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购物 网址 日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视频推荐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日历2024  日历2025  日历2026  日历知识  | 每日头条  视频推荐  数码知识 两性话题 情感天地 心理咨询 旅游天地 | 明星娱乐 电视剧  职场天地  体育  娱乐 
日历软件  煮酒论史  历史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春秋战国 三国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哲学 厚黑学 心理学 | 文库大全  文库分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钓鱼 双色球 戒色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足球 nba 象棋 体操
    
  知识库 -> 两性话题 -> 如何看待协和系北医系医院在国自然立项排行榜上排名较后? -> 正文阅读

[两性话题]如何看待协和系北医系医院在国自然立项排行榜上排名较后?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为啥其他顶级医院的科研这么卷
医院看国自然是目前所有科研改革中最傻逼最傻逼最傻逼的部分。
真的有问过一个博士朋友。你现在天天搞生物,以后踏马的看病怎么办。。。。。
这群前浪真踏马的心黑透了。
你应该庆幸还有这么一批医院,医生愿意把更多精力投到临床医术,而不是科研大冒进,跟生物学家拼分子实验,搞自然科学。等再过几十年等这些科研科学家真正变成医疗主力的时候,那个时候看病我都不敢想
要是协和医生也都忙着去大水灌科研
领导们得病就真没个去处了哟
————————
若没有董小姐,谁能想到协和不灌科研是因为没这个能力呢
今天是2025年5月1日, 祝全国真正在劳动的劳动者们节日快乐!
北医协和的主任和领导也要急死了,并没有不在意,事实就是在科研方面北方已经落后南方医院几个身位了,并且肉眼可见的差距越来越大,你以为北京的医生不想要国自然吗?主任天天催,奈何科研水平不行,基础不行。
当然,科研和看病是两码事了,可是目前各大排行榜都是科研导向并且愈演愈烈
不明真相的人民群众看病确实很难
现在南方很多医院专硕规培都不上临床了,直接去实验室,十年专业型博士读下来没上过临床大有人在,北医的医院还是比较老实的,规培的时候基本是住在医院里的,常年管十几个病人,自然没有时间科研,最后招聘的时候优胜劣汰北医的学生被南方的吊打
建议去医院看病看到发表几十篇 sci 的医生绕着走
看到大三甲一篇科技成果都没有,但又升了副高的中年一起多注意下。
毕竟文章都没有还能容得下他的原因就是看病过硬了
我自己的癌症被这个榜上的某个科研领先医院持续误诊漏诊,拖成T3N1。
转北医系医院及时确诊止损,在协和系医院治疗,结疗三年目前无复发。
感谢这两个排名较后的医院系。
培养出这种连硕士水平都达不到,盲审都不敢送的医学博士。你还指望这种水博,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这种工作基础,你拿什么去PK。
普外科曾医生提到,协和留院临八>4+4>普博;根据网友最新披露协和4+4,绝大部分留在了协和,这样的水博进一步拉低了协和国自然竞争水平。(以下图片均来自网络)




更新:网友还拔出4+4另外一位“大佬”金山木,博士毕业论文研究内容不到20页,浓缩就是精华,这就是协和。


持续更新:协和4+4的瓜真是越吃越有。咸博士的博士毕业论文,整篇博士论文讨论部分多达3页,讨论“深刻”、内容详实。


火热更新:小红书网友证实董小姐博士论文涉嫌学术不端,其论文内容与姑姑学生的内容基本雷同。




上海医院的医生成长路线:
小医生→青年→主治→面上→副高→面上*2→正高→拿不到重点只能继续面上→退休
北京医院的医生成长路线:
小医生→?→主治→?→副高→?→正高→重点→退休
说个这两年我和几个同事的共识。
你临床干的再多再好,没文章你一样升不了职称。
在领导眼里,你临床干的好是应该,不值得称道的。
你早上7点就到医院看病人,手术做到晚上8点,不会为你带来一点点的提升职称上的便利。
反而把你绑在临床上挤占你的科研时间。
临床干的好,是公家的!
