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购物 网址 日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视频推荐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日历2023  日历2024  日历2025  日历知识  | 每日头条  视频推荐  数码知识 两性话题 情感天地 心理咨询 旅游天地 | 明星娱乐 电视剧  职场天地  体育  娱乐 
日历软件  煮酒论史  历史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春秋战国 三国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哲学 厚黑学 心理学 | 文库大全  文库分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钓鱼 双色球 戒色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足球 nba 象棋 体操
    
  知识库 -> 心理咨询 -> 为什么说一个人有时候太过聪明通透反而不好? -> 正文阅读

[心理咨询]为什么说一个人有时候太过聪明通透反而不好?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为什么说一个人有时候太过聪明通透反而不好?
关注问题?写回答
[img_log]
聪明
怎样做人
小聪明
为什么说一个人有时候太过聪明通透反而不好?
小的时候在电影频道看过一个动画片,具体是什么名字记不清了,
讲的是一只小猪,和爸爸妈妈幸福的生活着,有吃有喝有日光浴,
可是有一天它发现自己是被人圈养的,终有一天要被拉出去吃掉,
他的其他小伙伴都没有发现这一点,仍无忧无虑的吃了睡睡了晒,
他很痛苦,怀疑猪生的价值,开始觉得自己做的一切都没有意义,
他问猪妈妈,如果我长大的价值就是被吃掉,我为什么要长大呢?
猪妈妈和他说,虽然最后我们都会被吃掉,但是快乐却是真实的,
与其担心着那还不安的未来,为什么不抓住现在就拥有的真实呢,
我们的价值就是开心度过每一天,去开心每一天就是成长的意义。
这是我记住的故事,
这里面有三个层次,
其他小猪,不聪明,
这只小猪,够聪明,
小猪妈妈,很通透。
可以想象,小猪遗传了猪妈妈的聪明,猪妈妈痛苦过,终悟通透,
可通透了又回到了原点,其他小猪什么也不想也可以快乐每一天。
这个故事不好玩,又很丧,太封闭,那我们不妨续写一下好不好?
那个小猪明白了他猪生的意义,可并没有真认可自己被吃的命运,
他在吃吃喝喝晒晒的同时仍然保持敏锐,终于他发现猪圈的缺口,
他不吃不喝每天减着肥,终于他可以从那个缺口挤出去了,成功!
他远离了自己的父母,走向了远方的大山,变成野猪,改变命运。
他发现他不是第一个逃出来的,野猪群接纳了很多和他一样的猪。
他们没有野猪一样的獠牙,没有树脂厚厚的硬皮,只能混在底层。
那些后来的家猪只能被欺负着,甚至被当成献祭给虎大王的祭品,
可他们回不去了,下了山会被当成野猪直接打死,虽然他们不是,
这只小猪很快意识到了所处的困境,是隐忍还是反抗?他谋划着,
一只老家猪说,不要妄想去挑战野猪,我也曾尝试过,做不到的。
只要你永远不去做最弱的那一只家猪,你就是安全的,并自由着。
这里面有三个层次
其他家猪,不聪明,
这只小猪,够聪明,
那老家猪,够通透。
小猪听从了老家猪的话,可他不甘如此,他偷偷每晚去撞大松树,
撞完大松树后,再咬大松树,再绕大松树,每天二五更的硬功夫,
几年后,他一头就把长着獠牙的野猪王撞的口吐鲜血,奄奄一息,
野猪王临死的时候一声叹息,我终于可以解脱了,轮到你受难了,
没过几天之后小猪就明白了野猪王所说话的含义,他爬上了山顶,
他看到了山的全貌和远处的几个大字:过好每一天野猪养殖基地。
没有什么虎大王的祭品,小猪也只是家猪野化的实验品,就这样。
小猪再次聪明的看到了真相,可他这时候已经变成了一只老猪了,
他摇摇头走下山,和围在他身边的其他猪说:过好每一天就好了。
因小猪从一只家猪变成了猪王的事迹太过励志,他成了第一种猪。
这里还有三个层次
头铁小猪,不聪明
上山小猪,够聪明,
下山小猪,够通透。
愚蠢,聪明,通透不是一个固定的概念,而是一种螺旋上升状态。
人生很广,世界很大,没有人或者猪可以说自己太过聪明或通透,
那只是一个比较级,把那个坎迈过去,通透就再一次变成了愚蠢,
没迈过去或者不想迈那就会保持着那个层面的聪明通透,有用么?
好像一切都回到了原点,这只小猪却经历了太多的苦难,何必呢。
别闹了,不付出任何代价,你是想当呆呆小猪还是想当通透种猪?
我的公众号:微光的故事,这几个字就不对齐了吧,因为它与众不同
==========2020.5.13分割线=====================
差200个赞就到一万了,还有点小激动呢,在破万之前少写两句吧。
感谢知友让我知道了我童年模糊记忆的出处,就是《小明与王猫》。
也感谢知友让我知道了《约定的梦幻岛》、《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还有重温《夏洛的网》、《生死疲劳》等等,真的真的十万分感谢!
之所以能让大家有那么多的联想,因为人类的本质就只是复读机啊。
第一段我写的时候记忆很模糊,回看了动画之后,发现完全不一样!
所以整个故事除了过好每一天这句话,居然他娘的都是我自己编的。
不过《小明与王猫》表达的比我更深,我很幸运,小时候能看到它。
下面说一说我要表达的,其实,我一点都没有想很丧,我很乐观呀。
人所能达到的上限本就有天花板,环境、天赋、运气、出身皆壁垒,
哪怕就是天选之子,还有年岁管着呢,向天再借五百年不是白唱的。
我给小猪的壁垒是年岁,并且完成了一个循环,没有让它中道崩殂,
真的已经对这头小猪留有最大的敬意了,丧不丧的,真是角度问题。
有的人看到了过程即意义,有的人看到了否定之否定,都没有错呀,
有的人看到了强迫症排版,有人探讨家猪野化的漏洞,都是对的呀。
什么叫做过好每一天,呆呆小猪吃睡玩是,聪明小猪努力突破也是,
通透小猪淡然迎接命运也是,通透小猪再次抖擞老精神冲一波还是。
唯独聪明小猪一边吃睡玩一边心有不甘不是,螺旋上升是个单程道,
你可以继续走,可以停下,可以总结,但歌神有首歌《回头太难》。
我原答案最后一句是问句,是想说,自己选择,到哪算哪,无对错。
不过要丧的回答的话,我有的是啊,比如下面这些,才是真的很丧。
两个在一起很久的人,真的会因为结婚彩礼这些事情分手吗?633 赞同 · 37 评论回答
父母可以冷漠到什么程度?747 赞同 · 84 评论回答
如果喜欢强迫症式排版的话,这些回答会给你一种耳目一新的强迫。
如果这辈子不结婚,不生子,不买房,一辈子过的会不会很舒服?296 赞同 · 26 评论回答
为什么说产后一年是婚姻中最难的一年?2.1 万赞同 · 945 评论回答
如果千层饼的故事很合你的胃口,那下面这个回答绝对够有挑战呀。
女孩子的小心思男孩子真的看不出来吗?1182 赞同 · 182 评论回答
无意写了这个故事,居然真的去了解了一大堆猪猪养殖方面的知识,
看在我这么用心的份上,双击一下,或者更贴心的关注一波公众号,
再说一次哈,我不丧,我顶多是只有点聪明为了女儿在冲锋的小猪。


你觉得这只猪要如何过完它的余生呢?
