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购物 网址 日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视频推荐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日历2023  日历2024  日历2025  日历知识  | 每日头条  视频推荐  数码知识 两性话题 情感天地 心理咨询 旅游天地 | 明星娱乐 电视剧  职场天地  体育  娱乐 
日历软件  煮酒论史  历史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春秋战国 三国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哲学 厚黑学 心理学 | 文库大全  文库分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钓鱼 双色球 戒色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足球 nba 象棋 体操
    
  首页 -> 煮酒论史 -> 原创——坑爹之王PK大赛 -> 正文阅读

[煮酒论史]原创——坑爹之王PK大赛[第1页]

作者:个性飞扬1305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前言
    Ladies and gentlemen?欢迎光临。在疫情四虐,大家一颗躁动的心、骚动的灵魂,都只能困顿在家的时期里,我们本着闲着也是闲着,没事找事的精神举办本次大赛。欢迎各位踊跃参与大赛的评选活动。本次大赛的宗旨是“娱乐第一、信口开河”。
    各位参赛选手,有的是民心所向众望所归,有的是亲友团隆重举荐,还有一些自身莫名其妙愤愤不平者是由被坑之亲爹推开自己的棺材板亲自为之报名才来到这里的。各位重然心怀冤枉也请少安毋躁,既来之,则安之。切任我胡说八道一番又如何。

    第一章 丹朱

    下面由请1号选手“刘源明”选手隆重登场。报名来源“亲爹”报名理由,儿子不争气,传位给女婿。
    刘源明这个名字大家可能比较陌生,他还有一个大家比较熟悉的名字“丹朱”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棋圣(围棋)。是的,他就是中国历史上三皇五帝中尧帝的嫡长子帝丹朱。
    丹朱呢是一个很能力的人,不然也不会成棋圣,虽然他有优势——围棋是他爹创造的。尧肯定是个很牛B的人,无论智商还是才能,而尧有10个儿子,丹朱是最出色的那个。以他的能力我个人认为如果教育得当他还是可以成为一个说得过去的领袖的可是,在他的时代里他面对的是两个三皇级的BOSS——他爹、他妹夫。于是丹朱就变成了坑爹的1号选手。
    我们先来看一下当时的历史环境——禅让制(在位者还没死,上位者提前实习),但是此时的禅让制并非是毫无理由的禅让,而是有一定的血缘关系中的禅让,严格来说叫血缘关系禅让制,也就是说部落首领的禅让是在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部落内禅让的。比如说少昊是黄帝的长子,如果说禅让制,怎么禅让给自己长子?颛顼是少昊的侄子,黄帝的孙子,帝喾又是颛顼的侄子,帝挚是帝喾的长子,唐尧是帝挚的弟弟,虞舜是颛顼后裔,看到了吧,全部都有血缘关系,所谓的禅让制其实就是血缘关系禅让制。(其实呢,正常的都是禅让给自己的嫡长子的,继承制的早期)
    牛逼的大BOSS——尧。正史呢是说尧创造了禅让制,其实当时的历史时代就是禅让制的时代,只是尧打破了血缘禅让,把首领的位置“禅让”给了和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舜(女婿,有木有点招入赘女婿的意思……)至于为什么这个禅让是加了引号的,在之后另外一个大BOSS舜出场的时候我再解释。尧其实是个谥号而不是他的名字也不是当时臣子对他的称,尧在当时应该是大概应该是被被称呼为陶唐伯(给大家普及一下这个时期的姓氏,“姓”与“氏”是分开的,姓表示血缘,氏表示贵贱。尧祁姓,名放勋,原封于唐,故称陶唐氏)。在之后的文中为了方便我们还是称呼他为尧,尧并非嫡长子,尧本是帝挚青阳氏政权末任帝姜匡二的四弟(二哥名弃,三哥名契)当时名正言顺帝位的继承人是姜匡,那个时代水患严重而姜匡却置之不理姜唐尧因治理灾害与动乱赢得民心,各氏族联盟逼迫姜匡二将帝位禅让给姜唐尧,建立了帝尧陶唐氏政权,立都于平阳。请小伙伴们画重点——逼迫禅让。
    好吧,历史背景和亲爹我们就简单介绍这些。其实我个人觉得应该还有很多人和丹朱一样失去自己的位置,只是丹朱更有代表性,他是第一个让他老爹打破了血缘禅让制的人,当然也不是他一个人的错,毕竟他还有兄弟(比他还差)所以我们以他来做为1号选手。下面我们就来聊聊他是如何坑爹的。
    丹朱23岁的时候,公元前2161他爹想考验他,于是呢就给了他一块封地-丹渊(今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然后他才被称为丹朱,在这之前他应该是叫做姜朱。可是丹朱不愿意去啊,估计是在家活的比较舒服,标准的官二代,标准的继承人,想想那生活肯定好的不要不要的。估计也是不务正业(不学如何做个好首领)整天把心思放在玩上了(围棋)。突然被老爹赶出家门要开始苦逼创业生活,肯定是不愿意去的。可是他老爹可不管他三七二十一,整天玩物丧志怎么行,于是派了二百人护送他们全家前往封地,名为护送,实为押解。丹朱带着两名妻子和三个儿女以及十几名随从和仆人在丹渊落脚。想像很美好,现实很残酷。他爹以为给他5个亿,他就可以成为下一个首富……可能现实是,他根本不去管理封邑的政务,照样放浪形骸,游手好闲,不务正业,致使封地社会秩序一片混乱。估计是原来在他爹跟前还能多少收敛一点毕竟有人管教啊,这一下天高皇帝远的他又是封地里说了算的,那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了。然而就在5个亿被败光之前又出现一个重要人物,他挽救了这5个亿,而且还把这5个亿变成了自己家的……
    其实呢,丹朱真不是无可救药,只是我估计也是尧把心思都放在治理部落而疏于对自己子女的管教,不然也不至于10个儿子都没有一个有出息的。起码他的岳父就对他影响比较大(和尧一样都把心思放在女婿身上了)一日,他带着两个随从在街上闲逛,忽见一对父女在街道中间摆了个挂摊,周围有许多人围观,把道路都阻断了。他喝令众人闪开,走上前质问道:“你这老者好不晓事,何于路中摆摊?”老者道:“没人告诉我路中不可摆摊,这是没人管的地方!”丹朱本欲发火,又觉得老者言之有理,便忍了,问道:“你会占卜?”老者点点头。丹朱请其为之占卜,老者卜过言道:“君有大才,只欠规范。”丹朱问:“何为规范?”老者道:“规者,尺度也;范者,模具也。无规矩必生混乱,无模范必无所依。君知否?”丹朱顿有所悟,便请老者父女到家中做客。通过交谈得知,老者叫笵,乃丹渊大贤,夫妻只生有一个女儿,唤作小范。笵除善占卜外,还善武,精通兵法。于是丹朱拜笵为师,请其协助他共同治理丹渊,丹渊从此大治。后来丹朱娶了小范为妻,并答应岳父,小范所生子女皆以笵为姓,以延续笵氏宗嗣。(这是入赘了么……)这女婿招的便宜大发了哈,家里只有女儿的小伙伴们可以xiao习一下哈。尧本来是送儿子出来创业,为将来接管自己的位置打下基础,结果儿子虽然有了长进却被老范招了赘……所以尧最后也只能招赘了吧!老范还是很有两把刷子的,把个原本不务正业的丹朱调教的很是有点领袖的样子了。本来这个时候的丹朱已经开始远离了坑爹之路,有机会重回正轨的,可是对儿子寄于重望的尧再次让这种机会与丹朱擦肩而过。公元前2151南方的三苗叛乱,伯益向尧帝建议,让长子丹朱训练军队讨伐三苗。尧帝没有同意,因为他看到了儿子丹朱的才能,觉得他是国家的希望,怎么能让他去那蛮荒之地冒险呢?于是他选派另一位将军带兵去征讨三苗。哎……儿子是亲生的,尧已经看到儿子才能了,又怎么能舍得他去冒险呢。可是命运也并没有放弃丹朱,公元前2149,尧帝派出的军队被三苗人击败,出征的一千人逃回来不到二百。伯益和舜都建议派丹朱领兵,说他能征善战,除了他别人很难征服三苗。尧帝没办法,只好使人往丹渊送信,命长子丹朱领兵南征。丹朱不负众望于公元前2148,在岳父笵的帮助下,数败三苗,平息了三苗的叛乱,凯旋归来。尧帝十分高兴,觉得丹朱很了不起,便打算立他为储君。天秤似乎又向丹朱倾斜,但是时间毕竟还是晚了三年,在这三年里多出了另外一个BOSS级的人物——舜。我们来看看在这三年里除了叛乱还发生了些什么呢?
    在各类记载中都无法查到尧的生卒年份,不过有资料记载尧是二十岁代挚为天子,而丹朱可以查到的资料是次年出生,他是尧的第一个儿子,在十六七已经结婚生子的古代,已经二十一岁的尧才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儿子(请诸位参考40岁以后才得子的感脚哈)所以我们也可以理解丹朱一些性格的由来及尧对他寄予重望又舍不得他真的吃苦。而尧也真的是一个实实在在心怀天下的首领,因为丹朱年轻时很不争气。少时不务正业,骄傲暴虐,性情乖戾,别的本事没有,专会打仗斗殴,时常把人打伤,让人家找上门来兴师问罪。虽然成年后尧把他押到封地后被老范收了当女婿后有所长进,让尧又看到了曙光,但是他也不放心把部落交给这样的儿子。还有一种比较重要的原因是当时的陶唐政权的稳定性,前面我们也说过,尧所在的时代是水患严重的时期,于是尧也在寻找更合适的部落首领。尧在40岁左右就已经开始找继承人了(没办法,古人寿命短,而当时又是禅让制,在位者需要辅政,以确保新上位者稳固又合格)。
    尧最早想禅让的人并不是舜,而是许由。也有记载说许由做过尧、舜、禹的老师,人称“三代宗师”不过个人觉得可能性不大,不过应该是做过尧的老师,传说他知道尧想禅让给他之后就去当了老百姓,而尧又想让他做九州牧,然后他就“颍水边洗耳,表示不愿听到这些世俗浊言”再后来他隐居山林,死后葬箕山之巅,被尧帝封为“箕山公神,配食五岳,后世祀之”这只是个小插曲,由这个传说来看,尧是真的想找个有才能的人,而不仅仅是自己的儿子来治理自己的部落。
    许由隐居了,尧继续找继承人。而这个时候伯益推荐了舜,说舜以孝闻名天下,品德高尚,万民敬仰,有贤者德义,可以重用。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位历史牛人在被伯乐发掘前的事迹——舜乃颛顼高阳氏后代,世代为贵族,不过到了他父亲的时候已经很贫穷了。舜的母亲早亡,父亲续娶了一位后妻,成为他的继母。继母后来怀孕生下一子,叫做象。父母偏疼小儿子,对舜进行歧视和虐待,但舜胸怀大度,始终对他们进行忍让,赢得了乡邻们的好评。请各位对歧视虐待画重点。而舜呢?无论父母和弟弟如何对待他,总是逆来顺受,不但辛勤耕地,而且心无芥蒂地孝敬父母,爱护弟弟,尽全力维持着家庭的和睦。在舜得到尧的赏识之后受到继母和弟弟象的嫉妒,他们想害死舜,抢夺舜的妻子和财物。于是他们跟舜的父亲瞽(gǔ)叟(意思是瞎老头,未必是眼瞎,更有可能是心瞎)串通起来,假装让舜去修补谷仓的屋顶。舜刚爬上屋顶,瞽叟和象就抽掉梯子,然后在下面放火。幸好舜事先识破他们的诡计,预先用布做了两个翅膀一样的东西带在身上,见到他们放火,就用这两个东西借力,跳了下来。瞽叟跟象一计不成,又叫舜去淘井,舜刚进去,他们就往井里填土,想把舜活埋。舜早有准备,预先在井壁上挖了一条通道,逃出生天。类似的这种恶劣事件发生过很多回,舜每次都凭着自己的聪明和勇敢化险为夷。面对如此丧心病狂的家人,我们一般人认为不反过来报复他,都已经算道德楷模了,怎么还可能继续和睦的相处?可是舜不是一般人,他的境界高到什么地步,他就当没事儿一样,他依然的孝顺父母,关心幼弟,如果舜犯了小错误,他们愿意打愿意骂,那就忍了,如果无理取闹想害死舜,他也不反抗,他就躲,躲到让他们找不到,这就是舜处理问题的办法。他的弟弟象这个人,十分顽劣,舜找了个办法,据说是发明了一种棋,让他弟弟分散注意力,不要每天出去打架闹事惹祸去,在家下棋,分散一下注意力,这个棋呢,据传说就叫象棋,因为他弟弟的名字就叫象(也有说象棋是丹朱发明的)。(请大家自行脑补各类宫斗大戏中牛逼女主哈)虽然上面回两个仅是传说,不过舜确实是因为孝和智而得到尧的赏识的。(没有智只有孝的尧不会看上吧)所以传说未必都是假的,由此我们可以发现舜真的很有智慧,能在这种被全家迫害的情况下生存,而还能让自己做的这些广为人知,知道他的人都称赞他的德行(躲避不是重点,而是别人都知道他以德报怨,总不能是他后母和父亲害他不成为他传播美名的吧……他可是因为这个才被推荐给了尧的)。舜得到了尧的认可并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舜,由此舜正式步入仕途。

    丹朱在“三苗”之乱平定后,又率兵击败了来犯的共工氏,为国为民立了大功,威信一天比一天高。重新回到中央政权被他的父亲和大臣们看到他丹朱也是个有能力的人,这本是他唯一的机会,可惜了,他还是晚了,舜已经出现了而且尧给他的几个官职他都做的很好,他已经是个被中央政权和坐在最高职位的那个人认可的人了。当有人再次提到可以禅位给丹朱没有多久,部分酋长就散布流言蜚语,到尧的跟前说朱居功自傲,说朱拥有兵权,而这时候,从东面传来消息,说丹(丹朱封地)地瘟疫流行,人畜死亡很多,灾情严重。尧此忧心忡忡,每日愁眉不展。丹朱不愿意解释,就主动向舜交出兵权,并请求回故乡丹地带领民众抗灾自救,重建家园。就此丹朱再一次退出了政治中心,离最高的座位越行越远。而舜作为尧的女婿开始替尧处理很多的政务,并且做的则越发的得人心,得到各部落首领的认可。

    不可否认的是舜确实是个好首领,也有着非常强大的领导能力,在茫茫的历史中,舜也是个不可多得的好领袖。那么尧真的最后是禅让给了舜吗?

    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尧舜禹的非血亲禅让是根据《史记》的记载。但《史记》的成书年代是西汉,距离尧的时代非常远,并且所参考的资料,都是经过了秦始皇焚书之后所剩不多的古籍。加上儒学兴起,舜是儒家特别推崇的人,儒家后来的势力特别大,占据中国主流思想文化的顶端长达2000年之久,所以他们有很大的可能,把舜帝给美化了,是否对禅位进行了美化,我们不得而知。

    在另外一个版本里,舜帝不是禅让得来的位置,他是篡位,他先是在尧的面前诽谤了丹朱,挑拨他们俩的父子关系,然后呢,尧帝可能是中招了,把亲生儿子丹朱派到了很远的地方去做诸侯。在这之后呢,舜又囚禁了年老势衰的尧,逼迫尧让出位置,这个版本来自于竹书纪年,《竹书纪年》上的原话说的是“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这个表述应该是很明白的,丹朱知道舜篡位之后,他率领部队前来讨伐舜,和舜展开了大战。《竹本纪年》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因为被埋藏在古墓里,所以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逃过一劫,并没有被焚毁。《竹书纪年》是中国古代唯一留存的未经秦火的编年通史。他虽然不在24史之列,但是也并非野史,它是由春秋时期的史官所作,应该也是一部很严谨,很认真的官方作品。这部作品现在已经失传了,当时出土只出了一部分,当时这个竹书纪年出土以后,震惊整个史学界,我们以前所知道的那么美好的事情,原来可能是假的。而《史记》也留下了蛛丝马迹:在舜获得权力之后,首先就将尧的重臣浑沌、穷奇等人全部免职,随后安插了自己的16位重要大臣,很显然,舜的这一番举措也是在排除异己。

    陶寺的出土实物,也给“尧舜禅让说”的美好信念提出反证。叶舒宪介绍了学者王晓毅、丁金龙的六点证据,说明4000年前曾发生过激烈的暴力破坏和毁灭行为:一、平城墙——陶寺中期的城墙被晚期遗存所叠压或打破;二、废宫殿——陶寺中期的被毁建筑上堆积着陶寺晚期的垃圾;三、杀壮丁——陶寺中期的灰坑中充填着身首异处的几十具尸骨,其中多数为青壮年;四、淫 妇女——一具35岁左右的女性骨架,被折断颈部而死,并在阴 部插入一只牛角;五、毁宗庙,陶寺晚期文化层压在中期的小城祭祀区之上;六、扰祖陵——M8棺内墓主人骨被损毁和移位,M22棺下扰坑有随意抛弃的人头骨5个。

    舜入仕后很快就走到了政治核心的位置,一是舜确实有能力,二是他的身份(女婿)而尧虽然有10个 儿子,但是除了丹朱之外都无材,而丹朱则在败三苗后被诽谤不得不回到封地,此后舜很快就已经和在替尧行政首领职权整整28年,在尧晚期权力已被架空,而丹朱也被隔离不能见尧。在尧晚期丹朱还是做出过努力的,他平三苗之乱后很得三苗的认可,不能见尧之后他鼓动三苗再次起兵,试图拿回属于自己的位置。可是舜让宝地大司空契奉旨亲自调兵率军前去征讨之。帝尧胞弟契本乃天下奇才更是个杰出的帅才,他率兵出征后,只略用兵法使巧计,只动用五万精兵,便打的三苗与各族散兵游勇临时纠集成的乱民难抗其锐、难敌其谋,仅仅数月,便已招的三苗与一些乱民纷纷降顺,以后,再就没有诸侯三苗等乱民敢再闹事滋事了。尧死后,舜还是做出了应有的姿态,他让丹朱来做首领,然而没有任何一个部落首领去见丹朱,所有的事情都是向舜汇报,于是三年后,舜顺理成章的坐上了首领的位置。至此丹朱完败成了坑爹选手1号。他的坑爹其实不完全是他的问题,他爹心系天下而忽略了对他的培育,他又有个超级强大的用手,而他本身虽然也有所作为,但是真的是太晚了。他爹和对手都没有给他强大和成长的机会,根据以上结论1号选手坑爹指数2颗星。
    第二章 插曲一 落选的商筠
    插曲-落选的商筠。舜的儿子,与丹朱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舜去世后禹也让他为首领,但是一样没有其他部落首领去见他,而所有的事都去向禹请示,直至舜去世三年后禹成为了首领。商筠实在是没有什么突出的,他学习努力刻苦,与禹还是好朋友。商均被舜认为只知道唱歌跳舞,却不会治理朝政和国家大事。而他没有成为2号选手是因为在舜晚年禹在朝堂之上就已经咄咄逼人的态势了,在舜还是帝王时,大禹只是他的臣子,即便大禹治水有了崇高的威望,但臣子依然是臣子,在朝堂上还是要服从舜。可是,《尚书》却记载了在一次朝会上,大禹和另一位大臣皋陶的对话。皋陶问大禹:“皇帝说的话一定可实行?”大禹说:“你说得对,怎么不可以实行?不仅可以,还可以获得成功。”皋陶是负责司法的官员,他和大禹在朝堂上,当着舜和其他大臣的面夸夸其谈,并且谈论是有关皇帝的事,如此评头论足,难道舜和其他大臣就这样听着没什么反应?这似乎不怎么正常吧?这里面的秘密是什么?就是因为皋陶负责司法,所以他命令其他大臣都臣服于大禹,有人不服从,就会被他治罪。因此,大臣都被他整怕了,自然就不敢对两人的言行有什么反对了。舜见到这个场景,也不好说什么,只好给自己找台阶:“大禹呀,你再接着说。”难道大禹刚才说的话还不够多吗?还要他继续说?按道理,这个时候大禹应该闭嘴了,给舜一个面子才对。但此时大禹只是稍稍谦让了一下,然后就开始大发议论了。大禹说了什么呢?他完全是在给自己摆功,说自己做了什么,然后说如果将来自己当了帝王,又会怎么治理天下。如要把天下分成12个州,疆域要扩大的海边,在诸侯国要设立君长,到这个时候,舜才明白大禹之所以这么嚣张不把自己放在眼里,就是因为他掌握了军权和主政权。
    到这个时候,舜知道自己要确定自己的继承人了,所以只好表达了将来要退位的想法。而且他还把自己当初继承尧的帝位的事拿出来说,他的意思很明显,就是让大禹不要着急,自己会如同尧那样不会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会像尧那样,把帝位传给贤能的人。《史记》等资料中记载显示,舜将自己的帝王之位禅让到了禹的手中,按理来说,在得到舜禅让的位置后,禹理应善待舜,并为舜提供更加安稳的生活。然而,在让出统治之位后,史籍资料中显示:“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可见,舜并没有留在宫城,过上安稳的晚年生活,反而一路向南奔波。此外,在舜南巡过后,并未顺利回到北方,反而在两千多里外的湖南地区离开人世,而这一情况的发生,亦令无数史学专家困惑不已。从这个记载可以看到,所谓远古的禅让就是一个神话,血雨腥风必不可少。不然,舜为什么在古稀之年还要到南方去?很明显,他想到南方组织力量,和大禹进行最后一次较量,但他的行动没有起到什么效果,还把自己的性命丢掉了。
    从本质上说,首领之位是舜还在位的时候已经丢失了,舜试图重新掌权,也试图寻找其他力量,但是和尧的下场一样都是以失败告终。而商筠在这期间从未曾有过机会,最后禹的禅让也只是做给天下人看的。所以商筠未能入选2号坑爹名额。插曲结束。
    第三章 夏桀
    下面我们隆重推出2号坑爹选手——“夏桀”报名来源,历史名人,自动筛选。咱先他来个简介吧:桀(?―公元前1600年),姒姓,夏后氏,名癸,一名履癸,谥号桀,史称夏桀,帝发之子,夏朝最后一位君主,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在位52年(夏商周断代工程中预测为公元前1652年—公元前1600年),都于斟鄩(今河南洛阳)。桀文武双全,但荒淫无度,暴虐无道。商汤在名相伊尹谋划下,起兵伐桀,汤先攻灭桀的党羽豕韦、顾国,击败昆吾国,然后直逼夏朝重镇鸣条(今河南封丘东,一说山西运城西)。后被汤追上俘获,放逐于南巢,夏朝覆亡。数年后死于南巢。
    桀绝对算得上历史名人,不过是恶名,他以不思进取,骄奢淫逸而达到几乎无人不知的地步。但其时桀即位时各国诸侯已经不来朝贺。夏王室内政不修,外患不断,阶级矛盾日趋尖锐,民不聊生,危机四伏。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此时的夏朝已危如累卵,桀无非是压跨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作为一国之主他本应励精图治,扶大厦之将顷,可是他“筑倾宫、饰瑶台、作琼室、立玉门”。还从各地搜寻美女,藏于后宫,日夜与妺喜及宫女饮酒作乐。据说酒池修造得很大可以航船, 醉而溺死的事情时常发生,荒唐无稽之事,常使妹喜欢笑不已。商纣的酒池肉林也是效仿他的。大臣关龙逄几次劝谏夏桀,夏桀就是不听,关龙逄说:“天子谦恭而讲究信义,节俭又护贤才,天下才能安定,王朝才以稳固,如今陛下奢侈无度,嗜杀成性,弄得百姓都盼望他早些灭亡,陛下已经失去了人心,只有赶快改正过错,才能挽回人心。”夏桀听了,非常生气,下令将关龙逄杀死,这样,夏朝朝政更加腐败,夏桀也日益失去人心,众叛亲离了。到了晚年,桀更加荒淫无度,竟命人造了一个大池,称为“夜宫”,他带着一大群男女杂处在池内,一个月不上朝。正是这样,夏桀把夏朝推向了灭亡的境地。夏桀重用奸臣,排挤贤臣。他重用一个叫赵梁的小人,此人专投桀所好,教他如何享乐,如何勒索、残杀百姓。夏桀继位后的第十七余年,有人引见伊尹给夏桀,伊尹以尧、舜的仁政来劝说桀,希望桀体谅百姓的疾苦,用心治理天下,桀听不进去,伊尹只得离去。
    临走前,桀自豪地告诉伊尹:“人民跟我的关系,就是太阳和月亮的关系。月亮没有灭亡,太阳会灭亡吗?”伊尹离去后,将这句话告诉给了成汤,成汤也将这句话告诉给夏民,以试探夏民对桀的态度。没想到夏民竟指着太阳恶毒地咒骂桀:“若太阳什么时候会灭亡,我这个月亮愿意跟你同归于尽!(时日曷丧,予及如偕亡!)”这便是成语“时日曷丧”的由来,表达了一种愿意与憎者去死的仇恨心理。
    说桀就不得不说夏朝,中国第一个继承制的朝代,但是实际上夏和商还都是部落首领,不过其他首领会来朝见,其他部落的首领类似于诸侯,不过比诸侯的权利更大一点,更像是附属国的关系。夏
    朝共传14代,17位君主,夏朝在少康(从禹等待第8位君主)的带领下进入了中兴时代,少康死后其子姒[sì]杼[zhù]继位。他在位期间,决定完成其父姒少康的遗愿,攻打东夷。首攻东夷遭到了顽强的抵抗,杼的军队被东夷部落的长距离武器弓矢抵挡,遭受损失,无法前进。退回国都后,他发明用兽皮制作甲,兵士穿上后,能遮挡敌人的石刀、石箭的砍、射,战斗力大大增强。他同东夷各部落继续争斗,一直攻到东海边,进一步扩大了夏朝的疆域,最后降服了东夷各部落。除了东夷,杼打败了渤海、黄海、东海边上的多个部落及以狐为图腾的九个胞族,擒获了他们的首领。姒杼使东夷及海边各部落进一步融入夏朝。
    姒杼死后其子姒槐(或作帝芬、后芬)继位。他在位期间,先后征服了居住于泗水、淮水之间的九夷、即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等部落,扩展了夏朝的势力。《竹书纪年》载“后芬即位,三年,九夷来御。”这说明在槐的时代,九夷来朝,夏朝最辉煌的时代在帝槐时来临。
    姒不降继位,这是夏朝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并在他统治的五十九年里夏朝版图达到最大,他生前就把王位传给弟弟姒扃[jiōng]。姒扃[jiōng]在位21年,他廑[qín]儿子在位20年,有传说姒廑八年,天空中出现幻日这一自然界的正常光学现象,时朝野都视当时出现的幻日现象为妖孽。果然廑[qín]死后其堂兄不降之子孔甲继位,夏朝由此走向了下坡路,《国语·周语下》说:“孔甲乱夏,四世而陨。”指的是夏朝孔甲在位期间,肆意淫乱,沉湎于歌舞美酒之中,又笃信鬼神。使得各部落首领纷纷叛离,夏朝国势衰落,逐渐走向崩溃。所以在孔甲死之后,其子皋继位。皋死,其子发继位。这段期间,方国部落与夏室的关系恶化,氏族内部的纠纷也激烈化。从孔甲经皋与发,到履癸(即桀)内乱不止。孔甲传三代后为桀,孔甲在位31年,其子皋[gāo]在位11年(时数迁都邑,统治基础已不稳固。当时部落间战争十分频繁,皋极有可能在转战途中死去),皋[gāo]子发在位19年传子癸(即桀),癸在位52年夏亡。其实夏发,永远桀的父亲还是有所作为的,他破格提拔当时养马的长者关龙逄(因为批评桀的行为被桀杀了)使夏朝国势强盛。如果桀即位后像他父亲一样夏朝也许还可以维系或逐渐兴盛,可惜了他爹仅在位19年,还未来得及励精图治就把还风雨飘摇的权柄交到了这个败家儿子的手上,桀在位的52年中,唯一的功绩就是打败了,有施氏并且得到奖品(妹喜,请参考封神演义里妲己形象哈)然后的然后就如前文所说的这个坑爹的儿子败光了家底,被放逐而饿死,直接game over了,再没有留给子孙一点机会。终上所诉2号选手坑爹指数4颗星。