而文章,是你自己的!!
而文章,是你自己的!!!
而文章,是你自己的!!!
你有时间就要投入科研,利用工作时间多写几篇文章。
带薪干私活。
这就是现阶段职称评价系统给我们带来的觉悟。
一,协北医院规模小,能写本子的基数少。协北基本就是2000左右床位的医院。
二,研究生大多以专硕专博为主,没人帮忙做研究。毕业留院后,也很少去欧美做博后。没有太多的研究基础。
三,不重视,从职工到研究生都不太重视,留院标准也不看科研。从外校招聘来的,也是主要要专硕专博规培证。
分享一个招聘感受


几个月前我也看到了这个问题,当时对此不以为意,现在经过董小姐一事,我又有了不同的看法。
我本人就是在上海复交的系统里成长起来,从刚进校就被一直灌输医生就要做科研、就要做基础科研的观念。后续无论是本科,还是研究生,学校也都尽可能地在科研方面给予学生教育和帮助。本科就有大创来练习立项写本子,研究生学校也偏向学术型的学生(当然现在不推荐),导师自己也是科研激励体系升上来的,就算现在学术水平跟不上了,但过去也接受过科研训练,能够理解科研的难处,并普遍拥有对研究生来说较为充沛的经费。
在这种大环境下,大家普遍都会投入基础科研中,硕博经过五六年的学习积累,自然在后续规培阶段有更多的成果和经验去申请国自然基金。现在上海的规培因为待遇很好,名额竞争非常激烈,像中山瑞金这种顶级医院本身在筛选规培学员时也是优先选择那些有机会申请到国青的学员。
而北京那边大家都是读的专硕专博,就算现在协和等医院也要求入职需要先做三年博后用于申请国自然,但这些专博之前主要在临床学习和工作,并没有太多基础科研的经验。博后三年实际上时间很短,并不能支撑他们做出足够申请到国青的成果。能申请到国青的,实际上还是那些学博来并轨规培的。而且就算是本院的学博,他们很可能受到医院导师的平台限制和不重视,也没办法做出很好的成果。
国自然立项排行榜前列看起来有一两百项,实际上大部分都是国青,因此决定排行的也是国青。而国青取决于在医院规培的学博数量。这样一想,问题显然很明晰了,像南方的那些医院,学博的数量和成果明显超过北京,自然在国自然立项上更占优势。
过去我一直不喜欢南方的这种评审方式。第一,它并不是那么公平。现代的医学基础科研越来越重资金、重设备、重底蕴。一个大课题组,学生很可能只需要按照前面祖传的protocol,用构建好的工具鼠敲除鼠、稳转株荧光标记细胞等跑一跑表型,用大型设备拍一拍照,把机制交给各种组学、质谱,就能做出一篇看上去很华丽的高分水文。而在一个刚刚建好的小课题组,仅仅一些普通的WB、qPCR条件可能就需要摸索上半年。再加上“big name”本身的作用,可能两个差不多水平的学生在不同课题组,产出是天差地别的。这就导致资源越来越向大佬前浪们集中,学阀控制医院晋升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实际的操作上并不像大家认为的“凭科研可以弯道超车”。
第二,也是大家都能看到的,学生把人生最黄金的时间相当于都贡献给了对后续临床工作没有太大作用的基础科研,而学习临床的时间被大大推迟了。大佬们逐渐老去但不放权,年轻人却迟迟学不上技术,医院里的传帮带体系普遍出现了断层。特别是医院普遍认为“上临床不出错不死人就行”,大家都去继续卷科研求晋升,而无心临床,这导致现在大医院的临床能力直线下降。除了科室主任自己,很可能下面都没有独当一面的青年才俊。
