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知识库 -> 情感天地 -> 全国结婚登记数止跌回升,去年结婚登记数 768 万对,同比增加 84.5 万对,背后原因有哪些? -> 正文阅读 |
|
[情感天地]全国结婚登记数止跌回升,去年结婚登记数 768 万对,同比增加 84.5 万对,背后原因有哪些?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去年全国婚姻登记数据已于近日获官方披露。 2024年3月15日,民政部网站公布了《2023年4季度民政统计数据》。据官方统计,2023年全国结婚登记数… |
关于评论区的问题 答:我当然也想直白的说问题在哪,然后之前发生过一些事情,然后我被喝茶了,这件事对我的影响就是我这辈子都不会在任何网络平台聊任何的隐私的私事。 我虽然没有像马督工一样说江苏养老金双轨制问题然后被人盯上,但也快了。老马当时好悬,惹到了某个实权人物,这人还带着人在他家下面打电话给他,企图上演一次郭利事件。不过没让他得逞。 我呢,是喝茶了。抱歉啊,有些事情你要自己去思考,我嘴巴已经被封上了。 提问者没有考虑婚恋市场的新成员出现,即2000及以后出生男女,目前的婚姻市场正在以无法挽回的颓势经历有可能是我这辈子最后一次的窗口期。 不清楚国内目前的人口专家们私下讨论什么,怎么制定后计划生育时期的人口政策,只聊我们目前处于的历史进程。 我习惯用历史进程思考经济,人心,政策和地方的人。 我们目前历史当中的婚恋人群 目前的情况是00的年轻人进入婚恋市场,这批年轻人正在替代80后90后,成为婚恋市场主要的人群,具体表现就是这几年内会托着,甚至抬高结婚人数,但从00年之后每一年的出生人数来说,颓势是注定的。 - 2000年:1765万 - 2001年:1696万 - 2002年:1641万 - 2003年:1594万 - 2004年:1588万 - 2005年:1612万 - 2006年:1581万 - 2007年:1591万 - 2008年:1604万 - 2009年:1587万 - 2010年:1588万 - 2011年:1600万 - 2012年:1635万 - 2013年:1640万 - 2014年:1687万 - 2015年:1655万 - 2016年:1786万 - 2017年:1723万 - 2018年:1523万 - 2019年:1465万 - 2020年:1202万 - 2021年:1062万 - 2022年:956万 - 2023年:902万 目前的时间为2024年,也就是说最早出生的00后已经满24岁了,属于早已经进入法定结婚年龄 我们目前历史的婚恋市场人群结构已经在发生转变了,开始以00年出生的人群为主。 从长期来说,我十分不看好与之相关的一切婴儿用品和教育,我们的经济如果不从砖头经济抽出生,释放房地产里吸收的大量现金,转向其他经济模式,那么属于我们的十年也已经到来。 我不知道目前的失信人数,只贴网络发布的年初数据八百六十万,8614543人。 目前经济形势严峻,我们的年轻人毕业就失业,难有工作,资本在此之前大量外逃,许家印们制造的问题难以解决,而风险则通过金融体系转嫁给购房者和普通人身上。 不知道我说的这些东西会不会被毙掉,因为我已经因为说实话封了很久号了,要不就是把我评论区封了,要不就是文章封了不给申诉。 我们底层人的破局之道在哪?我至今没有得到过一个正在有用的解释。 |
婚育也是个复杂的影响因素,比如平均初婚年龄和人口结构,不婚主义的占比,传统文化影响,年轻认的婚育压力往往会反应到平均初婚年龄,以及低欲望群体占比上面,而这几年还有一个影响就是疫情。把水搅混很容易,只需要不断的引入影响因素,水自然就混了,但真正理解问题则是反过来,那些因素的权重可能比较大。 1)数据的异常点往往是切入口 比如平均初婚年龄,我国2010年开始国人平均初婚年龄为24.89岁,男性平均初婚年龄为25.75岁,女性平均初婚年龄为24岁,2020年,中国人平均初婚年龄涨到了28.67岁,其中,男性平均初婚年龄为29.38岁,女性为27.95岁。 平均初婚年龄延后,现在结婚的主力还是90后,而90年代出生人口也并没有进入平台期,而是明显的下降期,真正的平台出现在2003年以后,进入平台期的第一波年轻人大概21岁左右,结合平均初婚年龄来看,这次的反弹可能和所谓的适龄群体平台期可能没那么大的关系。 2)2019年~2022年之间的快速下跌 能不能届时2019年到2022年的1000万对到683万对呢?可以部分解释,因为90年代是明显的出生人口下滑的周期,从90年代初的2300万左右,下降到2000年1770多万,假设初婚按照平均初婚年龄左右两侧呈现类似正态分布,那么这个阶段的结婚下降与90年代的逐渐出生人口下降有关。 