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购物 网址 日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视频推荐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日历2023  日历2024  日历2025  日历知识  | 每日头条  视频推荐  数码知识 两性话题 情感天地 心理咨询 旅游天地 | 明星娱乐 电视剧  职场天地  体育  娱乐 
日历软件  煮酒论史  历史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春秋战国 三国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哲学 厚黑学 心理学 | 文库大全  文库分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钓鱼 双色球 戒色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足球 nba 象棋 体操
    
  首页 -> 煮酒论史 -> 连丽如所谓的评书主要在于评,到底评了些什么 -> 正文阅读

[煮酒论史]连丽如所谓的评书主要在于评,到底评了些什么

作者:累了困了倦了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连丽如所谓的评书主要在于评,到底评了些什么
    1 诸葛亮后来有一部名作叫《出师表》。
    一部应该是一篇。
    2 汉桓帝汉灵帝重用中常侍……明朝以后才叫太监,在汉朝的时候叫中常侍。
    误以为宦官等于中常侍。
    3 汉桓帝管这太监头张让叫爸爸。
    把汉灵帝错说成了汉桓帝。
    4 汉桓帝汉灵帝重用十常侍。
    没有汉桓帝的事。
    5 当官的士大夫集团,由打科举制度往上考最后当了官了。
    科举制度创始于隋朝。
    6 把第二次党锢之祸简化为,陈藩重新启用党人,太监不干了,跟皇帝一说,斗不过太监,等等。
    汉灵帝168年12岁即位,当时掌权的是窦太后。也不是跟皇帝或窦太后一说,而是宦官挟持汉灵帝和窦太后,以武力逼迫窦武自杀,又处死陈藩。
    7 董卓进京是公元189年,也就是中平六年,汉灵帝在位第六年的时候。
    汉灵帝从168年到189年,已经在位21年。
    8 董卓这一进京,祸乱朝纲,十常侍也完了,大将军何进也完了,朝权就掌握在董卓之手。
    董卓进京之前,何进和宦官自相残杀。
    9 董卓暗中巴结十常侍,送美女,送古玩。
    10 董卓当了千户侯斄乡侯。
    《三国志·董卓传》是斄(tái)乡侯,《三国演义》第三回是鳌(áo)乡侯。至此出现了一个要害问题,连丽如讲的是《三国演义》,却又认为评书的重点在于点评,那么就必然要大量参照《三国志》的相关内容。结果就是经常在小说和史实之间无所适从,实在也是没有把评书《三国演义》搞成易中天百家讲坛评三国的学术能力。否则连丽如就会在讲到鳌(áo)乡侯时加上一段注解,正确的是《三国志》中的斄(tái)乡侯,《三国演义》写错了。可是即使做到这样又有什么意义呢?观众爱听的是《三国》英雄人物的故事,你把《三国志》中关羽向曹操乞娶秦宜禄老婆的事揭出来,或者你再根据《三国志》大讲关羽没有诛文丑,斩华雄的是孙坚,诸葛亮也没有草船借箭借东风空城计,那简直就是自己拆自己《三国》评书的台了。暂且。
    评书:北方叫评书,南方叫评话。
    话:话本。
    话本:宋代以来说话艺人说唱故事所用的底本。
    平话的正确解释:只说不唱的平铺直叙的话本。
    平话的错误解释:品评话本。
    评书的错误解释:品评书本。
    结论:评书的源头是话本,意思是以说唱的形式讲故事。平话是只说不唱讲故事,后来无论改叫评话或评书,都是把讲故事作为重点。评书当然有评论,但是把评论作为主题,把故事讲好反而无所谓,进而讽刺单田芳的评书是所谓的“大鼓白”,结果搞得单田芳在评书中被迫增加了很多无谓的评论,而连丽如师徒则永远废话连篇,被书迷抱怨“不给书听”。文化程度不高的评书艺人,根本没有能力评点历史。比如《三国》评书第一人袁阔成,把祢衡评论为“骂客”,就是以无知开历史的玩笑。比如姜存瑞讲的评书《三国》,第三句就说“此人姓刘名备,号叫玄德”。再比如连丽如讲的《三国》,开篇刚讲到董卓,就被本人挑出起码十处硬伤。评书一个评字的错误理解,就带来无数的颠倒错乱,把精力放到品评人物,却不注重先把故事讲好,评书就只能越来越不景气了。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是因为寓褒贬于微言大义。评书塑造人物同样如此,寓爱憎于故事情节,无须画蛇添足再来一番品头论足。
    说评书的都没朋友,但凡有一个朋友就说相声了——郭德纲
    说相声的就一朋友,但凡有三个朋友就打麻将了——无名氏 ????
    百度百科连阔如:连阔如的评书主要有四个特点:一、在“评”字上见功夫。连阔如的口头禅是——“评书要评”。他认为,评书、评书,难在一个“评”字,贵在一个“评”字,书不易说, “评”字是金。他的书之所以内容丰富,就是因为他不止是说事件本身,而且对当时的历史背景、官制、礼节、生活习惯、民间风俗、地理山川以及武术拳脚、战争场面,都讲得头头是道,听得出他的历史知识、社会经验非常丰富,让人听了很长见识,因而他很受民众喜欢。比如,连阔如说《三国》说到刘备爱哭,就评论说“当年汉高祖刘邦也爱哭,八成这刘家有哭的传统?遇上什么事,一哭就成!”

    相关内容,网友已经有了总结,引用如下。《史记》《汉书》中的刘邦哭过四次:哭义帝、哭项羽、哭田横、哭大风歌。前两次是假哭,第三次是半真半假,第四次是发自内心的热泪横流。《三国志》中的刘备哭过六次:哭别田豫、哭髀肉复生、哭祭刘表、哭送庞统、哭送刘封、哭送法正。历史上的刘备,基本上每次都是发自内心的哭。《三国演义》中的刘备的哭过三十多次,绝大部分都是表演性的哭。那么请问连阔如老先生,刘备和刘邦的哭有何相似之处?人总是要哭的,不能因为某个人哭过几次,就说这个人“爱哭”。刘邦的性格是爱哭人,而不是爱哭,哭了四次,一大半都是假哭。历史上的刘备哭了六次,基本上都是真哭。演义中的刘备则是把哭作为一种武器。以历史而论,六次真哭和两次半假哭不能合并同类项。以演义而论,刘备哭了三十多次,和刘邦只哭过四次相差甚远,和哭过十二次的曹操倒是更接近一些。《三国志》中的曹操哭过十次:哭鲍信、哭典韦、哭祭阵亡将士、哭毕谌、哭袁绍、哭曹冲、哭任峻、哭荀攸、哭袁涣、哭庞德。再加上《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哭陈宫、郭嘉。《三国志》中的孙权哭过十三次。看来连阔如老先生的“评”经不起推敲,虽然评了,但是评得不对,又有什么意义呢?
    百度百科连阔如:还有“馒头”一词,原本是“蛮头”两字,那时歧视少数民族的汉人管南北边远地区的居民叫“南蛮北夷”,诸葛亮曾深入不毛,七擒孟获,而传言军中命名所蒸的面团为“蛮头”,是诸葛亮改称为“馒头”。

    《新华字典》夷:中国古代称东部的民族:东夷。九夷(古时称东夷有九种)。东夷、南蛮、西戎、北狄。连阔如老先生把北狄错讲成了北夷,虽然评了,但是评得不对,又有什么意义呢?《汉语词典》馒头: 宋·高承《事物纪原·酒醴饮食·#馒头》:“稗官小説云:诸葛武侯之征孟获,人曰:‘蛮地多邪术,须祷於神,假阴兵一以助之。然蛮俗必杀人,以其首祭之,神则嚮之,为出兵也。’ 武侯 不从,因杂用羊豕之肉,而包之以麪,象人头,以祠。神亦嚮焉,而为出兵。后人由此为馒头。” 连阔如老先生虽然又评了,但是又评错了,请问这样的“评”有什么意义呢?
    百度百科连阔如:又比如说“五丈原孔明归天”,他又讲到今还有人佩带,真是民族文化和民间情感一线牵。从“孔明孝”又说到“孔明灯”。它用当地盛产的竹子和纸裱糊而成,每逢大小年节、端午、中秋,百姓家的孩子们、年轻人手执各种形状的彩灯,从竹林里、池塘边、小桥、花径上走过,一团团火苗的温暖,是一颗颗赤心的思念,影影幢幢,闪闪烁烁,如星河坠地,满目璀璨。

    《汉语词典》孔明灯:利用热空气比重较轻而能上升的原理制成的一种纸灯。上部没有口,灯心烧着后,热空气充满在里边,使灯向空中上升。相传是三国时诸葛亮发明的,亮 字孔明,故称。连阔如老先生所“评”的孔明灯,特点是“手执”。而孔明灯的真正特点是“向空中上升”。看来连阔如老先生的“评”经不起推敲,虽然评了,但是评得不对,又有什么意义呢?
    百度百科连阔如:二、连阔如善于使用“贯口”,创造了很多人物赞、马赞、兵器赞,说的盔甲赞利索,刀枪架精神。如《孙二娘赞》: “我本江湖女豪家,鬓边斜插一枝花。不会穿针并引线,练就武艺走天涯。拉硬弓,骑烈马,拐子流星任我耍。若问我的名和姓,江湖人称母夜叉。”

    《汉语词典》豪家:指有钱有势的人家。连阔如老先生说孙二娘是“女豪家”,用错词了。第二句,鬓边斜插一枝花。《水浒传》第二十七回孙二娘的肖像描写,有一句“鬓边插着些野花”。《水浒传》第六十二回一枝花蔡庆的赞诗最后一句是“一朵花枝插鬓旁”。蔡庆的一枝花被连阔如老先生插到了孙二娘的头上。行商坐贾,孙二娘是个开黑店卖人肉包子的,并没有十里八乡走街串巷,不存在连阔如老先生所说的“走天涯”。之后的“拉硬弓,骑烈马,拐子流星任我耍”,真不知从何谈起。说到拉硬弓,梁山好汉的射箭冠军是花荣。说到骑烈马,梁山有马军五虎将。拐子流星任我耍,孙二娘的兵器是钢刀,《水浒传》第六十九回,一丈青和孙二娘“两个女将,各执钢刀”。最后两句,“若问我的名和姓,江湖人称母夜叉”,名和姓是孙二娘,母夜叉是绰号。《红楼梦》第七回回前诗:十二花容色最新,不知谁是惜花人。相逢若问名何氏,家住江南姓本秦。连阔如老先生自编的水浒人物赞诗,也属于“评”的一种。虽然变着花样评了,但是评得不对,又有什么意义呢?
    百度百科连阔如:连阔如善于使用“贯口”,创造了很多人物赞、马赞、兵器赞,说的盔甲赞利索,刀枪架精神。比如《水浒》时的人物赞,说鲁智深“走一走,晃一晃,青头皮,光又亮,手拿一杆铁禅杖,曾在卫州把提辖当。三拳打死郑屠户,五台山出家当和尚。若问此人名和姓,鲁智深——江湖人称花和尚。”

    1 走一走,晃一晃。纯为押韵,不足深究。2 青头皮,光又亮。不怎么说得通,鲁智深是为了避难而出家,并不是什么虔诚的佛教徒,并且常年行走江湖,哪有心情和时间总是把头发剃得光又亮。此二句也是纯为押韵,不足深究。3 手拿一杆铁禅杖。据查《水浒传》TXT,书中并没有“一杆”,而多是“一条”:一条棒、一条齐眉短棒、一条六十二斤水磨禅杖、一条朴刀、一条五股叉、一条浑铁禅杖、一条哨棒、一条狼牙棒、一条铁链、一条浑铁点钢枪、一条虎眼竹节钢鞭,等等。或者用“一把”:一把三尖两刃四窍八环刀、一把剔骨尖刀、一把解腕尖刀,等等。或者用“一口”:一口铜钹磐口雁翎刀、一口戒刀、一口宝剑、一口腰刀,等等。4 曾在卫州把提辖当。卫州有可能是渭州的笔误。5 三拳打死郑屠户。《水浒传》出现过一次“打死郑屠”,出现过四次“三拳打死镇关西”。“郑屠户是中性词,郑屠和镇关西是贬义词,三拳打死的当然应该是贬义词。顺口溜或诗词的局限性就是这样,为了凑字数而以词害意。6 五台山出家当和尚。若问此人名和姓,鲁智深——江湖人称花和尚。没有通过赞诗把三拳打死镇关西和避难五台山出家的因果关系交待清楚,也没有说明花和尚这个绰号的来历是鲁智深背上有花绣。《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撰此书,中有传诗之意“,《水浒传》中的诗词则差强人意,连阔如老先生自编的《水浒传》评书赞诗就更加令人不敢恭唯,仅仅是一些不太讲得通的顺口溜而已。这种变相的“评”,虽然是评了,但是水平不足以传诸后世,请问有什么意义可言呢?
    百度百科连阔如:又如《石秀赞》: “身如山中猛虎,性似火上浇油。心雄胆大有计谋,到处逢人搭救。全凭一根杆棒,只靠两个拳头。掀天声价满黄州,拼命三郎石秀。”他用其渊博的知识和学问,把通俗的评书提升到高雅的境界,吸引了许多知识分子,也使年轻人受益。

    《水浒传》原著石秀赞诗:身似山中猛虎,性如火上浇油。心雄胆大有机谋,到处逢人搭救。全仗一条杆棒,只凭两个拳头。掀天声价满皇州,拚命三郎石秀。1 原著身似,平仄;性如,仄平。读起来朗朗上口。连阔如老先生改为:身如,平平;性似,仄仄。反而把原著的赞诗改坏了。2 原著是有机谋,连阔如老先生改为有计谋,梁山三大军师吴用公孙胜朱武要吃醋了。3 原著的一条杆棒,被连阔如老先生改为一根杆棒,不怎么合适,没这个必要。4 原著是全仗,平仄,读起来上口。连阔如老先生改为全凭,平平,读起来没劲。5 原著的全仗和只凭是对仗关系,平仄对仄平。连阔如老先生改的全凭和只靠,平仄乱了,根本也没必要作此无谓的修改。6 原著是皇州,黄州有可能是记录错误。最后,明明是《水浒传》原著中的赞诗,却被说成是连阔如老先生的创造。这样的“评”,夺原著之诗为己有,而且还把原诗改坏了,请问有什么意义呢?
    百度百科连阔如:连阔如的评书声调表情丰富,长短急促分明,甚至能很好地把握颤音。他的书里说到谁,不止描写此人的身份、年龄、形象、服饰、性格等等,而且善于学这个人说话,惟妙惟肖。比如《三国》中“辕门射戟”说到吕布,就很准确的说出他的性格“既不能为将,也不能为帅”。

    连阔如老先生对吕布的评价是“既不能为将,也不能为帅”,来看看历朝历代的古人,在这方面是如何评价吕布的:曹性:吕将军大将有神,不可击也。荀攸:吕布勇而无谋。程昱:夫布,粗中少亲,刚而无礼,匹夫之雄耳。郭嘉:布之威力不及项籍,而困败过之,若乘胜攻之,此成禽也。《曹瞒传》:吕布枭勇,且有骏马。时人为之语曰:“人中有吕布,马中有赤兔”。陈寿:吕布有虓虎之勇,而无英奇之略。罗贯中:夜读三分传,堪嗟吕奉先。背恩诛董卓,忘义杀丁原。倚仗英雄气,不从忠直言。白门身死日,犹自望哀怜!张溥:汉末名人,文有孔融,武有吕布,孟德实兼其长。此两人不死,杀孟德有余。于慎行:吕布,剑客之雄耳,非大豪也。然使得为操用,夏侯惇、许褚之流,远出其下,何至如丁原、董卓哉。显然,吕布是一位三国时代的名将。有虓虎之勇,能为将;无英奇之略,不能为帅。连阔如老先生讲三国评书“评”吕布,虽然是评了,但是评得既不符合陈寿《三国志》基于历史事实对吕布的评价,也不符合罗贯中《三国演义》经过艺术加工对吕布的嗟叹,请问有什么意义呢?
    现在苦于没有连氏评书的文本,如果根据评书录像或录音点评,那就太累了,只是玩玩而已,何必呢。袁阔成和单田芳已经去世了,田连元和刘兰芳已经老了,评书四大家早已歇业,就剩下连丽如一个人老当益壮。虽然精神可嘉,但是方法不足为训。连丽如可以自创一种以评点为主的评书,如果能钻研相关史料,确实能评到易中天百家讲坛说三国的水平,那也确实是评书界的一件幸事。但是自创的评点派评书还在学步阶段,就把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袁单田刘评书四大家贬低为“大鼓白”,这就不是正常的学术行为,而是在搞学阀学霸,我等评书爱好者岂能不鸣鼓而攻之。
    现在苦于没有连氏评书的文本,如果根据评书录像或录音点评,那就太累了。袁阔成和单田芳已经去世了,田连元和刘兰芳已经老了,评书四大家早已歇业,就剩下连丽如一个人老当益壮。虽然精神可嘉,但是方法不足为训。连丽如可以自创一种以评点为主的评书,如果能钻研相关史料,确实能评到易中天百家讲坛说三国的水平,那也确实是评书界的一件幸事。但是自创的评点派评书还在学步阶段,就把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袁单田刘评书四大家贬低为“大鼓白”,这就不是正常的学术行为,而是在搞学阀学霸,我等评书爱好者岂能不鸣鼓而攻之。
    B站听连阔如《水浒·鲁达除霸》随感:1 很浓重的民国味儿。2 声线非常像田连元。3 鲁达出场开相,自编的赋赞很不错,可惜不够流利,连丽如也是如此,有明显在背诵的感觉,没有做到自然而然地烘托出人物形象,和单田芳没法比。4 鲁达和史进对答,模仿鲁达粗犷的声音是不错的,但是好象是在京剧念白,一点也不像生活中发生的事,很容易让听众出戏,这一点和单田芳擅长模仿男女老少各种声音更是没法比。5 对《水浒传》原著相关内容有所完善,比如史进怎么就刚好一进城就遇到了鲁达,连阔如把史进进城的时间安排在中午,喝茶的地方安排在经略府对面,鲁达中午下班从工作单位出来,在门口对面的茶坊和史进相遇,比原著更为合理,看来确实是下了功夫的。再如鲁达怎么就听说过九纹龙史进的大名,连阔如改编为在渭州经略府遇到过王进,这样消息来源就有了合理的途径。6 鲁达还来没得及把王进在延安老种相公经略府的下落告诉史进,两人就急匆匆上街找酒馆喝酒去了。7 路遇李忠打把式卖艺一段,本来是连阔如发挥江湖阅历的好机会,却一带而过,是不是说明了所谓连派评书以评为主,并非事实呢?8 没提水浒原著暗藏玄机的潘家酒楼,潘家酒楼里遇到金翠莲,暗含着潘金莲三个字。就像少华山朱武陈达杨春,暗含着朱元璋徐达常遇春一样。看来连阔如对这些低级趣味不太感兴趣。9 原著先是金翠莲父女在隔壁哭,鲁达拍桌子,连阔如讲的却是鲁达先拍桌子,再由小二说他们不应该哭,这样好吗?10 听到这里有一个很强烈的感受,连派评书往往缺乏细节描述,比如连阔如说,李忠卖艺是打了一套花拳,并没有告诉听众,李忠具体使了哪几招,连派不擅短打书这病根算是落下了,相比之下单田芳就是以袍带书《隋唐演义》一举成名轰动全国,后来又以短打书《单林传》再攀高峰,再加上代表作《白眉大侠》,真是芝麻开花全面高,袁阔成田连元刘兰芳这三位都比不了,就别提只能说点二维静态袍带书的连丽如师徒了。再如鲁达史进杨忠三人在酒楼点了什么菜,一句没提,光讲三人吃喝,可是听众就缺乏感同身受了。至此已经点评了十条,不需要再听下去了,因为此时此刻鲁达正在扯着大嗓子京剧念白,老听受不了呀。
    B站听连阔如《水浒·鲁达除霸》随感:

