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购物 网址 日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视频推荐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日历2023  日历2024  日历2025  日历知识  | 每日头条  视频推荐  数码知识 两性话题 情感天地 心理咨询 旅游天地 | 明星娱乐 电视剧  职场天地  体育  娱乐 
日历软件  煮酒论史  历史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春秋战国 三国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哲学 厚黑学 心理学 | 文库大全  文库分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钓鱼 双色球 戒色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足球 nba 象棋 体操
    
  首页 -> 煮酒论史 -> 三国的前夜:党锢之祸(名士、外戚和宦官的“三角战”) -> 正文阅读

[煮酒论史]三国的前夜:党锢之祸(名士、外戚和宦官的“三角战”)[第1页]

作者:ty_大汉羽林郎1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2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党锢之祸是东汉末年士人不满朝政腐败,为政治理想不顾身家,与宦官集团殊死相斗,失败后罹难、被禁锢的历史事件。
    本书讲诉的正是这一历史事件。翻开本书,你能够了解:
    13岁便铲除权臣,被誉为一代明君的汉和帝,为何在亲政后仍重用宦官,开东汉宦官干政的先河?
    被讽刺“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陈蕃,为何却能成为一代名臣,备受世人崇拜的名士领袖?
    震惊天下的党锢之祸,其爆发,为何是由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引发?为何一个默默无闻的死囚被处死,能导致皇帝和宦官联手对士人进行全面而疯狂打击?
    名士们位高权重,名震天下,又联合手握军事大权的外戚,为何却仍然斗不过臭名昭著的宦官们?
    翻开本书,你能看到:
    一群嫉恶如仇、敢作敢为的官员,如成瑨,竟敢抗旨诛杀宦官党羽。
    一群正直敢言的谏臣,如襄楷,公然恐吓、讽刺皇帝,炮轰皇帝之生猛,连著名的海瑞也要甘拜下风。
    一群风采照人的名士,如李膺,门下弟子数千人,风头盖过皇帝,士人被他接待,被称为“登龙门”。
    一群视死如归的义士,如范滂,他是苏轼的偶像,党锢之祸爆发后,放弃逃生的机会,从容入狱,求仁得仁。
    当然,你还能看到:
    一群品德败坏却足智多谋的宦官;
    手握大权却志大才疏的外戚;
    心狠手辣却立誓匡扶朝政的酷吏;
    以及他们拥戴的被视为“昏君界杰出代表(事实上颇有才华)”的两位皇帝。
    作者以通俗有趣的写作方式,全方位解读汉末士人、外戚和宦官之间的政治斗争,揭露宦官发迹、崛起和败亡,以及士人奋起、失败和复仇的传奇历程,并向读者展示一组生动、精彩的汉末名士群像,再现其令人敬仰的伟迹与风骨。
    第一章 宦官崛起:幼主的无奈

    刘肇的苦恼

    汉和帝刘肇认为,自己已经是个成熟的皇帝,可以亲自处理朝政了。
    但满朝文武都把他当成一个孩子。一个孩子的任务,是努力学习和健康成长,而不是处理国家大事。
    刘肇很不认同这种看法,他认为这只是某些人不愿还政于自己的借口。
    但事实上,刘肇确实是个孩子,他今年只有十三岁,尽管他已经做了四年皇帝。
    不过,刘肇虽然年龄不大,但却有超乎同龄人的成熟,无论外形还是智慧上,他都已经是个像模像样的大人。所以刘肇已经不再把自己当做孩子。
    刘肇的早熟,满朝文武皆有所闻,某些人更是一清二楚,但他们就是一口咬定刘肇只是个孩子,不愿意归政于他。
    这让刘肇感到无比苦恼。一个成熟的人,岂能成为他人手中的傀儡?何况他作为一个成熟的皇帝。
    刘肇想夺权,但他又一时不能下定决心。因为掌权者的身份太特殊,一个是他的嫡母窦太后,一个是他的舅舅窦宪。
    从嫡母和舅舅手中夺权,势必发起一场针对嫡母和舅舅的宫廷政变,刘肇不想把事情闹得这么大,也不想背负不孝的骂名。
    刘肇感到很无奈,为何夺走他权力的偏偏是他的嫡母和舅舅!
    窦太后和窦宪能够夺走刘肇的皇权,这完全是一场意外。
    章和二年(公元88年),年仅三十一岁的汉章帝刘炟英年早逝,把一个九岁的孩子推上了政治舞台。
    这个孩子正是刘炟的皇太子刘肇。
    刘炟死后,刘肇顺理成章即位,成为东汉王朝的第四位皇帝。
    然而,大臣们嫌刘肇年龄太小,认为他干不好皇帝这份工作,直接让窦太后临朝称制,代替刘肇行使皇帝权力,处理朝政。
    窦太后掌权后,由于对外臣不信任,又将她的哥哥窦宪提拔为侍中,协助她处理朝政,同时将大批窦氏亲友安插到朝廷和地方的各级政府机构中。
    当窦太后大肆提拔娘家人时,刘肇年龄还小,根本没有意识到皇权的流失。等他发现这一切时,已经形成了外戚专权的局面。
    刘肇放眼望去,朝中能说得上话的大臣,几乎全是窦氏党羽。
    以前他年纪小,没法选择,但现在他想做一个好皇帝。可尴尬的现实让他意识到,自己现在只能做一个光杆皇帝。
    其实,在太后称制、外戚专权的局面下,做个光杆皇帝也未必是件坏事。
    遥想当年,刘肇的先祖长沙定王刘发的弟弟汉武帝刘彻即位之初,也活在祖母窦太后的阴影下,做过几年形同傀儡般的皇帝。那几年,由于有窦太后决定国家大事,刘彻疏于朝政,纵情玩乐,倒也过了几年快活的日子。
    等窦太后一死,皇权又回到刘彻手中,一切水到渠成,根本不必刘彻争取。反倒是刘彻如果在窦太后生前夺权,很有可能被窦太后废黜。
    既然有此先例,刘肇完全可以效仿刘彻,坦然做几年傀儡皇帝。
    窦太后专权的理由,无非是刘肇年龄尚小,等再过几年,刘肇变成一位英姿勃发的青年,窦太后难道还有专权的理由吗?
    即使窦太后握权不放,难道她还能活得过年轻的刘肇?窦太后一死,皇权自然回到刘肇手中,正如它回到刘彻手中那样。
    虽然,窦太后比当年汉武帝的奶奶窦太后年轻,刘肇需要等更长的时间,但总比宫廷政变失败,被窦太后废黜皇位要强许多。
    可是,起初还犹豫不决的刘肇,有一天,却果断地放弃了这条最安全的生存之道。
    刘肇放弃等待,不是他没有耐心等待,而是他没有机会等待。
    作为一位帝王,最大的悲剧不是当傀儡,而是连当傀儡的机会也没有。很不幸的是,刘肇便面临着这样的悲剧。
    公元92年(永元四年)六月的一天,刘肇发现了一场可怕的阴谋。
    当时正值盛夏,骄阳似火,大地都被炙烤得发焦,而刘肇却浑身发凉,冷汗涔涔。
    阴谋的策划者并不算位高权重,只是几个中上级官员,刘肇虽然大权尽失,但毕竟是皇帝,拿下他们几个倒不成问题。
    可问题的是,他们的背后站着一座庞然大山。
    刘肇想搬走它,却胆战心惊地发现,自己未必能搬得动。
    顶一下
    @西风教主 2022-04-09 09:12:27
    向楼主学习
    -----------------------------
    谢谢教主支持!
