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购物 网址 日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视频推荐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日历2023  日历2024  日历2025  日历知识  | 每日头条  视频推荐  数码知识 两性话题 情感天地 心理咨询 旅游天地 | 明星娱乐 电视剧  职场天地  体育  娱乐 
日历软件  煮酒论史  历史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春秋战国 三国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哲学 厚黑学 心理学 | 文库大全  文库分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钓鱼 双色球 戒色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足球 nba 象棋 体操
    
  知识库 -> 心理咨询 -> 张朝阳谈到的“大脑可塑性原理”是否可信? -> 正文阅读

[心理咨询]张朝阳谈到的“大脑可塑性原理”是否可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人们普遍认为幼儿时期的人类大脑可塑性强,学习快,那成人呢?张朝阳认为人是可以彻底被改变的,是否可信,依据在哪? 我们又该如何改善、改变自己?诸如克服焦…
对认知提升感兴趣的朋友务必看下这篇。
认知科学的基准之一就是大脑可塑性。
这也是脑科学和心理学领域的共识。
大脑可塑性原理是指大脑具有改变和适应的能力。这意味着大脑可以通过学习、训练和体验来重塑其结构和功能,以适应新的环境、需求或情境。
这一原理表明即使在成年后期,大脑仍然可以发展和改变,这为个人的学习、记忆、技能习得等提供了机会。
这种原理的最常见应用,就是学习和训练,以及脑损伤的回复。
这部分有很多的观点和结论,在实践中通常与符号学、语言学等认知科学细分领域强相关。
说一些比较重要的,日常我们大家可能用的上的。
1,语义、语料与逻辑。
在语义范畴使用上,过多使用大范畴词汇,语义模糊不清晰,会导致大脑神经元的独立精度下降而导致趋同性,从而造成对环境、情景的分类和思考能力潜力变大。
非黑即白的二元论而不是辩证思维,也会导致这个效果。
以上两种情况,可以理解为样本集输入劣化导致神经元过拟合。
因而词汇量、语言精确使用、逻辑能力、是否习惯长阅读,都会影响大脑的算力支撑强度以及情景想象能力(这与创造力及解决陌生领域问题的能力强相关)。
(所以为啥我要造新词,要建议读者把我回答读完,能理解了吗?)
2,样本集的劣币驱逐良币。
在大脑可塑性训练中,外部输入的信息(文字、情景、逻辑、抽象、解读等等)样本集的数量(可以视为训练次数),决定了神经网络的当前状态。
而在信息时代,信息流传播力的主要指标是向下兼容性和情绪共鸣,劣质信息如果不加筛选,其数量(或次数)远超过优质信息。
因此,当劣质信息样本集足够多的时候,人的神经网络会被重塑为较低的可用性。
大白话说,如果没有筛选能力,人接触的新媒体信息越多,思维能力越差。
3,用进废退。
这个很容易理解,跟肌肉一样,不经常使用和锻炼,就会衰弱。
所以,人要保持终身的清醒,就不能停止优质样本集的摄入(可以理解为终身有效学习)。
4,大脑算力的动态分区。
大脑的神经元被默认划分用于某个领域的各种区块。
但如果该领域的信息进入没有被激活,或算力使用非常小,那么经过一段周期,该部分神经元会被划分到其他领域。
因而,如果一个人的信息样本集摄入在某些领域被屏蔽了(生理、习惯、伦理、教育缺失、心理问题等等都会造成此类情况),那么他的大脑就可能被塑造成,在短期内,对此类领域几乎没有算力。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说,自己“天生”不爱看书,或者“缺乏”某某天赋,甚至觉得自己很笨,实际上,是因为幼年在这个领域根本没有足够信息摄入,导致大脑把相关的神经元划分给别的领域了。
这也是为什么专注于某个领域的人,会在一些其他非专注领域显得非常傻。
这都是可逆的(在良好的心理辅助和实践训练之后)。
就写这些吧。
人被训练的上限非常高,只是多数人没有这个意识、资源和好的导师而已。
供参考。
竟然没有人指出张朝阳的问题。
一个个回答的都是啥?
这还是知乎吗?
张朝阳的确是物理方面的大佬,但这跨领域到神经科学的发言,真是一言难尽。
他一开始提到「大脑可塑性原理」原本以为他会说「突触可塑性」,结果紧接着是一连串暴论:




