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知识库 -> 情感天地 -> 高三男生,第一次看包法利夫人(许渊冲译),觉得很无聊,为什么? -> 正文阅读 |
|
[情感天地]高三男生,第一次看包法利夫人(许渊冲译),觉得很无聊,为什么?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说明一下,我不是对名著过敏,理解力有平均水准,之前对现实主义突发兴趣就找了这本书看,但是完全看不明白啊!是因为阅历吗? |
当代中国遍地都是跟包法利夫人一模一样的年轻女性,这本书描写的就是她们。这是目前中国最大的社会问题之一。 《包法利夫人》讲的是一个出身低阶级的农村少女,因为读了太多的浪漫小说,对生活充满了不切实际的幻想,又不小心嫁给了一个很好很老实但是异常无趣的失败做题家男生,于是忍不住搞婚外恋并且大肆消费,消费支出远超出自己和自己丈夫的承受能力,最后作天作地作死了自己全家,导致女儿阶级进一步滑落成为织工的故事。 这个故事看似平庸和狗血,实际上在1857年出版的时候属于是开天辟地的,在文学史上的被认为是革命性的杰作,因为之前根本没有人这么认真地书写过普通人和平凡人的日常作死故事,之前的法国文学几乎全都是关于帝王将相或英雄豪杰,比如雨果和大仲马笔下写的都是非同寻常的奇异豪杰人物,根本与现实无关,而福楼拜(以及比他早一点的司汤达和巴尔扎克)属于是第一批把文学的视角转向日常生活中的普通平凡男女的,其中福楼拜最为登峰造极,因为司汤达和巴尔扎克依然有很大的浪漫主义幻想成份,希望自己笔下的人物是个现实世界中不服输的英雄(于连、拉斯蒂涅),而福楼拜直接无情地打破这最后一层浪漫主义残余幻想,告诉你现实世界的冷酷逻辑实际上是怎样的。 如果题主是一个高中男生,那么看不懂这个故事觉得无趣非常正常,因为题主既不是女人,又没有到结婚成家的阶段,换言之确实是阅历问题。 事实上,《包法利夫人》之所以伟大,一方面是因为这本书的法语原文在语言、风格、文笔、结构技艺层面精雕细枝到了极致的地步,被法国人公认为是最完美的法语写作的典范(中译本读不出来这个感觉,无论是李健吾还是周克希译本还是许渊冲,槽点都太多了,许渊冲甚至会把一些西方的专业词汇给译没了,比如“拿破仑般的”译成“沉思的不可一世的”),被西方文坛认为是第一部在风格和技艺层面尽善尽美的现代小说(福楼拜在叙事技艺层面有许多创新,被后世当作了小说写作的惯例和规范,但是你读的时候肯定读不出来,因为你对这些惯例和规范都习以为常了,殊不知福楼拜是第一个这么写的),另一方面也因为《包法利夫人》涉及的主题是普世和震撼的。 为什么说《包法利夫人》的主题和题材是普世和震撼的?这本书涉及的主题和题材如此微观、渺小、平凡、庸俗,哪里普世和震撼了?事实上,正是因为这本书如此的微观、渺小、平凡、庸俗,所以才普世和震撼。 试想,当代中国,刚刚经历了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发生了天翻地覆的社会巨变,产生了各色各样奇怪的社会现象,其中难道不缺少成千上万的跟包法利夫人一样的女性吗? 身在一百五十年前的包法利夫人是法国快速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悲剧产物,身在一百五十年后的中国也正在快速工业化和现代化,因此也日以继夜地产生成千上万一模一样的悲剧人物。 如今的中国,有成千上万的年轻女性,都有超出自己出身阶级的视野、知识、野心。这一点在古代是不可能的,因为古代农家女性根本不识字,没法读书,没法知道村子外头的世界是怎样的。现在不一样,中国的现代化让新时代的女性能够识字、能够读书、能够接受教育,而现代科技和媒体又让她们能够通过各色社交平台了解到全国乃至于全世界各种超出自己社交范围之外的别人的生活是怎样的。这些本身都是好事,因为这些意味着女性终于在认知层面得到了解放,可以追求自己原本甚至不知道的生活。