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购物 网址 日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视频推荐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日历2024  日历2025  日历2026  日历知识  | 每日头条  视频推荐  数码知识 两性话题 情感天地 心理咨询 旅游天地 | 明星娱乐 电视剧  职场天地  体育  娱乐 
日历软件  煮酒论史  历史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春秋战国 三国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哲学 厚黑学 心理学 | 文库大全  文库分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钓鱼 双色球 戒色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足球 nba 象棋 体操
    
  知识库 -> 数码 -> 如何看待雷军在直播间曝光的小米 15 系列手机的磁吸外接摄像头?能否引领手机影像发展方向? -> 正文阅读

[数码]如何看待雷军在直播间曝光的小米 15 系列手机的磁吸外接摄像头?能否引领手机影像发展方向?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3 月 2 日,雷总在直播间曝光小米相机部预研的「可换镜头手机」,其被命名为“小米模块化光学系统(Xiaomi Modular Optical Sys…
更新几个关键信息点:
这玩意好像是一亿像素的M43?光学镜头部分,f/1.4-f/11,没有光圈环,只有一个手动对焦环,6 G非球面透镜结构。最近对焦距离30cm;
昨天雷军爆料了小米可换镜头手机,是相机部门做的一个预研的产品。
使用磁吸的方式吸附在手机上,传感器使用的 M43 传感器,比手机上最大的一英寸要大一倍,35mm 定焦的设计。
但是,目前来看,这个形态大概率只能永远停留在研发阶段。
1.
索尼曾经出过类似的产品,索尼SmartShot系列,2013年推出过QX10、QX100,前者小一些,后者是更大的一英寸画幅,还能光学变焦,产品很棒,理念很新。
一年之后,索尼还推出QX1,采用了更大的 APS-C 画幅的传感器,后期的更新版本甚至还采用了可换镜头的设计,所有的 E 口镜头都能用,而且关键是,十多年之前,手机的影像只能用垃圾来形容,也许连今天的二维码都扫不明白,索尼这个产品按说很有市场,相机的成像素质,模块化,可拆卸。
为什么失败了?最大的问题是,连接和延迟。用当年的2.4gwifi连接,动不动断了是家常便饭,更严重的问题是预览延迟,对于拍照来说,这个是完全不能忽略的。
2.
所以最重要的还是解决连接和传输的问题。所以小米的这个方案,通过小型弹簧触点供电,并采用小米的专有 LaserLink 技术进行数据传输,实现 10Gbps 带宽,将镜头模组的 MIPI RAW 原始数据传输进手机里面的 ISP 进行处理。
硬链接, 10Gbps 带宽,似乎之前的短板一下子被补齐了。
3.
关键的问题还是在于商业成本的考量。
因为这种做法相当于要给每一个镜头加一块M43的CMOS,成本必然下不来。
有这个功夫,小米直接去搞可换镜头,可装安卓的相机好了。
4.
但是问题在于不是一个相机那么简单,更重要是要打造一个生态,最基础的要建立起自己的镜头群,可是 M43 的影像市场有这么大吗?
或者小米还可以出一个Ultra的Ultra版本手机,直接用相机的设计思路来做一个手机。也会比现在这个要有更大的市场,也就是将之前 12Ultra 的那个可换镜头的概念方案继续持续下去,将 CMOS 裸露在外,然后外接别的镜头。
或者还可以用两层结构的方式了来解决,第一层是 CMOS,第二层是光学镜头,但是这背后又带来新的问题,比如坚固,防尘,误差这些都很难解决。
5.
不过大厂,愿意做出一点新的尝试,还是值得鼓励的。
我这个结论就算被打脸,也是好事。
这玩意可能比这回答下的很多人认为的成熟的多,也基本上做到接近量产的地步了。


小米的磁吸外接摄像头,做的好的地方,就在于通过小米Laserlink无线光通信接口,基本解决了之前这类产品存在的传输延迟问题,让其变得更加好用了。
但这也是目前普通手机难以用上的原因,因为没有无线光通信接口。未来如果解决了这一问题,就可以让大家都用了。