    1 很浓重的民国味儿。

    2 声线非常像田连元。

    3 鲁达出场开相,自编的赋赞很不错,可惜不够流利,连丽如也是如此,一到这种地方就有明显在背诵的感觉,无法做到自然而然地烘托出人物形象,和单田芳没法比。

    4 鲁达和史进对答,模仿鲁达粗犷的声音是不错的,但是好象是在京剧念白,一点也不像生活中发生的事,很容易让听众出戏,这一点和单田芳擅长模仿男女老少各种声口更是没法比。

    5 对《水浒传》原著相关内容有所完善,比如史进为什么刚好一进城就遇到了鲁达,连阔如把九纹龙进城的时间安排在中午,喝茶的地点安排在经略府对面,鲁达中午下班从工作单位出来,在门口对面的茶坊和史进相遇,比原著更为合理,看来确实是下了功夫的。再如鲁达怎么就听说过九纹龙史进的大名,连阔如改编为在渭州经略府遇到过王进,这样消息来源就有了合理的途径。

    6 鲁达还来没得及把王进在延安老种相公经略府的下落告诉史进,两人就急匆匆上街找酒馆喝酒去了,我认为这是连派评书气力不足的缘故,正如蔡琴参加2009年快乐女声总决赛时所说,“轻轻地唱,也能带给这个世界很大的力量”,连阔如连丽如父女的评书,听起来总是觉得刺耳,这就是所谓的祖师爷不赏饭吃,也正是我以前提到过的,刘心武讲话不费力气,周岭讲话则很吃力,粗声大嗓自己讲得累,观众听着也累。同样的,单田芳低沉而缓慢沙哑却悦耳的评书可以永远听下去,连丽如说评书却被网友评价为像是在训人,这样一场书说不到一半演员就累了,一累就很容易说不动了,该说的不是忘了交待就是一带而过。

    7 路遇李忠打把式卖艺一段,本来是连阔如发挥江湖阅历的好机会,却一带而过,是不是说明了所谓的连派评书以评为主,并非事实呢?

    8 没提水浒原著暗藏玄机的潘家酒楼,在潘家酒楼遇到金翠莲,暗含了潘金莲三个字。就像少华山的朱武陈达杨春,暗含着朱元璋徐达常遇春一样。看来连阔如对这些低级趣味不太感冒。

    9 原著先是金翠莲父女在隔壁哭,鲁达拍桌子,连阔如讲的却是鲁达先拍桌子,再由小二说他们不应该哭,这样好吗?

    10 听到这里有一个很强烈的感受,连派评书往往缺乏细节描述,比如连阔如说,李忠卖艺是打了一套花拳,却并没有告诉听众,李忠具体使了哪几招,连派不擅短打书这病根算是落下了。相比之下单田芳先是八十年代初以袍带书《隋唐演义》一举成名轰动全国,后来又以短打书《童林传》再攀高峰,再加上代表作《白眉大侠》,真是芝麻开花全面高,袁阔成田连元刘兰芳这三位都比不了,更别提只能说点二维静态袍带书的连丽如师徒了。再如鲁达史进杨忠三人在酒楼点了什么菜,一句没提,光讲三人吃喝,可是听众就难免因缺乏感同身受而无法入戏。

    至此已经揭开了连派评书以“评”为主的玄机,不擅长讲故事,不擅长口技,不擅长形体,只好在评点,也就是语言所能及的方面下功夫了。可惜据网友反映,连丽如那些所谓的“评”,都是从专家的相关文章里看来的,到了也就剩下擅长背书这个优点了,但是点评得再好,也不可能达到易中天百家讲坛品三国的水平。反过来说,如果以“评”作为评书是否优秀的标准,是不是可以说易中天以《品三国》挤掉了连丽如,已经跻身于自封的评书五大家的行列呢?简直就是笑话。

    此时此刻,连阔如的鲁达正在扯着大嗓子京剧念白,不能再听下去了,老听谁受得了。
    在18 世纪末期,那个时候电影艺术还没有出现,意大利戏剧家卡洛柯齐提出了一种理论:世界上的一切戏剧剧情,都可以归纳为36种模式。据说这是在他查阅了从古希腊到当时的所有的戏剧作品而得出的结论,但时间久远,卡洛柯齐所谓的这36种剧情模式已经失传,没有人知道到底是什么。直到20世纪,法国戏剧家乔治" 普罗第再次试图还原这36种剧情模式,乔治普罗第的36种剧情模式与卡洛柯齐所说的36剧情模式想必不会相同,但他认为,“古今所有的戏剧剧情都不会超出这36种模式。”时至今日,普罗第由戏剧作品归纳出来的这36种剧情模式,依旧广为流传,特别是在电影界,尤其是如好莱坞的主流电影界被认为是电影编剧的必读教材。在我国,戏剧家洪深先生最早向国人介绍了这36种剧情模式,并且深深的影响着我国的戏剧,电影艺术的发展。
    关于连丽如没有师父,也就是不能拜父亲连阔如为师这件事,研究的课题应该是,为什么北方的评书只有师承没有家传,而南方的评话则既有家传也有师承。这应该最少是一篇硕士论文的课题,目前资料艰难,稍作了解尚且不容易,何况外行怎么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所以只能猜测一下。1 北方有相声,南方没相声。2 说相声的当年叫撂地,和摆地摊一个级别,穷得实在没办法,必然要大力宏扬师徒剥削制度。3 扬州评话和苏州评话都处于南方经济最发达地区,观众养得起,使南方评话世家父子相传成为可能,不需要以师徒为名,行剥削之实。4 对于北方来说,相声的地位高于评书。马三立侯宝林都是艺术大师,评书四大家袁单田刘还算不上。5 评书评话都是单口,相声一般都是对口,使相声父子相传的难度,天生就要远远大于评书评话,因为光传给儿子是不够的,要完全家传起码需要生两个儿子。6 北方的穷相声艺人为了维护师徒剥削制度,严禁相声父子相传,北方评书的地位低于相声,盲从了相声这一套糟粕。7 新中国建立以后开办了曲艺学校,从传统的家传和师承,有了更文明科学的师生制度,一位老师可以同时教一堆学生,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8 可惜的是太多新兴的娱乐形式,使传统曲艺市场日渐衰落,相声和评书因而后继无人。9 师生制度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师承制度天生的缺陷是师父总会留一手,教会徒弟饿死师父,艺术水准一代不如一代;家传制度可以毫无保留,但是万一生不出儿子就很麻烦,多少代人辛苦积攒的那点宝贝很容易一代之间就失传。10 因此我们在此正式宣布,连丽如有权拜父亲连阔如为师,但是仍然要以提高艺术为第一要务,博采北方评书四大家和南方扬州苏州评话之长,不要再片面强调点评对于评书有所谓绝对的重要性,从此做一个心胸开阔之人,方能不负连阔如袁阔成老先生名字中的这个“阔”字。以上。
    八十年代初,评书三大家相继轰动全国。那时候我们没有任何家用电器,连收音机都是后来才有的。就是从家家都有的有线小广播里,先是听了袁阔成的评书《三国演义》,印象最深的是在阳平关,箭术很差的魏延,一箭射掉曹操的门牙。然后是刘兰芳的评书《岳飞传》,声音响亮,印象最深的是岳飞的每个儿子都是临阵招妻,然后就一次性都生了儿子。最后是单田芳的评书《三国演义》,印象最深的是评书播完之后,单田芳还应听众的要求,专门录制了一小段,讲述十八条好汉的名单。田连元是到了二十世纪初,才在电视上火起来的,也是讲《隋唐演义》,很好地发挥了电视评书的特点,有很多形体动作,显得颇有武术功底。前些年在网上,听了单田芳很多部评书。《白眉大侠》和《龙虎风云会》都完整听了,对单田芳模仿徐良、房叔安等各种声口赞叹不已。也完整听了《封神演义》,最喜欢的是《言归正传》和《水浒外传》,各完整听了两遍以上。再后来又在B站看了电视评书《童林传》,讲述和动作表情都已经达到了完美的境界,不可能有人比单田芳更厉害了。连丽如就是根木桩子,就是一脸的苦相坐在那儿说,说得枯燥乏味极了,距离北方评书四大家以及南方扬州苏州评话,差了十万亿八千里。这个人的天赋实在是太差了,根本不适合吃这行饭。说实话我有一种感觉,南方的评话,水准有可能要高于北方评书四大家,张国良的《三国》苏州评话,在八十年代以实体书火爆了很多年,一直到现在据网友说,又成为旧书市场最大的热门。只不过我们听不懂南方话,扬州话还能听懂一句半句,苏州话几乎一个字都听不懂,严重影响了在全国范围内的传播和接受。下午在道客巴巴看了一篇研究生论文,专门研究南方评话的方方面面,其中讲到南方评话师父对徒弟的口传身授,其要求之严格,每个字都不许错,每句话配合的表情动作都必须严丝合缝,可以说已经达到了北方相声名家的艺术标准,所以我猜测南方扬州苏州评话的水平,有可能要高于北方评书四大家,但是并不知道对不对,因为如果说有人能明显超过单田芳,我也是万万不能相信的。
    出自南宋龚开《宋江36人赞》以及《大宋宣和遗事》的行者武松和花和尚鲁智深,就像《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张飞赵云一样并没有什么武功传承的来历。所以《水浒传》也只是写武松“浑身上下有千百斤气力”,除了醉打蒋门神一回并不显得有多了不起的“玉环步,鸳鸯脚”之外,也谈不到有什么武功更别提传承来历了。

    到了扬州评话王少堂说《水浒》有什么武十回,把鲁智深设定为武松的师父并尊称为“鲁大师”,又说教过卢俊义史文恭岳飞的周侗是鲁大师的盟兄,之后就产生了一系列难以解决的问题。

    1 谷歌图书搜索“武松 鲁大师”,看到一个“王丽堂, 郭铁松, 王鸿”合著的《扬州评话王派水浒》,其中一段话是:鲁大师回头招呼武松:“爱弟过去见杨大叔请安!”武松抢步上前,趴伏行礼:“杨大叔,弟子武松见杨大叔请安!”

    据扬州王派水浒,武松的盟兄盟弟计开:宋江,张青,施恩。宋江的盟弟又有花荣。又据网络文章“扬州评话王派水浒整理”,鲁智深的盟兄盟弟计开:周侗,杨志,林冲,史进,李忠,周通。再加上周侗的徒弟卢俊义。

    这可就麻烦大了,按扬州评话王派武松的设定,武松除了见到杨志需要叫“杨大叔”,见到林冲史进甚至李忠周通也得叫林大叔史大叔李大叔周大叔,这样的场景已经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了,如果再试想一下将来梁山大聚义时卢俊义和鲁智深论起辈份,周侗的徒弟卢俊义也得叫鲁智深一声大叔,连带着武松的盟兄宋江也得叫鲁智深一声大叔,然后梁山前两把交椅的大头领二头领宋卢二位,还得称呼李忠周通为大叔,岂有此理。

    2 扬州评话王派武松的设定是,鲁智深在清河县教了武松三年武艺,原话是“清河县授艺。凭两口袋银子,鲁大师反倒养了徒弟三年。”之后又说鲁智深三年银子花完,临别时关照武松儒道释三教都有能人,儒教能人是史文恭,道教能人是“飞蜈蚣吴千”,原书说:武松又问:“释教中是谁?”鲁大师哈哈大笑:“爱弟,你要问释教的这一位,恐你今生会不见了!”说着,拖棍而去。自从师生离别,到今日还没有同恩师见过面。一直到现在,武松只晓得两个,唯有释教中的这位能人不知是谁,因师爷没有说。且慢,释教中的能人究竟是哪一个?武松不晓得,我晓得,就是鲁智深本人。他在和尚之中要算是和尚王,没有哪个和尚能够盖他这根疯魔棍。鲁大师为何不说呢?因为师生处得很好,武松怎么会同恩师交手?鲁大师不好意思说明,打了个哑谜,说今生里会不见了。

    既然鲁智深自认为是释家高人,那么传授武松三年武艺只能发生在《水浒传》大闹野猪林一回书之后,按《水浒传》第十六回 花和尚单打二龙山 青面兽双夺宝珠寺,鲁智深对杨志讲述自己的经历是:洒家不是别人,俺是延安府老种经略相公帐前军官鲁提辖的便是。为因三拳打死了镇关西,却去五台山净发为僧。人见洒家背上有花绣,都叫俺做花和尚鲁智深。洒家在大相国寺管菜园,遇着那豹子头林冲被高太尉要陷害他性命。俺却路见不平,直送他到沧州,救了他一命。不想那两个防送公人回来对高俅那厮说道“正要在野猪林里结果林冲,却被大相国寺鲁智深救了。那和尚直送到沧州,因此害他不得。”这直娘贼恨杀洒家。分付寺里长老不许俺挂搭;又差人来捉洒家,却得一伙泼皮通报,不曾着了那厮的了;吃俺一把火烧了那菜园里廨字,逃走在江湖上,东又不着,西又不着,来到孟州十字坡过,险些儿被个酒店妇人害了性命:把洒家着蒙药麻翻了;得他的丈夫归来得早,见了洒家这般模样又见了俺的禅杖戒刀吃惊,连忙把解药救俺醒来,因问起洒家名字,留住俺过了几日,结义洒家做了弟兄。

    既如此,鲁智深再次亡命江湖,又怎么可能有这等闲情雅趣从容不迫教了武松三年武功?北大某人又说什么鲁智深抢了赃官两袋银子,我下载并查了谷歌图书共三种版本的王派扬州评话武松,有王少堂口述版,王丽堂口述版,王丽堂共三人合著版,怎么也搜不到“两袋”等相关内容。可想而知的是,如果鲁智深惹出这么大乱子,又被高俅派人追杀,却能轻轻松松抢银子教徒弟,长达三年逍遥快活,请问这还能算是走投无路逼上梁山的水浒世界吗?因此扬州评话王派水浒虽然有创作发挥的自由,却应该起码考虑到合理性。

    3 扬州评话王派水浒“月下传刀”一回,也就是周侗传刀给武松,反复强调武松是个“少年人”,“看见这个少年人肩头撞来了”,“还是我们少年人值钱”,“有个少年人在桥爪上和我撞了一肩膀,就是他”,“哎,这个少年人是不坏哩”。他也必须如此,否则按原著二十六岁以上的武松,趴伏着向三十多岁的杨志口称“杨大叔”未免也太滑稽了。既然如此,“少年人”武松先是跟着鲁大师学了三年武艺,又“二年前在家乡打死一个恶霸,怕吃官司,远离家乡,投奔河北沧州,躲在小梁王柴进府中避祸,一住二载”,少年人按理说应该是十五六岁,那么武松大约是十来岁和鲁智深学的武艺,这些都无关紧要,最要命的是潘金莲什么毛病要调戏勾引这个身为“少年人”的武二叔?扬州评话王派水浒据说是清朝末年自成的一派,大概和所有旧社会评书艺人一样都是大字不识的文盲,所以在书中反复让武松称呼师傅鲁大师为“师爷”,又有上述和武松年龄经历不相符的“少年人”设定,看来老舍把这部扬州王派评话武松评价为“处处引人入胜,不忍释手;这真是一部大著作!”并不是什么事实。同样的,为了使武松能趴伏着叫杨志“杨大叔”,不仅武松的年龄得往小了缩,鲁智深的年纪还得往大了扩,书中描写鲁智深对战武松时的心理活动:“你这个匹夫!你现在从心眼里轻视我,以为我老了,我人虽老,武艺不老,棍子不老,今日非要扎扎实实以公济私教训你一顿,你才晓得我的道理,你往后才不敢轻视我”,当然也有“周侗和鲁达是最要好的老友,拜过的,情同手足”等等。看起来鲁智深的年纪已经很老了,既然如此,虽然鲁智深大闹野猪林之后在清河县躲了三年,仍然无法改变拳打镇关西以及大闹五台山、醉入销花帐等情节的鲁智深是个老头,也就是说情节因为年龄原因而失去了合理性,所以王派水浒只有“武十回”“宋十回”却没有传统该有的“鲁十回”。周侗在书中的设定“是个老者,年将半百”,却是鲁智深口中的“老盟兄”,这样的设定也不合乎情理,因为《说文解字》“七十曰老”,不到五十岁怎么可以说是“老者”,又在“月下传刀”一回对周侗使用了无数个“老先生”。不到五十岁却有了卢俊义和史文恭两个得意弟子,两个起码都是三十多岁的人,四十多岁教了两个三十多岁的徒弟,年龄设定还是不合情理。

