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购物 网址 日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视频推荐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日历2023  日历2024  日历2025  日历知识  | 每日头条  视频推荐  数码知识 两性话题 情感天地 心理咨询 旅游天地 | 明星娱乐 电视剧  职场天地  体育  娱乐 
日历软件  煮酒论史  历史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春秋战国 三国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哲学 厚黑学 心理学 | 文库大全  文库分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钓鱼 双色球 戒色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足球 nba 象棋 体操
    
  首页 -> 煮酒论史 -> 衣赐履读通鉴之战国时代 -> 正文阅读

[煮酒论史]衣赐履读通鉴之战国时代[第1页]

作者:衣赐履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写在前面

    一

    我写过一首诗叫《镜子》,如下:

    翘起的白发
    下垂的眼袋
    宽了一倍的脸
    耷拉的泳圈腰
    我不相信
    镜子里的那个人
    是我

    于是
    我对那津津乐道了
    千年的古训
    产生了不容置疑的
    质疑

    所谓古训,即,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铜都不能“信”,何谈信“人”、信“史”?历代统治者都知道以史为鉴的道理,却还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从来没有哪个王朝因读了史就逃脱了灭亡的命运,始皇“二世三世至于万世”的政治理想只是一句空洞的口号罢了。

    然而,还是要读史,因为——

    二

    可以留下点干货。网络的碎片让大家狂欢,张五毛的《2000万人假装生活在北京》,引发一片热潮;冯唐憋出来的“油腻的中年男人”没有毁了中年男人,倒把“油腻”这个词给毁了;咪蒙、拾遗们每天发着貌似有理实则毛用没有的鸡汤暖文……各种媒体绞尽脑汁寻找着大众的G点,偶尔搔中,一边假装呻吟一边左顾右盼,这些碎片看似热闹,但每天都被新的碎片所冲刷,有如一波一波涌来的海水,伪高潮退去后什么也没剩下。
    而读史,能让你回溯中华民族的兴起,了解这一片江山的由来,仰望诸子百家当年仰望过的星空,凭吊英雄豪杰壮怀激烈过的山河……窃以为,头脑中留点这些东西,比是不是假装生活在北京、能不能甩出一身油腻、鸡汤和鸡精哪个更健康,可能更有价值些。
    况且,历史比小说精彩。我的《资治通鉴》已经在书架上呆了十有五年,始终没有勇气打开,主要是畏惧历史的干巴晦涩。然而真正读进去后,发现生旦净末丑,喜怒哀乐愁,书里全都有。因了《三国演义》,人们知道了魏蜀吴和刘关张,因了《杨家将》、《岳飞传》,杨六郎、岳武穆耳熟能详。然而,比他们贡献大得多的英雄人物比比皆是,比他们的传奇更传奇的传奇也不在少数,只不过未经小说评书演义流传开来,老百姓无从知道而已。大到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和对中国疆域的变化,小到西瓜、葡萄什么时候落户中国,偏到赵飞燕究竟能不能在手掌上跳舞,执到王朝的灭亡与皇帝的生育能力究竟有没有联系……你会在本已经过修饰打扮的历史中,咂摸出种种有趣的玩意儿。
    可能,看待事物更为公允。话说有一个太监,因参与宫廷阴谋有功,加俸封侯,位比九卿;再靠溜须投机,权倾一时,满朝文武无不服膺,后因权力中枢换人,畏罪自杀,为万人唾。这个太监发明了一种东西被称为“蔡侯纸”,这个太监的名字叫蔡伦。西汉大将陈汤在两千年前说了一句“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至今读之热血激荡,然而,时人称其“贪财好色”。陈汤之赫赫战功消解不了他的“贪财好色”,蔡伦之阴鸷狡诈也埋没不了他为世界文明做出的巨大贡献。读史,可以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人和事,“一白遮百丑”或“一黑臭万年”都不是客观公正的态度。
    最不济,也能给吹牛时加点分。当别人为“华月”还是“毕月”掐架时,你可以很随意地告诉他们,芈八子是排在第几档的妃子;当别人正纳闷贰师将军李广利为啥指挥两支部队时,你可以淡定地告诉他们,汉武帝要抢大宛国的汗血宝马,那些马藏在大宛国的贰师城,所以称他为贰师将军。当各种或惊诧或敬仰的目光轰炸到你的脸上,会让你有一种不一般的牛逼感。

    对我自己而言,感觉到被裹胁在欲望的大潮中,出的汗都带着一股子浮躁味儿,于是想静下心来,啃本硬书。放到公众号上,希望对自己是一个督促。

    可是,为什么选《资治通鉴》?——

    三

    无他,一是这书足够“硬”,二是这书我恰好有。

    那么,怎么读?——

    四

    阅读内容: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不很重要但是有趣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涉及的一些历史常识(比如,芈八子究竟是什么意思),等等。有些细碎或无聊的内容,比如某年日食、某年祭祀、某部落反叛等,除非必要,就老实不客气跳过去。另外,对一些比较重要或有趣而又记述过于简略的内容,我打算参考相关史书加以补充。
    体例安排:《通鉴》是编年体,时间脉络清晰,但一些重要的人或事的记述往往分散在数十年间,对普通读者来说,阅读时有跳跃感、断裂感。我的想法是以编年为基础,根据叙述需要,或上溯若干年,或以某人某事为中心,归并来写,使读者不会因在几十年间跳来跳去,感觉到内容的支离破碎。感谢柏杨先生,让我这样古文功底停留在初中水平的人,能够顺利把《通鉴》读下去。笔者虽然水平有限,也学柏杨先生,对一些事情的看法,以“衣赐履说”的形式加以阐述。个人的斤两与柏杨先生等史家无可比较,微信的好处就是能给咱们普通人一个发言的机会。
    节奏安排:《资治通鉴》记载了一千三百六十三年的历史,我的版本是三十六本,一万五千多页,即使一周读十年,也需要两年半时间,听起来有些吓人,不过不要紧,我慢慢梳理撰写,读者慢慢看,一天花个三五分钟,啥时读完啥时算。
    行吧,让我们开始吧!
    
    01头前儿还是“三家分赵”,一觉醒来变“三家分晋”了(1)

    公元前403年,是让儒家知识分子极为愤怒的一年,因为这一年,韩、赵、魏三家正式受到周天子的册封,于是,三个封国大夫摇身一变成了三个国君,是为韩景侯、赵烈侯、魏文侯。乱臣贼子得到承认,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有人把这一年作为战国时代的开端,司马光选这一年作为《资治通鉴》的起点。

    周天子册封,使韩、赵、魏成为诸侯,就好比姨太太晋升为夫人,有了正式名分。如果没有实力,姨太太怎么可能上位?实际上,韩、赵、魏早就瓜分了晋国,这就要话说从头。

    据说,吴王寿梦的儿子季札于公元前544年到晋国出差,与晋国的三个大夫韩宣子、赵文子、魏献子见面会谈后,预了一个神奇的言:晋国之政,卒归此三家也(如此神奇的预言,我们姑且听之,呵呵)。

    此时,晋国比较强大的大夫有六家,谓之六卿,除韩、赵、魏之外,还有范、中行、智三家。在晋国办事,国君说了不算,得找这六家去办。究竟谁说了算,还要看枪杆子在谁手里;都有枪杆子,那就看谁的枪杆子更硬、更利、更猛。公元前458年,智氏联合韩、赵、魏灭了范氏、中行氏,并瓜分了两家的土地(其实基本上被智氏独吞,其他三家没捞到多少油水)。

    此时,智氏在四卿里力量最强,扛把子名智瑶,史称智伯,晋国国政,皆出其门。当初,智伯的老爹智宣子要指定智伯为继承人,族人智果反对,他认为,智瑶优点突出:一表人才,精于骑射,通晓各项技能,文章流利,坚决果断(真全才也),但也有一个致命缺点:胸襟狭窄,刻薄寡恩。才干超群,必然听不进不同意见;不能容人,则众叛亲离。如果立智瑶为继承人,智氏必被灭族。智宣子听不进去,坚持立智伯。于是,智果立即分家出去,并在晋国太史处立案,另立族谱,改姓“辅”。

    易经上说,履霜坚冰至。智果果然智慧,一眼看到数十年后。智氏被灭族时,智果后人因姓“辅”而得免。

    智伯继位后,果然大有作为,内政方面灭范、中行,驱逐晋出公,拥立晋哀公(瞅瞅这两个国君的谥号,被乱棒打得离家出走的曰“出”,被人搁在国君位子上说什么都不算的曰“哀”),独擅国政;外事方面伐齐、伐郑,威震诸侯。聪明能干而又胸襟狭窄的人,位置越高越危险。智伯骄横跋扈,不可一世。

    一次,智伯与韩康子、魏桓子宴饮,先是戏弄韩康子,然后侮辱韩康子的家臣段规。族人智国劝他说,这样做恐怕会招来祸患。智伯大笑说,我就是祸患的化身,我不祸害别人就是他们的造化,谁敢祸害我?

    不久之后,智伯要求韩康子割让领土,把韩康子气得差点吐血。上次被智伯一并侮辱的家臣段规劝说,智伯贪婪而刚愎,如果不给他地,恐怕会对我们动武。不如给他一块地,他得了甜头,一定又向别家要地,别人不给就会发生战争,我们既逃过一劫,又可以坐以待变。于是,韩康子割让一个万户人家的城市给智伯。

    衣赐履说:韩康子割地也没安好心,他是巴望别人跟智伯闹起来,他收渔翁之利。回想到抗日战争时期,几个日本鬼子就能押着成百上千的中国人去枪毙,没有一个逃跑的,更没有一个反抗的,难道他们不想跑吗?否!他们都想等第一个跑的、反抗的,他们可不想当第一个送死的,所以,大家都死,岂不悲哉!

    果然,智伯又向魏桓子索要土地。魏桓子和韩康子一样,虽然不高兴,但还是割让一个万户人家的城市给智伯。

    再往后,用磕膝盖也能想出来,智伯必须立即向赵氏首领赵襄子要地,然而智伯没想到的是,这个赵襄子又臭又硬,居然不给!还放出狠话来说,有本事智伯你自己来拿啊!
    01头前儿还是“三家分赵”,一觉醒来变“三家分晋”了(2)

    在此,还得讲一下赵襄子为什么敢说“不”,这又得话说从头。赵襄子名赵无恤,老爹叫赵简子,赵简子要立继承人,在长子赵伯鲁和幼子赵无恤之间犹豫。实际上,赵无恤是庶出,小老婆生的(《史记》上说,无恤母是赵简子侍婢,连小老婆都算不上,还是狄人,狄人相对于汉人,就如同黑奴相对于白人农场主。但也许正是异族通婚的原因吧,赵无恤聪明而刚毅),据说长得还特别对不起观众,照理说基本上竞争力不强。赵简子给两个儿子各一只竹简,上面刻有相同的训诫的话,并让他们牢牢记住。三年之后的某一天,赵简子突然把两个儿子叫到身边,让他们背诵那段话。伯鲁当然很鲁,张嘴结舌,一个字也背不出。而无恤则不但流利背出原文,甚至还从袖子里取出了竹简,让老爹大感欣慰,一举奠定了成为继承人的基础。

    衣赐履说:柏杨先生认为赵无恤能够三年竹简不离身,此事颇为蹊跷,也许赵无恤在老爹身边安排有暗探也未可知。我倒觉得未必,因为从后面赵无恤临终前确定继承人的情况来看,他似乎不大可能会为了谋取权力而大动心机,我感觉如果真有这事儿,只能说明无恤的记性一定特别好,在我近三十年的工作经历中,见过不少领导,记性好到令人瞠目咂舌的地步。

    《史记·赵世家》记载,前464年(晋出公十一年),智伯伐郑,赵无恤为将,智伯酒醉,强行灌赵无恤酒,还殴打赵无恤,赵氏家臣要以死相拼,被无恤制止。而智伯回国后,还要求赵简子废掉无恤,另立太子。这些事情合到一起,无恤对智伯的忌恨已非一日之寒。

    此番智伯如法炮制,更加过分,向韩、魏要地,并未要求具体城市,而向赵襄子要地,点名要蔺邑、皋狼(均位于现在山西省吕梁市)。前仇新恨聚在一起,赵襄子大怒,是可忍孰不可忍!智伯本来都指派人员去接收土地了,结果遭到拒绝,韩、魏都割地,你赵襄子凭什么不割?是可忍孰不可忍!

    双方都不可忍,于是,开打!智伯命令韩、魏出兵,与智伯一道,三家一块干赵襄子。赵襄子打不过,跑!一路跑到赵家的老根据地晋阳(今山西太原)。到了晋阳,赵襄子巡视一周,见城池坚固,府库充实,仓廪丰盈,只是缺乏御敌的箭矢。手下汇报说,早年修建晋阳时,先人深谋远虑,建筑宫室墙垣的材料都可以用来造箭杆,铜铸的柱础可以用来造箭镞(读如族,即箭头)。于是一切齐备,严阵以待三家来犯(未雨绸缪多么重要)。

    前454年(晋哀公三年),三家大军围攻晋阳,鏖战三个月不下,又围困一年多未克。于是智伯掘晋水(汾水)灌晋阳,城中变为泽国。

    晋阳城外的水越来越高,眼见就要漫过城墙,魏桓子和韩康子陪同智伯在城外高冈上巡视,智伯见晋阳城即日可破,不禁高兴起来,说,到今天我才知道,水可以亡人之国。智伯说者无意,韩、魏听者有心。魏桓子用手肘轻轻碰了一下韩康子,韩康子也用脚轻轻碰了一下魏桓子,他们当然怕得要死,汾水可以淹晋阳,也能淹安邑(山西省夏县,魏的根据地),绛水可以淹平阳(山西临汾,韩的根据地)。

    智伯的谋臣絺疵(絺,读如吃)提醒说,韩、魏可能会叛变。

    智伯问,这话怎么说?

