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购物 网址 日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视频推荐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日历2023  日历2024  日历2025  日历知识  | 每日头条  视频推荐  数码知识 两性话题 情感天地 心理咨询 旅游天地 | 明星娱乐 电视剧  职场天地  体育  娱乐 
日历软件  煮酒论史  历史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春秋战国 三国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哲学 厚黑学 心理学 | 文库大全  文库分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钓鱼 双色球 戒色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足球 nba 象棋 体操
    
  首页 -> 煮酒论史 -> 《诗唐漫步》(中晚唐部分) -> 正文阅读

[煮酒论史]《诗唐漫步》(中晚唐部分)

作者:半塘36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连载前言
    本书的上半部“初盛唐部分”,前三年发表于本版,当时颇受欢迎,本人还因而结识了许多好朋友,十分欣慰。
    大家都希望看到下半部,遗憾的是当时没写完,本人写作速度又不快,所以只好销声匿迹了两三年。现在终于写完了,真有可以交帐的感觉。
    时隔三年,重新续载,总得先“前言”几句。但是上半部已经“前言”过了,没有更多的话,刚好前几周偶然在《石澈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7205ba010183xh.html)上看到一篇“杂谈”,很合我意。照录如下,权当前言:
    “这本尚未出版的书原名《诗唐漫步》,我在天涯上读到之后,为之倾倒。可惜直到现在,只能在网上找到初盛唐部分,也不知道写完了没有,期盼作者早点出书,以飨读者。
    “这本书很特别,因为它是写唐诗发展史的。在行文之中,又穿插大量名诗,名诗人,诗评,以及唐史的知识,十分好看。对于我这样的读者来说,是不可多得的能将我们从小学习的零散的唐诗贯穿起来,加深我们对唐诗和各位诗人,乃至唐史理解的不可多得的好书。尤其可贵的是,行文紧扣“诗”,而不是象某些书那样,简单用唐诗来介绍唐史,本末倒置。所有好书的共同特点是读着不累,这本书尤其如此,而且可以让人‘观之忘俗’。
    “ 现转载作者前言如下,聊表支持,并期待早日拿到全本。 2013-01-17 13:17:57”


    半塘 2013.07.03





    目录

    百花齐放——中唐诗
    第七章 “最永久的光彩”——诗圣杜甫 ?????????6
    一 由浪漫到现实 ? ????????????????7
    二 “千古史笔” ??????????????? ?35
    三 “百年忠义” ???????????????? 99
    四 集成创新 ?????????????????120
    五 千秋诗圣 ????????????????? 132
    第八章 “气骨顿衰”——大历诗 ??????????????140
    一 写实诗人(元结、《箧中集》诗人) ?????????142
    二 台阁诗人(钱起、韩翃、卢纶等“大历十才子”) ???149
    三 江南地方官诗人(刘长卿、张继等) ???????? 157
    四 方外诗人(皎然等) ????????????????165
    五 自成一体韦应物 ???????????????168
    第九章 承前启后——贞元诗 ????????????????192
    一 贞元尚荡 ??????????????????193
    二 承接变异(顾况、李益、皎然等) ??????????197
    三 孟郊崛起——天高地厚一诗囚 ????????????214
    第十章 体派纷呈——元和诗 ???????????????? 228
    一 “诗格之变,自退之始”(韩愈) ?????????230
    二 声气相求,自成旗帜(李贺、贾岛等) ?????? 244
    三 “张王乐府有新声”(张籍、王建等) ??????? 275
    四 “绝代才华归讽谏”(白居易 、元稹 上) ??????289
    五 “红尘闹热白云冷”(白居易 、元稹 中) ?????308
    六 “海内声华并在身” (白居易 、元稹 下) ??????325
    七 山水大家与诗豪(柳宗元、刘禹锡) ????????343

    日落黄昏——晚唐诗
    第十一章 最后的辉煌 ???????? ????????379
    一 格律诗、咏史诗的发展(杜牧等) ?????????381
    二 新境界的开拓(李商隐) ????????????? 397
    三 诗与词的转换(温庭筠) ????????????428
    第十二章 余光返照 ?????????????????444
    一 浅俗诗风的继承(聂夷中、杜荀鹤、皮日休、陆龟蒙等)?444
    二 苦吟诗风的继承(韦庄、司空图等 ) ????????449

    附录 诗目检索 ??????????????????448
    后记 ???????????????????????452










    百花齐放

    ——中唐诗


    …… 正是这一时期,出现了文坛艺苑的百花齐放。它不
    象盛唐之音那么雄豪刚健,光芒耀眼,却更为五颜六色,多彩
    多姿。各种风格、思想、情感、流派竞显神通,齐头并进。

    ——李泽厚《美的历程》






    第七章 “最永久的光彩”
    ——诗圣杜甫

    李杜双星并耀,究竟有没有差别?
    当然有,林庚教授对此有很精彩的描述:“这两个诗国的巨星,他们并肩站在那时代的顶峰上,然而心情是两样的。一个诗人正是刚从那上山的路走上了山顶尖,一望四面辽阔,不禁扬眉吐气,简直是‘欲上青天揽明月’了。至于另外一个诗人,却已经望见了那下山的路,在那心旷神怡的山的极峰,前面正是横着那不愉快的下坡路;上山的时候似乎只望着天,下山的时候就不得不望着地了,‘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这两个诗国的巨星,正是以不同的思想感情,面对着两个阶段的现实,并肩站立在时代的顶峰上。”
    李白嘹亮的歌唱,展现的是盛唐之音的华彩乐章。人们除了誉之为“诗仙”外,还赞他“激情诗人”,“理想主义诗人”等等。
    杜甫比李白迟生了十一年,又多活了七年。他来到下山这一侧后,用沉郁顿挫的低吟,诉说大地的沧凉与人生的苦难,人们称他为“写实主义开山大师”,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另外又从不同角度给了他许多美誉:“图经”、“情圣”、“集大成者”、以及至高无上的桂冠——“诗圣”等等。
    这些称誉一个都不虚,杜甫都当之无愧。
    顶
    斑竹,目录中的那些问号,原是圆点,怎么变为问号?帮忙改回去好吗?谢谢!
    《诗唐漫步》(中晚唐部分)2.

    一 由浪漫到现实

    杜甫并非生来就是个现实主义者,青少年时期他浪漫得很。
    唐玄宗先天元年(712),杜甫生于河南巩县瑶湾村。这一年,恰好是唐玄宗李隆基登上天子宝座的那一年。第二年改年号为开元,从此之后,大唐帝国便继“贞观之治”,进入“开元之治”的全盛时期。杜甫对此怀有深刻的印象,晚年有诗回忆道:

    忆昔(其二)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宫中圣人奏云门⑴,天下朋友皆胶漆;
    百余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⑵。
    ……
    注:⑴唐人称天子为“圣人”。云门,乐名。此句说皇帝也能作乐以敬天祭祖。⑵西汉初年,叔孙通制礼仪,萧何作律九章。这是以汉的法度来比开元。

    这是诗的前半首,从多方面回忆开元时的全盛情景:头两句写人口的繁殖——小县城也有万户之室;后两句说农业生产之繁荣——稻粟像流脂,公私粮仓充实;五六句形容社会秩序安定——路上没有盗贼,出门不用选好日子;七八句分写城镇与农村的繁荣安定——手工业、商业发达,贩运丝绢车辆不绝于道,男耕女织,家家平安相守;九到十二句总写百余年来制礼作乐,法度井然,百姓和睦,社会安定。
    半首诗,盛赞开元年间民熙物阜,太平繁盛的景象。这种歌唱比李白更加直接嘹亮。
    杜甫的父亲杜闲,时任奉天(今陕西省乾县)县令、兖州(今山东省滋阳县西)司马等职,因而青少年时期的杜甫,无忧无虑,其生活主要就是读书、漫游、交友、求仕。
    受家学影响,少时勤奋早慧,他晚年的《壮游》诗回忆道: “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到青年时期,学而有成,“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斯文崔(尚)魏(启心)徒,以我似班(固)扬(雄)。”到二十岁,离开了书斋,像那时广大的士人常做的那样,开始长时间的广泛的漫游。前后三次,时间在十年以上。
    其中,第二次的游历时间最长,前后八九年,在齐赵间(河南山东河北一带),度过一段十分幸福快乐的时光,《壮游》诗也有回忆: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
    呼鹰皂枥林,逐兽云雪冈。射飞曾纵鞚,引臂落鶖鸧。
    苏侯据鞍喜,忽如携葛强。快意八九年,西归到咸阳。

    春天在古丛台上歌吟,冬天,去青丘边射猎。在皂栎林中呼鹰搏鸟,到云雪冈上投枪逐兽。放辔纵驰,射杀飞禽;引臂拉弓,击落鶖鸧。一起去的诗友苏源明坐在鞍上,多么高兴。杜甫觉得,这时苏就像晋朝的襄阳太守山简,自己就像他身旁的爱将葛强……他就这样“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快乐了七八年。
    天宝三年(744),他遇到一次更快乐难忘的交游。
    那时,杜甫因家事已在东都洛阳住了两年,对世态炎凉、人心不古正满腹牢骚,很希望走入山林,炼丹学道,求仙去,但又觉得自己的资质不足,为之苦恼。
    四月,李白从长安“赐金还山”,东渡黄河来到这里,与杜甫邂逅。
    这年,李白四十四岁,已是名满天下的“谪仙人”,杜甫才三十三岁,不过是个崭露头角的新秀。两人初次见面,却一见如故,惺惺相惜。李白吐露了自己对朝廷的厌恶对道家的艳羡;杜甫感到李白“遇我宿心亲”(《寄李十二白二十韵》),同样“亦有梁宋游”的打算和“方期拾瑶草”的浪漫期望,于是写《赠李白》诗,表达了相同的志趣,相约一起到梁宋一游,去山林采药和访道。
    到秋天,李杜两人如约东游梁宋。那时,高适刚好客居在那里。于是三名士结行,从梁州(今河南开封市)向东,直至单父(今山东单县),慷慨怀古,纵意游乐,成就了名闻古今的一段盛事。
    梁、宋(今河南商丘县,天宝元年改为睢阳郡,乾元元年复为宋州),两地相距不远,都是当时很繁盛的通都大邑。这地区有很多古迹名胜:汉文帝少子梁孝王刘武,在这里建有三百里的东苑,广蓄四方豪杰,邹阳、枚乘、司马相如等名士都曾在此流连,这就是有名的梁园。园内百灵山、落猿岩、雁池、凫渚、修竹园等名胜,数不胜数。梁州城东南还有平台,相传曾有列仙吹乐于上,又说是春秋时师旷吹乐之台,故又名吹台。睢阳县东北有孟渚泽,周围五十里,其附近有芒山、砀山,相传汉高祖刘邦当年隐居于此,其上常有云气。单县南有单父城,有古琴台,那就是孔子学生“宓子贱治单父,弹鸣琴,身不下堂而单父治”的地方……
    杜甫晚年有《昔游》道:“昔者与高李,晚登单父台。寒芜际碣石,万里风云来。桑柘叶如雨,飞藿共徘徊。清霜大泽冻,禽兽有馀哀。”《遣怀》诗:“昔我游宋中,惟梁孝王都。……气酣登吹台,怀古视平芜。芒砀云一去,雁鹜空相呼。”都是回忆游览这些古迹名胜的情景的。实际的情形比这些概述要热闹得多,高适《宋中十首》等诗有比较详细的记述。
    大概是因为这三人不是一般的诗人,而是饮誉文坛的名流,尤其是李白,相传他还有敕赐“逢坊吃酒,遇库支钱”的金牌,所以,宋州太守李某,单父县宰崔某,带着大队宾客、人马跟随三诗人一路打猎,附庸风雅来了。“清霜大泽冻,禽兽有馀哀”就是形容猎物被杀无处躲藏情状。白天打猎,晚上太守、县官安排酒宴,烹狐宰兔,官妓歌舞,李白《秋猎孟渚夜归置酒单父东楼观妓》诗对此也有比较详细的记叙。
    除了游玩外,他们还把酒论诗文,评说国家时政,心投意合,度过了一段十分快乐的时光,三人建立起深厚的情谊。
    此后,高适南行,杜李两人一起北渡黄河去王屋山访名道士华盖君,可惜其人已逝。
    下一年,李杜再次相会,他们又访问了隐士范十,还可能一起访问了名士北海太守李邕。当时李邕的侄子在济州大明湖刚修成了历下亭,这几个天下名流在此宴饮庆贺,杜甫写了《陪李北海宴历下亭》诗。诗中“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一句被人广为传诵,历下亭也因此名扬天下。
    一路上,杜李“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情同兄弟。两人分手后,杜甫尤其难舍这份情谊,他经常“寂寞书斋里,终朝独尔思”(《冬日怀李白》),写了十多首诗,表达对李白的怀念,最有代表性的是下一首:

    梦李白二首
    其二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⑴,苦道:“来不易。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⑵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⑶。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注:⑴局促:不安不快貌。 ⑵引号内是梦闻李白所说的话:“来一趟不容易,江湖上风波多,深恐舟楫失坠在浪涛里。 ⑶ 二句意为:谁说那天道是公平的,为什么直到老来还要把你流放到夜郎去?

    这诗写于肃宗乾元二载(759)秋,当时李白正在流放夜郎途中,生死不明,杜甫“三夜频梦君”,因而成此二首(其一略),表达生死不渝的思念。“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愤慨地谴责社会的不公;“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痛惜地长叹历史的不平。清朝编《杜诗评注》的仇兆鳌评:“形愈疏而情愈篤,千古交情,惟此为至。然非公至性,不能有此至情;非公至文,亦不能写此至性。”



    顶
    《诗唐漫步》(中晚唐部分)3.

    在漫游期间,杜甫还曾赴京参加过一次贡举考试。不料文章似班、扬的杜甫,竟没考上。他并不在乎,“忤下考功第,独辞京尹堂”,年轻的诗人心气高得很,哪是这小小的挫折所能折服,辞别京尹堂后,历游齐、赵(今山东、河南、河北一带),登上了泰山,还写了一首朝气蓬勃,雄盖一世的诗,袒露自己襟怀心志。这是其最早的佳作: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⑴。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⑵。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⑶。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⑷。

    注:⑴岱宗:泰山别称。岱,始;宗,长。东岳为五岳之长,故称。 夫:语气词。 齐鲁:泰山之北为古齐地,之南为古鲁地。 了:尽。 ⑵ 造化:创造化育,指自然。 钟:萃聚。 神秀:秀美而有灵气。 阴阳:山为北阴,山南为阳。 割:划分。 ⑶ 荡胸:使心胸动荡。 决眦:眼眶裂开。眦:眼眶。入:没。 ⑷会当:终究要,一定要。 “一览众山小”这句本于《孟子?尽心上》:“登泰山而小天下。”

    诗人热情赞美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种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气概,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充盈其间。清人浦起龙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
    虽是记游诗,却充溢着开元时代理想主义的精神。
    进入了中年,从天宝五载(746)年起,开始了他困守长安时期的十年生活,诗风转变了。
    这一年他三十五岁,娶妻生子,“成家”了,但还没有一官半职,未“立业”。于是他入京谋生业,欲实现他“会当凌绝顶”的理想。
    当时的长安表面上繁荣至极,但实际上再也没有开元时期的生气了。开元二十四年(736)李林甫为相,独揽大权、排斥异己,言路堵塞,政治黑暗,一代贤相张九龄被排挤出京,文坛耆宿、太守李邕、裴敦复被杖杀,左相李适之、“内相”王琚被逼死,正直大臣皇甫惟明等人也被害……朝廷内外笼罩在高压与恐怖的气氛之中。
    杜甫进京是天宝初期,文坛也不是开元时期那种昂扬奋进的局面,李林甫极力压制文士,大多数文士尤其是诗人仕途坎坷,与张说、张九龄执政时大批文士活跃在长安、洛阳的情形相比,简直有天壤之别。李白已经远离长安;贺知章、孟浩然、王翰、王之涣等名诗人先后谢世;高适继续南游,苦苦求达而不得;王昌龄在江宁丞任上,后贬龙标;储光羲隐于终南,綦毋潜弃官归江东。长安诗人已不多,王维,半官半隐;岑参,“只缘五斗米,辜负一鱼竿”,抑郁不得志。因而人们都特别怀念过去。杜甫在坊间常听到一些开元时几个出名“酒仙”的传闻,于是他写了著名的《饮中八仙歌》:

    饮中八仙歌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车口流涎, 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此诗分写八人,“参差历落,不衫不履,各极其致”,挥洒出浓郁的浪漫气息。但是,他们的痛饮沉醉并不完全是欢快心情的体现,也如同所有的醉汉那样,是在销释心中的块垒。杜甫清醒地看到此中不很正常的精神状态,有了隐约的“错愕和怅惋”(程千帆语,见《一个醒的和八个醉的》)。
    但是光怀念过去是没用的,路还是要向前走。第二年他又去应试,哪知道碰上了那场李林甫操纵的臭名远扬的伪试。结果,大家都已经知道: “野无遗贤”,无一人及第。他当然不甘心于这样的失败,不断地行卷、献赋,却都没有结果。他父亲大约在前几年去世了,他再也不能像当初“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那样“快意”了。困守长安,心情落寞,于是想离京出游,写了首诗,向赏识自己的前辈尚书省左丞韦济告别,同时自叙生平和理想: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⑴。 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⑵。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 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主上顷见征,欻然欲求伸。 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 每于百僚上,猥颂佳句新⑶。
    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⑷。 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⑸。
    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 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 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注:⑴纨绔,指富贵子弟。当时杨国忠之子杨暄,考明经不及格,但最后名列第一;御史中丞张倚之子张奭,一窍不通,却列首选,所以说“纨绔不饿死”。“儒冠”,以物代人,是杜甫自称。⑵指开元二十三年杜甫入京参加进士考试事,犹言:我还在青春年少时,就曾来到京城充当了“观国”之宾。⑶韦济多次在百官面前吟诵杜甫诗句,称赞清新,故说。 ⑷《汉书?王吉传》:“吉与贡禹为友,世称‘王阳(即吉)在位,贡公弹冠。’”谓王阳必引贡禹入仕。原宪,孔子弟子。后人常以他喻穷苦的读书人。两句说,(有您在朝,)我就可以像贡禹那样弹冠相庆,难于像原宪那样安于贫困了。⑸怏怏,愤懑不平貌。踆踆(cūn),且前且却貌。

    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九载(750)。
    起首突兀,一肚子的牢骚与激愤一开始就喷发了。诗人气愤地说,那些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从无衣食之忧,富贵早已安排,而读书人却大多穷困潦倒,耽误终身! “儒冠多误身”是全诗之纲,下文自叙经历,证此五字。
    先追叙自己这一“儒冠”的身世与抱负:从小饱读诗书,超过万卷,下笔纵横自如,似有神助。我的赋,估计只有扬雄可以匹敌,我的诗,看来只有曹植可以相提并论。当代名儒李邕,他老人家很赏识我,曾枉驾来看我;大诗人王翰,更表态愿意和我比邻而居。我自以为才能学识很突出,很快就可以登上重要的职位,做国家的栋梁,辅佐皇上成为尧舜之君,再使民风习俗返朴归淳。
    再申说历年不遇之“误身”情状与感慨:没想到这些志向全都落空了,我到处行歌投诗,并没有转而去作隐士。自开元二十三年第一次晋京至今,整整十三年,骑着毛驴,飘零在京都的锦绣年华中。早晨去敲富人家的门,傍晚追随高头肥马后尘,讨得一点残羹冷炙,无时不刻在暗中感到悲痛与辛酸!不久前,皇上又下诏征天下有一艺者入京,我施展抱负的欲望又歘然升起,仿佛可以展翅飞翔了,不料刚飞到半空又被打落,仿佛如鱼困浅池一样不能纵情遨游。
    末一段,感怀韦丈,致临别缱绻之情,又委婉地表达希望得到引荐的意思,最后发浩荡之志,说这一去就如同白鸥没于浩荡烟波之间,一飞万里,无人可以驯服。
    比较上举杜甫入京后的两首诗,我们看到,《饮中八仙歌》已与前期诗不同,在颂扬个性解放,颂扬自由精神的同时,也反映有志之士的苦闷,当然是非常曲折的;所谓“错愕与怅惋”,是对浪漫的一种感慨与反思。《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就大不一样了,用诉说的方式写实,写现实生活的困顿、经受的屈辱与心中的不平;自矜自重,自怨自艾,自悲自怜,只剩下结尾一点幻想,一点点浪漫的尾巴了。
    困居长安多年,愈来愈困难,他个人生活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残杯与冷炙”不能温饱,不得不“卖药都市,寄食友朋”;灾患时, 每天还得到太仓买些减价官米才能养活自己。天宝十载(751)秋,长安阴雨连绵,杜甫长病一场,门外的积水都生出小鱼,床前的地上也长遍青苔。他的肺本来就不健康,现在又染上沉重的疟疾。病后,他去探望同样失意的友人王倚。看到他,王倚竟惊讶他怎么变得如此憔悴不堪,他答道:

    瘧疬三秋孰可忍?寒热百日相交战。头白眼暗坐有胝,肉黄皮皱命如线。
    ——《病后过王倚饮赠歌》


    顶
    din
    《诗唐漫步》(中晚唐部分)4.