小学时英语老师要上公开课,和小语种有关,让我们自学几句,我住意大利的亲戚刚好回国探亲,就教了我几天意大利语
我同桌是位学奥数的女生,和我关系很好,所以我俩平时一起和我亲戚学
英语老师是个不苟言笑的人,严厉到过分,所以我和同桌准备的很充分
那次公开课,来了很多外校老师
而英语老师也一改往日作风,语气温柔的夸张,笑容也浮夸到不自然
巧的是,当天老师还真用意大利语举了不少例子
她说“意大利语蓝色是azzurro,和英语blue读法拼写差别都很大,这点一定要记住”,我一听就发觉她讲错了
因为我亲戚是个球迷,她说“意大利国家队又称azzurro(发音:阿祖罗,祖发四声),因为球衣是天蓝色。”
我当时重复“蓝色是azzurro”
我亲戚说“错啦!蓝色是blu(发音:布鲁),和英语很像,azzurro特指天蓝色,你别记混哦。”
我看了眼同桌,这事她也知道,她自然也发觉老师讲错了,皱了下眉头
当时网络没那么发达,想了想如果字典没查仔细或者教她的人不认真,老师错了也正常
终于在老师又一次强调“差别很大!”时,我没忍住举了手,那年纪很单纯,只是不想大家都学错知识
老师看我举手面露犹豫,但有外校老师在,而且我平时也不出风头,便问我有什么问题。
我就把azzurro和blu的区别说了,她听完明显一愣,但还是点点头说“很好,老师有问题要及时纠正。”
我一听她如此虚心,便接着说“老师,其实意大利语no虽和英语拼写相同,但读【闹】,读法不同,您刚刚一直读错了。”
她听完脸色一沉,但又硬挤出个夸张的笑容说“你坐下吧,我记住了。”
坐下后,我听到周围老师窃窃私语道“这学生挺厉害,学校水平应该比之前有进步”
我当时一听这话,觉得为校争光了还挺骄傲
过后一个月,一切照旧
直到我妈有天早上发烧,学校又远,没法开车送我,早高峰等公交耽搁了些时间,我妈也写了假条说明了情况
第一趟是英语课,她见我迟到,怒气冲冲的喊“你凭什么迟到!”
我没想到她这么生气,赶忙把假条给她,结果她扫了两眼,把假条随手一丢说“都是借口!迟到就要挨罚!你不是懂意大利语吗?你晚上学意大利语学太久了是吧?”
说完就赶我去走廊罚站,我就这样在外面站了一整节课。
下课后,我同桌赶忙出来安慰我“这人太小心眼了,你又没错,别委屈了,我午餐的鸡腿给你吃。”
小孩就是这么好哄,她成功的把我逗笑了
结果当天托管班又是英语老师看,我和同桌早早写完作业,她趴在桌子上,转着笔看着我说,“咱俩出去玩会吧?”
我抬头看了眼老师,顿感希望渺茫说“她这么记仇,能同意才怪!”
同桌想了下,冲我眨了眨眼说“看我的!”
随后她拿了本数学习题,等老师走到身旁时说“老师,这道数学题我不会解。”
我好奇的看了眼她说的那道题,最基础的方程,心想“她这学奥数的脑子能不会?”
结果英语老师看了一眼,还真做起题来
做完后,同桌双手合十放在胸前做崇拜状说“老师你真是全才啊!太厉害了!”
老师挺高兴,笑着走了。
同桌注意到我疑惑的目光,做了个“嘘”的手势,轻声和我说“等下我和她说,去图书馆借书怕搬不动,让你陪我去,她一准同意。”
过会她便去找了老师,还真的放行了。
我俩出去后悠闲地坐在操场上吃着零食,同桌拿着薯片和我说了在现在看来极为早熟的一段话
“虽然你聪明直白,但就被记恨了,有时候我们在小心眼的人面前要适当装蠢,你应该学我这样”
随即她双手合十又展现了刚刚的动作说,“老师老师,1+1=2你都会算,你可太厉害啦!”
我关注了三个博主。
一个是上流社会的公子哥,一个心理变态精神病,还有一个985毕业去送外卖的高知分子。
每天我就看他们的故事续命,揣摩他们的心理特点,顺便学点东西。
公子哥才过了半辈子,生活已经像一部精彩绝伦的小说了。赤裸的降生在这个世界,随即就开始炼狱般的生活,被抛弃,住福利院,被推溺水,被领养后又进入未知的异世界,养母的精神问题和无爱的父母教育,本来这就是无情冷血人的培养史,但他偏偏又被姐姐弟弟无条件的爱着,长大后又被爱人视作人生的全部。
每次看他的文章时我都极度抽离,不能共情,因为每次尝试理解他的时候我都被一把反方向的剑捅得鲜血横流。
他幼年的痛苦遭遇和他现在幸福生活,特别像小学红墙上写着“苦尽甘来”的励志标语,感觉自己在看一本哲学著论和社会美好生活的宣传书。他是尝到甜了,我还是躺在苦海里,一想到我以后的生活大概率还是只有苦没有甜,更难过了。
精神病的文章我最喜欢,是我心理治疗的良药。
我读他的文章,常常有种多年脑血栓突然通了,当了十几年傻子突然开智的感觉。
后来发现他不是精神病,而是喜欢骗人的变态,我也没有多惊讶,骗就骗吧,反正我被资本家骗钱,互联网骗智,父母PUA,朋友恶作剧,早骗的裤衩子都不剩了。
精神病叫着不太合适,最近他开了一个什么嗷嗷教,为了表示尊敬,我还是叫他门主吧。虽然我很想入这个教,但是坚定信念和早起对我来说真是难如登天,我是不适合做教徒的。
他说,你的生命如同荒山上的一株贱草。要么就犯贱,要么就枯死。
他选择了犯贱,而我们在枯死。
所以知道这一切有什么意义,思考了人生有什么意义。
有段时间我对世界运行规律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我脑袋像个陀螺似的转了好几天。
然后发现资源的流动是一个循环,它永远不会流出它的圈子,只有你进入它的圈子。
钱流向不缺钱的人,爱流向不缺爱的人,自然界是个平衡木,社会却是一个跷跷板,只有正反馈调节。
成功的秘诀就是没有秘诀,因为它真的靠运气,虽然大多数成功者并不承认。
但谁管呢,反正他们已经成功了。
与其无助的面对真相,等待命运的判决,还不如麻痹自己,麻痹大家,让生活充满干劲。这样穷人的生活更有希望,富人的生活更加高高在上。
所以人一思考就想寻找真相,发现真相后就开始痛苦,痛苦之后就失去很多欲望。
好比一头驴追着面前的红苹果一直跑,突然它意识到这苹果挂在自己头上,自己一辈子都吃不到。
继续往前跑吧,感觉自己是个傻子,站这里不动吧,后面还有主人的鞭子,今天的KPI没完成说不定晚上连饲料都没得吃。
一时间茫然无措,又痛苦至极。
我又想起曾经门主直击心灵的质问:告诉你真相,你敢接受吗?
他还说,“思想无法踏在坚实的土壤上的话,那是一种灾难。”
那么我现在是,一只脚踏进了虚无主义,大难临头啦。
今天上线发现公子哥和门主同时发了文章。
公子哥继续记录爱的强大力量让他沉沦,获得新生的勇气,我一边感叹爱的神圣,一边打开门主关于“爱是所有变态的根源吗”的回答。
门主反问,爱难道还不够变态吗?