    絺疵说,我只是通过人之常情加以判断。我们跟两家约定,消灭赵家后,三家共同瓜分赵家领土。眼见晋阳就要攻破,他们应该高兴才是,可是两人却忧形于色,很显然,他们一定会想到,一旦赵家灭亡,下次的对象就会是他们,因此,韩、魏之间如果没有阴谋,那才奇怪。

    第二天,智伯把絺疵的话告诉韩、魏二人,两人委屈万状,指天发誓说,这一定是赵家的反间计,挑拨盟友间的感情,使你因怀疑而防备我们,进而松懈了攻击晋阳的军事行动。试想一想,我们人再傻,也不至傻到舍弃已经到嘴边的赵家领土,而去干危险万状必不可成的荒唐勾当。

    二人告辞后,絺疵进来,质问智伯,你是不是把我说的话告诉那两个家伙了?智伯吃惊道,你怎么知道?絺疵说,我发现他们抬头向我凝视了一下,加快脚步,低头走掉,很显然,他们已经知道我看穿了他们的肺腑。智伯当然不肯承认自己居然也会犯错,两人不欢而散。絺疵既已嗅到危险,找了个机会出使齐国,脱离险地。

    衣赐履说,絺疵何等人才!见一叶而知秋,说的就是他这样的人吧!前面说过,聪明能干的人,如果心胸狭窄,不能容人,自己认为永远正确,即使内心知道别人正确,这品性都逼迫他不能承认。智伯之败,咎由自取。但也不得不服,智伯手下还是有能人的,絺疵为一,后面要讲到的豫让也是一个,所谓没有百分百的坏蛋。故意把一些私密的话告诉别人,并不完全都是错误的,比如光武帝刘秀就经常把别人抵毁的话告诉被抵毁的人,当事人知道后明白这是主子对自己的信任,于是更加忠心、更加谨慎。而智伯把絺疵的话转告韩、魏,我们不知道是出于什么考虑,但我们知道结果,就是牛逼的人如果犯错,一错就万劫不复。
    02行刺的和被刺的,都值得敬仰——豫让刺赵襄子(1)

    说到智伯,则不能不提豫让,这哥们儿也被太史公收入到《刺客列传》中。豫让早年跟着晋国六卿中的范氏、中行氏混,智伯灭了范、中行后,他又尊智伯为老大,此后一直跟着智伯,没再瞎投简历了。

    韩、赵、魏三家灭了智伯后,族智氏全族。豫让有幸逃脱,决心为智伯报仇。他思前想后,觉得智伯之所以被杀,全是由于赵襄子的缘故,后来又听说赵襄子把智伯的脑袋割下来,在头骨上涂了漆,用来当酒壶(原文为“饮器”,不知是酒壶还是酒杯)。也有一种说法是拿来当夜壶(我实在是搞不懂,那玩意儿放也放不稳,洞眼儿又多,不管是当饮器还是夜壶,肯定洒得到处都是,呵呵),这让豫让更加愤怒,所以,他就准备刺杀赵襄子,为智伯报仇。

    豫让逃到山里,向天发誓说,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智伯对我如知己,我必为他报仇,就算死了,我的魂魄也不会感到惭愧了。然后他就改了名字,跑到赵襄子家里应征当个杂役(看来赵襄子用人“政审”不太严格)。有一天,豫让拿着匕首躲在厕所里,准备等赵襄子上厕所时一刀弄死他。人有三急,赵襄子也是人,地位再尊贵也不能让他人代劳,趿拉着拖鞋就向厕所冲去;可是赵襄子又不是普通人,他到了厕所边上时,突然心里面通通乱跳,于是就问左右,打扫厕所的人是谁啊?左右把豫让抓过来盘问,一问,是豫让,手里还拿着刀,说是要为智伯报仇(真实称!问啥说啥)。

    左右就要杀了豫让,赵襄子说,算了吧,这是个义人啊,义薄云天!智伯死后,一个后人都没有,他只是个臣子,还能为智伯报仇,这是天下不多见的贤人,放了他吧。

    豫让正要走,赵襄子又问,今天我放了你,能不能化解这段冤仇?

    豫让说,您放了我,是您对我的私人恩惠;我要为智伯报仇,是我作为臣下对主公的大义,我还会来杀你的。

    赵襄子的左右说,这家伙又臭又硬,不杀他终究是个祸患。

    赵襄子说,我既然已经答应放了他,怎么能失信呢?以后小心防范也就是了,然后当天就搬回晋阳城,以躲避豫让之祸(读到此处,对赵襄子的敬意油然而生)。

    豫让回到家中,一边郁闷一边想办法,赵襄子这回有了防备,他的手下也都认识自己了,以后怎么下手好呢?最后,决定整容。豫让不知用什么药物,涂遍全身,浑身上下长满癞痢,然后又吞下火炭,把自己的声音弄哑,搞得自己都不认识自己了(想想这哥们对自己能下这么狠的手,I服了Him!)。然后他跑到市集上乞讨,看有人能认出他不。他妻子经过,没认出来,但有个朋友认出他了(为什么老婆认不出而朋友能认出他来?因为啊,太史公想让豫让说话,必须有个朋友能“认”出他来,呵呵),问他,你不是豫让吗?豫让说,是我。朋友看他这个样子,不由流下泪来,说,以你的才能,如果真要报仇,何苦如此呢?你只要假意臣服于赵襄子,立些大功,赵襄子一定会欣赏你的,那时一定会经常与你接近,此时,你随时可以找到机会刺杀他,又何必把自己糟蹋成这人不人鬼不鬼的样子呢?(这朋友真是个高人,与田忌赛马中的孙膑是不相上下了!)再说了,你现在弄成这个鬼样子,想要刺杀赵襄子不是更难了吗?豫让说,如果我委身于赵襄子,然后又刺杀他,那是怀着二心对待主人。我现在想刺杀他是很难,但我之所以要这样做,就是要让天下后人,那些怀着二心对待主人的人,我要羞死他们!(看到这里,我真是热血沸腾了!出离敬佩了!)
    02行刺的和被刺的,都值得敬仰——豫让刺赵襄子(2)

    此后,他就天天等机会。有一天,赵襄子出门,豫让躲在赵襄子要经过的一座桥下面,准备等赵襄子一上桥,就跳出来给他几刀。也是赵襄子命不该绝,这次他的心没有乱跳,而是他的马嗅到了危险,走到桥边,死活就不挪窝了,乱蹦乱跳,就是不往桥上去。赵襄子对左右说,一定是豫让来了,他肯定在桥下面。(牛人就是牛人!牛人的马就是牛人的马!)手下人一搜,果然,把豫让给扽(音den,去声)出来了。

    赵襄子这回是真生气了,质问豫让,你曾经也当过范氏和中行氏的家臣,但是这两家都是被智伯灭掉的,你不为他们报仇,反而投靠智伯,成了智伯的臣子。这回对我怎么不是这样呢?我虽然灭了智伯,你怎么不像投靠智伯那样投靠我,反而追着我不放,一定要为智伯报仇呢?

    豫让说,君臣以义合。君待臣如手足,则臣待君如腹心;君待臣如犬马,则臣待君如路人。我给范氏、中行氏当臣子的时候,他们对我也就像对阿猫阿狗一样,给口饭吃而已,所以我也就像阿猫阿狗对他们一样;可是我给智伯当臣子,智伯待我有如国士,我当然要以国士的标准回报他!

    赵襄子听他说完,十分感慨,说,你对智伯确实没说的,你的声名也传出去了,也没什么遗憾的了。我已经放了你一次了,我做得也算仁至义尽了。虽然我很欣赏你,但我也不能拿我的命开玩笑,放你一次也可以了,这次我不会再放你了。然后让士兵把豫让围起来。

    豫让说,我听说,明主不掩人之美,忠臣有死名之义。上一次您放了我,天下没有不称颂您的。这次我本难逃一死,但请您再成全我一次,把您的衣服脱下来让我刺几剑,也算是我为智伯报仇了吧,这样,我死而无憾了,死后也不会觉得有愧于智伯了。

    赵襄子听他说完,也是从内心深处对豫让既敬佩、又怜悯,于是把外衣脱下来给豫让。豫让三次跳起来用剑刺衣服,然后说,我可以无愧于智伯了。说完自杀了。他死后,赵国的志士听说这件事,都为他流泪。

    有传说,赵襄子回去以后不久,背上起了三个大毒疮,最后毒疮迸裂而死,就是豫让在他衣服上刺的那三剑弄的。

    衣赐履说:世上很多事情不能仅仅以对错来判断。比如豫让,很难来评价他的行为,他肯定不是那种识实务者为俊杰的人,但他那种精神,那种要羞死后世对主人三心二意的人的那种精神,不由不让人从心眼儿里敬佩!但是豫让啊,你可知道,那些反复无常的小人本就没有脸皮,没脸没皮的小人能被你这近于疯狂的举动羞死吗?
    欢迎欢迎,几百万字等着你哩哈哈
    03“齐家”就是管好老婆娃娃吗?

    儒家文化历来推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字面含意无非是做好自己、管好家庭,然后就可以“治国平天下”了。还常有文章解读这句话说,首先要修身正己,其次要清正家风,方能治理国家。

    那么,“齐家”就是管好老婆娃娃吗?

    要弄清这个问题,先得谈谈什么是封建制度。

    上中学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将历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因此,在我们的意识中,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到大清国灭亡的两千年时间里,中国社会就是封建社会,对那些思想比较保守、跟不上时代的人,我们称其为老封建,他们的思想是封建思想。封建似乎成为不求上进、因循守旧、甚至欺上瞒下、横行乡里的地主恶霸的代名词。

    社会制度如此分类是值得商榷的,其实,恰恰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基本结束了封建制度。

    周朝灭掉商朝之后,定都镐京(陕西省西安市西),抛弃“帝”的称谓,改称为“王”,被人们尊称为“天王”,周武王即周朝第一任王。武王在意识形态上继承了商朝的遗产,但在政治制度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建立了封建制。
    什么叫封建?

    所谓封,就是划分土地,由周天子派人在这块土地周围犁出一道沟,然后种上树,这个就叫封。所谓建,就是在这块土地上任命国君,就是这块土地上的最高统治者。

    下面,我们就需要弄清楚天下、国、家这几个概念的关系。

    所谓天下,就是周王朝所统治的地方,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只要是周天子能知道的地方,几乎都在他的统治之下,这就是“天下”,“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就是这个意思。在这个天下之内,要分成许多大大小小的国,委派信得过的人去代理天子统治当地人民,这就是封国。武王把天下分成很多封国(有说数百个,有说数十个),每个封国都委派一个人去统治,这个人就是诸侯,也称为该国的国君。诸侯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表示地位的尊卑,比如,姜子牙被封在齐国,是侯爵国;嬴姓家族被封到秦国,是伯爵国;芈姓家族被封到楚国,是子爵国,等等。

    每一个封国也象周天子一样,可以将自己的封国分为若干部分,每一个部分指派一个人去掌管,这些封国下面的小封国,就是“家”,家的首领就是大夫。因此,那时的国和家,与现在意义上的国和家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封国建家的制度,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才被逐渐废除。秦始皇将全国分为若干郡,郡下面又分为若干县,所以叫郡县制。乍一看,封建制与郡县制没什么区别,其实区别很大。

    首先,在封建制下,周天子名义上是天下共主,所有诸侯封国都要听他的号令,但实际上随着封国之间的兼并和周王朝的衰落,各封国对周天子渐渐不那么言听计从了,而在郡县制下,全国所有的地方都要听中央政府的,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央集权。

    其次,封国有自己的部队,自己的税收,周天子所有的,封国几乎都有;而郡县制下,各个郡是不能有自己的部队的,部队全部由天子掌握,调动部队必须经过天子同意,否则就可以论为谋反,是要诛九族的。全国统一税赋,各郡县的官员可以互调,全部直属中央。

    再次,封国可以继续建家,国和家在某种意义上是私人领土,但郡县制则不允许这种情况的发生,长官可以有自己的地,但不是封地,他可以收租,但不是收税,他地上的人可以种他的地,但那些人并不隶属于这个人。

    另外,最重要的一个区别是,封建制下,国和家都可以世袭罔替,子承父业或者兄终弟及,而郡长县长可没有这个特权。

    因此,“家”就是小一点的“国”,“国”就是大一点的“家”,“齐家”之后再“治国平天下”就符合理论逻辑和运行逻辑。实行郡县制以后,“家”逐渐转变为现在家庭的概念了,把“齐家”理解为管好老婆娃娃就要闹笑话了。

    前面讲的“三家分晋”,并不是说三家人把晋国给瓜分了,而是“家”的首领——大夫把晋国给分了,前403年,得到周天子的认可后,三个“家”变成了三个“国”,韩、赵、魏三个大夫也就变成了三个国君。人家这个可是货真价实的齐家治国,呵呵。

    我个人理解,如果我们不理解封建制的本意,到了楚汉争霸的时候,对于刘邦、项羽很多决策,我们是很难理解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在评判这哥儿俩,以及韩信、彭越这些人的举动时,往往用后世的标准去衡量,而没有考虑到他们正处在封建制向郡县制过渡的这一历史事实,可以说,所有当事人,都存在一个固有观念受到巨大冲击的问题,有的人接受了,而有的人并不接受,所以,当刘邦建立了一个大一统王朝的时候,这种观念的冲突,自然会形成剧烈的军事冲突,我们到时候再详细讨论。
    04大人,请借你项上人头一用,万勿推辞——齐国名将田穰苴(1)

    后面我们会讲到大神吴起,而田穰苴(读如瓤驹)作为烘托吴起风采的陪衬,有必要先在这里唠两句。田穰苴,又称司马穰苴,生卒时间不详,是齐国大夫田完(田姓齐国的始祖)的后人。齐景公时,晋国出兵攻击齐国的东阿和甄城(山东省境内),燕国进犯齐国黄河南岸的领土。齐军大败,齐景公既恼火又忧虑。宰相晏婴(就是那个“二桃杀三士”的策划者和“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主角)向景公推荐田穰苴,说,穰苴虽说是田家的妾生之子,可是文韬武略当世少有,希望国君能试试他(从田婴的话中我们约略可以窥得,那个时代,嫡子和庶出子不但待遇差别大,甚至可能连智商高低都受到歧视,虽然有不少庶出者后来也身居高位、大权在握,比如前面讲过的赵襄子,但他们付出的努力恐怕与嫡子相比是天差地别吧)。于是齐景公召见了穰苴,和他探讨军国大事,相见恨晚,立即任命他做了将军,率兵去抵抗燕、晋两国的军队。穰苴说,老大,我地位太卑微,您把我从平民中提拔起来,置于大夫之上,我怕士兵们不会服从,百姓也不会信任,我的权威树立不起来,没办法带兵打仗,希望您能派一位您信任、大家都尊重的大臣来做监军,这样我就好发号施令了。齐景公答应他的要求,派宠臣庄贾去做监军。

    穰苴向景公辞行后,便和庄贾约定,明天正午在营门会合,可不许迟到哦。第二天,穰苴率先赶到军门,立起了计时的木表和漏壶(木表即在地上立一个木杆,通过太阳投影判断时间,相当于日晷;漏壶即水漏,也是古代计时工具),等待庄贾。但庄贾一向牛逼,认为率领的是自己的军队,自己又做监军,我不到你们还能提前开拔不成?平时应酬就多,这次要出发打仗,那些亲朋好友大臣小吏排着队为他饯行,一碗一碗地干,把庄贾喝得这个美。正午到了,庄贾还没影儿。穰苴一秒钟都不耽误,立即砸倒木表,摔破漏壶,进入军营,巡视营地,整饬军队,宣布了规章号令。等他布署完毕,已是日暮时分,庄贾这才打着酒嗝来了。

    穰苴问,为什么约定了时刻还迟到?

    庄贾讪讪解释说,没办法啊,人缘太好,亲戚朋友们给我送行,所以耽搁了。

    穰苴说,身为将领,从接受命令的那一刻起,就应当忘掉自己的家庭;来到军队宣布规定号令后,就应忘掉私人的交情;擂鼓进军,战况紧急的时刻,就应当忘掉自己的生命。如今敌人侵略已经深入国境,国内骚乱不安,战士们在前方拼命,国君吃不下、睡不安,举国上下的生命都在你的身上,你居然为了送行喝成这样!

    于是把军法官叫来,问道,依军律,约定时刻迟到的人怎么惩处?

