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购物 网址 日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视频推荐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日历2023  日历2024  日历2025  日历知识  | 每日头条  视频推荐  数码知识 两性话题 情感天地 心理咨询 旅游天地 | 明星娱乐 电视剧  职场天地  体育  娱乐 
日历软件  煮酒论史  历史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春秋战国 三国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哲学 厚黑学 心理学 | 文库大全  文库分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钓鱼 双色球 戒色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足球 nba 象棋 体操
    
  首页 -> 煮酒论史 -> 戏说唐朝 -> 正文阅读

[煮酒论史]戏说唐朝[第1页]

作者:396231578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中原王朝。疆域辽阔、文化繁盛、科技发达、开放包容,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对亚洲乃至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戏说唐朝》以真实的历史为背景,以时间为顺序,以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为重点。主要参考《资治通鉴》、《史记》、《新唐书》、《旧唐书》等,用通俗易懂的笔法还原大唐王朝289年的辉煌与日常。希望能让读者了解更多的历史知识,明晰中国历史上的强大与辉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基础。闲话少说,正式开始。
    第一章背景深厚。唐朝的创建者李氏家族背景十分深厚,祖上非常厉害,可以说是祖上都冒青烟儿了。大家都知道是李渊同志建立的大唐王朝,但他可不是白手起家,有着丰厚的家底。他爷爷的爷爷是十六国时期西凉的开国国君李暠,他的爷爷在南北朝时期也是个大官儿。他的姨夫就更厉害了,那可是隋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他还有个表弟叫杨广那就是隋炀帝。也就是说,李渊这小伙子是个典型的官二代,七岁就继承了唐国公的爵位。
    第二章发际之路。李渊小伙子凭借良好的出身,在公元581年15岁时找到了第一份工作,担负皇宫的警卫。受到姨夫隋文帝杨坚和姨妈独伽罗皇后的厚爱和器重。不久就被派往安徽豪县、陕西凤翔、陕西陇县担任地方领导,成绩一般,主要是历练。公元613年,47岁时又被调往中央机关重新担任警卫。但这一次是警卫工作的负责人。期间特别重视结交当时的英雄豪杰,储备人才资源。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又多次讨好表弟隋炀帝杨广。在公元616年50岁时当上了右骁卫将军,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卫戍区司令兼政委,受到皇帝的无比信任。自己则在广招人才,集聚力量,准备创建自己的公司,不再为别人打工,看别人脸色。51岁时,经过多方运作,终于当上了太原留守,成为真正的封疆大吏,有自己的地盘,自己的资源,终于可以大展拳脚,实现心中的抱负。
    第三章起兵建国1。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乱世出英雄,18路反王割据一方,逐鹿中原。刘武周割据北方,窦建德建立夏,王世冲建立郑,瓦岗军占领河南等等。总之一句话,你方唱罢我登场。大家都想从天下分一杯羹。在这个历史背景下,李氏一族在李渊的带领下,想取代杨氏成为真正的大老板。俗话说“两姨亲不算亲,死了姨断了亲”,表弟不争气,表哥来修理,更何况有着很大的诱惑。李渊一想,反正肥水不流外人田,说干就干。公元617年正式宣布启事,从此开启了大唐王朝的建设之路。
    第四章起兵建国2。造反是要被杀头的,奈何有一群为了利益不怕被杀头的主儿。李渊身边就有一群这样的人,裴寂、刘文静就是其中撺掇最厉害的。再加上三个不怕事儿大的儿子,造反已经成了一群人的事儿。大家为了共同的利益而奋斗,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努力。当然还需要一个师出有名的理由把自己打造成正义之师。这就要感谢曹操了,他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给出了答案。李渊随即举起尊立代王杨侑的大旗,招揽各路英雄,拉拢突厥合作,一路向西高歌猛进、势如破竹,攻占了国都长安。当时隋炀帝杨广正在江都(扬州)饮酒作乐、无暇顾忌,事后论功行赏。当然还是李渊分这个蛋糕。杨侑当皇帝只是个傀儡,自己弄个唐王的称号,当个大丞相,才能掌握实权,发号施令。突然一天,隋炀帝杨广死了,李渊也没必要再装下去了,但还是大哭一场。也许是作为表哥的真情流露,也许是作为臣子的真情表露,哭完就完了,事业还得接着搞。孙子辈儿的杨侑赶紧让位。说好听点儿是禅位。公元618年,李渊正是即为皇帝,名正言顺的皇帝,国号唐,年号武德。
    第五章横扫犁庭2。先看一看当时的处境,唐不是最大的,也不是最强的,夹缝中求得一席之地,最终成功也不容易。我们看一看公元618年左右,实力大比拼。首先,主角李渊,国号唐,地盘陕西一带。主要人才李世民、李建成、李孝公,裴寂,刘文静。兵力3万余人。对手1,李密。国号:瓦岗军,地盘河南一带,主要人才王伯当、秦琼、单雄信、魏征、张亮,兵力10万余人。对手2,王世冲,国号郑国,地盘在洛阳周边河南一部,主要人才有秦琼、程咬金、罗士信、单雄信,兵力约10万人。对手3,窦建德,国号夏国地盘河北大部,主要人才刘黑闼、王伏宝,兵力约10万人。
    对手4,萧铣,国号梁,地盘南方,兵力40余万人,主要人才董景珍,岑文本。
    第五章横扫犁庭2。历代开国之主的出生大都异乎寻常,不是应梦而生,就是紫气、红气、香气笼罩,或是看到真龙附身,以此来说明他当皇帝是理所应当的。李渊的出生没有异样的天象,但据说其体有三乳,非常奇特,不可考证。不过为人精明、赏罚分明、极富远见,善于韬光养晦,脾气很好,很符合当领导的潜质。自古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李渊有个好出身,也养了几个好儿子,一群人坐在一起分析天下大事。李渊说:“老大建成,你要多学习治国之道,老三还小;老二,那领兵的重任,你就放到你身上了”。李世民正愁浑身是劲儿,没处使呢,早就想想表现一下,乐呵呵上任了。李建成专心学习治理国家,还在智囊团的帮助下,灭掉了河北的刘黑闼。然而李世民就比较辛苦了,常年征战在外,平定了薛举、刘武周,河北的窦建德,河南的王世冲。又联合李孝恭平定了南方的萧贤。可以说是居功至伟,也留下了满身的伤疤。在父子、君臣、兄弟的共同努力下,消灭了敢于阻挡一切的力量。形成了唐王朝的初步局面,打江山的任务李渊也就基本完成了。接下来是如何分家产,这可愁坏了这个老头。
    第七章儿子分家。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李氏家族也不例外,谁让儿子各各都有出息呢?老李头整宿整宿睡不好“这么大的家业谁来继承呢?按照传统,都是老大继承,可老二出力最多,会不会有意见呢?还是按惯例吧,每次都是自己安慰自己才能入睡”。老大傻,老二奸,家家有个坏老三,就是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兄弟三人的真实写照。老大想家业都是我的,按照老爹的意思守着就行了。老二想我得多多表现,让大家都知道我可比老大、老三强多了,表扬越多越好,我的存在才是大唐王朝建立的基础。老三的想法也不少,老二这么卖力表现,以后肯定出事儿,还是和老大联合搞一下老二,最后再把傻老大干掉。在这种思想充斥下,兄弟三人都建立了自己的小圈子。太子党的核心文有魏征、王圭,武有薛万彻、冯立、罗艺领兵在外,秦王党的班底,文有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历史上都非常有名,武有侯君集、尉迟恭、秦琼不光个人武力超群,还有丰富的作战经验。李元吉小聪明很多,也练过几天武艺,主要想法是与太子合手,夺取李世民军权,干掉李世民。然后在强大军事集团压力下逼李建成就范,自己当皇帝。在这种背景下,李渊给三个儿子名义上分了家,老大当太子,是继承人。老二李世民封个天策上将,主管军事。老三封齐王主要是协助大哥。也许是李渊还把老三当个孩子。兄弟三人会和睦相处吗?又会闹到什么地步呢?下章更精彩

    第八章玄武门之变1。玄武门始建于隋朝,出名于唐朝,其实就是唐朝皇宫太极宫的北门,距正殿太极殿约500m,地势较高,是控制太极宫的制高点。从地理位置上看,太极宫处中央,东边是东宫,紧邻着就是齐王府,到玄武门约2500m。西边是秦王府,距玄武门约3km。从兵势构成上看,老爹李渊直接指挥进军3万多人,其他人都调不动,分守各重要位置。老大李建成,老三李元吉,随时调动的兵力3000人左右。老二李世民亲信兵力800人左右。当然,李靖、李绩等大将在外领兵,静观局势变化,毕竟他们都不是两派的嫡系。从谋划上看,李渊想一碗水端平,毕竟手心手背都是肉,除了皇帝,他还是个父亲。李建成、李元吉一直担心老二功劳太大,有一天会坐上老爹的椅子。谋臣建议把老二调离,分散他的兵力,让他空有其表,没有实权。李世民做梦都想当老大,也一直在努力,身边的谋臣武将更是将身家性命和未来都交给了这个人,各方势力还在暗流涌动,惊心动魄的一天终将到来。
    第八玄武门之变2。历史的车轮回到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三,也就是公元626年7月1日。大家问了“玄武门之变不是发生在7月2号吗?作战布局往往比作战本身更重要。作为领兵征战多年的将领,李世民更是运用娴熟,可以说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集团一手布的局。7月1日下午,李世民进宫,把提前准备好的奏章给了老爹。大体上就是老二、老三与后宫妃嫔淫乱,声情并茂、痛哭流涕表述一番。李渊十分惊讶回答到:“明天就审查这件事,你最好早点儿来朝参”。李世民走后,并没有直接回家,而是找到了萧禹、陈叔达、宇文士及三个皇帝身边重臣商定了明天之事,说道“大事已定,就在明天,但地点以池湖为好,方便控制皇上。三人心领神会,不论皇帝征求谁的建议,结果都建议以泛舟游玩的家庭会议缓解矛盾、解决问题。《通知》按正规渠道发出了。“7月2号上午,南池湖上举办小型会议,请太子、秦王、齐王一并参加,人员由玄武门进入等等”。7月1日无语,各自准备。7月2日一大早,李世民一方按照原定计划实施。玄武门守将常何管好大门,待太子一进入即可封锁,张公瑾协助。萧愚、陈叔达、宇文士及控制皇帝。等到尉迟恭交接,防止皇帝调动禁军。侯君集带领精干力量潜伏海池附近,随时可以挟持皇帝,防止其他事情。尉迟恭带领精兵70人,埋伏于海池附近的密林中,截杀太子一党。秦琼带领一干人马守卫秦王府。一切布置妥当,李世民则带领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正面待敌。李建成、李元吉进入玄武门,行至临湖殿,发现异常调转马头,准备逃跑,被李世民喊住。 李元吉拉弓射向李世民,连续射了三次弓都没拉满,没有射上。李世民用箭射向李建成,将其杀死。慌乱中,李世民被树枝挂住,掉下马来,难以起身。李元吉看到,马上夺过了弓,准备勒死他,被赶来的尉迟恭吼住并射杀。随后尉迟恭赶到海池,控制皇帝及重臣。大家一致以为秦王是正义之举,派人宣读皇帝命令,防止城外动乱。城外东宫一党在冯立、薛万彻等人带领下,猛攻玄武门,进行增援,奈何难以进入。最后接到皇帝命令,停止进攻,四散而逃。最后,李世民亲自到父亲处承认错误。7月1日,惊心动魄的一天结束了。
    待续
    @李国伟2021 2022-04-20 08:50:44
    来看看,楼主加油哦
    -----------------------------
    第九章渭水之盟。
    突厥20万雄兵列阵长安城渭水河畔。旌旗满天,犹如暴风雨的来临,压在长安城军民身上,好像要窒息,这一幕发生在唐贞观元年八月,是唐初受到最严重的危险。事情是这样的,东突厥颉利、突利两个可汗,也就是部落的首领,在得知大唐新近发生的玄武门之变,领导层交替,统治政权不稳定的特殊时期,纠集周边部落,形成掠夺者联盟,以20多万的兵力,突然进抵都城长安,想掠夺一切财富。
    大唐一方则是刚刚完成权力交接,思想还没有完全统一,有想奋力反击的,也有一旁看热闹的,更有看笑话的,这就需要一个能够认清形势,把控大局,有能力、有气魄的领导者,唐太宗李世民走到了历史的前列,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李世民想:“打,经过周密计划,军民一心有力反击,最后还是两败俱伤;和,要损失很多的财物,争取一时的和平环境,当然和也是要在军事威慑的前提下“。随后下定决心不要面子,要国家和人民的强大,把内心的屈辱,化作领导国家强大的动力,就在领导者的这种思想指导下,渭水之盟形成了。
    公元626年8月28日,唐太宗李世民亲率高士廉、房玄龄、长孙无忌等六骑至渭水河边,隔渭水与颉利对话。颉利不知虚实,受到震撼,双方约定和平解决。两天后,双方领导在渭水便桥上签订了和平协议,颉利可汗率联军携带大量财宝返回草原驻地。一场大战,没有开战就结束了,这也体现出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智慧与胆量。
    待续
    原版著作,禁止转载抄袭!!!
    第九章灭东突厥。
    大唐帝国与东突厥的战争由来已久,特别是渭水之盟,给大唐统治者的打击很大。集团内部早就憋足了劲儿,准备一雪前耻。东突厥内部也非铁板一块儿,各部落首领,心思各异,二老板突利可汗暗中与大唐联络,加之连年雪灾、旱灾,损失惨重、实力大减少。
    公元629年正月,唐集团分析形势,得出结论可以出击东突厥,随即以大将军李靖为统帅,指挥李绩、张公瑾、柴绍、李道宗、卫孝杰、薛万淑六路大军10万余人出击东突厥。公元630年,大将军李靖率3000精锐骑兵突袭定襄。颉利可汗心腹大将康苏密投降,颉利率残部逃往阴山。
    公元630年2月,唐太宗李世民派大臣唐俭抚慰颉利,李靖抓住颉利放松的有利时机,冒雪率大军突袭颉利军营地,苏定方率200精锐骑兵直扑颉利指挥大帐,不幸被颉利逃脱,半路又被唐将张宝相擒获,随后押往长安受审,被圈禁至死。二老板突利可汗率部归降,东突厥将领阿史那社尔、阿史那思摩、契苾何力等将领全部归降,受到唐朝重用,日后领兵作战成为一代名将。
    至此,唐北部边境一患东突厥 。

    
    第十章灭东突厥。
    大唐帝国与东突厥的战争由来已久,特别是渭水之盟,给大唐统治者的打击很大。集团内部早就憋足了劲儿,准备一雪前耻。东突厥内部也非铁板一块儿,各部落首领,心思各异,二老板突利可汗暗中与大唐联络,加之连年雪灾、旱灾,损失惨重、实力大减少。
    公元629年正月,唐集团分析形势,得出结论可以出击东突厥,随即以大将军李靖为统帅,指挥李绩、张公瑾、柴绍、李道宗、卫孝杰、薛万淑六路大军10万余人出击东突厥。公元630年,大将军李靖率3000精锐骑兵突袭定襄。颉利可汗心腹大将康苏密投降,颉利率残部逃往阴山。
    公元630年2月,唐太宗李世民派大臣唐俭抚慰颉利,李靖抓住颉利放松的有利时机,冒雪率大军突袭颉利军营地,苏定方率200精锐骑兵直扑颉利指挥大帐,不幸被颉利逃脱,半路又被唐将张宝相擒获,随后押往长安受审,被圈禁至死。二老板突利可汗率部归降,东突厥将领阿史那社尔、阿史那思摩、契苾何力等将领全部归降,受到唐朝重用,日后领兵作战成为一代名将。
    至此,唐北部边境一患东突厥 。
    第十一章灭吐谷浑
    吐谷浑多次袭扰唐朝西部边疆地区,公元635年,唐太宗李世民下决心解决这个祸患。任命63岁的老将李靖为统帅,指挥猛将侯君集、李道宗、李大亮、契苾何力率大军出击。公元635年4月,李道宗在库山(今青海湖东南)击败吐谷浑一部,而后分兵出击,李靖、薛万均、李大亮进击西北,侯君集、李道宗出击西南,两路兵马势如破竹、一路凯歌,各有收获。期间,大唐军队忍受恶劣环境影响,盛夏时节居然降霜而行,人马饮冰雪才能解渴,为了边疆安宁,全军将士刺马血而饮以壮其志。李靖率军追吐谷浑王伏允至且末(今新疆且末西南),契苾何力率精锐骑兵追击袭杀其指挥大帐,伏允逃跑时被部众所杀,至此吐谷浑全境归降,西部边患解决。

    第十二章灭高昌国。
    高昌国位于今新疆吐鲁番市高昌区东南,是古时西域交通枢纽,公元五世纪中叶至七世纪中叶在吐鲁番盆地中先后出现四个独立王国,分别阚氏高昌、张氏高昌、马氏高昌和麴氏高昌,今天的主人公就是麴氏高昌。
    公元640年,大唐集团任命侯君集为统帅,指挥唐与突厥联军万余人出击高昌国,侯君集充分发挥兵贵神速、出其不意的兵法要旨,挥兵行军7000余里,穿越沙碛地2000余里,以神兵天降之势出现在高昌国之境,高昌王麴文泰惊吓而亡。同年八月,唐军攻下田地城(今新疆鄯善西南鲁克沁),而后大军直下高昌城,分兵掠地,高昌全境归降。

    第十三章灭薛延陀。
    薛延陀部位于大唐帝国北部大漠一带,自唐朝建立双方打打和和,总体处于和平共处状态,鼎盛时期有能战之士20余万人,但东突厥灭亡后,薛延陀部一直蚕食东突厥故地,并与唐朝形成对峙之势。
    大唐集团一直筹划消灭薛延陀部,解决边疆问题,战争从公元641年一直持续到公元646年。期间,小摩擦不断、大战争接连发生,况且薛延陀部首领夷男反复无常、见利忘义,多次趁唐朝无暇顾及之时,入侵唐朝边境地区,掠夺人员和财富。大唐经过深思熟虑,派大将李道宗、薛万彻、阿史那社尔、执失思力领兵出击,多次击败薛延陀部,俘获人畜无数,在公元646年,李绩率兵出击郁督军山俘获男女3万余口,擒获其首领咄摩友,李道宗率军穿越沙漠击杀数千敌军。
    至此,薛延陀部灭亡,大唐北部边疆归于安宁。
    第十四章收服吐蕃。
    吐蕃是居住在我国青藏高原的古老民族,是一个位于青藏高原的古代王国,由公元7世纪初由松赞干布建立政权,延续两百余年。期间,多次与唐朝争夺西域和青海地区,唐朝贞观初期主要采取军事打击与政治拉拢相结合的手段维护边疆稳定。
    吐蕃王松赞干布特别羡慕唐朝的繁荣与强盛,公元636年,派专使到长安请求赐婚,被唐太宗李世民驳回,随即松赞干布率20万大军入侵唐朝小弟吐谷浑,大唐派大将侯君集、牛进达率5万大军增援反击,大败吐蕃,双方言和。但大唐集团也深刻认识到吐蕃地处偏远、环境恶劣,难以一时征服,遂采取怀柔政策安抚。
    公元641年唐太宗李世民选宗室女子封文成公主远嫁吐蕃进行联姻,双方关系比较融洽。值得一提的是,公元647年唐军攻打西域龟兹时,征用吐蕃军队随行,作战比较有力;公元648年唐朝使者王玄策被困在政治动荡的天竺(今印度)时,孤身逃亡,沿途征招军队,得吐蕃、泥婆罗(今尼泊尔)兵力万余人,3天时间攻破天竺,威震四方,只因大唐集团并没有把天竺当做强大对手,故王玄策破天竺一事,史书只是一笔带过,当时大唐帝国之强大可见一斑。

