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购物 网址 日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视频推荐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日历2023  日历2024  日历2025  日历知识  | 每日头条  视频推荐  数码知识 两性话题 情感天地 心理咨询 旅游天地 | 明星娱乐 电视剧  职场天地  体育  娱乐 
日历软件  煮酒论史  历史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春秋战国 三国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哲学 厚黑学 心理学 | 文库大全  文库分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钓鱼 双色球 戒色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足球 nba 象棋 体操
    
  首页 -> 煮酒论史 -> 大宋八卦旧闻——讲述宋朝有趣儿的人和事儿(段子形式,长期连载) -> 正文阅读

[煮酒论史]大宋八卦旧闻——讲述宋朝有趣儿的人和事儿(段子形式,长期连载)[第1页]

作者:丘也山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打今儿起,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大宋朝那些有趣儿的人和事儿。

    本篇故事来源有正史、有野史如《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大宋宣和遗事》,有宋人记述如欧阳修的《归田录》、司马光的《涑水记闻》、苏轼的《仇池笔记》,有宋人诗词如《苏轼诗词集》《辛弃疾诗词全集》,也有元明清后人臆想杜撰的小说等,总之,本篇所述故事,皆有出处。

    既是段子也是八卦,不是课本中所收录的严肃话题,都是茶余饭后闲聊吹牛的闲话而已。

    各位朋友有不满意的可以骂,文中有错误的可以指正,各取所需,图一乐儿吧。

    作者在天涯另有60万字长篇现实小说:《<鲸落之开发商浮沉录>一个真实的北京地产圈故事》已完结,有兴趣的,也可以去扔两块儿砖http://bbs.tianya.cn/post-free-6190161-1.shtml,见笑见笑!

    辛弃疾是主战派,面对南宋朝廷的消极苟安,生气郁闷又无可奈何,经常借酒消愁,因此身体不太好,老婆、朋友经常劝他少喝。

    庆元二年(1196年,在江西上饶由带湖移居瓢泉时。是年56岁),辛弃疾写了一首词,立志戒酒,词为《沁园春·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把酒杯拟人化,说来,酒杯你过来,我跟你说,“老子今朝,点检形骸”,我知道喝完酒难受,渴啊、打呼噜啊、像慢性毒药啊,行,我不喝了行吧,“与汝成言,勿留亟退,吾力犹能肆汝杯。”没问题,我自己就能放下酒杯,彻底戒酒。嗯,态度很好,意志很坚决。

    结果怎么样呢,喝酒的人啊,都不要脸。

    结果过了没几天,有朋友带着酒来看他,他又馋了,于是开戒,还写词给自己开脱,也是一首《沁园春》,词前小序写到:城中诸公载酒入山,余不得以止酒为解,遂破戒一醉,再用韵。词中又说:“还堪笑,借今宵一醉,为故人来。”

    老铁没毛病!

    你看,我不是不戒酒,这不是来哥们儿了嘛,他们劝我喝,我不能怠慢朋友啊,所以得喝点。

    看见了吧,从古至今,喝酒的人都一个德行。

    其实在一年之前,辛弃疾就写过戒酒词,是三首《卜算子》,标题分别是《饮酒败德》《饮酒成病》《饮酒不写书》,结合两首《沁园春》来看,辛弃疾戒酒并没有成功啊。
    陆游比辛弃疾大15岁,也是主战派,两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爱国词人在嘉泰三年(1203年)曾见过一面。当时陆游因主站,遭主和派陷害,罢官回浙江绍兴山阴老家,辛弃疾新任浙东安抚使兼绍兴知府。辛弃疾到绍兴后,得知陆游闲赋在家,于是前来拜访。

    陆游和辛弃疾都强烈地要求收复被金人占领的北方失地,二人一见如故,促膝相谈,惺惺相惜。分别时,陆游送了辛弃疾一首诗《送辛幼安殿撰造朝》,说道:“中原麟凤争自奋,残虏犬羊何足吓。但令小试出绪余,青史英豪可雄跨。”令辛弃疾备受鼓舞,但时年陆游已经78岁、辛弃疾也63岁了。

    四年后,韩侂胄组织的开禧北伐失败,辛弃疾带着忧愤之心逝世,死前大呼:“杀贼!杀贼!”又三年后,眼看收复失地无望,陆游也忧愤成疾,临终之际留下绝笔《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的爷爷叫陆佃,是北宋末年名臣,官职副宰相。年轻时,曾在金陵(南京)求学于王安石。王安石变法时,问陆佃对于新政的意见,陆佃说:“法非不善,但恐推行不能如本意,还为扰民,如青苗是也。”陆佃的意思是,新政好是好,但恐怕结果会违背初衷,青苗法搞的给农民的小额贷款那套东西就给百姓增加了负担。也是一位耿直的人。

    听了陆佃对新法的意见,王安石有点惊讶,问:“你怎么这么想,我和吕惠卿商量过也问过外界的意见啊。”意思是新法可行。陆佃说:“您是能听从善言,但外界都认为您拒绝纳谏啊。”王安石说不可能,说:“我哪有拒谏啊,只是外边有一些乱七八糟的邪说,不足以听。”陆佃说:“就是这个原因。”后来王安石派人去调研,调研的人回来欺骗说新法好,对老百姓有利。于是王安石认为陆佃不依附自己,于是不再向陆佃问政。

    王安石文章、学问、道德、人品绝无问题,新法的初衷也是好的,但结果正如陆佃预料的,未能如本意,尤其是青苗法,给百姓造成了沉重的负担。而围绕新法产生的争论、争议,则撕裂了大宋。
    陆佃耿直,而他的老师王安石则有些偏执。王安石人称“拗相公”,正是因为王安石极为固执,认准的事儿一根筋,不允许任何人反对他,偏听偏信,不够实事求是,这才导致了王安石变法的偏颇,后果与动机不符,造成了人民的困苦,大宋的灾难。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关于王安石的“拗”,是有例证的,比如王安石“不挑食”,给什么吃什么,这是为啥呢?

    王安石任宰相的时候,有人说他喜欢吃鹿肉(獐脯),说这话王安石老婆是不信的,她说:“他平时从不挑食,怎么会偏偏喜欢这玩意儿?”问了才知道,原来是在一次吃饭的时候,王安石不吃其他菜,只吃了鹿肉,王安石老婆问:“那肉放在什么地方了?”人说筷子跟前儿。他老婆恍然大明白,说:“你们明儿在他筷子旁边放个别的菜。”第二天一试,王安石果然把菜吃光了,而并没有吃鹿肉,人们才明白,王安石不是喜欢吃鹿肉,而是给什么吃什么。

    在王安石变法的问题上,王安石和苏轼是政敌,苏轼曾旗帜鲜明地反对王安石变法。但王安石是非分明,一是一二是二。

    因反对变法而陷入“乌台诗案”的苏轼,面临被杀头的境地时,是王安石的一句话救了他,王安石给宋神宗带话说:“圣明时代,不可杀有才华之人。”苏轼被贬黜后,在金陵去拜会王安石,两人一笑泯恩仇。
    苏轼身处官场,他的豁达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是呢,也怕死。乌台诗案后,苏轼被关进了大牢,生死未卜。苏轼和长子苏迈有个暗号:“送食惟菜与肉,有不测则撤二物,而送以鱼。”平时送餐,只送蔬菜和肉食,如有死刑判决的坏消息,就改送鱼,便于心里早做准备。

    身陷囹圄,苏轼日子倒也过的平稳,突然有一天,他收到了一条熏鱼。

    鱼?

    鱼!

    “完蛋了,要死了!”

    苏轼看到鱼,以为要被杀头了,顿时心如死灰,给弟弟苏辙写下了两首绝命诗。

    其一:“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藏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今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其二:“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额中犀角真君子,身后牛衣愧老妻。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应在浙江西。”

    当然啦,代为送餐的朋友,并不知道苏轼父子约定的暗号,这也虚惊一场。只是,对于死亡的恐惧反而激发了苏轼的诗才,于是才有了这两首诗。

    这两首诗被呈到宋神宗面前时,皇帝被他的才华折服,也被他的一片赤诚之心打动,加上王安石等人的求情,免其一死,将其贬到地方为官。
    苏轼是个好玩儿的人,说好玩儿,既是有趣,也是爱玩儿。苏轼做杭州太守时,春天一到休假日,就会约上一帮朋友在西湖游玩儿。

    玩啥呢?有点野!

    早上呢,在“山水佳处”吃完饭,苏轼就就开始张罗安排了:每个朋友一条船,配一个队长,带领数名妓女,干嘛去呢?“任其所适。”爱干嘛干嘛。

    下午三点到五点的时候,开始鸣锣,鸣锣收兵嘛,召集朋友们回来。

    这就完啦?早着呢。

    回来以后,又在望湖楼或者竹阁聚会,“极欢而罢”,能极欢到什么程度?自己想象。极欢到什么时候呢?“至一二鼓,夜市犹未散”,宋朝是没有宵禁的,夜市犹未散,估计也挺晚了。然后高潮来了,“列烛以归城中”,就这么回去太单调了,还得列烛,好大的排场。

    这么招摇,不怕人看吗?不怕,就是让人看,那场面,那是锣鼓喧天,人山人海,“士女夹道云集而观之”。像极了现在狂热的粉丝追星。
    熙宁七年(1074年),苏轼任杭州副市长(杭州通判)时,他的老朋友杨绘被任命为杭州市长(杭州知州),迎接杨绘时,苏轼写了一首词《菩萨蛮·杭妓往苏迓新守》。

    “杭妓往苏迓新守”是什么意思呢?是说啊,派了杭州的妓女到苏州去迎接新太守。

    这首词不是写给杨绘的,而是写给苏州太守王晦的,杨绘赴杭上任会路过苏州,苏轼的意思是让王晦告诉杨绘,不要被苏州的美色动心而耽误了行程,赶紧来杭州吧,杭州也有好玩儿哒。

    那派妓女去迎接,又是什么骚操作?

    原来啊,这是当时的社会风气,唐宋时,赴任迎任,都有官妓为导之例。这一风气在元明之后逐渐被禁绝了。
    苏轼经常和妓女玩,这并不是什么难堪的事儿,因为那都是“官妓”。

    什么是官妓?官妓为朝廷设定,是供奉官员的妓女。唐、宋时官场应酬会宴,有官妓侍候。官妓都不是单有姿色,所有官妓为了迎合文官们的需要,都会诗书琴画等。中国古代官吏多是文人,文人一向做为高雅之人,也只有与之相对应的妓女才能满足其身份的需要。

    历史上的妓女概念,比我们现在的理解要宽泛,大的来说,有艺妓和色妓之分,前者主要从事艺术表演活动,如同娱乐明星;而后者主要是出卖色相的娼妓。朝廷官员不能入民间青楼,只能招官妓,也就是前者。

    苏轼的爱妾朝云就曾是西湖歌妓,苏轼认识她时,朝云年仅12岁,据说苏轼初见朝云被打动,从而有了“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做杭州市长时,无日不在西湖。有一次,他心血来潮,带着一个妓女去拜访净慈寺大通禅师,佛门本是清净之地,苏轼带妓女去寺院是否不敬呢?

    当然,否则,大通禅师怎么会“愠(恼怒)形于色”呢。

    苏轼呢,也不管他,不仅如此,还作了一首《南歌子》,让妓女当场唱给大师听。唱的什么呢?

    “师唱谁家曲,宗风嗣阿谁。借君拍板与门槌。我也逢场作戏、莫相疑。
    溪女方偷眼,山僧莫皱眉。却愁弥勒下生迟。不见老婆三五、少年时。”

    大致意思是说:

    “大师平时唱什么曲子?属于哪一佛教派别?借用您平时给弟子们讲授佛经使用的拍板和门槌,让我也来给你讲解一下。我带个妓女不过是逢场作戏,你不必怀疑有其他想法。
    漂亮的妓女不过是偷看了你一眼,你不要皱起眉头,显得不耐烦。只恨年轻僧人出生太晚,你年轻时老婆一大堆,对你之前的行迹一无所知,你可骗不来我。”

    大通禅师听完歌曲,也就不生气了,“大通亦为解颐”。

    苏轼于是得意地说:“今日参破老禅矣。”
    柳永仕途上一生不得志。柳永从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进京(汴京,今开封),大中祥符二年第一次参加春闱(会试、中央考试,第一名称“会元”,因春天组织故称。)因宋真宗嫌弃他“属辞浮糜”而落第。 之后,柳永落榜四次,愤而离开京师,以填词为生,词名日隆。
    柳永在一次落榜后作了一首词,《鹤冲天·黄金榜上》:

    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游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酸文人落榜发发牢骚而已,但有人却不高兴了。不高兴的人是宋仁宗。

    在一次考试后,柳永倒是上了榜,榜单呈到宋仁宗面前时,仁宗看见柳永的名字,想起了他的这首词,说:“这个柳永就是那个柳三变?”说是,于是皇帝大笔一挥,划掉了柳永的名字,“特落之”,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还参加科举考试做什么!”并在旁边批道:且去填词。

    于是柳永便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而长期地流连于坊曲之间,与教坊乐工和歌伎为伴,靠作曲填词度日。
    景祐元年(1034年),仁宗对历届科场沉沦之士的录取放宽尺度 ,柳永还是得到了机会,做过几个小官儿,也颇有政绩,深受百姓爱戴,但总的来说并不如意。

    晚年时,柳永穷愁潦倒,死时一贫如洗,无亲人祭奠。

    歌妓念他的才学和痴情,凑钱替其安葬。每年清明节,歌妓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并相沿成习,称之“吊柳七”或“吊柳会”,亦称为“群妓合金葬柳七”。

    没有入“吊柳会”、上“风流冢”的妓女,甚至不敢到乐游原上踏青。这种风俗一直持续了七八十年,直到宋室南渡。
    自隋唐科举制度兴起以后,在中国文人圈里就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师生关系”。礼部考试结束,考取者照例要拜主考官为师,每次科举考试,都能产生一堆恩师和门徒。因为科举制度的重要性以及古代科举选士的特殊性,很多“师生关系”实际上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教与学”的关系,很多时候更像是一种应酬和晋升的途径。

