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煮酒论史 -> 评说历史上英雄的风云时刻、岁月的光辉瞬间 -> 正文阅读 |
[煮酒论史]评说历史上英雄的风云时刻、岁月的光辉瞬间 |
作者:杂思广记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1600年前帅出历史纪录的国民岳父,无心之失导出一段千古风流佳话 历史宣武堂 历史上出名的美男子有很多,比如专门用来形容男子俊美的潘安,还有在广大女性心目中占据永恒男神位置的北齐王朝兰陵王高长恭,因为长得太秀美,上阵杀敌都震不住人,不得已,只好带个面具上战场。然而,这些都只是美,而不是男人的帅,要说帅,还的是北魏猛将独孤信。 独孤信,出身于北魏武川镇,乃是将门之后,世代从军,自小练得一身好武艺,熟读兵书战策,端的是文武双全的俊杰。更要命的是,他打小就帅,英气的脸庞,配上常年练武练出来的魔鬼身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穿衣显瘦,脱衣显肉”,真得是迷死人不偿命。周围吃瓜群众羡慕他的飒爽英姿,专门造了个词“翩翩少年郎”来形容。(这个词的出处有很多种说法,但独孤信无疑享受过这种称呼) 身逢乱世,个人的命运只能随着历史的波浪前进。独孤信先是和六镇的兄弟们一道起兵反抗北魏朝廷的暴政,打了不少漂亮仗,后来归顺于平定内乱的大将尔朱荣麾下。尔朱荣自然不会浪费一身本领的独孤信,派他到荆襄前线与南梁打仗,独孤信在这里结识了影响他后半生的另一员大将贺拔胜。 贺拔胜之兄贺拔岳此时正驻军关中,手握数万精兵,没想到触犯了地头蛇侯莫陈悦的利益,被其刺杀,关中顿时陷入了混乱之中,各方势力均想将其收入囊中。贺拔胜也派好友独孤信前去观察局势,必要时可以直接收编,没想到被另一位军阀宇文泰捷足先登,宇文泰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消灭了侯莫陈悦,牢牢掌控住了关中,独孤信无奈之下只得表示臣服。 宇文泰掌权后,为了对抗更有势力的军阀高欢的侵扰,改革军制,设立了八柱国,除了宇文泰和另一位皇族成员元欣算是正副总司令,另外六个柱国各自统领一支军队,是当时最高贵的职位,独孤信也位列其一。但是,由于贺拔胜的原因,宇文泰的内心并不信任独孤信,以重用为名,将他打发到远在陇西的秦州担任刺史,其实是变相流放。 秦州的老百姓可以近距离看到心目中的大帅哥偶像,自然是很高兴,可是独孤信到了这种鬼地方,一身本领毫无用武之处,心情郁闷是可想而知的,就经常出去打猎散心。一次打猎归来,一阵风将他的帽子稍微吹歪了一点,心思正浓的独孤信并没有察觉,没想到进入城里,被城里的粉丝们看见,哇,“鲜衣怒马、侧帽风流”,简直帅呆了、酷毙了,人人争相竞仿,竟然演变成了一股潮流。 |
他的这段故事,每每被后世的迷妹迷弟们所向往,不少诗坛大家都有佳句缅怀,备受现代人推崇的一代骚客、清朝词人纳兰性德就把自己的首部词集命名为《侧帽词》,以表达自己对这位老前辈的无限景仰,故事中的独孤信明明已经是大叔级别,却还是被粉丝们亲切的称呼为“独孤郎”。 独孤信最厉害的还不止于此,俗话说女儿多像爸,有他这样的帅爸,女儿们的容貌可想而知了,为众多豪门巨子所追求,真正的是当时的国民岳父。他的大女儿嫁给了北周明帝宇文毓,史称明敬皇后;四女儿嫁给了唐世祖李昺(昞),史称元贞皇后;七女儿嫁给了隋文帝杨坚,史称文献皇后。李昺你可能不熟悉,他是唐高祖李渊之父、太宗李世民之祖。一人身兼三个王朝(北周、唐、隋,不仅仅是三个皇帝)的国丈,绝对是历史上独一份,别无分店的。 只可惜,帅的没了边的独孤信,虽然才华和外表一样优秀,可是始终融入不了当权者的圈子,最后在帝位更替之时,被另一位意欲作乱的柱国大将军赵贵所牵连,新掌权者念在他大女儿是皇后的份上,赐他自尽。一代超级帅哥,就此憋屈落幕,留下无数粉丝掩卷空悲叹。 |
车、步、骑兵谁是军队主力,长平之战中名扬天下的赵国骑兵在哪? 历史宣武堂 战国中后期,大一统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明君迭出,国力和军力日益强大,而原来的一流强国齐、楚由于决策失误,树敌太多,第一军事强国齐国被五国联军围攻,差点亡国;地域最广大的楚国在与秦国决战之时,被韩魏联军背刺,军队主力毁于一旦,虽然国家最后得以保存下来,却都变成了二流国家,彻底失去了话语权。秦国在诸国中一强超大,诸雄争霸眼看就要进入收官阶段,但原本二流的赵国突然横空出世,赵武灵王通过胡服骑射的改革,练出了一支冠绝天下的骑兵,还吞并了中山国,国力大大增强,成了战国后期秦国最大的劲敌,生生将诸雄争霸拉入了加时赛阶段。 公元前262年,秦国攻占了韩国的野王,把韩国的上党郡与本土完全割裂开,上党郡郡守冯亭不愿降秦,又企图利用赵国的力量抗衡秦国,就把上党郡的十七座城池献给赵国,赵国经过激烈的争论后,决定接收上党。秦国大怒,派大将王龁领兵攻打上党,赵国名将廉颇率军在长平迎战,决定战国后期形势的长平之战正式展开。廉颇虽然善于用兵,但赵军显然并不是虎狼成性的秦军对手,连败三阵,损失了数员大将,丢失了两个重要据点。赵军连败之下,只得退至丹河东岸,修筑防线,据垒而守,再也不敢出战。 赵军初战失利,君臣均丧失了继续战斗下去的信心,竟然派人向秦国求和,秦国为了麻痹赵国,表面上同意议和,暗地却强化军事准备,同时向其他各国高调宣扬两国议和之事,让其他国家丢掉了加入赵国一致抗秦的想法。 长平之战一打就是两三年,国力处于下风的赵国无法承担,开始缺粮,向齐国借粮,向韩魏求兵,但是由于秦国的宣传,各国对赵国是否决心抗秦到底心存疑问,怕秦赵议和之后,秦国转怒于自己,均不敢支援赵国。硬拼国力的赵王无奈之下,命令主战的少壮派将领、名将赵奢之子赵括,率20万援军赶赴长平前线替换下廉颇,准备放手一搏,一战定乾坤。而秦国这边,则偷偷换上了战国第一名将白起,长平之战进入最后的决战时刻。 |
赵括一到前线,就更换军中将领,变更军事部署,同时主动向秦军发动进攻,白起则命令秦军佯败溃退,赵括不知道白起已经到了前线,还以为是王龁在指挥秦军,就命令赵军全线出击,攻打秦军的营垒,却一时无法攻破。白起则命令一支2.5万人的奇兵突袭到赵军的后方,截断赵军的后路,又命一支5千人的骑兵插入赵军与营垒之间,切断了赵军的粮道。 赵括发现中计被围,被迫下令全军停止进攻,就地建造壁垒,转为防御。秦王得知赵军被围后,亲自赶到河内郡,将河内郡十五岁以上的青壮年全部派遣到长平支援白起。公元前260年九月,赵军断粮46天后,大量士兵饿死,开始相互残杀为食,赵括命令剩余的赵军分成几个集团强行突围,轮番冲击了四、五次后仍然失败,无奈之下,赵括亲自带队冲锋,结果被秦军乱箭射死。失去主将的赵军无力再战,选择了投降。白起接受投降后,却命令秦军将放下武器的赵军全部坑杀,只留下240名年纪尚小的士兵放回赵国。 |
赵国虽然通过胡服骑射的改革使军事实力迅速强大,但综合国力与占据关中、蜀中两大产粮地的秦国仍然无法相提并论,时间拖得越久,两国的国力差距只会更大,而且秦军经过近百年的征战磨砺,其军制已经臻于完善,在完成统一之前,军队战斗力不会有明显下降。而早打,刚完成改革的赵军处于巅峰状态,其战斗力与秦军的差距正处于历史上的最低水平,而且抢先占据上党,拥有地利之便,在战斗中就处于先手位置。后来的情况也证明了这一点,赵军占据主场地位,对待秦军是想打就打,打不过就守,秦军则只能被赵军牵着鼻子走。 那么赵军的惨败是因为赵括只会纸上谈兵吗?其实也不尽然。赵军之败最主要的还是综合国力之败,前期战斗,赵军虽有失利,但毕竟守住了防线,秦军也只得顿师坚城之下,打起了消耗战,一耗就是两年,最后赵国国弱民疲,举国缺粮,才决定冒险一搏。 而赵国君臣决策失误也是重要因素,既然决定接收上党,就要做好与秦国摊牌的准备,血战到底、不死不休,结果中途遇到困难,不是向东方五国寻求合纵共同抗秦,反而是主动向秦国求和,导致其他诸国担心赵国抵抗的决心,不敢施以援手,赵国最后只能以一已之力,独抗强秦,冒险野战,输了个底朝天。 |
