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购物 网址 日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视频推荐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日历2023  日历2024  日历2025  日历知识  | 每日头条  视频推荐  数码知识 两性话题 情感天地 心理咨询 旅游天地 | 明星娱乐 电视剧  职场天地  体育  娱乐 
日历软件  煮酒论史  历史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春秋战国 三国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哲学 厚黑学 心理学 | 文库大全  文库分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钓鱼 双色球 戒色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足球 nba 象棋 体操
    
  首页 -> 煮酒论史 -> 血战东墙 – 1943第聂伯河会战系列 -> 正文阅读

[煮酒论史]血战东墙 – 1943第聂伯河会战系列[第1页]

作者:qztsxme109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这是老马在天涯的第一帖,本意也是希望借助这个平台,让那段尘封的历史被更多的人熟知。最近俄乌战争,让大家熟悉了哈尔科夫,顿涅茨克,苏梅,梅利托波尔,第聂伯河这些地名。79年时光荏苒,同样的悲剧,再次上演。第聂伯河已经目睹了太多的悲剧,真心希望,人类能吸取教训,止戈兴仁。

    第一章:山雨欲来风满楼

    第一节:风云突变 – “堡垒”行动的终结

    当1943年7月12日晚,德军中央集团军群指挥官君特.克鲁格元帅(Günther von Kluge)和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埃里希.曼施坦因元帅(Erich von Manstein)被元首希特勒紧急召回到位于东普鲁士拉斯登堡(Rastenburg)郊外的大本营“狼穴”时,两位元帅就已经意识到,远在千里之外的意大利战局,最终开始影响到“城堡”行动了。
    在突尼斯的“非洲军团”覆灭后,OKW(Oberkommando der Wehrmacht 国防军最高统帅部)的头头脑脑们低估了盟军跨过地中海的速度。所以,当7月9日一早,一架JU-88从西西里岛以南的潘泰莱里亚岛(Pantelleria Island)上空发回那封加急电报时,OKW被打了一个闷棍:无数的运输船和战舰正在逼近西西里岛!而这时,围绕库尔斯克展开的“堡垒”行动才开始了5天。

    9日当天中午,在“狼穴”召开的元首会议上,希特勒和一票将军们得出结论,盟军在西西里的登陆即将开始。OKH(Oberkommando der Heer 陆军最高统帅部)的日志事后记录道:“。。。。暂时还不需要暂停东线的军事行动。。。。。但(针对盟军的行动)必须要得出迅速的和准确的结论”。
    但是局势恶化的非常快,等到10日中午,一方面,关于意大利军队在滩头抛弃武器,四散而逃或者举手投降的消息不断传来;一方面,海军元帅邓尼茨报告意大利皇家海军(Regia Marina)无视意大利政府的命令,消极怠工躲在港口,不愿意进攻盟军登陆舰队。希特勒此刻意识到,他的意大利盟友,是真的“纸老虎”!现在必须要向意大利部署更多的部队,不仅为了应对西西里盟军的登陆,更重要的是,希特勒从意大利舰队的抗命中嗅出了不详的味道,墨索里尼政权可能已经危在旦夕!这些额外的部队,将给墨索里尼带去坚持下去的底气。
    OKW已经预见到了希特勒的下一步计划,或者说,希特勒在5月份的时候,就已经让OKH做过一版计划:快速的将武装SS部队从东线调往意大利,以应对任何紧急状况。但是当时的计划,没有考虑到所调动的部队全部陷在战斗中的情况,现在SS第2装甲军3个装甲掷弹兵师正在库尔斯克南部的普罗霍洛夫卡同苏军血战,德国陆军总参谋长库尔特.蔡茨勒(Kurt Zeitzler)预计,需要至少一周时间才能将三个师全部撤出前线,然后再耗费一周时间,将部队转运到意大利南部。这意味着,最快也要到8月初,这些部队才能投入意大利战场。

    不管怎样,这是OKW手头唯一一套计划了,1943年夏,各条战线上都缺人,不要说装甲机动部队,就是多余的步兵师都很难找。所以,当12日晚上克鲁格和曼施坦因步入大本营时,OKW作战部部长阿尔弗雷德.约德尔(Alfred Jodl)等人认为,这就是走个形式,计划会被很快批准并执行。

    一开始的客套后,希特勒开始大谈意大利战局的每况愈下,看起来好像他是在强调自己极为关心那个南方盟友的安危,而实际上,希特勒却有种为自己当初推迟发动“堡垒”行动的“失误”的甩锅的嫌疑。更巧的是,现在站在他面前的,正是当初无数次警告他推迟库尔斯克方向行动可能造成和意大利战局撞车的曼施坦因。

    谈完宏观,希特勒直入主题:“正因为意大利领导人的可悲指挥能力,现在看起来,丢掉西西里已经基本板上钉钉。明天,艾森豪威尔可能直接在意大利登陆,或者跑去巴尔干,但我必须要为此做准备。因为第1装甲师已经转移到希腊,现在我没有多余的部队能够部署到意大利,所以我只能从库尔斯克方向抽调部队。因此,我被迫终止堡垒行动”。他接着补充道:“而且,这个关键时刻,我不能随便调一支部队过去,而必须是极为可靠的部队,尤其在意大利,我需要部署在意识形态上和法西斯主义靠近的部队”。这就是在暗示曼施坦因,希特勒看上了他手下的武装SS部队了。
    盟军在西西里岛登陆只是意大利战局崩盘的第一步,希特勒和OKW对此都心知肚明
    

    希特勒说完后,两位集团军群司令的反应极为有意思。克鲁格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而曼施坦因一脸阴沉,不为所动。这也可以理解,克鲁格一直都反对在中部对库尔斯克地区采取行动,或者说,从莫斯科战役以来,他的集团军群已经很久没有走出舒适的工事向苏联人进攻了。而他手下莫德尔的第9集团军在奥廖尔(Orel)附近打得极为艰苦。苏军“库图佐夫”行动已经开始,克鲁格这时巴不得立刻停止进攻行动,抓紧把部队撤回到出发阵地上(他其实已经拒绝了莫德尔调动12装甲师和36装甲掷弹兵师支援第2装甲集团军的建议,过去2天,他都在为全面转入防御做准备)。

    截止到7月12日,北线莫德尔的第9集团军进展情况
    

    而曼施坦因,则相当乐观。他率领的南线部队,已经在苏军防线上撕开了巨大的缺口,并在向纵深挺近,即使在普罗霍洛夫卡爆发了血战,但是下面单位报上来的战损状况依然很理想(赫尔曼.霍特(Hermann Hoth) 的第4装甲集团军累计上报击毁苏军近1800辆坦克,1367门野战炮/反坦克炮,抓获了2.4万名俘虏)。面对元首,他坚持希望领导能改变终止“堡垒”计划的命令。“。。。。。。以如此僵硬的方式中断进攻,仅仅是为了撤出SS部队,这等于将握在手里巨大的优势白白丢掉。。。”曼施坦因如是说。他接着把手里的数据摆给元首看,强调敌人的第五近卫坦克集团军和第一坦克集团军还没有被摧毁,“没有任何事情可以让我们放走敌人,我们要继续进攻,直到敌人的预备队被彻底摧毁。”他补充道。

    截止到7月17日,南线霍特及肯普夫集群最终进展情况
    

    曼施坦因的话让希特勒陷入了沉思。沉默片刻后,希特勒做出了妥协,库尔斯克北部的进攻立刻停止,克鲁格下属部队转入防御。而南线曼施坦因可以暂时保持对SS装甲军的指挥,但是希特勒会随时根据意大利战线的情况作出进一步安排。与此同时,曼施坦因要督促霍特等人在南线尽快摧毁苏军预备队(太一厢情愿了,曼施坦因等人认为,第五近卫坦克集团军就是苏军手里全部的预备队。而情报部门已经好几次提醒他们,苏军在战线后面还有更多的预备队在集结)。

    坦率的讲,正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哪怕如曼施坦因在其日后的回忆录里所说的希特勒的优柔寡断,从5月份最开始的突袭计划,到7月中的抽调SS部队,最终导致了库尔斯克战役的失败,老马仍然要感慨:曼施坦因只需要看住自己那一亩三分地,而希特勒必须要看到更大的局面。站在1943年7月10日这个时间点,希特勒不仅要担心东线(事实上,按照OKW的记录,希特勒在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已经放弃了追求1941年那种大歼灭战的打法,而追求一些小的突袭行动),南线意大利盟友孱弱的表现更让他忧虑。一旦意大利政府倒台(目前看起来非常可能),几十万在巴尔干地区充当德军打手和占领军的意大利部队将会分分钟退出战争。再加上意大利本土的崩盘,意味着德军整个南线上千公里的防区空了出来。如果放任不管,估计不出一年,艾森豪威尔就能带着部队翻越阿尔卑斯山从南面直插柏林了。所以政治,永远是决定军事行动的基础;军事,必须要服从政治的安排。很遗憾,德国国防军的那些头头脑脑们,很少有几个人能看到这一点的,1914年他们的前辈们就是这样,到了1943年他们还是这样,下一年他们在芬兰问题,罗马尼亚问题上还会是这样。

    1943年夏季,意大利除了在本土有100万部队外,在巴尔干有大概65.3万人
    

    但希特勒自己也不是完全说的算,好像他有着至高无上的最终决定权,但是OKW,OKH的一帮将军们的意见,他也必须照顾到。于是,就有了7月15日到7月17日的“罗兰行动”(Operation Roland),一份南方集团军群在库尔斯克南部争取“有限胜利”的瘸腿作战行动。曼施坦因在13号回到指挥部后,和霍特一商量,发现留给自己的时间窗口非常有限,以他们对希特勒的了解,要不了几天,SS装甲军就可能被调走。所以现在只能腾出来一只手,争取在有限时间内消灭当面苏军尽可能多的装甲部队了。同时曼施坦因申请调动集团军群预备队第24装甲军的申请被希特勒驳回了,曼施坦因在回忆录里愤愤不平的记录:“(我)只想调动“维京”师和第17装甲师(合计115辆坦克)防守住整个进攻突出部的右侧,(希特勒)都不给我(当然后来还是给了,但是用在了更南边的伊久姆-米乌斯河方向)!!” 更过分的是,希特勒还把对南方集团军群支援的空军抽调走了1/3,现在曼施坦因头顶上只有250多架Luftwaffe的飞机了

    受制于以上种种困难,曼施坦因把目标设定的尽可能小,希望剪除在普罗霍洛夫卡南部和西南部的苏军,通过仅仅调动SS“帝国师”(“骷髅师”防守普肖尔河(Psel River)北岸-SS第2装甲军左翼,“警卫旗队师”连接“骷髅师”和右侧的“帝国师”)和右翼的第3装甲军打个配合,彻底消灭在普罗霍洛夫卡南部的苏军部队。如果一切顺利,在第7和第19装甲师完成和“帝国师”的小范围双钳攻势后,普罗霍洛夫卡将会自然而然的落入德军手里。这将为下一步德军防御提供较好的地理优势。

    普罗霍洛夫卡方向7月13日前后的状态,德军最终没能拿下这个据点
    

    15日凌晨4点,“帝国师”准时开始进攻,他们当面是已经在之前普罗霍洛夫卡坦克战中遭受重创的第二近卫坦克军(军长阿列克西.布尔迪内 Alexei Burdeinei,隶属于第五近卫坦克集团军)。这个孱弱的坦克军当天又损失了超过20辆坦克,被迫向东撤退到新的防线。南边第7和第19装甲师的进攻也比较顺利,但是当面的库兹马.特鲁法诺夫(Kuzma Trufanov)率领的第五近卫坦克集团军预备队没有在德军压力下崩溃,而是逐步的向北退却并保持防线的完整。

    接下来的一天,德军一直尝试完成自己的包抄计划,但是朱可夫不断从后方调来预备队;加上苏军前线部队在完备的工事中层层阻击,德军很快又陷入到了最痛苦的场景:用装甲部队去硬啃坚固的防线。

    与此同时,德军左翼负责防守的“骷髅师”和“警卫旗队师”却持续遭到苏军的反击,两个师的战斗日记都记录了连续多日的苦战。15日,“骷髅师”接到命令,要求其准备放弃普肖尔河北岸的桥头堡。此刻,希特勒终于意识到,仅靠南方集团军群有限的力量,根本无法在库尔斯克地区取得任何重大进展。如果曼施坦因是正确的,那么一直在给“骷髅师”和“警卫旗队师”施加巨大压力的苏军难道是永动机么?还坚持在一线的第一坦克集团军的预备队不是要被摧毁了么?

    事到如今,OKH还想挣扎一下,蔡茨勒和阿道夫.豪辛格(Adolf Heusinger 陆军作战部部长)开始有意延误希特勒命令的传达,意图多给曼施坦因一点时间。这一切怎么能够逃脱希特勒的眼睛?当“骷髅师”还在犹犹豫豫准备撤离时,7月16日,希特勒突然发了大招,发布第100号元首特别令,要求南方集团军群全面停止在库尔斯克地区的进攻行动,同时命令霍特的第4装甲集团军立刻将SS第2装甲军全部撤离到别尔哥罗德地区装车。这份命令于17日上午8点55分正式传达到曼施坦因和霍特的司令部,从官方口径上宣告了“堡垒”行动的破产。当天,供职于OKH参谋部的约翰.基尔曼塞格(Johann von Kielmansegg)少校在他的日记里悲伤的写道:““罗兰行动”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了,这足以让人垂泪。”
    第二节:进退失据 – 处于尴尬境地的南方集团军群

    曼施坦因和手下的将士们,对希特勒的命令基本是“抵触”+“愤怒”+“遗憾”。尤其是身处战争迷雾中的前线士兵们,看到的是一台又一台被击毁的苏军坦克,一排又一排被押向后方的苏军战俘,他们怎么也想不明白,这仗怎么打不赢呢?曼施坦因可能很清楚,但是,以他一贯的作风,推给希特勒背锅是最好的选择。他在自己的回忆录里写道:“又一次(南方集团军群)被迫停止战斗,就在胜利唾手可得的时候,至少在我们当面是这样的局面!”当然,拜曼施坦因战后在西方军史界巨大的能量,无数人也开始把屎盆子往希特勒头上扣:“半途而废的战斗,得而复失的胜利”。老马不禁要问一句:事实是如何的呢?

    无论是曼施坦因还是其下属,亦或是OKH,都低估了当面苏军预备队的实力。哪怕是在普罗霍洛夫卡地区损失了650-700辆坦克后(Mark Heal),苏军草原方面军依然在向当地调动大批的支援部队,包括二十七,四十七和五十三集团军。这些部队原本是为了苏军后续的夏季攻势做准备的,现在他们被用来阻挡德军下一步(不存在的)进攻。这些部队中,拥有35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的第四近卫坦克军被快速部署到德军当面。这又是一股强力的部队,加上第五近卫坦克集团军的残余力量,足够德军崩掉几颗牙的了。

    这些情况,曼施坦因等人或许并不清楚,或者不愿承认,但苏军那边绝对数量优势叠加完备的防御体系,却是不争的事实。

    当SS第2装甲军开始于17日夜撤离普肖尔河桥头堡时,对面苏军也在做类似的事。敏感的意识到德军攻势迟钝后,苏军将已经在前线奋战了10天的卡图科夫第一坦克集团军撤出了前线,部署到瓦图京的沃罗涅日方面军第2梯队。这虽然给了德军宝贵的脱离战线的机会,也预示着,苏军开始收回拳头为下一阶段的反攻做准备了。而这次的反攻,注定不会留给德军太多的时间。

    普罗霍洛夫卡方向,“骷髅”师根本无法坚守普肖尔河北岸高地桥头堡,最终会把SS第2装甲军左翼暴露出来,苏军援军还在从后方源源不断赶来
    

    站在17日这个时间点,曼施坦因的部队已经处于一个进退失据的境地。经过2周在库尔斯克地区的战斗,他已经在北线集中了自己能够集结的全部兵力,即下属的4个集团军(或集团军级单位)中的2个,分别是第4装甲集团军和“肯普夫”集团军级集群,包含7个步兵师,5个装甲掷弹兵师和6个装甲师。同时集团军群预备队手里还扣着1个装甲掷弹兵师,2个装甲师(24装甲军)。而更南面,从北向南依次排列着第1装甲集团军(9个步兵师)和第6集团军(8个步兵师,1个空军野战师,1个山地师和1个装甲掷弹兵师)。

    先不说第1装甲集团军没有装甲师这个梗(奇怪,好像在上一期“巴格拉季昂”里,也有这种梗),从哈尔科夫往南到亚速海边,400多公里的战线上,全靠这20个师防御,平均每个师的防御宽度21.3公里,如果咱们把第16装甲掷弹兵师给踢出去,实际上曼施坦因南翼每个步兵师的防御宽度达到了接近22公里,这和撒胡椒面也差不了多少了。

    按照Frieser的核算,就算把集团军群预备队都算上,这400多公里防线上,德军的坦克自行火炮数量也就只有483辆(223 坦克,145突击炮以及115辆坦克歼击车)。而当面的西南和南方方面军,加起来的坦克自行火炮数量达到了1864辆,是德军的近4倍。整个德军南线,呈现着极为明显的头重脚轻的状态,整个下半身单薄的像层纸。这种状态在苏军绝对优势兵力的面前,危险异常。

    老马总结的7月中旬苏德战场南线的情况,可以看见,当德军集中进攻库尔斯克时,苏军也在南线谋划针对第1装甲集团军和第6集团的大事情(绿框子里)
    

    更尴尬的是,德军的“头”还处于进攻转防御阶段,SS第2装甲军更是在向运输站集结中,这个时间,是最危险的时刻,也是苏军机会最大的窗口期!曼施坦因的南方集团军群在这种尴尬境地下,需要对苏军下一步进攻的方向做出准确判断,这样才能更准确的投送宝贵的兵力(也没多少预备队了)。但是这需要时间,需要空间侦查部队的配合,需要前线部队抓舌头来审问。问题是,苏军根本不打算给曼帅任何时间,苏军的进攻就要来了!
    第三节:“死亡谷”之战 – 伊久姆-巴尔文科沃攻势

    得益于7月14日希特勒的松口,曼施坦因得以在“罗兰行动”的同时,将集团军群预备队一部(“维京”师和第17装甲师)调到南面的第1装甲集团军背后做防御。曼施坦因多年的战场直觉告诉他,俄国人一定在针对他脆弱的南翼在谋划着什么。老马多说两句,希特勒之所以松口,很大因素在于12日,在库尔斯克北线,苏军已经开始发动声势浩大的“库图佐夫”行动;南线,苏军兵力持续调动预示着另一波大反攻也箭在弦上。这个时候,如果再扣着预备队,等于作茧自缚。不仅如此,连之前把SS第2装甲军运到意大利的行动也暂缓了,我们很快就能看到希特勒这一系列决定带来的影响。

    7月17日一早,苏军在北起哈尔科夫,南到亚速海400公里的战线上,从南北两侧发动了猛烈的进攻。苏军意图以西南方面军和南方方面军,以一个南北对进的钳形攻势,在德军后方的斯大林诺(Stalino)回合,彻底歼灭德军第1装甲集团军和第6集团军。

    下图给出了1943年7月17日开始,库尔斯克以南苏军攻势的计划图,德军后方的斯大林诺(现在的顿涅茨克)是苏军两个方面军的交汇点
    

    让我们首先来看北面由罗季翁.马利诺夫斯基(Rodion Malinovsky)中将率领的西南方面军的攻势。方面军司令马利诺夫斯基是经历过一战和西班牙内战的老兵。苏德战争开始后,他一直在南线战斗,从敖德萨到哈尔科夫,再到斯大林格勒。此时他已官拜大将,其指挥风格以沉稳细致著称,甚至某些时候,你可以说他有些保守;但一旦抓住机会,他就会穷追猛打到底,颇有些一剑封喉的感觉(我们在1944年罗马尼亚战役中会看到他完整风格的释放)。7月17日,他麾下的方面军包含第一,三,八近卫集团军,方面军预备队第十二集团军,二十三坦克军和第一近卫机械化步兵军,合计20.2万人,1109辆坦克,计划从伊久姆当面渡过北顿涅茨河,向伊久姆-巴尔文科沃(Izum-Barvenkovo)一线进攻。

    苏军担任主攻的是瓦西里.库兹涅佐夫(Vasily Kuznetsov)的第一近卫集团军和瓦西里.崔可夫(Vasily Chuikov)的第八近卫集团军。这2个集团军前身分别是在斯大林格勒鏖战上百天的第六十三和第六十二集团军,已经算是久经战阵的劲旅了。最南面的第三近卫集团军负责打配合。马利诺夫斯基计划用2个集团军在伊久姆当面撕开德军防线,然后投入预备队第十二集团军,以及机械化部队第一近卫机械化军+第二十三坦克军扩大战果。随后向巴尔文科沃和红军城(Krasnoarmeysk)方向前进,最终进抵斯大林诺。

    担任主攻的两个集团军的军事主官,都是赫赫有名之人。库兹涅佐夫被誉为苏军序列中最擅长诸兵种协作的集团军司令之一。而崔可夫则被公认是苏军里的防御大师(毕竟在斯大林格勒最危急时刻,硬抗保卢斯2个月)。站在目前这个时点,库兹涅佐夫的手下拥有2个步兵军(第六近卫,第三十三),合计6个步兵师(第五十七近卫,第五十三,一九五,五十,二三零和二四三),2个作为集团军直属部队的步兵师(近卫第四十四和六十),2个坦克团(从第一近卫机械化步兵军借调来的),1个独立摩托化营,以及其他14个独立支援单位。崔可夫手下则有2个近卫步兵军(二十八和二十九),合计6个近卫步兵师(三十九,七十九,八十八,二十七,七十四和八十二),1个作为集团军直属部队的步兵师(第二十四),2个近卫坦克旅,1个独立坦克旅,以及其他7个独立支援单位。

    从左至右:方面军司令马林诺夫斯基,麾下两位大将库兹涅佐夫和崔可夫(崔可夫一脸沧桑啊)
    

    苏军战斗单位数量看起来多,并且人数和技术装备上有巨大的优势,但实际战备状况却存在很大问题。以苏军进攻方向的矛头第二十八近卫集团军为例,而其下属的第七十九近卫步兵师相当于矛头上的矛尖,这个当年在斯大林格勒鏖战“红十月”工厂,“街垒”工厂,马马耶夫岗和“一·九”广场等地的部队,理论上应该是精锐中的精锐。但此时,其麾下只有8258人,远远未达满编需求。师属炮兵也只有12门122和36门76毫米榴弹炮/野战炮,至于那48门45反坦克炮,在进攻战中聊胜于无。当然,他们还可以获得32门120重迫击炮的支援,不过这些炮在渡河战役中,要先抵达桥头堡才能发挥作用。

    近卫七十九步兵师的旗帜,这是一支从斯大林格勒废墟里走出来的劲旅
    

    师里战备状态最好的二一六近卫步兵团的日志在7月13日记载到:“。。。。。。弹药严重不足,重机枪也缺乏保养,战斗中预期只能维持15分钟火力支援的强度。。。。步兵一般只有50发弹药,少数人有120发弹药,机枪手则没有额外的弹盘(DP-28),只能携带50发的弹药。。。。45毫米炮的弹壳已经锈蚀。。。。地雷都丢在了后方,只带了迫击炮。。。”你可以想象另外两个团到底是啥状况。此外,师里通讯器材缺编严重,各频率无线电机缺编8-30%不等,这在战斗中将会对即时通讯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而上述情况类推出去,精锐的七十九师已经这样了,其他5个师又能好到那里去呢?





