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煮酒论史 -> 历史的变迁——从唐朝开始说起 -> 正文阅读 |
[煮酒论史]历史的变迁——从唐朝开始说起[第1页] |
作者:垓下之围 |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1916年,孙中山先生在浙江海宁观潮后,感怀写下了“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的名句,用简练的语言阐明了自己的世界观。意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声势浩大,总是要向前发展的。 历史最终要向前发展,这个我相信,但是过程中会有反复,这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1945年7月, 杰出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黄炎培先生访问延安时说:“我生60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大凡初期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继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有的因为历时长久,自然惰性发作,由少数演为多数,到风气养成,虽有大力,无法扭转,并且无法补救。” 为什么会反复出现“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呢? 让我们从唐朝开始说起,解剖历史,找到兴衰的原因。借鉴过去,是为了开辟更好的未来! |
公元618年5月,李渊迫使隋恭帝禅位,自己称帝,国号唐,是为唐高祖,定都长安。李渊建立唐朝后,以关中为基地逐步统一中国。 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李氏家族人才喷涌而出,各自建立了不世功业。充足的人才,这是唐朝得以“其兴也勃焉”的重要原因之一。 看看他们李家有哪些牛人? 首先是大统领李渊。无论是电视还是评书,都感觉李渊不是太牛,甚至有点窝囊。我认为既不客观,也不符合逻辑。当时李渊面临的竞争对手有李密、王世充、窦建德等,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能够淘汰这些人,开国皇帝李渊不可能是平庸之辈。李渊韬光养晦,看准时机在太原起兵,迅速拿下长安,整个过程战略正确,始终把控大局,充分发挥李世民等一干大才的作用,统一中国的过程异常顺利,可以说历史上没几个人能做到。也许有人会说是因为有一大堆天才辅助,这话是不假,其实任何时代,都不缺优秀人才,就看统帅能否充分发挥其作用。 再来看看李世民,公元618年,李世民统兵平定西北的薛举、薛仁杲,620年,李世民统兵击败了河东的刘武周、宋金刚,而后又打败了王世充与窦建德,基本统一了北方。 再来看看李渊堂侄李孝恭,在名将李靖的协助下率军迅速平定了割据江陵的萧铣,唐朝基本统一汉地。 李建成贵为太子,要居中协助李渊处理政事,打仗不多,也曾和李世民一起率军打下长安,后又彻底击溃了窦建德的余部刘黑闼,至此平定了河北,李建成也算是杰出统帅。 即使李渊的三女儿平阳公主,也是不同凡响。当父兄在太原起兵时,她在关中散尽家产,招募军队,迅速组建了七万大军,和李建成李世民会师后一起攻打长安,真是一代奇女子。 还有李渊堂侄李道宗,李渊三儿子李元吉,都是当时的猛将,也是立下了赫赫战功,只是被李家其他几位掩盖了光芒。 一个家族,出了这么多能打的军事将领,真是历史上罕见! 然而与他们的武功相比,后续的文治表现,则更胜一筹。他们在某些领域的表现,即使当今的欧美诸国也未必能望其项背,实在是太杰出了。 |
唐朝迅速统一了中国,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盛唐就能出现,还得具备几个条件: 1, 一个自信、能力强、胸怀广阔,事业心强,公平公正的皇帝; 2, 一个人才济济的领导班子; 3, 一个好的政治体制。 唐朝前期政治上采用三省六部制,决策权与行政权适当分离。三省中各省都有长官负责,有严密的下级机构,三省的长官,与中下级官员在工作上有严格的隶属关系。三省中各省是单纯的政权机关,而不是皇帝的个人附属机构。在政务处理上,三省有明确的分工和紧密的联系,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体制从皇帝贵族体制过渡到皇帝官僚体制。 三省中各省是单纯的政权机关,而不是皇帝的个人附属机构。这句话看似平淡,实则太难得了,因为后世的行政机关往往沦为皇帝的个人附属机构。唐朝能够发挥各级官吏的主观能动性作用,而不是过于依赖皇帝旨意。皇帝只要选拔好核心官员就可以了,不必累死在具体的琐事中,累死了也未必能干好。 后世对这个三省六部制评价往往不高,原因是制定三省六部制主要目的之一是为了稀释相权,加强皇权。但是不能否认,在当时那个历史时期,这已经是非常合理的政治制度了。 李世民为首的领导班子+三省六部制,这个组合一旦出现,盛世唐朝就这样产生了,中国历史上最鼎盛的时期出现了。后世虽然也有明君,但是因为没有好的政治制度配合,成就再高也难以在各个方面比肩盛唐。 |
好皇帝李世民,首先是一个自信的人。这话本身是很搞笑的,皇帝还能不自信?还真是这样,后世的皇帝,自信的还真没几个,这是后话,暂时不表。 李世民为什么就这么自信呢? 李世民出身关陇世家,太爷爷李虎,西魏八柱国之一,官至太尉、少师、大都督、陇西公;爷爷李昞,北周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陇西公、唐国公;爸爸是李渊,大唐开国皇帝。这样的出身够牛吧?出身好就能自信吗?未必,现在不少官二代富二代,一样没有自信,需要通过炫官炫富来证明自己。为什么?因为这些二代可能除了出身好,别的方面真没什么拿得出手,心怕别人看低自己。 李世民就不一样,除了出身牛逼,还是难得的大帅哥。历史记载李渊曾经大搞宫廷聚会,有一人名叫温彦博,非常帅气,是当时有名的帅哥。李渊颇为得意的说道:“李世民和温彦博相比怎么样?”由此可见,李世民长相应该也是非常帅气。李世民显然是一名超级高富帅,高富帅拥有超出常人的自信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李世民如果仅仅是高富帅,这也没啥了不起!这样的人多了。李世民还是历史上少有的统帅型军事天才和政治天才,个人单挑能力也是相当出众。虎牢关之战时,李世民谓尉迟敬德曰:“吾执弓矢,公执槊相随,虽百万众若我何!”意思是我射箭,尉迟敬德拿槊,联手可以横行天下。史载李世民曾经去窦建德营三里所侦查敌情,建德游兵遇之,以为斥候也。世民大呼曰:“我秦王也。”引弓射之,毙其一将。建德军中大惊,出五六千骑逐之,从者咸失色”。这些都是《资治通鉴》中的记载。 说了这么多,无非就是说明李世民是高富帅,能力强,非常自信。自信就这么重要?当然重要,如果一个单位,让一个能力弱不自信的家伙出来领导,结果可想而知。领导不自信,就会瞎折腾一些事情,到处刷存在感,自己瞎折腾也就罢了,还会让下属陪着自己瞎折腾,累死大家。对于兄弟单位要求的事情,不加鉴别,一概接收,合理不合理都不敢拒绝。为什么?要表现给更大的领导看,要让兄弟单位说好话,好保住自己的位置,没有自信嘛。自己能力弱,担心能力强的人来抢自己的位置,即使下属中有能力强的人,也要处处压制,风头绝对不能盖过自己。这样的单位,天天瞎折腾,能力强的人又发挥不了作用,能做好吗? 所以,李世民能力强又自信,是多么的重要!因为后面会描述有些皇帝能力超强,但是不自信,一样把国家搞得越来越糟。 |
