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购物 网址 日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视频推荐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日历2023  日历2024  日历2025  日历知识  | 每日头条  视频推荐  数码知识 两性话题 情感天地 心理咨询 旅游天地 | 明星娱乐 电视剧  职场天地  体育  娱乐 
日历软件  煮酒论史  历史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春秋战国 三国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哲学 厚黑学 心理学 | 文库大全  文库分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钓鱼 双色球 戒色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足球 nba 象棋 体操
    
  知识库 -> 心理咨询 -> 如何理解心理学教授王小华分享的「为什么当你『松弛』下来会产生愧疚感」? -> 正文阅读

[心理咨询]如何理解心理学教授王小华分享的「为什么当你『松弛』下来会产生愧疚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近日,由知乎心理X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X新京报主办的「2023 心理有答案」线下沙龙,在北京朗园 station 单向空间举行。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
感觉在我们当下这个社会,谈「放松」、谈「松弛感」,是一种奢侈。
甚至是比赚到钱还奢侈得多的一件事。
前脚我们刚领了工资,觉得可以好好放松一下,后脚短视频媒体不会放过你。
昨天是上海外卖小哥三年赚了102万,今天是90后小伙干瓦工日入2000,明天又是00后网文作家年入百万。
这三件事都是被媒体真实报道的,事件是不是真实我不想去考究,但止不住媒体无孔不入啊。
刷完短视频,你瞬间觉得自己赚那几千块的工资没了意义。
对于不上网的人,他们也很难保持所谓的松弛感。
我有个亲戚,在我们这里的医院当手术医生,按理说,当医生,还是手术医生,收入什么的都挺可观的,而且也稳定,辛苦是辛苦,但毕竟也是受人尊敬的职业。
前阵子来找我,让我给开个手机卡(我本身就是做通信运营商业务的)。
我问他开来干嘛,他说弄个D音号。
我说,“你也没时间弄啊,整天手术那么多,也没时间运营啊。”
他说,“不用自己运营,交给助手去弄,去拍,去剪辑,我就负责发就行。当医生也要扩大影响力和知名度的。”
连受人尊敬,有稳定高收入的医生,都这样。
谈松弛?
不止是这样,一个人在体制内也好,国企也好,都不会满足于只赚一份工资,只要能赚,只要有得赚,写知乎、拍短视频、朋友圈卖货只要能想到的全部上。
废话,「松弛」下来肯定会有愧疚感。隔壁部门同事,私下做电商一个月都能赚五六千了,我干嘛不去试试。
未来我觉得真正牛逼的人,不是这些能赚到钱的人,而是有一份工作,不上进,没追求,不卷,下了班之后该爬山爬山,该踩单车踩单车,该city walk的city walk的人,花不了几个钱,但能主动拒绝这些所谓的「自我增值」的东西。
好了,我又要去卷了。
相信大部分人松弛下来,或者休息娱乐的时候,会有负罪感,愧疚感,都是从学生时代就开始有了。
而大部分人学生时代就开始有这种感觉,主要还是因为,自己玩儿的时候,要么作业还没写完,要么老师规定或自己认为自己应该学会的东西,还没有学会。
这种感觉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连绵不断地折磨着你。
因为中学时代,有一个个非常明确的时间节点,今天作业没写完,该学会的知识点没搞懂,很可能下周的随堂测验里,就让你直面现实,体无完肤了。
这一阶段没搞清楚的知识概念,在下一次月考或期中考试里就让你痛苦万分了。
但是,过了某个阶段,这种愧疚感就会暂时消失。
比如放暑假的时候,比如中考和高考过后。
但是只要你还继续上学,这种熟悉的感觉就会一直伴随着你。
就算读了大学,你还有期末考试,毕业条件折磨你。
这种事儿到了读研究生的时候,会更加无限放大。
因为本科的大部分考核方式,都还是一个个课程的一个个具体的期末考试,应试了十多年的学生早就适应了。
而到了研究生阶段,就只剩了毕业一个拉得很长的标准,然后这种目标既清晰又模糊,清晰到就是那么几个硬标准,而模糊的则是实现这些标准的过程有着诸多的捉摸不定。
于是大部分人都无法处理好长期目标和阶段目标的关系,然后在每一个想要放松的片刻,一想到毕业标准还没完成,马上就会习惯性焦虑一下,紧接着就是蔓延开来的焦虑与愧疚感,玩也玩不好,学又不想学。
这种感觉到了毕业后,就会很快被赚钱买房子,赚钱干这个干那个给替代掉,简直是无缝衔接。
所以,如果做不好自己的心理建设,是很难摆脱这种感觉的,现在说起来人人都在追求财富自由,而这种财富自由,其实就是学生时代的各种期末考试完了就好了,中考完了就好了,高考完了就好了,毕业了就好了。
现在变成了,财富自由了,就好了。
很多时候不能「松弛」不是个体心理学的范畴,而是社会心理学的范畴。
也就是没有一个社会环境和家庭氛围允许自己「松弛」,这样的标准可能来自于童年时期监护人的严格要求,也可能来自于读书期间老师学校的要求,还有工作后领导和制度的要求。
这些要求可能会内化成为「内在的声音」,每当你想放松、摸鱼、偷懒、三心二意时,这个声音就会蹦出来行使它「道德警察」的职能。
甚至当你看到这个问题时也会产生自责,「我怎么就不能像别人一样放松呢?」「肯定是我心态不好」……
「有时候负面情绪是正常人在非正常环境下的正常反应」。
我做精神科医生,经常遇到人们带着「精神疾病」或「心理问题」来门诊,他们可能会因此而产生「病耻感」,因为这就相当于在说他们的情绪调节能力、认知功能、社会功能等方面出了问题,甚至是对「自我」的否认。出了问题就得解决问题,严重的需要住院治疗,一般的需要服用精神科药物或给予心理治疗。
但事实上很多「患者」来到门诊仅仅是因为「他们最近的生活压力变大了」,他们可能遭遇了不公正的事情,比如被领导差别对待;也可能是运气很差,在股市上赔了不少;还可能是遭遇了中年危机,他们无法在事业、感情、家庭上维持平衡。所以就导致了各种各样的症状,比如情绪低落、心烦意乱、反复担心等等。
我们习惯于从「自身」找问题,因为从小接受的教育便是如此,「遇事反求诸己」「正人先正己」,有时候跟别人倾诉后,常常得到的反馈是「你先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别人都能克服,你怎么就不行」。似乎一丁点耳客观原因都是不被允许的。
这就像吹一个气球,当超过它自身的耐受度,气球就会爆掉。如果我们不断给你身上施加压力或者增加复杂度(complexity),你就会在某个无助的时刻崩溃掉,你可能会被诊断上某种精神疾病,也可能因此而出现各种负面情绪或是出现物质滥用。通常人们被重挫几次后就会习惯性地崩溃或变得脆弱。
我们很少去思考「如何减轻外部的压力」,而是常常探索「怎样把气球的忍耐度变得更强」。
