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知识库 -> 两性话题 -> 如何看待“临床水平可以一般,科研一定要强”的医疗圈? -> 正文阅读 |
|
[两性话题]如何看待“临床水平可以一般,科研一定要强”的医疗圈?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当前环境下,医院排名,大佬内斗,医师晋升,都依靠在论文的水平上,而对于临床的关注却显著下降,同时也出现了一批发表过很多高质量文章的医生连基本的诊疗原则… |
大医院发展模式: 1.科研刷排名,老百姓无脑看排名去看病。 2.头部医院一个医生干10个医生的活,领3个医生工资绩效,大主任赚10倍正常手术量的钱。不够干怎么办,利用大量实习生,研究生,规培生,进修生节约成本。 3.医院赚到的7个医生钱招人砸钱刷科研。几千几万的买试剂,送测序,送给国外公司赚钱。刷科研排名。 4.重复1-3过程,年轻卷王们羡慕大医院大主任赚钱多,大主任也怕腔镜时代年轻医生上手太快,开始卷科研,先卷博士,然后博士后进站刷国自然,有成果才能留下。 这套虹吸系统太可怕了,摧毁了建国几十年好不容易建成的三级诊疗系统。取消药品加成+drg两套重拳下来,为了多赚钱,头部三甲反而虹吸的更狠了,下面县市区级医院凉的更快了。 曾经的乡镇卫生院都能自己开阑尾开胆囊,路子野一点除了心外神外的手术需要更高的麻醉和护理团队,其他啥都开。现在县市三甲都只能开一开小手术,收一收无法转院又比较简单的急症,例如阑尾和骨折。然后没有钱导致人才流失,人才流失没人敢来,直接死亡螺旋。 在这个系统里,所有人都在卷,大三甲的医生卷科研,下面医院医生吃饭都成问题。至于老百姓,以前家门口能开的手术,现在是想去省城,过几年就只能不得不去省城了。 卷死同行,累死自己,年轻的天才和卷王们精力都用在研究细胞通路了,只有那些拥有国自然投票权的大专家和大主任们更爽了。等老一代主任连返聘都干不动了,年轻一代sci卷王们终于熬出头,县医院工资都发不出来大量基层医护失业下岗,那才刺激呢。 不要指望会拨乱反正,有政策话语权的都是靠科研拿到话语权的专家院士,这群院士专家没了学术,中老一代实习就有机会独立开阑尾炎的其他的主任们可有的是手术话语权,会乖乖把自己权柄让出去? |
一个很反大众直觉的事情,如果前浪们愿意教,就是把一个规培/专硕毕业的医生培养成能独立自主造成对应专科95%以上诊疗和手术(包括四级手术的那些肿瘤根治术)的医生只需要三五年(规培/专硕三年+专培三年+回去锻炼一两年),这时候这个医生可能也就30出头,除了一些特别疑难杂症的特例,这些医生都能搞定(相当于美国规培结束的主治医生,你总不能说美国能培养中国不行吧) 要做成大佬级别可能难,达到行业平均诊疗水平大部分人真不难,难是因为规培三年啥都没学都在帮上级医院整病历浪费时间浪费生命,专培进修还是去打工拿个证,工作后都在帮不放手的主任们打杂而不是自主诊疗,哪怕主任们愿意教临床技巧,也要压制职称,短时间内不得翻身让你长期给他当黑奴 那前浪们怎么压制这群年前医生晋级和抢资源,核心就是职称,而科研就是卡职称最重要的一个手段,因为科研本质上就是拼资源(基础)和数据量(临床),这些都在大医院的大主任手里,所以很多大医院反而有一群职称文章搞不定,开刀看病很溜的老师;下级医院没有科研要求,那就只能技术垄断了,不教下级东西,自己找人学去,导致很多医生副高了临床水平还不如一些放手的主任那刚工作一两年的 |