我将两篇文章读完之后,突然什么想法都没有了。
只有一种大脑被撕裂的感觉。
这种感觉以前也常有,但今天因为实验考试情绪过于紧张,已经没有思考的能力了。
耳机里音乐放着,“因为享受着它的灿烂,因为忍受着它的腐烂”。
两位博主的生活经历和生命观在我脑袋里缠绕一个球。
一位的生命太过纯洁精彩,一位的生命太过痛苦荒凉。
突然又给自己整笑了。
我们这种普通人生命总是那么不上不下,尴尬至极。
没有探索高级生命灵魂的资本,也没有真正发疯的勇气。
网上的发疯的言论那么多,但谁也没有自暴自弃的能力,真是被迫生活。
相比之下,985外卖哥的文章才更符合普通人生活状态,有种半死不活的感觉。
只有读他的文章最快乐,果然还是同类人更能产生共鸣啊。
每次一边笑一边赞叹他真会写,感觉他才是真正为社会做贡献的人,白天给大家送续命的救心丸(外卖),晚上还要写日记养活粉丝心里的快乐草。
他说他这种阴湿老鼠每天就靠吃互联网这堆泔水活着。
我在想他是老鼠,我是什么
我连互联网的泔水都没得吃,只能闻闻味道。
每天和朋友吐槽,不停地刷屏“好烦啊”。
我他妈活的好脆弱。
哪天谁冲我吼一嗓子,我就灰飞烟灭了。
太过聪明通透的人,生活里很难有快乐。
因为人越通透,越想清楚要做的每一件事的意义。
注意,是清楚而非追求,先是清楚,再决定是否追求。
然而这世界本没有意义,所有的意义,都是我们人赋予的。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看起来大智大慧的人,寻找到最后,一切为空。
吃山珍海味有什么用?
营养物质没有显著提高,消化后都是那些杂质,粗茶淡饭我能吃饱。
玩电脑游戏有什么用?
赢了输了又能如何,这东西也不能陪你一辈子,早晚有一天就会脱离它。
去大城市有什么用?
生活成本那么高,买不起房子要背负那么大压力,我随便栖居活的就很好。
结婚有什么用?
无外乎最后生了个孩子让他度过我这同样无意义的一生。
……
通透的人,会把一切面对的事情背后的意义,都想得很清楚,进而省去了很多他们认为无意义的、不明智的行为。
不过人想得太明白,真的不是好事。
我们为什么怀念童年?
因为只有那个时候,我们才能对着一个平淡无奇的玩偶鼓弄一天,我们才能不顾作业压力地陶醉在卡通动画里,我们才能觉得和好朋友在一起玩就是最大的快乐。
后来,我们明白了人总要长大,开始接触到生活的心酸,开始意识到人不能像以前一样无忧无虑,于是我们再也无法从玩偶中得到乐趣。
有人管这个叫成长,我则管这个叫作……永远告别一种心理状态。
普通的我们,享受的是美食、亲友团聚、每一点学习工作上的进步和成就、和喜欢的人发展关系……
这些就是普通人的意义组成。
在太过聪明通透的人看来,这些,大都没有意义,故尽皆不追求。
他们看我们,正如我们看小孩子——我们往往不会去追求小孩子追求的那些玩具。
然而什么是人生?
我第一次深刻思考这个命题时,是被初中读的一本叫《仙逆》的网文某段话所惊艳:
“这雨,出生于天,死于大地,中间的过程,便是人生。”
说白了,人生到底还是过程量。
彻底想明白这个,不会让你开心,因为这会动摇你之前认可的某些意义——比如竭力要达到的目标。
评论区很多人跟我讲,真正通透的人,是很潇洒的,不会去想事情的意义。
非也,那是他们想明白了,很多事情的意义是无,也就是我开头所讲的空。
什么是空?
四大皆空,无悲无喜,悲喜自渡。
讲到这里,可能说了不少废话,有点云里雾里的,但我的思考和解释就这么多了,再多的话,可能我也就成了太过聪明通透的人。
可能,顺着这条路想下去,前面会出现一道门,你推开后,就会完成一种成长。
如果你真的想好了,可以试着推开,但我不会,起码现在不会。
因为我不太想告别现在的自己这种状态。
当然,可能那扇门之后,还会有新的门,我只是依循前人,推测最终可能会是到了无悲无喜的“空”的境界。
没有人规定,成熟就一定比幼稚好,我们鄙夷别人幼稚时,往往是站在默认自己成熟的视角上,却不知幼稚的人又是如何评价我们?
所以,我觉得快乐这件事,不分高低贵贱。
小孩子的快乐可能幼稚,可也叫快乐。
买房子的快乐可能成熟,可实难拥有。
既然这样,我宁愿当个每天都很快乐的小孩子。
你看到我在海边玩泥巴,略带鄙夷地撇了撇嘴。
殊不知,我在心里,修筑着一座摩天大厦。
————
寻尘客:如何评价 4 月 21 日胡锡进对方方的回应?1.3 万赞同 · 1040 评论回答


评论区引发了若干争执,大体为很多“有生活智慧”的人给我讲什么是通透。
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中学课本的内容,难不成你们都觉得自己比古仁人还高雅吗?
说虚无主义的人,确定自己研究明白什么才是虚无主义了吗?又是否看懂了我在结尾那几段写的是什么?
人生的智慧,在一定维度内,并没有高低之分,不过是左右之别的选择罢了。
前提:一定维度内。
我是一个不愿意给自己的文字写注释的人,也确实懒得回复,抱歉。
把一些很有意趣的评论设置为了精选。
我是寻尘客,感谢阅读。
以前有个朋友恋爱,她说,不知道为什么,一想到要带男朋友见家长了,她就会觉得焦虑,心里变扭。
我说,因为你对他没那么满意,你还想把关系停留在你们两个人的阶段,而一旦上升到父母这个层次了,你就会认为自己没有回旋的余地了。
朋友沉默,然后回,你这个人真可怕。
我说,猜的。
以前和领导应酬,饭桌上有政府官员,有公司副总,而只有领导一个女性,一圈又一圈的人和她敬酒,她似笑非笑着说,都欺负我一个女人。我则陪笑着说,我替她喝吧,不然带我这个小徒弟来也没什么意义了不是。
副总说,跟你喝没意思。
我继续笑着回答他道,我和您喝确实不对等,那这样吧,您和我领导尽情喝,一会我开车送她回家就是了。
对方未言,但酒局作罢。
以前上学的时候,父亲住院动了手术,一下子花了家里不少积蓄,晚上醒来去洗手间的时候,看到父母卧室的灯还亮着,我从门缝中窥到他们在一张一张地对着账单,有别人家欠我们的,有我们欠别人家的。
后来某一天,母亲和父亲在餐桌上吃饭,问道,丛子建的生活费是从你那里要的吗?
父亲说,我一直以为是你给他的。
母亲则说,没有,他已经好久都没有和我要钱了。
自从那晚之后,我回到大学,我算了算自己的奖学金,加上自己当助教,河北省青年诗人的奖金,有长达半年的时间我都没有和家里伸手要钱,而在这之前,从大一开始,我每个月的生活费和高中相比毫无变化,每个月八百到1千。
以前父母吵架,父亲愤怒地斥责母亲毫无良心,母亲则毫不示弱,针锋相对。
我看了看时间,自己开车去接妹妹放学,然后给她买了最喜欢吃的汉堡薯条,紧接着将她送至奶奶身边,我则回到家,开始劝导他们。
在他们最歇斯底里的时刻,我沉默着说,爸,在ICU里你昏迷不醒的时候,我和妈妈坐在医院的走廊里,周围的亲戚有的在斗地主,有的在聊着自己家的生意,只有两个亲戚坐在母亲旁边说着好话,那个时候母亲说,只要你能活下来,哪怕你变成植物人,她也照顾你后半辈子。
父亲听完沉默不言,母亲则泪如雨下。
我拍了拍他们,把他们的手重新握在一起。
以前在北京工作,过年回家的时候去看望奶奶,她和妈妈的关系一直不好。
我送了她一盒稻香村,里面夹了2万块钱,付了一张纸条,妈妈不知道。
后来,奶奶和我说,她看到那盒蛋糕,自己忍不住掉了眼泪。
以前和父亲外出接待客户,在路上,我告诉他,要毫无原则地偏向妈妈。
他问我为何,难道不应该讲理?