另外一个特殊因素,恰好就是2019年到2022年末,那就是特殊防疫时期,对三产打击很大,同时是否影响结婚登记呢?我们也可以控制变量法,2013是顶峰,到2019年之间,下跌约419万,2019年到2022年,下跌约244万,年平均跌幅前者70万,后者大概81万,大致推算下来可能有一些影响。 3)2023年的反弹 前三个月的结婚登记数较2022年同期增加24.5万对,而第一部分也分析了可能还没到平台期,这种反弹很大可能来源于疫情积累的需求释放。 另一个数据异常点就是2023年的增长主要来源于第四季度,为什么突然就挤在这三个月呢?当然还有其他的影响因素,就是传统的文化,所谓的立春不在年内,当然我们现在人都知道这是毫无科学依据的,原则上社会越发展,这类传统糟粕影响更小,但也很难完全剔除,大家都赶在2023年结婚登记,尤其是第四季度的猛增,从控制变量法和数据反弹发生的时间来看,大概率今年的反弹和传统文化有很大的关系。 总结起来,止跌回升的高权重点大概来源于疫情之后的需求释放,以及传统文化的影响,让明年的一部分需求提前到今年,既有前面堆积的需求,也有明年提前的需求。而适龄婚育人口平台,从过去的出生人口结合人均初婚年龄来看,这个平台期可能还没到来,今年除了1月(农历还是去年),可以继续观察登记人数的变化,就可以在未来验证。至于出生率,除了出生人口外,一般看的更多的是总和出生率,这是剔除基数影响的,现在的出生人口下降可以部分归结到过90年代出生人口下降,但你怎么解释主要经济体中倒数第二的总和生育率?龙年生育率可能也会受到疫情需求释放和传统文化的影响略微反弹,未来的长期走势可不会因为一两年的反弹而转向,还是要以改善年轻人生存空间为主要工具来长期布局,唯有政客酷爱好大喜功,而如何缓解现实问题和矛盾才是务实的态度。 |
第一,适婚人口的下降进入平台期。 历年出生人口: 1987年:2508万1990年:2374万1993年:2120万1996年:2057万1999年:1827万2002年:1641万 显而易见,1993-1996是人口下降的平台期。恰恰是近年的结婚主力在这个区间。 等结婚主力从95后过渡到00后的那几年,结婚登记数保证再大跌。 第二,结婚年龄后移必然导致部分人群的结婚数量的先减后增。 一个本来会在22岁结婚的人因为大学扩招、研究生扩招、事业上升期而25岁结婚,那他结婚的数据点就从3年前移动到了3年后。 一旦初婚年龄后移的速度放缓,后移的数据点必然带来暂时反弹。 本来应该3年前结婚的人今年结婚了,本来应该去年结婚的人也今年结婚了,能不反弹吗。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女性平均初婚年龄2015年是25.63,到2020年是27.95。 5年时间平均初婚年龄后移了2.3岁,每年后移0.46岁。 也就是过了5年,结婚主力只变大了2.7岁,那即使忽略一切其他因素,这5年内的初婚女性人数也只有稳态下的2.7/5=54% 然而初婚年龄不可能永远以每年0.46的速度后移。如果以上海为全国未来趋势的参考,2019年女性初婚年龄是29.09,到2023也不过后移到29.2,后移速度已经放缓到了每年0.0275 上海女性平均初婚年龄29.09岁,初育年龄30.29岁?sh.people.com.cn/n2/2021/0110/c134768-34520373.html#:~:text=%E5%88%86%E4%BA%AB%E5%88%B0%EF%BC%9A,%E5%9C%A8%E4%B8%8A%E6%B5%B7%E5%BC%80%E6%94%BE%E5%A4%A7%E5%AD%A6%E4%B8%BE%E8%A1%8C%E3%80%82 |
|
上海初婚男性平均年龄30.6岁,女性29.2岁_要闻信息_上海市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fegw.sh.gov.cn/ywxx/20240129/5317b4c0b42b4056a4dff08af36d94ef.html |
|
结婚意愿下降、结婚时间后移、适婚人口下降,是过去几年结婚数量减少的三大因素。 现在一个因素反弹、一个因素持平,那整体有反弹也很正常。 补充一下,上面第一条用的是每年公布的出生人口统计口径。用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也不影响“适婚人群人数下降进入平台期”这句话。 看七普数据,以2020年11月1日为标准,28、29岁的人口不到30、31岁人口的80%。同样支持“适婚群体人口数量大跳水是过去结婚人数下降的重要因素”、“近年适婚人口下降进入平台期”这两个结论。 |