的确有大量关于人脑神经元再生的研究。
但主要都集中在海马齿状回颗粒下区[1] [2](subgranular zone,SGZ)和侧脑室的脑室下区[3](subventricular zone,SVZ)。
因为这两个区域,是其它哺乳动物神经元可再生的区域。


大脑损伤的大鼠SGZ区神经元再生(红色标记)
然而关于人脑神经元再生,却一直充满争议。
因为从来没有发现过,非常典型的再生现象。
2013年,《cell》的一篇论文研究声称,在成年人中,海马体中每天大约增加700个新神经元[4],也即1.75%的神经元年更新率,在衰老过程中略有下降。


这篇论文谷歌学术引用量达到2189,可见影响力之广。
中文互联网大量关于神经元再生的文章,依据都是来自这篇文章。
不过,2018年《Nature》的一篇论文[5],却打回原点。


论文标题,直截了当地表示:
人类海马神经发生在儿童中急剧下降,成人中到了检测不到的水平。


这篇论文引用量有1401,影响力同样不低。
虽然2019/2020年,都有论文支持了海马体等神经元的再生[6] [7],不过2022年《nature》的一篇综述,却总结道:
虽然成年神经发生在低等动物中很常见,但哺乳动物中却减弱很多,这种能力只存在于嗅觉系统和海马齿状回。在非人灵长类动物中,成年神经发生的下降幅度更大。最近的证据表明,这种情况在人类中基本上已经绝迹。
在神经科学领域,相关的争议依旧不断,没有定论。
我们退一万步来说,哪怕成年人脑海马体神经元的确是能再生的,但也已经低到了近乎检测不到的水平,对成年大脑认知发展方面,贡献是非常低的。
关于神经元再生,争议再大,主要也在海马体内。
张朝阳直接非常武断地表示,人类大脑和小脑神经元都会再生,并作为自己一系列言论的依据。
这实在有点那啥了……
大脑的确有可塑性,但最关键的并不是因为神经元再生,而是突触可塑性(Synaptic plasticity)。
张朝阳提到诺贝尔奖,可推测是突触可塑性(不过并没有100年)了,但他却反复谈论神经元再生。
该理论源于,1949年唐纳德·赫布(Donald Olding Hebb)提出的赫布理论[8]:


Donald Olding Hebb突触前神经元对突触后神经元进行反复且持续的刺激,便可以增强突触之间的连接。


该理论描述了突触可塑性的原理,反应了突触的学习和记忆机制。
1962年~1981年,埃里克·坎德尔(Eric R. Kandel)通过海兔记忆的分子机制,证明短期记忆与长期记忆都发生在突触部位,并在2000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约翰·奥基夫(John O'Keefe)在突触记忆机制的基础上,发现构成大脑定位系统的细胞,从而获得2014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张朝阳这一次的言论中,唯一关于突触连接的发言,并没有提到突触可塑性。
竟然说,神经元之间的链接(甚至没有直接说是突触连接)接受和发射钙离子,是在思考。






不说神经科学了,有生物学基础的应该都知道,化学性突触最基本的通道,就是钙离子通道……
满脑子的化学性突触,都是在思考是吧。
实际,钙离子在突触可塑性中的作用,主要是记忆的建立过程。
记忆形成的关键一环是蛋白质磷酸化。
而这个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
首先神经递质会促进神经元胞体制造环磷酸腺苷(cAMP),然后活化蛋白质活化酶A(PKA),PKA再使相应的离子通道蛋白质磷酸化,从而造成相应离子通道的失活。
相应离子通道失活后,就会增加钙离子(Ca2+)的释放。
钙离子来源于胞体内质网,它同时决定着钙离子的数量和分部[9]。