如今的社会,物质至上,人们为了攫取利益,已经达到了见缝插针,不择手段的程度,松弛是要付出代价的。
我家的一个亲戚,就是因为做生意的时候太松弛了,没签好合同记好帐,被熟人骗得倾家荡产。
人们的贪欲催生出的经济掠夺,其激烈程度,仿佛回到了祖辈们经历过的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甚至不敢当街吃饼,因为会被人抢走,边跑边迅速塞到自己嘴里,等你追上他时已经吃没了。
所以与其说是愧疚,不如说是一种不安全感,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背后是断崖和深渊,歇口气的功夫,不是简单的随波逐流,而是被时代的漩涡吞噬的危机。
这种忧患意识在我国已经传承了几千年,坦然的松弛,往往需要在精神上断根弦,陷入近似病态的虚空状态,才能忘记烦恼。
猴姆说,我们的父辈为了控制风险所付出的代价,往往已经超越了风险本身。
这种恐惧无关利弊,已经写入基因,形成了一种执念,无需思考,条件反射下,就已经瑟瑟发抖了。
然而惶恐不安的状态却是幸福的反面,虽然很多时候,松弛会增加项目的风险,但同时过于紧张的状态也成了无形的限制。
在一些需要感性和艺术表达的时刻,或者走投无路的时候,松弛感会发挥意想不到的效果,甚至创造奇迹,至少可以让人生得到片刻的喘息,重新找回对生活的热情。
很多取得过重大成就的成功者,拥有了真正的从容和松弛。这种松弛的背后是靠实力和经历垫底。因为胸有成竹,准备了无数条后路,所以不必慌张。
不是那种玄学意义上或自我心理安慰下的松弛。因为一个无能者的松弛,只是暂时对眼前困境的妥协和逃避,一旦困难升级,马上又临近崩溃的边缘,逼到悬崖边上无路可退的时候,就再也没有了松弛的空间。
在感情上,这种松弛感也可以发挥神奇的作用,比起那些紧张兮兮,草木皆兵的恋爱对象,带来的压力与不悦,同等条件下,松弛的爱人总会更让人感到惬意。
当然也有很多过于松弛,导致对方肆无忌惮的在外面乱搞,导致场面失控,自己出局的案例。对于没有绝对实力的个体,这个度的掌握确实是个难点。
总之,松弛有度,愧疚加持,作用就是让人生虚无的人生不至于失控。想要真正长久拥有松弛状态,提升幸福感和成功率,正是因为经历了无数个惶恐的夜晚,反复觉悟,修炼提升,才能得到那一分从容不迫,多数时候,羞愧并没有错,是如地球引力一般,需要不断克服,才能飞得更高的存在,同时也帮助我们不至于偏离轨道。
职场人放松下来便会出现愧疚感的情况有很多,其中最常见的便是在裸辞后的「空窗期」产生的松弛感,这种松弛感在时间长了之后自然会产生愧疚感和焦虑感。
裸辞者可能都会经历这样一段「空窗期」:在离职后一段时间,心里因为离开了熟悉的环境而感到失落,甚至有一种想快点找到新工作无缝衔接的冲动,不想让自己闲下来。然而,由于自己还没有明确的工作方向,一般会选择旅游或者在家摆烂放空自己,让自己休息一段时间再认真考虑之后的方向。但在吃喝玩乐或摆烂一段时间后,人就会陷入一段迷茫期,总觉得自己应该要做点什么,但又不知道自己具体能干些什么。每天懒趴趴地躺在床上,总感觉明明自己时间很自由,但灵魂和思想上却总是被什么东西束缚着,一边自甘堕落,一边又在夜晚的时候愧疚不已,晚上容易因为焦虑而难以入眠,因为焦虑和愧疚结果整个人越来越憔悴。
这就是没有目标的摆烂导致的生活空虚感。裸辞后并不是不能摆烂,但很多人的摆烂是基于对未来方向的不确定性,或者说是因为一开始就逃避对未来的思考,总想着我先放松一段时间再去想以后的事情,形成逃避的潜意识后就容易感到焦虑和空虚了。
人总是有惰性的,所以才会容易在空窗期出现摆烂的想法。但问题总要解决,如果你不想因为空窗期摆烂时间过长导致求职劣势,不妨试试下面的几种思路来找到自己的方向:
1.可以放空自己,但要制定一个期限。如果你离职是因为压力太大导致的,可以先放松心情,去一下旅游,让自己的压力完全释放了,再迎接新的工作。但一定要给自己制定一个时间规划,例如离职后2个星期可以什么都不用想,但2个星期后必须开始重新找工作,不要让一时的放松演变成长久的拖延症。
2.做好总结,准备好简历。空余时间可以写一下上家公司的业务总结、经验感悟、工作流程等,让你不至于太久没工作导致业务生疏,面试的时候无话可说;同时既然你有空窗期,就应该把简历认真修改好,门面功夫一定要做足。
3.做好未来的规划。做好行业调研,结合自己兴趣,思考清楚是继续从事同一行业还是转行。
有很多小伙伴比较担心的是,如果空窗期太长,hr问这段时间在做什么,应该怎么回答呢?
其实hr主要是想了解你有没有在做其他类型的工作,跟你面试的岗位是否有联系,以及想了解下你的心理状态。回答hr的时候,可以参考下面这个格式:
空窗期具体做了什么事+完成进度+总结和能力的提升
例1:空窗期考公/考编/考证/考证书
在此期间,我花费了xx个月的时间准备公务员,分数虽然不尽人意,但我对自己的职业规划进行重新的思考。我认为公务员的职业,并不是我所追求的,我的特长是擅长与人沟通,对数据比较敏感,对xx领域很感兴趣,我还是希望继续走xx这条职业道路。看了贵司的岗位要求,跟我的专业也相符合,数据分析、文案撰写是我的强项,希望可以用自己的努力和专业性,开辟一片属于自己的事业。
例2:空窗期在摆烂(可以选自己一项技能拓展为空窗期里做过的事情)
这段时间我对自己过去的工作经历进行了复盘,总结了自己的不足,做了xx事情进行了改进,更清晰的做了未来的职业规划,同时也重新练习了我过去掌握的xx技能,希望自己未来在xx方面发展,因为自己对xx行业仍然充满热情。
例3:岗位少,自己谨慎选择
这段时间我是有在持续看工作机会的,也拿到了一些薪资待遇各方面都不错的offer,但是从行业上来说,都是教培和金融岗位居多,而我个人更偏向xx行业,所以选择边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沉淀过去优秀的工作经验,再寻找更适配的公司。我的职业规划也是在xx行业长期发展,对公司的选择也慎重一些,来面试也是非常看好公司未来的发展前景,希望能够有机会能在贵公司长期发展。
例4:技能提升
在这期间我发现自己在ppt方面比较欠缺,所以在待业期间我学习了xx课程提升了这方面能力,无论是ppt的图表排版,还是特效美感方面都有所提高,我认为该岗位在招聘条件里写的内容与我学习的内容有一定的匹配度。如果有机会入职,我相信能帮部门将各个项目复盘、策划方案、年终汇报等数据清晰明且美观地展示出来。
想当初,距离考研仅有20多天,在快坚持不住的时候,我就在想,等到27号劳资答完专业课那该死的最后一题之后,我就开始疯狂摆烂。
首先我要睡他个三天两夜,然后把游戏打到吐,把键盘敲出火花,然后再狂炫一顿自助,并看一场夜场电影。总之,我得玩,我得疯狂玩,我得把命搭进去玩,我发誓要把这一年多失去的娱乐时间全都补回来。
当时越想越兴奋,肖四都背不下去了,那时那种状态近乎疯狂失去理智的。因为我实在是太累了,如果不把这种想法当成寄托,我很可能会坚持不下去的。
可是当我考完,仅仅只放松两天一夜。当初立下的Flag,也只实现了睡觉。lol更新了一个小时,拿上了快乐索子哥后,我发现自己早已经不像当初那样热爱了。
取而代之的是无事可做的空虚感。
过去一年,我早已习惯了“早上6点起床去图书馆抢位置,晚上12点蹑手蹑脚回寝室”的生活节奏。
我好甚至觉得只有动起来,我这宿觉睡得才安心
年轻就该奋斗的意识与内心负罪感的鞭笞,给准备摆烂的我蒙上一层深深的焦虑感。
我忽然觉得摆烂竟然比劳动还要难受。
当我重新捧起书本的那一刻,准备起省考时,心中的那份充实感与理所应当的踏实又回来了。
当初的我,还曾嘲笑过自己,天生就是受累的命,真贱啊!
