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购物 网址 日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视频推荐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日历2023  日历2024  日历2025  日历知识  | 每日头条  视频推荐  数码知识 两性话题 情感天地 心理咨询 旅游天地 | 明星娱乐 电视剧  职场天地  体育  娱乐 
日历软件  煮酒论史  历史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春秋战国 三国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哲学 厚黑学 心理学 | 文库大全  文库分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钓鱼 双色球 戒色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足球 nba 象棋 体操
    
  知识库 -> 数码 -> 为什么现在相机竞争不过手机了? -> 正文阅读

[数码]为什么现在相机竞争不过手机了?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有超广角,1英寸大底,还有长焦。照相机有吗,一个相机能同时有长焦广角镜头吗?
这种问题一律认为是钓鱼,但也还是能针对这个话题说几句有用的。
首先,相机当然可以同时拥有长焦到广角。
1992 年的时候腾龙就有了 28-200mm f/3.8-5.6, 变焦比 7.1X, 而且重量还只有 430 克。


如果你说 28mm 不算广角,或者超广角得小于 24mm, 那最近也有索尼的新 20-70:


按照手机的算法,这也是 0.8x-3x 全覆盖了,还是真连续变焦呢。
其次,相机是不是搞不过手机?
纯看你怎么定义搞不过了,如果看销量那确实搞不过,相机一年也就几百万出货量,跟手机十亿级别没法比。如果要算 CMOS 数量那就更拉大了,毕竟现在手机哪个还没有双摄,相机可是都只有 1 个 CMOS 的。


旗舰影像手机 4 个 CMOS 都不凑数,数量当然有优势
如果你要说技术先进,那确实也是手机 CMOS 会比相机用更先进的技术,手机 CMOS 尺寸小,只能靠先进工艺来尽量弥补面积的不足。


比如说背照式 CMOS 的第一款手机应该是 2010 年的索尼爱立信 Cyber-shot S006, 但是第一款用背照式 CMOS 的全画幅相机就等到了 2015 年的 A7R2;


同理,2013 年发布的 iPhone 5s 就用了堆栈式 CMOS,索尼自家全画幅还得 2017 年的 A9 才有。
所以从用先进技术的角度,手机 CMOS 确实也是更先进。
当然,如果你要比 CMOS 的价格
那确实还是全画幅中画幅 CMOS 比手机 CMOS 更贵,毕竟良品率低,量还少,不卖贵点怎么赚钱呢?
这个回答分为三部分,我认为最精彩的思考和体会在最后,大家一定要看完。
众所周知,从iphone4时代开始,因为手机把相机列为重要功能以后,就以风卷残云的速度,席卷了整个影像市场。
所以,这个问题是个伪命题,相机不是现在竞争不过手机了,而是以销量论的话,早就竞争不过手机了。
问题是,现在很多非圈内人士看到这个标题,首先会想到的,并不是销量,而是会觉得:
相机的拍照能力不如手机了?
其实这点对于圈内人士来说,简直就是常识,手机的拍照能力,从来就没有赶上过相机。
一英寸如果叫大底的话,那么相机的底就是大底的平方的平方的平方,差3个幂级,能比吗?
相机不但有大变焦镜头,还可以换,手机可没这功能。
诚然,手机的画质在近些年有长足的进步,我自己也用手机越来越多。
但是,说手机的画质比肩相机,那可是大错特错了。
我就拿最近在新西兰旅行拍摄的照片举例吧。
相机用的是2018年的微单,2400万像素的索尼A7m3,手机是2022年的新旗舰三星S22Ultra,号称1亿像素。
下面这张鲁冰花,是相机拍摄的。


