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购物 网址 日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视频推荐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日历2023  日历2024  日历2025  日历知识  | 每日头条  视频推荐  数码知识 两性话题 情感天地 心理咨询 旅游天地 | 明星娱乐 电视剧  职场天地  体育  娱乐 
日历软件  煮酒论史  历史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春秋战国 三国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哲学 厚黑学 心理学 | 文库大全  文库分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钓鱼 双色球 戒色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足球 nba 象棋 体操
    
  首页 -> 煮酒论史 -> 《光武大帝》寻求出版及影视合作 -> 正文阅读

[煮酒论史]《光武大帝》寻求出版及影视合作[第1页]

作者:梦回后汉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1.龙的传人

    西汉文帝时期,国家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长安城内一片歌舞升平。一天,文帝太子刘启(汉景帝)喝点小酒,踉踉跄跄地来到程姬门前,要求程姬侍寝。
    汉景帝是一个多情的皇帝,一生有很多的女人,当然结果就是有很多儿子;他同时也是一位“专情”的皇帝,某一段时间他只喜欢一个女人,因为从他众多儿子的生母可以看出来,都是一个女人连续生几个儿子,然后第二个女人连续生几个,然后第三个,也就是说刘启一旦喜欢上某一个女人,几年之内他会只钟情于这一个女人,不会再要求其他女人侍寝,而一旦哪怕有一次他不再要求某一个女人侍寝了,也就意味着这个女人彻底失宠了。
    对皇宫里的女人来说,能得到皇帝的宠幸,绝对是天大的喜事,但这次对程姬来说,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因为她正好来了“月事”,如果拒绝吧,又怕惹怒刘启,从此失宠。正在左右为难之际,程姬看到自己的侍女小唐,突然灵机一动,一条“妙计”涌上心头,她对着小唐的耳朵如此这般如此这般的说了一通,小唐听得是连羞带喜、既惊又怕,原来程姬想,刘启反正已经喝高了,又是晚上,她要小唐代替自己给刘启侍寝!没办法,谁让自己只是个婢女呢,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小唐同志接受了这个光荣的政治任务。
    第二天醒来,刘启很生气,不过刘启还算一个比较仁慈的人,他也没有过多的惩罚这两个女人,但从此以后刘启再也没有让程姬侍寝。
    十个月之后,唐姬(小唐)诞下一男孩刘发。刘发就是光武帝刘秀和更始帝刘玄共同的六世祖。为了纪念程姬这种助人为乐的行为,后人就把女人的月事称之为“程姬之疾”。程姬这次不仅让了唐姬,实际上还间接让了贾夫人(汉景帝另一个老婆),因为三百年后,荆州牧刘表(程姬后裔)和益州牧刘璋(程姬后裔)把荆州和益州分别拱手相让给了刘备(贾夫人后裔),程姬这一让,等于让出了三个皇帝(刘玄、刘秀、刘备)!如果戚夫人(刘邦老婆,被吕雉做成人彘)知道这件事,一定羡慕死了唐姬和贾夫人,对比一下程姬和吕雉,她肯定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唉,我怎么没有这么好的姐妹!”
    刘发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就是一个私生子,与汉景帝的其他儿子们相比,刘发也没有什么可以自卑的,因为我发现汉朝的私生子大都非常厉害:卫青和霍去病为大汉开疆拓土万里,而刘发的后裔则为大汉续命二百年!
    由于母亲出身卑微,也不受宠,刘发从小就不受汉景帝喜欢。景帝前元二年(公元前155年),景帝封刘发为长沙王。与景帝其他儿子们的封国相比,长沙国最偏僻、最湿热、面积最小。有人可能会说,长沙可是毛 老家附近,地处湘水之滨,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是著名的鱼米之乡!那是现在,在两汉之际,与中原、三晋、齐鲁、吴越相比,那里可是荒蛮之地。
    景帝后元二年(公元前142年),景帝生日,刘发与其他藩王们一起来到长安为景帝祝寿。在景帝为儿子们举行的一次家宴上,刘发要为大家跳舞助兴。汉族其实也是能歌善舞的,至少在两汉之际,在宴会上跳舞助兴应该是一种潮流、一种时尚。在项羽为刘邦举行的鸿门宴上,项庄和项伯都曾舞剑助兴。如果舞跳的好,趁此机会展示一下自己的才华,讨老爹的欢心,也是可以的。但他却“张袖小举手”,畏畏缩缩,像得了关节炎一样,胳膊、腿都伸展不开,惹得其他藩王们哄堂大笑。我估计这时景帝真想上前抽他一耳刮子,快下来吧,别丢人现眼了!跳完之后景帝问他原因,刘发却说“国小地狭,不足回旋”。景帝一听就知道这小子话中有话,长沙国再小,也不可能连让一个诸侯王伸胳膊伸腿的地方都没有啊。和儿子们相聚,景帝本来今天就很高兴,又想刘发这小子还算机灵,封国也确实不大,于是向刘发大手一挥:武陵郡、零陵郡和桂阳郡归你了!
    刘发跳舞助兴是临时起意吗?他应该早就想好了,如果是现在,刘发绝对是一位优秀的演员,一百年后刘秀那种神鬼莫测的表演天赋应该就是继承了刘发的表演基因吧!历史是如此的意外,有时也是如此的有趣,就因为刘发的这次表演,却为刘秀的高祖父刘买争得了一块容身之地,因为刘买的封地舂陵就在零陵郡,从此以后,“舂陵”这个在史书上被数次提及的小地方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刘发生子刘买,刘买就是刘秀的高祖父。按照规定,诸侯王死后,王国的王位和所有的土地都由嫡长子继承,诸侯王的其他儿子们自谋职业。刘买不是嫡长子,当他正为自己的工作发愁之际,他的叔叔汉武帝来了一个神助攻。
    元朔二年,武帝颁布推恩令:诸侯国的王位由嫡长子继承,王国的部分土地要分给其他的儿子。这个政策非常毒:汉景帝时期,诸侯国地方千里,尾大不掉,景帝想要分割诸侯国的封地,诸侯王与儿子们同仇敌忾,结果酿成了七王之乱。推恩令颁布之后,就能有效分割诸侯国土地:如果诸侯王反对,诸侯王除嫡长子之外的其他众多儿子们就不愿意,马上就会祸起萧墙。
    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刘彻以零陵郡泠道县的舂陵乡封刘买为舂陵侯。刘买生子刘外,刘外就是刘秀的曾祖父。刘买死后,舂陵侯位由刘外的哥哥刘熊渠继承,刘熊渠就是刘玄的曾祖父。后来刘外就找了一份郁林太守的工作。刘外生子刘回,官至巨鹿都尉,刘回就是刘秀的祖父。汉元帝初元四年,刘仁(舂陵考侯,刘熊渠嫡子)以舂陵“地势下湿,山林毒气”为由上书汉元帝,与兄弟刘利(刘玄祖父)、堂弟刘回等其他宗室一起被“减邑徙封”到南阳白水乡。
    刘回生子刘钦,刘钦生子刘秀。所以与刘备相比,刘秀才是皇室帝胄,是真正的“刘皇叔”(汉哀帝族叔),这在《汉书》、《后汉书》、《东观汉记》中都有明确记载。刘备所谓的“皇叔”是自封和猜测的,虽然我们不能断定是假的,但在史书当中我们却找不到一点蛛丝马迹。虽是皇室,但也是没落的皇室,传到刘秀这一代,在政治地位和生活条件上,与普通百姓相比也好不了多少了。
    汉哀帝建平元年腊月初六,也就是公历公元前5年元月,济阳(现河南兰考)县令刘钦的夫人樊娴都临盆在即,刘钦这时却心急如焚,左右为难。作为县令兼皇室远支,刘钦自己的房子却低下潮湿,无法让夫人安全生产,不远处就有许多宽敞明亮的大房子,刘钦和夫人却不敢踏入半步,因为那是汉武帝(刘钦高祖父刘发的弟弟)的行过宫,皇帝曾经住过的地方。随着夫人临盆时间越来越近,刘钦也顾不了那么多了,匆匆的开了后殿门(前殿还是不敢进)。如果彼岸的汉武帝知道这个将出生的婴儿能为大汉续命二百年,一定恨不能从茂陵(汉武帝陵墓)爬出来,把前殿门也打开。
    古代皇帝或其始祖的出生往往伴随着荒诞离奇的传说,好像没有这种传说就不能证明自己的正统性一样。这些传说我归纳一下无外乎三类:
    第一类,母失身说:刘邦的母亲失身于蛟龙,铁木真的女性始祖失身于白光所化男子,这类传说在史书中记载还是比较多的。第二类,父艳遇说:鲜卑拓跋部和契丹都是其男性始祖遇到一位美丽的女子,然后生下其男性始祖。第三类,异象说:比如杨坚出生时头上长角、身上长龙鳞。李世民出生时两条龙在门外,三天才走。还有吃药丸而生的、吃果子而生的等等。这类传说在史书中记载最多。史学家们没有恶心刘秀的父母,但却记载了很多异象。
    据《东观汉记》记载:“上生时,有赤光,室中尽明”,有红色的光,把整个房间的照亮了。这好理解,可能刘秀出生时,正好赶上雷电天气,突然一道闪电,照亮了整个武帝行过宫。刘秀出生后,刘钦找了个叫王长的人给刘秀算了一卦,王长说“此善事不可言”,也就是此卦大吉,好的不能说。这个王长我看也是个老滑头,等于什么都没说,而且你还挑不出毛病。就像小时候有人给我算卦,说我将来能当官,现在我年近半百,仔细想想,那人算的还挺准,因为我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做过一次数学课代表!
    “是岁嘉禾生,一茎九穗,县界大丰熟,因名上曰秀”那一年出现了吉兆,一个禾苗上长了九个穗,济阳县大丰收,因此给皇上取名叫刘秀。还九穗,穗怎么受得了。封建时代,马屁精们为了投皇帝之所好,争向朝廷贡献祥瑞,从而获取一些政治或经济利益。王莽时期,曾有人在石头上刻字并埋入地下,然后再挖出敬献给王莽。而且那时与“嘉禾”有关的祥瑞就有数次:有的说禾苗长的比树高,有的说不下种子就长出了“嘉禾”等等。此“一茎九穗”估计是某个马屁精用某种方法把茎与九穗连在了一起,把其当成祥瑞进献给了皇上。
    “是岁凤凰来集济阳。”这个更好解释了,几年后的王莽时期就出现过凤凰到来的祥瑞。可能当时某“好事者”在某地见了诸如孔雀之类的鸟,自己又不认识,就把它当成了祥瑞。
    关于这些吉兆或祥瑞,很多人认为这是后来的史学家们编造的。我倒不这样认为,这些事情应该都是真实存在的,不过不同的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解释它们。
    关于刘秀的长相,不同的史书记载大致相同:隆准、日角、大口、美须眉或美眉目、长七尺三寸。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高鼻梁、天庭饱满、大口、眼睛眉毛很好看、中等身材。如果放在当下,刘秀就是一个标准的大帅哥。
    2.翩翩少年
    这是一个拥有七口人的大家庭。穿越两千年的时空,我仿佛能够看到济阳县城武帝行宫的后殿内,有这样一幅温馨祥和的画面:父亲刘钦为官清廉,工作认真负责,是家里的顶梁柱,一家人的日常开销全靠他一个人的俸禄支撑。每天忙完工作,没有呼朋唤友、没有斗鸡走狗,急匆匆的回到家里,直奔卧室,抱起小刘秀,猛的在儿子那红扑扑的小脸上亲一大口,引得夫人一声娇嗔,生怕吓着了儿子。母亲樊娴都温柔贤惠、妆容整洁大方,在家里忙着洗衣做饭、料理家务。大姐刘黄,当年十三岁,性格泼辣,麻利能干,在帮母亲做家务的过程中时不时呵斥一声调皮捣蛋、不帮忙反添乱的兄弟刘演(刘秀大哥,时年十一岁)。十二岁的二姐刘元,性格长相最像母亲,心底善良、体贴少言,在母亲忙于家务的时候就担当起照顾小弟的母亲角色。五六岁的二哥刘仲,木讷憨厚,成了大哥刘演的小跟班。在这样的环境中,小刘秀在济阳县度过了三年的快乐时光。
    济阳县就是现在的河南兰考,随着近年来的考古发掘,有学者认为古济阳城在山东曹县,但也有人认为在山东东明。但实际上都差不多,因为这三县紧紧相邻,古济阳也许就分别包括三县的一部分。
    由于年龄太小,刘秀也许对那时的济阳生活没有太深的印象,但它丝毫没有影响此地在刘秀心目中的为地位。作为真龙诞生之地,在刘秀心里面,它是仅次于家乡舂陵的存在。称帝之后,刘秀曾先后不少于四次、不低于十年免除了济阳的徭役:建武五年,免济阳两年徭役;建武二十年,一次性免六年徭役;建武三十年,免一年徭役;中元元年,也就是刘秀驾崩前的那一年,免济阳一年徭役。
    刘秀一生没有忘记济阳,也许作为回报,直到现在两千余年,济阳人民也没有忘记刘秀。如今兰考、曹县、东明一带仍流传着许多关于刘秀儿时的美丽传说:小刘秀由若干人保护着一路南逃,当跑到一个村庄附近,追兵将至,刘秀却一路哭声不断,马上就要暴露目标。万分危急之时,一个人说道,小主人,不要再哭了,要被敌人发现了。话音刚落,小刘秀马上停止了哭声,顺利躲过了敌人的追捕。此后这个村庄就叫断哭庄。我在地图上查了一下,曹县还真有一个这样的村庄!
    公元前二年,刘钦调任南顿县令。史书上并没有记载刘钦哪一年调任南顿县令,但据我推测,应该不会晚于这一年。刘秀称帝后,封大姐刘黄为湖阳公主、小妹刘伯姬为宁平公主,追谥二姐刘元为新野公主。这些封号都不是随便叫的,刘黄的丈夫是湖阳人,刘元的丈夫邓晨是新野人,刘伯姬是宛人李通的继室,不是原配,不可能封宛城公主,所以刘伯姬的封号应该是她的出生地南顿。但刘秀已经追谥自己的父亲刘钦为南顿君,刘伯姬的封号只能是南顿附近的一个地方。河南郸城宁平镇距南顿故城只有几十公里,很可能当时就是南顿县的一部分。南顿应该就是刘伯姬的出生地,而刘伯姬就是在公元前二年出生的。
    刘钦任职南顿县令大概五年。在这五年中,刘伯姬出生,刘黄与刘元相继出嫁,刘演也开始到长安游学。
    史书没有记载二人出嫁的时间,我之所以做出这种推测,理由如下:
    从年龄上来说,到刘钦去世那一年,刘黄二十一岁、刘元二十岁,在当时来说,早已过了女孩出嫁的年龄。《后汉书》记载,“延乃移书属县,各使男年二十至五十,女年十五至四十,皆以年齿相配”也就是说女孩十五岁已可以出嫁。刘黄、刘元为皇室远支,父为县令,家庭条件还算不错,年过二十还没出嫁的可能性不太大。
    从家庭地位上来讲,刘钦去世后,刘元一家失去了顶梁柱,经济地位下降;此后几年,王莽厌恶刘氏,刘氏政治地位也急剧下降。而邓晨一家“世吏两千石”,几代人都是省市级高官,妥妥的新野豪强。如果刘元是在父亲去世后嫁于邓晨,就显得门不当户不对,可能性也不太大。
    通常人们认为,刘演是在刘钦去世以后到长安游学,这不符合人之常情。刘钦去世后,刘演作为当时家里唯一的成年男子,他不可能抛下年迈的母亲和三个未成年的弟弟妹妹,独自去长安游学。刘演是一个“慷慨有大节”的男人,这不符合他的性格;况且他对读书也没有多大的兴趣。刘演应该是在父亲去世前,在父亲的建议和支持下去长安的。
    刘秀的童年(前期)是在南顿度过的。很多心理学书籍告诉我们,童年对人的性格塑造是决定性的。刘秀那种阳光、爱笑的性格应该与其南顿的生活经历有密切的关系。
    刘钦清正廉明、性格温和,再加上小刘秀聪明乖巧,刘钦的那些同事和乡邻们也没拿自己当外人。在紧张的工作之余,逗逗小刘秀并与之嬉笑玩耍一通就成了刘钦那些乡邻和同事们的必修课,经常惹得大家哈哈大笑,为大家单调乏味的生活增加了一抹温馨的色彩。刘秀在南顿虽然只生活了五年时间,甚至前几年因为年龄太小,也没有留下太深的印象,但他却是幸福和快乐的。
    建武十九年,刘秀进幸南顿县衙,又一次来到了这个他曾经生活五年的地方。宴请乡邻,赏赐吏员,免南顿一年田租。吃饱喝足之后,一父老自告奋勇代表南顿人民叩头说:“皇考(刘钦)在这里住了很长时间,皇上您也知道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每次来都赏赐很多,请皇上免南顿十年田租。”刘秀说:“治理天下责任重大,我常恐自己不能胜任,年龄也大了,每天都心忧天下,我自己还不知道能否再活十年呢,怎么能一下子免十年呢!”父老又说:“皇上您太小气了,不过舍不得罢了,何必说的那么谦虚呢?”刘秀大笑,把免租的期限又增加了一年。别人赏你东西,不仅没有一点感激之情,还嫌给的东西少,这简直就是无赖!