    @李国伟2021 2022-04-08 20:48:29
    顶帖支持
    -----------------------------
    感激不尽!
    窦宪:最不像名将的名将

    阴谋策划者背后的靠山是窦宪。
    窦宪是刘肇的舅舅,不是亲舅舅,但胜似亲舅舅。
    “不是亲舅舅”是因为窦太后不是刘肇的亲生母亲。刘肇的生母是汉章帝的贵人梁氏,梁氏因窦太后污蔑其父梁竦下狱而亡,忧愤而死。
    刘肇此时还不知这段悲惨往事,他甚至不知道自己还有个亲生母亲,一直以为窦太后就是他的生母,而窦太后也将刘肇视为己出,所以两人的母子关系还比较和睦。
    但“胜似亲舅舅”,却不是窦宪与刘肇两人的舅甥关系多么亲密,而是他的权力之大,远超一般皇舅。
    事实上,刘肇也不可能与窦宪关系很亲密,因为窦宪的为人十分跋扈。
    早在刘肇的父亲汉章帝刘炟在世时,窦宪就已经很跋扈。
    那时,他仗着妹妹窦氏受皇帝宠幸,走路都是横着走。当时,雒阳城里的外戚不止窦氏一家,还有刘炟的母亲马皇后的娘家人马氏外戚,以及奶奶阴皇后的娘家人阴氏外戚,但无论是马氏外戚还是阴氏外戚,都不敢招惹窦宪。
    如果窦宪在大街上横冲直撞,那他们就得让出整条道,以免窦宪骂他们好狗不挡道。
    不过,窦宪虽然喜欢仗势欺人,却没人把他当作一般恶霸,因为他身上有一种特别的令人敬畏的气质。
    这种气质让刘氏皇亲也敬畏三分。
    因为大家都害怕他,所以窦宪越来越嚣张,连刘氏皇亲也敢欺负。有一次,他竟然欺负到了刘炟的亲妹妹沁水公主头上。
    沁水公主有一处园田,窦宪垂涎已久,但沁水公主也很喜欢它,不愿让给窦宪。没想到窦宪竟然大施淫威,以低价强买沁水公主的园田。
    窦宪简直胆大包天!
    沁水公主的丈夫是高密侯邓乾,邓乾是东汉开国功臣邓禹的孙子,算是不折不扣的开国三代、有权有势的大人物,自己的老婆被窦宪欺负,邓乾岂能坐视不管?
    (2)
    可结果是,邓乾选择了忍气吞声。
    那么,沁水公主一定不能忍。
    这不是钱的问题,事关公主的尊严。
    这也不仅是尊严的问题,如果这一次忍气吞声,以窦宪的秉性,肯定还会欺负她第二次。
    可结果是,沁水公主也选择了忍气吞声。
    忍气吞声的理由只有两个字——害怕。
    沁水公主害怕窦宪,但刘炟可不害怕,他一定会为沁水公主撑腰。但遗憾的是,沁水公主压根不敢将窦宪夺园的事告诉刘炟,所以刘炟根本不知道这回事。
    如果不是一次偶然,沁水公主的园田将永远成为窦宪的私产。
    刘炟是个闲不住的人,有空就喜欢出宫巡游,有一天,他外出巡游,看到了一处很不错的园田。这样的园田即使贵为皇帝的刘炟也很少见,到底是哪位王公贵族家的?便问身边的窦宪:“这是谁的园田?”
    窦宪心往下一沉,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刘炟以为他不知道,便不再追问。
    刘炟万万没想到,窦宪不说话,不是不知道园田的主人,而是不敢说出园田的主人。
    园田的主人不是旁人,正是窦宪本人。但窦宪不敢说出园田的主人,又不是因为他是园田的主人,而是因为它的前主人。
    它的前主人不是旁人,正是沁水公主。刘炟所问的那处园林,正是窦宪低价强买自沁水公主的。
    窦宪做贼心虚,生怕被刘炟发现他强卖沁水公主园林之事。
    但窦宪没想到,刘炟当时没发现真相 ,但回宫后发现了一丝猫腻。
    (3)
    刘炟回想起来,当时窦宪的表情很不正常,眼神中颇有几分惧色。窦宪这么嚣张的人,何以突然害怕?刘炟一直把这个疑惑埋藏在心理。没过多久,他就震惊且愤怒地发现了窦宪恐惧眼神背后的真相。
    刘炟立刻派人召窦宪入宫。
    窦宪像死狗一样趴在刘炟面前,面如死灰。
    他知道刘炟向来仁厚,但心里还是七上八下,止不住地恐惧。但这又不是因为窦宪胆小,而恰恰是因为刘炟仁厚。
    仁厚的人不常发怒,一旦发怒,那必是雷霆之怒,一发不可收拾。
    窦宪知道,他如今是把一个老实人逼急了。
    果然,刘炟声如雷霆,劈头盖脸指着他一顿痛骂:“你给我好好反省,你之前夺取沁水公主园田的时候,难道不胜过赵高指鹿为马!”
    窦宪吓出一身冷汗,他想过刘炟会声色俱厉地训斥他,但他万万没想到,刘炟会将他和指鹿为马的乱臣贼子赵高相提并论。
    窦宪这时更像一条死狗,趴在地上一动不动,连大气都不敢喘。
    刘炟正在气头上,说:“以前我父亲在位的时候,让皇亲国戚互相监督,那时,皇亲国戚没有敢为非作歹的。可即便如此,他还是为了舅舅家的田宅紧急下诏,生怕外戚们侵犯百姓们的利益。”
    窦宪顿时有一种凉凉的感觉,他知道,刘炟这是在反思自己对待外戚的态度,认为自己太仁慈,想效仿父亲严厉的做法。
    想到这里,窦宪又吓出一身冷汗。刘炟的父亲是汉明帝刘庄,这是一位典型的暴脾气,曾经有大臣惹怒他,他竟然不顾皇帝身份亲自动手打人,脾气之火暴连秦始皇也甘拜下风。如果刘炟效仿刘庄,那么,他窦宪马上就得屁股开花。
    (4)
    刘炟确实想打得窦宪屁股开花,他说:“你窦宪连公主的园田都敢抢,何况老百姓的!”
    刘炟眼中的窦宪,俨然成了一个欺压良民无恶不作的社会败类。这一下,窦宪更加不敢动,像个老实巴交的孩子一样,任凭母亲如何打骂,也不敢有任何抵触的神色。
    没想到刘炟的话越说越狠:“你以为你窦宪算个什么东西?国家抛弃你,就像抛弃一只臭老鼠一样!”