    第四章商纣

    想必大家已经猜到3号选手是谁了吧,是的,3号选手是商纣,(商是舜的儿子商筠的子孙,所以汤算是“王子复仇记”了)“纣王”并不是他真正的帝号,是后人硬加在他的恶谥,意思是“残义损善”。再莫名其妙的人也不会如此往自己脸上抹灰,他正确的名称应该是“帝辛”。历史记载中他和桀就像亲兄弟一样,同样的文才出众、武艺超群、同样的赤手空拳可以格杀虎豹、同样两人都过不了美人关,并最终在美人的怀抱里跌得国破家亡。真是比亲兄弟还亲啊。不过不同的是纣喜欢打仗,对外屡次发兵攻打东夷诸部落,不过纣最终平定了夷方,并获得大批俘虏(还是比桀强啊)相信大家对商纣最大的印象永远《封神榜》了,不过我不讲神话,咱来看看历史:《尚书》中则说纣王怠慢神灵,施行暴政,荼毒贤臣百姓。但我们必须明确的一点是:《尚书》毕竟是周朝人所写的史书。武王伐纣必须师出有名,替天行道,要不然就是乱臣贼子。而《尚书》之前,并无史书传世,自然纣王的形象就此定型。
    但后世对此一直都有不同的声音。孔子的学生子贡曾说“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也就是说纣王的无道,并不像人们说的那样。只是由于纣王的名声太差,所以天下人就把所有的罪恶都归结到他身上。南宋史学家罗泌在《桀纣事多失实论》中则说,“纣大造宫殿,建酒池肉林,宠信女色,囚禁贤人,残害忠良等罪恶,与桀的罪如出一辙,凡桀的罪,就是纣的罪,桀纣不分,这些都是处于模仿。”(因为年代久远,到底他们两谁干的我也不知道。不过妹喜和妲己确有其人,并且都是被打败的部落进献的美女)
    明末大儒顾炎武更说“纣之不仁,吾殊谓不然。”也即他并不认同人们所说的纣的不仁。中国现在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在他的《纣恶七十事的发生次第》更是明确说,纣的罪恶在《尚书》中有六点,在战国史书中增加了二十七种,西汉时又加二十三种,东晋加十三种。这就有点“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意味了。而郭沫若在考察殷墟之后,也留下了“百克东夷身致陨,千秋公案与谁论。”的评价。
    在纣王在位时期,商王朝的实际情况究竟如何呢?《史记》中记载“帝甲淫乱,殷复衰。”、“帝乙立,殷益衰”,帝甲与帝乙都是帝辛(纣王)之前的商朝君主,帝乙就是帝辛的父亲,也就是说帝辛即位时,商王朝已经到了强弩之末,王室已经衰败。而帝辛也只是恰逢其会,仅凭他无法挽救商王朝也是必然的。
    那么帝辛即位之后的表现如何?当时商朝内部争权夺利,外又有方国外族的入侵,可谓是内忧外患。帝辛即位后选拔贤能,改革政务,废除贵族干政,同时改革完善祭司制度,打击当时的宗教神权,以此巩固国内统治。之后对外用兵,征服东夷,扩展华夏文明的统治,对于华夏文明的传播是做出了贡献的。但战争总是一把双刃剑,连年的征战使得商王朝国力空虚,纣王的暴虐之名也多来于此。而周作为当时的诸侯国,国力与此同时却日益壮大,直至危及商王朝的统治,最终武王伐纣灭商,纣王自焚身死。
    我们来看看纣是如何逐步走向灭亡的吧。帝辛性情刚猛,好自用。帝辛血气方刚,孔武有力,能手格猛兽,神勇冠绝一时,而且能言善辩,还兼通音律,更刚愎自用,于是凭丰沛的国力与自己过剩的精力,大举向东南方发展,征服土地肥沃的人方部族(今淮河流域),从而拓地无算,国威远播。商王文丁时,季历受封为“牧师”,成为西伯。因权重遭忌,季历被文丁软禁绝食死,自此季历所属周部族与商朝之间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季历去世后,其子姬昌继位,力行仁政,国力日盛,附近的部族都非常信服,遭到商朝的忌惮。这一小段的之后我们基本上可以对接上《封神榜》上西伯姬昌被关押在朝歌的原因了。
    再来看看那个被做肉饼的伯邑考,他在商朝做人质,担任为帝辛驾车之职。后因事触怒帝辛,帝辛烹杀伯邑考,并将他做成肉羹,赐给姬昌吃(有记载被做成肉羹者非伯邑考而是梅伯,到底是谁我也不知道啊),并把姬昌囚禁在羑里两年,由于周部族的臣子们多方营救,并向帝辛行贿,才获得释放,由此周部族与商朝的仇恨越积越深。
    好吧,也顺带提一下妲己。按明代(明代画重点)神魔小说《封神演义》的说法,妲己是千年狐精附体,受女娲之命来祸乱殷商的,所以纣王才变得如此怪戾,做出那些残忍的事来。诗曰:诸侯之女承恩露,玉帛金丝绣华服。娇若九重天仙子,实为殷商亡国狐。炮烙熔骨锻赤练,虿盆噬魂化流毒。引得凤鸣彻岐山,摘星鹿台尽归当然,这是小说的说法,不足为信,但却能表现出商末政治形势。据《帝王世纪》记载"从黄帝至纣三十六世。纣二年纳妲己,二十年囚文王,三十年武王观兵于孟津。",《荀子·解蔽篇》记载"纣蔽于妲己、飞廉,而不知微子启,以惑其心,而乱其行"。也就是说历史上商纣王(帝辛)只有一个王后(也就是说那个被剜眼炮烙双手的姜王后应该是不存在的)。历史上妲己家族是蛇图腾,脸黑,昆吾后代,有苏氏己姓,苏是草,己(己巳相通)是蛇,意为打草惊蛇。不过各类历史记载都是“纣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好了到此与神话故事的对接咱到此结束。之后请忽略《封神榜》。
    在往后的日子里,帝辛的臣子们似乎都刻意地在经营东南一带的广大地区,而忽略雄踞两北的周氏族,姬昌首先并吞泾、渭平原上的密须、阮等部落;更越过黄河,征服黎、刊等部落,黄河以南的虞、芮等部落也已望风归附,周人的势力渐渐威胁到商的中心地区。周人的首都由歧地(今陕西岐山县)迁到渭南的丰邑(今陕西户县),国力快速强盛。而此时的商王继续进行改革,贵族与商王离心,有诸侯开始背叛他。公元前1056年,周文王姬昌去世,由他的次子姬发继位,姬发以姜子牙做他的太师,周公做他的傅,召公、毕公一班人辅佐武王,遵循文王的遗业,韬光养晦、励精图治。帝辛杀王叔比干,囚王叔箕子,太师疵、少师彊抱着他们的乐器去投奔周。这时武王姬发发觉攻打商的时机即将到来,孟津观兵以试探商军并座并宣布帝辛的十大罪状,于是联合天下诸侯,以堂堂之阵,正正之旗,进军朝歌。帝辛率领大军,把周武王的联军拒于朝歌以外四十里的牧野(今河南汲县)。想不到这些军队,忽然一夜之间哗变,溃不成军。周人不费吹灰之力,长驱直入,兵临朝歌城下。帝辛退入城中,登上鹿台,把他的宝玉都穿戴在身上,自焚而死。(也有学者认为帝辛是在乱军之中被周武王所杀,自焚与斩首相互矛盾)帝辛死后,周武王象征性地用黄钺砍掉他的脑袋,妲己也被杀。
    因为我们各位选手都是来自于帝王之家,所以我们也不得不做一下朝代介绍:商朝的发展相比较夏朝而言,还是很不错的,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都有明显的进步。两者在统治时间上相比较,也是商朝比夏朝长。(商朝存世554年经历17代30王,夏朝存世470年)。商朝前期采取父子相传和兄终弟及相结合的继承制度,继承人选比较多,都想当王,造成很长时间的动乱(商朝的皇位继承制度并不明确,皇帝死后皇位给儿子也行,给兄弟也行,弄得叔侄之间都有继承权。天底下谁不想当皇帝?所以为了皇位而互殴的事情频繁上演。),历经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九王,这叫九世之乱(盟主家打仗,底下的附属部落一看老大家都乱套了,也就不再进贡了。)。历经百年,商朝再次衰弱。阳甲的弟弟,祖丁的儿子盘庚继位后,为稳定局面,迁都殷(从这个时期后称殷商),整治政治,发展经济,商朝复兴。小辛继位,又不遵循他二哥盘庚的政策,商朝又再次衰落。小乙继位,比他三哥小辛好点,商朝还过得去,但还是没止住衰弱的局面。小乙的儿子武丁继位,勤于政事,任用贤能,励精图治,使商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得到空前发展,对周围方国部落发动战争,消除边患,商朝的奴隶制度再次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史称武丁盛世。武丁之后的几位继承人都沉迷于享乐,只有武丁和祖甲比较贤明,但商朝还是鼑盛一时。这一时期,手工业迅速发展起来。青铜技术蓬勃兴起,教育文化开始出现,尤其是青铜文化,成为商朝最具代表性的光辉写照。
    国家内部出现了腐化,社会矛盾增多。而且这个时候,商朝开始好战起来,多次兴兵攻打其他部落,导致国力衰退,百姓生活水深火热。武乙在位时期,商朝国势已经逐渐衰落,周围各方诸侯逐渐发展壮大。比如东方部族东夷逐渐强盛起来,打不死的小强。西方的周部落也偷偷摸摸强大起来,主要是周部落善于打仗,经过多次伐戎,奴隶众多。周候季历是佼佼者。武乙之子文丁继位后,忌惮杀了他。
    那么帝辛即位之后的表现如何?当时商朝内部争权夺利,外又有方国外族的入侵,可谓是内忧外患。帝辛即位后选拔贤能,改革政务,废除贵族干政,同时改革完善祭司制度,打击当时的宗教神权,以此巩固国内统治。之后对外用兵,征服东夷,扩展华夏文明的统治,对于华夏文明的传播是做出了贡献的。但战争总是一把双刃剑,连年的征战使得商王朝国力空虚,纣王的暴虐之名也多来于此。中国有句老话叫做盛极必衰,商朝在达到强盛的顶点后也迎来了衰败的。
    在商纣王时代,对外用兵达到了高峰,他先征西北黎族,再攻打东南夷族。虽然都取得了胜利,但是却导致了国内无兵可用,这才让周部落逮到机会趁机偷家,一波带走。
    不仅用兵无度,而且商纣王这个人喜欢盖房子,颇有现代人的风采。
    纣王盖房子很纯粹,不为了土地财政,就是单纯为了好看。盖的鹿台、钜桥这种巨大建筑,让百姓吃尽了苦头,国库也在这一次次大兴土木中被掏空为了弥补国库的空虚,他便不断增税加赋,并经常性的剥削平民。这就是本来生活拮据的普通家庭越发的困难,甚至有些家庭因为无法承担高昂且频繁的赋税,而流浪街头,这就使饿死及冻死的流浪者大大增加。平民奋起反抗。但对于这些反抗,纣王不以为意,大肆屠杀平民,并设计酷刑,严厉惩罚反抗他的人。只是他的这些做法只会让人们更加愤怒,更加仇怨他。因此,这一时期,商朝的人们基本上都是一脸阴郁,眼睛里也满是怨毒之色,几乎人人都在默默咒骂纣王。地方上,人们的起义是非常频繁的,甚至到了最后,军士也掀起了起义的浪潮,至于各诸侯和邦国,更是开始组织推翻商纣王的统治。这时,纣王真正成为了“孤”,一个人面对全天下的征讨。
    另外纣王用人出现了问题,身边有一大堆优秀的贵族他不用,他非得从底层百姓中选拔人才。这可把叔父兄长都气走了,朝中没人帮着出谋划策,纣王专断独行就容易犯错误。于是在朝廷无人可用,国中没有军队的情况下,商朝被周朝推翻了。
    其实商朝的身上我们能看到后世帝国都存在的通病,比如频繁对外用兵像极了巅峰时期的汉武一朝,带来的结果却是国家迅速衰落。
    任用贫寒,不用贵族,像极了唐代的科举制,导致了传统士族和新兴庶族的争斗,像极了"牛李党争"。
    所以读历史可以知古今,古人犯下的错误,在一定程度上我们还会再犯,比如现在的疯狂盖楼。
    好吧,诸多的因素最终导致在位30年的帝辛直到周军打到家门口之前都没有来得及阻止,等周军已经兵临城下才临时组织军队,败局已成定势,失去了一切的他自焚了。从各方面的记载我们可以发现帝辛还是比桀好很多的,所以坑爹指数3颗星。
    第五章周幽王

    好了,下面有请同样是历史名人,自动筛选的4号选手——周幽王姬宫湦[shēng]。到这里大家可以发现我们的坑爹选手主要都是亡国之君,其实一个朝代从建立、盛世、衰败都非一蹴而就的。但是作为亡国之君大部分都类似于地主家的傻儿子一样完全没有发现自己家已经余粮不多,而且还一堆虎视眈眈的人等着瓜分他家已经为数不多的一点家产。自己终日沉迷于我是地主我作主,我有余粮我牛逼的梦想中生活,成为王朝最终的送终人。
    周朝享国约800年,为中国历史上最长的朝代,从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256年,共传30代37王。可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西周建都镐京(今陕西西安附近),到公元前771年结束。说到周,不得不说分封制——分封制诞生于商朝,而兴盛于周朝。在此之前,中原地区的国家可以说是一种原始的部落联盟——即由实力强大的国家作为整个部落联盟的盟主如夏国,商国,周围的方国表面上臣属于盟主国,实际上有很高的自主权。这个时期的方国和分封制下的诸侯国有很大的差别,它们的政治,外交,军事,财政等事物均由自己决定,不需要请示盟主国,这些方国与盟主国之间的关系有点类似于后来的中国各王朝与其藩属国如朝鲜,越南这些国家的关系。所以这些方国其实并不能完全视为盟主国的领土,只是需要在一定时间内朝贡,而这种朝贡也会因为盟主国与方国之间的和战状态时断时续。如夏朝时期,夏王太康昏庸无能,整日沉迷于声色犬马,使得周边纷乱四起,有穷氏首领后羿趁机起兵夺了王位,一番波折后,太康的孙子少康东山再起,平定叛乱,这才得以复国。其他方国也经常与盟主国发生战争,如夏朝时几个比较强大的方国有扈[hù]氏、有缗[mín]氏等,商朝时的东夷各国,经常与盟主国爆发战争,胜者成为霸主,败者则沦为附庸。
    分封制度赋是双刃剑,它同时赋予诸侯高度自治的权力,诸侯在诸侯国内有其独立的行政和军事权力,很容易发展自己的实力,缺乏强有力的监管措施,诸侯国离心力日益加强。血缘宗法关系虽能加强政治上的凝聚力,但虽世代更迭,地方诸侯和王室血缘亲属关系不断减弱,由宗法制联系起来的亲密的君臣关系也随之不断消弱。周王朝的衰败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绝不是褒姒一个妇人导致了周王朝的衰落。
    而在分封制诞生之后,情形就发生了一些变化。商朝时期,由于国力的上升和历代商王的征伐,使得商朝的疆域不断扩大,为统治这些新归附的地区,商朝开始分封一些功臣建立诸侯国,这些诸侯国本来是接受商王的敕封建立的,其政治、外交、军事等都有中央控制,平时按时进贡,战时根据中央的号令统一行动,这时的诸侯国是中央王朝领土的一部分,没有了之前的方国那些自主权,所以分封制的诞生使得中央王朝能够进一步控制新归附的地区。而在以分封制为主体的周朝,中央王朝对于周边的控制能力更是得到了加强。
    要知道西周王朝刚建立的时候,周王室手握重兵,可以说是天下唯我独尊的霸气。拥有着让全天下胆寒的西六师和殷八师两支军队。西六师更是在武王伐纣之时就已经完成了编制,是周武王伐纣的主力军。之后周武王去世后,有贵族造反,为镇压造反势力,成立殷八师。这殷八师也是战斗力超强,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平定了叛乱。
    现在我们来看看周从建立到兴衰。姬昌称王,武王伐商咱就不提了。其实周公旦才是周王室的真正建立者,尽管是周武王灭商建周的,但是真正让周王室成为王室的是周公旦。没有周公旦,周王室很可能会二世而亡,就算没有二世而亡也不会有赫赫大周的实力与名望。
    周武王伐商成功后第二年就驾崩了,他死后周朝面临着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内有王室兄弟子侄不服,外有殷商残余势力复辟。周公旦以他无与伦比的政治手腕,一举平定三监之乱,又率天子六军东征,彻底消灭了殷商残余势力。经过周公旦的治理整顿,周王室才成为真正的王室,既有军事上的优势,又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优势。周公旦为了治理天下,他殚精竭虑的创造出一套礼仪制度来治理天下,周公旦的礼仪制度被后世各个皇朝继承,成为皇家礼仪的典范。

    周康王姬钊,不断攻伐鬼方(今陕西省西北部)和东南各地,惊夺奴隶和土地,分赏给诸侯、大夫。其在位期间,国力强盛,天下统一,经济、文化繁荣,社会安定,史书载,“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姬钊死后的庙号为康王。后世将这段时期和成王未年的统治誉为“成康之治”。

    周昭王姬瑕周康王之子。昭王欲继承成康事业,继续扩大周的疆域,从昭王十六年开始,亲率大军南征荆楚,经由唐(今湖北随州西北)、厉(今湖北随州北)、曾(今湖北随州)、夔(今湖北秭归东),直至江汉地区,大获财宝,铸器铭功。昭王十九年,他亲自统帅六师军队南攻楚国,全军覆没,昭王死于汉水之滨(在位仅3年)。南征的失败,不仅是周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也是楚国强大到足以与周王朝抗衡的一个标志,后来楚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雄踞南方,问鼎周疆。

    周穆王姬满(在位5年),昭王之子周王朝第五位帝王。他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富于传奇色彩的帝王之一,世称“穆天子”。穆天子东征西讨,范围之广,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通过他的征伐,周王朝顺利扩大疆土,加强对四方蛮夷的统治力度,有力地巩固了周王朝的统治,是在文武成康四代统治者积累的强国之本基础上,得以展现的大邦周威信的强势证明。周穆王出征——“戎狄交侵,暴虐中国”的局面出现:西周王朝在周穆王时期达到了鼎盛,疆域扩大,东到大海,北到辽宁,西到甘肃,南到汉江流域。周穆王好大喜功,“荒服不至”,无理而征戎狄,戎狄部落断绝了与周朝的正常往来。不断侵扰周朝。

    然而常年征讨,消耗了巨量财富,弄得国家财政上十分空虚,到他儿子继位时经济上渐渐难以支持,但是又不得不维持天子的面子,为了表示赏罚分明,共王(穆王儿子)不得不将都城附近的土地陆续分封给诸侯和大夫,导致周王室可以支配的土地越来越小,收入越来越少,自穆王之后,周王朝开始由盛而衰。

    到周夷王,他是靠着诸侯拥立才登上王位的,在诸侯面前摆不起架子,开始下堂接见诸侯了,后人把这作为周天子失礼之始。而到他儿子周厉王时厉王十分残暴,将原来国人(平民)可以自由利用的山林川泽收归国有,禁止国人利用。国人对此强烈不满,怒骂谴责,沸沸扬扬。周厉王遂命卫国神巫监视国人。公元前841年,终于爆发了国人暴动。国人冲进王宫,厉王仓皇逃走,逃到彘(今山西霍州市)。厉王奔彘以后,朝政由周公、召公共同执掌政权,史称“共和执政”。

    “共和执政”结束以后,宣王即位,周宣王采取了明智的政策改善统治,在对外征讨和开拓疆域上接连取得胜利,出现了历史上称之为“宣王中兴”的时期。然而昙花一现的中兴没有能得到传继,宣王有个坑爹的娃,我们的主人公周幽王。

    先说说烽火戏诸侯吧——这个历史版狼来了的典故几乎无人不知,更被司马迁写入了《史记》。那么这是真实的吗?

    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诸侯并不能见烽同至,至而闻无寇,亦必休兵信宿而去,此有何可笑?举烽传警,乃汉人备匈奴事耳。骊山一役,由幽王举兵讨申,更无需举烽。”钱穆先生这段话就至少说明了三个问题。首先,古代行军,情报也是很重要的,诸侯部队在抵达前都会有探马探听消息,如果没有敌情,军队不用抵达前线就一定已经知道了。怎么可能狼狈的到到达城下,才知道被骗呢?其次钱穆先生也点明了,烽火台是在汉代为防备匈奴才推广开的,就算烽火台出现的时间还要早一点,也绝不会早过刚开始修建长城的春秋战国时期,所以在西周末年,是没有烽火台这个东西的。《吕氏春秋》中则记载击鼓戏诸侯,很明显更不可信,鼓声才能伟多远……别说诸侯了,城外都不一定听得到了,就算诸侯个个都有顺风耳都未必可以听到(万一风刮偏了呢)但是在历史上却真的出现过击鼓戏百姓的事件,而这个事件就发生周幽王之子周平王时代的楚国。

    楚国当时的国君是楚厉王熊眴。当时的楚国面临着敌对势力的威胁,于是楚厉王与百姓约定。如果发现敌情,楚厉王就击鼓为号,听到鼓声百姓们就拿上武器,协助楚国军队守城。

    有一次楚厉王喝酒喝多了,就误敲了战鼓。百姓听到鼓声急急忙忙赶了过来,楚厉王知道后急忙命人解释:“我喝醉与近侍开玩笑,这才敲错了鼓。”于是百姓都散去了。

    过了几个月,敌人真的来进攻,楚厉王急忙敲响战鼓,召集百姓。但是百姓们以为楚厉王又在开玩笑,结果都没有来守城。这次事件后,楚厉王只好更改了报警的信号。这个历史事件极有可能就是烽火戏诸侯的源头,但这只是整个故事的一部分。楚厉王戏百姓,只是无心之失,但是烽火戏诸侯中还有一个不爱笑的褒姒。褒姒爱不爱笑其实我们并不知道,但是楚国有一个君王的宠妃是真的不爱笑。

    周厉王的侄子楚文王联合息国攻打蔡国。蔡国战败,蔡国国君对息国怀恨在心,就对楚文王说:“息国国君的妻子息夫人非常美貌,只有这个女子才配得上您。后来楚文王见到息夫人,果然惊为天人,于是楚文王就起兵灭掉了息国,把息夫人抢了过来。息夫人为保全丈夫性命,被迫服从了楚文王。息夫人与息国国君非常恩爱,被强迫分开后,终日郁郁寡欢,从不主动说话。楚文王很喜欢息夫人,看到息夫人不爱笑,就问息夫人缘故。息夫人说:“我一个女人,却服侍两个男人,既然不能去死,又有什么可以说的?”楚文王觉得是蔡国国君挑拨,自己才灭掉息国,让息夫人不爱笑,于是又起兵伐蔡。楚文王抓到蔡侯非要杀了他泄愤,但是蔡侯无罪,无故被杀,楚国会被诸侯针对。这时大臣鬻拳以死相逼,才没让楚文王犯下大错。

    其实故事里褒姒的原型很可能就是息妫息夫人。同样是国灭被俘,也同样的不爱笑不爱说话,而故事里的周幽王,历史中的楚文王也都为了逗夫人笑,而胡作非为。把楚厉王和楚文王与息夫人的故事放到一起,拼凑起来,其实就是《吕氏春秋》中所描绘的故事,只是换了主角的姓名而已。

    而在汉代的烽火台逐渐普及后,又补全了最后一个重要元素:烽火。然后被司马迁记录到《史记》里。也许这就是这个烽火戏诸侯这个故事诞生的过程。

    我个人认为烽火戏诸侯不是真的,但褒姒确有其人,同妹喜、妲己一样,褒姒是褒国兵败,献出褒姒乞降,而褒姒貌美,得到幽王的宠爱。而且幽王还想立褒姒的儿子为太子,最终导致周平王的外公家造反灭了幽王,扶立宜臼为王。

    宜臼他娘的娘家是申国国君,申国本就与周不合,在周幽王父亲周宣王时与申国打了一仗结果周国大败,只能与申国求和,求娶申侯之女。申国之女本身是幽王的亲戚,也就是说幽王的祖母也是来自申国,而且这个公主还是因为胜利才嫁入周室所以地位一定会很高,但是是否一进宫就被册封的后了呢?还真不一定,因为西周本身的制度就是通过分封和姻亲制度来统治国家的。所以周幽王很应该还陆陆续续能迎娶了其他属国的女子进入后宫,来增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其西周后期的历史也很有意思,几代周王继位时年龄都很小,但是他们的父亲活的岁数却都不少!也就是说,几代周王都是在其父人过中年之后才出生的。例如周幽王,他大概12-13岁就继位了。而他的父亲宣王却在位46年。宣王之前还有一段西周共和的时期,14年。宣王的父亲周厉王统治最后,国人暴动,宣王因为年幼逃了出来,那个时候宣王也就只有几岁吧,大抵不超过10岁。这样算来,周宣王大概活了70岁。而幽王是在宣王快60岁的时候才出生的!这样来算,周厉王活了76岁,儿子周宣王10岁以里出逃。周宣王活了70岁左右,儿子周幽王12-13岁继承王位。除却西周后期本身的社会动荡因素,后几位周王也有可能是为了巩固统治,以王后之位和太子之位为筹码,来让下属诸侯国帮助维护其统治。因为几位周王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不可能没有其他的儿子,只不过他们都不是嫡子,也没被封为太子。说了这么多,总结起来一句话:西周后期周王可能会让后位空置,让各方势力心怀希望,或以此同诸侯国拉近关系。申国之女很早就进宫,但是有记载的仅宜臼一子,周幽王有记载只有宜臼和褒姒所生的伯服,这应该和幽王仅在位11年而亡有关)看得出来,申国之女地位虽高,但是应该并不太得幽王喜爱。看看周幽王给儿子们起的名字。周平王叫宜臼。臼是舂米的工具,宜臼就是好工具,希望他将来成为个有用之人吧,本身来说不是个坏名字。但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啊!褒姒之子,幽王亲封的太子,他叫什么呢?他叫伯服!伯是第一的意思,服,在西周本身就代表了礼制!伯服这两个字合起来,一看就特别贵重!所以,从名字上看就可以知道幽王的想法了。
    再看褒姒,她肯定是个美人儿!周幽王攻打褒国褒国褒国败,进献了美人儿褒姒。但褒姒本身的身份是很低的(就是个礼物)!可周幽王仅仅是因为美色就直接封了褒姒做王后(不是因为政治意义),封了褒姒的儿子做太子,申国当然是不服的!最后申国再次打败了周,扶立了宜臼坐了周平王。
    另外周幽王在位期间,沉湎酒色,不理国事,在位期间各种社会矛盾急剧尖锐化,政局不稳,为政贪婪腐败,重用奸臣虢石父主持朝政,加重对百姓的剥削,激起百姓怨愤,最终导致了西周的灭亡。虽然宜臼在申侯的支持下成了周平王,但是周室至此一蹶不振,纵观整个东周再无盛世或中兴日渐衰弱几乎是名存实亡。周幽王坑爹指数4颗星。
    第六章编外人员赵括

