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购物 网址 日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视频推荐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日历2024  日历2025  日历2026  日历知识  | 每日头条  视频推荐  数码知识 两性话题 情感天地 心理咨询 旅游天地 | 明星娱乐 电视剧  职场天地  体育  娱乐 
日历软件  煮酒论史  历史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春秋战国 三国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哲学 厚黑学 心理学 | 文库大全  文库分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钓鱼 双色球 戒色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足球 nba 象棋 体操
    
  知识库 -> 两性话题 -> 如何看待目前的医疗改革与药物器械集采? -> 正文阅读

[两性话题]如何看待目前的医疗改革与药物器械集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请详细分析医改的底层逻辑
我看到有高赞提日本医改。
日本的路子,我们实际上已经走过半次了,只不过我们当时正是黄金年代,硬生生把这个阶段给扛过去了。
我们在90年代的医保主要靠单位解决,所以有医保定点这个说法。
结果是很多单位没了,财政根本负担不了医院,让医院去自谋出路。
这已经是一次医保制度的大崩溃,带来了医闹黄金十年。
00-10年,你把医生剁成饺子馅,网上全是批评声——批评你居然放过了护士。
但这十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医保体系得以建立,医生虽然挨打,但趁着经济腾飞和监管不严的空档,也着实赚了不少钱,灰色收入把医生给留住了。
95-05年,在国内一线医院进修一年,回老家当主任顺便买房的故事,我都听过好几遍了。
日本的悲剧,我们靠着经济奇迹,强行碾过去了。
正是因为这段历史,中国人自费看病的记忆并不远,对自费的抵触心理并没有那么强。
病人听说治疗项目不能报销,情感上往往是惋惜多于愤怒,并不会因此直接怪罪到医生头上。
否则医保为什么要强调,严禁医生挑唆患者,违者严肃处罚?
像日本一样强推DRG,结果不会是医院的全面崩盘,而是公立医院体系的大变革。
我们依靠福利性质的医保吸引人,建设出低投入高回报的医保制度,代价是医保负担较重。
医保和地方在投资医院的同时,又把控了医疗价格,不允许医疗市场化。
表面上是政府和医保在回馈全社会,降低全民医疗负担,实际上是利用财政和医保的钞票,来帮助公立医院建立护城河,最后在公立医院内部养出了一个巨大的寄生利益团体。
你没法区分谁是医院职工,谁是利益集团,就像你没法区分正常组织和散在的癌细胞团一样。
医保强控费后必然催生新的医疗需求,这部分需求只能市场解决,市场化是最好的抗癌药。
有人说中国的医疗是高效低价,我只能说,你没见过真正的高效低价。
在南京这种房租上天的地方,照样有人能租一个小门面,以公立医院一半的价格吸引顾客,提供快捷且合格的医疗服务,赚得盆满钵满。
到了苏南一些小县城里,有些诊所招聘牙体牙髓医生,做最苦最累最不赚钱的活,诊疗费用低得离谱,但偏偏能给医生开出月薪两万(不交社保)的待遇。
这些诊所凭什么赚钱?靠的是走量,靠的是速度,不接疑难病例,不接风险病人,不使用高值耗材,但能保证医疗质量。
这就是某大V所说的“蜜雪牙城”。
论走量和速度,小诊所拍马也及不上大型公立医院,但说到价格,公立医院又远高于小诊所。
前牙根管300,后牙根管700,这个价格放在我院,口内医生累到死,月薪也上不了万,三天以后就全部辞职了。
但是在小诊所,就这个价,医生只要肯干活就能月入两万,老板靠做冠赚钱,大家都富得流油。
差别在哪?
我反问一句:为什么恶液质病人都很瘦弱呢?营养都去哪里了?
现在医保和医院只能活一个,医保肯定不能死,那就只能医院死。
要么就是公立医院集体卫生院化,指望医保那点钱勉强度日,市场化的医疗需求放给公立医院的国际部,乃至于私立医院。
要么就是让一部分公立医院去死,活下来的只有基层吃医保的,以及能被市场认可,让病人愿意自费/买商保来看病的。
公立医院不想卫生院化怎么办?那就市场化,只不过市场资金大多来自医保,也足够建设出不错的医疗体系了。
市场化是最好的抗癌药。
也许还会有一些特例,部分医院(尤其是教学医院),依靠财政投入,只吃医保也能保持不错的水平。
这些医院收费低,水平高,报销比例高,很显然是群众看病的首选。
今天去预约,2077年就能看病啦!