下面这张是手机拍摄的。咋一看,好像差距也没那么大。但是如果你仔细看……


背景的树和天空,因为后期的不好,边缘都出现了一圈黑边了。而且画面的涂抹感非常重。


我们再看原始大小细节对比,差异也十分明显,我这里就不扯太多专业的内容,哪怕是普通人,都可以看出花苞上的细节色彩过渡,相机要比手机丰富很多。


那手机既然拍照功能并不如相机,为何销量可以远远甩开相机呢?
那是因为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他们喜欢的并不是拍照本身,而且分享照片后收获赞的“存在感”。
所以说,从手机可以直接分享照片,而相机不行那一刻开始,相机在销量的竞争上,就已经败局已定。
至于什么对焦,夜景,画质等这些东西,都是可以慢慢补足的。遥想那还是十多年前,当时的相机手机画质差距比现在可要大的多的多,但是随着朋友圈的兴起,手机还是马上压过了相机的销量。
为什么会有更多的人会用手机拍照,连专业摄影师也是如此?
我们知道,手机和相机的画质差距是一直会存在的,但是为何我认为还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用手机呢?
要知道,现在绝大多数的非摄影人士,已经在用手机了,而后面转向手机的人里面,很多是对画质有要求的用户。
其实最重要的原因是瓶颈在输出设备。我们目前看图最主流的方式是手机,其次是电脑屏幕,其他方式比如说打印更大的开幅来观看等这种比例少到可以忽略不计。
手机屏幕的分辨率到视网膜屏的极限已经很久了,而手机屏幕的大小也因为手的大小限制不可能无限变大,这就成为了我们看图的瓶颈。就像前面鲁冰花的图,缩小到手机大小看,和在电脑上看原图的感觉是天差地别的。
可以简单粗暴的这么说,因为手机屏幕小,所以手机相机的画质已经可以很好的满足大多数在这个级别屏幕大小的画质要求。
类似的事情,其实历史上发生过很多次了。比较近的有,大家都知道mp3的音质是不如CD的,但是为什么mp3席卷了市场呢?因为大多数人听音乐就是在路上,在车上,在各种公共场合,本身就非常嘈杂,这种环境下,音质的差别,几乎就可以被忽略了,而mp3的方便性,却得到了极大的体现。
最后再聊聊我自己为什么也用手机越来越多。一个是手机上有众多的可以辅助我拍摄的软件,比如巧摄,我经常用它来查日出日落银河的时间方位,还有windy,WillyWeather,Stellarium等查天气潮位海浪月相等等,此外,现在手机的多摄像头覆盖了超广角到长焦的焦段,非常方便我测试取景,我以往都是挂着一个机器和标准变焦镜头,在”巡逻“看有没有值得拍的镜头,现在我用手机就可以,它覆盖了15-300左右的焦段,相当于我带了2-3个镜头,切换又很方便,还防水,如果我手机测试取景下来不错,我会考虑用相机再拍一张,这样我的巡逻成本就要低很多。
拿前面的鲁冰花举例,其实那天还有一点濛濛细雨,但是我用手机就完全没有问题。地面的鲁冰花很多,到底选哪个作为前景,目测只能大概,还是要实际在取景器里看,我用手机也不怕水进去,走来走去测试就很方便,找到了好的取景位置,我就回车,换好想好的焦段,拿上三脚架,一步到位拍摄就行了,效率高太多。
除此以外,这种场景都会涉及曝光合成和景深合成,相机拍的是没法直接分享的,哪怕我有读卡器也不行,必须先后期,这个时候晚上和父母聊聊今天去拍了什么时候,手机的照片就可以派上用场了。手机这么一按,什么景深合成曝光合成后期全都搞定,而效果,我可以说,如果不是我把相机的照片放一起做对比,普通人一定会觉得手机的效果已经很哇塞了。
你看,手机有那么多好处,所以哪怕是专业的摄影师,也会越来越依赖手机呢。
很多答主大佬已经说了重点(连续光学变焦、大变焦镜头、虚化、画质),我就试着从别的角度说说自己的想法吧。
题主说相机搞不过手机了,这是事实。
首先我们从消费者的需求来看,首先手机天生就是是被眷顾的设备:
便携好用,把拍摄、编辑、分享全部串在了一起,由于手机没有层级过于复杂、术语很多的菜单界面、高端机甚至把超广、广角、中焦甚至长焦镜头都集成在了方寸之间,对于不想要负担感的人群来说是真的便携易用,现在的社交又是以及时分享为主旨的,用户对设备功能、易用性的要求比以往更为严苛,因此作为贴身设备的手机就突显出了其他设备无法匹敌的价值。
你见过其他便携设备为了分享,把社交圈集成在机内么?如果这么做,安全吗?而这又恰恰是手机的立命之本。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影像实力只会让自己的基本盘越来越扎实。而对相机来说,其立命之本是成像,在这个基础上向任何分支发展都难免会出现分裂(有稀释销量的风险),所以像索尼黑卡这样精致小巧的相机即使说着成像与便携均衡的动人故事,依旧不会影响高端手机的地位,因为它们追求的完全是两码事,而这两码子事关心的受众之间又有着数量级的差异。
没错,手机是天生被眷顾的设备,它不仅贴身,还能成长,AI算法各式各样的APP让这款设备的能力不断拓展,随着使用加深,其核心(通讯、社交功能)会越来越好用,而相机这种功能单一得多的设备,它天生是站在孤岛上的,作为需求量不大的闭源设备其资源的上限已经锁死了,在上限锁死的品类里划出任何分支都不会对盘子上限的扩大产生多大的影响。
接着我们从双方交互池的诉求来看,手机依旧占着极大优势:
分享平台对图片视频的诉求以新奇、创意与表达为主,这是以创作者的想法、游历内容为王的规则,设备性能的必要性已经被淡化(当然,近年中端手机影像实力暴涨也加速淡化了创作对设备的依赖性),单说图片、收音清晰这一点手机其实就已足够,相机相比手机拓展的是画质与音质的上限,小屏幕观看却再次压缩了这一优势,且观看群体中十有八九不在意那一点画质区别。换句话说,重要的还是机器后面的脑子,相机用得好的人使用手机照样审美在线。
说回相机,更大幅面的传感器、更好的光学模组品质(镜头)所带来的更扎实、更细腻的画面说实话是天生适合投屏、打印(甚至艺术微喷)降数字内容转化为实体观看的,把内容放在主流分享平台很多时候无异于是进入了一个运动员和裁判都是手机的赛场。那么相机的优势在哪呢?
相机这座孤岛还栖息着很多飞鸟:
即使相机有这个不便、那个门槛,依然不妨碍越来越多年轻人对它产生好感,如今相机对普罗大众来说更像是有着记录形式感的物件,当然也有一些影像品牌把经典复古与装饰品的标签与产品联系起来,让好感维度进一步拓展。
人是感性与理性交织而成的,那总会有人为了给记录赋予形式感而选择相机。
最后说回题主的问题注释:手机有超广角,1英寸大底,还有长焦。照相机有吗,一个相机能同时有长焦广角镜头吗?
题主的眼界可以再开阔一些,你的这些光学硬件层面的问题对相机来说,都不是问题。




