟随,帮助把美好的景物记录下来,莫卧儿绘画从一开始只画些插图,到此时又擅长画一些山水、花鸟和人物。
    此外,他热爱大自然,喜欢花卉,而且多情。
    他曾经为一个叫阿纳尔卡莉的宫女修建了一座大理石墓,上面镌着深情款款的题词:“啊!如若再得一见我爱之面容,我当感激真主直至复活之日。”也许正因为他的多情,一个波斯移民的女儿才能以其妩媚的容颜吸引了这位皇帝的目光,最终成为他的皇后,然而她并不是一位好皇后,从而导致了外戚专权、宫廷内讧加剧的局面。
    最后,在平定了这次叛乱之后,贾汉吉尔病故在由克什米尔回京的途中。临终前,他表示死后要葬在他的皇后在迪尔库沙的花园里,让这位美貌出众、多才多艺并且野心勃勃的爱妻时时慰藉自己寂寞的灵魂。真可谓:“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了。
    13.沙?贾汗
    沙?贾汗(Shahbuddin Mohammed Shah Jahan,1592年1月5日-1666年1月22日),是印度莫卧儿帝国的皇帝。“沙贾汗”在波斯语中的意思是“世界的统治者”。沙贾汗在位期间,为他的第二个妻子Mumtaz Mahal(波斯人,传说貌美无比,皮肤如玻璃一样透明,死于难产,是著名的奥朗则布皇帝的母亲)修筑了举世闻名的泰姬陵。
    (1)承继皇位
    早年在宫廷受到良好的宗教和文化教育,通晓武略。信奉伊斯兰教逊尼派教义,信仰虔诚。原协助其父统领军队。1622年曾起兵企图夺取其父的王位,兵败后颠沛流离达7年之久。1628年其父死后,在阿格拉称帝。他统治时期,加强中央集权,扩建军队,平定了德干各公国的叛乱,任命其子奥朗则布为德干总督。1631年,曾命孟加拉总督镇压在该地的葡萄牙人。1636年吞并艾哈迈德纳格尔,迫使戈尔孔达和比杰伊布尔地区统治者称臣纳贡。长期与波斯萨法维帝国战争,争夺阿富汗。1638年派重兵迫使波斯坎大哈总督阿里?马尔丹汗投降。1646年占领巴达赫尚和巴尔赫。
    (2)结束统治
    沙贾汗1657年得了重病,他的几个儿子开始夺权。他的二儿子Shah Shuja,宣布自己为孟加拉的皇帝,奥朗则布也开始挑战自己的父亲和皇太子兼皇兄Dara Shikoh。尽管沙贾汗后来病 愈并给与Dara Shikoh充分支持,并且Dara Shikoh也打败了在孟加拉称帝的Shah Shuja,奥朗则布还是最终击败了Dara Shikoh。Dara Shikoh原打算重整旗鼓,再战奥朗则布,但是他的手下背叛了他并将他交给奥朗则布。奥朗则布则以异教徒的罪名将他的兄弟砍了头,并把首级送给他们的父亲沙贾汗。奥朗则布甚至杀死了他的另外一个兄弟Murad Baksh,尽管这个兄弟在奥朗则布和Dara Shikoh的战争中间支持奥朗则布。
    奥朗则布获取了权力之后,沙贾汗被软禁在阿格拉堡的一间能够看到泰姬陵的房间里。在这被拘禁的5年里,沙贾汗只有大女儿Jahanara Begum陪伴,相传沙贾汗曾经口渴想喝水,奥朗则布让他饮用墨水。
    沙贾汗于1666年去世于阿格拉堡,死后和他的妻子Mumtaz Mahal合葬于泰姬玛哈尔陵。
    (3)政治社会
    在沙贾汗的父亲贾汗吉尔统治的末年,莫卧儿帝国开始面对一系列挑战,沙贾汗成功地应对了这些挑战并稳定了局势。他镇压了发生在Ahmednagar的一个穆斯林叛乱;在孟加拉击退了葡萄牙人;在西部,吞并了拉吉普特人的王朝Baglana和Bundelkhand;在德干高原,占领了Bijapur和Golconda王朝;在西北,将自己的势力越过了开伯尔山口。但沙贾汗的穷兵黩武吸干了帝国的财力----在他的统治下,莫卧儿帝国变成了一个大的军事机器,军事贵族和军队的数量扩大了几乎四倍,这样造成了农民负担的急剧增加。尽管如此,在沙贾汗统治期间,莫卧儿帝国仍在财源不足的情况下再次扩张。
    (4)经济方面
    沙贾汗的统治所带来的另外一个好处则是促进了一些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的出现,比如拉合尔、德里、阿格拉和亚梅达巴德。这些城市和港口以及其他遥远的地方通过水陆交通紧密相连。
    (5)宗教文化
    在宗教上,遵奉逊尼派教义,推行伊斯兰教法,健全各级法律制度,支持苏菲派纳克什班迪耶教团,聘请其长老为宗教助理,对其道堂和清真寺赐封以瓦克夫土地。他改变阿克巴时的宗教宽容政策,对印度教徒歧视、迫害,尤其反对天主教,不允许兴建教堂。他统治时期,经济发展,国库充盈,伊斯兰文化得到发展。他投入巨资修建了宫殿、陵墓、清真寺,使王朝的建筑艺术达到较高的水平。1653年在阿格拉为其爱妃泰姬?玛哈尔建造的雄伟、华丽的陵墓,堪称“莫卧儿建筑的顶峰”,至今犹存。1656年在德里红堡兴建的德里宫及贾米清真寺庞大豪华,改建的阿格拉城堡和寝宫庄严肃穆,修葺了胡马雍和阿克巴的陵墓,扩建了德里新城。
    在沙贾汗的统治期间,莫卧儿帝国的艺术和建筑成就到达顶峰。他为他所钟爱的妻子Mumtaz Mahal在阿格拉修建了著名的泰姬陵,在德里修建了红堡,在拉合尔城堡修建了著名的Shalimar Gardens。


    
    莫卧儿帝国(九):奥朗则布

    14.奥朗则布
    奥朗则布(波斯语:?????????,英语:Aurangzeb;1618年11月3日-1707年3月3日),印度莫卧儿王朝第六任君主。沙?贾汗第三子。足智多谋,尤精于武略。曾被赞誉为“帝位之荣缀”。
    奥朗则布成长于莫卧儿王朝的“盛世”时代,自幼受到宫廷良好教育,学识渊博,通晓经训和伊斯兰教法。早年任德干副王。在激烈的皇位继承战争中击败了3个兄弟,并囚禁了父亲,终于成为帝国君主。他采用招抚为主武力为辅的手段,将帝国版图扩大到除最南端外的整个南亚次大陆和阿富汗,后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舍弃了阿克巴大帝以来的宗教宽容国策,对国内的非穆斯林征收人头税,并把他们从官僚机构中驱逐出去,从而激化了国内矛盾。晚期在历时20多年的德干战争中,始终未能完全击灭游击队,反而耗尽了国力。
    1707年2月20日,奥朗则布死于阿马德纳加尔,享年89岁。他留下的是一个四分五裂并被马拉塔人、锡克人强大势力包围的莫卧儿帝国。
    (1)夺位
    奥朗则布(波斯语:?????????,1618年11月3日-1707年3月3日),印度莫卧儿帝国第六任君主。其父为建造著名泰姬陵的沙?贾汗,他是第三子。奥朗则布成长于莫卧儿帝国的“盛世”时代,自幼受到宫廷良好教育,学识渊博,通晓经训和伊斯兰教法,足智多谋,尤精于武略。曾被赞誉为“帝位之荣缀”。
    其父执政时,曾率军同乌兹别克人和波斯人作战,虽然失去了喀布尔,但他在败军中显示了一定才干。1636年任德干副王,努力扩大自己在军中的势力。1657年,沙贾汗卧病不起,理应继位的应该是他的哥哥达拉希科。达拉希科在当时以宗教宽容和开明的作风而闻名远洋,很多人也理所当然的认为他作为阿克巴宗教自由政策的继承者应当继承皇位,但达拉希科终究不是久战沙场的奥朗则布的对手,奥朗则布凭借沉着、精明最终赢得了胜利。把达拉希科绑在一头肮脏的小象背上在德里游街示众后处决。此后,他又把注意力转向了他的二哥沙舒贾,还有最小的弟弟穆德拉。之后,奥朗则布残忍的处决了他们,就连父亲也没有放过,被软禁在阿格拉直至1666年去世。这次胜利也让他赢得了残忍、多疑的名声。
    1658年即位,1659年称帝,号“阿拉姆吉尔”(意为世界的征服者)。
    (2)征服
    奥朗则布在位长达48年,他的统治伴随着17世纪的结束,一直活到了88岁时的他依然大权在握,他是位有才能的政治家,但并不像阿克巴和沙贾汗令人敬畏,他令人感到恐惧,据说他的儿子接到他的信时总是双手颤抖。奥朗则布在位时,帝国领土延伸到了次大陆的最南端。从1681起,也是在他的晚年的时候亲自率领军队来到德干地区,灭掉了最后两个独立王国。莫卧儿军队首先进攻比贾普尔王国,围困比贾普尔长达18个月,这座在德干最先进、最开放的城市最终被攻破,不过现在的比贾普尔文物建筑大多保存的很好。仅6个星期后,奥朗则布又把目标对准了最后一个在德干的独立王国高康达,莫卧儿军队首先占领了以富饶和奢华而闻名古印度的海德拉巴,之后又围困住了印度南部最坚固的堡垒城市高康达,围困了9个月,使用了各种办法,都没有攻破这座城市,奥朗则布最终采取反间计,从内部攻破了这座城市,高康达最终也停止反抗,这次战争使整个南印度归顺了帝国,帝国的疆域达到了鼎盛,到1687年,帝国的版图西起波斯,东至孟加拉,北达克什米尔,南至科佛里河。南亚次大陆及阿富汗几乎全部统一在莫卧儿帝国政权之下,帝国发展到了极盛。
    (3)暴政
    奥朗则布是一位非常虔诚的伊斯兰教徒,他将自己作所穆斯林君主的典范,他认为遵守教规就是他的准则,企图按照《古兰经》的信条把一个根深蒂固的印度教大国变成逊尼派伊斯兰教帝国,他遵奉伊斯兰教逊尼派教义,推行伊斯兰教法,主持编纂有《奥朗则布法特瓦汇编》,广建清真寺和宗教学校,赞助伊斯兰学术文化。曾下令禁止穆斯林采用印度教的习俗,不准在钱币上铸造“清真言”,宣布恢复使用伊斯兰教历。
    他破坏了阿克巴在位时的宗教自由政策,执行反印度教政策,1665年加重印度教商人的关税;1669年谕令摧毁印度教寺庙和学校;并在原址上修建新的清真寺,1679年重征印度教徒人头税;1695年禁止印度教徒骑马、乘象等。1675年以煽动暴乱罪处死锡克教领袖得格?巴哈杜尔,遭到锡克人的不断反抗。他还恢复了非伊斯兰教教徒人头税,并且在其他的税收里,印度教教徒所交的税是穆斯林的两倍,这样的举措无疑遭到了印度教臣民的憎恨。
    他所推行的政策也是帝国最终衰落的原因之一,因为阿克巴之所以奠定了莫卧儿王朝统治的基础,正是因为有宗教自由这根支柱,皇帝也因此得到了全国人的拥护,而奥朗则布无疑破坏了帝国的根基。他们越来越发现皇帝不能代表他们的利益,所以越来越多人的开始踏上了反抗的道路,贾特人、锡克人、马拉塔人甚至阿罗阇弗人纷纷揭竿而起。
    1690年,奥兰则布为了筹饷镇压国内起义,接受英国东印度公司所缴纳的现款而准许他们在西海岸苏拉特一带和东海岸恒河口继续贸易。这导致英国人在印度的殖民势力进一步增强。
    (4)泥潭
    1667-1675年,普什图人在印度与阿富汗边境起义;1672年印度教徒萨特纳米教派农民起义;1679年德里印度教徒聚集于大清真寺抗议。特别是困扰晚年的奥朗则布的是西瓦吉领导的马拉塔人起义,他们建立起自己的势力,点燃了起义的火焰,源源不断的进攻莫卧儿帝国,成为莫卧儿帝国的劲敌。西瓦吉虽然是个文盲,但他善于用人,精于游击战术,军队纪律严明,对伊斯兰教采取宽容态度,因而他曾于1664年和1670年屡败莫卧儿军队。
    西瓦吉死后翌年,即1681年,奥朗则布离开首都,从未北回,进行了26年(1681-1707)的德干战争,其中后20年是同马拉塔人的战争。莫卧儿军队长期在干旱的沙漠里对付马拉塔人的游击战,并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奥朗则布在处死了西瓦吉的继承者桑布以后,仍然遇到了马拉塔人出乎意料出乎意外的长期有组织的抵抗。
    他耗费了大量时间、军力、金钱去夺取马拉塔人的要塞,而马拉塔人被灭掉后,又卷土重来,这样换来的只是士气低落,士兵们抱怨这是在和苍蝇作战。而且其他地区的马拉塔人又发起反攻,并夺去了莫卧儿人的领土。实际上从1700年以后,德干的许多地区成为了马拉塔人的附庸。战争大大消耗了帝国的实力,耗尽了奥朗则布的国库。
    奥朗则布因长久留在南部,还导致了帝国北部的政治腐败,部分人开始拥兵自立,大贵族也都纷纷巩固自己的地位。帝国的离心力日趋发展。奥朗则布最后被迫从德干撤退,途中患病,1707年2月20日,89岁的老皇帝死于阿马德纳加尔。他留下的是一个四分五裂并被马拉塔人、锡克人强大势力包围的莫卧儿帝国。
    奥朗则布没有意识到帝国需要各个阶层来维持安定,而把伊斯兰教强加于一切事务之上,导致帝国的根基被破坏,这使得他的征服失去了意义,与其要一个疆域辽阔的帝国不如选择阿克巴时期一个四海安定的国度。在他临终前写到:“除了苦行之外,过去的日子留下的只是悔恨,如此宝贵的生命,却没有收获任何意义。”1707年,奥朗则布去世,他死后,帝国逐渐分崩瓦解。


