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知识库 -> 数码 -> 有哪些新生代没见过或者无法理解的 Windows 95/98 时代的事情? -> 正文阅读 |
|
[数码]有哪些新生代没见过或者无法理解的 Windows 95/98 时代的事情?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很好奇还有哪些像无限复制的对话框这种经典 相关问题 有哪些新生代没见过或者无法理解的 red hat linux 9 时代的事情? 有哪些新生代没见过… |
“您现在可以安全的关闭计算机” |
|
尽管他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了,但他却以另一种方式存在于我们的电脑中。 截图自Word 2016 |
|
|
想到哪说到哪,可能跟大家说的重复(几百个答案实在翻不动),也可能有些概念到现在依然存在。 鞋套。 90年代初的国内,学校机房还是比较神圣的地方,因为电脑极贵(相当于普通人1~3年的收入),大部分机房都有进门必须穿鞋套防尘的规定。至于这规定怎么兴起的,不得而知,总之你不穿,电脑坏了就赖你。先开显示器再开主机;先关主机再关显示器。 原因说法不一。一说是显示器开关瞬间会有脉冲大电流冲击主机,把电脑弄坏;一说是显示驱动会在启动时检测显示器链接,如果错过了就只能黑屏(有些情况则相反,必须先开主机后开显示器);还有一说是先开显示器的话,系统自检如果有报错就能看见。总之在什么都很贵的年代,电脑开机也是一种仪式,必须按顺序操作。彩显。 早期彩色显示器尚未普及,常见的是相对便宜的黑白显示器,根据情况偶尔也可称为绿白或黄白,亮度通过「旋钮」调节。彩显一开始也多用旋钮,后来OSD菜单才逐渐普及。 现在说起单色屏幕,大部分人可能只能想到单色LED或电子墨水屏了。超平、纯平。 CRT显示器以前都是凸「鱼缸」型(原因见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808146)。大约在市场开始普及15-17寸彩显的时候,屏幕的扁平化也开始流行,先是从球面进化到柱面,然后出现「纯平」产品。眼睛看惯了鱼缸屏的人再看纯平,第一反应大多是:这画面怎么是凹进去的? 天然纯平的LCD普及后,已经没必要再宣传屏幕是不是平的了。点距、行频。 CRT年代的显示器性能参数,主要影响显示器能支持的最大分辨率。水平点距对应水平分辨率,行频则对应垂直分辨率和刷新率。 当时还有用垂直点距冒充水平点距宣传的把戏,就像现在用黑白响应速度冒充灰阶响应速度,或是「芯片支持HDR」之类的文字游戏。磁化、消磁。 CRT显示器在恶劣环境用久了会「磁化」,颜色变得怪怪的。而「消磁」就是在设备上瞬间施加一个方向快速变换的强磁场。按了以后咣当一下,画面抖抖抖……然后就好了。这个功能曾经也是显示器的一大卖点。屏幕保护。 当年真的是用来保护屏幕的。由于CRT的显像原理,长时间显示静止画面后,屏幕不同部分老化程度不同,会出现俗称「烧屏」的现象,即图像好像烙在屏幕上无法消失。烧屏是一种永久损坏,自发光的屏幕例如PDP和后来的OLED都有此问题。避免烧屏的办法就是在用户暂离的时候不停地在屏幕上播放动画、尽量平均化使用量。一般屏幕保护程序都是文字或者管子或者线条什么的图案到处飞来飞去的。 LCD的显像原理不同,因此屏幕保护对于LCD屏没有太大实质意义。软盘。 过去主流的数据移动方式。现在大家拷贝随身数据都用各种闪盘或移动硬盘,而以前都是靠软盘的,因此文档处理程序的「保存」图标也往往画成软盘的样子。而大文件按照3.5寸软盘容量(1.44M)分卷压缩曾经是一个极为主流的需求。 比较早的5.25寸大软盘,写保护是用胶布的,一小块,贴在缺口上。后来的3.5寸软盘改成了塑料拨片。再后来还出现过一种容量更高的ZIP盘,但由于光盘刻录和闪盘的普及,没成什么气候就被淘汰了。A盘。 也就是软驱,咣咣咣嘎嘎嘎嘎嘎嘎……从DOS一直到Win98都是必备的内设,因为绝大部分驱动都必须通过软盘安装,包括后来才出现的USB闪盘。XP开始系统内置驱动兼容大部分闪盘,但98并没有(只有一个所谓「万能驱动」,使Win98获得类似能力)。CD-ROM光盘。 后软盘时代的主要载体。容量(按当时的眼光)庞大且成本远低于软盘、卡带等,很快造就了极为繁荣的盗版游戏市场。盗版盘按张卖,因此一张盘中塞多个游戏的比较受欢迎,例如「藏经阁」系列。 在光盘的鼎盛期(软盘已无法满足需求、宽带又尚未普及时),很多数码主题的杂志都会每期附赠光盘,包含flash小游戏、mp3歌曲、新版应用软件等,这些盘里往往还有一个自动运行的网页做导航用。宽带普及后,这些赠品也随着纸媒本身逐渐消亡了。擦鼠标球。 以前的鼠标都是滚球鼠标,使用的时候很容易把桌上的泥啊皴啊之类的卷进去,造成丢帧。因此每用一段时间就必须把鼠标里的球磕出来擦擦。然而其实球不是最脏的,里面的两个滚轴才是。 现在大家都用光电鼠标也不需要清理泥灰了。其实光电鼠标刚出的时候(大概CS刚开始流行的那两年)由于游戏性能不足遭到过严重质疑,后来随着技术更新换代才逐渐洗白,最终淘汰了滚球鼠标。微软的IE 3.0作为最早的「能用的」光电鼠标在老玩家中具有很cult的地位。电话初装费。 90年代前中期家用电话刚开放的时候,市民给家里装一部固定电话要交一笔数千元(按购买力相当于现在约10万)的巨款,还得排很久的队甚至找关系走后门才能安装。接线员。 嗯这个说的不是最早人工交换机的「接线员」概念,而是更像「前台」一样的角色。在程控电话资源紧张的年代,有一些地方单位采取了自建总机卖分机的玩法,有些人家里装的就是这种分机——意味着你给他打电话的时候实际上是打到了单位,然后会有一个接线员接你的电话,你告诉她你要找哪个分机号,才能辗转联系上。 现在大部分公司都使用自动IVR系统了,这种人工转分机的操作已经逐渐消失。上网的时候不能打电话。 其实移动4G近几年才支持VoLTE,所以相当一部分手机用户直到最近都有这种体验。不过这里说的是PC拨号上网,当年是要占电话线的,当然,除了(几秒一跳的)网费也要按分钟交市话费。一个月连续不下线好像账单可以到三千多,我没花到过那个程度,但接近。 后来出了一种叫做ISDN的东西,拉两条电话线,上网用一条、另一条可以打电话;或者两条都用来上网得到双倍网速(费用++)。但这玩意很快就被便宜快速的ADSL取代了。上网还是局域网? 98~99年,「网吧」一词尚未诞生的年代,电脑房老板会如是问。由于大家消费能力有限,默认配置是只能玩单机/局域网游戏。如果需要拨号上网,上机费会贵很多。例如不上网4块一小时、上网10块这样。制转。 可以转换PAL制和NTSC制信号的设备,用于不同区域的游戏主机和电视之间的连接。 现在的主机已经全是HDMI数字输出了。