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知识库 -> 心理咨询 -> 你经历或见证过哪些“曼德拉效应”事件? -> 正文阅读 |
|
[心理咨询]你经历或见证过哪些“曼德拉效应”事件?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曼德拉效应”大致来说,就是因以讹传讹、传播失真、媒体误导等因素大部分人的记忆和历史情况出现差异的群体性记忆偏差。 请注意,“曼德拉效应”强调群体而非… |
我明明记得这个作业我昨晚写了啊 |
|
|
输入密码…… 密码错误。 选择忘记密码…… 验证码找回…… 输入验证码…… 请输入新密码。 输入原来的密码…… 新密码不能与初始密码相同。 …… 退出。 输入密码…… 密码错误。 |
我好像记得上次北极鲶鱼事件说要继续严格调查等结果,后来发现压根没这事; 我好像记得上次周公子停职留岗要继续严格调查等结果,后来发现压根没这事; 我好像记得上次许小姐作妖事件要继续严格调查等结果,后来发现压根没这事; 我好像记得有过很多恶性事件事件要继续严格调查等结果,后来发现都是“曼德拉效应”。 |
看图,我知道,这种事肯定不止我一个人 基本每次重置密码,我特么都能遇上这种事!!! |
|
|
我讲个已经破案的... |
|
这是油画作品《开国大典》,小时候我爸带我挨个认识过里面的人:前面伟大领袖毛主席自不必说。后面从左到右:很帅的周总理,朱老总,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大胡子老爷爷张澜。然后最左边的白头发眼镜叔和最后的那个黑头发眼镜叔我爸不认识,说你上学以后有机会问问老师。 于是,“开国大典左右黑白眼镜神秘人之谜”就被我记住了。 后来上了学,就想请教美术老师。当时网络不发达,更没有手机,从学校图书角翻到一个图册,有点旧,但是油画作品比较全。 |
|
一打开,我真的惊了,大胡子爷爷旁边,黑头发眼镜神秘人没了..... 我去问美术老师,美术老师对这个没啥印象....当时我更懵了。 作为一个小学生,当时也怀疑自己觉得是不是记错了,但是一左一右,一黑一白,两个眼镜叔我爸不认识这个事情,给我印象太深了,让我深度怀疑自己的脑子是不是出了问题..... 后来在语文课本的插图上,终于发现,黑头发眼镜叔又回来了.... |
|
更后来,网络发达了,才知道两个神秘人是林伯渠和高岗,而开国大典油画竟然有四个版本..... 第三幅和第一幅,其实也不一样,多了广场上的旗杆。 第二幅里的刘少奇,变成了董必武。 |
|
还有一版刘少奇和主旗杆都在,只是没有高岗........ 这让当时的我爸,美术老师和一个小学生往哪里猜去啊....感谢互联网..... |
好多人回答说自己记忆差的一些现象,那并不是曼德拉效应啊!忘性差和错误记忆往往不是一回事。 1 曼德拉效应来源 曼德拉效应最早的起因是: 2010年一位研究超自然現象的姐们儿Finona Broome发现自己和好多人都有类似的一个恍恍惚的记忆:纳尔逊曼德拉应该是在1980 年代已经死于监狱了,而且能记得起当年自己看过的报道、葬礼的电视片段,甚至是曼德拉遗孀赚人热泪的演讲。 |
|
这个说法提出后,得到大量网民回应,表示有相同记忆,而事实是曼德拉后来出狱到2013 年才去世。 所以就有人认为这是平行宇宙的一个解释,甚至有阴谋论者煞有介事地怪罪大型电子对撞机等一些实验让时空出现错乱——不得不说最近几年穿越情节的电影故事太多了。 曼德拉效应的表现是现实与人的集体记忆出现不符,这是集体记忆偏差造成的,那么, 人的记忆有多可靠? 2 心理学解释 专门研究人记忆偏差现象的心理学家Elizabeth Loftus曾经发文,描述过这一现象,并认为,这个时代信息传播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这种记忆偏差/错误的曼德拉现象出现了更多。 见文章 关于人们是如何被误导,并产生错误的记忆,Elizabeth 说了几个例子,比如, 案列1. 一个1980s非常知名的强奸案,受害人在控方信息误导下,记忆出现偏差,非常确信地指认出一个错误的人。 *因为有人问这个演讲中强奸误判的案例,就多补充一下这个 1981 年非常轰动的案件,后来跟踪挖掘调查此案记者还因此案子获得普利策奖。 |
|