现在听完王小华老师分享的内容,真的觉得当时就是没有找到一个合理的放松方式,才导致我内心焦虑。
就拿我准备考试结束后疯狂摆烂的意图和行为来看,这并不是合理的放松方式!
“摆烂”是一种逃避方式,并不是解决方法。
当我意识到“问题还要解决,生活还得继续”的现实后,摆烂就是一种自我惩罚。
它会让你选择摆烂后每一分钟都过得不舒坦踏实,意识的声音会时刻提醒着你“应该”与“不应该”!
当我实在受不了这煎熬时,就会放弃摆烂,很“贱”的重新投入到忙碌的生活中。
很累,但也很踏实;很累,但这一天没有浪费。
即使过得很累,收获得很少,也不愧疚,因为我努力了。
因为我不在会再产生那种“如果当初...”式的遗憾感了,因为那种感觉会折磨你一辈子。
假使我当时,把摆烂换成阅读、运动的休息方式,我想自己就能得到真正的放松了!
「为什么当你『松弛』下来会产生愧疚感」


提一个新思路 ,也许关于你原生家庭。
伦敦有个著名的精神分析中心,叫塔维斯托克中心(Tavistock Centre)。一位在这里进修了很多年的精神分析师说,对自己成长帮助最大的是「动力团体」。
这是一种适用于团队的心理治疗方式,它允许成员在团体中自由呈现内在的关系模式,然后进行觉察,彼此回应,从而得到成长。
在持续多年的动力团体中,这位精神分析师几乎每天都要跟其他成员彼此投射、彼此冲突,看起来就像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吵架。他说自己每次「吵」完都很担心,以为关系要完蛋了,但是这么多年来,大家的关系还是好好的。这对他来说,是一种莫大的治愈。
关系并没有我们想像中那么脆弱。对方没那么脆弱,我们也没那么脆弱,所以这位精神分析师才不用活得那么紧张、谨慎,能够更自在、更真实地做自己,与别人的关系也变得舒服和放松下来。
寄身在孩子身上的父母
我们大多数人在童年时期,都没有体验过关系的柔韧性,而是体验了许多「无限上纲」、「小事化大」。父母像是易燃、易爆品,特别脆弱,孩子但凡有点小事不如父母所愿,他们就会立刻被「点着」。
比如孩子考试没考好,爸爸就会大发雷霆,妈妈就会哀声痛哭:「这个家没希望了,日子过不下去了。」有的孩子已经长大,已经工作成家,父母依然会上演「你不如我所愿,我就悲惨可怜给你看」的戏码。因此也有不少人说:「我想做自己,想捍卫自己的边界,想和父母分开住,可是他们确实很可怜,老了无依无靠,身体也不好,我怎么说得出口?」
我身边就有这么一个好朋友,他妈妈总要跟他一起住,每次他提出请妈妈回老家跟爸爸住,妈妈就会出状况:生病,甚至把自己摔骨折,给儿子带来很大的愧疚感。
这样的父母实在太脆弱了,脆弱到孩子只能按照父母的意愿去生活。他们没有完整的自我,需要寄生在孩子身上,把孩子当作自己的一部分来使用,榨取孩子的能量。一旦孩子想要跟父母划清界限,拒绝被控制,父母就会枯萎。如果孩子听父母的话,乖乖地跟父母住在一起,父母就会变得很有精气神,但孩子会越来越抑郁无力。贯穿他的成长,很难有恰到好处的松弛感能够让他坚强面对生活的波澜起伏。


结实的父母
那么,结实的父母是什么样子呢?
结实的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无论孩子呈现出什么状态、行为,都不太会感觉被伤害。父母或许会被孩子惹恼,产生不良情绪,但这种情绪只是当下的一个反应而已,并不会破坏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实质,父母也不会因此陷入情绪里,不可自拔。
结实的父母,在孩子长大离家之后,不会因此而失去生活的重心,依然有自己的人生。跟孩子相聚固然开心,但不是除此之外,就没有别的快乐可言。
结实的父母,是对孩子生命力最好的祝福。孩子会发现,「我充满活力地生长、做自己,是不会伤到别人的,我的生命力被这个世界欢迎,我可以全然去创造自己想要的生命体验,不用背着父母前行,不用对父母心怀愧疚」。
脆弱的父母
还有一种脆弱的父母,看上去并没有强势控制,但是他们自身能量特别低,每天勉强维持一日三餐,上完班,做完最基本的家务,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几乎没有什么能量和热情去回应孩子。
久而久之,孩子的需求得不到回应,他就会慢慢觉得,「我想跟父母玩耍,哭闹着寻求父母关注,这些需求太可耻了。父母已经很不容易了,为了保证我的衣食住行,他们几乎耗尽了所有力气。我要是还不满足,提出各种要求,那就是没良心了」。
但问题是,对父母有情感需求、渴望跟父母互动,并得到热情回应,这是一个人多么正常的情感需要啊!因为父母自身生命力太弱,或者所有精力都消耗在基本的生存中,孩子才会以自己的需求为耻,觉得向外发出声音是可耻的,什么都靠自己搞定,能不求人就绝对不求人。
这样长大的孩子,不懂拒绝别人,不敢表达自己的攻击性,不能捍卫自己的界限。他会投射性地认为别人都很脆弱,「我不能对别人提要求,不能打扰别人,更不能攻击别人,万一对方承受不了,怎么办?」所以,他经常会莫名其妙地背负别人的事情,活得谨小慎微。
这里有一点值得注意:他自认为的需要替别人背负,其实往往并不是现实,只是自己的投射而已。也就是说,他把对方投射成自己脆弱的父母,觉得需要替对方背负,但对方很可能并没有这种需要。


「中国式好人」
这样长大的孩子,身上经常透着怨气。因为自身真实的需求长期被压抑,所以散发怨气;因为不能拒绝别人,所以散发怨气。最后又因为怨气,他必须更加压抑自己。因为怨气都是有毒的,散发出来伤到别人怎么办?就这样循环往复,最终形成一个异常牢固的防御体系,活力被封印了,「中国式好人」诞生了。
「中国式好人」看上去很乐于帮助别人,几乎会答应别人的所有请求,但他们的内心其实是不愿意满足别人的。所以「好人」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拖延。年龄越大的人,积累的怨气越多,拖延就越严重。
情感虚弱无力的父母,会让孩子觉得提出正常的需求是件很羞耻的事情。这种羞耻感烙在潜意识深处,「好人」通过不提需求的方式,避免体验到这样的羞耻感。那么在关系中,他们就会通过拖延,让对方体验到这种羞耻:你需要我,但我就是不回应你,你如果再次请求我,就一定会为「你需要我」这件事而感到羞耻。这样,「好人」就把压抑在自己潜意识深处的羞耻感,成功转嫁给了别人。那么学不会拒绝,烂好人情怀会一直消耗自己的松弛感。
学会区分界线
我们如果没能拥有结实的父母,就要自己学会区分界限——我是我,别人是别人。每个人无论坚强,还是脆弱,都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也只能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我们可以选择,让自己逐渐成为结实的人,能够接受冲突,也能够接受和解。我们也可以选择,让自由意志在关系中绽放,在关系中学会协商和妥协。比如跟父母的关系,最差的情况就是我们选择做回自己,父母因此痛不欲生或释怀放手。我们也要知道,父母痛苦,是他们选择想要的体验,我们只能尊重他们,如他们所是,不去较劲,不去改造,不期望把父母变成自认为「应该」的样子。
允许父母有各种情绪,但不必为他们的情绪负责,同时让自己活出跟他们不一样的人生。这是精神上的「弑父弑母」,但也是对待父母最饱含慈悲的态度。
发胖是一种自我惩罚?