    欧阳修和苏轼便是这样的师生关系,但却比这种关系更为深厚,原因就是欧阳修发自内心地对苏轼赏识并推荐。

    嘉祐二年(1057年),礼部侍郎欧阳修担任主考官的进士考试如期举行,其中四场考试中第二场论《刑赏忠厚之至论》,让欧阳修和副考官梅尧臣高度赞赏的是此文一改艰涩诡异的萎靡之风,平实、通畅而明晓。当其时,苏轼并不出名,欧阳修以为此文必是自己学生曾巩所作,为避嫌,未判状元,将此卷判为了第二名,阅卷结束解除密封后,才知道这是苏轼的文章。

    这篇文章中有一句话,说“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欧阳修不知出于何典故,特意问了苏轼,苏轼不好说是自己瞎编的,于是说:“曹操以袁熙妻赐子丕,孔融曰:’昔武王以妲己赐周公。’操问:’何经见?’融曰:‘以今日之事观之,意其如此。’尧、皋陶之事,某亦意其如此。”其实就是自己瞎编的,但是欧阳修听了惊叹曰:“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之后欧阳修多次表达了对苏轼的欣赏,比如他在给梅尧臣的书信中坦言:“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此人,放他出一头地也。可喜!可喜!”书信内容一经流出,苏轼更是声名鹊起。欧阳修还逢人便说:“苏轼的文章将独步天下!”一次与儿子谈话时,他颇动真情地说:“三十年后,没有人会记得我,就因为有苏轼这个人啊。”

    而在此后的岁月中,苏东坡受教于欧阳修,政治上共进退,学识上共切磋,生活上共互助,精神上共慰藉,其师生关系在各种考验中历久弥新,更趋牢固。
    欧阳修写过不少艳词,比如上乘之作《诉衷情·眉意》:

    清晨帘幕卷轻霜,呵手试梅妆。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
    思往事,惜流芳。易成伤。拟歌先敛,欲笑还颦,最断人肠。

    这首《诉衷情》语浅情深,言短味长,写人眉目传神,入木三分。而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却是那首《望江南·江南柳》:

    江南柳,叶小未成阴。人为丝轻那忍折,莺嫌枝嫩不胜吟。留著待春深。
    十四五,闲抱琵琶寻。阶上簸钱阶下走,恁时相见早留心。何况到如今。

    此词的内容轻浮、暧昧,容易让人产生联想,主要是因为它涉及到一桩案子:有人举报欧阳修和外甥女私通,说这首词写的就是欧阳修对外甥女的垂涎之态。说欧阳修在她7岁时就已经和她私通了,说你看这词里写了,这“叶小未成阴”写的不是稚嫩幼女的味道?欧阳修你老谋深算啊,“留着待春深”,等到她成少女了再据为己有啊,“恁时相见早留心,何况到如今”,早留心、早留心,到如今、到如今,你欧阳修就是个变态啊。

    人言可畏啊,你说这怎么解释?绯闻都传到宋仁宗那里了,欧阳修不得不上表自证清白。

    关键是,自证清白能算清白吗?宋仁宗只好派人调查。还好朝中还有有良知的大臣,大多数人对这种明显带有中伤意味的举报是不信的,调查最后也并没有什么结果。
    欧阳修曾说:“我平生写的文章,多在三上,就是马上、枕上、厕上。就是这样才可以好好构思。”
    欧阳修有个政敌叫王拱辰,俩人都是锋芒毕露型的,从开始认识就互相看不上。

    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的科考前,欧阳修自信能中状元,在殿试中,仁宗钦点了王拱辰为状元,而欧阳修排到了甲科第十四名。

    据欧阳修同乡时任主考官晏殊后来回忆,他未能夺魁,主要是锋芒过露,众考官欲挫其锐气,促其成才。

    但欧阳修毕竟是不服的,这就更加剧了他对王拱辰的敌视。

    欧阳修中进士后所娶的胥夫人,在二人新婚不久后便去世了。后来,欧阳修娶了名臣薛奎的四女。

    而王拱辰中状元后娶的正是薛奎的三女,虽然成了连襟,但欧阳修、王拱辰的矛盾并没有任何缓和,并且欧阳修处处压制他。后来王拱辰老婆去世,他又了薛奎的五女。欧阳修于是讽刺他:“旧女婿为新女婿,大姨夫作小姨夫。”

    《宋史》记载,王拱辰的孙女王氏嫁给了李格非,生女李清照。
    宋仁宗赵祯就是著名的“狸猫换太子”里面那位太子,他生下来就和生母分离,到他亲生母亲去世也未能相见,他为此非常痛苦。

    仁宗朝与辽修好,和平稳定,仁宗驾崩的讣告送到辽朝后,“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辽道宗耶律洪基也抓着宋使的手,哀恸道:“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又说:“我要给他建一个衣冠冢,寄托哀思。”此后,辽朝历代君主“奉其御容如祖宗”。

    赵祯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被冠以“仁宗”庙号的,他在位的42年间,宋朝涌现出了一大批能臣,文化也大放异彩。

    仁宗朝的名人有:范仲淹、文彦博、狄青、韩琦、富弼、欧阳修、包拯、梅尧臣、苏舜钦、吕夷简、苏洵、苏轼、苏辙、司马光、王安石等。
    宋仁宗赵祯天性仁孝,对人宽厚和善,喜怒不形于色。他是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位期间,北宋经济繁荣,科学技术和文化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赵祯有两个心病,一是终生未能与生母相认;二是未能生出皇位继承人。

    第一个心病:仁宗生于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初名赵受益,即位后改名赵祯,生母为李氏,是他爸真宗赵恒宠信的美人刘娥的侍女。李氏被赵恒临幸后,生下赵受益,因刘娥无子,赵恒便对外声称赵受益为刘娥所生。

    赵祯13岁即位,由皇太后刘娥垂帘听政,明道二年(1033年)三月,刘娥去世后,23岁的赵祯才得知自己的身份,而此时他的生母李宸妃已去世(1032年),赵祯痛心不已,追封生母为皇太后。赵祯的心病无法去除,为了弥补对生母的遗憾,将恩典全部施加于母舅一家,甚至把最爱的女儿也嫁给了母舅家的表弟。

    第二个心病:赵祯共生过16个子女,但只有3个儿子,且全部早夭。没有儿子就没有了皇位继承人,这是压在他心头的一块大石头。

    没有儿子的赵祯从宗室赵允让(宋太宗赵炅之孙,赵恒弟弟赵元份的第三子。赵祯出生前,曾被赵恒接入宫内做皇储培养,赵祯出生后被送还府邸)那过继了个儿子赵宗实。
    赵宗实在原生家庭里排第13,不是在子女中排第13,而是在赵允让的儿子里排第13。

    那么,赵允让有多少儿子?

    22个。

    真是旱的旱死,涝的涝死。
    中国历史上共有6位仁宗皇帝,分别是:

    宋仁宗赵祯,1022年-1063年在位
    西夏仁宗李仁孝,1139年-1193年在位
    辽仁宗耶律夷列,1150年-1163年在位
    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1311年-1320年在位
    明仁宗朱高炽,1424年-1425年在位
    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即嘉庆帝,1796年-1820年在位
    欧阳修与梅尧臣一生为挚友,自天圣九年(1031)梅尧臣任河南主簿时二人相识,此后即一直交往密切,唱和不断。

    从现存二人的文集来看,据粗略统计,欧阳修的《文忠集》中,写给梅尧臣的诗有67首,祭吊诗2首,书信46通,送行文1篇,祭文1篇,像赞1篇。

    在梅尧臣去世后,欧阳修还亲自为他撰写了墓志铭,编定诗集,并作有诗集序和后跋。梅尧臣的父亲梅让、叔父梅询和妻子谢氏去世后,也都是欧阳修撰写的墓志铭。

    梅尧臣的《宛陵集》里,与欧阳修的寄和之作更是多达139首,可惜的是,《宛陵集》里并没有保存梅尧臣写给欧阳修的书信,使我们难以还原他们交往的许多珍贵感人的细节。(据宣城童达清老师统计)
    欧阳修、梅尧臣还有一位挚友,苏舜钦。

    苏舜钦是名门之后,祖父苏易简做过副宰相、岳父杜衍是当朝宰相。苏舜钦是改革派,支持欧阳修的古文运动、支持范仲淹的庆历新政。

    欧阳修那位老对头王拱辰反对范仲淹的改革,对支持范仲淹的一干人等也进行打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苏舜钦当时任监进奏院,循例祀神,苏舜钦按照惯例,用所拆奏封的废纸换了钱,摆了一桌席请朋友们饮宴。借此机会,王拱辰诬奏苏舜钦以监主自盗,借以打击范仲淹改革。苏舜钦被削籍为民,与会的名士十余人同时被贬逐。

    离开开封后,苏舜钦为排遣寂寥,于苏州修建沧浪亭,隐居不仕,庆历八年(1048)复官为湖州长史,未及赴任即病逝。卒时年仅41岁。
    苏舜钦为人豪放不羁,喜欢饮酒,曾以书下酒。

    他在岳父杜衍的家里时,每天黄昏的时候读书,并边读边饮酒,动辄一斗。岳父对此深感疑惑,就派人去偷偷观察他。当时他在读《汉书·张良传》,当他读到张良与刺客行刺秦始皇抛出的大铁椎只砸在秦始皇的随从车上时,他拍案叹息道:“真可惜呀!没有打中。”于是满满喝了一大杯酒。

    又读到张良说:“自从我在下邳起义后,与皇上在陈留相遇,这是天意让我遇见陛下呀。”他又拍案叹道:“君臣相遇,如此艰难!”又喝下一大杯酒。杜衍听说后,大笑说:“有如此下物,一斗诚不为多也。”
    钱惟演是吴越王钱俶的儿子,随父归宋。钱惟演在洛阳任使相的时候,十分厚遇文士,对欧阳修、梅尧臣多有提携。

    谢绛、欧阳修在洛阳供职,曾经一起登嵩山游玩,到达龙门的时候下起了雪,两人正在观赏山景,忽然见到有人骑马冒雪渡过伊水而来,原来是钱惟演派来的厨子和歌妓,使者传钱相的口谕说:“登山辛苦,两位可以在山上多留一阵赏雪,府里公事简易,用不着急忙赶回去。”其对下关心如此。

    后来钱惟演贬谪随州,欧阳修等人送行,钱惟演席上赋词,使歌妓演唱,音节悲苦,宾主都为之哭泣。欧阳修对钱惟演的知遇之情毕生没有忘记,在《归田录》里记下了钱惟演在洛阳对他说的话:“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后来欧阳修总结的“三上读书”(马上、厕上、枕上),或许是受钱惟演的启发。
    欧阳修《归田录》里记载了钱惟演的一件趣事:他生长富贵,却讲求俭朴治家,法度十分严谨,子弟们不到规定时候,从他这拿不走一分钱。不过,他们总会有办法,有人就“发明”了一条生财之道。

    钱惟演有一个珊瑚笔格,平常就特别珍惜,常放置在几案上。子弟中有想用钱的,就把笔格偷走藏起来。

    如此一来,钱惟演“怅然自失”,丢了心爱的东西不得劲。于是在家里贴出寻物启事,”以钱十千赎之”。这偷东西的子弟呢,很是狡猾,非得等过个一两天才把东西拿出来,假装找到了献给他,钱惟演于是“欣然以十千赐之”,痛快给钱啊。

    就这么个事儿,居然成了子弟们的生财之道,“他日有欲钱者,又窃去。一岁中率五、七如此”,一年之内能用这种办法干五六七次,还都能得手。

    这种小孩子骗大人的把戏,钱惟演就没察觉吗?欧阳修只说了“公终不悟也”,应该是没有发现,也或者是发现了但不愿揭穿。
    钱惟演在政治上是个墙头草,年轻时看丁谓(奸相、北宋五鬼之一)权势大,便依附丁谓,与其联姻,丁谓罪行败露后,钱惟演害怕被牵连,又排挤丁谓以求豁免。

    除了结交丁谓,钱惟演还依靠过别的权势,他把妹妹嫁给了章献太后刘娥的“哥哥”刘美。为儿子钱暖娶了仁宗的皇后郭皇后的妹妹。

    这两桩婚事到最后都没有给他带来好处。郭皇后是仁宗的第一个皇后,因为太过任性,不得仁宗的欢心,仅做了9年皇后就被仁宗给废了。

    刘娥去世后,仁宗得知自己的身世,知道了生母是李宸妃。钱惟演又害怕了,于是想了一个办法,请求将刘娥、李宸妃以庄献太后、庄懿太后共同配享真宗庙室,以讨好仁宗。

    顺便说一下,当初郭皇后就是刘娥给仁宗安排的。

    你说钱惟演折腾着一溜够的,图啥呢?靠人人跑,靠墙墙倒,因此钱惟演在政治上一直是郁郁不得志。

    还不如靠自己。到了晚年,钱惟演似乎也看通透了,有悔过自新、谨慎从事之意。
    钱惟演巴结的丁谓也算一位实干家,做过不少实事儿,比如治理水利、减免赋税、安抚边民、整顿经济等。但是他的坏也很招人恨,被后人列为奸臣主要是这么几件事儿:

    一是迎合真宗。真宗迷信道教,丁谓迎合真宗营建了大批豪华道观、宫殿,耗费了大量民脂民膏;迎合真宗到泰山封禅,浪费了大量财政资金,劳民伤财;

    二是陷害忠良。丁谓因寇准对他厌恶而陷害寇准,不仅将寇准贬出朝廷,在真宗死后,还和太监伪造诏书,将真宗之死归罪于寇准,将寇准贬到雷州客死异乡,并将与寇准相善的大臣全部清除。

    三是包庇太监。丁谓勾结宦官雷允恭,规定将重要奏章先送丁谓阅过后再送内廷,以达到把持朝政的目的。雷允恭在都监真宗皇陵时,擅自移改陵穴,“众议日喧”,本该杀头,而丁谓庇护雷允恭,不作处理。引起众怒被弹劾,触怒了太后刘娥,雷允恭被诛,丁谓被罢相。

    丁谓被罢相后,贬为崖州(今三亚)司户参军,他的四个儿子也全被降黜。抄没家产时,从他家中搜得“四方赂遗,不可胜纪”。

    丁谓与王钦若、林特、陈彭年、刘承珪都以奸邪险伪著名,人称“五鬼”。
    奸臣丁谓为丰富汉语词汇也贡献了一份力量。

    我们形容一个人善于阿谀奉承别人有一个词叫做溜须拍马,“溜须”这个词就是丁大人贡献出来的。

    这是怎么回事呢?

