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知识库 -> 情感天地 -> 有网友表示,自己在县城 4 年相亲 189 次,最终还是凑合结婚了,当代年轻人为何会出现「相亲焦虑」? -> 正文阅读 |
|
[情感天地]有网友表示,自己在县城 4 年相亲 189 次,最终还是凑合结婚了,当代年轻人为何会出现「相亲焦虑」?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来源:Tech星球 “县城的女生多,村里的男生多,你必须要抓紧了。”春节期间,大概有五六个亲戚对张玉催促。 张玉知道这句话背后的潜台词,“无非是你已经… |
首先 反对贩卖焦虑 其次 相亲189次还找不到合适的 好不容易结婚了还说是凑合 只能说是心态有严重问题 很同情ta的另一半 跟这种人结婚一辈子都不会幸福 大家千万提高警惕 决不能要这种人 |
相亲189次,按照每次相亲,男生付账300元计算,该女子共计增加当地GDP 56700.00元,望周知。 |
当代相亲:让一群最不懂女性、不懂追女孩子的男孩子,去追一群最难搞定的女孩子。 女孩心想:本仙女单着这么多年,当年比你优秀得多的男孩子我都没看上,要不是年龄大了,才不会跟你勉为其难地见面呢!给你一次追我的机会吧! 男孩心想:错过了新手村的练手机会,系统这是给我匹配了个什么高难度的BOSS?在一起吃三次饭还不给牵手,我这是穿越回大学追女孩子了还是在相亲?相亲不应该是直奔主题,互相看上就交往,看不上就互删吗?她到底是看上我还是没看上我? 媒婆:女孩子都腼腆,你要主动去追求啊! 男孩子:我天天主动找她聊天,她爱回不回的… 媒婆:你咋不搭理人家? 女孩子:性格不合适,太木纳了,不懂女性,也不知道怎么追女孩子,无趣的很! |
我们可以用爱去理解恋情,但不能用爱去理解婚姻 我接下来的说辞可能有点难听,各位就当看个乐呵 很大一部分人结婚的目的,并不是所谓的爱情,也不是他们想当然的很现实的过日子 婚姻对这群人来说是下半生的自救,没有婚姻,有些人可能一个人活着活着就废了 如果你跟老一辈的人聊过结婚的事情,在他们眼里 结婚跟你接受义务教育似乎没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只是时间顺序上又先后罢了 因为不管你读小学、中学、大学也好,还是去结婚,核心都是让社会大流安排你的生活方式 你不需要花心思去想太多以后的路怎么选择的事情,因为社会早就给你选好了 读书毕业了就工作,工作了就结婚,结完婚就生孩子,然后顺便在这个过程中把房子、车子啥的买了 孩子生下来以后就养,养大了就送他去读书,读小学中学大学,然后工作结婚生子,以此类推 你也别管这种循环重复的意义是什么,反正大家都是这么做,比你聪明的人有的是,人家都是这样,你有什么理由不这样? 你要做的就是按部就班,一个格子接一个格子的填空就好,填的好坏是个人能力问题,但是填不填就是你的态度问题 有一些人如果你问他,假设下半生不结婚,一个人过的话打算干什么? 活着呗,还能干什么 经济环境且不论,至少找个工作养活自己还是够的,稍微攒点钱打点一下父母那边,如此这般持续到孤独终老,最后活成啥样是啥样 你会发现一个很可悲的事实,很多人一旦脱离了社会强加给他们的束缚,反而因为突如其来的自由而不知所措 最后因为极度不适,大概率会重回那个束缚的系统里去 好,既然要重回系统,那一个有意思的事情就出现了 不管是受教育还是工作,这两者我相信大多数人还是认同的,因为确实对个体有益 那为什么紧排在工作后面的偏偏是结婚? 为什么不能先生孩子,不能先创业,不能先登陆火星再结婚? 引用网上很热门的对婚姻的解释,因为结婚就是成立合伙公司 既然是组成公司,那就势必会牵扯到金钱资源的整合、股权的分配,公司文化、公司目标、公司愿景的制定等一些列事务 原本两个孤立的人在组成家庭以后,最直观的,整体所拥有的财富和社会资源提升了,这是公司起步的原始资本 其次,公司的发展势必会牵扯到几个“绝对正确”的议题,包括生活条件的改善、下一代的教育、双方父母的养老等工作 这些目标对于一个普通家庭的经济要求是很高的,往往会超出当前两人所能承受的范围 因此这就对双方产生了激励感,从而赋予了他们后半生的意义 我们经常听中年人抱怨,自己辛辛苦苦在外面,还不是为了背后那个家 是的,没几个人愿意天天逼着自己上进,天天去外面当牛做马,如果只是他们一个人生活,大概率是不会选择这么辛苦的生活 但是他们身为自己家庭公司的一员,社会角色文化赋予他的压力,就会督促他去坚持,去忍耐,去超越过去的自己 所以说到这,你能明白很多家长为什么执着要让子女早点结婚了吗?