    这时他家小也已经从洛阳移来了,在下杜村定居。这里虽然离长安不远,就靠着终南山,但真正是村庄:

    贫居类村坞,僻近城南楼。 旁舍颇淳朴,所须亦易求。
    隔屋唤西家,借问有酒否? 墙头过浊醪,展席俯长流。
    ——《夏日李公见访》

    在村坞中的贫屋里住着,与邻舍农民亲密相处。这就是他在长安最后一年的生活。
    他不仅是逐渐走离了浪漫的诗圈,更重要的是,他的心与穷苦老百姓更靠近了,他的眼睛更明亮了,尽管他有时也陪朋友游何将军山林,与贵公子们一起在丈八沟携妓纳凉,赴崔驸马山亭宴集,和岑参兄弟到渼陂泛舟,但他的眼光、胸怀与其他诗人不一样了!最明显的例证莫过于本书上部提到过的《同诸公登慈恩寺塔》诗。
    如前所述,天宝十一载秋,杜甫与高适、薛据、岑参、储光羲五人游慈恩寺,登塔后五人都赋了诗(薛诗失传)。
    杜诗一开始就说:

    高标(塔)跨苍穹,烈风无时休。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

    “登兹翻百忧”这一句定下了忧思的基调,眼前的景物使他心中翻起了“百忧”,与高适“披拂欣大壮”的欣悦,储光羲“逍遥方在兹”的逍遥,情调大不相同。
    为什么忧愁呢?原来他看到的,不是储光羲眼中“苍芜宜春苑,片碧昆明池”那样的佳境,也不是岑参眼中“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那样的奇观,还不是高适眼中“千里何苍苍,五陵郁相望”那样的郁象,而是一种苍凉的惨淡景象:

    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

    (黄昏时,)秦岭诸山看起来像是忽然间破碎了,泾水渭水也难分清浊,低头只看到灰溕溕的一气,怎么能辨认得出皇城来呵?
    透过眼前的景物,他看到了国家的危局。这寓意,最后八句更明晰:

    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
    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

    回头南望,呼唤贤明的舜帝,(没有回音),苍梧的乌云也仿佛正在发愁——南方有唐太宗的昭陵,远处还有埋葬虞舜的苍梧之野;唐高祖号神尧皇帝,太宗受内禅。因而注家都认为,呼唤虞舜的这两句是寄托对唐太宗的怀念。
    可惜在瑶池饮乐的人呵,日落昆仑了,还沉迷酣饮哩!——传说中的西王母与周穆王觞于瑶池,联系当时实际,只可能是比拟唐玄宗与杨贵妃的宴乐。
    最后四句说:黄鹄(比喻贤能者)飞走了,再不愿停留,发出一声声哀鸣,不知向哪里投奔。只有那些趋炎附势的雁儿,各个贪婪地谋求自己的稻粱。
    诗人以清醒的意识昭揭朝政腐败、贤人失路等促发危机的根源。
    其他四人的诗,从艺术角度看,储光羲稍逊,其他三人正如清初学者王士祯所言:“如大将旗鼓相当,皆万人敌。”但从思想内容上看,他们的诗只是把览眺的阔大景观与佛家教义联系在一起,或者借以抒发个人情怀,如岑参句:“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同站在七级浮图上,杜甫的眼光迥然超越众人的高度,视野远比他人开阔!仇兆鳌赞:“真是压倒群贤,雄视千古矣。”(《杜诗评注》)
    杜甫已经从盛唐的理想主义与浪漫主义诗坛里游离出来了。他已看到了远处的下坡路,而其他诗人还是满眼风光。
    他看得很清楚,唐王朝到这时候,表面上花团簇锦,实际上危机四伏。他知道,人们最痛恨的,一是穷兵黩武,连年战争,二是穷奢极欲,荒淫无度。
    李隆基是个扩张主义者,对于四邻,他常不停地进攻掠夺。那些好战喜功的将帅,更是投其所好,连年挑动边战。天宝八载(749),哥舒翰发兵十万,攻取青海石堡城,兵士死亡过半,夺得一个没什么价值的小城堡。天宝十载,鲜于仲通兵讨南诏国,大败,死者六万;杨国忠反以捷闻上奏,大募两京及河南河北兵再战,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往军所。
    长安北,渭水上的咸阳桥是通往西域的必经之道。杜甫在这里看到士兵们出发时,父母妻子拦道相送,牵衣顿足,哭声震天。他询问一个士兵的情况,那士兵回答,朝廷点兵太频繁,有的人十五岁就被征防守黄河要塞,到四十岁还要去西部边塞经营军田,家里的田地没人耕作,县官照样来催租。结果是边庭流血成河,家园生荆遍地……杜甫抑制不住心中的悲凉,便假托汉朝的故事,写出了他第一首为人民说话的重要诗篇:

    兵车行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继这首诗之后,他又写了组诗《前出塞九首》,以一个征夫的口吻,诉说从军十年的遭遇与感受,反映人民受横征暴敛的痛苦,矛头直指黩武战争的策划者,他责问:“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其六还说: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杜诗府粹》评论,这诗是“大经济语”,很有道理,足见杜甫思想的高度。
    玄宗在位日久,早已厌弃了当年励精图治的生活,渐渐耽于享乐,沉湎女色。王公贵族们上行下效,荒淫无耻,奢侈成风 。
    李隆基原来宠爱武惠妃。她死后,后宫“佳丽三千”,李隆基都不称心,却看中了儿子寿王的妃子杨玉环,就让她先去当道士,居住到太真宫中,转个圜,然后把她迎进宫,收为妃子,以后封为贵妃。贵妃得宠后,她一家都得赏封,其父为兵部尚书,叔为光禄卿,从兄铦为殿中少监,琦为驸马都尉;同曾祖兄杨钊,特能巴结钻营,被赐名国忠,一身竟兼四十多职。李林甫死后,杨国忠继而为右相兼文部尚书,势倾天下,擅权乱国。
    杨玉环三个姐妹被封为韩国夫人、虢国夫人、秦国夫人。杨家姐妹兄弟穷奢极欲,炙手可热;兄妹私通,恬不知耻。李隆基却对杨氏宠爱有加,冬天,带贵妃幸华清池, 春天,游宴于曲江、芙蓉苑。《旧唐书》载,“国忠姐妹五家扈从,每家一队,著一色衣。五家合队,映照如百花之焕发,而遗钿坠舄(指绣鞋),瑟瑟珠翠,灿烂芳馥于路。而国忠私于虢国而不避雄狐(指淫乱)之刺,每入朝或联镳(车)方驾,不施帷幔。”
    杜甫有诗似赞似颂,实际是毫不留情的讥刺:
    顶
    《诗唐漫步》(中晚唐部分)5.

    丽人行
    三月三日天气新⑴,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翠微榼叶⑵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⑶稳称身。
    就中云幕椒房亲⑷,赐名大国虢与秦⑸。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⑹。
    犀筋厌饫久未下⑺,鸾刀缕切空纷纶。
    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⑻。
    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⑼。
    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⑽。
    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⑾。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⑿!
    注:⑴三月三日:农历三月三日,为上巳节。唐代长安士女多到水边春游祭祀,除灾求福,实际上成了游春宴会的节日。 ⑵翠微廅叶:镶以翡翠的头花。廅(è),妇女头花装饰。鬓唇:鬓边。 ⑶珠压腰衱:齐腰的后襟上缀着珍珠,压垂下来,使衣服合体,腰身匀称。衱(ji),衣后襟。  ⑷就中:其中。云幕:指宫殿中的云状帷幕。椒房:汉代皇后居室,以椒和泥涂壁。后世因称皇后为椒房,皇后家属为椒房亲。 ⑸赐名:指赐封号,古时贵族妇女有“国夫人”之封号。大国:国夫人虽无土地实封,但所封皆大国名。虢与秦:因诗句字数限制,所以举二概三,实指韩、虢、秦。 ⑹紫驼:驼峰肉为当时极名贵的食物。釜:古代的一种锅。水精:即水晶。行:传送。素鳞:指白鳞鱼。 ⑺犀箸:用犀牛角制成的筷子,实指象牙筷。饫(yù),饱食。   ⑻黄门:即宦官。飞鞚:飞驰的马。鞚:(kòng)马笼头,此处指马。八珍:此泛指各种山珍海味。   ⑼宾从:宾客随从。杂遝(tà):众多,重叠。  ⑽后来鞍马:最后骑马来的人,指丞相杨国忠。逡(qūn)巡:徘徊。这里指缓慢徐行,旁若无人之态。锦茵:锦织的地毯。   ⑾杨花覆苹:古有杨花入水化为萍的说法,萍之大者为苹。杨花、萍和苹虽为三物,实出一体。故以杨花覆苹影射兄妹苟且淫乱。青鸟:古代神话传说中能为西王母传递信息的使者。后世即以青鸟代指情人的信使。红巾:妇人所用的手帕。“飞去衔红巾”,指为扬氏兄妹传递消息。   ⑿绝伦:无以伦比。嗔:发怒。

    《杜诗镜銓》说,此诗所写“美人相,富贵相,妖淫相,后乃现出罗刹相,真可笑可畏。”切中肯綮。开头从“美人相”写起,描绘其体貌服饰的华美,既是陪衬,又十分含蓄。继而笔锋一转,点出虢国等三夫人,盛言排场的盛大、宴游的豪奢及趋炎附势者之众,见杨氏兄妹的富贵之态。最后写杨国忠威势煊赫、意气骄恣,并暗示其淫乱行为,自是一种“妖淫相”。结尾两句,点出炙手可热的“罗刹相”,但依然不着议论,而是让读者自去批评。全诗语极铺排,富丽华美中蕴含清刚之气。虽然字面上不见讥刺痕迹,但在惟妙惟肖的描摹中,隐含犀利,入木三分。正如浦起龙《读杜心解》所评:“无一刺讥语,描摹处,语语刺讥;无一慨叹声,点逗处,声声慨叹。”
    前几首矛头直对最高统治者,这一首点名“虢”、“秦 ”等三夫人及“宰相”,大胆尖锐,富有“史”性。胡适赞:“这样明白的反对时政的诗歌,三百篇以后从不曾有过,确是杜甫创始的。”
    杜甫开始以时政入诗。
    “文变染乎世情”(《文心雕龙?时序》),与繁盛的顶峰暗藏着危机的世情相对应,天宝中后期,浪漫诗潮方兴未艾,写实诗潮虽是初澜乍起,却有汹汹之势。在杜甫带动下,还有一些人也开始写实,这里不可能笔分两支同时写他们,容待后一章补叙吧。
    困守长安的这十年,除了诗歌之外,杜甫还另有收获:他向唐玄宗献赋终于有了结果。天宝十载(751),唐玄宗看到杜甫所献三大赋,颇为赞赏,令杜甫到集贤院待制,由宰相考试他的文章。这是杜甫一生中最得意之时,他直至晚年还自豪地回忆:“忆献三赋蓬莱宫,自怪一日声煊赫。集贤学士如堵墙,观我落笔中书堂。”(《莫相疑行》)但考试后久久不见下文,直等到天宝十四载(755年),才任他为河西县尉。他没接受,后改任率府兵曹参军,他接受了。这一年他四十四岁,有诗戏道:“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老夫怕趋走,率府且逍遥。”(《官定后戏赠》)
    是的,率府兵曹参军是个逍遥的闲职,因而他上任前能够偷空先往奉先去探视家小——他家在去年那场60多天大雨灾后搬到奉先(今陕西蒲城)——这几年京都地区水旱灾交替频仍,这一年的秋天,关中一带大饥荒,朝廷没有任何救灾措施。杜甫就把妻子以及几个孩子送到奉先亲戚家去,自己留在京都。
    也许当上官后他预支到一些俸禄,杜甫中夜出发,要去探望妻儿。
    这时是十一月初。 就在十一月九日,安禄山在范阳造反了。消息虽然还没有传开来,杜甫不知道这情况,但已经清楚地预见到这一势态:前不久他刚写了《后出塞五首》,借一个不愿附逆的军士之口,揭露了东北边境的危局。诗中“主将位益崇,气骄领上郡。边人不敢议,议者死路衢。”“坐见幽州骑,长驱河洛昏。”等句,明确指出安禄山的反迹。这次,他经过骊山,又作《奉同郭给事汤东灵湫作》,用象征手法,指明安禄山必反。可是唐玄宗、杨贵妃同整个朝廷的高官还在骊山华清官避寒,寻欢作乐哩!
    他赶回到家,竟看到一家人在嚎啕大哭。原来,他不满周岁的小儿子饿死了!杜甫悲愤交集,五内俱焚。他在京郊杜陵还有些薄田,作为官宦之家,他还享有“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的特权,居然还养不活孩子!这是为什么?他不得不认真地回顾十年来的思想、生活,反省自己,拷问现实,写了千古名篇: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⑴。 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⑵。
    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⑶。 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⑷。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
    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 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
    当今廊庙具⑸,构厦岂云缺。 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
    顾惟蝼蚁辈⑹,但自求其穴。 胡为慕大鲸,辄拟偃溟渤⑺?
    以兹误生理⑻,独耻事干谒。 兀兀遂至今⑼,忍为尘埃没!
    终愧巢与由⑽,未能易其节。沉饮聊自遣,放歌破愁绝。
    岁暮百草零,疾风高冈裂。 天衢阴峥嵘,客子中夜发⑾。
    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 凌晨过骊山,御榻在嵽嵲⑿。
    蚩尤塞寒空⒀,蹴踏崖谷滑。 瑶池气郁律,羽林相摩戛⒁。
    君臣留欢娱,乐动殷胶葛⒂。 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⒃。
    彤庭所分帛⒃,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
    圣人筐篚恩,实欲邦国活。 臣如忽至理,君岂弃此物?
    多士盈朝廷,仁者宜战栗⒅。 况闻内金盘,尽在卫霍室⒆。
    中堂舞神仙,烟雾蒙玉质⒇。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
    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21)。北辕就泾渭,官渡又改辙。
    群冰从西下,极目高崪兀 。 疑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22)。
    河梁幸末坼,枝撑声窸窣(23)。行旅相攀援,川广不可越。
    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24)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25)。
    入门闻号啕,幼子饿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岂知秋禾登,贫窭有仓卒(26)?
    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27)。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28)。
    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戌卒。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29)。
    谢谢“了了了了不了得了”!
    《诗唐漫步》(中晚唐部分)6.
    注:(1)杜陵:地名,在长安城东南,杜甫祖籍杜陵。因此杜甫常自称少陵野老或杜陵布衣。 (2)稷与契:传说中舜帝的两个大臣,稷是周代祖先,教百姓种植五谷;契是殷代祖先,掌管文化教育。   (3)濩落:即廓落,大而无用的意思。契阔:辛勤劳苦。 (4)觊豁:希望达到。这两句说,死了就算了,只要活着就希望实现理想。 ⑸廊庙具:治国之人才。 ⑹顾惟:回头看。 (7)大鲸:比喻有远大理想者。辄:就,常常。偃溟渤:到大海中去。 ⑻以兹误生理:因而误了生计。   ⑼兀兀:穷困劳碌的样子。 ⑽巢与由:巢父、许由都是尧时的隐士。 ⑾天衢:天空。峥嵘:原是形容山势,这里用来形容阴云密布。客子:此为杜甫自称。   ⑿嵽嵲:形容山高,此指骊山。 ⒀蚩尤:传说中黄帝时的诸侯。黄帝与蚩尤作战,蚩尤作大雾以迷惑对方。这里以蚩尤代指大雾。   ⒁摩戛:武器相撞击。 ⒂殷:震动,或称音乐之盛。胶葛:山石高峻貌。这句指乐声震动山冈。 ⒃长缨:指权贵。缨,帽带。短褐:粗布短袄,此指平民。 ⒄彤庭:朝廷。   ⒅“多士”两句意为:朝臣众多,其中的仁者应当惶恐不安地尽心为国。 ⒆卫、霍:指汉代大将卫青、霍去病,都是汉武帝的亲戚。这里喻指杨贵妃的从兄、权臣杨国忠。   ⒇中堂:指杨氏家族的庭堂。 (21)高崪兀:河中的浮冰突兀成群。   (22)崆峒:山名,在今甘肃省岷县。天柱:古代神话说,天的四角都有柱子支撑,叫天柱。恐触天柱折:形容冰水汹涌,仿佛共工头触不周山,使人有天崩地塌之感。表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心。     (23)河梁:桥。坼:断裂。枝撑:桥的支柱。窸窣:象声词,木桥振动的声音。 (24)异县:指奉先县。十口隔风雪:杜甫一家十口分居两地,为风雪所阻隔。   (25)庶:希望。   (26)贫窭:贫穷。仓卒:此指意外的不幸。 (27) 名不隶征伐:此句自言名属“士人”,可按国家规定免征赋税和兵役、劳役。杜甫时任右卫卒府兵曹参军,享有豁免租税和兵役之权。 (28) 平人固骚屑:平民百姓本来就免不了赋役的烦恼。平人:平民,唐人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民”为“人”。 (29) 忧端齐终南:忧虑的情怀像终南山那样沉重。澒洞:广大的样子。掇:收拾,引申为止息。

    诗很长,也不好理解,但是要认识杜甫,不能不读,我们不能做余光中先生所说的那种“半票读者” ——“在感情年齡上他們給人一種‘嫩’的感覺,在文學欣賞的國度,仍屬買半票的童年。”莫砺锋教授有个劝告,有一定道理:“读杜甫的诗,我们绝对不能只读“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我们也不能只读“三吏”、“三别”,你如果想好好地读一遍杜诗的话,那么请你先读《咏怀五百字》,先读《北征》,再读《秋兴八首》、 《诸将五首》、《咏怀古迹五首》,这些都是必读的杜诗。”
    诗的开头先自嘲自责:身为“布衣”,却偏偏“窃比稷与契”,这样的“许身”,本来就“一何愚”,不思悔改,反倒是“老大意转拙”——头发花白,志尚落空,还苦苦追求不舍;只要没有盖上棺板,闭上眼睛,就天天盼着实现愿望。怎么会这样?他心底有一种根深蒂固的炽热的挚情:“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就是这种仁爱情怀使他不仅不怕同学翁讥笑,反而“浩歌弥激烈”。
    他觉得,自己不是没有“江海志”,不懂得归隐“潇洒送日月”,可是“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不能放弃“致君尧舜上”的志意;也不是不知道朝廷里人才济济,不缺自己这块料,可是“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没有办法;更不是不知道那些“蝼蚁辈”,“但自求其穴”,可是,不能学习他们,要不然何必立志要像大鲸那样到大海翻腾呢?他因而耻于干謁,误了生理,兀兀至今,忍为尘埃,但始终未易其节,结果当然只有“沉饮聊自遣,放歌破愁绝”了。
    怀着这种守拙情愫,他攀越骊山。所见所闻,令他怅恨:疾风裂冈,大雾塞空,天寒地冻,百草凋零,骊山宫内却暖气融融,乐动殷殷。赐浴,与宴,分帛,君臣一片欢娱。杜甫很清楚,那些丝帛“本自寒女出”,是通过鞭挞其夫家,勒索聚敛,一车车运到宫里来的;现在皇上这一筐筐的恩赐,实指望臣子们感恩图报,救国活民,但如果他们忽视这番至理深意,这些财物岂不等于白丢了?更何况皇帝大内的金盘宝物,听说早都转移到国舅家去了,神仙似的美女在他们的中堂上舞蹈,轻烟般的罗衣遮不住玉体的芳香,客人们穿着貂鼠皮裘,暖洋洋的听着美妙的音乐,劝客品尝的是珍贵的驼蹄羹汤,来自遥远南方的霜橙,层层叠叠,堆压着香桔……呵,那朱门里吃不完的酒肉,都已经腐臭了,可这路上,却横陈着冻饿死的穷人的骸骨!
    伟大的杜甫,他拷问着现实,可并没有简单地去寻找自己孩子饿死的原因,而是揭示了天下尖锐的深刻矛盾:“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说出了几千年来千千万万老百姓穷苦的根源:社会不公。
    带着这无法尽述的惆怅,经过长途跋涉,历尽艰险,最后诗人回到家。原希望一家人能在一起同甘共苦,却看到了那残酷的场面。在唐朝,幼儿夭折,当时的礼数与习俗是不哭的,太小了,刚出生不久,不必太伤心。可是杜甫不仅“吾宁舍一哀”,而且“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 ——忧愁的情绪呵,千重万叠,高过终南山,浩茫无边,不可收拾——不仅因为一子之悲,而是联想到更加悲惨的平常老百姓的生活,进而“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戌卒”。他的心胸是如此的伟大!
    这诗以“咏怀”的方式抒写自己的哀伤,呈露自己的心迹。那哀伤不仅是个人的,也是国家与时代的;忧国忧民的心迹,自然是与现实联系在一起。所以这既是一曲抒情诗,又是一首写实诗,和谐统一地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时代的真象。
    从此他跟着唐朝走上了那“不愉快的下山的路”,他真正开始 “白头吟望苦低垂”的低吟。
    胡适认为:“开元天宝的文学只是少年时期”,“天宝末年大乱以后,方才是成人的时期。从杜甫中年以后,到白居易之死,其间的诗与散文都走上了写实的大路,由浪漫而回到平实,由天上而回到人间,由华丽而回到平淡,都是成人的表现。”这首诗就是其间的里程碑。
    苏雪林教授推崇杜甫为“写实主义开山祖”。

    二 “千古史笔”

    清时有人说:“从来学杜者,无如山谷。”
    山谷是北宋名诗人黄庭坚的号,他确是从古以来最推崇杜甫的人,开创过黄山谷学社与江西诗派,以杜甫为祖,声势浩大地学杜。
    他还有一联出名的句子,评价杜甫:

    千古是非存史笔,百年忠义寄江花。
    ——《次韵伯氏寄赠盖郎中喜学老杜诗》

    这两句赞美的是杜诗的诗史品质与其人的忠义精神,下两节就讲这两点,本节先讲诗史品质。
    早在晚唐,孟棨《本事诗》就说:“杜(甫)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所遇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孟棨认为,杜诗在当时就已经被号为诗史了,因为它记录了安史之乱的史实,所遇见的,全都陈述于诗中,即使是极为隐秘的事也未曾遗漏。这是最早的“诗史”说。
    孟棨所说的诗史成因,大体是对的;但是又把诗史的范围圉于“流离陇蜀(甘肃、四川)”之时,太狭窄,那只是杜甫四十八岁至五十七岁之期,不过九年,既没有涵盖安史之乱的全过程,也没有笼括杜甫相关的重要诗作,甚至反映安史之乱的最著名篇章《三吏》、《三别》也被排除在外,显然不够。
    杜甫生活在玄宗、肃宗、代宗三朝,他的主要经历恰好是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变时期,包含安史之乱全过程及其前因后果时期;他的许多诗,艺术而且具体地反映了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朝政和社会生活,是这一时代的镜子,同时又渗透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因而被称为诗史。
    大家都看到,天宝后期,杜甫已经写了不少诗史性的诗,《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咏怀五百字》等等。如今,安史之乱爆发了,他虽然还在奉先,但对乱情还是了解的他有诗做概括描写:“威凤(喻贤人)高其翔,长鲸(喻安史)吞九州。地轴为之翻,百川皆乱流”(《晦日寻崔戢李封》),此后,他的诗就对这场灾难有了大量的甚至是系列的具体实录了。
    叛乱一开始,他自己就成为苦不堪言的流民,亲历“百川皆乱流”的实际。

    《诗唐漫步》(中晚唐部分)7.