强奸嫌疑犯Steve Titus Steve Titus被指控强奸,警方和控方在调查中有罪推定并有修改证据的情况,诱导性的取证过程误导了受害人,这些”证据链“让受害人产生错误记忆,坚定指认Steve就是强奸犯罪者,受害人记忆在受到误导的情况下产生偏差,最终陪审团采信了控方证据链和受害人的记忆,这在判决中起了关键作用。后来在一个系列强奸案中找到真凶,一个记者也帮助做了翻案报道,反响很大,获得普利策新闻奖。Steve被错告后就一直长期失业,因这案子他过得很窘迫,未婚妻也离开了他,翻案之后他反诉警方和控方获赔2百万美刀,80年代初的2m啊,可惜,判决还没下他就因长期压力悲愤交加心肌梗塞死了,死时才 35岁。这个演讲 也提到一个针对美国 300多个错判案例的研究,大部分都是错误记忆偏差导致的错判,这些案例是人容易被误导产生错误记忆。 案列2 模拟车祸:让调查者参与一系列模拟的车祸事故,调查中有意地用”重撞“等很多词汇来误导,而被调查者很容易就联想起更高的车速、甚至提到破碎玻璃等压根都没有的东西。 |
|
案例3 有一个例子有意思,演讲人提到和军方合作项目,被训军人模拟训练,被俘后真的来了顿严刑拷打刑讯逼供,然后被暴打一顿后去指认审讯者,而调查员们则通过各种暗示,让你产生错误记忆,指认出不相干的人——这几句描述虽然简单,但像极了大片【谍影重重】的"绊脚石"计划了, |
|
衍生美剧绊脚石Treadstone就有大量篇幅来描写如何通过身体精神压力灌输大量虚假资料来改变间谍的记忆。 演讲人也提到,当你向人们提供错误信息,有意/无意误导他们经历过的事情时,你完全可以破坏、搅乱甚至改变他们的记忆,所以她现在研究的是:我给你植入一个错误记忆后, 它的后续影响是什么,如何改变你将来的想法和将来的行为。看,这不就是绊脚石计划的初衷? :) 另外,还有一些有意思的案例,比如: 案列4: 印度电影【误杀瞒天记】,国产电影【误杀】就是翻拍的它,故事梗概一样,其中的主线就是男主在很多场景制造记忆偏差,反复以”二号去听经,三号看电影,四号回酒店“,混淆众人的记忆,都为他做不在场证据,这个案例也非常有代表性,有影评人说这些证人是”乌合之众“,嘿嘿,换做你我,谁能避免啊,我们现实生活中被误导的少吗? 案例 5: 真实案例,是网友菜青虫 在评论里提到的 看到案件中受害人的错误记忆,我想起一个有点狗血的案例…… 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的心理学讲师汤姆逊曾坦率地对证人列队辨认罪犯的有效性提出质疑,并且出席了一个电视节目,在节目中严厉地批评了新南威尔士警方的犯罪调查程序。几天后,他在街上被警方扣留,不得不参加一个列队辨认罪犯活动。 当地一名女子在家中受到严重的侵犯,她很快从被扣留的人中选出了嫌疑人,坚定地认为汤姆逊就是行凶者。进一步调查发现,事故时该女子家中的电视正好在播放汤姆逊的那期节目,她把汤姆逊的面孔错记成了攻击者的面孔。 我在【犯罪心理档案】Profile of a Criminal Mind这本书里找到这个案例,也确实如此狗血,可以说是曼德拉效应的典范案例。 |
|
以上这些案例证明了,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个人和群体容易被错乱信息误导,记忆产生偏差,群体的记忆偏差如果在互联网上互相印证会加强重塑这个记忆,这不是脑子不好,也和智商关系不大,诱导你的这些因素也不是你能防范的。 TED演讲 下面是 Elizabeth 的一段 TED 演讲,描述产生记忆偏差的多个案例: |
|
0 3 结论启发 回到最初的曼德拉效应,回过头来分析,当年曼德拉在监狱时确实被不同的消息源报道过可能被虐待死,特别八卦小报等大量信息反复出现,导致产生类似的群体错忆效果。还有其他知名人士的死亡错忆,类似的,有提到霍金、香港演员午马等各种早死的印象,多是类似的情况。 大千世界, 错误/偏差/片面信息无处不在。 我们得到错误的信息,不仅是因为我们遇到误导性提问, 而且也可能是我们与其他人交流时被有意无意地灌输了错误信息,也可能是我们看到了与我们经历有关的媒体报道,而某些集体性的词汇或者描述,就可能对一部分人产生误解/误导/误忆,而民众之间通过网络继续互相印证就产生曼德拉效应。 我们的认知和记忆都可能被扭曲,大家小心了。 ......哎,如果信息来源单一,片面,经常被忽悠是不可避免的。 这个话题就此打住,无需说太多了。 每日Ideas更新 @王治钧Lawrence TED演讲笔记?zhuanlan.zhihu.com/Talks |
|
或玩手机摄影可以关注:连续玩3000天的Instagram lawrenceim |