    
    莫卧儿帝国(十):巴哈都尔?沙一世

    15.巴哈都尔?沙一世
    巴哈都尔?沙一世(波斯文:????? ?????;Bahādur Shāh,1643年10月14日-1712年2月27日),原名为穆阿扎姆(Qutb ud-Din Muhammad Mu'azzam),巴哈都尔?沙是其父亲奥朗则布为他改的。印度莫卧儿帝国在18世纪的一位君主,奥朗则布第三子。生于印度中部的巴哈都尔?沙于1707年-1712年统治印度次大陆,王朝规模约遍及印度、巴基斯坦等地。
    1643年,穆阿扎姆出生。父亲奥朗则布在位时,穆阿扎姆负责管理帝国的西北部包括旁遮普地区,与锡克教徒领袖关系良好。
    1707年3月14日,奥朗则布逝世,继承王位的战争爆发。巴哈都尔?沙战胜其弟阿扎姆?沙阿而继承王位,当时他已经63岁。在位期间,因其父奥朗则布的宗教政策过于严厉,马拉地人、锡克教徒、拉其普特人等相继作乱。短短五年的在位时间,巴哈都尔?沙不断派兵平乱,帝国开始衰落,尤其以锡克教徒的威胁最大。
    巴哈都尔?沙在位时最长的战事是攻打锡克教徒领袖班达。班达起兵攻占萨陶拉(Sadhaura)和隆加尔(Longarh),后被巴哈都尔?沙击败,逃入山中。
    16.贾汗达尔?沙
    贾汗达尔?沙(1661年5月10日-1713年2月12日),统治印度次大陆的莫卧儿帝国的第八位皇帝,巴哈杜尔?沙一世的儿子,统治了一段短暂时期(1712-1713)。他的头衔为Shahanshah-i-Ghazi Abu'l Fath Mu'izz-ud-Din Muhammad Jahandar Shah Sahib-i-Quran Padshah-i-Jahan (Khuld Aramgah)。1712年2月27日,父亲巴哈杜尔?沙一世逝世,贾汗达尔?沙与弟弟争相宣布继位。最后,贾汗达尔?沙在贵族首领的支持下于1712年3月17日杀死其弟而得到皇位。
    在位短暂的十一个月中,贾汗达尔?沙过着很浮奢的生活方式,他在宫廷中享受舞蹈和娱乐节目。他又晋升一位舞娘成为皇后,此举震惊了整个莫卧儿帝国及受到反对。
    1713年1月10日,贾汗达尔?沙在阿格拉的战役中被贵族支持的侄儿法鲁克锡亚击败,并诸流放。1713年2月11日,贾汗达尔?沙被职业刺客杀死。
    17.法鲁克锡亚
    法鲁克锡亚,(全名Abu'l Muzaffar Muin ud-din Muhammad Shah Farrukh-siyar Alim Akbar Sani Wala Shan Padshah-i-bahr-u-bar [Shahid-i-Mazlum],1685年8月20日-1719年4月19日),莫卧儿帝国皇帝,在位时间(1713年-1719年)。法鲁克锡亚是奥朗则布之曾孙,其父Azim-ush-Shan是巴哈杜尔?沙一世第三子,负责管理帝国东部。1712年,巴哈杜尔?沙一世逝世,Azim-ush-Shan与兄长贾汗达尔?沙争位失败于拉维河被杀。赛义德兄弟是莫卧儿帝国当时最有实力的将领。他们与贾汗达尔?沙不合,所以下令刺杀他。贾汗达尔?沙在阿格拉的战役中被击败,并诸流放。赛义德兄弟拥立法鲁克锡亚,开始他们造王者的历史。
    法鲁克锡亚是一位英俊的统治者,但是他欠缺能力、知识及性格去统治国家,时常受身边的谋士摆布。继位时,法鲁克锡亚只有二十八岁,他首先铲除在流放的伯父贾汗达尔?沙夫妇及他的首相Zulfiqar Khan Nusrat Jung。他任命赛义德兄弟为首相,自始法鲁克锡亚变成了他们的傀儡。
    1718年,法鲁克锡亚开始不甘心为傀儡,他聚集了七万大军于德里,又邀请莫拉达巴德及比哈尔邦的首领加入对抗赛义德兄弟,但是被他们拒绝。最终于1719年2月,法鲁克锡亚被赛义德兄弟打败。赛义德兄弟立即将他废黜,跟着囚禁法鲁克锡亚、用针刺盲他并最后在赛义德兄弟命令下勒死他。
    18.拉菲?乌德?达拉加特
    拉菲?乌德?达拉加特 (1699年11月30日-1719年6月9日),统治印度次大陆的莫卧儿帝国的第十任皇帝。拉菲?乌德?达拉加特的父亲Rafi-ush-Shan是巴哈都尔?沙一世的儿子、贾汗达尔?沙的弟弟。
    1719年2月,堂兄法鲁克锡亚被赛义德兄弟打败,赛义德兄弟立即将他废黜。他们于2月28日拥立了拉菲?乌德?达拉加特为他们的傀儡皇帝。同年5月28日,他的堂叔父尼库斯亚尔被阿格拉总督拥立为皇帝。不久,拉菲?乌德?达拉加特得到肺病,他要求由他的兄长拉菲?乌德?杜拉特继承王位。6月6日,拉菲?乌德?达拉加特被废黜。两日后,拉菲?乌德?杜拉特登基成为第十一任皇帝。五日后,拉菲?乌德?达拉加特因病逝世。
    19.拉菲?乌德?杜拉特
    拉菲?乌德?杜拉特 (1696年6月7日-1719年9月19日,??? ??????)或称沙贾汗二世 (??? ???? ?)是莫卧儿帝国皇帝,在1719年在位短暂时期。拉菲?乌德?杜拉特的父亲Rafi-ush-Shan是巴哈都尔?沙一世的儿子、贾汗达尔?沙的弟弟。
    1719年2月,法鲁克锡亚被赛义德兄弟打败后被废黜。2月28日,赛义德兄弟拥立了拉菲?乌德?杜拉特的弟弟拉菲?乌德?达拉加特为莫卧儿帝国皇帝。不久,拉菲?乌德?达拉加特得到肺病,他要求由他的兄长拉菲?乌德?杜拉特继承王位。6月6日,拉菲?乌德?达拉加特被废黜。两日后,拉菲?乌德?杜拉特登基成为第十一任皇帝。五日后,拉菲?乌德?达拉加特因病逝世。在位期间,拉菲?乌德?杜拉特从未离开过德里红堡。1719年8月,他的堂叔父尼库斯亚尔被打败,从新占领阿格拉堡,结束帝国分裂。赛义德兄弟将阿格拉洗劫一空,从沙迦罕的皇后姬蔓?芭奴的陵墓泰姬陵掠夺大量财宝。
    拉菲?乌德?杜拉特却与他的弟弟一样不幸,在王位短短数月后,便于1719年9月因肺癌逝世。赛义德兄弟又以造王者的身份拥立巴哈都尔?沙一世的第四子Khujasta-Akhtar Jahan Shah的儿子穆罕默德?沙(即拉菲?乌德?杜拉特的堂弟)为皇帝。
    20.穆罕默德?沙
    穆罕默德?沙(1702年8月7日-1748年4月26日),???? ???,亦名Roshan Akhtar,是统治印度次大陆的莫卧儿帝国(1719年-1748年在位)的皇帝。
    穆罕默德?沙是巴哈都尔?沙一世的第四子Khujasta-Akhtar Jahan Shah的儿子,沙?贾汗二世及拉菲?乌德?达拉加特的堂弟。
    1719年,沙?贾汗二世因肺癌逝世。赛义德兄弟又以造王者的身份拥立穆罕默德?沙为皇帝。当时只得十七岁。即位初期,穆罕默德?沙为了打败另一位王位觊觎者沙?贾汗二世及拉菲?乌德?达拉加特的弟弟穆罕默德?易卜拉欣,纵使在赛义德兄弟严密看管下,仍没有反抗。
    1720年11月13日,穆罕默德?沙打败了穆罕默德?易卜拉欣后,他即时准备推翻赛义德兄弟。
    穆罕默德?沙在得到海得拉巴国王阿萨夫?贾赫一世的帮助下,分别于1722年在法泰赫普尔西克里将Syed Hussain Ali Khan Barha及1724年将Syed Hassan Ali Khan Barha毒杀。其后,他委任阿萨夫?贾赫一世为首相。
    1725年开始莫卧儿帝国与海得拉巴联合攻打印度教的马拉地帝国。1731年,莫卧儿帝国于阿美达巴德被马拉地帝国打败。1736年,马拉地帝国发出最后通谍至德里,要求莫卧儿帝国放弃马图拉。1737年及1738年,两国联军接连在博帕尔及菲罗扎巴德被马拉地帝国打败。最终马拉地帝国攻入德里,其后穆罕默德?沙给予马拉地帝国首相巴吉拉奥一世5百万卢比及授予他摩腊婆总督之职,并将讷尔默达河与昌巴尔河之间的土地割让及马拉地帝国。
    更不幸的是1739年,伊朗沙阿阿夫沙尔王朝纳迪尔沙对印度的远征中蹂躏了印度西北部诸省,并且攻占和洗劫了德里。他还偷走了莫卧儿帝国沙贾汉的孔雀宝座。穆罕默德?沙晚年的外交政策因纳迪尔沙攻陷德里,而变成联合伊朗西面的奥斯曼帝国一同制衡伊朗。
    莫卧儿帝国从此走向衰落。此战后,帝国开始解体,东面的孟加拉首先于1740年宣布独立,跟着阿富汗地区的艾哈迈德沙?杜兰尼从伊朗独立出来,并于1747年,亲自率兵夺取了坎大哈以西的著名要塞加兹尼和山北贸易重镇喀布尔,控制了兴都库什的主要山口。1748年,艾哈迈德沙渡过印度河,第一次攻占了拉合尔。莫卧儿帝国首相率军抵抗,虽然打败了艾哈迈德沙,但是首相阿萨夫?贾赫一世也因此战逝世,半生依赖他的穆罕默德?沙受不起此震惊而病死。