能明白为什么结婚前要反复相亲了吗? 因为相亲找的不是爱人,找的是合伙人 既然是合伙人,你喜不喜欢自然是次要的,首要是对方能给你们的公司带来多大的价值,可以是当前的价值,也可以是今后的发展潜力 至于感情,只要价值观大差不差,等你们俩以后创业过程中,慢慢去培养吧,哪怕没有感情,能闯出家业,也总比一个人当废物强 当然这里还是要备注一下,女性由于生理原因受到晚婚带来的影响是比男性要大的 并且有些男性会把女性青春作为合伙人的核心能力去考察 这就导致在促成合伙的过程中外界对于女性的要求更加苛刻 至于为什么大城市有些人选择不结婚(其实也不一定是大城市,看你自己的觉悟) 要么就是理念问题,他觉得一个人混一混也行 要么就是他已有的事业,或者未来的奋斗目标已经给予了他强大的自驱力,婚姻对他而言并不是成功、幸福道路上的必需品,那这种情况下,结不结,早结晚结影响就不大 以上 |
189次,你在这个县城里也是个不大不小的名人了,基本上每个小区都有人认识你或听说过你,不考虑开直播赚点流量吗? |
前天老婆说袜子破了,要买新的。 于是我们上某平台上选了一套看起来不错的袜子礼盒,里面米白灰黄粉各一双,挺好挺喜欢,准备下单。 然后下拉页面发现可以选颜色,而且,竟然,各种颜色有将近60种选项…… 于是本来花10分钟就能搞定的买袜子,变成了长达1小时的选择困难症,到最后选的精疲力尽也很烦躁了,突然都不想要了。 有时候无法前进的原因反而是选择太多。 |
一、有需求就会有焦虑。 这个需求不单单来自你自己,也有可能来自你的父母亲戚。 有些父母甚至会跪地求着子女找对象,在农村,你大龄未婚,你就成了村里人背后的谈资。 打光棍,没人要都有可能发生在你的背后,你的父母也有可能会听到这样的言论。 活在这个世俗的世界里,很多人没法不在意世俗的眼光及言论,也很难做到不考虑父母的感受。 如果你条件不够优秀,自己又想找个伴,那这焦虑自然越来越重了。 二、求而不得自然焦虑。 对于男士来说,阶级是很难跨越的,而想跨越只能靠自己,很多人一眼就能看到头,每月七八千左右的工资,那么你很难活的体面,如果再矮一点,你就成了矮矬穷。 在湖南,一米七左右的男士,一抓一大把,身高是入不了很多女性相亲的门槛的。 对于女士来说,结婚就是能跨越阶级的渠道,我还记得我高中老师说过,女人是有第二次生命的,那就是结婚,所以,这么重要的事,也怪不了人家挑了又挑。 再者,舔的人太多了,3分女能被舔成7分,姐妹你真的好美…… 很多人都擅长严于律人,宽以待己。 可是,人哪有那么容易心满意足?到了最后就只能一再放低自己的要求了。 |
从事情感咨询工作这么多年,有一种人会经常的让大叔感到同情,那就是走在相亲路上的人,尤其是男人。 他们真的是太惨了。 每当看完他们跟相亲对象的聊天记录的时候,那一刻,真的,大叔真觉得,相他妈的亲啊,与其去遭这个罪,还不如单身呢!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他们的那些相亲对象简直就像些石头,她们仿佛都在说:“来吧,我就这样,我就是块凉石头,能把我烧化我就是你的了。” 为什么?为什么这些相亲的人都这个样子?是她们本身性格就这样?还是别的什么原因? 大叔不仅陷入了沉思。 后来,大叔想明白了,确实有一些人是性格问题,但更多的是相亲这个机制导致的,可以这么说,相亲这个机制,本身就是有问题的。 这个问题就是选择的悖论。 众所周知,相亲市场上女性,尤其是条件还不错的女性,比如有一个稳定的工作,比如有姣好的容颜,这种女生在自由恋爱的市场上可能选择不多,但在相亲市场上,那选择可太多了。真要愿意见的话,一天媒人能给安排10个男人,这十个男人里愿意跟她发展了解的最少有8个。 