飞盘弹簧。 玩PS/SS盗版游戏用,用弹簧顶住光驱传感器,让机器以为光驱已关闭(实际开着盖),随便放一张便宜的正版碟启动机器,在跳过正版检测之后迅速换上想玩的游戏的盗版盘的玩法。 内置直读普及后不再需要飞盘。记忆卡。 PS世代和PS2世代用于保存游戏记录的设备。因为容量有限、远不够存储大量(盗版)游戏存档,通常要买很多张记忆卡备着。 最近两代的主机,游戏存档基本都是内置存储+云了。掌机放大镜、照明灯。 GB、GBA年代的鬼畜配件。现在的小孩可能很难想象屏幕不带光源的掌机了吧,然而GB家族直到GBA SP才勉强自带光源(评论区朋友提醒GBP出过一个背光版本GB Light,我还真把这货给忘了)。因为GB/GBP/GBC/GBA在夜里玩需要额外的照明,于是市面上就有了这么一种插在联机对战接口上(或是自带电池)的小LED灯,能提供一些光亮(同时在屏幕上造成极为恶心的反光)。放大镜则是为了屏幕太小看不清的用户准备的。我一直反对玩游戏导致视力下降的言论,但是这玩意是真的毁眼睛。 愿天下的孩子们永远无需蒙在被窝里偷偷玩游戏。倒带机。 本来懒得继续写了,不过有个知友吐槽他的FC山寨机外形是个小汽车,让我一下想到了「倒带机」。 在VCD和DVD出现之前,VHS录像带是家庭视频节目的主要载体。经济上过得去的家庭一般都有录像机,可以把电视节目录下来回看,或者从店里租电影观看。录像带这个玩意有个很麻烦的特点就是你看完以后要把磁带卷回去才可以重新看,而且它不像录音带分AB面,翻个面一边听一边就卷回去了,必须得单独卷。倒带当然可以用录像机直接做,但是有个谣言是倒带会伤机器,而且等倒带的时间没得看也很烦。结果就出现了一种称为「倒带机」的东西,它的唯一功能就是把录像带卷回开头。这种东西市面上有很多种,不过不知为何一般都会做成小汽车的外观。 |
|
如果你知道这玩意是什么,说明你可能已经老了。 |
智能ABC输入法。 很老的中文输入法了,当年最早学用拼音打字的时候就是使用的这个。 但是我要说的,是智能ABC输入法里的一个非常著名的bug。 在任何程序界面下,按Ctrl+shift切换到智能ABC,然后依次按下键盘上的V ↑ Del Enter,就会强制结束当前的进程。 小学时候上信息技术课,课堂电脑都会被安装课堂控制程序,老师可以在教师机上操作和查看学生的电脑。当时上机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先调出被控端的关于界面,然后用智能ABC的bug关闭整个进程,这样上课时候别人在看教师机的演示动画的时候,我就可以玩软盘里带来的小游戏了。 记得当年玩的好像是这个 |
|
然而现在在玩这个 |
|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 甚至往后几年到XP时代这个bug依然存在,用这个bug还能卡掉一部分网吧管理软件,从而实现免费上网……当年在学校周围黑网吧就是这样玩的。(当时黑网吧用的是万象网管,都是交5毛钱预定半个小时,时间到了自动锁机。所以把网管软件卡掉之后就算到了时间也不会被锁机了。) 对叻,这个时候用的都是机械键盘,死沉死沉的!学校机房统一采购的海信的计算机,当时好像还没有薄膜键盘吧,键盘都是带有一整块钢板的机械键盘,机箱也是外层是白色和墨绿色塑料壳,里面还有一层钢板的超厚重的机箱。当然,机械键盘这个概念是差不多10年后才知道的…… ================================================================= 不知不觉都近400赞了!只是做了一点微小的事情,很惭愧,谢谢大家。 说到输入法bug,我记得好像还有一个很著名的输入法bug,也用过一阵子。姑且一起说一下吧。 不记得是什么年代的了,应该是98到xp前期吧。记得那时候家里为了防止我总是玩游戏,给电脑设置了登录密码。 当时正好(好像还是abc输入法吧,那个年代好像还没搜狗)还有一个“帮助文件”的bug,大概是这样: 输入文字的时候,快捷键切换到abc输入法,然后右下角状态栏点右键,最底下有个帮助…菜单项,点击会打开一个帮助文件 |
|
大概就是这样的一个东西 然后在标题栏上点右键,除了常规的最大化 最小化 关闭,以外,会多出一个菜单项叫做跳转到URL… |
|
然后点击这个跳转到url选项,会打开一个类似运行一样的对话框,可以输入网址,在这个帮助文件窗口里直接打开网站。 |
|
这时候只要输入C:\还是file://C:\来着,就会打开本地磁盘的内容!然后就可以直接绕过密码运行各种游戏了…… |
|
有人在评论里说我小学时候怎么会知道这么多东西啊 其实很简单,我们小学时候学校里订阅过一本杂志叫《少年电脑世界》,基本上可以说是打开了我电脑启蒙的道路吧。那时候家里还没上网,每个月拿到新杂志后玩附带光盘里的各种游戏应该说是最开心的事情了。 上了初中之后改看《网友世界》,内容会比小学生的杂志进阶不少,上面那两个输入法bug没记错的话就是从这里看到的。在家里没上网的年代,获取新的内容除了跑黑网吧以外就是每月的这基本杂志了。当时就是用这种方式在黑网吧省下来几块钱来买新杂志……呵呵 当时网友世界光盘里还有新番动画的连载,大概算是我看日语动画的启蒙了吧。《热带雨林的爆笑生活》《校园迷糊大王》《奇幻少年》还有《校园兵人》(实际上就是《全金属狂潮第二季》啦)等等,都是在这种情况下才看到的,养成了日后追番的习惯。 |
|
怀念我的童年 |
|
以前windows98时代有个屏保是这样的。 迷宫自动走,走到尽头有个小人,看到小人再开始下一关。 没有游戏玩的时候,光盯着这个就能看好几个小时。 |
1.下载神器,网络蚂蚁: |
|
2.超级解霸,看VCD/DVD专用: |
|
3. |
|
“儿子!我刚才打家里电话打不通,你是不是偷偷在上网?” |
联想幸福之家 在20年前实现屏幕上的“虚拟现实”导览,帮助不会电脑的人使用电脑 现在的虚拟现实只不过是在逐渐完善当年的使用场景。我期待有人用现在的VR技术重制下幸福之家的场景。 2019.5.24 更新:加入 1 版开场动画和部分图片,修复损坏的视频。bgm 已上传 B 站。 2019.5.31 更新:加入 3 版开场动画和安装程序截图。 请打开下面的音乐专辑,开启洗脑循环,一起来进入幸福之家吧 哔哩哔哩音乐?www.bilibili.com/audio/am29221338 第一版(搭配 Windows 3.2) |
|
0 |
|
主场景 |
|
光盘架 |
|
书桌 |
|
影碟机 |
|
遥控器第二版(搭配 Windows 95) |
|
0 |
|
门厅 |
|
幸福之家的平面图 |
|
客厅 |
|
客厅(影碟机) |
|
客厅(近景) |
|
(忘记这里叫啥了) |
|
(近景) |
|
儿童室 |
|
儿童室(近景) |
