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购物 网址 日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视频推荐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日历2023  日历2024  日历2025  日历知识  | 每日头条  视频推荐  数码知识 两性话题 情感天地 心理咨询 旅游天地 | 明星娱乐 电视剧  职场天地  体育  娱乐 
日历软件  煮酒论史  历史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春秋战国 三国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哲学 厚黑学 心理学 | 文库大全  文库分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钓鱼 双色球 戒色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足球 nba 象棋 体操
    
  首页 -> 煮酒论史 -> 历史上真实的武则天(2022新修版) -> 正文阅读

[煮酒论史]历史上真实的武则天(2022新修版)

作者:南葶苈子sophia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本文包括总共12篇历史考证,通过专题形式分别讨论重大话题,以期阐明关于武则天的常见误解。

    
    @追逐千古的风 @感秋华而泪 @枫昀 感谢前辈们多年以前的栽培和支持。
    本文多年以前在天涯煮酒板块发表过,但是我自己设置隐藏了,这次整理好了新修版。
    【一】被污蔑的武则天:澄清杀女杀子缸决等谣言
    曾用标题【被迫害的女皇:早期真相】

    很多人轻信封建史书污蔑武曌的各种莫须有事件,因此对武曌望而止步。
    封建礼教为了加深对女性的奴役,无所不用其极地迫害中国唯一的女皇,编造各种子虚乌有的谎言,尤其那类常人无法接受,令人感到残忍畏惧,违背人伦底线的。
    我曾经问过某些人“为什么不喜欢武曌?”她们(都是女生)给出的理由竟然是“谁会喜欢杀死自己儿女的女人。”
    诸多子虚乌有的污蔑,甚至让许多善良的人不愿意接近武曌,然而这却恰好相反地显露了他们观念上的无知、幼稚。一方面,这些人看待一名政治家,不论政绩,只关注几人的死亡细节。另一方面,这些人竟然不加思考,相信毫无逻辑、违背常理的谣言。
    本来这几个问题,鉴于先前已经有人整理,作者并不打算多做阐明,不过,就以上现象来看,仍有必要仔细阐明一番。

    (一)安定公主之死
    首次污蔑武曌杀女的史料《新唐书》记载:“昭仪生女,后就顾弄,去,昭仪潜毙儿衾下,伺帝至,阳为欢言,发衾视儿,死矣。又惊问左右,皆曰:后适来。昭仪即悲涕,帝不能察,怒曰:后杀吾女,往与妃相谗媢,今又尔邪!由是昭仪得入其訾,后无以自解,而帝愈信爱,始有废后意。”《资治通鉴》记载相似:“会昭仪生女,后怜而弄之,后出,昭仪潜扼杀之,覆之以被。上至,昭仪阳欢笑,发被观之,女已死矣,即惊啼。问左右,左右皆曰:皇后适来此。上大怒曰:“后杀吾女!昭仪因泣诉其罪。后无以自明,上由是有废立之志。”而最早的《唐会要》记载:“昭仪所生女暴卒,又奏王皇后杀之,上遂有废立之意。”如果按照《唐会要》,武曌只是利用安定暴卒之事,并非直接杀人,但实际上,利用也没必要,李治不是傻子,怎么可能相信,除非李治自己想要利用这件事情。《旧唐书》没有明确记载,只是后面“史臣曰”突然冒出一句“振喉绝襁褓之儿。”推测为后人再版时添加。
    《新唐书》与《资治通鉴》的记载,细节描写绘声绘色,好像亲眼所见,武曌杀女如入无人之境,高宗李治俨然智障儿童。这叫做层累的历史造就。从《唐会要》、《旧唐书》到《新唐书》再到《资治通鉴》,原始记录简单,后来记录复杂,时间靠后的记载多为后世附会,可信度低。
    所谓“武曌杀女”,仔细思考可以发现各种不合常理之处,简直漏洞百出。第一,皇宫照看公主的人一定很多,任何人不可能找到机会下手。第二,高宗肯定不傻,不会不加怀疑相信王氏杀死公主。第三,当时的人不清楚细节,后世的史学家竟然写得天花乱坠,简直像写小说,那么肯定纯属虚构。第四,王氏被废晚于安定公主死亡时间一年,李治声称废后罪证为“谋行鸩毒”,完全没有谋害公主一项,两者根本就是独立事件。况且武曌借助确定的女儿死亡,谋取不确定的皇后之位,这样划算吗?第五,即使王氏想杀李弘,不会想杀公主,如果杀人动机都不充分,那么武曌嫁祸王氏不会引起怀疑吗?还有,骆宾王的《讨武曌檄》,“弑君鸩母”这样离谱的谎话可以编造出来,想象力却没有丰富到污蔑“武曌杀女”,因为唐代根本没有“武曌杀女”这个谣言,直到宋代才有。所以,事实真相是,古代幼儿死亡率高,当然没有任何杀人凶手,安定公主属于正常夭折。

    (二)王庶人、萧庶人之死
    关于“超自然现象”骨醉之死。最早的《唐会要》只字未提。《旧唐书》先有这样一段记载:“永徽六年十月,废后及萧良娣皆为庶人,囚之别院。武昭仪令人皆缢杀之。”但是后面还有一段文字:“令人杖庶人及萧氏各一百,截去手足,投于酒甕中,曰:令此二妪骨醉!数日而卒。”同一人可以死两次?简直活见鬼了!《新唐书》还要滑稽地加上“反接”:“促诏杖二人百,剔其手足,反接投酿甕中,曰:令二妪骨醉!数日死,殊其尸。”《资治通鉴》类似记载:“遣人杖王氏及萧氏各一百,断去手足,捉酒甕中,曰:令二妪骨醉!数日而死,又斩之。”
    首先,这段令人毛骨悚然的记录不是原创,而是改编自《史记》,欧阳修、司马光等人竟然没有版权意识,抄袭是要被“律师函警告”的!
    对于这件事情仔细分析,当然也是漏洞百出。第一,三者都提到了“数日而死”,先仗一百,然后去掉四肢,难道不会立即死亡?作为学生物的,我只想发一串滑稽。因为《史记》有一段记载:“曰:人彘,居数日。”《史记》没提“居数日”到底死没死,但是幸亏欧阳修、司马光等人生理学常识欠缺,抄袭造成明显错误,也就成为证伪的证据。第二,这件事情依然是层累的历史造就,时间越靠后越偏离史实。关于王庶人、萧庶人的死因,唐代野史与小说集《太平御览·皇亲部七》尚且没有瞎编,只是记载:“武昭仪令人皆缢杀之。”后来的《新唐书》与《资治通鉴》纯属瞎编,而《旧唐书》则是被后世改动过,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旧唐书》是明代版本。《旧唐书》先记载“武昭仪令人皆缢杀之”,接下来又记载“骨醉之死”。显然,后面那段文字是后世添加的,前面的“缢杀之”才是真相。第三,武曌当时没有必要也不敢这么做。对比《史记》吕雉杀戚夫人的记载:“太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仓耳,饮瘖药,使居厕中,命曰:人彘。居数日,乃召孝惠帝观人彘。”首先,当时吕雉贵为太后,已经掌握大权,可以有胆量这么做。再者,戚夫人行为太过嚣张,吕雉的怨恨足以成为动机。反观武曌当时的情况。首先,武曌刚刚成为皇后,高宗还好好活着,处理事务必须考虑高宗的感受。而且,外朝蠢蠢欲动的权臣,如果知道武曌做了这些,可以立即联想到汉朝的事情,认定武曌野心很大,早早处理了武曌。再者,王、萧二人早已失宠,武曌对这二人没有多大仇怨。因为后人知道武曌效仿吕雉临朝,甚至超越吕雉称帝,所以要把同样的事情附会给武曌。第四,骆宾王的《讨武曌檄》没有提及此事,不过,有人猜测“弑君鸩母”的“鸩母”可能是指 王氏。虽然《旧唐书》记载缢杀,但是作为外臣不会清楚细节,毕竟赐死不是缢杀就是鸩杀,骆宾王这句“鸩母”,反而侧面印证没有“骨醉”。

    (三)李弘之死
    据说这个误解相对较少,毕竟肺结核病人难道需要非病理死亡?
    明确污蔑李弘死于非命的只有《新唐书》记载:“上元二年,从幸合璧宫,遇鸩薨,年二十四,天下莫不痛之。”这次,就连《资治通鉴》也没敢明确造谣:“己亥,太子薨于合璧宫,时人以为天后鸩之也。”而《唐会要》和《旧唐书》客观记载李弘病逝:(上元二年四月二十五日,薨于合璧宫倚云殿,五月五日,赠谥曰孝敬皇帝。——《唐会要》)(上元二年,太子从幸合璧宫,寻薨,年二十四。——《旧唐书》)
    李弘死后第一时间,高宗颁布诏书《赐谥皇太子弘孝敬皇帝制》明确指明李弘病逝。李弘的真实死因,高宗肯定清楚,难道还能因为畏惧武曌,不敢指明儿子遇害吗?简直笑话!
    李弘非正常死亡的记载,最早出现在肃宗时期的《唐历》:“弘仁孝英果,深为上所钟爱。自升为太子,敬礼大臣鸿儒之,未尝居有过之地。以请教二公主,失爱于天后,不以寿终。”这个“不以寿终”的理由完全站不住脚。两位公主没有任何政治威胁,挑选两位驸马出降就可以了,虽然驸马出身无需显赫,像这种皇室政冶犯的后代,参考李世民出嫁闻喜县主李婉顺,武曌完全没必要这么小气,因为这桩小事跟亲儿子过不去。
    有人认为骆宾王的《讨武曌檄》“弑君鸩母”,“弑君”指的是李弘,或许骆宾王开启了这种污蔑的苗头,但毕竟不是确切记录。况且,檄文通常空有华丽文笔,许多语句没有事实依据。比如《讨隋炀帝檄文》的“而兰陵公主逼幸告终”,污蔑杨广强间妹妹兰陵公主。
    还有人通过《阎庄墓志铭》这段记载非要认定李弘被杀:“岂意彼苍冥昧,福寿徒欺,积痗俄侵,缠蚁床而遘祸;浮晖溘尽,随鹤版而俱逝。上元二年从幸东都,其年九月廿一日,遇疾终于河南县宣风里第”。作者南葶苈子写这篇文章的时间是2020年春季,或许正在经历被将来称作历史的时期,虽然本地没有一例冠状感染者,但我还是被滞留家中了。闲扯淡这些,我只想说明肺病可经由病体呼吸在空气中传播,与其它传染病相比传染性更高。即使结核病远不及今日冠状病毒传染性高,可关键在于阎庄长期接触传染源。而墓志铭的含糊其辞,当然不是为了掩盖李弘被杀阎庄被灭口,只是因为不能指责皇室成员患有传染病并且危及他人,所以,真相就是阎庄因被传染肺结核而病死。
    总结的说,这种谣言同上两则,依然漏洞百出。首先,早期史料可信程度更高,高宗亲口指明李弘病逝,《唐会要》、《旧唐书》也说李弘病逝,而稍晚的《唐历》与《新唐书》纯属污蔑。再者,如果李弘死因有异,高宗不会不产生怀疑。第三,古代的肺结核病人,一定无法战胜结核杆菌。第四,即便不考虑武曌作为母亲的感情,杀死李弘完全没有好处。病娇李弘继位,相比李贤,武曌当然更有机会临朝称制。第五,“以请教二公主失爱于天后”这个理由过分牵强,完全不合理。总之,武曌没有任何谋杀李弘的可能性。

    (四)李贤之死
    虽然李贤谋反坐实,即使被杀也无可指摘。比如李世民杀李祐,李隆基杀李瑛、李瑶、李琚。皇帝赐死谋反的皇子,这类事件太多,就算有冤,也没人因此诟病杀死儿子的皇帝,只说皇帝受奸佞蒙蔽。但是,仔细分析一番,李贤被武曌赐死的可能性依然较小。
    在此之前,还需说明一点的是,李贤谋反之事属实,并无冤情。当时高宗在世,如有冤屈,不会不加怀疑。私藏甲胄不像私藏巫蛊所用的人偶,可以搜查时顺便诬陷。数百甲胄需要通过长时期、精密谋划、分批几次、随其它物品夹带进太子府。由于李世民做到成功政变上位,李唐后代争相效仿。李贤私藏甲胄,就是为了发动政变。至于政变目的,肯定不止针对武曌,既然李贤决定反对母亲,与高宗的父子关系也会破裂,如果政变成功,高宗只能为太上皇,李贤自己继位。与后世史书记载截然不同的是,李贤作为太子绝对没有那么优秀。杀明崇俨已经算犯罪了,按照中国古代的价值观,搞同性恋属于作风不检。至于与母亲故意作对,情节更加严重,这叫不孝,属于大恶。
    此外,再谈谈《黄台瓜辞》的附会,以及韩国夫人之子的谣言。《黄台瓜辞》不仅是一首打油诗,而且涉嫌抄袭陶渊明《归田园居·其三》。唐代贵族的平均作诗水平,可以参见《奉和圣制游石淙山》系列,通常被认为不如李贤出色的两位弟弟李显、李旦,以及武姓诸王,措辞、格律都远高过这首《黄台瓜辞》。李贤曾经注解《后汉书》,文化水平当然不低,怎么可能作出这首涉嫌抄袭的打油诗?再者,这首诗竟然出自《新唐书·承天皇帝传》由李泌举例时说出,而且肃宗当时的反应是没有听说过。但在所谓的原作者《新唐书·章怀太子传》没有收录。更何况,“一摘”?唐朝前期没有污蔑李弘被杀的谣言,“二摘”?李贤活着竟然预言自己被杀。诗中谈何“一摘”、“二摘”乃至“三摘”?可见这首诗或由李泌伪作,或者纯属后人附会。还有关于李贤为韩国夫人武顺所出的谣言,如果武顺与李治相好早在永徽年间,甚至诞下子嗣,那么被李治收入后宫,当然对武曌地位稳固更加有利。李世民后宫的贵妃韦珪嫁过人,韦珪堂妹韦尼子也在李世民后宫为昭容,唐代向来不以这种事情为耻。
    关于李贤的死因,依然时间越靠后的记载越倾向于抹黑、污蔑武曌。最早的《唐会要》只记载到:“废为庶人,幽于别所。”处停止,没有记载死因。《旧唐书》则天本纪记载:“庶人贤死于巴州。”以及后面记载:“令左金吾将军丘神勣往巴州检校贤宅,以备外虞,神勣遂闭于别室,逼令自杀,年三十二,则天举哀于显福门,贬神勣为叠州刺史,追封贤为雍王。”如果按照《旧唐书》的说法,武曌只是令丘神绩去检查李贤思想改造状况,但是丘神绩行为过激,造成一次意外。到了《新唐书》明确记载武曌逼杀李贤:“杀庶人贤于巴州。”以及“诏左金吾将军丘神勣检卫贤第,迫令自杀,年三十四。”仍然按照上面屡次说明的一个原则,历史的层累效果,以及宋代史学家一贯抹黑武曌的倾向,出现时间越晚的记载,可信度越低。
    之所以称李贤被武曌赐死的可能性较小,很重要一个原因是,李贤死时,庶子李素节、李上金依然活着,并且随后被改封泽王,许王。(文明元年(684年)三月,庶人贤死于巴州......四月,改封毕王上金为泽王,葛王素节为许王。)直至六年后(690年7月)才被杀。即使完全出于政治安定因素,不考虑作为母亲的感情,武曌怎可能先处理亲儿子,反而暂且不处理威胁更大的庶子。还有人因为武曌对丘神绩的事后处理过轻,从而认定丘神绩的行为受武曌指使。既然那些人已经认为武曌处心积虑到可以杀死亲儿子,那么干脆杀掉丘神绩岂不更有利于洗脱嫌疑?史书记录经常在时间上出现误差,因此出现许多事件的因果附会。或许丘神绩没有去过巴州,或许因为别的事务去过,再加上其它原因被贬,从而演变成两件事情的附会关。在广元木门寺至今存留李贤被贬经过时的晒经石,并有对应的一首诗“明允受谪庶巴州,身携大云梁潮洪,晒经古刹顺母意,堪叹神龙云不逢”(其实,这首诗的文化水准也能侧面印证黄台瓜辞纯属伪造)。李贤被贬时带着佛经,或可能出于武曌的安排,这说明武曌当时没有放弃教育李贤的希望。而李贤的表态,也是向母亲的信仰佛教靠拢,说明这时李贤也已经后悔对母亲犯下的错误。在这种形势下,李贤对武曌完全不构成政治威胁。因此,武曌根本更没有必要杀死一名对自己完全没有威胁的亲儿子了。
    历史上许多被贬黜者,大多在遭受贬黜几年后死去。李承乾被废后一两年就死了,也没人说是李世民杀的?李贤从被废到死去已经五年,生活条件的落差,以及较长时期幽禁使人抑郁,这或许才是李贤真正的死因。

