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知识库 -> 数码 -> 今年安卓发生了啥,电池怎么质的飞跃了? -> 正文阅读 |
|
[数码]今年安卓发生了啥,电池怎么质的飞跃了?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往年6.3尺寸也就4600的电池,突然变成5500+,提升20%多,太夸张了,这电池技能怎么突然这么牛。另一方面,只有苹果今年电池几乎没变化,今年ip… |
1. 原因很简单,就是硅碳负极工艺的成熟。 大概解释一下: 这是你手机中锂电池的基本结构: |
![]() |
正极是锂化合物,比如钴酸铁锂,磷酸铁锂等; 负极一般是石墨; 中间是可以供离子自由移动的电解液,当然中间一般也会有一个隔膜。 2. 放电时,锂离子从石墨结构上『掉下来』经过电解液到达正极,这时候会产生电流。 充电时,在电场的作用下,离子又从正极跑到负极。 严谨的说法叫『嵌入』和『脱嵌』。 |
![]() |
3. 为什么负极用石墨? 石墨有着很规整的结构,离子可以自由穿梭,由于石墨层间的范德华力,也不容易变形或者崩溃。 石墨作为负极,有哪些缺点呢? 由于本质上是『嵌入』,所以能够嵌入的 锂离子数量和体积相关,要想大容量就必须的大体积。 如果负极空间不够,锂离子嵌入负极阻力太大,无法嵌入负极的锂离子只能在负极表面获得电子,形成锂单质,这就是『析锂』。 形成单质后,离子不够用了,容量自然就下降了。 容量小点就小点,勤快点充电就行,关键还有一个问题,锂晶的会像『树枝』一样生长,有可能会戳破隔膜。 |
![]() |
然后内部短路,轻则燃烧,重则爆炸。 |
![]() |
最大的问题是,石墨作为负极,目前的技术都已经快接近最大的理论值(350 mAh/g?)了。 没啥搞头了。 |
![]() |
4. Li+在锂离子电池内的存储方式除了『嵌入』,其实还有『合金化』反应。 如果选用硅进行合金化反应,最高克容量可达 4200 mAh/g,是石墨的 10 倍多,而且硅的『嵌锂电位』很低,不会出现什么析锂问题。 能量密度高,而且还安全! 简直当代电量焦虑着的福音啊。 不过哪能这么容易呢,新的问题又随之出现了。 充放电过程中,硅锂合金的生成和分解会发生体积的大幅度变化,最大膨胀可达320%. 体积变化的过程中,会出现『破例粉化』的现象,负极的活性物质也会从电极片上脱落。 一个不恰当的例子,当绿巨人变身,体型变大的时候,衣服不都破成布条,然后掉落了么,他也就只能光膀子了。 |
![]() |
也不是没有优化的方法。 第一种,硅的纳米化。 简而言之,就是『搞小点』,再给你一点空间,这样体积变化的影响就不大。 还有一种,是对硅进行碳包裹。 也就是硅碳负极。 大概相当于绿巨人那条结实的蓝裤衩。 啊,顺便说一句,有本小说,叫做《黑科技从绿巨人裤衩开始》。 |
![]() |
5. 也不是没有代价,以前常见的120W快充,现在都变成了80W,90W,100W左右的。 但是用降低的一点功率来换取更大的容量,我个人感觉是划算的。 另外,也有大电池和快充兼得的方案,比如iQOO13。 6150mAh的电池+120W快充 |
原因总结起来就一句话:硅碳负极电池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和充电功率的进一步降低。 之前4G时代,手机电池普遍是3000mah+的电池容量,果子甚至只有2000mah+。到了5G时代,随着5G和更先进的处理器、屏幕等元器件更加费电,手机电池的容量猛增到5000mah。 与此同时,手机的厚度猛增,变得臃肿了起来,而吊车尾的果子为了把机身维持在正常水准,电池容量依旧是显眼包,只有3000mah+到4000mah+的样子。 而到了今年换机潮,先是红米note14 pro+、IQOO Z9 Turbo+等中端机开始,然后是vivo X200系列、oppo find X8系列、小米15系列、一加13、iQOO 13、荣耀Magic 7系列迅速跟进,这些机型无一例外的都电池容量大涨。 受限于机身大小,小屏的小米15 只是从上代的4610mah提升到5400mah,大屏的最低6000mah起步,荣耀X60 pro更是干到了6600mah的地步,妥妥的充电宝水平。似乎一夜之间,手机电池技术获得了突破性进展。 |