|
|
离婚率下降与最美红娘脱不开干系 同时请把MVP颁给那台薛定谔的打印机 |
可能是回光返照,房贷压力太大,不拉一个替死鬼真顶不住。 |
短暂回升不改变长期下行大趋势,何况2023年回升是因为有2022年那个低基数,以及有些人不想2024年领证强在2023年领证,这种回升根本就属于特殊数据异常。 长视角下,结婚对数和出生人口下行这是历史大趋势: 根据民政部统计数据,2013年全国结婚登记数据为1346.93万对,在2014年就开始逐年下降,后于2019年跌破1000万对大关,2021年为763.6万对,跌破800万对大关。 2022年,全国结婚登记数量为683.3万对,较上一年减少80.3万对,下降约10.5%。11月10日,民政部网站发布了《2023年3季度民政统计数据》,据统计,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办理结婚登记为569.0万对,办理离婚登记197.3万对。2022年前三季度,全国共办理结婚登记544.5万对,办理离婚登记164.3万对。相较而言,2023年前三季度结婚登记量较去年同期增加24.5万对,离婚登记量同比增加33万对。 |
|
|
|
2023年出生人口902万,总人口减少208万。 2024年出生人口很可能有点小反弹(出生人口完整走出疫情的首年),之后再继续负增长,但是跌幅不可能像18-22年那样迅猛。 如果国家有更好的更物质的刺激生育政策出台,中期内出生人口保持在800万是有希望的,这也是我认为的出生人口红线。 不过,死亡人口肯定是逐年增长,直到2000万/年规模。 最基本刺激生育政策:产前检查和分娩全免,一胎辅助生育全面医保报销;0-3岁托育全覆盖,幼儿园、小学晚托全免;同时给予一定的奶粉教育资金激励。初步刺激生育的资金预算要短期内提高到1万亿人民币。 统计局: 2023年年末全国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14096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08万人。 2023全年出生人口902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39‰;死亡人口1110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8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48‰。 |
|
出生人口下滑,房地产市场是否受影响? 全年出生人口5年间从90.8万人下滑到41.2万人,湖南明确提出调整优化中小学幼儿园布局,包括有序组织幼儿园设并转撤等。 有些房地产自媒体诈骗犯喜欢说出生人口锐减要18年后影响房地产,这是大错特错的。 因为很多家庭买房、改善都是因为生了小孩,生一胎的想买房有个稳定居所,生二、三胎的想改善为更大面积的房子;更何况孩子要上学,因此不能拖着不买房。 所以说,但凡说什么生育锐减要18年后影响房地产的,基本上就是非蠢既坏。 |
|
2022年人口负增长85万,2023年人口负增长208万,空置住房会越来越多,即便农村城镇对半开,意味着2023年城镇多出50万套房子,目前我国在建住房足够1亿人以上居住,符合国家所说的“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已经发生深刻变化”。 【房地产泡沫严重挤压居民其他消费】这个数据可以看到12年后,居住支出占比突飞猛进,到现在居然和食品支出并驾齐驱。 从2013年开始,家庭人均支出中食品和居住所占的比例提升至50.7%,首次超越50%,随后在2020年增长至55%。 高生活成本导致城市青年人群拥抱新的生活方式,重新塑造青年群体的消费观、婚姻观。 |
|
|
|
为什么人口很重要?(PS:本分内容也是从2019年强调至今,老读者肯定有印象)(1)人的二元性 首先是我国老龄化速度太快了,“预计‘十四五’期间我国人口将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2035年前后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并且人口老龄化会影响我国的方方面面。 我曾经说过:经济的运行归根到底是人的生产与消费。这句话体现了人在经济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人扮演的角色不仅是“劳动力”还是“消费者”。这句话对应了“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人力资本支撑和内需支撑”。 十四五规划有两个战略,一个是产业升级,另一个是消费升级。产业升级当然是需要人才支撑的,也就是需要人;而消费升级呢,还是需要人。 理解了人即是“劳动力”还是“消费者”的二元性,就不会说出未来是智能机器人自动化社会,不需要人了。因为,机器人不会帮你消费,机器人只会加速财富集中以及扩大贫富差距! 官方还承认了人口老龄化和生育率下降不可逆转,只能“减缓人口老龄化进程”! |
