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购物 网址 日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视频推荐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日历2023  日历2024  日历2025  日历知识  | 每日头条  视频推荐  数码知识 两性话题 情感天地 心理咨询 旅游天地 | 明星娱乐 电视剧  职场天地  体育  娱乐 
日历软件  煮酒论史  历史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春秋战国 三国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哲学 厚黑学 心理学 | 文库大全  文库分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钓鱼 双色球 戒色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足球 nba 象棋 体操
    
  首页 -> 煮酒论史 -> 《易经》札记 ——中华古典政治学原理 -> 正文阅读

[煮酒论史]《易经》札记 ——中华古典政治学原理[第1页]

作者:ty_王永东1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序言

    《周易》分为《易经》和《易传》两部分,两者成书的年代跨越了从商末、西周到春秋战国的整个周代,参与的人员众多以至于难以考证,自古至今形成共识的看法是:周文王继承和依据了八卦理论体系,推演并编排出六十四卦,撰写了卦辞和爻辞,对于每一卦和每一爻都分别赋予了特别的含义,这就是卦义和爻义。文王的后人继续完成了《彖传》、《象传》等经典。之后六百年,春秋时代的先哲孔子作《文言》,对《易》进一步解释,这之前或之后又出现了《序卦传》、《杂卦传》和《说卦传》等作品,都是对于《周易》的补充解释。这其中尤其以《彖》传解释卦义最为贴切和传神,历代著名易学家如魏晋时期的王弼和宋代程颐,这些里程碑式的人物皆倡导此说,两人分别在自己的易学研究著作中将卦、爻辞,彖传,象传,文言加以集中研究,以此构成《易经》的基本架构,其余部分即归入《易传》。
    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其巨著《史记》中曾写明是孔子作了所有的“传”,包括彖、象、序卦、杂卦和说卦诸传本。这一说首先在北宋受到欧阳修质疑,认为《易传》部分很多内容和《文言》多相互抵牾、相互矛盾,显然不是一人所作,基本排除了孔子作《易传》的可能,此说受到后世的肯定。然而《彖》是否孔子所作?确认此问题又有何意义?在本文《札记》中对此有专论,试图证明《彖》传非孔子所作、及其对于正确理解卦义的重要意义所在。
    本《札记》只讨论和解读《易经》部分内容。
    非常感谢平台严肃审核,感谢版主的支持,让帖子得以通过!
    (接上)
    本《札记》只讨论和解读《易经》部分内容。
    周文王被囚禁于羑里之时,利用这块大段的空余时间,以及自身厚积的前人顶级知识,并结合进自己多年治理周王国的宝贵经验,对于如何废商兴周改天换地之大计,作了深入的思考。 对于即将新兴的周王朝如何避免出现纣王这类暴虐无道的误国昏君、如何开创出一片崭新的政治文明并以此治理天下,是周文王需要重点考虑并解决的问题,而这,也正是这本薄薄的,然而却是在中华文明的基因序列中留下关键密码的开山巨制,所要阐述的首要内容。
    以周文王之睿智,他深刻明了如何以文明治天下,需要极高的智慧和政治艺术,这其中如何确立有序的天下则是核心要素。文王此处借鉴了上古先哲“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将其深化发扬在《易经》之中,以“元亨利贞”的文字叙述予以表达,并授予其后人(猜想应是周公旦),在《乾? 彖》中加以形象说明。《易经 》之中出现“元亨利贞、元亨、亨”等词汇的卦章近二十卦,都是涉及国家治理的核心要素,将这些问题归纳为国家政治的“基本原理或者重要原理”,以此来解释卦义,是非常贴切的!
    周文王利用八卦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创造性推演出一条政治学基本定律:融合定律!在许多重要的卦章之中使用,尤其是推演“泰、否”二卦,将融合定律发挥到极致。由此也进一步启示了我们后人:融合,始终贯穿于生命进化过程的全流程,也始终联系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过程,符合人性的基本点所在,顺应此定律者必前行进化,违逆此定律者必消亡。中华文明延续五千年波澜壮阔,尊重融合定律是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我们现在思考诸如人类最基本的价值观范畴时,融合,恰恰是其中的首要之选。
    龟卜和筮占,即卜筮之术,在商代发展到了鼎盛之期,其在商代政治治理中也相应地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大量出土的殷墟甲骨文告诉了世人,商王室从君王至臣民,无论大小事项皆热衷于占卜并记录,龟卜术的发展推动了商文明的进步,当然也为我们后人留下了宝贵的中华文字的早期证据。随着文明进步到了商代晚期,整个社会面所掌握的知识水准已经远远超出了卜筮术所能承载的能力范围,追寻规律大道,废除卜筮大礼所长期占据的治国核心地位已经成为政治精英阶层的共识。周文王自身精通卜筮之术,也深刻理解其局限性,然而文王并非一弃了之,他采用了卜筮术里面的“重叠八卦”的理论体系,用重叠八卦的构象来展示自己的政治理念和理想,创造性地建立了“喻象成理”的思维模式,这个模式极大地影响了后世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我们从唐诗之中看到无象难以成诗,无情无理更难以成好诗。宋人程颐和朱熹在其“程朱理学”中由喻象成理推演出“格物致知”的理念。后人又将此进一步演化出“实事求是”之说,并将此制成匾额悬挂于岳麓书院里,又被毛泽东引入中央党校作为校训,专门培训共产党人中的治国精英。
    周文王对于卜筮术的态度是继承和抛弃的“融合”,继承其理性的内核,抛弃其落后的用途。对于这点,我们从《尚书》里面记载的周武王立周之后随即将占卜术在朝政中边缘化处理可以得到证明。
    《易经》显然和卜筮术的“预测”无关,尽管卦辞和爻辞里面出现了很多和吉凶预测相关的痕迹,这些吉凶之辞只是在推演是否遵循或者背离某些重要的基本原理之后的必然结果,《易经》不仅告诉了我们如何建立模型来帮助思维,还告诉了我们逻辑自洽的意义,这样的模式我们今天一直在使用。
    如何理解周文王在卦爻辞里面所展现的基本思想,也就是对于卦义和爻义的觉悟,是历代易学研究者孜孜不倦的重要课题,这其中经历了四个里程碑式的成果:
    其一、《彖》传对于卦爻辞的解释,目前看来《彖》是解释卦义最恰当和理解最深刻的文辞,其作者已无法考证,可以看出作者对周文王的理念深得真传,超过孔子的《文言》,因此我们猜想应该只有周公旦无疑,有关此问题本札记在后面专门有篇论证。
    其二、《象》传的解释,包括大象和小象传,作者也无从考证,只能认为是《彖》传作者的嫡系传人,因为大、小《象》传继承、补充和丰富了《彖》传的意义。也是我们学易必须要认真对待的内容。
    @文良7998 2022-09-25 13:42:18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
    文良兄所言极是,以前不知道,一旦进入此殿堂,的确感到十分惊讶。
    @理工散人 2022-09-25 18:07:21
    《易经》博大精深,宇宙天道尽在其中。
    感谢楼主传播祖国文化!功在千秋
    -----------------------------
    散人兄过誉了,只是在下一点读书笔记,有感而发。多谢光临!
    其三、孔子作《文言》解释乾、坤二卦的卦义和爻义。孔子以儒学的基本框架对于卦义和爻义作了修订和规范,明确了“性善、礼、义、守正行事”为解释元亨利贞的“四德”,具备此四德者可以参与国政,是从政者的基本要求,孔子始终坚持认为人性的最基本点具有善根,圣贤治国应该从这个根本出发来思考其政治理论。孔子首次将易学研究纳入了儒学的思维框架,明确提出了关键路标:君子修身是学易的主要用途,而修身是儒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我们从《易经》里面的确可以领悟出很多类似的道理。孔子在此处言传身教,开导了我们一种读书的方法,但他老人家没料到的是,后世儒生们竟然都以《文言》为戒律来研究和解释《易经》,导致易学很大程度陷入了修身养性的经学教程的歧途。
    其四、魏晋王弼作《王弼周易注》和北宋程颐作《程氏易传》。这两位师者本应该分开讲述,只是两位本质上皆一脉相承孔子学说,但又各有创新。王弼首开系统性注解周易的义理之先河,成为义理派的开山鼻祖。程颐则批判性继承王弼的工作,结合自己的深厚道家功力,完成了里程碑巨著《程氏易传》,书中多有对于王弼观点的批判,更多是自己的结合时代特点的感悟,最重要的是程颐大胆突破了孔子对于元亨利贞的解释,提出自己创新性质的解释:“始,长,遂,成。”这在当时孔子的威望几近神圣的宋代,是需要相当的勇气和信心的。而我们今天看来,这样的解释其实更贴近卦辞的原意。
    《易经》和儒学本质上都是讲述天下治理的“秩序”问题的,儒学的关键在于如何维护正在运行中的秩序;而《易经》则讲述了如何生成天下秩序以及生成怎样的秩序问题,这是两者之间最重要的区别所在。这本《札记》着眼于这样的角度,试图解译出卦爻辞和彖象辞的原义来,并且力图修正以往儒家在易学研究中经常出现的解释卦爻辞之间相互矛盾或者词不达意的问题,使得每一卦的卦、爻、彖、象之间都能满足逻辑自洽,而想要达到这点关键在于正确理解卦义,这恰恰是一项难度极高的工作。本人经、史学说方面底子太差,勉强解释出二十余卦涉及上、下经的部分,编成这本《札记》,按说不应该把这么个“半吊子东西”拿出来,只是自觉这辈子已经难以完整解出六十四卦了,不如先开个头,以后有人对这个题材感兴趣再完成这项工程也是件好事。
    编写这本《札记》参考的重要资料:
    1. 梁海明译注《易经》,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9月第一版。后文简称《梁本》。
    2. 黄寿祺、张善文著作《周易译注》。后文简称《黄本》。
    3. 西晋王弼著《王弼周易注》。后文简称《王注》。
    4. 北宋程颐著《程氏易传》。后文简称《程传》。
    5. 《道德经》,北京蓝天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
    6. 张居正讲评《尚书》,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7月。