![]() |
如果你对手机圈比较关注,其实可以发现,以上这些手机品牌宣传的大容量电池比如什么青海湖、金沙江、冰川、蓝海等名称已经有差不多1-2年的时间了。不过之前可是宝贝的不得了,基本上都是应用在有限的旗舰机上,而且电池容量虽然有提升,但幅度并不大。真正开始迅速提升并大规模普及到中端机上,大致是从今年下半年开始的。 而这正是源于硅碳负极电池技术的进步和普及,以上这些冰川湖海们,用的就是这项技术。 我们知道,目前的手机电池普遍都是锂聚合物电池,其一般由正极(锂离子化合物锰酸锂、磷酸铁锂、钴酸锂、镍钴锰酸锂等和导电剂和粘合剂组成)、负极(石墨/碳导电剂和粘合剂)、高分子隔膜(通常采用聚丙烯或聚乙烯薄膜制成,锂离子可以通过,电子无法通过)、电解质,(作为电池中的关键成分,它决定了电池的性能和安全性。与传统的液态电解质不同,聚合物锂电池采用的是固态高分子电解质溶液,这种电解质能够固定在隔膜上,形成一种“针孔电池”) |
![]() |
聚合物锂电池的工作原理,简而言之,就是通过锂离子的在正负极之间的迁移来实现电能的存储和释放。当外部接通直流电压后,正极的锂离子在极化电极的作用下,通过电解质迁移到负极,同时释放电子,形成电流。这个过程是可逆的,也就是说,当电池放电时,锂离子从负极迁移到正极,同时吸收电子,形成充电过程。这种可逆的电化学反应使得聚合物锂电池可以反复充放电多次而无需更换电极材料。 |
![]() |
从以上原理可以看出,锂离子聚合物电池的电池容量和负极材料能够结合的锂离子数量密切相关,传统的碳负极电池一个碳只能和1/6个锂结合,而一个硅却能和4.4个锂相结合,是前者的26.4倍!即使考虑二者的单个原子质量不同,同等重量/体积的硅材料也远比碳更有效。 |
![]() |
虽然对锂离子的吸附能力比碳强很多,但硅作为负极材料却有两个很大的缺陷:膨胀和裂解 硅和锂结合后生成的化合物体积会比原来大300%左右,也是因此,循环次数稍微一多,就会裂解成粉末: |
![]() |
于是手机厂商们往碳里面掺一点硅(6%-10%),形成硅碳负极材料,让其体积膨胀和裂解程度在电池设计循环寿命之外,从而达到提升电池能量密度的目的。 这里再提一嘴苹果,我们都知道iPhone手机的电池容量通常都是手机里面垫底的存在,但其手机续航却并不明显拉跨,这一方面和苹果优秀的电源管理相关,另一方面其电池容量虚标有关,不过这个虚标是反向的。 如果你仔细查看目前安卓手机的电池容量介绍,你会发现又典型容量和额定容量两个数据,额定容量是指电池标称的容量,也就是厂家在设计和生产时所宣称的电池容量,而典型容量则是指电池在实际使用中的容量表现,由于电池的性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例如环境温度、使用方式、充电次数等等,因此典型容量通常比额定容量稍微高一些。 简单说,一个是理论值、一个是实际值。 |
![]() |
而苹果官网并不直接给出电池容量的具体信息,而是由数码博主们拆机后读取电池上标注的额定容量。这就导致在宣传上造成苹果手机电池容量反向虚标的结果。 |
![]() |
实际上来说,iPhone的电池容量和密度确实不如安卓阵营大,但差距并没有表面那么大: |
![]() |
