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购物 网址 日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视频推荐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日历2023  日历2024  日历2025  日历知识  | 每日头条  视频推荐  数码知识 两性话题 情感天地 心理咨询 旅游天地 | 明星娱乐 电视剧  职场天地  体育  娱乐 
日历软件  煮酒论史  历史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春秋战国 三国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哲学 厚黑学 心理学 | 文库大全  文库分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钓鱼 双色球 戒色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足球 nba 象棋 体操
    
  首页 -> 煮酒论史 -> 春秋战国大变局——战国篇 -> 正文阅读

[煮酒论史]春秋战国大变局——战国篇[第1页]

作者:村人老李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第一章《三家分晋》

    先讲一段故事,故事出自《战国策》。
    郑同拜见赵王。
    赵王问:“先生是南方的博学之士,不知来到敝国,有何见教?”
    郑同回答说:“臣只是南方的一个鄙陋之人,岂敢有劳君王下问?不过,尽管如此,大王您已经提出了问题,臣又怎敢不回答呢?臣少年之时,家父曾教臣兵法。”
    赵王摇头,“寡人不喜欢兵法。”
    郑同抚掌大笑,“兵法本就是狡诈之人才喜欢的东西,臣来时就猜想大王您不会喜欢。早年间,臣也曾以兵法游说过魏昭王,魏昭王也说,他不喜欢。臣就对他说,‘大王的行为能比得上许由吗?许由没有被世俗的名利牵累,所以不接受大尧的禅让。可是您呢,已经接受了先辈留下的江山!您想要保住宗庙平安无事,国家领土不被侵占,社稷之神得到祭祀吗?’魏昭王顿时不语了。是呀,如果有人揣着万金之财,独自在野外露宿,本身又没有孟贲那样的威猛,荆庆那样的果断,身边也没有强弓利箭用来防御,那么,不超过一个晚上,此人就会被害死。现在,有强大而贪婪的敌人进逼大王您的国土,晓之以理,动之以义,敌人都不为所动。在这种情况下,大王您如果没有防御装备,又该用什么去抵抗敌人呢?大王您如果不求取兵法,敌人的野心不就得逞了嘛?”
    赵王听到此处,赶紧起身施礼,“寡人明白了,请您多加指教!”

    ~~战国特色~~

    这段故事中涉及七位人物:郑同,赵王,魏昭王,许由,大尧,孟贲,荆庆。
    魏昭王是魏国国君,公元前295年至公元前277年在位。
    许由是上古时期的贤人,大尧晚年的时候,想传位于他。许由拒绝了,他认为这是一种羞辱,还跑到颍水清洗自己的耳朵,表示不愿意听到这种话。许由淡泊名利,因此被后世奉为隐士之祖。
    孟贲是秦国著名勇士,活跃在秦武王(公元前310~公元前307年在位)至秦昭襄王(公元前306年~公元前251年在位)时期。
    荆庆的身世有争议,有学者认为荆庆即成荆,是春秋时代齐国的著名勇士,也有学者认为荆庆即荆轲,就是行刺秦始皇的那位著名刺客。
    但是,文中最主要的两个人物,郑同和赵王呢?
    先说郑同,除了这次短暂出场,笔者再没有找到关于他的任何记载,他的身世不可考,他的事迹也不可考。
    至于赵王,自然是指赵国国君,但具体是哪一位,不得而知。郑同拜见赵王时,说自己之前曾游说过魏昭王,那么这位赵王应该与魏昭王同一时期或者晚于魏昭王,符合此条件的有赵惠文王、赵孝成王、赵悼襄王、赵王迁、赵王嘉,共五代君主。如果郑同所说的荆庆就是荆轲的话,荆轲刺秦发生在公元前227年,那么这个赵王就只能是赵国末代君主赵王嘉了(公元前228年~公元前222年在位)。要符合这个推断,郑同必须是位长寿者,要知道,赵王嘉可比魏昭王晚了好几十年呢。
    大家要挠头了,这也太乱太绕了。
    是的,这就是战国特色,战国史就是一部令人挠头的混乱历史。

    首先是史实的混乱。
    因为时代不同了,春秋时代,还勉强可以用仁义礼信之说作为虚饰,而战国时代,国与国之间讲的是利益,以势相争,以谋相夺。
    就像郑同见赵王所说,像许由那样的道德完人只能呆在世外,因为现实社会是物欲横流的,只谈道德讲仁义,而没有谋略和兵法,那么伤害就会随之而来,国将不国,民众也不得安宁。
    战国崇尚暴力,崇尚诈术,是大乱之世,大争之世。春秋时期打仗,还会宣告天下,我为什么要打你,哪怕是欲加之罪。战国时代,打完你,你都不知道咋回事!
    春秋战争一般数万人规模,多则十几万二十余万,可到了战国,特别是战国后期,几万人充其量算是个仪仗队水平,一战死个十数万人甚至几十万人,也不是稀罕事了。
    当然,春秋礼仪之兵的背后固然是因为理念,更是因为能力达不到。春秋时代,生产力低下,一场大战后,需要多年发展积累,才能缓过劲来,而战国时代,铁犁牛耕加上垄耕种植技术,催生农业大发展,人口越来越多,需要的土地也越来越多,这就迫使诸侯动辄发动战争。
    战国,战国,无国不战,无岁不战!
    能力达到了,很多事情就开始做绝了。打了半天就为了让你喊我一声盟主大哥?
    呸,我要亡你的国!
    做盟主有什么意思?真正的大国不需要一群小弟前呼后拥,而是整个天下都是我的!

    再就是史料记载的混乱。
    秦始皇建立大秦帝国,为统一言论,实施了焚书计划,除了秦国国史以及医药、卜筮、农科之书外,私人收藏的文艺哲学、诸子百家书籍以及六国的史书都在焚毁之列。据学者考证,焚书之时,秦始皇特意在宫中保留了整套诸子百家书籍及六国史料,作为孤本以备查询。然而数年后,秦帝国灭亡,项羽在秦皇宫放了一把大火,燃烧了整整三个月,皇家藏书尽皆焚毁。
    诸子百家学说还好,因为民间多有修习者,通过口口相传,还能保存下来。但六国国史就不同了,这属于官方资料,藏于府库,民间没有传承,烧了就是真的没了。
    这就是为什么春秋比战国的年代更为久远,历史脉络却更为清晰的原因(时间记载经常精确到月、日)——《春秋经》及“春秋三传”是以儒家经典的方式得以传承下来的。
    至于战国史料,都已随着两场大火烟消云散了,我们今日解读战国,所能依靠的主要是《史记》《战国策》,再就是从诸子百家传承下来的只言片语间寻找历史的痕迹了。

    《战国策》并非史书,而是一部记述战国时期策士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的纵横家书,其言辞夸大,多有臆造,我们很轻易就会发现其中的很多谬误,甚至连宏观形势的论述都是错的。把它作为史料,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
    《史记》被称为“信史”,司马迁依托号称汇集天下书籍的家藏,又游历天下广泛汲取资料,才得成书。但即使如此,《史记》的战国部分也明显要比春秋粗疏得多。像苏秦活跃的年代,就有很大争议,至于齐国的年表,更是差错百出。
    《史记》中大部分记载是以秦国为主线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司马迁找不到足够多的六国史料做为支持,所以只能以秦国史料做为基调。然而秦国史料有两大特色,一是简陋,“不载日月,其文略不具”,二是主观性太强,喜好鼓吹己方胜利,淡化己方失败,经常出现某年秦军攻占了甲城,数年后,秦军又攻占甲城的记载,这不是记载重复了,也不是两座城池同名都叫甲城,而是在秦军两次攻城期间,人家反攻收复了失地,秦国史料因为避讳,未予记载的缘故。
    司马迁自己都感叹,官修史料太少了,许多空白缺漏的地方,只能借鉴策士之书,或者采信民间书籍与传说了。因此我们读《史记》,经常看到同一事件在不同篇章中的记载大相径庭,这不是司马迁疏忽,而是当时的资料太过混乱,他老人家难以辨析出真相,故而把各种矛盾的资料都收集在一起,以供后人考证,这是一种负责任的做法。
    另外,《竹书纪年》为我们提供了一部分战国史料。
    《竹书纪年》是西晋一名叫不准的盗墓贼发掘魏襄王的墓葬,发现的古文竹简,其纪事起于夏代,终于魏襄王二十年(公元前299年),被学界视为魏国史书。
    《竹书纪年》可谓是中国古代唯一留存未经秦火的编年通史,其历史价值在古代经史之上。但是,由于出土时竹简散乱,而战国文字在晋代已不能尽识,因此争议很大。且《竹书纪年》在后世历经了多次佚散又被重新收集整理的过程,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可信度和史料价值。
    所以,笔者写战国时,经常会用到“另有一说认为”、“存疑”等字眼,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笔者也不会过于纠结这些细枝末节,而会更侧重地缘、政治、战略等宏观的分析,这才是战国史的精髓所在。

    五年前在煮酒发《春秋战国乱悠悠》春秋篇,当时曾说过,如有幸写战国,一定会继续发帖。如今,老李回来了!
    ~~赵氏庶子~~

    赵氏府邸,正堂,宗主赵鞅坐在东首主位,面色凝重,西面客位端坐着的是著名相术大师姑布子卿。
    从晋文公设立三军六卿制以来,晋国诸卿对外征战,对内争权,经过百余年的竞争淘汰,此时只剩下智氏、赵氏、魏氏、韩氏四家。晋国因此取消了中军编制,传统的“六卿制”为“四卿制”所取代,但是斗争远没有结束,赵鞅已经预感到,新一轮的风暴快要来临了。能否在风暴之中站稳脚跟,保住赵氏的基业,接班人是一大关键,所以他延请姑布子卿,为儿子们相面,指点未来。

    最先进来的赵伯鲁,他是赵鞅的嫡长子,幼儿时就被确立为宗子,这意味着赵鞅去世后,他将接任宗主,执掌赵氏一族。
    姑布子卿看过伯鲁,却不置可否。
    赵鞅似乎觉察出了这位著名相师的深意,轻叹一声,吩咐伯鲁退下,然后一一传唤其余诸子进堂。
    姑布子卿一一观察,却不做评判,直到诸子都离开了,才开口,“请恕在下之言,您的这些儿子中,没有一个可以当将军的。”
    “您说什么?”赵鞅惊叫起来。晋国诸卿皆称将军,儿子们没有一个可以当将军的,那岂不是意味着赵氏将步范氏、中行氏的后尘,在诸卿争斗中出局?赵鞅如坠冰窟,“难道我赵氏一族真的要衰落了吗?”
    姑布子卿沉默良久,忽然道,“在下来的时候,远远看到一名少年,跟随他的都是您府里的人,他也是您的儿子吧?看那少年身形不同于常人,为何方才相面时,没有见到他呢?”
    什么,我是漏掉了谁吗?赵鞅愕然,又细细想了一会儿,对了,无恤!
    赵无恤也是赵鞅之子,但因为相貌丑陋,母亲又是狄人出身,还做过婢女,赵鞅平时都极少正眼看他。这次相面,相的是赵氏接班人,赵无恤这等卑贱庶子,是不会有机会的,所以赵鞅压根就没通知他。
    但现在,赵鞅就像在黑暗中窥到了一丝光明,赶紧派人传唤赵无恤。
    赵无恤进门,对着姑布子卿施礼。
    姑布子卿还礼,同时上下打量赵无恤,然后对着赵鞅微微颔首。
    赵无恤退下了,姑布子卿兴奋道,“这是真正的将军呀!”
    “啊,真的吗?”赵鞅紧锁的眉头已经舒展,但疑惑犹在,“无恤的母亲地位卑微,他又相貌丑陋,怎么可能显贵呢?”
    “天之所废,虽贵必贱;天之所兴,虽贱必贵。此子的尊贵正应在异相之上。”姑布子卿说道,“正所谓‘奇人必有异相,异相必出奇人’呀!”

    自从这次相面后,赵鞅再看丑儿子,似乎也顺眼了许多。父子俩有了交谈,赵鞅发现丑儿子其实非常聪明好学,而且还有一股子韧劲儿狠劲儿,这一点倒是和自己十分相像。
    “或许真如姑布子卿所说,无恤这小子是奇人异相呢?”赵鞅喃喃道。
    当然了,赵鞅是极度务实的政治家,不会轻率地作出任何决定。商人事鬼敬天,而周人更注重人本,相面之术虚幻缥缈,就像占卜一样,只能作为参考。要选出真正的接班人,必须下一番真功夫。
    赵鞅精心设计了一系列考验,尊贵如伯鲁,卑贱如无恤,每个儿子都有参与的机会。