因为患者可以支付的医疗支出+医保可以承担的开支-公立医院庞大的冗员,无法承担所有医生的合理报酬。这是结构性矛盾。 同时为了维持公立医院的存续,防止医生大规模润私立导致不稳定,就需要将分配向前浪提供倾斜,给这些正副高相比私立医院也有竞争力的薪酬。 留住前浪,私立医院教学和培养体系开展不起来,自然会有大量年轻劳动力淤积在公立医院,以规培/读研读博/小住院医小主治的方式进行廉价劳动。 可是这种悬殊的分配带来的一大问题,就是激烈的竞争。大国宫酱、生化环材们,能看到金字塔尖的饼少之又少,说润也就干脆利落的润了。但是正副高真的很多,每一个学生都觉得自己能上去。最狠的是,决策层为了降低人力成本,大规模扩招本科生,人为加剧内卷试图人才白菜化,淤积下来的是一大批优秀选材,因此竞争非常激烈。 此时科研作为一个合适的竞争标准,也就出现在前浪们的视野中。 一方面,科研可以量化,有IF作为可量化的通用评分标准。 另一方面,科研可以推迟年轻人的受薪时间。通过读研读博博士后,可以在年轻人身上榨取更多的廉价劳动时间,从而降低成本提高利润。专硕+专博+博后,就是接近十年,赶上古代徭役了。 最后,科研可以让渡、难以验证实际科研水平,有利于前浪嫡系的上升。只要有大佬愿意倾斜科研资源,一个嫡系可以从本科开始泄洪一样的发文章。这一部分嫡系也不会完全把路堵死,平台到位了,上升通道还是明晰的。 因此科研不约而同的成为仅次于学历甚至和学历并列的人才评价指标,也就不奇怪了。 |
明明当时选的是临床医学专业,到头来要和生化环材的搞基础研究的同学抢饭碗,上面的人是不是不知道有个专门搞医学基础研究的专业叫基础医学,真服了 |
作为一个临床老鸟明确告诉你,这就是老板们PUA青年医生(niu ma),让你在实验室里吸着有毒气体,为他创造价值的经典话术,谁信谁死。 先说业界三个人物案例: 第一个是董小姐事件中的肖医生,据不可靠小道消息,肖医生被一外资医院聘了,没证没事,台下指导就行,反正挂别人名字,据说薪资还挺高; 第二个是我们老家市头部三甲骨科主任,早年因收受商业贿赂入狱,坐牢7年,但没吃啥苦,听说在监狱中依旧给人看病,除了没工资以外基本享受“狱医”待遇,出狱后继续在一家三甲当主任,别问坐牢7年证为啥还能用,问就是这一行只要有人愿雇你,证的事不是问题; 第三个是我爸,改开后第一批医科大学生,毕业后到了基层,当了一辈子万年主治,早年靠一个手术包,起早摸黑,穿梭在皖南山区的小乡小镇里四处飞刀,就靠这托举我读完博士,在一线城市全款买车房。(见小镇医二代(1) - 泌外J博士的文章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1916505111158581165) 且不说肖医生科研能力如何,一个医生脱离了大三甲平台,没有团队,没有数据,没有实验室,没有经费……他就是有诺奖之才,也发不出大文章,那么人家私立、外资看中他的是什么?自然是业界的口碑,能动的刀,能开展的新技术新项目,和对病人的吸附能力。 再说我爸当年,在城里论头衔名号争不过大三甲里的专家教授,那就去乡镇卫生院里打出名号呗,别人钓大鱼, 你可以捞小虾,怎么捞? 那就得靠十里八乡的村医村干部给你牵桥搭线,输送病源,说白了还得靠技术和口碑,你得切切实实给老乡们解决问题,才吃得上这口饭,我爸当年有个同学,在大三甲干的不得志,也想走这条路,走不通,一是技术不过关,戏路太窄,很多老乡的问题搞不定,搞砸一回,你在十里八乡名声就臭了,村医村干部群里个个传你技术“不鸟中”,二是不懂老乡们的心理,脱不掉大三甲的长衫,喜欢耍傲慢,挑病人,最后黑白两道都混不下去,听说去混传销了,近年音讯全无。而我家老爷子呢,如今年近70还在坐诊,劝他来帮我带娃怎么都不愿意。 以上这些医生的逆境求生之路靠的是啥?是技术,是口碑,那么技术从何而来?从临床!口碑又从何而来?