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购物 网址 日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视频推荐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日历2024  日历2025  日历2026  日历知识  | 每日头条  视频推荐  数码知识 两性话题 情感天地 心理咨询 旅游天地 | 明星娱乐 电视剧  职场天地  体育  娱乐 
日历软件  煮酒论史  历史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春秋战国 三国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哲学 厚黑学 心理学 | 文库大全  文库分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钓鱼 双色球 戒色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足球 nba 象棋 体操
    
  知识库 -> 两性话题 -> 陕西一名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接受手术后恢复认知,这种治疗方法的科学原理是什么?医学界怎么看? -> 正文阅读

[两性话题]陕西一名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接受手术后恢复认知,这种治疗方法的科学原理是什么?医学界怎么看?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近日,陕西西安,78岁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屈阿婆,处于中重度认知功能减退,有严重的烦躁 、言语混乱、睡眠颠倒等症,夜间小便次数多达数十次,需多名子女24…
这两天有一些朋友在问这个热搜。我以前所在实验室的研究方向之一是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发病机制和早期筛查方法,先说结论:
我个人对这个手术持谨慎态度。
阿尔茨海默病(AD)的发病和治疗是很复杂的话题,我尽量用简单介绍一下相关背景知识。
1. AD的发病原因至今没有完全明确,目前主要有两种假说(图1):


-Aβ假说:β-淀粉样蛋白(Aβ)过度表达聚集成的淀粉样斑块;
-Tau蛋白假说: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后错误折叠形成的神经纤维缠结。
而淀粉样斑块和神经纤维缠结都会导致脑细胞死亡,引发AD。
2. AD的药物研发也是失败率最高的领域,直到这两年才有了几个靶向Aβ的单抗上市,包括卫材的Lecanemab和礼来的Donanemab,可以延缓早期AD的进展速度(大约延缓30%)。
但这两个药也无法根治AD,并且它俩的淀粉样蛋白相关影像学水肿(ARIA-E)发生率较高,用药期间需要密切监测。而其他的药物(包括去年7月FDA刚刚获批的口服新药Zunveyl)都是改善症状的,无法逆转病程发展。
3.而这次这个手术则跟这些药物的机制完全无关,它涉及到另外一个没有被完全证实的结构:脑淋巴系统。
(淋巴系统是由淋巴管、淋巴结和淋巴组织/器官构成的网络,属于免疫系统和循环系统的一部分 ,有助于将体内的有害物质滤出)
在过去一个多世纪里,医学界认为脑内不存在淋巴系统,大脑代谢产物的清除主要依赖①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血液循环②扩散进入脑脊液循环。直至2015年,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团队首次发现了脑膜淋巴管,才动摇了这个观点(该重磅研究发表于Nature,DOI:10.1038/nature14432)。
该研究发现了硬脑膜窦内壁的功能性淋巴管,这些结构表达了淋巴管内皮细胞的所有分子特征,携带脑脊液中的液体和免疫细胞,并与颈深淋巴结相连(图2)。


4. 那么通过淋巴引流对AD的影响如何,这在2021年时有了动物实验的初步结果。
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的研究人员通过AD小鼠模型来验证(图3),他们给其中一部分小鼠脑部切除部分淋巴管,并给这些小鼠注射AD抗体疗法(靶向Aβ蛋白)。研究结果表明脑部淋巴系统受损的小鼠,Aβ的堆积较多,出现炎症(炎症也被认为是AD发展过程中的因素),这些小鼠在学习和记忆测试中的表现也较差。


而研究人员的另外一个实验探索的是,加强大脑淋巴系统是否会有相反的效果。他们给小鼠注射一种生长因子,促进小鼠的大脑淋巴管内壁细胞生长,然后又注射上面的抗体疗法,结果显示这些小鼠脑膜中Aβ的堆积较少。
该研究结果,支持了淋巴引流受损在AD脑部炎症中的作用——至少在动物层面得到了初步证实。
5. 以上这些发现为通过外科手术排出脑部有害物质提供了理论基础(注:关于脑淋巴系统仍然有许多存在争议的地方)。但除了脑淋巴系统以外,这种治疗(将淋巴管与静脉相连)还需要解决另外一个技术问题:超显微手术。
原因是淋巴管非常纤细,通常来说传统的显微手术下限是0.8mm,低于这个极限的手术是无法进行的。
直至2000年,东京大学的 Isao Koshima(光岛勲)医生提出并创立了超显微技术(supermicro),实现0.3~0.8mm的血管/淋巴管吻合(目前超显微技术的下限已经低至0.1mm)。超显微手术的应用很多,包括传统手术无法或者很难实现的淋巴静脉吻合、淋巴水肿治疗以及一些糖尿病患者伤口的吻合等。
这类手术难度很大,可以参考图4,这些是鸡腿上的微小血管,用于超显微外科淋巴静脉吻合术的训练。


6. 以上是关于该手术的基础背景介绍,我们再说说手术本身。
手术的正式名称叫做「颈深淋巴管-静脉吻合术(Deep Cervical Lymphatic-venous Anastomosis)」,可以查到最早的手术案例报道是2020年9月,杭州求是医院的谢庆平医生主刀的,患者是一名84岁老年人,术前已经卧床不起,大小便失控,无法识别亲属和正常对答,MRI显示所有脑室扩大和脑沟变宽加深。
该手术的主要操作是在双侧颈部Va淋巴结分区处,采用3D脱目镜下结合荧光示踪技术进行颈深淋巴管-静脉吻合术,手术全过程约3小时。