    赵括——嬴姓,赵氏,名括。战国时期赵国人,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纸上谈兵的终身代言人。报名来源于长平之战45万将士联名。45万人联名给赵括报名,为什么他最终只是个编外选手呢?下面我们就来扒一扒。
    赵括出身名门,他爹赵奢是让自商鞅变法后强大的秦在阙于之战中首尝败绩的名将,而赵括自幼熟读兵书,并且可以在理论(纸上)运用得当。说赵括自然无法避免长平之战,无论多少人给赵括洗白,长平之战的结局都是摆在那的,45多万赵兵全军覆灭,赵括本人也死于此战。那么在这场战争中赵括到底干了什么呢。他又应该负多少责任?
    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秦军已经包围了赵军很久,在赵括挂帅之前我们都知道是老将廉颇为将,在正史中都认为廉颇打持久战的策略是正确的,因为秦国要长途跋涉运送粮食(约有500公里)而赵国占地利优势,补给线短(约200公里)长久坚持秦军粮草不足必无疑。可是事实真的如此吗?我个人认为真不一定,为什么呢?秦军的军粮补给线虽然长,但是道路却十分平坦,从水路运输成本也很低。再看赵军,虽然补给线短了近三分之一,但是却需要翻越山脉。同志们啊,这是2000多年前的古代啊,现代翻山越岭都费劲,何况是只能靠人走,马拉的古代呢,本来水路优势大,再加上赵军供给是山脉地形,再加上秦此时的疆域面积辽阔(地大物博的道理不用我说了吧),与其他国家之前的战争也都以胜利结局,所以在资源上秦更胜一筹,而且真要坐下来仔细核算也许在补给运输上真正吃亏的是赵军吧……这个帐估计廉颇没有算,算了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他攻也得败)可是他不算,朝庭不能不算啊,已经被围很久了,45万大军,每天都要消耗粮草,赵国已无力支持维持眼前的局面了,赵国急需改变眼前的境况。而秦肯定也不好受500多公里的运输线路,再平坦也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所以秦也想打破久攻不下的局面,但是秦比赵更沉得住气,更有底气。如果不换主帅,那么就只能僵持,秦想改变僵持的局面于是放出了谣言,而赵国比秦国更急,所以马上商议换帅,那么为什么最后是赵括呢?
    我个人分析秦的想法是,年轻的总比老的好对付,毕竟像白起那样的天生的帅才实在不多见,再有如果随随便便一个无名之辈,赵人也不会相信。而赵括,他不但有个打败过秦军的爹,更是在之前的战役中多有建设,在长平之战前,赵括绝对可以算上年轻一代的翘楚人物。而将赵括换廉颇的时候赵国还有一堆名将:田单、乐毅、李牧、赵奢、赵胜,在这样一个名将扎堆而最终将人选定在赵括身上,绝对不是赵括一个人的问题。起码乐毅是推荐赵括的,不过赵奢对赵括的评价确实很低“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翻译过来是“战争,是关系将士生死存亡的大事,而括儿竟说得如此轻松容易。将来赵国不用括儿为将则已,如果真用了他,使赵国惨败的,一定是他了。”而赵括之母则更直接“不可以让赵括做将军,一定要让赵括去如果失败请不要责怪我。”可是整个赵国的上层人物中只有蔺相如和赵奢,其他人都是对赵括认可的。如果从长平之战的结果看,还真是“知子莫若父母”啊。最终赵括去了,有秦的推波助澜,也有其他赵将对秦军的畏惧,更有赵括的不知天高地厚。
    白起,让人闻名丧胆的“杀人狂魔”同时代绝对无人能及,就算孙膑重生胜败也未可知。当然赵括去之前秦帅并不是白起,可是打了这么久,赵国想尽快结束,秦国肯定也想啊,即使当时不是白起,那么在考虑这么大一场战争的时候又怎么可是忽略这么重要的一个人呢。而作为里帅赵括又怎么可以不考虑白起参战的可能性呢。这场战争以赵军覆没结局,可是正史上是没有提及战神级人物白起也损失过半,让秦军也损失了近20万人。在中计陷入包围后赵括首用“孙膑十阵”中的“车城圆阵”,每次赵括都是冲在全军最前,这份胆识实在令人佩服。他在断粮46天的情况竟让大军没有生乱,绝对是兵史上的一个奇迹。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出赵括是有真才实学,相当的带兵能力的。如果没有长平之战 ,如果历史可以给赵括更多的时间成长,也许在经历更多战争洗礼后,赵括可以成为一代名将,但是历史不能重来。而赵括还是过于年轻气胜,虽然在战前他多次勘察地形,下令之果断也无人能及。可是赵括是大鹏展翅恨天低,小马乍行前路窄,在长期得不到父母认可,极度渴望证明自己的情况下他对前帅廉颇的意见视若罔闻,也没有找下面的将军询问军情,而是立刻更吏换将,准备实行自己的战术。要知道廉颇及其他将领,已与秦军对持多时,廉颇也多次试探无功而返,此时此刻无论如何赵括都应该更冷静,沉稳一些,他手里掌握着45万人的性命啊。此战对秦对赵都意义非凡(秦军也派出40万大军)。赵括头脑一热,在秦军故意示弱,小胜之后冒进。结果大家都知道了,他陷入了秦军白起的包围。更让人迷惑的是,赵括竟然在被围46天后才突围求援,却又只派了个5000人的求援队伍……我实在是理解不了他这波骚操作,面对40万秦军的包围这5000人确定可以突围么?被围的46天里他在想什么?真的以为自己可以冲杀出去?其实从结果来看,如果不是他等待了46天,也许结局也会不同,因为战争最后的结局也是赵括在突围的情况下斩杀了近20万秦军,而赵军在突围中也只死了20万左右(另外二十万被骗进峡谷发粮食,有撑死的,有被射死的)。此战后,秦也已经变成民倦、粮匮、国空之局面。
    我们先撇开长平之战,单看赵括,即使与他父亲赵奢谈战阵布设之道也略胜一筹,那么可以肯定的是如果考试赵括应该会拿第一。赵括并不是一无是处,他是有一定能力的人,如果运用得当他也是会以另外一种形式留名历史(想起另外一个人,马谡)为什么我这么说呢,因为在长平之战前就与父亲上过战场,只是未以主将的身份出现。赵奢奉命伐齐,久攻不下。这个时候赵括建议父亲暂缓攻势,派人打听清楚城中已经断粮了。赵括运用所学“攻城为下,攻心为上”让父亲放回俘虏,并每天往城中扔粮食。麦丘城守将几近精神崩溃,但求与赵军一战,赵军坚持不战,导致最后城中百姓杀掉守将,开门投降了赵军。而在阏与之战中,赵括也为父亲提供了良好的建议。后来秦军大败而归。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岗位上是可以发挥不同工效的,赵括并非无才,只是还没有到可以掌45万大军,关乎国家生死的主帅之才时。
    公平的说,长平之战避无可避,之所以让赵括来替换廉颇,一是因为赵国已无力支持,二是其他的名将不敢上,没有人敢接这么重的责任,于是乎在秦军的推波助澜下,在赵国上层的集体决策下、在赵括的急于证明自己的心态下,最终败了,败的相当的彻底,可是如果不是赵括,换其他人会有其他结局么?个人认为不会,所以虽然赵括被45万人联名报名,终也只作为了编外选手。赵括绝对不是个只会纸上谈兵之人,如果给他更多的成长时间,长平之战未必不会有其他的结局……
    @ty_德彪599 2022-04-10 18:26:27
    更新快点老哥,别断更啊。
    -----------------------------
    感谢支持,周末不太舒服,忘更了……
    第七章 胡亥
    终于轮到超级重量级的种子选手6号胡亥出场了(及有可能获得本次大赛冠军)——报名来源,他爹推开棺材板……不不不,应该是挖开秦王陵,骑着兵马俑来给他报名的。
    秦非子因养马有功被周天子封为附庸国,从此才成为诸侯。秦君大多都是有作为的君主。秦文公设史官,定法律。德公建雍,秦穆公更是一个有远见卓识的国君,他招揽天下贤士,起用谋臣百里奚,战胜晋国,扩地到黄河边上。又灭诸戎,开疆千里,成春秋霸主。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他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鼓励个体小家庭生产,发展封建经济;普遍推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等等。变法增强了秦国的军事实力,促进了秦国社会的转型,加快了由诸侯割据称雄的封建国家向统一的封建国家迈进的步伐。经过惠王、武王的苦心经营,到昭王时期,秦国实力已经大大超过了东方六国,为嬴政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秦始皇继续奉行“远交近攻”的既定策略,以重金收买关东六国权臣,离间其君臣关系。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的10年间,先后灭韩、魏、楚、燕、赵、齐六国,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长达数百年之久的分裂割据、混战不已的局面,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多民族国家,成为中国的始皇帝。秦国历经500多年,38代君主的努力最终才由赢政一统的天下建立了秦朝,我们的始皇帝还等着千秋万代呢。然而胡亥在两年多的时间就给败光了……不知道秦的列祖列宗们会不会都挖坟而出追杀胡亥。
    胡亥是秦始皇嬴政的第十八个儿子,是秦始皇最小的一个孩子。因此秦始皇对胡亥是溺爱。秦始皇对胡亥的哥哥姐姐们的要求可以说是极为严格的,稍微做得不好就会被惩罚,标准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严父,让人害怕极了。可是胡亥不一样,他是幼子,任性也不会被父亲责备,反而还会更加受宠,即使胡亥在大庭广众之下行为失礼,秦始皇也不会责备胡亥,反而认为此子率真。就是这种和哥哥姐姐们不同的差别待遇,使得胡亥的性格中十分放浪不羁。胡亥肯定以为这个世界上,自己就是中心,因为就连秦朝的皇帝,自己的父亲都这样疼爱自己,所以他可以横着走,
    妥妥的二世祖。而且这个二世祖还有个天下无敌的爹,那真是可以为所欲为,豪无顾及了。
    溺爱导致胡亥成为了二世祖,纨绔子弟。又因为他是最小的一个儿子,所以嬴政肯定也从未想过他将来要治理国家的问题。而嬴政让赵高给去教导胡亥,赵高文字书法精美是秦汉时期的书法家,不过这只是他修习刑律狱法的准备和结果。在复杂而严格的秦帝国法制体系中,赵高是堪称精通法律的专才,有家学渊源的法学名家。从赵高所长来看,我们约略可以猜出赢正对胡亥日后的期望(有点雅致的爱好-书法、懂律法,别犯法,毕竟被自己惯坏了)
    胡亥本身性格顽皮直率,原本就是没有任何政治野心。史料曾载,在一次宫廷宴会中,胡亥看着各位兄长们在门口摆了一堆的鞋子,一时间顽皮心起,就依次踩了个遍,诸位兄长见状只能无奈的叹气。因为嬴政的溺爱,所以在秦始皇最后一次巡游的时候,少子胡亥也想去巡游,秦始皇便答应了他。原本只是跟爹出去旅游,谁知道却在半路捡了个皇位。秦始皇一生威严赫赫,死的却是十分匆忙,在到达平原津时就生了病,这是在第五次出游的途中。秦始皇自知自己病得更厉害了,就赶忙写了一封盖上御印的信,对公子扶苏说:“回咸阳来参加丧事,在咸阳安葬... ...”可怜这始皇帝没早早立太子啊这时候,结果阴谋奸臣赵高说服了李斯,想要胡亥销毁遗诏,代替哥哥扶苏成为皇帝。
    当时,胡亥就回绝了了赵高,说:“父皇的安排就是最好的安排,自然有他的道理,作为儿子,他不能也没有反驳的道理。”“废兄而立弟,是不义也;不奉父诏而畏死,是不孝也;能薄而材譾,强因人之功,是不能也。”他只是个贪玩的孩子而已。
    赵高这个野心家怎么会就此甘心呢,说动了刚刚失去了依靠(父亲),没有绝断能力的胡亥。然而意外登上最高位置的人并没有君王的能力,于是他第一个就临了被他抢夺君位的大哥扶苏,可怜傻服服的扶苏二话没说就自杀了(这样的人真够呛成为一个有能力的君王)。一个原本没有能力,也没有野心,更没有脑子的人,忽然间被推到了这样一个高处不胜寒的位置,因为是抢来的生怕被别人拿回去,所以被迫开启了杀戮模式,我相信,胡亥当时的内心一定是恐惧、焦虑、不安的。然而杀戮一旦开始就无法停止,只有更多的杀戮才能稍安他恐惧的内心,已经杀过一个了,再杀就没有那么困难了,于是焦虑的胡亥杀了自己的十几个兄弟姐妹,满心以为这样再不会担心有人指责他杀兄夺位了,可是他依然惶惶不可终日,朝堂上那把高高在上的椅子只会让他更加的恐惧,于是他尽情发挥了自己的本性,日日纵情享乐,企图躲避现实。李斯作为纵横两朝的一代老臣,对国境之内这等乱象实在看不过眼,上书劝谏,哪知不但没能劝二世皇帝浪子回头,反而加剧了胡亥心中的不安,胡亥一怒之下,大骂李斯大逆不道,可恶至极。
    ?李斯是何等聪明的人,他收到皇帝不悦的信号,为保全自身,及时转变口风,上书极言施行苛政之益处,大肆吹说皇帝深居内宫享乐的必要性,把二世皇帝吹的心头花开,当即采纳“贤言”,搬入后宫自此以后再也未出席过朝政。自此,朝政出现空档,赵高作为二世的代言人,走上了朝堂,把持了秦王朝的朝政。离奇的是,秦二世从听信赵高耳边风,到被这阵风刮下政坛,自始至终,都是他自愿的。
    不愿面对现实的胡亥龟缩进了壳里,本就没有天下太平的秦朝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胡亥的登基是赵高和李斯合力之作,李斯岂肯赵高一人独大,于是乎两虎相争,可怜李斯竟败在胡亥这个需要父爱的梗里,失去了父亲整日恐惧的胡亥把赵高当成了唯一的依靠,最终赵高胡亥对他的依恋全胜了纵横两朝的李斯,将李斯一家等待了腰斩。自此朝堂之上再无人可与赵高一争长短,纵有不服,也是敢怒不敢言。
    朝堂之外先是被压迫的农民奔起反抗,在陈胜哪一个失败后诸国旧部乘势而起,刘邦、项羽接过了造反的大旗,一路杀到关中城下,刘邦承诺赵高以一半的城池换胡亥的头颅。赵高只想要权势,从来也没有真的把胡亥放在心中,毫不犹豫的就与刘邦一拍即合。于是有了著名的“指鹿为马”可怜不愿面对现实的胡亥无视这最后的警示,任由赵高屠杀了最后一批没有臣服于他之人,至此胡亥则真的变成了孤家寡人,故事毫无悬念,胡亥被赵高逼迫自杀,是的赵高连禅位的机会都没有给留给胡亥,可怜还是个宝宝的胡亥,依旧不死心,他问来杀他的阎乐:“我能见丞相吗?”阎乐说:“不行。”赵高不见胡亥,想靠说旧情消灾的胡亥有些慌张,想了片刻,他又问:“这皇位我不要了,能给我一个郡,让我去做个小王吗?”阎乐依旧拒绝:“不行。”胡亥实在没了主意,做出最终让步道:“那让我像个公子一样,带着妻女去做普通百姓,行不行呢?”阎乐长叹一口气,说道:“我是奉丞相之命,代替天下人来杀你的,你说什么,都是没有用的。”
    自此秦国几代国主的努力,始皇帝创的一统天下的秦朝,那梦想中传千世万代的大秦竟二世而亡,始皇帝怎能不挖坟而出来控诉这个坑爹的儿子呢。可是这个坑爹的儿子却是他亲手培养出来的,久不立太子,最终将天下落在了赵高这个阴谋家的算计中。胡亥坑爹指数5颗星。
    第八章汉灵帝

    汉朝分西汉和东汉,共计400余年,贤君辈出,是历史上明君最多的朝代,有名的有汉文帝,汉武帝,汉宣帝,汉光武帝,汉明帝,汉章帝等等。西汉除汉成帝外,都没有什么可以过多诟病的,汉成帝虽在位期间荒于酒色,外戚专权,但所作所为还算靠谱,纵观整个西汉权力之柄一直都牢牢握在皇室手中。
    东汉,一个悲催的时代,自汉和帝起,没有一个皇帝是在加冠后登基的,有的皇帝到死都帽子都没戴上帽子(成人礼戴冠)就和这个世界说再见了。普遍10岁左右,最小的三个多月登基。这就导致了外戚政权,而随着皇帝的成长想要和母族争夺权力又培养了宦官政权。于是乎开启了皇帝幼年登基外戚掌权、小皇帝依靠宦官夺取政权无后而亡、换个小皇帝登基、换个外戚重新掌权这样的死循环……在这种频繁更替政权的情况下,汉朝依靠深厚的根基,又有关键时刻冒出来的贤臣总来匡扶社稷,力挽狂澜,使得朝庭暂时得到平衡。
    可是这种情况到了汉桓、灵二帝统治时期发生了改变,党锢——禁止某些政治上的朋党参政的现象。官僚士大夫因反对宦官专权而遭禁锢的政治事件。所谓"锢"就是终身不得做官。打破了平衡,严重地削弱了那些关键时代冒出来平衡朝局的能臣们的地位。而宦官则因灵帝而疯狂滋长势力,而宦官们大多见势浅薄,不能解决边疆和社会矛盾,产生了各种规模的起义,导致军阀混战,最终让东汉走向了灭亡。
    下面有请本章的主人公7号选手——汉灵帝登场。东汉第十二位皇帝(168年~189年在位),汉章帝刘炟的玄孙。刘宏早年世袭解渎亭侯。永康元年(167年)十二月,汉桓帝刘志逝世,刘宏被外戚窦氏挑选为皇位继承人,于建宁元年(168年)正月即位。因为东汉的畸形发展,让只是宗室的刘宏在12岁时走向了人生巅峰。他的上一任皇帝汉恒帝是在15岁时坐上这个位置的,在位21年。可是前13年都并无实权,只是个傀儡,到了159年梁太后去时汉桓帝开始策划诛杀外戚梁氏,于是和宦官单超、左倌、徐璜和具瑗等密谋诛除梁冀,事成后梁冀、孙寿当日自杀,梁、孙家族全部弃市。其他牵连公卿大臣数十人,故吏宾客被罢免的有300多人。有了前人的成功,自然就有后人的效仿,恒帝依靠宦官铲除了外戚梁氏,皇帝掌权,宦官们也得到了权力。
    到了灵帝的时候将这宦官政权发展成了专权,我们来看看灵帝对宦官的宠爱吧。据传,东汉宦官的权势,仅次于晚唐,要比晚明牛一百倍,到汉灵帝时期尤甚。汉灵帝曾经公开认宦官为“爹妈”:“张常侍是我公,赵常侍是我母。”张常侍就是张让,赵常侍就是赵忠,二人都是十常侍之乱的祸首,大将军何进就死于他们之手。
    据传有一次,汉灵帝听说雒阳的房子建的十分高大宏伟,就跟随宦官们一起登高去看,其中一位宦官说,天子不适合登高,那样的话容易与百姓离散,汉灵帝竟然听从于是没有登到高处,说起来也真是很搞笑的。
    汉灵帝的下半章,无论如何都发不出来,非说违规……我也是醉了……我能怎么办?
    第九章三国

    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儿女情长,被乱世左右。谁来煮酒,尔虞我诈是三国。说不清对与错,纷纷扰扰……
    三国是一个神奇的时代,是个英雄辈出的时代……然而三分归晋,不得不说,三国也是个坑爹娃最多的时代,魏、蜀、吴互殴了几十年,却被白痴(两个弱智皇帝都出自晋朝)辈出的晋统一了天下,更可笑的是,看遍东西两晋155年传15位帝王,而真正掌握皇权的晋朝皇帝只有1.5个(1个为晋武帝司马炎、0.5个为晋明帝司马绍),真是一个神奇的时代啊。
    历史上有几个大乱的时代,(仅个人见解)第一个是从春秋到战国,诸侯争霸天下,最后由秦一统,秦虽二世而亡,然很快汉又一统了天下。第二个就是东汉末年至晋,短暂安稳了没有几年就进行南北朝时期,直至隋统一又二世而亡,再次大乱至唐。第三个是五代十国至宋。第四个是清末至新中国了。在这几个大乱的时代中都是各方势力相互争斗,然只有三国是鼎足而立后由另外一家接手,并且全都富不过三代,最多也就传到孙子辈就木有了……蜀更惨只有两代。三国的时代背景咱就不介绍了,不熟悉的请大家自行补习《三国演义》。好了废话就说到这了,咱先看看三国中的老大曹家的后代吧。
    8号选手——曹氏子孙,为什么是曹氏子孙而不是某一个人呢,额……老曹家但凡有一个能人别那么短命,天下也不会姓了司马吧……。想曹操一代枭雄哪想子孙却如此不争气,不得不掩面而泣。
    《三国演义》影响了大部分人对三国的观念,这部书和《封神演义》是两本对历史影响最大的书了,三国犹甚。《三国演义》虽非真正的历史,但是很多却也是真实的历史事件,三分真,三分假,三分夸张再加上作者的神来之笔才能让这本书流传至今并列为四大名著。
    曹操,魏国的建立者,从无到有,从18路诸侯中脱颖而出。灭了比他实力强大的袁家兄弟称霸北方。传位曹丕,曹丕将刘协赶下了帝位自己坐上了皇帝的宝座,可是短短6年,曹丕就去世了。在一众曹氏子孙及三国各二世祖中曹丕是个人才,奈何命短啊。曹丕传位曹叡,又来了一个命短的,36岁,在位13年又死了。而已历三世的司马懿不但健健康康,还可以领兵……无论是德心不足的曹丕还是固守不失营建宫殿的曹叡虽无法和曹操相比,但也说不上多坑爹,不过已经是明显黄鼠狼下豆鼠一代不如一代了。而且两个人也是一个更比一个短命……传到曹芳(曹叡养子)时则更加荒唐,长年不亲政、还沉迷女色、废弃讲学结果最后落得被废的下场,至此曹魏政权已落司马家,相信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们应该还都对司马懿装病擒曹爽的片段印象深刻吧。曹操一生争战,虽有赤壁大败,却未动北方根基,可叹曹家竟再也无人可为将军,只能一次又一次的把兵权交给司马懿,曹真、曹爽真是常败将军,尤其到了曹爽高平陵事件……让人无语。大业未成曹操辛苦半生打下的江山就这么姓了司马。总结:曹氏孙子短命、且一代一不如一代,最终江山旁落,坑爹指数2颗星。

    刘宏为了让身边的那些宦官对自己更忠心、更贴心,他给予了宦官更高的政治待遇。他打破常规,一次册封十二位中常侍。什么是中常侍?薪资二千石的高级官员,主要负责传达皇帝命令和掌管重要公文。汉明帝刘庄时期,将这个职务的岗位数量定在了4个人,刘宏将数量扩大了3倍到了12个人,而这12个担任中常侍的宦官就是著名的“十常侍”。
    除了“十常侍”刘宏还设置了西园八校尉这是一支刘宏的私人军队,这支部队名义上是无上将军刘宏亲自担任,而且八个校尉里只有蹇硕一个人是宦官,但是其他七个校尉都要听命蹇硕的,就连大将军何进都要听蹇硕的命令。因为这支部队主要就是为了限制自己的舅舅何进。
    至此宦官集团权利走向了巅峰,从宦官政权,演变成了宦官专权,老版《三国演义》电视剧中,就有宦官杀何进的剧情。刘宏针对宦官设置的职务越来越多。此外,他还把很多宦官封了侯,并让他们担任了其他的重要职务,比如:先后提拔曹节、张让、赵忠担任车骑将军,其中,曹节还担任过尚书令。
    宦官大多出身卑贱,身边更是一堆小人得志的穷亲戚作威作福,为非作歹,自然而然的被外戚集团和士大夫们看不起的,因此,宦官集团和各方面之间的矛盾不断被激化,争斗也频频出现。可是这些出身卑贱的小人物却整天围绕在皇帝身边,是皇帝可以依靠的人。于是在争斗中就出现了党锢,党锢的出现让本来有能力的官员重臣们没有了在关键时刻出来匡扶社稷,力挽狂澜的机会,东汉帝国的天秤一下就失去了平衡,最终走向了灭亡。想象很美好,现实很残酷,一心以为靠宦官之矛击破外戚之盾,然而驾驭能力有限,还尾大不掉,最终被这根宦官之矛一手摧毁了东汉帝国。
    汉灵帝罪之二——大兴土木:中平二年造万金堂于西园、次年修南宫玉堂。铸铜人、铸四钟、铸天禄虾蟆、作翻车渴乌,施于桥西。
    汉灵帝罪之三——淫乱后宫:传说(野史)他不仅在后宫妃嫔众多,而且还特别喜欢临幸自己身边的宫女,为了方便自己随时临幸宫女更创造了开裆裤,要求所有后宫女子下身只着开裆裤……更有堪者描写了汉灵帝好观赏狗与宫女交配的故事。据传还专门修建了“裸游馆”,于盛夏之季与众多的姬妾裸体游玩……
    汉灵帝罪之四——卖官鬻[yù]爵:汉灵帝和董太后都是财迷,汉灵帝为了官位好卖,还首创了“按揭”,让买官的人可以分期付款(应该是他首创),不过也有说他是只鬻爵未卖官(区别是官有权利,爵只有名号)而且是为了开建学堂,让平民可以有机会进入朝堂。
    不过我个人认为除了宦官专政最终演变成党锢之外,其他罪行不值一提,身为一个封建王国的皇帝,花点钱盖几个园子,多几个女人实在不值一提,至于开裆裤及特殊爱好(美女与野兽)之类真假难辨。卖官鬻爵也非刘宏所创,历朝历代皆有,这些问题都不是其让东汉走向灭亡的真正祸害。刘宏坑爹指数3颗星。
    上接三国

    第九章 三国-孙皓
    9号选手——孙皓,三国时期吴国的第任吴帝,孙权之孙。据《江表传》记载,孙皓初立时,下令抚恤人民,又开仓振贫、减省宫女和放生宫内多余的珍禽异兽,一时被誉为令主。但很快他便变得粗暴骄盈、暴虐治国,又好酒色,从而民心丧尽。另外,他也把拥立自己的濮阳兴和张布杀掉(据说他们后悔拥立孙皓,被他知道而被杀) ,又曾迁都至武昌(今鄂州,非武汉),大兴土木。
    孙皓是孙权的孙子,他是孙权第三子孙和的儿子。不过他的父亲孙和是东吴的“废太子”孙权晚年持续了十多年“二宫之争”结果是孙皓的父亲孙和,这让只有8岁的孙皓尝尽了人间冷暖。孙和遭废后先被软禁起来。两年之后,行将就木的孙权或许是良心发现,改封孙和长沙王,把他们一家子打发到长沙,算是对他们的保护。
    几个月后,吴大帝孙权驾崩,孙亮继位。孙权临终前以诸葛恪、孙峻、滕胤为辅政大臣。诸葛恪是诸葛亮哥哥诸葛瑾的儿子,也是孙和妃子张氏的舅舅。如果诸葛恪得势的话,孙和的日子应该会好过一些。但是诸葛恪却在253年被孙峻除掉,满门抄斩。彻底失去靠山后,在孙峻的逼迫下,孙和同张氏自尽。父母双双自尽而亡,此时的孙皓只有11岁。杀父杀母之恨,让仇恨的种子早早就在他的内心埋下。也许这造就了孙皓另一个爱好——杀人娱乐:剥面皮,凿眼,剁脚,锯头,凡是让他盯上的大臣,很虽便的安个罪名大刑伺候,残暴无比。此外,孙皓非常迷信,常凭借运历、望气、筮卜、谶语之类的原因来决定如迁都、用兵、皇后废立等重大事件,并因此一直坚信自己将统一天下。
    孙皓能以废太子之孙而坐上帝位,得益于丞相濮阳兴与左将军张布的推荐。可是有了名望,根基逐渐稳定之后的孙皓开始暴露残暴的本性。濮阳兴和张布看清孙皓真面目后十分后悔,孙皓听说后将二人诛杀。如来自地狱的复仇者一样,孙皓不断的杀戮,他还杀死多名重要宗室,如杀害孙策之孙孙奉,流放孙霸二子,诛杀孙奋及其五子,杀死异母弟孙谦、孙俊等。宝鼎二年(267)孙皓开始广建宫宇,执意建昭明宫,不仅花费巨额,还强制壮丁前去修建,甚至命俸禄在两千石以下的官员皆到山林里监督伐木。整个工程下来,死伤无数,但孙皓却以此为乐。
    孙吴政权在孙皓的暴政下早已江河日下,更致命的是孙皓竟舍弃祖业,迁都洛阳。这一愚蠢的做法使君臣彻底离心、百姓怨声载道,就连士兵们都不愿听从他的调遣,纷纷举家投降西晋。面对这一情形,孙皓似乎有所悔悟便回迁建业。但这一切都来不及了,晋武帝发兵二十余万,兵分六路进攻建业,最终建业沦陷、孙吴灭亡。孙皓坑爹指数3星半——但凡孙皓不这么坑爹,东吴都能再坚持几年。
    三国-刘禅

    10号选手——刘禅,又名阿斗。报名来源于著名典故“扶不起的阿斗”

    刘备虽不是真的买草鞋的,但是刘备的成功却真的经历了无数的波折,在刘备的奋斗史中,他投奔过无数人:公孙瓒、曹操、袁绍、刘表等。真的是漂泊半生。而刘禅也正是在这战火连天,刘备四处漂泊中出生并度过幼年,最著名的肯定是赵子龙长板坡救少主了,而且刘备向来逃跑是不带家属的,可见刘禅也是实实在在经历过苦难的。

    刘备在白帝城去世,在他临终前托孤给诸葛亮,对诸葛亮说:“如果刘禅不才,君可自取,取而代之”。刘禅尊诸葛亮为相父,也真是对诸葛亮万分的信任啊,朝中一切大事皆由诸葛亮处理,诸葛亮真的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的能力我相信如果排个历史名臣表也是能进前100名的,只排个名相表,应该也会榜上有名,他虽然并没有《三国演义》中的神奇,但也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而阿斗……两个人强烈的能力及刘家对诸葛家的信任导致阿斗在宫中整日无所事事。

    刘备漂泊半生,已过中年(应该是46岁)才有了这么个儿子,纵使有了儿子也得颠沛流离不能安稳度日,所以刘禅无才也并非刘禅自己一人之过。16岁登基又有诸葛亮这样一个值得信任的贤人在身边,国家大事完全不用操心,拥有最高权利的人,不用操心国事,自然就只能呆在皇宫这样一个无数人等着向他争宠献媚的地方了,于是乎就有了宦臣黄皓这样被宠信的小人。那么刘禅真的是个扶不起的阿斗吗?