    
    莫卧儿帝国(十一):巴哈杜尔?沙二世

    21.艾哈迈德?沙?巴哈杜尔
    艾哈迈德?沙?巴哈杜尔 (1725年12月23日-1775年1月1日)是统治印度次大陆的莫卧儿帝国的第十三任皇帝。第十二任皇帝穆罕默德?沙的儿子。
    1748年,艾哈迈德?沙?巴哈杜尔联同首相海德拉巴大君主阿萨夫?贾赫一世率军抵抗阿富汗杜兰尼王朝的军队。阿富汗国父艾哈迈德沙渡过印度河,第一次攻占了拉合尔。艾哈迈德?沙?巴哈杜尔最后于西尔欣德-法泰加尔打败艾哈迈德沙。
    同年父亲穆罕默德?沙逝世,艾哈迈德?沙?巴哈杜尔以22岁之龄继位。他继位时正值莫卧儿帝国衰落,国家分裂,行政混乱,朝政由母后及太监掌管。海德拉巴及阿瓦德随即宣布独立。最后因为艾哈迈德沙于1749年再度入侵,海德拉巴土邦阿萨夫?贾赫一世之孙首相费罗兹?姜格三世乘势坐大,掌控朝政,终于在1754年废去艾哈迈德?沙?巴哈杜尔,拥立贾汗达尔?沙的儿子阿拉姆吉尔二世。
    随后,艾哈迈德?沙?巴哈杜尔及其母亲被弄瞎,终身被囚禁于城堡中,直至1775年以50岁之龄逝世。其子沙?贾汗四世于1788年曾短暂在位。
    22.阿拉姆吉尔二世
    阿拉姆吉尔二世(Alamgir II,Az?z ud-Din ?lamgir,1699年6月6日-1759年11月29日),统治印度次大陆的莫卧儿帝国后期(第十四任)的君主,在位期间则为1754年-1759年。阿拉姆吉尔二世的父亲为帝国第八任君主贾汗达尔?沙(Jahandar Shah)。
    就任君主时年已55岁的阿拉姆吉尔,是由数位朝中大臣拥戴继位。阿拉姆吉尔二世受控于首相费罗兹?姜格三世,费罗兹?姜格三世中饱私囊,又迫害阿拉姆吉尔二世长子沙?阿拉姆二世,因此,阿拉姆吉尔二世与费罗兹?姜格三世关系并不好。阿拉姆吉尔二世任内对西方各国要求多所退让,尤其是东印度公司在他任内取得多项决定性的权利。
    1757年,费罗兹?姜格三世串通马拉地人军队围攻德里。最后德里的军饷及财政大臣纳吉布汗出逃至纳吉巴巴德,马拉地人及费罗兹?姜格三世入主德里,撤换军饷及财政大臣,又再迫害阿拉姆吉尔二世为首的皇室,阿拉姆吉尔二世成为傀儡皇帝。虽然失去德里,纳吉布汗与他的盟友仍与马拉地人在萨哈兰普尔对抗。
    1759年,沙?阿拉姆二世从德里逃亡出走,费罗兹?姜格三世惟恐阿拉姆吉尔二世推举沙?阿拉姆二世登基,收回他的实权,所以他便策划刺杀行动,杀死阿拉姆吉尔二世及其他重要皇室成员,拥立奥朗则布曾孙沙?贾汗三世登基。阿拉姆吉尔二世的女婿帖木儿沙?杜兰尼为阿富汗国王艾哈迈德沙?杜兰尼的儿子,当阿拉姆吉尔二世被刺杀后,阿富汗军队拥立沙?阿拉姆二世及打着复仇的旗帜与马拉地人和锡克人作战。1761年,阿富汗军队在第三次帕尼帕特战役中取得大胜,彻底摧垮了对手。艾哈迈德沙扶植了沙?阿拉姆二世为皇帝后回师坎大哈。
    23.沙?贾汗三世
    沙?贾汗三世 (??? ???? ?)亦称Muhi-ul-millat(?-1772年)曾短暂担任统治印度次大陆的莫卧儿帝国皇帝(1759年12月10日–1760年10月10日)。莫卧儿帝国第六任皇帝奥朗则布的曾孙。
    1759年,沙?阿拉姆二世从德里逃亡出走,首相费罗兹?姜格三世惟恐阿拉姆吉尔二世推举他的长子沙?阿拉姆二世登基,收回他的实权,所以他便策划刺杀行动,杀死阿拉姆吉尔二世及其他重要皇室成员,拥立沙?贾汗三世登基。但是在位不久,便被马拉地人废黜。阿富汗国王艾哈迈德沙?杜兰尼率领军队拥立沙?阿拉姆二世及打着复仇的旗帜与马拉地人和锡克人作战。1761年,阿富汗军队在第三次帕尼帕特战役中取得大胜,彻底摧垮了对手。艾哈迈德沙扶植了沙?阿拉姆二世为皇帝后回师坎大哈。沙?贾汗三世于1772年逝世。
    24.沙?阿拉姆二世
    沙?阿拉姆二世(1728年6月25日-1806年11月19日), 亦名Ali Gauhar, 是统治印度次大陆的莫卧儿帝国的第十五任皇帝(1759年-1806年),是被谋害的阿拉姆吉尔二世的儿子。
    1759年,沙?阿拉姆二世从德里逃亡出走,首相费罗兹?姜格三世惟恐阿拉姆吉尔二世推举沙?阿拉姆二世登基,收回他的实权,所以他便策划刺杀行动,杀死阿拉姆吉尔二世及其他重要皇室成员,拥立奥朗则布曾孙沙?贾汗三世登基。阿拉姆吉尔二世的女婿帖木儿沙?杜兰尼为阿富汗国王艾哈迈德沙?杜兰尼的儿子,当阿拉姆吉尔二世被刺杀后,阿富汗军队拥立沙?阿拉姆二世及打着复仇的旗帜与马拉地人和锡克人作战。1761年,阿富汗军队在第三次帕尼帕特战役中取得大胜,彻底摧垮了对手。艾哈迈德沙扶植了沙?阿拉姆二世为皇帝后回师坎大哈。
    1764年10月,莫卧儿帝国与孟加拉联军被英属东印度公司在布克萨尔战役中打败,沙?阿拉姆二世被迫在1765年8月16日与英属东印度公司克莱夫男爵一世签署阿拉哈巴德条约。根据该条约,莫卧儿皇帝将孟加拉、比哈尔和奥里萨邦的行政管理权(印度语中称Diwani)授予了东印度公司。作为回报,东印度公司每年向国王进贡26拉克卢比(相当于26万英镑)。
    其后,因应阿拉哈巴德条约的条款,沙?阿拉姆二世离开德里,逗留在安拉阿巴德,由他的两名儿子代表他主持政务。虽然后来沙?阿拉姆二世回到德里,但是国势日戚。英属东印度公司势力日渐壮大,由双方一同统治,变成由英属东印度公司主宰。沙?阿拉姆二世屡次被南方的马拉塔帝国所败,甚至德里被攻陷及沙?阿拉姆二世被囚。最后于1803年,英军打败马拉塔帝国入主德里,救出又老又盲的沙?阿拉姆二世。1806年,沙?阿拉姆二世逝世,王位由次子阿克巴?沙二世继承。
    25.阿克巴?沙二世
    阿克巴?沙二世(1760年4月22日-1837年9月28日,Mirza Akbar),统治印度次大陆的莫卧儿帝国的第十六任皇帝。 阿克巴?沙二世为莫卧儿皇帝沙?阿拉姆二世的次子,在沙?阿拉姆二世去世以后于1806年11月19日正式登基继承皇位。
    在位期间,因英国透过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影响力日渐増加,阿克巴?沙二世的实权越来越少。
    阿克巴?沙二世为加强王权,他拒绝以主权以外的话题与英国的黑斯廷斯侯爵会谈,英国对他十分失望,认为他只是英国的跟班,只称谓他为“德里的国王”。1835年,东印度公司不再以莫卧儿皇帝的陆军中尉自称并以东印度公司的名义私自出货币,货币上以英文代替波斯文。在阿克巴?沙二世将死前,他派遣特使前往英国向维多利亚女皇抗议东印度公司对莫卧儿王朝的态度,但是无济于事。阿克巴?沙二世死后,由其子巴哈杜尔?沙二世继承王位。
    26.巴哈杜尔?沙二世
    巴哈杜尔?沙二世(1775年10月24日—1862年11月7日,Bahadur Shah II、Abu Zafar Sirajuddin Muhammad Bahadur Shah Zafar、Bahadur Shah Zafar,或译作“巴哈杜尔?沙?扎法”),印度莫卧儿帝国末代皇帝,乌尔都语诗人。
    巴哈杜尔?沙为莫卧儿皇帝阿巴克?沙二世(Mirza Akbar)与其印度妻子所生,在阿巴克?沙去世以后于1838年9月28日正式登基继承皇位。
    1848年,戴贺胥就任印度总督后,抛出所谓的“丧失权利论”。根据这一理论,印度王公死后如无直系后嗣,他们的领地和年金就要收归英国东印度公司所有。
    1854年,巴哈杜尔?沙原先所立的太子因病死去。为维系王朝命脉,巴哈杜尔?沙写信请求戴贺胥允许他另立太子,戴贺胥虽然同意了他的要求,但却宣布巴哈杜尔?沙死后,其继承人不能称皇帝,皇室成员也要从红堡迁居至郊区,皇室的赡养金则从每月10万卢比缩减到1.5万卢比。
    消息传出后,印度举国愤怒,一向柔弱的巴哈杜尔?沙也忍无可忍了。他决心寻找机会摆脱英国人的控制,重现帝国的辉煌。
    1857年爆发印度民族起义,揭竿而起反对英国殖民者统治的印度军民们攻占了德里,并攻击莫卧儿皇宫红堡,杀掉5名英国人,拥立莫卧儿皇帝巴哈杜尔?沙二世为印度皇帝。不久德里陷落,巴哈杜尔?沙二世向英军投降,次年被英国殖民当局流放至缅甸仰光。
    1862年于仰光大金寺去世。