再说几千年来被讥讽的赵括真的只会纸上谈兵吗?赵括出身将门世家,是名家赵奢之子(赵奢是赵国唯二在正面战场大胜秦军的将领之一,另一个是长平之战后升起的新星李牧),在过去那个信息传播匮乏的时代,从小接触系统的军事教育是非常难得的,起码赵括军事理论是不缺的。而赵括上任前,其母向赵王奏称赵括不能胜任、请求一旦战败免除自己责任的举动,更像是一出保全家族的双簧戏:胜则恩无不加,败也可保全家族。 而年轻的赵括首先在思想并不惧怕秦军,有敢于正面争锋的勇气,就值得称赞;在其接替廉颇的指挥权后,更置军中部署,并没有发生什么混乱,说明其治军还是有两手的;在其被围46天,士兵大面积饿死的情况下,赵军的指挥系统仍然通畅,并没有发生马谡被围几天就全军崩溃的局面,在最后关头,还亲自率队冲锋,说明在短短的时间内,他已经在军中建立了自己的威信,并不是草包一个,如果不是被流矢射死,说不定赵军的精干力量可以逃出升天;而且“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说明赵军的战斗力仍在。当然,赵括最大的缺点是经验不足,初次出场就对阵战国第一战神白起,最终失败也就难以避免。 那么通过胡服骑射训练出来的冠绝天下的赵国骑兵为什么在这场战略决战中,不见踪影呢? |
其实在战国后期,由于战争规模和作战时间的持续扩大,动辄就是几十万人打个几年,过去的那种带有贵族礼仪式的车兵,由于耗费大、兵员少、缺乏机动性等缺点,已经逐渐被淘汰,擅长骑射的轻骑兵和组织严格的步兵方阵悄然崛起,成为军队的主干力量。而这一时间的骑兵,由于尚未装备马镫,无法对步兵方阵进行正面冲击,而只能以远程骑射为主,故其主要是执行奇袭、骚扰等特种作战任务,战国时流行的军事著作《六韬》中就说骑兵:“军之伺侯也,所以踵败军,绝粮道,击便寇也”、“战则一骑不能当步卒一人”,所以此时的骑兵无法单独担当正面对战的主力角色。 其次,由于骑兵的费用远高于步兵,所以即使处在草原近旁的秦、赵两国,其骑兵在军队中的比例也不超过10%,而赵国胡服骑射的初始出发点,也并不是在中原战争争雄,而是以快制快、以射对射,用来对付北方游牧民族,而长平之战主要在山地展开,骑兵的用武之地并不大,所以赵国骑兵的主力很可能部署在北疆,并未大量驰往长平前线。长平之战后,边将李牧迅速组建了一支超过1万骑兵和15万步兵的军队,不仅打得匈奴溃不成军,还于公元前233年在肥之战和次年的番吾之战中两次大败秦军,说明赵国北部可能驻守着一支包含过万骑兵的强大军团。 |
长平之战中赵国的惨败,让无数后人感叹不已,其实赵国并非毫无胜算,就战斗力而言,赵军并不比秦军差多少,特别是在防守作战中。长平之战后已成残军的赵军在廉颇的率领下,面对前来趁火打劫的燕军,竟然攻入燕国境内,围攻燕都蓟,迫使燕国割地求和;长平之战前赵奢的阏于之战,之后李牧的肥之战、番吾之战,在前线将领不受掣肘的情况下均正面击败了秦军。 其实,在长平之战中,只要赵国决策得当,将抗秦之心坚持到底,让其他诸国看到希望,加入到赵国的抗秦阵线中,大胜秦军并非不可能。长平之战后不久,秦国再次发动大军围攻赵都邯郸,赵国凭借新征的娃娃兵,坚守城池达一年之久,结果,在魏、楚两国并不算强大的联军攻击下,竟然大败秦军,迫使两万秦军投降,赵国乘势收复河东6年以来所丢失的全部六百里土地。如果长平之战中的赵军能得到其他五国的支持,不说大败秦军,手中有粮的安心和秦军耗下去,让秦军无功而返,还是有很大可能的。 |
武则天有什么奇特之处,能够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历史宣武堂 中国历史上的女性掌权者很多,远的有汉代的吕后,中间的有北魏的胡太后、宋朝的刘太后,近代的有清朝的慈禧太后,但这些女人虽然掌握实权,但却不是名义上的国家最高统治者,是以幕后掌控的方式控制着至高无上的权力。而唯有武则天不仅在实际上掌权,而且在名义上改朝换代(国号为周),登基为真正的皇帝,是史学家承认的历代正统帝王之一。 为什么武则天能为人所不能,她身上有什么奇特之处呢? 一是她性格刚烈,争强好胜。武则天在成为太宗李世民的才人时才14岁,李世民有一匹马叫“狮子骢”,性格暴烈,不服人管。李世民问谁有办法收服这匹马,众人束手无策时,武则天说用铁鞭、铁挝、匕首三物,先用铁鞭打,不服用铁挝锤,再不服用匕首断喉。这件事充分说明了武则天的性格特点,正是因为这点,武则天在后来掌握实权后,才甘愿冒天下之大不匙,要为自己、为天下女子争一个名头。 |
二是她运气好,这是所有最终成为帝王的人不可或缺的因素。武则天再有本事,不要说在太宗时代是屁也不敢放一个,就是李承乾、李泰两位王子谁继位,也不会让她的权力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可偏偏李世民为了所有儿子的生命安全,选择了最懦弱的李治当皇帝,还让当太子的李治爱上了这个小后妈,这才让她有了发挥的平台。而她出家后,正好遇到李治的王皇后和萧淑妃争宠,才让她有机会重回王宫,最终成为皇后。 三是她有驭人之术。曾经当过李治小后妈的武则天要成为李治的皇后,其阻力不是一般的大,可她能分清重点难点,逐一攻破。先是意图贿赂托孤重臣长孙无忌,被拒绝后,又转头寻找同样是先朝重臣但猾头的名将李绩的支持,最终成功晋位皇后。在开始治理朝政时,她明白那些正人君子是不会向她一个女人低头的,所以特意笼络了以许敬宗为代表的一批小人,培养了自己在朝廷上的势力。在面对地方起兵的反对派,她大胆起用功勋宿将甚至是李唐宗室,可平叛过后,又迅速将这批人拿下,避免了拥兵自重的可能性。 她用人是又打又拉,让大臣们对她又敬又怕,根本不敢产生任何反抗的心思。她尤其看重兵权,特别是对禁卫军的掌控,既使用娘家的武姓子侄,又用寒门出身的将校,相互掣肘,在她掌权期间,除了晚年卧病在床、不能理事时,没有任何一个大臣、宗室敢打御林军的主意。 |
四是她有用人之道。在没有完全掌控局势前,为了培植自己的势力,她刻意笼络了一批以许敬宗为代表的小人,形成了自己的干部团队;在掌权后,她又注意从各方面特别是从寒门选拔优秀的人才为已所用,科举制就是在她手上发扬光大的,狄仁杰、张说、姚崇、宋璟等中兴名臣都是在她手上启用的;面对各种可能的反对者,她又开始重用酷吏,大兴告密之术,将潜在的可能对抗她统治的势力一扫而光,然后又用酷吏收拾酷吏,最后还是依靠良臣治国。 宰相狄仁杰曾经被酷吏来俊臣诬陷谋反,抓捕入狱,狄仁杰通过巧妙的计策让自己的冤情上达女皇,最后得以陈冤昭雪。后人在谈及此事时,多是赞赏狄仁杰的机智,其实,整个事件都掌控在武则天的手中,不是来俊臣不想伤害狄仁杰,是女皇不允许,他也没办法,他只是女皇用来敲打狄仁杰的工具,让狄仁杰为女皇安心治国,不想妄想其他。 |
五是她残酷无情。残酷无情对普通人来说可能是场灾难,但是对政治人物特别是对皇权争夺者而言,无情的人能够做到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可能更容易成功。早年为了谋取皇后之位,她竟然亲手掐死自己刚出生的女儿,然后嫁祸给王皇后;掌权后,长子、次子先后被立为太子,只因为干得有声有色,被认为可能威胁到她的权力,先后被处死,至于杀孙子、侄儿那就更不是事了。对待至亲都如此,对其他人还能有好,所以无人不对她心存畏惧。 正是具有上述这些性格特症,才能让武则天在由男性主演的历史舞台上,成为唯一的真正女性皇帝,而且享国长久,政局稳定,让那些男性写史者,不得不承认她的正统地位。 |
被母亲废掉被妻子背叛被女儿毒死,这个两登皇位的皇帝如此苦命 历史宣武堂 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权力欲极强,而且杀伐果断胜过男儿,任何阻挡或者威胁到她权力的人,哪怕是她的至亲骨肉,她也一样会痛下杀手,毫不留情。这位母亲的儿子,如果表现得稍微有点个性、有点才能,就会立刻被除掉,只有表现的儒弱无能、没有主见,才能苟活下来。 李显是武则天的第三个儿子,他的大哥李弘、二哥李贤先后被立为太子,由于表现的比较称职,聚集了一点人望,还有一些自己的见解,被武则天视为潜在的威胁,先后除掉。目睹两个哥哥的遭遇,本就性格软弱的李显于公元680年被立为太子后,更是表现的谨小慎为,生怕自己一不小心踩了母亲的红线。 683年,唐高宗病逝,年仅二十八岁的李显继承皇位,史称中宗。权力使人迷惑,当上皇帝的李显以为大权在握,可以按照自己的主意干事了,一次他想封自己的岳父为待中,被宰相裴炎谏阻,生气之下竟然说我把全天下给他都可以,何况一个小小的侍中?一直想自己当皇帝的武则天知道后,立刻就废掉了这个早就嫌碍事的儿子,封为庐陵王,贬到房州居住。 |