我想起一个事 我清楚的记得在小学的时候,我的数学老师告诉我6÷2=3 中间的÷念做“除以”,不是“除” 。 即“6除以2等于3”。 说“6除2等于3”是错的,因为如果是“除” , 则原来的式子变成“2÷6”,除数和被除数得换过来。 但是现在好像只有我一个人记得,我特想知道这是真的还是假的 我绝对没记错,我的数学老师绝对说过这种话 1月30日: 我没想到大家都能看到我的回答!我以为会被埋没! 大家的评论我都看了!!本来想都回复一下的!可是回复不过来了! 谢谢大家!! 我居然不是一个人!!哈哈哈!!太开心!!原来大家伙儿都知道!!看来这也不是曼德拉效应!!是我身边的人都不记得的一个知识点而已! —————————————————— 9月7日: 还是有很多朋友表示自己也是知道的!那真是太好了!! ( ?? ? ? ?) 回复一下评论里有些朋友说是我记性差的原因,可能也是吧哈哈哈哈哈哈哈哈!身边的人都不记得,我自然就觉得会不会是所谓的曼德拉效应哈哈哈哈哈哈! 很感谢评论里有些专业性很强的朋友耐心的给出了解释! 大家可以去翻翻看,可能会有点难翻到哈哈哈 其实我也没想到这个当年顺手一写的回答能获得那么多朋友的赞同,以为会像其他回答一样石沉大海,但是很多人都给予了肯定,非常感谢。 祝大家生活愉快,身体健康!(? ′?` ?) |
我觉得原因就是你们根本分不清曼德拉和摩根弗里曼 |
中国老百姓在地里烧了几千年秸秆。。。。 其实就烧了没几年,因为古代没有天然气和煤炭,主要燃料就是晒干的植物。柴又费钱,所以粮食作物的秸秆都会被保存下来作为燃料使用。一直到上世纪末都很少有把秸秆烧掉的。例如我90年的小时候麦秸是作为保暖材料被广泛用于铺床冬天保暖的,而且麦秸易燃作为引火燃料很好用。玉米秸秆更是作为柴保存的。 燃烧秸秆是本世纪初,中国开始慢慢富裕,煤炭和液化石油气的大量使用,秸秆不再作为主要燃料,但是又不能在地里放着,拉回家也是脏乱差容易生虫,也占地方,所以大家都是直接在地里烧了省事。我记得零几年那会烧秸秆的时候村里往外看烽火连天,村里浓烟滚滚,大家都把窗户关着,整个道路都看不见,到处是浓烟。大概没几年国家就严管禁止烧秸秆了。并不是自古以来! 表述不严谨,已做修改 |
社科院金大陆教授做了一个微型调查,在30个人中分10人一组,询问“艰辛探索十年”期间的上海,想吃猪肉需要使用肉票么?29人认为,上海十年期间买肉“不可能不要肉票”,只有1人说,自己的父母在十年中受到冲击,于是家里每天做饭的任务都由他承担下来,他每天上菜市场去买一小块猪肉,今天肉片炒卷心菜,明天肉片炒青菜,后天又是肉片炒花菜,天天如此,所以他知道,十年期间买肉是不需要肉票的。 2008年8月7日,在熊月之教授主持的一个关于知青的学术研讨会上,金大陆教授提出上海在艰辛探索十年期间买肉不凭票的说法,结果遭到与会的大多数“知青人”的质疑和反驳,著名小说家叶辛甚至谈了自己当年从贵州回上海探亲,向母亲要肉吃却因受到肉票限制而未如愿的往事,还提出其家藏《票证大全》中印有一头猪式样的票据可证。而在座的高博特公司总经理张刚则当场打电话给六、七十年代上海最大的菜场——三角地菜场的书记询问,得到的回复也是肯定上海十年期间使用肉票。其他时间采访的很多上海十年“过来人”的回忆文章中都提到十年期间使用肉票。 但是,金教授却从上海各个政府部门、商业部门(副食品部门、粮食部门、价格部门、饲料公司)等留存的档案中,确凿无误地证明了,上海在十年探索期间买肉确实不凭票,而且,至今也没有发现这10年中的肉票样本,只有其他年份的票证。 |
|
1961猪肉票 根据《上海副食品商业志》,上海在历史上曾经五次实行猪肉凭票、证供应: |
|
1955-1964 |
|
1976-1992 以上资料证明,从1964年6月1日起至1976年7月15日,上海居民买猪肉不要肉票,敞开供应。历时12年2个半月。 金教授在著作中谈到了上海十年探索期间猪肉敞开供应的原因: 1.全国保上海,上海保全国 十年探索时期,上海70%的生猪由外省市调入。在计划经济时代,生猪被中央商业部列为二类商品,调往上海的生猪指标,先由市专业公司上报商业部,经商业部在全国商业计划会议上统一平衡后,再下达分季、分省(区)调拨计划,具体则由产销双方衔接调运。当时,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为主要调运地(上海派出人员设立固定联系点),后扩展到山东、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在计划经济时代“全国一盘棋”的思想指导下,上海调运至外省市的各种日用工业品也逐年大幅增长,年年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外调任务。通过这种方式实现工业中心城市与主要农副产品供应省市的互动。 |
|
1969上海肉联厂 |
|
上海产品运往外省 2.郊县生猪交售政策持续而平稳 30%左右的生猪是郊县农民交售的。资料表明,上海郊县农民交售的生猪数量是逐年不断增长的,1966年交售38161吨,占上海居民猪肉供应量的27.75%;1976年则增加到54977吨,占上海居民供应量的32.09%。 上海市革命委员会长期对郊县农民养猪采取了积极鼓励的态度。在宣传上,号召广大农民“为革命养猪”,因为主席认为,猪多肥多,肥多粮多,养猪有利于贯彻“以粮为纲”方针。上海1970年10月14日《解放日报》上刊登农民小诗:“身在猪棚闹革命,放眼世界看全球,多养猪来多打粮,狠狠打击帝修反”。出版了《养猪阿奶》等故事连环画,《为革命养猪》、等宣传画,向农民描绘“猪满圈、肥满田、粮满仓”,的美好前景。 |