老百姓有自己的认知,你想为老百姓做好事,那就公开透明,做好审核人,确保企业上传的数据都是正确的,不正确你打板子,其他的老百姓会自己分析这个收益怎么样,你公开,老百姓没有你想象的那么蠢,不公开就是想搞蝇营狗苟
我其实觉得改革改的好!
中国当前的医疗水平和经济水平是不相符的,应该说普通百姓享受到的医疗服务远远超出了他们的经济能力。
当前的改革主动劣化公立医院的医疗水平,不过是返祖归真而已。还能顺带优化人口结构,提升生育率。
君不见地球灯塔之阿美丽国,普通看病不也是止痛片抗生素激素管够?
事物总是要向前发展的,问题出现的时候,所有人都在抱怨,谁能劈开荆棘跨越障碍,解决问题往前走,谁就是下一个时代的引领者。
目前的医疗体系为什么要改革?主要矛盾或者说根本矛盾是什么?
是因为就医人群发生了根本性的分化,是因为整个社会出现了财富的集中,当经济水平不一样,就医差距就发生了,当差距足够大,就一定会推动变革,形成新的解决方案,让矛盾重新达到平衡。
政府不满意,是因为花了政府太多的钱了,造成了财政负担,特别是随着老龄化和少子化的来临,这,整个社会创造价值和财富的人只会越来越少,但要花钱看病的人却在迅速增加。
患者不满意,是因为花了很多钱,看病贵,对老百姓的家庭造成了负担,但其实真正的问题是:我们国家的看病在全球范围内,同等水平和效率之下,已经是兼顾了高效和廉价的了,就只能牺牲舒适性。所有人看病都像打仗,但起码你看得起,但老百姓都是短视的,无见解的,他们只知道自己看病看得不舒服。却不知道自己看病的所有行为,都是在消耗社会财富,而不是创造价值,对整个社会来说都是负担,但处于政治正确的潜规则,这样的事实是不可能被拿到明面上来说的。
特别是随着社会财富的严重分化,其实病人已经由经济水平被动分成两类人了,缺钱的,和不缺钱的,缺钱的当然占据大多数,但他们没有话语权,他们的声音基本上不会被听见。不缺钱的,虽然绝对数量上还是占少数,但几十年的差异化发展,这部分人人数并不少,就算只有十分之一,那也是上亿,且他们占据了社会的主要财富,社会关键位置,还有绝大多数资源。
他们对医疗的需求,其实是高效,迅速,高质量,至于钱,他们是不太在乎的。但目前这个跟所有老百姓挤在一起的模式,他们是很不满意的
且话语权在他们手上,他们肯定要呼吁改革。
人群之间出现了差异,就会出现质的区别,有差异就有矛盾,诉求就会完全不同甚至对立。
患者是整个医疗系统服务的主体,当患者之间的差异大到撕裂整个社会的时候,就会反应到整个医疗体系及其相关行业,包括医院,医患关系,政府,财政,社保等等。
不同患者群体之间的医疗需求和经济支付能力的不同,是整个行业的主要矛盾,但目前的医疗体系是吃大锅饭,所有的人大体都是一个标准,普通老百姓和权贵富人之间都必须去公立医院。
普通老百姓的需求是便宜且能大体解决问题,这是最重要的需求,而权贵富人要求的医疗体系,一定是高效,高水平的,经济因素反而是最不重要的一个。
两边的群体都足够大。整个社会就一定会撕裂。差异可以掩盖,但问题是一定要解决的。
所以,改革就来了。
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满足不同经济水平的患者之间的就医需求。
对公立医院进行集采,恢复公益性,让普通老百姓能够得到普惠,经济实惠,看得起病,至于质量嘛,如果不能保证,那就牺牲一下,有总比没有好,反正是接近免费的。
放开私立医院,甚至国际独资医院,进入市场,这部分医疗市场,是用来满足权贵富人的就医需求的,高质量,高效,高水平。
改革的第三方,是医务人员,作为背锅侠,“医患矛盾”中的医,其实是在这个体系里面被牺牲最大的,整个中国的医生水平在全球范围内,都是靠前的,工作量更是全球最卷,但收入确实极其低下的,国家满足了高效,低价,那这个低价,就是由医务人员等相关从业工作者来承担的,便宜的医疗服务,提供服务的相关从业人员,就一定是廉价的。