    首先当时的刘备有三个亲生儿子,分别是刘禅、刘永与刘理。刘禅是刘备的长子,三国时期,蜀汉又刚刚建立,根基根本还没能稳定下来(失了荆州,又兵败白帝城),外面还有魏国和吴国的威胁。因此刘备在考虑接班人时应当不会只考虑嫡长,而且刘禅也是非嫡出,如果刘禅真的是那么昏庸无能,刘备应该是不会把皇位传给他的,反正都是诸葛亮辅政……。

    刘禅在位41年(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蜀国老百姓休养生息,国泰民安,蜀国也未出现内忧外患(请对比魏吴之亡)而刘禅在位这41年只有12年是诸葛亮辅政的,而这诸葛亮辅政的12年六出祁山,几乎一直都是在争战北伐的路上。而从诸葛亮临死之前,刘禅托人前去看望他,问他:您百年之后,谁能担当大任。从这里可以看出,刘禅不是真的“傻”,而是大智若愚。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政变,夏侯霸(张飞老婆的堂弟)被迫前来投奔刘禅,刘禅热情款待并加以重用,指着他的儿子说:“这是夏侯家的外甥。”从这里可以看出,刘禅并不是一无事处,也会笼络人心,知人善用。至于著名的"乐不思蜀”,更显刘禅智慧,他面对的是一个比曹操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司马昭。他一个被俘虏的前皇帝,稍有不慎就是家破人亡的下场,也只有装傻充愣才能保命罢了。

    我个人认为蜀国真正灭亡的原因,除了五次北伐,均未能成功,耗费大量蜀国的国力,慢慢走下坡路外,还有永远蜀中后继无人,无论文臣还是武将。诸葛亮死后蜀国已无丞相,由蒋琬总览蜀国军政要务,姜维接过了北伐的大旗……蜀中无大将,寥化为先锋这句话足以代表了蜀国的人才凋零,蜀亡绝非刘禅造成,最大的过错也就是宠信宦臣黄皓及尚有一战之力而投降了。刘禅坑爹指数1星半。

    @ty_德彪599 33楼 2022-04-16 12:33:00

    杨广李世民会上榜吗
    —————————————————
    杨广肯定跑不了,猜猜唐朝都有谁??
    投诉

    三国-刘禅

    10号选手——刘禅,又名阿斗。报名来源于著名典故“扶不起的阿斗”

    刘备虽不是真的买草鞋的,但是刘备的成功却真的经历了无数的波折,在刘备的奋斗史中,他投奔过无数人:公孙瓒、曹操、袁绍、刘表等。真的是漂泊半生。而刘禅也正是在这战火连天,刘备四处漂泊中出生并度过幼年,最著名的肯定是赵子龙长板坡救少主了,而且刘备向来逃跑是不带家属的,可见刘禅也是实实在在经历过苦难的。

    刘备在白帝城去世,在他临终前托孤给诸葛亮,对诸葛亮说:“如果刘禅不才,君可自取,取而代之”。刘禅尊诸葛亮为相父,也真是对诸葛亮万分的信任啊,朝中一切大事皆由诸葛亮处理,诸葛亮真的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的能力我相信如果排个历史名臣表也是能进前100名的,只排个名相表,应该也会榜上有名,他虽然并没有《三国演义》中的神奇,但也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而阿斗……两个人强烈的能力及刘家对诸葛家的信任导致阿斗在宫中整日无所事事。

    刘备漂泊半生,已过中年(应该是46岁)才有了这么个儿子,纵使有了儿子也得颠沛流离不能安稳度日,所以刘禅无才也并非刘禅自己一人之过。16岁登基又有诸葛亮这样一个值得信任的贤人在身边,国家大事完全不用操心,拥有最高权利的人,不用操心国事,自然就只能呆在皇宫这样一个无数人等着向他争宠献媚的地方了,于是乎就有了宦臣黄皓这样被宠信的小人。那么刘禅真的是个扶不起的阿斗吗?

    首先当时的刘备有三个亲生儿子,分别是刘禅、刘永与刘理。刘禅是刘备的长子,三国时期,蜀汉又刚刚建立,根基根本还没能稳定下来(失了荆州,又兵败白帝城),外面还有魏国和吴国的威胁。因此刘备在考虑接班人时应当不会只考虑嫡长,而且刘禅也是非嫡出,如果刘禅真的是那么昏庸无能,刘备应该是不会把皇位传给他的,反正都是诸葛亮辅政……。

    刘禅在位41年(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蜀国老百姓休养生息,国泰民安,蜀国也未出现内忧外患(请对比魏吴之亡)而刘禅在位这41年只有12年是诸葛亮辅政的,而这诸葛亮辅政的12年六出祁山,几乎一直都是在争战北伐的路上。而从诸葛亮临死之前,刘禅托人前去看望他,问他:您百年之后,谁能担当大任。从这里可以看出,刘禅不是真的“傻”,而是大智若愚。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政变,夏侯霸(张飞老婆的堂弟)被迫前来投奔刘禅,刘禅热情款待并加以重用,指着他的儿子说:“这是夏侯家的外甥。”从这里可以看出,刘禅并不是一无事处,也会笼络人心,知人善用。至于著名的"乐不思蜀”,更显刘禅智慧,他面对的是一个比曹操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司马昭。他一个被俘虏的前皇帝,稍有不慎就是家破人亡的下场,也只有装傻充愣才能保命罢了。

    我个人认为蜀国真正灭亡的原因,除了五次北伐,均未能成功,耗费大量蜀国的国力,慢慢走下坡路外,还有永远蜀中后继无人,无论文臣还是武将。诸葛亮死后蜀国已无丞相,由蒋琬总览蜀国军政要务,姜维接过了北伐的大旗……蜀中无大将,寥化为先锋这句话足以代表了蜀国的人才凋零,蜀亡绝非刘禅造成,最大的过错也就是宠信宦臣黄皓及尚有一战之力而投降了。刘禅坑爹指数1星半。

    我有一个大胆的想法...进入章评>>

    在线客服帮助

    投诉

    第十章 杨广

    接下来我们跳过晋朝和南北朝时期直接来到了隋朝,有请我们的11号种子选手,呼声及场外支持仅次于胡亥的冠军有力争夺者,历史名人——杨广,隋朝第二位皇帝(604年~618年在位),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嫡次子。开皇元年(581年),册立为晋王,参与灭陈朝,阴谋夺宗。开皇二十年(600年),册立为皇太子。仁寿四年(604年)七月,正式即位。

    大部分人对杨广的印象是“荒淫无度”“残暴昏庸”,而说起杨广也都是一无是处、沉迷女色、残暴昏君等词语。而且我们都叫他是“隋炀帝”这是他的谥号是对杨广一生功过的总结。《谥法》有曰: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逆天虐民曰炀,好大殆政曰炀,离德荒国曰炀。“炀”实在是个很恶的谥号,历史上很少见。而杨广成了炀帝的代表,史称:隋“”帝!实际上他是隋世祖明皇帝!或称隋明帝。那么他是何来如此大的恶名呢?那么真实的杨广又是怎样的呢?

    美姿仪,少聪慧,这是史书对少年杨广的记载,不用解释是他“长的好又聪明”了吧。这样一个聪明的美少年还是一个少年虎将,勇猛善战。他亲率领大军南下,攻克南陈。当时其他人都认为长江是无法逾越的灭陈朝很困难,可是在杨广的指挥下,隋军军纪严明、英勇杀敌最终消灭了陈朝。所到之处,所向披靡。而对百姓则“秋毫无犯”,对于陈朝库府资财,“一无所取”。博得了人民广泛的赞扬。“天下皆称广以为贤”。他还参与了与突厥、契丹之战,切皆有所获。609年新征平定吐谷浑他为了拉拢江南学子,竟然还特意学习了江南方言,又娶了个江南女子为妻,重用学子整理典籍。20岁的杨广完成了中国的统一大业,结束了上百年来中国分裂的局面。也结束了中国三、四百年的战乱时代。他还是推进科举制度的第一人,这在人类文明历史上可有非凡的意义了。

    开凿大运河——这是把双刃剑,利弊都很锋利。有利的是,凿疏浚永济渠、广通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将这五段共五千多里链接贯通,连成了大运河。加强了南北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也加强了隋王朝对南方的军事与政治统治。而且使南方的物资能够顺利的到达当时的洛阳和长安,在有利于军事和政治的同时,南北方的文化交流也得到了有力的发展。运输方便了,带动经济发展,更是日日增进。这样一个惠及后世,应该被万世歌功颂德的的举动却也是他被唾骂的一个梗,为什么呢?因为时机不对,方式更加残忍……

    单看杨广的功绩,绝对可以与秦皇汉武媲美,无论文治还是武功,杨广都有可以留传后世的功绩可以书写,可是为何历史上(正史、野史)他留下的都是骂名呢,还得到“炀”这样一个谥号呢?他怨吗?

    弑父杀兄是杨广标签之一据传:已被立为太子的杨广被授予管理政务的权力。已经64岁的隋文帝,身体渐渐虚弱,只能每天躺在床上,并且不见好转,他怕自己会突然死去,所以他召来了很多重要人物,比如皇太子杨广。当杨广看到皇帝身患绝症时,他非常高兴,他终于能够坐上皇帝的位置,并且还和杨素讨论了如何处理善后事宜。然而杨素对他的回信,不小心让人给了皇帝,读了之后非常愤怒。杨广还调戏了他最喜欢的妃子,并与他名义上的母亲有了关系。这让隋文帝想再找一个太子,杨广知道他作为太子的地位在受到了威胁,听到这件事后他开始秘密计划在杀死皇帝。皇帝死了,许多谣言说是杨广派人杀的。杨广还假传旨意,下令让他大哥杨勇自杀,因为害怕他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这些传说的真假我不得而知,不过即使是真的也实在不是什么大过(个人看法)毕竟一将功城万骨枯,自古帝王多无情。无论是成王败寇举旗起兵得来天下,还是父死子承继位而来,又有几代君王是没有使过手段,没有占染至亲之人鲜血就可以顺利坐上那把高高在上的龙椅的。再说好色,名义上的母亲又如何。远的不说,就说撰写隋史的唐朝,玄武之变,李渊退位,李治娶了武媚,李隆基娶了杨玉环,哪个行为也并没有比杨广的行为高尚到哪儿去。



    在线客服帮助

    ?

    立即领取

    坑爹之王PK大赛

    阅读更多免费章节


    纵容贪腐是杨广第二个标签:
    杨广最信任的是宇文化及标准的“官二代”,“不循法度,好乘肥挟弹,驰骛道中,长安谓之轻薄公子”。多次被举报揭发,杨广都从轻发落,这更滋长了他的贪婪见民间美女珍玩便强行抢夺。竞还违背禁令与敌国突厥经商,牟取暴利。
    如此违逆,终于激怒了杨广,他判了宇文化及死刑。可是却又在宇文化及被押到刑场的时候赦免“捞”回。那么杨广为何对贪官如此心慈手软呢?大家都知道他是夺嫡成为的太子,上有嫡兄杨勇,他不得不借助官场力量,得到百官拥戴,才能有机会夺嫡成功。而宇文家族官场人脉极广得到他亲自赦免的贪官,可以成为他的嫡系。可是判了死刑的贪官都能免罪,不仅免罪竞再度被起用为重臣,那么其他朝中贪腐官员自可放心大胆,一心一意地效忠于自己。这样一举三得,是何等高明的权谋之道、驾驭之术!可是聪明的杨广却没有考虑到普通百姓的感受,没有意识到:对贪官的容忍,就是对百姓的残忍!但纵容贪腐,还是弑父杀兄都不足以让他遗臭万年。
    残暴,这才是杨广万世骂名的真正缘由,杨广登基的时候,人口大概是4000多万,登基5年隋朝国势达到华夏史上空前未有的鼎盛时期,户口数直到数百年后的唐玄宗天宝年间方始超过。可是到了唐初就只剩下1000多万,那这么多人去哪了呢?除了战争,很多人是因为杨广而死的,活活累死、饿死了。这么多人被他活活累死,饿死。不骂他骂谁!真是爬的有多高,摔的就多狠,我们来看看他都作了什么妖
    605年,营造东都洛阳,每月征调250万民夫最终累死了100多万人;修运河,累死了六七十万人;下扬州船夫8万,还带了10几万骑兵;在洛阳挖了条2000公里的壕沟,又死了十几万人。
    607年,出塞北(只是为了炫耀)又带了10几万人;同年修长城又累死了十几万人。
    608年,再修运河,民夫已不够妇女都未放过,又累死了几十万人。
    609年,西巡带了10几万大军,又去张掖炫耀,结果冻死了八九万士兵,
    610年,又下扬州挥霍一通;同年征兵110万,运往北京。
    611年,黄河泛滥,河南、山东10被淹饿死无数,在饿殍遍地的情况下又征调100多万民夫,运送粮食准备打高句丽。
    612年,征讨高句丽大败,死伤30多万精锐。
    613年天下大乱,他二征高句丽,因杨玄感叛变无功而返。
    614年,三征高句丽,无功而返。为了挽回面子,又率10几万大军了塞北巡视。
    615年,天下已乱成一团麻了,他却跑到了扬州避难,还把主持叛乱的大臣,全部杀掉。
    真是累累白骨铺就了他万世骂名啊,他怨吗?我觉得不怨,民不聊生已不足以形容当时的惨况了吧,二修大运河时已无男丁,连妇女也被抓来做苦工……他好大喜功,他想要万世的功名,可是作为帝王他不顾百姓生死,不顾天下大乱,只想要自己的功绩,这那里是功,分明是罪啊,如此残暴的杨广比之夏桀、商纣也有过之而无不及啊,累累的白骨,千万百姓的怨魂大运河再大的功也洗不掉他的过啊。杨广坑爹指数5颗星。
    第十一章 插曲二 落选的李治

    唐高宗李治,唐朝第三位皇帝(649年7月15日-683年12月27日在位),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他是李世民最溺爱的儿子,是唯一由李世民亲自抚养长大的儿子(这点和胡亥一样),李世民还下令凡与李治同一天生日的都可以得到粮食。随着李治的不断成长,各种封赏,到贞观16年时,李治还未去自己的封地就直接上朝参政了,对此史书用的是“特深宠异”四个字来形容。可见对李治的喜爱了。贞观17年,太子李承乾因李世民对李泰日渐宠爱而最终造反,李世民为了保住两个儿子的命,最终立了李治为太子。李治被立为太子后李世民对他的宠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连李治庶出的长子李忠都破例封了亲王。李治虽然在宫外有晋王宅,但李世民却将他一直安置在自己寝殿的一侧,即使李治已被封为太子,也没有搬去东宫。贞观18年,因刘洎上书李治曾短暂居东宫,后又被李世民留在身边。贞观20年因褚隧良上书李世民才勉强让李治每半个月回东宫一次。这真是爱到了骨头里啊!贞观19年李世民亲征高丽,把李治留下看家,结果已经17、8岁的李治还哭的像个婴儿……,然后李世民就为此首创了“飞表首创”制度。李治是一路依依不舍的送到了定州,实在是不能再送了(请自行脑补三岁儿子抱着父亲大腿的场景)而雄霸天下的李世民则安抚儿子并告诉他,父子不能相见,绝不换下身上的衣服(估计是是衣服上有李治的眼泪)。而李世民竞也真的一直穿着这件破破烂烂的袍子那,直到见到来迎接他的李治。看到这里我不禁叹息——这活脱脱是个妈宝男啊,不对,是爹宝男。
    作为一个唐朝的皇帝,李治是幸运的,因为,他继承了父亲太宗的辉煌基业。贞观之治后的大唐盛世,就这样意外的落到了他的手里。爹宝男李治和天下所有的妈宝男都有一样的通病——懦弱、耳弱、没主意。所以在对他溺爱的父亲去世后他急需一个可以和他一起拿主意的人,而武媚娘刚好是这样一个有主意又会讨他喜欢的女人。不过李治虽成就了五千年历史上唯一不二的女皇帝,却在35年的职业皇帝生涯中没有大过,更延续了贞观之治开创了“永徽之治”。不过李治作为一国之君,死前连一个合格的继承人都留不下,虽说坐江山的应该理所应当的是自己的儿子,也是天后的儿子,可是李显的德性不用我多说,最后被老婆毒杀,差一点就创造了另外一个女皇(还不如武则天有本事)。李旦也没有驾驭天下的能力啊。李治本人还是有一定能力的,二帝临朝时期武则天也并没有大家想像的风光,实际的权力还是握在李治之手的(可以参考王皇后兄弟的发展)。武则天更多的是让他可以踢最后一脚的那个人,而不是按武则天自己的意思行事。综上所述李治最终没有入选本届坑爹大赛。
    第十三章李 漼

    李治落选了,李隆基又成为了编外选手,那么唐朝的坑爹选手是谁呢——12号选手唐懿宗李漼[cuǐ]:唐朝第17代皇帝,在位14年,终年41——是唐朝最后一个以长子即位而且是最后一个在长安平安度过帝王生涯的皇帝。我们的选手主体是亡国之君和历史名人,但李漼两者都不是,那么他是如何成为12号选手的呢,又是如何坑爹的呢?个人认为李漼是唐朝的间接亡国之君!
    从胡亥开始因为都是二世祖,所以很久没有介绍过选手的背景了。李漼出身大唐名门,中国历史上最璀璨的朝代就是汉和唐,但是唐到李漼这毕竟已经传了17代,所以咱还是先介绍一下时代背景吧。
    李漼是唐宣宗李忱的长子,母为元昭皇太后晁氏,从出身来看呢,是标准的又嫡又长(不过唐朝嫡长子继承的并不多),他父亲继位后册封李漼为郓王。当时这位嫡长子并不得父亲的喜爱,他父亲最喜欢四子夔王李滋,还想立李滋为皇太子,但是一直没有立(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嫡长制度原因),一直到死李忱都没有立太子。唐宣宗临终前将自己最爱的儿子李滋托付给了枢密使王归长、马公儒、宣徽南院使王居方。当时,左神策护军中尉王宗实支持唐宣宗长子郓王李温。于是王归长等三人矫诏,贬黜王宗实为淮南监军。王宗实本来打算赴任,但是在左神策军副使亓元实提醒下,入宫面圣,验证诏书真伪。王宗实进宫之后,发现唐宣宗已经驾崩。于是,王宗实矫诏以郓王为皇太子,监国理政,即位为唐懿宗,杀害王归长等三人。咸通四年(李漼登基第四年),夔王李滋薨(咋死的咱就不追究了),毕竟写的不是他。
    为什么唐宣宗不喜欢这个嫡长子呢?李忱是个很优秀的人,在唐晚期声誉很高。他因为是庶出而不受重视为了保护自己整日装疯卖傻,他小的时候,朝见郭太后,遇到刺客行刺,当时就吓得尿了裤子(是不是装的?)自此之后李忱便很小开口,让所有人都觉得他是个傻子,在某次宴会之中,文宗戏谑地对其他亲王说:“在座的各位若谁能让李忱开口说话,朕重重有赏。”但是无论其他人怎样引诱甚至加以羞辱,李忱都一言不发,只是不断用手拿着席上的酒肉吃。席上所有人都哈哈大笑,取笑李温(初他的)只知道吃。到了唐武宗李炎即位后李忱活的更加艰难,真可谓是经历了九死一生李炎为了试探李忱将他捆绑后扔进茅坑,最后被小太监救出而离开长安,流落民间。后又因为太监们都以为他是个白痴而先让他当了皇帝。李忱就这样靠着装疯卖傻的活了命,又当上了皇帝,而且还成为一代明君。掌权后的李忱再不是之前的痴傻样子,他以唐太宗李世民为榜样,贬斥权臣李德裕,结束祸国殃民的牛李党争;抑制宦官乱政,并为以前被宦官害死的大臣们平反;约束皇亲国戚的违法乱纪;重视科举,选拔人才,严明法度,使国家重现复兴“小贞观”之像被直至李唐灭亡都被称为“小太宗”。可是就这样一个牛人,却也当断不断,在立储的事情上摇摆不定,最终让李漼坐上了皇位。
    李漼即位后,非常喜欢宴饮,每个月在宫里总要大摆宴席十几次。李漼喜欢游乐,更喜欢音乐,光乐工就养了500多人,只要他高兴就上千贯的打赏(有钱啊)。李漼还很喜欢出宫玩,每每出宫玩都要带上这些伶人,他还不是自己出去玩,而是拉上宗室亲王们陪他一起玩,搞的这些亲王们要随时准备好以备李漼突然外出……几乎是每次出行都浩浩荡荡十几万人,而李漼又贪图享乐,每次出游花费不计其数……就算他爹留给他再多的家底也不不够他这样败啊。他不光自己败,在女儿同昌公主身上更是挥金如土(据说同昌开口的第一句话是“得活”,而同昌刚开口之后马上就有人来迎李漼登基)。李漼为同昌建造的公主府,连打扫用的簸箕,都是用金丝编,其奢华的程度可见一般。同昌出嫁时李漼几乎搬空了国库,这还不算,嫁出去还得继续宠,给同昌准备的“灵消炙”,每只羊只有四两肉可以使用,防腐也做的相当好,放一个夏天都没有问题(这是放了啥啊)。不知道是不是吃了太多的“防腐剂”出嫁才一年的同昌就得了怪病,为了挽救同昌,李漼搜罗天下奇药,出高价购买各种稀有药材,因一直查不出病证,又治不好,驸马韦保衡怕祸水东引,不但诬陷太医,还拉了一堆和自己不合的官员下水,说是嫉妒皇帝宠爱同昌勾结太医下毒,最终死了一堆人也没能留住同昌。
    李漼不止败家(单指钱财)更是各种赏官、换相。伶官李可及,同昌死后写了《叹百年舞曲》词语凄恻,闻者涕流,皇帝竟然因此封了他“威卫将军”让个歌唱跳舞的上朝堂参政,还封将军之职这荒唐行为……这只是一个典型,对于官赏李漼毫不吝惜,真是兴之所至、随心所欲。不止赏官,李漼还换相,刚坐上龙椅就换了令狐绹,改任了白敏中,可是白敏中一直卧病在床,几次请辞李漼都没有批准,他是巴不得白敏中生病,这样他就可以有借口不理朝政了。其他的宰相来议事,他也是敷衍了事,心思根本不在朝政。李漼在位期间换了21任宰相:令狐绹、白敏中、萧邺、夏侯孜、蒋伸、杜审权、杜悰、毕、杨收、曹确、高璩、萧寘、徐商、路岩、于琮、韦保衡、王铎、刘邺、赵隐、萧仿、崔彦昭。宰相——国之重臣啊,一国之相,那是何等的举足轻重,可是李漼平均每大半年就换一个。而且李漼本身又心不在朝堂,不理朝政,宰相也多碌碌无为之辈,多有贪污腐败之辈。更有堪者路岩拉帮结派,招纳贿赂,奢肆不法,还把政事委托给亲信属下小吏边咸。路岩和稍后任相的驸马都尉韦保衡沆瀣一气,二人“势动天下”,当时人称他们为“牛头阿旁”,意思是像厉鬼一样“阴恶可畏”
    李漼沉溺佛教,广建佛寺,大造佛像,布施钱财无数。在懿宗的倡导下,大规模的法会道场空前兴盛,曾举行大规模的崇佛活动——法门寺迎奉佛骨。群臣以劳民伤财而反对,连宪宗迎奉佛骨之后暴死的例子都举了出来。可是李漼对此充耳不闻“朕能活着见到佛骨,就是死了也没有什么可以遗憾了!”仪式从京师到法门寺沿途之上,禁军和兵仗绵延数十里,场面之壮观,远远超出皇帝主持的祭天大典。富豪之家则举行法会,不惜花费巨资,他们甚至以水银为池,以金玉为树,招集高僧大德,又请来戏班子载歌载舞。宰相以下朝廷百官也竞相施舍金帛,数量相当可观。这次迎奉佛骨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直到僖宗即位后才把佛骨送归法门寺。
    唐朝晚期已经濒临破产,虽经李忱后现“小贞观”然国家并没有得到全面的恢复,经过李漼各种败家之后,晚唐已经千疮百孔,不堪重负。李漼亲手掐灭了李唐王朝的最后一丝希望之光,此后李唐再无复兴,叛乱四起李漼之后帝王频繁因各种原因逃离都城长安。李漼坑爹指数3星半。
    第十四章赵佶

    13号选手赵佶——宋徽宗,宋朝第八位皇帝(1100年-1126年在位),书画一绝。入选理由“靖康之耻”
    说起宋微宗,我的脑中就不自觉的响起“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的旋律(83版射雕),而除了靖康耻,赵佶的书画,那绝对是留传千世的佳作,真是被皇帝这个职位耽误了他的艺术家人生啊。如果他没有做皇帝,而只是个艺术家,那么他现在留下的会是如何的评价呢!
    宋朝拥有高度繁荣的经济和科技文化,词人辈出,优美的宋词就是宋朝经济富庶,社会繁荣的最好证明(吃不饱还写啥诗词啊)。然而强敌环视,辽、金、蒙个个虎视眈眈,除了因为没有燕云十六州的屏障之外,宋朝武力值也实在是不济……不都说国富民强么,可宋偏偏富却不强,为什么这么富庶的国家为什么没有一支强大的军队呢?那么我们就不得不从宋太祖赵匡胤说起了。众所周知赵匡胤乃后周大将,陈桥兵变建立了宋朝,于是赵匡胤不得不以己之心,度人之腹,“杯酒释兵权”后,太宗便将兵权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开启了,重文抑武的政治。用太宗的话说:“就算那些文官再怎么折腾,也不会出什么大事。而这些武将就不一样了,他们拥有兵权可以造反”。在赵匡胤的眼里,文人不过动动嘴,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能成多大的事。可是将领则手握重兵,稍有不圣战慎就会被他们拥兵自重,威胁赵氏江山。于是文人们得到了有史以来的优待,他们社会地位高,言论自由,敢面对皇帝的愤怒而继续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无疑给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可是赵匡胤再也想不到,宋竟亡于这些他从未真正看得起的文人之手。北宋有蔡京,童贯。南宋有秦桧,贾似道,陈宜中。正是这些手无缚鸡之力,只能动动嘴的文人最终导致了靖康这等大辱。因为一直强敌环视,宋虽腐败却也只有梁山与方腊等小打小闹,在面对外敌大部分人还是将矛头一致对外的,所以宋是少有的没有被起义推翻的王朝。
    时代背景咱就先介绍这些,下面我们说说本章的主人公赵佶。因为不可改变的“靖康耻”赵佶在正史中是个绝对的昏君,可实际上的赵继位之初,还是踌躇满志的想做个好皇帝。
    哥哥24岁就去世了,没有儿子,于是赵佶这个弟弟坐上了皇位。登基后的赵佶面对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党争,而且当时的党争已经白热化到了影响正常朝政运行的状态了。北宋的党争开始于著名的王安石变法,参与并支持变法的称为新党,反对阻止的则为旧党。如果有喜欢历史的朋友不难发现,历朝历代凡变法者,无论成败都没有好下场(商鞅是代表)即使变法最后让国家变得无比强大昌盛,但实施变法者本身都得不到善终,原因无外乎凡变法都是要动一些势力及大之的奶酪,将利益重新分配,而最后统治者为了平息动乱不得不找人背锅,让那么利益受损者出口气。宋徽宗的哥哥哲宗继位后,先是祖母高太后垂帘起用司马光,将新党全部替换。高太后去世后,哲宗又重新起用新党,又对旧党进行打击报复。几十年中新旧两党相互攻击,朝廷朝令夕改,矛盾越积越深。所以赵佶登基后下决心要改变这一现象,他最初的想法是中立,均衡两党势力,连国号都改成“建中靖国”。可是旧党根本不买徽宗的帐,不断对新党发动攻击,连中立的朝臣也不放过,这就让徽宗很是烦感了。而新党则很顺皇帝的心意,都是原本打算中立的微宗开始向新党倾斜,决定重用新党,打压旧党,改年号“崇宁”,任蔡京为相。
    第十二章编外选手二 李隆基

