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知识库 -> 数码 -> 据调查使用五笔输入法人数仅剩 3%,五笔输入法是怎么没落的? -> 正文阅读 |
|
[数码]据调查使用五笔输入法人数仅剩 3%,五笔输入法是怎么没落的?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据调查使用五笔输入法人数仅剩 3%,五笔输入法是怎么没落的? 关注问题?写回答 [img_log] 科技 五笔输入法 热点话题 据调查使用五笔输入法人数仅剩 3%,五笔输入法是怎么没落的? |
![]() |
秋生 |
因为拼音输入完全无学习门槛(每个人小学都学过汉语拼音),而且可用性越来越高。 虽然五笔输入法仍然有比拼音输入法高得多的输入效率上限;但仅仅想要学会它,你起码也要付出一个月的练习吧? 尤其早年电脑没那么多时,打着瞌睡背两星期字根,然后每次上机就那么两小时……一个月?能学会个鬼。 而拼音输入法呢?开箱即用。手指摆对了,拿出你小学的学习成果,行了。 这个入门门槛决定了,绝大多数人会先尝试拼音输入法;一旦拼音输入法能够解决他们的需求,他们就绝不会“浪费”时间学习难学难记、需要大量练习的五笔输入法了。 早年,拼音输入法是不够用的。 不够用的原因是,普通话一共只有407个基本音,加上声调也不过1628个不同读音——何况国内方言问题还是挺严重的,很多人连407个基本音都未必读得对(例如弗兰人和东北银)…… 其结果,就是拼音输入法重码极多,每个字都要在候选列表选择;有些字你得一口气翻三页五页甚至十页才能找到它……这就使得当时的拼音输入法每分钟输入50个字都是极端困难的;缺乏练习者可能只能输入20~30字。拿支笔写都要快得多。 何况,选字是完全不相干的另一件事,极易打断思路。 这个事实就使得早年几乎所有学电脑的都必须学五笔。尤其是文字相关工作的——也就俺这种铁了心奔码农而去的敢于放弃:反正写中文注释很多编辑器也支持不了。 但后来情况逐渐在改变。 首先是拼音输入法开始使用“词组输入”——单字重码太多?那,一次敲一个词呢? 有了词组输入,拼音输入法在输常用词时就可以无需选择了。 |
![]() |
你看,一堆重码字,谁知道你要敲哪个…… |
![]() |
是不是重码就少了?而且排第一的往往直接就是你想要的。 借助词组输入以及词频排序,拼音输入法每分钟输入50字以上就不成问题了——此时,键盘输入的速度已经媲美用笔书写了,但劳动强度更低、敲出来的字当然更标准,不至于手写急了自己都不认得…… 但,要搞词组输入就必须有“词库”、频率统计越准确,输入速度就越快。 按常用汉字6000算,12k内存足够保存所有汉字;加上编码表(五笔/拼音),按平均长度4算,需要24k内存;加上程序之类,不到50k内存足够支持五笔输入了。 但拼音呢?词组输入?汉语大词典收词40~50万,这还不包括专业词汇! 要知道,早期计算机经常只有4k、8k内存;比尔盖茨甚至下过一个断言:640k内存对任何人都够用了! 40万个词,哪怕都按二字词算,那也得400k x 4=1.6M内存。 再加上索引、词频…… 所以,早期你就是能想到词组输入,计算机也没法支持。 必须硬件继续发展、标配2M以上内存的时代,基于词组的输入法才比较容易实现。 这就是早年五笔字型一统江湖的历史原因。 但,随着计算机性能越来越强、内存越来越大;词组输出开始实用化……很多人,只要不是专职文字录入的,甚至包括作家,都会直接使用拼音输入了。 能像钢笔写字一样快,足够用了。 再后来,2000年左右,出了一款叫做“智能狂拼”的输入法。 这个输入法“丧心病狂”的录入了当时能找到的几乎所有中文正式出版物里面的字句,用它作为自己的“语料库”;然后,你可以“整句输入”。 对,不再是一次一个词,而是一次一整句;它从海量中文语料中找出匹配你这句话所有音的、最常使用的长句作为候选。这就使得你的输入不再局限于标准的词和成语,而是“最有可能的文字组合”。 借助这个技术,我当时做到了“一分钟输入100字”——这比起五笔差得远;但几乎接近朗读语速了。 |
![]() |