我曾经带领过一个成长团体,有一位成员自我觉察成长中的各种剧情,其中一个剧情是关于自己为何会发胖。她发现,原来发胖是一种自我惩罚,惩罚自己过得幸福:跟老公恩恩爱爱,孩子很可爱,家庭经济收入也很不错。
这些幸福让她觉得内疚,因为她妈妈一辈子都活在怨气中,跟幸福绝缘,而自己现在居然过得这么顺利。所以,在过得如此舒服时,她开始发胖了。
有了这个领悟之后,她喜欢上了收拾,每天把家里打理得整洁美观。而在以前,她很抗拒做家务,因为过去妈妈总是一边做家务,一边怨气冲天。
这个学员看到了自己的剧情,处在喜悦和能量释放之中,背负了这么多年的枷锁终于解开——她可以「背叛」妈妈,去享受自己的人生,活出自己的幸福了!
如果童年我们没有结实的父母,也没关系,我们可以做自己最好的父母。重新养育自己、宠爱自己,源源不断地活出自己的生命力,直接去体验我们想要体验的人生。
从小到大卷习惯了呗!我就想想自己,这辈子真正有松弛感的时间,大约只有三岁以前!据父母说,三岁以前,我活泼可爱、人见人爱。三岁以后呢,学琴、学舞蹈、学写字,从幼儿园就开始卷了,性格也变了。
小学里被父母、老师拉着去参加各种竞赛,什么数学竞赛、英语竞赛、作文竞赛、声乐竞赛,连普通话竞赛都要参加。唯一不需要参加的竞赛是体育竞赛,因为他们曾经想让我参加50米、100米短跑竞赛,结果我病了,从此落了个体弱的小小人设。
到了初中高中大学,也是苦读书,父母鞭策、老师教诲,工作了也是,忙习惯了。自己在悠闲的体制内待不住,跑出来在国企、私企、外企都轮了一遍。哪儿有什么松弛感,工作没有松弛感,人生也没有松弛感。
别说我自己,我的同学、同事,一个个比我还卷,或许自己从小到大都是重点学校,工作了也都是在行业头部公司,身边的人,一个个的都是能人,逼得自己也不得不调高目标,跟着一起卷不停。
曾经最忙的时候,经历了两个两年的无休,后来忙完了,稍好一些了,周末能休个半天一天的,心里果然就会产生如题的愧疚感,愧疚到什么地步?就是心里空空,而且这个手指头已经习惯了在笔记本上敲敲敲,闲下来的时候,这双手都感觉空虚,没地儿可敲啊!
不只是在国内,整个东亚社会就是一种竞争性很强的社会环境,人人生怕没钱赚,没事做。甚至那些移民了的中国人,到了国外,还是一样卷卷卷。无论是在美国,还是澳洲,晚间营业到很晚的店铺或餐厅,指不定就是中国人开的。
过去高速增长的几十年里,国人要改变几百年来落后的局面,要抢时间、要抢技术、抢生产力,造成了一种强力卷的环境,在这种大环境下,人人身不由己,而且,消费欲望也调高了,自己被欲望绑架了。
现在经济放缓,有些人已经放弃了卷,想要躺平或追求躺卷平衡的人生,这或许是心态上的某种进步。社会需要多元化,需要每个人听从自己的内心,按自己喜欢和乐意的生活方式去生活,这难道不就是一种人生的成功吗?
因为社会从未教过我们松弛和休息是什么。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是刻在我们童年记忆的世界规律。
在那个世界里,努力是万能钥匙,我能够,我可以,只要我努力。没有不可能, Nothing is impossible.
进步与发展,价值与意义是我们的思想钢印。
KPI、终身学习、凌晨四点的城市、Multi-task,碎片时间、天道酬勤……每天都要有收获,每年都要有进步——升职、加薪、建立新人脉、学到新知识、存款要逐年增加。不断的努力,不停地自我超越.
在充满着过度积极性和努力乐观主义的社会中,我们似乎是自由的,有着无限可能。
可是请问,不断需要被超越的自我是怎样的自我?
一个永远不会停下来的跑步机,你需要不停地奔跑,跟上节奏。环顾健身房里其他健壮的,积极的跑步者,停滞让你羞愧,你无法忍受停下来的自己。
这时的奔跑究竟是主动还是被动?这时的那个奔跑的自我,究竟是自由的超人,还是不自由的奴隶?
当社会成为一个充满过度积极性的绩效社会,失去「我不能」能力的我们,就从此成为了那个永远不会出现的理想自我的囚徒。
只是古代,是用刑具和鞭子来让我们成为努力,现在这些外部的暴力变成了我们的自我剥削,藏在自我攻击、焦虑、恐惧、鸡汤和励志里。
我们完全接受,自己是自己的主人,所以我们自己管理自己,自己剥削自己,自己惩罚自己,我们是自己的施暴者,我们也是受害者。
比起那个理想的自我,当下的自我永远是一个可怜兮兮的不够努力的失败者。
我们每一个个体都成了内化的资本家,我们把自己看成是生产工具,我们把产出认定为自我价值。
如果不上班,没有贡献,停止进步,人生就是没有意义。 这样的社会价值观下,「松弛」是专属于富人、成功人士、进无可进高位者的特权,其他人群的「松弛」,只可能是散漫、摆烂、躺平、自我放逐、扶不上墙的烂泥。
英语里面「人类」的英语是Human Being,Being,活着,存在,可是仅仅只是活着,我们无法感受到价值,一定要做什么,才是有价值的人。
这就是哲学家韩炳哲所描述的功绩社会,每个人都背负着成为更好自己的KPI,而且这是一个不能拒绝不能辞职,只有死亡才能帮我们摆脱的KPI。
如果在经济腾飞的好时代,每一年绩效的完成也变得轻松。我们察觉不到绩效社会的自我压迫,反而享受着意气风发的骄傲感,我们拒绝驻步,我们忙着向前飞奔。
可是当经济停滞,好时代隐退,我们进入到了「努力也未必有回报」的糟糕时代时,落后绩效的责备、末位淘汰的恐慌平均地降落在我们每一个普通人头上。
在我们内心等同于停滞不前、毫无斗志的「松弛」当然不会修复这些伤,消解这些精神磨难。
松弛只会让自我的攻击变得尤其严酷,过劳……倦怠……抑郁……以外,还要加上愧疚。
因为我们这一代人,对“空闲”有很强的罪责感,一旦空下来就是产生内心的自我拷问,反而吃苦会让自己觉得安心踏实。
活生生变成了生活的抖m。
这种心态或许是因为太希望生活是可控的,而“空闲”“享乐”似乎意味着下一场不可控的到来。
其实不管我们多努力,生活依然是不可控的。
非常认同王晓华老师在这场沙龙中的拆解,首先他强调了一个前提:努力不是成功的充分条件,甚至只是第四要素,比努力更重要的还有三个“社会环境,天赋,运气”。
一旦我们接受了这种“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功德五读书”的设定,反而会更松弛下来,因为我们不会因为当下的处境而过度拷问自己,也不会因为一时的不顺反复内耗。
比如过去的2023年,整个社会经济下行,很多人在工作中都遇到了一些波折,这时候我们就应该提醒自己这是大环境原因“少亏就是赚”,不要在强迫自己卷了。
然后王晓华老师还提到了一个很有趣的概念:有效放松。
换言之我们生活中很多娱乐方式是无法真正放松的,比如讲座中提到的刷短视频。
“这种放松方式并不有效,你会把过去的两个小时视为浪费,责怪自己为啥不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从而产生愧疚感。”
而合理的放松方式,应该满足【自主需要、胜任需要,关系需要】这三种方式的其中一种。
自主需要:自己选择的放松方式,比如运动类,与之相反的是被算法设计了,在某个app浪费过多时间。
胜任需要:能够给人正向反馈的娱乐方式,能够提升获得感和胜任感,我理解的是阅读,或者给自己做一顿饭。
关系需要:能够促进关系亲密度的娱乐方式,我理解的是跟朋友爱人聚会,或者一起游戏。
以上是对这部分内容的总结,希望能帮到大家。
想起了去年的自己,
一整年,说实话从来都没有真正放松过,又是压抑,又是社会毒打,又是心理大作战……想想都窒息!