    这话不是刀子,胜似刀子,仿佛随时都能杀人,窦宪吓得磕头如捣蒜。在一旁的皇后窦氏也花容失色,想向刘炟求情,但刘炟的两只眼睛像灯笼一样瞪着她。
    窦氏心怦怦跳个不停,但为了不让窦宪被刘炟像臭老鼠一样扔掉,她还是鼓起勇气向刘炟求情。
    窦氏替窦宪认各种罪,做各种保证,总算让刘炟气消了一点儿。刘炟看着战战栗栗的窦宪,知他彻底怕了,气又消了一点儿。
    过了许久,刘炟的气消得差不多了,再瞧了瞧窦宪,也不是那么十恶不赦。刘炟对窦宪说:“记得把园田还给沁水公主!”
    话虽说得冷冷冰冰,但窦宪心里比春天还温暖,他知道自己这条小命算是保住了,忙虔诚地叩头道:“是。”
    不过,刘炟接下来的一番话,又让窦宪如坠冰窖。刘炟说:“你应该多陪陪家人,朝中的事就不要掺和了。”
    很快,刘炟便解除了窦宪手中的权力,只让他担任闲职。
    失去权力的窦宪再也不能像从前那般兴风作浪,门前也冷落了许多,每天都耗在一个无足轻重的岗位上混吃等死。
    窦宪以为这辈子就这样过去了。
    但他万万没想到,刘炟会在三十一岁那年撒手人寰,而自己正当盛年。
    刘炟一死,被冷藏多年的窦宪咸鱼翻身,重新回到权力中心。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多年的冷藏并没有磨平窦宪嚣张的棱角,恰恰相反,失去了刘炟压制的他,甚至有些变本加厉。
    刚掌权没多久,他便导演了一场惊天杀人案。而受害者竟然是一位刘姓皇族。
    (5)
    刘炟驾崩后,都乡侯刘畅入京吊唁。刘畅是东汉开国之君光武帝刘秀的哥哥刘縯的曾孙,和皇城陆军司令(步军校尉)邓叠是哥们,两人还有亲戚关系,经常往来,刘畅也因而多次入京。
    以往刘畅入京,都是和邓叠叙旧,但这次不一样。不一样不是吊唁刘炟,而是刘畅通过邓叠的关系,结交了一位女性“朋友”,此次入京,吊唁刘炟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是与那位女性朋友相见。
    窦宪得知此事,十分不满。
    刘畅与一个女人相见,碍着窦宪什么事?原来,这个女人不是旁人,正是刚刚寡居的窦太后。
    但窦宪不满刘畅与窦太后相见,却不是认为刘畅一个男人不宜与窦太后相见,而是另有不可言说的原因。
    窦太后对刘畅一见如故,自见他第一面后,又多次召他相见。很快,刘畅便成为窦太后的“男闺蜜”。如果两人的感情发展下去,难保不会传出绯闻。或者,当时民间已经传出两人的绯闻。
    窦宪终于忍无可忍。忍无可忍既可以说与两人的关系日益亲密无关,也可以说有关。
    之所以说无关,是因为窦宪根本不在意窦太后的私生活,不在意她和谁传出绯闻;而之所以说有关,是因为窦太后对刘畅的宠幸,影响到权力的分割。
    当时,汉和帝刘肇还年幼,窦太后临朝称制是板上钉钉的事。而窦太后一介女流,不可能独自处理朝政,必然有所倚仗。本来,窦宪是窦太后倚仗的不二人选,可如今,刘畅成为了窦太后的新宠,窦太后还会倚仗窦宪吗?
    (6)
    答案其实是肯定的。窦宪毕竟是窦太后的亲哥哥,事实上,窦宪根本不担心刘畅取代自己,他所担心的是,窦太后倚仗自己的同时,也倚仗刘畅,那么,刘畅势必会分走自己手中的权力。
    窦宪是个权力欲望极强的人,说他是个权力上的吝啬鬼也毫不为过,他绝不愿意把手中的权力分出半点给他人。
    窦太后对刘畅越宠幸,窦宪便被刘畅越痛恨。
    窦宪是个睚眦必报的人,凡是被他记恨上的人,都不会有好果子吃。
    当年,谒者韩纡只因审判过窦宪的父亲窦勋,便遭到窦宪的记恨。窦宪发迹后,竟令人将他刺杀,割下首级在窦勋墓前祭奠。可见,窦宪不仅睚眦必报,而且心狠手辣。
    那么,窦宪会如何对付刘畅呢?
    在旁人看来,刘畅毕竟是皇室宗亲,窦宪即使再恨他,也不会像对待韩纡那样痛下杀手。可在窦宪眼中,根本看不到刘畅高贵的皇室身份,看到的只是一块可恶的绊脚石,必欲除之而后快。
    一日,刘畅在宫中警卫处溜达,突然有人冲出来,刘畅猝不及防,被连捅了几刀,刀刀致命。刘畅还没缓过神来,就这样不明不白地死了。
    刘畅的死惊动宫廷,也惊动了窦太后。窦太后悲痛不已,当即下令调查,窦宪却说:“不用查了,凶手就是刘畅的弟弟利侯刘刚。”
    窦宪是如何知道杀人凶手是刘刚的?
    (7)
    按说,刘畅的死,窦宪的嫌疑最大,因为他完全有杀刘畅的动机。反倒是刘刚,和刘畅一样也是侯爵,两人根本没有利益冲突,根本没有杀人动机。何况刘畅还是刘刚的亲哥哥,从情感上说,刘刚也不太可能杀他。
    果然,窦太后派人审讯刘刚,刘刚完全是清白的。
    那么,到底是谁杀了刘畅?
    杀人凶手,其实就是窦宪。
    刺杀刘畅的刺客,是窦宪的人,奉窦宪之命刺杀刘畅。刘畅遇刺后,窦宪为了摆脱罪名,便恶人先告状,污蔑刘刚是杀人凶手。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尽管窦宪想方设法掩盖真相,但还是被窦太后发现。
    窦太后凤颜大怒,决定严惩窦宪,尽管窦宪是她的亲哥哥。
    看来,窦宪当初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为了给刘畅报仇,窦太后连亲哥哥也不放过,可见她对刘畅的宠幸之深。如果刘畅活着,迟早会威胁到窦宪的地位。
    那么,窦太后到底会如何惩治窦宪呢?
    窦宪惶恐不安,竟认为窦太后会把自己处死。但窦宪认为窦太后会处死他,却不是窦太后想让他为刘畅陪葬,而是刘畅毕竟是皇室宗亲,杀死皇室宗亲难道不该偿命吗?窦太后虽然想网开一面,群臣也未必会答应。
    难道窦宪真的必死无疑?
    窦宪认为自己论罪当死,但是,并不是必死无疑。因为他想到了一个自我拯救的办法,那便是带兵征讨匈奴,将功赎罪。
    这看起来是一个很拙劣的办法。打仗是劳民伤财的事,一旦失败,极可能动摇国本。赦免窦宪,就已经很让人难以接受,如果还为了赦免窦宪,挑起一场战争,这无疑更让人难以接受。
    群臣会答应征讨匈奴吗?如果不出意外,这个决意百分之百会被否决。
    可天不亡窦宪,偏偏在这时,意外发生了。
    (8)
    北匈奴入寇边境,南匈奴决定反击,并请求汉朝出兵北伐。当时,南匈奴已经归附汉朝,而北匈奴一直桀骜不臣,无论是出于协助南匈奴,还是安定边境的目的,都有必要出兵。
    出兵已经不是问题,尽管朝廷上还是有人反对,问题是,窦太后愿意让窦宪带兵吗?
