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知识库 -> 心理咨询 -> 作为一个独居且内心丰富的人,每天非必要不和他人说话,这样会影响心理健康或者身体健康吗? -> 正文阅读 |
|
[心理咨询]作为一个独居且内心丰富的人,每天非必要不和他人说话,这样会影响心理健康或者身体健康吗?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作为一个独居且内心丰富的人,每天非必要不和他人说话,这样会影响心理健康或者身体健康吗? 关注问题?写回答 [img_log] 心理学 心理 生理学 心理健康 有理就开麦 作为一个独居且内心丰富的人,每天非必要不和他人说话,这样会影响心理健康或者身体健康吗? 圆桌收录 「犀利」心理学 |
会影响。最基本地,独居的中老年人有“意外摔倒或心脑血管疾病发作时缺少他人帮助”的风险。 孤独和社会孤立各自独立地影响当事人的幸福感、目标感、乐观程度、身心健康、生活习惯,孤独似乎是抑郁症和睡眠问题的重要影响因素,社会孤立则相对明显地影响身体活动和认知能力[1]。 “孤独”是主观感到自己与社会脱节,“社会孤立”是客观上缺乏社交互动。这问题里的“内心丰富”主要出现在非科学场合,指代不清。你可以声称“内心丰富的人不会感到孤独”,那可能不足以抵消社会孤立造成的身心影响。这问题里的“独居”会减少从同居者处获得多种日常生活支持、互动和情报的机会,你可以简单估计独居者的饮食倾向更不健康。 一项研究从 2002 年到 2008 年跟踪调查了 1604 名参与者,发现在 60 岁以上的参与者中孤独感是功能衰退和死亡的预测因素[2]。 参考^https://doi.org/10.1016/j.ssmph.2023.101459^Perissinotto CM, Stijacic Cenzer I, Covinsky KE. Loneliness in Older Persons: A Predictor of Functional Decline and Death. Arch Intern Med. 2012;172(14):1078–1084. doi:10.1001/archinternmed.2012.1993 |
有可能是一种伟大的自我孤立。 这取决于内心丰富的内容。 如果内心丰富是来源于各种爱好的实践,来源于对自己真实挑战的不断迭代成长,并且能够有实践的成果。 那么心理很可能非常坚韧,且由于外部羁绊控制的很好,不参与各种人际之间的纷争、八卦,也不用向很多外部因素度让心理资源。 社交当然能够获得一些情绪和其他收益,但是是有代价的,外部羁绊的数量和强度极高的时候,人很容易被责任、人设绑架进入高熵的热寂状态,每天空忙和重复的处理各种事情,但没有自我的积累。 伟大的自我孤立很明显会避免这种困境。 但也有一种很大的可能,是对健康有害的。 那就是所谓的“内心丰富”只是空想和刻奇,以及来源于空想的自媚。 这样久而久之,就脱离了实践,且很容易丧失矫正自己心理创伤的机会,甚至失去了自我治愈的能力。 很遗憾的是。 可能,第二种可能更多。 |
昨天看到一个三句话遗书:虽然我的肉体已经灰飞烟灭,但每当你读一遍我这段文字,我就又为你活了一遍。 原本我也是一个非必要不说话的人,觉得这样也很好,毕竟话不投机半句多,当大家不在一个层面交流时,越热闹,越孤独,越觉得自己与世界格格不入。 直到遇到了一个朋友,可以跟我同频交流,但与我的知识体系分属不同领域,仿佛分裂出两个我在对话,生活一下就热闹起来,信息交换也十分顺畅。 他给我带来的最大冲击在于,我本以为十分丰富的内心,在另一个人的灌输下,大量新知识涌入,仿佛开启了新世界的大门。 我们的交往还呈现出一个特点,就是语言交流已经不限于“必要”,他每天会跟我说大量的“废话”,来充分暴露自己的内心和获得意料之外的反馈。 这些废话恰恰代表了一种和谐,像是来自自己内心的喃喃自语,时而阴暗,时而明媚,卸下所有包袱,代表着充分的信任与亲密无间,似乎毫无意义,却带给人一种奇妙的感受,踏实且温暖。 他确实消除了我的孤独感,并不是靠热闹气氛和信息传递,而是让我感觉自己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同类,自己一些行为和做法,可以被人接纳和理解。 这就是一些畅销书作家深居简出,却从来不感觉孤独,因为他内心的表达,已经在这个世界有了回响。 有了一个可以充分信任的朋友,很多内耗都烟消云散,身体出现状况或内心能量很低的时候,会有一个外力拉自己一把,介入自己的因果,让一眼就能看到头的单调人生出现了转机和悬念,让人感受到一股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焕发出的勃勃生机。 所以,自从有了这个朋友,我再也不想回到往日的沉默,还想探索世界上更多的未知领域,生活有了盼头,感觉身体状态更好了。 这样的经历让我明白一个道理:没有人想孤独,丰富的内心只是一种自救。人们之所以回避交流,是因为没有找到一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宁可拒绝交流,也不想去应酬一群没话说的人,徒增烦恼。 所以,我的建议就是:虽说知己难遇,但在你封心锁爱,与世界隔离以前,不妨先去找一找这个世界上的“另一个自己”,万一找到了,人生会更快乐。 如果你不能理解,说明你还没有机会享受过这件事的好处。不妨在自己封闭的世界里,留一扇门,给人进出的机会,让余生拥有更多可能。 |