    五月,叛军逼近潼关,杜甫刚到长安任职又赶回奉先,携家北迁至白水。六月,潼关失守,白水告急,杜甫再带领一家人北逃。听说皇帝已经逃离长安,叛军势不可挡,而且十分凶残,所以人们争先恐后仓惶逃亡,形成流民队伍。途中,杜甫一不小心,陷在蓬蒿里出不来。他家人没发现,仍随着同行的表侄王砯向前奔走。很久了,还没看到他跟上来,这才估想他出事了。危急时刻,王砯毅然骑马逆人流回头寻找。一路呼唤,穿行查看,找了十多里路才发现了他。好个王砯,把杜甫救出来之后,把马让给了杜甫,右手提着刀,左手拉着马缰,保护着杜甫,追上了家人。
    这经历,第二年他重遇王砯时作《送重表侄王砯评事使南海》,曾特别提起,说:“苟活到今日,寸心铭佩牢。”
    他们一家继续北逃,一路上凄惨万分,他有《彭衙行》诗 回忆道:

    ……
    尽室久徒步,逢人多厚颜。 参差谷鸟吟,不见游子还。
    痴女饥咬我,啼畏虎狼闻。 怀中掩其口,反侧声愈嗔。
    小儿强解事,故索苦李餐。 一旬半雷雨,泥泞相牵攀。
    既无御雨备,径滑衣又寒。 有时经契阔,竟日数里间。
    野果充糇粮,卑枝成屋椽。 早行石上水,暮宿天边烟。

    没有车马,全家人长久徒步跋涉,十分狼狈,见人都感到难为情。只听到谷中的鸟儿高一声低一声地叫着,却没看到有流落在外的游子返回家园。还未省事的小女儿饿得直咬杜甫。怕虎狼听到她的哭闹声,只好在怀中掩住她的嘴巴,她反而挣扎哭叫得更厉害。小儿子强作懂事的样子,到路旁找苦李子来充饥。十天里,一半时间是雷雨,一家人在泥泞中牵扶着攀行。 既无准备雨具,路滑衣湿身又寒。遇到困顿难走的地方,一整天才走几里路。
    就这样杜甫将妇挈雏在雨中逃亡,吃野果,睡树荫,饥寒交迫,苦不堪言。到了彭衙(在陕西白水县东北六十里,即现在的彭衙堡)附近周家洼。杜甫找老朋友孙宰相助。孙宰郑重地打开重门,把灯都点上,迎接杜甫一家;烧汤热水让他们烫脚,剪纸作旐为他们招回惊魂,腾出房间让他们一家休息,又叫出自己的妻儿与他们相见,吩咐做饭烧菜招待客人……
    艰难时际,孙宰的古道热肠,令他终身难忘。《彭衙行》纪道:

    ……
    故人有孙宰⑴,高义薄层云。 延客已曛黑,张灯启重门。
    暖汤濯我足,翦纸招我魂。遂空所坐堂,安居奉我欢。
    从此⑵出妻孥,相视涕阑干。 众雏烂熳睡,唤起沾盘飧⑶。
    谁肯艰难际,豁达露心肝。 誓将与夫子,永结为弟昆。
    ……
    ——————————————————
    注:  ⑴ 宰,是唐人对县令的一种尊称,孙大概做过县令。 ⑵从此:接着。 ⑶众雏,即痴女小儿。烂熳睡,睡得十分香甜的样子。“沾”字含感激意。


    休息几天后,他们继续赶路。在三川县(陕西富县南),遇到山洪爆发 ,到处水茫茫,杜甫觉得附近几州的大地似乎都下沉了,千家万户在啼哭:“及观泉源涨,反惧江海覆……应沉数州没,如听万室哭。”(《三川观水涨二十韵》)他希望有鸿鹄飞来,把困于林中的人们救走:“普天无川粱,欲济愿水缩。因悲中林士,未脱众鱼腹。举头问苍天,安得骑鸿鹄。”(同上)

    这些诗,虽然只写杜甫一家的流亡经历,却是当时大半个中原的流民图,有情有景,具体生活,史书上是绝对看不到的。
    最后,他终于把家小安置在鄜州的羌村。不久就听说太子李亨在灵武登基了。他非常高兴,把复兴的希望寄托在这个新皇帝肃宗的身上,立即北上,想投奔灵武。不料那一带已经陷落,半途被捕,被抓到长安。
    还好賊兵没把这个未老先衰的半老头看在眼里,他没像王维那样被送到洛阳大本营,而且相对比较自由。于是,杜甫又给历史展示了长安失陷后的各方面的图景。
    京都满目疮痍,一地血污。到了十月,有一次胡兵从城外蜂拥而归,舞着血淋淋的刀戟,满街狂唱乱跳,看样子是打了大胜仗。杜甫连忙打听消息,原来是唐肃宗的宰相房琯自请带兵杀賊,在咸阳附近的陈陶斜大败。四万官兵血染陈陶广泽,逃回去的不到几千。杜甫万分悲痛,含泪写了下诗记载:

    悲陈陶
    孟冬十郡良家子⑴,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⑵。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⑶,日夜更望官军至。
    ————————————————————————
    注:⑴十郡:泛指西北各郡。良家子:主要指农家子弟。 ⑵义军:指当时应召募作战的“十郡良家子”。 ⑶都人:长安的人民。向北啼:当时唐肃宗在长安西北的彭源(今甘肃守县)。

    不久,房琯在青坂仓促反攻,又一次大败,杜甫写《悲青坂》寄托哀思与劝诫:

    悲青坂
    我军青坂在东门,天寒饮马太白窟⑴。
    黄头奚儿日向西,数骑弯弓敢驰突⑵。
    山雪河冰野萧瑟,青是烽烟白人骨⑶。
    焉得附书与我军,忍待明年莫仓卒。
    ——————————————————————
    注:⑴青坂东门是驻军之地。太白,山名,在武功县,离长安二百里。这里泛指山地。当寒天,住寒山,饮寒水,见得唐军处于劣势。 ⑵奚儿,犹胡儿。黄头,指黄头室韦。 此句写安史叛军得胜后的骄横。⑶青的是烽烟,白的是人骨。

    这天,杜甫溜达到城北,看到一群白头乌鸦在几片大屋上啄着什么,心中十分感慨:听说潼关陷落时就有一群白头乌,晚上飞到延秋门——长安西门呼叫,当时大家都认为是不祥之兆,后面果然发生了玄宗连夜从这里出逃,马嵬坡贵妃身亡等事。这次叛军入城,所杀皇室宗亲子孙特别多——安禄山反叛时,其子安庆宗被李隆基杀了,他为了报复,现在命令在长安的部属抓杀公主、王妃、驸马、皇孙等人,还有杨国忠、高力士之党、平素所恨之人,刳心棓脑,极其残酷。
    眼前,这些大屋的主儿——达官贵人们死的死,逃的逃,屋里早就没人了,白头乌怎么又来这里?大约是找食吧,真是不祥!
    经过一个僻静的角落,他看到路旁一个少年人在哭泣。这人衣服虽然褴褛,但腰下还挂着玉珮、青珊瑚,显然是在逃的贵族;再看他高高的鼻梁,无疑是高帝子孙的遗种。问他姓名,不肯说,只道是兵荒马乱,无家可归,在野外荆棘灌木中躲藏了百日,遍体鳞伤,饥饿困苦,乞求好心人收养为奴。杜甫深为哀怜,想起那守潼关的哥舒翰当年立功于西北边地,多么勇锐,这次却这么愚昧,丢了京都的大门,又被执投降,以至于现在是“豺狼在邑龙在野”,不由得感叹乾坤完全颠倒了。
    这地方临近街口,杜甫不敢久留,只在那里站了一会儿,他告诉那王孙,昨晚东风又起,带着血腥味,从洛阳来了许多骆驼,要把这儿皇宫贵室的珍宝运载回去,你多加小心。听说皇上已经传位给太子了,北方的回纥服膺于皇上素来的恩德,已经南下见过新皇,他们割面发誓要为唐朝雪耻出恨;再说先帝五陵那里,有一片极好的云气无时不在。可怜的王孙,你要珍重,复兴在望啊!
    《诗唐漫步》(中晚唐部分)8.

    这遭遇写成了下诗:

    哀王孙
    长安城头头白乌,夜飞延秋门上呼。
    又向人家啄大屋,屋底达官走避胡。
    金鞭断折九马死,骨肉不得同驰驱。
    腰下宝玦青珊瑚,可怜王孙泣路隅。
    问之不肯道姓名,但道困苦乞为奴。
    已经百日窜荆棘,身上无有完肌肤。
    高帝子孙尽隆准,龙种自与常人殊。
    豺狼在邑龙在野,王孙善保千金躯。
    不敢长语临交衢,且为王孙立斯须。
    昨夜东风吹血腥,东来橐驼满旧都。
    朔方健儿好身手,昔何勇锐今何愚。
    窃闻天子已传位,圣德北服南单于。
    花门剺面请雪耻⑴,慎勿出口他人狙⑵。
    哀哉王孙慎勿疏,五陵佳气无时无。
    ————————————————————
    注:⑴花门:即回纥。剺(lí)面:匈奴风俗在宣誓仪式上割面流血,以表诚意。这里指回纥坚决表示出兵助唐王朝平定安史之乱。   ⑵狙(jū):伺察,窥伺。

    杜甫家在长安城的东南郊外,离曲江风景区不远。曲江原是个大池,汉武帝开辟为游乐区,当时称做宜春下苑。隋文帝改名芙蓉苑。唐玄宗也喜欢这里,开元年间大加整修,周围建起了离宫别院,种上无数杨柳树木,池中还有荷花、菱芡、蒲苇等花草。玄宗与贵妃常来游览。老百姓也常来玩耍。到了节日,这里更是热闹非凡。杜甫以前有一首《乐游园歌》写当时玄宗游览的盛况:“青春波浪芙蓉园,白日雷霆夹城仗。阊阖晴开谍荡荡,曲江翠幕排银牓。拂水低徊舞袖翻,缘云清切歌声上。”现在它会是什么样呢?
    好不容易捱过了冬日,一天,杜甫悄悄来到曲江边,看到一片荒芜冷寂的景象,抚今追昔,即景生情,不由得默默流泪,吟了下首诗:

    哀江头
    少陵野老吞声哭⑴,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忆昔霓旌下南苑⑵,苑中万物生颜色。
    昭阳殿里第一人⑶,同辇随君侍君侧。
    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
    翻身向天仰射云⑷,一笑正坠双飞翼⑸。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清渭东流剑阁深⑹,去住彼此无消息。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⑺!
    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⑻。
    ———————————————————————
    注:⑴少陵:杜甫祖籍长安杜陵。少陵是汉宣帝许皇后的陵墓,在杜陵附近。 ⑵霓旌:云霓般的彩旗,指天子之旗。南苑:指曲江东南的芙蓉苑。因在曲江之南,故称。 ⑶昭阳殿:汉代宫殿名。汉成帝皇后赵飞燕之妹为昭仪,居住于此。唐人多以赵飞燕比杨贵妃。第一人:最得宠的人。 ⑷仰射云:仰射云间飞鸟。 ⑸一笑:杨贵妃因才人射中飞鸟而笑。正坠双飞翼:或亦暗寓唐玄宗和杨贵妃的马嵬驿之变。 ⑹清渭东流两句:清渭,即渭水。剑阁,在今四川省剑阁县的北面,是由长安入蜀必经之道。 ⑺人生两句:意谓江水江花年年依旧,而人生有情,则不免感怀今昔而生悲。以无情衬托有情,越见此情难以排遣。   ⑻欲往城南句:写极度悲哀中的迷惘心情。杜甫家住城南却走向城北。北方口语,说向为望。也可解为一边往南边家里走,一边回头望着北方。

    此诗犹如一曲哀伤的挽歌。诗人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感情是复杂的,看到物在人空,便生黍离之痛;追忆昔日繁华,既刺骄奢又有悲悯之情。 “半露半含,若悲若讽。”(《杜诗说》)透露着对盛世的眷念,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陷身贼中大半年,除了焦虑国事外,他也时常挂念家人。妻儿在鄜州,音讯全无,他有诗写自己在月下怀念他们:“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月夜》)他弟弟在东京洛阳,倒是联系上了,他给弟弟写诗道:“生理何颜面,忧端且岁时。两京三十口,虽在命如丝。”(《得舍弟消息之二》)
    羁京期间的所有家国之痛,集中地反映在他的名诗《春望》中: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注)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感时:为时事而感伤。   恨别:悲恨离别。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二句互文,意谓因感时恨别而对花落泪,听鸟惊心。

    春望,原应是 充满希望与惊喜的,但诗人所看到的景象却是这样的无望,连花鸟都反使他“溅泪”,“惊心”,他只能无奈地骚首踯躅。但“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在“感时”“恨别”之外,又平添了自身的烦恼。诗人心中的焦愁是沉重的!
    至德二载(757)四月,杜甫终于逃出长安,冒着生命危险穿过两军对峙的前线,逃到凤翔, “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述怀》)。肃宗十分感动,任命他为左拾遗。
    但是他的“拾遗”不太成功,有一次竟惹恼了肃宗,差点被治罪,还好宰相张镐替他说话,救了他。
    此时他离家已经一年了,在这兵荒马乱的年头,他不能关照妻儿,心中特别想念。于是请假省亲。肃宗巴不得他走,当然准了。
    凤翔到鄜州七百余里。一路遇到的都是苦难的民众,看到的是一片荒凉的景象。其后他有一首长诗《北征》,回忆道:“靡靡逾阡陌,人烟眇萧瑟。所遇多被伤,呻吟更流血。”“猛虎立我前,苍崖吼时裂。”“鸱枭鸣黄桑,野鼠拱乱穴。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 忠实记录了后方战乱情景。
    经过几天的跋涉,一天傍晚,终于到家了。有名的羌村三首之第一首描写了他一家相见时景况:

    羌村三首
    其一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此诗明白如话,最感人的是三个“特写”镜头:“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此前杜甫与家人已经通了信,但遽然相见,妻儿仍然由“怪”而“惊”,进而热泪滚滚。“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这么多人围观,又感叹又唏嘘,足见安全归家在战乱时多么稀罕难得。“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这种惊喜令人难以置信,所以夜深了还要秉烛相看:是不是还在做梦?就像往常的梦中相对似的。三个镜头深刻反映“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的乱世实情,“一字一句,镂出肺肠”(《杜臆》)。
    到家后,他的心情是复杂的,下一诗抒叙道:

    羌村三首
    其二
    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 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⑴。
    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⑵。 萧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⑶。
    赖知禾黍收,已觉糟床注⑷。 如今足斟酌,且用慰迟暮。
    注:⑴ 这句当在“畏”字读断,是上一下四的句法。这里的“却”字,作“即”字讲。“却去”犹“即去”或“便去”。是说孩子们怕爸爸回家不几天就又要走了。   ⑵忆昔,指上一年六七月间。追凉,追逐凉爽的地方,即指下句。 ⑶杜甫回来在闰八月,西北早寒,故有此景象。萧萧,兼写落叶。“抚”是抚念。抚念家事则满目凄凉,抚念国事则胡骑猖獗,因而忧心如焚。 ⑷糟床,即酒醡。注,流也,指酒。

    “少欢趣”三个字概括了他归家后的情绪。不过这话太简单,《北征》有一段精彩的描写,对此有补充,并且让我们看到了他家中的困苦情境:

    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见耶背面啼,垢腻脚不袜。
    床前两小女,补缀才过膝。海图坼波涛,旧绣移曲折。
    天吴及紫凤,颠倒在短褐。老夫情怀恶,呕泄卧数日。
    那无囊中帛,救汝寒凛栗。粉黛亦解包,衾绸稍罗列。
    瘦妻面复光,痴女头自栉。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
    移时施朱铅,狼藉画眉阔。生还对童稚,似欲忘饥渴。
    问事竞挽须,谁能即嗔喝?翻思在贼愁,甘受杂乱聒。

    平生所娇养的儿子,脸色比雪还要苍白。看见了父亲就转过身啼哭,许是很久没有得到父爱,感到委屈;可怜的孩子身上污垢积粘,打着赤脚没穿袜子。床前两个小女儿,补缀的旧衣裳刚过两膝,补丁是穿烂了的大人的绣服上剪下的碎布,海图的波涛都补裂开了,七弯八折,绣在上面的天吴和紫凤,也都颠倒了。
    @了了了了不了得了 17楼 2013-07-10 22:28:56
    非常好看,楼主加油
    -----------------------------
    谢谢!
    《诗唐漫步》(中晚唐部分)9.