    周易包含《易经》和《易传》两部分,应避免将两者混为一谈。
    札记之二

    如何理解《易经》的架构

    《易经》每卦的构成,由卦体(重叠八卦)、卦名、卦辞、爻辞、彖(音:tuan)辞,大象辞,和小象辞组成。
    周文王排列了卦体,亲写了卦名和卦、爻辞,这些构成经文的主体,历代易学家皆认可此说。
    《彖》是对卦辞的解释。周文王作卦辞过于简练,这点显然受到卜筮习惯的影响,先人写卜辞大都用刀刻写在龟甲上,必须惜字如金,但是这带来了理解卦义的难度,文王作易的重要目的之一是用来培养教育后代,如果都学不清楚,肯定不合,因而嘱咐后人作《彖》以解释。
    西汉学者韩音作《韩诗外传》,在卷三中讲述了周公旦告诫伯禽封鲁,临行前以《谦》卦的卦辞及其《彖》的内容相赠,也可以佐证周公旦和《彖》传的密切相关。我们现在确认,《彖》传解释是最贴近卦义的,作彖之人必定能够得到文王的许多面授机宜,这样推断应该是周公旦及其嫡传弟子无疑,而司马迁认定的孔子作《彖》说反而是值得怀疑的结论,有关这个问题将在后篇专论。
    大《象》辞对每卦的结构作出解释说明,同时补充解释卦辞。这主要源于八卦的卦名有很多象征意义,如巽卦,可代表风,又属木,还可以代表东方位或者家中长女等多重含义,为避免歧义,每卦的大象辞都特别指明,“小蓄”卦中,大象辞说:风行天上;“鼎卦”中则说:木上有火(而非风行火下),就是道明“巽”在每个卦章里面的含义是不同的,必须依照这样的图像来理解卦义!同样对于坎卦,大象辞在不同的卦章中也给出了不同的含义,就是为了提供必要的“路标”。
    小《象》辞是对每条爻辞的解释,但凡经过彖辞和大象辞能够正确理解卦义者,对于爻辞也就八九不离十了。小象辞作为一个参考则是锦上添花之功用。
    《文言》内容高度浓缩了儒学体系的核心思想,其文体形式继承了《论语》风格,由孔子口述而又由其弟子记述整理成,历代易学研究对此没有疑问。《文言》主要讲述了如何以儒学的框架出发来解释或者理解卦、爻辞的意义,特别是乾卦和坤卦的意义。
    《文言》只述说了乾、坤二卦,可能是孔子认为只需要以“乾文言”和“坤文言”两篇作为引导,其它皆可类推领悟而成吧!需要关注的是,在乾卦中《文言》还顺带对于《彖》辞的几句词语作了解释,有关论述在后篇有专注,这也可佐证《彖》传出自于孔子之前的观点。
    《易经》的主要架构,从《王注》开始到当今的专著《梁本》和《黄本》等等,就形成了以上述内容为主体的构成。在排列顺序上,历代学者也形成了定式:唯独乾卦以卦辞、爻辞、彖辞、大象辞、小象辞、文言这样的形式排列,目的是告知读者这些内容的作者和时间都非同人和同时代完成的;其他所有卦章都是以卦辞、彖辞、大象辞、每爻的爻辞并且对应每爻的小象辞,这样的形式便于读者理解。
    从文字数量而言,乾卦的卦爻辞非常简练,总共不过八句短话(每爻算一句话),但是要想凭借通读几次这几句话就想理解文王的卦义,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因此还必须读懂彖辞和大小象辞,再结合文言的解释补充理解。由于文言占据了很大篇幅,主要强调了孔子所推崇的儒家君子修身为主导的内容,这对于后世儒生们研读易经产生了强烈的导向以及框架作用,如《王注》在解释乾卦的卦辞时,没有多说一个字,直接点明了:《文言》备矣。就是说只要把《文言》对于这段卦辞的解释弄懂就足够啦!我们今天知道这不仅不够,还要相当程度地从《文言》里面脱出来以后,才有可能理解卦义。
    从卦结构而言,文王将八卦重叠以构造《易经》六十四卦,是其另外一项非常重要的贡献。上下两卦两两相配,产生出一系列复杂的对立统一关系,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同质相互融合、异质相互融合、异质相互分离(隔阂)。这其中两卦是否融合或者分离,将导致最终结果的是否吉凶。这就是《易经》穿越古今历史时代具有伟大意义的融合定律,是中华古典政治学理论体系中的一条基本定律。
    六爻的爻位变化,体现了重叠八卦体系的另一个重要结构因素,从最底下的爻位(初爻)开始往上,主体的政治等级就逐渐变化,一般到第五爻(君位)最重要,而最上面的上爻就开始往反向变化了,这就是五爻见顶、六爻反转的变化原理。几个重要的卦章都体现了这样的原理,如“乾、坤、泰、否、革”诸章,也并非绝对都这样,很多卦章不需要用到这个变化原理。
    重叠八卦组成的上卦(上三爻)和下卦(下三爻),从占卜的形式逻辑来看,卦结构还可分出上下互卦,但文王编易则对此作了简化处理,不论是卦、爻辞还是彖、象辞都未看到有互卦提及。
    周文王创立了重叠八卦加文字演绎的形式,用来表述其复杂而又深刻的治国理念,就像当今常用的图形加文字的复合表述方式,是一种极具创造力的方式。


    @ty_王永东1 2022-09-24 08:30:18
    周文王利用八卦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创造性推演出一条政治学基本定律:融合定律!在许多重要的卦章之中使用,尤其是推演“泰、否”二卦,将融合定律发挥到极致。由此也进一步启示了我们后人:融合,始终贯穿于生命进化过程的全流程,也始终联系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过程,符合人性的基本点所在,顺应此定律者必前行进化,违逆此定律者必消亡。中华文明延续五千年波澜壮阔,尊重融合定律是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我们现在思考诸如人......
    -----------------------------
    @aaaa12TY 2022-09-26 17:57:40
    周易是推理的.与商的卜筮术应该无关
    -----------------------------
    @凡益之道 2022-09-26 22:30:44
    不是完全无关,易经本来是对商的卜筮结果的一种记载,周易将其哲学化
    -----------------------------
    不是.商的安阳殷墟文化与周的完全不同。差异太大

    两位仁兄无需争执,其一,商代龟卜的结果都直接记载在龟甲上,不是记载在易经里面的;其二,商周之间的卜筮文化有传承关系也是确定无疑的,我们从安阳殷墟出土的大量甲骨文记载可以获知,在龟甲上挖出六排凹坑,然后用火头炙烫爆出裂纹以测吉凶,就是按照六爻排列来确定的。

    aaaa12TY: 2022-09-27 11:20:01 浙江 评论

    评论 ty_王永东1:根据裂纹测吉凶与根据事实现象做推理有关联?