从患者,从同行! 你老板劝你做实验发文章,总会告诉你科研产出是实打实的,不像临床大家都差不多,没个衡量标准。其实临床水平是有衡量标准的,这标准在哪?在病人,在同行,在巡回护士,在保洁大妈,在护工大叔,在医学猎头手上,哪个医生值得给亲戚朋友推荐,哪个医生值得高薪聘请,他们门儿清,你信不信?一般有技术有口碑的“老刀”们,哪怕动了动跳槽的念头,当晚就有猎头上门邀请。 要记住,你是个临床医生,给人看病挣饭吃,拿人钱财替人消灾的,你不是学院里的生化环材佬,如果你是高校里面临非升即走的生化环材佬,那么科研是你的主战场,可你是个医生,临床才是你的主战场。当个匠人,你至少有饭吃,只会纸上谈兵,你可能会饿死。 宣扬临床无用,科研至上,就如同宣扬读书无用打工穷一辈子一样,劝你用一生的机会去搏一个奥运冠军,或商界奇才,你得掂量自己是不是这块料,医生要卷科研这条赛道,一般的人生轨迹是硕博期间要发表一至多篇SCI,博后或刚入职1-2年拿到国基青年,跟着就是面上,35前必升副高,40前必升正高,跟着就是杰青、千人、长江、院士…… 从目前科研赛道的内卷程度来看,以上每个环节你都得比同行选手领先一个身位,才有那么一丁点可能性继续下去,你还得祈祷别碰上董小姐这种弯道超车的对手,后者只要不犯大事,就是你爸妈眼里“邻居家的小董”,领导眼里“比你优秀,还比你努力的小董”,同事眼里“明明可以靠脸吃饭,却偏要靠才华的小董”,公众眼里“承认别人优秀很难?”的那个小董,不出意外的话几年后你的标书就在她手上审…… 而你,可能某天压力过大去洗个脚碰上扫黄,你的一切奋斗就被清零。 医生的科研决定上限,临床决定下限,你冲不冲得到天花板没关系,甚至99%的医生是冲不到的,但你必须得守住下限,保住饭碗。 科研对医生来说,只是块敲门砖,你拿它敲开学位、大三甲、副高、正高的大门就行,敲开大门以后就把它甩一边,多余的标书一份也别写,多余的实验一项也别做,给那些实验室PI的酒一杯也别敬,可以这么说,你拿不到国基,那么多发一篇少发一篇SCI没有任何区别,你升不上副高,多拿一个少拿一个基金也没有任何区别,科研这东西,60分万岁,少一分惭愧,多一分浪费,61分和99分没有任何区别,唯一的区别只是你的寿命,你的发量,你的肚腩,你的血压血脂,和你陪伴家人的时间。 你只要混不到杰青、千人、长江、院士……你做的那些科研,什么蛋白组学,什么信号通路,什么基因位点……屁用都没,你发的这些文章甚至没有一个人会去看。 反过来说,你不做科研,只要守住临床基本盘,除了领导的叨叨叨,他能让你下岗吗?他能让你猝死吗?他能给你灌酒吗?他能吊销你证吗?他能阻止你下岗再就业吗? 以前你不搞科研,评副高正高还能卡你一卡,现在呢?科研比重越来越低,一般来说医生评副高论文代表作1-2篇中文核心就行,多了没用,高分也没用(甚至有政策说必须要发1篇中文期刊),还有的单位什么辣鸡科普作品都能凑数,其他一项核心指标就是临床工作量,门诊量手术量,你达标没?君不见近年都报道数例医生虚报捏造工作量的,甚至还有医生为了凑工作量自己挂自己号,互相挂号,或者叫朋友家人挂自己号的……就这,你还敢丢下临床,去卷科研这种虚无缥缈的东西?! 而且以后的职称评审环节还加入了什么基层服务时间,医德医风考评等乱七八糟的指标……这说明啥呢?你品,你细品~ 当然这里不是说科研完全不重要,也不是说医生不需要科研,但医生的科研永远不应脱离临床,就像我其实很喜欢做临床研究,我在写这个回复的时候同时修四篇论文,都是临床相关,基础的我碰都不碰,我始终觉得科研是一种兴趣,而永远不应当作任务,如何你同样爱好临床研究欢迎和我交流,最后不厚道的给自己打个广告(手把手教你写一篇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 - 泌外J博士的文章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1948755325827149980)。 |