    苏军当面的德军是埃贝哈德.马肯森(Eberhard von Mackensen)指挥的第1装甲集团军。德军情况整体来看也不甚乐观:第1装甲集团军虽然麾下有2个装甲军和1个(步兵)军(40和57装甲军,30军),但是却没有任何装甲部队(一坨步兵师,分别是:46,257,333;15,198,328;62,38,387步兵师)。好在14号曼帅给马肯森送来了急需的装甲部队“维京”装甲掷弹兵师和第17装甲师,不然双方的兵力对比会更加悬殊(这些部队将在战斗开始后正式并入马肯森的指挥序列)。
    17日,马肯森的部队从北到南分别是57,46和30军,然后“维京”师和17装甲师就部署在46装甲军后面,这样北上可支援57装甲军,南下可助力30军,可谓悍将马肯森的一招稳棋。
    从左至右:埃贝哈德.冯.马肯森,军人世家出身,右边是他爹,奥古斯特.马肯森,一战东线运动战大师,把沙俄打的鼻青脸肿,顺手灭了罗马尼亚,干翻了塞尔维亚
    
    伊久姆地区德军7月14日实力表
    

    和苏军相比,德军的兵力和兵器数量的确处于绝对下风,但是他们有一个巨大的优势:过去3个月他们在这里构建了复杂完备的防御工事。德军40军的军长是戈特哈德.海因里希 (Gotthard Heinrici)中将。他在国内外军迷口中有着“东线防御大师”的称谓,甚至在部分人眼里,他可以算是德军在东线防御能力第一的陆军将领(莫德尔?)。他从1943年4月开始,就在不遗余力的改善自己驻扎地段的防御水平。他现在下面拥有从北到南布置的257,46和333步兵师,其中46师和333师是他防御核心中的核心,直面北顿涅茨河对岸伊久姆的苏军。

    7月2日,伊久姆当面情况
    

    战斗开始当天,46师战斗力量约为10785人,458挺机枪,94门迫击炮,60门榴弹炮和70门反坦克炮。这个师还配备有3门220毫米超重型迫击炮,这些炮来自于法军在1940年夏季的“慷慨馈赠”(法军型号220 mm TR mle 1915/1916,德军编号22 cm M?rser 531(f)),现在成为了防线上的大杀器(10.8公里的射程,可以覆盖整个苏军登陆地段)。在第1装甲军内部的日志中,对于46师的评价是:“已经做好应对任何程度进攻的准备”。46师的防线多达3道地带,纵深厚达10公里,不仅有传统的土木修建的堡垒,还有奢侈的钢筋混凝土碉堡,各种交错的交通壕和战壕,配合河边悬崖上密布的铁丝网(德军这边河岸有大片的悬崖和陡坡),对于登陆部队堪称地狱级考验。

    46师两翼的387和333师也不是软柿子。387师此刻拥有1万人的战斗力量,500余挺轻重机枪,100门迫击炮,56门榴弹炮和50门反坦克炮。这个师的全部装备数据,都被对岸的苏军低估了(当然,还有3门220mm超重迫击炮)。333师更是如此,苏军估计只有6000人出头,实际上人数达到了8700人,苏军对于德军机枪,迫击炮和榴弹炮的判断比实际数字少了22-40%。这些误判,接下来将给苏军带来巨大的麻烦。
    17日一早,苏军在90分钟炮击后,开始从伊久姆方向渡河。第一批次先头部队合计81个单位顺利渡河,并且成功在滩头建立了若干桥头堡。事情到目前为止都很顺利,当天德军空军仅仅来示威了一下,只给苏军造成了微不足道的损失。但是从第二天开始,随着德军开始向登陆地段投入更大压力,苏军伤亡数字立刻提升起来。七十九师报告当天助师主力渡河时,在敌人空隙下损失了234人,还有10门火炮受损。同时,苏军拓展桥头堡的努力遇到了德军顽强的抵抗。“德军不断发动反攻,有时在十几辆坦克的支援下”,从这里,我们可以判断,德军已经从后方调集的装甲部队,一线德军防守部队中,原本是不存在装甲单位的。18日当天,苏军都在努力将主力部队渡河,但在北顿涅茨河南岸的阵地深度目前仅仅为2-3公里,远远谈不上有纵深。同时,突击部队开始面临德军防线上一个难啃的骨头,Golaya Dolina村。

    这张示意图显示七十九师的Golaya Dolina村之路
    

    Golaya Dolina村正处在德军46师和333师的结合部上,理论上是德军防御的一个脆弱点。但这里防守的333师680团和681团一部,绝对不是善茬。德军已经在村子的东北外布置了2道防线,同时依靠外围8个高地,构建了了绝佳的防御阵地。19日,在第十六近卫坦克团一个连的协助下,第七十九近卫师终于突破德军围困在桥头堡的防线,向前突进了2公里,抵达Golaya Dolina村东北外围,但是也付出了450多人,4辆T-34和1辆T-70的惨重代价。德军的飞机像苍蝇一样,不断以6-9架的规模骚扰着登陆场的苏军,七十九师报告,其部分部队不得不在战斗间隙隐藏在树林中,以躲避德军轰炸机的袭击。

    Golaya Dolina村外围存在大量的沼泽和树林,有利于隐蔽,但是不利于苏军机动
    
    德军这边援军也不断赶来,临近的387步兵师派来了麾下的一个步兵营,一个反坦克营和一个炮兵营,Golaya Dolina村不知不觉中已经云集了超过5000名德军,成了名副其实的刺猬。

    更要命的是,在“维京”师和17装甲师归建40军后,德军装甲部队主力也抵达前线。17装甲师被部署在Golaya Dolina村纵深。根据7月10日的数据,这个装甲师的39装甲团暂时只有一个装甲营,算是瘸腿状态。整个师拥有58辆战备状态的坦克(其中21辆III号,25辆IV号),还有17辆坦克处于维修状态。此外,这个师反装甲力量不容小觑,拥有22辆“黄鼠狼”坦克歼击车(2辆维修)。你以为这就是全部了了么?这个师还有39门反坦克炮(8门缴获的45mm),22门野战炮(76.2mm),38门榴弹炮(18门“黄蜂”+“野蜂”自行榴弹炮),外加4门100mm重型加农炮。此外,还有来自德国空军的17门88炮被暂时配属下来作为应急反坦克装备。简单而言,这个师就是为了对付苏军的坦克矛头准备的。

    20日,苏军开始小规模侦查袭扰。七十九师上报,在昨天攻占的地区里,还有不少散落躲藏起来的德军散兵,需要花时间清理。同时德军在Golaya Dolina村的防御明显强于预期,建议先以侦查为主。当天,北面的八十八近卫师攻占了200.7高地,算是从西北面进一步拓展了一下登陆场。

    由于Golaya Dolina地区的苏军已经切断了伊久姆-斯拉夫扬斯克高速路(Izyum-Slavyansk),德军担心苏军开始利用这条路向南发动更大的攻击,于是17装甲师被投入到了对高速路的反击。当天上午,17装甲师师长沃尔特.施岺(Walter Schilling)在做战前侦查时被苏军炮火击中阵亡。师长的意外阵亡没有影响德军的反击计划,临近中午,德军向Golaya Dolina村外高速路方向发动了反攻。德军出动了一个步兵团(40团)+一个坦克营(39装甲团1营)。因为高速路穿过一条山谷,所以这条山谷成为了双方争夺的焦点。因为谁控制住两边的高地,伊久姆-斯拉夫扬斯克高速路就在谁手中,所以苏德两军都在此下了血本。苏军为了防御高速路,将二二零步兵团全部布置在峡谷方向。

    老马做的7月底伊久姆方向战局图,可以看到Golaya Dolina村上方的山谷,高速从山谷中穿过,两军就血战于此
    

    20日德军的反攻没有成功,在Golaya Dolina地区,德军伤亡数字累计达到了700人(333师是大头,17师只有100多号人),其中40装甲掷弹兵团报告当天第1步兵营伤亡了2/3(一边第1装甲集团军记录了100多号人的损失,结果掷弹兵团自己报告损失了2/3,这是什么情况?),苏军宣称击毁了超过30辆德军坦克(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不然17装甲师接下来就派不出多少坦克了)。苏军的伤亡不明,但是一个事实就是,当面的二二零团后面再也没有参加任何进攻行动(当然,它还要继续原地挨揍),而且当天,七十九师全师累计上报的伤亡数字已经达到了1100余人,占到战前人数的13%。

    21日,德军和苏军在战线上开始对攻,在峡谷一侧,德军继续施加压力,二二零团报告击退了8次德军的进攻,但是有2个营被包围。苏军被迫派上预备队二一六近卫步兵团。东南侧,七十九师二二七团在二二四坦克团配合下意图进行反冲击,减轻峡谷当面的压力。中午12点发动的反冲击,却出现了步坦协同脱节的问题。坦克在脱离步兵支援后,擅自撤回出发地,而步兵部队被随之而来的德军反击给打垮。德军方面记录:“。。。超过300名苏军起身冲锋,喊着“乌拉”,随后跳入我们的战壕。。。。。。。营长克罗梅斯迅速组织大家反击,他的行动拯救了防线。。。。我们背后的山脊上停着6门突击炮,炮兵连长格罗斯中尉见到我们的困境,立刻率领突击炮向前线开来。。。。。一个俄军军官喊道:“坦克,他们有坦克!”然后突然,俄国人立刻爬出战壕,开始逃窜。他们立刻遭到了突击炮和各种步兵武器的攻击。”

    战斗在伊久姆地区的德军,拍摄时间,1943年夏
    

    21日的战斗比前一日的更加血腥,虽然苏军七十九师宣布歼灭了超过700名德军(德军上报200人),但是他们自己却记录了1400人的伤亡,全师损失了接近50%的反坦克炮。

    22-23日,依然是类似的场景。虽然22日凌晨,七十九师组织了一场对Golaya Dolina的夜袭,但是在德军严密防御下,毫无进展。23日,七十九师师长尼古拉.巴秋克(Nikolay Batyuk),斯大林格勒“血肉磨坊”里走出来的老兵,殚精竭虑的把麾下两个已经半残的团整合在一起,再次希望突破峡谷,攻占Golaya Dolina。结果付出了450人的伤亡后,再次无功而返。24日,苏军再次尝试,一度前进到村子外围,但当晚8:30,德军在装甲部队支援下,再次将苏军击退了500-700米。此时,双方围绕这个村子及周边,已经付出了近万人的代价。24日当晚,七十九师统计了一下,有效战斗力还剩3577人,不到战前的45%

    战斗到这个阶段,进攻对于双方已经变得毫无意义。前线每一寸土地,每一栋建筑,每一片树林都已经被双方炮兵照顾了N次。任何装甲突击都无法在已经被炮弹翻了无数遍的土地上展开。马利诺夫斯基下令苏军转入防御,围绕滩头开始挖掘战壕,布置掩体;而德军,也已经筋疲力尽,无力主动出击,只能把苏军围堵在桥头堡。从17日开始,仅仅11天时间,德军333师就损失了131名军官和3441名士兵;17装甲师方面,伤亡记录为91名军官和2446名士兵。遍布尸骸的那段峡谷,被双方士兵不约而同的称为“死亡之谷”。

    整个伊久姆地区,战斗都是类似的模式,苏军不断冲击德军防线,然后被击退,再次重复。下面照片拍摄于利西昌斯克(Lisichansk)地区,为第三近卫集团军当面,1943年7月末
    

    7月29日凌晨,正在前线视察的巴秋克师长突发心脏病,倒在了战壕中。至此,在这场围绕Golaya Dolina地区争夺的双方主力师的师长,先后阵亡。

    七十九师师长尼古拉.巴秋克,也是斯大林格勒走出来的老兵,因劳累过度,牺牲于伊久姆战役
    

    苦战多日后,苏军在伊久姆当面全面受挫,Golaya Dolina成为了苏军逾越不过去的屏障,仅能维持住一片纵深2-5公里,长度25公里的登陆场。两翼友军也未能打开局面,第一和第三近卫集团军进展更惨,其中第三近卫集团军干脆撤出了普里沃利诺耶登陆场,第一近卫集团军在大加尔热夫卡地区仅占领了12*2.5公里的桥头堡。马利诺夫斯基权衡再三,果断电告Stavka,停止了在北顿涅茨河一带的进攻行动。

    红圈处,是苏军取得的两个登陆场,为此苏军付出了沉重代价
    

    伊久姆-巴尔文科沃攻势就这么结束了,我们着重笔墨的七十九近卫步兵师的战斗历程只是苏军的一个缩影。战役期间,苏军完全没能打破德军的防御体系,却承受了严重的伤亡。按照Gurkin的统计,截止到27号,苏军西南方面军总共损失了38690人,其中不可恢复性损失为10310人,苏军损失比例占到开战时总人数的19%,换来的两处登陆场却处在德军层层包围之下。这清楚的表明此刻苏军进攻战术的不成熟:无法快速达成突破,而且一旦陷入阵地战,战斗效率快速下滑。

    德军方面,没有准确的统计(老马没找到,拜托各位大佬了),但是综合第1装甲集团军的零散数据,德军损失大概在11000-13000人的区间,其中不可恢复损失在4000人左右(举个例子,在17装甲师左翼支援46步兵师战斗的“维京”师,在18-19日的战斗中,累计上报了1500人的损失。到了8月1日,整个师人员还短编2821人,坦克从7月1日的41辆(III+IV),下降到8月1日的34辆)。

    北面的事情就此告一段落了,与此同时,一出大戏,正在南面上演。
    第四节:血沃“小斯大林格勒” – 托尔布欣的米乌斯河攻势

    7月17日,德军面临更大的危机还不在伊久姆这边,而在南侧的米乌斯河方向。

    Stavka(红军最高指挥部)给新上任的南方方面军司令托尔布欣的命令,是配合北面马里诺夫基斯的进攻行动,钉住当面的德军,阻止他们北上支援顿巴斯地区。苏军需要在德米特里耶夫卡(Dmitrievka)- 古比雪沃(Kuibyshevo)一线突破德军防线,然后向北面的阿尔乔莫夫卡(Artyomovka)和南面的费多罗夫卡(Fedorovka)前进;北上可以进抵斯大林诺,完成对德军西南2个集团军的大包围,南下可以截断亚速海北岸德军撤退的路径。

    托尔布欣1943年3月份才从集团军司令升任方面军主官,这算是他独扛一个方面军以来第一次重大行动。托尔布欣这个人,指挥风格其实不太出众(我是指没有古德里安,曼施坦因,朱可夫,罗科索夫斯基等人这么独特)。二战开始后,在克里木和高加索打的真的一般般。在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其指挥五十七集团军坚守在斯大林格勒南线,也算是完成了Stavka的任务,其后在短暂调任西北方面军六十八集团军后,被晋升为南方方面军司令。总的来说,如果结合未来2年的一系列行动结果,托尔布欣这个将领,在占据兵力绝对优势的顺风局,一般都能完成任务(1944年的克里米亚和罗马尼亚),但是也会存在1945年“春醒”时惊慌失措的情况。

    托尔布欣,国人中更多人知道他是因为1945年的“春醒行动”
    

    现在,他所处的还谈不上是顺风局,但麾下的南方方面军势力却明显强于对岸的对手。7月17日,南方方面军建制下,包含第二近卫集团军,第五突击集团军,第二十八,四十四和五十一集团军,合计27.2万人,737辆坦克,454架飞机。其中,第二十八集团军,第二近卫集团军和第五突击集团军将作为进攻的核心,包含2个机械化军,19个步兵师,3个独立坦克旅和3个坦克团。突击集群的进攻宽度将在30公里左右,两翼80公里的防线,交由五十一和四十四集团军防御,合计11个步兵师,2个坦克旅。

    而他对面卡尔.霍利德(Karl Hollidt)的第6集团军,则刚刚重建不久(才4个月),远远没有前身保卢斯那时候的第6集团军那么庞大的规模。

    7月2日,米乌斯河一带双方兵力部署图
    

    霍利德麾下,此时有3个步兵军,叠加集团军直属预备队,合计11个师(8个步兵师,1个装甲掷弹兵师,1个山地步兵师和1个空军野战师)。其中,弗雷德里希.米斯(Friedrich Mieth)的军是刚刚重建的(前身第4军已经覆灭在斯大林格勒),现在连正式编号都没有(要等到战役后期才会被重新冠以第4军的名字)。而这个军下面的几个师也是残破不堪,比如304师年初从顿河那边一路逃出来,麾下两个团都被紧急塞入了大量保安团的人用于充数。这个师的师长更是搞笑,恩斯特.席勒(Ernst Sieler),从1942年11月开始,到1945年1月,连续3次被撤换,连续3次又重新回来当师长(也就是说,这2年多里,席勒同志4次出任304师师长角色,OKH每次想换他,总觉得鸡肋一般,思考一个月后又把他调了回去)。又如335师,过去2年就待在法国,从40年后就没参加过什么战斗(占领维希法国的不算哈),现在被紧急调到东线,一上来就直面地狱级难度。战斗力唯一能拿的出手的也就是第3山地师了。

    7月14日米乌斯河地带德军防御态势
    

    霍利德缺人,更缺装备。开战时,他麾下就一个第16装甲掷弹兵师,也就40辆坦克(而且还只有部分驻扎在米乌斯河防线后方,另一部分在亚速海南岸防备苏军登陆),加上5个配属步兵师的突击炮营(209,210,236,243,277),也就再多150辆的突击炮。分配到他头上的飞机不超过100架。

    怎么样,各位看官,对比下来,是不是感觉托尔布欣又是稳赢了?

    Don`t be too na?ve,要这么容易老马也不费事写了,直接一句话带过得了。霍利德比谁都清楚自己的处境。所以在4月份战线稳定下来后,开始摇身一变成了包工头,领着下属玩命的挖土修防线。

    截止到7月初,在第6集团军当面104公里的防线上,德军构筑了3条防线,从前往后分别是米乌斯河西岸防线(纵深21公里),莫克里耶兰奇克河-克林卡河防线(纵深11公里),卡尔米乌斯河-格鲁兹卡亚河防线(纵深7公里)。每道防线,都有1-3条战壕,战壕间还有交通壕连接。德军在3个月内,总共挖了近3000公里的战壕,把整个米乌斯河西岸变成了巨大的“网”。

    1943年4月起,德军在南线沿着米乌斯和等3条河流修筑了3条主要防线
    

    德军还在一切可能通行的地段布了密集的地雷,个别区域,地雷密度达到了1800颗每平方公里。在雷区和战壕之中,穿插着各种碉堡,暗堡,炮兵阵地,密度达到了每公里12-15个。其中,一般的碉堡和防炮洞都被6-8条粗圆木保护着,圆木上还有1.5米厚的实土,足可以抵抗122毫米榴弹炮的直接命中;加强版的碉堡大量运用了钢筋混凝土以及钢板顶棚,部分钢制顶棚甚至是直接从德国拉来的。为了对抗俄军的装甲尖矛,德军还挖掘了大量的被称为“狼窝”的反坦克沟,陡峭的边缘外加底部矗立的防坦克混凝土桩,让任何陷进去的装甲车辆都会立刻失去使用价值。

    米乌斯和沿岸德军一些典型的防御工事
    

    此外,德军占据了西岸几乎所有高地,并在上面布置了大量的机枪和火炮。类似海拔277.9米的索尔-莫吉卢(Saur-Mogilu)山,是斯尼日内(Snizhne)附近的顿涅茨岭(Donets ridge)的一个最重要的高地,就在米乌斯河边上,几乎可以俯瞰河东岸纵深10公里范围内的一切。这意味着苏军一切的动作,都在德军的掌握下。不过Stavka给托尔布欣的任务首要的就是拖住德军,所以,看起来托尔布欣也不介意德军这么明目张胆的窥视他。

    至今还保留在索尔-莫吉卢山上的德军工事残骸,只不过上面插上了苏军的旗子
    

    希特勒对于霍利德过去3个月的建设作业非常满意,他对外宣称,米乌斯河防线是“第三帝国的东部新边界”,希望这道防线可以拱卫政治意义极端重要的克里米亚(为了维持罗马尼亚法西斯政权)和经济意义非常重要的顿巴斯盆地(出产煤炭,锰等战略物资)。

    从7月10日开始,苏军进攻部队开始在德军17军当面集结,这一切都被河对岸高地上的德军看的一清二楚。11-14日,当地开始下大雨,德军飞机没办法出动,苏军利用这个间隙快马加鞭地集结物资,不过双方至此基本都把筹码摆了出来,隐不隐藏也没什么特别大的意义了。

    行踪的暴露,还只是一方面,通讯保密的疏漏,才是苏军最大的纰漏。德军轻易就截获了当面苏军一线部队的通讯信息,而且是未加密版本的。德军不仅意识到苏军在德米特里耶夫卡-古比雪沃附近发动大规模进攻的意图,更侦测到参与进攻的第二近卫机械化军,第五近卫步兵师等部队的番号。苏军的战役保密工作做得如此拉胯,哪怕给其找理由为“希望吸引更多的德军”,也无法解释。

    情报工作的失误,让德军因此有充足的时间调动军队。15-16日的夜晚,霍利德将还分散布置在南部的第16装甲掷弹兵师(PGD)全部调到17军背后,同时,从其他部队抽掉了大量的反坦克炮,以及突击炮部队充实到17军防线上。16日晚,在他的一再坚持下,曼施坦因批准了将第23装甲师(24装甲军)调给第6集团军的命令。

    7月1日,亚速海北岸形势图,可以看见16PGD大部分还在南边,不过15-16日,这个PGD基本全部调到了北面德米特里耶夫卡附近(黄圈处)
    


    17日凌晨,托尔布欣出牌了。苏军先是用一个半小时的炮击软化德军一线防线,然后5:30分,苏军开始渡河。苏军的炮击效果很好,也得益于双方长时间的“坦诚”相对,一线的主要据点都被侦察的一清二楚。这些据点基本在第一轮炮击中就被抹去。6点,苏军第五突击集团军已经攻占了布列斯托沃村(Berestovo)以及周围的河谷和农场,到了10点,苏军拿下了121.7,191.3和194.3高地,开局很不错。

    213.9高地是17军防线的核心之一,成为了双方争夺的重点。11点,苏军三十四近卫步兵师攻上高地,随机遭到了德军一个步兵营加17辆坦克的反击。双方争夺到下午2点,南方方面军参谋长谢尔盖.比留佐夫(Sergey Biryuzov)宣布正式攻占213.9高地。

    在南侧的新巴赫穆茨基(Novo-Bakhmutsky)一线,以及164.3高地,三十三近卫坦克旅遇到了德军强力的抵抗。他们当天在战斗中损失了4辆T-34和1辆T-60,此外,还很倒霉的在渡河中损失了另外的2辆T-34。他们左翼的第一近卫突破坦克团也好不到哪去,在通过一个叫鲁斯科耶(Russkoye)的村子时,受到北侧躲藏的德军反坦克炮的偷袭,然后慌乱中又陷入了一片雷区,很快6辆KV-1被地雷炸毁,然后又有两辆被敌人的反坦克炮给阴掉了。总的来说,苏军第五突击集团将当日的突破主要还是集中在北部,越往南,越难!!