    军法官说,应当斩首。

    庄贾一听,玩儿真的啊!这酒也醒了,嗝儿也不打了,赶紧派人飞马报齐景公前来搭救。可惜人家田穰苴请你来就是为了要杀你,杀你就是为了立威,报信的人刚走,穰苴立即下令行刑,一刀砍了庄贾的脑袋,示众三军,全军将士无不震慑。

    衣赐履说:我们可以合理推测,穰苴向齐景公要人当监军是假,杀监军立威是真,慢说庄贾日暮才磨磨蹭蹭到了军营,就算只迟了一秒钟也要他死;即使没有迟到,也会找其他理由干掉他;至于在军队前宣布法令,恐怕一共也就那么几条,就是为斩杀庄贾而量身定制的。否则,明知道要出征,为什么不派人去把庄贾从酒桌上拉过来,或至少警告一下?我估计他早就在脑海里排演好多回了,见到庄贾之后,行个军礼,微笑着说,大人,请借你项上人头一用,万勿推辞!田穰苴,鸡贼得很,呵呵。
    04大人,请借你项上人头一用,万勿推辞——齐国名将田穰苴(2)

    之后,齐景公派的使者拿着节符来赦免庄贾,车马飞奔直入军营。穰苴说,将在军中,君令有所不受。又问军法官说,驾着车马在军营里奔驰,军律怎么规定的?军法官说,应当斩首。使者当场被吓个半死。穰苴接下来说,国君的使者不能斩首。于是斩了使者的仆从,砍断了左边的夹车木,杀死了左边驾车的马,向三军巡行示众(倒霉的仆从、马车和那匹马,招谁惹谁了?)。穰苴让使者回去向齐景公报告,然后就出发了。

    士兵们安营扎寨,掘井立灶,饮水吃饭,探问疾病,安排医药,田穰苴都亲自过问并抚尉他们。还把自己专用的物资粮食全部拿出来跟士兵分享。把体弱有病的统计出来。三天后重新整训军队,准备出战。病弱的士兵也都要求一同奔赴战场,争先奋勇地为他战斗。晋国军队知道了这种情况,就撤军了。燕国也撤军,但因渡黄河时队伍松散,穰苴派军追击,打得燕军大败,收复了沦陷领土。齐景公后来任命穰苴做大司马,再后来穰苴干脆以官职为姓,故又称司马穰苴。

    齐威王时派人研究讨论古代的各种“司马兵法”,而把大司马田穰苴的兵法也附在里边,故而定名叫《司马穰苴兵法》。

    衣赐履说:司马穰苴斩庄贾立威,一下子就让人想起孙子斩吴王爱姬立威,将军威望不足,恐怕难以打出胜仗来。总体上感觉穰苴比吴起善于自保,杀庄贾以立威,放使者以给齐景公面子,至于那个倒霉的仆从,在穰苴眼里根本就算不上人,说杀就杀了,有谁会想到那仆从的老婆孩子呢?而庄贾,作为景公宠臣,想来自己也觉得在景公心目中很有些分量吧?然而,说杀也就杀了,穰苴凯旋回来,升官发财,景公哪里还想起庄贾是谁?宠臣还不好找?想要的话,车载斗量,要多少有多少,呵呵。另外,我怎么感觉司马穰苴这仗打得有点让人不服呢?虽然说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交战的最高境界,不过,一听说司马穰苴整训部队三天,晋军、燕军掉头就跑,这也太儿戏了吧?在读这一时期的史书时,经常感觉一记到齐国就有点吹牛逼的感觉,好像史家都是齐国人似的,让我百思不得其解。包括齐相田婴“二桃杀三士”,给我的感觉就跟神话似的,毫无可信度。
    另,有朋友说,光读史,不联系实际,恐怕没人爱看。想想也是这么个理儿,那就说两句吧。不管混体制的还是混企业的,谁也别太把自己当回事儿,你的领导或老板再欣赏你,再夸你是根很大很大的葱,你也得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太牛逼了,时刻提醒自己要谨言慎行,因为,司马穰苴砍了庄贾的脑袋后,齐景公可一滴眼泪都没流啊,人家该喝酒喝酒,该把妹把妹,呵呵。
    05到哪里都“犯小人”的全能型CEO——大神吴起(1)

    衣赐履按:战国时期,由于各国间的竞争,对人才的需要量大增,这就给非贵族出身的士人提供了表演的舞台。如果把各封国比作公司,那么国君就是董事长,董事长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招聘合格的CEO,只要你有能力有本事,不管是土鳖还是海龟,很可能一夜之间就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大部分CEO都有专业倾向,有的擅长经济,有的擅长外交,有的擅长军事,而吴起是一个全能的CEO,哪个公司和他签了合同,哪个公司立即股价大涨。然而,吴起的悲惨命运与他的治国成就完全正相关,成就越大,命运越惨,这是个值得所有人思索的问题。

    魏文侯魏斯,尊重贤能,礼贤下士,各国能人听说后,纷纷到魏国来投简历。

    卫国人(今河南省濮阳市)吴起,在鲁国担任官职。鲁国物色大将,而吴起的妻子却是齐国人,鲁国政府怀疑一旦跟齐国发生战争,吴起不一定能够忠心不贰。于是,为了表忠心,吴起把妻子杀掉,然后击败了齐军。于是有人向鲁国国君挑拨说,吴起从前跟曾参(孔子学生,以诚实守信闻名,著述甚多,被后人称为曾子,尊为宗圣)上学,老娘逝世,他不奔丧,曾参认为他不孝,跟他断绝关系。现今他为了当上大将就害死妻子,这种人残忍无耻。而且我们鲁国是一个小国,一旦传开来说我们有力量大破强敌,恐怕各封国会联合抵制,打我们的主意,鲁国就吃不了兜着走。

    吴起得到消息,恐怕被杀,听说魏文侯贤明,就投奔魏国。魏文侯征询大臣李克的意见,李克说,吴起既贪财又好色,可是,如果率军作战,就算是齐国名将田穰苴(读如瓤驹,牛人,咱们前面已经讲过他的故事了)也打不过他。魏文侯于是任命吴起担任大将,攻击秦国,占领五个城市。

    衣赐履说:吴起是卫国人,出生于公元前440年,曾参是鲁国人,公元前435年去世。我们不由不乐出声来,曾参去世时吴起五岁,他是如何向曾参学习的?如何做到母死而不奔丧的?不由掩面。谎话编到这个程度,依然骗住了鲁国国君,吓得吴起撒腿就跑到了魏国,我也是无语了。我还有个纳闷的地方就是,柏杨先生为什么没在书里指出这一点呢?除非此曾参非彼曾参也。由此来看,吴起杀妻求将的事,其真实性恐怕也要打个折扣。
    05到哪里都“犯小人”的全能型CEO——大神吴起(2)

    吴起身为大将,可是却跟最卑微的士兵同甘共苦,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食物,睡觉就在地上,连床都不用;行军时徒步,绝不骑马;亲自背负干粮,不用士兵帮忙。士兵中有人害疽疮的,吴起亲自用嘴为他吸脓。这个士兵的娘听到这件事,痛哭失声。人们说,你儿子不过一个无名小卒,而大将军给你儿子吸脓,你还有什么可哭的?娘亲说,当年,吴起曾为孩子的爹吸过疮脓,孩子爹奋力杀敌,战死沙场。而今吴起又吸孩子的疮脓,不知道孩子将死在何所,怎么能不哀伤?(我总觉得这个事儿有点邪乎,可能是谣传。)

    前397年,魏文侯去世,儿子魏击继位,是为武侯。一次,魏武侯乘舟顺着黄河飞奔而下,水势奔腾,峭壁夹岸,行到中游,武侯心情激荡,对旁边的吴起说,多么美丽的锦绣江山啊,固若金汤,这是我们魏国的至宝啊!吴起说,国家的安然不在地势险要,而在领导人的品德。从前三苗部落,左面有洞庭湖,右面有鄱阳湖,可以说万无一失,但因为头领堕落,夏禹把他们消灭了。到了夏桀时,首都在安邑(山西夏县),东有黄河、济水,西有会山,南有伊阙(洛阳市南),北有羊肠阪(山西省平顺县东南太行山中)。可是政治腐败,商汤把他赶下宝座,放逐远方。等到商纣出场时,西边是孟门(山西吉县西),东边是太行山,北方有恒山(非山西恒山,在河北省曲阳县北),南方有黄河,可是他暴虐无道,周武王把他诛杀。由此看来,国家的安危,在领导人的品德,不在山川的险阻。如果主上不为国家尽责,恐怕现在跟主上同船的亲信,到时候一个个都成了敌国的人啊。武侯搔了搔脑袋说,我谨记你的话。

    衣赐履说:对吴起之言,武侯虽然表示认同,不过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吴起为人有多直,他的话有多让人不爱听啊!连我一介布衣都看得面红耳热,武侯当作何想?吴起拙于谋身,就这一段已显露无疑。另外,《史记》和《通鉴》上都记述,吴起说“在德不在险”,这个“德”我总觉得未必是指“品德”,吴起是兵家,甚至可以归为法家,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是儒家,只有儒家对“品德”的要求至高无上,对“品德”的作用夸大到极致,所以,我感到吴起所谓的“德”,应该是德行与智慧的结合。

    魏武侯任命田文(此田文非孟尝君田文)担任宰相。吴起不高兴,他对田文说,我想跟你讨论一下你我对于国家的贡献,你以为如何?

    田文说,好。

    吴起说,指挥武装部队,官兵们愿意牺牲性命,使敌国惊惧,不敢打我们的主意,你比我怎么样?

    田文说,不如。

    吴起说,使政府的功能充分发挥,使全国人民安居乐业、国库充实、社会富庶,你比我怎么样?

    田文说,不如。

    吴起说,防卫西河(潼关以北的黄河),秦国不敢向东侵略。而韩国与赵国不敢不对我们唯命是从,你比我怎么样?

    田文说,不如。

    吴起说,靠!你这也不如那也不如,凭什么你官位比我高?

    田文说,主少国疑,有权势的重要官员互相猜忌,随时可能发动政变,民心恐慌。此时,你觉得宰相的位子应该属于你,还是属于我?

    吴起沉默很久,说,我承认,应该属于你。

    衣赐履说:一代战神、全能的国之栋梁,文治武功后勤都比田文高出好几个珠穆朗玛峰去,然而当不了宰相,被田文一句“主少国疑、大臣未附”噎死在那里。充分说明,不是吴起能力素质不行,是他在官场上搞关系、摆平衡不行,尤有甚者,做事他不怕,做人太老实,在鲁国被人诬蔑,紧接着在魏国要被陷害,最后在楚国被一群屎一样的人害死。如果一部《资治通鉴》,就是讲述官场中人如何斗争,其实想来想去,不看也罢。另外,文侯于公元前397年逝世,享年七十六岁,武侯是文侯的嫡长子,虽然史上没有记录其出生时间,但古人生子甚早,如汉文帝十四岁就生了汉景帝,即使文侯四十岁生武侯,继位时也应该三十六岁了,什么叫主少国疑?我想,吴起之所以沉默良久,主要可能考虑的是王室贵族、位高权重者他无法摆平,只得长叹一声,说出违心的话来。
    05到哪里都“犯小人”的全能型CEO——大神吴起(3)

    田文死后,公叔任宰相(看,武侯还是未用吴起,这说明什么?),他的老婆是魏国的公主。公叔忌妒吴起的超凡才能,想把吴起排除。他的一个仆人说,这事儿好办,吴起这人虽然很有才,但他行为刚直,喜欢胡说八道还不知道会招来祸患。咱设个套儿,摆他一道。你去向国君报告,就说吴起了不起,是大才,可是我们魏国是个小国,恐怕留他不住。如果许配给他一个公主,他肯定就留下来了。如果他志不在魏国,非投奔其他大国不可,必定拒绝这次婚姻。然后,你在家设宴款待吴起,席间让夫人对你百般羞辱,而你要装作被欺负惯了样子。吴起一旦看到连宰相都被公主不当人看,那就算杀了他的头,他也不敢娶魏国公主了,如此,大功告成。

    公叔听后,大喜,简直是找到知己了,跳起来就跑去按计划落实。魏武侯当然希望吴起成为驸马,满心欢喜地表示要把一个公主嫁给吴起,没想到热脸子贴上了冷屁股,那小子一想到公叔宰相在家的惨状,立即感到心惊胆战,硬着头皮向魏武侯表示无福消受金枝玉叶,武侯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之后,吴起反应过来他中了暗算,然而为时已迟,怕魏武侯翻脸杀了他,吴起逃亡,投奔楚国。

    衣赐履说:吴起这样的人,不论走到哪个国家,一定都如同锥子一样,刹那间扎出袋子来。但是他到哪里肯定都是悲剧。一个谋事的人,如果没有保护自己的方法,总想着靠功劳立身,往往是不现实的。中国几千年来别的发展如何我不作评论,但官场这一套害人的东西,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今后我们会看到更多的这种陷害。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会想,一个误会,向领导澄清了不就行了吗?吴起向魏武侯说明是公叔陷害他不就行了吗?如果真这么想,那再过十年再读此书吧,呵呵。田文拜相时,吴起还去和他理论了一下,这次公叔拜相,吴起已经学乖了,爱谁谁吧。然而,田文虽然能力不如吴起,却能够用吴起之长,也没有祸害吴起。而公叔则是实足的人渣,手下还有一群更渣的帮闲,这帮帮闲“足智多谋”,不是为国效力的智谋,而是恶毒害人的智谋,他们为主子出的主意,不由让人后背发凉!