|
养猪连环画 在实际操作上,长期坚持农民交售生猪给予奖励的原则。虽然从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向农民收购生猪的办法和奖励的办法有所变化,但奖励的原则始终不变。 一是向交售生猪的农民奖励《上海市日用工业品购货券》(简称“工业券”),凭券可以购买缝纫机、手表等39种紧俏工业品,上海城镇居民是按人头定期发放工业券的,而郊县农民,则通过向政府交售生猪的途径来获得工业券。 二是向交售生猪的农民奖售平价精饲料粮。从1963年至1978年,上海市革委会曾下达过10个与奖售饲料粮有关的文件,通过这种方式,来部分解决农民多养猪遇到的饲料粮不足的困难。在郊区,号召农民大力利用水生饲料“三水一萍”(水花生、水浮莲、水戎芦、绿萍)养猪,大量储存“二壳一芒”(菜籽壳、麦壳、麦芒)等充当喂猪的粗饲料。 1966年年末至1967年年初的几个月内,有少数郊县农村地区因造反派中少数人的极左思想,影响了农村养猪事业,“一月风暴”后新组建的上海市革命委员会及时发现了这类错误,予以纠正。1967年2月17日,上海《解放日报》上发表重要文章:《戳穿新的阴谋,发展养猪事业》,文章中,将破坏养猪事业的各种行为,视为“经济主义妖风”的表现形式,号召广大造反派予以打击。 3.城市支持养猪业的措施持续发展 大力收集城市“泔脚”(公共饮食业、单位食堂、居民群所产生的饮食下脚),送往农村作猪饲料。1966年共收集城市泔脚1.13亿公斤,至1976年,增长到年收集泔脚5亿公斤以上。上海各个区组织里弄干部、退休工人到郊区参观农民用泔脚喂猪;各街道干部敲锣打鼓进里弄,挨家挨户向居民宣传,号召争当饲料义务收集员,在各里弄设立泔脚缸,等等。为此,国务院第15号《参阅文件》以《城市的废料,农村变为宝》为题对上海经验作了总结和介绍,上海经验引起北京、天津、武汉、哈尔滨等大中城市纷纷来参观取经。至1973年的统计,“全市在107个街道、1180个里委都开展了饲料收集工作,有1800个收集人员,建立了181个饲料集中站,摆设盛器10万余只。同时,泔脚饲料的质量得到提高,“如静安区南西饲料站做到菜皮、泔脚、米浆三分开;杨浦区控江饲料集中站水控制在30%”,有力地支持了郊区养猪业。 上海有关部门所属真粉、淀粉厂生产中所产生的糟渣,都由市里统一分配至各郊县农村支援养猪。市食品公司举办“猪医生”培训班,受训者达1300多人次。市食品公司还抽调采购员、营业员100多人到郊县农村参加养猪劳动,通过这种方式,让卖猪的懂养猪,对以后工作中掌握生产情况,预测生猪上市趋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从金大陆教授所列举的各方面无可辩驳的证据,我们可以确认,上海在十年探索时期确实是实行了猪肉敞开供应,而且至今我们也没有发现任何相反的物证如这一时期上海发行的肉票,或副食品供应主管部门下达的任何关于发放肉票或其他居民定量供应猪肉的相关文件。但是,为什么有这么多的“过来人”都认定这期间上海居民买肉“不可能不要肉票”呢?这种“正确的集体记忆”意味着什么,又是如何产生?恐怕是一个很需要思考的问题。 |
就是白雪公主这个故事 众所周知,白雪公主吃了后妈的毒苹果后陷入昏迷,王子一路排除万难见到美艳的白雪公主,情难自禁献上一个激吻,于是,白雪公主就醒了,从此二人过上幸福的生活,就像这样 |
|
但是! But!!! 为什么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我明明记得王子以为白雪公主死了,他是隔着一个水晶棺看到公主的盛世美颜,于是决定把公主抬回自己的国家,但是路上被石头绊了一下,公主就把喉咙里的毒苹果卡了出来??? 真的只有我一个人这样认为么? |
|
|
其实在世界范围内,最经典的还是“沉思者托额头还是下巴”吧? |
|
以上哪个是正确的“沉思者”? |
|
非常经典的一张图——一群人无视后面的沉思者雕像非要去托额头的典例…… 罗丹的雕塑“沉思者”最初是作为雕塑“地狱之门”的一部分,雕刻于1880年。而与人等大的青铜像则要到1902年才做出,1904年才对外公开展示。后来,罗丹又制作了许多复制品摆放在世界各个角落,但是即便如此家喻户晓,大家仍旧记不得真正的“沉思者”长什么模样…… 仔细观察一下“沉思者”的雕像,除了右手托下巴(没有攥紧拳头),他的右肘是放在左股上的,左臂也是放在左膝上的。 |
|