|
(2)老龄化过快的坏处 对于老龄化过快的坏处,此前央行那篇文章已经分析了(旧文《【完全解读央行论文】人口老龄化是今后我国所有问题的基本盘!》)。 核心观点——“人口红利是个暂时的机会”——一针见血道出了人口红利的真相。当前,我们的人口红利正在急速消失,对应的养老问题越来越突出,我们已经走到了要为人口红利还债的关口了。 |
|
当下,市面上有部分人喜欢简单线性的从“人口减少,人均资源/财富就会增加”的角度认为人口减少就是大利好。 这是大错特错的,因为人口的非合理减少/老龄化,很可能造成经济衰退,这样意味着社会的财富减少。因为适龄劳动力的生产减少,而老龄人的消耗增加。此消彼长,如果社会财富减少的速度大于人口减少的速度,人均财富就会减少。 我们当下面临的老龄化严峻性,还能用合理范围解释吗? 很简单的例子:目前基本上2个劳动力养1个非劳动力(老龄人+儿童),2050年附近就是1个劳动力养1个非劳动力,如果人均劳动生产力无法大幅提升,那么人均生存质量会肉眼可见下降! |
|
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决定房地产命运的核心基本盘坚如磐石而且一目了然,你们到底在怕啥?(PS:以下为ViP群聊天记录) 85万人口负增长,每套房假设两位老人,那就是42.5万套房空置出来,2022年还仅是85万人口负增长,再等几年那就是千万级别负增长,每年空置房被动增长就是500万级别,甚至1000万级别。 即便农村:城市=3:7,那城镇空置房也是100万/年被动增长。(2022年城镇化率为65.22%)(《每年都要炒作一次【房地产是支柱产业】,长点心!?》) 我从15年左右注册知乎,刚开始仅分享爱好,18年左右开始(海啸知识输出是19年开始)系统性研究人口、房地产、金融投资等课题,并将研究成果分享到知乎和公众号【悟空新之助】。 现在——我在房地产、人口、国际关系、金融投资领域迎来丰收季,无数案例验证我当初判断的准确性。 18年我判断我国在21-22年人口将负增长。这个观点在当时绝对大胆,因为就没有机构和专家敢这样预测,尤其是全面二胎政策刚出来,基本上机构和专家都预测我国人口2030年左右开始负增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2019年初发布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指出,中国人口会在10年后到达最高峰水平,即2029年之后出现负增长。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19》预测中国的生育率2021年为1.70,2030年为1.75,人口到2032年开始负增长。生育率是指出生人数与同期平均育龄妇女人数之比。美国人口普查局2021年预测中国的生育率在2021年为1.50, 2030年为1.52,人口在2031年开始负增长。中国《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预测2020-2030年生育率稳定在1.8,人口在2031年才开始负增长。 |
|
|
|
|
|
虽然人口老龄化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但是,我依旧认为中国未来将大有可为,我这不是在安慰你们,这是我系统性思考得出的结论! 我不希望关注我的朋友还是愁容满面、消极厌世的。希望不就在那里?我说得还不明白吗?请保持积极向上昂扬的精神头! 别让自己的人生是灰色甚至黑色的,我们都可以拥有彩色人生,不过需要提升认知水平!任何时代都是好与坏的叠加态,你的人生好与坏取决于你的认知水平! 我国的人口方方面面我基本上也系统性研究透了,感兴趣我的历史人口生育方面文章,以下文章值得大家花时间认真读一下(尤其是前五篇文章): 【收藏转发】6500字完全解读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深度长文】我国人口所面临的挑战与非对称机遇!