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知识库 -> 两性话题 -> 奶奶每天玩手机到凌晨近视 2300 度,近视度数不是在成年后就会稳定吗?为什么老年人还会得高度近视? -> 正文阅读 |
|
[两性话题]奶奶每天玩手机到凌晨近视 2300 度,近视度数不是在成年后就会稳定吗?为什么老年人还会得高度近视?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山东菏泽,一位70多岁的奶奶每天玩手机到凌晨,一测近视2300度。孙女称爷爷奶奶每天睁开眼就是玩手机,一直玩到深夜,爷爷更离谱,每天玩手机玩到一两点,… |
先说要点: 2000度+的近视虽然少见但确实可出现,属于超高度近视的范围了,手机不是近视唯一诱因,可能还有别的因素导致原本的度数加深,高度近视往往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建议他的家人也需要小心,同时定期带老人复查;即便已经成年,如果存在用眼过度、病理性近视,近视依然可继续发展,威胁眼健康。特别是原本就高度近视的人,虽然高度近视本身不致盲,但易引发并发症,带来致盲性眼病的风险。所以在高度近视期就应该定期眼底检查,监测视网膜健康,预防视力进一步恶化;近视的人也会有老花,两者不仅不能相互抵消,而是近视+老花buff叠加。 |
![]() |
虽说新闻标题有些震惊,但是… “不是说成年后近视就稳定了吗? 老年人怎么还会近视/加深近视? 不是应该是老花的吗?” 下面细品这个新闻 近视带来的风险没有上限,不是成年人就不会涨 首先,新闻里面提到了,有叛逆的老奶奶凌晨一直玩手机,近视度数达到了2000多度,验光机器都打不出结果。大家不要觉得2300度不可能存在,虽然少见,但近视度数没有明确的上限。前几年还有更夸张的报道。关于 2000度以上的超高度近视,也有一些临床研究和手术案例涉及此类患者[1]。 女子高度近视 3000 度被迫摘除眼球,如何从医学角度解读这一情况?7 关注 · 2 回答问题 其实近视的划分标准多种多样,如果根据近视的度数分类:可按照睫状肌麻痹后测定的等效球镜(SE)度数将近视分为低度近视、中度近视和高度近视(SE≤-6.00D,即近视度数超过600度),高度近视往往又分①单纯性高度近视②病理性高度近视(成年后近视度数仍不断增加,伴有导致视觉损害的眼底病变及其他致盲性眼病,最佳矫正视力常低于正常)。而目前对于超高度近视的定义尚无统一标准,临床实践中通常以>900度或>1000度划分,具体分类需结合眼底病变程度。 不管分类有几种,大部分研究都在呼吁大家在进入高度近视阶段时,就要警惕向病理性近视的进展[2],因为此时白内障、近视性黄斑变性、视网膜脱离、近视性视神经病变等近视并发症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正视人群,这些并发症会对眼健康造成威胁,甚至最终导致失明。 所以在高度近视期就应该及时监测视力、眼轴长度和眼底等,更别说这个新闻里已经达到超高度近视的范畴了。 当然,新闻没有提到老人的病史。可能老人本身就有近视的,只是一直没有正规检查,加上长时间电子设备过度使用等不良用眼习惯,导致视力进一步下降。高度近视往往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建议他的家人也需要小心。 同时我们应该从新闻中警惕,及时关注家人的眼健康。 老年人突然出现近视加深,往往需要考虑多种情况,及时就诊,排查是否存在病理性近视。特别是如果过去并没有查出近视或检查眼轴并没有延长,但是仍出现了近视度数的大幅增长,同时伴有矫正视力的下降,那么出现病理性近视进展的可能性较大,比如白内障、黄斑变性或由于外伤、糖尿病、葡萄膜炎导致的眼部疾病。 此外,即使没有视力问题,对于老年人、糖尿病/高血压患者,都建议在控制基础病的同时,每年做一次眼底检查。 除了检查,陪伴也是必不可少,不要忽略了心理因素。因过度使用电子产品导致视力下降的患者越来越多,尤其是老年人,因为大多都缺少家人陪伴,而现在又是短视频爆炸的时代,学会了刷视频,根本停不下来,“好看又好玩”的内容满足了他们被陪伴的需求,导致沉迷手机或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用眼过度。 |
![]() |
还有网友认为,近视的人随着年纪增长,视力可能就越来越好了,因为觉得会和老花抵消了。其实并不是,近视的人也会有老花。 近视+老花不仅不能相互抵消,而且会叠加 老花,也就是老视(成像如下所示),一般发生在 45 岁以后[3]。即随着年龄的增长,晶状体逐渐失去弹性,眼睛调节力下降,这种与年龄相关的调节能力的下降使得近距离工作及生活受到影响,导致看近越来越模糊,由于现在大家用眼习惯的改变,近距离用眼的频率也越来越多,老花的发生年龄也在提前。 |
![]() |