该图片有可能会引起不适
继续查看
患者术前MMSE评分3分(认知功能评分的量表之一,满分30分),术后半年升至18分,9个月恢复基本认知功能,改善效果可以说远超几个Aβ靶向药物。
7. 我和一些神经外科的同学聊过,我们一致认为效果好得难以置信,超出了我们既有的认知。
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这类手术也算是一种分流手术,但是在以往的临床研究中,分流手术(比如脑室腹腔(VP)分流手术)已被证实对AD是无效的(除非是已经出现了脑室系统扩大,比如上面那一病例),也有可能是因为既往分流的更多是新产生的脑脊液,其中的Aβ含量并不高。
目前关于颈深淋巴-静脉吻合术能查到的研究非常有限,如果这个疗法经过充分论证确实有效,那不仅仅是国内上千万AD患者的福音,也有可能用于其他脑退行性病变或炎症病变。任何实证有效的外科手术,其背后一定有可靠的医学理论基础(反之则不可)。该吻合手术究竟是通过减少脑组织内淋巴压力改善症状、还是通过增大Aβ排出改善症状,另外具体适用于哪些AD患者,仍然需要更多研究。
但是由于还没有大样本临床研究验证该手术的长期安全性和有效性,并且报道的效果远超出既往认知,在没有更多临床证据之前不应夸大治疗效果。
希望将来有更多可靠的研究进行论证,也期待有更好的疗法能够帮到AD患者,改善他们的生活状态。
“颈深淋巴管-静脉吻合术(LVA)”治疗AD(阿尔茨海默)的原理是什么,其实这个问题很难回答。
是的,这个手术虽然做了很多,也有部分患者表现出了恢复的效果。但我们还真的不太清楚这个手术的原理是什么。
为什么呢?因为到现在,我们也没搞清楚AD这个病的原理是什么。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与大脑神经退行性变相关的疾病,主要表现为认知功能下降、记忆丧失和其他神经系统问题。AD的病理机制涉及大脑神经元损伤、淀粉样蛋白(Aβ)的积聚、神经炎症等因素,学界有多重假说,目前没有一个能假说能解释所有问题,说服所有人认可的结论。
换句话说,连病因都搞不清楚,所以治疗方案也都是依托于各种假说,属于空中楼阁,所以目前所有治疗AD的方案,包括药物和手术在内的多种方案都效果都比较有限,没有一个能达到治愈的。
那“颈深淋巴管-静脉吻合术”这个手术,最初也不是用来治疗AD的,它是一种治疗淋巴水肿的外科手术,特别用于颈部和头部区域的淋巴水肿患者。该手术通过将淋巴管和静脉直接连接,以帮助淋巴液流回血液循环,从而减轻淋巴水肿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但近些年关于AD的研究,开始探索淋巴系统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潜在作用,特别是与大脑的废物清除机制有关。大脑的淋巴系统(脑脊液和间质液)在清除废物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例如通过“脑脊液-淋巴流”途径来去除脑内的代谢废物,包括Aβ。这一机制在AD的研究中变得越来越重要,有学者认为如果淋巴系统的功能能够得到改善,可能对AD的治疗或预防有一定的帮助。


于是颈深淋巴管-静脉吻合术就进入了大家的视野,颈深淋巴-静脉吻合术是在颅内淋巴出颅汇入颈深部淋巴管、淋巴结的部位,使用显微外科技术,对淋巴系统进行分流手术,降低脑内淋巴回流压力,促进阿尔茨海默病的致病蛋白转运出颅,减轻局部组织纤维化及颈部神经压迫情况,从而可能逆转大脑的退行性改变,减缓病情进展。
目前可以看到一篇关于这种手术对于AD治疗效果的论文。


这个患者术前简易精神量表(MMSE)评分为3分(3/30),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量表评分2分(2/30)。术后患者3、30、90、180 d随访,MMSE评分分别为8、12、14、18分,MoCA评分分别为8、9、11、13分。术后9个月恢复基本认知功能。[1]
可以说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目前这种手术在我国已经开展了几十例,从反馈的结果来看,虽然手术在部分患者中取得了一定效果,但这些效果在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较大,需要更大规模和长期的临床研究来进一步验证其普适性。另一个问题是目前的研究多为短期跟踪,尚未有足够的数据来证明该手术在长期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中的实际疗效和安全性。
所以要怎么办?做更大的临床啊。目前在中国临床实验注册中心可以查到一个《颈深淋巴管静脉吻合术及淋巴干松解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https://www.chictr.org.cn/showproj.html?proj=216978" data-tooltip-richtext="1" data-tooltip-preset="white" data-tooltip-classname="ztext-reference-tooltip">[2]


这项临床的研究目的就是探索双侧颈部深部淋巴管静脉吻合手术和淋巴干松解减压术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 。
准备入组10名患者,进行一个5v5的对照实验,虽然样本量不是很大,但也可以验证一些问题了。


我个人对这个结果是非常期待的,我也对这个手术持谨慎乐观态度。毕竟这是在探索一条全新对道路,而且手术虽然对医者要求很高(超显微手术,外科鄙视链的最顶端),但对于患者的费用要求并不多(2-3万之间),这对于绝大多数家庭都是可以承受的。
另外既然是在探索全新的道路,就会出现成功也可能会出现失败,所以我个人的建议是媒体没必要过分的鼓吹,实事求是的报道就行,毕竟这次我们是真的走到了世界的最前沿。
参考^卢鸿瑞,谭云飞,谢庆平. 3D脱目镜下行颈深淋巴管-静脉引流术治疗老年认知障碍患者一例疗效初步观察[J].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22,45(05):570-574. DOI:10.3760/cma.j.cn441206-20210809-00194^https://www.chictr.org.cn/showproj.html?proj=216978
【新技术尝试性治疗,只适合长期内科治疗无效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
手术名字叫颈深淋巴管-静脉吻合术,算是已经开展了几年的一个术式,目前国内已经做了50例以上了,可能机制是:http://jjckb.xinhuanet.com/20241011/388b50994b0a4a339c1cf3b5c63b43a3/c.html" data-tooltip-richtext="1" data-tooltip-preset="white" data-tooltip-classname="ztext-reference-tooltip">[1]
在颅内淋巴出颅汇入颈深部淋巴管、淋巴结的部位,使用显微外科技术,对淋巴系统进行分流手术,降低脑内淋巴回流压力,促进阿尔茨海默病的致病蛋白转运出颅,从而可能逆转大脑的退行性改变
病理生理基础是,脑淋巴清除功能障碍是 AD 进展的恶化因素之一,恢复其功能是治疗 AD 的潜在靶点。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8028636/" data-tooltip-richtext="1" data-tooltip-preset="white" data-tooltip-classname="ztext-reference-tooltip">[2]