大量钙离子释放会增加突触间神经递质的释放,从而增强突触连接,形成记忆。
当然,突触可塑性,也仅仅只是一定程度的改变大脑。
不可能完成张朝阳所说的「彻底」改变大脑。
一个人的自我体验由自传体记忆所决定。
突触可塑性决定大脑从童年到成年再到老年,大脑都是一个不断特化的过程。
而且越是往中年走,越特化。
除非经历失忆/大脑创伤/前额叶切除,有些东西是无法彻底改变的。
大脑改变,类似于这样的过程:
你从1岁到100岁建设了100层的楼。2岁后你可能能够更改2~100层,7岁后你还能更改50~100层,18岁之后你只能更改80~100层……
人脑突触连接建立的黄金时间是0~2岁:


2岁之后,会发生天翻地覆的突触修剪,形成主要的连接主干,人格逐渐形成:


青春期还会发生一场前额叶修剪。
大约25岁之后,人格基本定型。
除非经历巨大变故,唯一可不断更改积累的,恐怕也就只有知识水平了。
张朝阳还提到焦虑通路,不提杏仁核[10] [11]也就罢了,说了个什么上层的前额叶海马区(字句和逻辑不太连贯,也不知道,他这个前额叶和海马区之间有没有个顿号,就不过多讨论了)。




随后举了个例子,我整个人都麻了。
他说,如果一个人想要排毒,担心自己会生病,然后去跑步。这是一个刻意的行为,是为了排毒去跑步,不是真诚的面对自己,你是在照顾你的海马区和回路……(潜台词大致是你在照顾你的焦虑通路,所以你会更焦虑)
整个这一段我都不知道,应该从哪里开始吐槽了。
大家自行吐槽吧。
简单翻了一下,发现他之前就在进行各种相关内容的暴论了:


他进行解释的时候,非常喜欢穿插比喻,穿插一些可有可无的英语,也有一些真的可能有点用的经验之谈,让不了解神经科学的读者听起来或绘声绘色,或高深微妙,很有那么一回事儿的感觉。
张朝阳表示,自己曾有焦虑症,通过行为心理学治愈了自己。
看了他的言论,我认为,他可能真的通过自己的方法治愈了自己。
毕竟看得出来他很相信自己所说的内容。
他是物理学大佬,但在神经科学方面……他的一些结论并不能说全是错的,但论据一堆是是而非,有点一言难尽。
最后强调一点,我非常尊敬他热心于物理学方面的科学传播。
但在神经科学方面,也应该要有科学的态度和精神。
参考^Dayer, Alexandre G., et al. "Short‐term and long‐term survival of new neurons in the rat dentate gyrus." Journal of Comparative Neurology 460.4 (2003): 563-572.^Faiz, Maryam, et al. "Proliferation dynamics of germinative zone cells in the intact and excitotoxically lesioned postnatal rat brain." BMC neuroscience 6 (2005): 1-16.^Fiorelli, Roberto, et al. "Adding a spatial dimension to postnatal ventricular-subventricular zone neurogenesis." Development 142.12 (2015): 2109-2120.^Spalding, Kirsty L., et al. "Dynamics of hippocampal neurogenesis in adult humans." Cell 153.6 (2013): 1219-1227.^Sorrells, Shawn F., et al. "Human hippocampal neurogenesis drops sharply in children to undetectable levels in adults." Nature 555.7696 (2018): 377-381.^Moreno-Jiménez, Elena P., et al. "Adult hippocampal neurogenesis is abundant in neurologically healthy subjects and drops sharply in patients with Alzheimer’s disease." Nature medicine 25.4 (2019): 554-560.^Poplawski, Gunnar HD, et al. "Injured adult neurons regress to an embryonic transcriptional growth state." Nature 581.7806 (2020): 77-82.^Hebb, D.O.The Organization of Behavior. New York: Wiley & Sons.1949.^Justin K. O'Hare et al. Compartment-specific tuning of dendritic feature selectivity by intracellular Ca2+ release. Science, 2022.^Davidson, Richard J. "Anxiety and affective style: role of prefrontal cortex and amygdala." Biological psychiatry 51.1 (2002): 68-80.^Rauch, Scott L., Lisa M. Shin, and Christopher I. Wright. "Neuroimaging studies of amygdala function in anxiety disorders."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985.1 (2003): 389-410.
他没做到。只是一种假想。
所以,不是信不信的问题。而是,宣扬假设,是不是有跟气功热一样的社会问题。
大脑是硬件,可朔性没多少。
意识是软件,通过训练可以提升意识清醒九层等级。
大脑提升空间几乎是没有的。
这些都是前沿研究。所以,这就是不懂而宣扬迷信的问题了。
可信,是有科学依据的,推荐3本书:《重塑大脑,重塑人生》,《唤醒大脑》,《重塑大脑回路》。