    寇准和丁谓,开始时是朋友,更是知己。真宗朝,寇准做宰相时,丁谓也做了副宰相。丁谓虽然有一些做为,后来,他奉承真宗做的一些荒唐事,让寇准颇不满意,对丁谓多有鄙夷,但同朝为官,面上到还过得去。

    两人直接交恶就出在“溜须”这件事儿上,但不是丁谓给真宗“溜须”,而是给寇准“溜须”,怎么回事儿呢?

    一天,在中书省举行宴会上,宰相寇准不小心,把一点汤汁流到了胡须上。副宰相丁谓忙上前给他捋着胡子擦汤汁。

    说实话,这就有点过了啊,宰相张罗的宴会,能没有仆人服务吗,你一个副宰相干这事儿,合适吗?

    所以,寇准立马拉下脸来了,对丁谓说了一句:“参政,国之大臣,乃为长官拂须耶?”说你一个参知政事副宰相,是高级国家干部,是干给长官擦胡子这种破事儿的吗?好家伙,宴会上啊,当着好多人啊,这话说得太狠了,这不是让人社会性死亡吗!丁谓立马下不来台了。

    这以后,丁谓就恨上了寇准,直到真宗死后,他才找到机会,将真宗之死归罪于寇准,使寇准得罪被罢黜。
    “五鬼”之一王钦若和丁谓比起来,那简直是奸臣中的战斗机。

    概括来说,王钦若的奸表现在几个方面,有投机取巧、迎合真宗、鼓动封禅、挑拨离间、嫁祸于人、奸邪险伪等等。举一个例子吧。

    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北方契丹(即辽国)军队大举南侵,深入到北宋都城开封以北的澶州(今河南省濮阳县),宋朝君臣上下惊惶失措。为避契丹锋芒,参知政事王钦若主张迁都金陵(今南京),大臣陈尧叟(四川人)主张迁都成都,只有宰相寇准坚决主张抗战,不仅不主张迁都,还主张宋真宗亲征,说当今“将臣协和,若大驾亲征,贼自当遁去”,若向南迁都,“所在人心崩溃”,契丹乘势深入,则天下不可保。

    最后宋真宗勉强听了寇准的话,稳住阵脚,与寇准一起亲征。河北军民听到皇帝与宰相来,抗战情绪十分高涨,“踊跃欢呼,声闻数十里。契丹相视惊愕,不能成列”。

    宋真宗把军事指挥权全给寇准,“号令明肃,士卒喜悦”,寇准在大敌当前,抗战坚决、果敢,指挥机智、镇定。故宋军和契丹一接触,契丹军被“斩获大半”,并射死齐丹大将军萧挞凛。

    澶渊之战其实是险胜,自宋辽高粱河大战宋朝失败后,宋朝就没再打赢过契丹,所以宋真宗在亲征前就很害怕,这次险胜之后,辽表明有议和的意愿后,真宗马上同意了议和,并趁机会和契丹签订了澶渊之盟。

    即使是险胜,宋真宗还是挺怕契丹的,所以是宋给辽岁币,花钱买平安。花多少钱呢?真宗的心理价位是100万岁币,派曹利用为使出发谈判,曹利用出发前被寇准叫住,寇准说你要是敢谈到岁币多于30万,回来弄死你。

    曹利用也不辱使命,拒绝契丹割地的要求,把宋给辽的岁币谈到了30万,包括10万两白银、20万匹绢。

    曹利用回来复命时,真宗高兴坏了,啊,牛皮啊,老子御驾亲征打赢了契丹,弄了个和平协议,而且一年只需要花30万两,要知道,随随便便打一仗可能就得花几千万两啊。至于说澶渊之盟带来的后续影响咱先不提,但当时真宗能取得这样的结果,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还是双赢的。

    当时,真宗那也是当然高兴了,给了曹利用重赏,对坚持御驾亲征、指挥战争胜利的寇准也加官进爵更加器重。

    皆大欢喜吧。寇准是个表里如一,又正值又刚强的人,如果事情按照这个方向继续发展下去,真宗朝会是完全不同的气象。

    但是,王八蛋出场了。这王八蛋真他妈王八蛋啊。

    没错,这王八蛋就是王钦若。怎么就王八蛋了呢?

    “素与寇准不协”的王钦若对寇准那是“深嫉之”,下面请看王八蛋的表演。

    王钦若开始挑拨离间真宗和寇准。一天退朝后,寇准先退,真宗目送他离开。王钦若一看,机会来了,于是对真宗说:“陛下敬寇准,为其有社稷功耶?”帝曰:“然。”钦若又问:“澶渊之役,陛下不以为耻,而谓准有社稷功,何也?”

    我靠,这话说的,真牛,一下子就击中了真宗那颗敏感的心。明明是打了胜仗、明明签订了和平协议,我老子赵炅、我大爷赵匡胤都没做到的事儿,我做到了,这是好事儿啊,怎么就“不以为耻”了呢?听了王钦若这话,真宗“愕然”,不知道该说啥了,只反问“为什么?”

    王八蛋——那个王钦若又说:“城下之盟,《春秋》耻之,澶渊之举,是城下之盟也。以万乘之贵而为城下之盟,其何耻如之!”

    我靠,这是上纲上线啊,谁听了能受得了这个啊,真宗一下子好心情就没了。

    还没完呢,王八蛋继续说,说陛下您知道赌博吗?真宗问啥意思啊?王钦若说,赌博的人啊,输钱的人处在绝境时,会把所有的钱都压上去,决一胜负,这叫“孤注”。王钦若说,澶渊之战,寇准就是典型的赌徒心态,王钦若说:“陛下,寇准之孤注也,斯亦危矣。”

    完了,芭比Q了,谁完了,寇准啊。

    王钦说这话就是捆绑营销啊,什么意思呢,他是把真宗捆绑在这事儿上了,他说寇准孤注一掷,这孤注一掷的筹码里,是有真宗的,当时真宗正在御驾亲征,让王钦若这么一说,寇准是用真宗的命在做赌注啊。

    要不说电影《盗梦空间》厉害呢,一旦某个观念被植入了人们的梦里、心里,这个观念就除不掉了,人们就会在这种观念下去做出相应的选择。

    真宗被王钦若植入了“寇准以真宗的命孤注一掷”这个观念之后,真宗就对寇准产生疑虑了,对他不再信任,罢免了寇准的宰相之职,将他降为刑部尚书,知陕州。

    坏事做的多了,后世自有公允的评论,王钦若的奸邪,除了真宗,别人都看得真真儿的,就连真宗的儿子宋仁宗也说:“钦若久在政府,观其所为,真奸邪也。”
    寇准是太宗朝、真宗朝最刚直的的大臣,是真正的“刚子”。

    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19岁的寇准参加科考。当时太宗赵炅录取进士有个规矩,经常到殿前临轩看望提问,“年少者往往罢去”,有人看寇准有才却年轻,担心他不能被录取,教他虚报年龄,寇准说:“准方进取,可欺君邪?”我刚刚参加考试准备入仕,怎么能欺君?

    考中后,寇准开始仕途之路,先在地方为官,后被调入中央。有一次在朝堂议事,不知道哪句话不合宋太宗的意,“帝怒起”,把皇帝都气得站了起来,太宗转身要走,寇准一下冲到台上,好家伙,这年轻气盛、胆大包天的小伙子,竟然冲到宝座旁把皇帝给拽住了,寇准拽住了宋太宗的衣服,“令帝复坐”,命令皇帝坐下。

    “你坐下,你听我把话说完……”各位,寇准这时不过才28岁啊,敢拽皇帝衣服,敢用命令的口气和皇帝说话,还让他坐下,刚,太刚了。

    宋太宗也真是没办法,然后“事决乃退”,但事后,宋太宗还是很高兴——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徵也。”
    淳化二年(991年)春大旱,太宗召近臣问时政得失,都说是天数所致。只有寇准说:“《洪范》(尚书内篇名,意为统治大法)天人之际,应若影响,大旱之证,盖刑有所不平也。”嘿,大家都是玩权术的高层人士,意思意思得了,你竟然说刑罚不公,你这是说我管理有问题啊?

    听完这句话,太宗大怒,拂袖而去,“起入禁中”,回后宫了。过了一会儿,太宗想了想,寇准这么说肯定是有原因的,于是召寇准询问怎么就不平了。

    寇准却卖了个关子,说:“愿召二府(西府枢密院、东府门下省,军政最高机构,也即国防部长和宰相)至,臣即言之。”二府来后,寇准说:“不久前祖吉和王淮都违法受贿,祖吉受贿较少却被杀头,王淮因为是参政(副宰相)王沔的弟弟,收受钱财千万,只受杖刑,仍官复原职,这不是不公平是什么?”

    太宗把这件事问王沔,王沔叩头谢罪,于是宋太宗严厉批评了王沔,并且知道寇准可用。当即任命寇准为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任同知院事,开始直接参预北宋朝廷的军国大事。
    淳化二年(991年)春大旱,太宗召近臣问时政得失,都说是天数所致。只有寇准说:“《洪范》(尚书内篇名,意为统治大法)天人之际,应若影响,大旱之证,盖刑有所不平也。”嘿,大家都是玩权术的高层人士,意思意思得了,你竟然说刑罚不公,你这是说我管理有问题啊?

    听完这句话,太宗大怒,拂袖而去,“起入禁中”,回后宫了。过了一会儿,太宗想了想,寇准这么说肯定是有原因的,于是召寇准询问怎么就不平了。

    寇准却卖了个关子,说:“愿召二府(西府枢密院、东府门下省,军政最高机构,也即国防部长和宰相)至,臣即言之。”二府来后,寇准说:“不久前祖吉和王淮都违法受贿,祖吉受贿较少却被杀头,王淮因为是参政(副宰相)王沔的弟弟,收受钱财千万,只受杖刑,仍官复原职,这不是不公平是什么?”

    太宗把这件事问王沔,王沔叩头谢罪,于是宋太宗严厉批评了王沔,并且知道寇准可用。当即任命寇准为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任同知院事,开始直接参预北宋朝廷的军国大事。
    有一次,寇准因为和人吵嘴,把太宗弄烦了,把他贬为了青州知府,但没过多久又想他了。

    “思念是一种很玄的东西,如影随形”,太宗因为想念寇准,常不乐。

    太宗忍不住问身边人:“寇准在青州过的好吗?”左右说:“他去的那个地方比较好,应该不会吃苦。”过了几天,太宗又问,左右揣摩着,皇帝是想把寇准召回来再用啊,众人想想寇老西儿那刚直的劲儿就不痛快,于是说:“陛下啊,您是一直思念寇准,我们听说寇准天天纵酒欢乐,不知他是不是也思念您啊。”唉,“帝默然”,太宗心窄了。

    后来,大臣冯拯等上疏要求太宗立皇储,帝怒,“斥之岭南,中外无敢言者”。

    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立皇储一直是让宋太宗头疼的事儿。因为赵匡胤驾崩后,他儿子赵德昭没能继承皇位,而是弟弟赵光义坐上了皇位(赵光义坐上皇位后给自己改名赵炅),因为赵匡胤的死有“烛影斧声”之谜,也就是说太宗有杀兄夺位之嫌。因此太宗传位,就面临两个选择:立自己的儿子,还是立哥哥的儿子。

    当时一般大臣都不敢说立储一事。所以冯拯一说这事儿,就引起了太宗大怒把他贬到了岭南。从此朝野上下很少有人再敢议论此事。

    但是立储的事儿不解决也不行,太宗还是想听听寇准的意见,于是把他从青州召回来了。
    寇准入见时,太宗足创发作得厉害,顺便说一嘴,这个所谓的“足创”,应该是高粱河之战,太宗被辽军射中屁股的箭伤发作了。

    太宗自己掀起衣服给寇准看,并且说:“爱卿,你咋才来捏(卿来何缓耶)?”寇准说:“您没叫我,我不敢来京师啊。”

    客套完了,太宗问:“朕的儿子里边可有有资格继承皇位的吗?”寇准:“陛下您是为天下选储君,这事儿吧,不要和后宫妇人、太监商量,也不用跟身边的大臣商量。”太宗说:“那我跟谁商量?”寇准说:“唯陛下择所以副天下望者。”您自己定就行了。寇准为啥这么说呢,他知道后宫里的太宗的大老婆、小老婆以及太监们,都不靠谱,近臣为了自己的利益推荐自己亲近的皇子,也不靠谱。

    太宗听了这句话,心里有点底了,知道寇准是从天下江山的角度在帮他,于是屏退左右问:“襄王(赵恒)可乎?”寇准说:“知子莫若父,您要是觉得可以,那就尽快决定吧。”
    就这样,宋太宗终于下了决心,于是命襄王赵恒为开封尹,改封寿王,立为皇太子。

    太宗与太子拜谒宗庙回来,京城的人们拥挤在道路两旁喜气洋洋,争着看皇太子,高兴激动地喊:“少年天子也。”

    嘿,老子还没死呢,你们这是什么意思?

    太宗听了这话,顿时不高兴了,回去就把寇准叫来了:“啊,你说,你说说,这是什么事儿,他少年天子,老子算什么,人心都向着太子,想置我于何地?”

    这寇准怎么说,您是老子他是儿子,您的江山不早晚是他的,你纠结个啥!

    呵呵,寇准要真这么说估计立马就得死,那他是怎么说的?

