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购物 网址 日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视频推荐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日历2023  日历2024  日历2025  日历知识  | 每日头条  视频推荐  数码知识 两性话题 情感天地 心理咨询 旅游天地 | 明星娱乐 电视剧  职场天地  体育  娱乐 
日历软件  煮酒论史  历史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春秋战国 三国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哲学 厚黑学 心理学 | 文库大全  文库分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钓鱼 双色球 戒色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足球 nba 象棋 体操
    
  首页 -> 煮酒论史 -> 长篇连载《北宋崩溃那些事之第一卷:收复燕云始末》 -> 正文阅读

[煮酒论史]长篇连载《北宋崩溃那些事之第一卷:收复燕云始末》[第1页]

作者:南山冈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1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题记:
    任何一座大厦的轰然倒塌,都不是无迹可循的。从政和到靖康,从繁荣到崩溃,让我们沿着北宋这座历史大厦逐渐倾斜倒塌的轨迹,一路走来.........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一、 蜡丸密信
    北宋政和五年,是公元1115年,在辽国是天庆五年,在西夏是雍宁二年。这年农历是乙未,属相为羊。北宋这一年有许多事值得一提,如:一、皇帝接班人问题已经没有了悬念,宋徽宗已正式明确由十六岁的长子赵桓担任太子;二、与西夏边境的战争问题仍没有结束,宦官统帅童贯指挥北宋军队再次与西夏开战,结果是一胜一负,打了个平手;三、这年科举考试中有两个年轻人脱颖而出,一个叫何栗,一个叫秦桧,他们一同进士及第,何栗是头名状元。这两人,后来对宋朝的历史命运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年,北宋还发生了一件小事:一个辽国官员,给宋朝边防长官写来了一封密信。这封密信,与北宋后来的历史命运具有一定的关联。
    密信内容与当时辽国国内形势有关。公元1115年正月,在辽国东北发生了一件大事:一个名叫完颜阿骨打的女真人部族首领,在一个名叫会宁(今黑龙江哈尔滨阿城)的地方,集结了一群女真人揭竿而起,公开向辽国政权与辽国皇帝---天祚帝挑战。他们的目的是,摆脱契丹人的统治与压迫,创建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立的国家。从此,女真人登上了中国历史政治的大舞台,中国历史乃至整个东北亚地区的政治格局与走向,将发生深刻巨变。
    然而,辽国统治者们一开始,对女真人造反并不很重视。他们以为,这帮生活在偏远山区的女真人,就是一帮只会打猎吃肉的山野之人,成不了什么大气候,很容易就会将他们扑灭。
    在收到这封密信之前,北宋朝廷对发生在辽国女真人造反一事并不知情,但对女真人多少还是有些了解的。宋太祖时期,女真人曾跨越渤海来到东京进贡名马。宋太宗时期,女真人继续进贡马匹。后来,因为辽军封锁海岸线,切断了女真人的朝贡之路。女真人请求宋朝出兵攻破辽国封锁线,但遭到宋太宗拒绝,这引起了女真人的不满,不再朝贡。宋真宗时期,女真人恢复朝贡,通常与高丽使者一同来东京。到了宋仁宗时期,女真人迫于辽国的压力,断绝了与宋朝的关系,不再朝贡。
    古人通常用蜡丸来传递机密文书。最先收到蜡丸密信的,是北宋雄州白沟驿站,驿站随即派人将蜡丸送到雄州(今河北雄县)州衙,交给知州和诜。具体时间是,政和五年即1115年阴历三月初五。
    雄州原名瓦桥关,本是唐代为防御契丹而建造的一座关隘,也称火帝阁,位于城西南。其建筑形状类似于一座大门洞,横跨于街心,南面墙上嵌有“雄关”两个大字。门洞上面建有庙宇,供百姓祭奠所用。祭奠文昌帝君朝南拜,祭奠火神则朝北拜。瓦桥关曾随燕云十六州一起,被辽国占领。后周显德六年(956),后周世宗柴荣亲率大军伐辽,兵不血刃收复瓦桥关,随即改名为雄州。雄者,巍然勇猛也,大概柴荣是想以此彰显武功威慑辽国吧。
    北宋时期,雄州已成为一座北方边防重镇,宋辽两国界河白沟河就在城北三十里处。一百多年前,宋辽两国曾爆发过一场长达二十五年的战争,雄州就处于交兵争战的焦点。北宋著名将领杨六郎曾在这里守关十六年。为巩固边防,他率领军民创造性地修筑了地下战道。这些战道始于雄州城,经大台、祁岗,向东北延伸至霸州、文安、永清一带,长达六十五公里左右。战道内设有“引马洞”、“藏兵洞”、“议事厅”、“料敌洞”、“迷魂洞”等军事设施,皆用青砖砌铸,非常坚固,堪称一道“地下长城”。北宋景德元年(1004),两国签订澶渊之盟,结束战争,和平相处。从此,两国成了友好邻邦,每年互派大批使臣访问交流。这些使臣一般都从雄州过界,有时还要在白沟河岸举行一些迎来送往的仪式。过白沟河后,宋使北上先去燕京,然后再去辽国首都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赤峰林东镇)。辽使则一路南下,直奔宋朝首都东京汴梁。两国在白沟河岸都设有专门驿站,负责经办出入境手续等事宜。
    白沟镇就是沿着白沟河岸发展起来的,是两国重要的通商口岸与贸易榷场。宋人用茶、盐、布匹、粮食、药材、瓷器、丝织品等,换取辽人的羊、马、骆驼等牲畜,以及刀具、马具、皮具等产品。边境贸易一片红火,百姓受惠,安居乐业。按照澶渊盟约以及后来的补充约定,宋朝每年给辽国的五十万两匹银绢,即所谓岁币,也在白沟进行交割。
    宋朝实行文官治国,派往全国各地的地方官员基本上都是文官,其目的是,解决长期以来困扰并危害中央政权的藩镇割据问题。然而,雄州是个例外。雄州历任知州皆由武官担任,这已成为惯例沿袭下来。雄州的国防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和诜知州也是一名武官,出身于军人世家,他父亲叫和斌,是著名将领,曾跟随大将狄青南征做先锋,英勇善战,凯旋回朝后受到了宋仁宗的亲切接见。宋神宗时,安南(今越南)入侵,和斌受命率步骑三千出战,大败敌军。和斌长期在广西戍边,晚年回到东京担任侍卫亲军步军司都虞侯,相当于京城卫戍区陆军参谋长。
    和诜属于官二代,年轻时在他爹庇荫下参军入伍,最初在河北地方军队任职。他喜欢钻研兵器制造,曾研制出一种轻便弓弩,叫做制胜强远弓,又称凤凰弓。那是一种脚踏弓弩,据说能破坚于三百步之外。他把弓弩呈给宋哲宗,宋哲宗很高兴,下令制造推广,和诜以此出名。宋徽宗继位后,和诜继续在军中任职,历任右武大夫、威州刺史等武官职务,大约在两年前调来雄州担任知州。
    这封蜡丸密信的原文是这样写的:
    “天庆五年三月四日,辽国光禄卿李良嗣,谨对天斋沐裁书,拜上安抚大师足下:
    良嗣族本汉人,素居燕京霍阴。自远祖以来,悉登仕路。虽披裘食禄不绝如线,然未尝少忘尧风。欲褫左衽,而莫遂其志。
    比者,国君嗣位以来,排斥忠良,引用群小,女真侵陵,官兵奔北,盗贼蜂起,攻陷州县,边报日闻,民罹涂炭,宗社倾危,指日可待。迩又天祚下诏,亲征女真,军民闻之,无不惶骇,揣其军情,无有斗志。良嗣虽愚赣无知,度其事势,辽国必亡。
    良嗣日夜筹思,偷生无地。因省《易系》有云:“见机而作,不俟终日。”《语》不云乎:“危邦不入,乱邦不居。”良嗣久服先王之教,敢佩斯言,欲举家贪生,南归圣域,得复汉家衣裳,以酬素志。伏望察良嗣忱诚不妄,悯恤辙鱼,代奏朝廷,速俾向化。傥蒙睿旨,允其愚恳,预叱会期,俯伏前去,不胜万幸。”
    密信虽然交给了雄州知州和诜,但从密信的称谓看,很显然并不是写给雄州知州的,而是写给安抚使的。
    安抚使是北宋路一级主管军事的官员。路是由道转化而来的。北宋立国之初,因袭唐制,将全国分为十三个道。至道三年(997),宋太宗进行行政区划改革,将全国划分为十五个路。宋神宗时,将全国划分为二十三个路。崇宁四年(1105),宋徽宗又将京都开封府划分为京畿路,全国合称二十四路。
    鉴于唐朝集一道之权于节度使一身,从而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后果,宋朝在路一级进行分权,每个路设置了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和安抚司四个常设机构,并对事权进行明确分割。转运司长官叫转运使,主管财政;提点刑狱司长官叫提点刑狱公事,主管司法;提举常平司长官叫提举常平官,主管平仓与贷放钱谷等事;安抚司长官叫安抚使,主管军事。路的这四个司,又简称为漕司、宪司、仓监司与帅司。对路的这种划分法,是行政区划分法,也称按“宪司”分路。按这种分法,河北地区分为河北东路和河北西路。
    路还有另一种划分法,即按军事防区划分,也称按“帅司”分路。按这种分法,河北地区设有四个安抚使路,即四个军区:一是大名府路,治所在在大名府(今河北大名);二是高阳关路,治所在河间府(今河北河间);三是真定府路,治所在真定府(今河北正定);四是中山府路,治所在安喜(今河北定州)。这种安抚使,一般由各路首州的知州兼任,“掌管一路兵民之事”。
    雄州,按行政区属于河北东路,按军区属于高阳关路。按道理,和诜应该将信交给高阳关路安抚使或者河北东路安抚使,但他没这样做,而是直送东京,上报朝廷。两天后,这封密信呈到皇宫,摆在了宋徽宗的御案上。
    二、宋徽宗与其后妃
    北宋皇宫称作大内或宫城,位于东京汴梁城中心稍偏西北。这个地方最早是唐代宣武节度使官府,五代后梁时修建成皇宫。北宋初年,宋太祖将皇宫往东北角拓宽了一点,由原来五里周长扩建为七里周长。宫内有大小建筑四十余座,各有其不同用途。
    皇宫从南往北分为三个区,南区有中书省、枢密院、都堂、门下省、修国史院等中央机构,是朝廷办公区;中区有大庆殿、文德殿、紫宸殿、垂拱殿、崇政殿、集英殿、保和殿、睿思殿等各种宫殿,是皇帝办公区;北区属于后宫,是皇帝与皇后妃嫔们的生活区。
    皇宫南门是正门,称作宣德楼。正门前是个广场,是京城中心,每年举办元宵灯会时这里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正门旁边有两个边门,东边的叫左掖门,西边的叫右掖门,百官入朝,一律走右掖门。皇宫东门叫东华门,西门叫西华门,北门叫拱辰门。
    拱辰门外边,原来是一个比较空旷的后花园,供皇帝和后妃休闲所用。两年前,宰相蔡京觉得后宫过于狭窄,建议向北扩展一下。于是,在拱辰门外的后花园里增修了一些园林建筑,重新设计了一些景区,形成了一处相对独立的的后宫区,起名叫延福宫。名字虽然也叫宫,但并不是皇帝办公场所,仍然是后花园。园内花树繁茂,风景优美,环境安静,宋徽宗很喜欢这片建筑园林。
    宋徽宗名叫赵佶,徽宗是其庙号。据《宋史.徽宗本纪》记载,绍兴五年(1135)四月二十一日,赵佶在金国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县)逝世,终年五十四岁。但直到绍兴七年,徽宗逝世的消息才传到南宋。这年九月初五,朝廷遥上谥号为圣文仁德显孝皇帝,庙号徽宗。宋徽宗生于元丰五年(1082)农历五月初五,是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
    关于宋徽宗的生母,只知其姓陈,不知其名字,是开封人。一开始,她只是宫里的一名才人,因“颍悟庄重”,被选入宋神宗寝宫作御侍,后来得到临幸。生下赵佶后,由才人晋升为美人。
    北宋后宫妃嫔等级很多,除了皇后外,其他有品级的嫔妃分为二十四等,最高等的叫贵妃,最低等的叫才人,美人是第二十三等级。
    元丰八年(1085)正月,满怀雄心壮志的宋神宗,得知对西夏战事前线又获惨败,精神受到沉重打击,一病不起。同年三月,三十八岁的宋神宗带着深深的遗憾离别了人世。
    陈美人很悲伤,日夜守护在宋神宗陵殿里,半步不离。她“思顾旧恩,毁瘠骨立”。身边的人给她喂食粥药,她挥手推开,说:“得早侍先帝,愿足矣!”
    不久,陈美人如愿以偿,年仅三十二岁。这一年,赵佶才三岁。
    十五年之后,赵佶继位,成为宋朝第八位皇帝。继位的第二年,即建中靖国元年(1101),宋徽宗下诏,追封自己生母陈美人为皇太后,上谥号钦慈。对于这样的荣耀,陈美人生前恐怕是连做梦都不会梦到。
    三岁的赵佶,是被另一个女人抚养成人的,这个女人就是宋神宗皇后向氏。向氏不曾生育,所以对年幼的赵佶格外关爱。赵佶从小就很懂事,聪明好学,兴趣广泛,又友善仁孝,很小就表现出超群的书法绘画天赋,还喜欢骑马、射箭、蹴鞠等各种运动项目。其优秀表现,深得向氏赞赏。
    向氏是河内人(今河南沁阳),出身名门,是宋真宗朝代著名宰相向敏中的曾孙女,嫁给宋神宗后,夫妻感情一直很好。她正直贤淑,在朝野上下,在市民百姓中,都有很高的威望。
    宋神宗共有十四个儿子,但从第一到第五,还有第七第八第十,这八个都先后夭折。宋神宗去世后,排行第六的赵煦继位,即宋哲宗。
    赵煦继位时年仅九岁,由奶奶高太皇太后垂帘听政。元佑八年(1093)高太皇太后去世,宋哲宗亲政,这年他才十七岁。不幸的是,元符三年(1100)正月,亲政仅仅七年的宋哲宗忽患重病,医治无效,英年早逝。
    宋哲宗猝然驾崩,对于皇位继承人问题没留下任何遗言,他也没有子嗣,所以,皇位继承人只能在他的五个弟弟中选择。这五人中,年龄最大的是九弟申王赵佖,可他眼睛有毛病。十一弟端王赵佶,年龄排在第二位。然后依次是十二弟莘王赵俣,十三弟简王赵似,十四弟睦王赵偲。其中,赵俣与赵偲一母同胞,母亲是林贤妃。赵似与宋哲宗一母同胞,母亲是朱太妃。。
    国不可一日无君。向太后紧急召集宰辅大臣开会商量,决定继位人选。参加会议的大臣有四名,即宰相章惇、枢密使曾布、尚书左丞蔡卞和中书侍郎许将。
    向太后流着泪,说:“国家不幸,大行皇帝没有儿子。天下出现这样的变故,应早做决定。”?
    宰相章惇首先明确表态:“按照礼律,应该立同母弟简王。”?
    向太后也表明了立场:“神宗皇帝诸子,申王年龄虽长,因有目疾,不能立。其次即端王,端王当立。”?
    章惇反驳道:“如果按照年龄,申王年长,应该继位。但按照礼制,同母之弟简王应该继位。”?
    听了这话,向太后脸色一沉,语气严厉地说:“俱是神宗之子,岂容如此分别?按年龄,端王其次,应当继位!”?
    很明显,向太后与章惇宰相在皇位继承人选问题上产生了严重分歧,展开了激烈斗争。
    章惇是位老臣,这年已六十五岁,参与过王安石变法,属于改革派新党人物。自元祐八年(1093)担任宰相以来,极力恢复新法,清算旧党,向西拓边,其军政外交政策以及本人个性都十分强硬。
    在这个关键时刻,枢密使曾布开始站队了,他厉声说道:“皇太后圣谕极允当。章惇并不曾与众人商量,所发议论令人惊骇,不知居心何在!”?
    尚书左丞蔡卞也支持向太后,说:“皇太后为宗庙社稷大计诚是,当依圣旨。”?
    中书侍郎许将也紧跟着赞成:“合依圣旨。”?
    向太后脸色这才有些和悦,解释说:“神宗尝有圣语云:端王有福寿,又仁孝,不同诸王。”?
    章惇还是不死心,建议道:“且召五王来看看。”
    蔡卞当即否定:“太后圣旨已定,更有何拟议?”?
    章惇轻轻叹了一口气,说了一句后来经常被人引用的话:“端王轻佻,不可以君临天下!”?
    曾布厉声批驳道:“章惇,不要自以为是!且听皇太后安排!”? 此时,诸亲王都已入宫,待在皇宫东华门内等候消息。不久,消息传来:端王继位。于是,十八岁的端王赵佶,在福宁殿宋哲宗灵前正式继位。
    很显然,赵佶能够继位,是向太后与章惇公开斗争的结果,也是向太后与朱太妃暗中较量的结果,同时也是几个大臣之间勾心斗角的结果。
    对于这一切,聪明的宋徽宗心里当然很有数。所以继位后,他赶紧去泣拜向太后,请求向太后垂帘听政。
    向太后推辞了一番,但最终还是答应助宋徽宗一臂之力。然而,向太后不是恋权之人,仅听政半年,便还政于宋徽宗。又过了半年,向太后便因病去世,享年五十六岁。
    从宋徽宗独立执政,到政和五年这十五年间,已使用了四个年号。这些年号,反映出了宋徽宗的治国理念和当时的政局形势。他使用的第一个年号叫“建中靖国”。“建中靖国”的意思是建立中正之道,使国家安定。他想以此表明,自己的治国理念是平息党争,共谋发展。但仅仅一年后,他便改年号为“崇宁”。“崇宁”的意思是崇奉熙宁新法。熙宁新法即王安石新法。在此期间,宋徽宗任用蔡京为宰相,积极推行变法改革,支持新党,打压旧党,这个年号用了五年。第三个年号叫“大观”,取自《易经》:“大观在上,顺而巽,中正以观天下。”意思是用中正的态度,来看待并治理国家,意在纠正崇宁期间的一些错误做法,这个年号使用了四年。第四个年号叫“政和”,从1111年开始使用,取自《尚书》:“庶政惟和,万国咸宁”。此时,北宋社会经济比较富足,人们安居乐业,可谓天下太平,政通人和。
    宋徽宗现任皇后姓郑,开封人,生于普通官宦家庭,这年三十七岁,比宋徽宗大三岁,她并不是宋徽宗的原配夫人。郑氏十二岁入宫,在向太后身边当侍女,儒雅秀丽,聪慧端庄,很得向太后喜欢,后来晋升为钦圣殿押班。钦圣殿就是向太后居住的宫殿。钦圣宪肃皇后,是向皇后的谥号。那时候,端王赵佶每次下朝,都要来到向太后居住的慈德宫进行叩拜。向太后总是令侍女郑氏和王氏两人陪侍赵佶。赵佶继位后,向太后便将郑氏和王氏一并赐给他作了嫔妃。
    宋徽宗原配夫人姓王,是太子赵桓的生母。王氏也是开封人,也出生于普通官宦家庭。王氏比郑氏小五岁,十六岁时嫁给赵佶。赵佶继位后,册立她为皇后,同年四月生下皇子赵桓。崇宁二年(1103)又生一女赵金奴。王皇后姿色一般,不善言辞,也不会取悦于人,生活落寞孤单。后来,有个宦官举报她行为不检点。宋徽宗很生气,令刑部进行调查,可查来查去并不属实,是那个宦官的诬陷。宋徽宗知道王皇后受了一些委屈,于是对她也萌生了一些爱怜之心。但这件事对王皇后精神打击太大,她变得更加郁郁寡欢。大观二年(1108)九月,她在孤独与抑郁中去世,年仅二十五岁。
    三年后,即政和元年(1111),郑氏被册封为皇后。
    郑皇后为人低调,生活节俭。据说,在制作皇后冠服时,她叮嘱有关人员道:“现在朝廷财力不足,不要制作新的了,就用我原来那件贵妃服改制一下即可。”
    宋徽宗对郑皇后很了解,对她的评价是:“柔明婉淑,谦慎持身”。宋徽宗虽然很尊重郑皇后,但早在十年前就不再宠她了,那时最受宠的是出身寒微的刘贵妃。前年,刘贵妃因病去世了。接下来受宠的一个女孩也姓刘,出身也很寒微,父亲是个酒保。她现年二十五六岁,已晋升为婕妤。刘婕妤年龄虽然不大,可在宫中生活的时间却不算短。她十岁选美入宫,给崇恩宫刘太后即宋哲宗皇后当侍女。刘太后去世后,身边侍女都被放出宫去,可以回家了。但她不愿回家,因为她那个家太寒酸,她希望找到机会重新回宫。后来,经内侍总管杨戬推荐,她如愿以偿来到宋徽宗身边。她年轻漂亮,工于心计,甜言蜜语,眉目传情,很受宋徽宗喜爱。现在,她几乎夜夜陪在宋徽宗身旁。
    这天,宋徽宗在看了李良嗣的蜡丸密信后,对于是否准其入境,拿不定主意。因为宋辽两国早就有约定:互相不得收留叛臣。
    类似事件,在宋仁宗朝代曾经发生过一次。庆历四年(1044)秋,有个辽国驸马,名叫刘三嘏,偷偷跑到河北广信军(今河北徐水西)寻求庇护。刘三嘏也是汉人,他在写给宋朝皇帝的信中说,自己是为燕云百姓重返中原而来,请大宋发兵,进攻辽国,收复燕云失地,燕京民众一定会夹道欢迎。
    宋仁宗阅信后,立即召集大臣开会商议。有的大臣建议接纳,理由是,通过刘三嘏,或许可以了解辽国上层的一些秘密。但是,枢密使杜衍坚决反对,他说:“我们大宋一向信守承诺,如果接纳叛臣,那我们便理亏。况且,此人乃辽国驸马,这样的人,我们怎能与之商讨国家大事?不如将其送回。”?