除了硅碳负极技术,为了提高电池能量密度,手机厂商们普遍采用单电芯+低充电功率方案。以往蓝绿两家为了尽可能提高有线充电功率,通常采用双电芯方案,与单电芯相比,充电速度虽然有所提升,但这种方案需要两套电池硬件管理系统,因此能量密度比不上单电芯方案,这也是之前人们普遍反应小米的同功率不如蓝绿的原因。除此之外,更高的充电功率也会对电池硬件管理系统的要求更高,提高这部分所占的体积。 经过之前的高功率充电宣传洗脑,现在的消费者对这个的兴趣已经不大。与此同时,人们对手机续航的需求却更加迫切,因此今年厂商们普遍选择大容量+80/90W有线充方案。只不过这个80/90W通常都是基于之前的65/67W魔改的,属于三秒真男人,虚的很。 |
和安卓没有关系,也谈不上质的飞跃,只是新硅碳负极的应用而已。 虽然大家都知道石墨负极掺硅以后可以提高容量,但是之前都是硅氧负极,今年大规模实装了硅碳负极。 硅氧负极和硅碳负极没有本质区别,但是前者是微米级的掺,后者是纳米级的掺。 如果把硅粉比粮食,前者吃粗粮后者是细粮,工艺路线完全不一样了。 当然粗粮也有粗粮的好处,细粮也有细粮的不足,粗粮好消化,细粮容易涨肚子。 - 有些朋友不太理解我说的热膨胀,我说的并不是库伦力的膨胀,我说的涨肚子是因为硅碳负极,碳是硅和锂的催化剂,会导致负极的硅和电解液反应,生产气体,也就是鼓包。 |
![]() |
|
主要是两个技术的落地: 「硅碳负极电池」和「半固态电池」 这两个技术也算是本属于新能源电车的科技,又反哺到手机行业了。 比如 vivo 的蓝海电池,小米的金沙江电池,一加的冰川电池,以及荣耀的青海湖电池,国产几大手机品牌,无一例外都将这种硅碳负极电池命名为江河湖海相关的技术名称。 |
![]() |
这种命名以一种最直观的方式表现了这种硅碳负极电池的容量,当然最主要的还是能量密度的提升(所以才能实现更薄体积下更大的电池容量) 传统的电池技术在手机续航上已面临严重瓶颈,随着手机屏幕亮度、分辨率、刷新率的不断提升以及强大处理器的不断升级,还有诸多外围配置的不断增加,手机的能耗也是越来越高,而传统石墨负极电池技术难以突破,能量密度接近上限,无法满足大众对于手机日益增长的续航需求。 在电子产品中比较常用的锂离子电池主要的工作原理是这样的: 充电时,锂离子从正极脱出,经过电解质迁移到负极,被负极吸附。在放电时,锂离子从负极释放,通过电解质回到正极。 |
![]() |
过去很多年,电池的技术发展多数是在提升正极材料上,比如我们常常听到的「三元锂」(镍酸锂、钴酸锂、锰酸锂)以及「磷酸铁锂」都是这种正极材料的元素化合物(虽然具体也有不同摩尔配比的区别,在此就不展开了) 硅碳负极电池技术: 而硅碳负极电池是一种提升负极材料比容量来提高能量密度的方案,目前主流应用的是石墨材料,其比容量已经其理论容量上限(372mAh/g),而同族硅材料具有最高理论比容量(达 4200mAh/g),是石墨类的10倍多。 |
![]() |
6 个碳原子能容纳 1 个锂离子,而 1 个硅原子就能容纳 4 个锂离子。理论上,硅材料容纳锂离子的能力,是碳材料的10倍以上,所以理论上如果把石墨负极换成硅负极,电池的能量密度会有至少几倍的提升。 但是硅负极电池技术在应用中面临着一些严峻的挑战。 其中,体积膨胀是一个突出问题。在充放电过程中,硅的体积膨胀效应非常显著,最高可膨胀 300%(而碳只有 16% 的膨胀率)。锂离子嵌入和脱出时,硅的体积反复变化,多次循环后,硅材料容易破碎、粉化,导致性能下降。体现在使用上,会使得电池寿命衰减速度很快,充电循环次数也很低。 |
![]() |
