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职场天地 -> 国企16年:从通信工程师到心理咨询师 -> 正文阅读 |
[职场天地]国企16年:从通信工程师到心理咨询师 |
作者:天禄阁校书郎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如果我现在需要找一份新的工作,我可能会这样做自我介绍:工科学士,高级工程师,16年通信行业工作经验,精通网络维护、统计分析…… 当然我也可能这样自我介绍:心理学硕士,二级心理咨询师,团体咨询师。8年心理咨询经验,咨询时长逾700小时,精分、认知、整合取向,精通绘画心理分析、释梦、超个人心理学…… 又或者我现在可以这么写: 一级建造师,注册监理师,挂证。 是的,这些八竿子打不着的描述都是我的脸谱。我还算自如地在这些角色之间切换,每一个做的也都还得心应手,尤其是本职工作。 从入职至今,我已经在公司工作了16年。吾日三省吾身,我常常觉得应该把自己的这16年做个总结,用过去的经历为未来指路。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同时我也已经从做加法到了做减法的年龄了。我的短期记忆开始衰退,也难以再同时做好多个角色。更重要的是,既然当初我是为了跳槽而为自己准备了这些奇怪的履历,那显然我已经准备完毕了。接下来,何去何从? 时间回到五年前。 |
1.第一个起点很重要 毕业,转档案,7月离校,8月1日开始上班。培训、转岗、定岗,我从一个学生变成了职员。快的我一时反应不过来,就这么被流水挟裹着身不由己的开始了。 既然有岗位,当然就有好坏差别。按照共同的结论,我去的部门是最差的。因为在报自己想去的部门时,我们同批的人里,没有一个选择这个部门。所谓最差,是指在通信行业中,也可以细分为有发展前景的和即将被淘汰的,我去的部门就是一个日薄西山的小专业。这个专业意味着技术落后、不被重视、收入偏低、升职加薪机会少。 关于定岗这件事,最初给我的感觉是,是根据毕业论文来定岗的,因为定岗前新员工开了个会,象征性的问了每一个人的论文题目。 请原谅我的幼稚。我那时候是个情商严重不及格的家伙,对社会抱着不切实际的善意和恶意,幼稚得十分愚蠢。事实上现在的我按照社会规则来评价依然情商欠缺,不过部分的原因是一种自我选择,是因为我对于这个社会文化的抗拒。我宁愿牺牲部分看得见的利益,来维持一个让自己满意的自我评价。如果我变成一个(以社会标准评价的)高情商的人,我会为自己感到悲哀。 若干年后,我想过如果我当时能想到花点钱送点礼物,是否会改变我的起点呢?虽然没有丝毫证据表明我的同事中有人这样做了聪明的投资,但我的二十多位新同事应该不可能个个都像我这么弱智。当然也许我根本送不出去(能把礼送出去也是一项本事)?甚至适得其反?时间无法倒流,这个假设无法再验证了。 这么认真地讲述这件事情,是因为之后我才深刻的意识到,这个起点是多么重要。在这一天过去之后,同事们之间的学校好坏差异、专业好坏差异、成绩好坏差异,都将不复存在。此前一天,这些差异还决定了同事们应该卖出不一样的价钱,但从这天开始,决定同事们价钱的因素变成了另一个:位置的差异。 很不幸我站在了坑里,并且一坑16年。在这个没落的专业里,我呆了16年的时间。 把范围放大一点,同一行业有几家公司,选择了哪一家当然也很重要。站在哪家公司,比站在哪个部门重要多了。不幸的是,在通信行业里,我所在的单位是整个行业的坑。 范围继续放大,选择哪个行业比选择公司又更重要。这一点我应该庆幸,与其他行业相比,通信行业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所以即便我处于通信行业最坑的公司里最坑的专业,我依然可以吃饱饭。 男怕入错行,信然。 所以如果有选择,我应该选择一家更好的公司,或者至少选择一个更好的专业。不幸的是,情商短缺的我没有意识到,而且实际上我也没有选择。 |
2.国企里技术有多重要? 在这个坑专业里,我遇到了一个强悍的领导。所谓强悍,指的是她的技术水平,我非常佩服。我毫无证据的相信,她的技术在全公司的前几位。 这位我非常佩服的领导,目前已经退休;稍早一些时候,在另一个部门干杂活。你没看错,这位无与伦比的技术大牛,在干杂活。每次看到她拿着一摞文件来我们部门借用打孔机,我就赶忙帮她做这些事,帮忙可能会让她难堪,但不帮忙似乎更觉凄凉。我一面心情复杂帮她,一面在心里为之暗暗叹息。千里马拉盐车,骈死于槽枥之间,英雄无用武之地,可堪一哭。 原因是她也不是个高情商的人。不但不会顺着领导的话,反而是反着行事,不太把领导放在眼里,领导的错误她总是据理力争。在国企的评价体系中,她肯定不是受欢迎的下属。她的境遇让我清楚的看到,在国企中,技术能力是多么不重要。而揣摩领导的意图、技术之外的能力,毫无疑问是最重要的。 ——如果大家都在忙技术之外的东西,公司怎么办? ——这与你何干? 这也是若干年后我才明白的一件事。国企只是靠着垄断盈利,至于亏损大概不在国企领导的考虑之内(也许只有董事长才要考虑,不过他考虑的大概是数字上好看,至于实际上公司怎样大概也是“与我何干”吧,因为大概他的上级领导也没指望他能把公司带到多好)。没有人需要技术改进,没有人需要创新,相反的,技术改进和创新是不受欢迎的,那意味着从现成的、照猫画虎的、得过且过的模式中发生改变,太费精神。如果费精神也是这么些钱,一成不变也是这么些钱,谁想费精神呢,那不是有病吗。没人需要改变,只要每个月的钱能按时发下来,国企可以呆到地老天荒。 还好我所在的地方是技术部门,不管是技术部门的领导需要拿出点东西来当成绩,还是他们真的想要干点事,我所在的部门还是干了一些事情的。在这一过程中,我也掌握了一些东西,足够我漂亮地完成自己的工作,我无愧于单位给我的那点小钱。 但我也很多年没有在技术上有大的提升了。从我认识到技术在公司里没有多大意义之后,我也部分丧失了继续钻研技术的动力。也许在别人眼中,这是一种高情商的表现,但我个人其实是觉得很悲哀的。 |