但现在,北京的问题也暴露出来了。南方医院好歹有一个很明确的体系,就算是宋院士的儿子,他也要参与科研,也要谋求履历上的亮点去挂名字。但在北京这种天龙人满地走的地方,在大家都参与临床,却没有明确的选拔标准的情况下,学员留院晋升可能仅仅只是一通电话甚至一句话的事情。北京的大佬们连装都不愿意装一下,就直接硬抬关系户,全程一路绿灯,而没有违反任何规定。这无疑是在给大佬们的利益交换提供最好的平台。
而且这种培养体系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现在论文越来越像医学界的货币,你没有几篇高水平的论文,连去好医院规培都很吃力,更不要说留院申基金晋升了。那在上海培养的学博,即使留不了院,他们也可以去其他想要提高科研实力的医院。而在北京辛辛苦苦干了那么多年活、临床思维和知识都非常出色的专博们,一旦留不了北京,他们想回南方老家,可以说完全没竞争力。刚开始科研的军备竞赛可能只是由上海发起,但随着上海那些留不了院的学博们去其他地方继续卷,全国除了北京都慢慢开始了这种科研决定一切的大环境,留给那些北京专博平民百姓们的位置越来越少,他们的生存空间和话语权也越来越少了。
固然,北京致力于临床培养,他们的临床实力更强,传承体系更顺滑(虽然不公平),在这里面能够学习到更规范的临床思维和能力。但,如果毕业以后连大三甲都进不去,空有一身规培大圆满不到副高的功夫,有什么意义呢??都说南方在把学生当科研耗材,那北京难道不是同样在吃人?
前面饶毅老师曾提出临床医生的晋升方式,绕开基础的要求。但我认为,目前科研至上的氛围,主要还是医院有效评价体系的欠缺。固然国自然有了临床专项,医院排名开始不具体排名只给等级,但科研标准就和协和的任人唯亲问题一样,是积重难返的。
最重要的,还是要完全剥去医疗的市场化属性,坚决长期医疗反腐高压化,倒逼前浪们放权,让不同等级医院的医生收入趋于平均,坚持按劳分配、按工时分配,甚至在二次分配上给予较落后地区的医院财政支持,鼓励大批的专博医疗资源下沉。让大家对医疗高水平的追求重新出于个人兴趣。
目前来讲,科研跟临床是割裂的。
再者,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最后,祝福大家千万不要碰到科研神医(尤其是外科)。
在上海当医生,你甚至可以上临床


吃瓜群众傻逼太多。
去看看院士、杰青、优青、国家重大项目、国家重点专科这些,哪里的医院数量最多?
北京很多医院直通最高层,直通国库!国自然青年面上那点只是毛毛雨!
傻逼真多!
协和/北医系哪看得上国自然?一个面上才五六十万,杰青/重点也就数百万,还动不动得花半年时间去准备。
科技部或卫生部重大/重点项目才是他们的大头,一个项目经费可能抵数十甚至上百个面上。
印象中这些大项目几乎被京包揽,沪基本也只能拿点零头好像。
送礼物
还没有人送礼物,鼓励一下作者吧
临床的重要性已经不亚于科研了
听同学描述,一线城市,某杰青。
作为专家参与答辩时问同学为什么只做了CCK-8,没做CCK1-7?