    
    马拉塔帝国(一):简史

    马拉塔帝国(又名马拉塔联盟)是印度次大陆上的一个近代帝国,也是印度历史上真正的最后一个印度教帝国。起始于1674年,终结于1818年,其鼎盛时期的疆域曾覆盖整个印度北部。在莫卧儿帝国皇帝奥朗则布于1707年去世后它大幅扩大其疆域,仅在1761年的第三次帕尼帕特战役中战败。随后,帝国改为邦联直至1818年马拉塔战争中败给英国而灭亡。
    1.简史
    在当地国王希瓦吉的苦心经营下以及对阿迪勒?沙阿王朝和莫卧儿帝国的一糸列游击战中,希瓦吉成功于1674年建立独立的马拉塔帝国并建都于赖加德。希瓦吉于1680年逝世,随后莫卧儿人于1681年入侵,经过廿多年漫长的战争后,莫卧儿人最终在1707年战败。希瓦吉的孙子夏胡(Shahu)于1707年至1749年统治帝国。在他在位期间,他委任佩什瓦(总理)作为特定情况下政府的首长。当夏胡在1749年逝世后,各佩什瓦成为帝国真正的领袖直至1761年,而夏胡的后人只在萨达拉作为名义上的领袖。在帝国所统治的大片印度次大陆的领土中,马拉塔军队把英国势力限制在海湾直至18世纪。但当佩什瓦和他们的Sardars(军队指挥官)出现冲突,帝国渐渐走向衰落。
    帝国在夏胡和佩什瓦巴吉?拉奥一世(Baji Rao I)在位时到达顶峰。在第三次帕尼帕特战争战败后,帝国暂停在西北的扩张并削减佩什瓦的权力。在1761年帕尼帕特战争惨败后,佩什瓦开始慢慢失去王国的控制权。许多Sardars开始在各自的驻地上称王。但在佩什瓦Madhavrao的统治下,帝国在北印度的统治得以在帕尼派特战争战败后10年重建。在Madhavrao死后在,帝国成为一个松散的邦联。该邦联由五个马拉塔王国组成,它们是在浦那的Peshwas,在摩腊婆和瓜廖尔的Sindhias,在印多尔的Holkars,在那格浦尔的Bhonsles,在巴罗达的Gaekwads。Sindhia和Holkar争夺联盟事务的主导权直至19世纪初,正如和英国东印度公司在三次马拉塔战争所发生的冲突。在第三次马拉塔战争,最后一个佩什瓦巴吉?拉奥二世(Baji Rao II)被英国击溃,帝国大部分领土被英属印度所吸收,而剩下的部分则以半独立的土邦形式存在直到1947年印度独立。
    2.王国的建立
    马拉塔帝国的创建者为贾特拉帕蒂?希瓦吉是一名马拉塔族的勇士。17世纪末,当时管治波斯高原和南亚地区的莫卧儿帝国国势转弱。希瓦吉乘势起兵,在一番的激战后打退了蒙兀儿的军队,建立了马拉塔帝国。
    3.贾特拉帕蒂?希瓦吉时期(约1627年-1680年)
    长久以来,信仰印度教的马拉塔人居住在浦那附近,就在德干高原西部与西高止山脉东侧接壤处。他们极力抵抗莫卧儿帝国从北方的入侵。他们的统治者希瓦吉带领马拉塔人从东南方比贾布尔的穆斯林苏丹中解放,并且越来越具侵略性,而且经常袭击莫卧儿帝国的领土,并在1664年略劫莫卧儿人的港口的苏拉特。希瓦吉于1674年自立为王并自称贾特拉帕蒂。当他于1680年逝世时,马拉地帝国已大幅扩张其领土甚至控制部分中印度,但中印度领土不久便被莫卧儿帝国及英国夺去。根据印度历史学家Tryambak Shankar Shejwalkar所述,希瓦吉被在南印奋力抵抗穆斯林的毗奢耶那伽罗王朝所鼓舞。迈索尔国王Kanthirava Narasaraja Wodeyar对抗比贾布尔的穆斯林苏丹的胜利也大大鼓舞了希瓦吉。
    4.贾特拉帕蒂?萨巴吉时期(约1681年-1689年)
    贾特拉帕蒂?希瓦吉有两儿子:拉贾拉姆和萨巴吉。长子萨巴吉深受朝臣爱戴。他是一位诗人,伟大的政治家和伟大的战士。他在1681年加冕后继续其父亲的扩张政策。他击败了葡萄牙人和迈索尔国王Chikka Deva Raya。为了废除所有拉其普特-马拉塔以联盟及所有德干苏丹国的联盟,莫卧儿皇帝奥朗则布在1682年南进。奥朗则布计划占领整个马拉塔帝国,以及比贾布尔和戈尔康达的苏丹国。萨巴吉在头8年对抗莫卧儿帝国的战争中未曾输掉一场战役或失掉一座堡垒。莫卧儿帝国几乎战败。在1689年初,萨巴吉召集他的将领到Sangameshwar举行战略会议,计划向莫卧儿帝国发动最后的进攻。在Ganoji Shirke和奥朗则布的指挥官穆卡拉卜汗(Mukarrab Khan)精心策划下,莫卧儿人攻击身边只有少数随从的萨巴吉。莫卧儿的伏兵跟踪萨巴吉并于1689年2月1日俘虏了他。他和他的顾问Kavi Kalash被带到Bahadurgad并于1689年3月11日被杀。
    5.拉贾拉姆和塔拉比时期(约1689年-1707年)
    贾特拉帕蒂?萨巴吉的弟弟拉贾拉姆(Rajaram)取得了王位。莫卧儿人围攻赖加德。拉贾拉姆为了自身安全,先后逃至Vishalgad和Jinji。马拉塔将军Santaji Ghorpade和Dhanaji Jadhav从那里袭击了莫卧儿帝国的领土并占领了多个要塞。拉贾拉姆于1697年提议停战但遭到拒绝。拉贾拉姆于1700年死于Sinhagad。他的遗孀塔拉比(Tarabai)以她儿子罗摩罗阇(Ramaraja)的名义控制帝国。她领导马拉塔人英勇抵抗莫卧儿人。他们于1705年越过那尔马达河进入摩腊婆,接着进入莫卧儿帝国的领土。
    马拉塔人与莫卧儿人在摩腊婆决战,结果莫卧儿帝国永久失去在印度次大陆的显赫的地位,莫卧儿皇帝成了虚衔。这埸战争真正的扩张了马拉塔帝国的版图,为帝国日后的扩张奠定了基础。
    6.夏胡时期(约1707年-1749年)
    当奥朗则布于1707年逝世,萨巴吉的儿子夏胡被阿扎姆?沙阿(Azam Shah)释放并成为莫卧儿帝国的附庸国。为确保夏胡的忠诚,莫卧儿人把夏胡的母亲留为人质。夏胡回国后立刻宣布继承马拉塔王位并挑战其婶母塔拉比及其儿子的统治从而快速地把莫卧儿-马拉塔战争变成三方势力角力。萨塔拉和戈尔哈布尔的王公亦乘机自立。
    1713年,法鲁克锡亚宣布继承莫卧儿帝国王位。他的王位很大程度源于控制阿拉哈巴德和巴特那的赛义德兄弟。然而,法鲁克锡亚不甘为赛义德兄弟傀儡而与他们结怨,赛义德兄弟与夏胡的代表佩什瓦Balaji Vishwanath谈判,令马拉塔与莫卧儿对抗。
    1714年,一支由Parsoji Bhosale指挥的马拉塔军队进军德里并废黜莫卧儿皇帝。作为回报,Balaji Vishwanath为马拉塔取得一个重要的协议。夏胡接受莫卧儿王朝统治德干高原,提供帝国军事力量并需年年进贡,但马拉塔的独立会被保障,同时亦可取得古吉拉特,马尔瓦和6个莫卧儿在德干的省份35%的收入,夏胡的母亲Yesubai亦会被释放。
    在夏胡的统治下,Raghuji Bhosale把马拉塔的版图东扩至现在的孟加拉,Senapati Dabhade向西扩张,佩什瓦巴吉拉奥一世和他管辖的三个氏族,塔尔的帕瓦尔,印多尔的Holkar和瓜廖尔的辛迪亚向北扩张,这些家族世袭他们的领地为王权衰创造下了条件。
    7.佩什瓦制度
    佩什瓦(Peshwa)是希瓦吉孙儿夏胡在位期间所设立的一个政治体系。佩什瓦的权力相等于现今的总理﹐是为了确保国家在危急关头仍能正常运作而设的。然而,在夏胡死后,国家的管治权逐落入当时的佩什瓦手中,君主则变成一个有名无实的元首。马拉塔帝国亦从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变成一个由多个地方元首共同管治的国家。
    8.王国的衰落
    在北面的阿富汗普什图族和当时英国军队的不断侵扰下,马拉塔帝国的国势开始衰微,最终于1818年为英国所灭。