![]() |
送礼物 |
![]() |
1 人已送礼物 |
我本来以为在三明医改的背景下,科研的重要性程度会逐渐弱化。但没想到,三名医改红头文件里面针对医师定岗的细则居然要求科研。 这就是一个顶级阳谋!一方面可以压制下级医院医生和上级医院医生在三明背景下的差异化弱化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继续维持顶级医院医生的上位状态。毕竟科研是目前上位者维持食物链顶端地位的基本盘。 只能说每一代医生的小部分都有属于自己的红利。能不能把握住完全就是选择问题。 十年前是冠脉支架和钢板。 现在是项目和SCI 受伤的只有没吃到红利的医生。 总结一下就是天下乌鸦一般黑。 |
![]() |
|
某小佬去述职时,去找大佬给他改ppt。 大佬说:临床工作写这么多干啥?放这么多做手术的照片干啥?就露个眼睛显得很帅?临床工作只能写1页ppt,照片全删了。基金和文章要详细讲。 手术做得好,在ppt上无法量化的。 送礼物 还没有人送礼物,鼓励一下作者吧 |
医疗圈其实在等一个“皇帝的新装”里,说皇帝没穿衣服的那个小孩。 但是现在看来,这个小孩可能和医院无关,而是房地产。 大基建时代的落幕,会影响很多行业,医疗行业也是其中之一。 首先,科研是大医院之间的军备竞赛,各地医院只能咬牙跟进,不跟进就意味着失去行业内的话语权,这是任何一所三甲医院,乃至医学院校都承受不起的。 选择跟进科研,就要花大价钱去养一群专业团队,但是大部分医院的科研产出,是远远低于开支的,属于是赔本赚吆喝。 过去搞科研经费的办法有两个。一个是向上要钱:从各级机关申请课题,从国家到省厅到市局。一个是向下要钱:多收病人,做大临床,让临床养活科研。 先说向上要钱。在土地财政时代,各级财政兜里有钱,就发布各种征求意见、申报指南,也审批了大量的课题。那种万物竞发、勃勃生机的场景犹在眼前,优势在我。 再说向下要钱。临床也不遑多让,各地大量建设新的医院,老牌三甲也不断扩张,建设分院,各种先进设备加持,极大地提高了一个地区的医疗硬件实力。同时,有了财政兜底,医保和卫健委,也敢去和各种原研药厂家谈判,老百姓敢去医院看病,这样医院无论科研还是临床,都是双丰收。 有了钱,搞科研就有动力。以前上海的大三甲医院,有钱的科室,会招聘专门的科研岗,给主任,给科室做实验,写文章,中课题。甚至外包,去和大学、医学公司谈项目。 有了钱,搞临床也很容易。下面有各种廉价且充裕的规培生顶着,上面有各种检查检验结果兜着。一般也出不了太大的差错,最低按照指南去治就行,临床水平这种一时半会看不到成效的东西,谁会去在意呢。科技的进步能在很大程度上消除医生个体之间的水平差异,比如以前靠听诊器判断心脏杂音,现在一个超声给解决了。 所以,有钱状态下,临床允许一般,但科研是门面,一定要强。 但当土地财政结束的时候,好日子也就到头了。 还是向上要钱。各种口子收紧,以前是想申请就有课题,现在很多医院的科室,学术带头人,只要看到上头发布一个申报通知,看着感觉和自己的专业搭点边,不管有没有研究基础,都去申报。也就是说,向上要不到什么钱了,只能硬蹭,搞擦边科研。 以前一两篇SCI就能中国自然,现在,恨不得几篇5篇代表作全是一区高分文章才能中,这就是大萧条时代的开始。同时,现在对于科研经费的使用管理也更加严格,申请下来以后,具体执行也很困难。 再看向下要钱。