本就性格软弱的李显,经此一事,更是被自己这个虎妈吓得要死,在房州过得战战兢兢,生怕自己老妈哪天一不开心,取了自己项上人头。每当有使臣从京城来,李显就认为是来处决自己的,几次想到自尽,幸亏妻子韦氏极力劝阻,并安慰他:“祸福无常,早晚不过一死,何必自己着急。”正是有了韦氏这个精神支柱,李显才度过了那段艰难的岁月,李显曾对韦氏发誓:“一朝见天日,为卿所欲”(如果有重见天日的一天,你想干什么都行) 没想到风水轮流转,李显真到等到了重见天日的一天。在朝野上下的共同呼吁下,武则天的亲情终于占了上风,准备让自己的儿子而非娘家侄子继承帝业,将李显召回京城。明白母亲心思的太子李旦,以李显是兄长为由,主动将自己的太子之位让给了李显。 公元705年,八十高龄的武则天病重,宰相张谏之等人乘机发动政变,拥立李显复位。重登皇位后的李显兑现了对妻子韦氏的承诺,封她为皇后,追封韦父为王,并让韦氏参与决策军国大事。韦后本就不是一个安份的人,在房州之所以表现的贤慧,一个是害怕婆婆武则天的厉害,不敢有小心思;二是李显是她唯一的依靠,只有李显活下去,她自己才有希望。 |
韦后参政后,野心急剧膨胀,竟然与武则天的侄儿武三思勾搭成奸,封其为王,引为外援。而李显竟然认为武三思与自己是表兄弟,又是自己最心爱的小女儿安乐公主的公公,戴了绿帽之后竟然毫不怀疑。安乐公主也不是省油的灯,经常自己拟好诏书,用手盖住内容,让父亲签批,李显竟然真的笑着签字而不过问。她还非常崇拜自己的祖母,希望自己的母亲成为新的女皇,自己成为皇太女。母女二人和武三思操官弄权,将朝廷弄得乌烟瘴气。 在韦后母女的压力下,太子李重俊(非韦氏所生)被迫发动政变,指挥部分羽林军杀入皇宫,意图斩杀二人,没想到计划不周而失败,李重俊被杀。此后,韦后要当女皇的愿望更加强烈,一言一行都开始效仿武则天,终于引起了李显的怀疑。利令智昏的韦后母女竟然图谋杀死李显,由安乐公主在父亲的饮食中下毒,毒死了最疼爱自己的父亲。 李显死后,韦氏密不发丧,而是调集信任的将领率兵进驻京城,同时让自己的堂兄韦播、韦璿和亲信统率禁军。可是这帮人毫无能力,执掌禁军后,不仅没有极力拉拢人心,反而自视高人一等,对部下非打即骂,弄得官兵怨声载道。 |
李显的侄儿临淄王李隆基和妹妹太平公主面对韦氏的倒行逆施,准备拼死一搏,在成功争取到部分禁军将领的支持后,再次发动了政变。由于韦氏不得军心,李隆基很顺利的接管了禁军的指挥权,杀入皇宫,韦后情急之下,逃入自认为可靠的飞骑军营,结果被飞骑军士当场斩杀。 想想,李显也是真够可怜的,虽然贵为皇帝,母亲、妻子、女儿,三个他最亲的女人,个个都嫌他碍事,想要他的性命,最是无情帝王家,如果不是生在帝王家,或许他还有机会享受一下天伦之乐。 |
女皇的男宠团都有什么类型,如何做好工作? 历史宣武堂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在位期间,也学其他皇帝大搞“权色交易”,只不过他的“后宫团”全是美男子。则天皇帝刚登基时,正值欲望强烈的中年,加之她性格好胜刚强,便广招男宠,以示女人主政不逊男子。周边的亲侍近臣,便搜集美男子进献以讨好皇帝 最早受宠的是薛怀义,原来是个街头混混,由千金公主进献。薛怀义身体强壮体貌魁梧,传说他本钱巨大,服务的女皇十分满意,但薛怀义为人浅薄无术,得志后张狂得无法无天,将宫内宫外的人得罪了个遍,甚至在女皇召他侍寝时,他也借口不去,最后被女皇嫌弃后秘密处死。 第二个受宠的是御医沈南璆,在为女皇看病时被相中,被迫成了男宠。沈南璆长得白面有须,又有些文化,看起来儒雅有风度,这在古代是标准的美男子,和薛怀义形成了明显的对比。更关键的是,古代的医道不分,沈南璆很可能研习过道家的房中之术,也很令女皇满意。可能是有文化加上本人并不情愿的原因,沈南璆是诸多男宠中最低调的一个,只是他年龄不小又如此操劳,不久并病逝了。 |
第三个受宠的是张昌宗、张易之兄弟,二人是官宦子弟,由女皇的女儿太平公主进献。此时的武则天可能是年龄的原因,对男人的需要已经从肉体上的满足更多的转移到了精神上的宠爱。老女人都喜欢小鲜肉,女皇也不例外,张家兄弟面容俊秀,而且从小生活富贵,所以显得十分的“美丽”,曾经有人讨好武则天说张家兄弟的美貌是“六郎似莲花”,另一位拍马屁的则更为恶心的说是“莲花似六郎”。女皇对他们的宠爱甚至超过了自己的儿女。 由于女皇年事已高,迫切需要确立太子。武则天和唐高宗共生有4个儿子,其中长子、次子皆被其处死,只有三子李显、四子李旦在世,但是如果立儿子为太子,将来江山又会回到李唐手中,所以女皇又有立娘家侄儿的想法。武则天的侄儿武承嗣、武三思也在积极谋取太子之位,女皇一直犹豫不决。关键时刻,张家兄弟由于担心女皇死后遭到清算,在酷吏吉顼的劝说下,决定劝说女皇立儿子为太子,意图施恩给太子,为自己将来留条后路。在宰相狄仁杰等大臣的坚持和二张的劝说下,女皇最终决定立李显为太子。 可是人在顺境中总是容易得意忘形,何况毫无阅历、年纪轻轻便身居高位的张家兄弟。由于武则天年事已高,精力智力都严重衰败,加上老年人固有的秉性,对二张也由宠爱变成了依赖,甚至把政务交给二人处理。随着二张的掌权,朝中的一些奸险小人也投托到门下,寻求庇护,二张的声势日盛,其亲族也随着鸡犬升天。他们的弟弟张昌仪有一次在路上,一个姓薛的人送来50两黄金,求为京官,张昌仪把这个人的名状交给吏部侍郎去办,结果办事的人把名状丢了,张昌仪也不认识这个人,就要求把所有姓薛的都录用为京官。其权势可见一斑。 |
张家兄弟的权势太盛,不仅引来了朝中大臣的不满,连李唐宗室也颇有意见,一次,太子李显的长子李重润、女儿永泰公主、驸马武延基(武承嗣长子,武则天的侄孙)私下对二张发了些牢骚,结果传到了张易之耳里,张易之跑去向女皇告状,结果武则天一怒之下,竟然逼迫孙子李重润、孙永泰公主、孙女婿兼侄孙武延基三人自尽。 李显、李旦、太平公主等女皇的子女闻知此事,大为恐惧,为了保全自己,竟然联名上书请求封二张为王,武则天虽然没有同意,但仍然加封张昌宗为邺国公、张易之为恒国公。至此,二张对李唐宗室的一点恩义,已经荡然无存,为了自保,他们开始对武则天吹枕头风,说太子结党营私,恐对女皇不利,女皇明知不可能,仍然将涉事的几个官员流放到了外地。 盛极则衰,张家兄弟虽然权势越来越盛,但并无实际才能,完全依靠女皇的庇护,随着女皇病情日重,他们离覆灭也越来越近了。公元705年,神龙元年正月,武则天病重卧床,宰相张柬之率领羽林军发动政变,政变人马攻破玄武门,直捣武则天养病的迎仙宫,将张昌之、张易之二人斩于宫前,病重的武则天无力挽回,只得予以追认,同时宣布退位给儿子李旦。当天,张家其余的兄弟3人和依附其的官员全部被处决。 天上掉馅饼要谨慎,如果才不胜位、德不配位,往往会爬的越高,摔得越狠。 |
名将云集的200万大军为何打不下一个小小的高句丽 历史宣武堂 高句丽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割据政权,存在于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7世纪,其疆域大致包括我国东北部分地区和朝鲜半岛北部,虽然名字与后世的高丽王朝十分近似,但二者没有任何直接承继关系。 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历来都对北方的割据政权保持高度警惕,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是绝对不会让北方出现一个统一政权的。隋朝也是如此,隋文帝时期就采用分化瓦解和武力打击相结合的方式,消灭了强大的突厥、吐谷浑政权。隋朝时期的高句丽政权也进入了繁荣阶段,对隋朝北部形成了巨大的威胁,于是隋炀帝借口其国王高元不来朝贡,发兵攻打高句丽,可没想到是,隋朝前前后后出动了约200万大军,也没能打下小小的高句丽。 公元612年,隋朝大业八年,隋炀帝杨广第一次发兵东征。杨广是个好大喜功的人,做事一味求全求大求速,而不考虑实际承受能力。此次出征,为了昭显天朝上国的气度,杨广在几年前就“增置军府、扫地为兵”,将山东、河北、河南一带的兵员征集一空,同时从南方征调数万名水手建立水军。据估计,此次东征的总兵力达到113万余人,加上负责后勤的民夫,动用的总人数达3-400万人,可谓空前绝后。 |