    
    马拉塔帝国(二):马拉塔战争1

    9.马拉塔战争
    马拉塔战争,1775~1818年,英国殖民者征服印度马拉塔联盟的三次战争(Anglo-Maratha Wars)。18世纪初,马拉塔国家分裂为五个半独立的封建王国。各王国为争夺联盟统治权,不断发生争斗。英国殖民者乘机插手马拉塔内政,多次挑起战争。最终完全瓦解马拉塔同盟。完成了征服印度的重要一步。
    (1)概述
    马拉塔人是在印度莫卧儿帝国的废墟上,建立了他们的政治霸权。马拉地帝国的结构,是由西瓦吉大王的天才和军事才能所建立的,经过短期的衰落之后,又为巴吉?拉奥一世所重建。马拉塔人凭着雄厚的军事力量,曾经和英国争夺政治霸权达50年之久,但由于希瓦吉及其继位者没有重视社会改革、普及教育和团结人民,马拉塔联邦始终是一个松散的结合。马拉塔联邦没有健全的经济政策和良好的财政管理,直接影响了这个国家的政治发展。马拉塔王公的军队没有统一的编制,军队的核心是由不同部落的雇佣兵组成,这些雇佣兵是被欧洲教官,主要是被法国教官所训练、指挥的。这些外国冒险家只是企图发财致富,其中许多人还是英国人的间谍。除了常备军以外,马拉塔王公还拥有其封臣们所提供的封建民军,其战斗能力很弱,而且由于封臣们不听王公的命令,关键时刻派不上用场。更为致命的是马拉塔诸王公之间的内部纷争、此起彼伏的内战、这不但削弱了王国自身的力量,而且造成了英国人出面干涉的口实。有的王公甚至引狼入室,从而导致了马拉塔的衰败。经过英国一马拉塔之间的三次战争,盛极一时的马拉塔王国终于匍匐在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脚下。
    (2)第一次
    公元1770年,声名显赫的马拉塔王国依仗威名和实力把在德里的莫卧儿王朝皇帝置于他们的控制之下,以若干特权相要挟,答应护送他回首都,大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炙手可热的权势。不久,由于王位继承问题发生内讧,英国人趁机出兵,从而爆发了第一次英国——马拉塔战争。
    英国东印度公司为了取得和孟买毗连的某些沿海领土,巩固其在孟买的地位,提出割让萨尔塞特和巴塞因,并将布罗奇及苏拉特两县的一部分税收转让给英国为代价,答应出兵2500人与佩什瓦组成联军。联军在阿拉斯平原将浦那的马拉塔政府军击败了。
    1777年、浦那的马拉塔政府领袖热情地接待了一个法国冒险家,井答应将印度西部的一个通商港口让给法国人。这件事引起了英国东印度公司对法国人在印度南部图谋的疑虑,决定对浦那重新开战。1778年11月,英国攻击部队由600名欧洲人和3300名印度士兵组成,直向浦那进发。1779月1月9日,英国攻击部队和浦那庞大的马拉塔军队相遇了。浦那军队打垮了英国军队,并迫使英军签订了一次屈辱条约。“但是这个条约被英属印度总督沃伦?黑斯廷斯拒绝了。他曾经写道,我们已经否认了这个条约,,要是我们能轻易地洗刷掉我们民族声名蒙受的丑名,那有多好啊”。黑斯廷斯不受同僚们的纠缠阻挠,采取了挽回公司声誉的措施。他从孟加拉派出了一支强大的军队,横跨中印度,先后攻占了艾哈默达巴德、巴塞因等地,但是英国军队向浦那进攻遭受失败,被迫退却。黑斯廷斯派出的另一支英军借云梯爬城,占领了瓜利奥尔,在锡普里(今锡夫普里)的英军也打了胜仗。这几次胜仗的结果,提高了英国人的声誉,促使英国同浦那政府缔结了《萨尔拜条约》。
    《萨尔拜条约》确认英国人占有萨尔塞特,划分了各王国的势力范围,从而恢复了战前的原状。英国人从这个条约所得到的物质利益并不很显著,但英国人还是滥费财力,采取了一些不受欢迎的财政措施。即使如此,这个条约还是标志着英国在印度称霸历史上的一个转挨点,它维持了和马拉塔人20年的和平时间,摆脱了马拉塔人的牵制,使英国集中力量向迈索尔、尼扎姆、奥德和法国人作战,并将尼扎姆和奥德的纳瓦卜置于英国人的控制之下。黑斯廷斯的断然措施,挽救了英国在印度的地位,从而奠定了英国人在印度政治中的支配权,为上升到最高权力铺平了道路。
    《萨尔拜条约》中关于马拉塔人的条款,承认了马哈达吉。辛迪亚“就对英国政府的关系来讲,是一个独立的王公”,“在涉及他与浦那政府关系的其他方面,仍应遵守谨慎的方式”。马哈达吉?辛迪亚是一个杰出的领袖,他利用自己的新地位来扩大和巩固在北印度的权力。他抛弃了陈旧的马拉塔作战方法,聘请法国军事专家根据欧洲的科学方法编制部队。为实现他在北方的野心,他前往德里,使在暴力和混乱中无依无靠的空头皇帝沙?阿拉姆二世成为他的傀儡,利用虚构的皇帝主权的名义,使他很快地在印度斯但建立了马拉塔人的霸权。他从皇帝那里为他的主人佩什瓦取得了帝国摄政的官职,他自己则成为佩什瓦的代表,并获得了御林军的指挥权,成为皇帝名义上的奴仆,实质上的严厉主人。当他逐步确立对拉杰普特人和贾特人的支配地位后,他在北印度的权力达到了显赫的顶点。但当他企图进一步在浦那树立势力、扩大范围的时候,因患热病而去世。
    马哈达吉?辛迪亚的去世,是一件有重大政治意义的事,马拉塔帝国和印度其他各邦都因此而受到影响,从而也决定了马拉塔人在北方霸权的命运。据后人从英国人档案中找到的对马哈达吉的行动“严加戒备的各种证据”,由此推论,如果马哈达吉不死,坚持不懈地努力实现他曾经作出的扩张计划,他很可能会变成不列颠利益的强大敌人。但由于他的去世,英国人则可以在那里比较自由地建立他们的统治权了。随后,英国集中力量征服迈索尔。


    
    马拉塔帝国(四):历代君主

    10.历代君主
    希瓦吉 1674–1680
    桑巴吉 1681–1689
    罗阇罗姆 1689–1700
    希瓦吉三世 1700–1712
    桑巴吉二世 1712–1760
    塔拉白 1700–1707
    沙胡一世 1707–1749
    罗姆罗阇二世 1749–1777
    沙胡二世 1777–1810
    普拉塔普?辛格 1810–1818
    11.希瓦吉
    希瓦吉也作西瓦吉(1630年2月19日-1680年4月3日)是一位印度统治者,马拉塔帝国的创立者,印度17世纪的民族英雄,有“印度海军之父”美誉。
    西瓦吉出身于马拉塔贵族蓬斯尔家族,生于今天的马哈拉施特拉邦均讷尔附近的西夫奈尔堡,其父亲沙吉?蓬斯尔当时任职于比贾普尔苏丹,母亲吉查?巴伊是一位虔诚的印度教徒。当时印度主要被三个穆斯林政权统治,北部有莫卧儿帝国,南部由比贾普尔和戈尔孔达的苏丹统治。印度教徒在穆斯林的统治下受到压迫,西瓦吉决定要为印度教徒争取自由。
    西瓦吉大约从1655年开始夺取比贾普尔苏丹一些脆弱的前哨,在过程中,他打败了一批公开支持比贾普尔苏丹一些有影响力的印度教徒。同时,西瓦吉的胆识和军事才能,以及对印度教徒压迫者的严惩,为他赢得了广泛的尊重。
    1659年,比贾普尔苏丹派阿弗柴尔汗率2万人去攻打西瓦吉。西瓦吉佯装败退,将敌人引诱至地形复杂的山地地区,并在1659年11月10日的一次谒见时杀死了阿弗柴尔汗,并对比贾普尔军营进行了劫掠,得到了大量辎重,西瓦吉一夜之间成为了实力强大的军阀。
    随着西瓦吉的崛起,莫卧儿皇帝奥朗则布早在1660年就派其舅舅,德干的莫卧儿副王沙伊斯塔汗进攻西瓦吉。莫卧儿军队相继占领了浦那,查坎堡垒和卡尔扬地区。1663年4月,西瓦吉以一次奇袭杀伤了沙伊斯塔汗,杀死了他的一个儿子后逃走。这次奇袭的成功使得西瓦吉声望大振。1664年1月,西瓦吉又洗劫了富饶的沿海城市苏拉特,获得了大量的战利品。
    1665年,奥朗则布派其杰出的印度教将军查伊?辛格和穆斯林将军提利尔汗进攻西瓦吉。查伊?辛格通过威胁利诱使比贾普尔苏丹保持中立,并用金钱和高管厚禄拉拢西瓦吉的党羽。然后派大军袭击马拉塔人的村庄。西瓦吉被迫投降,于1665年缔结了普兰达尔条约。西瓦吉接受查伊?辛格的保证,留下其母亲作为摄政,自己于1666年5月到达阿格拉。但在阿格拉西瓦吉却备受冷遇,没有得到查伊?辛格允诺过的荣誉和尊敬。当他对此提出强烈抗议后,又遭到软禁,并威胁要处死他。
    西瓦吉佯装生病,作为忏悔向穷人发放装有大量糖果的花篮。1666年8月17日,他将自己藏在花篮里,逃了出来。他的追随者欢迎他作为他们的领袖,他在两年内不仅夺回了失地,还扩大了自己的领地。他改组军队,改革臣民的福利。西瓦吉吸取葡萄牙和英国在印度建立据点的教训,开始组建海军。他是第一位为了贸易使用海军的印度统治者。
    1674年6月6日,西瓦吉在拉加齐尔举行了壮观的加冕仪式,使用了“贾特拉帕蒂”(意即独立的君王或国王)的称号。他在位6年,通过由8名大臣组成的内阁进行统治。统治期间,他尊重各种宗教信仰,很多穆斯林也为西瓦吉服务。他与戈尔孔达的苏丹缔结联盟,共同抵御莫卧儿帝国。
    12.桑巴吉
    桑巴吉(???????,1657年5月14日-1689年3月11日)全称查特拉帕蒂?桑巴吉?拉遮?波斯莱(??????? ?????? ???? ?????),是马拉塔帝国创立者西瓦吉的儿子,继承了乃父的查特拉帕蒂之尊号。后于1689年为莫卧儿帝国的奥朗则布入侵中被俘,并在遭到严刑拷打后被处决,其尸身被喂了狗。
    桑巴吉以象刑处决了官员阿那吉?达托(Anaji Datto)。
    为了纪念他,奥郎加巴德的另一个名字被称作“桑巴津纳贾尔”(Sambhajinagar)。
    13.沙胡
    沙胡,印度马拉塔国家统治者(1708—1749)。马拉塔国家创始人希瓦吉一世之孙、国王桑布吉之子。1689年父王死后被莫卧儿帝国将领虏获,留作人质并囚禁于德干。1707年奥朗则布皇帝驾崩后获释,返回故里,臣服莫卧儿朝廷。一度享有德干地区税收权。曾平定封建内讧。1708年登基,称“希瓦吉二世”。1713年任命巴拉吉?维斯瓦纳特为马拉塔国家联盟帕什瓦,力图重振国势,与莫卧儿帝国抗衡,但大权旁落,未能成功。