换句话说,现在拼音输入法的输入速度已经超过了手写速度(20~60字每分),几乎可以和说话速度媲美。 尤其是,作家、工程师等需要边想边说的职业,这个速度已经完全跟上了思维速度——除非你当抄写员,否则完全没必要再学五笔了。 不过,智能狂拼有个问题,就是它的词库超大。我记得最初版本就有二三百兆大——而2000年的主流PC机,硬盘容量才不过10~40G左右: 2000年硬盘新技术回顾_硬盘相关_硬件_科技时代_新浪网?tech.sina.com.cn/hardware/3/749.html 词库超大、后期强制收费等等,使得这个输入法未能抢占市场。 毕竟,那些词组输入的竞争对手,也足够大多数人用了。 决定性的一击来自google。 当时google发现可以使用马尔科夫链分析中文语料,也就是第一个字是A时,第二个字是B的概率以及第三个字是C的概率…… 借助这个技术,就可以把词库压缩到20~30M左右、同时有压倒性的整句输入精度。 很快,他们把这个技术直接开放了。从此拼音输入法脱胎换骨,几乎任何设备都能运行、而且都能跑出极其惊艳的效果。 从此,除非你当抄写员、或者没学过拼音,否则是再也不需要学五笔输入法了。 五笔输入法的市场被拼音抢夺的同时,高端市场,也就是抄写/打字市场,也受到了另一条赛道的狙击——OCR,光学字符识别。 现在,OCR软件识别印刷品能做到每分钟识别6000字以上;哪怕识别手写文字也有极高的速度和准确率——错了也不要紧,大不了识别完了再纠正一下。 结果就是,抄写/打字市场不再需要人类打字了。 类似的,比如会议记录,现在完全可以用好点的录音笔录下来,回来……也不用听写,丢给语音识别,可以做到97%以上甚至99%的识别率,直接就给你转成文字了。人只需要检查纠错就行了。 中低端市场,无需学习的拼音输入法足够我们使用了,没有必要学五笔;专业录入市场,一边是OCR一边是语音识别…… 那么,还有谁需要学五笔输入法呢? |
多年前,单位打字比赛 冠军 五笔 140/分钟 亚军 五笔 125/分钟 季军 智能abc 120/分钟 我是季军 我是从五笔转拼音。无他,就是觉得拼音更符合常识。非专业打字员,20字的差距实在无所谓 |
不是因为没有好的五笔输入法,而是因为以前没有好的拼音输入法。 从DOS时代,对,就是MS-DOS时代,到win 3.1再到win95和win2000,最好用的拼音输入法是什么呢?智能ABC。当时在MS-DOS下用WPS,拼音输入法有词语了,但必须把拼音的每个字母都输入完全,才能出词语,而且当时翻页选词做得很差,词库又小,还不能造新词,所以拼音输入法看上去并不如五笔输入法方便。 而且当时还是一个拼手速的年代,也就是说学计算机课程的学生,不管什么专业,经常以每分钟打字速度来作为一个主要的衡量标准(这是多么形而上),很多人拼音学得不好的情况下,手速再慢一点,必须搞不过五笔,这很正常。 对于拼音基础很好的人来说,想要通过使用拼音输入法搞赢五笔,唯一的方法就是拼手速。但上世纪整个九十年代,拼音基础很好的人在全国的大学生当中并不占多数。而且大学老师授课带方言口音也极为正常,我念大学的时候,学的几十门课里面,使用标准普通话授课的讲师、教授不会超过十个人。就这样我也能熬到毕业,真是…… (我听川普讲师教大学美育课居然没被重修,实在要给她磕一个) 当有了智能ABC以后,很多人发现这个输入法的几个重大特点: 第一,重复输入一个新词七八次,新词就会进入词库。5.22版本之前,很多人都是这样口口相传的。 第二,很多日常用词在输入拼音,进入翻页选词的时候,页码和排位都是固定的。只需要背下要翻几页,敲第几个数字键就可以了。 第三,输入字母只要在字母前面加个v。例如“vletter”敲空格键,出来的就是“letter”,不需要切换输入法,也不需要敲回车键。 v是个神奇的功能键,按“v”之后还能输入图形符号。只要输入“v1”-“v9”,就可以轻松地输入GB-2312字符集1区到9区的各种符号。 这三大优势一下子让手速不比五笔慢的拼音输入法用户看到了春天,加上很多固定词只需要输入第一个字的全部拼音字母,后面的每个字只需要输入第一个字母,甚至高频热词只需要输入每个字的首字母就可以打出来,一下子五笔用户就被拉开差距了。 