和朋友聊天时,我说我最松弛的状态就是每次考完试以后的2-3天,再往后就会产生一种愧疚感,觉得自己在虚度光阴,浪费精力,甚至说自己碌碌无为,我有罪。
去年一边工作,一边备考,整整一年都处在一种过度内耗的状态,再加上所有考试都直接和工作,工资,职称挂钩,容不得的一点松弛。
看过的书,做过的题,做过的笔记,熬过的夜,最终却都被“只差一分”否定了所有的努力,那一刻,只有自己最懂自己有多难。
为了放松心情,让自己以最快的速度投入下一阶段的备考,选择了出去旅游几天,那几天的心情可谓是跌跌荡荡,玩的正开心,一想到自己没考过,体验感瞬间下降负值!
一松弛下来就产生愧疚感,那种感觉的确折磨,内心在“对与错”之间不断挣扎,窒息感爆棚!
王小华老师表示,产生愧疚感,是因为没有找到一个合理的放松方式,一个合理的放松方式,应该要满足“自主需要、胜任需要和关系需要”这三种需要中的其中一种。
简单说就是“松弛”状态下,又能够给自身带去意义的做法,才能够称得上是“合理的放松方式”!
能理解,毕竟如今时代的教育就如此,凡事要追求一个意义所在,没有意义就是浪费时间,虚度光阴。
进入社会,备考复习是为了考证,考证是为了有更好的工作,工作是为了有钱,有钱是为了更好生活……
好像只要是有目标的努力才算是有意义,有价值,有成就,而那些所谓的“摆烂”式生存法则都是浪费时间,就比如顺其自然、尽人事听天命的心态,或是彻底放空自己时的松弛等等。
过分强调所谓合理的松弛方式就是去选择世俗公认有意义的事情,太过片面,确实弱化了“自我价值”的选择。
中国人似乎总是在追求做事的意义,强调愧疚式教育,其至看场电影也要写下观后感,才觉得不愧疚那2个多小时的时间;
而事实上意义是自己赋予的,哪怕是睡了一天,只要你觉得自己太累,是为了补充精力,那就是有意义,何来愧疚感!
归根到底,一松弛就愧疚,无非就是社会的逼迫,工作生活的压力,以及自身心理上的一个满足,追求影响罢了!
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只要当下你是享受的,就是有意义的,有时能获得快乐的体验感就不算虛度光阴,此刻的精神愉悦是千金难买。
数字化时代,人人都在求上进,哪有空闲时刻{松弛}
流量为王的容器社会,一天24小时有人写了一篇12万小红书笔记,有业内前辈做了一条50万+爆款视频,有人为了追求速度,写热点撰写了一条不足7万微头条
当阅读指标,人群定位,内容质量到达瓶颈期,对每一位写字为生的{业内生存者}祸患危机并存,每分每秒想休息,任务KPI无巧不成书地印刻在当局者人士脑海。
完不成哪有逆天改命的运气,渐渐地,{松弛感}是年轻人日常中最不值一提的课题。


今天这么循环,明天依旧如此原地做事,同一年代的人月薪30万50万占大比例,消遣娱乐等于自身上约束性差劲,{焦虑感,紧张感}上头,再聊{松弛}类似于隔空白日说大话。于我而论,松弛过度就是负罪累累。
争分夺秒学新知识,新文章写法,才有机会拼出一片天地,拿不准一类稿子写法时,会去读一读同行的思路。
王小华老师所讲的三种放松,个人认为没一项达标,提及这一块时,自卑感压榨心头。或许从三年前返回五线小城,心平气和,不配{松弛},不足以过上舒适的人生。偶尔浮现悲观情绪,骚动情感,也没去自动培养爱好,主动学习力比较差。一年365天,150天捐献给内容创作
负面感受留给空虚夜晚,唯有到深夜才算是真情惬意的{放松}


时不时有罪恶感,紧迫力,像一只飞不高的海鸥,一条冻死即将被杀的鱼儿等候宰割、修复不了心口的伤疤,比如常常有{为什么人际关系差,为什么写的文案戳中不了用户痛点,如何撩拨到千万网民}反复地留问号?
中学时代,政治课本接二连三地重述一句话: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技术水准决定道行深远}名言警句虽有涵养,现今内卷信息流社会,稍稍停一下步,被赶上的机率百分之百。


我初次感受到大脑中的发电机发不了电,步入职场的第三年。那时,我在一家中小型广告公司写品牌文案,上班10个小时。组长每天5个小时让我帮忙改各类客户方案,一秒也停不下来,只有到下班,松了一口气。
相对应的第一轮体验{松弛感},16年在北京100+员工大企业搞销售,谈销售单,每日的主要职责打电话,用不同的话术约客户上门选净水器,家电用品,主管只要不在,我就抽空和部门同事分析客户流失原因。
如今一松懈愧疚感附体,是因为我好几年没上班,自由安排,早九晚五地坐在电脑桌旁伏案,写不出东西,要不内容差劲时,抓耳挠腮沉思。
改掉了原先在单位动不动看手机,离了工作场景,再不努力,收获不了果实。白昼傍晚专注于一类内容学习,热爱永垂不朽,适量的放松才会有成果。
在保持原有爱好限定性基础上,找到了一条自我发展,提升的明智道路。


聊松弛?平淡生活里的{废话}
亲戚中有的搞电商直播买房,搞养殖年入百万,进体制内日日有女同事挑逗,我一介俗人,再去耗费精力想东想西,不社交,不加强好的人际交往,何谈未来。
朋友圈中有位高中女同学从16,17年的微商到今日的抖音图文带火,早赚的金盆满满,去年加的多样自媒体老友现今开辟了多条自媒体运营创业渠道,带学员,付费帮小白提升收入,哪敢再去自我麻痹。有加了好友六年的广西媒体人,在星座研究这条路引流到多个自媒体平台,专注于内容探索。尝到了攒钱的快乐
从社会主义哲学,人文主义心理学角度剖析,同频努力,同赛道奔跑,终点不一样的人,收获成峰值变化,就是中途关键阶段{松弛}
总归一句话:车到山前必有路,普通人攀登到峰顶,就要在生活这片原野习惯保持{不松懈,不抛弃,不舍弃最重要的东西}


在你放松的时候,产生愧疚感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你的大脑过于焦虑
有一部分人,在被负面情绪或者创伤事件困扰的时候,会选择通过「保持忙碌」来让大脑免于负面事件的干扰,这类人看上去就像是工作狂。
而当这类人闲下来的时候,各种干扰信息和负面思绪就会喷涌而出。所以产生的负面感受不单单只是愧疚感。
这部分人希望通过忙碌来填补内心空虚的自己,这可能是经历过某种创伤后形成的防御机制和反应。
2、被迫保持奋斗状态
社会主流文化,都是鼓励大家努力工作,不惧困难,勇往直前。趁着年轻应该多拼一拼。你的片刻休息,在很多人眼里,就是摆烂和躺平。
甚至在你辞职休息调整期间,身边总是有人提醒你,“什么时候能找到工作?”