我说,在家庭中是毫无道理可讲的,一个女人嫁到男方家中来,虽然都叫着公婆爸妈,但毕竟不是自己的亲爸妈,在这个家庭中能真正依靠的就只有自己的丈夫,不管谁对谁错,起码要在明面上向着她,不能让她觉得自己在这个家中毫无依靠,像一个外人,至于谁对说错,这并不重要,都是一家人,就不能过分讲究谁对了,谁错了。
在很长的时间里,长到我发觉自己扮演的角色到底是什么时,岁月差不多已经快把我掐死了。
我这个人,是妹妹的哥哥亦是父亲,是母亲的儿子亦是丈夫,是父亲的儿子亦是妻子。
是奶奶的孙子亦是儿子儿媳,是领导的员工亦是台阶,是朋友的树洞亦是工具。
我可以是任何东西。
虽然周围人都说我情商和智商高,但我并不知晓自己到底算不算得上聪颖,我并没有出众的学历,也没有庞杂调和的人际关系,在大部分的事件中,我觉得自己是一个活得挺累的普通人。
项飙写过一本书,叫做《把自己作为方法》。
而我时常觉得我已经跨过了那个阶段,将自己作为了工具,我会在自己发挥出淋漓的利用价值之时获得一种自我满足,就像一尊泥菩俯视着跪在地上的凡夫俗子,而后在显灵之时嘲弄着他们狂喜的1丑态。
所谓聪明与通透是一对并不相干的词,聪明并不意味着通透。
太多的时刻,你看透了人与事,但并不意味着自己可以接受,就像你站在山的那边,海的那边,一眼望去,都是你已经熟悉不过的景色,你觉得人间的苦难大抵相通,不过是因为人的卑劣毫无新意。
人的丑恶,人的卑鄙,人的自私,全部都是你看过千百遍的东西。
有时候,我挺失落的,我觉得人间很没有意思。
人人都在追逐着相同的东西,我们不是看不到自己的独特,而是我们深刻地知道,自己所谓的天赋与特异放在人海之中不过是极其稀松平常而又毫无价值的东西。
人人都希望自己身上富有某种称之为天命的东西,这种东西可以为自己带来财富和荣誉。
而一旦金钱与虚荣无法满足其一,那么所谓的天赋与天命便是无价值的,就像一只望着天的孔雀,如果飞不起来享受其他鸟类的仰视,那情愿自己啄掉自己的羽翼,让自己光秃秃地趴在地上,和那些家禽畜生一样活在泥土里,路过的人望去,并不觉得你和栏圈里那些待死的活物有什么不同,你的羽毛早就掉的一干二净,失去了称之自己为孔雀的源质。
很多人一直都误解了聪明这种东西,有人认为它是一个好成绩,有人认为它是情商,认为它可以通过阅读诸如《如何说话》这类垃圾获得,其实不然。
聪明,成绩,情商和阅读几乎并无关系。
阅读不过是和抽烟喝酒,弹琴歌唱,跑步做操,泡妞吹牛一样,只是一种人的特质和爱好而已。
以前,我坐在家中,看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朋友问我,你看这种书有什么用呢?
我只能答道,随便看看而已,我无法向他解释,阅读是我逃避人间的方式。
那些被称之为通透和聪颖的人无一不是在人生中腌的时间久了,才会让人觉得有味道。
若无经历,便不足以谈人生。
若无人生,便不足以谈世事。
若无世事,便不足以称通透。
我习惯了将自己的秘密藏在沉默中,习惯了在自己喜欢的书中拿起笔自言自语。
我习惯了给自己喜欢的人写长长的,毫无里头,或有文采或平铺直叙的信。
习惯了自己坐在长椅上看老头钓鱼,习惯了坐在游轮上看若隐若现的江鱼和水中的垃圾。
一切的一切,我都习惯了。
我把自己的人生一刀劈成了两半,中间并不连带着血肉。
一半把角色扮演好,一半把自己安置好。
历史的逆流,生死的循环,时间的推演,人后的闲言,都无所谓了。
我把自己看做一块木头,拿着锉刀开始从头雕琢,反面对着自己,正面对着世间。
以自由之名,为自己画地为牢。
以庸俗凡身,为自己塑造神龛。
夜里的崩溃不过是精神的马群,白日的喜怒不过是思考的黄历。
当我把自己的视角抬到生老病死之上,则目光之下都是汪洋,死在哪,活在哪,都不再犹豫。
倒向黎明的风铃,死在昨日的足印,带着血的笔尖,扎根谎言的鲜花,带着蜚语的过堂风。
捅破嘶吼的门窗,射穿活着的子弹,沉默之中的火山,淹没洪水的苍天,刻着大火的无形网。
现实中无尽的魔幻到最后都回归于荒诞,无非是人把人杀死,话把话说穿。
不必将事事都赋予一个理由,找寻一个根源,我们作为人实在是有着不可估量的局限,有那么多你不理解的人,有那么多你躲不过的祸,如此之下就不必故作坦然。
开心了我就吃几顿好的,逗逗自己的女孩开心。
不开心了我就写几笔字,不必将自己的情绪发泄到外物之上。
什么是聪明,什么是通透。
什么是好,什么又是不好。
思考这么多,没有意义,也太累了。
把自己当个物件吧,过了保质期就没什么用。
随性点活着,趁着自己还新鲜。
这个问题不够明确,因为并没有准确的说明,到底什么才是聪明通透。人的智慧可粗略的分为两种:
一种是世俗智慧,是对社会规则的准确认识和有效利用。
一种是哲学智慧,是对既存价值体系的全面反思和对根本人生问题的深刻洞见。
如果聪明通透指的是世俗智慧,在我看来谈不上好或者不好,因为世俗智慧只是一种工具理性。一种工具,我们只能评判它好用不好用,而谈不上价值判断。如果这里的“好”指的是“好用”,那么显然,在世俗智慧的层次上,越“聪明通透”,就越“好(用)”。
但我想,题主要问的不是这个,而是指在哲学智慧的层次上,是否太聪明通透反而不是一件好事。在这里,我借用《浮士德》中的人物形象和尼采哲学的术语来解答这一问题。
根据生存状态和哲学智慧的层次,人大概可以分成四种:
第一种是信“上帝”的普通人。
这里的上帝并不简单指的是基督教的上帝,而是泛指一切既存的传统价值观,它是一切道德判断和人生价值的根基,比如在古代中国,忠孝节义的儒家伦理就是上帝。典型的例子是格雷琴。格雷琴是一个笃信基督教的小市民女性,她温柔、善良、美丽,和浮士德坠入了爱河,但她和浮士德的未婚之恋,是违背当时道德的。在恋爱中,格雷琴始终患得患失,她反复询问浮士德,你是否信上帝。浮士德无法回答这个问题,他是一个泛神论者,根本不信基督教的上帝。他一方面不愿欺骗格雷琴,另一方面又不愿伤她的心,只能反复解释论述自己的泛神论思想。然而格雷琴根本无法理解这些思想,只能反复的确认浮士德的信仰。浮士德的爱情悲剧所以发生,其中固然有社会原因,但归根结底,还在于格雷琴和浮士德不是一类人,格雷琴只是普通人,而浮士德却是“超人”。他们之间隔着思想的鸿沟,因此无论情感上如何相爱,在思想上始终无法真正相通。如果格雷琴也是超人,那么她完全可以视世俗礼教于无物,也根本不会有后面的悲剧。她完全可以和浮士德一起浪迹天涯,不用自怨自艾,走入绝境。“信上帝”的普通人在生活中很常见,他们往往是好人,但也是普通人。他们就是所谓的“认老理”的人。至于为什么要认老理,他们也说不上来,只是认为,祖祖辈辈都信这个道理,教科书上也说这个道理,周围的人也都这么认为,那么这个道理就应该是对的。他们无法想象可以质疑这个道理。
第二种是不信“上帝”的普通人。
这类人在生活中也很常见。他们在年轻时往往是信“上帝”的,因为长辈们,书本上都说应该信“上帝”,他们也姑且信了。但当他们走上社会,获得更多的人生经历时,却越发的感到,这社会上讲的是另一套规矩,和书上说的、长辈们教导的完全不同。他们首先感到强烈的愤怒,试图去抗争,但胳膊拧不过大腿,抗争无果,渐渐的就失了朝气,陷入失落、迷茫,随之麻木、沉沦。是啊,这世间哪里有什么道理?又有哪里有什么信仰?成年人只看利益,年轻人才看对错。于是他们也渐渐“油腻”起来,成为自己曾经厌恶的成年人。有的满嘴都是信仰,心里都是生意,或者干脆再不谈什么信仰。最终,他们往往走向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视其世俗智慧的高低,他们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失败者自不必说,即使是成功者,也很难获得内心真正的满足。因为欲望的满足是无止境的,一时的满足也只能换来无尽的空虚。为了填补空虚,就只能再进一步的去满足。周而复始,永无止境。