例如“jsj”就是“计算机”,“zhonghrmghg”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输入法让拼音用户直接起飞,打小就学的拼音,早已熟极而流,不比你高中大学再去背五笔字根强嘛? 谷歌拼音、搜狗拼音,那都是后来的事情了。至于智能ABC输入法当中最主要的功能,也就是“在输入拼音的基础上如果再加上该字第一笔形状编码的笔形码,就可以快速检索到这个字”,实话实说,真的不太吃香。拼音好、盲打熟、翻页快的用户谁会跟你去记笔形码,那tm是有病。最普适的输入习惯往往能带来最好的结果。 另外,关于“智能ABC输入法5.22以前的版本只支持GB2312,只支持6763个字,现在支持21000多汉字”的说法不准确。支持GB2312是正确的,但除了支持7000个常用字之外,还支持诸多繁体生僻字,很多学校打印千奇百怪的学生名字,基本上除了智能ABC就只能用全拼输入法。我的名字在2008年之前,每去一个银行、医院和派出所,甚至机场,我都要问“有没有这两种输入法,有的话我教你怎么输”。 再就是,2000年以后,“85后”和“90后”当中的大多数在小学阶段都能熟练掌握拼音的使用,加上PC的高渗透率,为拼音输入法最终大行其道奠定了最广泛的用户基础。五笔输入法别说有没有好的版本,即便是有,谁会从小学阶段跟你背五笔字根呢?2002年年假回老家,去科技馆看学生输入汉字比赛,一名五年级学生用拼音输入,每分钟161个字,在场用五笔输入法的几十名对手尽数败阵而去。他就这样领走了4000元的奖金。 这名学生有一位校友,后来用兽人WAR3全国所向披靡。他的ID,叫fly100%。 |
这个世界上最傻的事情之一, 就是一个面向消费市场的全民每天都需要使用的基本工具, 居然需要额外花费大量的时间记忆和学习。 这就和打开抖音需要一长串复杂的指令和命令行,下滑视频点赞评论都需要记清楚对应的指令一样蠢。 这本质上和图形os在民用市场完全击败dos是一个道理。一个提供基本功能的消费产品,不应该存在我需要去记忆,甚至是培训的情况。我买双鞋穿还得花大量的时间去记忆培训怎么系鞋带? 就好像汽车,如果智能驾驶完美上路遵守交通规则,那么要不了几年还买手动驾驶车的人除了老顽固就只有驾驶爱好者了。但是区别在于,我觉得不太会有单纯的打字爱好者吧。 五笔简直乏善可陈,会用五笔的人都是因为在拼音太难用的那个时代硬学会了五笔。如果他们在这个时代才接触打字,我相信几乎不会有人再去学这玩意儿。五笔只是在那个历史时期才有存在的意义,而随着网络和存储的空间的进步,拼音输入法的体验好起来以后,五笔在民用市场就没有任何存在的意义了。 |
其实很简单。 对于实时输入来说,五笔那么高的输入率是过剩的。 人的思维能力远远比不上输入的速度。 别说用搜狗这种带有非常成熟的智能联想,高频词库的输入法了,就是世纪初的微软全拼对于边思考边输入的效率也足够了。 五笔发明的时候,大部分输入场景还是对着文稿将纸面文字电子化。 不需要思考,当然越快越好。 现在电脑输入都是边想边输,拼音输入法已经足够了。 那需要额外付出学习的五笔自然没多少人用了。 |
有一段时间我也觉得拼音打字效率太低,于是我在想要不要学学五笔。然后,我就发现了双拼,两个键就能打一个字,而且上手难度还很低。 那还学个P的五笔。 |
以五笔为代表的形码输入法的强盛,有着非常特殊的历史背景。 在上个世纪,人们普通话还并不普及,特别是南方地区,有的甚至学校里教学时还不得不用方言教学。不会普通话,用拼音输入法就很难受。 其次是受电脑性能的限制,现如今搜狗输入法那种超大词库在磁盘按字节计算的386时代,是根本不可能的,云识别就更不可能了。当你输入wubi是出来的可能是“吴笔,舞弊,务必,无比,唔俾,”就是没找到“五笔”所以最终还是一个字一个字的选择,反而没有五笔那种单字模式输入来的高效。 最后就是智能手机,语音输入,手写输入,解决了最后一批非专业,又不会说普通话的人士的汉字输入的问题。形码输入法彻底可以退出历史舞台了。 |