    万一窦太后拒绝给窦宪将功赎罪的机会呢?
    没有万一。窦宪毕竟是窦太后的亲哥哥,窦太后虽然痛恨窦宪杀死自己的男闺蜜,但还不至于让哥哥为男闺蜜陪葬。但由于刘畅的身份特殊,窦太后也不可能直接将窦宪释放,总得需要一个堵住众口的理由。
    窦宪主动请缨北伐匈奴,无疑可以成为赦免窦宪的理由。于是,窦太后借坡下驴,拜窦宪为车骑将军,联合南匈奴、乌桓、羌胡兵马三万人,浩浩荡荡挥师北上,讨伐北匈奴。
    这一战,不仅关系到北匈奴的兴衰,也关系到窦宪的生死。
    窦宪带兵出征,是为了将功赎罪,如果汉军兵败,窦宪非但没能立功,反倒折损了朝廷的兵马,那就是罪加一等,其结局可想而知。
    当时,想必有很多人认为,这是一场自杀式的出征。东汉时期,匈奴虽然没落,但游牧民族的悍勇仍存,匈奴军仍然是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窦宪可能是匈奴人的对手吗?
    我们不妨再回顾一下窦宪身上的标签:
    关系户:靠妹妹窦太后上位。
    张扬跋扈:连沁水公主的园林也敢霸占。
    睚眦必报:仅因韩纡审判过其父,便派人将他刺杀。
    心狠手辣:仅因刘畅可能分走其权力,便派人将他刺杀。
    无论怎么看,窦宪都不像一位骁勇善战的名将,更像一位不学无术、张扬跋扈的纨绔子弟。
    这家伙要能打败匈奴,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
    当年的太阳有没有从西边出来,我不知道,但是,窦宪真的打败了匈奴。
    不仅仅是打败,而且大获全胜。
    威震朝野

    汉军主力与北匈奴在稽落山(今蒙古境内)交战,大破北匈奴,北匈奴单于狼狈而逃。窦宪率军追击,一路所向披靡,兵锋直抵私渠比鞮海(乌布苏诺尔湖)。
    此战,汉军共斩杀北匈奴名王以下一万三千多人,俘获马、牛、羊、驼百余万头,来降者八十一部,前后二十多万人。
    此战,北匈奴在漠北再无立足之地,被迫西迁,如飓风般席卷欧洲,间接导致西罗马帝国的覆灭。
    为宣扬大汉赫赫兵威,窦宪于是登燕然山(今蒙古境内杭爱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燕然勒功”。
    2017年8月,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与蒙古国成吉思汗大学合作实地踏察,发现了一块珍贵的石刻,正是当年窦宪登燕然山时令人所刻。这一重大考古发现,也证实了《后汉书》上窦宪大破北匈奴的记载。
    遥想当年,卫青霍去病北伐匈奴,倚仗强大的汉军,连年攻打匈奴,国家财富耗费过半,却仍未彻底击败匈奴人。而窦宪率领一支由汉军和羌胡兵马的杂军,一举荡平匈奴,饮马私渠比鞮海,比之卫霍,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这可不是我说的,而是《后汉书》的作者范老师(范晔)的观点。
    范老师的观点,未免对窦宪颇有溢美,但是,窦宪大败北匈奴是一件彪炳千古的奇功伟业,这是毋庸置疑的。
    只不过,有一点令人非常尴尬: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窦宪,偏偏不像个正派人物,与忧国忧民的形象更是绝缘。
    对卫青霍去病,我们称赞他们为伟大的爱国将领。
    而对窦宪,却很难将他与伟大和爱国联系起来。
    但无论如何,窦宪凭这一战,大大改观了时人对他的看法,理应杀人偿命的他,就这样“起死回生”。
    而倒霉的刘畅,也不再可能得到公道,沦为窦宪揽权的牺牲品。
    朝中大臣也没几人向刘畅讨还公道。刘畅属于权贵阶层,大臣们接受的教育是为民请命,却没有听说过为权贵请命。在窦宪为国为民立下的巨大贡献面前,刘畅的命显得微不足道,不值一提。
    永元元年(89年),窦宪还在班师途中,窦太后便迫不及待以皇帝的名义,升窦宪为大将军,并封爵武阳侯,食邑二万户。
    因功授爵是汉朝旧制,但窦宪却上奏婉拒武阳侯的爵位。
    这可不像窦宪的风格,这是作秀,还是作秀?
    @李国伟2021 2022-04-13 15:39:08
    加油,希望楼主能够写完哦
    -----------------------------
    感谢支持
    @云淡心远 2022-04-12 19:15:34
    支持
    -----------------------------
    
    @西风教主 2022-04-13 07:15:34
    向楼主学习
    -----------------------------
    感谢支持
    (2)
    史称窦宪“固辞”,显然,窦宪不是作秀。或许,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后的他,突然萌生了一丝英雄情结,使得他良心发现:领兵北伐,本为将功赎罪,凯旋而归,不必给刘畅偿命就是最大的赏赐,怎能还接受封爵?
    于是,朝廷决定尊重这位大功臣的心愿,收回了封爵的赏赐,但依然让他做大将军。窦宪表现得心安理得。看来,窦宪的良心是有限的。
    大将军一职设立于秦末,刘邦曾以韩信为大将军,统帅诸将。汉武帝时期,汉武帝为尊崇卫青,封他为大将军,并规定大将军位在三公之上。由于卫青是外戚,此后,大将军常由外戚担任。东汉时期,或许出于压制外戚的目的,光武帝刘秀降低了大将军的等级,规定大将军位在三公之下。
    不过,这条祖制很快就会被窦宪打破。
    窦宪大破北匈奴,在朝野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臣民们争相宣扬窦宪的战功,歌颂的舆论铺天盖地,堆满了整个天下。
    舆论是一把神奇的放大镜,一个人犯了一个小小的错误,在全民参与的舆论宣传下,就可能俨然十恶不赦;同样,一个人做了一个小小的善举,在全民参与的舆论宣传下,也可能成为感动全民的道德楷模。
    窦宪立下的,不是一件小小的战功,而堪称盖世功勋,那么,它在舆论宣传下,又会变成什么样呢?
    事情的发展很可能已经超过了窦宪的预料。
    (3)
    窦宪还没有回到朝廷,就已经威震朝野。那些平素严肃庄重、不苟言笑的公卿大臣,如今却成为为他摇旗呐喊的小迷弟。公卿们居然唯恐窦宪的赏赐不够丰厚,全然忘了他是个杀人凶手,竟上奏朝廷,希望为窦宪破例,把大将军的等级提升到三公之上,仅次于太傅。
    当然,不是所有的大臣都如此抬举窦宪,但提升大将军等级的提议没有遭到强烈反对,顺利落实,这足以说明窦宪在朝臣中的威望。
    窦宪班师回朝后,举国欢庆,朝廷大开国库,赏赐三军。凡跟随窦宪出征的将士,都得到了丰厚的回报,连随军出征的各郡二千石长官子弟,都一律升任太子舍人。
    凯旋回朝的将士,无不以跟随窦宪出征为幸运,无不以跟随窦宪出征为荣耀。
    窦宪的威望达到巅峰,举世无敌的巅峰。
    皇权保卫战

    这皆大欢喜的一幕,却偏偏是汉和帝刘肇最不愿看到的。
    窦宪的威望达到巅峰,意味着他这位少年天子的威望被削弱到极致。
    皇权与臣权,只能一大一小,那就是皇权大,臣权小。皇权与臣权决不能平分秋色,平分秋色在封建王朝是个反常的现象。可如今,臣权大,皇权小,臣子的风头盖过皇帝,这岂非更反常?