相比于相机的优势,在于具有更强的算力,计算摄影方面会有优势。


如果说劣势的话,在于镜头本身的素质还有待提升,这颗传感器的底是变得更大了,但是各方面素质是否称得上优秀,或者和相机同等情况下的镜头比,有多少的差距,目前还不知道。
但是作为玩具来说,还是很有吸引力的,如果可以量产的话,会有很多人买来玩。
想想当别人都拿着手机拍照的时候,你突然从口袋里掏出一个镜头,放手机上。
这不瞬间就成为全场焦点吗?
这带来的装X的体验,对很多人来说,就是物有所值的。
消费的就是情绪价值。
而对于追求实用性的朋友来说,个人感觉手机的一英寸超大底主摄基本上是足够满足日常拍摄需求了。
长焦夜景是今年升级的重点,也是接下来这类镜头可以重点突破的地方,如果可以出一颗几百mm的小长焦镜头,那可玩性可更高了。
虽然是外挂,但是这样就可以用来打鸟了,也可以拍月亮等等
前期小米送了一些摄影博主,今天的部分测评已经解禁了。
从前期实测和样张来看,感觉这玩意还是很强的。


by宁思潇潇
综上,如果小米可以解决量产的问题,那卖多少钱大家会买呢?
本质上,这类预研都是为了解决手机影像越来越强的画质需求和有限机内空间之间的矛盾。
我们不妨看一下刚刚上市的15U影像系统的拆解图。从图中不难看出来,15U的影像系统几乎占据了电池以外小半的机内空间,尤其是长焦,超级大一块。而且就这么恐怖的机内占用,还是小米在砍了一些长焦以及没怎么升级中焦的结果,真要谈全焦段完美无瑕,其实还远远谈不上。


所以,你想让手机本身拥有所有影像能力的后果就是,拼尽全力仍然离完美比较远,这也很正常,如果这样就能做到完美,那那些更大的专业相机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
手机影像有一个比较大的缺点是,为了手机的一体化和集成度,目前在售的手机基本都没有可更换镜头,也就是你做一个焦段的镜头就要放一个传感器,从理论上说,就不可能让每一颗镜头都有同样水平的传感器,所以手机不同焦段的影像能力通常都有侧重,
像小米15U,这回就向着长焦和主摄倾斜,超广角有些战略性放弃。
而目前的相机大多是可更换镜头的,今天想拍广角就用广角头,明天想拍长焦就用长焦头,每个焦段都用同一个传感器,最终画质表现只有镜头的差距。
所以手机影像想要更进一步,大多都会想到去外挂镜头。外挂镜头的想法也不是今天才有,比如两三年前,小米就推出过12SU概念版,将一英寸传感器裸露出来,外接不同的M卡口镜头。


当然,还有人提到了索尼的ILCE-QX1,那玩意儿其实模组本身就是个相机,手机只是接收拍完处理好后的相片而已,按当时手机的算力,那样做也很正常,但今天的手机算力已经不可同日而语,所以这个和小米的两个外接模组完全是两码事。


12SU的概念机,有一个最大的问题,那就是概念机的1英寸传感器是内置且裸露的,也就是说,当你没接镜头的时候,它的主摄完全不能用。这一定程度上是种浪费,在日常生活中挺影响使用,所以那只能是个概念机。
而小米这回推出的模块光学系统,就解决了这一痛点,拆掉光学模块之后,那就是一台普通的小米15,甚至还是带磁吸环的小米15,它本身是一台正常的手机,不装这个模块,你日常使用没有一点障碍。
而装上了这个模块,它就瞬间化身M43大底相机,有着极为出色的成像素质,而且因为体积大了,镜头的光学素质也会好不少。
可以想象,在未来配上不同焦段的光学系统,你只要带一个手机和几个小镜头,或者一个可以变焦的模块,就可以满足全焦段高画质摄影需求,比起带一个相机,肯定是实用多了。


剩下还有一些比较有趣的细节,在小米的宣传视频中也可以看出来,首先,这个模块和手机之间的通信是激光通信,并不是无线,所以延迟和传输速度应该不用太担心,街上后和手机自身的镜头应该差不多。
并且模块本身没有电池,取电是从手机取的,保证了模块的持久性,以后就可以做到一镜传三代,手机不停换,镜头都能用。