3.我的5年技术路(1) 我是一个需要成就感的人,所以在入职以后,花了不少力气学习技术,并且努力创新,想要把脑子里的想法都试试看。但并没有什么东西能证明我的技术到了什么程度。直到三年之后,上了一套全新厂家的全新界面的系统。 领导要求我们下班后“自愿”参加培训,但我那时候仍然处于脑子缺根弦的阶段,对此很是不屑:凭什么下班了还要留下来学习?当时租的地方离单位很近,就不顾领导的要求,一下班就跑回去玩。不参加培训可以,但是你得会用对吗?于是我自己看了看那套新系统,然后有了一个很震惊的发现:我会。我完全不需要培训,就能熟练使用一套全新的系统。这时我忽然意识到,三年过去,我已经学“通”了我的专业。在我眼里,不再有厂家的区别,不再有操作界面的区别,不再有命令的区别,不同的机型其内在的逻辑结构都是一样的,而我的专业,也只有那么一点点真正核心的东西。 入职三年,我就融会贯通了自己的专业。我的技术水平得到了心证。我应该可以被称为专家了。 但很不幸,单位没有武侠江湖的印证,没有谁知道我到了这个水平。没有哪项考试,能说明一个人已经融会贯通了这个专业。也没有哪个领导同事,能拿出另一个全新机型,来让我一展所悟,从而展现我的技术水平。甚至我怀疑,公司的技术专家们是否也像我一样达到了融会贯通的境界。我常常觉得自己像一个扫地僧,只是远达不到扫地僧那样宠辱不惊的修为。 在如今996成为一种习惯的大环境下,关于8小时工作制这件事情很值得一说。对于单位来说,996意味着更大的利润:用1.5倍的工资得到了双倍的工作量,捎带着制造了一种焦虑的气氛,让那些划水的人惴惴不安。对于员工来说,996则意味着一种工具化:员工成了一个(被迫)没有生活只有工作的机器。然而,这种工具化应和了精神被遗忘、物质焦虑大获全胜的时代背景,让996显得更加容易,部分打工人半推半就地接受了996,使得资本轻易获胜,打工人一败涂地,毫无抵抗之力。换句话说,996是这个时代的印记。时代的发展需要牺牲者。在农民被榨干血汗(以致田地抛荒、“农民”成为一个贬义词)后,轮到的是工人;在工人被抛入社会底层(有部分借着拆迁一夜暴富)后,轮到的是格子间里的打工人。 这也是我闲极无聊的思考结论之一:时代在我们身上打上了极深的烙印,极大地左右和决定了一代人的命运。相比于时代的巨手,个人的努力几乎不值一提。 我并没有在抱怨;没有生在发达国家似乎很倒霉,但生在非洲的孩子又错在哪里呢? |
4.我的5年技术路(2) 就在我掌握了本门功夫的最高心要之后,业务大调整,我到了新的部门,然而,工作还是旧工作。 在我十多年的工作经历中,这种调整发生了好多次。然而最终的结果都是一样的:不管部门名称怎么变,领导怎么变,底层员工的工作从来不变。大部分时候,事随人走,不管到哪里,你的事还是你的事。 这使得新工作的出现弥足珍贵。第一次新工作,是统计分析。 领导选调的人里没有我。然而,当时在体检时我查出了心肌炎,不适合再上夜班;同时在一次突然的合理化建议征集中,我出人意料地拿到了特等奖;原本的统计分析团队中有同事似乎不大适合这项工作,三者相加,我被换进了这支团队。 我对新的技术充满了兴趣。学过统计学的人都知道,它太难了!(因为它的思维方式不一样)但对我来说反倒是有趣的体验。于是一年多时间里,我做了很多尝试,也做了一点东西出来。首届统计分析征文,虽然在一个没落的专业里,我还是拿到了一等奖。(在这种靠硬功夫的评比中我一向成绩优秀) 这期间发生了一件大事:我同宿舍的大学同学抑郁症跳楼自杀了。这件事给我极大的震撼,我从来没想过,二十多岁,充满美好期待的年龄,竟然会有死亡。连婚礼都只参加过两场,居然就要参加葬礼了。这件事极大地改变了我,以后再叙。 然而忽然有一天,整个团队回到了原部门,与另一支团队对调。背后的原因,是我的领导不知道怎么惹到了大领导。 如果是没有一年多以前的换岗,也许这次我会在做统计分析,我可能会做好多年;但是莫名其妙的,我的统计分析生涯持续了一年多就结束了。尽管我做的还不错,(新团队嗣后基本上没有什么创新,沿用我们铺就的路波澜不惊地走了多年)但也无足轻重,只是一次失败的上下级关系的附属品。个人工作出色与否并不重要,团队工作出色与否也并不重要,至少说不是最重要的。什么最重要呢?貌似不出错最重要。 |