    ty_王永东1: 2022-09-27 11:51:11 上海 评论

    评论 aaaa12TY:在卜筮术中,尤其是龟卜术中,将事实现象和裂纹走向相互关联,以此来推测吉凶结果,就是取象预测法,这个是有专门研究的,我不谙此道,只是略知皮毛而已。

    aaaa12TY: 2022-09-27 12:11:31 浙江 评论

    评论 ty_王永东1:义理的东东.命理派套瓷。把一个好东西弄坏了
    札记之三

    文王演《易》为何用八卦的形式

    西伯侯被商纣王囚禁十余年,期间演绎出周易,后人将此经历以及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的思考结晶:《易经》,传颂为“文王演《易》。
    西伯侯使用了“筮占”这样的一种占卜形式,,是区别于“龟卜”的另一种方法。
    根据安阳殷墟出土的大量甲骨文资料可知,“龟卜”在商代是属于统治阶层的官方祭礼形式和语言,大凡遇有重大事件或者国王个人需要,都会由大巫师(祭司)出面作祭礼,用“龟卜”来完成这个重大过程,做出利弊判决,并将卜辞刻写于龟甲上面作为记录。及至商代中兴的一代明主武丁时期,这种“龟卜”祭礼发展到全盛时期,朝堂之中除了祭司之外,从国王到公侯贵族,都深通“龟卜”之术,乐此不疲。商高宗武丁就是一位精通“龟卜”术的国王,从殷墟墓葬出土的大量甲骨文,很多就是武丁本人的作品。可以推想,由巫师(祭司)代表的神学阶层和贵族的相互支撑,构成了商代文明之政教合一的统治基础,因此占卜在商代文明中占据特殊的政治和文化意义。
    安阳殷墟的甲骨文卜辞记录中,有一片记载了这样的事件:当时需要开垦西边的一块土地,不知道能否获得丰收,因此作了“龟卜”占卦,最后的结论是“贞吉”。可以想象出得此鼓励,肯定是去实施开垦的行动了。
    后人可能觉得这样的小题大做是在作秀,但我们不妨从当时的状况来分析:农业是国之根本,开垦一片陌生土地显然对国家(或地区)发展意义重大,期望获得丰收为人口的增加而储备更多粮食。但是新开垦一片土地相应的需要有投入,当时粮食本不宽裕,需要从中再划出部分作为种子投入;人力和器具也不宽裕,需要从中划出部分人工器具投入;还有水资源肥料等其它的投入。所有这些投入能否获得期望的回报,在古人看来,非常有必要做一番筹划,最后还需要获得上苍的启示,所以就产生了一次“龟卜”,并且郑重其事的记录在龟甲上。
    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行为有事先的谋划筹算,有严肃的记录,还有事后的监督检查,看看祭司的“龟卜”结果和事情的真实结果相符程度怎样?这样的过程非常合乎当代科学管理的原理。
    从“龟卜”的效果来看,我们可以推断出这样的情况:有的相符,有的基本符合,还有些完全不符。由于有详实的记录,时间长了就会发现有的巫师确实是大差不差,八九不离十;而有的根本是在胡说八道!这样就会对巫师产生一种压力,迫使他们必须了解掌握很多常人得不到的信息和知识,需要花很多超乎常人的精力去钻研深究,只有在当时的知识层面上能够穷尽天文地理气象人文各种经验和知识,才能做出超乎常人理解能力的准确预测和判读,从而在经常的“龟卜”大礼上获得大家的认可。久而久之,商代的巫师阶层就发展成为当时的知识精英,他们既掌握有在当时的学术水平范围内的大量知识,又对商代象形文字的规范发展乃至中国文字的使用、传承和发展起到了开启源头和承接光大的关键作用。
    龟卜在商代中期发展到鼎盛时期,然后开始走下坡路,到商代末期走向衰亡,这是社会形态从中小规模文明向大规模文明进化的必然趋势,社会发展带来更多的知识积累和产生新的知识,特别是竹简文字记录给知识的记录和传授予以极大便利化,人们的思考过程越来越趋向科学合理过程,很多问题无需借助龟卜就可以求得可靠答案。
    谢文良兄来访!
    凡益先生点评有理,多谢!
    另外一方面,巫师们借助龟卜来预测也遇到更多的困难,首先就是大龟的数量开始锐减,五斤以上大龟大量捕杀已经很难找到了,只好用二、三斤的来凑数,甚至用牛腿骨来替代,显然,这样将导致火头烫出的裂纹和以往的效果大相径庭,巫师们将经常抱怨占卜的结果受到严重影响。
    新知识的大量积累和生态环境的毁坏(乌龟数量锐减),这两个过程导致了“龟卜”这个古老的占卜方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于是先人们便开发出另一种占卜方式:“筮占”,这是用蓍草或者竹筹来起卦的方法,非常重要的进步是可以反复使用,并且起卦简单。一个普通的文化人只要掌握了起卦、读卦、断卦等基本程序,就可以用“筮占”的方法完成占卜流程,这对于占卜形式的简化和扩展流传非常关键。
    西伯侯很显然精通“筮占”之术,被纣王囚禁之前已经是名声在外了,纣王在囚禁西伯侯期间也是默许他用“筮占”来占卜的。
    至于纣王对待占卜的态度,从《尚书》中可以看出,他对于占卜持否定态度,因为后来武王伐纣时发表的“泰誓”中,有一条就是讨伐纣王废除祭祀大礼。不难推断,至商纣王中后期,性情暴烈的纣王已经对于巫师主政参政这种政教合一的体制非常不耐烦了,可以想象出他抓住一些占卜失准的案例,下令否定祭祀大礼,实际就是将祭司们赶出了施政团队,商代末期的政治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政教合一的统治结构从基础上受到纣王的颠覆性变革。
    而西伯侯尽管精通占卜术,但是他内心对于政教合一的统治结构也是持否定态度的,这取决于商周交替时期社会物质文明进步到相当高度和规模,但凡政治家都能够“英雄所见略同”的。西伯侯在镌刻《易经》这部伟大著作时,使用了当时贵族阶层流行的语言:占卜的形式语言!这样易于在贵族阶层中传播和让大家都接受。由于每个卦章都分别规范了治国理政的具体要求,将国家治理的各种重要职能都用文字固定下来,这就构成了一部非常明确的国家大法,如果我们现在将《易经》称为《西周宪法》,一点不过分!
    更重要的是,《易经》中每个卦章一旦用文字固定以后,就完全脱离了以往巫师们在占卜时所采用的程序:火头炙烫龟甲,每次占卦根据龟甲的裂纹走向,从而解读出每一次都不同于以往的单独结果。
    《易经》使用固定文字卦章,64卦每个卦章含义明确,尽管使用的是当时在贵族神学阶层中流行的占卜语言,但其内容的确定性以及将龟卜程序的取消,就从根本上否定了神学阶层的存在意义,《易经》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政教分离的宣言书,从此以后,政教合一的政治形态被后世历朝历代坚决杜绝,宗教神学作为政治的辅助手段,只能在专门的领域内发挥作用,各种宗教庙堂都只能迁居到人迹罕至但风景秀丽的深山峡谷之间。中华文明在国家政治管理领域中从此遥遥领先于世界绝大多数民族。就凭这点,《易经》的伟大意义如何评价都不过份!
    凡益兄质疑有理,我们在安阳殷墟博物馆可以看到,早期甲骨文的龟甲和中晚期出土的比较大小可以看出端倪,后来的龟甲都越来越小。
    有关龟卜被筮占代替的说法,只是本人的一种合理猜想,根据不是很充分的,欢迎驳斥。
    @aaaa12TYL

    龟卜有大量的考古发现。那个筮占有何证据?(文王)
    -
    易是一个思维框架.与跳大神的龟卜是不搭界。
    -
    套用现代哲学的话说.龟卜就是感性.周易就是理性。
    ---------------------------------------------------------------------
    1. 筮占存在的证据就是自古以来一直在使用的蓍草卜卦或者竹筹算卦形式。龟卜占卦从商朝晚期就很少出现了,以后就基本绝迹了,如果不是安阳殷墟的考古发现,史学界都不会认可龟卜的存在。
    2. 周文王自身精通卜筮之术,也深刻理解其局限性,然而文王并非一弃了之,他采用了卜筮术里面的“重叠八卦”的理论体系,用重叠八卦的构象来展示自己的政治理念和理想,创造性地建立了“喻象成理”的思维模式,这个模式极大地影响了后世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我们从唐诗之中看到无象难以成诗,无情无理更难以成好诗。宋人程颐和朱熹在其“程朱理学”中由喻象成理推演出“格物致知”的理念......
    周文王对于卜筮术的态度是继承和抛弃的“融合”,继承其理性的内核,抛弃其落后的用途。
    上述讨论了《易》和卜筮术的内在文化关联。古人一再强调学易必先学占,容易入门,也是这个道理。


    龟卜和跳大神倒是没有任何关系,至少龟卜大礼是商朝王室的重大祭祀礼仪,代表商王朝的精神文化层面的仪式,我们今天没有任何依据能够复原这样的礼仪场景。而跳大神是一种流传至今的民间原初低俗的与神沟通的仪式,把这两者完全不同的仪式场景相联系甚至相互认同,只是当今人们的无奈之下的对于无知的妥协吧。
    @理工散人
    火烧龟甲,看裂纹用来占卜。
    看上去很奇妙,似乎毫无道理,但既然被古人大量使用,说明一定有它的验证效果。
    那么,到底是什么道理呢?
    ------------------------------------------------------------------------------------------

    龟卜术已经彻底失传了,当代人没有任何相关资料来考证。看裂纹走向来占卜预测,从本质上讲,和今天的炒股票使用K线图来预测以后的走势没有太大的区别,这也算一种没有根据的相关性吧!
    散人兄提问有意思,多谢光临!
    @凡益之道

    谢凡益兄指点,有关龟卜术的知识,最多只能去殷墟博物馆看到一些初略介绍,其中一些也就是根据《史记》的记载来的,讲述了如何选用龟甲、需要在表面挖六排坑(不可挖透),用火头炙烫(不用火苗直接烧灼)然后爆裂出裂纹,诸如此类。至于如何看裂纹走向来预测,就纯粹是当时巫师们的能耐了,这里头有很多知识产权在里面的,我们今人无法知晓的。
    《易经》札记之四