    李隆基我实在是纠结了很久很久,几番起笔又放下,往下写了好几章却又总是想起他,一方面他开创了唐朝的极盛之世——开元盛世,这盛世和中兴、之治这些那可能天差地别的啊。可是另一方面他也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绝对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功劳是天花板级别的,错误也差不多了。虽然在之后的选手中也有中兴之后又败光自己家底的坑货,可是那些人的功绩和李隆基一比较,那实在不是级别的啊,思来想去最后就让他以编外选手的形式出来走一圈了。
    唐玄宗李隆基绝对是唐朝数一数二的皇帝(第一肯定是李世民),他是唐朝在位最久的皇帝,是唐睿宗李旦(这儿子和爹的性格反差实在有点大)的第三子,自幼多才多艺,精通音乐、书法,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君王,享年78岁,在位期间改革兵制、开拓疆土、任用贤臣,为唐朝的繁荣发展做出了贡献。
    早在武则天还在位的时候,李隆基就已经开始准备,虽然被贬又农舍微末,但是他从未放弃他的远大抱负,他不能让武则天的后人继续当皇帝,因为唐朝是李家的!于是他借助当时比较偏向于的迷信来为自己树立威望,很快结合了一个小团体,并且来到了长安。很快他的小团体就变成了一个强大的团体,已经仅次于当时势力最大的太平公主集团了。
    武则天虽然倒下了,可是又有个韦后接过了女权的班,其势头完全不输给武则天,难道历史又要重演?李隆基是不会允许的,就在韦后毒杀中宗李显(710年),准备当第二个女皇帝时,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发动了"唐隆政变"诛杀韦后集团,李旦再一次坐了上的皇位,而李隆基则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太子,两年后睿宗让位给了李隆基,可是三品以上的官员任免却仍由已经退位的睿宗决定,李隆基实际的权力并不大,这并不是睿宗不肯不肯放权,实际是太平公主在操控,不得不说唐朝实在是一个女性发展的沃土。有能力又有实力的李隆基怎么肯做个听话的牵线木偶呢,登基之后李隆基与太平公主的关系日趋白热化,各方都磨刀霍霍,时刻准备在对方松懈时来上一刀。终于双方都等到了这个机会,太平公主与宰相窦怀贞计划于先天二年(713年)七月四日率羽林军发动政,李隆基提前得到了这个消息,于是提前一天下手率厩牧兵马杀太平公主及党羽数十人,依附太平公主的官吏尽被黜逐。至此,动荡的局势总算稳定下来,而李隆基也终于获得了全部权力,改元开元。
    然而形式并不容乐观,长期的政治斗争早已削弱了中央政权的力量,朝廷宫员贪腐成风,李隆基开始为大唐更换新鲜的血液,任人为贤,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姚崇史称他“明于吏道,断割不滞”时人称其为“救时宰相”。李隆基知人善任,在开元年间所任用的宰相,大都成了比较有名的政治家,而有了这样一批人才的辅佐,整个开元年间,轻徭役,减刑罚,使得百姓富庶。不仅如此,玄宗还整顿吏治,裁撤无为官员,精减政府机构、清除舞弊,这些举措都有效的提高了朝廷的办事效率,同时也缩减了财政开支。对于官员,玄宗不仅重视朝中大员,更关注地方小吏,曾亲自出题考核县令,不合格者均被淘汰,而对通过考核要去上任的县令,玄宗还曾亲自召见面授。任用贤相、考核官员、赏罚分明等一系列措施最终促成了开元盛世这一空前盛况,使大唐达到了巅峰。
    即位初期的玄宗不仅在文治方面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在武功方面也很有建树。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契丹奴隶主李尽忠举兵造反,攻占了营州都督府管辖的连昌、师、鲜等12州,当时武则天派王孝杰等组织反击,结果几乎全军覆灭。长安三年(703年)突厥奴隶主乌质勒又攻陷了安西4镇之一的碎叶镇,后又向北庭都护府进攻,并强占了北庭西部一些地方。这不仅破坏了国家统一,还堵住了“丝绸之路”,使唐朝对外贸易受到了严重威胁。李隆基执政后,对府兵进行了改革,有效的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并整顿军队,筹备军粮,等准备充足后于开元5年(717年)终于把沦陷17年的营州等13州全部收复,统一了长城以北。而西域问题玄宗则于开元27年(739年)先打败突厥,俘虏了突厥可汗,收复了沦陷37年的碎叶镇。后又击败吐蕃同样俘虏了小勃耶律王。这一仗使大唐重振雄风,其他周边小国纷纷纳贡归符,唐重新打开了中亚通道,确保了对外经济贸易的通顺及优势。
    然而空前的盛世,歌舞升平的景象,都让玄宗李隆基陶醉自赏,沉迷于自己的不世之功绩中不能自拔。已坐了30年皇帝的玄宗,已经飘飘然的李隆基准备好好享受自己攒下的家业。他开始怠于政事、纵情声色、日渐奢靡、远贤臣而近小人。相继罢免了韩休、张九龄,而改用奸佞之辈的李林甫,而李林甫在宰相之位一坐就是19年,大唐开始了黑暗时代。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李隆基因所宠武惠妃谗言,将三个儿子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废为庶人并杀杀害,改立三子忠王李玙为太子。而时任宰相的李林甫在玄宗与其商议时极力推荐的是李瑁,而玄宗最后立了李玙,李林甫因此觉得在立太子的事情上自己无功所以妄图更立东宫,以保自己权势不倒。为了动摇东宫李林甫几次发动冤案、诬陷太子、离间玄宗与太子的父子亲情,导致摇摇欲坠,辅政之臣多被贬黜赐死,连太子妃也被废弃。不仅如此,李林甫任职期间为了确保自己的势力和地位,嫉贤妒能、排除异己、屡兴刑狱、诛逐朝中要员。李林甫为了巩固自己的相权,向玄宗建议重用蕃将,使得高仙芝、哥舒翰等少数民族将领成为独当一面的大将,但也让安禄山得以长期控制河北,为日后安史之乱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色令智昏的玄宗,毫无顾及的抢了自己的儿媳……又因爱屋及乌开始重用杨国忠。这个杨国忠干别的不行,敛财那绝对有一手,而这个时候李隆基刚好缺钱,两个人真是……杨国忠那真是尽心尽力啊,很快就让国库里堆积如山(当然他自己也没少捞),而且为了展现自己的能力他开始出馊主意,比如说把节度使也搞成胡人的,这其中有一个特别的胡人,那就是安禄山了。杨国忠告诉李隆基安禄山有一颗赤胆中心而且很会带兵打仗,再加安禄山很会讨李隆基和李玉环的的喜欢,所以李隆基非常的信任他,让他兼任三个地方的节度使,手里掌握20万精兵,是当时大唐兵力的1/3。而当时的长安仅有9万兵马。杨国忠一看安禄如此得宠,这是要超过自己啊,那怎么行!杨国忠开始在玄与安禄山之间不断挑拔,一开始只是终编造安禄山要造反,谁知野心勃勃的安禄山最后竟真的造反了。
    造反的安禄山一路无人可挡,直接杀到了长安城外,本来长安城是有很好的地理优势,周围还有有很多天险,易守难攻,可以拉锯坚守等待援军,但是李隆基以为他还是当年意气风发,雄风威振九州的自己,而这场叛乱让他颜面尽失,盛世之君的颜面无存,他要让天下人看看他李隆基还没有老,于是他不顾众人劝阻,非要和安禄山PK一下,结果出师不利,中了埋伏。李隆基慌的一B啊,想不到自己就这么败给了一个胡人,想当年……难道自己真的老了,难道自己要死在这里了,不,他不要,他还有美人,还有美酒,他不要就这么死去……,于是李隆基选择——跑,什么大唐不大唐的,他活着才最重要,凌晨李隆基偷偷溜了……,辉煌的大唐被他抛到了身后。逃跑的途中又遇士兵哗变,最后连自己心爱的女人也无法保护,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她香消玉殒。
    李隆基逃跑了,大唐却并未就此灭亡,太子李亨乘势登基。之后再回长安的李隆基只能坐个被软禁的太上皇了,晚年凄凉最后郁郁而终。而历经8年“安史之乱”的大唐也从此由盛而衰,潘镇割据,经济也每况愈下,农民与士族冲突与矛盾逐步加剧,最终演变成农民起义。李隆基他一手开创了盛世,最后又亲手毁灭,不知已眠于地下的他回首自己这不凡的一生作何感想。
    第十四章 赵佶

    13号选手赵佶——宋徽宗,宋朝第八位皇帝(1100年-1126年在位),书画一绝。入选理由“靖康之耻”

    说起宋微宗,我的脑中就不自觉的响起“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的旋律(83版射雕),而除了靖康耻,赵佶的书画,那绝对是留传千世的佳作,真是被皇帝这个职位耽误了他的艺术家人生啊。如果他没有做皇帝,而只是个艺术家,那么他现在留下的会是如何的评价呢!

    宋朝拥有高度繁荣的经济和科技文化,词人辈出,优美的宋词就是宋朝经济富庶,社会繁荣的最好证明(吃不饱还写啥诗词啊)。然而强敌环视,辽、金、蒙个个虎视眈眈,除了因为没有燕云十六州的屏障之外,宋朝武力值也实在是不济……不都说国富民强么,可宋偏偏富却不强,为什么这么富庶的国家为什么没有一支强大的军队呢?那么我们就不得不从宋太祖赵匡胤说起了。众所周知赵匡胤乃后周大将,陈桥兵变建立了宋朝,于是赵匡胤不得不以己之心,度人之腹,“杯酒释兵权”后,太宗便将兵权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开启了,重文抑武的政治。用太宗的话说:“就算那些文官再怎么折腾,也不会出什么大事。而这些武将就不一样了,他们拥有兵权可以造反”。在赵匡胤的眼里,文人不过动动嘴,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能成多大的事。可是将领则手握重兵,稍有不圣战慎就会被他们拥兵自重,威胁赵氏江山。于是文人们得到了有史以来的优待,他们社会地位高,言论自由,敢面对皇帝的愤怒而继续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无疑给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可是赵匡胤再也想不到,宋竟亡于这些他从未真正看得起的文人之手。北宋有蔡京,童贯。南宋有秦桧,贾似道,陈宜中。正是这些手无缚鸡之力,只能动动嘴的文人最终导致了靖康这等大辱。因为一直强敌环视,宋虽腐败却也只有梁山与方腊等小打小闹,在面对外敌大部分人还是将矛头一致对外的,所以宋是少有的没有被起义推翻的王朝。

    时代背景咱就先介绍这些,下面我们说说本章的主人公赵佶。因为不可改变的“靖康耻”赵佶在正史中是个绝对的昏君,可实际上的赵继位之初,还是踌躇满志的想做个好皇帝。

    哥哥24岁就去世了,没有儿子,于是赵佶这个弟弟坐上了皇位。登基后的赵佶面对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党争,而且当时的党争已经白热化到了影响正常朝政运行的状态了。北宋的党争开始于著名的王安石变法,参与并支持变法的称为新党,反对阻止的则为旧党。如果有喜欢历史的朋友不难发现,历朝历代凡变法者,无论成败都没有好下场(商鞅是代表)即使变法最后让国家变得无比强大昌盛,但实施变法者本身都得不到善终,原因无外乎凡变法都是要动一些势力及大之的奶酪,将利益重新分配,而最后统治者为了平息动乱不得不找人背锅,让那么利益受损者出口气。宋徽宗的哥哥哲宗继位后,先是祖母高太后垂帘起用司马光,将新党全部替换。高太后去世后,哲宗又重新起用新党,又对旧党进行打击报复。几十年中新旧两党相互攻击,朝廷朝令夕改,矛盾越积越深。所以赵佶登基后下决心要改变这一现象,他最初的想法是中立,均衡两党势力,连国号都改成“建中靖国”。可是旧党根本不买徽宗的帐,不断对新党发动攻击,连中立的朝臣也不放过,这就让徽宗很是烦感了。而新党则很顺皇帝的心意,都是原本打算中立的微宗开始向新党倾斜,决定重用新党,打压旧党,改年号“崇宁”,任蔡京为相。

    蔡京大家应该都熟悉吧,影视小说等里面的超级贪官+奸臣,被时人称为“六贼之首”。这样一个人竟然会被微宗重用——首先蔡京有着和微宗相同的爱好,书法,是北宋时期有名的书法家。另外贪官多善理财,蔡京也不例外他设置市舶司,收取关税。重新丈量土地,收取土地税,蔡京任宰相的第二年,宋朝政府就消灭了财政赤字。同时,蔡京还建立了一套社会福利制度:“居养院”收留孤寡老幼和残疾人,“安济坊”专门治疗没钱看病的人。蔡京满足了徽宗的所有要求,所以徽宗只看到蔡京解决了他的大问题(财政赤字)以及做给天下人看的,居养院、安济坊、崇宁兴学,却没有看到蔡京贪婪的嘴脸,他不但领着俸禄,还首创司空寄禄钱,像粟、豆、柴草及侍从口粮都都是折支给他。蔡京不但贪,更是借着微宗想整治旧党之机大搞朋党之争,排除异己(也许是太会体会圣意)按照宋徽宗的授意,列举了一份“奸党”名单:包括司马光、文彦博、吕公著、苏东坡、秦观、黄庭坚等120人,由宋徽宗亲自手书,刻石碑于端礼门外,昭示天下。第二年,又重新扩大和整理了这份名单,一共列出309人。连章惇、曾布等曾经的新党中坚,因得罪蔡京,也最终被定为旧党。于是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元祐党籍碑”,直至崇宁五年因天象怪异(彗星),文德殿东墙的元祐党人碑竟被雷电击中,一分为二。宋徽宗这才下令全国“尽毁党碑”,同时解除了“党人父兄子弟之禁”。都成为巨贪的没有一个有本事的,但是任用这样一个奸佞小人为相实在是用人不当啊!

    除了广为人知的书画外,赵佶还很喜欢园艺石艺他修建了著名宫苑“艮岳”,园中的石头都是从江南拉来的太湖石。四大名著中的《水浒传》就是以花石纲为由将108聚集的。微宗的书法造诣极为精深,独创瘦金体,至今无人能及,还精于工笔花鸟画,宋人邓椿《画继》称他“艺极于神”赞一句,栩栩如生绝不为过。微宗这样的艺术家,怎么可以没有绝世美女的相伴。在登基之前便经常寻花问柳,京城中但凡有名的妓女几乎都与他有染,偶尔还会有被他带回王府收房的。登基后因皇后相貌平平,又不是取悦徽宗所以并不得宠。郑、王二人原是太后内侍,因貌美而被徽宗宠幸并封为贵妃,徽宗对女人真是从不问出身,更有坊间传闻,其与一代名妓李师师有一段风流韵事,被称为“青楼天子”。徽宗的爱好是相当的广泛,且除了当皇帝,其他的爱好都相当的有水平,绝对都是大师级的人物。

    我们的艺术家并没有完全放弃他的皇帝职业,他还是希望自己的本职工作可以如他的爱好一般出色,于是徽宗决定完成自太祖以来历代帝王的梦想,收复燕云十六州。蔡京、童贯等人立即极力吹捧附和,给徽宗描绘一幅建立“不朽功勋”的画面。并未看清局势的赵佶,已经被冲昏了头脑,根本不去考虑可能的后果,宋朝开始了联金灭辽,光复燕云的“伟大”行动。双方约定灭辽后,燕云之地归宋,宋则把之前给辽的岁币给金,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海上之盟”。可是盟约刚定下徽宗就后悔了,不但扣压了金国使臣,更是迟迟不肯出兵攻辽,这为后来的金毁约留下了把柄,直到金已胜券在握,辽已败成定局,微宗才匆忙派兵15万,想收渔利,结果万万没想到,竟被辽大败。宣和四年(1122)辽燕王耶律淳死,徽宗再次派兵,辽将相继降宋,终于打开了通向燕京之路,可是因为没有后援,这是攻燕还是以失败告终。金并没有将十六州尽数归还,几经交涉,金同意归还六州,条件是之前给辽的岁币再加一百万“代税钱”给金。即使这样,金在归还六州之前还是将人口、金帛等一并带走,只留下空城给宋。微宗依然很是得意,自以为建立了天下奇功,满心以为自己可以流芳百世,大赦天下,并立“燕云碑”纪念。可是微宗实在是高兴的太早了,也太天真了。1125年,金俘虏了辽帝后,分兵两路南下,赵佶慌忙出逃南下,将皇位传给了儿子钦宗赵桓,钦宗为了稳住皇位接回徽宗,结果1127年父子一同为金所俘,并被金人封为“昏德公”,直至我们的艺术家赵佶完成了从人上人到战俘的一生。这样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奈何为帝,艺术成就为天花板,而正式职业皇帝则沦陷地狱这样两极的人生。北宋灭亡的主要责任人,坑爹指数3颗星。

    第十五章赵构

    唯一入选的开国皇帝——14号选手赵构,宋徽宗赵佶第九子,南宋开国皇帝。靖康之变后,金兵俘虏其父宋徽宗和其兄宋钦宗,灭亡北宋。1127年6月12日,康王赵构即位于南京应天府,建立南宋。
    赵构不但是唯一的开国皇帝选手,也是唯一一个爹比他还坑的选手。更难得的是父子二人排队入选,所以我们就不再重复靖康难了。因为靖康难后金人并不想在留在中原地区,他们只想抢劫,他们更喜欢自己的老家,意外的在抢劫的过程中掉落了两个皇帝,所以就顺路一起带走。
    可是金人也不想赵氏重振,于是千挑万选,
    选谁谁不干的情况下逼着张邦昌做了傀儡皇帝
    改 guohao 为 楚。
    躲不掉汉奸之名的张邦昌,战战惊惊、哭哭啼啼的做了33天的皇帝,不敢穿皇袍,不敢住皇宫(只住偏殿)还把因为被废而躲过靖康难的皇后请了出来。就这样也是金人刚走就赶紧亲自痛哭流涕的跪地表述自己的无奈。赵构在北宋灭亡他已是微宗唯一剩下的血脉,国土一片狼藉的情况下,被迫接过了被金人封伪帝的张邦昌的帝位,这圈子绕的实在不小。张邦昌被迫称帝,受金人所封,却又让或者说还政给了被金人十分厌恶的赵氏孙子……
    先来说说当皇帝前的赵构吧。他只是徽宗的第9个儿子,他的母亲也只是一个并不受宠的普通嫔妃,所以并不曾被看重。赵构天性聪明,博闻强记,且有很强的臂力,史书记载他可以拉动二百斤的弓(请参考同时代的岳飞能拉动三百斤力的弓)。在金第一次包围开封时,也许因为不被看重,也许是是出个人想出头展现能力的原因,所以他曾赵金为质子。而一向以为宋人文弱的金人要求比试,本想嘲讽一番,谁想赵构不但面无惧色,比试结果也很让金人意外,金人以为赵构是武将之子冒名为质,就这样赵构在金为质的只有十天就被退了回去,换了掉眼泪的五皇子赵枢去当人质。这样一个有胆有识的皇子,在徽宗子嗣中应该还是算出色的。可是为质时自告奋勇,面无惧色的赵构,到了当皇帝的时候却畏金如虎,屈辱求和。是什么让他改变如此之大呢?
    靖康难时宋朝并非无兵,赵构刚一坐上皇帝的位置就有百万大军来投,可是金国一来,宋军就如鸟兽散,一溃千里,导致国破家亡,父兄被俘。而坐上帝位的赵构更面对一贫如洗的国家,和混饭吃如同乌合之众一样的军队,加上因太祖成事过度防范武将,宋之兵权主要集中在皇家(为了防止造反)可是赵构并不擅长军事指挥。种种原因:国家的贫穷、对军队的不信任、不懂军事、加上金军给他带来的深重心里阴影,说一句赵构畏金如虎狼绝不为过啊。所以但凡金来,赵构就跑。
    一开始面对乱摊子的赵构有点被迫上位的意思,上位之后肯定也想过有所建树,这从他任李纲为相上体现,李纲曾在东京保卫战中打退过金兵。可惜李纲虽是书生,却过过刚直,不考虑任何因素的一心只想打败金军,哭着喊着的要迎回二帝……这就尴尬了,首先我们说过,宋当时一贫如洗(养兵需要钱啊),二是赵构皇椅还没坐热乎你要把他哥和爹都弄回来(难道父子三个皇帝斗地主啊),他咋办,他这皇位本就来得不够名正言顺。不但赵构对李纲不满,朝臣们也都对李纲多有不满,77天后李纲被罢免,没多久,著名的书生将领(金军来后才带兵)宗泽带着未过黄河的遗憾告别了这个世界。
    开国的一般都比较牛,不过司马睿和赵构都不行,赵构实在是让人来气

    @ty_德彪599 2022-04-26 14:18:49
    玄宗后,李亨 李豫 李适都不咋滴啊
    -----------------------------
    会尽量选择比较有特点的。
    赵构下
    然后金军来,赵构跑,金军退,赵构回,再来,再跑……弄的天下人都看不下去了,于是大家送了他一个“逃跑皇帝”的称号。一个叫陈东的太学生和一个叫欧阳澈的百姓都上书劝赵括不要每次都只会逃跑,从这一点上不得不承认宋朝政治环境还是很开明的。不跑赵构做不到啊,他早已经被金军吓破了胆,他不想和他父兄一样也被金军抓去当俘虏啊。可是一逃跑就有一堆人站出来指责他,者奸臣们蹦了出来,鼓动赵构杀了杀书劝他不要跑的人,可是又障于太宗的遗训“不杀士大夫,不杀上书言事者。”但是反复权衡利弊,最终为了绝天下人之口将这两个上书人杀死。到这我们已可以看到赵构放弃抵抗一心逃跑的真实内心了。
    逃跑皇帝一边逃跑,一边又不得不迫于各种压力启用一起主战派,在这一时期成就了岳飞、韩世忠等大将抗金。虽然启用了很多的主战派,也出现了一批名将,可惜赵构虽继承了赵匡胤对武将的防范、怀疑、打压等政治手段,却没有太宗能征惯战的本领。一边被金吓得躲四处逃跑,甚至跑到了海上,一边又总是担心在前线抗金将领们会举兵造反,所以就重用主和派的黄潜善、汪伯彦、王伦、秦桧等人来压制带兵的将领,最后在以秦桧为代表的奸臣“体会”圣意的,杀了岳飞,罢免了李纲、张浚、韩世忠等抗金将领,以换取与金国谈屈辱条约的机会(在跪地求低前,还得先杀了岳飞,不然连下跪的机会都没有),最终换来了““绍兴和议”。
    为什么其他人都只是罢免,而岳飞父子则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杀呢——首先岳飞的能力是非常出众的,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历史中,岳飞的能力都是可以排得进前十名的,武力值和统军能力都爆表的岳飞从小兵一路杀到将领,这一路升迁他是缕缕违抗上命,虽然战功累累却更让赵构非常的忧心(万一岳飞反了呢,太不听话了),本就对岳飞诸多顾及,偏偏岳飞自己不自知,不但阻止赵构南迁,更是发表决心要迎回“二圣”这两点都相当于把刀插在了赵构的心尖上。毫无势力的学生和老百姓上书劝阻赵构能杀,岳飞赵构暂时不能杀,但是对岳飞有多不满大家可想而知了。另外我们之前已经说过赵构即位时国家是无力养兵的,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岳飞的军需都是自己想办法,所以赋税啊,抢劫啊什么的也是免不了的(不要扔砖头,这是真的),战火连天,老百姓的生活本就水深火热、颠沛流离,再加上军队的……你懂的,怨气、怨言肯定也不少。这些还都只是让赵构对岳飞不满,让赵构对岳飞忍无可忍的是,岳飞一直在逼赵构立太子。立太子本来是件很正常的事,可是偏偏赵构一直都子嗣稀薄(只有一个赵旉,3岁就去世了)……太尴尬了,这种事情别说皇室,就是富豪之家都很在乎好不好,可是岳飞豪不忌讳,在赵构还在盛年时就多次上书要求赵构立太子,岳飞不但要求赵构立太子,更是对太子人选发表言论,这些都范了赵构的大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就是赵构在秦桧等人的“辅佐”下,决定向金割地、纳贡、称臣以保自己可以偏安一隅,可是一贯不听话的岳飞曾多次宣召都不肯回朝(赵构下了十二道金牌才召回岳飞),此时一心求和的赵构内心对岳飞的忧虑已经超过了金军,金军他可以来钱、给地投降,可是岳飞这么不听话又有能力的人对他的威胁太大了,当然对金军的威胁也很大,所以岳飞也是金军点名的第一人,所以金人想杀岳飞,赵构更想杀了岳飞以绝后患,此时岳飞再学其他人辞官放权已经来不及了,可怜千古名将岳飞,没有死在与金军对战之中,却死在了自己保卫的国家君主之手,可是杀了岳飞的赵构却让秦桧背了黑锅(秦桧肯定也不是个好东西),又在退位当太上皇的时候默认了赵慎给岳飞翻案,可见赵构不知道不知道岳飞没有谋反,只是想找个借口杀了这个让他寝食难安的手握重兵能力可怕的大患而已。说赵构坑爹实在是不符,毕竟他爹更坑,只能说他坑的是自己,坑的是南宋,坑的是百姓,坑货指数2星半。
    插个两宋个人觉得很有意思的点。北宋是以赵匡胤为主打下的江山,却由赵光义的子孙继承,到南宋由赵光义的子孙赵构建立,却又还给了赵匡胤的子孙,不知道是不是冥冥之中早有定数。
    第十六章元顺帝

    赵构之后本来想以赵禥为15号选手的,但是咱总不能和傻子计较吧,不然晋朝还两个呢,而司马衷更是直接与八王之乱密不可分(他爹留下的烂尾巴,他媳妇搅乱)直接导致西晋灭亡,怎么也比赵禥入选理由足啊,于是放弃所有智商不足的选手。变成了现在的 15号选手——元顺帝,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咱还是叫他元顺帝吧)。元朝最后一位皇帝,也是元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如果从忽必烈定国号元开始算的话,元朝只有97年的国祚,而这位元顺帝一个人就占了37年,超过1/3啊。即使从成吉思汗铁木真开始计算的话,元朝也只有162年,16位皇帝中,一半以上都在位不到5年,这其中还有三个皇帝只能按天计算。论武力值,把成吉思汗放在全世界排名,也绝对是个牛人,在他的带领下蒙古骑兵的铁蹄踏遍了亚欧大陆,让欧洲这片土地大上的人不寒而栗。可是强悍、善战的蒙古人在中原大地上建立的元朝却仅维持了不到一百年,就被一个农民推翻了,不知道元顺帝在地下是如何面对祖宗的。
    元顺帝,是元朝的第16任皇帝(从成吉思汗起)而在忽必烈之前蒙古人是没有称帝的,都是追封的,一般来讲元朝是从忽必烈称帝开始计算那么不到一百年的元朝只有10任皇帝,而从元顺帝往前数4任,除了元文宗坐了3年皇帝外,其他几任在位都是按天计算的……,最短的只有27天。所以元顺帝是无论如何也得承担起元朝灭亡的责任了。而他也实在很不负众望的具备了成为昏君的特质。
    咱先来简单说说元朝这个强悍却短命的王朝,在忽必烈统一中原改国号之前的“四汗时期”——成吉思汗、窝阔台汗、贵由汗、蒙哥汗,是以蒙古为国号的,这一时期的蒙古国,主要就是对外的侵略战争,不断的扩大版图。1260年,蒙哥死在了四川钓鱼城之战中,忽必烈即汗位后,推行“汉法”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改变了之前对新征服地区的肆意略夺,招纳中原各种人才,并听取各方意见,开启了从抢匪到统治管理者的角色转变,虽然还是有严重的种族歧视,但是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完成了灭南宋,统一中原的大业,并且以大都(北京)作为都城,完成了蒙古的政治统治中心的转移。元成宗铁穆耳继承了忽必烈的政策,忽必烈(在位34年,与成宗铁穆玉(在位13年)统治期间,元朝达到了全盛。
    而从武宗海山起,元朝开始衰败,武宗是利用宫廷政变上台的,仅在位4年。英宗被臣下杀死后,大都(蒙古国发源地),大都各立了一个皇帝,并且各种掐架。到文宗毒死明宗后,元朝已经明显的贪污腐败,政局的动荡,造成中央统治力被严重被削弱,天灾频发,赤地千里,而元朝的官员们,根本不管,该贪贪,该腐腐,随处可见的“人吃人”,草原也未能幸免受灾,数十万牧民被迫迁徙中原地区,这更激发了民族冲突(汉人地位低下,等同奴隶)暴发了全国性质的农民起义。
    好了,元朝的简介就说这么多,我们来看看在各地起义不断的时候,我们的主人公元顺帝都在干什么吧。元顺帝即位之初就不消停,唐其势发动叛乱,两年后才被平定,朝堂之上更有权臣右丞相伯颜大权在握,连元顺帝的面子都不给,最后忍无可忍的元顺帝,从伯颜的内部进攻,利用伯颜之侄脱脱的支持搞定了伯颜,脱脱初任相位时在治理黄河水患时很有一套,还恢复了科举,整顿吏治,这一系列的举措有效的缓和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可是刚见成效,元顺帝却开始不务正业,不理朝政,而是整天忙着炼丹以追求长生不老,有个侍御哈麻推荐了“大喜乐”说是有延年益寿效果,深得元顺帝的喜爱,为此专门修建了练习此法的庞大阁楼,有延绵几百间,每一间里都有一位美女,练功之余还会欣赏艳舞,更是挑选最美的十六个美女天天坚持表演,还起了个名字叫十六天魔舞。顺帝怕官员弹劾,把这些美女藏于地道,每天偷偷去聚众玩乐,至于国家大事——别来烦我,耽误我长生不老了。不仅如此元顺帝还超喜欢游宴,为了方便游宴元顺帝亲自设计建造过一种叫“五云车”的交通工具。还在皇宫内苑里建造龙船,长有120尺,宽有20尺,船上有五个大殿都装饰的五彩斑斓,配上身穿金色服饰的水手24人,船只要一移动,船上的龙头,龙眼,龙爪和龙尾都会按照轨道舞动起来,经常带着一帮后妃在宫中的湖里来回游玩,整个一个鲁班在世啊,看来世界上被皇帝这一职业耽误的人才不少呢。身边的奸佞小人一看马上投其所好,一时间刮起了股“奢靡之风”之风,已经残破不堪的元朝那里承受得起元顺帝的这般折腾。百姓苦不堪言,而偏又天灾频发,物价上涨,百姓苦不堪言,而这个时候脱脱竟上旨改革钞法,结果造成了通货膨胀,让本就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百姓更加没有生存空间。活不下去的百姓开始举旗造反,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1351年的红巾军起义。各地起义不断,顺帝不耐烦的让脱脱带兵去征讨。但是在至元十四年,公元1354年,哈麻诬陷了脱脱,顺帝不管不顾撤销了脱脱的兵权,把他发放到了云南还把脱脱的家产全部没收,最终脱脱被害死在云南。脱脱下台后,镇压农民起义的元军瞬间失去了主心骨,再也没有了一战之力,而元顺帝最终也只能落得个逃亡漠北的悲惨结局。元顺帝就这样结束了蒙古人在中原的统治。坑货指数3颗星
    第十七章朱祁镇