|
书房 |
|
书房(近景) |
|
厨房(近景) |
|
真的要离开幸福之家吗? |
|
光盘盒 |
|
拖拉机 |
|
五子棋 |
|
0 近日,联想软件推出了计算机新一代操作环境《幸福之家Ⅱ》零售版。新版本中加入了功能强大的字处理软件Microsoft Word97。同时,联想网校成为《幸福之家Ⅱ》的一部分。此外,在《幸福之家 Ⅱ》豪华版中还配备了联想手写输入系统,为绝大多数中国用户解决了汉字输入的难题。在办公、教育功能之外,《幸福之家Ⅱ》还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游戏,幸福媒体播放器(支持超级 VCD)。 从6月21日开始,《幸福之家Ⅱ》已经率先在联想各地1+1专卖店和代理商处开始销售,其标准版的零售价为488元,豪华版的零售价为7 88元,并将迅速进入连邦、赛乐氏等软件分销渠道。联想软件还在新品上市的同时,推出了大型促销活动—“幸福之家,幸福之旅”,为《幸福之家Ⅱ》用户提供出国旅游的机会。via第三、四版(搭配Windows 98) |
|
logo 全新升级 |
|
关于页面 |
|
0 |
|
0 |
|
插入光盘后自动播放 |
|
安装画面1 |
|
安装画面2 |
|
安装画面3 |
|
安装画面4 |
|
安装画面5 |
|
|
|
据悉,近期与联想软件签定OEM合作协议的计算机生产厂商南京熊猫信息产业有限公司和青岛澳柯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在各自的电脑中预装“幸福之家”软件,联想软件的拳头产品“幸福之家”的OEM阵营今年又添新成员。 这两家公司生产的家用电脑在当地都有很好的销售业绩,这次与联想合作,是为了顺应家用电脑倡导的功能与应用潮流,使其产品更具市场竞争力,同时还增加了产品的知名度。 “幸福之家”软件是一个面向广大家庭电脑用户的场景式功能操作环境,通过形象的场景设计,让计算机的操作变得更简单,使家用电脑的功能发挥更完美。从1994年的最初版本到现在,“幸福之家”软件已经在功能和性能等各个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尤其是在1998年7月,联想宣布“幸福之家”向所有厂商开放后,立即得到了众多计算机生产厂商的青睐,截止到目前,已经有十几家计算机生产厂商在各自的家用电脑中预装了“幸福之家”软件。 |
进微机房要穿鞋套。 3.5英寸软盘上要写名字班级。 下课之前挨个检查鼠标里的小球球还在不在。 评论还有很多人提到了一个小龟画图 那个我也玩过 一直到初中,才知道微机老师让我们背了一遍又一遍的“日额破额A特”的意思是“repeat” 莫吐槽,我上学那会大东北树林沟沟里的小学并木有英语课。 |
鼠标用半年以上,要拆开用针挑灰。 显示器上盖一层“保护视力”膜。 喜欢折腾msconfig和 regedit 知道dir/w和/p的区别 “网”不是实时在线的,“上网”是个主动技能。 为了消除开机那一声“滴”,像拆弹部队一样学会了剪线。 光驱能不能弹出是一个概率事件。 游戏可以拆成十几张3.5寸磁盘搬运。 人们的安全意识极其薄弱,木马改个后缀名就中。以至于黑同学电脑,翻他硬盘,看他聊qq成为我的日常娱乐活动。 蓝屏频率以小时计,重装是家常便饭。因为当年重装的太多以至于我现在偶尔重装一次都会有一种意犹未尽之感。“这就完事儿了?” 所有的键盘都是机械键盘。 外网随便上,从来不知道有墙。 有个网站叫www。whitehouse。com 对了,我们不管自己叫“WIN98一代”,我们管自己叫“藏经阁一代”。懂的自然懂。 |
滴滴滴! 嘎吱吱嘎吱吱 噶 ... ... ... 噶 ... ... 嘎吱吱嘎吱吱嘎吱吱.... |
excel2000的隐藏游戏。 |
|
开启Excel之后随便开一新文档,将它『另存成Web画面 』,按下发布后再将“添加交互对象”打勾,将档 案储存为car.htm; 在IE中开启car.htm,你应该会看到电子表格出现在网页中央; 在这个工作表中,先用PageDown键移动工作表的矩形光标直至第2000行,注意只能PageDown键,用鼠标选中该行,然后用Tab键横向向右移动光标直至WC列,也是只能用键操作,到此,所有的准备工作已经完毕,该是调出游戏的时候了; 同时按住Shift+Crtl+Alt 然后点选左上方的 Office logo ; 开始玩了. 玩法提示: 玩游戏的时候,被你控制的是那一辆浅蓝色的汽车,操作的主要是四个箭头按键。作用是:左右箭头可以控制汽车的方向:向上箭头可以加速, 向下的箭头减速;如果汽车运行到了夜间,可用H键打开车灯,空格键子弹打前后的车。 —————————————————— 经评论提示, : )补充 O 键放油让后车打滑~ |
开机先开显示器电源,再开主机电源。 |
|
|
千年虫问题 冰河,CIH,广外女生,灰鸽子 按两下ctrl+alt+del会强制重启 2006版QQ是最后一个支持win9x的QQ 食人花小游戏,经典至极 暴力摩托,人生中玩的第一款3d游戏,在当时这画面可以算得上惊艳 千千静听不算是老网虫听歌用的软件,真正的老网虫听歌应该是用winamp,以前Win9x时代没有内置专业的照片查看工具,所以都用acdsee。 以前win98拔u盘不需要点击安全退出设备,而是看到u盘灯不闪了,差不多就能拔了 以前因为芯片集成度不高,所以都是用独显,开机最先显示的并不是电脑品牌logo和post开机自检信息,而是显卡和显存的自检信息。然后还会听到几声咔咔咔,因为软驱在自检。 以前award ami之类的bios都有万能密码,可以直接用万能密码进入系统。 以前超频很麻烦,要手动改跳线 以前加ide硬盘,要注意主从设备的区别 win9x系列的开机密码实在不知道有什么意义,不知道密码的情况下点取消是可以直接进入系统的 win2000有一个输入法漏洞,通过输入法的帮助,调出浏览器,浏览器访问我的电脑,进入控制面板就可以修改密码了,因为在用户登录界面的那个输入法本身权限很高,相当于直接提权。 以前电脑都是白色的,和家里其他白色电器一样,不用的时候还要用个罩子盖起来。 以前电脑鼠标都是滚轮的,公共机房的鼠标滚轮经常被熊孩子拿走。 我于1997年出生,我家最古老的笔记本电脑当属老爸在上海进修买的一台二手三星sens 650笔电(奔腾mmx 233 + 32m内存 + 4.2g硬盘),最古老的台式机是家里于00年购置的实达电脑(赛扬2 766 + 128m sdram + 20g 迈拓硬盘),相对来说我是同龄人中比较早接触电脑的普通家庭。下面来说说关于我折腾这些电脑的一些事情。 先开显示器,其他外设,再开主机,这是因为当时电压不稳,而且显示器是显像管显示器,刚上电的瞬间可能有高压产生的强电流从vga信号接口传入主板,如果此时主板也通电,可能会互相损坏。