    我真佩服这位老先生的勇气:敢和皇上讨价还价,甚至还说皇上小气!
    汉章帝时期,傅昌(云台二十八将之一傅俊之子)徙封芜湖侯。他嫌弃封地贫瘠,不愿就国,愿自贬为关内侯,作为交换,向皇上乞钱五十万。章帝大怒,贬其为关内侯,钱一分没有。作为功臣之子,傅昌可没敢说皇帝小气,只是和皇帝等价交换,却赔了夫人又折兵。一南顿百姓如此逆龙鳞,皇帝不仅没生气,还哈哈大笑并部分满足了其“无赖”要求。这说明刘秀对南顿人民的感情根本不是一个功臣所能比的,那里包含着刘秀美好的童年回忆。
    南顿故城,一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当地人称之为“鬼修城”。这一称呼与刘秀有关。王莽末年,刘秀带领少部分军队被王莽大军追赶了三天三夜,人困马乏。傍晚时分,来到南顿县,便下马休息。由于太过疲惫,刘秀一行人很快就睡着了。王莽得到消息,便命令大军加速前进,要在五更前进入南顿并捉住刘秀。太白金星一看紫微星(刘秀)遇险,命令小鬼们在五更前围绕刘秀建了一座城。这就是在当地流传很广的南顿故城起源的传说。现在南顿还有光武庙、扳倒井等很多与刘秀有关的历史遗迹。我家离南顿故城有一百多公里,小时候我奶奶给我讲的最多的就是“王莽赶刘秀”的故事,我想这一定与刘秀童年时期在南顿的生活经历有关,也代表了几千年来南顿及其附近人民对刘秀不曾改变的思念之情。
    公元三年,刘钦去世,刘秀一家立刻陷入巨大的悲痛和困境之中。对一家人来说,他们失去的不仅是一个慈祥的父亲、一个相濡以沫的丈夫,同时也失去了一家人唯一的生活来源。刘秀的叔叔刘良,时任萧县县令,得到消息之后火速赶往南顿,与刘秀一家一起把哥哥的灵柩运回了舂陵。
    与此同时,得到父亲去世的消息,刘演收拾好行李,告别老师与同学,回到了家里。
    埋葬了刘钦之后,关于刘秀一家以后的生活安排问题,刘良、樊娴都和刘演(已十九岁)召开了一次家庭会议。最后商量的结果是:刘仲、刘秀跟随刘良去萧县,刘演、樊娴都和刘伯姬留在舂陵。在商量的过程中发生了争吵。樊娴都本来打算让刘演去长安继续游学,自己和五岁的小女儿刘伯姬投靠湖阳娘家。但刘演坚决不同意,长兄如父,他绝不能容忍自己拿着家里不多的积蓄去长安游学,而让母亲和小妹去舅父家寄人篱下!最后刘演也就主动退学了。有些人认为,刘钦去世后,刘演去了长安,樊娴都去了湖阳娘家,刘黄、刘元、刘仲、刘秀和刘伯姬跟着叔父到了萧县。我认为这不合常理,刘良至少有三个儿子,应该还有女儿,再加上五个侄女侄子,他如何照顾得了!再说樊娴都作为从小受到中国传统美德教育的女人,在家庭遭到重大变故的关键时刻,她也决不会抛下自己的儿女!
    刘秀八岁随叔父进入萧县,十五岁离开,他在萧县一共生活了七年左右的时间。如果拿当代人做比较,我们可以说刘秀的小学和初中阶段主要是在萧县度过的。这个阶段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最重要的时期,刘秀的学习和生活状况如何?都有哪些朋友?可惜史书当中与此有关的记载非常少,我们只知道刘秀在萧县上了“小学”,叔父刘良对其照顾的非常好。但我们翻阅史书,透过历史的迷雾,仍能寻觅到些许蛛丝马迹。
    在这七年中间,天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汉平帝非正常死亡,宗室造反,王莽篡汉,刘氏政治与经济地位急剧下降。刘秀应该没少听到刘良“愤愤然”、“戚戚然”,既悲愤又无奈甚至还有些恐惧。
    更始二年,刘玄封刘秀为萧王,此“萧”应该就是萧县的“萧”。说明至少刘玄认为,萧县时期是刘秀人生当中一个重要的阶段。
    在刘秀的众多功臣当中,有一个人比较特殊,他叫朱浮。说他是功臣,真的有点拉低功臣的档次,我在史书当中实在找不到他有什么突出的贡献,我们姑且称之为追随者吧。如果把刘秀比作老师,他的那些追随者比作学生,朱浮同学就是一位成绩不好、爱欺负其他同学并时不时给老师惹大麻烦的学生。老师每次想处罚他,却又不忍心,还长期让其担任班委成员甚至班长。你说刘秀老师怎么那么偏心呢?我查了一下这位学生的档案,终于找到了答案:朱浮是萧县人!我“严重怀疑”朱浮就是刘秀在萧县的同学或朋友!
    我推测,出于“为尊者讳”的缘故,史学家们故意隐去了刘秀的萧县经历。因为提起这段经历,就不得不说“上”与朱浮的幸福生活,这也就坐实了刘秀任人唯亲、法外容情的污点。
    公元十年,在初步稳定政权之后,王莽不仅取消了刘氏所有的政治与经济特权,而且规定,除极个别人外(比如刘歆),所有刘氏为官者一律免官,在家等候诏命。刘良失业了,带着家人及两个侄子回到了舂陵。刘秀正式开始“躬耕于南阳”。
    3.耕读生活
    刘钦去世后,作为家中的长子,按当代人的眼光来看,刘演真不算一个合格的家长。他“不事家人居业,倾身破产,交结天下雄俊”,常常自比为刘邦;而对于爱种田的小兄弟刘秀,则有点“恨铁不成钢”,把他比作刘邦二哥刘仲,批评其胸无大志。
    刘演自比为刘邦,我认为他小看了自己。刘邦不事田业,结交一些“狐朋狗友”,那更多的是性格使然;当他看到秦始皇车队、说出“大丈夫当如是”那句话时,更多是一般男人的“羡慕嫉妒恨”罢了;他起兵反秦,也是因为对“役徒多逃亡”的恐惧和无奈!刘邦当时并没有起兵反秦、救百姓于水火的远大志向,更没有想到自己将来会当皇帝!刘演则不然,自小便胸怀大志:自王莽篡汉之后,“常愤愤,怀复社稷之虑”,要“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主动的行为,并且立即“倾身破产,交结天下雄俊”。从这方面来说,刘演的志向和能力真不是一般的开国帝王所能比的,他是真正的无冕之王。
    刘演把刘秀比作爱种田的刘仲,他更小看了刘秀。如果说刘演是“烈火”,那么刘秀就是“弱水”,他能根据环境的不同而变换出不同的形状,其适应环境的能力是“变态”级别的。在学校,他是彬彬有礼的书生;在战场他是能征善战的勇士和统帅;在乡间,他立马又变成了种田能手。在刘秀的心里,从来没有怀才不遇的苦恼,从来没有是先扫一屋还是先扫天下的困扰,干一行爱一行,随遇而安,行行都能做成状元!如果被他嗅到一丝的机会,便借此一飞冲天!这时的刘秀应该还不允许他考虑“复高祖之业”的远大志向,他当下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生存:母亲年迈,妹妹年幼,哥哥不靠谱:卖房卖地、不事田业,要填饱肚子,只能努力种田了!
    刘演可是一个有“责任心”的好家长,“吃饭问题”从来不在人家的考虑范围之内。一个大男人怎能整天忙于财米油盐,他绝不允许自己的兄弟再这么“堕落”下去!在和自己的母亲及叔叔“商量”之后,决定让刘秀去长安求学。刘演就是这么“豪横”,在家里从来都是说一不二,能在大哥的庇护下生活,对刘秀来说也是一种幸福的烦恼吧!
    公元十四年,刘秀进入长安太学,在中大夫庐江许子威门下学习《尚书》。太学设立于汉武帝时期,最初只有五十名学生,是全国最高学府。汉成帝时期,为了效仿孔子门徒三千,学员增加至三千人。王莽执政时期,为了收买、笼络全国士子之心并为其所用,王莽对太学进行大规模扩招,太学生猛增至一万余人。刘秀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入了太学。王莽也挺可悲的,本想招揽忠于自己的人才,没想到却培养出了自己的掘墓人。如果太学不扩招,像刘秀这种“成分”不好,经济条件也一般的孤儿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进入太学的!但王莽也是有贡献的:因其太学经历,刘秀成为我国学历最高的开国皇帝。在最高学府浓厚文化氛围的熏陶与洗礼下,刘秀对“精神文明建设”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在其影响和大力倡导之下,当时人们的文化与道德水平达到了封建社会的顶峰,使我国进入到一个“风化最美,儒学最盛”的时代。
    公元五年,王莽在全国征召精通经学、谶纬、天文、历算、医药、兵法等方面的专家到长安讲学。可以这样说,当时的太学就是一个以文(经学)为主,包含理工农医军事的综合性大学。那里的教师都是各行各业的顶尖人才。比如“校长”刘歆,就是经学家兼数学家,在对圆周率的研究方面,为当时世界第一人。那里的学生勤奋好学,德智体全面发展,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刘秀的大将有数人曾上过太学,比如邓禹、朱祐、冯异、王霸、耿纯等,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能力出众且不爱掳掠。
    刘秀高才好学,兴趣广泛,博览群书,在知识的海洋里恣意遨游。有人说刘秀运气特别好,哪有什么好运,运气从来不会垂青毫无准备之人,这一切都是他努力学习、厚积而薄发的结果!他读书时从不皓首穷经,寻章摘句,每篇文章只是略其大意,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像诸葛亮、陶渊明一样,好像历史上名人读书都是这样:不求甚解。
    像现在很多大学一样,学校附近往往有一些专门为学生服务的“超级市场”。学生放学后可以去那里买卖一些书籍或生活用品,以满足日常之需;当然对有些学生来说,可能买卖物品并不是主要目的,他们去那里就是为了唠嗑聊天、交流思想、看帅哥美女,借此打发无聊的时光。两千年前也不例外,当时太学附近的槐树林中就有一个这样的超级市场,人们称之为槐市。不过里面可没有美女,都是身着汉服,文质彬彬的太学生。放学后,刘秀与一帮好友们悠闲地逛着槐市。他们一会挑选着各种喜欢的书籍或生活用品,一会儿又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畅谈国家政策与吏治得失,挥洒着青春的激情。
    作为当时世界最大的城市,长安从来不缺娱乐的地方。斗鸡场与赛马场就是长安人民最主要的娱乐场所。自古以来,斗鸡和赛马都深受上至达官贵人、下至黎民百姓的喜爱。汉宣帝和李白就经常出入这些场所,甚至唐玄宗在封禅泰山的时候还带着几百只“战无不胜”的大公鸡!刘秀爱学习,但绝对评不上“三好学生”,因为他经常出入于此类娱乐场所。有些人就因为刘秀喜爱“斗鸡走马”,说他是“学渣”、“小混混”,我认为这是不客观的。真正优秀的学生都是多才多艺、兴趣广泛的。我所任教的学校是一所省重点高中,里面的学生都是当地拔尖的,我以为这些学生都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书呆子”,等到学校举行元旦晚会时我才发现,原来很多学生唱歌、跳舞、武术样样精通,甚至很多还是“电子游戏”的高手!
    “斗鸡走马”具有赌博性质,这种场所人员非常复杂:达官贵人、平民百姓、士人游侠、地痞无赖、甚至亡命之徒充斥其间。但它也是各种“内部消息”的集散地,在这里你能了解各种国家政令、黎民疾苦、贪污受贿、杀人放火、男盗女娼、逸闻趣事等有关消息。但刘秀来这里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赌博,他喜欢与游侠等“三教九流”们交往,并打探各种“闾里奸邪,吏治得失”的消息。
    史书读到这里,我甚至不敢相信在这个世界上竟有如此多重性格、角色转换如此之快的人:在家乡,他是一个仁厚柔弱的庄稼汉,甚至称帝之后,那些“叔叔阿姨们”还不拿他当回事;在学校,他是一个彬彬有礼的书生,尊敬老师,团结同学;而在这里,他又成了与那些游侠们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社会人”!不过这也正好能够解释刘秀开国创业团队的特点:第一,文人最多。刘秀的开国大将大部分是高级知识分子,这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而刘邦、朱元璋等团队的将领大多出身草莽。第二,狠人最多。如吴汉、来歙等。第三,亦文亦狠的人最多。如贾复、李忠、耿纯等。这些人有的个性十足,有的好勇斗狠,而且经常发生矛盾,而刘秀却能够从容驾驭,并让他们都得到了善终,应该与刘秀这种多重且多变的性格有很大关系!
    为了解决师生住宿问题,王莽又在太学附近建了上万间教师公寓和学生宿舍。由于交友广泛、消息灵通,每当朝廷发布最新的政令,刘秀总是第一个知道,并来到寝室为室友们详细的讲解。如果没有最新的政令,我想刘秀肯定会来一段从游侠那里听到的逸闻趣事或八卦消息。这时邓禹和朱祐一定在睁着好奇的眼睛、竖起耳朵、津津有味地听着,同时心里在想:这小子怎么懂那么多,并由此成为追随刘秀的第一批“粉丝”。
    由于刘秀人缘好、热心肠,其宿舍甚至成为了舂陵或南阳人的“驻京办事处”和“驻京招待所”。那些老乡们来长安有旅游购物的、有走亲访友的、有公务出差的,甚至还有诉讼上访的。由于人生地不熟,刘秀的宿舍就成为了他们的第一站,刘秀则立马变成了“活地图”或“诉讼代理人”。舂陵侯刘敞曾经因为与租户之间的借贷纠纷去长安找刘秀,刘秀就全权代表刘敞去大司马府反映情况。
    刘秀在太学有很多朋友,如朱祐、邓禹、严光、彊华、朱岑、韩子等。很多人喜欢与刘秀交往,这与刘秀的品德和性格有很大关系。
    有些“朋友”在你面前总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使得我们不敢“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引起人家的反感与嘲笑,感觉手脚都没地方放,浑身不自在,就像汉宣帝见到大将军霍光时那样:如芒刺在背!
    有些“朋友”没有让你产生这种压抑甚至窒息的感觉,但他们又太精明,让你不得不“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唯恐掉入他们的圈套:“今天他让我参加聚会是不是又想让我付账啊?”“他今天是不是又想让我办事啊?”“我刚才说的话他会说给别人吗?”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就是这类人的典型代表!
    还有些“朋友”人品很好,性格也不强势,但就是太严肃、不苟言笑,显得有些无趣。按现在的说法就是能把天聊死的那种人!比如北宋理学家程颐。
    刘秀则不一样,他没有霍光的强势,没有李林甫的精明,也没有程颐的无趣,你与他交往的最大感受就是放松。他不仅好玩,而且会玩:调侃吹牛、嬉笑打闹、斗鸡走马无所不通。在他面前,你可以摘下虚伪的面具,却不会担心被嘲笑、被出卖。与刘秀在一起,你从来不会产生拘束和心累的感觉。
    邓禹,南阳新野人,十三岁入长安太学。相当于现在一个十三岁的孩子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对少年邓禹来说,“考大学”只是无心插柳柳成荫,“识人”才是他的绝活。我认为邓禹的“识人”能力在中国历史上,除了那个为自己的三个女儿分别找了周、隋、唐三个朝代三个皇帝女婿的独孤信之外,无人能出其右!如果把东汉比作一个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邓禹就是一个顶级的股市玩家!
    一般的股市高手投资股票,他们能从数千股票当中迅速辨别出“优质股”或“潜力股”;超级高手投资企业,他们在“潜力股”上市之前就进行投资,从而获得“原始股”;顶级高手投资人,他只需要与“潜力股”创始人搞好关系,付出感情,就能获得赠送的“原始股”。这种投资回报率高得惊人,而且稳赚不赔,因为股票是赠送的!邓禹就是这种顶级高手,他在太学的时候就看出刘秀非“池中之物”,就有意的、主动的与之交往,也获得了刘秀的高度信任。邓禹这种“感情投资”的回报率高得简直逆天:后来他在损失百万大军、身犯数起欺君之罪的情况下竟然毫发无损,甚至刘秀连一句批评之言都没说!
    严光,字子陵,一位真正的垂钓爱好者。与其他古人相比,姜尚钓的是名利,借钓鱼博得一个隐士的名声,以引起达官贵人的注意;韩信钓的是寂寞,借此打发无聊的时间,运气好的话还能解决温饱。严光钓的则是快乐,钓鱼就是他的存在方式、是其生活的一部分:在不知名的江边,白鹭翻飞,鱼翔浅底,青箬笠,绿蓑衣,一楫春风,一叶扁舟,一根轻丝,一弯轻钩,美酒盈樽,桃花满怀,抛却名利,忘记烦恼,逍遥于青山万重,自在于碧波万顷!此乃真隐士也!
    严光是刘秀在太学时期最好的朋友之一。在生命的旅途中,大部分朋友只不过是匆匆的过客,随着时间的流失,生活环境的改变,将淡出我们的世界。但总有一些人,不管时光如何匆匆,当你志得意满、百无聊赖之时,经常会不经意间想到他,并到处打听他的电话号码,当再次相见的时候,立马就会放下身份和地位,重温过去的青葱岁月!在刘秀的心里面,严光就是这样的一位朋友!
