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知识库 -> 数码 -> 如何评价影视飓风《5999元的Vlog相机新品?佳能PowerShot V1上手》? -> 正文阅读 |
|
[数码]如何评价影视飓风《5999元的Vlog相机新品?佳能PowerShot V1上手》?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传送门: 5999元的Vlog相机新品?佳能PowerShot V1上手_哔哩哔哩_bilibili 为何1.4型传感器会受到网友质疑? [图片] |
跟一台vlog机纠结虚化相当于去买三蹦子纠结弹射起步。 我实在好奇这些人手里有多大底的器材,用虚化拍过什么了不起的东西。还是说像我摘了眼镜后的视力一样,除了虚一无所有。 |
节目没看 就想问问 这官方指导价格这规格还想怎么样 妥妥一台自媒体内容生产大杀器 你另外再找一台机械快门+10bit422+内置ND+焦段去到等效16mm的机器出来给我看看呢????? 这东西甚至连主动散热都给了 我就想问一下这机器除了经销商加价还能有什么槽点 接口都开在右边算一个? clog3 iso800起跳,讲究点需要一个外置高档位nd解决方案算一个? 好只给16bit录音格式也算一个 吐槽的到底玩过相机没? 手里到底有没有相机啊就出来喷 |
first of all,佳能不缺kol。这台机器光一个镜头规格就赚足了话题性了。以至于在某书官方是这样的画风: |
![]() |
曾经有个关于我的评论,大致意思是: “捷里米评价别的器材都挺客观的,为什么一到m43就变得这么偏执。” 有没有可能评论的人本身对m43存在偏见。而偏见往往由信息获取不足引起。信息获取不足有很多种可能,主观上就是不喜欢,客观上预算没有那么多的选择,没有那么多时间去体验等等。至于为什么主观不喜欢,如果用过几台能说出缺点也就罢了。要只是习惯性喜欢大的厌弃小的,只能说思维还停留在农耕时代。 对于这个所谓十万粉关注的评论,tim也是细心的按照条目进行了回复。做到了真诚友善。很显然,这个评论没有获得真实的信息,本身对m43存在偏见,进而联想到是恰饭导向。人家这期压根和佳能没有合作。 他没有意识到这个评论是把自己的喜恶投射到了内容创作者身上,实际是一种企图控制的行为。并且自诩为老粉意图加重自己话语的分量。如果对方没有按照他认可的方式做内容,那就是“有导向目的的”。而在这之前,甚至没有虚心问一问为什么。而直接给出负面反馈。 就跟开头举的例子一样,这种互联网上的现象并非偶然。我甚至被留言过发表言论要负责。当然熟悉我的肯定知道我下一句就是: 我需要对你负责吗?你是我的监护对象,雇主,还是?你要不要先自我介绍一下? 我不做b站,所以不了解b站的互动统计。所谓的从多少粉开始关注能不能跟知乎一样点进去看看关注了这么多年点了几个赞,投了多少币。自己一副吃电子榨菜的心态还要人家按照私人喜好做节目,那到是拿出当甲方的姿态来,协议和金钱都摆到台面上,这样up主就会对个人负责了。 偏偏就上面要我负责的内种,点进去一看就点了两个赞。上来就是负反馈,没有任何交流的实质性提问。那几个来回以后,我的回复必然是“如果还有疑问请走付费咨询”。谁那么有空免费给提供一对一情绪价值辅导? 嗯嗯,我说话就是这么杠的,只要符合国家法律没有违反公序良俗,你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对内容进行评论,别人也可以按照自己喜好产出内容。人家只是找点乐子罢了,不要以为那点流量大到不做自媒体就活不下去了。 回到 v1这个机身的本身,就是佳能塑料机海战术的一员,没多先进的性能(基于r7本来就是过时的东西)搭载一些易用的点(镜头规格/风扇)。至于什么大底也能缩光圈言论确实给我逗乐了,那倒是去买个腾龙17-50 接 a7c2呗。可别个人主页点进去是给小米15u等效光圈内容投票? |