就是因为李世民自信,胸怀也随之宽广,能容下某些方面比自己更强的人,也相信和允许有人会比自己把事情做得更好,能够团结一批牛人,建立一个坚强的集体,拥有很多超级搭档,这本来就是很正常的事情。之所以这里用了“搭档”这个词,是因为唐以后,臣子逐步沦为奴才,君臣关系越来越庸俗,这很不正常。 再来看看李世民的超级搭档有哪些人? 先说说魏征,魏征这个人,背景相当复杂,按照今天的提拔标准,是很难通过政审的。参加过瓦岗军,跟着李密混。后来瓦岗军混不下去了,跟着李密跳槽到了李唐某个部门,结果呢又吃了败仗,再次跳槽到窦建德下面,混了一段时间。李世民打败窦建德后,他老人家又不得不跳槽到李建成的太子府。玄武门之变后,李建成又完蛋了,魏征终极跳槽到李世民的朝廷,流浪了大半辈子,终于不用再跳槽了!感觉很像一个朋友,跳槽一家公司,倒闭一家,运气比魏征还糟糕,年纪大了,还在一家小公司混着。 好了,魏征这么一个千古名臣,终于碰到正主了。魏征担任谏议大夫一职,一生给李世民谏言少说也是几百次,经常是当着朝廷的面顶牛,弄得李世民恨不得杀了他,当然李世民没有杀他。也许大家会说,两人合作N多年,谏言几百次也不算多啊!当然面对一个人不算多,其他的臣子也要谏言啊,加起来可多了。想一想,李世民也不容易,想干点出格的事情,总有人唱反调。个人虽然难受了,但是国家却出奇的好起来。 |
再来说说一代名将——李靖。隋朝时,李靖任马邑郡丞。李靖曾经察觉到李渊有起兵造反的迹象,欲告发此事。告发没成功,反而自己被李唐抓获。本来要被杀掉,幸而李靖声名在外,李爱看重其才,才免于一死。 李靖先是随从李世民平定在洛阳称帝的王世充,后协助李孝恭平定盘踞在江陵的后梁萧铣政权。李靖劳苦而功高,李渊感动并亲笔写敕与李靖说:“既往不咎,旧事我久忘之矣。”意思是不再记得李靖曾经要告密自己谋反的事情。 随后李靖率军平定了岭南诸州。 公元623年,李靖又是协助李孝恭率军打败杜伏威等,平定了江南之地。李渊这个时候不再吝啬了,大赞李靖可以比肩韩信等古代名将。 公元625年,李靖终于独当一面了,担任行军总管,联手当世名将李绩(就是瓦岗军里面的徐茂公改名的)、薛万彻、苏定方、李道宗等,这些人可比程咬金强多了,率军北上平定了广袤的突厥、吐谷浑等地。 李靖以功进封卫国公,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行列。 当然,超级搭档这个名单还有很多人: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褚遂良、李绩、尉迟敬德等等,不再一一列举。 |
好的统帅、好的班子、好的体制,都有了,看看他们能把国家治理得怎么样? 贞观年间,大唐政治经济蒸蒸日上,出现了贞观盛世的局面。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犯罪率大幅度下降。在某一年里,全国被判处死刑的仅有9人。公元633年的春节,监狱里一个犯人也没有。因为唐太宗大赦天下,下令那些死刑犯可以回家探亲,过完春节后再回来受刑。神奇的是,过完春节后,那些死刑犯竟然一个不少的,都回来了,真是不可思议。 这样的社会治理水平,放眼当今世界,哪个发达的文明国家能做到?超级大国还担心监狱里面人满为患呢! |
李世民在位时期,不断开疆扩土,依靠在战争中锻炼出来的强大骑兵和步兵取得了对北方突厥和西方吐谷浑的军事胜利,并使天山南北各民族重新归服,重新控制西域各国,李世民被回纥、铁勒等部族尊为“天可汗”。接着继续西进,一度把势力延伸到里海的东边。在北方,势力也达到了西伯利亚。往东还一度在朝鲜半岛建立了行政机构。 军事上,基本是打败天下无对手。后面也许还有更强的军队,但是唐朝在军事上怎么说也算是站上巅峰了。当然,打服别人,这不算什么,能让人心服,那才是厉害!唐朝就是这么牛! 现在有个词“万国来贺”,就是来源于李世民时期,唐朝的文化影响力也是后面的朝代所不能企及的。东边隔海相望的日本先后十几次派出遣唐使团来留学。其中有个叫晁衡的遣唐使,则直接进入国子监太学读书,是个名副其实的学霸,最后居然中了进士!晁衡后来写下了很多唐诗,下述是代表作之一。 衔命还国作 衔命将辞国,非才忝侍臣。天中恋明主,海外忆慈亲。 伏奏违金阙,騑骖去玉津。蓬莱乡路远,若木故园林。 西望怀恩日,东归感义辰。平生一宝剑,留赠结交人。 用别人的语言,还是据说是世界上最难学的外语,写出如此深奥的唐诗!居然还能考中进士!这得对中国文化痴迷到什么程度,才能达到如此水准?当然,这样的外国诗人还多得很。 |
李世民在位时期,不断开疆扩土,依靠在战争中锻炼出来的强大骑兵和步兵取得了对北方突厥和西方吐谷浑的军事胜利,并使天山南北各民族重新归服,重新控制西域各国,李世民被回纥、铁勒等部族尊为“天可汗”。接着继续西进,一度把势力延伸到里海的东边。在北方,势力也达到了西伯利亚。往东还一度在朝鲜半岛建立了行政机构。 军事上,基本是打败天下无对手。后面也许还有更强的军队,但是唐朝在军事上怎么说也算是站上巅峰了。当然,打服别人,这不算什么,能让人心服,那才是厉害!唐朝就是这么牛! 现在有个词“万国来贺”,就是来源于李世民时期,唐朝的文化影响力也是后面的朝代所不能企及的。东边隔海相望的日本先后十几次派出遣唐使团来留学。其中有个叫晁衡的遣唐使,则直接进入国子监太学读书,是个名副其实的学霸,最后居然中了进士!晁衡后来写下了很多唐诗,下述是代表作之一。 衔命还国作 衔命将辞国,非才忝侍臣。天中恋明主,海外忆慈亲。 伏奏违金阙,騑骖去玉津。蓬莱乡路远,若木故园林。 西望怀恩日,东归感义辰。平生一宝剑,留赠结交人。 用别人的语言,还是据说是世界上最难学的外语,写出如此深奥的唐诗!居然还能考中进士!这得对中国文化痴迷到什么程度,才能达到如此水准?当然,这样的外国诗人还多得很。 |