    苏军渡过米乌斯河后,机枪部队快速向纵深推进
    

    第二十八集团军的突破地段,在第五突击集团军南翼,集中在古比雪沃当面。当天,他们的步兵部队没能取得重大突破,仅仅攻破了德军第一道防线,纵深只有3公里。这么浅的纵深,根本没办法组织大规模的装甲突破。

    下午,托尔布欣需要作出选择,支援二十八集团军打开南侧登陆场,还是继续往第五突击集团军方向丢筹码扩大战果。托尔布欣选择了北侧的第五突击集团军方向。他派出了第二近卫集团军麾下的第二近卫机械化军,向东北方向的马林诺卡-斯德潘诺卡一线(Marinovka - Stepanovka)突破。但是苏军失算的地方是没有在第一波部队渡河后及时搭建浮桥,这严重拖慢了第二波部队渡河的速度。同时德军飞机频繁的骚扰正在渡河的第二波部队,当天,苏军飞机起飞了770架次进行拦截。

    第二近卫集团军后来报告:“渡河口人员,物资,车辆绵延3公里”。第二近卫机械化军的阿巴拉莫夫(Abramov)少校形容道:“当时(我)正在渡河处尿尿,人群里突然有人喊了一嗓子:“快一点”(газуй,直译是汽油的意思,但是也有快一点的含义)”,结果不知道怎么回事,就传岔了,被喊成了“空袭!”(Воздух)结果所有人开始四处散开,司机们立刻熄火下车,有些人竟然直接跳到了水里。人们喊叫着,咒骂着,把所有能想到的脏词全用上了”

    德军这边,17日当天,17军遭到了巨大的伤亡,不然我们也不会看到16PGD这么快投入战斗了,要知道,这可是霍利德手上唯一的预备队(援军还没来呢)。294和306步兵师当天伤亡了50名军官,2061名士兵。根据德军事后报告,17军军长威利.施奈肯伯格(Willi Schneckenburger)已经惊慌失措,向霍德利多次求援。

    米乌斯战场上,苏军在被击毁的德军III号N型坦克前面合影
    

    18日,苏军继续进攻。激烈的战斗围绕苏军第二波进攻的主轴线斯德潘诺卡一带展开。一早,苏军第五近卫机械化步兵旅抵达斯德潘诺卡东北,随即和当地德军展开激战。德军有10辆以上的坦克(推测为16PGD的部队),随后第四近卫机械化步兵旅赶来增援,战至下午,才将德军逐出了村子。苏军报告击毁德军5辆坦克。轴线上的马林诺夫卡也被顺利占领,苏军进抵202.01高地。第五突击集团军成在当天将纵深继续扩大了4-6公里。

    北面的五十一集团军麾下三零二,三四六步兵师攻占了278.5高地。但是问题还是出在南面,新巴赫穆茨基依然在德军手里。三十三近卫坦克旅在一天的战斗中再次损失了11辆坦克。第一近卫突破坦克团再次陷入了雷区,结果只剩下1辆坦克还能开动。

    18日当天,德军毫无疑问投入了全部集团军预备队,而16PGD那点可怜的坦克全部消耗在苏军第五突击集团军当面。此时,如果没有额外的援军,云集在渡口和桥头堡的苏军全面压垮德军的防线只是时间问题。

    苏军突破方向和德军增援示意图,苏军进攻的核心就是第五突击,五十一,二十八和第二近卫集团军
    

    入夜,23装甲师赶来,这个拥有63辆坦克+突击炮的装甲单位对于霍利德而言简直就是救命的稻草。他计划第二天动用手头全部的装甲部队展开反击,阻止苏军的突破势头。霍利德不清楚的是,在集团军总部,曼施坦因正在就如何解决南线的危机同希特勒持续的讨价还价。希特勒当然意识到南线的危机不解除,SS第2装甲军根本没办法安心调到意大利。但如何使用这一支精锐,却成了双方争执的要点。

    希特勒希望快速的解决南线危机,然后要么去应对奥廖尔方向的麻烦,要么去意大利,这意味着SS部队需要被快准狠的一次性投入战场。而曼施坦因本来希望在库尔斯克方向进行侧击,用南线的空间去换库尔斯克方向对沃罗涅日方面军的打击。但是希特勒既然提出来希望彻底摆平南线的问题,那么他很快转变了思路,即先解决第1装甲集团军的麻烦,再南下增援第6集团军。为了更有效率的使用部队,他制定了一个“两步走”的策略,先把“警卫旗队”和“帝国”师派到第1装甲集团军那边,帮助马肯森来一次凶猛短促的进攻,解决伊久姆地区苏军的桥头堡。然后再将这两个PGD调到南线,同已经赶到那边的“骷髅”师和第3装甲师一起,发动一场更大规模的反击,挫败苏军南方方面军的攻势。希特勒原则上同意了曼施坦因的计划,这意味着,第6集团军还得再等几天。

    曼施坦因的“两步走”战略,“骷髅”师和第3装甲师先南下增援第6集团军,“警卫旗队”和“帝国”师则在伊久姆方向先帮助马肯森,然后再南下
    
    19日上午10点,德军的反击如期展开。南线,从奥尔霍夫奇克河谷,到213.9高地,再到格鲁舍夫卡村,德军装甲部队在步兵配合下,发动了凶狠的反扑。北线,苏军昨天刚刚占据的斯德潘诺卡和马林诺夫卡也受到了德军的袭击。其中在213.9高地,双方争夺非常的白热化,第二近卫集团军不得不出动第二近卫机械化军麾下全部的装甲力量和第十三近卫步兵军来阻止德军对高地的进攻。最终,苏军报告击毁德军20辆坦克。

    斯德潘诺卡和马林诺夫卡方向,苏军报告击毁了27辆德军坦克,击退了德军6次反扑。但是老马觉得,苏军估计是把坦克和突击炮,或者坦克歼击车都混在一起了。因为这一天如果德军在战线上的损失如苏军报告的达到了接近50辆的话,那么一天下来,23装甲师就报销了。不过不论具体数字如何,德军今天的反扑遭到了惨重失败,霍利德没有完成任何一个既定的任务。

    入夜,苏军初步战报反馈到托尔布欣那,他也被过去三天的血战震惊了。苏军一共上报12798人伤亡,损失坦克140人。照这么打下去,再打一周,他就没什么力量再组织进攻了。

    战斗进入到20日,这一天,交战主要发生在南方,围绕着德军防线上的制高点索尔-莫吉卢山。苏军投入了4个机械化旅,而德军整合了294和306师残部,以及23装甲师,16PGD一部。双方从上午10点一直厮杀到晚上11点,真是996的典范。23装甲师下面126装甲掷弹兵团的团旗也被苏军夺走了。

    7月下旬,米乌斯地区,伴随KV-1s型坦克冲锋的苏军
    

    托尔布欣很郁闷,规模庞大的苏军突击兵团,除了第一天进展顺利外,接下来每天都是血战。他当然知道,每拖延一天,德军援兵都会源源不断的赶来。如果再不能取得突破,整场战役胜利的窗口就将彻底关闭。

    20日晚,他下达了新命令。第四近卫机械化军将和第十三近卫步兵军联合行动,在卡林诺夫卡(Kalinovka)一线进行突破尝试。21日凌晨,战斗打响,但苏军立刻在196高地前钝足。南方方面军参谋部向前线部队发了措辞严厉的命令,要求他们今天一定要拿下卡林诺夫卡。10点,第十三近卫步兵军加入进攻,在苏军玩命的攻势下,本就处于绝对兵力劣势的德军终于在中午时分被逐出了村子。但是这就是今天苏军取得的唯一的胜利了,其他方向,苏军都没能前进一步。

    20和21日的战斗,比前3天的更血腥。德军两个装甲单位的坦克数量下降到31辆,16PGD有效战斗力仅达到1000余人。苏军伤亡更惨重,两天就上报了12118人的伤亡。

    22日,血腥而无尽的杀戮还在继续。在卡林诺夫卡,双反开始新一轮的争夺。德军步兵在坦克和轰炸机的协助下,对这个村子展开了反扑。德军中午暂时夺回了这个据点,然后苏军十三近卫步兵军派出了两个步兵师压了上来(四十九,八十七),下午3点,苏军报告,重新夺回了村子。其他方向,依然毫无进展,仅仅在克里尼奇卡(Krinichka)方向前进了1公里。

    23日,苏军此时进攻力量已经严重削弱,德军也已经剩下半条命。两边的选手吊着半口气,还是拼命的往对方身上招呼拳头,每一次进攻,每一次反突击,带来的伤亡都有增无减。在索尔-莫吉卢山方向,苏军报告遭到了2个连的德军外加6辆“虎式”坦克的进攻。但是23师和16PGD并没有任何“虎式”坦克。连日的战斗,已经让苏军一线士兵疲劳到了极点,老马估计他们应该是把长身管的IV号G看成了“虎式”了。苏军在德军的进攻下,一口气就损失了11辆T-34,被迫后撤了1公里。此时,苏军第二和第四近卫机械化军已经丧失了麾下绝大部分的装甲兵器,其中第四近卫机械化军只有33辆坦克还能动,不到开战前的3成。

    德军这边,16PGD可用步兵人数还剩下550人,但是随着德军24军军部直属反坦克部队的抵达,德军前线开始出现威力巨大的88炮,这对苏军一点都不是什么好消息。

    南线方向,有很多南北走向的支流,成为了苏德两军争夺的一系列焦点
    

    从24日开始,托尔布欣不得不命令部队转入防御态势。他撤出了已经丧失进攻能力的机械化军,用第一和第十三近卫步兵军去填补防线。从23日晚开始,连续两天的风暴横扫整个米乌斯河沿岸,双方开始利用这难得的机会舔伤口。苏军在过去一周的攻势中,累计损失了43726人,263辆坦克和72架飞机。前线苏军士兵苦涩的将米乌斯桥头堡称为“小斯大林格勒”,但是这对德军又何尝不是呢。德军在过去一周也上报了15486人的伤亡(Major Dr. Franck),其中主要是17军(8133人)和后来赶来的24装甲军(3256人)。

    但霍利德的苦日子,马上就要到头了。





    第五节:反击米乌斯河 - “小斯大林格勒”的落幕

    前面说到,希特勒原则上同意了曼施坦因的两步走计划。但到24号,出幺蛾子了。当SS装甲军开始向各自的集结地运动时,元首通知曼帅:咱不打第1装甲集团军当面的敌人了,集中全力,直接南下支援第6集团军!

    要知道,这是希特勒直接绕过OKW和OKH下的命令。然后第1装甲集团军指挥部就炸锅了,他第6集团军难道是亲妈生的,我们是后娘养的么?集团军日志中记载着:“趁着当面敌人为严重削弱之时彻底歼灭敌人滩头部队的绝好机会就这么溜走了,全都拜这条调走SS装甲军的命令所赐。整个集团军都很苦恼,因为这只部队并不是直接调走去支援第6集团军,而是已经在两个集团军之间犹豫集结了好几天了。这几天对我们是纯浪费,对第6集团军也没啥好处。”

    马肯森那边炸锅,曼施坦因这边也炸了。他直接给蔡茨勒发了封电报,你从电报的文字中就能感受到,曼帅差点把房顶给掀了:“如果元首觉得他能在其他集团军群指挥官和参谋官中找到比我身边这帮人更有胆的。。。。。我随时可以辞职。只要我还在指挥官这个位置上一天,我就必须得用我自己的脑袋。”

    1943年,希特勒还是能和曼施坦因心平气和的交流的,两人这种争吵伴随着第聂伯河会战一路升级,最终希特勒再也无法忍受曼施坦因,曼帅也傲气挂靴而去
    

    26日,希特勒又下令,让“警卫旗队”师直接装车去西西里,这让整个SS装甲军全部懵圈了。如果说当初直接从普罗霍洛夫卡撤回来,就在别尔哥罗德装车,现在“警卫旗队”师估计已经抵达意大利北部了。而这个时间,再让这个师撤离,别说他们已经到了集团军群南翼,光再找集结点就得花额外的时间,就是耽误的这段时间,根本对于南线来说毫无意义。在南方集团军群和SS装甲军指挥部集体的质疑下,OKW也力劝元首,最终才把这个荒唐的命令给撤了回去。但是“警卫旗队”已经落后于其他部队集结的速度,干脆被派往第1装甲集团军那边进行支援,也算是稍微安慰了一下马肯森。

    7月29日,全部装甲部队已经到位,共计2个装甲师,3个装甲掷弹兵师,合计258辆坦克。其中,“帝国”师和“骷髅”师分别拥有超过80辆坦克,虽然它们已经在库尔斯克方向受到了削弱,但仍是德军南线兵团中最强有力的装甲单位。德军此时共拥有144个炮兵连,和对面苏军160个已经识别的炮兵连相比,并不占什么优势。但是德军的优势在于可以集中火力,所以在SS第2装甲军突破方向,即苏军的北翼,集中了超过40个重型火炮连。

    7月30日反击开始时,德军在米乌斯前线的装甲力量统计
    

    德军的计划很简单粗暴,已经在米乌斯河奋战了一周多的24装甲军一部(23装甲师,24装甲军直属反坦克部队等),和16PGD残部,将从苏军突出部南线发动牵制性进攻;SS第2装甲军(“帝国”师和“骷髅”师)将和第3装甲师一起,从北侧斯德潘诺卡方向进攻。

    7月30日,米乌斯河一线局势,德军增援部队已经到位
    

    此刻,苏军没有侦察到德军援兵的部署,南方方面军正在忙于重整部队,准备在接下来几天发动新的一轮攻势。


    德军在29日晚,开始进入进攻阵地。30日一早,天气晴朗且非常的热,8点10分,在一个小时的猛烈炮击后,德军南北线同时开动。北线,在克里尼奇卡,索尔-莫吉卢山和213.9高地方向,德军SS部队115辆坦克在2个装甲掷弹兵团的支援下,向苏军第十三近卫步兵军发动进攻。11点左右,苏军报告,前线防线开始崩坏,德军全面攻占斯德潘诺卡,克里尼奇卡等据点。但是德军在213.9高地前停止了进攻,因为“骷髅”师陷入了苏军埋在玉米地和向日葵地中的雷区,很快就损失了89辆坦克中的48辆(当然,这些大部分都是可维修的)。同时,因为在斯德潘诺卡的残酷的巷战,“帝国”师已经损失了25辆坦克。北线装甲力量的快速消耗,预示着德军接下来的战斗不会如预期般那么轻松。

    南线,23装甲师在增援过来的126装甲掷弹兵团2营的配合下,连续攻克220和196高地,但是孱弱的16PGD却在侧翼出了问题。在攻占谢米诺夫斯基(Sseminovsky)的过程中,16PGD被泥泞的地形和残垣所阻碍,历经苦战后夺取了据点。这两支部队在下午早些时候,攻占了萨苏尔-莫吉尔斯基(Ssaur Mogilsky),这一片猬集着苏军的5个近卫步兵师(隶属于二十八集团军和第二近卫集团军)。其中第三和第三十三近卫步兵师各2个步兵团被包围萨苏尔-莫吉尔斯基西南方向。

    苏军在渡河后一系列激战中损失了大量的坦克,这是一辆被击毁在斯德潘诺卡外围的T-34 mod1942型
    

    下午德军对213.9高地的进攻毫无意外的失败了,因为苏军在过去48小时内已经围绕这个高地构筑了大量的攻势,而配合进攻的第3装甲师和306步兵师,都因为外围密布的雷区和反坦克阻击而寸步难行。

    总的来说,第一天的进攻对于德军而言实在难言成功,因为他们没能达成分割敌人的目的(仅包围了4个团),而仅仅在南线取得了一定侧突破,北线则停滞在213.9高地下。但是对于苏军而言,情况其实是恶化了,因为北线防线的崩溃,实际上德军已经威胁到了整个右翼的安全。苏军还有时间把部队撤回来形成一个拳头,甚至撤回到河对岸,但是,这对托尔布欣不是一个好选择,不仅仅是因为这是其担任方面军主官以来的第一场大仗,更因为Stavka的命令很明确:钉住敌人。这意味着,苏军要继续在河西岸苦战下去。

    这一天,苏军报告损失了5000余人,其中2000人伤亡,3000人被俘,同时还损失了16辆坦克,23门大炮,112门反坦克炮。苏军特别报告,增援部队渡河时,受到了“斯图卡”的猛烈袭击,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但是当天双方空军的较量却没有产生大量的击坠,苏军损失了18架飞机,报告击落27架敌机,但德军方面没有特别记录。

    几组米乌斯战役苏军步兵的战地照片
    

    31日,SS第2装甲军在重整后,开始在前一天的突破地段加大进攻力度。同时南线的第29军也开始向苏军登陆场根部施压。16PGD早上攻占了卡林诺夫卡。中午阶段,当地苏军报告,北线德军13辆坦克,南线16辆坦克,开始进行包抄进攻。八十七近卫步兵师突然发现,其右翼的八十六近卫步兵师开始匆忙撤退,将八十七师丢到了敌人的钳形攻击当中。八十六师的撤退,带动着整个战线向后,从中央的八十七,再到左翼的三四七师,最终苏军丢掉了伊利扎维京斯基(Elizavetinsky)。

    八十六师突然的撤退,是因为其师长索科洛夫斯基上校擅自离开指挥部引起的。师里的人眼睁睁看着师长消失在战线后方,于是整个师开始混乱。这位上校后来解释,自己是为了去解救那些被德军攻击打散的了单位,不过他最终也没有带回几个人。还好第二近卫集团军司令雅科夫.克列伊泽尔(Ya.G. Kreizer)后来保下来了他,警告再有下次,一定军法处置,不然这位上校估计就要去古拉格挖煤了。

    前一天被包围在萨苏尔-莫吉尔斯基外围的苏军4个团,今天开始突围,苦战后,一部分人北上突围到马林诺夫卡地区的河谷。苏军在这个小包围圈中,又损失了3000多人。

    但是午后,德军的攻势又开始钝化,其中“帝国”师全面转入防御,他们上报,一个下午就打退了14次苏军的反攻,击毁了60辆坦克。“骷髅”师继续在213.9高地下裹足不前,还是因为高地上苏军部署了大量反坦克火力。

    2天的战斗过后,SS第2装甲军损失了1300人,损失了37辆III号(10辆全损),59辆IV号(14辆全损),和9辆“虎式”坦克(均可修复)。德军上报俘虏了超过6000名苏军,击毁了68辆坦克,64门火炮以及上百门反坦克炮。

    现在对于德军而言,攻克213.9高地,已经变成了整个南线战局的关键。随着奥廖尔,西西里等方向局势越来越恶化,甚至哈尔科夫当面也云集了苏军沃罗涅日方面军巨量的部队,希特勒迫切需要将宝贵的武装SS部队用到关键的地方,而在米乌斯河这个方向持续的被放血,明显不是一个好选项。留给霍利德,甚至曼施坦因的时间不多了。

    至今,军事爱好者仍能在这一片地区,挖掘处大量的军事遗迹,锈蚀的弹药等物品
    

    当天晚间6点15分,霍利德改变了战斗策略。考虑到过去2天,23装甲师方向打的很不错,取得了远远比SS部队当面更深的进展,他决定第二天的进攻全面围绕23装甲师的正面进行。“帝国”师撤出在斯德潘诺卡的防线,仅保留必要的防御力量,同时第3装甲师也撤出前线,集中到23装甲师后,作为第二波进攻力量;“骷髅”师将负责在左翼进行钳制进攻。霍利德要求在炮击后,进攻部队要使用突击部队,快速的进攻,不给苏军反应和调集援兵的时间,第二天的核心就在213.9高地。

    8月1日,决定性的日子来临。6点,德军开始炮击,然后突击部队进攻。294步兵师占领了168.5高地,抓获了600名俘虏,这个师当天的报告特别提到,越年轻的战士,表现的越英勇(老油条都躲在后面了?)。然后苏军立刻发动了2波反攻,结果全部在德军的炮火下瓦解。上午八点,“帝国”师下属“元首”团,拿下了202高地,这场血腥的战役,天平开始向德军方向倾斜,德军已经从西,西北,和西南三个方向威胁213.9高地。下午2点半,“骷髅”师,终于成功突破苏军在213.9高地的防线,双方开始在山上展开近战。残酷的厮杀持续到了下午5点,苏军终于扛不住了,他们开始向东撤退。下山后,苏军还想依靠一条反坦克壕维持一个完整的战线,但是在德军的持续追赶下,他们的战斗意志直线下滑。

    战斗至此,继续在米乌斯河东岸坚守已经毫无意义。苏军的战线已经千疮百孔,如果不想全军覆没,只能撤退。当晚,托尔布欣下令全部在东岸的部队进行撤离,但是依然有相当数量的单位陷在战线中无法顺利脱离。

    8月2号晚,德军全面抵达河边,整个米乌斯河防线至此恢复。

    时至现代,当地军事爱好者依然有在米乌斯战场cosplay当年战场情景的传统(但是近几年很少了,因为乌克兰和俄罗斯的矛盾,罗斯托夫一带也变成了前线)
    

    从7月17日至8月2日,整个米乌斯河攻势期间,苏军损失了106185人,其中17762人被俘,732辆坦克被击毁/丢弃,苏军人员损失比率接近40%,坦克损失比例接近100%。德军也好不到哪去,第6集团军上报损失21369人,其中死亡3298人,失踪2254人;“骷髅”师只剩23辆坦克,“帝国”师只剩下22辆,第23和第3装甲师,坦克基本只剩个位数,16PGD,规模只相当于一个加强营。从惨烈度和伤亡数字来看,米乌斯河沿岸的战斗真的无愧于其“小斯大林格勒”的称号。

    41-43年,苏军在米乌斯一带,累计伤亡超过83万人,其中43年伤亡38万人,你说它是另一个“斯大林格勒”,一点也不夸张
    



    后记:山雨欲来

    伊久姆-巴尔文科沃攻势和米乌斯河攻势(统称为顿涅茨-米乌斯会战),在短短不到2周内,就造成了苏德双方接近20万人的伤亡,其中苏军伤亡数量接近德军的4倍,这是整个苏德战场残酷性最直接的体现。1943年夏的苏军,还没有掌握好进攻的技艺,虽然他们在火力支援上运用的越来越熟练,但他们还缺乏将这种火力强度变成制胜法宝的手段。苏军在战役准备期间,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如信息保密问题,如进攻部队波次协调问题,如步坦协调问题等等。德军也再次证明,只要能第一时间阻止苏军的进攻矛头,那么接下来依靠强力的装甲部队,他们基本都能夺回战场的主动权。

    只不过,在双方巨大的工业生产差距面前,苏军有相对充足的试错空间,而德军则是每打一仗,就少一分元气。SS第2装甲军,作为整个苏德战场南线的救火队,从7月初开始,连续不停的战斗了近4周,整个装甲军的力量已经退化成了一个师左右,大量老兵的伤亡,不可避免的会对未来的战斗产生负面影响,坦克可以补充起来,而老练人员的训练,则漫长的多。

    从更大的视角来看,德军可以出的牌越来越少。虽然顿涅茨-米乌斯会战中,苏军经历了惨痛的失败,但他们成功的将本应留在(或者说至少部分留在)库尔斯克南部的装甲部队吸引到了南线。从这点讲,Stavka事后并没有过多苛责马里诺夫基斯和托尔布欣,已经从侧面说明,他们成功的完成了Stavka给他们的任务。我们知道,当初SS第2装甲军从别哥罗德抵达南线米乌斯河,用了接近一周的时间,这就是南线苏军给哈尔科夫方向的沃罗涅日方面军创造的时间窗口,更别说南线苏军还用鲜血削弱了德军装甲部队的势力。

    8月2日,已经被意大利局势折磨多日的希特勒,下令立刻将SS第2装甲军转运到西西里,此刻,“警卫旗队”师已经在路上了,而“帝国”师和“骷髅”师残破不堪,还需要从前线进行脱离。不过在元首看来,东线南翼的危机,应该已经告一段落。当OKW8月4日发布针对米乌斯方向战役总结时,其还一本正经的宣称:“这场考验已经结束了”。他们不知道的是,这只不过是两道前菜而已,别哥罗德-哈尔科夫一线方向,苏军已经大军云集,整个战线弥漫着令人焦躁的气氛,如同山雨来之前,逐渐吹起的裹挟着泥土腥味的风,向所有人暗示着不断聚集的可怕的力量,就要释放出来了。。。。。。。(未完待续)

    

    本文参考文献:

    KARL HEINZ FRIESER:《GERMANY AND THE SECOND WORLD WAR VIII - The Eastern Front 1943–1944: The War in the East and on the Neighbouring Fronts》;

    STEVE ROBERT WADDELL:《Drive to the Dnieper - The soviet 1943 summer campaign》;

    Mark Healy:《Zitadelle - THE GERMAN OFFENSIVE AGAINST THE KURSK SALIENT 4–17 JULY 1943》;

    Hossbach Friedrich:《Streiflichter aus den Operationen des Südflügels der Heeresgruppe Mitte : vom Juli 1943 bis April 1944》;

    Dr Craig W.H. Luther:《Die Schlacht im Kursker Bogen (Jul 43)》;

    Rüdiger Overmans:《Menschenverluste der Wehrmacht an der“Ostfront”》;

    Major Dr. Franck:《Die Juli-Abwehrschlacht der 6.Armee am Mius vom 17.7. - 2.8.1943》;

    Г.Г. Матишов , Е.Ф. Кринко:《МИУС-ФРОНТ: СПЕЦИФИКА БОЕВЫХ ОПЕРАЦИЙ НА ЮЖНОМ КРЫЛЕ СОВЕТСКО-ГЕРМАНСКОГО ПРОТИВОСТОЯНИЯ В 1941–1943 гг. И ИХ ИТОГИ》;

    Медведев Максим Валерьевич:《ОСВОБОЖДЕНИЕ ЗАПАДНЫХ РАЙОНОВ РОСТОВСКОЙ ОБЛАСТИ В 1943 Г.: ИСТОРИЧЕСКИЕ СОБЫТИЯ, ТЕНДЕНЦИИ И ФОРМЫ МЕМОРИАЛИЗАЦИИ》;

    Е.Ф. Кринко , В.И. Афанасенко:《Значение сражений 1941–1943 гг. на юге россии в Победе в великой 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 войне》;

    Александр Полищук,Андрей Уланов《“Мёртвая долина” генерала Батюка》;

    埃里希.曼施坦因:《失去的胜利》;

    罗伯特.奇蒂诺:《国防军三部曲》;

    朱世巍:《东线:决战第聂伯河》;
    第二章:赢得战争最后的机会

    前言:为什么说第聂伯河会战很重要

    这一篇文章,没有军事地图,也没有各个军事单位的武器分析,人员配置,它主要会讲述1942-43年德国工业生产,政治构架的方方面面。战争,从来都只是表面的现象;战争,只是政治的延续,牢记住克劳塞维茨的这句话,就会意识到,战争中任何大的行为,都有其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去推动。老马愿意花上整整一篇文章来介绍1943年德国表面之下的故事,其实是想让大家更系统的了解1943年夏秋那段血腥厮杀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此外,写本篇的另一层意愿,是想和大家讨论一下,1943年的德国,究竟还有没有寻求和平的机会,总体战后的东线,究竟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姿态去迎接夏秋的考验。

    

    第一节:你想要全面战争么?你想要更多的总体战么?