    楚悼王早就敬慕吴起的贤能,立即命他当宰相。吴起上了位,在手心唾口唾沫,搓几搓,就开始大干特干。推行改革,制定合乎时代的法律,建立法律的尊严,罢黜所有吃空饷的闲散官员(能吃空饷的哪个没后台?),撤销血统疏远的一些王室成员的爵位俸禄,加强训练军队,提高军队战斗力,坚持独立的外交政策,反对跟秦国和解。(我在敲这段话的时候,每敲一句,心里默念一句,吴起,休矣!)在吴起强烈的革新运动下,楚国陡地强大。数年之间,疆土扩张到百越(东南沿海的浙江省、福建省和广东省),北方阻止三晋——韩、赵、魏的南侵,西方数度攻击秦国。各国对楚国的迅速复兴,大为忧虑。可是,在楚国内部,那些因改革而失势的贵族和既得利益集团,对吴起十分仇视。

    那一天,终于来了。

    公元前381年,楚悼王逝世,因吴起厉行政治革新而丧失既得利益的皇亲国戚,乘丧暴动,追杀吴起。吴起逃到灵堂,趴在楚悼王尸体的旁边。暴徒们乱箭齐发,射死吴起,但同时也射中悼王的尸体。下葬之后,即位的楚肃王下令宰相逮捕作乱的暴徒,屠杀七十余家。

    衣赐履说:看过不少评论,说吴起聪明,死后还能为自己报仇。我们说,吴起的确是天才,但是在拉关系扯裙带上,他即使不是白痴,也只是一个普通人。因此,不论在鲁国、魏国还是楚国,功勋卓著却无法自保。至于他跑到楚王尸体身边这件事,起作用的还是兵法的思路,而不是玩人的思路。一代良臣、良相、良才,可以称其为全才的人,就这么死了,悲夫!另外,我很奇怪为什么楚悼王的谥号是个“悼”字,按史料上说,在他任内做了很多大事,吴起的所有功劳可以说都是他的,理论上应该给个“武”啊“威”啊之类的,怎么给个“悼”?我猜,恐怕跟王室宗亲被剥夺了权利有关吧,算是借了吴起的光了。当然,也有可能是他死得比较早吧,谥法上说,年中早夭曰“悼”。能够放手支持吴起变法,恐怕的确比较年轻,历史上没有听说老头子变法的。

    另,后代时有人自比为管仲乐毅,绝没有比作吴起白起的,主要是这两位“起爷”都没善终,呵呵。
    莫兄研究深入!我个人感觉,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记录确实太少,让人推论无所依据。等到史料丰富的时候,又有很多讹传谣传,我们只能根据个人思路加以判断。我解读通鉴,战国部分相对简单,本想重新来过,苦于史料不足,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06打死你我也不信这是“士为知己者死”——聂政刺侠累(1)

    前397年3月,发生聂政刺侠累事。

    聂政是轵邑(轵读如纸,今河南省济源东南)深井里人。从小就在社会上混,练了一副好体格,也学会了江湖中人的“好兄弟,讲义气嘛!”一次,他杀了个人,估计对方也是出来混的,有点背景。聂政怕他们寻仇,就带着老母、姐姐逃往齐国,以屠宰牲畜为业(屠宰业出人才啊!N多历史上的名人都出自这个行业)。

    本来聂政这辈子可能也就这样了,但是一个人的出现改变了他的一生,使一个本来默默无闻的屠户,能够被几千年后的人们记住。这个人叫严仲子,是韩哀侯的红人儿。如果别人说他红也就罢了,没想到他自己也觉得自己很红,红就意味着可以比一般人牛,比一般人牛也就罢了,严仲子觉得自己比侠累还牛,这就是他的不对了。侠累可不是一般人,此人乃韩国国相,名叫韩傀,字侠累。一看姓氏就知道他即使不是韩侯的兄弟,也是本家。一次上朝时,两人不知为什么事吵起来了,越吵越凶,最后竟然到了动刀子的地步,严仲子后来感觉到情况不妙,提着宝剑跑了。这一跑就是好几百里地,一路跑到齐国去了。

    严仲子到了齐国,听说聂政是个勇士,因为回避仇人躲藏在屠夫中间(古书中有好多情况挺怪,一个连聂政毛都没见过的人,到了齐国就打听到聂政的情况,而聂政那个仇人,竟然找不到他,真是咄咄怪事)。严仲子多次登门拜访,和聂政甚是相得。聂政母亲过寿时,严仲子又来了,还置办了宴席,亲自捧杯向老太太敬酒。喝到畅快兴浓时,严仲子献上黄金一百镒为老太太祝寿(两千四百两,好大一笔钱啊)。聂政面对厚礼感到奇怪,坚决谢绝严仲子。严仲子却执意要送,聂政辞谢说,我幸有老母健在,家里虽贫穷,客居在此,以杀猪宰狗为业,早晚之间买些甘甜松脆的东西奉养老母,老母的供养还算齐备,可不敢接受仲子的赏赐。

    严仲子把聂政拽到一边,说,兄弟,老哥我有仇人,我跑了十几、二十个国家,都没找到能为我报仇的人;但刚一来到齐国,就听说您很重义气,所以献上百金给咱妈买点粗粮吃,也能够跟您交个朋友,哪里敢有别的索求和指望!(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居然能说出“哪里敢有别的索求和指望”这样的话来!政客就是政客,聂政们跟他们搞到一块儿去算是没指望了。)

    聂政说,老哥,我本来也是一个大好青年,有一份不错的工作和薪水,后来种种原因我来到此地当了屠夫,只是希望借此奉养老母;老母在世,我不敢对别人以身相许。

    聂政始终不肯接受严仲子的寿礼,严仲子虽然心有不甘,但也不便强求,就告辞离去。
    06打死你我也不信这是“士为知己者死”——聂政刺侠累(2)

    过了几年,聂妈妈终于去世了。聂政安葬了老娘,服满丧期,坐不住了。聂政啜着“扁二”,心里琢磨,老娘也去了,姐姐也嫁了,我也得干点什么了。想想也是,老子不过是个杀猪的,人家严仲子可是货真价实的高级干部,能够不远千里跑到我这儿来跟我喝酒猜拳,从来都不偷奸耍滑,半斤的量他敢喝八两,酒风就是作风,酒品就是人品,就冲这点,这人错不了!还有上次,严仲子送上百金为老太太祝寿,我虽然死活没要,可是太有面子了!从那以后,街坊邻居看我的眼神都不一样了,我杀起猪来也更有劲儿了,严仲子不愧是我的知己,他的事我得办。如今老太太享尽天年,我没什么可以牵挂的了,得,该要为了解我的人出力了。

    于是,聂政就来到严仲子老家濮阳,找到严仲子后说,哥啊,兄弟我来报答您了!严仲子说,唉呀老弟,好久没见了,啥也不说了,翠红楼,哥哥我请客!走!好一通喝,严仲子喝着喝着突然痛哭流涕,说,兄弟,哥哥心里苦啊!侠累那王八蛋把我害惨了!聂政说,哭什么哭,兄弟我去把他做了不就结了?严仲子说,兄弟你有所不知,侠累是韩国国相,又是韩侯的叔父(看,果然有背景),宗族旺盛,人丁众多,居住的地方士兵防卫严密,哥哥几次派人刺杀他,始终也没有得手。聂政听完哈哈大笑,说,哥哥,你找的那些人都是些脓包,然后拍了拍腰里别着的杀猪刀,兄弟腰上这把刀可不是吃素的,你就瞧好吧!次日,聂政携杀猪刀,独自一人踏上刺杀侠累之路。

    聂政来到侠累家大门口,向里面看了看,果然持刀荷戟的护卫很多。聂政大摇大摆就走进去了,把门的还在琢磨,这人是谁啊?这么拽?估计是朝里派下来的,咱也甭拦他了,一拦准挨俩嘴巴。就这么着,聂政径直走到侠累跟前,侠累正在院子里和几个小妾玩“两只小蜜蜂,飞在花从中”,聂政过来他还以为是下人,就说,去厨房再拿两瓶杏花陈酿过来……还没等他说完,聂政手起刀落,砍下了侠累的脑袋。院里一时大乱,护卫们拿着家伙就冲聂政招呼上了,聂政也不含糊,连砍了几十个人,最后不支倒地,然后他又做了一件让人想想就头皮发麻的事情:他反过刀刃,两下子就把自己的眼珠子剜出来了,然后在脸上又戳又剁,把脸弄得跟绞肉机绞过似的,又剖开自己肚子,把肠子肚子全拉扯出来,流了一院子,然后,舒了口气,死了。

    衣赐履说:看到这里,腹中一阵翻滚,何至于此?何至于此?又想,何谓知己?难道“知道自己能杀人”就是知己吗?我常感叹于刺客之义,但又时常怀疑刺客之所以“义”的原因。

    国相侠累死了,韩侯大怒!侠累说好要教他玩“两只小蜜蜂”的,这还没开课,人就死了,这凶手太可恨了!于是下令核实刺客身份。手下们为难了,这刺客把自己弄得跟马蜂窝似的,谁能认出他来啊?实在没办法,就把聂政的尸体摆大街上,公告能辨认出凶手是谁的,赏千金!可惜啊,聂政现在的模样他自己都未必能认得出自己来,别人就更别想了。这件无头公案正没着没落的时候,还真有个人把聂政认出来了,这个人就是聂政已经嫁人的姐姐,聂荌(读如安)。
    06打死你我也不信这是“士为知己者死”——聂政刺侠累(3)

    聂荌早已嫁人,某日听说有人刺杀了韩国的国相,因刺客自毁容貌,韩国正悬赏能够辨认尸体的人,心里就“格登”一下,她想起有个叫严仲子的家伙曾经找过弟弟刺杀侠累,这刺客该不会是弟弟吧?聂荌也顾不上老公和孩子了,直接乘动车组回到娘家,果然,邻居们和屠户们谁也搞不清聂政去哪了,但好些日子没见他做生意了。聂荌心中更是不安,马不停蹄来到韩国都城,找到那条街,远远看地上堆着一堆事物,一步一步靠近,忽然惊呼一声,兄弟啊!真的是你啊!诸位看官,我也想不清楚为什么聂荌能够一下子认出那堆早该腐烂变质的东西就是她弟弟,反正就是认出来了。接下来就是一场声嘶力竭的痛哭,对着围观群众说,这人就是我的弟弟,轵深井里的聂政啊。有好事者提醒她,这个人杀了我们国相,韩侯悬赏千金询查他的姓名,你难道没听说吗?怎么敢来认尸啊?聂荌擦了擦眼泪,说,我能没听说吗?我家聂政以前苟活在杀猪屠狗的人中间,是因为老母健在,我还没有出嫁。老母享尽天年去逝后,我已嫁人,你们韩国有个叫严仲子的家伙找到我弟弟,千方百计结交他,就是为了让他刺杀侠累。聂政完成了严仲子的请托,但是因为我还活在世上,他怕韩侯为难我,才会把自己的身体毁坏得这么惨,使人不能辨认。但我是他姐姐,我们俩身上留着一样的血,我怎么能因为害怕杀身之祸,就永远埋没弟弟的名声呢!整个街市为之一片肃静,连乌鸦都不敢叫上一声。烈日之下,忽然肃杀得像数九严冬。然后,聂荌高喊三声“My God!”,重重跌倒在弟弟尸体身旁,死了。

    衣赐履说:老实说,我对聂荌的感觉比聂政要好得多,聂荌的死更显得高贵,有气节,而聂政之死就另当别论了。总之,结论一,这姐弟俩,咱谁也别得罪了!结论二,当有人没来由地把你当知己时,千万要多个心眼儿!另外还有一件事,刺杀了侠累之后,聂政死了,可那个严仲子也不知去向,通鉴和《史记》里都未再提起这个人。
    07姜太公地下有知,肯定会被不肖子孙气得再死一次——田齐取代姜齐

    齐国政府一向被大夫田家严密控制。最初,田成子田恒生田襄子田盘,田盘生田庄子田白,田白生齐太公田和。前391年,田和把齐国国君齐康公姜贷,驱逐出首府临淄,放逐到东海边不知名的小城,使他收取该城的赋税,维持对他祖先的祭祀(大夫驱逐国君,孔夫子听说了也得再被气死一次)。

    前389年,齐田和,跟魏国国君魏斯,楚国和卫国的特别使节,在浊泽(新郑西南),举行高阶层会议,田和请他们帮助,使他在名义上取得国君的头衔。魏斯即向周安王姬骄,代田和请求封爵,姬骄欣然同意。史称田和为田姓齐国的太公。

    前379年,姜齐末代国君齐康公姜贷逝世,没有儿子。由田姓齐国政府,把他的海滨小城,并入版图。姜齐就此灭亡(前1122年至前379年,立国744年)。

    衣赐履说:《史记》上说,姜贷享国十四年,沉迷于酒和妇人,从来不听政事,然而沉迷于酒和妇人,却生不出儿子,似乎也是一个历史规律。纵观历史,往往一个朝代的兴起,其开国之君英明神武,文治武功,并且性欲旺盛,子孙繁茂。一个朝代行将结束,政治凋敝,连带着国君或皇帝们连儿子都生不出来,西汉第十二帝刘骜(读如傲)、十三帝刘欣均无子,导致王莽上位,西汉灭亡;满清同治、光绪均无子,灭亡。姜齐到此,亦无子,被田齐名正言顺灭掉。
    08齐威王凭什么那么牛?(1)

    衣赐履按:齐威王(前378年—前320年),名因齐,齐桓公之子(此桓公非五霸之齐桓公),前359年继位。在田齐诸国君中,威王倍受称颂,在位三十九年,文治武功颇丰,有关他的故事流传甚广,我们择其二三摆一摆。

    一鸣惊人

    《史记·滑稽列传》载,齐威王即位之后,不理朝政,“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淫乐长夜之饮,多么开人脑洞的句子),导致国家混乱,臣下无人敢问。一次,齐国的客卿淳于髡(读如坤)跟威王打了一个哑谜,说,有一只大鸟,停在君上的王庭之中,三年不飞,三年不鸣,君上可知这是什么鸟吗?威王一点不含糊,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自此之后,励精图治,连出重手,齐国大治。

    衣赐履说:看到这段,我也是醉了。《韩非子·喻老》中说,楚庄王即位三年,屁事不干。有臣下对他说过有鸟不飞不鸣的话,庄王笑笑说,这鸟不飞不鸣,那是在观察思考,“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据目前的史料显示,韩非子的记载是成语“一鸣惊人”的最早表述,那么,这事儿究竟是楚庄王干的,还是齐威王干的?总不至于俩人都干过吧?因此,我对威王的事迹开始产生怀疑。

    另,淳于髡,复姓淳于,单名一个髡字。这个名字也挺有意思,髡是古代一种刑罚,意为削去头发,剔光头。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始也”,所以受了髡刑的人是很丢人的,用髡字当名字可能就有说法了。一种可能是像孙膑受过膑刑就以“膑”为名,他受过髡刑就以“髡”为名;另一种可能是他是个秃子,天生光头,彼时佛教尚未传入中华,人们看到一个秃子一定非常惊讶、乐不可支,而威王视其为弄臣,以“髡”为名,就很应景了。

    你们赞谁我就杀谁,你们黑谁我就赏谁

    应该是在上面对话之后不久,齐威王把即墨城主召到首府临淄,对他说,自从命你去即墨任职,我每天都接到控告你的报告。然而我派人去即墨秘密调查,发现你开荒辟田,农作物遍野,人民生活富庶,官员清廉,齐国东部,得到平安。你之所以口碑不好,我了解,是你没有巴结我左右的人而已。于是,增加他一万户人家的封邑,作为奖励。又把阿邑(山东省东阿县)城主召到首府临淄,对他说,自从命你前去阿邑,我几乎每天都听到对你的赞扬。可是,我派人去阿邑秘密调查,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那里田野荒芜,农民贫困。前些时,赵国攻击鄄城,你不率军救援。卫国占领薛陵(山东省阳谷县东北,薛陵和阿邑直线距离十公里),你假装不知道,我了解,我所听到那些夸奖你的话,都是你花钱买来的。于是下令,把阿邑城主以及平常赞扬阿邑城主的一批官员,都用大锅烹杀(这得是多大的一口锅安放在多大的一个炉灶上啊)。全国大为震动,官员悚然戒惧,不敢再弄玄虚,大家改变态度,认真做事。齐国大治,成为强国。

    衣赐履说:书读得越多,越觉得许多记述经不住推敲。后面我们还要读到著名的《邹忌讽齐王纳谏》,在吹牛时还敢写上人名,此处,连即墨城主和阿邑城主的名字都没有,不容我们不怀疑此事的真实性。称颂某某英明,杜撰一些事例,古今中外都有,比如,为了说明华盛顿从小就很诚实,有人编了一个其小时候砍了家里樱桃树的故事,后经考古学家发现,华盛顿童年所住的房屋位于弗吉尼亚州的拉帕汉诺克河边的陡壁上,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这里曾经种植过樱桃树。

    另外,有读者给我提建议说,你讲故事能不能标明时间呢?否则让人读来混乱。我只有苦笑回答,好多事例《史记》和通鉴上也没记载时间,只能是一个大致的猜测,我也不敢乱给人家安排时间啊。
    08齐威王凭什么那么牛?(2)

    晋见周烈王

    前370年,齐国田因齐,前往洛阳,晋见周烈王姬喜。此时,周王国衰弱不堪,封国国君们早把它忘到脑后,田因齐突然有此举动,各国大感惊讶,认为是他贤明之处。

    衣赐履说:这件事非常蹊跷,前370年,齐国国君还是田因齐的老爹齐桓公田午,直到前359年田午才逝世,田因齐继位,然后又到前334年,田因齐才称王,是为齐威王,因此,此事究竟是否齐威王所为,或者是否发生在本年,都使我们迷惑。如果发生在本年,司马光认为,自从齐威王晋见了周烈王,天下诸侯越发认为威王贤明。然而,恰恰在本年,赵国攻击齐国,大军抵达鄄城(山东省鄄城县),耳光打得山响啊。

    齐魏论宝

    前355年,齐威王、魏惠王在边界狩猎。

    魏惠王问,齐国有什么宝贝?