尽在咫尺与远在数百米之外的细节,这些照片都是同一个镜头拍的。
好吧,被你说中了,我确实没有1英寸大底,一个都没有。


我在小红书上刷到过一个人,他分享了一个亲身经历希望证明手机不如相机。
故事很简单,过年的时候他和母亲途经江边回家,恰好江边燃放烟花,他母亲花白了头发看着烟花的样子让他感慨颇多,掏出手机拍下了这一瞬间。
他在描述中一直在抱怨,如果他当时拿的是相机,那么这张照片噪点更少、虚化更好、烟花的色彩也能更好的还原。
他得出了结论:手机不如相机,手机的成像素质令他遗憾。
但在我看来,这个故事恰恰是手机碾压相机的最好证明。
他没有带相机,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不管他是因为相机的体积大、重量重、用途太少还是其他什么原因,总之最后发生的事实就是相机并不能帮助他留下这难忘的瞬间,但手机可以。
无论再怎样专业的摄影师,也不可能像携带手机一样随时随地携带着相机。我们生活当中需要用到拍照功能的地方很多,从一份作业、一朵花、心爱的人的一张睡颜,到淘宝商品或巍峨壮美的大自然,它们都值得我们记录与分享。
但在这些使用场景当中,对画质苛求的场景有多少?
手机比单反本就是降维打击,与外卖对泡面市场的倾轧如出一辙。
泡面比外卖依然有存在的价值,但这并不影响对大多数人来说外卖是更好的选择。
相机比手机,亦是如此。专业领域,单反强大的光学素质毋庸置疑。但这依然不妨碍手机把相机打的爹妈都不认识。
市场骗不了人,单反狂热者们再怎么阴阳怪气,消费者也还是会用自己的钱包投票。
几年前,我和基友一起去羊湖,高原湖泊的湛蓝带来的震撼至今记忆犹新。
他掏出单反,说要把这画面拍下来,回去导出来修一下然后发给自己在追的女生。
而我则是掏出手机,拨通了女友的视频通话,告诉她我想和她一起经历这番美景。
高下立判。
手机打微信视频的画质大家都懂。但是手机却凭借着蜂窝网络、app等画质之外的其他功能,对单反实现了降维打击。
手机实在是太方便了,它可以在完成摄影任务的同时做到太多太多其他的事情,这是相机所不具备的能力。单反所拥有的,只是画质好那么一点点而已。
就像家门口开了两家菜馆:
A这家番茄炒蛋做得天下第一,但只有这一道菜,其他菜品概不提供B这家番茄炒蛋虽然平平,但却同时提供辣子鸡、小炒黄牛肉、金莎海虾红米肠等川湘鲁粤各种菜系不同菜品几十道。
如果你现在想且只想吃番茄炒蛋,那么毫无疑问选择A菜馆。正如你今天想且只想拍下一张好照片的时候,毫无疑问选择单反一样。
但更多人或许想要的不只是番茄炒蛋,又或许压根吃不出两家的区别,那么B菜馆才是大众的选择。
抬精们的世界里只有0和1,所以他们认为“手机取代相机”这种话题实在是太好杠了。
可是如果这句话是“越来越多的用户正在用手机替代相机”呢?
就像越来越多的用户正在用微单/无反替代单反那样。
抛开便捷谈摄影就是在空谈。就算狗定胜牛变,专业摄影师也依然会携带多个变焦镜头进行拍摄任务。专业摄影师作为对不便容忍程度最高的人群尚且如此,非专业摄影师更不可能抛开便捷谈摄影。
更多人需要的是一个记录生活的工具。画质如果能好一点那自然最好,但无论画质好坏,至少要能让自己方便的去记录才是第一位的。
与其略有提升的画质和极不方便分享这种割裂的体验,大部分人更需要的是随时都在、差不多的画质和便捷的修图与分享的体验。
正如本文开头我举的例子那样,需要拍摄的时候不在身边,再好的画质都是白瞎。
相机对比手机,从来不是只有“画质”一个维度,多镜头的金钱投入、重量、娇弱和机载修图能力、社交平台分享便捷性等维度,不同的人群和身份都有着不同要求。
相机与手机的对比,从来不该以“金钱无限镜头任选、所有镜头和机身都可以忽略重量随身携带、所有后期都放弃机载APP只由电脑完成、所有人都对画质有苛刻要求”为前提。
这就是为什么随着手机拍照素质提升,单反销量愈发走低的原因。
有人问: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人家里不再备着手电筒了?
我回答:因为手机替代了手电筒的作用。
评论区的杠精:手机替代手电筒?笑死。你知道现在的手电筒能照亮1500米吗?有的手电筒已经能够闪爆致人短暂失明了你手机行吗?战术装备你别用手电筒你用手机啊!
现在在不痴迷摄影的家庭中,手机确实取代了以前的卡片机。但在发烧友和专业需求的摄影师手里,还是相机是主力。
任何工具,都要看使用场合、使用目的。抛开场合、拍摄目的来谈手机竞争不过相机或者相机竞争不过手机,都是虚幻的。
比如说瑞士军刀,有一字螺丝刀、长一点的刀、短一点刀、开罐器、开罐头刀、牙签甚至耳勺、锯子,但你能说服饭店的大师傅、屠户用瑞士军刀干活儿么?更别说用来搏斗用的军刀。
手机摄影,胜在方便,以及有一定的后期加工,甚至对你拍摄错误的纠正,所以对于不愿意学习更多摄影知识的普通人,手机要比几万元,几十万元的单反/微单好用的多,也轻得多。
你以为手机同时有超广角、长焦,其实相机更可以有,比如我组织的摄影训练营,很多朋友都是三台微单/单反,超广角和长焦同时在拍摄。
只不过很多外行人以为一个人买一台相机就买不起了,其实主要是背不动而已。比如下图中,其实我摄影包里还有一台单反。