但是,此次东征却没有取得任何战果就宣告失败,究其原因,客观方面:一是人数太多,不便于指挥。冷兵器时代的作战,受制于指挥能力和后勤供应的限制,士兵并不是越多越好,人数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对指挥传达和后勤供应形成巨大的挑战,最后会被自己的人数所拖垮。二是气候迥异,水土不服。隋朝的军人大多来自中原地区,对北方的寒冷天气极不适应,容易导致生病传染、丧失战斗力。三是地形险要,难以行军。高句丽国多高山峻岭,行军和粮草供应都极为困难,特别是跨过鸭绿江后,隋军每个士兵被要求携带百日口粮行军,不堪重负的士兵偷偷把粮食埋在地里,导致后期缺粮无法作战。 主观方面:一是杨广不会指挥却瞎指挥。他把全军分为24个军,分道进军,却没有安排统一指挥,导致各自作战,没有形成合力。二是猜忌众将,不肯放手。杨广要求前线将领“凡军事进止,皆须奏闻,毋得专擅”,可战机稍纵即逝,哪里会等你的圣旨。高句丽的守将往往在城要破时,宣称要投降,等请示来杨广的圣旨时,对方又将城池加固好了,只好从头再打;隋军曾经将高军的第一名将乙文支德压迫到鸭绿江边,进退无门的乙文支德表示要投降,结果前线将领不敢作主,等杨广的指示传达到军中时,乙文支德早已逃出升天。三是诸将贪婪,骄横轻敌。水军大将来护儿登陆后,本来打了个小胜仗,随后便中了敌人的诱敌之计,全军覆没。 |
第一次东征失败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不仅损失了几十万大军,特别是隋朝建立过程中历练出的精兵损失殆尽,而且激发了国内矛盾,国内民变蜂起,为隋朝的灭亡打下了伏笔。 公元613年,不甘心失败的杨广再次下令征发30万大军亲征,由于上次失败的教训,他这次选择坐镇辽东指挥,同时命令将军们水陆并进,并且允许“便宜行事”。这次东征,起先一切顺利,连续攻城略地,直抵平壤城下,就在隋军准备攻城时,官二代杨玄感为报害父之仇,在国内起兵反叛。杨广急令东征军回国平叛,结果高句丽军队随后追击,隋军损失惨重。 公元614年,在国内民变中稍有喘息的杨广,再次下令亲征高句丽。可是这次出征开头就不行,各地征召的士兵在中途纷纷逃散,甚至直接加入起义军,很少有人按时到达前线。好在来护儿率领的水军打了大胜仗,准备直捣平壤。这时的高句丽由于长年作战,国力也疲弱到了极点,便遣使向杨广请降,虚荣心得到了满足的杨广于是下令来护儿撤军,来护儿虽心有不甘,也只得遵令执行。 |
三次东征,加上隋文帝时期,名将高颖也曾率30万大军征讨高句丽失败,前后动用兵力超过200万,却没有拿下小小的高句丽,却造成了国内政局动荡,乱兵四起,直接导致了唐朝的兴起和隋朝的灭亡。后来,杨广还想发动第四次东征,却因为国内搞得一团糟,无法执行。 当然,并不是说隋军的作战能力低下,受制于当时的技术条件,冷兵器时代的攻城作战,如果没有内部接应,本身就是十分困难的,何况千里异域远征。后来,大唐的一代雄主李世民,在登基后的唯一一次御驾亲征,便是率30万大军征讨高句丽,军中还有名将李绩、侯君集等人,照样是惨败而归。最后在唐高宗时期,凭借多年的疲敌之策后,才由大将李绩、薛仁贵率35万大军平定了高句丽,照此算来,前后动员的兵力恐怕有好几百万。 |
国庆欢庆,可新中国开国大典时仍有100多万国民党正规军需要消灭 历史宣武堂 10.1是伟大祖国73岁的生日,在这普天同庆的时刻,让人不禁想起73年前,老人家在天门安城楼上那庄严的一声,向全世界宣告了新中国的成立,翻开了中华历史上崭新的一篇。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新中国成立后,就立刻转入了和平建设时期,神州大地上再没有硝烟战火,可你知道吗,在共和国诞生的时刻,有无数的英雄儿女为了祖国的彻底解放,仍然在浴血奋战。 随着三大战役和随后的渡江战役等一系列会战的胜利,国民党军事力量的主力已经被消灭, 但直到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时,国民党尚有以白崇禧、胡宗南两股武装力量为主的100多万军队,占据着华南、西南地区和一些沿海岛屿,负隅顽抗。新疆虽然宣布了起义,但解放军尚未进驻。新中国成立后,发布了要求子弟兵继续奋战,向全国进军,解放全中国的命令。 西北地区,在彭帅率第一野战军(加强了18、19兵团)顺利结束兰州战役,歼灭马步芳、马鸿逵集团后,国民党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新疆警备司令陶峙岳、新疆省 、省保安司令包尔汗宣布起义,新疆和平解放,但是解放军尚未进驻。由于新疆地理广阔、道路艰险,经过充分的准备后,王震将军率领第一兵团,于1949年10月12日向新疆进军,穿越几千公里戈壁沙漠,到1950年3月共历时5个月才完成整个部署。 中南地区,林帅率第四野战军(加强第4兵团)分东、中、西三路向中南地区进军,于9月13日发起衡宝战役,解放湖南省,迫使白崇禧集团退入广西老巢。随即发动广东战役,一举歼灭余汉谋集团大部,10月14日,解放广州。11月6日,发起广西战役,通过大迂回截断了敌人西逃南撤之路,全歼白崇禧集团,解放了广西全境。 |
华东地区,粟大将率第三野战军于9月中旬至10月中旬连续作战,歼灭了国民党残余势力,解放了除部分沿海岛屿外的全部东南地区。10月24日,所属十兵团进攻金门岛。由于准备不足,先头部队三个团渡海登岛后,遭遇优势敌人反扑,虽顽强作战却终致失败。1950年3月5日,经过充分准备后,四野名将韩先楚率部发起海南岛战役,至5月1日胜利结束,全歼守敌10万人,解放了海南岛全境。海南岛战役后,沿海的国民党军队慌忙逃回台湾,5月中旬到8月初,人民解放军经过两个多月的作战,解放了广东、福建等地的沿海岛屿。 西南地区,刘帅率第二野战军于11月1日起进军大西南,先后解放了贵州、云南,从侧翼向四川迂回进军,同时,贺帅率第一野战军主力经汉中向四川腹地正面推进,11月30日,解放军渡过嘉陵江,解放了重庆。12月9日,国民党云南省政府 卢汉,西康省政府 刘文辉,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邓锡侯、潘文华分别在昆明、雅安等地起义。二野和一野部队联合向成都进军,于12月27日歼灭了胡宗南集团,解放了成都。 截至1950年10月,人民子弟兵经过一年的紧张艰苦作战,共歼灭民党军128万余人,收编改造170余万起义投诚官兵,国民党残余军事力量被一扫而空。1950年1月至1951年12月,第18军军长张国华率部向西藏进军,沿途一边战斗、一边行军,付出艰辛努力后,最终征服了雪域天险,完成了对世界屋脊的解放。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当我们在享受这盛世华诞、温馨宁静之时,让我们记住为了这一切而抛头颅撒热血的先烈们! |
在三千佳丽中累死的皇帝,被皇后气得离家出走,病危时为何如此说 历史宣武堂 隋朝仁寿四年,公元604年8月,在三千后宫佳丽中辛勤工作、过度劳累的隋文帝杨坚终于病倒在工作岗位上,面对即将来临的终点,波澜壮阔的一生似乎历历在目,但是他只对近待说了一句话:“使皇后在,吾不及此”,意思是说如果皇后还活着,他肯定不会病成这样,为什么他会有这种感叹呢? 事情还得从头说起。公元558年,风华正茂的17岁少年杨坚迎娶了14岁的豆蔻少女独孤伽罗,一时轰动了整个长安。杨坚的父亲杨忠和独孤伽罗的父亲独孤信都是北魏的柱国大将军,是当时最顶级的豪门贵族,尤其独孤信年轻时还是北魏的国家级帅哥,他女儿的容貌自然是不必说的。年轻的小夫妻对这场婚姻都非常满意,新婚之夜,这对新人相互发誓,一辈子只爱对方一人,绝不允许男人日后纳妾或与别的女人生孩子。 |
然而身背家族使命的杨坚不可能沉迷于儿女柔情之中,为了延续家族的荣耀,新婚不久就开始奋战在工作岗位上,而美丽的独孤伽罗也贤惠的操持起了家庭,为杨坚支撑起了有力的后盾。只是由于杨家立下的战功实在太大,已经功高不赏,引起了皇帝的猜忌,杨坚只得默默的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长期得不到提拔,郁闷的杨坚只有回到家中,才能在温柔的妻子那里得到些许慰籍。 公元578年,北周武帝宇文邕去世,其子宇文赟继位,而杨坚的女儿杨丽华则被立为皇后,本以为可以松一口气的杨坚却被女婿皇帝更加猜忌,宇文赟甚至多次当着妻子的面表示要灭他的族,幸亏杨坚忍辱负重,应对得当,才得以躲过杀身之祸。好在纵欲过度的宇文赟于580年就去世了,年仅22岁,以外戚身份摄理朝政的杨坚抓住机会,于581年废掉外孙皇帝,自立为帝,改国号为隋,史称隋文帝。 称帝后的杨坚在独孤伽罗的严厉管教之下,对女色仍然是可望而不可及。独孤伽罗果断、刚强的性格,有件事可以充分说明,年轻时,有一次无法忍受对在并州做官的丈夫的思念,就毅然驾着马车,带着几个年幼的孩子,赶了上千里路才来到丈夫的驻地,当看到风尘仆仆的妻子,杨坚内心充满了震撼和怜惜。 |