脑脊液 (CSF) 通过脑膜淋巴管运输的概述。
初创应该是杭州求是医院谢庆平教授(这个我不确定,只是目前查到他们开展最早,2020年开始的),这是他们在2020年开展手术的病例报道https://rs.yiigle.com/cmaid/1433506" data-tooltip-richtext="1" data-tooltip-preset="white" data-tooltip-classname="ztext-reference-tooltip">[3]
患者术前核磁:


患者术后核磁:所有扩大脑室和变宽脑沟有所恢复


目前这种手术只能是内科治疗无效的尝试性、探索性治疗,这个新闻可以看作是一种新技术的宣传,也可以看作是临床试验的招募广告。


还可以说这是国内这么多年摸着欧美石头过河,实在没得摸之后,开始探索新技术之后的一种全新的舆论生态,无论是谁可能都要适应一下:
媒体和医疗方需要思考应该怎么一种姿态、文笔去宣传一种尝试性新技术;
大众在接触到媒体上宣传时,以什么样的心态、眼光去看待新技术
不过,我对于完全没有了解,上来就批评的人,是肯定不赞同的。
至于医学界怎么看,查下来,开展这个术式的医院也有一些了


参考^http://jjckb.xinhuanet.com/20241011/388b50994b0a4a339c1cf3b5c63b43a3/c.html^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8028636/^https://rs.yiigle.com/cmaid/1433506
我不确定手术有没有用,但我之前做过AD的课题,听到这个消息马上去查了资料,参考最近的文献,这次发现的机制很可能是真的:
时间流逝
-线粒体损伤逐渐积累(可能由于缺氧复氧应激)
-过氧化物产生过多无法清除(恢复氧气供应时会产生大量过氧化物)
-线粒体损伤修复失效
-线粒体功能障碍(衰老)
-葡萄糖无法正常氧化
-多余的葡萄糖在神经元中转化为脂质
-神经元将脂质传递给小胶质细胞(神经元只消耗葡萄糖,脂质过多对神经元有害)
-神经元脂质过多,过度激活Tau蛋白运输脂质,Tau过度磷酸化导致微管扭曲,神经元损伤(所以针对Tau蛋白富集的药物无效甚至有害)
-为了接受大量脂质,小胶质细胞过度激活Tau蛋白运输脂质
-小胶质细胞接收的脂质过多,细胞内积累脂肪液滴从而脂肪样化
-脂肪液滴堆积影响小胶质细胞吞噬能力,导致无法吞噬Aβ蛋白,Aβ蛋白累积
-Aβ蛋白在突触中,可以促进突触囊泡与突触前膜融合,从而促进神经递质释放
-过多的Aβ蛋白会耗尽神经递质,神经元无法互相联系
-载脂蛋白E(APOE)可以结合Aβ蛋白,从而使Aβ蛋白通过血脑屏障、小胶质细胞吞噬等方式被清理(所以该基因突变会产生阿尔兹海默症风险)
-小胶质细胞吞噬不了过量的Aβ蛋白,将Aβ蛋白压缩为淀粉样沉淀,避免其扩散造成更大危害,消除沉淀反而会加剧损伤(所以针对Aβ沉淀的药物无效甚至有害)
-小胶质细胞吞噬不了过量的Aβ蛋白,所以激活炎症反应
-炎症反应招募其他免疫细胞吞噬Aβ蛋白,并增加脑组织通透性,从而清除这些Aβ蛋白(所以降低炎症反应的药无效甚至有害)
-炎症反应导致神经元应激损伤,且小胶质细胞为了防止更多Aβ蛋白产生吞噬神经突触(所以针对Aβ蛋白的单抗有一定效果,但免疫反应同样可能摧毁神经突触从而加剧病情)
-记忆丧失认知能力下降,阿尔兹海默症发生
(后附参考文献对照)
我从事AD相关课题也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对机制的了解肯定不如在最前沿的工作者,或许AD的机理并非我写的这样,不过最近的论文看起来确实有很大进展,希望这次能有好的突破和进展。
至于手术,与我的专业差距太大,就不逾越了,关于这种手术治疗阿尔兹海默症,叶建平教授做过报告会议。
【颈深静脉淋巴管吻合治疗阿尔兹海默症会议1 手术治疗ad-哔哩哔哩】 ?b23.tv/jnyBuJA
阿尔兹海默症中的脂质代谢异常,早在一百年前就发现了,但受限于研究技术、知识等情况,相关研究一直以来是围绕Aβ蛋白来进行的,脂质代谢异常被忽视了,直到前几年成为热点,尤其是去年出现了大量围绕脂质代谢研究的论文(那时候我已经不研究这个课题了),我不确定手术会不会有效,但这几年的研究对阿尔兹海默的病因分析很可能有极大的突破。
以下是上述每一个环节对应的文献资料:
时间流逝
-线粒体损伤逐渐积累(可能由于缺氧复氧应激)
-过氧化物产生过多无法清除(恢复氧气供应时会产生大量过氧化物)
-线粒体损伤修复失效
缺氧通过 HIF1 损害阿尔茨海默病小胶质细胞的线粒体代谢
在缺氧-复氧应激期间,线粒体独特形态变化的改变是融合动力学改变的基础 |细胞死亡与分化
-线粒体功能障碍(衰老)
-葡萄糖无法正常氧化
-多余的葡萄糖在神经元中转化为脂质(这在糖尿病中有发现,这也意味着糖尿病和阿尔兹海默之间可能具有联系,胰岛素降解酶可以降解Aβ蛋白,二甲双胍治疗阿尔兹海默的研究也与此有关)
线粒体功能障碍和脂毒性 - ScienceDirect
胰岛素降解酶:对抗代谢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盟友 - PubMed
-神经元不需要过多脂质(神经元只消耗葡萄糖,脂质过多对神经元有害)
神经元脂肪分解参与 PUFA 介导的神经功能和神经退行性变 - PMC
线粒体缺陷诱导的胶质脂滴和 ROS 促进神经退行性变 - PMC
-神经元激活Tau蛋白,将脂质运输到小胶质细胞处理,由于脂质过多,Tau过度磷酸化导致微管扭曲,神经元损伤(所以针对Tau蛋白富集的药物无效甚至有害)
Tau 是神经胶质脂滴形成和对神经元氧化应激的抵抗所必需的 - PMC(Tau蛋白不仅有坏的一面,也有好的一面保护大脑_澎湃号·湃客_澎湃新闻-The Paper)
-为了接受大量脂质,小胶质细胞过度激活Tau蛋白运输脂质
-小胶质细胞接收的脂质过多,细胞内积累脂肪液滴从而脂肪样化
神经系统中的脂滴:参与细胞代谢稳态
脂滴积累的小胶质细胞代表衰老大脑中功能失调和促炎的状态 - PMC