    齐威王说,没有。

    魏惠王说,不会吧?我们魏国虽然很小,尚有十颗直径一寸以上、可以照亮十二辆车子的大珍珠。以齐国之大,难道能没有宝贝?

    齐威王说,我对宝贝的看法和你可不一样。我的大臣中有位檀子,派他镇守南部边城,楚国不敢来犯,泗水流域的十二个小国都来朝见。还有一位盼子,我让他守高唐(山东省禹城市西南),赵国人不敢向东到黄河边来捕鱼。又有一位叫黔夫,镇守徐州(河北省大城县),燕国人在北门、赵国人在西门祈祷,希望准许他们到齐国定居,最后来投奔的有七千余家。另外一位叫种首,负责维持社会秩序,便出现路不拾遗的太平景象。这四位大臣,光照千里,岂止照亮十二辆车子呢。魏惠王听后面露愧色。

    衣赐履说:这段文字很有意思,通过两个国君论宝,让我们感觉到齐威王之英明神武,而魏惠王有如白痴。关于齐威王的每件记录,都有让人不解甚至怀疑的地方,后面我们讲到威王的宰相邹忌的时候,矛盾、无解的事情更多,让我愈发对威王的记载不能认同。也许,稷下学宫可能是一种合理的解释。
    08齐威王凭什么那么牛?(3)

    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人主持的高等学府,位于齐国的国都临淄稷门附近,因此得名。一说学宫建于齐威王初年,一说建于田齐桓公(威王老爹)在任期间,不管建于何时,稷下学宫从威王时期进入兴盛期(包括后任宣王时期),几乎容纳了“诸子百家”的所有门派,其中主要的如道、儒、法、名、兵、农、阴阳、轻重(轻重家,主要研究经济问题,也涉及政治、外交等其他领域)诸家,汇集天下贤士多达数千人,包括耳熟能详的孟子、邹衍、申不害、鲁仲连、荀子(三任学宫校长)等,当时的学术名人更是多如过江之鲫。稷下学宫的开设,增强了人们的学习热情,大量学术著作相继问世,大大地促进了先秦时期学术文化的繁荣,为之后的“百家争鸣”创造了条件。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查阅资料,这里就不多说了。

    衣赐履说:看到稷下学宫的相关资料,我感觉有些问题好解释了。稷下学宫产生了大量的学术著作(包括很多已经佚亡的),很可能是后世修史的重要参考。在稷下学宫讲学的人待遇优厚,像淳于髡这样的名士,其待遇堪比齐国大夫,而且这些人很有可能借讲学成为齐国重臣。因此,我们可以合理推测,稷下学宫生产出来的作品,难免会有褒齐而贬其他国家的情况。我们说,读书人著书立说,当然应该尊重历史、实事求是,但是吃着你的喝着你的拿着你的还要骂你,恐怕很多人难以做到完全公允吧。从这个角度看,就能够理解为什么齐威王那么牛了。
    08齐威王凭什么那么牛?(3)

    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人主持的高等学府,位于齐国的国都临淄稷门附近,因此得名。一说学宫建于齐威王初年,一说建于田齐桓公(威王老爹)在任期间,不管建于何时,稷下学宫从威王时期进入兴盛期(包括后任宣王时期),几乎容纳了“诸子百家”的所有门派,其中主要的如道、儒、法、名、兵、农、阴阳、轻重(轻重家,主要研究经济问题,也涉及政治、外交等其他领域)诸家,汇集天下贤士多达数千人,包括耳熟能详的孟子、邹衍、申不害、鲁仲连、荀子(三任学宫校长)等,当时的学术名人更是多如过江之鲫。稷下学宫的开设,增强了人们的学习热情,大量学术著作相继问世,大大地促进了先秦时期学术文化的繁荣,为之后的“百家争鸣”创造了条件。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查阅资料,这里就不多说了。

    衣赐履说:看到稷下学宫的相关资料,我感觉有些问题好解释了。稷下学宫产生了大量的学术著作(包括很多已经佚亡的),很可能是后世修史的重要参考。在稷下学宫讲学的人待遇优厚,像淳于髡这样的名士,其待遇堪比齐国大夫,而且这些人很有可能借讲学成为齐国重臣。因此,我们可以合理推测,稷下学宫生产出来的作品,难免会有褒齐而贬其他国家的情况。我们说,读书人著书立说,当然应该尊重历史、实事求是,但是吃着你的喝着你的拿着你的还要骂你,恐怕很多人难以做到完全公允吧。从这个角度看,就能够理解为什么齐威王那么牛了。
    09千古第一绝唱——秦孝公和公孙鞅的一世情缘(1)

    前362年,秦献公嬴师隰(读如席)逝世,子嬴渠梁继位,是为孝公,昭示着一个大时代的到来。

    中原各国,一向把秦国视为蛮族部落,各种国际会议,一向拒绝秦国参加。孝公深以为耻,决心整顿内政,提高文化水准,追求强大。

    前361年,孝公发布招贤令:

    从前穆公(春秋五霸之一,名嬴任好)励精图治,在东方帮助晋国削平内乱,在西方称霸夷狄,地广千里,天子封为盟主,各国国君都来祝贺,开辟后世万年基业。不幸出现一连串不肖的国君,厉公(十七任嬴刺)、躁公(十八任,名不详)、简公(二十一任嬴悼子)、出公(二十三任,名不详),国家动乱,无力顾及外事(原文: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于是,晋国占领我们河西领土(陕西省合阳县、大荔县一带,魏长城至黄河之间),使我们丢脸。我父亲献公即位,把首府迁到栎阳(栎读如阅,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准备东征,收复失地,复兴当年声势。可惜壮志未酬即与世长辞,每一思及,万分痛心。现在我们公开征聘贤才,无论是本国人民,或外国宾客,只要有谋略可以使秦国强大,我愿任命他当高官,分封采邑。

    衣赐履说:招贤令不长,但很有分量,很有可信度。为什么?尽管到了二十一世纪,现代人号称可以实事求是地看问题,但是儒家文化根深蒂固,请问有哪个现代人可以拍着胸脯说自己的祖先很愚蠢的?而孝公在向天下发出的公文中点名道姓说自己的一大堆祖宗都是废物,一方面是秦本落后,还算朴实;另一方面说明,孝公内心的确煎熬,是真的想招揽人才,振兴国家。

    消息一出,传遍各国,卫国人公孙鞅立即西来。公孙鞅即后世所熟知的商鞅,因是卫国人,也被称为卫鞅,之后变法立大功,秦王将其封到商於地区,才被后人称为商鞅。此时,公孙鞅在魏国宰相府充当一名职员,他喜欢研究法律,爱好秩序,笃信法家学派学说,遂成一代法家巨子。宰相公叔痤知道他有才干,打算向魏王推荐,但却害病在床。国君魏惠王魏罃(读如英,和齐威王论宝的那位)前来探病,见公叔痤奄奄一息,十分悲痛,说,人的寿命上天注定,有谁能不死?然而你大去之后,国家大事,我跟谁磋商?公叔痤说,宰相府里有个中庶子(随从官)叫公孙鞅,年轻有奇才,盼望你能信任他,把国家交给他治理。惠王大吃一惊,把国家交给一个从不认识,而且地位卑微的年轻人,这是开的哪门子的玩笑!公叔痤又说,如果你不能用他,那么,请马上把他杀掉,别教他离境,否则投奔别的国家,魏国必有后患。惠王听到此,又是一呆,支吾几句,起身告辞。公叔痤把公孙鞅找来说,对不起,我是国家宰相,必须以国家利益为先,所以先劝魏王或用你、或杀你,然后再告诉你,我看用你的可能性不大,请你快点逃走吧!公孙鞅说,大王既然不能听你的话用我,又怎么能听你的话杀我?魏惠王出了宰相府之后,对左右说,宰相病得不轻,尤其是脑子坏了,一会儿教我用公孙鞅当宰相,一会儿又教我杀掉公孙鞅,恐怕宰相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吧!

    衣赐履说:这一段,《史记》、《通鉴》上记得都差不多,最主要就是魏王不用商鞅,但也没有按公叔痤的建议杀掉商鞅。我个人觉得商鞅在此表现有些托大,有两种可能,一是为了说明商鞅牛逼,故意编出这一个故事来印证他高度的智慧,其实商鞅早就跑了;一是魏惠王不是一个残忍的人,商鞅了解其个性才判断魏王不会杀他。

    另,有时看古人起名字真有意思。商汤名子天乙,商纣名子受辛,咱们说帝王喜欢用干支起名也就罢了。这个公叔痤,痤是小包,可能是脸上长的,也可能是地面上的小土包,用在名字上不知什么道理。后面还会碰到很多怪名,到时我们捡有意思的讲一讲。
    09千古第一绝唱——秦孝公和公孙鞅的一世情缘(2)

    公孙鞅到了秦国,通过宦官景监的推荐,晋见秦孝公,提出富国强兵的具体方案,孝公大喜,要求公孙鞅负责执行。

    衣赐履说:《史记》中记载公孙鞅与孝公谈了三次,第一次谈帝道,第二次谈王道,孝公都不感兴趣,第三次谈霸道,孝公立即不打哈欠了,精神超好,连谈三天三夜,云云。估计兑有水分在里面。

    前359年,公孙鞅获得了孝公的绝对信任,于是大刀阔斧变法革新,但立即受到贵族利益集团的强烈反对(前361年君臣见面,前359年才开始改革,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为什么,估计是在为改革做各项准备,到了本年,正式开始实施)。

    公孙鞅说,就普通人而言,面对一项重要突破,开始时他不可能会热心投入。可是等到丰富的成果呈现出来,他一定欢天喜地。真正有高贵品格的人,绝不随波逐流,建立不世功业的人,也绝不去征求每一个人的意见。所以,圣人们认为,只要可以使国家获益,不一定要遵守传统。

    大臣甘龙反对说,恐怕不见得,遵循传统的风俗习惯,依照传统的法令规章,处理国事,官员们可以胜任愉快,人民也不致骚动。

    公孙鞅说,普通人习惯于他们所习惯的那种生活方式,而专家学者们的见解,往往局限于他自己专业的那个狭小的知识领域。这两种人,教他们在他们的位置上,遵照规定,处理刻板事务,是上等人选。但不能跟他们讨论大计方针、政纲政策。智慧的人指出方向,平凡的人实践执行。贤明的人变法改革,庸碌的人牢牢抱住现状,死也不放。

    孝公毅然说,公孙鞅说的对。于是,任命公孙鞅为第十一级官左庶长。

    注:秦国官阶共二十级:最高一级彻侯,二级关内侯,三级大庶长、四级驷车庶长、五级大上造(大良造)、六级少上造、七级右更、八级中更、九级左更、十级右庶长、十一级左庶长、十二级五大夫、十三级公乘、十四级公大夫、十五级官大夫、十六级大夫、十七级不更、十八级簪袅(读如赞【阴平】鸟)、十九级上造、二十级公士。自三级大庶长到十一级左庶长比九部部长;十二级五大夫到十六级大夫,都是军中文职人员;十七级不更到最低二十级公士,都是士卒。

    衣赐履说:我理解,此为官阶或爵位级别,类似现在说的国级、省部级、司局级等,但并不是实际职务,无实权,故公孙鞅初入仕即为十一级左庶长,级别很高,但如要变法,还得需要实际官职,就如同现代军队中,军长是正军级,有些唱歌跳舞的演员也是正军级,但实际权力区别很大。公孙鞅升至五级大良造后被车裂。秦始皇到泰山封了一棵老树为五大夫,相当于那棵树享受秦政府十二级待遇,套现在应该是文职干部,呵呵。

    于是,公孙鞅甩开膀子实施变法,主要内容为:

    ?组织民众,十家编成一组,互相监督,一家有罪,九家连坐。
    ?鼓励告密,检举犯罪的告密者,跟上阵杀敌同一功勋。
    ?知情不报或掩护犯罪的,跟阵前降敌者同一处罚。
    ?建立军功的,依照等级,接受上赏。
    ?不诉诸政府而自相斗殴的,按情节轻重处分。
    ?在自己专业的岗位上,努力工作,农夫农妇,从事耕种纺织,而有超额生产的,免除他们的赋税。
    ?从事蝇头小利的商人工匠,因懒惰而陷于贫穷的,全家没收,男当奴隶、女当婢仆。
    ?皇亲国戚,如果不在战场上献身,一律排除于皇亲国戚之外。
    ?爵位官级,有一定的高下尊卑和一定的升迁顺序,分配给跟身份相当的田庄、奴仆婢女和衣服器物。
    ?对国家有功勋的,赐给他荣耀;没有功勋的富有人家,即令钱再多,也没有光彩。

    衣赐履说:公孙鞅变法,当然不可能就这么几条,而且他当权二十余年间,还在不断推出新法。不过,我们仅从这几条就可以看出,尽管自公孙鞅变法开始,秦国走向强大,并且一统天下,但秦法严苛可见一斑。就我的理解,把万恶的连坐制度以法的形式公然实行,始于公孙鞅,此法一出,几千年来不知有多少冤魂飘在半空中,如果能吃公孙鞅的肉,他们一定一人一口撕碎他。鼓励告密,只此一条,中华民族的许多优秀品质立即会荡然无存,所有人与所有人为敌,所有人是所有人的监督者,人民生存在一个可怕的国度。农夫农妇超额生产的免赋,商人工匠懒惰而致贫的,男奴女婢。我几乎已经看见,有多少恶吏害得小民家破人亡!然而,就是这一套东西,使得秦帝国在百年间勃然兴起,真是历史的吊诡。后世太多的人崇尚商鞅,当代有作家出了一套书叫《大秦帝国》,前两册都是写商鞅的,把他塑造成一个悲天悯人的殉道者,甚至把其在渭河上杀掉成百上千反对变法的百姓、染红渭水的残暴之举,也都给出合情合理、有大慈悲心的解释,我以为就太过了。
    09千古第一绝唱——秦孝公和公孙鞅的一世情缘(3)

    公孙鞅担心人民不相信法令,于是就发生了妇孺皆知的“徙木立信”。在首府栎阳南门,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杆,宣称:谁把它扛到北门,就给十金(二百四十两黄金,实际应为铜)的报酬。大家觉得搞笑,没人当回事儿。于是,公孙鞅把十金提升到五十金(一千二百两),有个家伙想,不就扛个木棍吗,死不了人的,于是他把木杆扛到了北门,结果真的得到五十金。所有其他人目瞪口呆,真没想到政府也能说实话!于是,下令变法。

