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知识库 -> 两性话题 -> 媒体称「日本大医院非患者想去就能去」,这是真的吗?暴露出了日本医疗制度的哪些问题? -> 正文阅读 |
|
[两性话题]媒体称「日本大医院非患者想去就能去」,这是真的吗?暴露出了日本医疗制度的哪些问题?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近日,大S徐熙媛在日本因流感并发肺炎不幸去世,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疑惑:为何在普遍印象中医疗系统较为发达的日本,一位知名艺人却在面对常见流感时未能得到有效… |
一个身价过亿的明星,死在了号称全球医疗最发达的国家,而且死因竟然是因为流感,这种魔幻的事情,竟然真的在现实当中发生了。 大家都知道,大S徐熙媛的事情现在闹得全网皆知,这件事的影响有多大,我就这样说吧,能与之相比拟的可能就是2020年NBA明星科比的意外离世事件,二者分别在女性群体和男性群体里面拥有巨大的影响力。 而且这一次最让全网感到惊讶的是,大S的死因竟然是因为流感,这种常见病我说实话,医疗应对方案成熟、死亡率极低,哪怕是放在普通人身上,都不太可能直接去世,结果在大S这种有能力享受到顶级医疗服务的明星身上,竟然会酿成如此惨剧。 |
![]() |
不得不说,反常背后一定有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带着好奇,我完整的梳理了一下大S在日本的经历,最后发现了一些关键的细节。 首先是1月29日,大S与家人抵达日本,在出发之前她就已经感觉到不舒服,有明显的咳嗽和哮喘的症状,但是她没有及时就医,反而是选择飞往日本度假,而且她去地方叫箱根,这个地方在东京和横滨的西南部,是日本著名的旅游胜地,这个地方有一个非常典型的特点,那就是人口稀少,医疗资源短缺,所以大S在当地看病,直接被当作普通感冒处理,医生让她回家好好休息,并没有引起足够多的重视。 |
![]() |
然后到了1月30日的时候,在身体明显不适的情况下,大S坚持选择和家人一起泡温泉,有过生活经验的朋友都清楚,这种情况不太适合在温暖和寒冷的环境中反复交叉暴露,因为可能会加重病情。 到了1月31日晚上的时候,大S的身体状况急转直下,被救护车送往小医院就诊,大家一定要注意这个细节,在小医院无法治疗的情况下,又紧急转移到了大医院,然后大医院给她开了药,就让她回去休息,而没有选择留院观察治疗,这是第二个需要大家注意的细节。 到了2月1日的时候,大S的病情依然没有好转,她的家人选择从箱根前往东京,然后在中途病情加重,又把大S送往一家小医院看病,小医院一看情况不对,赶紧推荐她们去东京的大医院,可不知道什么原因,大S的家人并没有马上送她去医院,而是等到当天晚上病情再度恶化,才选择就医,但是这个时候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间。 所以在2月2日凌晨7点的时候,经过一轮抢救之后,大S最终还是去世。 这就是大S事件完整的脉络过程。 |
![]() |
我为什么要把过程讲的这么详细呢?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看清楚,大S事件绝对不是意外,当她踏上日本国土的时候,可能就注定了会是这样的结局。 如果她去的不是日本,而是中国大陆,或者是医疗费用巨贵的美国,大S都不会发生这样的悲剧,但偏偏她去的是日本,这个拥有奇葩医疗制度的国家,所以才会出现这样的惨剧。 为什么我这样讲?因为日本实行的是分层诊疗制度。 什么意思呢?比如说你现在觉得身体不舒服,你极度怀疑自己的身体出了大问题,如果是在国内,你肯定会选择直接去省会城市的大医院看病,一次就能找出病因,可是在日本这种情况是不被允许的,哪怕你身体再难受,你也得先去家附近的诊所看病,如果诊所的医生觉得他治不了,才会开介绍信让你去大医院,大医院看到了介绍信才会帮你治病,而且哪怕你已经去了大医院,也不一定就能留院接受治疗,比如说大S这次,她已经去了大医院,但是可能是大医院觉得她并不严重,或者是床位不足,所以只给她开了点药就让她回家休息,而没有让她留在医院接受治疗。 这种情况在日本十分普遍,很多医院轻易不接受患者的住院申请,因为日本的医疗资源非常紧张,所以为了保证那些病危患者的就医环境,就进行层层分流,一步步的把患者拦截在基层医院。 |
![]() |