近视是屈光不正现象:光线经过屈光系统后聚焦在视网膜前方,在视网膜上无法形成清晰的像,导致视物不清; 远视(老花)是调节障碍:晶状体退化而失去弹性引起,是年龄增长必然出现的一种生理性视觉衰退。 屈光不正和调节障碍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如果近视度数和老花度数刚好一致时,可能刚好摘掉眼镜就能看清近处的物体,但是老花是动态变化的,调节能力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因此没有互相抵消一说。 |
![]() |
如果是老花镜和近视镜的度数接近(一般在中低度近视合并老花时),只需摘掉近视眼镜就能基本满足看近需要,但看远时仍需要戴近视眼镜; 如果近视度数先远大于老花,比如如果像有类似新闻中高度近视的情况合并老花,还是需要配两个眼镜(看远处就用近视镜,看近处就用老花镜)或者配戴双光或渐进多焦眼镜等(需要先评估是否合适佩戴)、手术。 当然,以上只是解释为什么新闻里超高度近视的老人也可能老花。实际上生活中,不管出现近视还是老花,我们都建议选择专业、正规的医疗机构验光后接受合适的方案,不建议自行操作。 除了近视,老年人还会出现多种眼部疾病,总结如下: |
![]() |
为什么手机玩太多容易加深近视,有没有简单的用眼法则 大家都知道过度看电子屏幕对眼睛不好。手机的高能蓝光对眼睛是极度有害的,不然咱们也不会限制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了,而且孩子近视越早,高度近视的风险可能越高。 光对视网膜的损害包括 3 种方式: 热灼伤、机械伤、光化学伤。其中光化学伤占视网膜光损伤的主要部分,会导致生物膜组织的损伤,使视网膜形态学、生化方面发生变化,造成视网膜的结构和功能不可的损伤[4]。 视网膜的感光细胞没有再生能力,感知蓝光的细胞在绿红蓝细胞比例中占比最少,因此人眼对蓝光最不敏感,长时间持续暴露在蓝光下,若不加以保护,蓝光能量造成的危害就不断积累,初期可能是眼干、疲劳,由于感光细胞造成的伤害是永久性的,最终可能造成不可逆的视力损伤。 |
![]() |
视频终端(显示器、手机屏幕等) 作为人造光源在长期持续高亮度照射下是会对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带来损害的,当然部分损伤的视网膜细胞也存在停用手机屏幕照射后功能有所恢复的可能,但是长期持续使用电子产品,超过自我修复能力就会带来视力损伤。2018年,美国Toledo大学的研究者在《Scientific reports》杂志的研究[5],发现电子产品的蓝光会触发感知信号并产生视网膜分子中的毒性反应,杀死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感光细胞死亡不可再生,严重者会导致黄斑变性,在50-60岁逐渐开始失明。随着人年纪增长,睫状肌对蓝光的调节能力下降,蓝光的危害就越明显。 所以“20-20-20”这个简单的护眼法则就很适合各个年龄段,包括老年人,即每看电子屏幕20分钟,眼睛就离开屏幕看至少20英尺(6m)远的地方,每次远眺的时间至少要保持20秒。如此,可以缓解眼疲劳、预防近视加深,缓解眼干症状。 迎太阳闭眼 10 分钟可预防近视,这是真的吗?背后是什么原理?386 赞同 · 33 评论回答 |
![]() |
除了以上,对于视力保护,还是要多角度考虑,比如保证睡眠时间、每日户外时间,限制观看电子产品时间,调节视物的距离,保证营养[6]。 参考^Zhang Jing ,Nie Danyao ,et al.Observation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PRL implantation for correction of ultra high myopi.Yan Ke Xue Bao,2023,38(10):683-692.DOI:10.12419/2308180001^近视防治指南(2024年版)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406/content_6957665.htm^Virtual Issue Editorial Presbyopia-grappling with an age-old problem. Ophthalmic Physiol Opt 2017; 37(6): 655-660.^手机光照刺激对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影响.国际眼科杂志,2018,18(07):1188-1191.^Blue light excited retinal intercepts cellular signaling. Scientific reports 2018 07 05;8(1):10207.^叶黄素生物活性功能的研究进展[J].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21, 27(11):51-57. |
现在,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近视大军”,好像大家都带了眼镜,似乎也没什么区别。 于是就有一部分人开始放飞自我,结果慢慢就发展成了......高度近视。所以,在这里先辟个谣:成年后近视度数不会上涨,是假的! |