    刘秀交友真是广泛,在他准备的宴席上,有游侠、神童,还有隐士,现在还缺一个最好的朋友:好人朱祐。
    朱祐是一个好人,他不仅对自己人好,对敌人也好,甚至好得敌人都不忍心伤害他!
    朱祐是刘秀最忠诚的粉丝!当刘秀处于人生低谷的时候,他的那些朋友或同事,深切哀悼者有之、冷眼旁观者有之、避而远之者有之、落井下石者也有之,只有朱祐等极少数人冒着生命危险追随刘秀,至死不渝!
    朱祐是刘秀在太学时期最好的朋友。好朋友的最高境界是:你可以完全把朋友当“空气”,“不考虑”对方的感受,而且不担心他会生气,事实上对方也真的不会生气。就像请真正的好朋友吃饭,不用找“陪客”,不用去高档饭店,也不用“劝饭”,吃不饱拉倒,想吃什么自己点。刘秀与朱祐之间就是这种关系!
    朱祐,字仲先,南阳宛人,少年丧父,随母亲到南阳郡复阳刘氏外祖父家生活,经常往来舂陵,与刘演、刘秀兄弟关系极善,是刘秀的发小兼远房表亲。朱祐在太学求学的时候,有一次刘秀去找他,见面之后,第一件事不是接待刘秀,而是把“客人”晾在一边,独自去经堂听先生讲课。多年以后,当了皇帝的刘秀又一次去看望朱祐,朱祐不敢怠慢皇帝,早早地伫立在门前迎驾,刘秀跟他开玩笑说:“主人今天不会又丢下我去上课吧?”
    朱祐敢“慢待”刘秀,刘秀则损朱祐没商量:有一次,刘秀代表舂陵侯、朱祐代表舅父一同去大司马府“上访”,两人刚好在门口碰到正要乘车外出的大司马严尤。严尤在车上见刘秀仪表堂堂、口齿伶俐,于是与他交谈不止,而对貌不惊人、忠厚老实的朱祐则不予理会。“上访”结束后,刘秀歪着头、笑眯眯地对朱祐说:“大司马没看到你吧?”这里一个普通的邻家大男孩形象跃然纸上:活泼、调皮,有点“坏”,还有点“损”,受到“老师”的表扬就有点得意忘形,给一片阳光立马就灿烂。
    太学时期的刘秀“胸无大志”。举例来说,如果我们有幸看到某个首富的车队出行,大部分人肯定会像刘邦那样想:“男人就应该这样”,然后该搬砖的继续搬砖,该敲键盘的继续敲键盘;极少部分会像项羽那样说:“我要取而代之”;但很少有人会像刘秀这样说:“首富的保镖队长好帅啊,我要成为那样的人。”刘秀有一次在长安看到王莽的车队出行,只见执金吾鲜衣怒马、威风凛凛,顿时心潮澎湃,豪言壮语脱口而出:“仕宦当作执金吾。”执金吾负责保卫皇帝和京城的安全,相当于王莽的保镖队长兼长安警察局长。与项羽和刘邦相比,还是刘秀“志向远大”:人家根本没把皇上放在眼里,他看上的可是执金吾!
    由于父亲早逝,家道中落,刘秀在太学时期的经济状况不太好。像现在很多家庭不富裕的大学生一样,刘秀也做起了小生意。他与同寝室的韩子合钱买驴,搞起了运输。就像现在买了一辆二手的五菱宏光,有人的时候当出租车用,有物的时候当小货车用。有人认为刘秀是一个“学渣”,不务正业;还有人认为他很有商业头脑,如果晚生两千年,很可能成为共享单车或物流公司的创始人。但我在这里看到的却是无奈,如果不是生活所迫,一个“名牌大学”的学生,在大好的青春年华,谁愿意像感动中国人物洪战辉那样,冒着别人的冷嘲热讽向同学推销商品或服务,出卖自己的廉价劳动力!
    由于是兼职,刘秀的生意做的并不太好。一段时间后,刘秀的生活陷入了困境。一次生病,刘秀竟然连“药引子”蜂蜜都买不起!这时好朋友朱祐伸出了援手,他自己出钱给刘秀买了一罐蜂蜜。朱祐的雪中送炭让刘秀终生难忘,称帝后,他曾专门给朱祐送了几罐上好的蜂蜜,并打趣道:“我的蜂蜜和当年你送我的蜂蜜相比,哪个味道更好?”
    在太学待了三年左右时间,由于经济原因,刘秀“毕业”了。毕业也意味着失业,他没有得到任何一官半职。之所以出现这种结果,与刘秀的身份有关。有些人认为刘秀出身豪强地主,因为他在太学喜欢斗鸡走马、交结游侠,花销太大,最后不得已退学。我认为这种观点不合逻辑,花销再大,一个豪强地主也不可能供应不起一个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开支。也有人认为刘秀失业的主要原因是学业不精,我也不同意这种观点,精通学业并不是做官的必要条件。汉代的选官制度主要是察举制:由三公九卿、州郡长官等高级官吏,根据个人考察情况,向朝廷推荐品德优秀、才能出众的人才。但针对品德、才能这种大而化之的东西却没有制定一个可量化的客观标准(比如考试、评议等)。你孝敬长辈,我也没有打骂父母;你名牌大学毕业,我也有函授的本科甚至研究生学历。
    关于这种选官制度,东汉末期流传着一首童谣: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被推荐的“秀才”竟然不识字,被荐举的“孝廉”竟然不赡养父母;选拔的清白正直之士像污泥一样肮脏;被称为干吏良将的人像鸡一样胆小。察举制的初衷是要在社会底层选拔人才,结果却成了官二代、富二代入仕最堂而皇之的理由。阶层固化、人才无法流动,卖官鬻爵之风屡禁不止,再加上王莽厌恶刘氏,刘秀这种无钱无势的平民百姓很难入察举者们的法眼。
    4.风起云涌

    新莽末年,政治腐败,经济失策,灾荒连年,民变四起。这时的新莽王朝,山雨欲来,黑云压城,怒气在胸中聚集,悲戚在心中哀鸣,只需一英雄振臂一呼,天下便会云集响应,新莽立刻就会淹没于狂风暴雨之中。但这位英雄却是一位女性:吕母
    吕母,琅琊海曲人,儿子为县中小吏,因儿子不肯殴打交不起税的百姓,为县令所杀。吕母经商,有家产数百万,便秘密购买刀剑衣服,伺机为儿子报仇。有少年来买酒的,皆赊账与他,特别贫困的,还送其衣服。数年之间,家产耗尽,少年们想要偿还债务。吕母哭泣道:“我所以厚待诸君,非为求利,因县令枉杀我的儿子,想要大家为我报仇啊!诸位英雄愿意可怜我这位老年丧子的妇人吗?”少年们因为受到吕母的恩惠,都答应为吕母报仇。吕母于是与少年们入黄海,召集亡命之徒,人数发展到数千人。吕母自称将军,引兵攻破海曲,杀死县令,以其头在儿子坟前祭奠,又带领人马入海中。
    吕母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女性领导的农民大起义,它就像星星之火,很快就引燃了整个新莽王朝。王莽天风五年,青州、徐州出现饥荒。因生活所迫,琅琊人樊崇带领一百多名饥民在莒县起兵,由于莒县城池坚固,樊崇便引兵西北,以泰山为根据地攻略附近乡镇。不久,樊崇的老乡逄安,东海人徐宣、谢禄、杨音也分别起兵。因为樊崇勇猛,义兵各部皆归附于他,很快发展到几万人。
    在中国历代农民起义领袖当中,樊崇是一个特别的存在。他是一个浑身散发“喜感”的人,在彪悍的外表下隐藏着数不清的喜剧因子。他可以把残酷的军事战斗、严肃的朝堂议事甚至废立皇帝统统转化为“喜剧”,是中国古代的卓别林!
    樊崇的军队就是一群饥饿的蝗虫,他们对政治和美女都不感兴趣,唯一的目标就是食物。每攻占一个地方,他们会恭恭敬敬的把当地的父母官送回工作岗位,然后把所有能吃的东西一扫而空。樊崇部队的组成也很特别,因为“战争让女人走开”,一般情况下,军队中很少出现女性。但樊崇的军队不仅有妇女,还有老人和儿童。他们经过一个地方,抢劫完毕之后,遵循“打不过就加入”的原则,大量的饥民甚至被抢光了的富户,纷纷扶老携幼,带着锅碗瓢盆,举家加入到樊崇大军之中。部队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他们没有粮草,没有辎重,饿了就吃,吃完了再抢,一路上浩浩荡荡、叮叮咣咣,游荡在孔孟之乡!
    樊崇军队的组织也很有意思。自秦朝始,乡里设置三老,主管教化,相当于现在分管文教的副乡长。樊崇没见过执金吾,更没见过皇帝,在他的心里面,三老就是一个大官,是国家干部,有工资,旱涝保收,还不用服徭役,成为三老一直是他儿时的梦想。起兵之后,他马上自封为三老,也算是过了一把官瘾。樊乡长也没有忘记这些跟着他出生入死的兄弟,又封了一些好兄弟为村主任或村民小组长,最差的也封成了猛男。
    樊崇是个农民,也有着农民的质朴,他们谋财但不害命。但随着归附者日益增多,杀人伤人事件时有发生。樊崇于是与众人相约:杀人者处死,伤人者赔偿。但这也仅是口头约束,并无文书与号令。对于这种严重违背强盗职业道德、有损强盗声誉的行为,“樊乡长”虽然深恶痛绝,但也根本无法制止!
    樊崇起义在山东的迅速发展,使得王莽异常惊恐。公元二十二年,王莽派太师王匡、更始将军廉丹率十万大军从长安出发去平定齐地。廉丹出发前,下人报告三辅名士冯衍求见!廉丹激动万分,连忙亲自到大门迎接。他此刻的心情我想应该和官渡之战时曹操光脚迎接发小许攸时差不多!
    冯衍字敬通,京兆杜陵人,西汉将门世家:曾祖父是西汉名将冯奉世,天祖父为与李广齐名的冯唐。冯衍是一个神童,幼年有奇才,九岁时能背诵《诗经》,二十岁便博览群书并融会贯通。王莽篡汉后,很多高官推荐冯衍做官,他却推辞不肯入仕。
    冯衍是廉丹的同乡兼发小,廉丹见到冯衍便说:“关东贼势汹涌,我兵微将寡,敬通可要帮我!”冯衍则说:“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今逢可事之主、遇千载难逢之机,而失之交臂,非丈夫也!我今来就是要助明公完成不世之功!”冯衍随后便向廉丹分析齐地形势:“齐地持戟百万、地方千里,有泰山之固、渔盐之利。齐桓因之霸诸侯、韩信凭其败项羽。夫齐,东方之秦也!田肯曾说:非亲子弟,莫可使王齐者!今明公得此良机,万不可失也!”
    廉丹又问:“如何平齐?”
    “齐地大饥,百姓富不能守财、穷不能保身,无奈辗转于沟壑、悲戚于荒野,如饥饿的群狼。与饿狼争食,焉能不败!莫如占领一大郡,坚固城池、囤积粮草、招贤纳士、镇抚百姓。再派一能言之士入群贼,晓其利害,惠其粮草,不出半年,贼定会不战而自溃,百万之众可为我所用,齐地自平矣。天下无事则自守,一旦天下有变,则率齐地百万之师进击中原。天下不在莽而在将军矣!”
    冯衍随军俱至定陶,王莽下诏书说:“仓廪尽矣,府库空矣,可以怒矣,可以战矣。将军受国重任,不捐身于中野,无以报恩塞责。”这封诏书应是王莽亲笔所写,它反映出王莽因恐惧而焦躁的心情,也符合王莽的性格:口中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
    廉丹非常害怕,连夜召集冯衍,拿王莽的诏书给他看。
    冯衍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做大事不拘小节。周亚夫驻军细柳,不听文帝;讨伐西羌,宣帝诏令进攻,赵充国按兵不动,终成大事。此时万不可发兵。”
    廉丹说:“敬通所言极是,可惜王莽不是文、宣,我们进至睢阳再从长计议吧!”廉丹大军进入睢阳城后,王匡来见,要与樊崇决战。廉丹力劝之,王匡不听并独自进军无盐。廉丹于是对冯衍说:“以前不进军尚有理由,此时如果放任王匡大军覆灭而不救援,我族灭不远矣!”冯衍再劝道:“将军先祖,世食汉禄,新莽兴起,百姓不附。今天下大乱,人心思汉,王莽败亡在顷刻之间!如不早定大计,与新莽决裂,马上就会军败中原,捐身荒野,功败名丧,耻及先祖。成败在此一举,明公好好考虑一下吧!”廉丹终不听,遂进军无盐与樊崇决战。
    樊崇大军没有旌旗、番号,也没有统一的军装。为避免战斗时分不清敌我,樊崇命令大军都把眉毛染成红色,因此大军别号“赤眉”。
    赤眉军战斗力很强,因为他们是为生存而战。而且很多人是父母、妻子、兄弟姐妹一起随军。他们没有后路,一旦战败则家破人亡。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一旦开战,这群“乌合之众”会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不需要战争动员,不需要吹响号角,为了食物和家人们的安全,他们都不约而同的拿起锄头、铁叉、木棍甚至拳头奋勇向前,与敌人搏杀!
    公元二十二年,王莽军与赤眉军各十万最后决战于无盐。正如冯衍所料,虽然莽军将帅熟读兵法、久习战事,士兵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结果仍然大败:廉丹战死,冯衍亡命河东,王匡受伤并带少量残兵败将逃奔洛阳!无盐大战之后,樊崇又引兵十多万进攻老家莒县,围城几个月,在城内食尽、无力再战之时,莒县县令派人对樊崇说:“莒,父母之国,奈何攻之?”樊崇于是率军离去。这时吕母病死,其众大部分归顺樊崇,赤眉大振,于是又劫掠于楚、沛、汝南、颍川之间,势力蔓延到淮河流域。
    樊崇起义的前一年,南方的荆州地区也发生了饥荒,老百姓为了活命,纷纷涌入野泽中挖野菜充饥。人多野菜少,为了争食,经常引发纠纷。新市人王匡、王凤帮助饥民调解矛盾,被推为首领。于是众多饥民甚至亡命之徒纷纷归附,数月间人数由几百人发展到七八千人。王匡、王凤率领这支“杂牌军”攻击离乡聚,占领了绿林山,并以此为根据地劫掠附近村镇,继续发展队伍。这就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绿林起义”,也是“绿林好汉”的由来。实话实说,这帮人绝大部分真的称不上好汉,甚至不如蝗虫一般的赤眉军更接近好汉这一称谓!赤眉军谋财但不害命,劫财但不劫色;而“绿林好汉”们不仅谋财,而且劫色,甚至害命!
    公元二十一年,王莽命荆州牧率精兵两万进攻绿林军。王匡闻讯,率军主动迎击。王匡率领绿林军主力在莽军必经的云杜附近设下埋伏,马武率部分兵力断敌退路。莽军到达后,绿林军伏兵四起,突然袭击,莽军惊慌失措,数千人被歼。荆州牧带领残部狼狈回逃,又遭马武军截杀。经此一战,荆州牧被俘,其军被全歼,绿林军缴获了莽军全部辎重。像宋江一样,这时的绿林军首领们也不敢与朝廷彻底决裂。他们进攻新莽军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自卫,因为进攻是最好的防守;二是以战求和,通过大胜“逼迫”朝廷招安。他们把荆州牧“请回”中军大营并上座,“声泪俱下”地诉说着生活的不易及对朝廷的忠心。在获得荆州牧的“谅解”后,又恭恭敬敬的把他送回工作单位。
    马武,字子张,南阳郡湖阳县人。性勇猛,为避仇家亡命江夏,后加入绿林军中。马武与刘演、刘秀兄弟有亲戚关系,早就相识,他的弟弟马毅是刘秀大姐刘黄的丈夫。
    云杜大捷后,绿林军向南攻拔竞陵,后原路返回再击云杜,转击安陆,最后又重回绿林山中。赤眉所过之处人们倾家荡产,绿林所经之地百姓则家破人亡!这一路绿林军收获颇丰:抢劫大量财产、劫掠许多妇女、队伍发展到五万多人。
    公元二十二年,绿林山上发生了疫情,五万多绿林军死了一半左右,剩下的绿林军便被迫转移。他们兵分两路:一部由王常、成丹、张卬率领,西入南郡,被称为下江兵;另一部由王匡、王凤、马武、朱鲔等率领,北上南阳,被称为新市兵。他们皆自称将军。将军要比“副乡长”大得多,从自封的称号上可以看出来,绿林军要比赤眉军志向远大,但却少了农民所特有的那种淳朴与乡土气息。
    王常,字颜卿,颍川郡舞阳县人。?王莽末年,为弟报仇,逃亡江夏,后来加入绿林军。王常不掳掠百姓、善待士卒,是绿林军中的一股清流。其胸襟、气度与格局在绿林军中无人能比,是真正的绿林好汉!
    张卬是真正的草莽,但绝不是英雄。他最大的特点是做事果断,让你三更死,绝对活不过五更天,他一旦决定做某一件事,立马就做,决不拖泥带水。但可惜的是,他果断去做的事情,没有一件好事!