-脂肪液滴堆积影响小胶质细胞吞噬能力,导致无法吞噬Aβ蛋白,Aβ蛋白累积
APOE4 诱导的脂质积累损害小胶质细胞对神经元网络活动的监测 - PubMed
减少小胶质细胞脂质负荷可增强阿尔茨海默病小鼠模型中的β淀粉样蛋白吞噬作用 - PMC (《科学进展》:小胶质细胞不“油腻”,才能有效吞Aβ!科学家发现,降低小胶质细胞中脂滴的积累,可增强其吞噬Aβ的能力 - 生物研究专区 - 生物谷)
-Aβ蛋白在突触中,可以促进突触囊泡与突触前膜融合,从而促进神经递质释放
-过多的Aβ蛋白可能耗尽神经递质,神经元无法互相联系(可能还会影响突触素导致囊泡环境异常)
β-淀粉样蛋白对突触活动和神经递质释放的(异常)调节: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之外的观察 - PMC
单个活体突触胞吐过程中突触素 I 和囊泡相关膜蛋白 2 相互作用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检测 - PMC
突触 V-ATP 酶-突触素复合物的结构和拓扑结构 |自然界
突触 V-ATP 酶-突触素复合物的结构和拓扑结构 |自然界
-载脂蛋白E(APOE)可以结合Aβ蛋白,从而使Aβ蛋白通过血脑屏障、小胶质细胞吞噬等方式被清理(所以该基因突变会产生阿尔兹海默症风险)
APOE4/4 与阿尔茨海默病小胶质细胞中有害的脂滴有关 |自然界
载脂蛋白 E 和阿尔茨海默病:病理生物学和靶向策略 |Nature Reviews 神经病学 (Nature子刊综述:APOE家族与阿尔兹海默的相爱相杀 - 知乎 )
-小胶质细胞吞噬不了过量的Aβ蛋白,将Aβ蛋白压缩为淀粉样沉淀,避免其扩散造成更大危害,消除沉淀反而会加剧损伤(所以针对Aβ沉淀的药物无效甚至有害)
小胶质细胞使用 TAM 受体检测和吞噬淀粉样蛋白β斑块 |自然免疫学 (《自然》子刊:再次刷新AD认知!科学家首次发现小胶质细胞吞噬有毒的松散Aβ,“拉出”致密的Aβ斑块丨科学大发现)
-小胶质细胞吞噬不了过量的Aβ蛋白,所以激活炎症反应,但炎症反应同时会加剧脂质代谢异常
靶向失调的脂质代谢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当前进展与未来展望 - ScienceDirect
-炎症反应招募其他免疫细胞吞噬Aβ蛋白,并增加脑组织通透性,从而清除这些Aβ蛋白(所以降低炎症反应的药无效甚至有害)
tau 蛋白病大脑中小胶质细胞脂滴积累受神经元 AMPK 调节 - ScienceDirect
-炎症反应导致神经元应激损伤,且小胶质细胞为了防止更多Aβ蛋白产生吞噬神经突触(所以针对Aβ蛋白的单抗有一定效果,但免疫反应同样可能摧毁神经突触从而加剧病情)
在阿尔茨海默病小鼠模型中,血管周围细胞通过 SPP1 诱导小胶质细胞吞噬状态和突触吞噬 |自然神经科学
-记忆丧失认知能力下降,阿尔兹海默症发生
颈深淋巴管-静脉吻合术在显微外科领域早已存在,主要用于治疗淋巴水肿。
脑内淋巴管及类淋巴循环系统位于颅骨底部,参与排出脑脊液。通过手术在颈部连接颈深淋巴管、颈深淋巴结与静脉,能够降低脑内淋巴回流压力,或许会加快脑脊液排出的过程、减轻局部组织受到的压迫。实施手术时,医生还可能会松解患者的迷走神经、舌咽神经、副神经等,降低这些神经受到的压迫,从而缓解与神经受压有关的症状。之所以属于显微外科领域,是因为这种手术要操作的淋巴管的直径约 0.2 毫米,需要在放大倍率约 10 到 20 倍的显微镜下实施手术。那么,读者觉得这能排出多少东西呢?
上述手术可以或多或少地改变患者的神经活动模式、对症处理一部分神经的问题,可能让患者的行为、记忆、认知表现在短期内获得部分改善,效果量因人而异。这情况看起来被一些新闻表述得让读者以为患者“完全好了”,另一些新闻将“逆转”写得到处都是、全然不顾长期效果仍有待观察的事实。
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进行的颈深淋巴管-静脉吻合术治疗阿尔茨海默症的单中心临床试验中,不到一半的患者获得明显改善。2024 年 11 月,负责该试验的整复外科重建显微外科中心主任章一新教授接受媒体采访时称,这个手术不能让患者的认知水平回归正常,而且截止他接受采访时最长的随访时间只有七八个月,需要更长时间的随访证据、更大的样本量来评估疗效。
想要拿促进脑排出废物或“毒素”解释观测现象,需要更多针对性的研究。我认为现阶段不应当表述成“促进阿尔茨海默病的致病蛋白转运出颅”之类,我们并不真的知道相关蛋白是不是病因。
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看看相关新闻:
手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长期效果仍有待观察
视频里,一名64岁的女士坐在镜头前,微微低着头,眼神低垂,直直地看着某处,像是在发呆。有人问她:“今天是几月几号?”“现在是什么季节知道吗?”“是哪一年知道吗?”她转了几下眼珠,张了张嘴巴,答不上来。但在手术后第3天,她再次坐在镜头前,已经能直视对面的提问者,且面带微笑。被问:“今天是星期几?”她回答说:“星期天。”又被问:“今天是几月几号?”她说:“几月几号就蒙住了,因为不上班。”回答问题时,她的手会擦擦自己的嘴,又捋捋自己的衣服。
这位女士是一名重度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患者,接受颈部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Lymphaticovenous Anastomosis,LVA)后,多项症状明显改善。她的手术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以下简称“九院”)整复外科重建显微外科中心主任章一新教授团队开展。
论文别的答主扒的差不多了,作为一个外科狗,想站在临床的角度聊聊这个问题,视角可能是有点不一样的。