    (五)关于一些亲戚、姻亲之死
    这其中包括被武曌所杀的成员,也有部分纯属污蔑,以下按照事实进行分析。
    一方面,对于一名皇帝而言,在皇权斗争中,杀亲戚和姻亲都是正常操作。远的先不提,李世民杀死兄弟侄子,李隆基屠杀多名亲戚上位。但总有人热衷于双标,对女人同样的行为着重强调、严加批判。另一方面,封建史学既然可以污蔑武曌一两条事件,就可以污蔑更多条。前面相对简单的事件虽然得到了澄清,但仍不足以阐明真相,对于其它事件,还需得持理性、冷静态度进行分析怀疑。
    许多人认为李重润、李仙蕙、武延基因为议论二张而被赐死,这未免把武曌太过昏庸化了。《旧唐书》明确记载:“太子并自缢杀之。”李仙蕙墓志铭明确记载死于难产。历史研究本应以墓志铭为准,可有些人还是找寻各种理由,偏不相信。至少,武曌不会轻易杀死李重润,毕竟李重润的嫡出皇长孙身份非常重要,杀之动摇继承顺序。再者,除非谋逆言论,武曌从不因言杀人。况且自从神功元年(697年)结束酷吏政治,武曌没有再杀过任何臣子甚至李唐宗室。总之,这几个孙辈的死因,或许武曌提醒李显教育子女,但是李显教训过重直接逼死。或许由于别的原因而死,但被后世强加附会成武曌所杀。
    近期出土的薛绍墓志铭明确记载:“会凶臣薛怀义、周兴等用事,仓卒遇害。”根据历史批判方法,当碑文与后世文献发生冲突,应以碑文记录为准。所谓正史中提及“饿死”给留全尸需要一定时间,而墓志铭指明“仓卒遇害”。虽然武曌作为女人可以成为女皇,但在男权制大环境中,女儿终究与儿子不同,不必看成政治威胁。哪怕薛绍的兄弟谋反,只要薛绍没有谋反,看在太平公主的面子,也足以留他一命。武曌肯定希望太平公主生活美满,绝不可能主动拆cp。还有,关于太平公主的再婚,武曌对待武氏诸王已经足够优厚,完全没有必要利用女儿婚姻作为政治结盟,无非只是选一个不容易再被谋反牵连的配偶。从墓志铭来看,薛绍之死的具体始末可能如下:薛怀义与薛绍的关系唇亡齿寒,即便薛怀义智商低到火烧明堂,也不至于想杀薛绍,所以真实情形应该是,薛怀义与薛绍发生过口角冲突,或许一气之下扬言要杀薛绍。周兴知晓后为了讨好薛怀义,将薛绍拘至丽景门杀死。由于事件发生过分仓促,等太平公主和武曌发现时想要补救,已经来不及了。
    不过,对待儿媳和女婿终究不同。关于赵氏、刘氏、窦氏三人的事件,武曌不是气量小不能容人,也不是给儿子们脸色看,而是冷静、理性的政治操作。七世纪的封建社会,恰恰妻子影响力足以大过长辈。比如:玄武门事变前长孙皇后给予李世民很大助力,李隆基策划政变时元后王氏也提供过帮助。当时的政治环境,儿子身边存在挑拨离间的女人,对婆母足够造成巨大损害。武曌甚至是出于自我保护,才要杀人。李显元后赵氏,或许只是普通方式赐死,或许被训斥之后想不开自裁,但是肯定没有关小黑屋加以侮辱的情节。李旦的刘妃、窦妃,最有可能也是普通赐死,因罪遭诛,没有高档葬礼,所以随便找地方埋了,才会被后世认为尸骨无存。有人拿这些事件指责武曌,其实哪怕封建时期平常家庭的婆母,也有权力整治家风吧?
    还有人以为武曌谋杀姐姐韩国夫人武顺,哪怕对武曌极不友好的《新唐书》与《资治通鉴》也没有说明武曌杀姐。自西周以来,经常出现姐妹俩嫁给同一人的现象。为了稳定家族利益,共侍一夫的姐妹非常团结,那些所谓因为嫉妒争风吃醋,纯属现代宫斗剧情节,在古代根本不可能存在。李治作为皇帝,必定还有其她女人,如果李治与武顺关系属实,这种关系完全有利武曌。况且,武曌曾经母女四人相依为命,肯定更加爱重原生家庭的亲人。哪怕不考虑亲情,如果因为嫉妒就要杀对自己地位稳固有利的情敌?这是恋爱脑还是傻?武曌肯定不是恋爱脑更不是低智商。另外,武顺之死与武曌无关,还可以从武曌与荣国夫人杨氏的关系侧面得到印证,杨氏生前与武曌没有任何芥蒂,武曌后来经常作诗感念母亲教导,称帝后甚至立碑纪念。杨氏作为二人共同的母亲,如果长女之死与次女有联系,那么杨氏与武曌的关系肯定不会维持良好状态。顺陵碑文记载杨氏早年宣言:“当使恶无闻于九族,善有布于四方。”说明杨氏三观正,是非分明,这也证明武曌并未做出让杨氏无法接受的“使恶有闻于九族”的事情。武顺逝世时年纪超过四十,很有可能是病死。或者因为长期处于尴尬关系而愧疚抑郁,最后郁郁而终。武曌既然没有做过任何让杨氏看来“使恶有闻于九族”之事,这也可以推测,魏国夫人贺兰氏、武怀运、武惟良涉嫌投毒案件,不会是无罪的,所以是依法公正处理。

    (终)
    许多人误以为因为武曌是女皇,所以一生处心积虑、心狠手辣,这是非常深的误解。应该说,我们之所以看到武曌的种种污名,是因为武曌后来做了皇帝,前期事迹才被恶意涂抹。
    封建男权制为了更进一步禁锢妇女,杜绝妇女参政,大肆污蔑女政治家,已经成为惯用伎俩。比如污蔑韦后毒杀李显,污蔑冯太后杀拓跋宏,污蔑刘娥“狸猫换太子”等等。尤其侧重于编造针对个人私德的丑闻,为的就是让人因此对武曌望而止步。
    ——南葶苈子于2020年
    【二】武则天时期的军事功绩
    曾用标题【武曌执政时期的对外战绩】

    有人认为:武曌执政时期丢失许多土地,对外战争败多胜少,因此诟病武曌当政。然而,真实情况是这样吗?
    对于武曌执政时期具体对外战绩,以下按民族或国家分开讨论。
    (一)后突厥:后突厥汗国建立于公元682年,时高宗健在,所以根本不是武曌丢失的领土,正如不能说新中国丢失了外蒙古一样。后突厥汗国历经骨咄禄、默啜两位可汗,曾一度强大,不断骚扰中原边境,至8世纪中叶被回纥所灭。
    有人误以为后突厥坐大恰逢武周革命,武曌专注于解决内部矛盾,从而忽略边境问题,但事实真相并非如此。以下通过对武曌执政21年期间与后突厥发生的冲突整理,逐步阐明这个问题。
    (文明元年(684年)七月)突厥骨咄禄、元珍寇朔州,命左威卫大将军程务挺拒之。(《旧唐书》本纪)(《新唐书》本纪相似的记载是:左武卫大将军程务挺败之。) ——胜+1
    (文明元年(684年)九月)左威卫大将军程务挺为单于道安抚大使,以备突厥。(《新唐书》本纪) ——不是遭遇战,没分胜负。
    (垂拱元年(685年)二月)突厥寇边,左玉钤卫中郎将淳于处平为阳曲道行军总管以击之。(《新唐书》本纪) ——同上,以下类似这种还有很多,没说分胜负,可能都不是遭遇战。
    (垂拱元年(685年)四月)淳于处平及突厥战于忻州,败绩。(《新唐书》本纪) (突厥寇代州,淳于处平引兵救之,至忻州,为突厥所败,死者五千馀人。《资治通鉴》)——败+1,这次虽然是战败,却是一次相当主动的战役。《新唐书》故意采用模糊记载,很容易让人误以为是普通战败。实际上,淳于处平引兵救之,距离比较远,本来是不需要负责的事情,但秉着国家责任感还是去了。
    (垂拱元年(685年)十一月)韦待价为燕然道行军大总管,以击突厥。(《新唐书》本纪)——不是遭遇战,没分胜负。
    (垂拱二年(686年)九月)突厥入寇,左鹰扬卫大将军黑齿常之拒之;至两井,遇突厥三千馀人,见唐兵,皆下马擐甲,常之以二百馀骑冲之,皆弃甲走。日暮,突厥大至,常之令营中燃火,东南又有火起,虏疑有兵相应,遂夜遁。(《资治通鉴》) ——胜+1+1,这里虽然用了计策,但毕竟兵不厌诈。
    (垂拱三年(687年)二月)突厥寇昌平,黑齿常之击之。(《新唐书》本纪) ——不是遭遇战,没分胜负。
    (垂拱三年(687年)八月)突厥寇朔州,燕然道行军大总管黑齿常之败之。(《新唐书》本纪)——胜+1+1+1
    (垂拱三年(687年)十月)右监门卫中郎将爨宝璧及突厥战,败绩。(《新唐书》本纪)——败+1+1 ——由此统计,共两次。
    (永昌元年(690减1年)五月)白马寺僧薛怀义为新平道行军大总管,以击突厥。(《新唐书》本纪)(行至紫河,不见虏《资治通鉴》) ——不是遭遇战,没分胜负。
    (永昌元年(690减1年)八月)薛怀义为新平道中军大总管,以击突厥。(《新唐书》本纪)——不是遭遇战,没分胜负。
    (延载元年(694年)腊月)突厥默啜寇灵州,右鹰扬卫大将军李多祚败之。(《新唐书》本纪)——胜+1+1+1+1
    (延载元年(694年)二月)薛怀义为伐逆道行军大总管,领十八将军以击默啜。(《新唐书》本纪) ——不是遭遇战,没分胜负。
    (延载元年(694年)二月)武威道总管王孝杰破吐蕃孛攵论赞刃、突厥可汗俀子等于泠泉及大岭,各三万馀人(《资治通鉴》) ——胜+1+1+1+1+1
    (延载元年(694年)三月)薛怀义为朔方道行军大总管,击默啜。(《新唐书》本纪)——不是遭遇战,没分胜负。
    (证圣元年(695年)正月)王孝杰为朔方行军总管,以击突厥。(《新唐书》本纪)——不是遭遇战,没分胜负。
    (神功元年(697年)正月)突厥默啜寇胜州,平狄军副使安道买败之。(《新唐书》本纪) ——胜+1+1+1+1+1+1
    (圣历元年(698年))突厥默啜上言,有女请和亲。秋七月,令淮阳王武延秀往突厥,纳默啜女为妃。遣右豹韬卫大将军阎知微摄春官尚书,赴虏庭。八月,突厥默啜以延秀非唐室诸王,乃囚于别所。......率众与阎知微入寇妫、檀等州。命司属卿高平王重规、右武威卫大将军沙吒忠义、幽州都督张仁亶、右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等率兵二十万逆击,乃放延秀还。(《旧唐书》本纪) (在这里《新唐书》本纪相似的记载是:司属卿武重规为天兵中道大总管,沙吒忠义为天兵西道前军总管,幽州都督张仁亶为天兵东道总管,左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右羽林卫大将军阎敬容为天兵道西后军总管,以击突厥。)——胜+1+1+1+1+1+1+1(虽然只是为了要人,出兵也多,但还是胜了。)——由此统计,共7次——
    (圣历元年(698年)八月)默啜攻陷定州,刺史孙彦高死之,焚烧百姓庐舍,遇害者数千人。(《旧唐书》本纪)(这里《新唐书》相似的记载是:癸丑,突厥寇蔚州。乙卯,寇定州,刺史孙彦高死之。) ——这里指的是突厥袭击城镇,针对普通臣民,没有直面大周军队。
    (圣历元年(698年)九月)默啜攻陷赵州,刺史高睿遇害。癸未,默啜尽杀所掠赵、定州男女万余人,从五回道而去。(《旧唐书》本纪)(这里《新唐书》相似的记载是:突厥寇赵州,长史唐波若降于突厥,刺史高睿死之。) ——突厥袭击城镇,针对普通臣民,没有直面大周军队。
    (圣历元年(698年)九月)突厥寇相州,沙吒忠义为河北道前军总管,将军阳基副之,李多祚为后军总管,大将军富福信为奇兵总管,以御之。(《新唐书》本纪) ——不是遭遇战,没分胜负。
    (圣历元年(698年)九月)皇太子为河北道行军元帅,以击突厥。(《新唐书》本纪) ——不是遭遇战,没分胜负。
    (圣历二年(699年)四月)魏元忠检校并州大都督府长史、天兵军大总管,娄师德副之,以备突厥。(《新唐书》本纪)——只是防卫,不是遭遇战。
    (久视元年(700年)三月)夏官尚书唐奉一为天兵中军大总管,以备突厥。(《新唐书》本纪)——只是防卫,不是遭遇战。
    (大足元年(701年)五月)命左肃政御史大夫魏元忠为总管以备突厥。(《旧唐书》本纪)(这里《新唐书》相似的记载是:魏元忠为灵武道行军大总管,以备突厥。)——只是防卫,不是遭遇战。
    (大足元年(701年)十月)魏元忠为萧关道行军大总管,以备突厥。(《新唐书》本纪)——只是防卫,不是遭遇战。
    (大足元年(701年)十二月)突厥寇陇右。(《新唐书》本纪) ——突厥袭击城镇,没有直面大周军队。
    (长安二年(702年)春正月)突厥寇盐、夏等州,杀掠人吏。(《旧唐书》本纪)——突厥袭击城镇,针对普通臣民,没有直面大周军队。
    (长安二年(702年)三月)突厥寇并州,雍州长史薛季昶持节山东防御大使以备之。(《新唐书》本纪) ——只是防卫,不是遭遇战。
    (长安二年(702年)七月)突厥寇代州。(《新唐书》本纪) ——突厥袭击城镇,没有直面大周军队。
    (长安二年(702年)九月)突厥寇忻州。(《新唐书》本纪) ——突厥袭击城镇,没有直面大周军队。
    综上,总共9次明确说明胜负情况的遭遇战,武周7胜2败(并且其中一次战败另有内情,其情可原)。
    此外,“以备/御突厥”共7次,“以击突厥”共9次,加起来共16次。“突厥寇某地”共16次,其中只有6次,武周军队未及时到该地点作战,10次接下来都有武周军队到达该地与突厥军队战斗或者防备。由此证明,武曌对后突厥作战绝对强硬,完全没有丧权辱国。
    这里但凡出现“寇某地”,其实没有武周军队参与,一般城镇不驻扎军队,一个州可出动的战斗人员,无论如何不能与正规军队相比。而出现“以击之”或者“以备之”、“以御之”,其实没有与突厥军队起正面冲突,只是战略防备。但这种策略也可达到一定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当地可能发生的寇边概率。
    有意思的是,以圣历元年为分割线,在此之前,多是“以击突厥”,此后则多是“以备突厥”。同时,圣历元年之后出现的突厥寇边,武周军队很多次没有参与。通俗地说,圣历元年之前“见了面就开战”,而圣历元年之后更像“躲猫猫”。以圣历元年为结点,为什么突厥侵扰的这些城镇,恰好没有遇到武周军队?原因很可能是突厥故意避开那些有驻扎军队的城镇。突厥军队屡次备受打击之后,改变了作战策略,与武周玩起了“躲猫猫”。
    还有一件事情,圣历元年,武周与后突厥有一次不成功的和亲。无论突厥不满意的真实原因是武延秀的性别还是姓氏,武曌让男性和亲或者不让孙子和亲,实际上极有可能就是不想诚心和亲。既然武曌已经决定传位李唐,却用一个不合适的人物和亲,这可作为暂时缓和,待唐朝恢复之后大可不必承认和亲人物的身份,继续开战。同样针对突厥问题,这种操作也有历史先例。北周千金公主到了隋朝已经起不到和亲作用,隋朝便以此为理由重新开战。
    另外,领土不等于GDP,对不毛之地的征战不见得有多么伟大。再者,我们知道,此后的历史上,漠北从未真正臣服中原。那么李世民与李治两代,耗费军资消灭东突厥和西突厥的行为,真的是明智之举吗?虽然不想鄙视这种壮举的勇气,但是就算没有了东突厥,没有了西突厥,还会有后突厥,以后还有回纥,甚至还有契丹、女真、蒙古,直到现在依然还有外蒙古。
    所以,中原征服漠北的战略行动向来是出力不讨好的事情,耗费军资收复并且耗费更多资源维持这块不毛之地的中央控制权,实在算不上什么丰功伟业。武曌放弃少有汉人住民又无法耕种土地的漠北,才是更为明智之举。

    (二)吐蕃:武曌执政时期,吐蕃已经立国很久,此后持续的时间也很久。吐蕃长期相对独立地发展形成独特的文化、宗教、生产方式等,又地处高原,拥有绝地优势。
    以下是武曌执政时期与吐蕃发生的冲突整理。
    (垂拱三年(687年)十二月) 韦待价为安息道行军大总管,安西大都护阎温古副之,以击吐蕃。(《新唐书》本纪)——这里没说分胜负,可能不是遭遇战。
    (永昌元年(690减1年)五月)命文昌右相韦待价为安息道大总管以讨吐蕃。(《旧唐书》本纪)(《新唐书》说明了此次战败:韦待价及吐蕃战于寅识迦河,败绩。)——败+1
    (天授二年(691年)六月 )命岑长倩率诸军讨吐蕃。(《旧唐书》本纪)(这里《新唐书》相似的记载是:岑长倩为武威道行军大总管,以击吐蕃。)——不是遭遇战,没分胜负。
    (长寿元年(682年)十月)武威军总管王孝杰大破吐蕃,复龟兹、于阗、疏勒、碎叶镇。(《新唐书》中相似的记载是:十月丙戌,武威道行军总管王孝杰败吐蕃,克四镇。)(《资治通鉴》中详细的记载了: 会西州都督唐休请复取龟兹、于阗、疏勒、碎叶四镇,敕以孝杰为武威军总管,与武卫大将军阿史那忠节将兵击吐蕃。冬,十月,丙戌,大破吐蕃,复取四镇。置安西都护府于龟兹,发兵戍之。”)——胜+1,虽然只是1次,但这是具备重要意义的胜利,下面会有详细讲解。
    (延载元年(694年)二月)武威道大总管王孝杰及吐蕃战于冷泉,败之。(《新唐书》本纪)——胜+1+1
    (天册万岁元年(695年)七月)吐蕃寇临洮,王孝杰为肃边道行军大总管以击之。(《新唐书》本纪)——不是遭遇战,没分胜负。
    (万岁通天元年(696年)一月)娄师德为肃边道行军副总管,以击吐蕃。(《新唐书》本纪)——不是遭遇战,没分胜负。
    (万岁通天元年(696年)三月)王孝杰、娄师德及吐蕃战于素罗汗山,败绩。(《新唐书》本纪)——败+1+1
    (万岁通天元年(696年)九月)吐蕃寇凉州,都督许钦明为贼所执。(《旧唐书》本纪))(《新唐书》里明确说这个人死了:吐蕃寇凉州,都督许钦明死之。《新唐书》本纪)——吐蕃袭击城镇,既然这里说的是都督,而不是刺史,那么暂且认为有军队参战,并且败了。——败+1+1+1
    (久视元年(700年)闰七月)吐蕃寇凉州,陇右诸军州大使唐休璟败之于洪源谷。(《新唐书》本纪)——胜+1+1+1
    (久视元年(700年)八月)魏元忠为陇右诸军州大总管,以击吐蕃。(《新唐书》本纪)——不是遭遇战,没分胜负。
    (久视元年(700年)十月)戊申,吐蕃寇悉州,茂州都督陈大慈败之。(《新唐书》本纪)(而《资治通鉴》记载:(久视元年(700年)十月)戊申,吐蕃赞普将万余人寇茂州,都督陈大慈与之四战,皆破之,斩首千余级。——日期相同,猜测为同一场战役,悉州,茂州其中有一错录)——胜+1+1+1+1
    武曌执政时期与吐蕃共发生正面冲突7次,或者只有6次。胜4败3或者胜4败2。败的次数算上了一次存疑的战役,因为不能确定是否为吐蕃单方面骚扰城镇,而没有武周军队参与。不过既然提到了“都督许钦明死之”,而不是刺史,可以姑且算有军队参与。实际上也可算作胜4败2。其实,无论胜4败2,还是胜4败3,依然胜多于负。即便武周与吐蕃的战胜率(七战胜四)不及与突厥(九战胜七)高,但也不是某些人所谓的“对外战争十战九败丧权辱国”。
    另外,共有5次“以击吐蕃”,没有说明胜负,可能不含军队正面冲突。还有5次“吐蕃寇某地”,但与突厥不同的是,其后紧接着与武周军队发生冲突,可谓相当主动迅速。总之,武周时期对吐蕃,与后突厥相比,虽然没有完胜概率,但是作战更为主动,被侵犯也会迅速回应,重点是其中还包括收复四镇的举措。所以,武周对吐蕃造成的打击更为强烈。结果,吐蕃酋长几次被迫投降,又有两次请求和亲。
    (圣历二年(699年)四月)吐蕃大论赞婆来奔。(《旧唐书》本纪)(但在《新唐书》本纪的记载是:十月丁亥,吐蕃首领赞婆来。这里《资治通鉴》相似的记载是:十月己卯,吐蕃遣其臣论弥萨来求和。)——两者虽然相差半年,但不能确定是否为两次,也可能为同一次,或是路上走了半年,抑或其中一则记载出错。
    (长安二年(702年)九月)吐蕃请和。(《新唐书》本纪) ——可以姑且算作2或3次求和。
    (万岁通天元年(696年)九月)吐蕃复遣使请和亲,太后遣右武卫胄曹参军贵乡郭元振往察其宜。吐蕃将论钦陵请罢安西四镇戍兵,并求分十姓突厥之地。(《资治通鉴》)
    (长安三年(703年)三月)吐蕃来求婚。(《新唐书》本纪)——这是吐蕃两次请求和亲,但是没有收到结果。
    由于吐蕃在万岁通天元年(696年)请求和亲提出了过高要求,而且其后仍有吐蕃寇边记录,可见吐蕃和亲并没有诚意。所以这两次求和亲,武曌皆不予理睬。
    总之,在武周强烈军事打击下,吐蕃总共2或3次求和,以及两次求和亲。
    还有,需要重点说明的是,收复安西四镇这一重大举措。
    在《旧唐书·王孝杰传》这样记载武曌自己的评价:则天大悦,谓侍臣曰:昔贞观中贝绫,得此蕃城,其后西陲不守,并陷吐蕃。今既尽复于旧,边境自然无事。
    复安西四镇与“边境自然无事”直接联系,可见安西四镇的重要战略意义。
    安西四镇在当时被认为是吐蕃占有的中原固有领土,虽然从贞观时期开始,并未经历很长时间,但这块地方本来也不是吐蕃领土。
    下面简谈一下安西四镇的历史:
    贞观十四年(640年),灭高昌国,置安西都护府于西州;永徽元年(650年),罢四镇;显庆二年(657年)平定西突厥,恢复四镇;咸亨元年(670年)吐蕃攻陷四镇;上元元年(674年)复安西四镇;仪凤三年(678年)吐蕃占安西四镇;仪凤四年(679年)复安西四镇;垂拱三年(687年)到永昌元年(690减1年),吐蕃再次渐渐占据安西四镇。
    仅仅四个镇,被抢来抢去很多次,而在武曌执政时期将这一国际争议地区确定为中原领土,并且在此之后可以持续约一百年的主权控制,这当然具有十分重大的军事意义。