    宋仁宗采纳了杜衍的建议,令广信军守臣将刘三嘏遣送回辽国。
    这次,宋徽宗没像宋仁宗那样,召集大臣开会商议,而是派内侍将李良嗣密信送到太师府,请蔡京太师与童贯太尉共议。
    三、蔡京(1)
    太师府座落在东京汴梁城的外城西北方向,靠近内城西门阊阖门。东京城是一座有一百五十万人口的大都市,城区由三重城垣即皇城、内城和外城构成。最里面是皇城,皇城外面是内城,内城城墙周长二十多里,有十个城门和两个水门。外城在内城的外边,外城城墙周长五十多里,高四丈,宽五丈九尺,有十二个城门。
    太师府内建筑很有特色,雕梁画栋,秀丽典雅,迎面矗立着一座迎宾楼台,四丈九尺高,正中匾额题写着“鸣銮堂”三个大字,是宋徽宗用“瘦金体”御笔亲书。府内有两处名胜,一个叫南园,一个叫西湖。
    住在太师府里的人物便是蔡京。但这座宅院,并不是蔡京自己花钱建造或者购买来的,而是宋徽宗在三年前,即政和二年(1112)春天御赐给他的。宋徽宗为什么要赐给蔡京这么一座豪宅?这是有深刻政治原因的。
    太师府后边有个小花园,紧靠一条河,叫金水河。金水河是东京城四大河流之一,但这条河并不是天然河,是宋太祖时开凿的一条人工河。东京城原来就有汴河、蔡河、五丈河三条河穿城而过,水系发达,为什么还要开凿一条人工河呢?最初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为了将清水引入皇宫,保证皇宫内廷池苑有充足用水。金水河水质清澈甘甜,后来也逐渐成为东京城居民的生活用水来源。
    金水河从城西北方向的咸丰水门入城,进入内城蜿蜒而行,从天波门流入皇城后苑,曲曲折折绕过太庙,然后再经过御街而东行,流入内城东护城河。金水河流经皇宫内廷这一段,称作景龙江或龙德江,天波门以西河段称作天波溪。
    宋徽宗多次来到太师府,有时乘轿子来,有时坐船来。坐船来最方便,沿着景龙江、天波溪逆流西行,不久便可抵达。
    太师府南边还有一条河,叫汴河。这是东京城内最大的河流,河面宽阔,水流充足,是东京城一条重要的运输通道。河上每天都有船只来往穿梭,大多是运输货物的商船,也有装饰华丽的游船。汴河像一条蓝色飘带穿城而过,沿河景色秀美,两岸错落着许多歌榭楼台,风格各异,特色鲜明。汴河上建有十几座桥,太师府南边这座桥,就叫太师府桥。这桥很有名,京城内妇孺皆知。
    太师,是古代西周时所置官职,专门授予辅弼国君之臣。后来,多被皇帝用作大官加衔,以示恩宠。无论是辅弼,还是恩宠,太师这个称谓,用在目前的蔡京身上最合适不过。
    政和五年(1115),蔡京已六十九岁。从熙宁三年(1070)考中进士步入仕途算起,他已在北宋宦海中沉浮了四十五年之久,历经宋神宗、宋哲宗、宋徽宗三朝皇帝。他受过赏识,也受过打击和排挤。现在,无论是权势还是待遇,都已达到了人生的顶峰。
    宋徽宗自继位以来,这十五年间,所实施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大多数都是蔡京参与制定的。宋徽宗在元符三年(1100)正月继位,蔡京在崇宁元年(1102)七月出任宰相。崇宁五年(1106)蔡京曾一度下台,但仅仅十个月之后又复职。大观三年(1109)致仕即退休,三年后,政和二年(1112)又落致仕即解除退休,重新上台主政。
    蔡京在其执政期间,社会声誉一直是比较不错的,被称为“太平宰相”,只是到了靖康年间,名誉才彻底变坏了。那时,他已成了宋徽宗政治失败的替罪羊。那时,太学生领袖陈东伏阙上书,强烈呼吁宋钦宗诛灭“六贼”,为国除害,名列“六贼”之首的便是蔡京。明代小说《水浒传》,更是将蔡京等北宋大臣弄得面目全非。元朝人主编的《宋史》,这样评价蔡京:“天资凶谲,舞智御人。”
    其实,对蔡京不应该先入为主,对其所作所为,应该进行历史的客观的评价。
    蔡京是福建兴化军(今莆田市)仙游人,字元长,庆历七年(1047)出生于一个官宦家庭。父亲蔡凖是景佑元年(1034)进士,曾任屯田郎中、秘书丞、嘉兴知县等职。蔡氏家族很重视教育和科举,出过不少进士,在当地很有名望。
    蔡京自幼聪颖好学,胸怀大志,精力充沛,思维活跃,喜欢排场,善于交际,锋芒毕露,敢于决断,不怕得罪人。他相貌儒雅,举止潇洒,学识渊博,气质卓越。他与弟弟蔡卞在东京太学读书时,便以博学多才,蜚声于校内外。熙宁三年(1070),蔡京与蔡卞同登进士第,一时传为佳话。
    熙宁年间,正是王安石变法风起云涌之时。蔡京先后担任钱塘县尉和舒州(今安庆)团练推官,在这两个基层岗位上,他工作了六年。熙宁九年(1076),大臣熊本向朝廷推荐蔡京,说他“学行纯茂,练习新法”。于是,蔡京被调入中央工作,这年他虚岁三十。
    熊本是庆历六年(1046)进士,因支持变法,得到王安石的重用。他文武兼备,曾两次受命前去西南地区平定少数民族叛乱,取得很好成效,官至吏部侍郎,相当于中组部副部长。但是,从熊本个人经历看,与蔡京似乎并无交集。他推荐蔡京,大概只是走个组织程序而已。真正看中蔡京并决定将其调入中央工作的,应该是王安石。
    年轻的蔡京能够进入王安石视野,调入朝廷工作,应该与其弟蔡卞有很大的关系。蔡卞也很有才华,早在治平二年(1065),他就拜王安石为师,后来又娶了王安石次女为妻,成了王安石的女婿。
    王安石很欣赏蔡京与蔡卞的才华。熙宁九年(1076)春天的一天,王安石很苦恼地对女婿蔡卞说:“天下没有可用之才啊,这可怎么办?不知将来谁能继我,而执掌国柄?”
    王安石屈指数了数,认为有四个人或许能继承自己的学说,辅佐皇帝走变法之路。这四个人是:自己的儿子王雱和女婿蔡卞,吕惠卿和蔡京。
    可是,王雱在这年七月突然患病去世,这对王安石打击很大。这年十月,王安石辞去了宰相职务。
    吕惠卿曾是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助手,但后来与王安石发生了分裂,分道扬镳。
    这四人中,只有蔡京与蔡卞兄弟俩,始终坚持王安石的变法学说,没辜负王安石厚望。尤其是蔡京,在崇宁年间担任宰相后,在宋徽宗支持下,结合当时实际情况,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大刀阔斧地实施了一系列变法改革措施。
    蔡京调到中央后,最初在吏部担任权流内铨主薄。流内铨属于中央人事管理部门,直接向皇帝负责,主要考核和铨选八、九品幕职、州、县官的工作,即负责干部的考核选拔。主薄相当于秘书,需要有较强的行政组织能力和文字写作能力。蔡京具备这些能力,其精明干练与多才多艺,很快引起了宋神宗的注意。
    此后几年,蔡京在崇文院校书、中书礼房习学公事、大理评事、权提点开封界诸县镇公事、起居郎等很多岗位上,进行历练,增长见识,积累与扩展人脉。
    元丰六年 (1083)八月,蔡京被宋神宗任命为贺辽道宗生辰使,出使辽国。在辽国,蔡京的才华与风度,让辽国君臣称赞不已。回国不久,蔡京便晋升为中书舍人。中书舍人是皇帝身边负责起草诏令的秘书官,相当于秘书长,参与朝廷决策与政务运作,属于政府高级官员。
    元丰七年(1084)十一月,三十八岁的蔡京又被宋神宗委以重任,担任龙图阁待制权知开封府。开封府乃“天下首府”,权知开封府,即统揽京城汴梁一应行政、司法、民生等要事,实权在握,地位显赫。人们普遍认为,蔡京的政治前途不可限量。
    此时,宋军在与西夏作战中屡战屡败。宋神宗励精图治,意图消灭西夏的壮志未酬,精神上受到沉重打击,郁结成病。元丰八年(1085)三月五日,宋神宗在福宁殿含恨而终。宋神宗第六子、年仅九岁的赵煦继位,即宋哲宗。
    宋哲宗年龄太小,不能处理政务,他奶奶即宋神宗的母亲高太皇太后垂帘听政。高太皇太后一向反对王安石变法,垂帘听政后,立即任用守旧派领袖司马光为宰相。司马光上任后,下令废除新法,要求各地官员,务必在五日之内废除募役法,改回原来的差役法。所有地方官员中,只有蔡京在五日之内完成了任务,表现出了强有力的行政才干和雷厉风行的铁腕作风,得到司马光的称赞。
    所谓募役法,又称免役法,是王安石变法的重要内容之一,熙宁四年(1071)颁布实施。其主要内容,简单说就是各州县所需差役(例如税收人员),都由官府统一出钱雇人来干,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分摊。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原来轮流充役的农民可以安心回乡务农,有利于农业生产;二是原来享有免役特权的人户也不得不交纳役钱,有利于社会公平;三是官府因此可以增加一宗收入,有利于财政平衡。但募役法在实际运行中也暴露出一些弊端:一是有些家境贫寒或遭遇灾祸的人家,因交不出免役钱,被迫变卖家产,背上了沉重负担;二是有的地方官员,在征收免役钱时借机中饱私囊,使得官场更加腐败,引起民众不满。
    所谓差役法,简单说就是各州县所需差役,按照农村户等轮流充当。北宋农村人户分为主户和客户。主户是指占有土地的,客户是指没有土地的。客户不需要纳税,也不需要服差役。主户按照土地和财产多寡,分为五等。一等二等是上户,三等四等是中户,五等是下户。主户除了纳税,还要按等级轮流派人到政府部门,去充当“衙前”“里正”“户长”等名目繁多的差役。上户一般享有特权,真正需要服差役的是那些中户和下户。这些差役都没有报酬,属于无偿服务,所以没人愿意干。
    蔡京在开封府迅速改募役为差役的做法,招来了台谏官员们的猛烈抨击。他们指责蔡京“但希望风旨,苟欲媚光,非事实也。”苏辙更是将蔡京贬得一无是处:“京文学政事一无所长,人品至微,士论不与,若不因缘蔡卞与王安石亲戚,无缘兄弟并窃美官。”今天仍然有很多人认为,蔡京的这个做法,属于“首鼠两端,投机钻营”,彻底暴露出他是“一个被人不齿的机会主义分子”。
    然而,当时也有大臣认为蔡京具有宰相之才。年已七十的吕公著是旧党元老,与司马光一同辅政。在蔡京外放离开京城前,他热情邀请蔡京来到家中,说:“蔡君,我在朝中多年,阅人无数,没有一个人比你强!”吕公著又指着自己的座位说:“蔡君日后,一定会坐在这个座位上!”
    接着,吕公著让子孙们站成一排,肃立在旁边侍候。他诚恳地对蔡京说:“今日,我把子孙都托付给你,希望蔡君不要推辞。”
    从元丰八年(1085)五月,到元祐元年(1086年)四月,在这短短一年间,朝廷政策和人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主张变法的新党大臣陆续被赶出朝廷,保守的旧党大臣逐步占据了朝廷各个重要职位,对这一政局变化,史称“元祐更化”。
    从元佑二年(1087)到绍圣元年(1094),这七年间,蔡京先后在九个地方担任知州、知府或发运使。他到过陕西,去过河北,到过江苏,也去过四川。这让他有更多机会接近各地社会基层,对朝廷政策利弊和民生状况,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与认识。
    元佑八年(1093)九月,高太皇太后去世,十七岁的宋哲宗亲政。宋哲宗立即罢免宰相范纯仁、吕大防等旧党大臣,起用章惇、曾布等新党大臣,下令绍述、实施元丰新法,朝廷政策与人事又发生了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
    绍圣元年(1094)三月,蔡京被召回朝廷,担任户部尚书,他积极配合宰相章惇推行新法。不久,改任翰林学士兼侍读,来到宋哲宗身边工作。绍圣三年(1096)又晋升为翰林学士承旨,专为宋哲宗起草诏命,参与机要,职显位宠。此时,宰相是章惇,枢密使是曾布,尚书左丞是蔡卞,这些政坛主要人物,都是当年王安石变法时的骨干成员。
    元符三年(1100)正月,宋哲宗忽然驾崩,宋徽宗继位,向太后垂帘听政。向太后反对变法,于是,朝廷政策与人事又发生了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主张变法的大臣又陆续被贬出朝廷。
    章惇罢相后,曾布以为自己拥立宋徽宗有功,宰相职位非己莫属。他又觉得蔡京与蔡卞兄弟俩都身居高位,对自己权力的上升构成阻碍,于是,他极力排挤蔡卞与蔡京,一心想将他俩挤出朝廷。不久,蔡卞离开朝廷,到地方任职去了。但外放蔡京的建议,遭到向太后否决。向太后很欣赏蔡京的才华,而且,蔡京与向氏家族关系也很密切。宋徽宗本人对蔡京印象也不坏,他继位的诏书便是蔡京起草的。当时,由于时间很紧迫,蔡京起草诏书时,宰辅大臣们都在旁边侍候。章惇供笔,曾布捧砚,蔡卞磨墨。
    半年后,向太后还政于宋徽宗。这时,蔡京又遭到台谏官员们的猛烈弹劾。因为蔡京与向太后的侄子向宗回、向宗良关系不错,他又与一个名叫裴彦辰的宦官有些私人交往。于是,谏官陈瓘、御史丰稷、陈此升等人,抓住这些把柄不放,纷纷上书,指责蔡京联络外戚,交通宦官,宋徽宗不得不将蔡京外放。一开始,安排他去永兴军(今西安),接着又改为江宁府(今南京),但蔡京都没去赴任。最后,安排他到杭州提举洞霄宫。洞霄宫始建于大中祥符五年(1021),位于余杭大涤山下,为天下道观统领。
    蔡京来到杭州,这是他第二次被赶出京城,第二次被排挤出政治权力中心。闲居在杭州的日子里,他心情很苦闷,但对政治前途并没死心。他密切关注朝廷动向,努力寻找机会,期待东山再起。
    四、蔡京(2)
    建中靖国元年(1101)初秋,内供奉官童贯来到杭州,开设明金局,为宋徽宗搜罗流散在民间的文玩字画。蔡京闻讯,喜出望外,他感觉机会来了。他立刻前去拜访童贯,两人言谈很投机,宴游不分昼夜。
    蔡京是书法大家,也是鉴赏大家。他帮助童贯收集和鉴赏了许多名人字画,对童贯的工作支持很大。童贯对蔡京也有所回报,他将蔡京书写的屏障、扇带之类,带回宫中送给关系较好的内侍与嫔妃,并对宋徽宗说了不少蔡京的好话。
    其实,宋徽宗对蔡京早就有所了解。他还是端王时,就曾花钱收藏过蔡京的书法作品,而且,宋徽宗与蔡京的大儿子蔡攸是好朋友。宋徽宗继位之初,蔡京曾利用起草文件的机会,向宋徽宗提过建议,劝他继承父志,继续走变法改革、富国强兵之路。
    当时,因为是向太后垂帘听政,宋徽宗急忙向蔡京摇摇手,示意其住口。宋徽宗小声说:“关于这些事,朕全知道。但目前不知太后之意如何,卿且耐心等待。”
    蔡京这次来杭州虽然心情很郁闷,但他觉得也有意外收获。他发现了两个有超强能力的人才,一个是童贯,另一个是朱冲。
    蔡京并不相识朱冲,两人相识纯是偶然。那还是在来杭州的路上,途经苏州时,他到一座古寺去参观,发现古寺楼阁破旧不堪,急需维修。可是维修费用巨大,无法落实。这时,有个和尚提出一个建议:“可以找朱冲出钱。”
    朱冲是苏州的一个暴发户,靠开药店发了财。这人性格豪爽,喜欢广交朋友,三教九流,无人不识,算是一个很活跃的地方名人。
    通过苏州知州牵线,蔡京见到了朱冲。蔡京问他能否出资维修古寺,他表示没有问题。几天后,朱冲请蔡京到古寺去看看。蔡京来到古寺一看,大吃一惊:维修楼阁所需的几千根木料,整整齐齐地码放在古寺院子里。
    朱冲的办事效率让蔡京很欣赏。蔡京觉得,朱冲是个有本事的人。蔡京喜欢与有本事的人做朋友。
    后来,蔡京返回朝廷时,就将朱冲和他儿子朱勔一起带回京城。再后来,蔡京推荐童贯到西北军队任监军时,让童贯顺便给朱冲父子俩入了军籍。这样,朱冲与朱勔从一介平民摇身一变,变成了在籍现役军官身份。
    蔡京知道宋徽宗喜欢奇花异石,就让朱冲父子回到苏杭,密取浙中珍异之物进贡。没过多久,朱勔将三棵奇异的黄杨树送进宫苑,宋徽宗一见大喜。蔡京顺势将朱勔引荐给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十一月,宋徽宗下旨建立应奉局,职能是负责搜罗各种珍异之物,如奇花异石,珍禽异兽,适口之物等,宋徽宗指名让朱勔负责苏杭应奉局。此后,应奉局干了不少扰民的事情,其中扰民最深的,就是史上有名的“花石纲”。其实,宋徽宗与蔡京在发现花石纲扰民,对朝廷有害时,曾多次下令制止。但屡禁不止,以至后来酿成大乱。
    宋徽宗执政之初,大臣们对元祐与绍圣两个时期朝廷的施政措施,议论纷纷,各有不同看法。所谓元祐,即宋哲宗前期,高太皇太后垂帘听政时期,这一时期全面否定变法。所谓绍圣,即宋哲宗亲政时期,将前期政策全盘否定,又全面恢复新法。前后两个时期的施政纲领与措施,是尖锐对立的。支持变法的大臣,被称作是新党;反对变法的大臣,被称作是旧党。两党大臣互相指责,党派斗争很是激烈。
    面对这种复杂的政治局面,年轻的宋徽宗政治头脑还很天真。他以为,朝廷应该大公至正,应该消除朋党之争。于是,他既使用新党人物,也使用旧党人物,试图对两党进行政治调和。当时,旧党代表人物是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即左相韩忠彦,新党代表人物是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即右相曾布。然而,他们之间的矛盾斗争,不仅没得到缓和平衡,反而日益加深。
    曾布长得又矮又瘦,韩忠彦则高大伟岸,两人一个右相,一个左相,常常并立于廷下,激烈地争论政治问题。由于他们高矮反差太大,时人戏称他们是“龟鹤宰相”。
    韩忠彦虽然地位在曾布之上,但性格柔懦,所以,朝政大事多由曾布决定。韩忠彦对此很恼火,他向宋徽宗建议起用蔡京。他知道蔡京是被曾布排挤出去的,而蔡京性格张扬跋扈,说一不二,是铁腕人物,他想让蔡京回朝来对付曾布。
    这时,起居郎邓洵武也悄悄向宋徽宗进言:“陛下若想继承父兄之志,有所作为,那么非用蔡京为相不可。”
    不久,起居郎邓洵武又给宋徽宗献上一幅《爱莫助之图》。这是一张图表,上面记载了自宋神宗以来新旧两党大臣在朝廷的任职情况。图表共有七个类别,即宰相、执政、侍从、台谏、郎官、馆阁、学校等。分为左右两栏,左栏是新党人,右栏是旧党人。只见右栏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名字,而左栏名字则寥寥无几。
    邓洵武是想以此图表提醒宋徽宗,几十年来,朝政大权一直被旧党所控制。要想继承父兄之志,励精图治,完成未竟之变法大业,需要大量提拔使用新党人才。在图表左上角,有一个人的名子,被邓洵武用纸贴盖住了。
    这张图表,是经过曾布之手呈给宋徽宗的。曾布当时就对宋徽宗说:“盖住的这个人名,我猜测应该是蔡京。”
    宋徽宗揭去纸贴一看,果然如此。
    对于是否调蔡京回朝,宋徽宗向曾布征求看法。曾布过去暗中排挤过蔡京,从内心讲,他当然不想让蔡京回朝廷。但是,他心里也清楚,蔡京回朝廷已经势不可挡,所以只好点头表示支持。
    当时,许多大臣都在私下议论蔡京,都看好蔡京的政治才干,认为蔡京出任宰相最适合。任何时候,舆论都会对政治产生重要影响。
    太学博士范致虚与宫中道士徐知常关系很好,二人私下议论朝政时,范致虚就多次表示:“蔡京是个能人,可以出任宰相,为皇上打开政治局面。”那时,元符皇后即宋哲宗皇后刘氏,即宋徽宗的嫂子,身体有病,宋徽宗很敬重她,经常令道士徐知常入宫给她用符水治病,据说效果很好。徐知常因此有机会面见宋徽宗,他就把范致虚的话传给了宋徽宗。
    有人说,范致虚与徐知常之所以这样做,大概是受蔡京和童贯指使的。但这只是意测,缺乏证据支持。
    与此同时,蔡京在皇宫内庭的口碑也很不错,“宫妾、宦官合词誉之。”蔡京明白,来自皇宫内庭的这些赞誉都与童贯有关。
    朝中与宫内,赞扬支持蔡京的声音越来越高,宋徽宗终于下决心起用蔡京。但不能让他直接回京任职,需要有一个政治过渡。
    建中靖国元年(1101)十二月,蔡京接到调令,担任龙图阁直学士、知定州(今河北定州)。两个月后,蔡京又被任命为端明殿学士、知北京大名府(今河北大名)。他还未赴任,一个月后又接到命令,令他回朝担任翰林学士承旨兼修国史。翰林学士承旨是一个重要职务,相当于中央政府秘书长。
    蔡京回京城这天,曾布派儿子出城门十里路迎接,而韩忠彦则派其兄弟出城门二十里路远迎。
    崇宁元年(1102)五月,蔡京升任尚书右丞,接着担任尚书左丞,进入执政行列。北宋时候,尚书右丞是第四副宰相,尚书左丞是第三副宰相。第二副宰相是中书侍郎,第一副宰相是门下侍郞。宰相又分左右相,右相叫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左相叫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郞。
    仅仅半年之内,蔡京职务连续升迁,很是引人注目。
    不久,韩忠彦罢左相,出任北京大名府知府。曾布罢右相,出任润州知州(今江苏镇江)。这年七月,蔡京升任通议大夫、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即右相,左相空缺。
    在这场政治权力角逐中,蔡京完全胜出。自尚书左丞,一跃为右相,这是破格提拔。蔡京短时间内的骤然升迁,震惊朝廷内外。用史书的话说,叫做“中外大骇”。
    崇宁元年(1102)七月的一天,宋徽宗在延和殿单独召见蔡京。
    宋徽宗说:“昔日神宗创法立制,未尽施行。先帝继位,两遭帘帷变更,国是未定。朕欲继承父兄之志,可是历观在朝诸臣,无人能帮朕实现这一目标。今日朕拜卿为相,不知卿将如何作为?”