其他外设同理。关机则反过来,先让主机掉电,其他外设在关闭的时候产生的余量电流不会因为主板在通电而损坏主板。 以前单位的电脑都配备一个长条形,很重很重的设备,叫做ups,因为以前电力很不稳定,硬盘质量也差,电脑比较脆弱,停电或者电压不稳很容易损坏电脑,所以要ups来稳压和缓解停电。但是ups并不是台式机的充电宝,以前受限于成本,ups的电池容量其实很小,正常民用ups也只够支撑电脑运行一个小时以内。当时的笔电电池同理,一样用不了多久,完全就是一个紧急备用,提供时间让你保存文档和正常关机的作用。现在MacBook一整天不带电源使用的方式在当时简直不可想象。 其实“曲面屏”显示器是以前极其通用的显示器。因为以前的显像管的射线发射枪对于中心和四角的焦距控制不是很好。所以只能把显示器设计成球面,来缓解中心和四角之间的焦距差,使得中心和四角获得差不多的清晰度。 球面显示器在当时性价比极高,在当年有款纯平显示器,不亚于十年前拥有一台ips面板的液晶显示器。 当年下雨天一般不会玩电脑,因为怕潮湿开机会损坏电脑。并且当时显示器显像管质量比较差,只要下雨天,多多少少都会有点模糊,失焦(中间清晰四角模糊),偏色,甚至根本不显示,要开机预热一个多小时才会慢慢有显示。这些情况我都经历过,直到家里拥有第一台搭载液晶显示器,可以在下雨天正常使用的笔电。 其实“被动散热”是最早以前的笔电散热方式,和现在很多超级本很像(连surface都带风扇)因为三星sens 650搭载的奔腾mmx 233的tdp很低,无需风扇散热。这种笔电理论来说不会有运行噪音,但是实际情况是运行噪音比现在的普通本还大,因为当时硬盘技术不发达,只要硬盘上电,整个电脑就是叽里呱啦的响(和鸭子一样呱呱呱的叫声,没有丝毫夸张),而且这款硬盘是ibm某系列,转速4800rpm,容量只有4.2g,ide接口。 以前小学上电脑课很好奇,为什么那种卧式主机电脑没有小学信息技术课本上的word软件,信息技术老师也让我们用写字板来练习打字。后来我发现这款笔电板载32m内存,根本不够用,打不开word,只能运行windows98自带的写字板,我才明白这其中的原因。 最早以前无论多低端的电脑其实都搭载独立显卡,而且ati(现在被amd收购)当年是移动平台的显卡霸主,笔记本电脑大多都用ati,装完之后右下角会有一个红色的驱动图标。到后面才开始用集成显卡,因为当时的芯片集成度都很低,无法把显卡集成到北桥上。 以前的民用电脑没有rj45网卡接口,因为以前都是拨号上网,是直接插入电话线到电脑上。如果要使用rj45接口,需要使用一张和信用卡差不多大小的pcmcia卡插入笔电的卡槽然后外接一个rj45转接线,或者pci网卡插入台式电脑。 对了以前16300拨号上网的时候是不能打电话的,因为占线了 以前的电脑bios不支持光盘直接启动,重装系统需要先找一台正常运行的电脑,进入Windows添加删除程序里面制作软盘启动盘,进入启动盘以后,选择第二项加载cd-rom驱动,等漫长的软盘吱嘎吱嘎作响之后进入ms-dos 6.22,输入光驱盘符,输入 win98/setup.exe 开始图形化界面安装。如果是nt以后的系统,需要先加载光驱高速缓存smartdrv,然后i386/winnt,把基本的os loader和安装所需的文件拷贝到c盘,然后在c盘里面再进行安装。按照当时的硬盘速度,大概等一个小时左右就能装好。 以前usb不普及,所以台式机前置面板是没有usb接口的,家里买了第一个128m的u盘,每次都需要钻到桌子底下,摸着密密麻麻的线和接口才能插上,碰到接地不好的时候,还会被触电。 中国大陆地区adsl拨号上网十分普及,但是直到2001年winxp的推出,操作系统才原生支持pppoe拨号。在此之前,adsl上网用户都要下载安装一个叫做enternet300的软件来实现pppoe拨号协议上网,但是由于这个软件会安装一个网卡驱动,有的时候兼容性不好导致经常断网。 对了,adsl是在电话线路的高频上承载数字信号,这个频率范围在人耳的频响范围,所以一边adsl上网一边打电话会有高频杂讯,需要使用带滤波器的语音分离器来解决这个问题。 以前的光驱通上电之后直接按前面板的播放按钮,然后把耳机插在光驱前面板的耳机插孔上,可以直接听cd,因为cd音轨没有被压缩,是原始的波形,不需要很复杂的硬件设备来解码。所以当时为了节省cpu,很多人都直接这样听歌,但是事实上这样比较损光驱。 还是光驱,以前电脑桌抽屉里面常备一个小针,因为经常出现关机之后忘记取出光盘的事情了,需要用小针捅一下光驱前面板上的小洞,让光驱托架弹出来。(为什么不开机然后再去?emmmm这又是另一个话题了) 因为以前笔电是带光驱和软驱,但是笔电空间有限只能放一个驱动器,所以每次使用光驱都要在d面拨动一个卡扣取下软驱,把光驱装上去,用完之后再下下来装回软驱。(为什么不一直装光驱上去?因为当时没有u盘啦,当然是软盘交换资料更多) 以前很多人台式机上会有两个光驱,一般是一个cd-rom,另一个cd-rw刻录机,因为当时光驱很贵而且寿命短,所以分开来使用,保护金贵的刻录机很重要。 说道软盘,我只见过3.5寸软驱和软盘,每次拆封之后,要贴上一个不干胶标签写好这个软盘是做什么的,部分型号还要打开写保护开关(开关不透光表示关闭写保护),然后第一次使用还要格式化,1.44m软盘格式化显示1.38m,我当时还纳闷为什么每张软盘都少了一点容量,后来知道是1024和1000的换算关系。当时用的比较多的软盘品牌有金田,现在还在我家里卧室有几盒没拆封全新软盘。 当年上网很贵,没有网络的时候我们都买光盘来使用新软件,当年很多电脑技术类书籍,例如电脑报,电脑爱好者,电脑发烧友,买书都会赠送一系列包含盗版软件的光盘(当时中国版权意识真是差到了极点,这种发行量极大的报刊,居然明目张胆的配备盗版软件光碟,内涵几百款带序列号,破解器,注册机的软件,估算这些软件的正版价值肯定有上千甚至上万人民币,在二十年前上千人民币是非常不小的数字,拿到现在来看都,这种盗版量是不敢想象的事情) 对了,在小小的吐槽一下:当时的电脑报其实应该叫做硬件报,例如内存条,显卡的评测,都是直接上老化测试柜,上示波器,各种极其专业硬核的硬件评测。现在的电脑报整个就是一个手机平板评测+互联网泡沫新闻扯淡系列。 怀念当年的电脑报,教会了我很多电脑知识,现在家里还有几十本从199几年到201几年的电脑报合订本,以及单买的电脑报,包括1000期特别版。我也是经历了电脑报从2.5涨价到3块钱人民币的电脑爱好者了。 很多人的童年是漫画,小说,动漫。我的童年更多的是电脑,电脑书。作为独生子女,这些破电脑,她们陪伴我从年幼到长大,大学我终于如愿录读了计算机,读了电子工程。这些现在看起来一文不值的配置极低的电脑对于我的意义不仅仅是一台电脑这么简单。 |