    寇准对着太宗拜了两次,恭喜他说:“此社稷之福也。”

    嘿,太宗还不信,然后一个举动,真是奇了葩了,干嘛去了,他到后宫去了,去跟后宫的嫔妃聊天去了,他这是啥,不自信,还是不信寇准?后宫的人都来向他道喜,他这才解开了心结,知道寇准说的是真的。

    然后出来,把寇准留下了饮宴,“极醉而罢”。

    就这样,寇准用高超的智慧,就把宋太宗立储的问题给解决了。

    只是,这个赵炅,也太小心眼儿了吧。
    宋真宗赵恒是太宗赵炅的第三个儿子,本名本名赵德昌,后改名赵元休、赵元侃,即位后改名赵恒。

    其实宋太宗最爱的儿子是老大,赵元佐,赵元佐本名赵德崇。

    赵元佐聪明机警,擅长骑射。跟随他爸太宗征战北方,拜检校太傅、同平章事,封为卫王。迁检校太尉,封为楚王。

    太宗皇位得来不正,逼死了二哥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赵德芳,又逼死了四弟赵廷美。赵元佐因为对他爹逼死四叔赵廷美的行为不满,故意装疯,以自虐、堕落的方式向他爹表示抗议,最后太宗拿他也没办法,把他废为庶人。

    太宗赵炅的儿子本来也是德字辈,比如赵元佐本名赵德崇、赵恒本名赵德昌、赵元份(宋英宗祖父)本名赵德严,在赵炅即位后,为了将自己的儿子和赵匡胤的儿子区别,把他们全都改为了元字辈。
    各位有没有发现,宋朝皇帝都有改名的习惯,那到底有哪些皇帝改过名呢,请看下表:

    

    宋朝18位皇帝中,即位后改名的高达10位。其实这是仁治的一种表现,为什么呢?大家看皇帝即位后的名字,大多是生僻字,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即位后,皇帝的名字是要“避讳”的,不能说、不能写、不能提,将常用字改成生僻字是为了方便百姓。
    @大宋八卦旧闻 为本人微博账号
    曹利用去辽朝签订澶渊之盟之际,真宗赵恒的心理底线是给辽100万岁币,告诉曹利用说:“必不得已,虽百万亦可。”

    寇准知道后,把曹利用叫到帷帐中警告他,你虽然有圣旨,但是你谈的时候不得超过30万,“过三十万勿来见准,准将斩汝。”

    曹利用到辽后,经过和萧燕燕等讨价还价,定下了如下条约:
    1、辽宋约为兄弟之国;
    2、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
    3、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互不侵犯;
    4、双方在边境开设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因澶州(河南濮阳)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
    曹利用和契丹初步达成谈判条件,回来复命,入宫面圣,正赶上真宗在吃饭,没有立即汇报。但是真宗着急啊,让太监出来问曹利用花了多少钱,曹利用哪能这么轻易地说,于是说:“这是机密的事儿,应当面奏官家。”

    太监回来告诉真宗,真宗说:“姑言其略。”先说个大概就行。太监于是又出来问曹利用,曹利用没说话,伸出三根手指头在脸上比划了一下,太监看见了,也不知道什么意思,就在心里瞎猜,回来对真宗说:“三指加颊,岂非三百万乎?”真宗失声道:“太多!”想了想,一会儿又说:“姑了事,亦可耳。”能把事儿办完,也行啊。

    真宗赶紧吃完了饭,把曹利用叫过来问到底花了多少,曹利用再三称罪,说“臣许之银绢过多。”真宗问:“几何?”曹利用说:“三十万。”

    三……三十万?!不是三百万啊!“上不觉喜甚。”

    好家伙,有了300万打底的心理承受力,真宗一听才花了30万,那是高兴坏了,于是曹利用获得了厚重的封赏。
    曹利用也是会办事儿,能办事儿的人,在澶渊之盟的谈判过程中,辽还妄图要被宋夺回的土地,被曹利用严词拒绝,辽太后萧燕燕亲自出马,说后周世宗皇帝(柴荣)“强抢”土地,没有天理,宋朝理应归还。

    哪知曹利用根本不吃她这一套,说:“后晋和后周时候的事,本朝一概不知,与我们何干?这么跟你们说吧,土地的事,我根本就不敢对我们的皇帝提,而且就算是钱币,给与不给,都在两可之间!”

    辽超的对接人高正始开始威胁曹利用,说:“我们带兵前来,就是要关南(瓦乔关,今河北雄县)的土地,你们要是不遂我们的愿,那就别怪我们不客气了。”

    哟呵,你们家老太太我都不屌,你说这个行?

    曹利用说:“禀命专对,有死而已。如果你们不后悔,任意要价,别说土地得不到,咱们这仗也停不了!”

    结果怎么样,其实在辽大将萧挞凛被射死那一刻,辽就有点怂了,虽然从太宗时,宋辽战争辽一直占上风,但是长期这么打仗,对他们自己也并没有好处,而且从辽的国体、内部因素来说,无论如何这仗是不能再打了,和平谈判是最好的出路。

    于是,辽太后萧燕燕和辽圣宗耶律隆绪面对强硬的曹利用也不得不低头了,“其國主及母聞之,意稍怠,但欲歲取金帛”,只想谋求点岁币得了,经过谈判,曹利用许给他们绢20万匹、银10万两。达到了寇准的要求。
    澶渊之盟结束了宋辽之间长达二十五年的战争,“生育繁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发长者),不识于戈”,同时也是宋朝向番方交纳岁币换取和平的开始。此后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

    澶渊之盟使宋朝节省了巨额的战争开支,岁币(30万)的支出不及用兵的费用(3000万)百分之一,避免了重兵长年戍边的造成的过量徭役和朝廷赋税压力,以较少的代价换取了战争所难以获取的效果。

    北宋在边境上的雄州(今河北雄县)、霸州(今河北霸州)等地设置榷场,开放交易,促进了宋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宋辽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融合。

    但是也有一些消极影响,王安石和富弼认为澶渊之盟之后,宋真宗、仁宗、英宗三朝“忘战去兵”,百余年没有发生大的战争直接导致宋、辽双方兵备松弛,后皆为女真建立的金国击败。辽国残余势力只得西迁,在西域建立西辽苟延残喘。宋朝也失去淮河以北大量土地,被迫向金国称臣。
    宋真宗的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皇后就是刘娥。

    刘娥父母早亡,是蜀地一个孤女,在姥姥家长大,学过唱歌,成了歌女,十二三岁嫁给了银匠龚美。

    宋初的川蜀地区并不宁静,龚美的在当地的生计也比较艰难,于是带着刘娥两人流浪到了东京汴梁谋生。因为生计艰难,龚美就打算把刘娥卖掉,也可能是减轻生活压力,也或者是好心让她找个好人家。

    龚美擅长交际,认识了一个叫张耆的人,张耆一听龚美说要把刘娥卖掉,说你等会,你那什么,卖给我。这龚美寻思着,你是我哥们儿,我把老婆卖给你合适吗?张耆仿佛看出了龚美的心思,说你放心吧,咱们就这么这么着,你们办完离婚,你就把刘娥送我家去。龚美说行,卖给谁不是卖啊。办完手续,龚美就把刘娥送到张耆家去了。

    其实啊,张耆买刘娥不是给自己买的,那是给谁?张耆的身份其实是在襄王府里当差的,这襄王府就是赵恒的府邸。张耆买刘娥是给赵恒的。

    这是什么骚操作?原来啊,不知道怎么的,赵恒喜欢南方的女子,尤其是对川妹子情有独钟,但是并没有如愿。张耆见刘娥貌美、会唱歌、会耍拨浪鼓,又是川妹子,各方面都符合赵恒的要求啊,于是把刘娥推荐给了赵恒。这时候刘娥年仅15岁,赵恒也不大,也是十几岁,一见刘娥,那也是大为倾心,非常喜爱,很快两人就如胶似漆了。

    有一段时间,宋太宗见儿子赵恒比较憔悴消瘦,就问赵恒的乳母,皇子身边有何人?乳母本就不喜欢刘娥,就把刘娥入府的情况说给了太宗。太宗一听大怒,你一个皇子竟然与出身微贱、来历不明的市井女子厮混,成何体统,就把刘娥给赶出去了。

    但是儿子大了,没有女人在身边也不行啊,于是太宗把潘美的女儿许配给了赵恒。

    刘娥是走了,但赵恒对父亲棒打鸳鸯也有逆反心理,而且对刘娥也是真喜欢,于是呢,偷偷把刘娥安置在了张耆家里,不时私会。

    张耆见是皇子极爱之人,侍奉刘娥甚为谨慎小心。为避嫌,张耆从此不敢回家住,而是搬到赵恒的王府里去住了。

    直到宋太宗驾崩、赵恒即位后才把刘娥接入宫中,此时的皇后姓郭,刘娥入宫后也小心谨慎,倒是没有和人发生冲突。刘娥是个孤女,没有父母,也没有其他家人,于是认了龚美为兄,龚美也自此改姓刘,变成了刘美。之前提过,刘美娶了钱惟演的妹妹。

    郭皇后死后,真宗想把刘娥立为皇后,结果寇准、李迪、向敏中、王旦等重臣都以“刘娥出身微贱,不可以为一国之母”为由,表示坚决反对(反对无效),这也为日后刘娥与寇准等人激烈对抗,埋下了根源。

    而这个刘娥,在真宗死后,差点成了“武则天”。

    
    刘娥虽然长年受宠,却一直没有怀孕。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原为刘娥侍女的李氏受真宗宠幸,为宋真宗生下了当时唯一的皇子。皇子还在襁褓中,刘娥就将真宗的这个皇子取为己子,并且让杨淑妃代为养育,这便是日后的宋仁宗。

    宋仁宗即位后,刘娥被尊为皇太后。后来,刘娥晋李氏为顺容,将其迁往真宗永定陵守陵。李氏毫无怨言,终其一生,未以天子之母而自傲。

    明道元年(1032年),李顺容病重,刘娥晋封李氏为宸妃,遣太医视望。册封当日李宸妃逝世,享年四十六岁。

    李宸妃死后,刘娥最初是想秘而不宣,准备以一般宫人礼仪举办丧事。但宰相吕夷简力劝刘娥,要想保全刘氏一门,就必须厚葬李妃,刘娥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决定以高规格为李宸妃发丧。

    明道二年,刘娥病逝后,皇叔燕王赵元俨告诉宋仁宗:“陛下乃李宸妃有所生,妃死以非命。”宋仁宗为母亲守丧哀伤过度,多日没有上朝,“下哀痛之诏自责”,尊李宸妃为皇太后,谥号庄懿。宋仁宗又去洪福院祭告李宸妃,换棺材的时候,“亲哭视之,妃玉色如生,冠服如皇太后,以水银养之,故不坏”。宋仁宗感叹地说:“人言其可信哉!”于是给刘家的尊崇更胜往昔。
    吕夷简是仁宗朝名相,他爸叫吕蒙亨,官至大理寺丞(为寄禄官,在宋代仅是一种官阶,有官名有待遇,但没有实际职事),他有个叔叫吕蒙正,是太宗朝、真宗朝的名相。吕蒙正一个外孙女婿叫包繶,是包拯的儿子。

    吕蒙正能做到宰相,凭的是自己的实力,他是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进士及第,一步一步走到相位的。仁宗年少即位,刘娥垂帘听政,吕夷简在平衡各方关系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正确处理诸多社会矛盾,保证了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

    真宗说:“观卿奏,有为国爱民之心矣。”仁宗说:“安得忧国忘身如夷简者!”
    宋仁宗第一个皇后姓郭,因为太任性,被仁宗废了,吕夷简在这事儿上帮了大忙。

    郭皇后是刘娥安排给仁宗的,她仗着太后刘娥撑腰,性格妒忌,严密监视宋仁宗的行踪,使他不得亲近其他宫女妃嫔,仁宗心中十分愤怒,却不敢明言。

    刘娥垂帘听政时,大权独揽,仁宗受压制并不开心。刘娥死后,仁宗和吕夷简商量,把太后刘娥任用过的张耆、夏竦等人罢免。商量完了,仁宗回后宫跟郭皇后说了,郭后说:“吕夷简就不依附太后吗?只是比别人更多机巧、善变罢了。”仁宗耳根子软,老婆这么一说,于是把吕夷简也罢免了。

    宣读完罢免诏书,吕夷简“大骇,不知其故”,昨儿还好好的一块商量事儿,今儿咋把我也给整下去了?后来,吕夷简通过后宫的眼线得知,是郭后搞的鬼。吕夷简毕竟牛,没多久,又恢复了相位。

    刘娥死后,郭后仍不收敛,嚣张跋扈,宋仁宗也不再理会她。这使她寂寞难耐,醋意大发。

    有一次,仁宗临幸尚氏,尚氏向仁宗抱怨郭后的不是,恰巧被赶来的郭后听见了,于是俩人打了起来,郭后愤怒中伸手就要扇尚氏,仁宗赶紧上前拉架,结果,郭后这一把掌就拍在了仁宗的脖子上,仁宗大怒,就要废掉郭后。

    吕夷简听说了这事儿,想起上次郭后让仁宗罢免他的事儿,于是趁机让谏官进言说:“后立已有九年,尚无子,义当废。”更有甚者,内侍副都知(太监,六品)阎文应还劝宋仁宗出示脖子上被打的手印给大臣观看。

    吕夷简则在一旁附和。但废后毕竟是大事儿,仁宗还是没有拿定主意,吕夷简拿出汉光武帝废后的事儿说:“光武帝是汉朝的明主,他的郭皇后只因为有怨言就被废了,更何况您的郭皇后大嘴巴都给您扇上了。”

    经过吕夷简的游说,仁宗终于下定了废后的决心,明道二年(1033年),仁宗废除郭皇后名号,入道修行,册封净妃,出居瑶华宫。
    吕夷简是进士及第,颇有才能,虽然没有依靠过叔叔吕蒙正,但却得到过吕蒙正的推荐。

    大中祥符以后,宋真宗朝拜永熙陵,封禅泰山,祀祠后土,经过洛阳,两次到他家,赏赐给他很多财物。宋真宗对吕蒙正说:“卿的几个儿子谁可以重用?”吕蒙正回答说:“诸子皆不足用。臣有个侄儿叫吕夷简,现任颍州推官,有宰相之才。”吕夷简从此被宋真宗垂注。
    吕蒙正被任命为副宰相,第一次上朝时,有同僚指着他说:“这小子也当上了副宰相?”吕蒙正就当没听见,从他身边走了过去。跟吕蒙正要好的同僚听了不爽,“诘其姓名”,要责问是谁说的,吕蒙正赶忙制止他说:“别问,要是我知道了他的姓名,这辈子都忘不了,还不如不知道的好。”于是“时皆服其量”,都很佩服他的肚量。
    吕蒙正是太平兴国二年(977年)考中的进士,正常情况下,这一年应该是太平兴国元年。

    这是怎么回事儿?什么是正常,什么是不正常?