    云杜之战后,绿林首领们曾让荆州牧代为转达其对新莽政权的“忠心”,并表示希望接受朝廷招安。荆州牧上书言说此事,王莽大怒,命严尤、陈茂率领大军南下荆州攻击绿林军。严尤、陈茂首先进入南郡,大败下江兵并乘胜追击。王常与成丹、张卬收集散兵进入蒌溪,劫略于安州的石龙山与随州的三钟山一带,部众逐渐恢复。下江兵随后又与荆州牧战于上唐乡,大破荆州牧,于是到达南阳的宜秋。
    七月,王匡、王凤、朱鲔等进攻随县,未能攻下。与此同时,平林人陈牧、廖湛也聚众千余人起兵,我们称之为平林兵,与新市兵成犄角之势,共击莽军。在以后的战斗中,新市兵、平林兵、下江兵的首领们大部分都能做到“休戚与共、生死相随”,大家一起干坏事、一起完蛋,所以我们称其为“绿林三部”。
    5.南阳刘氏

    刘秀太学毕业后,回到了家乡南阳郡白水乡。执金吾是做不成了,他能否像诸葛亮那样,躬耕于南阳,做一个安静的美男子呢?答案是否定的,就像当时的天下大势一样,刘秀的家乡也充满了血雨腥风,根本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甚至做一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也成了一种奢望。在天下大乱的背景下,任何人都不能独善其身,只能在时代洪流的裹挟下,身不由己的向前、向前。我们要想了解刘秀真实的生活与心路历程,必须从他的家族说起。
    公元前四十五年,舂陵候刘仁徙封到南阳郡白水乡,仍以舂陵为国名。随其一起举家北上的还有胞弟苍梧太守刘利、堂弟巨鹿都尉刘回等数百宗族成员。
    刘仁有五子:刘敞、刘庆、刘弘、刘梁、刘宪。刘仁去世后,长子刘敞继承了舂陵候的爵位。刘敞为人谦俭好义,经常用钱财帮助族人且不求回报。荆州刺史向朝廷上其义行,被拜为庐江都尉。后来,刘敞与与族兄安众侯刘崇一起西至长安,在明堂祭祀祖先,刘崇私下对刘敞说:“太后年事已高,天子幼弱,安汉公王莽擅国权,必危刘氏。然天下虽知其非,莫敢先发,此乃我宗室之耻也!我欲率领宗族,举兵讨莽,天下必云集而响应,社稷安矣!贤弟以为如何?”刘敞深以为然!
    刘崇与刘敞一样,也是长沙定王刘发的后裔。不知什么时候,大概也是因为“地势下湿,山林毒气”,安众侯国从现在的湖南徙封到南阳郡。
    公元六年,刘崇率领一百余人讨伐王莽,星夜进攻宛城。他没有等到“天下云集响应”,但却看到了血腥的屠杀和冰冷的人心!由于兵微将寡,刘崇起义很快失败,所有参与人员全被灭族。刘崇的叔父刘嘉,唯恐因此事株连自己,慌忙向王莽请罪。他向王莽上了一封奏章,极力称颂王莽功德,痛骂刘崇兴兵谋反,罪不容诛,并愿亲自带人掘平刘崇的宫室,作为污池。王莽大喜,封刘嘉为率礼候,其七子皆为关内侯。除刘嘉一家及不满七岁的婴幼儿之外,整个安众侯宗室被族灭!
    刘隆字元伯,是南阳安众侯宗室。刘隆的父亲刘礼参与起兵,刘隆当时未满七岁,故幸得免,长大后求学于长安,并成为刘秀“云台二十八将”之一。与其他安众侯宗室相比,刘隆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在其一生当中,先后经历了两次被灭族和一次牢狱之灾!正是由于这些经历,使他成为刘秀最忠实的追随者之一。
    刘崇兵败之后,王莽对南阳刘氏深恶痛绝,他四处调查刘崇的同党,要把他们斩尽杀绝。刘敞虽然没有参与起事,由于他与刘崇“相交甚厚”,也被王莽征至长安并软禁起来。在这段时间,不仅刘敞,估计整个舂陵刘氏包括刘良、刘演都要被“监视居住”。
    由于没有刘敞谋反的确切证据,王莽释放了刘敞但也免去了其“庐江都尉”的官职。刘敞作为舂陵刘氏的族长,家族的生死存亡系于一身,他必须在朝廷中找到一位关键时候能为自己“说话”的靠山,于是便为嫡子刘祉迎娶高陵候翟宣女为妻。翟宣是一个官二代,其父翟方进汉成帝时曾为丞相,与王莽乃为多年的同事;其弟翟义为东郡太守,翟宣本人也深受王莽信任。攀上了这样一个“高枝”,刘敞那颗担惊受怕的心终于放松了下来。可是靠墙墙倒,靠山山崩,人要是倒霉的时候,喝口凉水都塞牙。儿子刘祉前脚刚进洞房,那边翟义却“造反”了!
    公元七年,翟义立严乡侯刘信为天子,自任大司马,举起了反莽大旗。王莽征调大军对翟义军队进行了血腥镇压,起义很快失败。翟义被捕后被处以磔刑,暴尸闹市。南阳郡守随即又捕杀了翟宣的女儿,作为“反贼”侄女婿的刘祉则被捕入狱。
    刘敞也真够倒霉的,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先是朋友“造反”,刘敞被软禁并丢了官职;好不容易找了个靠山,靠山的兄弟又“造反”,儿媳被杀,儿子入狱。与上次相比,这次的后果更严重。刘敞与刘崇是宗室远亲,血缘关系较远;刘敞与翟义的哥哥则是儿女亲家,搞不好整个舂陵刘氏都可能受到牵连!刘敞连忙上书谢罪,并表示愿意亲自率领舂陵刘氏宗族去剿灭“叛军”。当时王莽马上就要称帝,想要慰安刘氏宗室,所以刘祉没有被刑诛。王莽称帝后,刘敞侯爵被降为子爵。等到刘敞去世,子爵也被取消,刘祉无法继承爵位,且不得做官为吏。
    这件事对舂陵刘氏都造成了非常重大的影响:就是在这个时候,刘良萧县县令的职位也被罢免,刘秀跟随叔父回到了舂陵,成为了货真价实的平民百姓。
    刘庆生子刘顺。刘顺,字平仲,光武族兄,与刘秀少相厚。
    刘弘娶樊娴都从妹,是刘秀姨父。刘弘有二子:刘敏、刘国。
    刘宪生子刘嘉。刘嘉字孝孙,光武族兄,其父刘宪早亡,从小被刘秀的父亲收养,性仁厚,后来与刘演一块去长安游学,学习《尚书》、《春秋》。
    以上是舂陵侯刘仁这一主脉的传承情况,下面我们看一下刘仁胞弟刘利这一支:
    刘利生二子:刘某(史书没有记载名字,我暂且称其为刘某)、刘子张。刘某有二子:刘显、刘赐。刘显生子刘信。刘子张有二子:刘玄、刘骞。
    一日,刘子张出遇蔡阳一亭长,亭长酒醉,无故辱骂刘子张。子张忍至不可忍,大怒,遂杀亭长。十多年后,亭长的儿子为父报仇,杀死了刘子张的儿子刘骞。刘某早亡,刘显从小跟随叔父刘子张生活,看到堂弟刘骞为人所杀,刘显大怒,便欲为刘骞报仇。刘显交结宾客,欲劫持仇家,由于仇家早有准备,很快事败并被官府发觉,刘显被杀。刘赐愤恨地说到:“刘氏何辜,人皆欺侮!亭长羞辱叔父,自寻死路,其子杀害堂弟,又杀我兄,是可忍孰不可忍!”刘赐于是变卖田宅,同抛财产,收买宾客,杀死仇家及其妻、子四人而逃。等到刘演起兵,刘赐、刘信便返回乡里加入舂陵军。
    实际上最早谋划为刘骞报仇的是刘玄,刘骞毕竟是他的亲弟弟。一天,刘玄聚集宾客,请游徼(掌一乡巡察缉捕的小官)到家中饮酒。一宾客酒醉,对游徼说:“我们今天早上刚杀了两个都尉,现在你正好来了,当我的调味品吧!”这明显就是醉话或玩笑话,没想到游徼竞当真了,还把此事及刘玄蓄谋报仇的事报告给了官府。官府捉拿刘玄,由于舅家乃平林人,刘玄便逃到平林躲藏起来。为了逼迫刘玄尽快“自首伏法”,官府抓捕其父刘子张入狱。刘玄于是便诈死,不知从哪里搞来了一具面目全非的尸体装进棺材,一路吹吹打打的回到了舂陵。官府见刘玄已死,就放了刘子张。此时正好陈牧、廖湛率众在平林起义,刘玄便加入了平林兵。
    最后我们看一下刘仁堂弟刘回这一旁支:
    刘回生二子:长子刘钦、次子刘良。刘钦娶妻樊娴都,樊娴都乃樊重之女。
    樊重,字君云,南阳郡湖阳县人。他乐农耕,善经商,好儒学,讲礼仪,为富且仁。他家三代没有分家,财物共有,子孙相互礼敬,家里常常像官府一样讲究礼仪。樊重有田三百余顷,所起房屋皆亭台楼阁,四周有陂渠灌注。凡乡里有穷困的人向他求助,樊重都毫不吝啬的帮助他们。樊重曾有两个外孙为争夺财产闹的不可开交,他深以为耻,拿出自己的两顷田地来平息纠纷。樊重临终前,让家人把别人向他借贷的借据收集到一起,竟有数百万之多,然后一把火烧了。债家知道这件事后,十分羞愧,纷纷到樊家还债,樊重诸子受父遗命,一家也没有接受。
    对外人尚且如此,我估计刘秀游学长安之时没少向外祖父“揩油”。
    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的樊娴都,从小便知书达理,不正容颜与服饰,不出闺门,樊氏宗族都很敬重她。结婚之后,她相夫教子,料理家务,任劳任怨,也获得舂陵刘氏的尊敬。
    刘钦与樊娴都生三男三女:长子刘演、次子刘仲、三子刘秀,长女刘黄、次女刘元、三女刘伯姬。这六子女的经历与性格,前面几章已经做了介绍,本章不再赘述。
    下面我对舂陵刘氏从不同方面做一下总结:
    第一,政治地位极低。刘崇、翟义起义后,王莽极度厌恶刘氏,其篡汉不久,便宣布除刘歆、刘崇叔父刘嘉等三十二人外,所有刘氏为官者免去官职,在家听候诏命。所以整个舂陵刘氏,包括舂陵侯嫡子刘祉、太学“毕业”的刘演、刘秀、刘嘉等人,甚至都无法担任新莽王朝最低级的官吏。正是由于政治地位低下,也造成舂陵刘氏在当地社会地位不高。就像刘赐所说:“刘氏何辜,人皆欺侮。”作为舂陵侯的刘敞,面对租户不交田租竟毫无办法,最后还要请求太学生刘秀替自己上访到大司马府。甚至一个小小的亭长也敢“耍酒疯”,无故辱骂刘子张。可能有人会说,如果舂陵刘氏政治与社会地位低下,刘秀一家已经怎么可能与湖阳樊氏、新野邓氏这样的豪门通婚?那是王莽篡汉前,刘回和刘钦还分别担任着都尉和县令的官职。
    第二,经济条件尚可。单论经济条件,舂陵刘氏的大部分家庭可能是“小地主”,但也称不上“大地主”。当时舂陵刘氏迁入南阳郡的条件是“减地”,就像现在,两三亩“劣田”顶多置换一亩“良田”。王莽虽然罢免了刘氏的官职与爵位,但并没有剥夺他们的财产,经过几代人的财富积累,他们的经济条件还是远好于一般平民百姓的。所以像刘秀、刘嘉,虽然父亲早逝,也能承担起京城求学的开支。只不过“小地主”经不起折腾,刘秀还是因为经济原因退学了。
    第三,文化素质较高。由于出身皇族,经济条件尚可,他们大都崇尚儒学,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像刘秀、刘嘉这种孤儿及整天打打杀杀的刘演,尚且游学长安,那么舂陵侯嫡子刘祉及刘玄、刘赐等人,虽然史书没有介绍,他们的文化水平也应该不会差。换句话说,舂陵刘氏族人,大都是接受过良好儒学教育的高级知识分子。他们虽然以务农为生,没有担任官职,但其综合素质绝非王匡、张卬等“绿林好汉”所能比。
    第四,民风彪悍尚武。舂陵刘氏虽然总体崇尚儒学,文化素质较高,但从“慷慨有大节”的刘演、“快意恩仇”的刘赐、“诈死从军”的刘玄等身上可以看出,他们绝非清朝时期那种文弱迂腐的书生,反而更像施耐庵笔下的“梁山好汉”,浑身充满着侠气甚至匪气:天若负我,我便逆天;神若阻我,我便杀神。我命由我不由天!
    读过《后汉书》后我经常会想:儒学和软弱、奴性可以划等号吗?难道选择了儒学就意味着选择了软弱与奴性?不是这样的,那是被清朝统治者阉割和篡改的伪儒学!真正的儒学精神是文武双全:文可安邦,武能定国!他们选择性的忘记了孔子“六艺”当中的重要“两艺”:射、御。
    @往事皆已随风 2022-08-25 07:02:04
    
    -----------------------------
    谢谢支持
    6.秣马厉兵
    刘演,字伯升。王莽篡汉后,刘氏二百年基业毁于一旦,他内心常愤愤不平,于是便暗中积蓄力量,秣马厉兵,以图重兴汉室江山。他散尽家财,广交天下豪杰。这时的刘演就像《水浒传》中的柴进柴大官人一样,无论是除暴安良的英雄好汉、杀人越货的亡命之徒,还是走投无路的鸡鸣狗盗之辈,他都奉为上宾,与之同吃同睡,用心抚慰。但柴进家财万贯,交结豪杰的花销对他来说好比九牛之一毛;而刘演只是个小地主,他只能卖房卖地,这就委屈了他的三弟刘秀,使其不得不从太学提前“毕业”。
    刚“毕业”的那段时间,刘秀非常郁闷。执金吾做不成了,再加上家里面整天都是刘演与“豪杰”们的推杯换盏、觥筹交错之声,我估计刘秀这段时间也“自甘堕落”了,很少再会去读他的圣贤之书了。有人认为刘秀是一个伪书生,根本不喜欢读书,所谓的“书生皇帝”,只不过是刘秀善于伪装而已。这是不对的,刘秀最明显的气质类型就是书生气质,在刘秀将近二十年的戎马生涯中,他从未忘记读书,在战斗之余,他经常去收集民间藏书、遍访名士。定都洛阳后,他第一件事便是将在全国各地收集的几十车书籍运往洛阳,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统一战争结束后,他每天必做的一件事便是听名儒讲课,数十年如一日,并乐此不彼。如果一个人能“装”一辈子,那就不是“装”了,他就是那样的人!
    过了这段不长的郁闷期之后,刘秀开始重操旧业:种田。他是一个勤劳的庄稼汉,也是一个种田能手。公元二十二年,也就是刘演刘秀兄弟起兵的那一年,南阳大旱,大部分庄稼都旱死了,而刘秀的庄稼却获得了大丰收。除了满足自己一大家子甚至刘演“狐朋狗友”们的基本生活之外,竟然还有余粮。刘秀并不是喜欢种田,他有什么办法呢!哥哥不事田业,花销又大,理想又不能当饭吃,一大家子总不能饿肚子啊!但刘秀并没有获得刘演的肯定,他经常说刘秀胸无大志,就好比刘邦那个爱种田的二哥刘仲。由于这些经历,使得刘秀身上还有一种独特的农民气质:内敛、仁厚、稳重、务实。
    由于刘演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小兄弟整天忙于种田,“不务正业”,他有意让刘秀参与到自己与豪杰们的“大事”之中。他经常向豪杰们介绍自己的兄弟,并让刘秀和大家一起喝酒划拳,谈天论地。刘秀并不反感,甚至还很喜欢,因为他在读太学时期就有一个爱好:喜游侠。那时刘秀与游侠们交往时可能还有点矜持,毕竟是学生,被老师发现了可能要被打板子的。现在不一样了,老师管不了了,还有哥哥的大力支持,再加上自己身上那种独特的亲和力,使得刘秀很受刘演门客的喜欢,俨然成了仅次于刘演的二当家!所以刘秀身上还有一种非常明显的侠客气质:宽容大气、侠肝义胆、绵里藏针。
    常在河边站哪有不湿鞋,柴进拥有皇帝亲赐的“免死铁券”,最后还被官府抓捕入狱,更何况刘演这个王莽的眼中钉肉中刺呢!一次,刘演的一个门客抢劫,被官府抓捕入狱,刘秀素来谨慎,害怕牵连自己,便避吏于新野。刘演门客犯法,与刘秀有什么关系呢?按照刘秀的性格,他是决不可能去拦路抢劫的。可能官府对刘氏兄弟早就“严重关切”了,正好以此为突破口,顺藤摸瓜,发现了他们“谋反”的蛛丝马迹。而这位门客素来素来敬重刘演,舍车保帅,供出了刘秀的一些不法行为。于是刘秀便去新野投靠了他的二姐夫邓晨。
    邓晨字伟卿,南阳新野人。邓晨是新野豪强,以上几代都担任省部级高官。刘秀住进姐夫家里后,邓晨对刘秀是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朝夕相处,无话不谈,甚是亲爱。一次,邓晨带着刘演、刘秀到宛城,与穰人蔡少公等人聚餐。蔡少公曾学过图谶,酒过三巡之后,他说“刘秀当为天子”。一人说道:“是国师公刘秀吗?”刘秀开玩笑说:“你怎么知道不是我呢?”大家哄堂大笑,觉得刘秀这小子看起来忠厚老实,没想到还挺幽默,唯邓晨内心独喜。
    提到“刘秀当为天子”这个神秘的谶言,不得不说刘歆这个人。刘歆是楚王刘交(刘邦异母弟)的后裔,其父是著名的文学家刘向。他精通天文历法、经学数学,第一次提出了3.1547圆周率,史称“刘歆率”,领先“祖冲之率”近五百年,是文理兼修的奇才,被近代著名学者章太炎誉为“孔子之后的最大人物”。公元前六年,也就是光武帝刘秀出生的那一年,“为尊者讳”的缘故(汉哀帝名刘欣),刘歆改名为刘秀,随后这个神秘的谶言便在天下流传开来。刘歆与王莽相交甚厚,被王莽拜为国师,并结为儿女亲家(刘女嫁王子)。所以一提到这个谶言,众人马上就会想到国师公刘秀。除了邓晨,我估计天下不会有第二个人会联想到名不见经传的舂陵刘秀!