这种医疗制度本意是非常好的,为了防止医疗挤兑,让真正需要的人优先看病,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了很大的问题。 首先是第一个问题,日本超过70%的基层诊所没有足够的大型医疗设备,你去那里看病想做一个系统的检查,不好意思,我们没那个条件,你只能和医生进行问诊,医生问什么,你答什么,然后医生根据他的个人经验判断你到底是什么病。 这种模式应对大部分疾病都没有什么问题,可一旦遇到疑难杂症医生出现了误判,很容易就会错过最佳治疗时间,比如说大S这次,她在小医院直接被医生判定为普通感冒,因此错过了黄金治疗时间。 然后是第二个问题,日本80%都是私人诊所,一旦医疗资源私有化,那必然就会以利益为导向,大家扎堆都去东京这样的大城市开医院,而导致一些小地方甚至很难找到一个靠谱的门诊,就拿大S这次来说,她去的是箱根,这是日本的乡下地区,那里的总人口只有一万人左右,你说这种地方怎么可能会有好医院?医疗资源的分布不平衡,也是造成了这种惨剧的重要原因。 |
![]() |
而且好巧不巧的是,大S去日本的时间,正好是日本流感大爆发的时候,根据数据统计,自2024年9月2日至2025年1月26日,日本已经累计确诊了950万个流感病例,死亡人数超过了1100人。 而日本的医疗从业人员也严重不足,在发达国家中也排在很后面的位置,根据数据显示,每一百张病床配备的医生数量,英国有108.1名医生,美国有93.5名医生,德国有51.9名医生,而日本只有18.5名医生。 在平时可能没啥问题,可一旦爆发大规模的流感,就会出现医疗挤兑现象,所以日本很多医院为了避免这种情况,轻易不会让患者去医院住院,大S去了大医院,最后又回家休养,很可能就是这个原因。 |
![]() |
事实上日本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这样的情况了,早在2020疫情的时候,日本的医疗体系就多次被击穿,当时日本民间很多人已经无比确信自己感染了新冠,为了及时治疗,也为了避免感染更多的人,他们主动提出要去大医院接受隔离治疗,可是日本的大医院就是不同意。 他们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如果你现在发烧,那你应该先去家附近的诊所,做第一道检测,如果真的出现了多个临床疑似症状,比如说发烧37.5℃以上、有上呼吸道症状4天以上、65岁以上的人有症状2天以上、拍下来的胸片也是很可疑的等等,那小医院的医生才会开具转诊信,让你去指定的医院检测。 可是这个时候距离你第一次去医院报道,可能已经过去了好几天了,没事的可能已经痊愈了,有事的可能已经彻底出事了,更重要的是,把这些患者全都隔离在医疗体系之外,还会造成更大范围的传染,所以当年日本疫情快速失控的根源就在这里。 日本的这套医疗体系,看似守规矩,但这个规矩背后,是以牺牲无数日本普通人的性命来实现了。 |
![]() |
这就是日本当下的现实。 我知道有人会说了,既然明知道这套制度有问题,那为什么日本人不改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这套制度就是日本人经过几十年的摸索,探索出来的最佳制度。 日本不是一开始就施行这种离谱的分层诊疗制度的,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日本和咱们现在一样,也是你想去哪个医院看病就去哪个医院。 真正的转折点是上世纪60年代的事情,当时日本经济开始腾飞,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给日本的医疗机构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为了缓解这种压力,日本的医保制度规定,患者如果未经基层诊所直接前往大医院,那就需要支付更高的费用,比如说费用增加30%-50%,大多数人都是平头老百姓,一看费用增加这么多,肯定就会选择先去小医院再去大医院,这种分层诊疗制度在当时是合理的,也是适合日本国情的。 |
![]() |
真正的问题出现在什么时候呢? 答案是上世纪90年代,随着日本经济泡沫的破灭和老龄化的加剧,日本出现了两个严重的现象: 一个是日本财政开始吃紧,医疗支出有点扛不住了。 另一个是日本老年人越来越多,大量的慢性病患者出现。 当这两个现实摆在所有人面前时,如果大家还是都去大医院看病,那用不了多久,日本的医保资金就会归零,日本的医疗系统也会崩溃,所以为了适应新的社会状况。 日本进行了两个改革: 一个是进行医保控费,不让医生随便开药消耗医保资金,如果医生随便开药,可能会导致自己的收入减少,大S这次去医院没有接受系统的治疗,可能也有这方面的原因,不是她没有钱,而是医生不愿意开太多药来影响自己的收入。 另一个是进一步严格管控分层诊疗制度,想要去大医院看病变得越来越难,大多数情况都是患者去了小医院,医生问两句就开药让患者回去自己休养。 这种医疗制度引发了大量的医疗事故,几十年来日本每年都有因为分层诊疗制度耽搁治疗而去世的案例,当悲剧发生之后,患者家属严重不满,频繁地出现医闹事件,甚至有很多医生被患者家属直接杀死。 |