    变法开始后一年有余,秦国各地人民纷纷前往首府栎阳,向政府控诉新法弊端的数以千计。正在民怨沸腾、舆论哗然时,太子嬴驷触犯新法,这是变法成败的关键,也是秦国兴衰的关键,全国人都屏声静息,严密注视公孙鞅的反应(估计等着看笑话的人得一大半)。公孙鞅态度坚决,说,法令所以丧失尊严,主要的是高阶层权势人物破坏它。太子是王储,也是国君的合法继承人,不能使他接受刑罚,但那些有责任教导太子应当守法的人,必须承担责任。于是逮捕太子师傅嬴虔,施以劓刑(读如义,割去鼻子);逮捕皇家教师公孙贾,施以黥刑(读如晴,在脸上刺字)。雷霆般的措施,震惊全国。此后,秦国人立刻守法唯谨,再没有人敢凭借财富或权势,行险侥幸。十年之间,秦国一跃而成为强盛国家,路上没有小偷,山上没有强盗,不小心遗失的东西,没人去捡。人民勇于从军作战,不再自相械斗。村落城镇,一派清平。当初攻击变法的一些人,转过来赞扬变法。公孙鞅说,他们正是乱法小民。全都放逐到荒远边陲。从此,秦国人民没有人敢再议论法令的是非。

    衣赐履说:中国历史上虽然也有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说法,但实际上小民永远是刀俎上的鱼肉,永远左右不了自己的命运,当权者仁慈一点,小民好过一点;当权者凶悍一点,小民家破人亡。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社会环境,往往是人人自危的环境,不敢说话的环境,目不斜视的环境,军队战斗力的增强,很可能是被压抑的情绪只能在战场上发泄罢了。试想,路上掉颗白菜,为何不送到官家,或者送到伍长、拾长家里,丢了白菜的人到专门地方去取不是更好?我们只能推断,小民想捡也不敢捡,只要一捡,立即有无数的人冲向官府去告密,结局恐怕不是受刑就是放逐。短短一段话,表明了秦国的崛起,暗含着小民的血泪。

    前352年,秦孝公命公孙鞅率军攻击魏国,此前公孙鞅的爵位已升至大良造,前351年,公孙鞅包围魏国固阳(今地不详),固阳城投降。前350年,秦国在咸阳筑城,并兴建宫殿,从栎阳迁都咸阳。

    公孙鞅下令:严禁人民父母兄弟姐妹儿媳同住一室(中国北方天寒,冬天赖火炕取暖,一家男女老幼,挤在一个大炕上睡觉。其实到了今天,东北地区还存在这种现象,我理解是生存环境使然,不能简单定性为愚昧不知廉耻),把若干村落集结成为一县,设县令、县丞。经组合后,秦国共有三十一县。废除井田制度,铲除阡陌。制定新度量衡,统一全国斗、斛、丈、尺。

    前348年,公孙鞅颁布新赋税法。
    09千古第一绝唱——秦孝公和公孙鞅的一世情缘(5)

    孝公把商於地区(西起商邑、陕西省丹凤县,东至於邑、河南省西峡县)十五个城市,封给公孙鞅,号商君(此即后世称其为商鞅的由来)。

    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子嬴驷继位,为秦惠王。孝公是商鞅的靠山,好比乾隆是和珅的靠山,靠山一倒,小命难保。最初被商鞅惩处过的高官贵族势必制其于死地。被商鞅割了鼻子的嬴虔,指使党徒检举商鞅谋反,嬴驷下令逮捕。商鞅仓促逃亡,投奔魏国,魏国拒绝其入境,把他遣返秦国。商鞅回到封地商於,集结他的党徒和民兵,北上攻击郑县(陕西省华县)。秦国政府派大军迎战,把商鞅生擒,施以五马分尸之刑。商鞅亲属,无论男女老幼,一律诛杀。

    衣赐履说:我们可以认定孝公奠定了秦国一统华夏的基础,如果没有他和商鞅的一拍即合,没有他对商鞅始终如一的支持,秦国不但不可能统一天下,甚至在战国七雄中能不能占据主要地位也未可知。一个时代的产生,需要许多条件,认可良臣的明君,能力超群的良臣,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活得足够久的君主。历朝历代都有这样的例子,比如汉武,比如光武,比如康乾。我们一厢情愿地希望,昏君最好短命,少掌一天权,国家少昏一些,人民好过一些。可是往往希望无法成为现实,比如明朝的嘉靖、万历,不但昏庸无比,而且祖孙两个都执政半个世纪之久,好端端一个大明朝,不亡于崇祯,而亡于万历。

    孝公死时刚43岁,以商鞅的政治智慧,我感觉不可能不考虑自己的后路,所以,孝公很可能是暴毙,以致于商鞅还没来得及想好对策,或者说没来得及部署,孝公就死了。商鞅逃跑,而不是赴死,说明他自认为不应该被杀,他是冤枉的。于是出逃,但是在秦境无人收留他,跑到魏国又被送回来,于是带着商於地区的人反秦,然后被俘车裂。我们可以说,商鞅是死于自己制定的法律上的。于是,我们就要问,商鞅冤不冤?估计大家都觉得他冤。那么,他是冤枉的,死在自己的法律之下,那死在他制定法律之下的成千上万人,是不是都是死有余辜呢?我想,恐怕被冤枉的也不在少数吧。从这个角度看,商鞅之死,不冤。

    中国历史上权臣善终的方法无非是两种,一种是范蠡、张良这样的,坚决求去,爷不干了!另外一种就是如王翦、萧何这样的,不断给帝王加深我不想谋反的印象。两种都比较被动,第二种更甚。但从来没有人站起来说,我为了国家立了大功,你凭什么要杀我?没有,永远都没有。再要么就是真的被逼反了,这下,以前的清白都变成了伪装,更是百口莫辩。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三次变法是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和张居正改革,不论功成与否,全是“少君+能臣”的模式。秦孝公20岁,商鞅34岁,蜜月期24年,以孝公逝世宣告结束,商鞅伏诛而法存,此为商鞅幸事;宋神宗20岁,王安石47岁,蜜月期17年,以安石第二次罢相宣告结束,司马光上台后新法尽废,变法惨败;明神宗10岁,张居正48岁,蜜月期10年,以张居正逝世宣告结束,数年后神宗将一个好端端的“万历中兴”划了一个断崖式的句号,令人唏嘘。
    10公孙鞅变法的理论基础——《商君书》摘抄

    衣赐履按:发布《千古第一绝唱——秦孝公和公孙鞅的一世情缘》后,有朋友与我私下探讨,有的认为我以道家思想来衡量法家作为,似乎有失公允;有的认为商鞅变法于国于民有利,难免在变法过程中有人要作出牺牲,包括商鞅自己……其实,我只是就自己的理解作了一些评论,仅仅是个人看法,对于商鞅变法这样的大课题是对是错,我是没有能力加以批判或者褒扬的。探讨之中,我找出《商君书》翻了翻,该书是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大多篇章为商鞅本人的思想,虽粗略一读,还是有所触动,这种触动还是主要集中于商鞅的冷血,以及对小民的悲悯。

    我将《商君书》中的部分内容摘录于此,只列译文,不发评论,读者可进行参详比较,有兴趣的可以找来细研。

    我参考的是中华书局2009年版,石磊译。

    垦令第二

    ——不要以务农以外的因素来权衡给某些人封官进爵,那样百姓就不会看重学问,也不会轻视农业。百姓不认为有学问尊贵,就会愚昧。百姓愚昧没有见识,就不会到处乱跑。百姓不到处乱跑,国家就没有危险。
    ——取缔旅馆,那么奸邪伪诈、不安心本职、私下交游、不愿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就不会四处周游,开旅馆的人就没有办法谋生,那么他们一定会去务农。这些人都去务农,那么荒地就一定能开垦了。
    ——加重刑罚力度,建立连坐制度,那么那些气量小、性格暴躁的人就不再敢争吵斗嘴,凶狠强悍的人便不敢打架斗殴,懒惰的人也不敢到处游荡,喜欢挥霍的人也不再会产生,善于花言巧语、心怀不良的人就不敢再进行欺诈。这五种人在国内不存在,那么荒地就一定能开垦了。
    ——让百姓不能随便搬迁,那么就会愚昧迟钝,而那些不安心务农的人就失去混饭吃的地方,一定会去务农了。农民安心务农又愚昧迟钝,不安心务农的人也去务农,那么荒地就一定能开垦了。

    农战第三

    ——善于治理国家的君主,任命官吏的法规严明,所以不起用那些头脑太灵活的人……从事农耕和作战的民众有一千人,只要出现一个学《诗》、《书》而巧言善辩的人,那么一千人都会对从事农耕作战松懈了。从事农耕、作战的民众有一百人,出现一个搞手工业的,那这一百人就都会放松了农耕和作战。
    ——《诗》、《书》、礼制、音乐、慈善、修养、仁爱、廉洁、善辩、聪慧,国家有这十种人,君主就无法让民众守土作战,国家用这十种人治理,敌人到了,国土就一定被割削;敌人不来,国家也一定会贫穷。国家没有这十种人,敌人不敢来侵犯,就是来了,也一定会退却;如果发兵前去讨伐敌国,一定能取胜,如果按兵不动,不去讨伐,就一定会富足。

    去强第四

    ——运用强民(即所谓“礼、乐、《诗》、《书》、善、修、孝、弟、廉、辩”等儒家教化)的办法来清除不服从法令的民众,君主的统治会被削弱;运用弱民措施来清除不服从法令的民众,君主的统治就会加强。国家施行善政,奸诈的坏人就一定会多。国家很富强,却按照穷国的办法治理,这样的国家会富上加富,富上加富的国家就强大。国家贫穷却当做富国来治理,这就叫穷上加穷,穷上加穷的国家会被削弱。
    ——农民、商人、官吏这三种人,从事的是国家常见的职业。这三种人产生了六种危害:第一是农民游惰,使年岁歉收;第二是农民不务本业,白吃粮米;第三是商人贩卖华丽的东西;第四是商人买卖稀奇物品;第五是官吏营私舞弊;第六是官吏办事不积极。这六种危害生了根,国家必削。
    ——国家有《礼》、《乐》、《诗》、《书》、慈善、修养、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廉洁、智慧这十种东西,国君又不让民众去打仗,国家就一定会削弱,甚至灭亡。国家如果没有这十种东西,君主就是让民众去打仗,国家也一定会兴旺,甚至称王天下。国家用所谓善良的人来统治,国家就一定会以生动乱直至被削弱;国家用所谓奸人来统治,就一定会治理好,一直到强大。

    说民第五

    ——巧言善变与聪明有智谋,是违法乱纪的助手;礼和乐,是导致民众放荡淫佚的引子;仁慈是犯罪的根源;担保、举荐,是罪恶的庇护所。
    ——用仁善之人治理民众,那么民众就只爱他们的亲人;用奸人(应指与“仁善之人”相反的人)治理民众,那么民众就会遵守国家的法制。民众结合起来就会互相掩盖过失,这就是用善人的结果;民众疏远、互相监督,这就是用所谓的奸人的结果。表彰所谓的善人,民众的罪过就会被掩盖起来;任用所谓的奸人来治理,那么民众的过错就会受到惩罚……所以说,用所谓的善人治理国家,国家就一定会乱,直到被削弱;用所谓的奸人治理国家,就一定能治理好国家,直到强大。
    弱民第二十
    ——人民弱,国家就强;人民强,国家就弱。所以,治理得法的国家致力于使人民弱。人民朴质就弱,民从放纵就强。弱就会守法,强就任意作为。人民守法就听从命令,任意而行就不受控制。所以说,采取强民政策以去除强民的国家,力量弱;采用弱民政策以去除强民的国家,力量强。
    ——人民地位卑弱就会崇尚爵位,怯弱就会尊敬官吏,贫穷就重视赏赐。朝廷用刑法统治人民,人民就乐为所用;用赏赐来奖励战争,人民就会轻视死亡。因此临战严整士兵全力以赴,就叫强。民众有自以为荣的尺度,就轻视官爵鄙视官吏;人民富裕就看不起赏赐。治理民众,以刑法羞辱他们,战争时才会出战。
    11制度执行之殇——申不害的自相矛盾

    前351年,韩昭侯任命申不害当韩国宰相。

    申不害原是郑国人,研究黄老之道,自行向韩昭侯推荐。昭侯任命他当宰相,内政上进行改革,外交上觅取和平,十五年间,终因申不害在世,韩国跃升为一等强国。

    有一次申不害推荐他堂兄当官,韩昭侯拒绝,申不害老大不高兴,对韩昭侯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的。韩昭侯说,我在你这里学到了治理国家的法则,现在,我是接受你的请托而破坏你所定的法则,还是遵守你所定的法则而拒绝你的请托?你曾经教我,严格地执行赏罚,用人一定要合乎法度规范,遵守应有的程序。而你却私相授受。你说,你要我听你哪一种话?申不害汗流浃背,红着老脸请罪说,你才是我所盼望的真正君主。

    前337年,申不害逝世。

    衣赐履说:申不害的自相矛盾,看似一件非常小的事情,恰恰是几千年来我们没能解决的制度执行之殇——亲手扼杀自己制定的制度,比单纯的权力寻租更为可怕。申不害当然知道向韩昭侯推荐堂兄是与自己所制定的制度相矛盾的,但他依然厚着老脸向昭侯提了出来。昭侯拒绝了他,他还很生气。当昭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后,申不害汗流浃背。通过申不害的汗流浃背,我们有理由相信,他的堂兄没有什么值得一用的才华,只是想通过裙带关系谋个官职捞取好处而已。否则,申不害完全可以说,我堂兄是治国大才,是带兵良将,或者是大笔杆子,哪里至于汗流浃背呢!也就是说,在申不害的内心深处认为,制度都是为别人制定的,自己是凌驾于制度之上的“超级公民”,这,不光是申不害的症结,也许,也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的症结。明朝铁血“宰相”张居正曾言,世上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申不害的自相矛盾告诉我们,制度的口子撕开的那一刹那,就预示了制度的彻底破产。
    12“对不起,师弟,我把你弄残了”——庞涓与孙膑

    这是史上最著名的师兄弟之一。哥儿俩都拜在传说中神一样存在的鬼谷子门下,专修兵法。师兄庞涓,一表人才,飞扬跳脱,学成兵法,下山求富贵去了。师弟姓孙,名不详,据说是兵圣孙武的后人。师兄下山后,小孙又跟着师父学了几年,按练武的说法就是“打通了任督二脉”,尽得师父真传。

    庞涓一到魏国,就赶上魏惠王(和齐威王论宝的那位)广招人才,庞涓凭着一身才华,很快就当上了魏国大将,然后修书一封给师弟小孙,说,兄弟,哥哥在魏国混得不错,你赶紧来吧,咱兄弟俩共享富贵!小孙收到信,拜别师父,一路小跑投到师兄门下,兄弟两个把酒论天下,小孙意气风发、雄心万丈;庞涓却突然发觉,这个小师弟早已非吴下阿蒙,论天下论兵法滔滔不绝,甚至有些想法他庞涓打破脑袋也想不出,一定是那个老鬼师父另传授了小孙神奇的兵法!喝下去的酒立即冻成了冰,庞涓的脑袋冷静下来,他打定主意,绝不能把小孙推荐给魏王,要想办法把师父教给小孙的兵法搞到手。