然后这块M43传感器,是小米定制的光影猎人X,从这个名字可以看出,这传感器原本可能是打算给手机用的,以目前的技术,手机还很难塞下这么大传感器,但未来似乎也不好说。


最后来聊聊前景。
我看目前有一些人不看好这个,是因为索尼以前做过,然后凉了,所以觉得这个也没什么前景。
但事情和事情之间亦有不同。就像iphone发布之前,触屏手机也有不少,但只有iPhone之后,触屏才能以摧枯拉朽之势淘汰掉按键,
我不喜欢把一个产品简单抽象成一种技术,然后以此去评判前景,因为产品是一个整体,前景好不好完全看产品整体的体验。
虽然索尼的QX1和这个光学模块都是外挂镜头,但QX1连接并不方便,传输慢,延迟高,画质也谈不上多好,最终没人愿意用。
如果小米能把场景定义好,传输、延迟搞好,借用手机算力把算法搞好,那么综合体验就完全不是一个概念了,再配一个非常小米的定价,前景是不是就不一样了呢?
至于是不是引领手机影像发展,其实我不喜欢这样随意拔高,讲真的,目前大家都是在尝试,以自己的理解走不同的路而已,谁走通都有可能,并不是只有小米。
小米做这个,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但不管怎么样,都算一次不错的尝试,从12SU概念机到现在这个光学模块大家也可以发现,如今小米在有了足够的资本之后,已经可以慢慢做一些长线的研发,持续性强了很多,所以我可以预期小米未来还会继续迭代这个方案,直到他们觉得足够实用了,再拿出来卖给大家。
摄影器材10年是否是一个轮回?


黑白双色可选


提供 奥林巴斯 14-42EZ套机镜头可搭配
2015年奥林巴斯发布的M43卡口相机 OLYMPUS AIR ,官方指导价格 300刀。搭配14-42EZ实现等效28-84MM的标准焦段视角。这枚套头今天也还在售卖。
1600万像素 10FPS (缓存23张)重量147克。Air 使用蓝牙 LE 与移动设备建立 Wi-Fi 连接,之后用户只需打开 OA.Central 应用即可打开相机。内置电池每次充电可拍摄 320 张照片,并配有 MicroSD 卡插槽用于存储。Air 配备了开源 API,奥巴声称,在日本本土有社区为它开发了十几个应用程序。
看起来是为了手机便携拍摄提升画质准备的。但往往最后画风会变成这样子:






最后一张图是索尼的QX1,体积会比AIR稍大 搭配了2000万像素 反差对焦 APSC画幅 CMOS,索尼自己的E卡口。当年有猎奇的同事购买过,搭配55-210。对焦非常之犹豫。
并且索尼也推出了更小的1英寸 2000万像素(RX100系列上应用)外挂相机不可换镜头的QX100(镜头等效28-100MM F1.8-4.9 ZA),和1/2.3英寸 1800万像素的卡片底 QX10 搭载了10倍变焦比例的等效25-250MM F3.3-5.9 G 镜头。


QX100左 QX10右
相比于以上无线连接的方案,著名跑分厂DXO 也跟风推出了 有线连接的方案 。DXO ONE 搭载了1英寸 2000万像素的 索尼RX100 III同款CMOS,内置了 等效32MM F1.8光圈镜头 重量仅仅108克。接口只支持IOS。




支持旋转角度设计


内置TF卡
DXO的方案对于数据传输的延迟肯定要比两家日本厂来的小,并且即插即用。但会占用手机的USB接口,而且小小的连接点显得也过于脆弱。最主要的是牺牲了外挂相机离机取景的便利性。再加上无法垂直整合硬件(索尼的黑卡像下饺子一样的推出),DXO ONE很快便淹没在了机海里。
其实我觉得同样是物理连接,DJI的无人机遥控器体验会更好。有线连接搭配夹子,可以固定也可以离机。更灵活一些。如果变成相机组模的话会看起来像网络摄像头。