![]() |
正常来说,大部分人成年以后眼轴停止发育,近视度数确实随着年龄发展而逐渐稳定,但也有一小部分人呈现出个体差异,成年之后近视依然不断加深。除了遗传因素,在其他情况下,即使已经成年近视度数也有可能会加深。 ● 进行性近视或病理性近视 一般表现为:患者屈光度大于600度且近视度数持续加深。这种近视是一种视网膜变性疾病,具有遗传性。 如果近视度数增长都大于100度或是累计到2000度的高度近视,就很有可能是病理性近视,需要尽快去眼科医院进行确定。另外,如果有青光眼、糖尿病等问题出现,也会造成我们眼睛的屈光度增加,视力下降。 ● 不良的用眼习惯 这可能是当代年轻人最常见的近视度数上涨的原因了。 很多人每天上班要花6-8小时对着电脑,下班后也要追剧追综艺打游戏,通过报复性熬夜来抚慰上班的疲惫。 据 2020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我国网民的人均每周上网时长为30.8个小时,相较10年前增加了12.5个小时。 一天下来,眼睛几乎没休息过,始终处于近距离工作状态。如此下去,眼睛的睫状肌始终处于收缩痉挛状态,很难完全放松,容易引起视疲劳。当视疲劳一直没有得到缓解或者调整就会导致近视加深,形成视力增长的恶性循环。 |
![]() |
● 近视后不常戴眼镜 不会还有人觉得是戴眼镜戴得视力变深的吧?许多轻度近视者不习惯全天配戴眼镜,总是将就着看、眯眼看。 其实恰恰相反,如果低度数患者不常佩戴眼镜,眼睛没有得到正确的屈光矫正,主观视觉视力变差,反而会加重视力变深。 ● 眼镜不合适 譬如镜片磨损、刮花或是镜架变形,眼镜和眼睛的视觉中心偏离,镜片的光学性能下降,佩戴时会影响视物清晰度,长期以往下来,反而会伤害眼睛,导致视力下降。 戴眼镜并不可怕,但可怕的是,近视不受控制地加深,尤其是高度近视,可能会有玻璃体后脱离、黄斑裂孔、视网膜裂孔等等眼底病变情况出现。 所以成年近视患者每年做一次眼部复查是有必要的,对于视力下降快的患者应该尽早检查眼睛,对症治疗。 |
![]() |
|
近视2300度, 这实在是太吓人了。一般情况下,近视超过2000度的病例已经极为罕见,而且大都伴随着严重的眼部病变。 |
![]() |
“为什么老年人还会得高度近视?近视度数不是在成年后就会稳定吗?"回答这两个问题,我们需要先要了解一下近视形成的原因。 很多时候,我们在发现自己或家人患了近视时,很自然地会认为是看书看多了;手机的屏幕太伤眼睛了。其实,近视形成的主要原因,除了遗传因素外,真正的元凶是:没有节制、持续地、近距离的用眼习惯。了解了近视形成的原因,就不难理解上面的两个问题了。 那么,既然持续、没有节制地近距离用眼习惯是形成近视的主要原因,我们是不是反其道而行之,就可以达到预防近视的目的了呢?嗯,答案是肯定的。如果再能配合一下护眼运动,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下面是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吧! 1. 打乒乓球 这个方法可以锻炼我们眼部肌肉的调节能力,从而达到有效预防近视的目的。 2. 放风筝 在放风筝的时候,眼睛一直盯着远处高空的风筝,眼部肌肉得到了充分的放松。 3. 爬山 爬山是非常好的户外活动,在我们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时,自然光对眼球的健康非常有益。而且爬山的过程中,我们会时不时眺望远处的美景,眼睛自然得到了休息,从而有效缓解了视疲劳。 4. 做眼保健操 眼保健操对于我们都不会陌生。通过对眼睛周围穴位的刺激,增强了眼睛附近的血液循环,对眼睛的保健作用十分显著。但需要注意的是,做眼保健操时,要保持心情平静,手法轻柔,动作规范。按压的穴位更要保证准确无误。 5.跳绳 跳绳促进了全身的血液循环,对缓解近视的发展有一定的辅助作用。虽然不能直接治疗近视,但对眼部健康有一定的间接益处。而且跳绳不需要太大的场地,也不需要跳很长的时间,十分钟就可以达到锻炼的效果。何乐而不为呢? 总结一下吧,为了保护好我们的双眼,不要2300度的近视,我们在平时看书、看电脑、看手机或者其他近距离用眼时,要记得每隔30-40分钟休息一下。放下书本、手机,站在窗口眺望一下天空,看看家里的花花草草,休息5-10分钟后,再回头做您刚才的事情。如果怕自己忘记了,可以在看书看手机或看电脑前,先用手机设置一个30分钟的闹钟。有了闹钟提醒,再加上您每天进行的护眼运动,近视一定会远离您!您信不信? |
这哪是玩手机,这是给眼睛上刑啊! 1.眼睛的"中年叛逆期" 你以为成年后近视度数就封顶?错!有种叫**病理性近视**的狠角色,能从青春期闹到80岁,就像失控的过山车,眼轴疯狂变长(想象把葡萄硬扯成长条丝瓜) 2.手机只是背锅侠 奶奶每天刷抖音到凌晨,真正危险的是可能藏着核性白内障——老年人专属"滤镜",会把晶状体变得像老灯泡,看啥都自带模糊特效,医生测出来像近视暴涨,其实是眼睛老化了 3.糖尿病在搞偷袭 如果奶奶有糖尿病,赶紧查查糖尿病性近视!血糖坐过山车时,眼球会像泡发的压缩面膜突然膨胀,这种"虚高"度数比双十一满减套路还吓人 保命三件套建议: ?? 立即停用三无老花镜(地摊10元一副的可能是度数刺客) 带奶奶做眼底照相+眼轴测量(揪出视网膜裂孔这些隐形杀手) 把手机背景调成屎黄色,装个自动锁屏软件(晚上十点准时变砖) 2300度相当于**隔着鱼缸看世界**,视网膜薄得能透光,打个喷嚏都可能视网膜脱落...现在立刻!没收奶奶手机! |