我也曾陷入思维误区,认为临床除了已经成神的大牛外,剩下的活儿就是傻子来了培训培训也会干,没科研那么风光顶尖,那么有技术含量。
然后听了同学的段子(是真是假我不敢说,嘻嘻)之后,我产生了动摇。再结合自己博士阶段亲历,我觉得都TM是扯淡。不是说不存在科学研究和临床技能,什么事干好了,都不容易。但是现在两方滥竽充数的人都太多了,你说你是大山,他说他是大江,那么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沪圈有才华的人确实不少。但是灯下黑也不少。
临床和科研都很强的人是有的,单项强的人也是有的,都不强的人也是有的。
只能说,应对市场不同:如果是患者,谁管你水了多少文章,哪怕是杀猪匠,只要能给我治好病我就感谢你;如果是硕博,巴不得跟的是强组,细胞动物一上文章一发奔着大好前程去。谁都没错,多打听吧。
唉,虽然人人都知道不应该追求科研
但协和北大也没那么白莲花,北大还好,协和之前不注重科研的后果就是很多协和临八医学生毕业到了南方当了万年主治
人家也急,奈何这东西讲究个学阀,不是看实力的,差距一时半会追不上,等到协和也追上来了,那说明协和花了相当大的精力去搞这个,那中国医疗彻底完了
建议禁止临床专业医生申请国自然。国家应设立临床科研基金让临床医生申请。否则大家见到的临床医学博士在毕业前大部分精力可能都在养老鼠!不会做手术的外科博士,本科是美术专业的外科博士,没上过临床的内科博士,不会看ct的影像博士,都是靠养老鼠,养细菌毕业了。毕业以后混医院,重新学着看病,八年的博士还不如本科生临床水平高。
绝大多数博士毕业以后就再也不搞基础研究了。再说了,我们需要培养这么多做基础研究的临床医生么?据说有的学院还有不会做手术的普外科主任。总之在这个事情上,管理部门没有实事求是!
国自然在医疗界的地位
相当于金池长老迷恋的袈裟
执着于基金还是袈裟
都是着相了
不能得见如来
国自然大户的大医院等这批45岁以上的医生退休后,你就找不到几个会看病的医生了。
只有论文灌水医生了。
保重.........
1.医院排行榜是根据声誉和科研两项进行评比的,声誉以协和为100分的标准,科研以华西为100分的标准。当然大部分人只关注声誉,只有圈内人会关注科研。看来知乎圈内人还是不少的。。。。。。
2.医院的科研其实已经度过了野蛮发展的时代了。10年前那是真的群魔乱舞,数影响因子,数文章篇数,医院按照影响因子给钱,一分一万或者两万(当然现在不给了)。有医生搞了两个advanced materials,直接评了杰青(当然应该还有临床的成果参与)。这其他人其他医院都红了眼疯狂砸钱招人,我毕业正好赶上这一波的尾声。
现在医院的口味可是很刁钻了,就看顶刊了,发文章也不给钱了,又开始比拼国自然数目了。顶级医院国自然立项都100多项,堪比211大学了,直追部分985。
3.这么多国自然怎么来的呢?卷出来的呗。有资格申请的,必须都申请,医院还会组织大佬给大家打磨本子。不交的怎么办,有的医院扣钱,有的医院直接让写完本子再来上班,还有的直接扔酒店里写完才能出来。。。。。。所以申请的绝对数量就特别大。国自然还要写5个代表作,为了凑代表作大家也疯狂做科研,文章好坏不论先凑够5个再说。卷完数量卷质量,黑名单期刊放了可能会影响基金通过,还要做出更好的成果。搞出5个代表作,还要继续做,因为申请的时候代表作最好是3年内的,文章时间长了也不能往上写了。所以对于医生来说,最好每年都能产出一篇文章,质量还不能太差。顶级医院医生有多忙,各位只要去看过病的都知道,门诊部比南锣鼓巷都挤。。。。。。所以医院会招收我这样的专职科研人员,自己做文章,还可以辅助医生做文章。入职这几年各种大小文章搞了二三十个,参与的本子过的有八九个了(但我自己没过)。。。。。。
4.医院的国自然多,还有一些是各种研究所,通过医院申请的本子,最后也算到医院头上了。
5.协和的国自然少,不意味着科研不行。协和的临床很强,经验也多,总结成论文或者扩展一下都是不错的成果,可能还是太忙了或者不觉得这些经验可以发论文。所以我觉得协和可以聘请一些专职科研人员,辅助医生搞科研(溜了溜了)。
6.医院要不要搞科研这个问题,以前我觉得医生只要看病厉害就好了。现在我知道了,大部分病只能缓解症状,并不是真正的好了,所以还是需要继续研究疾病的机理,想办法治好疑难杂症。而且医院做科研,成果落地概率是比高校大很多的,也有一些奖励来引导成果转化。一线临床医生能提出非常有价值的科学问题,这些问题不接触临床是根本想不到的。提出好的问题,也是重大的科研进展。其实优秀的临床医生(比如协和的医生)手里都有很多科学问题,有人辅助的话会有非常好的原创性成果出来。
实话实说,其实就是垄断导致的科研能力退化。
估计大家都听说过“中华医学会”。而中华医学会的大本营,就在北京。
这导致一个什么问题?