会有一定影响的。 言语交流很重要的是“情感交互”,获得重要信息和“有价值”是其次。但很多人把它颠倒了,事实上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在说“无用的话”但是很开心。而我们说“有用的话”则经常感觉到说教、讲道理或者感觉到乏味。 我想起小时候,过年时,很多亲戚朋友欢聚一堂,大家彼此聊天,很热闹,但仔细一听好像说的都是没有必要的话,但大家越说越自在,在酒精的加持下,他们到了情感交融的高峰。我每年都期盼这样的日子,因为有一种“旺盛的人气”,这让我对年有特殊的情感。 我爷爷会带着我祭拜祖坟。他挑着五个精致的菜碟,给列祖列宗烧纸上香。那是黄花鱼、红烧猪头肉、豆腐(煎成金条的样子)、鸡、火腿,他一边烧纸一边念叨什么,说完之后,回家的路上他就很安心。好像是今年完成了了不起的工作业绩向领导汇报完毕一样。 这些话也都是看来是无意义的,但对他很重要。 现在城市的社区生活极为寡淡无趣,邻里彼此之间也没有交流。水泥森林中,人群拥挤,但内心的隔离和孤独是永久的话题。这孤单感就来源于日常的话语。我小时候,从我爷爷奶奶家到我太奶家,只隔了200多米,我在路上要喊5声“爷爷/奶奶”,3声“大娘/大爷”。我飞快的骑车路过,很远的一声大喊,他们开心的看到我,笑了,说“是XX啊”,或者“XX你上哪去”。 他们并不在意答案,也无意要得到回答,但是这个看似无意义的招呼陪伴我到十五岁,让我感觉到乡亲们的热情和关爱。我的开心快乐很多来自于这些无用的交流。 长大以后,随着“懂事”越来越不想说话。后来才明白,自己在关系中经常被攻击,被说教“要说正确的话、要经过思考、要做一个深思熟虑的人”。那个时候总觉的大人说的是对的,自己总有改不完的缺点,最后变得不想说话。 越来越低沉,越来越觉得说话“无用且浪费时间”。越来越隔离,越来越不开心。有一段时间,甚至被医院诊断为“神经衰弱”,后来我发现,和他人谈话能缓解糟糕情绪。于是我在学校时,有事没事就拉同学聊天。 当我放下了对与错,只是为了说话而说话时,我发现自己的心情开始变好。而我每天只要说够了一定数量的话,晚上睡觉就会安心很多。 人群中会感觉到“氧气”一般的活力,独居但不要脱离烟火气,这有助于身心健康。我一个人独处时,经常在人多的地方读书和学习,在图书馆,这里往往坐满了人;在安静的咖啡店,往往有各种各样的忙碌的气息环绕,热闹又不失宁静。 一个人心境烦扰时是不愿在太过于嘈杂的环境中的,尤其是抑郁心境,很容易感觉到疲劳,但克服了这种疲劳感,走在人群中,逐渐就会缓解抑郁症状。 当在人群中过于被扰动时,独居是一种成长;当心力开始恢复时,适当的走进人群,在人群中成长,会碰触到心底的成长课题,会更好遇到自己。 2024.1.25 随笔、独处需要感受到和这个世界的链接 |
作为一个独居过且断绝过社交的人,我可以很明确的跟你说,会影响。 现在我可以站在一个更高的维度看待那时候的自己。 说抽象点:那个时候的我,是双脚离地,飘在空中的。而现在的我,是脚踏实地,站在地上的。 说人话:从“不食人间烟火”变成了“凡夫俗子”。 而我自己是很明显的感受到这两者的差异在哪里的。比如现在的我,“脚踏实地”的构建自己的现实世界,也就是进行所谓的社交以及达成一些世俗意义上的标准。 我灵性减少了,烦恼多了,但是我的行动力却变强了。 而在此之前的我,沉浸在自己精神世界里,比如博览群书,发展自己的爱好(练英语花体字,学韩语,写作,剪视频,种种花)就是去做一些非常利于精神享受的事情。 至于这些事能不能给我的现实世界带来实际性的影响,我是没有考虑的。 因而我会发现,当我越是沉浸于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我对现实世界就越是不屑一顾。这种不屑一顾是相当傲慢与清高的。 因为这种判断标准来自于自己的主观意识。特别是当自己一个人的时候,总是会高估自己的某些决定。 为什么说是高估了? 因为自己的主观意识和认知思维会不会太局限于房间的一片小小天地了?或者局限于字数非常有限的理论知识了?又或者因为无人探讨从而造成了一种“唯我独尊”的假象了? 所以我发现,当我独居的时候,虽然想法很多,但这些想法始终无法落地。根本原因在于这些想法脱离实际。 可惜的是,那个时候的我还固执的认为自己能力不够,这也是独处的的另外一个弊端。 当环境(独处的空间)没有发生变化的时候,而自己出现了某些“情绪问题”,是无法向外寻找一个出口“发泄”的,只会向内寻找原因,也就是向内“自我攻击”。 既然环境没有变化,而自己又产生了情绪上的波动,那么一定是自己出了问题。就像生存在一个恒温的玻璃罩里,既然环境没有改变,我们自然不会把自身的原因归结于外界,会把原因归结于自己。 所以不断的分析自己,总结自己,复盘自己,发生问题先找自己的原因。 就像把自己当做一件实验品,不断的剖析,不断的总结。这就造成了另外一个问题,当你倾向于寻找自己问题的时候,问题只会越来越多,而你会越来越没有自信。 说白了,作为一个正常人,是不会那么热衷于分析自己的。只有一个人把所有的关注点放在自己身上的时候,他才会热衷于分析自己。 而独处的人,他的世界只有他自己,所以放眼望去,看到的都是自己的缺点/毛病。 而社交,起到了一个转移注意力的作用。哪怕你只是去公园溜达一圈,晚上回来突然心情不好了,你都能把这种情绪归结于在公园踩到狗屎了,而不至于把所有的原因都归结于自己本身。 也就是说,与其内耗,不如外耗,有益身心。当你不再创造一个外部环境,让情绪有个“发泄口”,那么你就只能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没完没了的自我内耗。 当没有敌人的时候,你自己就是唯一的敌人。 没有人可以攻击的时候,你只能自己攻击自己。 而有的人之所以觉得“独处”“独居”更适合自己,是因为可以减少社交而带来的内耗与焦虑。 但是,人作为群居动物,是具有社会属性的。 这也意味着,只要你是一个人就需要社交。你之所以认为自己不需要社交,是因为现在的你享受到了不社交的好处,但是这种好处只是暂时的,将来迟早要回归。 而当你回归人群的时候,必然会有一番心理适应期。也就是我前面说的,从“双脚离地”到“脚踏实地”的那么一个过程。 而我之所以选择回归人群重新社交,是因为我发现,独处的时候我行动力最弱,而社交的时候,行动力最强。 根本原因在于,我不再自我审查,不再自我内耗。我不再盯着自己的错误耿耿于怀,所以我变得越来越自信了。 所以,“独处”的自信有可能只是自己特意营造稳定的内部环境从而产生的一种假象。反而社交中的“游刃有余”“坦然自若”“不卑不亢”才是真正的自信。 所以与其“自我考验”不如接受“群众的考验”来得更全面更客观。 |