广告
重塑大脑,重塑人生 (美)诺曼·道伊奇
京东
¥33.04
去购买?


广告
唤醒大脑:神经可塑性如何帮助大脑自我疗愈
京东
¥32.96
去购买?


广告
重塑大脑回路 如何借助神经科学走出抑郁症 心理学入门
京东
¥29.50
去购买?
对于改善心态和情绪,另外推荐一本书:《重塑正能量》。
人是可以被改变的,多看看书吧,或者在“豆瓣读书”上看看书评,找一些评分高的相关书籍去阅读,在书中会找到你想要的答案,需要注意的有几点:不要仅仅满足于阅读和在书上做标记、或是做笔记,那样不会给你带来很大帮助,也很难产生实际效果。
在阅读之前,要考虑清楚,你想从这本书中获得什么样的知识,相应做出什么样的改变。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有目标、有针对性的阅读,这样收益更大。
而且,读完书不代表着学习的结束,而是刚刚开始,一定要利用书中提供的思想、智慧、工具和方法,去进行不断的实践,并且根据你自身的情况,不断进行评估和调整,打造适合你自己的工具和方法,然后,日复一日的坚持下去。
成人大脑的可塑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不如幼儿期那样高,但是研究显示成人大脑仍然具有相当的可塑性。成人的大脑可塑性指的是大脑结构和功能在受到外界刺激、学习新技能或经历新体验时的改变能力。这种能力使得成年人能够学习新知识、技能,甚至在遭受大脑损伤后恢复某些功能。
张朝阳所提出的观点,即人可以被彻底改变,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心理学和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表明,通过持续的学习和实践,成人可以在思维方式、情感反应以及行为习惯上发生显著改变。这种改变是通过一种称为“神经可塑性”(neuroplasticity)的过程实现的,它是大脑适应环境变化、学习新信息和技能的能力。
神经可塑性的几个关键点包括:
经验依赖性可塑性:大脑根据经验和学习调整其连接和结构。成人通过学习新技能或不断练习,可以增强特定脑区的功能,甚至改变其结构。功能性重组:当大脑的某部分受损时,其他区域可以接管失去的功能。这表明成人大脑在遭受损伤后仍有恢复或重新分配功能的能力。认知和情绪调节:心理疗法和认知行为疗法等治疗方法已被证实能够通过改变思维模式和行为反应,对大脑产生长远的影响。
然而,成人的大脑可塑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体的年龄、基础健康状况、生活方式以及学习和实践的持续性和强度。虽然改变可能需要时间和努力,但广泛的研究支持了通过适当的训练和干预,成年人的大脑和行为可以经历显著的正向改变。
总的来说,张朝阳的观点在科学上是有依据的,尽管“彻底改变”这个表述可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加以理解。重要的是认识到,无论是在成人还是在幼儿,大脑的可塑性为个人发展和改变提供了可能性,但这个过程需要意识到个人差异、努力和时间的投入。
首先幼儿的神经可塑性是非常强的,这是基因的设计,目的是为了让新生命快速适应生存环境,快速度过“新手期"。度过了关键期 神经元联结的速率就会降低,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发失去活力。这也是为什么驾校里年长的长辈掌握技能的速度没有年轻人快的原因,不过只要肯努力大脑的可塑性就会根据日常的行为经验和反馈来建立新的神经元连接,改变参与知觉、行为、思维和计划的神经回路,以掌握一门知识和技能。所以成年人应该信奉"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这背后的机制就是神经可塑性,通过后天的训练 特定的脑区灰质厚度就会有所增加。
幼儿阶段是学习训练建立突触连接的黄金期, 不仅在人类身上如此,在许多哺乳类动物身上也是一样的。央视有部纪录片——《大脑深处》,里面就有这样一个案例————小远因病接受了大脑半球切除术,好在年龄尚小,经过术后训练,另一半大脑代偿了损失的功能,就是一侧的半球承担了双侧的功能。并且,智力测试证明,小远的智力完全符合同龄人水平,损失的半球并没有对他的认知造成影响。