发明者的一个疏忽,埋下了五笔失败的伏笔。 此前,它独霸中文输入法市场 20 年,占有率高达 95%。 但 3 年后,五笔就走向了没落: 效率低下的拼音输入法,竟然能上演戏剧性的惊天逆转。 1 曾经的王者 全网寻找,一个「最熟悉的陌生人」。 大家看一下下面这张调查表。 |
![]() |
这是 2023 年,一份知名机构公布的调查报告。 这个调查,筛选的是大家常用的输入法(多选)。 前面几个,还挺正常。 但是请看排名第五的这货,瞅着眼熟不? 五笔输入法,这名字,上一次听说,还是上一次。 这名字听着耳熟,但再一细想,又遥远得不像话。 对很多人来说,五笔输入法听过,但从来没用过。 好些 00 后的朋友,甚至连名字都还没听过呢。 但老网虫应该都知道,这货,那可是曾经绝对的霸主。 如今,却已经沦为了垫底的存在。 或许你会问,是不是五笔性能不行? 恰恰相反,要说性能,五笔才是中文输入法真正的王者。 曾有一个叫王君的女孩,10 分钟竟然打出了 3165 个字! 就连好些不用五笔的朋友,也不得不说一声服气。 事实上,五笔当年的火爆,一般人完全无法想象。 输入法市场的占比,竟然到了骇人听闻的 95%! 而这个恐怖存在不是 3 年 5 年,而是整整 20 年! 不会打五笔,你都不好意思跟人说你懂电脑。 而当时的拼音输入法,甚至都没人愿意多看一眼。 当时没人相信,拼音输入法能有逆天翻盘,碾压五笔的一天。 说起这场戏剧性的惊天逆转,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 五笔输入法的发明人,王永民。 他一手创造了五笔的辉煌,也正是他,埋下了五笔失败的伏笔。 2 华山一条路 时间回到 46 年前。 1978 年的一天,在南阳科委工作的王永民暗暗发誓: 无论如何,也要把好用的汉字输入法搞出来! 当时,国家在电脑这一块,被一个关键性问题卡住了脖子: 如何把汉字高效地敲进电脑里? 不解决这个问题,中国人用电脑,根本就无从谈起。 那在当时,咱们是怎么输入汉字的呢? 比较常用的的,是一种俗称「大键盘」的玩意儿。 大致的样子,就像下图这样 |
![]() |
一台电脑外接 N 个「大键盘」,而上面的每一个键,都直接对应一个常用字。 使用的时候,要输哪个字,直接敲对应的键就行了。 但问题是,光常用汉字就有 3000 个! 这种方式,说白了就是两个字——崩溃。 那王永民怎么入手呢? 他发现,别看汉字有几万个,可说到底,都是一个个的「字根」组成的。 如果把这些字根都提炼出来,再设计一套编码规则,不就解决了? 他坚信,这个办法行得通! 于是,王永民靠着单位给的 3000 元经费,风风火火就干开了。 说来容易,可等他一做起来才发现,工作量大得吓人。 要想提炼字根,第一步就得分解汉字。 为保证字根提炼的效果,他把目标汉字的数量定到 1 万 2000 个。 就这么一步,工作量大到啥程度? 每一个字,他都要将偏旁部首拆解下来,记录在一张卡片上。 而每一张卡片都只能手写。 光是前前后后整理的卡片,堆起来就足足有 10 多米高。 这还仅仅是第一步。 接下来的一步,基本属于无法完成的任务—— 将高度重合的字根,一个一个从卡片里提炼出来。 再按照字根,将国家标准的 7000 多个汉字编码。 没有任何辅助手段,没有一个人帮忙,他只能靠自己。 千辛万苦,他才提炼出了 600 个字根。 可 600 个字根,理论上就得要 600 个键,这肯定不行。 怎么办? 自古华山一条路,就是再合并,再删减。 这个过程说来简单,可实际上,繁琐复杂到无法想象。 因为,每减少 1 个字根,不仅所有汉字得重新编码,字根组合也得重排。 这简直就是一种无休止的折磨。 要换个人,绝对早就放弃了。 可王永民凭着信念,硬是坚持了整整 4 年。 |
![]() |