    龙图腾的猜想

    乾卦六爻都以“龙”为论述主体,在《易经》六十四卦中乾卦属于纲领之作,文王首创六爻群龙以代表圣贤治国;《彖传》发挥云:‘时乘六龙以御天’,是天人合一的连接载体,能够乘龙御天进而安定天下、万国咸宁;孔子作《文言》,详细说明了具备“元亨利贞”之四德者,便是通乾龙之德,能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的君子领导人。由此我们可知,至商代末期,“龙”作为中华文化中的政治形象图腾,已经发展完善。
    中国古人为何要创造出“龙”的图腾?我们今天有许多猜测和考证,最重要的也是最为认可的便是龙对于水的掌控能量和运行法则。
    首先龙的身体来源于蛇,其圆柱形身可以携带大量的水,且游动灵活,腾云驾雾,上得青天,下得沧海,是最佳体型;
    龙的四脚来源于鸡爪,古人为何如此考虑,试想,一只体型羸弱的鸡,可以凭借那双有力的鸡爪,须臾之间在结实的土面上刨出来一个深坑!那如果给龙这个庞然大物按上四只硕大有力的鸡爪,岂不是可以瞬间开挖出一条大运河来,这给了古代朝思暮想开挖运河、通衢四海的中国人来说,简直是上天恩赐的最佳利器!
    至于面目凶狠的龙头,对于驱赶妖孽和威吓魔障都是古人心中必不可少的威严存在。
    因此,龙寄托了中国先民的期待:
    布施云雨,救万民于热火炙烤之中;
    开挖河道,泄洪水至东海波涛之里。
    治国便是治水,对于一个农耕民族而言,没有什么比风调雨顺、旱涝保收更加重要的国是了。自古有“黄河清,圣贤出”的谚语,龙的形象便成为古代圣贤政治的图腾。
    但作为人间君王,布施云雨超出了能力所及,只能是靠“求雨”来施加宗教影响力。而开挖河道,则是力所能及的实在功德,开凿运河或管理水系便成为“圣贤”功德的重要硬件。这也是“龙”图腾和中华文明的最关键联系。
    笔者猜测,龙的形象最应该起源和成型于夏朝!
    夏朝自夏禹治水开始,但凡有作为的君王,治水应该是国家的头等大事,《尚书》中以“或曰稽古”(传说)的方式记述了夏禹的治水功绩:对遍布境内的大中型江河的地理勘察、源头山脉位置和江河命名、河道疏通、航运货物的输送管理等等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事项,作了系统的规划和治理。从今天工程学的眼光来看,这样的宏大项目,恐怕终极夏朝整个王朝的努力,都是不可能完成的,《尚书》的述说给我们提供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早期治水的宏大设想和经历。
    回到龙的话题,为何龙图腾成型于夏朝,有以下几点支持:
    首先夏朝的重要活动区域曾经在浙江一带,每年的频繁台风季节,让古人体验到台风以雷霆万钧之势,从东海带来的硕大狂风暴雨的能量和威力,在广大的台风边缘区,可以驱赶掉夏日的暑热炙烤,带来大量雨水滋润庄稼;但在台风中心区却造成洪涝灾害,需要尽快排除积水,这是古人产生龙的形象的自然因素。
    其次,历史和传说都认可夏朝的治水功绩,水利工程需要聚集民众的力量,这对于组织领导者提出了管理上的更高要求,而原始宗教的影响力是必不可少的,提出龙图腾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只可惜今天在考古学上对于夏朝的遗迹几乎没有证据,也许夏朝人专注于治水,没有更多精力来做些可以证明如何治水的事情以留给后人瞻仰和考证,至今我们无从证明龙图腾起源于夏朝。
    《易经》乾卦六爻加上用九爻,每个爻都以龙的形象比喻君子所为,这告诉我们,“龙”作为圣贤的形象代言人,在商代已经成熟完善,是确切无疑的。
    周文王在乾卦中以经文的形式提出了“圣贤治国”的概念和法则,即以“龙“的形象来代表君王或统治者,及其应该起到的作用。政治治理如果达到了“龙”的功效:救万民于水火之中,天下万国幸福安宁,这便是圣贤政治之功德。这种论述是中国有文字记载以来的首次。

    我正在为如何将八卦符号输入这里的平台而烦心呢弄了半天也没个好办法,只好先不打入这个要命的符号了,不知道这里的哪位高手给与指点,非常感谢!
    札记之五——中华古典政治学原理

    圣贤政治原理(乾卦第一)


    乾卦位居《易经》六十四卦之首,其重要意义非比寻常,周文王用卦形结构和卦辞、爻辞共三部分分解说明,寄托了其宏大的哲学思想和天下治理的核心理念。文王的后人(猜想是周公旦及其嫡传弟子们)又在《乾?彖》中对此简明的政治理想做了深刻和透彻的解释,从而让我们后人可以按此逻辑来理解乾卦这一伟大的卦章思想。
    卦结构为两个“天”相重叠,构成重叠八卦的“乾”卦;六爻外加一个用九爻,都由阳爻构成,突出了贤人(或大人)治国的鲜明特点。
    中国古代之天-地-人系统中,“天”是所有万物的主宰,包括日月星辰的运行不息、春夏秋冬的四季更替,都受到“天”的统御,那么“天上之天”这个重叠结构又提出了一个怎样的命题呢?理解此处对于我们正确解读乾卦的卦义而言非常关键。

    【原文】
    (此处乾卦符号打不出来) 乾:元,亨,利,贞。

    【译文】
    二天重叠代表乾,以“元亨利贞”来推崇圣贤政治,唯有圣贤政治符合天下治理的正确方向,是治国学问中必须要遵循的最基本原理之一。
    (此译文的论述详见下面、以及彖传内容。)
    【注】
    周文王写乾卦的卦辞惜墨如金,一个卦画加五个字就表达了他的宏大思想。然而对于旁人或者后人而言,仅凭这几个字,很难理解其真正含义。
    卦辞“元、亨、利、贞”这几个字,在《易经》中多次出现,但凡有“元”的辞条,是带有起始性和根本性的理念。“亨”一直解释为“亨通”,可引伸为通途或者大道,放在思维体系的层面,元、亨,就是普遍适用的基本原理。《易经》多个卦章的卦辞里面都出现有元亨利贞、元亨、亨,等等,大凡有这些词的卦章,周文王都寄托了重要的国家治理的理念,将“元亨”解译为“基本原理”,不仅符合乾、坤二卦的卦义,也符合《易经》在以后的卦章之中的论述,相对于《文言》或者《程传》里面提出的元亨利贞“四德说”,尤其是这个四德只能赋予乾坤二卦,后面许多卦章遇到“元亨利贞”又需要单独另行释义而言,本《札记》的解释更具备普遍意义。
    利的含义大家好理解,孔子为强调这个利是国家民族之大利,在《乾?文言》中说明是:义之和也。社会各阶层集团的利益的集合,国家民族的根本大利。
    贞的含义在《易经》里面变化较多,归纳起来两点:一曰:需要坚守的正道或正确原则和理念;二曰:贞占的结果;这个来源于殷墟甲骨文的考证支持,龟卜的程序就称为贞占,主持贞占的大师被称为贞人。前面已经说明了《易经》和占卜之间的文化渊源,故此词出现的频率很高,也是历代释卦中引起歧义的关键字之一。
    二天重叠的确切含义将由下面的《彖》传加以解释,而六爻爻辞外加用九爻辞,则以龙为形象代言,喻示了圣贤治国的理念,将成为天下治理的最根本的基础。后世儒学提出的“天下为有德者的天下”,其哲学和政治学根基应该就在这里,也是乾卦之所以成为最重要的卦章的根本原因。我们先按照《易经》乾卦本来的结构排序形式,将爻辞列出并解释。
    (读卦先从最底下的爻划开始,依此往上,阴爻读六,阳爻读九,一爻读初某爻,六爻读上某爻):

    【原文】
    初九,潜龙勿用。

    【译文】
    初爻强调不可轻举妄动、低调而又细致的前期工作的重要性,韬光养晦如同蛰伏深渊的幼龙。
    “用”在此的含义就是高调的举动来推行自己的主张,勿用就是低调。同样的原因在坤、屯、革卦中都类似。
    【注】
    乾卦六爻外加一个用九爻,爻辞主体都以龙为代表,文王在此寄托了对于圣贤群体治国者的政治形象塑造之期待,使命在于解救天下万民于水火之中、顺承天意安定万国,龙成为圣贤政治的代言者。
    《程传》释初九爻:“理无形也,故假象以显义。乾以龙为象”。用龙的形象来彰显看不见的“理”,进而明白“乾道变化,阳气消息,圣人进退”。还是贴切的。