老年人如果天天玩手机到凌晨,近视确实会增长,我就是其中一个例子喽。 我从事自媒体,天天盯着屏幕回答那些问题,用眼过度,有时候对着屏幕觉得眼睛酸痛干涩,晚上开车的时候也觉得视线不太好,晚上开车我根本就不敢快速,慢吞吞在马路上行驶,比一辆电瓶车也快不了多少。 去了医院检查,近视度数又加深,老花也出现了,还检查出了散光。 |
![]() |
近视属于屈光不正的一种,一般是由于不合理的用眼习惯,让眼睛的屈光状态超过正常范围,使得睫状肌经常处在紧张状态且晶状体变厚,而导致视力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最明显的表现就是“看远模糊,看近清楚”; 如果老年人不注意用眼卫生,长期近距离用眼看书、写字、玩手机,使睫状肌长期保持紧张收缩,晶体变凸,会导致近视眼的产生和出现。 有些人年轻的时候眼睛并不近视,老了却出现眼睛近视或者近视度数加深,也有可能是疾病的原因,如果得了白内障或者糖尿病,会导致眼睛晶状体浑浊,近视加深,但这些都是表面现象,随着近视度数的加深,眼镜并不起作用了,这时候需要进行白内障手术或控制自己的血糖。 对于老年人来说,更常出现的是老花眼。老花眼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呢? |
![]() |
老花眼是一种生理型的现象,主要是由于年龄增长,导致晶状体的硬度增加,所以眼睛调节能力下降,从而引起的视力的下降,最明显的表现就是“看远清楚,看近模糊”; 其实老花眼的形成原因也很好理解,我们的晶状体类似于一根“皮筋”,年轻时候的晶状体“非常耐造”,无论你看远、看中、看近,它都能快速调节,帮助我们看清事物; 但当我们上了年纪,眼睛随着年龄增长而老化时,晶状体这根“皮筋”的弹性就会大大减弱,与之相对的就是它的调节伸缩能力减退,看近自然就很困难。 所以老花眼和近视其实是两种独立的屈光状态,无论是原理还是具体表现都是完全不同的,原则上是不会被抵消的。 对于广大近视眼患者来说,老年时候既近视又老花的滋味不太好受。 目前市面上有渐进镜片,它可以一步解决看近和看远的问题,非常适合既近视又老花的朋友。我已经在前几年配了这种渐进式眼镜,感觉效果还不错。 我已经适应了这种眼镜,使用时也不用眼睛刻意朝上或朝下看,镜片自己会调整,对于晚上开车也有很大的帮助,视力清晰了,我就敢把车开快一点。 渐进镜片相当于给眼睛安上了一个多焦点的镜头,它最大的好处就是在同一副镜片上,通过不同区域,可以看清“远中近”不同距离,可以实现同一副镜片看远看近都清楚的目的。另外它的外观也和正常近视镜一样,使用的是树脂材质,分量不重,非常轻巧 。 如果中老年朋友对视觉质量和配戴舒适度要求较高,平时眼睛频繁远近交替使用,容易产生视觉疲劳,想要确保在不同光线环境下都能获得大视野,清晰,舒适视觉感受的人群来说,可以考虑目前口碑比较好的品牌渐进系列镜片,它无需频繁摘戴眼镜也能轻松看清不同距离的物体。 |
![]() |
老奶奶已经近视度数达2300多度了,做孙辈的赶紧带着老人去医院检查,看看是不是白内障或糖尿病引起的,同时配一副合适的渐进眼镜吧,日常要多陪老人聊天谈心,减少老人使用手机的时间。https://zhuanlan.zhihu.com/p/709218620?utm_psn=1876951825799860224 |
我听说…… 我经常听到我的病人说这句话,这时我就会反问他们: 听说?听谁说的?这个人是做什么的?医生还是研发药品的专业人士? 往往病人就有点尴尬的一笑,要么就是几面之缘的陌生人,要么就是所谓的朋友,邻居,亲戚,而这些人没有一个是干医学相关职业的。 还有互联网,现在人均一部手机,每个人每天都能看到大量信息,真的假的谁都能说一嘴。 病人呢,明明入院的时候就向他们交代好了能吃什么,不能吃什么,应该怎样运动,根本不听,往往更相信那些根本不负责任的人所说的话。 就像前天,一个病人血糖22了,我问他吃什么了,明明上一次测的血糖还可以,他一口咬定什么也没吃,等他走到楼道里的时候,我听见他小声说:我听说吃几个草莓没事啊? 所以有病到专科医生那里听说,不要听其他人乱说。 |
省流版:成年后会涨,但不伴有眼病/某些疾病情况下,涨幅有限! 70岁,玩手机到凌晨,2300度,几个词一组合,新闻学魅力就出来了! 新闻中是没有提到病史,只是简单的用电脑验光仪粗略的测了一下屈光状态,真实性存疑! 假设是真的,两种比较大的可能: 老人本身就有近视,但是度数没有这么高; 老人有白内障; 结合其年龄,后者或者两者叠加的可能性更高。 发生白内障以后,晶体膨胀是有可能带来近视度数表面上的增加的。 白内障本事就是一种年龄相关性的眼病,有些地区的70岁以上的人群白内障的发病率能到90%以上。 对于短期内近视度数发生巨大的变化(没有可循的标准,粗略的可以认为一年内超过300度),及时就医,这一定是不正常的,大概率伴有眼病/某些疾病的发生。 最后说一下成年人度数会不会增加,千万不要有误解,即使不伴有眼病、某些其他疾病,成年后近视也是可能增加的,只是时间跨度长,涨幅有限! 2002年,相关研究对177名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法律系学生进行横断面研究,平均年龄为27岁。 |