    杜甫情绪恶劣,又吐又泻,躺了好几天。奈何囊中没有足够的布帛,救济家人的寒冷哆嗦。打开包裹取出化妆用的粉黛,被褥和床帐也罗列出来。妆饰一番之后,瘦妻的脸上又有了光采。天真烂漫的女儿也忙着自己梳理头发,学他母亲,什么都要摆弄。清早梳妆,随手捞起胭脂铅粉往脸上涂抹,好半天才打扮好,脸上红白狼藉,眉毛画得宽宽的。
    能活着回来看到孩子们,他高兴得好像忘了饥渴。孩子们问他事情,竞相拉着他的胡须。谁还能对他们责怪呼喝呢?想起困在贼窝的愁苦,他心甘情愿受他们杂乱吵嚷。
    家中这么困难,诗人还时时念着国事——《北征》最后两段,他说:“至尊尚蒙尘,几日休练卒?仰观天色改,坐觉妖氛豁。”,想象现在是“ 祸转亡胡岁,势成擒胡月。胡命其能久?”——因而惭愧自己不能为国出力,只能“偷生”在家。无奈之下,寄希望于“糟床注”,希望有酒来麻醉自己了。
    想酒,酒真就来了:  

    羌村三首
    其三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 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⑴。
    “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⑵!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
    注:⑴榼(kē),酒器。浊清,指酒的颜色。  ⑵这句就是歌词。“艰难”二字紧对父老所说的苦况。来处不易,故曰艰难。惟其出于艰难,故见得情深,不独令人感,而且令人愧。

    但是四邻父老的酒并没能麻醉他,“儿童尽东征”,“黍地无人
    耕”,现实使得主客都“四座泪纵横”。
    此前,陷在长安賊中时,杜甫用两《悲》、两《哀》以及《春望》等诗反映京都的情况,现在,又用《羌村三首》与《北征》(杜诗第一大篇,一百四十句,七百字,其主要部分已在上文穿插介绍)等诗再现乱后农村的现实,杜诗的诗史价值彰明较著。
    这年官军打了胜仗,先后收复了两京。十月皇帝还京,杜甫一家也回到长安。
    乾元元年(758)六月,杜甫被贬为华州(陕西华县)司功参军。年底,他得便回了一次故乡洛阳、偃师,探望老家亲友。次年初,他来到故居陆浑庄。山川依旧,人事全非:
    故园花自发,春日鸟还飞。断绝人烟久,东西消息稀。
    这是《忆弟二首》的句子,弟妹们没留下什么消息,只有“旧犬知愁恨,垂头傍我床”。
    不久,战事又起,他连忙赶回华州。
    刚好遇上了一场大战。去年,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节度使,统兵数十万围安庆绪军于邺城。但庞大的联合队伍却不设统帅,肃宗只派个宦官任“宣慰处置使”“观军”,结果坐失战机。到今年,史思明来援,不断骚扰,劫掠军粮,官军士气大衰。三月三日在安阳河之北决战,唐军失利,又突遇狂飙,飞杀走石,天昏地暗。两军人马惊慌失措,賊军北窜,唐军南奔。这一仗,郭子仪“战马万匹,惟存三千;甲仗十万,遗弃殆尽。”(《资治通鉴?唐纪》)不得不退到河阳,以保洛阳;其余节度使溃归本镇。史思明又闻风南犯,于是洛阳一带形势又骤然紧张起来。
    杜甫从洛阳往西赶,走出洛阳七十里,到新安县。路旁有许多人在喧哗啼哭,几个差吏在吆喝着点兵。“新兵”都很小,杜甫忍不住问新安吏:“你们县虽然小,难道就没有壮男了吗?”对方作肯定回答,然后说:“昨晚又收到征兵的军帖了,我们现在只好依次选中男。”“可是,中男这么矮小,能守城吗?看他们全都哭哭啼啼的,稍胖的还有其母相送,瘦小的孩子孤伶伶的更可怜。”
    傍晚,队伍就像那大河之水向东流去,青山依旧回荡着哭声。诗人劝他们别再哭了,即使是哭得眼枯见骨也是没用的,“天地终无情”,感动不了它的。他解释说,这次的相州(邺城)之战,本望一战平乱,哪晓得賊军这么诡诈,使得官军营盘星散。 他安慰道:听说这次给你们的就食、练兵的地点都比较好,靠近故垒与旧京;任务也不重,主要是掘壕、牧马;何况你们参加的是顺天应人的王师,又有清楚明白的抚养优恤条件;再说郭子仪将军他厚待士兵如父兄,你们送行的人不要再泣不成声了。     
    杜甫的安慰话大概是从新安吏那里听来的,想来他自己也未必全信。只有一句话是全真的:“天地终无情。”造化无情地安排了这场战乱,无法逃避,总得有人保家卫国,所以杜甫只好劝慰了——也许这样可以稍稍平抚他们的悲痛的心。
    他把这过程写了下来:

    新安吏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⑴”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中男绝短小⑵,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
    注 : ⑴更:岂。 ⑵中男:唐玄宗时期,定十八岁以上二十三岁以下,为“中男”。古人发育慢,所以还比较矮小。

    再往西,接近陕县的时候,天色已晚,他投宿在石壕村的一家农户里。夜里,他遇到了另一番抓丁的景象: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 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 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 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 独与老翁别。

    石壕吏远比新安吏凶狠辣手,夜里抓人,瓮中捉鳖。但是老翁还是逾墙逃了——石壕这里大概连中男都抓光了,已经在抓老翁了。听老妇的致词,这一家已经献出所有可用之人,穷到骨髓。为了留下老翁维持生计,养育乳孙母子,老妇只好“自请应役”。料不到他们连老祖母都真的抓走了!天亮时,诗人只能默默与老翁一个人告别——从头到尾,他没说一句话。在这样亘古未见的惨象面前,他再也掏不出什么话来“安慰”老人了,只能跟着默默流泪。
    诗人沉痛地吟行着,来到了潼关。这是西进长安的必经之路,古称桃林塞,长安门户。三年前,哥舒翰就是在这里被唐玄宗、杨国忠逼着出关迎敌,结果数十万大军葬身于黄河,叛军直驱长安。现在杜甫看到,士卒们辛苦忙碌地修筑城墙。道边的大城,看起来铁桶都不如它牢固;山腰上的小城,恐怕有万丈之高。他问:“是为了防备胡人吗?”
    潼关吏听问,邀诗人下马参观。他自信地指着山崖说:“那山上连云排列的战栅,飞鸟都休想穿过。胡兵进犯,我们只自守着,还用着担忧西都安危吗?老丈,请看那险要处,狭窄得只能容得下单车。危急之时,长戟奋起,万古以来这里都是一夫当关的!”但是诗人还是劝诫:“可怜当年桃林战,百万兵士葬身鱼腹。请嘱咐守将,千万谨慎,莫学哥舒翰!”
    《诗唐漫步》(中晚唐部分)10.

    潼关吏颇有英武之气,杜甫语重心长地为之一吟:

    潼关吏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 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 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回到华州,一路见闻在诗人胸中翻腾,久久难平。中原战区百姓的苦难最深重,九室一空,遍地哀鸿。苟活下来的人无助地经受着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痛苦,坚毅地承受着抗敌救国的无尽负担。回想起来,无数悲惨而可敬的人物都浮现到眼前,其间有几场生离死别的情景尤其令人哀悯,杜甫用《三别》记述了这些凄凉的故事。
    头一个是新婚别的故事。这新娘子头天刚结婚,第二天一清早,丈夫就被征入伍。她当即对着丈夫洗去红妆,脱去嫁服,表示从此不再施妆,叫他“勿为新婚念, 努力事戎行”!看起来十分刚烈,其实她内心痛苦万分。传说的,她对丈夫的哭诉,哀怨宛转,柔肠寸断,杜甫将其吟成下首诗:

    新婚别
    兔丝附蓬麻, 引蔓故不长⑴。 嫁女与征夫, 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君妻, 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 无乃⑵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 守边赴河阳。 妾身未分明, 何以拜姑嫜⑶?
    父母养我时, 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归, 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 沉痛迫中肠。 誓欲随君去, 形势反苍黄⑷。
    勿为新婚念, 努力事戎行⑸! 妇人在军中, 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 久致罗襦裳。 罗襦不复施, 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 大小必双翔。 人事多错迕, 与君永相望⑹!
    ------------------------
    注:⑴兔丝:即兔丝子,一种蔓生的草,依附在其他植物枝干上生长。蓬和麻的枝干都很短,所以兔丝子附在上面的引蔓自然长不了。比喻女子嫁给征夫,相处难久。   ⑵无乃:岂不是。   ⑶姑嫜:婆婆、公公。  ⑷苍黄:犹仓皇。意思是多所不便,更麻烦。   ⑸事戎行:从军打仗。  ⑹错迕:差错,不如意。永相望:永远盼望重聚。

    新婚妇开始时极伤心地说“嫁女与征夫, 不如弃路旁”,然后诉说这“不如弃路旁”的境地:
    在夫家?——“妾身未分明”——古代婚礼,新嫁娘过门三天以后,要先告家庙、上祖坟,然后拜见公婆,正名定分,才算成婚。现在自己连名分都没有,“何以拜姑嫜?”
    回娘家?——“生女有所归, 鸡狗亦得将”。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哪有回去的道理?
    随君“往死地”?那是最应当的,也曾发誓这样做,可还是不行,那样必然“形势反苍黄”啊!
    新妇的哭诉沉痛凄绝,只看“君”字,出现了七处,声声血泪:“君妻君床,聚之暂也;君行君往,别之速也;随君,情之切也。对君,意之伤也。与君永望,志之贞且坚也。频频呼君,几于一声一泪。”(仇兆鳌《杜诗详注》)
    但她并非只会哭哭啼啼的女子,她深明大义,所以她坚强地鼓励夫君“努力事戎行”,并且“对君洗红妆”,表白“与君永相望”的坚贞爱情。多么可怜可敬的女子!
    第二首是一对老夫妇生离死别的故事。老翁已经献出所有的儿孙了,垂暮之年,自己竟也被征了兵。他愤而投拐上路,同行的人都为之辛酸。他与老妻的离别,无疑是最后一面,但两人还互相怜惜关怀,他可怜老太婆天寒衣单,老太婆劝他努力加餐。他强自振作,宽慰老妻说“纵死时犹宽”,同时慷慨地表示,遍地烽火,何处乐土?自己怎敢盘桓在家?话虽这样说,最后离家时,还是“塌然摧肺肝”!可哀可痛!

    垂老别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 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
    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 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乾。
    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⑴。 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
    孰知是死别? 且复伤其寒。 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
    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⑵。 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
    人生有离合,岂择衰盛端⑶。 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⑷。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乡为乐土? 安敢尚盘桓? 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⑴两句说,男子汉既穿上铠甲,就应向长官长揖施礼。 ⑵土门,地名,离洛阳不远。杏园,即杏园镇,在今河南汲县东南。两句说,据说土门的壁垒修的很坚固,杏园渡更难度过。 ⑶衰,指老年,盛,指壮年。端,犹言时候。 ⑷两句说,话虽这么说,可我想到从前那些太平的光景,也禁不住徘徊起来,而终于发出长叹。 ⑸两句说,弃绝我的蓬居而去,这肺腑与心肝就像山崩那样受摧残。

    第三个故事主人翁虽是壮丁,但遭遇似乎更凄惨。他自述原来就在服役,兵败回家来。家园荒芜,空巷里只剩下狐狸怒啼与一两个老寡妇。他荷锄灌畦,重整旧业。县吏知道了,征他再次入伍。他不得不走了,但无家可别,只能独自悲憫已经病死五年的老母亲,她的骸骨不知被丢弃在哪条沟溪,还没能找回来,现在只能母子“两酸嘶”了。

    无家别
    寂寞天宝后, 园庐但蒿藜⑴。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⑵。
    存者无消息, 死者为尘泥。 贱子⑶因阵败, 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 日瘦气惨凄⑷。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 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 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 日暮还灌畦。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⑸。
    虽从本州役, 内顾无所携。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⑹。
    家乡既荡尽, 远近理亦齐。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 终身两酸嘶⑺。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⑴寂寞,荒凉萧条。天宝后,指战乱之后。 ⑵各东西,各奔东西散去。 ⑶贱子,自称,谦词。 ⑷日瘦,形容日色无光,气象惨淡。 ⑸习鼓鞞,练习做军鼓手,即从军。鞞,Pí。⑹本句的意思说,远去的话,容易迷失回乡之路,终不如在本地服役。⑺酸嘶,悲酸地哭泣。⑻蒸黎,黎民百姓。

    诗最后,主人翁愤怒地责问:“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可作六篇总结,蒲起龙说:“反其言相质,直可云:‘何以为民上?’”可悲可恨!
    《三吏》、《三别》极其细致、深刻、真实地反映了一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与人民精神,是诗史的杰作。杜甫身处唐朝下坡路的谷底,作品却登上现实主义巅峰。
    @半塘363
    顶

    《诗唐漫步》(中晚唐部分)11.
    从洛阳回来,他对朝政失去了信心,难忍在司功参军这位置上被当作笔吏使唤,便产生了退隐的想法。“平生独往愿,惆怅年半百。罢官亦由人,何事拘形役。”(《立秋后题》)何谓“独往”?《庄子》云:“江海之士,山谷之人,轻天地、细万物而独往也。”杜甫现在就愿意做这样的“江海之士,山谷之人”。陶渊明说:“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杜甫年近半百,也不想再惆怅了,他要学陶渊明那样“不为五斗米而折腰”。更何况当时遇关中地区饥馑,米价飞涨,他的月俸只够买半斗粮食(据《康震评说诗圣杜甫》第四章说)一家人又面临着饿死的危险,他不得不辞官,带领全家去寻找一条活路。
    故乡是回不了的,洛阳形势紧张,随时都有再次陷落的可能;西边秦州(今甘肃天水)今年秋收比较好,他有个从侄杜佐住在那儿。“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秦州杂诗》其一)有亲人相助,总会有生路的。乾元二年(759)秋,杜甫移家去秦州。
    可是,秦州并非乐土。这一带也笼罩着战争的风云,吐蕃人趁唐境西域空虚,不断蚕食边地。内战未平,边患又起:

    秦州杂诗
    其十八
    地僻秋将尽,山高客未归。塞云多断续,边日少光辉。
    警急烽常报,传闻檄屡飞。西戎外甥国,何得迕天威。

    诗人感慨,秦州山高地远,时光易逝,秋日将尽了,还没找到安身之地。他也不想在这里安身了,为什么呢?他说,边塞地区阴雨多,即使有时出太阳,那阳光也无力,可能是暗示此地政令难行,拓清无望。所以烽火高起,经常紧急报警,羽檄频飞,屡有惊人传闻。西戎——主要指吐蕃,是唐之外甥国(唐太宗曾以宗室女文成公主嫁吐蕃王,中宗又以金城公主嫁吐蕃王。开元十年吐蕃赞普上表自称外甥)何得随意挑衅,干犯天威?
    杜甫客居秦州三个多月,《秦州杂诗》二十首是这时期的代表作。
    “万方声一概,吾道竟何之?”他得再寻出路,不仅因为不太平,更因为生活极其困难,杜佐与不期而遇的旧友赞上人都没能给他很大的帮助,一家人坐吃山空。杜甫重操旧业,制药、卖药,也难维持生计。衣不御寒,食不果腹,口袋里只剩一文钱,不忍用去,留着观赏,他把这种心思写在《空囊》诗里:

    空囊
    翠柏苦犹食,明霞高可餐。世人共鲁莽,吾道属艰难(注)。
    不爨井晨冻,无衣床夜寒。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

    注:鲁莽,粗疏无知,不郑重。这两句说,世人不分是非,安于苟得,自己既不肯同流合污,道路自然艰难。

    八月间,发生了一件全国轰动的大事:远嫁回纥的宁国公主,剺面回归,肃宗诏百官于鸣凤门外迎接。
    这是怎么回事呢?
    去年七月,肃宗为求得回纥的援助,把幼女宁国公主嫁给回纥可汗,年老的毗伽。今年的九节度使围战相州,回纥军也参加了,失利后奔退西京。不久毗伽病死,回纥人要求宁国公主殉葬,公主据中国礼拒之,最后依回纥规矩,剺面毁容(古代匈奴 、 回鹘等族遇大忧大丧,则划面以表示悲戚。亦用以表示诚心和决心),以无子得归。唐朝与回纥的关系破裂了。
    杜甫听到此事,写了下诗:

    即事
    闻道花门破⑴,和亲事却非。人怜汉公主⑵,生得渡河归。
    秋思抛云髻,腰肢剩宝衣⑶。群凶犹索战,回首意多违⑷。

    注:⑴花门,回纥西南千里有花门山堡,回纥经常驻兵于此,故俗间以花门称之。破,指与回纥的关系破裂。⑵汉公主,以汉喻唐,指宁国公主。⑶秋,愁。剩宝衣,腰肢瘦损而觉宝衣宽大。⑷群凶犹索战,指史思明等叛賊还在求战。下句说,其结果自然与原意相违,证明“和亲事却非”。

    “秋思抛云髻,腰肢剩宝衣”二句,将一个身心遭到摧残的少女写得形神真切、催人泪下。“群凶犹索战”的现实,又说明借兵回纥无济于事。杜甫严厉批判了肃宗卖女求安的行径,表现出可贵的民族自尊意识。
    此前,杜甫还写有《留花门》一诗,也是批评肃宗的回纥政策。当年肃宗刚即位时,急于平定安史叛乱,请回纥派兵协助。双方约定,收复的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归回纥。两京收复后,百姓因而惨遭劫掠。回纥又要求驻兵沙苑(今陕西省大荔县南),肃宗竟也同意了。因而杜甫写此诗,指明回纥不可留,对辱国祸民政策表示极大的愤慨与忧虑。此前,《北归》诗中也有说:“阴风西北来,惨淡随回纥。……此辈少为贵,四方服勇决。”也表现他的这种态度,现在事实证明他是有眼光的。
    这时,同谷(今甘肃省成县)一位可能是当县宰的朋友来信,愿意做“佳主人”,邀请他去那里,说是同谷气候较温暖,物产也丰富。这真是“天无绝人之路”,杜甫喜出望外,于是,初冬十月,杜甫再一次挈妇将雏“出征”去了,不过这次不是“北征”、“西征”,而是南征。
    他有组纪行诗记载过程,共十二首,首章《发秦州》道:“无食问乐土,无衣思南州。”说明南行的目的,慨叹:“大哉乾坤内,吾道长悠悠。”
    杜甫携家流徙,好几次了。这一次与第一次的彭衙行相比,虽然没有賊兵追来的危险,并且有一辆小马车相助,但路程的艰险漫长有过而无不及。还好有“佳主人”与温饱的希望支撑着全家大小,终于战胜了千难万险,走完了这二百六十多里路。
    到了同谷,可是想象中的“乐土”并不存在,所希望的“佳主人”,没有给他什么帮助,他陷入悲惨的绝境,《旧唐书》有载:“甫寓居成州同谷,自负薪采梠(lǚ,芋),儿女饿殍者数人。”他长歌当哭,凄凉地唱出《同谷七歌》:

    乾元中寓同谷县作歌七首
    其一
    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
    岁拾橡栗随狙公⑴,天寒日暮山谷里。
    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
    呜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风为我从天来。
    ————————————————
    注:⑴狙,jū,猕猴。狙公,养猴的老人。

    “客”是好听的叫法,实际是难民,而且是老年文士难民,“白头乱发垂过耳”的形象,只能跟着本地老农,去天寒日暮的山谷检拾橡栗充饥,以致手脚冻得皴裂坏死。他刚开始唱这第一支歌,就感到心中无限悲辛,天上的悲风为之呼啸而下,与其相应和了。
    @半塘363
    欢迎石澈、了了了不得了、詹谢蛛广熟旨敢cpya27、洗雨等朋友光临!谢谢大家。
    @半塘363

    《诗唐漫步》(中晚唐部分)12.

    其二
    长镵长镵白木柄(注),我生托子以为命。
    黄独无苗山雪盛,短衣数挽不掩胫。
    此时与子空归来,男呻女吟四壁静。
    呜呼二歌兮歌始放,邻里为我色惆怅。
    ————————————————————
    注:长镵,有长柄的铁制尖头掘土工具。镵,chán。

    拾不到橡栗,一家的生命寄希望于能挖到黄独(野生山芋),因而高呼“长镵长镵……我生托子以为命”。可是,大雪封山,黄独的秧子被盖住了,非但掘不到,还因衣短挨冻。空手归来,茅屋里传出孩子们饥俄的呻吟,夜深后,四壁里一片沉寂。杜甫难忍悲寂,放声唱出第二支悲歌,邻里听了也深深为之惆怅。

    其三
    有弟有弟在远方,三人各瘦何人强。
    生别展转不相见,胡尘暗天道路长。
    东飞鴐鹅后鹙鶬,安得送我置汝旁。
    呜呼三歌兮歌三发,汝归何处收兄骨。

    生路渐失,难免思念亲人,他先想起远方的弟弟。弟弟有四个,除四弟跟在他身边外,其余三个在河南、山东一带,生计都枯槁。天各一方,辗转漂泊,胡尘暗天,难于相见。他叹道:那东飞的大天鹅,身后跟着鹙鶬(秃鹰,可能是比喻叛军),怎么能送我到你们的身边啊!呜呼,我唱起第三支悲歌,禁不住再三咏叹——你们即使有一天能回到故乡,去哪里收殓我的骨头呢?

    其四
    有妹有妹在钟离,良人早殁诸孤痴。
    长淮浪高蛟龙怒,十年不见来何时。
    扁舟欲往箭满眼,杳杳南国多旌旗。
    呜呼四歌兮歌四奏,林猿为我啼清昼。

    还有个可怜的妹妹嫁到淮南钟离,妹夫早殁,孩子们还小。淮河浪高,水路难渡,十年不见了,你什么时候才能来呢?我又想自己去看她,但是“扁舟欲往箭满眼,杳杳南国多旌旗”,到处兵荒马乱,战祸连接,怎么去啊?呜呼,我唱起了这第四支悲歌,重复了四次,那一向夜啼的林猿,也陪着我在清昼长啼不已!    

    其五
    四山多风溪水急,寒雨飒飒枯树湿。
    黄蒿古城云不开,白狐跳梁黄狐立。
    我生何为在穷谷,中夜起坐万感集。
    呜呼五歌兮歌正长,魂招不来归故乡。

    四面环山,风多溪急,寒雨飒飒,把枯树都淋湿了。长满黄蒿的古城,云雾难开,白狐跳梁,黄狐人立。我怎么会跑到这荒山穷谷里来呢?中夜起坐,万感交集。呜呼,我唱起了第五支悲歌,歌声正长,魂魄已经返回故乡,再也招不回来了!

    其六
    南有龙兮在山湫⑴,古木巃嵸枝相樛⑵。
    木叶黄落龙正蛰⑶,蝮蛇东来水上游⑷。
    我行怪此安敢出,拔剑欲斩且复休。
    呜呼六歌兮歌思迟,溪壑为我回春姿。
    ————————————————————————
    注: ⑴湫,qīu,崖下水潭。⑵巃嵸,lóngzǒng,形容树木聚集争高的样子。樛,jīu,树枝弯曲交缠的样子。⑶蛰,zhé,蛰伏,潜藏。 ⑷蝮,fù。 蝮蛇,响尾蛇类的毒蛇。

    上章悲寓地,此章悲时势。龙喻皇帝,蝮蛇喻史思明等叛賊(从蒲起龙说)。
    龙蛰伏而蛇东游,我等很奇怪,这孽障安敢如此横行?拔剑欲斩又使不上力,只能作罢。我唱起第六支悲歌,歌思迟疑舒缓——幽谷寒溪呵,请为我渐渐回转春日的姿容吧!