初代MAVIC PRO的遥控器
剩下的方案就是超级垂直整合厂 三星电子的APSC画幅可换镜头相机,搭载了安卓系统的三星NX。从正面看是一台专业相机。但是从背面看就像焊接了一个自家的SUPER AMOLED屏幕的手机。可以拍完直接跟手机一样处理照片。它也是永诺YN45X系列相机的鼻祖。


最终因为耗电感人,操控缝合怪等因素,这玩意也没有下文了。随着三星相机部门的关门谢客,淹没在历史长河中。


而后整合了相机部门的大赢家 手机部门推出了10X光学变焦的 GALAXY S4 ZOOM。使用的是1/2.3英寸的卡片机底。连续光变的能力即使到今天都是很亮眼的。
但是到今天 S系列已经演化到了S25。ZOOM系列还停留在当年的水平没有后续。所以这么多方案演化到最后,大量手机厂商都固定在了多个定焦通过算法连接变焦的方案。都有一个显著的追求,那就是尽可能的维持手机本身轻薄的造型。不给用户造成额外的负担。而各家手机厂,包括小米自己在内都以长焦端搭载三星的200MP HP系列CMOS为荣。
以至于看到小米这个东西出来以后,我还是想问这个主打的是什么人群呢?
它虽然有M43的CMOS,但为了体积牺牲了M43卡口的海量镜头群。35MM在M43上转换系数等效70MM视角。用途仅限于人像和静物特写。(如果是实际17MM等效35MM那适用性更广,但虚化能力只是等效全画幅 35MM F2.8)可以作为一个手机虚化能力和画质不足的补充。也可以作为手机用户转向可换镜头卡口相机的桥梁。


这个结构 好眼熟啊
目前来说虽然无线连接比过去更稳定更快速,但延迟能否做到无感知还是要打一个问号的。看看 最新的两家相机厂推出的卡口。它的触点是这样的:


所以我还蛮好奇 小米那两个触点是干嘛用的。
查了下:


还是无线传输
对于LASERLINK技术:相比专有的光通信模块,在手机背面和镜头上显示为一个小点,数据以光(近红外激光)的形式传输,速度高达 10 Gbps。它的速度足够快,可以与小米的 AI 和手机上的计算摄影协同工作,而传统的外部镜头则无法做到这一点。考虑到 LaserLink 技术和电力传输,该系统似乎可以支持除摄影之外的一系列其他磁性配件。除了充电以外,还有外置音箱等智能家居产品也可以适用。
目前根据tim的视频来看 还是会产生延迟的。并且100mp没法暂时实时hdr,果冻也很大(16MS)。耗电也过高(因为要吸手机的电)。镜头无限远无法合焦。
希望未来量产之前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相关:
捷里米:2025年微单相机红黑榜260 赞同 · 45 评论文章
这个外挂的镜头,完全可以整成cmos基座,镜头可更换,反向无线充电供电,甚至极端点,和下一代外置摄影手柄之间做一个接口,使用手柄的电池。数据通过触点传给手机,手机负责计算出图。
这不就是把相机拆成四部分嘛,芯片屏幕整成手机,cmos整成基座,快门之类的部分实体按钮整成外置手柄,镜头和世面各类通用,我擦,感觉这就是小米后面的思路啊,有搞头诶。
现在做的预研方案应该是过渡方案,验证可行性的。毕竟都成可拆卸了,外置的太大光靠手机那点体积可扛不住,完全可以大胆点,卡扣式手机壳,内置电池,提供卡口,后面放手机前面卡cmos基座,侧边挂手柄,怎么样?手机壳正好能把手机原本镜头凸起的高度给填平,估摸着怎么也能带上4000mwh的电池,去掉外置cmos基座和手柄就是加厚点的手机,有没有搞头?
看了大家的评论,我忽然有个绝妙的主意,如果这么整出来,上文提到的基座,是不是也可以连带手机壳,取下来放桌子上,WiFi或者蓝牙通讯,用手机调好参数,外置手柄拆下来手里攥着,咔嚓一按,超大镜头自拍诶?就问你现在哪个相机能做到?
很难说,
虽然市场喊的这么大声。
但到底多大市场,什么价格,都很难说。
那天晚上直播,能看出来雷军非常谨慎,
几次表达一个判断失误,整个供应链都会浪费。
所以他多次询问全碳前机盖是不是真的需要,
直到看到大定60%都订机盖,才多加模具生产。
做产品不能光听网上喊,很多人只是喊,不花钱,
很多人花钱,但不喊
看完影视飓风的视频,实际成片效果比想象中更好一些。
首次亮相,能打电话的国产“相机”?_哔哩哔哩_bilibili?www.bilibili.com/video/BV1Un9vY9EX7/?spm_id_from=333.337.search-card.all.click&vd_source=5b0530bf382f11c1ef65f91134ed181f