    等回到新野,邓晨对刘秀说:“王莽暴虐,夏天就开始杀人了,上天要亡王莽啊!蔡少公所说的话难道要应验吗?”刘秀笑而不答。当时杀人要顺应天时,所以大都“秋后问斩”,邓晨认为王莽违背天时,所以天要亡他。刘秀这次的“笑”很有深意,我估计他当时一定在想:怪不得哥哥说我胸无大志,看来“执金吾”的人生目标确实太低了!
    这一年南阳大旱,民有饥色,而刘秀所种的田地独获丰收,因此刘秀便去宛城卖粮。宛人李通听说刘秀已到宛城,非常高兴,连忙派人去迎接他。李通字次元,父亲李守,初事刘歆,好星历谶记,为王莽宗卿师。李守为人严肃好礼,居家如官廷,严格遵守“尊尊、卑卑、父父、子子”之礼。李通初为五威将军从事,后来出任巫县县丞,有能干的名声。王莽末年,百姓愁怨。李通经常听父亲李守说谶言:“刘氏复兴,李氏为辅”私下里便常常想起这件事。李家是真正的豪强,不但可直通皇帝,而且世代经商,生活富足,其政治和经济地位,在南阳郡无人能及。违法犯罪对李家来说简直如同儿戏,官府也不敢追究。因为嫌弃做官太累,工资不高还没有前途,李通便辞官回家,闲居乡里。
    “刘氏复兴,李氏为辅”这句谶言刚刚流传天下不到一年。公元二十一年,一谶纬大师王况对魏成大尹李焉说:“王莽即位以来,旱蝗连年,苛捐杂税盛行,结果百姓怨恨,盗贼并起,汉家当复兴。君姓李,李者徵,徵,火也,当为汉辅。”这便是“刘氏复兴,李氏为辅”这句谶言的最早来源。
    大家不要以为李通是一个好吃懒做、无所事事的公子哥,他是一条“卧龙”,有着满腹的“经纶”和通天的志向。不过与诸葛亮不同,他不是等待而是在主动地寻找着“明主”。
    当时绿林、赤眉兵起,天下骚动,李通从弟李轶,亦素“好事”,乃与李通商量说:“今天下扰乱,王莽将亡,刘氏定当复兴。刘氏宗室,只有刘演、刘秀兄弟惜才容人,乃天下英雄。今文叔在宛,我们应与之交结,共谋大事。”李通笑着说:“我正有此意!”于是便派李轶去迎文叔。
    李通与刘秀兄弟实际上颇有渊源:他们是“仇人”。李通母亲嫁入李家之前曾有过一段婚姻,并生子申屠臣。申屠臣乃当地医生,但性格倔强粗暴,医德有瑕疵。一次刘秀母亲生病(病情应该很严重,不到一年就去世了),申屠臣“能医而难使”,也就是说申屠臣不知什么原因“可以医但不愿医”,结果刘演把他杀了!申屠臣乃南阳豪强李通的同母兄,但从史书的记载来看,刘演好像并没有因为此事受到牵连。我想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首先申屠臣有过错。与现代法律相比较,古代法律更轻“事实”而重“动机”:刘演虽然杀人,但出于孝心;申屠臣虽然被杀,但态度蛮横,有违公序良俗。这也是两汉时期复仇事件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其次申屠臣不姓李,李守犯不着为妻子前夫的儿子强出头。最后,李通看出刘演、刘秀兄弟乃当世英雄,已决心与其共谋大事。
    刘秀听说李通四处派人找他,恐其为兄报仇,不愿与李通相见。李轶屡次三番请求,并转达李通“君子相慕”之美意,刘秀不得已,才勉强答应与李通见面。刘秀虽许诺前往,但心仍不安,就买半锸佩刀藏腰间,刘秀版的“单刀赴会”马上就要上演了!
    随李轶进入通舍,刘秀愈发紧张忐忑,右手下意识地移到腰间,手抚刀柄。见“明主”到来,李通兴奋异常,不等刘秀反应过来,一个箭步冲到刘秀面前,用双手紧紧握住了刘秀的右手,随着一声惊呼,一把明晃晃的利刃到了李通手上!看到刘秀“带刀赴约”,在惊诧的同时,李通一声感慨不由脱口而出:“文叔何其猛也!”刘秀微微一笑,随即应到:“宛城卖粮,以防不测耳!”除了文质彬彬的书生和忠厚老实的农民之外,这时的刘秀又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勇猛的侠客形象和出色的应变能力!李通一听,也哈哈大笑,相逢一笑泯恩仇,什么“报仇”,统统见鬼去吧!
    刘秀与李通、李轶兄弟相谈甚欢,不知不觉太阳已落山,李通于是说起谶文之事,称愿助伯升、文叔重振汉室。对此谶文,刘秀没有承认,但也没有否定,只称“未敢当之”。这里可以看出刘秀那高超的谈判技巧:一个陌生人对你说要谋反,如果“然其言”,他要是王莽的间谍怎么办,马上就会身死族灭;如果否定,等于聊天时把天聊死了,将错失一次大好的机会,况且已经知道了别人“谋反”的事实,你还能活着出去吗?最好的办法就是模棱两可,让对方继续“表演”。况且李家乃南阳豪强,就差横着走路了,放着好日子不过,却干刀口舔血的事,如何能让人相信。
    刘秀说道:“宗卿师在长安,如果这样,令尊怎么办?”李通说:“我早已想好办法,如果起事,会马上派人把家父接回宛城。”李通接着把自己的计划和盘托出:今年立秋是材官都试骑士日(南阳郡选拔武官的考试),以南阳郡掾史张顺为内应,计划在考试现场劫持前队大夫甄阜及属正梁丘赐,然后号令大众,占据宛城。刘秀既已深知通意,便与李轶秘密回到舂陵,要刘演举兵相应。
    刘秀在新野的这段时间可谓是收获满满,他不仅为自己的“东汉股份有限公司”找到了投资人:宛城李氏,而且还交了一次桃花运,遇到了自己一生的挚爱:阴丽华。
    阴氏家族家世显赫(管仲后裔),是新野的豪门大户:有良田七百余顷,财产与家仆可与诸侯王相比。阴家虽然富甲一方,但已经几百年没有出过高官,并没有什么政治势力。为了自保,便与新野邓家通婚。阴丽华的母亲乃邓晨的姑妈,也就是说阴丽华是邓晨的表妹。
    由于邓家与阴家的这层姻亲关系,再加上刘演与阴丽华哥哥阴兴是多年的好友,一次,刘秀随姐夫邓晨来到了阴家。刚进阴家府邸,悠扬的琴声便传入耳边:琴声亦扬亦挫,婉转而不失激昂,一会儿如潺潺的流水,一会儿又似倾述衷肠。刘秀仿佛忘记邓晨的存在,不自觉循声而去,慢慢地走向抚琴人。突然,琴声戛然而止,刘秀与抚琴人四目相对!刘秀惊呆了,竟忘记了自己身在何方,也忘记了自己竟然如此无礼,只是傻傻的望着对方,心中在想:世上竟有如此美丽的女子!
    阴丽华是美丽的,她不仅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般的容貌,而且有深入骨髓的优雅和融进血液的善良。容貌现在可以通过手术改变,优雅和善良也可以“装”,但阴丽华却是天生丽质,优雅和善良也早已内化成了“气质”和“下意识”。
    看到刘秀失态,邓晨连忙过去打圆场,他分别向阴丽华和刘秀介绍了对方。耐心听完表哥的介绍,阴丽华深施一礼,羞中含笑,款款而去。
    阴丽华离开之后,刘秀才缓过神来,尴尬得只想找个地缝钻进去!邓晨则在一边哈哈大笑,拍了一下刘秀的肩膀,说道:“此事包在我身上”刘秀则羞愧得无地自容,此后都不知道是怎么度过的,办完事后,便匆匆的离开了阴府。
    就像一首歌词中所写的那样:只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忘不掉你容颜!从此之后,刘秀就又有了一个“娶妻当得阴丽华”的远大志向,不管时间如何流逝,风云如何变幻,刘秀对阴丽华这种“炽热”的感情始终没有改变,而且愈演愈烈,直到生命终结,为我们演绎了一个荡气回肠的爱情传奇!
    刘秀在新野的频繁活动早已引起官府的注意,但由于有邓晨这位“大佬”在身边寸步不离,官府也不敢贸然行动。抓住刘秀一次单独外出的机会,新野县官府便迅速将刘秀抓捕入狱。我们不知道在监狱里面刘秀是否被严刑拷打,但却一定会挨饿。当时天下大旱,平民百姓就是因为饥饿才冒着杀头的危险造反,更何况监狱里面的犯人呢?入狱没几天,刘秀就已经饿得奄奄一息了。刘秀正绝望之际,一个官员装束的人竟提着些烧饼来看望他。刘秀定睛一看,来人竟是他的好朋友樊晔。樊晔字仲华,南阳新野人,当时在新野县衙做小吏。刘秀大喜,也顾不着形象和寒暄了,一边狼吞虎咽地吃着烧饼,一边要求樊晔赶快去找姐夫邓晨。刘秀“失踪”后,邓晨与刘元正如热锅上的蚂蚁一般四处寻找。得到樊晔的报信后,邓晨急忙托关系营救刘秀,最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把刘秀从监狱里给捞了出来。
    这件事后,刘秀在心上人面前真是丢够了脸,也与新莽政权彻底撕破了脸,他回到舂陵,不再犹豫,正式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反莽大起义!
    @迷糊一会 2022-08-29 08:59:24
    果然好文,文笔流畅,可读性强!
    -----------------------------
    多谢支持与夸奖!
    刘阳确实是最幸福的皇帝,阴丽华也是最幸福的皇后,郭圣通还是最幸福的“废后”!刘秀诸将还是最幸福的功臣。但我认为刘秀称帝不是运气,他的难度甚至要远高于刘邦,只是他的能力太强!
    7.揭竿而起

    李轶随刘秀秘密回到舂陵,面见刘演。刘演大喜,与李轶彻夜长谈,商定起兵细节。第二天,李轶又回宛城,与李通、从弟李松等集门客、市兵弩,准备起事以应刘演。刘秀则回新野告知邓晨,积极准备起兵事宜。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公元二十二年十月,刘演召集豪杰与刘氏宗族,开始进行战争总动员:“王莽暴虐,百姓分崩。今枯旱连年,兵革并起。此亦天亡之时,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也。”众人群情激奋,讨莽之声响彻云霄。
    在我们的印象中,刘演是天生的领袖和勇武的化身,实际上他还是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和优秀的演说家。刘演毕业于太学,他的演讲不仅能向人们传达“真理”,而且能激发人的情感,极具煽动性和感染力。大部分门客与宗室听到刘演的动员令之后无不热血沸腾,纷纷拿起武器加入到了轰轰烈烈的起义大军。但对于部分习惯了“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刘氏宗族来说,要说服他们放弃现在平静的生活,把一家人的脑袋拴在裤腰带上造反,那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刘演起兵之后,刘秀连忙告知叔父刘良,刘良大怒说:“你(刘秀)与伯升志向、性格不同,伯升造反,你为什么不去劝阻,反而还参与其中?刘崇惨痛的教训近在眼前,刘氏族灭不远矣!我要去报官!”刘良说罢便往外走。面对这样一个特殊的公开投敌且乱我军心的“叛徒”,“杀头”是绝对不行的,但放任其给敌人通风报信也是万万不能的。刘秀连忙派了几个彪形大汉上前,有拉胳膊的,有抬腿的,把刘良“请”进了房间。然后大锁一落,任凭刘良叫骂,就是不开门。等到大军正式出发,刘良见木已成舟,就像武昌起义时的黎元洪一样,不得已加入了“革命军”。
    看到轰轰烈烈的“造反”大军,部分舂陵刘氏非常恐惧,有的躲藏,有的逃跑,乱成了一锅粥,口中大喊:“伯升杀我”这时的刘秀身穿红衣,头戴大帽,一身武将装束,面带微笑地出现在大家面前。诸家子弟非常吃惊,纷纷说道:“连文叔这样忠厚老实、谨慎胆小的人都要造反了,我们还有什么可害怕的呢!”心中乃稍稍自安。这就是榜样的力量和“先锋模范”的作用!就好比你看到自己的儿子在打游戏,非常生气,如果他告诉你是在和班级第一名“对打”,你是否心理就会有所释怀呢?
    刘演、刘秀兄弟二人一刚一柔完美配合,真是一对黄金搭档。在刘秀的大力帮助下,刘演终于发动宾客及舂陵子弟,共计七八千人,自称柱天都部,正式举起了反莽大旗。
    刘演明白,仅靠自己这七八千人的队伍还不足以推翻王莽政权,稍有不慎,就有被团灭的危险,于是便派遣刘嘉去绿林军中寻找盟友。刘嘉先去平林军中找到刘玄,在其二人的共同努力下,终于说服王匡、陈牧等人,于是舂陵兵便与新市兵、平林兵协同作战,共击王莽。
    刘演起兵的消息很快传到新野,新野尉亲自带兵东进舂陵,要把起义大军消灭于萌芽状态。在一个叫长聚的地方,舂陵军与莽军相遇。
    舂陵军虽有七八千人,但并非都是战斗人员,因为刘演起兵的时候,为了减少后顾之忧,舂陵刘氏都是举家出动,这七八千人大都是妇女、儿童和老人。
    舂陵军的武器装备也很差,他们拿的大都是锄头、铁锨等农具,尤其缺少战马,连“二当家”刘秀骑的都是一头牛,这就是刘秀被称为“骑牛皇帝”的由来。但他们士气却很高涨,因为没有退路,一旦失败,全家都得完蛋!
    这是舂陵军的第一次战斗,但对刘演来说,此战意义非比寻常。舂陵军并不稳定,如果不能取胜,很可能会如鸟兽散。面对即将到来的血战,刘演的内心没有恐惧,就像饥饿的老虎见到猎物一样,更多的却是按捺不住的激动与兴奋。战鼓一响,刘演一马当先,猛虎一般杀向敌营。看到主帅身先士卒、率先垂范,舂陵兵军心大振,刘稷、刘赐及舂陵诸子弟紧随其后,潮水一般涌向敌人。莽军阵营稍动之际,在刘嘉、刘玄的引领下,王匡、陈牧带领新市、平林兵突然从侧后方杀向敌军。莽军大溃,新野尉带领少数随从仓忙向北逃窜。可能新野尉当时正穿着红色的武将服装,刘秀胯下“战牛”发疯一般冲向新野尉,刘秀一剑将其刺死马下。想想刘秀也真够“可怜”的,作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战神皇帝”,上学时骑驴、起兵时骑牛,直到战场获胜才抢了新野尉的坐骑,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战马!
    新野尉被杀的消息迅速传到临近的湖阳县,湖阳尉马上带兵前去围剿联军。两军在唐子乡遭遇并立刻投入了战斗。战斗双方势均力敌,互有伤亡。湖阳尉由于粮草充足,后有援军(严尤大军),见天色已晚,新军不能速胜,于是便鸣金收兵,休整兵马,在唐子乡驻扎下来。舂陵军则不同,他们粮草不足,又无援军,如不能速战速决,就有不战自溃、被莽军“包饺子”的危险。正在为难之际,宗室刘终向刘演献了一条妙计。
    刘终是舂陵刘氏宗室、光武族兄,与光武少相亲爱。
    刘终和几十名士卒,全部换上新朝官吏服装,带着几大车好酒好肉及严尤给湖阳尉的亲笔信(刘秀曾与严尤打过交道,这封信是其仿写),趁着夜色绕到唐子乡南面,装着从南方来的样子。刘终来到新军大营前,自称江夏郡掾史,奉五威将军严尤的命令特来犒劳讨贼大军,并同时呈上严尤的“亲笔信”。最后还特别强调,严尤大军离唐子乡不到二十里,湖阳将士今天晚上要吃饱喝足,明天共成大功。湖阳与江夏相距几百里,湖阳尉也不认识江夏郡掾史及刘终等人,便信以为真。于是新军将士开怀畅饮,很快就东倒西歪、乱成一团。就在湖阳将士失去戒备之时,刘演率领联军悄悄潜入新军背后突然袭击,一举杀入新军大营。刘终见时机一到,没等湖阳尉反应过来,就手起刀落,结果了他的性命。
    与长聚之战相比,这更是一场大胜,联军不仅斩杀了新军全部将士,而且收获了大量粮草辎重。但在战利品分配问题上,联军内部产生了激烈的冲突。
    人们常说“金钱如粪土”、“金钱乃身外之物”,但在真正面对金钱的时候,上至王莽等帝王、项羽等英雄,下至平民百姓间父子成仇、夫妻反目、相爱相杀,又有多少人能够免俗?更何况是舂陵军与绿林军这种因利而聚的“反贼”呢?因嫌战利品分配不均,新市、平林众将士心中由怒生恨,想要反攻舂陵军!