但是这些同时也创造了各色新式悲剧发生的条件,这种新式悲剧就是当一个人以过于超出个人能力范围外的目标去规范自己的生活时,导致自己高不成低不就,最后不但无法取得目标,反倒把自己作死了。 其实,这种悲剧是不分男女的,当代中国有大量的出身底层的年轻男性一样有着眼高手低、好高骛远、高不成低不就的悲剧,题主未来对此说不定会有亲身体会。可是福楼拜这本小说关注的主要是女性。 试想,如果你是一个女的,出身农村或小镇,家里条件一般,父母一般,自己学习也一般,可是你刷小视频看见了北京和上海富贵阶级的生活(实际上一般是假的,是炫耀,但是你不懂),自己也想要,于是做梦都想去北京上海,不去就想死,可是自己的能力有不足以考试考过去。假如现在再加上一层悲剧,就是你专科一毕业立马就傻乎乎嫁给了一个傻子,这个傻子实际上是个老实做题家好男人,也很爱你,可是完全不解风情,只知道工作,可是工作还不是很成功,也不上进,属于是失败的做题家。最糟糕的是你已经跟他有了孩子。于是你郁闷地读小说解闷,可是你品位不高,不读《包法利夫人》这种世界名著,偏偏去读网络小说,尤其是各种霸总小说,结果越读越郁闷,因为跟你自己的现实对比太剧烈,伤害性和侮辱性都太大。试想,这个时候你不发疯谁发疯?这是我生搬硬套《包法利夫人》剧情到中国的结果,本身可能夸张成分比较大,目的只是为了说明这本书到底在讲什么。 中国最伟大的小说家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曾经写过一句话,虽然与《包法利夫人》毫无关系,可是却机缘巧合中非常适合用来描述包法利夫人这个角色的本质:心比天高,身为下贱。 “Elle souhaitait à la fois mourir et habiter Paris.” “她想死,也想去巴黎。” 上面这是《包法利夫人》中最经典的一个句子,法文原文带有一种不可译的矛盾性,因为其字面意义是“她想同时死亡并生活在巴黎”,或者说“她想既死又活在巴黎”,逐字逐句对照是这样的: Elle: 她 souhaitait:想要 à la fois: 同一时间 mourir: 死掉 et: 和/与/并 habiter:居住在/生活在 Paris:巴黎 这个句子的含义是,包法利夫人觉得自己的婚后生活如此无聊庸俗,还不如直接死了算了,可是她又极其渴望逃离这种生活去到巴黎,于是“死掉”和“活在巴黎”两个表面上看似矛盾的、不可调和的行为,反倒在包法利夫人的脑子里成为了逻辑上非常和谐和一致的事物。这种矛盾和一致的奇妙统一,就是真正的文学之美,是用非常精妙、新颖、独特、细腻的语言,用看似矛盾的说法,去捕捉并传递一种包含在普通人内心深处的心理层面的现实。这种极其平凡、极其微观、极其渺小,却又极其敏锐、极其深刻、极其巧妙的对于语言表达力的驾驭和使用,才是真正的伟大文学的核心关注。最有趣的是,法文中的这种说法在中文难以翻译,无论怎么翻译都比较别扭,没法充分传递出法语中的那种既矛盾又一致的奇妙感受,可见博大精深的汉语并不是什么都行。网上有些人总觉得法文无法传达汉文的美,可是这个法文句子中的矛盾之美却是汉语难以传递的。 在英文中,上面这个句子也很难翻译,一般翻译为“She wanted to die, but she also wanted to live in Paris”,咋一看有一种喜感。不过,这个说法的变体“To live and die in Paris”却成为了英语中的一个经典表达。 《包法利夫人》一书中有无数精妙的语言表达,上述不过是一个例子,其他的例子还有比如,当福楼拜选择从一个老练渣男的视角写寂寞少妇是如何的寂寞:“看一眼,他就知道,这个东西像砧板上的鱼渴望水一样渴望着爱情”(我自己的翻译,手头没有文本所以是凭记忆翻译出来的)。这个句子是从渣男的视角写的,因此在用词上把渣男冷酷无情而又精妙算计的心理给表现得淋漓尽致,不仅不把包法利夫人当人看(“这个东西”),而且直接把她当作一具等待宰割的肉体(“砧板上的鱼”)。