5.我的5年技术路(3) 我的这位领导也是非常出色的人,帅,阳光,年轻有为,有想法,我能感到他(至少部分地)是出于兴趣而非利益在做事情。我很佩服他,积极地向他学习,也很从中受益。但是少年得志的他,有几分大领导不喜欢的傲气。 大领导也不是坏人;相反的,大领导人非常好。东北人,直率热情,没有架子,跟我们这些底层员工也能打成一片其乐融融。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两个都挺好的人,也都挺实在,也都很认真工作,按理说他们应该是很不错的上下级,但是不知道怎么回事就一下子不可收拾了。 我的这位领导就此被困在这个职级上十多年,直到现在年龄大了彻底失去了晋升的可能,直到他的下属都成了他的顶头上司。 这种境遇让他变得苍老,年轻的帅哥变成了白发斑斑(但依然很帅),他的肠胃出了严重的问题,变得消瘦,饮食需要很小心以致现在还每天从家带饭(心理学知识告诉我,这是心理问题的严重的躯体化症状)。 对于他这么一位才华出众的人就此困顿,我非常的惋惜。但还是让我先同情一下自己吧。 既然整个团队被换回去了,那我就需要重新值夜班了,但考虑到我的身体状况,我先是拒绝了。 我的领导没有强迫我,他只不断地增加我的工作量。那段时间工单横飞,每天都有潮水般的工单拥来,都是我的工作内容。每天有6小时我连厕所都不上,用玩星际争霸练就的手速飞速机械地敲着键盘。我好像是推石头的西西弗斯,今天的工单少了几十份,但第二天一看,数量又增加到三百份了。天天如此。与此同时,我的同事们都悠闲地过着(值班相对清闲),我不知道他们怎么看我,我无暇考虑这些。我就像是一个防洪大坝,同事们在我身后过着快乐的生活。当我过年期间请假回家后,有两位同事联手接替我的工作,但她们两个人也没有接住,防洪大坝轰然崩塌。 若干年后当回想这段时间,我忽然想到,我与我的领导遭遇了类似的境地。这是不服从领导安排的人的下场。这是国企的规则:既然盈利多少并没有那么重要,工作的质量就没有那么重要,个人能力就没有那么重要,不出错就变得很重要,是否服从就变得很重要。我的领导一面因为不服从而承受过重的惩罚,一面又给我的不服从以重度惩罚。领导和大领导都不是坏人,所以这不是个人决定,这是国企的环境使然。走上领导岗位的人都潜移默化地认同了这种国企文化。 |
6.工作可以出错,做人不能出错 这种日复一日、无意义的处罚让我十分烦躁,某天这种烦躁终于冲破了我的克制力。 工单来自另一个部门;由于不负责任,这些工单里常常有错,每天通常都会有四五个错的,我需要退单要求重新提交。然而这一天错误率超高,当天的工作做了一半就已经错了十份。 我抄起电话打了过去。先问,是您下的工单吗?是。你知道你下的工单错了很多吗? 我发了一大通火,在我的指责中混杂了两个“他妈的”:你们能不能他妈的认真一点,你们他妈的工作不认真很影响我们工作。就是这两个他妈的给我招来了大罪。这位同事哭着找我们大领导告状,按照大领导的原话:纸巾都他妈用了我半盒。 于是,我因为骂人成了错的一方。工作怎么错都可以,做人不能错。最后领导押着我写了书面检讨,上楼专程道歉。原本十分抗拒的我一看到对方就后悔了:这位同事是个孕妇。不管她怎么做错工作,对孕妇说他妈的在我自己这儿是不可接受的行为。 事情就这么结束了,也许因为大家都觉得出这么多错误有点说不过去,所以对方部门没有再深究,我们领导也没有处罚我。但是这件事导致了另一个结果:推石头的日子结束了,西西弗斯乖乖地滚回去重新开始值夜班。 这位同事也并不是坏人;后来澄清了出错的是外包员工用她的账号干活,而抬头不见低头见的我们也在电梯里遇到过好多次。刚开始很尴尬,后来她还主动跟我打招呼,让我觉得特别抱歉,和感谢她的大度。这件事给了我很大教训,不是由于处罚,而是由于我认识到在单位生气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工作生气更是很不值当,同事其实都不是坏人,对别人宽容一点不是更好吗?尤其是,工作上的错误错就错了呗,单位又不会因此倒闭。 赢家是我的领导,他兵不血刃地教育了我,让我乖乖就范重新值夜班。倒霉的是我,和这位女同事。这才是国企的风格,不管内心如何,表面上要一片和谐。这种国企文化来自我们的国家,又来自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对于大同社会这种不可能的事情有一种执念,我们容不得一点杂音,我们厌恶争执,我们偃武修文。我们知道是假的,但是面上笑呵呵。 也是从这时候开始,我开始学心理学。先把工程师的事写完,心理学后文再表。 |
7.十年不学,一样混得好好的 有一次征文,我写了篇技术文章。主题很明确:设备共享(以及“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规律)将驱动通信行业的蛋糕将从竖着切变为横着切,通信运营商盈利将变得困难,利润向整个产业链的上游移动,提供平台的公司首先受益,在知识产权真正受到保护后,提供内容的公司将获得主要利润。 这篇论文可以说是我5年技术思考的巅峰之作。这段核心论点放在今天平平无奇,因为这都是看得见的事实:铁塔公司正垄断基础设施,专门主攻用户接入的公司诞生,网络租用成为常态,运营商日子难过,平台暴利,内容运营也大火。(只缺了我没有预见到的云服务大火)但是在当时,这段话绝对是超前的预言。没有任何实际迹象表明它是对的,但也没人敢说它是错的。于是这篇现在看来超牛的论文被列在三等奖的最后一名,附在一些明显是拷贝粘贴的论文之后,皇榜尽处是孙山了。 在工作的5年内就能有这么快的成长,如果保持同样的成长速度,我一定会成为非常优秀的技术人才。然而这一切都在重新值班后戛然而止。值班意味着日复一日雷同的工作(且不说我已经融会贯通),无需学新的东西,因为工作没有任何新意,学了也用不到。于是我就这样雷打不动地值了十年班,消磨了我最有创造力的十年青春(但没有浪费,用来学心理学了)。 我所思考的是另外一个问题:如果十年不学,也能在技术部门混得好好的,是否说明了国企体制的落伍陈旧?窗外的信息行业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技术日新月异,但国企的技术部门竟然不需要更新自己的知识,拿十年前的经验就能轻松应付,这是否说明国企这堵墙太过坚固?这堵墙外水流湍急不进则退,恶浪滔天生死难料,而墙内却深水静流安享太平,这算什么公平竞争、算什么市场经济、算什么资源优化配置,长此以往,国家靠什么前进?难怪我们国家科技地位与经济水平如此不匹配,核心科技如此受制于人。——抱歉,我是个迂腐可笑的家伙,明知道“与我何干”,明知道百无一用是书生,但还是常常不由自主地发些忧国忧民的悲叹。 总之我就这么继续呆了十年,机械稳定地工作了十年,直到又一次重大的改变。因为牵涉到目前的状态,不便继续描述了。 |