这 4 年,他以难以想象的惊人毅力,从最初的 600 键,一步一步,最后减到了 36 键。 能走到这一步,他已经足够自豪了。 但这还没完,王永民的「万里长征」,还必须跨越最关键的一步。 3 玩命的 7 天 这一步就是实操。 毕竟,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不仅如此,实操的地点还必须正规,要随便找台电脑可绝对不行。 可问题是,他不过是个普通工作人员,背景人脉,啥也没有啊。 怎么办? 王永民也没多想,甩开膀子干就是了。 他揣着方案,像销售扫街一样,反复冲进省城各单位大楼「陌生拜访」。 整整大半年,他硬是以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争取到了一个机会。 1982 年冬天,保定的华北终端厂,让他搞了 40 多天的上机试验。 结果,他成功了! 这是什么概念? 王永民的发明,仅靠普通的英文键盘,就能完全实现汉字输入了。 而且还能盲打! 比起以前的「大键盘」,那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要搁现在,王永民的当务之急,当然得是「科技成果孵化」。 别的先不说,先搞个名利双收再说。 可没想到,他却来了个让所有人意外的决定—— 再拼一把,直接一步到位,把 26 键搞出来。 因为,台湾有个叫朱邦复的人,说是搞出了 26 键的「仓颉」输入法。 而他的 36 键五笔,多了 10 个数字键,切换会影响速度。 这汉字输入,可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性项目」。 绝不能被台湾那边给占了先! 说干就干。 王永民窝在招待所,没日没夜地,又是整整 7 天。 仅仅 7 天,他硬是把 36 键压缩到 25 键,还富余了一个万能键「Z」。 到这儿,王永民的五笔输入法,才算正式定型了。 1200 多个日夜,他仅仅靠自己,就填补了一项国家的巨大空白。 一个小小的输入法,解决了国家的大问题。 不得不说,王永民实在是了不起。 但再了不起的发明,如果不能推广「孵化」,说啥也是白搭。 那王永民是怎么做的呢? 他决定集中火力,在中央各部委打开局面。 那时候,对于电脑这种新兴事物来说,中央各部委属于第一批吃螃蟹的。 不仅如此,部委自上而下都是一个体系,这要来个行业推广,效果绝对杠杠的。 于是,王永民带着优化的方案和一封介绍信,就到了北京。 一开始,他自己是信心满满。 这么牛 X 的输入法,那完全就是雪中送炭啊。 可实际的情况,让王永民差点都无语了—— 大家觉得,这五笔输入法,既不是权威部门搞出来的,又没有「国优部优」的证书。 虽然听起来挺好,但民间搞出来的东西,必须得慎重。 王永民是磨破了嘴皮子,这才勉强得到了「试试看」的机会。 可接下来的情况,让他更是挠头。 工作人员一看到那张满满当当的字根表,一下子头都大了。 |
![]() |
接触过五笔的朋友,死去的记忆该要复活了。 还记得上面这个图不? 没错,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要打五笔,得先把字根表记熟。 就这玩意儿,都能把一群人劝退。 更别说,还得熟悉编码规则。 而且,五笔是先慢后快,有个熟能生巧的过程。 但工作人员既没耐心,也没那个积极性。 毕竟,领导也只是说「试试看」嘛。 碰壁的次数多了,王永民也感觉有些吃不消。 他依然信心十足,但问题是,后勤有点跟不上了。 为了省钱,他原本就住在地下室,可几个月下来,他开始啃盐菜馒头了。 他必须尽快想办法,解决眼前的难题。 苦思焦虑之下,他突然灵光一闪,把握到了破局的关键。 4 窘迫的发明家 1984 年 8 月,王永民受邀来到联合国总部,演示他的五笔输入法。 这个机会,是他好不容易争取来的。 这绝对是展示实力的理想平台,但风险也高。 如果失败,对五笔输入法的打击,将会是致命的。 ? 本内容版权为知乎及版权方所有,侵权必究 最低 0.3 元/天开通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
![]() |
|
放十几二十年前五笔这个东西是非常流行的一种输入法,有多流行呢,可以说当年卖的键盘,键帽上都带有五笔字根表,当年个人PC还没普及,但小霸王学习机可是普及的千家万户,很多打字员甚至是按照打字数量计费的。 |
![]() |