    
    史料详细记载了其中的两则。
    一则是关于“家训”的考验,实际上是态度、忍耐力的考验。
    家训,即家庭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赵氏是世卿大族,家训尤为严格,赵鞅扩充了训诫之辞,命人写在竹简上,分给儿子们,要求他们认真习读,牢记于心,领悟要旨,遵守奉行。
    儿子们领了竹简,纷纷表态一定恪守训诫。
    三年之后,赵鞅忽然召集儿子们,要考核他们对竹简训诫的领悟。
    这下儿子们都慌了,包括伯鲁。也难怪,刚开始的时候,所有人都用心背诵,写读后感,等着赵鞅提问。可赵鞅却没再提过这个事情,时间一长,儿子们也都不在意了,认为父亲只是一时兴起而已,所以也都荒疏了,有个别的甚至连竹简都不知丢到哪里去了。
    除了赵无恤。
    他不仅从袖子里拿出了早已磨得锃光瓦亮的竹简,倒背如流,说起心得体会更是一套套的。
    位卑而自强不息,做事能持之以恒,无恤是个有恒心的孩子,赵鞅暗暗赞许。
    第二则是关于“宝符”的考验,实际上是眼光、抱负的考验。
    所谓宝符,就是宝贝的意思。“我将一个宝符藏在了恒山之中,你们去寻找吧,谁最先找到,我将重重赏他。”赵鞅对儿子们说道。
    儿子们一听,争先恐后驾车赶往恒山。
    恒山,就是今天的大茂山,在河北省阜平县西北。汉文帝刘恒即位后,为了避讳,恒山被改名为常山。汉宣帝时期,以中原为中心诏封五岳,恒山在中原之北,被尊为北岳。到了明清时期,北京成为国家的政治中心,如此一来,恒山就尴尬了——北京比它这个北岳的位置还靠北。这也太说不过去了,于是朝廷取消了恒山的北岳资格,而将山西省浑源县境内的玄武山指定为新的北岳。但是,千余年来的惯性是强大的,北岳恒山,听着多顺溜,现在叫北岳玄武山,太拗口了,所以朝廷里的聪明人一琢磨,玄武山改名恒山,原恒山改名为大茂山。得了,恒山还是北岳,却不再是那个恒山了。
    言归正传。
    恒山主峰绵延六十里,在这么大一座山里藏件东西,哪里容易找得到?所以,赵鞅的儿子们忙活了大半天,最后都垂头丧气,空手而归。
    也有个别聪明的,在山上踅摸了几块半透明的石头,折了几枝奇花异草,扭扭捏捏献了上去。
    赵鞅摇头,失望之情溢于言表。
    “儿臣找到了父亲所说的宝符。”赵无恤回来了。
    “拿出来看看。”
    “恒山就是宝符!”赵无恤说道,“凭借恒山之险峻攻打代国,代国即可归我赵氏所有。”
    代国是商人的同姓之国,在今山西大同与河北蔚县一代,西南与赵氏封邑接壤,东方与燕国毗邻,南方是中山国领土。吞并了代国,赵氏远可以向东方扩展,近可以和南部的重镇邯郸配合,夹攻中山国,其战略意义非凡。另外,代国的骏马品质绝群,和胡犬、昆山之玉并列为北方三宝,赵氏占领代国,就能用代马武装车骑,提升军事力量,还有,吃苦耐劳的骡子也是代人所培育的。这难道不是最大的宝符吗?
    赵鞅眼含热泪,抚掌大笑。只有无恤明白我的心意,他是能够撑起赵氏大业的继承人呀!
    不久后,赵鞅宣布废掉嫡长子赵伯鲁,改立赵无恤为宗子。
    有人说,赵无恤上位源于姑布子卿的相面,也有人说是因为赵无恤心机够深,他深谙父亲的想法,一直在做准备,甚至有人认为赵无恤买通了赵鞅身边的人,知道赵鞅下一步的动向。
    但笔者要说,这都不重要,赵鞅也不在乎,因为他要选得就是这样的人——有眼光,有心机,能隐忍,能算计,乃至狡诈、狠毒。只有这样,才能在晋国这个腥风血雨的国度立足,才能保住赵氏的基业。
    公元前475年初春,赵鞅的生命走到了尽头,赵无恤成为赵氏宗主,同时入卿。
    据史料记载,尚在服丧期间,赵无恤就穿着丧服驻车恒山,观察代国的风土人情。
    怎样才能把代国并入赵氏领土呢?
    《吕氏春秋》《史记》《战国策》对其过程均有描述,版本大同小异。
    第一步:结姻亲。
    赵无恤将姐姐嫁给了代国的国君,史称代赵夫人。
    这个姻亲结得好,代君对夫人十分宠爱,对夫人的娘家十分礼敬,代国出产骏马,代君就送了大批骏马给赵氏,充为战马。赵无恤也多次送豪礼给代国,其乐融融。
    第二步:杀姻亲。
    这一天,赵无恤在边境置办了酒席,邀请代君赴宴。席间,百余名舞者献艺,他们挥舞着羽毛制成的舞具,舞步矫健,气势如虹。
    代君十分受用,大口饮酒,大块吃肉,兴高采烈地欣赏舞蹈。
    侍酒者手提铜枓为代君斟满酒杯。
    代君哈哈大笑,一饮而尽。
    侍酒者也笑了,他再次提起了铜枓,砸向代君的脑袋。
    铜枓是一种盛酒的器皿,铜制,长方体,中间有个提手柄。现在看来,这玩意儿杀人也很趁手,重量又足。
    代君都没来及哼上一声,脑袋就开了花儿,倒毙于地。
    舞者们掏出了藏在羽毛舞具中的兵刃,挥向代君的随从。
    赵氏的军队行动了,他们从恒山冲出,占据了代国都城。
    代国,赵氏的姻亲之国就这样灭亡了!
    一队大车驶入代国都城,那是赵无恤派去接姐姐回国的。可惜,车子带回来的是一具尸体。代赵夫人听说夫君的遭遇,放声大哭,在马车行到河北涞源县境内的鸣鸡山时,磨尖了插发的笄(簪子),自杀身亡。
    人们哀叹代赵夫人的遭遇,就称鸣鸡山为磨笄山。

    以姐姐的幸福和生命为代价,赵无恤实现了父亲吞并代国的遗愿。
    这就是赵无恤,腹黑,毒辣,敢想敢干。
    但在当时的晋国,赵无恤只能算是配角。
    智瑶才是主角。
    @夜蜂0483 2022-10-12 19:56:45
    支持!
    -----------------------------
    谢谢(*^▽^*)
    ~~智氏男神~~

    男神:网络用语,本意是指一些性别为男性的神仙,引申意即是世人对某些优秀男性或者偶像的尊称。
    高富帅:网络流行语,形容男人在身材、相貌、财富上的完美无缺,既长得高、长得帅、又有钱,他们是所有女生的男神与偶像。另外高富帅也可解释为:高在智商,富有才华,帅于行为。
    ——百度百科
    智瑶就是典型的男神高富帅。
    叔父智果这样夸他,“瑶之贤于人者五。美鬓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惠则贤,强毅果敢则贤。”
    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智瑶有五大优点:
    一,外貌好,又高又帅,仪表堂堂。
    二,武功高,御马骑射,勇猛精进。
    三,才艺佳,通晓诸能,博学多识。
    四,文笔妙,能言善辩,才思泉涌。
    五,主意多,智谋百出,刚毅果断。
    这些优点任意挑出一个,都是闪闪发光的,何况五合一?智瑶如此优秀,光芒远远盖过长兄智宵,所以被父亲智申直接选定为宗子。
    智申去世后,智瑶成为智氏宗主,同时入卿。
    从那一刻起,赵鞅就感到了莫名的不安。
    自踏入政坛,赵鞅历经了无数腥风血雨,先后与范鞅、智砾、中行寅三大阴谋家交手,最终挺了过来,延续了赵氏的辉煌,这除了他胆识过人外,还得益于他的长寿。但是,智瑶这个对手不同,他除了才智过人外,还非常年轻。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被拍在沙滩上,人总是会老会死的,未来早晚属于年轻人的。而在年轻一代中,没有人是智瑶的对手。智氏将会兴旺,赵氏将再度遭遇危机。
    赵鞅强横了一生,却对身后之事深感担忧,这就是他废掉伯鲁而选赵无恤为继承人的根本原因。
    智瑶已经做好了准备,无恤,你呢?你能用你的隐忍化解智瑶的锋芒,以你的理智克服智瑶的疯狂吗?

    
    画作或电视剧中,智瑶的形象都是胖胖的,跟史书中的男神形象大相径庭。
    智瑶摊上了好时候。
    赵鞅执政之初,晋国尚处在内战中,原来的小弟望风而倒,纷纷寻找新的靠山。而齐国已经复兴,称霸东方,齐景公高调介入晋国内战,虽然赵鞅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但巨大的损耗让他在接下来的争霸战中捉襟见肘。
    东南的吴国强横霸道,黄池之会逼得赵鞅不得不作出让步,把天下盟主之位拱手相让。
    吴越媾和之后,赵鞅与齐国争夺卫国,又屡遭坎坷,处处被动。
    而智瑶执政时,强横的吴国已经在穷兵黩武中元气大伤,接着又被越国终结了辉煌。不同于吴人的四面出击,越王勾践采取的是陆地收缩、海上扩张战略,把吴国所侵占的楚地、宋地、鲁地分别还给这三个国家,以肢解吴国残余势力,同时也稀释中原诸侯对越国的警惕。
    越国毕竟底蕴不足,无意进取中原,这让智瑶松了一口气。他执政之后,一直按兵不动,就是要等待吴越争霸的结果,以评估东南两强对中原政局的影响,筹谋晋国应该作出什么样的规划。
    现在好了,我晋国复兴霸业的时机到来了!智瑶在朝堂上振臂高呼。
    就像郑国要振兴必须压服宋国一样,晋国要复霸,首先要压制齐国。作为东方大国,齐国是春秋时期最早称霸的国家,并一直拥有复兴霸业的潜力,所以齐国对于晋国的态度一直是若即若离。晋国强大时,齐国就暂时低一低高傲的头颅,晋国一旦出了状况,齐国立即抬头挺胸,另立山头,还把晋国的小兄弟们招揽到自己旗下,与原来的大哥分庭抗礼。春秋末年,晋国霸业凋零,诸侯离心,又因为内部矛盾引发诸卿混战,于是齐国趁机组建反晋同盟,介入其中,致使晋国内战迁延达八年之久,彻底失去霸业。
    作为执政,智瑶有权利也有义务为晋国夺回霸主之位,当然,他也有这份自信。
    公元前472年,智瑶开始行动,他上报顶头上司晋出公和最高领导周贞定王,请求出兵伐齐,理由是齐国无故占领了晋国的英丘(具体地址不详,什么时候被齐国占领的也不详)。
    晋出公批准了,周贞定王也批准了。其实这就是走个过场,但智瑶必须走,他需要这个名义。
    齐国派高无丕率军拒敌,两军在犁丘(今天山东禹城东)相遇,各扎营寨。
    智瑶亲自驾车,带着一支小分队,前去侦察齐军的阵地。
    没想到就在这时出了状况,智瑶的战马不知怎么就受了惊,乱窜起来,直冲齐军大营而去。
    随从们都吓坏了,要知道当年晋国大夫解扬就是因为战马受惊冲入楚国营地,最后被楚人俘虏了!
    智瑶却很镇定,他控住缰绳,顺着战马的性子驱车前进,“齐国人已经看到我的旗帜了,我们只管前进,不要让他们看出破绽。”
    随从们也只得跟进。
    眼看齐军大营越来越近,随从们的小心脏都蹦到了嗓子眼了,智瑶却一抖缰绳,折了回来——他成功制服了惊马!
    随从们都捏了一把汗,再看主帅镇定从容的样子,啧啧,男神就是男神,只有赞服的份了!
    按照旧例,战前要进行占卜,智瑶又是大手一摆,“不必占卜了,国君报告天子时,已经在宗庙里占卜过,卦像很吉利。况且,我们此次伐齐,不是炫耀武力,而是为了夺回英丘。理由正当,讨伐有罪,这就足够了!”
    此言一出,将士们更是赞服。
    等到作战时,智瑶更不含糊,身先士卒,冲向齐军,亲手杀死了齐国偏将颜庚。
    将士们见主帅如此奋不顾身,备受激励,个个拼死向前。齐军招架不住,大败而归。
    当然,齐国不会因为一场败仗就倒下,智瑶也不愿与齐国继续纠缠下去。他方向一转,将行动目标指向齐国的盟友。就像剪除大树的繁茂枝叶一般,他要把齐国的盟友们一一剥离。
    那么,谁是第一个呢?
    鲁国。
    在相当长一段时期,鲁国是晋国的铁杆盟友,这是地缘因素决定的,鲁国只有依附于晋国,才能对抗来自齐国的强大压力。之所以叛晋附齐,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晋国人太不争气了。
    所以,智瑶对于鲁国的态度是“招安”。
    公元前471年,晋国使团访问鲁国,郑重转达了智瑶的意思:晋国愿与鲁国结为兄弟之国,并请求联兵伐齐。
    几乎没有犹豫,鲁国就同意了,借助强国之力制衡齐国是明智的选择,鲁国派出臧孙石为统帅,率军协助智瑶。
    “当年臧文仲(即臧孙辰)会同楚军伐齐,攻占了谷城;臧宣叔(即臧孙许)会同敝国伐齐,攻占了汶阳,如今我们又再度联手了!”智瑶夸起臧氏一族的辉煌战绩,如数家珍,乐得臧孙石心花怒放,打定主意要再创辉煌。有理想就有目标,有激情就有动力,上了战场后,臧孙石打了鸡血似的,一举攻克了齐国的廪丘(在今山东菏泽市郓城县境内)。
    鲁国这一仗算是纳了投名状,从此脱离齐国阵营,重又归入晋国老大哥麾下。
    第二个要对付的是郑国。
    郑国可是资深骑墙派,朝晋暮楚,反复无常。当年晋国内乱,郑国又转投齐国名下,没少干趁火打劫的事。
    所以,智瑶对郑国的态度就是“开怼”。
    公元前468年,智瑶出兵讨伐郑国,进驻桐丘(今河南扶沟境内),郑国一边抵抗,一边派国参(子产的儿子)为使者,向齐相田常求救。
    田常,大家都知道的,著名厚黑大家。对于晋国的复兴,田常报以十二分的警惕,郑国是齐国的盟友,盟友遭到威胁,必须要救,田常决定亲自领兵出战。为此,他专程去慰问了四年前犁丘之战中阵亡将士的家属,又当众把五座城邑封给了颜庚之子颜晋,“令尊在犁丘之战中为国捐躯,因为国家多灾多难,没能及时抚恤您,如今国君命我把这五座城邑封赏给颜氏一族,希望您不要忘记令尊的功勋啊!”
    田常不愧为收揽人心的高手,一番迟到的慰问让齐军上下群情激昂,颜晋更是感动得眼泪哗哗的。
    田常又以身作则,严明纪律。据记载,齐军穿过谷地抵达留舒(在今天山东平阴境内),谷地的民众竟然丝毫没有察觉到有大军过境!
    齐军抵达濮水时,突遇暴雨,河水暴涨。出于安全考虑,田常决定就地休整,等雨过天晴再渡河。
    国参一看这情况,急忙拜见田常,“敝国形势危急,因此我们才向贵国紧急求救,贵军倘若耽搁时日,恐怕就来不及了!”
    田常听到此处,立即起身,披上蓑衣,手持长戈冲了出去,同时传下命令:大军发扬无畏精神,冒雨渡河!
    将士们闻命行动,可是战马畏水,到了河边后怎么也不肯下河,田常就命士兵用绳子绑住马腿,提起来强迫战马前行。
    就是靠着这种精神,齐军渡过濮水,挺进前线。
    智瑶听说了齐军的英勇,自忖没有必胜的把握,便率军后撤,同时派使者给田常送去了 ,“瑶不才,在出兵前进行了占卜,敝国与郑人交战,必胜。可惜哟,却没有占卜过与贵军的较量,因为敝国攻打郑国,是为了调查清楚陈国的灭亡原因,这也算是为您了却一桩家事……”
    等等,郑国与陈国灭亡有什么关系?
    且听智瑶的解释。
    当初楚国太子建出奔,被郑国收留,但太子建却暗中与晋国勾结,意图颠覆郑国,后来被郑国执政游吉发觉,将之诛杀。多年后,太子建的儿子公孙胜被召回楚国,他一心攻打郑国以报父仇,而楚国君臣出于战略考虑,反而与郑国结了盟。公孙胜一怒之下发动兵变,攻杀令尹司马,囚禁国君。陈国听说此事,派兵偷袭楚国。最终,公孙胜兵变失败,自刎身亡,楚国则将一腔怒火都发泄到陈国身上,灭掉了这个趁火打劫的家伙。
    这么一说,似乎陈国的灭亡与郑国真有那么一点点关系。
    而田氏先祖出自陈国,所以智瑶抓住这点做起了文章:田氏祖国被灭,郑国脱不了干系,你身为田氏子孙,却与仇敌之国勾连!
    真难为了智瑶的智慧和文采,七绕八绕恶心了田常一通。
    田常也不是吃素的,理清了逻辑,立马反唇相讥,“经常欺压别人的人,都没有好结果。陈国是亡了,可谁又知道智氏能不能够长久呢?”
    就这样,智瑶和田常以嘴炮的形式结束了这次对决。
    但或许是尝到了甜头,智瑶发觉用言语折羞别人是一件很美好很惬意的事,从此后便一发不可收拾了。
    公元前464年,智瑶再度出兵,攻打郑国。这一次,他还拉上了赵无恤,
    郑国君臣启动龟缩模式,你尽管闹腾,老子就是不应战。
    很快晋军兵临郑都城下,智瑶排开阵势,以主帅的身份命令赵无恤攻城。
    “主帅在此,无恤不敢先行入城。”赵无恤嘿嘿一笑。
    智瑶再催,赵无恤就用外交辞令与之周旋,反正就是不出兵。
    主帅的命令就这样被副帅给拒绝了。
    此时的晋国,军队基本上变成了卿族的私产,智瑶拉上赵无恤,就是要损耗赵氏的实力,赵无恤不行动,就是要保存自己的实力。
    智瑶眉头紧皱,这个赵无恤,如同赖狗一般,拉一把,走两步,再回头,他就不知跑到哪里去了。郑国人面对智氏,不敢托大,直接向齐国求援,可面对智赵联合,却敢任由晋军深入,这是摸准了晋国将佐不和呀!智瑶越想越生气,双眉一扬,厉声喝斥道,“你这个人,相貌丑陋招人讨厌又胆怯懦弱,简子(即赵鞅)是怎么想的,竟立你为嗣?”
    将士们都震惊了,君子视尊严高过生命,智瑶竟然这样侮辱他的副手?
    可是,赵无恤的表现更让将士们惊呆,他翻翻眼皮,似笑非笑,“大概是因为我能忍受羞辱吧?”
    你可恶心死我吧!智瑶一脸鄙夷。
    将佐不和,自然不能取得大的战绩了,晋军没能攻下郑国都城。但智瑶是不会空手而归的,他传令军队在郊外大肆劫掠,满载而归。
    回国后,四卿聚到一起,大摆宴席。
    智瑶和赵无恤坐得最近,却交流最少。
    片刻,智瑶起身了,他举起酒爵,向赵无恤敬酒。
    赵无恤赶紧举杯,一饮而尽。
    可是,智瑶却没有罢休,他又抓住盛酒的卣,眼睛直盯赵无恤。
    他要灌醉赵无恤!
    虽然已经进入战国时代,可是礼仪在贵族生活中依然有着难以撼动的特殊地位,智瑶此举可谓是失礼之极了。因此赵无恤微微一笑,推辞了,“无恤不胜酒力,实在不能再饮了。”
    只听“哗”的一声,声响不大,但却震惊了所有人——智瑶竟然抓住卣甩了出去,酒水泼出,溅了赵无恤一脸。
    在堂下坐的赵氏家臣呼啦啦全站了起来,群情激愤,他们要找智瑶拼命。
    赵无恤赶紧快步下堂,摆手拦住他们,低声道:“不要这样,现在我们必须隐忍。”
    “无恤身体不适,请允许先行告辞。”赵无恤又向智瑶微一拱手,率家臣匆匆离去。
    哼哼!智瑶面色阴沉。
    这是智瑶和赵无恤矛盾激化的开端,两人的性格却显露无疑。在晋国人看来,智瑶是真狠,锋芒毕露,哪怕是针对实力仅次于自己的赵氏一族;而赵无恤是真软,被侮辱到了这种地步,竟没有任何反击。
    熟悉晋国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在这个刀光剑影的国度,弱者注定是要被宰杀的,如胥氏、祁氏、羊舌氏,而过于强横也是致命的,如先氏、郤氏。
    但对于赵无恤而言,软弱自有软弱的原因。对于智瑶而言,强横也有强横的理由,毕竟背后是强大的家族,自己这个宗主又有足够的智慧和手腕。