    蔡京对宋徽宗的知遇之恩,万分感激,他急忙顿首谢恩,说:“臣愿尽死!”
    宋徽宗于是下诏书,在都省即宰相府设置讲议司,选天下之英才,设官分职,参议其事,兴利除弊,并命蔡京提举。
    讲议司的设置,表明宋徽宗决心继承父志变法改革。同时,也给予蔡京一个实现其政治抱负的机会与舞台。
    随后,蔡京大刀阔斧地推行各项改革。这一年,蔡京五十六岁,踏入仕途已整整三十二年。从崇宁元年七月(1102)蔡京任宰相,到宣和二年六月(1120)蔡京再次致仕,这十八年,真正是蔡京主政的时代。虽然这期间蔡京经历了几上几下,朝廷方针政策也作出了一些调整,但从根本上看,还是没脱离蔡京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的框架。这一时期,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应该说,这是宋徽宗朝代最为辉煌的时期。
    讲议司是一个推行变法改革的权威机构,类似于当年王安石变法时设置的三司条例司。这是一个有几百名官员组成的庞大团队,在蔡京统一指挥下,高速运转起来了。
    简单来说,蔡京变法主要围绕着三个方面进行:一是经济体制,即茶、盐、酒、货币等领域;二是教育体制,即学校、科举等;三是民生社会保障体制,即养老、医疗等。
    蔡京踌躇满志,信心满怀,他对各项变法事业成竹在胸。但他也清醒地认识到,变法面临的阻力依然很大,他要吸取当年王荆公变法的经验教训。他认为,要想变法成功,必须从政治入手,必须首先彻底清除反对变法的元祐党人势力。
    元祐是宋哲宗亲政之前的一个年号(1086----1094)。所谓元祐党,就是旧党,是反对变法的政治派别。具体来说,就是指元祐年间高太皇太后垂帘听政时任用的一批大臣。他们以司马光为首,主张全面废除王安石变法。与元祐党相对立的,是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支持变法的一派,时人称他们为元丰党,也就是新党。宋哲宗亲政后,用元丰党人章惇为宰相,全面恢复变法新政,严酷打击元祐党人,苏轼、苏辙、黄庭坚等人皆属元祐党,此时皆遭流放。
    宋徽宗继位之初,向太后垂帘听政时,曾启用过元祐党人。向太后去世后,元丰与元祐两党即新旧两党斗争十分激烈,朝廷面临着走什么道路的严峻政治问题。宋徽宗本想调和两派,走中间道路,但很快就发现此路不通。
    宋徽宗将1102年年号定为“崇宁”,意思就是推崇熙宁,其释放出的政治信号很明显,就是推崇变法改革。熙宁,是宋神宗用了十年的一个年号(1068---1077),这十年正是轰轰烈烈的王安石变法时期,所以也称熙宁变法。同时,熙宁这十年,也是宋神宗向西开边的十年,宋神宗虽然壮志未酬,但他还是将宋朝边境向西推进了幅员两千多里。
    宋徽宗使用这样一个年号,意在表明心志、表明立场,即决心走父皇开创的变法开边之路。
    其实,曾布作为新党领袖,他在担任右相期间,就已经开始动手清算元祐旧党了。与曾布相比,蔡京对元祐党人和政治对手的打击力度更大,态度更坚决,手段更狠辣。他甚至连那些弹劾过自己的台谏官员也不放过,有十几个人遭到了除名勒停等严厉惩处。扫除政敌,就是为顺利改革扫清障碍,开辟道路。
    从崇宁元年(1102)夏天,到崇宁三年(1104)夏天,蔡京组织专门班子,花了两年多时间,对元祐党人进行了一次彻底地系统地政治大清点,总共清点出三百零九人,被认定为元祐党人。
    宋徽宗颁布诏令:凡是属于元祐党籍之官员,活着的,一律降职流放;死去的,一律削去官衔。而且,不许元祐党人子孙留在京师,不许参加科举。在蔡京请求下,宋徽宗批准,将这三百零九人的姓名御书刊石,置于皇宫文德殿端礼门外的东壁之上,播告天下,“永为万世臣子之戒”,碑上所列之人“永不录用”。这就是所谓的“元佑党人碑”。
    蔡京还遵照宋徽宗旨意,手书元祐党人姓名,发至全国各州县,要求各地仿照京师,“立碑扬恶”。
    蔡京对元祐党人及其政敌的无情打击,可能包含有泄私愤的成分,但主要的本质的目的,还是为了变法改革,为了国家利益。蔡京因此得罪了不少人,招致了很多骂名。
    其实,蔡京最大的擅长是理财。他思路开阔,并且很有创新。在他拜相之初,有六七个巨商上门讨债。他们拿出朝廷开列的借条,说:“哲宗朝时,朝廷出兵攻打西夏,曾向我们借钱三百多万缗,至今未还。”
    蔡京如实向宋徽宗做了汇报。
    宋徽宗感到很丢面子:“辱国!且奈何?”
    蔡京很有信心地回答:“臣请尝之。”
    随后,蔡京下令盘点皇城诸司库藏,将那些多余而无用的东西,打包作价抵债。不出半年,欠款全部还清。
    蔡京在经济体制方面的变法,尤其是茶法盐法的变革,对于探索国家专卖制度,推动民营经济发展,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随后源源不断的税收财富汇集到京师,改革很快就见到了成效。蔡京洋洋得意地向宋徽宗报告说:“今内外泉货所积为五千万,和足以广乐,富足以备礼。”
    宋徽宗很高兴,对蔡京的改革成就很满意。
    然而,蔡京政治上太强势,其雷厉风行的作风与咄咄逼人的气势,不仅让大臣们很不满,有时也让宋徽宗感到很不舒服。有时,宋徽宗甚至怀疑蔡京有专权之意向。一些大臣开始在暗中摩拳擦掌,努力寻找攻击蔡京的把柄与机会。
    六、蔡京(3)
    攻击蔡京的机会,终于等来了。
    崇宁五年(1106)正月,天空西方突然出现一颗彗星,尾巴很长,横亘于天际,每天夜里,照得皇城宫殿窗户一片明亮。古代人对于天象非常敏感。宋徽宗夜不成寐,有些惊慌不安。一些大臣于是借机上书说,这是上天在暗示朝廷政策有阙失,必须改变政策才行。这其中最活跃的人物,是中书侍郎刘逵。他劝宋徽宗毁掉元祐党籍碑,停止蔡京搞得那些变法举措。这样天象就会正常,人间就会太平。
    宋徽宗正想打击一下蔡京的气焰,显示一下皇权的威力,于是,采纳了刘逵的建议。
    这天半夜,宋徽宗令宦官组织一些人到文德殿去,将东壁上的石刻名字全部毁掉。
    第二天早晨上朝时,蔡京走到文德殿旁,突然发现石刻被毁。他明知这是皇上下令干的,但仍然毫不掩饰自己的愤怒,厉声说道:“石可毁,名不可灭!”
    蔡京的激烈对抗态度,让宋徽宗无法容忍。这年二月,蔡京被罢相,担任中太乙宫使闲职,留居京城。
    随后,赵挺之被任命为右仆射,刘逵继续担任中书侍郎。他们二人紧密配合,打算逐步将蔡京推行的变法措施全部废止。朝廷内外,顿时引起一场不小的震动。
    不久,社会上开始流传“三不可”之说,即:“法度不可变,刘逵不可用,蔡京不可罢。”
    这时,宋徽宗对赵挺之和刘逵的施政措施很不满意,对罢免蔡京有些后悔。可是,要给蔡京复职,需要有大臣提出建议才行。
    宋徽宗的这个心事,被细心的郑贵妃发现(即后来的郑皇后)。郑贵妃将这个信息透露给了父亲郑绅,郑绅又透露给了翰林学士郑居中。
    郑居中自称是郑贵妃的从兄弟,经常来郑绅家拜访。郑居中觉得,这是一个表现自己政治才干的好机会,于是请求进宫,面见圣上。见到宋徽宗后,他说:
    “陛下建学校,兴礼乐,置居养院、安济院,这都是造福百姓的措施,怎能全部废除呢?怎能说这是逆天之举呢?”
    宋徽宗点点头,深以为然。
    接着,礼部侍郎刘正夫也请求进宫,向宋徽宗进言,其说法与郑居中类似。
    对于蔡京主导的崇宁变法,从客观效果来看,的确让北宋社会面貌焕然一新,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一是政治方面,旧党势力已得到清除,结束了蔓延几十年的党争之祸,为社会经济发展打下了政治基础。二是经济方面,重视农桑,鼓励开荒,尤其是调节了茶、盐、酒、钱法等经济政策,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增加,也促进了民营经济的发展。三是军事方面,出兵十万征西,收复青唐失地,巩固边防,提升了皇帝与朝廷的威望,提高了宋朝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四是教育方面,大力发展学校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了公办学校教育体制,以学校教育取代旧的科举制度,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具有现代意义的创举,史称“崇宁兴学”。五是社会民生方面,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居养院、安济坊、漏泽园等民生保障机构。居养院用于救助鳏寡孤独者,安济坊用于救济有病而无钱治疗者,漏泽园则是政府负责安葬那些无力举丧的穷人。这些举措不是慈善事业,这是政府主导的惠及全民的社会民生兜底工程,这在中国历史上很有独创性。
    有人说,崇宁变法,“名为遵用熙丰之典,乃实肆为份更,未有一事合熙丰者”。有人说,“祖宗之法惠民,安石之法惠国,蔡京之法惠奸。”还有人说,蔡京通过变法聚敛钱财,完全改变了王安石的变法精神。
    崇宁变法与熙宁变法,既一脉相承,又有所不同,是一种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从社会实际效果来看,崇宁变法取得的成效,要比熙宁变法大很多。
    朱熹在他的《朱子语类》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绍圣元年(1094),变法派代表人物章惇受命调入京城担任宰相,途中,蔡京前去拜访,并拿出一份建议书给他,建议实施学校教育和设置安济院。章惇看后,还给蔡京,说:“这些事,留给你自己以后做吧。”这个故事说明,蔡京很早就开始关注民生之政了。
    蔡京第一次罢相,下台仅仅十个月。大观元年(1107)正月,蔡京复拜左仆射,第二次出任宰相。年底拜太尉,第二年正月又拜太师。
    这时候,蔡京的政治影响力越来越大,政治地位更加稳固。他知道,崇宁年间,在打击元祐党以及政敌时有些扩大化,于是陆续进行了一些政策甄别与平反。他接受以前的教训,实行宽柔之策,奏请宋徽宗大赦天下。他改变独断作风,有大事就召集百官议政,朝廷中政治斗争的紧张气氛有所缓和,“天下大治,四方向夷。”
    可是,这一时期,蔡京与童贯的矛盾却在暗中逐渐加深。蔡京与童贯本来关系很密切,也很稳固。崇宁初年,童贯从杭州回京担任内客省使,蔡京推荐他去西北前线担任监军,与王厚一同开边。从此,童贯逐步掌握军权,并赢得了宋徽宗的信任。
    在对待童贯问题上,蔡京与兄弟蔡卞曾产生严重分歧。早在崇宁四年,蔡卞就反对任命童贯为军队统帅,他很严肃地向对宋徽宗进言:“内臣为帅,非盛世事。童贯闻臣此言,必不喜,但朝廷事体重大,臣不得不言。”
    蔡卞随后遭到蔡京以及执政吴居厚、张康国、邓洵武等人的集体批评与嘲讽。蔡卞感到自己在朝廷很孤立,于是请求离开朝廷外放,担任河南府知府。
    那个时候,童贯羽翼未丰,翅膀没硬,做事还小心翼翼。后来,童贯身价倍增,掌控着西北军政大权,侍功骄横,对西北军政将领官吏的选拔任免,完全撇开朝廷,绕过蔡京,直接向宋徽宗奏报。这既破坏了朝廷的制度,也伤害了蔡京的自尊,引起蔡京极大的不满,两人关系开始出现裂痕。
    大观三年(1109)五月,宋徽宗觉得童贯在西北开边战功显赫,下诏授予童贯开府仪同三司。开府仪同三司,是一个显示皇恩和崇高社会地位的荣誉官衔,享受宰相待遇。对宋徽宗这个诏命,蔡京坚决反对,拒不执行,并忿忿而言:“童贯是一个宦官,让他担任节度使都有些过分,怎能再授予他使相呢?”
    蔡京的强硬对抗,让宋徽宗感到非常恼怒。至高无上的皇权,又一次遭到了严峻挑战。
    童贯听说此事也非常生气,他暗中秘密联络御史中丞石公弼、侍御史张克公等大臣,轮番上朝弹劾蔡京。童贯还鼓动主管天文的郭天信,进宫对宋徽宗说:“近来发现,太阳中出现了黑子,这是上天在暗示,应斥退大臣,否则不详。”
    郭天信在太史局任职,负责解释天文现象。宋徽宗任端王时,他曾预言“王当有天下”。因此,宋徽宗对他的预言比较信服。
    于是,宋徽宗又产生了罢相之意。蔡京知道自己又得罪了圣上,屡次进宫求见,想解释一下自己不是有意冒犯皇权,但均被宋徽宗拒之门外。
    七、蔡京(4)
    大观三年(1109)六月,蔡京上表,请求辞去相位,宋徽宗当即批准,令蔡京再次担任闲职中太乙宫使。十一月,进升蔡京为楚国公,令他致仕,但仍负责编修《哲宗实录》,每月初一、十五参加早朝。
    这是蔡京的第二次罢相。
    蔡京这两次罢相虽然背景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即都因为出现了“天变”。古人认为,出现天文异常现象,就意味着朝政有缺失,作为总领朝政的宰相理应承担责任。要么直接罢免,要么引咎辞职。其实,这只是朝廷政治斗争的一个表面借口。蔡京两次罢相,本质原因是相同的,都是蔡京以相权冒犯了宋徽宗的皇权。
    自宋神宗以来,北宋政坛已形成了一切权利都属于皇帝的局面。蔡京公然挑战这个局面,宋徽宗岂能容忍?年轻的宋徽宗政治头脑其实很精明,很善于运用政治手腕。他要牢牢掌控最终决策权,他要将大臣玩弄于股掌之中。因此,明朝思想家王夫之说:蔡京根本不是什么权臣,他只不过是一个弄臣而已。但在我看来,蔡京既不是权臣,也不是弄臣。他既没有挟持皇权独揽朝纲之念,也没有专心追求皇帝宠幸和狎玩之意。蔡京所追寻的是一个理想局面,即:相权与皇权共治天下。这也是封建时代儒家知识分子的一贯梦想与追求。
    可是宋徽宗不这样想。他认为,相权是为皇权服务的,相权不能对抗皇权。所以,他既要利用蔡京的才干为自己服务,又要适时打击一下蔡京的气焰,给他一点颜色瞧瞧。打击蔡京,就是打击蔡京所掌控的相权,目的也是给满朝文武显示皇权至高无上的权威。皇帝可以给你高官厚禄,也可以随时拿走,让你什么都不是,甚至让你身败名裂倾家荡产。
    蔡京终于明白,相权在皇帝眼里只是皇权的附庸,自己所要服务的对象不是大宋王朝,而是大宋皇帝。
    此时,弹劾蔡京的行动仍然没有停止,经常有奏疏呈送到宋徽宗御案上。
    有个叫陈朝老的太学生赴阙上书,对接连几任宰相作了如下评论:
    “陛下即位以来,凡五命相,有若韩忠彦之庸懦,曾布之赃污,赵挺之蠢愚,蔡京之跋扈。今复相执中何为者耶?是犹以蚊负山也,亦无损于山,若以斯人治天下,臣恐天下坠甑矣。”
    接着,陈朝老笔锋一转,将矛头指向蔡京。他在奏疏中捕风捉影,给蔡京罗列的罪状达十四条之多。
    翻看一下陈朝老的履历,发现这是一个很奇怪的太学生。他生于1077年,自元符年间(1098---1100)入太学,一直到宣和七年(1125),竟然还在太学里读书。
    大观四年(1110)五月,彗星又一次光临天空。江、淮、荆、浙等地区,数月没下一滴雨,干旱异常。朝中台谏大臣们又纷纷上书指责蔡京,说:“蔡京盘旋京师,余威震于群臣,请求皇上赶快将蔡京逐出京城。”
    于是,蔡京被降为太子少保,仍致仕,出居杭州。同时,宋徽宗也下诏:弹劾蔡京到此为止,今后不许再呈报此类奏疏了。
    对于大臣们的弹劾,蔡京已经很不在意了,他说过:“事苟当于理,多言不足畏也!”
    蔡京这年六十四岁。如果他从此退出政坛,在杭州颐养天年,那么,或许就不会被《水浒传》塑造成一个大奸臣的形象,或许也不会后来被太学生陈东列为“六贼”之首,成为北宋亡国的替罪羊。
    然而,蔡京答应过宋徽宗,自己要鞠躬尽瘁,尽死以报。他要兑现自己的诺言。如果某天宋徽宗一旦需要他,他仍会欣然复出。
    蔡京第二次罢相,显然与童贯有很大关系。蔡京的第三次复出,也同样与童贯有很大关系。
    童贯在率军收复青唐地区以后,野心勃勃,对收复北方燕云十六州,也产生了浓厚兴趣。他向宋徽宗秘密汇报了自己的想法。宋徽宗对收复燕云十六州也怦然心动。政和元年(1111)秋,宋徽宗打算派童贯出使辽国,让他借机考察辽国国内军政情况。
    蔡京在杭州听说此事后,急忙给宋徽宗写信劝阻:“既然童贯威名在外,就不该让他抛头露面,要将他隐藏起来,让外界对其感到神秘莫测才好,怎能派他出国暴露自己呢?”