    过了不久,庞涓派人把小孙抓了扔到大狱里,然后砍了小孙的两条小腿(这亲师兄当的!刖刑,读如月,有说是砍小腿,有说是把膝盖骨给挖下来,不管哪一种,小孙这辈子是站不起来了),在脸上刻了字(黥刑,读如晴,除了让人痛苦之外,还要让人倍受羞辱,不敢见人。电视剧《水浒传》里,孙二娘把武松打扮成行者,就是因为行者头上带个箍,可以把刺在脸上的字挡住),再之后,庞涓把小孙从狱里接到家里,说,兄弟,魏王要杀你,我是拼了老命把你救下来的,你千万别瞎跑,到时连累了我。小孙感激涕零,说,哥哥你放心,我这条命是你救的,绝不给你添麻烦。

    庞涓每天好吃好喝招待小孙,有意无意过问师父是否密传了什么兵法给小孙,引诱小孙把那些东西写出来。时日长了,小孙觉得奇怪,无意中听到自己被抓、被砍脚都是庞涓安排的,恍然大悟,于是开始装疯卖傻,动不动泼自己一身屎尿,以躲避庞涓,同时等待获救的机会(这样的日子真是难熬啊,我们看着都觉得心揪。小孙同志的举动给我们一些启示,在这种绝望中,过着与屎尿为伍的日子,依然有能够获救的信念,等待着至善机会的来临)。

    一次,齐国使者到魏国进行国事访问,小孙听到消息,于深夜拖着两条残腿,爬到使者住处求见。我们不知道小孙和齐国使者说了些什么,但我们知道这次谈话之后,齐国使者宁可冒着生命危险,偷偷把小孙带回了齐国。我们还知道,从此以后,那个不知名的小孙死了,一个满腹奇谋的孙膑出世了(孙膑,以入刑的“膑”为名,估计是提醒自己不要忘了亲师兄庞涓,你送我斧钺,我送你箭簇!)。

    到了齐国,见到齐国大将田忌,一经交谈,田忌立即折服,将孙膑接到家中,待为上宾。

    接下来发生的是三岁小孩都知道的、著名的“田忌骞马”。

    《史记》载,田忌经常与齐国诸公子赌马,而且下重注,经常输得骂娘。马分上、中、下三档,孙膑见田忌的马每一档都比王室成员的马要差,必然是逢赌必输。于是,他向田忌建议,下次赛马时,将军只管下重注,能下多重下多重,我可以让您取胜。田忌对孙膑言听计从,于是与齐王及诸公子约赌,上、中、下三等马各比一场,三局两胜,田忌下注千金。到比赛时,孙膑说,将军,这次比赛,你以下驷对彼上驷,以上驷对彼中驷,以中驷对彼下驷。果然,田忌三局两胜,赢了齐王千金。之后,田忌把孙膑介绍给齐威王,威王向孙膑询问兵法,心悦诚服,拜孙膑为军师。

    衣赐履说:此处赛的是“驷”,即四匹马拉的车,也就是说田忌赛马赛的不是马,而是马车,由此我们可以合理推断,彼时恐怕还没有马鞍马蹬,还无法进行更为精彩的骑手赛马,进一步推断,彼时还没有骑兵,至少还没有专门的左手拉缰右手持戈的骑兵。
    13“没关系,师兄,我会把你弄死的”——庞涓与孙膑(1)

    子贡问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终生行之者乎?
    孔子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想问历代战神,有一计而可以百战百胜乎?
    孙膑一定会说,有,围魏救赵而已。

    孙膑在赌场上赢得了名声,当上了军师,但还需要一个机会在战场上树立威名。

    来他个围魏救赵

    机会很快就来了。前354年,魏国大举攻击赵国,包围邯郸,赵国向其他诸侯求救。楚宣王任命大将景舍当统帅,率军援救赵国。

    前353年,齐国决定增援赵国,齐威王任命孙膑担任军队统帅,孙膑推辞说,老大,我受过重刑,脸上刺字,身体残疾,出个主意还行,让我当统帅估计兄弟们不服啊。威王一想也对,就改派田忌担任统帅,孙膑为军师。

    田忌对孙膑说,魏国围住邯郸都快一年了,咱得赶紧杀向邯郸,再晚几天,说不定赵国就被灭了。

    孙膑说,哥啊,俩人打架打得你死我活的,你这时候上去拉架,就算不被人家砍上两刀,也可能会被呲一身血啊。如今魏军和赵军打得正酣,就像两个人打得生死难分,咱别去趟这个混水。咱们避开刀光剑影的战场,而直捣强势一方必救之处,那时你让他打他也无心再打,争斗自然停止。魏国的精锐部队都投到战场之上,留在国内的都是老弱残兵。兄弟建议大军直指魏国的陪都大梁(河南省开封市),魏军必然回军自救。我们则一举两得,既救了赵国,又重创魏国。田忌连连呼“妙”,于是大军直扑大梁。十月,邯郸城向魏国投降(魏国占了赵国首都邯郸,可看出当年魏军有多猛,庞涓可不是酒囊饭袋。前351年,秦国攻击魏国,魏国把邯郸还给赵国,两国缔结和平盟约)。
    庞涓收到后方警报,急忙回军救援,走到桂陵(河南省长垣县西北),中了齐军埋伏,魏军大败。

    衣赐履说:孙膑在此报了一箭之仇,但还没有对庞涓造成伤筋动骨的影响。“围魏救赵”这个成语就此得以流传下来。孙膑是残疾人就不能当统帅吗?我想,可能不是这么简单。我倾向于认为,孙膑婉拒统帅,可能考虑的是自保。试想,如果孙膑接受了这个任命,田忌当作何想?什么情况都有可能发生,然而孙膑一旦被人陷害,那就只有一种可能——残疾人想逃都逃不了。
    13“没关系,师兄,我会把你弄死的”——庞涓与孙膑(1)

    子贡问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终生行之者乎?
    孔子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想问历代战神,有一计而可以百战百胜乎?
    孙膑一定会说,有,围魏救赵而已。

    孙膑在赌场上赢得了名声,当上了军师,但还需要一个机会在战场上树立威名。

    来他个围魏救赵

    机会很快就来了。前354年,魏国大举攻击赵国,包围邯郸,赵国向其他诸侯求救。楚宣王任命大将景舍当统帅,率军援救赵国。

    前353年,齐国决定增援赵国,齐威王任命孙膑担任军队统帅,孙膑推辞说,老大,我受过重刑,脸上刺字,身体残疾,出个主意还行,让我当统帅估计兄弟们不服啊。威王一想也对,就改派田忌担任统帅,孙膑为军师。

    田忌对孙膑说,魏国围住邯郸都快一年了,咱得赶紧杀向邯郸,再晚几天,说不定赵国就被灭了。

    孙膑说,哥啊,俩人打架打得你死我活的,你这时候上去拉架,就算不被人家砍上两刀,也可能会被呲一身血啊。如今魏军和赵军打得正酣,就像两个人打得生死难分,咱别去趟这个混水。咱们避开刀光剑影的战场,而直捣强势一方必救之处,那时你让他打他也无心再打,争斗自然停止。魏国的精锐部队都投到战场之上,留在国内的都是老弱残兵。兄弟建议大军直指魏国的陪都大梁(河南省开封市),魏军必然回军自救。我们则一举两得,既救了赵国,又重创魏国。田忌连连呼“妙”,于是大军直扑大梁。十月,邯郸城向魏国投降(魏国占了赵国首都邯郸,可看出当年魏军有多猛,庞涓可不是酒囊饭袋。前351年,秦国攻击魏国,魏国把邯郸还给赵国,两国缔结和平盟约)。
    庞涓收到后方警报,急忙回军救援,走到桂陵(河南省长垣县西北),中了齐军埋伏,魏军大败。

    衣赐履说:孙膑在此报了一箭之仇,但还没有对庞涓造成伤筋动骨的影响。“围魏救赵”这个成语就此得以流传下来。孙膑是残疾人就不能当统帅吗?我想,可能不是这么简单。我倾向于认为,孙膑婉拒统帅,可能考虑的是自保。试想,如果孙膑接受了这个任命,田忌当作何想?什么情况都有可能发生,然而孙膑一旦被人陷害,那就只有一种可能——残疾人想逃都逃不了。
    13“没关系,师兄,我会把你弄死的”——庞涓与孙膑(2)

    再来一个围魏救韩

    一晃十几年过去了,前341年,庞涓率军攻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援。齐威王举行御前会议,征求意见说,早点发兵好,还是晚点发兵好?

    宰相邹忌说,韩国、魏国打仗,跟我们有毛关系,什么早发兵晚发兵的,干脆不发兵。
    大将田忌说,那样可不行,如果我们拒绝发兵,韩国必然被魏国并吞。而如果伸出援手,就要早伸出来。

    孙膑说,韩国现在跟魏国血战,并没有疲惫,此时救他,是我们代替他挨打。而且魏国攻势猛烈,要决心消灭韩国,韩国也了解面对的危险,非依靠我们不可。最好的方法是告诉韩国我们一定发兵,用以坚定他们抵抗的决心,等到把魏国军队战力消耗得差不多时,我们再插手,所受到压力一定减少。那时,不但可得到无数利益,还可以搏个好名声(孙膑真是狡猾狡猾滴,呵呵)。

    齐威王说,就这么办。

    于是齐国秘密向韩国使节保证,我们一定发兵,你赶紧回去向韩侯汇报。韩国仗恃齐国的承诺,认为援军早晚就到,奋力抵抗,却五战五败(正面交锋,庞涓真不是吃素的)。只好再派使节,向齐国表示,一旦得救,韩国甘当齐国的小弟。

    于是,齐国任命田忌、田婴、田盼,分别担任统帅和副统帅,孙膑当军师,率大军出动。仍用老战略,直袭魏国陪都大梁。庞涓急忙撤军回堵,魏国动员全国所有的武装部队,任命太子魏申担任统帅,准备跟齐国决战。孙膑告诉田忌说,赵、魏、韩三国战士,素来剽悍,常看不起齐国,认为齐国人胆小如鼠。优秀的指挥官就是要顺着敌人的心意,引导他走向错误。《孙子兵法》说,以一百里的速度急行军,会跌倒他的上将,以五十里的速度急行军,士兵死亡逃散,到达目的地,最多保持一半。庞涓熟读兵法,咱就将计就计,让他跳进这个圈套。

    于是下令,大军进入魏国领土后,最初建十万个炉灶。明天,建五万个炉灶。后天,建两万个炉灶。庞涓得到情报,高兴得跳起来,大叫说,我早就知道齐国人都是胆小鬼,只会吹牛逼,却不知道怯懦到这种程度,进入魏国三天,齐军已溃散过半,此时不穷追猛打,就捕捉不住他们野战军的主力,如果让他们逃掉,下次可能没有机会。于是,下令步兵照常前进,而他亲自率领精锐骑兵部队,只带少数粮秣,加倍速度迎击。孙膑计算庞涓行程,某一天黄昏,当到马陵(河北省大名县),此为一条险道,路面狭窄,下有深谷,上有绝壁,最容易隐藏。孙膑让士兵削下一棵大树的树皮,在树干上写“庞涓死此树下”六个大字。派一万余名弓箭手,夹道埋伏。下令说,见有火光,集中射击。
    时候终于来到,天已入夜,庞涓驰经树下,见树干一片雪白,上面有字,命举火观看,还没有看完,伏兵四起,万箭齐发,魏国骑兵惊恐四散。庞涓自知难逃罗网,拔刀自杀,临死时说,竟然让竖子成名!齐军乘胜攻击,生擒太子兼统帅魏申,魏军全部崩溃。

    我们可以想像,见到庞涓的尸体后,孙膑估计会浅饮薄酒,轻声说,师兄,你要了我的腿,却还我一条命,太客气了,你真的是亲师兄啊!

    此后,史书上再没有孙膑的记载,他和其祖孙武一样,神秘地消失了。

    衣赐履说:前面说过,史书一记到齐国,总给人以吹牛的感觉。我相信孙膑干掉庞涓应该是事实,但神到这种程度,则添加了重料。想想看,一条窄峡谷,埋伏了一万弓箭手,对准同一棵树,士兵们叠起罗汉来也没地方藏啊!树干雪白,偏偏没人去看,只有庞涓伸着脑袋点上火去看,没道理啊。再有,几十万支箭射下来,庞涓还有机会拔刀自杀吗?呵呵。“围魏救赵”很有意思,后面我们会发现,不论在军事上还是政治上、经济上,这条计策都有广阔的使用空间,等碰上了,我们再详述。

    另,现在有说1972年在山东临沂市银雀山汉墓出土了《孙膑兵法》,上面记述了如何在桂陵之战(前351年,围魏救赵那次)大破魏军,生擒庞涓。注意,是生擒庞涓。如果证实属实,那《史记》和通鉴上的内容很多都需要修正了。甚至,有没有马陵之战,都很难说,因为,桂陵之战后,孙膑一定会要了他亲师兄的命。

    又另,对照《史记》和通鉴,在围魏救赵这件事上,两本书在时间、地点、参与者等方面都有相当大的出入,我是真的醉了,还是采用通鉴的说法吧,至少柏杨先生作过艰苦细致的考证。
    少一些“田忌赛马”式思维

    衣赐履按:我对田忌赛马颇有些不同意见,附在此,与朋友们探讨。

    数千年来,田忌赛马的故事为国人津津乐道,“以上马对中马、以中马对下马、以下马对上马”的策略成为彰显智慧的典型案例。

    的确,田忌赛马式思维可能帮助我们赢得一场比赛、谋得一个职位,甚至打赢一场战役,但从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角度来看,这种思维却可能使我们落入崇尚所谓“谋略”的窠臼,在一次次获得小利的同时,却在民族、国家间的竞争中失掉先机、逐渐掉队。
    田忌赛马式思维弱化规则意识。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比赛也有相应的规则。齐王与田忌约定,将马分为上、中、下三等,比赛三场,胜多者赢。田忌的上中下三等马均不如齐王的马,遂采用门客孙膑的计谋,用自己的上马对齐王的中马,用自己的中马对齐王的下马,用自己的下马对齐王的上马,果然三场中胜了两场,赢得了比赛。问题在于,为什么没有任何一个人指出田忌违反了比赛规则这个明白无误的事实呢?甚至齐王也不曾维护他自己定下的规则。这种对谋略的过度推崇,使数千年来的国人都只看到田忌赢得精彩,却看不到被马蹄所践踏的规则。在这种传统思维的影响下,国人的规则意识越发淡漠,十字路口闯红灯者比比皆是,“我爸是李刚”的咆哮此起彼伏,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警示标志下烟雾缭绕,足球场上的假球黑哨使人麻木……社会的运行机制往往处于制度之外,所谓制度永远挡不住善谋者的另辟蹊径,难怪张居正发出慨叹:世上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谋略本为争胜,但争胜也应遵循特定规则,当正式的规则失效之后,守法行为获得的不是尊重和认同,而是漠视与嘲笑,甚至出现违规者呼风唤雨、守法者寸步难行的局面。规则意识弱化,使逐权、逐利者的目标更加单纯和直接,对违规行为既无心理负担,亦无违规成本,讲假话、滥用权、不作为大有市场,假奶粉、毒粉丝、地沟油、黑心棉层出不穷,社会运行成本大大提高,社会信任机制如沙上建塔,一触即溃!。