李世民在位时期,不断开疆扩土,依靠在战争中锻炼出来的强大骑兵和步兵取得了对北方突厥和西方吐谷浑的军事胜利,并使天山南北各民族重新归服,重新控制西域各国,李世民被回纥、铁勒等部族尊为“天可汗”。接着继续西进,一度把势力延伸到里海的东边。在北方,势力也达到了西伯利亚。往东还一度在朝鲜半岛建立了行政机构。 军事上,基本是打败天下无对手。后面也许还有更强的军队,但是唐朝在军事上怎么说也算是站上巅峰了。当然,打服别人,这不算什么,能让人心服,那才是厉害!唐朝就是这么牛! 现在有个词“万国来贺”,就是来源于李世民时期,唐朝的文化影响力也是后面的朝代所不能企及的。东边隔海相望的日本先后十几次派出遣唐使团来留学。其中有个叫晁衡的遣唐使,则直接进入国子监太学读书,是个名副其实的学霸,最后居然中了进士!晁衡后来写下了很多唐诗,下述是代表作之一。 衔命还国作 衔命将辞国,非才忝侍臣。天中恋明主,海外忆慈亲。 伏奏违金阙,騑骖去玉津。蓬莱乡路远,若木故园林。 西望怀恩日,东归感义辰。平生一宝剑,留赠结交人。 用别人的语言,还是据说是世界上最难学的外语,写出如此深奥的唐诗!居然还能考中进士!这得对中国文化痴迷到什么程度,才能达到如此水准?当然,这样的外国诗人还多得很。 |
李世民在位时期,不断开疆扩土,依靠在战争中锻炼出来的强大骑兵和步兵取得了对北方突厥和西方吐谷浑的军事胜利,并使天山南北各民族重新归服,重新控制西域各国,李世民被回纥、铁勒等部族尊为“天可汗”。接着继续西进,一度把势力延伸到里海的东边。在北方,势力也达到了西伯利亚。往东还一度在朝鲜半岛建立了行政机构。 军事上,基本是打败天下无对手。后面也许还有更强的军队,但是唐朝在军事上怎么说也算是站上巅峰了。当然,打服别人,这不算什么,能让人心服,那才是厉害!唐朝就是这么牛! 现在有个词“万国来贺”,就是来源于李世民时期,唐朝的文化影响力也是后面的朝代所不能企及的。东边隔海相望的日本先后十几次派出遣唐使团来留学。其中有个叫晁衡的遣唐使,则直接进入国子监太学读书,是个名副其实的学霸,最后居然中了进士!晁衡后来写下了很多唐诗,下述是代表作之一。 衔命还国作 衔命将辞国,非才忝侍臣。天中恋明主,海外忆慈亲。 伏奏违金阙,騑骖去玉津。蓬莱乡路远,若木故园林。 西望怀恩日,东归感义辰。平生一宝剑,留赠结交人。 用别人的语言,还是据说是世界上最难学的外语,写出如此深奥的唐诗!居然还能考中进士!这得对中国文化痴迷到什么程度,才能达到如此水准?当然,这样的外国诗人还多得很。 |
崔致远是朝鲜半岛上的新罗人,也是唐朝时期一个优秀的留学生,进士及第,他的诗歌还被收入《全唐诗》。 巫山一段云·潇湘夜雨 潮落蒹葭浦,烟沉橘柚洲。黄陵祠下雨声秋,无限古今愁。 漠漠迷渔火,萧萧滞客舟。个中谁与共清幽,唯有一沙鸥。 当然,还有阿拉伯人也中了进士,在朝廷为官,也能写诗。也有波斯人、高句丽人等等其他国家的大量的优秀人才在长安经商,甚至做将军,做地方官吏,任职中央的官员也有。 这种气象,像现在的哪个国家?像不像美国,全世界的优秀人才都去美国留学,很多留下来为美国服务,世界第一强国才能长期维持繁荣昌盛。长安就像现在的纽约,我不知道长安为什么要改名西安?不理解。 1000多年前的唐朝就做到了:打开国门,吸引全世界人才,欢迎全世界人才!开放,全面开放!可笑的是,后面的朝代一步步闭关锁国,关起门来自己玩,悲剧啊! 这里有个疑问,为什么一定要开放?不开放,我们自己全方位发展行不行?当然不行。社会发展是个多面体,一个面又有N个点。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只能在某些面,或者某些点上走在时代的前面,不可能全方位领先。面或者点的领先有时候是奋斗的必然结果,有时候是偶然产生。闭关锁国,一开始只是在某个面或者某个点落后,时间一长,一定会全面落后,历史也一再证明了这点。 说了这么多,就是表达了这么个意思,唐朝的政治体制、社会治理、文化影响力已经进入了中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军事、经济、科技等虽然也很强,但后面还有更强的)后面的朝代再也没有企及这个高度。 唐朝迅速完成了“其兴也勃焉”的历史过程,没维持多久,就悲剧性的开始了“其亡也忽焉”漫长过程。 |
唐朝过早开始了走下坡路的历程,这是一个漫长而反复的过程。 李承乾8岁左右就被立为太子,因为他是嫡长子,看起来也蛮聪慧的。古人就是很固执,讲究什么立储必立嫡立长,也不动动脑子,长子如果不具备当皇帝的素质呢?或者压根就没兴趣当皇帝呢?霸王硬上弓,硬让人家当,这合适吗?这样的传统,既祸国殃民,也坑惨了当事人。孔子反复强调要反省,也就是说说而已,古人都不当真,这些糟糕的传统,哪怕碰得头破血流一千次,还要继续传承下去。 待李承乾长大后,才发现其素质不行。李世民又刻意亲近魏王李泰,李泰起了夺储之心。这不是在兄弟间制造矛盾吗?李世民本身就有“玄武门之变”的锥心之痛,应该吸取教训才是。真是英明一世,糊涂一时,在接班人这个问题上,李世民犯下了致命的错误。 于是,李承乾有样学样,欲来个“玄武门之变”2,终归志大才疏,失败在所难免,后被废为庶人,不久就死了。精心培养了N年的接班人就这么挂了。 经历过这事,李世民的身体每况俱下,离去世也没几年了,重新选定接班人成了一个急迫的事情,李世民再次犯下了错误。 李泰本身博学多才,年龄也足够大,相对来说是个比较合适的人选。但是又担心李泰上位后,诛杀兄弟,直接失去了机会。 李恪年龄也足够大了,李世民也看得上这个儿子,但因为长孙无忌反对,长孙无忌是李治的亲舅舅,当然偏向于自己的亲外甥了。李世民再次错过了合适的人选。 最后选定了接班人——李治,这就是唐朝走下坡路的开端,为什么这样说呢? |
李治15岁被立为太子,按照常理,李世民有足够的时间来培养他,并从容安排其顺利接班。然而,封建皇帝都是工作到去世为止,李世民去世后,李治并并不具备独立处理朝政的能力,而是安排了长孙无忌和褚遂良2位辅政大臣。 中国历史上的什么托孤大臣、顾命大臣、辅政大臣这种体制,大多数都是喜剧开始,悲剧结束。李治登基后,不可避免与辅政大臣们发生冲突,开始了你死我活的权斗。 但是,唐初的三省六部制并不利于弱势的皇帝掌权,那好,就改变这个制度吧,把三省宰相的下属级别提升起来,重用起来,削弱宰相们的权利,三省六部制名存实亡。结局是李治赢了,辅政大臣们不是被贬,就是被流放。对自己有拥戴之功的亲舅舅长孙无忌也被迫害致死,权斗是没有道理可讲的。 如果李治足够智慧,把三省六部制改成多省多部制,斗争照样会赢,那么后续中国的历史也许会改写。但是历史没有假设,走到哪一步就是哪一步。 偏偏李治身体又很糟糕(所以一再说明李世民选择了一个很不合适的接班人),不得不倚靠武则天来治理朝政。唐朝的臣子们还是有担当的,他们反对后宫干政,一番血雨腥风不可避免,大肆杀戮又开始了。 |