    刘秀知道后大惊,这万里长征般的“革命事业”一步还没走完,“同志”就要火并,以前所有的努力可能都要化为灰烬。刘秀连忙做舂陵军的思想工作,晓以利害,权衡得失,然后收集刘氏宗族所得财物,全部给了新市、平林兵。绿林二部将士非常高兴,终于与舂陵军“化干戈为玉帛”。
    李轶回到宛城之后,把与刘演所议之事报告李通,李通随即派遣族侄李季到长安,告知父亲起兵事宜,并要李守速回宛城。李季途中病死,但李守通过其他途径已知道李通起兵之事,便打算秘密逃出长安。李守同乡黄显当时为中郎将,素与李守交好,听闻此事后对李守说:“现在长安城门禁森严,你长的又那么特别(像姚明一样),到那时不仅逃不出去,还会引起王莽的怀疑,不如辞官。现在事情还没有发生,你若带领家眷出了长安,祸则免矣。”李守听从了黄显的建议,便上书王莽乞骸骨。但王莽最近比较忙,也不知是忘记了还是没来得及看,奏章便留在了他居住的宫廷。不久李通“谋反”之事被发觉,李通亡奔刘演,王莽知道后,便把李守抓进监狱。黄显连忙向王莽求情说:“李守忠信于朝廷,听到儿子谋反之后,不愿逃亡,其拳拳之心、殷殷之情堪比率礼侯刘嘉。臣愿与李守一起随大军东归宛城,让他劝说其子来朝廷负荆请罪。如若不听,再令李守北向自刎,以谢皇上大恩。”王莽同意了黄显的建议,这时恰好前队大夫甄阜又一次派人向王莽报告李通起兵之状,王莽大怒,想要立即斩杀李守,黄显再次“据理力争”,于是黄显与李守一起被诛。王莽然后又搜捕李守在长安的所有家属,不论男女老幼,全被杀害!
    与此同时,南阳郡也诛杀了李通兄、弟、妻、子、宗族等六十四人,并全部在宛城公开焚尸!要做“从龙功臣”是有代价的,但这个代价对李通来说也未免太大了!这件事直接改变了李通的性格,他后半生的唯一目的就剩下了“报仇”,除此之外再无其他。就算是后来位极人臣,他对“政治”却再也没有了兴趣。就像中国一作家所说的那样:就算将来我得到人间一切有价值的事物,我也不会全然处属于快乐,因为烙伤已经无法去除!
    刘演起兵之后,邓晨很快也在新野举起了反莽大旗。乘新野尉率兵围剿舂陵军之机,邓晨率领宾客及宗族几百人攻打新野县城。由于新野宰早有准备,邓晨攻城失败,遂带领家眷、宾客及部分宗族亡归刘演。为了泄愤,新野宰毁污了邓晨的住宅并焚烧了他家的祖坟。邓氏族人愤怒地说:“自家富足,何故追随妻族入汤镬中”但邓晨坚信“刘秀当为天子”这一谶言,始终没有一丝后悔!
    联军唐子乡大胜之后,刘演等人率军北上,计划占领宛城,依靠宛城坚固的城池,进可攻退可守,然后以此为根据地兵分两路,西入武关,北进洛阳,推翻新莽政权。联军到达宛城南面的棘阳县时,李通、邓晨分别率领门客与部分宗族与刘演相遇,刘演一番宽慰之后,三方合兵一处,军威大振,开始进攻棘阳县城。
    8.一波三折
    岑彭字君然,南阳郡棘阳县人,时任棘阳县令。闻汉兵至,岑彭以为棘阳城小兵乏、粮草不足,不足以与汉兵为敌,如果固守,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牺牲,于是便放弃棘阳城,带领家属和士兵投奔前队大夫甄阜。甄阜大怒,怪岑彭不战而逃,便拘捕了他的母亲和妻子,令其戴罪立功。
    汉军占领棘阳城,想要进攻宛城,于是兵至小长安。王莽前队大夫甄阜、属正梁丘赐连忙引大兵杀来,以岑彭为先锋,在汉军正前方摆开了阵势。刘演提马来到阵前,对岑彭说:“王莽,篡国逆贼也,鸩杀平帝(西汉末代皇帝),囚禁孺子(西汉末代太子),天下皆知。君然祖上世食汉禄,理应报效国家,重振汉室,今反而助纣为虐、荼毒万民,做让祖上蒙羞之事。何不与我共诛残暴,成千秋之业?”岑彭也不答话,率领千余先锋部队猛扑过来,汉军势大,莽军败走。由于天色已晚,害怕中了埋伏,刘演也不追赶,鸣金收兵。
    第二天一大早,天降密雾,数步之内不见人影。岑彭又率莽军阵前挑战,刘演率军迎击,莽军再次“大败”。刘演想要乘“胜”追击,刘秀素来谨慎,对刘演说:“现在天有大雾,敌势不明,如果冒然追击,恐中敌人奸计。甄阜驻兵小长安,宛城必然空虚,不如趁此密雾,绕过小长安北上,宛城一举可得。”
    刘演已经被起兵以来接连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心中早已滋生轻敌与骄傲的种子,他说道:“莽军连败,兵无战心,不足虑也;我军新胜,士气正旺,正是一鼓作气全歼残敌的大好时机,气可鼓而不可泄也。”刘演终不听。
    刘演以刘祉为先锋,让王凤、陈牧殿后,自领中军指挥调度并保护汉兵家属,倾巢而出追击莽军。由于大雾,汉军不知不觉走进一山谷中。突然两侧伏兵群起,箭如雨下,莽军潮水般俯冲下来,岑彭立刻命令大军停止“逃窜”,后队变前队,也加入到对汉军的围猎之中。汉兵顿时大乱,像无头的苍蝇般四处逃窜,哭喊声与惨叫声响彻整个山谷。这哪里是战争,分明是一场蓄谋已久的围猎与屠杀!
    刘秀在杀开一条血路后终于骑马逃出山谷,在前方突然看到小妹刘伯姬,刘秀不敢怠慢,在战马经过刘伯姬的一刹那间,单手将小妹拽到马上,共骑飞驰而去。二人刚行不远,又遇到二姐刘元及刘元的三个女儿。刘秀就要拉二姐上马,刘元连忙摆手道:“赶快逃命吧,你救不了我们,不能再无辜搭上你们的性命!”然后用尽全身的力气往马身上一拍,战马悲鸣一声便飞奔而去。这时追兵已至,兄妹二人眼睁睁地看着二姐及三个外甥女被莽军杀害。刘秀再也控制不了自己的泪水,大声呼喊着二姐,但在理智的驱使下还是快速逃回棘阳城。
    小长安兵败后,剩余汉军逃归棘阳城,刘祉也由“前锋”变成“后卫”,死守棘阳城门。甄阜抓捕了刘祉的母、弟、妻、子,并以他们为人质要挟刘祉开城投降。刘祉放声大哭,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对母亲说:“自古忠孝不能两全,祉不能顾私恩而废大义,请母亲原谅儿子不孝!”刘祉终不投降,甄阜便在阵前当场斩杀了刘祉的母、弟、妻、子!
    在小长安之战中,汉军损失惨重:数千汉军被杀;刘秀的二姐刘元、二哥刘仲及三个外甥女,刘良的妻子及两个儿子,刘祉的母、弟、妻、子,刘嘉的妻、子,都被莽军杀害!刘秀的母亲樊娴都年事已高,为减少后顾之忧,起兵之前便被刘演、刘秀兄弟送到湖阳县舅家生活。刘演起兵后,舅舅一家也受牵连被湖阳官府抓捕入狱,小长安惨败的消息传入湖阳后,樊娴都年迈的身体再也经受不了这屡次三番的刺激,也很快去世了。刘秀母亲去世后,一樊氏族人收敛了樊娴都的尸体,然后便被草草掩埋了。
    有人认为,在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王朝的开国皇帝中,刘秀夺取天下的过程是最容易的。但事实恰恰相反,刘秀是最难的,不是“最难之一”。包括刘邦和朱元璋在内,他们没有谁像刘秀那样,由于战争失去如此之多的亲人,而且这还只是开始,在刘秀艰难的称帝之路中,还有更大的危险与苦难在等着他!
    甄阜是一位优秀的将领,在小长安之战中,他先佯攻,再佯败,然后诱敌深入,待敌人进入伏击圈后,利用大雾给敌人致命一击,这与韩信战胜龙且的潍水之战如出一辙,只不过韩信用的是“水”,甄阜用的是“雾”。
    刘演也是一位优秀的将领,其勇猛程度甚至不输于项羽,但汉军小长安之战的惨败,他还是要负主要责任。和项羽一样,刘演身上最大的弱点也是“轻敌与自负”,如果他不冒进,如果他听取刘秀的建议,就不会有这场惨败。这个弱点对刘演来说是致命的,后来他就是因为轻敌才丢失了性命。但刘演身上也有项羽不具备的优点,他不会像项羽那样垓下一战之后便一蹶不振,他很顽强,只要遇到一丝机会便会满血复活!
    现在的联军人心惶惶,随时面临着土崩瓦解的危险。面对失去亲人的痛苦,舂陵军中一片哀嚎,如果万物有灵,听闻今日之惨状,木石也会为之伤心。有愤怒请战的,有埋怨刘演指挥不力的,甚至还有因失望、害怕想要离开的,舂陵军中乱成了一团。看到舂陵军元气大伤,也没有了利用价值,新市、平林二部在表示过“深切哀悼”后,也欲离去。
    联军要想避免解散的风险,必须增加信心,而要增加信心,则要壮大自身实力、寻找新的同盟军。刘演于是带着刘秀、李通来到宜秋下江兵大营,说:“愿见下江兵一贤将,共议大事。”成丹、张卬共推王常,刘演对王常说:“高帝以来,圣圣相承,国家强盛,百姓富足。至王莽,诛贤良,布爪牙,弑平帝,囚孺子,编造谶言,篡得天位。官员欺上瞒下、卖官鬻爵,百姓辗转沟壑、易子而食,此正是天亡莽贼之时,人心莫不思汉!南阳起兵以来,我军连胜,虽前有小长安之败,乃指挥失当,兵众不足所致也。如得下江之助,则三辅可定,天下可图也!”王常大悟道:“常起于草莽、昧于山林,忽闻高论,如拨云雾而见青天,愿肝脑涂地,助伯升成千秋大业!”刘演大喜曰:“如事成,岂敢独享之哉!”于是与王常心投意合,深相交结而去。
    王常向成丹、张卬言说与刘演交谈之状,成丹、张卬凭其兵多势众,同声说道:“大丈夫起兵,当各自为主,为何要受制于人?”王常把刚才刘演所言又向二人重复一遍,最后又说道:“若自恃强力,必得而复失。以秦始皇、项羽之势,尚且最后覆灭,何况你我草莽相聚于山林。今来议事者,乃刘氏宗室,皆深谋远虑,非池中之物,与之并合,必成大功。”下江诸将虽才蔽识浅,然素敬王常“慷慨有大节”,都说道:“无王将军,吾属几陷于不义,愿听王将军。”王常与是率众与汉军合。
    甄阜、梁丘赐乘小长安大胜之余威,留粮草辎重于蓝乡,率精兵十万向南度过淳水,到达沘水岸边,在淳水与沘水之间扎营,烧毁两水之上桥梁,然后亲穿孝服誓众于军营:“不尽灭汉贼,誓不回还。”
    伯升于是犒劳三军,设立盟约,休兵三日,分为六部,钳马衔枚,夜袭蓝乡,尽获莽军粮草辎重。甄阜大惊,想派兵增援蓝乡,可桥梁早已被自己烧毁,只能隔河眼睁睁的望着自己的粮草辎重被汉军抢走。第二天凌晨,汉兵自西南攻甄阜,下江兵自东南攻梁丘赐。仇人相见,分外眼红,刘秀、刘祉、刘嘉等舂陵诸子弟个个以一当十,发疯一般冲向敌军,要为死去的亲人报仇。在交战过程中,刘祉手刃甄阜,莽军大溃,开始四散逃窜,由于桥梁被毁,士兵纷纷跳入河中,莽军溺死、被杀者不计其数。与此同时,下江兵击溃莽军,梁丘赐也被校尉臧宫刺死。臧宫字君翁,颍川郏县人。年轻时曾为县亭长、游徼,后率宾客入下江兵中为校尉。因臧宫亲自斩杀梁丘赐,性格又“勤力少言”,甚得刘演、刘秀兄弟喜欢,在刘演的请求之下,臧宫被“借入”汉军,从此便成为了刘秀的心腹大将和铁杆粉丝。
    我想甄阜一定熟读《史记》,上次他模仿韩信潍水之战,获得了大胜,这次他又想抄袭项羽巨鹿之战,破釜沉舟、素服誓众。可是他却忘记了“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的道理。 当军队处于绝境之时,既可能像楚军那样,激发出强烈的战斗意志,使其奋勇杀敌, 但也可能像莽军那样,打击他的战斗自信,使其快速投降。再加上粮草辎重被劫,莽军的失败也就在所难免了。
    王莽纳言将军严尤、秩宗将军陈茂闻阜、赐军败,引兵欲先占据宛城。刘演也“陈兵誓众,焚积聚,破釜甑”,向宛城进发。汉军与莽军在育阳相遇,汉军大破莽军,斩首三千余级,严尤、陈茂弃军而逃,刘演遂自号柱天大将军,兵围宛城。
    沘水之战血淋淋的教训表明,“破釜沉舟”是有风险的,并不是人人都可成为项羽。但刘演偏不信邪,而且最后还成功了。他那种自信与胆略、“寇可往我亦可往”般的英雄气概让人惊叹,在整个两汉之交,无人能出其右!
    各位朋友能喜欢我的文章就是我最大的快乐,因为大家让我感觉到,那么长时间的努力,终于没有白费!
    9.刘玄称帝
    沘水之战后,莽军多降,百姓归心,联军发展到十余万人。部众虽多,但各自为战而军令不能统一。在李通与邓晨的提议下,联军诸将召开大会,欲立刘氏。舂陵诸刘、南阳豪杰及下江王常部认为刘演众望所归;新市、平林诸将帅及下江张卬、成丹部出身草莽,平时打家劫舍、放纵无度,害怕刘演军纪严明、赏罚必信,而贪圣公懦弱,则欲立刘玄。诸将意见不能统一,于是暂时休会。绿林诸将恐夜长梦多,决定强立刘玄,于是突召刘演等豪杰来绿林大营“议事”,强迫其同意。诸豪杰不为所动,仍坚持拥立刘演,张卬、朱鲔等大怒,手扶刀柄,气氛陡然紧张起来。好汉不吃眼前亏,为避免遭到毒手,刘演决定缓和气氛,以退为进,开始发表自己的观点:暂缓称帝。
    刘演的观点主要分为三层意思,首先是感谢。感谢各位“绿林好汉”尊立刘氏,其德甚厚,令刘演感激涕零。
    其次反面论证。论据主要有三:一是赤眉在青州、徐州起兵,有数十万之众,如闻我们南阳刘氏称帝,必然效仿,也会有所立。如此以来,王莽未灭而宗室相攻,外患未除便祸起萧墙。如现在便举尊号,只能令亲者痛、仇者快,怎能消灭莽贼?二是枪打出头鸟,先称帝必然失败,陈胜、项羽即为活生生的例子,太祖高皇帝(刘邦)后起,反而成功。三是宛城未拔,实力不足,容易成为“天下准的”。
    最后正面论证:若赤眉所立者贤,我们可以“从之”;若赤眉“无所立”或所立者不贤,我们就打败王莽和赤眉,然后再称帝,时间也不晚。
    面对绿林将领的突然刁难,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刘演就提出了反驳的观点,而且从正反两个方面摆事实、讲道理,逻辑严密、层层推进、滴水不漏,大部分将领无不点头称是。但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与流氓讲道理,简直就是对牛弹琴。张卬突然拔出佩剑,猛扎地上,说道:“做大事不能犹豫,今日之议,不得有二。”朱鲔随即大声说道:“张将军所言极是,圣公(刘玄字圣公)称帝,就在今日。”王匡、王凤、陈牧、成丹等如大梦初醒,很快由刘演的粉丝变成了黑粉,也纷纷附和朱鲔。
    公元二十三年二月初一,众人在淯水边的沙滩上设立坛场,陈列军队、举行登基大典。刘玄即皇帝位,南面而立,接受群臣朝拜。刘玄素来胆小懦弱,见此场面,羞愧流汗,话都说不出来。于是大赦天下,建元曰更始元年。以刘良为国三老、王匡为定国上公、王凤成国上公、朱鲔大司马、伯升大司徒、陈牧大司空,其余都封为九卿、将军。于是豪杰失望,多不服。
    有人认为刘玄并不胆小懦弱,这是刘秀称帝之后,史学家们揣测圣意,在基本事实无法改变的基础上,在细节方面故意黑化刘玄。但我认为并没有黑化,至少在称帝之前,这就是刘玄的性格。
    刘骞被杀之后,作为亲哥哥,刘玄因为恐惧,便隐姓埋名,消匿于江湖;作为堂哥和堂侄,刘赐和刘信则变卖家产,杀死仇家,亡命于天涯。至少和刘赐、刘信相比,刘玄就是懦弱的!