【完全解读央行论文】人口老龄化是今后我国所有问题的基本盘!疫情对出生人口的影响,2020 年人口出生率跌破 10‰意味着什么?!人口是最核心问题,政策解读之《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促进生育】驳斥某网红经济学家「央行多印 2 万亿,抓住 75-85 年还能生的时间窗口」2021年各省市常住人口大乱斗,有人欢喜有人愁!【人口热评】统计局公布数据2021年全年出生人口1062万人,同比下降11.72%!「人口断崖」 30 年间少生1.5亿人,对未来会有哪些影响?2020年中国第7次人口普查的深远意义!浅谈应对我国人口锐减和老龄化的几种方法2022年出生人口会是多少呢?我的名誉我自己守护!【短评】2023我国GDP为1260582亿元,增速5.2%;出生人口902万,人口负增长208万! |
一阳改三观?建议进大A接受毒打 |
|
|
如果我们去看一下分季度的登记数据,就会发现这次增长的首要功臣是2023年四季度,因为它以一己之力贡献了84.5万对增量中的近四分之三。 一些人说:某些情况已经发生变化,结婚登记对数已经“回暖”。但就凭四季度这明显不正常的增长贡献占比,我们就知道:他们口中所谓的变化,并没有到来。 实际上,关于人口方面的数据,如果有条件,我们都应该至少以季度为单位去查看其变化。如出生、死亡、结婚登记等数据,它们并不是均匀地分布在每年的12个月中,而是有一定的数量变化规律。 |
|
就结婚登记数据而言,它的基本数量规律一直在变化。到2019年为止,基本上形成了这样的规律——一季度登记较多,二三四季度登记较少,如果按时间先后排列,越晚出现的季度登记规模就越少。 我们都知道,2020年以来,作为非自然的被动形成的结婚登记数据受到了一些影响,例如2020年一季度就出现了明显异常偏低的数据,为一年后媒体称2021年一季度结婚登记大幅反弹埋下了伏笔。尽管如此,我们从2021年2022年的数据都能够明显看出来,虽然数据本身受到了一些干扰,但分季度变化的数量规律依然存在,2022年前三季度基本上已经接近恢复到2019年的规律。 就在数据变化即将恢复到符合规律之际,2022年末再次发生了能够大规模干扰结婚登记数据的情况。根据2020年一季度和2021年一季度的数据情,我们知道2022年末带来的结婚登记数方面的“损失”,大部分都会在2023年“找补”回来。 事实也确实如此。我们查看2022年和2023年这两年前三个季度的数据,就会发现在2023年前三季度中,每个季度的数据都会同比增长一些,一季度高出4万,二季度高出15.6万,三季度高出4.9万。每个季度都都高一些,但并不多,并且从第三季度的高出的幅度看,2022年四季度转移到2023年的登记量已经基本耗尽,也意味着“找补”过程基本完成。 根据这样的情况,在民政部尚未公布2023年四季度数据时,我根据已有数据做出了一个推测——在符合2019年的规律的情况下,2023年四季度的结婚对数大约为176万对,这个规模与2023年的第二、第三季度基本持平,那么最终的2023年结婚对数大约是745万对,但这个数据依然要低于2021年的763.6万对。 差距就出现在第四季度。今年年初已经有新闻报道称,一些地方的结婚登记数据同比出现了较大的上涨幅度,这指的就是第四季度的变化。我当时也给出两个可能的方向: 猜测的第一个方向,是这些地区的人口年龄结构与全国人口年龄结构存在一些差异。一般我们讨论人口年龄结构时默认为全国口径的数据,因为不同地区的人口年龄结构很可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也是在收集整理不同地区人口数据过程中比较容易看到的一点,即以个别地区(特别是人口规模较小地区)的人口变化趋势,不仅难以判断全国的情况,还容易出现“数据打架”的情况。因此,可能正是基于不同地区间人口年龄结构存在的明显差异,个别地方结婚登记出现了明显增长。 猜测的第二种可能的方向是2023年四季度普遍出现了结婚登记明显增长的情况。有人说,这是因为疫情远去、经济恢复,但在2023年全年并未出现明显的异常事件情况下,为何2023年前三个季度数据表现平稳、单单是第四个季度增长明显、占到了全年四分之三的增量? 答案恐怕非常简单,即民间盛传的所谓2024年为“寡妇年”不宜结婚的传言,否则没有其他因素能够合理解释结婚登记明显反弹只出现在四季度,并且还是2015年-2019年占全年比重一路下滑、在全年登记量从第二下降到最末的四季度。对于“寡妇年”传言,官方媒体都一度下场对此进行辟谣,说“盛传”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在明确增长原因之后,我们要认识到:如此增长的实质是拆东墙补西墙,将明显对2024年的结婚登记增长造成不利影响,非常类似媒体大量宣传2021年一季度结婚对数同比强劲反弹、增长36.93%之后,2021年全年数据却又不敌2020年、下降6.2%时,媒体转为偃旗息鼓的情况。 同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认为结婚对数会逐年下降、线性下降的思路,并没有数据支撑,非常脱离实际。如果我们查看适龄人口的变化情况,其实就会发现,适龄人口(20-29岁)出现阶段性触底、而后有一定回升的情况距离我们已经比较近了,这项关键数据并不支持逐年下降的观点。 |