十几年前的APS-C画幅单反,感光元件就比一英寸大多了。更何况还有更大的微单


相机有相机的玩法和乐趣。










一英寸大底(大嘘)
这种长焦表现
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是被抹了史呢


相机竞争不过手机,主要是手机更符合大家的使用习惯,并不是相机实力不行。而且在焦段覆盖范围上,目前几乎所有手机都比不过普通的变焦镜头或者是黑卡。
不少答主都提到了,相机是可以同时拥有长焦、广角镜头的。比如说我现在用的相机镜头就是24-70mm焦段的连续光学变焦镜头,它涵盖了手机上常见的广角主摄焦距24mm和人像镜头中焦50mm。像我在用的iQOO 10 Pro,它的长焦焦距也仅仅69mm,依然被24-70mm涵盖。除此以外,相机镜头还涵盖了类似于35mm这样的偏向于人文摄影的焦距范围。


即便再加上手机上常用的超广角焦距例如13-20mm,手机只能是在13-20mm之间选择一个定焦,而且这个镜头的底的大小远远低于一英寸, 大部分专业点的相机更换一个超广角镜头以后,取景范围的可调节性以及底的质量都很容易超越所有的手机。


所以当你看到一台“不能变焦的相机”,不能同时拥有广角和长焦的相机时,请明白实际上它只是搭载了一枚定焦镜头而已。通过不同的镜头,相机可以轻松实现13-300mm的焦段覆盖,手机目前还达不到这么宽的焦段。
其次,1英寸对相机来说是起步,而不需要去讨论相机有没有1英寸的底。看下图,一般来说一英寸以下的CMOS本来的应用场景就是手机和运动相机,主打的就是轻便而非画质。1英寸的COMS在相机中也主要应用于黑卡这样的便携式相机,仅仅谈黑卡,它的综合硬件素质(1英寸底+24-200mm)也在大部分一英寸手机之上,特别是在变焦能力上对手机是碾压态势的。


而更加专业点的相机,不管是4/3英寸、APS-C还是全画幅尺寸,CMOS面积都是一英寸的数倍。所以手机的相机模组,不管是底还是变焦能力,在专业的相机市场中都可以说是刚刚入门的水平。
可能是因为手机近年来都在拼底的大小,而一枚1英寸的底已经给手机内部结构设计带来很大的压力了,在1英寸的基础上,手机厂商给手机上了最好的算法,出片效果在24mm的焦段下,和黑卡效果不分伯仲,甚至在夜景上依靠AI-ISP等技术表现更好,所以可能在许多手机爱好者眼里,1英寸大底就已经足够和相机平起平坐了。但这显然是在特定的场景下在和相机对比,不能涵盖所有拍照场景。
手机真正的成功,是符合大家的使用习惯,用更低的成本给了消费者更多之前买不到的体验,特别是能在复杂光线环境下“傻瓜式出片”,免去后期的烦恼。
单说价格,即便是目前拍照能力顶尖的小米12SU、小米13 Pro的价格也远低于黑卡最新款,更是低于全画幅相机,甚至低于一个24-70mm变焦镜头的价格。


且不算手机本身额外的功能,我们可以看看5799买到的手机相机有哪些东西,第一是和黑卡同样大小的1英寸主摄CMOS,焦距23mm,f/1.9不可变光圈,支持OIS和相位对焦;第二是焦距75mm、f/2不可变光圈、支持OIS的中长焦镜头;第三是焦距14mm,f/2.2不可变光圈的超广角镜头。


而大部分消费者日常拍照的主要内容,分别是用超广角拍风景、用主摄拍摄人文风景,用长焦拍摄人像或者静物,即便是在变焦镜头下一般专业的拍摄用户习惯用的也是14mm、24mm、35mm、50mm、70mm这几个常见焦距,手机的三枚镜头在焦段上覆盖了大半,并且其中主摄的硬件素质也足够媲美入门相机。
并且考虑到超广角拍照一般是在光线充足的环境下,长焦拍摄人或者静物同时还很考验后期,大部分用户的后期能力实际上还赶不上手机算法。手机拍照用户也很少像专业相机用户一样考虑布光、色温、快门时间、感光度等问题,也不需要进行光圈和焦距的个性化选择。