正因为如此,杨坚对妻子除了爱情还有一份敬爱,让妻子在家庭生活中做到了说一不二,二人共育有5子5女10个孩子。杨坚曾得意的对大臣说,自己5子同母,日后肯定不会有争权夺位的事情发生(恰恰相反,他的二儿子隋炀帝杨广把4个兄弟全干掉了)。可男人对爱和性是分开的,永远喜爱年轻漂亮的女孩,何况整天面对黄脸婆的皇帝。 一次,杨坚看到年轻漂亮的宫女尉迟氏,实在没忍住,就拉到床上探讨了一下人体艺术。可后宫什么事情能瞒过独孤皇后的耳目,在杨坚上朝的时候,独孤皇后就安排人把尉迟氏干掉了,还想再续前缘的杨坚退朝回来,见到的只有冰冷的尸体,于是勃然大怒,疯了似的骑了一匹马就冲出皇宫,正好前来奏事的大臣高颖连忙带了几个卫士,赶上前去拉住了杨坚的马缰,余怒未消的杨坚对高颖悲催的喊道:“高公,天下宁有事乎!”(高先生,天下竟然有这种事吗!)不过,冷静下来的杨坚还是回到宫中,在接受妻子的道歉后,二人才和好如初,不过刚刚萌发的花心思又缩回去了。 公元602年,独孤伽罗去世,失去了约束的杨坚彻底得到了解脱,像野牛闯到了无人管理的菜园,肆意啃咬,享受着迟来的性福,日夜不停的奋战在妇女工作上,不辞劳苦的滋润着久旱的田地,可他已经60多岁,在那个年代算是真正的老人家了,哪里经得起这样的折腾,终于在两年后病倒了,而且一病不起。 面对即将迎来的死亡,贵为皇帝的杨坚充分了悔恨,他的皇帝瘾还没有过足,快乐的生活还没有享受够,就要这样遗憾的走了,不禁想道:要是皇后还活着,肯定不会允许自己如此贪恋女色,把性命都陪上了,只是悔之晚矣! 皇帝的故事告诉我们:家有母老虎,才能长命又百岁! 不过,如果是你,你会选择用2年时间潇洒走一回,还是选择再禁欲20年? |
一个师竟有13个旅近十万兵,师长登时代杂志封面被称最有希望的人 历史宣武堂 在清帝退位后,中国北方一直掌握在北洋军阀手中,军阀们所倚仗的北洋军编成一直是以师为基本战术合成单位,其兵力一般在1.2万人左右,可是曾经有一个师的兵力曾经破天荒的达到了近10万人,几乎是一个集团军的规模。 民国成立后,北洋军各镇改为师,虽然随着地盘的不断增加,师的数量也在不断增长,但最早编成的第1-6师的战斗力仍然是最强的,这6个师中最有传奇色彩的可能就是第3师了。当初第3镇编成的时候,首任统制是段祺瑞,第二任是段芝贵,第三任是曹锟。其中二段任职的时间都不长,加之段祺瑞性格刚强,人缘不好;段芝贵又志在谋官,心思用在别处,只有曹锟任职时间最长,加之他性格温和,赢得了官兵们的信任,所以最后第3镇(师)成了他的嫡系武力。 曹锟早年在天津靠卖布为生,后来参军,几经辗转来到小站成为袁世凯的部下,走街串巷的经历使他对人情世故颇为稔熟,加之他喜欢与人为善,很快在军中打开了局面,袁世凯认为他忠诚可靠,得以青云直上,最后成为第3镇的统制。曹锟本人并没有什么治军的才能,但他发现部下有个秀才出身的营长叫吴佩孚,很会带兵,就特别提拔他,最后提拔到旅长的位置,还将军中的事务全部交给他打理。 |
吴佩孚也没有辜负老大的期望,很快将第3师练成了北洋军中最能打的一个师,曹锟也因此深受袁世凯的器重,南北交战时期,曹锟率第3师更是一马当先,屡战屡胜,打得南方军避之不及。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也发生了分裂,本是兄弟的段祺瑞和冯国璋为了权力反目为仇,分别成为皖系和直系的头目。冯国璋就任大总统后更是被实际掌握权力的段祺瑞活活气死。冯国璋一死,直系成了无头之鬼,大家一商量,直系诸将中曹锟担任的直隶督军权位最高,所部第3师又最能打,所以一致推举他成为直系新的扛把子。 段祺瑞一心想武力消灭各方势力,但他虽然掌控北洋政府,但手下却没有多少嫡系武力,因此一方面以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名义组建了参战军并加紧训练,一方面以北洋政府的名义下令北洋各部队立即向南方发动进攻。当时第3师由升任副师长的吴佩孚任前敌总指挥,负责实际指挥,吴佩孚接令后迅猛出击,打得南方军丢盔卸甲,很快就占领了湖南全境。可是打到衡阳的时候,却突然顿兵不前了,而且发表了呼吁南北和谈的通电,原来段祺瑞任命了打酱油的亲信张敬尧为湖南督军,直系的人还以为会是战功最大的吴佩孚。 吴佩孚一通操作,把段祺瑞气得够呛,可是还要指望他打仗,只好好言安抚,可是背后站着曹锟的吴佩孚,哪里会听他的,于是双方电报来电报去的打起了嘴仗。最后,忍无可忍的段祺瑞认为参战军已经训练好了,下令免去吴佩孚的兵权,吴佩孚当然不会听命。1920年,直皖战争爆发,在曹锟的授意下,吴佩孚领头,直系各路人马组成讨逆军合兵北上,段祺瑞只得将参战军改名为定国军,自任总司令,以大将曲同丰和魏宗瀚率军两路迎击。 |
这其中曲同丰率领的西路军是主力,总共5个师,迎击吴佩孚的第3师加2个混成旅,兵力和武器均占绝对优势,皖系上下也对此战充满了信心。开战头两天,直系军队凭借着顽强的战斗意志挡住了皖系军队的进攻,但也无法取得进展。吴佩孚知道不能久拖,决定冒险出奇兵。在一个大雨磅礴的夜晚,饮过三杯壮行酒的他亲率一支精锐骑兵,绕了一个大圈子后,一记漂亮的右勾拳,奇袭松林店的皖军指挥部,毫无防备的曲同丰竟然被他一击而入。曲同丰在军校时曾经是吴佩孚的老师,所以当吴佩孚闯进曲同丰的指挥部时,难得的玩了一把小幽默,先是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然后说道:“报告老师,你被俘虏了,请到后方休息。” 指挥部被端,西线皖军主力迅速瓦解,溃不成军,吴佩孚抓住时机,挥兵直进,各路皖军纷纷缴械投降,一路上吴佩孚收编了大量的皖系军队。原以为会是惊天动地的大战,没想到开战不到一个星期就戏剧性的分出了结果。但由于吴佩孚自己只是个副师长兼了个前敌前指挥,所以对于收编的将领,最多只能封个旅长,就这样,等他率部到达北平的时候,第3师已经下辖了13个旅、近10万人马,几乎达到了一个集团军的规模。 段祺瑞迅速垮台,曹锟以直鲁豫巡阅使的身份掌控了新的北洋政府,而立下大功的吴佩孚明白一山不容二虎的道理,不愿留在京城,而是以两湖巡阅使的身份,带领第3师等部队前往洛阳规范建制、全力练兵,目标是练出20万精兵,武力消灭各方势力。可惜拍马迎奉、挑拨离间的小人永远不缺,在直系内部逐渐形成了“直曹”和“洛吴”两派人马,洛阳那帮人捧吴为“大帅”,保定的那帮人则针锋相对,尊曹为“老帅”,曹锟心里对吴佩孚也有了点意见。 |
1922年,看曹锟不顺眼的奉系军阀张作霖举兵南下,曹锟派吴佩孚统率直军在山海关迎击,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土匪胡子出身的奉军,哪里是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的直军对手,被打得损兵折将,张作霖虽心有不甘,也只得缩回关外搞“整军经武”。大胜而归的吴佩孚威望大增,加上他喜欢抛头露面,一时风头似乎盖过了自己的老大曹锟,甚至登上了美国的时代杂志封面,认为是最有可能消除割据的人。 在一些具体的事务上,二人也有不同的政见,引起了曹锟的强烈不满,甚至发通电斥责了他,吴佩孚虽说心有不满,但看老大真生气了,也就不敢多说了。曹锟于是在内部提拔同样善于带兵的冯玉祥为陆军检阅使,将其兵力从1个师增加到3个师;对外与张作霖结为亲家,引为外援,意图制衡一家独大的吴佩孚。曹锟之弟曹锐甚至对张作霖说,吴佩孚只是一个家奴,怎比得上亲戚亲。 只是军阀之间的矛盾是无法调和的,岂是一个婚姻就能解决的?经过长期的准备和一番谋划之后,1924年,张作霖再次挥军南下,目标就是曹锟的总统宝座,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曹锟虽然不算英明,但大事不糊涂,知道打仗离不开吴佩孚,电请他再次挂帅出征,在给吴佩孚发电报时,曹锟撕掉了秘书拟好的骈文,而是口述“你就是我,我就是你,亲戚虽亲,到底不如自己亲”。 |
虚荣心得到极大满足的吴佩孚,也因屡胜而产生了骄傲心理,在四照堂大会诸将,分兵派将,一幅成竹在胸的样子。但是由于奉军有备而来,准备不足的直军处处被动,吴佩孚只得将第3师作为救火队,哪里危急投向哪里,总算是稳住了战线。随后,吴佩孚突发奇想,安排一支部队乘军舰在奉军后方登陆,想再演一场直捣敌指挥部的精彩大戏,只可惜出海的军舰被日本海军所阻,只得悻悻而归。好在内地各省的直系援军正在陆续向前线进发,如果不出意外,奉军将再次无功而返。 关键时刻,备受曹锟器重的冯玉祥突然在阵前倒戈,率领所部秘密潜回北平,控制了北洋政府,囚禁了曹锟,逼死了曹锐,同时截断了内地各省援兵的道路。消息传到直军指挥部时,吴佩孚还想拼死一搏,先是派出全部兵力猛攻奉军阵地,希望击退奉军后回师北平,结果徒损兵力;随后他又想亲率第3师回援北平,救出大总统,可惜路上的铁路已被拆毁,只得退回出发地。 后路被抄、粮草断绝的直军军心动荡、皆无战意,张作霖、冯玉祥两面夹攻,直军不战而溃,吴佩孚最为倚仗的第3师也挽救不了困局。为避免无谓的伤亡,吴佩孚率卫队乘坐海军军舰逃到南方,后来虽然东山再起,重新占有两湖之地,但却只能是个地方军阀,再也无法回到往日的权势。而他心爱的第3师,也被奉军、国民军分割收编,作为一个整体不复存在。一代强师,就此黯然落幕。 |