这个颈深淋巴管-静脉吻合术(Lymphaticovenous Anastomosis, LVA)手术的原理其实不复杂,就是通过显微外科的手段,把颈部深层的淋巴管(直径约0.1-0.5mm)与邻近的颈深静脉之间「搭桥」,让脑部中的「有毒物质」通过颈部深层的淋巴管更好地排泄出去。
从循证医学的角度,LVA 手术目前只能说可信赖的程度还不算高,这是基于这个手术目前还缺乏高质量的临床试验数据来说的,现在大家能查到的个案报道或者单中心回顾性研究的结果可操作性太大、证据等级还不高。
不过,这个说法是基于循证医学角度的,或者某种程度上内科医生视角的,指征不够充分宁可不做,或者讨论半天最后还是用最保守的方式,这是严谨的、科学的,但有一说一,不管在国内还是国外,外科医生可都不是这么想的。
在外科医生的眼中,一个创新性手术要不要做,核心就一个问题——风险和收益的对比。
这个风险和收益是对病人的,也是对医生的。
风险主要包括的手术的难度和出现术中意外、术后并发症的可能性,LVA 手术这在我们外科领域属于一种显微分流手术,我们泌尿外科也做显微分流手术,比如治疗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胡桃夹综合征)就有一种术式是把左侧的腹壁下静脉和精索静脉「搭桥」在一起,分流血液缓解肾脏和睾丸的压力。这种手术我们每次做都是在显微镜下用 0.02 毫米的缝线结扎和吻合一堆血管,每次做完都感到身体被掏空,非常精密也非常「费人」。
不过,显微分流类型的手术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尽管是开放手术(不是腔镜或机器人手术),但也非常微创,我查了一下,手术切口大概3~4cm,如果止血做得好出血也会非常少,一般不超过 5ml。
这就意味着从外科的角度上来说,LVA手术的风险是可控的。毕竟想尝试通过 LVA 手术来缓解阿尔茨海默或帕金森的患者大多都是高龄老人,身体对于手术创伤的耐受力相对比较差。只要术者熟悉颈深区域的解剖,不损伤迷走神经(导致声带麻痹)、颈动脉或静脉(引发出血或空气栓塞),相对来说还是很安全的。
当然对于病人来说,住院做手术要考虑的除了风险还有费用。
显微分流手术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便宜,因为在我国特色的医疗体系中,这种费人(显微外科手术非常非常精密,需要大量的训练时间才能掌握)、费工夫(往往都是微米级的缝线去缝合毫米级的结构,需要在 4~10 倍的显微镜下操作)、费时间(通常需要 3 小时以上),但是不费耗材(用的只有缝线)、不费昂贵设备(即便是蔡司顶级的手术显微镜在 80 万上下,可以用很多年,比腔镜和机器人设备都便宜还耐用很多年)的手术,通常收费都是很便宜的。
我查了一下,LVA 手术的国内公立医院的通常收费在 1.5~2 万元左右,医保报销后个人花费 3000 元上下,需要注意的是这往往是全部的住院费用,不是单独一个手术的收费,手术的收费可能就千把块钱甚至更低,至少比年轻人割个双眼皮打个超声炮什么的便宜多了。
所以对于医生和患者来说,需要面临的风险和收益权衡就是,用一个总体风险不高、创伤不大、费用不高,但有难度的手术,去解决目前基本没有有效治疗方法的、严重影响患者和家属生活质量的、非常令人绝望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
如果我们去推敲患者和家属的心理,我觉得压根不用推敲,真正经历了家中老人被晚期阿尔茨海默或者帕金森折磨的患者家属压根不在这看循证医学证据,人家已经在找能做手术的医院去排队了,用可以接受的代价去换得患者和家人的一点点生活质量改善都是很难的。所以目前新闻里的几家医院,有的手术排期已经排到了明年年底。
如果去推敲医生想做手术的心理,也压根不用往什么「谋财害命」、「过度医疗」的方向诛心,也做显微分流手术的我可以拍着胸脯跟大家保证,这玩意压根不赚钱也不可能赚到钱,完全是可能费力不讨好的事情,效果不确切不说,万一有个医疗纠纷,到了打官司的时候一个「手术指征不足」就直接就输了,因为没被写到任何指南或者专家共识的手术不可能符合手术指征,只能赔钱了事。
当然这些医生也不会完全是用爱发电,更大程度上还是为了阿尔茨海默治疗中潜在的巨大突破,可以想象如果随着后续高质量临床试验结果证实确实有效,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能不能得诺奖不好说,但被写入医学史乃至人类文明史是肯定的,在白色巨塔中的地位也有了很坚实的保证。
但在我看来,这个手术真正的问题并不是尚未被证实确实有效,因为在世界任何国家的外科领域,如果等到一种术式或者方法范式被大量的、反复的证据证实了才去开展,那么在学术领域永远只能做基层的跟随者,这么做的医生或许能四平八稳,但永远没有成为顶尖外科医生的可能性。外科领域从来都是琢磨清楚可能性和风险,然后就去干,风险、可能性、质疑和被泼脏水对于顶尖的外科医生来说只是职业发展道路中的家常便饭。
这个手术真正的问题,是它在学术领域远远还没有被证实有效的情况下,就在社媒的传播中被「神化」了。社媒舆情的传播中不看证据也不看研究,只看情绪和被选择性展示的信息,当这个手术被神化的时候,那么以前在手术尝试中,医生和患者还能不能客观陈述传递风险和无效可能性,做手术的医生还能不能继续严格把握好适应手术人群的筛选、学术界还能不能在越来越大的内卷压力下顶住诱惑不去「放卫星」,我个人感觉非常非常的不安。
作为外科医生,我期待看到的是在不久的将来,LVA 手术的效果被严格高质量多中心的临床试验证实或证伪——不管证实还是证伪,都是医学的伟大进步。如果证实,将是人类在与阿尔茨海默斗争历史上的伟大进步,如果证伪,也是一曲人类勇气和智慧的赞歌。
我怕的是,当一个创新术式在公众和舆论的传播中逐渐偏离了初心,那么它是否科学性的一面可能在各种利益和舆论的交织下永远成为一个说不清楚的罗生门。
“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
如果一个手术,就能让唤起家人尘封的记忆。
那该是多么美好的事!