先来一个拨号上网声音 原答案: 虽然我本人就是新生代,但是这段时间用了不少98系统。 |
|
改变系统设置之后软重启 |
|
非法操作 |
|
驱动不了的USB鼠标(U盘也得装驱动喔) |
|
正在安装新硬件的软件,Windows本身不对无线网卡提供支持,需要第三方软件 |
|
|
|
蓝屏和花纹蓝屏,花纹蓝屏一般是蓝屏的第二阶段 |
|
请插入Windows 98光盘 |
|
系统资源不足 |
|
软盘损坏 |
|
另一种形式的非法操作 |
|
请升级Windows版本 |
|
Designed for Windows 95 |
|
「Windows 98 启动盘」,可以紧急拿来处理问题,但是开机按ctrl进纯dos模式也行,不过不会加载光驱驱动罢了 |
|
我的电脑里的「拨号网络」「计划任务」「打印机」 |
|
「傻瓜书」镇楼 更新一下 |
|
早期IBM Thinkpad的图形BIOS,有趣易懂,还自带了一个硬件检测功能 |
|
敲打的小鼓,每打好一个关键驱动或者补丁就要看它敲打一阵子 |
|
曾经是要考虑驱动安装顺序的问题的,先主板,再补丁(和directX解决声卡依赖),然后再其他的 |
|
还没有打显卡驱动的98SE,分辨率锁定640*480,16色,素面朝天,不像XP,不打驱动也有彩色和分辨率调整 |
|
死机了 |
|
98的内存管理不好,对于小内存曾经有内存管理工具。对于大内存则支持不好,512兆内存以上开机不稳定,1G以上内存直接无法开机。改system.ini可解 再更新一下 |
|
驱动冲突 |
|
fdisk分区工具,基于DOS的 |
|
Pentium II,左上角的颜色条代表MMX指令集 |
|
Windows NT 4.0启动,大蓝屏 再再更新一下 |
是时候祭出上古“网盘”—— Win95 公文包。 1995年8月24日,Win95 操作系统横空出世!那时候互联网还没普及,什么百度网盘、阿里云盘、金山快盘、坚果云、有道云笔记、Dropbox 都还没出生。 但 Win95 已经高瞻远瞩地提出了跨设备同步文件的解决方案——公文包。 |
|
用户创建“公文包”,将需要同步的文件拷贝到“公文包”中,“公文包”就会自动记录文件名称、大小、创建时间、来源计算机等信息,然后将“公文包”拷贝到软盘中随身携带。 |
|
用户将软盘插入另一台电脑并编辑“公文包”中存放的文件。每次编辑都会留下时间戳和记录,更新后就可以同步全部更改。 |
|
这简直就是95年版的 GitHub!!! 不管您怎么想,反正我是服了。 |
献个丑 |
|
年轻的已经没有听说过这几个系统了吧~ |
补充一些比较有趣的。 Windows 95的最低内存要求是4MB,最低CPU要求是80386。听说安装在这样的机器上要装一整夜。Windows 95时代的CD光驱,有些比较老的型号,速度只有4倍速(约170*4=680KB/s)。4倍速的CD光驱大多没有数码音频输出。要用来播放音乐CD的话,需要用模拟音频线连接到声卡(普通光驱有四根一起的模拟音频口;高级光驱还会有Sony/Philips DIF光纤数码音频口;后来更新的光驱才能直接从IDE允许CD唱片的数码播放和抓轨)。光驱上有个耳机插孔,可以在没声卡的情况下用耳机听CD。边上有个音量调节旋钮用来调节音量。音乐CD插入光驱后,Windows资源管理器的文件夹窗口里显示光盘里有*.CDA文件。这些文件复制出来也是不能播放的。必须得用抓轨软件才能抓轨,抓出来默认是WAV文件。对于上述没有数码音频输出的CD驱动器,不支持抓轨,那么只能通过录音软件,让声卡采样CD的音乐(1倍速播放)并录音成WAV文件。声卡的“立体声混音”回环输入能用来进行这种录制。当年硬盘空间比较小,在Windows 95的年代,有一种昆腾1GB的硬盘叫“大脚”(big foot),都算中高配了。那么感觉WAV文件比较大,怎么办呢?压缩成MP3吧。当年有不少收费的MP3压缩软件。后来到了1998年,有了开源的LAME压缩软件,其名称的含义是:LAME Ain’t an MP3 Encoder,然后不断改进,流行至今。从LAME 3.92开始,用—alt-preset standard(后来改叫—preset standard)就有很好的效果,几乎人耳透明,平均码率约192kbps。Windows 95的CD播放器和录音机程序是两个不同的程序。Windows 95的录音机程序默认只能录1分钟。通过操作录音机程序上的“减速”菜单项,可以把录音时间延长到超过一分钟。但是,这个程序把所有音频数据保存在内存(虚拟内存)中。录音的默认比特率是1411200bps,大约是176KB每秒。它是高品质的音频,也就是CD音质。5分钟默认比特率的音频有53MB之多。当时的电脑的物理内存有32MB已经不错了,所以录音机不能用来录制太长的高品质音频。即便虚拟内存能提供这些空间,也会因为硬盘每秒钟不到100次的寻道速度而变得很慢。上述问题的解决方法是降低音质,或使用ADPCM、GSM等内置压缩codec。内置音频压缩codec是没有MP3的,就更不用说ogg/vorbis、RA、WMA、AAC等先进玩意儿了。还有内置视频压缩codec,最先进的也许是Intel Indeo。但和当时的MPEG-1都没法比,更不用说MPEG-2、RM、DivX、Xvid、WMV、AVC、HEVC了。记得1997年有14400bps的拨号上网的Modem(猫)。Modem是用RS-232(串口)线连接电脑的COM口(串口)的。Modem自己需要独立的电源,上面有四到五个灯,其中一个是电源灯,一个是表示是否已经连接成功,一个灯闪烁着表示数据上传,一个灯闪烁着表示数据下载。后来出现的56kbps的Modem相比14.4kbps的Modem已经算是“快猫”了(有个软件叫“快猫加鞭”就是优化Modem及TCP/IP设置参数的)。56kbps的猫下载速度有56kbps,但在上传时,速度只有33.6kbps。上传和下载是半双工,也就是同一时刻只能或下载或上传,不能同时进行。Modem在拨号过程中会发出拨电话的双音多频拨号声(也可以配置为嗒嗒的脉冲拨号方式,模拟老式的机械转盘式电话),然后会嘟、嘟、嘟地响,表示等待连接确认信号。一般嘟个三下,ISP那头就会发出一个尖叫声,表示确认接受连接,再接着会有几种不同的声调来协调两者的通信,会感觉挺热闹(当然Windows可以设置让Modem全程静音)。然后Modem和ISP的对话就被Modem自动静音了。在上传或下载数据时,虽然Modem已经静音,但还是能听到轻微的“嘶嘶”声。因为Modem上网时,必须独占电信提供的电话线。所以Modem必须接在电话座机和电信的电话线之间,并且上网时,无法接打电话。Windows 9x/NT 4有个“电话拨号程序”。它会让Modem拨指定的电话,然后提示用户拿起电话座机的听筒,再按软件的接通按钮,Modem就自动连通电话座机,就可以打电话了。