![]() |
当这样的情况越来越多时,就让大量的日本医生选择辞职,比如说2000年杀医事件之后,医生们人人自危,当年就有近三千名医生从公立医院离职。 当医生人数减少,就会进一步加剧日本医疗资源紧张的状况,当医疗资源不足,就只能继续加大力度实施分层诊疗制度,最终形成恶性循环,就出现了大S这种一个流感辗转好几天都无法得到有效治疗的状况。 这就是日本当下的现实,很多人总是喜欢吹嘘日本的医疗条件世界第一,但就是不愿意承认,咱们国内的医疗体系,已经尽可能的照顾到了大多数的普通人,你想一下,就连大S这样的明星在日本都会出现这么离谱的“意外”,如果是我们普通人去了日本,那又会是什么样的场景? 原文首发于我的公众号“枫冷慕诗”。 大家喜欢可以关注下。 |
怎么说呢,资本主义国家医院都是私立的,所以也不能一刀切,说所有的大医院都这样。 最主要的问题,是日本整个医疗体系就建立在“如何防止医疗资源被挤兑”上。绝大多数医院都实行预约制,你不预约就看不到医生,预约的人多了,你就得排队。而很多大医院甚至实行分级转诊制度。就是你需要先去小诊所有个初步的检查,小诊所的医生确定你需要去大医院处理之后,你才能带着介绍信去。 这种制度的好处就在于,它对每个人都很公平,绝大多数情况下每个人都能接受最基本的医疗服务。但是问题就在于效率很低下,遇到急症重症容易耽误病情。 而且日本医疗资源的地域差别比较严重,大城市和发达地区医生很多,而小地方相比之下医生人数只有大城市的三分之二,甚至一半。 都道府県における医師配置の格差は依然大きく、また外科医の減少が続く―医師?歯科医師?薬剤師統計 | GemMed | データが拓く新時代医療?gemmed.ghc-j.com/?p=46815 |
![]() |
|
![]() |
这回大S就是遇到这样的问题,箱根是个小地方,没什么大医院,她又拖了几天才去看医生,而箱根那种地方只能找到小诊所。诊所处理急症的程度有限,感冒都是给你开一般的感冒药看你能不能自愈。 日本医疗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重症医疗资源不足。日本的ICU病床数每10万人仅有5.2个,经合组织中基本倒数,完全不符合发达国家的一般水平。相比之下最多的德国有33.9、是日本的6倍还多。 https://www.researchgate.net/figure/Capacity-of-intensive-care-beds-in-selected-OECD-countries-2020-or-nearest-year_fig2_356961859?www.researchgate.net/figure/Capacity-of-intensive-care-beds-in-selected-OECD-countries-2020-or-nearest-year_fig2_356961859 |
![]() |
日本的医疗水平的确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人均寿命也居前列,但是对于急重症处理能力有限。医疗体系又倾向于缓和医疗挤兑压力,不迅速处理病人。再加上大S还没有选择一开始就去医院,最终导致了这个惨剧。 各位以后出国旅游的时候可得长个心眼,在日本旅游记得生病了,尤其是急症那就别拖,实在不行直接打119(日本消防急救是一个电话,别打错了)。119是有外语翻译的,不要怕他们听不懂。 |
![]() |
虽然日本不需要预约就接受病人的医院不多,但是大城市的话119总能帮你想到办法,如果在箱根这种小地方的话,记得赶紧去东京市区找医院。 |
确实如题目中所说,日本的医疗体系在技术水平和国民医疗服务可及性保障方面都表现出色,是一套较为完善的制度。尤其是地方政府卓有成效地开展公共卫生管理,可以有效抵御传染病和中毒事件,保障了居民的健康。 在疫情初期,日本的感染率显著低于其他国家,尽管老龄化程度很高,其死亡率也维持在较低水平,这一点备受全球关注。然而在几波新冠或流感疫情高峰中,每当患者数量达到峰值时,就会多次出现病床紧张、保健所等功能不堪重负的情况。 |
![]() |