历史上通常认为唐玄宗时期发生的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这个结论值得商榷,我认为李治上位,统治集团内部开始了无休止的权斗,兼顾不了政事,从而拉开了唐朝大衰败的序幕,当然,客观来讲,这个序幕是李世民亲自拉开的。 武则天野心越来越大,她要自己当皇帝,还改了国号。 于是,唐朝开始了排队政变,你方唱罢我登场,内部持续厮杀,国计民生的大事情被扔在一边。 公元705年,宰相张柬之等人发动神龙革命,杀张易之、张昌宗兄弟,逼武则天退位,迎中宗李显复辟,不久武则天去世。 公元710年,唐睿宗李旦的三子临淄王隆基发动羽林军攻入宫,讨杀韦皇后及安乐公主、上官婉儿、武延秀等。与太平公主一起拥立唐睿宗李旦复位,史曰唐隆之变。 国家积弊越来越严重,唐朝就像一个内伤外伤都很严重的病人,蹒跚前行,后面虽然有几次所谓中兴,也不过是治理外伤。 唐高宗时期,政府机构编制迅速扩增。武则天到唐中宗、唐睿宗时期,官员数额的膨胀更见严重,决策和行政效率急速下降,百姓负担越来越严重。 当然,还有更要命的也来了。随着唐帝国疆土的不断扩张,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土地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唐朝的土地兼并从唐初之后就有,皇亲贵族、勋贵、大臣兼并土地的现象更是屡禁不止。唐高宗时期,日趋严重,大量土地都变成了权贵富豪的私人土地,国家掌握的土地越来越少,能分配给百姓的土地也就越来越少。唐朝府兵制中的重要激励机制就是国家奖励土地,结果因为朝廷掌握的土地越来越少,这个激励机制逐渐就成了一纸空文,府兵的积极性自然也就不会那么高了,中央掌控的力量越来越弱,地方势力越来越强,公开割据和混战就差一根导火线。 唐玄宗弄了个开元盛世,并没有去医治内伤,不过是回光返照而已!国家治理越来越力不从心,反而及时行乐起来,把自己的儿媳妇抢过来,当了自己的小老婆,这个真是脑洞大开,反其爷爷李治的道而行之,那个是把自己父亲的小老婆弄过来当自己的皇后,唐朝真是乱! |
安史之乱终于来了!揭开了掩盖唐朝千疮百孔的锅盖,把其真实的面貌给展示出来,盛唐彻底走向了衰败。 伟大诗人杜甫就生活在这么一个悲惨的年代,诗中展示了一切,可以参看其诗作: 《新安吏》、《春望》、月夜》、《哀江头》、《悲陈陶》等。 公元770年的冬天,杜甫行船到湖南耒阳的时候,遇江水暴涨,只得停泊方田驿,五天没吃到东西。南方的冬天非常寒冷,杜甫饥寒交加,心情郁闷,本就虚弱的身体,难免又生起病来。一代诗圣,最后惨死异乡,耒阳一中至今还保留了其衣冠冢。 安史之乱后,唐朝还延续了140多年。由于武将们不被信任,开始重用宦官,唐朝越来越乌烟瘴气,宦官们、大臣们、皇帝们无休止地斗来斗去,黄巢起义军给了致命一击,没多久,唐朝终于走完了自己的历程。 纵观唐朝的兴衰过程,兴起时,某个团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是一个全社会的选择过程,不局限于特定的团队。胜出的团队,往往有睿智的领导,有人才济济的团队,有合理的体制,于是国家“其兴也勃焉”。 然而,掌握国家政权之后,其接班的人选范围非常窄,就是皇帝的几个儿子,因为种种原因,还不能选到相对合适的;人选不合适也就罢了,往往接班过程也事出突然,并不是按部就班,权斗又不可避免。最终出现干啥啥不行,权斗第一名,“其亡也忽焉”的过程很快就来了。 后世的宋、元、明、清,在更低的水平上,重复这么个过程。如果说唐朝运行在V1.0版本,那么宋、元、明、清则在更低的版本上运行。 这就像一个技术团队,开发了一个V1.0版本的系统,后来因为某种原因,大家都离职了。新来的班子,找不到核心源代码,只能重新开发一个更低的版本,勉强凑合着用。 |
该轮到赵匡胤出场了,这个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人物,出生在乱糟糟的五代十国时期。看看这段时间有多乱? 公元904年,朱温背主弑杀唐昭宗,于907年称帝,建立后梁。后被其次子朱友珪刺杀,感觉像是报应。 公元923年,李存勖建立后唐,不久灭了后梁。不久,其部将李嗣源发动叛乱,杀死了李存勖。937年,后堂的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在契丹军的帮助下大举南下,灭了自己的主子后唐,建立后晋。叛乱就像传染病一样,一发而不可收拾。 类似的叛乱还很多很多,无法一一列举。 公元950年,后汉将领郭威被迫造反,率军攻入开封,杀死汉隐帝。951年郭威称帝,建国后周。赵匡胤亲身参与了这些事件,印象更是深刻。 终于轮到自己发动兵变了,公元960年,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中被拥立为帝,并回京逼迫后周恭帝禅位。同年,赵匡胤正式登基,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北宋。赵匡胤在位期间,依据宰相赵普“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先后灭亡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及南唐南方割据政权,完成了勉强的统一。 赵匡胤得到了梦寐以求的皇位,居然还说自己是被迫上位的,逻辑上讲不讲得通不重要,只要能美化自己就行了。就像现在的年轻人,长得怎么样不重要,能用美颜相机功能就行,先骗下别人,最后连自己也被骗了! 然而,赵匡胤并没有高兴起来,反而忧心忡忡。往事历历在目,也不知道自己在这个位置上能待多久?赵匡胤极度不自信起来,放眼望去,他总觉得那些大权在握的军事将领某一天会夺走他的皇位。 按说,赵匡胤不应该这么不自信! |
毕竟,赵匡胤也是一个很有实力的人。赵匡胤生于公元927年,军人家庭出身,高祖在唐朝官至县令;曾祖于唐朝任御史中丞;祖父也官至刺史,父亲骁勇善战,擅长骑射,一直在军中任职。赵匡胤算是出身官宦世家。 公元954年,后周世宗柴荣御驾亲征,在高平之战时,局势十分危急,危机关头,赵匡胤振臂高呼:“主上面临险境,我等当拼死一战!”,勇猛冲锋陷阵,轻伤不下火线。因战功,赵匡胤被任命为殿前都虞候,加入中高级将领行列。后面,赵匡胤跟随柴荣四处征战,战功卓著,替换张永德任殿前都点检,检校太傅。 短短几年时间,赵匡胤凭着一刀一枪,硬是砍出了自己的军中地位。 纵容如此,赵匡胤还是极度没有自信,前朝旧事严重地摧毁了他的信心! |