    (三)契丹(地区):
    契丹地区早在贞观二十二年归顺中原,酋长大贺窟哥被赐姓李氏,李尽忠(制改:李尽灭)为李窟哥之孙。武周时期,契丹暂时的叛乱,属于内政性质,契丹政权仅存在一年多时间,不能算作一个国家。
    契丹叛乱从开始至结束,总共一年多一个月(13个月),武周对其速战速决。由于这方面记载文字语义复杂多变,不易判断战争性质。因此暂且不统计胜败次数,仅仅整理这一段具体过程。
    (万岁通天元年(696年)五月)营州城傍契丹首领松漠都督李尽忠与其妻兄归诚州刺史孙万荣杀都督赵文翙,举兵反,攻陷营州。尽忠自号可汗。乙丑,命鹰扬将军曹仁师、右金吾大将军张玄遇、右武威大将军李多祚、司农少卿麻仁节等二十八将讨之。(《旧唐书》本纪)(《新唐书》本纪相似的记载是:契丹首领松漠都督李尽忠、归诚州刺史孙万荣陷营州,杀都督赵文翙。乙丑,左鹰扬卫将军曹仁师、右金吾卫大将军张玄遇、左威卫大将军李多祚、司农少卿麻仁节等击之。)——这是叛乱发生的开始,武曌立即做出重要战略应对。
    (万岁通天元年(696年)七月)命春官尚书、梁王三思为安抚大使,纳言姚璹为之副。制改李尽忠为尽灭,孙万荣为万斩。(《旧唐书》本纪)(《新唐书》本纪相似的记载是:春官尚书武三思为榆关道安抚大使,纳言姚璹为副,以备契丹。)
    (万岁通天元年(696年)七月)尽忠录自称无上可汗,据营州,以万荣为前锋,略地,所向皆下,旬日,兵至数万,进围檀州,清边前军副总管张九节击却之。(《资治通鉴》)——这是一次及时的“击却之”。
    (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八月)张玄遇、曹仁师、麻仁节与李尽灭战于西硖石黄麞谷,官军败绩,玄遇、仁节并为贼所虏。(《旧唐书》本纪)(这里《新唐书》本纪里相似的记载是:张玄遇、曹仁师、麻仁节等及契丹战于黄麞,败绩,执玄遇、仁节。)(但是这件事情在《资治通鉴》里有记载,简直太戏剧化了,骗来骗去地演戏都可以拿奥斯卡了!因此我不太信任《资治通鉴》这种描述,这很像从笔记小说中剪辑出来的。参考宋代人对契丹的纠结心态,书写前朝相关历史可能掺杂更多个人感情而加入虚构成分:先是,契丹破营州,获唐俘数百,囚之地牢,闻唐兵将至,使守牢绐之曰:“吾辈家属,饥寒不能自存,唯俟官军至即降耳。”既而契丹引出其俘,饲以糠粥,慰劳之曰:“吾养汝则无食,杀汝又不忍,今纵汝去。”遂释之。俘至幽州,具言其状,诸军闻之,争欲先入。至黄麞谷,虏又遣老弱迎降,故遗老牛瘦马于道侧。仁师等三军弃步卒,将骑兵轻进。契丹设伏横击之,飞索以纟玄遇、仁节,生获之,将卒死者填山谷,鲜有脱者。契丹得军印,诈为牒,令玄遇等署之,牒总管燕匪石、宗怀昌等云:“官军已破贼,若至营州,军将皆斩,兵不叙勋。”匪石等得牒,昼夜兼行,不遑寝食以赴之,士马疲弊;契丹伏兵于中道邀之,全军皆没。)
    (万岁通天元年(696年)九月)命右武卫大将军、建安王攸宜为大总管以讨契丹。(《旧唐书》本纪)(新唐书》本纪相似的记载是:同州刺史武攸宜为清边道行军大总管,以击契丹。
    (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十月)契丹寇冀州,刺史陆宝积死之。(《新唐书》本纪)——契丹自从擅自建立政权,立即开始扩张。
    (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十月)(万岁通天元年九月太后遣豹韬卫大将军阎知微、左卫郎将摄司宾卿田归道册授默啜左卫大将军、迁善可汗。)契丹李尽忠卒,孙万荣代领其众。突厥默啜乘间袭松漠,虏尽忠、万荣妻子而去。太后进拜默啜为颉跌利施大单于、立功报国可汗。(《资治通鉴》)——这时李尽灭已经灭亡,契丹由孙万斩代理。武周、突厥两个国家之间突然出现第三个政权,那么同样的,突厥领土也被契丹占据不少。所以,武周采用比较“损”的一招,挑拨突厥去打契丹。
    (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十月)孙万荣收合馀众,军势复振,遣别帅骆务整、何阿小为前锋,攻陷冀州,杀刺史陆宝积,屠吏居数千人;又攻瀛州,河北震动。(《资治通鉴》)——李尽灭虽然死了,可是孙万斩仍然信心十足,继续作乱。
    (万岁通天二年(697年)三月)王孝杰及孙万荣战于东硖石谷,败绩,孝杰死之。(《新唐书》本纪)——这可能是相当暗藏隐情的一次战败,当时武周军中可能存在契丹奸细,但是无论如何也无从考证了。
    (万岁通天二年(697年)四月)右金吾卫大将军武懿宗为神兵道行军大总管,及右豹韬卫将军何迦密以击契丹。(《新唐书》本纪)
    (万岁通天二年(697年)五月)娄师德为清边道行军副大总管,右武卫将军沙吒忠义为清边中道前军总管,以击契丹。(《新唐书》本纪)——这两次虽然没有明说效果如何,但是契丹叛乱很快就要完结了。
    (万岁通天二年(697年)六月)神兵道总管杨玄基率奚军掩其尾,契丹大败,获何阿小,降别将李楷固、骆务整,收仗械如积。万荣委军走,残队复合,与奚搏。奚四面攻,乃大溃,万荣左驰。张九节为三伏伺之,万荣穷,与家奴轻骑走潞河东,惫甚,卧林下,奴斩其首,九节传之东都,馀众溃。(《新唐书》)——最终孙万斩在恐惧中死于内斗,契丹叛乱就此完结,共计一年多一个月(13个月)。
    契丹突然宣布独立,从之后一系列有计策有胆量的军事行动来看,恐怕早有预谋,而赵文翙事件只是导火索,不是决定性原因。契丹在贞观时期归附,极有可能仅是为了寻求资源补助,待羽翼丰满,便会脱离中原管制。关于这个民族之后的事情,不必多说很多人也知道,但是武曌仅用13个月,迅速平定契丹叛乱,这可比宋朝那些皇帝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附带一说,有些人把武曌杀程务挺和黑齿常之说成自毁长城。杀程务挺是在敏感时期,为了政治稳定,是相当必要的。而黑齿常之死于酷吏政治带来的影响,与武曌没有直接关系。但是仅仅打过一两次胜仗的两人死于政治斗争,就被某些网友认定武曌自毁长城,完全忽视武周时期更多战将的更多战绩,比如王孝杰、唐休璟、李多祚、沙吒忠义、张仁亶等等,甚至出将入相的魏元忠、娄师德等。崇祯皇帝也杀边关大将,而且还是亡国之君,但却被某些人大肆赞扬,这群网友的双标和神逻辑总是让人无法理解。
    总的来说,武曌执政21年期间的军事战绩:
    第一,对后突厥,虽然主动放弃漠北的不毛之地,但是战胜次数远大于战败次数(九战七胜),直到圣历年后迫使后突厥趋于逃遁。
    第二,对吐蕃,战胜次数仍然大于战败次数(七战四胜),并且更倾向于主动出击,再加上收复安西四镇的突出战绩,迫使吐蕃几次投降以及两次请求和亲。
    第三,对契丹(地区),仅用十三个月时间迅速平定叛乱。
    由此可见,武曌是一名优秀的政治家,也是一名战功突出的军事策划者。
    ——南葶苈子于2019年
    【四】女皇武则天的宽容与大气量
    曾用标题【女皇武曌的宽容与大气量】

    由于封建史书恶意抹黑、污蔑武曌的各种不实记载,总有太多人曲解真实的武曌形象,很多人认定武曌“残暴”、“狠毒”。再退一步,也可能认为武曌“冷漠”、“无情”。事实上,如果愿意仔细探究推敲可以发现,武曌具有令人敬佩的“宽容”与“大爱”,但区别于某些电视剧中“为爱而生的小女人”形象,这是一种更加广义、宽泛的“善”与“大爱”。
    值得一提的仍是一件许多人耳熟能详的事情:骆宾王为徐敬业写了一篇讨伐武曌的檄文,武曌阅览后感慨道:这样的人才没有得到重用,才会投奔敌方,这是宰相没有好好挖掘人才的过错。(初,敬业传檄至京师,则天读之微哂,至“一抔之土未干”,遽问侍臣曰:“此语谁为之?”或对曰:“骆宾王之辞也。”则天曰:“宰相之过,安失此人?”——《旧唐书》)事实上,骆宾王因贪污被贬,参加叛乱实属政治投机,虽有才华,但并没有所谓高尚的节操。这篇檄文污言秽语骂得非常难听,武曌惋惜人才的态度可见胸怀宽广。
    关于武曌气量大和宽容的事迹,当然不止一件。面对自己施行的政策被吐槽,武曌会有什么态度呢?长寿元年,由于大量试官导致官员甬余(时人为之语曰:‘补阙连车载,拾遗平斗量;欋推侍御史,碗脱校书郎。’有举人沈全交续之曰:‘评事不读律,博士不寻章;糊心宣抚使,眯目圣神皇。’为御史纪先知所擒,劾其诽谤朝政,请杖之朝堂,然后付法,太后笑曰:‘但使卿辈不滥,何恤人言!宜释其罪。’先知大惭。——《资治通鉴》)武曌对这个吐槽政策的人完全没有问罪,这需要多大气量?“眯目圣神皇”的“眯目”倒是没能表现武曌昏聩,反而成就了眯起眼睛和蔼可亲的形象。
    比吐槽政策更严重的事情,大概就是违反政策了。武曌曾经多次“禁屠”,禁止宰杀牲畜(关于这件事情是否荒唐,是否导致不良后果,后面会有仔细解说)。《资治通鉴》记载:“右拾遗张德,生男三日,私杀羊会同僚,补阙杜肃怀一餤,上表告之。明日,太后对仗,谓德曰:闻卿生男,甚喜。德拜谢。太后曰:何从得肉?德叩头服罪。太后曰:朕禁屠宰,吉凶不预。然卿自今召客,亦须择人。出肃表示之。肃大惭,举朝欲唾其面。”这件事情一方面体现武曌宽容、大度,另一方面也证明武曌的“禁屠令”没有真正禁止天下人屠宰牲口,当时的人仍然有食肉的权利。
    统治者最介意的莫过于被要求分享君权,或者被质疑权力合法性。那么,有人要分武曌的君权,武曌会有什么反应呢? 《唐会要》记载:“太学生王修上表。以乡有水。乞假还。上临轩日。情有所切。特宜许之。地官侍郎狄仁杰。跪而言曰。臣闻君人者。当深视高居。黈纩塞耳。唯杀生之柄。不以人。至於簿书期会之间。则有司存之而已。故左右丞已下不勾。左右丞相。流已上罪。以其渐贵也。况天子乎。且学生假。盖一丞簿事耳。若特降一敕。则效者相寻。胄子三千。凡数敕。为恩不普。聚怨方深。若圣旨宏慈。不欲违愿。降明制以论之。上曰:微卿之言,何以闻善。”这件事情的大意是:有一个太学生请假,然后武曌允许了,这本来不是什么大事。但接下来的事情是,狄仁杰说:“陛下管的事情太多了,大事该管,小的权力应该下放。”武曌听后觉得很有道理,采纳了这个建议。狄仁杰要从武曌这里分出君权,但是武曌对这件事情显然没有介意。还有一件事情《唐会要》记载:“圣历二年九月,则天内出梨花一枝,示宰臣曰:是何祥亦。诸宰臣曰:陛下德及草木,故能秋木再花,虽周文德及行苇,无以过也。凤阁侍郎杜景俭独曰:谨按洪范五行传,阴阳不相夺伦,渎之即为灾,春秋云:冬无愆阳,夏无伏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今已秋矣,草木黄落,而复生此花,渎阴阳也。臣恐陛下布教施令,有亏典礼,又臣等忝为宰臣,助天理物,理而不和。臣之罪亦,於是再拜谢罪。则天曰:卿真宰相也。”这件事情看起来不是大事,只是说明武曌气量很大。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杜景俭提到阴阳不合,并且说武曌“渎阴阳也”。这很容易被理解成“以女性身份掌权是违反纲常的”,但是武曌显然没有把这句话放在心上,反而赞扬杜景俭是真正的宰相。虽然,这两件事情看起来都不是大事,但对于最高统治者而言,分享绝对君权和质疑权力合法性,哪怕只是暗讽或者疑似暗讽,也是非常作死的行为,武曌是一名勤政的统治者,对于掌控权力相当在意,但在对方没有谋反之意,只作为言论的时候,武曌完全不会归罪对方,这是非常难得的优良品质。
    武曌曾经多次下令禁天下宰杀牲畜,有人觉得这简直荒唐可笑,难道让全国人陪她一起吃素吗?由上面“右拾遗张德”的事例不难看出,这项政策根本约束不住人吃肉食。况且,在古代,“肉食者”主要是上层社会,如果上层社会因为距离武曌太近而不敢食肉,反而减少了贫富之间的饮食差异。何况武曌笃信佛教,下令禁屠的这段时期自己肯定不会食肉,作为一名统治者却不是“肉食者”,这是多么节俭、多么自律的统治者啊!
    轻信封建史书和暗黑电视剧的人总有这样的误解,认为武曌杀死自己的儿女,虐杀丈夫的前妻和宠妃。像这种风险极大,又完全不合常理的事件,稍用逻辑分析就足以证伪。还有些人偏要认为武曌杀人很多,试问每次改朝换代可能不杀点人吗?若从改朝换代的角度讲,那些李姓宗室有活命的理由吗?对比隋文帝代北周为隋的经过,还有后来黄巢屠杀李唐宗室。经过可靠统计,武曌所杀李唐宗室的范围限定于李渊、李世民的儿子、李治的庶子,而对旁支以及李渊、李世民的孙子辈予以放过,甚至对先前被长孙无忌构陷的李恪之子李千里格外优待。武周改朝换代没有发生大规模战争,只杀少数前朝宗室及其附庸者,武曌这种行为恰恰更为理性、明智,更可彰显大善与大气量。
    武曌喜欢改年号,事实上每次改年号,通常顺带大赦天下。《旧唐书》本纪记载的大赦列举如下:1、嗣圣元年二月己未,大赦。2、文明元年九月,大赦。3、垂拱元年春正月,大赦。4、垂拱二年春正月,大赦。5、垂拱四年七月,大赦。6、永昌元年春正月,大赦。7、载初元年春正月,大赦。8、天授元年九月九日壬午,大赦。9、如意元年四月,大赦。10、长寿元年九月,大赦。11、长寿二年九月,大赦。12、延载元年五月,大赦。13、证圣元年春一月,大赦。14、证圣元年九月,大赦。15、万岁登封元年腊月甲申,大赦。16、万岁登封元年四月,大赦。(《新唐书》中这次大赦为三月,可能其中一则为错误记录)17、神功元年九月,大赦。18、圣历元年正月,大赦。19、圣历元年九月丙子,大赦。20、久视元年五月癸丑,大赦。21、久视元年十月甲寅,大赦。22、长安元年十月,大赦。23、长安二年十一月戊子,大赦。24、神龙元年春正月,大赦。(其中已经去掉弘道元年李显第一次登基时的一次。)《新唐书》本纪记载的大赦列举如下:1、嗣圣元年二月己未,大赦。2、文明元年九月甲寅,大赦。3、垂拱元年正月丁未,大赦。4、垂拱二年正月辛酉,大赦。5、垂拱四年七月丁巳,大赦。6*、垂拱四年十二月辛亥,大赦。7、永昌元年正月乙卯,大赦。8、天授元年正月庚辰,大赦。9、天授元年九月壬午,改国号周,大赦。10*、天授二年四月丙午,大赦。11、长寿元年四月丙申,大赦。12、长寿元年九月庚子,大赦。13、长寿二年九月乙未,大赦。14、延载元年五月甲午,大赦。15、证圣元年正月辛巳,大赦。16、证圣元年九月甲寅,大赦。17、万岁登封元年腊月甲申,大赦。18、万岁登封元年三月丁巳,大赦。19、神功元年九月壬寅,大赦。20、圣历元年正月甲子,大赦。21、圣历元年九月壬申,大赦。22*、圣历二年腊月辛亥,大赦。23、久视元年五月癸丑,大赦。24、久视元年十月甲寅,大赦。25*、大足元年四月丙午,大赦。26、长安元年十月辛酉,大赦。27、长安二年十一月戊子,大赦。28、长安五年正月壬午,大赦。(其中已经去掉神龙事变之后李显作为皇太子监国时的一次,《新唐书》所列举序号带*的大赦为《旧唐书》没有记载的4次。)《旧唐书》记载武曌执政21年间大赦总共24次,《新唐书》则记载总共28次。平均0.75-0.875年大赦一次。这与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相比,都是非常高的比例。 此外,《新唐书》还记载一次“赦囚”和6次“虑囚”,“赦囚”是指赦免囚犯,“虑囚”是指考察有无冤狱,武曌每一次“大赦”、“赦囚”和“虑囚”,都可以挽救很多人的生命。综上,武曌杀人只杀上层阶级,而武曌赦免的人,远远超过杀人的数量。
    还有人针对长寿年间的岭南流人大屠杀事件,从而认定武曌残忍、昏聩。这次事件在《旧唐书》这样记载:“长寿年有上封事言岭表流人有阴谋逆者,乃遣司刑评事万国俊摄监察御史就案之,若得反状,斩决。国俊至广州,遍召流人,拥之水曲,以次加戮。三百余人,一时并命,然后锻炼曲成反状。乃更诬奏云:诸道流人,多有怨望。若不推究,为变不遥。则天深然其言。又命摄监察御史刘光业、王德寿、鲍思恭、王处贞、屈贞筠等,分往剑南、黔中、安南、岭南等六道,按鞫流人。光业所在杀戮。光业诛九百人,德寿诛七百人,其余少者不减数百人。亦有杂犯及远年流人,亦枉及祸焉。”大意是有人上言岭南流人谋反,武曌令人前去调查,因此许多人被酷吏污蔑谋反,后来逐渐演变成对岭南等诸道流人的大屠杀。但是,这件事情最终处理结果是:武曌知道事情真相之后,下制岭南等六道在这次屠杀中幸免于难的人,全部放还回家。(则天后知其冤滥,下制:被六道使所杀之家口未归者,并递还本管。 ——《旧唐书》)首先,屠杀的命令不是由武曌下达,所以这方面过错不在武曌。武曌听说有人谋反,必定派人前去调查,如果事情属实同样必须杀人,只是负责调查的人一步步将事情扩大化,最终搞成大规模屠杀。再者,武曌知道事情真相之后,做出的措施是将这次屠杀中幸免于难的人,全部作为自由民,无罪释放。如果其他统治者遇到这类事件,顶多把搞屠杀的几人办了,并将所有罪责推到这几人身上,对待受害者和幸存者,不会采取补助措施。然而,武曌甚至没有将全部罪责推给搞屠杀的人,这几人或是流放,或是被自己心理作用吓死了。(“国俊等俄亦相次而死,皆见鬼物为祟,或有流窜而终”——《旧唐书》)总之,从这次恶性事件却可以反观出武曌本性何等大爱与善良。
    嵩山出土的武曌除罪金简,于公元700年投放,上言:“大周圀主武曌好乐真道,长生神仙,谨诣中岳嵩高山门,投金简一通,乞三官九府,除武曌罪名。太岁庚子七月庚子七日甲寅,小使臣胡超稽首再拜谨奏。” 因此有人自以为是的认为,武曌觉得自己罪孽深重。然而,这是事实吗?首先,除罪金简是帝王的常规操作,与其它祭祀,祈求上苍,没有太大区别。再者,除罪所谓的罪只是宗教意义上普遍的罪,世俗人间吃喝拉撒造成的罪。即使不尽是这类,武曌拥有很强的自省能力和自我批判意识,或许这些罪也包括反省自己的政治过失。不过,武曌真的觉得自己有罪吗?从宗教意义上,武曌创作四句开经偈,号召翻译大量佛经,早已功德无量。对于那些微不足道的罪孽,远远足够抵消了,所以心理上,武曌肯定不会觉得自己有罪。当然,细心地很容易发现这不是同一宗教,那么,笃信佛教的武曌为什么要说自己“好乐真道”?难道武曌更改了自己的宗教信仰?中国没有“异教徒”之说,“三教”几乎和谐相处,作为文化现象,古人一般相信各种宗教世界观共同存在,对待“异教”也会有所敬畏,所以武曌进行道教活动不足为奇。但是,嵩山金简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宗教立场体现政治立场。武曌称帝时将僧尼置于道士女冠之前,到公元700年时,武曌已经决定还政李唐,所以迫切需要一定程度推崇道教,用来作为政治表态。
    封建史书的恶意抹黑,再加上近年一些电视剧的黑化加弱化,太多人对武曌的真实形象仍有很深误解。谨以此文,希望能让更多人看到一位具备“宽容”与“大气量”的优秀政治家形象的武曌。
    ——南葶苈子于2015-2017年修订
    【五】为什么总有人抹黑武则天
    曾用标题【浅谈武曌的污名化】