    宋徽宗很客气地给蔡京回了 ,作出了解释。
    童贯回国后,给宋徽宗呈上一篇《密室录》。北宋朝廷有个规定,官员出国,回来后必须上交一份报告,将自己所闻所见如实记录下来。童贯在这份报告中说,辽国天祚帝置酒于密室,单独宴请自己,只有两位夫人作陪,同席共饮。期间,天祚帝盛赞蔡京德望,说:“南朝不用蔡京,不能致太平。”
    宋徽宗看完报告后,立即将与童贯一起出使辽国的郑允中召来,问他有没有此事。
    郑允中回答说:“臣不曾参与宴会,不知真情。”
    宋徽宗默然良久。
    政和二年(1112)二月,宋徽宗下诏说:“蔡京两居相位,辅政数年,首先倡导绍述,勤劳百为,现降官在外已有三年,况且元丰之时的勋臣,已所剩无几,所以理应优待,可特受为太师,仍封爵楚国公,赐第京师。”
    蔡京于是奉旨回京,风风光光地住进了这座太师府豪宅。
    三月初,宋徽宗在内苑太青楼大摆宴席,宴请蔡京。一个月后,蔡京落致仕,即解除退休,三日到都堂即宰相府议事一次,重新上台主政。
    蔡京赋闲的三年间,宰相是何执中与张商英。何执中是蔡京的老部下,他坚持推行蔡京制定的政策。但张商英与蔡京政见一贯不合,主张对蔡京的政策做一些调整。他的名望比何执中高,在朝中有一定的影响力。何执中于是就与郑居中合谋,不断酝酿,想抓住其把柄,将其赶出朝廷。
    无论是张商英,还是何执中与郑居中,在童贯眼里,这些人都不堪大用。他们的能力与蔡京相比,都差得很远。蔡京胆大心细,处事果断,只要他看准的事情,他就毅然而为,敢作敢当,毫不退缩。
    童贯的想法是,如果要在北方与辽国开战,没有强有力的朝廷作后盾,是万万不行的。所以,自己应该暗中帮助蔡京复出。
    蔡京得知密室录一事后,觉得不管这事是真还是假,都反映出童贯有和好之意。于是,蔡京主动登门拜访,二人冰释前嫌,握手言欢。
    这天,蔡京看完李良嗣的蜡丸密信后,随即派人将密信送往童贯府,请童贯审阅,并邀请他来鸣鸾堂共商此事。蔡京知道,童贯现在很得意,因为三个月前,他在西北前线对西夏作战大获全胜。
    八、童贯(1)
    童贯太尉刚从西北前线回来不久。在《水浒传》中,童贯是个无能的草包,率领几十万大军征讨水泊梁山,结果中了梁山好汉的埋伏,被打得丢盔卸甲,只身逃回京师。
    历史上真实的童贯并不是这样。童贯从没攻打过水泊梁山,他率军攻打过吐蕃,攻打过西夏,战功显赫,威震西北。
    去年十二月,童贯被宋徽宗紧急派往西北前线,因为西北出事了。环州(今甘肃环县)定远寨大首领李讹移,背叛宋朝,写密信给西夏统军梁哆,邀其出兵入宋抢掠粮草。夏军偷偷入侵,围困定远寨达二十五天之久,气焰十分嚣张。
    李讹移是宋哲宗时投靠宋朝的一个党项族部落首领,赐名赵怀明,在宋朝为官已经二十多年。他的背叛,让宋徽宗很气愤。宋徽宗下诏书任命童贯为陕西经略使,令其紧急开赴西北前线,发重兵,狠狠打击西夏的挑衅行为。
    宋夏战争又一次爆发。
    西夏原来并不是一个独立国家,是党项族拓跋部在很早以前建立起来的一个附属于宋王朝的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关于党项族拓跋部的族属问题,一直存有争议。有人说,党项族是羌族的一支,原居住在吐蕃高原,后来内迁到陕北。他们以姓氏为部落名称,以部落为划分单位,拓跋部是党项八部中最强盛的一个。
    还有人说,他们是鲜卑族后裔。因为鲜卑族里也有一个拓跋部,五胡十六国时的北魏,就是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
    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自称是北魏拓跋部后代。近年来有些出土文物,似乎也支持这种看法。甚至还有人大胆猜测,党项族拓跋部的上层贵族可能是鲜卑拓跋部后裔,而底层群众可能是羌族拓跋部后裔。
    唐朝时,中央政府就已开始在党项族集聚区设立行政机构,任命有威望的部落酋长为州刺史,实行羁縻统治。唐末黄巢起义时,党项族宥州(今内蒙古鄂托克旗)刺史拓跋思恭,率兵抗击起义军,一度收复长安,立下战功。于是,唐僖宗封拓跋思恭为夏州(今陕西横山县)节度使,赐号定难军,后又封为夏国公,赐姓李。从此,党项族拓跋部首领便世代姓李,形成一个以夏州为中心,拥有银、夏、绥、宥四州地区的陕北藩镇政权。
    宋王朝建立后,夏州节度使李彝殷随即称臣,宋朝对其继续实行羁縻统治。所谓羁縻统治,就是笼络控制的意思,这是唐宋时期中央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采取的一种统治政策。中央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特殊的行政单位,任用其酋长或首领担任地方官吏,允许世袭,保持其原有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管理机构,除了在政治上隶属朝廷、按时朝贡外,其他事务均自行管理,中央政府一般并不干涉。这项政策对于巩固国家政权、稳定社会秩序、促进民族交流与发展,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唐朝地域辽阔,在其名下的羁縻州比宋朝多很多。宋朝的羁縻州,主要集中在南方,尤其是西南边远少数民族地区。
    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982),夏州李氏宗族出现内乱。宋太宗认为,这是一个消除夏州藩镇势力的大好时机,于是诏令夏州留后李继捧入朝。李继捧入京后,献出夏银绥宥静五州之地,并表示本人愿意居住京师。宋太宗大喜,遂授其为彰德军节度使,同时遣使臣去夏州,令李氏五服内亲都携带家属内迁到东京居住。
    内迁名单上有李继捧的族弟李继迁。年仅二十岁的李继迁对此十分不满。他诈言乳母死,借出殡之机,率领心腹十几人逃往地斤泽(今内蒙古伊克昭盟巴彦淖尔)。此后,李继迁聚集党项各部,起兵反宋,并派人向辽圣宗表示愿意归附,从而取得辽国支持。李继迁势力逐渐壮大,不断攻掠宋朝西北边地,先后夺取银州(今陕西米脂)、灵州(今宁夏灵武)和凉州(今甘肃武威),占领河套平原。
    此时,宋朝为什么不出动大军剿灭李继迁呢?因为此时,宋辽爆发了战争。辽国对中原虎视眈眈,辽国铁骑对宋朝安全构成巨大威胁,宋朝不得不将主力部队放在北方前线,无暇西顾。
    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十二月,李继迁遭吐蕃军突袭,中箭逃归,景德元年(1104)正月去世,其子李德明继位。李德明改变政治策略,遣使向宋朝求和。
    刚刚与辽国签署“澶渊之盟”不久的宋真宗,迫切希望西北局面也能稳定下来。经过谈判,宋夏双方于景德三年(1006)签署了“景德和议”。主要内容是:宋朝委任李德明为定难军节度使,封其为西平王(辽国封其为大夏国主),每年赐给银万两、钱两万贯、绢万匹、茶两万斤,开设榷场,开展贸易。
    其后三十年间,宋、夏基本维持了和平睦邻关系。李德明实行“依辽和宋、向西扩张”的政策。他派儿子李元昊领兵西进,消灭了甘州(今甘肃张掖)回鹘,又掠取瓜州(今甘肃安东西)和沙州(今甘肃敦煌东),势力直抵玉门关,控制了整个河西走廊。
    经过李继迁、李德明两代人的苦心经营,西夏已经具备了相当实力。所以,李元昊继位后,积极准备脱宋自立。
    宋仁宗景佑五年(1038)十月,李元昊称帝,定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建国号大夏。他写信给宋朝政府,希望获得承认,但遭到宋仁宗严词拒绝。宋仁宗下诏,削去其官爵,并宣布:谁若能斩杀李元昊,即为定难军节度使。
    接着,长达三年的宋夏战争全面爆发。这次战争主要有三大战役。一战三川口(陕西延安西北),时间是1040年7月。西夏军包围延州(今陕西延安),采用围点打援之计,以十万之众,将宋朝不足一万之援军包围在三川口,宋军两员大将被生俘。
    二战好水川(今宁夏隆德),时间是1041年2月。西夏军采用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战术,在好水川设伏,又是十万大军,将宋军一万八千追兵重重包围,宋军几乎全军覆没。
    三战定川寨(今宁夏固原西北),时间是1042年9月。这是一场遭遇战,西夏军以五万优势兵力,将不足万人的宋军包围在定川寨,宋军十六位将领壮烈殉国。
    这三战,史称“镇戎三败”,让北宋王朝大为震惊。宰相吕夷简哀叹道:“一战不及一战,可骇也!”从此,宋朝再也不敢对西夏做进攻之态,专心一意固守领土。
    西夏虽然三战三胜,但也元气大伤,国库空空,民不聊生,再加上这时候与辽国关系恶化,李元昊遂派人向宋朝求和。庆历四年(1044),宋夏又达成和议:西夏取消帝号,向宋称臣,宋朝册封李元昊为夏国主;宋朝每年赐给夏银七万两千两,绢十五万三千匹,茶三万斤;重开榷场互市等。
    此后几十年间,宋夏边境基本保持和平状态。
    宋神宗继位后,任用王安石变法图强,励精图治,“奋然将雪数世之耻”。元丰四年(1081),西夏内政发生变乱,宋神宗认为,这是攻占西夏的良好机会,于是发动五路大军三十多万人马,豪壮出征,分道并进,欲会师灵州(今宁夏灵武),一举灭夏,史称灵州之战。
    西夏军很善于作战,他们采取坚壁清野、纵敌深入、先疲而后击的战略战术。所以宋军一开始进军颇为顺利,长途奔袭,挺进了两千余里,后因粮草不济,又遭到西夏军攻击,大军溃退,功亏一篑。
    第二年,宋神宗又对西夏发动进攻,结果永乐城(又名银川砦,今陕西米脂县西)之战更加惨烈,损失精兵万余、将校二百多名。
    宋神宗闻听败讯,“涕泣悲愤,为之不食”。早朝时,当廷大哭,大臣“莫敢仰视”。
    两次大败,让宋神宗灭掉西夏的梦想变成了泡影。这对他精神打击极大,此后不到三年便忧愤而终,年仅三十八岁。
    宋哲宗前期高太后垂帘听政,旧党上台,对西夏采取妥协退让的防御政策。宋哲宗亲政后,启用新党章惇为相,对西夏又采取强硬的开拓态势,采用“浅攻挠耕”的积极战略战术。元符元年(1098)平夏城之战,击败三十万来犯之西夏军。西夏军总指挥小梁太后差点被擒,她弃仪仗,更服饰,才勉强得脱。从此,宋军基本控制了横山、天都山一带。元符二年(1099)十二月,西夏派遣使者向宋朝进誓表求和,辽国也派使者前来斡旋。宋朝遂同意约和,自此宋夏战争暂时平息。
    九、童贯(2)
    宋徽宗继位后,决心继承父兄之志,开疆拓土,壮大国威。崇宁二年(1103),宋徽宗任命王厚为洮西安抚使,率军向西攻打湟州,并派内客省使童贯为监军一同前往。随后,王厚与童贯率军西征青唐羌,一举收复失地,兵锋直指青海湖。这引起了西夏的惊慌。西夏急忙发兵,攻击大宋重镇会州(今甘肃靖远)。刘法率军迎敌,击败西夏军。宋夏矛盾迅速恶化,开始争夺横山地区。宋朝采取“构筑堡寨、步步为营”的战略战术,西夏则针锋相对,筑城守险,寸土不让。
    面对宋军节节蚕食的攻势,西夏急忙请辽国出面调解。崇宁五年(1106),辽国天祚帝遣使者来东京,向宋朝施加压力,替西夏请求归还失地,西夏也遣使“奉表谢罪,词极恭顺”。宋徽宗同意归还崇宁以来新占的西夏之地,宋夏于是又议和罢兵。
    去年,西夏忽然又挑起事端,宋徽宗很愤怒,决定予以狠狠打击。
    童贯衔命来到西北,立即作出部署,对西夏展开反击。政和五年(1115)正月,熙河经略使刘法率步骑十五万出湟州(今青海乐都南),秦凤经略使刘仲武率步兵五万出会州,童贯率中军驻兰州,策应两路大军。
    刘仲武至清水河筑城,留兵屯守。刘法在古骨龙(青海东都北)与西夏军展开激战,斩敌首三千级,大获全胜。西夏的嚣张气焰被打了下去。
    这年二月,宋徽宗下诏任命童贯总领宋朝西北边疆的环庆、秦风、泾原、河西、永兴、鄜庆等六路经略安抚使,统一指挥西北边防军队。经略安抚使,是宋仁宗于1039年因与西夏作战需要而首先在陕西设置的,是路一级的帅臣,即军区司令长官。宋徽宗将西北这六个军区委任童贯总管,目的是提高军队的协同作战能力,以掌握战争主动权。同时,也体现出对童贯的高度信任。从此,宋朝整个西北地区的精锐之师,都在童贯的掌控之中。
    童贯生于1054年,比蔡京小七岁。他是宦官,同时也是朝廷大臣,具有双重身份。他身材高大魁梧,下巴上生有稀稀疏疏的胡须,皮肤黝黑,“皮骨劲如铁,不类阉人”。
    童贯既然是宦官,为什么还长胡子呢?这是因为,他不像其他宦官那样从小净身入宫,他入宫时已年近二十岁,身体已发育成熟。一般来说,宫廷不接受成年人净身入宫当宦官。那么,童贯是通过什么渠道入宫,当上宦官的呢?这件事,不见史书记载。但我们知道,童贯与宋神宗时大宦官李宪是同乡,都是开封府祥符县人。童贯入宫之后,即拜在李宪门下为徒。据此来看,童贯入宫,很可能与李宪有直接关系。
    @李国伟2021 2022-03-31 14:48:33
    顶帖支持
    -----------------------------
    谢谢支持!
    李宪是宋仁宗皇祐年间补入内黄门的。宋神宗继位后,李宪逐步得到重用。熙宁三年(1070),宋神宗初次派他到西北前线,他就显示出超凡的军事头脑。回宫后,升任后院勾当,掌管苑囿、池沼、台殿、种艺、杂饰等。宋神宗每次游幸,他都陪侍在旁,深得宋神宗信任。
    熙宁六年(1073),宋神宗任命李宪为监军,去西北前线与大将王韶协力进兵。
    在开赴前线之前,李宪曾回过一次家乡。童贯大概就是在这一年入宫当上宦官的,这年他虚岁二十。作为李宪同乡的童贯,就是抓住这个机会贴上李宪的。从李宪身上,童贯获得了启发,觉得入宫当宦官也可以改变人生命运,也可以实现飞黄腾达。如果情况不是这样,那么童贯便不可能有机会,拜在李宪门下为徒。因为此后数年间,李宪戎马倥偬,基本上都是在西北前线上渡过的。
    童贯年轻时长得很帅气,身材挺拔,仪表堂堂。或许是李宪觉得,这孩子面相不俗,以后可能有点出息,就答应了他入宫当宦官的请求。没想到,这孩子后来在掌握军权上竟超过了李宪,他执掌大宋兵权二十多年。但是,最终却落得一个比李宪要可悲很多的下场。
    童贯年轻时,是个有梦想的人。他梦想出人头地,梦想成为上层社会精英人物。梦想对于年轻人来说,是一种内生动力。没有梦想,便没有舞台。没有梦想,便没有目标。
    童贯读过书。在北宋那个时代,读书的确能改变命运。“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是宋真宗的名言。许多寒门子弟,就是通过读书与科举脱颖而出的。出身于社会底层的人,除了读书科举之外,似乎再没有其它更好的进入社会上层的通道。
    那时候,童贯也像其他读书人一样,很想金榜题名。他读书很用功,起早贪黑,背诵了许多经典名篇,打下了一定的经文功底。可是,童贯只读了四年私塾便辍学了。因为家里出现重大变故,家庭经济出现了重大困难。
    随后,童贯告别家人,离开家乡,跟随李宪奔赴西北前线去了。这是童贯人生之路的第一个重大转折。
    李宪在西北军中担任监军,多次率军与西夏以及吐蕃作战。童贯长期跟随在他身旁,耳濡目染,日熏月陶,增长了不少军事见识,积累了一定的军事经验。
    对于宦官执掌监军,当时有大臣曾提出过意见,但宋神宗不理睬,继续信任李宪。元丰四年(1081),宋朝五路大军征伐西夏,李宪是其中一路。李宪率领熙河军队顺利收复兰州,并在此建立城堡。之后,宋神宗令李宪赶往兴州、灵州增援,但他没能如期赶到,其他几路大军在灵州遭遇大败。朝中大臣认为,此次出征失败,是由于李宪贻误战机造成的,应治其死罪。但宋神宗以其经营西北数年,功大于过为由,赦免其罪。
    宋神宗驾崩后,李宪被贬到陈州(今河南淮阳)居住,第二年便抑郁而终。这年是1086年。童贯这年三十三岁。
    李宪对童贯影响很大,给他树立了军事宦官的榜样。但李宪生前似乎并没特意提拔童贯,在李宪的战功簿上,也见不到童贯的影子。
    此后,童贯在宫中担任内侍殿头,一直默默无闻。他虽然熟悉西北边境军事情形,但无论是在高太皇太后垂帘听政时期,还是在宋哲宗亲政时期,他都没有机会到西北参与军务。
    建中靖国元年(1101)秋,四十八岁的童贯以内廷供奉官之职来到杭州,主持明金局,为宋徽宗收集民间文玩字画。童贯之所以能担任这个职位,是因为童贯也有一定的画名,据说他的画作特点是,“命思潇洒,落笔简易意足,得之自然。”
    在杭州,童贯开始了与蔡京的交游。在此之前,二人没有任何交往。在杭州期间,蔡京帮童贯出谋划策,帮他鉴定文玩字画,尤其是帮他搜罗到了南唐周文矩的《重屏会棋图》一画,这让童贯很感激。因为对周文矩这幅画,宋徽宗梦寐以求已经很久了。
    崇宁元年(1102)七月,蔡京获得宋徽宗重用,出任宰相,开始变法。这年十二月,青唐羌政权内部发生变乱,蔡京觉得这是一个积极拓边的好机会,于是向宋徽宗建议,趁机出兵西征,收复青唐羌,恢复西北故疆。
    宋人所说的青唐羌,就是角厮罗王朝,也称宗喀国,是唃厮啰在十一世纪中期建立的以青唐(今青海西宁)为首府的吐蕃政权。宗喀是吐蕃人对湟水流域即青海东部一带的称呼。但也有人认为,青唐羌算不上一个王朝或王国,只是一个部落联盟而已。
    宋仁宗封唃厮啰为“宁远大将军、爱州团练使”,给予很优厚的俸禄。唃厮啰子孙继承人,世代均受宋朝封诰。唃厮啰王朝一贯采取连宋抗夏的政策,与宋朝关系一直很友好。
    宋神宗时,这种友好关系被打破。大将王韶向宋神宗呈上了一篇《平戎策》,提出了“欲取西夏,当先复河湟”的主张。宋神宗与王安石都赞成,希望通过征服唃厮啰王朝作为跳板,转而进攻西夏。于是,宋神宗任命王韶主持西北边事。熙宁五年(1072),王韶率军向唃厮啰王朝发动进攻,占领了熙河地区。唃厮啰王朝遂投靠西夏。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宋朝趁唃厮啰内乱之机,又一次出兵,进一步占领湟州(今青海乐都南)和青唐。诏令改青唐为鄯州,但后来因无力控制该地区,遂撤军,将湟州和鄯州大片土地放弃。
    宋徽宗继位后,对西部边事很留意,很想有所作为。那时,蔡京的弟弟蔡卞知枢密院,主管军事。宋徽宗问他:“鄯州、湟州可复否?”
    蔡卞认为可以,并推荐王厚为大将。
    应该说,向西开边,王厚是合适人选。王厚是王韶的儿子,王厚曾与另一名大将王赡,在元符二年(1099)率兵占领青唐和湟州。史书评价王厚“畅习羌事”,就是说他对吐蕃、西夏一带的情况很熟悉很了解。王赡后来因涉嫌贪污被弹劾,1101年在发配途中自缢而亡。
    蔡京在建议出兵西征的同时,还推荐童贯出任监军。推荐的理由是,童贯在宋神宗时期,曾跟随监军李宪十多次出入西北前线,对西部边境地区的山川地貌和西北军各将帅的才能与特点,都有比较全面的了解。蔡京推荐童贯,既有公心,也有私心。从公心来说,蔡京的理由是成立的,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从私心来说,他这也是在还童贯一个人情。
    对蔡京的提携,童贯当然心存感激。去西北前线担任监军,这是童贯人生命运的第二个重大转折。从此,童贯真正踏上了飞黄腾达之路。从此,童贯开始踏着师傅李宪的足迹,在西北开边。他率军击败青唐羌,击退西夏,开疆拓土,一举成名天下知。
    十、童贯(3)
    童贯是在领兵西征唃厮啰王朝的战役中,一举成名的。崇宁二年(1103)四月,童贯以本路勾当公事职衔离开京城,来到熙州(今甘肃临洮)。六月初,王厚踏着父亲王韶的足迹,童贯踏着师傅李宪的足迹,率领大军出发了。他们此次出征的目标是,收复湟州(今青海乐都一带)。宋军兵分两路,向湟州进发,沿途虽不断遭遇羌军抵抗,但无法阻挡宋军前进步伐,大军所向披靡。
    湟州治所在邈川城。宋军兵临城下后,王厚、童贯指挥两路大军合兵进击,经过一昼夜激战,黎明时分,大军挺入城内,控制了全城。
    湟州面积约1500余里,人口十余万,城寨十几座,此时全部归附宋军。
    消息传到东京,宋徽宗大喜,厚赏百官,将童贯提升为入内皇城使。
    第二年三月,童贯和王厚又发起了收复青唐的(今宁夏一带)战役。他们率十万大军从熙州出发,兵分三路,奔西而去。在宗哥城(今青海平安)附近,宋军与羌军展开激战,羌军大败。宋军立即攻占宗哥城,乘胜前进,直扑鄯州(今青海西宁城)。唃厮啰国主名叫溪赊罗撒,孤身单骑逃跑,其母龟兹公主以及其他大首领,开城投降。
    自中唐以来,陷入吐蕃之手已达三百年之久的青唐地区,终于被宋朝收复。此次开边,幅员广阔达三千余里,招降将领两千七百余人,户口七十余万。宋朝边境西过青海,直至龟兹国界。
    京师闻讯,一片欢腾,朝野上下,为之轰动,童贯与王厚威名四扬。童贯从一个默默无名的宦官,完成了华丽转身。宋徽宗随即下诏令,改鄯州为西宁,取西方安宁之意。
    其实,真正让西军将领们对童贯刮目相看的,并不是这些战绩,而是因为一件事。这件事,发生在西征青唐的行军路上。有一天,大军行进到湟川,童贯忽然接到快马传来一份宋徽宗的御笔手诏,令其停止进军,立即回师。原因是,皇宫中的太乙宫突然起火,有人说这不是个好预兆,宋徽宗担心西征出师不利。
    看完御笔手诏,童贯不动声色,若无其事地将手诏折叠起来,塞进了靴筒里。
    王厚问:“皇上有什么旨意?”
    童贯笑了笑,说:“没啥,皇上敦促咱们速取成功罢了。”
    大军占领青唐鄯州城后,在庆功宴上,童贯将宋徽宗的御笔手诏拿出来,给诸位将领传看。王厚一看,大惊:“要是这次出兵失败了,怎么办?”
    童贯笑了笑,很大度地说:“我已算计好,此战肯定大获全胜。假如万一失败,当然由我童贯一人承担罪责,与诸位无关。”
    对童贯的胆量和胸怀,众将领无不感叹佩服。
    对于童贯的抗旨,宋徽宗不仅没怪罪,反而很赏识,破例将童贯晋升为景福殿使、襄州观察使。通过这件事,童贯不仅在西军中树立了形象,也在宋徽宗心中树立了形象。
    崇宁五年(1106),王厚病逝。此后,北宋西北边疆的军事防御,主要依靠童贯来支撑。
    童贯性格豪爽,很有度量,仗义疏财,慷慨大方。无论是后宫嫔妃、宫女宦官,还是道士与近臣,都能从他那里得到一些好处。一般来说,肯不吝钱财笼络人心者,口碑肯定都会很好。
    同时,童贯又心细如发,善于揣摩皇帝的兴趣和意图。因此,干事情总能干到点子上去,让圣心满意。善于揣摩领导意图,是获取领导赏识的重要路径。
    童贯在西军中之所以威望很高,除了职务、性格等因素外,还有两点具体原因:一是他舍得花钱。童贯发给阵亡将士家属的抚恤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丰厚。二是他重情义。童贯将阵亡将领的儿子都收为义子,给他们提供衣食住行,让他们受到良好教育,或给他们安排合适的工作。
    经过与西夏这场大战,童贯感到身体有些乏力,于是给宋徽宗上奏,请求回京休养,很快便获得准奏。
    童贯住在太师府西侧,其豪宅也是宋徽宗御赐的。
    童贯这天看完李良嗣密信后,十分高兴。原来,童贯认识这个李良嗣。他不仅认识此人,而且李良嗣这个名字,还是他给起的。
    四年前,童贯以贺辽生辰副使身份,与端明殿学士郑允中一起出使辽国,给辽国皇帝耶律延禧即天祚帝祝寿。自澶渊之盟以来,宋辽两国每年都互派贺正旦使、生辰使。这已成为两国友好外交的一种定制,沿袭下来。
    童贯此次出访还有一个秘密任务,即悄悄考察辽国军政实力。童贯在成功收复青唐地区之后,目光又瞄向北方,因为北方还有一大片失地没有收复,那就是燕云十六州。宋徽宗对此也怦然心动。燕云十六州问题,是北宋历朝皇帝都魂牵梦萦的问题。但宋徽宗不敢贸然出兵,他让童贯借机亲自去辽国实地考察一下。
    在辽国上京,童贯对契丹人的军政情况做了初步了解与考察。他得出的结论是,辽国军事实力很强大,收复燕云十六州不能仓促而行,需要从长计议。
    回国途中,童贯在燕京卢沟桥驿馆小住两天,他想对燕京情况也做些了解。
    一天晚上,有个燕京人登门求见,声称自己有“灭燕之策”。来人对童贯说:“我叫马植,特来向童太尉献策。大宋若能派人自登州、莱州渡海去辽东,结好女真人,与之相约攻辽,则辽必亡。”
    童贯对女真人略有所知。他觉得,以女真人的力量,要想撼动契丹这棵大树,恐怕没那么容易。所以,对马植这个建议,童贯并不太感兴趣。但童贯对马植忠于大宋的这份感情,还是很欣赏的。
    马植希望童贯能将自己带到大宋去。童贯觉得这样做不太合适,没有答应。童贯告诉马植:“以后,适当之时,你可写信与河北安抚使联系。”
    马植说:“那么,太尉可否给我起个名字?便于我以后与河北安抚使联系。”
    童贯点头答应,于是给他起了李良嗣这个名字。
    一晃四年过去了。马植对大宋依然念念不忘,依然想投奔到大宋,这让童贯感到很高兴。童贯想,这次不能再让他失望了。
    童贯出门朝蔡京太师府走去。刚走近鸣銮堂,便闻到阵阵浓郁的沉香木香味扑面而来。蔡京最喜欢这种香味。沉香木香味,飘散出的是一种富贵与安怡的生活情趣,也飘散出一种辛辣与张扬的性格特征。
    蔡京正坐在厅内等候童贯,一番寒暄之后,童贯开门见山问道:“李良嗣请求入境,太师以为该如何处置?”