    田忌赛马式思维缺乏累积效应。人类文明是一个累积的过程,每一个新思想,每一个新理论,每一个新创造,都应该是一个文化的精神或物质的一块基石,后人将在前人的贡献上更上一层楼。西谚有云:规范的思维产生智慧。规范思维下产生的每一个成果都是构建智慧大厦的一块砖石,后人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继续前行,并继续添砖加瓦。而田忌赛马式的思维则很难归于“规范”的范畴,这种思维是零乱的、不可复制的、难以借鉴的。它只能用一次,第二次就不那么灵光了。它不但不具备可复制性,甚至不具备可学习性,它只能靠某种天资或灵光一闪来完成,绝不可能进行批量生产,我们或许可以称之为“精明”,但它永远达不到智慧的境界,因而也无法真正成为社会发展的基石。

    田忌赛马式思维漠视基础工作。或许有人会说,谋略有什么不好?战争中谋略就非常重要。不错,谋略很重要,但谋略同样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没有物质基础的谋略就没有着力点。如果交战双方武器装备的技术差不大,谋略对于战争胜负至关重要;但当双方的武器装备技术差超过1代、甚至几代时,谋略将一无用处。试想,在伊拉克战争中,萨达姆究竟采取什么谋略才能够和美军抗衡?北约空袭南联盟时,南联盟能够拿出什么办法对付多国部队的狂轰滥炸?为什么为国人所津津乐道的三十六计一遇到洋人就一筹莫展?为什么区区两三千名英国士兵,就能逼迫拥有数十万大军的大清国签下著名的《南京条约》?……我想,当田忌赢得赛马那一瞬间,他已经失去了最为宝贵的东西——他的马永远没有超过齐王的马的可能了。当用谋略可以轻易赢得比赛的时候,马的好坏就不重要了,两千年后,当大清国的“上马”都无法与大英帝国的“下马”一试身手的时候,就算有一万个田忌,恐怕也是一样的结局。

    当然,田忌赛马式思维并非一无是处,但其永远都只能作为解决问题的权宜之计。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需要的不是拥有田忌赛马式思维的人,而是那些肯坐冷板凳的人,是那些不大懂得所谓人情世故的人,是那些不怎么“聪明”、甚至有点“傻”的人,是那些自觉马不如人就回去养马育马驯马的人。当我们的教科书、历史讲座、儿童读物中,不再为田忌赛马鼓掌叫好时,我们的发展建设才可能会有实质性提高。

    衣赐履说:好莱坞有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传记片,叫《美丽心灵》,主人公叫约翰·纳什。此人因开创了博弈论而荣获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纳什不但是一个实足的书呆子,而且在87年的生涯里,有一半时间是以疯子的形态出现的。田忌赛马可以归为“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静态博弈”,之所以是“静态博弈”,是因为齐王不知道田忌会违反规则,否则就会演变成一个“动态博弈”。一个书呆子创立的一个纯学术的东西,已经成为经济学的标准分析工具之一,在生物学、经济学、国际关系、计算机科学、政治学、军事战略和其他很多学科都有广泛的应用。而田忌也好、孙膑也好,包括把田忌赛马这一招玩儿得炉火纯青的政治天才们,永远也不可能弄出博弈论来。这就是所谓的,规范的思维产生智慧。
    14我本“真小人”,奈何被你们弄成了“伪君子”?——大帅哥邹忌(1)

    衣赐履按:邹忌大名,中国人恐怕无人不知,中学课本里有一篇《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西汉刘向编著的《战国策》,文中对齐国的描写有如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齐威王与邹忌这一对君臣简直是人间绝配、君臣典范。让我们来看看刘向是怎么写的。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身长八尺,神采焕发,容貌俊美。一天早晨,邹忌梳洗完毕,对着镜子,问他的妻子,你看是我英俊,还是城北徐公英俊?妻子说,老公,当然是你英俊,徐公怎么能跟你比?城北的徐公,是齐国出名的美男子,邹忌不大自信,又去问他的小妾,我和徐公哪个更俊美?小妾说,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客来访,邹忌跟他闲谈时问,我和徐公哪个更俊美?客人说,徐公比不上您。

    不久后徐公来到邹忌家,邹忌抱着徐公的脸细细地看,一个毛孔都不放过。徐公被看得起了一身鸡皮疙瘩,说,哥哥意欲如何?兄弟可不是断背啊。邹忌脸上微微一热,闲聊几句送徐公出门后,立即拿起镜子来仔细端详,发现在徐公面前,自己长得跟没发好的包子似的。晚上他躺在床上,一边流泪一边思量,领悟到,我的妻子说我俊美,是因为偏爱我;小妾说我俊美,是因为畏惧我;客人说我俊美,是因为有求于我啊!

    于是邹忌入朝参见齐威王,他说,臣确实比不上徐公俊美,可是臣的妻子偏袒臣,小妾害怕臣,客人欲有求于臣,异口同声说臣比徐公俊美。如今齐地纵横千里,有一百二十个城邑(乐毅攻打齐国时,占领齐国七十余城,只有莒城、即墨二城未克,不晓得齐国哪来的一百多个城邑),宫中妃嫔、左右近臣,没有不偏私于大王的,朝中大臣没有不畏惧大王的,齐国上下没有不求于大王的,可见,大王实在被蒙蔽的厉害!齐威王听后称赞说,您说得对。

    于是发出诏令:凡官民人等,能当面指责寡人过失的,受上赏;能上书劝谏寡人的,受中赏;能在大庭广众之下批评朝政,只要为寡人所闻,受下赏。诏令刚刚颁布时,大臣们都来进谏,朝堂门庭若市。过了几个月,时不时还有谏言上奏。一年之后,人们即使想进言,也没什么可说的了。

    燕、赵、韩、魏四国听到这件事,都来齐国朝见。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得胜于邻国在于自己国家的内政修明、政治正义”啊!

    衣赐履说:这个故事在《史记》和通鉴里都没有,仅见于《战国策·齐策一》。《战国策》是重要的史料,从这个故事里,我们几乎看到了一对完美的君臣组合,为天下树立了标杆。这正是儒家知识分子所提倡和向往的内圣外王(读如望)的完美体现。然而,可能实现吗?三代同堂的家庭,就有解决不完的矛盾,偌大一个齐国,经过一年整治,竟然全国再也提不出一个问题、提不出一条意见了!

    我们不妨想像,大臣甲提意见说,大王,咱首都临淄的天际线太乱了,需要整治啊!
    齐王说,好,这个意见提得好,赏一百金!

    明天,大臣乙提意见说,大王,咱首都临淄的天际线很美啊,现在正有一帮子什么人乱拆乱砸搞破坏呢,得赶快派人制止啊!

    齐王这时候该怎么回答呢?呵呵。

    《战国策》的作者是西汉刘向,著述颇丰,除《战国策》外,还编著有《新序》、《说苑》、《列女传》、《五经通义》、《楚辞》、《山海经》等,可谓当时的超级畅销作家兼责任编辑,呵呵。大多读者只知道他的作家身份,其实他的官位也颇不小,当过光禄大夫、中垒校尉等。所以,刘向是有丰富官场经验的读书人,在《战国策》里,他可能想借写史向皇帝提出其政治态度和治国理念,因此,史的部分恐怕很有些艺术加工的成分,我们可以合理推断,《战国策》的文学价值远大于其史料价值,邹忌则是刘向表达个人理念的一个载体。然而,邹忌实际上是个什么货色,咱们慢慢道来。
    14我本“真小人”,奈何被你们弄成了“伪君子”?——大帅哥邹忌(2)

    论琴拜相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载(通鉴里没提这事儿),邹忌弹琴技艺高超,借此进见齐威王,威王大喜,把他安排在宫中住下。有天,威王正在弹琴,邹忌推门而入,说,真是弹得好琴!
    威王不高兴了,放下琴握住宝剑说,先生怎么知道我弹得好呢?(不很理解威王为什么要握住宝剑。)
    邹忌说,大弦缓慢并且温和,这是象征国君;小弦高亢明快而清亮,象征宰相;手指勾弦有力,放开舒缓,象征政令;发出的琴声和谐,大小配合美妙,婉转而不相互干扰象征四时(我判断,古琴弦多,不同的弦同时发声,产生共鸣,因此,才会有此一说),我由此能知道您弹得好。”
    威王说,看来你对音乐很有一套。
    邹忌说,岂止是谈论音乐,治理国家和安抚人民也都蕴含在音乐之中。
    威王有点不高兴,说,如果谈论五音的调理,我相信没有比得上您的。如果是治理国家和安抚人民,与弹琴有个毛关系?
    邹忌说,大弦缓慢并且温和,象征国君;小弦高亢明快并且清亮,象征宰相;勾弦用力但放开舒缓,象征政令;弹出的琴声和谐,大小配合美妙,婉转而不相互干扰,象征四时(把上面的话又重复了一遍)。回环往复而不乱,是由于政治昌明;连贯而轻快,是由于保了将亡之国,所以说琴音调谐就能保天下太平(原文是:夫复而不乱者,所以治昌也;连而径者,所以存亡也:故曰琴音调而天下治。我的水平有限,实在不知道邹忌在说什么)。治理国家和安抚人民,和音乐根本就是一回事啊。
    威王说,好极了。
    三个月后,威王拜邹忌为宰相。
    衣赐履说:在翻译上面的内容时,翻得云山雾罩,参考了很多版本,我感觉没有一个版本翻的是准确的,基本的感觉是威王和邹忌鸡对鸭讲,最后莫名其妙拜了相。我自己最终也没完全弄清邹忌究竟在说什么,总体感觉,邹忌硬生生把音乐和治国拉扯到一起,把齐威王忽悠得云里雾里,三个月后即拜为宰相,我也是醉了。如果邹忌碰到的是秦孝公,估计就算不杀他头,也得先打一顿板子再说。中国古代有一种万法归一的糊涂思想,以万事万物相类比,似乎到了化境就相通了。比如,弹琴的最高境界,无非就是个一级演员,硬是跟治国理政搞到一起去了。
    邹忌这一段论述洋洋洒洒,说得连齐威王都不好意思说他不对。其他人又能说什么呢?几千年来,没有人对这段话有任何质疑,我感觉主要是害怕被人嘲笑,万物相通,万理连宗,你连音乐和治国的关系都搞不清,听不懂,你实在太差劲了。于是,战国版的《皇帝的新衣》上演了,谁要是看不出音乐与治国的关系,那就是白痴。于是,大家都觉得邹忌是治国的奇才。那么,就由我这个心智晚熟的老男孩来叫一声吧,醒醒吧!唱歌弹琴演戏和治国都是毛关系都没有,别再拿出来忽悠人了!如果真有关系,填词圣手南唐后主李煜、书画双绝宋徽宗赵佶、天朝第一木匠明熹宗朱由校,这些个皇帝们应该治国上也都有一套吧?郎朗、李云迪之辈就算进不了政治局,但怎么也应该弄个省部级干部干干吧?呵呵。

    “两忌”相争,不死亦伤

    邹忌任齐国宰相,封成侯。田忌是齐国的大将,战功卓著。“两忌”感情不睦,互相猜忌。邹忌手下公孙阅献计说,阁下何不策动大王,令田忌率兵伐魏?打了胜仗,那是您策划得好,大可居功;一旦战败,田忌假如不死在战场,回国也必定枉死在军法之下。邹忌说,你小子可以啊!这招虽然损,可是我喜欢,哈哈哈。于是劝说齐威王派田忌讨伐魏国。
    谁料田忌三战皆胜,邹忌赶紧找公孙阅商量对策。公孙阅出了个更阴损的主意,邹忌连连称妙。公孙阅派手下带着十斤黄金招摇过市,找一个卦师占卜,自我介绍说,我是田忌将军的臣属,如今将军三战三胜,名震天下,现在欲图大事(这四个字紧密联系的就是另外四个字——诬以谋反,置人死地的超级法宝),麻烦你占卜一下,看看吉凶如何?手下卜完卦刚走,公孙阅就派人抓了卦师,连夜刑讯逼供,妄图给田忌捏造个谋反的罪名。田忌听说后,又惊又怒,带着一票人马杀向邹忌家,准备砍了这个无耻小人。邹忌早有准备,早就不知道躲哪儿去了。田忌没抓到邹忌,气得骂娘,如果被抓进狱里必然是死路一条,一跺脚,一路小跑投奔楚国去了。
    衣赐履说:基本上是这么个意思,不过《史记》上这一段记得前后矛盾,前面刚说了赵国向齐国求救,邹忌反对出兵,后面马上又说邹忌鼓动齐威王派田忌出兵,在桂陵大败魏军,弄不清楚究竟怎么回事儿。至于田忌三战三胜,也不晓得是哪三战,也不晓得孙膑参加了没有。

    原文附后,读者可参详。

    二十六年(应指的是齐威王26年),魏惠王围邯郸,赵求救於齐。齐威王召大臣而谋曰:“救赵孰与勿救?”邹忌子曰:“不如勿救。”段干朋曰:“不救则不义,且不利。”威王曰:“何也?”对曰:“夫魏氏并邯郸,其於齐何利哉?且夫救赵而军其郊,是赵不伐而魏全也。故不如南攻襄陵以弊魏,邯郸拔而乘魏之弊。”威王从其计。
    其後成侯邹忌与田忌不善,公孙阅谓成侯忌曰:“公何不谋伐魏,田忌必将。战胜有功,则公之谋中也;战不胜,非前死则後北,而命在公矣。”於是成侯言威王,使田忌南攻襄陵。十月,邯郸拔,齐因起兵击魏,大败之桂陵。於是齐最彊於诸侯,自称为王,以令天下。
    14我本“真小人”,奈何被你们弄成了“伪君子”?——大帅哥邹忌(3)

    扔到井里还不行,还得盖块大石板

    由于邹忌的诬陷,田忌逃出齐国,避祸于楚。邹忌在齐国取得了更大的权柄,却天天睡不着觉,万一哪天田忌借楚国之力重回齐国掌权,还不得把自己剁成肉酱啊!又有手下(邹忌手下都是些什么货色,出的主意都是什么主意,呵呵)献计说,大哥,这事儿包我身上,我可以设法让田忌留在楚国。

    于是,手下出使楚国,对楚宣王说,齐相邹忌之所以不愿意与楚国交好,只是因为担心田忌借重楚国重返齐国。大王何不封田忌于江南,以此向邹忌表明田忌不再返齐国,邹忌感激大王,一定会让齐国很好地对待楚国。再者,田忌是个逃亡的人,能得到封地,已是意外之喜,定然对大王感激涕零。他日假如能回到齐国,同样也会尽力促进两国交好。这是充分利用邹忌、田忌的两全之策啊。

    楚王听了觉得有理,把田忌封在江南。如此,邹忌才放下心来。

    衣赐履说:看到这里,读者有没有感觉到,“讽齐王纳谏”的邹忌和与田忌“战斗”的邹忌似乎不是一个人啊!一个是阳光美少年,一个是阴损官油子;一个是春风拂面,一个秋寒刺骨;一个是天使,一个是魔鬼啊,呵呵。人家邹忌还冤呢,我好端端一个“真小人”,奈何被你们弄成了“伪君子”?还我清白!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保卫司马南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2-04-15 01:02:19  更:2022-06-08 19:30:31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