    第十五章震慑高句丽。
    高句丽位于今中国东北、朝鲜半岛,紧邻当时的新罗和百济,当时都城建在平壤,是大唐王朝北部边疆地区的重要外患敌对势力,特别是隋炀帝时期三次大规模征讨高句丽,均无功而返,导致高句丽野心极度膨胀,并不断入侵新罗、百济和唐朝边境地区。
    公元643年新罗遣使入朝,述说高句丽的入侵行为,还妄图断绝其他国家与唐朝的来往。随后唐太宗李世民派人出使高句丽,命其停止战争,遭到对方拒绝和羞辱。
    大唐集团召开内部会议反复研究,决定出兵教训一下这个不知道天高地厚的小子,老大的权威是不容挑战的,还边疆地区一个安宁。公元644年唐太宗李世民决定御驾亲征,任命张亮为第一路军总司令,挥军4万走海路进攻平壤;任命李绩为第二路军总司令,挥军6万出击辽东,各路兵马按计划出击、袭杀、进攻、破城,杀敌无数、掠城无数,期间唐太宗李世民亲临战场指挥,唐军士气大振。
    但终因突降大雪、天气极寒,被迫撤退。唐太宗定下长期袭扰、适时消灭的策略,随后连年以袭扰方式出击高句丽,一方面锻炼部队和将领,比如后来成名的大将薛仁贵,另一方面打击高句丽的军心士气、迟滞生产、影响发展。经过多年持续用兵,高句丽国内人心惶惶、国力下降,实力大不如从前,就像惊弓之鸟,时机一到必将唉声跌落、土崩瓦解。
    待续。
    第十六章都护府
    都护府是汉、唐时期中原王朝为监护边疆民族而设置的军事机关,源自公元前60年西汉建立的西域都护府。
    特别是李唐集团征服北方的东突厥、薛延陀,西边的西突厥、吐谷浑、高昌,东北的高句丽,威震吐蕃。这么大有复杂的边疆地区怎样才能管理好呢?都护府应时而生,比较著名的有6个。
    安东都护府,建于公元668年,主要管理东北三省、外东北库页岛、朝鲜半岛,鼎盛时期管辖面积超过100万平方公里,治所最初在平壤,常驻军队2万余人,公元761年废除。
    安西都护府,建于公元640年,巅峰时期管辖天山以南至葱岭以西、阿姆河流域的广大地区,疆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治所几经变化,主要有交河城、龟兹等,常驻军队约2万人,公元808年废除。
    安南都护府,建于公元679年,主要管理西南地区,云南、广西、越南部分地区,治所最初在越南河内,管辖面积超过30万平方公里,常驻军队约5000人,公元939年废除。
    单于都护府,建于公元630年,管理范围南到黄河,北含大漠,主要是内蒙古、外蒙古地区,辖区面积100万平方公里,常驻军队不足1万人,公元916年废除。
    安北都护府,建于公元647年,原名燕然都护府,公元669年改名安北都护府,管辖东突厥、薛延陀故地,及俄罗斯西伯利亚南部地区,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常驻军队1万余人,公元757年废除。
    北庭都护府,建于公元657年,原属安西都护府管理,公元711年升级为大都护府,与安西都护府分治天山南北,主要管辖天山以北包括阿尔泰山和巴尔喀什湖以西的广大地区,面积约100万平方公里,常驻军队3万余人,安史之乱后废除。


    第十七章万国来朝
    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大唐开疆拓土,疆域辽阔,领导集团始终坚持“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的治理理念,文化繁盛、科技发达、政治清明、经济强盛,形成了万国来朝的宏大气象。
    贞观二十一年,唐太宗李世民被回纥等民族拥戴为“天可汗”,成为各民族的共主和最高首领,各族在回纥以南、突厥以北建立一条“参天可汗道”供各族朝见唐太宗李世民之用,终唐一代,每一任大唐皇帝都继承了“天可汗”的名号。
    各国来唐朝朝见的举不胜数,入朝当官的更是大有人在。卑路斯,波斯王子,国亡来唐,官拜将军;高仙芝,高丽人,官拜河西节度使;黑齿常之,百济人,官拜将军;阿信仲麻吕,日本人,官拜镇南节度使;李元凉,波斯人,官拜镇国军节度使;李彦升,大食人,官拜翰林学士。
    同时,唐朝与天竺、波斯、日本、大食及中亚、西亚各国都建立了外交关系,各国多次派人来唐朝学习交流,更有甚者留在了美好的大唐帝国。

    第十八章经略西域。
    西域是指中国玉门关、阳关以西的诸多国家和地区,在丝绸之路影响下,西域特指汉唐两代中国政府安排在当地的行政机构,管辖今天中国新疆大部及中亚部分地区,位于欧亚大陆的中心,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大唐统治集团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这里。
    为了加强对西域的控制,大唐帝国先后以军事实力征服了高昌、疏勒、龟兹等地,建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进行管理和统治,常驻军队达5万人,管理面积超过300万平方公里。同时,设置安西四镇,碎叶、龟兹、疏勒、于阗进行分区统治,采取羁縻政策,由少数民族自行管理,中央政府册封主要领导,定期向俩大都护府和中央政府报告工作开展情况。
    期间,唐朝派驻军队进行戍边和屯田,主要解决生产和军需问题,官方设置“营田使”管理屯田开垦事项,从公元640年到公元756年,共开垦屯田50余万亩,实现了军需自给,有力支援了边疆地区的发展。
    可以说大唐在西域有军事实力、有经济实力,加之政策运用恰到好处,有效维护了边疆的稳定和统一。
    待续
    第十九章丝绸之路
    唐三采骆驼载乐俑咏,唐舞马衔杯仿皮囊式银壶,唐鎏金莲瓣银茶托,镀金口三鱼莲瓣纹银碗,罗马金币,昆仑奴、新罗婢陶俑等文物的出土,无不诉说着当时东西方交流之盛。
    丝绸之路东起长安,沿涂主要经过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土耳其、希腊、意大利等国,达地中海东岸,全长7000多公里,中国境内4000多公里。
    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与西方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在新疆境内分南、北、中三条路线,最终从新疆阿力麻里(今伊犁)和今喀什葛儿(今喀什)通向中亚,沿途重要城市有长安、天水、武威、哈密、撒马尔罕、喀布尔、巴格达、君士坦丁堡、大马士革、雅典、罗马等,在当时都是人们向往的都市。
    丝绸之路货物流通必不可少,唐主要出口瓷器、丝绸、茶叶、糖、纸、蚕丝、金银制品,期间造纸术传入西方。主要输入玻璃、宝石以及名贵马匹,部分农产品丰富了大唐人民的生活,菠菜、西瓜、巴旦木、黄桃、无花果、开心果、胡椒、丝瓜等开使走入人民生活。
    第二十章海上丝绸之路
    1998年,一家德国打捞公司在印尼勿里洞岛海域,一块黑色大礁岩附近发现了一艘唐朝时期的沉船,姑且称之为黑石号。打捞文物陶瓷制品多达67000多件,其余金银器较多,比较出名的是八棱胡人伎乐金杯,高10厘米。大唐海上丝绸之路,露出了冰山一角。
    大唐时期,东南沿海有一条“广州通海夷道“的海上航线,这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叫法,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途经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向外输出丝绸、瓷器、茶叶和铜铁等,往回输入宝石、象牙、珍珠、夜明珠、犀牛角、龙涎香等奢侈品。主要城市有广州、泉州、宁波、福州、扬州,贸易可到达非洲、欧洲。商船频繁往来于唐朝、马来西亚、波斯湾、东南亚、埃及等地区之间。据统计,唐朝末年,广州的外国人口占到总人口的1/3以上。
    海上丝绸之路,有效补充了陆上丝绸之路的不足,更加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改善了人民的生活,促进了地区发展。
    第二十一章草原丝绸之路
    草原丝绸之路真正形成于大唐时期,主要分两条线路,中心均在长安城。一条沿锡尔河北上,一直到中北亚咸海,并沿咸海北岸向西进发,另一条则沿阿姆河北上,走咸海南岸道路,两条路线最终在里海北部的乌拉尔河处交汇,并继续向西进发,经由伏尔加河、顿河并绕过黑海北岸,直通东罗马帝国的君士坦丁堡,由此进入东欧地区。总里程近2万公里。
    唐玄宗时期又开辟了第三条线路,在河西走廊出口处就开使北上,经由内内蒙草原西行至西伯利亚平原,而后沿乌拉尔山脉南下,抵达里海北岸,随后进入东欧地区,或者南下到君士坦丁堡。主要输出丝绸、瓷器、茶叶等,主要输入马匹、金银器、玻璃制品等,促进了唐与蒙古、俄罗斯、西亚、北亚诸国的交流与发展。期间,所有活动均受单于都护府的管辖与控制。
    待续
    第二十四章凌烟阁
    人老就会念旧,特别是权力至高无上的皇帝,平常真正的朋友就很少,唐太宗李世民也不例外。公元643年贞观17年,44岁的唐代宗李世民特别怀念与自己出生路死的哥们弟兄。现在多数都成了老头子,还有好几个已经辞世了,为了表彰他们的功绩,也为了满足自己心理上的需求,决定在太极宫东北角建立凌烟阁。选择比较突出的24个人,由阎立本画像,褚遂良题额,太宗亲自题善赞词,供当代瞻仰,供后世缅怀。
    谋士层的长孙无忌位列第一,其余是杜如晦、房玄龄。自太原起兵的资历老臣有8人,分别是李孝恭、萧禹、段志玄、刘弘基、殷峤、长孙顺德,刘政会、唐俭。知名战将10人,分别是李靖、李绩、屈突通、程知节、张亮、侯君集、张公瑾、秦琼、尉迟敬德、柴绍。文官3人,分别是魏征、高士廉、虞世南。
    李世民善待功臣之举,走出了兔死狗烹的历史规律,体现了李世民的格局与胸怀,也成就了大唐盛世的开端。人才是基础,24个功臣的平均寿命是65.9岁,除去三个非正常死亡的,剩下21个人,平均寿命也有65.2岁。其中虞世南享年81岁,李靖享年79岁,唐俭享年78岁,程知节享年77岁,李绩享年76岁,都是比较高寿的,除了长孙无忌、侯君集、张亮因罪被杀,其他人也都得到了善终,这在历史上是少有的。
    第二十五章薛仁贵从军
    英雄莫闻出处。大唐贞观年间,山西有一个30岁出头的小老头儿,以种地为生,很是不甘心,心想“我从小练武,又熟读兵法 何时才能出人头地”。实在没办法就只能求助于祖先啦,迁祖坟改风水,姑且一试。还没开始,就被老婆制止了,都说一个成功男人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女人,这个女人就是薛仁贵的老婆,她的想法改变了丈夫的一生,她劝丈夫:“当今国家要征讨高句丽,正是用人之际,你空有一身本领,何不从军报国,功成而还”。
    听老婆的话才有饭吃,薛仁贵报名从军,加入到了征讨高句丽的大军之中,但也只是一名小卒,随时都有报销的可能。成功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小薛同志已经准备了很多年,只等一个展示的机会,便可鲤鱼跃龙门。
    在辽东战场上,双方大军相持不下,征战激烈。忽有一道亮人风景,一个帅哥身穿白衣,头戴白盔,坐下白马,手持风方天画戟冲入敌营,如入无人之境,人挡杀人、佛挡杀佛,斩杀敌军无数。这一幕正好被大老板李世民看到,惊呼神人,恨不得马上叫过来表扬一番。等到战斗结束,李大老板当面表扬:“得到辽东不算什么,高兴的是收你这个小兄弟,太高兴了,晚上整两杯”。随即各类赏赐不断,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最关键的是被老板当成了自己的小弟委以重任重,镇守太宗发迹之地玄武门。这也仅仅是个开始,薛仁贵的精彩人生还在后面。
    待续
    第二十六章玄奘西行
    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这个想法也一直在玄奘大和上脑海里飘着,不过他没有受到佛祖的点化与帮助,也没有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的一路陪伴,更没有女儿国的依依不舍,有的只是孤独行进,战胜的是自我,不屈的是精神。
    行路难,有了目标就不难。西行之路开始就不顺,因为没有得到官府的许可,他的行为放到今天与偷渡没什么两样。但决心已定,留个学回来才能找到好的工作,西行之路就这样开始了。
    路漫漫兮,何以解愁。开始只能昼伏夜出,转捡小路行进,怕被官府人员发现抓回去。出了玉门关,才敢正常行路。出长安,过天水、兰州、武威、玉门关、哈密、吐鲁番、库车、阿克苏、吉尔吉斯坦、乌斯别克斯坦、阿富汗,到达印度这个佛学盛行的国度,经过学习交流后返回,历经17年,行程5万余里,从英俊的小和尚变成了老和尚。
    他的精神感动了唐朝的统治者,李世民亲自接见,并给予极高的礼遇,组织盛大的佛法大会,玄奘成了炙手可热的人物。经过数年,翻译经书70多部,并由自己口述,徒弟辩机和尚手录,写下了《大唐西域记》,也就是《西游记》的前身。
    玄奘以一人之力,经过九九八十一难,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得道成佛 ,其精神惊天地泣鬼神,为后人所推崇,为世人所传颂。
    第二十七章武媚娘入宫
    食也,性也。大唐皇帝李世民在内励精图治、国泰民安,对外征讨四方、广纳疆土,可以说是志得意满,这时老同志,就犯了所有男人都容易犯的错误,开始在美色上下功夫了。
    公元637年,唐太宗李世民巡幸洛阳宫,听说有个叫武华的女子,长得特别漂亮,才14岁,虽随即招到宫中陪伴左右,这还得感谢长孙皇后呢,因为他在公元636年就死了,那是李世民也才37岁,正值壮年。况且英明的皇帝更需要由美女来陪伴,才能体现出皇权的至高无上。
    武华就这样入宫了,还得了一个好听的别名武媚。要是更详细的了解这个女孩,还得再往前几年,公元624年,武华出生于长安,父亲是个商人,因为协助李渊起兵建国,算是资历老臣,被朝廷委以重任,其父母都是平凡之人,再普通不过。
    但小武华从出生就与众不同,据说她出生前,其母梦见一条黑龙盘在自家窗口;还有的说其母亲去庙里烧香,在河边突然遇到一条金龙出水,就怀上了武华;更有甚者还说,小武华出生时哭了七天七夜,难以救治,遇到一个老道在耳旁说了一句,“文臣武将已归位”,才恢复原状。这里无不说明小武同志肯定是个人物,而且是个了不起的大人物,以后的发展充分印证了这个传说是有原因的,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小女孩,日后成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

    第二十八章李世民求仙
    人老怕死,皇帝也不例外,一代明君李世民也没有逃脱长生不死的追求。特别是连年征战,身体很是吃不消,又加上太子李承乾事件,老同志都不想活了,感到人生太没意思。恰逢此时,玄奘老和尚从印度回来了,而且是满载而归,向老皇帝讲述了一路的奇闻趣事,其中就有一个人通过吃仙丹,活到了两百多岁,这引起了生无可恋的老同志的注意。突然间竟又容光焕发、斗志昂扬,因为他找到了一条可以不死的道路。炼丹、吃丹,飞生成先,还可以长期享受人间富贵。
    李大皇帝广寻炼丹的奇人异士,但效果都不是很好,这时王玄策这个大救星来了,他带了一个会念经又会炼丹的“洋和尚”。此人长得一副仙风道骨之象,还对自己的手艺吹嘘一番,这仙丹不仅色香味俱全,还非常有效果,看看我就知道了,我都200多岁了,而且耳不聋、眼不花,健步如飞。虽然大家都知道这肯定是个骗子,有的大臣也提出反对意见,但好言难劝该死的鬼,老李同志为了多活几年,竟然相信了这个人,给了他大量的金银财宝和特权。
    “洋和尚”不知从哪儿搞到的配方,自己都不吃饭儿,老李同志确吃的精精有味,但病情却一直不见好转,身体状况还下降了。继续吃吧,可能是时间还不够,就这样一直持续了一个多月,就连躺在床上还不忘吃这“仙丹妙药”,突然有一天老李同志死了,一代明君唐太宗李世民的生命就定格在了公元649年7月10日,享年才51岁。真是求仙不成,反误了性命。
    待续
    
    @396231578 2022-04-26 21:18:50
    

    -----------------------------
    
    第二十九章太宗托孤
    每个成功人士都想自己的事业有个很好的继承人,把家族事业越做越大,越做越好。公元649年夏天,唐太宗李世民到翠微宫避暑,身体每况愈下,预感到可能剩下的时日不多了,随后开始了一系列的操作,为后世布局,为儿子守牢江山谋划对策进行部署。
    当时能征善战的大将,只有李绩比较年轻,也55岁了。太宗想考验一下这个人物,毕竟他不是自己的心腹之人,玄武门之变就是老滑头,只是能力比较突出,军事上可以保大唐无忧。随即下达命令,任命同中书门下三品李绩为叠州都督,心想“李绩很有才智,目前只有我能降服此人,儿子平时仁厚又没军功,很难降服他,如果李绩识时务、听命令,还可以重用,如果不听命令,就只能杀了他以绝后患”。这想法也告诉了儿子李治,传授驭人之道。李绩何等聪明老练,接到命令,连家都没回,直接去上任了。
    下一步,该找治理国家的人选,当然可靠是第一位的,首选目标是长孙无忌,虽然也55岁,但身体状况很好,吃得下、睡得香,关键他是李治的亲舅舅,李治当太子他功不可没,又长期担任宰相,治理朝政的经验很是丰富。最突出的,他是关陇集团的代表人物,在朝廷说话分量很重,门生故吏遍布天下。主要人物选定了,下一个目标就放到了褚遂良身上,他的名气没前面两个大,实力也没有前两位强。但是他出身名门贵族,在文学上的造诣很高,颜真卿就是他的徒弟之一。
    三角形最稳固,所以老李同志选择了三个人做托孤大臣,希望以最稳固的形式,完成权力交接,继续大唐的辉煌。

    第三十章李治掌权
    公元649年,李治登基当上了大唐帝国的皇帝,名义上的一把手。因为他说的话、下达的命令,还不一定有多少人能执行。换句话说,当时的李治也就是一个摆设,那么谁才是真正的掌舵人呢?
    长孙无忌走到了历始的前列,也露出了他不为人知的一面。太宗李世民在世时,他虽身处高位,又有外戚的身份,还是皇帝的布衣之交。可以说是位高权重、风光无限,但他处处小心谨慎,生怕说错话办错事,引起太宗的不满。太宗一死,他马上像变了个人似的,在朝中一手遮天,俨然成了真正的皇帝。褚遂良、李绩也各有想法,但始终处在长孙无忌的光环之下。
    这种情况一直笼罩在年轻皇帝李治身上。再不反击,就真把老虎当成病猫了。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加上皇族斗争的经验,小李同志动手了,终于出手了,而且是连环出击。首先,是利用废后之事,剪除了长孙无忌在朝中的羽翼褚遂良、于志宁等重臣,让他成为光杆司令,无人可用。而后,便是拉拢朝中大臣,能在大唐中央政府当差办事的,当然都不是吃干饭的傻子。当皇帝与宰相斗争到一定程度,他们都选择了站队,结果当然是皇帝一方胜出。最后、最关键的,还是军事集团的态,李绩这个代表给出了答案,“立皇后是帝王的家事,没必要征求大臣的意见”。最终,出现了一边倒的结局,帝相之争以李治的完胜收关,这里面李治的小媳妇武媚娘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了皇帝的得力助手,李治成了真正的一把手,名副其实的大唐皇帝。