日本实现了低成本且优质的医疗服务以及出色的公共卫生保障,那为何医疗体系还会陷入紧张呢? |
![]() |
从制度发展的历史来看日本医疗体系的这些优势,恰恰是导致其在疫情中暴露脆弱性的根源。在日本,小规模私立医院分布广泛,但政府实际上并没有直接干预医疗机构诊疗体系的法定权力。作为地方卫生管理机构的保健所,日常与医院之间并无业务往来。协调新冠或流感的住院安排以及引导患者就医,超出了政府部门的能力范围。 即便没有直接干预的权力,若大部分医院由国家或公立机构设立,政府或许仍能在实际上发挥作用。2020 年 3 月安倍决定学校全面停课,并非基于明确的法定权力要求,但在中小学大多为公立的日本教育体系下,这一举措确实发挥了实际效果。 日本超过 160 万张病床中的大多数归私立医院所有,政府的影响力难以触及。这些依靠福利存续下来的医院,规模较小,并非单人间,还接收了对新冠或流感较为脆弱的高龄患者。无论如何,这些医院都没有空间去响应政府的要求。虽然日本在疫情防控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病床供应上却面临异常紧张的局面,这可以说是由日本医疗供应体系长期以来的历史和结构性限制所导致的。 |
![]() |
病床和保健所的紧张状况并非仅仅因为治理和危机管理的缺失,而是在医疗功能形成的历史和结构性限制下产生的·。 |
日本医疗制度的问题,就是一切要按照规矩办事。医生水平也不如中国。 我说个事情: 在几个月前,我一个朋友的儿子发烧,我这个朋友是国内新能源方面大名鼎鼎的公司高层,儿子发烧第三天,孩子老妈就冲到日本来了,一看脖子肿了,准备马上回国看病。儿子说你这不是折腾么?在日本不能看病么?孩子老妈就给我电话了。 当时是晚上8点,孩子住在新宿。我想,这时候你只能叫救护车挂急诊了,但孩子老妈不会日语,孩子的日语也半吊子,我想想还是我去一趟吧,别到时候我在朋友那边交代不过去。开车去了新宿。既然我车都来了,那也不用喊救护车了,我打7119电话,查周围可以挂急诊的医院。 7119给了周围5个医院的电话,我一个个打,最后愿意接收的是新宿大久保医院(就是《新宿战地医院》的原型)。结果送过去,当天晚上就一个医生,4个挂急诊的病人,我们是第五个(全是外国人)。医生先过来看了看,发烧,淋巴腺肿了,说没有生命危险,那就排队吧。 这一排队,就从晚上9点一直排到了12点,验血和唾液,排除球菌感染。医生建议,明天再来做详细检查,现在不能确定症状。开了点药。 第二天,我没去。一大早孩子老妈和孩子去大久保医院,结果医院不让进。一定要等孩子烧退了才能进院检查,想进只能再挂急诊。电话里我说,昨天医生不是这么说的呀,而且现在不就是孩子发烧好几天了,一直不退烧才要去医院的么?要是退烧了我还去医院干嘛?医院说不管谁说的就是这个制度,退烧才能进医院。我说这不是悖论么? 孩子老妈一听这话,马上就要带孩子回国,说下飞机就让救护车直接从机场拖医院,一个电话就能让当地三甲医院最好的医生过来。 我说算了,别折腾孩子了,马上考大学了。你先在家附近找个小医院看一下,小医院应该没有发烧不能进医院的要求。结果就在附近找了一个小医院,就一个老医生,问寒问暖了半天,态度很好,说这就是一般的发烧引起的淋巴结发炎,吃点药就行了。开了点药。 回去吃药了两天,退烧了。第四天基本康复,孩子还去打篮球了。老妈在日本待了一个星期确认没事了才回国。 所以,到底谁会认为日本医疗比中国差,谁会认为日本医疗比中国强,大家心里都清楚。 |
日本的医疗体系没有听说经常被诟病,美国的医疗时经常被喷太贵,加拿大得也被喷太慢,但是日本确实没听说过,个人的印象里,日本的医疗体系应该是可以的。 最大的问题是说,被耽误了。 但是说实话,这个例子实在有点极端,从首次就诊到去世,发展的实在是有点太快,按道理一般就算疾病加重也不至于转运的时间都没有。 个人感觉,主要还是病程太过于凶险导致的。 而凶险的原因我高度怀疑是泡了温泉屎汤子导致的进展极快的败血症。 其实说被耽误主要还是和国内比较,我在以前的回答也提到过,中国的现行医疗对病人来说,堪称奇迹,真正做到了高质量,便宜,快捷这个所谓的不可能三角,中国的医疗实在太方便了,所以才给人一个错觉觉得是日本耽误了,其实从日本的角度,他们可能还挺硬气的,并不觉得有错。 但是一个不可能的代价是另一个不可能,就是中国的医生被大量的牺牲了。 工作时长极长,比较有代表的就是住院总,是要全天24小时待在医院的一个阶段,不能回家,一干就是半年到一年,基本是半军事化的上班方式了,其他医生也不遑多让。 还有工资极低,比如规培制度,本质是剥夺医生前3年的职业生涯,低薪低待遇去填大坑。