这时候选择的悖论就来了,选择的悖论是指,随着选择的增多,我们对完美的期望也越来越高,这意味着我们常常会这么想:如果我们观察得更久,就可能会有更好的选择。 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我们变得更加挑剔,对最终的选择不会太满意;为了最求完美,我们不得不权衡和评估如此之多的选项,这让我们疲惫不堪。有时我们会被众多的选择所麻痹,最终什么也没有做。 关于选择的悖论,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博士、女心理学家艾娜·艾扬格做过一个实验,艾扬格在一家超市摆了一张桌子,上面摆着免费的果酱样品。 实验者先是在桌子上摆满24种果酱,当桌子上有24种选择的时候,虽然会有60%的路过顾客会停下来品尝,但最终只有3%的顾客选择购买。 之后,实验者又在桌子上只摆了6种果酱,这时只有20%的路过顾客会停下来品尝,而最终选择购买果酱的顾客却达到了30%。 这个实验证实了选择的悖论,也就是选择越多,越挑剔;选择越多,越不愿意做出选择。 现代社会科技的发展,让选择的悖论变得更为严重,我们的父母辈虽然也相亲,但那时候他们的生活范围很小,相个亲是很麻烦的,因为见个面就很费事,而且他们也很难同时跟好几个人保持方便快捷的联系。所以他们的选择并不多,他们的桌上可能也就摆着6种“果酱”。 现代社会不同了,别人给我们介绍个相亲对象,变得超级容易,给个微信号就行了,加上后可以随时联系、见个面也非常容易。另外人们的活动范围也变得更大,父母辈的时候只会跟同一个乡,最多跟同一个县的人相亲,现在人可以跟同一个市、甚至是同一个省的人相亲。这就导致桌子上可供选择的“果酱”变得更多了。 桌子上可供选择的“果酱”太多,就导致相亲越难,因为那些条件还不错的人,尤其是女性,就像是在苏格拉底的麦田里摘麦穗的人一样,总觉得前边还有更大的麦穗,所以,就不积极,就不热情,就不主动,就很挑剔。 最终男人越相亲越痛苦,女人越相亲越单身。 目前来看,相亲市场上这个选择的悖论很难破,基于此,大家不到万不得已,千万别去相亲。 最后,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大叔谈恋爱。 大叔跟你谈一谈恋爱中的那些事儿! |
相亲焦虑其实一直有,和年代无关,毕竟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结婚是必须的,结婚以后,动荡的心才能安顿下来。 我认识一个88年的女孩,早几年以前,她在父母和亲戚的威胁之下,走过相亲这条路,那时候她大概是30吧,但是给她介绍的那些人各种各样的都有,有未婚的,有离异的,有离异带孩子的。 有一次她相亲过以后,非常的愤怒。她说对方不仅大她十几岁,是个中年油腻男,相貌不怎么样,还是一个离异带着小孩的,但是,话里话外对她挑挑拣拣,还说她这个年龄,只能找到像他这样离过婚的。 从那以后,她再也没有走过相亲这条路。她说自己想通了,结婚这件事是靠缘分的。碰到好的就结婚,碰不到好的就单身,没什么大不了的。 现在看她的朋友圈,过得相当潇洒。有时间到国外玩玩,打卡各种美食,那叫一个逍遥自在。 当一些人认识到结婚不是必须的存在以后,就会变得潇洒。 实际上,相亲焦虑更多的是存在父母的身上,许多父母觉得,孩子到了年龄不结婚,对自己来说就是一件丢脸的事情,孩子的年龄越大,对孩子男朋友女朋友的要求越低,有的甚至认为,随便找一个,早早结婚才是对的。 再加上对于许多媒体来说,相亲本来就是大众关心的问题,很容易被推上热点,所以都会狠狠的炒上一把,起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 |