昨天没事挂着雷军直播,看到这个消息其实比su7ultra相关更让我兴奋一些。
这是一个有趣方向的朝花夕拾,即便不一定能够推广开,但依旧是一个我希望能落地的移动摄影的plus方案,而且是从光学层面去解决问题。
非恰饭,所以可以先吐槽一下宣传,作为一个镜头自带M43底的镜头,官方居然标注的35mm F1.4…这玩意儿应该写17.5mm F1.4,只是等效全画幅35mm,差不多是手机1.5x那个焦段。(错误宣传搞得很多人讨论都以为是全画幅70mm在那白讨论半天)


我不在意它的市场表现,反正出了我会买。
形式
手机中央磁吸一颗带M43大小CMOS的镜头,通过磁吸固定,通过小孔传输光信号。重量100g左右。


优点光学层面的解决方案,配合手机算力,拍照画质遥遥领先
底大一级压死人这句话,这些年害得M43在摄影圈舆论中抬不起头;但在手机端,那可是妥妥降维打击了。
M43的底,加上手机的算力,结果还是很夸张的。最难克服的暗部纯净度基本一眼睛的差距。


视频画质突飞猛进
视频样片中,要不是因为目前还不支持Log导致的超低动态范围比较出戏,其他部分得画质来看就是达到了M43同等的视频,远胜目前市面上所有手机(即便目前有1.2倍左右的裁切)。


夜景表现尤其突出,大底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


大光圈自然的虚化
虚化大概是等效全画幅下的35mm视角+F2.8虚化,其实是一个比较自然的大三元级别虚化。等效35mm模式下原本虚化就不会那么明显。(我日常挂机35-150 F2-F2.8,35 F2的虚化我还是比较了解的)




这种自然虚化至少目前的计算摄影还是做不到。
与此同时,演示里我看到也有无极光圈选择。


真正做到可以完全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景深深浅。这是以往手机做不到的。
预览框0.2s左右延迟,基本可以接受
之前索尼那个方案,虽然今天很多人拿着刚翻出来的资料吹,但实际上那个延迟几乎是一个不太可用的状态。
演示视频里,这个延迟我感觉大概是运动相机的水平,是一个可以用来构图、拍照、拍视频且不会影响拍摄心情的程度,不会产生「不安です」的感觉。


影视飓风的毫秒级描述夸张了。
实际我把影视飓风的演示视频下载下来,导入视频剪辑软件30帧模式预览,以演示模特手从最高点往外开始比划作为打点,延迟大概是5-7帧,也就是0.2s左右。
分享社交平台更方便
我真觉得现在主流的相机厂商,这APP真就没一个能保证稳定不抽风的…出去旅游拍了照片我想传到手机,然后搁那连接半天,真的很不便于分享。我现在双持松下+富士,一言难尽。
外加手机的直出画质会比大部分的相机直出更有利于新手分享。


我今天中午用小米15的2.6x随手拍的,加了个「流行-负片」滤镜,确实比相机直出更快也更好发朋友圈
(啊,松下除外,松下直出No.1!!!)
目前实际存在的问题读取速度&果冻效应
果冻效应挺夸张的,地铁进站都歪成这样子了。


读出速度有限,加上像素比较高,最后就是地铁慢速进站都能给看饿了。
镜头的视频Log流程没打通
目前这个镜头连接手机后,不支持有11档动态范围的新Mi-log,拍视频只能直出动态范围只有7档左右,hold不住大光比场景。