    
    第三十一章如果是李恪

    历史不容假设,那人们往往又离不开假设。后世讨论最多的就是如果李世民不传位给李治,大唐帝国又会怎样发展呢?这个问题聚交到了李世民的又一个儿子身上,他就是李恪。
    血统最高贵的人,他的爷爷是唐朝开国皇帝李渊,他的父亲是开创贞观之治的李世民,他的母亲是隋朝的公主,他的外公是隋炀帝杨广。妥妥的明星之家,真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聚万众目光与一己,一生都是高光时刻,虽然他不是李世民的嫡子,但这不影响他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李世民曾评价儿子李恪,“吴王李恪英武果敢,很像我,我想立他为太子”,这也充分体现出了李恪的才能。但遭到李治舅舅长孙无忌的强烈反对。
    大家都有自己的考虑,李世民考虑的是江山社稷,李恪能力出众,也许会把事业做得更好。长孙无忌考虑的是,“我在李世民的阴影下都这么长时间了,大气都不敢出,要是再来一个英武果敢的老板,我可怎么活呢?还是自己的亲外甥比较好,又忠厚又老实,这样我才能成为真正的宰相,有权力的宰相,过的潇洒一些。
    李治的背后是他的舅舅权臣长孙无忌,李恪的背后也许只有母亲一方,隋朝的遗老遗孤。经过背后势力的一系列运作,李世民放弃了最初的想法,因为他知道,如果长孙无忌不支持,就意味着朝中大多数的意见,即便给了李恪,这个位子怕也坐不稳。妥协也就意味着失败,历史朝着原有的轨迹运行,李治坐上了唐朝的龙椅,与其说是个人实力的比拼,不如说是势力集团的选择,个人在集体面前是渺小的,有时候不得不想命运低头。
    不顾大局,只想着自己,做出的选择往往会害了自己,影响大局,长孙无忌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第三十二章皇后之争

    故事还得回到李世民身上,老皇帝生命的最后时刻,最需要家人的陪伴、照顾,主角当然是儿子李治,当然也少不了媳妇儿的出场,小媳妇儿武媚娘便是其中之一。一来二去,见面的次数多了,也就熟了,虽然是儿子和后妈,但年龄相仿,更似情侣,爱慕之心,眉目传情,由此产生。
    公元649年,唐太宗李世民死了,作为没有孩子的小媳妇儿,武媚娘和其他人一样,被送到了感业寺当尼姑。每天诵经拜佛,这是她才25岁。
    命运是眷顾这个女人的,因为她出家的第二年,又遇到了心上人,当时的皇帝李治,两人旧情复燃。纸终包不住火,事情很快传到了皇后王氏的耳中,也正中她的下怀,因为她也是一个不幸的女人,虽然贵为皇后,却一直没有生育,也不被丈夫所宠爱。再没什么行动,可能位子都保不住了。于是她亲自来到感业寺,说了一大堆好话吧,把武媚娘从尼姑变成了自己的姐妹,李治的又一个小媳妇儿,改名叫武昭仪,这也正是小武姑娘的想要的结果。
    两个女人联手击败了后宫的其他女人,但皇后王氏还是没孩子,眼看自己的丈夫越来越喜欢小武姑娘了,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更何况是两只母老虎。
    两只母老虎争起了地盘,不仅要有后台,还要有手段,关键还得看谁心狠。这一点,小武姑娘占了上风,因为他除了心很,别的一无所有。
    好戏接连发生,先是小武姑娘亲手杀死了自己刚出生的女儿嫁祸给了皇后王氏,降低了她在皇帝心中的地位;而后与周围人打的火热,广施恩情、广布眼线,把敌人的敌人都变成自己的朋友,大将军李绩就是典型的例子;最后就是在皇帝身上用功,美人计接连出招,大大亲情牌。通过小武姑娘一系列的操作与努力,丈夫李治不惜于舅舅长孙无忌为敌,把反对的老臣、重臣都贬出了首都。
    公元655年,立制正式册封小武姑娘为皇后。这个一年她才31岁,这一切都是她努力得到的,是与命运抗争得到的。
    第三十三章没落的长孙无忌
    人怕出名猪怕壮。长孙无忌出身名门、才思敏捷,一直都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得力助手、左膀右臂,关键时刻始终在李世民身边,一生都没受到老板的猜忌,可谓是出尽了风头,位列凌烟阁24功臣之首,公元633年就官拜三公,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
    时间是流动的,人心是变化的。公元649年,李治登基为大唐皇帝,长孙无忌也迎来了人生最辉煌的时刻,因为他是皇帝的亲舅,是托孤大臣之首,是当朝的宰相,而且是当了三十几年的宰相,可以说是大唐集团真正的话语人。
    但他忘了月满而亏,人满则损的道理。没有看清形势,没有摆正位置,他不只是皇帝的舅舅,更是皇帝的臣民,千不该万不该真把皇帝当成小外甥,命运就这样改变了。
    为了剪除异己,保证小外甥皇位稳固,长孙大人不念亲情,罗列各种罪名诬陷他的另一个外甥李恪有谋反的行为,打击宗室李道宗,把和自己有过节的,平时看着不顺眼的统统打倒,一个不留。一时流言四起、人人自危,聪明的长孙大人在不知不觉中树立了无数的敌人。
    人生往往是个圆,怎么起家的就怎么败家,怎么陷害别人的,往往也会得到同样的命运。公元659年,长孙无忌被人举报有谋反行为,他谋谁的反?谋反干什么?用脚指头想想不可能。但大臣举报了,皇帝相信了,很多争辩没用了,大家看看这一幕是不是长孙大人常用的,最后还是栽在了谋反一事上。英因为谋反很难翻案,皇帝不知道吗?同一年,长孙无忌因谋反被贬出朝廷,流放黔州,七月被迫自缢而亡,一代名臣,两朝宰相就这样没了,可能他到死都不知道小外甥为什么容不下他,而且是富有仁厚之名的外甥。
    君臣不一,天下难治。可能以后的李治会后悔,长孙无忌也会后悔,但终究历史逃脱不了事实,大唐帝国还在继续向前。
    第三十四章背龙逃命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薛仁贵就是一批千里马,他不仅兵法娴熟,胆略过人、武艺超群,而且命中多次贵人相助。没有唐太宗李世民的慧眼,他可能只是一名小兵,也许早死在了战场上。在他人生最迷茫的时候,贵人出现了,发现了他这批千里马,一跃成为玄武门守将,实现了第一次华丽转身。
    公元654年,薛仁贵已担任玄武门守将近10年,每天都兢兢业业,认真履职,这一年他40岁了,如果不出意外,他可能会一直待在玄武门。
    命运之星再次降临到他身上,同年夏天,高宗李治前往万年宫避暑,薛仁贵率军参与警卫,老天爷似乎也是太给面子了,大雨连续下了好几天,冲散酷热难耐的心情,大家都很高兴。但平静的水下暗流涌动,行宫的位置非常突出,建在了半山腰,连续几天的大雨多处积水,大有喷发之势。好几个因素合起来,都能充分说明大水要来了,山洪马上会爆发,但行宫内的人好像都没感觉到,皇帝也是玩的乐不思归。
    突然一天,大水终于冲破了囚笼,从山上奔流直下,冲毁了道路,冲破了城墙,冲散了所有的警卫。李大皇帝身边只剩下几个随从,刚逃出寝宫,就被大水就淹没了。
    这时救星薛仁贵来了,他指挥所属人员救援皇室成员,保户重要物资,自己则背起老板跑到了一处高山,终于逃过一劫,这就是背龙逃命的故事。
    待续
    第三十四章背龙逃命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薛仁贵就是一批千里马,他不仅兵法娴熟,胆略过人、武艺超群,而且命中多次贵人相助。没有唐太宗李世民的慧眼,他可能只是一名小兵,也许早死在了战场上。在他人生最迷茫的时候,贵人出现了,发现了他这批千里马,一跃成为玄武门守将,实现了第一次华丽转身。
    公元654年,薛仁贵已担任玄武门守将近10年,每天都兢兢业业,认真履职,这一年他40岁了,如果不出意外,他可能会一直待在玄武门。
    命运之星再次降临到他身上,同年夏天,高宗李治前往万年宫避暑,薛仁贵率军参与警卫,老天爷似乎也是太给面子了,大雨连续下了好几天,冲散酷热难耐的心情,大家都很高兴。但平静的水下暗流涌动,行宫的位置非常突出,建在了半山腰,连续几天的大雨多处积水,大有喷发之势。好几个因素合起来,都能充分说明大水要来了,山洪马上会爆发,但行宫内的人好像都没感觉到,皇帝也是玩的乐不思归。
    突然一天,大水终于冲破了囚笼,从山上奔流直下,冲毁了道路,冲破了城墙,冲散了所有的警卫。李大皇帝身边只剩下几个随从,刚逃出寝宫,就被大水就淹没了。
    这时救星薛仁贵来了,他指挥所属人员救援皇室成员,保户重要物资,自己则背起老板跑到了一处高山,终于逃过一劫,这就是背龙逃命的故事。

    第三十六章征服高句丽
    共元7世纪中叶,高句丽、新罗、百济在朝鲜半岛上演了一出“三国”争霸的大戏,其中尤以高句丽最坏,他不仅欺压邻邦,还对大唐边疆时不时骚扰一下,挑战唐帝国的权威。
    经过唐太宗李世民时期的军事打击到唐高宗李治时逐步形成了对高句丽的绝对优势。加之,高句丽不顾当时国际条约,多次欺凌小国,俗话说“不作死就不会死”,一场大战即将来临。
    公元655年,唐将程名振,苏定方率军进攻高句丽,斩杀千余人;公元658年,唐将程名振、薛仁贵率军进攻高句丽,斩杀万余人;公元660年,唐将苏定方,率10万水陆大军进攻百济,斩上万余人,百济城破国灭,消除了高句丽的帮凶。
    连年征战不断,不断消耗高句丽的国力,为最终灭亡打下了基础。公元660年12月,唐将苏定方、契苾何力、程名振等率军进攻高句丽,10万大军水陆并进,一路攻城略地,斩杀敌军、俘虏将领。战争一直持续到公元667年,双方不断增兵,但主要战场都在高句丽境内,大唐军队沙场老将能动的基本上都上了战场,可以说是杀鸡用牛刀。主帅李绩亲率大军一路斩杀,高句丽是15万大军土崩瓦解,薛仁贵更是多次以少胜多,名扬军中。公元668年,以3000兵力,杀敌万余人,威震敌胆。同年九月,唐各路大军扫除障碍,会师高句丽国都平壤城下,高句丽全国恐慌,国王率全体投降,存在705年的高句丽灭亡。至此,经过25年的征伐,终于统一了朝鲜半岛,唐在次设立安东都护府进行统治,其实就是大将薛仁贵率2万军队镇守朝鲜半岛,统治其地。
    大唐军队多次征讨四方,犹以灭高句丽用时最多,主要原因还是阵地战与运动战的区别,高句丽经营时间长、城池坚固、兵源充足、环境复杂,既要消灭敌人,又要攻城略地;而突厥、吐谷浑、薛延陀、高昌等,则以游牧生活为主,居无定所,歼灭其主力即可,攻城掠地简单
    待续
    第三十七章吓傻小日本
    井底之蛙,往往狂妄自大。小日本就是这种心态,从骨子里形成的,从祖先遗传的。在一个小岛上征服了毒蛇猛兽,看到邻居朝鲜半岛常年混乱、民不聊生,他的内心膨胀了,想当老大的心理特别明显,于是派出了他自认为强大的海军,不仅是在耀武扬威,还想得到更多的实际。
    公元662年,朝鲜半岛白江口海域,双方不断曾兵,大战一触即发。公元663年,日军4万余人,战船1000余条,唐军1.3万人,战舰170搜,双方展开了激烈的厮杀,或者说是一方对另一方的碾压,结果当然是唐军胜了,而且是完胜。
    为什么会是这个结果?小日本高估了自己,虽然战船1000多艘,但在唐朝战船面前,就好像是小鱼船遇上了航空母舰,肯定不是一个级别的,虽然多次改变战术,但在唐军面前如同儿戏。结果四上万余人而逃,这一逃可吓坏了日本国内、日本政府,他们也认识清了自己,赶紧向唐朝大哥赔礼道歉、请示问安,开启了向唐朝学习的道路,连年派人来取经学习,终唐一朝不断。这一学就近千年,直到1592年,有个疯子叫丰臣秀吉侵略朝鲜,挑战中国权威,结果又被吓坏了。小朋友总想惹事,井底之蛙的心态始终没变,结果可想而知,不断被教训,又总不吸取教训,有一天他还会惹事,被教训的结果还是必然的,直到作死而亡。

    第三十八章梦回长安城
    今夜无事早早入睡,一觉醒来好像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看看手机已是凌晨,街上稀稀朗朗,听着很是热闹,怀着好奇之心,我走到了一扇大门,上面写着东市。走近一看,里面是商店,东西琳琅满目,都说不上名字,再往里走是各种手工艺品,看上去很是高当的样子,再往里走有卖肉的,卖酒的,卖各种乐器的,金发碧眼、肤色黝黑、长相各异的外国人,不知道都是从哪里来的?但他们都说着同样的汉语。
    感觉走了半天才走完一条街,又来到了一个大门,上面写着西市,里面的外国人更多,商品看着更杂,感觉比今天的商店货物都多,再往前好像是个酒店,刚进去就看到几个人在喝酒,他们的名字好熟悉,有叫李白的,又叫杜甫的,又叫王维的……吟诗接句,真是好厉害,想上去搭句话,但又没人理我。往前走还有个菜市场,里面有菠菜、茄子、羊肉、葡萄、石榴,丝毫不比今天北京新发地的货物少,里面最熟悉的声音就是卖东西啦,原来“东西”一词在那个年代从就有了。
    还是继续走吧,看着前面有个高大雄伟的建筑,不知道是什么?路上行人成群结队,都穿着电视上看到的官服,走得急匆匆的,再看看手机,已是凌晨4点,他们起这么早要干嘛?跟着一起去看看热闹吧,混进队伍里,听着他们的议论,走到一个地方突然停了,好多人在里面休息,看到了长孙无忌、李靖、李绩、魏征……,哇,都是当时的名人。突然听到很大的响声,所有人站好队伍、排好顺序、非常整齐地走向一个门,原来他们是去上早朝了,看着就非常辛苦,可我真不想去开会。
    站在原地,看着眼前的雄伟建筑,不禁想起昨天刚学的历史,印象非常深刻。唐代世界最著名的城市有四个,巴格达、君士坦丁堡、开罗,而长安位居首位,唐朝经济总量占了世界的58%,国土面积是1200余万平方公里,四方国家都来朝贡,长安城有100多万人口,各民散居其中,繁华景象不可胜数,大明宫比今天的故宫还要大4倍,这里是世界上最繁华的地方、是所有人所向往的地方,大唐帝国的首都长安城。
    待续
    第三十九章二圣临朝
    二圣临朝,顾名思义,就是在朝堂上有两个皇帝,或者说有两个管事的老板,两个人的话都管用,地位相当。其实历史上也出现过类似的现象,比如隋文帝杨坚就曾与皇后独孤氏,同时上朝来处理国家大事,今天的主人公是唐高宗李治和皇后武华,这可能是历史上惧内最典型的例子了。
    为什么盛唐会出现二圣临朝呢?答案历史书上不好回答,只能自己找一些蛛丝马迹。据分析,性格也许是根本原因,高宗李治性格平淡、为人老实、处事不决,作为老公估计非常称职,但作为皇帝则缺少杀伐果断的气魄,缺少统领朝臣的威严,加上身体病恙痒的,说白了就是不适合当领导者。武华就不一样了,他性格泼辣、做事果断、为人精明、野心极大,虽然年龄比李治大了4岁,但身体极好,一直想做点事情来证明自己。
    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李治老先生不能说从小就体弱多病,但身体确实一般,每天都是山珍海味补着,反而越来越差,大唐公司是自己家的,媳妇儿帮着料理也正常。从武华当上皇后,两人就经常讨论公司发展、人事任用,虽说明面上没有决策权,但也差不到哪里去,特别是公元660年李治病重,武华帮着处理朝政,有板有眼、得心应手。
    时间来到了公元664年,李治明显感到老婆的风头好像超过了自己,这样下去肯定不行。于是找到心腹大臣上官仪商量,“现在大家都议论皇后权力过大,怎么办好呢?”,上官仪不加思索道“废后”,两人不谋而合,但事情进行的不是很机密,被皇后的眼线发现了。她整理一下思绪,找到了老公李治,一哭二闹三上吊,哭哭啼啼地说,“听说你要离婚这三么行呢,想想我们恩爱的过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加上李治本来就惧内,最后竟然妥协了,皇后的位子也更加稳固了,第二天就找个理由杀了上官仪,看谁还敢闹事。
    思想有多远,人生就有多远。经过上官移事件,武华不想当皇后了,因为这个位置是随时可以换的,他想当皇帝,这样就只有他换别人的份。有了目标就好办。公元666年,在武华撺掇下,两口子到泰山封禅,一个祭天、一个祭地,可以说场面很大。作为女人,武华封禅,也是古往今来第一人。为了堵住朝臣的嘴,也为了收买人心,她给每个官员都晋升一级,加上两口子争斗,别人也不好说什么,不定哪天两口子和好会杀谁。
    经过这次封禅,武华从幕后走到了台前,从朝堂走向了天下,她的形象和权威正在被大唐和各国使节所接受,她成了大唐帝国真证的话语人,很快就会从武华变成武曌。
    待续
    第四十章布衣宰相
    “傅说、吕望,何足道哉。马周才德,迥乎远矣”。这是一代伟人毛泽东对一个历史人物的评价,可以说是评价很高,可以同傅说、姜太公相提并论,此文便是唐太宗时期的宰相马周。
    这又是一个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也是宰相必起于州部的生动例子。有才能的人大都很有个性,马周也不例外,他的前半生可以说是放荡不羁、怀才不遇、历经人生百态,命运的转折发生在公元631年。
    这时的马周都30岁了,但高不成低不就,只能寄居在玄武门守将常何家里当个家庭教师和文字先生,每天就是借酒消愁。只因这一年,唐太宗李世民下令,让百官上书说一说朝政的得失,常何识字不多、不善文笔,正在发愁,突然遇到喝酒回来的马周,说出了心中的烦闷,这对马周来说简直就是小菜一碟,不一会儿便写出了评论朝政得失的20条建议,条条都切中要害,很得李世民心意。一问常何,才知是马周代笔,便有了四请马周的故事。
    古有三顾茅庐,唐有四请马周,这不仅体现了马周的才能,也反映出了李世民的胸襟。二人一见如故、谈古论今、相见恨晚,马周因才能出众,也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历任朝要职,还当上了宰相,棋中故事不胜枚举,捡一二事例说明。
    《上太宗书》和《陈时政疏》是马周的代表作,也是其实现人生逆袭的重要法宝,可以说其中内容句句要害、条条至理,是实现贞观之治的有力推手,足见马周才能之高。
    马周一声提的建议可胜数,且多背李世民采纳,里面不仅有文采,还有内容,关键的是操作性强。但这些文化瑰宝为什么没有流传下来呢?答案是马周临死前都烧了,他不想因为这些谏言被历史记住,只要自己的国家足够强大就好,这也体现出了马先生大公无私的精神。
    马周在历史的宰相中,不是很出名,因为他不想出名,相比魏征更显低调、比“房谋杜断”更少名气,但他对唐朝的贡献一点儿都不小,有些意见建议,在1300余年后的今天都很实用。
    
    第四十一章护国战将
    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军事力量的强大。大唐帝国的开端,便是一群战将的兴起,他们为大唐盛世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因为他们国家才更加稳固,因为他们周边才能臣服,也因为他们经济建设才有保障,其中的领军人物便是出将入相的李靖。
    李靖出身于军人世家,他的舅舅便是隋朝名将韩擒虎,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他从小便立志成为一名军事统帅。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在唐朝统一战争和边疆战争中大放异彩,广为熟知的便是平萧铣、灭东突厥、破吐谷浑,一生征战,当过将军走做过宰相,实现了少年初心。公元649年病逝,终年79岁,也避免了兔子狗烹下场,得以善终。
    但其另一个贡献确鲜为人知,却对大唐影响深远,那就是培养锻炼了一批能征善战的大将。因为军事能力突出被呼。因为军事能力突出,被李世民指定教授徒传道受业,比较出名的一个是李绩,一个是侯君集,还有一个是苏定方。可以李绩不仅军事谋略得到了真传,就连为人处事也学得很像,两征薛延陀、灭高句丽,深得李治和武则天信任,直接向老师看齐,可以说功成名就;单就侯君集,那可是李世民的心腹之人,虽说才能名不副实,只学得皮毛,但也能速灭高昌一国;苏定方起于卒伍,冲锋陷阵,每一次大战都有身影,伐百济、破吐蕃、灭西突厥,为大唐开疆拓土,立下了赫赫战功;将军张保相、李道宗在战争中也得到李靖的指点,受用一生;其徒孙裴行俭威震西域,识人用人独居一格,培养多名战将。特别是《大唐卫公李靖兵法》更是广为流传,为后世所传用,实现了“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追求,是大唐盛世保驾护航的强大力量。