时间是人类的宿命,死亡焦虑最大的痛在于走向死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孤独被无限的放大,直到你无法承受。因此,我们渴望有一个伴侣的出现,哪怕ta并不会懂得自己。比起一个相爱与懂得自己的人来说,身边有个人朝夕相伴,变成了迫在眉睫的需求。婚育使得我们在成年后拥有了可以合理要求另外一个生命陪伴自己的机会。如果说婚姻这种关系还显得不够牢靠,那么由缔结婚姻而诞生一个新的生命显然更可以解决这一根本性焦虑/恐惧——我们的生命可以经由另外一个生命得以延续下去,这样的一种靠着基因的延续方式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这一恐惧。 存在主义心理学家欧文·亚隆说,我们的生命,我们的存在,与死亡密不可分,有生就有死,有爱就有失,有自由就有恐惧,有成长就有分离。就此而言,我们一体同命……缓解死亡恐惧的方式之一,是过一种无悔的生活,思索我们对子孙后代的影响,并与我们所爱的人共同分担死亡带来的焦虑。 与其说「在县城4年相亲189次,最终还是凑合结婚了,是当代年轻人出现的“相亲焦虑”」,不如说摆脱孤独一生、独自面临“死亡恐惧”这是我们人类集体无意识里对于“永恒”的需求以及摆脱轮回命运的一种对抗。 |
冷知识:不要说专业的自媒体,就是我,编这么长一个段子只需要半小时。 |
现代教育和社会环境使得年轻人越来越不会社交,尤其是异性之间的社交,一个25岁左右的年轻人,除了同学和同事这些被安排认识的异性之外,几乎不认识任何适婚年龄的异性了。 简单来说,中国教育、独生子女制度和社会文化使得中国年轻人越来越自闭,越来越像日本。 现在年轻人享受距离感,享受孤独感,亲密关系对于年轻人来说不是向往而是麻烦。连认识异性的机会都没有怎么可能说陷入恋爱呢? 另外,当代年轻人更注重对于自身灵魂和个性的挖掘,志同道合的人已经很难遇到了,更不要说是年龄相仿而且还得是异性,这实在是太困难了。和现代年轻人心灵共鸣的可能是尼采、康德、柏拉图、韩非子、维特根斯坦、博尔赫斯,想要找一个身边人能与自己共鸣还恰巧对方没有令自己讨厌的点,这从概率上来说也是很困难的事。 而随着年龄增长,社会身份的需求和自身的孤独逐渐胜过自己对于内心的关注,但是自己的经济能力却没有跟上,还没找到对象自己先老了,胖了,脱发了,没心气儿了,然后还没钱,各种问题叠加到一起自己就像是老枯木一样,身边也没什么事可以带来乐趣。白天在公司当牛做马装孙子,被上级指着鼻子骂。晚上疲惫地回到家发现水龙头漏水、窗户关不严实冷风往里渗,只能自己一个人裹着毯子一边发抖一边对着一块冰冷的手机屏幕发呆。 |
相亲其实是最不适合找结婚对象的方法 一方面,“沉淀”在相亲市场上的大都是难办的主 要么条件不行,要么眼光太高,要么有大问题,不清醒的比比皆是 那浓度比死海的盐分还高,随便抓个适龄路人可能都比这靠谱 另一方面,来相亲的人大都心态不正,总觉得相亲就是人生失败 这种心态基本不能指望正常相处,得了疑心病是没救的 你做得再好也会被怀疑,“如果是自由恋爱,一定会更好吧!” 所以说,相亲如果失败个几十次,那都是很正常的 但如果是上百次,那就该反省一下自己的问题 像新闻中的这种情况,就属于后者 |
经典凑合结婚,装啥啊,要我说的这么清楚吗? 你看不上你别结啊,吃人家的饭砸人家的锅,都结婚了还玩pua价值贬低,有意思吗? 你觉得凑合那你去找不凑合的呗?是不愿意吗? |
提问里没把原文复制完全,找了原文看了一下,别的感觉没有,只感觉这一段里的这个女的,婚后必出轨,而且绝对是被人玩的那种。 “4年相亲189次,我还是凑合结婚了” 我结婚了,就在去年年底,老公是当地人,但是在外地有一份体制内的稳定工作。 他是我研究生毕业后,回到了家乡相亲认识的第189个人。2019年研究生毕业后,我考上了当地不错的体制内工作,成为了各路媒婆眼中的“香饽饽”。 所以,从2019年下半年到2023年上半年,我一直在相亲,中间也和一个比我小三岁的男生在一起过,但因为他又惦记起了前女友,我们不到半年的恋爱不了了之。 从他之后,我相亲就陷入了疲态。我是非常看重感觉的人,工作和学历是客观条件,但感觉是相亲中的主观条件。 不过我的主观感受指引我走向的全是渣男。我大学和研究生时期的恋爱,均以男方出轨而告终,我因此也颓废过很长一段时间。 从那次相亲恋爱失败之后,我开始刻意避开个人主观感受,用所谓的世俗标准去衡量婚姻关系,比如家庭、工作、学历、长相等。 这些标准和我个人的想法其实背道而驰,所以我在相亲中开始没有抓手,我不知道谁是可以的,谁是不可以的。 后来单位的同事帮我做了梳理,他们认为我的结婚对象,要匹配我的学历和工作,所以工作和学历是第一位的,至于家庭可以排到第三,年龄和长相最不重要。 