    蔡京不动声色,反问道:“依太尉之意,是收留呢?还是拒绝呢?”
    童贯爽快地回答道:“以我之见,还是收留的好。这李良嗣,真名叫马植,李良嗣这个名字是我给他起的。四年前,他曾在卢沟桥向我献策,我们有过一面之缘。他对收复燕京很热心。”
    童贯停顿了一下,接着说:“对于向往中原的燕京汉人,我认为,大宋应敞开国门,热情接纳,因为燕京迟早要回归大宋。收留李良嗣,或许能吸引更多的燕京汉官前来投诚。”
    蔡京点了点头,表示赞成。
    随后,他们一同入宫,来到崇政殿向宋徽宗汇报。
    蔡京说:“臣与童太尉认为,自古以来,招徕远方之人,是国家兴盛和美之事。现在,辽国正在用兵,军民离心离德,收留李良嗣,必能彰显皇威,凝聚燕京汉民之心。”
    宋徽宗见两位重臣意见一致,于是传旨,令雄州知州和诜接应李良嗣入境。
    十一、马植献策
    李良嗣真名叫马植,是燕京霍阴(今通州)人,出身于显赫家族。当时,韩、刘、马、赵,号称燕京“四大汉姓”。 韩氏在安次(今廊坊)、刘氏在昌平、马氏在霍阴(今通州)、赵氏在幽州(今大兴)。这四大家族,世代显官辈出,在燕云地区有一定的影响力。
    马植与燕京豪士刘范、李奭、马柔吉三人关系最好。刘范在辽军中任职。马柔吉是马植的族兄,也在辽军中任职。李奭是参知政事李处温的儿子。他们都是燕地汉人,胸怀大志,心向宋朝。他们三人曾义结同心,一起在燕京的北极庙里,洒酒明誓,祈天为约,试图谋划使燕京回归汉家天下。
    这些人,后来基本都为收复燕京而死。刘范后来在郭药师率领宋军攻入燕京时,随萧干从密道入城参战,阵前倒戈,英勇牺牲。马柔吉后来也投宋,在赤心军中担任高级职务。赤心军是一支主要由契丹、奚、汉、女真等族士兵组成的北人军队,士兵大多是燕地人。赤心军后来跟随宋高宗赵构南下。马柔吉后因参与苗、刘兵变,被部下斩杀。李奭跟其父李处温,后来密谋做童贯北伐军内应,计划不慎泄露,二人皆被萧德妃处死。
    马植与辽国参知政事李处温也算是莫逆之交,经常在一起议论天祚帝失德之事。他们曾相约一起南奔大宋,也曾在北极庙里拈香为盟,以图共灭契丹。李处温是辽国著名宰相李俨(耶律俨)的侄子,此时已属于燕京的南面官高层,进入了决策圈。
    《宋史》对马植的评价,有两点引人注目:
    一是道德评价。说马植“行污而内乱,不齿于人。”这里所说的“内乱”,是中国古代法律术语,是隋朝《开皇律》规定的“十恶”之一:“奸小功以上亲、父祖妾及与私者。”有人据此认为,马植有乱伦行为,道德品质方面有污点。他之所以给宋朝写密信,希望投奔北宋,是因为他在辽国政界已经混不下去了。而事实真相究竟如何,已无从考证。但从马植入宋之后的行为来看,似乎并没有什么不轨或不端之处。
    二是才能评价。说马植“涉猎<书>、<传>,有口才,能文辞,长于智数。”这个评价,应该说是比较符合实际的。
    政和五年(1115)三月末,马植以出城踏青为名,携妻女离开燕京。他们先到涿州,后到新城。四月初一夜里,他们离开新城,来到白沟河北岸。这里有只小船,将马植一家送往南岸的大宋。
    马植坐在小船上,仰望夜空,繁星灿烂,辽阔无垠,内心翻江倒海,很不平静。风飘飘兮而吹衣,思渺渺兮而纷纭。过了这条河,自己就不再是辽人而是宋人了。多年的不懈追求,今夜终于得以实现。他相信自己的选择,他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过河之后,马植一家在白沟驿馆里隐藏了八天。直到四月初九,见辽国那边没有什么反应,驿馆这才将马植一家送到雄州城。
    这天,马植来到府衙,快步走上官厅,以跪拜之礼通名进见。
    “李良嗣前来拜见和知州,感谢和知州助我脱离契丹,回归大宋。”
    和诜见李良嗣风度翩翩,谈吐不俗,一表人才,料想此人以后必会得到朝廷重用,所以对其一家格外热情,安排都很周到。
    又过了几天,和诜派人护送李良嗣一家进京。
    经过数日颠簸,马植一家终于来到汴梁东京城外。望着巍峨厚重的城墙,高耸雄伟的城楼,马植及其妻女都很激动。繁华的大宋京师,在他们心目中就如同天堂一般,他们向往已久。
    马植被接到了童贯府邸。童贯设家宴,为马植接风洗尘。他们虽然仅有一面之交,但彼此都留下了深刻印象。
    童贯说:“一晃四年过去,难得你回归之心始终不变。”
    马植说:“自太尉离开燕京后,我时时惦念。今日见太尉风采依然,倍感欣慰与振奋。当年,我曾向太尉献策,不知太尉还记得否?”
    童贯说:“当然记得。”
    马扩说:“那时候,女真力量尚未壮大。而今却不同了,女真酋长完颜阿骨打已于今年正月,称帝建国。现在,跨海与女真联盟,南北夹击契丹,收复燕京,时机已成熟。”
    童贯问:“你这消息可靠吗?”
    马植说:“绝对可靠,对于女真人造反之事,辽国上下无一不晓。耶律延禧派出几路人马,都被完颜阿骨打打得人仰马翻,落花流水。现在,东北至少有半壁江山被女真人控制。据说,女真人正计划攻打黄龙府,耶律延禧已下诏准备亲征。这的确是收复燕京的历史契机,千万不可错过。”
    马植的话,让童贯心头一振。童贯觉得,应尽快安排马植觐见皇上,让皇上判断跨海联络女真人,是否可行。
    第二天,早朝结束后,童贯带着马植来到延庆殿,觐见宋徽宗。
    马植跪奏道:
    “启奏陛下,臣本汉族苗裔,不愿在契丹为官,早有回归中原之志。契丹国主耶律延禧整日耽酒嬉戏,四出游猎,斥逐忠良,任用群小,苛政残暴。近来,女真酋长完颜阿骨打知道耶律延禧已失民心,遂起兵反辽,连年用兵,攻陷州县,而辽军不断溃败,散兵游勇四处为患,万民罹苦,辽国必亡。愿陛下念旧民遭涂炭之苦,复中国往昔之疆,代天谴责,以顺伐逆。王师一出,必壶浆来迎!”
    接着,马植介绍了一下东北正在发生的战事:
    “陛下,女真人自去年九月起兵,十月便占领了江宁州,十一月在出河店击败辽军十万。随后,乘胜前进,分路进兵,现在半个东北已被其占领。今年正月初一,完颜阿骨打登基称帝建国。据说,正计划向黄龙府进军。辽国被其所灭已指日可待。”
    宋徽宗问:“朕听说,女真人喜欢吃生肉,喝鲜血,有此事么?”
    马植回答道:“确有此事。陛下,女真人如狼似虎,吃生肉喝鲜血,对他们来说,乃平常之事。他们长期受契丹人压迫,对契丹人恨之入骨。如果咱大宋派人从登州或莱州渡海,去往辽东,结好女真,与女真人相约南北夹击辽国,那么辽国可图,燕云可复!”
    宋徽宗问:“你觉得,那个女真酋长,真能灭亡契丹吗?”
    宋徽宗知道辽国骑兵十分凶悍,他们冲锋勇猛,所向披靡,战斗力很强。但对女真人的作战能力,他在认识上还是一片空白。
    马植回答道:
    “陛下,女真人视死如归,从来不贪生怕死。他们既已举起反辽大旗,开弓就没有回头箭,他们就一定要争取胜利。辽国流行一句话,叫做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前不久,耶律延禧还亲口说过这句话。由此可见,耶律延禧对女真人也很恐惧。据臣所知,女真军早已有数万之众,未来不可限量。”
    宋徽宗微微一笑,说:“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女真挑战契丹,我大宋正可以坐山观虎斗。待辽国将亡之时,朕再派人去联络女真,再出兵收复燕云,也不迟吧?”
    马植说:“陛下,古人云,先动则制人,后动则制于人。若采取坐山观虎之计,只怕到时燕云故土又被女真人占去。错过这大好历史时机,燕云恐怕永无回归之日。”
    宋徽宗想了想,说:“听你之言,朕很欣慰。关于跨海联合女真之事,朕将与重臣进一步研讨。收复燕云失地,是我大宋先祖和先皇之梦想,也是朕的心愿。念你与朕心心相通,朕赐你姓赵,今后就改名叫赵良嗣吧。”
    马植急忙叩头谢恩,激动得热泪盈眶。他没想到大宋皇帝会如此厚待自己。从此,马植又改名为赵良嗣。
    不久,宋徽宗下诏,授予赵良嗣朝请大夫、秘书丞官职,秘阁待诏。
    就这样,马植通过朝堂献策,以赵良嗣之名,登上了北宋历史的政治舞台。当时恐怕没有人意识到,北宋从繁华走向崩溃的历史性大幕,就此缓缓拉开了。
    关于马植提出的“联金灭辽、收复燕云”的战略规划,究竟是对还是错,自北宋末年至今,一直争论不休。
    批评者说:这是败盟之策、引狼入室之策、不自量力之策、贪婪之策、亡国之策、自掘坟墓之策、加速灭亡之策,等等。
    赞成者说:这是堪比诸葛亮《隆中对》之策、爱国之策、以最小代价收复燕云的最佳之策,等等。
    在我看来,这是勇于担当历史使命之策。女真人之崛起,辽国之覆灭,这是历史给予北宋的一个历史机遇。勇敢地抓住这一机遇,收复故土,表现出了对历史使命的担当精神。
    从后来北宋崩溃的历程中可以看出,关键不是这个战略规划不对,而是宋徽宗与他的大臣们,没有运作好这个战略规划,至少在三个关键点上,都有严重失误:
    一是联金之“联”并没联好,产生了一连串的积怨。二是灭辽之“灭”也没灭好,暴露出宋军战斗力的低下。三是收复燕云之“收”更没收好,引来了一场灭顶之灾。
    十二、燕云情结(1)
    燕云十六个州又称幽云十六州、幽蓟十六州,包括:幽(今北京)、顺(今北京顺义)、儒(今北京延庆)、檀(今北京密云)、蓟(今天津蓟县)、涿(今河北涿州)、瀛(今河北河间)、莫(今河北任丘)、新(今河北涿鹿)、妫(今河北怀来)、武(今河北宣化)、蔚(今河北蔚县)、应(今山西应县)、寰(今山西朔州东)、朔(今山西朔州)、云(今山西大同)。其中,幽、顺、蓟、涿、檀、瀛、莫这七个州,位于太行山东南,称为“山前七州”,北部与燕山险峻地形相连,有多处天险可以据守。其他诸州在太行山西北,称为“山后九州”,那里山岭绵亘,地形复杂,易守难攻。
    这片土地东西长约二百公里,南北宽约六十公里,总面积大约有十二万平方公里,包括现在的北京、天津、河北与山西北部区域。这片土地不仅富饶辽阔,还物产丰富,既有“桑麻枣栗之饶”,兼具“玉帛子女之富”。同时,这片土地上还有许多著名关口,如山海关、喜峰口、古北口、雁门关等,具有极其重要的国防军事价值。宋人叶隆礼在《契丹国志》中说:“幽燕诸州,盖天造地设以分蕃汉之限,诚一夫当关,万夫莫前也。”也就是说,在古代时候,这片土地是农耕民族区域与游牧民族区域的一个分界线。在以冷兵器为主的时代里,农耕民族的军队主要以步兵为主,游牧民族的军队主要以骑兵为主。农耕民族军队如果想要抵挡住游牧民族军队的入侵,必须依靠险峻地形作为战斗屏障。燕山与太行山一带的地形,恰好就构成这样一道天然的战略安全屏障与防线。燕云十六州丢失后,以农耕为主的中原北方大门就豁然洞开,一旦北方游牧民族发动入侵,几乎无险可守。北方游牧民族的铁骑对中原王朝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他们随时可以纵马驰骋于千里平原之上,昼夜之间,即可饮马黄河。因此,燕云十六州的丢失,对于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那么,如此重要的燕云十六州,究竟是怎样丢失的呢?这事说来话长。
    把这片汉唐故土,割让给契丹的,是一个名叫石敬瑭的人。
    后晋天福元年、契丹会同元年(938)十月,后晋太祖皇帝石敬瑭,建东京于汴州(今开封),以原京都洛阳为西京。十一月,他派遣使臣到契丹首都上京临潢府,将中原北方十六个州的图籍,呈献给“父皇帝”耶律德光。从此,北方这十六个州便脱离了中原王朝,正式纳入契丹版图,变成了契丹的行政区域。
    先生说的对!谢谢!
    石敬瑭的父亲名叫臬捩鸡(汉名石绍雍)。臬捩鸡善于骑马射箭,唐朝末年,跟随沙陀头领朱邪赤心归唐,自西夷(今新疆地区)内迁到阴山一带。后来,他又积极追随朱邪赤心的儿子晋王李克用,冲锋陷阵,征伐有功,官至洺州(今河北永年东南)刺史。据此来看,石敬瑭应该姓臬,是沙陀人。
    沙陀又名处月,是一个以朱邪为姓的突厥─回鹘民族的分支部落,游牧于新疆准葛尔盆地西南一带,因其地有大沙丘而得名。它属于西突厥“十姓部落”以外的一个部落。
    突厥汗国成立于公元552年,全盛时,其疆域东至大兴安岭,西抵西海(咸海),北越贝加尔湖,南接阿姆河。隋朝时,长孙晟(即唐太宗李世民的岳父)用离间之计,使突厥汗国分裂为东、西两部。西突厥称雄于西域,后来被唐太宗所灭。东突厥控制蒙古高原,后来被唐高宗所灭。唐高宗末年,突厥人再度建立后突厥汗国,公元八世纪中期又被回纥所灭。
    然而,石敬瑭并不认为自己是沙陀人。他不随父姓,也不随母姓(他母亲姓何),他选择姓石。这是为什么呢?《新五代史》主编欧阳修也很困惑:“不知其得姓之始也。”《旧五代史》主编薛居正解释说,石敬瑭之所以选择姓石,是因为他觉得自己是石奋的后裔。石奋即“万石君”,是西汉时期一个很有名的大臣,汉景帝时曾位列九卿。据薛居正考证,石奋有一支后裔,因为避乱,从中原流落到了西夷,居住于甘州(今甘肃张掖)。石敬瑭认为,臬氏家族便是其后人。
    现在,也有学者认为石敬瑭并非沙陀人,如岑仲勉先生曾在《隋唐史》中有一篇“辨石晋不是突厥族沙陀”。据说,在河南发现了一部石氏族谱,表明石敬瑭的确是石奋之后,是石奋第三十六世孙,其四世祖由济源流入西域沙沱部。这倒是与《旧五代史》的说法大体一致。
    石敬瑭年轻时朴实稳重,沉默寡言,喜欢阅读兵书,崇拜战国名将李牧,和汉代名将周亚夫。在李克用、李存勖父子与后梁太祖皇帝朱温争雄天下时,石敬瑭隶属于李克用义子李嗣源帐下。他冲锋陷阵,战功卓著。李嗣源是后唐第二任皇帝即后唐明宗,他对石敬瑭很器重,视之为心腹,并将女儿永宁公主嫁给了他。
    李嗣源死后,其子李从厚继位。李从厚对握有兵权的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与凤翔节度使李从珂,很不放心,命令二人进行对调,想借此削弱他们的势力。
    李从珂是李嗣源养子,本名王从珂。他拒不受命,打着“清君侧”的旗号,率兵攻入京师洛阳。李从厚在百名亲骑保护下狼狈出逃,在卫州(今河南汲县),遇到了姐夫石敬瑭。石敬瑭将李从厚的随从全部杀死,然后把李从厚孤身一人留在驿馆里,自己扬长而去。
    李从珂在洛阳得知后,派人给李从厚送来一瓶毒酒,让其自尽。李从厚不肯喝,被来人用绳子活活勒死,年仅二十一岁。
    李从珂称帝后,对石敬瑭也不放心。石敬瑭对李从珂也有所警惕,他一方面装病称弱,一方面暗中积蓄力量。他多次以防备契丹为由,要求朝廷增兵运粮。
    后唐清泰三年(936)五月,石敬瑭以身体羸弱为由,上书请求解除兵权,调往其他地方。实际上,他这是在试探李从珂的态度。李从珂考虑再三,在明知道有可能招致变乱的情况下,仍然决定将石敬瑭调离晋阳(今山西太原)。
    接到调任诏书后,石敬瑭在晋阳召集下属商议对策。心腹大将刘知远(即后来的后汉高祖)说:
    “明公统军多年,众望所归,凭借晋阳的有利地势和精锐军队,一定可以成就霸业,怎么能受制于一纸诏书,而自投虎口呢?”
    石敬瑭遂决意起兵,上书指责李从珂只是先帝养子,没有资格继位,要求他立即传位于明宗四子许王。
    李从珂大怒,派出三万大军围攻晋阳。面对李从珂大兵压境,石敬瑭自感力量不足,难以抵挡,焦虑不安。这时,谋士桑维翰献策,建议向契丹求援。
    契丹国,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在公元916年创建的一个游牧民族国家(后改国号为辽)。当时,据有中国北部和东北部,幅员辽阔,兵强马壮。契丹人多次南下入侵,对中原一直虎视眈眈。契丹当时的皇帝是辽太宗耶律德光。
    石敬瑭接受了桑维翰的建议,令桑维翰给辽太宗写信,向契丹称臣,以父子相称,以求得契丹出兵相救,并许诺事成之后,割让雁门关以北十六州土地作为酬谢。
    刘知远觉得石敬瑭这样做有些过分,他劝说道:
    “称臣可矣,以父事之太过。厚以金帛赂之,自足致兵,不必许以土田,恐异日大为中国之患,悔之无及。”
    石敬瑭不听,一意孤行。
    就在石敬瑭与李从珂激战两个多月,相持不下的时候,辽太宗亲率五万契丹骑兵,长驱直入三千里,直抵晋阳城北虎北口。当日即与后唐军队沿汾河展开激战,杀死后唐步骑兵近万人,后唐军队败退。
    当天晚上,石敬瑭从晋阳北门出城,拜见辽太宗,两人握手言欢,相见恨晚。于是,三十五岁的辽太宗,册封四十五岁的石敬瑭为大晋皇帝。石敬瑭穿着辽太宗脱下的契丹皇袍,在晋阳城东南的柳林营地举行即位仪式,改元天福,国号晋,史称后晋。
    提议向契丹求援的桑维翰,其人“为人丑怪,身短而面长”。他从小自命不凡,立志做公辅。有个成语叫“磨穿铁砚”,典故就出自桑维翰下定决心考取进士的真实事迹。
    为获得契丹出兵支持,桑维翰曾亲自前往上京,求见辽太宗。他“跪于帐前,自旦至暮,涕泣争之”。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说:“灭唐而兴晋,维翰之力也。”
    明代王夫之专门写了一篇《桑维翰论》,将桑维翰判为“万世之罪人”。他说:“谋国而贻天下之大患,斯为天下之罪人,而有差等焉。祸在一时之天下,则一时之罪人,卢杞是也。祸及一代则一代之罪人,李林甫是也。祸及万世则万世之罪人,自生民以来,唯桑维翰当之。”
    石敬瑭作为一个可耻的“儿皇帝”,桑维翰作为“万世之罪人”,都是危害华夏民族的卖国贼,毫无疑问,他们都将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后晋因契丹而兴,后来又被契丹所灭。石敬瑭创建的后晋,仅仅存活了十二年。可是,他割让燕云十六州对中原王朝造成的危害,却长达四百多年,并深深影响了中国历史政治的格局和走向。正如《辽史纪事本末》所说,燕云“实今古之大防,自晋失十六州,为中原之祸者数百年。”
    后周显得六年(959),即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21年之后,“五代第一明君”后周世宗柴荣,率军北上,试图用武力夺回燕云十六州。
    这年四月,大军水陆并进,出师四十二天,几乎兵不血刃,先后收复三关三州,即:益津关(今河北霸州)、瓦桥关(今河北雄县)、淤口关(今河北霸州东信安镇)以及瀛洲(今河北河间)、莫州(今河北任丘)和易州(今河北易县)。
    此时,辽国皇帝是辽太宗耶律德光的长子穆宗耶律璟,这人晚上彻夜饮酒作乐,白天则蒙头大睡,时人称其为“睡王”。
    耶律璟不仅昏聩不堪,而且杀人成性,弄得辽国朝政一片混乱。大臣萧思温(即萧绰之父)劝他出兵收回失地,他不以为然地说:
    “燕云本是汉族之地,是后晋割让而来,他们拿回去就拿回去,也没什么可惜的。”
    柴荣准备乘凌厉之势,继续北上,一举攻克幽州(后称燕京)。可是,五月二日晚,柴荣突患重病,卧床不起。史书说:“圣体不豫,翌日病亟。”大军不得不停止前进。
    一个多月后,柴荣带着无尽的遗憾辞别人世,年仅三十九岁。
    柴荣是邢州尧山柴家庄(今河北邢台隆尧)人,其家族是当地望族。他从小在姑父郭威家长大,既是其内侄,又是其养子。年轻时,柴荣曾贩卖过茶叶,后弃商从军。史书这样评论他:“器貌英奇,善骑射,略通书、史、黄老,性沉重寡言。”
    郭威称帝后,柴荣以皇子身份拜澶州(今河南濮阳)节度使,期间“为政清肃,盗不犯境。”后加封为晋王,并出任开封尹,判内外兵马事,总揽兵权。公元954年郭威病逝,柴荣继位。
    柴荣雄心勃勃,计划用三十年时间,开创一番宏伟大业:“朕当十年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
    柴荣励精图治,通过一系列经济政治和军事整顿,大大提高了后周的军事实力。他率军南征北战,为结束五代分裂局面,加快中国统一进程,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假以时日,或许柴荣真能收复燕云十六州,驱走契丹,开创一个崭新而强盛的大周时代。
    然而,“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柴荣执政不满六年,他像一颗耀眼夺目的流星,划过五代之时那黑沉沉的夜空,令无数后人为之感慨万千。
    柴荣在病逝前,任命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掌管殿前禁军。这等于把皇宫警卫部队,交给赵匡胤指挥,体现出了对赵匡胤的高度信任。殿前禁军相当于特种部队,由精兵强将组成,战斗力很强。
    赵匡胤,字元朗,祖籍涿郡(今河北涿州),生于洛阳夹马营(今洛阳瀍河回族区),军人家庭出身,他父亲赵弘殷,是后周高级将领。赵匡胤年轻时闯荡江湖,游历四方,后来参军投靠郭威,屡立战功。柴荣继位后,擢升赵匡胤执掌禁军。随后,跟随柴荣南征北战,颇得柴荣信任。
    显德七年(960)正月初一,后周君臣正在皇宫大殿里朝贺新年,忽然接到北方边报,说北汉与契丹联兵进犯。符太后与宰相范质、王溥等执政大臣不辨真假,急忙令赵匡胤率大军北上御敌。
    正月初二晚上,大军夜宿汴梁城东北四十里处的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将士们发动兵变。次日,将士们将一件黄袍披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帝,史称“陈桥兵变”。
    正月初四,大军返回京城,年仅八岁的后周恭帝柴宗训,被迫禅位。随后,赵匡胤登位,是为宋太祖。赵匡胤此前担任归德军节度使,藩镇所在地是宋州(今河南商丘),登位后便以宋为国号,定都开封。
    很显然,陈桥驿发生的兵变,是一场有计划有预谋的军事政变。但发动军事政变,却没发生大流血与大动乱,几乎是“兵不血刃,市不易肆”,政权实现了平稳转移与交接,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赵匡胤以高超的政治手段,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不流血而建立一个大王朝的奇迹”。
    当时,中国各地政权割据,海内四分五裂。登位之后,赵匡胤首先致力于统一全国的宏伟大业。他采纳宰相赵普提出的“先南后北”的战略方针,先后统一了荆南、湖南、后蜀、南汉、南唐等南方割据政权。
    开宝九年(976)农历十月二十日深夜,年仅五十岁的宋太祖赵匡胤猝然离世,留下了“烛影斧声”这一千古疑案。随后,其兄弟赵光义继位,是为宋太宗。
    宋太宗继位时,南方割据政权已基本统一。但在宋朝西北,还盘踞着一个以太原为中心的北汉政权。
    北汉以石敬瑭为榜样,向辽国称臣,自称“侄皇帝”,因而获得辽国的保护。宋朝曾几次出兵攻打,都因辽国及时救援,无功而返。
    太平兴国四年(979)正月,宋太宗决定再次出兵,彻底消灭北汉。宋军兵分三路:一路由潘美率领负责主攻太原城,一路由郭进率领负责阻击辽国援军,一路由宋太宗亲自率领,从镇州(今河北正定)出发北上,负责牵制幽州辽军,使之不能大规模西援或南下。
    潘美将太原城四面包围,郭进在白马岭击退了辽国援军。四月下旬,宋太宗也亲临太原前线,直接指挥攻城。五月初,北汉皇帝刘继元见辽国救援无望,遂开城投降。
    北汉政权的灭亡,标志着中国五代十国藩镇割据、分裂动乱局面的彻底结束。
    大军未经休整,也未论功犒赏,宋太宗突然下令大军掉头,进攻幽州。他试图乘辽不备,突然袭击,一举夺下幽州城。
    许多将士对仓促进军幽州不太理解,惟有殿前都虞侯崔翰极力赞成,说:“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乘此破竹之势,取之甚易!”