    
    迈索尔王国(一):起源

    迈索尔王国(卡纳达语:?????? ?????????)是存在于1399年-1947年间,位于今印度西南部卡纳塔克邦一带,以迈索尔为中心的一个王国。迈索尔王国历史上的大部分时期皆由世袭的瓦迪亚王朝统治,统治者称摩诃罗阇。该国最初是一个小王国,在1565年独立,进行了一系列领土扩张,成为南印强国。1760年,穆斯林夺得实权。1799年,王位又落到瓦迪亚家族手中,同时迈索尔王国成为了东印度公司(后为英属印度)下辖的一个印度土邦。1947年,迈索尔王国被并入印度联邦。
    1.起源
    印度人本身不重视历史记载,迈索尔王国的历史来源主要是石器与铜板铭文,以及迈索尔皇宫中的资料和当代的卡纳达文学作品。迈索尔王国的起源目前还存有争议,一种说法是在今迈索尔一带的古城,该城一对兄弟所创建,并不断发展壮大,慢慢形成迈索尔王国。
    2.毗奢耶那伽罗王朝时期
    迈索尔王国最初只是毗奢耶那伽罗王朝下辖的一个小王国,到1565年时,王国使用一支300人的军队,已将规模扩大到33个城镇。君主提玛拉贾在他统治时期征服了周围的几个酋邦,以及君主拉贾?瓦迪亚一世占领了包括斯赫里朗格阿帕特塔纳等地区。
    文塔卡帕提?德瓦?拉亚统治期间,国力强盛。约1565年,毗奢耶那伽罗王朝国力空虚时,迈索尔王国成为独立国家,并将首都迁至迈索尔郊区,称为斯赫里朗格阿帕特塔纳。
    3.独立的王国与英迈战争
    17世纪,迈索尔王国在坎蒂拉瓦?纳拉萨拉贾一世和奇卡?德瓦拉贾统治时期进行了一系列的扩张,成为了德干高原南部的强国。18世纪,海德尔?阿里和蒂普苏丹统治时期,迈索尔的国力达到顶峰。海德?阿里虽是文盲,但是其在历史上地位是不可忽视的。海德统治期间,正逢印度次大陆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占领印度贸易主动权的欧洲人开始谋求政治权力,海得拉巴人企图称霸德干高原,而马拉地人在打了败仗后则希望在印度南部扎根。这一时期,英法双方在争夺其在印度的地位,最终英国人获得了胜利,进一步确立了其在印度南部的霸权地位。尽管此时迈索尔王国的王位名义上还在瓦迪亚王朝手中,实际上,王国的实权已转移到海德?阿里及其子蒂普苏丹手中。
    1761年,马拉地帝国的威胁一再减弱,1763年,海德?阿里占领科拉迪王国(Keladi kingdom),占领了比尔吉、贝德努尔(Bednur)和古提(Gutti)三地,并南下入侵马拉巴(Malabar),并在1766年占领了萨摩林(Zamorin)的都城卡利卡特,同时北上击垮了达瓦德和贝拉里,迈索尔王国的领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扩张,并成为了印度次大陆的一个主要国家,成为不列颠东印度公司在南印的主要敌人,迈索尔王国也准备向劲敌英国发起挑战——这次“挑战”持续了三十多年。
    为了阻止海德继续扩张,英国、马拉地和海得拉巴结盟,于1767年入侵迈索尔王国,挑起第一次英迈战争。海德?阿里领导的迈索尔军在成罕(Chengham)与蒂鲁万纳马莱(Tiruvannamalai)遭遇失败,英国一度占领迈索尔三分之一的国土,但是迈索尔军队逐渐挽回局势,1769年3月,转入反攻,并成功转移到英军的腹地,直奔英军重要基地马德拉斯(金奈),英国人最终不得不和迈索尔进行和谈,1769年,第一次英迈战争结束。
    到了1779年,迈索尔国土面积已达205,000km2。1780年,迈索尔和马拉地、海得拉巴停止了冲突,同时和法国人建立了合作关系。同年爆发第二次英迈战争,迈索尔得到了法国人、海得拉巴与马拉地人的支援。战争初期,迈索尔在各地接连获胜,海德之子,蒂普苏丹也参加了这次战争,他曾带领军队北上进攻英军,取得了一定成果,英军士气低迷,直到艾尔?库特爵士(Sir Eyre Coote)抵达,英军的士气才有所改观。1781年6月1日,迈索尔军败给了库特爵士,此次战役被视为英印战事中的一次壮举。另一次大战发生在8月27日的波利卢尔(Pollilur),迈军获得决定性胜利。在迈索尔盟友的协助下,英国的计划被打乱,双方进入对峙状态。12月,海德去世,蒂普苏丹继位,便开始新一轮的攻势。英军和迈索尔军进行了多场战役,双方发动了一轮又一轮的攻势。中途,法国退出战斗。英迈开始谋求进行和谈,1784年3月11日,签署《门格洛尔条约》,战斗结束。
    但是蒂普苏丹并未善罢甘休,于1789年进攻与英国关系良好的特拉凡哥尔,引发第三次英迈战争。迈索尔军处于下风,于1792年进行和谈,迈索尔王国因此失去一半领土。蒂普苏丹感到耻辱,但并未示弱,继续准备战争。他暗中和大革命之后的法国政府、阿富汗人和土耳其的苏丹建立合作关系,但是此举被英国人发现,险些酿成战争。1799年,英军大举入侵迈索尔,第四次英迈战争爆发,迈索尔军大败,蒂普苏丹本人也在斯赫里朗格阿帕特塔纳的防御战中阵亡。至此,迈索尔成为印度土邦,其作为独立国家的历史正式结束,瓦迪亚王朝复辟。
    4.迈索尔土邦与并合
    迈索尔战败后,其部分领土被东印度公司与海得拉巴瓜分。剩下的领土重组为迈索尔土邦。瓦迪亚王朝重新掌权,王公是克里什纳拉贾?瓦迪亚三世,都城也迁回了迈索尔。1806年,蒂普苏丹后裔制造叛乱,但很快被平息,主使人被送到了加尔各答。1831年,英国人以农民暴乱为由,一度夺走王公的统治权。印度民族起义结束后的1881年,王权才被归还。最后在1947年,印度面临分区问题,迈索尔选择并入印度联邦。尽管迈索尔土邦在各方面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其治理下的迈索尔城在现今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印度文化及艺术重镇,并拥有大量的王国时期遗产。


    
    迈索尔王国(二):迈索尔战争1

    5.迈索尔战争
    迈索尔战争,18世纪后期英国征服南印度迈索尔国的战争。共四次(1767—1769,1780—1784, 1790—1792,1799),当地人民英勇抗击三十多年。1799年迈索尔首都塞林伽巴丹(Seringapatam)陷落,铁普苏丹阵亡,迈索尔沦为英附属国。
    (1)背景
    迈索尔战争(1767~1799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对印度迈索尔王国进行的四次侵略战争。又称英国-迈索尔战争Anglo-Mysore Wars。
    七年战争后,英国将法国人逐出印度,加速对印度的征服。迈索尔王国原为南印度一小邦,18世纪60年代起国势日强,成为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南印度扩张的主要障碍。迈索尔在其苏丹海德尔?阿里的领导之下。他是印度历史上最有能力的人物之一。
    在18世纪的混乱局面中,他由出身微贱而掌握大权,完全是靠个人奋斗而成功的人,具有坚强的决心、过人的勇气、敏锐的智力及很强的记忆力,足有余裙抵消他没有读写能力的缺陷。冷静、机敏,在战场上勇猛,在行政方面非常练达,而且精力充沛、有条不紊和迅速地处理他面前的国家大事。他平易近人,有一种惊人的能力,能同时注意到各种问题,而不会为其中任何一个问题弄糊涂。
    有的史学家公正地评价他:“……他是一位大胆的、有创见的、有进取心的统帅,策略巧妙、足智多谋、精力充沛,从不因失败而沮丧。他专心致志于他的事业,对于英国人,他的政策是明确的。尽管他对内统治严厉,甚至造成恐怖,但在迈索尔提起他的名字时,即使不加赞美,也表示对他尊重。他的杰出的才能与成就,永久地留在人民的记忆中,虽然他有时也实行虐政,却被人民忘怀了。”
    海德尔掌握国家政权后,对印度教的封建贵族施行屠杀政策,把他们的土地分配给伊斯兰教将官们,并用忠于他的军队和统一的赋税机关,制裁他们的不法;同时,黑德尔还推行使农民地位稍见轻松的赋税改革。黑德尔征讨、平服了印度西海岸以后,打通了迈索尔去阿拉伯海和经营有利可图的香料买卖的道路。
    他聘请欧籍教官训练军队,建立一支以步兵为主,骑兵、炮兵为辅的合成军队,并仿照欧洲军队设立野战医院,建立侦察队,实行统一指挥。全军约5.5万人,纪律严明,战术灵活,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比没有骑兵的英军机动性更强。1761~1767年,迈索尔不断向外扩张,加剧了与邻近王国的矛盾。迈索尔崛起之后,停止了向马拉特王公联盟缴纳贡赋,并开始阻止他们向南印度进犯。但是黑德尔始终认为,英国东印度公司是妨碍迈索尔征服其邻邦和宣接构成对迈索尔的威胁,是他们的主要敌人。
    (2)第一次迈索尔战争
    迈索尔的迅速崛起,引起了以马拉塔等印度王公们和英国人的犯忌。马拉塔人于1765年侵入他的境内,强迫他割让古蒂和萨瓦努尔,赔款320万卢比。
    马拉塔人和尼扎姆、英国缔结了三角同盟以对付黑德尔。黑德尔收买了最先攻击迈索尔的马拉塔人。在英国军队V.史密斯上校率军的帮助下,尼扎姆于1767年4月侵入迈索尔,从而爆发了第一次英国一迈索尔战争。联军在边陲重镇金格马打败迈军后向腹地推进,一度占领迈索尔1/3领土。但尼扎姆很快就背弃了英国人,黑德尔趁机联合了尼扎姆,组成了联军,不料,联军又被英国军队打败了。尼扎姆不久又抛弃了黑德尔并且宣布黑德尔是一个“反叛者和僭位人”,答应协助英国人和卡纳蒂克的纳瓦卜来惩罚他。
    然而,黑德尔不顾尼扎姆的背叛,仍然精神抖擞地作战。他见英军远离后方,供应不济,兵力分散,作战能力削弱。率精锐深入敌后,突袭孤立薄弱之敌,于1768年8月击败距马德拉斯五英里以内出现的孟买军队以后,收复了曼加洛尔,迫使史密斯退守戈拉尔,至1769年3月收复失地,并攻入卡纳蒂克,逼近英军司令部所在地马德拉斯,并于1769年4月4日授意缔结和约,规定交换俘虏与相互归还所征服的土地。这也是一个防御同盟,英国人答应在黑德尔遇到任何势力攻击时,给他以援助。
    (3)第二次迈索尔战争
    英国并没有履行同盟条约。
    1771年马拉塔入侵入迈索尔的领土,英国人并没有支援黑德尔,这自然得罪了他,黑德尔注意寻找再次攻击的机会,便参加了由尼扎姆、马拉塔人组成的反对英国人的总联盟。英国人占领了黑德尔管辖区内一个小小的法国殖民地,迈索尔立即抓住这个口实,以他的王国的中立地位已遭破坏为名,对英国宣战,从而爆发了第二次英国一迈索尔战争。
    迈索尔这次宣战,受到了印度各王国和许多外国的支持,正如历史学家黑斯尔斯所记述的,那是“一场印度斯但所有的力量都参加和遍及所有地区的战争,这场战争在有些地方已经进行,有些地方即将进行”。在印度国外,法国、西班牙、荷兰和正在起义中的美洲诸殖民地,也联合起来反对英国。法国人正想利用这个机会,恢复在印度的地位,和在科罗曼德尔的荷兰人缔结了条约。
    黑德尔为了准备同英国人进行决定性的战争,便谋求同法国结盟,以求法国舰队的协助。当时,英军已被调去讨伐北美殖民地人民起义了(美国独立战争),紧接着便开始了对法国、西班牙和荷兰的艰苦斗争。黑德尔抓住战机,于1780年7月以约8万人之众及100门大炮,袭击了卡纳蒂克平原,“其势如排山倒海,带来了破坏”。海德尔占领波多诺伏,并于9月在贝伦伯卡姆击败英军一个支队。10月,海德尔?阿里之子铁普率师北上,阻止贝利和H.蒙罗率领的两支英军会合。铁普在波利鲁尔击溃贝利,攻占卡纳蒂克首府阿尔科特,并迫使蒙罗退守马德拉斯,从而控制了卡纳蒂克。从而使英国东印度公司面临困难的处境,与此同时,强大的法国舰队,迭次击败英国舰队,并使陆战队登陆帮助海德尔,从而使英国人在印度的运气降到了最低水平。
    指挥英国军队的是英属印度的总督沃伦?黑斯廷斯。黑斯廷斯出身于没落的贵族家庭,他初在东印度公司供职时人还只是一个18岁的青年。他在东印度公司经历了所有的官阶,研究了印度各王国的风俗习惯,对印度各国了如指掌,可以说是英国东印度公司忠实的公仆和凶恶的殖民主义者。沃伦?黑斯廷斯在饥荒年头,做过大米的投机买卖,给军队供售恶劣装备,从而奠定了他的财产基础;他积极策动对相邻王国的侵略,一举给公司带来700万卢比,从而也给他自己带来几十万卢比的收入;他还巧立名目使用残酷的手段,增加了孟加拉的税额,榨干了人民的血汗,并无耻地向伦敦报告说:“虽有饥饿死亡,而税收仍然增加了”。为了弥补庞大的军费,他把依附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印度王公们都掠夺了。
    沃沦?黑斯廷斯立即派遣艾尔?库利爵士率军8000迎战,亲自坚持和维护英国军队的权力和荣誉,极力分化和瓦解黑德尔的联盟。迈索尔虽然打败了一支英国的军队,可是却被艾尔,库利打败了。当时法国、荷兰正同英国作战,支持迈索尔。为阻止荷军与迈军联合作战,英军攻占荷兰在南印的据点纳格伯蒂讷姆和锡兰最好的港口亭可马里,休斯率英舰队在卡利卡特歼灭建设中的迈索尔舰队,掌握制海权。
    1781年1月,库特在波多诺伏击败迈军主力,迫其北撤并实施追击。9月27日,英军在绍林赫再败迈军,1782年1月,苏夫伦率法舰驶入马德拉斯海面,击退英舰。不久,铁普率部围攻坦焦尔,迫使英守军2000人投降。4月,迈军攻占古德洛尔,为法舰提供基地。战争从此呈现胶着状态。雨季开始之后,活跃的战斗停了下来。沃伦?黑斯廷斯在战争中利用印度封建各国的分崩离析和马拉特王公本身的内部意见不和,瓦解黑德尔的联盟,拉拢了马拉特诸国中的强国,并与其他诸国签订了和约。
    根据1782年的和约,东印窒公司扩大了它在印空西海岸的领土,并设法使法国不能在马位特王公领土上成立代理店。英法在欧洲签订了休战和约,也使处于法国舰队和迈素尔军队夹击之下的一支英国军队脱离了困难的境地。
    黑德尔在第二次英国一迈索尔战争后期年逾高龄又患了不治的癌症。他的儿子提普象他的父亲一样勇敢好战,继续封英国人作战,于翌年春率军在古德洛尔击溃英军,俘获了在孟买担任最高指挥的准将和他的士兵。5月围攻英军在马拉巴海岸的最后据点门格洛尔。7月,英法议和后,铁普坚持抗战,集中迈军主力(10万人、火炮100门)继续围攻门格洛尔。11月,另一支英军攻占哥印拜托,打开通往迈索尔首府塞林伽巴丹的隘口。铁普被迫于1784年3月11日缔结《曼加洛尔条约》,双方商定了在相互归还所掠土地、释放俘虏。
    《曼加洛尔条约》只是一个空洞的停战协定。英国在迈索尔的战争中,保持并巩固了它在印度的属地,东印变公司成了印度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决定性的力量。苏丹提普也知道和英国人重开战端是不可避免的,这是因为迈索尔和英国都想在德干树立政治优势:同时,提普对1784年的协定并不满意。迈索尔在提普统治期间使经济有一定的发展。这个国家具有民族的统一性,在政治上又把印度晕发达、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加那尔人统一在自己的版图以内,正是这种关系使得迈索尔稳定起来。
    为了发展农业生产,提普确定了征收农民三分之一收成的地租,对其他封建赋税摇役也相应裁减,有的甚至完全取消,从而吸引了附近英国属地的农民。提普引以为豪的是他的陆军,其各个兵种是由所谓“不可接触者”和其他下等种姓中募集来的人组成的,他们善于使用欧洲的武器,井具有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为了同势不两立的英国人作战,提普试图为自己争取法国和君土但丁堡的支持,并于1787年向两处都派遣了专使,但他只得到答应将来给予支援,并没有眼前的积极帮助。