所以在这种环境影响和文化语境下,你的享乐行为会让你感到停歇不前是不对的,从而产生愧疚感。
3、明面上是“休息”,实则是你“做事没规划”“拖延”和“逃避”
很多人做事情是没有条理性的,而且也存在严重的拖延行为。他们经常会在多个任务之间来回穿插进行,不能够具体地专注地完成某一件事情。
而在那么多件事情都没有完成的情况下,一刻的休息,都会让你感觉在浪费时间从而产生愧疚感。
还有一类人,借休息之名来逃避现实问题,这样的休息,只会让你越来越愧疚越来越焦虑。
事实上,放松对心理健康有显著的好处,包括减少焦虑的产生、提高自尊感等。
想要获得松弛感,我推荐试试【松弛反应训练】。
松弛反应训练:
松弛反应训练:这是一种通过自我调整训练,由身体放松进而导致整个身心放松,以对抗由于心理应激而引起交感神经兴奋的紧张反应,从而达到消除紧张和强身祛病目的的行为训练技术。
一般的松弛反应训练方法,使用较多的是雅可布松所首创的渐进性松弛法。
此法可使被试者学会交替收缩或放松自己的骨骼肌群,同时能体验到自身肌肉的紧张和松弛的程度以及有意识地去感受四肢和躯体的松紧、轻重和冷暖的程度,从而取得松静的效果。
我国的气功、印度的瑜珈和日本的坐禅等都能起到类似的作用。
一般认为,不论何种松弛反应训练技术,只要产生松弛反应都必须包含四种成份:
①安静的环境;
②被动、舒适的姿势;
③心情平静,肌肉放松;
④精神内守(一般通过重复默念一种声音,一个词或一个短句来实现)。
据国内外的实验研究证实,松弛反应训练能产生如下的生理效应:交感神经系统活动降低,耗氧量降低,心率、呼吸率减慢,收缩压下降,脑电波多呈a波等。
因此,一般说来,能产生松弛反应的疗法,都能对抗紧张和焦虑。松弛反应疗法由于简便易行,还可以自我训练,故它不仅是系统脱敏法的一个重要环节;
而且与生物反馈仪并用可收到生物反馈治疗单独进行时所得不到的效果;对于高血压、失眠、头痛、心律失常以及各种由于心理应激(紧张)所造成的疾患都有良好的疗效。
今天,各种松弛反应训练技术在世界各国已广泛地成为人们用以增强体质,预防和治疗疾病,特别是慢性病的一种有效方法。
而且还广泛地运用于体育竞赛、文艺表演以及一切可能产生紧张、焦虑的情境,以对抗紧张和焦虑,从而保持和发挥良好的竞赛和表演效果。
以上。
我是
@心理咨询师大刘
,有任何情绪管理、个人成长、原生家庭创伤等方面的心理困扰,都可以联系咨询我。
有需要的话,我可以送你一次「免费的心理评估分析(←点击预约)」,
最后,谢谢你的「赞同」和「喜欢」。
第一次接触「放松」这个词是成年以后的事了。
那时看卡耐基先生的《人性的弱点》,记得里面有个小故事是教人放松的,放松到像脱掉的袜子一样。
那以后,我再睡不着时,便让自己放松,把一切让自己在意的事情抛诸脑后,然后沉沉的睡去。
一次与朋友一起去沙漠旅行,当时我们俩带了一个帐篷。
夜晚来临时,我让同伴先睡,因为我知道自己睡着后,因白天劳累可能会打呼,虽我打呼时声音不会太大,但对于失眠的人来说,呼吸声都能影响睡眠。
我不知不觉睡着了,她却一夜未睡,我问她,是我影响她了吗?
她说不是,是她自己换了环境很容易失眠,帐篷外的声音让她无法入睡。
她越是睡不着就越会想起许多事,包括她有些后悔这次沙漠之旅。
白天在刚要进入沙漠时,她有点中暑,她很紧张,她还担心她一走几天,家里还不知道会怎样?明明是出来放松的,「松弛」没有得到,反而多出了许多担心。
她很羡慕我睡在帐篷里,还能睡得这样香甜。
我笑了,其实我从前也是一个「松弛」下来会觉得「愧疚」的人。
我们不可能一直让自己「松弛」但要让自己在「松弛」时,心无旁骛,这些需要心态的调整。
我们之所以会「愧疚」是觉得许多事情是自己的责任,自己放松了,别人就要去承担压力,家庭也好工作也好,但很多责任是我们自己强加给自己的。
认识到这一点有时简单,有时很难。
我的经验也简单,就是专注。
「松弛」时就只「松弛」不去想其他的事,做任何事情都不可能鱼和熊掌兼得,摆正自己的心态。
心态是个玄学,人活得通透时少,责任心越强的人,「松弛」后也就越会感到「愧疚」。
我有个同事不久前突然脑梗去世,大家感到惋惜,当时许多人在参加葬礼时很感慨,觉得看开了——不能把时间都用在拼命挣钱上。
那位同事就是个会挣钱的主,工作之余直播带货、炒股。
说到炒股他是真的有一套,曾带起周围不少人跟随。
他走后,跟他最好的同事伤心的看开了,带着老婆孩子旅游去了。
不久后,我见他又恢复的往常状态,用他的话说,生活还得继续,没钱是万万不行的,甚至后悔计划外花得多了。
而实际上,即使没有同事的离开,他也应该安排好自己的生活,时常放松一下,而不是一直在挣钱攒钱的路上而错过了许多风景。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换个角度看,「松弛」也在奋斗的途中,何来「愧疚」?