保留暗部,高光直接炸了没有物理防抖
手机的传感器自带OIS光学防抖,但是这次使用的是镜头的传感器不带防抖,那就只有电子防抖了…非常不利于拍视频。(夜景倒是可以靠大光圈力大砖飞)
尤其如果是超广角镜头,那大概率会有非常严重的拉畸现象。
功耗&散热
测过手机拍照功耗的应该知道,拍照的时候功耗特别高,比你玩手游都要高,没拍一会儿那手机就热起来,之后连拍越来越慢…现在又要传输镜头的光信号,又要用算力进行计算摄影,我感觉这个功耗还挺堪忧的。
Tim也说,如果用外接镜头拍摄,那一天充2-3次电打底。


其他潜在问题成本问题
每颗镜头都要带个CMOS,那这成本感觉不会多低,不安です。
小米光学储备有限,潜在的焦段覆盖问题(猜测)
大概率很难有变焦镜头,哪怕是可变光圈的天涯镜估计也挺难做出来。(要真能做个什么14-140…那确实可以一镜走天涯了,但应该没这个能力)
在自己做大+第三方跟进前(真能有这么一天吗),小米只能自己做镜头,又只会有不那么长焦的大光定镜头,其实很难覆盖太大的范围。能覆盖到42.5 F1.4顶天了。
(可别最后只有一个17.5 F1.4,那真的还是太玩具了一点。)
吸引人群
在我看来就2个人群。要愿意随身带着那么一两个镜头。
一个是原本摄影爱好者群体(比如我),本身就有相机,知道自己要什么,当玩具玩。
另一个是时尚潮流属性,通过社交平台传播,成为潮流产品。
最后来看,可能争夺的是…卡片机那个市场?
个人态度
在不太看好前景的同时,满心期待着正式落地+下单。
不看好,是因为无论是成本原因,还是产品形态受众群体比较窄,包括落地形态的易用性等方面,都只能谨慎看待。
期待落地,还是因为手机现在确实已经没有新意蛮久了,今年除了vivo和小米出了视频log,其他在我看来没有可以称得上真正有趣的更新。
革不了严肃摄影的命,但是一个值得期待的新的中间形态。
对乱泼冷水的一些吐槽
我真发现每次小米出点新东西,都有人忙着找爹说,哎呀这个早就有过了。
当年出mix了,一堆人开始「这个夏普有过了」,也不管两者底层设计的区别有多大;现在就「索尼有过了」,也不管当年QX那个延迟感人得有多吓人。
我是觉得不管怎么样,哪怕是之前有过的方法重新捡起来,原本厂商都已经扔了,那就试着扩展一下能不能成型,万一成了呢?说破大天,真不成也没啥损失,比如小米α那个抽象手机,不就鞭尸而已,我也跟着一起鞭。
再有就是东西还没出就一票打死……想想小米做SU7之前,一堆人都搁那「收手吧,外面全是xx」「做纯电运动轿车,必死无疑」「米粉只是长大了不是有钱了」「回村里我替车说话,不能先动筷子」…………犹在眼前。
厂商做着新硬件玩,爱好者有人感兴趣,那不挺好的。


这个延迟不用担心,是小米自研的LiFi模块,也就是可见光通讯提供信号传输,带宽高达10Gbps。(注意,两个触点中间就是LiFi通讯可见光接收器)


通过巧妙的构思设计,在镜头背面有两个触点与手机磁吸接口处进行连接,提供电源。
磁吸+小米 LaserLink 无线连接手机,由手机端大模型、ISP、驱动计算摄影。


雷军表示这是小米影像研发武器库中的一件,目前已有阶段性成果,将在今日起的MWC展会上进行展出。


由于小米法务部并不会对雷总发出律师函,也就是雷军不会自己告自己,所以并不构成泄密事件。


关键是这个CMOS尺寸达到了夸张的m43画幅,采用了最新的CMOS技术和工艺(很多m43相机以及残幅相机还没有采用22nm芯片工艺以及堆栈式+背照式技术)。
CMOS的具体数据是m43画幅,长宽比3:2,原生1亿像素Quad-Bayer滤光架构,单像素尺寸1.6μm,最大输出12288×8192,日常四合一输出6144×4096分辨率2516万像素,单像素3.2μm。
可输出无损RAW、UltraRAW格式。其中UltraRAW格式可带来专业级16档动态范围。