而且普遍来说,绝大部分医生的时薪是低于理发馆剃头师傅的,比如一个夜班240应该是比较好的水平了吧,一小时30块,你剃头大概多少钱呢? 各个地区的情况不完全相同,但是DRG和DIP出现的时候,我就知道,就算以前不太一样,之后也不会有太大区别了。 DRG本质就是省钱,不给病人花钱了,而且医生要承担对应的责任。 不要认为我们向美国学习就是好的,美国的规培制度,每个规培人员结束都是要独立进行医疗活动的,每个人都到了最高职称了,并没有副主任医生主任医师的说法。而我们现在的这套职称体系是搬运老苏联的,设置很多个门槛,本意就是督促医生不要停止学习。 我们其实使用美国医疗的终极阶段拿来约束要求刚毕业学生,所以我说,规培的目的跟规范和培训没有任何关系,国内的规培代名词也是既不规范也不培训。 现在学习强度上要跟美国看齐,而学习的时间长度上要跟苏联看齐,那么我个人只能猜测,我们医疗培养的目标医生全是冷战铁人,而且还不给钱。 现在医疗改革,规培剥夺小医生,DRG剥夺病人,集采也是剥夺病人,所有的核心都是一个,省钱且不担责(突出一个本意是好的,但是执行坏了,规培乱了这么些年,也没见整改,集采药一直没卵用也不见有人查),之后的改革,从省钱的角度去思考才是正确的,不要认为真的为你好,你该想想为你好的钱是谁出的。 现在主要突出的是一个省钱,而且把责任都推到医生身上,牺牲医生群体。 但是任何牺牲是有极限的,任何击鼓传花,庞氏骗局总归会有爆炸的一天,曾经楼市的疯狂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等到爆炸来临的时候,我们的医疗,仅仅速度一方面,能赶得上现在的日本就已经不错了。 |
这要看怎么定义“大”医院了。 如果“大”医院指: 对标国内二级医院(病床数100以上),具备大多数科室、全面的检查、抢救设备以及外科手术能力的医院 那么绝大部分“大”医院都是「患者想去就能去」。 其中病床数200以上的、也就是日本厚生劳动省指定的「大病院」,则在没有介绍信的前提下需要支付初诊7,000日元(牙科3,000日元),复诊3,000日元(牙科1,900日元)的额外费用。 比如说拥有1,195张病床的东京女子医科大学医院,就提示如果没有介绍信的情况下需要额外费用,但并未限制没有预约和介绍信的患者不能就诊;相反,比如说拥有120张病床的浅草寺医院,则明确说明了可以接受没有预约和介绍信的患者,并且不收取额外的费用。 如果“大”医院指: 对标国内北京协和医院、四川华西医院等顶尖医院,如东京大学医学部附属医院、圣路加国际医院 那么这部分“大”医院确实「非患者想去就能去」,需要介绍信和提前预约。 当然,以上限制仅限于常规医疗,急救医疗并没有以上限制,而是根据医院距离、患者受诊历史和医院接受能力安排医院,不需要额外费用或介绍信。所以大S在前后两次叫救护车的情况下,说进不了“大”医院的结论是不成立的。 而以上不管哪种限制,其目的都是为优良的医疗资源分散医疗压力,保证有切实需要的患者获得相对应水平医疗服务。 至于说暴露了哪些问题,只能说在医疗领域,“效率”、“公平”和“待遇”,形成了“不可能三角”: 日本在三角中偏向了“公平”和“待遇”中国在三角中偏向了“效率”和“公平”美国在三角中梭哈了“待遇” 日本的体系在常规医疗上问题不大,并且医护人员工作压力相对较轻,待遇较好,这也造就了日本在医疗水平上的优势地位;但在紧急医疗或者新冠、流感爆发的情况下,其低效的劣势也很明显,大S的过世也是一个佐证。 中国的体系则保证了“应收尽收”,常规医疗和紧急医疗的表现都能称得上出色,同时“量变引起质变”,医护人员丰富的经验也使得中国在医疗水平上也不逊于任何发达国家;但是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极大,待遇和工作强度不匹配。 美国……那垃圾玩意儿不提也罢。 所以最后只能说一句: 向中国的医护工作者致敬 |
是真的,也不是真的。 主要是看每个大医院的规定。 我家附近大医院是随时可以去的,不用预约,甚至有中国翻译,非常方便。 但是有的医院确实需要预约or介绍信才能看的。 有些媒体就喜欢说话说一半,说一些人爱听的罢了。 --------------------------------- 我没有删评,也不会删评,应该是系统删的。毕竟看评论就知道有多少装睡的人了。 |
有小诊所介绍信的话,去大医院正常收费 没有的话,加几千日元也可以就诊。(具体金额看医院) 这个在日语里叫 【選定療養費】 選定療養費とは【2022年10月1日改定】 | 医療コンパス |