    4 再说回《水浒》原著,第二十三回武松打虎之后遇到胞兄武大郎,书上说:武大道:“我怨你时,当初你在清河县里,要便吃酒醉了,和人相打,时常吃官司,教我要便随衙听候,不曾有一个月净办,常教我受苦,这个便是怨你处。想你时,我近来取得一个老小,清河县人不怯气,都来相欺负,没人做主;你在家时,谁敢来放个屁;我如今在那里安不得身,只得搬来这里赁房居住,因此便是想你处。”看官听说:原来武大与武松是一母所生两个。武松身长八尺,一貌堂堂;浑身上下有千百斤气力——不恁地,如何打得那个猛虎?这武大郎身不满五尺,面目丑陋,头脑可笑;清河县人见他生得短矮,起他一个诨名,叫做三寸丁谷树皮。

    武松既然是个如此样的强人,请问清河县哪个人敢给武大郎起个“三寸丁谷树皮”的诨名?武松虽然自以为打死人逃亡在外,但是那人却只是被“一拳打得昏沉”并没有死,既然武松随时可能回来,又请问哪个泼皮胆敢因为武二不在家,就把武大郎欺负到搬到外县才能安身?以及清河县大户把潘金莲倒贴嫁给武大郎,“自从武大娶得那妇人之后,清河县里有几个奸诈的浮浪子弟们,却来他家里薅恼”,凡此种种,通通都是忘了武大郎虽然软弱可欺,却有个并没有打死人只是逃亡在外,随时可能回来的武松这号惹不起的人物。结论是比起超群绝伦的《红楼梦》,以及结构完整水准平均的《三国》和《西游》,只有前半部分堪称精彩的《水浒传》,只能在四大名著中敬陪末席。

    最后,北大某人以扬州评话王派水浒作为武松武功的来历,请问“鲁大师”的武功又从何而来?可见得续貂之作勉为其难终究是难以为继,还不如不要胡编乱造搞出一堆无法自圆其说为好。
    武松不可能是周侗的弟子

    《水浒传》第一回 王教头私走延安府 九纹龙大闹史家村:登基之后,一向无事,忽一日,与高俅道:“朕欲要抬举你,但要有边功方可升迁,先教枢密院与你入名。”只是做随驾迁转的人。后来没半年之间,直抬举高俅做到殿帅府太尉职事。高俅得做太尉,拣选吉日良辰去殿帅府里到任。

    《宋史·徽宗本纪三》:政和七年(1117年)春正月丁酉,于阗入贡。庚子,以殿前都指挥使高俅为太尉。

    《大宋宣和遗事》:宣和二年(1120年),杨志卖刀。

    《水浒传》:1121年,智劫生辰纲。鲁智深和杨志落草二龙山。

    1121年,岳飞学射于周侗。《宋史·岳飞传》:少负气节,沈厚寡言,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孙武《兵法》。家贫 ,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学射于周同,尽其术,能左右射。同死,朔望设祭于其冢。父义之,曰:“汝为时用,其徇国死义乎!”

    1122年,岳飞19周岁。《宋史·岳飞传》:宣和四年,真定宣抚刘韐募敢战士,飞应募。

    《水浒传》:1122年约农历十月,武松景阳冈打虎。农历十二月,武松被知县差往东京公干。

    扬州评话王派水浒《武松》第二回之月下传刀:“这一次在东京,又遇到一位高人。哪一个?就是铁膀周侗。周侗月下传刀,武二爷又学到一门武艺。”

    可惜的是一年多以前周侗就去世了。

    《说岳全传》:周侗道:“老妻去世已久,小儿跟了小徒卢俊义前去征辽,殁于军中。就是小徒林冲、卢俊义两个,也俱被奸臣所害。如今真个举目无亲了。不知贤弟们各有几位令郎么?”三个员外道:“不瞒兄长说,我们三个正为了这些孽障,在此诉苦。”……岳飞将三人平昔所做的破题翻出看了,照依各人的口气做了三个破题。走到先生位上坐下,将周侗的文章细细看了,不觉拍案道:“我岳飞若得此人训教,何虑日后不得成名!”立起身来,提着笔,蘸着墨,端过垫脚小凳,站在上边,在那粉壁上写了几句道:投笔由来羡虎头,须教谈笑觅封侯。胸中浩气凌霄汉,腰下青萍射斗牛。英雄自合调羹鼎,云龙风虎自相投。功名未遂男儿志,一在时人笑敝裘。写完了,念了一遍,又在那八旬后写着八个字:“七龄幼童岳飞偶题。”

    岳飞生于1103年,古人七岁就是六周岁,以《说岳全传》岳飞七岁师从周侗,时间应该是1109年。宋徽宗政和元年是1111年,宣和元年是1119年,而《水浒传》的源流只能是《大宋宣和遗事》,什么叫“宣和遗事”?当然是宋徽宗宣和年间发生的事,其中包括了宋江等三十六条好汉的事迹。

    换言之,如果以《说岳全传》岳飞六岁师从周侗为准,则起码十年后才有宋江等人的故事发生。如果以《宋史·岳飞传》为准,则岳飞约十八周岁学射于周侗,发生时间几乎和《水浒传》重合。《说岳全传》却在周侗一出场就自述了《水浒传》的结局,好象梁山好汉和岳飞是两个时代的人物。实际上真实历史上的宋江三十六人和方腊起义几乎同时结束于1121年,当时的岳飞已经十九岁了,比梁山好汉们也小不了几岁。

    因为《说岳全传》的误导,给三百多年来的国人造成了《水浒传》和《岳飞传》发生在先后两个时代的错误印象,也是扬州评话王派水浒《武松》把岳飞作为远在卢俊义武松之后的关门弟子的原因。实际上宋徽宗1121年平定方腊宋江的短短五年后,1126年就发生了靖康之耻,也就是《荡寇志》剿灭梁山的一堆天兵天将之耻,也是个别通俗小说包括个别扬州评话胡编乱造之耻,也是南方人扬州王少堂矮化山东好汉武松大搞地域岐视之耻,以至于太多太多白纸黑字只写了一个“耻”。
    关于张国良的《三国志评话》,八十年代初第一次读到《千里走单骑》的时候,还住在老家没拆迁的小屋里。书是自己从新华书店买的,记得那时和邻居家年长两岁的小哥哥,两个人并排坐在床上的帐子里共读,一边读一边一起哈哈大笑。这书写得可太有趣了,细节丰富到了纤毫毕现的程度,每句话都能切中我们这帮蜀汉粉的心思,每个情节都是那么的让人痛快。之后就是没事就往新华书店跑,几年之间又购买并且反复读了《三顾茅庐》《孔明初用兵》《长坂坡》《群英会》《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再往后就没下文了,包括《三气周瑜》之前的《火烧赤壁》,以及之后的内容,多少年在新华书店,甚至跑到本市图书馆,再也寻不到踪影。一晃就是十年后的九十年代初工作以后,在一个朋友家看到了自己的那本《草船借箭》,已经被翻得很旧了,是从我那里借阅不还,又转了不知道多少手的劫后余生之物。当即就拿回了家抚摩感叹不已。一晃又过了十来年,当时在学校开店,利用出去进货的短暂空余时间,跑到一家网吧,上网搜寻张国良三国志评话,真是二十年念之在兹,可见其书的魅力之大。又过了几年,我当时在网上的弈城围棋玩,在网上下载到了全套的PDF版本,还专门发帖送给三国棋友会的负责人当作礼物。但是终于有了《三气周瑜》之后的内容以后,翻看时却发现再也没有前面那些本好看了,只有诸如张飞父子轮战马超,十将车轮战曹彰等情节,却没有多少之前那种极其丰富有趣的细节了。这两天经网络搜索略知,原来之前的内容,是张国良的父亲张玉书学来的,之后的内容是张玉书自编的,因为只出于一人之手,大概也就缺乏了千锤百炼的考验,故而并没有达到之前内容的水准。也许只出了十四本到《水淹七军》为止,之后六本没出的原因,并不完全是张国良的身体不行了,而是内容其实也不怎么样了。也许当年本市新华书店所售的这套书,仅至《三气周瑜》为止,也是因为后面几部《张松献图》《孔明进川》《义释严颜》《袭取成都》《兵伐东川》《水淹七军》,因为内容不如之前的几本,印数大概也就相应的不足,所以本市新华书店没摊到相应的份额。那么直到现在,对曾经拥有过的不曾忘怀,对没有得到过的也了无遗憾。也许一直不知其下落才是最好的结局,因为万事万物到最后都是个悲剧。
    那时候除了张国良的三国评话,还买过丁建中的西汉评书第一集《张良扶汉》,以及康重华的扬州评话《火烧赤壁》。这两本书一北一南,水平和张国良的三国评话不相上下,也都是有意思极了。现在都说评书四大家,袁单田刘。也许在评书的黄金时代,我们曾经拥有过无数位评书四大家,只不过因为各种原因没有获得全国性的知名度,因而渐渐被世人遗忘了。也许是艺术形式的升级换代,八十年代初评书三大家通过有线小广播全国爆红不久,就是83射雕在黑白电视上的风靡于世。金庸小说以文字和影像双管齐下的凌厉攻势,取代了“凡有井水处,皆听单田芳”。之后的单田芳等评书大家仍然拥有广大爱好者,但是全面性的影响力已经远远不如金庸小说了。单论文字的阅读快感,金庸小说并没有超过上述的评书评话,其最终取而代之的原因,主要应该归功于影视明星的个人魅力,以及金庸小说充分掌握了“穷则贵人相助,达则微服私访”,这古往今来艺术作品最能打动人心的爽文秘诀。评书评话基本上都是在讲述历史人物,张国良的三国评话再变着花样爽,也要受到历史事实的约束,不可能搞成赵云孤儿捡钱包记,从小时候一文不名什么都不会开始,一路遇到各种贵人和武功秘籍,武功大成之后,再化妆成叫花子到处痛击以前打不过的对手。金庸小说没有评书评话受到历史约束的天生局限性,以自创爽文男主角,游走于虚构的江湖和历史的夹缝之间,自然可以随心所欲地爽个痛快。金庸古龙之后的武侠小说一度沉寂,二十世纪初又有黄易小说异军突起,其发明的穿越小说披着武侠和历史的外衣,把微服私访这种大家最喜闻乐见的爽文模式发挥到了极致,却也是文字加影像的落日余晖了。之后是电子游戏和美国科幻大片的时代,前者把阅读小说的代入感变成了直接化身为主角,后者则展现出了梦境一般令人为之颠狂的瑰丽世界。于是阿凡达续集也就注定了失败的命运,就算疫情彻底结束并且实现裸眼3D,人们永无止境越来越重口味的审美需求,将只能在虚拟现实的角色扮演类游戏中才能得到满足。
    连派评书因为不擅讲故事以及口技模仿和动作表情,因而片面强调并追求的,所谓以“评”为主的评书模式,其所能达到的极致,已经实现于百家讲坛收视率最高的,易中天品三国和王立群读史记系列。这两位尤其王立群教授,是以历史专家的身份点评历史事件和人物,其所讲的秦始皇、项羽、刘邦、吕后和汉武帝系列,既讲述了西汉风云人物一生的各种光辉事迹,又有最专业同时又非常风趣幽默的点评。那么连丽如这种充其量的历史爱好者,还能再“评”出什么呢?人家把工作做到了极致,把有意思的话都说尽了,你已经无话可说,也没有资格班门弄斧。所以评书的出路,在于还评书以书,继续扭曲评书为评,只能是死路一条。或者就把《东汉演义》这种冷门死抱住不放,但是你再怎么下功夫,哪怕你请了东汉史专家帮忙,国人早就作出了对刘秀等人不感兴趣的历史性选择。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没有东汉光武。西周有《封神演义》,东周有《东周列国志》。之后的秦皇汉武两大暴君,在历史上的名声不佳,根本就不适合作为小说的主角,何况还有丁建中相当精彩的西汉评书。东汉光武中兴打击世族豪强半途而废,之后一路都是外戚和宦官自相残杀,实在是无趣得很。三国有《三国演义》,有袁阔成的北派三国评书,有张国良的南派三国评话,有易中天的百家讲坛品三国,已经没有了连阔如连丽如再搞出点名堂的余地。之后的西晋到五胡再到南北朝,大分裂时代作为历史伤疤,是国人不愿意碰触,也是国家不提倡的禁区。隋唐有单田芳和田连元的《隋唐演义》,就算连丽如对单田二位百般不服不忿,搞出个注水版的所谓大隋唐打擂台,在《兴唐传》陈荫荣这位祖师爷面前也只能是甘拜下风。宋朝有《包公案》和《水浒传》,还有刘兰芳的《杨家将》和《岳飞传》,连派评书的业务范围不包括这个。元朝和清朝异族统治没什么可讲的,明朝有谁讲都不太成功的《明英烈》,究其原因在于朱元璋也是一位历史名声不佳的暴君。综合分析历史小说乃至于作为衍生物的评书评话,其所能发挥的空间主要在于改朝换代。商周有不太成功的《封神演义》小说,但是给后人的创作开拓出了无限的广阔空间。东周有过于纷繁复杂《东周列国志》,因为年代跨度过大而没有主角,写成小说或拍成电视剧都很难成功。楚汉相争只有两派阵营,无论怎样发挥终嫌乏味。光武中兴没有强力反派作为情节推动力,干掉王莽和绿林赤眉二军就完事了。三国有三派阵营勾心斗争,是历史小说和评书的最佳题材,古往今来各种精英扎堆,连派评书没能力挤占一个好位置。大分裂时代记忆惨痛无功绩可述,隋唐之交又有了类似三国的一堆优秀作品,还是没连派评书什么事。唐宋之间是和五胡类似的五代,宋太祖夺占孤儿寡母的基业令人羞于提起。然后就是《杨家将》《水浒传》《岳飞传》,好位置早就被人占了去,连派评书也只好干瞪眼。宋元和明清之际无论你再怎么讲到天花乱坠,也无法改变异族统治的历史事实。明朝暴君朱元璋之前说过了,无论怎么弄也不可能成功,那些烙印在国人血液中诸如“洪君赶散”的家族惨痛记忆,使我们发自遗传基因的就是对朱元璋爱不起来。以上。
    田连元在辽宁科技大学的讲座《中国评书艺术》。评书的四个特点:1 说话的艺术。2 一人多角。3 虚拟表演。4 说演评三位一体。田连元对于评书这个“评”的解释,对“只说不唱”和“评点”的争议,采取了折衷却有倾向性的态度。总结的评书四大特点,第一点强调“说”,第四点也承认“评”,但是把“评”定位为“说演评”的三分之一。以此标准衡量连丽如,1 连丽如不会说故事。2 连丽如不会一人分饰多角。3 连丽如不会虚拟表演,无动作无表情。4 说演评三位一体,连丽如是评评评至高无上。至此得出了结论,连丽如根本就不会说评书,此人的评书水平,恐怕是全中国最差的,街上随便一个贩夫走卒,讲起故事来也都会眉飞色舞手舞足蹈,连丽如却永恒的一张扑克脸,数十年如一日端坐台上审观众。
    田连元在辽宁科技大学的讲座《中国评书艺术》。评书的起源。一、历史研究方法:1 文献记载。2 文物发掘。二、评书在正史中没有记载,评书大家有可能在史书上留下一笔。三、评书起源三种说法:1 艺人传承说。评书祖师爷大周庄王无从查考不可信。2 实物考究说。1957年成都出土东汉说书俑。3 文字记载说。a 墨子《耕柱篇》:“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说书不是说评书。b 西汉刘向《列女传》周朝妊子(生周文王)胎教,“夜则令瞽颂诗,道正事”,道正事就是讲故事。c 隋朝杨素府散官侯白“好为俳谐杂说”,《隋书》《北史》有传,是评书起源比较可信的文献记载。d 唐朝已经有了专业的说话艺人,敦煌变文《伍子胥》《昭君出塞》《目连僧救母》,相当于现代连环画的唐代“变相”,每一幅画所注的说明文字叫变文,就是说书人所讲的故事。e 唐朝元稹白居易喜欢听说话(评书),元稹《酬翰林白学士(白居易)代书一百韵》:翰墨题名尽,光阴听话移。自注曰:乐天每与余游,从无不书名屋壁,又尝于新昌宅,(听)说《一枝花话》(李娃传),自寅至巳,犹未毕词也。(从文言短篇小说唐传奇到唐代民间盛行的说话艺术)。f 高力士给太上皇李隆基讲故事。唐·郭湜《高力士外传》:“上元元年七月,太上皇移仗西内安置,每日上皇与高司亲看扫除庭院,芟剃草木,或讲经论议,转变说话,虽不近文律,终冀悦圣情。” g 宋代说书繁盛,网上资料很多,具体从略。