    原创,禁止转载以及商用!
    第四十四章传奇的上官婉儿
    大唐帝国不光男人出名,有名气的女人也不在少数,上官婉儿便位列其中,可以说是左右逢源、八面玲珑,搅动大唐帝国30余年。
    公元664年,上官婉儿出生于宰相之家,不幸的是同年宰相被杀,家道衰落。但上天是眷顾这个可怜孩子的,不仅长得沉鱼落雁,更是在母亲的悉心教导下,才思敏捷、文章出众。公元677年,14岁因文采被武则天看中,让其掌管宫中诏命。从此走上了不一样的人生。
    女人不光要有处众的相貌,还要有出众的才华,上官婉儿可以说是美貌与智慧最完美的结合,14岁就能依题作诗、须臾即成,32首诗词可媲美李白、杜甫,流传至今,引领一代文化潮流,具有“巾帼宰相”之称;而且更擅长的是用自己的优势笼络资源,游走于权贵之间、玩儿人于股掌之中,借势之能少人匹敌。
    靠三个女人上位。上官婉儿的一生都处在女权当道之时,第一个引路人便是武则天,她知道只有武则天才是自己唯一的依靠,处处献媚、时时讨好 ,换来了权力的资源,可以说武则天一朝所有的命令、旨意均出自她之手。她了解女皇帝的喜好与需求,女皇帝也喜欢用这样聪明的人,二人看似君臣,更胜母女。第二个伙伴就是皇后韦氏,公元705年,唐中宗李显继位,上官婉儿专掌起草诏命,可以说是老本行,深得皇帝信任。但明眼人都知道李显是出了名的怕老婆,况且自己是武则天心腹之人,当今皇帝肯定防范。实在没办法,因为还要生存就得有依靠,一来二去便与皇后韦氏打的火热,更劝其“行则天事”代李立国,二人一拍即合,结成同盟。第三个姐妹就是太平公主了,活脱脱大唐帝国的皇太女,二人年龄相仿、性格相似、爱好相同,不仅共事,还共夫,可谓感情深厚,因为她知道靠山不能只找一个,一个倒了还有一个,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用三个男人掌权。上官婉儿不光瞄着至高无上的皇帝,还盯着皇帝的亲近之人。李显自不必说,因为他是皇帝,跟着老板才有饭吃,给了她一个昭容的名份,虽无夫妻之实,但地位仅在皇后之下,尊贵至极。与武三思的混乱生活也能让人理解,因为他是权臣、是武则天的侄子,依靠权臣她就是权臣,能过上更好的生活,不至于朝不保夕。催湜就有点悲哀了,因为他是玩弄感情的产物,女人有权有势了也想找个男人依靠,男人对权力的渴望,催使他找个富婆来借势,二人各取所需,相互成就。
    可以说,上官婉儿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是寻找生活与生路的一生,但她忘了“靠山山倒、靠人人跑”的道理,自己才是最大的靠山,跟随武则天28年都没学会生存之道。常在河边走终究会湿鞋,公元710年唐隆政变,46岁的上官婉儿看到皇后韦氏一党被灭,拿出了与太平公主制定的诏书,来表明自己早就与李唐一心,但终究没能逃脱命运法则,被李隆基纵军所杀,结束了她传奇的一生。
    第四十五章给苏定方平反
    《隋唐演义》是广为人知的历史小说,并被拍成电视剧风靡一时,其中苏定方的反面形象无疑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杀罗艺、害罗成,陷害忠良,无恶不作,大奸臣的嘴脸成了永远抹不去的烙印,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却正好相反。
    苏定方生于河北武邑,少年勇武、胆略过人。隋朝末年,20岁便随父征战,多次冲锋陷阵,保护地方居民深得人心,后加入河北军阀窦建德、刘黑闼部,多次立功。公元623年因河北军阀灭亡,思念故人不愿为唐朝效力,便归隐故乡,可见其是重情重义之人。
    贞观初年,朝廷选贤任能,起用苏定方为军中一小头目。公元630年,随李靖大军征战东突厥,阴山之战亲率200精锐长途奔袭颉利可汗指挥大帐斩杀千余人,因功授左武侯中郎将,因不是李世民旧部,又无出名战绩,更无人举荐,贞观一朝无所建树。
    公元655年,苏定方与程名振率军1万人征讨高句丽,斩杀千余人;同年征讨西突厥,亲帅500精壮骑兵,翻山越岭直捣敌军大营,斩杀千余人。期间,有胡人投降归附,大将王文度建议,“这些胡人现在投降,等我军撤回后,他们还会反叛,不如全部杀死 ,夺取他们的物资钱财”,苏定方说:“如果这样处置,那便是自己当贼,又怎能说是讨伐叛逆?”。王文度不听,等到瓜分财物时,唯独苏定方一点没拿。
    公元657年,苏定方担任征讨西突厥统帅,领汉军及回纥兵1万余人,同西突厥10万大军展开战斗,亲率强劲骑兵出击,斩杀敌军数万人,西突厥各部落纷纷投降。苏定方又率军继续追杀残敌,踏雪而行、出其不意,尽杀敌军,擒获敌首赫鲁。息兵后,慰问百姓疾苦、恢复畜牧业生产,使整个西域置之于唐朝的掌控之下,势力可延伸至中亚。
    公元659年,西域三国再次反叛,苏定方挑选1万精锐步兵、3000骑兵,一天一夜强行军300余里,大败敌军,擒获敌首都曼。至此,唐统辖西部疆域直抵咸海。
    公元660年,苏定方担任征讨百济统帅,领水陆大军10万余人进攻百济。亲自指挥战斗,双方激杀数日,大败敌军,百济王率部投降。
    苏定方一生驰骋疆场,北击颉利、西灭突厥、东平百济、南镇吐蕃,纵横万里,前后灭三国,皆生擒其主,为大唐帝国版图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四十六章名将凋零
    将为军骨,军人是国家的柱石,是国家强盛和人民幸福的基础,大唐盛世更离不开军人的护佑,可以说是名将辈出,是他们把大唐推向了盛世,国土面积达1200余万平方公里,创下了诺大的家业。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人生的规律越来越老。公元638年,一代名将秦琼辞世;公元640年,宗室大将李孝恭暴病身亡;公元649年,帅才李靖病逝;公元658年,猛将尉迟敬德去世;公元669年,大将军李绩去世;公元667年,先锋大将苏定方去世;公元682年,儒将裴行俭病逝;公元683年,传奇大将薛仁贵去世。以上或是勇冠三军的猛将,或是统帅一方、独当一面的大将,他们大多经过李世民、李治两代皇帝,是大唐帝国真正的开拓者,他们身上的故事数不清、讲不完,多少经典流传至今。
    名将是开拓者,是他们带领大唐从3万兵马的乱世小国不断开疆拓土,兼并外敌,创下1200余万平方公里的基业。
    名将是守护者,是他们征服外敌,扫平障碍,保一方平安、保人民安居、保国家安宁。
    名将是传播者,是他们的行动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是他们的名气威震四方,扬我国威。
    公元680年左右,应该是大唐真正实力的显现,然而名将终有凋零,但余威仍在,可保大唐50年盛世。

    第四十七章大唐复国
    自公元690年,武则天代李建国开始,李唐的拥护者反抗不断,或是明着起兵反击,或是暗着串联谋划。虽说唐王朝是李氏家族的,武则天作为女主人掌权也可以理解,但她给公司换了个名字,法人代表也换成了自己,给李唐宗室的打击很大,也很难让当时的人们所理解,毕竟女人当皇帝还是头一次。
    面对武周的统治,很多大臣也都默认了,他们所求的无非荣华富贵而已,加上武则天政治集团已经成熟,且酷吏横行,非我族类一个不留。最难扭转的还是李氏一族,因为武周一朝基本没他们什么事,从前的荣华富贵一去不复返。还是武氏集团的眼中钉肉中刺,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娘家与婆家的这碗水不好端平,明里暗里争斗不断。
    公元688年,李世民的第八个儿子,李治的弟弟李贞,联络李元嘉、李元轨、李慎等宗室子弟,决定起兵讨伐武则天,但最终只有李贞率王府卫队千余人进兵进攻洛阳,兵败被杀。因为唐王朝未实行分封制,虽说宗室子弟无数,但都是虚名,无兵、无钱、无权,也就是享受个待遇。
    公元696年,营州契丹族反叛,武则天想让武氏一族杨威军中,便派武三思率众武领大军征讨,前后40余万人。本无帅才、又无大将,双方征战一年有余,唐军虽胜,也是惨胜,多名战将身死,一代名将王孝杰兵败背杀。武氏一族本想在军中立威,却失军心。征兵一幕一目了然,“武皇帝征兵攻打营州,无人报名参加,当太子李显出面征招,报名者不计其数”,可见人心向背。
    公元698年,武则天想立侄子武三思为皇太子,询问宰相意见,狄仁杰回答:“姑侄与母子谁更亲?立儿子,则千秋万岁后可以配享宗庙;若立侄子武三思,从没听说有将姑妈配享宗庙的”。
    武则天有所醒悟,李氏一族更胜一筹。
    人上了年纪头脑就不好使,武则天67岁登基称帝,开始还算励精图治,后来慢慢的只图享受,朝中权力多为亲信武三思、武承嗣、薛怀义等人把持。再到后来,张昌宗、张易之兄弟受宠,其他人基本都见不到女皇帝。朝中大臣也都考虑国家的未来,自己的前途。武氏一族无德无才,若成执掌国家,则国家无望、个人无望,希望只能寄托在李氏一族身上,因为贞观之治、永徽之治就在眼前。
    公元705年,李显、李旦、太平公主等李氏宗亲谋划,宰相张柬之、崔晔薛思行等大臣率亲兵卫队500余人由玄武门入,斩杀张昌宗、张易之兄弟,逼迫武则天退位,张柬之、敬晖、桓彦范、袁恕、崔晔5人因功被封王爵,神龙政变结束,同年12月李显继位,复国号唐。但斩草未除根,武三思未被追究,后面还有故事。
    继续写······
    原创,禁止转载·····
    作者:侠客行
    第四十八章李隆基夺权
    家大业大就会面临家产分配的难题,世人的通病是不患寡而患不均,特别是皇室成员拥有天下的权力,古往今来,父子、兄弟之争不断,说是血流成河也不为过。如果有来世,他们应该更向往普通家庭的生活,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和和美美。
    公元705年,20岁的李隆基目睹了神龙政变的血腥场面,感受到了皇家的无情,暗下决心图谋大事,便在暗中结交皇帝亲军中的忠勇之士,发展自己的势力,手中有刀,心中不慌。
    公元710年,中宗李显暴死于媳妇韦氏和女儿安乐公主之手,政权再次动荡,特别是皇后韦氏政治野心极大,强力铲除异己,立15岁的李重茂为皇帝,以便学习自己的婆婆武则天,逐步走向权力的巅峰。但她忘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特别是皇位只有一个,不知有多少双眼睛盯着这个宝座。与此同时,李隆基和姑姑太平公主也在谋划,因为韦氏一族掌权,对他们一点儿好处没有。
    同年7月,李隆基领亲信将领率精锐卫队突袭玄武门,一路杀到宫中,禁军临阵倒戈实力大曾,事后斩杀皇后韦氏、安乐公主、上官婉儿等党羽。同时捕杀身高高于马鞭的韦氏男性,斩草除根 。侄子与姑姑联手消除了伯母韦氏一族的势力,唐隆政变结束,李旦被推上了皇位。
    李旦是个好人,也有几个好儿子,按照当时的制度,李隆基排行老三,他的大哥李成器应当被立为太子,但李成器未立寸功,很有自知之明,坚决辞让,于是李隆基被立为太子。
    权力只有一个,但想要的人何其之多。太平公主久经官场、久受荣宠,朝中势力强大,也想承其母武则天之志;李隆基年少志强,况且作为名正言顺的继承人,更不想别人染指这个位子。姑侄斗法一直不断,公元712年,李旦又做出了一个惊人且正确的决定,传位给儿子李隆基,这就加剧了姑侄的矛盾。
    太平公主朝中势力盘根错节,更为强势;李隆基身为皇帝,名正言顺。双方都在积蓄力量,准备铲除对方。先下手为强,公元713年,李隆基亲率精兵300余人突袭太平公主集团,亲信大臣岑羲、萧至忠、窦怀贞等被杀,其他党羽死伤无数,太平公主被赐死家中,侄子战胜了姑姑,先天政变结束,李隆基正式掌权,年号开元,一代盛世即将开始。

    第四十九章盛世大唐
    大唐帝国存续289年,前100年是开疆拓土,建立基业,也就是打基础、搞建设、抓生产、促发展。全盛时期应该是公元715年至公元750年的开元之治。
    政治清明。期间,选贤任能 姚崇、宋景、张嘉贞、张说、张九龄等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宰相,建言纳策,治理国家成效显著。依法治国步入正规,《开元前令》和《开元后令》是当时人们遵从的重要法律,是国家强大的重要依据。重用谏官和史官,让统治者和朝廷受到监督,也受到历史的监督,让政府运行更加合理。
    经济繁荣。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据统计,当时唐王朝人口7000余万,具有强大的生产力。而同时期的阿拉伯帝国人口4000余万,拜占庭帝国人口2500余万,差距何其之大。唐朝经济总量占世界的58%,长安、洛阳、扬州、广州等不仅是世界著名城市,更是商业贸易的中心,各肤色人群往来其中,人们都过着幸福的生活。
    文化自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千金散尽还复来”。是对当事人们真实的写照。大唐文化开放、包容、自信、创新,世界各地争相派留学生不远万里到长安学习深造,最多时一年达5000多人,日本派遣唐使达12次之多。根据统计,终唐一朝有近千外籍人员在唐朝当官,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黑齿常之、高仙芝、执失思力等被封为统军大将领兵作战,建立了不世功勋,大唐自信可见一斑。
    外交广泛。根据《唐六典》统计,开元期间前来朝贡的藩国多大70多个,从东亚的日本、突厥到东南亚地区的诸国,从今天中国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到中亚、西亚乃至地中海地区的一些国家,都对唐朝政府建立了一种朝贡的政治制度。
    军事强大。“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是大唐尚武之风的生动再现。任何一个国家的强大,都需要实力做保证,其中军事实力是基础。可以说在公元710年左右,大唐基本完成了疆域开拓,剩下的主要是守护,开元年间改府兵制为募兵制,进一步扩充兵员,训练军队维护边疆稳定。同时在边镇设置节度使统理边疆一切事物,全国正规军近百万,足以维护国家的安定团结。
    盛世大唐是开放的、包容的、自信的,以其些强大的实力,吸引着当时全世界的目光,唐人、唐人街、唐文化的盛行,至今影响着世界,让人无不向往那个辉煌的时代-大唐帝国。
    作者:侠客行
    第五十章遍地诗人
    唐诗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同时也对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可以说当时遍是地诗人。
    《全唐诗》所录,名诗48000余首,诗人2000多个,上自帝王、公卿、官僚,下至布衣,旁及僧、道,几乎遍及各个阶层。
    大唐帝国传续280余年,有23位皇帝,其中诗歌作品留存至今的就有12位。李世民的“疾风知劲草,权荡识诚臣;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彰显一代帝王的胸襟。武则天的“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是一代女皇霸气的象征。李忱的“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末代皇帝仍不失帝王气魄。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王伦送我情……等等,耳熟能详的诗句均出自唐朝。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王勃、孟浩然……等等,这些伟大的诗人也都生活在那个年代。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微一院香,将军征战休息所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出自和尚之口;大海东头红日轮,青山几度碾为尘,写于道士笔下;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补锅匠走街串巷所得;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颠沛流离农民所见;花开满树红,花落万枝空,孩童游玩所想;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八十老翁回乡所思;天中恋明主,海外忆慈亲,留学生思乡之作。以鱼玄机、上官婉儿、薛涛、李冶等为代表的女性诗人,成就可顶半边天。
    也就是说,在那个年代,随便找出一个人都能作诗。唐诗不仅影响当代,还作为文化大使在丝绸之路的沿途所传颂。