![]() |
在177名法学院学生中,96人是在法学院之前就近视了,但有83名在法学院期间度数有增加了!75人在法学院之前没有近视,但有14人在法学院之后近视(占该人群的14%)。 如果把近视进展和成年后再近视的人都算上,占总人数的54.8%。换句话说,在该研究中,有一半的人在读法学专业期间近视度数涨了或者近视了! 尤其是在黑暗环境中阅读时间长的近视的进展和发生更明显,所以只要是不好的用眼环境和习惯都是危险因素。 但这个研究有局限,一是人数少,二是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的。 再来看一个随访时间更长,样本量更大的研究。该研究是目前对成年人,样本量最大和随访时间最长的一项队列研究。 |
![]() |
该项研究长达8年(研究开始时20岁,研究结束时28岁),1328名对象8年后有813名完成了2次的完整检查,排除屈光手术史和眼病等情况后一共有691人纳入分析。 在这691人中,有261人发生了近视化漂移(37.8%,度数增加了或者由研究开始时的没近视到8年后近视了)。该研究认为,在人生的第三个十年中,仍有14%的人会近视,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在这十年中近视仍会进展。 该研究打破了我们过往的认知,对于很多人近视进展没有随着我们所谓的“18岁”而停止。 这里面还可以在进行危险因素的提取,性别、父母近视情况、户外光照时间、种族等! |
![]() |
24年底,休斯顿大学视光学院恰巧发表了相关研究。 研究中使用的数据主要来自三个: 1、美国 1971 年和 1972 年 18-24 岁人群的人口患病率数据以及 1999 年至 2004 年 45-54 岁人群的人口患病率数据。 |
![]() |
通过这个特定人群的数据发现,成年后这个特定人群的近视发病率和近视进展增加都存在。 2、德国的数据,分析20至49岁不同屈光误差组的5至10年近视进展。数据显示,近视进展范围为-1.0D至-2.9D,且随着基线近视程度的增加而增加。 |
![]() |
3、日本数据的加权平均进展为男性-1.0D,女性-0.9D,且随着近视增加而减少。所有研究均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平均进展率下降,大多数进展发生在20至30岁之间。 |
![]() |
三个不同国家的数据具有高度相似性。20-50 岁之间总体进展约为 -1 D~-2D。 虽然涨幅有限,成年了还是注意用眼习惯! 最后,就是夜间玩手机一定要开灯,不开灯有可能诱发急性青光眼。近视度数增加了,还能矫正,青光眼真会瞎的! |
好吧,我爸也是的,快六十了吧。 我爸还挺奇葩的。 一只眼睛600多,一只眼睛1300多。 在小城市验光出了结果,连眼镜都配不了。 然后我们都有点无法理解他是怎么做到的,而且他死活一直不肯去配眼镜。 当时我看他,我还以为他最多度数和我差不多,六七百,结果这样,真的大惊一跳。 甚至他的职业还是木工,不戴眼镜,这么高的近视,做出的家具,木材,分毫不差,也算他厉害。 至于为什么老年人还会得高度近视。 我也去查了一下,总结如下 ?年轻时的“欠债”到老才爆发 很多人以为成年后近视就不涨了,其实高度近视(>600度)是终身潜伏的刺客!(好吧,这么说我也危险) ? 年轻时疯狂熬夜追剧/打游戏,眼轴被「996工作制」拉长到26mm以上(正常24mm)。 ? 年纪大了眼底像老房子:视网膜变薄、玻璃体液化,稍微咳嗽猛了都可能视网膜脱落。 ?白内障“神助攻” 老年人常见的眼部疾病: ? 正常眼睛得白内障时会产生凸透镜效应,直接把200度近视升级成500度。 ? 很多老人突然能看清手机了还以为是「返老还童」,其实是白内障在捣鬼(医生称之为「近视漂移现象」) ?糖尿病“猪队友” 血糖坐过山车时: ? 高血糖会让眼球晶状体膨胀,临时增加200-300度近视 ? 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少)还没查出来,眼睛先当「人形血糖仪」报警 ?基因里的“诅咒” 有些家族祖传「望远镜眼」基因: ? 爷爷看报纸要贴脸,爸爸查地图得用放大镜,你从小就是眼镜店VIP ? 这类病理性近视到60岁还能每年涨50度,眼轴比高铁还跑得快 我靠,这么说我家眼睛肯定不太正常,说不定还会有遗传因素,当然,也有可能是我爸玩手机太多太喜欢看小说了。 首先,我妈远视眼,我爸一只600多一只1300近视眼,我将近800,我大姐二姐各自也都有五六百吧。一家五口都要戴眼镜,结果俩长辈死活不戴。 最后,总结建议的话: ① 高度近视患者每年查眼底(像汽车年检) ② 突然度数暴涨尽快去医院,先查血糖和晶体。 祝我们都有清澈而健康的眼睛。 |