人们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 我觉得这个评论区更加坐实了m43即原罪,连数码区顶流tim都扭转不了的局面 即便佳能专门换了1.4型传感器,用的3:2比例,实际刻意和4:3的m43做区分,很难不说这一举措是避免给m43厂商导流(不然变成反向宣传m43 但m43在纯光学遇到的问题,佳能的1.4型也会遇到,同样的质疑也会发生在佳能v1上,于是就有了这期视频的评论区 |
只能说,M43就是原罪,就是被人瞧不起的。 不管你怎么解释,总是会有「参数党小鬼」杠你,说什么:买这破玩意,不如买Pocket3 / zve10。 锐评为:纯有病。 |
![]() |
但凡见识广一点,至少是用过zv1的朋友,必定一眼就能看出,这玩意就是全面增强版的zv1(佳能版)。 不论是这玩意给到你的外围配置,还是内置clog曲线等等功能,都称得上是zv1 Pro max。 甚至佳能还丧心病狂地给你加了一个散热风扇,生怕你拍视频过热关机了。 来来来,你来找找,6000块钱有几台相机有这玩意? 它们长啥样?有V1那么小巧吗? 一群vlog都没拍过的小鬼,揪着人家参数表就在这叭叭叭,不如这个不如那个的。 你拍过几条视频啊哥们?你用过几台相机啊?你知道每一台相机的用途是什么吗? 说得好像给你一台red电影机,你就能把影视飓风给爆了一样。 所以我是真的烦参数小鬼,半桶水响叮当。 天天在网上指点江山,结果一点开主页,摄影作品没看到几张,抽奖转发动态倒是一条接一条。 真的要笑死我了。 光靠脑补,用都没用过真机,一开口就是“不如这,不如那”的。 来来来,你最懂了,懂王都没你懂,white house总统宝座你来坐! |
先说是不是商单的问题; 简单来说,影视飓风的回答可以说是“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 立项评测V1这个相机,可以确定没有收钱,但是这个相机没有收钱,就不是商单吗? 商单并不是简单的一锤子买卖,商单也完全可以是一揽子框架协议中的一个小项; 首先这个相机能立项,并且是和所有自媒体同一时间,保持和佳能新品发布统一节奏,就已经能说明很多问题了; |
![]() |
如果你搜索影视飓风最近5年的视频,佳能相机只有5期节目; 其中一眼就能看出V1和其他的不同; 其他相机?电影机都和影视飓风的调性太符合了,只有这个V1,显得特别突兀; 总结来说,就是这个相机能立项,就已经让很多粉丝无法理解了; 影视飓风器材立项有几个原则: 1、足够贵 2、足够热门 3、足够小众,且奇特 你看佳能V1占哪样? 但是我也可以提供一些反方观点: 影视飓风这5个佳能相机的视频,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商单; 因为它们都是在新品发布至少1个月之后才发布的视频,可以说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配合厂商同期宣传的商单; 就看你信哪个了; 那么抛开商单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粉丝或者观众的不满,其实跟是否收钱关系不大, 而是觉得,影视飓风对这个v1相机的评测,和之前影视飓风给人的观感或者调性太不符合; 足够贵,足够热门,足够小众,且奇特;任何一条都不沾,这是影视飓风自己能主动选出来的题? 