8.为什么不跳槽? 可能有人会问这个问题,所以必须得解释一下。 在那次骂人事件时,我是很想走人的。在之后庸庸碌碌的十年里,我也不止一次的有离开的打算。但直到现在我都没有行动。 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对于离开这里有很深的担忧。国企坚固的墙对于我这种没有根基的普通人是有力的保护,阻挡着生病、失业、不知从何而来的危机。我的全部生活都植根于我的国企职员角色,它是我赡养父母的来源,维系着我父母的骄傲,还决定了我的孩子有(普通但)稳定的生活。如果我离开了这里,稍有闪失,我就难以赡养父母养育孩子,让父母担忧,而我也很难有纠错的机会;相比于有退路的人,我几乎没有任何安全垫,我会被错误的决定引入绝境。所以除非完全做好准备,我很难下定决心离开。(现在我算是做好准备了。我的一级建造师和注册监理师证书会带给我稳定的基础,我可以在心理咨询行业一展我的治愈潜能。) 原因之二,是一些具体的原因:这个没落的专业是个大坑,我的知识积累离了这里分文不值。我徒然老了十多年,却没有掌握多少在外边能卖出价钱的经验。我需要具备其他能够售卖的技能。(现在我具备了。做到第四年的时候,我好像忽然领悟了心理咨询的要义,然后多位督导老师都认为我的心理咨询做得不错。而且,与单纯做心理咨询相比,似乎在IT行业的心理产品线、或者心理行业的IT部门,我的资历要更为稀缺些。我是IT行业最懂心理学的,心理行业最擅长IT的。) 原因之三,我在前边说过,这里能够提供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薪资。看看每年国家统计的行业平均薪资,就知道比信息行业平均收入水平更高的大概也就是银行业了。已经拥有的东西同时也是限制,我不可能接受比这里低的薪资,至少也要有一定的涨幅,这点太困难了。看在钱的份上,我可以再干十年。(现在心理咨询开始迅猛发展,咨询师们的收入也开始有了起色。然而,心理学培训费和督导师的要价也在更快地上涨。) 其实总的说来,就是我的现状让我不太满意想要离开,但同时也是我的现状给我的离开设置了障碍。如果很差,我可能早就放手一搏;如果很好,我也早就安度晚年;偏偏它是个鸡肋,食之无肉弃之有味,所以欲走还留。但随着我做好万全的准备,我开始有了更大的离开可能。 |
下篇:心理咨询师 9.命里注定学心理 重新开始值班后,生活变得非常无聊。上班一成不变,没有学习的必要;下班无所事事,游戏也没什么意思。消磨了一段时间后,我想,得学点东西才是。学什么呢?我盘点我的同学们都在从事什么工作,然后想到了那位自杀的室友,然后脑子里蹦出了个“心理咨询”。百度了一下,发现居然还真有这个职业!于是立刻决定学心理咨询师。 在当时这个职业还很小众,我似乎从未听说过,然而莫名其妙地想出了这个职业。如果理性地分析,应该是我在某个地方看到了“心理咨询师”这个词儿,当时这个词对我并没有任何意义,所以虽然被记住了,但并没有被意识到;在这一瞬间被从尘封的记忆中唤醒,跳了出来。总之如同宿命一般,我走上了心理学的道路。 或者如果来一番精神分析的话,是幼年的我对于被理解、被温暖、被疗愈有一种渴望,这种渴望成为一种帮助他人的需要,并与其他需求诸如自尊、自我价值感、自我完善和自我成长、沉思、意识的提升等等融合,在心理咨询师这一职业身上获得了满足。我的幼年经历注定了我会成为心理咨询师,疗愈他人,也疗愈自己。这种需求如此强烈,使得我能够在工作之余投入全部的时间、精力加上钱,一年一年乐此不疲地学习心理。 一万小时定律在心理咨询行业完全失效。别的行业考过了职业资格你就可以开始工作了,但考过了心理咨询师,只意味着你可以开始学习了。学了一万个小时,你还只是刚刚上路。相对于别的学科,心理咨询要学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看着那些七八十岁的老太太们(她们真的令人肃然起敬)还在孜孜不倦地学习实践,我就知道这是一个用一生也填不平的巨坑。然而,我,还有我那些有趣的同学们,少有人中途放弃。我们用数年去学习一门技术,然后用数年去学习另一个流派,接着是下一个……我们真是病的不轻!这还是一个很费钱的行当,为了能够具备咨询能力,你需要花费很多钱去学习技术,实习,督导,直到你发现自己完全不适合干这行当……当然也有少部分幸存者,继续奋斗在持续不断的学习和实践当中。几千小时的咨询时长并不能证明这是一个好咨询师,但好的咨询师一定要有较长的咨询时长。 朋友反馈过一个对心理咨询师的看法:有病的人才去学心理学。对这句话我有几重理解。其一,的确有很多心理咨询师最初是为了治疗自己走上这条路的,数量不好说,就算一半吧。但这并不能说明TA们不是一个好咨询师。