当了皇帝的赵匡胤惶恐不安。终于,想出了影响深远的手段,那就是“杯酒释兵权”。通过两次“杯酒释兵权”,罢去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加强中央集权,解决了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的割据局面。 不管怎么讲,喝喝酒,将领放弃兵权,得到财富,过程还是文明的,并没有多少人头落地,也没有什么阴谋,一切都是阳谋。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这都是进步,后世也多有颂扬。这个玩法,虽然比不过唐太宗,但比起后世的皇帝还是强多了。 真是一代不如一代! 然而,读史读到这里,有没有考虑过,收回的兵权又给了谁?总不能全部自己一个人揣在兜里吧?“聪明”的赵匡胤又想出了绝招:把兵权给文官,重文轻武,武将多半是低级别军官。这一招确实“高明”,你一个文官不懂军事,如果带着兵反叛,我分分钟灭了你。中晚唐时期,武将也不受信任,皇帝重用太监来监军,太监不阴不阳,身残心也残,除了瞎整还是瞎整。现在换成文官来统兵,总要好很多吧?宋朝逐步形成了文官制,宋太祖未免有一丝得意。 当然,内部叛乱基本是没了,但是你得祈祷,祈祷外族不要入侵我们。祈祷也没有用,外族还是要入侵的。宋朝就与后来的晚清一样,终其一生,都在反抗外敌,最终还是被外敌所灭。 大宋,一开张,就埋下了衰弱的种子,终其一生,大宋都是在窝囊中度过。窝囊归窝囊,大宋也有做得不错的一面。 |
宋朝采用文官制,那么官员怎么来的?一个字,考,一考定终身。 宋朝主要考试科目,名目繁多,进士科主要考诗赋、论、策、论语、墨义、春秋等,比后面那个八股取士强太多了。宋朝的科举考试分为:乡试、省试和殿试。 乡试算相当于入门级的资格考试;省试则为中央级别的统一考试,由尚书省组织,故称之为省试;殿试是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皇帝亲自确定状元、探花、榜眼等一干才子。这就是所谓的“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其实,在唐朝,也是通过科举制来选拔官员。但是,当时政治资源几乎为世族和门阀垄断,社会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门第壁垒。门阀世家子弟占有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与人脉资源,可以通过“公荐”获得主考官的照顾,因此,寒门子弟借科举考试出人头地的机会尽管存在,但机率非常低。 因此,唐朝的文化名人多半都混得比较惨。 宋朝取消了门阀制度,凡是读书人均可通过自己努力,经过正规的考试途径走仕途。宋朝的欧阳修、范仲淹等均出身微寒,都是通过科举这条路走出来的,他们都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对比下唐朝的李白,太惨了,仅仅吃了汪伦几只鸡,喝了汪伦几壶酒,就感动得不行,夸张地写下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他们面都没见几次,哪有什么交情?估计是太久没有美餐一顿了。不是因为穷,李白也不至于写出如此煽情的诗句。 杜甫就更惨了,直接穷死在耒水的船上。 |
宋朝的官俸,应该是历朝历代最高的,一旦踏上仕途,衣食无忧。皇帝对于士大夫又是十分敬重,谦恭有礼,即使犯了大错,大不了就是个免职或者贬谪。难怪宋江山大王干得再大,日思慕想的还是招安。 宋朝营造了浓厚的读书氛围,这方面,宋朝走在了历朝历代的前列。 因为宋朝人喜欢读书,图书大量涌现。毕昇在前人基础上,创造性发明了胶泥活字、木活字排版,是世界印刷术发展中的一个重大改进,为图书大量印刷和发行创造了物质条件。宋代的出版业得以发达,加之文化环境宽松,人们能够方便地获取各种书籍。 宋朝还流行收藏好书。不仅达官贵人喜欢收藏,一些平民也有这样的习惯。富人会收藏一些珍本孤本,穷人就是买一些自己喜欢的书,价格也合适。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大多也会被读书风气感染。当时私人藏书数量巨大,许多富贵人家的藏书会对外开放,让人学习。当时的官学还没有发展起来,读书人求学的场所主要是民间私塾。 宋代出现了许多有名的书院。中国历史上赫赫闻名的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就是创立于北宋年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由官府捐资兴建,正式创立岳麓书院。公元1015年,宋真宗召见岳麓山长周式,御笔赐书“岳麓书院”门额。 著名的程朱理学,也是在宋朝时期发展起来的。由北宋时期河南人程颢与程颐兄弟俩创立,其间经过杨时、罗从彦、李侗等弟子的传承,到南宋时期朱熹集为大成。 程朱理学根本特点就是将儒家的社会、民族及伦理道德和个人生命信仰理念,构成更加完整、概念化、系统化的哲学信仰体系,并使其逻辑化,心性化、抽象化和真理化,已经具备朴素的初级科学思维。 很可惜,后世的程朱理学并没有往纵深发展,产生更加严密的哲学思维和科学思想,反而被统治者利用,成为意识形态工具。 古代中国的学派始终停留在唯心、经验主义的低层次循环阶段,走着走着就成为一个闭环系统,无法过渡到科学阶段。 |
也许有人会认为古代中国也有科学。严格来讲,古代中国没有真正的科学,更多的是经验,都知道更大的船能装更重的货物,到底能装多少?没有计算公式,水平再高,也是凭经验判断个大概。 不管怎么说,宋朝的教育,走到了时代的前列,也远远超越了唐朝,拿到了古代中国历朝历代的教育科目单项冠军。 |
@临安居小二 2022-09-12 20:27:12 @垓下之围 :本土豪赏1根 鹅毛 (10赏金)聊表敬意,礼轻情意重!【 我也要打赏 】 ----------------------------- 谢谢! |
教育的蓬勃发展,一定会带来经济的大繁荣,宋朝做了验证。 《清明上河图》是一副长达5米多的超长画卷,画中生动直观地展示了当时汴梁城的热闹和繁华,大街小巷店舍密布,行人如织,水上船只来回穿梭。 宋朝培育了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土壤,国家经济欣欣向荣,其发展水平远超前朝,也达到了后世封建王朝无法企及的高度。宋朝又拿到了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科目单项冠军。 商业繁荣的背后,一定是农业和制造业在支撑,造纸业、纺织业、瓷器制造、印刷业等手工作业迅猛发展起来。 商品贸易也不仅仅在国内发展,对外的海上贸易也是十分发达,远超盛唐,泉州成为当时世界商业中心港口。他们把瓷器、纸张、茶叶等物品远销海外,海上贸易所带来的经济收入甚至超过了国内。 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交子,也出现了现代银行的雏形——交子铺户。 商品经济成了宋朝的支柱性产业。后世搞笑的说法,宋朝GDP世界第一,这个不足为信,没有统计部门,GDP是没法核算的,只能大概估算一些,比算命先生也强不到哪里去。 |