我对这个2300度是否是轴性近视表示怀疑。 第一,她带上2300度的镜片能否矫正到视力1.0或者至少0.8? 第二,她的眼轴是否符合2300度的估算眼轴? 第三,她年轻时近视度数多少? 老年人很可能有视网膜黄斑眼底病变和白内障,甚至青光眼,这类视力障碍不能算为近视。 如果她是先天性眼轴恶性拉长的高度近视,何以到老了才能加度数?值得研究。 另外说句客观点的话,她都这岁数了2300度怎么也比已经黄斑损害的要强了。 |
成年人,如果看近用眼过大的时候,也会涨度数的。 当人眼看近用眼过大时,眼球调节处于紧张状态,脻状肌收缩,会产生垂直于眼球前后轴向的拉力,同时晶状体变厚,晶状体会对后面的玻璃体产生压力,眼球长时间在这两个力的作用下,前后眼轴的增长速度会加快,会让眼球由球形体往椭球形体变形,这个时候近视度数就会增加。 |
![]() |
|
![]() |
人眼看近过多时,眼外肌会让眼球产生内转会聚,眼球如果处于这种内转会聚状态时,会进一步抑制人眼在看远时眼球调节放松,从而让眼球的调节紧张持续存在,这进一步导致眼轴的异常增长,造成度数增长。 |
![]() |
|
![]() |
对于成年人来说,如果不是过度看近用眼,近视度数是不会涨的,因为成年人眼球发育成熟了,比较难变形,但架不住你使劲作啊。 对于孩子来说要特别注意,因为孩子眼球处于发育阶段,处于可塑性比较强的状态,如果过度看近用眼,会造成孩子近视度数快速增长。 |
近视不是一成不变的。即使成年后也是会变化的。近视有些会加重,有些会减轻。 我的近视是减轻的那一种。高中时最高的近视度数在250度左右。然后到了上大学后度数一直在下降。记不太清了可能在175度然后毕业几年后可能也是在这个度数区间。(最近查度数在125度。一年前,之前眼镜片花的实在是带着有些难受了。然后,一查度数又降低了。最近可能又降低了,因为又时不戴眼镜看东西,又时也可以看的清。)--时间久远确实记不清度数,大概意思是对的。刚刚找到检查验单,以验单为准。 |
![]() |
眼睛近视主要原因有两个吧,大概用中医的角度讲一下,也可以用现代医学的分析结合着听一听。一个就是元精不足了,然后身体气血供应不足了,就是各种器官开始衰老,慢慢的机能减退。然后表现在眼睛上就是近视、老花、青光眼,白内障…等等的眼部疾病。 另一个是经络淤堵,孩子吃东西凉(食物性质寒凉,或者吃冰棍物理凉,)把经络堵住了。表现出来的就是现在孩子们小小年纪近视一片一片的。有些可能是消与化就不好,有些是吸收不好,有些吸收好了,经络堵了,气运不上去,然后表现出来的一个症状就是眼睛近视。 再一个就是消耗过度,然后先天后天补充不足,然后近视。这一个与前一个区别是,前一个没有元精了,这个有元精,是用的过度。只要不那么过度消耗,是有可能恢复的。 方法,找中医全方位的调理一下身体,查一查到底是哪里堵了。然后配套的练习健身气功,活络经络疏通经络。 老年人,他们本身气血就是熬干了的药渣子,然后又用眼过度,天天盯着屏幕看,自然,肝血消耗的就更大,眼睛近视老花就更厉害。 青年人体内还有先天的元精元气,只要不是什么特别的疾病急病。有足够的福报,你身体机能想让身体健康起来,还是有机会的。老年人元精元气都耗散没了,中医上基本没有救的有效手段了。 最后做个补充,无论何人,西医晒太阳可以合成某某维生素眼睛必须物质。然后从中医讲,晒背是补充阳气的最好的方法。 |
![]() |
0 |
11天干完金庸长篇鹿鼎记后,2个月过去了,双眼还是“欲拉还休”的便秘状态,在将要戴老花镜的年纪戴上了近视镜 |
![]() |
|
乍一看有点离谱,但实际来看,确实很离谱! 毕竟,很多人劝年轻人结婚,最希望讲的一句话: 你如果不结婚,你老了怎么办? 现在好了,年轻人可以说,躺在养老院刷抖音! 关于老年人如何近视2000度,我不太想谈! 但我很想吐槽一下,那群年纪大的长辈,已经闲不住,总喜欢往外面跑的同龄人一句话: 那就是,真的有人不讨厌孤独,甚至还喜欢孤独! 你们喜欢人多,不代表全中国人都喜欢人多! 单身的人喜不喜欢孤独,我不知道,但最后老了还是单身的人,他一定喜欢孤独! 至于老了以后怎么办,你还不如问问:明天跟意外哪个先来! 但凡你是个活在当下的人,你都不会有老了以后怎么办的这种烦恼! 一般这种人,我都觉得他杞人忧天,皇帝不急太监急! 最后,我作为好奇心很重的人,我老给大家打个样,看看一个人老了以后,到底会怎么样! 这也算社会实验了,最起码,我也没白活,可以给后来者一个参考作用!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
作为做过激光手术10余年的人来回答一下 13年高考完做了激光手术,当时大夫说视网膜太薄,不能做全飞秒(记忆中是这样,真实性有待考证),只做了普通近视手术,术后戴了类似隐形眼镜的东西,术后眼睛完全睁不开,过了五六天盲人生活,五六天以后摘掉了隐形眼镜,视力恢复到1.0左右。 21年买车后发现晚上有点看不清路,遂去医院配镜,医生告知近视一两百度,近两天经常感觉视疲劳,眼睛胀痛。又去了医院,大夫说近视了就要戴眼镜,不戴的话度数会增加,要不然他也不想戴。同时大夫提到了几点注意事项: 1.成年后近视稳定≠绝对停止:普通近视成年后趋于稳定,但病理性近视可能持续进展。 2.不要侧躺玩手机 3.不要关灯后玩手机 4.阅读、使用手机/电脑时,每 30分钟休息 5分钟,眺望远处(6米外)或闭眼放松。 5.老年人因调节能力下降,近距离用眼(如看书、缝纫)更易疲劳,建议缩短单次用眼时间 |