    五月二十日,宋军从太原分路东进,翻越巍巍太行。六月二十日,宋军前军渡过拒马河,挺入辽境,易州和涿州先后开城投降,宋军进展顺利。六月二十三日黎明,宋军先头部队兵临幽州城下。
    十三、燕云情结(2)
    宋太宗随军来到幽州城南,将总指挥部设在宝光寺。
    此时,辽国北院大王耶律奚底负责领兵阻击宋军,但很快被宋军击败,幽州城遂被宋军四面合围。随后,宋军猛烈攻城,箭矢如雨,鼓声震天。
    宋太宗以为,幽州城旦夕可下,于是,提前任命潘美知幽州行府事。
    幽州城内辽国的最高指挥官,是幽州留守韩德让,汉族人,自祖父辈起便在辽国为官。他临危不惧,登城指挥,日夜坚守,以待援军。
    辽将耶律学古在山西闻听幽州危急,立即回军增援。他见幽州城已被宋军四面合围,遂下令挖掘地道,领兵从城外进入城内。这时,宋军已有三百余人趁夜色登上城墙,恰好被钻入城中的耶律学古发觉,一场厮杀之后,宋军败退。
    六月三十日,正在打猎的辽景宗耶律贤获悉幽州被宋军包围,立即停止狩猎,升帐议事,商讨对策。有人主张放弃幽州,退兵松亭关(今河北宽城西南)。但耶律休哥坚决反对,他请求率军增援幽州。
    辽景宗于是任命耶律休哥为北院大王,率五院兵马,火速南下增援。
    辽景宗耶律贤是辽世宗的儿子。“睡王”辽穆宗在公元969年被身边侍从杀死。耶律贤在契丹和汉族大臣拥戴下,得以继位。辽景宗是辽国历史上有名的“中兴之主”。他重用汉族官员,促进了契丹的封建化进程。他改革吏治,彻底改变了“睡王”时期的混乱局面。此时辽国政治清明,国力不断上升。
    对幽州地区,辽国一直非常重视。当年,幽云十六州刚划入辽国版图不久,耶律德光就将幽州提升为南京幽都府,列为陪都。后来,又在原隋唐建设的基础上,对幽州城池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幽州城已成为辽国南部地区的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幽州城方圆三十里,城墙高三丈,宽一丈五,城池坚固,易守难攻。
    宋军连续攻城十余日,没能攻克,“将士多怠”,士气开始逐渐低落。
    耶律休哥率三万骑兵飞驰南下,昼夜兼程。七月初六,辽国各路援军抵达幽州城下。南府宰相耶律沙率辽军从沙河赶来增援,在高粱河(今北京西直门外)畔,首先与宋军展开激战。战至黄昏,耶律沙败退。
    这天夜里,耶律休哥与一直坚守在幽州城北得胜口(今北京昌平西北)的耶律斜轸,两军汇合。耶律斜轸下令,每个骑兵手持两个火把,以迷惑宋军。耶律休哥下令,兵分左右两翼,向宋军发起猛攻。两路辽军骑兵手持明晃晃的松油火把,如猛虎下山一般冲向宋军。守在幽州城内的韩德让和耶律学古见援兵已至,下令打开幽州城门,城内军民一齐涌出,列阵鸣鼓,呐喊助威。
    宋军已连续作战多日,疲惫不堪,忽然三面受敌,阵脚顿时大乱,官兵纷纷南撤,争道奔走,全线溃退。
    慌乱之际,宋太宗与诸将走散,他“股中两箭”,已无法骑马。近臣急忙找来一辆驴车,载着他急速逃走。
    辽军主将耶律休哥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奋力拼杀,他身受三处重伤,已昏迷不醒。他的随从们用一辆轻车载着他,继续前进,并代他发号施令。辽军一路追击,从高粱河畔,一直追到涿州城下。
    高粱河之战,宋军一败涂地,死者万余。高粱河之战,对宋军来说教训很多。
    一、治军必须赏罚分明,且必须及时。攻取太原胜利后,宋太宗应立即犒赏三军,激励士气,鼓舞斗志。
    二、围城必须组织打援。攻取太原之所以成功,关键一点就是分兵击败了前来增援的辽军。此次围攻幽州城,宋太宗应分兵去抢占得胜口、古北口等要塞,以阻击辽国援军。
    三、组织大规模决战,必须留有预备队,以应对瞬息之变。
    高粱河之战,是宋朝深入辽境、主动发起的第一场大规模战役,是宋朝用武力夺回燕云十六州的第一次勇敢尝试。从此,宋辽两国开始了长达二十五年的战争岁月。
    高粱河之战七年后,雍熙三年(986)正月,雄州知州贺令图等边疆帅臣,给宋太宗上书说:
    “契丹主年幼,国事决于其母。韩德让宠幸于事,国人疾之。请乘其衅,以取幽蓟。”
    宋太宗权衡利弊后,决定再次出兵北伐,一举收复幽云,并发布了《北伐谕幽州吏民诏》。
    出兵之前,宋太宗遣使去渤海国和高丽国,试图与他们相约,共同出兵夹击辽国,但均无结果。
    此次北伐,宋太宗的战略部署是,出兵二十万,兵分四路,在东西两条战线上展开。先声东击西,用东线牵制辽军主力,用西线直取云中,然后四路大军合围幽州。
    曹彬担任全军主帅,参战将领达三十多名。各路主帅分别是:东路军曹彬、西北路军米信、中路军田重进、西路军潘美。
    宋太宗命东路军和西北路军十万主力,沿东线北上,声言欲夺取幽州,实施佯动,持重缓行,目的不是攻占郡县,而是将辽军主力吸引在东线,使之无暇西顾,以保障西线大军顺利夺取山后诸州。同时,命西路军出雁门关,直取云中。中路军自定州北上,出飞狐口,切断并阻击西援之辽军。西路军收复云中后,立即与中路军汇合,挥师东进。然后,东路和西北路大军强攻幽州,中路与西路军迅速跟进,四路合围,一举攻克幽州。
    对于此次北伐,宋太宗信心满怀,因为这次出征,朝廷已做了充足的物资准备。他希望这次北伐,能完成兄长生前没有完成的收复幽云之大业。
    诸将出发前,宋太宗专门召开会议,叮嘱他们说:“持重缓行,勿贪小利以要敌。”
    有人认为,宋太宗的战略部署存在问题:一是几路大军过于分散,不能及时有效进行配合;二是东路军主力等待战机时间过长,容易出现不测之变,而后来果然出现了不测之变。
    其实,宋太宗安排给东路军第一阶段的作战任务很明确,也很重要,那就是牵制辽军主力,使之无暇西顾,而不是消极等待战机。
    宋太宗还下令水师在渤海湾集结待命,准备攻击辽国后方。但水师还没发挥作用,战役就结束了。
    三月初,战争首先在东线打响,西线大军也迅速出击。诸路大军,出兵顺利,捷报频传。东路军很快攻占固安(今河北固安)和涿州(今河北涿州)。西北路军则攻取新城(今河北新城东南)和岐沟关(今河北涿州西南)。中路军迅速攻克飞狐口要隘,进军蔚州(今河北蔚县)。西路军则一举夺取寰州(今山西朔州东)与朔州(今山西朔州)。
    此时,辽国主政者是辽太后萧绰,即史上赫赫有名的萧燕燕、萧太后。她美丽聪慧,有胆有识。她是辽景宗耶律贤皇后。辽景宗在公元980年突然驾崩,年仅十二岁的辽圣宗继位。当时,辽国内部政治斗争激烈,面对虎视眈眈的诸王宗室,萧绰重用韩德让、耶律休哥和耶律斜轸三人,终于控制住了政治局面。
    萧绰将幽州诸事委托给耶律休哥全权处理,以耶律斜轸为北枢密院使,以韩德让总理宿卫事保护宫廷安全。据说,萧绰年少时,曾许配给韩德让,二人关系很是密切。
    萧绰获悉宋朝从东西两线大举北伐,立即下令,全国进行总动员。她派耶律斜轸率部驰赴云中,以抗击西线宋军。同时,令各路精兵火速增援幽州,由耶律休哥统一指挥,抗击东线宋军。随后,萧绰与辽圣宗也率领大军,亲赴幽州前线。
    这天,曹彬来到涿州,发现情形不太妙,急令大军冒雨南撤。五月初三,当宋军退至岐沟关时,遭到辽军两路骑兵猛烈夹攻。宋军溃败,损失惨重,溺死于拒马河者,不可胜计。“沙河为之不流,弃戈甲若丘陵。”
    与此同时,辽军在西线也大举反攻,耶律斜轸率军在安定西与雄州知州贺令图队伍相遇,两军激战,宋军败退,损失万余人,辽军乘胜攻陷蔚州和寰州。
    宋太宗得知情况后,为避免更大损失,下令西线各军撤出战场,并令潘美率西路军护送云、应、寰、朔四州百姓,向内地迁徙。
    田重进率中路军将士安全撤回,并带回来部分百姓。可是,西路军却牺牲了一员大将即杨业,就是《杨家将》中杨令公的原型。杨业被监军王诜所逼,孤军出战,力竭被俘,绝食而亡。后来,西路军主将潘美因此被降职三级,监军王诜被革职流放。
    对于这次出兵北伐,前宰相赵普并不赞成。他曾专门写了篇《谏雍熙北伐》上奏,力劝宋太宗收兵息战。
    北伐失败后,宋太宗也专门给赵普一份手诏,向其解释失败的原因:
    “朕昨者兴师选将,止令曹彬、米信等顿于雄、霸,裹粮坐甲,以张军声,俟一两月间山后平定,潘美、田重进等会兵以进,直抵幽州,然后控扼险固,恢复旧疆,此朕之志也。
    奈何将帅等不遵成算,各驰所见,领十万甲士出塞远斗,速取其郡县,更还师以援辎重,往复劳弊,为辽人所袭,此责在主将也。”
    作为雍熙北伐的主帅,曹彬自知指挥失误,罪不可恕。回京后,他身穿素衣,来到宫阙,“自请受诛”。
    宋太宗诏令尚书省审讯。曹彬承认犯有违令失律之罪,最后,仅被降职为右骁卫上将军。
    曹彬是后周太祖郭威贵妃张氏的外甥,在宋初统一中国进程中,他是主要战将之一。他曾率军灭后蜀、灭南唐,立下赫赫战功,属于开国功勋。
    蔡东藩对曹彬的评价是:“彬谦仁有余,智勇不足。岐沟之败,误在不智,又误在不勇。”
    雍熙北伐也称岐沟关之战,是宋辽二十五年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也是宋朝北伐失败最惨重的一次。“岐沟之蹶,终宋不振。”从此,一直到北宋末年宋徽宗朝代,宋朝基本放弃了用武力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方针,也失去了北伐燕云的战略进攻勇气。从此,宋朝对辽国转入了全面战略防御阶段。
    收复燕云故土,已遥遥无期。
    对宋太宗这两次北伐,《辽史》有这样一段评价:
    “是两役也,辽亦岌岌乎殆矣!休哥奋战乎高粱,敌兵奔溃;斜轸擒继业于朔州,旋复故地。自是宋不复深入,社稷固而边疆宁。”
    岐沟之战后,宋朝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辽国则相反,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辽军多次南下,试图夺取瀛、莫、易三州。这三州,都是当年柴荣北伐收复的。经过几次拉锯战,易州在989年被辽国夺去。但瓦桥关以南的瀛、莫二州,始终牢牢掌控在宋朝手中。
    景德元年(1004)九月,辽国再次大规模出兵南征。萧太后亲率二十万辽军铁骑,突破宋朝河北防线,长驱直入,兵临黄河北岸的澶州(今河南濮阳)城,直接威胁着宋朝首都东京城的安全。
    宋朝大为震动,不少大臣主张立即迁都避敌。但寇准坚决反对,在他的强烈要求下,宋真宗赵恒御驾亲征,冒险北上,来到澶州城,并登上北门城楼。宋军官兵见黄龙大旗在城头迎风招展,大受鼓舞。“诸军皆呼万岁,声闻数十里,气势百倍。”
    辽军主将萧达凛在澶州城下巡查地形时,被城楼上的宋军伏弩射中头部,不久即亡。萧太后闻讯大惊。她担心辽军腹背受敌,遂向宋朝提出和议。《辽史》说:“将与宋战,达凛中弩,我兵失倚,和议始定。或者天厌其乱,使南北之民休息者也!”
    经过谈判,宋辽双方最终于景德元年十二月,达成休战协议:双方罢兵,结为兄弟之国,辽视宋为兄;宋每年给辽“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双方以白沟河为界,在边境设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澶州古称澶渊,因此史称这个盟约为“澶渊之盟”。从此,宋辽两国罢兵言和,开始了长期和平相处的历史岁月。
    怎样认识“澶渊之盟”,从古至今一直争议很大。
    辽国认为,燕云十六州是契丹人拿命换取的,并不是石敬瑭无偿赠送的。而且,辽国历朝统治者多次下诏,在这一地区募民垦荒,减免租赋,鼓励种植稻麦,已将这一地区发展成为辽国农业的主产区。“万顷青青麦浪平”、“冲风磨旧麦,悬碓杵新梗”等诗句,就是对燕云地区农业景象的生动描写。关南的瀛、莫二州,原本也是燕云十六州的组成部分,后被柴荣出兵夺回。因此,他们有权将这两个州收回去。而在宋朝看来,自本朝开国之时,瀛、莫二州便是宋朝领土,岂能被辽国武力夺去?
    用“澶渊之盟”这种和平方式结束战争,化解历史纠纷,或许是宋辽都能接受的唯一模式。
    从澶渊之盟到宋徽宗朝代,一百多年过去了。宋朝经历了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和徽宗六个朝代。辽国则经历了圣宗、兴宗、道宗和天祚帝四个朝代。
    在这一百多年间,宋辽两国遵守澶渊盟约,和平相处,友好往来。据统计,这期间双方互派使节达三百八十人次之多。
    但是,这期间也发生了两件令宋朝很不愉快的事。
    一件是“重熙增币”。辽兴宗重熙十一年、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辽兴宗一边在宋辽边境上增兵,造成南下之声势;一边派使臣来宋朝,索要土地。辽国要求宋朝将瓦桥关以南十县之地,归还给辽国。
    此时,宋朝正与西夏交战,战争屡屡失利。很明显,辽国这是在趁火打劫,这是在借宋夏之战而谋利。
    宋仁宗担心遭到辽与西夏联合攻击,遂同意增加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辽国则答应放弃索地,并遣使去西夏,劝其与宋朝讲和。
    这样,宋朝每年给辽国的岁币便增加到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
    辽兴宗名叫耶律宗真,汉语文化素养较高,工诗词,善丹青。他把自己所画的天鹅、苍鹰等画作,主动赠送给宋仁宗。宋仁宗也礼尚往来,作“飞白书”以回赠,一时传为美谈。辽兴宗还写信给宋朝,提议两国关系仿照中国南北朝先例,辽称北朝,宋称南朝。但他这个提法,遭到宋朝拒绝。
    还有一件是“划界事件”。熙宁七年(1074)二月,辽道宗耶律洪基遣使来宋朝,提出重新划定蔚州、应州、朔州一带的边界。辽国要求以分水岭为界,同时又在沿边地区增派军队,并扬言:宋朝若不答应,则武力解决。
    当时,宋朝正忙于向西开边,宋军刚与吐蕃军打了一场败仗,即踏白城之战。
    “划界事件”从性质上看与“增币事件”一样,都是辽国趁火打劫的行为,都是对“澶渊之盟”的违背与破坏。
    宋神宗权衡利弊,最终答应了辽国的划界要求,弃地达七百里。这件事,在宋朝反响很大。弃地的责任,最后由王安石等变法派大臣来承担。这件事,对宋神宗本人刺激也很大。十多年后,宋神宗仍没忘记这份屈辱。临终前,他留下一份针对燕云十六州的遗诏:能收复燕山者,虽异姓亦可封王。
    宋神宗这份遗诏,很显然也违背了“澶渊之盟”。不过,它是在辽国已违约在先的背景下产生的。这份遗诏,在当时并没引起太多的关注。因为那时出兵北伐,用武力收复燕云十六州,根本不具有现实性。
    三十多年后,历史车轮走到了宋徽宗朝代。此时,生活在辽国的女真人举起了造反大旗,辽国政局开始动荡不安。宋朝可否趁机出兵北伐,用武力收复燕云十六州,实现历史性梦想,引发了宋朝最高决策层的激烈争论。
    十四、跃跃欲试
    最早向宋徽宗提议收复燕云的,是童贯。他曾向宋徽宗呈上一篇《平燕策》,表达自己对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思索与看法。其主要观点是:“云中根本也,燕蓟枝叶也,当分兵挠燕蓟,而后以重兵取云中。”这个战略设想其实没有什么新意,与宋太宗第二次北伐战略基本相同。
    宋徽宗尽管对收复燕云也有兴趣,但他应该知道宋太宗高粱河之战与岐沟关之战的惨痛教训。
    当然,宋徽宗也清楚,收复燕云不仅是父亲神宗的遗愿,也是太祖皇帝的未竟大业。当年,宋太祖在统一南方的过程中,曾设立封桩库,即设立一个专门的财政机构,将从南方各国搜罗而来的金银财物储存起来,而且,将每年国家财政结余也纳入其中。他计划攒够三十万,就用这笔钱去向辽国赎回燕云十六州。如果辽国不同意,则用这些钱招募士兵,以武力收复燕云。
    听了马植收复燕云的建议后,宋徽宗又怦然心动。他觉得,青唐陷入吐蕃达三百年之久,都能出兵收回;燕云之地被契丹控制还不到二百年,趁契丹内乱之际将其收复,应该也是有可能的。对大宋来说,这应该是一个历史契机。
    但是,派人跨海去辽东联合女真人,南北夹击辽国,这个方略是否可行,宋徽宗拿不准,他想听一听蔡京与童贯的看法。
    这天,宋徽宗令蔡京和童贯一同来崇政殿议事,让他们说一说对赵良嗣献策的看法。
    童贯说:“现在,从莱州或登州跨海,去辽东联络女真人,存在一定困难。因为登、莱海域一直实行禁海,这条海路早已不通。联合女真人之事,需从长计议。不过,如果辽国现在的情况,确实如赵良嗣所说,已被女真人搞得灭亡在即,那么我们直接出师北伐,一举收复燕云,也未尝不可。”
    宋徽宗听后没有表态。
    蔡京对于直接出兵北伐比较谨慎,说:“目前,辽国情况还不是十分清楚明朗,仅凭赵良嗣一面之词,就匆忙决定出兵,有草率之嫌。臣以为,应当令河北、河东边防帅臣,进一步探听辽国动静虚实,摸清真实情况后,再做主张。”
    宋徽宗觉得蔡京言之有理,于是决定:“就按太师意见办,令河北、河东帅臣知州,积极打探辽国内情,及时上报。”
    雄州知州和诜得到诏令后,揣测朝廷可能要对燕云有所图谋,于是不惜重金,多方招纳辽国豪俊之士,加紧搜集辽国各种情报。
    这天,有个名叫蔡宝的辽国茶商,来到知州府衙,献给和诜一份燕山图。燕山地区的山峦平原、森林河流、大小道路、城乡村镇等,俱在图中,历历在目。
    和诜如获至宝,立即派人进京,将这张燕山地图呈给宋徽宗。
    宋徽宗很喜欢,令人将燕山图悬挂在崇政殿的墙上。没事的时候,他经常端详这张地图。于是,收复这片山河土地的愿望在他心中不断增强,日益强烈。
    一天晚上,宋徽宗接到河东路代州守臣王机的急奏,说辽国应州知州王师中,带领全家弃辽投宋,已经来到代州,请示如何处理。
    宋徽宗见又有一个辽国官员前来投诚,非常高兴,当即下旨,令王机速派人护送王师中来京。
    几天后,也是在延庆殿,宋徽宗接见了王师中。
    王师中年龄比赵良嗣大,大约五十来岁。宋徽宗问他辽国情况怎样,他的回答与赵良嗣说法基本相同。
    宋徽宗说:“朕听说,辽国东北大部已被女真人所占,如果现在派人从登州跨海去辽东,联合女真人,夹击辽国,从而收复燕云,你以为如何?”