西安交大一附院为78岁患者实施“颈深淋巴管-静脉吻合术”
手术后,患者一周内就能认出家人,情绪和睡眠也得到显著改善。


青岛中心医院的报道
其他医院报道也显示,术后患者情绪控制、认知能力、大小便控制能力等均有提升。


上海九院的案例报道手术为何没有广泛开展?适应症严格
目前手术仅针对中重度患者,需经多学科评估。
轻症患者改善效果有限。晚期患者因神经元损伤不可逆,手术获益可能也微乎其微。
长期疗效待验证
虽然短期效果显著,但目前最长随访数据仅7-8个月,尚无证据证明手术能长期阻止疾病进展。
部分专家直言,手术“延缓恶化”,而非“治愈”。
技术难度高
手术需在直径0.1毫米的淋巴管上操作,稍有不慎会导致淋巴管断裂或吻合失败。
目前全国仅少数医院(如西安交大一附院、上海九院)具备成熟技术。


图:青岛中心医院神经外二科靳峰教授正在实施手术风险与争议
阿尔茨海默病病因复杂,“β-淀粉样蛋白假说”近年屡遭质疑。
这项手术的原理,是通过加速淋巴引流,来清除淀粉样蛋白斑块。但斑块到底是不是阿尔茨海默病核心致病因素?
目前仍无定论。


上海九院开展的首例患者的病例报告,2024年已发表在BMJ期刊
因此,手术尚处于探索阶段,需更多临床数据和长期观察支持。
专家强调,术后仍需配合药物和康复训练,且费用虽低(约2万元),但并非所有患者适用。
早期识别:抓住治疗的黄金窗口
阿尔茨海默病分为几个阶段,治疗关键在“早”。


前期
早期患者若能及时干预,药物和生活方式调整效果更佳。


中期


晚期
父母如果出现以下信号,需高度警惕,尽早就医。
记忆衰退:频繁忘记近期事件,如重复提问、放错物品。
语言障碍:表达困难,如想不起常见物品名称。
性格改变:原本温和的人变得易怒、多疑。
定向力下降:外出迷路,分不清季节或时间。
专业神经内科的“记忆障碍门诊”可通过脑脊液检测、PET-CT等手段明确诊断。


比如上海华山医院,有专门的记忆障碍门诊(郁金泰教授领衔)健脑饮食:预防比治疗更重要
即使手术有效,预防仍是关键。
营养学上,健脑饮食(MIND饮食)被证实可降低阿尔茨海默病风险。


图源:Bella爱养生
核心要点包括:
多吃“护脑食物”:
蔬菜(深绿色、深红色、橙色占一半):每天500g,富含叶酸、维生素和抗氧化成分。


我家晚餐的凉拌蔬菜
浆果类(蓝莓、草莓):每周2次以上,富含抗氧化剂。
鱼类:优选三文鱼、沙丁鱼等深海鱼,每周1-2次,补充Omega-3脂肪酸(DHA和EPA)。


我爸爸做的中式三文鱼沙拉:煎三文鱼+煮豌豆+香菇炒洋葱少吃“伤脑食物”:
红肉:猪肉牛肉羊肉,每周合计不超过2两。
黄油、奶酪:每日摄入量控制在10克以内。
100、300、500:健脑饮食关键点
简化版的健脑饮食,可遵循这个原则:
每天100克深海鱼
补充DHA和EPA,促进神经元健康。


我家晚餐的三文鱼焖饭,三文鱼碎+玉米+青豆+香菇每天300克混合莓果:
蓝莓、草莓、桑葚、树莓、蔓越莓,哪个处于上市季节吃哪个。


我家早餐:燕麦+酸奶+莓果+酵母蛋白粉每天500g蔬菜:
深色绿叶蔬菜占一半。


我爸做的沙拉:鸡肉丸、虾、西蓝花、木耳、千张
凉拌、清炒、白灼、煮汤,滴一些核桃油、亚麻籽油或橄榄油提升营养。
手术为阿尔茨海默病治疗提供了新思路,但距离“攻克”仍有长路。
早期识别、科学饮食和健康生活方式(如规律运动、社交活动)仍是当前最可靠的防线。
可以收藏,买菜时看一眼。提醒自己:
每天100g海鱼、300g莓果、500g蔬菜!