关于老年人出现超高度近视的问题,需结合生理机制和用眼习惯综合解释: 一、成年人近视度数稳定的常规认知与例外情况 1. 普遍规律 成年后眼轴发育停止,近视度数通常趋于稳定。临床上600度以上的高度近视人群,若未伴随其他眼病,度数变化幅度较小。 2. 特殊诱发因素 若存在以下情况,成年人仍会出现近视加深: - 病理性近视:眼轴持续异常增长(常见于先天眼轴过长者),导致视网膜变薄、巩膜病变等器质性改变; - 眼部疾病:如核性白内障(晶体密度增加导致屈光折射异常)、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可能造成机器检测度数异常升高; - 极端用眼习惯:长期近距离用眼(如每天超8小时手机使用)+夜间暗环境用眼,加剧睫状肌痉挛和眼压升高。 二、案例中2300度近视的成因分析 1. 基础病理因素 该老人可能原本存在高度近视或白内障等疾病,手机使用加速了病情发展。例如: - 核性白内障患者的验光结果可能显示近视度数"虚高",实际需结合眼轴长度和晶体检查判断; - 病理性近视患者的眼轴超过26mm(正常值22-24mm),视网膜脱落风险显著增加。 2. 手机使用的叠加伤害 - 暗环境蓝光伤害:夜间瞳孔放大,手机蓝光穿透力增强,加速黄斑区损伤; - 超负荷调节:每天超10小时近距离用眼,远超老年人眼调节能力(仅为年轻人1/3),导致假性近视成分转化为真性近视; - 姿势影响:卧床玩手机时眼球受压不均,可能引发屈光参差(双眼度数差>400度)。 三、重要医学判断 1. 2300度近视的特殊性 该度数属于超高度近视范畴,临床常见于先天病理性近视叠加后天诱因。单纯手机使用难以直接导致,但可能使原有眼病快速恶化。 2. 诊断建议 需进一步检查: - 眼轴长度测量(判断是否为真性近视); - 晶状体透明度检测(排查白内障); - 眼底OCT扫描(评估黄斑病变风险)。 四、老年人护眼建议 1. 用眼管理 - 设置每日手机使用≤4小时,每30分钟休息5分钟; - 夜间使用手机时开启护眼模式+环境补光。 2. 医疗干预 - 高度近视者每半年检查眼底; - 白内障患者及时手术置换人工晶体。 3. 家庭关怀 通过培养其他兴趣(如听书、养花)减少手机依赖,子女可通过安装屏幕使用时间监测APP辅助管理。 该案例警示:老年人视力保护需兼顾生理退化和行为管理,建议家属尽快陪同就医明确病因,避免继发青光眼、视网膜脱离等致盲风险。 |
近视只看基因不看年龄好不好 基因好意味着眼部肌肉组织弹性好恢复快 成年以后这块数值固化了,所以给人看似稳定的错觉 但是你恢复慢,一样会因为疲劳加深 况且还有很多其他眼部疾病,包括组织病变增生 我之前有个答案就说的是视力这东西基本上天生的,就像2-30年前说国产车,你就是没有原装进口的好。底子摆在那里,跑几年见分晓。但进口车基因也决定某些是不是爱烧机油,保险杠软…等等 所以现在国产车基因改良了,底子好了,可能某些方面不足,但糟个几年还是没问题的。比如五菱宏光 所以我还是一如既往劝解大家,如果家族有眼疾方面问题,请注意自己的用眼习惯。如果眼睛底子好的,那就放心大胆的用。你讲究多了不用不是有问题,但是我夜里不开灯看手机就是爽啊。 就像极限运动,你不碰没毛病,但你不得不承认那些敢于冒险的人是真的爽啊。 还有不要问我,我戴眼镜,但两眼没有超过100度的,戴眼镜更多是因为散光50度,光线不足开车真的很累。每天不开灯看手机3+小时,能感觉到眼部疲劳,但是你用眼累,不用眼你心累啊。 |
许多人认为只有小孩子的近视度数才会上涨,成年后度数就会趋于稳定。 事实上,有些人在30岁、40岁后近视度数依然在涨,一不小心成为了高度近视。 成年并不是度数增长的结界,不是说到了这个点就被按下了停止键。特别是高度近视的人,近视的加深是伴随终身的,只是相对缓慢且度数增加有限。一旦发现问题,应该及时到专业机构进行进一步全面检查。 眼球完全放松的情况下,等效球镜度数为600度及以上,就属于高度近视了。 由于工作节奏的加快以及科技的不断发展,使我们生活中离不开电子产品,长时间不间断地使用各种类型的电子产品,使得眼睛的睫状肌持续处于收缩状态,导致近视不断加深。 另外,过度近距离工作、户外活动较少都是高度近视的帮凶。 高度近视的进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而且与年龄段以及生活习惯等均有关。进展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高度近视进展是一种必然的现象,但不呈直线上升趋势。 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案阻止高度近视进展,有人会说:“高度近视嘛,做手术就好了呀!”事实果真如此吗?答案当然不是。 需强调的是高度近视老年人群会出现病理性近视的改变,例如:豹纹状眼底、漆裂纹、后巩膜葡萄肿、脉络膜新生血管等等;当出现这些病理性改变时,需及时至医院进行随访。 所以对于高度近视的人群,更需适当用眼,合理饮食。例如减少持续近距离工作,多增加有氧运动,减少熬夜,少食甜食。 另外还有一个认知误区: 不管是“激光手术”还是ICL(眼内植入晶体手术)都只是通过改变角膜的形状或将“眼镜”植入眼内,从而达到“矫正”近视的目的,但并非“治愈”近视。矫正近视度数的过程本身与视网膜无关。