    最后补充几句,田连元之前在讲座曾提到,《红楼梦》中有“相声”二字,相声也就二三百年历史。中国北方评书的地位远不如相声,田连元在为评书争一个应有的地位。我也一直认为,评书一讲就是百万字的篇幅,其难度和功力远远超过了相声。但是相声界的马三立侯宝林被称为艺术大师,袁单田刘评书四大家却不能成为同等级的艺术大师。我想原因可能是,相声在新中国建立以后受到了领导的重视,而单田芳去世时没听到来自高层的一句哀悼,窃为评书鸣不平,希望国人能打破相声高于评书的偏见,可惜就算终于有那一天的到来,却因为袁单故去而田刘老去,这种应得的荣誉终究是来的太迟了。之前我曾经感叹过,评书评话的黄金时代,我们很可能有无数位评书四大家,而相声界除了马三立侯宝林以及马志明,就算再加上所谓的十大笑星,所拥有的人才以及经典作品实在是太少了,其所涉及的范围无非就是唱京剧讽世情塑造小人物更多是在耍贫嘴甚至下三路,和评书无所不包的历史题材与涉猎广泛的讲说内容完全没办法相提并论。评书界不争气者唯连丽如一人而已,相声界的败类则满盈宇内不可胜数。单田芳在评书艺术上达到了顶峰,田连元又在大学开讲座向学者型艺人转变。评书相当于普遍高学历注重人品修养的国际象棋,或者相当于奖金收入不高却能安贫乐道的中国象棋,相声则相当于充斥着摔棋子自打耳光造谣诽谤等真小人伪君子的中国围棋。中国围棋的地位远高于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只因为所谓才子四艺琴棋书画这一句误传。中国相声的地位远高于中国的北方评书和南方评话,也只因为相声曾经受到高层领导的喜爱和重视。是时候拨乱反正还象棋与评书应有的地位,而彻底揭穿围棋和相声伪高雅真龌龊的丑恶真面目了。
    一、“四艺”的由来:

    据钱穆《先秦诸子系年考辨·三二、墨翟非姓墨墨为刑徒之称考》,大致脉络如下:

    1 儒就是术士,术士就是艺士。

    2 孔夫子首倡“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3 秦始皇焚诗书,坑术士,六艺到汉朝就已经失传了。

    4 汉儒以《诗》《书》《礼》《乐》为四术,也就是“四艺”。


    二、“琴棋书画”最早的出处:

    唐·张彦远《法书要录》:
    唐何延之《兰亭记》:禅师年近百岁乃终,其遗书并付弟子辩才。辩才俗姓袁氏,梁司空昂之玄孙。辩才博学工文,琴棋书画,皆得其妙。


    三、宋元词中的“琴棋书画”:

    《全宋词》葛长庚 满庭芳 和陈隐芝韵
    百雉城边,乱花深处,竹间一笑双清。天公解事,为我弄阴晴。雨过槐阴绿净,女墙外、杨柳丝轻。堪嗟惜,诗尤酒殢,镜里失青春。
    清和,如许在,莺莺燕燕,相与忘情。谪仙风度,命代万人英。游戏琴棋书画,人间世、别有方瀛。酕醄后,玄裳效舞,所欠董双成。

    元·王哲《西江月 四物》
    堪叹琴棋书画,虚中悦目怡情。内将灵物愈相轻。怎了从来性命。独我摇头不管,有缘淘出无名。长衙和上证圆成。空外灵光隐映。

    元·马钰《西江月》
    海岛丘刘谭马。因师各弃荣华。逍遥自在乐无涯。休论高高下下。不会琴棋书画。些儿营运无差。眠云卧月饮流霞。醉后惺惺洒洒。

    元·王处一《踏云行 赠道人》
    砖瓦高行,冶炉妙性。琴棋书画妆銮并。錾锤绳墨与熏缝,接栽出药俱邀请。速踏云行,蓦山溪岭。长思仙路重相等。西江月下望蓬莱,逍遥。

    元·王丹桂《玉炉三涧雪 藏头拆字 起四字》
    大非为坚固,今迷执居家。还悟得紫灵砂。弃琴棋书画。载殷勤锻炼,中养就名花。今知味岂须夸。日功成无价。

    元·无名氏《满庭芳》
    辰出街头,酉归堂内,切须规矩随身。志诚香火,早晚去朝真。遍历名山福地,不耻问、参访高人。休夸逞,断除人我,心地放教平。烧丹并炼药,琴棋书画,各有司存。应干请祈法术,都是谩劳神。且任随缘乞化,省多少、劳碌精神。团*坐,齐同慈爱,异骨总成亲。


    四、元曲中的“琴棋书画”:

    全元曲《蔡伯喈琵琶记》:
    (旦)贫道大则琴棋书画,小则针指工夫,下则饮食肴馔,无所不通,无所不晓。

    全元曲《无名氏》:
    身不关陶唐禹夏,梦不想谋王定霸。容膝的是竹椽檐,点景的是琴棋书画,忘机的是鸥鱼凫鸭。更有那橘柚园遮周匝,兰地平坡凸凹。俺可也不痴又不呆,不聋又不哑。谁肯把韶光来虚那?哈哈,俺归去也呀!

    《全元曲》【中吕】谒金门 闻嘲:
    你鸣珂巷艳娃,我梁园内社家,两下里名相亚。你知音律我撑达,不在双渐苏卿下。你歌舞吹弹,我琴棋书画。你放会顽我煞撒会耍。你恁般俊煞,我那股俏煞,也索向奶奶行陪些话。

    《全元曲》包待制智赚灰栏记:
    女儿唤作海棠,不要说他姿色尽有,聪明智慧,学得琴棋书画、吹弹歌舞,无不通晓。


    五、元明清小说中的“琴棋书画”:

    元·郑禧《春梦录》:
    城之西,有吴氏女,生长儒家,才色俱丽,琴棋诗书,靡不究通。
    友人共阅此女词情,事迹可伤,作诗悼之。云:“磊落襟怀亚淑真,琴棋书画更超伦。惜哉周郑番成怨,底不当初早嫁人。”
    复和前诗二首云:“琴棋书画艺皆全,一段风流出自然。院宇深沉帘不卷,想君难得到婵娟。”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一回 王教头私走延安府 九纹龙大闹史家村:
    这端王乃是神宗天子第十一子,哲宗皇帝御弟,现掌东驾,排号九大王,是个聪明俊俏人物。这浮浪子弟门风帮闲之事,无一般不晓,无一般不会,更无一般不爱;即如琴棋书画,无所不通,踢毬打弹,品竹调丝,吹弹歌舞,自不必说。

    明·罗贯中《三遂平妖传》第十六回 胡員外喜逢仙畫 張院君怒產妖胎:
    其中有一员外,家中巨富,真个是钱过北斗,米烂陈仓。家中开三个解库:左边这个解库,专在外当绫罗缎疋;右边这个解库,专当金银珠翠;中间这个解库,专当琴棋书画古玩之物。

    明·冯梦龙编撰《喻世明言》第十二卷 众名姬春风吊柳七:
    那人是谁?说起来,是宋神宗时人,姓柳,名永,字耆卿。原是建宁府崇安县人氏,因随父亲作宦,流落东京。排行第七,人都称为柳七官人。年二十五岁,丰姿洒落,人才出众;琴、棋、书、画,无所不通;至于吟诗作赋,尤其本等。还有一件,最其所长,乃是填词。

    明·冯梦龙编撰《喻世明言》第三十卷 明悟禅师赶五戒:
    这五戒禅师年三十一岁,形容古怪,左边瞽一目,身不满五尺,本贯西京洛阳人。自幼聪明,举笔成文,琴棋书画无所不通。长成出家,禅宗释教,如法了得,参禅访道。

    明·高濂抄本《山水情》第一回 俏书生春游逢丽质:
    了凡道:“若问那小姐的年纪,正得十七岁,尚未曾适人……且又词赋都佳,琴棋书画,靡一不精者,就是古时的王嫱、西子,小尼虽不曾见,谅来也不过如斯。

    明·吴敬所《国色天香·龙会兰池录》:
    世隆住瑞兰于迎芳亭,遴得大邸,乃引瑞兰入邸。邸居镇央,主人则黄思古也。外设行房十余,以待羁旅,内设大厦三所,以承宦族。每所琴棋书画。花木芬芳。世隆喜其清致。不吝赁赀。

    清·淞北玉魫生《花国剧谈》:
    张若涛,字薛仙,丰姿娴雅,吐属温柔,弹琴赋诗,敲棋度曲,无一不臻精妙,书法尤工簪花小格,秀骨天成,为闺阁中所仅见,以是名噪一时,王孙贵戚,慕名造访者踵相接,而若涛意殊落落,少所许可。
    一日若涛告生曰:明晨花朝,妾等姊妹为盒子会,画船箫鼓,当于虎邱山塘间作竟日清游,各奏一技,琴棋书画,但须惟其所能。君盍同往一游,绘图以志胜会何如?

    清·李渔抄本《锦香亭·偷部》第二回 葛明霞一笑缔鸾盟:
    景期听见“明霞”二字,暗暗点头。又问道:“可知道那明霞小姐生得如何?”冯元道:“那小姐的容貌,说来竟是天上有世间无的。就是当今皇帝宠的杨贵妃娘娘,若是走来比并,只怕也不相上下。且又女工针黹、琴棋书画、吟诗作赋,般般都会。”

    清·徐珂编《清稗类钞·音乐类》:
    (关忠)幼抱奇志,专究心於经史、诸子、兵家之学,下及琴棋书画、金石雕刻,亦皆博综兼通,而琴尤为所長。

    清·潇湘迷津渡者编辑《笔梨园》第一回 假风流幸逅真风流:
    饮酒之间,冯人便说起:"如今的妓女,多半是豪家闺秀,被兵家掳来卖此,陷入火坑,不比当初脂粉揸成的。还有骡子巷,有一新来妓女,名唤媚娟,姿容美丽异常,琴棋书画,吹弹歌唱,无一不妙,如今还未有人大赏。此人将来是名震江南的。"

    清·张南庄著滑稽讽刺小说《何典》:
    不知不觉,那臭花娘已有十几岁,生得瓜子脸,篾条身,弯眉细眼,冰肌玉骨,说不尽的标致,抑且聪明伶俐,凡事道头知尾。不拘描龙绣凤,件件皆精;琴棋书画,般般都会。夫妻爱若珍宝,务要寻才貌双全,出类拔萃的女婿大官人来配他,因此尚未攀亲做事。

    六、其他有关“四艺”和“琴棋书画”的记载:

    清·李放辑录《画家知希录》:
    张笃行,字諟绅,号石只,章邱人。顺治丙戌进士,官建宁道。工琴,及书画。尝自题小象曰:有诗有画有书有琴,可名之曰四艺山人。【山左诗续抄】

    清·李渔《闲情偶寄·声容部·习技第四》:
    以闺秀自命者,书、画、琴、棋四艺,均不可少。然学之须分缓急,必不可已者先之,其余资性能兼,不妨次第并举,不则一技擅长,才女之名著矣。琴列丝竹,别有分门,书则前说已备。善教由人,善习由己,其工拙浅深,不可强也。画乃闺中末技,学不学听之。至手谈一节,则断不容已,教之使学,其利于人己者,非止一端。妇人无事,必生他想,得此遣日,则妄念不生,一也;女子群居,争端易酿,以手代舌,是喧者寂之,二也;男女对坐,静必思淫,鼓瑟鼓琴之暇,焚香啜茗之余,不设一番功课,则静极思动,其两不相下之势,不在几案之前,即居床第之上矣。一涉手谈,则诸想皆落度外,缓兵降火之法,莫善于此。但与妇人对垒,无事角胜争雄,宁饶数子而输彼一筹,则有喜无嗔,笑容可掬;若有心使败,非止当下难堪,且阻后来弈兴矣。
    才子四艺,琴棋书画,有这回事吗?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才子,无非就是李杜以及唐宋八大家,李白杜甫会下围棋还是擅长下围棋?苏东坡的围棋水平怎么样?都不怎么样,也根本无所谓围棋下得怎么样。

    从唐代棋待诏开始,围棋就已经是职业棋手的天下,文人再有才也不可能在围棋上浪费时间,否则苦练十年仍然是棋待诏手下的一盘菜。据本人搜集整理的琴棋书画相关史料,所谓才子四艺中的围棋,从唐代开始是隐士、和尚、道士、妓女、闺阁女子、家庭妇女消遣的游戏,如此而已。

    古代文人的才艺无不与科举考试的内容有关,四书五经、诗词歌赋、书法散文,也就这些了,其他的琴棋画另有专业,所以有杜甫的落花时节又逢君,李龟年正是唐代的职业乐师,杜甫一点也没有才子四艺琴棋书画这种伪观念,否则诗圣应该以琴艺不如李龟年而自惭了。当然也有苏东坡对于自己围棋水平“胜固欣然,败亦可喜”的自嘲。