北京的很多医院职工,只需要人情稿、约稿、打招呼,就能发中文核心——评职称。
自然不需要卷sci(笑:-D)
在目前的医学体系,中文核心(北大核心),大概可以等价3区—4区的sci。
长期以往,自然导致北京某些医院的职工发sci能力的下降。
当然,我是反对本本主义的,我反对sci=科研能力的说法。
但是呀,只要你发过中文核心和sci,你就知道,就算sci评价体系有不少缺点,但它最大的优点——就是相对公平,不歧视发文章的第一单位。
垄断导致退步,开放促进增长——这很符合市场经济原理。
北京的医院一是重临床,二是规模小,再有一点,人在京城,可走的路子多,不需要一窝蜂去挤科研这条赛道。
不是京城不想卷科研,京城那些动不动上千万甚至上亿的卫生部重大项目也是看帽子的都在院士手里,年轻人想喝汤升职称还是要卷SCI
根本原因是老领导们真的只有一条命,很多人不爱听,普通人甚至在地方上有一定地位的头面人物,在大城市三甲不打听好行情就是给科研神医练手的命,但是在京城,一台手术失败的代价太大了,本来规模就小,再搞科研谁来给临床把关
很多人会反驳我那些科研神医聚集地临床水平也很高,有很多科研临床都很强的专家,先不说医院有专门搞科研的人,我可以明着告诉你们,科研神医有人带确实可以科研手术两开花,但你愿意成为他们两开花前的代价吗?
只要临床和科研没有完全分开、评价体系没有完全分离,如果还是这么搞科研,用不了多久临床水平就完了,最后吃亏的还是老百姓,这话绝不是危言耸听
先把最想说的话放在这儿:
1.人民群众的需要是第一位的,人民群众需要的,是医疗水平高的医生,而不是主业科研、临床只是应付应付的科研神医;
2.继续这么“科研至上”下去,临床水平一定会(继续)滑坡,看不到底;
3. 现在甚至可以这么说,每年的国自然之类的基金中榜数,其实完全可以当作患者看病的避雷指导;
4.医院完全可以搞科研,一点问题都没有,但你不能挤占临床的时间,挤占临床的时间就是挤占患者的时间
——————
人民群众需要的是医术高超的医生、能解除或尽可能缓解病痛的医生,而不是那些每天把九成精力都搞到科研上(甚至都不是临床出身的)、剩下10%的时间才来应付应付临床和患者的“医生”,更不是那些说出诸如“临床那点东西三个月就能学会”、“科研第一位,临床请靠边站”等逆天话术的货色
临床的科研,正常的发展顺序、规律和原则有且只有是“从临床实践和临床经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没有第二条路
而现在的科研相信行内人心里都有数,有多少是真正遵循这个规律的?有多少是因为“为了科研而科研”提出的?有多少是连临床都没呆过几天的“科研神医”提出来的?有多少是最后压根就不可能用到临床上的?