上述两种人都不怎么具有哲学智慧,也就是不怎么“聪明通透”。我们大多数普通人一般是介于两者之间。一方面对“上帝”持怀疑的态度,另一方面又不敢也无法真的否定“上帝”。我们总是在信与不信之间摇摆不定。年轻人的彷徨迷茫,往往就是由于身处在这两种状态之间,徘徊不定。旧的价值逐渐瓦解,新的价值又还未确立,各种价值观激烈碰撞,极致的享乐主义和功利主义又迅速的流行起来,我们失去了可以信奉的“上帝”,只能迷失在物欲横流和各种虚假的偶像崇拜之中。
第三种是虚无主义者。
典型的例子是梅菲斯特,就是与浮士德签订契约的魔鬼。他是真正聪明通透之人,对人生有一种根本的彻悟,对一切价值体系有一种深刻的反思。但他代表的是一种片面的理性,一种解构一切的力量,他只是解构而不建构,只是否定一切而不确立新的价值。结果就是否定了一切的真善美,导向一种彻底的虚无主义。没有什么人生的意义,没有什么真正的道德,一切都是虚无。一种极其消极的人生观。格雷琴对谁都是好心肠,独独对梅菲斯特深深厌恶,就是因为梅菲斯特否定一切,他拆毁了人们心中的圣殿。问题所说的“太过聪明通透反而不好”,在我看来,指的就是这种情况。尼采说,要重估一切价值。但仅仅只是否定旧的价值是不够的,更要确立新的价值。梅菲斯特的问题就在于他没有确立新的价值。这种聪明通透确实不是一件“好事情”,但相比普通人的浑浑噩噩,也未尝不是一种清醒的人生态度。
第四种是超人。
典型的例子是浮士德。如果说梅菲斯特是“无限否定的灵魂”,那么浮士德就是“无限超越的灵魂”。他不迷信传统的权威,也不导向价值的虚无,更不沉迷于感官的享乐,他永远在探索,永远在追求更高的自我价值。只要永不满足,永远进取,人就终究会得救。他不像格雷琴,并不畏惧梅菲斯特,而是把梅菲斯特视为永远的伙伴也是永远的对手。因为在进取的旅程中,梅菲斯特永远是必要的,他不断的否定,在打碎一切神圣的同时,也打碎了人们心中的枷锁,为人确立属于自身的价值提供了条件。尼采说,上帝已死。但上帝死了并不是一件坏事,因为上帝也是枷锁。尼采又说,超人当立,上帝死了,是超人立世的条件,人终于可以将最高的价值归于自身了。但超人永远处在一个无限生成的过程中,超人永远是进行时。因为世间万物皆在变化,没有什么价值体系是永恒的,我们只能不断的求索,不断的进取,不断的去确立新的意义。所以浮士德永不满足。他永远在进取,永远在确立更高的价值。这就是浮士德精神。浮士德和梅菲斯特构成了一组辩证关系。尼采这样的人,本身就是兼具浮士德和梅菲斯特两重性。所谓聪明通透之人,如果是浮士德这样的,那么我认为就没有什么不好的。这反而是一种值得充分肯定的人生态度。
我再以明朝为背景,举一个更通俗的例子:
第一种人认为:孔子、孟子、朱子那可都是圣人,圣人说的话,那能有错吗?更何况,祖祖辈辈都是这么说的,有大学问的先生们也这么说的,我们只要照着做就行了。哪那么多为什么?这是信“上帝”的普通人。
第二种人认为:什么圣贤之言,那统统都是放狗屁。为什么是错的?道理我也说不上来,但你看看这世道,哪有什么仁义礼智,哪有什么忠孝节义,那都是糊弄人的。只有官帽子和钱袋子才是真的。这是不信“上帝”的普通人。
第三种人认为:孔子、孟子、朱子统统都是错的,诸子百家也是错的,为什么错的?你去看我的文章一二三四,我对各家各派的学术思想都进行了详细的批驳。这世间,哪有什么真理啊。诸子百家是虚无,道德文章是虚无,诗词歌赋是虚无,婚丧嫁娶是虚无,官帽子和钱袋子更是虚无。哎,我还是继续遛狗逗猫吧。遛狗逗猫也是虚无。算了,干脆自杀!这是虚无主义者。
第四种人我们以王阳明为例:他说,官方教科书似乎是错的啊,说是要格物致知,但我格竹子格了几天几夜,却什么都没有格出来。这佛道两家也有问题,我和和尚道士聊的多了,他们那一套我熟的很,新婚之夜我还和老道士聊天呢,但他们那一套不合人伦,不顺人心,始终是走不通的。但各家思想有问题,不代表仁义礼智有问题,不代表这世间就真的没有道理,我还是要寻找人世间的道理。于是我读破万卷书,行遍万里路,经宦海沉浮,历沙场风云,通百家之学,于龙场悟道,终成一家之言,重新确立了自身的价值根基。这就是超人。但说王阳明是超人并不十分准确。他毕竟还是处在传统儒家的框架之内,没有真的重估一切价值。但内在的精神是可以领会的。我想,如果是王阳明这样的聪明通透,应该就没有什么不好的。
总结
如果聪明通透指的是世俗智慧,那么谈不上好或者不好。如果指的是哲学智慧,那么虚无主义者的聪明通透就是片面的,消极的,有局限的,而超人的聪明通透就是值得肯定的。
相关回答:
为什么叔本华认为年轻人很早洞察人事、谙于世故预示着本性平庸?8.7 万关注 · 2923 回答问题
多数原因是这样:
1,聪明通透不代表有资源去实现想法,而且往往因为聪明而畏惧长时间的积累,没有资源,这样就会陷入:知道了很多机会和有趣的可能,但自己除了知道,没能力参与,所以只能临渊慕鱼。
2,很多聪明通透的人,本质上其通透是一种陷入信息茧房和认知茧房的自洽(自我评价),因而自我感觉很高明,但在现实中处处碰壁,然后容易归因到环境恶劣、人性黑暗、规则不公平等等,久而久之,变得固执和愤世嫉俗,从而丧失了幸福感和信心。
3,聪明通透的能力没有用到入世之中,而是困入在自我纠结的精神领域,把自我看的过重,对自我与超我的协调性有强迫性的完美主义,因而懂的越多,自责越多,甚至变成长时间的自虐,从而很难维持心理的健康状态。
4,虽然通透,但没有达成认知的内外和谐,多数表现是,思维焦点于看到的黑暗面,夸大其社会比例,从而导致超我与社会产生了严重的抵触甚至生理性的厌恶和恐惧,这种厌恶恐惧的情绪长期化以后,会丧失行动力,并且诱发大量的心理自证,加深这个循环。
5,由于比较聪明且系统性较好,习惯于必须追寻意义感,但实际上,人们很难将事务在所有尺度(空间、时间、社会范围等)赋予可被证真的意义感,因而在长期追寻意义感的过程中,这些人很容易陷入虚无主义,从而在情绪层面失去动力感,在理性层面失去对博弈胜率的追求。
在这些常见的问题下,要对自己的状态有所调整,脱离这种不健康的循环,可行的操作建议如下:
1,不要自我定义“聪明通透”,而要明白,知识和认知的提升没有那么容易,自洽式的聪明,其实在自我设限,阻碍成长,要不断告诉自己,自己的认知还有扩张空间,要养成不要轻易下结论的习惯。
2,建立正向的迭代循环非常重要,认知清晰,必须用实践(或观测)来证实,并用实践(观测)结果来调整认知,同时,在与自己社会博弈的相关赛道上,必须设定博弈目标,而所谓的“聪明通透”的真实性,需要用博弈的胜率和稳定性来证明和复盘,而不是靠自洽的想象来归因外因。
3,对意义感的追寻,一定要限制其尺度在你周围的实际社会,而不要脱离现实和自己的生命历程,否则任何的行为都可能是无意义的。简单点说,对你这辈子有用,就有意义。
4,要意识到所有社会规则都是迭代出来以后,受到热力学第二定律所影响的瞬间定量、长期缓慢变量,在有足够的能力改变规则之前,我们需要尊重【规则的整体性】,并在整体性下进行博弈和生活,而决不能把规则整体性脱离现实的去分裂,分成符合超我预期(道德的)的或者不符合(卑劣)的,也决不能把规则整体性按照自己的喜好或长处去分裂,分成我喜欢的(占便宜的)或者我不喜欢的(不占便宜的)。由于规则整体性是相对客观且被多数人所保护的,对规则整体性的不尊重,除了能给自己找理由以外,毫无正面价值,反而会诱发各种毒打。
5,作为入世者,要容忍社会的不完美,并且意识到自己的不可完美性,而去完成自我超我与社会现实的二象性:和谐而不妥协。
以上,供参考。
从人际交往的角度上说,聪明通透的人往往会成为他人倾诉的对象,人们渴望在他们这里得到指引和方向,却常常会疏于给予情感的回馈,从而导致了洞见者的孤独。
这些聪明而富有智慧的朋友,被称为关系中的“神使”。
“神使”是怎样的人群?他们面临着怎样的独特困境?聪明而深刻的朋友,又该如何与他人相处?来看今天的回答。
关系中的“神使”是怎样一群人?