    其七
    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三年(注)饥走荒山道。
    长安卿相多少年,富贵应须致身早。
    山中儒生旧相识,但话宿昔伤怀抱。
    呜呼七歌兮悄终曲,仰视皇天白日速。

    注:一作十年。

    这一章估计是与一个“旧相识”忆旧后所歌,他与这老友谈起平生怀抱、遭遇,有说不尽的感伤,叹息“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三年饥走荒山道”。他又愤激地讥刺“长安卿相多少年”,这是事实,肃宗朝宦官李辅国弄权,多援引年少的新贵,像他这样的老臣多受排斥,再无出头之日。诗人感伤于无法实现自己的怀抱,因而哀叹:唱完这第七支歌我就悄无声息了,望着高远的皇天,看白日倏倏地坠下山去!
    诗人顺着大唐的下坡路又一次走到谷底,身临绝境,心忧生民,他不由自主地为自己、为时代唱起这七首悲歌,其声慨然,其气浩然,具有强烈抒情感染力,明代的王嗣爽评:“七歌创作,原不仿离骚,而哀伤过之,读骚未必坠泪,而读此则不能终篇。”
    这长歌是杜甫诗歌创作中闪耀着卓异光彩的重要作品,也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长领风骚不可多得的佳篇杰构。被誉为“奇崛雄深”的“绝唱”(胡应麟语见仇兆鳌《杜诗详注》),宋朝李荐道:“太白《远别离》、《蜀道难》与子美寓同谷七歌,皆风骚极致,不在屈宋下。”(《师友谈记》)历代杜诗论者多有激赏。
    在同谷没办法活下去了,他得离开。天下之大,竟没有我们诗人的活命之所!他感叹道:“奈何迫物累,一岁四行役。”(《发同谷》)是的,这是他一生中最艰苦的一年,春天从洛阳返华州,秋天从华州到秦州,冬天从秦州到同谷,现在又要再寻“乐土”了。去哪儿寻?
    比较起来,西蜀相对安定,那儿还有他的舅舅、表弟等亲属以及高适等朋友,于是,十二月一日他带领全家出发,去成都。这段路比秦州到同谷的路更遥远、更艰险。
    首遇木皮岭就吓人:

    “远岫争辅佐,千岩自崩奔。始知五岳外,别有他山尊。
    仰干塞大明,俯入裂厚坤。再闻虎豹斗,屡跼风水昏。”
    ——《木皮岭》

    没有其他山比它更高了,“远岫”、“千岩”都像是在辅佐着它,伏奔向它,连“五岳”都不如它尊崇。仰头望去,山巔横亘,塞满整个天空;俯首下视,深渊万丈,切开了厚厚的地层。还一再听到虎豹争斗的声音,屡屡看到山谷紧促处,风水昏暗。
    进入蜀道,不仅山高而且水多。这一路他也写了十二首纪行诗,侧重写的是渡口、棧道、关隘。
    渡口很多,杜甫纪了白沙渡、水会渡、桔柏渡。过渡十分惊险,看《白沙渡》中的四句,便可约略领会:

    “畏途随长江,渡口下绝岸。差池上舟揖,窈窕入云汉。”


    沿着嘉陵江,一路畏途,渡口就在悬崖绝壁下。一家人零零落落走下山崖,小心翼翼地登上渡船。船只随着江水起伏摇晃,恍恍惚惚,仿佛飘荡在幽深的天河之间。
    @半塘363
    《诗唐漫步》(中晚唐部分)13
    渡江之后,便上了栈道。栈道建在江峡绝壁上,是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的一种创造。蜀地栈道之险,世上共知,它是由汉入蜀必经之路。这是他一生中一段最危险的行程:

    “清江下龙门,绝壁无尺土。长风驾高浪,浩浩自太古。
    危途中萦盘,仰望垂线缕。滑石欹谁凿,浮梁袅相拄。”
    ——《龙门阁》

    龙门阁栈道建在龙门山(在今四川广元东北82里)绝壁间,俯看脚底,清江从龙门奔泻而下,身边石壁陡绝,竟尺土不存。长风驾着高浪,浩浩茫茫自太古而来,危险的栈道在空中萦绕盘旋,仰首望去,如同垂挂的线缕。崖壁滑石十分欹斜,也不知是什么人怎么凿成的;悬浮的梁木在摇曳着,相互撑拄。要是一失足栽下去,那就连尸骨也甭想找到了。人的一生在哪里告终是说不定的啊!这一段行程对他的刺激是太深太重了,“终身历艰险.恐惧从此始。”以前那些危险都不足挂齿了。
    过了飞仙阁、五盘、龙门阁等栈道,不久就到名惊天下的剑门关(在今四川剑阁县东北二十里处),其地有大剑山、小剑山。大剑山峭壁中断,两崖相嵌,如门之辟,如剑之植,故又名剑门山:

    “惟天有设险,剑门天下壮。连山抱西南,石角皆北向。
    两岸崇墉倚,刻画城郭状。一夫怒临关,百万未可傍。”
    ——《剑门》

    看到这关隘,诗人就惊呼:奇险雄壮的剑门山,真是天造地设啊!山山相连,环抱着西南,山上的石头犄角都指向北方。两边的山崖像高峻的城墙,互相依傍,构成城郭的状势。真是一夫怒当关,百万人不可临近!
    从秦州到同谷、由同谷赴成都,杜甫各写了十二首纪行诗。两组五言古诗各用《发秦州》、《发同谷》起头,其后各首均以地名为题,系列描绘陇蜀山水,同时纪行写感,这样精心结构之大型纪行组诗,实属首创。
    这是两幅流民长卷,富有诗史价值,清初著名学者李因篤赞曰:“万里之行役,山川之夷险,岁月之暄凉(温暖与寒冷),交游之违合,靡不曲尽,真诗史也。”(《杜诗镜銓》)
    这又是两幅山水图,人们凭着它就可以找到诗人的行踪,从中领略到其时其地的风光。很多杜诗都有这样特点,所以宋人林亦之说: “杜陵诗卷是图经。”(《送蕲师》)

    一家人几临绝境,苟延残喘,终于攀缘到了成都府。不会又是一场空喜吧?杜甫很担心秦州、同谷的境遇重演,他一家无力再做挣扎了。
    成都“翳翳桑榆日,照我征衣裳”,他是多么高兴啊,“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成都府》)——大城小城都布满华丽的房屋,虽然已是季冬,树木都还是苍苍郁郁。这喧哗的名都,逸扬的箫声里还搀和着笙簧。
    他先寄居在草堂寺里,从这一年(乾元二年——759)底起,开始了“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去蜀》)的蜀中生涯。第二年春天,就在附近盖起了那座一千多年以来被国人视为文学圣殿的草堂。
    草堂在哪里?他有诗说得明白:“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怀锦水居止》其二)。古万里桥在今成都“老南门”外,百花潭就是浣花溪。明代文学家钟惺《浣花溪记》描写:出成都城南门,左边是万里桥。向西折行,那细而美、长而弯的水流,所见像套连的圈儿、像开口的玉环、像带子、像圆规、像弯钩,水色像明镜、像碧玉、像浓绿色的瓜,深幽幽的呈现一派青碧色,在城下回旋着,就是浣花溪水流聚的地方。
    这里还流传着一个浣花夫人的故事。传说浣花夫人原是唐代浣花溪边一个农家女,一天在溪畔洗衣,遇到一个遍体生疮的过路僧人,跌进沟渠里。游方僧人脱下袈裟,请求替他浣洗。姑娘看僧衣上满是污泥血痂,没有嫌恶,同情地接洗衣服。当她在溪中荡开僧袍的时候,随手竟漂浮起朵朵莲花来,霎时间遍溪莲花泛于水面。浣花溪因此闻名。
    来此前,在同谷,杜甫已经濒临绝境,有的孩子还饿死了,现在怎么一下子能盖起房子来了呢?
    此一时彼一时,环境与条件都不同了。
    成都,秦汉以来一直是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与军事的中心,唐时它已经很繁荣了,分大城、少城两部分,约三四万户,十多万口。俗语说:“扬一益二。”就是讲长安之外,论繁荣富庶,扬州第一,益州第二。所谓“天府之国”,也主要是指成都平原。前几年,唐玄宗逃到这里来,成都又改称“南京”,更繁荣了,远离战场,一时成战乱中的一块“乐土”。
    更使杜甫快乐的是,这里有不少能帮助他的亲友。
    杜甫刚到成都,彭州刺史高适(彭州在成都西北,离成都六七十里),就写诗来问侯饮食起居:“传道招提客,诗书自讨论。佛香时入院,僧饭屡过门……”(《赠杜二拾遗》)——听说你做了寺院的客人,自是很方便研磨诗书了。想来佛香时时飘入客院里,僧饭大约也常常送过门来吧……杜甫答道:“古寺僧牢落,空房客寓居。故人分禄米,邻舍与园蔬……” (《酬高使君相赠》)——草堂寺僧少,有空房间住,故人分来禄米,邻居与我菜蔬……这“故人”当然不是指高适的,不过高适与他交情也深厚,不久后杜甫作《奉简高三十五使君》就称赞:“行色秋将晚,交情老更亲。天涯喜相见,披豁(推心置腹)对吾真。”没有实际的行动,当然不会平白无故这样称赞的。对高适来说,救济刚到来又贫困的老诗友,是很简单的道义。高适照顾不周时,杜甫也很自然地寄诗求助:“百年已过半,秋至转饥寒。为问彭州牧,何时救急难?”(《因崔五侍御寄高彭州一绝》)以后高适调到蜀州(今崇庆),更近了;再后暂代成都尹,还来草堂过访,杜甫劝酒诗有“白头恐风寒”句,调侃他。两诗人很亲切随便的,想来杜甫的生活当会得到高适照料。
    这“故人”可能是谁?在杜甫留世的此期诗中,提到的当官的老熟人只有成都尹冀国公裴冕。此前,快到成都时,他就想起此人,《鹿头山》诗中称赞:“冀公柱石姿,论道邦国活。斯人亦何幸,公镇逾岁月。”凤翔时期,裴冕与杜甫是同僚,虽然官位悬殊,但同在那个小朝廷里,多少有风雨同舟之情。现在他是成都尹兼剑南西川节度使,当地长官,所以杜甫捧他是“柱石姿”,说他当年论道要使邦国活起来,现在蜀人很幸运,能碰到他来镇蜀,而且经有岁月了。有这样的关系与奉承,裴冕不至于不帮助杜甫。选择浣花溪建草堂也有可能是裴冕安排的,看下首诗:

    卜居
    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
    已知出郭少尘事,更有澄江销客愁。
    无数蜻蜓齐上下,一双鸂鶒对沉浮。
    东行万里堪乘兴,须向山阴入小舟。

    隆重地用卜卦的方式选择宅地,选来的地方又这么惬意——远离尘事,澄江销愁,蜻蜓上下,鸂鶒沉浮,东行万里,还可直通浙江山阴。 “诛茅初一亩”(《寄题江外草堂》),一亩好地,说要就要来了。没有地方官作主,是不可能的。光靠诗名,杜甫在秦州、同谷,连立锥之地都没有。
    有了坚强后台,赀金也随着就来了。他的姑表弟王十五在成都府裴冕的手下任司功,给他送来一笔“营草堂赀”,他十分感激,写诗答谢:“忧我营茅栋,携钱过野桥。他乡唯表弟,还往莫辞遥。”
    送赀的肯定不止一人,到后期,他写过《王録事许修草堂赀不到聊小诘》诗,向人家催钱哩。
    他还主动写诗拉赞助,对某县县令萧实说:“奉乞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向绵竹县(在成都北,距成都一百六十多里的)县令韦续要绵竹:“江上舍前无此物,幸分苍翠拂波涛。”向绵谷县(今广元市所在地,在川北,距成都五百多里)县尉索取数百桤木树苗:“草堂堑西无树林,非子谁复见幽心。” 向涪城县(今绵阳,离成都一百九十多里)县尉韦班要松树苗:“欲存老盖千年意,为觅霜根数寸栽。”还要果树苗,要大邑(今属成都市,离成都城区九十多里)瓷碗等等。
    这些朋友,有旧识,有新交,方圆几百里,基本上都满足了他的要求。当年同谷,全家挨饿时,他可是一筹莫展。现在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半塘363
    《诗唐漫步》(中晚唐部分)14.

    有这么大影响的故人只有裴冕、高适、严武三高官。
    裴冕虽然那一年(760)春末就离职入京,但草堂那时也差不多盖好了。
    高适在蜀时间较长,广德二年(764)三月才奉调进朝。
    严武上元二年(761)年底入蜀,以御史中丞衔任成都尹,充剑南节度使。严武父严挺之是杜甫旧交,严武自己与杜甫在凤翔时也曾同僚,同属房琯一派,当年因房琯案一起被贬,又是诗友,有好几层关系,更亲密。
    有了这样的后台靠山,事情就好办了。“经营上元始,断手宝应年。” (《寄题江外草堂》)上元元年(760)早春开始营造草堂,暮春已经初成,但是直到宝应年(762)春才完工停手,两年多时间,除了盖屋种树外,他还开辟池塘、水井、藤架、菜园、药圃,修了棕亭、草亭和水亭。
    经过一番苦心经营,草堂“广地方连延”了。连延多广?《杜鹃》说“有竹一顷余”。光竹林就有一顷多,相当大。
    杜甫一家的生活也好多了,请看:

    江村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驱此外更何求?

    在幽静的江村里,与老妻对弈,看稚子做钓钩。多年饥寒交迫,颠沛流离之后,这么安闲舒适,他不由得说再无所求了。
    有时,他们一家还乘艇进江漫游哩:

    进艇
    南京久客耕南亩,北望伤神坐北窗。
    昼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
    俱飞蛱蝶元相逐,并蒂芙蓉本自双。
    茗饮蔗浆携所有,瓷罂无谢玉为缸(注)。

    注:茗饮:茶水。蔗浆:蔗汁。瓷罂:盛茶水、蔗浆之瓷器。无谢:犹不愧、不让。两句说携来自家所有的茶水蔗浆,用瓷罂装着,比那玉缸一点不差。

    他决意在这里长期住下去,像陶渊明、诸葛亮那样“躬耕南亩”,做个农夫,但乡思国忧仍使他时时北望神伤。这一天他原是想“驾言出游,以写我忧”的,可结果我们却看到了优游愉悦之情、天伦欢聚之乐。
    有时他也忧愤交集,《百忧集行》道:“强将笑语供主人,悲见生涯百忧集。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但这并非恒态,这几年生活大致上还是优游舒适的,尤其是在头一两年。看他的交游:
    北邻是个退休的县令,能诗喜酒,经常穿着草鞋来访,与他一起喝酒;南邻是个姓朱的隐士,杜甫有时与他乘船沿溪野游。还有个叫斛斯融的落拓文人,更是他经常的酒友。附近还有个朴实热情的老农,有一天遇到杜甫,把他拉到家里喝了一整天的酒,《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就是记叙此事的。太长,不录。
    不仅邻居和谐亲密,有时还有客人来访:

    客至(注)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注:客指崔明府,杜甫在题后自注:“喜崔明府相过”,明府,县令的美称。

    另一首《宾至》诗,他有说:“ 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大约客人对他有所称赞,他客气地做这样回应。在当时,杜甫的诗歌已经惊动海内,也常有车马来拜望他,高适、严武,这些当地最高的官员都曾多次来这里拜访,草堂在当时就已经是个有名气的地方了。
    上元二年(761)春暖花开时节,他独自沿江畔散步,看春花烂漫,燕飞蝶舞,于是情随景生,似痴似狂,成《绝句漫兴九首》以及《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看其中四首:

    绝句漫兴九首
    其一
    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

    轻松的生活并没有使诗人忘记国难、乡愁,诗人仿佛说,眼见得我沉浸在客居愁思之中不能自拔,春色却莽莽撞撞地闯到江亭,扰人心绪;它匆忙地催遣花开,过于造次;又令莺儿频频啼鸣,太过絮烦。
    亲爱的读者,你看诗人究竟是在赏春还是在恼春?

    其五
    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州。
    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

    拄着拐杖在春花阑珊的芳洲上漫步,暮春将尽,春江到头,怎不会让人肠断欲绝呢?看四周,柳絮条条,随风飘舞,桃花片片,逐水嬉流。这景象又使他骂起它们“颠狂”、“轻薄”来。
    《绝句漫兴九首》多这样假嗔作喜。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其六
    黄四娘家花满蹊(注),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注:黄四娘家,杜甫邻居。蹊,路。

    繁花满蹊,莺啼蝶舞,既像一首美妙绝伦的乐曲,又像一幅醉人的春光画。“留连”、“自在”四字岂止是描写莺、蝶,也是形容诗人自己沉醉在这骀荡春光之中。所以苏东坡喜书此诗题跋道“可以见子美清狂野逸之态”。

    其七
    不是爱花即欲死,只恐花尽老相催。
    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

    诗人说,不是我一爱花就爱得欲死,只是害怕花开过了,老境就要催逼上来。繁枝上盛开的花朵,很容易纷纷飘落,那些含苞待放的嫩蕊,是否可以商量着慢慢地开呢?诗人悲老惜花之态可掬,人道“末章总结,深情无限”。
    诗人心怀愁绪,感慨年华流逝,但却对春光又嗔又喜,又怨又爱,在明媚春光中表现出的是“颠狂”的举止、心态。古人评,两组诗“每诵数过,可歌可舞,能使老人复少。”“此老是何等风致!”  
    杜甫平生坎坷,诗写忧伤郁闷,出语大多沉痛,尤其《同谷七歌》,声声血泪,而在此却出之以轻快恢谐的别调。来到这天府之国,杜甫是走出了“谷底”了。
    其实,蜀地也并非平静之处,两三年之后,同样弥漫起战争的凶气,“故国犹兵马,他乡亦鼓鼙。”(《出郭》)上元二年(761)四月,郴州(今四川三台)刺史段子璋举旗反叛,自称梁王。五月,崔光远与高适合兵围剿,死伤大批将士,才得以平息。对于这场战乱,杜甫深为痛心,赋诗悼念牺牲的将士:“干戈未定失壮士,使我叹恨伤精魂。”(《苦战行》)“战场冤魂每夜哭,空令野营猛士悲。”(《去秋行》)对恃功自傲、作威作福的崔光远部将花敬定,亦作《戏作花卿歌》诗讽刺:“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自此,蜀地军阀相攻,被伏此起,竟无宁日。宝应元年(762)四月,严武奉旨入京,七月,剑南兵马使徐知道在成都造反。
    这段时间杜甫去东川送严武。严武去年入蜀后经常关照杜甫,还常带着一小队人马,去草堂饮酒唱和,他们的友情更深了。这次严武应召入朝,双方都感到难以分手,杜甫送了一程又一程,一直送出三百余里,到绵州奉济界才依依惜别。
    送完严武,杜甫却无法回成都了,叛乱使道路阻断,他只身流浪在绵川。
    《诗唐漫步》(中晚唐部分)15.

    徐知道的叛乱虽然很快就被打败,但成都却萧条了,不久杜甫就把妻儿接了出来,暂居梓州,等机会从涪江入长江出峡回乡。第二年(763)春天,喜讯传来,官军收河南河北,最后的賊魁史朝义自杀,历经八年的安史之乱终于平息了!杜甫惊喜欲狂,苦辣酸甜,百感交集,兴奋地吟出了那首千古快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七八年战乱,三千里江山,饥寒交迫,流离失所,都过去了!洛阳那里还有他的房屋田地、亲朋好友,一草一木都难以忘怀,现在可以回去了!狂喜与急切的心情难以抑制,洋溢在诗面上,令人动容。
    大规模的内乱是平息了,但边祸随着又起。乾元之后,吐蕃联络了陇右边疆吐谷浑、党项羌等少数民族,乘虚侵袭边城,数年之间,凤翔之西,邠州之北,数十州尽被夺取。他们继续向东侵掠,长安没有兵力抵抗,就在平息安史之乱的当年秋天,代宗仓皇逃往陕州(河南陕县),吐蕃血不染刃便占领了长安。
    所幸此次京都的沦陷时间不长,很快就收回了。
    这是京都情形,蜀川这边,这时高适代替严武领西川节度,在蜀中加紧练兵.本想从吐蕃的南面进行牵制。可是蜀军力薄,作战失利,松州(今松潘)吃紧。到了十二月,松、维(理县西)、保(理县新保关西北)三州及西山城戍都被吐蕃攻陷。杜甫连作《警急》、《王命》、《征夫》、《西山三首》等反映当时局势的诗作,对时局表现了极大的关心。“血埋诸将甲,骨断使臣鞍”(《王命》),“西南背和好,杀气日相缠”(《西山三首》其一),“辛苦三城戍.长防万里秋。烟尘侵火井,雨雪闭松州” (《西山三首》其二),反映了战斗的艰苦。
    国家政治上军事上的变动,不管近在眼前,还是远在千里,都在杜甫的诗中得到反映,动荡的形势一直作为真实的背景出现在他的感怀、遣兴、思乡、送别等诗中。
    蜀川大地动乱不安,杜甫准备出峡去湖南。正要动身,消息传来,严武又被任命为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他惊喜地唱道:“殊方又喜故人来,重镇还须济世才。”(《奉待严大夫》)凭他对严武的了解,他相信严武这一来,“殊方”、“重镇”的形势会好转——他像是听到了草堂对主人的召唤了,又像是看到了重登政坛的希望了——严武已经先行表请他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广德二年(764)暮春三月,他率妻儿回到成都。
    回成都不久,六月,杜甫的任命按严武所请发表。这是杜甫一生得到的最高官阶,从六品上,赐绯鱼袋,所以后人称之为“杜工部”。不过,杜甫适应不了幕府生活,“白头趋幕府,深觉负平生”( 《正 月三 日归溪上有作 简院 内诸 公》),半年后他就辞职回家了。
    严武不负众望。早秋率兵西征,九月,击溃吐蕃七万兵马,克当狗城(在今理县东南),收盐川城(今甘肃漳县西北),又命汉州刺史崔旰在西山追击吐蕃,扩地数百里,把西南的大局安定了下来。
    只可惜他英年早逝,第二年春,竟暴病死去。
    严武一死,杜甫失去依靠。他毅然携家出走,写诗道:

    去蜀
    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
    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安危大臣在,不必泪长流。

    五载客寓成都,一年寄居梓州,官军收河南河北也有两年了,“青春作伴好还乡”的梦想还是无法成真。长安、洛阳关塞险阻,无可奈何,只能作“潇湘游”。万事无成,白发转黄,余生只好随白鸥飘转。尾联宕开一笔说,国家安危自有大臣们筹划,自己不必泪长流的。这两句告诉我们,杜甫这些年是常流泪的,为的是什么?并非为私事,而是为国家的“安危”,即使在“万事已黄发”情况下,还是念念不忘。两句话像是宽慰、劝诫自己,其实是讽刺“大臣” 们。而他自己,嘴上说“不必泪长流”,实际上放心不了,必定仍然“泪长流”——杜甫就是这样带着家国之痛“去蜀”的!一篇短律,看似平常,但“流寓之迹,思归之怀,东游之想,身世衰迟之悲,职任就舍之感,无不括尽,可作入蜀以来数卷诗大结束。”(蒲起龙《读杜心解》)
    五月他乘船东下,经过嘉州(乐山)、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等地,来到云安。他没办法再走了,风湿症折磨得他双脚痹病,肺病、糖尿病(消渴症)害得他体力虚弱消瘦,行动甚感不便,只得暂寓云安了。这场病害得不轻:“儿扶犹杖策,卧病一秋强。白发少新洗,寒衣总觉宽。” (《别常征君》)
    这年冬天,蜀中又发生了动乱,军阀之间互相残杀,同时党项羌、吐谷浑、吐藩蕃、回纥不断入侵西北各地,大批难民流亡蜀川,而官军也在残害百姓,杜甫在云安又看到一场场灾难:

    三绝句
    其一
    前年渝州杀刺史,今年开州杀刺史。
    群盗相随剧虎狼,食人更肯留妻子。

    前年渝州(治所在今重庆)的军阀杀了刺史,今年开州(治所在今开县)的军阀又杀了刺史,这些强盗一帮接一帮,比虎狼还凶狠,杀了人又怎肯放过他们的妻儿?