满人禁卫军装备精良控制京城,为何坐视清帝退位沦落至靠卖鱼发饷 历史宣武堂 大清宣统三年,公元1912年2月12日,主政大清的年轻寡妇隆裕太后,面对武昌起义后南方的遍地烽火,在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的威逼哄骗之下,答应交出皇权、宣布退位,可此时控制北京城的却是全由满族人组成的精锐部队—大清皇家禁卫军,为什么这支与皇家同根同族、理应休戚与共的军队会选择作壁上观呢? 事情还得从小站练兵说起。清末,屡遭军事挫败的清廷为了振兴军事以自强,决定效仿德国军制组建新军,以代替腐朽无能的八旗、绿营、淮军等旧式军队。野心家袁世凯利用这个机会,训练并控制了其中最强大的一支武装力量—北洋六镇。 其实,在北洋军编练的过程中,满清贵族并不是没有过警惕和担忧,所以专门组建了一个全由满族士兵组成的镇—第三镇,后来为了体现这支部队的尊贵,特意将其与成军最早的第一镇互换番号,并由当事满人中号称最知兵的铁良任统制,但是由于满清贵族一是没人懂军事,二是没人愿意吃这个苦,从第三任统制开始就变成了汉人,最后这个“天下第一镇”还是落入了袁世凯的手中。 1908年11月15日,清朝的实际统治者慈禧太后去世,由宣统小皇帝溥仪的父亲醇亲王载沣出任摄政王,掌管朝政。为了应对北洋新军可能的威胁,保卫北京城的安全,载沣决定按照新式陆军的编制,编练一支全新的禁卫军,士兵全部从八旗中精心挑选,各级军官也全是贵胄子弟,并不惜血本配备了最新式的洋枪洋炮。 |
在北洋新军众多将领中,有三个最杰出的人才,号称“龙、虎、狗”,龙指为人圆滑的王士珍,指其神龙见首不见尾;虎指处事刚强的段祺瑞,指其虎虎生威;狗指为人忠厚的冯国璋,指其忠诚似狗。冯国璋凭借忠诚被清廷选中,袁世凯自然也同意。冯国璋就任后并没有率军南下,而是迅速和各级军官士兵打成一片,与前任那个王爷统领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赢得了全军官兵的信任。 清廷准备退位的消息传出后,禁卫军里人心惶惶、军心动荡,大家并不是为朝廷担忧,而是为自己的前程担忧:朝廷是自己的衣食父母,一旦倒下了,以后的生活怎么办;而且自己的祖先对汉人犯下了滔天罪行,同胞们也以欺压汉人为常事,会不会遭到报复?此时,北京城内的局势极为凶险,连手握重兵的袁世凯的身家性命也在禁卫军将士的一念之间。 危急时刻,冯国璋及时赶到禁卫军大营,他首先告诉大家,清廷退位的局势已经无可挽回,大家不要作无谓的牺牲;其次他以人格和性命担保,清廷退位后,禁卫军继续保留,各项待遇只增不减。在暂时稳住了军心后,他吃住都在禁卫军大营,打消了将士们的疑虑,成功帮助袁世凯稳住了禁卫军,使得清廷退位得以顺利进行。 |
曹操和刘备谁更适合当老大 历史宣武堂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文可倚马成书、武可独闯敌营斩将的南宋豪杰辛弃疾一首《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道出了三国最顶尖的三个英雄人物。但孙权毕竟是个官二代,靠继承父兄的基业出场,与曹操、刘备相比还是有点差距,曹操自己也对刘备说过:“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尔”。那作为当时两大顶级势力的扛把子,谁表现的更优秀,更有资格当老大呢? 先来看两个人的能力。作为想在乱世中混出名堂的枭雄,军事和政治能力都是必不可少的。 军事能力方面,曹操无疑是极其优秀的,他一生戎马,南征北战,兵锋所向,黄巾、吕布、袁绍、袁术、张绣、刘琮、张鲁、马超、刘备纷纷落马,几乎战无不克、攻无不胜,扫荡诸侯,平定了中国北方,为后来晋朝的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的确是不世出的将才,当世用兵第一人。仅有的几次败仗也有其客观原因:荥阳之战,是以新募之兵对战西凉铁骑,赤壁之战是以步兵打水战,汉中之败非战之故。诸葛亮也称赞曹操“用兵仿佛孙吴”。 刘备的军事能力也不错,早年靠组织民团打黄巾起家,是从尸山血海中拼杀出来的,有次还靠装死才捡回性命,没点真本事是万万不行的。与公孙瓒的部将田楷一起率偏师对抗冀州牧袁绍的大军,成功稳住了战线;北海郡被黄巾围攻的时候,太守孔融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找刘备求救;在汝南统领新收编的黄巾乌合之众,斩了曹军大将蔡阳;在新野火烧博望坡,设伏击败了夏候惇(演义上把功劳给了诸葛亮);之后平荆南、收两川,也打了不少胜仗。投奔陶谦、袁绍、刘表的时候,二人也是把他当武将放在第一线对抗曹操,说明当时的豪杰们还是认可刘备军事能力的。 |
不过刘备的用兵之术比之曹操还是差远了,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上,二占徐州的时候,看到前来讨伐的曹操,吓得立刻匹马逃跑,连关张和老婆孩子都没通知,一直跑到袁绍的地盘才放心。除了一生都被曹操追着打,还曾经被曹仁、陆逊击败,不过一般的诸侯、将领,刘备还是不怵的。 政治能力方面,曹操首创屯田,还发布求贤令不拘一格录用人才,后来更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迅速稳定了北方的形势,政治才能也不俗。而刘备早期的表现却不太好,在徐州搞的一团糟,轻易被吕布夺去了地盘,不过经过历练后成长迅速,当他占领西川后,对元老派、荆州派、益州派人物均进行了妥善的安排,迅速整合了各方人事,稳定了局面,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的。但是比之曹操,还是差了一点,不过没有军事上差距那么大。 曹操在军事、政治能力上均明显胜出,是不是就更适合当老大呢?其实未必,在乱世之中,当老大的必须要有一定的军事、政治能力,要能领兵、会治世,不然就会大权旁落,也无法服众,但却不一定要求个人的业务能力必须是顶尖的,更重要的是“选择正确的路,用正确的人,听正确的话,做正确的选择”。就像汉高祖刘邦说的:“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 |
而这一点上,曹操明显不如刘备。曹操用兵出名,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打的都是恶仗、险仗,但“善战者,无赫赫之功”,曹操每次都把自己置于险地,说明他的战略选择上还是存在问题的:刚平兖州时,就杀了前九江太守、名士边让,结果把整个兖州世家推向了自己的对立面,让吕布趁机占了兖州,差点让他无家可归;以父之名征讨徐州,却大搞恐怖屠杀,“泗水为之不流”,导致整个徐州上下对他极为抵触,宁愿让刘备当州牧,刘备从许昌逃回徐州时,整个徐州都极为配合。 刚收降张绣,就睡了人家婶娘,逼反了这员虎将,损失了长子曹昂、侄儿曹安民和大将典韦,导致日后让短命鬼曹丕继位,直接改变了历史走向;官渡大胜之后,坑杀了7万投降的袁军,极大刺激了河北人的抵抗意志,结果用了7年才平定河北,可能是历史上用时最长的;在南方未定的情况下,冒险出击塞外,如果不是张辽临场发挥神勇,就差点回不来了,回军路上的曹操自己都感到害怕;逼降了张鲁之后,不乘刘备新得西川人心未稳的时机,乘势扫平,而是留夏候渊驻守,自己退兵回去,最后让刘备得以站稳脚跟并做大。 而且曹操为人奸诈,疑心重,视百姓如刍狗,视百官为奴仆,凡事倚仗武力。当一个部下没有利用价值时,就卸磨杀驴,荀彧、荀攸、崔琰立了多大功劳,最后也难逃一死;兵权皆是曹姓、夏候姓将领执掌,外姓将领再有能力,也得在麾下听命;写出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这样悲天悯人的文章,行动上却毫不体恤民情,完全是高压政策,动则搞大屠杀,还曾想把江淮之间的民众全部迁移到北方,结果逼的老百姓都跑到孙权那边去。 |