    关于绘画,因为和书法一样都是耍笔杆子,所以有苏东坡精于书法,而又擅长绘画。也有画圣吴道子向张旭学习过书法。书法有时像在画画,而国画上也少不了写几句书法。但是琴和棋几乎是和才子无关的,先秦两汉三国时代,那种比较简单的古琴,文化人诸葛亮周瑜还能玩两下,到了唐代弹的琵琶时代,恐怕就不是业余能玩出名堂的了,否则白居易这位历史上数得着的大才子,为什么仅仅是写了《琵琶行》,而不是拿出才子四艺之一的琴艺,和琵琶女一较高下呢?
    评书主要在于评,好有一比,炒菜主要在于吹。国宴大师不把重点放在炒出好菜,而是把一盘不知什么东西端上桌,和食客坐而论道,大谈此菜的历史与滋味。我看还是少说,甚至不说为好。好菜的滋味,要由食客亲自品尝。好画要留白,好文章要留有余味。同样的一个历史人物比如荆柯,历史上有各种截然相反的评价。据王立群教授百家讲坛读史记的秦始皇第一讲,有人说荆柯是英雄,有人说荆柯是逆统一的历史潮流而动,有人说荆柯学艺不精,有人说荆柯吃人家喝人家的,到最后没钱还人家了,拿命一还了之。连丽如假如讲荆柯刺秦王的故事,我想请她评评看。就算能评到王立群教授的水平,是不是还得连带着评一评即将统一六国的秦始皇?到底是一统华夏的伟人还是暴君?另外还得评一评临阵腿软的秦舞阳。这三大评,恐怕没有十天半个月下不来。何况你评论总得有立场,假如你说荆柯是英雄,那么民族主义者能否接受?事实是很多有争议的历史人物,是永远评说不尽的。评书少不了有评论,但是择要而评之,三言两语切中要害就可以了,大部分的滋味,需要留给观众自己去体味。否则请问你是在说书,还是在大学开课?完全的本末倒置。别拿人民群众当成阿斗,别把观众当成一群文盲,尤其是现在大学教育普及,谁都知道些历史常识。大家来书场是找乐子的,图得是代入历史英雄人物,快刀斩乱麻痛击恶人,从而一抒平时在单位中社会上受到的各种窝囊气,而不是花钱角色扮演接受审问的嫌疑犯。
    word统计了一下,关于连丽如这个话题,目前已经写了一万三千字有余。
    连阔如《江湖丛谈》之绍兴知府被骗记。大意是:清末浙江蒋巡抚到任查办贪官,绍兴桂知府因曾经受贿十余万而提防蒋巡抚派人来查。果然有四名京腔外地客前来刺探消息甚至旁观桂知府堂审。桂知府趁四人外出之机进入其所住德隆老店房间,果然搜出桂知府历次受贿详细记录,以及蒋巡抚写给山阴县令的 。于是桂知府和山阴县令以价值一万白银之四桶贵重礼物,追四名所谓巡查人员之离船而行贿之。其后数月桂知府因公入省谒见蒋巡抚,问之竟然并无派出四人暗访之事,方悟乃被“雁尾子”职业诈骗团伙所骗。简评如下:1 据百度百科,清末并无蒋姓浙江巡抚。2 蒋巡抚既然为官清正又着力打击贪官,为何竟然不查贪官桂知府?3 桂知府曾受贿十万之巨,蒋巡抚竟然至死不知其贪,岂曰为官清正,实为糊涂庸官。4 与《清朝野史大观》之督抚受骗于插天飞一节相比,同样是精熟官情与擅长京腔,插天飞是让人假冒皇太子,行骗的对象是河南巡抚,行骗的手段是当场收下一万两黄金。连阔如故事中的雁尾子则是假扮巡查人员,行骗的对象是绍兴知府,行骗的手段是寄希望于桂知府转弯抹角通过与山阴县令协商再追船送一万两白银。真不知这帮雁尾子神机妙算到什么程度能算得这么准,万一绍兴知府不追船行贿,或者行贿数额只有一千两,那简直就是把戏演砸了。总体评价,连阔如《江湖丛谈》的江湖骗术一节,远不如名著《清朝野史大观》规格高且漏洞少。诚所谓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并非亲身经历而是道听途说的故事,恐怕有时候也是转了十八道口耳相传,其源头却很尴尬地出自某本著名的古书。
    连阔如《江湖丛谈》开篇讲春点,也就是行业黑话,讲了一个小春点立大功的故事。一个乡村卖药的,被请到家里看病。病人家有个邻居,是个“江湖人”,事先用春点告诉卖药的,这家是个妇人得了心痛之病。卖药的进屋切脉,张嘴就说出是妇人心痛,简直是个神医,这样的疑难杂症都能切脉而知,卖药的是多少价都敢开,病家是多少钱都愿意给,原文是”花多少钱亦得买他的药啊“。于是卖药的不费力挣了钱,全部都归功于“果食点攒儿吊的粘啃“春点之功。果食点就是妇女,攒儿吊的粘啃就是心口疼。简评如下:1 这家人可能脑子不好,生病不请郎中,请卖药的。2 这家的邻居是个”江湖人“,一天到晚墩在家里跑江湖。3 ”江湖人“太闲了,整天盯着生病的这家邻居,请个卖药到家看病,”江湖人“立马就看见了。4 ”江湖人“还会隐身术,想来一个乡村的农民,能有多大宅子?叫了卖药的来家看病,怎么还有邻居什么事。换言之,这位”江湖人“邻居,是如何避开病家的耳目,偷偷用春点透露病情的?5 不可能是当着病家的面讲黑话,因为大家都是邻居,你都知道我家妇女得了什么病,我怎么可能不知道你是个家里墩大学毕业的”江湖人“,你说的黑话我听不懂,我必要盘问你说了啥。6 这”江湖人“的心也太善了,平时就爱搀扶老太太过马路,顺便给素不相识的药贩子指点个迷津。7 心口疼算是什么疑难杂症,就算切脉切出来了,就能当成神医吗?8 何况中医讲究望闻问切,是男是女你一望便知,需要”江湖人“用春点告诉吗?而且还有闻和问呢。你哪儿不舒服?大夫,我心口疼。好,伸出手来,男左女右,伸右手。嗯,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脉象沉涩,气滞血瘀。乃心脉不畅,致心胸疼痛。服我血府逐瘀汤,每日一副,十天当可痊愈。大夫,这药多少钱一副?哎,乡里乡亲,不敢多要。二两银子一副。行,我家这房子一共值二十两,我现在就给您找买主去。是这样吗?一个封建社会的农村人家,能有多少钱,还什么“花多少钱亦得买他的药啊”。建议下次再编春点故事,换个城里的大户人家。
    连阔如《江湖丛谈》,写得真够乱的。老合,先是定义为:江湖艺人对于江湖艺人称为“老合”。后来又说:江湖的艺人对于社会里的百行通。无一行不懂,无事不明,才算够格。社会里半开眼的人管他叫“生意”,又叫“老合”、吃张口饭的,他们自称叫“搁念”。老合到底是江湖同道互称,还是万事通?难道江湖人都是万事通?另外还有这个所谓“搁念”,“念”容易理解,“念”什么就是没有什么。瞎子叫念招儿,招儿就是眼珠子,念招儿就是没有眼珠子。缺心眼叫念攒儿,攒儿就是心,念就是没有,念攒儿就是没有心眼,缺心眼儿。没吃的叫念啃,这个更容易懂了,啃就是吃食,念就是没有,没有吃的就是念啃。但是《江湖丛谈》仅仅停留在知其然的层次,并没有往前进一步知其所以然,考据出这些春点也就是黑话也就是隐语的词源。当然我也是不容易做到的,但是未必找不到相对合理的解释。字典都查过了,念字的释义,没有能直接解释为“没有”的,那么就意会一下,“念”就是“想”,如果已经有了,还需要想念吗?所以“念”字被没文化的江湖人创造出了“没有”这个含义。然后是这个“搁”字,相对比较容易解释,“搁”就是放下,手里的东西放下之后呢,当然就是两手空空了,也是没有的意思。搁念两个字,分别都是没有的意思,搁念一词属于同义重复。江湖人嘛,一点文化没有,大字不识,俗称睁眼瞎。当今时代,人人都有文化,难道要被这些文盲给唬住吗?江湖万事通自称“搁念”,就是扮猪吃虎嘛,假装谦虚,过分谦虚就是骄傲自大,反正就是耍点小心眼子庸俗不堪那一套。所以江湖人管那些什么都不懂好骗好欺负的行外人叫“搁念”,对江湖上这些烂事万事通的行内人也自称“搁念”。其实哪是什么搁念,明明是沾沾自喜。旧社会这些跑江湖的,虽然不识字没文化,但是个个都是人精,人人都有一肚皮的算计,无非就是损人利己那一套,没办法,穷呗,生活所迫,饥寒起盗心,饿急了还能吃人肉,人相食历朝历代不绝于史。连阔如又说“吃张口饭的”自称“搁念”,这人真是没经过正规学校的训练,写出来的文字太不易读了,原因在于无法做到对名词的精确定义。你写的这个《江湖丛谈》,是正式出版的,面向的是全体社会大众,就应该尽量写得通俗易懂。那么什么叫“吃张口饭的”呢?我们都知道曲艺是“吃开口饭的”,赚钱全凭着一张嘴。如果“吃张口饭的”不是“吃开口饭的”,连阔如却又不在书里注明,那可就麻烦大了。我的猜测以连阔如这种非常粗疏的文字,“吃张口饭的”很可能就是“吃开口饭的”。曲艺又叫说唱艺术,说书的、说相声的、说快板书的、唱大鼓的、弹单弦伴唱的,等等。这些人有可能万事通,因为他们无论是说还是唱,所涉及的题材非常广泛,杂学知识越多越能吸引观众。其他江湖上这些跑小买卖的、卖艺的、行骗的,不可能万事通,否则“宁给一锭金,不给一句春”这句话就失去意义了。当然,吃开口饭的有可能万事通,万事通的未必都是吃开口饭的。下面就是《江湖丛谈》津津乐道的,一位“老合”到估衣铺讨价还价的故事。估衣铺,看到这三个字,吓人不?当代人人都有文化,却大部分都被旧社会的睁眼瞎给唬住了,其实有什么难的呢?估衣就是旧衣服,估衣这个估字,念故。哦,原来是故衣啊,故就是旧的意思。《广韵》:故,旧也。所以说这帮没文化大字不识的的江湖人睁眼瞎瞎搞一气,明明是故衣铺,不识字,乱写成估衣铺。话归正题,估衣铺的伙计认得这位“老合”,江湖人互相之间称呼“老合”,所以把这件旧皮衣开了一个合理的价钱十五元,“老合”这时就显出万事通的本事来了,他虽然不是估衣这一行的人,却懂得估衣行的春点,于是提议“砸砸浆”,就是降点价。估衣铺的人一看,哟嗬,真是内行嘿,那就降点价吧,“只能砸摇个其”,也就是只能再便宜一块钱。于是老合因为懂估衣行的春点,就占了这一块钱的便宜,十四块钱高高兴兴把这件旧皮衣给买走了。瞧瞧这故事,透着那么寒酸。买件旧衣服,讨价还价一番,被连阔如写进了《江湖丛谈》,就成了豆瓣小资心目中了不得的好书奇事。其实只要揭开春点这层面纱,买件旧衣服讨价还价算是什么值得一写的事情?最后再来搞一搞吓死豆瓣小资的“砸砸浆”和“摇个其”。“砸”的其中一个含义是重物撞击,又有一个含义是压。究其本质,砸下去,无非就是剧烈地挤压。而这个“浆”,意思是比较浓的液体,其本质无非就是水嘛。砸砸浆就是挤挤水分,你开的这个十五块钱的价有水分,麻烦你给砸砸浆,挤挤水分。“摇个其”,摇,谐音无非就是“幺”字。《红楼梦》第二十回,黛玉笑道:“偏是咬舌子爱说话,连个‘二’哥哥也叫不出来,只是‘爱’哥哥‘爱’哥哥的。回来赶围棋儿,又该你闹‘幺爱三四五’了。”幺就是一,其,谐音无非就是钱。摇个其就是一个钱,只能砸摇个其,就是只能便宜一块钱。哎哟喂,我当什么了不得的玩意儿呢,到我们这种读了八遍《红楼梦》的面前耍活宝。
    听连丽如在宣南书馆讲《三国演义》的录音版,先是介绍之前讲春秋累得大病一场。又说战国说不过别人,春秋别人说不过她,因为别人不说春秋。录音后来介绍是72岁,那应该是2014年的事了。听这说话的语气,挺谦和一老太太,能自嘲者方为高人。连丽如又说三四个月没登台,现在还有登台的精神头,试着说说三国。又说三国是连家的看家书,又讲为什么只有连氏评书讲三国,先从十常侍乱政讲起,因为关公走麦城,刘备三顾茅庐,大家都知道,十常侍乱政,大家不知道,所以讲这个,现在大家也都有兴趣了。商业方面有句话: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商场如战场,说评书也无非就是一门生意,大家最终都是为了钱,不为钱在家躺着多好,舒服不如倒着。评书四大家袁单田刘,把北方评书的各方面发挥到了极致,其他人想端这饭碗,只能强调他们没有的。他们会的,我不会。但是他们评的少,我评的多,又是连阔如家传的强项。所谓评书主要在于评,说白了就是一种商业宣传,而且很有吸引人的效果。生书熟戏,听不腻的曲艺。评书四大家的拿手书,大家早就听腻了,新书缺乏积累,又很难出彩,所以评书中的点评,本质上是一种出新,历史上的好故事无非就那些,什么封神西游,列国三国,隋唐说岳,水浒聊斋,老段子听一句知一百句,很难再让观众提起兴趣。所以评点派的评书,将来也许能让评书回光返照一下。但是点评也终有个尽头,所能点评的角度,无非就是那几种,若干年以后,大家对评点派评书也听腻了,听一句知道一百句的时候,评书也该彻底玩完了。最后再说回宣南圣经《刘兰芳进北京 连丽如闯关东》,具体年代无考,但必是在宣南书馆开张以后,2014年说春秋大病三四个月之前。当时的连丽如,应该已经在评书界站稳了脚跟,但是仍然无法达到评书四大家的地位,因此观众数也就是铁粉数有限。说到粉丝这种东西,属于一神教,具有排他性。粉了这个偶像,别的明星全得抛开。并且打心眼里认定,自己粉的这位偶像,就是全行业的第一名。这么多年,我也是一路粉过来的,很清楚这种心理。那么连丽如铁粉有限,票房就不高。但是宣南圣经一出,评书爱好者的眼球都被吸过来了。无论反对支持,都会把连丽如的评书,拿过来听几句。这其中大部分都是其他评书演员的铁粉,听完嘲骂几句也就散了。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听了连丽如的评点派,却恰好就对了脾胃,从此就粉上不走了,连丽如也就达到了目的,开拓了市场,增加了销量,宣南书馆是越搞越红火,我看这掌声,比单田芳讲《童林传》还要响亮,可见连粉的一片赤胆忠心。说起以骂博眼球,干得最厉害的,近些年有两位,都大获成功。一个是王朔骂金庸,骂四大天王,骂四大俗。当时的王朔,已经歇菜了很多年,早就江朗才尽了,复出后谁还认识他,大骂一场,全国眼球吸住,又可以捞些银子,这就是眼球经济。另一位骂得更厉害的是王杰,也是歇菜多年,为了复出,大骂四大天王,大搞嗓子被毒哑的阴谋论,也吸到了眼球,赚到了养老钱,现在已经回国外安度晚年去了。这种以骂博眼球,很可能是连阔如没记在《江湖丛谈》中的秘技,但是私下里传给了连丽如,到了危急关头,拆开锦囊,妙计万无一失。王朔王杰也是多年的老江湖,学到这一套,可能是另有师承,但是和连阔如,必然是同一个祖师爷。艺人都是江湖人,都懂这一套。所以被骂的金庸没把王朔怎么样,还写了一封很客气的信。被骂的四大天王,也没一个站出来和王杰吵。被骂的评书四大家袁单田刘,也没一个和连丽如结仇,后来反而和连丽如多次同台,大家都有头有脸的,见面可亲热了。以上,就是连丽如宣南圣经一案的实情。
    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就会为你打开一扇窗。上帝为你关上一扇窗,就会为你敞开一个洞。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重听单田芳自传评书《言归正传》,又在网上搜索单田芳,看到有一个热词,把单田芳和王玥波并列,好奇搜索王玥波,被带到知乎一个问题,王玥波的评书水平比单田芳高多少,看到一个回答说,王玥波要是早生几十年,评书四大家袁单田刘就没饭了。慕名到B站听王玥波的评书《隋唐演义》,开讲没多久,王玥波就说,隋文帝杨坚,九老兴隋,平南陈,灭北齐,“最勇的是杨坚的亲弟弟杨林。这字写出来应该念lín,二木林,就是树林的林,但念呢,还不能念lín,得念líng,您要看清朝啊,褚人获写的这部《隋唐演义》,干脆就写年龄的龄,那就是杨林。那么过去老先生说这部书呢,也说是杨龄líng。有人说靠山王杨林lín,那也不算错。”下载了褚人获《隋唐演义》TXT,搜索没有杨林或杨龄。第一回交待隋文帝杨坚手下“文有李德林、高颎、苏威,武有杨素、李渊、贺若弼、韩擒虎”,没有杨林或杨龄。隋文帝杨坚平南陈,派出的阵容是:“晋王(杨广)为行军兵马大元帅,杨素为行军兵马副元帅,高颎为晋王元帅府长史,李渊为元帅府司马”,还是没有杨林或杨龄,看来确实是没有杨林或杨龄。据查杨林出自《说唐演义全传》,第一回介绍“这杨林生得面如傅粉,两道黄眉,身长九尺,腰大十围。善使两根囚龙棒,每根重一百五十斤,有万夫不当之勇,在大隋称第八条好汉。”隋唐评书的祖师爷《兴唐传》,写的也是杨林。以上就是所谓连派评书以评为主的某项内容。到此。
    王玥波的评书《隋唐演义》,说杨林开始不使囚龙双棒,使的也是枪,并且自认为枪法天下无敌,后来遇到了秦琼的父亲秦彝,就是赢不了人家。听得我浑身不舒服,真是从何说起呢。褚人获的《隋唐演义》没有杨林,《说唐演义全传》上来就介绍杨林善使两根囚龙棒,每根重一百五十斤,并且秦彝在杨林面前毫无还手之力。《兴唐传》讲的是秦彝的父亲秦旭,身为南朝太宰,收了罗艺当女婿,杨林率兵攻打南陈,被罗艺用“神钩五飞枪”杀得大败。王玥波可以设定杨林以前使的是枪,但是应该合理。秦彝的秦家枪,明显比罗艺的罗家枪差得很远。秦家擅长的是锏,罗家擅长的是枪,然后才有秦琼和罗成传枪递锏,秦琼传给罗成秦家锏法,罗成传给秦琼罗家枪法。像王玥波这种讲法,以后的情节怎么展开呢?老评书都是千锤百炼,不是那么容易随便改动的。还是到此为止吧,实在是听不动,也没必要惹这个闲气。
    连丽如《东汉演义》,汉高祖刘邦在秦朝末年,也就是秦二世登基十几年之后,在芒砀山斩白蛇,揭竿而起。秦二世胡亥:公元前210年―公元前207年在位。
    连丽如《东汉演义》,西楚霸王项羽跟汉王刘邦两个人,在楚怀王面前立约,谁先到咸阳,谁为天下之主。那么刘邦已然到了咸阳了,就应该为天下之主了。但是项羽不干,所以才有了历史上五年的楚汉相争。
    1 谁先入关中,谁就是关中王。《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八》怀王乃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北救赵。令沛公西略地入关。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2 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年八月至公元前202年1月,西楚霸王项羽、汉王刘邦两大集团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争。

    连阔如《东汉演义》文字版:却说汉哀皇帝在位时,王莽的父亲,弟兄八个,都在朝中为官,执掌大权。为什么王莽的伯叔弟兄八个,都能在朝为官呢?只皆因哀帝的正宫娘娘,是王莽的姑姑,他们王氏门中仗着是皇亲国戚,才得显贵。
    王禁生王曼、王政君。王曼生王莽,王政君是王莽的姑姑。王政君是汉元帝的皇后,汉成帝的生母。汉元帝的小老婆傅昭仪生了刘康,刘康生了汉哀帝。虽然不是亲生的,但是刘康应该管王政君叫妈,汉哀帝应该管王政君叫奶奶。连阔如把奶奶王政君许配给了孙子汉哀帝,我们只能说实在惹不起连阔如连丽如这一家子。