    作者:侠客行
    原创,禁止转载·····
    欢迎评论
    第五十一章文人生活
    大唐帝国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实力强盛,孕育出无数的文化达人,给当时的社会增添了无尽的光彩,其中最耀眼的莫过于诗人这个群体。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是当时文人墨客的生活姿态。可以想象,走在鸟语花香的林间,乘船游览大江大河之间,徒手登上名山大川;一人一马,走走停停,触景生情, 几人结伴欢笑其中,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是当今多少人梦美以求的生活。跟随李白的脚步畅游大好河山,小李24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峨眉山月半轮秋 ,景入平羌江水流出,出蜀而行;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五游庐山所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王伦送我情,再现了多名文人结伴而行的场景。据统计,唐代文人多喜出行旅游,最据代表的是李白、王维、韩愈,其中李白27年都在旅游之中,1300多年前就实现了环游中国的梦想。
    自古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如果没有点酒量,在唐朝的文人圈子,根本生活不下去,人家喝的不是酒,而是才华,一人喝酒是常事,几人聚酒是乐事,喝酒不仅不误事,还能激发灵感。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一人喝酒也能喝出情调;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朋友相聚怎能少酒;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别亲朋喝好再走;脱鞋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击西胡,将士出征要壮行;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高兴当然得喝几杯;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喝到高兴之处,即使当衣服换酒也在所不惜。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每个人都有一个军旅梦,更何况是多才多艺的文人。他们或弃文从军,或随军记事,或踏游边疆,以其特有的方式展现文人的军旅人生。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文人战将犹显霸气;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描绘了边疆的军旅生活;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战场厮杀正是激烈;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遍走战场、亲临战争留下的深刻印象。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过贯了熙熙攘攘的都市生活,多少人背负房贷、车贷的命运,多少人过着起早贪黑的牛马生活,多少人党囊中羞涩不愿离开,多少人在压力下负重前行。也许是想让光鲜的一面展现在世人面前,也许是那颗自尊心在作祟。看看唐代文人的选择,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可望功名之情难以割舍;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片田园风光映入眼帘。
    君为女萝草,妾作兔丝花,才子佳人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一个是才华横溢风度翩翩,另一个是出水芙蓉楚楚动人,这是世间最好的爱情,也是人们最向往的爱情。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再现恋人同游之景;双栖绿池上,朝暮共飞还,薛涛笺飞书传情;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红叶传情终成眷属;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爱恨交加之地回味。
    第五十二章唐人过节
    背井离乡找工作,起早贪黑忙业务,大家都盼着有个小假期与家人团聚,与朋友相会,缓解工作压力,以解相亲之苦,春节、上元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是人们最向往的节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百节年为首,忙碌一年的人们都盼望着7天小长假的到来。华灯初上,长安城灯火辉煌,不管男女老少都会在除夕的晚上聚在一起守岁。那时的大年初一叫做“元日”,这一天皇宫里会举行盛大的朝会仪式,文武百官、外国使臣都向皇帝恭贺新年,还有丰盛的宴会。过了腊八就是年,普通人家早早准备年货,鸡鸭鱼肉样样都有,零食糖果必不可少,燃放爆竹祛邪迎新。除夕夜,一家人团坐在一起,吃着年夜饭,喝着花椒酒、屠苏酒,时不时品上“春盘”(大蒜、小蒜、韭菜、云苔、胡荽),小朋友手拿“胶牙饧”穿梭其中,多么多么温馨的场景。初一起早,晚辈还要给长辈磕头拜年,大街上更是有“传座”的活动,就是可以走到哪儿吃到哪儿,白吃一天。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又是一个喜庆的节日,上元节,也就是今天的元宵节,有三天的法定假日,可比今天热闹,俗称“全民狂欢节”。街上张灯结彩,人们制灯、买灯、赏灯,结伴游玩,“踏歌”而行,未婚男女更是热闹非凡,期待爱情的偶遇,昨日紫姑神去也,今朝青鸟使来赊。全国则是解除宵禁三天,整个长安城,人头攒动、灯火通明,花灯轮、花灯树、花灯柱等等,满城火树银花,十分繁华热闹。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不识祖不知出处,不拜祖难以心安,清明节在唐代就有放假的规定,4到7天不等,因为人们都要寻出问祖。期间,大家会携带酒食果品、香烛纸钱,扫墓祭祖。此时,正值出暖花开,户外踏青也是一景色,三五成群、七八一队享受大自然的风光,“人面桃花”的故事犹在眼前。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这是李隆基过的端午节,这一天皇帝会大宴群臣赠送礼品。彩缕同心前,轻裾映体鲜,得五色彩带是常事;通常还是赠送夏衣,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就连杜甫这个基层小官都有这样的福利。射粉团、斗百草等游戏非常流行;观龙舟、吃粽子家家都有;老人还要给孩童送个带有蟾蜍图案的肚兜,祛邪保平安。
    九月九日望遥空,秋水秋天生夕风。《九月九日谢恩赐宴曲江会状》再现当时之景,每逢重阳节,百官沐浴,皇帝宫中赐宴,射箭、纵马、围猎等活动在人群展开。登高游玩、赏花赋诗、饮菊花酒、吃菊花糕,则是百姓常态;回想家庭出游,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期待节日再临,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第五十三章一个好汉三个帮
    大唐帝国经过一系列的政治动荡,公元713年,李隆基正式掌权,但他面临的是一个朝局混乱、人心不稳、山头林立的内政形势。如果把控不好,自己可能像走马灯一样急速退出历史舞台。这时的他极度认真负责、知人善任、选贤任能、虚怀纳谏,毛泽东说人最怕认真二字,李同志正值年富力强,也在认真二字上下足了功夫,打造了辉煌的前半生。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李隆基继承了他祖辈李世民、李治、武则天的优良传统,慧眼识人、大胆用人,不忘初心,励精图治,使大唐帝国一步步走向强盛。
    有本事的人一直都被重视。姚崇因处理政务得心应手,多谋善断,在武则天一朝便干过宰相的活。开元初年,国家需要拨乱反正走向正轨,《十事要说》应运而生,革故鼎新、兴利除弊,国家步入正轨;期间以人为本,灭蝗救灾,彰显唯物主义,时成“救时宰相”。
    能够坚持原则的人是有成就的人。当一切走上正轨,就需要坚定的执行,宋璟善于坚持原则、赏罚无私、敢于规劝皇帝的错误,大力整治官场奢靡之风,堪比魏征。期间,改“端五节”为“端午节”流传至今。
    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盛世前行,需要文武兼备的人,张说三度拜相,几任地方要职,文武兼通,军事改革利长久。随李隆基封禅泰山时,利用职权将女婿从九品升为五品,被李隆基看到发问无言以对,旁人戏称,“这都是泰山的功劳”,人们称岳父为泰山,也就流传至今。
    识人用来人是大智慧。盛世要有人文精神,张九龄五岁能作诗,文学造诣非常深厚,尤善识人用人,56岁主理朝整,处理范阳节度使一案,断言“安禄山狼子野心,面有谋反之相,论罪当杀,以绝后患”。同时,多次阻挡李林甫掌权,以防未然。
    以上都是皇帝的左膀右臂,是治理国家的肱骨之臣,是开元盛世真正的奠基者。从公元713年至公元736年,基本每3到4年就会换一次宰相,避免个人专权。直到李林甫任宰相,主理朝政达19年之久,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一幕不可避免。
    
    第五十四章尚武之风
    尚武之风是一种精神,拼搏向上、斗争不止、不屈不挠的精神,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力量之基,大唐帝国把中华民族的尚武精神推向了一个高潮。
    频繁的战争开拓疆土、威震四方,一头狮子领着一群狮子不断向前。李世民从小练就骑射,17岁入伍,20岁统兵征战四方,曾率3000精兵对战窦建德10万大军而胜;渭水之盟领6人斥责颉利可汗几十万大军,争取国家发展。李隆基灭韦氏一党,杀太平公主一系均亲率精锐,动用刀兵,功成圆满。期间,大唐帝国名将辈出、令敌胆寒。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人人思战向战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秦琼、程咬金起于土匪,归唐征战功列名将;苏定方、李绩起于士卒,一路拼杀,开疆有功官拜大将;薛仁贵弃田从戎,诞生一代传奇将军;郭子仪武举入仕,出将入相一生荣耀;王孝杰少年从军,威震西域。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是文人从军报国的豪情。公元647年,外交官王玄策一人灭天竺;公元661年,一直担任文官的刘文轨,以60岁高龄平定百济,扬威日本;公元721年,54岁的文臣张说督军平叛突厥,以战功二度出相;裴行俭以文入仕,又弃文从武,威震突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道出了许多文人的心声。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侠客之风盛行。唐朝法律允许民间流通普通兵器,是当时侠客行为的基础,因为有基本的武器可以自卫,可以除强卫弱。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出自慈悲为怀的和尚;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又是一个霸气的和尚;仗剑行千里,微躯感一言,道出了书生的豪迈。
    巾帼不让须眉,尚武人人都有。平阳公主是李世民的姐姐,公元617年召集义军数万人,与李世民合兵一处,攻占长安城。随后率娘子军防守大本营山西,驻守苇泽关,后人为纪念其功绩改名“娘子关”。虞夫人领民众对抗匪患,威震八方,精神长存。“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再现了女子骑射之景。
    第五十五章异国军团
    唐朝是由各民族融合的国家,皇帝被尊称为“天可汗”,初期,唐军以精兵为主,主要是汉人,随着民族融合的发展,各少数民族也加入到保家卫国的行列之中。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民族融合的发展不仅带来了经济的繁荣,增进了民族团结,大战也必是兄弟联手上阵杀敌。公元634年,李靖率唐军主力,辅以党项、突厥、契苾之兵征讨吐谷浑,稳控西北;公元640年,侯君集率步骑数万人及突厥、契苾之兵征讨高昌,凯旋而归;公元647年,王玄策出使天竺,恰逢国乱,征吐蕃兵1200人,泥婆罗兵7000人,灭高昌一国;公元657年,唐与回纥联军征讨西突厥,一路凯歌。
    海纳百川是唐朝的一大特色,外籍大将领兵是唐朝的一大特点,纵观古今各国能够让外籍人执掌军权、效命疆场、至死不愈的,恐怕也只有大唐帝国了。
    阿史那社尔,东突厥王族,无比忠诚的勇士。公元635年率部投奔唐朝,公元640年率部参与平定高昌,公元645年率军大战高句丽,公元647年率军降服龟兹,公元649年唐太宗驾崩,阿史那社尔请求以身殉葬,被制止。
    执失思力,东突厥名将,一生为国征战。公元630年归唐,公元635年率部参与征讨吐谷浑,在居茹川大败敌军;,公元638年率部进击吐蕃,迫降敌军;公元645年率部参与征讨薛延陀,追积600余里,杨威而还;公元648年,率兵剿灭薛延陀残余势力。
    契苾何力出生铁勒可汗世家,为大唐开疆拓土,立下不世之功。公元632年归唐,公元633年率部参与征讨吐谷浑,公元640年率部参与征讨高昌;公元642年,吐谷浑部正值强盛,契苾何力部众都想归附,被其强力制止,誓不叛唐;公元645年率部征讨高句丽,亲率800骑兵冲锋,身负重伤战斗不止,斩杀敌军千余人;公元649年李世民去世,请求自杀殉葬,侍卫陵寝,被制止;公元651年率部灭西突厥;公元659年经略辽东,斩杀高句丽军3万;公元661年亲率500骑兵宣抚铁勒九姓,促进安定团结;公元668年亲率50万大军攻克平壤,灭高句丽。
    黑齿常之,百济人,常年奋战边疆一线,令敌胆寒。公元638年归唐,公元678年率部征讨吐蕃,亲率敢死队袭击吐蕃军营地,敌军四散而逃;公元680年再征吐蕃,率军夜袭吐蕃军营,斩杀2000余人;公元687年领兵反击后突厥入侵,大败敌军。期间,率军屯田5000余顷,粮草皆可自给。
    高仙芝,高句丽人,一生从军、纵横边疆。公元747年,领兵1万讨伐小勃律,西部72国惊吓投降;公元750年,征讨边疆5国,皆生擒其首;公元751年,率军3万远征阿拉伯,深入其境700余里;公元756年率军参与国内平叛,治军严整。
    阿罗憾,波斯王族,出使东罗马,立“西界碑” ;李元凉,波斯人,长期屯田戍边,威震吐蕃;公元784年平定朔方李怀光之乱。李光弼,契丹人,一生领兵作战,治军严明,其部将龟兹人白孝德、铁勒人仆固怀恩、突厥人白云光等名震一时。
    作者:侠客行
    原创,禁止转载·····
    大家评论一下啊,喜欢看吗?写的咋样啊
    保持日更·····
    咋不能发了呢?

    @neration 2022-05-17 18:31:15
    楼主写的有些迷惑,你这是转载的嘛?
    还有你这列了这么多章,每一段是大纲里面对每一章的概要吗?还是每一章就那点儿篇幅?希望能展开详细讲述讲述
    -----------------------------
    首先感谢您的关注,文章是我的原创,不是转载,每一章就是一个小故事,方便碎片化时间阅读以及深入了解唐朝。每个章节的题目是对这个章节故事的概述,故事的脉络是按时间顺序记录的,而且故事都是本人查遍各个史现后,结合自己的理解还原的,本人立志于把唐朝整个朝代从初建到繁荣到灭亡汇总成有价值有意义值得每个人去学习的教科书。
    第五十六章说说高仙芝
    王侯将相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在猛将如云,战将云集的大唐帝国高仙芝可谓独树一帜。
    高仙芝,高句丽人,外貌英俊、善于骑射、勇猛刚毅,少年时便随父在西域边城生活,20岁被拜为将军,简直就是高富帅上身。公元741年,任安西副都护,四镇都知兵马使,也就是今天西部战区副司令兼新疆军区司令,指挥2000余名骑兵平定达奚部叛乱,全斩敌军。
    公元747年,率步、骑1万余人,征讨小勃律,采取长途奔袭,隐蔽接敌战法,从安西出发经阿克苏、巴楚、喀什,越过帕米尔高原,历时100余天。随后兵分三路进击,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先克连云堡,斩敌五千;智占阿弩越城,招降小勃律王,灭敌数万;果毁娑夷藤桥,阻10万吐蕃援兵,征战5个月威震边疆,各胡族共72国无不惊吓投降臣服大唐,高仙芝因功升任安西都护,统辖整个西域。
    公元750年,西域几个小国蠢蠢欲动,不听大唐指挥。高仙芝震怒,亲率精兵先破朅师国,擒其首;再袭石国,俘其王;返程途中捎带灭了突骑施部,虏其可汗,边疆再次安宁,高仙芝俨然成了大唐在中亚的总督,各国无不臣服。公元751年,大唐帝国举行了隆重的献俘仪式,几个小国及部落首领被五花大绑,杀身砍头,军事强国真不是吹的,看谁还敢来得瑟。
    大唐帝国一直在不断拓展西部疆域,同时阿拉伯帝国也派兵东进。公元751年,高仙芝率精兵3万余人,翻过帕米尔高原,穿越沙漠,经过三个多月长途跋涉到达战场,开始围攻阿拉伯帝国控制的恒罗斯城,希望能开拓更广阔的土地。但阿拉伯帝国早有准备,其撒马尔罕军事基地迅速增10万,双方在恒罗斯地区展开激战。高仙芝亲率唐军数千精锐与2万葛逻禄、拔汉军不断冲击阿拉伯10万大军,交战五天双方互有胜负。正在对峙之时,阿拉伯重金收买葛逻禄部首领,导致高仙芝联军瓦解,兵败被迫撤回安西,高仙芝也因此被解除职务,奉调回京,结束了辉煌而艰苦的边疆生活。阿拉伯军亦损失惨重,丧失西域地区竞争能力,战后阿拉伯阿拔斯王朝立即派人与唐朝讲和,每年都派使臣来朝;战后四年,即公元755年,唐对西域经略达到鼎盛,从长安安远门西行至唐境西陲1.2万里。
    将军多军事,为人且正值。元755年,奉命平叛安禄山叛乱,宦官边令诚监督军事行动,多次索要钱财未果,心生怨恨,向皇帝诬告高仙芝、封常清畏敌不前,李隆基已失当年英明果敢之风,身边亦无直言敢谏之臣,自毁刀兵,杀了高、封二人,威震边疆猛将高仙芝就此陨落。
    第五十七章杨贵妃出场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出场即华丽,人生还向前。自古江南出美人,蜀地犹胜之。公元719年,杨玉环出生于四川成都的官宦之家,有一个快乐美好的童年生活,父母疼爱、锦衣玉食,基本处于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的状态。但不幸还是发生,十岁那年父亲突然去世,家里失去了生活来源,只能被寄养在洛阳三叔家里。
    生活的不幸往往会让命运格外关注,杨玉环从小便是天生丽质、性格婉顺、聪慧过人,简直就是学什么像什么成什么,成为明星的基本才质都具备。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叔叔也不是亲情的维护者,他早有自己的算盘,还想靠着侄女飞黄腾达呢,又是请家教,又是报各种文艺班,皇天不负有心人,不到15岁,小杨便精通各种音律、歌舞,尤其是琵琶,简直就是她的明信片,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只等一个合适的机会。
    天上不会掉馅饼,机会是等不来的,只能自己努力去寻找,叔叔给她安排了各种上层活动,频繁游走于高层名流之间。公元734年,十五岁的杨玉环应要参加咸宜公主婚礼,圆润的脸庞、勾魂的眼睛、高挑的身材、婀娜的姿态,高度吸引着李隆基的儿子年轻俊郎的李瑁眼神,两人眉来眼去,一见钟情,还被准婆婆武惠妃极度看好,两个女人能对眼也是很不简单,况且武慧妃正当荣宠,李瑁还在竞争太子之位,傻闺女才犹豫呢,两人当年便结婚,不是小妾而是被册立为寿王妃,实现了小鸟变凤凰。
    世事难料,公元737年李隆基的媳妇儿,杨玉环的亲婆婆武惠妃死了,老俩口甜蜜的生活画上了句号。失去亲人的痛苦难以诉说,52岁的李隆基也不知如何是好,像丢了魂一样,茶不思饭不想,也顾不得什么国家大事,只想以后的小日子怎么过呢。想睡觉就有人送枕头,身边大臣、太监都说李瑁的媳妇儿杨玉环跳舞唱歌非常好,鼓励皇帝欣赏一下,好从悲痛中走出来。
    这一天还是到来了,不报任何希望的老皇帝看了一场歌舞,眼神始终没离开杨玉环,他忘了所有的忧愁,忘了刚去世的媳妇儿,忘了皇帝的身份,也忘了公公与儿媳妇儿的这层关系,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毕竟还有世俗的眼光,之后又是茶不思饭不想。
    这回看明白的人就多了,其中就有想讨好皇帝的,太监高力士最为卖力,建议按照高宗的做法去办,这是有先例的,自己则在暗中操办一切,真是一个好奴才,难怪人家受宠。公元740年年,皇帝以为母亲窦太后祈福的名义,安排杨玉环出家为道士,结束了她与李瑁的夫妻关系,也就是俩人被判离婚了,其实就是方便老牛吃嫩草,这时的老皇帝一反常态,容光焕发。但日子总不能这么偷偷摸摸的,姜还是老的辣,为了照顾儿子李瑁的感受,也为给世人一个交代,公元745年老皇帝赶紧给儿子选了一个漂亮的媳妇韦氏,几天后自己也准备了一个盛大的婚礼迎娶杨玉环,到此杨玉环继承了婆婆武惠妃的一切,被封杨贵妃,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作者:侠客行
    原创,禁止转载·····
    保持日更·····
    第五十八章李隆基懈待
    善始者众,善终着寡,是大多数人的人生轨迹,特别是对于至高无上的皇帝,更是概莫能外。李隆基25岁发动唐隆政变,27岁登基称帝,先后剿杀韦氏一党,诛灭太平公主一系,对内重用贤臣、改革变新、发展经济,对外改革兵制、稳固边疆,形成了“三年一上计,万国趋河洛”,的盛世之景。看着这副美景,老李同志是多么自豪,奋斗了二十多年,一天都不敢懈怠,挣下这么大的家业,功超秦皇、汉武,再一想余生也没几年了,是时候坐下来享受一下人生。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是作为领导者最基本的素质,老李同志一改过去的做法,感觉自己无所不能,无所不通。公元736年,把不听话的宰相张九龄赶走,换成了自己人李林甫,小李能这么快得到上级赏识,与后宫路线不无关系,这可是个好同志,事事都能符合领导心意,二李合作天衣无缝。纪委的说副宰相有问题不合格,小李三言两语就摆平了,老李还狠狠处理了纪委的干部;公元737年,小李看皇帝的儿子不顺眼,老李马上将三个儿子李瑛、李瑶、李琚贬为老百姓,还是不解气,就派人给弄死了,可见小李“口蜜腹剑”的威力;唐朝出将入相是常有的事,但到小李就终止了,他为了防止边将入朝为相抢自己的权利,极力建议老李把边将都换成少数民族,安禄山等人迅速崛起,小李的宰相之位整整十九年无人撼动,大权独揽、蔽塞言路、排除异己、迫害贤才,无人敢告,也无人能告下,清正廉明的朝风一去不复返。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当国家一切都步入正轨,而且还是高速发展的时候,又有宰相在主理朝政。老李同志该干点什么呢?当然是娱乐活动了,这样身心都会得到放松,春宵一刻值千金,每天晚上听歌赏舞、喝酒吟诗,不到凌晨不散场,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同志,第二天早晨肯定还躲在温柔乡里,怎么能早朝呢,吃早饭估计都快中午了。白天又是听歌赏舞、喝酒吟诗,不时还能融入其中,别说朝见大臣,就是上个厕所都感觉在浪费时间。在经常泡泡温泉,生活就更美了,这才是该有的人生,当皇帝就得会享受。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高力士一直陪伴在老李身边,在诛杀韦氏一党和太平公主一派时立有大功,深受老李信任,简直就是二皇帝,各地上报的事先过其手,大小事自己都能处理,多少人通过他的关系走上人生巅峰,高仙芝、安禄山、李林甫、杨国忠等权倾一时的人物都是他的小弟。为了加强对边将的控制,老李还派出心腹太监监督军事行动,边令诚、杨思勖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不光为皇帝办事,还会大肆搜刮钱财为己所用,京城一半的豪宅都是他们的。
    第五十九章一骑红尘妃子笑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荔枝一直以来作为皇家的御用贡品,深受皇家的喜爱,特别是杨贵妃对于这种稀有之物更是上心。又是一年荔枝节,但这时的杨贵妃郁郁寡欢,大家都不知道如何是好?老李同志更是着急上火,忽听高力士说道“荔枝”二字,才恍然大悟。随即命令驿站800里加急赶往南方采摘最新鲜的荔枝,再800里加急送回来,正值南方多雨之际,道路多处受阻,但军方的快递员就是不一样,人死了赶紧替,马死了立即换,不知死了多少人马,费了多少钱财。每次都能非常快到达皇宫,杨贵妃终于吃到了她梦寐以求的荔枝,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以后便是隔上几天就能看到800里加急,尘土飞扬,不知道的群众还以为南方有了战事,就连军方都做好了增援的准备。
    唐朝规定政府快递员到中转站必须换马,违者“仗八十”,文件在途中延误,晚到一天“仗八十”,晚到两天“仗一百六”,或处有期徒刑两年,重要文件延误罪加三等,产生严重后果的处绞刑,以保证800里加急的神奇速度,但这也仅限于文书信息之类,所以快递是传递政府信息或者供权贵使用的,不接单普通百姓。
    据《大唐六典》记载,最盛时全国有1639个驿站,每30里设置一个,专门从事快递的人员共有两万多人,其中驿兵1万七千人,从长安出发有七条重要的放射状驿道,通往全国各地,承接中央与地方的消息互通以及给公务出行者提供交通工具和食宿,特别是遇有重大军事变故,800里加急显得尤为重要。所以一般情况都是400里、600里加急,很少有超过600里的,因为600里以上是极限,人和马都会有生命危险,不到军情紧急,万不得已不敢启用。755年,安禄山在范阳闹市,相隔三千多里,六天内大皇帝李隆基就知道了消息,估计都赶上今天航空快递了。