    其二
    二十一家同入蜀,惟残一人出骆谷。
    自说二女啮臂时,回头却向秦云哭。

    有二十一家人逃难入蜀,最后只剩下一人逃出漫长的骆谷(今陕西周至县西南至洋县北,长四百余里,由秦入蜀之通道)。当他自己诉说到与二女咬臂相别,那凄惨的情景时,竟说不下去,只是回头向着秦中的云天呜呜地哭泣着。

    其三
    殿前兵马虽骁雄,纵暴略与羌浑同⑴。
    闻道杀人汉水上,妇女多在官军中⑵。

    皇帝殿前的禁军虽然很骁勇,可是他们纵欲施暴大约与党项羌、吐谷浑、吐蕃、回纥没有两样。听说他们在汉水上屠杀人民,而妇女多被掠夺到官军中去了。
    史书没有记载这些史实,这些诗又是一种补充。
    第二年晚春,他离开云安,到达夔州(今奉节县),就在这里住了下来。
    这是长江三峡中的一座山城,杜甫有《夔州歌十绝句》吟咏它,举其中两首便可约略概括它的形胜:

    其一
    中巴之东巴东山,江水开辟流其间。
    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

    四川的东部——中巴,其东就是夔州——巴东山,从开天辟地以来,江水就奔流其间。那高高的白帝城镇着三峡,人们都说汉中的百牢关扼住入蜀隘口,地势险峻,其实夔州瞿塘峡的凶险超过了百牢关。

    其四
    赤甲白盐俱刺天,闾阎缭绕接山巅。
    枫林桔树丹青合,复道重楼锦绣悬。

    夔州城东的赤甲、白盐两山隔江相对,崖壁高耸,直刺云天,民房也盘旋而上,一座座直接到山巅。山上的红枫林与青桔树相合在一起,复道重楼掩映其间,真像高悬着的锦绣呵!
    杜甫一家这一次的远游是乘船沿江飘流,没有前几次那样艰苦。他在夔州住了近两年,生活怎么样?
    当时的夔州都督兼御史中丞柏茂琳很照顾他,在他的帮助下,杜甫先在西阁住了将近一年,大历二年(767)三月,他在瀼西(今奉节县城东一带)买了四十亩柑园,便搬到瀼西居住。杜甫在这里盖了房子号瀼西草堂。柏茂琳以后有让他管理东屯的一百顷公田。东屯在白帝城东北十余里,有一段时间他搬来住,在这里也盖了一座草堂。家里还有几个仆役,男仆阿段、信行、伯夷、辛秀,女仆阿稽等人侍候,柏茂琳还派来个“行官”张望,帮助他管理公田。
    看起来杜甫在夔州的生活比成都时好很多。在成都,他有“长夏江村事事悠”那样的闲情,还有“嫩蕊商量细细开”的逸致;在夔州是不是心境更好了?
    @半塘363
    谢谢“了了了了不了得了”!
    @半塘363
    《诗唐漫步》(中晚唐部分)16.


    大历二年(767)重阳节,他一个人登高,写下了那首名闻天下,被胡应麟推重为“精光万丈”的诗篇。看这首诗就可以了解他在夔州期间的总体心境: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眼前的景象是这样的壮阔,但又寥落,萧索!大唐的气数就像它:仍然阔大,但却萧萧而下,滚滚而去。
    这几年唐朝的形势继续恶化,所谓的“中兴”局面,早就像海市蜃楼般转瞬即逝了。这就是头两联所影射的唐朝形势。
    大乱以来,在这下坡路上,诗人流落到万里之遥,始终只能在外做客,度过一个又一个悲秋。现在是年过半百,身近百年,他对这里的水土气候未必适应,疾病时时发作;更可怜故旧大半凋零,房琯、严武、高适、储光羲、郑虔、苏源明等人都先后去世了,今天,他只能独自一人来此登临。
    在夔州,也不过是寄人篱下,仰人鼻息而已,岁月艰难,难以苦度。更可恼恨的,近来眼暗耳聋,牙齿半落,鬓发像繁霜一样,全白了,身体越来越差,连浇愁的浊酒也不敢再喝了!只能“用一个空酒杯,面对着风急天高,猿啸鸟悲,落木萧萧和长江滚滚的大千世界,把这个大千世界最后收容在一个空酒杯里。在这个有和无相对的境界中,悲凉地咀嚼着忧郁的生命,生发出一种包罗万象的宇宙间生命之短暂和永恒的体验。”(杨义《杜甫诗的历史见证品格及其审美分析》)
    尾联似无结束之式,但却是诗人感情的自然发展。胡应麟说:“只如此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抒情比形式更重要,这样看,不无道理。
    不过沈德潜也有一个评语,说最后二句没有结束上文,没有新的意旨,勉强凑上一联,实际是话已说完。
    见仁见智,各从其道。
    总体看来,这“虽是一首悲歌,却是‘拔山扛鼎’式的悲歌。它给予我们的感受:不是悲哀,而是悲壮;不是消沉,而是激动;不是眼光狭小,而是心胸阔大。语言的精炼,对仗的自然也都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因此胡应麟曾推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萧涤非)
    在夔州时间不长,却是他一生第二次诗兴勃发时期,他自己说:“曾为掾吏趋三辅,忆在潼关诗兴多。巫峡忽如瞻华岳,蜀江犹似见黄河。”(《峡中览物》)——当初我在华州做掾吏到潼关一带,诗兴是很多的。现在,看到这巫峡,忽然像瞻望到华山,看着这蜀江,犹如见到了黄河。诗兴又高涨起来了。“他乡阅迟暮,不敢废诗篇”(《归》),竟写了四百三十多首诗,约占其一生诗作的百分之三十。也许,是因为他自感到时间不多了;也许,他觉得万里之见闻、百年之经历在胸中翻腾得厉害。
    他的笔触不再像年轻时那样多指向时事——夔州消息闭塞,没有太多的时事,也不像在成都那样多指向生活细节与花草物事。如今,各种普通物事都会打开他记忆的闸门:“当诗人在萧瑟秋风中登上夔府孤城,望着那一轮冉冉下沉的落日时,他对大唐帝国与他自己的命运的凄凉深有所感。既然向前展望几乎看不到一点光明,于是诗人就回首反顾,让过去那些令人怀念和激动的日子来填充空虚、哀愁的心灵,通过对国家兴亡盛衰的反思来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或者干脆以对于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的吟咏代替对于目前时局的评说和对于未来道路的朦胧希望。”(莫砺锋《杜甫评传》)
    他写《壮游》、《昔游》、《遣怀》等长诗回顾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他写《八哀诗》怀念所敬爱的当代优秀人物,写《诸将五首》反思唐帝国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写《咏怀古迹五首》缅怀历史优秀人物,写《洞房》《宿昔》《能画》《斗鸡》《历历》《洛阳》《骊山》《提封》八首五律,“追忆长安之往事,语兼讽刺,以警当时君臣,图善后之策也”(王嗣奭),等等,诗人的目光时近时远,时今时昔,始终指向当今国家的命运前途。最能代表他这些忆旧怀古诗的丰富内涵与飞动思绪的是《秋兴八首》。
    “独有清秋日,能使高兴尽。”(东晋殷仲文)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在西阁,因物感兴,触景生情,反复沉吟了这一组诗。
    那天,杜甫一早出来,看到巫山巫峡间气象萧森,白露遍地,枫叶纷纷,江间的波浪冲天涌起,塞上的风云坠地沉伏。一丛丛黄菊盛开着倒是好看,从去年他登上孤舟离开成都至今,它已经开过两度了,那上面的点点露滴就是自己去年以来的泪珠吧。孤舟还拴在江边,系着我日夜的故园心呵!
    傍晚,杜甫登上高高的白帝城,听到一阵阵急促的暮砧声(捣衣的声音),家家都在为游子赶制寒衣哩,而他还漂泊在旅途中,他不禁悲从中来,吟道:

    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这是第一章,是八诗之纲领。关键在颈联,“他日泪”、“故园心”两词组总提后诗所写景物、所发感慨,就像蒲起龙所说:“历历前尘,屡洒花间之泪;悠悠去国,暗伤客子之心。发兴之端,情见乎此。”
    组诗前三首重笔描写夔州秋景,思绪却飞向长安,怀乡恋阙,伤今感旧,叹息功名心事之违,有无限家国身世之痛。
    从第四章开始的下五章,转以回忆长安往事为主。第四章是前后之间的过渡:

    其四
    闻道长安似弃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震,征西车马羽书驰。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我听说长安政局多变,(长安两次沦陷,一次被安禄山打入,一次被吐蕃侵占,)跟下棋一样,你胜一局,我胜一局,这一辈子所看到的世事使我不胜悲哀。现在王侯第宅都换了新主人了,那些穿朝衣戴朝冠的文武百官也和从前的不一样了。直北的战鼓震天响,西边战场的羽书又飞驰而来。——我就像困在水里没有作为的鱼龙,沦落在这寒冷寂寞的秋江里,可是我怎么也忘不了我的故国,我在那里生活了很久,有许多情景都让我深有所思。
    @半塘363
    《诗唐漫步》(中晚唐部分)18.

    大历四年,诗人漂泊于潭州,垂暮之年,还吟了另一首凤凰诗:

    朱凤行
    君不见潇湘之山衡山⑴高,山巅朱凤声嗷嗷。
    侧身长顾求其曹,翅垂口噤⑵心劳劳。
    下愍百鸟在罗网⑶,黄雀最小犹难逃。
    愿分竹实及蝼蚁,尽使鸱枭相怒号⑷。

    注:⑴衡山,五岳之一,在湖南省内。 ⑵口噤,不能张口发声。 ⑶愍,mǐn,怜恤。百鸟、黄雀以及下句的蝼蚁都是比喻小民。 ⑷鸱枭,恶禽,喻奸邪。

    诗人自拟为朱凤,“翅垂口噤”立于山巅。为什么呢?原来是“下愍百鸟在罗网,黄雀最小犹难逃”。它寻找伙伴一起救援而不得,因而其心“劳劳”。于是它便把自己所食的竹实分给百鸟以及小小的蝼蚁,“尽使鸱枭相怒号”,他也无所顾忌。
    凤凰是杜甫的精神图腾。他从小就开始歌咏凤凰,“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一生常以凤凰自比,冯至先生说:“杜甫这个歌颂了人间与自然界许多壮美事物的诗人,生物中除却马和鹰外,在他诗里占有重要位置的要算是想象中的凤凰了。不管直接作为歌咏的对象,或是作为比喻,提到凤凰的地方不下六七十处。”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凤凰是一种特殊而神奇的鸟儿。国人有“龙凤呈祥”的憧憬,龙、凤是劳动人民创造的既古老又富有生命力的“吉祥物”。杜甫以其为图腾,意在为国家、黎民带来吉祥。
    前举两首凤凰诗,一首致君,一首泽民,实为其一生心志之所系,其形象体现着诗人的品格与追求 。
    杜甫从小起就志向远大,心怀仁爱。他祖籍是京兆杜陵(今西安市南郊),家族是个趋于衰落的官僚世族。杜甫曾说: “自先君恕、预以降,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矣。”就是说“奉儒守官”是杜家的一贯事业,具体的意思他另有一句话说得明白,就是“传之以仁义礼智信,列之以公侯伯子男。”
    他家先祖在这方面有几个楷模,还有不少传奇故事,都令他刻骨铭心:
    他最景仰的是十三世祖杜预。此公系晋代名将,封当阳侯,精通武略,曾用计平定东吴(《三国演义》最后一回下半章详叙其事),有民谣称赞他:“以计代战一当万。”又对开发江汉沅湘地区做出贡献,有南歌夸奖他:“后世无叛由杜翁,孰识智名与远功。”其人博学多才,以武功、政事、学术著名,世号“杜武库”。杜甫曾筑室在这四百年前先祖的墓前,寒食祭奠,缅怀其德,作祭文称“不敢忘本,不敢违仁”。他以后的诗文也多次提到这位先祖,足见影响之深。
    他还很为祖父杜审言自豪,有诗称赞“吾祖诗冠古”,“诗是吾家事”,把诗事当为传统家业。
    前已介绍杜审言之子杜并,刺敌救父的故事,杜家像这样的孝悌者还不止一个。杜甫十世祖杜叔毗(pí),其兄被曹策冤杀,他一心要报仇,又担心自己殉身,无人赡养老母。其母知道后表示,弟为兄报仇天经地义,为母即使受株连也心甘情愿。于是杜叔毗在光天化日之下杀了仇敌,然后捆绑自己,向官府请罪。后蒙皇帝赦免。
    杜甫亲母早亡,他小时候寄养在姑妈家中。有一次他与姑妈的儿子同时生病,久治不愈。姑妈找来女巫算卦。女巫说,把孩子放在房屋东南角病就会好。但是东南角只有一个床位,姑妈把这床位让给杜甫,把自己的孩子放到别处。后来杜甫病愈了,他的这个表兄弟却不幸夭折。杜甫终身不忘姑妈的义举,称之为“义姑”,奉之如亲母。
    杜甫的母亲姓崔。崔氏家族也给杜甫带来许多骄傲,杜甫有诗句说:“舅氏多人物,无惭困翮垂(翮,hé,翅膀。困翮垂,比喻困厄)。”还说:“贤良归望族,吾舅尽知名。” 细算起来杜甫的外婆是唐太宗的重孙女,其父是唐太宗第十子的次子义阳王李琮。所以说是“望族”。武后时李姓皇族许多人起兵反武,李琮受株连,夫妇分别囚于两处。杜甫的外婆其时还小,布衣草鞋奔走于两狱为父母送饭,人称“勤孝”。李琮的两个孩子——杜甫的舅爷被发配,老大已成年,将处极刑。老二还小,免死,但他抱着哥哥不放,要求代其兄一死。最后也殉兄了。当地人称他是“死悌”。李家后来改姓崔了,但其声望不减。确是“贤良”。
    这传统,这家族,就是练实与醴泉,就是梧桐。从这儿飞出的凤凰,必然五彩缤纷,品格高贵。
    首先是忠君爱国的品格。
    杜甫具有强烈的忠君意识,早年他自称“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就是最好的本性表述;安史乱中,他从賊营冒死穿越前线,寻到凤翔,“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述怀》),就是最突出的忠君行动;流落夔州时,偶食异味“槐叶冷淘”(一种消暑的面食),便想到“君王纳凉晚,此味亦时须”(《槐叶冷淘》),就是典型的恋君情结。苏轼因称其“一饭未尝忘君 ”。
    “葵藿倾太阳”固然是出于封建文士的一种本性,但也有其客观的原因。他“生逢尧舜君”,与开元盛世同步成长,看着唐玄宗把盛唐推上了顶峰,唐玄宗代表着盛世,他能不忠君吗?安史之乱爆发,君王更是救亡战车上的轴心,忠君与报国是一致的。
    忠君敬主,解君国之忧,这是他一生创作的情感基调。他的留世诗歌中就有许多这类诗句,如“济时敢爱死” (《岁暮》),“济时肯杀身” (《敬寄族弟唐十八使君》),“万方频送喜,无乃圣躬劳” (《收京二首 ?其三》),“我虽消渴甚,敢忘帝王勤。” (《别蔡十四作》)等。
    他说“葵藿倾太阳”这一本性的同时,还认定了一个“至理”。这句话的后面有这么四句:“圣人筺篚恩,实欲邦国活。臣如忽至理,君岂弃此物。”意思是说君王赐恩的目的是“实欲邦国活”。“邦国活”——使国家兴盛活达,就是至上的道理。杜甫的忠君,不同于我们通常所说的那种封建忠君思想,并不是一种愚忠。
    因而,凡是对国家、人民不利的,不管是皇上还是臣下,他都加以鞭挞。他以《丽人行》、《兵车行》等篇讽刺玄宗的骄奢淫逸、好战喜功;他以《即事》——“闻道花门破,和亲事却非。人怜汉公主,生得渡河归”以及《留花门》——“花门既须留,原野转萧瑟”等篇,批判肃宗嫁幼女以求回纥援军,结果得不偿失;《遣忧》诗批评代宗不采纳郭子仪防备吐蕃的谏言,导致国土沦丧,京都再次陷落,他愤慨地说:“受谏无今日!”《释闷》批评代宗“殊求不改辙”,继续向老百姓“殊求”盘剥,使国家失去根本。
    他的恋君情结,虽说偶尔很典型,但他的至情实在是在国家人民这一边,他的全部作品,他的全部人生,几乎都是为着忧国忧民。忧国忧民才是他一生的情感纠结,人伦品格的核心。
    从古至今的诗人,也许有许多人与杜甫一样,对现实具有深邃的洞察力,对国家与人民无比关切,对社会负有沉重的责任感,但恐怕没有第二人像他那样,全家夹杂在流民与难民的队伍中,与时代一起,长时间地走在下坡路上,没有第二个人像他这么深切地感受过时代的苦难,所以,他才“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向来忧国泪,寂寞洒衣巾”(《謁先主庙》),他的忧患是最深广沉重的!
    黄庭坚曾题杜甫画像说:“中原未得平安报,醉里眉攒万国愁。”后人以为这两句话“状尽子美平生”,符合实际;苏轼“一饭未尝忘君 ”句,失之偏颇。
    @半塘363
    《诗唐漫步》(中晚唐部分)19.
    杜甫的另一种品格是仁爱。
    说起杜甫的仁爱,各位大约都会吟诵起耳熟能详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这博大的心胸、仁爱的情怀、舍己的精神,千百年之下多少仁人志士为之倾倒!
    杜甫常怀有这样的仁爱之心,前文介绍过的诗篇中就有多次:
    安史叛乱前夕,他儿子饿死了,他在悲痛的同时进而“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忧端齐终南,鸿洞不可掇”;
    在同谷凤凰台前,愿意“心以当竹实”“血以当醴泉”,救活“无母雏”,希望它带来祥瑞,“再光中兴业,一洗苍生忧”;
    辞世的前一年,在湖南潭州,他还以朱凤自况,“下愍百鸟在罗网”,“愿分竹实与蝼蚁”……
    虽然都只是一种意愿,但显现的却是一副菩萨心肠!菩萨只能给人以虚幻的希望,他却常有助人的实际行动:“枣熟从人打”(《秋野五首》其一)、“药许邻人劚”(《正月二日归溪上有作简院内诸公》)、 “拾穗许村童”(《暂往白帝复还东屯》)。 在夔州时,看到邻里太穷,就经常告诉行官张望,秋后不要把谷物全装在他的仓库里,分一些给贫邻:“遗穗及众多,我仓戒滋漫”(《行官张望补稻畦水归》)。他也经常对邻里说,秋收后可以分些粮食供他们食用:“明朝步邻里,长老可相依。时危赋敛数,脱粟为尔挥”(《甘林》)。他生命的最后一年,在株洲,为避兵乱,逃难者多,杜甫体察到登舟同行者饥寒困苦,因而“减米散同舟,路难思共济。”(《解忧》)。
    还有一首诗也最能体现杜甫体悯弱者的仁爱情怀:

    又呈吴郎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夔州瀼西草堂的院子里,有几棵枣树,到秋天,繁果满枝,煞是诱人。西边邻居是一位老寡母,穷苦不堪,常来打点枣子充饥。杜甫总是亲切相待。以后杜甫放弃了瀼西草堂,迁居四五里外的东屯,把瀼西草堂让给新来的远房侄儿吴郎。
    吴郎接手后,看到枣子繁盛,怕人侵扰,准备用竹篱将栆树围起来。杜甫听到消息,连忙写了这首诗寄给吴郎,客气、委婉地劝阻围篱。诗最后说,想起她曾诉说因为横征暴敛以至于穷到骨的困窘,想到至今戎马遍野的乱况,禁不住就泪流盈巾。
    事情不大,但杜甫对孤贫老妇的体恤却很感人。尤其第二联,对吴郎说,不因为穷困,那老人家哪会如此?就因为她很害怕受到羞阻,所以我们就应该对她更亲切一些。真是体贴入微!仇兆鳌说:此诗直写真情至性……语淡而意厚,蔼然仁者恫瘝一体(恫瘝:tōng guān ,病痛,疾苦;恫瘝一体:对他人疾苦感同一体所受)之心,真得《三百篇》神理者。
    杜甫心中的悲悯如果只限于身边这些个别人事上,那他就不会是伟大的诗圣,他念兹在兹更多的是天下苍生的凄苦。所以,诗的最后他就联想到“戎马”与“征求”上,泪盈沾巾的原因在这里!