我是
@源缘
以上我的看法。
@知乎心理
努力的道德化。
当你觉得自己没有努力时,就觉得自己是不道德的。
所以当你“松弛”下来就会产生愧疚感。
我觉得这个论断真是一针见血。
在过去并不太久的前几年,互联网上到处充斥的有一种言论是:
自己做饭、自己做家务,甚至去挤地铁、挤公交车,都是对自己时间极其不负责的“穷人”思维和行为。
因为你把这些时间拿出来用于自我学习和提升,用于工作和加班,都会带来更大的收益。
而用这些收益来打车、点外卖、请家政工,你不仅可以余下更多的钱,自身的能力也提升了,这才是走上人生赢家的正确道路。
作为一个有公共交通工具、没特殊情况就不打车,过几天不吃自己做的饭(哪怕下碗青菜鸡蛋面)就觉得已经无法忍受外卖的人,每当看到这些,都觉得很愧疚:
好像自己把太多时间用在了处理每意义的琐事上,而没有去追求所谓事业上的成就。
所以坦诚来说,我就是那种一“松弛”下来就会产生愧疚感的人。
而且,我的这种愧疚感、自责感,以及对自己的不满,可能较常人更甚。
不打游戏不刷短视频,我主要“杀时间”的活动是刷知乎、雪球、微博,以及看电影、电视剧和纪录片等,这会让我觉得自己不务正业;
我还会去花不少时间看书,每年几十本书要读,虽然这一边是我的一个个人计划,但一边也常常让我自我怀疑:
这是不是也是某种程度上的“杀时间”的行为?
而每次在做任何阶段的总结时:
我又总会觉得,如果我用更多时间去做工作上的事、用更多精力去做工作上的事,结果会不会更好一些?
于是,努力成了一种永远要追寻,但永远没有做到尽善尽美、似乎永远也达不到的东西。
这可不就成了一种对“道德”的追求吗?
“努力的道德化”的这个提醒,会让我以后多一个角度来审视自己,尤其在无法跟自己和解的时候。
王教授认为是「只要足够努力,人人都能成功」的不合理信念导致了「还没有成功是因为你还不够努力」这种暗含愧疚的背德感,并提出要正视目前的客观环境,意识到在成功这件事情上,努力仅仅排在第四位,前面还有社会环境、天赋、运气等因素在共同决定你努力的结果,所以尽人事听天命就好[1]。
其次他建议不要把鸡蛋全放在一个篮子里,除了工作角色之外,用心经营自己职场之外的比如为人子女、为人父母、为人伴侣的角色,也可以起到一些经受压力冲击时的缓冲作用。另外采取如阅读、跑步、和亲友一起共度时光等合理的放松方式也有助于摆脱由松弛衍生出的愧疚感。
关于“为什么『松弛』下来会产生愧疚感?”这个问题本身,除了『松弛』本身容易和不思进取、散漫偷懒等挂钩,有违“艰苦奋斗”“砥砺前行”“不断进取”等社会主旋律所宣扬的各种精神从而使人产生背德般的羞愧和内疚感之外[2],还有一种情况是自己松弛了但意识到身边的人不够松弛或无法松弛,进而产生了一种类似于『幸存者愧疚』的感觉。


举个栗子,有段时间很流行「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而已」这句话,如果一个人真的内化并认同了类似的观点,那么就可能会无意识地将自己的这份松弛等同于是从他人身上的不平等获利,随之产生愧疚和罪责感[3]。
最后,引发愧疚原本就是常见的心理控制策略之一,尤其是在父母与未成年子女之间[4]。如果家长惯用愧疚来驱使孩子努力进取、天天向上,那么成长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孩子一旦认同了像是“以好逸恶劳为耻”的信念,那么长大后即使不再受到父母的操纵,也可能受到内化后的脚本影响,在自我审查中自己PUA自己,潜意识里认为自己不配享有松弛,并通过引发愧疚来让自己感到安心。
关于如何平衡这份松弛与愧疚感,依然还是建议可以尝试自我慈悲练习,慢慢许可自己去拥有松弛的权利[5]。
参考^线下心理沙龙|为什么当你松弛下来会产生愧疚感? - 知乎心理的视频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zvideo/1730592632202526720^Zefferman, M. R., & Mathew, S. An evolutionary theory of moral injury with insight from Turkana warriors[J]. Evolution and Human Behavior, 2020, 41(5): 341–353. ^厉舒晴,孙洁,吴和鸣. 幸存者内疚及其心理机制研究进展[J]. 医学与哲学,2021,42(10):49-54,80.^Wang, Q., Pomerantz, E. M., & Chen, H. The role of parents’control in early adolescents’psychological functioning: A longitudinal investig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J]. Child Development, 2007, 78: 1592-1610.^治愈之路: 自我慈悲入门指南 - 一隻鹿的文章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339554818
确实,很多时候我们都处于一种「伪松弛」的状态,看似在休息却没有得到真正的放松。
最常见的松弛方式,比如刷短视频、沉迷游戏、手机上买买买等等,手指在手机上翻飞不停,等到自己有意识的时候,通常一两个小时就过去了.......
无论刚才是什么吸引着你/让你欲罢不能,当你停下来的那一刻,那些你浏览过的浮浅的、碎片化的内容就幻化成了一小撮毫无营养的信息残骸。
最直接的还有身心感受,不仅身体上会感到头晕眼花、疲乏未解,还有一阵莫名的空虚寂寞冷袭上心头。
本来是想好好放松呢?怎么又白白浪费了这么长时间,太没意思了(((φ(◎ロ◎;)φ)))
还不如睡一觉、还不如下楼散个步、还不如冥想放空一下、还不如去翻开一本书、还不如去看一场电影、还不如去和朋友吃顿火锅、还不如和爸妈通个视频.......
明明有这么多可以选择的放松方式,我们却惯性的被一直想逃离的手机控制了,真是白瞎了这大好时光。
随之而来的就是隐隐的愧疚感,是对所浪费时间的愧疚,对自己又没能控制好自己而愧疚,对自己没有把握好放松的机会而愧疚~~~
不论是空虚感还是愧疚感,最底层的核心是:
「伪松弛」的放松方式无法满足我们的需求。
这也是王小华教授在视频中分享的观点,这个回归到自身需求满足的视角还蛮有意思的。
小华教授认为,之所以一放松就容易感受到愧疚,是因为没有找到合理的放松方式。
而一个好的放松方式应该是可以满足人们三大需求的,一起来get 放松的正确打开方式:
满足自主需求
选择一个可以自主选择的放松方式,而不是有形无形被控制的状态;找到自己的爱好,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放松,比如:画画、健身、旅行等等,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一种自主感和确认感。
满足胜任需求
可以带来正向反馈或有成就感的放松方式;比如:读书、上课、跑步等等,就是脱离于日常轨道的另外一个维度的方式,要么能丰富自己的知识,要么可以获得能力的提升,让我们拥有可以胜任的满足感。
满足关系需求
在关系连接中感受到幸福的方式;比如:和家人在一起、高质量的陪伴孩子、和朋友逛吃逛吃、和伴侣去看一场电影等等,让我们在关系中增进情谊、感受到彼此连接、彼此需要、彼此懂得的幸福。
总结一下就是,
我们所需要的真正意义上的放松,
是那些能让我们感受到因自身需求被满足而带来愉悦的方式。
@知乎情感君
@知乎心理
我是不惑少女杉,很高兴在知乎遇见你,期待你的点赞关注与互动。
因为感觉自己白活了一段时间,浪费了大好时光!
只要虚度时光,我就会感觉对不起自己。
王教授的三个需要理论,超级赞同!
比如,三年的口罩期间,我哪里也不敢去。
“睡觉就是做贡献”,贡献做完了,回头想想,那段时间最多的记忆,就是检测和惶恐!
真实地躺平,应该是最放松的状态;然而,包括我在内,大概没有几个人会喜欢那个时候,因为它不符合放松的三个心里需求。
它既不是我们的自主需要,也不是我们的胜任需要,更不是关系需要!
不需要的躺平,躺了三年以后,得到的只能是不满意!