    
    智瑶也把这种智慧和手腕用到了卫国身上。
    卫国与赵氏的重要封邑邯郸毗邻,拿下卫国,能有效钳制赵氏向东方扩展。
    智瑶刚刚荣任执政时,吴国已经陷入了越军的包围之中,为了表达对晋国新一任执政的祝贺,更为了晋国这个“盟友”能够出手帮助自己,吴王夫差派大夫赤巿为使者出访晋国。
    途径卫国时,赤巿受到了卫国执政宁文子(文是谥号,本名不可考)的盛情款待,临别时,宁文子还赠送赤巿一份厚礼。危难之中见真情,赤巿非常感动。等到了晋国,智瑶的接待就很敷衍了,至于救援,更是不可能的。赤巿也早已料到这种结果,访问结束,就匆匆告辞启程回国。这时,智瑶突然变得大方起来,“路途遥远,为了安全起见,瑶安排大船,护送您归国。”
    赤巿连连称谢,可回到馆驿后,越想越觉得不对劲,智瑶前倨后恭,不合常理呀!赤巿于是吩咐随从暗中查访,这一访不打紧,访出了一个“木马计划”来:原来智瑶准备把晋军藏到大船里,趁赤巿途经卫国时,趁机攻破卫国!
    这一招太阴狠了,差点就被嫁祸了!赤巿倒吸一口冷气。再想想来访途中,人家卫国多么仗义,赤巿摸摸良心,可不能让坏人的阴谋得逞。他让随从上报智瑶,我生病了,暂时不能回去了,得在你们晋国住上一段时间。
    智瑶反应也快,赶紧派人探查,果然,袭卫计划泄露了。智瑶摇头,木马计划胎死腹中。
    没多久,智瑶又派人访问卫国,并献给卫出公四匹宝马,一方美玉。
    卫出公欢喜不尽,专门搞了个仪式,接纳礼物。大臣们纷纷道贺,看看,晋国执政看得起我们卫国,都给我们送礼了!
    听到这个消息,智瑶笑了,当年,先祖荀息就是用这种办法灭掉了虞国。
    不过,智瑶没有想到,当年的虞国有宫之奇,现在的卫国有公孙弥牟。公孙弥牟是卫灵公的孙子,其父公子郢是卫灵公的幼子,字子南,所以公孙弥牟就以南为氏,因为他去世后谥号为文,所以一些典籍中记载他为“南文子”。公孙弥牟非常警觉,他见了宝马美玉,面露忧色,“常言道,无功受赏,寝食难安。四匹宝马,一块璧玉,这是小国向大国进献礼品的规格,晋国是大国,却给我们这样的小国送来这种规格的礼物,不可不防呀!”
    卫出公一思量,也是,晋国人一向狡诈,所谓礼物,搞不好就是个糖衣炮弹。他赶紧传令军队严守边防,勤加巡逻,果然在边境发现了晋军的踪迹。不过,看到卫国已有防备,晋军悄悄撤退了。
    智瑶仍不肯罢休,俗话说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为了套卫国这条狼,智瑶决定“舍弃”自己的嫡长子智颜。
    也不知道智颜犯了什么过错,智瑶要处罚他,而且处罚的力度非常大:放逐出境。但毕竟是世卿大族的宗子,即便是获罪流放,随从也是不可少的。智氏的车队簇拥着智颜,浩浩荡荡出了晋国,向卫国开来。
    公孙弥牟听说此事后,赶紧进见卫出公,“智颜的声誉很好,也没听说犯了什么过错,无缘无故遭到驱逐,还来我们卫国,这事情太蹊跷了,不可不防。以臣之见,如果智颜的车辆超过五乘,就不要放他进来!”
    卫出公一听,紧急启动防御预案。
    后来嘛,大家都懂的,一见卫国有所防备,智颜的罪名立马“洗清”了,又在车队的簇拥下回国去了。
    “卫国还是有能人呀!”智瑶一声叹息,暂时放弃了对卫作战计划。
    中原诸侯正处在一个相对平衡的时期,牵一发而动全身,智瑶自知很难有所作为,于是将目标锁定戎狄。
    在今天山西盂县东北,有一个仇国,也称仇犹、夙繇,是狄人建立的政权,国家不大,依附于中山国。智瑶决定将其吞并。
    只是有一个问题,通往仇国的道路崎岖狭窄,晋军战车难以长驱直入。
    智瑶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命人铸造了一口大钟,钟的口径是计算过的,有两轨那么宽——战车两轮之间的距离称为一轨。大钟铸好后,智瑶就派人致书仇国国君:晋国愿与贵国交好,特献大钟,以表诚意,请贵国派人迎接。
    仇国国君抹起了眼泪,钟鸣鼎食是中原文化的象征,现在好了,我们狄人也是有钟一族了。
    有位大臣提醒道,智瑶这人贪婪无信,送钟给我们,多半不怀好意。恐怕是要攻击我们,却苦于道路不畅,才用大钟开路。国君要是为了迎接大钟开辟道路,晋军必然随后攻击。
    仇国国君不听,派人开山辟路,取钟而归。
    道路通了,行军方便了,仇国人前脚取回大钟,智瑶后脚就到,一举攻灭仇国,并入了智氏封邑。这一年,公元前457年。
    送钟,就是送终!
    接着,智瑶又攻打中山国,夺得一处名叫穷鱼之丘(在今天河北省易县一带)的地方,也并入了智氏封邑。
    说到底,对智瑶而言,复兴霸业重要,但更重要还是扩充智氏的实力。晋国卿族内斗百余年,大家早已经取得共识:一心为公是傻子,聪明人都为自家谋取利益。尤其现在已经进入总决赛,谁能挺到最后,谁就是晋国的最强卿族,就有可能取代晋宗成为诸侯。
    智氏在前番内战中受到的波及最小,且有智砾执政时打下的基础,智瑶又极富才智,上位以后,加倍努力,对内改革,对外搜刮,智氏的实力飞速提升,不仅远超韩氏魏氏,就连赵氏也只能望其项背了,妥妥的天下第一强族。而且智氏一族人才济济,智瑶的叔父智果、大哥智宵在列国间享有盛名,智宵的长子智国、次子智宽,智瑶的长子智颜、次子智开都是年轻一代中的佼佼者。百余年后,秦国横行天下,傲视群雄,可当时的秦国大夫却说,秦军虽然强横,却未必及得上当年的智氏(今秦兵虽强,不能过智氏),这话虽然有夸张的成分,但也足以反映智氏实力之恐怖。
    而且晋国公室式微,衰落得不成样子,正方便智瑶假其名义,恣情肆意地攫取利益,他又盯向了范氏、中行氏的领地。
    ~~韩魏跟班~~

    晋国内战,范吉射、中行寅败北,流亡齐国,随后两家被清理出六卿行列。但可能是出于规避风险或者顾忌影响的缘故,赵鞅并没有完全没收两家地盘,两家还有部分族人滞留晋国,继续管理残存的封邑。
    现在,两家的“好日子”到头了,智瑶已经按捺不住要把肥肉吞到肚子里了。
    不过,按照旧例,卿大夫的封邑被褫夺,一般应该收归国有,就像当年祁氏、羊舌氏覆灭后,魏舒就搞了个化邑为县。
    智瑶又是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他设宴邀约赵魏韩三家宗主,“范氏、中行氏是谋逆之臣,怎么能够拥有封邑呢?我们四家当主持正义,分其家而得其地。”
    这三位互看一眼,心领神会,有利可图,何乐不为?
    “唯将军之言是从。”韩氏宗主韩虎拱手道。他是韩不信之孙,韩庚之子。
    “唯将军之言是从。”魏氏宗主魏驹拱手道。他是魏侈之孙,魏须之子(也有学者认为魏驹是魏侈之子)。
    “唯将军之言是从。”赵无恤也拱手道。
    随后,四家约齐出兵,血洗了范氏、中行氏的残余势力,并按约定将其土地、人民瓜分一空。
    不用说,身为正卿的智瑶分得最多。
    那么,晋国公室呢?
    渣渣儿都没捞着。
    晋出公在内宫暴跳如雷,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四卿笑了,智瑶笑得尤其开心。
    权力大,背景深,智慧高,能力强,口才好,还长得帅,智瑶环顾天下,天纵英才,舍我其谁?
    如此男神,不膨胀老天都不同意,否则他怎么会当众羞辱赵无恤丑而无勇呢?
    没多久,智瑶又嘲弄了韩虎。
    当时智瑶设宴招待韩虎,酒过三巡,他拿来了一副画请韩虎欣赏。画轴打开,内容是鲁国勇士卞庄子刺虎图。
    韩虎有些不悦,我名叫虎,你让我看刺虎图,这不是羞辱我吗?
    果然智瑶是要羞辱他,“瑶不才,遍读史书,列国中与您同名者,齐国有高虎,郑国有罕虎,您是第三位,呵呵……”
    韩虎的脸拉了下来,他忍着气不做声,但在一旁的韩氏家宰段规不愿意了,起身说道,“依据礼制,不直呼人名,作为君子都懂得避讳。”
    智瑶抬眼一瞄,笑嘻嘻起身,站到了段规面前。
    段规顿时满面通红,他身材矮小,跟高富帅智瑶一比,才与胸平齐。更让人难堪的是智瑶竟伸出手抚摸段规的脖颈,“竖子矮人,你懂什么?我与你家主公说话,哪里有你置喙的份儿?”
    韩虎见状,声称不胜酒力,拉上段规告辞离开。
    “叔父怎能这样呢?戏弄其君,侮辱其臣,韩氏要恨上您了,还是要早作防备呀!”韩虎离开后,智国埋怨智瑶。智国是智瑶的侄子
    “我不去伤他们就够了,他们敢来伤我?”智瑶哼了一声。
    “《周书》有云,‘怨不在大,亦不在小。’君子在小事上殷勤谨慎,才能避免大的祸患。蚊子、蚂蚁、黄蜂、蝎子不过小虫子而已,都能害人,何况是韩氏的宗主和辅臣?”智国摇头道。
    “你这就不懂了。我这么做,目的是震慑韩氏,让他们丧失伤害我的信心!”智瑶说道。
    原来,这是智瑶的一种特殊手段。
    四大家族貌合神离,有共同利益时,大家自然是同一阵营,一旦出现利益纠纷,那就是敌人了。此时,智氏已经拥有了对赵、韩、魏任何一家的压倒性优势,所以智瑶有心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取代晋宗,自立诸侯。要实现这个目标,智瑶必须彻底打垮三家势力,从实质上,从声势上,从信心上。