经济发展起来,科技也会随之发展。 除了前面提到的活字印刷术,宋朝其它领域均有所发展。 宋朝的通才科学家沈括通过精确测量子午圈,发现了地磁偏角的存在,还发现了北极星运转的位置。 苏颂完成了一本药物学著作──《本草图经》,涵盖了植物学、动物学、冶金学和矿物学相关知识。当然他最大的成就是建造了水运仪象台,是世界上最早的“不中断”链条传送动力的装备。 在纺织领域,宋朝人开始使用皮带驱动的纺织机。 武器方面,宋朝也有所发展,研制了世界上最早的原始炮管、炮弹、投石机和原始地雷等。例如金人围攻汴京,李纲在守城时曾用霹雳炮击退金兵。 由于对外贸易,航海技术也有所发展。 冶金方面,宋朝积累了前人的经验,通过鼓冷风反复锻造,来达到脱碳的目的。 啰啰嗦嗦列举了一大堆,仔细一看,都是一些经验的产物。因为没有理论的指导,无法向纵深发展。科技含量不高,别人也很容易模仿,即使用于战争,对战争的胜负,基本起不到什么作用。 |
宋朝采用文官制,政治上确实平稳,教育、经济、商业、手工业等都算发达,如果没有外族入侵,宋朝将是古代中国最好的朝代。然而,北方的外族政权,时不时就要欺负一下大宋,要钱要物要土地,打得大宋灰头土脸,烦不胜烦。 公元979年,北宋刚刚统一了汉地。宋太宗赵光义打算去掉汉民族的心病——收复燕云十六州。 不得不说赵光义开疆拓土的意愿还是很强烈的! 战前会议还是要开的,未料兵将征战意愿不高,士气低迷,毕竟连年战争,适当的休整、整兵还是有必要的,战前的准备工作也尚未完成,尤其是核心因素——对辽军缺乏充分的了解。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嘛。 赵光义一腔热血,头脑一发热,基本的作战原则也不顾了,不顾众人劝阻,一意孤行,坚持北上。 客观来讲,赵光义不是一个优秀的军事统帅,宋朝对外战争的基调就这么确定下来:屡战屡败,甚至是丢人现眼。 辽人其实还是有前瞻性的,知道北宋会挟统一之威,首先就是收复燕地,他们的预测很准。 辽人早早开始了备战工作,他们在幽州的守军差不多2万,大部分是汉人,没错,是汉人,这样看来,辽人的备战工作也谈不上有多充分。 宋军浩浩荡荡进入辽境,辽国的易州刺史,涿州判官望风而降,宋军很快推进至幽州城下。那些投降的本来就是汉人,为辽国守城多年,投降不投降,个人选择而已,都很正常。 赵光义未免得意起来,甚至有些鄙视那些战前反对的人。 幽州守将也是汉人韩德让,契丹人耶律学古。宋军试探性进攻,发生了数次小规模战争,互有胜负。辽军对宋军的战斗力,指挥能力有了初步的了解,坚定了守城的决心。 死守,看你有什么招?我以逸待劳,耗死你。 宋军继续围困幽州,辽国的顺州守将、蓟州守将相继率部降宋,甚至也有其他少数名族将领率军投降。 但是幽州守将韩德让他们更加坚定了守城的决心。 读史到这里,不免要发问:“伪军”都打不过,就不怕“日军”来增援吗?然而,赵光义并没有这种敏感性,坚持要打下幽州。 |
七月,辽国派耶律沙的精锐大军驰援幽州,赵光义督军硬抗援军,两军战于高梁河,耶律沙不久败退,疲惫的宋军全力追击,辽军的耶律休哥率军出其不意杀出,宋军怯战,占据高梁河防守。耶律沙的败退有点蹊跷,是不是佯败,不好下结论,总之,他这个败退客观上有利于辽军。耶律休哥先收容耶律沙败军,与耶律斜轸各自统帅精锐骑兵,从左右两翼,乘夜夹击宋军,宋军陷入包围,纷纷败退,溃不成军,赵光义狼狈急速南逃。 面对辽军的骑兵,步兵为主的宋军太惨了! 辽军一直追到涿州城下,获得兵器、粮草、货币不计其数。 宋军的第一次征辽战争,就这样惨败而归。按照常理,大宋的综合国力远胜于少数民族政权,如果痛定思痛,重新整军备战,采用正确的战略,最后打赢战争,是完全正常的。 但是,宋太宗赵光义就那么点水平。 |
公元986年,宋太宗集中了二十万大军,兵分四路试图再度收复燕云地区。起初各路宋军连战连捷,形势一片大好,岂不知又中了辽军的诱敌深入之计。真是不长记性,同样的亏吃了2次。结果宋军又是惨败,数万人战死,血流成河,堆尸成山,评书里面八面威风的杨家将杨业被俘,绝食而死。 宋军再也没有获胜的信心了,辽军越发轻视宋军。文官体制下,既产生不了优秀的军事统帅和将领,也没法建立有战斗力的军队。打顺风仗尚可,一遇逆风战,结局必然是溃散。 然而,不管怎么说,宋太宗赵光义虽然有些草率,军事上很无能,但是勇气可嘉。后面的皇帝和文臣却越来越弱,勇气也没有了,目光也越来越短浅。 公元1004年,辽宋两国之间又发生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澶州之战,此战双方参战军队多达数十万,这次战争是辽国主动挑起的。 辽军方面,主帅是萧太后,一个51岁的老太太。 宋军方面,则是在寇准力主下的宋真宗御驾亲征。 辽军进展并不顺利,虽然攻占了宋朝一些地方,却多处被宋军击败,甚至有大将阵亡,可谓伤亡惨重,辽军也不过如此! 如果坚持下去,辽军必定北撤。 然而,历史就是这么诡异,双方居然和谈了,和谈的结果非常屈辱,签下了“澶渊之盟”:岁输银10万两、绢20万匹。每年都得给呀! 钱看起来似乎不多,就像某个富豪说的,钱能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但是,你不觉得很搞笑吗?没打赢你,你也得赔钱,那以后有机会,再打你一次,打败了你,就要让你赔更多的钱。其它国家呢,发现有这样的好事,都来找机会打你,这不是主动讨打吗? 宋朝的君臣如此懦弱而短视,也顾不得以后的事情了,先把目前的危机度过去再说,要回家过年呢! 果然,打上门来的事情越来越多了。 |
公元1042年宋朝与西北的西夏展开战争。 宋朝打不过辽国,还情有可原,鼎盛时期辽国的领土面积其实大于北宋,虽说是苦寒之地,好歹也是大国。 那么面对主要领土分布在西北一带的贫瘠小国——西夏,仗又打得怎么样呢? 三川口之战:公元1040年,西夏进攻北宋,率军佯攻北宋的金明寨,同时送信给宋朝延州知州范雍,表示愿意和谈。范雍信以为真,立即上书朝廷,防御松懈了。 看看,既然要和谈,还攻打我干什么?知州弱智,上层也糊涂。 然后,西夏派大军包围了延州,宋朝大将刘平、石元孙奉命增援。最后,刘平、石元孙兵败被俘。后来由于宋将许德怀偷袭成功,西夏军队被迫撤离宋境,延州解围。这次侥幸打成平手。 三川口之战后,宋仁宗深感西夏强盛。晕,西夏也算强盛,那还有弱的吗?于是下令夏竦为陕西路经略安抚使,韩琦、范仲淹为副使,共同负责迎战西夏的事务。 范仲淹写词是一把好手,他的《岳阳楼记》,几乎人人都能背诵几句,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不断前行,那他打仗水平又怎么样呢? |
公元1041年,西夏皇帝李元昊再次率领十万大军大举攻宋。这次李元昊心想:上次用了一招麻痹计,没起太大作用,这次得用个高明点的计。用什么计呢?辽国不是反复用诱敌计,把大宋打得落花流水吗?好,这次我也用诱敌计试一试。 计不在高,管用就行。 李元昊把主力埋伏在水川口,派一支偏师攻打怀远,声称要攻打渭州,诱宋军深入。范仲淹劝韩琦不要追击,不听,率军主动出击。结果可想而知,宋军由于长途追击,粮草不继,人困马乏,陷入了李元昊的伏击圈,几乎全军覆灭。 呜呼,孙子兵法熏陶下的将军们,军事水准如此低下!岂能不败! 宋仁宗再次糊涂,不分青红皂白,把范仲淹也给连带贬谪了,当然,仁宗还算不错,后面有重用范仲淹。 唉,你糊涂,他糊涂,我糊涂,大家一起来糊涂。 |