所以目前还没法做到完全用硅材料制作负极材料,而是采用掺杂硅材料的方案,这样又能提高续航,又能保证循环次数(使用寿命) 硅碳负极电池技术的初步发展可追溯至 1990 年,日本研制出以石油焦为负极的锂离子电池后,1996 年纳米结构的硅颗粒与碳相结合并陆续应用于负极材料。 此后,该技术不断演进。2006 年,贝特瑞开始相关研究并获专利;2012 年日本松下推出含硅电池,2016 年,韩国研究所通过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制备出可批量生产的硅碳复合材料。 近年来,硅碳负极电池技术发展迅速。2019 年,小米率先将硅基负极材料应用于智能手机;2020 年,特斯拉 4680 电池发布;2023 年,荣耀 Magic5 Pro 首次在手机行业中商用硅碳负极电池技术,标志着该技术正式进入大规模应用的新阶段。 另一个新技术是「半固态电池」 除了电池封装和正负极之外,一块锂电池最重要的部分还有电解液和中间只有锂离子可以通过的薄膜。 |
![]() |
目前大部分锂电池用的都是有机溶液,不过也正因如此,锂电池也有相当的风险性,易燃、易腐蚀,以及析出锂枝晶(会刺穿薄膜,造成电池短路),此外,低温环境下,有机溶液也会变得粘稠,锂离子通过效率会降低,导电率下降,这也是之所以目前的电子产品锂电池在低温下性能都会有所受损,续航降低、电压降低的原因所在。 而「半固态电池技术」就是讲这种有机溶剂电解液换为固体电解质和起到浸润作用的电解液,能够有更好的低温性能,也能大幅提高安全性。 对于消费者来说,什么样的电池技术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样的新技术能给体验上带来什么提升? 最直观的表现就是电池容量的增加,由于能量密度的提升,相同体积甚至更小体积下也能塞进更大的电池了,手机内的空间本来就寸土寸金,这样不仅仅能提高电池容量提升续航,还会给手机其他的一些元器件留下充足的空间。 所以接下来的几年内,我们不只能看到手机的电池容量在逐步提升,续航在逐步延长,我们还会看到手机将会重新向轻薄的方向发展 (尤其是折叠屏和小尺寸机型,最近的小米 MIX Fold 4 和荣耀 Magic V3,还有 X200 Pro mini 就是这种技术的受益者) |
前排一堆回答为了替果子挽尊,各种“抛开事实不谈”,反复渲染“安卓大电池的弊端”,我是真的难绷。 比如有回答说碳硅负极电池寿命下降,个人认为明显是混淆视听。 先说一个基础常识吧,锂电池计算的都是循环寿命。 同样是使用一天消耗同样的电量,小电池可能已经消耗了完整的1次甚至1.5次循环寿命,大电池可能只消耗了0.8次。 所以即使碳硅负极大电池循环寿命真的有下降,实际支撑的生命周期很可能反而更长,衰减更缓慢。 更何况目前国内一线的电池普遍做到了1200次循环,旗舰机用的一些电池选型能做到1500次循环甚至更多。 (这里的1500次循环,指的是1500次完整充放电循环后,电池电量仍然能保持80%以上) 所以正常情况下,国内手机电池普遍有相当长的使用寿命。 我退一万步说,即使锂电池生产过程中因电芯不一致存在少数不良品,安卓阵营换电池费用普遍很低廉。 国内各大厂都有推出官方换电池服务,换一块全新电池的价格大多也就百元左右。 又比如有回答认为安卓/鸿蒙阵营的碳硅大电池导致快充功率下降,对于部分电池选型来说这确实是事实。 曾经的200W甚至更高的超快速充电,短期内在碳硅负极电池时代复现存在一定困难。 但前排回答所谓“80W实际比45W PD差不多”,我认为也是混淆概念。 所有的手机电池快充,都是在较低电量时短期维持峰值功率,后续逐步下降直至涓流充电。 同样是80W/90W左右的标称充电功率,碳硅负极电池的充电速度和前代区别并不明显。 以蓝厂为例,X200 Pro 90W充满大概是50分钟,X100 Ultra 80W充满大约是42分钟,考虑到电池增大实际充电速度并没太大区别。 我退一步说,就算你要纠结标称充电功率和实际长期维持的充电功率的差异,你拿国产厂商当靶子真的好吗? 如果要批判所谓的“充电虚标”,谁比的过今年的果子啊? 这么多年过去了,iPhone 16 Pro MAX标称充电功率好不容易提升到45W。 乍一看提升幅度不小,缩短了与国产旗舰的差距,很多果粉也是弹冠相庆。 结果实际测试一看,iPhone 16 Pro Max实际充电功率还是27W,充电速度和三年前没有任何区别。 |