    因为976年应该是宋太祖开宝九年。

    这一年十月二十日,赵匡胤突然去世,赵光义第二天即皇帝位。赵光义即位后,先是给自己改名叫赵炅,在当年十二月——都到年底了——又把年号改为了“太平兴国”。这是不正常的。

    正常情况下,为尊重逝者,新帝即位会继续沿用先帝年号,第二年才定自己的年号。

    比如宋太宗驾崩的997年,这一年是太宗至道三年,真宗三月即为后继续沿用,998年才启用自己的年号咸平。

    赵炅是十二月改的年号,差几天儿就第二年了,他都等不了,所以太宗当年改年号这一行为,也成为了“烛光斧影”赵光义杀兄夺位的证据之一。
    宋太宗武功不行,文治却可圈可点。

    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的科考,有落第进士控告主考官李仿“用情取舍“,要求殿试,以求公道。之后,太祖赵匡胤亲自主持在讲武殿进行复试,复试结果与初试有较大差距,张榜后,朝野大哗,主考官被降职。从此“殿试”正式成为科举制度中级别最高的考试,此后考生是否被录取为进士,不是由考官来决定,而是由皇帝来决定。这也是科举中“天子门生”的第一次出现。

    如果说赵匡胤为文人的天堂之门打开了一道缝隙,真正打开了宋代文人的幸福之门的,则是太宗赵炅。

    太宗刚即位,就非常重视通过科举制度选拨人才,他曾对宰相薛居正说:“朕欲博求俊彦于科场之中,非敢望拨十得五,止得一二,亦可为政治之具矣。”

    太宗对人才到底有多渴望呢?唐代每榜录取进士一般为30人左右,五代时期每榜进士一般只有10余名,宋太祖时期开科15次,共录取进士188人,平均每科仅录取13人。

    而到了太宗时,太平兴国二年的第一次科考,录取进士109人人、诸科207人。就这太宗还觉得人少,于是亲自调阅考生的试卷和档案,又增加录取特奏名进士和诸科184人,仅这一科共计录取了500人。太宗在位共开科8次,录取进士总数为1487人,平均每榜进士达186人,是五代时期和宋太祖朝每榜进士的10多倍。

    或许宋太宗深谙“有了量的积累,才有质的飞跃”这个道理,正式从太宗朝开始,文人越来越多走向前台,开始在宋朝历史上大放异彩。
    宋太宗有个老婆姓符,他爸叫符彦卿。

    符彦卿有三个女儿都是皇后,其中有两个都嫁给了后周世宗柴荣,称大符皇后、小符皇后。

    大符皇后是柴荣的继室、第一任皇后,生了后周恭帝柴宗训,她去世后,柴荣娶了她妹妹小符,为第二任皇后。柴荣死后,小符皇后被尊为皇太后,临朝听政。赵匡胤“篡位”后,符太后还西宫,号“周太后”,柴宗训死后她出家修道,号玉清仙师。

    符彦卿嫁给赵光义的女儿早逝,赵光义即位后,被追册为皇后。

    符彦卿是五代至北宋初年的名将,13岁即能骑射,给后唐、后晋、辽国、后汉、后周、北宋五朝都打过工。《东都事略》称符氏“近代贵盛,无与为比”。符彦卿晚年闲居洛阳,不问世事。
    识时务者为俊杰。

    符彦卿第一次是给后唐打工。最初在太原侍奉晋王李存勖(后唐庄宗),因谨慎诚实而受到李存勖亲信,得以出入其内室。

    符彦卿第二次是给后晋打工。清泰三年(936年)十一月,石敬瑭受契丹册封为帝,后晋天福初年(936年),符彦卿升任同州节度使。天福二年(937年),符彦卿的兄长、滑州节度使符彦饶叛乱被杀,符彦卿上表待罪,请求辞职归乡,但石敬瑭并未加以责罚。八月,符彦卿献上“助国银”一千两。

    符彦卿第三次是给辽国打工。开运三年十二月(947年1月),投降契丹的彰国军节度使张彦泽引契丹军攻陷汴州,灭亡后晋,耶律德光改契丹国号为辽。符彦卿与高行周自澶州南下,投降辽朝。辽军灭晋后,纵兵劫掠、残害百姓。中原地区义军纷起,耶律德光让符彦卿返回武宁军镇压“徐、宋寇盗”。符彦卿领骑兵数十人至徐州城下,与进攻徐州的义军首领李仁恕相遇。李仁恕派人拉住符彦卿的马,请求与其一同入城。经符彦卿之子符昭序劝说,李仁恕撤围离去。

    符彦卿第四次是给后汉打工。后汉高祖刘知远攻入汴州后,符彦卿入朝觐见,被改授为泰宁军节度使,加兼侍中一职。

    符彦卿第五次是给后周打工。广顺元年(951年),后周太祖郭威下诏,进封符彦卿为淮阳王。开封府尹刘铢被杀后,郭威将其在京师的宅邸赐给符彦卿。广顺二年(952年),郭威亲征泰宁军节度使慕容彦超,符彦卿前往行在,献上马、锦彩等物及一万石军粮,频频受到郭威赏赐。

    符彦卿第六次是给宋朝打工。建隆元年(960年),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宋太祖)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符彦卿仕于宋朝后,再被加为守太师。乾德元年(963年)春,符彦卿自天雄军入朝,赵匡胤赐他袭衣、玉带。在金凤园宴射时,赵匡胤七箭都中的(射中靶心),符彦卿贡上名马称贺。

    退休生活:开宝二年(969年)六月,符彦卿被改授为凤翔节度使。他带病赴任,抵达西京洛阳时,自称病重,请求带俸在洛阳养病,赵匡胤同意。但病假满百日后,符彦卿仍然求取俸禄。他因此遭到御史弹劾,赵匡胤因符彦卿是姻戚故旧,特诏停止审问,仅罢去其节度使之职。

    符彦卿在洛阳居住了七、八年,每到春天时,总是骑着小马、领着一两位家僮游历僧寺名园,颇为悠闲适意。
    柴荣的大符皇后是个胸怀大志、沉稳勇敢的女人。

    有一次,一个相面的人看见大符,对符彦卿说“此女贵不可言。”

    后汉时,大符嫁给大将军李守贞之子李崇训。李守贞反叛时,后汉枢密使郭威奉命讨伐,李氏父子畏罪自杀。临死前,他要先杀死全家人。大符藏在帷幔后。李崇训找不到妻子,自杀身亡。

    大符得知带病而来的是郭威,知道他和父亲符彦卿是旧相识,于是走出来对士兵说:“我符魏王女也。”(来源《五代史补充》。说明:后汉时,符彦卿封魏国公,郭威建后周,进封符彦卿卫王,后周世宗时,改封魏王。此处应为魏公)说我是符魏公的女儿,我爸和郭太尉比亲兄弟还亲,你们不要对我无礼!

    这些大头兵从没见过这么勇敢的女人,都被大符的气势给吓住了,“于是诸军耸然引退”。一会儿郭威到来后,看见大符,高兴地说:“此女于白刃纷拏之际保全,可谓非常人也。”于是把她带回交给了符彦卿。

    柴荣是郭威的养子(郭威是柴荣姑父),柴荣老婆死后,郭威为柴荣提亲,娶了大符。柴荣即位后,册封符氏为皇后。符皇后谦和有教养。世宗脾气暴躁,自从与符皇后成婚以后,符皇后总是从容劝说,免得他对兵将施暴而影响军心。

    世宗率兵征讨淮南,大符皇后以为不宜亲征,世宗不听,硬要前往。大符皇后只好同行,正如她所料,战果不佳。时值炎暑又遭暴雨,大符皇后身染重病,回到京师后病逝,终年26岁。
    靖康之难东京汴梁沦陷,太宗赵炅要承担很大的责任。

    开封作为都城,无险可守、易攻难守,唯一可依赖的“天险”就是黄河,但黄河对开封城也是个威胁,一旦决口,开封城有被淹的危险。

    实际上,赵匡胤曾有计划将都城先迁到洛阳、再迁到长安。

    太祖开宝九年(976年,对,就是太祖驾崩,太宗改元那年)赵匡胤带众臣出开封游洛阳,赵匡胤提出了迁都洛阳,遭到了群臣强烈反对。惹了一肚子气的赵匡胤问弟弟的意见,赵光义只说了五个字:“在德不在险。”赵匡胤听后就不再说话了。回去没多久就死了,留下了千古谜案“斧声烛影”。

    赵匡胤迁都的想法很简单:汴梁形势涣散,防维为难,“吾欲西迁,据山河之胜,以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说是为了巩固江山,也或者是为了削弱弟弟的势力。

    赵光义反对迁都的想法也很简单,他作为开封府尹,经营开封十年,上上下下方方面面都是他的人,关系网盘根错节,大权在握,可以说,已经为上位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总之,因为赵光义以及群臣的反对,迁都没有成行。
    赵匡胤想迁都洛阳,或许还有一些感情因素。

    他生在洛阳。

    赵匡胤是赵弘殷的第二个儿子,母亲姓杜。赵匡胤后唐天成二年(927年)生于洛阳夹马营,因出生时“赤光绕室,异香经宿不散,体有金色,三日不变”,小名香孩儿。后晋天福四年(939年)三弟赵匡义也出生在这里。

    北宋僧人文莹《玉壶清话》记载,开宝九年(976年)赵匡胤带着弟弟和群臣西幸洛阳的时候,回到夹马营暂住,他用鞭指着一个地方说:幼时曾得一小石马,屡被其他儿童窃去,遂埋于此,不知尚在否?他的随从连忙去挖掘,果然挖出一匹石马。
    宋太祖赵匡胤是一个好学生,他从郭老师那里学的一门手艺,让他的家族事业持续了320年。

    这门手艺叫做“黄袍加身”。

    他的老师叫做郭威,笔者以列表形式将两次黄袍加身做了个对比,两者有诸多共同之处。
    比如,二人都是武将,拥着甚众、威望甚高,都是借口契丹来攻,带兵北上抵御,但事后均被证明契丹来攻是谎言。

    再如,二人都是士兵哗变,“被迫”黄袍加身,在士兵的簇拥下,返回开封,顺利夺权。
    又如,二人夺权时,面临的都是小皇帝和太后。

    最后,二人都顺利当上皇帝。

    但也有诸多不同之处,比如郭威确实是被逼地造反,先是刘承祐开杀节度使,还没杀到郭威时,郭威首先动手鼓动士兵哗变,然后刘承祐灭了他全族,之后郭威不得不反。

    而赵匡胤不同了,郭威是赵匡胤的老板,待他不薄;柴荣也是赵匡胤的老板,待他甚厚。
    郭威直接欺负的是太后,他都没见过新立帝的后汉皇帝刘赟,刘赟还没坐上皇位,在半路就被郭威先废了后杀了(逼得刘赟亲爹刘崇在晋阳称帝,建立北汉);而赵匡胤直接欺负的是柴宗训孤儿寡母,这也成了后世批评赵匡胤的一个点。

    郭威黄袍加身时,是士兵临时起意,给他披上的“黄袍”,是临时撕裂黄色的军旗做的;而赵匡胤的黄袍是提前准备好的。

    郭威夺权成功后,好歹等到第二年,也就是过了一个多月以后才称帝,而赵匡胤迫不及待,当天就宣读了柴宗训的禅位诏书,第二天就登上了皇帝位。

    对了,郭威黄袍加身的地点澶州距离都城开封直线距离115公里;赵匡胤黄袍加身的陈桥驿距离开封仅20公里。

    是不是看出来赵匡胤有点急迫?

    郭威称帝时47岁了,赵匡胤称帝时年仅34岁。

    真年轻啊。

    总而言之,郭威黄袍加身确是形式所迫,不得不反;而赵匡胤的黄袍加身,是赵匡胤和弟弟赵匡义和赵普精密策划的一次篡位行为。

    真是一个好学生啊。

    郭威黄袍加身时,24岁的赵匡胤身为郭威的亲兵,全程目睹并参与了兵变过程。

    

    赵匡胤的士兵哗变时,他在干嘛呢?

    睡觉!昨天晚上喝多了,“醉卧”。

    其实“醉卧”不过是史书给赵匡胤找的没有参与谋反的“证据”。

    但实际上,赵匡胤的“黄袍加身”策划之严密、执行之顺利,简直是信手拈来、唾手可得,顺利到不可思议。从赵匡胤睡醒了,到夺取政权。造反这么大的事儿,当天就办完了,还兵不血刃。

    从步骤分解上来看,共分六步:

    第一步:将士喧哗,直接亮出目标:说赵匡胤当天早上还没睡醒呢,士兵的呼声声震原野,先是赵普和赵匡义入到赵匡胤寝室商量对策。但是将士们已经等不及了,擐甲执兵,直接敲赵匡胤的门,喊着说:“诸将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

    第二步:黄袍加身,做成既成事实:这时候,赵匡胤才“惊起披衣”,还没来得及说话,就被众人扶着出来议事,混乱之中,有人“以黄袍加太祖身”,全都在庭下下跪,口呼“万岁”。

    第三步:虚与委蛇,推脱一下:赵匡胤“固拒之”,但是众将肯定不同意,然后簇拥着赵匡胤上马,“拥逼南行”,注意用词,“拥”“逼”,赵匡胤完全是被动的。

    第四步:利益捆绑,你们得听我的:赵匡胤开始PUA众将,你们自贪富贵,立我为天子,听我的这事儿就能办,不听我的,我不能当你们的头儿。众将说,那肯定的啊,我们不都说了吗,“愿策太尉为天子”,愿意挺你,于是“众皆下马,曰:‘唯命是听。’”

    第五步:约法三章,丑事儿说到前边:赵匡胤说,小皇帝和太后都是我的老领导,公卿大臣都是我的同事,你们不得对他们加以“凌暴”。近世的帝王,初入京城时,往往纵容士兵抢掠、抢劫府库,你们不能再做这种事儿。大事定了以后,我会重重封赏你们,不然,灭你全家。行不行?众将一听,行啊,这有什么不行的,“众皆拜”。

    第六步:正式开干:乃整军自任和门入,秋毫无所犯。

    仅仅这六步,就这么顺利,就进了开封城。

    等等,进了开封城?秋毫无犯?开封那是都城,再怎么着,那城墙够厚吧,得有重兵把守吧,怎么就进城了?

    我们再回顾一下守城的人是谁:守备都城的主要禁军将领是石守信、王审琦等人,这都是赵匡胤过去的“结社兄弟”,拜把子兄弟啊,他们得悉兵变成功后便打开城门接应。

    这说明什么?这是一次有预谋、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有准备的造反。

    只不过,赵匡胤比较英明,没有造成大规模流血事件,除了一件事儿。

    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惊闻政变,从内廷飞马而出,准备抵抗。他行至当街,被赵匡胤的亲信、军校王彦升发觉,立即追至韩通家,将其一家杀死。

    这是在赵匡胤篡位过程中,唯一受害的一家人。相比于五代十国政权更迭的流血事件,赵匡胤的局面,好多了。

    赵匡胤即位后,追赠韩通为中书令,将其以礼安葬。
    如果960年发生的事件是一场电影,那么最佳男演员无可争议会颁给赵匡胤。

    回到开封的赵匡胤,即将开始他的最佳表演。

    赵匡胤组织造反时,后周宰相范质、王溥共同掌管军事。正月初三,范质等人听闻陈桥兵变的消息时,他们还没退早朝,范质抓住王溥的胳膊说:“仓促遣将,吾辈之罪也。”说的是啥事儿呢?