事情还没有完,再来看看定川寨之战:范仲淹等人被贬谪以后,西夏又看到了机会,说明西夏人还是蛮忌惮范仲淹的。公元1042年,李元昊派遣10万大军兵分两路大规模进攻宋朝。一路从刘燔堡出击,一路从彭阳城出发向渭州发动攻击。西夏再次采用诱敌计,宋军在定川寨陷入西夏军队的重围,宋军大败,几近全军覆灭。好在另一路西夏士兵同样全军覆灭。 打来打去,其实谁也没占到多少便宜,再打下去,西夏也受不了,其内部必乱。 然而,神奇的事情再次发生了! 宋仁宗庆历四年,北宋再次使出看家本领——赔钱:宋朝每年赐给西夏银5万两,绢13万匹,茶2万斤;另外,每年还要在各种节日赐给西夏银2.2万两,绢2.3万匹,茶1万斤。双方议和,面子是赚了,里子血亏。 哎,赔钱上瘾呀!北宋动不动就举起支票,咱有的是钱,谁怕谁呀! |
北宋与西夏议和,签订了赔钱协议。最生气的是谁?是不是北宋君臣?是不是北宋国民?都不是,是辽国!辽国一向瞧不起西夏,现在看到北宋居然赔钱给西夏,岂不是我大辽与你西夏平起平坐,是一个级别的? 大辽火冒三丈,绝对不干!为了平熄大辽的不满,北宋再次使出看家本领:在上次赔钱的基础上,加奉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 西夏毕竟国力弱小,长期与北宋作战肯定吃不消,实力只能越来越弱。公元1114年,宋军在童贯、种师道的率领下,在古骨龙大败西夏军,攻克了西夏横山之地,西夏失去屏障,西夏到了亡国之际。 《水浒传》为老种经略相公——种师道唱赞歌,是符合事实的,但是刻意贬低童贯,是不客观的,至少童贯的才华要远胜于宋江、卢俊义等。 北宋难得硬气了一回! |
然而,西夏还没有灭亡,倒是北宋先走一步了。金国觉得愚蠢的北宋再没有存在的必要了,2年时间就灭了北宋。 公元1115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国,屡次打败辽军,辽军果然也是菜鸟一枚,经营多年的跨国大公司被人家一家刚创业的小公司打得落花流水。 北宋的书画家皇帝宋徽宗认为辽国要完蛋了,是天赐报仇好时机,决定联金攻辽,乘机收复燕云十六州。 想法是好的,但光会做白日梦,又有什么用呢?处在国际局势大变化的风云时代,北宋真要冷静思考,别冲动,冲动是魔鬼,到底该联手谁对自己有利? 当然了,北宋君臣没什么头脑,也懒得思考。世仇蒙蔽了双眼,无论辽国怎么苦苦哀求,怎么分析局势,还是果断选择联强金抗弱辽。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选择错了,北宋再努力也是白干。 |
公元1120年,金与北宋正式结盟,联手攻打辽国。1125年,辽国亡。客观讲,辽国面对金国和北宋的夹击,能坚持5年,比北宋强太多了。当然了,名义上说是夹击,其实真正干活的主要还是金军,北宋军队就是来搞笑的,面对末日辽军,依然打得很难看。 面对搞笑的宋军,金军乐了。兄弟别急,待会看我怎么收拾你。 灭辽后,北宋将原来输送给辽的岁币转输给金。 这是什么逻辑?打了胜战照样赔钱? 当然了,了解北宋行为的人,这个时候已经不再惊讶了!他们干出什么奇葩的事情,也是正常的。 毕竟,赔钱是他们的看家本领,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 但是,好运总有用完的时候,他们终于碰到用钱也解决不了的问题了。 金灭辽后,即将进攻矛头指向北宋。 坦率地讲,这是用屁股思考也能预料到的结果,偏偏人家北宋费脑也想不到! |
公元1125年,金国发兵10余万,分两路南下攻宋。西路由左副元帅完颜宗翰率领,自西京攻太原。东路由南京路都统完颜宗望率领,自南京(今河北卢龙)攻燕山府,采取分进合击的战法,直逼东京,企图一战灭亡北宋。 你看,金国傲慢得很,极端鄙视北宋,谋略都懒得用了,直扑东京,简单粗暴。 在金军的强大攻势下,宋钦宗赵桓被迫遣使乞和。他们还是有自知之明的,知道光赔钱肯定解决不了问题,愿意割太原、中山、河间三镇与金。 金军第一次南下,对环境不熟悉,担心孤军深入久战不利,看在北宋诚意的份上,同意许和北撤。 然而,老虎要吃羊,一只一只来,今年吃不完,明年再来。第二年八月,金军再次南下,还是分两路攻宋。算是北宋名将的种师道,也败下阵来。十一月,东京城破,金军掳徽、钦二帝及后妃、宗室等数千人北归,北宋灭亡。 北宋用哀怨眼神,远远地看了西夏一眼:兄弟,别担心我了,再也没机会陪你玩了,我要先走一步了,保重! |
历史走到这里,不能不停下来思考了。曾经睿智善战的中华民族,为何到了北宋,军政能力突然就堕落到这步田地,进入弱智模式了呢? 这当然不是偶然,是必然的。 赵匡胤立国伊始,采用文官体制,先把局势稳定下,结束了军阀割据的局面,让百姓过上安稳的生活,这是进步,也是应该的。矫枉必过正,赵匡胤作为开国皇帝,做出这一步,是情有可原的。上对得起国家,下对得起赵氏家族和黎明百姓,他尽到了自己的历史责任。 然而,他弟弟赵光义,问题就大了。你第一次北伐征辽,惨败而归,难道不深思吗?这样的军队,战斗力能比得上辽国的嫡系军吗?文官体制束缚下的军队,能产生强悍的战力吗?能产生优秀的军事统帅和将领吗?心里就没点数吗? 显然都不能。既然不行,为什么不做适当的改革,非要一条道走到黑呢?不到黄河心不死,问题是你天天就待在黄河边,东京不就在黄河边吗? 文官可以命令武将,武将必须听文官的,打仗这么专业的事情,也必须听文官的,这合理吗?这么打仗,能不打败仗吗? 也许有人会说,文官一样有会打仗的。没错,历朝历代都有仗打得很好的文官。但是,这是抬杠的说法,仗打得好的职业武将不是更多吗? 当然,只要会打仗就行了,来源于文官,还是武将,或者是士兵,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会打仗,不仅仅会打仗,而且要给予打仗的决策权。让不懂打仗的人来指挥打仗的事情,这仗真是没法打! 会打仗的人都是历练出来的,天生会打仗的人毕竟是极少数。那些文官们,许多人一出仕,就年龄偏大了。为什么?他们很多人都是复读了N年,才考上进士,书呆子气难免重了点,大多数人已经错过了提升军事才能的最佳年龄。 而那些士兵或者初级军官,普遍才10几岁就从军入伍了。北宋连年战争,他们不缺历练机会,只要适当培养,他们成长为优秀将领的概率要远大于文官。 北宋担心武将会造反,其实已经割走了武将的很多权力,比如最核心的财权,武将造反的能力已经大幅度降低,再加上同级别的武将的年薪高于文官(这也是武将没有闹太大意见的原因之一),他们造反的意愿也很低。 文官负责监军,把打仗这个非常专业的决策权,赋予武将,效果总会好很多! 大家看看《水浒传》就知道了,每次打仗时,文官与武将总是掺和在一起,彼此矛盾重重,为什么?文官不懂军事业务,难免瞎指挥,武将不服,提意见,出言讥讽,再正常不过。