曹操如此作为,还能统一北方,实在是因为他的战术用兵能力太强了,战略上再窘迫、战场再危急,他也能在战术上翻盘,打穿对手的战略优势,赢得最后的胜利,但是成本就太大了,统一时间大大延长,耗费的国力也大大增加,所以李世民评价他:“一将之略有作,万乘之才不足”。他的政权并没有人心,曹操在世时,还能凭借盖世武功,用武力压制过,一旦去世,后人没有他的用兵之术,就镇不住场子了,当司马懿篡位夺权时,大部人都选择了旁观。 而刘备除了早期没有什么战略视野外,在知人用人方面做的很好,在小小的民团队伍中就发现了关羽、张飞这样的猛将;一见赵云,就知道人才难得,极力笼络;后期在行伍中提拔了黄忠、魏延,均立了大功;临死前还提拔了李严、马忠;不仅对诸葛亮、庞统、徐庶、法正等人放手使用,使其能一展所长,像孙乾、简雍、刘巴、许靖等人也做到了人尽其才。 刘备待人还怀抱赤诚,不仅和关、张是恩若兄弟;赵云也对他一见倾心,更是在刘备最底潮—寄身袁绍帐下时前来投奔;徐州的顶级世家糜竺、陈登都对他敬服的不得了,糜竺更是毁家追随,终生不离不弃;诸葛亮、庞统都对他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徐庶因为母亲被擒,要投降曹操,还先来向他告别。虽然他晚年也杀过几个部下,但总体来说比曹操的表现要好的多。 |
刘备还极得人心,当他还没有立足之地、寄人篱下的时候,各地诸侯就对他评价甚高,陶谦甚至把整个徐州让给他;他在做平原令的时候,有个豪门不服要刺杀他,当刺客上门拜访时,毫不知情的刘备以礼相待,一番谈话后,刺客竟然感动的不仅放弃了刺杀,还把计划和盘托出;屈居许昌时,曹家谋士都劝说曹操杀了他,可曹操考虑到他的名声太大,最终没有下手;曹军南下荆州时,刘备向南撤退,荆州百姓竟然集体抛家舍业、扶老携幼千里追随;徐庶投向曹营前向他告别,双方也是好聚好散,未出恶语;夷陵之战失败后,大将黄权被迫投降曹魏,当时魏国传说刘备杀了他全家,黄权却坚持相信刘备决不会如此。 曹、刘二人的作为,其实与他们的性格和人生经历有关,曹操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一路青云直上,所以体会不了民间的疾苦;出身宦官家庭,不合于群,养成了难以信任的别人习惯。而且从小性格奸巧,中风诬叔父和偷新娘的事件,充分说明了他性格放荡,无所顾忌,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性格。虽然他的起点高,出道时的眼界、手腕比刘备不知道要高多少,但由于少时太顺,缺少面对困难的毅力,吕布偷袭衮州后,他就想投奔袁绍;官渡对峙艰难,他又思退兵许昌;平定张鲁时被地形所阻,他又欲退后,差点成就了守将张卫的威名。 而刘备出身民间,眼界、智略都不如曹操。但他懂得民间疾苦,所以在他主政的地方,也是竭力的为百姓做了点事,赢得了不少民心;而且待人以诚,尊重他人,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亲和力,形成了他独特的人格魅力,赢得了一批忠诚的部下誓死追随,从不因他地位的起落而变化。得到人才后,能够正确对待自己的短处,放手发挥部下的能力,等于是以一个团队对付曹操一人,曹操个人再优秀也难以应付了。最重要的他做事坚毅,百折不挠,屡败屡战,从不放弃,最终成就了大业。 如果刘备能有曹操的起点,恐怕鹿死谁手还真是尚未可知。但是从治理国家来说,恐怕可以少了许多折腾,多了几分活力;从人心向背来说,恐怕每个百姓、每个部将都愿意选择生活、工作在刘备的治下,而不是生活在曹操的恐怖之下,因为老婆长得漂亮需要“汝妻子吾养之”,或者因为军中缺粮需要“借汝头一用”,或者因为“吾梦中好杀人”,而身首异处。 |
威震天下的唐朝府兵,来源却和贪权好色的美艳太后有关 历史宣武堂 众所周知,中国历史上的汉族大一统王朝,在立国之初,由于连年争战导致国力疲惫,大都要向北方异族政权曲意逢迎不短的时间,以便休养生息、恢复国力,然后再算总账。可是大唐王朝在统一之初,国力尚没有完全恢复的贞观初年,就频频四处出击,将周边异族政权打得落花流水,唐太宗李世民更是被各方拥戴为“天可汗”,成为天下共主,创造了中国古代汉族王朝历史上的一个奇迹。 大唐王朝如此强横,除了李世民本人就是具有优秀统帅素质的千古名君,麾下还幸运的出现了一批以李靖、李勣为代表的超级名将团外,府兵制给唐军带来的剽悍战斗力同样不可忽视。府兵制虽然在大唐一骑绝尘、大杀四方,达到了巅峰状态,但说到其开创者,还得追溯到南北朝时期鲜卑人建立的北魏政权。 公元 515 年,统治北方的北魏宣武帝元恪去世,年幼的孝明帝元诩即位,由其母胡太后临朝听政。年轻的胡太后权力和生理欲望都极强,又缺乏相应的政治才能,掌权后肆意妄为,在儿子即将成年、知道其母到处留情时为了保住权力,竟然将其毒杀,结果弄得天下大乱,直接导致了六镇兵乱,各路野心家蜂起,最后的胜利者是大将高欢。 公元534年9月,高欢拥立的孝武帝元修不堪忍受欺凌,逃至长安投奔雄据关中的大将宇文泰,10月,高欢另立元善见为孝静帝,北魏自此分裂为东、西魏,相互之间交战不休。宇文泰掌控的关中虽然民风彪悍、勇悍尚武,历来多出强兵,但毕竟人口基数太小,兵源有限,而高欢也拥有燕赵劲旅,足可匹敌,更何况还握有整个河北、山西、河南、中原之地,军力雄厚,宇文泰在实力上明显处于下风。 |
为了应对东魏高欢的军事挑战,宇文泰下决心改革旧有军事制度,开创了八柱国和府兵制度,八柱国是八位功勋卓著的大将,除了宇文泰和另一名皇族成员元欣的地位超脱外,其余六位柱国各自管辖两名大将军,每名大将军各自管辖两名开府,共计十二大将军、二十四开府,负责统率全国的二十四个军。 所谓开府就是开立府兵的意思,为了扩充兵源,宇文泰废止了北魏时间由鲜卑人当兵、汉人耕种的惯例,而是对其原有武装、投奔武装、地方武装、部落武装,不分民族的全面整合为二十四个军,然后纳入各个府进行管理,并由柱国大将军、大将军、开府将军分层统领,在发生战争时,各自统率府兵参加战斗。 宇文泰通过府兵制整合了国内纷繁杂乱的各种军事力量,在没有大幅增加军费开支的情况下,为宇文泰提供了庞大、稳定的高质量兵源,迅速提升了西魏的整体军事实力,为最终吞并东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据估计,北周(西魏的继承者)发动消灭北齐(东魏的继承者)、进而一统中国北方的战争的时候,已经可以出动约20万大军。 |
隋文帝杨坚开创的隋朝在继承北周府兵制的时候,进行了进一步的改革完善,除了府兵单独的军户户籍外,还把府兵及其家属全部纳入属县进行管理,由国家统一按照男子120亩、女子40亩的标准授予土地,只不过不需要承担赋役,农隙训练,战时则需要自备武器装备参加战斗。设立左右翊卫、左右骁骑卫、左右武卫、左右屯卫、左右御卫、左右候卫等十二卫管理关中禁军,护卫京师和皇帝的安全,同时将府兵制迅速推广到全国各地,大大增强了国家军事实力。到公元589年,隋朝发起灭陈之战时,已经可以动用51.8万军队参战,到隋炀帝攻打高丽国时,其军队规模更是扩大的达到了113万之巨。 大唐同样继承了隋朝的府兵制度,贞观年间,李世民改军府为折冲府,管理全国府兵,全国总共设置634个折冲府,其中光是关中就有260多个,以便 “据关中之众以临四方”,掌控天下局势。府兵寓兵于民,减少了国家花费,府兵又都拥有一定家产,战斗力和战斗意志有保障,在战争结束后,“兵散于府,将归于朝”,避免了武将拥兵自重的可能性。是大唐初期对外战争屡获胜利的重要保障。 到了唐玄宗时期,玄宗好大喜功,频开边衅,战争规模和战争时间持续增长,到了天宝年间,全国共有常备军近60万,其中约48万长年驻扎在边陲地带,各地的府兵长年参加战斗得不到休养,负担急剧加重,频频破产,逃亡现象普遍;加上政治腐败,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府兵赖以存生的均田制遭到了严重破坏,府兵的兵源和质量均得不到保证。于是,玄宗后期改征兵制为募兵制,抛弃了府兵制,募兵制虽然短时间内迅速增强了唐军的战斗力,但带来的后遗症也十分沉重,不仅加重了国家负担,而且使得武将拥兵自重成为可能,最终导致大唐从兴盛走向衰败、覆灭。 |