    (这一篇多是观点,但算是我写过的比较重要的文章,所以还是放在稍靠前的章节更好。)
    所谓的针对,所有的恶意,仅仅因为性别,“生而为女”被列为一种“原罪”!

    1. 男人如何愤恨女皇?
    1.1 编织谎言的始作俑者:封建史学家
    父权制度下的男人究竟愤恨女皇可以到达何种地步?举个例子来说,在武曌之前与武曌几乎同时代,更多人不知道的一位非公认女皇叫陈硕真。关于陈硕真,网络流传一条相当“重口味”的惨死谣言,不知出自古代野史还是当代小说。但事实上,《永徽律疏》对犯罪妇女完全没有相关制裁条令。而编造令人恶心的“重口味”谣言,其真实动机在于仇视“女皇”这种“女性身份”,并警戒、恐吓广大妇女群体切勿模仿之。
    封建史学家们实在没办法把寿终正寝的女皇武曌再拿出来解剖一遍。于是,他们想出了另外一种馊主意——让女皇成为女性暴力的施加者,即抄袭《史记》中记载的一次虐杀情敌事件,将其牵强附会成武曌的事迹。
    许多女性当看到这则造假事件时,不能分辩其真伪的情况下,会自然而然为所谓根本不存在的女性受害者感到可怜,并对武曌被虚构的可怖形象感到厌恶。
    与上述污蔑事件相类似,最容易达到令人对武曌反感效果的,当数编造污蔑武曌杀死亲生儿女的谣言。
    这同时带来的后果是,一些只是三观正常,却思维能力有限,无法理清事件虚假本质的人,总会对这样一名女皇持否定态度。
    封建史学家通过编织武曌“违背正常人底线”的种种罪名,(甚至还包括另一名女皇“不得好死”的谣言,)营造出一种效果“做女皇的女人心狠手辣敢于取缔儿女性命”、“做女皇要付出正常女人难以付出的代价”、“女皇这职业不是正常女人做得来的”,以达到警示妇女群众千万不可效仿女皇的罪恶目的。
    种种污名化的背后,充斥着封建父权制的罪恶实质,武曌虽为中国暂时的统治者,却背负难以洗刷的冤屈,千百年来、长此以往地被残忍加害。
    由此看来,封建史学家为达不良目的,迫害无辜的女皇,对历史不负责任、用谎言欺诈世人的罪恶行径,远比他们笔下编造出的与历史真相完全不符的、“充斥着人性邪恶”的武曌形象,还要罪恶千百倍都不止。

    1.2 diǎo高于顶:当代直男癌话语
    他们扬言“如果武曌不是女性,仅凭她的政绩,不会大受推崇。”
    但真相恰恰相反:“如果武曌是名男性,他们不会大肆抹黑她的政绩。”
    帖吧、知呼等网站上的提问,提问的性质已经不再是问题,而是某些人对女皇深深的性别偏见。
    有那么一群人,他们在网上似乎没别的事可干,历史上这么多暴虐的君王他们懒得去批判,仅仅大肆污蔑并攻讦我国唯一的女皇。他们只有闲心批判武曌,却没有闲心批判更值得批判的男性统治者们,因而他们的批判不是因为他们宣称的各种原因,真实原因就只是性别。
    封建史学家抹黑武曌的各种莫须有罪名,他们不问真伪,当然可以拿来批判。近年网络被他们虚构的疆域问题,他们也可以拿来批判。毕竟,他们的目的是为了攻讦而找理由攻讦,不需仔细思考论据的真实性,正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这些人眼里容得下中国四百余名男性帝王,却唯独看不惯唯一一名女性帝王,这种三观极度扭曲、严重性别双重标准的父权制思维无异于将“diǎo”摆放在“脑”的位置,已然完全丧失理性、泯灭人性。

    1.2.1 当代新型的批判论调:疆域问题
    由于武曌政绩斐然,某些人只好另行编造新的黑料,被虚构的“疆域问题”被搬上了台面。
    “疆域污点”没有任何事实依据,我在其它文章有详细阐明,此处不做赘述。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近年来格外强调“疆域”的动因来自哪里?在本世纪初年,一批人开启了复兴汉服运动。汉文化与汉服复兴本来无可厚非(我很支持汉服运动,自己也买过穿过汉服),却意外引发了另一种极端的民族纳粹主义,从而激起网络各种扭曲价值观。之所以那么多人热衷于强调根本不存在的领土(不受中央管辖的都护府),其动因就来自网络民族纳粹主义势力高涨。
    “疆域问题”被部分人着重强调后,也容易被一些思想不成熟、盲目跟风的普通网友看重,从而落入他们抹黑武曌政绩的圈套,将其真正视作武曌的政治污点。
    虚无缥缈的“疆域问题”与其它各种用来攻讦武曌的污蔑之言同样,其本质不具有任何真实性,而一些人用这些理由攻讦武曌的目的,也只是为了攻讦而攻讦。

    2. 女人如何孤立女皇?
    2.1 世上最可怕的事:妇女为何针对她们的姐妹(女皇)
    看来是我以往对现代社会大环境过于高估,自认为以上可怕的事不会发生。
    我们这个社会,对妇女的要求还同封建社会一样。这使许多妇女屈从这个观念,成为对女皇施暴的一份子。
    多数现代女人除了更幻想获得男人“宠爱”,与古代“当牛做马”式“甘心为奴”相比似乎没有多少进步性。事实上,现代妇女对自我价值定位仍停留在是否受到丈夫爱戴,而不是自我社会价值,她们这种“受宠观念”从未使她们脱离客体化身份。因此,这诚然算不得什么进步性,更应该说现代女性与古代女性相比仍是压根没有任何进步性。
    许多爱好历史的女性同胞,对历史的关注就在于幻想跟充满魅力的男性历史人物谈谈恋爱。
    女皇的存在似乎成为了她们对“夫主”生前事后一切美好幻想的绊脚石。她们跟她们喜爱的男性历史人物(现象并非个例,此处的历史人物也并不表特指)站在同一战线,为了捍卫男性“神圣的权力”,走向了与女皇的对立面。并且她们的“夫主”应该配有贤妻,女人都该像所谓的贤妻看齐,贤惠顺从才是女人“真正的本分”。于是,女皇成为了她们针对违抗男性权威的非正规女人亟需批判的典型。
    热衷于意淫历史的女性同胞们,她们的一切立场,都跟随她们所尊奉的男性的权威站在同一边,从而将唐朝视作正统,将女皇视作篡位者和女性异类,并残忍地对自己的姐妹(女皇)拔刀相向。

    3. 总结
    女皇污名化的始作俑者,封建史学家对女皇的造谣污蔑,根本原因在于严防妇女参政、效仿女皇。
    至于受到谣言误导,而对武曌持否定态度的人,这些人多持观望态度,一般不会主动攻讦武曌,在网络言论中也很少见到他们的身影。因而,他们并不属于网络暴力中针对武曌的一份子。
    而在网络上热衷于攻讦武曌的人,根本原因与封建史学家同样是出于对女皇身份的敌视。这不仅限于男性(并非指所有男性群体)对女皇性别双重标准的偏见,还包括了部分女性因依附、崇拜于男性权威,而对女皇施加暴力。
    ——南葶苈子于2020年
    【六】关于武则天不属于女权主义者的阐明
    曾用标题【关于女皇不属于女权主义者的阐明】

    不了解武曌同时又不了解女权主义的人,总误以为因为我是女权主义者,所以关注武曌。这里我有必要说明的是:我爱曌兒是我自己的私情,但武曌不是女权主义者,因为武曌的时代不存在女权主义。女权主义的含义是性别平等,与女政治家、女强人等为完全区别的两种概念。
    以下重点从史实角度阐明武曌不是女权主义者,暂不展开哲学角度的论述。
    有人说武曌养男宠就是女权,这样的观点带有一种“女性权力”的意味。武曌凭借“政治权力”拥有男宠,当然也绝非“女尊”。然而,女权的“权”是“权利”而非“权力”,养男宠只能代表武曌的生理需求,并非“女权”。
    一提到武曌所谓的“女权”事迹,许多人举例《建言十二事》其一:“父亲在世,也要为母亲守孝三年。”(父在,为母服缞三年。)《旧唐书》高宗本纪还有一则记载:“皇后请禁天下妇人为俳优之戏,诏从之。”大意是,武曌请求禁止妇女扮演一种小丑角色,高宗同意了。这些当然不能作为提高女性权利的措施。守孝只对死去的母亲,并非全体妇女,对活着的妇女没有任何效果。而“禁止妇女扮演小丑”,看似爱护妇女,但实际上反而造成这类妇女失业。
    还有人认为,女皇帝的出现挑战男权制,就是女权,这显然是一种“非是即否”的二元论观点。武曌称帝,依然追封父系祖先为皇帝,父系配偶为皇后。亲戚,男性封王,女性封公主。从这方面来看,武曌的行为与男性统治者完全一样。当然,武曌之前没有女皇,难道还能追封祖母和母亲为女皇?而且那个时代,皇帝的儿子为王、皇帝的女儿为公主,已经成为一类称谓,而不是指封地领主。所以也没必要封女性亲属为“女性的王”。不过,武周时期公主食邑确实与王等同。《新唐书》记载:“唐制亲王封户八百,增至千;公主三百,长公主止六百。高宗时,沛英豫三王、太平公主武后所生,户始逾制,垂拱中,太平至千二百户。圣历初,相王、太平皆三千。”暂且不提那些追封的已故长公主,太平公主是武周唯一认可的公主,其她李姓公主与武曌没有血缘关系。如果“公主”只作为称谓的话,太平公主在食邑方面已经等同“女亲王”。虽然武曌能够给予儿女相等的食邑,但对权力的分配与继承权方面,显然没有做到平等。所以,这依然不能算作具有性别平等意义的行为。
    武曌当政,确实做过一些挑战性别角色的事情。比如,武曌做皇后的时候,曾将周国公爵位传袭给外甥贺兰敏之,并改名为武敏之。这是从母系亲属选择继承人,而不是父系亲属。但是武敏之不争气,干出太多荒唐事情,只好又换了武姓子嗣袭爵。再到武曌执政时期,还有一件事情,对待突厥和亲问题:《旧唐书》记载:“(圣历元年)秋七月,令淮阳王武延秀往突厥,纳默啜女为妃。”但是“八月,突厥默啜以延秀非唐室诸王,乃囚于别所。” “纳默啜女为妃”这种表述已经足够奇怪,“以延秀非唐室诸王”这种理由更加奇特。难道默啜敢不承认武周的国家主权,不怕武曌继续打过去吗?猜测默啜对这位和亲人物性别不满意而非姓氏不满意,然而,封建史学家们对“唐室”情有独钟,写史时演变成这种记述方式。但是,武曌令男性亲王和亲在中国从未有过先例,可以算作一次挑战性别角色的行为。不过,需要注意一点,挑战性别角色或者性别刻板印象的行为,英雌、女政治家、哪怕女建筑工,都可以这么做,这不等同于女权主义。
    在性别权益方面,不论有意无意,或是无可奈何,武曌也有拖后腿的时候。有一件令人气愤的事情,不过后来发现真实性不高:《资治通鉴》记载:“制天下武氏咸蠲课役。”意思是“免除天下武姓人士的课役。”这显然是非常男权的做法,不像女性统治者该有的行为。但在两唐书中记载截然不同:《旧唐书》:“冬十月,改并州文水县为武兴县,依汉丰、沛例,百姓子孙相承给复。”《新唐书》:“十月丁巳,给复并州武兴县百姓,子孙相承如汉丰、沛。”这两句意思大致相同,受益范围为武兴县,受益人群为百姓及其子孙,“汉丰、沛例”意思是免税免役。而《资治通鉴》的记载,受益范围为全国,受益人群为全体武姓人员。以《资治通鉴》一惯抹黑武曌的作风,再加上成书时隔太远,这则记载并不可信,而且很可能错在“武姓”是对“武兴县”中“武兴”的笔误。按照新、旧唐书的记载,武曌称帝给家乡人发福利,并不涉及父系关系,这样当然可以理解。还有一件令人气恼的事情,不可否认,女皇确实亲自侵犯了女性权益。来俊臣如日中天的时候,夺人妻妾,武曌不仅没有处理,还赐给来俊臣十名奴婢,这是严重侵犯女性权利的行为。虽然“奴婢”这个词语当时不一定指女性,奴为男,婢为女,十名奴婢未必都是女性。不过,如果全为女性,当时奴婢没有人权,家庭妇女还有一定人权,送了奴婢,或许可以满足来俊臣的需求,使他不再侵扰家庭妇女。虽然不能确定可否达到效果,而且人也不能作为砝码交换。但是不管怎么说,武曌很有可能曾经亲自把十名女性送进狼窝。或许实属无奈,当时武曌必须要用来俊臣,只能暂且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他胡闹了。
    武曌作为女皇,为什么不为提高女性权利实行相关政策呢?比如允许妇女参加科举等等,这或许十分让人费解。《资治通鉴》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侧面体现当时一种社会现象。李隆基策划政变要杀韦皇后时,钟绍京本来怯战,但是钟绍京的妻子许氏反而撺掇钟绍京扳倒韦皇后。(隆基微服与幽求等入苑中,会钟绍京廨舍,绍京悔,欲拒之。其妻许氏曰:“忘身徇国,神必助之,且同谋素定,今虽不行,庸得免乎。”绍京乃趋出拜谒。)还有一件事情,大概出自野史,即使可信程度不高,但也可体现当时这种社会现象。狄仁杰在武周时期为宰相,有一次打算提拔一个亲戚入仕,结果那个亲戚的母亲反驳:在女人手下做官,有什么出息?这两件事情可以看出,当时的女性为女性权利开了多少倒车。在古代,妇女这个群体被割裂甚至不存在,她们被家庭、阶级、民族等身份分隔开来,她们的自我归属首先是这些身份,而不是妇女这个身份。她们宁愿运用自己的智慧辅佐她们的丈夫,也不愿去争取独立自主的社会地位,甚至还可能与女性统治者为敌。就算武曌有意识团结妇女,但并没有妇女可以团结。武曌以一己之力无法扭转时代局限,如果冒然行进,一旦触及男权制核心利益,极有可能引发叛乱,军队哗变。所以,即便武曌非常希望提高女性权利,但是顾及太多因素,或许只能作罢。
    中国古代一直有女官制度,女官依然属于皇宫内职,武周时期并没有女性外官。很多人熟知的是,武曌执政时期,上官婉儿作为女官参政议政。《旧唐书》记载:“自圣历以后,百司表奏,多令参决。”《新唐书》记载:“自通天以来,内掌诏命,掞丽可观。”大意是上官婉儿起草诏书,权力很大。更多资料显示,上官婉儿不是武曌执政时期唯一的女官。武周时期还有其她女官,比如司马慎微之妻李氏、殷履直之妻颜真定、韦余庆之妻裴氏、御正库狄氏、邓国夫人窦氏等。但武周时期女官的职能是起草制书,而不是宫廷事务。司马慎微的墓志铭记载:“夫人陇西李氏......载初年,皇太后临朝求诸女史,勅颖(颍)川郡王载德诣门辟召侍奉。宸极一十五年,墨勅制词,多夫人所作。”大意是,武曌称帝十五年,制书多由这位李女士撰写。又有《旧唐书·裴光庭传》记载:“光庭早孤,母库狄氏,则天时召入宫,甚见亲待,光庭由是累迁太常丞。”《新唐书·裴光庭传》相似的记载是:“光庭字连城,早孤,母厍狄氏,有妇德,武后召入宫,为御正,甚见亲宠,光庭由是累迁太常丞。”“御正”在北周时曾为起草诏书的外官官职,到唐代时不再设立该职位。但至今没有任何有效资料能够证明“御正”一职为武周时新设的外官,所以“御正”为女官职务的可能性仍然更高。不过,在其它朝代起草诏书这项只属于男性的职业,不可能交由女官来做,武周时期起草诏书的女性至少可以算是拥有一份事业。总之,“载初年,皇太后临朝求诸女史”,可以印证,武周时期存在一批专职起草诏书的女官,并不止以上几位。或许考虑到男权制大环境,以及武曌驾崩之后这些女性将会失去后台,所以武曌不能给予她们实际官职。但是,这件事情已经具有一定的女性意识,让部分女性以独立身份发挥才能,虽然受益范围较小,仍然可以看做提高女性权利的行为。
    女权主义者的判定,必须具备支持性别平等的言论,以及促进性别平等的行动。仅仅挑战性别刻板印象,部分提高女性权利,都不能算作女权主义的行为。
    综上所述,我们依然不能定位武曌是女权主义者。如果牵强附会,那么只能引发人们对女权主义的误解,以及对武曌的错误认知,同时给二者带来损害。
    当然了,对于武曌不是女权主义者这件事情,并不是需要被人指责的。正如本文开始澄清的那样,武曌的时代不存在女权主义,甚至武曌即使拥有部分女性意识,仍然无法落实具体政策。评论一名历史人物,不可脱离其生活的时代,必须考虑时代局限性,否则,即为历史虚无主义。
    但是,女皇与其她女性没有任何区别地,同为男权制的被迫害者。封建史书又热衷于污蔑女皇针对女性子虚乌有的暴力事件,比如杀女儿、虐杀情敌等等。这些毫无逻辑、不合常理的谎言,思维正常的人绝不会相信,因此暂且不再作分析。但我们从中足以看出,女皇仅仅作为一名女性,千年以来、时至今日,饱受男权制的残忍加害。
    我们任何一名具备判断能力和理性思考的普通人,既要认清女皇与女权主义的严格区分,又要知晓后世史书乃至今日网络对女皇的污蔑与抹黑纯属男权制的性别偏见。
    ——南葶苈子于2015-2017年修订
    【七】愿解如来真实义的“佛系”女皇武则天
    曾用标题【愿解如来真实义的“佛系”女皇】