虽然其他杂七杂八的小物件也有选题做的,但是涉及相机,摄影机这一核心中的核心,这个佳能V1实在是让人看不出有拿出来说的必要; 想来想去,我就只能得出一个结论,这个相机,对于现在的佳能,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是寄予厚望;佳能完全有可能在商务合作中,把这个小小的单,当做框架合同中的强制条款来要求; 没错,就是这么个东西,是佳能能拿出来承担vlog相机赛道的最好答案; 就是这么个东西; 至于结果怎么样,反正从上面的视频播放量上,我看够呛。 |
看起来他用到了和佳能官方一模一样的春秋笔法。 佳能官方的宣传是“2倍面积”“1.4倍裁切”。 他的说法是“大了一倍面积”“1.4倍裁切”。 但是比佳能官方更招人讨厌的是,他是一个一直鼓吹唯画幅论的频道,太多人都是被他们带的只看画幅大小。 结果现在也跟着佳能一块对这机子的画幅玩春秋笔法。 你不能只在幅面大小有优势的时候鼓吹这玩意最重要。 |
这期影视飓风的观点很让人迷惑。 我看这个视频的第一个感觉就是商单,但是Tim并没说“一拍即合”的暗号。 tim给这台相机的评价太高了,而且很多偏向性引导的语言。 比如传感器面积,比为小光圈虚化不好开脱,甚至评价这台相机可能成为年度Vlog相机。 佳能PowerShot V1 传感器面积是1.4英寸,其实跟M43差不多。但是对比环节,那索尼的1英寸机器ZV1对比,但是讲画幅大小时候说跟APS-C接近。 另外,由于传感器面积小,镜头光圈也小,景深比较大,虚化不好,这个通常都是负面评价不是么,但是本次视频却说的像一个优势一样。 但实际上,不知道到大家关注了佳能PowerShot V1 重量和体积了吗? 这才1.4寸底,小光圈,卖5999的相机,其实重量和体积跟索尼 ZVE10 II和佳能自己的R50V比都没有什么优势啊,基本等于“假卡片机”,体积和体重都跟微单一样大,你是der卡片机啊? 然而,不管是索尼 ZVE10 II,还是佳能自己的R50V,传感器都更大,都可以使用更大光圈镜头,可以获得更好暗光拍摄性能和虚化效果。 并且,这两台相机的价格都跟佳能PowerShot V1相近。 所以,佳能PowerShot V1凭什么有年度VLOG相机的潜质???? 体积重量没优势,传感器小,不能换镜头,且小光圈,价格只便宜一点。 凭什么获得这么高评价? 影视飓风本次观点真的让人迷惑! 评论区里发现了一些睿智言论。 比如不需要大光圈,或者不需要虚化,还有说大底大光圈没法跟焦的。 首先,Tim自己都说这货暗光拍摄不行,那拍摄vlog的时候,你不会有室内或者夜间拍摄的情况吗? 自拍,比如ZVE10可以搭配原厂的11MM F1.8 、15mm 1.4。体积都不大也不重,搭配这样的镜头,视角非常合适VLOG,进光量大可以在暗光拍摄,焦距不长虚化适中,精深也不会非常小,不容易脱焦。 跟拍,用18-50 F2.8\ 24-70f 2.8甚至35定和50定拍视频的非常多啊,根据环境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光圈啊。 怎么V1一出就不能用大光圈了呢? 拍摄是根据不同环境选择不同光圈,有大光圈是可以大可小。你V1是不能大啊。 其次,跟焦的问题,拍VLOG也不会剧烈前后移动,现在的相机自动对焦都是轻松跟焦的啊。 最后在更新一次: 这两天陆续也刷到了一些那厂商样机发评测的博主(机器开售前拿到样机)的视频,基本破案了,因为这些博主或多或少都有一个相对统一的口径“预定年度最佳VLOG相机”。 喏,现在就不奇怪为什么影视飓风莫名其妙的评价这个缺点和产品力有如此明显短板的相机有年度VLOG相机潜质喽~ 小白可能是觉得是大V博主们观点一致这个机器好到无敌,但是了解一点人会怀疑,厂家给的产品宣传方向就是“年度最佳vlog相机”。 是哪个?大家自己判断吧。 至于评论里一些ETC的朋友,如果您是拿来钱来洗的,我尊重的你工作和劳动,这个年代为了生活赚钱不寒碜。 如果是发自内心觉得这机器就是好,我说的缺点都是错的,那我放弃助人情结,尊重您的选择…… |