梳理之后,我通过在外地工作的一个表哥,和现在的老公认识了。因为他在外地工作,我们只是通过微信进行了简单的问候,因为对他的长相存在偏见,我后续就跟他断了联系。 直到他休假从外地回到老家之后,我们才真正见了一面。他身高还行,样貌是我完全看不上的那类,但工作稳定、收入也是我的好几倍。 见他第一面我内心感觉有两个小人在拉扯,一个告诉我说可以了,一个告诉我不行不喜欢。 我父母这时介入了进来,他们说你已经30岁了,再不结婚就结不了了。我当时心里的天秤就偏了,我只能说我很怕成为活在世俗规则外的人。 在跟他接触两个月后,我们就开始准备婚礼流程,因为对他的工作和收入很满意,所以我要的彩礼都是当地的常规水平。 现在结婚小半年了,说实话我到现在跟他在一起也感觉不到任何心动,可以说我并不喜欢他,当然我在他的身上也能体会到这种情绪。 我不断地说服自己,婚姻就是一场利益的交换。所以,每次他离开家去外地工作时,我都有松一口气的感觉,告诉我自己不要演戏了,这一幕的舞台剧可以落幕了。 简直典得不能再典了,一开始是既要又要,所以剩下了。 为什么一直碰到“渣男”,因为她的要求已经只有骗子能满足了。 终于年纪大到没法再挑了,于是找了个“备胎”。 最后发现备胎还挺能爆金币的,于是收割彩礼结婚。 结婚以后天天盼着人家去外地,这女的要是不出轨那可真是太阳从西边出来了。 |
相反,我是一个乐于活在世俗规则以外的人。 文中五个相亲案例,都提到了县城这个词。我想知道,对于家乡在小县城的人来说,这到底代表什么? 结婚或喜欢这件事,到底是因为局限于所谓的县城而变得更难,还是我们自己。 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的复杂性。人与人之间的聚集,只是因为眼前炙手可得的一碗粥吗? 一个人最后是凑合结婚,还是经历怎样的相亲,我认为更大的原因在于自己。 确实要承认,地区之间各方面的发展有所不同。 那些始终选择跟随某个地方,与之共同成长的这部分人,他们的观念刷新必然受到相应的限制。 但这不是唯一决定的因素。 就像一个人的成长和原生家庭的关系一样。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当我们拥有自己的意识,接下来的选择就怪不了其他。 有人选择顺从,在别人给的安全感中欣然沉睡。有人也完全可以选择清醒,在感受到煎熬的那刻敢于打破和创建新的规则。 混得再差的时候,选择的权力也会在自己手上。 这种“差”可能是别人认为,也可能是自己给某个阶段自己的定义。但都不妨碍我们随时拿回对自己的主导权。 在这之中,相亲焦虑算什么呢? 它不是时常出没在县城的猛兽。 而是无论你在哪里,只要你尚未找到感情的解法,它随时都会发动突袭。纵然你觉得自己已经足够隐匿。 既然看得那么明白,当下的相亲过于“物质”,只是一场双方客观条件的照面,又何必被这不值一提的配对而入心。 它顶多算一把尺子,当不同的人被置于不同的刻度,我们更该问问自己,此外还有什么值得一提。往这方面想,也是以此自勉罢了。 |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认真读这个题目当中的文章,如果你仔仔细细阅读一下,你会发现真的很有趣。 这篇文章当中讲了四个人的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叫“我95年出生,在县城被称作大龄剩女“ 首先这个小标题我就觉得很有意思。 会取这样的标题,大概率是因为笔者认为「一个29周岁的姑娘,被叫大龄剩女,很不合理」。 但实际上,大多数人都知道,在小县城里29周岁确实就已经是大龄剩女了…… 过了30周岁就不好嫁了。 尤其搞笑的是,在这个故事里,这个姑娘大专毕业,回到县城,在体制内单位当“合同工“,去跟年龄比自己小的「医生」「公务员」「小工厂老板」相亲…… 被拒绝以后还要专门说一说…… 要我说……你这个条件的根本就不应该把「医生」「公务员」「小工厂」老板介绍给你…… 人家图你啥呀,人家可以找体制内的,也可以找年轻貌美的……甚至还可以找个阿姨不用努力了……拒绝你不是很正常吗…… 第二个故事叫“4年相亲189次,我还是凑合结婚了” 这个姑娘研究生毕业后进入体制内,因为之前恋爱经历的失败,就开始寻求「世俗意义上的条件匹配」。 