    站在客观的角度,刘玄和刘演相比,谁最有资格称帝?我认为应该是刘演。绿林军只知打家劫舍,没有军事谋略,更没有政治目标。从公元十七年起兵到公元二十二年,五年多的时间内,绿林军惶惶如丧家之犬,从荆州被赶到南阳郡。刘演起兵之前就“怀复社稷之虑”,起兵时更是定下了“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远大政治目标,与绿林合兵后,三个多月便杀甄阜、举尊号、破王莽数十万大军。从在军中地位来讲,刘演是舂陵军“带头大哥”,而刘玄只是陈牧手下的安集掾,军中顺位并不高。
    刘演最后没有称帝,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首先,起义军主要由舂陵、新市、平林和下江四部组成,而刘演仅仅获得了舂陵和下江王常部的支持,邓晨、李通等南阳豪杰势力较小,没有足够的话语权。
    其次,刘玄是新市、平林和下江大部的唯一候选人,他们坚决反对刘演称帝。对刘赐、刘祉、刘嘉、刘顺等舂陵刘氏来说,他们与刘玄的血缘关系反而比刘演更近。南阳李氏和王常要辅助的是刘氏,而不是刘演本人。所以对刘演的支持者来说,刘演只是他们的第一候选人,而不是唯一候选人。在刘演被绿林三部否定的情况下,他们并不会激烈反对刘玄称帝。在整个起义军中,恐怕也只有刘秀和邓晨才是刘演的最坚定支持者。
    最后,在议事过程中,绿林三部来了一次突然袭击,为刘演等人设计了一个精心策划的鸿门宴,舂陵刘氏及南阳豪杰没有任何思想准备,被迫接受了刘玄称帝这一事实。
    现在我们看一下,刘玄称帝后,王莽的应对措施。有人认为王莽是一个穿越者,因为他实行土地国有制,与社会主义的土地制度非常相像。实际上这纯属扯淡,王莽只是照搬周朝时期的土地政策,并没有什么创新,更谈不上“伟大”。如果用两个词来形容王莽,那就是“虚伪”和“奇葩”。面对刘玄称帝和如火如荼的起义大军,王莽主要采取了以下几个让人惊掉下巴的奇葩政策:
    第一是结婚。难道王莽要与刘玄、刘演等人联姻?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双方恨不得吃对方的肉、喝对方的血!难道王莽要御驾亲征,不成功便成仁,通过这种方式与心爱的女人做最后的诀别?那就更不可能了,王莽才不会干这种傻事呢!王莽这样做的唯一目的是给刘玄、刘演等人看的,王莽要让他们知道自己是多么年轻、多么强壮,从而让百万大军知难而退、乖乖投降!于是王莽染黑了自己的头发和胡须,征选全国年轻、美丽的女子,立杜陵县史家的女儿为皇后,送彩礼黄 万斤。设置和嫔、美御、和人共三人,嫔人九人,美人二十七,御人八十一,共一百二十人,爵位分别比照三公、九卿、大夫、元士。如果按照王莽的想法,还要什么百万大军、三公九卿、贤臣良将,只要三宫六院就可以了,遇到困难就选一次嫔妃,既能吓跑敌人还能娱乐自己,当皇帝也太容易和舒坦了。
    第二是“厌胜之术”。厌胜术是一种巫术,在古代常用来避凶祈福、诅咒别人。汉武帝时期的巫蛊之祸起因就是“厌胜之术”,江充诬陷太子刘据利用木偶诅咒汉武帝,从而造成包括太子刘据和皇后卫子夫在内的数万人被杀,数十万人受到牵连。现在生活当中也很常见,动画片中懒羊羊就经常说“画个圈圈诅咒你”,还有人经常咒骂别人“不得好死”。这种既难登大雅之堂、效果又不好验证的东西,竟被王莽当做主要的退敌手段,王莽真有喜剧演员的潜质!
    王莽亲自去长安城南郊,开始命人铸造威斗。威斗形状像北斗,长二尺五寸,是用铜掺入五色石子铸成。据说威斗很灵,只要将斗柄对准敌人,然后念咒语(比如汉军必败),咒语很快就会实现,王莽想要用它来震慑和消灭敌人。铸造威斗的那天,天气特别冷,有的官员和工匠都冻死了。威斗铸成之后,王莽命司命扛着它,外出时就让司命走在前面,回宫后又让司命把它放在自己身边,就像死人出殡时孝子拿的灵幡一样!
    王莽又对大臣说:“黄帝成仙之后,居住在昆仑山,后来的英明帝王,都应该在终南山上演奏仙乐,我很愚笨,没有遵照执行,所以才会盗贼猖獗,现在总算明白了。”有“好事者”便向王莽献《新乐》于明堂、太庙。人们听到《新乐》的曲调,都私下说道:“声音低沉而凄凉,如同哀乐!”
    做完这一切之后,王莽仍然意犹未尽,他翻遍古书,发现黄帝战蚩尤之时,曾乘坐一种“豪华战车”。于是又仿照黄帝,建造一个六匹骏马拉着的、带有九重华盖的四轮复古车!当王莽坐进车里,竖起九重华盖,远远望去,五彩缤纷、光鲜艳丽,就如同达官贵人出殡时的灵车!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这个令人啼笑皆非的场景:在当时长安这样一个大“灵堂”里,王莽坐上“灵车”,司命手拿“灵幡”,乐师演奏着“哀乐”,黄衣力士在左(传说中黄帝就是这么成仙的),文武百官在右,一路上浩浩荡荡,如果这时再点缀一些哭声,简直就是王莽在为自己提前准备了一个豪华的葬礼!这还真的不是假设,过不了多久,当这种场面再次出现时还真的会有哭声,而且哭得震天动地,这是后话,我们以后再说。
    第三,多设军职。王莽见贼势浩大,将士不足,便招募天下“雄俊”,广设军职。王莽下诏书说:“我伟大的皇初祖考黄帝平定天下(王莽为证明自己称帝的合法性,向百姓宣传自己为黄帝后裔),亲自统帅军队并担任上将军,内设大将一人,外置大司马五人,大将军二十五人,偏将军一百二十五人,裨将军一千二百五十人,校尉一万二千五百人,司马三万七千五百人,候十一万二千五百人,士吏四十五万人,兵士一千三百五十万人。我也要全部设置起来。”于是设置前大司马、后大司马、左大司马、右大司马、中大司马的五人,封各州牧为大将军,各郡卒正、连帅、大尹为偏将军,属令长为裨将军,各县令为校尉。王莽派遣使者向全国各州、郡、县下达任命诏书,每天有数十人,以至于长安城内供使者乘坐的专车和马匹都不够用了,不得已便向民间征用。
    王莽真是一个“军事天才”,在其弹指一挥间,新莽王朝便凭空增加了数十万战将和千万大军。不知王莽是被汉军吓傻了,还是喝酒喝高了,他的这一“妙计”根本就没有可行性。“将军”还好说,新莽王朝有的是官吏,不管他们会不会打仗、愿不愿打仗,反正“将军”的帽子是给他们扣上了,至于以后的事情就与他王莽无关了。可上千万的士兵从哪里来?据有关学者推测,在新莽晚期,全国人口大概有两千多万,如果再除去老、弱、病、残、妇女、儿童,理论上能够参军的男性不会超过一千万,就这还是把全国的义军包括在内。况且王莽也没有和刘玄商量啊,人家刘玄也做皇帝了,他愿意成为你的一个小兵吗?
    这就是王莽应对起义大军和刘玄称帝的措施:百策而无一用。
    10.略地颍川
    刘玄称帝后,派王凤、刘秀、马武、邓晨等人分别带军进攻颍川郡。当刘秀领军经过颖阳时,王霸带领门客求见,说:“将军起义兵,霸不自量力,仰慕您的威信品德,愿做您的马前卒。”刘秀大喜说:“我的梦想就是与贤士共成大功,秀承蒙元伯厚爱,不胜欢喜。”于是王霸及其门客便留在刘秀军中。
    王霸字元伯,颍川郡颖阳人,自幼喜爱儒学,其父曾任颍川郡决曹掾。王霸年轻时曾任监狱小吏,常常感叹不乐其职,其父感觉他不同常人,便让他去长安太学求学。颍川的汉军将领很多,刘秀的官职更不是最高,王霸之所以先拜刘秀,可能也有私人原因,因为他与刘秀年龄相仿,是太学校友,与刘秀应该有过一面之缘。
    刘秀初进颍川,不识颖阳地理人情,王霸作为颖阳(河南襄城县)土族,又曾在县衙任职,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于是便向刘秀推荐了一个颖阳老乡:傅俊。
    傅俊字子卫,现为襄城一亭长。作为一基层小吏,他对新莽王朝的政治腐败、百姓疾苦有深刻体会,知其难以长久,南阳兵起后,便四处交结豪杰,图谋大事。傅俊与王霸自幼便相识,在王霸的引荐下,傅俊进见刘秀,与刘秀相谈甚欢,并为刘秀的仁厚、儒雅又不失大气的个人魅力所折服,从此便成为了刘秀的铁杆粉丝。于是傅俊决定起兵以响应汉军,与刘秀军共攻襄城。
    襄城县衙收捕了傅俊的母亲、弟弟和亲族,并以他们为人质要挟傅俊投降,傅俊不从,襄城令欲杀之。马成说:“天下事未可知,且做大事者不顾家,杀了他们只能坚定傅俊反抗朝廷的决心,还可能为自己带来祸患。为达目的而杀人亲戚,君子不为也。不如囚之,以待时变。”襄城令不听,便杀害了傅俊的母亲、弟弟和亲族。马成字君迁,南阳郡棘阳人,现为襄城一县吏。
    傅俊大恸,便与刘秀、王霸等人奋力攻城。城破之后,刘秀对傅俊说:“君迁忠义,曾劝襄城令勿杀汝亲戚,望留其性命。”然后让傅俊暂代三天襄城令。傅俊在全城大肆搜捕襄城令亲族及其他参与杀害其亲戚的相关人员,皆杀之。
    攻破襄城后,刘秀带领王霸、傅俊、马成等人又先后攻下定陵、郾,一路获得大量牛马财物、谷数十万斛,然后转运到宛城下(伯升正攻宛)。
    随后刘秀等人举兵北上,到达新密,与厌新将军刘茂汇合。刘茂,刘终父刘歙之从弟,光武族父也。在刘演舂陵起兵的同时,刘茂也率众在现在的郑州起兵,攻下颍川、汝南数十县,人数发展到十余万人,当刘秀等人在颍川郡南部驰骋之时,颍川北部也被刘茂攻破。刘秀北上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扫荡王莽在颍川的残部,攻击新莽援军,二是“招安”刘茂。
    作为兵众不亚于绿林赤眉、割据一方的“带头大哥”,又是刘秀本家叔叔,大部分人脑海中可能马上会涌现出一位四十多岁、如刘演一般的英雄豪杰形象,但实际上刘茂当时还是一个不满十八岁的“娃娃”。在他这个年龄,当我们大部分人还在高中读书、甚至因为贪玩被老师家长批评的时候,人家刘茂已经独率大军,执天下之牛耳!他不仅军事才能突出,而且很有眼光和主见,刘玄称帝后,曾派刘歙“招安”刘茂,他当时就看到刘玄难成大事,明确表示不愿与之为伍。
    刘秀身上有一种特殊的亲和力,不论是忠厚木讷、寡言无趣的直男(比如朱祐),还是不食人间烟火的文人雅士(比如严光),甚至好勇斗狠的“猛人”(这个更多,比如马武),刘秀都能与其玩得不亦乐乎,并把他们吸引到自己身边。我们不知道刘秀对刘茂说了什么,反正这个天不怕地不怕、“红孩儿”般桀骜不驯的刘茂对他这位大侄子非常满意,刘秀便在刘茂大本营驻扎下来,并与刘茂一起西进阳关,兵锋直逼洛阳。
    与此同时,王凤、马武等攻下昆阳,并西进父城,被冯异击败后退守昆阳城。
    当刘秀、王凤等在颍川西部攻城略地的时候,刘玄又派“娃娃将军”赵憙率军攻入颍川东部。赵憙字伯阳,南阳郡宛县人。十四岁时从兄被杀,从兄无子,赵憙便思欲报仇。当其带领好友进入仇家时,仇家皆疾,病卧在床,毫无还手之力。赵憙认为趁人之危非仁者所为,便告知仇家等其病愈之后再来寻仇,并提醒他们那时赶快逃走,说完转身离去。仇家非常感动,病愈之后到赵憙跟前负荆请罪。赵憙却闭门不见,并让人转告他赶快逃走。招惹这样一个执拗的人,仇家只能自认倒霉,最后还是被追踪杀掉了。
    放掉仇家是义,杀掉仇家还是义,赵憙就是这样一个执拗的义人。
    这件事后,赵憙名声大噪。后来舞阴李氏拥城自守,刘玄派柱天将军李宝前去“招安”,李氏不肯降,说:“听说宛城有赵氏孤孙赵憙,以信义著称,只要得其一诺,愿立马投降。”绿林军大都出身草莽,诚信不立,杀降之事时有发生,李氏根本不信任李宝。而赵憙信义之名誉满南阳,得李宝千言,不如得赵憙一诺。刘玄于是征召赵憙,当看到那张“娃娃脸”,刘玄笑着说:“小牛犊子能负重远行吗?”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刘玄拜赵憙为偏将军,使到舞阴,李氏遂降。
    有人说出名需趁早,此言不虚。刘秀辛辛苦苦读了几年名牌大学,又种几年地,然后与哥哥经历九死一生,举起反莽大旗,还牺牲了很多亲人,最后才混了个偏将军。而赵憙一出场便与刘秀平级。
    刘玄大喜,心想赵憙这小伙子还真有两把刷子,于是命赵憙独自带领一支军队,攻伐颍川。赵憙带军在颍川东部攻城略地,从颍川一直打到汝南地界。
    刘玄称帝后,还派刘赐、王常进攻汝南,直达沛郡。当地略定后,刘赐回宛,王常则回师颍川。
    这时的颍川郡乱成了一锅粥,“红孩儿”刘茂在北,刘秀、王凤在西,赵憙在东,再加上王常,莽军一溃千里。整个颍川只剩下冯异把守的父城等五座城池在苦苦支撑,洛阳危在旦夕。
    由于连年饥荒与战乱,数十万百姓携家带口,涌入关中。长安豪族与商人囤积居奇,趁机抬高粮价,灾民饿死者十有七八。王莽命中黄门王业打开官仓,赈济灾民。大小官吏监守自盗,除少部分官粮用于赈灾之外,大部分都进入自己的腰包。王莽听说城中饥馑严重,想要知道赈灾的效果,就问王业。王业说长安饥荒已解,现在接受赈济的都是好吃懒做之人。并把从自己家中拿出的精米细肉让王莽看,并说这就是灾民的日常食物。王莽竟然相信了!
    随着灾民的日益增多和莽军颍川大败之后,王莽终于知道了实情。王莽大怒,知道自己的“诅咒大法”暂时还没能发挥作用,便要进行国民经济的全面军事化和全国性的战争总动员。王莽这次可真是下了血本,决定拿出自己的全部家当,毕其功于一役,在颍川与南阳彻底消灭汉军。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为解决军饷不足的难题,王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反腐倡廉运动。对官吏中的贪污受贿者、巨额财产来源不明者,王莽没收其全部资产的五分之四,以充军费。大力提倡民告官、下级告上级,奴婢告其主。各州、郡、县广设“资产评估机构”,对所有国民的财产进行评估,不论你是高级官吏、富商大户、平民百姓还是无业游民,都要拿出全部家当的三十分之一作为“战争税”,以资军用。最后不仅民怨沸腾,而且“官不聊生”。王莽还恐粮草不足,又将数十种植物混合、捣碎、晾干,创制出一种人工“奶酪”。这种东西既无营养,还口味干涩、难以下咽,估计猪都不一定吃。王莽意犹未尽,又研制出一种“药物”,人吃过之后,不会饥饿。然后命三军携带,以备不时之需。
    王莽靠“和平演变”起家,不费一兵一卒就能夺取帝位,其智商应该不会太低,没想到会想出这种无脑、幼稚的办法。
    武装民众乃胜利之本,王莽又实行“义务兵役制”。他首先武装了全国“被剥夺政治权利”的死刑罪犯、因邻居私铸钱币而被连坐入狱的“倒霉蛋”和达官贵人的家奴,并以其为“精兵”。他还命令各州郡招募军队,并由州郡“一把手”亲自领兵,火速赶往前线。军队总人数不下一百万。
    王莽又广招“奇能异士”。或言度水不用舟楫,可济百万师;或言能飞,可一日千里。王莽试之,那人以大鸟翅膀作为两翼,头和身布满鸟的羽毛,羽毛之间用丝线连接,“飞行”数十步便坠落在地。王莽知其大部分不可用,但他既想获得“惜才”的名声,又想用其来“震慑”敌人,便皆拜为理军,随军出征。更有夙夜连率(相当于太守)韩博对王莽说:“有一奇士,长一丈,大十围,来至臣府,曰欲奋击胡虏。自称巨毋霸,来自蓬莱东南,一马小车装不下,三马大车载不动。睡则枕战鼓,食则用铁筷,此皇天用以辅新室也。愿陛下用四马高车、拿着特制的盔甲与战袍,遣大将一人与虎贲百人迎之于道。长安城门容不下他,应拆除城门以容之。巨毋霸一到,则反贼自溃,天下可定矣。”韩博想要用这件事来讽刺王莽。王莽大怒,把韩博投入监狱,随后弃市。巨毋霸则被留了下来,并随军征伐汉军。看来王莽的种种奇葩行为早已被以韩博为代表的下属们当成了笑话,谁又知道那些“奇能异士”是不是也在讽刺王莽呢?