    

    然而智瑶还是有些担心,如果三卿串通一气,联兵一处,就棘手了,智氏虽强,还是没有把握做到以一敌三的。
    智瑶召集亲族和家臣,集思广益。
    智氏有一名家臣名叫絺疵,以见微知著而闻名,“有其他三家在,主公还不能取代晋宗。须先削弱三家势力,让他们无力反抗。不过,现今无论我们攻打任何一家,都是名不正言不顺,其他两家定要出手干预,这就比较麻烦了。”
    智瑶问,“道理都懂,可有具体办法吗?”
    “有!”絺疵说:“现今越国称霸,主公就对外宣称我们要和越国争夺霸主之位,为了让国家强大,智、韩、赵、魏四家各献出一百里土地上交公室,征收其赋税作为军费。主公可先拿出一个万户邑上交,作为示范。三家若肯遵命割地,主公就控制了这三百里地,这样一来,智氏更强,三家更弱;若三家中有谁不肯听命,主公便可假托国君之命,号令民众,起大军诛杀它!”
    为了国家霸业,目标崇高;有国君的命令,师出有名;正卿率先垂范,谁还敢拒绝?拒绝就是违抗君命,就是不为国家着想,自然要遭到讨伐!
    拔根鸡毛当令箭,手持一顶大帽子,不听话,就给你扣上,然后打到。絺疵这一手够狠。
    智瑶大喜,“好,那依您之见,该从哪一家先下手呢?”
    “智氏与韩、魏和睦,与赵氏有仇,而魏氏实力又比韩氏要强,所以应该先韩后魏,韩魏听从,赵氏就难以独持异议了。”絺疵说道。这就叫从众心理,当初孔子堕三都,也是从易处着手,有了前面的榜样,后面的一般都会从众。如果上手就戗,后面的事难办了。
    智瑶点头,先知会韩虎。
    与智氏“和睦”的韩虎会作何反应呢?
    火冒三丈!
    “智瑶这个奸贼,假借君命削弱我,真是无耻!我想发兵讨伐智氏,你们看如何?”韩虎接到命令后,把家臣全部召来了。
    “我们如果起兵相抗,那就成违逆君命了,智瑶必然以此为借口治罪我们。”段规开口了,他在宴席上遭受侮辱,恨死智瑶了,但他没有因为愤怒而丧失理智,“不如先割地给他。智瑶得到我们的土地后,就会要求魏、赵割地,魏、赵不肯听从,双方就会互相攻打,到时候,我们就可以趁机取利了!”
    “趁机取利?谁知道魏、赵两家怎么打算的?唉,我也明白,不能做出头之鸟。人穷志短呐!”韩虎重重叹了一口气,然后划出地界,亲自给智瑶送去,“身为臣子,为君分忧,为国出力,理所应当。国君之命,立即执行!”

    初见成效,智瑶笑逐颜开,又派人向魏驹传令。
    魏驹更不愿给,这都是祖宗千辛万苦打下的基业呀。“韩氏怎么就交了呢?魏韩联手,再加上赵氏,难道抗不过智瑶吗?”
    “主公应该交。”家宰任章劝道:“我们失地,就会害怕,会悲愤;智瑶得地,就会骄傲,会自大。骄傲就会轻敌,悲愤就能团结一心。以团结之众,对付轻敌之人,智氏能落得好吗?”
    魏驹在屋子里来回踱步,最后决定,交吧!
    他未必赞同任章所说,但他也不愿做露头的椽子。
    智瑶哈哈大笑,派人传令给赵无恤。
    这次下手更狠,直接给赵氏标明了索要的土地——皋狼之地。
    皋狼之地在哪里,学界没有定论。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这样说:“皋狼是西河郡之县也。”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这样说,“或云皋狼地名,在河西。”两位唐代学者都“或云”,可见在那时,皋狼之地的具体位置就已经有了争议。今天的山西省武乡县和方山县分别这样介绍自己的历史沿革,“武乡,西周时期称皋狼之地。” “方山,战国时为赵国皋狼邑,西汉时置县皋狼县。”
    但不管皋狼之地究竟是哪里,赵无恤都拒绝交割,“土地是祖上所传,无恤岂敢割让?韩氏、魏氏愿意割地是他们的事,我可不会以此来献媚智瑶!”
    司马迁认为这是因为皋狼之地意义非凡,“孟增幸于周成王,是为宅皋狼。”孟增是赵氏的先祖,皋狼之地就是他的居住地,难怪赵无恤不愿给了。但笔者认为,无论智瑶要哪块土地,赵无恤都不会给的,他可以忍受智瑶侮辱他本人,但不会割裂赵氏的任何土地,因为前者是面子问题,后者是里子问题,赵无恤可以不要面子,但绝不会失去里子。
    智瑶嘿嘿一笑,正愁没有借口呢!
    很快,韩虎魏驹接到了晋出公的命令:赵无恤不尊君命,大逆不道,现命智、韩、魏三家共同出兵,剿灭赵氏!
    使者传令完毕,又笑嘻嘻转达了智瑶的承诺:赵氏覆灭后,封地由智、韩、魏三家尽分!
    韩虎魏驹心里咚咚直跳,又暗暗庆幸:智瑶要出手了,又有一家要倒下了!幸好当初我没硬抗,否则倒霉的就是我了。也罢,且做个智瑶的跟班,人家吃肉,我喝汤吧!
    这一年,公元前455年。
    @zasini-205446 2022-10-19 19:47:35
    mark
    -----------------------------
    欢迎老师指正(*`?′*)ノ亻!
    @钢琴情人 2022-10-19 23:15:27
    写的生动,顶楼主!
    -----------------------------
    谢谢支持,请多多指正(*^▽^*)
    ~~水灌晋阳城~~

    赵氏一族又被逼到了生死关头。
    下宫之难时,赵氏一脉遭到定向剪除,仅留赵武一株独苗。之后出于平衡朝堂的目的,晋厉公扶植了赵氏,赵氏才算捱过危机,重获新生。
    家族内讧时,范氏中行氏趁火打劫,引发诸卿大战,赵氏一度被挤出朝堂。宗主赵鞅使劲浑身解数,左右腾挪,在夹缝中截取生机,最终熬过最困难时刻,击败政敌,平复内乱,为赵氏迎来了复兴。
    如今,形势已不同于往日,强横的智瑶控制朝堂,韩魏两家望风而到,智瑶绝不会让赵氏复兴的历史再度上演,他要绝杀这一刺头强族。
    赵无恤紧急召集族人和家臣,商议应对办法。
    寡不敌众,我们应该避其锋芒。家臣们一致认为。
    那大家都说说,避往何处?
    家臣甲说:“长子(即今天山西长子县)距离最近,那里的城墙高厚坚实,可以顶得住智瑶的进攻。”
    赵无恤摇头,“当年修建长子城池,耗费大量民力,死了很多人,民众会愿意为我守城吗?”
    家臣乙说:“那就去邯郸。邯郸城内粮草充实,可以长期坚守。”
    赵无恤还是摇头:“那都是搜刮民脂民膏得来的,民众心里怨恨,会愿意为我卖命吗?”
    怎么说呢,赵无恤的能力是出众的,但比起其父赵鞅,可就不在一个等级上了,赵鞅处处让利于民,而赵无恤对民众盘剥得太厉害了,以至于发生危难时没有底气。好在他是个有自知之明的人,“众位说说,晋阳如何?”
    “晋阳?晋阳路途遥远,人口也不多,可以作为依托吗?”有家臣说道。
    赵无恤有些愣神了。
    二十年前,父亲赵鞅曾在病榻之上叮嘱他,日后若晋国有变,就带领族人去晋阳避难。当时赵无恤问了同样的问题:晋阳路途遥远,人口也不多,可以作为依托吗?
    赵鞅为他讲述了尹铎的故事。
    那时,赵鞅才平息内乱,任命尹铎为晋阳大夫,并让他削减晋阳城墙的高度,以符合规制。
    临出发前,尹铎突然问道,“主公,当初董安于营建晋阳,是要它做为提供赋税的城邑,还是作为保护的屏障呢?”
    “董安于是按照保命之所营造的。”
    “哦。臣知道了。”
    过了段时间,赵鞅到晋阳巡视,还未入城,就怒火中烧,因为他看到晋阳的城墙不仅没有消减,反而增高了许多。要知道春秋末期,权力下移严重,无论国君对世卿,还是世卿对家臣的掌控力都严重缩水,臣属们纷纷营造超乎规格的城邑,盘踞其中,以对抗君主,典型例子就是鲁国的三都。
    赵鞅眼神中已透出杀机。
    这时,有位家臣看出了端倪,“主公,尹铎没听您的话,恰是对您的忠心。他曾说‘思乐而善,思忧而惧,人之道也’,晋阳是赵氏的保命之所,高筑城墙保持警惕,防备万一,这不是坏事呀。”
    赵鞅面色稍缓,进入晋阳城后,又见尹铎没有丝毫拥兵自重的意图,这才平复了心情。
    待尹铎汇报工作完毕,赵鞅更是转嗔为喜,原来尹铎做了很多“好事”,比如瞒报晋阳人口总数(损其户数)。这个数据是要上报给晋国公室的,是征收赋税的依据,人数报得少,相应地就减少了交税的金额,减轻了民众的负担。而且,尹铎对民众宣称,这都是宗主的意思,因此晋阳民众无不对赵鞅感恩戴德,愿意为赵鞅赴汤蹈火。
    所以,面对赵无恤的疑惑,赵鞅的回答是:“你不要担心晋阳的户口少,那是尹铎故意少报的,也不要担心晋阳路途遥远,只管投奔那里!”
    如今赵氏遭遇危机,赵无恤又想起了父亲的嘱托。
    “主公。”张孟谈开口了,“晋阳城是董安于修筑的,又有尹铎经营于斯,城池坚固,民众同心,可以避难。”
    张孟谈是赵无恤的首席谋士,也是赵无恤最信任的人。
    张氏是晋国大夫阶层中的望族,晋悼公时期担任中军候奄的张老,晋平公时期上演标准化致师的张骼,都是张氏一族的俊杰。但在晋国这个倾轧严重的国度,那么多的世卿强族都倒下了,大夫家族的处境就可想而知了,史料缺乏晋国张氏后续的记载,但参考祁氏、羊舌氏的结局,推测张氏也难逃被吞噬的命运,其后裔要么出奔他国,要么投奔卿族,做人家的家臣。像汉初名相张良祖上那一支系,就投奔了韩氏,有“五世相韩”之美誉;而张孟谈这一支系,则投奔了赵氏。
    赵无恤回过神来,他不再犹豫,传令家众即刻前往晋阳。

    晋阳的民众已经在尹铎的带领下出城迎接了,赵无恤进城之后,见工事坚固,存储的物资也极其丰富,心下稍安。
    不过,当看到武器时,赵无恤又开始担忧了。这里的武器也太破旧了,戈戟钝敝,尤其是箭矢的数量竟不到千支,“守城之器,莫过于弓箭,这么点箭矢,怎么守城?”
    “主公莫急,当年董安于修筑宫墙,都是用荻蒿楛楚(皆是比较坚韧的植物)作墙壁,拆下来可做箭杆。他还用精铜为柱子,卸下来可以铸成为箭镞兵刃。”尹铎说道。
    赵无恤赶紧命人拆墙,果真如此。
    此后数天,晋阳城内热火朝天,一批批的箭矢戈矛制作了出来。
    “治国要贤臣呀。我赵氏有了董安于,就有了兵刃;有了尹铎,就得了民心,真是上天佑我呀!”赵无恤对天遥拜。
    其实赵无恤还应该感谢父亲赵鞅,这位前任宗主用他的智慧远见和博大胸怀为赵氏打造了一套金钟罩铁布衫!
    再说智瑶,得知赵无恤逃到了晋阳,就率智韩魏联军一路紧追,然后分作三大营,互为联络,将晋阳城团团围住。
    晋阳民众闻讯纷纷请战。
    “敌众我寡,不宜出战。现在最好是坚守不出,静侯其变。韩魏两家与我们并无仇怨,之所以出兵,都是被智瑶胁迫,而且两家因为割地,还会怨恨智瑶。因此时间一久,三家就会互相猜疑,我们就有机可乘了。”张孟谈分析道。
    赵无恤于是安抚民众,告知大家,现在最好的办法还是坚守,另外严加巡逻,敌军若要攻城,就用强弓利箭往下招呼。
    晋阳城高坚固,又舍得放箭,智韩魏联军强攻了三个月,死伤不少人,未有进展,于是改变策略,围城慢攻。赵氏也不主动出击。双方就这样大对峙,小攻防,僵持不下。
    时间进入公元前453年,春天,双方还在僵持。
    晋阳粮草充沛,足以支持赵氏守城。可又无法速胜,智瑶围着晋阳城转了几圈,实在找不出破绽,心情郁闷至极。
    也罢,去爬爬山,散散心吧!智瑶在随从们的陪同下登上晋阳城外的龙山。
    脱离凡尘俗务,临近自然,看山花野草,是一种赏心悦目的惬意。一步步登上山顶,极目远眺,一览众山小,是一种征服的成就感。看那一道道泉水从山中穿出,煞是可爱,智瑶的烦恼似乎也顺着泉水流走了。
    “主公您看,那块大石头像不像一个大瓮?”一名随从为智瑶当起了导游,“所以这里的人都叫龙山为悬瓮山。大名鼎鼎的晋水就从此山发源,一路向东,最后和汾水汇合。”
    智瑶顺着亲信手指的方向看去,忽然心念一动,“晋水离晋阳有多远?”
    “距晋阳西门约莫十里地吧。”
    智瑶于是手搭凉棚远望,看晋水向东北而去,正绕着晋阳城,依稀还能看见城内炊烟飘动。
    “我有破城之计了!”智瑶拍一下脑袋,大叫一声,“立即驱车回营,召请韩虎、魏驹。”
    联军大营,智瑶指着地图,捻须微笑,“我的计策就是——引水灌城!”
    “引水灌城?”韩虎看了一眼地图,“晋水东流,而晋阳城在西面,这怎么引水呀?”
    “晋水发源于龙山,若是我们在山北高阜挖掘大渠,然后修筑堤坝拦截晋水,水流受阻,就会汇入大渠。如今春汛也要到了,山水集聚,等水量集够,我们开堤放水,灌了晋阳城,让赵氏族人都变成鱼虾蟹蚌!”
    “将军好计策!”韩虎魏驹对视一眼,同声赞道。
    于是智瑶下令,韩虎把守东路,魏驹把守南路,智氏屯兵龙山,兼守西北二路,另外各选人手开渠筑堤。联军将士备上锹钎,在晋水之北开挖大渠,然后筑堤坝将龙山泉流拦断,泉水无处奔流,都向北折返,汇入大渠。
    一月之后,果然下起了春雨,山水骤涨,渠中积水与堤坝齐平。智瑶命人掘开南堤,囤积的大水喷涌而出,直冲晋阳而来。
    这下晋阳全被泡了,一夜之间,满城都是受灾群众。只听城外水声淙淙,望去如江湖一般。好在晋阳城基坚牢,虽然被水浸了,却没有剥脱坍塌,但民房就不行了,坍塌淹没者不计其数。更可怕的是粮草被浸泡了,开始腐烂变质;干柴被浸泡了,无法生火做饭。百姓们没有办法,就跑到高处搭建临时住所,用树枝做支架,悬挂瓦罐,煮野菜充饥。
    大灾之后必有大疫,大疫之后有大乱。晋阳城真正的生死考验才刚刚开始。
    虽然城中建有宫室高台,赵无恤也不敢自居,和张孟谈乘着竹筏四处巡视,安抚民众。他甚至抬出了霍太山神,以稳定民心。
    霍太山,也称霍泰山、太岳山,是山西省中部的一座著名山脉。据《史记?赵世家》记载,霍太山神多次显圣,拯救赵氏一族。公元前597年,晋景公久病不愈,霍太山神示灵于卜辞,遂使赵氏复兴;公元前506年,霍太山神给赵鞅托梦,之后又派神使为赵鞅解梦。这一次晋阳被淹,霍太山神又显圣了。
    赵无恤有个随从名叫原过,在来晋阳的路上,遇到了三位只能看到上半身的人(自带以上可见,自带以下不可见),取出两节竹筒,让他转交赵无恤。赵无恤拿到竹筒后,打开来看,里面是红色的书信,上书道,“赵无恤,我们是霍太山山阳侯派下的天使,将帮助你消灭智氏。”
    神明之说虚幻缥缈,但却给了民众希望。民众也没有因为这场水灾而放弃晋阳,反而更加同心戮力了。因为在民众心中,晋阳就是自己的幸福家园,守住了晋阳,就守住了自己的幸福,守住了未来的好日子。
    这就是民心!
    “今日,我算是知道尹铎的功劳了!”赵无恤说道。
    可洪水不退,若春汛再来,山水又涨,民众又能坚持多久呢?
    难道赵氏基业真要毁于我手吗?赵无恤的眉头揪做一团。唉,我还是不够忍耐,过早地与智瑶摊牌了!