所以手机相机本来卖给消费者的就是“COMS+镜头+算法”的一整套东西,在人像优化、夜景优化这些考验后期与拍照参数调节的场景下,手机自动利用多个摄像头捕捉到的信息综合计算给消费者结果。这套东西实际上就是一套成熟的“计算摄影”。


而计算,本来就是相机发展的主线之一,相机上的AF自动对焦、人脸识别技术都是计算摄影的技术表现之一,只不过在手机上,计算摄影的表现更突出,在消费者本来就没有专业摄影的要求下,通过计算摄影给出的光影和色彩足够讨好大家的眼球,并且画质也足够清晰,这就够了。
而相机想要竞争过手机,未来也是必须朝着“可计算”这个方向走,让用户能以更低的学习、操作成本。例如一个设想时,相机可以将焦距、光圈、感光度、色温、对焦点等参数的选择打包成可快速选择的“方案”,让用户在拍照时直接根据需要的风格和拍照的场景来“组合方案”然后按下快门,让用户不必深度理解相机参数,就能利用相机的强大实力,那么也许能在“计算摄影”的时代,再重点摄影市场的一把火。
有点困,脑子不是很清晰,决定总结一下
1,手机主摄足够好,大多数普通人因为几个因素叠加在一起习惯拍照用主摄
2,现在没有手机有完美的影像系统,因此解除了限制的手机相机在真正相机面前没有反手之力,最多是个别机型在个别场景下贴近相机或者打平
3,在熟练的相机使用者手里,有缺憾的影像系统可以被扬长避短,得到和相机有差别但不一定是好坏差距的结果
4,因此相机在普通人手上的出场片段大幅削减,但是不可能被“搞过”的,只是不再是必备品罢了
严格来说,是在大多数普通用户在自己使用时,大多数时候一定会偏向使用手机。
因为现代手机的主摄在非近摄日常拍照时,主摄的观感,或者说目测细节的丰富和自然程度已经和同焦段的全画幅机身全画幅镜头已经没有任何可闻的区别了。也就是说,抛开更大光圈镜头的浅景深,抛开更烂镜头素质的近摄画质崩溃,在不依靠观察大多手机相机直出的屎色调或者破烂伪HDR的效果,不依靠放大数毛的情况下,分辨照片是由手机还是相机拍摄的已经变成难以做到的事情。那么自然,拥有轻便属性加成拉满的手机一定是更吃香的。
当然,离开24-28mm这个焦段,手机成像的观感就会有不同程度不同原因的变差,但是这不重要,因为普通用户中的大多数人已经被手机厂商相机默认设置规训成24~28mm拍一切。原因无他,相机app默认打开的都是堆料最狠的那颗小广角镜头,那颗小广角镜头也是手机们最值得拿出来吹性能最好的镜头,手机厂商宁愿给一颗不好用但是超tm广,一颗不实用但是超tm长,也不太愿意给一颗好用的高性能的35-50附近的镜头。在多种因素之下,就这样这颗24~28mm的小广角就从三颗四颗五颗镜头里变成了主摄-主摄像头,变成了主摄-用户主要在使用的摄像头。对于没有特别追求的普通人来说,又有什么需要携带相机的必要呢?
那么反过来说,一天不能只靠一台手机满足另一部分普通人,也就是稍有追求的那部分人,一天相机就不会彻底被手机打压到再次变回纯粹的专业工具,撤退回到真正的专业用户手里。因为离开了24-28mm,解开了一切限制条件,相机依然在绝大多数方面拥有更强性能。不说特殊的移轴,微距拍摄,一颗300块钱的小痰盂,一颗国产85 1.8,甚至是一颗2870 3.5-5.6套头,在大多数时候成像的观感,对焦性能或者数毛的乐趣上都是目前大多数手机望山跑死马的。
当然他们望的其实是不同的山,因为确实有非常少数的手机拥有少量的货真价实的相机替代能力,比如米13Pro那颗素质很不错的最近近摄距离很近的75mm,比如Pixel上的星空摄影功能和14bit计算摄影RAW,比如近代Xperia上的每秒60次AE/AF+20FPS Jpeg连拍,比如OPPO Find X3上的那个没什么用有一点点意思但总的来说很有新意的显微镜镜头,比如OLED屏iPhone记录的真HDR照片,他们在不同的方面可以在少数时刻下达到相机同等性能水平。
但是要是为了这些分别在不同手机上出现的功能特性要买tm4 5台旗舰手机还不能融为一体,出门背一包手机还不如背相机。都是几千上万的买,而只是当镜头的手机在家放着也是放着,平常不用的手机和平常不用的镜头根本没有任何区别。把手机当镜头买和直接买镜头两者最大的区别就是手机如果不关机还要记得偶尔充电,以及多台手机可以组成闹钟矩阵免得早上起不来。
也就是说,如果有一台常规尺寸重量的手机但拥有更多的能与相机搭配不同镜头下有着难以分辨区别好坏的性能,换句话就是拥有更多场景下难以挑剔的性能水平和易用度,只有那个时候,才能说相机是真的搞不过手机了。
但在这之前,在普通人面前,只能说显然手机是更合理的选项,但往往不是画质最好的选项。大多数人不是不知道相机画质更好,只是因为手机足够好的同时太方便了。一旦真的需要比“足够好”更好的画质时,相机依然会出现。这样的情景怎么能说相机搞不过手机呢?
但是相机在非特殊用途下搞不过手机的趋势是非常可闻的,并且是不可能倒退的。因为如果真的有熟练的相机使用者真的买了一堆旗舰手机,不嫌麻烦的背了一包手机出门,因为对器材有着更深刻理解的缘故,知道如何尽可能扬长避短,在具体拍到的照片上手机和相机之间的差距会变得很小,甚至差距会变成了差别而不是谁好谁坏。搭配一些外设、一些专业模式或者“性能压榨功能”的加持,真的会想啊,“这玩意真是手机拍的?”
如果有一天,大家的长都聚集到了一起,短处不再短,不再有明显的缺陷,那么相机在非专业用户手里的戏份就真的所剩无几了。到时候大抵会变成黑胶磁带机胶片CRT一样的,“只是因为要那个味儿”。
(9张照片6颗镜头5台机身但只有两种本质区别


