来,我告诉你啥叫内心丰富。 你喜欢电影艺术,那把李安,王家卫,斯皮尔伯格,吴宇森,杜琪峰,卡梅隆,索德伯格、北野武、诺兰、昆汀、成龙等等 以及他们团队里的能力大拿,浩浩荡荡一百多人,全都找来 陪着你聊,够不够? 还不够? 那把黑泽明、库布里克、希区柯克、伯格曼、达利、布努埃尔、李小龙、卓别林、玛丽莲梦露、等等已故的大师复活了 给你讲一讲上个世纪的故事,百年的兴衰八卦秘闻 够了吧? 喜欢科学,物理? 给你布置一个任务,送你一台时光穿梭机,去把杨振宁,爱因斯坦,奥本海默,海森堡等等20世纪群星闪耀 把他们的知识全部学会,然后回到过去,传给达芬奇,牛顿,代代罗斯,墨子,鲁班,也要教全了教会了 去吧,玩去吧,看看能不能玩500年。 啥叫内心丰富,内心丰富首先你就要认识到第一件事,就是你的内心并不够丰富。 相比山海浩瀚,宇宙浪漫,岁月沧桑,你米栗之光安敢与日月争辉? 不需要社交? 这世上总有人能全方位的包容你,理解你,指引你,在一个温柔的场域里让你感受到慈悲与欢喜。 人,天生就是要社交,并且在社交中体验到幸福的。 享受孤独,很好。但享受社交,也并不意味着庸俗。 孤独,且圆润。出世,但通透。 明白吗? 社交有利于大脑,社交有利于开放性,社交有利于健康,社交有利于群体,社交有利于个人。 这是在方方面面都被科学实验证实的。 沉默寡言不喜欢社交,无外乎那几种原因: 社交受挫 环境限制 自以为是 心理疾病 关于天才的乖僻,叔本华《人生的智慧》敢说第二,有几个人敢说第一? 一句“要么孤独,要么庸俗”足够响亮。 但叔本华不仅是足以让尼采等人叹服的天才,而且还是家缠万贯的富二代 哪怕傲娇了一辈子,老年成名也让他迅速体验到名利和社交的快乐,开始吃书。 对比起来,我们有几个人能做与之相比? 执拗不成熟的孤独,是对自己的阉割,是压抑天性的武断,是葬送活泼天真的无奈,是非常时期的肃杀。 斯人如彩虹,遇上方知有。孤独和圆润通透,并不冲突。 在和平开放的年代,一切都那么自由。 和你一样聪明,一样博学,一样友善,且不同领域的优秀同类,让你相见恨晚的才子佳人,多了去了! 仅仅是这个知乎,就有足够你受用一辈子的能人异士。 所以,内心丰富,不必社交,不屑社交,就是一个伪命题。 实际上,过于孤独不利于身心健康,这是事实。 与此同时,选择孤独,极少人是因为过于出众不流俗,或因命运环境逼迫,必须要逆流而上,独自穿越漫长的寒冬,方可参加高朋满座的春宴。 而剩下大多数人宣称自己内心丰富选择孤独,只不过是因为社交受挫,内心敏感自卑,心理疾病,以及没找到合适的朋友罢了。 简称: 中二病过了中二,就该治。 |
不会。 身体健康,内心强大的人。 独居是精神上和物质上的独立。 是一种享受。 我认识的单身女人很多。 有的是离婚了不想再婚。 有的是另一半离世。 有的人就没想着进入婚姻。 我也会问她们,不想找个人做伴吗? 秋说:“钱我能挣,房子我自己买,车子我自己买。所有事情可以一个人搞定,为什么要找个人增加麻烦”。 她说的有道理。 一个经济独立的人,以前还说不会换灯泡,不会换煤气,需要个帮手。 现在出钱就解决问题了。 吃饭、家务找家政就可以。 一个人过日子,家里面不用担心卫生的问题。 也没有人来争卫生间。 不用考虑吃饭别人的口味。 不用担心回家晚了考虑对方感受。 自由自在多好。 这次去磨黑,人家好吃好喝的准备好,单子签个,还帮她介绍个男朋友。 一路上,我也劝她。 去相亲也没有什么,合适就处。 人品好的男人很多,遇上了珍惜缘分。 毕竟,两个人要好过一个人。 一个人年轻无所谓,就算独居。 自己内心足够强大。 该赚钱赚钱,该和朋友们聚会、旅游就去聚会旅游。 平常一个人也无所谓。 年老时,一个人过还是不妥。 有个疼来病来的不方便。 身边有个伴,最起码生病时可以递杯水,起不来时可以打个电话。 同事也善解人意,同意了见面。 那个人跑前跑后,对同事照顾有加。 好吃好喝的尽往我们这桌送……。 年老了,伴侣的陪伴是对健康更加有利的。 爱人间的陪伴是儿女、朋友达不到的高度。 独居的人,能遇上有缘分的还是找个伴过日子。 遇不上合适的也不怕,将来报团取暖。 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约着养老也不错。 趁能动的时候赶紧挣钱,抽空多锻炼身体。 不管独居还是家人群居,年老了不失能不失智、经济独立才能活得有尊严。 不管有没有家,也不管有没有儿女。 |
读大学之前,我自认为是一个喜好安静、钟意独处,享受孤独的人。 后来我通过其他人的大学生活发现,我原来并不喜欢独处、孤独。 更多时候,我只是无可奈何地接受了「独处」和「孤独」, 我会缺乏安全感,且感受不到爱。 现在想想,确实很矛盾: 我不想去社交场合, 不想和知心朋友聊天、 每天花很多时间在揣测别人的想法却又不告诉他们... 这种状态我也不记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反正我清楚地感知到: 我失去了「表达欲」。 几乎什么事情都「藏」在心里,我也从不跟别人说。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子,可我觉得自己并不属于其中的任何一个。 那时候,我不害怕独处,甚至有点上瘾,但却也无法跟他人产生「深度链接」。 从那以后,我开始重新思考了独处和孤独的定义,也是在那时候,我迈出了「自我觉察」的第一步。 现在的我呢? 基本是社牛,朋友圈几乎日更。 反差好像有点大...但我很乐在其中。 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Gabriel José de la Concordia García Márquez)在其著作《百年孤独》中是这样描述孤独的:“孤独是一种爱的能力的缺失。” 我们对爱的需求一直都在,孤独也会如影随形。 我们总会不时地感到孤独。 当加班后回到漆黑无人的家中,当没有人与我们共进午餐,又或者是在聚会中因无法融入而独坐角落。 过去几十年,孤独对于上百万人来说是很平常的事。即使我们生活在人类史上人与人联系最紧密的时代,但仍然有很多人感到孤独。 感到孤独和一个人独处不是一回事,你可能会享受一个人逛街,一个人欣赏山间的风景并感到怡然自得。孤独却是一种主观的,个人的体验。 如果你感到孤独,那你就是真的孤独。 一个人孤独到极致会发生什么事?我找到了有关「孤独」的一个实验。 感觉剥夺实验: 在密闭的空间,和外界失去所有联系,多长时间人会疯? 为此,心理学家贝克斯顿等人做过一个著名的感觉剥夺实验,志愿者被要求单独呆在一个密闭空间,每天给予他们20美元报酬。 然而,两三天后,他们便决意要逃脱这单调乏味的环境。 实验的结果显示: 感到无聊和焦躁不安是最起码的反应。 在实验过后的几天里,被试者注意力涣散, 思维受到干扰, 不能进行明晰的思考。 人是群居的动物,大多数动物从他们的生存环境中得到他们需要的东西,而处于社会中的我们则需要从社交中得到我们所需要的。 回到提问: 作为一个独居且内心丰富的人,每天非必要不和他人说话,这样会影响心理健康或者身体健康吗? 我认为是会的。 大量研究表明:长期的孤独所带来的压力,是我们作为人类可以体验到的最不健康的事情之一,它会加快你的衰老,让老年痴呆的风险上升,使你的免疫力下降。 