    1943年2月18日,柏林体育宫,第三帝国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Joseph Goebbels)正在声嘶力竭的向台下上万名观众呼喊着:“。。。任何时间,德国都不会向犹太人低头,而是要立刻的予以反击,最终彻底的消灭犹太主义。。。。。我问你们,你们想要全面战争么?你们想要更多的,更激进的,远超你们想象的总体战么?。。。。。。现在,人们,起立吧,让我们释放出风暴吧!”

    1943年2月18日的柏林体育宫,条幅上写着:“总体战,最短的战争!”
    

    伴随着响彻云霄的“Sieg Heil”,和整齐划一的举手礼,整个演讲达到了高潮。此刻,整个德国,整个欧洲,上千万人也通过收音机,听到了犹如海啸般的欢呼声。在经过3年多的战争后,德国人以及整个西欧的人,终于意识到,“总体战”终于降临了。

    戈培尔的表情和言语都传到了美军那边。这是美国飞机丢下的反战宣传单
    

    “总体战(totalen Krieg)”,并不是一个新词,克劳塞维茨曾经将其描绘成“绝对战争”,即受到政治和社会因素完全制约的战争形态。而到了一战后,前德意志第二帝国军需总监埃里希.鲁登道夫在自己的著作《总体战》(Der totale Krieg)形容总体战是一种凌驾于政治之上的战争形势,核心的要素就是“人民精神的统一”。为了赢得战争,整个社会,全部的个体,全部的产业,全部的注意力都必须要集中到战争本身,为了最终的胜利而努力。具体而言,工人不要加薪,996(007)工作,资本家自动压缩利润,军人舍生忘死,政客闭上自己的嘴等等,整个国家就是一部只有一个目标的机器,这就是鲁登道夫的总体战。他的观点,很大程度上被纳粹党的高层所接受,但后来又演化成了不同的版本。

    好了,让我们回到1943年2月18日那个疯狂的下午。演讲完毕后,戈培尔兴奋地对时任帝国军备和战时生产部长阿尔伯特·施佩尔(Albert Speer,1942年2月8日上任,前任弗里茨·托特7号死于飞机事故)说道:“(那些)是整个德国能够找到的训练最好的听众”,施佩尔则对戈培尔的这种宣传伎俩不置可否。在施佩尔眼中,总体战早已开始,只不过这不是戈培尔理解的总体战,而是他施佩尔作为一个工科男严密规划下的总体战。

    戈培尔的总体战,说白了,还是没有脱离鲁登道夫的影响。他设想的总体战中,娱乐这些东西要被禁止,因为它们对战争毫无用处;个人的需求要被压缩;民用工厂全面参与军工生产等等(讽刺的是,当戈培尔要求德国的富人们解散自己的家庭佣人以便释放生产力时,他自己的老婆却开始增加佣人数量)。当然,戈培尔的总体战涉及的范围比鲁登道夫的“原版”要小,纳粹党高层基本被排除在外,戈林继续花天酒地,希姆莱还可以经营自己的SS小团体,戈培尔自己生活水平更是每年上一个台阶,这和鲁登道夫的原教旨南辕北辙。

    埃里希.鲁登道夫的著作《总体战》,被认为是开启了现代民族战争的大门
    

    而施佩尔的总体战,简单来说,和戈培尔的设想相比,简直一个天一个地。施佩尔希望进行科学管理,集中化生产,整体流程优化。因为他对过去3年纳粹德国高层的腐败和对军工托拉斯的妥协导致稀烂的军工生产情况深恶痛疾(希特勒也有同感),从他1942年2月份接手军工生产后,做的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整合整个德国的工业。而戈培尔希望做的却是:让德国家庭生产二极管,来供给军队作为雷达零配件。这在施佩尔眼里简直是外行中的外行,不仅浪费了宝贵的人力,还生产出一堆残次品。

    不过不管怎么样,1943年2月18日的这场演讲,给了整个德国,甚至整个欧洲一个巨大的冲击。演讲中,戈培尔告诉听众,德国在斯大林格勒经历了“小挫折”,但是熟悉纳粹宣传口味的人都知道,所谓的“小挫折”,其实是大危机;而戈培尔后面又强调,欧洲面临布尔什维克的威胁,德国是对抗布尔什维克的前线,更加深了大家这种印象。

    以往纳粹高层从未要求德国平民施行严酷的配给法案,因为一战中基尔港起义和后方的大罢工给所有人都留下了深刻印象。现在,戈培尔提出取消娱乐,加强配给,让所有人不由得回想起二十多年前那些依靠冬青度日的情景。所有人心里都在问一个问题:1943年,帝国的命运将何去何从?德国人的命运,又将如何?
    第二章:瘸腿的战时生产 – 1942年前德国的生产困境

    缺少资源,国内市场狭小,对一战严格配给制度的恐惧,种种因素纠结在一起,形成了纳粹德国复杂而又古怪的经济体系。读过我们之前文章

    “迈向战争之路(2)- 1939:纳粹德国的“自爆”宿命”
    https://zhuanlan.zhihu.com/p/164922498

    的朋友应该记得,到了1939年,德国的经济表面上风光,内在却千疮百孔。而纳粹党的高层,为了争夺权力,设立了一堆奇奇怪怪的机构来分割“经济”这块蛋糕。这里面有已经实际失去作用的“自给自足运动-四人委员会”,有戈林领头的“四年计划办公室”,有失去了沙赫特这个奇才而在戈林手下裹足不前的“经济部”,有瓦尔特.冯克接任沙赫特的“战时经济总代表”和“帝国银行行长”。更别提阴险的希姆莱手下的那些SS部门,他们的运作完全独立在政府的管辖之外。

    说来很可笑,纳粹党高层直到开战前那一刻,都有大量的声音在反对“开战”。OKW旗下“国防经济和军备办公室”主任乔治.托马斯(Georg Thomas)在1939年5月就宣称,至少还需要12个月,纳粹德国的军备状态才能勉强达到一战前期第二帝国的水平。戈林在战前已经手忙脚乱,可惜他的智商和能力不足以支撑希特勒压在他身上的经济和空军重任。重压下,戈林极力反对在“8月危机”(但泽危机)中扩大冲突的行为,他认为“未来的战争将是全面的,持久的”,而德国目前的状态完全没有准备好应对如此大规模的战事。老马认为,这是戈林中年以后难得清醒的时刻。

    从左至右:戈林,冯克和托马斯
    

    到了1940年,随着战争规模的急速扩大,德国整个经济和军工生产方面都出现了巨大的问题。一方面,短期结束战争的希望已经不复存在,全面战争(注意,不是总体战的概念。全面战争更强调战争的烈度,而总体战更强调战争规划的形式)需要整个国民经济向军工部门进一步倾斜;另一方面,广大的私人部门却不愿意投入到军工生产中,造成了资源配置上的极大地混乱。民用需求因为战争景气的原因,而暂时性的提升(哪怕是因为配给制的出炉);军工生产基本被军火巨头垄断,私人企业参与进去后更多的是作为二道甚至三道分包商,赚到的油水远远少于一般民用产品的利润率。在这种纠结的情况下,私营企业的抵触对国防经济(Wehrwirtschaft)起到了事实上的破坏作用,“开开心心领订单,拖拖拉拉做订单”,这就是1939-1940年这个阶段德国经济,或者说军火工业最典型的状态。

    你以为巨头之间就不互相争夺了么?在多头管理下,哪个巨头背后没有点背景?1940年初,赫尔曼-戈林国家工厂(Reichswerke Hermann G?ring)和汽车巨头大众就为了钢铁供应和价格问题,直接怼到了最高层。彼时,正处于对法备战最紧张的时刻,能出这种事,老马真是呵呵了。


    为了协调这种糜烂的局势,40年3月份,希特勒又下令成立了“帝国军备和弹药部”(Reichsministerium für Bewaffnung und Munition),由弗里茨.托特(Fritz Todt)担任首脑。所以,现在关乎到前线数百万将士手中衣食住行的生产任务,由戈林的“四年计划办公室”,托马斯的“国防经济和军备办公室”和托特的“帝国军备和弹药部”一起主管。如果你以为戈林是总扛把子,你就错了。托马斯是OKW的人,戈林只能通过“四年计划办公室”派出代表指导工作。如果你以为托特会听托马斯的,你又错了,托特是老党员,老工程师,人家有自己的思路,必要起来,连元首都可以不甩(帝国高速路体系就是他规划的)。最终他们还都得依靠冯克的“经济部”给他们筹备生产物资。

    复杂的第三帝国军工生产体系图。左边一大块是行政监管“四年计划办公室”,右边的是军方监管代表
    

    怎么样,够混乱的吧。时间进入1941年,随着对苏战争的开启,纳粹德国臃肿低效的运转体系将问题全部暴露了出来。如果说战争头两年,德国还能依靠“闪电战”在自身生产问题暴露出来前快速的解决对手。对待苏联的这场战争,则变成了后方彻头彻尾的灾难。弹药不足的情况长期困扰着前线部队,从飞机,到大炮,到坦克,反正从进入苏联那一刻开始,德军东线部队就基本没有见到过齐装满员的情况。下图很好的给出了1939年到1941年每个季度德军军工的生产情况。如果把1942年1-2月份算作基期(100)的话,可以看到,军火生产在1940年3季度后,就开始持续走弱,,从6月份(2季度结束)开始,到1941年底,弹药的生产竟然是下滑的,要知道,那时候已经到了莫斯科战役最关键的时刻。不仅弹药,轰炸机,武器生产都出现了下滑,可能唯一好一点的就是炸药了。

    1939-1941年德国军工生产指数图,1942年1-2月份为100基期
    

    卡尔加里大学的Gore Brett Thomas在其文章中写道:“工业界抱怨政府缺乏清晰计划;托马斯抱怨都是冯克搞的鬼,他的经济部无法承担整体筹划的职能;还有那些党的官僚们,对于民用和经济领域的其他要求过于妥协。讽刺的是,纳粹党一方面极力想尽快的将经济全面转入战时,但是又小心翼翼的避免激起民愤的大规模(经济)破坏,反而最终产生了一个又一个充满了混乱和疑惑的争斗。”

    那么武器生产上不去,是因为物资不够么?显然不是。Rolf Wagenfuhr的图证明,1939-41年间,德军花在采购武器上的钱基本都翻了4倍,炸药更是接近10倍。钱花了,武器呢?按理说德军应该至少可以武装起比1939年多4倍的部队才对。

    1939-1941年纳粹德国军工生产的实际开销,单位是百万帝国马克
    


    军史界一般认为,这是因为大量的物资积压导致的。也就是订单下了,钱给了,物资还在采购,或者采购完但是没有投入生产线,亦或是生产太慢,没有交货。总之,花出去的钱和生产处来的武器之间存在巨大的“淤积”,这个巨大的“淤积”导致前线部队一直抱怨武器弹药不足。

    我觉得还有一点:大量的贪污造成了生产中“摩擦成本”暴增。毕竟战时,巨量的订单涌入,分包个两三次都很正常,然后你家分一点,我家分一点,回扣多拿一点,等等,最终导致了巨量的资金消失在了生产体系中。还记得繁荣的民间生产市场么,没有钱,哪有那么多需求?有了钱,哪怕政府要求关停并转民用企业,也会有人铤而走险的生产。所以,以后别说什么德意志代表高效率,谁说你就把这两张图拍到他脸上。

    如果我们直接拿德国的数字和苏联对比,将会更加震撼。1940-1941,德国轻武器生产数量增幅只有1-62.7%(步枪-机枪),而苏联则为55-65%。重武器方面,德国不论是在增幅还是在绝对量,都被苏联完爆。坦克领域,苏联克服了工业搬迁的巨大压力,依然在1941年生产了6600余辆坦克装甲车辆,而一切安好,还没有盟军轰炸困扰的德国只生产了3800辆坦克/突击炮等车辆。记住,这是两国开战后坦克等武备差距最小的时候,往后,苏联基本就一骑绝尘了。

    一张对比1940-1945苏德双方军工生产的总表,可以直观的看出双方生产效率的差距
    

    所以,等到莫斯科战役后,任何明白人都已经意识到,如果再不做改革,德国的失败将是迟早的事。这不是战场上某场战役甚至某几场战役的问题,而是整个国家实力的最终体现。希特勒当然对此一清二楚。当1942年2月8日,托特的飞机坠毁在拉斯登堡郊外时,元首迫不及待的宣布,“帝国军备和弹药部”有了新领导:施佩尔终于走到了台前。
    第三章:施佩尔的总体战 – 给军备生产加入“润滑油”

    施佩尔,这个竖着精致分头,经常一脸严肃,一看就是个典型的工科男的中年人,从希特勒当权后,在纳粹党内的地位就一直在稳步提升。他对建筑的理解和热情,很大程度上和希特勒的那种“艺术家”气息相投。尤其是在成功完成帝国总理府,纳粹党集会中心等“著名”建筑后,他更是成为了元首面前的红人。希特勒很多时候,把他作为自己的“知己”,自己未竟“艺术事业”的影子。1937年担任帝国首都建筑总监后,其以高效的手段加科学的管理方法,成功的规划了柏林外围公路网,铁路网,电气设备网,以及后续一系列国防设施的建设。而且,施佩尔在清除犹太人聚居区,规划集中营等方面也颇有建树。这都给他添加了不少人气。

    工科男阿尔伯特.施佩尔,和他的终极大作:第三帝国首都“日耳曼尼亚”
    

    1942年2月7-8日那两天,在一系列“巧合”下,施佩尔终于等到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几乎是在得知托特死讯的同一时间,希特勒就宣布,施佩尔成为了托特的继任者,接手德国军备生产的重任。

    让我们再来复习一下这个时间德国军备生产的整个体系吧,记住下面这些绕口的名字,有利于各位晚上睡个好觉,同时理解后续施佩尔的一系列整合动作。

    最上层:“四年计划办公室”,经济部,OKW(即“国防经济和军备办公室”),劳工部以及施佩尔接手的“帝国军备和弹药部”。下面,还有一系列小的独立的部分:三军的3个军械生产代表,5个隶属于“四年计划”下的独立代表(钢铁,建筑,化工,机械和水电)。介绍这些部门各自的职能,我能再写2页纸出来,但是我不会这么做,因为你们看着累我写着更累。

    我希望告诉各位看官的是:这些部门有时相互协作,更多时候各自为政。每个月,每周都有千百份不同的需求,汇总到各个部门,然后通过各种渠道,最终下达到设计厂商,生产厂商。这些指令,很多时候相互矛盾,相互掣肘,光厘清优先次序,可能就需要数个月。我们前面说的“大淤积”就是这么来的。希特勒当然无法容忍这种乱麻一样的情况存在,而托特死在本应着手整合这一大堆烂摊子的前夕。这就是施佩尔上台是面对的一切。

    1941年3月20日参加国社党“东部建设计划展览”的一堆纳粹头头们,站在“金发恶魔”海德里希右手边的西装男就是弗里茨.托特
    

    施佩尔是带着“尚方宝剑”上任的,这点大家都很清楚。戈林在2月10日很知趣的下命令委任施佩尔接任托特的“四年计划”建筑总代表职位。13号,施佩尔召集三军军械生产代表,OKW的代表和工业界代表(注意没有经济部和“四年计划”的代表),达成共识:施佩尔将会主导未来的军工生产计划。希特勒几乎立刻给予了批准,然后18日,施佩尔的任命下达,他正式成为了“帝国军备和弹药部”主管,外加帝国道路交通检察长,水利电力检察长,纳粹党科技处主任,以及“托特”组织总指挥(纳粹党麾下巨大的工程公司)。

    此时,施佩尔的头上,名义上还有戈林的“四年计划办公室”。这是施佩尔“集中化”军工生产路上的绊脚石。借助希特勒的支持,他成功的让戈林在3月1日签署命令,任命其为“四年计划办公室军备生产总代表”(瞧瞧这拗口的名字,德文绝对是噩梦Generalbevollm?chtigter für Rüstungsausgaben)。

    当然,光有这些头衔还不管用,更重要的是要把自己的掌控力逐渐深入到工业和经济的各个领域。3月20日,施佩尔开始通过成立“核心委员会”控制海军造船领域;4月20日,他又发布命令,宣布军工生产系统不仅要掌控军备生产,还要控制所有和战争相关的“终端物资”(kriegswichtige Fertigungszweige)的生产,还有那些“零配件”的生产。终端物资的生产厂商被整合进“核心委员会”,“专门委员会”和“生产委员会”;零配件的生产被划分到“核心圈”,“专门圈”和“生产圈”,三个不同优先级的圈子。这3个委员会和3个圈,都有权力将他们手中的订单分派给下面的成员和外围的厂商,并且有权力越过已有的其他低优先级的生产和配给任务直接安排生产。

    紧接着,施佩尔开始对冯克的经济部施加影响,在他的“卧底”汉斯.凯尔(Hans Kehrl)协助下,施佩尔成功说服冯克放权。接下来,“帝国钢铁联盟”,“帝国煤炭联盟”,“帝国纺织联盟”纷纷成立,这些联盟的头头都由施佩尔提名,希特勒批准,虽然经济部保持着管理的名义,但是它们全部听命于施佩尔一人。

    1943年5月,希特勒授予施佩尔“弗里茨.托特戒指”,代表着其最终加冕德国工业“大独裁官”
    

    @xiguituqi 2022-03-09 22:54:27
    楼主,知道 @永远的草根阶层 吗?你们风格内容相似,只不过,他专门“叙述”北线芬兰如何骄勇,苏联红军如何溃败的。
    -----------------------------
    我不踩德国,也不踩苏联,我就是一个中立派,认真写战史
    一套组合拳下来,纳粹德国的军工生产立刻出现了大幅的提升。1942年夏季,整个军工产出同比提高了大约50%,远远高于施佩尔的前任托特任期内同等时间达到的最大涨幅。施佩尔的策略是逐步的增加生产压力,而不是力求一步到位。他知道,希特勒和整个德国,都还没有做好彻底接受“总体战”的准备。大家脑子里还想着复制战争初期闪电战的成功,尤其是当1942年夏秋,在苏联南线和在北非的巨大军事胜利,更加深了人们的这种幻想。希特勒在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后,希望施佩尔能提高民用品的生产量来取悦德国人。借助之前成功的集权化优势,施佩尔得以在不减少军备生产的基础上,适当调配了一些产能来满足元首的“小需求”。

    1942年10月,因为OKW希望征召一些熟练工补充东线德军的损失,施佩尔果断借机,向上打报告然后拿掉了托马斯将军的职位,并于11月20日将其踢进预备役。施佩尔接手了“国防经济和军备办公室”,意味着OKW在军工和经济生产领域最后一个楔子被拔掉(OKW在军备领域的影响力被限制到最小的程度)。自此,施佩尔终于集齐了军备生产的“三颗龙珠”,成为了理论上可以调动整个西欧资源的男人,欧洲经济的“大独裁官”。什么,你问戈林在干啥?戈林在1942年,已经陷入了持续的“衰退”。他现在就是个吉祥物,在毒品和美食的刺激下,体重一天天看涨,智商和精力一天天下滑。等到斯大林格勒战役后,他就将被彻底踢出希特勒的核心圈了。

    时间来到了1943年初,当斯大林格勒的枪声逐渐沉寂后,施佩尔意识到,闪电战取胜的希望,已经彻底消失。德国终于陷入了和盟军比拼生产消耗的模式当中。德国现在处在一个关键的转折点。我们之前说过,施佩尔通过整合,的确成功的“中央化”了德国军工的生产,并带来了显著的产量提升。我们还要注意一点,1942年,是德国生产投资的顶峰,即过了这一年,你会看到在设备方面的投资大幅的下滑。更多的设备投资意味着更大的生产能力,这个是最简单的生产原理(如果不考虑原材料供给的话)。这意味着,德国军备的产能,如果没有外力破坏,会在1943年进一步释放出来,但是生产力释放的红利,基本也就在这一年(军备生产率爬升的周期一般不会超过1年)。这也是为什么,施佩尔对1943年非常看重的原因:收获的季节到了。

    1938年开始到1944年,纳粹德国工业领域和建筑领域的投资,单位是10亿马克。注意,1942年是机械领域投资的高峰
    

    然后,新的麻烦又出现了:戈培尔!