在破站,佳能就是原罪,非全幅是原罪中的原罪,小光圈那简直罪不可赦,佳能、M43、小光圈,那能不被骂死么? v1这机器瞄准的就是一人成团这个一个相当细分的赛道,简单易用,一个人能操控,需要点后期也能应付。这玩意除了铁定加价,基本刀刀戳中用户的痛点。 |
就视频的问题来说吧 这一段看着挺尬的. |
![]() |
|
![]() |
视频总共 14 分钟, 其实我觉得重点还是这玩意到底是不是适合拍 vlog. 这个问题就没讲清楚. 或者说, 这期视频的含 vlog 量太低了, 本身 vlog 器材更适合旅拍过程使用来说明是否好用的, 很可惜除了纽约那段「样片」, 基本没有. 而且样片都是 TVC, 或者说讨好甲方那个调调, 很显然这个机器不是干这个的. 有几段不说用了滑轨, 十有八九也是上了稳定期推拉出来的. 就我自己的结论来说, PS V1 的体积接近半幅, 虽然说 16-50 的焦段比隔壁索尼的 18-50 的 ZV1M2 还要广一点, 以及处理器更强所以有4K60. 但问题是 4K60 有裁切, 加上 IBIS 防抖必然不如物理增稳, 那这个 4K30+ND 拍摄的价值也没那么高. 甚至手柄做大了续航依旧短板, 前排评论区老哥都指出了这个问题. |
![]() |
说到底就是 vlog 还是不如 Pocket3, 关键是 Pocket 3 小, 虽然现货也不是那么足, 但跟 PS V1 完全不是缺货程度, 麦克风生态也更完善. 拍照方面的话, 都不用说焦段, 加价到这个水平真的可以一票否决了. 所以这期视频播放量 50w 都不到, 基本就是内部体系的问题. 当然有人会说上面这些喷点会惹到甲方, 然后影响商业合作(隔壁某相机厂的 PR 甚至要更为小气). 那我觉得肯定是会的. 但既然这都不是商单, 做得那么水真的就不应该. |
看完视频完全没买一台的欲望啊,跟zve10m2 + 1020g对比,佳能的优点,只有重量更轻(只差140g左右),光圈更大(广角端大一点点),价格更便宜(索尼机身加镜头国补价最多也就9000) 而缺点是,更小的底导致的高感更差,更大的4k60p的裁切(1.4x和1.1x),更小的电池,更严重的果冻效应,4k60p下索尼焦段16.5-33mm,佳能22.4-70mm,索尼还能更换镜头。 如果经费多点适马10-18F2.8,更是爆杀。 退一步有pocket3,进一步有zve10和xm5,卡片机最需要的便携性,也因为防抖问题被限制(要么没防抖,要么上稳定器失去便携性) 原价买入还行,但是感觉要是1w买这个就纯大冤种了。 看到好多人说,对于vlog,cmos大小不重要,虚化不重要。要是底的大小不重要,为什么佳能要在一众1英寸的卡片机里面搞1.4英寸呢,还不是为了大底更好的高感和虚化。 |
一个很典型的针对性产品 如果你对于体积有比较高的要求,同时需要Log/高帧率/ND/长时间拍摄,视角又以自拍为主,这台相机是当下唯一的选择 如果不是,买它干嘛 |