    声明:本文只作哲学探讨,作者不是宗教人士,随便谈谈而已。
    首先,这里“佛系”不指网络用语,只是标题的戏谑之称,不过,如果另加附会这个词语,那么也可以拥有更多含义。
    提及一件十分著名的事情,武曌为《金刚经》创作四句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很多人想改都改不动,改不动当然不是因为畏惧武曌权威,直至后世依然很多人想改都改不了。这四句偈言,人们无法撼动它的地位,说明它完善、恰当,也证明武曌对《金刚经》理解深刻、到位。如果按照佛教徒的世界观,那么武曌就是所谓的菩萨转世;如果按照哲学观点,那么武曌也算一位佛学哲学家了。
    天授二年四月,她改变了中国的宗教次序:制令释教于道法之上。长寿元年,武曌收复拥有大乘信仰基础的安西四镇,之后命人迎《华严经》梵本至神都洛阳,新译为最全的八十卷,并亲自作序。证圣元年,武曌亲自到神都上东门外迎接从印度游学归来的高僧义净,并赐予“三藏”称号。以及整个武周时期,武曌宣传佛教与佛法所做之事不胜枚举。
    附带一提,关于武曌早年的经历,许多电视剧让武曌在感业寺怀孕或者生子,这给很多人带来误解。当时李治刚刚颁发永徽律,明令禁止与宗教人士发生关系,难道还能带头犯法?武曌深受其母影响,自小笃信佛教,难道也对信仰不负责任?古人通常使用虚岁,李弘逝世于上元二年,虚岁24,实际年龄23岁,正确的生年应该是永徽三年或者永徽四年,而不是永徽二年。
    武曌给自己加尊号为“金轮圣神皇帝”,“金轮圣王”是印度文化中“转轮圣王”的最高级别,是以“大慈悲”、“大智慧”统治四大部洲的帝王,以及后来的“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慈氏”是弥勒的别称。虽然武曌的尊号都有夸大成分,但却表明武曌要以佛法治国的美好期望。
    武曌称帝前后,曾经大力宣传《大云经》,并且自称弥勒转世。虽然弥勒在中国民间知名度极高,但与世俗人士认知不同的是,在佛教体系中,被称为未来佛的弥勒,根本不是佛,而是于未来成佛,所以只能称作弥勒菩萨。再有,经王国维、陈寅恪等人考证《大云经》不是伪造,也不是由男宠薛怀义找到,而是当时的高僧法明找到。如果伪造,为什么不一步到位?伪造弥勒生为女身,得转轮王四分之一国土,还要先加一个净光天女,再在宣传中改成弥勒转世,一方面净光天女名气过小,另一方面武曌没有兴致造谣。佛教哲学体系有“千百亿化身”之说,所以武曌可以同时声称自己既是《大云经》中的净光天女,并且也是弥勒菩萨。在《金刚经》中有多处非xx是名xx的语句:比如“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所以,名号并不重要,武曌无论怎么声称,那都只是假名的名称。《金刚经》中还有一段话是:“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概意思是,如果有人理解并且宣传这部经典,此人将在未来成佛。那么按照佛教世界观,即使武曌说自己是未来佛,也不算撒谎。
    对于“金轮圣神皇帝”的称号,虽然武曌深知无法统一“四大部洲”,但还是铸造铜柱天枢,铭刻“大周万国颂德”文字,以此可以确立武周在旧大陆的霸主地位,那么即使未能统一世界,也令万国称臣,一定程度上算是“金轮圣神皇帝”。另外,天枢为铜质柱体,经济价值稍高于铁,这可能为了超越另一位被称为转轮圣王的帝王——古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第三位君主阿育王,其在印度境内至今留有许多刻有敕令的铁柱与石柱。
    久视元年,武曌敛天下僧钱做大象。如果这件事情属实,那么武曌国库的钱肯定足够,为什么还要敛天下僧钱做大象?《金刚经》有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既然武曌“愿解如来真实义”,能够受持读诵《金刚经》,那么肯定清楚相是虚假,但是天下僧众未必有此觉悟。所以敛天下僧钱做大象不是为了自己积累功德,而是为了给天下佛教徒积累功德。虽然《金刚经》一再强调,比如:“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但是,武曌恐怕天下僧众觉悟不够高,总不能布置课业让他们每天张口就来四句偈,所以只能采用物理方式强制积累功德。武曌这种行为简直“教皇级”帝王,对宗教人士用心良苦。
    圣历元年之后,因为已经立李显为太子,武曌对两大宗教做出了一些协调措施。比如圣历二年编撰《三教珠英》,是在圣历元年编撰的《御览》、《文思博要》等集录基础上,加佛、道二教事典,故以“三教”名之。再比如颁发《禁僧道毁谤制》,原文如下:“佛道二教,同归於善,无为究竟,皆是一宗。比有浅识之徒,竞生物我,或因怼怒,各出丑言。僧既排斥老君,道士乃诽谤佛法,更相訾毁,务在加诸,人而无良,一至於此。且出家之人,须崇业行,非圣犯义,岂是法门。自今僧及道士敢毁谤佛道者,先决杖,即令还俗。”其中措辞和处理方式相当中立,如果不看武曌以前的宗教态度,甚至很像一位宗教绝对中立者颁布的制令。还有,嵩山出土的除罪金简,时间为长安元年(公元700年)七月七日,上言:“大周圀主武曌好乐真道,长生神仙,谨诣中岳嵩高山门,投金简一通,乞三官九府,除武曌罪名。”很多人以为武曌出于畏惧才要谢罪,这样显然低估了武曌的心理素质。首先,武曌完全不需这种方法除罪。《金刚经》有言:“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武曌既然创作开经偈,肯定能够受持读诵并且广泛宣传,那么不只“罪业即为消灭。”而且还会“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金刚经》屡次申明受持读诵这部经典有大功德,更何况武周时期还翻译出许多部经。如果按照佛教世界观与因果律,武曌哪怕搞法西斯主义都足以抵消罪业,但显然武曌作为开国皇帝,杀人还算较少,更无需担心自己有罪。不过,可能还有一种逆向思维,古人一般相信各种宗教世界观共同存在,那么武曌一生精印,估计得罪华夏土著神祇,所以搞出谢罪金简赶紧讨好一下。——这当然更不可信,只是作为玩笑谈谈。实际上,嵩山金简最重要的意义在于还政李唐的政治表态,一定程度上推崇李唐国教道教,以期武周向李唐政权能够平稳过度。最后提及一点,武曌说自己“好乐真道”,包括后期提高道教地位,这是背弃宗教信仰吗?当然不是,因为佛教哲学体系中拥有大境界的人向来不会执着具体的事物、具体的行为。
    武曌登基前后造了20多个字,尤其是“曌”字,“曌”字按三字拆解有“日月凌空”的含义,但还可以拆成二字“明空”,这样拆解相当具有宗教含义,翻译成英文大概就是“know empty”。整篇《金刚经》全在讲“空”,武曌说自己“愿解如来真实义”,就是明白了解“空”。另外,还有几字也相当具有宗教含义。“卍”字肯定不必多说。“國”字之前框里加“或”,同“域”,指国土疆域,“圀”字框里加“八方”,表示这个国家大的没边。《金刚经》中还有一段话是:“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圀”字的含义指金轮圣神皇帝的国土八方不可思量,虽然这依然有很大自夸成分。“人”被改成“[一生]”(上下结构),按照佛教世界观,“人”只是作为人的一世,武曌要提醒人们,下辈子可是不一定做人了。“生”被改成“匚生”(半包围结构),指众生用自己的妄念把自己框住,在轮回中不得解脱。(“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楞严经》(虽然这部经在武周时代还未译出))还有,值得一提的是,乾陵的无字碑,如果真的出自武曌本意,不是因为中宗暂时搁置刻字。那么用意绝非“自谦”、“自大”或者“任人评说”。而是具有高深的宗教含义。正如“曌”字“明空”之解,无字碑的含义依然是“空之境界”,翻译成英文大概就是:“There's nothing.”武曌认为自己的一生,从虚空中来,至虚空湮灭(这可能类似于现代科学理论中宇宙的大爆炸与熵寂)。
    ——南葶苈子于2019年
    【八】辟谣几条与武则天相关的基本知识
    曾用标题【辟谣及简述几条与武曌相关的基本知识】

    第一、名字。
    (1)我习惯称呼武曌,“曌”字是“照”字的武周制改新字。由于“李重照”改名避讳,因此暂不确定武曌是否原名“武照”。(2)“则天”是武曌退位后的尊号,不是名字。(3)《新唐书》“赐号武媚”,很大可能摘自野史。李旦贤妃名“王芳媚”;武周时期墓志“大周故刘郡君墓志铭”称墓主人名“刘媚”;从显庆直到武曌称帝期间,“媚”字完全不需避讳。(4)《新唐书》“武氏讳珝”,“珝”字是“曌”字的网络排版错误。(5)通过避讳错误推测包括“武华姑”、“武约华”、“武约”等。影视剧《无字碑歌》“武华姑”,是对避讳武曌祖父“武华”的误读。同样地“武约华”、“武约”,是因“武士彟”的“彟”读作“yue”。(6)影视剧《武媚娘传奇》“武如意”纯属虚构,武周时期有年号“如意”,武曌不会不避讳自己原名。(7)“武元照”、“武元华”,中间“元”字取自武曌兄长“元”字辈,古人起名男女行辈不用同字。

    第二、年龄。
    (1)武曌神龙元年(705年)去世,《唐会要》“年八十一”,《旧唐书》“年八十三”,《新唐书》“年八十一”。古人通常使用虚岁,以最早《唐会要》为准,武曌生于624年。(2)有人猜测武曌属鼠(628年),以及武曌怕猫。萧氏诅咒本就子虚乌有,整篇故事纯属瞎编。《旧唐书》和《太平御览》只记载到“缢杀之”。封建史学家对武曌的污蔑,诸如王氏萧氏违背生理学常识的死亡方式,以及杀死亲生儿女,我早就写过文章澄清了,此处不做赘述。

    第三、无字碑,无字不是出于武曌意愿。
    无论是说武曌自谦、自大,还是说武曌“任由后人评说”,都是非历史专业的文人或者现今网友的个人臆想。
    无论皇帝,还是普通人,墓志向来不是自己书写,不会有人活着时说自己要立什么墓碑。
    有一段历史时期,皇帝陵寝立碑,间隔还有一段时期不立。武曌当年恰好为李治立了“述圣纪碑”,乾陵东面需要对应有一块碑。《旧唐书·韦思谦传》记载:“字承庆......又制撰《则天皇后纪圣文》,中宗称善,特加银青光禄大夫。”《则天皇后纪圣文》与《述圣纪文》几乎同义,极有可能就是无字碑的碑文。但由于后来政权屡次更迭,统治者无暇顾及,而且对武曌的定位也发生变化,因此碑文并未刻上去。

    第四、武曌跟儿子们关系不好吗?李弘为姐姐求婚遭到武曌嫌弃?李显、李旦整天害怕被武曌杀掉?
    (1)李弘是最温良的孩子,不像某些电视剧中瞎编的,跟母亲武曌作对。李弘自幼病弱,因此受到李治和武曌许多额外关照。李弘为姐姐们求婚,武曌欣然同意,并且没有因此对李弘产生任何意见。当时李治只有40岁,李下玉和高安公主年龄至多20岁以上。太平公主尚且17岁才嫁出去。李世民终于想起出嫁一直被他囚禁的侄女李婉顺时,李婉顺17岁。武曌后来临朝杀李素节、李上金时,仍能放过李下玉和高安公主。李世民也杀侄子,留下侄女,毕竟古代不需提防女性后嗣的政治威胁。(2)唐代还未出现武曌杀子杀女的污蔑之言,李显、李旦完全不需像看过宋代史书的穿越者那样,整天担忧母亲武曌杀了他们。(3)只有李贤跟母亲武曌关系不好,因为李贤企图政变推翻李治和武曌,所以事前找寻各种理由,假装为谋反树立正义旗帜。

    第五、某些影视剧声称因为武顺之死,武曌与母亲杨氏关系破裂?
    武曌与母亲杨氏关系一直很好,这也侧面印证武顺之死与武曌无关。无论生前身后,武曌跟母亲杨氏不曾有过一点矛盾。(1)杨氏病重时,武曌派女官刘氏前去慰问。杨氏去世后,武曌从驾幸少林寺作诗感怀。武周长安二年,这时已立李显为太子,武周时加封尊号即将自然消亡,武曌又想起有必要为母亲留下记录,因此立碑纪念杨氏。(2)杨氏三观很正,与武曌没有矛盾,同理可证武曌三观很正。顺陵碑文记载杨氏早年宣言:“当使恶无闻于九族,善有布于四方。”武曌与母亲杨氏相处融洽,这也证明武曌并未做出让杨氏无法接受的“使恶有闻于九族”的事情。

    第六、听说还有一条特别沙雕的误解:居然有人以为武曌在感业寺(永徽初)认识了隔壁白马寺僧怀义,因此早就建立了感情基础。
    (1)白马寺在洛阳,感业寺在长安。现在分别在河南、陕西省,怎么会被说成隔壁?(2)薛怀义如果当时已经成年,到武曌临朝时,那有多老了?还能用吗?