这真是相机被黑的最惨的一次。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手机和主流相机根本不是谁取代谁的关系,也不是谁搞不过谁的关系,两者的使用场景和使用需求都是不一样的。
首先别被厂商忽悠了,一英寸放手机上叫大底,这是手机的上限,而相机上,连APS-C现在都不敢说自己是大底。
并且,目前说的一英寸大底是主摄,你看哪个手机的超广角和长焦也是一英寸大底的?
小底相机确实已经被取代了,所以小底相机现在的需求基本上很少,但是目前主流的入门级价位相机也都是APS-C画幅,再不济也是M43的,一英寸底已经是目前手机的上限了,但是不是相机的。
手机有超广角,有长焦,同时拥有多个镜头,某种程度上是技术妥协的结果,而相机则可以通过更换不同的镜头达到更理想更专业的效果。
相机当然可以同时拥有长焦和广角镜头,不仅如此,而且底更大,进光量更大,虚化更好:


相机上的任何一只标准变焦镜头都能覆盖广角端到中长焦焦段。
其次,先说两个结论:
1,确实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大部分情况下手机咔嚓一张拍照发朋友圈绝对够用,但是这不代表就能搞过相机了,相机在特定题材,场合,拍摄需求上有更专业的体验。换句话说,相机是有使用门槛的。
2,在手机拍照的宣传里,不论是来自厂商的样张,还是各路大神的测试,拍这些样张的人不是摄影师就是各路KOL数码博主,这帮人本来就是天天拍东西的,他们用手机拍出来的东西和普通人有本职区别。
手机目前的优势,在于方便快速的就能出一张很不错的片子,足够一般用户发个旅游照,发个朋友圈什么的。
在计算摄影加持下的手机出图,确实对于大部分广大普通用户方便了不少。
比如下边这张,在咖啡厅这种侧逆光的环境中,手机咔嚓一下,照片就很好看了:


光比过度很自然,皮肤也可以修饰的很好。而这样的场景如果用相机拍,在不补光以及不进行后期的情况下,相机:


再比如,我拿着手机咔嚓对着自己自拍一张,皮肤自然,色彩均匀,老好看了,甚至能TM脑补眼神光:


计算摄影加持下的手机,这方面是相机不具备的,毕竟相机原片直出的图片,不后期的话,妹子头都能给你锤飞。
但是这不代表相机干不过手机了。目前相机上的优势,也不是手机能轻易做到的,比如,解析度的问题。
虽然现在手机号称各种5000万像素以及一亿像素,比如这张VIVO X90 Pro的5000万像素拍的,当他放大到100%的时候,可以明显的看到解析度下降,涂抹的痕迹很明显了:


而相机拍的图往往经得起放大,暗部发丝细节清晰可见:


再比如,相机的纯光学因素带来的背景虚化效果,相比手机的计算算法来说来的更自然可靠。比如手机偶尔会有这样的虚化翻车问题:


这在相机上是不可能出现的,仅仅以上两条,就足以让相机和手机在使用场景上有很大区别,不存在搞不搞得过的问题。
比如如果我需要正经的出一张大幅面的海报,我需要正儿八经的接拍一套人像写真,相机的超高解析度,以及稳定的画质绝手机就比不了。
另外就是使用场景的问题,如果说真的相机搞不过手机了,那么为什么各行各业的摄影师出门还是单反/微单+各种镜头各种灯?
比如我是个拍婚礼的,手机拍的再好看,我到人家新人新厂掏个手机出来,人跟你闹着玩呢?一场婚礼下来少则几百张,多则上千张的照片,还要有稳定的成片张数,各种复杂的环境都有,至少这种情况下手机搞不过相机:


手机和相机,各有其使用场景和需求,正视技术进步的同时也要分清楚各中区别和不足,别天天老钓鱼。
精准说,是以家庭用户为主的便携式卡片相机DC(Digital Camera)干不过手机了。
数码单反相机DSLR(Digital Single Lens Reflex Camera)虽然已经被无反相机和微单相机干得不要不要的,但也是他们自己内部的新陈代谢,和手机这边的关系不大。
我自己的日常拍摄也比较杂食,手机和相机都在用。主要使用的器材如下:
富士X-H2s华为Mate50 Provivo X90 Pro+
从我自己的使用体验来看,DC被智能手机干趴下,与社交媒体的兴起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我们用手机拍照、拍视频,恐怕没有几个人是拍完以后留起来,自己没事的时候细细翻看的。多数人都是为了分享给家人、朋友,或是发到朋友圈、微博、抖音上,期待别人点赞。
而分享这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就算DC能活到今天,他也做不到啊!别说DC做不到,就是动辄几千上万的无反也做不到。我现在用富士X-H2s拍照之后,还得用蓝牙传输到手机,再发到抖音或微信里,就很麻烦……但已经是最快的办法了。
所以手机的优势在于他有一个用户体验的闭环:拍摄——预览——修图——发布(分享)。
但DC就很受限,只能拍,发布做不到都算了,连修图、调色都做不到,玩个寂寞啊。
DC就是相机,但手机其实是等于小型化的相机+小型化的电脑,因为有了强大的算力,所以手机可以玩多帧合成,有了相机里需要大量后制的HDR,还能主动对人像进行美颜、磨皮前置,而你用相机拍摄的人像需要导入Photoshop,需要专业的技能,但手机只需要「一键」……
手机受限于镜头和传感器,没有相机那么自然的虚化效果,但对大众用户,特别是女性用户,我看虚化搓毛啊,我要的我自己美!就很多专业用户很在意的点,在大众用户眼里一文不值。过去影像是少数人掌握话语权,但如今谁还理你这一套「理论霸权」。
所以从这一点来看,移动影像的崛起是用户规模的胜利,是由用户需求主导的时代改变。在器材厂商还在和你大谈画质的时候,用户结结实实地回了一耳光:对不起,我最想要的是方便!
当然,手机厂商自己的努力也是很重要的,想想最早的手机拍照真就是个玩具,到如今在一些场景能乱真相机。在方便之外,手机厂商还是在不断将移动影像的画质推向更高点。
技术的更替永远都在发生,而且干掉老法师的,也许不是年轻法师,而是另外一个领域冲进来的家伙!
附上一些手机拍摄的照片,分享一下快乐的心情:


















看到这个问题,我笑了。
鉴于这个能让我笑,我就认真回答一下:
手机有超广角,1英寸大底,还有长焦。
先来这一句,我就问问那个手机的超广角和长焦,使用的是1寸大底?
手机厂家宣传话术,手机有超广角,没错,有。但是超广角用的那个一寸大底吗?
手机有长焦,长焦摄像头后面是一寸大底吗?
以上都不是。主摄1寸底,长焦超广都是单独的底,特别是长焦,为了赚那个等效长焦,底都小的可怜,厂家可不敢说那个长焦多大的底。
所以,厂家话术是:我们有一寸底,我们有长焦,我们有超广角。
吐槽一句,1英寸“大”底。
知道你口中的一英寸大底多大面积不?116平方毫米。
知道你口中相机里面主流的135全幅规格,底多大面积不?864平方毫米。
7倍面积。就这个规格,在以前相机传统称呼中,叫做小幅面相机。
1寸“大”底,哈哈哈哈哈哈。
来,第二句:
照相机有吗,一个相机能同时有长焦广角镜头吗?
这个是我第一次看见手机敢和相机比镜头丰富程度的,萧敬腾给你的勇气?


这是一个有趣的提问,如果从销量上来看,相机不如手机是很显然的。
因为相机从19世纪被发明出来,到现在是一个生命力走向尾声的产品,已经过了巅峰了,正在经历很平缓的夕阳市场。


EOS-1 和EOS R6
90年代初佳能的EOS-1 胶片单反相机 到现在的EOS R6 无反全画幅数码相机,样子都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对焦/取景,最后的分享方式,传播媒介有了变化。以前只能拍照,现在还多了个拍视频。最早在铜版上显像都要几个小时,模特动都不能动。现在还能开流媒直播。


FM2和ZFC
正是因为历史久远,所以有了很多致敬经典的情怀产品。可以看到现在的相机即使换上复古装扮,也没有太大的违和感。大家还会觉得很好看。
而手机就不同了,十几年前只能打电话,到现在成为生活不可或缺的刚需。买菜看病听音乐拍照订票找工作一应俱全,移动端的手机游戏销售更是傲视群雄。手机已经成为了互联网的流量端口。


MOTO NYNATAC 和 SAMSUNG S23 ULTRA
同样是20世纪90年代的早期手机,摩托罗拉的大哥大。到超窄边框的领导者今年三星的S23 ULTRA。手机可谓是变得面目全非。语音通话这个功能已经不是手机作为工具的第一要素了。同时它也涵盖了部分相机的功能。为此我制作了一张图来举例:


手机和相机的关系
红色是我们日常用到的手机功能,而绿色是相机目前应用的功能。黄颜色的部分是两者重叠共有的。
你不可能掏出来一个相机开车当导航用,你也不会允许拍婚纱照摄影师用手机给你出片。即使是目前拍照最强大的S23 ULTRA。
当然,这是你能选择的,如果你有本事给相机刷个导航固件,或者应用后期手段让手机的信噪比跟专业相机持平,那么大部分看不到你拍摄过程的客户是不会介意你用什么东西拍的。
只要你自己不觉得烦就行。
其实作为消费电子巨头,不少厂商是做过突破性的尝试的。
比如有手机耳机播放器相机业务的松下,2014年就推出过首款1英寸底定焦固定镜头的CM1。这是现在所谓大底手机们的祖宗了。并且更早的就打上了LEICA标。