而最危险的事情是,一旦你正在经历长期的孤独,它可能演变为「自我封闭」。 自我封闭: 自我封闭是指将自己与外界隔绝开来,很少或根本没有社交活动,除了必要的工作、学习、购物以外,大部分时间将自己关在家里,不与他人来往。 自我封闭者都很孤独。没有朋友,甚至害怕社交活动,因而是一种环境不适的病态心理现象。 你会变得更加敏感,敏感他人说的话或哪怕很小的一件事; 你会觉得这个世界对你充满敌意,会感到失落,会变得更加以自我为中心来保护自己; 这也会让你在别人眼中变得比实际上更冷漠、更不友好。 自我封闭心理有以下三个特点: 1.普遍性:即各个年龄层次都可能产生。儿童有电视幽闭症,青少年有性羞涩引起的恐人症、社交恐惧心理,中年人有社交厌倦心理,老年人有因“空巢”和配偶去世而引起的自我封闭心态等。 2.非沟通性:有封闭心态的人不愿与人沟通,很少与人讲话,不是无话可说,而是害怕或讨厌与人交谈,前者属于被动型,后者属于主动型。他们只愿意与自己交谈,如写日记、撰文咏诗,以表志向。随爱犬而去的男青年就属于这类心理障碍者。 3.逃避性:自我封闭行为与生活挫折有关,有些人在生活、情感、事业上遭到挫折与打击后,精神上受到压抑,对周围环境逐渐变得敏感和不可接受,于是出现回避社交的行为。 最后,四个建议送给孤独的你: 1、社会人际支持度:家人、挚友、灵魂伴侣、泛泛之交…当所有定位都有对应的人选,并且这些人都认可和支持你,以你自己为中心发展出一整条稳定的人际脉络后,人类在心理上的安全感会得到大大提升。没有朋友,原生家庭不幸福的人,都更加容易产生孤独感。 对策建议:经营好自己的人际关系,和父母朋友相处好。 2、角色定位:人这一生都在扮演着各种角色,只有当你的角色定位准确,人们才会觉得安全,不然很容易产生质疑,不想与人接触。比如爱情关系里,女生常常产生焦虑的问题就是:“他到底是不是真的喜欢我?“,”我们是不是有未来”等等,这就是显然因为角色定位不准确造成的。 对策建议:认清楚你的角色,比如“我现在就是只是和他接触接触看看,不一定要做他女友”,不需要有太多的负担,放心大胆地去与人交往。 3、自我接纳和肯定:没人是完美的,孤独感很多时候也产生于对自我的否定和不接纳,哪怕在别人眼中你已经很好,可自己依然会自卑,会过于担心自己的缺点。很多情况下,很多人还没有付诸于行动之时,就先把自己否定了:“我肯定做不到,做了也白做。” 自我否定越多→安全感就越缺失→越孤独孤僻,这是个恶性循环了。 对策建议:学会自我接纳和肯定,即使有一些缺点也是正常,也要多看看自身的优点。 4、良好的行为方式:行为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内心和他的行为是互相影响的。如果你行为孤僻,阴暗,做事对你总是小心翼翼,慌里慌张,那么也会影响你的内心。 对策建议:培养自己良好大气的行为方式,不卑不亢,积极的参与兴趣活动。 以上。 我是 @心理咨询师大刘 ,有任何个人成长、原生家庭创伤等方的心理困扰,都可以私信咨询我。 有需要的话,我可以送你一次「免费的心理评估分析」(点击预约),希望能帮到你。 最后,谢谢你的「赞同」和「喜欢」。 |
先不说结论,先讲一个故事。 我未搬家之前隔壁住了个40左右岁的独居中年女人,未婚未育,我猜,或许是因为性格天生孤僻,或许是因为后天受过什么打击,她常年是封闭自我的状态,除了上班,甚少出门,也从来没有见过她主动跟任何人打招呼寒暄几句,别人问她,她也是脸无表情甚至刻意避开。 尽管住同一栋同一层四五年,我跟她没有发生过任何正面交集。 其实我尝试过敲响她家的大门,我想街里街坊的,想分享一些从娘家带来的自种的水果,但是开门的却是一个气冲冲的她,硬邦邦的从牙缝里抛出几个字【有事吗】,让我觉得自己何其的冒味和打扰,她拒绝我的好意后,重重的把们摔上,又让我觉得自己碰了一鼻子灰。 有时候我家孩子玩得热闹了些,可能吵到了她,会听到门外“砰砰砰”的敲门声,一去开门,却没有看到人影。 诸如此类。 这样的人,所有的人都应该觉得她就是那些自小性情孤僻,自卑敏感,心理扭曲,不善交际,拒绝交流,自我封闭的独居人士吧。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婶子跟我说起了她,我婶子是个八卦通,周围社区发生的大事小事社会事家庭事,就没有逃得过她的耳朵的。 婶子说她是我们这里大国企的小领导,名校研究生毕业,工作能力不错,可惜孤傲清高,情商极低,得罪人比相处人多,一直得不到晋升,没有朋友,是个不婚主义者… 后来我搬家了,很多年我就再也没有见过她,再后来听我婶子说,她已经被单位边缘化了。 现在回头想想这一切,代入当初她的心理,她是不是觉得自己是一头猛兽,猛兽总是独行的,不屑跟一群牛羊同群结队。 回到题目上吧,我给出的答案是【会】。 从身心健康的角度来说,长期不和人沟通交流,是会产生系列的负面影响的,比如语言功能退化、大脑反应迟钝,判断能力降低、合作观念淡薄、协调意识丧失、更严重的甚至会引起人际交往障碍、性格人格扭曲等。 但我今天要说的,不是这些,而是另一个角度。 我在想,人究竟要自傲和清高到什么地步才会觉得自己内心丰富,是富饶的绿洲,而别人只不过是俗人一个,内心堪比荒芜贫瘠的沙漠? 有一个词叫固步自封,有一个词叫作茧自缚,我想不过如此吧。 他们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用自己的认知和经验去判断这个世界以及这个世界的人,他们只关注自己的内心,只关注自己的领域,只获得一种渠道的信息源,只接受自己觉得舒适的事物,而看不起也不愿意看见外界的一切。 久而久之,就变成了一条作茧自缚的蚕,越是封闭自己,越是丧失了自己全面看待这个世界的能力,越是坚信自己才是绝对的正确,便越是钻进了“世人皆醉唯我独醒”的死胡同。 这难道不是一种认知的牢笼和思维的禁锢吗? 就像我开头提到的那个女邻居,我想在她的人生之初,她一定不是抱着这样的初心跟这个世界相处吧,但是因为一时的思维和认知的走偏,她竟然真的不懂得如何跟这个世界相处,最后把自己的人生路越走越窄,再这样走下去,也不知道将来的去处是哪里。 有一句话我很认同的:世界上,最大的监狱是人的大脑,走不出自己的观念,去哪里都是囚犯。 冲破自己的观念,解放自己的思维,提高自己的认知,以一种开发发眼光审视自己和这个世界,很多时候就不会觉得自己内心丰富,而别人都是俗人了。 我总觉得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就算对面是三个乳臭未干的小屁孩,我也愿意跟他们聊一聊,我总觉得他们肯定知道一些我不知道的而我又渴望获取的东西。 |