    “体育宫演讲”不过完成了德国人从精神上接受总体战的那一步,戈培尔还想要更多。但是他发现施佩尔早已为总体战做了近一年的准备,已经没有什么空间供他戈培尔去施展了。于是他向希特勒谏言,成立一个“三人委员会”(Drei-M?nner-Ausschuss),协调整体经济转向总体战模式。讽刺的是,这个委员会的3位正式委员分别是凯特尔,鲍曼和汉斯.拉莫斯(Hans Lammers),而戈培尔仅仅是个顾问的角色。这个委员会,不仅成员奇葩(横跨军队,党务,宣传),而且“对生产造成的损失远远大于其起到的积极意义”(Ernest K. Bramsted)。1943年6月,这个委员会竟然建议:立刻停止对于娱乐设施的关停和对民生生产的压缩,因为(这么做)严重损害了中产阶级和纳粹党支持者的利益。看看这话说的,老马差点感动的“掉下眼泪来”。

    “三人委员会”仅仅是施佩尔在1943年面临的一个掣肘。那些原来还在位置上的人,不会这么轻易放弃到手的权力。冯克的经济部依然是个头疼的问题;海军在雷德尔的领导下(虽然不久就会下台换上邓尼茨),还在倔强的争夺新的造舰主导权;空军的后勤军需长在戈林授意下不断从生产体系中要这要那;以IG法本为首的GB Chem(化工生产特殊问题总代表)从未真正听命于施佩尔体系,他们在化工原料配给上不断的争夺内耗。这些问题,都需要时间来慢慢解决。

    “三人委员会”,从左到右,凯特尔,鲍曼和拉莫斯
    

    1943年9月份,“帝国军备和战争生产部”(Reich Ministry for Armaments and War Production)成立,如果说这算是施佩尔一年多以来“奋斗”的顶峰的话,表面上看起来,也的确是这样。一个名义上控制着整个第三帝国军工和民用生产,并间接影响税务,外贸,金融等领域的部门,是沙赫特,托马斯,戈林等人十几年来梦寐以求的结果。但是,顶峰,就意味着下坡路的开始。1943年施佩尔的总体战体系,在不断的内耗中,迎来了盟军空中和地面上连续的打击。
    第四节:德国工业最后的甜蜜时光 – 1943年盟军空中打击的升级

    一个工业生产体系能否健康运转,取决于两个核心要点:稳定的生产环境和稳定的原料供给。这两点,在1943年的德国,还都算齐备,但是却并不长久。我们先来看看生产环境的问题。

    在1943年前,盟军对于德国的工业体系威胁力是很弱的。由于地面战场距离西欧核心工业区(尤其是德国)遥远,唯一能阻碍德国工业生产的,只有空袭。而美国第8和第15航空队(AAF)1942年7月才抵达英国,一直处于积累轰炸机和训练状态,导致战争开始的头2年多,基本只有英国皇家空军(RAF)承担起对德轰炸的重任。

    纳粹德国工业体系未来的噩梦,美国第8和第15航空队
    

    RAF自身也缺乏重型轰炸机,轰炸机产量在1942年夏才开始逐步爬坡。整个1942年,按照BBSU的数据,RAF的重型轰炸机数量才不到2000架,更多的是依靠类似“布仑汉姆”,“汉普顿”这样的中型轰炸机(1556磅载重)小打小闹(当年给了苏军一批,苏军用完后破口大骂“什么XX玩意”,遂弃之)。

    从左至右,从上到下,盟军的几款经典对德重型轰炸机:哈利法克斯,兰凯斯特,B24和B17
    

    下图清晰的显示了RAF1942年尴尬的境地,重型轰炸机才不到2000架,井喷需要到1943年了
    

    缺少重型轰炸机,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每次轰炸,平均单机带弹量较低,进而导致单次轰炸辐射面积小,效果差,损失还大(你得多飞几次才能完成任务啊,飞的越多,中奖概率越大)。RAF1942年的数据是平均3400磅/架次,美国第8空军是2600磅/架次。到了1943年,RAF的数据就暴增到6900磅/架次,美军是3200磅/架次。

    可以看到,单架轰炸机载弹量在1942-1943年有个明显的提高
    

    加上盟军对于对德轰炸没有明细的目标,在追求杀伤人员打击士气和摧毁工业体系之间来回切换,导致这段时间,德国的工业生产基本没收到什么影响。不过德国自己也很拉胯,施佩尔上台前整个体系就是一团乱麻,施佩尔2月份上台后正忙着整合资源和争夺权力,所以德国也浪费了这段“美好的时光”。

    等到1943年1月份“卡萨布兰卡会议”后,英美终于在对德轰炸方面达成了共识:U艇生产厂和基地,空军生产厂,交通,油料和其他工业设备是优先轰炸的目标;RAF自己玩夜间轰炸,AAF自己玩昼间轰炸。虽说夜间和昼间轰炸的本质还是在于对战略轰炸领导权的争夺(会议期间,美方多次威胁,如果英军不配合美军进行昼间轰炸,美国就会把战略重心放到太平洋上去),但是衍生出来另外一个意想不到的好处:从此德国将进入被007轰炸模式无限骚扰的状态。虽然这种精力和士气的影响要很长时间才能体现出来,但是,这一步算是迈出去了。
    好了,大的背景介绍完,让我们来看一下从1943年开始,逐渐升级的战略轰炸对德国生产方面造成的影响如何。

    首先,英美双方因为轰炸时间不同,并没有严格遵守“卡萨布兰卡会议”的安排。AAF整体上还是按照规章办事。尤其在1943年下半年以后,将注意力放到了交通和油料生产领域(48.9%和11.7%的投弹比例)。

    对德国交通系统的轰炸占到了USAAF轰炸的大头,其次是油料和地面设施
    

    而RAF更“狡猾”一点。英国佬一度固执的认为,整片的摧毁德国居民的聚居区,将会产生巨大的“寒蝉效应”,让工人无心上班,战士无心打仗。于是他们从1942年2月开始(正好是施佩尔上台的同期),在城镇轰炸上投入了大量的经历,一直到1944年3月,他们投弹比例中84.26%都扔到了德国城镇的头上,而油料生产是0.3%!!!交通是1.65%!!1944年3月后,他们才勉为其难的把交通的比例提升到了38.31%,油料竟然是0%!!然后接下来又是手忙脚乱的对付V-1和V-2发射基地。总之,RAF对于会议目标的执行,从1944年6月份开始,才有点像样。

    RAF对至关重要的油料设施的轰炸,长期维持在不到1%的比例。。。。。
    

    USSBS估算,1942年,战略轰炸导致德国工业产出损失了(直接&间接)2.5%,1943年是9%,而到了1944年是17%。举几个例子,首先是工业生产的核心,电力。德国本土电力新增装机量从1942年的1170万千瓦增加到1943年的1270万瓦,但全年发电量却只增加了1.65%(504亿度点-1943,496亿度-1942)。发电量增长滞后于电力装机量,主要的原因就是盟军的空袭。其中1943年下半年,平均每天因为轰炸而停机的装机功率在30万千瓦,到底,这个数字增长到了85万千瓦。1943年秋冬季盟军对于水电站的袭击,导致德国损失了30-50万千瓦的水电产能。

    1943年开始,RAF组织了一系列对于德国西部水电站的轰炸,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电力生产和电网体系的不稳定,给德国工业生产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这个当口,施佩尔的整合已近完成,整个军工和民用部门都嗷嗷叫着需求电力。炸药生产需要化工部门的全力配合,而化工部门1943年的电力需求量比1942年增长了13.3%,达到了204亿度电;电解铝勉强维持在60亿度电的消耗,不是因为没有需求(怎么可能没有需求,空军那边等飞机都要等疯了),而是8月份开始的严格限产以便调配电力。民用电消耗下降了10%,因为要对军工相关部门全力保供,于是德国各大城市开始更加严格的限电。这些情况,到了1944年会更加严重。

    把铝单独拿出来看。1942年产量为36.7万吨,1943年为37.8万吨(各种形态的铝),略有增长,但是原铝(电解出的铝)只有25.4万吨,和1942年持平,就是因为8月份开始的严格限电。哪怕整体铝锭产能到了1943年底达到了31万吨,但是原铝生产根本达不到这个水平,也就是说,没有电,就没有电解铝,也就没有后面的铝锭和精加工率,产能全部卡在了电力上。

    德国鲁尔和萨尔地区的煤气生产在1943年大部分时间没有受到轰炸影响,产量从1942年的2500万立方米上升到1943年的3000万立方米。但是从1943年底开始,盟军开始加大对这些煤产区的运输设备轰炸,尤其是1944年上半年盟军连续的大轰炸,导致鲁尔和萨尔地区煤气运输量下滑了40%,进而严重影响了钢铁冶金行业(50%的用量来自于钢铁冶金行业),和化工行业的生产。

    1943年秋季,被炸弹扫过的位于埃森的克虏伯工厂
    

    在Hüls还有Ludwigshafen的丁纳橡胶厂也受到了盟军的重点关注,产量从1943年5月份的10640吨快速下滑到7月份的6830吨,到年低才恢复到正常水平。

    1943年初,德国后勤部门可以协调超过100万辆各种车辆进行农业收割,而到了1943年底,这个数字骤降到72.7万辆,主要“归功”于盟军空军的辛勤劳作。

    具体到军工生产方面,如果我们以价格因素,刨除重复计算后来衡量,可以发现,1942-1943年,几大主要领域,如坦克,武器,飞机等,基本都增长了50%以上,其中坦克增长了152%。进去1944年后,这个增长趋势依然在继续,但是增速明显放缓,只有坦克是例外。

    德国的大部分军事产品产量增速从1943年末开始已经放缓
    

    这是不是意味着,德国已经接近自己的产能极限了呢?再看看看另外一组数据。1943年1季度的军工生产水平已经是1942年的接近2倍,按照Webster和Frankland的估算,从1943年2季度开始衡量德国潜在军工产出水平的话,一直到1943年年末,实际产出/潜在产能这个比例(姑且叫产出率吧)基本都维持在91%以上,而且产量产能都在提升。但是从1944年1季度开始,产出率下降到88%,然后2季度短暂的提升到93%后,一路下滑到70%。而且更重要的是,德国的潜在生产能力一直在提升,从1943年2季度,到1945年1季度,基本又要翻了一番。这最起码可以说明一个事实,施佩尔对德国工业的整合效果,的确很明显!哪怕是工业投资在1942年已经达峰,但是生产流程优化,科学的分包制,工业标准化等等,也会提升潜在的产能(最直接的例子,XXI型潜艇,分段直接分包,然后到厂里组合,比原来整体舾装效率提升了近100%)。只不过这些潜在产能的释放被盟军的轰炸给压制了,可以说,1943年,是德国工业最后的甜蜜时光。随着帝国防空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luftwaffe逐渐被海量的盟军飞机淹没,德国工业体系也慢慢暴露在对手的直接打击下。施佩尔努力编织的“总体战”生产体系,从来没有完全发挥出自己应有的能力,因为留给他的时间窗口只有转瞬即逝的一瞬间。

    可以看到,进入1944年,德国的军工产出率不断下滑,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盟军战略轰炸的效果
    
    第五节:乌克兰的重要性 – 第三帝国的“东部堡垒”

    聊完了空中,我们再谈谈地面。如果刨去法国,捷克,奥地利等这些1940年前占领的国家,剩下对于德国最重要的占领区估计就是乌克兰了。她的广袤土地,充足的人口,丰富的资源,还有一部分工业的底子,从1942年开始,就源源不断的滋养着纳粹的战争机器。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如果说法国构成了德国的“西墙”,那么乌克兰是当之无愧的帝国“东部堡垒”,从地理上和资源上双重拱卫着德国的核心地区。

    老马就直接上一组数字了,1940年,乌克兰地区产出的谷物占到了苏联整体谷物产量的23%,即2714万吨。如果不是因为战争,这个数字在1941年会增长到2958万吨。战前顿巴斯地区供给了苏联60%的烟煤,卡夫巴斯(Kryvyi Rih)出产苏联61.5%的铁矿石,乌克兰出产的锰矿石支撑了苏联1/3的需求量。第聂伯河工业区和顿巴斯工业区生铁和粗钢的产量占到了整个苏联战前产量的67%和52%。战前德国经济情报部门估计,卡夫巴斯地区的铁矿石储量可以达到15亿吨(高品位),尼科波尔(Nikopol,第聂伯彼得洛夫斯克以南)地区的锰矿储量可以达到4.5亿吨,至于烟煤什么的,更不用说了。所有这些是德国经济部门眼巴巴盯着的香饽饽。

    乌克兰在苏联农业体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老马打算把这部分分为两块来讲,首先是工业,然后是农业。

    先来看看工业和原材料。前面提到的“国防经济和军备办公室”主任托马斯,就曾经在1941年2月的备忘录里提及,“锰矿是和谷物一样重要的战略物资;夺取东乌克兰工业区对增强帝国工业能力至关重要”;等到1941年夏,苏德大打出手后,负责帝国东部矿业开采的主官古斯塔夫.施洛特勒(Gustav Schlotterer)多次向希特勒和OKW谏言,尽快占领尼科波尔,以便开采当地的锰矿。所以,筒子们,以后你们在讨论中央集群分兵的时候,建议也多看一些经济类的书籍。老马敢肯定的说,希特勒做出分兵决定,绝不仅仅是为了保护中央集群南翼的安全,一大堆经济学家和工业生产专家天天在给他洗脑,战争需要原料,乌克兰就有那些原料啊!

    1941年8月的东线战局,然后就是大家讨论最多的南下分兵问题,乌克兰的经济作用和中央集群的南翼安危,最终让希特勒做出了南下的选择
    

    不过常言道“计划不如变化”,战前规划的挺好,但是一到现实中,执行就走了样。德国对于乌克兰占领区的“利用”最开始极为简单粗暴,一方面是因为日耳曼人骨子里的偏见傲慢,一方面也是因为苏军撤退前“贴心细致”的破坏。从希特勒到其他纳粹高层,再到中层的人员,其实对于乌克兰,乃至整个东欧,都没有一个特别明晰的规划(总督区的规划其实是一步一步尝试着走的,倒是种族灭绝在希姆莱的安排下得到了快速高效的安排)。加上苏军撤退前,搬走了几乎所有能搬走的东西,搬不走的也进行了彻底的爆破,导致德军接手时,基本是个彻底的烂摊子。

    所以德军一开始在乌克兰地区就是最直接的掠夺。按照德军第聂伯彼得洛夫斯克经济指挥部(Wirtschaftskommando Dnjepropetrowsk)的统计,仅在1941年最后3个月中,德军就从其下属辖区内掠夺走了63736头牛,1000吨家禽,11吨羊,5880吨谷物,585吨豆类,980吨油类作物(向日葵,油菜类),21吨鸡蛋,5443吨锰矿,50吨硅铁矿等一系列物资。换句话,德军搬走了他们能搬走的任何东西!

    但是头脑清醒的人还是有的,除了那些后方的经济学家外,部分战斗在一线以及占领区统治的官员,在1941年冬季的惨败后,开始强烈要求纳粹最高层拿出系统的方案来改造和动员乌克兰地区生产力,而不是仅仅把其当作帝国的原料和谷物提供地。因为他们已经意识到,战争长期化的趋势不可避免,而简单的洗劫和抢夺,不仅是短视的,而且会把更多的居民推到自己的对立面,这对纳粹维持在当地的统治和提高自身的战争能力一点好处都没有。

    很奇怪的是,纳粹的高层反应很慢,尽管意识到了乌克兰的重要性,但是意识形态的作祟和内在傲慢的态度,以及冗余繁杂的官僚体系,阻止了德国快速的恢复乌克兰占领区的经济和工业生产活动。类似戈林这样脑袋拎不清的货色就一直强调:“在(东部)占领区,不能有任何产成品直接从当地生产,只能局限在原材料和半产成品。”谁让当时人家还是“四年计划办公室”老大的角色呢,他的定性导致直到1942年夏,整个乌克兰地区的恢复工作都是碎片化的,缓慢的。当地工厂的重建工作进展非常龟速,大部分修缮了的工厂也只能做些简单的修理工作。而维持治安+清缴当地游击队又需要花钱,到了1941年底,乌克兰占领区每个月要花费700万马克在弹药消耗上,导致乌克兰武装检查部门(Rüstungsinspektion Ukraine)直接向上级报告:“(赶紧)告诉我,乌克兰当地武器装备生产的恢复工作需要开展到什么程度?!”

    在基辅和哈尔科夫规模巨大的工厂,尤其是拖拉机厂,对维修装甲车辆至关重要,可是德国对其利用率却非常低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乌克兰当地的“武器装备经济部”开始私底下搞武器弹药的生产加工,从维修开始,一步步向全产业链延伸(当然,生产大炮坦克这样的还是难一些,但是轻武器啥的,逐步都可以了)。等到42年施佩尔上台后,风向立刻变了过来。施佩尔5月份宣布,“整个东线都要尽快实现弹药就地生产和补给。”于是“四年计划办公室”立刻出台了一项名为“伊万计划”的方案,计划全面修复改造乌克兰的钢铁工业,实现整个东线南部弹药自给的目标。6月份,希特勒签署命令,全面修复顿巴斯地区煤矿,力求实现东线地区燃煤自给(乌克兰的煤不太适合德国本土使用,主要因为杂质含量问题,但是当地使用是OK的)。很讽刺的是,一批规划中新建的工厂,使用的是类似“列宁”,“共产主义者”,“人民公仆”等旧名字,貌似在利益面前,意识形态可以先被放到一边了。此外,之前提到的尼科波尔的锰矿在纳粹占领当局的全力修复下,也很快复产。到了1942年6月,这个矿开采出了5万吨锰矿,基本达到了战前的水平

    德军恢复乌克兰工业的尝试主要集中在顿巴斯盆地和第聂伯河沿岸(主要在基辅和下第聂伯地区)。东部矿业和钢铁工业协会(Berg- und Hüttenwerkgesellschaft Ost-BHO)乐观的估计,1943年1月份,基辅钢铁厂就能生产处第一炉生铁。虽然BHO也抱怨缺少设备,缺乏电力,运输系统需要维修,以及缺乏熟练技工,但已经经过施佩尔整合的工业生产体系还是高效的运转起来满足BHO的需求。比如一个名为Dnjepr Stahl的公司,就从BHO得到了2000万马克来采购新机器,一般这些机器都会从其他被占领地区拆解过来(比如法国,荷兰等不太配合的占领区),还有一些专用设备由德国国内企业生产(西门子,AEG等)。熟练技工的问题更棘手一些,按照德国官方的说法:“(提供)给他们(指当地熟练工)合作伙伴的人身,有更多的配给,更好的生活条件”,但可以肯定,这些人多少都被强迫加入了工厂。

    顿巴斯的煤矿在苏军撤走时,基本都被炸毁了,但是德军恢复其运转的速度却是很快的
    

    电力系统的问题,出乎所有人的预料,得到了更快的解决。因为位于扎波罗什(Zaporizhzhia)的第聂伯河水电站在1941年苏军撤退时被炸毁,整个东乌克兰的电力供应都因此中断。但德军迅速围绕顿巴斯的煤矿建设了一批中小型的应急火力发电机,恢复了部分电力供应。同时,“托特”组织迅速接管了水电站的修复工作。1600名当地建筑工人和2200名战俘被组织起来,加入由西门子,飞利浦,MAN,比尔芬格·博格 (Bilfinger)等公司组成的维修联合体。“四年计划办公室”为修复计划拨款2200万马克。当“伊万计划”发出后,修复工作很快展开,到了1942年年底,修复工作就已经完成,大坝上192米宽的大洞被修补上,被炸毁的发电机也全部安装到位。到了1943年1月,整个顿巴斯盆地78%的电力都出自这座水电站,96%的第聂伯河沿岸的民用电力也都恢复。电力的恢复,让煤炭产量逐步上升。从1942年夏到1943年夏,近一年时间,顿巴斯盆地出产了超过400万吨煤,虽然只有苏联以前产量的5%,但多少缓解了东部战区的燃料危机。

    被苏军炸毁的第聂伯河大坝,欧洲当时最大的水力发电站
    

    然后是农业。1942年秋季,也就是纳粹占领地区最大的时候,他们手中拥有苏联41%的可耕种土地,粮食播种面积的38%,冬小麦和玉米播种面积的75%,大麦播种面积的66%,平均下来,蔬菜栽培面积的50%。这其中,整体占比60%位于乌克兰。

    1942年秋季,德军占领区农业条件占苏联整体农业条件的比例
    

    农业的整合,比工业要稍微简单一些,尤其是当不涉及到化肥的时候。主要因为农业生产条件可高可低,影响的无非是产量的问题。农业的真正问题在于收获。收获不单纯是将地里的农作物割回来,还涉及到计算上缴比例,实际上缴,仓储,和最终运输。当1941年德军席卷乌克兰后,原先负责这个收缴系统的党组织被彻底破坏,而且纳粹根本没有提前准备相应的征缴人员入住。所以1941年的收获季,乌克兰农民只能等到德国人回过劲来,和班德拉分子(乌克兰当地分离主义势力)一起合作,才开始收割清缴。

    一开始,乌克兰农民对于德国人的来临还是很欢迎的,毕竟苏共和犹太人在农村也不受欢迎(参考波兰电影《沃伦》),所以1941年的收获季,德国占领军得到了乌克兰农民大力的配合。但是光靠农民的热情远远不够,因为很快这些农民就会意识到,德国人来不是来解放他们的,而是来奴役他们的。迟早有一天,抵触情绪会代替热情,填饱肚子的需求会抵制粮食征缴。这些脏活累活,还需要有人来干,需要有人深入基层。在清扫完苏共基层组织后,德国人面临着重建基层权力构架的问题。

    箪食壶浆迎德军这种事,基本只发生在战争初期
    

    为了提高粮食收缴率,德国占领军保留了集体农庄制度,因为“(这个制度)让农民的手远离他们产出的粮食,而当局可以高效的决定其想要征收的粮食比例”。而且,私有化土地后,当局立刻就面临着管理难题。毕竟管理一个集体农庄,要比管理分裂出来的几十个上百个小农场容易多了,集体农庄里的代理人可以很好的起到管理作用。帝国食品与农业部部长,SS中将赫伯特.巴克 (Herbert Backe)就对“集体农庄”制度非常支持。
    为了提高粮食收缴率,德国占领军保留了集体农庄制度,因为“(这个制度)让农民的手远离他们产出的粮食,而当局可以高效的决定其想要征收的粮食比例”。而且,私有化土地后,当局立刻就面临着管理难题。毕竟管理一个集体农庄,要比管理分裂出来的几十个上百个小农场容易多了,集体农庄里的代理人可以很好的起到管理作用。帝国食品与农业部部长,SS中将赫伯特.巴克 (Herbert Backe)就对“集体农庄”制度非常支持。

    长远来看,由乌克兰农民,战俘,德国国内的异见分子等组成的开拓团,将在乌克兰开垦大大小小的类似“集体农庄”的大农场,只不过这些不由苏共来运营了,而是由东普鲁士的那些容克们。届时,乌克兰将彻底变成帝国的“东部农场”。

    德国占领军对于乌克兰反抗分子,不配合的农民的惩罚措施是很严酷的:绞刑!!
    

    关于纳粹在乌克兰的“土地改革”,老马就不多说了,因为本文的初衷还是强调乌克兰对于德国的重要性。我们来对比一下纳粹德国的另一个“粮仓”法国的情况。从1940年到1944年,德国从法国总共掠夺了295万吨面包类谷物(小麦,黑麦等),同1941年夏到1944年春,德国从乌克兰掠夺了501.6万吨同样的谷物。乌克兰还给帝国提供了413万吨的饲料,95.2万吨的油籽,56.3万吨的牲畜肉类,10.7亿枚鸡蛋,2万吨油脂,20.6万吨黄油,328万吨土豆和40.1万吨糖类。这些产品质量不逊于法国货,而且数量上某些品种还要多很多。

    二战法国和乌克兰对德国农业供给的对比图
    

    借助东西两大粮仓,德国居民很好的维持了热量供给。配给制下,德国最低标准的肉类,脂肪等供给,相当于乌克兰和法国最高等级的供给。虽然下图法国在面包和土豆供给的最高标准上比苏联占领区低不少,但是考虑到德国在法国占领当局较为宽松的态度,以及大范围黑市的存在,法国人还是可以有不少途径弥补热量摄入的缺失。而集体农庄制度下,去趟镇子都要审批的乌克兰农民,靠的只能是自己和占领者的“仁慈”了。

    法国和苏联沦陷区的配给热量对比图,和德国本土比差远了
    


    最后,乌克兰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源,是德国和苏联都不能忽视的:人口。战前,乌克兰人口数约为3700万,这在苏德双方都不是一个小数字。整个1941年和1942年春季,德国都没有想好怎么利用这个资源,相反,占领当局和SS捕杀小队残酷的镇压和消灭任何发现的犹太人以及不配合占领当局的乌克兰人。遍布西乌克兰的战俘营也没有得到很好的管理,战俘如同狗一样在营内死去,到了1942年2月,335万苏军战俘中,已经有200万死于饥饿疾病和虐待,姑且不论纳粹这么做的残暴和灭绝人性,就从人力利用的角度,也是极度不合理和愚蠢的。

    施佩尔上台后,配合“伊万计划”,规划在东部征调大批的工人和劳力补充到帝国各个占领区,充实劳动力体系。“劳务派遣总全权代表”(General Plenipotentiary for Labour Deployment)弗里茨·绍克尔 (Fritz Sauckel)1942年5月汇报,他和他的劳务派遣部已经在东部“征集”了160万人,其中120万人来自乌克兰和南俄地区。到了1943年1月,征集劳工的数字增加到了180万平民和80万战俘,绝大部分来自于乌克兰。纵观整个战争期间,共有310万苏联平民(包括妇女和儿童)被强征到纳粹德国各个地区进行苦役,其中170万人来自乌克兰。乌克兰当地557座钢铁相关的工厂中,雇佣了8.6万名这种“强征人员”,另外有6.5万人(包括8200名战俘)被强制调往顿巴斯煤矿下井作业。

    此外,还有超过25万名乌克兰人直接服役于德军序列(比如SS“加利西亚”师,还有7个反游击营等等),还有更多的人作为“希维人”(Hiwi)在德军中协作。如果算上班德拉分子和其他各色法西斯,分离主义势力,估计加入轴心国这边的乌克兰人可能超过100万。他这些人的直接战斗力可能存疑,但是他们的存在无疑释放了相当数量的德军充实到前线。很难想象,在1942-1943年冬季那场危机中,如果乌克兰后方还需要大批德军维稳的情况下,曼施坦因还能否有足够的兵力稳住战线。

    当然,更对的乌克兰人在目睹纳粹的残暴后,又开始转向红军。1941-1945年,估计有接近700万乌克兰人直接或者间接的为苏联红军服务,其中450万人直接加入了红军。老马这里先把后面的一些数据罗列出来,给大家一个参考。1943年3-4季度,苏军的数量从681万骤降到630万出头,到1944年1月份,更是降到了626万。其中不可恢复性损失达到了119.4万人。而1944年中,苏军就恢复到了671万人的水平。

    二战苏军季度兵力和损失图
    
    要知道,1943年,苏联在各大参战国中,动员比例(与军工生产相关)已经是最高的,达到了31%(最直接的),总动员比例为54%。相比较英国才为45%,德国为37%,而美国只有35%。这隐含着两层含义,1943年,苏联已经全面动员,战争潜力基本已到顶(考虑到苏联工业化比例还不如英美德,农业还要雇佣更多的人口);苏军人力缺口已经达到极限。

    而1944年经过接近60万的净下降后,还能快速补充这么多的兵力,乌克兰占领区的解放功不可没。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说,乌克兰对于苏德双方都很重要的原因。占领了这里,既可以确保自己获得这片土地上的人力物力资源,也可以阻止敌人获得这些资源。“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就是这个道理。

    二战主要参战国军事生产动员对比图,苏联最高,美国最低
    

    这也是为什么,在1943年夏秋,Stavka一定要将总攻重心放在南线的原因之一。为了维持战争能力,为了补充消耗的人口,同时也剥夺德国人继续从占领区吸取养分的可能,红军一定要跨过第聂伯河,将法西斯匪徒逐出乌克兰。
    总结:为什么1943年如此重要

    老马啰里啰嗦写了这么多,无非是想给各位看官从政治,经济,资源等方面梳理一下1943年德国面临的局势。战争,尤其是二战这种全面战争,绝不仅仅存在于军事地图上。工业时代的全面战争,是生产力,士气和前线军队战斗力综合的体现。1943年的德国,站在“总体战”的门槛前,得益于施佩尔1942年的整顿,也得益于1943年初“体育宫演讲”后心理上的接受,德国开始全面的转向总动员。但是这个动员需要时间,人员转化成工人需要培训,民用工厂转产军事设备需要规划,物资调度需要精细化。德国需要在自己的工业产能完全释放之前,顶住盟军的进攻(施佩尔后来说,1945年,德国的军火生产潜力依然可以武装超过400个师)。北非已经失败,意大利战局正在恶化,所以这时候,东线就显得尤为重要。乌克兰是巨大的粮仓,富矿和人力中心,守住了乌克兰,才有可能在东线形成僵局,才能给后方培训更多部队的时间。1943年不稳住战局,1943年守不住乌克兰,那么最终就会带来:陆地上面临的就是被苏军持续的碾压,空中面对的是英美连续的轰炸,工业生产失去原料基地,国内士气备受打击等等一连串debuff!