然后 张朝阳说人能被彻底改变,理论上我觉得应该可以吧,严格的说这需要修改 否定以往的经验、基因、文化.......所有因素对大脑的影响 形成新的记忆、神经连接。不过经过后天经验对认知的补充、修正人也能改变但做不到彻底。
然后改善、改变精神、心理状态,只要不是病理性或轻度的都可以通过心理治疗改变,生活压力造成的焦虑抑郁情绪,完全可以按张朝阳说的"别管他 别去想"解决,这么做也许很不负责任,但也是很高效的方案。念头只要出现就可能产生消极心理,可能陷入消极思维的下行漩涡,因为心理状态会改变激素和神经递质水平,改变神经活动,反过来神经活动又会强化心理状态,所以这就是个坑,只要你在牛角尖里没想开,随着你给它的神刺激越多它的突触连接就越强烈,进而发生结构上的改变。所以从思想里抽离把注意放在当下断开连接是很有效的。


正念 冥想改变脑结构,从产生和抑制两方面改善情绪
另外一种是我常用的认知行为疗法,就是重构、否认、矫正自己的信念。和提问者说的心理暗示 阅读 学习差不多,不在向内而是向外寻找答案,进而改变对信念或应激源的认知。意识到抑郁和焦虑是无用的,过去无法改变,未来不可预测,能做的只有把握当下 把握每个当下,未来才能朝向好的方向发展,要不就被情绪耗死。