    作者:侠客行
    原创,禁止转载·····
    第六十章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公元745年,杨玉环嫁给了皇帝李李隆基,被封杨贵妃,可谓是“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不仅个人荣华富贵,沾亲带故者飞黄腾达亦不在少数,真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生男勿喜女勿悲,君令看女作门楣”,杨贵妃每次出巡,都由都高力士牵马执鞭,各国使臣、文武百官、贩夫走卒都争先恐后贡献奇珍异宝,谁送的多谁就可能当官儿。杨家大小姐被封韩国夫人,以前武则天的姐姐也是韩国夫人,其女又嫁给了李隆基的儿子李豫,后来的唐代宋。杨家三姐、八姐分别被封虢国夫人和秦国夫人,相当于一品官员,荣誉、地位、待遇无人能及,每月光化妆品的开支就有几百万之多,并且还随时可以出入皇宫,一时权倾朝野,连公主都得以礼相待,可谓风光无限。
    更重要的还在后面,追封杨玉环的父亲为齐国公,叔父杨玄珪由光禄卿升任工部尚书,正三品;哥哥杨锸升任鸿胪卿,从三品;堂哥杨铸娶妻太华公主,封驸都尉,就连自家的猪狗都带到了皇宫,入了皇籍。
    最后出场的是扬钊,看名字就知道是带刀要钱的主,大家可能不太熟悉这个名字,要说杨国忠就都明白了。虽然是他是杨贵妃的远方堂哥,但人家天生能说会道、八面玲珑,混的自然不同。但开始并不顺利,可能连自己都不知道以后会飞黄腾达,出生年月都没记在心里。年轻时游手好闲,嗜酒赌博,乡里乡亲、街坊邻居都很看不上,30岁一事无成。当时人生出路只有两条,要么从军立功,要么科考当官,他坚决的选择了前者,在四川地方军队当了一个小军需官,还结交了当地富豪鲜于仲通,这人是不是有点印象,他就是兵败西南的节度使鲜于仲通,大家也应该明白他俩关系非同一般。此时,杨贵妃正当得宠,不过和他没太多的关系,因为两家是远方亲戚,见没见过都不一定。但幸运的狗屎溜到了扬钊的脚下,因为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与宰相李林甫不和,一直想结交杨家合作,见杨钊有上层关系 又是仪表堂堂、伶牙俐齿,便让他代表自己到长安进贡,主要还是在皇帝面前美言几句。
    一到长安,杨钊便使出浑身解数,走访杨氏家族,重点在公关杨氏姐妹,因为她们和贵妃关系最好。又是请客送礼,又是攀亲借故,很快成了自家人。就这样杨氏姐妹在贵妃和皇帝面前时时不忘给老杨美言几句,李隆基当然不在乎几个官职,随便给了个亲兵卫队的差事,可以经常见到皇帝和贵妃。有了与皇族接近的机会,扬钊自然是使出出吃奶的劲,抱住堂妹杨玉环的大腿,枕边风就这样吹起来了,越吹风越大。
    杨钊的官职一个一个的换,权力抓了一个又一个,历任监察御史、太府卿等重要职位。公元750年,想借借皇族仙气儿,让皇帝赐了个名字,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杨国忠”。公元752年,把持相位19年的李林甫死了,杨国忠接过大权,身兼四十多个要职,走上人生巅峰。公园753年,关中地区连续发生水灾和严重饥荒,李老皇帝担心百姓生活,杨国忠便叫人专拿好的庄家给皇帝看,皇帝也就信以为真,继续他的快乐生活。杨大宰相就这样慢慢消耗大唐帝国的实力,用他的小刀一点点割下李唐的命脉。
    继续更新
    第六十二章安禄山发迹
    大唐帝国一直都很重视边疆的建设与经营,少数民族军队是边疆的重要守卫力量,各民族融合发展,特别是大唐宰相李林甫为排除异己,任期内大力提拔使用少数民族将领,导致少数民族将领成为真正统下一方的猪候。为国戍边者有之,个人发财者有之,野心膨胀者亦有之,安禄山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代表,他能从一名无业游民成长为镇守一方土皇帝,其发迹也能看出大唐帝国的命运。
    安禄山,公元703年出生于西域,原名轧荦山,没有姓氏。幼年丧父,其母是突厥族一名巫师,可以说他的童年童年是个散养的时代,没有受过多少教育。不久母亲被将军安波至的哥哥看上,组成了一个小家庭,十多岁的。十多岁的小胖子跟着后爹一起生活,遭了不少白眼,很不受待见,便决定离家出走,与安思顺等人结为兄弟,组成了一个小团伙,改名为安禄山。几人在边境地区开了个中介公司,专门为丝绸之路上各国商货规定价格,从中收取好处。狐朋狗友大吃二喝,不到三十岁就长到了二百多斤,相由心生,说是猪八戒的弟弟也有人相信,成了名副其实的安胖子。
    没钱的日子肯定不好过,特别是安胖子这种人,所以偷鸡摸狗也是常事。公元732年,因偷羊被有公安机关抓住了,准备乱棍打死,这小子灵机一动说:“大爷难道不想消灭两个番族吗?为什么要打死我啊!”。幽州节度使张守珪一听,这是话里有话呀,最近正想找几个蕃族奸细,不成想今天倒送上门了。后面的事也就顺理成章,二人签订口头协议,安胖子不仅能按时抓到俘虏,还能获取很多蕃族有用信息。就这样,从一名将死之人逐步受到上级张守珪的信任和重用,还被张守珪收为干儿子,公元740年,不能40岁就当上了平卢兵马史,也就是平卢军区的常务副司令。
    官越当越有瘾,安胖子研究的也越来越透彻,越来越有心得,金钱开道,结交权贵,溜须拍马,讨好上级,阿谀奉承,人人好用,排除异己,稳固权力,综合运用天下无敌。结果就是上级领导举荐他,纪委领导包庇他,中央领导时不时还替他说上一堆好话,大唐帝国的李老皇帝对这个胖子也是越来越感兴趣。
    安胖子感觉还有很有不到位的地方,他的心里一直瞄着李老皇帝,因为他才是生命和权利的决定者。要拿下皇帝最好的办法就是先从他身边人下手,杨贵妃当然是首选。这会安胖子可是下足了功夫,从各国搜集名贵化妆品和奇珍异宝整车整车送给杨贵妃和她的兄弟姐妹,送者理所应当,收者更是理所当然,一车车的钱财往返于边疆和国都之间,大家各取所需。
    公元745年,安胖子厚着脸皮使出了绝招,请求小自己16岁的杨贵妃收为干儿子,竟然还被同意了,这样李老皇帝就成了他的干爹,还搞了一个荒唐的“洗三”仪式,让人啼笑皆非,笑掉大牙。真是人不要脸天下无敌,为了博取权力的好感,安胖子时不时就拖着他三百多斤的身体翩翩起舞,逗的领导无比开心,都以为他是个忠诚老实的傻子。然而,安胖子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全力这个东西,他想要更多更多的好处。公元751年,安胖子兼任范阳、河东、平卢三镇节度使,成了真正的土皇帝。
    第六十四章安史之乱
    安胖子一边要权力,一边大肆搜刮钱财,一边享受人生,如果你以为他是一个草包胖子,那就大错特错了。他看到了皇帝年老昏聩,看到了朝廷内部纷争不断,看到了大唐帝国的各种弱点、黑暗存在,看到了西南平叛中央军的不堪一击,只要老天爷给他一个机会,他安胖子当皇帝都有富余。
    安胖子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他一面用钱财讨好皇帝和朝中大臣,一面用钱财招兵买马,大肆扩充扩自己的实力,这一切都是秘密进行的,又是明眼人都能看懂的。他从各胡族征召好勇斗狠之人,组成亲兵营,日夜操练,以拱卫自己的安全;他大力培植亲信将领史思明、蔡希德等人为己所用,用心腹胡将30多人,取代不服从他的汉族将领。汉奸历来不会缺少这种场合,高尚、严庄等人,当年很想为国家做一番大事业,但政治黑暗、吏治腐败,自己每每怀才不遇,只能到边疆混口饭吃,正好遇到了安胖子,双方一拍即合,有干坏事的,就离不开出坏主意的。
    安胖子团伙一直想等李老皇帝死后再动手,但这老头身体也太好了,虽说妻妾成群,也没影响他的健康,反而活得像小伙子一样,可他安胖子的健康好像不怎么样,再也不动手,可能就死到皇帝前面了。
    公元755年11月,安胖子率范阳平卢、河东三地大军15万人,号称20万大军在北京誓师,打着讨伐杨国忠的名义,兵发大唐中心地带洛阳,安胖子终于动手了。各地纷纷上报安胖子谋反了,但李老皇帝就是不信这个傻胖子会背叛自己,几天后军报终于到了皇帝手中,他才傻眼了,赶紧召开大会,部署平叛工做。皇帝也不是纸糊的,大唐帝国的两员大将高仙芝、封常清被派上了用场。沿途收拢大军数万人赶赴洛阳进行平叛,安胖子集团13天就饮马黄河,势如破竹、如入无人之境,很快拿下了开封,占领了洛阳,这会儿安胖子可高兴坏了,赶紧选择黄道吉日,登基建国,国号大燕,自己就是大燕国的首任皇帝。
    另一边高、封二将阻敌不力,但毕竟是久经沙场,决定率军撤到潼关进行防守,择机进行决战。但二人低估了小人的作用,他们身边还有个监督军事行动的老太监边令诚,老边还想发笔战争财呢,不想高、封二人不上道,只好找个由头上报皇帝,把他们两个给杀了 估计老皇帝事后肠子都悔青了,防守潼关的重任,就交给了另一员沙场老将突厥人哥舒翰,这个部署也是英明的。
    公元756年,唐将郭子仪、李光弼联合出兵,与史思明叛军展开厮杀,史思明部损失惨重。皇宫中的李老皇帝看到各地战报,不由心中大喜,安胖子终是成不了气候的。坏事的大舅哥杨国忠赶紧锦上添花,吹捧一番,建议哥舒翰兵出潼关与敌决战,作为久经沙场的战将,老哥也知道不该出战,但高、封二人的故事就在眼前,也只能含泪出征了。结果可想而知,潼关失手,老将哥舒翰兵败拜被俘;同一天,李老皇帝在高力士搀扶下,带上他的小媳妇儿杨玉环、大舅哥杨国忠等亲信之人,在几千亲兵保护下跑路了,抛弃了他的祖宗牌位,丢下了长安城的百万人民。
    作者:侠客行
    原创,禁止转载·····
    第六十三章祸起西南
    李隆基老皇帝还沉浸在赛歌舞升平之时,大唐边镇的节度使也过着自己土皇帝的生活,一切都显得很平和,很安静,然而,却是暗流涌动,危机四伏。
    西南地区历来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发展比较落后,人烟稀少。唐朝初年,当地先后成立了六个诏,也就是六个部落,其中最南面的是蒙舍诏,也被称为南诏,是吐蕃和大唐争夺的焦点地区。公元738年,大唐极力扶持南诏政权进行统一战争,给钱、给物,还帮助训练军队,同年南昭统一了六个部落,正式建立南诏国,大唐李老皇帝为了继续拉拢南诏国以对抗吐蕃,很快承认其政权并封南诏王。
    大唐帝国当时何其繁荣强大,四海宾服,人人趾高气昂,自信满满,但有些人自信过度,变成了自大、目中无人。公元750年,南诏王阁罗凤带全家出游路过云南姚安,云南太守张虔陀向其索要财物,时不时还戏弄一番,很是看不起人家。阁罗凤好歹也是一国之主,心想李隆基都得给我面子,你一个太守算什么东西,一怒之下带兵冲杀张虔陀群人,可怜老张当场毙命,其余都成了俘虏。消息很快传到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耳中,老同志更是怒火中烧,也没调查事实相,心想一个蛮夷小国,胆敢太岁头上动土,一定要给以颜色。公元751年,鲜于仲通率8万大军征讨南诏国,全军斗志昂扬,都想指日而还。南诏王阁罗凤不想把事情闹大,赶紧写信希望和平解决,表示随时可以归还去年的战俘,若是不同意和平解决,我们就归附吐蕃,你们看着办吧?鲜于仲通收到信函,肺都要气炸了,老子难道是被吓大的吗?随即率兵一路冲杀,兵临南诏都城大和城,双方激战数日,南诏军本土作战、背水迎战,士气高涨,唐军死伤6万余人,损失惨重,鲜于仲通拼死突出重围。至此,南诏国与大唐决裂,彻底依附吐蕃。
    战败的消息传到大唐中央,朝堂震惊,自建国以来多少征战从没像这次败得这么惨,大家都在质疑宰相杨国忠的能力,因为鲜于仲通就是他极力举荐的。当然宰相也不好过,他要消除皇帝的质疑,证明自己的能力,于是他建议再次出兵征讨南诏国。经过杨宰相的积极筹备,选拔忠实的中央禁军骨干,公元754年,任命李密为统帅,领10万大军再次征讨南昭小国,由于长途行军,后勤不足,加之常年未参加实战训练、水土不服,很多将士倒在了行军途中。到达西洱海战场,又由于准备不充分,几乎成了屠杀式的战争,唐军所剩无几,主将李密投江自杀,南诏国也损失惨重,伤了元气,只能归附吐蕃。
    四年两次战争,而且是强盛的大唐帝国的对战西南边陲小国南诏,一个人口七千多万,野战军六十多万,常年征战不败;一个人口不足百万,军力十余万,刚刚统一,可见实力悬殊之大。但结果确是大跌眼镜,大唐常胜军十几万人埋骨南方边陲,南诏小国虽大伤元气,但也是不对等的战争,出乎意料的结果。中央政府、四方诸侯消息都很灵通,当听到这个结果,喜怒哀乐者皆有。
    作者:侠客行
    原创,禁止转载·····
    保持日更
    顶·······
    第六十五章马嵬兵变
    李老皇帝带着众家眷和金银财宝刚逃出长安城,人员就少了一大半,幸好杨贵妃姐妹还在,太子李亨也一直陪着,最关键的是他的贴身保镖陈玄礼亲自护卫,这样就万无一失了。
    出了皇宫的人们又分成了好几拨,李老皇帝惊魂未定,在高力士等人的陪伴下,与杨氏姐妹同吃同住同行。太子李亨在亲信太监李辅国陪同下,随禁军卫队一同前行,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小李要随禁军同行呢?明面上是方便指挥保护皇帝,其实小李同志也有自己的盘算,他已经当了近20年的太子,每天过着提心吊胆的生活,因为他的皇帝老爸心太狠,曾经一天就杀掉了三个儿子,再不小心谨慎,别说太子位置了,恐怕小命都保不住,说是保护皇帝,不如说是保护他自己。
    要想能成功,忍耐是第一位的,他李亨做到了,他要向老爸学习怎样发动政变,这是老爸的绝活。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几年他把皇帝赏给的金财宝连同自己的工资全部拿出来,给了几个禁军的将领,偶尔还能跟他们喝上几杯,称兄道弟一番,自然这一切都是背地里做的,只有几个亲信人员知道,办大事手中有兵才行。
    出宫的第二天,皇家队伍在马嵬驿组织休息,李老皇帝当然是甩手掌柜的,杨国忠亲自带着几个人四处寻找吃的,这可就苦了禁军卫队的官兵,连皇帝都吃不上饭,估计他们也只能喝西北风了。小李同志却差点笑出声来,心想这可能就是老天爷给的机会,要是抓不住,可就怪不得别人了。
    此时此地,皇帝警位肯定松懈,再加上这几天发生的事,老皇帝以前的英明神武,已经一去不复返,他现在就是一个失败的皇帝,一个逃跑的皇帝,他把国家都葬送了。这时只要我振臂高呼,大唐帝国就是我的了,想到这里,他定下决心,决定一搏生死。随后派出亲信李辅国游说亲近的禁军将领,由头就是杨国忠要谋反,杨贵妃误国,这一切都是他们导致的。当然这也是能说的,不能说的是他和李辅国的心思,那就是怎样才能是顺利的登上皇位,局面越乱对他们越有利。
    历史性的时刻终于到来了,在李辅国等人煽动下,公元756年7月15日,大批饥饿难耐、群情激愤的将士冲出营地,找杨国忠集团讨要说法,正巧杨老丞相正在与吐蕃使者争夺食物。李辅国暗中大喊:“杨国忠勾结吐蕃谋反了”,此情此景正映这一喊声,大批将士难以掩盖愤怒,几个领头的上去就把杨丞相控制住了,随后就是乱刀砍杀,风光一时的杨大宰相就这样死了,连个全尸都没留下,同样下场的还有当年一起风光虢国夫人和秦国夫人。眼看将士就要冲杀驿站,这时禁军主将陈玄礼站了出来,这很出乎李亨的预料。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再不做出决定,就肯定出大事,大声说:“杨国忠谋反已被处死,请皇上赐死误国的杨贵妃”。此话一出,全场寂静,这可不是李太子想要的结果,他还想做最后的挣扎;这也不是李老皇帝想要的结果,他也在做艰难的抉择,理智战胜了情感,江山战胜了美人,高力士亲自出马杀死了杨贵妃,红极一时的杨氏家族就这样顷刻陨落。老皇帝最后出场收拾局面,抚慰勉励禁军官兵,宣布杨国忠谋反,杨贵妃误国,这都是他们咎由自取;最后,做出决定自己由陈玄礼护送继续南下四川,太子李亨北上收拢人员反击叛军。一场兵变就这样结束了,李老皇帝退居幕后,杨家兄妹身败名裂,太子李亨一人独大,开启了另一段大唐历史。

    作者:侠客行
    原创,禁止转载·····
    第六十六章四方勤王
    国家动乱,老皇只顾着南逃四川躲避战乱,没了当年的英雄气概,看似残局无人收拾,实则是争破脑袋都难以入局。马嵬驿分兵后,太子李亨带着亲信随从,还有近千人的禁军卫队北上寻找出路,到底该去哪里?众多纷纭,最终朔方军镇的邀请吸引了他们,太子李亨决定依靠朔方整理天下。一路上风声鹤唳,吃不好,睡不着,整天提心吊胆,好不容易走到了朔方军的大本营灵武,终于找到一个庇护所,一个可以休息的地方。酒足饭饱后就是如何将朔方收入自己囊中,几个人又演起了戏,儿子李豫、贴身太监李辅国当着众人极力劝说李亨临危受命登基称帝,说这是国家需要,是人心所向,是天意难违,最后把祖宗的希望都搬了出来;当然李亨早就想得到这个位置了,只是借众人之口说出而已,毕竟抢老爹的位子说出去不好听;身边大臣更是希望李亨早点登基,这样他们跟的人不是无权的太子,而是至高无上的皇帝,身份自然水涨船高。公元756年7月12日,在众人一致的欢呼声中,李亨在灵武正式即位称帝,尊称老爹为太上皇,随后快马加鞭给老爹送个信儿,以后才能名正言顺的发号施令。
    皇帝是当上了,接下来就是振奋精神,收拾残局,收拾好了大家才能认可他这个皇帝。征调军队和将领的命令一个个发出,当然主要还是西北的朔方军,因为这里兵强马壮、人心向唐,离长安又近,是出兵征讨最好的选择,西北军将领成了首选对象,老将郭子仪、李光弼、李嗣业、仆固怀恩等人被推到了历史前台。
    打仗光有将军不行,统帅更为关键,皇帝自然是不能冒这个险的,儿子李豫谋略胆识都还可以,这几年历练出了模样,关键是值得信任。命令就这样下达了,以李豫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统领各路人马剿灭叛军,平叛之路就这样开始了。
    