谢邀,在日本住过六年左右没遇到过题干里记者的问题。 在日本如果你是小病,去诊所小医院就好,不用跑老跑去,比较省事省时间。如果你是大病,当然得去大医院,部分医院都可以网上预约挂号,当然前提你得懂日语。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最难的问题是你怎么判断自己是得了大病还是小病,而且得了大病小诊所还能给你推荐大医院,比自己随便找不认识的医院要靠谱点。比较随便上网找个医院就去看病,是可能会导致人才两失的。日本诊所小医院分诊制度的作用主要在于避免小病去大医院,大病去小医院的问题出现。 另外体验网上预约看病的,去日本雅虎把病情输入然后写搜网上预约就好,我只有一次右眼长东西直接网上挂号去大医院的经历,其他有小病痛都是自己买药或者去附近小诊所解决。 |
日本的门诊就医,基本都需要预约,所以别说没有医保的外国人了,即使是日本的外地人,在异地就医也会挨白眼 而急诊是有拒诊的权力的,救护车必须得到医院急诊的同意才能拉过去 而且,对于没有医保的外国人来说,医院是可以“随意”收费的,完全不是本国医保那样明码标价的类似DRG限额 所以日本人自己做个手术,可能只需要几十万日元,而且能报销,但是同样的手术,对于外国人可能是几千万日元都打不住! 最后讲个非常有意思的事 十年前,曾经遇到过一个直肠癌的姑娘,四十来岁吧,因为年轻,所以她对保住肛门特别执着,可以理解 我接触到她,已经是手术后一年多,来复查胃肠镜了,聊起来手术在哪里做的,她说在日本做的,因为中国没有一个医生可以给她一个肯定的答复能保住肛门 我:肿瘤距离肛门多远? 她:五六公分吧 我:这个距离还行啊,我们医院能用腹腔镜做你这个手术并且保肛的,至少有六个主任 她:我在你们医院看过,协和、肿瘤、301,我都看过,但是他们都说会努力去保,但是不敢保证一定可以 我:这么说很正常吧,不切下来看切缘的病理,医生也不敢打包票呀!日本的医生就保证可以么? 她:对呀,日本的医生就说肯定能保住 我:……你…懂日语么? 她:我不懂呀,但是有医疗中介公司的翻译呀,他全程陪同的 (傻丫头呀!你上二鬼子当了!日本的医生肯定也是像中国医生这么说,只不过中介肯定这么翻译:太君说了,肯定保得住!) 我:最后花了多少钱? 她:将近200w吧,包括食宿、机票、医疗、中介,全算下来! (这钱能在中国做几十个直肠癌) |
医生资源太少就应该像中美一样挂号费尽量市场化,最需要就医帮助的会选择更高的挂号费,越是逆市场化想人为分级诊疗越会造成资源浪费,急危重症和疑难杂症就是应该支付更高的医疗成本,因为优质医疗资源的稀缺是永恒的,如何高效把它分配到最需要的人手中,而不是在分级诊疗中被层层浪费 我们国家卫健委的最新医改规划有加强分级诊疗的意图,国家本意是好的,争取让基层医疗资源充分利用,可医疗毕竟是个专业性很强的事业,可以说隔科如隔山,三级医院尚且如此,一级医疗卫生室能起什么作用?误诊看不好和大s被流感耽误是常有的事,因为一级卫生室没有看好治好病的能力,只能负责三级医疗机构的后续拿药,但拿药这事美团买药和拼多多完全可以分化承担,一级卫生室只有离家近这一条看似可有可无的优势,可是压根看不好病 中国有学习日本分级诊疗的趋势,最新政策还要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定期派驻优秀专家下沉一级卫生室给病人近距离看病,我看这只是浪费优秀医疗资源罢了,那些专家聚集起来给疑难急需救治的病人看病才是王道,能利用三甲医院的影像科和检验科,就医流程也更规范,把专家下沉到一级卫生室什么作用也没有,浪费医疗资源罢了。卫生政策不是一直进步,也是有退步可能性的 还有适度允许高挂号费门诊也有助于提高特需专家的坐诊意愿,靠28元的平价门诊号总是一抢而光,越受欢迎的医生越应该靠挂号费诚实挣钱,多开门诊,几乎光号速度越快的专家水平越牛逼 |
以前日本的分级诊疗制度可是作为正面典型推广,没想到有朝一日竟成了中国互联网攻击的对象。 这套制度当然是有优势的,你不用大病小病都挤破头去大医院,在社区就可以得到有保障的医疗服务。诊所的全科医生也会帮你诊断病情、判断治疗方向、提供健康咨询、推荐你去合适的大医院,避免乱投医。而对于突发疾病,肯定也是有急救通道的。 大S这次出问题是恰巧遇到了多重因素的叠加,包括地处偏远的小地方,家属以为是流感并不重视,自身又有基础疾病等等……她的案例还真不足以说明日本医疗体系有多差。 |
别的不提,病中泡温泉的操作太骚了…… 即便在大陆,用最好的医生和医疗手段,也救不回一个作死的人…… |
医疗系统,日本垮美国贵那可不是说说而已。 跟大家回顾一个新冠时期的事,日本一摩托手出事故,报警,扯皮,救护车来了,拉人,半道发现伤者是密接——你猜怎么着? 嗯……救护车把人送回了事发地,并按原样放置伤者,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然后你再猜伤者是怎么挂的? |