![]() |
苹果所谓“45W”快充,到头来只不过是边充边玩的时候抵消掉手机耗电,让充电速度不继续下降罢了…… 就这水平,哪来的脸攻击别家呢? 最后,还是正面回答问题吧,先说结论: 今年国产旗舰电池容量普遍进步,背后是锂电池技术进步,以及国内供应链的持续研发和迭代。 我是数码和新能源车双栖博主,一开始来知乎创作时(2017年前后)主要写的就是新能源车。 如今不论是电池还是智能生态,这两个领域正在相互渗透。 回望过去,消费电子产品的蓬勃发展带动了锂电池产业化,最新锐的锂电池技术都来自消费电子产品。 后续随着锂电池技术进步逐渐来到一个临界点,最终催生了如今的动力电池产业。 比如特斯拉起步时期,采用的就是松下的18650电池。 而随着智能电动车的产业革命袭来,大量资金和人才涌向动力电池技术研发,新锐技术落地的情况开始向动力电池集中。 不论是碳硅负极还是半固态,都是动力电池产业先一步量产。 所以我认为,近两年碳硅负极、半固态等等新技术在手机上的应用,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作动力电池技术反哺消费电子。 国产旗舰机电池容量的进步我认为也谈不上是质的飞跃,更多是多项技术迭代量变引发质变。 应该看到,锂电池技术进步更多是在上游供应链层面,理论上跟手机厂商没有直接关系。 (当然真要深究的话,国内有几家大厂深度参与上游供应链研发,对技术有推动作用) 所以理论上来说,这跟IOS或者安卓无关,国内厂商能做的苹果也能做。 之所以呈现这种“安卓/鸿蒙阵营突飞猛进、苹果原地踏步”的情况,本质上不是国产做了什么,而是苹果没做什么。 说白了,苹果对电池和续航关注一直不太多,多年来始终不积极采用新锐的电池技术。 也就是前两年苹果电池也增加到4000mAh左右,再加上高通不做人888/8G1连坑两代,这才导致苹果的续航反超。 如今高通重新给力,国产电池容量又有明显进步,续航重新占据优势是必然的。 果子IOS后台优化效率确实高,但即使不提鸿蒙NEXT预计也将是严格管控后台,关键是软件优化也有极限。 果子的4000mAh或许能当安卓4200甚至4500来用,但如果别人加到5000、6000,你还怎么打? 事实上,这种事已经发生过不止一轮。 比如前些年安卓普遍都4000mAh电池,苹果长期停留在3000多,导致iPhone的续航一直被诟病。 这才过去几年啊?全都忘了吗? 从这个角度来说,苹果续航相对弱势是历史常态,相对强势反而是短期情况。 最后,不得不感叹一点: 这么多年过去,某些极端果粉的话术还是有进步。 我印象最深的是iPhone 12,其实作为首款5G iPhone,大多数人对这款产品还是比较看好的。 唯独有一点,iPhone 12系列部分产品电池颇小,续航表现公认比较糟糕,不附赠充电头也引发不少诟病。 按理来说这也不算多么不可饶恕的缺点(毕竟此前历代iPhone续航一直不太行),大大方方承认也未见得不好。 但偏偏部分极端果粉大V也不知是魔怔了还是怎样,非要整出来一系列夸张的言辞来为苹果洗地: 简单直白如“不送充电器一点关系都没有”,高端大气如“整个社会对科技产品态度思潮的反思”,简直令人叹为观止。 某情书老师把批判苹果的声音称作“民粹主义”,已经令我大开眼界; 某前营销头子把缩减电池的行为更是上升到“社会对科技反思”的高度,更是令我瞠目结舌。 “容易吸引民粹主义” “不送充电器一点…?www.zhihu.com/pin/1300469594009059328 如今某些果粉只是努力挑大电池的毛病,好歹承认电池和续航提升是好的,这总比强行颠倒黑白认为小电池是“对科技的反思”好多了…… 当然也可能是过去两年苹果好不容易续航占优势,已经狠狠吹过一波,实在不好意思再来回旋镖吧,笑~ |