这种极度粗俗的修辞,同时也把“爱情”这么一个原本浪漫的事物(尤其是在包法利夫人眼中,爱情应当是浪漫的)给剥夺了其神圣的外衣,还原为最为兽性和低下的一种原生态。这一切的表达效果,都是用区区几个不同凡响的词语来达成的,并没有依靠任何惊天动地的辞藻。这就是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该有的样子。 (突然想到:或许,像《傲慢与偏见》《米德尔马契》《欧也妮·葛朗台》《包法利夫人》《艾菲·布里斯特》《安娜·卡列尼安》《一位女士的画像》这种书,女生最好的有男朋友之前就提前读了,以防渣男,而男生最好在有过女朋友之后再读,否则恐怕读了一头雾水啥也没读懂) 自英国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以来,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最伟大贡献,就是改变了古典人类农业文明中阶级差异被认为理所当然、每个阶级都高度封闭在自己的狭小生活世界中、村里的人一辈子都不会离开村庄的状态,通过新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科学基于,给予了每个人以接触更多信息、更多知识、更多可能性的机会。可是,伴随着这种现代化巨变而来的,就是一系列涉及到人心和人性的悲剧。过去两百年以来,全世界最伟大的文学作品所处理的主题和题材,基本上全都离不开这种现代化所产生的悲剧。《包法利夫人》就是这类作品中最伟大的一本。 凡是阅读品味处于中学男生阶段的人(这里没有任何歧视中学男生的意思,我本人曾经就是中学男生),一般都会认为文学作品的宏大和震撼必须来自于主题、题材、内容层面的宏大和震撼,必须写战争、写历史、写政治、写宇宙、写帝王将相、写英雄豪杰。事实上,过去两百年以来,无论是中国文学还是西方文学的发展都与这种中学男孩式的幼稚文学观是截然相反的,是愈加注重从平凡、庸俗、日常、微渺的人和事当中去发掘最为优美、最为恐怖、最为宏大、最为震撼的瞬间。这个转向在中国文学中表现为《金瓶梅》对《水浒传》的改写、贾宝玉对孙悟空的逆反,在西方文学中则表现为《堂·吉诃德》对骑士传奇的反讽、《诺桑觉寺》对哥特恐怖故事的反讽,以及艾玛·包法利夫人对浪漫主义小说的沉迷。 有人问,为什么当代中国没人写类似《包法利夫人》的小说。其实有,不过没有写得特别好的。 真正的问题在于,当代中国的作家,大多眼界太高、心态太猛、野心太大,总想搞宏大叙事,动辄就战争、历史、政治、宇宙,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空洞无味,根本连身边的日常生活中的细节都写不好,连一个艾玛·包法利一样平凡庸俗的寂寞少妇的心理世界都不屑于去探索,光顾着星辰大海去了。这样的文坛,永远无法写出一部针对现实本身的伟大作品的,因为这样的文坛眼中的伟大必须从现实之外的宏大幻想中去提取,而无法看出平庸繁琐的日常现实本身其实也包含着异常深刻、异常动人的事物。换言之,当代中国之所以没有好的文学杰作,是因为中国作家们个个都是艾玛·包法利,心比天高。 送礼物 |
![]() |
|
![]() |
[img_log] 7 人已送礼物 |
跟你的年龄有关系,你现在看《飘》肯定是没问题的,但《包法利夫人》可能需要经历过一些感情才能产生共鸣。比如谈过一个喜欢看《小时代》,经常玩小红书的女友。 |
渣男用水伪装眼泪,滴到信上的段落绝了。 单凭这点,<<包法利夫人>>就不会过时。它是这个滥情时代的精准预演。 |
因为时代变了,现在到处都是包法利夫人的加强进化版,所以你觉得已经习以为常,心想"就这"? 为什么说是包法利夫人的进化版?因为包法利夫人虽然虚荣,小资,拜金,一心渴望摆脱平庸的人生,但是她至少还有一点少女的天真,那就是渴求爱情。 而现在社会的包法利夫人们,已经把这个"弱点"给进化掉了。她们同样的虚荣,小资,拜金,一心渴望摆脱平庸的人生。但是她们一个个都不再渴望爱情,只渴望搞钱,不择手段的搞钱。 于是她们想方设法编造出爱情和婚姻的陷阱,用这个手段去网络那些同样乡镇做题家出身的"包法利先生们"。然后从他们身上肆无忌惮的榨钱,用于满足自己无法填平的欲壑。 所以小朋友,你要读这本书就不要关心包法利夫人了,你要关心自己会不会成为"包法利先生",比如之前的胖猫,和现在的小明剑魔。 |