我家晚餐的烤金鲳鱼,超市大约10~15一条
让“相亲相爱一家人”,先从健脑饮食吃起!
非专业人士,只是看到这个话题,感觉有兴趣,简单挖了一下。
这个手术的创始人是
@谢庆平教授
,手术已经进行了很多年:
2018年,谢庆平教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带领团队实施了国际首创的颈深淋巴静脉吻合术(Lymphaticovenous Anastomosis, LVA)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为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以往阿尔茨海默的治疗方法都是化学疗法(药物去除脑内某些蛋白),这个手术更像“物理方法”,通过疏通淋巴管加速脑内蛋白的清除效率。可以简单类比一下:大脑就是厨房水池,致病蛋白是厨余,因为厨房下水道堵塞所以堆积在水池中不能排出。传统方法是用化学制剂分解厨余,但效果有限(因为下水道已经堵了),这种手术类似于物理打通下水管,排出厨余垃圾。
以上原理纯为个人理解,并未得到研究证实。但如果原理正确,那不难想象手术的效果应该很不错。事实上各种新闻里的描述也确实如此。手术的效果对于阿尔茨海默这种老牌疑难杂症出奇的好,远远超出已知所有的治疗方案。国内也有越来越多的医院开始做这个手术,相关的成果也逐渐发表。比如
Promising outcomes 5 weeks after a surgical cervical shunting procedure to unclog cerebral lymphatic systems in a patient with Alzheimer’s disease
https://gpsych.bmj.com/content/37/3/e101641
Rewiring the Brain: The Next Frontier in Supermicrosurgery
https://journals.lww.com/plasreconsurg/fulltext/2024/02000/rewiring_the_brain__the_next_frontier_in.57.aspx
A proposed role for lymphatic supermicrosurgery in the management of Alzheimer’s disease: A primer for reconstructive microsurgeons
https://discovery.researcher.life/article/a-proposed-role-for-lymphatic-supermicrosurgery-in-the-management-of-alzheimer-s-disease-a-primer-for-reconstructive-microsurgeons/a50c2647e62136e2b7bb344545d33ab1
国际上的关注度不大,但似乎也有一些研究能大体说明手术思路的合理性,比如:
Boosting brain’s waste removal system could improve Alzheimer’s outcomes
https://www.nih.gov/news-events/nih-research-matters/boosting-brains-waste-removal-system-could-improve-alzheimers-outcomes
只能说如果手术确实真实有效可重复,那肯定是一个不亚于六代机、deepseek的重大科学突破,竞争一下诺奖都不是没有可能。当然如果是假的,那就是医学界的韩春雨、室温超导了。我个人保持谨慎悲观态度,2018到现在已经6、7年了,这种“革命性的”手术还没有广为人知,很难不让人怀疑又是一个骗经费的LK99。
----
最后还是要吐槽一下国内媒体,只会吃国外媒体的剩饭,完全没有创造新闻的能力。如果这个手术发明在美国,不管是真是假,肯定会被吹爆,炒成全球头条(真实案例比如可回收火箭,虚假案例比如Theranos血液检测)。炒热之后,必然有很多跟进,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真假就比较容易判断了。可惜手术发生在国内,孱弱的媒体完全没有意识到其背后隐藏的巨大新闻价值。
我们医院确实在做。
这玩意儿不是什么刚发现的新东西,在临床上是有先例的。
效果肯定是有一些的,但临床样本量太少且临床入组要求不低,切实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咋说呢,我觉得挺好的,临床医生少水水文章多研究点真正的临床和科学问题,挺好的。
近日,陕西西安交大一附院,对78岁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屈阿婆实施了“颈深淋巴管-静脉吻合术”,术后一周 屈阿婆已能认出家人,情绪稳定,还恢复了正常的作息习惯,夜间小便次数恢复正常。
颈深淋巴管-静脉吻合术
阿尔茨海默病的核心病理特征之一是脑内β-淀粉样蛋白(Aβ)和tau蛋白的异常堆积,导致神经元损伤和认知功能衰退。研究发现,脑膜淋巴系统(meningeal lymphatic vessels)在清除中枢神经系统代谢废物(包括Aβ)中发挥关键作用。


谢庆平教授及其团队开创的颈深淋巴管-静脉吻合术(LVA)基本原理是通过将颈深淋巴管与附近的小静脉进行吻合,使积聚的淋巴液能够流入静脉系统,促进脑内Aβ、tau蛋白及其他炎症因子的清除,改善大脑淋巴液的引流,缓解阿尔茨海默病的症状。
通俗来讲,颈深淋巴管-静脉吻合术主要是改善脑内“排污系统”,减轻大脑内毒素和废物的积累。


自2018年起,该手术已在国内多家医院开展,初步随访结果显示,接受颈深淋巴管-静脉吻合术的患者在认知评估中均表现出改善,尤其是注意力和反应速度,患者术后很快提升了认知水平。
颈深部淋巴管—静脉吻合术位列2022年度显微外科学七大进展。