大容量和快充相比,我还是更喜欢大容量,充电的话,1个小时内充满就OK的,感觉今年的旗舰续航彻底能满足我出去玩一整天了,那么从2025年起,以后买手机再也不用考虑续航了。 题外话,大部分安卓换块电池50 - 100元,有的还厂家还时不时出个活动免费换,所以电池一年一换又何妨啊。 基于此,实在是理解不了部分苹果用户为何那么看重电池的健康程度,可能是因为苹果换电池贵吧。 |
关键是电池供应链的进步。今年硅碳负极电池下料更猛了,直接干到了7000mah。ov米好像这几年都在搞硅碳负极电池,总之就是你宁哥发力了(宁德时代)。vivo是跟宁德时代(CATL)的合作,OPPO是与宁德新能源ATL合作,但其他几家不知道是跟哪家合作的,好像是ATL。 其实前几年就在搞硅碳负极电池了,荣耀magic5,华为matex,vivox100pro其实都用的硅碳负极类的电池,但下料没这么猛。 这种电池的理论容量比石墨高10倍,能显著提升手机的续航能力,同时电池体积得到有效控制。 但这种也存在缺陷,锂离子数量多,迁移阻力大,会限制充电功率。硅材料也容易膨胀崩成粉末。所以前两年都是掺一点。 因此就造成了你要大电池,充电功率就要降一些的平衡。所以很多都是5000多mah加百瓦快充。 关键节点是23年前后,硅碳电极含硅量到了6%,基本解决硅碳负极电池量产问题。 今年应该是硅碳负极电池技术又进步了(关键是解决硅的体积膨胀问题,碳纳米管,仿生自修复弹性薄膜等高级的我听不懂的技术)。真我neo7的7000mah是跟ATL合作的,红魔目前未知。而其他的虽然用的6000多mah,但支持百瓦快充,且其他元件的都占了地方的。 目前看,25年还将有一大批旗舰用上7000mah电池,很多厂商在测试7000mah+百瓦快充。 至于8000mah,在技术上可行,但目前只有数码聊天站放出了realme测试8000mah电池的消息。所以合理猜测后面就是就是旗舰机7000mah加快充,中端机7500mah。8000估计要再等。 至于苹果,根据目前的消息,果子大概会在25年内商用自己的硅碳负极电池。 |
这个问题前天雷军直播的时候说过: 当时主持人问,为什么这次手机没有上 120W,雷军的回答是,因为用了 120W,电池密度会降一些,而经过大量的用户调研,很多人还是选了 6100mAh。 简单来说,之前的“快充军备竞赛”方向错了,保续航才是更符合消费者需求的选择。 |
![]() |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因为我手上就还有支持 120W 充电的小米MIX4。 不得不说,这手机充电速度是贼TM快,但是掉电也贼TM快……实际生活中,不可能时时刻刻都带一个充电器,相反,长久的续航更符合大多数人的生活习惯。 或者这么说:手机没电带来的痛苦太过巨大,“快充”其实会放大这种风险,长续航则恰恰相反。 一天 3 充,那你就有 3 次机会面临没电的痛苦,一天 1 充,那你只用面临 1 次没电的痛苦。 其实苹果早就给大家打了样:专注做续航的优化,而不是做快充。 所有很多安卓的小伙伴会很奇怪,苹果用户怎么能忍受这么慢的充电速度?就是因为,苹果用长续航,减轻了充电次数,客观上是降低了“失电痛苦”的。 当然,我不是要洗苹果,苹果如今的充电速度仍然慢得惊人。 苹果用户一旦忘记充电,带着一个不满电的手机出门,或者失电过多,急需充电的时候,他们也会破口大骂:SB苹果!!!你充电速度能再慢一点吗??!! 所以问题里说“苹果今年销量会很难看”,我持怀疑态度,目前 iPhone 还是各方面都很均衡的一款手机,不发生重大意外事件,销量还是会比较稳定。 至于安卓有“质的飞跃”,那就夸张了,就是换了个方向卷。 我是真希望看到电池技术有质的飞跃,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可惜,短期内没戏。 |