最后高自卑 低自尊等问题可以关注我的文章 社会心理学笔记,后面会不断更新,我会试着总结出它们的成分构成 因果关系弄清它们的本质


部分思维导图
人的思路是越长越固定的,到了一定年龄基本就依赖过去的经验或者信念,基本不可能有所改变。这也是为啥乔布斯说死亡是好事,能让那些老腐朽给年轻人让位,人类才能进步。
如果你还是学生,那么我相信,你的大脑还没发育成熟,外部经历是可以塑造你的大脑的。这是常识,要不然大家都是小孩水平。但是基因决定了你大脑的发展上限,也就是有些人就是天才,有些人再努力也只是庸才。注意,天才和庸才不是衡量在社会上成功的标准,因为机遇、家庭、社会关系更重要。有人能力平庸却身居高位,有人天才却潦倒一生,是社会常态。
如果你已经成年,你可以学习新东西,但是不要指望你的大脑能再发育一遍。也就是说你的脑回路已经发展完全,什么事情都会在你已有的认知框架下进行处理。从这个意义上说,大脑是不可塑的。
但凡所谓成功人士,往往都有一种可以通过努力去改变和提升自己的信念,还有一种迷之自信,从而内化认为自己的成功是因为自己的努力或者认知。
你不管他专业不专业,反正谁钱多谁名气大谁可信,评论高赞你再去看,谁话多谁有理,所谓smooth talker,大略如此。
先容我杠一句,过度鼓吹“大脑可塑性”的都是垃圾营销信息!
“我们大脑生来具有固定的神经元和通道。从我们三岁之后,大脑的神经元数量就不再增长了,成年后大脑的神经元就会逐渐凋亡,人脑退化是必然的趋势。”
——这样的观点在早些年的互联网上极为流行。
事实上,这个观点来源于上个世纪,当时科学家普遍认为大脑是不变的,大量的解剖试验都可以佐证,我们生来具有固定的神经元。
真相也许会迟到,但不会缺席。这个观念的打破发生在1998年。
神经元可再生
一篇文章被发表在Nature的子刊上[1],对当时神经领域而言可谓是轰动一时,截至目前已经被同行引用8700多次。
在当时看来,而成年人大脑中的神经元如果死亡——就永远都不会回来了。死亡的神经元无法被取代。
而这项研究意外地发现,人脑中的海马体在一生中都保持着再生神经元的能力。用专业术语讲,成年后的大脑仍然具备「神经发生」能力。「神经发生」是指神经元的新生,科学家原本认为新生只在大脑发育期存在。


研究者检测到的海马体新生神经元
海马体对于记忆和空间感知至关重要,尤其能将我们的短期记忆转换为长期记忆。插个题外话,某些电影患有失忆症的人不会记住前一天的事,就与海马体损伤有关。


影片《记忆碎片》男主失去了长期记忆的能力
因此,海马体的「神经发生」意味着,新生的神经元可能会参与学习和记忆,大脑功能具有可塑性——这是一个颠覆式的结论。
至此,这一议题成为神经科学研究的焦点。
虽然大脑并非一成不变的错误观点得以被纠正,但再生能力究竟有多强却争议不断。尤其是不少媒体过度鼓吹了神经再生的能力。
根据较新的一篇综述文献[2],成年人的「神经发生」条件是比较苛刻的,首先是空间局限性,只有特定的区域(图中的红色区域)能够产生新生的神经元,并且成年新生神经细胞发育进程较慢、成熟时间长,同时受到多种内外因素调控,发生机制复杂。总之,与胎儿期相比,成人的神经发育过程受更多限制。


特定的区域(图中的红色区域)能够产生新生的神经元大脑可塑性的本质
当前的学术界上,新生神经元对大脑可塑性影响机理尚不明确。
主流的观点对大脑的可塑性解释是「依赖经验的结构可塑性」[3],指的是成年大脑在学习和经验训练过程中,结构上的可逆性变化。这主要体现在「神经通路」的变化上。
「神经通路」是神经系统传递信息的路径。