    当代评书四大家袁单田刘说的是“平书”,这个“平”字是只说不唱的意思。当代评书第五大家连派评书说的是“评书”,这个“评”字是以评论为主的意思。当代评书第4.5大家说的是“贫书”,这个“贫”字是耍贫嘴的意思。
    2022年4月20日喜马拉雅评书五大家播放量统计:
    1 袁阔成:《三国演义》3.6亿,《封神演义》1796万,《水泊梁山》1493万,《薛刚反唐》1266万。
    2 单田芳:《乱世枭雄》27亿,《白眉大侠》23亿,《童林传》9.56亿,《三侠剑》8.85亿,《新隋唐演义》6.63亿,《龙虎风云会》5.48亿,《小五义》3.81亿,《薛家将》3.55亿,《大明演义》3.19亿,《西游记》3.04亿,《三国演义》3.01亿,《三侠五义》2.95亿,《铁伞怪侠》2.44亿,《水浒外传》2.32亿,《大明英烈》2.21亿,《清官册》1.62亿,《大唐惊雷》1.46亿,《封神演义》1.39亿,《七杰小五义》1.33亿,《连环套》1.13亿,《大河风流》1.01亿。
    3 田连元:《水浒传》1984万,《小八义》1272万,
    4 刘兰芳:《岳飞传》8.99亿,《杨家将全传》3.33亿,《五凤朝阳刀》9789万,《赵匡胤演义》8950万,《呼家将》8298万,《大唐侠女》1426万。
    5 连丽如:《大隋唐》3705万,《东汉演义》2818万,《康熙私访》1032万。
    单田芳《水浒外传》梁山五虎将:关胜、朱仝、林冲、秦明、花荣。
    褚同庆《水浒新传》梁山五虎将:关胜、林冲、孙立、花荣、董平。
    不约而同的开除了呼延灼,增加了花荣,但是原因可能各不相同。
    1 单田芳以朱仝取代呼延灼,原因不可解,也许是:1 呼延灼人品有污点,兵败投靠却又出卖了慕容知府。2 朱仝和关胜一样,都是关公的翻版。3 朱仝最后随刘光世破了金国,结局胜过呼延灼。4 单田芳没说过《杨家将》和《呼家将》,对呼延灼没有感情。
    2 单田芳以花荣取代董平,原因也许是:1 董平的人品有污点,杀死东平府太守程万里,却又夺其女为妻。2 梁山五虎将需要一位类似黄忠的神箭手。
    3 褚同庆以孙立取代呼延灼,原因可能是:1 《宋江三十六人赞》铁鞭呼延绰号称尉迟彦章,孙立绰号病尉迟,两人都是尉迟恭的翻版。2 但是孙立有一个弟弟孙新,褚同庆把孙新改为孙立的儿子,无论有弟弟还是有儿子,都便于设计成一位武林前辈长者的形象。
    4 褚同庆以花荣取代秦明,大概也是因为梁山五虎将需要一位神箭手,另外秦明二十合不敌史文恭,也是被人瞧不上的原因之一。
    总之,不必过于诟病单田芳个人版本的梁山五虎将,因为改动者起码还有褚同庆的《水浒新传》。我个人认为,单田芳的评书,《水浒外传》是除了《言归正传》最好听的,唯一缺点是为时迁一个人安排了白继忠和假时迁陆小希两位贵人,等到评书最后白继忠和陆小希同时出场时,贵人相助模式就乱了套,玩不下去了,只好草草收场。
    最后,关于金庸小说师法大仲马《基度山恩仇记》的两大爽文法宝:微服私访和贵人相助。单田芳在《龙虎风云会》中有所创新,在一件事中同时玩出了微服私访加贵人相助,具体事例是房叔安请新冒出来的高手伍英杰当保镖,前去通天观下书。对于伍英杰来说是微服私访,对于房叔安来说是贵人相助,两大爽文法宝合二为一的新模式,让人听着觉得非常过瘾。暂且。
    1995年《中国广播影视》第150-174 期第42页:尤其是他的母亲王香桂更是一位擅长说唱传统大书诸如《明英烈》、《大隋唐》、《薛刚反唐》的高手。早在三四十年代,她在沈阳等地演出均挂头牌,当时流传着“爱吃肥肉不论顿,听说书还得王香桂”的说法。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哈尔滨市志:人物附录》第158页:王香桂9岁随父王福义在辽宁营口群英茶社学唱西河大鼓《韩湘子讨封》、《战长沙》、《草船借箭》等十几个小段。10岁起为父亲作垫场演出,博得听众好评,从此开始她演唱西河大鼓的艺术生涯。次年,在父亲指引下,转拜西河大鼓名家刘福年为师,先后学习了《战……

    黄山书社《齐齐哈尔市志:文化卷》第259页:1940年,西河大鼓艺人王香桂来齐齐哈尔,演唱《吴越春秋》,场场满员,并有30多名观众联合赠“鼓王”锦旗1面,以赞颂其技艺。

    1999年《哈尔滨市志:文化,文学艺术》第9页:1958 年,市曲艺团与市曲艺总社合并,改建为哈尔滨市民间艺术团。王香桂、范东亮、方兆瑞、张文谱、孙阔英、师世元等一批著名曲艺家加入,哈尔滨曲坛声誉倍增。王香桂在全国首届曲艺调演大会上,演唱的西河大鼓《党费》受到好评,并在中南海怀仁堂为……

    1999年《哈尔滨市志:文化,文学艺术》第179页:第二节 曲种 一、西河大鼓:西河大鼓始于河北冀中,1953年起,慕名而来的西河大鼓艺人以王瑞兰、白玉凤、王香桂、范东亮等20余人集中于哈尔滨道外北市场哈尔滨市曲艺进会,形成“西河大鼓窝”(集中地)。以鼓王王香桂为首,方兆瑞、范东亮、魏兰芬、李文……

    1999年《哈尔滨市志:文化,文学艺术》第183页:成为全国曲艺阵容较强的五大(北京、上海、天津、沈阳、哈尔滨)艺术团体之一。同年7月,由王香桂、方兆瑞、王越、姜田云等代表哈尔滨市参加全国第一届曲艺会演、中国第一届曲艺工作者代表大会,会议期间王香桂表演的西河大鼓《党费》,轰动了全场…

    200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曲艺通史》第504页:其中张殿山的二女张香亭与王福义的女儿王香桂,演唱技艺并驾齐驱。王香桂生来一副白面孔,人称“白丫头”,张香亭长的面孔略黑,人称“黑丫头”,二人被誉为西河大鼓“黑白二将”。

    吉林文史出版社《长春市志:文化艺术志》第244页:西河大鼓传入长春后,主要在城市茶社演唱长篇。与其它曲种在剧场联合演出时,也演唱短段。本世纪30年代开始,很多著名演员来长春作艺,如号称“大鼓皇后”的王香桂、“奉天书……

    吉林文史出版社《长春市志:文化艺术志》第252页:《大隋唐》亦称《隋唐》或《隋唐演义》,长篇传统曲目。评书、大鼓都有演出,”书道子“繁多,内容大同小异。在长春主要由西河大鼓演员经常演出。本世纪30年代著名西河大鼓演员王香桂就以本书两次在长春演出数年。

    1987年沈阳市文化局文化志编篡委员会《沈阳市文化志》第149页:代表人物是王香桂,她除了擅长长篇《杨家将》和《呼家将》等外,对《三金镇》、《太原府》、《蓝桥会》、《小姑贤》等曲目也都有独到之处,深受听众的欢迎。

    1989年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编篡办公室《哈尔滨历史编年,1950-1965》第399页:参加座谈会的有著名老艺人余胜、唐连诗、类玉楼、李慧琴、筱达子、张春凯、赵洪恩、王香桂、范庆亮、程连才以及著名歌唱家张权、于忠海、画家杨角等29人。市长吕其恩、市委书记林肖陕等领导接见了参加座谈会的全体人员,并进行了亲切的交谈。

    2004年沈阳出版社《关东梨园百戏》第55页:民国后,大批西河大鼓艺人由河北来到东北。其中,赵玉峰、程福田、黄福才被称为”三杆大旗“。张香亭与王香桂人称”黑白二丫头“。

    1990年吉林人民出版社《吉林百年》第241页:当时在长春的曲艺艺人有山东大鼓艺人张泰泉、张桂玉父女;西河大鼓艺人王香琴、王香桂姐妹;陈长祥、齐玉兰夫妇。还有刘福轩、黄起斌、魏兰芬;评书艺人刘品三、孙英杰(即孙阔英)、赵玉峰……

    1992年春风文艺出版社《东北俗文化史》 第209页:王香桂(1916-1979),西河大鼓女演员,河北省人。其父王福义是木板大鼓著名艺人。其兄王莱瑞是评鼓书著名演员。王香桂自幼随父学艺,后拜刘福轩为师,14 岁登台即红,听众称之为”白丫头“。她演唱技巧高超,板眼鲜明,嗓音洪亮,道北书曲界公认的第一名角。

    1988年中国曲艺出版社《曲艺艺术论丛,第10期》第124页:王香桂人称”白丫头“,以说见长;张香亭人称”黑丫头“,以唱取胜。有一年,某地葫芦胡同共有五家书场,黑、白丫头各据其一,均场场爆满。余下的三家书场却冷冷清清,甚至空无一人。同行们将这个场面称作”黑白丫头鞭扫葫芦峪“(长篇大书《呼家将》中有”鞭扫葫芦岭”一回书)。从“二丫头”登台说书至1940年这近十年中,“女大鼓”在东北地区渐渐兴旺起来。

    1993年辽宁教育出版社《关东文化大辞典》第89页:王香桂(1916-1979),西河大鼓女演员。河北省人,其父王福义是木板大鼓著名艺人。王香桂自幼随父学艺,后拜刘福轩为师,14岁登台即红,听众称之为“白丫头”。她演唱技巧高超,板眼鲜明,嗓音洪亮,道白尤佳。说书语言巧妙,情节细腻多彩,刻画人物逼真。
    据上述考据所得资料,单田芳的母亲王香桂,擅长的书目有:《明英烈》、《大隋唐》、《薛刚反唐》、《杨家将》、《呼家将》。王香桂当年的称号有:白丫头、鼓王、大鼓皇后、听说书还得王香桂、道北书曲界公认的第一名角。
    据上述考据所得资料,单田芳的母亲王香桂,擅长的书目有:《明英烈》、《大隋唐》、《薛刚反唐》、《杨家将》、《呼家将》。王香桂当年的称号有:白丫头、鼓王、大鼓皇后、听说书还得王香桂、道北书曲界公认的第一名角。王香桂的艺术特色是:以说见长。演唱技巧高超,板眼鲜明,嗓音洪亮,道白尤佳。说书语言巧妙,情节细腻多彩,刻画人物逼真。嗓子特别好,在没有麦克风的年代,在书馆里张嘴一唱,街对面都能听见。王香桂的演出效果是:博得听众好评、受到好评、深受听众的欢迎、轰动了全场、场场满员、场场爆满。晚上七点半开书,五点就挂满员牌儿,连房上都是人。30多名观众联合赠“鼓王”锦旗1面。
    喜马拉雅评书播放量前30名,单田芳26部。刘兰芳3部,分居第4名、第11名、第29名,袁阔成1部,位列第9名。
    
    
    
    评书的本质,其实是一种表演。所以易中天品三国,王立群讲史记,都不是评书,因为基本上没有表演。连派评书以评为主,也没什么表演,本质上根本不是评书。评书是曲艺的一种,评书演员都是艺人,艺人不以表演见长,而以评论骄人,也就是以学问作为特长,这不是开玩笑吗?评论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那是专家学者的工作,艺人怎么能吃得了这碗饭呢?所以说到评书的表演艺术,我最佩服的是单田芳,擅长模仿男女老少各色人等的声口。尤其是《白眉大侠》和《水浒外传》,徐良的山西口音、房书安没鼻子发出的声音、蒋平的小细嗓子。时迁的小尖嗓子、白继忠骄傲自大发音靠后的说话方式、恢谐童子安腾蛟大舌头的童音,当这两部书的三个人遇到一起,三个角色三种声音,互相对话随时无缝切换。请注意,仅仅这六个角色,就是六种不同的声音。其他的还有程咬金的粗嗓子,罗士信的憨嗓子,臭豆腐冯渊的南方话,还有一部书中某个武林高手的高八度嗓子,以及老头老太太大姑娘的声音,个个模仿得唯妙唯肖,试问天下还有谁能做到?评书的祖师爷柳敬亭,当年也不过如此吧。
    袁阔成的评书《三国演义》第7回虎牢关三英战吕布,关羽温酒斩华雄,张飞大叫惹怒了袁术,袁阔成的原话是:“我等朝廷大臣尚且谦让,谅尔不过是一小小县令手下的小卒,安敢于帐中这样耀武扬威,虎贲军何在?还不把他与我赶出帐外。就是连关公带张飞一起轰出去。袁术刚一传这令,虎贲军就要动手了……曹操就把这虎贲军给拦住。”

    《汉语词典》虎贲:1 勇士。3 星名。2 官名。掌侍卫国君及保卫王宫、王门之官。《周礼·夏官·虎贲氏》:“虎贲氏掌先后王而趋以卒伍。军旅、会同,亦如之。舍,则守王闲。王在国,则守王宫。国有大故,则守王门。大丧,亦如之。” 汉武帝时置期门。平帝时改为虎贲中郎将,领虎贲郎,主宿卫。历代因之,至唐始废。

    《后汉书》中的虎贲:1 八月戊辰,中常侍张让、段珪杀大将军何进,于是虎贲中郎将袁术烧东西宫,攻诸宦者。2 董卓自为太尉,加鈇钺、虎贲。3 操后以事入见殿中,帝不任其愤,因曰:“君若能相辅,则厚;不尔,幸垂恩相舍。”操失色,俯仰求出。旧仪,三公领兵朝见,令虎贲执刃挟之。操出,顾左右,汗流浃背,自后不敢复朝请。4 虎贲中朗将,比二千石。本注曰:主虎贲宿卫。5 何进字遂高,南阳宛人也。异母女弟选入掖庭为贵人,有宠于灵帝,拜进郎中,再迁虎贲中郎将,出为颍川太守。6 是时,置西园八校尉,以小黄门蹇硕为上军校尉,虎贲中郎将袁绍为中军校尉,屯骑都尉鲍鸿为下军校尉,议郎曹操为典军校尉,赵融为助军校尉,淳于琼为佐军校尉,又有左右校尉。7 于是以绍为太尉,封鄴侯。时曹操自为大将军,绍耻为之下,伪表辞不受。操大惧,乃让位于绍。二年,使将作大匠孔融持节拜绍大将军,锡弓矢节钺,虎贲百人,兼督冀、青、幽、并四州,然后受之。

    《三国志·武帝纪》:十八年五月丙申,天子使御史大夫郗虑持节策命公为魏公曰:……君秉国之钧,正色处中,纤毫之恶,靡不抑退,是用锡君虎贲之士三百人。

    还有一些资料,也不必细查了。根据以上资料:1 虎贲是皇帝专用的卫士。2 袁术担任过虎贲中郎将。3 曹操曾经以天子的名义,赐给袁绍虎贲百人。4 汉献帝加封曹操为魏公,赐给了虎贲三百人。

    结论如下:虎贲是皇帝专用,偶尔也会赐给重要的大臣。袁绍虽然是讨董联军的盟主,却不可能拥有或使用虎贲,因为袁绍一没有称帝,二没有皇帝赏赐,讨伐董卓是为了扶持王室,怎么可能擅自使用虎贲军作为卫士。袁阔成的三国评书誉满天下,号称完美无缺,如今看来,似乎未必吧。
    关于史进半年就精熟十八般武艺的问题,并不是只跟王进学了半年,而是“之前不知使了多少钱财投师父教他”,然后“半年之上”,“多得王进尽心指教,点拨得件件都有奥妙。”
    就拿三国的吕布来说,真正评论派的人会告诉你,他不适合当老板,不适合当领导,他没有计谋,没有原则,唯一的专业技能就是打架,所以他只能够给人家打工。其实故事讲的不是三国的吕布,在听众听起来,讲故事人的中心思想,就是想告诉你,如果你和三国演义的吕布一样,只有一种专业技能,你就不要去当老板。这就是评论的作用。

    就拿三国的吕布来说,真正评论派的人会告诉你,他不适合给人家打工,不适合当下属,他没有计谋,没有原则,唯一的专业技能就是杀老板,所以他只能够自己当老板。其实故事讲的不是三国的吕布,在听众听起来,讲故事人的中心思想,就是想告诉你,如果你和三国演义的吕布一样,只有一种专业技能,你就不要去当打工仔。这就是评论的作用。
    按照某些人的理论,任何的武术都需要师傅来传授,那么请问为什么鲁和尚会使用禅杖?难道他师傅传授他武术的时候就知道他以后要当和尚吗?