我初中第一次看加缪的局外人,我心想这写的什么玩意儿啊写这么个废物,莫名其妙的二三十个人了一无所成妈妈走了都没什么波动还把自己玩完了。现在我二十了,就这短短的六七年,我在一个回宿舍的晚上猛然想起来书里的片段,一拍脑袋这不就是我吗 |
这种女人真的遍地都是,根本不分国籍,各国都有类似的题材拍成影视,内容核心都是一样的 小镇做题家,前18年甚至没办法出一趟自己的小城镇,高考让她有了去一线的机会。第一件事就是开始熟识各种奢侈品名称,虽然买不起但是要知道。 化妆品非大牌的不用,包和衣服买不起,一罐货真价实的化妆品咬咬牙还是能用得起的,尤其是一根口红,再大牌还是买得起。 工作以后,在CBD见识了各种各样的土著精英,被一个富二代追求,以为半只脚终于跨入豪门,富二代约吃饭,刷爆信用卡买了一条奢侈品礼服,穿着它等着以小博大,顺利嫁入大城市富豪圈。 结果富二代没来,去陪另一个同样想上位的女人,只不过手段比你高,又豁的出去。那条礼服也舍不得退掉,它是你迈进豪门的一个象征,虽然这辈子都找不到第二个机会和场所穿它,还是背负大笔贷款留下了。 感情失落期间,被一个已婚成熟男士吸引,虽然清清楚楚他有家室,但他身上的特质是你最最渴望得到的,你并不是真的多喜欢这个大叔,而是喜欢他背后的一切,他的家庭背景,毕业的名门高校,体面又上流的工作。所以他已不已婚对你来说没有任何关系,你也只是图除了他人之外的一切罢了。 得到大叔的物质满足后,又开始感到一阵空虚,物质满足了就开始想要爱情,于是跟大叔摊牌,你给不了我想要的爱。同时又心有不甘,给大叔的老婆打电话告诉她你老公出轨了,结果人家是家族联婚各玩各的,什么情什么爱都比不上利益,人家根本没搭理你就把电话挂了。 经历了两段残酷现实的洗礼,决定开始脚踏实的生活,去了相亲派对,找了个全方位都不如你的窝囊废。同样的乡下出身,他读书不如你,工作不如你,长得丑还懒。但他已经是你能找到的最好的结婚对象,于是年近三十才开始接受你也没多优秀的事实,在这之前还一直以为自己是多了不起的人物。 结婚后日子又是一地鸡毛,丈夫赚得没你多,还等着你回来洗碗做家务。曾经那些读书没你好,各方面都不如你的同班同学,都生了孩子,对你事业那点鸡毛蒜皮的起色没有半点兴趣。 你又开始不想要这样的生活了,又开始决绝地离婚,年近四十,回到乡下老家,发现跟当初18岁出去那时没什么两样,既没有扎根大城市,也没有变成自己幻想中的样子。 这是某部电视剧的内容,和包法利夫人的核心思想是一样的。能力配不上野心,一无所有只剩野心的女人二十年的人生历程。 我还看过一个纪录片,记录一个日本乡村女孩,从乡下考到东京四年间的变化。第一年连买的品牌衣服,都念不出它的英文名字,这一年还是只买得起不是很贵的运动品牌,素脸朝天。 第二年开始染发,身边有了几个很潮流的城市土著带着她玩,衣服品牌开始变成一些轻奢,满嘴都是奢侈品的名称,还说除了这些牌子以外的东西都不想用,但又太贵了买不起。买不起又用不上,但不用来攻击自己,用来瞧不起同样用不上的别人,和谄媚用得起的有钱同学。 第三年,身上的衣服越来越贵,开始留意戒指的价格和品牌,还在镜头前滔滔不绝,求婚的话不是xxx的戒指绝对不行,男生年收入要多少万才有资格做男朋友,手里的杯子是星巴克,包包已经从双肩包变成奢侈品。 第四年找工作受挫,发现没有男朋友分担生活成本的话很难留在城市生活,工作怎么找都找不到。面露难色,被现实折磨得一脸苦涩。 最后一次采访已经是几年后,电话里说她已经回到了小城镇,见面时依然穿着与乡下环境格格不入的明艳的衣服。问她为什么回乡下,是不是混不下去了,那张脸已经没有第一年的纯真模样,只是恼怒地斜眼撇了一眼记者,好像在责备他不会说话一样,微微翻着白眼说不是的,只是为了回来建设家乡。问她在干什么工,只是普通的时薪打工,但是在大城市呆过的尊严是不能丢的,衣服还是得穿大牌奢侈品。 很多人的一生一开始就是注定的,只不过有些人不服,不信。但命运兜兜转转,还是会回到你该在的地方。不是你穿一件贷款买来的华服就能改变。 送礼物 还没有人送礼物,鼓励一下作者吧 |