当然不是患者想去就去 那得是医生判断你需不需要去 但是 医生没有任何立场让重病患者不去大医院 患者死在自己手里对于医生来说是什么很光彩的事吗 就拿我自己上次住院的经历来说 我最开始也是在小诊所看的 当天检查结果一出来护士就给我打电话问我什么时候去拿结果 第二天去了之后当场就给我介绍信让我去大医院 到了大医院就安排住院了 碰到急症的病人医生可能比患者自己还着急 |
就好比一个争议事情,明明有监控,但你官方一如既往告诉我们刚好那个摄像头坏了/监控丢了。 好,那我只能调动脑细胞往最邪典的方向去想。 头天g第二天大早上赶着火化同理。 不如楼下吃碗牛肉面来得旺实。 |
无论怎样“对账”,你永远叫不醒装睡的人。 |
![]() |
|
![]() |
|
网上那些垃圾短视频能看? 日本去大医院三种情况。第一,小诊所开介绍信,第二,没有介绍信也可以去,但是要多付一笔钱(每家医院规定不同,500-700rmb左右) 第三,急诊,包括救护车。 |
描述的内容里面就有错 什么多少床位配多少医生 中国的人均医生绝对是最少的,但是一个医生一天能看150个人,这个里面做个100多个全血问题不大 所以真要比人均医疗条件,搞不好中国厉害不少 记住 结果≠人均 而是 结果=人均*效率 |
补充于2025年2月5日下午3点18分左右: 多谢评论里知友提醒,发现犯了一个低级错误: 问题里提到的是“每一百张病床”的平均数,而我给出的国内数据是“每一张病床”的平均数。 显然是我写这么长回答,脑子没跟上,给大家带来误导了,特此向知友们抱歉,也感谢指出的知友及时提醒。 因为错误太低级了,所以我这次破例把补充内容放在前面,以免更多知友被我误导,并警醒自己以后要注意!同时也在原回答里标出错误内容。 不过说实话,我搜了一下,还真没看到有什么地方用“每一百张病床医生数量”作为一个客观指标进行评估的。所以也很希望专业的知友对此进行指导。 以下是原回答: 我没去日本接受过医疗服务,也没有问过住在日本的朋友这方面的问题,所以没法说问题里的这位自称驻日记者叙述的是不是事实。 但是就我个人的了解来说,这的确是欧美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并不是什么特别的情况和安排。其目的也正如问题里所说的,主要是缓解公共医疗机构的压力。 这里需要指出的一点,是“大医院”这个说法其实有点不太合适。如果常看欧美的医务剧的,都知道有一类医院,叫“General Hospital”,有翻译成“总医院”的,就错的更离谱了,实际上应该翻译为“综合医院”,也就是说这类医院开设的科室范围广泛,内外眼耳鼻喉妇产泌尿小儿等几乎都有;而与此相对的,还有各类专科医院,专门收治某类某科病患的。 国内的话,别处我不清楚,但是上海的布局也是差不多的,就说公立系统里的,除了瑞金、仁济、第X人民医院等这些综合医院以外,还有胸科、肿瘤、肝胆、妇婴、眼耳鼻喉科、和牙科等专科医院。 差别是,我们没有建立起欧美那样的社区基层医疗门诊分流制度。实际上我们有过分流机制:计划经济时代,因为绝大部分城镇居民都有单位挂靠,所享受的高额劳保大部分和单位挂靠,所以优先就医的选择,往往是单位医务室,或者(大)单位下属医院;而少数没有单位挂靠的,则以地段医院或者卫生院(所)为优先选择。疑难杂症,以及农村地区的医务所卫生院无法治疗的病人,才会去综合医院(也就是问题里说的“大医院”)。但是当时因为交通很不方便,加上不少综合医院也对收治病患的身份地位有一定的内部限制,所以从农村地区来的患者也不算很多。 随着城镇居民和单位的挂靠关系逐渐自由化,加上不少单位,哪怕是大国营,也不再继续开设下属医院甚至是医务室了;而综合医院为了营收,也不再继续执行那些内部的病患身份地位限制。同时城市 和农村的往来交通以及人口流动也越来越方便,城市化的进程也让很多农民“享受”到了城镇居民一样的生活配套,所以越来越多的城镇和农村患者,就更倾向于直接去综合医院就诊,而不再优先选择基层的医疗机构了。所以逐渐形成了我们如今已经司空见惯了的“大医院”里的可怕的医疗环境和混乱的秩序现状,以及由此引发的医患矛盾尖锐的局面。 所以差不多十年前,上面就开始重建基层医疗分流制了。我看到的做法,除了有加强社区卫生中心(原来的地段医院、卫生所/院)的配置以外,还有就是试图推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当前,我国医药卫生事业面临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和慢性病高发等诸多挑战,以医院和疾病为中心的医疗卫生服务模式难以满足群众对长期、连续健康照顾的需求。