UCLA的精神病学家Judith Orloff提出了关系中的“神使(empath)”这个概念。她认为,人际关系中存在着这样一类人:他们对他人的感受和情绪,有着极高的敏感度和辨识力,能够以很快的速度、深度共情他人,能以远比一般人快的速度,将自己置于他人的心理状态之中,理解、分析对方的内在状态。
Judith在她的《The Empath’s Survival Guide》一书中还写道,他们似乎有着某种“治愈人心”的力量,这使得他们的周围总是有一些困惑的求助者。不仅如此,即使是最不喜欢跟别人谈论自己的人,在“神使”面前也能够打开心扉。
基于Judith的定义和理论,同时也综合了周边朋友们生活和工作中的观察,我总结出了“神使”的以下几个特点:
1. 高敏感和强共情
这种敏感包括对他人需求和情绪的敏感,以及对他人想法、甚至人格机制的敏感。但他们的敏感,是针对人心理、尤其是深度心理的。这些人可能完全不了解人情世故、甚至在后文中我们会提到,他们在一般人际中往往还有一定的不足。
他们是观察者,他们既擅长观察,也喜欢观察。他们善于捕捉语言和行动背后一闪而过的情绪,像“自动化”的侦探一样,由这些情绪体会到对方的想法。
Judith还在描述她的来访中的那些“神使”时这样说道,“当他人流泪时,他们也会悲伤不已;当他人在自己面前表达愤怒时,他们也会感到怒不可遏。‘感同身受’这件事在神使身上,远比一般人容易。”这种感同身受无关道德判断,是真实的感觉。
2. 他们有着“助人之心”,本质是寻求人际关系
神使不会向讨好者(people pleaser)那样,主动去讨好、取悦他人,希望每个人都喜欢自己,但他们同样也很难对来找自己的有困难、有烦恼的人说“不”。他们希望自己能够帮助别人,有时甚至有一种帮助别人的“使命感”。
但神使想要帮助别人的使命感,是为了获得与他人的关系。因为突出的特点,神使发现倾听、帮助别人并不难,而无论他们是否意识到,他们或多或少都发现了,这是一种建立关系的“捷径”。在倾听、帮助别人的时候,他们被需要,而且往往这样深入的对话,会短时间里造成“我们的关系非常紧密”的错觉。
自我暴露、求助与帮助,通常是属于深度亲密的人际关系的。
3. 他们擅长沟通和思考
神使和“情绪垃圾桶”、“树洞“最大的区别在于,人们找到他们,不是为了宣泄、倾倒情绪(至少不仅仅是为了情绪上的纾解),而更多的是为了寻求某种解答和建议。他们擅长真正意义上宽慰别人;对许多事有着自己的洞见,能给求助者一些有价值的启发,这些洞见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他们的敏感。——他们看到、感受到了更多的规律。


他们是如何成为了关系中的神使?
1. 生理上,可能与过度活跃的镜像神经元有关
研究发现,我们之所以拥有“共情”——即感他人所感的能力(empathy),与人脑中的一种被称为“镜像神经元”(Mirror Neuron)的东西有很大的关系,它帮助人类祖先早在语言出现之前就能够理解彼此的感受(Iacoboni, 2009)。
而人的镜像神经元的数量及灵敏度是不尽相同的。比如,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和变态杀人狂可能存在着镜像神经元缺失或灵敏度过低的问题,因此他们无法共情他人的痛苦,感受不到自己行为可能给他人带来的后果。而与之相反,Judith指出,神使们的镜像神经元则可能比普通人更加活跃,而这某种程度上或许意味着天然的“感同身受的能力”。
2. 神使也是一种社会学习的结果
神使们常常被需要,却往往觉得十分孤独。这一点看起来很矛盾。
因为实际上,当我们用一个称呼去描述一群人的时候,往往意味着这群人的这一特征特别显著。神使们,之所以被心理学家称为神使,是因为他们过于突出的、过于片面的,只介入于深度、启发式、求助式的人际互动。
也有很多高敏感、共情力强的人,没有成为神使。这是因为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习得了用更全面、更多样的方式与人互动。
在生活中我发现,很多神使都曾经经历过人际关系的困难。——也许是那些困难让他们后来成为了神使,曾经他们只是有神使潜质的人。当这些人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在人际的交往、连接中遭到了挫折,他们发现,自己用这个方面去面对别人是最容易的。
人们的大脑有这样一种神奇的特性,当我们经常采取一种路径解决问题,我们会对这种路径越来越熟悉、也越来越依赖。当神使们发现,自己通过倾听、解读、共情他人,可以最容易地建立起深入的关系时,他们就开始倾向于这种路径。尤其当他们发现,分享爱好、日常交互等建立关系的方式,对他们来说还有一定困难的时候。
神使们之所以被束缚在这样单一的角色里,是因为他们发现自己有这样的能力,也选择了承担人际中的这种一种“功能”。
如果ta因此耽误了其它人际技巧的学习和锻炼,就可能在其他人际场景中被遗弃——并不是高敏感和共情力特别强本身导致的。


神使在人际中的独特困境
神使的孤独是必然的。
自我暴露具有两面性。自我暴露是快速建立关系的神奇一步,但也是一把双刃剑。
自我暴露,是需要信任关系来保驾护航的。我们通常会选择在有情感、时间和信任基础的关系中深度暴露。因为我们相信对方不会伤害自己。
神使,会“诱惑”交往中的人在有需要的时候,过快地作出过深入的自我暴露。但信任关系不存在魔法般的建立。人们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在这个时刻本身也有“被倾听、被理解、被梳理和分析”的需要。他们对神使有着基本的信任,但同时,他们仍然会有危险的感觉。自我暴露的代价就是让人感到脆弱(Rubin, 1975)。在这个需求消减时,想要远离知道自己太多秘密的人。
过度的、过急的、深层次的自我暴露,会引发人的羞耻和尴尬。无论是“被对方知道”,还是“知道了对方”。
于是,神使们的大多数社交形式都是单一的。而事实上,任何只有单一形式的社交互动都是会使人孤独的。只有吃喝玩乐的社会关系是令人感到孤独的,只有深度自我暴露的关系也是令人感到孤独的。
不仅如此,长期的单一社交模式也会进一步阻碍神使们社交技能的发展。长此以往,他们可能就只知道如何与人聊感情谈人生了。
作为神使,容易面临的第二个问题是情绪边界方面的。对于大多数像他们这般高敏感,且共情能力强的人,在为他人解惑和分忧时,是很难把自己抽离出来的。因为想要为对方考虑,首先要主动地、完全地共情对方。但这种过度的共情和情感援助,可能会让他们自身也陷入痛苦之中。
Judith强调,神使是非常容易被关系中的情感吸血鬼利用的一群人。这些“吸血鬼”就像一个黑洞,不断吸取着他人的情感能量。他们喜欢围绕在那些情感丰沛的人身边,肆意地挥霍他们的善意,又在神使觉得无法忍受、想要离开时摆出楚楚可怜的受害者姿态,让他们回到自己身边。
神使的孤独还有一种更深刻的根源——他人对自己的物化。物化,指的是片面地把人看成“负有某种功能的对象/客体”,而不是拥有完整人格、存在多元价值的人。当一个人的某种“功能”特别突出时,身边就可能围绕着很多为了“使用”Ta的这种“功能”而接近他们的人。在这个过程中,这个人除了该“功能”以外的其他部分都是被忽视的,比如Ta的想法、感受和欲望。
被当作性的对象,是一种被越来越多人理解的物化方式。其实神使也面临着一样的困境。
虽然深度交流看起来是一件更有意义的事,但本质上,它与“为了借钱才和富人做朋友”这种行为没有太大的区别。而被他人物化的神使们,一方面会有一种自己帮助了别人的价值感。另一方面,他们又因为自己在关系中感受不到自己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个体被珍惜和接纳,而觉得自己其实毫无价值。


作为一个“神使”,你可以做些什么?