    第六十四章安史之乱
    安胖子一边要权力,一边大肆搜刮钱财,一边享受人生,如果你以为他是一个草包胖子,那就大错特错了。他看到了皇帝年老昏聩,看到了朝廷内部纷争不断,看到了大唐帝国的各种弱点、黑暗存在,看到了西南平叛中央军的不堪一击,只要老天爷给他一个机会,他安胖子当皇帝都有富余。
    安胖子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他一面用钱财讨好皇帝和朝中大臣,一面用钱财招兵买马,大肆扩充扩自己的实力,这一切都是秘密进行的,又是明眼人都能看懂的。他从各胡族征召好勇斗狠之人,组成亲兵营,日夜操练,以拱卫自己的安全;他大力培植亲信将领史思明、蔡希德等人为己所用,用心腹胡将30多人,取代不服从他的汉族将领。汉奸历来不会缺少这种场合,高尚、严庄等人,当年很想为国家做一番大事业,但政治黑暗、吏治腐败,自己每每怀才不遇,只能到边疆混口饭吃,正好遇到了安胖子,双方一拍即合,有干坏事的,就离不开出坏主意的。
    安胖子团伙一直想等李老皇帝死后再动手,但这老头身体也太好了,虽说妻妾成群,也没影响他的健康,反而活得像小伙子一样,可他安胖子的健康好像不怎么样,再也不动手,可能就死到皇帝前面了。
    公元755年11月,安胖子率范阳平卢、河东三地大军15万人,号称20万大军在北京誓师,打着讨伐杨国忠的名义,兵发大唐中心地带洛阳,安胖子终于动手了。各地纷纷上报安胖子谋反了,但李老皇帝就是不信这个傻胖子会背叛自己,几天后军报终于到了皇帝手中,他才傻眼了,赶紧召开大会,部署平叛工做。皇帝也不是纸糊的,大唐帝国的两员大将高仙芝、封常清被派上了用场。沿途收拢大军数万人赶赴洛阳进行平叛,安胖子集团13天就饮马黄河,势如破竹、如入无人之境,很快拿下了开封,占领了洛阳,这会儿安胖子可高兴坏了,赶紧选择黄道吉日,登基建国,国号大燕,自己就是大燕国的首任皇帝。
    另一边高、封二将阻敌不力,但毕竟是久经沙场,决定率军撤到潼关进行防守,择机进行决战。但二人低估了小人的作用,他们身边还有个监督军事行动的老太监边令诚,老边还想发笔战争财呢,不想高、封二人不上道,只好找个由头上报皇帝,把他们两个给杀了 估计老皇帝事后肠子都悔青了,防守潼关的重任,就交给了另一员沙场老将突厥人哥舒翰,这个部署也是英明的。
    公元756年,唐将郭子仪、李光弼联合出兵,与史思明叛军展开厮杀,史思明部损失惨重。皇宫中的李老皇帝看到各地战报,不由心中大喜,安胖子终是成不了气候的。坏事的大舅哥杨国忠赶紧锦上添花,吹捧一番,建议哥舒翰兵出潼关与敌决战,作为久经沙场的战将,老哥也知道不该出战,但高、封二人的故事就在眼前,也只能含泪出征了。结果可想而知,潼关失手,老将哥舒翰兵败拜被俘;同一天,李老皇帝在高力士搀扶下,带上他的小媳妇儿杨玉环、大舅哥杨国忠等亲信之人,在几千亲兵保护下跑路了,抛弃了他的祖宗牌位,丢下了长安城的百万人民。
    @neration 2022-05-27 12:28:08
    楼主,第六十四掌是不是被吞了?再发一遍吧
    -----------------------------
    谢谢,哈哈,······发了
    第六十七章李泌出山
    国乱思良相,李亨第一次当皇帝,又是一个面临危局、乱局的皇帝,他想了很多,要办事就得有人,李辅国是个太监,出出小主意还行,几个儿子也是深宫中长大的,没经过什么历练,几个出征的将帅,也是临时启用,还不知道能力如何?忠心不忠心呢。思来想去,他想到了一个可以商讨大事的人,他就是李泌。
    李泌可是个名人,六岁时随大人入宫,见到皇帝李隆基与宰相张说在下棋,张说想考考这个小孩,出题作诗,李泌未加思考就答了出来,在场的人都称其为神童。宰相张九龄也特别喜欢这个孩子,还成了忘年交,常常邀请到家中游玩交谈,其见解根本不像个孩子。能受到两个著名宰相的赏识,可见其确实很有实力。
    天资聪明不可怕,关键人家后天还努力,那就无敌了。李泌博览群书,尤其精研《易经》这种古老智慧,简直让世人羡慕嫉妒恨。公元751年,隐居嵩山的李泌向李隆基献上《复明堂九鼎议》,被皇帝召到宫中任职,专门教授太子利亨,也就是李亨的师傅,两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就能理解为什么李亨当皇帝后,第一个想到的是李泌了。太有才的人都被妒忌,宰相杨国忠随便找了个理由便把李泌开除了,也就变相的消除了太子李亨的羽翼。
    李亨即位后,派人四处寻找李泌,终于把他接到了灵武,二人相见恨晚,每天都商讨当前局面,分析当时天下大势和成败的关键所在。只要是他建议的,没有不被采纳的;只要他否决的,也断不可执行。李泌入朝议论国事,从制书文诰到将相升迁都参与其中,时人都称其权利超过宰相,皇帝李亨更是从不称其姓名,而是叫他先生,李泌受宠可见一斑。
    当时的人们晚上没事也会聚在一起热闹一下,有一天皇帝李亨找来三个兄弟,由李泌作陪,一起吃火锅喝好酒。可能是大家都忘了,李泌是个道士不吃荤,皇帝便亲自烧了两颗梨请他吃,三个兄弟都没抢过。更有甚者,皇帝作为父亲也想在儿子中一碗水端平,忽视了的太子的地位,也是李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巩固了太子的地位,可见皇帝对他的重视。
    人家不光和皇帝关系好,关键是还很有能力。他帮助皇帝分析形势,制定了一套剿灭叛军的计划“挫其锐,解其纷”,主旨是让李光弼守太原,郭子仪率兵入河东,隔断叛军四路人马;又密令郭子仪放开华阴通道一个缺口,让叛军能通关,使他们北守范阳,西救长安,劳于奔命损其实力,唐军以逸待劳消灭叛军一部;同时命令各路兵马齐聚扶风,围攻叛军根据地范阳,一举剿灭叛军。李亨全部照办,后来都不出其所料,真可谓是孙武在世、诸葛亮复活。

    作者:侠客行
    原创,禁止转载·····
    第六十九章平叛先锋李嗣业
    既然要打仗,就得有冲锋陷阵的将军,一人带领百人,渲染千人,是军中最耀眼的明星。可以想像一人冲杀,万人莫敌,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何等气概,何等威风,何等英雄。
    李嗣业同志不仅在边疆战功赫赫,威震敌胆,同样是平定叛乱的先锋猛将,一路冲杀令叛军胆寒。因名声在外,公元756年,皇帝李亨准备收拾河山,平定叛乱,特意给李嗣业去了 ,两人见面后,皇帝高兴地说:“现在由你统兵,胜过几万军队”,可见皇帝对他的倚重。
    公元757年,李嗣业跟随广平王李豫进军长安,李将军当然还是老本行,担任先锋主将。两军交战于长安西部,叛军李归仁率10万大军冲击唐军,唐军阵形混乱,眼看就要败逃,关键时刻李将军脱掉战袍,赤膊上阵,手持陌刀冲向敌军,碰者人马具碎,简直就是人挡杀人,佛挡杀佛,所向披靡如入无人之境。身后将士深受鼓舞,无不奋勇向前,拼死杀敌,成功扭转战局,唐军合力击杀叛军大部,长安城中叛军连夜逃跑才保住了性命,长安城终于光复,唐军乘胜利之威进军东都洛阳,李将军还是先锋开路,所率骑兵一路冲杀,敌军望风而逃,旋即收复洛阳。
    公元757年11月,李将军率军进击河南、河东道地区,全部收复失地。公元758年3月,李将军驻守河内,北庭兵马使阴谋叛乱,李将军率精锐突袭,斩杀其主将,稳定军心。同时,叛军首领安庆绪集结精锐部队2万余人围攻李将军,双方多次交战,河内寸土未失,可见李将军不仅是善于突击,还很善于防守,可谓是固若金汤。公元758年8月,李将军与郭子仪率20万大军征讨安庆绪,李将军又一次担任急先锋,率军闪电进攻,很快攻克敌城,杀敌数万。
    公元759年,大唐联军围攻相州,双方相持数日,不能攻克,唐军士气底落,官兵疲倦,众将领也是无精打采,没有立下战功。只有李将军还在不停率军出击,或是单人冲杀敌营,真可谓浑身是胆,但英雄也怕偷袭,不知是哪个不长眼的蠢材,竟然一箭射中李将军,他也只能躺在营帐中养伤,每天好吃好喝静养确实管用,眼看伤势即将痊愈。突然一天战鼓雷明、厮杀震天,李将军知道这又是和敌军血战,瞬间燃起战斗之火,起身大喊杀敌,致使伤口破裂,血流难止,血尽而亡。
    李将军一生征战,冲锋在前,最后死在了冲锋的路上,可谓是死得其所,军队离不开冲锋陷战的将军,离不开冲锋陷阵的士兵,离不开冲锋陷阵的精神 。狭路相逢勇者胜,冲锋是军人永不言败的精神所在,为李将军点赞。
    @ty_George404 2022-05-27 23:19:47
    人才啊,写唐朝还参考史记,不知太史公会不会在下面呼喊着真的还想再活800年
    -----------------------------
    中国历史要看五千年,戏说唐朝反映的不仅是唐朝,也有整个中国史和中国人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
    感谢提出宝贵建议!
    第六十八章取范阳还是占两京
    战略家和战术家最大的不同是站位,战略家站得高,看得远,能把握全局;战术家往往会被眼前利益所蒙蔽,看似取得胜利,得到很多,然而长远看确是不尽人意。
    这里就涉及到平叛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和关键问题,是先取范阳还是先占两京。李泌的想法是斩草除根,范阳是叛军的大本营,且叛乱已久,多数叛军都是当地人,只知道当地的将领而不知有朝廷,如果他们回流范阳,再加上当地叛军,就还会逐步变大,再想消灭就困难多了;现在我们唐军集结十几万人马,正是兵强马壮、士气高涨、兵锋难挡之时,虽然距范阳千里困难重重,再加范阳当地民风彪悍、叛军骁勇、实力不俗,确实有难度,但我们必须集中兵力消灭范阳之敌,哪怕付出较大代价,只有连根拔起,以后才能安枕无忧,长安、洛阳更是指日可待。这是长久之计,也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如果范阳叛军一旦得到缓冲,实力便可迅速恢复,我们既便现在得到长安、洛阳,恐怕也不能长久,国家又会陷入难以控制的局面。
    皇帝李亨的想法特别简单,就是能尽快恢复安史之乱以前的盛世局面。他很想按照李泌的战略规划进行,毕竟这才是万全之策,他又不是个傻子,但总会出现意想不到的,让人捉摸不透的事情发生,当郭子仪率几十万西北军在扶风集结时,他第一次看到唐军的雄伟壮大,第一次感受到当皇帝的自豪。有这么多这么威武的军队肯定能踏平叛军,收复长安、洛阳,小小的范阳就更不在话下了。这一刻,他开始怀疑李泌是不是太过于小心谨慎,这一刻他想向全天下证明自己的能力,是当之无愧的皇帝。怎样才能证明呢?最好的办法就是收复长安、洛阳,因为这是大唐帝国的首都,是全天下人都知道的地方,更是老皇帝逃离的地方,我要向天下证明是我收复的长安、洛阳。人就怕钻牛角尖,李亨拿定了主意,号令全军指向长安、洛阳两地,结果可想而知,公元757年9月,收复长安,10月收复洛阳。李亨非常高兴自己的杰作,只有这样才能证明自己的实力,他赶紧召集人马衣锦还都,同时派出得力干将向远在四川的老爹报告这一好消息。
    国都是回去了,但仍是天下战乱的局面,安庆绪、史思明几十万叛军在各地作乱中,终李亨一朝也没能平定叛乱,天下太平。李泌在还都后,感到自己已经尽力,该做的都做了,要知天命而为,皇帝李亨新立大功,有了自己的理念和班底,朝中也是黑暗不堪,党派林立,自己和他的班底不在一条船,不是一条心,经过一番思考,李泌决定继续归隐山水之间。
    顶
    第七十章帅才李光弼
    打战就是战场厮杀,比的是血性胆气,拼的是人、财、物综合实力,这一切都聚合为一点,那就是中军大帐的斗智斗勇,今天的主角是李光弼。
    李光弼出生于军人世家,自幼为人沉稳严毅、不苟言笑、擅长骑射,对兵法战策尤为热衷,可以说天生就是军人的材料,就是当将军的好苗子,经过边关多次历练,善治兵、多谋略、屡立功。李亨即位称帝后,广招勤王战将,李光弼便是名列其中。
    公元756年2月,李光弼主动率朔方军5千人出击叛军,招降史思义部,突袭来援之敌,尽斩5千余人,占领军事要地常山,5月份率军在常山地区与敌主力展开决战,及时捕捉战机围困叛军于博陵,斩敌万余人,切断了敌军老巢范阳与各地联系,创造了大好局势。
    公元756年8月,皇帝李亨在灵武召见众将领,多次勉励李光弼,升职、加官、给钱。公元757年,叛军10万人马进攻太原,企图先占太原,再取灵武杀掉皇帝。太原告急,李光弼率1万刚征召的士卒增援太原,打响了太原保卫战。因敌强我弱,畏战情绪四起,李光弼一边鼓舞斗志,一边谋退敌之策,采取固守与进攻相结合的方式,主动出击掩盖我方兵力不足的弱势。同时还玩起了地道战,城中地道直通叛军主将大营,出其不意斩杀万余人,趁敌大乱之机,李光弼亲率敢死队出击,斩杀7万余人,大获全胜。此战是平乱战争第一次重大胜利,也是重要的转折点,是以少胜多,以弱制强的典型战例。
    公元759年7月,李光弼任天下兵马元帅,主持平叛工作,九月份,史思明集结重兵南下,先下汴州,再战郑州,直逼东都洛阳。李光弼召开作战会议,有的建议退守潼关,有的建议死守待援,最后李光弼力排众议,清空洛阳,退守河阳,择机歼敌。大部队和全城百姓都在转运之中,李光弼亲率500骑兵断后,敌军侦察兵尾随其后而不敢进攻。
    史思明大军占领洛阳,发现是一座空城,只得退守白马寺一带安营扎寨,相比之下河阳城内只有士卒2万,口粮只够10日食用,双方对比可见一斑。十月份,史思明大军进攻河阳,李光弼先计降叛军2名将领,而后亲自在城中督战,召集众将领严明军纪:“你们都看我令旗作战,如果挥动缓慢你们就择利出击,如果急速往上挥动旗子三下,你们就合军出击,冒死前进,违者立斩。最后,大家要报定必死决心一战,众将在前冲锋,我在后督战,若是失败定自刎报国”。而后,就看一大将手持令旗站在高处,全军皆听号令而行。将军郝廷玉率军冲锋,因战马受伤倒地,李光弼以为畏敌不前,急令督战队提刀取其首级,郝廷玉见到督战队,赶紧解释是战马受伤倒地,立即换上战马率军继续冲锋。将军仆固怀恩作战稍有退却,李光弼即命督战队取其首级,战将仆固怀恩见到督战队也是冷汗直流,赶紧重新带头冲锋。李光弼靠着手中战旗,全军将令一致,冲杀震天,又一次扭转了战局,大败敌军,此战大量消灭叛军,有利保障了潼关和长安安全。
    平定安史之乱历时8年,李光弼自始至终参与指挥大军,一直是唐军平叛主将之一,其治军严明,善于谋略,统军有方,为平息内乱立了头功,史书称“战功推为中兴第一”。
    作者:侠客行
    原创,禁止转载·····
    作者:侠客行
    原创,禁止转载·····
    第七十一章无敌郭子仪
    身佩安危三十年,馋锋虽中节弥坚。乱世出英雄,安史之乱终结了大唐盛世,平叛之路朔方军堪当重任,郭子仪脱颖而出,再造大唐。
    郭子仪以武举入仕,早年任职边关,工作勤恳,但未参加战斗,雪藏于军中,直到安史之乱爆发,朔方军被推到了历史前沿,在家守孝的郭子仪被朝廷启用,率军进行平叛,指挥嘉山大战斩敌4万余人。公元756年,率5万大军赶赴灵武参与勤王;公元757年,挥军向两京进发,连克潼关、永丰,9月提兵15万进攻长安,杀敌6万,收复长安,继续向南大破严庄叛军近10万,率军入东部洛阳。
    公元762年再度担任统兵大帅进剿叛军,临行前被病重的皇帝李亨请进卧室,再三叮嘱:“河东的事情全拜托你了”,随后率军进发诛杀河东作乱守将几十人,河东各地逐渐平稳。
    期间,因功高名盛,郭子仪多次被宦官诬陷,特别是李豫刚即帝位,更是担心老将佣兵自重,郭子仪被罢兵权,只能在家抚儿弄孙,享受天伦之乐。公元763年,吐蕃入寇,一路直下,逼近长安。朝廷再次拜郭子仪为帅由咸阳领兵增援长安,但长安兵力空虚,皇帝李豫无主逃至陕州,郭子仪领兵赶到时,吐蕃大军早已占领长安。郭老令公只得沿途收拢将士,征调附近守军,也只有4千余人,同时各地将领纷纷响应,汇军于商州,也不过万余人,在郭令公率领下奇袭长安,吐蕃军占领15日后,恐郭子仪大军袭击,全军撤退逃跑,郭子仪再次收复国都长安。
    公元765年,仆固怀恩联合吐蕃、回纥、党项聚集30万大军入侵唐朝,郭老令公独率2000人出入阵中,单骑与回纥首领见面,晓以大义、握手言和,回纥退兵。吐蕃孤军难支,赶紧回撤,郭老令公领军尾随其后,在灵台西原大破吐蕃军队,斩敌5万余人。公元767年6月,华州节度使周智光反叛,郭令公率军讨伐,周智光被其部将所杀。公元767年9月,吐蕃再次入侵,郭令公率军3万击杀,斩敌2万余人,公元773年在又灵州大败吐蕃军。
    郭老同志不仅精通军事,战功,赫赫,更是善于政治,历经四朝功高震主,全身而退实属罕见。期间,宦官权臣鱼朝恩嫉妒老郭才能,指使地痞流氓挖掘郭家祖坟,大臣都担心老郭举兵造反,代宗李豫更是亲口述其事,安其心。老郭泪流满面,哽咽着说:“我长期带兵行军打仗,不能禁止士兵损坏百姓的坟墓,别人挖我们家的祖坟,这是上天的惩罚,不是有人和我过不去”,这也感动了鱼朝恩。另一件便是历史有名的醉打金枝,郭老的儿子郭暧和代宗的女儿是两口子,有一次夫妻吵驾,郭暧酒壮怂人胆,骂到:“你就仗着父亲是皇帝,我爸都不稀罕当!”,这可刺激到了公主,当时就回娘家告状,代宗看着受气的闺女,语重心长的安抚道:“他说的没有错,郭老头要是想当皇帝的话,天下就不是我们家的了”,老郭知道后,赶紧进宫解释,两个老人推心置腹一番,化解了误会,消除了隔阂。
    旁观者最清,唐朝中后期藩镇割据严重,各地都不把中央放在眼里,但老郭是个例外。李灵耀占据汴州,不论公私财物,只要路过一律扣押,但郭令公的财物经过时,不但不扣押,还派人护送出境。军阀田承嗣割据魏州,郭老派遣使者宣布命令,田将军竟然向西跪拜,并对使者说:“我这膝盖很久没向人下拜了,今天拜一拜郭令公”。
    纵观郭令公一生,征战为国、光明磊落,顾全大局、不谋私利,功高盖世、荣誉一身,是真正的军事家、政治家。