只能说题主可怜,直接撞枪口上了。 高三小男生读什么不好,非要读《包法利夫人》。 这书确实是本名著,但它是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它的作者福楼拜更是被称为“现实主义文学之父”。 现实主义小说是出了名的冷静、克制、真实,换成人话说就是:平淡无趣。 福楼拜在写《包法利夫人》时,故意减少小说的戏剧化情节,故意减少对爱玛(即包法利夫人)各种行为的道德评价,故意淡化人物间的矛盾冲突。 作者力求的是:以“客观的写实主义”展现普通人日常生活的细节,通过这些细节反映出爱玛对生活的绝望与社会的冷漠。 所以,尽管《包法利夫人》讲了一个中产妇女出轨,各种花样作死,让不少人三观炸裂的悲剧,但这部书并没有什么高潮迭起、引人入胜的剧情,相反,这部相当冷静平直,充斥了大量人物心理描写。 这样的书对于涉世未深还不了解人性的年轻人来说,不爱看,或者根本看不下去,是很自然的事情。 当然,福楼拜这么写书不是他水平不行,恰恰相反,这是福楼拜的伟大之处。 他就是要以“无情的客观性”让读者不局限于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而是更加冷静、深入地审视人性和社会。 福楼拜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开创者,影响了无数作家,为欧洲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方向。 其中,巴尔扎克和狄更斯等人吸收了现实主义的特点,但同时也比较注意剧情和人物冲突,所以他们的书还比较好看(不过也因此遭到了批评)。 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则是福楼拜的忠实拥趸,将现实主义又推向另一个高峰。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一向以深刻著称,但同时也是出了名的无趣,比如他的名著《卡拉马佐夫兄弟》本来讲的是一个比较吸引人的弑父案,可小说的第一句话: 阿历克赛-费多罗维奇-卡拉马佐夫是我县地主费多尔-巴夫洛维奇-卡拉马佐夫的第三个儿子。 就劝退了无数读者。 |
您如果学文,混在女人堆里,大抵就明白这本书写的有多好了。 本人上大学后,学的文,身边都是女生,她们一个个都觉得自己是独立女性,对于“正常”男性的标准是: 身高180以上,月收入不少于9k,相貌端正(但即使是电视上的选秀生都会被她们评价为普男,可见她们的普男标准有多高了),对方父母还都得有养老金。 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看她们,一个个一米五六的身高,普本。我们这类学校,出去了,不去大城市的话,大抵工资也就3~4k。 当然了,女生也会谈本校的对象,但她们会很自然的将恋爱和婚姻分开。恋爱的前提是个子高而且帅,婚姻则要在此基础上加上经济条件。 我有个个子很高的学长,对象就是我们系的,谈了三年的对象,在毕业的前夕向他提出了分手。 那时,再拿起这本书,看到第八章: 一个男人难道不该和他恰恰相反,难道不该无所不知,多才多艺,领着你去品尝热情的力量、生活的三昧、人世的奥秘吗? …… 于是她就竭力想象那些没有发生过的事情,那种和现在不同的生活,那个她无缘相识的丈夫。那个丈夫当然与众不同。他可能非常漂亮、聪明,高人一等,引人注目,就像她在修道院的老同学嫁的那些丈夫一样。 这简直是古人所述“东床西宿”的切实写照。套到一半以上的年轻女性身上都完美贴合。