    【原文】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译文】
    具有圣贤之德的政治家,就像龙出现在远处田野,此时此地应该拜见有德之大人,共商天下大事。
    【注】
    二爻位据下卦中位,对应上卦中位的五爻位,在《易经》表达方式中有特殊含义,在此可理解为储君(或在野领袖),象龙一样已经出现于远处的田野之上。
    利见大人:明确提出了“政治协商”的理念(这一重要理念于三千年以后被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国家政治的基本构架)。
    《程传》云:“利见大德之君,以行其道。君亦利见大德之臣,以共成其功”。《梁本》解释为:见到大人物很有利。都符合卦义。
    历代释卦多认为“见”就是“出现”,这样龙和大人是同样主体,含义变成了“利于出现大人物”,但如此解释就忽略了政治协商这个要义。从乾卦的思考逻辑以及政治治理的大道来看,政治协商是最关键的要点,充分体现了周文王本人的长期治国实践的思考总结。
    多谢仁兄厚爱!
    过节愉快!
    @wmwm1989
    仁兄所言极是,研究思考和反复修改,已经十几年功夫了。从稀里糊涂到逐步明晰,这个
    过程就是一个打开新世界的大门,完全没有想到古人具有如此先进的政治理想。

    【原文】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原文】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译文】
    九三和九四要求当政者艰苦奋斗,审时度势、处处如履薄冰,承受上下诸方的压力,方能用好权力。
    【注】
    《王注》、《程传》解释要点:九三将离开下卦但尚未进入上卦,属于“险地危位”,必须终日勤奋、日夜不懈怠,方得无咎。九四已近五爻君位,但安分守己依然是根本所在,“渊”是龙的安居之处,但进取之心不可灭,“在渊”还是“或跃”相辅相成,只要“用心存公,进不在私”,所以无咎,两者皆合爻义。

    【原文】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译文】
    五爻君位,位高权重,正是“龙”——君子施展抱负和才华的大好时机,这时爻辞再次提出“政治协商”,《易经》认为“政治协商”在圣贤政治体制中具有特殊重要性。
    【注】
    对此爻解,程颐的解释相对完整:“进位乎天位也。圣人既得天位,则利见在下大德之人,与共成天下之事。天下固利见夫大德之君也。”

    【原文】
    上九,亢龙有悔。

    【译文】
    上九是第六爻位,喻示事物变化已经过头而进入反转,如同亢奋过度的巨龙失去节制,给国家民族带来灾难和痛苦。
    【注】
    乾卦关键之处,是在结尾前指明政治家们如果失去理性,到了上九走向极端就会“亢龙有悔”,巨龙一旦走向亢奋状态,失去节制,由于其能量巨大,必然会造成极大的灾害和痛苦。这里明确提出圣贤治国也要有制约的概念,所谓“集权”和“ ”一字之差,但其道德内涵却是相去万里。孔子在《文言》中也认为这种“知进不知退、知存不知亡、知得不知丧”的行为者,是十足的愚人。
    圣贤治理的核心,便是借助最基本的自然规律和生命法则,这个乾元之道来指引人间正道。切不可为圣贤而圣贤,所谓穷极至高,导致事物反转,受到辨证法则的制约之痛。“悔”通常理解为悔恨、后悔,历来解释偏重于个体概念,认为是“龙”在后悔,此类解释有失偏颇。从国家治理的角度而言,“悔”在《易经》之中的含义应该是由于人祸失误带来的国家民族利益的创伤和痛苦,是广义的“后悔”,《王注》在解释中很明确:“亢龙有悔,穷之灾也”,悔就是灾难,这点在其它卦章中也可以得到佐证,如同人卦、革卦。

    【原文】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注】
    这是乾卦最具开创性的论述之一。
    乾坤二卦独有的“用九”和“用六”爻位,由八卦体系的推演规则而出现,详细说明了这两者的变化来历,此处不再赘述。其中乾的“用九”爻专门对圣贤政体提出了对无道德领导人或集权过度的君王(或当政者)罢免问题,既然采用集权制,当君权走向极端至“亢龙有悔”,应有罢免机制,实现政权平和更替,这样国家才会吉祥。但如何实现这一想法,没有论及。夏商周以前的先贤们有过禅让退位的作为,从夏禹开始皆为世袭,周易成书时代为西周上升崛起之时,能提出这样的概念,充分说明了周文王尊重自然法则,辨证看待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之处。
    孔子在《文言》中对用九爻有两处论述,分别是:
    ① “潜龙勿用,下也”…这节里,解释为:乾元用九,天下治也。
    ② “潜龙勿用,阳气潜藏”。这节里,解释为:乾元用九,乃见天则。
    孔子此处的解释尽管藏头露尾,神神叨叨,但强调了知天理而尽人事的道理,体现了周文王的部分理念。
    《黄本》在解释《文言》的上述①节的内容中,对用九爻的辞条解释,引述了李鼎祚的一句话:“此当三黄五帝礼让之时,垂拱无为而天下治矣。”《黄本》对此认为:“有和辞旨”。
    然而乾卦不仅认为应有礼让之举,更应该有礼让之制,而非垂拱无为。垂拱无为显见是违背了乾之卦义。
    (继续)我们来看乾卦的彖(发音tuan)辞又是如何解释和发挥卦义的。

    【原文】
    《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形雨施,品物流行。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注】
    品物流行:天下万物生存运动、欣欣向荣。
    大明终始:太阳运行按照日夜交替和四季位置循环来确定始终。
    六位时成:《黄本》解释为六爻按照时序组成,可采用。
    各正性命:天下万物各自确定自身的性质、天下之人各自确定自己的命运。
    保合太和:保持和融合太和之气。
    首出庶物:开始萌生天下万物和天下众生。
    【译文】
    《彖》传说:乾元乃至大至伟者,其导致了万物的起始,是天(地)的统御者,代表了人们至今一直还在苦苦追求的天道(最基本的自然规律和生命法则)。日月星辰之运转、风云雨雪的形成和实施、万物生长和运动都依仗于斯。认识和掌握乾元变化的规律,就象六爻之位的群龙借助天道来对人间世界的正道运转实施掌控,最终达到欣欣向荣、天下万国安宁美好之境地。
    《乾?彖》在此详细解释了国家政治所需要遵循的最基本原理—圣贤政治原理,国家治理应由求道悟道并掌握天道的圣贤群体来实施。这也是最早将中华古典哲学理念中“天人合一”的概念使用于国家治理的理性阐述。
    理解了卦义,对于卦结构“天上之天”的意义也就迎刃而解了:
    其一、古人谓之天道或天理,今人谓之最基本规律和法则。
    其二、乾元是万物之始,其形象地说明并启示了后世的三生万物的哲学概念,应该来源于此。
    老子在《道德经》里面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观点,我们可以借鉴而知:“道”接近于“乾元”。
    孔子为了让其门生后人更好地理解乾卦,还特意非常详细地做了《乾?文言》,对于“元亨利贞”的解释,孔子将性善、礼、义、守正行事代表了元亨利贞之四德,君子以仁德为本,因而治理天下,这些也是儒学思想体系的核心表述。孔子坚定地认为天地自然于众生而言存在着善根,性善可以不断地扩展成长,所以孔子曰:“元者,善之长也”。或许儒学的性善论的哲学根基即来源于此。孔子作《乾?文言》的出发点是从君子个体修行的角度来解读《易经》的,其强调了“立德树人”的含义非常突出,相对而言忽略了卦义中体现出来的对于“问道求道”的理想追求的重大意义。由此可知,《乾?文言》在理解乾卦的原义上产生了一个偏差,孔子的这个偏差对于后世的儒学门生在解释《易经》上面形成了非常坚固的模式,以后的章节中将详细探讨这个问题。
    《程传》解释乾卦指出:“夫天,专言之则道也”,将天和道(或者理)合为一体。对文王使用重卦有说明:“以尽天下之变,故六画而成卦”。如果将两个天“分而言之,则以形体为之天,以主宰为之帝”,《程传》认为:“天者天之形体,乾者天之性情。以性情谓之乾。乾者万物之始”。程颐解释出了“天上之天”的两个基本要点。
    程颐对于《彖传》的认知还是很精彩的:“彖者,言一卦之义。故知者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明确告知学易必须以彖传为进门的钥匙。
    《乾?彖》文字精练优美,如诗如歌,讲述的是认识自然、以及最重要的利用自然规律来指导人文社会的运行。与此同时,也让我们认识到真正的价值观:人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最基本价值观之所在:天人合一(或称融合)!
    大道无形,卦辞的解读枯燥乏味,《乾?彖》则展现了何为简练、何为美好。我们在三千年以后德国人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中的《欢乐颂》里面听到了同样的人间向往,直到今天人类还在为之奋斗不已,古往今来,思想大师们的思考一贯相通。

    【原文】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译文】
    大《象》是对卦结构的解释:两天重叠谓之“行健”,以此“模型”告知世人,天道刚健有力地不停运动变化,自然和社会(以及国内外)的各种矛盾交织,作为领导者或政府要治理好国家,也就必然要奋发自强永不停步。
    这也就是对圣贤政治的关键角色,执政团队定出道德规范,道出广为后世传诵的这句千古名言。
    【注】
    象就是八卦可见的外型结构,其中蕴含的道理,是无形的“妙”,文王用卦辞和爻辞来喻示,由此产生“喻象成理”的文章效果,更由此影响了中国文人如何写文章讲道理至今!
    老子在《道德经》中归纳提炼为:“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这里的徼(边界或外表)就类似于象。
    大《象》遣词造句富有诗意,对卦结构的解释,准确简练而又变化丰富。《易经》总计有八个重卦,分别是:乾、坤、坎、离、震、巽、艮、兑。结构上重复,大《象》解释用了八个不同的词语来表示重叠的意思,分别是:天行健、地势坤、习坎、明两作、洊雷、随风、兼山、丽泽。用字解释生动形象,不落俗套!
    由于孔子在传播和推广《易经》的历史地位中之特殊重要作用,其专门为《易经》的乾、坤二卦所撰写的《文言》早已经成为了《易经》的组成部分,在此也特意将《文言》之中解释卦辞的部分列出如下:

    【原文】
    《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

    关于《文言》的评述在上段落已经有,此不再赘述。王弼认为《文言》已经体现了乾卦的卦义,现在看来有失偏颇,后世程颐就不同意此说,他套用了孔子的“四德”说,提出了自己的“新四德”说,相较而言有突破,更接近卦辞原意。程颐评价孔子的《乾文言》和《坤文言》是为了“发明其义,推乾之道,施与人事。”还是很确切的。
    小《象》和《文言》对于爻辞也从君子修身的角度分别提供了参考性的解释,限于篇幅此处不再讨论。
    客兄所言似有偏颇,可能对于众多打着易经旗号的算命测字行径实在看不惯啦,这个好理解。其实这些和易经毫无关系的。
    札记之六——中华古典政治学原理

    民主政治原理(坤卦第二)

    《易经》坤卦是中国最早论述古典民主政治的典籍。
    卦结构上下两个地重叠,《大象》解构其为:地势坤。就是说应该解读为地上之坤,按照上古“天-地-人”系统而言,坤的意义就是指地上万民(以及万物)。六爻全部是阴爻,从政治治理的角度看,就是民众政治或民主政治,是坤卦的卦义所在。
    这看起来匪夷所思,其实十分平常,因为人类最原始的民主理念应该来源于部落生存问题的解决方式,当酋长的智商和经验不足以解决面对的紧迫生存问题时,求助于全体成员的大多数意见,举手表决或数豆子记票,这正是民主政治的由来。
    从民族和国家的发展历程看,大凡一个民族或国家处于崛起过程,其民众对于国家大事的参与程度都是积极状态,离开了这种状态,奢谈崛起是空话。周文王亲历并领导了周王国的崛起过程,对于民主政治的体验应该十分强烈。与此同时周文王还亲历了商末纣王的暴虐无道、目睹曾经强大的商王朝日益衰败的过程,如何建立全新的天下治理秩序?是周文王推演《易》的根本目的。坤卦阐述民主政治原理,和乾卦阐述的圣贤治国构成天地相容一体的对立统一构造。

    【原文】
    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

    【译文】
    二地重叠代表坤,民主政治是国家治理的另一个最基本原理,其前提是法治完善、民众普遍顺从良好的道德和秩序。治国者们关于民主政治将大有可为,在有良好道德和秩序的引导下,利于天下。顺境时获得支持,逆境时缺少朋友,都应该坚持依靠和发动民众,坚守正道,最终获得吉祥。
    【注】
    元亨:指明了坤道的民主政治也是最基本政治原理。从坤卦开始,周文王将元亨利贞这个词语分拆开,仅仅使用元亨或者亨代表原理性的表述,在后面卦章可以看到更多。
    利牝马之贞:用马群的迁徙过程中母马柔顺又善跑的品行,来比喻民主政治的治理法则,强调了其非常重要的前提是:坚守正确的道德理念,秩序和顺从,必须法治完善。我们可想而知,错误的道德内核或者法治不完善的民主,即使以今天的状况来看,也是后果糟糕或者一败涂地的!那些仅高举一张选票便满世界叫卖民主的家伙们,其实是在干着亵渎和毁坏民主的勾当,近代以来的大量中外史实已经提供了足够多的案例了。
    《王注》评曰:乾以龙御天,坤以马行地。用来表述乾、坤意义的具象十分精彩。
    君子有攸往:政治家们在民众参政、民主治国的事业上大有可为(有攸往:有作为)。
    先迷后得主,利:民主政治不可以成为个个争先恐后、缺失道德指引和秩序的行为,那样将会迷失方向带来灾害,应该遵循正确的领导,顺从秩序,这样才能够对国家民族有利。
    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坤属土,西南方位近火,五行靠近生地,是为顺境;东北方位近木,五行靠近克地,是为逆境。不论处于何种境地,都应该依靠并组织引导民众,不能相反地脱离民众。必须坚守信念,最终吉祥。“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前人对此句的考证非常认真,从阴阳方位的概念解释尽管五花八门,但联系起来看,不离此道。

    【原文】
    《彖》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后顺得常。西南得朋,乃与类行;东北丧朋,乃终有庆。安贞之吉,应地无疆。

    【译文】
    极致者坤元,万物借助坤元而生成并体现,其顺从并支承了天(道)。大地厚实因而承载万物,其品德与天相附合因而广大无疆。天下万物得其承载和养育,顺利成长,柔顺的马群也因而奔驰天下、行走正途。君子欲有所作为,应确定领先和追随的有序法则,避免无序混乱和遭遇迷途之难。西南方遇见同类,获得朋友响应;东北方遇见阻碍,失去朋友支持,只要方向正确坚持下去终会成功。安定天下并坚守正道,最终将行遍天下、应地无疆。
    【注】
    《彖》传对坤卦辞的解释非常生动形象,富于诗意。如果对应乾卦辞,可以看出几个要点:
    —乾元为大,坤元为至(极致);
    —乾元为万物资始,坤元为万物资生,万物借助坤元来体现和成长;
    —乾元是道或理,是自然规律,掌控天之运行,坤元是大地和民众,是顺应和支承天道变化的载体。
    综合卦型卦辞和彖辞,坤卦的卦义突出了几个要点:
    1.卦的主体是人民大众,在政治上的地位平等,是国家支承者。这点对于中国后世思想家思考国家治理问题有极大影响力(荀子曾以舟水关系之载舟覆舟来比喻,从形象上更生动)。
    2.卦义强调了“利牝马之贞”,守正和道德指引、柔顺和遵从的法制秩序,在民主政治上至关重要,君子(政治家)在发动和组织民众参与国事上将大有作为。

    【原文】
    《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译文】
    大《象》传解释道:两地重叠谓之坤,为政者必须以大地般深厚的胸襟和道德情怀,容纳和引导天下万众或天下万物。
    【注】
    坤卦大《象》辞同样是一句千古名言,列出从政者的道德规范。“物”的字义,《黄本》认可是天下万物;《梁本》解释为天下之人,是品德厚实、胸怀宽阔,与人为善、容纳人、教育人。从治国角度而言,《梁本》解释更为贴切。
    地势坤:按照卦型结构的含义,两个地重叠,势的意义就是“重复、承受”。地势坤为象,君子以厚德载物为义,这样解释收相辅相成之效。也可以和乾卦以及其它六个重卦的大象辞比对解读以进一步佐证。《王注》和《程传》将“势”都解为形势,显见不妥。
    【原文】
    初六,履霜,坚冰至。

    【译文】
    民主政治的前期工作至关重要,发动和教育民众,团结凝聚民众的力量,须从小事做起,逐步壮大。
    【注】
    比对乾、屯、革卦初爻,坤卦初爻同样强调基础性的准备工作的重要意义,民众的意志需要用道德志向加以凝聚,要从细微之处开始着手,逐步迎来巨大的变化。小《象》对此爻提出了“见微知著”的理解,认为从“履霜”开始,顺应这样的规律,坚冰就会到来。
    孔子《文言》解释此爻辞,认为“阴凝”之事须符合善恶之分,老先生目睹春秋时代众多的“弑父弑君”之犯上作乱行为,非一朝一夕之故,没有早些“见微知著”,故痛心疾首地再次强调“柔顺”的重要性。显然孔子囿于其习惯性的“憎阴恶小”思维逻辑,认为初六爻象喻示了负面的道理,也因此而影响到后人对于爻辞的正确理解,譬如《程传》也继承孔子之说,认为“阴渐盛,小人始,当以为戒,不可助长”,后儒基本遵循此意。脱离了卦义,导致理解混乱。

    【原文】
    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

    【译文】
    在六二的位置,真诚的性情和品格非常重要,内心正直、外行重义、观控大局,这样能够取得民众的信任,这点比个人才学还重要,即便才学不足也无不利。
    【注】
    二爻居中位,君子欲带领大众,自身之“德不孤”便十分重要,由此民众“则不疑其所行也”(摘《文言》句)。
    习:指反复刻意地练习或训练以获得某种才干。

    【原文】
    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译文】
    六三位置逐步提升,此时凡事应该遵循章法,让人可以预见以后的进展前景。如果从事国家政事,不要急于追求个人功名,这样能够最终走到目的地。
    【注】
    “贞”在此处含义为可预测,与含章呼应。小《象》解为:“含章可贞,以时发也。”具备相应的礼仪章法,在合适的时机发布。此解合乎辞义。
    《文言》解释此爻强调了君子谦恭和臣道,将“章”解释为美,贞为守正,“含美而可正者也”,含章不露是为美德,《王注》《程传》皆从之。笔者认为此解含糊不清,而造成偏差的关键字就是贞的理解。