    作者:侠客行
    原创,禁止转载·····
    第73章颜真卿抗战
    说起颜真卿恐怕上过学的都熟悉,因为大家都练过字,因为老严同志是楷书四大家之一,被誉为“楷书之丰碑”。《多宝塔感应碑》、《颜世家庙碑》等书法大作闻名遐迩。同样,老严在平定叛乱中也是多有建树。
    公元753年,44岁的颜真卿任平原郡太守,隶属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管辖。当时安禄山谋反的迹象已经显露,老严一介文官都看的十分透彻,可见大唐皇帝言路之闭塞。不过老颜也顾不得这么多了,假借阴雨不断暗中加高城墙,疏通护城河,招募壮丁,储备粮草,表面上他每天与宾客喝酒聊天,其实都在积极备战。一直用这种假象迷惑安禄山,使其放松对平原郡的警惕。公元755年,安禄山发动叛乱,很轻松的便拿下河北的各个郡县,但在平原郡却碰了钉子,始终难以攻破。与此同时,老颜赶紧派人向皇帝李隆基报告,老皇帝正在一筹莫展、悔恨交加之时,报告信送到,李老皇帝都看哭了:“我不了解颜真卿此人,我们竟然还有这么出色的官员,为什么就没有早点发现呢,不然又怎么会到这种地步?
    平原保卫战还在进行,老颜一边招募士兵,一边进行临战动员。突然一天,叛军送来了东都洛阳重臣李憕、卢奕、蒋清三人的头颅,恐吓平原守军。老颜担心大家害怕,军心不稳,便说道:“我跟李憕三人是好朋友,这不是他们的头颅,肯定是敌人在欺诈我们,大家不要上当”,随后,老颜私下找人用草编做人身,安上头颅,厚葬了三个同事。受其影响,周边17个郡县同一天自动归顺朝廷,推举颜真卿为盟主对抗叛军。老颜更是竭尽所能,领兵平叛,为了拉拢一些势力参与平判,不惜将十多岁的儿子送去当人质,可以说是为国家贡献的一切。
    老颜的平叛之路还在继续,李亨大位初即,临时朝廷简陋,人心不稳,缺规矩少礼仪。老颜经过深思熟虑,放弃了平原郡,率众赶到凤阳参与朝廷治理,仍像平常一样按法律办事,严惩一些工作懈怠、不守规矩的大臣,朝廷秩序有所改变。
    公元783年,叛军李希烈部实力大增,一路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皇帝李适一直被小人蒙蔽,想要招抚叛军,便派年近80岁的老颜到叛军营中招降。明知是火坑,老颜还是义无反顾的去了,多次与叛军斗智斗勇,始终不失气节。李希烈称帝时,派人询问国家礼仪,被老颜怒骂乱臣贼子,最终颜老先生终不敌叛军的无耻行为,被杀军中,结束了其光荣的一生、正义的一生。
    颜老先生一生为国,正义凛然,浩气长存,向颜老先生致敬。

    作者:侠客行
    原创,禁止转载····
    第七十二章叛军内斗
    安史之乱事发突然,边镇守军各为其主,特别是安禄山身兼三镇主将,实力非同一般,但是他的叛乱行为虽师出有名,但名不正言不顺,再加上权力这个东西人人都想据为己有。安禄山自称皇帝后,只顾享受皇帝的感觉,放松了对军权的控制,几大势力各有想法,这也就导致本不十分稳固的安氏集团肯定会出现问题,只是时间而已。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性格决定命运,这些耳熟能详的格言警句,应用于安胖子也特别适用,从起兵反叛之前,他的肥胖症就一直是个问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心脏病等,时不时就会发作。起兵反叛后,一高兴视力也不行了,身上还长了许多毒疮,50多岁除了脑子能用,其他好像都不灵。身体的毛病一多,心情就不好,打骂身边人是常有的事,关键动不动就要杀掉几个 ,搞得人人自危。谋士严庄和贴身小太监李猪儿就经常被打的遍体鳞伤,心里那个憋屈。家业太大事就多,李胖子的几个儿子,也是为了家产争斗不休,老天爷硬是把不相干的几个人凑到了一起,权臣谋士严庄、小太监李猪儿、法定继承人安庆绪,三人更是不谋而合,想法出奇的一致。公元757年正月初四一个夜黑风高的晚上,三人分别行动,安胖子死在了床上,肠子流了一地,一代枭雄就这样死在自己人手里。
    安胖子作为创业老板,各股东虽是面和心不和,但还能听招呼,安胖子一死那真就是群龙无首。安庆绪成功坐上第一把交椅,有了位置并不等于有实力,人家就服你。严大谋是为了掩盖新任老板的无知和无能,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其一就是让他少和员工见面,每天享受自己的生活就行;其二就是下放权力,各将领自己发展,谁都不妨碍谁,这也正符合新老板的心意,不知道严大谋士是不是有私心,还是学艺不精。
    安氏集团老总安庆绪住在深宫,每一天纸醉金迷,各股东自谋发展,史思明一家独大管理范阳,牛廷管理安阳,张忠玉负责常山。安胖子一手建立的伪政权,就变成了一个军阀联盟,安氏彻底失去了对集团的控制。
    公元757年,叛军惨败于陕郡,安庆绪放弃洛阳逃亡安阳,收集残部还有6万之众,一进城老毛病就范了,开始高歌畅饮,其他一概不顾,任由部下相互争权,听信谗言杀了老将蔡希德,导致人心涣散。
    史思明分家获得了最雄厚的实力,见大唐实力逐步好转,就开始脚踏两只船,一边暗通叛军,一边又很想归附大唐洗白自己的黑历史,当然朝廷也是封官许愿各种拉拢,还给了他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那就是剿灭安庆绪部。公元758年,安庆绪被唐围困于安阳,只得求救史思明,但老史同志却在魏州搞了个登基仪式,把史思明气得要死。公元759年,安庆绪带着3个兄弟硬着头皮出城向史思明求救,刚一见面就被兵士五花大绑全给杀了,随后史思明率军入主安阳,吞并了安庆绪的兵马和地盘,自称大燕庆天皇帝,自此集团又安氏换成了史氏。
    公元761年,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与唐军作战,屡战屡败,史皇帝怒火中烧大骂:“这儿子不争气,难成大事,早晚要杀了他”,真是为了利益父子反目。史朝义在惊悚中煎熬,安胖子的下场又一次上演,惊人的相似,史朝义团伙突袭并杀死了史皇帝。
    公元762年,史朝义当上了集团第四任总裁,但这时的集团已经四分五裂各自为战。公元763年正月,史朝义兵败自杀身亡,存在8年的集团叛乱至此终结,拉开了藩镇割据的序幕,田承嗣、李怀仙、李宝臣、薛崇等军阀四起。

    作者:侠客行
    原创,禁止转载·····
    顶
    第七十四章张巡的坚守
    安氏平叛,大战无数、名将云集,但这许多战役也是由各个小的战斗组成的,这里面就有个优秀的指挥官,他的名字叫张巡。
    公元755年,雍丘县投降安禄山,张巡率兵进攻雍丘得其城。公元756年2月,安禄山叛军一部万余人进攻雍丘准备夺回,双方交战数次,叛军不敌,死伤近万人逃跑。同年3月,叛军一部4万余人蜂拥来到城下,企图一举攻破雍丘。此时城内守军只有2000余人,只能智取,张巡带众将士分析形势、激励斗志,派1000人守城,自己率1000人分成各个小队,突然出城杀敌迷惑敌军,事发突然叛军大乱后撤。老张坚守雍丘60多天,共经历大小战斗300多次,每一次都是戴甲而食,叛军眼看难以破城。收拾后撤时,张巡率军追杀,几乎活捉叛军主将令狐潮,还俘虏了2000多人。令狐潮恼羞成怒,收集军队再次围城,到5月份,双方又相持了40多天。令狐潮多次派人入城,晓以利害,分析局势,扰乱军心,别说这招还真有用,雍丘城内6名将领认为敌我兵力悬殊,建议投降保命,如果这6人真投降,肯定是军心大乱。张巡假装许诺,说明天咱们再研究一下。第二天一切准备好后,张巡招集全军将士,宣布6人破坏国家统一,扰乱军心,当即给砍了头,军心才算稳定下来。
    连日作战,城中的箭都用完了,这可是守城最好用的武器,此时张巡脑海中出现了诸葛亮草船借箭的伟大形象。找了一个夜黑风高的晚上,准备了很多稻草人穿上黑衣,用绳子绑好从城上慢慢放下,叛军一看就知道是偷袭,马上向城头的黑衣人放箭,就这样一晚上获得了10万支箭,增加了守城的底气。这时张巡又计上心头,每天晚上都在城上放稻草人,连续几天玩儿的不亦乐乎,叛军是习以为常。突然一天,草人换成了真人,500名黑衣勇士突袭敌军大营,顿时大乱一直跑了十几里,才敢停下来。
    公元757年,睢阳争夺战拉开序幕,叛军十几万人马围攻睢阳,张巡率全城军民奋死抵抗,从5月一直战斗到到7月,城内守军只剩千余人,每天只能分到一勺米粥,树皮草根基本上都吃完了,有的饿得皮包骨,连弓箭都拉不动,即便如此,战斗还在继续。期间城内的麻雀老鼠及铠甲弓箭上的皮子都吃没了,甚至张巡亲手杀死自己的爱妾给将士们吃,另一名守将也将自己的童仆煮熟给士兵吃了。战争都打成了这样,没人退缩,没人投降。
    没人、没粮肯定不是办法,张巡必须找出路,派出的得力干将南霁云出城求援。友军近在咫尺,却无人援助,最好的也只是给了几百匹马,南霁云只得率军返回睢阳。同年十月,守城已近六个月,外无援兵,内无粮草,睢阳最终被叛军攻克,张巡被俘,宁死不屈被杀。但这也给江淮之地的唐军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拖住几十万叛军不能南下,大唐帝国的粮库、钱库算是保住了。张巡以一己之力、一城之战,拖垮了叛军的整体行动,代价之大、战况之惨实属罕见。


    作者:侠客行
    原创,禁止转载·····
    第七十五章国弱无外交
    安史之乱,打乱了大唐帝国原有的发展进程,强大的帝国瞬间变得暗淡下来,也不知道天可汗这个尊贵的称号还管不管用。虽是兵多将广,但国家的需求也大,不能放弃边疆的守护,全都调来平定叛乱。思来想去,统治层想到了征调回纥军这支力量。
    回纥最早分布于贝加尔湖一带,唐朝初年被突厥所统治压迫,为取得自由,回纥选择依附大唐帝国,每次作战都派兵乐呵呵的参与,消灭了突厥和薛延陀,随后他便接手了突厥和薛延陀原有的领地,成了名副其实强大的草原力量,兵马强壮,实力雄厚,为大唐边疆稳定作出了突出贡献,每一次唐军作战,或多或少都会征调回纥军队。
    安禄山所领范阳、平卢、河东三镇军队实力强大,唐军作战一直处于下风。唐肃宗李亨不得不想其他办法,这时大家都想到了常年处于战备状态,又近在咫尺的军队,那就是回纥兵。要放在以前,一纸调令,回纥肯定乖乖出兵,但这次一天连发三道诏令,还不见人影。最后回纥组成4000人的军队来到了灵武,他们的首领没去作战,而是直接找到了皇帝李亨,唐朝政府和回纥大员谈了很长时间,最后商定了一份协议:“回纥出兵帮助收复长安、洛阳,打败安史叛军,但作为出兵的回报,两京内的金银财宝等各类财物和女子归回纥”。这个屈辱的协议能接受吗?要放在以前肯定想都不用想,直接发兵消灭回纥就行,但现在不行,我们打不过人家,还指望人家帮忙呢。要是让李世民知道有这样得子孙肯定会活过来掐死他。
    有了钱财,打仗肯定卖力,联军很快攻下了洛阳,回纥兵便四处烧杀抢掠,无论公私都抢,国库都被洗劫一空,连续三天都是这样,洛阳的百姓刚出火坑又入火海。公元757年,唐肃宗李亨返回长安,回纥兵在洛阳抢嗨了,又想到长安发笔财,朝廷肯定赏赐钱财无数,又封回纥太子为忠义王,不然这些人懒着不走,遭殃的还是长安百姓。公元758年,为了拉拢回纥,李亨这回也下了血本,不得不把亲生女儿嫁到回纥和亲,以前随便找个女人冒充一下就行,不幸的是没过多久老可汗死了,公主不想殉丧,只得毁容苟活于世,堂堂帝国公主,何其悲惨。公元762年,洛阳再度落入叛军之手,这次回纥又兴高采烈的来了,非帮忙不可,洛阳很快收复,回纥兵又开始了抢掠,遭殃的还是洛阳的百姓,众多女子为躲避,只能逃到白马寺的楼阁上,回纥兵不顾一切地放火烧毁了楼阁,千年古刹从此一蹶不振,洛阳几乎成了一座空城。
    周边各地看到回纥两入洛阳、一入长安,那可是发了大财,大家都眼红了,都想到大唐地界去淘金去发财。堂堂一个国家竟然被回纥部落欺负得难以抬头,百姓失望至极。没有百姓,何谈国家,可见国弱无外交,国弱被欺凌,国弱难存是必然的结果。

    作者:侠客行
    原创,禁止转载·····
    继续更新
    第七十六章平叛战争为什么打了八年
    安胖子挑起的战乱,蔓延时间之长,影响之大,可以说是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的重要原因,是唐朝没落的关键因素。按理说不应该呀?安胖子虽说是三镇节度使,但放在整个国家看,那也是九牛一毛的力量,况且安胖子一死,叛军集团没了核心等,也是一盘散沙,即便这样为什么还进行了八年抗战才结束呢?
    关键问题肯定出在关键的人物身上,那便是具有生杀大权的皇帝。公元757年,安庆绪败逃邺城,收集残部,竟有7万之众,史思明所部也有13万大军。公元758年,皇帝李亨派郭子仪、李嗣业、崔光、董秦等8个节度使领兵20余万进攻邺城,又命李光弼领兵数万担任助攻,宦官鱼朝恩督导各军行动。唐军名将云集于此,猛将李嗣业斩杀敌军3万,叛军史思明率军13万南下救援邺城,也只是派出了1万军队声援安庆绪,大军则直破魏州,按兵观望。
    邺城之战一触即发,唐军一方名将、猛将皆出,挥军近30万;叛军史思明12万驻魏州、1万驻涤阳,安庆绪5万大军守邺城,各方实力可见一斑,或是三方实力可见一斑,毕竟安史内部矛盾很多。
    公元759年正月,大将李光弼建议分兵取魏州,各个击破史思明部,鱼大督军没有同意。2月份史思明部截断唐军粮草,3月份号称60万的唐军布阵于安阳河之北,史思明率精兵5万与唐军李光弼部激战,双锋伤亡惨重。郭子仪率军刚到战场,老天爷就来了一场大风,飞沙走石,能见度都不到两米,也没有个统一的指挥调度、统一的号令,双方将士谁还恋战,逃命都来不及,一个逃命引起连锁反应,原本计划的大军会战,却是四散奔逃。唐军好不容集结60万重兵,本来可一举消灭叛军,但战前没有统军之帅,各自为战,岂能不败。结果是皇帝造成的,但责任可不能由皇帝承担,板子打到了名义统帅身上,那就是老将郭子仪,老郭被免掉了所有的职务,回家养老了。
    然而,平叛之战还在继续,李光弼接任了主帅,但他能指挥的也就500多人的卫队,只能放任各节度使分头行动,各自为战,消耗叛军,却也是很有效果。这时候,皇帝李亨又派了一员虎将仆固怀恩,但是两个老头一直谁都不服谁,尿不到一个壶里,兵力虽多效果一般,又一次与胜利失之交臂,导致战争还在继续。
    军队是一把利刃,在谁手里,谁就能掌握主动权,李家靠武力夺取天下,李世民掌握了枪杆子,才成功登上了皇位;李隆基发动政变,主力是军队;李亨靠军方支持,才成功坐上龙椅,他最清楚军队的作用,所以他不想让别人去掌握军队,只能由自己调动使用,但作为皇帝又不能亲征,只能让军队各自为战,最终导致没有统一指挥,缺少统一调度,战争持续八年之久。所以军队必须统一、听令而行,才能保证国泰民安。

    作者:侠客行
    原创,禁止转载·····
    顶
    第77章陌刀寒光
    满城尽白发,死不丢陌刀;独抗五十载,怎敢忘大唐。陌刀是唐军装备的精良武器,是中国古代最血腥的利刃,相传陌刀在一挥之间,就可以将骑兵连同战马同时斩断,让敌军闻风丧胆。在当时唐军种设有专门的陌刀队和陌刀将 ,估计和今天著名的海豹突击队,阿尔法突击队等特种部队类似,李嗣业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陌刀将。
    公元747年,高仙芝率2万唐军征讨小勃律,兵锋直指娑勒城,与10万大军对峙,关键时刻战将李嗣业带陌刀队近千人组成敢死队,向娑勒城发起冲锋,人人手持陌刀,所过之处,人马具碎,血流成河,唐军越战越勇,不到一天时间,斩杀敌军8万,真是吓破敌胆。
    开元之后,唐军在各个军队均设有陌刀队,特别是安史之乱中,叛军的陌刀队也值得一提,公元756年,唐军大将哥舒翰率20万大军镇守潼关,择机出兵平叛,但一直坚守不战。皇帝李隆基连续几道金牌督促主动出击消灭敌军,哥舒翰不得已率18万大军寻敌作战,在灵宝地区与敌崔乾佑部遭遇,哥舒翰整理兵马派军追杀,不知中计,被叛军引至狭小山谷,唐军追杀正浓,不料被明晃晃的队伍阻挡了去路,原来是叛军的陌刀队,足足有5千多人,战场形势直接发生逆转,唐军瞬间就崩溃了,损失那叫个惨重,回到潼关再点兵马,原来的18万大军,只剩下不到8千个惊魂未定的逃命之人。唐玄宗李隆基一看这形势,赶紧收拾东西往四川逃跑。
    公元757年9月,唐军与叛军在长安城西香积寺地区展开激战,双方参战人数20多万,其中叛军就有10万人马,可谓势均力敌。双方一直处于相持阶段,突然一天,唐军前锋向前推进,两军刚一接触,唐军就被叛军的气势所吓到,不少人选择后退,情势十分危急。关键时刻,先锋大将李嗣业挺身而出,手持陌刀杀向叛军,所挡者皆是身首异处,人马具碎,连续杀了几十个叛军,才算稳住阵脚。这时其他队员身受感染,李大将军带领陌刀队排成一长排,举着陌刀组成刀墙向前推进,所向披靡,如同砍瓜切菜一般,叛军死伤无数,吓得屁滚尿流,一战斩杀敌军6万多人,成功收复长安,这一战陌刀可以说是扭转战局的关键武器。
    安史之乱爆发后,各地抽调军队参与平叛,西域地区也不例外,随着军队的内调,西域四镇所剩兵力有限,面对吐蕃的进攻,也多是采取守势。特别是后期,在将军郭昕的带领下,每个人都做到了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就这样春去秋来,时间一天天过去,以前十几岁的年轻英俊的小伙,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翁。公元787年,吐蕃再次来袭,顺利攻占北庭,安西军又失去与中央的联系,但一群老兵还在那里坚守,一群面黄肌瘦、白发苍苍的老者手持残缺的陌刀,迎接吐蕃军一波接一波的进攻,倒下了又站起来,直到最后真得站不起来。他们尽力了,在战位上一直坚守了近50年,不是敌人打败了他们,是时间带走了他们,请让我辈向守卫边疆国土的老兵们致敬。
    ------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保卫司马南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2-04-30 09:11:57  更:2022-06-16 22:09:16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