    鲁智深的禅杖,就是个长兵器中的铲,可想而知是集合了棍棒、枪和刀的三种功能,可以像棍子那样抡砸,也可以像刀那样劈砍,还可以像枪那样扎刺。鲁智深是武官出身,刀枪棍棒是专业技能,会玩以力量见长的大铁铲,也在情理之中。
    评论是学术,学术不是科学,学术包含了每一种可能成立的观点,说评书以评论为主,要想评得面面俱到,就算水平跟得上,也未免太累,时间太长,何况学术是有版权的,别人发明的观点,你引用时必须说明原作者,有时还需要原作者的授权。谁能这样讲评书呢?据张三的观点,吕布不适合当老板。据李四的观点,吕布不适合打工。那么请问评书家到底要告诉听众什么呢?难道是罗列观点,供人按需选择?那么还有为董卓翻案的,请问你这三国评书还讲不讲得下去?据王二麻子的观点,董卓其实是被冤枉的,董卓是个忠君爱民的好官,袁绍曹操等人组成联军讨伐董卓不对。你这不是评书三国,所谓评书三国,是以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为框架开讲,董卓就必须是个大坏蛋,否则根本讲不下去。不要再评论了,各种学术大家,尚且只能各执一端,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的评书艺人,竟然想站在更高的角度,怎么可能做得到。
    袁阔成三国评书,把袁绍的叔叔袁隗,错读成袁kuí,正确的应该是读袁wěi。《说文解字》隗:五辠切。《新华字典》隗:wěi 高峻的样子。kuí 姓。百度百科隗:古时只读一种读法wěi(音伟),在清代以后误读谐音出现Kuí(音魁)。评书艺人读错个别字的发音,原本没什么大不了,但是吹成完美,甚至袁三国在第三层境界,单三国只在第一层境界,境界太高,就难免下不来台。
    袁阔成三国评书,三英战吕布,张飞自称“燕yàn人”,正确的读音是Yān,张飞是涿郡人,战国时属于燕国,所以自称燕Yān人,和燕yàn子没有关系。但是也不用担心被听错成阉人。因为燕和阉,虽然汉语拼音都是Yān,发音却是有细微差别的。燕是饱满的Yān,阉的发音则略扁。再如《剪爱》被网友戏称为《简爱》,其实剪和简的汉语拼音虽然都是jiǎn,但是简是饱满的jiǎn,剪和阉一样,发音都略扁。以上都是汉语拼音合并尖团音的结果。袁阔成讲的三国,以评书的标准,当然是很优秀的,尤其是自编的人物赞赋,讲得非常不错。但是以吹到天上的标准,那就时常会让人尴尬。
    王玥波《隋唐演义》评书第一回:那么这秦琼,他可不是祖籍山东,他原先是哪儿的人呢?是马鸣关的人,这是战乱逃难逃到山东。他父亲就是马鸣关的总镇,也可以说是总兵。刚才咱们说了,隋朝第一个皇帝就是杨坚,那么杨坚怎么得的这个天下呢?是平南陈、灭北齐。哎,秦琼的祖父就是南陈的太宰,就相当于丞相,叫秦旭。那么他父亲呢,是马鸣关的总兵秦彝秦鼎臣。这个南陈啊,就是仗着秦氏父子,一文一武厉害。

    王玥波认为秦琼的祖父秦旭,南陈太宰是个文官,那么秦琼的父亲秦彝,就不可能是家传的武艺了。那么秦彝是跟谁学的武艺呢?不可能没有师父,但是有史以来关于隋唐的小说或评书,都不可能提到过秦彝还另有一位师父。所以,王玥波认为秦旭是文官,这个说法值得商榷,很可能又是考虑不周。

    褚人获的《隋唐演义》小说——“姓秦名琼,字叔宝,山东历城人。乃祖是北齐领军大将秦旭,父是北齐武卫大将军秦彝。”看看人家这人情世故,真是经验老到,不愧是能写出名作的作家。秦旭秦彝秦琼,爷孙三代都是武将,根本不给你挑毛病的机会。

    《说唐演义全传》——“当时镇守济南的是武卫大将军秦彝,父名秦旭,在齐授亲军护卫。”“齐主差秦彝领兵镇守济南,父旭在晋阳护驾。因周兵大至,齐主出奔檀州,只留秦旭和高延宗把守。与周兵相持月余,延宗被擒,杨林奋勇打破城池,秦旭孤军力战而死。周兵得了晋阳,起兵复犯济南,探子飞报入城,秦彝闻报,放声大哭,欲报父仇,点兵出战。”仍然爷孙三代都是武将。

    隋唐评书的祖师父《兴唐传》,设定秦旭是南陈太宰,第九回罗艺回忆身世——“那时北朝正是隋朝初年,杨坚正是开疆拓土的时候,率领他的兄弟杨林兵伐南陈,南陈的后主陈叔宝派太宰秦旭挂帅。”挂帅当然还是武将,但是太宰确实又是个文官,我认为这是《兴唐传》考虑不周之处。从此以后说隋唐评书的徒子徒孙们,都把秦旭说成是南陈的丞相,却忽略了父亲秦旭是个文官,儿子秦彝的武艺没有出处这个问题。老一辈的评书艺人走歪的道,新一代的评书演员,本应该给纠正过来,却一路平庸将错就错,那么还有什么牛可吹呢?根本就是个嘛都想不到,就是坐在台上昏头昏脑乱讲一气。

    最后说明一点,不是事隔数月,又要和连丽如王玥波师徒过不去,而是在网上搜索单田芳,又被带到知乎关于王玥波的问题,又看到知乎在吹王玥波要是早生几十年,袁单田刘评书四大家就没饭了,看到一次就是一肚子无名大火,不教训一下这些小破孩,实在是气愤难平。
    褚人获的《隋唐演义》小说,基本上以真实历史为依据,说的是北周灭北齐,秦旭秦彝父子战死,秦琼母子顺便就流落在山东——真实的历史人物秦琼,原本就是北齐人。《说唐演义全传》仍然是北周灭北齐,主将是杨坚的父亲杨忠,副将是杨忠的弟弟杨林——这时候杨林还是杨坚的叔叔。隋唐评书的祖师爷《兴唐传》,设定杨林是杨坚的弟弟,秦旭是南陈太宰,秦彝是南陈马鸣关总镇,为了服务于秦琼被迫拜杀父仇人杨林为义父的故事情节,却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1 南北朝的北朝:北魏——西魏东魏——北周北齐——北周灭北齐——杨坚篡位建立隋朝。南北朝的南朝:宋齐梁陈,到了陈后主时,南陈仅以长江为界。

    2 秦旭秦彝原本都是武将,《兴唐传》设定秦旭为文官太宰,意思大概是南陈的宰相或丞相,秦彝就不可能是家传的武功,也没说还有一位或几位师父,节外生枝出了不必要的情节漏洞。

    3 为了附和武圣人关羽关二爷,硬是给秦彝安排了一位义子秦安,再由秦安转授武艺给秦琼,于是秦安是大爷,秦彝的独子秦琼就成了二爷。

    4 秦彝兵败殉国时,褚人获《隋唐演义》的秦琼三岁,《说唐演义全传》的秦琼五岁,《兴唐传》的秦琼七岁。《兴唐传》把秦琼的年龄改大,目的是设定了秦旭夫妻有一位义子秦安,秦安既然能学会秦彝的武艺,则年龄起码二十岁左右,秦旭夫妻的年龄就不宜太小,秦琼的年龄也就跟着从三岁五岁增加到了七岁。

    5 但是秦琼七岁,秦琼的母亲充其量也不过是三十来岁,带着一位二十来岁的义子秦安,所谓母子三人一起从江南逃到山东,从此以后一直生活在一起。请问三十来岁的寡妇和二十来岁的义子,长期生活在一起,成何体统?

    6 秦安既然是秦彝的义子,又学会了秦彝的武艺,为什么没有追随秦彝一起保家卫国?请问秦彝传授秦安武艺,难道仅仅是为了让秦安将来转授武艺给秦琼?

    7 《兴唐传》中的秦琼,正如《射雕英雄传》中杨再兴的孙子杨铁心,明明是南方人,却逃难到了北方的山东,请问他为什么要逃到敌国,又如何渡过长江,又如何生活得惯?

    8 隋文帝灭南陈,就像赤壁之战一样,打的是渡江之战。秦彝如果真的是南陈最重要的守将,只能是像周瑜一样的水军都督,怎么可能和杨林打的是陆战?守着所谓的马鸣关,关破身死,然后南陈就灭亡了。

    最后呢,连阔如连丽如王玥波,所谓连氏评书这祖孙三代,尤其是王玥波号称“不给书听”,专一在点评上下功夫,据爱好者吹嘘,那简直是到了捧上天的地步。可惜啊,能说出我这个帖子的上述内容吗?我这样的普通网民兼业余评书爱好者能想到的,你王玥波却想不到,还好意思坐在央视评书舞台上,满嘴干巴巴说个不停吗?水平真是差到了极点,没有一句话敢落在实处,连具体描述都做不到,就别提形象生动的最基本要求了,达到一人分饰多角这种表演的水平,更是连想都不敢想。时代总是越来越退步的。
    时代总是越来越退步的,但是现代人误以为时代在进步,原因是科技的进步,事实是人文在大退步。晚上滑手机,看到B站一个视频,姜文当面吹捧马未都,说什么古人没读过多少书,学富五车都是竹简,根本没几本书,马未都是学富五十车,等等。简直是浅薄到了极点。学富五车只是一个比喻,乾嘉学派那帮人,包括民国时代过来的钱钟书等人,读过的书的目录,都比马未都这种不懂装懂之流,读过的书要多得多得多。何况王国维背书,朱自清念书,吴小如看书,张绵池翻书,现在有些年轻人写书。请问姜文马未都是哪种书?

    姜文曾经在客串《我爱我家》时,表演过一秒变脸,先是装出一个哭丧脸,然后突然变成一个笑脸,我以前批评过,你变成笑脸时,那眼睛里的一抹残红,还没消失哪。吴清源去世时,马未都曾经在《锵锵三人行》吹过把围棋盘扩大一倍,也被我批评过,722个交叉点没法做成正方形。这两位分别在自己的电影和古玩专业,可能是读过一些书的。但是这两只鸭子离开了春江水暖换一个池塘,他们也就只能瞎扑腾一气了。
    有感而发,实话实说。单田芳的几部评书代表作,我都听了不止一遍。但是刚才在B站听了几段扬州评话和一段扬州弹词,假如南北曲艺打擂台的话,马三立侯宝林马志明可以一战,单田芳的几部代表作也能打一打,另外评书三大家精品极少,也勉强可以凑个人数,至于连氏评书的第二第三代,那实在是拿不出手,简直是羞煞个人呐。
    首先声明,不是非要和连阔如连丽如王玥波这祖孙三代过不去,而是在网上搜索“三侠剑”——最近在听单田芳的《三侠剑》,又被带到知乎一个问题:单田芳的童林传和王玥波的雍正剑侠图有何区别?看到有某知乎用户的高论曰:

    评书界有这么一个规矩,因为当初《三侠剑》和《剑侠图》的两位作者就是说书人,打擂台说书才编纂的两部书,所以每位老先生的后人或者传人都不说对方的节目。譬如说,某个门里只说《三侠剑》,而某些门户只说《剑侠图》。单先生大概因为不说评书门里的人,而是西河大鼓门的所以没守这些清规。这很超脱。

    据百度百科张杰鑫:在王致玖、英致长、徐长胜的策划与直接协助下,由张杰鑫编纂演出了《三侠剑》……20年代末,由师弟常杰淼(《雍正剑侠图》又名《童林传》的作者)之弟子蒋轸庭整理口授,记录成文。

    据百度百科常杰淼:1921年,自创《雍正剑侠图》一书……1924年,与师兄张杰鑫同在“三不管”四平台大棚中对台演出,以《雍正剑侠图》对《三侠剑》……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雍正剑侠图》以文字的形式在《新天津报》与《新天津晚报》连载并结集成书出版。临终前将未完成的书稿传交弟子蒋轸庭续写与刊发。

    历史事实是王致玖(王致久)祖孙三代同门情深,到了连阔如祖孙三代粉丝的嘴里却成了门禁森严,甚至连师兄弟之间都势同水火,口口声声单田芳是西河大鼓门,所谓“大鼓白”。那么连阔如的真实师承又如何呢?

    《醒木惊天连阔如》:连阔如的祖师李致清,系北京人,久居三里河河泊厂,初学艺,后说评书,第一次摆地卖艺,就被人抄了家伙,不得不投到说弦子书的艺人王广昆——号称“大本玉子”的门下,并被赐名李宝志。李宝志初次在西单一带说书,便得人缘,算是开门红,所说的书是“神册子”(《封神榜》),后又说“串花”(《济公传》),因学济公姿态逼真被誉为“济公李”。“济公李”的徒弟是李杰恩,李杰恩的徒弟是连阔如。按照老规矩,连阔如的拜师礼,在珠市口天寿堂饭庄举行,摆了好几桌酒席。旧时艺人的拜师礼非常讲究,也非常烦琐,讲头很多,所谓“师道大矣哉”,入门授业投一技所能,乃系温饱养家之策,历代相传,礼节隆重。

    连阔如的师父是李杰恩,李杰恩的师父是李致清,李致清的师父是说弦子书的王广昆。弦子书的学名是平遥鼓书,又名平遥盲书,还要嘲笑西河大鼓吗?

    1978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34卷:近代北方评书谱系即以王鸿兴为第一代、“三臣”为第二代、“五亮”为第三代、“十八魁”为第四代。令人不解的是,第五、第六代,以何字排辈,传人有哪些位?后人都说不清了,形成两代传人的空白,谁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自第七代开始,师承关系的脉络清楚了,传人多了,成名的大都有名有姓,第七代以“致”字排名,他们是英致长、王致连、张致兰和王致久。英致长与王致连是同师的兄弟,同在北京说评书。某年,英致长因一场官司来到天津,官司了结之后,经艺门朋友介绍在天津下场,试说评书《明英烈》,因其技艺高超,名噪津门。鉴于天津是个繁华的水陆码头,戏曲荟萃,评书极受欢迎,英先生便将家小从北京接到天津,在天津落户,并且收徒传艺。当时,天津的一位相声艺人王德宝,非常喜爱评书,欣羨英先生的技艺,两人交了朋友。而王德宝有意向英致长学艺,英先生谦逊,就采取代师收徒的办法,认王德宝为师弟。王德宝更名为王致久。

    英致长代师收徒,但是英致长的师父是谁,没人能说得清。“致”字辈是评书门的第七代,连阔如的师爷李致清也是所谓第七代。但是正如《天津文史资料选辑》所说,评书门的第五、第六代到底是怎么回事,没人能说得清。为什么说不清呢?从李致清的师父王广昆唱平遥鼓书的身份可窥一斑,英致长的师父很可能也不是说评书的,而评书和相声一样强调出身来历,因此对自己第六代及以上的杂牌师承羞于提起。评书门的前四代,所谓一王三臣五亮十八魁,年代久远,可以随便神话,真到了当时健在的第七代评书名人,说起自己的第五第六代师父师爷是谁,就没办法胡编乱造了。

    最后,奉劝连丽如王玥波的某些粉丝,你们的祖上是说平遥盲书的,盲人演唱的徒子徒孙,如果胆敢继续嘲笑别人是“大鼓白”,那么你们自己就只能是“大鼓黑”了。
    《水浒传》引首词:试看书林隐处,几多俊逸儒流。虚名薄利不关愁,裁冰及剪雪,谈笑看吴钩。评议前王并后帝,分真伪占据中州,七雄扰扰乱春秋。兴亡如脆柳,身世类虚舟。见成名无数,图名无数,更有那逃名无数。霎时新月下长川,沧海变桑田古路。讶求鱼缘木,拟穷猿择木,又恐是伤弓曲木。不如且覆掌中杯,再听取新声曲度。

    人民文学出版社《水浒传》这首词,有几处异文,我觉得还是网络版本读起来比较通顺。这首词写得还可以,好就好在两处用了排比,显出了才气。但是据开篇“试看书林隐处,几多俊逸儒流”,可知此词必出于元人手笔无疑。儒家的精神是入世,道家的理想是出世。该词自称儒流,却又满纸道家堪破名利的隐士思想,从思想内容来说,只要是稍微读过几首元曲的人,就会知道元代儒生都是这个调调。何况《水浒传》的作者非常多,有带诗本,有吴读本,有天才文人的前四十回,有明朝国公郭勋门客的改造,有罗贯中最后的写定,有金圣叹的各种篡改,等等等等。所以很难一概而论《水浒传》的诗词水平,因为根本不是出于一人之手。我小时候读的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水浒传》,网络时代二十余年以来,偶尔翻的都是电子书大神云中孤雁汇集的《水浒传》典藏版,这种版本里面基本上是没有诗词的,所以长久以来的印象是《水浒传》的诗词水平很差,看来现在要改变一下这种偏见了。总体来说,这首词打个80分吧。
    知乎问题:评书演员王玥波为什么说赤兔马是白马?
    排名第一的回答:赤兔马到底是什么颜色,不管是三国志、三国演义,都没有明确的表示。
    《三国志·吕布传》:布有良马曰赤兔。
    《三国演义》第三回:布便令牵过来看。果然那马浑身上下,火炭般赤,无半根杂毛;从头至尾,长一丈;从蹄至项,高八尺;嘶喊咆哮,有腾空入海之状。
    这就是误以为评书主要在于评论的下场,评无可评,乱评一气。
    知乎问题:单田芳、连丽如、田连元与王玥波都说过隋唐,每个版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排名第一的回答:而另一位先生,他呢,怎么说呢,我看过他的本子,翻了几页发现没卖马,我就没往下翻,隋唐没卖马,这书我就不知道怎么往下说了。后来呢,朋友劝,你听听,你听了以后骂街不也方便,我说,那我为骂街,我听听,当我听到,那么会交朋友的秦叔宝,到了北平府,让金甲童环去找张公瑾,自己在旅馆里歇着,我就关了。我觉得骂街的必要都没有了。

    一、“隋唐没卖马,这书我就不知道怎么往下说了。”这样说话真的好吗?袁阔成的评书《三国演义》也没讲桃园三结义,张国良的苏州评话《三国》是从关羽千里走单骑讲起,不知道怎么往下说了吗?袁氏三国排名当代评书第一,张国良的三国评话从八十年代初一直风靡到现在。单田芳在《言归正传》中讲到过隋唐没从卖马讲起的原因,是因为在电台录书为了吸引观众,对内容作了大幅精简,而卖马则出现在倒叙:只落得个囊中空空,落得是当锏卖马。您看过京戏吧,秦琼卖马。

    二、“那么会交朋友的秦叔宝,到了北平府,让金甲童环去找张公瑾,自己在旅馆里歇着。”隋唐评书的祖师爷《兴唐传》,说的是秦琼和金甲童环直接到了擂台。单田芳的隋唐评书,说的是先住店,再由金甲童环拿着单雄信的信,去找北平王府的旗牌长张公瑾活动人情。这不是很合理吗?秦琼再会交朋友,现在却是配军的身份,怎么好直接去北平王府出头露面。

    知乎是个垃圾堆,无数问题没有一个回答,很多问题的回答都是为了泄愤,而并非出于公心,以上是为一例。
    还是刚才那个知乎问题。排名靠前的某回答,显然是想努力达到心目中知乎高人一等的水准,故作惊人之语曰:隋唐核心人物,主要是书胆秦琼和书筋程咬金,这两个人立得住,这部书才能立得住。此外还有两个非常关键的人物,那就是单雄信和罗成,这两个人物戏份相比秦程要少得多,但倘若说得好,其光芒丝毫不比秦程差。想捧单雄信,就不能错过单雄信最出彩的情节,也就是卖马和锁五龙。卖马看的是单雄信为朋友毁家纾难,锁五龙看的是单雄信爱憎分明。

    秦琼卖马,卖给的是单雄信,单雄信无论买没买秦琼的马,或者无论怎样招待接济秦琼,确实是纾难,但是怎么就毁家了呢?秦琼离开单雄信之后,就是皂荚林误伤人命,假如单雄信已经毁家,请问接下来是讨饭赚钱,继续帮着秦琼上下打点官司的吗?误以为评书主要在于评论,带来了一系列的乱评瞎评。误以为知乎高人一等,带来的是一堆胡说八道。
    知乎王玥波死忠粉诸葛宏图雄文《故作惊人也是理》:
    在听众心中的原文是:原来高俅新发迹,不曾有亲儿,借人帮助,因此过房这阿叔高三郎儿子在房内为子。本是叔伯弟兄,却与他做干儿子。
    而王玥波说的原文是:原来高俅新发迹,不曾有亲儿,借人帮助,因此过房这阿叔高三郎儿子在房内为子。「忽然又补入高俅家中一段,笔势天矫。」本是叔伯弟兄,却与他做干儿子,「特地写小人无伦理,无闺门,以表恶之至也。」
    王玥波为什么要说高衙内乃高俅男宠,以及何以如此解读。高俅发迹,自该妻妾满堂,然而需要过继子嗣;过继子嗣以高俅地位十分容易,然而过继了一个叔伯兄弟。王玥波先说施耐庵的话,高俅过继了一个叔伯兄弟给自己当干儿子,然后说金圣叹的话,施耐庵这么描写是为了说明高俅不按伦理,没有后嗣,来表证且恶。最后就要从上边两个内容解读出自己的内容:为了体现高俅的恶心,这里安排了这样一段剧情,高俅明面上把自己的叔伯兄弟收为干儿子,其实是其男宠。要不然你高俅怎么没孩子呢?要不这位花花太岁没有正经媳妇儿呢?这是不是过渡解读,这自然是过渡解读,但听书不听过渡解读听什么呢?