同时,居民看病就医集中到大医院,也不利于改善就医环境、均衡医疗资源、合理控制医疗费用等。国际经验和国内实践证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新形势下保障和维护群众健康的重要途径。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有利于转变医疗卫生服务模式,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增强群众对改革的获得感,为实现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奠定基础。 这个做法是不是必要?我觉得是必要的。问题中提到说: 住院难问题,主要原因是医疗从业人员不足。从每一百张病床配备的医生数量来看,英国有108.1名医生,美国有93.5名医生,德国有51.9名医生,而日本仅有18.5名医生。 [注意:之后的内容思路上有严重错误] 而我们的数据是多少呢?我没查到直接的统计数据。所以这里拿上海的两家三甲医院来做个取样吧: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 建院以来,医院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截止至2023年底,医院共有正式职工4780人,其中正、副高级职称专家714名;博导177名、硕导208名。 医院东、西、南、北四个院区总核定床位2750张,现有54个临床医技科室。 假设这4780人全部为有执业资质的医务人员,那么每百张病床医生数也只有1.7位。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 瑞金医院始建于1907年,原名广慈医院,是一所三级甲等大型综合性教学医院。现有非独立法人院区3个(黄浦院区、嘉定院区、远洋院区),核定床位2942张。 医院现有在职员工6506人,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竺、陈国强,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振义、陈赛娟、宁光等一大批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的医学专家。 假设这6506人全部为有执业资质的医务人员,那么每百张病床医生数也只有2.2位。 从全国层面来看: 《公报》显示,卫生资源总量持续稳步增长。2023年末,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数1070785个,比上年增加37867个,其中医院38355个,比上年增加1379个。全国床位1017.4万张,比上年增加42.4万张。2023年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达7.23张。2023年末,全国卫生技术人员总数1248.8万人,比上年增加83.0万人,其中医院卫生技术人员772.3万人。2023年,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3.40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4.00人,每万人口全科医生3.99人。2023年末,全国共有乡镇卫生院33753个,床位150.5万张,卫生人员160.5万人,与上年比较,床位增加4.9万张,人员增加7.5万人。全国共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7177个,卫生人员77.8万人,卫生人员数比上年增加6.0万人。全国共有村卫生室581964个,在村卫生室工作的人员132.7万,其中执业(助理)医师和持乡村医生证的人员110.8万人,与上年比较,执业(助理)医师增加0.6万人。 我就不替大家做算术了。 [错误内容到此为止] 当然,对医疗健康服务行业来说,我只是一个外行,所以我也只是讲一些我所了解的状况,就我个人理解水平提供一些数据,如果涉及的算法和说法都有不专业引发误导的地方,也欢迎其它知友指指正。 |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