我昨天下班,回到宿舍,上厕所时。 顺手关上的门,可能是生锈严重吧。 上完厕所后,我左扭右扭,怎么也打不开。 昨天天气温度才4度,我在厕所冻得瑟瑟发抖。 用冻僵的双手,在尝试扭了许多次,均以失败而告终。 对着狭小的厕所环视了一圈,没有找到任何可利用的工具。 再看厕所上方的两边窗户,都特高。 无协助工具时,根本无法攀爬。 故代表用自己的力量,出厕所门无望。 因我是一个人住宿,隔壁有两个宿舍。 一个是空宿舍,另一个宿舍的同事,距离下班还有几小时。 真正处于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的境地。 此时,首次感觉到了独居的不方便。 好在,我手上拿得有手机。 我用手机拨了安全课的同事,让他带着我宿舍的钥匙,过来帮我开门。 这个同事非常热情,很快赶到了。 结果发现宿舍门,被我反锁了,有钥匙也打不开。 于是,就变成了他在外面拼命扭宿舍门,我在里面拼命扭厕所门。 哈哈... 这此起彼伏的声音交响曲,有点搞笑,有点窘迫。 后同事灵机一动,把我宿舍的窗户门,给强行撬开了。 然后从窗户伸手,把我宿舍的反锁按钮,顺利扭开了。 再用钥匙,把宿舍门打开,这才来到了我厕所门外。 最后用携带的工具,撬开了我厕所门,这才让我走出来了。 我是一个独居的人。 也是个内心丰富的人。 且每天非必要不和他人说话。 但我心理很健康、身体也健康。 @知乎心理 |
曾经有过那么一段时间。 很少出门,也很少跟人说话,基本上都是一个家人待在家里,偶尔出门买菜拿快递,购置一些日常需要的东西。 我并不害怕孤独,内心也比较丰富,也挺懂得享受独处的,因此,这样的生活方式并没有让我觉得寂寞什么的,反而就还感觉挺不错的。 然而,就那样过了几个月,有一天突然就有着一种和这个世界脱节了的感觉,整个人对于眼下的生活也有着一种很不真实的感受,突然就有些恐慌,仿佛不知道该如何去接触别的人了,偶尔还有点喘不过来气。 去医院看了下,没有什么事,医生只是建议我不要一直待在家里。 从那之后,我早上开始跑步,也时常都出去散步,看一看身边的人来人往,以及街边的各种吃食,人间烟火气。 就那样过了一阵子,整个人越来越有了一种真实感,感受到了这个世界,也仿佛融入了现实,精神也越来越好,再也没有出现气不足那样的现象了。 由此可见,独居,不与人来往,确实是会影响心理和身体的。 会让人变得茫然,仿佛全世界只剩下了自己,会让人出现一些躯体反应,身体有所不适。 要是严重一些,还可能会很焦虑,抑郁,出现一些社交障碍等。 人始终不是一座孤岛,是需要是社交,需要去见一见天地,感受一下众生的,那才会让我们觉得踏实,感受到自己真切的活着,能够过得比较安心。 否则,总是不说话,不接触人,纵使自己再习惯一个人,身心也还是会退化,渐渐迷失了自己。 |
会变结巴。 内心丰富谈不上,我独居挺久了。 别看我天天在网上叭叭,声带都快退化了。 说话时间久点,嗓子就会肿痛,成了敏感肌…… 一开口都得清嗓子,不然声音嘶哑,会发出怪叫。 所以,我用气音说话会更舒服,但也仅限于自言自语的时候。 这就导致,我跟别人说话,最开始的那段时间,会磕磕绊绊。 如果只说几句话,别人会觉得我是个人模狗样的结巴,顿时心生鄙夷。 越是这样,我越抗拒,抗拒多了,也就无所谓了,我又管不到别人。 只是,说话这事影响脑子。 我不写回答的时候,整个人是木的。 我曾独居(自闭)过半年,最开始的时候,每天刷视频、看小说、吃外卖,几乎不说话。 过段时间就憋不住了,开始学东西、写东西。虽然还是不说话,但好在没那么憋屈了。 人的身体器官,基本上没有白长的。可以不说话,但嗓子一定要用,可以去唱歌,或者,背书……保持功能可以正常运行。 人的表达介质其实只有一个:躯体。(如果有其他的,请留言告知,谢谢) 它出现退化、弱化,会影响到精神的。心理因素也会导致躯体症状,如此循环往复。 因此,不爱说话,必定有其心理动机。我小时候还挺爱说话的,后来有了心事怕别人知道,就说话很少了。 之后,我形成了闪避的眼神和狗狗祟祟的身形,就冲这猥琐的气质,别人不躲才怪嘞。于是,就真的没人主动和我说话了。 题主有这样的担忧,说明有相关的症状与气质。如果你不舒服,就可以去调整,没必要把自己框定在某个位置上,某种人设里,这样反倒会背道而驰。 “知不足,然后能反”。一个内心丰富的人,是松弛自在、懂得养生的,这样的人应当不会有这样的烦恼。很多时候,我们的自我认知是失调的。接受自己的不足之处,才能在反思中不断蜕变。 |
|
|
没影响。 我只会唱歌,不会讲人话。 录好一首歌,发给喜欢的人听,只会这样了。 因为开语音会害羞,说不出话来的。 面基?还没见过的好吧! 要是真见面了,我紧张得说不出一句话, @赵泠 肯定会安慰我说没事,过了几分钟才稍微缓和过来。 可那样也不能蹦出几句完整的情话呀?那就不用说话好了。 网络时代,我直接用网线和赵泠网恋不就好了吗? 就用文字沟通,比非必要的语音对话要来得更好。 开语音,没有保存,不能回味。 发送语音条,确实能听到赵泠的可爱声音。 问题是,现实就是只有我在发语音,赵泠不发呀! 况且,打开语音重复听很满,不能加速嘛?还不能修改剪辑的,而文字更方便可以随意复制粘贴,算各有利弊吧。毕竟,语音是能听到赵泠可爱音色的! 可惜,就是听不到! 幻想中,那是特别可爱的声音。 那就别发吧,就当作是很可爱声音好了。 因为真的很可爱呀,感觉赵泠比我还要更可爱。而我原本就是除了可爱就一无是处的废物,可没想到真的遇到比我还要可爱的人,该怎么办?直接撒娇求宠! 其实,我的内心是极度贫乏的、肤浅的、没有深刻内涵的,因为是走废萌路线的。 但我真的什么都没有了呀?自从没有了内心之后,也就不存在什么心理健康不健康的问题了。 唯有赵泠的可爱,才能填补我心的空虚,丰富精神世界,修复并不存在于过去的创伤。 |