你再看看快充能力是不是普遍下降了,实际跑起来的充电曲线还会更难看。 另外再看看电池的循环寿命是不是也不提了。 万事有得失。 行业有自己的roadmap,主动选择密度突破,有扶持政策。加上硅碳负极的产业规模扩大,工艺进步,成本持续走低。 硅碳负极的密度上限极高,估计明年这会手机新机6500-7000mAH。 |
有句话不知道该说不该说... 自从国内品牌开始追求超高密度电池,给电池负极不断加硅,快充的实际功率其实是在不断下降的,宣传的快充功率水分也高了不少。 让你心满意足的“80W闪充”,可能跟某些45W PD充电相差无几,要知道硅加多了就必须要妥协充电倍率,还要引入很多复杂的充电保护机制来保护电池,这本来就是有舍有得的东西。 但是在某些人看来,超密度电池没有缺点。 感觉好多机器人,留言啊。 |
因为气相硅碳负极大规模开始用了,明年手机电芯估计要突破6000,接近7000,但是也基本快到顶了 |
不知道各位知友有没有发现,现在的手机厂商除了卷性能,卷影像,还在偷偷卷电池。 从去年开始,国产手机厂商们开始纷纷给自己的电池起名字,例如荣耀家的青海电池,小米的金沙江电池,vivo的自研蓝海电池,一加的冰川电池等等。 电池没一个名头,开发布会都不好意思。 |
![]() |
当然,取名的背后,也代表着电池本身的进步。 首先是容量的增大,例如vivo X200 系列,标准版、Pro 版、Pro mini 版分别搭载了 5800/6000/5700mAh 蓝海电池。OPPO Find X8 Pro是 5910mAh,小米15 Pro更是达到了6100mAh。 其次是体积没有增大,甚至说是缩小了,例如小米15,电池容量增加的同时,体积几乎没变。 如何做到容量大+体积小呢?实现突破离不开的,就是硅碳负极电池。 |
![]() |
传统手机电池使用的主流材料是石墨,也就是碳,优势是量多安全,但劣势就是储存电量的能力差。厂商们就开始在负极材料里加入硅,硅容纳锂离子的能力要比石墨强上数倍乃至十倍。 而且硅碳负极电池更加耐低温,凭借硅碳负极电池低温放电性能更好的特质,在气温较低的地区,依旧可以正常使用。 整体来说,今年安卓旗舰手机,电池容量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巅峰,再配合百瓦的快充功率,整体体验无疑有了巨大的提升。 正值双十一,有不少全新旗舰手机陆续发布,购买新旗舰,想要获得最实惠的价格,那么大家可以来「知乎好物推荐」官方直播间,在拼多多百亿补贴的基础上,再奖励知乎官方盐粒,到手就是历史最低价! |
![]() |
|
![]() |
|
![]() |
|
![]() |
|
![]() |
在「首页推荐]、[热榜]、「直播频道]均可点击进入直播间,或是点击下方链接,即可直接进入直播间。 |
就是在负极加入硅,硅加的越多电池容量越大 但是硅和锂离子结合体积会膨胀,膨胀率达到惊人的300%,所以不能用纯硅做负极,需要用硅碳负极控制体积膨胀 将硅以纳米分散在碳中,碳本身所具有的结构和呈纳米分散的硅颗粒间的空隙均可为锂离子提供大量的通道,增加锂离子的嵌入位置。 同时硅的嵌锂电位石墨等碳类材料比较接近,因此使用硅碳负极可以抑制硅的膨胀,同时提高电池的性能 目前硅碳负极电池硅的含量一般在6%-10% |
![]() |
|
小电池用120w只要15分钟充满但是一天要冲两三次, 和大电池用80w充满要40分钟但是续航管一天, 哪个更有电量安全感?? 以前大家都觉得电池小点无所谓,能快速补电就行。 现在嘛,大家都知道什么叫电池循环寿命,什么叫续航焦虑,都明白快充再快,一天3充不如一充管一天。 |
其实安卓只是正常的技术迭代。 之所以显得“飞跃”了,当然是全凭水果衬托。 果子现在的续航、信号、快充连安卓千元机都打不过了,然而不耽误它溢价三四倍割韭菜。 |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