    所有的反常都会归于常。臣权不可能永远大于皇权,可权臣也不会老老实实还政权于皇帝,那么,皇帝就只有与权臣撕破脸皮,兵戎相见。
    当窦宪在朝堂上颐指气使,不可一世时,刘肇已经在背后磨刀霍霍。
    可是,对付窦宪这类只手遮天的权臣,光磨刀是不够的,还得需要用刀的人。那么,刘肇手下有这样的人吗?
    这是刘肇最无奈的地方。
    刘肇环顾朝堂,越看越生气,这些食朝廷俸禄的大臣,不对皇帝效忠,却不约而同投在窦宪门下。关键还在于,这些人并不都是屈服于窦宪的淫威之下,还有不少人心甘情愿死心塌地地效忠窦宪。就连帝国的首席笔杆子、《汉书》的作者班固,也是窦宪的幕僚,燕然勒功的铭文便出自他之手。
    但是,也不是所有大臣都效忠窦氏,还有许多对皇帝忠心耿耿的大臣。他们多次公开上书批评窦氏专权。
    那么,刘肇为何不团结这些忠臣呢?
    事实上,不是刘肇不想,而是他根本不清楚,朝中还有这样一群赤胆忠肝的大臣。
    这其中又有何隐情?窦宪的手伸得太长,不仅揽权,还干涉刘肇和大臣交往。在窦宪党羽的阻扰下,刘肇无法与这些忠臣接触。即使刘肇发现了这些忠臣,也很难与他的取得联系、密谋大事。
    无人可用,这成为刘肇与窦宪斗争的第一个劣势。
    仅这一个劣势,就足以让刘肇夺权失败。然而,刘肇还有第二个劣势、第三个劣势。
    (2)
    第二个劣势是道德上的劣势。窦宪是刘肇的舅舅,尽管不是亲舅舅,但至少名义上是,而古人非常重名分(而且刘肇当时以为窦宪就是他的亲舅舅)。此外,窦宪舅舅的背后,是皇太后窦氏。对付窦宪,是外甥对抗舅舅;由于窦宪背后站着窦太后,所以也是儿子对抗母亲。
    千万不要小瞧道德力量,在以德治天下的古代,它关系到人心的顺逆,进而能影响事情的成败。由于刘肇不占据道德优势,所以,很难获得朝臣的同情与支持,本就无人可用的他,将面临更加孤立的处境。
    历史上不乏少年天子与权臣斗争的事迹,最有名的莫过于“康熙擒鳌拜”。但刘肇对付窦宪的难度,可比康熙擒鳌拜大得多。
    首先,刘肇的年龄更小。康熙擒鳌拜时,已经年满十五岁,而刘肇当时只有十三岁。虽然刘肇只比当时的康熙小两岁,但一个刚步入青春期的少年,成长两年后,无论身体还是智慧上的变化,都是非常明显的。
    其次,正是刘肇不占据道德优势,而康熙占据道德优势。鳌拜只是一个普通的权臣,与康熙并无亲缘关系,既然擅权自威,被皇帝收拾就是理所应当。所以康熙擒鳌拜,能得到群臣普遍的支持。
    (3)
    第三个劣势是刘肇面临着一个强大的外戚集团。窦太后和窦宪掌权后,将窦氏亲朋故交都安插到重要岗位上,以至于“窦氏父子兄弟并为卿、校,充满朝廷”,刘肇手中的权力非常有限。
    汉代皇权并不像明清时期那样高度集中,而且,先秦时代重家族而轻君主的风气犹存,大臣对皇帝的忠诚度不如后世。康熙擒鳌拜,鳌拜倒台后,其党羽树倒猢狲散,而刘肇斗窦宪,即使把窦宪打倒,也不能保证窦氏党羽不会前赴后继。
    而刘肇一旦夺权失败,必然面临严重的后果,这种后果比康熙擒鳌拜失败也要大得多。康熙如果失败,鳌拜多半也不敢为难他,毕竟康熙是君,鳌拜只是臣。而且,康熙的背后,站着孝庄太后,以及强大的皇族势力。
    刘肇则很有可能被废黜。要知道,汉朝可是有过皇帝被外戚废黜的先例,遥想当年,霍光便以昌邑王刘贺昏庸无道为由将其废黜。更何况,刘肇不是窦太后亲生,如果他夺权失败,窦太后完全可能出于捍卫家族利益,将刘肇废黜。
    与窦宪斗,刘肇的胜算着实不大,而风险却着实太大。
    所以,刘肇最稳妥的办法还是韬光养晦,伺机而动。可正如前文所说,永元四年六月的一天,刘肇发现了一个可怕的阴谋。这个阴谋夺走了刘肇隐忍的机会,使他不得不拼死一搏!
    (4)
    阴谋的策划者之一是步兵校尉邓磊。步兵校尉掌管京师步兵营,是东汉的禁卫军将领之一。禁卫军将领自古都是由皇帝的亲信担任,但即便如此,他们也是皇帝的重点防范对象。因为他们的身份太特殊,一旦禁卫军将领闹事,可以直接威胁到皇帝的生命。
    而刘肇震惊地发现,邓磊正在威胁他的生命。
    更让刘肇的震惊的是,威胁自己生命不止邓磊一人,还有他的哥哥穰侯邓叠、母亲元氏,以及另一位禁卫军将领射声校尉郭举、郭举的父亲郭璜。他们相互勾结,日夜密谋,伺机弑杀刘肇。
    刘肇吓出一身冷汗,暗自庆幸及时发现了这场阴谋,如果稍晚一些,都会让自己很被动,更不必说蒙在鼓里。
    那么,刘肇该如何应对这场弑君阴谋呢?是不是应该先下手为强,当即下令将密谋弑君的邓叠一干人等全部逮捕?
    没那么简单!
    这几个人虽然算不上位高权重,但也均是朝中显贵。关键是,他们皆是窦太后和窦宪的亲信和党羽。
    邓叠、邓磊和郭举是窦宪的党羽。而元氏,则是窦太后的亲信。至于郭璜,他官拜长乐少府,相当于窦太后宫中管家,就更是亲信。一旦刘肇下令逮捕他们,势必惊动窦太后和窦宪。
    惊动窦太后和窦宪还不是最可怕的。刘肇最担心的是,邓叠等人是窦太后和窦宪的心腹,他们密谋弑君,是否窦太后和窦宪授意?
    窦太后毕竟是刘肇的养母,而且由于刘肇不知生母,一直把她当亲生母亲孝敬,她应该不至于想谋害刘肇。那么,窦宪呢?