上面提到了“临床那点东西三个月就能学会”、“科研第一位”这些逆天话语,而现状其实比这个更逆天,现在其实已经在向“先科研再临床”这个完全本末倒置的方向去了,就差临床医学本科教学都是先学科研了
那些强调科研重要性强调出花来的话术,其实你连一个字也不用看,说白了,这些人就是“医疗行业现行评价体系存在缺陷”这一现状下的受益者、投机取巧者
从来不认为“科研神医”能算医生,更认为其算是“投机商人”的范畴,而把科研放在第一位的医院,也更像是一个满脑子投机取巧钻空子的公司,还不是那些踏踏实实做生意的公司
更搞笑的是这帮人吃了红利之后,现在还企图搞“倒反天罡”、“反攻倒算”,歧视临床甚至各种设限打压临床,而这一手段现在在某些医院其实已经在付诸实践
“科研神医”其实某种程度上类似于某些金融行业(里的人),各行各业辛辛苦苦打拼,结果果子都让他们摘了,而且不光是摘果子的问题,甚至还给国家造成了重大损失和安全风险,这就是国家这段时间为什么大力整改的原因
大家都知道现在有“南方系媒体”这个词,个人感觉,医疗领域也差不多了
话可以这么说,在临床和科研的岗位没有完全分开、评价指标没有完全分离之前,临床和科研他就是互斥的,什么“互相促进”那就是一句彻头彻尾的P话
不否认有牛人能处理好,但是这件事你要看整体
医院完全可以搞科研,但前提是绝对不能挤占临床的时间,换句话说,绝对不能挤占患者的时间
你挤占了患者的时间,其结果必然是临床水平的不断下滑,损害的必然是患者的利益、是人民群众的利益
临床是什么?临床是需要不断靠经验积累、磨练才能慢慢上手的东西,只有这么一条路,就算你其他领域再牛X,不好意思,你在临床上永远要从0开始
科研神医认为“临床那点东西三个月就能学会”,恐怕临床在他们眼里就是开个医嘱那么简单吧…那既然这样,不是三个月就行吗?你三个月做个四级手术给大家看看?三个月去大内科带个组给大家看看?
同行们应该能感觉出来,现在的临床水平其实已经在下滑了,其中一个很明显的表现就是现在很多医院科室迟迟找不到接班人,而这个找不到并非是因为学术成就不够,而是临床水平不达标
其实能这么考虑的医院还算是能守着底线的、还能明白医院是干嘛的,但某些已经完全变成论文工厂的“医院”,恐怕早就没这个底线思维了
现在的临床水平,很大程度上是靠那些年龄50+、甚至已经临近退休年龄的老专家、老教授顶着的,等他们看不动病了、做不动手术了,你指望那些现在甚至想反攻倒算临床的“科研神医”能挑大梁?
可别开玩笑了
一直认为,某些医院的所作所为,离间谍的破坏行为都差不了多远拼命鼓吹科研、打压临床,生搬硬套西方那套规培…是不是就是想故意把临床水平拉下来?
强化临床医学研究课题(而不是自然科学课题)在医生晋升体系的作用会是种很积极的做法,既有助于医生学习,也有利于患者接受医疗。凡是医院文件提到有关奖励,四大刊从不缺席,但最好发的仍然是NEJM里的case report(NEJM还有个很个性的地方就是有霸占现代疾病命名定性话语权的趋势,除非是新病原体传染病这种特殊情况,即使这样COVID先天性内脏反位也是NEJM报道的,其他(领域)顶刊或者子刊更多提出一些看待疾病的观点,比如“呼吸-肿瘤学”、“泛心脏肿瘤学”什么的),论高循证级别的国内临床研究,都知道发顶刊很牛,但劲儿是一点使不上。这点甚至都比不过中医,以中医药那相对体量,常年被喷没有循证,学界都殇出循证警觉了,通心络上JAMA、中风醒脑方上Lancet这种壮举都实现了,反倒现医常年沉浸在自己很“科学”的自负里实际搞着经验主义。而且别瞧不起阴性结果,能发顶刊首先循证设计要拉满,其次病人管理得顶格,除非你有魄力造假一条路走到黑,不然投顶刊连指南规范都读不明白,审稿人给你点出来就能给你毙干净了。做过临床研究就能有体会,那堆程序正经走比造假容易得多了,很多内容要跟当代确凿证实的现象对应起来,编都编不出来,要么偏倚推干净老老实实做,要么承认有偏倚数据问题可以另作解释(但那样当然跟能上顶刊的“高质量”属性无缘了)——不知道会不会有医生觉得我讲得太单纯了,好像老油条天天见闻上行下效,不相信科学数据是操作不来的,那我只能说现在医院风气是这样的,不仅不重视科研的严谨性,而且过于自负,有冲顶刊的心思却没有高处不胜寒的意识,20年初COVID某些药品研究登上顶刊后被质疑,儿科Long COVID数据失真被JAMA(子刊)撤稿,这种还是民间向媒体对热门议题的报道,现在配合搭各种生物号狂搬pubpeer抓流量的顺风车,你不可能既要投机取巧享受顶刊的荣耀,又担不起甚至不知晓在其位的挑战,说难听点就是既不懂、又贪婪、还怯懦和暴戾。