既然医生可以生病,心理咨询师就可以有心理问题。当然必须要说的一点是,如果咨询师自己的问题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TA在咨询中犯错的几率会大增,这可能会给来访者和咨询师带来伤害。所以来访者在找咨询师的时候需要慎重选择,也需要在咨询时注意分辨咨询师与自己是否匹配。其二,没有心理问题的人太少了,随便选定一个群体,我们都可以猜测说有一半人可能是有心理问题的。(2019年首次全国性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成人任意一种精神障碍的终身患病率是16.57%。我假设有问题但没有达到精神障碍程度的人是其2倍的话,加起来就已经到了50%)即便是心理相对健康的人,也极可能在生命的某个时段不能保持健康。因此有心理问题太正常了,甚至可以说不存在完全没有问题的人,没有问题本身就是问题。所以有病不怕,知道自己有病就好。其三,心理健康的评价标准很大程度是文化决定的,这意味着所谓的有病并不一定是病。比如在古罗马,超出个人生活所需的聚敛被视为一种下贱的行为,这一点曾让我悚然惊惧;以前自恋被当做一种病如杀马特这种,但现在被视为一种正常的需求;以前同性恋被视为有病,现在社会文化逐渐开始能够接受;以前鼓励学雷锋,现在被视为有病;以前鼓励以单位为家,现在996几乎是全民公敌;等等。在我们这么一个压力山大的社会里存在着一些病态的文化,如果在病态的文化下生活得很健康,那不是病得太严重了吗?其四,原本有病而不自知,有问题归诸他人归诸社会,一样能过下去,等到学了心理学,忽然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原来我有病!大家一交流,原来都是病友。不是有病才去学心理学,是学了心理学才知道自己有病。所以学心理学是一种提高,增强了自知力,增进了对自己的理解,增加了自我接纳,从而更好地生活,乃至于做心理咨询师帮助他人,这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吗?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其实很建议大家都能去多少学点心理学,是对己对人都很有意义的事情。 就我自己来说,我觉得学习心理学让我的人生扩大了一倍,我从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里认识了自己。我开始明白自己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我,我的人生为什么会是这样的人生。 人啊,认识你自己! |
10.三级二级证轻松到手 报名交钱,然后就是每个周末去上课。班级巨大,有趣的同学也很多。咨询师培训班的主要内容是三级和二级心理咨询师考试教材,可以说是心理知识的极简本,但已经很厚了。考试主要靠理解和背书,我的一些同学就困在这几本教材上,一遍一遍好几年考不过去,但对我来说这种资格考试太简单了。5月份考三级,11月份考二级,写论文,答辩,我轻松通过了考试拿到了咨询师证。 我来自某个高考大省,千军万马中杀出血路的那种,传说中的小镇做题家大概就是我。但对于小镇做题家这个称号我是很不赞同的,在鄙省单靠死做题是不可能考上大学的,那种同学在中考就被淘汰了。我们除了考试科目以外,还学美术、音乐、计算机(我家领导来自某经济发达省份然而她们反而只学考试科目),在穷乡僻壤教这些“无用”的东西很奇怪,但是我们就是教这些课,高三还学音乐,班级有一大群(当爱好玩的很业余的)吹拉弹唱的同学,每天下午还都被赶到操场上打球。鄙省高考,靠的是强大的意志、头脑灵活加不遗余力、360度无死角的准备。什么衡水二中,什么毛坦厂,从作息时间来看都不过尔尔。我们是晚上11点睡,早上5点半起,这段时间还包含了熄灯后洗衣服、洗漱、卧谈的时间。我们不投机取巧,我们为学习而生,知识全面,心态强悍,几乎毫无弱点。我的高中同学中,有好几个当时成绩并不出众的早就是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博士(反倒是成绩好的都没有走这条道,这点很奇怪)。 这段经历对我的意义并不仅仅是考上大学。它还给了我一个坚定不疑的信念:不管什么考试我都能过,只要我愿意(当然我也挂过,但并不影响这种毫无来由的信念)。在这种信念的支持下,所有以60分为目标的考试都不过是浮云。 如果一个证书这么容易拿到,只能说明它没什么含金量。一茬一茬人通过考试、论文和答辩,现存的大概有几十万人,但大多数已经远离这一行当了。 心理咨询师证现在已经没有了,在心理咨询师被剔出国家职业资格目录后,新的资格认证并没有出现。所以在之后学习心理咨询的朋友就很尴尬,无证上岗。对于职业资格目录我个人有点不同意见,这么一个市场需求广泛存在的新行业,应该更强调、推广和规范化才对,为什么反倒把它取消了呢?不可理解。 |