    
    迈索尔王国(三):迈索尔战争2

    (4)第三次迈索尔战争
    按照《曼加洛尔条约》,特拉凡哥尔是东印度公司的老盟友,提普于1789年12月29日向特拉凡哥尔发动了攻击。东印度公司认为提普的行动是一种战争行为,严厉地谴责了提普;提普的行动同时也引起了尼扎姆和马拉塔人的担心,因而怀有恶感。这样,提普的行动就促使英国人、尼扎姆人和马拉塔人结成“三角同盟”,第三次英国一迈索尔战争开始了。
    历时两年的英国一迈索尔战争经历了三个战役。第一个战役,两支英国军队从西岸(孟买)和东岸(马德拉斯)同时侵入迈索尔。蒂普苏丹在战争中具有比英军高明得多的战略,使英军遭受了一连串的局部失败。第二个战役,指挥这次战役英军统帅是总督查尔斯?康沃利斯,他在作战的同时,拟定了废黜提普的计划。英国人在其同盟国的帮助下,改由东、北两个方向以两倍于提普的兵力进攻迈索尔,经半个月围攻,于3月21日攻陷班加罗尔,围攻迈索尔的首府塞林加帕但。
    危急关头,提普又一次显示出他卓越的将才,实行坚壁清,给英国军队以有力的打击。雨季到来的时候,英国军队因装备和给养奇缺,瘟疫流行,不得不扔下攻城的武器和军营,从塞林加帕但城下撤退了。迈索尔人力物力损失惨重,城乡或被敌军洗劫一空,或被自己的"焦土政策"摧毁殆尽。
    第三个战役是在一年之后,英军再度来到迈索尔首都,把它团团围住。虽然提普出击获得了一些胜利,但英军得到孟买派来的一支军队援助后,很快地占领了通往塞林加帕坦路上的炮台,逼近首都,并袭击了它的外围工事。当城外防御工事被英军攻占后,提普便寻求以军事和外交手腕,避免全军覆没,开始与英国人谈判。英国东印度公司鉴于军队中疾病流行,并担心和法国人作战,以及由此而造成的提普和法国人的同盟,董事会坚持议和。东印度公司通过和提普的谈判,双方于1792年8月缔结了《塞林加帕但条约》,从而结束了第三次英国一迈索尔战争。
    根据条约,提普不得不让出他的一半领土,其中从克里希纳河到彭纳河彼岸的一大块土地让给了尼扎姆,另一块则割给了马拉塔人,马拉塔人的领土遂扩展到了通加道德拉河。英国人获得了马拉巴尔与对库尔格罗阎的主权,又获得了丁迪古尔及其南部的毗连地区,在东部又获得了巴拉马哈尔县,这些很重要的让与,大大增加了公司领土的实力和完整性;另外,提普还不得不支付300多万英镑的赔款,并把他的两个儿子送到英国军营中作为人质。总督康沃利斯乐观地估计了与提普战争的结果:“我们已有效地削弱了我们的敌人,却没有使我们的朋友过于强大”。
    (5)第四次迈索尔战争
    迈索尔仍然保持着它的独立。提普不甘心他的失败,开始准备新的斗争。提普对英国人怀有很深的怨恨,不可能长期忍受英国人的屈辱;在逆境中,他并没有消沉下去,而是尽他所有的力量去医治战争的创伤。提普开始增建都城的炮台,补充骑兵和马匹,招募和训练步兵,惩处他的难以驾驭的藩属,并奖励农耕,很决地恢复了过去的繁荣。当时,法国在欧洲已卷入一次和英国的殊死战争,提普作为一个机智的外交家,试图和法国结成同盟,打击在印度的英国人。他自己加入准各宾俱乐部作为一个成员,并在塞林加帕但种植一株“自由之树”,升起新成立的法兰西共和国的国旗。为了替自己在预期的冲突中争取同盟者,提普还派遣密使到阿拉伯、喀布尔、君土但丁堡、凡尔赛和毛里求斯岛,并在毛里求斯岛招请协助提普把英国人赶出印度的志愿者。
    法国在几年僵旗息鼓之后,借着国内大革命的高潮,在印度又恢复了势力。法国人利用印度诸王公之间的争斗、有求于法国的机会趁机楔入。海德拉巴被马拉特人打败、割让部分领土后,向法国人求助,法国教官便在短期内为其训练出15000人纪律良好的军队,并在海德拉巴宫廷中占了优势。法国人还在与印度王公联盟的基础上,拟就了驱逐英国人于印度以外的计划。法国人当时所能指望的除迈索尔外,还有海德拉巴及马拉特王公中由法国军官指挥的2 名军队。法国拿破仑还与提普信使往返,并答应在最 近时期就要带领大军开到印度海岸。
    关键时刻。新任英国总督查尔斯?韦尔斯利来到了印度。新任总督的首要任务是要根绝法国在海德拉巴的势力。在战争的威胁下,海德拉巴驱逐了法国教官,接受英国提出的全部条件并彻底转变为东印度公司的藩臣。韦尔斯利到达马德拉斯时,很快看穿了拉普的敌意,立即决定对他作战。韦尔斯利在1798年8月12日的《备忘录》中说:“提普使臣的行事是经他自己批准的,加上法国军队在他的国土上登陆,这是一种公开的、不折不扣的、毫不含糊的宣战;更严重的是公开声明战争的目的既不是为扩张、赔款,也不是为安全,而是要完全摧毁在印度的英国政府。如果对这样的侮辱和危害的形势再有所误解,那就表明不是示弱,就是恐惧。”英国人除了加强其他备战措施外,还恢复了1790年的“三角同盟”。
    查尔斯?韦尔斯利的兄弟阿瑟?韦尔斯利是一个年轻的上校(后来为滑铁卢战役的胜利者,封为威灵顿公爵),他随总督来到印度。第四次英国一迈索尔战争爆发前,他曾经面目狰狞的报告说,“捕获提普的罗网已经准备好了,这个野兽无法挣脱了。”阿瑟把军队集中在边防线上,大军压境,向提普发出了最后的通膜,英国人要求同法国断绝关系,并要求确立英国人对迈索尔的保护。这时候,海德拉巴已倒向了英国人一边,法国人自身陷入埃及勉强自保,拿破仑逃回法国,迈索尔不能指望任何地方派来的援军。英国人凭着人数上和技术上的压倒优势,侵入了迈索尔,1799年3月,英军兵分两路(东路2万余人、西路6400余人)向迈索尔腹地推进。3月5日,铁普苏丹率军1.2万人迎战西路英军,被击退。东路英军长驱直入,直逼塞林伽巴丹。4月14日,两路英军会师,包围塞林伽巴丹并发起进攻。提普的军队拼命抵抗,终因寡不敌众,被紧紧地压在塞林加帕但,围攻战开始了。
    英国人在一番猛烈的轰击之后,于1799年5月2日猛烈攻城。5月4日,英军突击队4400人实施强攻,突入城内。迈索尔人英勇地捍卫每一寸土地,在城堡的大缺口地方,提普亲自指挥着保卫战,他受了三次伤,最后终于倒在地上,血流如注。英国士兵从将要死亡的提普身上摘下了珍贵的装饰品,结果了他的性命。这时,市街上的斗争还在继续着。胜利者对妇孺都不留情。据阿瑟记载:“突击过后,当天晚上的情况是无法形容的——所有人家都被抢劫一空。我们的军官、士兵和印度士兵,后来都在军营市场上出卖宝石,金条和银块”。单从宫廷中夺取的掠获物的价值就超过了1200万金户比。阿瑟?韦尔斯利本人则从军中接受了用抢来的钻石镶满了的圣帕屈克勋章作为礼物。在深夜中,阿瑟还在火炬的照耀下,在成千的尸体中搜索提普的尸首,以便查明英国殖民者不可调和的敌人确实已被杀死了。
    英国人终于支配了迈索尔。英国人拘禁了提普的家属,接着又把他们放逐塞帅口尔各答。作为一种外交行动,阿瑟表示要将位于迈索尔王国北部的松达和哈尔波内利两县给予马拉塔人,但他们拒不接受这些地方。英国人将接近尼扎姆矫她的东北领土,即古蒂县、古兰孔达县及奇特尔德鲁格县的一部分(要塞除外)给予尼扎姆。英国人自己取得了在西方的卡纳拉、东南方的怀纳德、哥印拜陀县和达拉波兰县东方的两块地方,以及塞林加东但城镇和孤立的地区。迈索尔王国的其余部分给予印度教的统治王朝的一个孩子,这个新的迈索尔士邦实际上已变成英国人的一个属国。这个未成年的统治者被迫接受军事援助条约,供养住在王国内的一支负责保护的英国军队,并支付一笔庞大的军费补助金,战时总督还可能加征。总督还被授予一种权力,即他要是对这个政府的管理有任何不满,可以把这个国家的全部内政接管过来。韦尔斯利希望这些措施将使他能够“支配罗阁领土上的全部财源”。
    查尔斯?韦尔斯利所执行的解决迈索尔的办法,替公司获得了广大的领土、经济、商业和军事的利益。它扩张了公司的领土,从海到海的跨越半岛的底部,从各方面包围着迈索尔的新王国,只有北边是个例外,当1800年尼扎姆将他从迈索尔取得的土地转交给公司以后,这个王国就完全被所谓英国统治下的和平所包围了。总督的这种成就在英国博得了热烈的赞扬,他被晋升到爱尔兰贵族中侯爵的高位。