    “戎马”与“征求”是造成天下苍生苦难的两大祸根,杜甫一生都致力于反战乱,反诛求。
    战争无情地夺走了人们的生命,杜甫为之深恸伤悼,从最初反对君王用人民的生命去开拓疆土:“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兵车行》),到风疾舟中伏枕绝笔书怀 :“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他写下了大量的反战乱诗篇。他的《征夫》诗说:
    “十室几人在,千山空自多。路衢惟见哭.城市不闻歌。”
    《白帝》诗说:
    “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

    杜诗对战乱悲惨描写之多,是空前的。—部杜诗,少有李白那样的飘逸洒脱,主要就因为他笔下常常发出的是感天动地的悲吟,画出的是血泪相和、尸骨纵横的荒凉,是穷独叟、寡妇、老妪等等的众生相。
    他希望不要随便功武,已经爆发的战争早日结束,祈祷休兵偃甲兴农:“愿闻锋镝铸,莫使栋梁摧,”(《秋日荆南述怀三十韵》)“思见农器陈.何当甲兵休?”(《晦日寻崔戢李封》)“吾闻聪明主,治国用轻刑。销兵铸农器,今古岁方宁。”(《奉酬辞十二丈判官见赠》)
    下诗更是集中表现了这—和平愿景:

    蚕谷行
    天下郡国向万城⑴,无有一城无甲兵。
    焉得铸甲作农器⑵,一寸荒田牛得耕。
    牛尽耕,蚕亦成。
    不劳烈士泪滂沱⑶,男谷女丝行复歌。

    注:⑴向,差不多的意思。 ⑵这可能也是当时的实际情况,十多年的战争,使得铸作生产工具的铁都感到缺乏必须用武器来改造了。   ⑶ 烈士,指战士。滂沱,雨大貌,这里形容落泪。

    期盼天下的兵甲都铸为农器,每一寸荒田都得到耕种,“牛尽耕,蚕亦成”,男耕女织且行且歌,再没有壮士“泪滂沱”的痛苦,多么美好的图景!这心胸比高呼“安得广夏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更显博大深沉!
    @半塘363
    《诗唐漫步》(中晚唐部分)20.

    在描写战争带来苦难的同时,他常常痛斥“征求”这一相关的社会弊端。“征求”,指官府对百姓过度的榨取勒索,杜甫多写作“诛求”,一字之差,更体现他对求索残酷性的谴责。
    战乱与诛求形成恶性循环:战争使官府更加诛求无度,搞得民不聊生,人心涣散,反过来又使战乱频仍。杜甫对此弊政多有批判。《遣遇》云:“石间采蕨女,鬻市输官曹。丈夫死百役,暮返空村号。闻见事略同,刻剥及锥刀。贵人岂不仁,视汝如劳篙。索钱多门户,变乱纷嗽喊。奈何器吏徒,渔夺成逋逃……”描写了诛求对人民造成灾难。《夔府书怀四十韵》又云:“处处喧飞檄,家家竞急锥(锥,锥刀之利,比喻微小的利益。)。”上句说战争不息,下句写民众疲于征科,家家遭受官方紧迫的征敛,毫末无遗。《驱竖子摘苍耳》说:“乱世诛求急,黎民糠籺窄。”等等。
    他有一首《枯棕》诗,把百姓所受诛求之苦凝结成典型的形象;

    枯棕
    蜀门多棕榈, 高者十八九。其皮割剥甚, 虽众亦易朽。
    徒布如云叶, 青青岁寒后。交横集斧斤, 凋丧先蒲柳。
    伤时苦军乏, 一物官尽取。嗟尔江汉人, 生成复何有。
    有同枯棕木, 使我沉吟久。死者即已休, 生者何自守?
    啾啾黄雀啄, 侧见寒蓬走(注)。念尔形影干, 摧残没藜莠。

    注:两句说,啾啾鸣叫的黄雀竞啄棕毛,从旁看,棕毛像寒冬的蓬蒿随风飘转。

    把专事砍伐、割剥的官吏比喻为“斧斤”, 把无法维持生命的百姓比喻为被割剥得凋丧枯干的棕木,十分符合实际。杜甫自己因同情人民的悲惨遭遇而受着痛苦的熬煎,念念不忘这被摧残殆尽、形影枯干的惨景,担心它最终将埋没在荒草丛中。
    因而他热急切期盼早日革除诛求之蔽。持之以恒地呼吁、警告、批判,以期引起执政者的注意。
    早在乾元元年他在华州司功参军任上拟的《试进士策问》中就曾经明确地提出了这个问题,说欲使军旅足食, 则赋税未能充备矣, 欲将诛求不时, 则黎元转摧疾苦矣。以后,在《东西两川说》也论及此事,提出了“均亩薄敛” 、“诛求宜约” 的政治主张。诗歌的呼吁就更多了:“恻隐诛求情.固应贤愚异”(《送顾八分文学适洪吉州》),“凄恻念诛求,薄敛近休明”(《同元使君舂陵行》),“谁能叩君门,下令减征赋?”(《宿花石戍》) “盗贼浮生闲,诛求异俗贫”(《东屯北崦》)。
    杜甫的仁爱精神其来有自,除了前文说到的家庭出身与传统、特殊的经历外,还源自儒家思想。
    儒家标榜“人溺己溺,人饥己饥”(《孟子?离娄下》),就是说把别人挨饿看作是自己挨饿,把别人被淹看作是自己被淹。急他人所急,替他人着想,以消除百姓疾苦为己任。杜甫就是这样的人。
    孟子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墨子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兼爱中》),杜甫就是按照这精神做的,就是说他的仁爱发端于对家人的爱。
    杜甫热爱他的妻子儿女。其妻杨氏,美貌贤惠,杜甫对之一往情深。他身陷賊中时,在长安所写的《月夜》诗,大家印象都很深,诗中杨氏的形象十分美好:“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杜甫思念她,想象“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浦起龙说是“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读杜心解》), “其篤于伉俪如此”(南宋刘后村《诗话》)!
    杜甫的爱情诗不止这篇好,在《月夜》后不久,他另有一首对月思妻诗,常被忽略了,其实诗中浪漫的绮思一样动人:

    一百五日夜对月⑴
    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斫却月中桂⑵,清光应更多。
    仳离⑶放红蕊,想像颦青蛾。牛女漫愁思,秋期犹渡河。

    注: ⑴此诗当作于至德二载(757)寒食节,时杜甫仍禁长安。一百五日,即寒食日。洪迈《容斋四笔?一百五日》:“今人谓寒食为一百五日,以其自冬至后至清明,历节气六,凡为一百七日,而先两日为寒食。故云。”诗写思念羌村家属。 ⑵《酉阳杂俎》载:月中有桂树高五百丈。吴刚学仙有失,贬到月宫砍桂树,树随砍随合。斫(zhuó),用刀斧砍。 ⑶仳(pí)离:离别。

    诗说,我独自一人过寒食节倍感凄冷,泪水像凄清的金色月光一样流泄。假如砍掉月中的桂树,那清光必定更多地照亮你们。人生苦遭离别,而春花却放出了红蕊,想象你此刻也会是紧皱蛾眉,愁思满怀吧!——天上的牛女二星,休怀愁绪了,到了秋期,你们总还能渡河相会的。
    其实,诗人想象妻子面对桂花红蕊颦眉无言时,是他自己愁思满怀,归心似箭,而且对牛郎织女若羡若妒。真是情深意切!
    杜甫常这样思妇。在蜀川绵州,他还有一首《客夜》,说“客睡何曾著,秋天不肯明。入帘残月影,高枕远江声。”一夜看残月,听江声,思亲人,直到天明。情真痴!
    在那时代,文人很少有感情专一的,现代学者陈寅恪说:“唐世士大夫之不可一日无妾媵之侍”,可是老杜却终身未娶侍妾,足见对妻子的挚爱。
    他家孩子不少,一家同甘共苦,《咏怀五百字》有道:“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他对孩子们十分喜爱,在凤翔时,鄜州家里消息久断,偶得家书,他就高兴地说:“今日得消息,他乡且旧居。熊儿幸无恙,骥子最怜渠。临老羁孤极,伤时会合疏。” “熊儿”是大儿子宗文,“骥子”是老二宗武,得知他们都安好,又悲又喜,盼着会合。《元日示宗武》有“汝啼吾手战,吾笑汝身长”句,《发阆中》还说“女病妻忧归意急,秋花锦石谁能数。别家三月一书来,避地何时免愁苦”,一派舐犊慈肠。
    @半塘363

    《诗唐漫步》(中晚唐部分)21.
    这种至情至性推及到朋友身上,就成为淳厚深挚的友谊。杜甫写有很多友情诗,除了前文介绍过的《梦李白二首》外,下首也出名:

    赠卫八处士⑴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⑵。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⑶,问我来何方。 问答乃未已,儿女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⑷。 明日隔山岳⑸,世事两茫茫。

    注:⑴处士是隐居不仕的人,八是处士的排行。 ⑵参(shēn)商,二星名。商星居于东方卯位(上午五点到七点),参星居于西方酉位(下午五点到七点),一出一没,永不相见,故以为比。动如,是说动不动就像 。 ⑶“父执”,意即父亲的执友。⑷故意:故交的情意。 ⑸山岳,指西岳华山。这句是说明天便要分手。

    卫八是杜甫年轻时的朋友,杜甫在洛阳回华州的途中邂逅,受到热情的款待。全诗抒叙聚会情状,情真,景真,兴趣盎然,洋溢着老朋友久别重逢的喜悦与世事多变、别易会难的感慨, 显现淳朴而深厚的情谊。
    杜甫有很多朋友,多数朋友来往都比卫八密切,友情自然更为深厚。他对朋友热心、关切,没有丝毫的功利成分,尤其能正直对人,公正评价朋友,不因利害而歪曲是非。
    最好的例证当然就是李白被流放,他写的《梦李白二首》,“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亲情苦意,“惟此为至”;《不见》诗说“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其评价不为政治舆论所左右,最合乎实际。
    还有许多典型的例子:
    房琯与他是布衣之交,颇有渊源,但房琯在凤翔时当宰相,指挥失当,造成陈陶、青坂之败,杜甫并没有隐晦其事,以两《悲》,表示极大的悲愤,给以告诫。第二年,肃宗因派系关系要罢免房琯,杜甫仗义抗疏,直言不能因小事而罢大臣,惹恼了皇帝,差点被杀。
    梓州刺史章彝,在严武离蜀间对杜甫有很多照顾。但其人颇为跋扈,当时吐蕃侵入京都,唐代宗出奔陕州,章彝却在梓州兴师动众,校兵打猎。杜甫写《冬狩行》,似赞寓讽,篇末说:“喜君士卒甚整肃,为我回辔擒西戎。草中狐兔尽何益?天子不在咸阳宫。”给予了沉痛的讽诫。
    严武,杜甫晚年亲密朋友,他们之间有过睚眦。《新唐书?杜甫传》说:杜甫曾经醉登严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严武亦暴猛,外表若不以为忤,心中衔恨之。一日欲杀杜甫及梓州刺史章彝,集吏下于门外。严武将出,其冠被帘钩挂住三次。左右急报消息于严母。其母奔救得止。最后只杀章彝。这记载后人疑信参半,莫衷一是。窃以为,文人醉后出狂言,很有可能;大官怒而欲杀,也是常情。细节未必如此生动,实情大约就是有过不快,事情不小,但并未成仇。也许,杜甫的辞职与此有关,但严武死后杜甫仍写出《赠左仆射郑国公严公武》(组诗《八哀诗》之三)等篇,对严武给予公正的评价:“公来雪山重,公去雪山轻。”
    杜甫的笔就是这样忠于事实,忠于历史,忠于皇帝、亲友,其爱遍及苍生。杜甫诗中所表现的忠爱仁厚之情,真是满纸血泪、震撼人心,并未因时间相去久远而稍有减退,反而是千古常新,照样动人,其原因就在于那都是极为深厚博大的一种至情。梁启超因说:“我以为工部最少可以当得起情圣的徽号。因为他的情感的内容,是极丰富的,极真实的,极深刻的。”

    四 集成创新

    唐代是一个集大成的时代。唐诗有集大成的成就,它上继《诗经》与《楚辞》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传统,吸取汉魏风神建安气骨,不断完善永明体的声律体式,洗涤六朝污垢,糅合南北汉胡各民族之精神与风格,使自己进入了辉煌灿烂的全盛时期,名家辈出,佳作如林,数量超过了西周至南北朝历代之总和,而且在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题材领域的拓展、创作方法的多样化、风格之多姿多采、体制的完备成熟等方面,也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胜境。可惜的是,这些诗人,虽然都能各得圣于一体,但都各有所偏,缺乏兼容并包的集大成的容量。他们合起来表现了一个集大成的时代,却不能单独地集一时代之大成。王、孟高雅而短于七言,高、岑健爽而不擅近体,龙标虽长于七绝,而他体则未能称是;号称诗仙的李太白,其歌行长篇虽有“想落天外,局自变生”之妙,却因心中先存一份“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的成见,贵古贱今,也就不善于“铺陈终始,排比声韵”了,虽说有超尘世之仙才,终未是集大成的圣者。这些人互有短长,正需要一位天才人物来对自诗经以来的成就加以总结并推向新的高峰。谁是这样的集大成者呢?
    宋朝秦观明确地说:“ 杜子美之诗,实积众家之长,适其时而已。……嗚呼,杜氏韩(愈)氏,亦集诗文之大成者欤!” (《淮海集?韩愈论》)最先提出杜甫为诗歌之集大成者。
    “集大成”是个十分崇高的评价,孟子曾用它来赞美孔子:“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孟子?万章》)“金声而玉振”,表示奏乐的全过程,以钟发声,以磐收乐,集众音之大成。象征孔子思想集古圣先贤之大成,赞颂孔子对文化的巨大贡献。
    在诗歌领域,杜甫就是这样的“圣之时者”,“集大成”的“金声玉振”。
    纵观历代的相关论述,“集大成”主要是指诗艺方面。
    其实在秦观之前三百年,中唐诗人元稹就已经有类似的话:杜甫上追风骚之 体,下超沈佺期、宋之问二人,语言胜过苏武、李陵,气势吞没曹植、刘桢,掩盖了颜延之、谢灵运的孤高自赏,夹杂徐陵、庾信的清丽,尽得古人的体势,而兼有各人的专长,达到了无体不工,无美不备的境地。不过元稹的这段话还没有明确点出“集大成”三字,只概括出杜甫集大成的主要成就。
    必须特别指出,杜甫的集大成,不是零星地、机械地借鉴某几位前人,也不是把前人的长处简单地相加,而是在对前代遗产全面考察以后,作出了十分合适的扬弃与继承,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对深受革新者诟病的齐梁诗歌也不全盘否定,对鲍照、庚信乃至何逊、阴铿等南朝诗人都作了不同程度的借鉴,更难能可贵的是,博采众家之长后他都加以创造发展,在诸多方面突破前人的藩篱而达到极致。
    首先是他把叙事诗发展到一个新高峰。盛唐诗的主要特征是创造玲珑兴象以抒情,杜诗的主要成就在于用叙事手法反映现实,尤其是他创作了大量叙写时事的新题乐府诗,功绩昭著。清人杨伦说:“自六朝以来,乐府题率多模拟剽窃,陈陈相因,最为可厌,子美出而独就当时所感触,上悯国难,下痛民穷,随意立题,尽脱去前人窠臼……” (《杜诗镜铨》卷五)
    西汉设置乐府,掌宫廷和朝会音乐。由乐府采集和创作的诗歌就被称做“乐府”。乐府诗相当一部分采自民间,具有通俗易懂、反映现实和可以入乐几个特点。后来文人也仿作乐府诗,唐代把南北朝以前的乐府诗统称作古乐府。
    建安诗人曾学习和运用汉乐府旧调旧题写时事,在文学史上有首创之功。但因沿袭旧题,仍存在着文不对题的局限。从魏晋直到初唐,一般的诗人都未能摆脱这一局限,到初唐,只有少数诗人像长孙无忌、刘希夷等能另创新题,但题虽新创,内容却往往不关时事。而既用新题,又写时事的风气始于杜甫。
    这是一种创造,杜甫依照事实使用与内容相关的新题,打破了几百年来沿用旧题的习气。例如《兵车行》,便是新创的题目,他没有沿用《从军行》等旧题。所以元稹在《乐府古题序》一文中说:“近代唯诗人杜甫《悲陈陶》、《哀江头》、《兵车》,《丽人》等,凡所歌行,率皆即事名篇,无复依傍。”这样的叙事诗也可以叫作新乐府。这表面上看好象只是一个形式问题,实际上却事关倾向性,因为这无异于指引后代诗人到广阔的社会现实中去寻找诗的主题,导引出中唐以白居易为首的新乐府运动。从艺术效果上来说,不用旧题而自创新题,表里一致,内外一致,也能使作品的时代烙印更加鲜明,使作品有的放矢。李白也有不少反映现实的叙事诗,但由于用乐府旧题,新鲜的事物掩盖在古老的外衣下,便影响了诗的现实内容的鲜明性。
    @半塘363
    《诗唐漫步》(中晚唐部分)22.