    最后是选帅。王莽选帅的标准主要有两个:一是忠诚,二是能力。综合这两个标准,大司空王邑都是最合适的人选。王邑乃王莽堂弟,其父王商曾将自己的部分封地无偿赠送给侄儿王莽。王莽对王商、王邑父子很是感激,称帝之后便封王邑为大司空,位居百官之首。论能力,王邑也是身经百战,绝不是大家印象中的“菜鸟”。他曾带兵剿灭刘崇、翟义起义,特别是翟义起义,王邑生擒翟义,并全歼其十万大军。准备好这一切,王莽现在是万事俱备,只欠出征了。
    欢迎大家留言评论!
    @ty_吕文1 2022-09-02 09:01:46
    快更新啊
    -----------------------------
    刚才更新过了
    11.昆阳之战
    四月,王莽命大司空王邑至洛阳,与大司徒王寻发众郡兵百万,号曰“虎牙五威兵”,进入颍川。我们来看王莽雄兵之盛状:
    将帅: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寻。朝廷三公独占其二。王莽特赐王邑杀伐决断、拜官封爵之权,一切军令皆出于王邑。甚至在大军行进过程中,如有百姓吵闹喧哗、占道挡车,王邑可就地斩首,以至于百姓道路以目示意、不敢交谈。
    军吏:王莽征召全国六十三家懂兵法者,每家派数人,分别用车拉着《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吴子兵法》、《姜太公兵法》等兵书,手拿刀、剑、拂尘等武器,皆随军出征,以为军吏。每当遭遇强敌,这些“军事理论家”们便开始拿出兵书“自主学习”,并在其中寻找退敌良策;然后“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最后由王邑“点拨释疑”,一锤定音!
    士兵:走在队伍最前面的是以大象为首的老虎、狮子、豹子、犀牛等“野兽军”,众野兽们齐声咆哮,以助军威,令敌人胆寒。然后是“死神军”,由身高一丈、腰身十围的巨毋霸带领,身后跟着全国各地的死刑犯、囚徒、家奴及亡命之徒。接着向我们走来的是以王邑为代表的“中央军”,只见王邑坐着王莽特赐的灵车,前面一士兵肩扛“灵幡”一样的威斗,缓缓向我们走来。接下来是“地方军”,由各州郡牧守亲自带领。最后是“空军”(浑身插满羽毛的“鸟人”)、“海军”(渡河不用舟楫者)。三军总计四十二万人。如果再加上正从青、徐、幽、冀、蜀、扬四面八方陆续赶来的地方军,总人数不下百万。旌旗辎重,千里不绝。自秦汉以来,出师之盛,未尝有也。
    四月,王邑兵至颍川。五月,严尤、陈茂南阳兵败后北逃,与王邑合军。汉军诸将见莽军兵盛,大部分散逃各地,少部分驰入昆阳。刘秀正带领数千汉兵循阳关,也反走昆阳城。
    王邑进围昆阳。王凤站在城头之上,看到莽军如潮水般蜂拥而至,不仅心惊胆战地说道:“王邑兵马如此雄壮,我命休矣,如之奈何?”俗话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见主帅怯战,诸将皆大惧,尤其想到老婆改嫁、儿子随外姓,甚至有人失声大哭。纷纷带着掠夺的钱财,就要逃出城去。见此情景,刘秀连忙说道:“莽军虽众,然士气低落、兵无战心、色厉内荏,我观之个个都如土鸡瓦狗、插标卖首,不足惧也!”众人大惊,皆回看刘秀,刘秀继续说道:“今兵谷虽少,然城池坚固、众志成城,大家齐心协力抵抗强敌,大功可成;如散归诸城,定会被各个击破。现在宛城还没攻下,伯升不能相救,昆阳一旦失守,数日之间,汉军全军覆没矣!诸将军不齐心协力共举功名,难道还想去守妻子财物吗!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众人大怒道:“刘将军何敢出此言!你父母仙逝,又无妻儿,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怎能理解我等仁孝之心!”说罢便欲出城。刘秀不再言语,便微笑而起。
    王凤等人正要出城,这时探马来报,王邑大军已至昆阳城北门,陈军数百里,不见其后。看来无法在父母妻子面前尽仁孝之心了,诸将面面相觑,便不约而同地说道:“快请刘将军。”刘秀飞奔而来,以剑划地,为众将分析形势:“王邑虽有四十万大军,但广布颍川各县,到昆阳者不过十余万人。昆阳地狭多山,二水绕城(北望蚩水,南临昆水),如数万人去击笼中之虎,能入昆阳城五里之内者,不会超过五万人。此五万人也是各自为战,我们只要集中力量击其一军,一军一败,其他无心恋战,万军自溃矣。城中现有八九千人,足以自守,还不足以败敌,应派数人去郾、定陵求援,然后内外夹击,则昆阳之围可解。”众将皆称是。确实是好计,可是又有谁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冲出王邑数万大军的包围圈,而去外求援呢?这让我想起一个笑话:老鼠开会,讨论如何解决猫患问题。一老鼠提议,应在猫脖子上挂个铃铛,掌握了猫的行踪,大家就可提前躲避了 。众鼠齐声叫好。可是谁去给猫挂铃铛呢?会场顿时鸦雀无声。王凤作为“前敌委员会”一把手,为了给小弟们做个表率,第一个说道:“我愿守城”真不愧是“老大”,在危险面前,他首先就把自己排除了。
    刘秀马上说道:“我愿出城,众将军谁愿与秀同行?”王常、宗佻、李轶、马武、邓晨、赵憙、任光同称“愿往”。刘秀对王常说:“将军久习战事,乃我军定海神针,昆阳城不能没有将军”于是刘秀让王凤、王常守城,与宗佻、李轶、马武、邓晨、赵憙、任光、王霸、臧宫、傅俊、马成等共十三人傍晚潜出昆阳城。当时王邑大军刚到,还未完全合围昆阳城。刘秀等十三勇士趁机出城南门,杀出一条血路,纵马向东飞驰而去。
    王邑大军进围昆阳之时,昆阳城内人心浮动,有的直接出降,有的暗中与王邑、严尤等书信往来,表达“忠心”,王邑、严尤等对昆阳城内动态了如指掌。在汉军第一次召开会议,讨论是战是逃之时,便有降者对严尤说:“昆阳诸将众心不一,有的愿降,有的愿逃,只有刘秀等少数人不取财物,誓与昆阳共存亡。”严尤说:“就是那个美须眉目者吗(眉毛、眼睛、胡须很漂亮)?在长安时我与他曾有一面之缘,此人外表儒雅,能言善道,他怎么会做出造反这种大逆不道之事呢?其不能为朝廷所用,真是太可惜了!”在汉军第二次开会讨论救援之时,昆阳一将领曾秘密写信,向严尤告知此事。由于刘秀等十三勇士出城甚急,严尤来不及调动大军,只派少数人前去拦截。十三勇士个个如猛虎下山,英勇奋战,最后在两勇士战死的情况下,刘秀等人终于冲破严尤的拦截,向东直奔定陵而去。
    定陵汉军恐惧,不愿派兵。刘秀对定陵守将说:“定陵与昆阳仅相距数十里,莽军半日可达。两城辅车相依、互为唇齿,昆阳若破,定陵岂能独存?公忘宫之奇之谏乎(宫之奇曾劝虞君不让晋君借虞之地伐虢,虞君不听,虢破之后,虞国遂亡)?”定陵守将大悟,便借数千兵于刘秀。
    刘秀等勇士出定陵,又东进郾城。郾城守将自认为与昆阳相对较远,暂时无忧,又贪惜钱财,想私分财物,分别用兵看守。刘秀说:“王莽收天下之财汇集昆阳,今若破敌,珍宝超郾城万倍,大功可成;如若为莽所败,首级无存,身死族灭,还要财物何用!”众将心悦诚服,也派数千援军。
    王邑兵围昆阳,严尤对王邑说:“昆阳城小而坚,进攻昆阳,费时且耗兵,即便攻取,也无伤贼势;今假号者(刘玄)在宛,应急进宛城,贼必奔走,刘玄若败,昆阳自服。”王邑说:“我以前围攻翟义,没有生擒刘信,结果被陛下斥责。今将百万之众,遇小城且不能攻下,有损朝廷之威,恐陛下见责。应先屠此城,使贼丧胆,然后踏着敌人的鲜血,前歌后舞,岂不快哉!”王邑不听。于是大军围昆阳数十重,列军营百数,旗帜蔽野,尘土连天,战鼓之声闻数百里。王邑对昆阳城发起立体式的狂暴攻击:在空中,莽军对昆阳城首先进行了地毯式的“箭雨轰炸”,积弩乱发,箭下如雨,百姓打水都要把门拆下背在身上(怕中箭)。在地面,在箭雨的掩护下、在云车和云梯的配合下,莽军如蝗虫一般爬上云梯、涌上城墙,前面的士兵倒下,后方就踏着前方的尸体攻城,城墙之下顿时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在地下,莽军又开挖地道,从地下攻城。昆阳城瞬间就变成了一座人间地狱!
    王凤实在坚持不了了,于是乞降。王邑不许。严尤对王邑说:“孙子曰:全军(使敌全军投降)为上,破军(击败敌军)次之。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王邑说:“昔攻赤眉时,贼多奸猾。朝廷征集数十万大军,携带众多粮草辎重,艰行数月,跋涉千里,贼却投降。大军刚返,贼又反。如此降降反反,徒耗兵财,令朝廷疲于应付。对此无信之贼,必尽屠之。”王邑又不听。王邑、王寻自以为城破在即,意气风发,甚为自信。
    严尤曾任大司马、掌管全国军事,身经百战,精通兵法,于是又对王邑说:“穷寇莫追,围城必阙。四面攻城,敌无退路,必皆死战;若攻三而留一,敌定蜂拥出城,待敌失去城池庇护,我军再追而歼之,贼灭速矣。”王邑已经被眼前的“胜利”冲昏了头脑,终不听。
    当天晚上有流星坠入莽军军营中,第二天白天又有如山的乌云当营而崩,在离地面不到一尺四散开来,莽军吏士非常厌恶!
    网上经常有人说刘秀是“位面之子”,运气好到“爆棚”,即将大败时突然天降陨石砸死敌人。因此得出一个结论:在昆阳之战中,刘秀全靠运气“躺赢”。我认为这是对刘秀的恶意调侃与轻视,也是对其军事能力的怀疑和否认。
    首先这根本就不是陨石。如果是陨石,史书应该记载它对莽军造成的灾难性后果:比如莽军因此死亡的人数、陨石及陨坑的形状和大小等。但所有史书均未记载此后果,甚至《资治通鉴》就未记载此事。对于“天降陨石”这种大事,司马光应该不会忘记。他之所以未记载,合理的解释应该是:他认为此事要么不可信、要么对战争结果没有影响。
    其次它不是陨石是什么。《后汉书?天文志》记载:“莽有覆败之变见焉。昼有云气如坏山,堕军上,军人皆厌,所谓营头之星也。占曰:营头之所堕,其下覆军,流血三千里。”流星只是天象,而不是天体!史学家记载此事的目的只是为了表达莽军必败的天象已现!就像出门见乌鸦就预示倒霉一样,这只是一种封建迷信罢了。
    最后,这种所谓“天降陨石”现象不只昆阳之战所独有,很多史书都有记载。《新唐书?天文志二》:“孙儒攻杨行密于宣州 ,有黑云如山,渐下,坠于儒营上,状如破屋,占曰:营头星也。”
    六月,刘秀带领数千定陵、郾城援兵到达昆阳。刘秀自任前锋,亲率千余步骑在莽军前方四五里陈兵。王邑、王寻大笑道:“此等群蚁,尚不足污吾刃;萤火之光,何敢与日月争辉!”王邑严令诸营部勿动,与王寻率万余人迎战刘秀。刘秀率领敢死队像一把尖刀插入王邑大军,如入无人之境,顷刻间斩首数十级。诸将大喜说:“刘将军平时见小敌怯,今见大敌勇,真奇怪啊?”王霸说:“文叔奋死杀敌,我等岂是座上客,请懦夫退后,勇士居前,共助刘将军!”于是诸将军率领勇士也冲入了王邑军营。
    刘秀就是这样一个人:没事不惹事,有事不怕事。他并不是“见小敌怯”,而是不愿逞匹夫之勇。以刘秀为代表的此类人才是国家的底色、民族的脊梁,他们平时看起来老实、软弱,一旦生命遭到威胁、国家遭遇危亡,便会爆发出强大战斗力,反杀对手、保家卫国。而有些人则正好相反,他们小事拼命、大事惜身,平时好勇斗狠、欺压百姓,一旦“君子一怒”或外敌入侵,会快速被“反杀”甚至投敌叛国!
    本来刘秀的第一波冲击已经打蒙了邑军,他们没想到刘秀真敢“以卵击石”、主动进攻,思想上根本没有准备。还没反应过来,第二波更大的冲击又来了,王霸、李轶、臧宫等勇士奋勇杀敌,王邑大军纷纷落马。诸将胆气益壮,勇力倍增,左冲右突,王邑军阵型稍乱,开始向后退却。由于王邑战前有令,各营部不能擅离相救,王邑几十万大军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主将渐败却不敢相救!
    俗话说擒贼先擒王,刘秀又率三千敢死队冲击王寻、王邑所在中军,向莽军发起了第三波攻击。由于王寻、王邑太过显眼(他们位列三公,王莽特赐其“灵车”),刘秀直扑“灵车”,一枪刺死王寻。王寻也挺“幸运”的,直接死在“灵车”里,也省了棺材钱。
    王凤、王常闻得杀声震天,急登城楼望去,只见汉兵所至,如风卷残云,突然又见王寻被刘秀所杀,二人大喜,连忙率众出城,擂鼓呐喊、鼓噪而出,向王邑发起第四波攻击。中外合势,内外夹击,喊杀之声震天动地,莽军大溃。王常正厮杀间,突见一“巨人”天神般杀来,其所过之处,汉军纷纷倒下。王常料是巨毋霸,连忙弯弓搭箭,用力拉满,箭“嗖”的一声飞出,正中巨毋霸咽喉,巨毋霸如一堵墙一般轰然倒下。傅俊恰好赶来,便一刀砍下了他的脑袋。
    见王邑即将大败,严尤、陈茂再也顾不了“不得擅离”的军令,便挥师杀向汉军,邑军稍定。战事正焦灼之时,刘秀命臧宫、马成等身边将士大喊:“伯升百万大军到。”当时刘演已攻下宛城三日,昆阳将士尚未得知,刘秀不过虚张声势罢了!但这一声叫喊,却如一重磅炸弹,瞬间击垮了王邑大军的战斗意志。经过汉军四次车轮式攻击,莽军将士那一颗颗受伤的小心脏再也经受不了这种惊吓了,便纷纷四散逃去。
    就像新冠病毒一样,悲观怯战的情绪也是会传染的,“莽军兵败”的消息迅速传遍全军。俗话说兵败如山倒,莽军迅速前队变后队、后队变前队,一窝蜂似的拼命逃跑。这时突然电闪雷鸣、狂风骤起,屋瓦皆飞、雨下如注,顷刻之间滍水漫堤,平地水深及膝,连虎、豹、犀、象之属都吓得浑身颤栗、争相逃离。莽军溺死者、相互践踏致死者数以万计,连滍水都被堵塞不流。王邑、严尤、陈茂皆单马踩着士兵的尸体逃去。此战汉军大胜,斩莽将数十、莽兵数十万,尽获其车甲珍宝、粮草辎重,不可胜算。昆阳诸将士用大车把它们运回宛城,一个月都没拉完,剩余的全部焚烧。
    昆阳大战就像是一部灾难与科幻的双料大片,在此战中,刘秀虽然不是主将,但毫无疑问,他是该片的第一男主角,发挥了最为关键的作用。在昆阳大战中,刘秀一战封神,尽显明星光环与王霸之气,在此影响之下,后来许多素不相识的“粉丝”纷至沓来,聚集到“战神”身边,为东汉开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任何事情都有两面,由于此战刘秀的光芒太过耀眼,也给他带来了功高震主的危险。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保卫司马南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2-09-04 02:04:43  更:2022-09-04 02:14:33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