结果活活相亲188次都没成……直到这第189个…… 实际上她还是没看上,只是觉得再不结婚就晚了,怕被别人说三道四。 我只能说,这个姑娘,谁遇上就是倒了八辈子的霉…… 相亲188次没成功说明什么? 说明这个女生对自己的定位已经出现了严重的问题,说白了就是根本就没有看清楚自己几斤几两。 而且最后这个她不甚满意的男生,「工作稳定,收入是她的好几倍」。 就这样的男生,她还是「凑合结婚了」,抱着这样的态度进入婚姻,今后的婚姻生活我个人并不看好。 第三个故事叫“谈好彩礼和生娃之后,我们立刻结婚” 但是认真读完这个故事之后,你会发现这个故事应该叫「28万8的彩礼要求对方生俩孩子」。 我觉得这是四个故事当中唯一一个还算正常的故事,毕竟他们都只是太现实,一个对彩礼有执念,一个对孩子有执念,互相交换。 虽然不体面、也不够深情,但至少公平。 第四个故事叫“在县城,我只相信嫁人改变命运” 这个姑娘,原生家庭条件很差,父母没有收入,也没有房产,还有两个妹妹,一家五口人还住在农村一个破旧的自建房里。 但是满脑子想要嫁给土豪……体制内的她希望对方是做生意的,收入至少也得是她的好几倍…… 29岁的她为了能够找到更多的「资源」还要多花点钱…… 过年期间,她相亲认识了一个89年做生意的男生,对方开的是奥迪,具体价格她不清楚,但是她感觉这是一个好的开始……逛街的时候对方还给她买了一个一千多块的戒指…… 我只能说,姑娘既然这么拜金,那最好还是要了解一下车的基本知识…… 毕竟,奥迪A3和霍希都叫奥迪…… 读完这四个故事,我的感受是,这篇文章和「相亲焦虑」没什么关系。 只是当代婚恋模式当中出现的一些奇葩和极端人士。 有的自我定位不清,总去跟那些条件明显比自己好的人相亲; 有的总是看不上和自己条件匹配的对象,相亲188次都没成; 有的满脑子想着嫁土豪,相亲的过程就是找金主的过程; 这些完全体现不出年轻人的「相亲焦虑」,只能提现当代一部分年轻人士在婚恋问题上的滑稽可笑…… |
你会相信这189次里就没有一两个合适的吗? 说到底,别太挑,挑到三十多岁你会发现,最后和你在一起的还没有几年前相的那个强,那么你为啥没在你最好的年纪就定下心好好谈去结婚呢? 相亲最重要的一点是门当户对 第二点双方父母支持 第三点两方愿意共同奔赴 认准这三点基本不会出大差错 很多人觉得相亲就是谈恋爱交朋友的另外一种单纯的方式,大错特错 相亲不是给你俩谈恋爱的,相亲是要计较成本的,时间成本,金钱成本,感情成本,三十多岁的人搁你身上浪费个半年,上帝就已经往他身上扬了好几铁锨土了 有人说要好好挑,我觉得对,但不能挑过头,什么是挑?就跟买衣服一样,你买裤子要买牛仔裤还是运动裤,要买几分裤,要买多大码,要买什么颜色,预算多少,照着买呗 但是挑过头的会怎么样,同样的质量他要分牌子,同样的价格他要看优惠,同样的衣服他要看服务,甚至还要挑挑是哪个快递发的 有的人能将就十分钟下了单,你挑了一天最后加了购物车晚上还要再挑挑 实际上先买的后买的最后买的都是一模一样的裤子,人家还能先你半天到 还是那句话,可以挑,但不能挑过头,你在犹豫要不要拍下订单的时候或许人家已经售空了 |
这种人不凑合结婚对得起人真心真意找另一半的好妹纸吗?!189÷4÷12=3.9375,也就是这人4年间保持一个月相亲4次的频率,也就是一周一个,是每次相亲都被对方嫌弃,还是每次都嫌弃对方? 要说前者的话那这人肯定硬性条件很差,但很差又怎么能四年了一直都有资源? 所以很有可能是后者。那你要每见一个,沟通还不到一周就已经进行下一个,哪个头脑清晰的妹纸会跳火坑,那当然是只能找个头脑不太清晰的凑合着过呗。 |
|
|
90后独生女 中国几千年一直是以家族为中心的,近代开始一夫一妻制,从大家族到小家庭,但是还是保持多子观念。计生之后发生了巨大变化,开出独生女家庭。 因为只有一个孩子,再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对孩子的关怀无微不至,孩子接受了所有的爱,并且独占家里的资源,家里倾其所有培养这个独苗。 孩子人不懂如爱别人,只懂被爱,不懂关怀他人,他们一直被父母关怀。 所以他们不懂如何分享,如何共情,只懂自己的感受。 而婚姻,两个人相处,就需要让渡,这时独生女不具备切不能接受的。 |