    ~~反水啦~~

    看主公一筹莫展,民众不知所措,张孟谈心急如焚。谁能想到,智瑶竟有如此奇招?
    此时此刻,只能以奇对奇了,张孟谈请求道,“请主公允许臣出城。”
    “先生何意?”
    “臣要说服韩魏两家,反攻智瑶!”
    “这……”赵无恤沉吟片刻,缓缓点头。
    智氏强悍,韩魏赵三家互为制约,也互为依靠,若赵氏覆灭,韩魏两家也难免有唇亡齿寒兔死狐悲的警惕。
    但紧接着,赵无恤又摇头了。
    韩虎魏驹行事谨慎,智瑶索要土地,他们二话不说就双手奉上。晋阳坚挺时,他们都站在智瑶一方,如今晋阳危在旦夕,他们又怎么可能会被策反呢?
    “主公,这是眼下唯一的希望了!”张孟谈加重了语气。
    “唉!”赵无恤握紧了拳头,只能死马当活马医了,“先生,现在兵围水困,您万事小心呀!”
    “主公不必忧虑,但令将士们多造船筏,多备兵器。倘若上天怜悯,臣策反成功,智瑶的脑袋指日可取!”张孟谈俯身拜倒。
    赵无恤也拜倒在地。上神保佑,历代祖先保佑,赵氏不灭!

    其实张孟谈也是忐忑不安,韩虎魏驹献地未必甘心,追随从兵也是迫于压力,但要游说他们,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存亡之际,生死只在一线间,也许刚一进营,就被他们拘捕起来送到智瑶那里,反而加速赵氏的灭亡。所以,张孟谈必须拿捏分寸恰到好处,正挠在他们内心最敏感的地方。
    换上智氏的军服,张孟谈趁夜色从晋阳东门缒城而出,直奔韩氏营寨,以智瑶使者名义求见韩虎。
    韩虎一见来人,差点叫出声来,这不是张孟谈吗?
    “正是小臣。”张孟谈深施一礼。“我家主公被围困一年有余,危在旦夕之间,恐怕身死家灭,无人知晓他的内心,所以特遣小臣假扮智氏使者,求见将军,有言相告。将军容小臣进言,则小臣敢开口。如将军不许,小臣请死于将军面前!”
    韩虎微微一笑,“先生,请说吧。”
    “昔年间,晋国六卿和睦,共同执掌朝政。后来,范氏、中行氏不得众心,自取灭亡,所以晋国只存智、韩、魏、赵四家,以智氏最强。智伯假公济私,索要赵氏皋狼之地,那是祖辈传下的土地呀,我主公不忍割让,因此得罪了智伯。他自恃强大,要攻灭赵氏,可若赵氏亡了,下一个会是谁呢?不是魏氏,就是将军您的家族呀!”
    韩虎沉默。
    于是张孟谈继续说下去,“现今,您与魏氏追随智伯攻赵,是指望城破之日,就能够瓜分赵氏的土地。可您想过没,您和魏氏也曾割让百里之地献给智伯,那可是您祖上传下的土地呀,智伯都能垂涎强夺,您相信他会分给您赵氏的土地吗?赵氏灭亡了,则智氏更强,您又凭什么与他相争吗?退一万步讲,就算今日您分得赵地,就能保证他日智氏不会再对您提出非礼要求吗?请将军慎思!”
    张孟谈说完许久,韩虎才开口,但却是一副轻描淡写的样子,“那么,先生以为我该怎么做?”
    张孟谈悬着的心瞬间回到了肚子里,他已经完全肯定,尽管韩虎表现得神色自若,可内心却非常紧张,韩虎不相信智瑶,更担忧韩氏的未来。自己的一番话已经击中了韩虎的内心,智瑶图谋韩氏的土地,还让韩虎欣赏《卞庄子刺虎图》,这些威胁屈辱一直在韩虎的心中,挥之不去。
    这正是张孟谈选择将韩氏作为首位攻克对象的原因。
    “与我主公言和,反攻智伯,功成之日,韩、魏、赵三家均分智氏之地!智氏的土地远多于赵氏,将军又能除了异日之患。三家实力相当,同心同德,世代友好,互为唇齿!”张孟谈说道。
    其实对韩虎而言,张孟谈的办法和智瑶一样,都是联合起来瓜分别人,区别就在于敌我关系的转变。
    那么,韩虎更喜欢与谁合作呢?
    都不喜欢。
    智瑶嚣张跋扈,咄咄逼人,赵无恤阴险腹黑,工于算计,两人都是枭雄,都让韩虎感到厌恶,感到害怕。
    但正如张孟谈所言,智氏太强大了,假如赵氏覆灭,智瑶会像他承诺的那样与韩魏平分赵氏土地吗?只怕很难,而且智氏极有可能会调转矛头,继续图谋韩魏两家。如果帮助赵无恤对付智瑶呢?赵无恤虽然阴险,但毕竟其实力比韩、魏强得有限,难以独吞胜利果实。
    不过韩虎一向谨慎,他没有马上答复,而是要张孟谈先回晋阳,“先生所言似乎有些道理。这样吧,我与魏叔商议一下,先生且回去,三日之后再来听取回复。”
    张孟谈哪里肯走,他坚定道:“小臣能来到此处,九死一生,军中耳目众多,难保不会泄密。小臣愿留下三日,等候君命。”
    韩虎于是安置张孟谈住下,然后召见段规,把这事告诉他。
    “臣之前曾说过‘趁机取利’,看来时机已到。”段规很兴奋,“臣自请作为使者,去说服魏叔,促成韩赵魏三家联合,对付智瑶。”
    好,韩虎也提劲了。
    不过,魏驹对此事反应淡漠,他听段规说完,摇头了。智氏太强大了,恐怕缚虎不成,反为猛虎所伤。
    段规劝道,“智瑶骄横,早晚不能相容,与其悔于以后,不如断于今日!赵氏亡了,魏氏、韩氏还能存留吗?”
    魏驹沉吟许久,还是摇头,“韩伯的意思我已经明白,只是此事还需要慎思,不可造次。先生可以回去复命了。”
    段规悻悻然告退。
    魏驹这么一慎思,韩虎也犹豫了。
    是呀,虽然张孟谈说的都是实际问题,也非常客观,但人都是有侥幸心理的,对于此时的韩魏两家来说,放弃眼前瓜分赵氏的可能利益,而去冒大风险计划未来,可有违人性的。
    张孟谈的策反工作失败了!
    此时,智瑶已经准备收网了,他邀请韩虎魏驹饮酒,然后约齐驾车登龙山,观赏晋阳的末日。
    韩虎魏驹很明智,魏驹自请担任御者,韩虎则做了骖乘。智瑶居中而立,自然是非常受用。
    “我们晋国表里山河,汾水、浍水、晋水、绛水都可称为大川大河。”智瑶遥指晋阳,哈哈大笑,“但依我看,水不仅不能作为天堑、作为依靠,反而会使人加速灭亡!哈哈哈哈……”
    智瑶确实有理由骄傲,晋阳固若金汤,大军围困一年有余都无法拿下,而他利用大水把赵氏逼入绝境,这就叫“善用万物”。非聪明智慧者,不能为也。
    观赏结束,韩虎魏驹告退,智瑶还沉浸在得意之中,絺疵急急赶了上来,“主公,您刚才都在说些什么呀?韩、魏两家要反叛我们了!”
    “先生为何这么说?”智瑶奇道。
    絺疵说:“我是从他们的脸色上看出来的。主公曾与两家有约在先,灭赵之后,三家平分其地,如今晋阳城旦暮必破,赵氏眼看就要覆灭,韩魏两家却没有一点欣喜,反而面露忧虑,恐怕他们已经心生反叛之意。”
    智瑶笑了,“我与两家合作得非常愉快,先生多虑了吧?”
    “主公说江河不能作为依靠,反而容易加速灭亡。可曾想过,既然晋水可以灌了晋阳,那汾水就可以灌魏氏的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绛水就可以灌了韩氏的平阳(今山西临汾县西南)。您没注意吗,听了这话,魏叔偷偷用肘顶了顶韩伯,韩伯也偷偷踩了魏叔的脚!”
    曾国藩有句名言,“天下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天下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聪明人大多自傲,轻视别人,以为别人都不如自己,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有多聪明,就像智瑶一样。水灌晋阳是他的得意之作,他不解释其中的精髓,就不足以证明他的聪明。
    但你让韩虎魏驹怎么想?
    如果智瑶不说,这两人还真未必没往深处想,或许认为水灌晋阳只是一次偶然事件而已。但聪明的智瑶这么一进行战术总结,性质就完全不一样了,韩虎魏驹已经看到自己将和赵氏一样,成为鱼虾蟹蚌。
    本来犹豫不决的韩虎魏驹现在不敢再有任何犹豫了,立即和张孟谈达成秘密协议!
    智瑶这个聪明人,就这样聪明地把自己给出卖了。
    而且,他还出卖了絺疵。
    @ty_王永东1 2022-10-25 15:08:06
    这个要大力支持,李兄分析有理有趣!
    -----------------------------
    谢谢兄台,请多多指正!

    因为吃了智瑶的宴席,礼当答谢,韩虎魏驹于第二天设宴邀请智瑶。
    智瑶一上来就语出惊人,“瑶天性直率,心中藏不住话。昨日有人告诉我,说二位有倒戈之心,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韩虎魏驹顿时脊背发凉,汗毛都竖起来了,但他们马上保持了镇定,齐声反问:“将军相信吗?”
    智瑶一笑,“我如果相信,又怎会当面询问两位呢?”
    韩虎魏驹大松一口气,韩虎说:“听说赵氏大出贿赂,想离间我们,好逃脱围困。这一定是谗臣接受了赵氏的贿赂而炮制的谣言!”
    魏驹也说:“韩伯说的极是,只是这谣言也太过拙劣了。现在晋阳城破只在旦夕之间,谁又会舍弃即将到手的好处,而去冒杀身灭族的危险呢?”
    智瑶绷着脸,微眯眼睛,目光从韩虎脸上扫到魏驹脸上,然后换上笑脸,“我就知道二位不会有异心,这都是絺疵在疑神疑鬼。”
    原来是絺疵!韩虎装作生气道:“将军今日虽不相信,但只怕早晚还会有人来进谗言,使我二人的忠心受到怀疑!”
    智瑶一笑,举起酒爵,以酒洒地,“以后谁再相互猜忌疑心,有如此酒!”
    韩虎魏驹赶紧也起誓,然后拱手称谢。
    三人哈哈大笑,酒席中一片欢乐祥和。
    酒席散后,絺疵来了,“主公,为什么将臣的话告诉韩虎魏驹?”
    “先生是怎么知道的?”智瑶惊异道。
    “臣刚才在营门外遇上他们,他们看了臣一眼,然后急急离去了。他们定是以为臣已经探到他们的虚实,心里有鬼,所以才急急逃走。”
    智瑶抚掌大笑,“我这么做是为了敲打他们,以免在最后关头出了差错。先生勿怪。”
    “臣不敢,臣担心的是……”絺疵急道。
    可他话还没说完,就被智瑶打断了,“我已经与他们酹酒盟誓,互不猜疑,先生,您就不要多虑了!”
    絺疵不再言语了,他收拾了行装,带着家人去了齐国。
    “智氏要完了!”临走时,絺疵神色黯然。