    第七、武氏诸王没一个好人?武氏诸王都是废材?武氏诸王在契丹叛乱时拖后腿?
    (1)封建史学家抹黑武曌时,顺带也抹黑武曌亲戚,让人以为武家女人都是淫/妇,武家男人都是奸夫。比如笔记小说描写武三思跟女妖谈恋爱。贺兰敏之一系列性犯罪行为,别的或许确有其事。但如果真跟祖母杨氏乱/伦,恰恰会被严格保密,后人别想知道。(2)从《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系列,可见武氏诸王文采斐然。再比如,可以看一下武三思撰文《大周无上孝明高皇后碑文并序》。武氏诸王是否无能?至少文采方面足够优异。(3)契丹叛乱总共历时十三个月,武曌对契丹可谓速战速决,这让武氏诸王如何去拖后腿?契丹叛乱期间,与契丹人杂居的一些武周百姓确有接受契丹贿赂,帮助传递消息,属于卖国贼性质。因此需要严格执法,进行一定恐吓。

    第八、上官婉儿因为男女关系遭到毁容吗?上官婉儿参与过神龙政变吗?
    (1)《旧唐书》仅仅记载“则天时,婉儿忤旨当诛,则天惜其才不杀,但黥其面而已。”因为二张出自明清艳/情小说《控鹤监秘纪》,因为宰相出自野史《北户录》,皆不可信。或许当时上官婉儿牵扯到谋反事件中,不论她自己是否自愿,律法上要求必须诛三族,但是武曌不舍得杀。又或许整件事纯属文人编造,后来被宋人写进史书。(2)从神龙政变后出土宫女墓志碑文来看,哪怕是当时的宫女,只要有利于政变也会被记上一笔。但是上官婉儿墓志碑文完全不记载她对神龙政变有功,因此上官婉儿没有参与神龙政变。

    第九、武曌四名男宠,没有一个好下场?武曌对待男人,听话就留着,不然直接弄死?
    (1)薛怀义之所以被杀,不是因为小的过错。存在较大可能性,薛怀义故意焚毁明堂。官方虽声称明堂自然火灾,但武曌在一定程度上心虚。火灾发生后,武曌创作《明堂灾手诏》,其中“制书”的“制”改回“诏”字。《春秋》对有过者直呼其名,武曌自言与“曌”同音的“诏”字,用以表达罪已。薛怀义火烧明堂,触犯“十恶罪”之二“谋大逆”,即“谋毁宗庙、山陵及宫阙”。薛怀义触犯律法,已是死罪,遭到诛杀实属正常,责任当然不在武曌。(2)明堂大火后,正史没有记载沈南璆具体去向。侍御医属于正七至从六品正经公务员,猜测其后或许自动退役,或许与二张共侍一妻但宠眷不深。明代小说《如意君传》声称沈怀谬(第二字错误,第三字活字印刷导致错录)为满足武曌强烈欲望,服用丹药暴亡,只是为了迎合读者恶俗趣味进行虚构创作。加之小说创作时距离人物生活年代久远,不足为信。凭借侍御医专业水准,不会服用对身体有害物质。况且武曌年纪大了,哪来这么强烈欲望?因此沈南璆不可能是被武曌玩死。(3)张易之、张昌宗政变被杀。主谋是五王,甚至包括李显。武曌也是政变受害者之一,二张之死,责任更不在武曌。

    第十、二张吃烤活鹅吗?二张尸首被人吃了吗?武曌为了二张逼杀孙子孙女吗?二张的妻子被武曌杀了吗?奉宸府(控鹤监)里有三千美男吗?
    (1)二张吃烤活鹅出自野史《朝野佥载》,在《唐会要》、《旧唐书》、《新唐书》与《资治通鉴》均无此记载。二张侍奉武曌多年,难道不清楚武曌心思?武曌刚开“禁屠令”,就敢虐待动物?这么做肯定失宠。因此,所谓“二张吃烤活鹅”纯属小说家言,后人污蔑。(2)《旧唐书》只记载到二张首级悬于天津桥为止,没记载尸首被吃。《新唐书》为了宣扬李唐正统,提高神龙政变效果,抄袭来俊臣的结局,故意加上这则污蔑。吴宓反对批判《红楼梦》时曾经比喻“解剖尸体不必拿美人的遗体解剖。”对于美男的遗体,人们难道下得去口?二张又不像来俊臣让人深恨,因此不会被百姓报复。(3)武曌从不因言杀人。在武周朝,臣子即使上疏批判酷吏,也不会被杀。武曌在697年诛杀来俊臣后,再也没有宗室、大臣被诛。当时民间调侃二张,唱淫词艳曲《契苾儿歌》,尚且不被定罪。孙子孙女外孙当然不可能因此而死。李重润作为嫡长孙,杀之动摇继承顺序。即使为了政治稳定,武曌也不会杀李重润。三人可能调侃过二张,武曌提醒李显教育孩子,李显教育过度逼死李冲润、武延基,而李仙蕙明确记载死于难产。也有可能三人之死完全跟此事无关,后世为了强调神龙政变正义性,将之附会成因二张获罪。(4)鉴于古人早婚,二十岁应该结过婚,但史书没有记载二张先前婚姻状况。可以试想,如果杀死别人妻子,再把人放在枕边,难道这人不存在潜在危险吗?因此可以推测,二张对妻子是走正常渠道离婚。(5)侍奉女皇总要一心一意,但奉宸府(控鹤监)其他官员仍有家室妻儿,而且兼职其它官位。设立奉宸府(控鹤监),主要目的是为二张争取好名声。奉宸府(控鹤监)的真实性质是乐团、诗会,具体职责是作曲、编书,学术成果有《三教珠英》。

    第十一、武曌丢失领土很多,对外战争“十战九败”丧权辱国?杀程务挺和黑齿常之是自毁长城?
    古人重视内地农业生产,从不将不受中央管辖的都护府视作领土。近年出现这类说辞,纯属大民族主义势力抬头,对待历史着重强调领土问题。那些企图批判武曌的人,总能找寻各种理由。正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他们曲解“都护府”的概念,从而混淆领土的概念。他们又故意强调武曌丢掉的芝麻(漠北,今外蒙),忽略得到的西瓜(安西四镇,丝绸之路的十字路口)。(1)这些人用以攻讦武曌丢失领土的地图来自一张视频截图,该视频时间跨度极大,制作不精细。其中存在许多错误,也有许多中间过程帧数不够、跳跃过大。比如后突厥不是突然变大。实际上,根据杜佑《通典·边防》,后突厥据地万里是到唐代景龙年间(707-710年)。(2)根据我在【武曌执政时期的对外战绩】中详细统计,武曌执政二十一年间对后突厥九战七胜,对吐蕃七战四胜(其中一次战败疑似非正面冲突,因而或可作六战四胜)。那些造谣“十战九败”的人,难道不识数?(3)后突厥是在高宗时期独立,不是在武曌临朝时期,也可以被说成武曌丢失领土?看来在某些人眼里,好的功绩都属于男人,出现纰漏归结于女人。(4)武周时期能打胜仗的将领包括唐休璟、郭元镇、王孝杰、张仁愿、李多祚、沙吒忠义等,甚至还有出将入相的魏元忠、娄师德等。武曌杀程务挺是在敏感时期,为了政治稳定非常必要。而黑齿常之死于酷吏政治影响,与武曌没有直接关系。朱由检也杀边关大将,而且是亡国之君,却被某些人大肆赞扬,这群网友双重标准的神逻辑实在让人无法理解。

    第十二、武曌执政杀人很多吗?武曌擅长内斗?外战不行?
    (1)武曌执政期间内斗所谓“成果”,根据《旧唐书》、《新唐书》与《资治通鉴》全部累加统计,被杀宗室、大臣加起来总计一百二十九名。其中包括许多与历史不符或者存在争议,以及触犯律法、罪有应得的人。《新唐书》与《资治通鉴》大肆罗列武曌杀人记录,尚且仅是这样低的数据。武曌杀人数量不多,比武曌杀人多的男皇帝数不胜数。武曌实在算不上暴君,那些比武曌杀人数量多的男皇帝尚且不被历史学舆论定位为暴君。当你发表这种观点攻讦武曌时,你已经在性别双重标准了。现在是公元21世纪,人们依然热衷于批判女性、宽容男性的性别双重标准,可以想见公元7世纪的性别偏见到底多么严重!当时武曌施行酷吏政治实属无奈,毕竟女人称帝阻碍太多。封建士大夫对女性偏见很深,对于谋反问题,武曌不得不紧张对待。但凡当时环境能允许女性顺利继位,武曌绝不会这么做。酷吏政治并未破坏国家法治,也未产生过坏影响,详见我的文章【武曌执政时期“酷吏政治”的真实情况】。另外,武曌杀的人不是很多,但放的人更多。根据《旧唐书·本纪》统计武曌执政21年间大赦24次,根据《新唐书·本纪》统计则多至28次,平均0.75-0.875年大赦一次。这与中国其它朝代相比,是非常高的比例。武曌每一次大赦,都放过了许许多多的人。(2)武曌执政时期外战情况,详见第九条,以及我的文章【武曌执政时期的对外战绩】。

    第十三、武曌设立铜匦,是用于告密吗?
    武曌设置铜匦的目的是调查民意,铜匦的效果则是“人间善恶事多知悉。见《旧唐书》:“(垂拱元年)三月,初置匦于朝堂,有进书言事者听投之,由是人间善恶事多所知悉。”关于铜匦是否用于告密?可以仔细分析铜匦四格的功能:东面(延恩匦),用于自荐求官(许求官爵者封表)和拍马屁(上赋颂),完全与告密无关;南面(招谏匦),用于给统治者挑错误,针对武曌本人(言时政得失及直言谏诤者投之),完全与告密无关;西面(申冤匦),用于申冤(得罪冤滥者投之),甚至可以中和“酷吏政治”的有害后果,完全与告密无关;北面(通玄匦),用于通知统治者“超自然现象”和自然灾害(玄象灾变),以及对外战争策略(有军谋秘策者投之,这句文言文的理解,不是投之者告知哪里有军事密谋,而是投之者自己的军事策略),完全与告密无关。铜匦四格的详细功能已经决定,铜匦不是用于告密。

    暂时想到这几条,以后留待补充。
    ——南葶苈子于2020年
    【九】武周真正的忠臣:狄仁杰之冤

    (近几年开始兴起磕cp(反正我懒得磕),所以再发两篇相关的吧。还有一篇关于武周朝包括库狄氏几位女官的考证,以及加上影评,也超过5万字了。还有一些短的,在别的网站有,但这里就不发了。)

    【武周真正的忠臣:狄仁杰之冤】

    先引入一个或许不怎么愉悦的相关话题。某位现代学者(就不点名道姓了)通过分析狄仁杰幼时因为爱读书,没有理会他人的记载,声称狄仁杰持有儒家传统思想,因而在观念上不会认可女皇。这其实完全暴露了该学者本人思想封建、不认可女皇,该学者的其它言论也已经暴露了这一点。
    该学者引用笔记小说中没由来的故事情节,声称狄仁杰至死反对女皇,甚至不惜留下“神龙政变”的定时炸弹反对女皇。一部分历史小白轻信了这些危言耸听的谣言,会对历史真相产生许多混淆。
    “黄卷之中,圣贤备在,犹不能接对,何暇偶俗吏,而见责耶!”这句话只能证明幼时的狄仁杰热爱学习,可能是个不怎么世俗的人。
    上古的人还未进入封建社会,一定程度上,上古的书籍远不如封建主义封建。但作为一名现代学者说出封建主义的话,简直就是比封建主义更愚昧无知!

    关于狄仁杰的曲解之一:认为狄仁杰通过死后遗言策划神龙政变。
    首先,被狄仁杰推荐的人,后来官居高位者多至数十人,远不止五王。
    《旧唐书·狄仁杰传》记载:“仁杰常以举贤为意,其所引拔桓彦范、敬晖、窦怀贞、姚崇等,至公卿者数十人。”然而这数十人,史官不记他们的名字,只特意提醒五王中其中三位由狄仁杰推荐。
    当然了,为了突显狄仁杰“以举贤为意”的品性,后世史学家还是需要留下其它推荐记录。比如,外举不避契丹人李锴固(仁杰议以为楷固等并有骁将之才,若恕其死,必能感恩效节。又奏请授其官爵,委以专征。制并从之。及楷固等凯旋,则天召仁杰预宴,因举觞亲劝,归赏于仁杰。授楷固左玉钤卫大将军,赐爵燕国公。——《旧唐书·狄仁杰传》);内举不避自家儿狄光嗣(则天令宰相各举尚书郎一人,仁杰乃荐光嗣。拜地官员外郎,莅事称职,则天喜而言曰:“祁奚内举,果得其人。”——《旧唐书·狄仁杰传》)。
    第二,狄仁杰推荐五王之事,存在诸多疑点。
    《唐会要》记载狄仁杰举荐张柬之的时间为长安二年(702年)(长安二年,则天令狄仁杰举贤。仁杰举荆州长史张柬之,其人虽老,真宰相才也。)此时狄仁杰早已去世两年,怎么推荐张柬之呢?
    在《旧唐书》中,相关记载措辞过分口语化。武曌向狄仁杰寻求人才时,竟然先开了猥琐玩笑:“朕想要一个好耍的汉子,有吗?”(朕要一好汉任使,有乎?)以致于狄仁杰不清楚武曌是要男宠还是臣子,所以试探又问:“陛下拿来干啥子?”(陛下作何任使?)难道狄仁杰与武曌关系已经暧昧到可以拿正经事务随意开玩笑了?就算两人当时真的开了猥琐玩笑,在当代官修记载中也会做出措辞调整,不能直接采用口语化文字表述。(初,则天尝问仁杰曰:“朕要一好汉任使,有乎?”仁杰曰:“陛下作何任使?”则天曰:“朕欲待以将相。”对曰:“臣料陛下若求文章资历,则今之宰臣李峤、苏味道亦足为文吏矣。岂非文士龌龊,思得奇才用之,以成天下之务者乎?”则天悦曰:“此朕心也。”仁杰曰:“荆州长史张柬之,其人虽老,真宰相才也。且久不遇,若用之,必尽节于国家矣。”则天乃召拜洛州司马。他日,又求贤。仁杰曰:“臣前言张柬之,犹未用也。”则天曰:“已迁之矣。”对曰:“臣荐之为相,今为洛州司马,非用之也。”又迁为秋官侍郎,后竟召为相。)
    《新唐书》相关时间记载仍是狄仁杰死后的“长安中”,或许认为措辞过分猥亵,只好将“好汉”改为“奇士”,但也保留了“岂文士龌龊”这种措辞,其实,这整件事情的表述风格本就体现了“文士龌龊”,因而可能摘自笔记小说。(长安中,武后谓狄仁杰曰:“安得一奇士用之?”仁杰曰:“陛下求文章资历,今宰相李峤、苏味道足矣。岂文士龌龊,不足与成天下务哉?”后曰“然。”仁杰曰:荆州长史张柬之虽老,宰相材也。用之必尽节于国。”......)
    《资治通鉴》由于是编年体史书,急切将此事安插在狄仁杰去世的同年同月(久视元年700年九月)。然而,这段对话可完全不像与将死之人在病床上的谈话。更何况,此事具体记载是推荐张柬之连续推荐了两次,推荐一次之后官职太小,到第二次官至宰相。经过一段时日之后,武曌再向狄仁杰求贤时,狄仁杰是否仍然活着,司马光难以自圆其说。
    并且《旧唐书·张柬之》也明确记载张柬之升为秋官侍郎是在长安年间。(长安中,召为司刑少卿,迁秋官侍郎)此时,狄仁杰已经去世多年,难道狄仁杰推荐人才,武曌的反射弧这么长久吗?这让人很难相信张柬之迁为秋官侍郎的直接原因会是狄仁杰推荐!
    桓彦范被狄仁杰举荐之事,措辞仍旧令人生疑。《旧唐书·桓彦范传》记载:“纳言狄仁杰特相礼异,尝谓曰:‘足下才识如是,必能自致远大。’寻擢授监察御史。”《新唐书·桓彦范传》记载与之类似,不在列举。狄仁杰这句“足下才识如是,必能自致远大”仅仅是对桓彦范的鼓励之言,并非对武曌所言,也未提及事后是否向武曌举荐了桓彦范。“寻擢授监察御史”是指后来桓彦范果如狄仁杰预言受到重用,并非指直接的因果关系。
    还有一点,在新旧唐书中,关于狄仁杰推荐张柬之等人的记载出现频率令人生疑。 甚至五王之中丝毫没有提及由狄仁杰引荐的有两位:崔玄暐、袁恕己。
    在《旧唐书·狄仁杰传》中,提及狄仁杰推荐的“至公卿者”,或许由于侧重点不同,只提到五王中的其中两位,即:桓彦范、敬晖(其所引拔桓彦范、敬晖、窦怀贞、姚崇等,至公卿者数十人)。而《新唐书·狄仁杰传》中,提及狄仁杰推荐所谓李唐的“中兴之臣”时,也只提到五王中的其中三位,即:张柬之、桓彦范、敬晖(仁杰所荐进,若张柬之、桓彦范、敬晖、姚崇等,皆为中兴名臣)。五王中的两位,崔玄暐、袁恕己,丝毫没有提及由狄仁杰引荐。后世史学家既然需要渲染狄仁杰推荐的人日后对李唐大有助益,如果这些人中涵盖五王,为什么只列举其中三位呢?
    狄仁杰推荐张柬之的详细过程,《旧唐书》中被安排在狄仁杰传,但在张柬之传中并未再次提及。到了《新唐书》中,此事被安排在张柬之传,但在狄仁杰传中并未再次提及。
    新旧唐书作为传记体史书,重复记载相当普遍,比如狄仁杰被来俊臣构陷之事,就被多次提及,详细过程更是在狄仁杰传与酷吏传中“颇有鬼畜效应”的重复记载两次。毕竟,狄仁杰曾经被诬陷又活着出来,作为唐代已经坐实的事件,既然可以对武曌名声产生不利影响,那就必定大肆渲染。再看狄仁杰推荐张柬之一事,恐怕其来源并非唐代可靠记录,因而在不同人撰写同一部史书时没有进行大量拷贝插入。
    后世史学家既然急切需要渲染狄仁杰为“匡复李唐”做出过“突出贡献”,但对于狄仁杰推荐张柬之等人,宣传力度显然不足,甚至对崔玄暐、袁恕己的推荐丝毫没有提及。因而五王是否全由狄仁杰推荐,真实性很难确定。
    另外,神龙政变发生时,李显已被立为太子,武周到李唐本可以平稳过度。五王发动政变只为针对二张,并非迫切要恢复李唐。此时狄仁杰已经死去五年,根本不知道政局变化,怎么可能通过死前策划遥控五王发动政变?还有人偏要认为武曌在神龙政变后亲口说过怀疑狄仁杰的话。武曌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当然不可能因虚无缥缈的观点,就怀疑已经死去多年的狄仁杰。在新旧唐书中没有任何相关疑似记载,仅在《资治通鉴》中冒出这么一句:“又谓崔玄暐曰:“他人皆因人以进,惟卿朕所自擢,亦在此邪?”“(除了崔玄暐)他人因人以进”这句话,“因人”没有指明是否因为同一人,更没有指明是否因为狄仁杰。哪怕武曌当时可能说出这句话,但看其措辞可知意在指责崔玄暐等人背叛,丝毫不含怀疑狄仁杰的意思。况且,在新旧唐书本纪与人物传记的任何角落都找不见武曌说出类似这句反问的记载,甚至在《新唐书·后妃传》的则天皇后传记中还留有这么一段记载:“太后闻变而起,桓彦范进请传位,太后返卧,不复语。”如果按照《新唐书》说法,武曌政变之后的反应是:背过身去,一个字都没说。鉴于《资治通鉴》一贯抹黑武曌的创作风格,武曌这句反问的记载出自野史或者纯属编造的可能性很大。
    综上,由狄仁杰推荐的人才,后来官居高位者多达数十人。哪怕五王全由狄仁杰推荐,所占比例依然很小。神龙政变的策划者是五王,针对者是二张。在狄仁杰死后的五年,狄仁杰此时早已什么都不知道了,政局也发生改变,这数十位官居高位的人也足以各自形成势力团队,其中被狄仁杰推荐的几人中,自作主张策划了针对二张的神龙政变。如果后人将神龙政变归咎于狄仁杰死前策划,脑洞需要开到多大?联想能力又得多么丰富? 因此,神龙政变的发生,完全与狄仁杰生前意愿毫无半点联系。