一个非常经典的站在“沉思者”前还能出错的典范……把手托下巴当做了托额头。 但是可以注意到,这位女士是把右肘是放在左股上的,左臂也是放在左膝上的,这一点是没有错的。 |
|
而美式足球运动员蒂姆·蒂博的模仿,就更加糟糕了,完美避开了“沉思者”的所有要素…… |
|
事实上,这种出错的问题很早就出现了,并不是最近的事。 比如,英国剧作家萧伯纳在1906年罗丹为他制作胸像后,顺便出席了罗丹迁移“沉思者”雕像的仪式。 在萧伯纳返回英国后,让摄影师为他拍摄了几张模仿“沉思者”造型的照片。 由下图可以看得出来,即便是获得过诺贝尔奖的大作家,也从来没有把姿势完全摆对过: |
|
萧伯纳的这张照片可以看得出来,他一开始还记得“沉思者”雕像是什么造型的,但是恐怕他已经记不得胳膊肘应该放在什么位置上了。 在另一张照片中,萧伯纳就搞错了“沉思者”的姿势: |
|
这张照片中萧伯纳不仅把手托了额头,而且还把右肘放在了右膝上(应该是左膝) 据说后来摄影师把这组照片寄给了罗丹。虽然我不知道罗丹是什么想法,但是可以得知很多法国艺术家都去追问这几张照片中的模特是谁。 我严重怀疑是这些艺术家是罗丹指示的,目的是去上门打死这个误人子弟的家伙(划掉)。 由此可见,对“沉思者”出现记忆错误并不是最近的事情,起码这个雕像在罗丹活着的时候就有很多人搞错了。 甚至在罗丹本人的描述中就出现了问题(我找不到且不懂法语版本,暂用英语版): “What makes my Thinker think is that he thinks not only with his brain, with his knitted brow, his distended nostrils and compressed lips, but with every muscle of his arms, back, and legs, with his CLENCHED fist and gripping toes.”? 让我的“沉思者”思考的,不仅仅是他的大脑、他紧锁的眉头、他膨胀的鼻孔和他紧闭的嘴唇,更是靠着他臂膀上、背部和腿部的每块肌肉,以及他紧握的拳头和夹紧的脚趾。 |
|
好吧,罗丹本人都记不得自己雕刻的作品里有没有“紧握的拳头”…… 你能指望我们这些艺术门外汉或者是不懂装懂的家伙,记得罗丹的雕塑是什么造型吗? 再加上有些并没有模仿“沉思者”的知名人士的姿势的干扰,比如说在西方家喻户晓的已故英国主持人布鲁斯·福赛斯爵士(Sir Bruce Forsyth)之类的招牌姿势,使得更多人理不清“沉思者”到底摆了个什么姿势。 |
|
而1989年IBM的广告,更是成功将错误信息传递给了千家万户…… |
|
于是,罗丹的“沉思者”便出现了两大错误流派: 把手放额头上的—— |
|
摆错胳膊的 |
|
以及集合二者大成的完全没谱的…… 午马与肥猫的去世 至于名人去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误报或者是与其他人搞混,之后没再关注。 就比如从我身边到网上,不少人在2014年香港演员午马去世时,觉得这位老先生“怎么又去世了”,有人还惊异于“肥猫”郑则仕怎么还健在。 我觉得挺不可思议的,因为午马和郑则仕是我比较喜欢的两位演员,因此,我常常关注他们的作品——他们几乎是每年都在出新作,怎么会觉得他们不活跃乃至去世呢? 个人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无非是很多人把午马和董骠搞混了,这两位基本上都算是金牌配角,而且两人都经常和成龙、曾志伟合作,而董骠在2006年就因病去世,因此混淆了。 郑则仕则主要是因为最初常常只称呼他的外号“肥猫”,所以可能与08年去世的“肥肥”沈殿霞有所混淆。2011年至13年间,郑则仕一直没有好作品问世,加上中间报道过几次真正的“肥猫”加“去世”题目的新闻(纸媒肯定也有),因此产生了混淆。 |
|
所以郑则仕还在2013年12月特意出来,拿着带日期的报纸,辟谣说自己没有死…… |
|
真正的假粉,连自己的偶像健在不健在都不知道,只有去世的时候才会蹦出来…… |
|
典型的和“肥肥”沈殿霞搞混了 好吧,我觉得记不记得去世是一个区别粉丝的真假的重要标志,因为假粉根本不关注“偶像”的动态,他们对自己“偶像”的了解都是人云亦云来的。 对这种“未解之谜”类问题的缘由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的专栏,谢谢各位的支持! 有解之谜?zhuanlan.zhihu.com/youjiezhimi |
|
|
现在还有几个人记得,肺炎爆发前夕,全网闹得沸沸扬扬的故宫奔驰女? |
我清楚的记得我一个表弟,去年过年的时候我和我妈去他家,他老婆大着肚子给我们倒茶。 然而今年冬天的时候我妈说我那个表弟年底要结婚了。。。。 我说:他老婆不是怀孕了要生了么?换人了? 我妈说完全没这事,人家是头婚。 |