v1挺好的,前提是不涨价, 面对用户群体是, 不满足于手机和1英寸的vlog用户, 又不想使用又大又沉的专业机器和大镜头, 且不会去用复杂的log剪辑, 这群中间用户 如果你想拍vlog,出门只想带一台相机, 且对重量敏感, 对拍照够用说50mm就够用的情况下, 那么v1是很好的机器, 城市vlog最适合了, m43完全没问题, 光线不好,还拍啥,直接回家, 就算强行排出来也不好看啊, 如果对此有疑问的, 多拍拍,时间长了也会意识到的 当然在2025年, apsc底更适合这个定位的甜点, apsc的重量,性能,散热,视频,拍照,镜头 真卡在一个非常好的位置上, 但是没有厂商去卷apsc, v1这个m43在这定位上也够用了 对于用户来说但凡对拍照要用的比较多, 对于中长焦有需求的话, 在自己的相机基础上, 多带一台pocket3就够用了, 一个拍走动,一个拍静态视频, 重量也不大对吧 对于v1肯定还有不少点有疑问, 比如就这个m43的4k30帧需要散热风扇吗? 搞成这个重量和体积, 这个镜头是不是比较烂啊? 锐度表现一般,肉肉的, 光圈也太小了点吧? 算等效光圈,和pocket3差距也不大啊, 焦段能不能够到70mm啊? 4k60帧还要1.4裁切, 这和一英寸还有多大差距? 是真的只能做到这样还是故意刀法? 这个体积重量下,能够提升个几点吧? 目前看不到这类消息, 看以后吧 ………………………… 影视飓风这个表达是有问题的, 误导性比较强, 1.4英寸,网络上有图, 长度比m43长一点儿,宽度短一点儿, 基本m43类似物, 放在一英寸,m43,apsc,全画幅这种对比下, 还是很明显看到差距的, 影视飓风表达有问题 在影视飓风这么大的up主下, 很少能看到这么长串的文字质疑, 敬佩这位用户, 不清楚最近有没有收到消息轰炸, 国内的自媒体, 不管是手机的,还是汽车的, 现在都是变成广告号了, 毕竟收谁的钱办谁的事, 没有独立的收入来源, 客观第三方就别提了, 人又太多,只要做起来后, 粉丝下沉, 以前的核心粉丝,老粉不重要, 几十几百几千万之一, 只要能源源不断收到新粉就足够了, 这就是目前的现状, 近2年差不多取关的差不多了 影视飓风算转型的慢的了, 现在是不是很明显? 主账号每个视频,固定格式,英雄镜头,介绍参数体验,一段慢镜头,接着参数体验,接着空境, 一点点不一样也都差不多,且越来越短视频化, 弹幕,许愿的,青青的,李思维的 …… 一期看下来,看不到什么东西, 太专业了,专业的脚本, 拍摄,器材,调色,剪辑, 流程下来差不多10个人了, 很像电视机上的广告, 器材评测基本上算是发挥成天花板了, 普通用户刚开始接触的时候, 遇到的短板,实际出图,各家对比, 这种实际问题,看不到这类信息, 爱好者,向着使用log专业剪辑的进阶过程中, 遇到的问题,机器的短板,看不到这类信息, 精致的广告 就这样 |
我认可这个评论区观点中的 1 和 3,第二点我不太熟悉就不好说。的确不该说“和 APSC 画幅的差距只有这一点”,F2.8-4.5 的光圈对比起一些一寸 F1.8 起步的机型在虚化上不占优势。影视飓风也的确没有正面回应,的确存在导向性。 PowerShot V1 这台相机,给我的感觉就是焦距挺舒服、但其实不必那么广;光圈小,室内不补光会比较难受;1.4/1 传感器打底,应该会有近似 M43 的画质表现;就怎么说,如果他能做到 20-50mm F2-3.2 的话我觉得就近乎完美——等效光圈为 F4-6.4 ,我认为这是有可能达成的目标。 我并不认为画幅大就是最好,但画幅选择不管怎么说都是大家要考虑的核心要素之一,因为这个直接关系到了画质水平。1.4/1 的传感器的确从视频拍摄角度来看比 M43 可能略大,但还是差不多一个量级;而中画幅、全画幅、APSC、M43、一寸这种等级划分已经相当深入人心了,等效倍率分别是 1, 1.4, 2, 2.7,也很符合直觉。 V1 这台机器,给的等效焦距数据是 16-50mm F2.8-4.5,而镜头上写的是 8.2-25.6mm,也就是倍率是 1.95,说他跟 APSC 差距只有一点,回复还嘴硬说是拿来跟一寸对比…… 只是视频领域来看,M43 裁切到 2:3 的话的确会有损失,实际倍率可以当成 2.25 来看待;所以原则上来说,更严谨的说法是这个传感器比 M43 略强,但没有达到 APSC 水平。 虚化上,1.95 倍率下的 F2.8 等效 F5.46,只能说是有一些,1 寸 2.7 倍率的 F1.8 等效 F4.86,而小米 14 Ultra 主摄是 一寸 F1.6 等效 F4.32,这个拿来吹就只能呵呵。 |