11.四年志愿者,第一次飞跃 拿到证书以后,干的第一件事是做了两年12355热线的志愿者。 12355是北京市团市委属下的公益热线,面向青少年提供7*10小时的心理和法律援助。电话以青少年居多,相对来说处理起来也较为容易。在这里我迈出了第一步,走过了起初接线的紧张、前期“我什么都可以”的盲目自信,到接什么也不怵和形成个人风格。 实际上热线志愿者是很多心理咨询师的起点。考证掌握的那点知识完全不够从业,公益热线就成了很好的打怪升级的地方。公益热线的价值观与心理咨询的助人性质相通,大批志愿者不计回报,积极热情地支撑着公益热线的正常运营;作为回报,热线通常提供技术培训和督导。比较资深的志愿者们将自己的经验倾囊相授,帮助年轻的志愿者迅速成长,这种令人赞叹的模式良好运转,把温暖和爱传递出去的同时,也为一批又一批心理咨询师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当然也有人选择收费昂贵的机构实习,效果几何,我没有调查过不便评说。 在12355我遇到了多位老师,这些老师很多成了我的朋友,有一些还成为多年的好朋友,直到现在都有联系(你常会在某个培训中遇见以前认识的老师),这些共同成长的情谊我会终生铭记。 起初12355的地址在交大附中旁边的联通楼里,距离我家大概一小时路程;后来因故停线,(现在搬到了北五环外)于是我就跟着别人到了红枫妇女热线。 红枫妇女热线是国内第一家民间公益妇女组织,迄今已经成立33年。红枫秉承“用生命影响生命”“爱人、爱生命、爱社会”的理念,针对妇女问题、反家暴、失独、外来务工等多个社会热点问题探索出了实际可行的解决方案,是一家非常优秀、成绩斐然的草根公益机构。她的创始人王行娟老师现已90多岁高龄,身体欠安在家退养,但依旧为红枫竭尽心力,她真的是一位伟大的女性。 如果将这两个热线做对比,他们都为社会贡献了价值,但我个人会感觉还是有些差异:12355的领导是在做领导,红枫的领导是在做公益。我为自己红枫志愿者的角色感到骄傲。 在红枫又接了两年热线之后,我终于有了第一次非常重大的飞跃。 作为理科生,我从小到大受到严格和系统的逻辑训练,在面对来访者的时候,自然而然地会用理科生的思维去处理:来访者是什么问题?这个问题是什么性质?这种性质的问题应该怎么解决?逻辑无懈可击,听起来切实可行,一番涛涛宏论,说得来访者连连点头:老师你说的太对了!谢谢老师!来访者走了,我欣欣然于自己的速效救心,太有才了。 然而过一阵子,又遇到了这个来访者,听完了还是之前的问题?合着我没帮到TA,我的滔滔宏论没有用啊。这时候忽然意识到以前做的大都是错的,所谓心理问题很少是用逻辑去解决的。仿佛一夜之间领悟了心理咨询的要义,我的咨询突飞猛进,督导师们纷纷给出了肯定。经过了长达四年的实践,到这时候我才算是真正摸到了心理咨询的门槛。 以前我关注的是问题,现在我关注的是人;以前我用我的技术去解决问题,现在我是用我这个人去帮助人。 这一领悟的另一个结果,是我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想要帮助他人,最后发现帮助了自己。 |
12.以心理学为终身职业:申硕 发现自己能够做好心理咨询,让我非常开心。之前学心理咨询做志愿者是一种票友性质,反正闲极无聊就做点事呗,但现在既然能做好,又对国企的工作现状不满,为什么不把心理咨询技能好好地打磨打磨,打牢基础,好作为一种跳槽的备选答案呢? 于是决定申硕。了解了一下各高校的心理学在职硕的大概情况,选定了中科院心理所的同等学力硕士。北师大和北大的在职研条件比较苛刻,要通过全国统考才能上课,还是心理所好,交钱就能上,先上后考。 实际上我想简单了,同等学力考试难度很大。我们同班有申硕意向的十几号人,只有我一个人一次过关顺利通过了考试。最终每期能够走这条道拿到学位的也就是40人左右,在心理所官网的所友录里可以查询到姓名。相对于周末心理所院里乌央乌央的同学来说,这个比例也太低了。还有倒霉的一点,是同等学力硕士是没有学历证的,只有学位证。 总之我开始了每周末往返南北四环的生活,持续了三年多。同学们岁数跨度较大,有我这种大龄学生,也有刚毕业的年轻人。整体来说,大龄学生学习更认真,出勤率更高,年轻同学们学着学着人就消失了,只交作业而已,最后一年常常只有十几个同学,按时到的个位数。纵然我们那个专业人少(儿童心理和心理咨询人比较多),也不至于只有1/4的人来吧。这么低的出勤率真是对老师的不尊重。我们的老师都来自高校和心理所,不乏心理行业的大咖,整体水平相当高。其中也有一二水货,大概多年不学习研究了,只会照本宣科,拿自己N年前的研究结论来说。 我算是好同学,常常第一个到校,全部课程学完大概缺了五天课(旅游一次,考试一次,参加婚礼一次,当爸爸一次,还有忘记什么事缺过两个半天儿)。作业认真,成绩优秀。 三年多的学习主要是打基础。应该说硕士学位与心理咨询水平关系不大,因为学院派心理学仍然是偏重心理学基础研究,并不太讲心理咨询。原因之一是心理咨询不易用实验手段去研究,所以干脆被忽略了;心理学的“唯心主义”嫌疑可能也是原因之一(心理所在某个年代因此受尽折磨),为了划清界限,学院派有点固步自封,对心理咨询颇有点非礼勿听的意思。结果学院派在象牙塔内自娱自乐,潜心研究实验心理学,心理咨询尽管社会需求旺盛,却难登堂入室。其实对于所谓科学心理学,我个人很不赞同,认为这是对心理现象的降维,让立体的心理现象变得单薄;是对心理的肢解,并选择性失明。管窥蠡测,徒惹人笑。 |