    考虑到西乌克兰平摊的地势,德国唯一可行的选项,就是后退到第聂伯河流域,依托大河和北侧沼泽地区(白俄罗斯南翼普里皮亚季大沼泽)稳定南线,同时在不断后退中杀伤苏军,给对手放血。但是苏军自身又可以从解放的土地上汲取更多的营养和人力,所以德军又必须规划出系统残忍的“焦土”方案,让撤退出的地区难以短期被苏军利用。我们很快就会看到,曼施坦因就是打算这么做的,希特勒也是这么批准的,只不过,“计划不如变化”,一到执行,就全部走了样。

    1943年,留给德国人的时间窗口不多了!

    参考文献:

    Jonas Scherner:"Bericht zur deutschen Wirtschaftslage 1943/44";

    Министерство обороны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Минобороны России):“Потери по периодам и кампаниям войны”;

    Jonas Scherner:“Industrial Investment in Nazi Germany: The Forgotten Wartime Boom”;

    Zdenka Johnson:“Financing the German Economy during the Second World War”;

    Gore, Brett Thomas:“Blitzkrieg under fire: German rearmament, total economic mobilization, and the myth of the Blitzkrieg strategy:, 1933-1942”;

    J. Adam Tooze:“No Room for Miracles. German Industrial Output in World War II Reassessed”;

    Thomas Schaarschmidt:“Multi-Level Governance in Hitler's Germany: Reassessing the Political Structure of the National Socialist State”;

    R. Cargill Hall:“Case Studies in Strategic Bombardment”;

    Julius Rigole:“The strategic bombing campaign against Germany during World War II”;

    Mark Harrison:“Resource mobilization for World War II: the U.S.A., U.K., U.S.S.R., and Germany, 1938-1945”;

    Margot Lyautey, Marc Elie:“German Agricultural Occupation of France and Ukraine, 1940-1944”;

    Kim Christian Priemel:“Occupying Ukraine: Great Expectations, Failed Opportunities, and the Spoils of War, 1941-1943”;

    V. Katkoff:“Soviet Grain Production: 1940-1950”;

    OLESYA KHROMEYCHUK:“Ukrainians in the German Armed Forces During the Second World War”;
    
    第三章:血祭“鲁缅采夫”行动

    前言:

    “从7月5日到12日,我们的部队在可歌可泣的防御战中抵御住了法西斯军队的进攻,并把他们牢牢牵制在库尔斯克南部。从7月24日开始到8月2日,沃罗涅日方面军和草原方面军都在巩固防线,并为下一步突破敌人防线,进行决定性一击做着准备。进攻方向将会是别尔哥罗德-哈尔科夫一线” - 伊万.科涅夫。

    “(斯大林)催促我们尽快展开行动。我和华西列夫斯基同志花了好大的功夫才劝住他不要这么进攻。所有进攻都需要在完善的计划和周密的准备后再执行。” - 奥尔吉.朱可夫。

    “我们预期哈尔科夫将会是敌人的下一个目标。。。。。。(但是)敌人将会需要数周时间进行补充和调动。。。。我决定再敌人进攻呈现更明显信号后,再命令部队撤回主阵地” – 埃里希.曼施坦因。
    第一节:慈父的“大铁锤” – 1943年8月初别尔哥罗德地区的苏军

    正如我们前面所说,在察觉到德军攻势变弱后,苏军开始有计划的从库尔斯克南翼逐步撤出先期在一线血战的部队进行补充。苏德战争是一场烈度很高的战争,如同重量级的拳击赛,当一方的进攻停止后,另一方就要开始反击了(相比较而言,北非和意大利战场的烈度和战斗频率简直就是小儿科)。不过老马这里多说一嘴,斯大林骨子里是个攻势主义者,早在1943年春夏之交,他就在考虑继续发动新一轮战略性进攻了。只不过经过华西列夫斯基和朱可夫等人的规劝,最终他还是决定先用一波防御来消耗德军的实力(毕竟经过42年夏季灾难和43年初春的哈三战役,众人对于德军的战斗力多少还是有些忌惮的),再投入预备队进行战略反击。所以,“堡垒”行动后德军面对的红军铁拳,早已在计划中,只不过延期了一下而已。

    作为Stavka夏季大反攻的重头戏,库尔斯克南部的德军本来应该要和北面的莫德尔在同一时间遭受“慈父”的关爱,但怎奈曼施坦因前期太猛,给沃罗涅日和草原方面军造成了严重的伤亡,所以最终就演化成了:北面“库图佐夫”行动已经开始,南面伊久姆-米乌斯河战役也已打响,而中间的别尔哥罗德地带的苏军还在回血休整。

    还是用一下老马第一期文章里的图,这时7月中旬的整个南线局势图
    

    应该说,我们第一期介绍的伊久姆-米乌斯河行动是Stavka的一招无奈之举,即想缓解一下库尔斯克南部的压力,又想为下一步行动创造机会。就好比打篮球的典型战术:突破+分传,在当面德军实力有限的情况下,苏军硬生生用30余万人的代价,逼着德军的防御部队来回调动,然后创造出了难得的突破机会。

    7月末,随着“罗兰”行动的无疾而终,别尔哥罗德一带终于恢复了平静。现在战场的局势是,德军逐步退回到战役发起前的出发阵地地带(在出发主阵地前几公里构筑了临时的防御阵地),即以别尔哥罗德为核心的一个突出部内。第4装甲集团军拱卫着突出部的左翼,“肯普夫”集群围绕别尔哥罗德以及突出部的右翼,再往右面就是马肯森的第1装甲集团军。和德军面对面的,从西到东分别是沃罗涅日方面军,草原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

    Stavka在南线的终极计划,是由沃罗涅日和草原方面军从别尔哥罗德方向向南面的瓦尔基-新沃多拉加(Valki - New Vodolaga,均在哈尔科夫西南)方向进攻,从哈尔科夫西面通过;同时西南方面军向梅勒伐(Merefa,哈尔科夫南面)进攻,从南面包抄哈尔科夫。最终两股突击力量将在撕裂德军防线的同时,在哈尔科夫一带合围整个“肯普夫”集群,和一部分德军第1装甲集团军。

    8月初局势图,黄圈都是战略要点,从左到右分别是阿克提卡,波罗杜克希夫,哈尔科夫,别尔哥罗德
    
    这个计划,可操作性非常强,所以各位看官可以发现,进入1943年夏的Stavka,已经没有了41年冬-42年夏的那种躁动和不切实际的野心,毕竟前两年被德军反咬太多次,步子迈得太大容易扯到蛋。

    当然,你要说没有躁动的人,那也不现实。沃罗涅日方面军下面的第四十集团军指挥官莫斯卡连科(K.S.Moskalenko)中将建议搞一票大的,顺着哈尔科夫一路南下,直插亚速海,把德军南线全部包饺子。时任Stavka驻前线协调员的朱可夫果断拒绝了他的提议:“(我们)没有足够的人,也没有足够的武器来执行大的包围计划”。但你要说朱可夫根本不心动,那也是不可能的,先期他往莫斯科跑了很多趟,小计划的方案,其实是他,华西列夫斯基和斯大林一同商议出来的结果。

    这里老马多聊两句1943年夏季苏军编制方面的进化。经过2年的血战,Stavka越发意识到,集团军单位要达成大幅度的突破,需要更完备的支持单位,也就是说,集团军从以往单纯的重兵进攻单位,进一步向诸兵种结合的单位进化。库尔斯克战役时的苏军主力集团军,基本都被配属了大量的辅助单位,包括:1-2个突击炮兵师(配备大量重型火炮),3个炮兵团,3个反坦克团,3-4个坦克或自行火炮旅,10个独立坦克或自行火炮团,2个防空师,1-2个坦克或者机械化军。经过强化后的集团军,在火炮和坦克数量方面,增长了20%-120%。尤其是在夏季大反攻时担任突击任务的集团军,基本都成立了由1-2个坦克军或者机械化军组成的机动军团,专门负责在步兵单位打开缺口后,扩大突破纵深的任务。这种强化了突击能力的大集团军,将会让德军越来越难以应付。

    苏军突击炮兵师装备的“斯大林之拳”,B-4型203mm榴弹炮
    

    言归正传。在战役准备阶段,前期受伤最重的沃罗涅日方面军现在得到了最优先的补给。彼时瓦图京麾下有2个近卫集团军(第五和第六),2个近卫坦克集团将(第一和第五),以及其他三个普通集团军(二十七,三十八和四十),此外还有4个坦克军(第二,第十坦克军,第四近卫和第五近卫坦克军)作为集团军级的机动部队。阿列克谢.扎多夫(A.S. Zhadov)中将的第五近卫集团军将负责主要的突击任务,突破地点在别尔哥罗德西北的Tomarovka(19.3公里)(进攻轴线Tomarovka-Bogodukhov-Valki)。Stavka要求扎多夫第4天就要进抵瓦尔基(Valki),也就是107公里的直线距离,时间紧任务重。所以大本营为其调配了额外的1个防空师,2个坦克团,1个自行火炮团,2个加农炮团,1个榴弹炮团,5个反坦克炮团,1一个重型迫击炮团,和4个火箭炮团。

    卡图科夫的第一近卫坦克集团军在防御战后期就逐渐被调往后方休整,现在整体坦克数量恢复到了549辆(412辆T-34,108辆T-70和29辆T-60,ИСТОРИЯ ВЕЛИКОЙ ПОБЕДЫ Vol III;)在接下来的战役中,他的部队负责跟在扎多夫后面,打开缺口,扩大突破纵深。

    苏军坦克悍将:卡图科夫,右边是第一(近卫)坦克集团军军旗(现代复刻)
    

    在普罗霍洛夫卡被大放血的罗特米斯特罗夫的第五近卫坦克集团预期将在战役发起后第3天投入战斗,设定突破深度为100公里,即越过Valki后,继续在哈尔科夫西面通过,向南进攻。在大输血后,罗特米斯特罗夫的集团军麾下坦克数量恢复到了445辆。卡图科夫和罗特米斯特罗夫的部队还配属有642辆各式自行火炮。

    罗特米斯特罗夫和第五近卫坦克集团徽章
    

    瓦图京在别尔哥罗德正面发动进攻时,其右翼(即别尔哥罗德西北面远方)也需要发动牵制性进攻,由第四十和第二十七集团军负责。进攻地点在博罗姆利亚(Boromlya,别尔哥罗德西北102公里),在别尔哥罗德和博罗姆利亚的突破都达成后,担任牵制进攻的部队将负责消灭鲍里索夫卡(Borisovka,别尔哥罗德西30公里)突出部的德军。

    因为原始资料来源的不同,所以经常会发生对于兵力和兵器数量统计的差异。这里总兵力方面,老马就直接引用大卫.格兰茨的数据作为汇总。读者如果总数加起来不太对(大差异肯定不会有,小差异肯定免不了),也不用惊讶,毕竟咱们只能尽量做到多汇总,真的要追求数据精确,估计要跑莫斯科和柏林的档案馆了。

    1943年7月末,沃罗涅日方面军麾下共有69.35万人,其中45.82万人在参与进攻的集团军中。方面军合计拥有1859辆坦克,113辆自行火炮,8728门火炮,701门火箭炮。兵器可以很快补充,但是人员匮乏却一直让人头疼(侧面反映出苏联人力资源的窘境),集团军层面人员短缺10-30%,下面的步兵师平均只有75%的纸面兵力。
    接着,是库尔斯克防御战中一直给瓦图京输送“内力”的科涅夫,这次终于走到了台前。他的草原方面军负责从别尔哥罗德正面和东面进攻。科涅夫现在麾下拥有3个集团军,分别为第七近卫,第五十三和六十九集团军。他计划用第五十三集团军作为主攻,其中第一机械化军,配合从第六十九集团军调来的一个步兵军,作为突破的矛尖。Stavka给科涅夫下的命令是前4天突破深度要达到40公里,并占领别尔哥罗德;第10天,必须要攻占哈尔科夫(或者包围),突破深度为100-110公里。第七近卫集团军将负责在别尔哥罗德东侧发动牵制性进攻,配合五十三集团军占领这座交通要冲,然后沿着顿涅茨河西岸向南进攻。Stavka给科涅夫送来了1个炮兵师,3个防空师和其他一堆独立旅和团作为支援单位。

    从左到右:瓦图京和科涅夫。瓦图京如果后来不是死的那么离奇,官拜元帅应该没问题
    

    7月末,科涅夫麾下坦克和自行火炮数量为511辆(320辆T-34,79辆T-70,33辆KV系列,还有其他一堆“玛蒂尔达”+“瓦伦丁”,这是ИСТОРИЯ ВЕЛИКОЙ ПОБЕДЫ Vol III里的数据,注意,格兰茨给出来的数字是467辆坦克自行火炮),火炮数量为4881门,还有66门火箭炮。草原方面军不论是在技术兵器还是在人力上,都显著弱于沃罗涅日方面军。科涅夫麾下只有28.7万人,其中19.8万人在战斗序列中。人员满员率基本只有不到7成。

    前期在西南方面军预备队序列的五十七集团军(从老的第三坦克集团军拆分构建)负责拱卫整个进攻弧线的最左翼,沃尔昌斯克 (Volchansk,在别尔哥罗德东南)附近,隔着北顿涅茨河和德军相望。这个拥有6万人,100辆坦克的集团军将在战役后期加入进攻,协助科涅夫在哈尔科夫方向围歼德军。

    此外,大本营还有第四十七集团军和第四近卫集团军作为预备队,前者部署咋沃罗涅日方面军第四十和第二十七集团军后方,然后给其加强了第三近卫机械化军(164辆T-34,49辆T-70);后者部署在草原方面军纵深(似乎Stavka还没想好怎么用这支部队,5月份成立后,绝大部分时间在大本营预备队序列中转悠,最终8月13日被转给了沃罗涅日方面军),麾下有2个步兵军和1个近卫坦克军(第三近卫坦克军,130辆T-34,63辆T-70)。

    所以,截止到7月末,在别尔哥罗德地区,苏军集结了11个集团军(3个在预备队),2个坦克集团军,4个独立坦克军和1个独立机械化军,合计113.3万人,2958辆坦克自行火炮,13609门火炮,767门火箭炮。他们还有第二和第五空军集团军支援,两个空军集团军合计有1131架飞机,200架长距离轰炸机。(以上取自格兰茨的数据,对比一下Karl Frieser的文献,不算预备队,114.4万人,2418辆坦克自行火炮,12866门火炮和1311架飞机。这里罗列出来,给大家做个对比。Frieser特别提到,苏军3个集团军拥有超过400辆坦克,这样加回去坦克数据差不多,但是人数是个大问题,头疼啊。。。。)

    苏军计划在突破地段集中50-90%的步兵,80-90%的坦克自行火炮和56-57%的火炮,以及绝大部分的空军支援力量。苏军突破地带师一级单位进攻的宽度被限制在1.3-1.9公里,平均每公里集中的坦克数量达到了70辆,火炮数量为230门。苏军本次攻势势在必得,Stavka将其郑重命名为“鲁缅采夫”行动(彼得.鲁缅采夫,拳打腓特烈大帝,脚踢奥斯曼土耳其,16世纪沙俄名将)。

    日耳曼噩梦:彼得.鲁缅采夫,这次以他名字命名的行动也将给日耳曼人们留下深刻印象
    
    第二章:元首的“空皮囊” –别尔哥罗德突出部的德军

    8月初猬集在别尔哥罗德地区的德军,只能用“虚弱”这个词来形容。很难想象,这个集群在1个月前,曾拥有德军在东线历史上最强大的装甲突击集群。河东河西,时光荏苒,盛况不再啊。曾经这个地区云集了德军5个装甲师,1个装甲掷弹兵师(PGD),3个SS装甲掷弹兵师和13个步兵师(此外还有1个装甲师,1个SS-PGD和1个步兵师作为预备队),而现在,这个大集群名义上只有15个步兵师和4个装甲师而已。

    曾经势力雄厚的德军库尔斯克南线集群,这是他们7月初的兵力
    

    因为半个月前开始的伊久姆-米乌斯河战役,以及北面奥廖尔地区的危局,OKW持续的在从别尔哥罗德地区抽血。“大德意志”PGD被调到北面的第2装甲集团军去了,而SS“警卫旗队”,“骷髅”和“帝国”3个装甲师正在赶往米乌斯河一带,同样还在路上的还有第3装甲师,此外本归属于集团军群预备队的23装甲师已经在米乌斯河一带奋战,SS“维京”PGD则陷在了伊久姆地区(参考我们系列第一篇文章)。到了8月1号这个时间点,整个别尔哥罗德地区,德军有效的兵力下降到了20万人,坦克只有150辆(这是格兰茨的数据,Frieser的数据是138辆坦克,99辆突击炮+自行火炮;讽刺的是,苏军对当面德军估计过高,ИСТОРИЯ ВЕЛИКОЙ ПОБЕДЫ Vol III里的说法,当面德军数量为30万人,600辆坦克,1000架飞机。我估计是把后面来的援军全部算进去了)。就算按照Frieser的数据,平均到每个装甲师,坦克自行火炮的数量也仅有不到60辆,还不到纸面编制的1/3。

    这些部队分为3个部分,在战线上从西到东分别是第7步兵军(8月3日前隶属于第2集团军-中央集群),第4装甲集团军和“肯普夫”集团军级集群。

    第7步兵军拱卫着南方集团军群的极左翼,也就是苏梅(Sumy)一代,中央集群和南方集群的交汇处。这个军下辖3个步兵师和一个师级战斗群。在第7军的右侧,是霍特的第4装甲集团军(48装甲军(1步+2装)和52步兵军(3步+2装)),防御着别尔哥罗德西北和北侧的防线。再往东,一直到别尔哥罗德东面的北顿涅茨河,然后向南转折,是“肯普夫”集群,麾下2个步兵军(11军(4步)和42军(3步))。其中“肯普夫”集群被削弱的厉害,下面原来的3个装甲师(6,7,19装)都被划归到了第4装甲集团军下面,现在肯普夫麾下,只有8万人,能依靠的是第6装甲师(别尔哥罗德以西)来提供有限的支援。

    德军在别尔哥罗德地区有3个独立的装甲营(Panzer-Abteilung),分别是51,52和503,这三支部队之前参与了“堡垒”行动,依然未能恢复元气。但是他们旗下的50-60辆“豹”式和“虎”式坦克依然是阻挡苏军装甲矛头的强有力屏障。11军下属有3个突击炮营(905, 228, 202),他们有55辆III号突击炮,算是这个步兵军第一时间能得到的装甲增援了。

    8月初别尔哥罗德-哈尔科夫一线双方兵力配置图
    
    总之,在前线,德军处于毋庸置疑的兵力劣势,就算把双方能调动的增援都算上,德军兵力依然处于1:3的下风,坦克装甲车辆更是只有苏军的1/5(老马估计飞机方面也好不到哪去,luftwaffe的飞机被大批抽调到奥廖尔和米乌斯战场,留在别尔哥罗德地区的远远没有1000架)。

    战役开始前苏德双方总兵力对比(格兰茨的数据)
    

    德军现在能指望的,除了手里头那点残破的部队外,就是先期发起“堡垒”行动时的出发阵地了。这一地区的战线,从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后,稳定了小半年时间,给了德军比较充足的时间来修筑防线。德军防线纵深为15-18公里,主要由2道子防线构成。其中主要的那道子防线纵深为6-8公里,又分为两道战壕,都布设了半永久的防御工事,如土木为主可以抗击122mm榴弹直击的火力点,大大小小的防炮洞,以及连通各支撑点的交通壕等。在防线前沿,有3-4道铁丝网,防坦克障碍物以及雷区作为屏障。第二道次要防线,纵深2-3公里,主要防御别尔哥罗德外围。

    德军把别尔哥罗德当作防御哈尔科夫的前哨,在哈尔科夫外围,德军修建了更复杂的防御体系。哈尔科夫北面,通向别尔哥罗德的方向,德军布置了7道防线;哈尔科夫东侧,依靠北顿涅茨河,德军在河西布下了3道防线。依靠围绕城西北-北-东三个方向的三片高地,德军构筑了完整的防御网,并且在城内修建了大大小小的明碉暗堡,为未来的巷战做准备。总的来说,如果从别尔哥罗德算起,德军在哈尔科夫一带修建的防御阵地纵深厚达85-90公里。

    曼施坦因对别尔哥罗德当面苏军的实力增长非常忧虑。但是又自欺欺人式的认为苏军已经在7月份的防御战中受到了重创,不可能这么快恢复进攻。他预估,8月中旬,德军的装甲部队可以从米乌斯一带调回到哈尔科夫一线,同时,他在回忆录里表示:“我们希望中央集团军能把之前我们派去的支援部队还给我们(指大德意志师),但是希特勒没有同意”。老马觉得这就是标准的甩锅,合着奥廖尔不重要,就哈尔科夫重要?如果你拿起曼施坦因的回忆录看这几页内容,你会发现,他一直在强调,自己认为敌人一定会进攻,敌人一定会突破等等,然后给希特勒提了一堆意见,希特勒都不同意。但是想想,“罗兰”行动是怎么开始的?为什么到了“堡垒”行动末期,还要一意孤行认为自己能打穿普罗霍洛夫卡?前面几页还说“到手的胜利就这么飞了”,转眼不到半个月,别尔哥罗德-哈尔科夫一线就危机四伏了?老有人为曼施坦因抱不平,觉得是希特勒扯了他的后腿,但是看看这位的回忆录,你就会发现,他经常逻辑冲突,前后打自己脸。

    本次战役德军主角们,曼施坦因,霍特和肯普夫
    

    不论你怎么甩锅,现实就是这么残酷,8月初,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此时第7军已经归建其麾下)下面8个步兵师平均每个的防御宽度在10公里。“肯普夫”集群更惨,6个步兵师平均防线宽度13公里。除了已经靠前布置的4个装甲师,还有那一堆严重不满员的独立装甲营和突击炮营外,德军没有任何预备队。一旦防线被捅穿,等待德军整个南线的,就是大麻烦。