|
= 现在的年轻人为什么越来越喜欢独处? == 为什么人与人之间的共同语言越来越少? 在互联网出现之前,我们只能从单一渠道获得信息,例如报纸,广播和电视节目中获取资讯信息。这样茶余饭后,也没有太多的娱乐方式,同事,朋友聚在一起,这些大众信息变成了谈资,由于大家接收相同的内容,你一言我一语,谈论相同话题,发表自己的观点,所以我们的共同语言特别多。 互联网出现后,资讯爆炸式出现,网络给人们更多选择,大家不再接受同质化的内容,不再接受单一渠道的信息,人们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领域的知识,除了官媒,各大门户网站也会发表自己的观点。 移动互联网之后,平台精准推岁,除了自己关注的领域,不再接受其他信息。我们认为海量的信息输入会让人们开阔视野,恰恰相反,互联网加剧人们的信息鸿沟。人们利用互联网不是去学习通识知识,而是深耕自己所在的领域,于是出现了自己领域以外认知为零的现象。 这也导致大家没有共同语言,几乎难找到共同语言的人,两个人在一起尬聊,鸡同鸭讲。 有一种观点,叫做“知识的诅咒”,大概意思就是,你学到的知识,会以一种不显性的方式内化成你的思维模式,即便你可能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没有意识到,但实际上你已经不知不觉地遵循了这种思维模式了,这会天然地让拥有某种专业知识的人在和别人交流时形成一种壁垒。 == 当下社会的社交圈层 当下社会的「圈层」被无限细分,从你出生的一刻,被父母和老师外科手术式地剥离你的社交人群,使你的圈层面积越来越小。你本来可以跟任何小朋友过一起玩,父母让你学钢琴,这时你能接触的小朋友就是其他琴童,学画画、学舞蹈…… 你接触的小朋友越来越少。上大学后所选志愿、城市、大学、专业。工作后选择行业、领域…… 让你的社交圈层无限细分,两个圈子里的人几乎不产生交集,很难接触圈外的人。 这也是为什么会出现大龄剩男和剩女的原因之一,圈子太小,僧多肉少。 这些还是看得见的圈层,还有很多被无形划分的圈层,圈中圈,即使你们都在一个微信群中,也没有社交交集。 == 打工人的生活现状 人的一生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工作中度过的,那是欧美发达国家,中国人的工作时间远远超过8小时。 正常的时间分配是将24小时分成三份,分别是:8小时工作,8小时睡觉,8小时生活(自由支配),这是最理想的状态,最后这8小时非常重要,你可以用它来娱乐,社交,学习,等等…… 只有「文明」的发达国家能做到。 而在我们高速发展中国家,工作时间远远超过8小时,首先国家不允许我们休息,其次是企业不允许我们休息,最后打工人自己也不放过自己。这个制度是国家顶层者制定的,因为我们是发展中国家,赶英超美所必需付出的代价。 注意这8小时生活时间,你无法100%支配和利用,例如至少有2个小时被上班的通勤时间所占用,你还需要洗衣、买菜、做饭、打扫卫生,又占用了你1小时。此时你只有 3 小时的自由支配时间。 996和007常态下,打工人如同卓别林的电影《摩登时代》,公司将打工人可以自由支配的3小时全部给压榨了。 所以!年轻人根本没有时间社交。同时我们娱乐方式也变得多样化,人们的私域时间几乎被填充满满的。 == 情绪喂养/情绪输出/情绪决策? ===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更任性? 现代的孩子是被情绪喂养长大的,我们太照顾孩子的情绪了,当孩子遇到任何问题时,都以孩子心理舒服为底线,满足他们一切需求,只要他们开心即可。 所以孩子学会了用情绪输出来拿捏他们的父母,百试不爽,这给他们造成错觉,对任何人都能情绪输出。 