一个地区能容纳的医院是有限的,患者群体也基本是稳定的。医院多了,就要开始相互抢病人,甚至吸取周边地区的患者资源。为什么以前郑大一附院做的风风火火,现在阚全程就落马了?同样,现在进医保的,很多是仿制药,一致评价药,这已经很说明问题了。 综合起来,临床能自保就不错了,哪有多余的钱去补贴科研。当然,头部精锐的三甲医院,医学院校,还是会继续保持科研优势,但是下面的医院,会越来越难跟进、维持。 很多时候,政策的调整是滞后于经济周期的,现在各地还有很多新的医学院校,还在扩招临床医学专业。再过5年,市场上的医学生供应量井喷。 没钱以后,医院面临的首要任务是保临床。医院能想到的是压缩成本,比如不招人,或者少招人,能用仿制药就不用原研药,能用规培生就不招高年资主治,工资能给多低就多低。当然,规培生和仿制药一定会让医院和患者知道什么叫便宜没好货。 所以,没钱状态下,临床只能一般,科研是两极分化,强者恒强。 送礼物 还没有人送礼物,鼓励一下作者吧 |
对科研的批判进入到了一个怪圈, “科研好的医生,临床稍微差一点,就是论文医生,不懂看病”; “临床好的医生,科研稍微差点,就是被评价机制耽误了”; 我不否认学术界存在很多问题,但就我看到的很多名医大家来说,我很认同 @正畸熊 老师的话: 大部分教学型医院科研很强,临床一般也很强; 大部分学霸智商高,情商一般也很高。 我一直工作在教学医院,我只就教学医院这一层面来谈。 对于教学医院来说,光做好手术看好病是不行的,拿不出漂亮的研究,做不出有意义的成果,担不起教学医院的名头。因为在教学医院的评价体制中,医教研缺一不可,这是从这个医院的性质出发的,至少是从当前的性质出发。 但关于这一点,大家主要有几个问题: 1. 临床和科研一定要挂钩吗? 教学医院的医生累吗?累,他们要搞临床,也要搞科研,他们成长的周期和成本远比只做临床的医生高。 这其中是会有先后的,有的人,先把科研做好了,有思路了,临床再慢慢上手;有的人临床本身比较扎实,后来开始做一些研究,把研究的短板也逐渐补上了。 没有人天生两方面都会,补齐一方面都有痛苦的过程。也有人中途放弃,就精进一方面,也没问题。教学医院附属的研究员岗位、或者去科研要求不太高的地区医院,都能做好一方面的事情。 这个事情真正错在哪? 错在把这套标准划给所有医院、所有医生。 所以,如果你是教学医院的医生,那么没有办法,这是选择的代价;如果你只是地区级人民医院的医生,那精进好一方面的工作就够了,毕竟,科研也要看平台和条件。 2. 医生做的基础科研都没有用吗? 很多人觉得,医生做的科研,就应该是临床研究,就应该做RCT、做病例对照,去开发新术式、新疗法。 这的确是值得鼓励的方向,但不应该否定那些做基础研究出色的临床医生。 基础和临床,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不然医学生大可以直接从内外科学起,没必要花那么长时间去学习基础知识,去了解分子和细胞。 个人医学知识的进步,不仅仅在于对具体疾病的认知,也在于对人体一些精密细节的了解。 如果觉得养细胞、杀老鼠不该是医生干的活,那现在的肿瘤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生物制剂类药物、普及开来的基因检测等等,都不会真正应用。 医生进行基础研究没什么不对,基础医学也是医学,当他在这方面有积累,有见地,有基础,他就可以去做。 我国的科学研究基金,除了国家立项的指令性课题,基本都是自主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基础申请,这并没有错。 这个事情真正错在哪? 