局限性
从短期随访效果来看,LVA 手术借助强化淋巴引流功能,为阿尔茨海默病(AD)治疗开辟了新路径。
不过,该手术在迈向临床应用时,仍面临着如何提升靶向性、应对个体差异以及确保长期安全性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颈深淋巴管-静脉吻合术可能通过改善脑代谢废物清除和抑制神经炎症,短期内缓解阿尔茨海默症症状,无法彻底清除所有病理蛋白或逆转已受损的神经元,所以无法根治疾病。术后仍需配合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
阿尔茨海默症是多重机制(蛋白质错误折叠、炎症、代谢紊乱、血管损伤)共同作用的结果,单一手术难以全面干预所有病理环节。
淋巴系统功能可能随年龄增长自然衰退,手术效果的持久性目前还不明确,现有案例多为短期随访,需更多研究验证手术的长期安全性和有效性。
总的来讲,LVA手术通过改善患者症状,极大减轻了患者家属的照护压力,这对患者家庭来说意义重大。后续还需要通过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LVA手术的疗效和安全性,为该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循证医学证据。
利益相关,本院在做。
先下个人结论:坑钱的。
1.要是真有宣传的那么好,北上广深的头部医院为什么基本没有搞的..
2.看相关报道,普遍缺乏客观的衡量指标,普遍的宣传是:会看书?会握手?
但是看书这个动作和理解力,计算力基本上毫不相干..
握手这个动作也能是条件反射...
赞过千,上手术记录...
怎么说呢,就好比cpu散热不好跑不起来,把风扇拿下来,刮一层干掉的硅脂再把风扇压上去,让cpu跑起来。
传统解剖学认知里是不存在这一层“硅脂”结构的,都是风扇硬压到cpu上,有些机箱环境不好,风扇灰多了就散热不好没办法正常使用了,这一层灰也没办法清理。
目前谨慎看好吧,毕竟有些人他不是硅脂的问题,纯纯风扇的问题。
该术式为成熟的术式,风险可控。
至于效果………只能说有待观察。
至于科学原理,阿尔茨海默病的机理对现有医学超纲了。
实在没办法的病人,身体素质能耐受该术式的话,可以试一试,反正也没有别的办法了。
我应该比较有资格回答,甚至我就在研究这个方向,我上次回国还参与了一些病例的随访,有的效果确实不错。甚至有病例术后pet复查体现Aβ明显降低,降低程度甚至比最近很火的那个仑卡单抗还高,这个是目前其他治疗暂时都无法达到的,是有客观证据,当然也有一些病人无效,无效的原因也在分析。希望这个paper能早点发出来吧
目前自己也在尝试开展一些动物实验来验证,就是这个建模真不容易,还得顶着这边严格的伦理审核,这边做动物实验,还得保证动物过的开不开心,动物要是过的不开心,就得出于人道主义处死动物,我也是真服了白左的脑回路,欧洲的衰退是必然的
这个手术质疑这么多主要的就是因为,其他手术的发展,都是先基础理论,再动物实验,再临床应用,而这个谢庆平教授跳跃性的直接临床应用了,目前我掌握的数据和结果,大家确实可以对这个多一些期待,特别基本都是晚期患者,最近如此火热的单抗,也只敢说延缓早中期进展,这个确实在一些晚期病人,看到了疾病的停滞甚至不同程度的逆转,而且阿尔兹海默到了晚期,但凡身边有或者照顾过的,都能体会到那种绝望,所以能有一点点改善,都是医学上巨大的进步,这也是这个手术目前全国开展推广的这么快的原因,手术创伤小,恢复快,最坏的结果就是没改善,目前还没看到什么严重的并发症,毕竟现在的医患关系的紧张,其实倒逼着大家更加谨慎。
其实国外也在准备开展,这次真的是国内引领了一次创新热潮,而且如果关注过这个手术发展的,这个甚至是一个经典的出口转内销,谢庆平教授最早报道这个时候,别说普通大众了,国内医学圈一大堆人都觉得这个不可能,觉得是异想天开,直到他后来引起克利夫兰诊所关注,后来在美国整形外科杂志上面合作发了了letter,才开始出口转内销,国内很多人改变观念,这个可能是真的有效,毕竟全美排名第二的医院都认可了,而且那篇letter有个共同作者,还是神经外科医生,发表过nature的。德国这我导师一直想努力开展欧洲第一例这个手术,就是这个伦理批到现在还没通过。所以不要说国外不做就质疑国内做的有问题,我知道国外很多单位都准备开展这个,不过中国的伦理最好过,中国速度嘛,而且我这个伦理本就应该过,毕竟晚期阿尔兹海默患者真的太痛苦了,确实其他任何治疗都无效,目前韩国日本新加坡也都在准备开展,还有全美排名第二的美国克利夫兰诊所,其实他们做了类似的,不过因为他们伦理限制,他们整形科做的是耳前淋巴结吻合,报道也有改善,这个方向肯定是对的,就是需要完善的东西还很多。
有志于这方面研究的,可以私信我,我们一起交流共同合作,这个方向真的可以研究的地方非常多。
个人的看法:开展新技术一定是好事——在目前严格的医药技术创新规则下,新技术能开展就说明已经被严苛的伦理审核筛过一遍了。
像阿尔兹海默症(AD)治疗这种一旦试验成功收益极大,若失败的后果在预期可接受范围内的新技术,只要遵循公开透明的原则,在严密的监督下推广尝试,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合适的志愿者进行技术验证是应有之义。
归根结底,技术创新不是“请客吃饭”(医学的每一次进步都是白骨铺成的路),一定是有风险有代价的,而“代价是否能承担、和收益比是否划算”才是最值得关注的事情。
这么看来,AD的外科治疗几乎是目前临床最容易出现“技术突变”的突破口...因为AD患者/家属的依从性太高了...大部分家属想放手一搏,搏不成功也不找医生麻烦,属于各科羡慕的神仙家属...
我很期待这类外科治疗的效果,但必须泼冷水——它很可能并不具备许多自媒体宣传中的“神奇效果”,其对AD患者的神经精神症状缓解效果,估计会大打折扣...
原因也很简单——脑子里是大团大团的蛋白质多肽(神经元),它们若已经变性失活淀粉样变,就木已成舟,是永久性的损伤,光靠淋巴系统的冲刷也变不回来的...
因此,就我看来,估计对轻症和早期病变效果不错的...当然,隔行如隔山,我说的也不专业,如有错漏请指正,就当是抛砖引玉,求专业大佬指点。
总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年头,“奇迹”也许只是技术领域蝴蝶翅膀的轻轻一振。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两性话题 最新文章
戒烟的意义到底是啥?
陕西一名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接受手术后恢复认
请问中医黑:1949年西医没有进入我们县,我们
第一次去妇科检查是种怎样的体验?
如何评价贺银成?
来说说临床上碰到哪些无语的事?
在医院你遇到最荒唐的事情是什么?
大家觉得中国私人医院会崛起吗?
女生可以给别人看泳衣或者泳装照,但是不可
和女生旅游开一间房有什么注意事项?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5-02-24 13:10:38  更:2025-02-24 14:39:04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