如果看完今天的回答,你觉得自己在人群中就扮演着这样一个角色,你与他人的关系似乎总是深刻却又疏远的,以下也有一些建议想要给你。
首先你要了解的是,虽然上文中说到,一个人可能会因为自己的某一种“功能”太突出而被物化,但本质上,人都是有功能的,这并不是一件坏事。有人会因为我们某些特别突出的方面而接近我们,我们也会因为同样的原因而接近他人,不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而这件事本身是没有问题的。
但在这其中,你需要做的是,学会辨识哪些人仅仅是为了利用你的“功能”而接近你的。你需要的是一个珍惜你强的方面,也珍惜你不那么强的方面,并且能够给你一些“反哺”的人。换句话说,这个人喜欢和欣赏是你整个人,同时Ta也有你欣赏的部分,你们之间的给予和启发是相互的。
即使你不排斥做一个沟通中的倾听者,也要记得随时关注自己在沟通中的感受。你不应该感受到不舒服,或是来自对方的情绪压力,在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你的感受永远是最重要的。先照顾自己的感受,再去照顾他人的感受,才是更理智和长远的助人之道。
最后,我们还是想要建议“神使”们努力去培养和建立更全面的社交关系。就像上面提到的,单一的关系形式往往会让人感到孤独,不论是只有吃喝玩乐的关系,还是只有深度交流的关系。真正能让我们不孤单的、感受到与他人之间真实联结的关系一定是多元的。
聪明通透的人,绝非只能做一个“适合”聊人生、聊理想、聊情感的朋友,温暖而美妙的烟火气也同样属于他们。“深刻”与“快乐”并不矛盾,他们值得、也可以同时拥有它们。
↓↓↓ 广告也有爱:Knowyourself多年潜心研发,让心理学更接地气 ↓↓↓
「月食APP」你的低焦虑社区,含匿名互助语音房、冥想、测评、CBT(认知疗法)练习等多项免费心理服务(点击免费下载)欢迎你来~
※想一站式补齐曾经缺失的心理教育,引导你展开各个方面的自我探索,获得拥有幸福的能力。请戳私家课
人生必修:自我探索与人格成长的 100 堂课?www.zhihu.com/xen/market/remix/paid_column/1319599037436887040?www.zhihu.com/xen/market/remix/paid_column/1319599037436887040?www.zhihu.com/xen/market/remix/paid_column/1319599037436887040


References:
Iacoboni, M. (2009). Imitation, empathy, and mirror neurons.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60, 653-670.
Orloff, J. (2017). The Empath's Survival Guide: Life Strategies for Sensitive People. Sounds True.
Rubin, Z. (1975). Disclosing oneself to a stranger: Reciprocity and its limit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11(3), 233-260.
点赞查看往期高赞回答:
有哪些看似聪明,实则很傻的行为?
怎么才能停止自己脑子里的胡思乱想?
有哪些细微但是高效有用的习惯值得分享?
最近读了荣格《性格类型》之后,我意识到这篇回答像是在描述内倾型心理的活动。
评论区中泾渭分明的两派印证了这一点——支持本文的几乎都具有较强的内倾倾向,而对于更偏向外倾的人来说,他们大多完全不能理解人为什么要带有如此强烈的主观意识去生活。
在逻辑上,也有一个,聪明通透到底是某种“本性”,还是达成的某种状态(境界)的问题,对概念没有明确定义而去争论是毫无意义的。
这篇回答起源于几个月前的一时兴起,因而在主干逻辑上是有欠考虑的,在莫名其妙引起关注之后我才一点点加入了分析解释的内容。但血肉的丰满并不能掩盖主干逻辑上的缺陷。
看到有很多人收藏了,考虑到这篇文章中在分析思维活动方面还是能提供一些帮助,那么我还是将它保留下来。
但是希望读者能明白,更适合这篇文章的标题其实是:“内倾型人格指南”。
至于外倾型——这类人理解的聪明通透往往是另一码事,在这方面争论是毫无意义的。
过一段时间我可能会专门写一篇分析内倾型人格的文章,在一个更合理的逻辑骨架下重新进行论述,补充更多心理学相关内容。
这篇文章就随便看看吧,懒得再更新了。
但在加了这个前言之后我得补充一点:
心理类型很容易变成自己给自己贴标签,造成自我暗示。尤是其在你只是很浅的了解了所谓“内倾型”、“外倾型”之类的概念,而没有系统学习荣格原著的情况下。
这也是我之前引述荣格八维却没有提到心理类型的原因,我并不希望大家都跑去把自己往MBTI之类的东西里套,那会造成一种“我已经明白了”的错觉,并且有可能会造成一种自我暗示和自我设限。
因而,如果没有能力站在心理类型学之外看待心理问题,那就最好不要学习心理类型。
就我个人而言,我还是更倾向于精神分析学派。
以下为原回答:
因为太过聪明通透的人总是会有很强的离群倾向和解构倾向。
被领导喊到办公室表扬了一顿。
普通人:
好开心!我升职加薪,迎娶白富美的日子来了!
聪明通透的人:
他说这些的真实意图是什么?
拉关系还是画饼?
他真的觉得和我关系好么?
他会在我需要的时候帮助我么?
他刚刚说的话里面,有实质性的允诺么?
他的允诺可信么?
升职加薪后的生活会比现在更适合我么?
面对谎言的时候。
普通人:
噢噢噢,原来是这样,我误会你了。
聪明人:
……
(你前后不一的表述、摸鼻子的动作、向下飘动的眼神早就深深地出卖你了,蠢货!)