错在我们的评价系统太过着急,留不出足够的时间让医生们能够耐住性子做一篇研究。所以很多浮于表面、仓促结束的研究,为了应付结题、成果验收做了出来,自然看起来毫无意义。 优秀的成果,大多都是时间打磨出来的,对一个科学问题的理解,常常要经过很多研究者的互相否定、互相传承、互相证明,这是科学认知的规律。 3. 如何看待做医生“临床水平一般,科研一定要强”? 上海的医疗圈,应该算全国最卷的。“三甲入职国自然起步”、“大三甲副高SCI10分入场”的故事比比皆是。 我认识很多复旦、交大、同济和我们学校优秀的“医苑新星”、“启明星”、“优青”、“杰青”们,我常常开玩笑说,上海医疗圈就是被你们这些人卷成现在这个样子。 但我见到的他们,并不是一条腿走路,几乎所有人都同时是业务骨干、是成长中的名医大家,归根结底还是他们努力,他们优秀。 但我更想说的是,他们只代表了一种道路,一种很窄的道路。 我们有临床好的医生,有喜欢做研究的医生,有医教研协同发展的医生,这些都是医学界需要的。 这个事情真正错在哪? 错在我们放弃一个单一标准的同时,却选择另一个单一的标准。错在我们认为一个医生不会做科研就不是好医生,或是,这个医生不会开刀不会看病也不是一个好医生。 我从来反对以单纯的科研评判临床医生,更反对单纯从临床能力去评价一个医生。 标准多元一点,放过自己,也放过他人。 4. 指标化、成果化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哀 前段时间,双一流的高校名单公布,很多人唏嘘国内医学院大洗牌,老牌的诸如湘雅、白求恩、齐鲁等等都收获不好。 我理解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把评价量化更加公平,更加有方向。但很多东西,并不能量化,也没有合适的指标评价。 这就好比,在大多数指标上,交大和浙大医学院的指标领先于全国绝大多数医学院,但当问起你全国最好的医院是哪个的时候,你会回答哪里? 我曾经和学校临床管理处的一位老处长聊天的时候,聊到我们学校最宝贵的东西。他说,其实并不是名师大家,而是这个学校沉淀下来的传统和精神。 这句话听起来很虚,但他的解释是: 军医大学的学生我们为什么敢说素质过硬,因为我们培养的时候,一个一个过。考试挂科,考核不通过,没有学位证,结业走人。最多的时候,军医大学全国13个实习点,我们临管处一个一个去考核,一个一个去考试,我一年有6-8个月都在外面。我们三个附院的几个临床教研室也拼命啊,晚上抓着学生搞操作,雷打不动的每个月教学大查房、疑难病例讨论。你去看你现在手上的临床实习教学规范,就是我组织编写的。 军医大学的学生,之前是有过拿着毕业证书就登上了去老山的火车的啊。 一个医学院,或者一个医院,把指标做好看,把论文发好发多是容易的——专家引进、跨院合作、中外合作等等,这个时代最不缺的就是把“数据做好看”的方法。 但大到学校、医院,小到个人,底子里的东西,是骗不了人的。 学术界都是同行评议,你的本事同行都看得出来——水论文的人,终究是水上来的,换个数据指标,这些水可能也就不是水了。 所以,虽然像湘雅这次收获不好,但我仍然相信,正如我从身边很多认识的湘雅人身上看到的,他们的这股气还在,这份底子还在。 军医大学这几年的指标也下滑严重,我们也的确流失了很多优秀的人才。但作为一个还在军医大学工作的医生、老师,我能做的就是守住这份底子。 今天下班,和复旦几个今年的毕业的博士朋友一起吃饭,我说最近一直反思, 他们说,是在反思自己科研和临床选哪个吗? 我说不是,我反思的是, 作为一个医生,我的长处在哪里?我的这份底子是什么? 送礼物 还没有人送礼物,鼓励一下作者吧 |