    【原文】
    六四,刮囊,无咎,无誉。

    【译文】
    六四接近君位,地位更高,此时更应该谨言慎行,减少过失,低调处世,徒呈口舌之利就是失德。

    【原文】
    六五,黄裳,元吉。

    【译文】
    五爻君位,必须展现民众本色,代表人民利益,这是政治家的最重要面貌。中国古代的政治中心位于黄土高原,黄色代表大地的颜色。“元吉”应解释为国家民族的最根本利益得到了保证。
    【注】
    小《象》对于六五爻辞的解释是“文在中也”,君子位居五爻尊位,具备内在的美十分
    重要,贴合爻义。
    《程传》从理学的角度认为:阴柔居于五爻尊位,隐含“警戒”之意,后世没有解读出来,需要加以辨别,因此刻意强调了“裳”为下体服装的道理,“守中而居下,则元吉”;如果阴柔没有居下,都居了尊位,就可能导致“天下大凶”。然这天下大凶又是何状况呢?程颐列出了后羿、王莽之变,以及女娲和武则天之案例,都属于阴居尊位或者妇居尊位,他评价为天下废兴、王朝更替是理之常也,但阴居尊位又是不合常理的非常之变。程颐在此试图将坤卦的大智慧纳入儒学的小框架,我们可以看出其费尽了心思,实乃出力不讨好之举!

    【原文】
    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译文】
    到了上六爻位,按照《易》之转化原理,代表民主过度走向极端而失去控制,上六道明极端民主化将导致国家分裂和社会动乱,内战频仍和人民遭殃,这样的民主政治是穷途末路,应坚决弃置。
    可以比照乾卦上九爻义,推论出此爻义,因而历代讨论差别不大。

    【原文】
    用六,利永贞。

    【译文】
    用六爻强调,民主政治必须坚持正确的道德观,正确的原则和方向,才会有利于国家和人民。(从二战历史可看出这点异常重要,德意日内阁都是民选政府,却由于法西斯主义指导思想而贻害世界人民和本国人民) 。
    【注】
    此处贞指守正。
    与乾卦相同的理由,这里也将《坤文言》中解释坤卦的卦辞部分专门列出如下:

    【原文】
    《文言》曰: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

    【译文】
    选用《黄本》文辞为佳。
    《文言》说:大地极为柔顺但变动时却显示出刚强,极为安静但柔美的品德却流布四方。随从人后,有人作主,于是保持福庆久长,包容一切普载万物于是换发无限光芒。大地体现的规律多么柔顺啊!它秉承天的意志沿着四时运行得当。
    孔子作《坤?文言》解读了坤道的“至柔、至静,至顺、承天”等概念,从君子修身的角度认为必须坚持这些坤德之美,其语言优美而富于感染力,历代易学家皆遵从之。
    然而此处须注意不可因此而忽略了卦义中隐含的重要意义,即民主政治原理。仅仅依照《坤?文言》的框架,不仅解读卦辞和彖辞难以完整准确,更在于解读爻辞将遇到大的困难。
    小《象》以及《坤?文言》中对于爻辞的解读就不再单独列出讨论了。
    有关民主政治的思考和讨论,曾经看到过美国智库知名学者福山的“宣言”,其宣称西方民主是“终极制度”,但到了2014年又出了本新书,大意是应该按照“强政府,法制,民主”的顺序来给政治治理列出“新规则”,西方舆论界一片惊呼:“是对全球政治经验的总结”,也是“最有冲击力”的地方。(环球时报2014年10月14日版,社评)
    殊不知,中国的先贤周文王和周公旦,早在三千多年之前问世的《易经》坤卦中,已经对民主政治的原理和规则作了系统的解释,只用了个马群迁徙的比喻就将民主政治的利害是非明辨于世,这是何等的大智慧!我们从自然科学中获知:最简单的原理,总是最好的原理!我们现在更是获知这在人文领域里面同样成立。
    我们当代人翻越了一座座哲学和社会科学的高峰,终于以为攀上了摩天绝顶之时,却意外地发现我们中国的先贤们早已经坐在那里等候多少个世纪了!
    @wmwm1989 2022-10-10 08:54:45
    学习佳作!
    -----------------------------
    仁兄客气了,相互学习。
    @江苏第一虬髯客 2022-10-10 11:30:55
    孔子韦编三绝,不知是不是没有搞懂易经到底讲的什么,周王朝宫廷里的巫师也不是都空谈家,他们用天然麝香和大麻油为帝王快速治病的,感冒发烧咳嗽二十分钟就一次清退了,比现代的抗生素加激素还要更快更安全的。
    -----------------------------
    客兄这个传说也太有趣了,谢谢讨论!
    @江苏第一虬髯客 2022-10-10 11:30:55
    孔子韦编三绝,不知是不是没有搞懂易经到底讲的什么,周王朝宫廷里的巫师也不是都空谈家,他们用天然麝香和大麻油为帝王快速治病的,感冒发烧咳嗽二十分钟就一次清退了,比现代的抗生素加激素还要更快更安全的。
    -----------------------------
    @凡益之道 2022-10-10 15:53:37
    孔子确实到最后也不一定搞清楚了易经到底讲的什么,《文言》中的易经是孔子自己的《易经》,并不是《易经》的原始含义。当然《文言》也不一定是孔子所作。孔子应该不会自己称为“子曰”,《论语》中他称自己说的话为“丘曰”。
    -----------------------------
    凡益兄久违了,《文言》还是应该认定是孔子说的话,只不过是其门生后徒们整理过的,就像《论语》一样,这是我们今天讨论的基础所在。
    谢谢光临!
    @wmwm1989 2022-10-11 09:13:14
    支持深度好文!
    -----------------------------
    仁兄过奖了,你那儿的好文也很赞!
    @江苏第一虬髯客 2022-10-11 12:06:00
    一个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不知医药,等于是一具七尺游魂游荡于天地之间的。一旦君亲有疾,束手无策,以至于只好将至贵至重的性命委付庸凡之医,不亦殆乎!
    -----------------------------
    能懂得医学者都是修习多年的成就,不容易的,尽管目下医院视金钱为圭臬,视生命为草芥,还是要对医生们致敬再三的。
    @江苏第一虬髯客 2022-10-10 11:30:55
    孔子韦编三绝,不知是不是没有搞懂易经到底讲的什么,周王朝宫廷里的巫师也不是都空谈家,他们用天然麝香和大麻油为帝王快速治病的,感冒发烧咳嗽二十分钟就一次清退了,比现代的抗生素加激素还要更快更安全的。
    -----------------------------
    @凡益之道 2022-10-10 15:53:37
    孔子确实到最后也不一定搞清楚了易经到底讲的什么,《文言》中的易经是孔子自己的《易经》,并不是《易经》的原始含义。当然《文言》也不一定是孔子所作。孔子应该不会自己称为“子曰”,《论语》中他称自己说的话为“丘曰”。
    -----------------------------
    @ty_王永东1 2022-10-11 10:47:34
    凡益兄久违了,《文言》还是应该认定是孔子说的话,只不过是其门生后徒们整理过的,就像《论语》一样,这是我们今天讨论的基础所在。
    谢谢光临!
    -----------------------------
    @凡益之道 2022-10-11 17:25:06
    《论语公冶长》: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初九曰:“潜龙勿用。”何谓也?
    子曰:“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遯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
    《论语》是其弟子记述孔子的言论,故说“子曰”;《文言》是孔子的自述,如上,孔子自述称自已为“丘”。子是对他人的尊称,孔子不会对自己用尊称......
    -----------------------------
    凡益兄考证细致,敬之!
    《论语》和《文言》都是孔子后人整理成册,这是没有疑问的;它们都是孔子言论的记述,也是没有疑问的。这都符合老先生“述而不作”的信条,后人都同意并接受这些。
    @理工散人 2022-10-12 03:03:27
    学习!
    -----------------------------
    理工兄不客气,向你学诗也是必修。
    @wmwm1989 2022-10-12 09:28:47
    支持佳作!
    -----------------------------
    多谢仁兄支持!
    札记之七——中华古典政治学原理

    艰辛立国、经天纬地(屯卦第三)

    屯卦,《黄本》标注“屯”发音为Zhun(谆),字形如种子发芽破土欲出,既多磨难欲折、又充满新生命的活力。
    卦结构上坎(水)下震(雷),坎水下行与震木融合,上有云水、下有草木,两者融合则为天下万物萌生之象,进而喻示万国建侯之义。《彖》称其为“刚柔始交”,满足融合律,此卦过程艰难而结果良好,《易经》在此首提“融合定律”。