为什么她们老骂渣男?上渣男的当?因为只有谎言才能满足她们的欲望。 如果,她们碰不见一个“优秀”的男子,实际上也确实很难碰到,大部分女生根本瞧不起男生。这和你男性的学历、收入、相貌、气质都无关。 在同她们相处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触是,女性“普信”起来,总能找到瞧不起你的点。所以,不必太在意女性的评价。 有几个男生老实多金能比得过王宝强?帅气能比得过焦恩俊? 于是,很多女生就和“包法利夫人”一样发出如此叹息: 后来,思想慢慢集中了,她坐在草地上,用阳伞的尖头一下又一下地拨开青草,翻来覆去地说: “我的上帝!我为什么要结婚呀?” 然后,就算离了男人。 又嫌弃日子过得累了,她们就会说:是男权社会压迫了我们,我们女性本不该承受这么重的活计。 这是以前课堂上,一个女生的亲口发言,原话大概是: 社会上的劳动都是适配男性的生理机能的,姐妹们承受不住很正常,这就是男权社会的结构性压迫之一。 我们争取女性权益就必须同工同酬而非同劳同酬。 意思就是说,自己不跑外勤、不干劳力,这些活儿都该是男性的,天天瑜伽轻食,但工资一定要是一样的。 那时我还听见过女生们探讨,以后求职如何诱导人事说出“不招女生”之类的话,去举报拿赔偿。 就如同包法利夫人热衷于吐槽自己老实的丈夫一样,那时我们班的女生也总乐于大声同自己的室友、闺蜜,吐槽自己的男朋友怎么怎么样。某些人,在同时和几个男生保持暧昧关系时,还宣称自己是单身。 通过身边统计学,再结合某些社会事件,我只能讲,永远不要相信一个女人在你面前的样子,即使是你的女朋友或老婆。 我始终不明白,这种私密的感情,是怎么能被她们以八卦的方式,随意讲出来,成为室友、同学间的谈资的。而且她们在嘴里往往还及其重视所谓的爱情。 |
1.高中女生的话,最好看的时候想一想《项链》 2.如果看不了全篇,记住这一句话“想去死,也想去巴黎”就行,将来肯定用的上 3.高中男生看了觉得无聊是很正常的,我衷心的祝福你在将来能够理解《包法利夫人》的精妙之处,但内心中仍然觉得它是一篇无聊的小说 |
这本书就不是写给高中生看的书,这是写给那些被生活绿了又绿的人看的,只有被生活砸过的人,才知道这本书写得多入骨。 当下社会的发展,手机几乎人手一个,人人都可以刷短视频,看到别人幸福的生活,再看看自己的一地鸡毛,马上雷霆大发,对着刚刚回家的老公一顿猛烈数落…… “我闺蜜上个礼拜去外国旅游了,我这辈子连本省都没出去过。” “邻居老王,今天给老婆买了辆车。” “咱孩子的班主任,李女士,她老公每天都来接她下班。” “姐夫一个月工资一万二,还都上交给姐姐,再看看你兜里的三瓜两枣……” 咳咳咳,遇到这种女人,建议当场下跪给她洗脚,培养她的贵妇心理,慢慢地她就成了真正的包法利夫人啦。 送礼物 还没有人送礼物,鼓励一下作者吧 |
有着不切实际的阶层跃迁目标又可望不可即,在幻想中腐朽——成为这样的人,或者与这样的人建立亲密关系,可能就不会觉得这本书无聊了。 人是衣,马是鞍,一看长相二看穿。 白天想,夜里哭,做梦都想去首都。 |
你最好祈祷自己永远都别懂 如果懂了,要么是被一样虚荣的穷美女伤了 要么就是发现自己也是男版“包法利夫人”,怀揣美好梦想入局,结果发现自己只是被“玩弄”的命 |
包法利夫人讲的其实是一个阶级矛盾问题。 艾玛作为一个美貌且愚笨,但又有一股熊熊燃烧的攀升欲望的已婚妇女,如何在情欲和欺骗之中走向毁灭。包法利先生作为一个靠傍富婆上位的中产,如何在完成了阶级跃升后,还被艾玛的美色和自己稀里糊涂的感情迷惑,最后绿了又绿,同样走向毁灭。 虽然是一个百年前的欧洲故事,但人性亘古不变,此时此刻,又如彼时彼刻。 高三学生看不懂也不用着急,因为你基本上没谈过恋爱,也没考虑过阶级跃迁,更没经历过美梦破灭,以及【我特么的为什么不配】的精神拷问。 等你人到中年,被社会和生活毒打后,肯定能看懂的,要是娶了不合适的老婆,大概率看得哇哇大哭。【手动狗头】 另外要读现实主义作品,可以从简单点的开始。假如包法利夫人你不能共情,试试看性转版本的,换个男主角你也许就行了。 比如红与黑,比如漂亮朋友,比如了不起的盖茨比,精神内核上有那么一点类似,都是帅气小鲜肉出身贫困,力作卷王,一边搞女人一边搞事业憋着个劲头往上爬的故事,有的人输了,有的人赢了,但作者对于世道的感慨同情,嘲讽嬉笑,都尽在故事其中。 |