在大医院(最低限度复旦榜前100),只要是正常人、愿意学,临床水平很快能得到提高,可是如果没有科研加持,达到一个平台期之后就停滞不前了(大多体现在35-45岁左右,也就是所谓老主治)。而科研水平从研究生开始贯穿整个职业生涯一步一个坎,一个坎没迈过去,再也没机会弥补。从这个角度出发,大医院乐意招科研基础好的新员工是完全合理的。 现实中大多数人其实是临床和科研都不行。很多时候所谓“临床很强”说到底都是些主治级的操作,在大佬们眼中不值一提。筑基期的技能练到极限,也摸不到结丹期的毫毛。有些人在网上说“看病要找老主治”,其实是他们没见识。老主治们很清楚自己手里那点技能值多少钱,也就地市级医院业务能手水平。 最后,“科研强临床很菜”的人有没有,的确是有的,一般多见于大医院刚工作一两年的新人,以及地市级医院的“博士引进人才”。地市级医院没有传帮带体系,博士晋升又有绿色通道,还指望博士一来就开展临床业务,于是职称很高的博士频繁翻车。说到底,没有这个平台,你招科博干嘛?而且这类人科研一定不是“很强”。很强还去地市级医院干嘛? |
搞临床做科研没问题,但是科研有很多种,不是说科研就一定是养细胞,养老鼠,现在的问题就是,你不仅要会科研,还必须要国自然,也就是基础医学,这就有问题了,这和工程师必须要去做理论物理一样,临床医学是应用型的学科,更应该注重临床试验,好好把循证医学搞好,配合药企和器械商把一些临床研究做好,这才是最重要的,为什么人国外根本不认中国的临床研究,就是因为中国的临床研究不严谨,怎么把这些搞好才是最重要的,天天思考什么mRNA,lncR NA,都特么扯淡,多少国自然批下来的经费都浪费到这些上面了,又有多少国自然的结题是草草了事的,包括那些个重大项目,都是扯,真正有效的是临床发现问题,通过自己的对机制的理解做出假设,然后交给基础的人去做,基础的人做完了,发现可应用的价值,再交给企业落地,落地后在反过来找临床的做临床研究,现在可倒好,临床医生,问题+基础+转化一肩挑,想想都扯。 |
这个话题已经讨论了很多了。 我发现很多人爱说“临床科研都强的大有人在”。 我的感觉是这样讲的人,既不知道临床强是什么样子,也不知道科研强是什么样子。 |
用一个这几天比较热的词汇,中国的医疗圈正在慢慢的“门阀化”。 举个简单的例子:各种科研项目的评审,比如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现在就慢慢成为一种可交换的“利益工具”。A评审对B评委暗示:某项目是我博士申报的,B平委心领神会。然后,到下次评审,A评委自然会对B评委投桃报李。还有B评委对C评委说:我手下某人今年要升副高,请通融一下,明年的国自然我会投给你。时间一长,国自然基金就变成一种交易手段,由于评委都来自顶尖的医院和医学院,所以就会造成基金分配“门阀化”,基层的医生和没有背景的医生想申请到基金简直难如等天。 |
临床要能人所不能就需要搞科研。 但医疗圈最大的问题是临床的天天搞基础的科研,跟太监天天画春宫图差不多。 |
没办法,某种意义上,发一篇nature比治好800个病号管用多了。 送礼物 还没有人送礼物,鼓励一下作者吧 |
有个屁的科研,大学数理化都没好好学,大部分所谓会科研的,只是会套路。 临床的本质就是重复而机械的诊断和治疗。还要心思缜密尽心尽责的预防新的病情变化。 这本就是一个枯燥的流水线工人活。国家愿意高薪养廉,却不愿意高薪养医生。 医学远没有表面展示的那样迅速发展,甚至很可能高层并不希望它发展的太好,毕竟老龄化是很可怕的。内科医生翻来覆去的做药物疗效统计,外科医生翻来覆去的做手术花样翻新,这些多少有益,但并不是真正的科学进步。那些嚷嚷着科研重于临床的,只不过是摸清了套路,想着坐在办公室安稳的名利双收罢了。你让他们盯着病人病情?不好意思,我们要搞科研,病人的病情就交给别人吧。 |