在那个时间段,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手机上的多种操作。
学会了刷刷刷,买买买,最后终于在某一天醒悟起来:我要学会把控自己,获得自主需要。
才从那个空无的无聊的境地,转向了有所需的转变。
虽然,现在的情况,没有完全性的转变,但是,我已经改变了许多。
我的内心是平和的,也是无憾的。
我满足了我的自主需要。
至于没有得到“胜任需要”;我赞同王教授的“过程执着,结果随意”的言论,自己觉得值得就好。
只要精神是放松的,就是我喜欢的放松的方式,而不是由外人来评判,我是辛苦的,还是快乐的。
至于成功一说,我更赞同天赋和运气,甚至是命运!
与努力和社会环境也有关系,但是,它们都只是辅助条件,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天赋不是人人都相同的,运气更是如此。
说到命运,这个玄学的东西,你抓不到,也看不见,但是它就实实在在地和人的第六感一样地存在着。
我不喜欢无所事事,更不愿意选择躺平。
大概忙忙碌碌,就是我的命运吧。
我喜欢有事做,没有事做,让我躺平,我会极度地不适!由此就会给我带来实实在在地负疚感!
对王小华教授对放松如何不产生愧疚感的解释,我大概听出来这么一些门道。
王小华教授认为不产生愧疚感的放松,要么是:
自主的放松,就是可以自己选择放松的方式;
要么是有获得感的放松,可以在放松的过程中有获得感;
要么是有利于社会关系促进的放松。
这种对愧疚感的解读给我的第一感觉,是过于实用主义,实际上所有的原则都是,要构建一种话语体系下的社会奖赏。
我有点不以为然。
先说第一点,自主的放松,王教授认为刷短视频不是自主放松,自己去选择钓鱼,下棋什么的是自主放松。自主放松不会有愧疚感。
真的吗?
那么选择打游戏,选择刷美女,选择短视频中的后现代冲突/刺激下的戏剧。。。为什么不是自主放松呢?如果说这些会有愧疚感,那么花大量的时间去玩别的,同样会产生愧疚感吧!
第二点,获得感的放松,王教授举了读书、健身的例子。You must be kidding me! 至少看心理学的作品,看哲学作品,我个人认为不是放松,而是人生的修行。是生存,是在世的操心。健身对成年人来说,也不完全是一个放松的姿态。
至于看小说,番茄统计我2023年看了2900万字的小说,有愧疚感吗?我猜可能会有吧。
获得感有吗?多巴胺speaks for itself!


第三点,人际关系的放松。我觉得这个要看具体的人际对象和场景。成年人的人际关系大多是一种实用建构导向。很多社交活动实际上是打着放松的旗号的工作。
这并不是我们在这所指的放松。
而那种不带实用建构的人际放松,在某些时候,成本会很高,而这些成本会直接导致另外一种愧疚。所以,同样也存在度的问题。
所以,从我的观点来看,王教授在提到放松如何减少愧疚感时,至少有这两点需要注意:
要尽量准确定义边界和情境。所有心理学的理论都需要适用情境。而且,在讲述一些理论的时候,最好能说明是什么背景下的理论,比如说,什么学者做了什么研究,得出的结论。心理学的很多理论,大多离开了实验室就很操蛋,所以要特别说明出处(至少要提一句)!至少要提到“度”的问题,刷5分钟短视频会愧疚吗,比起钓一天的鱼来说!
从我个人的理解,松弛会产生愧疚感。进一步分析,这种愧疚有很大可能是一种“不安全感”。
从存在主义哲学来说,是一种存在主义焦虑,或者说死亡焦虑。比如,当放松的时候,你在世的状态改变了,你和世界的联结发生了变化,而这种变化带来的不确定让人“在世”时失去了一种稳定的感受。
或者从另一个理论来说,放松在某种角度相当于死亡的象征。即在放松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死亡的召唤。而这种召唤,让我们陷入到了焦虑之中。
这是第一个解释,存在主义角度!
同样,“不安全感”来自于个人在社会的一种无助状态。当个人被社会定义为一种工具,一种红利,一种生产力的时候。
当选择“放松”,即意味着选择了一种和这种社会意识“对抗”的姿态。
这种对抗,是以个人的未来,个人的生存为代价,这怎么会不产生“愧疚感”。放松意味着被社会大他者的声音否认,意味着自己会迷失在社会达尔文丛林里。
进一步,大他者的声音告诉你“放松”是种罪,一种远离社会欲望的罪。这又形成了“罪疚感”。
这是第二个解释,无意识下的社会恐惧!
当放松过度,所谓过度,无异于沉溺,忽略社会联结等。
这种情况下的愧疚是人的身心理正常反应,这种愧疚感得益于我们的预测脑机制(这是认知心理学比较前沿的领域),我们的算法告诉我们,沉溺于某些行为会对我们的个人系统带来不可逆的损失,甚至毁灭。
因此,我们的神经网络会计算出一套关于愧疚的概念,让你控制你的“沉溺”,或者“过度行为”。所以,为什么很多愧疚感的产生来源于个体的无意识,因为它本来就不是意识的结果,而是你的大脑计算结果下对你当前行为的警告!
这是第三个解释,也是认知神经科学下的解释。
当然,还有其它一些可能的阐释角度,比如依恋关系特征,人格问题,或者其它心理问题。在这里不一一展开。供参考!
@知乎心理
@知乎情感君
这个社会是怎样的,处于这个社会的人们就是怎样的。
当这个社会的风气是浮躁的,是焦虑的,是卷的,处于里面的人们又怎么能做到真正的松弛?
有的只是假松弛,伪松弛,或者当松弛下来马上被社会教训而产生的愧疚感罢了。
我刚刚还花重金给孩子们各自报了相对应的寒假补习班,抱着【来吧,一起卷】的心态。
本来是想着不给孩子压力,让他们轻松的过个寒假,可是经不起那售课老师一说:孩子都是爱玩的,但是家长不能让孩子只知道玩呀,你孩子班上的谁谁谁都报了。
妈呀,这样一说,我这当妈的就开始脸红得像猴屁股了,感觉自己这觉悟不配当一个好妈。
军心不稳,则战力不强,看看,我的伪松弛就是这么容易被打败。
不说鸡娃的,说说鸡自己的。
我前一段时间不是参加了一个同学的乔迁喜宴嘛,她在一线城市换了500w的一百平米豪宅,装修得也算是金碧辉煌。
面对其他同学的一句句恭维之话,她是春风得意红光满面,说这些年自己和老公怎么怎么努力,怎么怎么拼搏。
我是表面极力保持了冷静。
但是我的内心却开始站不住了,反思自己这些年究竟有没有努力工作,工资有没有提升。
一直告诉自己的【活得轻松最重要】再一次石沉大海,取而代之的是【躺平你也配】。
我开始内心暗暗较劲,你的追求是大城市小一百平,我的追求是小城市独栋大别墅,不分伯仲嘛,你只是比我早一丢丢实现而已。
不说了,我追求我的小城市独栋大别墅去了。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心理咨询 最新文章
为什么表达出跟别人意见不一致的态度的时候
最爱的人离开了,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如何评价mbti圈子?
正常人和精神病患者的思维区别是什么?
能否描述一下,各tp装fj大概会是什么样子?
世界上最公平的是什么?
什么叫做真正的释怀?
为什么大家都很瞧不起心理承受能力差的人?
什么细节让你觉得这个人很可怕?
你们见过最变态的一件事是什么?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4-01-18 23:23:49  更:2024-01-19 00:02:19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