    如果密谋弑君的是窦宪,那么,刘肇要对付的,绝不仅是邓叠等人。刘肇就更不能轻举妄动。一旦下令逮捕邓叠等人,势必打草惊蛇,让窦宪有所防备,对付窦宪便难上加难。但刘肇又决不能放纵邓叠等人密谋,否则还没与窦宪交锋,就被邓叠等人杀了。
    既不能打草惊蛇,又不能放纵密谋,刘肇该如何是好?
    刘肇已经别无他法,只能使出这步险棋——擒贼先擒王,直接除掉窦宪。只要窦宪倒台,邓叠等人就是砧板上的鱼肉,任他处置;反之,如果窦宪没有倒台,处死邓叠等人也无济于事,凭窦宪的权势,他可以培植无数邓叠。
    擒贼先擒王的道理很简单,也没错,可关键是——怎么“擒”。
    (5)
    这个世界上最缺的不是道理,而是执行。道理很多人都懂,但不是每个人都能高效地付诸实践。
    在决定“擒王的方案”前,刘肇还有一点顾虑——该不该擒,或者说刘肇还需要一个发动政变的理由。
    千万不要小瞧这个理由。孔夫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窦宪毕竟是刘肇的舅舅,刘肇如果无故发动政变,即使成功,也难免让世人非议。而且,如果找不到除窦宪的道德依据,刘肇也会底气不足,这无疑会影响政变的成败。
    那么,该以什么理由发动政变呢?刘肇决定在史书寻找。
    中国自古便非常重视修史,善于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而统治者也常常翻阅史籍,为自己的决策寻找理论依据。鉴于窦宪是外戚,刘肇决定翻阅《外戚传》,看前朝有没有诛杀外戚的先例,如果有,刘肇便可理直气壮地动手。
    可是,万一《外戚传》中没有这样的先例呢?
    刘肇并不担心这点,因为他依稀记得,汉宣帝刘询诛杀过外戚霍氏。只不过,他对这段历史有些模糊,需要重新阅读史料。
    所以,政变的理由已经不是问题。但是,刘肇又面临着一个新问题,他身边并没有《外戚传》,需要从宫外调阅。
    这原本不应成为一个问题。堂堂天子,连阅读一本史书都成问题,岂不成笑话?但现实的确如此尴尬,在这千钧一发的危机时刻,《外戚传》已经不再是一本史料,而是一个特殊的信号,而借阅《外戚传》则是信号的释放。
    一旦让窦宪知晓,刘肇突然翻阅《外戚传》,尤其是当他得知刘肇阅读汉宣帝诛杀霍氏的史料后,当做何想?
    当然,窦宪也可能根本不关心刘肇阅读什么史料。换作一般帝王,也不会把阅读《外戚传》——阅读一本历史书弄得小心翼翼。而刘肇却如此重视,足见这位少年天子的心思何等缜密。
    刘肇知道,千乘王刘伉的府中有《外戚传》。刘伉是汉章帝刘炟的长子,也即刘肇的大哥,是个绝对可靠的人物,绝对不会把借书的事泄露出去。可是,派谁到千乘王府借《外戚传》呢?这又成了横亘在刘肇面前的难题。
    (6)
    刘肇不可能亲自出马。派近臣,刘肇又对他们不信任,万一派去借书的近臣是窦宪的间谍,岂不大事去矣?
    派去借书的人,必须是亲信中的亲信,刘肇对他知根知底,可以百分之百确保不会叛变。那么,刘肇身边还有这样的人吗?
    还真有一个!不过,此人的身份非常敏感,按常理来说,刘肇应该对他充满猜忌,而他也极可能不会与刘肇同心同德。但事实上,两人手足情深,亲密无间,感情之深,不仅在东汉皇室,即使历朝历代皇室中都非常少见。
    他就是刘肇的三哥清河王刘庆。之所以说刘庆身份敏感,是因为他曾是皇太子,只不过因被窦太后中伤而被废黜。刘庆被废后,刘肇才得以立为太子。如果没有窦太后从中作梗,成为大汉皇帝的,应该是刘庆,而不是刘肇。
    所以,谁能保证刘庆对皇位没有一丝觊觎之心?
    自古废太子,往往会遭到皇帝的防范、猜忌,甚至是迫害。但是,刘肇却一点也不猜忌刘庆。事实上,刘庆为人谦卑、谨慎,也确实对皇位没有一丝觊觎之心。而且,当刘肇决定铲除窦氏时,刘庆坚定不移地予以拥护和支持。
    皇室手足相残的悲剧,不仅没在刘肇身边发生,恰恰相反,皇兄反而成为他最得力的助手。兄弟齐心,其利断金,这可真是天助刘肇。
    刘肇于是派刘庆私下向千乘王刘伉借《外戚传》。刘庆借到《外戚传》的当晚,刘肇警觉地避开所有宫人,单独在内室召见了他,两人谋划了许久。政变理由的问题就这样有惊无险地得以解决。
    接下来,便是放开手脚与窦宪一战。
    当时,窦宪正领兵在外,而刘肇掌控着执金吾和北军。这两支军队都是京城禁卫军,刘肇凭借这两支军事力量,控制整个京城不成问题。因此,刘肇完全可以乘窦宪不在,将其党羽一网打尽,然后关闭城门,下诏讨伐窦宪。
    这个政变方案比较稳妥,成功的可能性也比较大,它可以避免与窦宪直接交锋。如果真等到窦宪回朝再行动,那就是和窦宪面对面过招,鹿死谁手还尚未可知。
    但是,该方案也存在一个缺陷,一旦窦宪得知刘肇发动政变,驻军在外的他,很有可能举兵谋反,或者以清君侧的名义攻打京师。当然,到时刘肇稳居京师,遥控天下兵马讨伐窦宪,肯定没有与窦宪当面过招那么惊险。
    但当面过招虽然惊险,却可以将窦宪集团成员,包括窦宪在内一网打尽,斩草除根。
    刘肇到底是追求稳妥,还是追求彻底?