当电话号码很长时,这样做能避免人工拨打电话时拨错号码。如果只是想直接给同学或朋友传文件,可以事先用电话和对方沟通好,然后自己的Modem打开监听模式,对方用Modem拨打自己家的电话号码,自己的Modem将应答并连接成功。然后,双方打开Windows 9x里的“超级终端”程序,就既可以聊天,又可以传文件了。不过,缺点是传输速度最高只有33.6kbps。Modem一般叫FAX Modem,原因是它支持FAX。FAX头上和Modem连接并协商的声音和ISP的声音很相似。Modem可以用来向连在指定电话号码上的传真机直接发送要打印的传真资料。传真资料当时一般存储的格式不是PDF文档(当时PDF还比较新)。而是TIFF图片或JPEG图片。TIFF是支持有损和无损压缩的图片格式。而且一个TIFF文件可以包含多个页面,这一点和PDF类似。但TIFF是位图,PDF则支持内嵌矢量图和矢量字体。TIFF单个页面的分辨率是固定的,而PDF可以内嵌任意图片,分辨率由图片自己决定。当时上海热线(上海电信)上网,收费是1.20元每小时的上海本地上网费(号码8888,用户名密码都是vip),或2.70元每小时的国内上网费(号码169),或3.60元每小时的国际上网费(号码8888或16300)。当年网络设施还比较直白,没有什么阻拦,外国网站都能访问到,但是网速要看情况,有的快有的慢,美国大公司的网站(IBM、微软、雅虎、AOL(美国在线)、http://www.com(会跳转到http://www.go.com)、http://download.com(CNET旗下)、ZDNet、Excite、Altavista等;别问我为什么没有Google)一般都很快,日本的网站就比较慢。如果是用上海本地网,那么可以访问的网站有上海本地的一些网站,如上海热线、http://pchome.net、下课了、榕树下、凯利社区(http://kali.com.cn)等。(当年的http://pchome.net还是比较纯正的电脑软硬件资讯及下载网站,上面还没有宽带山。。。)。由于上网带宽不高,下载一个20多兆的Windows NT 4的服务包(SP)都得注意保存好,免得哪一天找不到了还得重新花一个多小时(4~5元上网费)下载一下。下载下来的各种软件也都不想重新下载,非必要也不想更新它们。用合理的目录结构把它们保存在本地磁盘上,如数家珍。把软件安装包保存到本地的好处是,几十年后在虚拟机上还是可以带着各种软件玩转Windows 98。Windows 95/98/2000/ME/XP/2003等操作系统上,3D游戏是不能直接用Print Screen键截屏的(截下来是漆黑一片)。所以有的游戏里特意设计了一个“保存屏幕截图”按钮,用特殊方法来保存截图。播放VCD时,PrtSc有时也截不到VCD画面(播放窗口里是黑的),但有时能成功。1997年的时候互联网还不普及,尤其在中学里往往只有局域网。要学习电脑使用技巧,最好的方式是看杂志,比如《电脑爱好者》。1997年《电脑爱好者》杂志虽然已经有了很多Windows的内容,但也仍有不少DOS的内容,两者在当时是并存的局面。Windows上的软件介绍有诸如豪杰超级解霸等播放器、Word等字处理软件、Photoshop等图像编辑软件、Corel Draw等绘图软件。还有游戏。DOS上的软件介绍会有游戏、实用工具(PC-Tools、Norton Utilities)等等。还会介绍Windows上的简单编程,比如Visual Basic。以及DOS上的编程,如怎样用GW-BASIC计算圆周率。还有就是系统和软件的使用窍门。有时还有些高深的程序、比如写一个TSR呀,或者写一个DOS平台上的能用鼠标的应用程序呀之类的。DOS程序用鼠标的前提是DOS下的鼠标驱动程序已安装。(Windows的不算)没有网络的情况下,给电脑时钟对时用的方法和给钟对时一样。猜一猜是怎么做?也许你已经猜出来了——收音机(中波调幅/超短波调频)每到整点会有报时。“5-5-5-5-5-^1-,北京时间下午3点整”,比如这样。给钟对好时,然后再用钟给电脑对时也可以。如果一时想对时又不在整点,可以在固定电话上打117,花个一角钱,就能听到报时。Windows 9x/ME的登录界面会有问用户输入用户名和密码的情况。用户是可以不同的,各人有各人的“配置文件”目录,但并不会限制访问权限。也就是说,张三可以随便查看和修改李四的文件。而密码的用途,则是在通过SMB协议访问局域网共享文件夹时提供密码,共享文件夹是可以设置不同用户的权限限制的(和本地权限无关)。如果想要在本地就有权限管理,得使用Windows NT/2000/XP,并使用NTFS文件系统(于是就不能被9x访问了,9x只支持FAT12/16/32;Mark Russinovich大神在90年代开发过一个给9x系统用的NTFS驱动程序(基于NT系统的文件),但没有权限管理的功能(故意屏蔽了,因为9x不支持))。 加点老古董,比Windows 95更早,DOS时代的事情: A盘和B盘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一个软驱(不管是8寸盘、5寸盘还是3寸盘)的情况下,分配的盘符是A:。如果有两个软驱,那么就是A:和B:。软盘有低密度和高密度的,也有单面和双面的。我接触过的有低密度双面的5寸软盘,容量360KB,高密度双面5寸,容量1200KB(1200KB,不是1.2MB,后者是前者的1.024倍),以及高密度的3寸盘,容量1440KB。当时电脑那么贵,很少有电脑奢侈到配两个软驱。那么老师上课要给同学们拷教学软盘,只有一个软驱怎么拷呢?有个DOS命令叫DISKCOPY。DISKCOPY命令运行后,在仅有的一个软驱中插入源盘,按回车,它把软盘上的数据复制到内存中。可是很多286电脑的内存都不足640KB啊,更不用说把1200KB的数据全放进去了。那么只能看内存的空闲空间有多大,就分配多少内存,把数据拷进去。然后插入目标盘,按回车,把内存中的数据拷出去。这样往往需要来来回回倒腾两三次才能拷完一张软盘。后来有了386电脑了,终于把内存普遍配置成2MB了。新版DISKCOPY也会自动使用扩展内存(1MB以上的内存)。终于能一次拷贝整张软盘的内容了。但有时跨盘拷贝时,并不想拷贝整张软盘,只想拷贝一些文件,怎么办呢?假设要拷贝AUTOEXEC.BAT,运行COPY A:AUTOEXEC.BAT B:就好了。你也许会说:等等,前面不是说了只有一个软驱吗?哪来的B:啊?原来,这个命令运行时,DOS会提示你插入另一张软盘作为B盘。就是一个软驱在A、B两个盘符上切来切去。A盘上怎样查看目录内容?用dir命令。怎样查看所有层级的目录?用dir /s命令,或tree /f命令。怎样查看还剩多少磁盘空间?