可以,你们都别做,千万别做,国自然已经够卷了。。。 现在2篇10+的大一区都上不了会了 另外,我现在副高,等我评上正高和2级教授后,我也来批判医疗科研圈 |
如今的临床环境,就是大宋的文官带兵、以文御武。自以为熟读兵法用兵自然如神,读了几篇指南就能看病无往而不利了,看了几本手术图谱就能庖丁解牛游刃有余了。饱读诗书的读书人怎么会不如那些天天泡在一线的泥腿子们呢?量变引起质变,老临床们逐渐到了退休年龄慢慢退出舞台,看接下来的基金主任、课题教授们如何表演了。 |
首先问题里的一般可以改成很烂。 曾经看过很多医疗剧,于是高考之报考了医学院,后来就开始了各种噩梦。 先是学校的学习和考试,说实话,根本不用思考,只要会通过各种手段搞题库就行,考试前连着熬几页死记硬背,一样成绩不差。所以成绩好不代表学得好,只代表很会背书;成绩差也不代表学得不好,只代表没有搞到对的题库。 然后就是读了专业性研究生,天天干临床,找工作时被各种嫌弃,很多主任一听是专业性,就一句“那不就是本科水平吗?”从此我知道,科研不行的医生是没有未来的。 后来我继续努力,读了博士,终于在科研上,再也没有人提出质疑了,但找工作时的问题又变成了“你博士这三年是不是没做临床?那你不就和临床脱轨了?” 之后我也不会在这里做医生了。我的初心一直只是想做一个开刀的医生,为此我读了硕士博士,只是想能够到开刀医生的门槛,可惜没背景没关系的我,到最后才发现,不管我怎么努力,好像都不行。 我看着那些有关系的人,临床型硕士就进大医院,实验室从来不去,一年也发了10多分的文章。我看着一个非临床医学出身,保住了大佬的大腿,会糊弄点科研,年纪轻轻就是副高,作为主刀去开刀,但都是助手(主治)在开,而且还可能是下一届主任。看着这些现象我只觉得绝望,不是作为一个不得志的医学生,而是作为一个普通的百姓。 现在还有很多40-50岁的医生都是一辈子做临床的,看病治疗的能力没得说。但问题是再过10年,那些副高正高全成了现在进医院的年轻人,临床不行,科研懂得都懂,在这些人手下看病的人纯纯大冤种了。 回到题目上,我认为这个问题现在已经过时了,能靠科研上位的现在也很少了,科研好没背景的只会放到博后或者科研的岗位上,而非临床医生。现在的医生,关系才是王道,什么临床技术,什么科研文章,有了关系啥都能给你变出来。 已经攒够了失望,准备离开 |
做为从生化环材跳来临床的人说一句,生化环材背上天坑骂名,和临床水文章的这群人有直接关系!你们水的那些文章生化材的本科生都比你们做得好!基础研究交给专业的人做,大家一起合作不好吗?! 临床水文章的各位,下图就是对你们说的话! |
![]() |
|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两性话题 最新文章 |
年轻人把沙县吃成减肥餐,12 元鸡腿饭火了, |
如何看待中医的柳条接骨术? |
欧洲不是地狱吗,为什么看病住院不仅不花钱 |
做完变性手术后走路下面会难受吗? |
中医过不了双盲为何还能存在,西医的双盲真 |
实事求是的讲,中医到底怎么样? |
怎样快速判断一个男生的为人? |
有没有特别好看的古言病娇文?最近超迷古言 |
你的女朋友在床上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什么? |
你们能接受“董袭莹”医生给病人看病做手术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