    明朝我思索了很久,明朝一共是二百七十六年,这期间皇帝完全不上朝的时间是一百二十一年,这个为我们创造了元素周期表的明朝实在是个奇葩的朝代。朱棣之后的皇帝都几乎有一个影响正式职业爱好:朱高炽,爱吃到撑死。朱瞻基,斗蛐蛐。朱祁镇,牛逼的外交官(被俘后搞定敌方,软禁后复辟,历史上应该仅此一人吧)。朱祁钰,好吧,他没有(好尴尬)。朱见深,恋母癖(大他17岁的万贞儿)。朱见深,爱老婆(唯一只有皇后没有嫔妃的皇帝,在继承人方面没有什么选择的余地,宠溺唯一活的儿子,造成儿子有些胡作非为)。朱厚照,男宠、角色扮演(朱寿)去打仗。朱厚熜,二十年不上朝,前期开创了“嘉靖中兴”后期专心炼丹修道、撸猫败光自己家底。朱载垕,XXOO吃春药最后累死。朱翊钧,三十年不上朝在家当宅男却缔造了“万历中兴”。朱常洛,身体不好却非好女色,上任一个月就挂了。朱由校,木工大师。朱由检……额他已经没有心情爱好什么东西了。然而这些有些玩物丧志的皇帝们却都在任职其间有所建树,但是蚂蚁啃大象,终还是有啃完的一天,最终明朝还是坍塌了。
    跑道有点远,咱这就拉回正题,拉拉16号选手——朱祁镇,明朝第六任、第八任皇帝(前后在位22年)。朱瞻基英年早逝,又子嗣单薄,只留下了两个儿子,还是一个是外室所生,9岁的朱祁镇很顺利的坐上了皇位。他是很幸运的,标准的含着金汤匙出生,在他之前的明朝皇帝实在都很牛逼,虽然有朱棣的“靖难之役”但是国家很快就平稳并上升,他祖朱高炽和他父亲朱瞻基,更是开创了“仁宣之治”让大明达到了鼎盛。而且朱祁镇的奶奶和娘也都是个厉害的女人,尤其是他奶奶,一路扶持不被朱棣喜爱的朱高炽当了无数年时刻被人觊觎位置的太子,又在朱高炽突然去世,而朱瞻基在外的情况下坐阵皇宫,确保了皇位的平稳交接。所以初便皇位的朱祁镇是不用真的工作的,替他工作的是他的姐姐,太皇太后张氏。
    含着金汤匙的朱祁镇,有个超级喜欢斗蛐蛐的爹,所以从小耳濡目染的他也很喜欢。当然他们爷俩在玩的方面都不仅限于蛐蛐,什么斗鸡走马狩猎那都不在话下,只是眼前朱祁镇还小,没有他爹那么会玩。可是他不会玩不要紧啊,他身边的人那得想尽一切办法让他玩好啊。贪玩的朱祁镇,在宫中结识了一个叫王振的太监,在当时的小皇帝不会想到,在不久的将来,这个王振会给他以及明朝带来怎样的灾难。这个王振那是相当的机灵,不仅会察言观色,还能说会道,句句都能说得人心花怒放。早在朱瞻基还在位的时候就深得宠信,让他当了东宫局郎,在朱祁镇这里,王振更是进一步成为了被宠信的不二人选。对这个会哄他玩,说的每句话都顺心又顺玉的,处处事事都以他为中心着想的王振那是言听计从,实实在在把王振当成了自己人生的导师,而王振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在朱祁镇心中的份量和在朝堂上的影响力,在也先(瓦剌首领兼蒙古大汗)南下抢劫的时候,本来只是个小事,可是王振一看这个机会太难得了,于是力排众议和朱祁镇说“您这么英明神武,我大明岂能忍受这种委屈,一定要让这些人看看您的厉害,也让那些大臣们看看您的本事……”(当时朱祁镇已开始太皇太后张氏不满,屡政治有冲突)。年轻气盛的朱祁镇一听说的对啊,那些朝中的臣子们,每次在他和张太后意见不合的时候都站队张太后,对他的意见总是挑三挑四的,这是欺负他太年轻吗,他就要让这些人好好看看他的英明神武……
    本来小事一桩,可是一边有朱祁镇的力证自我,一边有王振的推波助澜,朱祁镇亲帅50多万大军去征讨瓦剌……然后悲剧了,刚走到土木堡就被瓦剌偷袭了,不但阵亡了20万的军士,连朱祁镇也被抓了俘虏,当然王振也没有好下场,死在了这场战役中。好好的日子不过,非要作妖,看似一场普通至及的战役,然而对明朝而言却是一个转折点,这场战争的危害绝不仅仅是损兵折将赔皇帝,也让之前一直蓬勃的发展明朝就此走向滑坡。这一战,连京城都岌岌可危,此后明朝对少数民族转攻为守,明朝开始由盛转衰。

    天下不可一日无主,皇帝成了别人的俘虏,朱祁镇那娘也是个牛人,当机立断的舍弃了亲生儿子,在于谦扶立郕王朱祁钰为帝,并指挥了京师保卫战,成功抵御北方强敌的入侵。使明朝转危为安。而出发前如同盖世英雄的朱祁镇竟然在瓦剌强攻不下的时候当着也先君臣的面拍胸脯高呼:“只要我一声令下,守将必定开门。”于是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

    朱祁镇到了边关对守将说:把门打开,我乃当今天子朱祁镇!

    守将郭登回答: 当今天子是景泰帝朱祁钰,你这个假货是哪来的?

    然而复辟后的朱祁镇把郭登问罪流放了,还杀了北京保卫战中立下大功的范广,连妻妾都赏赐给了瓦剌降将。至于北京保卫战的最大功臣于谦,更是难逃一死。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朱祁镇竟然给太监王振,和瓦剌首领也先立庙……被瓦剌俘虏一年又被放回就立庙……我是实在无语了。

    不过不得不承认朱祁镇在交涉方面的能力,被也先俘虏后已经被尊为“太上皇”的朱祁镇在瓦剌营中却有着极高的待遇,不但没有虐待他,还好吃好喝地供了起来。连南方人不抗寒也为朱祁镇想到了,进入冬季后,为了不让朱祁镇受冻,瓦剌首领也先给朱祁镇送上铺盖、皮袄,更是在朱祁镇的生日时“进黄蟒龙貂鼠皮袄”。瓦剌人还每天贡献一只羊、一星期一只牛,那真是比瓦剌贵族日子过的都好。也先的弟弟太师帖木儿还要和他结拜,想把自己的妹妹嫁给他,在得知朱祁镇要回中原时亲自相送数里并哭着说“皇帝去矣,何时得复相见!”这一系列牛逼的操作实在值得前辈“徽钦二宗”好好学习一下啊。

    而回国后的朱祁镇,虽被尊为“太上皇”实则却是被软禁,现实中的环境和待遇远不如在瓦剌营中,可是这位人格魅力四射的社交达人,再一次利用自己的能力,死灰复燃,成功复辟。牛啊,实在是牛啊,他要不当皇帝,那绝对是历史最牛外交官了。

    不过复辟后的朱祁镇确实有了相当大的改变,也许正是命运多舛,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使朱祁镇无论在为人处理上,还是在政治上都成熟了起来。对这来之不易的皇位也格外珍惜,复位之后的他勤于政事,任用李贤、王翱等贤臣,并先后平定“石曹之乱”,释放被朱棣囚禁的建文帝幼子朱文圭,恢复宣德朝胡皇后的称号。土木堡之变后明朝尽管经过休养生息,但是再也没有恢复到之前的水平,而且朝贡的国家也随之减少,东北的女真,漠北的鞑靼,都开始轻视明朝。自明太祖明成祖到仁宣之治的两位皇帝,几十年的积累毁于一旦,并且中央的力量大为衰弱,不得不依靠地方军来镇压叛乱。朱祁镇,坑爹指数3星半。
    明朝的坑爹货有点多,17号选手依然是来自明朝的——朱厚照,明孝宗长子,明朝第十位皇帝,因为他爹很专情没有小老婆,而他又是唯一一个活下来的儿子(还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都很早就死了)所以毫无悬念的继承了皇位,因为咱选的是坑爹之王,所以他的身世之谜咱就不提了,他娘虽然有疑点,但是爹还是可以确定的。朱厚照小时候就很聪明,尤其在军事上很灵性,虽顽劣尚武,学习却很有效率,他爹又少子女,所以对他寄予厚望,却也十分的宠溺(是你,你也宠啊,就这么一个聪明的很明显),但凡被父母过度宠溺的孩子无论本身多有才都成不了大事,因为有过于明显的缺点可以被太多的人利用。

    因为确实聪明,学习有效率(很快)所以他爹觉得贪玩点也无所谓,本就贪玩,老爹又觉得可以玩,所以身边的人自然而然的要变着花样的哄着玩啊,近身太监近水楼台,个个花样百出,以刘瑾为首的八虎就这样得宠了,这为日后的宦官专政提供了沃土。老爹去世了,才14岁的朱厚照坐上了皇位,可是他还没玩够啊,他不想上班干活,只想着怎么玩。皇上想玩,身边的人自然要想着怎么能让走上玩的更好了,于是八虎(都是朱厚照身边的太监)在宫中模仿建造了普通百姓的街市、商铺,让朱厚照扮富商,太监们扮商户及百姓。这让从小在皇宫长大的小皇帝十分的新鲜,玩的不亦乐乎。大臣们这下急了,联名上书要求严惩八虎,朱厚照还小,有点顶不住了,也起了杀八虎的心,可是刘瑾哭的是声泪俱下啊,又演了一顿忠心和无辜,朱厚照马上反水,不但没有杀了八虎,还准了谢迁、刘健的告老还乡。敌涨我消,这一下八虎更有恃无恐了,气焰更好的嚣张,他们已不满足于在宫中哄小皇帝高兴了,而是转向政治权力,这之后导致了明朝在此之后的岁月里一直都存在阉党祸患,也实实在在出了不少的实权太监。

    朱厚照对军事极有兴趣,而且非常想亲自上阵,正德十二年蒙古小王子部叩关来袭,这下他高兴了,终于给了大显身手的机会,化名“威武大将军总兵官朱寿”亲自上阵,据记载战况十分激烈,明军一度被蒙古军分割包围。朱厚照亲自率领军援救解围。双方大小百余战,这期间朱厚照更是与普通士兵同吃同住,据说还亲手杀敌,极大地鼓舞了明军士气。最后,小王子自度难以取胜,引兵西去,明军取得了一场难得的胜利,史称"应州大捷"。想当年朱祁镇带领50多万大军,却成了俘虏,而朱厚照才带了5、6万人却把敌人(4、5万)打跑了。不过《明实录》对"应州大捷"的记载明军应该也是伤亡惨重,不过最终还是把蒙古人打跑了。这更加激励了朱厚照于是朱厚照在禁城之外另建了个“豹房”,在豹房中,他亲自挑选了外国人(蒙古人及西域人)和武夫,并进行军事操练,由这些人组织成了“豹房官军”,据说也真的养了近百只豹。豹房成立之后,文官们再也无法牵制朱厚照,几乎变成“文员”

    宁王朱宸濠一看朱厚照这样,他觉得有机可乘,正德十四年举旗造反。朱厚照知道后,不但不着急,还非常的高兴,他又有可以打仗的机会了,又是他又扮演成威武大将军“朱寿”亲自平乱,可是才到半路宁王就已经被俘,朱厚照还没玩,游戏就结束了,这怎么行,朱厚照下领将宁王给放了……然后自己再去重新抓回来(有点猫抓老鼠的意思),这才庆祝自己平叛成功。结果乐极生悲,平叛成功后,朱厚照留在江南游玩,结果竟意外跌入江中,此后身体每况日下,匆匆回京后数月竟然驾崩了,就这样结束了他极具争议性的一生,死的时候才30岁。他这短暂的一生,极度的荒淫,而且男女通吃、宠信宦官,一手造就了大太监刘瑾及其他太监合称为八虎,让宦官的地位得到了不可抑制的上升,给明朝晚期政治腐败留下了祸根,宦官乱政也正是由此开始的,皇帝不上朝也是由他开启的,另一方面他顽劣却也有作为,无论是在军事还是在经济上,万历一朝多征战,使明朝的经济开始难以支撑,国力日衰,而朱厚照延缓了这一起形势(主要靠刘瑾敛财)。朱厚照坑爹指数2星半。
    第十九章 朱厚熜

    明朝咱既然写了朱厚照,那么肯定也得写朱厚熜啊,所以18号选手就是朱厚熜了。朱厚熜——明朝的第十一位皇帝,朱厚照的堂弟,因为堂哥纵欲无度,又好男色,死的突然,竟然天上掉下个皇位砸他头上了。人称嘉靖帝,经常被与清朝的嘉庆弄混。,却在也,爱好修仙,撸猫。他绝对不坑爹,自己当了皇帝后,一意孤行的要把父母都带上,还为此与群臣冷战,他修道练丹二十年不上朝,却也曾开创了嘉靖中兴那么他是什么也入选了呢?因为他实在也是个坑货!

    朱厚熜首先是个很有原则也很坚定的人,非常的任性。因为他并非皇位的继承人,所以他是潘王,不在京,皇位的馅饼突然砸到他头上,一般人肯定是乐颠颠的先坐上那把椅子再说了,可是他不是,到达京城之后还没坐上那把金灿灿的椅子他就开始和臣子们发生了第一次冲突。礼部要用太子的礼仪迎接朱厚熜,让他从东华门入,居住在文华殿,有原则又任性的朱厚熜是坚决不肯“我又不是皇子,我是奉诏继位”言下之意就是我不是来给别人当儿子的,这为第二次冲突也埋下了伏笔。双方都不肯让步,就这么僵持着,最后是由皇太后下令,让群臣劝进,最后朱厚熜在郊外受笺,然后从大明门入,在奉天殿即位。第一轮较量朱厚熜完胜。

    刚刚结束了第一轮,完胜的朱厚熜终于坐上了那把高高在上的龙椅上,可是屁股还没坐热,他就又发启了第二轮宣战——要求追尊自己的亲生父母,追尊生父为兴献帝(后又加封为献皇帝)、生母为兴国皇太后,这真是不忘本的好儿子,我自己坐了皇帝,那我的父母岂能没有名号。可是朝臣们不同意啊,你是奉诏继位了,可是你父母和这没有关系啊,你莫不是要追封到祖宗三代?好吧,往上不用追,确实是皇帝(朱见深的孙子)。这次双方僵持了三年半,朱厚熜再一次凭借自己的坚定和任性,不顾所有人的反对,成功追尊了自己的父母,并且改称孝宗敬皇帝为“皇伯考”。

    嘉靖即位之初是很有一番作为的,大刀阔斧的革除了前朝旧弊,推行新政,抑制宦官、整顿朝纲、还土地于民、鼓励农耕、裁军十余万人,诛杀了钱宁、江彬等奸佞之臣。早期的嘉靖很是勤于政务,而且听得进别人的意见。整顿边防,清除倭寇。一系列的新政推行之后效果非常显著,社会繁荣,人才辈出,这就是“嘉靖中兴”如果按照这样下去,朱厚熜实在可以成为千古名君,他有这个实力,可惜了,一场宫变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早期的嘉靖很得世人的认可,口碑很好。不过终是有不为人知的黑暗一面——嘉靖崇尚道教,沉迷炼丹,以求长生不老。这本也不是什么大过,毕竟他不是第一个想长生不老的人,可惜他偏信方士之言,大量征召13、14岁的宫女,用她们的处女经血(口味真重),来炼制丹药,为了保持宫女们的洁净,她们经期时不得进食,只能吃桑叶、喝点露水。这还不算,嘉靖很是暴躁易怒(估计是乱七八糟的东西吃多了)对这些宫女们动辄鞭打惩罚。历史上不乏各种起义,但是宫女起义应该仅此一桩吧……一群十几岁就进宫,完全接触不到外界的小姑娘竟被逼迫的谋划杀了皇帝,据传此前已有二百多宫人枉死于嘉靖之手。1542年的11月杨金英、杨玉香、邢翠莲、姚淑翠、杨翠英、关梅秀、刘妙莲、陈菊花、王秀兰等十多位宫女,策划并实施了“壬寅宫变”而且几乎成功,因为多打了一个结,导致一直没有勒死嘉靖,一个叫张金莲宫女胆怯跑出去自首,皇后带人救下了已经奄奄一息的嘉靖。其实伤并没有多重,也就点皮肉伤,都是被宫女们的簪子刺伤的,可是嘉靖受惊过度,再加上绳索虽然多打了个结没有勒死他,肯定也气息不畅,皇后带人来救驾的时候嘉靖已经气息微弱了,太医们都不敢用药,最后是一个叫许绅的太医冒死救了嘉靖。虽然最后嘉靖处死了所有宫变的宫女及两个嫔妃,这场宫变是嘉靖年间的一个转折点,从此后中兴的嘉靖朝开始走向了下坡路,朱厚熜开启了他的败家之旅。

    这场宫变应该给朱厚熜带来了巨大的心理阴影,此后常觉宫中闹鬼,搬离了皇宫,住到了万寿宫,并且沉迷于修道炼丹,听信方士之言“二龙不能相见”的鬼话,与太子裕王长年隔绝,互不相见。即位之初的那个坚定果决,任性有原则的朱厚熜就这样变成了一个坑货,他因为沉迷道教,不仅将劝谏者,削职、下狱、甚至杖毙。更荒唐的是封赏了道士邵元节、陶仲文等官至礼部尚书,陶仲文还一身兼少师、少傅、少保,这在明朝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嘉靖开始不在上朝,怠慢朝事,而聪明的嘉靖为了防止自己不上朝内阁权力过大,利用阁臣对首辅之位的渴望,有意挑唆内阁成员之间,以达到自己平衡朝局的目的,然而却导致了朝中的党争愈演愈烈,一发不可收拾。而严嵩则在此期间分外得到嘉靖的宠信,专权二十年肆意妄为,侵吞军饷,目无法度,导致边疆人心动乱,倭寇频繁侵袭,“南倭北虏”给嘉靖一朝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嘉靖一共在位45年,嘉靖晚期相当相信方士,最后徐阶也是利用了嘉靖这一弱点,安排方士蓝道行最后扳倒了严嵩这个祸害。前二十年除了对宫人暴虐,其他方面,无论文治还是武功(清倭)都很有成就,后20多年,几乎就是为了败光自己之前的家底而存在的,他倒是不坑爹,坑的是自己,最终还死在了自己沉迷的丹药上。坑货指数2颗星。

    对了,嘉靖还是个标准的铲屎官,据传曾养了成千上万只猫,竟有一些受宠的猫咪得到了嘉靖封赏的官衔。嘉靖皇帝身边有一只叫“虬龙”的猫咪在死后由嘉靖亲自降旨重葬并立碑,还为这只猫咪亲题了“虬龙墓”。可是如此宠爱猫咪的嘉靖却要求百姓来为他供养爱宠,百姓要每年上贡猪肉800多公斤、肝365副来作为猫咪们的口粮,为猫封官征税估计历史上也没有别人了吧。

    第二十章 朱翊钧

    明朝已经写了三位了,感觉快写成明朝败家子了,而且每一个都不是绝对的败家,总是在败家之余还有所作为,可是不写又对不起他们败的那些家。朱翊钧,又是一个先建功后变败家的坑货,而且一共在位48年,却有近三十年都不上朝……感觉明朝的皇帝都当的好轻闲呢,玩着、闹着都能有个“励精图治”的名誉。

    好了,咱现在就来扒扒19号选手——朱翊钧,都干了点啥,竟留下“明实亡于万历”的说法。

    朱翊钧,明神宗(万历帝),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朱载垕第三子,生母孝定太后李氏,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朱翊钧是出生在裕王府的,是明穆宗朱载垕的第三子。而明穆宗一生也只有四个儿子,而长子朱翊釴和次子朱翊钤早早就夭折了。而朱翊钧出生的时候,正是嘉靖帝疯狂迷信道教的时候“讳言储贰,有涉一字者死”,所以是没有人敢提朱翊钧出生的事情的,连名字都不敢给起,一直到四岁才被赐名。从名字上可以看出穆宗对他是充满了期望的,“钧”三十斤为一钧,这是期望他可以挑起大明啊。朱翊钧的母亲李氏身份卑微(只是个宫女),但对儿子很是严苛。而且朱翊钧有一个非常牛逼的老师——张居正,这位老师实在是个非同小可的人物,没有张居正,也不会有万历早期的“励精图治”了。

    朱翊钧虽然4岁才有了名字,但是6岁就已经被立为太子了,10岁就已经即位为帝了。朱翊钧虽然年纪,但是他爹穆宗去世时,实实在在为朱翊钧留下了强大的内阁班底,不仅有朱翊钧的老师大学士张居正,还有高拱、高仪也都是正直之士且善谋略。班底虽然很强大,不过当时官最大的高拱与朱翊钧的内侍冯保关系非常的差,更在司礼监掌印太监一职上成为了冯保最大的绊脚石,可是万历帝喜欢冯保啊(从小陪着一起长大能不喜欢吗),而在冯保还是驱逐了高拱推荐的政敌孟冲,到底任了司礼监掌印太监时内阁首辅高拱对冯保绝对是欲除后快了。一场政治斗争避无可避了,冲突双方虽是冯保和高拱,但是工科都给事、吏科都给事、礼科都给事都是高拱的队员,各种弹劾冯保。而张居正表面看是高拱战队的,但是实际上却想乘机挤走高拱,自己好一展鸿图,所以私下与冯保关系很是密切。最终这场看不到硝烟的政治斗争以冯保、张居正完胜结束,张居正终于成了内阁首辅,可以施展他的治国大业了。

    走马上任的张居正很是得到了万历的礼遇言必称“元辅张先生”,或“张先生”,从不直呼其名,更得朱翊钧的单独召见。而张居正也真是不肯辜负两代帝王对他的信任,大力改革推行新政。先是针对官僚作风和文牍主义而提出的“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的“考成法”这有效的提高了朝廷机构办事效率。然后开始清查丈量全国的田地,推行“一条鞭法”进行经济领域的改革,在福建试点后,很快就推行全国,当年各省就按三年期限基本完成,总计支出新增一百四十余万顷。张居正的改革取得了重大的胜利与成果,明朝也焕然一新,焕发了勃勃生机。万历十年(1582年)六月,一代名臣张居正病逝,而10年的改革也基本结束,此时的明朝无论政治还是经济都一扫正德、嘉靖两朝以来形成的颓势开创了“万历中兴”。不过历史上但凡改革的几乎没有一个是有好下场的,张居正也不 例外。虽然他在被攻击前就已经逝世,但是这并不妨碍他得罪过的那些人报复他,张居正终没有逃脱抄家,家人蹢戍的厄运。
    而终于可以亲政的朱翊钧则开启了他没有束缚任性的统治,贪财的万历开发了千奇百怪的征税名目,没有一块地、没有一件东西可以逃过万历的税收。年纪轻轻的万历(20岁)就已经开始着手为自己修陵寝(建寿宫)了;没人管的朱翊钧不但日渐奢靡,沉迷酒色、大势敛财、还开始抽大烟……而朱翊钧的脾气也开始展现了暴戾本色,酒醉之后就随意责打身边侍卫,动辄更是直接杀了,据传截至万历二十年,已经有一千多宫女太监死在朱翊钧皮鞭下。

    张居正死了后又被拉出来定了罪,还牵连了很多的官员。杀的杀,贬的贬,处理完之后朱翊钧就再也不想干活了。若大的大明王朝内阁曾只有方从哲一个人,不仅内阁严重缺员,六部、都察院及科道等核心部门也严重缺员,而且全国各地的布政司府州县官府衙门也都都严重缺员。可是任凭官员们集体上书,百般恳求、跪地哭求皇帝补充缺额,但是朱翊钧那是想尽一切办法、百股推脱,就是不肯补缺。

    这已经不是一句“怠政”可以表达的了,他就是故意自己不干活,也不让别人干活。官员们要补缺,他就明确表达——不补。缺的人不补,但是要是想辞职,那是相当的简单,只要写个辞呈就可以立马回家了,是不需要批复的……真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你要说朱翊钧是被奸佞之人蒙蔽了双眼吧!可他却对自己的工程进度很是了解,还会好言挽留负责他工程的官员们,反正我是不信他是被影视剧里那些什么东厂西厂的太监们骗了的。

    万历早已经已经完全不上朝处理政事了,直到出现了个宠冠后宫的女人——郑贵妃。她并不是个安分于后宫的小女人,他不会温柔似水,她身在后宫,心却在前朝,甚至指责皇帝像个老女人。而太子朱常洛的母亲只是李太后身边的一个宫女,于是在郑贵妃的兴风作浪下,开始了国本之争。郑贵妃本就极得宠,而她的儿子朱常洵不但出身好,又十分招人喜爱,郑贵妃想尽了办法要改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可惜朝臣们一直极力反对,虽然万历也想更换太子,而郑贵妃竟然挺而走险的派自己的心腹太监雇用张差刺杀太子,而张差竟顺利地到达了太子寝殿的门口,不过最后他手持木棒杀进去的时候,被太子 宫中太监当场抓住,才让朱翊钧再临朝堂,可笑竟连时任宰相的方从哲和吴道南竟也是朱翊钧不认识的陌生人。而这著名的梃击案,最终也只是当廷把刘光复抓住痛打,在刘光复的哀嚎声中,血淋淋的被锦衣卫抓进了大牢草草了事。而此后至死朱翊钧也再没有上过一天的朝。

    朱翊钧在武功方面有著名的“万历三大战役”——平定蒙古人哱拜叛变的宁夏之役、抗击日本丰臣秀吉政权入侵的朝鲜之役、平定苗疆土司杨应龙叛变的播州之役。那时的万历在实践上还是明智的,在军事部署上,还是做了一些安排的,最后三大战役还是以胜利收场的。可是到了晚年的万历连在军事上的一点明智也没有了,中了努尔哈赤的诱敌深入之计,导致明军在此役中伤亡了6万人,其中将领就有300多人。而如此重要的战役,在《明神宗实录》记录最多的竟是“不报”(不批复,不答复)和“留中”(将奏疏扣下,根本不给内阁票拟处理)!“萨尔浒之战”的失利还是给了万历不小的打击,让已经身体被掏空的万历卧病在床,很快就结束他坑爹的人生。

    虽说即位前十年,因为张居正,万历也算曾经“中兴”过,但是张居正死后的万历那真是彻底毁了大明的根基,实不符“明实亡于万历”之名啊。朱翊钧坑爹指数3颗星。
    第二十一章朱由校