文书工作印上期刊哪怕撤稿都是抹不掉的存在,你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就会被倒逼着去完善病人管理——你要大队列,凭什么病人愿意找你看?你要高质量数据,平时病案文书够不够撑得起研究?你要长随访,怎么保证随访率不掉,又有没有在意病人在你这看完后的长期生活质量?队列不够,文书不整,随访不稳,实打实去提升自己的诊疗质量才是最有保障的,有时候你看一些走歪门邪道的人靠卑鄙的手段拿到了不属于他们的收获,就会怀疑踏踏实实做事是没出路的,但没意识到投机取巧也是要投一个“机”,“机”这种东西又不是随时随地都能给你投的,很多时候踏踏实实做事反而是最容易达成目标的。相比动物细胞来说,人的研究哪怕阴性只要设计完善都是有价值的,谁都想知道一个治疗有没有用,没有用可以省钱省力,有用就推广实施,哪边都是有指导意义的,可你动物细胞研究,阴性的结果真就未必多少人感兴趣,正经的基础研究也不必临床简单,要说基础造假更容易,那我没话说,确实是这样,毕竟人的研究很多人连造假怎么造都不会。2010s非编码RNA、“生物信息学”高热时代,产出了大量学术垃圾,今天又总觉得这些“热度过去了”,没意识到2020s以来科技研究规范比以前是有过极大的一次抬升的,很多医生恐怕都没怎么关心过学界的一些趋势,基础如此临床也是如此,正经的基础研究也没比你做临床容易,说基础能水能干,上到CNS下到第三世界国家亚专科小刊都能水,临床也能,只是很多人既不懂基础也不懂临床的科研,反正基础能外包,再加国自然地位的引领,就感觉仿佛基础才能算“科研”。我当然认同自然科学是医学的根基,但医生连医学研究都不会就去整活自然科学,这个话讲出来都有节目效果了,早年某些领域的工程学者在自然科学家面前是“机械实证的土包子”形象,看来这下纠正得又有些过头了。
送礼物
还没有人送礼物,鼓励一下作者吧
上次看了一个材料 北医一个科室六七个杰青 直接对我的心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北京有个卫健委直属的医院面试居然考我缝合。医学本来也是,很多东西是重复操作,而且也要求手术做完具有一定同质性,科研强调创新性,还是不一样。我知道北京的医院也有科研做得不错的,前提是人家临床也过得去,不得不服。这有点像现在学生卷竞赛一样,北京就和我们小时候很像,学有余力的去参加竞赛,竞赛牛统考成绩也不差,这样的人肯定是比较少的。南方,就像现在有的人是孤注一掷搞竞赛,想弯道超车,除了竞赛科目其他都拿不出手。
国内科研也很离谱,全在卷根本用不到的生物学相关。
真正和临床息息相关的,比如再手术这块反而愿意卷的不多。
业内现在看情况,未来手术并发症越来越离谱。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两性话题 最新文章
北医三院在北京的地位和协和301是一样的吗?
10 大最痛苦的手术是什么?
如何评价屠呦呦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为什么现在人们的体质越来越差?
中日友好医院医生肖飞被曝将已麻醉患者晾手
屠呦呦为何能当选美国院士,却成不了本国院
为什么部分中国男性不喜打扮?
什么才是一个男人身上最大是魅力?
男生裸检会尴尬吗?
几个女性能打过一个男性?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5-04-30 10:33:41  更:2025-05-04 12:27:01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