    
    迈索尔王国(四):蒂普苏丹

    6.海德尔?阿里
    海德尔?阿里 [Hyder Ali](1722,印度 迈索尔 布迪科泰~1782.12.7,奇图尔)印度南部迈索尔的穆斯林统治者。
    他组织第一支由印度人控制、配备西式武器的印度部队,取得迈索尔军队的指挥权后,推翻了迈索尔国王。他征服邻近地区,并与尼查姆?阿里汗及马拉塔人结盟,一起对抗英国人。与英国作战10余年后,临终时承认无法打败英国人,嘱咐其子与英国人讲和。
    7.蒂普苏丹
    蒂普苏丹(或译作“提普苏丹”,1750年11月20日—1799年5月4日,Tipu Sultan或Sultan Fateh Ali Tippu),印度南部邦国迈索尔的军事首领。1787年获巴迪沙(大王)称号。在印度历史上,他被视为反抗英国殖民侵略的民族英雄。
    生于印度南部迈索尔邦国班加罗尔区的塞林伽巴丹城王室。祖籍卡纳塔克邦的德万纳哈里。海德尔?阿里之子。母亲法克赫尔是古德伯省长的女儿。早年随其父雇用的法国教官学习军事技术 。1767年指挥骑兵部队在印度西部加尔那迪地区与马拉塔人作战。第一次英国-迈索尔战争爆发后,随父参加反英斗争。在1780-1784年的第二次英国-迈索尔战争期间,他于1782年在波利留尔的一次战斗中,借助天时地利与法军援助,大败英军上校布拉思韦特指挥的部队。同年底,海达尔?阿里去世,蒂普遂成为迈索尔的实际统治者,继续领导抗英斗争,上任后,为使辖内经济稳定,加速农业发展,提普确定了征收农民三分之一收成的地租,同时对其他封建赋税徭役相应裁减,有的甚至完全取消;另捐资修建了一些寺庙。他虽然为虔诚的穆斯林,对其他宗教很宽容,比如让法国人建起了迈索尔第一座教堂。1783年,英法两国在美国独立战争结束后签订和约,随后法国舰队退出印度洋。他在孤军作战的形势下,率兵10万围困英军据点曼加洛尔,迫使英军于1784 年3月签订《曼加洛尔条约》。英方要求在迈索尔享有专属贸易权,但遭他拒绝。双方同意在相互归还所占对方领土并释放战俘的基础上,结束第二次英迈战争。同年,蒂普成为迈索尔苏丹。
    后来,提普竭力寻求国际援助,1787年曾遣使前往法国、土耳其和阿富汗等国,但都无结果。1789年,英国殖民当局拉拢马拉塔和海得拉巴封建王公,建立反迈三角同盟,于1790年发动了第三次迈索尔战争。英军入侵后,他发挥了卓越的军事才能,使英军有两年以上寸步不能前进。由于联军力量强大和蒂普苏丹失误,迈索尔战败,于1792年签订塞林伽巴丹条约,迈索尔割让近一半的领土,同意每年向英国缴纳军事补助金3000万卢比,并将苏丹的两个儿子送给英方做人质。但提普并未认输。此后,他改编军队,加强军备,改革行政,兴办与军事有关的手工业,取消大部分贾吉尔达尔特权,实行土地国有化政策,同时整顿税制,缓和教派冲突,兴修水利,奖励农耕。当欧洲法国督政府与英国战争再起后,他派人到法兰西岛(今毛里求斯岛)请求法国援助。1798年4月,一支法国志愿人员队伍到达迈索尔。1799 年2月14日,英国发动第四次同迈索尔的战争,由于迈索尔首相和轻骑兵司令被殖民者收买,致使战争开始不到两个月,英军便兵分两路长驱直入,将迈索尔的都城塞林伽巴丹的军事要塞团团围困,在经过两星期的炮轰之后,他的宫堡被毁,弹尽粮绝。在胜利无望的情况下,他仍身先士卒,率部奋勇抵抗,于5月4日在激战中阵亡。在印度历史上,他被视为反抗英国殖民侵略的民族英雄。


    
    锡克帝国(下):英国锡克战争

    4.第二次英国锡克战争
    第二次英国锡克战争是指在1848年至1849年期间,英国东印度公司与锡克帝国之间的一场局部战争。这场战争以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胜利而告终,锡克帝国被征服,旁遮普地区最终成为东印度公司的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省。
    (1)战争背景
    十九世纪初,兰吉特辛格巩固并扩张了旁遮普的锡克帝国。在同一时期,英国东印度公司的领土也扩张到了旁遮普的附近。兰吉特辛格和东印度公司维持着不稳定的联盟,试图避免英国人对于他的国家的侵犯,并向北和西北扩大疆域,从阿富汗和克什米尔夺取土地。同时卡尔萨(锡克军队,他们视自己为民族和国家的化身)的军事力量也在不断地扩大。
    随着兰吉特辛格于1839年逝世,锡克帝国开始陷入混乱。在杜尔巴(宫廷)出现了一系列短命的统治者,宫廷和卡尔萨的矛盾也不断加深。 东印度公司也开始在旁遮普的边境加强了军力。 最终,不断加强的紧张使得卡尔萨在软弱而不忠诚的将领的领导下进攻了英国的领土。第一次英国锡克战争在激烈的战斗后,以卡尔萨的战败而告终
    (2)战争的爆发
    木尔坦曾是锡克帝国的一部分,在1818年被兰吉特辛格征服. 1848年,那里由一个印度总督Dewan Mulraj管理。在第一次锡克战争结束后,Mulraj他开始得到一些自主权。当受英国控制的杜尔巴向他征收拖欠的赋税时,他试图将自己的权力移交给自己的儿子,以维持自己家族的统治地位。 宫廷趁机派遣了一个锡克总督-Sirdar Khan Singh, 来替换他,随同一个英国政治人员,Patrick Vans Agnew中尉。
    1848年4月18日,Vans Agnew和另一个官员,Lieutenant William Anderson,一起到达木尔坦。随行的还有一支小护卫队。 Mulraj交出了城堡的钥匙,但是当Vans Agnew的人试图取走财物时,受到一支Mulraj的非正规部队和来自城市的人群的袭击。2个官员都受伤,并被Khan Singh救出。他们被带到城市外的一个寺庙。他们的护卫都逃跑或被Mulraj击败,这2人在第二天也被人们杀死。
    Mulraj随后声明他并未煽动这些攻击,但确实因为这些人的到来使他试图叛变。他把Vans Agnew的头送给Sirdar Khan Singh,并告诉他把这个带回拉合尔。这些杀戮的消息传遍了旁遮普,不安和骚动开始蔓延。 大量锡克士兵背叛杜尔巴,加入Mulraj和心怀不满的Sirdar(军官)领导的叛变。
    (3)随后的爆发
    Herbert Edwardes上尉是英国在Bannu的政治代理,曾经接近穆尔坦但是没能救回Vans Agnew。 他仓促地召集了一些普什图族的非正规军,联合了一些锡克部队,于6月18日在奇纳布河附近Kineyri战役中击败了Mulraj的军队。 他率军反攻城市,但是没能突破城市严密的防御。
    同时,听说了穆尔坦的情况,Currie写信给Hugh Gough,孟加拉军的指挥官,希望英国的主力军队能立刻开进穆尔坦。 然而Gough在Dalhousie,当时的总督将军的支持下,拒绝在高温和多雨的气候下将东印度公司的主力军队开进旁遮普,而这要直到11月以后。
    锡克人不满英国殖民压迫,在S.辛格领导下于1848年起义,并得到阿富汗的支持。英军出兵镇压,围攻木尔坦。1849年1月,英军进攻吉利扬瓦拉,在丛林中遭锡克军伏击,伤亡2300余人。同月,英军攻占木尔坦后,向北增调援军,于2月21日以猛烈炮火给驻守古杰拉特的锡克军以毁灭性打击。3月,英军将阿富汗军队逐出白沙瓦。锡克军投降,旁遮普被并入英印领地。至此,英国完成对整个印度次大陆的征服。
    5.班达?辛格?巴哈都尔
    班达?辛格?巴哈都尔(Banda Bahadur,1670年10月16日-1716年),印度锡克人的军事领袖(他是拉其普特人),1708年成为军队领袖的他,带领锡克人于北印度地区抵抗莫卧儿帝国,并获得一定战果。不过,却于1716年,战败被杀。
    6.兰季德?辛格
    兰季德?辛格?摩诃拉者(英语:Maharaja Ranjit Singh,1780年-1839年)是19世纪上半叶统治了西北印度次大陆的锡克帝国的开国君主。
    他小时候曾得过天花,活了下来,但左眼失明。十岁那年他跟随父亲第一次参战。在父亲死后,他正值青年,为了驱逐阿富汗人屡屡征战,在21岁时获得称号“旁遮普邦大君王”。1839年间,他自旁遮普地区建立了自己的帝国。


    【连载完毕,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世界民族与文明历史”。】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保卫司马南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12-16 18:36:18  更:2021-12-26 23:17:41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