    范质说的是,两天前,他们听闻契丹和北汉联兵南下,他和王溥等宰相不辨真假,匆忙派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抵御。不承想,变成了兵变,范质抓着王溥的胳膊,越抓越紧,手指都抓到王溥的肉里去了,“几出血”,而王溥也吓得说不出话来。

    赵匡胤进到开封城,并没有到皇宫,而是令军士卸甲还营,他则退到了自己办公的公署,脱去黄袍。

    这是他的亮相演出,不去皇宫而是去办公室,演的是哪出戏?戏名叫《我没有篡位之心》。

    这心态,真稳,这演技,真好。所谓行百里者半九十,如果不是有十足的把握,在篡位的节骨眼上,赵匡胤不会这么淡定。

    果然,不一会儿,诸将就把范质等人给带来了。

    这时,注意,赵匡胤开始给自己加感情戏,赵匡胤见到范质,“呜咽流泪”说:“吾受世宗厚恩,为六军所迫,一旦至此,惭负天地,将若之何?”啊,怎么办啊?

    是啊,怎么办啊?你不受皇命,带兵回都城,逼近皇宫了,你问我怎么办?对于赵匡胤的宇宙级难题,范质没法回答,所以就没说话。但不说话是不行的,散指挥使虞侯罗彦环站出来,按剑厉声对范质等人说:“我辈无主,今日必得天子。”

    赵匡胤呢,接着演,对罗彦环,“斥之”,斥责他;罗彦环呢,“不退”。然后——不退就不退呗,一定要逼范质等人就范啊。

    范质等人面面相觑,没有办法,然后王溥先行动了,干嘛?降阶先拜,范质不得已,也跟着拜倒了,“遂称万岁”。

    称万岁之后该干嘛了?得举行登基大典啊。这个时候,赵匡胤以及他组织的演出,达到了高潮。

    赵匡胤被簇拥着来到崇元殿,干嘛啊,“行禅代礼”。召集文武百官开始排座次、调整组织架构,到下午三点到五点之间,这项工作才干。大家都有名位了,那就得举行仪式了。刚要举行仪式,大家发现了一个巨大的漏洞——没有禅位诏书。由于兵变太顺利,赵普、赵光义等人竟然都忘了写禅位诏书,这玩意儿可太重要了,没有柴宗训的禅位诏书,你这皇帝不就是明抢吗?

    当然,即使有诏书,那也是明抢。

    这时,奇妙的一幕发生了——翰林学士陶谷从袖子里拿出一卷东西,说:“诏书已经写好了。”

    我去!你说是该表扬他,还是该骂他呢?表扬他吧,本来准备的表演好似是即兴表演,没有禅位诏书,表演显得更真实,大不了多等一会儿,朝中有那么多顶级人才,要是现写,也费不了多少工夫。他这一举动可说是帮倒忙。

    骂他吧,可他解了燃眉之急,有诏书,往下的表演就能继续了。

    偏偏是陶谷的这一举动,更加给这场兵变增加了有预谋有计划的证据。

    不管怎样,按当时的情况,禅让的程序是完成了。第二天,正月初四,赵匡胤“升崇元殿,服衮冕,即皇帝位。”稳稳当当做了皇帝。之后把后周恭帝柴宗训和小符太后安置到了西宫,将柴宗训帝号降为“郑王”,尊小符太后为“周太后”。

    表演结束,不用谢幕,直接颁奖:960年度最佳男演员——宋太祖赵匡胤。
    在赵匡胤的禅让仪式上,从袖中拿出禅位诏书的陶谷,曾经有过一段桃色新闻。

    那还是在后周世宗柴荣的时候,柴荣命陶谷出使南唐,打探虚实,以便选找机会攻灭南唐。后周宰相李谷给南唐大臣韩熙载(没错,就是《韩熙载夜宴图》的男主)写了封信,说:“吾之名从五柳公,骄而喜奉,宜善待之。”

    什么意思呢?李谷是提醒韩熙载,这个陶谷呢,跟陶渊明一个姓,跟我一个名,性格孤傲喜欢被奉承,你要小心。陶谷到南唐后,果然像李谷所言,容色凛然,不苟言笑,正襟危坐,一派正人君子模样。再加上当时后周比南唐国力强,后周有灭南唐之心,陶谷对南唐君臣更是爱搭不理,对南唐皇帝也出言不逊,牛得没边。

    但韩熙载却没有理会李谷给他的提醒,对亲友说:“陶谷不是什么正人君子,我有办法让他原形毕露。”

    韩熙载这个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呢?

    陶谷在南唐呆了段时间以后,在官舍的墙壁上写了12个字:“西川狗,百姓眼,马包儿,御厨饭。”人们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南唐宰相宋齐丘得知这件事,想了想说:“‘西川狗’即蜀犬,是个‘独’字;‘百姓眼’即民目,是个‘眠’字;‘马包儿’即爪子,是个‘孤’字;‘御厨饭’即官食,是个‘馆’字。这十二个字说的就是‘独眠孤馆’。”

    韩熙载一听,脑瓜子一转,想出个主意,他要破陶谷的“功”。什么主意?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仙人跳。”

    韩熙载让一个相识的歌妓秦弱兰假扮官舍驿卒的女儿,穿着旧衣服,戴着竹簪子,装成穷苦人家女儿的打扮,在官舍中洒扫庭院。

    这是什么啊,色诱啊,秦弱兰是个歌妓,她穿再旧的衣服,戴再差的簪子,她的容貌、身材、举止各个方面都会显露出妩媚动人的姿态,一个“独眠孤馆”的老色鬼能不动心?

    果然,陶谷“见之而喜,遂犯谨独之戒”,歌妓成功引诱到了陶谷。

    陶谷大喜之余,作了一首艳词,赠送秦弱兰,词牌《春光好》,词曰:

    好姻缘,恶姻缘,奈何天。只得邮亭一夜眠,别神仙。
    琵琶拨尽相思调,知音少。待得鸾胶续断弦,是何年?

    什么“一夜眠,别神仙”,什么“续断弦,是何年”,神马玩意儿!

    几天后,南唐中主李璟(南唐后主李煜他爸)设宴招待陶谷,陶谷呢,还是“岸然危坐,作矜持状”,李璟一看呢,决定再给他个机会,命人拿出个“玻璃巨钟满酌之”,也就是拿出个巨大的玻璃酒杯并倒满了酒,请陶谷喝。

    其实李璟还有后招,让陶谷用大酒杯喝酒,其实是想保全他的脸面,毕竟是外交事件,伤了和气都不好看。可是呢,“陶毅然不顾”。哎呦喂,还真给你脸了啊。

    李璟看他这副德行,然后,使出了杀手锏——直接把秦弱兰叫到酒宴上,命她表演。

    秦弱兰表演的是什么?对的,就是陶谷赠送的那首艳词《春光好》。

    秦弱兰一开腔,陶谷就知道被南唐的人玩儿了,于是“大惭而饮”,一边放肆大笑,一边狂饮,最后醉倒狂吐,不仅把自己的脸丢尽了,把后周的脸也丢尽了。

    完了,这就破了功了,谅你再牛的后周、再牛的使臣,也没脸再跟人家谈事儿了。陶谷“后大为李主所薄”,严重被南唐君臣鄙薄。陶谷离开的时候,南唐也只派了几个小吏在郊外设薄宴相送。

    等他回到开封,“鸾胶之曲已喧布”,他和秦弱兰的桃色新闻已经传遍朝野,因为这种不靠谱的行为,“由是卒不得大用”。

    没想到,几年后,陶谷在赵匡胤的禅让大典上的投机行为,却给他换来一次新的政治生机。但后来,他又因别的事被赵匡胤处罚。

    总体来看,看陶谷一生的表现,不靠谱的时候多。

    附图为明朝唐寅绘《陶谷赠词图》。

    

    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都是赵匡胤过去的“结社兄弟”,这是个什么“组织”呢?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义社十兄弟”,后周显德元年(公元953年)七月二十日,赵匡胤、杨光义、石守信、李继勋、王审琦、刘庆义、刘守忠、刘廷让、韩重赟、王政忠十人一起成立义社,歃血为盟,结为兄弟。

    他们当时都是在后汉时投入枢密使郭威的部下,都是低级军官,地位大体相当。义社是赵匡胤发动兵变代周建宋的基本力量之一。
    显德是后周皇帝郭威、柴荣、柴宗训三人公用的年号,但主要是柴荣在用。

    赵光义即位后,当年就把哥哥的年号改了,976年,本是太祖的开宝九年,却成了太平兴国元年。

    而后周一朝三帝,却共用了年号“显德”。

    显德本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年号,他的第一个年号是广顺,用了三年,第二个年号是“显德” ,用了不到一个月就死了。郭威的养子柴荣即位后,沿用了这个年号,即位那年,是显德元年,柴荣的儿子柴宗训即位后,也沿用了这个年号,当年是显德六年。

    从沿用年号也能看出,柴荣对郭威感情之深,而柴宗训沿用,则是还没轮到启用自己的年号。

    郭威当了四年皇帝,从广顺元年到显德元年正月,柴荣是显德元年正月到显德六年六月,柴宗训是显德六年七月到显德七年一月。
    我们对比郭威、赵匡胤两次黄袍加身的异同时,其中有一个差异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那就是郭威的借口是有契丹兵南下来犯,而赵匡胤的借口是有契丹和北汉联军南下来犯。

    为什么会有这个差别?北汉是怎么回事儿?

    后汉末帝刘承祐猜忌、杀害节度使,逼迫郭威造反,造反过程中,刘承祐被杀,郭威攻入开封城后,假意拥立刘知远养子、武宁节度使刘赟为帝,刘赟未即位,被郭威毒杀。

    刘赟生父刘崇得到消息后,跑到山西,在晋阳称帝,建立北汉。他向辽国乞援,约为父子之国,称辽帝为叔,自称侄皇帝;辽国则册封他为大汉神武皇帝。刘崇在辽国的援助下,与后周进行了不少战争。

    所以,赵匡胤准备兵变造反时,给出的理由便是契丹和北汉联军来犯。

    北汉乾祐七年、后周显德元年(954年),刘崇趁郭威去世,联合辽国南攻后周,结果在高平之战中被柴荣击败。他历经艰辛,逃回太原,却又被柴荣围困在城中两个多月。北汉至此元气大伤,再无力南下。

    但因为其可以作为抵御契丹的屏障,柴荣、赵匡胤都没有全力攻灭北汉,直到979年,北汉被宋太宗攻灭。从此,大宋江山直接暴露于北方游牧民族的铁蹄之下。


    

    赵匡胤年轻时游历四方,在后汉初年,还没遇到明主,有一次,他“漫游”到湖北襄阳,在寄居的寺庙里遇见一个会算命的老和尚。老和尚对他说,小伙子,我看你天庭饱满、骨骼惊奇,不是一般人啊,但是你走错方向了。赵匡胤说,那我该往哪儿去,才能建立功名?老和尚说:“吾厚赆(资助)汝,北往则有遇矣。”

    赵匡胤得到老和尚的资助,往北出发,于乾祐元年(948年)投到到了枢密使郭威的帐下,做了郭威的侍卫亲兵,之后随郭威征讨叛乱屡立战功。

    郭威称帝后,作为亲兵的赵匡胤也跟着升职了,补任卫队的小领队,拜滑州副指挥。
    郭威称帝时,赵匡胤24岁,如果赵匡胤一直在郭威身边,最好的结果也就是像蜗牛一步一步往上爬,两年后,赵匡胤做了个决定,让他开始“海空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这个决定是什么?他向郭威请求,要求回开封。回开封干嘛?

    因为柴荣在开封,广顺三年(953年),郭威加封柴荣为晋王,任开封府尹(注意这两个“职称”)。赵匡胤随后来到柴荣身边,辅助柴荣工作。

    柴荣比赵匡胤大6岁,柴荣生于后梁贞明七年九月二十四(921年),赵匡胤生于后唐天成二年二月十六(927年),两个年轻有为、志向远大的年轻人能干出什么事儿来?

    加深革命友谊!除了养父郭威,赵匡胤成了柴荣最信赖的人。
    赵匡胤能成为柴荣最信赖的人,完全是凭自己的努力争取来的。

    赵匡胤第一次露脸是柴荣第一次御驾亲征时。

    显德元年(954年)正月,郭威驾崩。二月,北汉刘崇趁后周国丧,自率三万兵力,并招引辽国骑兵万余人,南犯潞州。

    刚刚登基的柴荣闻讯后,想要御驾亲征,受到冯道等群臣的质疑和阻拦,但柴荣力排众议,决心亲征。他率军兼程速进,在泽州高平之南的巴公原(今山西晋城巴公镇)与北汉军遭遇。

    大战展开时,后周右军樊爱能、何徽部不战遁溃。在危险时刻,柴荣不畏矢石,冒死督战,大败北汉,斩杀其骁将张元徽。观望的辽军见状撤退。傍晚,后周援军抵达,柴荣与之合力,再破北汉,追击至高平,刘崇丢弃大量辎重,仓皇北逃。

    在这一仗,赵匡胤起了什么作用?

    决定性作用!

    大战展开时,右军樊爱能、何徽部不战遁溃,局势十分危急。在此关头,赵匡胤振臂高呼:“主危如此,吾属何得不致死!”

    但赵匡胤不是莽夫,他审时度势、冷静判断、快递决断,知道光凭自己的力量不能取胜,于是对禁军大将张永德说:“敌人气骄,骄兵必败,我们力战,可以打败敌人。您麾下多擅长左射的人,请您带兵占领西边高地为左翼,我带兵作为右翼,咱们合力打他们。国家安危,在此一举!”

    张永德作何选择?

    如果你是张永德,你会听赵匡胤的吗?会?

    好。如果,当你知道赵匡胤此时只不过是一个警卫队长,而你是禁军大将,中间差着好几级军衔呢,你还会听他的吗?