当时甚至流传着一个说法,想要打字快就要学五笔。 在早期的输入法输入速度,取决于如何输入最短的数据来确定信息,字母有26,早期的拼音需要输入完整的拼音+音标才能打出字,同时同音字很多,早期的输入法并没有对常用字排序,导致切页都要切半天。 但汉字组成无非点横竖撇捺五个区,五笔巧妙把汉字拆分成部件,然后分布在五个区中,这样,索引的准确率将会大大的提高,通过直接输入部件,几乎都可以精准定位汉字,这使得其误码率极低,甚至可以直接连续输入。大大节约了看屏幕过滤的时间 但是五笔有一个问题,就是学习门槛太高了,你需要背词根,86版的五笔字根一共181,这些不仅需要背,还需要长期的打字联系才能够掌握。 最关键的是,我们输入信息不仅仅是输入一串“汉字”,而是一系列句子,句子的前后往往存在非常强的关联性,因此如果数据样本足够大,通过统计学习方式,拼音输入也可以在极短的信息输入中筛选出最大可能性的句子,这导致了拼音输入法能够靠更少的输入得到准确的结果,甚至超过五笔输入的效率。 一个学习门槛高,效率还低的工具,注定是越来越少人用,先进淘汰落后一直是事物的发展规律。 我估摸基于生成式模型的输入法应该在不久就会出来,这种统计学习的输入模式可能会成为输入法的新主流方案,效率很可能会进一步提升,五笔就更没什么希望了。 |
很多高赞答案提到拼音输入法越来越牛逼,其实这只是让拼音具备了战胜五笔的条件;还有五笔的学习成本高,其实哪怕五笔不需要任何学习成本也绝对干不过拼音,因为拼音战胜五笔的根本原因是:拼音输入法可以输入自己不会写的字! 五笔可以输入自己不认识的字,拼音可以输入自己不会写的字。 在刚通网的那段时间,人们经常需要把一段自己都不一定认识的字输入电脑(有的是别人的稿子,有的是古人的文章),那肯定五笔占优势。 现在绝大多数人都只需要输入自己想输入的内容,所以基本上不需要输入自己不会读的字了,同时现在大家都不怎么写字了,提笔忘字现象越来越普遍,倒是经常需要输入自己不会写的字了,所以肯定用拼音输入啦! 我很少遇到自己不认识的字,就算遇到,也不需要输入那个字,但我真的经常遇到某个字不会写…… |
只有一个原因。 拼音输入法不需要额外学习。 |
上周去财务公司办事,看到个老会计在写密电,后来问他说,他用的是郑码。这两词好像在哪里听说过,但是我还是极为震撼。自以为会打五笔的已经很厉害了。 |
本人用五笔20多年,是最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的。 本质原因是五笔学习成本太高。 我在网上先后教过30多人学习五笔,最终坚持下来的只有2个。五笔想打熟练至少要半年的练习,不要听别人说什么“五分钟学会五笔”、“三个月速度过百”,五分钟字根都背不下来何谈学会?都是骗人的!练半年速度过百都算快了。现在快节奏的生活,谁愿意花半年时间练一个输入法? 有人问,以前学习成本更高,为什么五笔用户那么多?! 因为三个方面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环境、用途、对手。 ①环境:2000年以前,电脑还没普及,那时候能用电脑的只有两类人:打字员和科技工作者。而现在用电脑的都是什么人呢?普通老百姓。前者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愿意多花点成本学习五笔打字,普通老百姓则没那个耐心。 ②用途:以前打字员和科技工作者的电脑是用来工作的,每天都是几千上万字的输入,用五笔更爽。现在老百姓打字就是为了聊聊天、灌灌水,打的无非是“你好”、“在干嘛”……之类的口水文,一天打几百个字撑天了,拼音足够用。 ③对手:智能拼音飞速发展,拼音打字速度有了极大提高。虽然还达不到五笔那么高速,但满足日常需要绰绰有余。所以普通人真没必要下几个月的苦功去练五笔。 我把电脑打字分为三个阶段:2000年之前、2000-2010年、2010年以后。 第一个阶段(2000年之前),是五笔最辉煌的时期,那时候拼音打字不行,用电脑的又都是精英阶层,所以五笔大行其道,占据绝对的主流。 第二个阶段(2000-2010年),这时候电脑开始普及,从象牙塔飞入寻常百姓家。搜狗拼音于2005年横空出世,拼音输入有了质的飞跃。但五笔威名仍在,加之网络普及后学习资源增多,所以用户不减反增。拼音、五笔用户各占半壁江山。 第三阶段(2010年以后),电脑越来越普及,激增的电脑用户大部分都是年轻人,对五笔没那么崇拜,不愿花大力气学五笔,99.99%的选择了拼音,导致五笔用户所占比例急据降低。由于五笔用户都是2010年甚至2000年前的,所以很多人产生了“五笔用户=中老年人”的印象。五笔从一种高大上的输入法变成老朽的代名词。 |