|
当然,适龄人口阶段性恢复,也并不能与结婚人口回升、出生人口回升直接划等号,因为适龄人口的规模需经过结婚比例、选择生育的比例这两道关卡才能最终转化为结婚对数和出生人口规模,并且适应人口的婚育时间推迟,最终也会减少二孩、三孩的数量,从而对出生人口下降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时整个过程完成传导也需要2-3年的时间。这就意味着,最终出生人口的阶段性触底要晚一些出现,并且回升的幅度必然要小于适龄人口回升的幅度——这也是日本70年代的婴儿潮作为二战结束后婴儿潮的第一次回声之后,再未出现明显的第二次回声的原因。 究竟如何判断结婚登记对数的触底过程甚至是将来的阶段性回升已经发生?这依然需要通过查看分季度数据,如果连续两三年的四个季度的数据都基本同比平稳或者是都出现了幅度基本一致的增长,这就是相应的过程已经到来。因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导致的结婚登记对数的变化,必然会均匀地分布在四个季度,而不是只选某一个季度集中爆发。 在另一方面来说,至今为止过去的几年,大众如此关心出生人口话题,很大程度上有两个原因:一是二孩效应减退后出生人口大幅下降,与先前的一些专家观点出入较大;二是因为这段时间也恰处于中国人口减少的临界点,对于一个人口大国来说,出生人口何时开始少于死亡人口确实是值得关注的事情。将来中国的出生人口也许还会经历阶段性回升和阶段性下降,但关注度不会再有那么高了:低生育水平已成定局;死亡人口规模明显上升到出生人口规模无法达到的水平,使大众完全意识到靠增加出生人口来扭转人口减量趋势已经不可能。 |
2023年全社会登记结婚同比768.0万对/683.3万对,说明了什么,说明2024年全社会出生人口不会回升反弹呗,2024年出生人口不增长呗,还能说明什么嘛。 江畔湘山寺楼主,今天要去做农活,长话短说就。 一、把老头老太太补办登记结婚对数计入现年结婚人数总量,不会增加出生人口贡献。(1.2023年广东汕尾市实登记结婚人数14907对,上报登记结婚总数16805对含老头老太太补办登记结婚1898对。2.2023年淮北市实登记结婚人数12050对2022年实登记结婚11038对,上报登记结婚人数21179对含补办登记结婚10141对,2023年淮北上报登记结婚21179/11038对同比增加91.87%增幅全国第一,然2024年1月淮北出生同比腰斩。) 二、2024年广东出生同比是降的。2024年广东卫健委民生实事产前筛查目标数58.8万(有附新生儿筛查人数广东新生儿筛查率大于99%),2023年广东产筛目标数64万人。58.8/64万人,同口径同比降5.2万人降幅8.12%。1.2024年广东潮汕地区高出生率地市汕尾市,汕尾卫健委2024年新生儿筛查目标数20000人,2023年汕尾市卫健委新生儿筛查目标数21000人(实际筛查23744人比2022年新生儿筛查减少1000余人),20000/21000人同比降幅4.76%,而2023年汕尾登记结婚16805/17731对。2.广东省二十一地市,其中十二地市结婚数2023年同比下降包括:汕头市25645/26889对、江门21732/19172对、湛江40441/4025对、茂名32311/33832对、肇庆20522/20188对、惠州25220/22697对、梅州19630/20378对、汕尾16805/17731对、河源14693/15285对、阳江市12339/13030对、潮州市11432/11878对、揭阳32284/35065对、云浮12265/12331对 三、2024年1-2月,全社会登记结婚人数直线下降,保守计算2024年登记结婚人数同比减少100万对降幅13%。结婚人数总量又跌破700万对。 2024年部分城市实时出生人口抽样统计对照图 |
|
|
|
|