    当德军情报部门不断传来让人忧心忡忡的信息时,苏军战争机器的齿轮已经开始运转。8月1日夜,苏军机动部队(第一和第五近卫坦克集团军)开始进入出发阵地,即离德军前沿3-4公里处。2号,作战地图开始下发到排一级,前线指战员抓紧时间熟悉进攻路线。2号晚间,第一近卫坦克集团军指挥官卡图科夫带着幕僚们来到了负责帮他们打开缺口的第五近卫集团军前线观察所,而第五近卫集团军司令扎多夫,方面军司令瓦图京和Stavka大佬朱可夫都已经在那儿。随着第五近卫坦克集团军司令罗特米斯特罗夫的加入,一堆大佬开始做最后的图纸推演。

    在他们的右翼是整装待发的第六近卫集团军,而左翼,是隶属于科涅夫草原方面军的五十三集团军。方面军司令科涅夫在8月1日晚间,就已经造访了五十三集团军司令部,并和司令员伊万.马纳加罗夫(Ivan Managarov)进行了最后的计划核对,同一天,这个集团军和加强给它的第一机械化军均已进入出发阵地。在这个集团军的左翼,沿着别尔哥罗德西侧一路向南,第六十九和第七近卫集团军将负责渡过北顿涅茨河,从南面包抄别尔哥罗德的德国人。

    8月2日,德军顿涅茨占领区报告其后方铁路,邮电系统等通讯遭到游击队大范围袭击。鉴于奥廖尔地区在7月中旬遭到“库图佐夫”行动前,也发生过类似的情况,OKH电告南方集团军群,建议提高军队戒备状态。这当然是废话,前线的部队没有一天不在戒备状态的,米乌斯河战场正在收尾,曼施坦因正忙着打发装甲部队装车准备北运,没有多余的人能派上去。

    2日晚,别尔哥罗德一线,90万苏军已经枕戈待旦,就等着进攻的信号了。
    
    第三章:红军之怒 – “鲁缅采夫”行动第一日

    1943年8月3日凌晨5点,万众瞩目的“鲁缅采夫”行动正式开始。进攻暗语"uregan"(匈牙利人)通过无线电被发送给苏军前线单位。苏军的大炮开始轰鸣。

    担任主攻的沃罗涅日方面军为德军准备了“细致”的叫醒服务,先是5分钟的急速射,然后30分钟间隙留给工兵排障,并且给德军进入一线阵地的时间(多么贴心啊,生怕炸不着这帮鬼子),然后是60分钟的全面火力覆盖(2-3公里纵深),由轰炸机,重型迫击炮和火箭炮担任主角。接着是70分钟的精准打击,由逼近的重型火炮敲掉德军前沿残存的据点。最后是5分钟火箭炮齐射作为整个炮击乐章的高潮和收尾。

    细心的观众肯定发现了,这和差不多1年后在白俄罗斯的“巴格拉季昂”行动炮击节奏差不多嘛。的确,苏军从1943年夏季演化出的进攻性炮击,充分吸取了以往的经验,而且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高效。丢在德军头上的炮弹,只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准。

    苏式叫醒服务,贴心又有效,凡是没醒的,都被超度了。。。。
    

    经过2个小时10分钟苏军炮火洗礼的德军一线阵地(332和167步兵师),平均每15-18米就落下一枚76毫米以上的炮弹,基本被炸成了白地。当最后一波尖啸的火箭弹落地后,紧随其来的就是远处坦克的轰鸣声。根据苏军的描述,战斗工兵和第一批突击队冲入德军战壕后,发现幸存的德军绝大部分都已经在炮击中变成了脑震荡患者,要么木讷的受死,要么变得歇斯底里,最终被冲锋枪打成筛子。

    在别尔哥罗德西北28公里的布托沃(Butovo),德军332步兵师下属的676步兵团阵地被苏军第六集团军侦查部队洞穿,苏军突破深度2-3公里。676步兵团旁边是167步兵师的339团,阵地被苏军五十三集团军的突击部队突破了3公里。

    德军在7点,开始向前线调动增援部队。霍特将第19装甲师74装甲掷弹兵团从托马洛夫卡(Tomarovka)向北移动,支援332师,然后让第6装甲师第4装甲掷弹兵团支援167师。

    7点55分,苏军全面进攻开始,西起布托沃,东到北顿涅茨河,整个攻击面宽40公里。在苏军第五近卫集团军当面,苏军祭出两路主攻力量。右翼是亚历山大.罗季姆采夫(A.I. Rodimtsev)少将的三十二近卫步兵军,加强了1个坦克旅,1个自行火炮团和2个战斗工兵营;左翼是约西夫.波波夫(I.I. Popov)少将的三十三近卫步兵军,加强了2个突击坦克团,2个自行火炮团和2个工兵营。这两股力量,分别砸在了德军322步兵师,332步兵师与167步兵师结合部上。

    1943年夏,别尔哥罗德战场,苏军以压倒性优势步坦协同,突破德军防线
    

    苏军诡异的炮击节奏,让一部分德军无法辨别进入阵地的时机,最终造成的结果就是当俄国人涌上来时,要么提早进入阵地的德军被最后一波炮击炸飞炸傻,要么就是还呆在预备阵地上来不及进入防御据点。不论什么结果,苏军的炮击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临近中午,苏军在别尔哥罗德西北全面达成突破,德军一线部队在苏军波浪式的进攻下,被不断压缩后腿。彼时,苏军步兵部队已经放出第二波突击部队,11点50分,后方的卡图科夫第一坦克集团军开始进入突破口扩大战果。德军322步兵师麾下164团被海量的苏军坦克淹没,其在Streletskoe(别尔哥罗德西北4公里)外围的防御阵地失守。

    托马洛夫卡是德军在别尔哥罗德西北最主要的兵力集结点,理所当然的受到了苏军特别的关照。卡图科夫的坦克部队下午就切断了这里同别尔哥罗德的高速路,同时苏军六十六近卫步兵师和九十七近卫步兵师已经从北面和东北接近托马洛夫卡外围。

    苏军左翼三十三近卫步兵军进展同样显著。因为打击点正好在德军332和167步兵师的结合部,混乱中德军没有办法有效调集力量封闭突破口。9点半,苏军全面渡过沃尔斯克拉河 (Vorskla River),德军部分部队反而被抛在了河北岸。苏军不在理会这些散兵,11点,罗特米斯特罗夫的第五近卫坦克集团军开始果断冲入突破口。到了下午2点,已经全面肃清Yakhontov周边的德军。

    德军防线上的88炮,还是能对苏军坦克产生重大威胁的,但是数量太少,照片拍摄于1943年夏,哈尔科夫一带
    

    @zth223 2022-03-19 22:07:13
    作者的字里行间完全站在赤俄一边。
    -----------------------------
    难道我该写点纳粹德国的好么?
    @仲子锁麟 2022-03-20 08:57:26
    泾渭分明越来越明显
    俄罗斯和中国将来注定要退出联合国
    将来的联合国是美英法为首的民主国家联盟
    -----------------------------
    如果你是高华或者1450, please step outside cause here u r not welcomed.
    德军332步兵师大概是这一天最倒霉的单位了。在他右翼同167师结合部被苏军冲垮时,正面又遭到了苏军第六近卫集团军的进攻。这个师一时间独自承受了3个步兵军正面的碾压。在稍作抵抗后,332师几乎是溃散式的向南方的托马洛夫卡撤退下去。

    德军也没有一味地挨打。第19装甲师先是派74掷弹兵团将332师的残余部队接应下来,汇集到托马洛夫卡北-东北组织防御。然后派73团在城东占领出发阵地。入夜后,这两个装甲掷弹兵团对苏军展开了猛烈地反扑,希望能重新打通通往别尔哥罗德的高速路(当然没有成功)

    再来看别尔哥罗德正北面的情况。这一片是马纳加罗夫的五十三集团军进攻的区域。马纳加罗夫第一波放出了5个步兵师,每个步兵师都有1一个坦克团作为支援。面对他们的是德军167步兵师。这个师的左翼已经卷入了同苏军第五近卫集团军的混战,现在轮到正面的巨浪拍门了。

    8月4日的战局,可以看到,左侧1TA(卡图科夫的部队)撕开了一个大口子
    
    苏军上午8点开始跃出战壕进攻,很快攻入德军一线阵地。因为炮火的成功软化,德军在大部分阵地上的防御力量都已经被削弱,除了在Zhuravlinyi附近的一处4平方公里大小的树林。这里驻扎着339团的2个营和一小部分第6装甲师的坦克,正好卡在苏军二五二步兵师和第二十八近卫步兵师进攻轴扇面的分割线上。躲在树林里的德军用凶猛的火力阻止了苏军这两个步兵师的前进。双方从9点多一直打到11点,最终在重炮和坦克的支援下,苏军才将德军从林子中赶了出去。
    这两个步兵师的右翼,是一一六步兵师。这个师对德军331步兵团的进攻却顺利很多,上午10点30分,它已经深入德军防线2-2.5公里。到了下午1点,这个师的2个团已经抵达耶里克河谷(Yerik River,别尔哥罗德以北10公里处)。
    眼看着自己的部下进展受挫,科涅夫命令马纳加罗夫投入第一机械化军协助步兵军打开缺口,不再干等突破口。第一机械化军投入2个机械化旅,1个坦克旅,分别支援三个前面提到的步兵师。
    最终,在机械化部队支援下,二五二步兵师晚间抵达了Rakovo(别尔哥罗德西北30公里处,还是落后于一一六师不少)。入夜,第五十三集团军已经突入德军防线8公里,基本摧毁了德军167步兵师的防线。但是因为科涅夫过早投入第一机械化军,导致装甲部队陷入了同在耶里克河沿岸的德军胶着的战斗中(这些脏活累活应该交给步兵完成的,装甲部队就管突破就好了)。
    苏军战线最左翼的六十九和第七近卫集团军当天尝试着在索罗米诺(Solomino)一带尝试跨过北顿涅茨河,但是他们的尝试在德军凶猛的炮火下失败了。

    到了8月3日终,苏军第五近卫坦克集团军突破最深,达到了26公里,在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和“肯普夫”集群之间撕开了一个大口子。苏军除了没能在北顿涅茨河取得桥头堡,以及在别尔哥罗德以北进展稍慢外,基本达成了当天的战役计划。德军托马洛夫卡到别尔哥罗德的高速路被切断,同时332和167步兵师基本已经丧失战斗力。德军第6和19装甲师已经陷入和苏军装甲部队的苦战,现在他们的任务就是尽可能坚持下去,不让苏军扩大突破口,给正在赶来的援军争取时间。

    一组8月份苏军战地照
    
    @zth223 2022-03-19 22:07:13
    作者的字里行间完全站在赤俄一边。
    -----------------------------
    @qztsxme109 2022-03-20 19:25:04
    难道我该写点纳粹德国的好么?
    -----------------------------
    @zth223 2022-03-20 19:33:20
    至少中立吧,德国苏联分得清谁好谁坏?特别是现在这个环境挺毛子也是奇葩。
    -----------------------------
    我写的很中立吧,我后面的文章还引用的不少德方的史料,最起码写这段历史,我英文,德文,俄文的资料都看了一遍。
    第四节:战局的快速裂变 – 4-5日的战斗

    4日凌晨4点,沃罗涅日方面军就恢复攻势。苏军组织了半个小时的猛烈炮击和轰炸,然后步兵开始对托马洛夫卡的德军进行强攻。第六近卫集团军下属的二十三近卫步兵军,在第五近卫坦克集团军的支援下,对这个据点外围的敌人阵地发动了连绵不断的进攻,但是德军昨夜已经调集了255步兵师和19装甲师的剩余部队上来,加强了整个防线的强度,所以苏军这天仅仅在托马洛夫卡西北取得了4公里的进展,将德军压过了城北铁路线。

    几乎与此同时,别尔哥罗德正北的草原方面军也遇到了德军顽强的抵抗。全天,苏军五十三和六十九集团军都在城北举步维艰。德军在城北修筑的工事给苏军造成了显著的伤亡,并且德军每次都可以从容的向后撤退到下一道防线。配属给五十三集团军的第一机械化军在城西北也没有取得明显进展,全天前进了5-6公里(步兵师只有4公里左右)。不过即使这样,苏军也已经接近了别尔哥罗德的外围,眼瞅着巷战就要发生了。

    当两侧苏军的攻势都受阻于德军在据点的顽强抵抗时,苏军开始在中间发力。第五近卫集团军一大早就继续扩大其在托马洛夫卡-别尔哥罗德高速路地区的突破口。在第一坦克集团军配合下,苏军潮水般涌过高速路,德军167步兵师残部完全无法阻挡。下午,苏军第十三近卫步兵师已经抵达鲍里索夫卡东郊。要知道鲍里索夫卡是托马洛夫卡西南重要的中转枢纽,他和托马列夫卡,别尔哥罗德就像是一个三角,拱卫着整个德军南线的北翼。

    德军在别尔哥罗德地区的防御三角,红箭头代表苏军进攻方向
    


    到了4日下午,苏军第六坦克军和第三机械化军抵达奥尔洛夫卡(Orlovka)一线(在鲍里索夫卡和别尔哥罗德中间)后,将这个三角形从中间劈成了两半。苏军重兵集团,已经在德军防线上钻出了一个宽10公里,纵深15公里的大洞。
    三角形的左边,托马洛夫卡-鲍里索夫卡,德军332,第9和第11装甲师,正在掘壕固守;三角形的右边,168,198步兵师和第6装甲师一部蜷缩在别尔哥罗德外围;整个三角形被突破的底部,167师和第6装甲师的一丢丢部队正维持着如纸一样薄的防线,再往南,就什么都没有了!
    OKW的战斗日志出人意料的描述道:“第4装甲集团军右翼遭到了敌人超过200辆坦克的突破。但是经过激烈战斗,突破口已经被成功控制。”OKW在前一天没有针对别尔哥罗德方面特别的描述,这已经让人很费解了,现在又来了这么一条,只能说,要么他们在自欺欺人,要么就是前线信息传递出了大问题。

    时间进入8月5日。这天,瓦图京的计划就是继续猛砸托马洛夫卡的德军。他一方面命令托马洛夫卡西北部的二十三近卫步兵军继续向西南压迫敌军,一方面要求已经达成突破的第五近卫集团军继续深入。

    二十三近卫步兵军在试图从西北包抄托马洛夫卡时,同德军第52装甲营发生了交火。苏军报告,德军出动了“虎”式坦克,苏军一个坦克团在五十二近卫步兵师协助下试图从北面切断托马洛夫卡-鲍里索夫卡公路,但战斗大半天后,下午被德军赶了回去,苏军损失了14辆坦克。城东北,苏军三十二近卫步兵军继续龟速前进,一句话:进展缓慢。

    “虎”式坦克一直是让苏军头疼的存在
    
    眼看着短时间攻不下来面前这个堡垒,瓦图京干脆计划绕过托马洛夫卡-鲍里索夫卡一线,他希望自己已经在大突破口里的第五近卫集团军+第一坦克集团军能从南面绕过鲍里索夫卡,然后转向西北,配合第六近卫集团军,甚至是更西面的第二十七和四十集团军(这两个集团军在托马洛夫卡西北20公里处推进),将整个这一地区的德军包饺子(德军第52军大部,以及48装甲军一部)。

    谢尔盖.特洛菲门科 (Sergei Trofimenko)的二十七集团军在第四近卫坦克军的支援下,在前一天就从北面渡过沃斯克拉河(Vorskla River)。苏德双方在河南岸的桥头堡地带激烈争夺了一天时间,到了5号上午10点,特洛菲门科投入坦克部队,终于在德军11装甲师防线上打开了缺口。德军开始向托马洛夫卡撤退,连带着左翼255步兵师也向后缩。到了晚上,二十七集团军已经从西北面威胁托马洛夫卡-鲍里索夫卡公路(只有4公里距离了)。

    在德军“防御三角”的左半边摇摇欲坠之时,右半边也开始崩塌。5日下午4点,德军被迫撤离位于苏军突击大口袋中心位置的奥尔洛夫卡,因为罗特米斯特罗夫的第五近卫坦克集团已经杀到了他们身后,167师要想活命,只能脚底抹油溜之大吉。现在,罗特米斯特罗夫已能够威胁“肯普夫”集群的侧后方了。

    5日战局图,苏军已经撕开德军防线,威胁到整个别尔哥罗德地区的稳定
    
    另一边,曼施坦因紧急调动的SS部队,还绵延在哈尔科夫到米乌斯的铁路上,第3装甲军(现在还是个空壳,陆续会有第3装甲师,SS“帝国”,“骷髅”和“维京”师归建)的HQ先行抵达泽洛齐夫(Zolochev,奥尔洛夫卡以南32公里)。但是他们来了也没用,军长赫尔曼.布雷特(Hermann Breith,这位在“罗兰”行动后,下面的部队都被调光了,现在好容易又有了点部队)只能先在这里苟一下,因为HQ的直属战斗单位都还在后面。第3装甲师先头部队倒是已经到了新沃多拉加(哈尔科夫以南10公里),但是这里离前线太远,等他们集结起来到一线,至少还需要1天时间。
    别尔哥罗德方向,科涅夫5号这一天取得了一个大战果:解放别尔哥罗德。他的战法很简答,利用数量优势继续压着正面的德军打,同时抓紧在德军右翼渡过北顿涅茨河,争取包围整个别尔哥罗德地区的德军。上午9点,他麾下的第一机械化军成功渡过了弗泽卡河(Vezelka River),2个坦克旅在前,1个坦克旅在后,叠加一个步兵师,呈倒三角队形向德军防线纵深进攻。

    赫尔曼.布雷特,这位将在8月扮演力挽狂澜的角色
    

    德军左翼防线在沃罗涅日方面军的进攻下实际已经崩塌,草原方面军的五十三集团军继续锦上添花,协助扩大突破口的同时,挤压着德军让其防线不断向别尔哥罗德弯曲。科涅夫现在不断将部队送入德军左翼侧后。下午2点,苏军三十七坦克旅已经抵达了Krasnoye(别尔哥罗德西南5公里),到了晚间,配属五十三集团军的第五近卫机械化军成功切断了别尔哥罗德-哈尔科夫公路,德军再不撤,就真的撤不出来了。

    到了下午2点,苏军从北面逼近别尔哥罗德外围。苏军第八十九近卫步兵师,三零五步兵师开始从北面攻城。在猛烈炮火的掩护下,苏军连续攻克城北的大理石场,火车站等据点。随后,已经从城东包抄的苏军,开始在一一一步兵师的领头下加入到对城市的围攻中。眼看着要被包饺子,肯普夫命令城中部队开始撤退。预期中激烈的巷战并没有发生,德军溜的很快。苏军宣布,当天晚上6点,别尔哥罗德解放。

    苏军在别尔哥罗德举行入城仪式
    

    更晚一些的时候,苏军突破的主力第六坦克军和第二机械化军已经进抵鲍里索夫卡以南12公里的科里莫夫(Klimov)。卡图科夫意识到,面前德军的防线非常薄弱,167步兵师和第6装甲师不可能用手头有限的兵力无限制延长自身的防线。卡图科夫现在不仅要配合完成对托马洛夫卡一线德军的包围,还要创造更大的包围圈,他的终极目标是波罗杜克希夫(Bogodukhov,鲍里索夫卡以南56公里处)。如果他能最终占领这里,将彻底切断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和“肯普夫”集群的联系,并为下一步围歼德军2-3个集团军创造机会。

    如果我们站在曼施坦因的角度去看8月5日入夜的地图,一定会发现自己的南方集团军群面临着如下凶险的场景:托马洛夫卡-鲍里索夫卡一带的包围圈正在形成,现在苏军正在从东西两边远远越过德军的防线,向纵深包抄,留给这一带德军撤退的出路只有一条10公里长,3-4公里宽的“盲肠道”。为了挽救这些部队,霍特在晚上7点下令撤离托马洛夫卡。撤退持续了一整夜,但是他们接下来要去的鲍里索夫卡,并没有比托马洛夫卡好到哪里去。

    别尔哥罗德一带的德军,已经退到城南,167,168,198和106步兵师的残余力量零散的分布在从别索诺夫卡(Bessonovka)到北顿涅茨河25公里的战线上,背后是第6装甲师残部,在战线上充当救火队;德军纵深哈尔科夫一带,德军防线薄如一层纸,如果不能有足够的时间,正在赶来的第3装甲军将无法及时构筑完整的防线;整个南方集群的北翼面临崩塌的风险,这个风险不在天边,已经火烧眉毛!

    “骷髅”师的IV号坦克,拍摄于1943年夏季,他们将是德军最后的希望
    

    第五节:突向哈尔科夫 – 苏军攻势的扩大
    5日晚,前线部队上报瓦图京,托马洛夫卡的德军有撤退迹象,瓦图京立刻命令扎多夫的第五近卫集团军加速向鲍里索夫卡前进,争取6日一大早拿下这个据点;同时他命令第六近卫集团军和二十七集团军从托卡洛夫卡城西北南下,配合扎多夫进行一个钳形攻势,力争不让德军逃跑。瓦图京计划,在包围和消灭鲍里索夫卡的德军后,二十七集团军将继续向西突破,向德军纵深发展,第五和第六近卫集团军将向西南-南部前进。 除了卡图科夫的第一坦克集团军基本进攻轴线没变以外,罗特米斯特罗夫的第五近卫坦克集团在当晚进行了复杂的调度,他亲临第一线,指挥还在托马洛夫卡-鲍里索夫卡一带战斗的部分部队脱离,然后乘夜色转移到南面的突破口处。

    6日一大早,苏军猛烈的炮火覆盖了托马洛夫卡的德军阵地,可是已经没有多少德军还留在这里,苏军轻易夺取了这个让他们裹足2天的据点。德军一路向西南撤向鲍里索夫卡,同时已经守在这里的19装甲师一部和332师部分人员,发疯般的抵抗着苏军第五近卫集团军的进攻。德军要保证鲍里索夫卡通向西南格赖沃龙(Graivoron)和特罗斯佳涅茨(Trostyanets)的道路畅通,这是他们最后的生命线。

    6日-7日的局势简易图,德军左翼已经处在被包围的风险中
    

    上午,得知别尔哥罗德和托卡洛夫卡都已经解放,正在草原方面军前线指挥部的朱可夫和科涅夫一合计,向Stavka建议,扩大战役目标。他们建议,由草原方面军继续向哈尔科夫前进,同时瓦图京的部队,向西南进军,从哈尔科夫以西包围整个地区的德军。这个计划的核心就在瓦图京身上,他旗下的坦克部队,能否在德军增援部队到达前,摧毁目前还挡在他面前的那些残兵,然后席卷整个哈尔科夫以西地区,不给德军留任何修建防线的机会。

    当天,围绕鲍里索夫卡,苏德双方都下了血本(当然,德国人也没啥好放到台面上的,他们的牌都已经打出来了)。为了切断这里德军南下撤退的路,苏军第十三近卫步兵师师长巴卡兰诺夫(G.V. Baklanov)派出一个营,搭乘一个连的坦克,再加上一个反坦克连,一个120重迫击炮连,突袭了连接鲍里索夫卡和格赖沃龙间的火车枢纽霍特梅日斯克(Khotmyzhsk)。车站里挤满了火车,以及准备装车的物资。苏军席卷了整个车站,摧毁缴获了绝大部分德军装备,然后掘地固守。

    双方围绕这个站争夺了5个小时,一切仿佛回到了斯大林格勒。最终,苏军在损失了全部坦克后,稍微撤出了火车站。德军抓紧这个窗口期,全面撤出鲍里索夫卡,开始向西南沿着铁路线向格赖沃龙撤退。德军的撤退又遭到了赶上来的第十三近卫步兵师主力的袭击,队形一片混乱,于是双方在夜间沿着铁路线拼杀成一团。

    苏军步兵在8月进攻中,展现出了非常强大的主动性
    

    现在苏军已经从北-西-西北-东北-东全面压了上来,鲍里索夫卡失守是迟早的事,而且苏军第二十七集团军已经越过了第六近卫集团军(第四近卫坦克军打头阵),从北面威胁到格赖沃龙的安全,这一代,德军只剩下57步兵师和第11装甲师的残余部队在勉强支撑。仿佛还嫌霍特不够头大,苏军第五近卫坦克军在第一坦克集团军指挥下(暂时),已经抵达了格赖沃龙的东南,基本完成了对这个据点南线的包抄。