    (7)
    换作一般人,肯定追求稳妥,管他会不会天下大乱,先坐稳皇位再说,没必要为了彻底冒那么大风险。况且,如果想追求彻底,就必须等窦宪回朝,一般人也没那么多耐心。再者,谋定而迟迟不动,难免夜长梦多。
    可刘肇却决定等待。
    这个十三岁的少年,拥有超凡的忍耐力,以及缜密的思维能力。整个政变计划,被他隐藏得密不透风,窦宪直到回朝的那一刻,还浑然不觉。
    所以,在政变的谋划上,刘肇虽然付出了极大的心血,但整个政变过程非常短暂,简直是快刀斩乱麻,一举铲除窦氏集团。
    该隐忍的时候,刘肇可以把自己变成空气;该出手的时候,刘肇的速度迅如雷霆。
    刚得知窦宪将要班师回朝,刘肇立马派使者出城,赏赐三军,安抚人心。同时,更是为了麻痹窦宪。
    这一招看似普通,其实极其考验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大战一触即发,不要说一个十三岁的孩子,即使一个成熟稳重的中年人,也很难表现得如此从容不迫,还不忘派使者犒赏三军。这当然也是一种心思缜密的表现,大将领兵回朝,如果刘肇不这样做,很可能被精明的窦宪嗅到一丝异常。
    就这样,窦宪不知不觉一步步接近刘肇精心部署的圈套中。
    窦宪骑着高头大马,趾高气扬地走在队伍最前,率领三军将士整齐有序地进入雒阳城中。
    窦宪入城的速度并不慢,但无论刘肇的心理素质多强,这一过程,对他来说想必都是漫长的煎熬,分分秒秒提心吊胆。
    无论自己的计划多么周密,也无论窦宪被蒙在鼓里多久,但只要其中有一秒,窦宪嗅到了异常的气味,都会让整个政变功败垂成。
    及至窦宪的队伍全部入城,刘肇还来不及长舒一口气,立刻亲临北宫,关闭城门,形成关门打狗之势。紧接着,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下令逮捕郭璜、郭举、邓叠、邓磊等窦氏党羽,将其全部下狱处死,然后派使者飞奔窦宪府邸。
    此时的窦宪,不知是否仍然蒙在鼓里,但这已经无损大局。纵然他窦宪骁勇善战,曾指挥千军万马大破北匈奴,如今都已经是关在笼子里的老虎,掀不起风浪。刘肇的使者一到,窦宪只能乖乖让权,交出大将军印绶。
    曾经不可一世气焰熏天的窦氏集团,就这样轰然坍塌。
    刘肇获得了一场让自己重获新生的大胜利。但是,这场胜利尽管足以彪炳史册,尽管它来得很突然,但刘肇的头脑却异常清醒,丝毫没有迷失在胜利的喜悦中。窦宪确实已经失势,但谁能保证他不会咸鱼翻身?咸鱼翻身这种事情,窦宪可是很有经验和心得,毕竟他曾在刘肇即位之初翻身过一次。
    刘肇不仅要打倒窦宪,还要让他万劫不复。
    (8)
    让窦宪万劫不复的方法很简单,那便是处死窦宪。处死窦宪的方法也很简单,那便是翻旧账,让他给都乡侯刘畅偿命。
    但刘肇没有这样做。没有这样做,不是刘肇不想杀窦宪,而是不能杀。不能杀不是刘肇没有能力杀,而是碍于窦太后的情面。
    想杀不能杀,不能杀则不能防止窦宪咸鱼翻身,这该如何是好?关键时刻,年轻的刘肇展现出了政治家老练和阴狠的一面。
    刘肇改封窦宪为冠军侯,表面上看,还算比较宽厚。但是,刘肇却旋即下诏,让窦宪回到封国,不许住在京师。住哪儿可不仅是生活问题,其中大有门道,住在京师,便接近政治中心;住在封国,便远离政治中心,窦宪想要东山再起,就难上加难。
    两招之后,窦宪已经被“废除武功”,打回原形。但刘肇的“连招”有三招,第三招是最仁慈的一招,却也是最致命的一招。
    窦宪回到封国后,刘肇给他挑选了一位严厉的国相。名义上,刘肇是关心窦宪舅舅的道德思想教育,让严厉的国相督促他洗心革面,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实际上,明眼人都知道,刘肇这是想逼死窦宪。
    果然,国相上任后,天天盯着窦宪找茬,时不时打窦宪的小报告,弄得窦宪处处不自由,提心吊胆,寝食难安。更让窦宪难以忍受的是,国相还隔三差五暗示窦宪,你罪孽深重,现在活的每一天,都是皇帝陛下的恩赐。做人要有节操,不能太贪得无厌,总霸占着陛下的恩赐。
    久而久之,窦宪终于忍无可忍:不就是想让我死吗!
    于是,窦宪一怒之下,自尽身亡。
    一代名将,就这样以令人唏嘘的方式落下帷幕。窦宪死后,窦氏外戚集团也彻底烟消云散,刘肇得以尽掌朝政大权。
    刘肇的掌权,绝对是东汉王朝的幸事。窦宪虽然骁勇善战,但并不善于治国理政,且不体恤百姓,其党羽更是骄奢淫逸,为非作歹。而刘肇恰恰相反,他勤于政事,体恤百姓,轻徭薄赋,多次下诏赈济灾民,并征召贤人士大夫处理朝政,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步入鼎盛,史称“永元之隆”。
    不过,刘肇始料未及,他在铲除窦氏集团夺权的过程中,无意中犯下一个巨大的错误,竟成为王朝祸乱的根源。
    帝国的悲剧

    在铲除窦氏集团的斗争中,刘肇用对了一个人,但遗憾的是,也用错了一个人。
    用对的人名叫郑众;用错的人,也名叫郑众。
    但这两个郑众不是两个人,而是一个人。
    既然是一个人,为何又有对错之分呢?
    原因在于郑众的身份特殊,他是一个宦官。
    不过,郑众虽然是一个宦官,但品行端正,从不结党营私,即使在窦宪权势最盛时,也从未想过巴结窦宪,始终忠于皇帝。刘肇见他忠心耿耿,便将他视为心腹,与他谋划铲除窦氏集团。郑众也尽心尽力,出谋划策,为刘肇解决了许多问题。可以说,如果没有郑众,刘肇绝不会如此顺利地扳倒窦宪。所以说刘肇用对了郑众。
    但郑众毕竟是一个宦官。东汉开国后,为防止宦官乱政,不仅削减宫中宦官规模,更是对宦官进行严格管制,不许宦官担任朝廷要职,禁止宦官与外廷来往。刘肇重用郑众,无疑坏了祖制,所以是一个错误的决定。
    可是,坏了祖制为何就是犯错?祖制难道一定是合理的?
    宦官中固然有道德败坏者,但外朝官员中难道就没有道德败坏者?历史上的贪官奸臣可是一把一大抓!为何一定要压制宦官?
    这是不是对宦官的歧视?是不是对宦官的偏见?认为宦官是刑余之人,肯定心理变态,无恶不作。或者,有些外朝官员红眼病发作,见不得宦官受重用。
    有没有这样的外朝官员呢?当然有!但压制宦官的根本原因并不在此,而涉及到一个概率问题:宦官群体中出现道德败坏者的概率远远大于普通官员。
    为什么宦官中出现道德败坏者的概率会远大于普通官员?
    有人马上就会想到,宦官“下面没有了”!必须承认,宦官“下面没有了”,确实会影响到其身心健康,甚至会让人变得阴鸷、无耻。但这绝不是宦官道德败坏的唯一原因,甚至都不是根本原因。
    宦官群体中之所以多败类,与这两大原因有很大的关系:
    (2)
    其一,宦官的来源本来就不堪。如果是官员是优中选优,那么宦官就是差中选差,充其量也只是差中选优。宦官作为供君主役使的角色,并不体面,尤其是东汉开国后,宦官全部由阉人担任(东汉以前宦官兼用士人和阉人),就更不体面,所以,选择当宦官的人,很多原本就是厚颜无耻之人。这类人即使“下面还在”,也会是社会败类。
    其二,宦官是皇帝的家奴,其职责是侍奉皇帝的生活,由于工作的需要,他们养成了柔佞谄媚的作风。尤其是宦官头子,大多是长袖善舞、溜须拍马的高手,否则也不会取得主子的宠幸,步步高升。也正因为身份卑微,宦官们不会像士大夫那样,拥有崇高的道德感和使命感。一个奴才是绝不会想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
    可是,郑众德才兼优,刘肇为何不能重用他?关键是,郑众助刘肇取得了夺权斗争的胜利,事实证明,刘肇重用的不是一个祸乱朝政的奸宦,而堪称一位拨乱反正的良臣,难道这也是错的?