大明最后的名将,斩杀满清摄政王,打断其统一之路 历史宣武堂 公元1644年,多尔衮在山海关守将吴三桂的接应下,于一片石大败李自成的大顺军,然后穷追猛打,先后逼死李自成、射杀张献忠,席卷天下如风扫残云,眼看就要统一全国,却在不起眼的南方小城下,接连遭受沉重打击,两次全军覆没,主将阵亡,差点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机会。 进入北京后,多尔衮命英亲王阿济格为靖远大将军,率平西王吴三桂、智顺王尚可喜扫荡山西,侧击关中;命豫亲王多铎为定国大将军,领恭顺王孔有德、怀顺王耿仲明进攻河南,然后挥师潼关,直指李自成的老根据地陕西。潼关之战中,凭借红衣大炮的威力和八旗军彪悍的战斗力,轻松击败了大顺军主力,攻克潼关,李自成被迫率残部逃往湖南,后在九宫山附近遇害,其余部分崩离析,作为一个军事集团不复存在。 1646年,多尔衮再命肃亲王豪格为靖远大将军,率大军经陕西,讨伐占据四川的大西军张献忠,张献忠派遣大将守住各处隘口,并亲自率领主力北上迎击,兵驻凤凰山。但驻守朝天关的大西军重要将领刘进忠已经偷偷降清,在叛徒刘进忠的指引下,豪格轻兵突袭,直抵凤凰山张献忠的大营附近,并趁毫无防备的张献忠出营巡查地形时,将其射杀。张献忠临死前,交代“四义子”急速撤退并归顺南明朝廷,保住了大西军的主力。 此时,放眼天下,最强大的两个军事势力已经被清军轻松剪除,而控制东南地区的南明小朝廷,不仅军力薄弱,而且内斗不已,大清统一天下,似乎只在反掌之间。多尔衮再命其弟豫亲王多铎领兵南下,进攻南明小朝廷,起先虽有史可法等人竭力抵抗,然而却不堪一击,之后连像样的抵抗都没有了,清军席卷东南,却没有想到,在偏远的的小城下,受到了当时名不经传的、大西军旧将李定国的强力反击,两次全军覆没,以致“两蹶名王,天下震动”。 李定国,公元1621年出生于陕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少时即投奔张献忠起义军,跟随张献忠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逐渐成长为大西军的主要将领,并被张献忠收为“四义子”之一,年轻的李定国作战勇猛、文武双全,被军中称为“小尉迟”、“万人敌”,是大西军中智勇双全的猛将。张献忠死后,虽然“四义子”之首的孙可望主张逃往岭南,但在李定国的坚持之一,还是决定归顺南明小朝廷。 在大西军的全力协助下,南明永历王朝迅速平定了云贵等地的叛乱,恢复了社会秩序。在这一段时间,出生低微的李定国第一次全面系统的接触到了儒家的忠君思想,并深受影响,让本性质厚的他,将自发的忠诚逐渐演变为忠君爱国的理想,并视关羽、张飞、姜维等人为自己的人生偶像,立志效仿,要以一已之力,驱除鞑虏,重扶明室。 经过两年多选将练兵、筹集粮草的精心准备之后,1652年,李定国率军主动出击,首战选定了清将孔有德驻守的桂林。桂林地处广西中枢,对于巩固南明小朝廷的侧翼,建设稳定的大后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而孔有德虽是明朝降将,但他早年在毛文龙麾下时就以勇猛著称,“骁勇善斗,临阵先登,为诸将冠”,降清后更是从朝鲜打到广西,常为三军先锋,时封定南王,为四大汉奸王之一,对南明军队根本不屑一顾。 李定国充分利用了孔有德的轻敌,先是层层扫荡,攻取了外围各处关口,将桂林层层包围,逼迫孔有德出城决战,当自以为是的孔有德出城对阵时,李定国以战象突前,精兵随后,辅以两翼骑兵夹击,大破身经百战的孔有德所部,打得孔有德绝望的准备投降,为部下所阻后逃回桂林城内。四天之后,李定国攻破桂林,城破之际孔有德举火自焚,广西全境复归大明治下。李定国随即兵进湖南,意欲打通北上之路。 消息传出,举国震动。南明军队打破了清军天下无敌的神话,军心士气大涨,而清军则是首次遭受如此重大的打击,还折损了一位身经百战的王爷。清廷在恼怒的同时,也对李定国高度重视起来,下令集结东南地区的全部野战主力10万精兵,交由战功赫赫的敬谨亲王尼堪率领,气势汹汹的直扑桂林。尼堪是爱新觉罗家族第三代中的代表人物,自幼随军征战,在平灭朝鲜、李自成、张献忠、弘光政权的战争中均有卓越的表现,多尔衮在世时,是辅助其治国的理政三王之一,多尔衮死后,另两位理政王博洛、满达海都也旋即死去,尼堪成为了爱新觉罗家族的顶梁柱,事实上的摄政王。 面对强敌,李定国冷静面对,采取了诱敌深入之计。派遣部将主动迎击,稍作交锋就败下阵来,连输数阵,让尼堪认为李定国也不过如此,逐渐骄横起来,命令大军抛弃辎重,全速追击,连续渡过湘江、衡山。李定国亲自上阵,依旧败退下来,清军紧追不舍,跨过蒸水,追至衡阳城外的演武坪,此处森林茂密,不利清军铁骑,李定国突然伏兵四起,将清军团团包围,先是放炮轰击,然后纵兵截杀,将清军砍为几段。八旗兵虽然骁勇,明军也是信心十足,而且占据绝对的战场优势,又饿又困的清军渐渐落入下风。绝望的尼堪为扳回败局,亲自率队冲锋,被李定国亲斩于阵中,传首昆明,所部清军几乎被全歼。 此战之后,中南地区的清军野战主力几乎损失殆尽,消息传到北京时,举城震动,八旗人家集中的地方更是哭声不绝、纸灰扑面。不出意外的话,李定国将迅速收复湖南全境,打通北上之路,然后孙可望进攻四川,李定国与郑成功等抗清势力联合收复东南,恢复长江以南指日可待。而这时清廷的统治并不稳固:多尔衮刚死,尼堪又亡,政局动荡、人心不稳,加之降清的旧明、原起义军将领也不时起兵反抗。在稳定南方局势后,由李定国等优秀将领统兵北伐,恢复中原也是大有可能的。可就在这时,战友的背刺,让李定国的努力功亏于溃。 原来,随着李定国的威望越来越高,让本来位居其上、野心十足的孙可望内心充满了嫉妒,在身边一些无耻小人和一些居心叵测、依附于他的民族败类的蛊惑下,孙可望先是逼永历皇帝封他为秦王,后来竟然意图取而代之,危机之下,永历皇帝只得投奔李定国。1656年,李定国亲自护送永历帝进入云南,永历帝感动不已,封李定国为晋王。 1657年,孙可望拼凑十几万大军进攻云南,李定国此时身边可用之兵不到三万,来不及聚集各处守兵,仍毅然领兵迎击。双方在交水决战,由于孙可望倒行逆施,部下离心离德,兵无战心,而李定国近年来屡败清军,军心所望,士气高涨,刚一交锋,孙部将士或阵前倒戈,或四散逃脱,孙可望无奈之下只得率领残部投降了清军。孙可望刚投降时,清廷为了招抚李定国,将孙可望封为义王,宠幸异常,但随着清廷的统治日渐稳固,孙可望便逐渐失去了自己的作用,先是被迫辞去义王爵位,后来更是抑郁而终,更有传说是被清廷秘密害死。 虽然解决了分裂的孙可望势力,但大好的抗清局面也毁于一旦,南明的兵力、地盘都受到了巨大损失。而反醒过来的清廷被迫启用熟悉南务军务的汉人来担任主将,将从各地重新抽调来的清军交由洪承畴、吴三桂等人统率,再次南下讨伐南明小朝廷。而由于孙可望投降时交出了西南地区布防图,清军的进展十分顺利,而实力大损的明军根本无力抵抗,李定国虽然竭尽全力支撑,但实力悬殊,也是独木难支,根本无法集结出足够的兵力与清军正面对战。 1658年,面对清军三路大军的夹击,胆小的永历帝拒绝李定国移驾湖南的建议,决定逃往缅甸躲避。李定国则决定留在云南,抗争到底,他策划了人生中最后一次战役,磨盘山伏击战。1659年,李定国利用吴三桂由于一路进军顺利产生的麻痹心理,率领全部兵力渡过怒江,在磨盘山设下伏兵,准备全歼清军吴三桂所部。 本来计划顺利,但在吴三桂所部即将进入伏击圈时,南明大将卢桂生叛变,向吴三桂报告了伏兵的位置,吴三桂大为震惊,急忙命令所有火炮向伏兵位置进行攻击,给李定国造成了重大损失。虽然此战李定国仍然重创了吴三桂所部,斩杀吴军多位重要将领,但是全歼吴三桂的计划却破产了,更重要是李定国自己也受到了重大的损失。此战过后,吴三桂所部得到了清廷的补充修整,实力慢慢得到了恢复,而李定国所部明军却是死一个、少一个,再也无力与清军正面对决,只能进行游击战。 长期的戎马生涯和巨大的精神压力,让正值壮年的李定国身体每况愈下。1662年,在清廷的压力下,缅王将永历帝献出,被吴三桂用弓弦绞杀于军营中。消息传到李定国军中时,李定国正染病卧床,得知噩耗后悲痛万分,披发徒跣,双眼流血,在为永历帝发丧时,大哭道“负国负君,何以对天下万世”,最终悲疼而亡,死前还嘱咐部下“任死荒徼,勿降也!”终年42岁。可惜他的遗愿没有得到贯彻,他的部下分崩离析,其子也被裹胁投降了清廷。 可能是朱家子孙两百多年来作恶太多,将大明的生命值消耗殆尽,每每紧要关头,总是天不佑明,真是气数已尽,又岂是一个良将李定国所能挽回的。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
保卫司马南 |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