我感觉那些说拼音打字需要思考的人 都是方言很重的地区 且普通话没学好 所以造成了打一个字半天打不对 但凡是小学拼音学的好的,学习拼音打字根本没成本。 无非就是一开始打的慢一点,后面熟练了就快了,60岁老大爷也能学 比如我有个朋友,就是打不出来“人民的名义”,因为他的“人民”永远读成“人名” |
第一,拼音输入法的进化:整句输入,联网词频调整,联想等等,使得普通人使用拼音输入更便利。这一点要感谢互联网时代的「大数据」。 第二,材料的电子化:更多的人倾向于直接使用电子设备输入文字,从书面印刷品打字进入电脑的需求变少了,于是不再需要专业打字员的高速录入能力。 第三,全民教育使得普通话普及:普通话的普及使得不懂拼音的人越来越少。而当初确实有很多拼音不熟的人有学习五笔的需求。 对于原创文章来说,只要能跟上大脑思维速度就足够,这样打字只需要 60~120WPM 绰绰有余。专业打字员200~600WPM的速度,只适合有现成的书面稿用来录入。而现在书面稿本来都已经有电子版,不再需要高速打字。 因此,我个人看法是:最核心的没落原因,在于电子化信息化的转变,使得大量的文字从产生之时就已经使用电脑录入,「从书面高速录入进电脑」这个需求现在已经不常见,于是就不再需要如此高速的打字手法。 |
打字员专用输入法, 打字员消失了自然就没落了。 |
门槛高,且五笔优势不明显了呢。 五笔最强大的场景是「抄书」。把已有的书稿数字化,五笔为代表的形码就是无敌的。 用经常电子设备做摘录的朋友应该知道,当你不能复制黏贴,却要摘录一段非常书面化、专有名词、生僻字很多的文字的时候,用拼音是很痛苦的。这是为什么我技术笔记基本都是用英文写的。 而以前街上的打印店都有打字员。我舅妈以前就是干这个的。顾客大都是拿着手写文稿过来,让她抄录到电脑上然后排版打印。我记得当年她几乎不用盯着屏幕看,眼睛在文稿上,手在键盘上飞。我小时候会经常在她边上看她打字。她就是用的五笔。 现在呢,现成文稿的电子化已经比较彻底了。拼音输入在口语化语句输入上让普通人已经有了和当年打字员差不多的速度。而书面语句的输入其实原创的话并不是十分在于「输入」精度。 加上现在有双拼,事实上还减少了键入数量。因此,五笔的用武之地基本上没有了。 我不知道为什么大家来我这吐槽五笔。其实我是真的想学,正如评论之一说的一样,一旦遇到文言文,拼音就像是查字典一样难受。只是门槛确实高。也没什么时间了。 另外,不要来我这里说OCR,也不要吐槽打字员时代。 我舅妈当打字员的时候,是97年左右,全市(四线)就一家电脑打印店。我当时还小,记得系统可能是MSDOS之类的,编辑器是WPS。我记得很清楚因为那是我最早认识的三个英文字母。“温豆丝”是我学会的除了yes no以外的第一个英文单词,因为一段时间后升级到Windows 95了。升级时,我在现场。 当年那家打印店边上还是个铅字印刷店呢。 回到五笔,其实只是没有优势了。撇开难学,真没有比拼音差。各有所长。没必要踩一捧一。 OCR这种东西,大量文稿才值得用。偶尔输入一小段拼音不擅长的文字的时候,OCR折腾还不如用拼音查字典省事呢。 |
每33个人就有1个用五笔的?我不信。 职场这许多年,算上曾经的我自己也就仨。 现在还在用,加上算上从小教我的那波人和靠五笔工作的那波人,估计只有俩。 除了尝鲜在学五笔的,能有0.3%就不错了。 |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好的五笔输入法没有了,或者停更了 曾经(十几年前)我刚学打字时,认真考虑了很多种输入法,拼音这种后来看完全够用的因为格调不够被我直接忽略,我在二笔、自然码、五笔中选择了五笔。 当时有各种五笔输入法,原始的王永民五笔、后来出现的极品五笔、极点五笔等,还有很多小的五笔输入法,各有特色,根本不愁没有。 