文官呢,自己是主要领导,又是国考出身,瞧不起那些大老粗,也是正常的。这样的组合能打胜仗才怪呢! 因此,北宋那些作战经验丰富的武将上不去,没有发言权,只有发唠骚权。只能指望文官出身的官员成长,这种选材范围非常窄,人才必然匮乏。虽然也出了一些能打之人,比如范仲淹、种师道等。但是他们的水平,与唐朝名将比起来,完全不在一个级别。 当然,北宋不仅仅缺乏名将,更是没有战略级别的优秀统帅。并不是人不行,而是北宋这块土壤,长不出参天大树。 以当时北宋的军事实力,不足以对周边政权发动大规模的攻击战。宋太宗第一次征辽之战就已经说明了这点。然而要命的是,他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要发动大规模的攻击战,需要具备2个条件: 1,军事实力与对手要有代际差,说白了就是碾压级别的存在; 2,对手存在大规模内乱,综合国力处于极度衰弱状态。 唐朝攻打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基本上就是横扫,一点都不拖泥带水,就是同时具备了这2个条件,选择了比较好的时机。 金灭北宋、元灭南宋,只是具备条件1就横扫了。 满清入关,只是具备了条件2,照样实现了对大明的横扫。 日本帝国主义敢于大规模入侵中国,也是认为同时存在条件1和2。 因此,在当时的情况下,北宋应该采取防守反击的策略,耐心等待时机,等待对手出现条件2。而不是频繁与对手打对攻,过早消耗了自身的实力。 当然了,这是事后诸葛亮,嘴炮而已!反正我北宋已经灭亡了,你再啰嗦也没用。 北宋能挺过167年,真心不容易! |
更加不容易的南宋拉开了辛酸史的序幕。 南宋的开国君主是宋高宗赵构。赵构是宋徽宗赵佶的第九子,“资性朗悟,博学强记,读书日诵千余言”,放在当今社会,赵构百分之一百是个学霸,考985估计问题不大。赵构是书法大家,有极高的书法理论素养,著有《思陵翰墨志》。同时他武艺也凑合,能“挽弓至一石五斗”,当时武生的普通水准是一石三斗。 通俗来讲,赵构能文,勉强算能武。 正常来讲,赵构会被封王,过着他快乐的王爷生活。事实上,他14岁进封康王。是历史改变了赵构的命运。 1126年,金国第一次围攻东京,后来金帅完颜宗望见东京难以攻克,便提出撤军条件,要求割地赔款,并将亲王和宰相送到金营为质。 宰相好说,别人家的孩子,无所谓啦!但是让哪个亲王去呢?宋钦宗正在费思量,未曾料到19岁的康王赵构主动请行,这倒是解了宋钦宗的尴尬。” 宰相张邦昌作为副使,流着眼泪,无奈同赴金营,赵构鼓励他说:我们是男人,不能这样。赵构与金国皇族一起射箭,竟“三矢一连中”,气定神闲。我们不要被电视神剧带偏,在生死未仆的情况下,能够如此镇定自若,赵构也是很了不起的人物!金人为此怀疑他是假冒皇子,提出换个真皇子来,赵构因此才得以脱身。 看看,金人是多么藐视赵氏家族! 当时,北宋君臣畏金如虎,赵构却独具一格,生死看淡,不服就干!潇洒去金营走了一回。也因此,赵构树立了他少年英雄的光辉形象。北宋皇帝也很欣慰,我们老赵家还是有人才嘛!不加官进爵,岂不是对不起小弟赵构! |
公元1126年八月,金太宗以宋朝违约为由再次率军南下,一路上攻城略地,势如破竹。宋钦宗于十月再次派遣赵构出使河北的金营乞和,赵构一行到达黄河边上的磁州,老将宗泽对他说:“肃王已一去不返,大王再往金营何益?不如留在磁州。” 赵构不听,大哥委托的任务要紧。其后,应相州知州汪伯彦的邀请,退回相州。二人从此建立密切关系,将汪伯彦倚为心腹。 十一月,金军兵临城下,形势异常凶险。宋钦宗遇事越来越倚重他的九弟,下诏到相州,拜赵构为河北兵马大元帅,中山知府陈亨伯为元帅,汪伯彦、宗泽为副元帅,让他们火速率军赴京勤王。 赵构手头其实也没几个兵,开始了紧急的募兵工作。然而,一切尚未准备好,东京就已经城破,徽钦二帝及百官都被金人控制。 赵构开大元帅府于相州,广招兵马,人数很快达到一万余人。向东移师至大名府,征调各路宋军来会,宗泽等人纷纷率军到达。 宗泽提议将军队开往澶渊,以截断金军退路,最终解东京之围。但是,赵构没有同意,只是命令宗泽率领少数兵马进驻澶渊,主力稍后便退入山东境内。 这里有个问题,从赵构的行动来看,其实已经放弃了对东京的救援。当然,客观来讲,以他们这点实力,即使听从宗泽的建议,进军澶渊,也未必能够解决问题。当然,按照传统的忠君要求,即使明知不可,也应该奋勇前行。 这样来看,说赵构有私心,不算冤枉。 各路兵马相继聚拢,后来成为南宋名将的韩世忠、刘光世等都来了,光是直接受赵构统率的士兵也有八万余人。 这个时候,再不去与金军作战,怎么都解释不过去了。 但是,赵构一干人马任然按兵不动,只想继续南逃,只是反对声音太大,不得已暂时驻防山东。 |
公元1127年五月,赵构如愿跨过了长江,在应天府,即皇帝位,建立了南宋。 赵构表面上重用宗泽、李纲等主战派,但实际上大权还是掌握在汪伯彦等主和派手里。南宋君臣由于意见不一,始终吵吵嚷嚷。 吵架,武将不是那些文官的对手,吵不过就动手。1129年,就发生了“苗刘兵变”,赵构被迫退位。 刘光世、韩世忠、张俊等相继引兵来勤王,赵构得以重新复位。 无论赵构怎么乞和,金军始终不愿意放过他,危机时刻,仓皇逃到海上,完颜宗弼率领金兵开展“搜山检海”行动,大有斩尽杀绝的架势。 1130年二月,韩世忠在黄天荡之战中大败完颜宗弼,就是小说中的金兀术。赵构终于喘了口气,由海上返回浙西,逐步定都临安。 在此期间,秦桧离开金国南归,后来出任右相,负责贯彻和执行对金妥协路线。 局势逐步稳定下来。 赵构未免心事重重。河北地区的惨败、溃逃,京城中的悲惨,一幕幕从他眼前闪过。金军战力如此强悍,硬抗打不过,不抗则无立锥之地,抗金是有必要的,是应该的,但逃跑却是多数人的行为。 大量的敌后义军,成建制的官军都要由朝廷统一调拨军费,朝廷不能不背上这个沉重的财政负担。这个负担最终还是要转嫁到百姓头上,百姓能扛得住吗?扛不住就会造反。 这些个文臣武将,清廉自守的又有多少?贪财好色的人倒是很多,又能拿他们怎么样呢?以我的威望,根本压不服他们,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赵构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面对武将,赵构内心更加惶恐,让他失去位置的是武将,让他复位的是武将,帮他抗金的是武将,让他睡不好觉的还是武将。 想我赵构也曾经是一个意气风发的人,一个文武双全的人,什么时候变得这样婆婆妈妈,瞻前顾后了呢?是社会的毒打让我变成了今天这个样子,你以为只有你们被社会毒打,我被社会毒打得更厉害! 我太难了!我的苦衷又有谁能理解呢?赵构又叹了一口气。 岳飞,岳飞在哪里?一想到岳飞,赵构心里又有了一丝安慰。 |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
保卫司马南 |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