13.论文,地狱模式 有志于申硕的同学应当在心理所选择一位导师,完成资格论文和学位论文。我非常幸运,选择了一位超好的导师,人非常好,非常用心,也非常严格。 照导师的说法,中文论文完全没有必要看,我得看英文的。毕业多年,英语退步严重,看着动辄十几页的英文论文倍感头疼。别无他途,生啃。这时候要感谢我强悍的意志了。我读完了题目相关的两百多篇英文论文,开始艰难地做综述。 综述论文难度极高,要求你从通读的论文中提炼出一个结构来,通常是行业大牛的任务。最初我只能做比较松散的总结,好容易看了那么多篇,总觉得丢下任何一块都很可惜,结果完整但拖沓。导师帮我理了两版整体推倒重来的思路,前后修改大版本6版,小版本49版,终于写成一篇还不错的综述。但是有一个天然缺陷:有一类相关研究太少。写完后我着手写下一篇全英文的研究论文,准备投顶会EI。 由无名作者撰写的综述发表是很困难的,虽然我的导师自己也是审稿人,她认为够发表的标准了,但投了n个核心期刊都没有发表。有人跟我联系,索要两万元版面费就给发表,还提供了审稿界面的后台截图。我坚决拒绝了。两万元不是什么大事儿,我只是很厌恶这种卑鄙下流的行径。想到这群人道貌岸然地升坛布道,把关系国家未来的科研当做敛财逐利的工具,我就发自心底地感到厌恶。 EI顺利接收了,但从接收到EI检索要经过很长时间,并且存在一定几率的不确定性。稳妥申硕的话,我需要一篇中文核心。我想着手写一篇CSCD,但导师不同意。实验数据是很宝贵的,如果这批数据被浪费用来发中文核心,就不能再用来发EI了。这里有个很讨厌的问题:对于老师们来说,发中文核心是没有绩效的,EI和SCI才有;但申硕的大路是中文核心,EI是羊肠小道。中文核心期刊索要版面费这件事适时发生,对于中文期刊的厌恶加上导师的倾向性使得我又发了第二篇顶会EI。因为一篇论文就够了,所以我实际上是超额完成任务。 写来似乎轻而易举,但我知道自己付出了多少辛苦。从对英文论文望而生畏到读完两百多篇已经够难了,写英文论文却是我在英文最好的时候也不敢想象的。实际上两篇EI的审稿人都提到我的英文表达能力欠佳需要提高和精炼;但只是建议,所以也就这么发表了。这也是为什么没有挑战SCI,我的英文水平不够。 综述也没有浪费,用在毕业大论文上了,全文4万余字,引文100多篇,其中中文论文只有2篇,核心部分查重率0%,总查重率1.8%。答辩时评委老师称赞我写得比全日制学生都好,其中很可能有恭维我导师和客气的成分在,但看在我这么努力的份上,就当真一回吧。 辛苦四年,我闯过地狱模式,拿到了学位。 貌似翟天临知网事件之后,很多同学为了写论文的事跑去骂翟。有那个功夫,为什么不能好好地下点功夫,把自己的论文写好点呢?如果只是想混过去,与翟天临又有何区别?凭什么去骂翟呢?那不是骂自己吗。 |
14.学习型人格障碍 单就读书学习来说,心理咨询师真是一群疯子,我们自己开玩笑叫“学习型人格障碍”。心理咨询师们的生活都非常简单,要么在咨询,要么在培训,要么在去咨询和培训的路上。为了成为一个优秀的心理咨询师,这群疯子或自愿或被动地放弃了很多生活,因为有太多的书要读了。 对于为何心理咨询师这么辛苦,为一门技术动辄就得投入数年,而又有这么多流派要学习,我认为这是因为心理行业没有细分。既然生理疾病可以分科室,那为何心理咨询师必须是“全科”心理咨询师,不管什么来访者都要能够对付呢?心理咨询应该按照流派适用症分别治疗不同的来访者。以前我写过一篇《请问您挂心理医院哪个科》系统论述过这一问题。 说归说,书还是要读的。首先随便哪个流派都有一堆书要读;其他流派即便是不打算学,也需要了解一二,要知道既然能够开宗立派,这些大佬们都不是浪得虚名,他们的理论都有非常可观可取之处。结果常常是只打算了解一下,结果就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努力学习起来。 因此在初学者身上会有门派之争。当学习了某个流派后,总觉得我派最好,星宿老仙法力无边神通广大法驾中原;而百川归海殊途同归,长期学习的人则往往会接纳更多流派的观点。实际上,各个流派都有自己的适应症,特别适用于治疗某种心理疾病,但其他心理问题就未必适用。咨询师往往会擅长一两种,而选择哪种流派则与咨询师的个性有很大关系,与咨询师性格匹配的技术使用起来也更为自如。所以如果需要找心理咨询师,最好是看看TA的受训背景。如果咨询师与自己不匹配,也不能说明TA就一定水平差,眼科大夫治不好颈椎病不是很正常的吗?换人就是了。 算起来我大概在绘画治疗上用了2年,超个人心理学用了4年,经典精分用了4年,客体关系用了2年,时间略有交叉。学无止境,也不敢说哪个流派学到纯熟了,相对而言,前三个还算凑合。今年一个为期3年的精分培训即将结束,计划再用两年的时间回顾梳理。 一边上班一边疯狂读书的模式对我是很大的挑战,随着年龄增大,我慢慢觉得有点过度透支。这也是我写这篇文章的原因之一:我希望能通过系统梳理,理清思路,辨明方向,做出取舍。 |
15.个人成长 心理学有什么魅力,能够让所有接触到它的人如此心甘情愿无休止地投入?我在心理学学习上投入了如此多的努力,得到了什么回报?如果学心理学能够让人更好地认识自己,帮助人朝向心理健康发展,我又获得了哪些个人成长呢? 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很多个,不同流派都给出了各自不同的答案,但其内在却是相互协调和一致的。这里我选择了人本主义大师卡尔.罗杰斯对于“明天的人的品质”的12条描述,括弧里的字是我标注的以便于理解(引自《论人的成长》,罗杰斯著,石孟磊译,世图出版公司): 1.开放性; 2.对真实的渴望; 3.对科学技术的怀疑; 4.对整体性(整合)的渴望; 5.对亲密的渴望; 6.过程中的人(欢迎改变); 7.关爱; 8.对自然的态度(亲近和关爱生态); 9.反机构化; 10.内在的权威(不信任外在权威); 11.