用dir命令(注:这个办法在Windows 10/11上依然有效,前提是用cmd而不是powershell)。A:A.WPS和A:\A.WPS是什么区别?前者是A盘当前目录中的A.WPS文件。后者是A盘根目录中的A.WPS文件。到如今Windows还是这样,系统为每个盘符都记录一个当前目录。什么是DOS的内部命令和外部命令?能在http://command.com加载后,不需要其他可执行文件,就能用的命令就是内部命令。比如dir、copy、type等。需要DOS自带的其他可执行文件的命令,就是外部命令。如http://FORMAT.COM、http://FDISK.COM、http://TREE.COM、CHKDSK.EXE等。DOS界面通常是什么颜色的?没错,默认是黑底白字的。有些老机器是黑底绿字(想起来大概是第一代IBM PC(型号5150)或者是PC/XT 5160,用的是8088 CPU,标配内存64KB,搭载ROM BASIC,适配PC-DOS 1.x到3.x),可能更护眼一些?好多286配的单色显示器也只能做到黑底单色字。286电脑主机机箱上有个Turbo按钮,旁边有个黄灯。按下以后黄灯会亮。这个按钮是做什么的呢?初中一年级的同学们谣传它能用来超频。后来才知道,它是用来降频的。很多老游戏的延时方式就是循环一定次数,适配的是8088/8086 CPU,频率4.77Mhz。而286是12Mhz。这些老游戏会跑得太快,所以就有了这个Turbo按钮,模拟4.77Mhz的频率。但是,在386等更新的机器的彩色显示器上,我不想要黑底白字怎么办?有两个地方可以方便地修改。一个是启动菜单不想要黑底白字,可以在CONFIG.SYS里改。另一个是整个命令行界面不想要黑底白字,可以加载ANSI.SYS,然后用PROMPT命令修改提示符,加上设置前景和背景颜色的代码。BASIC(微软版)以及微软给OEM制作的BASIC(如COMPAQ BASIC、IBM BASICA)通常是学校教学软盘上的标配。它是一个解释器,运行程序的速度比编译出来的EXE要慢。BASIC语言和其他“专业的”编程语言不同,它的目标是容易上手,并且功能足够强大。用它的发明人Thomas E. Kurtz的话来说,就是设计这门语言时,有目的地让它更“像英语”。虽然现在它不再如当年那么流行了,但Guido van Rossum之所以发明Python语言,就是为了做一个像BASIC一样容易上手,而功能更强大的语言。BASIC因为是1964年发明的(Dartmouth BASIC),所以DOS上的BASIC语言的用法更接近汇编。比如,分支用“IF 条件 THEN 语句号”。以及支持GOTO语句。也支持FOR…NEXT循环和WHILE…WEND循环。与汇编相比,对整型、浮点型和字符串类型的丰富支持,以及很多实用的内置语句和函数,让编程简单了很多。还有边界检查,并且功能上不支持指针,结果就是适合初学者,很安全,但缺乏高级功能的一门语言。我学BASIC时是自学的,老师上课并没有正式教过。不过,五年级时去初中学校参观,第一次见到286时,计算机老师给我们演示了把BASIC当计算器用。方法很简单,就是先打个问号,然后输入算式,最后回车。我心想,这个问号有讲究,是什么意思呢?后来才知道问号就是熟悉的PRINT关键字。而类似的,著名的LET关键字是可以省略的(TypeScript的let含义不同,可不能省略)。很想学更多的内容,但是初中时候编程思维还不太成熟,自己最拿手的是用星号打菱形或者三角旗。那么找书上的有趣程序抄一个吧。游戏程序都很长,当时我打字又不溜,所以选了一个最短的计算质数的程序。照书抄程序的时候,知道了计算机相比计算器,最爽的地方就是有循环。跑一个程序用RUN命令(或者按F2)。有了循环以后,不仅可以打印(PRINT语句嘛,直译为“打印”)出三角旗,还能做出质数筛选以及更复杂的逻辑(当时还不知道“算法”这个词)。书上的计算质数程序我凭记忆打一下,大概长这样:10 FOR A = 2 TO 100020 FOR B = 2 TO A - 130 IF A MOD B = 0 THEN 6040 NEXT B50 PRINT A;60 NEXT A70 END这个算法很“天真”(naive),是吧?所以行数少,也容易理解,很适合初学者输入,虽然速度比其他算法慢。当年的286机器上,我会耐心地看着它。一开始数字是一串串出来的,到后面变慢了;到最后,数字是一个一个蹦出来的。我会看着那数字,嘴里念着“duang,duang,duang”(撞门声版本的duang),大约1秒多点一个数字,直到997。现在可以解释一下Dijkstra为什么说“用BASIC编程会把脑子搞坏”了。BASIC很像汇编。你看,有GOTO语句。虽然也有一些FOR…NEXT、WHILE…WEND这样的结构式编程语法,但毕竟不完整。GOTO的滥用很容易造就“屎山”代码。而这些还不是最致命的,最致命的还是过程调用。过程调用通过GOSUB和RETURN实现。但这个只是个半吊子功能。怎么个半吊子法呢?在GOSUB执行时,BASIC只在栈上记录了返回地址。想想缺了什么?如果你学过C系语言(包括Java、C#等)的话。对啦,参数和局部变量也是放在栈上的。那么,程序员如果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不知道需要把参数和局部变量用栈的形式组织,也不知道怎么压栈传递参数,那么就写不出可重用的函数,写出来的可能就是“屎山”。所以Dijkstra才会说这句话。我在工作期间曾经见过一个VB程序,有几十个各种功能的全局变量,代码行数几万行,这种代码就是不可读的,只能通过调试才能一点点抽丝剥茧去理解。维护它的作者是十一年前加入的老员工。这个程序是他一手写出来的,维护了好多年了。除了他,几乎没人能搞清楚这个程序是怎么工作的。所以我的建议是,尽量少用全局变量,不必要的全局变量不要用,这样代码才可读、可维护。那么GOTO在什么情况下使用是合适的?就是只用它来“跳出”一个语句块,或在一个同层语句块中向下跳(而不是回头跳)。不能用它来跳进更深层次的语句块。这样就不会破坏结构化编程的结构了。这些结构包括循环结构、分支结构和顺序结构。注意,C++中如果用goto跳出一个语句块,会发生栈开解,和抛出异常时类似。还可以在纯C语言里用goto实现try-catch-finally的效果。当然,GNU的很多纯C源代码,比如bash,处理异常不仅仅会使用goto,还会使用setjmp/longjmp,跨函数多层外跳。现在回到以前。小学四年级时,看过一本苹果II型机BASIC编程的教材。不过那时从没见过计算机,但大致知道了苹果机上面有个编程语言叫BASIC,可以运行各种程序。程序以文本的形式输入,然后执行。