    其次是他对律诗的贡献。
    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律诗,存世诗总共1458首,其中916首是各体律诗。在唐代,他写律诗最多,数量上雄居初、盛唐第一。
    表现范围也扩大了,前人的律诗一般用来写应酬、咏怀、羁旅、宴游,或者写山水之类,他除了这些之外,还直接用律诗写时事,或者间接揭露现实,大大增强了律诗的表现功能。
    律诗主要指五律、七律,这两种体式都被杜甫发展到极致。
    如果说盛唐王、孟、李、高、岑等人的五律尚带有古诗馀风的话,那么到了杜甫,就让五律彻底地摆脱了古诗纠缠, 与古诗拉开了距离,树立了五律的严谨声律和对偶的范式,成为唐代近体诗的最成熟的有法可遵体式。杜甫极尽格律对偶技巧之能事,极大地挖掘、发挥出律诗各种表现功能,内容丰厚,风格多样,被誉为是 “千古一人 ”。中唐以后,诗人莫不以杜甫的五律为榜样,大力进行创作,成为唐诗中最主要的诗体。
    杜甫的七律登峰造极。七律之体起自初唐应制,在杜甫以前,其他的古今各体都基本成熟,都有杰出的作品,唯有七律,尚未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诗体,创作数量少,质量也不高。就连王维、高适、崔颢、李白等也不例外,在七律的发展过程中,他们的七律只是处于过渡的阶段,较多受七古与乐府歌行的影响,还多有失对、失粘、对仗不工之疵。
    杜甫则对七律,有继承也有改造与发展。除了为之注入丰富深刻的政治内涵,使之成为反映社会政治现实的一种新手段之外,他又在诗律方面苦下功夫,努力确立、完善五、七言律体的范式,真正地确立七律的粘、对规范,成为像五律一样的格律严谨的律诗。晚期他曾说“晚节渐于诗律细”(《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把七律之声律由宽疏发展到细密,比如被杨伦称为“杜集七言律第一”的《登高》(见85页),就是这样的一首诗,全诗在声律句式上,有极精密的考究。八句皆对,首联句中也对。严整的对仗被形象的流动感掩盖起来了,严密变得疏畅。首句在通过平仄的精心安排来表现声象上,十分精彩。
    杜甫律诗的最高成就,可以说就是在把这种体式写得浑融流转,无迹可寻,写来若不经意,使人忘其为律诗,甚至是以亲切随便的语气说出,不露对仗与声律安排的痕迹,比如下一首: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为扩大律诗的表现力,他还以组诗、排律的形式,表现一些较难表现,较宽泛的内容。组诗,五律和七律都有。如五律组诗《秦州杂诗二十首》,规模宏大,影响深远;最为成功的组诗是七律,《咏怀古迹五首》,《诸将五首》,特别是《秋兴八首》,可以说是杜甫律诗中的登峰造极之作。
    排律,盛唐其他诗人数量不但少,而且篇幅也较短,多是六韵、八韵的短篇排律,最长的也不过是十韵。杜甫将排律一体向前大大地推进了一步,一是篇幅加大,多在三十韵以上,有长达百韵者。二是格律严谨,中规中矩,很少有失粘、失对之处。三是有章法变化,使长律一体,更加成熟,富有表现力。杜甫已将排律发展到了极致。
    总之,杜甫在律诗上是个全才,无论五律、七律、排律等方面,都是唐代的第一作手。可以说,整个律诗到了杜甫手中,才最终建立完美的范式而集其大成,为后世律诗立规矩,开辟道路。中唐以后,律诗的总量就占有中晚唐诗总数的一半左右,律诗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诗体。(以上论杜甫律诗的贡献部分参照葛景春《唐诗成熟的标志——论杜甫律诗的成就》与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再次是他风格方面的多样性。
    他的风格虽说这样多采多姿,但也和所有大家一样,有一个主导风格,那就是沉郁顿挫。宋、明之后,人们都公认这一点。对这四个字,有各种各样的解释,主要的意思应在诗歌的感情方面,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杜甫是一位系念国家安危和生民疾苦的诗人,他的诗有一种深沉的忧思,无论是写生民疾苦,怀友思乡,还是写自己的穷愁潦倒,感情都是深沉阔大的,而且蕴含着一种厚积的力量;但每欲喷薄而出时,他的仁者之心,他的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世的心态,便把这激昂的感情抑制住了,使它变得缓慢,深沉,变得低回起伏。这就形成了沉郁顿挫的特色。例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先叙抱负之落空,仕既不成,隐又不遂,中间四句一转,感情起伏,待到郁勃不平之气要爆发出来,却又撇开个人的不平,转入对骊山的描写。由骊山上的奢靡生活,写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不平愤懑之情似乎又是要喷薄而出了,但是感情又产生回旋,变成了“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的深沉叹息。等到“入门闻号洮,幼子饿已卒……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时,悲痛欲绝的感情看来似乎难以自制了,但又是没有激烈发作,而是“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个人的悲痛变成了对于百姓苦难的深沉忧思,留下了无穷韵味。
    风格的多样是伟大作家艺术上高度成熟的标志。除了沉郁顿挫之外,杜诗还有其它的风格。萧散自然,是杜甫又一重要特色。闲适情趣,安静明秀境界,细腻的景物描写,形成萧散自然的特色。他在浣花溪草堂期间,这类诗特多,如《水槛遣心二首》、《江亭》、《漫成二首》、《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遣意二首》等等,都是萧散心境,闲适情趣的产物。最有代表性的是《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见76页),写得从容优雅,让人神往。(杜诗风格这一部分参照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最后要说说杜甫在语言方面“转益多师”,自铸伟辞。
    他曾说:“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戏为六绝句》)表示要广泛地学习,不管是今人还是古人,好的语言都要学习,引为同调。
    黄庭坚这样称赞过杜甫:“老杜作诗……无一字无来处。”此话影响深远,以至于后世许多杜诗的注本形成以诗注诗、以经注诗的风气。杜甫的语言确实有很多是学习古人的结果, “字字有来处”说法虽然过于夸张,但许多字词都是有来历有典故也是事实。中唐刘禹锡有一次读老杜《义鹘行》,以为其中“巨颡拆老拳”句无据。以后他读了《石勒传》,看到“卿既遭孤老拳,孤亦饱卿毒手”句,十分惊讶,感到老杜即使运用俗语,也有来历,“无一字无来处”并非虚传。
    可贵的是,老杜之“无一字无来处”并非机械模仿,抄袭古人,而是像黄庭坚所说的那样,“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比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其意早有来由:《孟子》有“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句;《史记?平原君传》有“君子后宫婢妾被绮毂,余梁肉,而民衣褐不完,糟糠不餍”句;《淮南子》有“贫民糟糠不接于口,而虎狼餍刍豢;百姓短褐不完,而宫室衣绵绣”句。杜甫把它们锻造为这么精警的名句,赵翼说:“此皆古人久已说过,而一入少陵手,便觉惊心动魄”(《瓯北诗话》卷二)。
    杜甫不仅广泛学习别人,自己也讲究锤炼。欧阳修的《六一诗话》记载了这么一个典故:
    宋朝泉州人陈从易偶得一本杜集旧本,遗憾于文字多有脱误。翻看《送蔡都尉》诗,有“身轻一鸟×”句,最后一字脱失了。就与几个客人试着补出这一字,有说“疾”,有说“落”,有说“起”,有说“下”,究竟该用哪个字,难以确定。后来找到一善本,原来是“身轻一鸟过”。陈从易觉得只有这“过”字精当,其他字都不妥贴。于是对老杜的炼字更加叹服,以为后辈诸君虽一字亦不能到。
    为什么说“过”字精当呢?原来这句子是描写一将军骑马飞奔过眼前的,只有“过”字才能表现这迅捷发生在眼前的动态,而“落”、“起”、“下”都不是水平方向的运动,“疾”字失于抽象,都不妥贴。
    @半塘363
    《诗唐漫步》(中晚唐部分)23.

    精妙的语言,使得人们一读老杜的诗就留下许多难以磨灭的印象,比如他两首《绝句》中的一首: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是杜甫流寓成都,重回草堂后写的。诗写得轻快自如,诗画合璧,诗中有声响,有色泽,声调清新,韵律和谐;颜色鲜明,画面明快。语言如行云流水,自然天成。又如:

    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这是杜甫去蜀途中,舟下渝州、忠州时所作。前四句写“旅夜”。“垂”与“涌”是诗眼,原野广阔,看起来像“星垂”;星空下垂,原野更显广阔。“涌”字生动地描绘出月光在江水中闪动奔流的景象,说不清是江水带动月光汹涌,还是月光催涌江水奔流,精巧绝伦!后四句写“书怀”。“岂”与“应”是诗眼,两个字含蓄地反写出心中的不平、忧愤。最后的形象旷远孤绝,无限感慨寄寓其间。全诗“景生情,情生景,情景相生,互藏其宅。”(王夫之《姜斋诗话》)
    明代诗论家胡应麟评杜甫的成就时曾说:“大概杜有三难:极盛难继,首创难工,遘(gòu,遇)衰难挽。” (《诗薮》内篇)这话的后面,还进一步说明“三难”的具体意思:“子建(曹植)以至太白,诗家能事都尽,杜后起集其大成,一也;排律近体,前人未备,伐山导源,为百世师,二也;开元既往,大历继兴,砥柱其间,唐以复振,三也。”
    胡氏所说,符合实际。当时开元诗坛盛势已去,“李白逃到天上,王维、裴迪逃入山林,高适、岑参则爽性逃归静默”,而大历诗人还没有上来,在这样的衰颓之时,他“不但不退避反而迎上前去,细心观察它,解剖它”,集其大成,伐山导源,从而“成为唐诗一大宗派”(引自苏雪林《唐诗概论》),发挥了“砥柱其间,唐以复振”的作用,进而成为百世师,厥功甚伟。

    五 千秋诗圣

    杜甫生前身后是相当寂寞的。他生前几乎对所有的盛唐名诗人都作了热情的赞美和中肯的评价,但却没有一个著名诗人称赞过他,只有几个诗坛以外的人,如严武、任华、郭受、韦迢远等,赞美过。“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南征》)他死后,据为他编《杜工部小集》的唐人樊晃说,杜甫的诗仅流行于江汉之南,不为陕西以东人所知,而且所传诵的,都是戏题之类,竟不知杜君有大雅之作,“当今一人而已”。当时几本出名的盛唐诗选本,如《河岳英灵集》、《中兴间气集》、《国秀集》,竟没有一首杜诗。
    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可能是杜诗所体现的美学风范和当时主流派的审美趣味大相径庭。开元天宝诗人激赏的是气象高华,风神俊逸的篇章,看重抒情诗,讲究兴象玲珑,意境渾融;而杜甫却重在写实叙事,讲究沉雄勃郁,骨力遒劲,更重要的是那严肃的态度与深沉的见解,与主流不是一个路数。
    但是,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伟大诗人的价值是无法漠视的。杜甫的人格魅力与诗歌艺术并没有湮没,相反,随着时代与诗潮的发展,在后代产生了巨大的共鸣与反响,声誉日隆,以至于七八百年后得到了至高无上的“诗圣”桂冠,到现代,还获得更大的荣誉。
    最早自觉地接受杜诗影响的是中唐的一批诗人。有这么个传说:诗人张籍敬服杜甫,曾取杜诗一帙,焚为灰烬,然后调进蜜膏,频频饮服,说:“让我的肝肠从此改易了吧。”这当然是小说家之言,但却生动地反映了中唐诗人学习杜诗的强烈愿望与要求诗体变新的风气。
    中唐元稹、白居易等人指论时事、颂美刺恶,发动了著名的的新乐府运动,就是学习杜甫的结果;李商隐的忧事伤时之作,晚唐皮日休、罗隐、杜荀鹤等人针砭时弊,伤悯民瘼的篇什,都是继杜之嗣响。
    杜甫诗的各种体式、各种笔派,也对后人影响很大。宋初的孙仅说:“公之诗支而为六家:盂郊得其气焰,张籍得其简丽,姚合得其清雅,贾岛得其奇僻,杜牧、薛能得其豪健,陆龟蒙得其赡博。” (《读杜工部诗集序》,《草堂诗笺?传序碑铭》)不但如此,唐代大诗家,如韩退之专学杜诗之奇险,白乐天专学杜诗之平易,李义山专学社诗之感叹时事,皆能自成一家。可以说,后人称道的中晚唐诗坛“百花齐放”、“秋花晚香”的局面,与杜甫不无关系。
    也就在晚唐,人们给杜甫戴上了“诗史”的桂冠。他的诗开始被选入唐人诗集,宣宗大中十年(856),顾陶编成《唐诗类选》,选入三十首杜诗,列为篇首,尊其为唐诗坛第一人;二十四年后,
    韦庄编《又玄集》,也以杜诗为第一。
    宋代是学杜和杜学最兴盛的时代,杜诗的地位更高了,一方面人称“三百五篇以后便有杜子美”,取得与诗经相比配的崇高地位,另一方面“学诗者非子美不道,虽武夫女子皆知尊异之”(《蔡宽夫诗话》),形成超越文坛的广泛流传。从北宋中叶到南宋,二百年中,杜诗学得到空前的发展,出现了所谓“千家注杜”的盛况。
    宋朝的几个大家都十分推崇杜甫,认真学习杜甫。
    王安石编李杜韩欧《四家诗》,以杜甫为第一。有人问,为什么这样排,是不是李白才格词致比不上杜甫?他回答:杜甫“悲欢穷泰,发敛抑扬,疾徐纵横,无施不可。故其诗有平淡简易者,有绮丽精确者,有严重威武若三军之帅者,有奋迅驰骤若泛驾之马者,有淡泊闲静若山谷隐士者,有风流蕴藉若贵介公子者。……此甫所以光掩前人,而后来无继也。”(《苕溪渔隐丛话》)
    与苏轼齐名的黄庭坚特别喜欢杜诗,元人方回道:“山谷(庭坚号)诗宋三百年第一人,本出于老杜。”不仅是他一人之诗出于老杜,以黄为首的宋朝有名的江西诗派奉杜甫为不祧之祖,精心揣摩研究杜诗,学习其“夺胎换骨、点铁成金”的语言艺术,借鉴“平淡而山高水深”、“以理为主”的追求,都学有所成,形成学杜高潮。
    不仅是在诗艺方面,更重要的影响是在思想情操方面,他的系念国家安危,同情生民疾苦,为历代士人所崇仰,在士人人格的形成上,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南宋爱国将领李纲曾说,杜诗平时读之,未见其工,等到亲历兵火丧乱之后,再诵其诗,如出其时,就像是说到心上去了,然后才知其语之妙。爱国诗人陆游非常敬佩杜甫,称颂“文章垂世自一事,忠义凛凛令人思”,“后世但作诗人看,使我抚几空嗟咨。”更令人瞩目的是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兵败被囚三年,悲愁难抑,仿杜甫《同谷七歌》作《六歌》抒怀;又作《集杜诗》二百首励志。
    明末清初,又一次出现学杜评杜高潮,人们正式给他戴上了“诗圣”的桂冠。
    从默默无闻的诗人,到“诗史”,到“集大成者”,到“诗圣”,杜甫在诗歌史上的至高地位终于被确立了,前后约六七百年。
    “诗圣”,不同于前面那几个称号只指一两个方面的特点,它是个综合性的称谓,其内涵既包括他的完美人格、醇厚的伦理风范,也包含他精深的诗歌造诣、承前启后的诗坛地位。在明末清初那个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十分尖锐的时期,诗圣给了饱经忧患的人们许多的慰藉和共鸣。许多卓有成效的诗人几乎都学杜,从杜诗中取得精神力量。
    这时期人们又给杜甫奉上更多的桂冠,最重要的是“现实主义诗人”、“人民诗人”。
    千余年间,在历史的回音壁上,崇杜、学杜之声不绝嗣响,而且在世界上也有广泛的影响,早在十三世纪,杜诗就已经流传到日本、朝鲜和越南等国,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十九世纪起,杜诗又被翻译成欧洲文字介绍给西方人,并受到西方汉学家越来越大的关注。在美国,杜甫的声誉与日俱增,著名的现代诗人雷克斯罗思认为,杜甫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非史诗、非戏剧性诗人,某些方面比莎士比亚或荷马更优秀,至少是更自然,更亲切。在俄国,杜诗被许多著名大学列入课程。……
    杜甫不仅是一位赢得世界性声誉的伟大诗人,而且被公认为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一九六一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在瑞典首都召开 团会议,决定将杜甫列为次年纪念的世界文化名人。第二年,在杜甫诞生一千二百五十周年之际,世界各地举行了广泛的纪念活动。“世界文化名人”这一桂冠把杜甫的荣誉从国内推向世界,从诗界扩展到文化领域。
    闻一多在前一世纪二十年代说,杜甫是“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大诗人。”(《唐诗杂论》)


    @半塘363
    《诗唐漫步》(中晚唐部分)24.

    第八章 “气骨顿衰”——大历诗

    安史之乱全国人口锐减七成,《资治通鉴》载:“洛阳四面数百里州县,皆为丘墟”,“汝、郑等州,比屋荡尽,人悉以纸为衣”。江南略好些,但也不堪重负,人们无法生存,“或相聚山泽为群盗,州县不能制”。广德元年(763)安史叛乱结束了,但从那之后的几十年时间,民生没有多大改善,宦官弄权,藩镇割据,外族侵凌不断,唐王朝一直处于风雨飘摇中。玄宗之后的几个皇帝,肃宗软弱,代宗平庸,德宗猜忌,任用的又多是元载、卢杞之类的奸臣,没有人能整治朝纲,无法挽狂澜于既倒。
    诗坛也笼罩上一层厚厚的阴影,群星璀璨的盛唐诗坛一下子黯然失色。诗人们蒙受着难以言表的身心痛苦,死神又频繁地关照诗界,著名诗人相继谢世。在战乱中成长而现在已步入中年的一批诗人,开始成为诗坛的活跃人物。他们刚从高巅跌落到满目疮痍的谷底,噩梦醒来,心里一片迷茫慌乱,失去了盛唐士人的昂扬精神。刘长卿有一篇《小鸟篇上裴尹》写道:“藩篱小鸟何甚微,翩翩日夕空此飞。只缘六翮不自致,长似孤云无所依。”以小鸟自况,和李白的大鹏形象、杜甫的凤凰形象相比,已看不到扶摇直上九万里的磅礴气概与刳心沥血救济苍生的深广情怀,剩下的只是一个满怀绝望与痛苦的弱小生灵的哀叹。这就是大历士人的精神状态。
    中唐前期大部分时间是在代宗大历年间,后人因称之为大历诗。刘长卿是大历诗风的代表性人物。
    大历诗人有少量作品存留盛唐馀韵,也写民生疾苦,但大量作品表现的是一种孤独寂寞的冷落心境,一种清雅高逸的情调。诗歌创作由雄浑的气概转向淡远的情致,转向细致省净的意象创造。正像胡应麟所说, “诗至钱(起)、刘,遂露中唐面目”, “虽有风味,气骨顿衰” (《诗薮》)。诗歌的发展,开始了一个转折的时期。
    不过,“气骨顿衰”只是中唐诗歌面目的一方面,中唐诗歌还有另一方面面目,那就是诗派林立,百花竞放。
    中唐诗歌的题材与风格,不再像盛唐那样比较一致了,盛唐那时,社会相对安定,诗人们得以纵情游览,广交朋友,并没有形成明显的社交层面上的作家群体区分,他们呼吸着同样的昂扬向上的时代空气,生活经历极其相似,诗歌创作上更多地表现出共同性,而田园山水与边塞之区别也不是绝对的,任何作家都有这两种题材的创作.只不过主要倾向、主要成就稍有不同而已。而现在,诗人们跌落之后,再不能按照过去的套路作诗了;杜甫虽是开山伐源的百世写实祖师,但在当时还远未被众人接受,诗坛缺少一种主导诗风;大家又生活在不同地域,生活环境千差万别,因而诗歌的内容、处理的方式以及诗歌的功能就发生了分化,各种诗风自由发展。就在这大历时期,已经形成多个诗风不同的诗人群体,主要有写实诗人、台阁诗人、江南地方官诗人、方外诗人以及韦应物等特殊诗人,我们从下面各节观赏他们的不同风貌吧。

    一 写实诗人(元结、《箧中集》诗人)
    前一节曾说过,杜甫生前身后是十分寂寞的,不过这并不是说他都没有同志,当时还是有些人欣赏、赞美他的,比如任华、樊晃等人,此外还有些人和他同调写实,比如元结、顾况、戴叔伦等。胡适把后者称之为杜甫的同道。
    元结(719~772),字次山,武昌人 ,不仅与杜甫同道写实,其人生道路也与杜甫有些类似。他也像杜甫那样出生于一个没落的显赫家族,其十二代先祖元遵是北魏常山王,其父元延祖曾两度出任地方小吏。青少年时代,元结与杜甫一样,曾到各地漫游,也有过“裘马颇清狂”的日子;和杜甫一样参加过那次李林甫操纵的 “野无遗贤”的科举,一起落第,不过杜甫此后未曾登第,而元结天宝十三载(754)登进士第。
    安史乱起,他也像杜甫那样举家逃难,一度成为流民。不过杜甫往北逃,他是往南逃,先后避难于猗玗洞(今湖北大冶)、瀼溪(今江西瑞昌)等地。
    杜甫因进献“三赋”,得到玄宗的赏识;元结因上献《时议》三篇,得见肃宗,乾元二年(759)九月,被授予右金吾兵曹参军摄监察御史,充山南东道节度参谋。此后,他的仕途就与杜甫大不一样,他比杜甫顺畅多了。
    元结到山南东道任后,迅速地招募唐、邓、汝、蔡诸州义军,坚守泌阳,阻遏史思明叛军南侵,保全了十五个城池,成为安史乱中罕见的一方英雄。由于战功卓著,先后迁官监察御史里行、水部员外郎,充荆南节度判官,并一度代摄荆南节度使职事,后又任道、容二州刺史。政绩都好,成为一时循吏。代宗宝应、元年(762),元结以奉养老母为由辞官,退居武昌樊水。
    他与杜甫一样有过接近底层老百姓的经历,所以,也和杜甫一样对现实有比较深刻的了解,写有许多表现生民疾苦的诗。他的《悯荒诗》写于天宝五载,《系乐府十二首》写于天宝十载,是盛唐时较早的新乐府诗。《悯荒诗》是诗人见了淮阴一带水灾,便托言采录“冤怨时主”的隋代民歌,谴责帝王的穷奢极欲。诗里有云:“更歌曲未终,如有怨气浮。奈何昏王心,不觉此怨尤。遂令一夫唱,四海欣提矛。”这种愤怒情绪和大胆思想,在当时是少见的。《系乐府十二首》有多篇一方面对官府的横征暴敛作无情的揭露,另一方面对苦难中的老百姓寄予无限的同情,如下诗:

    贫妇词
    谁知苦贫夫,家有愁怨妻。请君听其词,能不为酸凄。
    所怜抱中儿,不如山下麑。空念庭前地,化为人吏蹊。
    出门望山泽,回头心复迷。何时见府主,长跪向之啼。

    诗中贫妇哭诉,庭前田地被逼税的官吏践踏成蹊了,穷苦使她感到“抱中儿”还不如“山下麂”。她想逃进深山去当野人,又不忍抛弃这个苦难的家(推想她的丈夫已经被征兵或逃进深山去了),幻想能遇见州府的长官,向其哭诉,看还有没有一线生机。
    元结任道州刺史时,不到五十天,就收到上司两百多道催逼税赋的符牒,严词责令立即上交,否则加罪处罚。
    道州(原舂陵旧府)安史乱前有五万多户,元结到任时剩下不到四千户,还在饥饿线上挣扎,根本无力纳税进赋。他了解了这实际情况后,便写了《舂陵行》表达自己的志意。先说自己的两难处境:“供给岂不忧?征敛又可悲。”然后叙说道州的实际苦状:“州小经乱亡,遗人(民)实困疲。”“大乡无十家,大族命单羸。 朝餐是草根,暮食仍木皮。 出言气欲绝,意速行步迟。”所以他是“ 追呼尚不忍,况乃鞭扑之”!但是“ 邮亭(驿站)传急符,来往迹相追。 更无宽大恩,但有迫促期。”诗人笃行守分爱民的正道,不惜抗诏获罪,毅然决定缓租。希望自己的意见能上达君王,最高统治者能体察下情,改变现状。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保卫司马南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2-11-05 01:13:35  更:2022-11-05 02:20:47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