    絺疵的两次进谏都没有引起智瑶的重视,但是,智瑶还有机会,因为他的叔叔智果也察觉出了异样。
    “韩氏魏氏恐怕要背叛!”智果紧急会见智瑶。
    “叔父何出此言?”
    “我在营门外看见张孟谈了,他的表情很嘚瑟,举止很傲慢(其志矜,其行高)。”
    这能代表什么?智瑶非常自信,“不会,我与韩虎魏驹已经约定,攻下赵氏之后,三分其地。您太多虑了。”
    “还是谨慎些好。我去拜会韩虎魏驹,探探两人的心思。”
    “就依叔父。”
    过了半晌,智果回来了,“那两人的神色不对,他们的心思变了,一定是背叛了我们。你听我的,现在立即杀掉他们,以绝后患!”
    智瑶一听,眉头微皱。显然智果这个建议不靠谱,还没搞定赵氏,就向韩魏开战,这纯属自乱阵脚。再说,智瑶一向自负聪明,算无遗策,智果说话的口气又太过激烈,让智瑶感到智商受到了侮辱,“他们的军队驻扎晋阳一年了,一朝行动,即能得利,哪会有别的企图?叔父不要再提此事了。”
    智果想了一下,又说:“如果不杀,那就只能拉拢他们。”
    “何意?”
    “魏驹最信任的谋士是赵葭,韩虎最信任的谋士是段规,此二人都有改变主君的能力。我们可以与他们约定,灭了赵氏之后,给他们每人万户的封赏。这样,能保住韩虎魏驹不会变心,我们也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土地!”
    万户封赏?这简直要了智瑶的命,“灭赵之后,三分其地,如果再给这两个人万户的封赏,那我们智氏得到的土地就太少了。这不行!叔父,您累了一天,早些洗洗睡觉吧。”
    “你……”智果被噎得满面通红,愤愤离去。
    絺疵、智果称得上见微知著了,可惜没遇到从善如流的主公。
    能够见微知著的还有张孟谈,他和韩虎魏驹和谈成功,不免面露得色,没想到出营门时遇到智果。这下坏了,张孟谈大惊失色,急忙赶回去见赵无恤,“我在营门外被智果看到了,恐怕他怀疑我了,我们得尽快动手,以免夜长梦多。”
    赵无恤也巴不得早日动手,于是和韩虎魏驹通讯:智瑶不死,三家必亡!
    那么,如何将之置于死地呢?
    “智氏人多势众,实力强劲,即使三家联手与之正面交锋,亦难免陷入持久战中。伤敌一千,自损八百,这可不是好办法。还是得智取。”张孟谈说道,“智瑶水灌晋阳,我们就依葫芦画瓢,掘开西堤,让洪水朝着智氏大营灌去。”
    好计策!
    这个任务就交给韩魏两家,赵无恤则在晋阳城中束甲利兵,等待出击!
    夜半时分,韩魏士兵悄然出动,他们径至河堤,杀掉了看守堤坝的智氏兵卒,然后战斗队改工程队,在西堤掘出几个口子。浑浊的水流了出来,越流越急,越流越快,越流越大,很快口子被完全撕裂,大水朝着西方奔腾而去!
    “反水”一词就是源于此处,意思是反叛、倒戈、背弃盟约、投靠对手,其发明权归韩虎魏驹所共有。

    智氏大营一片惊乱。
    智瑶从美梦中惊醒,赶紧下榻,却踩了一脚的水。
    这巡视河堤的人都干什么吃的,竟然发生这样的事故!他急忙传令,快去河堤查看,堵塞堤漏!
    怎么水越来越大了,顷刻间就没过腰际?智瑶惊慌了,也隐隐觉出了不对劲。
    好在智国率水军赶到,将智瑶接上小船。回头再看本营,已是波涛滚滚,营垒俱陷,军粮器械,飘荡一空,到处可见在水中拼命挣扎的智氏士兵。
    我苦心经营的军队呀,快去搭救他们!智瑶痛心疾首,都要哭了。
    比洪水更可怕的还在后面。
    一声鼓响划破夜空,接着百鼓齐鸣,韩魏军队驾着小船趁水势杀来。与此同时,晋阳城门大开,被围困已久的军民划着竹筏冲了出来,尽情地挥别一年的压抑,尽情地呼吸自由的空气,尽情地发泄集聚的愤怒,尽情地报复眼前的仇敌。
    强大的智氏军队就这样被一点点吞噬!
    韩魏叛我,韩魏叛我呀!智瑶真的哭了。
    智国护着智瑶,左冲右突。
    然而一切都晚了,赵氏军队已经追上。
    智国战死。
    智瑶被生擒,押到了赵无恤的面前。
    真是造化弄人,执政二十年,威服二十年,眼看大功告成,却不想一夜之间,乾坤颠倒。
    丑陋粗鄙的赵无恤怎么就成了胜利者?智瑶至死也不明白。
    大概是因为我能忍受羞辱吧!当年面对智瑶的耻笑,赵无恤翻翻眼皮,似笑非笑说道。
    你可恶心死我吧!当时的智瑶一脸鄙夷。
    赵无恤对智瑶的恶心才刚刚开始。
    他亲手砍下了智瑶的脑袋,用其颅顶骨制作了一个酒器。
    他把当年所受的侮辱加倍还给了对方!

    @tt_shiyu 2022-10-26 19:19:23
    翘腿兹泡尿。。。说明我来过。。。
    火钳留名
    -----------------------------
    (*^▽^*)
    此时正值暮春,如同这个季节一样,赵氏在继下宫之难、家族内乱之后,第三次获得新生,春意盎然。
    这却是智氏的末日,不可一世的宗主死了,不可一世的家族遭到清算,族人以叛逆之罪惨遭屠戮。
    智瑶的兄长智宵死于晋阳之战。
    智瑶的长子智颜流亡郑国。
    智瑶的次子智开据守封邑,坚持抵抗一年有余,最终不支,率邑人逃亡秦国,被秦厉共公接纳。
    智宵的次子智宽依靠自家封邑抵抗了整整五年,到公元前448年,独木难支,也不得不带着邑人逃亡秦国。
    在主力被歼的情况下还能坚持数年,智氏一族的实力可见一斑。
    可就是这样一个强族,在即将登顶的时候骤然跌落,个中缘由令人深思。
    智瑶不是没有机会,事实上,他太有机会了。历史上有太多“一强凌众弱”的情况,结局基本都是众弱消亡,一强独霸,其关键点在于防范众弱形成攻守同盟。战国中后期,我们将看到这种战略的精彩演绎,那才是历史的常态。而智瑶恰恰在这个关键点上犯了错误,他傲慢无礼,嚣张跋扈,咄咄逼人,硬生生把盟友逼成了对手,遭遇众弱掀翻一强的极限反杀,倒在了新时代的前夜。
    智瑶失去了“代晋”的机缘,还在后世留下了贪婪的恶名。
    “知伯身死,国亡地分,为天下笑,此贪欲无厌也。”
    ——《战国策》

    前文中说过,智果曾夸奖智瑶有五大优点。
    这是事实,但不是全部的事实。事实是,智果的话还有后半段。
    当时,智申要立智瑶为宗子,征求智果的意见。
    “立瑶不如立宵。”智果更认可大侄子智宵。
    智申说,“宵虽然是长子,但他刚愎凶狠呀。”
    “宵的凶狠在表面,可瑶的凶狠在心里。表面凶狠并不要紧,内心凶狠可是要败坏家业的。”智果列举了智瑶的五大优点,最后说道,“瑶有五种过人之处,可也有一样及不上别人,那就是不仁爱。用五种过人之处欺凌别人,而不行仁义,那么谁敢与他交好?如果真的立瑶为继承人,智氏恐将灭亡。”
    智果这话大有含义。
    是的,智瑶非常优秀,但这种优秀让他自负,让他藐视他人,听不进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习惯按照自己的意愿达成目的,也就是智果所说的“不仁爱”。这种性格的人笼络不住盟友,容易遭到反击,容易为家族带来灾祸。
    当然了,这些话智申没有听进去,哪个父亲不喜欢聪明能干的儿子?仁爱,这都什么年头了,谁还讲仁爱?
    智瑶做了宗主后,智果就到太史那里,和智氏分族,别出辅氏,因此一些史书称智果为辅果。等到赵韩魏三家围剿智氏时,智果的家族因为别出辅氏而得以保全。
    “智果别族于太史为辅氏。及智氏之亡也,唯辅果在。”
    ——《国语》
    ~~士为知己者死~~

    树倒猢狲散,智氏完了,依附的家臣也纷纷转投他国。
    但有一个人不肯走。
    他叫豫让。
    因为祖父毕阳是有名的侠士,豫让自小耳濡目染,极富侠士精神。成年之后,豫让先后在范氏、中行氏家中做门客,未受重用,后来转投到智瑶门下。
    智瑶为人高傲,但欣赏君子、侠士,因此豫让得到了器重。晋阳之战中,豫让为智瑶奔走效命,未料智瑶兵败身死,头骨也被制成了酒器,豫让逃到了山中,他恨自己没能保护智瑶,更恨赵无恤对智瑶的侮辱,“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智伯是最了解我、器重我的人,我要刺杀赵无恤为智伯复仇,那样便于心无愧了!”
    可作为流亡者,想要杀死位高权重的赵无恤,谈何容易?
    别的不说,接近赵无恤就是一件难事。
    但豫让不会退缩的。

    他更名换姓,扮成受刑致残的人(刑余之人),穿着破烂的衣服,成功地混入赵氏府邸,充当杂役,具体工作是扫厕所。
    这是一份脏活,但对豫让来讲,却是最好的工作,因为能够近距离接触赵无恤——人总得上厕所吧!
    豫让等到了机会,这一天,他正在打扫厕所,赵无恤要如厕。
    听着赵无恤的脚步声越来越近,豫让伸手入怀,握住了打磨已久的匕首,受死吧!
    可就在踏入厕所门那一刻,赵无恤停住了脚步。可能是第六感发达,也许是长期以来形成的谨慎,或者是因为豫让的行迹不够自然,露出了破绽,赵无恤忽然示意侍卫,入厕搜查。
    豫让暴露了,侍卫抓住了他,从他的怀中搜出了那把匕首。
    “你身怀利器,是要刺杀我吧?你是谁?”赵无恤道。
    “我是智伯的门客,名叫豫让,我要为智伯报仇!”豫让毫不隐瞒。
    侍卫门一听,拔剑就要结果豫让。赵无恤阻止了,“智瑶已经死了,此人还要为他刺杀于我,一定是天下最有气节的义士。放他走吧,以后我小心躲开就是了。”
    赵无恤这么做,是一种自信,自信豫让不会得到靠近自己的机会,也是一种表态,让手下看看,对待主公就要像豫让这样忠心不二。
    “我放你走,我们的冤仇能释否?”豫让离开时,赵无恤又叫住了他,问道。
    “释放是君主的私恩,报仇是臣子的大义!”豫让这样回答。
    “他不会放弃的,以后我们要小心了!”豫让离开后,赵无恤对手下说道。

    
    @u_112742749 2022-10-27 11:47:44
    写的好!开头一个故事马上把人眼球抓住了,难得看到这么对味的帖子,为此我特意下了个天涯的app,准备在手机上经常看看,楼主威武
    -----------------------------
    谢谢支持(*^▽^*)
    豫让的确不会放弃,但他知道,经此变故,要想再接近赵无恤更难了,因为赵氏侍卫都认识自己了。
    所以豫让决定改变自己的容貌。
    这要搁现在,找家整形医院,削骨隆鼻垫下巴,保准没人能认得,可当时没这脱胎换骨的技术,此路不通。
    不过,要想让人认不出,不一定非要整容,毁容也可以。
    豫刮掉了眉毛、胡子,又往身上涂漆,就像生了癞病一样。然后他沿街乞讨,果然没有人认出他。豫让又跑到自家门口乞讨,妻子听到声音开门来看,也没认出豫让,“真是奇怪,这个乞丐的声音怎么这么像我的丈夫呢?”
    妻子都没认出来,豫让的伪装够成功了,但他认为还不够,因为声音也会暴露一个人的身份。于是他又做了一个残忍的决定,吞下火炭,灼烧自己的喉咙,把声音弄得嘶哑。
    这次再去家门口乞讨,连妻子也听不出来了。
    有位朋友知道豫让的心志,在街上看到这个乞者举止异常,怀疑是豫让,但凑上去端详,却不敢相认,因为眼前这人面目全非。
    “你是豫让?”朋友试着问道。
    “是。”豫让的声音嘶哑难听。
    “您的报仇之心真是坚决呀!”朋友流泪了,把豫让拉到家中,“可是,何必要走这条艰难的路呢?您是一位志士,却不够明智,因为凭您的才干,如果去侍奉赵无恤,必然会得到他的信赖,待到那时,再实现您的复仇计划,不是更容易吗?”
    豫让摇头,“您这么说,就是为了故交而去打新友,为了旧主而去杀新君,这是败坏君臣大义的做法。我刺杀赵无恤,只为阐明君臣大义,并不在乎报仇是否顺利。委身做人家的臣子,却又在暗中计划刺杀人家,这就等于是对君主有二心了。我选择了一条艰难的路,无怨无悔!”
    春秋与战国,赫然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气质。看那智瑶水灌晋阳,何曾顾及百姓的生死?至于赵无恤将对手的脑壳做成酒器,更是君子所厌弃的行为。没办法,这就是战国的特色,崇尚功利主义,无所不用其极。然而,豫让这个小人物,却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即使功利的时代,依然有人默默践行着春秋的礼仪,坚守着贵族的法则。
    豫让说完深施一礼,匆匆离去,消失在茫茫人海,没有人认出他来,也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不过,赵无恤知道,豫让一定潜伏在哪个角落,等待着机会。
    晋阳解围后,赵韩魏三家收兵一处,将各路坝闸尽数拆毁,河水恢复流通,归于晋川,晋阳城中的洪水渐渐退去。赵无恤又命人在智瑶挖开的沟渠上建桥,取名赤桥。赤为火,水火相克,这也是赵无恤对经历的一种诅咒吧。
    这一天,赵无恤视察赤桥,车子刚到桥边,马匹忽然惊叫起来。
    一定是马匹预感到了危险!第六感异常敏锐的赵无恤立即想到一个人,“豫让,一定是豫让藏在附近!所有侍卫即刻戒严搜索!”
    不一会儿,侍卫们在桥下抓住了一名乞丐,搜出了他怀中的匕首。乞丐模样邋遢,难以辨认,可那柄匕首却证明,他就是豫让!
    的确,他是豫让,他知道赤桥的意义,赵无恤早晚要来视察,于是他先期抵达这里,埋伏在桥下。
    他衣裳褴褛,披头散发,自然不会引起任何人的疑心,但马匹感到了他的杀气。
    豫让又失败了,被押到赵无恤的面前。
    “豫让,你太过分了!”赵无恤大声责备道,“以前你曾做过范吉射和中行寅的门客,两家都亡于智瑶之手,你非但没有为他们复仇,反倒委身做了智瑶的家臣!如今智瑶死了,你却如此卖命地为他报仇,你就是这样忠君的吗?”
    “君臣以义合!君待臣如手足,则臣待君如腹心;君待臣如犬马,则臣待君如路人。”豫让挺起胸膛,“范氏、中行氏都把我当作普通门客,所以我也像对待普通人那样回报他们。智伯以国士待我,所以我也像国士那样报答他!”
    赵无恤嗟叹不已,“唉,豫让啊,你为智伯报仇,已经成为忠臣义士了。而我对你也算是仁至义尽了。你好好想想吧,我不能再释放你了!”
    豫让拱手,“明主不掩人之美,忠臣有死名之义,您已经宽恕过我一次,天下人都因此而赞扬您。今天我到这里行刺,理应伏法受诛。只是,我有一个请求,希望能借用您的衣服刺上几下。如果能得您的准许,我死而无憾!”
    豫让声音嘶哑,然震人心魄。
    眼前这人自毁形容,吞炭变声,别离家人,只为报答旧主的知遇之恩。智瑶能得到这样的志士,何其幸哉!赵无恤叹了口气,解下锦袍,让人交给豫让。
    豫让握住匕首,怒目而视,对着锦袍刺去,就向对着赵无恤一样。
    一下,两下,三下,豫让仰天长啸,“我已经报答智伯了!”
    然后他调转匕首,自刎而死。
    刺客做到豫让这样,何其失败!
    刺客做到豫让这样,何其成功!
    赵无恤感慨豫让的忠义,命人将其厚葬,晋国的志士为他涕泣哀悼,每每有人路过赤桥,就会说,看,那就是侠士豫让自刎的地方。时间久了,人们便称赤桥为“豫让桥”。
    司马迁将豫让的故事收入《刺客列传》,和曹沫、专诸、聂政、荆轲并立,赞他们“是千载之下,仍凛凛有生气”。但是,豫让不同于其余四位:曹沫本是将军,为国家而劫持齐桓公,干出了刺客的事;而专诸及后文中要出场的聂政和荆轲则是受人所托,带着任务行刺的。豫让呢?智瑶没有安排他这么做,他完全可以不用这么做,可他依然选择这么做。
    只因为,君臣大义。
    只因为,士为知己者死。
    ***分家是个技术活***