看到这个问题的第一反应就是“又来了” 老生常谈:up主不可能依照一个人或者某一群人的喜好来判定讲解方向,粉丝也不能因为对方讲的跟你喜好的不一样就认定恰烂钱。 是否恰烂钱要看是否有明显的谬误,以及不公平的对比法。 关于以上两点,ysjf的v1视频显然不适用 v1的属性佳能已经说的很清楚了,固定镜头vlog相机,你可以把它看成g7x系列的升级款。那么讲解方向就应该在vlog机身的方向解读。 这么多年也没有多少人说g7x3,zv1还有pocket3虚化不如全画幅就是垃圾这种话,v1是一样的,一个vlog相机需要多少虚化先暂且不提,比1.4更大的画幅也没有固定镜头vlog相机的选项。而可更换镜头相机应当是另一个命题领域。 图里这三个问题也没什么好说的: 1、1.4英寸和apsc面积差确实不算大,比起1英寸和1.4英寸的面积差,还有apsc和135的面积差都要小的多。 2、曲线方面如果不是当年8bit那些机器断层不得已用slog2,也没有现在这些说法。 3、所有人都知道大底虚化好,但是没几个人去买全画幅加2470拍vlog,难不成都是傻子?gfx系统转接ef85 1.2虚化确实好看,但也要考虑体积和用途。vlog相机是没有能力和更大画幅比高感比虚化的。同样的,vlog特化的机身镜头的体积,识别追踪,磨皮美白,防抖图传这些也比非vlog相机要更好用。同赛道机身相比,v1的虚化已经算多的。 最后,虽然不能说是口袋机,但是也不是一般可更换镜头apsc能碰瓷的,这个镜头回缩之后基本和机身平齐,比饼干头还小,最厚处厚度在5cm左右。zve10二代加一个套头,厚度就在8cm以上了,厚出来一个gr3,更何况套头也无法覆盖到等效16广角。 综上:个人觉得ysjf这期没什么大问题,在vlog相机赛道,等效135画幅16-50焦段,内置nd,有10bit422,有log,还有主动散热,属于vlog完全体相机。配置上说是年度vlog相机没什么问题。但是市场上,个人感觉还是有点大,没有办法撼动pocket3的地位。 |
说实话,我自己对这台机器还是很感兴趣的,前提是可以不加价买到。 首先,我拥有索尼的a7m3, a7r3以及若干E卡口镜头,还有一台便携的一英寸卡片机lumix lx10。 powershot v1吸引我的点如下: 1、不可换镜头,较短合理 2、想体验一下佳能的色彩和对焦 3、翻转屏,垃圾索尼 有一个点tim没提到,就是最新对焦距离,有没有大佬解答一下。 续航什么无所谓的,索尼二代机用户过来的,一口袋fw50太正常了 |
从另外一个角度谈一下这问题。 一个粉丝数数大几百万甚至千万级的视频博主不适合在任何垂直赛道做稍微有点深度的内容。 在b站有这种体量,粉丝画像会是非常大众且同质化的,观众根本没那个能力去理性讨论,即使这种争论是有意义的,最后都只会变成单纯的站队。 就拿vlog来说,会真的去录的就那么点,其中用pocket之类的机器是绝大多数,能用上这种机器的比例少的可怜,但是由于基数大绝对值又不低,且是发声的主要群体,所以就造成了这种怪圈。 我觉得影视飓风这个号在现在只适合拍拍样片讲点涩话,非常需要把专业的影视测评内容给独立出去,尤其是器材部分。 |