但慢慢地五笔输入法少了,能找到的也很久不更新了。 尤其是我一度认为已经臻于完善的极点五笔也停更了,据说是因为实在没有收益,作者不维护了。没几年,操作系统和软件环境升级,不更新的输入法很快不好用了。 好在QQ输入法、搜狗输入法在做拼音输入法的同时顺手也做了五笔,又续了一波。 可惜明显感觉到这两个对五笔人群的输入习惯研究并不深,只是照抄旧的五笔输入法的一些特性,总有一些细节没调好,或者是字库没有经过老五笔用户测试,重码率高,设置逻辑也混乱,甚至总有一些乱七八糟的bug,导致有一段时间,我qq五笔遇到恶心bug就换搜狗五笔,搜狗五笔遇到恶心bug就换回去,真难受得要死。 最难受的是,这两个大厂的五笔也渐渐不更新了。 微信输入法,手机端用我觉得很不错,偶然发现PC端也有,并且也有五笔,很激动,试了下输入体验还行,但明显是个半成品,一看更新日志,又一年多没更新了(拼音版一月一更),现在的软件都有后台,可能产品经理一看实在用的人太少了就不做了。 用的人少->软件没收益->厂商没动机做->用的人更少 螺旋形下降,对五笔的未来非常悲观,这个曾经给中国IT带来光明的发明,可能就这样慢慢消失在历史中。 ps.我的同龄人里用五笔的真不少,大学时发现有同类也都很激动,可以互相发外人看来是无意义字母组合的五笔码聊天(比如 jqhh fxu kvjf ktn=晚上去哪里吃),当时觉得这不就是加密通信,可读性和保密性完爆一般密码! ps2: 还有一点,当年极点五笔作为五笔的高峰,同时具备了太多的自定义功能,七八页几十项设置,可以对词频,自造词,自定义词库,软键盘符号输入,简繁切换,输入速度,皮肤,z键功能等方方面面进行彻底地微调,老手都能弄出一个自己特别喜欢的理想型。 导致再用其他五笔时,如果少了习惯的功能,很难再去适应输入法,马上想放弃>_< |
说一个比五笔门槛还高的多的输入法,电报码输入法,这个应该是冷门中的冷门吧。 就是我妈在用的,别人打字用大键盘,她用数字小键盘,噼里啪啦的速度竟然一点也不慢。 一把年纪老太太了,电报淘汰那么多年了,几千个汉字的电报码竟然都还能记那么清,实在是佩服 |
五笔重度用户,改是改不了了,但不建议不会的人现在去学,它是时代的产物,也必然会被时代淘汰。 |
1、从上小学开始,多年的语文学习,大家学的是拼音而不是拆字,注意,不要把五笔的拆字和汉字的偏旁部首间架结构混淆 2、思考是什么?是自己和自己说话,而不是自己和自己写字,你在思考的时候,反馈给大脑的是“声音”而不是“文字” 1和2就决定了五笔的学习难度和使用习惯有多别扭、门槛有多高 3、速度上来说,五笔以前确实快,因为几乎没有重码,而拼音存在选字翻找耽误时间,但是随着智能拼音、大数据的崛起,拼音的效率也越来越高 总结,门槛高、学习难、使用别扭、效率也没多大优势,不没落才怪 |
有一段话,你可以用五笔打打看,巨爽 我以为,要想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主要是发展生产,同时要在一定程度上兼顾人民的生活,不能忽视了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权益,保障农民有从事生产的土地,工人有从事生产的工具,这就是根本做法 |
五笔最大的问题就是学习成本高,反而受益底,是性价比比较低的输入方式。 学习成本高,因为义务教育自带拼音教育,无论你用什么输入法都不可能不学拼音,而五笔需要单独练习。 收益低是因为五笔相比拼音输入法唯一的优势是打字快重码率低,但说这话的我一律默认工作是文秘打字员,但凡是做内容输出的都知道,限制一篇文章打字速度的绝对是思路而不是输入法,只有无脑输入不需要思考才会体现出五笔的速度优势。 因此总体而言成本高收益低,在信息化的初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现在属于注定被边缘化的输入法。 |
五笔对汉字认知简直是毁灭性的……不顾及汉字字形的演变强拆 |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