    所以,这个节骨眼上,既考验赵匡胤的眼光、军事水准,又考验张永德的军事水准、气量。

    张永德一看战场,冷静地一分析,他认同了赵匡胤的判断。赵、张二人各率精兵两千,左右夹击,以死拼杀,加上柴荣亲临督战,士气大振,最终大破北汉军。

    赵匡胤继续前进,乘胜攻打北汉都城太原,焚烧城门,他的左臂被流箭射中,柴荣连忙制止他再攻城。

    回师后,赵匡胤被任命为殿前都虞候,领严州刺史,虽是加衔,但已属中高级将领。十月,又升领永州防御使。

    高平之战,巩固了柴荣的地位,也提升了赵匡胤的地位。战后,柴荣整饬军纪,斩杀了樊爱能、何徽等七十多名临阵脱逃的将士,同时对作战有功的李重进、张永德、赵匡胤等人给予重赏。
    柴荣第一次御驾亲征时,受到的质疑要多难听有多难听。

    因为此前,柴荣并没有什么军事作为,而且整个五代时期,弱肉强食,没有真本事就没有话语权,皇帝也不例外,那些位高权重、拥兵自重的人,说反你就反你。

    当柴荣想要御驾亲征时,群臣都说:“刘崇自平阳遁走以来,势蹙气沮,必不敢自来。陛下新即位。山陵有日,人心易摇,不宜轻动,宜命将御之。”说来说去,还是信不过柴荣。

    柴荣不同意大臣们的看法,说:“崇幸我大丧,轻朕年少新立,有吞天下之心,此必自来,朕不可不往。”刘崇欺负我年轻,想打我,我不能不去,老子得会会他。

    这时“五代十帝元老重臣”、职场老油条冯道也极力劝止,柴荣说:“昔唐太宗定天下,未尝不自行,朕何敢偷安!”冯道说:“未审陛下能为唐太宗否?”你比得了唐太宗吗!

    嗯?有这么赤裸裸地讽刺人的吗?讽刺的还是你的老板!

    柴荣又说:“以吾兵力之强,破刘崇如山压卵耳!”冯道说:“未审陛下能为山否?”

    “帝不悦”,柴荣很不高兴,但必须要去。当时只有宰相王溥劝他亲征,“帝从之”。
    赵匡胤打仗非常猛,显得三年(956)春,赵匡胤跟随赵匡胤跟随柴荣征伐淮南,首战便在涡口(今安徽怀远东北)打败南唐军万余人,斩杀南唐兵马都监何延锡等人。南唐奉化军节度使皇甫晖、常州团练使姚凤率领号称十五万的军队,驻扎在清流关(今安徽滁州西郊关山中段),赵匡胤率军将其击败。

    赵匡胤追到城下,皇甫晖说:“人各为其主,愿成列以决胜负。”赵匡胤笑着同意了。皇甫晖摆好阵式出战,赵匡胤抱着马脖子直冲南唐阵内,砍中皇甫晖的脑袋,将其与姚凤一同擒获。
    赵匡胤攻下滁州后,他爸赵弘殷(当时与儿子赵匡胤同掌禁军)带兵也是带病半夜来到城下,招呼开门,赵匡胤说:“咱们虽然是亲爷俩,开闭城门的事儿,‘王事也’。”没给开。第二天早上,赵弘殷才入城。
    显德六年(959年),柴荣北伐,赵匡胤担任水陆都部署。平定瓦桥关回京的途中,柴荣审阅各地所上文书时,得到一只皮囊,里边有一块三尺多长的木板,上面写着“点检作天子”,柴荣感到这件事十分奇怪。

    当时张永德(郭威的女婿)任殿前都点检,柴荣卧病回京,因对这几个字(对张永德)有担忧,于是撤了张永德的职,改命赵匡胤任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同年,柴荣驾崩,年仅七岁的柴宗训(后周恭帝)继位。后来赵点检做了天子。
    显德三年(956年),赵匡胤在滁州认识了赵普。

    赵弘殷在滁州养病的时候,赵普朝夕侍奉药饵,令赵弘殷和赵匡胤都很受感动,因为都姓赵,赵弘殷更是以同宗的情份来对待他。

    赵匡胤与赵普交谈后,觉得他很不寻常。当时捕获盗贼一百多人,律当斩首,赵普认为其中有无辜的人,请赵匡胤讯问之后再做决断,果然,经重新审问,其中多有误判,因此得以存活的很多。淮南平定后,赵普被补授为渭州军事判官。同年,赵匡胤移领定国军节度使,征召赵普为推官。

    显德七年(960年)赵普和赵匡义策划并组织了陈桥兵变,乾德二年(964年)正月,赵匡胤任命赵普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正式拜他为宰相。
    赵普智谋多,读书少,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赵普年轻时能够熟练地处理官场事务,但学问不够,做了宰相以后,赵匡胤常劝他读书。到了晚年,赵普则手不释卷,每天退朝回家以后,赵普就关起门,从书箱中拿出书来读,一读能读一整天。到了第二天上朝处理政事,如行云流水一般。

    赵普去世后,家人打开他的书箱,发现里边是《论语》二十篇。
    赵匡胤他们家的女人,也挺神奇。

    司马光《涑水记闻》里说,陈桥兵变前,赵匡胤将带兵北上时,京城到处都在流传:“出军之日,当立点检为天子。”有钱人家担心动乱,大多携家带口“逃匿于外州”,只有皇宫里什么都不知道。

    赵匡胤听到留言有些惶恐,偷偷跑回家去跟家人说:“外间都在传这种话,我该怎么办啊?”赵匡胤的姐姐听了,“面如铁色”,怎么的呢?生气了。

    她正在厨房忙活,然后抄起擀面杖就追出来打他(引面杖逐太祖击之),说:“大丈夫干大事儿,你能不能自己去想办法解决,跑回家来吓唬女人算什么事儿!”

    赵匡胤“默然而出”。

    兵变后,赵匡胤从陈桥回京,他妈杜老夫人、他老婆王夫人正好在定力院(寺院,家眷被赵匡胤兄弟保护了起来)准备斋饭。听闻兵变,他老婆先害怕了,他妈则说:“我儿子平生奇异,人们都说他能极其富贵,怕个球啊!”言笑自若。
    有一次,赵匡胤准备亲征时,有一个军校献给他一个手杖,赵匡胤问:“你送我这个,它有什么特色吗?”军校偷偷告诉他:“陛下您试试拔一下杖首。这个杖首其实是个剑柄,剑刃藏在杖中,平常可以当做手杖,应急的时候可以作为武器防身。”赵匡胤笑了,把手杖扔在地上,说:“你让我用这玩意,人们会怎么看我?况且,如果有紧急情况,这玩意儿能有用?”
    赵匡胤即位之初,着急去微服出巡,有大臣劝谏说:“陛下您新得天下,人心都不安定,现在轻易出行,万一遇上什么变数,后悔就来不及了。”赵匡胤笑着说:“能当帝王的,都是有天命的。这玩意儿求不来、拒不了。万一遇上什么变数,能避免吗?当年,周世宗(柴荣)看见大将里有国字脸大耳朵的,把他们都杀了,但我整天都呆在他身边,他也没想过害我。如果我真的应该做天下的主人,谁能把我怎么样?如果我不该做天下的主人,即使天天躲在深宅大院里,有什么用呢?”于是越来越频繁的微服私访,说:“如果你们当中谁有帝王天命,你们任意为之,想干嘛干嘛,我绝不干涉你。”于是众人真心畏服,“中外大安”。
    赵匡胤刚即位时,爱好打猎,曾经因为追逐猎物坠马。摔下来后,赵匡胤大怒,拔出自己的佩刀把马给杀了。之后又后悔了,说:“是我自己耽于逸乐,乘马涉险,自作自受,马哪里有罪过啊!”于是,从此不再打猎。
    开宝六年(973年),宋太祖又一次造访赵普府第。正赶上吴越王钱俶派人给赵普送来书信和“海物十瓶”,放在屋外墙根。赵匡胤的车驾到了,赵普来不及把东西收起来。

    赵匡胤看见,问是什么东西,赵普说是钱俶送来的海鲜。赵匡胤说:“海物必佳。”海鲜好啊,来弄点尝尝。

    于是命人打开,傻眼了——“皆瓜子金也”,全是金瓜子啊。赵普很惶恐,赶紧跪下磕头解释说:“臣还没有打开书信,实在不知道里面是什么。”赵匡胤说:“受之无妨。他认为国家大事都是你们这些书生定的呢。”
    赵匡胤当皇帝以后,准备拓展京都外城。来到朱雀门,亲自进行规划,当时只有赵普伴随。赵匡胤指着朱雀门上的牌匾问赵普:“为什么不写朱雀门,而写朱雀之门,这个之字有什么用?”赵普说:“语气助词。”赵匡胤笑着说:“之乎者也助得甚事?”
    赵匡胤有个玉斧(就是烛光斧影里那个),常拿在手里把玩儿,大概类似现在人们玩儿的手把件。

    有一次,赵匡胤在后花园逗鸟玩儿(弹雀),群臣说有急事求见,赵匡胤也很紧张,赶紧接见了他们,但是他们上奏的却都是平常的事儿。赵匡胤怒了,责问他们原因。

    有大臣说:“臣以为,这些事儿比皇上‘弹雀’紧急。”我靠,赵匡胤听了更生气了,“举柱斧柄撞其口,堕两齿”,这得多大劲儿啊,把大臣的两颗门牙都给撞掉了。

    然后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大臣什么话也没说,慢慢地弯下腰。此刻,所有人的目光都在注视着他,气氛凝重地好像时光都静止了,赵匡胤也纳闷,这孙子干嘛呢?

    然后,大臣从地上把掉落的两颗门牙捡了起来——“置怀中”,揣到了怀里。

    赵匡胤就这么看着,突然大骂他说:“‘汝怀齿欲讼我邪?’”你丫王八蛋,你想干嘛!你是想拿这两颗牙当证据起诉我吗?

    大臣说:“臣不能起诉陛下,自然会有史官把它记下来。”

    然后你猜赵匡胤怎么着?

    赵匡胤笑了(上悦),赐给他金帛以慰劳。
    赵匡胤灭了后蜀后,得到了一件宝物——后蜀皇帝孟昶的尿壶。

    一个尿壶何以能成宝物?

    原来,这个尿壶竟然是用七种宝石装饰的。赵匡胤看了很嫌弃,命人把它砸碎了,说:“连尿尿的玩意儿都弄这么奢华,他得拿什么吃饭,这样的人能不亡国吗?”赵匡胤见有的大臣开始穿戴奢侈品,令他们都烧掉,以禁奢靡之风。
    建隆二年(公元961年),赵匡胤他妈杜老太后病危,赵匡胤亲自在旁服侍不离左右。杜太后自知命不长了,把赵普召入接受遗命。

    当着赵普的面,杜太后问儿子:“你知道你是怎么得的天下吗?”赵匡胤呜咽不能对,他妈又问他,赵匡胤这才说:“儿臣能得道天下,全靠祖先和老妈你给我积德啊。”杜太后说:“屁话。你能得到天下,是因为世宗柴荣的儿子太小,不能统治天下。如果后周有长者当皇帝,天下能到你手里?你死以后,应该把皇位传给你弟。天下这么大,能立长者为君,是社稷之福啊。”赵匡胤哭着磕头答应说:“敢不如教。”行,妈,我听你的。

    杜太后又对赵普说:“你把我的话记好了,不可违背。”然后让赵普在她的病榻前写成“誓书”,赵普在结尾署名“臣普书”,把它藏在了“金匮(同柜)”,命谨慎守秘的太监掌管。

    有人说,杜太后和赵匡胤的本意,是把皇位传给赵光义,赵光义再传给赵廷美,赵廷美再传给赵匡胤儿子赵德昭。所以赵光义当皇帝后,命赵廷美出任开封府尹,而把赵德昭称为“皇子。”

    赵光义即位后,赵普因为和卢多逊的权力斗争失败,被贬出守河阳,直到六七年后才托人告诉皇帝赵炅有“金匮之盟”一事。赵炅赶紧找来“誓书”,才知道有这么回事儿,恍然大明白,于是派人去传旨召见赵普。赵普惶恐,以为赵炅想弄死他,留下遗书后和家人告别。
    结果呢?赵普“既至,复为相”,第三次当了宰相。

    即使有“金匮之盟”,也消除不了“烛光斧影”疑案中赵光义弑兄的嫌疑。而且,赵廷美、赵德昭都被赵炅逼死了。
    根据“金匮之盟”的内容,赵炅坐实了自己皇位的合法性,那么根据这个合法文件,他就应该立赵廷美为皇储,但为什么封他做“开封府尹”?

    原来,宋初,“开封府尹”多为事实上的储君。

    后周广顺三年(953年),柴荣入朝任开封府尹,进封晋王。赵光义当皇帝前,任开封府尹,封晋王。赵匡胤是柴荣的亲信,不会不知道“开封府尹、晋王”意味着什么,或许他真的听从了老妈的意见,要把皇位传给三弟。但没想到他弟弟太心急,提前上位了。

    所以赵炅封四弟赵廷美被封齐王、任开封府尹。只是后来,赵廷美、二哥的儿子赵德昭、赵德芳都被赵炅弄死了,这样,“金匮之盟”上的合法皇位继承人都没有了,赵炅便可以光明正大地把皇位传给自己的亲儿子。

    赵炅儿子赵恒即位前,被封寿王,任开封府尹。
    赵匡胤夺得天下后,相继平定了昭义节度使李筠、淮南节度使李重进的叛乱,巩固了政权。有一次召见赵普,问他:“天下从唐朝末年以来,数十年间,帝王更换了有十姓之多,兵革不息,苍生涂地,为什么呢?我想平息天下的战争,为国家找一条长治久安的计策,有什么办法?”

    赵普说:“陛下您既然说到这了,真是天地神人的福份啊。您说的这个情况,就是藩镇权力太大,君弱臣强罢了。要想长治久安,没别的办法,只有慢慢削夺他们的兵权,限制他们的银钱和粮食,收回他们的精良兵器,天下自然就安稳了。”话没说完,赵匡胤就说:“你不用再说了,我已经明白了。”

    过了不久,赵匡胤趁着晚朝,与老哥们儿石守信、王审琦等人喝酒。酒兴正浓,赵匡胤屏退旁边的人,对石守信等人说:“没有你们的力量,我坐不到这个位子上,你们的功德无穷无尽啊。但是做皇帝吧,也挺难的,确实没有做节度使快乐。我现在没一个晚上能睡个安稳觉。”石守信等人都说:“为啥?”赵匡胤说:“不难知道,就这个位置,谁不想坐呢?”石守信等一听这个,都害怕了,从酒桌上下来,跪下就磕头说:“陛下何出此言呢?您的皇帝位子已经坐牢了,谁敢有异心?”赵匡胤说:“那可不是。你们虽然没有这个心,难保你们的属下没有想要富贵的。一旦他们把黄袍披在你们身上,你们虽然不想做,也不可能了。”

    石守信等人都磕头,流着眼泪说:“我们愚钝,没有想到这一点。希望陛下怜悯我们,给我们指一条生路吧。”赵匡胤说:“人生苦短,如白驹过隙,所谓追求富贵的人,不过是想多积攒金银,让自己快快乐乐,让子孙不至于贫穷罢了。你们何不放弃兵权,买点上好的田地宅院,给子孙留下永久的基业;再多买点歌儿舞女,天天喝酒享乐,安享晚年。咱们君臣之间,也不要互相猜忌,上下相安,不好吗!”