打LEICA标这件事松下也玩的更6
而半导体实力更强,在手机上和谷歌高通等巨头关系更紧密的三星电子,则推出了能看剧的安卓系统可换镜头APSC画幅相机。跟自家的微单相机 NX卡口一个宇宙。同时还跟手机GALAXY系列搭点关系。全名叫GALAXY NX。


背面直接上大屏AMOLED
如果三星想,我觉得这玩意内置一个通话模块来打电话是完全没问题的,那是否就完美的覆盖了上面的红绿需求图呢?
并不是。
因为专业玩家觉得它操控不行,性能和续航被无关紧要的功能消耗太多。而手机用户觉得我对画质要求没那么高,这东西还不够随身便携。
所以可以看到松下的方案之后跟诺基亚的高像素裁切,再加上火腿肠和LG的多定焦镜头方案,共同组成了现在的手机相机解决方案。它主要就是为了尽可能的方便。画质上是有妥协的。
而1英寸底这个东西,属于绿球需求图里鄙视链的底端。尼康曾经为1英寸底相机做过一个系统。就叫1系列。宾得也有一个更蠢的Q系列,是1/2.3英寸底的可换镜头系统。


宾得Q
他们都失败了。
理由还是上面说的,手机用户觉得不便携,相机用户觉得操控画质都差。
很多人觉得手机跟相机的差别只有画幅和镜头。其实更重要的是操控上的巨大差距。
相机可以设置自动ISO的阙值,设置对焦灵敏度,设置对焦点的距离一键启动,等等。
往最通俗易懂的方向说,相机调个参数,因为没有过度追求便携,它有很多的拨轮可以直接转动更改,而手机只有通过触摸屏幕更改菜单上的参数。
看看奥林巴斯 OM1的机身FN快捷键和拨盘。
前后两个拨轮一个模式拨盘带四个自定义档位左肩电源拨杆上还有两个驱动和快门的菜单按钮镜头卡口旁边还有两个自定义FN按钮


奥林巴斯 OM1


奥林巴斯 OM1
背面
取景模式按钮主菜单OK超级菜单和周围的四方向自定义按钮AEL和2X2模式切换拨杆(除了可以提供两套拨轮FN设置切换以外还可以自定义成电源)剩下的按钮都可以设置成自己想要的功能
设置完了以后,根本不需要进菜单一个个点参数调整,直接拨轮或者组合键都可以直接访问功能快速抓拍。而手机更多的是类似于相机的P档,把更多的参数设置交给计算机。而对于用户需要自定义访问的这部分,体验是很差的。
如果手机厂商愿意考虑下专业摄影的需求,那就应该允许把相机的不同参数组合单独做成一个小程序放在桌面上,这样我就可以快速切换模式。目前还没有看到这样的设计很遗憾。连关个防抖都不容易。
随便找个手机拍照界面,不针对哪家,大多数都是这样的


取景界面只有右边
也许很多人觉得我点下屏幕就拍照很方便(相机其实也可以),剩下全部交给计算机去计算,这就跟卓别林的摩登时代带来的反思一样,这对每个人来说是好的吗?
所以很显然,只有手机和相机需求中间重叠黄颜色部分的用户,可能需要一个机身同时可以集齐超广角,标头,远摄三个镜头。这也是手机厂跟相机厂争夺的关键点。
而相机厂作为专精拍照的厂,并没有办法说服不那么爱摄影的模糊地带人群。我疫情里不拍照不会死,但是我不用手机抢菜我就会死。
而专业用户或者深度发烧友爱好者,是最不需要预装的东西的。这就跟手机粉很反感内置广告或者无关紧要的APP一样。你觉得给你三个定焦通过数码变焦算法裁切糊弄一下很慷慨了。但是这部分人群会觉得很忽悠。只是表面功夫。它并不能提供变焦范围内稳定可靠的画质表现。
而你要说计算摄影,手机那些东西跟相机厂比起来最有价值的还是依托半导体进步实现的实时HDR功能。目前大底这么玩的还没有。
至于别的,都是相机厂玩剩下的。
比如手持夜景、五轴防抖、像素位移、手持ND、手持景深合成等等 奥林巴斯都有。
往期:
也可以直接向我发起提问:
什么时候龙虾鲍鱼干得过煎饼果子了?
同时有蛋白质碳水化物还有一条带红皮的肠。说销量,龙虾鲍鱼吃煎饼果子的屁都闻不到味好吗?
所以煎饼果子最牛逼。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数码 最新文章
为什么大型直升机都是头顶上一个大螺旋桨的
如何评价 龙芯老总胡伟武的爆料:下一代八核
想要入手一款能畅玩市面上所有游戏的游戏本
2024 年扫地机器人有哪些推荐?
iOS的墓碑机制这么厉害,为什么Windows、Li
如何看待华为发布会被指造假?
如何看待华为 Pura 70 系列超高速风驰闪拍功
碎纸机是干嘛用的,撕个纸还要用机器,真是
小米真的是为国为民吗?
华为发布 MatePad 11.5 S 平板电脑,该产品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4-01-15 10:28:39  更:2024-01-15 14:38:08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