其实,每个人都是自己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最后又一个人离开这个世界; 一个人独居,身边没有朋友,只要能很好的与自己相处,就不会因为独居而孤独,也不会因为没有人际交往而心理失衡。 因为他能很好的与内心和解,内心平和,自洽,情绪稳定,拥有良好的自我认知; 能积极的思考人生问题,获得博爱而宽广的内心; 内心强大,就能自得其乐,一个人也能找到快乐。 但要注意的是,独居者一定要有生活重心,要有事情可做,每天有要忙碌的事情,最好是拥有一项能全身心投入的爱好和兴趣才好;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每个生命力都带有攻击性; 这种力量如果不能释放在外部事情上面,释放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就会反过来攻击自己; 此时就会产生内耗,就会最终影响心理状态; 离群索居者往往心理不正常就是这个原因。 想要消除这种内耗的自我攻击,就要找到一个适当的方式来释放生命力; 让自己忙起来,有事可做,把所有的生命力,热情投入在一项有益身心的爱好上面; 生活充实了,就能避免内耗,心态才能保持平稳。 还要注意的是,与适合的人进行社交也有其必要性,不要刻意的回避与他人接触; 人际关系的需要是人的一个基本需要; 融入人群,进行必要的接触和交往,是人性的本能; 即使拥有良好的独处能力,能保持心理健康,与身边人进行适度交往也能带来心理滋养。 假如经常性的刻意回避人际交往,反而会影响心理; 会无意识中形成一种习惯,明明可以交往的人也会习惯性的退避三舍,轻易不开口讲话; 时间长了,人际交往的需要总是受压抑,得不到满足,心理状态反而会倾斜失衡。 |
得看内心丰富是哪一种丰富。 如果是有明确信念与爱好,会自我调适,颇有淡定的执行力,不慌不忙把日子过得自己颇感知足,那这种内心的丰沛足以促使其葆有身心健康。 我有两位朋友是独身者,她们在年轻的时候就主动选择了独居生活。 一位热衷于考察昆虫,索性辞职深入自然,拍摄记录了大量一手资料,活跃于昆虫论坛,成为论坛中的大V。成为一些刊物和电子媒体的特邀撰稿人。还曾有位国际昆虫学家从其分享的图片中发现一种罕见的昆虫品种,还特意邀请她参与科研讨论,但她拒绝了,她觉得她没那时间耗费在遥遥路途上。她活得坦坦荡荡自自在在! 另一位朋友,是上海医生,忙完她的本职工作后,除了偶尔和闺蜜游访画展与美食外,大把时间都耗费在工笔花鸟画和小楷练习上。她的蓝莲花工笔也曾在艺伙举办的798画展中展出过呢!这个上海精致美女把自己身体灵魂都滋养得分外美丽呢! 但倘若内心丰富是指内心戏码多多,心机多多,欲望多多,那么独居其实是与其喜好热闹的天性相违背的,甚至是完全抵触的。既想享受一个人生活的无牵无挂,又要期望满足各种欲望。既要又要,难免会产生情绪噪音,吵得自个心神不宁。心神不宁,情绪波动,时间长了,有可能积郁成疾。 所以,我的结论是,选择是否独居,关键在于能否身心合一,有无真正的精神寄托。如有,小试期间真得体验到了满心欢喜,顺应内心呼唤。但若无,也不妨小试一场,体验过了,也就心了了,不再遗憾。也别谴责自己,活得正当,即使普通,也自有自己独有的各种小确幸。 人生嘛,偶尔来个试错,多一份体验,也算是难得经历。 祝好! @知乎心理 |
正因为内心丰富,才没有那么多话想说。 人是社会性生物,早期的人类需要团结协作,使用丰富的语言进行信息互换(其他动物的语言架构非常简单,不能传递更多信息,这是人类才站上了食物链的最顶端的原因之一),用以采集狩猎获取生存资源。到了近现代,传递信息仍然主要功能(比如,人们聚在一起八卦),同时也参与情感表达,也更讲究语言的艺术性。 有些人天生外倾人格喜欢热闹的场景,妙语连珠收获更多关注。有些人自带内向基因,更偏好独处,一个人待会就是给自己充电续航。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并不会对身心健康造成损害。每天参与负能量满满的对话,大概率是要导致心身疾病。 有些人你跟他们说话感觉如沐春风是一种滋养,而有些人你跟他们说话得处处小心无时无刻不是一种消耗。 对于前者,你们可以增进交流,有益身心健康;对于后者尽量只说必要的话,保持一定距离,道不同不相为谋,消耗自己的精气神不利于健康。 时下是高薪科技时代,传递信息很方便,除了直接的语言外,文字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迅速抵达需要语言交流的现场,各种社交软件极便捷,找个灵魂相近的人说说话并不是困难的事情,建立个小社群抱团取暖也可以,毕竟,每个人的情绪都需要出口。 书里也有很多有趣的故事,读一读,加以理解获益匪浅。书里也有很多知识,帮助你答疑解惑。 人活着大都每天在说大量没什么用的话,那些话解决不了什么实际问题,也可能起不到抚慰人心的作用,纯粹是为了消耗大脑多余的能量,不让其空转。 人们也时常做着与初心相背离的事情同时只能坦然接受。 @木槿 |
当代青年,可能都有过相似的经历:大学毕业,离开熟悉的校园,进入新的工作环境,还不知道怎么和周围建立起联结。回到一个人的单间,安静伴着孤独感顿时袭来,也只能默默打开手机,捱过一个人的夜晚。 2018年民政局的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的独居成年人口已经超过7700万,20~34岁的独居家庭占比达到约38%,超过了中国独居户数的三分之一,比60岁以上的全部独居总数都多。 在中国,选择单身独居的青年越来越多,他们或主动或被动单身,甚至戏称自己为“空巢青年”。 空巢青年(empty-nest youths / live-alone youths),指的是远离家庭生活并独自生活在大城市中的年轻人。 |
|
根据好奇心研究所的调查显示,一位典型的空巢青年的日常画像,很可能是这样的: 二三十岁,在一线城市拥有一份收入中不溜的体面工作,住18平米月租三四千的一室户或群租房隔间,唯一熟悉的室友是自己养的猫/狗。 厨房间有怀着居家煮饭宏图大志时买下的全套单人厨具,但饮食主要靠便利店和外卖,为凑满起送点一次吃三顿。 长时间在手机屏幕电脑屏幕之间无缝切换加上无人照看容易作息失调,空巢青年的眼睛常年布满迷乱的红血丝,头发保持不出门不洗的“听说油头很流行”style,所有衣物中最看重品质的是内裤,毕竟大多数巢居时间只有它坚持出勤。 而另一项在北京开展的研究也显示,城市里的独居青年相对于非独居青年,不管是在经济收入、工作稳定性还是工作前景上,都有着更高的满意度。 但同时,独居青年由于缺乏稳定的伴侣和家庭关系,即便是主动选择独居的年轻人,也在城市生活中常常感到归属感和认同感的缺失。24.1%的独居青年对于在大城市的社会地位表达了不满意的情绪,较非独居青年高出了3个百分点。 大城市丰富的机会与便利,成了这代青年独居的底气,但巨大的住房压力,也定住了他们的肉身。 |