1,2022年大量清零静默影响谈恋爱和登记结婚,去年有补偿性增长; 2,之前十年多结婚年龄每三年增长一岁,甚至快进到两年增长一岁,到2022年差不多男29女28,已经接近极限,中国这种大国也到不了韩国那种男女都远超30的平均数水平。之前等于三年出生的人四年里结婚,甚至两年出生的人三年里结婚,存在明显拉抻效应,去年一些地方数据看结婚年龄和前年持平甚至轻微下降,这样又会逐渐回到一年出生的人一年里结婚的步伐,当然结婚数会涨。 3,去年一些地方给没有结婚证的老年人补办结婚证,有可能也算在新结婚里,权威解释还没看到。 |
对于交易员来说,每次反弹都是最好的做空机会。 |
因为史低,所以显得现在高,没有啥实际意义 |
超出预期的数字。 去年前三季度的结婚登记对数为569万对,同比增加24.5万对。 结果第四季度的数据一出来,就变成了768万对,全年同比增加84.5万对。 这说明第四季度的数据好的超出预期。通过计算可得,2023年第四季度,共有199万对新人登记结婚,比2022年同期新增了60万对。 从增长率来看,2023年的结婚登记对数同比增长12.35%,远远高于前三季度的4.5%增速。 |
|
结婚登记对数的增长,一定会带来出生人口的上升。 2023年出生了约900万人,那么2024年的出生人口,是有可能挑战1000万这个数字的,但基本无可能达到1100万人。 这个超出预期的结婚登记对数数据,对于2024年的楼市,应该能够起到一点托底的作用。 分析如下,为了便于计算,我们需要做几个假设: 假设①:2023年新增的84.5万对新婚小夫妻中,有一半在2024年买一手房,这将至少增加40万套的销售量。 我国2020年的人均住房面积是41平米,小两口就是82平米。 因此,基于假设①,意味着会增加3280万平米的房产销售面积。 考虑到2023年一手房+二手房的总成交面积是3.42亿平方米,这意味着新增结婚登记对数带来的房产销售增量比例接近10%。 (备注:2023年一手房成交1.61亿平米,同比下降3.3%,二手房成交1.81亿平米,同比增长33%[1]) 从现在的市场情况看,一手房和二手房的成交占比接近 1:1,那么一手房的成交增量大约是1600万平方米。 2023年12月,我国100个城市新建住宅平均价格是每平米16220元[2]。 假设②:如果这些新增的买房需求,按照100个城市新建住宅均价来计算。 那么,将会带来2560亿的新房销售增加额,每个家庭的平均购房款是133万。 |
|
再来看看这2560亿,对于现在住房市场意味着什么。 根据2024年2月4日新京报的一篇报道[3],目前11个省市房地产白名单累计涉及1775个项目,总融资需求超过3700亿元。 在2024年3月12日,第一财经的报道[4]显示,目前涉及的项目数量达到了6000个,但是没有透露总融资需求,只给出了金融机构审批通过的贷款超过2000亿。 从以上情况分析,6000个涉及项目的总融资需求应该在一万亿以上。 因此,新增结婚对数可能带来的2500亿新房销售额,完全不足以解决房地产市场白名单涉及项目的资金缺口。 |
|
因此,2024年的房地产市场的成交量会有所上涨,价格会保持震荡。手上如果有多套二手房产的,2024年龙年是一个不错的出手机会。 如果2025年出生人口继续下跌到800万这个级别,房子就真的很难卖出去了。 参考^2023年房地产销售维持底部震荡,2024年或延续筑底行情 - 雪球 https://xueqiu.com/5899108858/273773842^2023年中国百城新房价格微涨二手房价小降 https://www.chinanews.com.cn/cj/2024/01-02/10139459.shtml^11个省市房地产“白名单”出炉涉上千项目、超3700亿融资 https://www.sohu.com/a/756437911_221389^房地产“白名单”不断完善,出险房企急盼资金真正到位 https://m.yicai.com/news/102023506.html |
原因:年轻人爱结结婚了。 我觉得是好事儿,属于好消息。 |
因为今年是无春年不适合结婚,同时今年是龙年适合生个龙宝宝 信不信今年结婚率又暴跌? |
22年口罩影响,年末登记的推到了23年 平均初婚年龄增大,前期的积压的数据释放 24年农历有个传统民间的“寡妇年”说法,领证提前 |
因为2024年两头不打春是寡年,大家才选择2023年。 |
|
|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炒过股票,股票在趋势下跌通道时,也总有那么两三个反抽,在反抽过后会进入一段较为平稳的盘整期,在这个盘整期中,如果公司基本面或者外部环境出现重大利好,那么股票就有可能止跌回升,走出反转。 但很显然,目前我国劳动法仍然没有普遍落实,高考中考制度仍然实行的1:1双轨制,养儿育儿成本仍然居高不下,城市房价也仍然令人惊愕,更别说还有各种高额彩礼等封建不良思想的盛行。 小夫妻结不起婚,买不起房,养不起娃,必然是未来大多数年轻人的新常态。而现在结婚的则属于刚需且有条件的人群,就像股票跌到一个支撑位,总有来抄底的散户一样。 因此可以判断,在社会大环境不变的前提下,未来结婚育儿人数仍然将持续下降,在未来3-5年间,很可能会迎来一次断崖式暴跌。 |