可能因为你没有代入爱玛视角,所以没看出来其实这是一篇恐怖小说。我其实和爱玛条件还有点像,都是有点出色但并不拔群、涉猎广泛但懒得精研、热爱各种脑补的类型,所以我无比丝滑地就开代了。我第一次看也就小学五年级左右吧,现在我都读研了,还记得当时那种毛骨悚然的感觉。从那以后每次我想开展什么和异性及阶级跃升有关的玛丽苏幻想,都能感觉到福楼拜的阴魂就徘徊在我耳边轻轻吐息:“你记得爱玛吗?”认真来说感觉自己这么多年没对三次元的活人犯过恋爱脑,绝对有福楼拜一份功劳。 |
因为女人,爱情,出轨这三个词目前跟你没关系。 |
我高一刚开学的时候读这本书也是觉得很无聊,感觉女主死得其所 现在大一了,在经历完高中三年内经济下行、中途被消费主义洗脑、后面又被富二代同学的花式炫富开了眼认清了什么叫阶级分化、最后又绝望地意识到自己一辈子都无法实现阶级跨越,重新看回这本书只能叹气 不要把自己代入包法利先生,代入女主去看,怀抱着好好读书就可以赚钱实现财富自由,进入社会却发现自己只是打工的命,只能靠在自己能力范围外的消费来维持自尊 谁又不是爱玛呢? |
因为你年轻,还没接触过类似“包法利夫人”一样的女性。 我和前妻离婚前,有一次吵架我就说她:“你就和包法利夫人一样!” 前妻是中文系毕业。 ============== 当时还说了啥记不清了,但我说她是“包法利夫人”我是一直记得的,因为她不知道包法利夫人为啥是“骂人的话”——展现了师范中文系的阅读量的匮乏,她们更多学的是教育心理学之类的东西,文章尤其是小说,只能靠个人爱好去阅读。 我记得我给她总结了下包法利夫人是咋回事。这本小说内容我大概记得,一个法国乡下(国外乡下和咱这边农村不是一个概念,应该就是小镇)的年轻已婚女性,生活还算不错的,用咱这边话就是“小康水平往上了”,老公好像是一个医生。但是她不满足于平凡的生活,去大城市、找了新的情人、花钱大手大脚,反正最后是个悲剧。 我说她是 包法利夫人,就是有感而发,当时没想到福楼拜笔下的200年前的女性描写,居然和她就这么对上了——不满意小地方普通的生活(徐州,她是老师,我是央企职工),幻想大城市(我感觉就是《小时代》那种)的生活,然后也顺利考到了上海,在上海把我绿了。 在我心中,这TM就是包法利夫人,但我不是包法利,我不执着,我直接就离婚,好聚好散。 |
非常非常正常,你要真能看有兴趣了才不正常。 中国有一种脑残教育理论,拔苗助长,喜欢让学生看各种名著。 问题是很多名著都有社会背景和阅读经历要求。 即便是西游记,原本没有点人生阅历也看不懂。 按照高三男生,在女本位社会的驯化下,很难看清楚女性本质。 而这本书揭露的女性本质和传统媒体和大部分美化女性的作品之间差异太大。 而且男孩子这时候还是玩心最大的时候。 不过看过一遍还是有益的。某一天你碰到类似的人可能一下就反应过来。可以让你避坑。 类似这类书还有傲慢与偏见 |
我在你这个年纪的时候狂爱这本书,可能因为那个时候我已经谈了好几个男友了,正在慢慢走上包法利的道路吧。(结果现在再一看,妈的我真成包法利了) |
因为你完全没有相应的生活经验用来理解消化这本书里的内容 这几年,有句特别火的话叫“这世界是个巨大的草台班子” 这句话本身就隐含着一个事实——很多年轻人对自己脱离学校后将要面对的这个社会是感到陌生、无法理解、难以融入的,以至于需要通过不断地解构来袪魅,才能达到心理上的平衡 所以那些过去的名著,有相当一部分都无法再让青少年投入感情了,因为对他们来说,emmm,怎么形容呢,这个社会乃至这个世界是稳定坚固的(或者说是自己无法触动的),自己并不是参与社会改造社会成为社会的一部分的,而是在社会中扮演一个被给到的角色,对于一个你没有真正投身的社会,你是无法产生实感的 在这种情况下,过去的传统文学是和青少年存在一定隔膜的。 我说的不是严肃文学或者纯文学,而是过去的大部分传统文学。因为我发现一件事情,不仅仅日本的轻小说轻文学依旧流行,连中国的网络文学也在不断地“轻”化,文字越来越轻快,越来越短促,内容越来越戏谑,越来越荒诞,不断用解构消解其严肃性,不是某一部作品,而是所有作品都有这个倾向,无非是程度深浅。 现在的这个趋势,年轻人可能更适合去读读卡尔维诺……? |