    王师中赞赏道:“陛下,这是个极好战略。现在辽国已日薄西山,而女真人恰好相反,如日出东方。大宋若能抓住辽国内乱这个时机,收复燕云,其实如探囊取物一般。而联合女真人夹击辽国,则十拿十稳,且代价最小,实乃上上之策。”
    不久,宋徽宗安排王师中去登州(今山东蓬莱)任知州,并交给他一个秘密使命:
    去登州后,要多关注海上动静,寻找时机,探索一条从登州出发,渡海去辽东的海上之路。
    这时,宋徽宗还想了解一下,驻守在河北与河东的边防帅臣们,对出兵北伐收复燕云,分别持什么观点和态度。于是,派内侍谭稹下去秘密走访。
    谭稹身材高大,从外表看很像一员武将。他很注重穿戴,每天仪容整洁,表现出军人气质。他还特别喜欢谈兵论武,讲起孙子兵法一套一套的,可实际上纯是纸上谈兵。他与内侍梁师成关系很密切。梁师成是宦官中的文人,谭稹则是宦官中的武将,两人正好是一文一武,都很受宋徽宗信任。
    宋朝北方的军事防御体系,主要由河北和河东两个防区组成。河东即今天的山西,山河表里,关险重重,易守难攻。而河北则是广阔平原,一望无际。所以,河北防区是宋朝北方防御的重中之重。
    宋朝在河北设有四个军事重镇,即四个安抚使路:一、高阳关路,治所在河间府(今河北河间);二、定州府路,治所在中山府(今河北定州);三、真定府路,治所在真定府(今河北正定);四、大名府路,治所在北京大名府(今河北大名)。
    高阳关、定州、真定三路驻军,与河东路太原府、代州等地驻军,构成一个南北纵向深度防御体系,是北方第一道防线。而大名府路驻军,则沿黄河东西分布,横向防御,构成宋朝北方的第二道防线。
    谭稹先后走访了高阳关路、中山府路、真定府路,以及太原、代州等地的边关帅臣。高阳关路安抚使兼知河间府是吴玠,定州路安抚使兼知中山府是张杲,他们都一致赞同北伐。他们认为,燕云之地本是汉家故土,理当收复,伐燕可取。
    河东经略使兼知太原府是薛嗣昌,他对北伐燕云似乎更加热切。他向谭稹表示坚决支持北伐。后来,他还带着一份经过自己加工润饰过的辽国谍报,专门回京面奏宋徽宗,请求出兵北伐。说到动情之处,薛嗣昌竟泪流满面。
    代州(今山西代县)是河东路最北端之军事重镇,与辽国接壤。代州守臣王机对谭稹说:“代州对面就是辽国的武州和应州,最近时常有辽兵从那里跑过来投诚。据他们说,辽国皇帝已不得民心,所以伐燕可行。”
    然而,也有反对北伐的声音,而且态度还很坚决,真定路安抚使洪中孚便是其中的代表。洪中孚对谭稹说:
    “我在北方边境呆的时间很久,熟知辽人情状。他们性格质朴,崇尚义气。朝廷与辽国通好已百年之久,现在忽然想联合女真人一起将它灭掉,这于情于理都不适合。假使灭掉了辽国,那么以后面临女真人将更危险。女真人是野蛮之人,不是那么容易制服的!”
    谭稹回京后,将各方意见如实禀报宋徽宗。宋徽宗听说洪中孚强烈反对,于是令洪中孚上奏章,详细阐明自己的看法。
    洪中孚在随后的奏章中,尖锐指出:
    “燕云之地的士人和豪族,其实并无归附之意。所谓壶浆迎降之说,毫无根据。看今日之大宋,政风败坏,钱粮不足,军队缺乏战斗力,诸路帅臣皆不知兵。若贸然出师北伐,必遭失败。
    现今承平日久,兵骄将惰,一旦开战,必将溃不成军。想以无纪律之骄兵,进攻他国而取胜,与缘木求鱼有何区别?万举万败,其理必然。如若出兵,则必将自取其辱,而遗患于将来-----”
    看完奏章,宋徽宗感到脑袋很大,头晕脑胀,心情很沮丧。
    宋徽宗征求谭稹的看法。谭稹气愤地说:“洪中孚这个老家伙,已经老眼昏花,视物不清,他的话不能当真。”
    没过多久,洪中孚接到朝廷通知,以中大夫、龙图阁待制致仕。洪中孚是元丰二年(1079)进士,历仕三朝,这年六十七岁。
    接替洪中孚职务的人叫赵遹。赵遹曾担任沪南招讨使,率军平定晏州(今四川兴文)卜漏叛乱。在此次战斗中,他创造性使用“火猴阵”,破敌取胜,一举成名。
    洪中孚虽然退休了,但洪中孚的话还时常在宋徽宗耳边回响。对于出兵北伐,宋徽宗既跃跃欲试,但又不敢贸然拍板决定。事情一直拖到政和六年(1116)春天,大宋依然按兵不动。
    一天,和诜获得情报说,辽国在燕京地区大张旗鼓地招兵买马,集结队伍,声势很浩大,于是立即上报朝廷。
    辽军突然在燕京地区大规模集结,这是要干什么?难道要南下入侵?宋徽宗立即任命童贯为陕西、河北宣抚使,统领北方边事,以防不测。
    @李国伟2021 2022-04-05 09:30:40
    顶帖支持
    -----------------------------
    谢谢支持!
    十五、悄悄出兵
    正当宋徽宗担心辽国出兵南下时,出使辽国的贺生辰使罗选、贺正旦使侯益,两人一起从辽国回来了。
    宋徽宗急忙召见他们,问:“辽国在燕京集结兵马,是否要南下入侵?”
    罗选回答说:“辽国南府宰相张琳,在燕京招兵买马,并不是针对大宋。他是受天祚帝之命,准备前去东京讨伐高永昌。高永昌是东京裨将,今年大年初一晚上,发动叛乱,将东京留守萧保先刺杀在留守府里。然后占领东京,自称大渤海皇帝,建国号大元国。”
    不久前,和诜也曾上报过类似消息。但宋徽宗还是有些不太放心:“这消息确实可靠吗?”
    罗选回答说:“确实可靠。燕京一带百姓都知道,都这么说。”
    宋徽宗心里总算踏实一些,又问道:“朕还听说,天祚帝现在被女真人搞得焦头烂额,这也是真的吗?”
    罗选回答道:“陛下,我们这次出使辽国,只到达中京,在中京呆了两个多月,因道路阻梗,没能到达上京,没见到天祚帝,所以对天祚帝的情况不太了解。不过,听说上京也发生了叛乱。”
    这时,侯益插话说:“陛下,现在辽国国内到处都乱哄哄的。东京、上京都发生了叛乱,女真人把契丹人打得落花流水。咱可趁机进军燕京,收复汉家故土。”
    宋徽宗看了看侯益,没说什么。
    出兵北伐,阻力很大。虽然现在出兵北伐尚处于秘密探讨阶段,但反对的声音,宋徽宗还是能经常听到。昨天,保州(今河北保定)通判张毣上书,说:
    “辽国目前之局势是,虽然数次被女真人所挫,但朝野上下并未反叛,其国体依然稳固。我边防帅臣们只知一味迎合,编造事端,以误朝听,陛下不可不察。”
    前日,河东经略使兼知太原府薛嗣昌也写来奏章说:
    “边将刘延寿路过太原府时,臣曾问他经营燕云之事。他表示:可伐不可守,可守不可久。况且,宋辽之间有祖宗盟誓,一旦出兵失败,恐怕会发生不测之变。”
    薛嗣昌现在对出兵北伐的态度忽然有所改变,这让宋徽宗感到有些奇怪。
    对于是否出兵,宋徽宗仍犹豫不决。他有时觉得,辽国内乱的确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时机,应该出兵。不然错失良机,追悔莫及。可有时他又觉得,出兵与辽军作战,胜败难测。一旦失败,后果不堪设想。兵者,军国之大事。应接受历史教训,慎之又慎。
    两种声音,时常在他耳边回响;两种意见,时常在他心中打架。搞得他左右为难,寝食不安。
    现在,辽军在燕京集结的目的已经弄清楚了,这让宋徽宗心里放松了许多。宋徽宗长舒一口气,对内侍张迪说:“去把蔡攸找来,朕有事让他去做。”
    蔡攸是蔡京的大儿子,与宋徽宗私交甚好,此时担任宣和殿大学士,这个官职相当于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
    张迪从崇政殿出来,路上碰到邓洵武。邓洵武现任知枢密院,主管国家军事,与张迪关系很好。张迪见四周无人,悄悄对邓洵武说:
    “邓枢密知道不?官家近来正与蔡太师、童太尉秘密策划,准备出兵北伐,收复燕云。”
    邓洵武听后很不安。自己主管枢密院,统管调兵之事,可是,皇帝现在谋划出兵,却避开自己,这不明摆着对自己不信任?同时,他对出兵也很忧虑,觉得应该去找蔡京,向他提个醒。
    邓洵武比蔡京小十岁,属于蔡京一党。十几年前,蔡京能够登上宰相宝座,也有邓洵武的一份功劳。那时,邓洵武担任起居舍人,呈给宋徽宗一幅《爱莫助之图》,极力推荐蔡京。
    邓洵武来到都堂,都堂又称政事堂,在皇宫前区,是宰相下朝后议事之处,紧挨着枢密院。
    此时,蔡京正在都堂里办公。邓洵武一见面,便开门见山:“蔡太师,听说皇上正在谋划北伐?宋辽有百年盟约,万万不可破坏。太师现在主政,应切实负起这个责任。”
    蔡京感到邓洵武的话有些刺耳,反问道:“邓枢密这是听谁说的?皇上如果想北伐契丹,能不与知枢密事商量?调兵之权不是在你手里吗?”
    邓洵武碰了一鼻子灰,无言以对,默然转身离去。
    回到枢密院后,邓洵武想了想,还是感到不对劲。皇上如果真要出兵北伐,统帅非童贯莫属。于是,他派人去请童贯来枢密院议事。
    不久,童贯来到枢密院,问:“邓枢密,有什么事?”
    邓洵武说:“童太尉,我听说,皇上与你,还有蔡太师,正在谋划北伐?”
    童贯轻描淡写地说:
    “只是在一起议论了几次,算不上是谋划。皇上现在也只是有个初步想法罢了。现在辽国爆发了内乱,不仅是女真人作乱,据说连东京也起兵造反了。”
    邓洵武说:“即使辽国爆发内乱,我们也不该破坏祖宗盟誓。而且,宋军打不过辽军。这样的教训,历史上还少吗?一旦出兵,必将兵连祸结,贻害无穷。千万不要轻举妄动。”
    童贯笑了笑,说道:“邓枢密,如果皇上问起你,你就说燕云当取。这事商量也得商量十来年,不要与皇上作对。皇上刚有北伐之意,你如果反对,恐怕会被他人抓住话柄的。”
    邓洵武也笑了笑:“我不怕别人抓住话柄。我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我要对得起大宋子民,还有这大好河山。”
    随后,童贯与蔡京都向宋徽宗汇报了邓洵武反对出兵之事。蔡京与童贯的本意,是想甩开邓洵武,不让邓洵武搀和北伐大计。可是没想到,宋徽宗听后考虑了几天,决定放弃出兵。
    这天,宋徽宗召见蔡京与童贯,说:“收复燕云,还要继续等待时机。朕决定,暂时不再讨论此事。”
    转眼间又过去了一年。
    政和七年(1117)二月,雄州知州和诜又获得辽国一个重要情报,说易州涞水有个名叫董庞儿的人,聚众起兵,攻陷城邑,声势浩大。
    和诜立即上奏,在奏章中说:
    “董庞儿真名叫董才,出身贫贱,号董庞儿。他见辽国爆发内乱,于是在老家易州招募了一千多乡兵,赶赴东北,与女真人交战。他本想以此取得功名,谁知刚与女真人交战,队伍便败绩逃窜。辽军主将想治其罪,欲擒获斩杀。他于是亡命山谷,聚众为盗,剽掠州县,已达万人。……”
    与此同时,定州路安抚使兼中山府知府张杲,也得到同样的情报。张杲觉得,董庞儿这只队伍可以利用,于是一面上报朝廷,一面派人去辽国秘密联络董庞儿,试图让其归顺宋朝。
    真定路安抚使赵遹听说此事后,立即撰写奏章,反对接纳董庞儿。身边的人劝说道:“还是不要多管闲事吧?定州路的事,与我们真定路有何相干?”
    赵遹很严肃地说:“我与张杲都是帅臣,虽然辖区不同,但职责一致。况且,向皇上陈述自己的见解,是我们应尽的责任与义务。真定路与定州路都是边防地区,一旦开战,我们真定路能不参与吗?”
    然而,赵遹的奏章上报到枢密院后,被童贯悄悄扣压了下来。宋徽宗压根儿就没看到这份奏章。此时,童贯已接替邓洵武担任知枢密院事。
    蔡京和童贯都一致认为,董庞儿这只队伍可以利用,建议宋徽宗接纳董庞儿。
    蔡京说:“借助于辽人之手收复燕云,乃是上上之策。董庞儿起事,就是一个绝好机会,不可错失。如果张杲能成功劝其归顺,可将这支队伍接收,纳入我军编制。”
    童贯建议道:“如果董庞儿肯归顺,我们也可以支持董庞儿为由,直接出兵北上,直接收复燕云。”
    宋徽宗也觉得收复燕云的时机似乎已经到了,于是下旨同意招纳董庞儿,并许诺:“如果董庞儿能收复燕云,日后可以考虑封其为燕王。”
    蔡京当即给有关部门下令:赶紧给董庞儿的军队准备战袍冠带,以及战旗等物品,一旦接收,就将他们纳入我军编制,全部换上我军装备。
    不久,董庞儿派人来到东京,送来了降表,表示愿意归顺宋朝,并且斩杀了辽国牛栏军一名监军,“函其首来献”。在降表中,董庞儿自称“抚宋破虏大将军董才”,决心攻取燕云旧地,报效宋朝,并请求宋朝出兵支援。
    童贯担心真定路安抚使赵遹再次上书反对,坏了大事,于是建议宋徽宗将赵遹调离真定路,调到熙州(今甘肃临洮)任职。理由是,一旦对辽开战,西夏很可能也会蠢蠢欲动,趁火打劫,因此,必须派一名强将镇守西部边陲。宋徽宗并没多想,立即表示同意。
    童贯又考虑到,赵遹赴任时也可能会来东京,趁机进宫,向宋徽宗当面陈述反对接纳董庞儿的意见。于是,他命令赵遹不必进京,即刻从便道直接赶赴熙州上任。
    那些日子里,宋徽宗很兴奋,也很忙碌,每天与蔡京、童贯等人紧锣密鼓地筹划着北伐诸事。他经常工作到深夜,有时半夜三更时,崇政殿里还灯火通明。
    宋徽宗令童贯从东京禁军中抽调出一部分精锐,组成北伐前军,又令河北各路做好战时后勤物资保障准备,同时,还计划以换防为名,将战斗力最强的西军主力秘密调往河北边境,集结待命。
    十六、戛然而止
    三月初六日,即北伐前军离开东京三天后,邓洵武才获悉朝廷准备向辽国开战。他不顾家人的苦劝,执意要入宫,把自己早已写好的一份奏章当面呈交给皇上。
    邓洵武因为身体不好,两个多月前,从枢密院离职回家养病。他不思饮食,日渐消瘦,精神疲倦,昏昏欲睡。宋徽宗派御医来家看过多次,御医给他吃了许多药,但一直不见起色。
    这天,邓洵武入宫后,没经通报,直接闯入崇政殿。
    宋徽宗正坐在龙椅上批阅奏章,对邓洵武擅闯宫殿并没怪罪。他望着邓洵武问:“邓少保不是在家养病吗?身体好些了?”
    邓洵武回答说:“感谢陛下关心。臣刚听说,北伐前军已经出发,心神不安,便立即赶来。臣要说的话,都在这篇奏章里,请陛下过目。另外,臣还有个请求。”
    宋徽宗问:“什么请求?”
    邓洵武回答说:“臣请陛下下旨,命蔡太师前来。臣要当着陛下的面,和他辩论北伐之利害。”
    宋徽宗知道邓洵武反对北伐,也知道这人性格耿直,凡事从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和立场,从不阳奉阴违。有时话语虽刺耳,但忠心可鉴。宋徽宗认为,像邓洵武这样敢于说话,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的大臣,应该是可信赖之臣。要不是他身体不好,宋徽宗是不会让他回家休养的。
    宋徽宗微微一笑,说:“邓少保,还是先回去好好养病吧。朕如果有事,会派人找你的。你的奏章,朕会仔细看的。”
    邓洵武这篇奏章题目叫做《北伐问目》,篇幅很长,一共陈述了二十七个有关北伐利害的事项,每一项都详加注释。譬如,“出师无名”这一项,注释说:“依靠宋辽盟誓,百年以来,两国之间从没发生过战事,现在忽然要出兵伐辽,毁掉盟誓,这是为什么呢?用什么理由来告知天下百姓?又用什么理由去告知辽国?出师无名啊。”
    奏章结尾是这样写的:
    “陛下,请审视一下今日朝廷:谋议之臣,有比得上赵普的吗?将帅之良,有比得上曹彬和潘美的吗?甲兵之精,能比得上开国之初吗?那时,以太宗之神武,赵普之谋略,曹彬潘美之大将,百战百胜,征伐四方,而唯独对于燕云,几次进攻都以失败而告终。那时不行,今日行吗?且不可轻言出兵。百年盟誓,一朝弃之,诚恐兵革一动,中国昆虫草木皆不得而休息矣!”
    看完奏章,宋徽宗感到后背有些发痒,有些发冷,脊背中间不知不觉地流出了一层冷汗。
    出兵北伐,是不是有些操之过急?宋徽宗开始有些动摇。他想,契丹与吐蕃不同,也与西夏不同。契丹是一个草原帝国,以骑兵见长。若骑兵大军驰骋而来,那铮铮铁蹄与猎猎马刀,可不是容易对付的。
    宋徽宗觉得必须当机立断,当断不断,必受其乱。于是,他令内侍张迪马上去请蔡太师来崇政殿。
    张迪一路小跑,来到都堂,急匆匆地对蔡京说:“官家让太师速去,有急事。”
    蔡京一惊:“何事?这么急?”
    张迪摇摇头。
    路上,蔡京边走边想,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心里迷惑不解。直到来到崇政殿,宋徽宗向他出示了邓洵武的奏章,他这才明白过来。
    宋徽宗说:“这是邓洵武刚送来的,朕已看过,太师也看看吧。违背祖宗盟誓,恐怕要招致不祥,出兵北伐之事还是停止吧。”
    皇上突然决定停止出兵北伐,这让蔡京有些不知所措,站在那里呆若木鸡,半天无语。蔡京没想到,邓洵武能用一纸奏章,扭转皇上的决定。是邓洵武奏章的力量太大,还是皇上的心太软?
    对于宋徽宗的性格,蔡京很了解,也很无奈。蔡京冷静想了想,出兵北伐已准备了这么久,又有董庞儿这么一个有利条件,不能就这样轻易放弃。
    蔡京说:“军队可以暂停前进。出使辽国的贺正使应该快回来了,等他们回来,看看辽国情况,再做下一步决定,这样比较稳妥。”
    宋徽宗点头同意,随即提笔,给童贯写下一道手札:“暂停北伐一切军事行动,待贺正使回朝后,再做下一步打算。”
    此时,童贯不在京城。几天前他去了太原。他在太原召集河北、河东诸路帅臣,举行军事会议。一方面部署西北防御,另一方面调动西军主力开赴河北集结待命。
    会后,在从太原返还京城的途中,童贯接到了快马传来的宋徽宗御笔手札。他展开一看,立刻傻了眼。望着那熟悉的字迹,童贯觉得很不可思议。北伐前军早已从京师出发,今日就可抵达大名府。按照预定计划,自己将于近期率领中军到雄州集结。为啥突然下令暂停呢?难道朝廷发生了什么变故?
    童贯快马加鞭,飞驰前进。一到京城,他来不及回家,立即入宫,来到崇政殿门口往里瞅了瞅,只见宋徽宗正平静地坐在那里批阅奏章,一颗悬着的心这才平安放下。
    回家后,童贯长吁短叹。赵良嗣此时仍住在童府,他问道:“枢相,为何事所忧?”
    童贯说:“还能有何事?还不是收复燕云之事。这是老夫最大的心事。这事看来阻力重重,很难办。皇上已下令暂停,大好时机恐怕要错过了。”
    几天后,贺正使陶悦和副使李邈从辽国回来了。童贯令他们先来枢密院汇报情况。
    童贯问:“听说辽国盗寇蜂拥而起,是真的吗?”
    陶悦答:“好像没有什么盗寇之事。”
    童贯问:“你凭什么说没有呢?”
    陶悦答:“无论是去,还是回,我们一直沿驿道行进。日行一程,既不停留,也不改路,沿途很安定,就凭这些来断定的。”
    童贯问:“那你怎么知道其它地方没有盗寇呢?”