专业级磁吸式全非球面镜头模组,即插即用。镜头物理规格17.4mm F1.4,等效焦距约35mm。这个光学模组也是对手机摄影降维打击的核心之一,可以说哪怕iPhone 20 Pro Max,也不可能在光学解析力与光学素质方面与本次发布的光学模组相媲美。


通过磁吸和LaserLink,使用在一台魔改的小米15机身上面(机身增加了LiFi通讯模块)镜头模组也是专业级35mmF/1.4镜头,以及光学防抖。
后续如果适配谷歌相机,绝对能超越理光GR3(没错,就是涨价到6199元的那个扫街神器)。
下面是样张。


















我之前回答的时候,这个问题只有一个回答,我是第二个,这就突然上热榜啦。
那就值得说道说道了。
更新在尾部。
再更新,影视飓风出视频,看TIM说就够了,各大平台都有。
##########以下为原回答#############
SONY未竟之事业,小米来完成。
镜头的光学成像水平和物理体积成正比关系。
这是基本的物理规律,无法违背的。
所以如果可以上更大的镜头,成像效果,或长焦距离,上限一定更高。


当初索尼的尝试方向是对的,但碍于技术环境不成熟,所以产品不管是DSC-QX10,还是QX100,都是失败的。
当初主要有两个问题,一个是相机与手机的通讯不稳定,一个是手机的算力无法帮助相机取得更好的效果。
小米之前做过一个带镜头卡口的原型机,缺陷是需要在CMOS和镜头之间加两层玻璃,否则容易进灰。毕竟定位是随身设备。
而新一代的原型机,换了一个思路,不用卡口,换成了磁吸。从直播的截图可以看出,磁吸圆圈向头部的方向有触点,应该就是通过这个和手机通讯。
也就是舍弃了无线通讯的方式,用物理连接的方式实现。
优势是速度更快,干扰更少。
需要注意的地方是触点的耐用性,个人猜测弹簧结构应该在相机镜头上。


小米的这一代原型机是35mm定焦,也就是常用来扫街的人文镜头。
但没说是转换后35mm,还是转换前35mm。
##########以上为原回答#############
https://www.wired.com/story/xiaomi-modular-optical-system-mwc-2025/?www.wired.com/story/xiaomi-modular-optical-system-mwc-2025/



0


来自wired的信息显示,弹簧触点在镜头上。
不得不向小米提一些意见了。
手机是一天使用几个小时的设备,一直触摸这里,带空容易藏污纳垢,严重影响耐久度。
而镜头几乎不会拿在手上把玩,使用的时候,触点也因为与手机的结合和藏起来了。
所以提出意见一:把弹簧触点转移到镜头上。


标注的位置没有快门键。
相机的快门键有不可替代作用,半按对焦,按下拍照,长按摄影。
既然把镜头给手机了,那就应该给手机加个快门键,这又不是难点。
所以提出意见二:增加相机快门键。
相机与手机通过LaserLink 技术通讯,用的是红外激光,通讯带宽10gbp。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称赞的创新点,解决了金属触点容易断触的问题。
两个触点是用来供电的,我猜镜头内有备用电池,所以短暂断触也不影响使用。
不过搞这种新技术,多久的时间才能把原型机变成量产机啊。