    【原文】
    屯: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

    【译文】
    屯卦的卦义,展示了天下初定以后的国家治理基本原理,执政者不应该东奔西跑、亲力亲为地忙于天下四方的安定和扩展,而应该分封天下、确立诸侯,实施分工负责制,管好已有疆土,建立秩序,构成天下共和。
    【注】
    周文王尽管身陷囹圄,已经在认真思考未来废商兴周之后的天下管治大计了,“利建侯”当然是屯卦的核心卦义,以后的历史进程基本按照此大计实施,是为证实。
    元亨,利贞:从坤开始,元亨就构成一个专门词组,后面许多卦章还将元亨和亨分开,以显示两者的重要性区别,元亨重于亨。元亨利贞四个字的含义,元亨逐渐成为关键词,利贞的含义就开始边缘化了,由此也证明了孔子及其后代儒生们解释元亨利贞为“四德”之说,不符合文王原意,“四德”只是表达了孔子自身的政治理念而已。
    勿用有攸往,利建侯:乾有“潜龙勿用”,表示低调而艰苦的准备,坤有“君子有攸往”,表示有所作为,参考两者就可知道其含义是:做好低调而又艰苦的准备,按照计划小步作为,达到积小胜为大胜的目标,分封诸侯则是最基本的国策,并非不作为。
    西周之初,分封诸侯作为基本国策,这有其当时的大环境因素决定,大片国土无人开垦管理,人力资源和生产力水平低下,所以分封诸侯,建立责任制是当时调动积极性的最好办法,武王灭商后,随即遵循文王“利建侯”的治国理念,分封诸侯建立万国,成功确立了人类史上最早期庞大的君主共和王朝——西周王朝。
    发展到春秋战国,“建侯”已经从开初的以责任为根本蜕变为以利益争夺为根本,因此从国家民族整体而言,“建侯”已经不适应生产力水平,秦朝彻底废除分封制,汉初曾经封了几个异姓王,没过多久逐个消灭,至景帝七王之乱后连本姓王也基本作废了。以后各朝虽也有些封王,主要是名爵为重,实际权益并没有多少,和周朝的分封已经不能同日而语了。
    《程传》解读出了卦辞的含义:天下之屯,岂独力所能济?必广资辅助,故‘利建侯’也。指明了建侯是为了辅助周天子平定天下,合乎卦义。

    【原文】
    《彖》曰:屯,刚柔始交而难生。动乎险中,大亨贞。雷雨之动满盈,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宁。

    【译文】
    《彖》传解释道:屯卦的构型表示阴阳爻相错,是刚柔交互的开始,上卦之水和下卦之木相互融合,新生事物将处于艰难环境下,然而水木互动正体现上下融合亨通、万物萌生之象。这个卦象启发了需要将治国之道专注于分封诸侯、建立万国的事务之上。
    【注】
    屯,刚柔始交而难生:乾坤之后谓之屯,上下卦皆有阴阳爻相错、上下卦体水木相融,称为刚柔始交、万物萌生于艰难环境之下。
    动乎险中,大亨贞:坎水为险,与震木互动是为上下融合亨通,是万物萌生之象。
    雷雨之动满盈,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宁:上卦雨水和下卦雷木互动之后,天地之间草木繁盛,这正是启发了分封诸侯、建立万国的道理。
    不宁:忙碌而又不安定的状态。《王注》认为是天地造物起始,屯体不宁,故利建侯也。《程传》注释为:建侯可以济屯,“又当忧勤兢畏,不遑宁处,圣人之深戒也。”两者皆合卦义。

    【原文】
    《象》曰:云雷,屯,君子以经纶。

    【译文】
    上坎下震,风险悬挂当头,国家初生如草木发芽的形状,虽然充满艰辛,但前景光明。政治家们此时需要作好经天纬地、规划设计之国家要务。
    【注】
    大《象》将天上位置的水都解释为“云”而不是“水”(需卦类似),是为突出水性之善的一面。
    经纶:以织造过程来喻示国家管理必须经纬布局、抓纲举目。

    【原文】
    初九,磐桓,利居贞,利建侯。

    【译文】
    开国之始,不宜激进,万事待准备,首先解决民众安居和建侯责任制。
    【注】
    盘桓通解为徘徊不前,此处强调了准备工作的重要意义,并突出强调了首先解决民众安居和建侯责任制。
    贞:此处用《程传》解释:“居正而固其志”。

    【原文】
    六二,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

    【译文】
    定居下来的人们,进退维艰,辛苦创业。马队围绕城寨来回巡走,不是盗匪来了,是来求婚的。对适婚女子坚守暂不婚嫁的原则,过了十年再行出嫁。
    【注】
    邅:音zhan,来回走动的样子。
    匪:古文中通“非”,否定。
    这是为了防止劳动力外流而采取的临时性措施,这里的“贞”的含义应该是贞占,也就是古代女孩谈婚论嫁之前所做的贞占仪式,用“贞不字”这样的临时性政策来控制女性青年人口外流,保护本国的人力资源,这个“贞”不是后世理解的守贞。古代女子从16岁起进入婚嫁年龄,即便到26岁再出嫁,不影响生育,这是最早提出的晚婚晚育的概念。六二爻辞提出在创业初始,需要牺牲一代人(十年一代)的婚姻幸福来实现经济发展。此处“来”求婚媾和六四的“往”求婚媾是不同的资源流动方向。
    对于此爻辞,小《象》解释为困难时期的不合常理的行为,只能是临时性的,可以认同。《王注》、《程传》对“贞”的解释都是守正固志,解释不通,“字”也非生育的含义。儒家思想中女贞的由来,很可能也与此处的误解大有关联。

    【原文】
    六三,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

    【译文】
    想要围猎鹿,但是没有虞人引导(专门负责驱赶鹿群往特定方向奔跑的管理人),只能迷失在树林里。继续盲目追赶寻找,不如舍弃,胡乱行动只能失望。
    【注】
    文王用射鹿无虞这个案例来比喻发展经济所要强调的是提高生产效率,渔猎耕牧都要注重用合理的先进的管理方法来保证生产效率,获取有用的成果,而不是一味蛮干,明知追不得还穷追不舍,结果只能是吝:失望!
    《程传》亦指明了应该避免冒进、妄动、求贪等含义,但其从君子修身的个体角度来理解卦义,得出“见机行事”的机会主义解释,比之文王的境界还是差了不少。
    三千年多后至今,人类的社会生产能力比之周文王时代不知道提高了多少倍,但人类依旧经常受困于如何提高生产效率和如何避免蛮干浪费的境遇之中。将此条款列于六三,可知文王思绪之简洁而又深邃。

    【原文】
    六四,乘马班如。求婚媾,往吉,无不利。

    【译文】
    经济发展至一定阶段,有了良好的基础,需要鼓励婚配,增加人口。六四爻辞对应六二属于“政策松绑”,而且是首先往出去求婚媾,引进人力资源,很有意思!

    【原文】
    九五,屯其膏,小贞吉,大贞凶。

    【译文】
    九五君位,着重告戒对于经济发展成果需要藏富于民、轻遥薄赋,过于苛重的积累会带来凶的后果。
    【注】
    屯其膏:劳动剩余成果的积累。小《象》有注“屯其膏,施未光也。”也就是说劳动的剩余成果首先属于国家,然后再分配给臣民。《王注》认同此说:“处屯难之时,居尊位之上,不能恢弘博施,无物不与”。《程传》也认同:“施为有所不行,德泽有所不下,是屯其膏”。
    小贞吉,大贞凶:从当政者地位考虑,必须实施小步积累,轻徭薄赋,逐步发展,方能得到良好的结果;相反而言,苛重的抽取民众的积累只能带来凶果。文王此处对后世治国者提出了警世之言。
    “贞”在此处还是贞占的意思,《易经》屡屡提及贞占,实在是因为贞占之事在商朝政治中就如同今天的开会一样频繁,甲骨文面世确证了这个断说。文王自身是商朝重臣,又精于卜卦之术,推演《易经》时频繁使用这个字也就顺理成章了。王弼、程颐深受《文言》束缚,不认同此理,只认定为“正”或者“德”,但又何来“大小”之分?还有大小和吉凶的排列组合又是何意?遇到此处要么避过(如王弼),要么弄上大段的例证试图自圆其说(如程颐),结果反而晦涩。

    【原文】
    上六,乘马班如,泣血涟如。

    【注】
    此条爻辞难解!
    按照六爻自身内在规律,上六屯难之极,正要转折之时,为何还要“泣血涟如”?实
    乃警示当政者历经屯难过程,需要百折不挠之坚毅、呕心沥血之艰辛之后,方可转上亨通之途,脱困的前途必须立足于自力更生。
    小《象》曰:“泣血涟如”,何可长也?《程传》解读为:屯难穷极,莫知所为,故至泣血。颠沛如此,其能长久乎?指明了屯难过程的艰苦卓绝,对此程颐指望九五阳刚有所支助,则屯既极,可济矣。进而引申出上下齐心克服困难的含义,很有意义。
    @wmwm1989 2022-10-14 09:32:36
    又来学习新知识了,加油!
    -----------------------------
    问好仁兄!
    @理工散人 2022-10-14 18:43:43
    支持传统文化!拜读!
    -----------------------------
    多谢散人兄支持!
    @wmwm1989 2022-10-15 09:03:26
    有深度的佳作,继续支持!
    -----------------------------
    仁兄支持是极大大鼓励,谢谢!
    到这里应该要分页啦?是自动分页还是自己操作分页,请教各位大神!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保卫司马南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2-09-30 02:02:07  更:2022-10-17 13:31:35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