事实上,谎言是社会运转的润滑剂。如果一个人对谎言,以及人类的恶意,太过敏感的话,就会在和人世的摩擦中感受到许多许多倍的痛苦。
因而,聪明通透的人容易产生离群索居的倾向,这违背了人类作为群居动物的天性,注定要遭受孤独和抑郁的惩罚。
我们知道,人的思维是受非理性因素影响,甚至决定的。
(更极端一点,大部分人在运用思维的时候实际上是在试图“证明”自己的结论,而不是在“推导”结论。)
孤独、抑郁的负面情绪会导致人更容易做出负面、消极的判断,很容易形成循环,使人愤世嫉俗,越陷越深。
看见一个美女。
普通人:
awsl!我恋爱了!
聪明通透的人:
爱情?那是什么东西?
孤独感的投射?
脑袋里意淫太多后的自我催眠?
繁殖冲动?
那个女人看上去是在有意识地利用自己的姿色,好恶心诶!
(仅指极少数极少数利用刻意利用自身姿色逗弄男性的女人,请不要过度解读)
他们对一切事物的评价都容易趋于负面,当然也包括自己的前途和人生。
普通人看见大老板们豪车嫩模,羡慕无比:
大丈夫该当如此!今晚先去给领导们敬一圈酒!
而聪明通透的人,早早就看到了渺茫的成功概率,看到了肝病、胃病,看到了被迫合群、牺牲自由等种种痛苦,并因着自身的敏感,将那些痛苦放大十倍。
最后宁可躺在床上吐泡泡也不想爬起来奋斗。
他们甚至难以在生命中找到多少有意义的事情。
人生到底有什么意义呢?根本就是无意义的吧?
我今天挖个坑把自己埋了,和几十年后被别人埋,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越是聪明的人,解构倾向就越强。而人世间美好的东西,一旦被解构,也就失去了美感。
因而如果不能对自己的解构倾向加以抑制,就注定要在虚无感构成的炼狱中受苦。
某些东方哲学的拥趸者则可能稍微好一点,通过对空无的崇拜,他们中的一部分最终完成了人格解体,或者说,对自己精神上的阉割,得以享受残疾人的幸福生活。
聪明通透往往并不是什么好事。幸福的人往往只选择了聪明,放弃了通透。
通透和不幸,这里有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
事实上,与其否认人生,不如否认理性和完美。
总结一下,对于聪明通透的人来说,人生是一个不断解构——重构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很容易因为重构不当失去对人生的热爱。
“聪明通透的人容易有解构倾向” ≠ “尝试过解构的人聪明” (需要看具体思维能力发展水平)
更 ≠ 一定会丧失对生活的热爱
(这是选择问题)
这里还有一个通达的概念,那是另外一码事了。
只能说聪明通透的人都有很强的,对概念解构、重组的能力,当他们在生活中不经意过度运用这种能力的时候,就可能带来痛苦。
普通人在遭遇挫折、或者长期情绪低郁的时候,也会被虚无感包围,下意识的怀疑一切。但他们缺少对存在进行解构的能力,因而也无法对自己的认知进行有效重构。
“怀疑”是一把钥匙,但最后能不能开门,能开到第几扇门,还是取决于认知能否顺着怀疑得到进一步发展。
同时,本回答旨在解答“为什么说有时候一个人太过聪明通透反而不好”,而不是“聪明通透到底好不好”。
上文的例子属于极端的案例展示,请不要对号入座。
臂如将爱情解构为激素反应+自我催眠实际上是相当低级、不成熟的解构,只要当事人稍微拓展一下认知,就会再往里面加入“心理需求”这样的概念;或者往柏拉图主义之类的方向发展。
但是聪明人经由反复的解构—重构后,是否会抵达东方人认为的所谓“通达”的阶段,实际上并不具有必然性。
所谓的“通达”,可以理解为“与自我和解”、“心理状态的平衡”,也可以理解为“把部分自我进行放逐”,还可以理解为主动构建相对来说比较健康、能适应社会的自我认同。
但“适应社会”,或者“寻求快乐”,作为价值取向来说,都不应该是必然正确的。
“聪明通透”从字面意思上理解,应当是具备有透过表层,看到事物里侧、反面的能力。
有些人认为只有遵循他们理解的的某种生活方式,才算聪明通透,那叫自作聪明。
——他们显然无法理解为什么有人宁愿选择不快乐的生活方式,也从未探究过人生的无意义性。
快乐是一种选择,和聪不聪明是两码事。
臂如各种宗教观念下的禁欲主义、亚里士多德推崇的“高贵的沉思生活”……生活选择并不会影响个体的智力成就。
奥古斯丁提到过,过剩的好奇心是有害的。他关于“幸福”的理论隐含了一个观点:你必须给理性划出一道边界,把边界外交给神,才能幸福。
事实上,任何一个幸福的人,如果反复对存在和意义进行叩问,最后一定会发现一个边界,要么交给了信仰、信念、直觉,要么就干脆推给不可知论。
过度的解构、探究会导致不快乐,这不是什么新鲜的发现。
快乐的聪明人往往要么确立了明确的边界(奥古斯丁),要么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注意力,使解构倾向不至于危害自身。
而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从思索中感受到痛苦——那么他大概率和聪明通透并不沾边,小概率没有接触过哲学。
例如评论区,很多人模模糊糊受了点东方“境界论”的影响,然后就在那“我感觉”。
实际上压根儿没有什么细致深入的思考,用感觉取代了思考,甚至把自己的价值观当成真理。
人可以享受世俗的快乐,但如果认为只有享受世俗快乐才是聪明,那就只能说认知过于狭隘了。
至于重构,个人建议系统的学习卡伦霍妮、弗洛姆等人的著作,接受自身作为人的局限性,发现并接纳自身的心理需求,顺应规律生活。
从荣格八维理论来看的话,思维能力可以被分为“溯源(内倾)思维”和“战略(外倾)思维”。
“聪明通透”显然更接近“溯源思维”。
如果一个人对生活提不起劲,那么“溯源思维”发达而“战略思维”薄弱并不是什么很难理解的事情。
而有些人认为聪明通透的人就应该全能…
算了不说了。
评论区一堆人在那刷“大智慧”、“人生境界”,把价值取向和思维能力混为一谈,对此不做解释。
继续顺着八维理论来讲,部分“聪明通透”的人可能过早的发展出了较高的ti(溯源思维)能力,导致形成路径依赖,然后反而阻碍了其他能力的发展,造成心理失衡。
这是从八维来讲“为什么有时候太过聪明通透不是好事”。
我对八维了解有限,到此为止。
再从精神分析来讲,过于强烈的解构倾向,会导致个体难以形成稳定的自我认同,在与外界交互的过程中便难以得到积极的情绪反馈。
我们大部分人都会在内心勾画一个“期望中的自己”,当从外界获得认同之后,就会感到喜悦,这也可以理解为“自我实现的需求”。
反复对意义进行叩问会破坏这一过程。
臂如如果根本不认为聪明是一件好事情,那么当别人夸自己聪明的时候,就只会觉得别人在judge自己,从而感到恼怒。
另一方面,把一些“常理”打破之后,个体就会重新陷入基本焦虑,感到茫然和潜意识里的恐惧感——后者往往表现为抑郁。
感知能力和思维能力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东西。
臂如对一张漂亮的风景画,如果把它分解成像素点,那么你就没法感觉到美感。
对美的感知是整体的,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下意识忽略一些细节。
而逻辑思维则强调分解,并且喜欢把那些被忽略的细节重新抓出来。
因而思维能力如果以一种偏科的方式发展,人尽管依然能发觉各种细节(甚至可能比原先更为敏锐),其中的美感却已经丧失了。
缺少对美的共鸣,情感功能便容易弱化。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心理咨询 最新文章
为什么表达出跟别人意见不一致的态度的时候
最爱的人离开了,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如何评价mbti圈子?
正常人和精神病患者的思维区别是什么?
能否描述一下,各tp装fj大概会是什么样子?
世界上最公平的是什么?
什么叫做真正的释怀?
为什么大家都很瞧不起心理承受能力差的人?
什么细节让你觉得这个人很可怕?
你们见过最变态的一件事是什么?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4-02-23 23:19:21  更:2024-02-23 23:38:15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