所以,医生们也是怨声载道的。所有人都心知肚明,他们是目前的医疗体系里面被牺牲的那一部分,但有便宜不占王八蛋,何医务人员的待遇提高了,所有就医的人都要付出代价,所以,最没有话语权的医务人员,就这么被牺牲了。且还会被继续牺牲。
但是,所有的事物,一定是复合经济规律的,一个行业要发展,一定是靠利益推动,最高的利润吸引最聪明的从业人员,最低的利润和收益,留下最低素质的从业人员。最终,绝大多数聪明人,会离开这个行业,整个行业一定会大幅下滑,但是,这个恶果要很多年以后,才会让所有相关方感受到。这个恶果,具有滞后性。现在短视的人们,一定会选择牺牲他们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利益,如果有足够大好处,亲父子都会反目,何况跟你没有直接联系到陌生人。
当公立医院变成平庸者的躺平之地,私立医院就变成了聪明人的聚集地,因为服务有钱人,有资源的人,有权势的人,他们能给从业者带来更好的收入和回报,他们只在乎医疗质量和效率,至于钱,他们不缺。以后的医疗前沿,一定出自不缺钱的私人医院。
至于第四方,医药器械等,他们不在乎的,不管怎么改革,他们一定是要按照市场经济来的,不可能亏本做买卖,要不然一定会把他们搞死。
所以,集采药的副作用已经开始显现,劣币驱逐良币,仿制药驱逐原研药,原研药集体退出采购,他们走了吗?没有,他们去了药店,私立医院,他们缺乏市场吗?
这个并不取决于他们,而是有多少有钱人有就医需求,这个国家缺少有钱人吗?不缺,所以他们是不缺市场的,公立医院无利可图的时候,就去市场,去私立医院。
集采之后,会出现哪些问题,普通老百姓该如何应对?
在这个事情的负面影响出来之前,个人也没觉得贫富差距大有什么影响,只是隐隐约约的觉得贫富差距太大会影响社会公平,但没想到已经大到这种地步,大到影响最基本的医疗健康的公平都会被改变的地步。
对于有钱人,富人,权贵,自然是不需要操心的,对他们来说,这个改革无疑是满足了他们的诉求。所以他们呼吁自己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这话是没错的,因为他们真的负责得起。且更愿意自己负责。
但对普通老百姓来说,唯一能做的,可能就是努力提高自己的健康知识储备了,改善生活习惯了,在源头上降低疾病的发病率,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健康,要不然就那些药效不稳定的集采药,甚至数据都是复制粘贴的,对疾病的控制不可能有多好,疾病的各种并发症肯定会越来越大的,最好的办法就是不生病或者少生病。把疾病控掐灭在萌芽之前。
和当初批评“老爷部”的思路是一样的,操作也一样随着时间发展越来越极端化,刹不住车
用不着看待事情本身,毕竟人去医院的核心目标永远是治病……看那些人治病用什么标准就行了
集采控制医疗费用,三明限薪把合格的医生从巨无霸医院挤出去,规培加专培保证医生质量下限同时保证大医院的低成本运行,
平时笑话草台班子,这些改革还真是有高人操盘。[滑稽][滑稽][滑稽]顺应时代就好
高铁通车当年铁道部部长亲自上去坐,这是国产c919首飞,https://zhuanlan.zhihu.com/p/633332596?utm_psn=1870961271215632384至于集采药物器械,有些人能不能也出来体面下。
医改话题在十年前就在知乎看到过。
十年前就讨论过的,十年后还在讨论。
困难矛盾明明白白的!
大家都懂个大概,但是大家懂没有用啊!