如果定位随身vlog,那么很显然比如pocket3 如果定位是直播,那么性价比显然不如zve10+适马18-50的方案,何况现在还加价那么多 基本定位就和以前黑卡那种口袋备机的定位差不多 问题现在黑卡这种机器的定位已经死的差不多了 还不如吹吹色彩+滤镜,去红薯学学富士忽悠集美比较好 |
如果说不直接给钱而是用资源置换就不算商单的话,那么这个世界上就没有旋转门和贪污受贿了。 |
有没有可能,一群从不拍视频的人拿着拍照那套在懂王,整天就传感器大小,光圈大小虚化,真给一个中长焦全副大光定全开让你去全程跟拍人像视频,一拍一个不吱声 在他们的思维里m43不如手机,买m43的纯傻子。他们的观点才是睿智且正确的,如果他们不看好的机器卖的还很好,那一定是厂商忽悠狠傻子多。 也算粉丝精华荟萃了,影视飓风从开始应该是gh5拍视频的,属实等于手机开始了 |
M43不是原罪,M43卖这个价格是(而且还要溢价买,MSRP大概率是拿不到的)。 当然你不能说别家卖凭什么卖那个价,我的结论是别家也不配,都不配。 2024年了,这个价位对上这种机器,只能说为什么这个行业的消费者对这些品牌那么宽容。 |
给一个几乎不可能用原价买到的产品带货,吹的大家心动了,去平台一搜,加价 3k,对佳能官方的怨气自然会转移到ysjf 上。 |
![]() |
|
我的数学其实不太理想 |
![]() |
所以在视频4:09画面中做出的示例,并用口述的形式告诉观众“比一英寸大了一倍还不止”我是比较困惑的 这里出现两个传感器示例,一个为所谓“1.4英寸”一个为所谓“1英寸”。同时还给出了这两款传感器的长宽规格 我们可以得出“1英寸”传感器面积为12.8mm×9.6mm=122.88mm2。 而“1.4英寸”的传感器面积为18.4mm×12.3mm=226.32mm2。 而算出面积后可以发现,其“1.4英寸”的传感器面积仅为“1英寸”传感器约1.84倍。也就是比“1英寸”大了约84%。我不知道为什么视频制作者这里能说出“比一英寸大了一倍还不止”的,这不止还大了多少?还是说这“大了一倍还不止”的意思其实不是说是前者的面积200%甚至更多?只是前者面积的100%就能称作为“大了一倍”,而这84%就是其“还不止”的多出来的面积?还是说传感器的面积的“大”是有其他的方式算出来的吗 |
![]() |
同样的,随后又展示了APS-C画幅传感器的示例,并用口述的形式告诉观众“和APS-C的画幅差距其实也就只有这一点”,通过画面中的规格我们可以得出 APS-C画幅的面积为23.5mm×15.6mm=366.6mm2 那么APS-C画幅传感器与“1.4英寸”之间的差距是多少呢,APS-C画幅约为“1.4英寸”传感器面积的1.61倍,也就是大了61% 当然我们也可以做减法,把这传感器的面积想象成你买的房子的面积,而每一mm2就是一块地砖,“1.4英寸”比“1英寸”多了多少块地砖呢?答案是约103.44块地砖,而APS-C又比“1.4英寸”多了多少地砖呢,答案是约140.28块地砖。 也就是说这APS-C的传感器与“1.4英寸”传感器之间的面积差比“1.4英寸”和“1英寸”之间的面积差还要更大。不能仅仅因为“1.4英寸”比“1英寸”大了84%就觉得这样的差距会比APS-C的传感器比“1.4英寸”大61%要有更多的差距。而奇怪的是在表述中,这明显有着更多的差距被描述成“也就只有这么一点” 更让我觉得搞笑的是,在后面说着“但是有点奇怪的点,就是我还挺喜欢它带来的背景虚化的”即:“相比于全画幅背景的虚化,你看是直接把背景虚成一片,它反而会有点实”的时候,背景虚化是比较严重的,至少在我看来,这种背景虚化不符合“反而会有点实”的范畴 |
![]() |
|
东西5999还行,加价到1W有点过分了。 |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