高度近视成年后度数增加逐渐放缓,但眼轴增长对视网膜的牵拉将导致视网膜疾病的发生。 并且手术也不是万能的,一般而言,近视手术要求近两年的屈光度数稳定,且每年的近视度数增长不超过50度。如果每年近视度数的增长小于50度,通过术前检查是可以进行近视手术的。但如果近视度数不稳定,增长过快,在近视手术后还可能会产生新的近视度数,反而会影响手术后的视觉质量,这样的情况是不建议进行近视手术的。 部分人一开始存在错误的观念,认为眼镜度数越低越好,甚至不戴眼镜,久而久之眼睛越来越疲劳。还有人眼镜没有做好日常的护理,镜片磨损严重,造成视物不清、眼疲劳的症状。 除此之外,由于验光技术的原因,部分人眼镜的镜片度数、散光轴向、瞳距等测量并不准确,也会造成佩戴的眼镜不合适的情况,引起度数增加。 然后谈一谈预防近视和防控近视的方法: 虽然高度近视具有遗传倾向,但也不是攻不可破。后天努力也可弥补一部分先天不足。坚持“少看、多动、定检查”三大原则,具体如下。 科学合理使用电子设备:在使用电子产品时最好保证环境亮度适中,持续使用40分钟后,眺望远处10分钟,主要目的在于让眼睛不要一直处于肌肉紧张状态。增加户外运动:增加户外运动可以有效的缓解近视的发展。但也要避免一些剧烈运动,包括篮球、足球、跳水、蹦极以及潜水等,其会导致眼内压力发生变化,进而使薄弱的视网膜发生病变。定期门诊检查:检查的目的在于早期发现并发症,及时干预处理,维持良好的视功能。其中安全无创检查项目包括:裸眼视力,矫正视力,B超,眼轴,眼底检查(眼底照相及OCT),必要时可行更多有创检查以判定疾病的活动性。 供参考。 |
我都怀疑现在眼睛老花过早,也跟看手机有关,例如现在写个500字以上的知乎回答后,眼睛就花了,看不清屏幕了。但是放松或者换手机刷完短剧,再回来写知乎,还能写一段时间。 所以,长时间看什么都是有害,例如单纯写文案、单纯刷手机,若结合换着来,中间再搞点休息,效果或许就好点。 |
![]() |
1、每天看手机3小时,中国人沉迷手机全球第二 想必除了游戏,短剧的贡献最大。 早在2012年就有调查数据显示,巴西人每天花在手机上的时间最多,平均每天近5小时;中国以每天3小时位居第二;排名第三到八位的是美国、意大利、西班牙、韩国、加拿大、英国,每天玩手机的时间也都超过了2小时;而法国、德国相对较短,约1.5小时。 增加手机以外的娱乐节目,电脑写作文案与放松活动交叉进行,都是有必要的。 2、成年人的“屏幕时间”多长才合适? 梅奥诊所(Mayo Clinic)和美国儿科学会(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等值得信赖的机构也发布了建议:2岁以下的孩子不要看屏幕,稍大一点的孩子每天看屏幕的时间不得超过2小时。 几年前,尼尔森(Nielson)在一项研究中发现,美国成年人平均每天花在屏幕上的时间为11小时。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用过多的时间看屏幕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工作需要,我们几乎每时每刻都要把自己置于屏幕前。 |
![]() |
3、做好平衡尤其重要 屏幕的使用会带来很多好处:如给与我们快乐、进行娱乐、与朋友和家人进行联系、成为在家工作的媒介以及带来其他潜在的益处等。 例如,如果发现看屏幕已经开始取代自己认为更重要或更有意义的活动,这就成了一个信号,表明可能要重新考虑自己使用屏幕的时间了。如果在孩子洗澡的时候,自己还在看手机,就应该提醒自己了。 |
![]() |
|
作为眼科医生想说一句: 2300度…晶状体屈光力自身的改变不太可能这么夸张,如果是轴性近视…2300度的话,眼轴基本上在30mm往上了,往往30以上的眼轴,基本上都是病理性近视。那后巩膜葡萄肿的程度基本可以认定后极部铁定都是巩膜露白的,黄斑劈裂是大概率的事情,矫正视力别说1.0 了,0.1可能都费劲,所以大概率又是春秋笔法的新闻! |
真是小刀拉屁股-开了眼了。你见过凌晨三点的手机屏幕吗?70岁的老奶奶天天见!最近她因为2300度的近视上了热搜,这度数高得连医生都直呼离谱——不是说成年后近视就不涨了吗?这里面藏着连眼科医生都心惊的真相。 【成年人也会"长眼睛"的三大元凶】 1. 别被"成年就定型"骗了!就像有人30岁还在长痘痘,近视度数到690岁都可能偷偷上涨。特别是整天盯着手机电脑的搬砖人,眼睛根本得不到休息,眼球就像被压扁的气球越拉越长。 2. 当心"近视炸弹"埋伏!像糖尿病、白内障这些老年病都是隐形杀手。就像我二姨去年查出糖尿病,半年近视涨了500度。 3. 黑暗中刷手机=给眼睛灌辣椒水!关灯后瞳孔会放大吸收更多蓝光,特别是老年人眼睛本来就脆弱,这简直是把手机变成"视力粉碎机"。 现在很多老人比年轻人更依赖手机:刷短视频、看养生文章、和老姐妹抢红包...我邻居张大爷有青光眼还天天躺着刷剧,结果上个月眼前突然黑了一块。医生说再晚来半小时,这眼睛就彻底"断电"了。 下次看到家里老人半夜被窝里亮着蓝光,别光顾着笑话他们网瘾大。他们的眼睛就像用了50年的老灯泡,经不起这样折腾了。你家的长辈是不是也这样?快来评论区说说,咱们组个"抢手机小分队"! |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