上面也懂,上面懂也没有用啊,
牵扯到方方面面太多了。
刘和平的话记忆最深的一句,很多事情最怕的就是你中我有,我中有你。
很多事做起来是真的难啊!
作为普通人,最近在自学中医。
我就想问,中成药什么时候进集采?比如某花清瘟?
权利不断地向自由经济领域扩张,简单点来说就是计划经济的死灰复燃。
目前这方面,一句话,进退。
趋势是集中和垄断。
传说现在连一张x光片耗材,都是集采甚至是国营制造。一张十块多吧。
未来发展如无意外应和烟草一样,统一全权管控。
当然,几说几讲,也有优点,大伙吃的药基本质量是可以依赖和保证的,目前价格也是可以的,记住是目前,目前,目前。这就像一张网,如果未来你医保级别不靠谱,啥价,咋报销,啥比例你就尽情展望吧。
另外不用指望民营,他们以后很难有生存空间,很难。要不,干点一般医院药厂搞不定的,只怕他们请不起大牛。要不,融入其中为呼吸而生存。
以上我瞎掰的,不必相信。
讲医疗之前先讲信息不对称
医疗市场化及医疗保险为什么是特大难题,因为它是一个信息不对称市场。
这里不讲具体药名,例如某感冒药777,卖10多块钱。请问它和多喝白水哪个更好?
其实效果一样。多喝开水也能好,开水价格是0。但是大家都会选择感冒药,因为才10块钱,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再说万一病情严重了怎么办呢?
那咱们去买集采感冒药,和这个10多块的药的量一样,花费大约2毛。咱们就算5毛钱。请问哪个更好?
其实5毛钱更好。因为某药有效成分大概就这么多。但是大家还是会选10块钱的,理由同上。
说到底大家不明白到底什么问题,吃什么药能好,这个药应该值多少钱。这些信息,统统折算成毛利给了药了。
那还有很多病历卡空白的朋友不知道自己怎么买药,特别是怎么买处方药。很多人只知道看病,然后医院药房拿药,于是这个世界就只能这样了。这些人大概药房都没去过。把处方药和集采药等同了。这肯定不一样啊。集采药只覆盖医保药的一部分,医保药只覆盖常见的处方药。稍微严重点的病就会遇到非医保药了。
没有生活经验的可以线下问问长辈怎么买药,或者去药房,医院问下也可以。
话说回集采。
集采通过集体谈判的方式,一是集体谈判比起分散购买,消费者更强势,二是消除了信息差。这样就把药厂的利润打下来了。所以某些利益团体就群起反击,说集采药没效果。
没效果也是信息差啊,你怎么知道有效果没效果,听人说的对不对?把证据拿出来看看呗,到拿证据这步就怂了。没效果这是刑事罪。中国是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管的,我倒要看看到底怎么回事。凡事就怕认真两个字,网上胡说八道有什么好说的。
压低药厂利润本身没有任何问题。为什么贵就是好,没理由啊。特别是某些药有效成分是已知的情况下,这钱为什么不省?便宜就可以改变生产工艺和配方?中国是有药品管理法管着的。药品那不是饼干馒头之类的食品。
为什么要压低利润,本质上就是为了省钱,节省医保开支。这也是正确的。
前面说过,没让你不能买进口药,京东你去买呀。怎么了会海淘会海购就不会用京东买药了?
突然就不会用app了?