“苹果II”是在Steve Jobs和Steve Wozniak在1977年发布的机型,但我见到这本书时都已经1991年了,可见当时国内的计算机普及得有多慢。现代的孩子们很容易就能接触到世界前列的计算机,真的是很有福气。苹果机上的BASIC,还是微软给他们做的。而微软BASIC的最初版本,就是Paul Allen和Bill Gates写的。绕来绕去又回到了微软。所以微软的BASIC情结很深,至少到2008年都是这样。曾经微软和Borland在编程平台领域是竞争对手。Borland出了Turbo C,微软就出QuickC(嗯,中间没有空格)。Borland出了Turbo Pascal,微软就出QuickPascal。微软出了QuickBASIC,Borland就出Turbo BASIC。后来也不知道是微软觉得在Pascal领域干不过Borland还是咋的,不继续开发它了。Borland做了几个版本的Turbo BASIC之后也不干了。在这两个领域就井水不犯河水了。(再后来就有了Borland的元老Anders Hejlsberg开发了Object Pascal、Delphi,加入微软开发J++,发明C#的历史)。然后回到结构化编程。刚才说了,在只有GOSUB和RETURN语句的情况下,函数调用(或者子过程(Sub-procedure)调用)有多么麻烦和考验人的技术水平。但是,即便在这功能相当受限的传统BASIC上,依然有不少人写出了具有一定复杂度的游戏,比如书上有代码清单的赛车游戏(几百行代码)、微软的GORILLA(猩猩对扔香蕉)、NIBBLES(贪吃蛇)等游戏。这些程序的存在表明,即使用的是非结构化BASIC,只要遵循一定的好习惯和好理念(类似但不完全等同于结构化编程的方式),也能制作复杂程序。在某些情况下,我们不能被现有结构化编程的思路框死了。前面说过BASIC很像是在汇编的基础上加了很多“功能改进”和安全性“限制”。这里我想说,还有一个语句体现了BASIC语言类似汇编的地方,就是事件处理语句,类似于中断处理。比如KEY语句,指定观察某个键。当用户按下这个键时,BASIC会自动GOSUB到指定的一段程序。执行完以后RETURN,回到原来正在执行的程序。这个过程是串行化的(用现代操作系统的比喻就是单线程的)。相比之下,Windows的Ctrl-C处理例程则是新起一个线程去运行的。Unix(包括Linux)的信号,如SIGINT,则是在同一个线程里运行的,类似于中断处理。那么你可能会问,操作系统的多任务就是通过中断来实现的(当然对于保护模式还会涉及切换页目录指针),那么BASIC里的这种事件处理能不能用于实现多任务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BASIC的指针寄存器不让你随意修改,也无法把它入栈、出栈。好了,现在来说说现代程序员司空见惯,但对于当时的学生来说却匪夷所思的事情。一个是LET语句。BASIC的赋值语句的完整写法并不是变量名加等号加表达式,而是LET a = a + 1这样的形式。为什么呢?因为对于首次接触编程语言的人,如果看到a = a + 1,会觉得非常奇怪,这个等式怎么可能成立呢?是程序员数学不好吗?所以,用LET关键字表示,它并不是一个等式,而是赋值。当然,LET从语法上是冗余的,所以BASIC允许忽略这个关键字。但它的确是帮助了不少人理解这个语句。类似的事情还有一件,就是布尔运算中的短路。像现代编程语言,无论是C还是C#,或Java、Python、JS,都是在布尔运算中带短路的,如Python中,if len(sys.argv) >= 2 and sys.argv[1] == "w"这样,如果and操作符前面的表达式不成立,那么后面的表达式是不会被求值的。但BASIC不是,它没有短路,所以如果argv个数不够,就会在后面取项时报错。类似上面的这个条件判断在BASIC里必须用两层IF嵌套才能写出。后来到了http://VB.NET,终于新增了AndAlso和OrElse两个会短路的操作符,并且,听说微软为此申请到了专利。贴一个老视频:《我的老电脑》位于优酷。我2000年的老电脑,摄于2010年。配置是奔二450(降频到300MHz,为了兼容硬盘),320MB内存,ATI Rage IIC显卡,Hercules GameSurround Fortissimo II声卡,迈拓银钻40GB硬盘(速度不很快但超安静),明基6511TW键盘,美上美鼠标,三星SyncMaster 550b显示器,TEAC 5寸软驱,美上美3寸软驱。再回到QBASIC,即便是结构化了,它还有两个大的痛点,一是没有new或malloc,只有调整数组大小的REDIM,所以在动态内存分配方面只能手动,自己做内存池;二是没有函数指针或函数引用(或委托),所以想要实现多态,只能自己写SELECT CASE,根据对象的不同类型分派请求到不同的函数。可见从语言层面来说,QBASIC乃至后来的升级版——Visual Basic——都不是一个当时来说多“先进”的语言。Smalltalk、Objective C有消息分派模型,比它先进,C++、C#有多态和函数指针,又从另一个方面比它先进,就算是动态类型的JS、Python也在很多其他方面比它先进。难怪微软后来推出了http://VB.NET来取代VB。但VB真的很好入门,而且写简单的小程序时,功能足够强大,当年是广大非专业程序员的最爱。这个地位,现在可能逐渐让位给Python了。现在支持非UEFI启动的电脑(或2012年及更早的笔记本电脑)就支持物理机直接跑DOS。可以考虑用个U盘(或USB软驱,更有仪式感)启动个DOS玩玩。刚才说了,初中学校大纲课程是不教BASIC的,那么教的是什么呢?是LOGO和WPS。LOGO是一门简单的入门绘图语言。相比“大人们用的”BASIC,LOGO更像是给小孩子用的,因为它容易入门,能画图,没有完善的编程逻辑,只有有限的编程支持。所以我当时有点看不上它,心想LOGO能做的,BASIC都能做,反过来可不是这样,BASIC比它强多了。WPS是当年DOS下最流行的中文字处理软件之一。它是求伯君编写的。另一个流行的是朱崇君和吴涛的CCED。一般学校用的LOGO是IBM LOGO。一开始用的好像是1.0版,但其实这个版本有点和当前的286或更高配置的机器不匹配。具体表现是什么呢?是它的MS(混合屏幕,mixed screen)模式下,文本清除用的方法。由于LOGO的很多用户是小朋友,打个比方说是大脑的存储容量不太大,所以希望代码和绘图输出同时都能被看到,所以MS模式是很有用的。它上面2/3左右的屏幕用来显示绘图输出,下面1/3左右用来显示代码。但是,如果代码输入满了下面的部分屏幕,那么…LOGO硬编码了…(未完待续)(未完待续) |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