你觉得无聊很正常!因为包法利夫人这个故事既不符合传统价值观,也不符合激进价值观,既不符合男人的想象,也无法让女人代入。 某种意义上说,包法利夫人这个故事就是在挖人类的伤疤,哪壶不开提哪壶!所以这书一出来,法国政府直接把作者告上了法庭。可见,法国政府是英明的。 对全世界人民来说,(茶花女)才是世界人民心中朱砂痣和白月光,男人女人都欣赏世界名著。 做人要做茶花女,女人最大的罪过不是堕落出轨,而是出轨后居然无法从男人手中捞到钱!捞不到钱的女人有伤风化。 |
《包法利夫人》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小说。主人公爱玛是个农村进城的新中产阶级,丈夫是个工作艰难的小医生,生活在法国一个二线城市,这种人物背景到今天也具有普遍意义。 爱玛最后是花呗拉爆被迫自杀,现代人的影子若隐若现。 能和它媲美的《安娜卡列尼娜》不如《包》,女主人公是彼得堡的女贵族,她丈夫卡列宁是省长级别高官,她情妇沃伦斯基也是军官贵族——完全不接地气。 安娜到最后还是财务自由,只是有一天突然抑郁了随手跳了火车,现代人眼里也是行为艺术。 |
19世纪这些小说作者都算开创了一个领域的先驱者,他们的经典后世都被当套路用烂了,你自然会感觉无聊。 简洁地概括一下:包法利夫人是一个典型的野心很大的乡村姑娘,不满平淡的生活太想进步了,乱作死反而导致后代阶层地位下滑,你可以在如今的很多肥皂剧里找到这种同素异构体——你既然会觉得肥皂剧无聊,纯文字的更不用说了。 我推荐你去看看《追忆似水年华》《流动的盛宴》这一类的,相比较而已你可能就不会觉得肥皂剧无聊了。 送礼物 还没有人送礼物,鼓励一下作者吧 |
为什么我在外面看到的标题是少妇白洁,点进来却是包法利夫人。 |
我反对把包法利夫人当拜金女看的所有回答。 艾玛这人虽然挥霍无度,但是真不算拜金。那两个情人可一分钱都没给她花的。反而她想着法子带钱给情人们。 这人是个终极恋爱脑。 但是和平时说的那种专一的恋爱脑不一样。 艾玛在乎的是【恋爱】,和谁反而没那么重要。 她非常渴望那种活在恋爱小说里的生活。热烈的,炽烈的,叛逆的,非凡的爱。 |
![]() |
|
![]() |
|
![]() |
|
![]() |
她是一个活在幻想中的感情的人。 只有得到那种幻想中的爱,她的人生才有色彩,光亮。 但是她本身并不聪慧,也不机灵,更谈不上什么天赋。 |
![]() |
和情人调情也只会几句车轱辘话来回说,结果就是很容易让两人的感情陷入僵局。不得不依靠花钱买乐子维持感情。 实际上反而是最容易被杀猪盘的那类女人。 回到题目。 对高中生来说,不太能理解包法利夫人这本书是正常的。 因为在高中生来说世界还是新鲜的,大脑还是活泛的。每天都有新鲜的生活在身边发生。 等到了成人了工作后,日复一日的重复生活才会开始理解艾玛。 理解艾玛对这无聊生活的厌倦,然后想投入到一种虚拟的,虚构的幸福幻想中去。但是本人其实没什么天赋,在这个幸福幻想中,纯粹的是接收方。 这种依靠外界的力量来试图填补内心空虚的做法永远没有尽头。 小说中是用了两个情人来填充艾玛的幻想。 现代人浅会沉迷游戏,短视频,看直播,小说,影视剧,动漫,等等。 深度的行动力更强的人会,各种机场追星,混各种圈,泡吧,派对。 都是为了填补精神上的空虚。 当然很多人能分清虚构和现实。在虚构的幸福幻想中获取力量后还是会重新回到现实生活。 有些人就被这个东西彻底吸住了,最后越陷越深。 |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