|
|
|
就是天王老子来了也是为人民立功劳! |
|
|
|
|
|
|
一直觉得「一次就好」不是在“夏洛特烦恼”中第一次出现,总觉得是一首非常熟悉的老歌。 (后来很多解析电影的up在批判该电影的价值观时一直强调“整部电影中夏洛没有一首个人原创”,想必也是把这首歌当成老歌新唱了吧。) 补充:还有「洋葱」,「膨胀」,「刚好遇见你」,「只是太爱你」,「奉献」,「说散就散」,「追光者」,「我要你」… 它们不是和以前哪首老歌“像不像”的问题,而是和记忆里的歌词旋律一模一样的问题。 |
初中的时候上英语课,老师问该讲哪篇课文了,班里其他人说的和我不一样,我记得他们说的那篇课文已经讲过了,我有那一整节课的印象,课文上也记了笔记,可是整个班里除了我,所有人书上的那一篇课文都是空白的,什么都没记,在他们的印象里根本就没讲过这篇课文 更要命的是开始上课了之后老师讲的和我书上记的一样 我那一整节课都在惊恐和自我怀疑中度过 |
说一件昨天刚发生的事,我们学校的校园网WIFI是需要用学号和密码登录认证的,使用移动卡开套餐才能使用校园网,所以我有时候电脑上网时会借室友的账号。 室友的密码跟我说了很多次,但总是记不住,有一次我用QQ问密码,他回复635214,然后就登上了,后来每次想不起来的时候就翻翻聊天记录。 就在昨天,我照常输入了密码之后显示密码错误,然后我问他,你是不是改密码了?他说:没改啊,还是365214,然后输了进去,登录成功。我一脸懵逼,我以前一直输的都是635214。他说:不可能,一直都是365214,从来没改过密码。 |
|
我把聊天记录翻出来给他看,确定记录上显示的是635214,他说可能是以前发错了吧,这个密码肯定登不上,但是我非常确定以前用的就是这个密码。 然后他翻开电脑,指着小键盘说,你看密码365214是一个S形,我设这个就是为了好记,635214什么都不是,我从来没有设过这个密码。 我再三跟他确认了,确定他不是在逗我玩,但事实是他以前发给我的是635214,在我的记忆中,我十分确定一直是用635214登录的;而现在密码是365214,而在他的记忆中,密码一直都是365214,从来没有变过。 究竟是谁的记忆出现了问题?细思恐极。 第二件事,在小学的时候,我经常和一个小区的孩子们一起玩,记得有一个孩子叫宝宝,他有一把很长的玩具枪,打BB弹那种,后面带很长的枪托。 我那时候很羡慕,也想有一把,但是当时家庭条件是绝对不允许买一把好几十块钱的枪的。我很想玩玩他的枪,但是也没好意思开口,而且跟那个孩子也不是很熟,所以我一直没摸过他的枪,只是远远看着。 问题来了,有一天我看见宝宝拿着枪出来来,后面枪托没有了,变成了一个大窟窿,我问他:你的枪托怎么掉了? 他说:还不是你弄坏的?我一脸懵逼, 然后他说:上次在。。。吧啦吧啦。。。怎么怎么弄坏了。。 我十分懵逼,因为我确定确实没有碰过他的枪,而且因为家庭教育原因,我从小就不会碰别人的玩具,尤其是很贵的玩具。因为怕碰坏了赔不起。 然后我又问了其他的两个小伙伴:宝宝的枪托是不是我弄坏的? 他们的说法竟然出奇的一致,都说是我弄坏的,而且绝不像是在开玩笑。 我开始怀疑人生了,在我的记忆中确实没有这样的记忆。 后来他们也没说让我赔,但是我还是记了很久,究竟是我的记忆出现了问题,还是他们的记忆被改变了。 |
我曾经在宿舍无意中唱起“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只花”,我舍友就纠正我,她记得是“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只花”,她说一直觉得星座比较顺口,而且记得电视上词也是这样。 可是我的脑子里至今还停留着宋祖英唱那句时的女高音……于是我说不是的,绝对是民族。 她说可能我们听的版本不同……于是这件事就没怎么提了。 后来刷知乎的时候刷到曼德拉效应,发现很多人都在说星座民族的事,很多人都和我记忆一样,但是上网一搜,就是星座。 然后我就跟舍友说了,还特地问了好几个同学和我妈,他们都说是自己记得是民族。 我天啊…… 而且星座为什么会有五十六个星座啊,作词人也有问题?﹏? 19.2.13 ——虽然—有—分割线—我—还是—手打—— 更新一下下 评论区对此解释的有道理的我放到精选评论了 大家可以看一下(?˙▽˙?) 还有 为什么一条评论比我的赞同还多(?﹏?)嘤嘤嘤QAQ(bhys被我同学传染了我不是嘤嘤怪 |
我奥密克戎阳性一天就好了,没有经历过发高烧、吞刀子…… 但我不会说别人经历的发高烧、吞刀子是“曼德拉效应”,因为这是对他人苦难的最起码尊重。 你既然没有经历过苦难,就不要说别人的苦难是“曼德拉效应”。 |
我在大学被硬生生封了三年,现在有好多人说封三年是假的 |