    关于狄仁杰的曲解之二:认为狄仁杰对李显被立太子之事做出决定性贡献,死后还可以成为李唐中兴之臣。
    首先, 狄仁杰劝谏武曌立李显为太子的记载,充满戏剧化色彩,令人生疑。
    《旧唐书·狄仁杰传》记载:“唯仁杰每从容奏对,无不以子母恩情为言,则天亦渐省悟,竟召还中宗,复为储贰。初,中宗自房陵还宫,则天匿之帐中,召仁杰以庐陵为言。仁杰慷慨敷奏,言发涕流,遽出中宗谓仁杰曰:‘还卿储君。’仁杰降阶泣贺,既已,奏曰:‘太子还宫,人无知者,物议安审是非?’则天以为然,乃复置中宗于龙门,具礼迎归,人情感悦。”
    李显被迎回时,身份并未公开,藏在帐子里(是不是指床上?狄仁杰又怎么合理出现在武曌床边?)先给狄仁杰看了一眼,并且武曌居然说“还卿储君”,李显作为武曌亲儿子,到底是谁的太子?难道这句话的潜台词还能是太子生父不姓李而姓狄,其中存在什么不可告人的过去?——这当然是开个玩笑! 只能说明这则记载语言风格过于夸张。
    到了《新唐书》中,记载大意与之类似,只是措辞更加夸张。不仅加入了解梦梗,狄仁杰与王方庆只是恰好同在,竟能同辞对曰?那得是何等的默契?这要事先约好,还是史学家营造戏剧性效果?甚至还将《旧唐书》中“人情感悦”的措辞改成“中外大悦”,真是想尽办法渲染李唐深得人心,不惜再拿外国人说事,把国家主权贩卖一下。(召谓曰:“朕数梦双陆不胜,何也?”於是,仁杰与王方庆俱在,二人同辞对曰:“双陆不胜,无子也。天其意者以儆陛下乎!......后然之。更令太子舍龙门。具礼迎还,中外大悦。)
    关于解梦梗与卖国笔法,或许在笔记小说《朝野佥载》中,可以找到相似的来源。(则天后尝梦一鹦鹉,羽毛甚伟,两翅俱折。以问宰臣,群公默然,内史狄仁杰曰:“鹉者,陛下姓也。两翅折,陛下二子庐陵、相王也。陛下起此二子,两翅全也。”武承嗣、武三思连项皆赤。后契丹围幽州,檄朝廷曰“还我庐陵、相王来”,则天乃忆狄公之言,曰:“卿曾为我占梦,今乃应矣。朕欲立太子,何者为得”仁杰曰:“陛下内有贤子,外有贤侄,取舍详择,断在圣衷。”则天曰:“我自有圣子,承嗣、三思是何疥癣!”承嗣等惧,掩耳而走。即降敕追庐陵,立为太子,充元帅。)
    这则故事不仅展开过程过于梦幻,契丹人的乱入方式也如梦境一般。契丹叛乱被平定的时间是697年,李显被立为太子的时间是698年,晚于契丹叛乱结束一年多,太子还怎么充当元帅?而李旦被立为相王的时间是699年,契丹又是哪来的穿越者称呼李旦为“相王”?《朝野佥载》记载时间线完全错乱,甚至为了宣扬李唐正统,不惜长他国威风。
    在新旧唐书记载中,狄仁杰劝谏武曌立李显为太子之事,故事情节与叙述风格充斥着笔记小说色彩。此事真实性仍然存疑,只是暂且不予彻底否定。
    第二,狄仁杰在促进确立李显为太子方面,只是该派别中的其中一人。
    在《旧唐书·狄仁杰传》中,描述狄仁杰劝谏之前,已有相关记载:“初,中宗在房陵,而吉顼、李昭德皆有匡复谠言。”详细过程在后面的吉顼、李昭德传中都有记载。《新唐书·齐澣传》还记载了齐澣劝谏立李显,武曌暂时不予理睬,事后再加褒奖。(中宗在庐陵,澣上言请抑诸武,迎太子东宫,不报。及太子还,武后召澣宴同明殿,谕曰:“朕母子如初,卿豫有力焉,方不次待尔。”)
    由此看来,狄仁杰并非劝谏的第一人,也非唯一一人。
    狄仁杰或许曾经劝谏过武曌立李显为太子,但也只是主张立子派系中的其中一人。
    在隋唐时期,臣子必须愚忠一朝一姓的观念还未出现。帝王要对臣子赋予恩惠,臣子才肯做出相应报答,狄仁杰在高宗朝默默无闻,是在武曌临朝之后,由武曌一手提拔官至宰相,自然优先忠于武曌。
    狄仁杰聪慧过人,如果一门心思忠于李唐,那就真是愚忠为他人做嫁衣了。狄仁杰应该更愿意忠于女皇一人,在恢复李唐方面并无过高积极性,主张立李显为太子,只作为一种派系观点,并非为了愚忠李唐。况且狄仁杰年纪也足够大,根本无需刻意讨好李唐,为自己将来寻找后路。

    总之,在封建史官眼中,女皇身边只能有小人,不能有君子。狄仁杰既是贤臣能臣,那就只能改编成与武曌对立的一派。并且由于狄仁杰名声好,去世较早,封建史官急切想要证明李唐统治深得人心,只得搬出狄仁杰的支持作为重要砝码。
    隋唐时期不存在愚忠观念,以狄仁杰聪明才智,更不会迂腐顽固不化。狄仁杰由武曌一手提拔,自然优先忠于武曌,且终身与武曌政治利益毫无矛盾。狄仁杰即便可能有过建议武曌立李显为太子,也只作为当时一种派系,并非一门心思热衷于恢复李唐。狄仁杰更没有通过推荐五王,死后策划神龙政变。
    回归到标题上面,在许多影视剧与文艺作品中,让狄仁杰为别人洗刷冤屈,寻找真相,却无法给予狄仁杰真实的政治立场,将其划为愚忠李唐一派的人,这便是狄仁杰莫大的冤屈了。现代人若认定狄仁杰聪慧过人,却还要认定狄仁杰愚忠李唐,偏要将智慧与愚蠢结合于一人,岂不将狄仁杰诠释成明清时代的穿越者!
    ——南葶苈子于2020年
    【十】上官婉儿与武则天关系的考证
    曾用标题【上官婉儿与武曌关系的考证】

    1. “借问桃将李,相乱欲何如”是反讽吗?
    《奉和圣制立春日侍宴内殿出翦彩花应制》中的“借问桃将李,相乱欲何如”是不是指责武曌摄政呢?我一直都不觉得这两人是小肚鸡肠的人,上官婉儿的自主意愿不会指责武曌摄政。
    从这句诗的写作时间看,根本不可能反讽武曌。某些当代文艺作品将上官婉儿写这首诗的时间设定了刚见武曌的时候。但这首诗出自《景龙文馆记》,写于景龙年间,实则跟武曌一点关系都没有。

    2. 李贤和李显都跟上官婉儿有过私情?
    据说有一首诗《由巴南赴静州》,我不懂诗,但懂诗的人评价这首诗水平很烂,用唐语音,根本不押韵。上官婉儿写不出这首烂诗。并且这首烂诗还借用李泌抄袭陶渊明的另一首伪诗《黄台瓜辞》(把“种豆南山下”抄成了“种瓜黄台下”,这么拙劣的抄袭诗也不是李贤写的啊)的梗。《由巴南赴静州》其中一句是“瓜藤绵瓞瓜潮落”(又是个瓜的梗,借用巴地方言就是个“瓜子”)。假的再加上假的,只能是更拙劣的造假。
    或有可能,武曌计划过让上官婉儿嫁给李贤,帮李贤纠正错误。但李贤还是谋反了,没得救了。但更大概率是,上官婉儿没有跟李贤有过任何交往,这实则只是历史上一对子虚乌有的拉郎配。
    武周之后,上官婉儿成为李显的昭容,这倒更大概率是武曌为上官婉儿安排的婚姻。
    武曌安排上官婉儿嫁给自己的儿子,一方面,这已经算是对古代女子最好的归宿。另一方面,因为李显长期不在武曌身边,缺乏政治教育。武曌希望上官婉儿用正确的政治思想辅佐自己的儿子。毕竟,历史上武曌跟上官婉儿又不是现代网文的百合关系。

    3. 传说中上官婉儿额上的伤痕是怎么回事?
    《旧唐书》仅仅记载“则天时,婉儿忤旨当诛,则天惜其才不杀,但黥其面而已。”只有野史才说是因为男女关系。明清艳情小说《控鹤监秘纪》虚构了与二张的关系,这距离人物生活年代过于久远,完全不可信。晚唐野史《北户录》记载高宗时上官婉儿因偷看宰相被李治毁容,这就意味着跟武曌没有关系。有人称《北户录》相对更可信,但毕竟也是后人的野史,谁知道呢?
    若按《旧唐书》记载,这件事发生时间是“则天时”。或许当时上官婉儿牵扯到谋反事件中,在律法上规定诛三族。当时政局紧张,仅仅与谋反人员轻微往来就需要处理。上官婉儿肯定没有背叛武曌,只可能因与谋反的人有过来往。武曌更不舍得杀上官婉儿,但以免因处事不公正落人话柄,也必须稍作处置。又或许整件事纯属文人编造,上官婉儿额头上也没伤,只是被宋人写进史书的谣言而已。

    4. 上官婉儿参与过神龙政变吗?
    神龙政变之后出土的一批宫女墓志记载:“亡宫者,不知何许人也。昔以令德,纳于王宫,弼谐帝道,复我唐业......”然而有趣的是,这一批宫女的墓志居然完全相同,可见她们被忽视的程度。武曌向来待人温和,看来谁也没有真心歌颂这群背叛者。(甚至参考李显对五王的态度,这群宫女怎么死的都很难说)但那时神龙政变毕竟被唐政权视为政治正确,因此必定在墓主人墓志上加上这一笔。
    但是,上官婉儿墓志碑文完全不记载她对神龙政变有功,甚至连擅长吹嘘李唐正统的封建史书也不写上官婉儿对神龙政变有功。因此上官婉儿不可能参与神龙政变。(怕是只有心胸狭隘的人会热衷于意淫政治女性都是处心积虑、毫无女性之间友谊的吧!)

    5. 上一代的恩怨究竟怎么回事?
    废后事件写在《新唐书》,而不见于《旧唐书》,真实性尚且存疑。再者,哪怕废后事件真实存在,应该怎么评价上官仪的行为?一个字,坑爹。这里的“爹”指君父。即使到了热衷于抹黑女皇的宋代,依然有脑子清醒的人如范仲淹也不认可上官仪之流的行为。赵祯要废郭皇后,吕夷简说了与上官仪类似的话,范仲淹于是反驳吕夷简:“人臣之于帝后,犹子事父母也。父母不合,固宜谏止,奈何顺父出母乎?”范仲淹指责吕夷简坑爹(君父),要抛弃母亲( )。更何况,在唐代武曌作为皇后干政很正常。但郭皇后家暴了赵祯,这在古代才更严重。武曌向来文艺范,连表达感情都要写诗,又不是95版影视剧塑造的毒妇。(95版直接上手撕诏书?撕诏书罪名不更大吗?影视剧瞎编也不考虑逻辑哟。95版《武则天》其它部分也瞎编地离谱,虚构程度不亚于《大明宫词》,同样纯属意淫历史的架空剧)武曌可从不动手打人,只是顺其自然地干政而已,按唐人观念算是有德而不算有错。甚至我们也可以猜想,按照唐人观念上官仪的言论很不合理,是不是宋代史官们伪造的呢?
    上官仪被诛的直接罪名是与李忠勾结谋反,上官仪本就是李忠的旧部。即使李忠不容易谋反,但也容易被人撺掇。比如贞观时期,李祐谋反也因身边的人几次撺掇。如果有人诬告上官仪谋反,李治恐怕也担心自己政权安全性,不得不严肃处理。
    ——南葶苈子于2021年
    【十一】墓志所见武则天时期参政女官
    曾用标题【墓志所见武周时期参政女官】

    武周时期女官职责是起草制书,但并不是外官官职。我们当然不能因此将女皇穿凿附会成女权主义者。
    但毕竟武曌不是封建史书污蔑地处心积虑,只为私利索取权位的人。当她自己拥有权力时,理所当然地推己及人想到其她女性也需要权力。这个逻辑大概类似于武曌自己找了男宠,所以也帮二张的妈韦阿臧找了男宠。
    武周朝女官肯定不止以下几位,男权制书写历史擅长抹除女性功绩,因此我们今天所见的伟大女性也只是沧海一粟。

    1. 司马慎微之妻李氏
    《大唐故梓州通泉县尉上柱国司马公墓志并序》:“夫人陇西李氏,荆州录事参军、蒲州永乐县令、洛州寿安县令嗣源第四女......载初年,皇太后临朝求诸女史,勅颖(颍)川郡王载德诣门辟召侍奉。宸极一十五年,墨勅制词,多夫人所作。”
    “宸极一十五年,墨勅制词,多夫人所作。”已经指明,李氏做女官的职责是起草制书,不是宫廷事务。而在任何其他朝代,起草制书不可能由女性担任。
    其实可以发现,这位李氏的出身有点意思,陇西李氏是五姓七望之一,李唐皇室还是冒认的陇西李氏。颖川郡王武载德是武家郡王,李氏是被武载德亲自请来的,而武曌执政时期又一直在打压士族。李氏的身份既能安抚李唐皇室,又能安抚士族。

    2. 殷履直之妻颜真定
    《杭州钱塘县丞殷府君夫人颜君神道碣铭 》:“君号真定,琅琊临沂人。北齐黄门侍郎之推府君之元孙......赠华州刺史昭甫府君之季女,钱塘丞殷履直之妻也......天后当宁,旁求女史。太夫人殷氏,以彤管之才,膺大家之选,召置左右,不遑顾复。”
    颜氏还留下了具体名号“真定”。但不知为什么,“真定”不用避讳武曌她妈?在武周朝,魏真宰,韦太真都避讳改名了。或许也因为“号真定”只是名号,而不是名字。
    颜氏的出身也有点意思,她是颜之推的后代。武曌一边鼓励女性参政,一边还要给足儒家面子。这也印证了武曌让女官参政这件事真的很难,要各种“挂羊头卖狗肉”才能尽量避免被人指摘。

    3. 韦余庆之妻裴氏
    《大唐故引驾韦君志铭并序》:“以上元元年夏六月卒于巴陵郡,上元元年冬十一月陪殡于先茔。夫人河东郡夫人裴氏......无几,子咸先逝,掩怅而难居;君命克宣,为良家而入侍。遂与女俱事官掖。自司彤管,宠洽丹闱。岂徒衣翟肃客,必以当熊卫主。国家恢愎,骏命诞受鸿,其以先圣宫遂放还初业。”
    裴氏早在上元年间,因为丈夫儿子接连去世,已经带着女儿入宫了。那时候武曌是摄政的皇后,裴氏入宫也多半是协助武曌处理政务。毕竟武曌当时只是皇后,还必须遵守男女大防,不能跟男性臣子过于亲近,所以选女官辅助政务。这些只能说明裴氏跟武曌关系更亲密。
    然而,有学者认为“当熊卫主”指的是神龙政变时帮助恢复李唐,这反而极不合理。为神龙政变做出“贡献”的普通宫女墓志都要记上“弼谐帝道,复我唐业。”之类大肆渲染的明显措辞。但此处用典过于隐秘,而且只有简短的半句。墓志都是为墓主人而写,因此隐秘措辞多用于委婉的批判。“当熊卫主”保护的是“主”,没有特定的是非正义之分(毕竟李唐复辟之后已经把自己包装成了所谓的正义)。“为主”指的恰恰是在神龙政变时裴氏勇敢地站在了武曌的这一边。神龙政变之后,裴氏作为毫无依靠的寡妇,竟直接被丢出皇宫,这也不像对功臣的态度吧?(李显对功臣总要先给点福利,虽说以后的事可能更麻烦。)

    4. 御正库狄氏
    《赠太尉裴公神道碑》:“继室以华阳夫人库狄氏,有妊姒之德,班左之才。圣后临朝,召入宫闼,拜为御正。”
    《唐光禄大夫行侍中兼吏部尚书弘文馆学士上柱国正平县开国男赠太师河东裴公墓志铭并序》:“母晋国太夫人,礼为权夺,道苻国桢,起自帷堂,入闻朝政。”
    库狄氏的记载事迹也见于所谓正史,因老公还算出名,所以库狄氏被玛丽苏嫖文《大唐明月》给祸害了。
    《旧唐书·裴光庭传》:“光庭早孤。母库狄氏,则天时召入宫,甚见亲待,光庭由是累迁太常丞。”
    《新唐书·裴光庭传》:“光庭字连城,早孤。母库狄氏,有妇德,武后召入宫,为御正,甚见亲宠,光庭由是累迁太常丞。”
    不同史料“库狄”还是“厍狄”出现了分歧,但墓志也可能错录,这个问题暂且存疑。
    裴行俭其他子嗣并未因库狄氏受到提拔,官职也远不及裴光庭,所以很可能库狄氏只与裴行俭育有一子。
    卢向前等学者指明“礼为权夺,道苻国桢”是说库狄氏在丈夫死后三年内被夺情起复,这也只能证实库狄氏与武曌的关系的确更亲密。
    卢向前又根据裴行俭与长子裴贞隐、长孙或长子身份不明的裴参玄的关系,以及裴行俭墓志引用诗经“彼美孟姜,德音不忘”(此处指文姜)等信息推测库狄氏先为裴行俭长子裴贞隐之妻,后嫁裴行俭。但对这层关系我也只能暂时存疑。
    通过李氏丈夫的墓志可以知道武周朝女官职能为起草制书,而“御正”在北周到隋朝时就是起草诏书的外官,虽然五代时也为女官官职。尽管“御正”一职为宫廷女官的概率仍然更大,但库狄氏身为女官,起草制书,必定与武曌同样要承担被男权制诟骂的压力,这显然需要更多的勇气、智慧,也需要两人更友好的关系。
    库狄氏“升官发财死老公”,在武周时期过上了比以前更优越的生活,临终决定不与丈夫裴行俭合葬:“迁窆於终南山鸱鸣堆信行禅师灵塔之后。古不合葬,魂无不之,成遗志也。”

    

    图片来自穿越言情小说《大唐明月》改编的影视剧,小说《大唐明月》将一代政治女杰库狄氏歪曲成消极被动、只为丈夫着想的贤妻良母。

    5. 邓国夫人窦氏
    《邓国夫人墓铭》:“娲后创业,轩宫多事。高行登闻,大家入侍。”“娲后创业”用典,指的是武曌称帝,窦氏入宫为女官。
    窦氏是张守让之妻、张去奢之母,但张说所撰《邓国夫人墓铭》中对女主人的丈夫、儿子并未提及。并且,墓志最后也指明了窦氏不合葬的要求:“古无合葬,遗言别坟。”这多少可以看出,在一定程度上窦氏作为古代女子的独立性。这让我又想起那句宣言:“女性不是某人的姐妹、母亲、女儿、妻子,而是她们自己。”

    结语:
    其一,古代远没有性别平等思想,我们不能仅由于以上原因将武曌视为女权主义者。将女皇视作女权主义者的行为,既不了解真正的女权主义(性别平等),又将武曌树立成了标签化的客体,不尊重其自主人格。
    其二,但武曌并不是封建史书所污蔑地处心积虑、只为个人权力而登位的政治女性,或许仅仅由于人性本能的因素,让武曌想到帮助其她女性。从李氏、颜氏特别的出身,以及书写女官墓志时故意渲染她们的被动成分来看,武曌任用女官才是更主动的一方。而在女官们的墓志铭中也可以看出,武曌对她们真切的爱护。
    ——南葶苈子于2021年
    【十二】影视剧对武则天形象的误读
    曾用标题【浅谈影视剧对武曌形象的误读】