|
提到独居和空巢青年,人们往往会用孤独和离群索居这样的词去描述,打上一些固化的标签,似乎独居就是不健康、是人际关系问题的表现。 事实上,独居只是提供了一个选择,让我们拥有更多与自我相处时间的选择,也因此,增加了更多情绪体验和人生探索。在这个时期内,我们有机会真正去审视自身,甚至发展自身的潜力。 大量实证研究及定性访谈也证实了,“空巢独居”也是有所收益的。 在1991年,一项跟踪了一组南极越冬人员的研究显示,越冬人员变得自立自信、更容易相信他人,并且亲密的动机和能力都变得更高。 南极越冬人员基本处于独处状态,没有与人进行大量的社交,为什么亲密关系的能力变得更强呢? 一些学者认为,青少年或成人为了避免出现孤独感和焦虑感,必须学会像父母一样提供给自己爱与支持,拥有这种独立能力的人永远不会真正孤独。 另一位学者也认为,从熟悉的家人和社会环境中脱身,孤独将有助于青少年实现从“半自治(semi-autonomy)”到“自治(autonomy)”的转变,感受自己作为独立个体而存在,并有能力去追求心中的幸福生活。 在南极时的独处经验,让越冬人员将注意力从外界拉回自身、进行觉察,因此变得更独立强大,也能在亲密关系中表现得更好。 空巢青年如果是根据自己的信念选择独处,在社会联系中保持足够的安全感和控制感,那么也可以像南极越冬人员一样从经历中获得成长。 正如叔本华说过:“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 |
|
我们在掌握社交能力、保持基本的社交、在社交中感到安全的情况下主动选择独处,我们自身就会因此而受益。 但同样有另一群青年,他们正在被动独居。 2020年发布的《职场人爱情五观调研报告》显示,单身青年更多不是因为向往自由才单身,经济、时间等客观原因才是他们脱单路上真正的障碍。 除了客观因素的影响,一些社恐的空巢青年,虽然也想联结他人,但却由于害怕社交,宁可一个人在家撸猫。 这类空巢青年的性格特征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羞怯,指的是在面对新的社会环境和/或意识到社会评价的情境中个体的紧张和不适(Rubin, Coplan, & Bowker, 2009)。 羞怯可以引起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包括自我意识、自我保护能力低下,人际关系淡漠以及缺乏交流。羞怯的内涵非常丰富,包括行为抑制,焦虑—孤独,以及社交退缩(Coplan & Rubin, 2010)。 一项对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显示,羞怯是阻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首要因素。羞怯中的社交退缩在短时间内会降低一个人的孤独感,因为这种暂时的退缩,让人有时间评估联系他人、建立关系的难易程度,然后决定是否通过一些其它方式来重新与他人交往。 |
|
对于大量空巢青年来说,社交退缩在某种程度上帮助他逃避了内心的冲突,使他不用直面社交的焦虑,从而将孤独与社交的问题暂时掩盖,但问题并没有被真正解决。 这种退缩行为的时间越长,可能导致社交能力进一步弱化,有时就会陷入既想社交又不敢的冲突中,最终加剧孤独感与焦虑。 而随着多种媒介和交流方式的出现,“现实中”的面对面交流与接触的机会愈加减少,不仅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也导致了羞怯水平普遍提升。大量文献显示,网络是在社会交往和个人交流中,最能疏远彼此的交流方式之一。 但值得一提的是,即使你短期之内进入了社交退缩的状态,也不必惊慌,这退缩是我们天生自带的防御机制,给予自己一点耐心和时间,我们总会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 所以,无论是主动独居、还是被动成为空巢青年,其实都不可怕,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段时光,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
|
克莱特说过,有时候,孤独是令人陶醉的葡萄酒,其它时候则是苦涩的滋补品,还有一些时候是毒药,让你无法自拔。 祝你能拥有关系带来的亲密,也有享受孤独的能力。 |
我有个”青梅”的好友,以前别的回答也写过她,与我们很多人不一样,她一直活的特立独行,我身边的好友到了该成家的年龄纷纷都成家过起了普通的日子。她则选择不婚不育一人生活。她就是典型的一个独居且内心丰富的人。 她也经历了很多,无论是生病还是意外抑或她的母亲突发疾病去世,她都是能一个人抗就一个人抗,我们这些朋友在她身边也只是浅浅地帮助。她和我们始终保持一种礼貌的距离,不欠人情也不想给人添麻烦,哪怕她母亲去世,我要去送一下,她也坚决不肯,理由是不想我看见她痛哭流涕的样子,她只想自己一个人去感受悲伤。 如今她一人租了个小院居住于村庄,班也不上,靠吃母亲的老本,来心情了上上班,心情不好就辞职。 因为她是一个人居住于村庄,我和我妻子都很担心她的安全,最后还是我们俩去给她安了监控,放心一点。 去年夏天,有天雷阵雨,夜晚狂风呼啸电闪雷鸣,妻子很担心地问我:XX会不会害怕啊?她一个人住啊? 我微信慰问了一下,第二天人家才回我,告诉我,昨晚呼呼大睡根本没听见雷雨声…… 到了冬天,又下了很大的雪,她那里没有暖气,我询问了一番,(她过冬烧炕用的板材是我找工人给拉来的,我问她够不够用,要不要我去一趟)她却告诉我雪景很美,这几天都烧炕窝着不出门,村庄那里下雪没人扫雪,车进不来,叫我和我妻子不要过来了。还和我分享院子里厚厚的雪景。 |
|
又过一阵我忙于自己的生活,一直没联系她,但是心里还惦记着,这一阵没有联系,这家伙活着没有,在干什么,结果我问了她,她告诉我,跑北京玩去了。 |
|