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家长的配合,老师的配合,再加上家里老人强化,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这让他们误以为输出情绪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情绪输出经过反复强化,就会进入思维闭环,于是现代年轻人变成了惯用情绪输出巨婴。 === 情绪输出 在婚恋市场有个潜规则,护士老师不能娶,大家都这么讲,你问他们为什么不能取,他们却很难说明白。其实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就是情绪输出老师和护士,把耐心给了学生和患者,情绪和脾气给了家人。 所有服务行业均如此,在甲方、老板、上司、长辈、客户…… 面前受了委屈,无法找到发泄对象,于是就把情绪输出到家人,配偶,孩子,弱者的身上。 === 情绪输出的代价 进入社会之后,陌生人并不会关心你的情绪,这是被社会毒打的开始。 被情绪操控的人,通常只在乎自己的感受,还会用情绪决策,例如恋爱脑,成也情绪,败也情绪,很多分手的情况,就在情绪的一念之间。 有些人还会将情绪带给家庭,例如孩子、配偶、家里老人等等。 难道你没发现吗?当两个人在一起的,总有一个需要情绪价值,总一个会不知不觉情绪输出,当你独处的时候,这些臭毛病就全没了,你不用在意别人的情绪,你也没有了情绪输出对象,反而生活更容易了。 == 莫把「孤独」当「寂寞」 什么是孤独?孤独时高处不胜寒,独孤求败,是指你在某个领域做到极致,没有懂你,理解你的人和朋友,这是孤独。 什么是寂寞?空虚寂寞冷,没有人陪伴,需要抱团取暖,需要倾诉,受到心理和生理上的双重折磨,这是寂寞。 我很享受孤独,在我的时间和空间里,喜欢一个人安静的看书,一个人静心的品茶和咖啡,一个人享受美食,一个人安静的思考,去创作…… 喜欢这种独处带来的安详。 我不太喜欢跟人交流,我们的认知不在一个层次上,无法沟通,无法理解。 人们只是孤独,治愈寂寞,有无数种方式和方法可以解决寂寞。 == 向下沟通成本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不发朋友圈了? 朋友圈有两重意义,记录自己的生活,展示自己的生活。但是朋友圈关系太复杂,你不可能照顾到每个人,尤其是你身在上流社会,你慢慢就会失去向下沟通的能力,即跟穷人说话的能力,你不经意一句话,你自己没有意识到,对于听者就是拿刀子狠狠扎他。例如: 亲戚:你朋友圈中发的化妆品多少钱呀,我也想买一套。 你说:不贵才1W多快,去香港买的 你脱口而出,你似乎什么都没有意识到,你平时跟你的闺蜜小姐妹也是这么讲的,可是你的闺蜜跟你是同一阶层,他们不会有任何不适。你乡下的亲戚,月薪5000不到,在她看来你在炫富,你在戏耍她,你在看他出丑…… 混的好的人会天天发朋友圈,混的不如意的,就只能悄悄离开。 你混的好,别人会把你拉黑,你看不到他的朋友圈,他也不想看你的朋友圈,看你每天打卡,做瑜伽,购物,旅游,各种买买买。 现实中是存在圈层壁垒的,不同圈层是不交集的,两个阶层相安无事,你是看不到别人的私人生活的。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圈层壁垒,让各种圈层的人聚集到了一个平台,一句话都可能会得罪某个圈层的人,你无法照顾每个圈层的感受,向下沟通的成本是很高的,最好的选择就是闭嘴。 所以,很多时候,不是你想独处,随着你社会地位的升上,你身边的朋友会不知不觉地离开你。 |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情感天地 最新文章 |
是不是共情潘金莲的人越来越多?为什么? |
亲情里,无声的虐待有多恐怖? |
中年离婚,谁的往后余生会更加悲惨? |
医院中最残忍的事情是什么? |
优质男大部分真的都在大学里被女生预定了吗 |
你受过最狠的羞辱是什么? |
女孩子真的会忘记前任嘛? |
出轨的人到底图性还是刺激? |
最令大龄剩男崩溃的一瞬间在什么时候?? |
残疾人找伴侣有多难?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