我感觉我这个像撞邪,不是曼德拉效应啦。不过看大家的评论,就想分享一下。 高中一次生病在医院里住院,隔壁床是个老太太,碰巧她的子女和我的爸妈是有点熟的,大家在病房里和和气气地聊着天的时候,全场突然沉默,我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后来出院的时候我妈质问我为什么要骂一个老太太,人家这么大岁数了,而且子女都在旁边,我一脸懵。。。努力努力地回想,从热闹到瞬间冷清,我的记忆一片空白。 往后我再也不想总是去医院了,晚上探病感觉背后的风都是凉飕飕的 emm,鉴于评论,我补充一下,当时大家聊天,我全程没有讲话,在专心看电视,我怎么会突然开口骂一个我不认识的老太太??? 而且那个记忆是断层的,中间完全空白,至于出院时间我再补充一下,我是当天出院前发生的事啦. |
去年我一个朋友的父亲,坐车去川西玩,路上遇上车祸,人去世了。 朋友挺伤心,就托熟人找了一个张律师想去成都把老人的后事办了,走之前朋友的妈妈专门问律师多少钱,律师说咱都是朋友,你就签个空白合同吧,钱的事咱都好说。 张律师是当地律协的副主任,在当地法律行业影响力不一般。朋友妈妈千恩万谢,觉得碰上好人了。 过了几天,律师回来了,带着老人的遗物和死亡证明跟老太太说,东西带回来了,咱把账结一下吧,十万。一手交钱一手交死亡证明。 老太太人都傻了,知道律师收费贵,但没想到能这么贵。 然后我朋友就问我,这个价贵吗? 朋友人在山东莱州,律师也在莱州。 于是我翻了翻山东省律师收费规定。告诉她,贵了不是一星半点。 朋友问我咋办,我说找律协举报啊,这么明显的收费超标一般律协都会管。 然后我朋友专门从北上广找了新律师,去找这位张律师要钱。 新律师听了案情,觉得就是上司法局一个举报的问题,这年头大家执业都不容易,谈谈就能谈回来,于是就接案子了。 新律师带着助理到了张律师所里,想着大家都是业内人士,谈谈就把钱退了得了。 张律师大剌剌的拿出那张签过字的空白合同給新律师看,说我们都有合同。 新律师说“你这价款都空着呢” 张律师也大剌喇的承认了。 可是大城市来的新律师有个习惯,随身带着录音设备。 新律师说我顶多替你拦着当事人三天,三天要是不谈好,当事人要举报我可拦不住。 张律师气鼓鼓的说“还没见过你这样跟律师打官司的律师呢” 三天之后,老太太没收到老头遗物,倒是收到一份起诉书。 张律师把老太太告了,说老太太违约不履行合同。让老太太给十万块钱。 老太太人都傻了,又找到新律师,新律师说行,咱应诉。 其实新律师跟老太太心里想的很简单,你把东西还给老太太,按规定多少钱给你多少钱就是了。 新律师想的也很简单,空白合同一交,律师收费规定一拿出来,这案子也就过去了。 结果开庭当天,张律师掏出一份写好“收费十万元”的合同。 老太太不干了,上来就说当时签的不是这个,是空白的。 法官就问:是空白的么? 张律师说,是啊,是空白的。 新律师说我有新的证据要出示,法官说好了你不要说话。 新律师说我申请新的证人到庭,法官说你先别说话。 新律师说我要发表我的质证意见,法官说你不要说了。 审判程序就这样来来回回纠缠了几次,新律师顶着疫情往山东跑了几次。 审到一半,老太太说,和解也行,你把死亡证明和火化证明给我,我多给钱也认了。 等了好几天,张律师没找到死亡证明,新律师往成都一打电话,说火化证明还在殡仪馆。 换句话说,张律师手里什么都没有,打算先把十万律师费要到手。 终于一审判决下来了。我朋友把判决拿给我看,给我看乐了:原告胜诉。 要求被告老太太支付十万元给张律师,理由是老太太是成年人,应当知道在空白合同上签字的后果,所以十万元合理合法。 更有趣的是判决书格式中有一个部分叫做认定的事实。这个部分直接没有。 我找到庭审直播网,想看看当天的情况,结果打开一看,两次庭审,只有第二次庭审的录像,第一次让新律师不说话那次录像直接没有。 我问我朋友怎么考虑,我朋友说上诉。 我说对,就算有人能在莱州只手遮天,但她也不太可能在整个烟台独当一面。 新律师上诉了,新律师接到主审法官电话,电话里透露那个意思“你们调解了吧,新的证人我也不让你们出庭了” 新律师转手就以这次电话为由申请法官回避。 过了几天,一个法官助理给新律师打电话,说此前的法官已经申请自行回避了,并且强调,是自行回避。 二审第一次开庭,张律师没露面。 二审第二次开庭,张律师坚持要求调解,并且认为合同没问题。 过了几天,二审判决下来了,维持原判,判决书内容和一审判决完全一致。 判决书下来之后有一天,一朋友跟我聊天,说学法律有什么用。 我说我也不知道,在某些地方,跟电诈区别不大。 这案子之前,我是相信我们国家的法官大多数都是信仰法治的。 可是现在,我不敢说这句话。 |