不让你用医保买进口药,因为医保是一个基础的保险,说白了是劫富济贫用的,不是给你装小资的。社区食堂里不会有卖马卡龙的,想吃的东西社区食堂没有卖是很正常的事,想吃好的上饭店吃去。
想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质没有任何问题,请掏自己的钱。本人支持买进口药,但是别用医保。医保那是民脂民膏,你少用一点就能多花点在真正有大病的人身上。就像蔡磊,看渐冻症花了10个亿。你说这个渐冻症进医保?坚决反对,至今没有治好一个,这钱省给能治活的人。
所以医保只覆盖常见药品。
我不是药神上映后,格列卫进入医保,救了一大票人的命。从此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不再是绝症。
来掰扯一下格列卫。2013年4月1日,格列卫在中国的专利期已满,但是仿制药也卖4000块一瓶。因为进口格列卫继续卖24000块一瓶,所以仿制药价格也下不来,仿制药也是有研发成本的。我不是药神上映时间是2018年。这5年间到底怎么回事呢。在2015,中国格列卫卖的也算贵的。格列卫在香港的售价也只有18000元左右,日本是16000元一盒,美国大约是人民币13600元,在韩国只需9700元。而格列卫中国卖23500。说白了就是中国没有集采,没有强制仿制,所以药厂强势,爱买不买。集采后进口格列卫卖1万块不到。
就单论进口药,集采之前的23500里,13500是药厂纯利,这部分钱为什么让药厂赚了,明显是可以通过集体谈判谈下来的。说到底中国对药厂是太好了,太优遇了。有些非常常见的药品居然还是有超额利润,这是可以改变的。
没事,我们不报道问题就没有问题。
医疗问题归根结底是服务业问题,也就是说老百姓觉得所享受到的服务内容和服务质量与自己所付出的金钱不匹配。
如果这样的话,问题很简单了。在任何一个城市,包括三四线城市,你去比较一下在宾馆+酒店+24小时国考专职人员的服务,与当地医院提供服务,哪个更有性价比。据我所知,有些长期病号宁愿在医院受医生护士白眼都挂床不出院,就是想蹭低价医疗服务的便宜。
说明:1,医院服务是物价局核价,单项价格是极其低的,比如说三人间一晚上才十来块钱,有的医院还允许一人陪护,现在到哪里有这种服务。
2,不接受有的同志反驳说各类检查算下来贵得很,那些都是有成本核算的,不排除有些医生坏,但也要考虑到有些坏是逼出来的。比如说艾滋病不主动报告,打针输液暴露以后造成医疗事故,然后就是所有人进医院就要测一遍。不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
3,我家属就是护士,个人工资真的是靠打针输液一块两块赚出来的,各种辛苦可以比过社会上70%以上的键盘侠了。
4,现在你如果有渠道,我劝你能去医院拿药就去医院买药。同样的药医院绝对比旁边药店便宜30%以上,对于长期病患者,那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药品和器械集采,那医务人员也集采呗,看看便宜能有什么好货
果不其然,一堆人开始无脑冲医疗集采。
首先要明确药品质量由食药监局管理,我同意食药监局要强化药品质量的管理和抽查,同时加大对药厂的处罚,该坐牢坐牢,该杀头杀头,从源头去管理药品质量,而不是要求老板把采购给开除;其次,集采是一种很普遍的采购手段,除了可以取得价格谈判优势外,还可以加强质量管理,很多大公司集团都采取集中采购的办法;最后,以阿司匹林为例,中标厂家一共7家,因此说医疗集采是唯低价中标并不恰当。
利弊都很明显的一件事。
利,药物器械集采让价格大幅跳水,心脏支架从均价1.3万降至700元左右,患者经济压力骤减,医保基金也得以减负。集采一定程度提升了药品和器械的质量。
弊,集采的价格战让一些中小企业甚至面临亏损、倒闭,导致药品和器械供应短缺、品种减少。“唯低价中标”现象频出,企业为压低成本,产品质量难以保证。
而且,过度的价格控制与集中采购,极大抑制了企业创新动力。(我一直不赞成这种做法)
医疗改革方面,分级诊疗本是优化医疗资源的好招,可基层医疗资源不足,设备陈旧、人才短缺,患者根本不信任,大医院依旧人满为患,看病难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
医保政策调整也让患者和医护人员适应困难,报销流程复杂,影响效率。
DRG/DIPs这种限制,也过多束缚医生。
咋说呢,反正,利弊明显的一件事。
这个问题一直想说好久了,最近满天飞的集采节奏,所有节奏概括下来就四个字“蛋糕没了”。
首先,我不是阴谋论。但是让一群被集采动了蛋糕的“专家”去说集采的不好,在我看来总有种“诋毁”的味。
原来医院用药是谁家给的多医院就用谁家的,所以才有了前两年的医疗反腐。集采后的医院用药是谁家的报价低就用谁家的。集采后那些有能力左右医院使用哪家药厂药品的科室主任、院长的收入到底低了多少不好说。现在大家把医疗反腐这个事情忘了之后,这些科室主任、院长怎么能把原来的肥肉忘了呢,所以趁机诋毁集采忽悠一群什么也不懂的吃瓜群众跟风那这对他们来说就是一张牌。
然后先给各位回忆一下这个节奏的全部过程。去年集采刚结束,一片药几分钱的节奏就已经满天飞了。重点来了这个节奏带的是片剂。一般来讲开这种药是不需要住院的!这是重点!!也就是说这个药就算不信任医院开的药也是可以在外面随便买到其他品牌或者原研药的!!但是所有带节奏的都在有意无意的忽略这个事实!!!