    一部春秋史,半部属晋国。
    而晋国的辉煌,大半是由卿族创造的。
    晋国的卿族内理朝政,外管军事,长逝次补,集体世袭,轮流执政,所以称为世卿。
    笔者做过统计,从晋文公创立三军六卿制到智氏覆灭,晋国世卿更立十代,共有七十二人,除了臾骈、箕郑父和屠击这三人,余下六十九人全部出自十一个家族: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栾氏、士(范)氏、荀(中行)氏、智氏、韩氏、赵氏、魏氏。
    历经百余年激烈竞争,一个个显赫的家族被淘汰出局,到此时只剩下了赵韩魏三家。
    依着既往的强大惯性,这三家不斗个你死我活,不打个鱼死网破,那就不是晋国世卿了。
    但没想到,三家竟偃旗息鼓了!
    因为他们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就是瓜分智氏——我们也可以说是瓜分晋国。

    晋国初建时,领土仅限于今天山西南部的汾水流域,经过数百年的扩张,最终形成了覆盖今天山西全部、河北大部,西到黄河西岸,据崤山,西北最远达到汝水之滨,南部囊括河南北部的广袤疆域,控天下之脊,依山带河,其间领土或富饶,或险峻,实在是一等一的地缘。
    为了方便后文解说,笔者按照方位,把晋国大致分为五大区域,九个板块:
    北方的代地、太原之地。
    西方的河西之地、河东之地。
    东方的邯郸之地、朝歌之地。
    南方的上洛之地、三川之地。
    中部的上党之地。
    如此大的家业,赵无恤、韩虎、魏驹憋足了劲儿要吃个肚子圆,虽说争执是不可避免的,可三人都知道,大家实力差距不大,谁也做不到独吞,太过冒尖,必然遭致另外两家的联合攻打,所以小范围斗争、大范围合作才是最好的选择。
    合作才能共赢嘛!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三家击败智氏后,很快就完成了对晋国的瓜分。事实上并非如此。首先,三家毕竟是晋哀公名义上的臣子,吃相不能太难看。其次,智氏的残余势力盘根错节,肃清需要花费时间。另外,三家的自身状况决定了它们无法一蹴而就。
    我们知道,春秋时代受限于生产力的低下,国家、封邑的形式是以城池为据点,星罗棋布。赵韩魏三家在晋国立足已有二百余年,其积累的封邑散布各地,并不限于某一个地理单元,甚至是犬牙交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公室强盛时代,这不算什么,卿族嘛,多捞几块封邑就行了,分布零散,很正常。可当公室极度衰败而自身空前强大时,建立属于自己的国家成为三卿的共同梦想。此时他们发现,这种零碎的地缘格局是不符合政治基本规律的,因为如果没有稳定的、联成一片的领土,就无法凝聚力量,难以独立建国。因此,三家分晋不仅是一个瓜分的过程(瓜分的是晋国),也是一个整合的过程(整合的是自己),不仅要善于争取,也要学会妥协,比如互相交换土地,这样才能将各自的领土尽可能连成一片,方便建立国家。
    这决定了三家分晋是个漫长的过程。
    事实上,这个过程拖拖拉拉,长达半个世纪。
    至于决定瓜分成果的因素,总结起来,无非两条:
    一是我想要什么?
    即我的发展方向。如果我心向东方,自然要迎着朝阳进发。这属于目的性因素。
    二是我能要什么?
    这就是现实性因素了。谁都会想,谁都能想,但能否做到才是关键。虽然我心向东方,可西方才是我的势力范围,我的能力不足以支撑我向东进发的野心,所以现实点儿,东方的领土我不争了,好好把握西方才是正道。
    笔者为朋友们捋一捋三家的大致势力范围。
    公元前678年,曲沃武公取代晋国大宗,登基为君,论功行赏,将叔叔公孙万封在韩原,公孙万的后代以封邑为氏,这就是晋国韩氏的由来。
    公元前661年,晋献公以赵夙为御者,毕万为车右,灭掉了霍、耿、魏三国。事后晋献公论功行赏,将耿国改为耿地,封给赵夙为食邑,把魏国改成魏地,封给毕万做为食邑。毕万的子孙以封邑为氏,这就是晋国魏氏的由来。而赵夙的后裔没有别出新氏,依然延续祖先的赵氏。
    韩原在今天陕西韩城一带,耿地在今天山西河津东南,均位于临汾盆地西部。魏地在今天山西芮城西北,位于运城盆地南端。
    之后,韩氏着力在临汾盆地发展。晋顷公时代,韩氏宗主韩须用自己封邑马首县(在今天山西寿阳一带)交换了赵氏的平阳县。平阳在临汾盆地中部,地理位置更好,此后经过韩不信、韩庚、韩虎三代经营,平阳代替韩原,成为韩氏的权力中心。
    魏氏在运城盆地拓展空间。晋悼公时代,魏氏宗主魏绛将权力中心由魏地迁至安邑。安邑位于运城盆地中东部,比魏地的地理位置更好。
    至于赵氏一族,则对北方的太原盆地更感兴趣,所以才会同意用自己的平阳县交换韩氏的马首县,马首县就位于在太原盆地内。赵鞅担任宗主后,又在距离马首县一百余里的晋阳营造城池,作为家族的副中心。
    这就是三家分晋的地缘基础。
    公元前448年,随着智宽投奔秦国,智氏势力彻底退出晋国。
    三家分晋进入正式计时,赵无恤操刀主持。
    但因为在与智氏的决战中,赵氏势力受到重挫,所以赵无恤事事以稳为宗旨,不敢过于贪婪。
    笔者为赵氏分晋定了一个关键词:步步为营。
    赵氏的百年发展方向及势力范围都在北方,所以赵无恤的战略重点就放在了太原之地和代地。
    太原之地人口密集,经济繁荣。毫无疑问,三家分晋时,赵无恤率先整合了这一区域。
    代地位于太原之地的北方,原是代国领土,赵无恤弄死姐夫代君后,赵氏势力就伸到了这里。如今赵无恤更是借助瓜分时机,将太原之地和代地衔接起来。
    但赵无恤的野心决不限于北方,和所有的雄主一样,他也有一个中原梦,赵氏可以依托于北方,但必须将触手伸到中原。因为在时人的潜意识中,中原才是根本,才是正统,只有控制了中原,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天下霸主。
    其实,赵氏先人早已向中原布局了,一百多年前,赵盾安排堂弟赵穿受封邯郸,别出邯郸氏,虽然到赵鞅时代,邯郸氏与大宗内讧,并因此引发了晋国六卿内战,但经过赵鞅的努力,赵氏大宗取得了最终胜利,完全控制了邯郸。所以这次分晋,赵无恤将邯郸附近地域尽收囊中,下一步,就是将太原之地与邯郸之地连成一片,然后以邯郸为前沿,进军中原了。
    可惜,赵无恤无法完成这个愿望了,公元前425年,他的生命走到了尽头。

    公元前448年,随着智宽投奔秦国,智氏势力彻底退出晋国。
    三家分晋进入正式计时,赵无恤操刀主持。
    但因为在与智氏的决战中,赵氏势力受到重挫,所以赵无恤事事以稳为宗旨,不敢过于贪婪。
    笔者为赵氏分晋定了一个关键词:步步为营。
    赵氏的百年发展方向及势力范围都在北方,所以赵无恤的战略重点就放在了太原之地和代地。
    太原之地人口密集,经济繁荣。毫无疑问,三家分晋时,赵无恤率先整合了这一区域。
    代地位于太原之地的北方,原是代国领土,赵无恤弄死姐夫代君后,赵氏势力就伸到了这里。如今赵无恤更是借助瓜分时机,将太原之地和代地衔接起来。
    但赵无恤的野心决不限于北方,和所有的雄主一样,他也有一个中原梦,赵氏可以依托于北方,但必须将触手伸到中原。因为在时人的潜意识中,中原才是根本,才是正统,只有控制了中原,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天下霸主。
    其实,赵氏先人早已向中原布局了,一百多年前,赵盾安排堂弟赵穿受封邯郸,别出邯郸氏,虽然到赵鞅时代,邯郸氏与大宗内讧,并因此引发了晋国六卿内战,但经过赵鞅的努力,赵氏大宗取得了最终胜利,完全控制了邯郸。所以这次分晋,赵无恤将邯郸附近地域尽收囊中,下一步,就是将太原之地与邯郸之地连成一片,然后以邯郸为前沿,进军中原了。
    可惜,赵无恤无法完成这个愿望了,公元前425年,他的生命走到了尽头。

    五十年前,赵无恤在父亲的灵柩前接任宗主之位,那本是长兄赵伯鲁的位置,但赵无恤以优异的表现赢得了父亲的认可。
    四十余年前,赵无恤设下毒计,杀死毫无防备的姐夫,吞并了姐夫的代国。
    光大宗族,保护族人,这是宗主的职责。赵无恤做到了,他没有辜负父亲的嘱托,他干掉了对手,保护了家族,扩大了地盘,攫取了财富,千古之后,人们赞扬他是位伟大的宗主,将他与赵鞅并称为“简襄之烈”——“简”是赵鞅的谥号,“襄”是赵无恤的谥号。
    但赵无恤不是个好兄弟。
    他接任宗主不久,长兄伯鲁在郁郁寡欢中死去。
    他吞并代国之后,姐姐代赵夫人在悲痛绝望中自尽。
    人们都在背地里议论,赵无恤是个无情之人。
    赵无恤没有辩解,只是默默地祭奠姐姐,然后将代地封给伯鲁的儿子赵周。
    人们又在背地里议论,赵无恤是在演戏,他这样做是为了平息舆论,掩盖自己的丑陋。
    赵无恤仍旧没有辩解,他要用事实说话。他精心培养赵周,准备百年之后,将宗主之位传给赵周。
    很不幸,赵周命短,死于赵无恤之前。
    又有人在背地里议论,谁知道这里面有没有隐情,赵周正值壮年,怎么会死呢?
    赵无恤依然没有辩解,他延请名师,认真培养赵周的儿子赵浣。
    闲言碎语渐渐平息了,赵无恤召集族人,公开宣布,立赵浣为赵氏嗣君。
    赵氏已经度过危难,废嫡立庶、废长立幼这种非常规做法应该摒弃,遵循宗法才能平稳交接,才能维护家族的长治久安。
    赵无恤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一切荣耀也将归还嫡系正统。
    这一刻,他终于得到了解脱,带着无限欣慰和轻松,慢慢阖上了眼睛。
    我们无需评价他,他所做的一切就是最好的评价。