    现在霍特不得不命令他的手下继续突围,哪怕他们头一天晚上才从托卡洛夫卡撤出来。52步兵军的军长欧根.奥特这几天真是霉头触顶,连续两天跑进两个包围圈,这种事在东线前几年的战斗中真算是少有。现在他手下的5个师,剩余兵力不足一半,基本都陷在鲍里索夫卡-格赖沃龙的口袋里。

    7日,天气晴好,这对德国人可不是一个好消息。德军先要突破苏军卡在霍特梅日斯克一带的阵地,这里就如同卡在喉咙的鱼刺,让德军从北面鲍里索夫卡撤退的部队持续受到袭击。上午10点,德军发动凶猛的进攻,希望将苏军第十三近卫步兵师彻底挤出阵地。苏军呼叫重炮和空军反复蹂躏德军进攻纵队。在惊慌失措中,德军只能根据最前线部队的报告,从苏军火力弱的地区进行突破,这就如同盲人摸象一样,搞不好哪一下就被大象踩死了。

    很快,德军霉运就来了,19装甲师师长古斯塔夫.施密特(Gustav Schmidt)在突围中误入苏军三十九近卫步兵团阵地,被连人带车抓了个正着。19装甲师整个指挥部也被端掉了。一片混乱中,德军以为施密特已经阵亡,结果直接报了上去。最终就是这位仁兄的讣告和苏军俘虏的照片一前一后登了出来。

    被宣布“阵亡”的俘虏,19装甲师师长古斯塔夫.施密特
    

    德军一片混乱的越过Golovchino(霍特梅日斯克西南2公里),然后被苏军二十七集团军撵着一路向南,又一头扎进了早已经在格赖沃龙城北等着他们的第四近卫坦克军和第一坦克集团军怀里。德军现在已经没有选择,要么被就地消灭,要么就杀出一条血路。在基本丢弃了全部重武器后,一部分德军得以在苏军还未合拢的包围圈上凿开了一个口子,仓狂撤入格赖沃龙城中。扎多夫事后上报的战果是击毙5000,俘虏2000,击毁40辆坦克和500多辆其他各型车辆。

    德军撤退后遗弃的“豹”式坦克,这在哈尔科夫地区,也算是少见货
    

    让我们喘口气梳理下霍特眼前的状态(真的惨):左翼48装甲军被敌人的四十集团军和部分隶属于二十七集团军的部队纠缠,完全无法支援右翼正在溃退的52步兵军;南方集团军群的纵深,几个交通要点阿克提卡(Akhtyrka),克拉斯诺库特西克(Krasnokutsk),波罗杜克希夫和泽洛齐夫均处在门户大开的状态;52军HQ已经撤退到特罗斯佳涅茨,这里已经在格赖沃龙以西46公里处,但是他们和苏军之间,只有11装甲师的一些残兵;332,255步兵师和19装甲师刚从地狱般的包围圈中逃出来,一路向西狂奔50公里抵达阿克提卡。在那里,他们碰到了匆匆忙忙从奥廖尔前线赶回来的“大德意志”师先头部队(50辆坦克)。这个师在过去3周中,围绕库尔斯克绕了一圈,从南到北又到南,现在还有90多辆坦克还在火车上没下来呢。霍特现在希望能依靠“大德意志”师,维持一条从北面苏梅岛南面阿克提卡的防线,如果能恢复同右翼“肯普夫”集群的联系更好,但是这估计是个奢望了。

    同时苏军的装甲洪流正像一直张开的手,四散开来,第一坦克军向西-西南,第五近卫坦克集团将向西南-南,德军防线上的窟窿已经扩大到近50公里。7日晚,卡图科夫的部队涌进了波罗杜克希夫。这个要点位于苏梅-哈尔科夫-波尔塔瓦三角地区的中心,德军当地保安部队完全被打了个措手不及,苏军仅仅用了3个小时就结束了战斗。火车站内堆积如山的物资全部成了苏军的战利品,包括700吨宝贵的燃料。

    7日战况图,1TA和5GTA已经深入德军防线之后
    

    8日,OKH总参谋长蔡茨勒飞到曼施坦因总部了解最新战局。曼施坦因告诉他,现在的情况已经不是个别地段的问题了,而是整个南方集群防线面临解体风险的问题。不要在纠结什么撤离库班桥头堡,或者从其他战线调集几个师这些小毛毛的细节,必须要放弃顿涅次盆地,集中兵力在北翼,然后逐步撤退,退守第聂伯河。蔡茨勒提醒他,放弃顿涅次地区的建议,元首绝对不会批准。曼施坦因干脆表示,那你给我从其他地方或者中央集群再调10个师来(克卢格:我TM,擦!!),再给我调10个师充实第聂伯河防线(元首:我TM从哪给你找20个师来?我能下蛋还是咋的。。。。。)。蔡茨勒表示OKH这边也没有这么多部队。电报打回狼穴,果不其然,希特勒一口回绝:“。。。。如哈尔科夫失守,将对土耳其和保加利亚对我国的态度产生重大负面影响。。。”这是希特勒给出的理由。但是按照曼施坦因在自传里的说法,他从来就没打算在这个城下赌上自己整个集团军群的前途。
    第六节:危与机并存 – 兵临哈尔科夫

    6-7日,德军援军陆续从南北赶来。除了我们之前提到的“大德意志”师,还有从米乌斯河赶来的部队。第3装甲师大部在6日晚已经抵达新沃多拉加,在被正式纳入第3装甲军麾下后,7日白天开始向哈尔科夫以北运动,建立一条新防线。第3装甲军军长布雷特从曼施坦因那边领命,被要求去堵第6装甲师左翼和第11步兵军右翼之间的窟窿。现在他手上还有刚刚赶来的“帝国”师前锋,可以用来去堵一下苏军两个坦克集团军的矛头(双方已经在7日爆发了前卫战,苏军2个坦克旅对德军1个坦克连)。而更后面的“骷髅”师,要等到8-9号才能赶过来。

    苏军现在看起来局势一片大好。但是正如咱们以往说的,危机危机,危与机并存。苏军坦克部队的狂飙,产生了一个老问题:步坦脱节了。当面德军现在的防线是风雨飘摇,但是他们没有显现出应有的败相,相反的,哪怕在源源不断的压力下,德军部队还是千方百计的维持着一条完整的战线。即使在突破的矛尖上,苏军也开始感到逐步增加的阻力。向西,“大德意志”师的部队已经抵达阿克提卡;向南,泽洛齐夫到波罗杜克希夫,虽然这两个据点都丢了,但是“帝国”师的部队填补上了这两处之间近30公里的缺口,堵住了第五近卫坦克集团军南下的路线;苏军背后,鲍里索夫卡-格赖沃龙一线战斗还未结束,依然有相当数量的德军散落在后面,威胁着苏军的后方(突破的太快的副作用)。

    8日,德军援军开始陆续到达,尤其是“帝国”和“骷髅”师,来的恰到好处
    

    苏军突击部队现在不仅脱离了步兵,而且大量炮兵也没有跟上,突击箭头的威力正在下降。卡图科夫的第一坦集,坦克数量已经下降到250辆。

    Stavka总参谋长助理阿列克谢.安东诺夫(A.I Antonov)中将在7号晚些时候就给瓦图京发电报,告诉他:“第五近卫坦克集团军目前麾下部队过度分散。斯大林同志命令您将五近集集中使用,保持友邻第一坦克集团军的集中度。”

    同时,在哈尔科夫北面,苏军仅仅是逼退了德军的防守部队,自身依然处于缺乏机动空间的窘境。如果侧翼瓦图京的部队无法完成对于哈尔科夫从西面的包围,那么科涅夫只能铁着头一点点向前顶,去硬啃德军在哈尔科夫外围的防线群。

    老马打算首先讲下科涅夫当面这几天的进展。五十三和六十九集团军,在8-11日,平均每天7-9公里的速度向前推进。科涅夫希望五十三集团军在坚固正面压力的同时,能向西南进一步延伸,包抄城的西面,面对已经蜷起来的德军,这种要求引起了前线指战员的不满。集团军司令马纳加罗夫在日记中写道:“方面军司令科涅夫同志要求我们按照这样的命令来向哈尔科夫前进,不符合实际情况和条件。看起来哈尔科夫战役,大概率会是苦战而且让我们损失颇大。”

    五十三集团军司令马纳加罗夫,这场战役科涅夫的左膀右臂
    
    9日,还在北顿涅茨河对岸的五十七集团军开始大规模渡河,希望能从东南面威胁哈尔科夫,运气好的话,还能从南部突破德军防线,切断德军向南撤退的路线。上午,苏军第六十八步兵军渡过河,占领了旧萨尔季夫(Staryi Saltov)和佩切尼吉(Pechenegi),这两处地处哈尔科夫正东的据点的德军(282和39师)开始后撤到城市外围的防线。苏军随后开始向城东南的楚胡伊夫(Chuguyev)进攻,10日攻克了这个据点。这给德军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如果说北面和西面的威胁,肯普夫还能对付,现在从东面和东南杀过来的苏军,等于把刀子捅到了后腰。他被迫从城北将第6装甲师撤回来,应对东南面的威胁。

    哈尔科夫方向战局简图,苏军已经开始威胁到哈尔科夫东南
    

    对比一旁科涅夫苦哈哈的硬啃哈尔科夫,另一旁的瓦图京就惬意很多,毕竟大突破口都在他这边。从8日开始,沃罗涅日方面军的进攻重心逐渐向西南-南方向偏转,因为瓦图京希望切断哈尔科夫-波尔塔瓦的铁路,这条铁路也是哈尔科夫-顿巴斯一线德军增援的主要动脉,双方到了真的拼命的时候了。这一天,苏军向南压迫德军防线,波罗杜克希夫-瓦尔基-奥尔杉尼(Olshany)一线是苏军进攻的重心。但是SS部队打的非常凶悍,“帝国”师现在有4“虎”式坦克和超过20辆突击炮部署在了一线。他们在苏军第三机械化军和第三十一坦克军的压力下,稳步后撤,逐步撤过莫齐克河(Merchik River-从波罗杜克希夫以南流过,东西走向)同时维持着完整的防线。下午,“骷髅”师(欠41辆坦克)已经接手“帝国”师左翼防线,在瓦尔基以北构筑了防线。“骷髅”师以师属侦查部队为左翼,“西奥多.艾克”装甲掷弹兵团为右翼,SS第3装甲团一个连12辆坦克为预备队,形成了坚固的防御阵地。

    渡过河的苏军直接闯入了“骷髅”师的火网,第六坦克军在付出相当代价后,被迫后撤到河北岸休整。同样的情况在第二天,也就是8月9日,反复了一整天。哪怕经历过米乌斯河的苦战,“骷髅”师还是爆发了凶残的战斗力,两支同样疲惫的部队在莫齐克河沿岸反复争夺超过30个小时,极大延缓了卡图科夫部队进攻的速度。

    一辆隶属于“帝国”师的“豹”式坦克,拍摄于1943年8月
    

    9日晚,Stavka根据前线传回来的战报,要求瓦图京这么安排其麾下两个突击集团:第一坦克集团军将攻占瓦尔基,切断哈尔科夫-波尔塔瓦铁路;第五近卫坦克集团军向东南-东方向迂回,从西面包抄哈尔科夫。主要作战任务是保持对德军防线压力的同时,尽快解放哈尔科夫。这天晚上,“维京”师也抵达泽洛齐夫一带,将虚弱的第3装甲师解放出来。布雷特命令第3装充实到“帝国”师防线上。

    这个时间点刚刚好,因为10日开始,苏军就开始沿着哈尔科夫外围开始了全面进攻。第五近卫坦克军,以25-30辆坦克组成的战斗群,不断冲击德军防线。“维京”和“帝国”师,还有第3装甲师,在接下来的2天,基本处于抱头挨打的份。但是抓住机会,德军就会以凶猛的反突击咬苏军一口。两天内,“帝国”师和第3装分别宣称击毁了60和40辆苏军坦克(肯定没这么多,不然罗特米斯特罗夫麾下就没啥部队了)。

    “帝国”师的“虎”式坦克驾驶员,1943年夏
    


    9日晚,Stavka根据前线传回来的战报,要求瓦图京这么安排其麾下两个突击集团:第一坦克集团军将攻占瓦尔基,切断哈尔科夫-波尔塔瓦铁路;第五近卫坦克集团军向东南-东方向迂回,从西面包抄哈尔科夫。主要作战任务是保持对德军防线压力的同时,尽快解放哈尔科夫。这天晚上,“维京”师也抵达泽洛齐夫一带,将虚弱的第3装甲师解放出来。布雷特命令第3装充实到“帝国”师防线上。

    这个时间点刚刚好,因为10日开始,苏军就开始沿着哈尔科夫外围开始了全面进攻。第五近卫坦克军,以25-30辆坦克组成的战斗群,不断冲击德军防线。“维京”和“帝国”师,还有第3装甲师,在接下来的2天,基本处于抱头挨打的份。但是抓住机会,德军就会以凶猛的反突击咬苏军一口。两天内,“帝国”师和第3装分别宣称击毁了60和40辆苏军坦克(肯定没这么多,不然罗特米斯特罗夫麾下就没啥部队了)。

    “帝国”师的“虎”式坦克驾驶员,1943年夏
    
    9日晚,Stavka根据前线传回来的战报,要求瓦图京这么安排其麾下两个突击集团:第一坦克集团军将攻占瓦尔基,切断哈尔科夫-波尔塔瓦铁路;第五近卫坦克集团军向东南-东方向迂回,从西面包抄哈尔科夫。主要作战任务是保持对德军防线压力的同时,尽快解放哈尔科夫。这天晚上,“维京”师也抵达泽洛齐夫一带,将虚弱的第3装甲师解放出来。布雷特命令第3装充实到“帝国”师防线上。

    这个时间点刚刚好,因为10日开始,苏军就开始沿着哈尔科夫外围开始了全面进攻。第五近卫坦克军,以25-30辆坦克组成的战斗群,不断冲击德军防线。“维京”和“帝国”师,还有第3装甲师,在接下来的2天,基本处于抱头挨打的份。但是抓住机会,德军就会以凶猛的反突击咬苏军一口。两天内,“帝国”师和第3装分别宣称击毁了60和40辆苏军坦克(肯定没这么多,不然罗特米斯特罗夫麾下就没啥部队了)。
    西面的卡图科夫铁了心要渡河南下。苏军第六坦克军10日下午开始在亚历山大洛夫卡(Aleksandrovka)一带渡过莫齐克河。其中一一二坦克旅全部渡河后,遭到了德军SS部队的拦截。战斗到11日凌晨,苏军损失了11辆坦克,2辆自行火炮和50%的自动武器,被迫后撤到桥头堡,直到第六摩托旅的2个营赶来增援,才稳住战线。

    类似的情况在这两天发生在莫齐克河沿线的各个渡口,苏军渡河,然后被德军反击。“骷髅”师左翼,被苏军第一近卫坦克旅包抄,逼着德军投入了团属工兵部队。双方的战斗可以用“斗狗”来形容,苏军尝试包抄德军左翼,德军干脆直插苏军右侧,双方都想切断对方的后路,如同互相咬尾的猎犬。最终11日晚,苏军退回河南岸的桥头堡,而耗尽了经历的SS部队勉强维持住了如纸一般薄的防线。

    正在给下属布置任务的罗特米斯特罗夫,1943年8月
    
    在更西面的战线上,苏军第二十七和第六近卫集团军的目标现在放在了博罗姆利亚和特罗斯佳涅茨上,以切断苏梅通向南方的铁路线。这一片的战况虽然激烈,但是远没有南部那么惊心动魄。德军第48装甲军2个装甲师(7和11装),在“大德意志”师的配合下,缓缓后推,维持着战线的完整。到了10日凌晨,苏军已经逼近苏梅同向南部的铁路线,但是德军战线沿着铁路线稳定了下来。最危险的时候,苏军离博罗姆利亚火车站只有1公里。57步兵师在第7装的配合下,发动了一系列反扑,将苏军一六一步兵师赶回了头一天的出发阵地。

    我跟你们说,写到这,我觉得我比科涅夫还累,比霍特还纠结。为啥?苏军四面开花,我就得四面出击,越写越觉得,这么宏大的战役,要把资料提炼精简出来还要准确,还要生动,太TM难了。好在,快熬出头了,快了。。。。。。
    第七章:僵局和暗流 – 西线波罗杜克希夫周边的战斗

    苏军从开战以来,两个主力坦克集团军已经突进了超过100公里。他们漫长的侧翼现在正暴露在德军面前。而步坦脱节的问题,也给了德军可乘之机。伴随着战线逐步稳定,曼施坦因给德军规划了一个两步走的反击方案。已经得到SS装甲部队充实的第3装甲军将向着波罗杜克希夫方向进攻,然后再配合从阿克提卡东出的“大德意志”师等部队,分割包围这一线的苏军(主要是卡图科夫的第一坦克集团将以及第五集团军)。当然,因为目前各部队孱弱的实力,具体实施的时间,和突破地点,都需要根据苏军下一步的发展再做决定。但是防守反击,本来就是曼施坦因的拿手戏。半年前,他在这一带打赢了让他誉声海外的第三次哈尔科夫反击战,这一次他还能复制辉煌么?

    11日,苏军第一坦克集团军的前卫部队(由4个坦克或机械化旅部分部队组成)南下切断了哈尔科夫-波尔塔瓦的铁路。看起来苏军已经快要达到之前的战役目标了,但问题是卡图科夫的主力还在莫齐克河一带同德军纠缠,而第五近卫集团军的步兵还在更后方距离他们24小时的路程处。在这个档口,德军发力了。

    8月11-12日,德军SS部队和苏军展开了激烈的对攻
    
    上午11点,“骷髅”师在左,“帝国”师在右,前者向北,后者向东,以一个半圆形的阵型横扫苏军整个前锋。苏军先头部队很快陷入德军的包围中,其中四十九坦克旅和十七坦克团大部被歼灭,一一二坦克旅,近卫第一坦克旅和第十机械化旅损失了超过一半的坦克,几乎全部反坦克炮,但是好容易在12日陆续撤回到了莫齐克河的出发阵地上。“骷髅”师的25辆坦克还袭击了位于克拉斯诺库特西克(Krasnokutsk)的第六坦克军右翼,迫使苏军开始向北撤回莫齐克河北岸。卡图科夫调动了1个步兵师+1个坦克旅才阻挡住德军的反扑。然后他的左翼在亚历山大洛夫卡的阵地也受到了“帝国”师的猛攻,卡图科夫被迫调上来预备队三十一坦克军,才稳住了防线。仅仅一天时间,第一坦克集团军损失的坦克就超过了60辆,当晚,卡图科夫的部队坦克数量下降到了134辆。

    瓦图京现在乐观的很,从8日起收到的德军不断集结的情报被他解读为德军为了掩护撤退而进行的防御性措施;卡图科夫上报的伤亡数据也没能让他产生什么太大的担忧,他依然命令第一坦集向南突破莫齐克河,同时命令第五近集收缩部队,南下支援卡图科夫;他还让第五近卫坦克集团军放弃向东进攻泽洛齐夫,转而南下协助卡图科夫突破波罗杜克希夫东南的德军防线。当晚40公里的野战行军,让罗特米斯特罗夫的部队苦不堪言,坦克和装甲车在连日苦战后,零件磨损进一步造成了非战斗减员的损失。

    12日的战斗更加混乱,首先是罗特米斯特罗夫的部队被德军早上的进攻打乱了节奏。本来应该是出发阵地的地区现在变成了战场,第五近卫坦克集团军十八和二十九坦克军同“帝国”师正面遭遇。卡图科夫第六坦克军的两个旅在9点半也和当面的“骷髅”师在亚历山大洛夫卡以西交火。随后卡图科夫派出了第三机械化军的2个旅前来增援。双方战线搅在一起,苏军一度突破德军战线,向南占领了一小段铁路,但是随后就被包围起来。第六机械化步兵旅在敌人包围圈中一直战斗到14日,才突围出来,但是丧失了几乎全部的重武器,并遭受了惨重的伤亡。战斗中,德军的“虎”式坦克让苏军再次领会到了战场统治力的压迫感,因为重型反坦克炮要么还丢在后方,要么已经被摧毁,苏军的45mm反坦克炮对“虎”式坦克基本毫无威胁。同样的,T-34/76坦克在库尔斯克就已经证明需要进行决死冲锋才能侧击德军重坦,这次也不例外。“西奥多.艾克”团当天敲掉了25辆苏军坦克。苏军三十一坦克军军长迪米特里.康斯坦丁诺维奇上校乘坐的坦克被德军打爆,阵亡在了铁棺材里(苏军资料,18日才确认阵亡)。当天晚间,罗特米斯特罗夫上报,自己麾下坦克数量已经下降到130辆,几个坦克军的实力仅仅相当于一开始的坦克旅。

    在激烈的坦克对抗中,苏军坦克在正常距离上,完全不是“虎”式坦克的对手
    
    仗打到这个份上,已经到了所谓的“最后一个营”的时刻,双方都在搜肠刮肚的想再扣一点部队怼到前线。瓦图京认为,自己麾下的部队还有机会切断波尔塔瓦-哈尔科夫铁路,朱可夫警告他周围德军的实力还在增强,突出部里的苏军需要尽快转入防御。一番争论后,瓦图京赢了。随着落后的步兵部队跟上来,瓦图京计划重整自己的坦克部队,再尝试一下在德军SS部队的防线上打开一个口子。

    从13日起,双方在波罗杜克希夫西-南-东三面继续爆发激战。苏军无法取得进一步进展,瓦图京继续突破的计划失败了。讽刺的是,科涅夫那边也需要瓦图京来配合他打开哈尔科夫的局面。13日晚,Stavka下令,罗特米斯特罗的部队要转向东协助草原方面军进攻(罗特米斯特罗:NM,我几天前才从那边调过来,然后又要回去)。瓦图京也下令他要立刻赶路,罗特米斯特罗告诉他们,如果他现在走了,卡图科夫肯定挡不住德国人,那样波罗杜克希夫就失守了。于是,两个坦克集团军,就这么抱在一起,在波罗杜克希夫坚持战斗到17号,当然,他们的坦克数量合起来,也才150辆左右,已经发挥不出什么太大作用了。

    德军这边,在15-16日取得了一些小进展,“骷髅”师在城南切断了苏军五十二和九十步兵师的大退路,并包围了这两个步兵师的大部外加第五坦克军剩余的部队。2天战斗后,德军损失4500人和21辆坦克。但是德军的进展也差不多到头了。双方都缺乏足够的力量再进一步突破对手的防线,而曼施坦因发现SS部队无法在南线打开缺口后,决定不在阵地战上浪费兵力,于是17日下令波罗杜克希夫当面两个SS师转入防御状态。

    “骷髅”师配属的150mm6管火箭炮
    
    第八节:血与火 – 东线哈尔科夫城下的苦战

    聊完了西线,咱们再来看看苦逼的科涅夫。因为43年初在哈尔科夫被曼施坦因打了一个完美的防守反击,苏军决定不去头铁的碰这个防御完善的工业城市。科涅夫之前的计划是绕过这个城市,包围它。当然,因为草原方面军孱弱的实力,实际上包抄哈尔科夫最重要的一环要靠瓦图京的第五近卫坦克集团军。、

    之前10号的时候,罗特米斯特罗已经达到了城西,并且要开始全面进攻,力争切断德军南下退路。结果瓦图京一纸调令,这位老兄又跑去了40公里以外的西线。现在科涅夫只能靠自己的手头的部队,从北-西北-东三个防线一点点啃掉这个堡垒。

    11日科涅夫摆开了3个集团军,从上述几个方向发动猛攻,但是当天的进攻全部受挫。其中五十三集团军在佩列西奇涅(Peresechnaya-城西北)只推进了不到一公里,六十九集团军在城北稍微好点,2公里!!五十七集团军在城东,进展最大,4公里。12号,还是类似的情况,每个集团军都在以2-3公里每天的龟速缓慢的爬向哈尔科夫,要不是德军实在没有多余的兵力充实到城防,我估计苏军的进展可能还要慢。

    11-12日,哈尔科夫方向和西线整体局势图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保卫司马南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2-03-10 23:13:31  更:2022-09-21 01:20:55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