至于其他的!在医院住院打的点滴、手术的麻药,这些是要在病房用的!如果这些药品效果不好是会引起医疗事故的!!如果这些药品的质量有问题,无异于当着警察的面偷东西!!
集采已经三年了,有谁在哪听到一例手术途中因为麻药失效醒过来的吗?全是道听途说一个证据都没有。所以真的不得不让人怀疑这满天飞的节奏是不是为了院长和主任的利益。
有几个原因:
1、国产的医疗器械也在进步和发展,已经过了能用的阶段,在向好用进发,以前的那些飞利浦,西门子CT价格被打的毫无还手之力,乡镇卫生院也能用国产CT了,很多东西都在搞国产替代,这些东西的利润自然就在国内了;而且进口设备还有一点,就是经手人有巨大的寻租空间,一台西门子CT机院长都要拿几百万,国产CT机厂家都没有这么多利润,自然他们拿的就少了;
2、原研药专利过期以后,其实生产成本是非常低的,疫情期间在药店买了一瓶布洛芬片,100片,4.5元,我们还分成10片装送了很多人。药品最大的成本是研发和渠道,生产成本反而是最低的;
3、集采也暴露出些问题,就是说仿制药和原研药疗效不一致,其实绝大部分药品都是一致的,但是集采动了那些卖原研药代理商的利益;
甘蔗没有两头甜,中国有14亿人,医保需要保障绝大多数人的医疗健康,全部买最好的进口设备,进口药,能保障多少人?
国产药品在一致性上是能满足需要的,但是你要是有钱可以买进口药啊,医保是兜底,并不影响你享受更好的医疗服务。
底层逻辑就是医保钱不够用了
本质是好的。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0289512364/answer/91697148878?utm_psn=1869662105407471617
01 药品集采的现状:
截止到2024年,据公开数据批示:国家药品集采已开展了9批10轮,总计覆盖了14个治疗领域,药品类别大部分聚焦在仿制药,创新药几乎不受集采影响,由此加大了本土仿制药的市场竞争。
02 器械集采的根因:
通过营与销一体的集采方式,可以剔除市场成本,让企业专注于线下销售的利润转化;并且减少多方的对接,降低物流等第三方人力成本;在综合降低医疗设备的成本的同时,也提高了企业在公共资金上的投入与使用效率。
03 医药集采的远虑:
供应链与企业营运压力考量:市场若需适应大规模集采需求,在供应链管理与实际营运上需要加功夫,这不仅要求企业具备快速响应能力,还可能需要增加前期投资,对企业的资金链和运营能力的压力不小。
利弊权衡嘛!如果医保基金剩余多,啥都好说,但是甘蔗没有两头甜的。很多事,小家庭好解决,其实小家庭也不好解决,但是大家庭,到群体到组织,到更大群体更多个人,很多事,还是很难选择的。
对器械不熟悉,但是药品的集采已经大势所趋,要么通过集采走薄利多销,要么新药研发
一言以蔽之,没钱了,省钱。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两性话题 最新文章
医生治疗方案被质疑,发现患者用 DeepSeek
如何评价食贫道最新一期视频《勇闯南美毒窝
您是如何看待中医少女黄琪惠?
奶奶每天玩手机到凌晨近视 2300 度,近视度
自己能抠掉牙结石吗?
年轻却一身是病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胸大真的好么?为什么周围的女生都觉得胸小
单纯好奇,男生眼中的月经是怎么一回事?
大S事件暴露了日本医疗的哪些问题?
近视800°,眼镜太厚平时健身老是掉,影响训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5-02-07 21:34:00  更:2025-02-07 21:52:14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