对物质的轻忽(物质不必要); 12.对灵性的渴望。 逐个对照,我认为开放性是极难达到的一条,当我想要说“我有极佳的开放性”时,我可能已经拒绝了对此的质疑,这一条本身存在着一个隐秘的圈套:开放性本身需要接受质疑,否则不能称为开放性。第234条不用说。第5条,我会用疏离掩盖自己对亲密的渴望,这是我的遗传基因和成长环境所决定了的(我惊讶地发现这一点具有生理遗传性,虽然我很努力地让我的女儿有温暖的成长环境,但她的疏离感似乎是天生的),我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纠正了这一点,并且不打算继续扩展到更大的范围内。我认为家庭和少数朋友圈内的亲密是真实的,而超出这个范围,就多少带上了一些刻意,再往外就是逢场作戏和心照不宣的虚假。第6条很矛盾,我对于改变有一种强烈的渴望,但同时我又非常享受规律的生活,所以常常会期待外力助推自己改变。这么多年在单位欲走还留,总是梦想着单位把我裁掉,大概也是一种表现吧。第78910条也都不用说。第11条,我对于物质的要求不高,但是很希望能有钱,可以不用为工作所苦,可以让孩子生活得更容易些。第12条不用说。 这其中有一些是生而有之,有一些是学而知之,但就算是生而有之的那些,也都因为学习心理学而更加明晰地显现出来。 同时应该看到,罗杰斯眼中的“明日之子”并不适应我们的文化,我们这个鼓吹集体主义过度压抑个体意识的社会里,明日之子们大概不会过得很愉快。 对此我个人的看法是,个人无法遗世独立,与社会相处是否和谐也应该是个人成长的方向之一,不宜一味排斥机构化。但对于个体意识的过度压抑是一定要反对的。 |
16.究极思考:意识和人生的意义 描述这部分相当困难,我尽量采用大家都能听懂的语言来描述。 颅腔内有一团肉产生了意识,认为这个躯体是“我”,并且认为“我”与众不同,真是不可思议!而所有外物包括其他人,也都依赖这团肉的意识而存在。如果这团肉丧失了意识,比如失忆或者遗忘的情况下,其他人也都没什么意义了,这团肉会茫然发问:你是谁?如果这团肉的意识发生了混乱,比如得了精神病或发生病变,这团肉会将从虚空中看到不存在的世界;如果这团肉的意识发育不完善,比如痴呆或新生儿,这团肉会懵懂无知。因此不必谈及死亡(我对此也一无所知),我们就能发现,这个世界的存在都有赖于这团肉承载的意识。这团肉的意识甚至还能对“它自己”(意识本身)进行反思,就像你我现在所做的一样。所以你的世界因你的大脑而存在,我的世界因我的大脑而存在。 人类诞生以前,世界曾经一片黑暗。也许你会说:不对,不是有红花绿草飞禽走兽吗?但是,红花绿草飞禽走兽是在你颅腔内的那一团肉开始思考的一瞬间才诞生的,在那团肉开始思考前,它们并不存在。这就是王阳明所说的“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这一个“看”不是用眼睛看,而是用意识去看。但是,没有人类时,意识不存在吗?似乎未必。当人还是猿类时,一样对红花绿草有知觉,只是这种知觉局限在“这个能吃那个不能吃”,没有到“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或者“流光容易把人抛”。依次前推,当然可以大胆假设没有动物时意识同样存在,只是层次更低。最后就发现,意识曾经这么从黑暗中诞生,从物质跃升到植物,从植物跃升到动物,从动物跃升到人;然后可以推理,意识一直在努力从人跃升到不知道什么境界。 到这里可以确认两点:大脑的生理基本发育完善是意识存在的基础;意识存在的目的是为了到达更高层次。 为了前者,人类都需要想尽办法活下来并获得延续;为了后者,人们需要经历各种体验,用快乐和痛苦换来意识提升的契机。通向更高层意识的道路由必然性和偶然性组成,其中能够固定标识出来的一段,是各个宗教的修行次第,无法标识的一段,则充满随机性,因人而异。 这么多的人拼命地努力生活,为的就是其中某一些人能够通过思考和体验,跃升到更高层次。意识尝试各种偶然性,希望能从数以亿计的尝试中获得超越。如果某个人(哪怕只有一个人)领悟到了更高层次的意识,意识本身就永远得到了提升。 如果要追问人生有何意义,这算是一个答案吗? |
写在最后 这篇文章几年前就开了头,今天终于写完,真是开心。 十天前我考完了最后一次不必要的考试,下定决心以后不再这么拼命了。无休止地奔跑了这么多年,我也感到疲累。纵然庸庸碌碌地生活是对生命的浪费,但“学习型人格障碍”也绝不是一件好事。我这样过度的努力,背后是对停滞的恐惧,我也因此无法好好享受生活。我想要改变这一点。 如果假设人来此世间一遭是为了思考和感受生活,那么单纯追求前者也是一种残缺。因学会新的东西而快乐,和体验到生活之乐,同样都是人生的意义,我们藉此提升意识,对抗痛苦和虚无。 但愿这一辈子不虚此行。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职场天地 最新文章 |
总结提炼我的十五年体制生涯 |
回顾一下至今为止的人生,想到哪里写到哪里 |
武汉找工作,真难!!! |
乡镇公务员值得考吗?记录乡镇公务员的日常 |
我找到怎么发帖了 |
学校那点事 |
飘——民办教师之教学日记 |
校招季,请各位应届生谨慎选择进入银行业。 |
〖天涯头条〗深圳,我的天堂,我的地狱 |
读书改变命运,记录自己考证的日子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