——想象一下百川入海。各种溪流、江河,连通了四面八方。这些河流,有的宽,有的窄。神经通路也是如此,有宽有窄,信息在其中流通。
每次神经元之间发生联系,我们的思维模式有特定的路径运作,那个路径会成长,像河流一样,每次有水流过,河流都会变宽,没有水的时候它会萎缩[4]。
举个例子,我们学了一个英语单词,大脑将会构建联系,如果不断重复这个单词,通道会变得越来越厚。如果没有重复,这个联系就会消失,我们将会忘记这个单词。
这有点类似肌肉。如果我们锻炼自己的腿部肌肉,它就会加强,如果荒废了锻炼,肌肉就会萎缩。同样,如果我们锻炼大脑的记忆能力,那么我们的记忆力就会加强。
因此,好消息是,改变是可能的。
同时还有研究表明,脑内许多区域的连接是稀疏的,这赋予了大脑极大提升信息存储容量的潜力。
但是,还有一个坏消息——
神经通道还有个有趣的特征——自我巩固。
通俗地说,大脑倾向于使用原有神经通路,而不是新建神经通路,导致原有的通道越来越宽。这就是为什么老一辈人普遍难以接受新鲜事物,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神经通路会越来越固化。
如果鼓吹所谓「彻底的改变」,那将是违背自然规律的。大脑的可塑性需要复杂的生物机制和较慢的学习速度。
参考^Eriksson, P. S., Perfilieva, E., Bj?rk-Eriksson, T., Alborn, A. M., Nordborg, C., Peterson, D. A., & Gage, F. H. (1998). Neurogenesis in the adult human hippocampus. Nature medicine, 4(11), 1313-1317.^Ming, G. L., & Song, H. (2011). Adult neurogenesis in the mammalian brain: significant answers and significant questions. Neuron, 70(4), 687-702.^Schmidt, S., Gull, S., Herrmann, K. H., Boehme, M., Irintchev, A., Urbach, A., ... & Witte, O. W. (2021). Experience-dependent structural plasticity in the adult brain: How the learning brain grows. Neuroimage, 225, 117502.^TalBen Shahar. 哈佛积极心理学(2003).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36421V7LV
我认为张老师谈到的“大脑可塑性原理”是完全可以相信的,虽然我不懂生物学里的脑科学,但我嫂子的表妹的确治好了抑郁症,现在做一对一的培训老师,有二十多个学生呢。她走失的那些年,是被好心人送到了精神康复医院,完全治愈了之后主动联系的家人。如果大脑不可以重塑,那么她是怎么治好的呢?我还是在她考上985那年的暑假见过她,特别开朗活泼的女孩,因为大学期间失恋得了抑郁症。如果她是我的好朋友(毕竟有我嫂子那层关系隔着,而且我们似乎也不是特别谈得来),我在她刚得抑郁症的初期是可以治好她的。因为我毕业后曾帮助过一个得抑郁症的普通朋友治好了,所以我有这方面的信心。我对张老师所说的大脑可塑性原理也是相信的,只不过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想要帮助别人需要有非常强大的心理能量和耐心。
张朝阳提到的大脑可塑性原理是可信的。大脑可塑性原理经历了100年的发展,最终被人们确认,并且有相关研究获得了诺贝尔生物学奖。这一原理指出,脑神经元是可再生的,不仅限于幼儿时期,人的一生中脑神经元都是可以再生的,无论是大脑还是小脑。这一发现是通过脑科学的探测手段,如CT和核磁共振(MRI)对神经元、大脑的结构和物质基础的研究而得出的。
至于成人大脑的可塑性,近十几年的研究表明,成人的大脑也具有高度的可塑性。以前的观点认为成人大脑是一成不变的,但现在看来,我们的大脑从未停止过调整和改变,以适应新的环境和学习新的信息。
要改善和改变自己,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增强大脑的可塑性:
1. **锻炼**:锻炼能改善血液循环,给大脑更充足的供养,以保证大脑的各种机制更高效地运转。研究表明,运动有助于提高大脑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帮助神经元增长、交互信息以及更多新生神经元存活,让大脑始终保持在不断生长和更新的状态。
2. **节食**:大脑需要营养供应。研究表明,饱和脂肪酸对大脑的负面影响很大,而摄入富含抗氧化剂的饮食可以帮助对抗衰老导致脑损伤引起的中风。
3. **兴奋剂物质**:例如咖啡因,能提高人的思维敏锐度及警觉性,但高剂量的咖啡因会产生副作用,造成紧张、焦虑和失眠。
4. **电子游戏**:电子游戏可以提高人的智力和灵活性,以及手眼协调功能、深度知觉和模式识别能力。游戏玩家的多信息处理能力也比普通人高。
5. **音乐**:音乐可以激活大脑的奖励中心,抑制杏仁体活性,从而减少恐惧及其他负面情绪。
6. **冥想**:冥想对缓解焦虑症、疼痛、治疗高血压、哮喘、失眠、糖尿病、抑郁症等疾病都有所帮助。
因此,选择周国平的《西方哲学史讲义》还是邓晓芒的《西方哲学史》,可以根据你对作者个人思考的偏好和对德国古典哲学的兴趣来决定。而改善和改变自己,可以通过上述方法来增强大脑的可塑性,进而影响心理状态和行为。
可信。
我觉得他关于焦虑的一些观点非常正确。
焦虑就是你越是去回应他,越是去关注他,你就会越焦虑。
当你不去管它的时候,焦虑会慢慢消失。
焦虑的养分就是我们的关注。
他当时说的那些话我还收藏了,刚才又去看了一遍,我还是非常赞同。
我们的大脑每天有成千上万的想法,当我们不去管这些想法的时候,它们很快就自生自灭。
但是我们一旦对某个想法过于关注,他就会困住我们。所谓的钻牛角尖就是这么回事。
所以,我们可以去试一试他说的话。我个人非常认同,因为他说的这些话,我自己也是实践过的,甚至在没有看到他说的这些话之前,我就已经自己悟出这些道理了。因为我也曾经被焦虑深深的折磨过。
如果你有关于焦虑和强迫方面的困惑,欢迎和我一起交流。