防止岁月史书,基于个人角度写一写疫情三年的舆论回顾 2020年,随着武汉疫情防控的胜利,全国一片欢欣鼓舞,五一、十一黄金周全国各地人民大量出游,只要不出市,也没人需要做核酸,甚至口罩也不需要戴,一切仿佛已经回到了疫情前。相比之下,国外大量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被疫情攻破,医疗挤兑严重,产生大量死亡。两相对比之下,2020年全国人民对清零政策的支持率接近100%,那个时候,没有人去思考疫情在未来会向哪个方向演变,人人都忙着过好自己的生活。主流的想法可能是等国外实现群体免疫,病毒自然消亡后,再放开。 2021年3月左右,世界各主要国家的新冠疫苗开始铺开,各国都希望依靠疫苗构建免疫屏障,之后便可以解除防控措施,彻底回归疫情前的生活,国内的想法也差不多。我本人在2021年6月就打完了第二针。当时国内从上至下,主流的想法是完成全民接种疫苗后安全放开。 但事与愿违,到了2021年秋冬季,全世界发现疫苗对阻碍病毒传播的作用很有限,防止重症有效,但防传染作用极小,入冬后世界各国又迎来了一波感染高峰。也正是因此,2021年国内虽然完成了全民两针疫苗的接种,却依然选择继续清零。但总体来说,在12月西安疫情之前,国内对清零政策的支持率依然在九成以上。 但紧接着12月爆发的西安疫情,让很多人明白国内很多城市的行政能力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强。之前接近两年的岁月静好,主要靠的是防止外部输入,把疫情阻挡在源头。而一旦辖区内部出现疫情蔓延,大部分地方其实并不能轻松应对。疫苗作用有限,防控工作艰难,再加上R0>10的奥密克戎毒株的出现,“不得不与病毒共存”逐渐成为共识。而剩下的问题,就是该在什么时候放开。 这里就是本文的一个重点。就是说,“迟早要与病毒共存”这一共识的诞生,至今其实只有差不多14个月的时间,而不是3年。 虽然西安疫情有很多做不好的地方,但当时国内大部分人对于病毒的伤害性依然是比较担忧的,毕竟那时的毒株是Delta,因此大部分民众依然愿意配合清零政策。但到了2022年,奥密克戎毒株彻底淘汰Delta成为主流。在此之后,4月上海疫情,10月广州疫情,人们看到的是极其夸张的“无症状感染者”比例。上海疫情60W人感染,网络上却几乎看不到任何感染者描述感染后发烧难受的内容,后来的广州疫情,1W+感染者只有4个重症,这些数据逐渐改变了人们对病毒的认知。再加上世界杯的举行,越来越多的人相信了奥密克戎危害性极低,甚至相当于感冒的说法。 而与此同时,清零工作的难度却已经到了一个难以想象的程度。前面说了,疫情前两年,大多数地区的岁月静好,靠的是把病毒挡在辖区外,并不代表这些地区有能力在爆发内部传染后有序组织清零。一面是世界杯观众席上欢呼的人潮、超高的无症状比例,一面是越来越困难,乱像丛生的防疫,人们更愿意相信哪一边,已经不用多解释了。 最后就是12月的彻底放开了。放开之后,在14亿庞大人口基数的加持下,奥密克戎的各种奇怪作用都涌现了出来,攻击心肌,攻击脑部,甚至攻击眼部,这些危害,在放开前人们根本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或者说,听说过,但也不相信,如果真的会发生,那就是基础病。而放开之后,一切都已经成为定数,很多人长眠在了这个冬天,一开始短缺的退烧药也开始逐渐补货,烟火气开始恢复。对于一个14亿人口的庞大国家来说,这样的冲击并非不能承受。 本人三年来基本上是清零政策的支持者,但是到了2022年,其实也认同放开不可避免。但是,支持放开并不代表否定病毒的威力。物资的提前准备,本人很早就督促家里人在做。但让本人感到惋惜的是,很多呼吁放开的人,是真的把这个病毒当成了感冒,相信了95%无症状的数据。药品储备完全不去做,以为所有的苦难都来源于封控,只要解封了就万事大吉了。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带着情绪看数据,是得不出实事求是的结论的。 |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心理咨询 最新文章 |
为什么表达出跟别人意见不一致的态度的时候 |
最爱的人离开了,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
如何评价mbti圈子? |
正常人和精神病患者的思维区别是什么? |
能否描述一下,各tp装fj大概会是什么样子? |
世界上最公平的是什么? |
什么叫做真正的释怀? |
为什么大家都很瞧不起心理承受能力差的人? |
什么细节让你觉得这个人很可怕? |
你们见过最变态的一件事是什么?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
数据统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