    石守信等拜谢说:“陛下替我们考虑得太周到了,这种恩情,可谓是让死人复生、让骨肉长出新肉啊。”

    第二天,石守信、王审琦等人都称病请辞,请求解除兵权,“上许之”,皇帝同意了。

    之后,赵匡胤这帮好兄弟、开国功臣都以闲散官职回到了自己的府地,为了安抚他们,赵匡胤赏赐给他们丰厚的财物,并和他们缔结姻亲。

    这就是杯酒释兵权,后世给赵匡胤此举以极高评价。乾隆说:“太祖退藩镇之兵,只在杯酒片言之间,君臣之分,情义兼隆。”
    丞相是皇帝最看重的左膀右臂,但随着中央集权的逐步加强,丞相的地位也逐渐降低。

    汉代的制度,皇帝看到丞相来了,要站起身来相迎,表示对丞相的尊重;到了两晋南北朝以及唐朝,君臣都是坐而论道;到了宋朝,皇帝坐着,群臣站着;到了元朝,丞相就得跪着了,“后世从之”。

    赵匡胤刚即位的时候,宰相续用了前朝宰相范质等人,议事时,范质等仍然坐着。赵匡胤说:“吾目昏,可自持文书来看。”我眼睛不好使,你们把文书拿来我看。

    范质等站起身来,把文书递给赵匡胤,退回身想要坐下,一转头,发现座位已经不见了,这才知道是皇帝安排太监偷偷撤去了。从此以后,宋朝宰相及众大臣站着和皇帝议事成了惯例。
    宋太祖赵匡胤的第一个年号是建隆,使用了3年11个月,第二个年号是乾德。

    乾德改元时,赵匡胤对宰相赵普等人说:“年号得选择前代皇帝没有使用过的。”乾德三年,宋灭后蜀,蜀国宫人有被安置到赵匡胤后宫的,有人带来一面镜子,赵匡胤不经意看到铜镜背面有几个字:“乾德四年铸。”

    赵匡胤很奇怪,召见礼部尚书窦仪,责问他:“你们怎么搞的,我这才乾德三年(965年),你们怎么给弄出乾德四年的东西?”

    窦仪看了说:“陛下,这个镜子不是咱们铸造的。”赵匡胤问:“那是哪来的?”

    窦仪说:“这个肯定是前蜀的东西,‘蜀主尝有此号’。”窦仪说的是前蜀后主王衍曾经用过乾德做年号(919-924年)。

    赵匡胤“乃大喜”,说:“必须得让读书人当宰相啊。”于是,开始特别重视文化人。
    宋朝开国后,吴越国主钱俶来汴京朝贺,宋朝这边,自宰相以下所有人都向赵匡胤请求扣押钱俶,进而收复吴越土地,赵匡胤不听,让钱俶回国。

    钱俶辞行时,赵匡胤拿来群臣要求扣押他的奏疏数十轴,封好以后给了钱俶,嘱咐他半道上自己偷偷看。

    钱俶在路上打开一看,全是要求扣押他不让他回国的奏章。钱俶感到十分恐惧。赵匡胤平定与吴越国唇亡齿寒的南唐后,钱俶自献疆土于宋。
    南汉国主刘鋹在南汉时,喜好用鸩酒毒杀臣下,南汉被赵匡胤灭了后,刘鋹被押送至汴京赵匡胤赦免了刘鋹。

    一次,刘鋹陪赵匡胤到讲武池喝酒,赵匡胤倒了一杯酒赐给刘鋹,刘鋹以为是毒酒,捧着酒杯哭着说:“臣罪在不赦,陛下您对我很好,如果能让我不死,我愿意做汴梁的一个小老百姓,观看这太平盛世。我不敢喝这杯酒。”

    赵匡胤看了大笑,对他说:“朕待人,把一颗红心放到别人的肚子里(朕推赤心于人腹中),怎么会干这种事儿!”说完,取过刘鋹的酒一饮而尽,取过别的酒给刘鋹斟了一杯。刘鋹这才惭愧地喝了酒。
    刘鋹不会治国,他把政事都委任给宦官龚澄枢、陈延寿以及女侍中卢琼仙等人管理,他把宫女也任命为参政官员。刘鋹认为群臣都有家室,会为了顾及子孙不肯尽忠,因此只信任宦官,大臣们必须自宫才会被任用,以致于刘鋹的朝中,宦官数量一度高达两万多人。刘鋹相当宠爱一名波斯女子,该女“善淫,曲尽其妙”,刘鋹与之淫戏于后宫,叫她“媚猪”,而刘鋹自称“萧闲大夫”,不理政事。
    大将曹彬十分谨慎低调,郭威是他姨父,郭威称帝后,将曹彬召回京城,让他跟随柴荣镇守澶州。作为皇亲,曹彬也始终恭谨端正。曹彬外出任晋州兵马督监时,一天,他和主将及宾客们在野外环坐,遇邻道守将骑马带着书信来到,使者不认识曹彬,暗地打听问:“谁是曹监军?”有人给他指认曹彬,使者以为是骗自己,笑着说:“哪里有国戚近臣,而穿绨袍、坐朴素的胡床(马扎)的人呢?”审视半天后,使者才相信是曹彬。
    曹彬周岁生日时,他爸妈把众多玩具罗列在席子上,让曹彬“抓周”,只见曹彬左手抓了一个“干戈”(兵器),右手抓了一个“俎豆”(礼器),过了会儿又拿了一方印(官印),对其他玩具不屑一顾,人们都感到很惊异。

    抓周至少在1500年以前就有了,北齐(550-557年)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记载:“江南风俗,儿生一期(一周岁),为制新衣,盥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用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愚智,名之为拭儿。”

    到了唐宋时期,这一风俗已从江南传遍了神州大地,在全国各地逐渐盛行开来,谓之“试晬”或“周晬”。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育子中记载说:民间生子后,“至来岁生日,罗列盘盏于地,盛大果木、饮食、官诰、笔砚、算秤等经卷针线应用之物,观其所先拈者,以为征兆,谓之‘试晬’,此小儿之盛礼也。”
    赵匡胤和曹彬曾一起在澶州共事,辅佐柴荣。曹彬掌管茶酒,赵匡胤曾经找曹彬要酒喝,曹彬说:“这是公家的酒,不敢给你。”好说歹说曹彬也不同意,赵匡胤只好扫兴地走了。

    过了一会儿,曹彬又把酒给赵匡胤送来了,赵匡胤一看笑了,说:“老曹,你不是不给吗,怎么又给我送来了!”曹彬说:“公家的酒不敢给你,这是我自己花钱买的。”赵匡胤对他肃然起敬。

    建隆二年(961年),赵匡胤即位第二年,曹彬从平阳被召回朝,赵匡胤对他说:“当年我常想亲近你,你为什么总是疏远我呢?”曹彬叩头谢罪说:“我是周室的近亲,又担任宫内职务,端正做官,仍然害怕有过失,哪里敢妄自交结呢?”

    赵匡胤即位后,念叨起柴荣的老部下们,说:“不欺其主者,独曹彬耳。”只有曹彬是诚实不会欺骗主上的,这是对曹彬很高的评价,于是赵匡胤把曹彬当做心腹爱将,让他做攻伐蜀国的监军。
    乾德二年(964年)冬,赵匡胤下诏,任命忠武节度使王全斌为西川行营凤州路都部署,崔彦进为副手,王仁赡为都监,从陕西凤州沿嘉陵江南下;命宁江节度使、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刘光义为归州路副都部署,曹彬为都监,从湖北归州沿长江而上,“合步骑六万”,分兵攻伐后蜀。

    出征前,赵匡胤在崇德殿宴请王全斌等人,问:“西川(四川中西部)能拿下来吗?”王全斌说:“臣等依仗天威,遵循陛下您的妙算,用不了多久就能搞定他。”龙捷右厢都指挥使史延德上前奏报说:“西川如果在天上,那肯定得不到,可是它在地上,我们到了就能把它平了。”赵匡胤对他的勇敢表示了肯定,“慰勉之”。

    后蜀国主孟昶听说宋军来伐,命王昭远为北面行营都统,率兵拒战。王昭远手里拿着铁如意指挥军事,自比诸葛亮,有一次喝嗨了,撸起袖子对部下说:“我来这何止是要克制敌人,到时候我带着这两三万蜀兵,就算把中原拿下来,也是易如反掌的事儿。”

    在宋军的打击下,王昭远三战三败,脱下甲胄仓皇逃跑,投奔东川,藏匿在民房里,被追兵活捉。而宋军呢,从汴京发兵,到兵临城下、孟昶率众投降,仅用了66天,总共拿下46州、240县、534029户。
    后蜀灭亡后,王全斌等人昼夜宴饮,不体恤军士,部下渔夺百姓不停,蜀人深感痛苦。曹彬多次请求班师,王全斌等人不听从。不久,后蜀旧将全师雄等人作乱,聚集军队十万人,曹彬又与刘光义在新繁大败敌军,最终平定蜀乱。

    《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攻下蜀国,大将们都想照五代惯例屠城抢掠,只有曹彬“禁止之”。赵匡胤听说后,高兴地说:“我没看错人啊。”下诏褒奖他。另一路军的都监王仁赡回来也说:“清廉畏谨,不负陛下,惟曹彬一人尔!”
    宋太祖开宝七年(974年),赵匡胤攻伐南唐。曹彬任中路军统帅,大将潘美任都监,二人率水陆军10万由江陵沿长江东进。

    在围困金陵城时,曹彬常常缓攻希望南唐后主李煜能主动投降。金陵城即将被攻克时,曹彬忽然称病不处理事务,诸将都来探病。曹彬说:“我的病不是药石能治好的,只要诸公诚心立誓,克城之日,不妄杀一人,就会自动痊愈。”诸将答许诺,答应了。

    第二天,曹彬自称病情稍微好转。又过一天,金陵城被攻陷。

    李煜与他的大臣们一百多人到军营请罪,曹彬安慰他,用贵宾礼接待他,请李煜入宫换装,曹彬只派几个骑兵等在宫门外。部下暗地对曹彬说:“李煜回宫后,如有不测怎么办?”曹彬笑着说:“李煜向来懦弱不能果断,既然已经投降,一定不会自杀。”李煜的君臣,最终得以保全。
    曹彬低调,攻灭南唐回京复命,入宫朝见时,“榜子”称:“奉敕江南勾当公事回”。
    赵匡胤命曹彬伐南唐时,对他说:“等攻克李煜后,任命你为使相(官职,与宰相并称,但不行使宰相权力)。”副帅潘美提前向他祝贺。曹彬说:“别逗了。这次行动,仰仗的是皇帝的天威,遵照的是朝廷的谋略,这才能成功,我有什么功劳啊?何况使相是极品吗?”潘美说:“怎么说呢?”曹彬说:“太原(指北汉)还没平定啊。”灭南唐回朝后,举行献俘仪式。赵匡胤对曹彬说:“本来要任你做使相,但是刘继元(北汉皇帝)还没拿下,你稍微再等等吧。”

    一听这话,潘美在旁边偷偷笑着看着曹。赵匡胤发觉后,责问潘美为什么发笑,潘美不敢隐瞒,于是按实情回答。赵匡胤也大笑起来,于是赐给曹彬二十万钱。
    曹彬退朝后说:“人生何必使相,好官亦不过多得钱尔。”
    春联是中国文学和中国民俗相结合的产物,春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古代过年曾流行挂桃符,这是从秦汉之前就开始的习俗,百姓们会用桃木制成板子挂在门厅两边,以此驱鬼压邪。隋唐时期,桃符升级,人们在其上刻上当时两大门神神荼和郁垒的画像。直至宋朝,人们扔挂桃符,王安石有诗: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反应了当时的特色,那么春联是从何时流行的?

    《宋史》记载,“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蜀梼杌》载,后蜀未归宋前一年(964年)除夕,孟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版于寝门,孟昶觉得他写的词不算工整,于是亲自动手写了一副: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通常认为,春联始于五代,这大概是有记载的最早的春联。
    开宝七年(974年),赵匡胤令大将曹彬伐南唐。南唐大臣徐铉曾两次奉李煜之命出使宋朝,谋求和平。

    第一次的时候,徐铉摆事实讲道理,各种劝说赵匡胤,说道动情处,对赵匡胤说:“煜事陛下,如子事父,未有过失,奈何见伐?”

    一直静静地看他装逼的赵匡胤缓缓说道:“汝以为父子分两家,可乎?”

    啊,你不是说李煜待我像儿子对待老子吗?你让爷俩分家可行?

    徐铉洋洋洒洒说了那么多,绝没想到让赵匡胤这么轻描淡写就给破了功,于是“铉不能对”,没话说了。

    过了阵子,徐铉、周惟简再次入奏,徐铉对赵匡胤说:“李煜是因为生病不能来汴梁朝见,并不是拒诏,希望陛下能缓兵,‘以全一邦之命’。”说得极其恳切,“与太祖辩,反复再三,声气愈厉”。

    这次,赵匡胤说不过他了,拔剑而起,怒斥徐铉:“不须多言!江南国主何罪之有?只是一姓天下,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徐铉不敢再言。
    宋朝人称呼宋太祖赵匡胤为“艺祖”如孙升(北宋诗人)《孙公谈圃》卷上“陈学究与赵学究”条:“艺祖生西京夹马营,……其后艺祖践祚……”

    至于为何称赵匡胤为艺祖,明末思想家顾炎武的解释是“历代太祖之通称”,当代历史学家黄仁宇则认为:“他(指赵匡胤)自己也武艺高强,骑马射箭均是第一流能手,未做皇帝前曾以大将的身分亲自参加战斗,所以宋朝人也称之为‘艺祖’。”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保卫司马南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2-01-03 16:38:36  更:2022-02-16 13:47:35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