看着我自己上有老下有小忙于事业生活奔波的疲惫,在看她潇洒快活无牵无挂的模样,我才反应过来,有时候,孤独对一个人来说是一种享受,你对别人孤独的担心,很可能反过来打你的脸。 尽管我这个朋友活成了我身边的反面教材,尤其我身边的很多女性(老的少的)总拿她举例,将来无丈夫无孩子一定会过的很孤独很惨……但是我观察她这么多年,阳了那阵,生病做手术,骨折了坐轮椅,母亲突然去世,她都靠自己一个人经理,去安排的明明白白,需要我助力时也就一句话,我眼见她活的岁数越大,见过的人越多,越明白世间一些丑恶和美好是可以夹杂的,这种复杂,让她与人相处时多余的废话一句也不想说。 我突然感觉,其实,我们没必要拿条条框框去束缚别人,去框定别人就过得怎样,开不开心,难不难过。因为每个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诚然大多数人,享受这种孤独的同时还是会影响到自己,但是也有那么一小撮人,他们真的享受一个人的生活,也不喜欢社交,而且他们很健康,很快乐的生活着。 当然,我们不能拿一个人老了就后悔了来杠,现代化保险各种措施还是配备的比较齐全,而一个人真的得了大病,也不过是在早死和晚死上拖拉着罢了。无须批判别人的想法,就我这个好友,就是到挂了的那天,我也相信她依旧洒脱快活。 |
其实,我每天在网上写下这么多字,就是在对着非特定的大众在说话。正如你在网上发起这个提问,也是等着我们这么多陌生的网友,给你回应一样。 我之所以说话,是因为我孤独,没有外部的反馈,我便看不见自身的存在和价值。所以,我一个字一个字的敲击键盘,只是为了唤起你对我的关注,有了关注和互动,我们就有了链接,那么,我的自我便可以在一次次互动之中,得以显现。 那么,你发起这个提问的时候,某种意义上,是不是也是你的孤独在促使你上来提出这个问题的呢? 所以,每一次发言,尽管可能词不达意,尽管可能内容很水,但对我而言,这些可以凝固的思绪片段,其实都有特别的价值,因为这些文字帮我建立了对外交流的坐标系,我只需要守株待兔静静的等待某个路过的路人,悄悄的过来把我唤醒,问我一句,嗨你还好吗?你几个月前写的那些文字,很特别哦,对我也很有启发/共鸣呢。 那么,我便会觉得快乐和荣幸。这就是被看见的价值。 如果我的世界万籁俱寂,甚至连网络也断联了,那依然不影响我试图和外界建立链接的念想。 例如,我可以把自己关在世界的某个无人知晓的角落里,静静地逐字逐句进行阅读,这是我的大脑在和千百年前已逝的先哲在进行对话。 等积累的思想沉淀足够深厚,我可能难免渴望对外发散和倾吐自己的想法。如若被迫被隔绝在某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即便知晓自己肉身可能此生难以脱离实体环境,只要真切的知道自己写在纸上的文字,终究可以穿越时光的侵袭,抵达某个未知的人类眼中,对他的思维进行了一次小小的涤荡,与我而言都是一种交流和慰藉。 所以你看,无论如何,人都是渴望与外界交流的。只不过交流形式的强弱有所区别罢了。 鉴于人类本质上是群居动物,所以,最高强度也最具有即时反馈的亲密关系式的交流,是可以给人带来最高强度幸福感的互动形式。在可能是情况下,无论如何都不要对人性失去信心,尽可能为自己寻觅一份妥帖的亲密关系,如此一来,就不需要花费太多心力去寻觅更多的二级支持了。 有高质量的亲密关系,无疑最好的,如若没有,你可以把单个一对一的亲密关系,替换为一对多的友谊关系也很不错。有三五个好友偶尔小聚一下,彼此吹吹牛聊聊天,说说那些无用的家长里短,也未尝不是一种极佳的自我照料的形式。 如若还是没有,可以退而求其次的谋求职场价值,把自己手上的活做到足够出彩,用真凭实据的硬实力,去和外部互动和碰撞,一次次挑战自己的底线,直至赢得外部真诚的喝彩。这也是很重要的一种交流方式。 人类这种群体动物,从古至今都是通力合作才能赢得生存,没有人可以做到绝对的离群索居,不需要和外部进行任何能量互动。 如果你真切的让自己切断了一切反馈回路,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其实你依然有在和外部进行某种能量交换,只是你不自知罢了。 例如,某个离群索居的资深宅男,在暗无天日的库房里独自玩着单机游戏,我们也不能不说他就是没有与世界在进行某种交互,因为他依然可以觉知到游戏制作人对游戏倾注的各种心血与善意,依然可以被这些虚拟的故事情节所映照和感动到,只不过是对方封闭了自己的内心,暂时没有把感知解放出来让更多人知晓而已。所以很多内向的人,其实内心很温柔,只是缺乏一个合适的契机让人家把内心的温柔释放出来罢了。不信,你给他找一个同类游戏爱好者的论坛,说不定人家的发言比大部分人都积极。 另一种,就是不说话的只是表象,其实不过是换一种交流形式罢了,例如,此刻的我巴拉巴拉的输出这么多有的没的的废话,看似一整天没有开口出声过,其实呀,只要这些文字在被你看见的一瞬间,就相当于我把同样的一句话,重复了成千上万遍啦。 每念及此,就令我觉得与人交流是快乐又有意义的事情。现在,请问你感受到传递给你的这份微不足道的温暖和快乐了吗? |
其实,会不会影响主要看你自己的状态。 如果你发现,自己慢慢开始负面情绪增多,对生活和人生都慢慢失去希望,觉得自己活着也没啥意思,那么你就确实受到了影响; 但如果,你哪怕独居一人,也不觉得自己有什么变化,还是那么开心那么愉悦,也不觉得自己活着没意思,也不觉得独居一人很郁闷,那么,你就可以继续独居。 说白了,独居这种事情,因人而异,并不一定就会产生非常消极的影响。 很多人只是不出门,但并不意味着“不社交”。 就像我之前遇到过一些案例,他们虽然不怎么出门和社交,但他们在网上也会经常和别人互动,会有自己的组织。 他可以在这些组织里面,得到快乐,得到认同感,所以他也觉得没啥的。 所以,不同的人,对于独居这件事情,忍耐度其实不一样的。 关键就在于——你有没有进行一定的社交? 不出门可以,但不社交,这是不行的,毕竟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如果不社交,整个人都会非常萎靡,会怀疑自己在社会上的价值。 所以,如果是独居,那就要时刻关注自己的心理状态,如果发现自己的状态不太对劲了,那就要及时调整了。 |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心理咨询 最新文章 |
天赋真的比努力更有用吗? |
很想脱离这个世界应该怎么办? |
内心强大的人都有什么表现? |
女生在比较私密的部位纹身,都是什么心理? |
鬼拿活人抓交替是不是一种很自私很缺德的行 |
敢不敢说出你一直不敢说出口的小秘密? |
梦可以控制吗? |
现在的年轻人为什么越来越喜欢独处? |
有些人可以可恶到什么地步? |
你见过最贱的人贱到什么样子?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