    (本文为影视剧评论,与历史学论证关联不大。但毕竟影视剧传播范围较广,所以引发的误导也挺大。这篇帖子就彻底完结了,等渣作者有生之年搞好了生物学那一套,会为女皇写一部严谨详实的传记以及一部学术专著。)

    这些电视剧对武曌形象的表现有一个通病,要么黑化,要么弱化,要么两者兼有,既黑化又弱化。
    要么视女皇为女人异类,认定成为女皇的女人一定心狠手辣、不择手段,此谓之黑化。
    要么视女人为被动、感情化,认定女皇的初衷一定是做贤妻良母,女人只有出于生活无奈、避免危险,才会主动争取权力,此谓之弱化。

    女皇不狠,是因为有关她的所有的看似狠的事件纯属封建史书针对女皇性别的、瞎编的毫无逻辑的污蔑之言。
    女皇不弱,不是因为她成为女皇跟普通女人就不一样,而是因为所有女人都不是天生的弱者。

    1. 弱化
    代表作:《武媚娘传奇》、《至尊红颜》。
    影视作品塑造一个善意的武曌形象绝对是一件好事,但过分夸大和强调爱情,绝对是对武曌的严重曲解。
    影视剧的错误不在于是否拆了官方治曌CP,而在于过分强调爱情力量,忽略女皇的精神成长历程和进取心。《武媚娘传奇》错误地将女性特质视作弱势、被动化,再误将女皇附会成刻板印象下的女人,错误地认为女人的本分是贤妻良母,从而认定女皇的初衷是做贤妻良母,女人只有出于生活无奈、避免危险,为男人守护江山才会掌握权力。
    《武媚娘传奇》和《至尊红颜》将封建史书污蔑武曌的子虚乌有事件再由恶毒女配制造,比如设定徐盈盈杀死武媚娘的女儿、高阳公主戕害武媚娘的两个孩子、魏国夫人贺兰氏毒杀李弘,但结果却是将历史事实越涂越乱。一方面,塑造恶毒女配刻意突出女人之间的争斗而非友谊,这是影视剧中一种价值观扭曲的现象。另一方面,对历史错误一再诠释,更容易令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加深迷惑。
    《武媚娘传奇》和《至尊红颜》的错误在于主题局限于小爱、私情,将大气度、有责任心的武曌写成了恋爱脑小女人。对比历史上真实的武曌,这是一种弱化ooc。

    2. 黑化
    2.1 照搬封建史书对武曌的污蔑,将武曌塑造为明目张胆的坏。代表作:95版《武则天》、《武则天秘史》。
    虽然这两部剧的编剧可能稍微翻了两页史书,但可惜的是他们却没能发现封建史学家们毫无逻辑、违背常识的谎言。在95版《武则天》中安排“武曌杀女”的原因是王氏的迫害让武曌感到自身处境危险,违背生理学常识的“缸决”剧情也被滞后,或有可能编剧本想忽略却还是加上了。而在《武则天秘史》中,武曌的女儿是先被CO熏过又被武曌借机捂死,违背生理学常识的“缸决”是许敬宗的私自作为。从对这两个子虚乌有事件的尽量合理虚构,我甚至可以想见编剧们的纠结心态。但是,他们明明再稍微动点脑子就可以拆穿谎言,却可惜只愿一再修饰渲染不合理事件的合理性。
    在《武则天秘史》中着重渲染了武曌对同父同母姐武顺当做情敌的一再迫害,直至其疯癫而死,这一情节设定让人感到深深的恶心和别扭。汉代被史学家视作祸水的赵氏姐妹尚且和谐共存,一起“祸害”君王。那些误以为武曌会迫害亲姐的人,完全不考虑武曌作为古代女人的正常心理,只一味地自认为成为女皇的女人一定坏地不合常理,以致连亲姐都不放过。并且,影视剧又在过分强调女人之间的矛盾与争斗,让观众误以为女皇的成长历程局限于宫廷与宫斗,错误地诠释女皇是击败了其她女人从而成为女皇。而完全忽略了女皇在政治上的累累硕果,同时也击败了不满女性参政的男性政客从而成为女皇。
    95版《武则天》和《武则天秘史》塑造的武曌形象心狠手辣,表现为显性的坏,主动迫害他人。对比历史上真实上武曌,这是一种黑化ooc。

    2.2 将武曌曲解为马基雅弗利主义者,塑造为处心积虑的、暗地阴谋的坏。代表作:《大明宫词》、《美人天下》。
    与照抄封建史书中的污蔑,黑化武曌的形象相较,还有另一种对武曌形象的黑化误读,就是将武曌塑造为处心积虑、暗地策划一切的阴谋家。但注意这可不是抹黑的程度轻,而是类型不同的黑化ooc。
    在一些以武曌为配角的影视剧中,编剧经常为了剧情发展将武曌塑造为暗地筹谋的阴谋家。比如《大明宫词》和《美人天下》等作品中塑造的武曌形象表面不动声色,暗地里迫害他人,并且还有将武曌演绎成一场重大阴谋终极Boss的倾向。甚至又如在《护国良相狄仁杰》、《唐宫燕女人天下》等作品中也出现了这种黑化现象。
    与明目张胆地加害他人相比,某些影视作品中将武曌塑造为隐藏的阴谋家。对比历史上真实上武曌,这并不是抹黑程度低,同样也是一种黑化ooc。

    3. 前期弱化,后期黑化。
    代表作:《一代女皇武则天》、《梦回唐朝》。
    《一代女皇武则天》和《梦回唐朝》的共同点是将武曌形象塑造为前期宫斗需要青梅竹马们的帮助,后期在与女人争斗之中深受打击而黑化,开始主动宫斗报复她人。这很像什么?《后宫甄嬛传》啊。不管这两部影视剧播出时间是否还早于《甄嬛传》,反正就是《甄嬛传》模式。
    一方面,这将武曌的气度缩小化,因为受了打击而且是与女人之间的争斗而黑化,塑造出的女皇受挫能力弱、气量狭小。另一方面,前期弱化,后期黑化的形象都是对武曌形象的错误诠释,前后形象不统一,两极化严重。还有很重要一点,这两部剧同样完全忽略了武曌的政治成就,让女皇的成长经历仅仅局限于与女人之间的宫斗。

    4. 稍微正确的举例
    4.1 相对正确,仍存在误读现象。例如《日月凌空》。
    《日月凌空》将武曌形象定位在关心民生的政治家方向,对武曌的杰出政绩多有刻画,同时也刻画出多位针对女性参政的男性腐儒们的丑恶嘴脸,具有相当重大的性别解放意义。但剧情过于拖沓,前松后紧,详略不当。剧中武曌与李治关系仍然过于依附,并且李治的形象也被渣化。

    4.2 接近正确,但不完备。例如《无字碑歌》。
    《无字碑歌》拍出了作为优秀政治家的武曌,只是演员选的不行。如果忽略演员颜值问题,还是相当可看的一部影视剧。但剧情中仍存在借用野史不实记载的纰漏。好在与其它所有以武曌为主角的影视剧相比,《无字碑歌》对历史错误的规避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功。
    另外,《无字碑歌》对李治形象的塑造在所有相关影视剧中最为成功。《无字碑歌》中的李治既在政治上不昏聩,对待武曌的感情也不渣化,是一名真正优秀的君王。

    注:我不提及的影视剧不代表没有问题(我这个意思是说,全都有问题),但问题的类型在举例中已经全部包括。
    ——南葶苈子于2020年
    补发第【三】武则天时期酷吏z治的情况

    “酷吏”与“良吏”对应,专指采取残酷方式进行统治的官吏,自《史记》开始,纪传体史书皆有“酷吏传”部分。
    武曌执z 时期的“酷吏”部分,起初在《唐会要》这样记载:“载初元年九月,来俊臣主制大狱。每鞫囚,不问轻重,多以醋灌鼻。禁地牢中,或盛之于瓮,围炙以火。绝其餱粮,至有抽衣絮以敢之者。又令寝处粪秽,备诸苦毒。但入新开狱者,自非身s ,终不得出。每有制书赦宥囚徒,俊臣必先遣狱吏尽s 之,然后宣示。公卿入朝,默遭收捕,故每出必与家人诀曰,不知重见否。其月,于都城丽景门内,别置推事院,谓之新开狱。作大枷,凡有十号:一曰定百脉,二曰喘不得,三曰突地吼,四曰著即承,五曰失魂魄,六曰实同反,七曰反是实,八曰s 猪愁,九曰求即s ,十曰求破家。王宏义戏谓丽景门为例竟门。”首先,这里“作大枷,凡有十号”的内容,没有明说具体操作,虽然看起来令人畏惧,但只是侧面描写,无法让人知道真实情况。令人恶心的描述程度只到“每鞫囚,不问轻重,多以醋灌鼻。禁地牢中,或盛之于瓮,围炙以火。”而“绝其餱粮,至有抽衣絮以敢之者。又令寝处粪秽,备诸苦毒。”也只是表述囚犯的生活和卫生条件,并不指具体刑罚。再者,从这一句“每有制书赦宥囚徒,俊臣必先遣狱吏尽s 之,然后宣示。”可以看出,武曌当时做出过补救措施,但是来俊臣自作主张,违背武曌的制令,由此不能将“丽景门”和“酷吏z 治”造成的不良后果全部归结于武曌。
    《旧唐书》除了与以上相似的记载,又加上这样几句:“复有铁笼头连其枷者,轮转于地,斯须闷绝矣。囚人无贵贱,必先布枷棒于地,召囚前曰:‘此是作具。’见之魂胆飞越,无不自诬矣。”在《旧唐书》基础上,《新唐书》又一次加上几句:“索元礼......作铁笼赩囚首,加以楔,至脑裂s 。又横木关手足转之,号“晒翅”。或纺囚梁上,缒石于头。”到了《资治通鉴》更详细地添加这样几句:“以椽关手足而转之,谓之‘凤凰晒翅’;或以物绊其腰,引枷向前,谓之‘驴驹拔撅’;或使跪捧枷,累甓其上,谓之‘仙人献果’;或使立高木之上,引枷尾向后,谓之‘玉女登梯’。”
    从《唐会要》到《旧唐书》,再到《新唐书》乃至《资治通鉴》,按照成书时间顺序,可以看出,史学家对武曌执z 时期“酷吏传”部分的描述,呈现越来越详细、恶心的趋势。《唐会要》全书摘录唐代记录,而《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均有加工成分,《新唐书》与《资治通鉴》成书时间,距离武周已经过去300年有余。依据历史批判法,时间越靠后的记录,可信程度越低,越偏离历史事实。况且《新唐书》与《资治通鉴》成书于理学大盛的宋代,对女性要求更为严苛,对女性当z 者的打击也更加严重。为了杜绝女性参z ,深化对女性的束缚与奴役,封建史学家无所不用其极地妖魔化武曌,例如编造武曌谋s 安定、李弘两位亲生子女,虐s 王、萧二人的谎言等等。因此,对武曌执z 时期的“酷吏z 治”,当然大肆渲染严重程度,营造恐怖气氛,甚至编造不实记录,怎么可能凭良心按事实编纂史书。
    再者,任何一个封建王朝,让现代人感觉无法接受的“酷吏z 治”都太过普遍。可以参见汉武帝时期的“张汤”、“郅都”等人,以及明代的“锦衣卫”,还有西方中世纪刑罚。暂且不论距离较远的时代,这里提及一下中宗时期五王的下场,其中两位《旧唐书》这样记载:“(桓)彦范赴流所,行至贵州,利贞遇之于途,乃令左右执缚,曳于竹槎之上,肉尽至骨,然后杖s ,时年五十四。” “袁恕己...…寻为周利贞所逼,饮野葛汁数升,恕己常服黄金,饵毒发,愤闷,以手掘地,取土而食,爪甲殆尽,竟不s ,乃击s 之。”被后世所认为“懦弱”的中宗李显,尚且允许酷吏残害功臣,可见这些手段在整个封建社会时期相当普遍。
    然而,武曌执z 时期的“酷吏z 治”真的造成臣子们惶恐不安,不敢说话吗?《唐会要》记载王宏义戏称丽景门为例竟门,王宏义既然有胆子调侃丽景门,也可见臣子言l 自 y。《唐会要》“酷吏”部分还记载了几次臣子针对酷吏的劝谏:“天授二年正月,御史中丞知大夫事李嗣真,以来俊臣等用法严酷,上疏曰......”;“麟台正字陈子昂上书曰......”;“万年县主簿徐坚上疏曰......”;“凤阁舍人韦嗣立上疏曰......”;“监察御史魏靖上疏曰......”。总共四人四大段的劝谏,劝谏具体内容太长,这里就不引用了。但对字数进行统计可知,《唐会要》武曌执z 时期的酷吏部分总共2962字,这四段劝谏内容总共1726字,占比例58.3%(一半以上)。换言之,《唐会要》的“酷吏”部分竟然长篇大论在写武曌执z 时期的朝臣如何针对酷吏进行劝谏。而且,这四人都没有因当时劝谏丢掉性命:陈子昂s 于公元700年(“酷吏z 治”早已结束于697年);徐坚s 于开元年间;韦嗣立s 于开元年间;魏靖卒年不详,但此人后来还参与编写《永嘉集》。由此看来,《唐会要》“酷吏”部分反而成为武周朝堂言l 自 y的证明。但在之后《旧唐书》、《新唐书》的“酷吏传”故意删掉这些劝谏的记载,同样也是为了更进一步抹黑和妖魔化武曌。
    附带一提,与“酷吏z 治”齐名的“铜匦”通常被认为是武曌执z 时期的暴z 之一,关于“铜匦”的告密功能,则是许多人最大的误解。《旧唐书》记载:“(垂拱元年)三月,初置匦于朝堂,有进书言事者听投之,由是人间善恶事多所知悉。”由此可见,设置铜匦的目的是调查民意,铜匦的效果则是“人间善恶事多知悉。”而在《旧唐书》后面还有详细记载:垂拱初年,令熔铜为匦,四面置门,各依方色,共为一室。东面名曰延恩匦,上赋颂及许求官爵者封表投之。南面曰招谏匦,有言时z 得失及直言谏诤者投之。西面曰申冤匦,有得罪冤滥者投之。北面曰通玄匦,有玄象灾变及军谋秘策者投之。每日置之于朝堂,以收天下表疏。既出之后,不逞之徒,或至攻讦阴私,谤讪朝z 者。” “收天下表疏”当然是设置铜匦的目的,至于“不逞之徒,或至攻讦阴私,谤讪朝z 者。”只是铜匦带来的意外。那么,这些意外是否带来很大不良后果?这些“不逞之徒”是否只是少数份子呢?可以仔细分析“铜匦”的四格:东面,用来自荐求官(许求官爵)和拍马屁(上赋颂),完全与告密无关;南面,用来给统治者挑错误,针对皇帝本人,完全与告密无关;西面,用来申冤,本就可以中和“酷吏z 治”的有害后果,与告密无关;北面,用来通知统治者“超自然现象”和自然灾害(玄象灾变),以及对外战争策略(有军谋秘策者投之,这句文言文的理解,不是投之者(主语)告知哪里有军事密谋,而是投之者(主语)自己的军事策略)。由此可见,铜匦不是用于告密。因此,铜匦四格的功能完全可以决定,其中“不逞之徒,攻讦阴私,谤讪朝z 者。”只是极少数份子,并未造成大的不良影响。
    还有,整个酷吏z 治阶段,武曌通过任用贤臣,对酷吏z 治进行了相对制衡。《旧唐书》记载:“然则天严于用刑,属徐敬业作乱,及豫、博兵起之后,恐人心动摇,欲以威制天下,渐引酷吏,务令深文,以案刑y。” “豫、博起兵之后”指的是垂拱四年(公元688年),可见,在武曌执z 的前两年,早已对酷吏z 治做出限制。同时也在这一年(“时越王贞称兵汝南s败,缘坐者六七百人,籍没者五千口。”)狄仁杰向武曌进谏:“臣欲显奏,似为逆人申理;知而不言,恐乖陛下存恤之旨。表成复毁,意不能定。此辈咸非本心,伏望哀其诖误。”武曌采纳了这个建议,将六七百人、五千口免去s 罪,改为流放(“特敕原之,配流丰州。”——《旧唐书》狄仁杰传)。再者,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曌称帝的第一年),在《旧唐书?杜景检传》中记载:景俭与徐有功、来俊臣、侯思止专理制狱,时人称云:“遇徐、杜者必生,遇来、侯者必s 。”综上可知,武曌一直通过任用贤臣,对酷吏权力做出制衡。
    另外,武曌执z 21年间,频繁进行大赦,可以有效中和“酷吏z 治”的不利影响。通过《旧唐书》、《新唐书》本纪统计:《旧唐书》记载武曌执z 21年间大赦24次,《新唐书》则记载大赦28次。平均0.75-0.875年大赦一次,这与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相比,都是非常高的比例。 此外,《新唐书》还记载一次“赦囚”和6次“虑囚”,“赦囚”是指赦免囚犯,“虑囚”是指考察有无冤y,武曌每一次“大赦”、“赦囚”和“虑囚”,都可以挽救很多人的生命。
    综上所述,武曌执z 时期的酷吏z 治远没有造成严重不良后果,只是被后世封建史学家刻意夸大丑化。再者,武曌实行酷吏z 治的原因,恰恰是因以女性身份称帝在封建社会受到了过多阻碍。那些封建士大夫率先不肯放过武曌,武曌才无法放过他们,被迫无奈实行酷吏z 治。
    ——南葶苈子于2015-2017年修订
    但在这段文字中,来俊臣只是阐明原理和技巧,而且多半运用心理学原理进行恐h ,完全没有记录x 罚的具体操作。另外,从丽景门成功活着走出的人,比如狄仁杰、魏元忠等,也算是当s人。魏元忠当时还有能力恐吓侯思止:知道“白司马”和“孟青”是什么意思吗?(“乃言白司马、孟青是何言也。”——《旧唐书》)这说明神智相当清醒,身体状况并无大碍。而且魏元忠s 于707年,在此之后继续活了15年,显然没有留下后y 症。【三】(3-1)
    狄仁杰先承认了谋f ,酷吏们暂且没有管他,之后王德寿要求狄仁杰牵连杨执柔,狄仁杰以头触柱相要挟,王德寿的反应是“惧而止之”(《旧唐书》)。王德寿作为酷吏之一,偶见x 光,竟然吓得“惧而止之”,如此胆小,还怎么x 讯他人?从这两件事例,可以反映出武曌执z 时期的“酷吏z 治”简直不痛不痒的n 剧。【三】(3-3)
    已经更完了的,第三篇是后来补的,也已经完成了。
    总共12篇,都标了序号。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保卫司马南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2-10-08 21:28:07  更:2022-10-31 12:57:42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