    反正明朝已经写了这么多了,所以也不差朱由校一个人了。下面有请明朝的最后一位选手——20号朱由校隆重登场。可惜了这是评比坑爹之王,如果是评比工匠大师,我想这个著名的“木工皇帝”一定也榜上有名的。
    朱由校,明熹宗,明光宗朱常洛(这位差点被挤下太子位的皇子竟然只坐了一个月的皇帝)长子,生母选侍王氏,16岁即位,在位7年,任职期间,有个特别著名的大太监魏忠贤和朱由校的奶妈客氏。天启7年,因落水生病朱由校服用了“仙药”然后就不明不白的和这个世界说拜拜了。
    明朝是开局一个碗,全凭牛逼大佬朱元璋那是真有本事,竟打下了这二百多年的江山。要饭的朱元璋不识字实属正常,可是朱棣也是个半文盲,可是这两个文盲却都很有本事。可是大佬朱元璋估计万万也不会想到一百多年后,继承自己皇位的子孙竟还是个半文盲,是的朱由校也是个半文盲。据传因为字认不全,都无法草诏,所以批阅奏章也没少闹笑话,他虽是个正儿八经的皇孙了,他爹差一点就保不住太子之位,他爷爷(朱翊钧)这个坑货,整天只知道喝酒趣乐,连他爹都不喜欢,又怎会管他,所以朱由校虽16岁才继位,可是依然胸无点墨。而自小无人问津的朱由校不用学习,所以没有什么课业上的压力,他自己特别喜欢一些小玩意,经常关起门来动手尝试,这一爱好到了他当皇帝时,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广召天下有名的工匠到皇宫和他“切磋”技艺。
    要说朱由校的成长经历也实在是挺不容易的,他的生母是个选侍(没有名份)到生了他才封了才人,可是竟没有等到儿子登基就先死了(只差两年),便由皇妃李选侍抚养,明光宗时有东李和西李两位选侍,收养朱由校的就是当时人称西李的选侍,朱常洛即位后西李曾让朱常洛封她为后,但朱常洛未允。结果朱常洛坐了一个月(29天)的皇帝,就因“红丸案”而暴毙。西李一看朱由校已被宣布即位皇帝,立即以其生母早逝为由,将朱由校扣留在自己宫中,皇后没坐成,她可不能放过这个坐太后的机会。群臣急成了热锅上的蚂蚁,可是李选侍才不管这些,后来幸好朱由校被太监王安骗了出来。李选侍见手中已没了人质,便懒在乾清宫硬要太后封号,那真是谁劝都不听啊,最后群臣也发脾气了,由杨涟做代表,朱由校也下了旨意,最后到底也没有得到她梦寐以求的封号,只能灰溜溜的离开乾清宫,史称“移宫案”。
    朱由校即位之初,东林党的势力就比较大了。不过当时担任重要职务的杨涟、左光斗、赵南星、高攀龙等人倒也正直,将方从哲等奸臣已挤出了朝廷。而当时的一重东林党人对朱由校即位问题上也真是尽心尽力,所以无依无靠的朱由校对这群东林党人也是非常信任,言听计从。不仅迅速的提拔袁崇焕、还为张居正平了反、优恤元勋,给予祭葬及谥号。当时在澳门问题上也是态度强硬,两次在澎湖与荷兰殖民者交战并取胜。
    本也算开局一片清明,奈何两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这两颗老鼠屎就是朱由校的奶娘客氏和著名的大太监魏忠贤了。魏忠贤本来只不过是个市井无赖,整天混迹市井,很是会专营,机缘巧合下认识了太监王安……魏忠贤一看机会难得,毫不迟疑的练了“葵花宝典”进宫当了太监。进宫之后的魏忠贤很快就看清形式,巴结上了朱由校身边的红人奶娘客氏,这个客氏很是贪权。朱由校从小不被人重视,登基前生母也只不过是个才人,被李选侍收养了两年,也只不过是拿他当筹码,所以很是看重客氏,而魏忠贤和客氏狼狈为奸,很快就在后宫只手遮天了。魏忠贤怎么会就此罢休,他可看不上后宫这三分地界,他要的是权倾朝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很有个意外选手
    本在市井中就专营人心的魏忠贤,发现朱由校喜欢木工,便立即投其所好,想尽一切办法让朱由校沉迷于此,而他则故意在朱由校玩的最专心的时候去奏报,正专心研究木工的朱由校那里有心意管这些,随口就让魏忠贤“照章办理”。而魏忠贤要的就是这个“办理”的权力,借此滥行赐赏拉拢宦官、大施刑罚,兴大狱,诬杀了东林党人杨涟、左光斗、魏大中等人,毁了东林书院。但凡不肯与他为伍的朝臣们都遭了殃,杀的杀,贬的贬。可是朱由校却很赏识魏忠贤此举,认为他消除了朝廷中最大的势力,很有才干,特命顾秉谦等人修《三朝要典》,为魏忠贤等歌功颂德。
    魏忠贤一朝小人得志,权倾熏天。而他为了保障自己的权势,则更好残酷地排除异己,贪财的魏忠贤生出各种名目剥削百姓使得民不聊生,朝野暗无天日。那里有压迫,那里就有反抗,活不下去了就只能造反了,有天启元年,先有白莲教在山东揭竿而起,奢崇明、安邦彦起事于西南,后有天启七年,山东的徐鸿儒起义和陕西的王二之起义。就在国内暴动此起彼伏之际,山海关外的女真人已经迅猛崛起,磨刀霍霍直逼摇摇欲坠的明朝。可是朱由校却罢免了熊廷弼,后金势力势不可挡,一举攻陷沈阳、辽阳,进逼宁远(今辽宁兴城),辽东局势严峻,一旦攻破山海关就彻底玩完了。朱由校只能重新启用了熊廷弼,重新制定了方案,可是掌握实际兵权巡抚王化贞,却怎么肯让熊廷弼领这么大一个功劳,为了显示自己的能力不顾敌强我弱的形式,分兵把守全面进攻。最终金军各个击破,攻陷广宁及其周围40余城。而大败后,朱由校却杀了熊廷弼,好在还是辽东事务全权交给了孙承宗。孙承宗坐镇辽东的四年,与天津巡抚李邦华、登莱巡抚袁可立遥相呼应,孙承宗虽无过人的战功,但积极防御很是有一番作为,有效的阻挡了女真人的攻势,给明朝留下了喘息的时间。魏忠贤一看孙承宗得势,很想攀附拉拢,可是孙承宗怎会看得上魏忠贤这副小人的嘴脸,自是不肯同流合污。这一下就得罪了魏忠贤,对孙承宗是百般的陷害,好在因孙承宗曾为朱由校的老师,所以朱由校对他很是信任,不过最后还是落了个请辞回乡的结果。这边辽东陷于重重危机,荷兰人一看有机可乘,也马上行动于1624年登上台湾岛,台湾再次丢了。
    天启七年(朱由校即位后的年号)朱由校在魏忠贤与客氏等人的陪伴下到西苑享乐游船,多喝了几杯酒在魏忠贤的怂恿下乘小船到湖中心欣赏美景,却意外落入湖中,虽立即被救起,也至此一病不起,药石不灵,然后喝了霍维华进献可以延年益寿的“灵露饮”,却全身水肿不能下床,朱由校自感大限将至,又没有儿子留下,只能将皇位留给了自己唯一活下来的弟弟朱由检了。
    纵观朱由校短暂的一生,他实在不是个坏人,也绝非庸人,不然也不会在建筑尤其木工方面有相当不错的造诣,而且年少时虽未得到合适的教育,但是后期也学得一手好字,可惜他的成长中从未有人将他当成未来帝王成长过,即位后东林党势大,虽有作为,但没有哪个帝王会允许有个可以威胁皇权的势力存在,于是让魏忠贤乘势专了空子,弄的本已风雨飘摇的明朝更加残破不堪,再也没有了延续的可能,朱由校坑货指数2星半。
    终于写完了明朝的所有选手,是的没有朱由检,他虽当了亡国之君,不过明朝到他手里实已无法挽救,当然朱由检本人也实在是能力一般,不过明之亡实非他之过,所以插曲、编外也都不准备写他了。
    下面就要写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诸位选手了,是的诸位,不是一位,大家猜猜都会有谁入选吧!
    第二十二章乾隆

    是的,你们没有看错,清朝的第一位选手是乾隆。相信很多人是相当意外的,当然最意外,最委曲的就是选手本人。于是开赛前大赛投诉处发生了这样一幕:
    气鼓鼓的乾隆帝:是不是搞错了,谁给朕报的名?朕怎么会是坑爹选手呢,朕明明是盛世名君“十全老人”,康乾盛世说的就是朕。
    正眼都没抬的投诉处:您老先消消气,首先请您不要以朕自称,来咱这的选手,大部分都是皇帝,都以朕自称,我不知道您是哪个朕,没法答复您的问题。
    乾隆吹胡子瞪眼睛:朕乃爱新觉罗·弘历,乾隆皇帝。
    平静的投诉处:哦乾隆啊,是您爹和爷爷来给您报名的,另外您孙子道光也一起来了。
    惊讶的乾隆:汗阿玛?皇玛法还有??不可能,这不可能,皇玛法最疼爱朕了……,康乾盛世说的就是我和皇玛法……道光?我哪个孙子?
    面无表情的投诉处:不会错的,雍正和康熙都说你太败家了,他们攒了两辈子的家底都被你一个人败光了。道光是您儿子颙琰的儿子爱新觉罗·旻宁,他继承了颙琰的皇位,你们清朝的皇帝名字比较长,所以都以年号代表了。
    没回神的乾隆:旻宁,他来干什么?
    淡然的投诉处:他说要不是你闭关锁国,就不至于到他这只有挨打割地的份。
    目瞪口呆的乾隆:挨打?割地?这些不肖的子孙,朕在位时可是文治武功的都有建树,为什么是朕来参赛,而不是这些不肖子孙。对了朕可是盛世之君啊。
    瞥了一眼乾隆的投诉处:您的盛世之君是康乾,不是您一个人,那边独创开元盛世的李隆基也在。另外清朝并不是只有您一位选手,只不过那些子孙您都不认识。您还是先去参赛吧,到您上入场了,一会到现场您就知道您来的详情了。如果赛后您还有什么不服的再来我们这投诉哈。
    说完就摆摆手,让乾隆赶紧走,“下一位”。是的,来投诉的不仅乾隆一人欧,大家可以猜下还有谁来投诉……。
    21号选手——爱新觉罗·弘历(之后我们还是称其为乾隆)还是气鼓鼓的像只河豚一样的入场了,那么我们来看看这位文治有“四库全书”武功“扬威西南”自封“十全老人”清朝唯一盛世“康乾盛世”的建立者之一的乾隆到底如何成为坑爹选手的吧。
    乾隆,雍正帝第四子(咱不探讨他娘是不是甄寰哈),清朝第六位皇帝,年号“乾隆”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和最长寿的皇帝。乾隆帝绝对是各大影视剧最爱的皇帝,从早期的港剧“戏说乾隆”中期的“宰相刘罗锅”、“铁齿铜牙纪晓岚”“还珠格格”再到这两年的“如意传”“延禧攻略”都是围绕着乾隆年间展开的火爆电视剧。在一众影视作品中,乾隆帝的都是风流天子,一代明君的形象,虽也有瑕疵——如和珅……然而主体还是瑕不掩瑜的正面形象。前些年很多影视作品也以乾隆帝身世为题进行演义,而乾隆生母之迷也算满清十大迷案众说纷纭没有结论,而这两年宫斗剧大火,乾隆又多了一个“大猪蹄子”的称谓。不过今天咱不聊他的身世,也不猜他到底最爱谁。咱就只聊他皇帝的本职工作。
    要说乾隆,命是真好。从我个人的观点看康熙绝对是个人能力最牛逼的皇帝。本来满清入关,汉人对少数民族的统治那是相当的抵触。中国历史上两个少数民族统治的朝代都是因为相当能打,但是实际的综合能力肯定是相对退步的,清朝也不例外。先进文明被野蛮民族压一头,再加上汉人地位低下,所以清朝入关后形式并不好,满天下都在喊着“反清复明”各种民间造反组织——“天地会”、“白莲教”、“台湾郑氏”等。康熙实不愧为千古一帝,诛鳌拜亲政、削平三藩、统一台湾、驱逐沙俄、北征塞外、选拔汉人任朝中要职有效的缓解满汉矛盾。使大清迅速平稳的发展起来,为日后的“康乾盛世”打下了坚不可摧的基础。中国科举(文试)只考文章,所以社会主流都是《四书五经》、《论语》这类文科。但是康熙很注重数学与科学,康熙年间绘制出的地图比一百多年后绘制的还要精确。额……康熙说的有点多!康熙励精图治,继任的又是雍正绝对是个劳动模范。雍正不但相当的勤政,对国家的治理上也很有一套,个人觉得比乾隆强太多了。康熙皇帝给雍正留下了七八百万两白银,而雍正则给乾隆留下了八千多万两银子,足足有十倍之多。
    不是他真不至于弄那么惨
    乾隆

    乾隆实在是个超级的幸运儿,他爹历经九子夺嫡一路血拼才坐上了帝位,乾隆没有经历任何的波折就稳稳的坐在国库丰盈,国家前途一片光明的龙椅上了。乾隆实在不是个没有能力的帝王,25岁的乾隆即位后,释放了雍正当年的政敌允禵等宗室并恢复爵位,收拢人心,有效的缓解了宗室内部矛盾。释放了雍正末因贻误军机而判死罪的岳钟琪、傅尔丹,赐予允禟等公爵。十一月,谕令大学士鄂尔泰等仍办理军机事务对官员和百姓都施以宽缓政策。雍正晚期迷信炼丹长生之术。乾隆则不信术士,驱逐僧道等方士,并下令各地不许呈报“祥瑞”,使清朝全盛局面更加明朗的呈现出来。乾隆进一步整顿军纪、抑制粮价、重视农业生产,鼓励垦荒、组织移民,全国各地区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较大幅度的发展,耕地面积扩大,人口激增,国库充实,整个社会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一系列政治措施显现了乾隆的政治能力与才干。

    与此同时乾隆处置权臣也毫不手软,削张廷玉爵位、处死鄂尔泰亲信胡中藻和鄂昌并借此将鄂尔泰的牌位撤出贤良祠。在选拔新任官吏上,乾隆很是故意选拔一些出身低微的有识之士。经过一段时期的调整,形成了以君主为核心的一支官吏队伍,有效的加强了君主对臣下及全国的控制能力。

    政治方面取得了功绩的乾隆在武功方面也很有建设,乾隆六年(1741年)恢复木兰秋狝,平定贵州苗疆之乱与准噶尔部息兵议和,完成了雍正留给他的作业。乾隆十二年(1747年)为了惩治大金川对邻部的侵犯,乾隆分两路进攻大金川至乾隆十四年(1749年)二月莎罗奔被迫乞降。乾隆十五年(1750年),西藏发生了以郡王珠尔墨特那木札勒为首的地方贵族割据势力的武装叛乱。乾隆十五年(1750年),西藏以郡王珠尔墨特那木札勒为首发生武装叛乱,入藏清军联合达赖喇嘛迅速镇压了叛乱,乾隆十六年(1751年),废除了旧藏王制度成立了西藏地方政府噶厦并制定《西藏善后章程》,提高了达赖喇嘛和驻藏大臣的权力。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清军收复伊犁。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初,清朝平定准噶尔大局已定。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七月,清军攻克喀什噶尔、叶尔羌,彻底平定天山南路的叛乱。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缅甸乞降缅甸国王孟驳向清朝称臣纳贡。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再打小金川,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转攻大金川,乾隆四十年(1775年)底,始将大金川最后平定,从此,这一地区最终结束了混乱相争的局面。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全国已开垦土地达七亿八千万亩;人口到乾隆六十年(1795年)已增添至近三亿人;国库存银长期保持在六、七千万两之间(虽说雍正给他留了八千多万,但是得打仗啊,那是最最烧钱的好么),接近全国每年赋税的两倍,整个社会经济呈现了空前繁荣的新局面达到了“康乾盛世”的巅峰。乾隆还十分重视文化,他决意对社会上全部现存文献进行整理,首先广泛征集图书,不断颁布求书谕旨。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完成了《四库全书》。如果乾隆的章结到此结束,那么乾隆绝对可以位列有最有作为皇帝的前五榜单,就如他自我评价一样:文治武功兼备的“十全老人”此时的清朝疆域空前辽阔、社会繁荣、文化发达,是屹立于东方的强大帝国。

    可惜……实在可惜。清朝虽达到了空前的盛世巅峰,世界也从未停止前进的脚步。乾隆年间正处于西方世界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历经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进入“机器时代”后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飞速发展,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向现代工业社会的重要变革。而此时志得意满的乾隆,过分的盲目自大,以为欧洲弱小落后,自己为天朝上国。为了防止这些落后民族盗取大清先进文化,更为了防止反清势力联合西方势力,巩固满族统治政权,维护清朝的经济发展,乾隆于1757年(乾隆22年)颁布了“一口通商”政策。责令除广州一地外,其他港口一律停止与外贸易,清朝开启了“闭关锁国”时期。“闭关锁国”并不是乾隆首创,明朝就已经有禁海令,可是很快就发现此举弊大于利,于是重新开放通商。清朝初入关因有台湾郑氏(反清势力)也曾禁海,康熙收复台湾后亦重新开放海域。雍正也曾下令“禁止天主教进入中国”(太平天国永远天主教徒)。康熙为防御“外侵”雍正为宗教信仰虽都有所禁止,但都没有完全关闭国门,可是乾隆却彻底封闭了自我,孤芳自赏,夜郎自大,放弃了迈进工业的大门。到道光时这一弊端已经非常的明显了,鸦片战争是农业国与工业国之战,怎有胜利的可能啊。而这一政令让晚清变成了半殖民地平封建国家,只能任人欺凌。
    不仅如此,人到中年的乾隆好大喜功,大兴土木,六下江南(想到了杨广出巡,不知道这些人是不是都有着不能“锦衣夜行”的心理呢)扩建圆明圆、热河避署山庄。奢靡的乾隆大肆挥霍,游山玩水,四处留情,自负才情作诗二万多首,好在没有一首是需要我们背诵的……喜爱名人字画,因此让一大批极有收藏价值的字画遭了殃,凡经他手都长了“牛皮癣”,原本国库丰厚,可是也架不住乾隆的奢侈,于是善于敛财的和珅走近了乾隆的生活。
    我们先来看看和珅的仕途之路: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19岁的和珅参加科举,但名落孙山。承袭三等轻车都尉(爵位称号,无实际职务)。
    23岁的和珅被授三等侍卫,五品。
    24岁担任正蓝旗满洲副都统。这是正二品的官职,相当于是军区副司令。
    27岁军机大臣、内务府大臣、镶黄旗满洲副都统、总管内务府三旗官兵事务。那就成了国务院办公厅的秘书长,兼任军区副司令。
    28岁担任户部左侍郎、吏部右侍郎、步军统领。这三个官职兼任。相当于财政部副部长、组织部副部长、警备司令部部长。
    30岁乾隆将自己爱宠爱的女儿和孝公主,指给了和珅5岁的儿子,并为其赐名“丰绅殷德”
    31岁和珅被提拔为户部尚书从一品,前面的官依旧兼任,已经是财政部长级别。
    32岁因军功,被提拔兼任兵部尚书,也就是现在的国防部长。财政部长和国防部长兼任。
    35岁担任正白旗满洲都统、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这已经是副国级的档次了。
    37岁文华殿大学士,同时兼任户部尚书、吏部尚书。正国级别正一品而且是实权。
    39岁和珅的儿子丰绅殷德奉旨与和孝公主完婚,乾隆破例封为固伦和孝公主,这是个只有皇后嫡出公主才有的封号。
    49岁和珅被封为一等忠襄公,兼任着各种部长的职位,再往上就是王爵了。
    看看和珅这升迁的速度,火箭都得多捆绑几个助推器才能赶得上了,绝对权倾朝野。
    由和珅升迁的速度可以看出乾隆对和珅的宠信达到了什么程度,和珅对乾隆所作诗词的风格都知道得一清二楚。和珅为了迎合乾隆,下功夫学诗、写诗,并造诣都不浅。和珅就如乾隆肚子里的蛔虫一样,不但了解乾隆帝的一切喜好,且不用乾隆说和珅就已经按乾隆的想法把事情干好了,绝对的“深得帝心”,更让乾隆爱不释手的是和珅敛财的能力,好大喜功奢靡挥霍的乾隆让国库逐渐空虚难以支撑,而和珅却可以源源不断的搜刮到巨额的财富供乾隆挥霍,最大程度的满足乾隆的虚荣心。和珅专权的二十多年里大清上下都刮着贪腐之风,朝中要员和封疆大吏都忙着贪污受贿,朝廷政治遭到了严重腐朽。
    比贪腐更为可怕的还有文字狱,章节开始我们就提到过,满清入关后很不安稳,一则是少数民族统治,二则是民族歧视,三则是文化差异,所以一直有很多的的反清组织,但是到了乾隆年间,因为经济的发展,文化的渗透社会已经相对安稳,但是乾隆帝却在这方面比其祖,父都严苛残酷。乾隆在位60年,却制造的大规模、中规模和小规模的文字案共计130多起,占清朝一代文字狱的80%,平均下来五个月就要对文人“刀斧伺候”一次。在这130多起文字狱中有47起案犯被处以死刑——凌迟、戮[lù]尸(斩辱死者的尸体)、15岁以上男性连坐斩立决。中央政府咬文嚼字、乐此不疲,地方政府为邀功请赏、扩大战果,恨不得挖地三尺,不知有多少文人勒死其中。文字狱风刮至兴起,连阿谀拍马的都不放过,如冀州秀才安能敬,本想歌功颂德,写“恩荣已千日,驱驰只一时,知主多宿忧,能排难者谁”简单的一首四句小诗却被有心者曲解为咒骂皇帝有忧有难,无人辅佐。安能敬被抓进大牢,打的皮开肉绽,他红着脸说了一句实在话:“我原要竭力称颂,无奈说不上来。”著名学者全祖望本在《皇雅篇》中大力表述雍正帝位名正言顺来谄媚乾隆,可是乾隆还没看到,仇家却指其文章内一句“为我讨贼清乾坤”把“贼”字写于“清”字之上,直接被指责为大逆不道上奏乾隆,好在朝中有人才得以幸免。而到了乾隆晚年文字狱的范围更加宽广已不止“清”“明”,对“老”“死”一类也讳忌莫深。因智天豹修万年历,只编到乾隆五十七年,被乾隆认为是诅咒自己早死而砍了其的脑袋,本来是献宝巴结,不料却死无全尸,着实够怨啊。
    @六星骑士杨逍逍 2022-05-10 00:21:46
    看的眼疼。
    -----------------------------
    你只是眼睛疼,清朝开始我肝疼……近代史看的少,每次看都肝疼、心疼,没有不疼的地方。
    一波一波又一波,永无止境的文字狱让文人“三缄其口”不敢发声。贪婪的官员,腐败的朝廷,大清满是穷奢极欲,醉生梦死的腐朽生活,压迫的农民无以为生。盛世的辉煌如今已变成利刃,刮尽平民的每一分血汗。不在压迫中沉默,就在压迫中爆发,乾隆六十年(1795年) 正月,湘黔苗民起义爆发,随后农民起义的烈火迅速燃遍了大江南北。而终于将大清家底败了个精光的乾隆,将一个烂摊子就这样摔给了儿子嘉庆,退位称太上皇。位置虽然留给了嘉庆,权利却并没有一起移交,乾隆在世时的嘉庆不过一个傀儡,直到四年后89岁的乾隆去世,嘉庆才真正掌握了这个已经一穷二白,四处漏风的大清。不过如果在乾隆虽花光了国库,却留下了和珅,乾隆驾崩后15天嘉庆就赐了和珅自尽,而后从和珅家中抄得白银八亿两(额滴个神……),清政府十五年收入(这已经不是富可敌国了吧……敌15个国)。整治了和珅只能补充空虚的国库,可是腐败的朝廷、贪婪的官员、还有已经紧闭大门的国家却不是杀个和珅能解决的,空前的盛世就如流星般一闪而过,留下的是长达近一个世纪的半殖民地时期,错过了向工业发展的清朝只剩下挨打、割地、赔款、任人欺凌而几近没有还手之力,丧权辱国的苟且偷安,想到之后要写的其他几位清朝君主,都再也离不开这些话题,我就格外的沉重。无论关闭国门的乾隆有多么充足的理由,作为一国之君都犯下了不可挽救的错误,无论是在历史还是在未来固步自封没有第二个结局,只有不断的交流和学习才能跟上时间的脚步。如果乾隆只是好大喜功、纵容贪腐、奢靡挥霍,那么也不过是败光盛世,可是关闭国门却是犯下千古之罪,此罪后患几尽让华夏民族亡于列强铁蹄,实可算千古第一罪人,他坑的不但是祖宗和爹,实实在在坑了几辈的华夏子民。坑爹指数5星+,是的星级超越胡亥和杨广,目前暂居第一。
    当然很多人会觉得不合理,乾隆的确没有胡亥的昏聩、也无法与杨广的残酷相比,论文治、武功、才干、能力乾隆都不弱,中国现有领土与版图,也很多都归功于乾隆,是满清奠定的中国版图。乾隆的所作所为影响已经不止是让一个朝代由盛入衰,而是整个中华民族的退步和落后。钱败光了可以重新积攒、官员贪腐可以替换、朝廷腐败可以整治、就算是割地都可以收复、唯独科技的落后实在想追就可以随时追赶的。当发现自己已处于落后的局面时,国门已被敌人用枪炮打开,即使想奋发图强拼命追赶,却也只能匍匐于地,背伏大山,屈辱前行。敌人会千方百计的阻止你向前的脚步,狠狠的将你无数次踩于脚下,直至没入泥泞。随着人类的发展与进步,作为一个国家的领导人所作的每一个决策都有可能会带来更大的影响,影响几代甚至十几代人。例如南非,40年前的南非已经成为了准发达国家,不仅在军事方面居领先世界地位,世界第六拥核国家。在医疗方面也有相当的成就,早在1967年就已经成功的完成了为一位53岁病人的心脏移植手术。钻石切割技术也遥遥领先。可是如今那个“彩虹之国”又沦落至何境地呢!而如今南非与世界的差距又要多少个40年才能拉近?那把高高在上的位置的决策随着时间会带来越来越大的影响,高处不胜寒,着实责任重大。中国的近代史实在是对我触动比较大,每每想到那些曾经的屈辱便会气血翻腾,晚清之后的历史分了N次看,总是看看就不自觉的愤慨掉泪,有统治者的昏庸,却更多的是因为落后和无知,面对侵略纵有一腔报国热血,却终还是面对愚昧无知而无可奈何。如今的局面是付出了几代人,几倍十几倍于列强的生命牺牲才创造的啊。一时感慨,难以自持,扯的有点远,不说了。有请下一位选手。
    第二十三章 大清编外选手一 嘉庆