背后原因主要是由于22年四季度全国大范围感染新冠,导致很多人将结婚登记推迟到23年一季度。调整后发现,若无新冠影响,23年全年结婚人数为713万,低于22年的739万(排除新冠影响的估计值)。预计24年结婚人数进一步下降为680万对左右。 注:数据均来源于民政部公布的季度民政统计数据(原社会服务统计季报)。 通过历年的每季度结婚登记数可以看到,结婚人数整体呈下行趋势,已从2016年的1132.9万对下降到2023年的768万对。正常情况下,一季度结婚登记显著高于其他季度,可能是由于人们更倾向于春节期间回老家登记。四季度次之,可能与国庆长假有关,二三季度则基本持平,处于最低。 |
|
结婚登记对数 2020年至2022年期间,由于疫情原因,2020年一季度和2022年四季度显著异常,特别是2022年第四季度由于全国新冠感染者激增,不少人推迟了结婚登记,挪到了2023年一季度。 以2016年至2018年为基准,这三年的第四季度结婚人均比二三季度平均多11.6%,以此来重新估计22年第四季度和23年第一季度的结婚人数,两者由之前的138.8万、214.7万调整为194.2万和159.3万。据此来重新分配各年结婚人数,发现2019年、2020年、2022年、2023年结婚人数需要调整,如2022年、2023年结婚人数分别由683万、768万调整为739万和713万。调整后,2016年至2023年结婚人数呈下降趋势,并未出现反转趋势,预计2024年结婚人数将进一步下降为680万对左右。 |
|
年度结婚人数实际数与估计数 |
这个问题,年中说了一次,年末又说一次,然后没过两月又再来一次。 不就是疫情原因,第一年亏空严重,后面就逐年逐年的往回找补吗?咋就这么没完没了了? |
|
再加上什么『无春年』『寡妇年』的蔓延,第四季度,肯定会空前火爆。 真没必要过分解读,再怎么解读,都已是大势所趋,怎么着都回不去了。 |
没啥原因,你就是一年结婚1000万对,该不生孩子的还是不生,出生率还是那么点,新生人口还是那么多。 |
很正常,首先就是生育政策的推动,另外就是消费政策的推动,同时就是正常现在可能很多家庭也不得不去按照目前更多准备劳动力和很多要完成可能疫情耽误的这些生活工作,而且就是现在确实也会出现工作更加稳定的局面,随着整体的经济政策的回升慢慢的转好。 |
去年确实很有几个大龄青年,本来一直拖着。父母闹的都没劲了,原打算就这样了。 结果啪地一下,很快啊。就结婚了。对象还都是熟悉的人。 搞得我以为他们是想合作把这些年的份子钱收回来。 结果一交流,他们以前不是完全不想结婚。是想自己条件好一些,事业稳定下来。结果疫情使得他们基本都损失了不少,也没了那么大目标。年纪也都过了35。于是就一起了。 其中两队已经怀上了,剩下的都约定一年怀不上就去找医院助孕。急吼吼的。 怀的还问我要孩子以前的衣服。 拿衣服那天,我看着宝妈带着已经显怀的肚子,把衣服放在她的mini后座。一阵想笑。 认识丫十几年,一直是90斤马尾西装西裤踩钉子高跟鞋,走路说话办事泼风一样。现在棉鞋睡衣几乎认不出来了。 我才知道她居然是自来卷,以前全靠每月拉直。 |
经济不好,夕阳婚貌似也在抬头。没社保的找个有社保的老头或者老太,不也挺多的吗?离异后自己过了半辈子再找个老伴的不也挺多的吗? 这个所谓的结婚登记数量里,初婚的有多少?90后有多少?00后有多少?40岁以上的有多少?50岁以上的有多少,分别统计并公布下貌似不难吧?怕是不敢吧? |
这类型问题已经回答过很多次了,总是有搞不清楚的人来回问。 先弄清楚老年人补办结婚登记的人有多少? |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情感天地 最新文章 |
社会整体不婚不育对男性伤害大还是对女性伤 |
占有欲过强是什么体验? |
一批单身女性正在「捡漏」买房,现象背后反 |
为什么有些人老了发现「子女没出息是一种福 |
你身边有出轨的人吗?都是因为什么原因出轨 |
男生的暗恋是什么样的? |
有网友表示,自己在县城 4 年相亲 189 次, |
哪一刻让你终于意识到了和对方是两个世界的 |
博士真的很在乎女朋友的学历吗? |
长辈的什么行为让你感到窒息?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