而且,手机里宝贵的空间,塞一个新光通讯模块,还是在正正中间,有许多障碍需要克服。
最后,这是我近20年来看到的最接近理想状态的随身摄影设备。
需要速拍,不追求画质的时候,直接掏手机拍。
需要相对较好画质,不差三五秒的时候,掏手机,掏镜头,磁吸,自动开机,拍摄。
而且成本上也不会太高,M43的底,小镜头,都不是高成本配置,体积又够小,冬天揣口袋,夏天塞包里,如果出,必买。
m43卡口是开源的,能换这个35f1.4就能换别的...吧?
松下14饼20饼日常挂机比这35f1.4香多了,拍人还有dg25 42.5 f1.4,奥巴45,75f1.8,适马56f1.4,再不济还有小蚁42.5 f1.8呢
全是小巧精致的好头
如果玩一镜走天涯还有14140这个神器
真搞出来m43镜头要涨价的节奏
——————分割线——————
刚看了影视飓风的测评,原来是cmos集成在镜头上,那卡口换镜头的指望落空,m43和apsc的小定焦估计要跌了,不赶紧卖等这玩意出了没准要砸手里...
不过这个模式是真的有意思,出来必买,算等效光圈,等效35mmf2.8扫街够用了
不指望变焦,50,85一样来一个就行
而且有了这个,以后的手机完全可以舍弃傻大憨粗的影像模组,留个小镜头日常扫码,平板背面,腾出的空间哪怕塞电池都比现在强
希望能引领。
现在手机上摄像头又多又凸。
变相导致成本售价变高。
希望以后外接镜头能普及并发展壮大。
愿意照相的多搞几个外接镜头。
换着花样照。
给我们这帮不怎么拍照的留一个摄像头不突出能扫码够用的手机就行。
这样价格还能降下来不少。
核心技术是那个10gbps的超低功耗超小尺寸光通讯模块,相机只是附属品,你想想,以后还能加啥上去~
雷总,你之前的内存扩展技术,友商跟进没有呀?
你不是讲友商将来必定跟进的吗?
那是小米的黑科技,你雷总亲自点名大赞的黑科技,还没跟进,到底怎么回事呀?是不是友商认为是骗人的辣鸡技术呀?
现在又有黑科技,你要不要预言一下友商会多久跟进呀?让我们开开眼界。
未来的方向。
手机自带镜头已经是极限了,想要更好的拍照效果,必须外挂。
如果各大手机厂商能统一接口,会给日系相机厂商带来巨大打击。
这个形态很好玩啊,相当于给相机提供了一套“算力后背”。
从胶片年代到数字年代,相当于是胶片变成了“数码后背”,感光元件变化了。
但相机那边处理的算力和玩法,相较于手机领域还差着一大截。
传统的这个形态的相机玩不好,主要的锅得甩给索尼,总所周知,索尼的软件能力……但凡索尼做到大疆10%的无线图传水平,QX10/QX100也不至于死的这么惨。
小米这个形态直接抛弃了无线图传,走有线(触点+类似音频光纤信号传输)的路子,提升数据传输速度和稳定性。
手机厂商相对于相机厂商的优势,不在于色彩,不在于镜头系统而是在于算力和算法。
当然了手机厂商的传统都是在于对于某几个焦段和某几个镜头特征的光学修正算法。
这种把手机看做可更换的“算力后背”,就很有趣了。
其他配置就不说了,3000块钱的手机就能有大法a9级别的缓存,CFE级别的读写速度。
试想一下,可更换相机丰富的镜头,配上手机的降噪算法,手机app们丰富的滤镜,还有手机们的多帧raw。
拍完姑娘套个滤镜立等出片,甚至还能调虚化程度。都不用像索尼早期相机用户一样,屏幕得遮遮掩掩才看得清,显示的肤色还得遮遮掩掩。
镜头特征都能给你模拟了。要stf给,要旋焦外给,要光斑给。
拍月亮,华为牛逼是吧?看我40-150狗头都能吃你一棒。
拍夜景,奥巴防抖牛逼是吧?食我多帧降噪一棒。
拍微距,奥巴景深合成牛逼是吧?手机也可以。
虽然从雷军目前展示形态来看,大概率也就是M43,但都成算力后背了,APS-C也不是不行,全幅也不是不行,4433也不是不行,645也不是不行。
当然,我知道有一大堆东西要处理,但许愿嘛,就得许个大点的,万一实现了呢。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数码 最新文章
苹果宣布向浙大捐赠 3000 万元人民币,支持
为什么手机有BL锁,而电脑没有呢?
关于小米Su7Ultra被人故意拧掉螺丝,险些酿
据调查使用五笔输入法人数仅剩 3%,五笔输入
现在小米在科技领域什么地位?为什么三星总
华为是否已经脱离群众了?
b站装机猿合作的店铺可靠吗?
二三百的主动降噪耳机真的有主动降噪吗?
如果手机有段位,2024年有哪些称得上六边形
如何看待余承东关于造车对雷军的质疑?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5-03-12 10:41:01  更:2025-03-13 13:39:44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