    诚然,郑众是一个贤明的宦官,但不是所有宦官都如郑众这般贤明。刘肇重用郑众,开了一个重用宦官的口子,必会引起后世皇帝的效仿,但后世皇帝不可能都像刘肇这样英明,其重用的宦官更不可能都像郑众那样贤明,就势必会导致宦官乱政的乱象发生。
    刘肇有没有意识到这个遗祸匪浅的过失?
    从刘肇后来的表现看,恐怕没有。
    如果说刘肇重用郑众铲除窦氏集团是迫不得已,因为他无人可用(郑众时为钩盾令,相当于皇家园林管理员,刘肇跟一个管理员谋划夺权,可见他当时多么缺助手),那么,当窦氏集团覆灭后,刘肇的所作所为就只能说糊涂。
    窦宪倒台后,刘肇论功行赏,将郑众提拔为大长秋。大长秋相当于皇后宫中管家,主要有宦官担任,刘肇让郑众给皇后当管家,也算是专人专用。
    如果刘肇就这样任用郑众,让他在自己的专职工作上发光发热,给王朝带来的负面影响恐怕要小不少。
    可惜刘肇没能做到这一点。而且在他看来,自己也缺乏这样做的条件。
    (3)
    当时,刘肇虽然已经夺回皇权,可以无障碍与朝中大臣沟通,但他对于那些曾经效忠过窦宪的大臣,一时间还是难以充分信任。所以在某些问题上,刘肇不愿过多地与朝臣沟通,更愿与亲信的宦官商议。这就开启了东汉宦官干政的恶例。
    其实,刘肇也不是没有可以视为心腹的大臣,比如太尉丁鸿,他就是刘肇的铁杆忠臣,“对革命有过大功的人”。在铲除窦氏集团的斗争中,丁鸿兼任禁卫军将领(卫尉),屯驻于南、北宫,为政变的胜利起到了巨大作用。
    刘肇掌权后,对丁鸿非常器重。那么,刘肇为何还要重用宦官呢?这与郑众的所作所为有很大的关系。
    但此事与郑众有关,却不是郑众贪恋权势阴谋揽权,恰恰相反,郑众是一个谦卑低调,看轻权势的人。
    铲除窦氏后,刘肇多次赏赐郑众,郑众总是辞多受少。
    辞多,是不敢居功,不贪婪;受少,是不拒绝皇帝,让皇帝难堪,也是不故作清高。郑众的表现,可以说既谦卑,又很有情商。
    郑众这样的人,自然很讨皇帝喜欢。不用说皇帝,任何人都喜欢这种高情商的聪明人。
    可这是一件是好事吗?
    这当然是一件好事!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从另一面分析,这也不是一件好事。
    如果郑众没有这么低调,甚至居功自傲,必然会引起刘肇的反感,逐渐疏远他,也就不可能让他参政。可郑众偏偏如此低调,不仅让刘肇对他越来越宠幸,而且还化解了刘肇的一大隐忧。
    这大隐忧的化解,直接关系到郑众的干政。
    本来,刘肇决定重用郑众前,还有一些担心,除掉权臣后,又培养出一个权阉,但郑众的低调,无疑完全化解了刘肇的担忧,使他放心大胆地让郑众参与朝政(策勋班赏,每辞多受少。由是常与议事。中官用权,自众始焉)。
    不得不说,郑众的参政并没有祸乱朝纲,反倒协助刘肇开创盛世。但这对王朝而言,也未必是一件好事。甚至于,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一件坏事。
    如果郑众是个无能的宦官,其干政造成了负面影响,凭刘肇的英明,想必会及时阻止他参政,或者一开始就不会与他商议朝政。正因为郑众贤能,让刘肇对他越来越倚重,才得以开创宦官干政的先例,并使得其他宦官滋生了干政的觊觎之心。
    永和六年(94年),太尉丁鸿去世,郑众则继续则在岗位上发光发热。郑众十余年如一日地尽忠,彻底打动了刘肇。于是,英明的刘肇又犯下了一个遗祸匪浅的错误。
    (4)
    这一次错误也是打破祖制。东汉开国以来,从未有过宦官封侯的先例,但刘肇却决定为郑众破例。永元十四年(102年),刘肇下诏封郑众为鄛乡侯,食邑一千五百户,并允许其养子承袭。
    东汉的侯爵分为三级——县侯、乡侯和亭侯,县侯等级最高,亭侯最低,郑众的鄛乡侯是位于第二等的乡侯。而与郑众同为铲除窦氏功臣的丁鸿,却只是亭侯,而且还是在汉章帝时期所封。
    丁鸿作为一代名臣,誉满天下,又立下铲除窦氏的大功,其爵位却还不如一个宦官,这难免让人替他不值。虽然,刘肇加封郑众为侯时,丁鸿早已去世,但刘肇完全可以追封丁鸿,或封赏其后人。
    刘肇之所以没有这样做,恐怕在他的内心深处,更倚重的是郑众,而不是丁鸿。说得难听点,也就是重宦官而轻朝臣。
    让宦官参政,给宦官封侯,心理上也更倚重宦官,显然,宦官的地位,在刘肇时期发生了质的飞跃,他们不再是仅供洒扫的奴才,还开始充当皇帝合伙人的角色。
    如果说刘肇以前,东汉是皇帝与朝臣共治天下;刘肇掌权后,无疑变成了皇帝、朝臣和宦官共治天下。
    这无疑是王朝的噩梦。宦官根本不具备治理天下的能力,无论道德上,还是才学上,让宦官远离政治,才是王朝的福音。
    但是,这还不是最可怕的。
    也许是天不佑东汉,从刘肇开始,帝国便启动着一个可怕的恶性循环:
    刘肇以后的历代皇帝,除了沦为傀儡的末代皇帝汉献帝,没有一个活过四十岁。皇帝短命,意味着继承人年幼。事实上,刘肇以后的历代帝王,即位时全是未成年人,最大的汉桓帝也不过十五岁,最小的汉殇帝(刘肇之子)只有100多天。
    皇帝年幼,意味着无法亲政,于是便会出现太后临朝、外戚掌权的现象。权力如鸦片,沾上便不容易放手,等皇帝年长后,外戚势必不愿归政,就必然引起皇帝的不满,引发皇帝与外戚的矛盾。
    所以,刘肇以后的历代帝王,都重复着刘肇即位之初的命运。而他们改变命运的方式,也与刘肇一模一样。由于外戚的党羽充斥朝廷,皇帝不得不利用宦官夺权,从而导致宦官势力在一次次政变中成长、崛起,成为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
    但这也不是最可怕的。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2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保卫司马南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2-04-15 01:02:19  更:2022-04-22 19:39:15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