摸鱼的小法师
9 次咨询
5.0
法律职业资格证持证人
1122 次赞同
去咨询
当然可信了
这个级别的大佬,又实事求是,追求真相的人,大陆就没几个这样的人
非常非常厉害
在微观层面上,大脑是一堆神经元及突触连接,科学界已经观察到人脑神经元突触连接,一直都在生成与消失,加强与变弱,持续终身。这就是大脑/认知/能力/性格……等可塑性的微观生理基础。
还是基因占比大,这东西太复杂了,大脑人体还是太精密了,人对大脑的了解还有心理的了解都还有很大空间。
可。
因为现在ai已经证明了。
是对的!人的思想,做事,行为准则等等都是由大脑指挥的,而大脑的微观结构是神经元网络,也就是上面说的那些都是由这个神经元网络指挥的,而这个神经元网络却是一直在不断构建新的链接,如果要达到你说的完全改变就是我们常说的“开悟”,“开窍”等就是代表大脑的神经元链接重新构建起了一套全新更加合适的链接路径,而要被构建起来全新的链接,需要通过获取全新的信息和自己对这些新信息进行解构,注意,不是只是获取信息而是还要思考,思考就是重构链接的过程,就有可能重新在大脑里优化之前的神经网络,是优化,不是重写神经元网络,获取信息最快就是看书,其次是找人深度交流,还有就是经历事情
灵修、合一教、天龙八部
我还记得小学时候别说背诗了,甚至能按顺序背毫无逻辑关系的生字表(当年每册教材的生字表大概300字吧),而且是不用特意背的那种。这种能力在小学还没毕业就消失了。
还有一个实验,就是关于猩猩按顺序戳屏幕的那个...
我的想法,就是越单纯的大脑,机械记忆能力就越强。随着知识体系的灌输,记忆越来越依赖于逻辑,于是机械记忆就退化了...当然还有个变量就是年龄的增加...
说个极端的的,吸毒。众所周知吸毒是会对大脑神经造成损伤的,这也算是一种大脑重塑吧。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心理咨询 最新文章
为什么表达出跟别人意见不一致的态度的时候
最爱的人离开了,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如何评价mbti圈子?
正常人和精神病患者的思维区别是什么?
能否描述一下,各tp装fj大概会是什么样子?
世界上最公平的是什么?
什么叫做真正的释怀?
为什么大家都很瞧不起心理承受能力差的人?
什么细节让你觉得这个人很可怕?
你们见过最变态的一件事是什么?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4-02-17 22:32:21  更:2024-02-17 22:40:33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