    只是,赵无恤绝对不会想到,他的选择竟会给家族带来灾祸。
    因为赵浣太年轻,能力不足以服众,而且很多人对于赵无恤的决定不满意,其中的代表就是他的儿子赵嘉。
    对赵嘉的而言,赵无恤不是个好父亲。
    你为了家族呕心沥血,为什么要传位于他人?子承父业不是应该的吗?愤怒的赵嘉纠集同党发动政变,驱逐赵浣,自立为宗主。
    一年后,赵嘉病故,传位于儿子,拥护赵浣的族人趁机发动政变,杀死赵嘉之子,赵浣重新上台。
    一年之内两次内战,赵氏实力连遭重创,赵浣又才智平庸,赵氏走起了下坡路。
    三家分晋进入下半场,魏斯的主场。
    魏斯是魏驹之孙,其父早逝,名字不可考,因此公元前646年魏驹去世后,魏斯就以嫡孙的身份继承魏氏宗主之位,同时入卿,此时三家分晋刚刚拉开序幕。
    赵无恤去世后,按排序应该韩虎接任正卿,但史料记载显示,新任正卿却是魏斯。这或许是因为韩虎年纪大了,主动让贤;或许是因为史料残缺,记载纰漏,韩虎可能曾担任过正卿,只是时间太短了——就在赵无恤去世的第二年,公元前424年,韩虎也去世了,其子韩启章继任韩氏宗主。
    总之,瓜分大业的下半场,由魏斯操刀主持。
    如果我们将晋国历任正卿按能力强弱分档排序,魏斯绝对列于最顶尖的档次。智瑶做正卿时,赵无恤压力很大,觉得一个人实力至强,莫过于此了。可魏斯入卿后,行事为政似闲庭信步,挥洒自如,举重若轻,以赵无恤之阴鸷深沉,竟然不自觉地被他带着节奏走。惹得赵无恤大发感慨,真正的强大不是色厉内荏,而是润物细无声的,就像魏斯这样!
    魏斯担任正卿后,更是大展身手。
    笔者把魏氏分晋的关键词定义为力争上游。
    前文说过,不同于赵氏先辈的开拓思维,韩魏两家先辈更看重脚下的土地,韩氏钟情于临汾盆地,魏氏则把运城盆地确立为家族的战略基础。
    但是有一个问题需要大家注意,虽然临汾盆地和运城盆地是两个地理单元,但两者关系非常密切,又经过晋人的多年经营,两个盆地渐渐融为一体,因为位于黄河以东,我们统称之为河东之地。晋国新老国都绛和新绛及宗庙所在地曲沃都在河东地界,毫无疑问,这里已经成为晋国的核心区域。
    分晋在即,韩魏两家该如何分配这块超级蛋糕呢?
    各取一半?
    如果韩魏两家将自己定位为晋国臣子的身份,可以这么做,但现在它们的目标是建立自己的国家。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如果它们肩并肩共存于河东之地,结局必然是两虎相争,两败俱伤。
    所以,必须有一家退出。
    毫无疑问,魏斯领导下的魏氏实力更强,所以弱势的韩氏宣布退出,河东之地归魏氏所有。
    韩氏的选择很无奈,也很明智。
    再说夹在黄河与洛水之间的河西之地,看过《春秋篇》的朋友都知道,围绕着河西之地,秦晋两国多次交战,最终两国各占据了河西的一半领土。如今魏氏得到了河东之地,与之相连的河西之地自然也归了魏氏。
    同理的还有南方的上洛之地,因为与河东之地相连,也归属魏氏所有。上洛之地位于洛水上游,著名的崤函故道通过其中,是典型的战略要地。
    得到河东之地和上洛之地,就等于继承了晋国的衣钵。
    但这还不够,魏斯也要进军中原。赵氏不是拥有了邯郸之地吗,我魏氏就占据朝歌之地吧!
    朝歌曾是商王朝的首都,周朝时又成为卫国的国都,富饶繁荣,但遭狄人入侵后,卫国迁都,朝歌破败,后来被晋国吞并,一度兴旺起来。晋国内乱时,范吉射中行寅曾盘踞朝歌,致使此处又遭战乱冲击,再度衰败。朝歌东北的邺地(在今天河北临漳西、河南安阳北一带)更是巫风盛行,民众流离失所。但魏斯不介意这个烂摊子,他已经为邺地选定了一位官守,他相信在这位官守的治理下,邺地将风气一新,朝歌将重新焕发往日的光彩,魏氏将在东方战场铸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问题来了,分晋的上半场由赵无恤坐镇,下半场由魏斯主导,你们两家分得那叫一个开心,可曾考虑过韩氏的感受吗?韩氏退出河东之地,不愤怒吗?
    事实上,韩氏也有其独到之处,笔者给它的关键词是左右逢源。
    韩氏退出河东后,控制了三川之地和大部分上党之地。
    三川者,黄河、洛水、伊水也,三川之地包含黄河以南的洛阳盆地和黄河以北的河内之地,这本是大周王朝的直属领地,但随着周天子式微,到春秋末期,除了洛邑还是王室的,其余地盘都被霸主晋国占领了。韩氏占据三川之地,大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意味。而且在三川之地的旁侧,还有一个韩氏垂涎已久的目标:郑国。
    上党之地是一片极为特殊的地域。
    《国策地名考》曰:“地极高,与天为党,故曰上党。”
    我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跨度均破万里,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高原与盆地镶嵌,草原与平原相连,地形之复杂堪称世界之最。从整体地势看,自西到东像下楼梯一样渐次走低,这种变化被地理学家称为“三级阶梯”。而太行山脉正处在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的过渡区,它南北纵横,从幽燕之地直抵黄河之滨,连接今天北京、河北、河南、山西四省市,纵贯于中华大地的腹心,号称“八百里太行”,实际绵延一千四百余里。其百岭互连,千峰耸立,万壑沟深,犹如一道屏障,横亘在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之间,阻隔着文化往来和物质交流。古往今来,人们都为穿越太行山脉而头疼不已。
    不过呢,上天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会留下一道门缝儿。太行山虽然跨域广,范围大,纵横长,但山脉两侧的居民还是在地壳运动的裂痕与河流穿切的深谷中找到了进出的孔道,学名叫做“陉”,比较著名的有八个,自南向北分别为轵关陉、太行陉、白陉、滏口陉、井陉、飞狐陉、蒲阴陉和军都陉,统称“太行八陉”。
    八个,听起来不算少,可相比太行山一千四百里的长度,平均近二百里一个通道,绝对的稀缺资源。春秋战国时期,太行山附近多少战争,目的就是争夺这些战略通道。
    而上党之地基本包含了整个南太行山,坐拥天下之脊,地势险要,属有太行八陉中的四陉(轵关陉、太行陉、白陉、滏口陉),“则谓晋国咽喉也”!
    如此战略要地,赵韩魏三家都难耐激动的心,伸长颤抖的手,争取利益。最终上党之地被一分为三,但韩氏占据的份额最大,远远超出赵魏两家之和。凭借着上党之地,韩氏基本掌控了南太行山的命脉,不仅将河东之地与朝歌之地隔绝开来,给魏氏的大战略打上了一个死结,也打破了赵氏将太原之地和邯郸之地连成一片的美梦。因此,在此后相当长的时间内,赵魏两家特别是魏氏十分看重维护与韩氏的友好关系,以免双线吃紧,东西不能兼顾。
    虽然因为史料的缺乏,我们无从知晓三家分晋时的具体细节,以至于赵魏两家看着韩氏将它们的领土隔绝开来,但我们基本可以推测,韩氏是利用了赵魏之间的竞争关系左右逢源,而赵魏两家为了笼络韩氏,巩固即得利益,不得不在上党问题上妥协让步。有一事可以作为佐证:韩氏都城平阳在河东之地,三家分晋后,韩氏将都城迁到了洛阳盆地的宜阳(今天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但又不想舍弃平阳这个旧都,最后魏氏作出了让步,占据河东之地时,特地将平阳圈出来,仍归韩氏所有。想想也是,人家韩氏大手一挥退出河东之地了,你魏氏还好意思再强要一个平阳?
    做个总结吧。
    九大板块中,赵氏得了三块,但面积是最大的,几乎涵盖了晋国北部的全部领土,且将触手伸向了东方。不过,其核心地区偏离中原,而靠近北方的戎狄,这成为它挥之不去的阴霾。
    魏氏得了四块,其中包括晋国的核心地带,还控制了崤函通道,同时又在东方建立了进军中原的基地。但是,其疆域是完全被割裂的,这个先天硬伤将给它造成深深的困扰。
    韩氏得了两块,并以战略要冲分割了赵魏的疆土。三家之中,韩氏疆域最像一个正常国家该有的形态。不过,其领土面积太小,且大部分是山地,极大地限制了发展潜力。
    总之,三家分晋各有所得,亦各有遗憾。不过,福祸相依,安危相易,利弊在不同境遇中亦会转化,三家地缘对它们未来命运的影响,笔者只能在后文中结合具体情况进行解读了。

    第二章《魏文挥鞭》


    随着瓜分接近尾声,赵氏、韩氏、魏氏大步登上战国舞台,虽然它们还没有在名义上立国,但实际上已经等同独立的国家,只等最后的认证,因此不少典籍便将此时的它们称为赵国、魏国、韩国。
    因为它们脱胎于晋国,人们统称它们为“三晋”。其中魏国又常自称“晋国”,以正统自居。它是有这个资格的,因为它继承了晋国的核心资源和霸主政治。
    事实上,从分家的那一刻起,魏国就已经具备了成为大国的基本要素。
    ~~大国要素~~

    一个国家强大与否,与多方面因素相关。
    军事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保障。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就无法捍卫自身利益,无法抵御战争灾祸,没有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个国家在激烈竞争中的胜败及国际战略格局中的定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经济实力。关于这一点,大家不妨将“经济”换成“钱”,将“国家”换成您本人的名字,自会有最深刻的体会。
    文化是一个国家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源泉,决定人的思想、观念和认知,并催生相应的制度。而制度的演化,又反过来影响文化的发展。所以有句话这样讲:政治是暂时的,经济是长远的,文化是永恒的。
    放眼古今中外,人类社会的每一项进步,背后都有科技力量的推动。一些看似平常的技术,在发生了科技突破之后,就会聚集起改天换地的力量,如冶炼技术对于军事的影响,如牛耕技术对于农业的改变。哪个国家解锁了新科技,就在某种程度上掌握了主动权。
    政府是运用国家权力的中心,一个国家能否发挥最大效能,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效能。高质量的政府不仅能充分发挥现有国力,还能通过政策取长补短,富国强兵,低质量的政府只会制约发展,自耗国力,致使国势衰败,乃至亡国灭种。
    还有国运,这是个定义模糊的魔幻词汇,但不得不承认,很多时候,历史具有偶然性,在大国崛起和衰落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运气成分。

    但要说大国要素的最基础条件,还是国土和人口。
    通常情况下,国土面积越大,土地资源越多越丰富。如果拥有肥沃的土壤,就能种植更多的粮食,养活更多的国人。如果拥有丰富的矿藏,就能制造更多的兵器,攻打更多的城池。如果拥有交通要道,和平时期就能借地缘优势发展经济,战争来临则能作为制约其他国家的重要砝码;如果拥有关隘,就能抵御外敌入侵,保护国土安全。
    国土面积越大,容错率就越高,和平时期可以实现基本的自给自足,战争时期可以集聚更多的力量,即使遭遇外敌入侵,也可以凭着辽阔的战略纵深,从容的撤退、重组、反击。
    当然了,凡事均有利弊,国土有关隘,利于抵御外敌,但也卡住了经济文化交流;占据交通要道,流通方便,也容易遭到他国的觊觎;战略纵深大,反过来讲,又有防守线过长、容易分散国力的缺点。
    人口对国力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事实上,仅仅是人口众多这一点,本身就是一支不容轻侮的资本。尤其在春秋战国时期,劳动力缺乏,不存在人口超出资源及经济承受力的情况,所以彼时的人口数量与国力几乎就是正比关系。
    古今中外,有不少国家凭着资源优势、制度改革或科技发展而取得先发优势,强盛一时,但最终却像流星一样殒落了,究其原因就是领土小、人口少,限制了国家发展潜力。
    可以这样说,国土面积与人口数量无法决定你的国力下限,但能决定你的国力上限!
    我们结合魏国看,坐拥四大板块,国土面积不小,人口数量不少。
    东方有朝歌之地,可以作为图进中原的基地。
    南方拥有上洛之地,可以控制崤函通道,扼住进出关中平原的咽喉。
    至于河东之地,更有三项关键资源:良田,盐池,金属矿。
    《春秋篇》中,我们见识过食盐的威力,齐国煮沸水以籍天下,成就了春秋首霸的功业。魏国不靠海,但在河东之地,有数个储量巨大的盐池。相传上古时期,炎黄二帝合力击败蚩尤,将其身首分解,抛于河东盐池,因此河东盐池又得名“解池”,所生产的食盐称为“解盐”。解盐含有硫酸镁等杂质,味道发苦,但却实实在在地解决了吃盐问题。在先秦时代,一提到盐,首推齐国的海盐,然后就是河东之地出产的解盐了。
    金属矿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楚国因为控制了鄂东铜矿资源,实力突飞猛进,齐国因为铁矿资源丰富,大获其利。而河东之地的矿藏资源更胜于齐楚,不仅有铁矿,还有铜矿。
    再说良田,笔者把它放在最后介绍,是想借此机会普及一些小知识。
    人类最早获取食物方的式是狩猎和采集,和其它动物没有什么分别,因此饿肚子是常态。直到学会种植,人类渐渐填饱肚子,文明进程发生了质的变化。
    我国的种植史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至少到春秋时期,就有了“五谷”的提法,即稻(大米)、黍(黄米)、稷(也叫粟,即小米)、麦(小麦)、菽(豆类)。
    虽同列五谷,但也有“高下”之分,
    战国中期,大纵横家张仪游说韩国,就表示了对麦和豆的严重鄙视,“韩地险恶,山居,五谷所生,非麦即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
    为什么这样说,麦和豆咋啦?精品豆饭的蛋白质含量不高吗,小麦做成的白面馒头不好吃吗?怎么生产麦和豆的韩地就被冠以“险恶”二字?
    其实,张仪是从战争的角度进行评价的。
    在先秦时代,主要炊具是陶器,主要烹饪方式是熬煮。而行军打仗有很多突发状况,士兵们随时要做好战斗准备,所以做饭的时间不能太长,否则你正小火慢煮呢,敌军攻上来了!
    这就难为豆类了。
    在行军途中,你想熬出一碗软糯的精品豆饭,那是痴人说梦!事实上,如此简陋的炊具,如此紧迫的时间,大豆能不能煮熟都是个问题。喝了生豆羹,影响蛋白质吸收是小事,搞不好要跑肚拉稀,还怎么打仗?
    那白面馒头呢?
    不好意思,馒头是汉代才出现的。
    在春秋之前,麦子的主要吃法是脱粒后直接熬粥,或者碾成碎粒进行蒸煮,学名“麦饭”。这玩意儿外带麸皮,煮起来熟得慢,吃起来剌喉咙,咽下去胀肚子,并不招大家喜欢。
    到战国末期,人们发明了石磨,才得去除小麦麸皮,取其面粉食用。而直到汉朝,石磨才得以普及推广,面粉在劳动人民智慧的双手下变身各种美味食品,最终带动了小麦种植,小麦渐渐成为北方的主粮。
    不过即使到那时,人们还是很少把面粉做为军粮——行军途中下点雨,全成面糊糊了。
    这么一对比,米类的优势就出来了,它们好做熟,易吸收,口感佳,尤其是小米。在部队长途跋涉后,士兵们能喝上一碗温热的小米粥,再配上点干粮、豆酱,疲惫的身体就得到了些许的慰藉。
    所以,张仪不是不拿麦、豆当干粮,而是不拿它们当军粮。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保卫司马南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2-10-22 22:07:04  更:2022-10-31 12:58:10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