    陶悦答:“我们每到一处,都拿出些钱财,贿赂驿站里的驿卒,打探辽国各种消息,他们都说只是与女真人交战,别无他寇。”
    沉默了一会儿,童贯又问:“听说辽国逃荒的人很多,到处都是,这是真的吧?”
    陶悦很惊讶:“没有啊,我们沿途所行之处,皆有住户,田地皆耕种,经过村镇时,大路两侧时常有人聚集观看,不曾见一个逃荒之人。”
    童贯问:“那你们听没听说,有人已占据易州?”
    陶悦摇了摇头:“我们不路过易州,但从沿路打探的消息来看,没有此事。”
    童贯问:“那么,辽国现已出兵包围霸州,这事你们知道吧?”
    陶悦又摇摇头:“我们沿雄州、莫州之路回来,离霸州很近,可没听说此事啊。”
    童贯脸色一变,语气严厉地说:“你们这也没听说,那也不知道,那你们到辽国去,到底打听到些什么?难道白去一趟不成?”
    陶悦急忙说:“我们听说,有一个叫谭襄的人,欲立九大王为帝。九大王闻讯窜入山中藏匿起来,众人及时将谭襄捕杀。由此来看,辽国人心还没散乱,辽国皇帝还有一定的凝聚力。”
    这时,李邈插话说:“目前来看,契丹人并没有反叛辽帝之意,只是女真人在造反。”
    随后,童贯将陶悦与李邈所言,向宋徽宗如实做了汇报。
    @乡海潮客 2022-04-07 08:42:54
    先留个爪,养肥了再看~
    -----------------------------
    谢谢鼓励!
    宋徽宗听了童贯的汇报后,想了想,说:“让陶悦和李邈马上来觐见,朕有话要单独问他们。”
    很快,陶悦和李邈来到了崇政殿。
    宋徽宗说:“你们去辽国所见所闻,朕已知晓。朕现在只问你们一句话,此时出兵北伐收复燕云,可行否?”
    陶悦和李邈一齐跪倒在地,异口同声地说:“陛下,契丹不可伐!如果因此而误国,请诛杀臣,以向边将帅臣谢罪!”
    这天晚上,宋徽宗失眠了。他心事重重,辗转反侧。聪颖美丽又柔情似水的刘淑妃,即安妃,也陪着他一宿未睡。
    安妃劝说道:“官家,人生苦短,凡事都要想开些,不要自寻烦恼。”
    宋徽宗说:“这可不是烦恼不烦恼的事,这事关祖宗千秋大业,弄不好,朕将成为历史罪人啊。”
    经过一夜深思,宋徽宗最终决定:取消北伐。
    第二天,宋徽宗命童贯撤回在大名府待命的北伐前军,同时又给河北、河东各路安抚使下达诏书:
    “大宋与北界和好,至今已逾百年。近来,沿边帅臣累奏北界讨伐女真、渤海,国内久未帖定。现令各自约束边界,不得妄动,亦不得增添人马,别致警疑。”
    紧接着,宋徽宗又下旨,免去定州路安抚使兼中山府知府张杲的职务,派韩彦粹接任。
    然而,童贯仍不死心,仍惦念着北伐收复燕云。这天,他与熙河路钤辖赵隆在私下讨论这个问题。赵隆是一员猛将,也是一员老将,宋神宗朝代曾跟随王韶、李宪这些名将出征过熙河,作战很勇敢。
    赵隆不赞成北伐,说:“出兵北伐不可行,历史教训不能忘。”
    童贯极力拉拢他,说:“若你能与我一同北伐,成功之日,我们都会获得殊荣。”
    赵隆摆摆手,说:“我赵隆只是一介武夫,哪里敢,以败坏祖宗二百年友好盟约做代价,来获取个人私利?到那时,万一引来灾祸,虽万死不足以谢责!”
    童贯见赵隆不支持北伐,态度又很坚决,于是,便将他调到陇右都护,担任西宁州知州,驻守西北边疆。
    @5394716007a 2022-04-07 20:02:00
    楼主好贴,继续。
    -----------------------------
    多谢支持!
    十七、海上之路
    王师中来登州(今山东蓬莱)担任知州已经两年多了。宋徽宗交给他的那个秘密任务,即探索一条从登州出发、跨海去往辽东的海上之路,他一直没能完成。两年来,他几乎每天都在寻思此事,他觉得自己有愧于皇上重托。虽然皇上从来没催问过,似乎将这事已经忘记了,但王师中时刻牢记心中,丝毫不敢忘却。
    由于这个任务属于机密,王师中不能与别人商议,只能自己想办法,这让他很苦闷。心烦意乱时,他就走出府衙,走到海边上转悠一会儿。
    登州坐落在胶东半岛最北端,三面濒海,与辽东半岛隔海相望,是隶属于京东东路的一座海防军事重镇。自宋朝建国以来,便在此屯驻水兵,练习水战,以防契丹从海上入侵。
    唐朝时,登州是北方最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与泉州、扬州和明州(今宁波)并称四大港。到了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由于国防安全需要,朝廷将登州港关闭,取消了从登州去往辽东半岛、朝鲜半岛和日本的航线,实行“登莱海禁”政策,禁止一切船只进入这一海域。作为对外贸易口岸的港口功能,被胶州湾畔的密州港(今山东胶州)所代替,登州港则变成了一座纯粹的军港。
    在登州城西北,丹崖山东麓,有一个水军基地,那是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建造的一个水寨式港口。这里依山傍海,隐蔽性很高,有马蹄形的沙堤防卫栅栏。停泊在港内的战船船型瘦长,外形酷似刀鱼,速度很快,适用于海上作战,所以,当时人称这个军港为“刀鱼寨。”这是北宋京东地区唯一的水军基地,被看做是捍卫京东地区海上安全的一道屏障。
    丹崖山不高,海拔仅有五十多米,矗立在山巅之上的那座蓬莱阁却很有名。此阁始建于北宋嘉佑六年(1061),殿阁宏伟,凌空高达十五米。蓬莱阁与黄鹤楼、岳阳楼和滕王阁,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楼。站在蓬莱阁上,当海上风浪平静时,北眺辽东半岛,隐约可见。
    在胶东半岛与辽东半岛之间,分布着大大小小三十多个岛屿。站在丹崖山上能大体看清楚的只有五个,而最近的那个“兀然枯焦”的海岛,就是神秘的沙门岛(今称庙岛),距离海岸大约有六十里。
    沙门岛在北宋是个令人恐怖的地方,可以说是地狱的代名词。宋朝法律规定:犯死罪而宽免者,配隶沙门岛。刺配沙门岛,是刺配刑罚中最严厉的一种。一旦登上该岛,就等于踏上了不归路,“至者多死”。
    沙门岛就归登州管辖。
    宋朝建国初期,女真人曾多次跨海前来进贡名马,沙门岛是必经之地,岛上渔民曾为此出过不少力。建隆四年(963),宋太祖得知沙门岛渔民“自备舟船,般载女真鞍马”,曾特意下达诏书,免除他们的赋役,并对他们返回时运送的木料也免除税收。
    王师中到沙门岛上视察过。现在岛上有驻军看押囚犯,所以沙门岛又称沙门寨。寨即军营。岛上军事兼行政长官称作监押,也称寨主。现任寨主姓苗,他向王师中叫苦不迭:
    “得赶紧增加钱粮,增派兵员。现在囚犯已严重超编,原定名额是三百名,现在看押着六百多名,囚犯人数翻了一番,可是,钱粮和士兵却增加不多,管理上存在着很多困难。”
    王师中知道,沙门岛上曾发生过虐囚事件。事情发生在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前后。因岛上囚犯太多,地狭难容,当时寨主名叫李庆,索性下令,将超编囚犯全部装进口袋,直接扔进大海。两年间,竟有七百多名囚犯被如此处理掉。这事后来被登州知州马默发现,并上报朝廷。李庆闻讯,畏罪自杀。
    王师中经实地考察发现,超编情况的确很严重,于是对苗寨主说:“我把情况立刻上报朝廷,可你也要瞪大眼睛,履行好职责,一旦出事,首先要追究你的责任。”
    不久,增加钱粮和增派兵员的问题得到解决。刺配到沙门岛上的囚犯数额,也得到严格控制。
    除了沙门岛,海面上还有三十多个岛屿,星罗棋布,距离海岸最远的超过一百里。大多数岛上有渔家居住,有些岛上还建有炮台、烽火台等军事设施,驻扎着少量的巡海水军。
    王师中逐岛走访,逐岛巡视,每到一处,都要悄悄打听:有没有乘船去过辽东半岛的,有没有熟悉这条海上之路的,但均无所获。
    其实登州海道开辟的时间很早,秦汉时期,就已开辟了从登州去往辽东半岛、然后登陆朝鲜半岛,或者沿着朝鲜半岛南端行进、穿过对马海峡到达日本的国际航线,这条航线史称“登州海道”,或称北方“海上丝绸之路”。唐朝时,日本多次派出遣唐使来中国,都是沿着这条航线在登州登陆,回航也从这里出发。直到北宋中期以前,高丽派往中国朝贡的使节大多数也由此入境和出境。
    王师中站在海岸远眺,只见天水相连,白浪滔滔,烟波渺渺。此时,夏季已经来临,当地人说,这个季节常能见到海市蜃楼。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登州海中时有云气,如宫室台观,城堞人物,车马冠盖,历历可睹。”可是,王师中从没见过海市蜃楼的踪影。一次次眺望,带来的是一次次失望。在登州这几年里,王师中只见过一次大海鳅。那是一个突然刮起大风的日子,王师中问当地人,为啥风这么大?当地人说,海鳅要来了。王师中于是登上蓬莱阁观看,果然见到海面上浮现出一个巨大的东西,“不见其首,但其脊如山。”
    苏东坡来登州见到过海市蜃楼。那是元丰八年(1085)十月,他来登州担任知州,不过到任仅五天便接到朝廷诏令,命他马上回京升任礼部侍郎。临行前,苏东坡登上蓬莱阁远眺,寻觅海市蜃楼。时值深秋,一般来说海市蜃楼出现的季节已过。也许是苍天格外开眼,那天海上忽然显现出一座华丽的都市城楼奇景,苏东坡很激动,以诗纪胜:
    “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摇荡浮世生万象,岂有贝阙藏珠宫?心知所见皆幻影,敢以耳目烦神工。------”
    这天,王师中正在府衙里办公,忽然走进来一个平海水军指挥使报告说:“巡海士兵在砣矶岛一侧,发现了两艘大船,船上载有男女老少二百多人。”
    王师中对砣矶岛印象很深。那是一个小岛,方圆只有十几里,处于群岛中间位置,岛上遍布玄洞奇礁,鬼斧神工,令人称奇。岛上还到处可见五色彩石,姿态各异,色彩斑斓。岛上最为壮观的景象是,空中鸥鸟成群,遮天蔽日。
    王师中问:“船是从哪里来的?”
    指挥使回答:“船上人自称是辽国苏州人,本想到高丽国避乱,因海上风大,漂流至此避风。”
    王师中一听是从辽国苏州来的,心中大喜。因为苏州(今辽宁大连金州区)就在辽东半岛上。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海上大风送上门。
    王师中说:“赶快把人和船,都带回来。”
    指挥使回答:“都带回来了,船主就在门外。”
    王师中说:“赶紧带他进来,我有话要问他。”
    指挥使出去不一会儿,领进来一个黑脸的中年汉子。
    王师中问:“你叫什么名字?听说你们是辽国苏州人?”
    黑脸汉子回答:“我叫高药师,是辽国苏州人。我们本想到高丽去避乱,没想到被大风刮到大宋来了。”
    王师中问:“你们为什么要去高丽?”
    高药师回答:“近来辽东战乱不断,民不聊生。我们估计不久以后,女真大军定会举兵南下。因此,我和曹孝才、僧郎荣等人商量,不如结伴去高丽谋生,听说那里比较安定。”
    辽东与胶东虽然只隔着一个海峡,但由于海路中断,不通消息,所以胶东这边对辽东那边发生的战事,一无所知。
    王师中问:“辽东发生了什么战事?”
    高药师回答:“刚开始,东京裨将高永昌杀死了东京留守,然后自称大渤海皇帝,国号大元国,攻占了东京道的五十余州。后来,皇帝派宰相张琳、燕王耶律淳募兵讨伐,高永昌感到寡不敌众,就向女真人求援。女真人完颜阿骨打乘机派兵南下,击败辽军后,他令高永昌取消帝号,可高永昌不听,阿骨打于是派兵占领东京,擒斩高永昌。这样,东京道领土全归女真人所有了。”
    王师中问:“这么说,辽东现在已被女真人占领了?”
    高药师回答:“是的。女真人与契丹人交战好几年了,女真人夺取的地盘早已越过辽河。现在海岸以北,自复州、苏州至兴州、渖州,以及咸州一带,都是女真人地盘了。”
    王师中想,如此看来,只要跨海去辽东,就可直接跟女真人取得联系。看来这个高药师就是自己一直要寻找的人。王师中于是把高药师的情况,以及自己的建议,写成奏章,派人迅速上报朝廷。
    政和七年(1117)七月四日,宋徽宗看到了登州知州王师中的奏章。他想,从赵良嗣献策至今已经过去了两年。女真人用两年时间占领了东北大部,说明女真人的确已经强大起来了。此时,派人跨海去辽东联络女真人,时机应该成熟了。
    可是,宋徽宗转念又一想,这事若是被辽国察觉,那么两国关系必受影响,必将产生不利后果。
    事关重大,不可草率。宋徽宗最后决定,还是听听蔡京和童贯的意见,再做打算。于是,他又派内侍张迪,将王师中的奏章送到太师府,请蔡太师与童枢密共议。
    蔡京与童贯看了王师中奏章后,对跨海之事进行了认真商讨。
    蔡京说:“据王师中奏章来看,目前辽东已被女真人占领。由高药师掌舵,泛舟渡海北上,与女真人建立联络,并非难事。可是,我们用什么名义去联络他们呢?”
    童贯说:“女真人既然已经建国,可否派使臣持国书前去,直接进行访问?”
    蔡京摇摇头,说:“万万不可。我们现在对女真人情况不明,能不能与他们结成联盟,还很难说。再者,派使臣持国书前去,一旦被辽国获悉,就会被他们抓住把柄,说我们破坏百年之盟,这于我极为不利。”
    童贯问:“那么,以太师之意,该如何是好?”
    蔡京说:“依我看,不如以买马为名,先派人到辽东去和女真人接触一下,投石问路,待了解到女真人实情后,再做打算。本朝之初,太祖太宗皇帝曾多次派人去辽东一带,向女真人买马。这样,即使被辽国发现,也无大碍。”
    蔡京行事谨慎,老谋深算,童贯不得不佩服。
    不久,宋徽宗给王师中下旨,令他从登州当地招募合适人选,以买马为名,随高药师泛海去往辽东,探查了解女真人的真实情况。
    王师中于是从平海军中精心挑选了七名军官,与向导高药师组成了一个跨海北上小团队。平海军就是驻守在登州的水军。唐朝时,就设置了登州平海军。宋朝初期登州平海水军属于厢军,宋仁宗时提升为禁军。
    八月二十二日,跨海北上小团队登上一艘平海军的指挥兵船,启航北去。
    @临高猪 2022-04-08 13:48:46
    好贴,写得好,
    -----------------------------
    多谢鼓励!
    @古月残阳2021 2022-04-08 14:22:32
    留个印记
    -----------------------------
    多谢支持!
    @余小鱼 2022-04-08 14:55:04
    支持
    -----------------------------
    多谢支持!
    @lining_1115 2022-04-08 15:14:57
    留名再看
    -----------------------------
    多谢支持!
    @潇洒老顽童2014 2022-04-08 15:24:53
    留名再看
    -----------------------------
    多谢支持!
    十八、投石问路
    跨海小团队经过数日海上颠簸,这天,他们终于看到辽东海岸线了。
    高药师说:“看到了吧?那海岸线就是辽东苏州地界,咱们就在那里靠岸吧。”
    这时,从海岸边一堆黑色礁石后面,忽然走出一群全副武装的巡海士兵,有十几个人。
    高药师说:“那些人,可能是巡海的女真士兵。咱们靠不靠岸?”
    船上军官们一听是女真人,都紧张起来,一齐喊道:“别靠岸!快调头!”
    高药师一边调转船头,一边说:“你们不是要去辽东买马吗?靠岸之后,和他们讲明白不就是了,怕啥?”
    一个军官说:“万一他们不信,怎么办?”
    于是,兵船一直在海上漂荡着,始终没找到合适的登陆点,因为总是发现有巡海士兵出现,不敢登陆。
    高药师说:“不能总这样在海上漂着吧?你们说怎么办?不敢登陆,咱就返航吧。”
    七个军官于是开会商议了一下,最后一致决定返航。
    海上的天气变幻无常,说变就变。忽然空中乌云骤集,海水狂躁不安,波涛动荡汹涌。高药师凭经验知道,狂风即将呼啸而至。果然不一会儿,狂风携着巨浪奔涌而来,兵船在浪中忽上忽下,逐渐失去了航向。
    高药师说:“照这样下去,咱们恐怕回不到登州了。”
    军官们说:“管他呢,反正往南都是大宋地盘,漂到哪算哪吧,只要别漂到辽东就行。”
    兵船最后在莱州湾靠岸。莱州湾距离青州(今山东青州)不远。青州是京东东路所在地。七名军官又开会商量了一下,决定直接去青州,向京东东路安抚使汇报出海情况。
    跨海小团队是政和七年(1117)八月二十二日,从登州出海的。可是,直到第二年正月初三,他们才来到青州,向京东东路安抚使崔直躬,汇报跨海北上情况。
    崔直躬安抚使听了汇报后,感觉事情重大,立即写奏章报告朝廷。
    几天后,宋徽宗看到了崔直躬的报告,他对这七名贪生怕死的军官非常愤怒,当即命令童贯,严肃处理这些人。
    随后,这七名军官全部被捕,统统发配到岭南偏远之地,且永世不得还乡。同时责令高药师立即返回登州,原地待命。
    处理完七名军官之后,宋徽宗觉得,去辽东联络女真人一事,不能因此而废止,应该继续。于是,他又给王师中下达密旨说,海上之路还得继续开辟,不能半途而废,要继续在当地寻找能担此重任者。
    王师中考虑再三,向宋徽宗推荐武义大夫、登州兵马钤辖马政。王师中在奏章中说,马政过去曾在西军中当过军官,有战斗经验,沉稳干练,胆大心细,可担负这项重任。这个提议,很快得到了宋徽宗的批准。
    马政,字仲甫,熙州(今甘肃临洮县)狄道人,军人出身,曾在西军中任职,后因犯事被贬到青州,担任武义大夫、登州兵马钤辖,也就是登州军分区司令官。他有个儿子叫马扩,从 武,熟读兵法,此时正在东京城学习,准备参加今年的武举考试。
    这年二月,马政接到朝廷诏令后,立即着手做准备。他听说平海军中有个名叫呼延庆的军官,会说女真语,还会说契丹语,于是将他招进团队,担任翻译。
    此时,跨海这项工作从上到下,都处于秘密状态。宋徽宗对地方官员有些担心,担心他们从中作梗。他从京东东路安抚使崔直躬的奏章中,已经看出了一些端倪。当时,许多地方帅臣对跨海北上联合女真人共同灭辽这个战略,是不赞成的。为防止这些官员干扰跨海联络女真人这项工作,宋徽宗专门写下一道御笔手诏,派人送给马政,内容如下:通好女真一事,监司帅臣都不许干预。如违,并以违御笔论。
    经过半年多的准备,政和八年(1118)八月四日,马政、翻译呼延庆、向导高药师等人一起,又登上平海军的一艘兵船,出航北去。随行人员有将校七人,士兵八十人,同时还携带着许多钱财,名义上依然是去辽东买马。
    润九月九日这天,辽东海岸线终于映入了马政等人的眼帘。高药师指着前面那个半月形海湾说:
    “去年,我们也打算在此靠岸,结果发现一队女真巡海兵,吓得他们不敢登陆。”
    呼延庆说:“听说他们被发配去了岭南,这辈子恐怕没机会来辽东了。”
    马政在西北战场上与西夏人打过仗,是经历过生死考验的人。他目光警惕地观察着海岸,海岸上一片寂静。
    兵船渐渐靠岸,几个小校指挥士兵把一袋袋钱财物资搬运到岸上。突然,一队巡海兵从西边山脚下拐了过来。他们发现海边情况后立即散开,迅速占领制高点,举弓搭箭,瞄向这群来历不明的人。
    马政大声命令道:“谁也不要动,原地站好!”又对呼延庆说:“你用女真语告诉他们,不要射箭,我们是从大宋过来买马的。”
    呼延庆用女真语连喊了几遍。
    巡海兵那边有人用汉语喊道:“你们听着,领头的走过来,其余人站在原地,不准动。”
    马政与呼延庆朝前面的一个小山坡走去。走到半山坡,一群士兵冲下来,用绳子把他俩捆绑起来,带到一个猛安勃极烈(千夫长)跟前。
    猛安勃极烈看看马政,又望望呼延庆,问:“你们是从大宋过来买马的?”
    马政回答说:“是,我们是奉皇上之命,前来买马的,请不要误会。”
    一个士兵似乎看出了什么破绽,用汉语大声说:“你们胡说,根本就不是贩马的。分明是探子,还不赶快从实招来!”说罢,又用女真语对猛安勃极烈咕噜了几句。
    猛安勃极烈扫了马政一眼,朝身旁的士兵一挥手,说:“拉到树林里,斩了!”
    呼延庆一听,吓得脸色煞白。
    几个女真士兵冲上来,拉着马政与呼延庆就往树林里走。
    马政说:“且慢!我们的确不是马贩子。我们是大宋皇帝派来的官员,你们杀不得。我们来辽东,是要拜访你们的皇帝,买马只是为了遮人耳目而已。”
    呼延庆迅速翻译成女真语。
    猛安勃极烈听后将信将疑,眼睛紧盯着马政。
    马政说:“我们大宋与你们女真不是敌人,我们共同的敌人是契丹。我们应联合起来,一同消灭契丹。你派人把我们送到你们皇帝那里去,你肯定能立功受赏。”
    猛安勃极烈想了想,爽快地答应了马政的要求。但所有的金银财宝必须扣下,高药师与八十名士兵也必须留下,只准马政带着呼延庆和七名小校前去拜见女真皇帝。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1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保卫司马南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2-03-30 19:23:16  更:2022-04-09 19:17:06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