    据网友总结的水浒时间线,推论出高俅1112年正月当了太尉,1114年三月二十八日高衙内调戏林娘子。总共只有两年三个月时间,并且高衙内并不是刚被高俅过继为干儿子就去调戏林娘子的,而是早就劣迹斑斑。《水浒传》原文:“原来高俅新发迹,不曾有亲儿,无人帮助,因此过房这阿叔高三郎儿子在房内为子——本是叔伯弟兄,却与他做干儿子。因此,高太尉爱惜他。”

    王玥波认为高衙内是高俅的男宠,这是一个学术问题,我认为不能成立。高衙内作为男宠,没理由是个整天调戏良家妇女的花花太岁,高俅更没有为自己男宠设计陷害并夺取林冲之妻的道理。其次,《水浒传》的设定有其合理性,高俅从端王的亲信突然被提拔为太尉,即使抓紧时间妻妾满堂,就算很快就能生下很多儿子,但是都不能“帮助”高俅。我认为高俅需要一个真正信得过的人,帮他干一些见不得人的机密之事。其他人都有可能出卖高俅,只有儿子不可能出卖他,父子关系是真正的利益共同体。

    王玥波评书《水浒全传》第22回音频评论区:
    问题:为啥字音老说成林宠啊 明明是冲
    回复:我记得王玥波解释过,说老说书的都念成林宠,而且很多老版的水浒书,书里直接写的就是林宠这俩字儿。
    在孔夫子旧书网找到容与堂刻本包含相关字样的一页,写的是林冲,不是林宠。王玥波哪来的这些奇谈怪论?之前还乱讲杨林在褚人获的《隋唐演义》里写作杨龄,查了书根本没有杨林这个人物。又听了单田芳的《水浒全传》和袁阔成的单回评书《野猪林》,读的都是林冲,而不是林宠。

    杨林乱讲成杨龄,林冲乱读成林宠,太尉乱读成太玉,其粉丝还按照网络版本《水浒传》的错别字,把“无人帮助”乱写成“借人帮助”,连实体书版都懒得核实一下,可见得这帮人从偶像到粉丝,整个一帮没文化。

    最后一个问题,《水浒传》说高衙内是“年少的后生”,却又说三十四五岁的柴进是“年少的客人”,这“年少”二字用得也太随便了点。《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古人三十岁就是壮年了,怎么能说三十四五岁还是“年少”呢?高衙内的年龄,单田芳的《水浒全传》说是二十来岁,看来确实是下过一番功夫的。《水浒传》中的史进是“一个后生”、“约有十八九岁”,阎婆惜是“水也似后生,况兼十八九岁”。

    从真实的历史到二十四史,从二十四史到通俗小说,从通俗小说到评书评话,故事越来越精彩,文化层次也相应在逐渐降低,一直到王玥波这位所谓以评为主的连氏评书第三代传人,已经滑落到了满嘴胡说八道的档次,却还有一堆人追捧。但是想想五十亿年后太阳系都不存在了,到时候谁还会在乎这一切?
    
    王玥波评书《隋唐演义》第一回:赶秦琼到二十多岁的时候啊,已然就是三班总头了,您要和现在话说,就等于啊,是这个历城县公安局的局长,就等同于这么个职位了。

    《唐六典·卷三十·三府督护州县官吏》:诸州下县,令一人,从七品下;丞一人,正九品下;主簿一人,从九品上;尉一人,从九品下;录事一人;司户佐二人,史四人,帐史一人;司法佐二人,史四人;典狱六人;问事四人;白直八人;市令一人,史一人,帅二人;(无市则阙。)博士一人,助教一人,学生二十人。

    一般来说,可以把县尉理解为县公安局局长,已经是最低的官职品级从九品下了。之下的录事、司户佐、司法佐、史、帐户、典狱、问事、白直、市令、帅,等等显然都是吏。所谓捕快、班头、都头等等并不在吏之内,显然都是属于比吏更低的役。具体要搞清楚,需要一部专书。无论如何,秦琼这位捕快班头连吏都不是,距离从九品下的最低官阶县公安局长,还差了十万九千里。号称以评为主的连氏评书第三代传人王玥波,把秦琼这位捕快班头说成是县公安局局长,这种错误都是次要的,可怕的是难道真能把唐六典县官吏相关内容搞清楚,然后向全国评书观众来一番精当的评论吗?我看连专家都未必能做得到。那么到底要评些什么,并且评出了什么呢?根本没办法达到理想中的评书以评论为主。
    秦琼“孝母赛专诸,交友似孟尝”,这后一句是非常可疑的。《兴唐传》的设定是:“一转眼过了六七年,他们娘儿三个是不进分文,有出无入,日子上渐渐地穷苦不堪了。秦安一见这个样子,不能坐等挨饿,就禀明了母亲,自己做个小买卖,卖点花生、铁蚕豆的,补助家中日用。”然后就是秦琼到了十八岁,在山东府历城县衙当差、当捕快、当班头,这才能拿多少钱工资,请问秦琼哪来的钱像王玥波所说的,“外面交朋友啊,永远是秦叔宝花钱,吃喝甭提,谁有点什么为难遭窄的地方,甭等张嘴,秦叔宝主动地帮助人。”隋唐评书的祖师爷《兴唐传》是一部经典评书,但是并不代表都是正确的。旧评书艺人没有多少文化,到了号称以评为主的连氏评书第三代传人王玥波手里,却也只能是因袭前人的错误设定,津津乐道却丝毫没感觉到哪里不对了。
    评书以评为主,大有可为,却又不可为

    《兴唐传》:这天,历城县接到一件公文,知县张仪臣拆开一看,是由刑部衙门转下来的。说山西的潞州、泽州地面,有漏网的蓝面鬼朱华、小母鸡周治等十八名江洋大盗,落在山东地界,叫历城县协同捕捉归案。知县把秦琼叫上来,告诉他这件事,叫他办理。秦琼只得领命访拿,也是凑巧,不多几天,就把这漏网的十八名大盗全都捉住。禀报了知县,张仪臣十分欢喜,当时备了公文上详,又派了秦琼、樊虎带着四名伙计,押解着这十八名大盗去往京都长安,到刑曹挂号归案……一路无话,直到了京都长安,在刑部衙门挂号,领批文,押解着犯人原地归案。

    据豆丁网提供的硕士论文《中国古代司法管辖研究》二、中国古代地域管辖与专门管辖 (一)地域管辖:如果盗贼或被追捕的刑事犯逃出郡界、县界,也往往由案发地的官员进行追捕……一般藏匿在其他郡县的罪犯,案发地的司法官员往往须请求罪犯所逃往的郡、国、县的司法机构及官吏进行协助,而这些郡、县也有义务捕捉这些逃犯……唐律关于司法管辖的制度,亦以地区管辖为主,显然是从汉律中的相关规定发展而来的,由发案地的审判机关来审判,“凡有犯罪,皆从所发州县报而断之”。如果“案发两地”或须异地追摄囚犯或相关者,《唐律疏议·断狱律》规定:

    诸鞫狱官,停囚待对问者,虽职不相管,皆听直牒追摄。虽下司,亦听。牒至不即遣者,笞五十;三日以上,杖一百。【疏】议曰:「鞫狱官」,谓推鞫主司。「停囚待对问」,谓囚徒伴见在他所,须追对问者。虽职不相管,皆听直牒。称「直牒」者,谓不缘所管上司,直牒所管追摄。注云「虽下司,亦听」,假如大理及州、县官,须追省、台之人,皆得直牒追摄。牒至,皆须即遣。不即遣者,笞五十;三日以上,杖一百。

    《中国司法制度史》第162页:衙门决定受理后,根据需要,发牒传唤有关当事人,称为“直牒追摄”,又称为“追身”;其牒俗称“帖子”,相当于今天的传票。

    至此可知,合理的办案过程是,十八名江洋大盗案发地潞州、泽州,派出追捕逃犯的官员,拿着衙门开具的传票,来到山东济南府衙门要求派员协助抓捕逃犯,即使是下级衙门的传票,上级衙门也必须无条件配合,否则就要依法大刑侍候。并不需要在山东发现逃犯,无力抓捕,再派人到长安请示刑部,再由刑部发文到济南府协同捕捉。来回往返不知要多少天,十八名江洋大盗早就流窜到别的地方去了。那么秦琼充其量是被派来协助抓捕,抓到后也是由潞州、泽州官员自行押回案发地,《兴唐传》秦琼的长安之行、临潼山打杨广救李渊、潞州天堂县当锏卖马、二贤庄结交单雄信、皂荚林误伤人命,发配北平府等一系列情节,根本就没有发生的可能性了。

    王玥波的评书《隋唐演义》,对《兴唐传》的相关情节基本上照本宣科,所谓评论的内容,主要是古代长途旅行如何不易,历城县派出秦琼是怎样的精打细算节省差旅费,可以说根本就没有评到点子上。或者王玥波真能对上述古代法律规定有所研究,讲出《兴唐传》情节的不实之处,那么评论虽然正确,评书却讲不下去了。结论是所谓以评论为主的连氏评书,无论评得怎么样都是死路一条,何况也根本评不出专家学者的水平。要知道这个帖子所涉及的仅仅是一小条古代法律而已,相关各种专题研究的课题将难以想像、力不从心,其结果也只能是吃力不讨好。人家是来听隋唐英雄故事的,谁愿意听你大谈古代法律史。????
    秦琼黄膘马的三种来历及其他

    王玥波评书《隋唐演义》第一回:秦琼这匹马呀,还有来历。什么来历呀?这是朝里边,兵部堂王大人送的。这有一次秦琼出差,半道上啊,碰上劫匪劫一位官长。秦琼“啪”,伸手相助。啊,拔刀相助,见义勇为,把这个匪人打跑了。这官长就是兵部堂的王大人,王大人是千恩万谢,要报答秦琼,秦琼这人施恩不望报,说您甭客气,当时呢就分手了。过了一段时间哪,特意从京中,让人送到济南历城县一匹宝马良驹,这就是啊,给秦琼送来的。秦琼呢,一瞧,这位王大人知恩图报,那就收吧。

    褚人获的小说《隋唐演义》,《说唐演义全传》,秦琼黄膘马的来历,都是秦琼从贾闰甫那里买的。买来的马,无法突出秦琼卖马时,对马的深刻感情。隋唐评书的祖师爷《兴唐传》,“原来这匹黄膘马乃是他父亲秦彝当年的坐骑”,感情倒是深了,但是马不应该活这么大岁数。所以王玥波取了京剧《秦琼卖马》中的说法,“提起了此马来头大,兵部堂王大人相赠与咱。”据说还有一段公案,兵部这位到底是王大人,还是黄大人。有不少京剧名家唱的是黄大人,还有唱黄抚院的李洪春和李金声,在京剧界也堪称是“此马来头大”。

    不管唱的是王大人还是黄大人,京剧《秦琼卖马》并没有交待赠马给秦琼的原因,王玥波给编了一个,说实话编得不怎么样。首先,兵部堂是专门打仗的。兵部堂这位王大人竟然被小毛贼给劫了,这就不合情理。其次,秦琼既然“施恩不望报”,留下姓名也就罢了,没道理还要留下详细的收件地址,济南府历城县专诸巷1-2号,收件人姓名秦琼秦叔宝。第三点,西安到济南900公里,这么远的路,这么昂贵的一匹宝马,万一秦琼不收岂不尴尬,退货还很麻烦。

    兵部堂王大人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送了秦琼这匹马,和秦琼卖马时对马的深刻感情没有逻辑关系。买来的马就感情不深,高官送的马就感情深,没有道理。不管怎么得来的马,这马都是宝马,都是陪着秦琼出生入死多少年。可见得京剧兵部堂王大人的设定,既没有必要,还透着市侩。不过呢,却创造了“此马来头大”这个成语,也算是意外收获吧。

    最后补充一点,王玥波说的“拔刀相助,见义勇为”,应该倒过来说“见义勇为,拔”,然后稍微停顿一下,等到观众都在心里期待下面“刀相助”三个字时,说出的却是“拔锏相助”,现场效果应该会很好。可见得评书要说得吸引人,未必非要整这些不知所云的评论,如果事先精心设计,能玩出来的花活多得是。????
    褚人获《隋唐演义》:秦琼和樊虎押解四名发配到潞州泽州的犯人,从济南往西到长安,再从长安向东北到山西潞州泽州,出长安途经临潼山时救了李渊。
    《说唐演义全传》:秦琼和樊虎押解一干发配到潞州泽州的犯人,从济南往西到长安,再从长安向东北到山西潞州泽州,出长安途经临潼山时,秦琼独自上山拜伍子胥庙,救了李渊。
    隋唐评书的祖师爷《兴唐传》:秦琼和樊虎押解十八名江洋大盗,从济南往西到长安,再从长安向东北到山西潞州泽州,出长安途经临潼山楂树岗时救了李渊。
    “不入流”的单田芳《瓦岗英雄》:秦琼和樊虎奉知县差派到京城长安办事,还没到长安,途经临潼山时救了李渊。
    “不得了”的王玥波评书《隋唐演义》:秦琼和樊虎押解十八名江洋大盗,从济南往西到长安,还没到长安,途经临潼山时救了李渊。

    临潼山是从济南到长安,从长安到山西潞州泽州的必经之路,也是李渊从长安到山西太原上任的必经之路。秦琼没到长安,或从长安出来,在临潼山救了李渊,有什么区别?唯一的区别是,“不得了”的王玥波应该以祖师爷《兴唐传》为依据,而不是凑巧和“不入流”的单田芳的说法相同,这是心高气傲眼高于顶的王玥波粉丝,无论如何也无法接受的。

    说起来呢,褚人获的《隋唐演义》和《说唐演义全传》,从济南发配到山西的犯人,还要先到京城长安去报道,没有道理,因为秦琼从山西发配到北平,并没有饶路去长安报道。《兴唐传》十八名江洋大盗从山西流窜到山东济南,违背了古代地域管辖的法律制度,也说不通,《兴唐传》的小跟班王玥波也就跟着说不通了。单田芳的《瓦岗英雄》抛开了上述种种不合理的设定,只说秦琼和樊虎从济南到长安办公事,反而一点漏洞都没有。但是单田芳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当然不是碰运气,而是对隋唐相关情节数十年推敲,成竹在胸然后才能做到的正确取舍。就问王玥波的粉丝服不服吧,不服高人有罪哦。

    附图一张,一目了然。潞州在长治,泽州在晋城。
    
    鲍鹏山这个人不错,水平和立场另当别论,比较接地气。2012年倒韩初期,我写了三篇逐句点评,其中一篇就是逐句点评鲍鹏山的《苏轼代笔代考》,指出他关于“举进士”等一系列错误。鲍鹏山当时在百家讲坛讲水浒,已经全国出名了,但是没有架子,还发博客指名道姓地和我辩解。不像有的人,我为她打了三个月大架,到最后连打声招呼都不屑。今天又是一很热的夜晚,睡不着,百无聊赖在B站搜索水浒传60分钟以上的视频,看了几个都不行,看到鲍鹏山讲鲁智深,以前听过,这次又想再听听,发现却是音频。自从央视讨要版权,B站把王立群等百家讲坛热播节目全部下架了,意思就是舍不得这几个钱,宁愿让无数小朋友的弹幕和评论毁于一旦,却有钱买六小龄童的《吴承恩与西游记》,意思就是想再重温四年前和知乎狼狈为奸造谣抹黑过气明星和小名人的黑流量。已经双双年年严重亏损,到死还不知改悔,不走寻常路,不走正路,已经是不可救药了。我干脆到央视看鲍鹏山讲鲁智深,发现和易中天评三国大有不同。易中天还是以学术性为主,当然学术水平先两说着。鲍鹏山讲鲁智深,正是所谓以评为主的连氏评书最理想的状态。那就是按照原著的故事情节娓娓道来,却又在每个关键细节处,细致点评精心分析,讲得非常不错。换言之,连丽如师徒达不到这样的水平,故事也讲不好,点评也做不到,连鲍鹏山这种副教授的水平,尚且可望而不可及,以后就不要再自吹自擂,甚至没事就贬低单田芳了。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保卫司马南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2-04-04 13:06:54  更:2022-07-05 23:58:32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