    写到清朝的时候我毫不犹豫的就将第一位选手锁定了乾隆,而且在5分为满分的评分基础上我给他打了5星+的评分。但是乾隆之后我很纠结,也很摇摆。乾隆之后同治之前有三任皇帝:嘉庆、道光、咸丰。如果从传统意义上来说,三位帝王都没有太败家的明显特点:好大喜功、不理朝政、亲信奸佞、奢靡挥霍、性情暴戾、滥杀无辜、大兴土木。当然在三个皇帝中,咸丰的个人行为还是有很多让人诟病的,比如:好色、嗜酒如命、还抽鸦片。但是作为一个皇帝在政治上咸丰还是重用汉族大臣,严惩贪污腐败,加大了改革力度的。很多人都说清朝没有昏君,如果真的没有昏君,清朝又是如何沦落到半殖民地的地步的呢,慈禧虽然罪无可赦,可是清朝到慈禧之前就已衰败到割地了,我们来看看清朝这些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昏君们是如何让清朝一步一步的跌入深渊的吧。
    大清编外选手——嘉庆,爱新觉罗·颙琰,清仁宗嘉庆皇帝(以下简称嘉庆),在位25年,生母就是各影视剧里不同版本的心机女“令妃”魏佳氏(估计不是叫魏缨络),没有记载她做过宫女,最早有记载的是乾隆十年(1745年)封为魏贵人;正月二十三日,晋封为嫔;到乾隆十六年就已经升为令妃了,从名份上升的速度来看应该还是比较得宠的。乾隆一共有17个儿子,嘉庆为第15个儿子,嘉庆出生时乾隆已经49岁了,也算得上是老来得子。有传言说乾隆并没有很看好嘉庆,而是想把皇位传给五子,爱新觉罗·永琪,不过这位传说中被寄予厚望的五皇子26就去世了。乾隆虽然有17个儿子,但是活到成年的只有10人,能坚持活着等到继承皇位的只有4个人,没办法乾隆实在是“超长待机”了。而这些儿子中实在没有哪一个儿子是特别出色的,皇十一子永瑆曾经是皇位的有力竞争者,但他只精通文学,不善骑射等性格不为乾隆所喜,最终退出了皇位人选。
    因为诸多的原因,乾隆在位60年的时候就把皇位“禅让”给了嘉庆,但嘉庆即位的前四年没有任何的实权,只是个傀儡,直到1799年2月乾隆去世嘉庆才掌握了实权。写乾隆的时候就已经说过,清朝交到嘉庆的时候国库已经空了,而且因为乾隆晚期的政治腐败导致全国各地都爆发了农民起义。其实早在乾隆三十九年就山东临清的王伦起义就拉开了农民起义的序幕,当时很快就被镇压了下去,但因地理位置已经接近政治中心所以还是震动了全国。乾隆四十六年甘肃爆发了苏四十三、田五起义。乾隆五十一年台湾爆发了天地会的林爽文起义。六十年又发生了湘黔苗民起义。而乾隆将皇位禅让给嘉庆后(1796),则爆发了清朝中期最大规模的一次的农民起义,川楚白莲教起义,这场起诉历经9年,波及湖北、四川、陕西、河南、甘肃地区,战况激烈,规模浩大。所以嘉庆接班后绝对是满头疱,此时虽尚未有西方入侵嘉庆却也已经是内忧(没钱)外患(各地起义)了。
    已经40岁的嘉庆终于掌握了实实在在的权力,他迫切的想要有一番作为,这些年被他皇父压抑着,即使已经坐在金銮宝殿的那把龙椅上也不能表露自己的政见,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眼见大清走向衰败而自己只能当个旁观者,任凭曾经强大辉煌的大清腐败残破,而他已年至40……终于还是等到了这一天,迫切的嘉庆打出“咸与维新”的旗号,整饬内政,整肃纲纪。而身揽军机大臣、户部、吏部、刑部尚书等多个要职的清朝第一大贪官和珅毫无意外的成为了嘉庆立威的最佳人选。在乾隆帝死后的15天,嘉庆便以20条大罪判和珅凌迟处死,因十公主的哀求而同意留和珅全尸改赐自尽。从和珅家抄出白银8亿两(相当于大清15年税收),对于嘉庆这实在是个一举两得的好事,即让朝臣们看到他维新的决心,还填补了已经见底的国库。未曾真正当家作主过的嘉庆实在是痛恨和珅,他认为是和珅的贪婪造成朝廷如此腐败,让他的皇父奢靡无度,最终导致大清变成如今这般。所以嘉庆掌权后,倡导节俭限制进贡,只保留了必须品如药材、瓜果、菜叶等,免除了珠宝玉器这些珍玩的贡品。另外乾隆晚年官员无心政务,而把心意都放在结交高官,曲意逢迎上了,所以嘉庆为官应勤勉,心系百姓,务实政,而不是歌功颂德的粉饰太平。为此嘉庆起用了大批敢于直言在乾隆时期受到压制的官员,如王杰、董诰、朱珪等,这些人清廉且刚直。嘉庆的这些想法确实都是清的弊端,也实行了整顿吏治,广开言路、惩贪奖廉的新政。可惜大清却未如他想像般回归正轨,而讽刺的是嘉庆在位的25年,虽然清官比各朝多,但是吏治却比各朝还要腐败的多。
    真正自己当家作主的嘉庆才发现,原来很多事情并不如自己想像的那般容易。他曾立志清除贪腐,可是当整治波及至皇室宗亲时,嘉庆又担心牵动过大,畏首畏尾最终妥协,他实在没有勇气和魄力将贪腐连杨拔起,除了干净利落的处理了和珅,所谓新政整治的不过是一些无关痛痒之人,虽表面看似局面有所好转,但溃烂已发展至要害-治标不治本,虽表像康健却实际已病入膏肓。而此时乾隆的“一口通商”政策已现弊端,鸦片开始流入大清,嘉庆严禁鸦片加强了沿海警戒,拒绝英国出兵协助镇压起义。(1816年)明确拒绝英国提出的建立外交关系、开辟通商口岸、割让浙江沿海岛屿的要求,坚持了乾隆的闭关锁国政策。我并不是说嘉庆拒绝英国是错误的,但是鸦片流入的同时,已经可以发现与西方的实力差距,虽国内动荡需要巩固满清统治,却实在应该与时俱进对外来事物进行区分和选择而不是盲目排斥,以为关上门就万事大吉。
    内忧尚(国内起义)未平息,外患(西方列强)又来侵略,而自己准备大展鸿图的新政竟没有带来效果。每天起早贪黑,未曾偷闲一刻的嘉庆崩溃了,他想不明白为什么自己这么努力,大清不但没有中兴,反而快了迈向衰败的脚步。他的那些朝臣竟无一人可以体会圣意,大臣们相互推诿,而到最后事情又处理的含混不清。嘉庆忽然想起那个他恨未能早日诛杀的和珅了,那个可恶的和珅贪婪的像个吸血鬼,恨不得吸干大清百姓的每一滴血汗。皇父对他的宠信远远超过自己,在皇父晚年因口齿不清没人能听懂,自己也听不懂,可是和珅却只看皇父的口型就知道确切的意思,然后再由他向众臣转达,弄的自己像个局外人,而和珅却像个二皇帝,那时尴尬的他更加憎恨和珅。可是如今他忽然理解了皇父为何会如此宠信和珅,他实在也需要这样一个能把事情办到他心理深处去。而且这个和珅不仅在体会圣意方面高深莫测,在办事方面也实在让人佩服。那年河南旱灾,朝廷布粥赈灾,可恨那些财主明明家里有大把的粮食,竟假扮灾民去喝粥,饿死无数真正的灾民。而和珅竟只是在赈灾的的粥里加了少许沙子就解决了这一恼人的问题。是啊!那些财主怎么会吃有沙子的粥呢,而灾民又怎会在意这么一点沙子。和珅死了,他空空如也的国库突然就堆积如山了,那一刻他是多么的惊喜,可惜那些堆积如山的财富也架不住年年亏空,他又快要变成一贫如洗了,却再也没有一个人能为他解忧。他下旨让大臣写《和珅流传》,可是大臣却错会圣意,将珅贬得一文不值。他火冒三丈,大声喝斥着愚昧的臣子“和珅并不是那么一无是处!可是他发再大的脾气也解决了不问题,他又想起皇父临终前竟特意严令他不可杀和珅,那时这更加深了他要杀和珅的想法,可是如今他却理解了皇父的深意,却来不及了。
    嘉庆绝望了,曾经的抱负,对未来的期望……他勤勉、节俭、努力可是一切都如泡影般幻灭!他不想再思考这些问题了,才50多岁的他已经身心疲惫,他老了,再也没有力气推新了。嘉庆搬出了《实录》,如法炮制了老祖宗们的方案,既然这些都是他祖辈们的意思,那他照章办事好了,过一天算一天吧。他不要再去任何问题,那只会让他更加头疼。他刹不住大清这辆飞速下滑的破车,随他去吧。晚年的嘉庆口中只剩下“不能”“如何是好”“没办法”“了不得”这些显露慌张而又语无伦次的话语。1820年嘉庆终于结束了他浑浑噩噩的生命,不用再去面对已惨败不堪的大清。
    嘉庆实在不是个昏君,也没有坑爹的行为,他实在很想恢复大清的盛世,他尝试过,也努力奋斗过,但是他实在是能力不够!他去了,不知如在风中摇曳的大清这支残烛还能亮到几时?
    第二十四章道光

    22号选手——道光,爱新觉罗·旻宁。他是清朝唯一一位以嫡长子身份即位的皇帝(亲哥哥2岁夭折,他为嘉庆第二子)。1821-1850年在位,他39岁才即位,在位30年期间爆发了震惊中外的鸦片战争,从此打开了丧权辱国,割地赔款的门,逐渐滑向了殖民地的深渊。
    帝王在我们的印象中都是住的是金碧辉煌、吃穿锦衣玉食、出行浩浩荡荡、随手就是顶级珍玩。虽也不乏倡导节俭的帝王,但是一国之尊,而等级森严的制度中所享受到的待遇依然不是我们可以想象的。道光却是个例外,嘉庆也倡导节俭,还因此免了各地进贡珍玩,道光却已经不仅仅是节俭,是节俭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身为帝王他的衣服是打了补丁的,臣子都觉得作为皇帝这样很没有面子,道光却觉得无所谓。上行下效,皇帝都穿打补丁的的衣服臣子们怎么敢逾越,纷纷将自己的衣服也打了补丁,道光很欣慰,以为自己的节俭感染了臣子,然后规定6品以下官员不能穿绸缎,只能布衣布靴,臣子们是一脸的黑线啊……。道光不仅要求臣下,对后妃也同样要求不得穿锦绣,衣服破了要补补继续穿,连饮食也要求非节庆不能吃肉。还将自己用过的文房四宝、器具什么的分给臣子,让他们继续用……(想起我的父母一辈家里就是老大穿完老二穿一直传到5妹或7弟!)这节俭的程度我是做不到得了。可是不知为何,以节俭闻名的道光在修建陵寝时却与节俭二字截然相反,花了15年之久,将自己的陵寝修建得非常奢华,隆恩殿、东西配殿所有木构件都是采用异常珍贵的金丝楠木建成。要知道早在嘉庆皇帝建造陵墓时,已经金丝楠木严重不足,不得不以松木来代替了,至于这些珍贵的金丝楠木如何而来就不得而知了。在修建的过程中因陵寝出现渗水的情况,并把已经下葬的孝穆成皇后的棺椁浸湿了,他再次在清西陵修建陵园。陵寝两修一拆,总造价高达240万两白银,超过了清西陵中任何陵寝的造价。不知道他节衣缩食节省下来的白银够不够他用来建造自己的陵寝呢?
    除了节俭外道光还有一个很优秀的品质——孝。中国人讲究百善孝为先,道光68岁的时候皇太后去世了,已近古稀之年的道光其旁泣不成声,日都水米未进,在严冬之际不但以一国之君的身份亲自操持大丧,而且夜晚就和普通孝子一样在灵堂旁边席地而寝,直到因绝食和受寒病倒,并演变致肺病。道光实在是个品德优秀的人,可惜作为君主光有优秀的品德是没用的,君主需要具备的是政治谋略、治国才智、用人眼光等更高级的能力。我们来看看道光作为君主的能力又是如何的吧。
    道光帝先是致力于整顿吏治,当时官员们贪污的最大两个来源就是河防和盐政,于是在河防工程上道光禁止河工费让过往的官员、贡生以及监生们染指,他还处分了一批贪污的河工官员。改变了盐政,由盐商垄断改成允许领票私贩经销,打破食盐垄断降低了盐价促进盐的销量而增加盐税,用这样的方式剥夺了官员们利用盐政贪污的途径。
    道光的节俭还是很为国家节省了大笔的开支并抑制了朝廷的奢糜之风(不管是否愿意,装也得装啊)。而通过整顿吏治、清查陋规等举措,通过改组军机、简化流程,又提高了朝廷的办事效率。
    在道光任职期间,张格尔利用了南疆人民对于大清朝臣静斌的残暴压迫的不满情绪,利用宗教影响力纠集了500多人,在英国人的支持下开始侵入新疆煽动叛乱,后来竟纠集了数万人企图复辟和卓家族的统治。闻讯后道光帝,立即进行了一系列的平叛部署,而对自己近乎吝啬的道光在军事上却很是大方,不惜花费巨额军费竭力保证粮饷以及其他军用物资的源源接济,还制定了奖惩和严守军纪的条例,以充分的调动了清军将士们平叛的积极性。恩威并施,最终击败了张格尔的叛乱,将张格尔押赴北京,在午门行刑。这次平乱成为了道光帝一生中最大的功绩,不仅对西北边疆的和平安定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也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以和领土的完整。
    道光执政的前二十年还是很有些作为的,如果历史按这个剧情演持续演下去,也许会有个道光中兴,或者道光之治什么的。可是却爆发了中国沦落殖民地的第一场战争——鸦片战争,伴随而生的是《中英南京条约》的签定,南京条约不但是大清对英国进行了赔款,还约定了英人归英人自理,而且将香港割让给了英国,开启了殖民地的大门。很多人觉得鸦片战争的惨收并不应都归咎于道光。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主要是英国)飞速发展,而清朝则闭关自大,中外力量对比此消被长,相差悬殊亦非-一日,统治者对此毫无察觉,大清朝的圣祖,高宗均不能辞其咎。我不知道说这话的人是否了解了鸦片战争的始末。我并不否认当时清朝和英国的差异,无论是在军事、科技、经济等单方面还是综合国力上,当时的清朝都已经与如日中天的“日不落帝国”有了相当大的差距。可是这场战争并不是中英两国之战,英国派出的阵容那是相当的low,50艘来华的直属皇家海军中,没有一艘一等舰,连二等舰都没有,三等舰只有4艘,四等舰2艘,五等舰4艘,六等舰9艘,其他的都是不入流的各式小船,说是远征军其实只是一支滥竽充数的杂牌军。而且这个杂牌军的50艘船舰,除去10艘运兵、测量、打杂的船,能战斗的也只有40艘,而且还不是一起来的,这50艘是整个鸦片战争中出现在中国的所有船只数量,这些船舰中还有为数不少很老的船舰,和小型船舰。而当鸦片战争结束后,这些入侵大清,让大清签定各种不平等条约的战舰,则绝大部分都处于变成各种杂物船,像是海上监狱、医务船、弹药船等,甚至利用价值更低的靶船。很显然英国不把清朝放在眼里,仅派遣一支连三军都说不上的三流舰队。而在整个鸦片战争期间,英国只损失了三艘船舰,1841年7月21日,“路易莎”作为巡逻船舰在香港遭遇台风沉没。1841年8月,东印度公司的“马达加斯加号”在台湾海峡一带失事。1842年6月28日,炮舰“雅莉亚点”失事沉没在舟山群岛,是的,没有一只是因战事被清军击落。

    擦,我感觉就是原始人还在石器时代也不至于败成这样吧……也许是我说话太简单了,但是我是实在无法理解一个国家败给一支杂牌军的情形。而更可笑的是战败后,道光才好奇的问被俘虏的英战俘“英国有多大,骑马多久能够到达,英国皇帝是谁!”而当道光帝听说英国国土面积只有清朝一个省那样大时竟认为之前战败只是大意所致,根本不必放在心上。而当得知英国掌权的维多利亚女王,年方二十三,切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时竟还自大的说道“此女如此出色,正好纳入朕的后宫!”……反正我是找不到合适的词来形容了,什么夜郎自大、痴人说梦我实在是觉得不够贴切,他是一国的君主……不是个流口水的傻子,已经被打到连国家主权都维护不了,还想把人家纳入后宫,我这有一堆脏话实实在在的想送给他。

    据统计从1840年(道光二十年)6月到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8月,双方共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战役12次,清军投入的总兵力超过10万人,英军最多时不过7000人,但英军以少胜多,在北至天津、南到广州的数千里海陆如入无人之境。清军共战死约3100人、伤约4000 余人,英军战死71人、伤400余人,英军因疾病、食物中毒、船只倾覆等非战斗死亡2000多人,战斗死亡人数不足人员损耗总数的4%。英军并没有占据多少领土,而对于有4亿多人口,80多万常备军的清朝来说,这实在不是重创。可是不堪重负的财政和缕缕战败的消息让道光最后彻底放弃了胜利的机会。第一次鸦片战争实在是没有打痛道光,也没有打醒道光,对他而言所谓的不平等条约只是个无关痛痒的事情,并没有威胁到他统治者的地位,香港对他不过如弹丸,英国也只不过一个省而已,实在不足让他重视。他根本不屑去了解这场战争的对手是谁,对手是什么实力,一次微不足道的失败,自己一时大意,损失一点对自己来说微不足道的利益,这对他的统治是没有任何威胁的。

    1407年郑和就已经出海航行,主要路线是太平洋和印度洋,沿途拜访了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已抵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了。而明朝晚期深受倭寇侵扰,且已经可以看出在火器方面与倭人的差距了,可是大明一群坑货还能去了解倭贼,学习并制造先进火器进行抗倭。堂堂大清,以天朝自居,却要割地,连个犯法的英国人都没有制裁的权力,还敢说大话,还在做着天朝大国的梦不肯醒来,挨了打却不肯面对现实,……我实在想拎着他的脖领子给他几十个大耳刮子,再来几盆加冰的水,让他好好清醒清醒,白日梦都不敢这么做吧!气死我了。我想道光自己也没有想到,今日他自以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事情,却让整个华夏民族,中华大地陷入近一百年的凌辱和欺凌。败一次并不可怕,落后也可以努力,可怕的是已经被人拿鞋底子乎脸上了,还洋洋自得的说,那不过是我给他的“恩赐”,然后继续作梦,幻想着自己天下第一。如果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后,道光可以知耻而后进,了解世界,了解自身与世界的差距,那么随后的局面是否会有所改变呢?可惜道光的眼光看到的只是满清的统治地位,自己的龙椅是否坐的安稳,道光坑货指数3星半。

    第二十五章 咸丰

    23号选手——咸丰,爱新觉罗·奕詝。清朝定都北京后的第七任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有实际统治权的皇帝(不算复辟的袁世凯),清朝最后一位通过秘密立储继位的皇帝道光帝第四子(嫡子)前三个儿子均早殇,1850年-1861年在位,共在位11年,享年31岁。

    据传咸丰生母为了让咸丰有更大的机会夺位,用药早产,所以导致咸丰出生就体质孱弱,而后又幼年坠马受伤,而留下残疾行动不便(应该是瘸……)。在道光已经65岁的时候只有咸丰和后来著名的恭亲王奕訢在年龄上适合成为储君(当时道光其他儿子都不到10岁),而当时15岁的奕訢已经能文能武,表现出天资聪颖。可是最后咸丰帝奕詝最终还是以年长仁孝成为了角逐皇位的胜者。(看来他生母这早产药是真没有白吃啊!)

    咸丰即位之初是有着一份相当宏伟的兴邦振国大计的。他做了一个二十五年的计划,他要在这期间完成机构设置的变革、实施社会经济的开放、平定内外蒙、开展丝绸之路和明清贸易、他要把腐朽的大清重新转化鲜活、他希望在他的统治下大清也可以像遥远的西方国家一样出现领先世界的大企业。不得不承认相比道光,咸丰已经明显了解自己与世界的差距和落后,清楚的认识到清朝的问题所在了。没有如他的父辈们一样活在天朝大国的梦幻中。

    初登大宝咸丰便立刻大规模推行了军事改革方案,改革效果明显的增强了国防力量和对外战争能力。咸丰曾效仿西方防御策略的应用发布“三科锦衣卫”命令。按照西方人的发展阶段划分,咸丰帝执政时期属于“中立”阶段。在教育方面咸丰帝是开创中国教育历史最早的皇帝,他支持进行了“五年树人、六年发迹”的重建,力图创造西方推崇的“强制实施差等教育”的格局,并实际执行中任用班超迅速提升教育质量,在他的坚持下西方,现代教育的雏形逐渐在中国生根发芽,这绝对是个惠及后世的改革。而在经济改革方面,咸丰帝废除了皇族内阁,沿用经济和财政当中的“利益平衡制”,以保证经济运转和皇权稳固。为了实现大清中兴的伟大梦想,他非常传承了父亲道光的节俭,连宫殿门坏了也不舍得花钱修,更舍不得做新衣服。到处发行大钱,连内务府的金钟都砸了以筹集军费。

    有梦想、有计划、开始行动的咸丰,已经知道睁眼看世界,而不是坐井观天的固成规了。可惜梦想实没有如他计划中逐步实现。从父亲手中接过的大清已经“内忧外患”,道光末年爆发了清最大规模的武装起义——太平天国起义,这场起诉历经14年虽最终被平定,却让清廷元气大伤,国本动摇。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天国起义军占领了南京,战火燃遍十四个省。而这边超大规模的国内起义尚未平息,那边(咸丰八年1858年),英、法联军及俄、美公使到达天津大沽口,以“修约”为名攻陷清军炮台,逼近天津。反正老爹已开不平等条约先河,咸丰帝干脆放弃组织军队抵抗,直接签定了《天津条约》。沙俄一看有利可图马上趁火打劫,武力迫使清廷签订了《中俄瑷珲条约》,割去黑龙江地区六十万平方公里领土,并将乌苏里江以东的中国领土划为“共管区”。次年,英法又以“换约”为由,率军舰攻入大沽口,在清军的奋勇抵抗下,狼狈逃窜。咸丰帝见清军小胜,立即尽毁《天津条约》,忘乎所以的在圆明园庆祝他的“三十大寿”,连演四天大戏。他却不知在他庆贺“大寿”的时候英法联军已经在调兵遣将,准备随后而来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列强联军攻占八里桥后,京师危在旦夕。咸丰早已忘记了自己的宏伟中兴大计,什么“天子据守国门”都被抛到了脑后,肝胆惧裂的带着老婆、子女、王公大臣以“巡狩”为名逃往热河行宫。而列强联军轻松进入北京,烧杀抢掠,残害百姓,将皇家园林圆明园洗劫一空后放火焚毁。不知道有没有看过老电影《火烧圆明园》的,反正写到此时,我眼光就是此等片断,胸中涌起按捺不住的愤恨,相比起对入侵列强的愤,我更恨统治者,弱肉强食,世界本就这么残忍,落后只会挨打,不要讲什么人道主义,从来都只有道者生存这一条法则。
    作为一国之君,这块土地的统治者,在自己的百姓受尽欺凌,国家遭受屈辱之时,不但仓惶逃跑,更是彻底放弃富国强兵,也不去思考如何一雪前耻,整日龟缩在热河纵情酒色,自暴自弃。跑到热河行宫的咸丰,刚开始还处理公务,很快就放飞自我沉溺于戏曲,为了更好的听曲特地将北京的升平署召到热河,以方便他看戏听曲。咸丰是上午听“花唱”、下午听“清唱”,如果感觉还没有尽兴,不要紧晚上加个班继续来。听曲岂能无酒,咸丰的酒瘾和戏瘾一样大,每日必饮,而每饮则必大醉方休。要命的是咸丰的酒品奇差,喝完就发脾气,而且是雷霆之怒,而他又是帝王,所以身边内侍经常都会无端遭受责罚,甚至天降横祸,直接不明不白就丢了性命,酒醒后咸丰又后悔,再重赏……!喝酒听曲,接下来毫无意外的就是美女了,别看咸丰打小身体就弱,那得看干啥,美色当前时肯定不弱,“三千后宫佳丽”已不能满足咸丰了,他更喜欢野味……据说尤其喜欢小脚女人,不仅有牡丹春、杏花春、武陵春、海棠春的“四春”,更痴迷于一个曹氏寡妇。引进了野味咸丰还是觉得不够,还要去嫖妓,大臣们劝阻咸丰却发圣旨“狗啃肉骨兴味浓,被人驱赶心不甘。汪汪狂吠莫奈何,心中怨恨狗吃醋。狗啃肉骨兴味浓,被人驱赶心不甘。汪汪狂吠莫奈何,心中怨恨狗吃醋。”来讽刺劝阻的臣子。本就体弱的咸丰在好色一事上是毫无节制,那是喝鹿血吃春药,绝对得保障自己在“行事”时的威武雄壮。不仅如此,而为了能“死的更快”咸丰还抽鸦片……我又想飙脏话了!鸦片自流入中国,荼毒的何止百姓,道光禁烟也是因为鸦片已经严重影响了朝廷的经济命脉,所以咸丰之前的统治者对鸦片是深恶痛绝的,可是身为一国之君的咸丰自己竟也是个“瘾君子”,不差钱,不缺货的咸丰烟瘾是相当不小,(慈禧也抽,不过她很有节制)就这样年仅31岁的咸丰,在酒色中听曲吸毒结束了自己短暂的一生。
    咸丰虽然死了,却在死前留下了一个更大的祸害——慈禧。同治帝,爱新觉罗·载淳是好色的咸丰留下唯一的儿子。咸丰死的时候载淳只有6岁,因年纪无法亲政,所以咸丰任命了八大“顾命大臣”著派亲王载垣、端华、侍卫大臣景寿,大学士肃順,尚书穆荫,军机大臣匡源、杜翰、焦祐瀛辅佐政务。而年幼的载淳批阅奏章和颁发诏谕则实际由慈安、慈禧两太后钤“御赏”“同道堂”(咸丰所留)两印才能生效。咸丰帝的本意肯定是让八大臣和两宫太后相互制约,可实际操作时两宫太后的权力是大于八大“顾命大臣”的,加上帝胤势力的加入,(咸丰死时,尚有五个兄弟健在,尤其是恭亲王奕訢、醇亲王奕譞,都年富力强。)局势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慈禧与奕訢勾结发动“辛酉政变”,摧毁了八大臣势力,掌握了朝政大权,最后演变成慈禧专政的局面。而因为这些空有抱负,能力弱鸡的统治者们一番审时度势的治理后大清将迎来的是更加黑暗的未来。咸丰坑货指数4颗星。
    古代拼爹的不多啊,毕竟等级深严,家族内部正常是嫡长子继承爵位,不太好拼
    为啥APP和网页不是同步的呢?
    很多人都说清朝没有昏君,对咸丰的评价也是“不算太差”,甚至还有觉得他超过了他爹和他爷爷的,认为他资质和能力及作为都还可以,即位后的咸丰勤于政事,对朝廷进行了大手笔的改革,也重用了晚清一些名臣,更是区别于父辈们闭眼做着大国天朝的白日梦,而是开始放眼世界,向已进入工业时代的西方国家学习,认为他只是运气太差,一上来就是太平天国,紧接着就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进北京了,可是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人统计过,咸丰一共在位只有11年,他签定了多少不平等条约?下面我来列举一下:
    一、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
    《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是咸丰元年清政府与沙皇俄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是沙俄利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国势日衰的有利形势,与清政府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通过该约,沙俄获得了在伊、塔两地设领、贸易免税、领事裁判权和设置名曰贸易亭实为租界等特权,从陆上打开了中国西北的大门。
    二、上海英法美租界租地章程
    《上海英法美租界租地章程》是咸丰四年清政府与英法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这个章程完全由英法美三国公使草拟,在外国“租地人会”上通过,并在租界内实施以后,才移文通知上海道,根本没有与清政府商议。《章程》共14款,外加《上海华民住居租界内条例》、《发租洋泾浜地基条款》两个附件。
    三、瑷珲条约
    《瑷珲条约》,又称《瑷珲城和约》,咸丰元年清政府与沙皇俄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该条约令中国失去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约60万平方千米的领土。把乌苏里江以东的中国领土划为中俄共管;黑龙江、乌苏里江只准中、俄两国船只航行。
    四、天津条约
    1.中俄天津条约
    《中俄天津条约》是咸丰八年清政府与沙皇俄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通过该约,沙俄取得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力图取得的沿海通商权利,并凭借最惠国待遇条款,一举取得了英、法、美等国日后在中国可能获得的侵略权益。同时,该约为沙俄以勘界为名进一步割占中国领土埋下了伏笔。
    2.中美天津条约
    《中美天津条约》,是咸丰八年清政府与美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该条约是美国对中国主权的进一步破坏。在该条约的签订过程中,美国利用英、法武装侵略给清政府造成的困境,不费一兵一卒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自己的侵略要求。通过这个条约,美国获得了远比《望厦条约》更广泛的侵略权益,同时以周详严密的片面最惠国待遇条款,坐享英、法等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攫取的一切特权。
    3.中英天津条约
    《中英天津条约》又称《中英续约》,是咸丰八年清政府与英国在天津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天津条约》是对中国主权的又一次严重的破坏,使英国又获得了一系列侵略特权。它为英国通过其驻华使领人员对中国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施加影响提供了条件,并使得英国的势力扩展到了华南、长江流域和东北,更加靠近出口货物的产地和进口货物的行销地,从而更加有利于其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中国的原料,对中国的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4.中法天津条约
    《中法天津条约》,原称《和约章程》,是咸丰八年清政府与法国在天津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法天津条约》是清政府在法国侵略者的威逼下签订的又一个不平等条约。《中法天津条约》的签订,是对中国主权的进一步破坏。通过这个条约,中国被迫开放新口岸,允许内江通航通商,使法国殖民者可以进一步进入中国进行掠夺,给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加速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追梦人19801983 2022-05-17 21:14:11
    害。我还以为有八卦看。进来发现是我格局小了
    -----------------------------
    八卦???例如?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保卫司马南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2-04-15 01:02:19  更:2022-05-18 18:16:11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